乙肝免疫球蛋白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3 15:55:13

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免疫球蛋白篇1

doi:10.14033/ki.cfmr.2017.8.06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8-0114-02

目前,HBV感染数目较大,而我国属于高发地区,约有1亿左右[1]。HBV感染途径较多,尤其以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及性传播等为主,在HBV携带者有40%左右主要是因母婴传播造成,为此需加强重视。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传统比较常用的方式,不过从已有临床研究来看,尽管新生儿出生后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处理可阻断90%母婴传播乙肝病毒,但依旧有10%左右接种失败后感染乙肝病毒[2-3]。随着研究深入,疾病预防中心推出了一种新型方案,即孕妇与新生儿均联合采取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合处理,笔者所在医院实施了相关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计纳入对象120例,全部为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乙型肝炎病毒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纳入时间2014年4月-2016年4月。纳入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完整,最终生产均为单胎,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肝肾功能异常等孕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年龄20~38岁,平均(25.8±1.3)岁;孕周37~42周,平均(39.87±1.03)周;孕次1~5次,平均(1.84±0.45)次。研究组年龄20~37岁,平均(25.5±1.6)岁;孕周37~42周,平均(39.79±1.12)周;孕次1~6次,平均(1.91±0.43)次。两组患者年龄、孕周、孕次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孕妇并未注射任何药物,采集1 ml新生儿出生时血液,于新生儿出生后1 h内、1个月时、半年时接种乙肝疫苗。研究组孕妇在妊娠28、32、36周时均采取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合处理,共计处理3次,新生儿出生后采集1 ml血液,并在出生后1 h内、1个月时、半年时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新生儿宫内与出生后HBV感染率、HBsAg转阴率,并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的相关数据录入Excel表格,统计学分析采取SPSS 18.0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研究组新生儿宫内、出生后HBV感染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出生时与出生半年时HBsAg转阴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乙型肝炎属于临床常见多发性疾病,除了发病率极高,还有极强的传染性,若不及时诊断与治疗,病情恶化后会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一旦进展到晚期,则有肝功能障碍,门静脉压力值显著升高[4],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乙肝传播途径较多,如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及性传播等,但母婴传播最为常见,会影响母婴预后效果,需尽早预防与处理。通常情况下,乙型肝炎病毒在母体会复制,或释放抗原表达,其肝组织持续性复制后除了会生成大量纤维组织,还会加重肝纤维化,健康肝细胞总数明显下降,肝组织储备能力也会相应降低,从而发生新生儿病毒感染。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属于比较常用的预防乙肝病毒药物,笔者所在医院近几年也有相关研究,但传统方式单纯接种新生儿,而未对孕妇进行处理,为此笔者所在医院针对孕妇与新生儿实施了研究。

笔者所在医院针对接诊的乙型肝炎病毒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新生儿仅仅采取乙肝疫苗处理,研究组孕妇与新生儿均实施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处理,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可知:研究组新生儿宫内、出生后HBV感染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出生时与出生半年时HBsAg转阴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乙肝疫苗是一种乙肝病毒抗原,若新生儿接种这种疫苗后,疫苗会刺激机体,促使其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达到有效杀灭病毒的作用[7]。通常情况下,单用乙肝疫苗能达到预防病毒肆意传播的效果,但这种药物因作用时间较长,起效也极为缓慢,为此在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时效果并不明显,为此笔者所在医院参考相关研究,将乙肝疫苗结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应用在母婴中,乙肝免疫球蛋白内有大量免疫球蛋白,有着良好的抗乙型肝炎病毒,但其进入新生儿体内后,新生儿被动接受药品中的抗体,迅速形成免疫力,除了起效迅速,还能有效清除血清病毒,避免发生如乙肝病毒样的定位感染,这样便能预防母婴传播[8]。乙肝免疫球蛋白属于高效能免疫球蛋白,生产过程是由HBsAg阳性血清经纯化和浓缩制成,能和机体HBsAg中和,产生清除病毒的能力,而且还有特异性(被动免疫)效果。

综上所述,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应用在母婴中,能起到不错的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减少HBV感染,提高HBsAg转阴率,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马磊.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对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探析[J].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2013,18(5):83.

[2]何卫华,郭芳,金晓舟,等.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1):71-73.

[3]宋婷婷,单芙香,程锦泉,等.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效果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6):497-499.

[4]陈志英,王丽芳,张永茂,等.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2013,35(9):1326-1327.

[5]郁春G.分析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预防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疗效观察[EB/OL].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6(82):59-60.

[6]彭静媛,黄蓉.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13(3):103-105.

乙肝免疫球蛋白篇2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的一种传染病。为了探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有效方法,本文对接种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乙肝疫苗的128例乙肝孕妇及其所生的129例婴儿进行了跟踪观察,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6月1日~2005年6月30日在我院系统管理的hbsag、hbeag双阳性的乙肝孕妇及其所生的婴儿。将其分为两组:(1)阻断组:128例孕妇,年龄最小22岁,最大36岁,平均27.2岁,其中初产妇101例,经产妇27例。(2)观察组:89例孕妇,年龄最小19岁,最大41岁,平均25.3岁,其中初产妇61例,经产妇28例。

