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科技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8-05 02:29:51

阅读科技论文

阅读科技论文篇1

我们英语教学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因此,英语试题中占分最多的就是阅读题,而其中有一个题材就是科普类文章,这种文章是学生们最头痛的。经过多年的教学积攒的经验,我想在这篇论文中谈一下我对于这种题材的应对方法。

科普类文章主要是介绍国内外最新的科技动态以及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知识,属于说明文范畴。这种文章具有以下特点:

1、科技词汇多,而词汇的意义比较单一、稳定而且不带感彩。文章中不经常出现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

2、句子结构复杂,语法分析困难。作者通常会使用长句子来严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描述某个新技术。

3、常使用被动语态。

综合这些特点,都使得这种科普类文章对于高中生来说有些难以理解,然而这种题型也是有章可循的。下面的文章中我想来谈一下对于这种文章的分析结构。

一、科技论文文章结构

科技日新月异,因此这类文章也比比皆是,然而,正是由于这种文章的严谨性,我们可以把握它们的规律。首先,我想先庖丁解牛,分析这种文章的结构。

简单介绍一下我所列的这个结构图:

首先文章会提一下我们的技术现状,尤其是现在科技到达了一种瓶颈期,这就呼唤了新科技、新技术的到来。在介绍了新科技的目的、发明家、新技术材料和工作原理等之后,再对新科技进行评价,在这一段落中,一定要注意新科技是否已经生产出来还是处于实验室理论阶段;最后,就是对于这种技术的前景的展望。

二、阅读过程注意事项

1、看清以下词:

designer, architect, inventor, scientist, researcher,create

阅读时,注意这些细节,看清究竟是谁提出这种理论,而又是谁发明的这种产品的。

2、学生们最担心遇到生单词,而实际上,有很多单词是不影响阅读的,比如大写字母多为专有名称、人名、地名,不影响理解。比如说,

Indian inventor Santosh Pradhan,

Mumbai, the largest city in India

Yanko Design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国际空间站)

3、用定语从句来介绍新技术、新发明。比如以下两个句子:

They have created a device called T—Box that harnesses wind energy from speeding train.

Jacques has designed a ship that will allow researchers to spend a long period of time observing the sea life and conducting experiments.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们要注意这样的定语从句,也就能明白文章中介绍的新科技。

4、注意在阅读过程中标记数字、年份。

(1). At least 10,000 megawatts(兆瓦)of electricity could be harvested each day.

(2).According to Yanko, around 150 T—Boxes can be fitted along a 1,000—meter railway track.

(3). 150 T—Boxes can produce 2.6 KWH of electricity per day.

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把这些数字都标记出来,这样试题中出现数字考题时,可以直接回到文章中找寻答案,能节约时间。

5、一定看清楚这种技术是否已经投入使用,这会关系到这种技术的评价。所以,一定要注意以下词组:

in theory, in practice

come into use, on the market.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题目,(2012英语周报21期 阅读C篇)

68. It can be concluded from the last two paragraphs that ____

A. T—Box has proved to be effective in harvesting wind

B. The maintenace of T—Box will be costly

C. There is much to do about T—Box

D. T—Box will come into use soon

在这个题目中,“看清楚这种技术是否已经投入使用”至关重要,因为如果这个技术还没有投入使用,A和B选项就无从证明,学生们还需要仔细看清这个技术是否可以很快就投入使用,这样就不难选出C选项了。

三、常见出题方式及应对技巧

这是最根本的部分,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得更多的分数。我总结了大多数试卷中的科技论文题目·,并帮助学生一一破解,分为以下几种:

1、事实细节题会有两个。比如说:

Which is true about the new invention?

What can we learn about the new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这样的题目要注意:

(1)选择的依据必须是短文本身提供的信息,绝不可根据自己的主观假设或推测或是自己的观点来决定。

(2)注意一些相近意思句子或词组的转换。看以下例题:

(滨州一检2012)66. Why can't ocean researchers explore the deep oceans for a long time?

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Thanks to the high water pressure, ocean researchers are able to explore what lies undersea for very short periods . 那么对应选项中Because they can't stand the high water pressure.这句话。

(滨州2012一检D篇)Scientists worry that many creatures may become extinct before they can even be recognized by science in the first place.

75. According to the text, the scientists are worried, for______

A. The newly—found species may die out soon.

B. They can't recognize these new species

文章中extinct 对应选项中die out这个词组,这就要求学生基础知识的扎实。

(滨州2012一检D篇)The hair on this new monkey's head makes it look a little bit like rock 'n' roll legend Elvis Presley.

选项中有一句话是判断The monkey looks like rock 'n' roll legend Elvis Presley. 这句话的正误。而这正是偷换了概念,学生们应该注意和文章原句的对应。

(3)一定要看清提出理论的人和发明家是否为同一人,还有这项技术发明是否已经投入生产。这些细节非常重要。

2、文章中若有数字,会出计算题。

(英语周报 21期C篇)How much electricity can be produced per day by T—Boxes along a railway track of 100 km?

在原文中,如果已经标记出出现数字的地方,就会注意这两句话:

According to Yanko, around 150 T—Boxes can be fitted along a 1,000—meter railway track.

. 150 T—Boxes can produce 2.6 KWH of electricity per day.

这样学生根据推断,100km需要15000个T—Boxes, 那么一天可以产生2.6 KWH*100=260KWH

3、若有年份,可能会有按照时间排序题。但要注意以下句子

The 42—year—old man was diagnosed with cancer in April. He died on Jan.23.

When was the man diagnosed with cancer?

A. 42 B. 41

很多同学都选了A, 而再次考虑这个题正确答案应为B

4、划线词义猜测题。

这也是学生们最发怵的题型,因为词汇一向是学生们最薄弱的环节。应对这一题型,现在已经有很多方法,我认为很实用的方法有:

(1) 根据句子前后关系,判断并列、转折、因果等关系;

(2) 根据构词法来判断,看清其前缀、后缀或者合成词来判断;

(3) 根据语境判断,可以通过定义、举例、定语从句或是同位语来判断。

5、判断文章的写作目的。比如像以下问题:

The passage is mainly written to______

The purpose of this passage is______

对于这种题,只需告诉学生毫不犹豫地选择 introduce a new invention/technology to the readers

6、判断文章出处。比如:We can see this passage from________

A. a travel guide

B. a newspaper

C. a business report

D. a science journal/magazine

对于这种题型,也是必然地选择D

7、判断文章最佳题目。比如:

The best title of this passage is _____

A. Sea Orbiter— the ship of the future

B. A new way to explore the deep oceans

C. A great architect— Jacques Rougerie

D. Travel around the globe in Sea Orbiter

应对方法也有很多,我总结以下几个方式:

阅读科技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Meme,也被翻译为模因,觅母、敏因、谜米、密母、幂姆等,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Blackmore在其著作The Meme Machine中认为,广义而言,“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就可以称为模因”。①模因像病毒一样感染和传播,并通过同化(Assimilation)、记忆(Retention)、表达(Expression)、传播(Transmission)四个阶段从一个宿主过渡到另一个宿主。从因子特征强度来说,模因可分为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两种;从复制和传播方式来看,有“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传播和 “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传播两类。其中,基因型传播又可分为相同的信息直接传递(引述,转述,重复等)和相同的信息异形传递(如用“爽歪歪”表示“痛快”,用 “童鞋”表示 “同学”)两种。表现型传播又可进一步分为同音异义横向嫁接(从“非主流”到“肥猪流”),同形联想嫁接(如丰胸保健品广告:“做女人挺好”)及同构异义横向嫁接(从“水门”事件到“艳照门”“诈捐门”“奶粉门”等)。

