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合集12篇

时间:2023-07-18 09:36:59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篇1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063-01

在小麦种植生产过程中,病虫害严重阻碍了小麦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是导致小麦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的直接原因。做好麦田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可以有效降低小麦产量的损失,促进小麦增产增收。

一、红蜘蛛

近年来,小麦红蜘蛛基数的不断增多使其由麦田的次要害虫逐渐上升为主要害虫,主要通过吸取小麦叶片、叶鞘及嫩苗上的汁液为害麦田。小麦红蜘蛛又分为麦长腿蜘蛛和麦圆蜘蛛,麦田温度在15oC~20oC、相对湿度在50%以下时最适合麦长腿蜘蛛的生长与繁殖,温度杂8oC~15oC、湿度在80%以上时最适合麦圆蜘蛛的生长与繁殖。被侵害的植株,叶片上出现黄白色小点,叶片变白或变黄,导致植株生长不良,严重时还会导致不能正常抽穗甚至枯死,严重降低小麦的产量。种子播种前用75%的甲拌磷乳油按照种子量的04%拌种,可以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20%的灭扫利2000倍稀释液、25%的杀螨光2000倍稀释液、20%的扫螨净300倍稀释液等药剂都可以有效防治小麦红蜘蛛。

二、蚜虫

小麦蚜虫是麦田中的主要虫害,以吸食穗部、叶片汁液为生,在损害小麦植株的同时还是多种病毒病的传播者。被侵害的小麦植株叶片会出现黄色的斑点,严重时将导致小麦叶片发黑枯死,影响光合作用,降低麦粒质量。穗部蚜虫吸食穗部汁液,致使麦粒干重下降,麦粒品质也降低。防治小麦蚜虫时,可以选用5%的蚜虱净按照30g/亩~40g/亩的量、20%的吡虫啉2500倍稀释液、25%的抗蚜威300倍稀释液等进行喷雾,喷雾时需量足、均匀,可以达到较高的防治效果。

三、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对小麦的花器产生危害及吸食麦粒的浆液,导致麦粒干重和质量降低,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吸浆虫在小麦孕穗时化蛹,小麦抽穗时羽化产卵,虫卵主要集中在外颖与护颖、穗轴与小穗柄处,孵化后钻入麦壳,在小麦灌浆时期进行为害,应及时采取防治。选用毒死蜱制成毒土撒施在麦田中,再进行浇水,可以有效防治蛹期吸浆虫。在小麦抽穗期,使用菊酯类、有机磷类药剂进行喷药,或用2.5%的功夫乳油、40%的甲基异柳磷、50%的辛硫磷乳油等都可以有效防治小麦吸浆虫。

四、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主要对小麦的叶片、叶鞘和茎杆产生危害。患病植株叶片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长条状椭圆形鲜黄色斑,加重后整个叶片出现铁锈颜色的粉堆,甚至危害叶鞘和茎杆。防治小麦条锈病时,需注意小麦品种的轮换,防止氮肥的多施和晚施。大面积麦田出现发病现象时,用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照75g/亩~100g/亩的量喷施,或用15%的三唑酮粉剂按照80/亩~100g/亩的量喷施,可以高效防治。

五、白粉病

小麦叶片、茎杆和麦穗常遭遇白粉病的侵害,患病植株叶片上起初形成黄色的小斑点,继而扩大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患病部位表面有白色粉状的霉层,故称为白粉病。发病严重时,整片叶片都会覆盖上白粉,叶片甚至枯萎死亡,不仅严重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还干扰小麦的正常新陈代谢,造成小麦早衰及麦粒营养不足。小麦麦秆和叶鞘受到侵害时,植株整体承受能力变弱,有风等情况下很容易倒伏,造成麦田减收。田间发现有发病情况,且病叶率达到10%以上时,应及时进行防治。15%的三唑酮、25%的丙环唑乳油、12.5%的烯唑醇等,对小麦白粉病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六、黑穗病

小麦黑穗病又称为乌麦、枪杆、黑疸,是小麦穗部常见病害,病原为裸黑粉菌,传播的唯一途径是带病种子。患病小麦穗部完全被裸黑粉菌破坏,果实全部成为黑粉,黑粉被吹散后只剩余麦轴,严重降低麦田的产量。由于其传播的唯一途径是带病种子,所以在种子播种前做好相关防治措施能够有效遏制这一病害的发生。用适量无渣滓的生石灰浸泡种子,一段时间后直接摊开凉种,或把麦种置于50℃~55℃的热水中,立刻搅拌使水温迅速稳定至45℃,浸泡3小时后移入冷水中冷却,捞出晾干,可以。有效防治黑穗病。使用药剂拌种时,可以选用75%的萎锈灵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量的63%进行拌种,或选用20%的三唑酮乳油以种子量的0.08%~0.1%进行拌种。