1.2 疫苗及检验药盒 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均由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乙肝疫苗均由深圳康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且均严格按冷链管理运输;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试剂盒由厦门英科新创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3 方法 阻断组:孕妇在妊娠7、8、9个月时,每月肌肉注射一次hbig 200u,分娩的新生儿于出生后6h、生后2周分别肌肉注射hbig 100u及婴儿采用0、1、6程序的免疫法接种乙肝疫苗。观察组:单独采用婴儿0、1、6程序的免疫法接种乙肝疫苗。婴儿12个月龄时均抽取静脉血,进行乙肝病毒血清学(乙肝两对半)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阻断组的128例孕妇所生129例婴儿中,经阴道娩出者98例,经剖腹娩出者31例;婴儿12个月龄时行乙肝两对半检查:全阴性者9例,hbsab单阳性者114例,hbsag单阳性者4例,hbsag、hbeag双阳性者2例,乙肝病毒母婴阻断率为95.3%。观察组的89例孕妇所生89例婴儿中,经阴道娩出者36例,经剖腹娩出者53例,婴儿12个月龄时行乙肝两对半检查:全阴性者19例,hbsab单阳性者53例,hbsag单阳性者12例,hbsag、hbeag双阳性者5例,婴儿乙肝感染率为19.2%;经统计学方法分析,χ2=11.65,p<0.00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3 讨论

乙肝是我国当前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hbsag阳性、hbeag阳性的孕妇,均具有传染性,都可能将乙肝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而胎儿、婴儿的免疫功能尚未成熟,肝细胞的分化代谢处于幼稚阶段,一旦接触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就能整合到肝细胞染色体基因中去;整合后的含病毒肝细胞,非但不受细胞和体液免疫的攻击,而且能继续增殖,向肝癌方向分化。因此预防母婴间乙肝病毒的传播非常重要。

乙肝免疫球蛋白篇3

第一种: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价格大约在两百元左右的,乙肝免疫球蛋白一般根据品种、接种点等的不同,乙肝免疫球蛋白可能会有不同的价格。

第二种:一般接种的剂量不同价格也不同,一般200IU/瓶的都在300-400之间不同,到防疫站进行询问就能知道。

第三种:乙肝免疫球蛋白100单位的大概150-160元一支,200单位的300元多,各个厂家的价格不同,上下差几十元。

(来源:文章屋网 )

乙肝免疫球蛋白篇4

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是全球广泛流行的一种传染病,我国属于高流行区域,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并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乙肝传播途径中,40%的HBV感染是经母婴垂直传播,因此研究其阻断对乙肝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乙型肝炎的流行状况

病毒性肝炎在全球和中国都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目前约有3.5亿人为乙肝慢性携带者,其中40%的人将最终转归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我国是乙肝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地区,据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HBsAg)为9.75%,乙肝病毒总感染率为57.63%。约40%携带HBV的母亲可将病毒传染给其婴儿,新生儿感染HBV后,90%~95%发展成为慢性携带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全球近21%与乙肝相关的死亡,其感染发生在围产期,且新生儿感染HBV成为慢性携带者的比例高达90%,推荐预防的重点人群是婴幼儿,中国的策略是优先保证新生儿。中国卫生部于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从2002年起正式纳入免疫规划,采取这些措施后,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陈园生等利用2002年多阶段随即整群抽样方法在31个省采集儿童血清标本24994份,进行中国儿童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效果分析,结果与1992年中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HBsAg阳性率10.25%,HBV感染流行率46.87%)相比,3~12岁儿童HBsAg阳性率、HBV感染流行率分别下降了57.75%、37.91%,接种乙肝疫苗儿童下降明显,未接种乙肝疫苗儿童变化不明显。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强乙型肝炎的预防控制力度,制定了以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预防控制策略,2004年全国计划免疫评审,2001~2003年出生儿童的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85.45%。由此可以推断我国的HBV感染率会逐渐得到控制。

2 乙肝母婴传播

2.1 HBV母婴传播方式 HBV母婴传播的方式有宫内传播、产时传播、产后传播3种方式。一般认为产时和产后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其中绝大多数经产时传播所致。产时感染主要是分娩时母血经过胎盘微细伤口进入胎儿血循环、胎儿吞入羊水和阴道分泌物所致。产后感染主要是接触母亲唾液及母乳喂养而引起,另外也与含大量病毒的母亲经血污染环境有关。引起宫内感染主要有血源性和细胞源性两条途径,早期研究显示宫内感染为先兆流产、早产等导致胎盘屏障破坏、胎盘裂隙形成,使胎盘血管破损,母血混入胎血而感染。

乙肝免疫球蛋白篇5

母婴传播是乙肝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为了加大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力度,更好地保障新生儿的健康成长,本文通过对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间于我州县级以上医院就诊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双阳性的乙肝孕母及其新生儿乙肝免疫情况的分析,试图探讨阻断HBV垂直传播的最佳免疫方案。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间于我州县级以上医院就诊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双阳性的乙肝孕母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病例入选标准:无血清病、过敏性荨麻疹;无青霉素、磺胺的过敏史;无心、肝、肾等严重疾病;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1.2 研究方法

按免疫方案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A、B、C三组。A组母亲在分娩前三个月,每月均注射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每次200IU,新生儿分别于0周和2周注射一次HBIG,每次200IU;B组新生儿分别于0周和2周注射一次HBIG,每次200IU;C组孕母和新生儿均不注射HBIG。所有婴儿均按国家的免疫规划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即0、1、6月注射乙肝疫苗。观察并对比婴儿在6个月时乙肝五项结果。

2 结果

2.1 病例的一般情况

共有108例孕妇进入本次研究。其中84例为初产妇,24例为经产妇;平均年龄为(33.19±9.62)岁。新生儿共111名,其中男婴53名,女婴58名。A组含三组孕妇在年龄和病情等基本情况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研究对象的资料均衡可比。