模因论(Memetics)是一种以模因为其核心术语,以达尔文进化论观点为其基础解释文化和语言进化规律的新理论。自1976年牛津大学的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提出模因这一概念后,模因论便在国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主要研究者包括Susan Blackmore,Richard Brodie, Aaron Lynch等。他们继Dawkins后,积极阐明了meme的含义和规律,并尝试建立了文化进化的模因理论。在国内,除了翻译出版国外著作资料之外,著名的语用学家何自然教授首次把meme译成了“模因”并对语言模因进行了研究。目前,国内已经将模因论广泛用于了对文学作品、社会流行语、网络语言、广告语言,及相声小品等各种语言现象及翻译的研究上,研究者如王斌(2004)、徐盛桓(2005)、尹不安(2006)、李捷(2008)、熊永红(2010)等。在教学方面,从理论角度来说,学者们(如何自然(2005)、杜鹃 (2006)王慧青、高霄(2006)、张旭红(2007)、张文凤(2008)、曹志宏(2009)、傅福英(2010)等)主要论证了模因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认为模因论可以提高语言习得者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肯定了传统的背诵、模仿、联想这三种教学方式对语言教学的帮助。从应用角度来说,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教学中听、说、写、译等语言技能的教学上,研究者包括张颖(2009)、陈圣白(2011)、夏新蓉(2011)等。然而,纵观这些研究笔者发现,截止到目前为止,模因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比较匮乏,而关于科技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则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针对目前我国英语专业科技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本文拟从模因论出发,探讨其具体的教学方法及策略。

1 目前我国英语专业科技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世界科技的不断进步,科技英语作为一门实用的课程,在英语专业课程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目前,世界上大多数最新的一手科技及研究资料都是用英语写成的,很多产品的介绍、机器仪表的使用方法也是用英语撰写的。同时,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翻译、外贸、教学、旅游、外交等与英语有关的工作,而其中任何一项都将与科技知识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也就是说,无论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还是选择工作,乃至日常生活,都无法避免与科技英语产生联系,而科技英语阅读正是获取最新的科技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学好该门课程对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然而,目前国内的科技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学效果却并不如人意,其问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学定位不明确,课程教学缺乏特色

科技英语阅读课程教学的一大现状是课程教学的定位不明确,课程教学缺乏特色。到目前为止,尚无关于科技英语阅读课程目标的统一详细叙述。上成什么课程完全看任课教师的喜好:有的老师将其上成了精读课程,主要为学生讲解材料的字词句法和科技英语的文体特点,有的老师则上成了泛读课程,注重阅读方法和阅读的内容,还有的老师上成了翻译课程,只是材料换成了科技类。这种教学定位使得学生感觉好像重新上了一遍精读、泛读或翻译课程,对科技英语的独特性体验不深。

1.2 教材种类少,内容相对陈旧,学生缺乏兴趣

科技英语是传播科技知识的工具,其内容往往涉及到各个不同的科技领域,具有极大的广泛性。目前,我国科技英语及其阅读类相关教材的种类较少。少数现有教材要么粗制滥造或不合英语专业使用,要么材料领域过于单一,要么仅有阅读材料却缺乏科技英语相关文体特点的讲解,而对教师起参考作用的教师用书及相关的多媒体材料则更是寥寥无几,这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另一方面,由于科技知识发展日新月异,从教材组织编写,再到出版发行,再到采用,往往历经数月,新的知识已经变为陈旧的知识,这些陈旧的知识和新的科技现状交织,往往让学生产生困惑。

1.3 阅读难度较大,学生相关专业知识缺乏,信心及耐心不足

科技英语是英语语言与科技知识的有机结合。要学好这门课程,既需要一定的英语知识,也需要一定的科技知识。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是文理分家,大多英语专业的学生是文科出身,而科技英语阅读的材料往往涉及理工科的一些知识,人文类的材料较少。同时,其材料往往涉及各个领域的研究前沿,逻辑性也很强。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对于这些科技知识的理解已感应接不暇,更无暇顾及其包含的科技英语文体特点及其妙处。换个角度讲,即使学生是理科生,但由于每个人都有兴趣偏好,能横跨不同专业的人的确是少之又少。同时,科技英语不同于日常英语,其表现为长句子多,专业术语多等特点,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由于以上原因,在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往往表现信心或耐心不足,学习兴趣下降,有时候草草选择死记硬背,有时候甚至选择破罐子破摔。

1.4 教学方式老套,教学缺乏具体形象性,学生难以理解

研究表明,学生往往更喜欢可感知的、可视化的、主动的学习过程。而目前,和大学英语及很多专业英语课程相比,能供科技英语阅读课程师生参考的多媒体影像和资料少之又少,在课堂上,很多抽象的知识只能通过教师口头讲授或使用简单的图形来讲解,最多在多媒体上用PPT演示一些文字或图片材料,十分抽象,更无从论及可视化。在课下,学生能查到的相关资料基本上也是文字或图片资料,就算看了也无法理解。在此情况下,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对困难。

1.5 课堂后活动缺乏,学生难以进行表达和传播

目前,我国的科技英语阅读课程表现为课堂后活动缺乏。很多课本设置的时候课后的练习十分简单,往往只用几个针对课文内容的单项选择题或者填空题就蒙混过关,对于科技英语阅读后的应用根本没有涉及。对于学过的知识,学生学的时候还比较清楚,但学过不久就忘,更加缺少机会来表达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或向外传播灵活应用。

2 模因论指导下的本科英语专业科技英语阅读教学

语言是模因的集合,同时也是模因的重要传播工具。语言的发展过程本身业就是模因的传播过程。”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②“语言正是在模因的重复、增减、变换、重组、移出、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③那么,语言的教授和学习也同样应该是模因的传播过程。科技英语阅读课程的教授和学习过程也一样。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四个阶段来学习阅读,掌握并灵活运用科技英语模因。上面提到,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中科技英语阅读的教学过程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对该门课程没兴趣学、没信心学、没途径学,也学不好,也给该门课程的任课老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而模因论正好可被用来指导解决这些问题。

2.1 模因的同化与课程的定位及阅读材料的选择

模因靠复制而生存,一个有效的模因要达到复制,首先应该能够“感化”受体,也就是要被受体注意、理解和接受,这也就是模因传播的第一个阶段——同化。要做到这一步,首先,我们的课程定位应该是清楚的。科技英语阅读课程就应该是科技英语阅读课程,它不应该是精读或泛读或翻译课程的重复和翻版。它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其次,我们的教材必须是与时代接轨的,有趣的,丰富的而又难度适中的。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只有教材是难度适中的,学生才能理解和接受。上面提到,目前我国科技英语阅读课程的定位不明确,课程教材种类较少,很多教材内容相对陈旧或单一,且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混用乱用教材现象严重,给任课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因此,笔者认为,基于目前我国英语专业的现状,应该有一套达到上述标准的、专门针对英语专业的科技英语阅读教材,同时还应该为英语专业科技英语阅读教材及教学编写一套统一的标准。笔者更是大胆建议,为了能让学生们使用到最新的科技英语阅读资料,可以组织计算机专家和外语专家合作,研发开放的网络平台,甚至可以让学生采用网络付费电子书的形式。英语专业的科技英语阅读课程应该不同于各个学科的专业英语课程和普通的阅读课程,它不应该像专业英语那样仅仅涉及一个领域但是很深,也不应该像普通阅读课程那样只着重于阅读技巧或一般的知识,它应该是一种通识教育,材料应该丰富有趣而相对浅显,内容应该全面覆盖阅读技巧,科技文体的相关特点及部分领域的典型科技知识。

