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6 15:56:55

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篇1

如今的社会都讲究合作共赢,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学生在自己思索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体会课文、体会作者、品读人生,人生是多样性的,那么对于课文,对于人生的解读也就一样是多种形式的。只有将所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感受全拿出来和别人交流讨论,才能创造出一节高效而缤纷的课堂。

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交流,享受课堂、享受学习成果呢?我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谈谈我的理解。

一、选题合理

首先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在众多的知识层面上找到适合学生交流的题目,这题目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个体是无法全面正确完成的,只有需要几个人共同探讨,合理分配任务,才能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总结出最完美的答案。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种问题设计我们的课堂

1.矛盾型问题。

即问题揭示教材中知识之间的矛盾之处,有意识地挑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2.假设型问题。

即要求学生以已知的内容为前提进行猜测、推断。由于答案的不确定性,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容易将学生置于一种非得思考的问题情境中,因此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便会思绪飞扬。

3.发散型问题。

既要求学生紧密围绕某一问题,从多侧面、多方位进行思考,以探求问题的多种答案。让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知识,多种方法解答。由于这类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二、适当引导

孩子们的思想是十分活跃的,可能一个问题有若干古怪的答案,难以捉摸,但是孩子的思想又是最容易被引导的,教师合理而适时的引导,对于孩子抓住主题交流讨论而不偏离是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的。

三、有流可交

交流是指个人将自己的观点拿出来与他人分享,从而实现更深更高层次的获取,那么在交流之前就必须人人有”流”,而对于一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与感受,这个想法和感受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形成,并且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充实、完善与组织。所以这就需要教师记住一点:交流之前一定要自主思考,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形成自己的认识,否则,便会在小组学习中出现”旁听者”。

生本教育篇2

一、通过学习生本教育转变教学观念

通过生本教育的学习,我明白了:如果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丰富的主体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再对学生加以激励、指导和引领,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快乐地学、做,就能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的效果。

二、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落实生本理念

课前,在教学设计上下工夫,了解学生的思想、习惯、身体特征、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情况,选择好适合该年龄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定好教学目标,然后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法手段与学生的学法,以及在教法中预计好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个人认为这是上好课堂教学的前提。

课中,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习惯,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堂体育课,都采用室内课的形式,加强对学生课堂常规的教育。该课中,我把学生上体育课的常规全部进行学习,并提出自己的要求(如:室外课必须穿运动鞋;请假必须见假条;想发言必须举手;进出课堂必须给老师报告;准备活动跑步的速度、队形要求;训练速度时速度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体育委员和小组长,大胆培养和使用他们,让他们成为教师生本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并在实践课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课堂教学得到进一步的保证和质量的提高。在实施教学中,合理安排运动内容,让体能运动与趣味运动相结合,并适当做一些竞技运动,用以激发学生自觉运动的兴趣和爱好。运用学生分组运动的办法,让学生先自己练习(体会、探究和讨论),再通过小组展示,让大家进行相互观察评价,也找出自己动作技术上的不足,然后通过我的点评,让学生再去修正他们自己的动作,直至自觉做好,达到要求。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满足学生进行相互交往和求奇、求新的欲望,也为学生大胆探究创造了条件。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方向,而把较大的自主选择和创造的空间留给学生,同时还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要求,让学生不断检查自己和同学之间的研究性学习成效。大多时候,教师起的只是引导作用,有时参与到学生中与他们一起运动,并不断地用语言去引导、启发、鼓励他们,对不同体质学生的运动量进行适当调整,对不同特长的学生给其建议加(减)量、加(减)强度进行练习和技术动作的指导及要求,这样一来,每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身条件的充足运动和发展,还可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个人的运动特长,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体育有竞技性较强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材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他们的好胜心,让他们通过各种比赛展示他们的运动能力,发展身体素质。在学生体验到成功喜悦的同时,我的生本教育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生本教育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机制

生本教育篇3

由郭思乐教授创立的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其核心理念在于: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学。实验研究证明,实行生本,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素质,而且可以有效提高中考成绩。一般来说,教师的作用和价值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上得到体现。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找出一种教学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的教育理想,生本教育正是实现这样理想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以它为指导,在祖国大陆、香港、澳门等地100多所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等进行实验的成效显著,取得了意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一、问题概述

我们首先对所要涉及的生本教育、师本教育、东方考试文化圈等概念进行分析。生本教育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的教育,其特征是主要依靠学。它反映教育的终端所在,刻画教育之目的、本源、过程的基本特征,体现教育的本质内涵。在现实中,教育本质遭到扭曲,师生主体错位,喧宾夺主。师本教育是以教者的活动为本体的教育,是我国教育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它主要依靠教。其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扭曲的考试文化与之相互助长。

师本教育和考试文化的结合,构成东方考试文化圈(在本文中它既是地域概念也是氛围概念)。其要害是以控制生命为主要运作方式,使教育充满竞争,在实践中不仅不能享有强大生命自然的支持,反而遭受自然的逆反,事倍功半,脱离教育本旨,离开人的素质培养的轨道。