2.2 婴儿6个月龄时的免疫情况

三组孕妇的婴儿分别在0个月和6个月龄时采集血液,进行乙肝五项检查。三组婴儿在6个月时的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保护性抗体产生率不同,A组婴儿的表抗阳性率低于其它两组,且保护性抗体产生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中,约有1/3(约为3000万)患者来源于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 1 ]。HBsAg和HBsAb双阳性的孕妇,其血液、羊水和阴道分泌物中都含有较高的病毒载量,可通过宫内传播、产时传播和产后传播三种主要的方式造成婴儿的感染。研究表明[2],HBsAg阳性或者HBsAg和HBsAb双阳性的孕妇所生的婴儿,在单用乙肝疫苗的情况下,仍有10.7%~19.9%的婴儿感染了乙肝病毒。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同时给予孕妇和婴儿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可以减低婴儿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并且增高其保护性抗体的产生率。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属于被动免疫,主要作用为增强体液免疫功能,激活补体系统,使尚未感染其它细胞的HBV在体液环境中清除,从而有效降低双阳性孕妇体内的HBV病毒载量,并降低宫内感染的发生率[3]。

本次研究结果提示我们,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方案在阻断HBV垂直传播上的确有一定的疗效,但是仍发生了部分病例阻断失败的现象,并不能完全阻断垂直传播。有学者认为,孕妇血清内的乙肝病毒DNA含量与免疫后仍出现宫内传播呈明显的正相关[4]。当孕妇体内的HBV-DNA含量到达一定的浓度时,即使在孕28周以后多次进行乙肝球蛋白注射,仍然一定的发生宫内传播的可能。对于这一部分病例,临床上加用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较为突出的抗乙肝病毒药物,提高对乙肝病毒复制的抑制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HBV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

参考文献

[1]成军. 肝脏病和感染病诊疗指南[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11.

乙肝免疫球蛋白篇6

乙型肝炎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并有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其中母婴传播是其最主要的原因。我们采用产前孕妇注射HBIG,产后新生儿HBIG联合乙肝疫苗双重阻断方法阻断母婴乙型肝炎传播,取得了良好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 我们自2003年3月开始产前健康查体,使用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检测试剂盒(乳胶法)检测,显示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sAg阳性、HBeAg、HBcAb单阳或双阳性的孕妇92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孕妇孕前均无肝功能异常史;孕期未使用抗乙肝病毒治疗药物。分娩后,新生儿分为联合免疫组[A组,其母亲在孕28、32、36周肌注过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 200Iu/ml]和对照组(B组),分别为45例和47例。两组新生儿均采用人工喂养。两组母亲肝功能状态、新生儿体重、男女比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接种方法A组(孕妇在28、32、36周肌注过HBIG,每次剂量200Iu/ml):新生儿出生24h内肌注HBIG200Iu/ml,同时在不同部位肌注乙肝疫苗10μg,1月龄、 6月龄再接种10μg乙肝疫苗,设为A组45例;B组(孕妇只进行过乙肝病毒感染状态等统计,未用药物):新生儿单纯接种乙肝疫苗,按0,1,6方案,剂量为每次10μg,设为B组47例。均随访1年。重组乙肝疫苗(酵母)由北京天坛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剂量为每支5μg;HBIG由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剂量为每支200IU/ml。

1.3血清监测在新生儿满12月龄后,采用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检测试剂盒(乳胶法)检测。

1.4诊断标准

乙肝表面抗体(HBsAb)>10 U/ml为阳性;出生时静脉血HBsAg(+)或HBeAg、HBcAb(+),并持续至1月龄为宫内感染,持续至12月龄HBsAg(+)或HBeAg、HBcAb (+)且HBsAb(-)判断为免疫失败;12月龄后HBsAg(-)且HBsAb(+)判断为免疫成功;12月龄后HBsAg(-)、HBsAb(-)、HBeAg、HBcAb (-)亦为阻断成功。

2统计学分析

表1

组别 HBsAb阳性

例数 阳性数 阳性率

A 45 42 93.33

B 47 34 72.34

x2=5.925 p

表2

组别 HBsAg阳性

例数 阳性数 阳性率

A 45 2 4.44

B 47 10 21.28

x2=6.176 p

3结果与分析

乙肝高发区的感染多发生在婴幼儿期,30%感染乙肝病毒的孕妇,在围产期可将病毒传给婴儿。因此,乙型肝炎预防的重点是婴幼儿。阻断母婴传播、提高婴幼儿对乙肝病毒的抵抗力是降低乙肝感染率的关键。HBV母婴传播有宫内感染、产时传播、产后传播3种方式,对于后2种传播方式运用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已基本可以阻断,但对宫内传播目前的预防措施难以奏效,使其成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目前胎儿宫内感染是免疫阻断失败的重要原因。HBV可以通过胎盘屏障引起胎儿宫内感染。主要发生在孕晚期。可能是由于妊娠发展至孕晚期滋养细胞层逐渐变薄并形成绒毛-血管膜,使HBV容易突破胎盘屏障。HBIG是一种高效价的IgG 型的抗体,据报道HBIG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能中和孕妇和胎儿体内的HBV。同时激活补体系统,增强体液免疫,清除HBV,降低母血中的病毒含量,防止和减少正常细胞感染HBV,也可能减少HBV在体内的复制。孕20周后胎盘有主动从母体输送IgG型抗体给胎儿的功能。孕妇多次注射HBIG,HBsAb经胎盘传输给胎儿,使其在宫内即获被动免疫保护,预防了HBV的宫内感染。通过本研究表明,不论是单阳或双阳性孕妇及其婴儿,多次注射HBIG并联合接种乙肝疫苗,均能提高婴儿HBsAb应答率及滴度有效阻断HBV宫内感染。见表1:HBsAb阳性率A组明显高于B组 p