2.2 模因的记忆与课堂教学

模因传播的第二个阶段为记忆,也就是说一个模因要成功地传播,就必须能在受体的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上面提到了科技英语阅读课程本身相对于其他英语专业课程的难度及教学方式方面的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改善教材以增加学生同化材料中的语言模因的机会之外,还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苦下功夫。众所周知,科技英语阅读课程相对于其他英语专业课程来说,其难度主要表现在其中的科技知识和其独特的文体特点上。那么教师就可以在这两方面多下工夫。首先,记忆与理解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是由记忆中已有的模因集合所支撑的,而所谓的记忆则是将所学知识与原有的模因集合进行对比,而后建立联系的结果。在此过程中,会产生三种结果,一种是通过对比发现所学知识属于原有模因集合,结果为理解。一种是通过对比找出了所学知识与原有模因集合有差异,则原来的集合被修改。第三种则是在原有模因集合中不存在所学知识,则必须中重新建立新的模因。后两种情况分别会造成难以理解或无法理解,更无法记忆。要知道,英语专业科技英语阅读教学之所以难,深层次上是因为学生的原有记忆中缺乏相关的模因造成的难以或无法建立联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面对一些较新的科技知识,教师可以适时采用多媒体等直观的中文影像背景材料加英文学习材料结合的方法。中文是我们的母语,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再加上多媒体等方式对学生从声音渠道和视觉渠道多方面给予大脑刺激,会有较好的效果。其次,在讲解科技英语阅读课程的过程中,任课教师还应该注重对于科技英语文章的阅读策略的讲解。陈贤纯认为:策略在阅读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阅读中使用策略对头的人效率高,而策略不对头的人则效率低。④笔者认为,策略的应用是体现在阅读理解的所有层次的。具体到科技英语阅读策略,包括对于科技文章的常见组织结构、文体特点的理解等,比方说科技英语文章典型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谋篇布局方式,科技英语相关的词汇、时态、语态、句型的特点等。这些策略也是另外意义上的一种模因。最后,对于重要的,约定俗成的或者是经典的东西,应该让学生在同化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和反复的操练,比如说相关的术语和半术语、一些科技类词汇专有的词根以及一些比较经典的句型结构,这些都能够帮助学生对目的阅读材料做出更好的预期和判断,使得阅读材料中的语言模因以“内容相同形式相同”的基因型方式有效地植入学生的记忆中。

2.3 模因的表达传播和课堂后活动

除了同化和记忆阶段,模因的表达和传播阶段对于学生学习科技英语阅读课程也非常重要。其中,模因的表达指模因受体在与其他个体交流时能够在记忆中提取模因,使模因具备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形这一过程。模因的传播指模因通过有形的稳定的载体或者媒体从一个宿主过渡到另一宿主的过程。在科技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加强模因传播的这两个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于所学过的科技英语阅读材料的典型结构进行套用和仿写,可以让学生对所学过的材料话题进行复述、讨论或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总结,或换用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再认训练。对于一些术语和词根可以设计猜词游戏或与所阅读文章相似材料的完型填空或单项选择,对于文章中较难的一些句子和科技英语的一些文体特点可以设计专门的翻译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科技英语文体特点。

3 结语

学生对于科技英语阅读课程的学习过程也就是科技英语的语言模因在学生头脑中的同化、记忆、表达、传播的过程,而任课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通过阅读前后的各种活动加快其模仿和复制科技英语阅读材料中的强势及积极的模因,从而让其达到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所遇到的语言模因的目的。

注释

① Blackmore, S. The Meme Machine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66.

阅读科技论文篇3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传播环境和读者阅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某些传统学术期刊一时难以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传播功能弱化,受众大量流失,期刊影响力持续下降。因此,传统学术期刊要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与新媒体融合,利用媒体融合带来的互动、高传播效率等优势,提高期刊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迅速引起大量学术期刊出版者的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可以随时精准地向读者推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类型的消息,提高读者对学术期刊的关注度,同时满足读者碎片化阅读的需求,提高受众的阅读效率。但是,微信公众平台发展历史较短,缺乏基本运营策略及相关部门的引导,有效信息密度低,一些微信消息阅读量很低,只有10%—20%。为了提升微信消息的阅读量,大量研究者对学术期刊微信消息的标题、内容、推送时间等做了调查与梳理,比如王海燕在《科技与出版》发表的《出版社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1],刘星星等人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发表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运营中的优势转化及实践盲点》[2]。但是,不同学科学术期刊的微信内容及推送策略不完全相同,因此,学术期刊在推送消息时,不但要注重标题、内容等基本要素,还要考虑学科特点。编辑出版类期刊是我国编辑出版理念传播和传承的中坚力量,对学术期刊的发展和引导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编辑出版类CSSCI期刊为研究对象,查询其微信消息的推送情况,总结阅读量大的微信消息的主要内容及推送策略,以期为学术期刊微信消息的推送提供建议。

一、编辑出版类CSSCI核心期刊微信消息推送情况调查

笔者选取了7种开通微信公众平台并推送微信消息的编辑出版类期刊——《编辑之友》《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中国编辑》《科技与出版》《中国出版》《编辑学刊》《出版科学》为研究对象,这7种期刊恰好属于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笔者全面调查了这7种期刊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微信消息,包括开始发送微信消息的时间、微信消息推送频次、微信消息的阅读量等。查询方式为,关注这7种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进入公众号界面,查看历史消息,获取所需数据。为了减少误差,调查截止时间控制在2016年7月24日至30日。调查数据显示,《科技与出版》最早开始推送微信消息(2013年12月19日),微信消息的推送数量最多(595条);《中国编辑》微信消息的推送次数最多(176次);微信消息的篇均阅读量排名由高到低为《编辑之友》《中国编辑》《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学刊》《中国出版》《科技与出版》《出版科学》。笔者调查发现,这类期刊微信消息内容主要包括母刊论文、最新目录、会议通知、出版职业资格考试相关内容,以及期刊和出版业相关新闻等。

二、编辑出版类核心期刊阅读量大的微信消息内容

截至2016年7月30日,7种期刊共发送微信消息1341条,总阅读量为162690次。为了总结阅读量大的消息的主要特点,笔者对阅读量在500次以上的消息进行了归类,主要内容有汉语基础知识(41条)、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相关内容(7条)、编辑出版大家风采(8条)、母刊论文(44条)等,其中《编辑之友》推送的介子平老师的散文阅读量较大,但这类原创性散文与编辑出版类期刊关联不大,本文未做统计。

1.与编辑出版相关的汉语基础知识

汉语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文字、词汇、语法、标点等,是编辑出版工作者必须掌握的知识。在这7种期刊中,《编辑之友》向读者推送的基础知识受到读者广泛关注。从2015年3月20日至2016年7月23日,《编辑之友》共推送与基础知识相关的消息45条,篇均阅读量达到749次,远高于该刊消息篇均阅读量450次。如2016年5月6日推送的《编辑之友:标点符号难点整理》,阅读量高达1984次,12人点赞;2016年6月17日推送的《编辑之友:测测您的改错水平,这些成语,您能改对多少?》,阅读量1132次,7人点赞。从以上数据来看,汉语基础知识是编辑出版类期刊读者比较关注的一项内容,所以,编辑出版类期刊应该结合本刊情况,尽可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适时地推送相关消息。

2.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相关内容

2001年8月,人事处和新闻出版总署印发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有国家统一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出版职业资格考试相关信息是编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关注的热点信息。编辑出版类期刊的读者主要是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工作人员及从事编辑出版研究的研究人员,所以在的微信消息中,与出版考试内容相关的消息阅读量也比较大。出版职业资格考试报名时间为每年的6—7月,考试时间为每年的10月。所以,在此时间段推送的考试相关消息容易受到读者关注。《科技与出版》在2014—2016年的6—7月向读者推送出版考试相关信息、订阅考试用书及考前辅导的信息,为备考的读者提供便捷的服务,受到读者的关注。如其在2015年5月29日备考季推送的《出版专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即将出新版》,阅读量达到723次。《中国编辑》在考试前夕向读者系统推送的考试备考指南、考试真题及答案,也吸引了大量出版资格考试备考者关注。如2015年9月7日至15日备考的攻坚阶段,《中国编辑》连续推出9期《考试备考指南》和《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2005—2014)历年真题及答案,持续产生很大的阅读量。由此可见,推送考试相关消息要准确把握时间。