优劣相较,生本教育就成为当今中国三大素质教育实验中最有生命力的一种。

二、生本教育的观念

(一)生本教育的教学观

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短期行为、分数的课堂,成为新的人的发展的课堂。在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学,即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它提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在于感悟的形成。

(二)生本教育的评价观

生本教育提倡减少或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科任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削弱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鼓励“为而不争”。到了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成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成绩。

(三)生本教育的德育观

生本教育认为,美好的学习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劳动产生自然素朴的美德。学生在课堂中成为真正主人,学会体验和感悟,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进入学生,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由此,课堂教学成为自在的、素朴的、无形的德育过程。

三、生本教育的几大特点

(一)突出学生

从矛盾论的观点来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在教与学的矛盾关系中,学是内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规定每堂课老师讲话不超过十分钟,其余时间交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自主学习。

(二)突出学习

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身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生本教育的基本过程是:(1)课前的准备;(2)上课时的讨论;上台发言与聆听、质疑、探究等;(3)课后的追根究底……处处突出自主学习。比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文字或图例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聆听老师、上讲台用口头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对别人的质疑发表见解……

(三)突出合作

合作是21世纪人才要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生本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是强调学生小组学习。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作用。

(四)突出探究

生本教育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让每个学生有话说、让每个学生有收获;老师在认真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火”,让学生的思维碰撞,让智慧之火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

四、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开放地独立自主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入生命。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就分“领受―领悟―提升”三阶段。

一、领受

领受教学的前提是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要适合学生心理年龄的特点。间接与直接经验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间接经验可以转变为直接经验,学生学习应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展开。精选示范知识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特点,为学生喜爱,容易进入学生视野。学习任务要相对确定,提出的问题要简明扼要。学生领受是在上一次课结束时就已开始,这样才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做课前准备。

二、领悟

领悟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主题和核心环节。学生的领悟有显性水平和隐性水平两个层次。前者是指学生能对知识领悟透彻,既能意会又能言传;后者则指学生处于领悟的朦胧状态,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如生本教育实验教材三年级语文《死海》一文中有“比重”一词,小学三年级学生不用弄清“比重”的科学概念,只要懂得“由于死海含盐量很高,人在海里就像木头漂在水上一样”即可。

三、提升

提升是在学生领悟的基础上对知识生命的拓展。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成功领悟,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探究的精神得到张扬和发挥。如深圳外国语学校的罗华老师,在生本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在学生对二战后“苏联模式”这一历史事实领悟的基础上,花两节课让学生对二战后“苏联模式”的积极影响与弊端展开争辩,使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讨论中得到提高。学生在发现知识变化的规律后,其领悟水平是可以提升的,提升的速度令人震惊。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对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各生命实体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以及知识生命的多元、多向的互动和不同层次的提升。生态课堂的教学流程可以在一课时完成,也可用几节课来完成。例如对一些探究性问题的解决,就需要较多的时间来组成一个“领受―领悟―提升”的教学过程。

五、生本教育的收获与意义

(一)生本教育使学生获得了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机器没有动力不能开动,学习没有动力读不好书。而动力源于“人生四大需要――生存需要、交往需要、安全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本教育是学生获取“交往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最佳途径。例如,育才实验学校初二(4)班数学老师在暑假放假前要求该班学生在没有领到新课本之前预习好初二上学期前三章的内容。结果,全班49位同学没有一位叫苦,而且在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数学测验中取得全班平均80分、其中4位100分以上的好成绩,这样的结果比没有开展生本教育实验的班超出50到60分。

(二)生本课堂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

生本教育应用于课堂教学便成为生本课堂。生本课堂里,学生通过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全班发言、聆听而所获得的知识是真正“学懂了”、“会学了”。在初一级进行的最近一次调查表明,生本课堂获得了很高的认可率,认为“生本教育”比“师本教育”好的达到了89%;大部分同学认为“生本教育”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思维发散、合作和学习能力。

(三)生本管理使学生获得了自信、自尊、自爱,由“他律”变为“自律”。

生本教育运用于班主任工作、学校纪律管理、住宿生生活管理等便成为生本管理。初三(1)班的学生自豪地说:“在我们班,班长最大,其次是班委,第三是学生,班主任排46(全班有45位学生)”。该班班主任说:“在班级管理中,我不犯愁了!学生自己会按照作息时间进行学习、运动;有问题他们会想方设法商量解决,的确解决不了的才找我出点子”。

(四)生本备考使学生提高了学习成绩,变“怕考”为“敢考”、“爱考”。

生本教育篇4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日益普及,“通才”教育能否行得通?