乙肝免疫球蛋白篇7

在临床众多发病率高的疾病当中,乙型肝炎属于其中一种。乙型肝炎[1]患者临床表现为呕吐、食欲不振等。据资料显示[2],乙型肝炎致病原因与患者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有关。现阶段,临床上多采用和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但对其临床诊断及治疗预后机制较为欠缺。为此,本文就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180例接受免疫比浊法检查患者临床效果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于我院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180例采用免疫球蛋白检验患者,其中,90例乙型肝炎患者为治疗组,90例健康体检者为参照组。治疗组均排除:近半年内为接受过正规抗病毒治疗;妊娠期和哺乳期;失代偿肝病;合并慢性肝脏疾病;心、肾、肝疾病史。其中,48例男,42例女,年龄在30至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0±0.5)岁,病程在3个月至1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7.0±0.5)年之间,按照患者病程严重程度由轻到重分为A、B、C三组,每组各30例,三组患者在临床表现、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存在一定可比性。参照组均排除严重心、肝、肾疾病,且近期内未发生过感染,其中,50例男,40例女,年龄在32至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5±0.5)岁,治疗组和参照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较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检测方法

给予180例接受检查患者进行免疫比浊法[3]检测。具体方法如下:于患者第二天空腹抽取2至3ml静脉血放入抗凝管并充分混匀,以每分钟3000转的速度离心,进行10分钟后将其放置在零下20℃的冰箱内保存。通过使用相关蛋白自动分析检测仪器,并结合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A、G、M水平。

1.2.2治疗方法

予以确诊患者对症治疗,当完成3至9周治疗后,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采取抗病毒药进行治疗,具体用药情况如下:替比夫定,每次口服600mg,一日一次;恩替卡韦,每次口服0.5mg,一日一次,饭前或者饭后服用均可,1年一个疗程;贺维力,每次口服10mg,一日一次,饭前或饭后服用均可,连续服用100至130周;贺普丁,每次口服一片,一日一次,1年/疗程。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治疗组和参照组在免疫球蛋白A、G、M水平方面的情况,比较治疗组中A、B、C三组及有效者和无效者的免疫球蛋白A、G、M水平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4]将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差异显著(P

2.结果

通过检测,治疗组免疫球蛋白A、G、M水平明显高于参照组,治疗组中A、B、C三组免疫球蛋白A、G、M水平也随着病程严重程度逐渐增高,存在明显差异(P

表1 治疗组和参照组免疫球蛋白A、G、M水平对比 ( ±s)

组别 例数 免疫球蛋白A 免疫球蛋白G 免疫球蛋白M

治疗组 90例 (2.0±0.5) (13.5±0.5) (2.5±0.5)

参照组 90例 (1.5±0.5) (11.0±0.5) (1.5±0.5)

表2 A、B、C三组患者免疫球蛋白A、G、M水平对比 ( ±s)

组别 例数 免疫球蛋白A 免疫球蛋白G 免疫球蛋白M

A组 30例 (2.0±0.2) (13.2±0.2) (2.2±0.2)

B组 30例 (2.3±0.2) (13.5±0.2) (2.6±0.2)

C组 30例 (2.6±0.2) (13.8±0.2) (2.8±0.2)

3.讨论

据临床资料显示[5],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会对人体肝组织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同时会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最终损伤到肝细胞,而肝细胞损伤后相应导致体内免疫球蛋白水平上升。因此,随着乙肝患者的病情不断加重,患者体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也会不断增高。本文实验中治疗组与参照组之间、ABC三组之间及有效者与无效者之间的免疫球蛋白A、G、M水平均存在明显差异(P

总而言之,乙型肝炎患者应用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较为直接地反映出患者的病情及病情严重程度,有助于指导患者预后,因此,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萍.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检验的临床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6):56-57.

[2]周臣敏.免疫球蛋白检测在乙型肝炎患者病情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03):376-375.

乙肝免疫球蛋白篇8

[摘要] 目的 探讨免疫球蛋白检验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80例来该院诊治的患者,分析其入院资料,随机分成两组。健康者是对照组,乙型肝炎患者是实验组,细致检查患者,有些患者不能确诊,要做辅助检查,如:心肺功能、体温等,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两组的免疫球蛋白M、A、G水平,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实验组IgG水平为(13.95±3.38)g/L、IgA水平为(2.95±1.44)g/L、IgM水平为(2.88±0.78)g/L高于对照组(IgG水平为(11.27±2.05)g/L、IgA水平为(1.84±0.72)g/L、IgM水平为(1.54±0.58)g/L(P<0.05);23例治疗后好转,IgG水平为(14.92±2.65)g/L、IgA水平为(2.62±0.54)g/L、IgM水平为(2.37±0.73)g/L和恶化者相比优势显著(P<0.05)。结论 免疫球蛋白在乙型肝炎患者中检测效果较好,能够准确的反应患者病情,指导患者预后,值得推广使用。

[

关键词 ] 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检验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1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b)-0123-02