近年来,编辑出版界涌现了一批后起之秀,这些编辑出版家在其岗位上创造了非凡的业绩,是众多编辑的楷模。编辑出版大家的先进理念、工作态度、编辑出版经验以及对编辑出版界最新理论导向的阐释都是读者关注的内容。《中国编辑》母刊设有“编辑风采”栏目,主要采用访谈、记叙以及回忆录的形式与读者分享编辑出版大家的风采,包括编辑经验、先进的理念及个人的生活、兴趣爱好等,篇幅一般较短,形式比较自由,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中国编辑》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了十几位编辑出版大家的消息,如宋文、汪忠、周慧琳、韦志榕、汪家明、张纪臣、王刘纯、李毅峰、林阳、黄书元、郜宗、郝振省、沈鹏、胡小罕等。这些活跃在编辑出版界第一线的大家,有的是新闻出版广电局及编辑学会的领导、有的是出版社的社长,有的是编辑家及艺术家等,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此类消息篇均阅读量高达910次,远远超过学术期刊消息的平均阅读量。如2015年8月5日推送的《在编辑出版与学术研究中寻觅书法情怀——记大象出版社社长王刘纯》,阅读量高达2764次,40人点赞。因此,这类微信消息是编辑出版类期刊出版者重点推介的内容之一。

4.母刊论文

对于大部分期刊而言,母刊论文是微信公众平台的必推内容。在这7种核心期刊中,除了《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其余6种期刊推送了母刊论文。因此,笔者特意调查了这些学术期刊所推送的阅读量较大的母刊论文,根据阅读量、点赞数、信息来源、推送时间进行了综合排列,总结归纳出普遍规律——阅读量较大的文章最好经过专门的总结提炼,同时具有“实”“新”“全”的特点。“实”——实用性强,编辑出版工作者可以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如阅读量排在第1位的《书稿质量检查与编辑加工要求》,该消息从书稿质量检查的文字和体例要求入手,详细阐释了编辑加工的原则、具体要求和灵活变通等相关经验,对新入职的图书编辑业务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阅读量排在第2位的《编辑的责与守——以文学编辑为例》,该文作者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文学编辑工作30多年的编辑大家,她现身说法,以自己编辑出版的作品《历史的天空》《尘埃落定》为例,讲述了一个优秀的编辑应具有的几种能力,即与作家沟通的能力、强大的忍耐力及选题组稿策划的能力,让普通图书出版编辑受益匪浅。阅读量排在第3位的《论编辑的“编界”与质检的“罚点”——兼“华东师大版质检补充办法”解读》、排在第5位的《出版精品是这样打造的——基于编辑工作视角的思考》,以及排在第9位的《论编辑的学养》,其文章内容与编辑出版工作实际紧密关联,能给编辑出版工作者的实际工作提供帮助和指导。“新”——新媒体、新理论、新规划。新媒体是编辑出版类期刊关注的热点。如阅读量排在第4位的《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活力何在?》和排在第8位的《出版社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发表了与新媒体有关的内容。排在第6位的《关于“十三五”新闻出版科技体系建设思考》则阐述了编辑出版领域的新规划和导向,这些新媒体、新理论、新规划往往容易受到读者关注。“全”——编辑出版领域研究的全面总结。这一类信息相当于综述研究,读者可以从中获知编辑出版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如《2014年传播学十大热题》就是对2014年传播学的全面总结。因此,笔者建议编辑出版类期刊在母刊论文的微信消息推送上多考虑具有以上特征的论文。

5.其他

除了以上内容,编辑出版界的新政策、重大新闻及培训通知等也是读者关注的内容。如2015年12月28日,《科技与出版》第一时间推送了《北京市数字编辑首评职称》的消息,由于这条消息关系编辑出版者的切身利益,受到大量读者的关注。因此,这条微信消息赢得了这7种核心期刊微信消息的最高阅读量——浏览2937次,16人点赞。另外,按照国家规定,已获得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的人员还要接受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以提高工作能力。根据《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72小时,其中面授形式继续教育不少于24小时。可见,继续教育培训的信息也是读者关注的内容。

三、提升期刊微信消息阅读量的策略

无论是传统期刊时代还是新媒体时代,优质的内容都是提升阅读量的法宝。但是,新媒体时代,信息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除了优质的内容,还要依靠一些传播技巧。

1.准确定位读者,满足读者阅读需求

微信消息发送之前,学术期刊推送者应做好读者群体的定位,做到有的放矢,通过各种渠道调查读者关注的内容,尽量结合期刊自身的特色推送读者所需要的微信消息。学术期刊是小众化、专业化的期刊,读者一般是所在学科的工作者和研究者。如编辑出版类期刊,主要读者是编辑出版工作者及编辑出版研究人员等,这类读者一般关注两个问题:实务和科研。编辑出版类期刊应尽量结合这部分读者的需求及刊物自身特点选择和推送微信消息。如《编辑之友》的汉语基础知识、《中国编辑》《科技与出版》的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消息都与读者紧密相关,因此,这类微信消息获得了较大的阅读量。

2.加工图文消息,满足读者浅阅读要求

在学术期刊微信消息推送方面,移动终端硬件条件的限制决定了学术期刊微信消息阅读以浅阅读为主。所以,篇幅较长的微信消息最好经过编辑加工,以满足读者的浅阅读需求。在微信消息阅读界面,信息标题及配图是决定读者是否阅读的第一步,尤其是标题,要生动有趣、简洁直观,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微信标题字数可控制在64字以内,但有研究认为,为方便转发和阅读,微信标题字数控制在14字以内更好[2]。比如《编辑之友》推送的母刊论文阅读量较大,在阅读量500次以上的母刊论文中,《编辑之友》的论文占比近三成,这与其对母刊论文进行二次加工之后再发送有关。如《编辑之友》推送的微信消息《如何看待排行榜》,该标题简洁直观,以疑问句形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阅读量高达926次,而这个微信消息的原文标题为《摒弃排行榜:走向科学评价的第一步》。另外,笔者建议信息推送界面设计应简洁直观,最好以作者姓名+简短标题+配图的形式呈现,其他信息过多反而会干扰读者阅读。配图最好与标题互补,且能美化界面。文章内容最好有专门的编辑人员整理加工,将核心内容呈现给读者,而不是简单地掐头去尾。如果篇幅过长,可分多次推送给读者。总之,母刊论文的推送必须考虑读者浅阅读的需求。

3.找准时机,向读者推送相关信息

结合节日及热点事件推送微信消息,容易引起读者关注并引发共鸣。比如《编辑之友》向读者推送与各节日相关的出版物,母亲节推送的《编辑之友:追忆逝水流年(58)——邮票上的母亲节》,阅读量达到928次。有关出版考试的信息应尽量在每年的6月至10月推送。如《科技与出版》与《中国编辑》在这个时期发送的消息阅读量较大,与其形成对比的是,《科技与出版》在2014年4月了8条、在2015年4月了7条关于资格考试的消息,阅读量都不大。因此,微信消息的推送也要选好时机。

四、结语

对于学术期刊而言,微信消息推送的最终目的是树立期刊的品牌形象、增加编辑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推荐优秀文献并拓展读者范围,在传播科研成果的同时,引导和辅助读者开展科研工作,促进行业发展。但目前编辑出版类期刊微信消息推送的情况并不乐观,还有相当一部分微信消息的阅读量仅有几十次甚至十几次,一些微信消息推送的价值不大。如何维持每条消息具有稳定且较大的阅读量是消息推送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编辑出版类期刊首先要做好读者定位,选择读者关注的内容,其次在推送形式和推送时机上要运用一定的策略,才可能真正提升阅读量。

参考文献:

阅读科技论文篇4

研究表明,高中阶段学生物理科技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不乐观,这为我们研究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方法,特别是培养学生研究型学习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完成研究型学习方法和模式的根本转变,重要的一条是要加强和改善学生的课外阅读方式,强化自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科学做好物理科技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

一、构建良好的课外科技阅读环境

为高中阶段学生创造一个适宜物理科技阅读的环境,必须构建一个供阅读行为习惯形成的合理因素,

1.从教材中挖掘物理阅读的内容

高中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涉及自然规律、物理原理、物理特点、物理定律的实验过程和人们对物理规律的探索历程。本身就隐藏着巨大的科技阅读材料,教学中,要认真学习教材的外延,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将教材中涉及到物理学史研究的过程、物理人物、自然规律探索的经典事例、人类对物理研究的历史、物理与科学技术发展有机结合的事件等等编排成阅读参考目录,张贴在班级中,并附有参考的书目,以便供学生到图书馆进行查询或借阅,有时教师可将与其有关的科技图书直接搬到教室,如《科技物理漫谈》、《卫星与气象探测》、《地震知识》、《科技时代》、《电气化》、《物理与生命科学》、《诺贝尔获奖启示录》、《原子大爆炸时代》等等,摆到教室的临时书架上供学生课余时间阅读,以有效地刺激学生阅读物理科技课外书籍的兴趣。

