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栽培技术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6 15:57:35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篇1

小麦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是一套高产、稳产、低耗、生产效益和生态效益好的栽培技术。它在地力和肥水条件较好的基础上,比较好的处理了群体与个体矛盾,使麦田群体较小,群体动态比较合理,改善了群体内光照条件;使个体营养好、发育健壮,从而使穗大、穗足、粒重,实现高产。产量一般可达7.5t/hm2以上,最高可达9t/hm2,符合我省小麦生产的发展趋势。

1播前准备和播种

1.1培肥地力,施足底肥

一般麦田施优质土杂肥45t/hm2,标准氮肥450~750kg/hm2,标准磷肥600~750kg/hm2,钾肥150~225kg/hm2,锌肥15kg/hm2。

1.2选择良种,做好种子处理

选用分蘖成穗率高、单株生产力强、抗倒伏、株型较紧凑、光合能力强、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在山东省可以选用济麦19、济麦20,高肥力地块也可以选择济南17。播种前用小麦专用种衣剂拌种,有利于综合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易发生的根腐病、纹枯病等,培育壮苗。

1.3精细整地,保证底墒充足

适当加深耕层,破除犁地层。整地要求地面平整,明暗坷垃少而小,土壤上松下实。对墒情不足的可于前茬作物收获前7~10d浇水造墒或在收后耕前造墒,使土壤耕作前的含水量在70%左右。

1.4播期、播量、播深

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最晚不迟于20日。播量要求为75.0~112.5kg/hm2。实行机播,要求下种均匀,深浅一致。播深为3~5cm,行距为22~25cm。

1.5播后压实

随着秸秆还田面积的不断增加,使得土壤中空隙加大,种子和土壤无法密接,造成出苗率低,苗弱,不抗低温。因此,播后必须压实。

2田间管理

2.1冬前管理要点

2.1.1及时查苗补种。若基本苗较多,播种质量较差,麦苗分布不均匀,在植株分蘖前后,可进行疏苗、匀苗,以培育壮苗。

2.1.2浇好冬水。一般在11月底到12月上旬浇冬水。由于近几年都是暖冬,因此不施冬肥。浇过冬水后,墒情适宜时要及时划锄,以破除板结,促进根系发育,促壮苗。

2.1.3综合防治病虫害。小麦主要病虫害为地下害虫和以纹枯病为主的根腐型病害等,防治病虫害以药剂处理种子为关键措施。

2.2春季管理要点

2.2.1返青期中耕。及早进行划锄,以松土、保墒,提高地温,视麦田实际情况确定是否浇返青水。

2.2.2重施起身或拔节肥水。麦田群体适中或偏小的重施起身肥水;群体偏大,重视拔节肥水。一般施标准氮肥450~600kg/hm2,开沟追施。

2.2.3浇挑旗水或扬花水。挑旗期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此时灌溉有利于减少小花退花,增加穗粒数,又能保证土壤深层蓄水,供后期吸收利用。如果小麦挑旗期墒情较好,也可以推迟到扬花期浇水。

2.2.4综合防治病虫草害。防治纹枯病可用井冈霉素喷麦茎基部,防治麦蜘蛛可用克螨特或克螨克喷雾。返青至起身期,杂草发生较多的地块,对以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5.8%麦喜乳油或20%使它隆乳油,对禾本科杂草为主的地块可用3%世玛乳油,茎叶喷雾防治。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混合发生的可用以上药剂混合使用。近年来,化学除草导致后茬作物药害的事故屡有发生。因此,应掌握除草剂适用范围、用药时间等,以免引起作物药害(除草剂喷施最晚不迟于4月10日)。

2.3后期管理要点

2.3.1酌情浇好灌浆水。在浇好挑旗水或扬花水的基础上,不用再灌溉,尤其要避免麦黄水。

2.3.2增施叶面肥,预防干热风。后期酌情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以延缓衰老,提高粒重和籽粒品质。2.3.3防治病虫害。此期主要病虫害有麦芽、粘虫、锈病、白粉病、全蚀病。防治锈病、白粉病、全蚀病用粉锈宁乳油喷雾;防治麦芽用吡虫啉或定虫脒;防治粘虫用菊酯类药物喷雾。

3适时收获

蜡熟末期,籽粒变硬,呈现本品种固有的色泽时为最佳收获期。

4参考文献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篇2

小麦群体质量栽培是获得高产、稳产、低耗能的技术,它改善了群体与个体之间的温、光、水、肥条件,协调群体与个体之间矛盾,使群体与个体之间营养相协调,发育健壮良好,从而促使穗大、粒重、产量高,有利于增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品种选择

选择适应性强、耐肥水、抗倒性能较好、分蘖性较强的优质小麦品种淮麦20,该品种属半冬性品种,中早熟,幼苗半匍伏,分蘖性较强,叶片上冲,株型较紧凑,长相清秀,穗层整齐,茎秆强度较好,株高85cm,是强筋力优质小麦,在栽培上主要依靠主茎分蘖获得高产。

2田块选择

应选土壤质地为砂壤土、土壤肥力中等、农田基本建设旱能灌、涝能排的田块。在播种前开好田间一套沟。周沟宽30cm、深50cm,商沟宽15cm为机开沟,田间畦面5m,土地利用率为92.4%。

3施足基肥

实行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栽培,必须提高土壤肥力,以改善田间的温、光、水、肥条件为基础,凡是要获得小麦产量达7500kg/hm2以上的水平,必须要以增施有机肥为主,氮、磷、钾配合施用。总施纯氮345kg/hm2(其中基肥占50%,平衡肥占10%,拔节孕穗肥占40%),五氧化二磷112.5kg/hm2,氧化钾97.5kg/hm2。因前作为稻茬,在收割时留高茬还田,秸秆还田约4800kg/hm2,折纯氮18kg/hm2,五氧化二磷10.5kg/hm2、氧化钾27kg/hm2,增加了田间的有机质含量,磷肥以基肥为主,钾肥以追施各半。

4精细整地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精耕细作,采取适当深耕,耕层18cm,破除犁底层,增加活土层,平整畦面,做到上松下实,有利促进根系生长发育。

5种子处理

播前对种子进行晒种、选种,选用粒大饱满的种子是幼苗健壮的基础,在10月10日播种时,用15%矮壮素和5%拌种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和控制幼苗生长。

6播种

播期为10月10日,播量为120kg/hm2,播种方法为扩行机条播。若播种的田间墒情较好,田间出苗为78%,基本苗186万根/hm2,10月18日齐苗,始蘖期10月26日。