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大众化的进程,它会带给高等学校怎样的挑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对教育的需求将大大增加,传统的以选拔为基本取向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都将受到彻底冲击,人们的不同需要将对教育发生更深刻的影响。一种多元化的、更灵活的教育制度将会替代现行的选拔性教育制度,向每一个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发展可能性。庞大的现行学校体系运行方式将被彻底改变,会在学校、教师与学生或其家长之间形成一种全新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我并不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须和“通才教育”相联系。我们能否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不仅关注教育对社会各方面的作用,而且开始关注教育对自身的意义,突破传统的目的──功能观,真正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

如此说来,高等教育得改变以往的教育模式,比如是否需要或必须实行弹性教育?弹性学习是信息社会的产物。它包括弹性、自治、学习者中心等基本理念,它允许个人以一种最有效的方式来学习,为其提供

丰富多样、可以选择的学习形式。依据上述理念设计的个性化教学结构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弹性选课制度、以现代互联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交互系统、以弹性结合为特色的学生群体交流学习模式、以发展性和个性化为特点的弹性教学评价系统、以“宽进严出”以及学分制为特点的学籍管理系统等。弹性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来决定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何地学等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从而大大地拓宽了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

作为教育专家,认为目前本科生的培养现状与其培养目标之间是否有差距?加入WTO我们与国外的本科生教育能否接轨?

中国教育背负着太多的传统,强烈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选择。近百年来的现代教育发展又积累了太多的工业文明烙印,理性、权威、塑造、训练似乎就是教育的代名词。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全然不同的新时代,但我们的学校却在沿袭一种传统的记诵之学,过分看重书本、权威,用一种僵化的教育标准和人格范式来训练学生,而缺乏一种创造的精神。一些学校本科生教材陈旧,有的甚至还沿用80年代的旧教材。课程安排不尽合理,授课方式与中学生无大差别,可以说,本科生教育的这些问题已经导致质量滑坡,学生厌学的趋势。我们别无选择,必须对本科生教育进行观念和制度的创新,必须从新的角度来重新衡量本科生教育的目标和绩效,重新衡量本科教育的培养规格、课程标准和质量要求。只有彻底冲击传统的以精英教育为基本取向的观念和制度,才能创造一种多元化的、更灵活的本科生教育制度,向每一个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我们不能不承认,入世后我们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加入WTO,意味着成员方之间的竞争将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深入下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将成为加入WTO之后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首要任务。

人们经常有这样的议论:现在的本科生素质不能与恢复高考后的那几年相比,这与高校扩招是否有关?怎样评价当今的大学生?

这不能一概而论。总的说应该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说这一代青年人有什么弱点的话,这主要是贯穿于教育全过程的导向问题。超负荷的学业压力使一代人变成了被动的学习机器,压抑甚至泯灭了孩子应有的童心;机械的记诵之学使活生生的孩子整天面对一大堆死记硬背的无用知识,扼杀了孩子与生俱来的原创力、好奇心,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过度的竞争不适当地强化了孩子的自我中心倾向,并使相当多的孩子不断面对失败,损害了孩子应有的自尊、自信,从而产生社会化方面的困难;成人社会对新一代人缺乏应有的了解,把自己的意志和理想强加于自己的孩子,导致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学校和教师还在维护一种传统的“学高为师”的权威地位,按部就班地传道、授业、解惑,全然不顾社会变迁所带来的种种新变化。我认为简单地归之于高校扩招是不公平的。

认为,高等教育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高等教育要经历一场怎样的变革才能从容应对这一挑战?

在当前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的高等教育正逐步形成影响教育运行的三种力量,这就是学术力量、政治力量和市场力量,其中市场力量是一种新兴的、对教育构成巨大影响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教育与市场的关系就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1995年《教育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这一规定表明了教育与市场的基本关系。在实践中,却发生诸多认识上和适用上的混乱。实际上,通过市场对教育的有限介入来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这是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做法。但是在中国,教育能否介入市场,如何介入市场,政府在市场介入的情况下又如何发挥自己对学校的调节功能,问题的复杂性远不是上述简略的规定就能解决的。

生本教育篇5

学习的发生之处是学生,任何时候都要坚定地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潜力,这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基点,也上“生本教育”实践的一个出发点,“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逐句逐段的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他一句的讨论。例如:在学习《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时,先讲了体育彩票的中奖规则,然后提问:不同的体彩号码一共有多少个?为了中特等奖,买全所有号码,假设特等奖500万,一等奖1万,其它奖项不计,单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合算吗?这个问题是学生熟知,又很感兴趣的问题,接着告诉学生学好本节课内容可以回答上面问题。这样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和思维的活跃性。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不仅是一个好演员,而更应该是一个好导演。要求教师克服传统教学的辛苦打拼的“汉水主义”,真正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真正做到全面依靠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相信学生的天赋和聪明才智。“生本教育”是“先学后教,不教而教”,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是基于自己的思考,在互相启发、质疑当中进行的,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空前提高。例如在讲《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时在黑板上写出如下提纲:

1、什么是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算原理?

2、“两个基本原理”是怎样推出来的?

3、“两个基本原理”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4、“分类”和“分步”各有什么特征,“分类”和“分步“时应注意什么?