七、小麦赤霉病

小麦在抽穗期,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就是小麦赤霉病,又称红麦头、麦穗枯、烂麦头。该病病原为多种镰刀菌,气流、风雨等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降雨或空气潮湿的情况下,病原很容易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通过花丝侵染小麦穗。小麦穗被侵染后,通常会迅速扩散到整个麦轴,小麦颖片呈淡褐色水渍状的斑点,基部出现红色、胶粘的霉层,影响小麦水分和养分的运输,从而导致麦穗不能结出果实或结出干瘪果实。对于该疾病的防治,应选择在小麦抽穗到扬花期间进行喷药防治,错过这一时期防治效果将大大降低。在药剂的选择上,8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小麦病虫害是影响小麦产量提高和质量保障的重要因素,了解当地小麦种植品种及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疗,是保障小麦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篇2

小麦3叶后(苗期)是防治麦田杂草的最佳时期,小麦返青期是补充防治时期。其中小麦苗期施药效果最佳,此时杂草已基本出土,杂草组织幼嫩、抗药性弱,气温较高(日平均温度在10℃以上),药剂能充分发挥药效;麦苗覆盖度小,喷洒的药液与杂草接触面大,有利于杂草吸收更多的药剂,是化学除草的有利时机,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且对后茬作物影响小。

麦田化学除草要根据作物及杂草的生育期,兼顾前后茬作物,科学选用对口、有效的除草剂品种。对以猪殃殃、泽漆、繁缕等较难防除的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每亩用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使它隆)每亩50~60毫升,或72%2,4~D丁酯乳油亩用50毫升,5.8%麦喜悬浮剂每亩10毫升。对以野燕麦、看麦娘、早熟禾、黑麦草为主的麦田,应用3%世玛30~50毫升/亩或6.9%唑禾灵(骠马)50~60毫升/亩,或20%溴苯腈100~150毫升等药剂在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择机进行防除。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混合发生的可用以上药剂混合使用。以麦蒿、荠菜为主要杂草的麦田,施用苯磺隆除草剂为主。75%苯磺隆每亩1~1.5克或10%苯磺隆每亩用10~15克或施用40%快灭灵,每亩30~40克,击倒速度较快。

但化学除草技术性很强,因此在防治时要特别注意:一是严格掌握用药量、施药时期和用水量,确保喷雾均匀周到。二是小麦拔节后(进入生殖生长期)后对药剂十分敏感,绝对禁止使用化学除草剂,以防药害。三是极端天气,气温过高或寒潮来临时,一般不要用药;大风天气不能施药,以免药液漂移,对邻近敏感作物产生药害。四是尽量使用手动喷雾器及扇形雾喷头施药,以保证防效。

二、春季病虫统一防治技术

返青拔节期是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等根病和丛矮病、黄矮病等病毒病的又一次侵染扩展高峰,也是麦蜘蛛、地下害虫和草害的危害盛期,是小麦综合防治的第二个关键环节。小麦纹枯病在我市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易造成穗粒数减少、籽粒灌浆不足和千粒重降低,损失一般10%左右,严重者达30~40%。小麦纹枯病防治的关键技术是一拌一喷,即播种期药剂拌种和返青期喷药。在防治中,存在着轻视返青期的喷雾防治,防治时间偏晚的现象。防治适期要掌握在拔节期纹枯病纵向侵染时喷药,当平均病株率达10~15%时开始防治。每亩用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30克,或40%多菌灵胶悬剂75~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兑水50公斤喷雾。小麦根腐病要用立克秀、烯唑醇、粉锈宁、敌力脱等杀菌剂防治小麦根腐病。防治麦蜘蛛可用O,9%的虫螨克3000倍液喷雾防治。

在防治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混合施药达到多种病虫一次防治。

三、穗期一次施药兼治多种病虫技术

穗期是小麦最终形成产量的时期,也是麦蚜、一代粘虫、灰飞虱、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叶枯病、赤霉病和颖枯病多种病虫及干热风集中危害盛期。穗期降雨多,特别是花期,赤霉病和颖枯病易于发生,引起小麦减产和穗腐。吸浆虫密度大时,可食空全部麦粒,造成绝产。一代粘虫密度大时,可食光小麦叶片,造成严重减产。灰飞虱一般对小麦产量影响不大,但是会给下茬玉米造成严重的影响。穗期是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最后的一环,也是最关键的一环。

防治小麦条锈病,要选用抗病品种和药剂防治相结合,做到发现一点,保护一片,点片防治与普治相结合,群防群治与统防统治相结合等多项措施综合运用。大田喷药要对早期出现的发病中心集中进行围歼防治,切实控制其蔓延。大田病叶率达O.5~1%时,立即进行普治,可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35克/亩,25%丙环唑乳油(科惠)8~9克/亩或20%粉锈宁乳油45~60毫升/亩,并及时查漏补喷。