7苗期田间管理

为了保证麦苗在田间均匀分布、健壮生长发育,及时进行查苗补种、补稀、疏密工作,要夺得10.5t/hm2以上产量,田间管理是关键。根据田间的实际情况进行疏密补稀1次,由于冬前气温偏高,促使冬前分蘖大量发生,又结合中耕除草,再次疏苗,通过多次疏密,田间基本达到一个合理的群体,冬前总茎蘖数控在900万个/hm2左右,单株带蘖4.0个左右,为夺取高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8肥料运筹

8.1苗肥施用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要适当增施苗肥,能增加叶片氮的含量,提高光合作用,增加叶面积指数,能够促进根系下扎,促进分蘖和幼穗分化,苗期是形成大穗的关键。齐苗后,及时追施苗肥,施尿素75kg/hm2,折纯氮34.5kg/hm2,这次肥料的施用是形成壮苗分蘖的重要时期。

8.2施好拔节孕穗肥

施用拔节孕穗肥能够减少小穗退化数和小花退化数,起到增加粒数和粒重的作用。根据群体过大的施肥原则,在群体叶色整体褪淡,茎基部第1节间定长,分蘖高峰过去时,施用拔节孕穗肥,施尿素225kg/hm2,折纯氮138kg/hm2,于10d后补施粒肥,施尿素75kg/hm2,折纯氮34.5kg/hm2。

9病虫草害防治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篇3

2土壤和种子处理

土壤处理可用50%辛硫磷乳油750g/hm2拌52.5kg/hm2豆饼,结合耕地边撒边犁;也可用3%甲拌磷颗粒剂或3%呋喃丹颗粒剂30~45kg/hm2。

小麦播种前除选种、晒种外,最好选用小麦专用拌种剂对麦种进行包衣或使用包衣种子,保证小麦一播出全苗。

3精心整地

应选择地力水平高、土壤肥沃、结构良好的地块,同时把好整地这一关。高产麦田要求做到土层深厚,耕层应达到16~20cm以上;土地平整,无大坷垃,无脊沟之分;表土疏松,上虚下实,沟渠配套,排灌方便。

4播种

4.1适时足墒早播,壮苗越冬

皖麦50、皖麦53等半冬性品种宜播期为10月5~15日。一般要求越冬时长到6叶至7叶1心,主茎上出现3~4个低位分蘖。小麦正常出苗、分蘖,须有充足的土壤墒情作保证(即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若墒情不足,则要造墒播种,任何等雨推迟播种或底墒不足、凑合勉强出苗的做法,都难以保证小麦高产。

4.2半精量机条播,提高播种质量

当小麦发芽率在90%以上、土壤墒情良好、播种质量高时,播小麦种子120~150kg/hm2,确保基本苗240~300万株/hm2。适当增加行距,一般行距以23~25cm为宜,充分发挥分蘖穗的作用。

5田间管理

5.1查苗补缺

小麦出苗后及时查苗,断种严重的立即带水补种,缺苗的待小麦分蘖后进行移稠补稀。

5.2中耕除草,控制旺长

过旺麦田冬前要适时中耕松土,断根散墒,控制旺长。弱苗进行浅中耕3~4cm,以防止伤根。春季对旺长的小麦进行深耕,以控制小麦无效分蘖,达到促控结合。

5.3水肥管理

5.3.1施足基肥。施优质土杂肥或猪牛栏粪2250~3750kg/hm2,碳铵900~1125kg/hm2,过磷酸钙250~900kg/hm2,钾肥150~225kg/hm2,锌肥、硼肥各22.5kg/hm2。

5.3.2重施追肥。于二叶期前施75kg/hm2尿素,壮苗保蘖。

5.3.3重施拔节肥。视苗情于小麦拔节期前后施尿素150~225kg/hm2,增加穗粒数和粒重。

5.3.4增施灌浆肥。小麦生育后期,根系生理功能减弱,可于小麦灌浆中期,用尿素7.5~22.5kg/hm2加磷酸二氢钾7.5kg/hm2,对水均匀喷雾,延长小麦顶部叶片功能期,增加粒重。

5.3.5适时灌溉防渍除涝。小麦生长季节若遇干旱,不能满足高产小麦对水分的需要,要及时进行补充灌溉;雨水较多年份,应注意清沟沥水,防渍防涝,为小麦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环境,夺取小麦丰收。

5.4合理使用化学除草剂

年前麦田杂草生长慢,个体小,危害轻,往往重视不够;一旦年后遇阴雨,气温回升,麦田杂草会迅速生长,给防治带来困难。因此,冬前麦田杂草防治工作一定要做好。方法是:选用75%杜邦巨星15.0~22.5g/hm2,或10%苯磺隆150g/hm2,于小麦分蘖期对水450~600kg/hm2进行喷雾,对猪秧秧、繁缕、播娘蒿等优势杂草防效率达85%以上。

5.5及时防治病虫害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篇4

2关键技术

2.1精耕细作

播前机耕,牛工耙耱,人工用锄、锨整平整细,借以增厚土壤活土层及其土壤紧实度,从而有效地改善土壤、提高保肥、保水能力。

2.2施足底肥与种肥

亩施基肥碳铵30公斤,磷酸二氢钾20公斤,种肥尿素5公斤,(即“N、P、K”混施),同时亩喷施甲敌粉(2.5%)2公斤,预防小麦白粉病。

2.3适期播种

10月20日左右,采取人工撒播并用锄浅翻,深度4厘米,因为这期间是山阳县小麦高产,稳产最佳播种物候期,亩播量20万粒,等高线种植。

2.4病、虫害防治

播前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2%,干拌小麦种子,防治小麦“三锈病”(即条锈、叶锈和杆锈病);地下害虫(金针虫俗称叩头虫,蛴螬也叫金巴牛,蝼蛄即土狗),则采用敌百虫毒饵进行土壤处理(深翻时撒入)比例为1∶200。

2.5田间管理

小麦出苗后,有少量缺苗断垄现象,但及时采取了带土移栽补救措施,有效保证了越冬苗期“壮、全、匀、齐、安”,小麦越冬期(农历2月间),使用0.3%~0.5%矮壮素溶液喷洒麦田一次,为翌年丰产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2.6化学除草