2.通过考试评价手段,促进学生阅读物理科技书籍

高中物理不仅知识丰富,而且与各学科交错的知识点也很多,十分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阅读物理课外科技书籍的积极性,我们应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体系的要求,及时将物理学史、物理人物志、物理规律研究与实验的过程渗透到考试评价中去,尤其是一些与物理有关的自然知识,如,生命的起源、天气变化、力的本质及应用、运动规律中的化学、生理、数学等知识,虽然是简单的一个填空,一个回答,一个计算,一个人物的回忆与供述,但却赋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很大的诱惑。

3.课堂教学有意渗透物理科技新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位物理教师都深入挖掘物理教材自身的特点,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科研成果、重大科技发明融合于课堂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内在的阅读动力,例如,讲授力学时,联系我国火箭发展史,详细介绍动力学与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技术,重点介绍我国航天史及重大的载人成果;讲授热学时,引进地热的利用与发展,蔬菜保护地种植与栽培;讲授能量时,介绍三峡工程及地震有关知识,特别是三峡工程的发电量及水能的综合运用,课堂科技知识的渗透,目的是引导学生课后进行阅读有关的书籍,实践证明,这种教学引导方法很好、

二、探索合适的课外科技阅读模式

1.上好一节具有指导意义的物理科技公开课

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要真正使物理科技课外阅读活动有序、合理地发展下去,必须形成物理学科教学特有的特色,必须从课堂教学入手,为此,在物理教学的每一个单元,都精心设计一节具有阅读指导意义的公开课,有效在调动了学生课外科技阅读的积极性。

如,讲授完热学这个单元后,我们结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和热分子运动理论。将目前世界地热能源开发的最新科技成果,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住宅小区建设中地热的开发,分理论基础、应用模式、开发前景和科技创新四部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演放给学生观看,学生看后,反应强烈,多数学生写出了观后感,通过应用和科技的再现,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热分子运动理论的理解,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认识现代技术,怎样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是如何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同时,将中央电视台每周的科技时代,科技探索,科技苑,农业博览,探险等挂在学校网上,供学生观看和欣赏。

2.设立课外科技阅读系列讲座,定期进行科技小论文评选

每学期,物理教师要人人都举办1-2场物理科技讲座,新学期开始我们就结合物理教学的实际,将课题、讲座题目、科技领域、最新成果分类安排专讲教师,教师在通过组织材料、进行课件制作、素材剪集准备完毕后,定期开讲,讲座结束后教师都根据讲座的主体内容,向学生列出课外阅读的科技书籍目录,供学生阅读参考,并做出科学指导。

在举办物理科技系列讲座的基础上,我们组织每学期进行一次大型的物理科技课外阅读小论文征文比赛活动,将好的作品推荐参加上级组织的评选,有的学生3年内有多篇文章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或获奖。

3.将科技阅读与科技发明创造、科技课外活动小组有机结合

结合物理科技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我们成立了物理科技活动小组,小组的主要任务是结合所学物理知识,制作与生活、农业、生产和服务有关的科技小产品,进行科技发明与创造,不断完善物理科技课外阅读活动。

如,力学小组,根据我县蔬菜高温大棚的现状及结构特点,积极开展力学结构研究,尤其是大棚承重力学研究,取得了比较好的研究成果,并积极推广建设,热光学小组,积极结合蔬菜高温大棚的透光性情况,进行透光及光照研究,不仅提出了改革大棚结构的形态,提出了提高后坡结构的改革办法,加大掩盖体的厚度及改变掩盖体的质量等重大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阅读科技论文篇5

科学不仅是生活现象与生活规律的理论归纳或演绎,也是生活现象与生活规律的形象描述与解说。语文教材中的科技内容可谓丰富多彩。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文学形象具有科技的意义,也要让严密的科技理论演绎成实实在在的生活现象,以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与科技能力。教学《祝福》,我们既要让学生明白诸如“族权”“政权”的封建政权的腐朽及诸如“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的罪恶,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诸如“祭神”“捐门槛”的“伪科学”的害人不浅;不仅要从理论的高度分析课文所蕴含的科学哲理,也要引导学生联系目前生活实际以分析现实生活中“祥林搜”的存在现象。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准确解读荔枝的外形及内部构造,也要引导学生了解与明白现实中荔枝的生产与发展现状,以实物进行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的情趣。教授《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这些科学概念,同时,也应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并使之明白“尊老爱幼”“民族气节”“忠孝节义”等是“文化传统”而非“传统文化”,而我们每年正月初一“放鞭炮”“贴春联”、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八月十五“赏月”“吃月饼”等是“传统文化”而非“文化传统”。严密的科技理论与实在的现实生活结合,文本才可“鲜活”起来。

课文内容解读的生活化,不仅可使课本内容通俗化,易于让学生接受,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而且也可使语文与生活间的距离大大缩短,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就是学习生活,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增强语文教学的生活性与实用性。尽管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科技内容,由于条件限制,教者无法将它生活化,但我们必须明确的是,生活化了的语文课堂教学无疑给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魅力,引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对语文教学而言,也无疑是一条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途径。

二、生活内容书面化——构建科技的生活舞台

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相关理论的建构,更需要现实实践。语文教学也不会例外。“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否则,便是对生命与知识的极大浪费。学习文学作品,必要时,要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结合生活实际,并以生活实际为出发点,运用生活逻辑,发挥合理想象,写出符合生活逻辑与科学逻辑的文学作品。如学了《骑桶者》而写作《骑云者》《站在火星上》《跨上飞碟》等,学了《沙之书》而写作《水之书》《云之书》《风之书》等,学了《祝福》而写作《祈祷》《膜拜》《崇拜》等。学了科技作品,要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学写自己身边的事物或者自己生活中的事物。如学了《南州六月荔枝丹》而让学生写作《黄岩蜜橘》《仙居杨梅》《玉环文旦》《临海勾青》等,学了《景泰蓝的制作》而让学生写作《椒江燃香姜汁的做法》《台州泡虾的制作》《临海麦饼的做法》《三门食饼筒的制作》等,学了鲁迅的《拿来主义》及庞朴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而让学生写作《中国人过圣诞节的文化思考》《韩国“端午祭”与中国“端午节”的文化区别》《“乞巧节(七夕节)”的文化演变》《春节的文化内涵》等。

叶圣陶有言:“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阅读”与“写作”始终是语文教学的两条主线。语文教学的理想或者说是理想的语文教学应该是“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也就是说,以“阅读”促“写作”,以“写作”促“阅读”。用教学篇目的学习来指导学生的作文写作,进而再以其写作促使学生对文本的更深透的阅读,这无疑是实现“阅读”与“写作”相互促进的一条有利途径。让生活内容书面化,让所学能在实践中得以应用,使得“生活与科技”的教学内容在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教学中得到切实的落实,从而构建科技的生活舞台。

三、语文练习“科技生活化”与“生活科技化”——创设教学共赢局面

高考关涉千万考生的人生命运与前途,也在一定程度上关涉教师的教学前途,说得严重点,也可能关涉到教师自身的人生生计。语文教材中少不了科技文,高考语文试题的现代文阅读中,也有一块是科技文(也叫社科文)的阅读。科技文(社科文),内容范围广——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表达严密。科技文(社科文)的阅读训练,不仅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与科技间的密切关系,还可使学生的科技意识与素养得以培养与提高。从实用的角度看,语文课堂教学的科技文(社科文)阅读训练必不可少。提高科技文(社科文)阅读的答题正确率,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教与学双方实现共赢的一个重要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以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这无疑是再好不过的一件事了。