5、你能列举出在我们生活中应用两个基本原理的实例吗?

生本教育篇6

我国学者庞维国曾这样阐述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作为一名从教十多年的教师来说,我清醒地认识到,要想作做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那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让我们困惑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想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如果能很好的思考这些问题,那么再教育方面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生本教育篇7

学校如此煞费苦心“为学生着想”,其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不客气地说,这肯定是违背生本教育的理念的。学生应该有统一的作息时间,但是,这种统一,可不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落实?除了上下课的时间,其他的作息可不可以有适当的弹性,以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不论通过什么途径上网,都有接触不良信息的可能,但是否就该因此而斩断他们上网的途径?这种做法是否能适应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需求?应该怎样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接触网络垃圾?就以生本课堂而论,学生在进行前置性学习时往往要查阅一定量的资料,学校斩断了学生上网的途径,基本上就断绝了他们查阅资料的途径,教师只好把自己准备的资料统一发给学生。但是,学生自己搜集资料与阅读教师提供的现成资料,能达到相同的学习效果吗?这些问题,都应该作为专门课题进行研究。遗憾的是,不少学校都没有这样做,而是采取了简单的、表面有效但实则有害的措施。为什么呢?因为“方便管理”。“方便管理”,就是把“方便”留给了管理者而不是受教育者,就是以管理者为本,而不是以学生为本。

其次,就生本课堂而言,它“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它“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生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科任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削弱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到了学生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成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引自《360百科》)。但在具体实践中,不少学校的考试次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不断增加,周考,月考,半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等等。小考周周有,大考三六九。而且,每次考试结束,教学管理部门往往以考试成绩的优劣来评价生本课堂的开展情况。有时给上级领导汇报工作,也会如此操作,以证明学校开展生本课堂所取得的成绩。

学校希望学生有好的成绩,这无可非议。但我要说的是,生本课堂不是应试教育的助推器。通过生本课堂,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学生在一个相对较长的学习周期内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滋养了积极主动的生命状态,在学习的终端取得了理想的成绩,这是一个由完整科学的过程到自然而然的结果的发展历程。通过短短几天、几周的生本课堂实践就取得了非同一般的效果,请问,你们自己相信吗?以应试教育的思维去推动生本课堂的实施,换汤不换药注定事倍功半。

再次,生本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具备一些最基本的条件。

生本教育篇8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模式。它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而传统教育多根据学生特点,以教师的主观性和经验分析学生学情,然后设计教学。一旦这种模式设定好了,课程就得按照这一思路进行,即使学生死活不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教师也要拽着学生回到设定好的思路上来。生本教育则不强调教学过程的“章法”,课堂灵活性强,学生学习内容是根据他们学习能力和智力水平的真实发挥。

从开学到期中考试半学期的时间里,我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同时融入一些生本的理念,即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有时候想讲授的知识很多,什么精华都想给学生,结果发现在教学中自己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教师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学生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发现自己失败了,学生不领情,一旦开始唱独角戏,部分学生就开始表现出没有激情,课堂气氛很难调动起来。但是,一旦有学生活动,比如,对某个物理上的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学生就能热闹起来。当然,有时候他们并不是出于对知识感兴趣的目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学生勇于参与活动,渴望表现的内在动力和生本教育的生命力。坦白地讲,反思这段时间的教学,如果一堂课学生没有太多自由的空间,课堂的内容知识、情感等全权被限制在教师设定好的空间内,虽然教师目的是出于好心,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教育不可能像修剪树苗对学生进行外在的改造,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开展教学活动。郭思乐教授提出了让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由教师提供一个最根本的、最简单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的成果)、班级内交流学习(提出更深刻的问题)、熟悉学习(巩固学习内容)四步教学模式。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引领着学生,既能让学生够得着,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教师的设计要把握知识的要点,又要把握整体,注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更是激励者。郭教授指出,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才能走出师本,走向生本。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直至不教而教。先学要注意:低入(简单、根本、开放)、多做、深思、高出。

因此,生本教育中很多观点和理念,都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和借鉴的。

生本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小组合作学习,而小组合作探究也是物理教学的基本学习方式之一(自主探究也算是生本了吧)。小组探究学习时,每一个学生都在一个小组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分工、有合作地互助。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培养能力,优势更不用说。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有教师讲,物理有时候是讲不明白的,是悟出来的。这句话很有道理,很多情况下,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讲,还是有些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想不明白。这时候生本的潜力就能尽情发挥了,学生自己去感悟,通过自己真实的听觉、视觉、触觉、生活常识等第一手的认识,去思考,去领悟,去理解,那么,他得到的才最真、最透彻。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上实验课,究其原因也不过是实验课教师的主动性弱,引导性强,而学生的自主活动和亲身感受占据了主要的课堂部分,或者说,课堂是他们的,他们是相对自由的。教师不应该剥夺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感受物理过程中的快乐,通过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教师的引导要尽可能少),学生体会到了学物理的快乐,物理中的奥妙,学习动力是内在的、强烈的、持久的。所以说,实验课本身就是融合了生本理念的。