春节前(农历腊月下旬)使用麦奇(10%麦黄隆)及时进行了麦田化除,从而避免了杂草丛生,以致影响小麦前期正常生长发育,减少不应有的产量损失。

2.7及时调控

农历正月间,发现有冬旺现象出现,则随即进行了中耕除草及耙耱镇压,有效地控制了冬旺徒长现象的发生。切实保证了试验展示田高产丰收。

2.8浇灌越冬水

农历腊月十五,由于日平均温度在3℃~8℃,土壤湿度相对低于60%,当即进行了一次浇水,浇湿浇透,以地面无积水为准。

3质量评价

小麦生长全生育期过程中,无论从耕翻、整地、施肥、选种、播期、查苗补苗、化除、灌溉、中耕除草、耙耱,防治病、虫、草、兽害及其他方面均按时逐一记载,并一一进行了精细化科学有序管理,真正保证了小麦健壮生长发育成熟,切实起到了引领并带动农民朋友进行科学种田,同时也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因为该项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得当,操作细严,经济实用,易于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产量结果

该品种在试验示范田块中种植面积为30亩,平均亩产427.5公斤,比对照秦麦二号增产75公斤,增产率12.4%,该品种尽管植株较高,但茎秆粗壮,富有弹性,抗病、抗逆性强,大穗大粒,成穗数较为理想,综合群体农艺性状优良,增产幅度显著,已经有了相当可观种植利用面积。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篇5

选用高产优质品种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基础保障。地区应该结合实际地貌状况,选择合适的小麦品种。由于地形、地貌较为复杂,省内各地气候不尽相同,总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寒冷期长、雨量集中。小麦品种应该以穗大、粒多、抗病害能力强以及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为主。

1.2整地质量标准

选择合适的小麦品种后,种植人员应该注重土地质量的控制。通常情况下适宜小麦子种植的土地应该满足以下要求:第一,扩大机耕面积,耕深不能低于25cm;第二,种植人员应该注重耙地工作的重要性,减少大块数量;第三,种植人员应该保证耕地和耙地的质量;第四,耕地之前和耕地过后都应该保证地面的平实;第五,耕地表土不能过大,保持上松下实状态;第六,表土墒情应该符合小麦种植需求。

2 掌握适宜播种期和播种量

2.1 适时播种

结合地区四季分明、寒冷期长、雨量集中的气候特点,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保障。通常情况下冬性和半冬性的小麦品种应该在10月中上旬播种;春性小麦品种应该在10月下旬或者11月初播种。种植人员必须合理确定小麦的播种时间,为提高小麦质量和产量提供基础保障。

2.2 适量播种

种植人员应该结合地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特点,以品种的实际特征为依据,合理控制播种数量。通常情况下,一亩地播冬性和半冬性的小麦品种播种量不低于8kg,不超过10kg;春性小麦品种播种量不低于12kg,不超过15kg;如果播种地区土壤以高水肥地为主,播撒过程中应该尽量稀疏些;如果小麦品种的分蕖能力较强,应该适当控制播种量,相反,分蕖能力较弱应该适当增加播种量。

3 合理施肥

3.1 改进施肥技术

地区土地对用肥量有严格控制,通常667m2地底肥不低于3000kg,不超过5000kg。种植人员应该选用优质小麦专用肥,667m2地施加优质小麦专用肥70~80kg,锌肥和硼肥各1kg。

3.2 提高无机氮肥有效性原则

氮素是农作物吸收的大量元素之一,在农作物的生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小麦种植区需增加氮肥使用量,种植人员应该意识到长效氮肥的重要性,采用化合型的脲异丁醛或者草酰胺等,全面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3.3 秸秆还田技术

麦秆还田技术的使用在提高小麦产量的同时节约了大量种植成本,是现代社会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农田有机肥数量越来越少,严重制约了小麦、产量的提高,麦秆还田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土壤中有机肥数量,通常将麦秆粉碎后填入耕深为25cm左右的土层中,任其腐烂后转化为有机肥。

4 田间管理,适时收获

4.1 冬季麦田管理措施

冬季麦田管理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种植人员应该高度重视促弱、控旺、稳壮以及培育冬前壮苗等工作的重要性,强化落实各项管理措施。种植人员应该保证小麦种植土壤底墒充足的前提下,减少浇水次数;如果播种之前出现干旱天气,土壤底墒有待提高,种植人员可以采用浇分蕖水或者越冬水提高土壤的底墒;如果播种期出现刚喊天气,底肥明显不足,种植人员应该施加氮素肥料增加土壤的底墒;如果小麦种植地土壤过虚,种植人员应该在小麦分蕖后浇水,保证土壤的密实性,减少小麦苗受冻致死的问题发生。

4.2 春季麦田管理措施

当小麦苗处于返青期时,春节之后,种植人员不能进行浇水处理。通常情况下待小麦拔节后,也就是来年3月份时,种植人员可以进行肥水促进处理,667m2地施加尿素12kg左右,施肥后及时浇水;如果返青期的小麦苗生长状况较差,群体达不到实际要求,种植人员也可以进行肥水处理。

4.3 小麦后期管理技术

第一,审慎早浇灌浆水。土壤墒情符合小麦生长需求才能全面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不同类型小麦对浇灌浆水的要求不一样,优质小麦在抽穗后不需要浇灌浆水,如果小麦生长状况较差,通常在小麦开花前一个星期实施浇灌处理;第二,病虫害防治处理。小麦抽穗开花期碧玺高度重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灌浆期注重叶枯病的防治,小麦抽随后种植人员应该及时喷施乐果等药物控制病虫害的蔓延,通常667m2地施加45%左右多菌灵160g。兑水70kg进行喷洒处理。

4.4 适时收获

通常情况下,优质小麦在腊熟末期即可收获,这时期小麦籽粒千粒重最大,营养价值也处于最丰富状态。种植人员在选定收割日期后,应该使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在提高收割效率的同时,减少因人工收割过程中小麦的损失量;收获过程中小麦还应该进行单打单储处理。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028-01

大丰区地处苏北沿海地区,小麦是当地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了筛选出适宜在当地推广的新技术,特选择6个不同新技术在当地进行示范种植,以期通过对这些技术的生育期、产量等的考察,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新技术,为其在当地的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1-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田安排在盐城市大丰区刘庄镇民主村基地进行,供试地块为黏性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2.2 g/kg,全盐含量1.5 g/kg,全氮含量为1.33 g/kg,有效磷含量为11.8 mg/kg,速效钾含量为185.0 mg/kg,pH值7.7。供试作物为小麦,品种为宁麦13(国审麦2006004)。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即6个展示技术,分别为不同生态区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稻茬机条播小麦高产节肥栽培技术、稻茬小麦抗逆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稻草全量还田免耕机条播一体化栽培技术、玖功小麦专用控释肥大面积示范技术、晚播小麦独秆栽培高产配套技术。每个技术展示面积2 001 m2,不设重复,随机排列[4-6],品种间留走道0.6 m或设田埂。