利用科技文(社科文)的阅读训练以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实施科技教育,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选用的什么样的科技文阅读材料,而在于我们所选的科技文文本与现实生活有多大的联系。中学生知识层次有限,他们对艰深的科技文(社科文)阅读也许有一定的困难,但倘若我们所选择的文章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学生所感受到的也许更为强烈,而其学习自然也就有了乐趣。选择具有生活内容的科技文(社科文)抑或选择与学生生活较为贴近的科技文(社科文)文章作语文阅读训练文本,并配以适当的题目,这既能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会激发学生阅读科技文(社科文)的兴趣,寓教于生活,寓生活于教,学生高兴,教者自然也受益匪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选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文(社科文)作为学生的语文阅读练习,是个让学生与教师双赢的方法,也是我们实现科技教育生活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阅读科技论文篇6

二、版式设计在科技期刊中的应用

由于笔者所从事的是建筑科技类专业期刊的编辑与出版工作,下面就结合科技类专业期刊的特点,介绍关于该类出版物版式设计的一些注意要素。因为科技类专业期刊主要侧重于科学类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的介绍,本身偏重于理论研究、科学实验和涉及领域特定等特点,要求措辞严谨,所介绍内容和结论必须以准确的科学理论为依据,内容真实,数据准确,结论严谨,能反映国内学术水平,有创新性、探索性,立论科学、论据充分、预见准确,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该行业的同行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国家科委、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于1992年了《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其中对于科技类期刊的质量要求和评估标准的要求进行了细致的介绍,在这里就不一一详细列举。需要说明的是,其中4.1条对版式设计进行了指导性的规定:期刊版式应和谐醒目,图表规范、字形考究、富于特色。版面利用率高,体例统一,倒转排少,装饰适度,清新活跃。该条是结合科技类期刊的特点所做的一个宏观的规定,具体的细节方面,就需要期刊社的编辑、版式设计及排版人员结合各自的报道方向和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策划与设计。因为科技类期刊侧重科学技术、理论研究和数据统筹等方面,同时具有要求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文字精练、文理通顺、主题突出和逻辑性强等特点,而且现在来看,版式相对也固定、单一,相比较文学、新闻、艺术类出版物略显枯燥。特别是该类期刊的读者范围相对固定,也相对较窄,外专业的读者群更是很少阅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保持科技论文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的前提下,提高读者的阅读欲和关注度,这就要求在版式设计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

科技类期刊的版面设计语言具有以下特点,分别如下:(1)动态性——时代审美标准的变化,促进设计风格的发展,包括:横竖分割结构的变化;版心尺寸的变化;等栏排文向不等栏排文的变化;从补白到刻意留白的变化;从字体选用的繁杂性向字体的简化性变化;宽栏空的流行;纸张与纸型的选用等。(2)定向性——目标读者群体和专业需要的定位功能。在目录导航功能中,通过设置不同的形式,突出报道栏目的不同,方便读者根据需要进行快速了解和定位。(3)多元性——细化的版面分类能够带来细微的语言变化,不一定要求全刊格式统一,要按照不同的内容,确定合适的表达形式,例如针对关键点可以采用同一字号,不同字体标出,以突出重要性。(4)地域性——根据期刊的发行涵盖区域和主要读者省市,研究当地阅读习惯,确定合适的审美标准进行设计。(5)结构性——版面元素的构成。按照编译手册和阅读习惯,一般科技期刊要求图文并茂,先文后图(表)。但是也要根据信息承载量和表达方式,在满足编译手册要求的前提下,微调编排顺序,以丰富结构形式,提高阅读的舒适性。(6)操作性——反映期刊制作团队合作能力和特点,各司其职。主编把握报道栏目的设置,编辑侧重论文内容的审读,排版人员按照要求做好排版设计,美工通过专业软件实现效果要求,在做好各自工作的同时,加强沟通与协调,提高团队集体智慧的可操作能力。每本期刊都有一个固定的风格,一般不会轻易进行修改,特别是封面等设计,这是为了保持该期刊风格的长期延续性,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保持特点,并且在同类期刊中拥有自己的特色能够区别于其他类似期刊;同时,科技类期刊都拥有一批长期忠实的用户,常年订阅该类期刊,阅读习惯已经养成,如果变动频率过快或者变动过大,那么将会使读者对期刊社的运营能力和内容的科技含量有所怀疑,所以,在版式设计中,整体的风格上保持基本一致,在细节范围进行灵活安排,以提高读者阅读的舒适感。

阅读科技论文篇7

信息化发展给教育带来巨大影响,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一种科学的办学行为和课堂模式,它在提高教学效率、创设教学情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活动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并能有效与语文阅读训练环节融合,不但能优化语文阅读训练过程,还能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思维,从而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和效果。中小学语文阅读训练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优化,乃是语文阅读高效课堂建构的需要,是语文学习个性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课程融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体地位的课程模式,已成为语文阅读高效课堂建构的有效对策。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使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的如期高效完成,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又能达成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学习发展目标。

阅读科技论文篇8

尽管在专业文献研读的课程中,教师总会要求本科生在日常要增加对学术论文的阅读量,这对于本科生熟悉学术论文的基本逻辑、专业术语和写作模式颇有益处,但部分本科生却充耳不闻、置之不理,本科生的阅读量不足的突出表现之一在他们呈交的各类课外学术研究课题申报书中可见一斑,如申报书中基本上没有文献梳理与述评的部分,研究问题的提出缺乏必要的文献基础,研究的内容与现有研究的关系没有涉及,甚至有些申报书连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具体研究内容是什么都模糊不清,等等。虽然有些本科生的课外阅读量较为充分,但就阅读的内容来看,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实用性较强的期刊与文献,例如行业动态、管理实践等,而对于那些学术味道浓厚、最具学术权威性期刊以及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了解却置之甚少。就阅读的深度而言,他们一般只会浏览论文的题目、摘要和关键词等内容,对于论文的具体内容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与技术等却基本都一一略过。总而言之,本科生的阅读量仍较为缺乏,阅读深度过于肤浅,而且多为短期行为,缺乏对权威文献的精读与思考。

1.2学术论文研读技巧缺乏,研读能力薄弱

在工商管理专业文献研读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本科生常常抱怨不懂得如何检索学术论文,而且学术论文中的专业术语繁多,内容晦涩难懂,尤其是不少工商管理研究的前沿文献属于令不少本科生阅读前就心生畏惧的外文资料,不同文献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也难以把握,对文献的发展脉络模糊不清,这些都说明了他们尚未掌握学术论文的研读技巧缺乏,研读能力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他们没有在认真领会课堂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图书馆的资源自选主题进行实际操作练习,从而未能形成实用的文献检索技能;第二,他们对学术论文里提出的研究问题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没有感性认识,不明白其要解释的管理现象的概貌和细节,从而难以理解论文作者研究该研究问题的出发点与重要性;第三,他们对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了解较少,对学术论文中各部分的作用不明确,从而难以捉住学术论文的精华部分;第四,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完善,对于众多专业学习中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把握不到位,从而难以读懂学术论文中理论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内容;第五,虽然目前本科生的外语水平比以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他们往往缺乏对专业外语的系统学习与训练,从而对专业词汇以及专业文献中出现的大段长句、难句感到无所适从。

2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文献研读的改善对策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促进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文献研读质量的提升。

2.1优化课程考核评定方式,促进本科生对专业文献的研读意识和习惯

目前专业文献研读课程的考核往往是形式大于实质,其对学生研读专业文献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往往存在不足。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调整成绩评定方式,以改变本科生对专业文献研读课程的学习意识与投入。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加大专业文献研读成果(如书面汇报、课余练习和课堂陈述等)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中的比重,从而引导和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文献研读习惯和意识。由于大部分本科生都比较关心自己的必修课成绩,因此教师在平时成绩的评定上加大对学生专业文献研读成果的奖励力度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研读专业文献的兴趣和主动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启发和团队协作精神。另一方面,在期末考核中设置一些与专业文献推荐清单中所列内容直接相关的题目,并要求学生在考前复习时对这些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记忆和理解,促使学生在考前复习中进一步巩固对工商管理专业经典论著的融会贯通,从而促进他们在强化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专业文献的研读意识和习惯。