在一次测验之后,我试着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我把题目较难同时学生出错率较高的题分析评讲后,留下很多因为学生粗心或者理解不透彻而做错的题不讲,布置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分析和订正试卷,并用红笔修改在试卷上,写出自己出错的原因,剖析题目中涉及的所有知识点,越详细越好。

令我想不到的是,大部分学生做得非常仔细,选择题的每个小题,每个选项,考的什么知识点都标出来了,有的还用图来描述(例如影子的形成);有的不懂,就画了个问号;有些题即使做对了,也详细做了分析。这给我很大启示,备课评讲试卷,我们确实要做到充分,有重点、有难点地去讲,但是凭自己讲出来的东西学生的记忆不一定最深,我们好心帮他做了,他可能记忆不深刻,很快忘却了,岂不是费力不讨好?这时候利用生本的理念去讲课,必定获得良好的效果。我想如果再给上面的学生点讨论时间,他们肯定会讲出很多东西,因为他们主动分析了、消化了。

当然,在物理课程中开展生本教育,我认为也有些需要探讨的问题。首先,物理是一门科学,一部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属于科普类的层面。还有正在探索的,有的很深奥,从常识到未知的科学世界,知识的跨度非常大,当我们放开了让学生探究,让学生探索,他们发现了用初中知识不能解释的时候,要不要继续深究呢?深究下去有没有止境?要知道科学探索是无止境的。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是空白的,如果放开手学生能不能自主地完成探究?这都是物理开展生本教育的问题。

其次,物理教学中有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的探究实验,还有实践性作业。探究实验和实践性作业既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又符合生本教育中的依靠学生的理念。那么,教师演示实验怎么体现生本?演示实验所展现的不可能仅仅是要说明的问题或者现象,还可能有些其他物理知识,这时候如果学生来做,发现其他问题,正如上面所说,教师是继续引导课下探究还是课上解决,对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有没有影响?这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当然,开展或者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问题总会有的,面对的困难也会重重,但有句老话讲,方法总比困难多。

践行生本物理,我个人有以下的看法:

一、新课讲授

初中物理中感性的认识较多,教材设置了很多演示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那么,物理的学习就可以从演示实验开始。

前置作业;(预习,如果有条件可以布置周末的实践性作业)

展示与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发言,联系生活中的例子)

演示实验;(学生参与,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助手的位置)

讨论与交流;(组内到组间交流:发现了什么现象)

想想、做做、试试;(尽可能地设计学生实验)

练习与讨论;(问答题为主,题目要少而精,开放性要强)

小结并布置前置作业。

二、探究实验课

探究实验学生不可能不犯错误,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教师讲授实验课之前会逐步强调实验要点,不希望学生犯错误,希望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探究过程,实际上这种探究是不彻底、不完善的。教师教清楚了实验室应该注意的问题,学生即使很快领悟到了,顺利地完成探究实验,但学生对那些要注意的问题认识并不深。没有让学生暴露问题恰恰是个问题,这样的探究过程是教师引导的思路,当学生自由思考的时候很自然地回到自己的思路上来,这时候很容易犯错误。错误对于每个学生来讲,既是一次失败,又是一笔财富。所以,在学生人身安全及实验室安全允许的情况下,学生犯错误也是一个自身发展的财富。探究课教学就应该少讲,少限制,让学生自由发挥。

三、复习课及试卷讲评课

复习课是对一段教学内容的总结,和试卷讲评课一样是相对枯燥的课程。教师可以从作业角度和试卷出错情况得知学生的薄弱环节,对此作为重点来讲。但是有一点教师是很难把握的,就是学生做这个题目出错的原因,我们不能简单归为没有理解,而要想,为什么不理解?他们究竟是怎么思考这个问题的?那么,如果让学生去讲,不管对错,学生相互之间讨论交流,既暴露了错误的思路,也得到了正确的结果,还会给教师很多启示。在生本培训中,很多示范课的模式都可以拿来借鉴。

前置作业;(复习时,学生自己复习相应知识,并准备一个知识点,并针对这一知识点选一道习题来讲;考试后学生独立修改试卷并选讲一道自己出错了但是通过自己分析理解了的题)

展示;(哪些知识点是比较重要的,习题中经常出现的?对同一出错率比较高的题目出错原因有哪些?)

生本教育篇9

一、生本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开始时小组合作交流的效率很低,组长调控不到位,学生发言的组织性比较差,存在困难生当旁听,没有参与的意识,依赖组长和优秀生的现象,即便老师极力推动,但是仍有学生不敢发言。学生之间互助、互帮、互教、互学、互补关系没有充分体现。

2.采用分组座位后,学生讨论方便了,但说闲话的机会也更多了。

3.作业如何安排,按照生本的设计,前置性作业是必须做的,在当前效率较低的情况下,安排作业的内容和时间显得困难重重。每一科都进行生本教育,学生如何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前置作业及课后作业?