1.3 田间栽培管理

前茬作物为水稻,产量为9 000 kg/hm2。2015年10月23日耕田,10月25日施基肥磷酸一铵(含N 11%,P2O5 44%)300 kg/hm2、尿素225 kg/hm2。

在病虫草害防治上,2016年3月7日机械喷施炔草脂375 mL/hm2,防除麦田杂草。4月18日喷施40%多酮・福美双1 500 g/hm2(满园绿)加捕虫鸟(氰戊+乐果)750 mL/hm2,防治麦蚜和白粉病。4月26日用42%咪鲜・甲硫灵750 mL/hm2,防治小麦白粉病和赤霉病。5月14日用三唑酮1 500 mL/hm2,再次防治小麦白粉病和赤霉病。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候条件对小麦生育的影响

本年度小麦生育期间的气候条件,总体表现为播种出苗期气温正常、降水量偏大,不利于出苗,采取栽培管理措施,保证正常出苗、分蘖以及壮苗越冬。越冬期间,气温正常略偏高、降水正常略偏少,有利于小麦根系的发育。拔节至抽穗期间,气温正常略偏高,降水正常(但主要集中在抽穗期),但4月中旬雨水量偏大,部分小麦品种白粉病、赤霉病发病较重。灌浆至成熟前气温正常,雨水较常年少,有助于小麦的成熟。

2.2 生育进程与生育期

使用同一小麦品种,采用不同栽培技术,且在同期播种,其生育进程和生育期是一致的,而同一品种不同播期,其生育进程和生育期是不一致的。同一小麦品种随着播期的延迟,全生育期缩短(表1)。

2.3 产量及产量结构

采用不同小麦栽培技术示范田,除晚播小麦独秆栽培高产配套技术为非适期播种栽培而产量较低外,其他技术播期较为适宜,产量达到7 500 kg/hm2左右,其中使用玖功小麦专用控释肥大面积示范技术单产最高,原因可能是缓释肥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肥料中氮磷钾的利用率;不同生态区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与2015年8 889 kg/hm2相比,产量差不多,主要与2016年的气候有关;而采用晚播小麦独秆栽培高产配套技术与2015年6 514.5 kg/hm2相比,产量都比较低,原因是在孕穗期出现了白粉病、抽穗期暴发了赤霉病,再加上生育期较迟,出现了产量低的现象(表2)。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所展示的各项技术,实际应用效果较为明显,既能增产,又能增效。晚播小麦独秆栽培高产配套技术,在晚播条件下,连续4年产量均超过6 000 kg/hm2,接近7 500 kg/hm2,对指导本地晚播小麦提高单产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正在生产实践中迅速推广。小麦超高产示范方,采用机条播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理论产量达到预定目标,高产高效,示范效果明显。其他展示的各项技术,在不同的茬口、墒情、天气条件下,灵活运用均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所展示的各项技术对本地提高小麦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小麦种植效益,发展小麦生产具有现实意义,广受群众欢迎。

4 参考文献

[1] 李金榜,李金秀,宋t莹,等.豫西南纯雨养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集成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4(7):245-247.

[2] 张瑞霞,张瑞平.春小麦滴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4(9S):30.

[3] 贺素女.晋中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4(20):30-31.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138-01

近些年来,黑龙江省全面开展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工作,集成了小麦高产攻关技术的规程,将各项技术环节都落实到位,实现了小麦高产逐年提升,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是一项具有很强技术性的工作,必须要对其采取配套的标准化先进栽培的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改进以及提升优质小麦品质以及产量,使得优质小麦能够实现高产,最终取得更好经济的效益。下面,笔者就浅谈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一、优质小麦高产栽培实施的关键技术

1.优选品种,是保证小麦优质高产的重要因素

为实现小麦优质高产,选择丰产性强、品质优良、采用“三圃田”方法提取的垦九10号原种,以及克丰12、龙幅麦19等作为主栽品种。

2.适期适量适墒播种,保证小麦高产

科学确定小麦的播期,是高产的关键,通过近几年的试验表明,适时早播,能够获得高产。

3.精细整地,秋深施肥,为小麦生长创造良好的苗床

茬口豆茬为好,重耙两遍,轻耙一遍,地块要达到“平、深、细、透、碎、实”的达播要求,达到上虚下实,地块平整,表土无大块,耕层无暗坷垃,真正做到精细耕作,能够实现一次播种保全苗。

4.坚持配方施肥,分期施肥,大力推广氮肥后移和增施钾肥技术

采用基肥、种肥、喷肥相结合的办法,能合理分配肥料用量,确保后期需肥量,延长叶片功能期,促进结实率和抗病率,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和高产目标产量,设计亩施纯肥22斤,N:P:K=1:1:0.4,磷钾肥2/3基肥、1/3种肥,氮肥4/5基肥、1/5种肥,结合化学除草在三叶期、五叶期每公顷喷施尿素5公斤,在抽穗前结合防病每公顷喷施尿素5公斤+磷酸二氢钾3公斤。

5.推广密植栽培模式,为小麦优质、高产提供良好的生长空间

提高小麦产量,增加密度是关键性措施之一。为此,我们近几年设计亩保苗株数由过去的50万株提高到55万株,并且在提高匀度上下功夫,主要采用450条播机缩垄增行,由原来的15公分行距调整到最小11公分,在增加密度的基础上使小麦群体与个体发育更合理,使小麦产量得到提高。

6.加强田间管理,为小麦优质、高产提供必要保证

针对高产地块高密度、高肥量的实际,控高是高产必不可少的一项技术,我们的思路是在三叶期结合化学除草喷施一遍矮壮素,公顷配方为:苯磺隆0.1公斤+2,4 D异辛酯0.5公斤+壮丰安0.45公斤+尿素5公斤。抽穗前如果株高高于45公分结合防赤霉病喷施第二遍矮壮素,公顷配方为:麦壮灵0.4公斤+多菌灵1.5公斤+尿素5公斤+磷酸二氢钾3公斤。

7.适时收获,保证质量

因小麦收获期正值雨季,要保质保量将小麦收获,根据气象条件,对小麦完熟期进行以割则割,以联则联,保证小麦收获及时,颗粒归仓。

二、结语

本文中,笔者主要从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播前准备、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选用优良的品种以及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精细播种这三个方面对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余卫东;陈怀亮;;河南省优质小麦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霍治邦;;影响西瓜F_1代种子数量的遗传因素初探[A];纪念全国西瓜甜瓜科研与生产协作50周年暨第12次全国西瓜甜瓜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陈静;抗病、优质小麦—簇毛麦—黑麦三属杂种种质材料的选育及其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1年.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022-01