2.2提供专业必读书目的详细清单并规定阅读汇报的内容,以加强本科生学术论文的研读量与研读深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本科生学术论文的研读量与研读深度,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向学生提供一个工商管理专业的推荐研读著作及论文清单,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该清单中选择规定量或以上的著作和文献,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分阶段研读这些著作与论文并定期以个人作业或小组作业的形式提交研读汇报,研读汇报主要可包括以下内容:研读著作或文献的研究问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创新之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不足之处及其改进。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详细审阅这些研读汇报并据此分析学生研读专业文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在课堂上澄清这些问题以及提供正确的研读指引,从而有利于切实改善学生的专业文献研读深度。同时,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形成制定选题的文献综述,文献梳理与述评有助于扩充学生的研读面,从而进一步增加学生的专业研读量。

阅读科技论文篇9

阅读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之中。阅读理解包括词汇加工、句法分析与语义分析等过程,包括阅读者对已有知识的理解运用过程,也是第二语言学习中技能训练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汉语阅读课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应当遵循第二语言教学的普遍原则,此外还应根据汉语阅读课的特点,遵循阅读课特有的教学原则。它是巩固语法知识、扩展和积累词汇、训练阅读技巧、养成阅读习惯、逐步形成独立阅读能力的必要途径。少数民族汉语阅读课的目的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汉语言理解能力,为学生日后的生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汉语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在讲授阅读课的过程中,教师讲得过多、过细。如细讲生字、生词和新句式,对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不到位,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不灵活,往往使用一种教学方法或比较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随意省略,常常缺少导入和总结环节,缺少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等。

阅读测试的问题题型比较单一,客观性试题较多,启发性的主观性较少,标准化形式使用过度,导致学生只会做客观试题且学生猜测答案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种类型的试题缩小了知识内容覆盖面,致使考试成绩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真实的教学水平。

针对上述现象,我们对如何有效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阅读水平进行了思考,从教师视角对汉语阅读教学进行了探索。

二、汉语阅读教学反思

(一)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在汉语阅读教学中教学应与理论结合,教师必须更新知识,不断提升理论知识水平,使理论服务于教学,汉语阅读教学的任务是用较少的时间较快地提高学生的汉语阅读能力。其中认知语言学理论中的知识图式理论能有效改变和充实学生头脑中与汉语阅读有关的认知图式,发展和完善与汉语阅读有关的理解策略和认知能力,记忆过程中篇章信息的组块和整合依靠的也是读者的知识图式;关联理论倾向于在话语中最大限度关联的语境中对其进行处理,并构建与这些话语有足够关联的心理表征。扩大阅读量,丰富和充实学生的认知语境构成认知语境的词汇信息、逻辑信息和百科信息在阅读语用推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元认知能力在第二语言学习中,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是提高汉语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作为语言“输入”重要手段的阅读,更是离不开元认知。因此,汉语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阅读教学以语言知识传授为基础,以阅读技能训练为核心,我们应积极研究任务型教学法在汉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途径,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任务型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途径,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教授阅读时,教师应设计多种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及其发散思维。任务型教学的特点是从“学”的角度设计教学。教师从“学”的角度来设计一系列目的明确的任务,而且遵循由易变难的原则,在任务间构成一个有梯度的任务链,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需求。

(二)汉语阅读教学中语言知识与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第二语言必然涉及目的语的社会文化。而不同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文化差异,各民族文化背景知识都充分地表现在各自的语言之中。不同文化的差异在阅读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理解困难甚至是误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阅读材料随时进行文化背景的讲解,丰富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知识的了解,使学生准确地理解阅读材料的真正文化意义。

(三)阅读教学中的多媒体运用

阅读教学需要多媒体技术,在汉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将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因为讲评阅读材料、布置课外作业都需要学生参与。在现代的课堂教学,不应仅仅使用过去的教学手段,要使多媒体技术更好地辅助教学,建立适合的网络平台,将教师与学生更加亲密地联系起来,使汉语阅读教学的各种技术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四)考试形式多样化

在测试形式上,应考虑试题的多样化。在题型方面过于依赖单项选择和判断正误两种形式,而且基本上都是采用客观性试题,形式比较单一,对学生的汉语综合运用能力检测不够。今后可采取更灵活的形式施测,如可根据不同教学阶段采用多项选择、连线、填空、排序等题型,还可采用带有归纳和总结性质的开放性的测试形式。在测试方法上可不限于书面,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采用口头形式,通过口头表达检测阅读效果。此外,测试也不一定全部采用纸质试卷,可利用多媒体形式进行测试。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阶段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测试方法。在测试内容上,不能只强调对理解型阅读能力的测试而忽略对浏览型阅读和检索型阅读能力的测试,应根据测试目的确定测试角度和测试项目,使测试更具科学性,提高测试的效度和信度。

三、结语

在汉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教材、课时分配等因素都会影响教学效果。在这里笔者仅从宏观视角理解汉语阅读教学,将教学水平与理论水平紧密结合,将其转化为教学技巧,提高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汉语阅读水平,这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祝斌.谈新疆高校预科汉语阅读教学[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

[2]班振林.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阅读能力的培养[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

[3]彭利贞,许国萍,赵薇译.认知语言学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阅读科技论文篇10

曾祥芹先生不仅是文章学专家,而且是语文教育学专家。他致力于用阅读学、文章学指导语文教学,“新概念阅读”就是其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新概念阅读”是“阅读”和“阅读教学”的新理念、新策略、新方法,旨在对低质量、低效率的传统阅读观念和传统阅读教学陋习进行大力改革,使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阅读教学产生大的变化,对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前瞻意义。

一、“新概念阅读”的观点

“新概念阅读”强调阅读的人文性和科学性,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与思维性,意在对传统阅读所造成的“阅读数量太少、阅读速度太慢、阅读效率太差、阅读时间太浪费”局面进行匡正,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并实现由阅读能力向写作能力的迁移。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概念阅读”的基本内涵。曾祥芹先生认为,“阅读过程”,包括“披文得意及物”三个阶段,包含意化和物化的双重转化;阅读过程有“感言辨体”、“入情得意”、“运思及物”三条基本规律,并可分别派生出“语境定义”、“意会神摄”、“经验汇兑”、“遵路识真”、“阐幽发微”、“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类化迁移”、“切己体察”等九项阅读原则。因此,曾祥芹先生提出,“新概念阅读”重在加强阅读的科学性和人文性:一面摈弃“阅读无学”的偏见,把阅读看做是从文字作品中获取知识、信息的一门科学技术。一面改变“被动接受”的旧习,将阅读视为读者对读物主动重构、加工,借以提高自身素质的精神生产过程。

第二,“新概念阅读”的技能方法。曾祥芹先生从阅读时效的角度,把“新概念阅读”分为精读、略读、快读三大技能。这个阅读技法补充和发展了“读法只有精读、略读两种”的旧说法,强化了阅读的效率意识。精读法,即用朗读方式,要求每分钟读250字以下,理解和记忆率达90%以上;略读法,用默读方式,要求每分钟读250―500字,理解和记忆率在80%左右;快读法,用视读方式,要求每分钟读500字以上,理解和记忆率在60%―70%。为训练精读、略读、快读这三大读法,曾先生提出了经验汇兑法、不求甚解法和一目十行法来具体指导阅读,以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经验汇兑法是指通过读者与作者的经验交流达到对文本及其深层意义的理解;不求甚解读书法是指不拘泥于一字一句,而是整体感知,先扩大知识面,搜集所需信息,只抓取基本思想内容,以达到对文本主要精神的把握和体会;一目十行法旨在提高阅读的速度,在保证阅读的质量的前提下,快速把握文本的主要精神。