4.关于前置作业,无论浅深易难,总是有部分学生不愿意去完成。

二、前置作业中的思考

通过前置作业布置的实验,我有了一些收获,但更多的是发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详尽地掌握,几乎每堂课我都布置前置性作业,但一段时间下来,却发现学生的前置作业完成质量一次不如一次,学生对前置作业兴趣也没以前高,遇到探究性的问题或查找资料等问题更是难以完成,更可怕的是课堂上学生无精打采的汇报和不良听课习惯。对此,我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了以下问题:①是不是所有的学科都要设计前置作业?②就某一个学科内容而言是否每个课时都要设计前置作业?③过多的前置作业是增负还是减负?④前置作业是否一定在课外完成?⑤如何设计前置作业?

1.前置作业要有趣味性。在前置作业的设置上,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手脑兼动”的能力,把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在情境中,可以把课本上的脱离实际的例子转化为和我们联系密切的实际问题,还可以把学生们不感兴趣的问题通过特例甚至是影视作品或游戏形式转化为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内容。例如:学习了二次函数后,对于一定长度的材料,如何使围成的矩形的面积最大?学习应用题时,如何计算银行储蓄的利息,怎样存款好?在商品买卖中,怎样稳赚钱,怎样托运最省钱?等等。我们应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课外的充分研究可以使课内的学习更深入,使课内的交流内容更广泛。

2.前置作业要新颖。我们不一定非要把内容弄得面面俱到,应该是简单而精炼、“少而精”,留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的空间,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由“被动教”转化为“主动学”。就学生心理层面而言应该是“接受并喜欢”,千万不能成为学生的负担。

3.前置作业要有目的性。目标要明确,也就是我们教学过程中所谓的“教学目标”。我们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结果。

4.前置作业要有针对性。前置作业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指南针,我们要通过前置作业把相关知识的话题转交给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去研究去探讨,要让学生有机会去体验除基本知识之外的更有深度和广度的知识,有机会把知识面提升并拓展。

5.前置作业还要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前置作业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探讨,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知识,并且在此基础之上能够有所提升、有所拓宽,达到愉快吸收知识的境界。要想提升和拓宽,就要考虑到问题的多面性和复杂性;要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机会去体验学习的乐趣,就需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不同程度性。如数学老师应依据本学科的特点,把握住清晰、准确、合适的目标定位,在不改变现行教材编排的基础上一是要考虑如何精心设计前置性学习的内容;二是要思考哪些具有开放性且有价值的问题需要学生充分地探索与研究。学生对新知识的一种探究活动可以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来进行,或上网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或做一些简单的实验探索,等等,为学习新知识作预备、作铺垫、作指引。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挖掘教材,结合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制定出能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的前置作业。

生本教育篇10

本研究为了调查研究的需要,将以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文在采用文献资料法的过程中,主要是利用黑龙江省图书馆电子期刊文献对关键字“教育实习”第二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进行检索,并查找湘桂资料的书籍为此论更好的理论基础。

(2)调查法

本文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大学生实习地点、以及实习时间了解学生在实习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

(3)专家访谈法

访谈本科学生实习管理方面专家,了解他们本科生实习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认识及建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实习的意义和作用

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本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在校期间必须经历的环节之一,也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好与不好将是学生以后是否能够安身立命的根本。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实习能力,是学校通过学生了解社会需求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样学校就能够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培养方案,培养一批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避免学生毕业之后没有用武之地。加强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保证。

2.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本科学生的实践不够重视,大多数学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而轻技能的弊端。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找工作面试中存在理论与实践不能相结合,出现学生只会讲解不会做示范,有的学生只会做示范不会讲解,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正确快速的学习新内容。

(2)课堂实践教学对体育教育专业

本科学生专实践能力培养不够。课堂教学中讲解起到理论灌输的作用,以学生基本掌握所学内容为目标,忽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的结合,不追求精益求精,容易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影响学生实践的质量,有大部分学生实践与理论不能融会贯通。

(3)体育教育专业

本科学生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专业实践较为薄弱。部分学校存实习基地不足、实习时间较短、实习管理较松懈、实习考核评分不严等问题,造成多数学生实习效果不佳,实习积极性带动不起来,不能达到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的目标。

2.3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教育实习培养措施及方法

(1)体育教育的规模

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在壮大,而今天,体育教育专业也为社会体育培育了一批批体育专业人才,所以体育教育在社会上的位置也越累越重,然而由于他们在中学阶段偏重于运动训练成绩的获得,大部分时间在不同级别的运动队训练,使他们有着诸如文化理论知识欠缺、思想品格较为单纯、理解性不足、脾性耿直、喜欢竞争、可塑性大等有别于其他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其他区别。由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本身就个性张扬、不拘小节,所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状况直接关系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将成为高等院校中的一个特殊性的群体。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个性以及身体素质的高低安排体育活动,将学生的特长以及个性掌握好便于学生更好地发展,促使学生更喜欢体育活动。