[作者简介] 张玉英 (1973-),女,湖南桃源人,大专,中级,主要从事生化和临床方面的检验研究工作。

乙型肝炎是目前流行最为广泛的一种疾病,并且,危害性很大。该疾病病因复杂多样,具有呕吐、食欲不振等临床表现。对于这种疾病,目前医学界没有好的办法,以核苷类药物为主的治疗方法是较常用的方法,但患者药物依从性较差[1]。目前,更多研究结果显示:乙型肝炎和人体内营养物质的代谢关系密切,机体自身免疫功能的紊乱时造成乙肝病毒(HBV)致病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免疫球蛋白水平在乙型肝炎患者中使用较多,它能够有效的反应患者肝功能损伤程度,并指导患者预后[2]。为了探讨免疫球蛋白检验乙型肝炎患者的有效性。2013年4月—2014年4月,80例患者来该院诊治,分析其入院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分析该院患者入院资料,将其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有23例男患者和17例女患者,年龄49~84岁,平均年龄(59.3±1.2)岁,病程1~6个月,平均病程为(3.5±2.4)个月;对照组有24例男患者和16例女患者,年龄40~66岁,平均年龄(56.7±0.8)岁。研究中,两组完全不知道他们的治疗方案,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了该实验。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检测方法 该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均进行相同的检验,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在第2天早晨空腹静脉抽取患者2~3 mL静脉血并将其放在抗凝管中,抽取完血液后对其充分混匀,并且以3 000 转/min的速度离心10 min,并将其放在-20 ℃冰箱中。实验中用的仪器是 IMMAGE800,检测患者免疫球蛋白M、A、G水平用的是免疫比浊法[3]。

1.2.2治疗方法 对于确诊的患者采用方法对症治疗治疗的4~8周后,采用复方乙肝灵软胶囊(国药准字Z20060393)治疗,患者4片/次,3次/d,连续治疗48周[4]。

1.3统计方法

记录实验数据,把数据导入spss 16软件,分析数据,并进行t检验,采用(x±s)表示实验结果。

2结果

实验组IgG水平为(13.95±3.38)g/L、IgA水平为(2.95±1.44)g/L、IgM水平为(2.88±0.78)g/L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该次研究中,对实验组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23例治疗后好转,IgG水平为(14.92±2.65)g/L、IgA水平为(2.62±0.54)g/L、IgM水平为(2.37±0.73)g/L和恶化者相比优势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乙型肝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机制复杂,诱因也比较多。临床上,对于这种疾病治疗方法较多,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却很少。目前,医学界对于这种疾病诱因、发病机制等并不完全知晓。普遍认为:由于人体受到病菌侵袭,损伤人体肝组织,机体产生一系列免疫反应抵抗HBV活动,结果损伤到人体肝细胞。当病毒感染肝脏组织时,肝脏组织会导致多克隆B细胞活化,并产生活性的血浆球蛋白参与人体循环,并在患者血浆中广泛存在,部分还能够与相应的抗原结合[5]。根据有关结果显示:肝脏的Kupffer细胞出现功能障碍,不能清理血液中外来抗原,导致肝硬化与慢性肝病,患者发病时会造成人体外源性抗原抗体过多,造成免疫球蛋白水平不断升高[6]。因此,要有效评价患者治疗预后,讨论有效的方法非常重要。

免疫球蛋白近年来在乙型肝炎患者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该次研究中,实验组IgG水平为(13.95±3.38)g/L、IgA水平为(2.95±1.44)g/L、IgM水平为(2.88±0.78)g/L高于对照组(P<0.05),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结果类似。由此看出:对于乙型肝炎患者而言其免疫球蛋白水平要明显高于健康者。根据相关实验结果显示[7]:人体受到HBV的感染,会产生一系列免疫反应,这些反应会损伤肝组织。浆细胞致敏后,会产生免疫球蛋白,即血浆球蛋白,它具有抗体活性。肝细胞受到损害,机体为了提高免疫能力,产生更多的免疫球蛋白,减轻自身免疫疾病所带来的伤害,原因如下:①当病毒侵袭人体肝脏时,会造成肝细胞坏死并产生一些佐剂作用,造成患者体内球蛋白增加。②病菌在人体内和自身抗原的刺激,使得患者体内产生多种抗体。③肝脏代谢功能出现紊乱,不能清除及处理自身或异物抗原。

该研究中,对40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干预,结果显示:23例好转,IgG水平为(14.92±2.65)g/L、IgA水平为(2.62±0.54)g/L、IgM水平为(2.37±0.73)g/L低于恶化者(P<0.05)。由此看出:乙肝患者体内的免疫球蛋白量会跟着病情的加重而上升,这个结果和相关文献结果一致。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免疫球蛋白在慢性肝炎患者治疗预测中发挥重要作用,当患者发病后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总胆红素增加,导致机体溶解病毒抗原以及清除免疫复合物能力的下降,预示患者疾病加重,应该立即调整治疗方案[8]。

综上所述,免疫球蛋白在乙型肝炎患者中检测效果较好,能够反映患者病情,指导患者预后,对于调整患者治疗方案等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

参考文献]

[1] 覃小梅,谭晓明,秦玉兰.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检验的临床意义[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9):702-703.

[2] 钱金娟,裴豪.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8,15(4):198-200.

[3] 福军亮,王福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个体免疫调节治疗[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1,34(4):300-304.

[4] 贾绮宾,李笠,阴英,等.前白蛋白、总胆汁酸、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胆固醇检测对肝功能分期及判断预后的临床意义[J].北京医学,2009,31(1):18-19.

[5] 李艺,康富标,孙殿兴,等.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11,38(4):268-271.

[6] 吴在荣.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DNA定量检测及CRP检测的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8(5):478-479.