第三,“新概念阅读教学”的内容。“新概念阅读教学”,就是自觉用阅读学来指导阅读教学,把阅读科技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精神生产力。针对传统阅读教学的偏颇,曾祥芹先生提出:在阅读教学目标上,要打破“语文纯工具论”的迷信,克服“阅读纯技术论”的偏颇,真正实现阅读教育的人文价值。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纠正纯粹吸收的单程阅读论,坚持内外互动的“双重转化论”;超越“止于得意”的“半程阅读论”,坚持“披文得意及物”的全程阅读论。在阅读教学策略上,应以阅读能力训练为中心展开教学,阅读的人文精神必须渗透在阅读能力训练之中,要把随意被动、违背阅读规律的教学盲点,变成自觉主动、符合科技原理的阅读教学亮点。在阅读教学方法上,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挤掉或取代学生独立思考的讲读模式,建立班级阅读教学中在教师导读下以学生自读为主的“议读”机制。在阅读教学媒体上,改变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调模式,突破单纯从纸本书上获取知识信息的格局,进而学会从电子读物上获取知识信息的本领。在阅读教学测试上,其内容不应局限于阅读知识和能力,而要兼顾阅读知识、能力、态度、情感诸方面;其形式不应局限于书面,而要采用书面、口头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考查;其题型不应让标准化试题主宰,而要降低客观性试题的比重,确立以主观性试题为主。

二、“新概念阅读”之于阅读教学的意义

曾祥芹先生的“新概念阅读”在阅读教学与教学改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其一,曾先生所创设的“新概念阅读”开拓了阅读学领域。传统的阅读学大多是教师对文本进行一字一句的解读,肢解课文的讲读模式、“尸体解剖”式的课文形式分析,使本应充满人文情趣的范文教学索然寡味,且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新概念阅读”恰恰针对传统阅读的弊端,提出新的补充,开拓了阅读学的领域。阅读课不能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动情的文本感受,不能用教师既定的阅读教案框限学生多样的阅读心得,必须引导大家一起挖掘课文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实现阅读认知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的三统一。

其二,曾氏“新概念阅读”是对阅读学规律的总结,对阅读教学具有指导作用。语文阅读教学表现为“文―意―物”的过程。具体说,即从课文作品的语言文字出发,沿着句、段、章、篇依次前进,回环解释,整体辨识其体式,逐级理解其情意;再跳出文外,延及作者主体和事物客体,深思作品的社会历史价值;最后将阅读汲取的精神营养,化为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自觉行动,才算达到阅读的终点。

其三,曾氏“新概念阅读”对阅读教学具有前瞻性的意义。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但是在具体的阅读和写作的训练中,写作因有迹可寻被注意了,而与写作同等重要的阅读,却因比较难以捉摸而被忽视了。直到现在的语文教学,仍是以写作指导为主,从课文预习、讲读到最后的练习,都着重于理解课文的“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在深化阅读的基础上进而提高鉴赏及写作的能力。阅读,作为从文字作品中提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心智技能,应是学习之母,教育之本。语文教学总要秉着语、文合一,以文为主的精神,坚持写作以阅读为基础的原则,遵循以读、写带动听、说的训练方略。因此曾先生认为,阅读教学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这一观点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创新意义。

阅读科技论文篇11

图书馆阅读不仅包括人类生存环境一般的意义,还含有因素、技术、经济和文化的结合。这无疑是告诉我们图书馆阅读的研究内容不仅仅只是图书馆的环境和它的读者,还应探索图书馆阅读更广泛的领域,允许我们在技术、环境、社会、文化、阅读深入了解图书馆阅读研究的性质。

一、图书馆阅读研究现状

(一)图书馆阅读研究逐年受关注

21世纪后,研究机构已经形成了以教师和学生为先导,然后是大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其次是公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及党校、学校图书馆、儿童图书馆、科研院所和其他人员紧密合作的研究团队。同时,调查分析,自图书馆阅读研究兴起以来,这几十年的论文呈现逐年增长,年均增长率28.83%,这反映了图书馆阅读更多地被学术界所重视,其研究成果在不断上升。而且,其研究领域的范围也不断在扩大。其中重点的论题主要是以阅读开发、休闲阅读、阅读教育、阅读推广、阅读指导为主。

(二)学科之间“碰撞”产生了新研究领域

阅读学首先是依靠文献学而产生的,经过不断地吸收其它学科的精华,研究领域的交叉和扩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随着高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手机阅读、网络阅读等的研究也不断加深,图书馆阅读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被人们不断地用先进的研究方法,为学科注入新的生命活力。2、交叉学科领域日益增加,不断涌现出新的学科。且阅读研究先后吸收了社会学、文化学、医学、公共关系学等诸多学科的成就,促使它的研究也不断活跃,在学科之间的精彩碰撞下,产生了大量新的学科概念。

二、行为角度下的图书馆阅读研究

基于图书馆阅读研究现状,图书馆阅读研究逐年受关注和新研究领域的产生,促使研究图书馆阅读和阅读推广的角度扩大,因此图书馆如何在为全民服务时找到自身的最佳位置,需要通过行为角度来进行研究。

(一)图书馆阅读的特征方面

人的客观需求,主要是生产、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这三大方面,因此相应地产生了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行为,使每一个领域又衍生出一系列的行为。例如大型文化行为,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等,每个类别可以进一步细分。而阅读本身的属性,既有相对性,也有范畴性,它包括提供和实施阅读两方面行为内容,其各类媒介阅读亦然。且“社会阅读”中有各种各样的媒介系统。例如,纸质阅读、手机阅读等等,而实施阅读的是普通群众,因为他们才是消费阅读的人群。因此,图书馆阅读,它应该是指图书馆作为一个供应者提供阅读服务,以及用户读者享受图书馆服务的这样一个行为过程。

(二)阅读群体间的差异方面

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阅读习惯。比如从年龄来划分,小学生群体大多喜欢看漫画,这些浅显易懂的书籍;大学生群体则更多偏爱阅读思辨性强的书籍。从性别来看,大多男生偏爱看科技类的书籍;而大多数女生则爱阅读感性类的书籍。这表明阅读群体之间是有差异性的。因此,基于行为角度的图书馆阅读研究将针对不同的群体展开研究。同时,阅读行为的规律是事物的共性,我们还可以从中发现“图书馆读者的阅读”与“非图书馆读者的阅读”之间的差异。

1、对未成年阅读群体的研究。这类研究从理论上探讨阅读行为,认为阅读的发展要从小开始培养,图书馆作为主要的阅读机构应该加强对幼儿阅读的重视。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青年阅读、少儿阅读、亲子阅读等。

2、对受高等教群体的研究。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集体,对他们的研究也是比较多的。通过对大学生群体的阅读研究,发现阅读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自我概念,且心态更加积极乐观。可以说,大学生的阅读状况是和他们的心理素质和自我概念成正比的。

阅读科技论文篇12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阅读课 课程整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培养学习的信息素质,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特别是我们语文阅读课教师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要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语文阅读课学科改革,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就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课新课程改革相整合,只有这样,“初中语文阅读课新课程改革”这朵红花在“信息技术”这片绿叶的衬托下才会开得更加娇艳。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课新课程改革相整合的优势

将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阅读课课程相整合,就是以语文阅读课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阅读课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语文阅读课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语文阅读课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语文阅读课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阅读课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信息技术时代,语文阅读课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

阅读: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写作教学将面临变革:文学的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越想获得高职位,越得学会如何与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进行交际。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课课程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阅读课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①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

②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有效的交流方式;

③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

④可为语文阅读课素质的根本因素——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课新课程改革相整合

传统语文阅读课教学偏重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语言教材中收录的少量文字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现代语文阅读课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阅读课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课课程的教学模式追求的是:

1、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语文阅读课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教学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4、教学结果创新化,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二)这一模式的表现形态有:

1、课文精读:传统教学非常重视对课文的精读,在网络环境下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精读可强化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在这种阅读中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可用心题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进行即时评价。

2、主题性研读:主题式研读指的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学生可从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可在论坛交流心得。

3、选择性阅读:学习主体在网上快速阅读,然后根据需要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这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选择性阅读的结果往往通过写作表现出来。

这一符合现代语文阅读课教学观的良好设想如何落到实处呢?我的设想是每学期指定一本名著进行精读,要求学生按周次循序渐进阅读,并作好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可以在教师个人主页分别建立了各部名著的研读网页。

我们相信,“初中语文阅读课新课程改革”这朵红花在“信息技术”这片绿叶的衬托下,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中学教育改革的进程,为初中语文阅读课新课程改革开辟一条新道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