(2)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来看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实习对于学生的学习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活动是一项身体心理相结合的运动,大多数活动不仅仅讲究的是体力,更需要结合智力的配合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理论技术指导,可以使学生对该学科有更深刻的理性认识。积极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增强学生自信心,督促学生们不断努力,是大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消极被动的思想状况却会使大学生迷茫、彷徨、消沉,最后导致学生没有自信心,一事无成。

生本教育篇11

本文首先对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然后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两方面对其展开比较研究,最后提出意见建议以更好的促进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概念界定

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都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这是相对于小学的初等教育和各类中学的中等教育而言。在高等教育阶段,本科生教育重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而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阶段,都更加强调其在专业技术领域的专业性教育。

关于本科生教育,梅贻琦在其《大学一解》一文中指出 :“窃以为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 , 而重心所寄 ,应在通而不在专”[1]但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高等教育主要是参照苏联高等教育的模式 ,将大学本科教育定位为专业教育。时任中国教育部总顾问的苏联专家阿尔辛杰夫说:“应该不是从大学里培养大而无当的博学通才 ,而是培养具体的专门人才:工程师、医师、教师、经济学家、农业专家、统计专家 、采矿专家、科工作人员等”。[2]而这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争议应该说一直是关于本科定位问题的主要争议。另外还有一种“结合说”在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主张和侧重,例如 ,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把本科教育看作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该说认为, 在本科低年级进行通识教育 , 高年级进行专业教育, 实行“二二分段”培养模式。[3]但无论怎样,本科生教育其本质应该说是一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人成为成熟合格的社会竞争者的培养。

至于研究生教育,“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早,自民国时期诞生以来,先后经历了初创阶段、规范发展、恢复和稳步发展、快速发展等4个阶段。” [4]现如今我国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大国,但是在培养质量上还有待提高。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给出了明确规范,“完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专业学位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紧密衔接,建立健全培养、考核、评价和管理体系。学术学位研究生导师应通过科研任务,提高研究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5]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本科生教育阶段的通识教育和高级专业教育的争议,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有了重大改变,以往的通识教育已经不再适合,专门强调专业性教育,并且专业性教育进一步分化为学术研究性专业和技术应用性专业,都是旨在培养某个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应该说这也就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

二、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相同点比较

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都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相比较于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二者有很多一致的地方,我们接下来就择其要点作简要论述。

首先,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都具有更强自主性和探究性。这点很好理解,在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阶段,这更多是一种规范性塑造性教育,力图让一张白纸的儿童初步建立起来关于自然界、关于社会、关于人性的初步轮廓。在这样的轮廓构建过程中,我们并不允许他们过多的怀疑和曲解,而是要尽可能准确牢固的将成熟的一套基本认识框架建立起来。从而避免在自由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对儿童心灵认识的极大扭曲,引导他们更好的认识和适应我们公共认可的这个世界,按照我们预期的方式发展。但是在本科和研究生的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自我人格已经基本成熟,对世界的基本认识框架已经打好基础,同时他们的自我独立思考辨别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能继续强制性规范它们的发展轨迹方向,而必须适应人生新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让他们充分的自我探究,对陈旧陈腐知识结构进行怀疑,追问现象知识背后的深层次根源,从而形成创造性思维,成为一个成熟的合格的公民,这样才能够真正成熟,走向社会,更好的适应社会,打拼出一片天地。

其次,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都是为社会培养更高层次社会公民骨干精英服务的,这一点需要放在国民教育体系内加以理解。小学教育是一种启蒙性质的基础型教育,让学生读书识字,有一些基本的文化修养;中等教育是一种过渡性的教育形式,起到了承接小学基础教育和大学高等教育的作用,其中中等普通教育继续发挥了基础启蒙的性质,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而中等专业教育则衔接了高等教育的专业分化特色,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的高等教育则是专业分化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虽然没有彻底的摆脱基础教育的痕迹,延续了一些通识课程的学习,但主旨上却是培养某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这在院系分科上体现的就已经很明显了。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各方面已经比较完善、成熟,无论在专业技能上还是在整体素质上都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合格公民了。而小学教育和中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各项素质能力上一般认为不够成熟完善,二是浅显或者偏颇的,有一些缺憾的感觉,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

三、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不同点比较

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虽然都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在教育的性质上有很大相似性,但是在一些具体培养内容上,二者培养层次差异很大,仍然需要我们多加注意。

1、专业能力的培养层次不同

虽然都是更高层次的专业教育,但是本科生是打好专业基础的时期, 重专业的普及教育、全面传授;而研究生阶段则是专业提高,培养的是专门人才, 自然注重学科某个方面、某个侧面或某个层面的重点研究。[6]本科生的培养侧重于专业领域方向上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在此基础上对专业前沿和生层次问题有一定认识就可以了,并不明确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 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 进行初步的科研训练。而研究生的培养则需要参与到导师的日常社会调查或者实验室试验之中,能够协助导师完成专业前沿和深层次问题的解决,相应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要求就要高很多,毕业后基本上需要有一定的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