乙肝免疫球蛋白篇9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的一种传染病。而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中有1/3是通过母婴途径传播的,母婴传播已成为乙型肝炎病毒传染的重要途径,因此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对于乙型肝炎的预防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探讨应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将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我中心预防接种门诊HBSAg阳性孕妇进行对照研究,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我疾控中心预防门诊预防接种系统管理364例HBSAg阳性孕妇中,年龄最小的20岁,最大的32岁。所有孕妇均单胎妊娠,无先兆流产、早产等情况,肝功能正常,无肝炎症状与体征。3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82例,两组孕妇年龄、体重、胎龄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疫苗

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均由山东泰邦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乙肝疫苗由深圳康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且均严格按冷链管理运输。

1.3方法

观察组乙肝孕妇在妊娠28、32、36周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HBIG200IU,新生儿出生6h内臀部肌注HBIG100IU,并全程接种乙肝疫苗10μg(按0、1、6程序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对照组乙肝孕妇不采取特殊措施,在新生儿出生后采用上述措施,婴儿7个月龄时均抽取静脉血,进行乙肝病毒血清学(乙肝两对半)检测。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婴儿7个月龄静脉血HBSAg阳性率比较,观察组婴儿7个月龄静脉血HBSAg阳性低于对照组婴儿,两组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附表1)

表1两组婴儿HBsAg检出率

观察组与对照组7个月龄静脉血HBSAb阳性率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婴儿,两组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附表2)

表2两组婴儿HBsAb检出率

3.讨论

乙型肝炎是我国当前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传染的重要途径,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即宫内感染、产时传播和产后传播。而胎儿婴儿的免疫功能尚未成熟,肝细胞的分化代谢处于幼稚阶段,一旦接触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就能整合到肝细胞染色体基因中去,整合后的含病毒肝细胞,非但不受细胞和体液免疫的攻击。而且能继续增强,向肝癌方向转化,因此预防母婴传播十分重要。

本文通过乙肝孕妇及其所生的婴儿采用接种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方法阻断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率高于乙肝孕妇未采取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这是乙肝孕妇注射HBIG是一种含有高效价乙型肝炎表面抗体可以中和孕妇和胎儿体内的乙肝病毒,使机体获得被动性免疫,分娩后的新生儿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能进一步中和新生儿体内的乙肝病毒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可使婴儿自身产生乙肝抗体,使机体获得主动性免疫。因此采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合使用是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乙肝免疫球蛋白篇10

乙型肝炎是一种世界性疾病,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据统计全世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超过2.8亿,我国约占1.3亿,而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中有1/3是通过母婴途径传播的,[1]母婴传播已成为乙型肝炎病毒传染的重要途径,因此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对于乙肝的预防与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探讨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将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HBsAg阳性孕妇进行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284例HBsAg阳性孕妇,年龄21~32岁,平均年龄(25.4±3.2)岁。所有孕妇均单胎妊娠,无先兆性流产、早产等情况,无肝炎症状与体征。284例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42例,两组孕妇年龄、体重、孕产式、胎龄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于孕28、32、36周肌注HBIG200IU,新生儿出生6h内以及出生后第二周注射HBIG200IU,并全程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对照组产妇孕期不采取特殊措施,在新生儿出生后采用上述措施。

1.3评价方法

采集婴儿出生时脐带血及1周岁时静脉血,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HBsAg、HBsAb;用PCR法检测婴儿HBV-DNA,结果>103拷贝/ml为HBV-DNA阳性。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 ±s)表示,采用SPSS10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 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婴儿出生时脐带血HBsAg、HBsAb及HBV-DNA阳性率比较观察组婴儿出生时脐带血HBsAg和HBV-DNA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婴儿,HBsAb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婴儿,两组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观察组与对照组婴儿1周岁时静脉血HBsAg、HBsAb及HBV-DNA阳性率比较

对284例婴儿随访观察1年,观察组138例随访成功,对照组135例随访成功。观察组婴儿1周岁时静脉血HBsAg和HBV-DNA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婴儿,HBsAb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婴儿,两组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传染的重要途径,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中有1/3是通过母婴途径传播的。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即宫内感染、产时传播和产后传播。[2]宫内感染是由于母体血液中含有HBV直接进入胎儿血液循环而造成的感染;产时传播是分娩时胎儿吞咽了含有HBV的母体血液、羊水或者阴道分泌物而造成的传染;产后传染则大多数由于新生儿吃母乳或者接触了母体的唾液造成的。妊娠20周后,胎盘滋养细胞开始具有将母体IgG抗体主动传播给胎儿的功能,此时开始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的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3]其主要作用机理是:新生儿体内HBsAb可以起到抗乙肝病毒的作用,而新生儿体内IgG主要源于妊娠后期母体胎盘的运输,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的调节机体的免疫状态,促进Th1型细胞活化,促进机体干扰素-γ及白介素-12的分泌,有利于母体HBV的清除,降低胎儿HBV的感染率。王芳等[4]应用Meta分析,证实孕晚期注射HBIG能有效的提高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阻断率。杨翠丽等[5]对HBsAg阳性的母亲于孕期肌肉注射HBIG结果82%孕妇静脉血中HBV-DNA拷贝数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本研究将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HBsAg阳性孕妇进行对照研究,142例HBsAg阳性孕妇作于孕28、32、36周接受肌注HBIG200IU,新生儿出生6h内以及出生后第二周注射HBIG200IU,结果婴儿出生时以及1周岁时HBsAg和HBV-DNA阳性率低于孕期未注射HBIG者,HBsAb阳性率高于孕期未注射HBIG者。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有效。

综上所述, 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的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郭玲,张爱兰,於利刚.孕妇HBV-DNA载量与胎儿宫内感染的关系[J]. 中国医药导报,2009,6(8):49―50.

[2]陈晓芳.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9):62.