册亨地区的小麦栽培技术长期单一化,导致小麦产量降低,严重影响了当地小麦生产的发展。为鉴定适合在册亨地区推广的新技术,笔者参加组织了小麦免耕覆盖试验。通过对小麦免耕覆盖试验探索,研究出适合册亨县种植的新技术,对册亨县粮食增产、农业增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安排在冗渡镇冗贝村二组一农户的责任田内,海拔1 056 m,平均温度17.9 ℃,无霜期345 d,黄泥田,肥力中等,阳光充足,排灌方便,面积1 466.67 m2。

1.2 试验材料

试验小麦品种为丰优10号(区试名称:兴育9824),审定编号:黔审麦2010003号。品种来源:黔西南州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98年用外引品系云35334-3为母本,与自育品系丰优3号为父本杂交,经多代自交于2005年选育而成。该品种属于半冬性中熟品系。全生育期201 d左右,比对照晚3 d。株高88 cm左右,幼苗半匍匐,分蘖强,成穗率中等,穗层中等整齐。有效穗数308.4万穗/hm2,穗粒数35.6粒,棍棒穗,长芒,白壳,红粒,半硬质,千粒重35.2。经黔西南州农科所抗病性鉴定:高抗条锈病、秆锈病和叶锈病,中抗白粉病。在区域试验中个别试点中感赤霉病。经贵州大学麦作研究中心品质分析:容重757.5 g/L、蛋白质含量13.45%、湿面筋含量为31.95%、沉降值为31.5 mL、硬度41.7%、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分为1,7+9,2+12,属中筋小麦。2007—2009年2个年度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 943.5 kg/hm2,比对照增产8.01%,增产点达66.7%;2008—2009年度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4 030.5 kg/hm2,比对照增产7.39%,4个试点3点增加1点减少,增产点达75%。

1.3 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大区对比试验,设2个处理,分别为:分厢免耕撒播稻草覆盖栽培(A),常规两犁两耙分厢撒播栽培(B),厢宽2.67 m,播种量135 kg/hm2。试验用厩肥30 t/hm2,复合肥(10-7-8)750 kg/hm2作底肥;用三唑酮675 g/hm2拌种防治白粉病。于2011年10月16日播种,播种后持续干旱,出苗不整齐,于2011年10月25日、2012年1月2日、2月25日、3月20日各灌水浸田1次;2012年1月9日,用甲磺隆喷施除双子叶杂草1次;2012年1月29日,用尿素60 kg/hm2追穗肥1次;2012年3月11日防治蚜虫1次。2012年4月10日收割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由表1可知,分厢免耕撒播稻草覆盖栽培处理全生育期为160 d,常规两犁两耕分厢撒播栽培处理翻犁全生育期为164 d。

2.2 主要经济性状及特征

由表2可知,分厢免耕撒播稻草覆盖栽培处理与常规两犁两耙分厢撒播栽培处理相比,基本苗少19.5万根/hm2,有效穗数少10.5万穗/hm2,株高降低0.31 cm,茎粗降低0.01 mm,穗长降低0.12 cm,穗实粒数降低5.2粒,千粒重降低1.2 g,理论产量减少650.9 kg/hm2,实际产量减少466.5 kg/hm2。

2.3 经济效益分析

由表3可知,分厢免耕撒播稻草覆盖栽培处理投入为5 641.5元/hm2,产出为7 644.0元/hm2,纯收入2 002.50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00∶1.35;常规两犁两耙分厢撒播栽培处理投入为6 369.0元/hm2,产出为8 880.15元/hm2,纯收入2 511.15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00∶1.39,二者相比较,投入产出不明显。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免耕覆盖比常规栽培投入低,投产比不明显。试验中存在影响产量的因素,如试验播种后,持续干旱,导致小麦出苗不齐,缺窝断行严重,基本苗、有效穗数严重不足;灌浆期受干旱影响,造成千粒重明显下降,与正常年景相比,下降50%;由于干旱影响蚜虫发生严重,造成空秕率增多。小麦免耕覆盖在正常年景条件下不搅动耕层土壤,减少田间耕作次数,不破坏土层,用稻草覆盖,土壤保湿性能好,但在2012年大旱条件下,旱情显得更为严重[3-6]。免耕覆盖不需翻犁,减少成本支出,能节省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有利于争取时间,缓解抢收、抢种劳动力紧张状况,同时能有效解放农村富余劳动力,为农民外出务工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7-8]。

4 参考文献

[1] 何春雨,周祥椿,张礼军,等.全膜免耕栽培技术对冬小麦产量效应的研究[J].小麦研究,2010,31(2):1-10.

[2] 于丹,陈旻,张培培,等.小麦免耕栽培技术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6):69-73.

[3] 康红,朱保安,洪利辉,等.免耕覆盖对旱地土壤肥力和小麦产量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2001(9):1-3.

[4] 邱益良.稻茬小麦免耕直播与翻耕直播对比试验初报[J].现代农业科技,2006(11):108-109.

[5] 刘孟记,朱银华.小麦高产栽培配套技术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7(1):82-83,85.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S5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088

1 小麦栽培技术

以小麦各部位的组织或器官如根、茎、叶、芽、体胚或花粉等作为培植体,在无菌环境下培养于透光容器内,提供氮、磷、钾、微量元素或是其它有机成分和调节生长的物质,并控制外界的温度和光量等环境因子,使培植体生长、分化及再生,或培养出独立个体之小植株。此一系列之操作系统称为体外培养技术,称之组织培养。近年来组织培养技术已成为国内生产高质量种苗的主要途径,主要原因在于其具备了许多优点,包括可以快速的进行无性繁殖、不占用耕地、降低病害感染机会、减少母株需求、标准化与规格化生产、营养生长较快及繁殖时环境容易控制等[2]。

2 高产小麦栽培技术及其应用

在光源的正下方,光通量密度最大,离光源中心越远,光通量密度越小。此外日射量与光照时间成正比,光照时间越长日射量越多。由于光源是固定不动的,而组培瓶放置于组培架上的位子也是固定的,因此每个组培瓶所受到光量也有所差异。组培架上均匀的光强度分布,有助于所有架上培养容器内小麦均匀的生长。当光源置于组培架上足够的距离时,能提供稳定的水平方向的光强度分布。光质也会影响植株的外观。小麦的叶片是很好的远红光的过滤片,红光及蓝光被叶片所阻留,一部分的绿光以及大部分的远红光透过,绿色叶片比较能吸收红光,而被其它叶片遮住的叶片却只能吸收到较多量的远红光,高量的远红光会促使幼茎伸长,分枝率降低。因此,若种苗排列紧密,幼苗叶片交互相迭,使得红光被其它叶片过滤后,植株下部叶片吸收到较多的远红光,促使幼茎伸长,下部节间的分枝性也较差。在丛植、密植的状态下,苗之茎节易伸长,其原因为红色光为叶绿素所吸收,而红外线光的比例提高,形成光敏素(Phytochrome)作用使节间伸长[3]。