2、培养模式不同

本科生的班级人数一般较多,这种情况下授课教师对于每个学生的关注度就会减少很多,相应的了解认识以及针对性培养就会少很多。授课方式上,人数太多直接限制了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展开,一般是班级整体授课,主要以讲授法为主,学生听或者不听都无法真正掌控,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与可能性也大大降低。而研究生的培养,在现今模式下主要采取导师制形式,一个导师带两名左右研究生,从而有更多精力关注每个研究生的特色专长个人知识背景,可以展开针对性训练,同时也能够对每个研究生严格要求,督促他们按照相应培养方案完成学业任务,在个人能力培养上更为直接有效。在授课方式上也更加灵活多样,无论是专题教学、案例教学、学术讲座,还是讨论式教学,都可以采用,大大激发了研究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有效性。

3、培养对象心智上的差异

本科生,尤其是大一大二新入学的学生,刚刚从中等教育的规范化培养模式中脱离出来,对于高等教育的自主性学习、自我生活处理还不太适应,因而有一段较长时间的迷茫期。因而在本科生管理和本科生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和辅导员日常的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无论是本科生的辅导员还是开设课程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应对这种情况上都下了很大功夫。但是到了研究生阶段,学生对于校园生活已经十分熟悉了,他们有了自己的应对校园生活的行为方式,可以更多地将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研究上。但相应的,研究生对于老师的管理和教育,比起本科生来服从性也要少很多,往往有自己的主张自己的见解,所以这时候辅导员在管理上更多就是劝导而非引导了,同时研究生培养阶段,公共课时间较少,学生与导师在一起的时间相对更多,导师对学生的影响相对更多。因此,无论是对于他们的生活还是学习相关问题的处理上都要更加注意方式。

四、对加强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培养效果的思考

根据前面我们对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异同点的分析,在相同点上它们都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我们应该按照高等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训练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出成熟合格的社会公民。在不同点上,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层次、培养方式、培养对象心智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们必须在尊重这些差异的基础上,针对性的设计培养方案,争取实现不同培养阶段的最佳培养目标,按部就班的一步步塑造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

生本教育篇12

尊重学生,要对学生一视同仁。要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立完整的人,看成与自己有着平等关系的公民,爱“金凤凰”也爱“丑小鸭”。不管他们的经济地位和社会背景如何,不管他们的学习基础如何,让学生在平等、尊重的氛围中得到尊重,并学会尊重他人。同时把尊重和自我严格要求相结合,自我严格要求正是尊重学生的具体体现。教师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坦诚和求实精神,这种人格魅力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乌申斯基所说:“人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到“我深信,教育是有方向和目标的:教育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核心,一切教育活动,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的;一切教育目的又都是为解决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而设定的。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凝聚着一定社会人们对理想社会和人生的追求。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培养学生自我设计与评价、自主学习与控制、相互合作及竞争创新的能力。新课标确定了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如: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包括对形式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况、学习的习惯与态度、以及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心等方面的评价。对不同目标的评价,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或场景来进行评价。如对某一方面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可以在综合的问题情境中进行评价;对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可以通过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的考察来评价。

新课程强调必须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合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通过交流、交往,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互帮互学来提高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并达到对学生社会性培养的作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并体验合作所带来的无限快乐和学习的兴趣。

新《标准》强调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管理与评价、认识、交际等学习策略的培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遵循学习规律,改进学习方法,加强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从而形成自主发展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有效学习策略。教师要注重师生情感交流,达成默契。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达到认知与情感交融的最高境界,使课堂教学成为心灵净化、视觉满足和精神愉悦的活动体验。

利用作业评语加深师生情感交流是我一直坚持的做法。评语言辞恳切,切中要害:或热情鼓励、或委婉告诫……始终使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强烈的兴趣、昂扬的斗志,激励并坚定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信念。通过评语,教师尽可把祝福、问候、关切、激励、真诚、信任之情化作甘甜的泉水,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引起师生教与学的共鸣,达到教与学两者的和谐与统一。

生本教育是让教师和学生觉醒,让学生的生命状态得以舒展!每一位学生觉醒的力量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生本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生本教育是让教师成为教育家、使学生舒展心灵、发展潜能的教育!生本教育是让教师、学生生命和谐、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生本教育是让学生天天快乐、教师日日赞叹的教育。

肯定,并不意味着无序与混乱。在生本评价中,标准的缺乏将有可能把教学中的鼓励沦为单纯的放纵。所以语文课堂的评价激励要避免为激励而激励,为生本而生本。生本教育不是盲目地肯定,一味地肯定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渎职,没有原则的“欣赏”成了可有可无的“作秀”。所以,教师对一些比较明显的失误或是“硬伤”,一定要给学生指出。

在英语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因此,在英语活动中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提问能力,对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让他们敢于、乐于、善于提出问题,构建英语和谐课堂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