乙肝免疫球蛋白篇11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乙肝肝炎是导致肝硬化、肝癌的重要原因。在孕妇中有5%~10%的孕妇为HBsAg携带者[1],由于孕妇HBV感染率高,使得母婴传播已经成为乙型肝炎传播的重要途径,据统计HBV携带者中的30%~50%的是由母婴传播所导致[2]。因此,进行母婴阻断对于控制其流行与发病率有重要意义[3]。乙肝免疫球蛋白是目前阻断母婴传播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对HBV感染孕妇注射HBIG,阻断HBV母婴传播,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5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195例进行孕期HBV检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并住院分娩的孕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孕妇平均年龄(27.3±3.5)岁,其中初产妇154例,经产妇41例。其中同意孕期及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120例孕妇为观察组,均不同意孕期注射HBIG与新生儿注射HBIG的75例为对照组,观察组所生新生儿为A组(120例),对照组所生新生儿为B组(75例)。所选孕妇在孕期均无妊娠期期血压及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肝功能正常。两组孕妇年龄、孕次、分娩时孕周、分娩方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中HBsAg(+)孕妇分别于孕28、32和36周时注射HBIG 100 IU,HBeAg(+)孕妇每次注射200 IU;对照组孕妇孕期不注射HBIG。A组新生儿出生后6 h内均注射10 μg乙肝疫苗(HBV ac),以后1、6月时分别注射相同剂量HBV ac;A组新生儿中HBsAg(+)孕妇所生者在6 h内、1月时注射100 IU HBIG,HBeAg(+)所生者在6月时再次注射HBIG 100 IU;B组新生儿不注射HBIG,只在出生后6 h内均注射10 μg乙肝疫苗(HBV ac),以后1、6月时分别注射相同剂量HBV ac。HBeAg(+)孕妇所生新生儿禁止进行母乳喂养[4]。

1.3 检测方法 所有孕妇均于孕28周前及分娩前取静脉血进行乙肝血清标志物和肝功能检查。新生儿在出生时取脐血进行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查[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取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孕妇孕28周前及分娩前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查结果分析 所有孕妇在28周前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查结果显示,携带者37例,小三阳53例,大三阳105例;分娩前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查结果显示,携带者37例,小三阳53例,大三阳105例。孕28周前与分娩前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所生新生儿脐血免疫结果比较 观察组所生新生儿脐血检查乙肝血清标志中有7例HBsAg(+),阳性率为5.83%;71例HBsAb(+),阳性率为59.17%。对照组有18例HBsAg(+),阳性率为24.00%;26 例HBsAb(+),阳性率为34.67%。观察组新生儿脐血HBsAg(+)率较对照组有显著降低(P

3 讨论

由于5%~10%的孕妇为HBsAg携带者[1],母婴传播中HBV感染的重要途径,在孕期进行HBV宫内阻断治疗对于控制其流行率与发病率有重要意义。有学者认为在妊娠早期、中期宫内HBV感染率为6.20%,这时进行宫内阻断可以有效清除HBV,宫内感染发生率很低[6]。随着妊娠时间的增加,在妊娠晚期发生宫内感染率约为70%,其中HBsAg(+),HBeAg(+)及HBV-DNA(+)孕妇胎儿发生宫内感染率达85%,如果不对其所生婴儿进行免疫干预,以后将有90%成为HBsAg携带者[7]。经上所述,HBV宫内感染发生时间主要在孕晚期,主要是由于此期滋养细胞层逐渐形成绒毛血管膜,HBV更易于透过胎盘屏障,使得HBV感染几率明显升高,此时由于胎儿各主要器官均已成形,因此,在孕晚期进行干预可对于阻断HBV宫内感染有重要意义[8]。HBIG含有抗HBV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HBV宫内感染的原理是孕妇在孕期注射HBIG后,HBsAb可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使胎儿在宫内获得被动免疫达到降低HBV感染的作用,其次是利用HBIG中的抗乙肝病毒IgG中和HBV这一免疫反应,快速降低母血中HBV的浓度,降低胎儿感染率[9-10]。本文中观察组120例HBV感染孕妇在孕期经多次肌肉注射HBIG后,发生宫内感染率(5.83%)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00%的感染率。因此,在孕晚期进行多次肌肉注射HBIG对于阻断HBV宫内感染有比较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玉玲,耿正惠.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处理[J].中国实用妇产科杂志,2004,20(2):80-81.

[2] 郑鹏远,唐荚爱,卢高峰,等.慢乙肝母婴传播阻断和治疗策略的建议[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15(1):1-6.

[3] 韩惠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临床观察[J].青海医药杂志,2010,40(11):59-60.

[4] 詹爱琴,刘佩芝,张红,等.母婴双重免疫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的临床观察[J].农垦医学,2010,32(2):139-141.

[5] 周英惠,谢爱玲,罗志娟,等.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黄芪颗粒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0 ,33(5):13-15.

[6] 郭永,马振芝,王清图.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1,9(6):68-69.

[7] 闫永平,徐熏忠,王文亮.胎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宫内传播的关系[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7):392-393.

[8] 马秀丽.阻断后乙肝母婴传播100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2009,36(18):64-65.

乙肝免疫球蛋白篇12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the HBIG to prevent the hepatitis B infection during late pregnancy

LI Feng*,YU Wen-mei,SU Xi-yuan*.*Weihai City Women and Children Hospital,Shandong Province,Weihai 2642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HBIG clinic

result during late pregnancy period preventing the hepatitis B infection.Methods

68 HbsAg(+)pregnant women ,including HBeAg(+) 18 case were injected for 200 IU HBIG,at 28 weeks from pregnancy once every 4 weeks, after delivery infant cord blood 5 ml collected, and the HBVM checked.Results The HBsAg positive rate is 10.3% in these 68 infants,within them and the HBsAg and HBeAg positive rate is 5.9%.The positive rate of the infants from 50 HBsAg positive pregnancy women is only 4%(2/50),while the positive rate of the infants from 18 HBsAg and HBeAg positive is 27.8%(5/18),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t between two groups.Conclusion It is greatly effective in late pregnant period to inject HBIG preventing HBV infection.The danger for HBeAg(+) pregnant women is much larger.