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小麦组织培养的技术大量的应用在农业上。组织培养苗的生长除了受到内部培养基的成分的影响也受到外界的温度、光量、光照时间及光质的影响。一般栽培者对于培养基的成分以及外界的温度、光量及光照时间依栽培之经验给予适当的调配与控制,而光质对小麦的影响通常为栽培者加以忽略。组织培养可说是农业的生物科技的基础。随着台湾蝴蝶兰的大量外销以及具有竞争力的花卉和作物的生产,组织培养的技术在这方面蓬勃的发展。然而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寥寥可数,从内部的培养基、栽培的小麦、使用的瓶器到外部的培养环境调整,小麦的繁殖有许多种方式,除了利用种子做有性繁殖之外,亦可利用扦插、嫁接与组织培养等无性繁殖的方式。自以组织培养的方式来进行小麦的繁殖,随着培养技术与培养基配方的改进,组织培养在种苗的生产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组织培养苗的生长除了受到内部培养基的成分的影响也受到外界的温度、光量、光照时间及光质的影响。

小麦灌溉时要掌握看天看地看苗的原则。看天,就是看当时当地的天气变化和降水量的多少,决定是否灌水。如天气干旱,土壤水分不足,气温高,蒸发量大,又是小麦耗水量多的生长时期,就要及时灌水。小麦抽穗后干旱,虽然需要灌水,但遇到有风的天气,高产麦田灌水易引起倒伏,就应适当提早或推迟灌水[4]。

为了控制组织培养的栽培环境,有必要从光质对组织培养苗之影响着手进行研究,以提高我国组织培养在环境控制方面的技术,增加国际的竞争力。国内的组培产业对于栽培环境的控制参数如温度、光量及光照时间,一般业者基于长时间的经验累积,多以经验归纳出适用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张文彬,储可敏,王士华. 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6(03):46-47.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篇10

食用糯性裸大麦研究进展

蒙啤麦1号不同播期与施肥处理对产量及蛋白质含量影响

农业科技期刊编审论文修改实例辨析

晚播小麦生育特点及适宜密度研究

扬农啤5号不同播期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甜玉米新品种引种鉴定与评价

逆境条件下夏玉米不同品种生理特性研究

黄淮地区现代玉米育种目标

淮北地区几个小麦新品种(系)适应性研究

昆明地区大麦新品种(系)适应性研究

武威地区春小麦滴灌条件下高效施肥技术研究

潮盐土种植小麦施用氮磷钾效应研究

小麦3414田间肥效试验研究

镁肥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初报

60%新马歇特EC防除旱直播稻田杂草药效研究

多种药剂防治水稻稻飞虱试验研究

不同药剂防治水稻褐飞虱药效试验

国外大麦种质资源的评价与利用

气候条件对旱地小麦生产影响及抗灾措施

大理州啤酒大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绵杂麦168冠层结构与灌浆特性研究

昌宁县温凉区粳稻超高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大麦新品种鄂大麦13栽培技术研究

杂交籼稻气候适应性及播种期的研究

高产水稻看叶促控技术

石羊河流域限水条件下啤酒大麦栽培技术

大面积水稻高产增收成效与措施

淮稻13号特征特性及机插栽培技术

武育粳3号的种植前景及高产栽培措施

水稻大面积高产增效创建工作成效显著

建湖县测土配方施肥成效显著

里下河地区蒜瓣土徐稻3号“3414”肥料效应试验

多效唑对大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水稻氮磷钾肥平衡施用技术研究

啤酒大麦后期肥料施用技术

豫南地区大麦田间化学除草技术

大麦高效育种技术与新品种培育研究进展

35%寨丹乳油防治灰飞虱等害虫应用效果简介

水稻生育性状的遗传相关性及其对产量的贡献

超级青稞的育种研究与应用前景分析

黑河地区小麦主要栽培技术

不同播种时期对大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优质高产抗条纹叶枯病粳稻新品种盐稻8号的效益评估

气候变化与大麦生产

“施丰乐”在大麦新品种闽麦02上的应用效果

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秧田灰飞虱试验

徐稻3号病害发生简介及防治要点商榷

稻曲病的发病规律及新药剂“爱苗”的防治示范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116

小麦种子包衣及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和使用,目前已经使小麦增产20%。由于此项技术的使用,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增强了其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的减少了病虫害的影响,提高小麦总体产量,使农民增收。本文主要探讨了小麦高产的规律,从研究小麦高产的综合指标入手,探讨了小麦种子包衣及配套栽培技术。

1 小麦高产栽培的综合指标

1.1 技术指标

土壤肥沃,耕种层要深厚,并且方便排灌,保持其透气性良好。在收获后,要及时的灭茬保墒,耕后耙细。浇好踏墒水,足墒是保证全苗成活的关键步骤。在施肥时,要根据土壤的深厚来施肥,施肥量为:纯氮10kg/667m2,纯P2O5 9kg/667m2。高产小麦最重要技术是播种质量,一定要保持采用最优良的品种,要选用丰产性好,耐肥水,抗病强,成熟期适中的高产稳品种,并且要做好害虫的防治工作,使得播种的幼苗可以健康成长。适期匀播是高产的基础,早播小麦生长过旺的话,可能比较容易遭受低温冻害,晚播又不利于小麦成长。所以,适合的播种,可以有效的促进小麦质量的提高,确保播种时间准确,提高播种的作业效率。播种后镇压,能够增加土壤的紧实程度,使得土壤下层的水分上升,促进麦苗的扎根,提高小麦播种的质量。

1.2 技术管理

在出苗后,对于缺苗的地段,要及时的补种种子,出苗后遇到大雨或是土壤板结的情况,要及时的划锄,促进幼苗根系的生长,培育壮苗。深耘锄和深扎根,有利于促进根系的发育,提高根系活力,促进苗壮成长,提高产量。越冬前,要依据群体的具体情况,采取深耘的方式,深度约为15cm左右,然后浇冬水,以防冻害,有利于保苗越冬,有并利于早春的肥水和播种。

1.3 早春的管理

高产小麦返青期时,不需要追肥和浇水,应该进行划锄,使其可以通气,提高温度,促进根系稳健生长,还可促进根系向下深扎,提高土壤深层根系的数量,提高根系活力,从而可以控制营养生长,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消耗,从而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小麦的产量。

2 小麦种子包衣的关键技术

要精选无虫口、无杂草石块,品种纯度的品种。包衣前对种子进行凉晒,测定种子的水分。使用正确的种衣剂,可以根据不同地形和土壤条件以及病虫发生种类,来选用适合的种衣剂。一般情况下,病害严重的地区,要使用种衣剂包衣。选择1个适合的包衣方法,可以提高小麦的质量和安全性,也方便以后丰收时可以统一的供应1个品种。在使用种衣剂时,一定要注意使用量,如果使用量大,会降低小麦的出苗率。相反用量小的话,种子又包衣不完全,起不到相应的防病治虫的效果。在具体实行操作时,一定要注意,包衣种子不可以再浸种,包衣种子不能给人或是畜生食用。在操作时,一定要戴手套,避免其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

3 采取的配套技术措施

3.1 选用增产潜力比较大的品种

良好的选种,是增加小麦产量的必要前提,如鲁麦21号,或鲁麦22号等都是性能稳定的良好品种。

3.2 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

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可以大力的推行秸秆还田的技术,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保持土壤肥力,是小麦持续增产增收的可靠措施。

3.3 播种质量的保证

提高整地质量和播种质量是确保麦苗成活的关键技术,是小麦高产的重要前提条件。所以,在具体的项目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机械深耕,机械播种。并且依据小麦的播期,确定好品种的播种数量,调整小麦播种之间的行距。

3.4 追肥浇水关键技术

浇拔节水的时间,还要根据不同的品种和土壤条件来进行。群体适宜的麦田,拔节期追肥浇水便可,追肥为15kg/667m2左右的尿素,浇水后,尽量进行浅划锄,保持其通气。从小麦拔节期开始时,一定要注意防范各种病虫害的威胁,及时防治。应该加强对于病虫害的药剂防治,三唑酮和氧乐果的效果是最好的,可以积极采纳。

3.5 收获期

高产麦田小麦,在生育后期的根系活力非常的强健,叶片光合作用程度高,持续期也长,有机物质速率的强度大,子粒较为坚硬,此时便是收获的最佳时期。

4 结 语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 S512.1.0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013-03

小麦的高产与优质历来受到育种学家和栽培学家的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将小麦分成优质强筋标准与优质弱筋标准[1];曹卫星等[2]结合面粉和食品加工中配麦(粉)的需求,将我国小麦品种依照小麦最终用途分为5种基本的专用类型,分别为强筋小麦、准强筋小麦、中筋小麦、弱筋小麦和准弱筋小麦,中强筋小麦主要用于生产高档次的面条、水饺和面包等食品;弱筋小麦主要用于生产优质饼干与糕点等食品。大致来说,优质中强筋生产区主要在黄淮麦区及其北方冬麦区,弱筋小麦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的冬小麦区[3]。小麦品质与品种和环境有密切关系,通过遗传育种和栽培管理都可以提高小麦的品质。许多学者对小麦品质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并取得许多研究成果[4-8]。黄淮麦区为我国重要的中强筋小麦产区,小麦单产较高,但小麦品质表现参差不齐,一方面原因可能由于小麦种植制度因素、品种布局与粮食收购体系存在问题;另一方面可能在于对小麦品质研究还缺少有效调控手段,特别是稻茬超高产小麦品质研究较少。2014年笔者承担了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和连云港市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项目,主要就稻麦周年情况下如何实现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双提高进行研究。本文旨在对稻茬小麦超高产(>9 t/hm2)进行攻关,同时对小麦品质的主要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以期为实现黄淮地区稻麦周年超高产品质保优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前茬为水稻,灌排条件良好,土壤类型均为黏质壤土,含速效磷42 mg/kg,速效钾212 mg/kg,速效氮105 mg/kg,有机质2.26%。常年小麦产量为6.5 t/hm2以上。

1.2 供试材料

供试材料为冬性半冬性小麦品种连麦7号、淮麦33和烟农19,3个小麦品种均为连云港市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小麦品种。3个供试品种的伸长节间数(n)为5个,主茎总叶数(N)均为13~14叶,全生育期235 d左右。2015年种植于连云港市农作物新品种繁育中心试验基地。

1.3 试验实施

超高产栽培,10月20日机械旋耕灭茬,机条播,连麦7号、淮麦33和烟农19种植面积均为1.0 hm2,基本苗180万株/hm2,行距24 cm。施腐熟农家肥5 000 kg/hm2(经测定,N、P2O5、K2O含量分别为0.5%、0.5%、0.4%),纯N 260~340 kg/hm2(施用尿素折合而成),N、P2O5、K2O按照1.0∶0.5∶0.7施用;50%氮肥、60%钾肥、全部磷肥、有机肥基施,氮肥10%~20%用作分蘖肥,30%~40%用作拔节孕穗肥,按叶绿素测定仪(SPAD)或比色卡(LCC)测定值确定氮肥的追肥施用量,40%钾肥用作拔节肥。在3个品种超高产栽培方内选择1个田块(面积>0.12 hm2)作为对照田,与超高产栽培同日机械旋耕灭茬及机条播,3个小麦品种种植面积均为0.2 hm2,基本苗240万株/hm2,行距20 cm。施纯N 300 kg/hm2(施用尿素折合而成),N、P2O5与K2O按照1.0∶0.3∶0.5施用,全部磷肥与钾肥、60%氮肥、有机肥基施,10%氮肥作分蘖肥,30%氮肥作拔节孕穗肥。

超高产田及对照田均视墒情灌好越冬水、拔节水和抽穗扬花水,注意病虫害综合防治。

1.4 取样与测定方法

1.4.1 小麦主要品质性状。采用降落数值测定仪测定降落值。采用量筒振摇器测定沉淀值。采用德国Brabender试验磨粉机和粉质仪测定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吸水率。采用JJJM54S型面筋测定仪测定湿面筋含量。粗蛋白质含量采用H2SO4-H2O2消煮,靛酚蓝比色法测定[9]。参照何照范双波长法测定淀粉含量[10]。

1.4.2 籽粒蛋白质组分测定。用连续提取法测定[11],具体步骤如下:用蒸馏水提取蛋白;用10%氯化钠提取球蛋白;用75%乙醇溶液提取醇溶蛋白;用0.2%氢氧化钠提取谷蛋白。每组分提取3次,最后用H2SO4-H2O2消煮,靛酚蓝比色法测定各组分含量。