【Key words】 HBV;HBIG;Cord blood;Pregnancy

我国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发区,慢性HBV 携带者超过1.2 亿,其中大多数为母婴传播所致。阻断HBV母婴传播是控制我国乙肝流行之关键。新生儿出生时接种乙肝免疫(HBVac) ,或联合使用HBIG仍有10%~20%的婴儿无应答反应,其中宫内感染为其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检测方法的改进,发现HBV宫内感染率高达10%~44%,提示宫内感染在母婴传播中的地位。孕20周后胎盘具有主动转运IgG型抗体给胎儿的功能,对HBsAg(+) 孕妇多次肌内注射HBIG,阻断宫内感染已有较多报告,本文对68例HBsAg(+)孕晚期妇女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观察阻断乙肝宫内感染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5 年12月至2006 年12月在我院产科门诊检查并住院分娩的孕产妇中, 检测出HBsAg阳性者68例,其中HBeAg(+)者18例,分娩后新生儿检测脐血HBV 标志物HBVM(包括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V DNA)。

1.2 方法

1.2.1 检测方法 孕妇HBsAg检测采用酶免法。婴儿脐血HBVM检测采用乳胶法;HBV DNA采用PCR方法。

1.2 新生儿脐血采集方法 新生儿娩出、胎盘未娩时,严格消毒采血部位,靠近新生儿侧采脐血5 ml。

1.3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用法 自孕28周开始每4周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

2 结果

2.1 新生儿脐血检测结果 孕晚期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共68例,所生产68例新生儿的脐血检验结果如下。

2.1.1 50例母血仅HBsAg(+)者新生儿脐血检验结果如下 HBsAg(-)、HBeAg(-)、HBsAb(-)、HBeAb(+)、HBcAb(+)30例;HBsAg(-)、HBeAg(-)、HBsAb(-)、HBeAb(-)、HBcAb(+)18例;HBsAg(+)、HBeAg(-)、HBsAb(-)、HBeAb(+)、HBcAb(+)2例。HBV DNA均<1.0×103 copies/ml,为正常值。

2.1.2 18例母血 HBsAg(+)、HBeAg(+)者新生儿脐血结果 HBsAg(-)、HBeAg(-)、HBsAb(-)、HBeAb(+)、HBcAb(+)6例;HBsAg(-)、HBeAg(-)、HBsAb(-)、HBeAb(-)、HBcAb(+)7例;HBsAg(+)、HBeAg(-)、HBsAb(-)、HBeAb(+)、HBcAb(+)2例;HBsAg(+)、HBeAg(+)、HBsAb(-)、HBeAb(+)、HBcAb(+)3例。双阳的3例HBV DNA均>1.0×103 copies/ml。

2.2 阳性率 68例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者占10.3%;其中HBsAg、HBeAg双阳性者占5.9%。 50例仅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为4%(2/50),18例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为27.8%(5/1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较单纯HBsAg阳性者孕晚期注射HBIG阻断宫内感染的效果较差。

3 讨论

我国孕妇产前检查HBsAg 阳性率约为11.2%~12.5%,其中HBeAg同时阳性者达20%~30%,乙型肝炎病毒(HBV) 的母婴传播可以发生在宫内。近年来报告活产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为10%~16%。出生婴儿经免疫预防采用主动、被动联合免疫对阻断母婴HBV 传播的保护效果达70%~90%,而宫内感染是免疫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朱启等[1]对携带HBsAg 的无症状孕妇所生496例新生儿,生后接种乙肝疫苗和HBIG,宫内感染率为14.3%;而孕晚期注射HBIG组491例婴儿的宫内感染率为5.7%。

本研究以检测脐血HBV标志物估计HBV宫内感染。临床上HBV 宫内感染最确切的诊断依据是从胎儿血中分离出HBV,但技术繁杂,价格昂贵,难以在临床普及。70 年代以来,开始以脐血中检出HBsAg 作为宫内感染的指标。近年有学者认为母血HBsAg ,特别是HBeAg 易通过胎盘。如单以脐血HBsAg阳性确定宫内感染,可能会过高地估计宫内感染的状况。刘颖琳等[2]研究表明脐血假阳性率为20.0%,而外周静脉血HBV-DNA的检测具有确诊的意义。

本研究结果表明,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在同样的干预条件下,与单纯HBsAg阳性者相比,发生宫内感染率显著增高。刘颖琳等[2]研究表明孕妇血HBV DNA、HBeAg 阳性是胎儿感染HBV 的高危因素。王素萍等[3]研究结果表明,孕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血清HBV-DNA阳性及胎盘HBV感染为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孕妇PBMC HBV-DNA阳性可能是形成新生儿宫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另有归巧娣等[4]研究认为,HBsAg及HBeAg阴性孕妇也可发生HBV宫内感染,检测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及PBMC中HBV-DNA,对诊断HBV宫内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以上情况(血HBeAg、HBV-DNA阳性或高滴度及PBMC HBV-DNA)是否应该加大HBIG的注射剂量,以期能使孕妇血清中HBV-DNA转为阴性,降低宫内感染,在有效的治疗HBV药物临床应用之前,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朱启,于广军,吕晴,等.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随机对照研究. 中华儿科杂志,2002,40(8):478-480.

2 刘颖琳邝健全,张睿,等.胎儿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临床研究.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8):465-46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