1.4.3 考种与计产。在收获前每品种各类型田块五点取样法(每点6 m2)进行单位面积穗数测定,随机取60个单穗进行穗实粒数和千粒重的测定,重复3次。每块地采用五点梅花形取样法,每点实割14 m2以上,单打单晒并去杂,测定含水量后按12.5%水分折算小麦籽粒产量。

1.4.4 淀粉粘滞谱(RVA)分。用TWC(Thermal Cycle for Windows)配套软件分析面粉的RVA特征值[12];采用澳大利亚Newport Scientific 仪器公司的Super 3型RVA(Rapid Viscosity Analyzer)快速测定淀粉粘滞特性。

以上小麦主要品质指标和淀粉粘滞谱分析化验均在连云港市粮油质量监督所实验室内进行。

1.5 数据统计方法

平均数用最小显著差法(LSD)检验,数据用SA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由表1可知,3个品种超高产田块的产量在9.5 t/hm2左右,其中淮麦33的产量达到了9.79 t/hm2。超高产田的平均产量(9.63 t/hm2)较CK平均产量(7.92 t/hm2)高出21.59%,超过了相对产量较CK增产15%的超高产指标[13]。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3个品种超高产田的单位面积穗数与CK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超高产田的千粒重和穗实粒数极显著或显著高于或多于CK,表明在品种相同情况下,提高粒重和增加穗实粒数是实现稻茬小麦超高产的关键。

2.2 籽粒品质主要理化指标

2.2.1 营养品质。本试验主要就小麦的营养品质的淀粉含量和粗蛋白含量进行了测定。由表2可知,3个小麦品种超高产栽培的淀粉含量略有下降,但与CK相比并没有显著差异;超高产栽培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大于CK,连麦7号、淮麦33与烟农19超高产栽培的湿面筋含量和粗蛋白质含量分别增加了2.0~3.7个百分点和1.4~1.5个百分点。

2.2.2 加工品质。容重为小麦的一次加工品质,是反映小麦籽粒密度的一种重要指标,其值大小反映了小麦籽粒充实状况。由表2可知,3个小麦品种连麦7号、淮麦33、烟农19超高产栽培的容重都显著大于CK,分别较CK增加了15、14、24 g/cm3。湿面筋含量、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沉降值与降落值是小麦的二次加工品质,是指在制作各种食品时对面粉物化特性的要求。超高产栽培的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沉降值与降落值都较CK有所提高,但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2.3 籽粒RVA特征值

由表3可知,与CK相比,总体上,3个小麦品种中超高产栽培增加了峰值粘度、最低粘度、最终粘度、回复值、消碱值、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降低了衰减值。烟农19超高产栽培RVA特征值与CK增减无显著差异;连麦7号和淮麦33小麦品种的超高产栽培显著增加了峰值粘度、最终粘度、消碱值和糊化温度,而衰减值、回复值与峰值时间无显著差异。说明超高产处理对小麦RVA特征值的影响品种类型间存在差异。

2.4 籽粒蛋白质组分变化

由表4可知,与CK相比,超高产栽培总蛋白中清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显著高于CK;超高产栽培小麦籽粒中(清+球)、(醇+谷)显著高于CK。超高产栽培与CK的球蛋白、谷/醇比无明显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小麦面粉品质既受品种的遗传因素制约,也受栽培措施和自然生态条件的影响。一般研究认为,N肥后移和增加施N量,小麦的粗蛋白与湿面筋含量增加,小麦的加工品质得以不同程度的改善,蛋白质组分含量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14-15];张 军等[16]研究认为,N肥施用时期对中强筋小麦品质的影响不同,强筋小麦受环境影响小于中筋小麦,中筋小麦优质的最佳追肥期为拔节期,强筋小麦的最佳追肥期为齐穗开花期。本研究表明,超高产栽培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有以下3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超高产栽培显著提高了小麦的容重、湿面筋含量和粗蛋白质含量;二是超高产栽培显著地提高中筋小麦品种(连麦7号、淮麦33)的RVA特性;三是超高产栽培显著提高了小麦的清蛋白、醇溶蛋白与谷蛋白的含量。有研究表明,小麦较高的最终粘度、最低粘度与峰值粘度有利于中强筋小麦优质面包与面条制作[17-18];小麦的粗蛋白质组分与含量不仅影响小麦的营养特性,而且较高的谷蛋白、醇溶蛋白与蛋白质含量有利于提高小麦的加工品质[19-20]。表明超高产栽培在小麦产量得以显著提高的同时,小麦的品质也得以改善。在本试验中,超高产栽培与普通高产栽培在栽培措施上主要是肥水运筹上不同,超高产栽培适当加大了P、K肥用量,增施了有机肥,加大了穗肥的用量,同时依据土壤水势进行灌溉,这些技术是实现小麦高产优质的重要原因。

4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技术监督局. 优质小麦-强筋小麦(GB/T17892-1999)[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

[2] 曹卫星,郭文善,王龙俊,等.小麦品质生理生态及调优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3-4.

[3] 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中国小麦品质区划与高产优质栽培[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4] 孙致良.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及预期遗传进度[M].莫惠栋,等.谷类作物品质性状遗传研究进展.南京:江苏科学出版社,1990:123-125.

[5] 李韬,徐辰武,胡治球,等.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和面条专用型小麦的筛选[J].麦类作物学报,2002,22(3):11-16.

[6] 阎俊,何中虎.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黄淮麦区小麦淀粉品质性状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1,21(2):14-19.

[7] 杨丽娟,蒋志凯,盛帅,等.氮肥追施时期对强筋小麦产量和面粉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6):26-30.

[8] 孟维伟,张徽,于振文,等.灌水处理对强筋小麦济麦20籽粒淀粉含量和相关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1):39-42.

[9] 中国土壤学会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10] 何照范.粮油籽粒品质及其分析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5.

[11] 苏佩,蒋纪云,王春虎.小麦蛋白组分的连续提取分离法及提取时间的选择[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3,21(2):1-4.

[12] 谢新华,李晓方,肖昕,等.快速粘度分析仪在谷物品质分析中的应用[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5(9):47-48.

[13] 赵广才,常旭虹,刘利华,等.施氮量对不同强筋小麦产量和加工品质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6,32(5):723-727.

[14] 王月福,于振文,李尚霞,等.施氮量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及加工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2,35(9):1071-1078.

[15] 张军,张洪程,许轲,等.氮肥施用时期对强筋小麦品质影响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5(2):31-34.

[16] 张军,张洪程,戴其根,等.追施氮肥时期对淮南中筋小麦品质的影响[J].扬州大学学报,2003,24(2):44-48.

[17] 阎俊,张勇,何中虎,等.小麦品种糊化特性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1,34(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