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关键是抓好抽穗扬花期的喷药预防。一是要掌握好防治适期,于10%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喷第一次药,感病品种或适宜发病年份一周后再喷施一次;二是选用优质防治药剂,每亩用80%多菌灵超微粉50克,或40%多菌灵胶悬剂150毫升兑水40公斤,或选用使百功喷雾;三是掌握好用药方法,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

防治穗蚜可用50%辟蚜雾每亩8~10克或10%吡虫啉药剂10~15克喷雾防治兼治灰飞虱;防治白粉病可用20%粉锈宁乳油每亩50~75毫升喷雾防治;防治叶枯病和颖枯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75~100克喷雾防治。如兼治一代棉铃虫可亩加入200~250毫升Bt乳剂或50克Bt可湿性粉剂。专业化统一防治根据病虫情况,科学选择农药品种,合理混用,如遇干热风,还可加入叶面微肥同时喷雾。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篇3

小麦条锈病是适温喜湿、随气流远距离传播的病害,在雨量多、田间湿度大、结露、有雾的天气条件下容易发生。小麦品种间对条锈病的抗性差异较大。

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3-5月份温暖多雨,多雾和结霜天气有利于条锈病发生流行。夏孢子随气流在高空作远距离传播。

症状:发病初期在植株上形成褪绿黄斑,以后长出粉堆,即夏孢子堆,后期又形成黑色冬孢子堆。夏孢子堆小型鲜黄色,排列成行,与叶脉平行,主要发生在叶上,也为害叶鞘、茎杆和穗部。

防治技术:(1)农业防治。注意品种搭配和轮换种植,避免长期单一种植某一品种;避免群体过大,特别要防止偏多偏晚施氮肥,增施磷钾肥。(2)药剂防治。选用15%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20%乳油拌种,大田病叶率达5%时,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或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克,兑水50公斤喷雾。

2、小麦白粉病

白粉病是全国性病害,在小麦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

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春季雨量较多的年份,特别是4月份雨量较多的年份,病害即会流行。如果又碰上小麦生长后期雨量偏多分布均匀,温度又偏低,将延长白粉病的流行期,加重病情。群体过大,氮肥施用过多的麦田,特别容易发病。冬季以分生孢子和潜育菌丝体形态在寄主组织越冬,第二年春天当温湿度条件适宜时,菌丝体再产生分生孢子传播为害。

症状:从幼苗至成株期皆可发生。病斑部位初期长出丝状白色霉点,以后表面覆盖的霉层逐渐加厚,似绒毛状,颜色由白色逐渐变为灰色,为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散生黑色小点,即病菌的有性进代,闭囊壳。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根据品种和地力,播种时合理安排播量,推迟播期,控制群体不宜过大,增施磷钾肥,促使小麦生长健壮。(2)药剂防治。春季第一叶定长以前兑水均匀喷施15%多效唑可湿性粉每亩40克,防止倒伏又可兼治白粉病,减轻病害早春流行速度和强度。一般在孕穗末期至抽穗初期喷药效果最佳。在抽穗前每亩用20%粉锈宁乳剂50克或12.5%禾果利20~30克兑水60~70公斤喷雾,若发病重可在抽穗后再喷洒一次。

3、麦蚜

麦蚜主要集中在小麦叶片、茎和穗部为害,其中在灌浆期对小麦为害较大。防治适宜期是小麦孕穗至灌浆期。

发生条件和传播途径:麦蚜对温湿度有不同的要求;二叉蚜适应8-20℃和干燥的条件,麦长管蚜的适温16-25℃之间。降雨特别是降大雨对麦长管蚜发生不利。日雨量达中雨持续2-3天,对麦蚜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尤其是抽穗期碰上中雨,因正值有翅成蚜的迁入,对翅蚜在麦穗上生活、繁殖都不利,蚜害偏轻。干旱时有点小雨对麦长管蚜的繁殖无不利影响,雨后蚜量突增而形成灾害。主要随气流作远距离传播。

为害状:叶片受害,出现黄色斑点,吸食穗部汁液,造成千粒重下降,籽粒营养品质变劣。为害严重时,常排泄蜜露到麦叶上,导致霉菌寄生,使叶片发黑,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受害麦叶提早枯死,减少养分向穗部输送。麦蚜还传播黄矮病。

防治技术:药剂防治是当前治蚜的主要措施。穗期蚜株率达50%左右,百株蚜量达到500头左右时,应立即组织防治。可选择使用的药剂和施用方法有:亩用25%蚜螨清乳油50毫升、或40%氧化乐果乳油50~100毫升、或10%11比虫啉可湿性粉剂10~15克,手动喷雾器加水50~75公斤,机动喷雾器加水10~15公斤喷雾。

4、麦红蜘蛛

为害小麦的红蜘蛛,主要有麦圆蜘蛛和麦长腿蜘蛛,混合发生时,受害最为严重。红蜘蛛的成虫和若虫吸食小麦叶片的汁液,被害叶片表面布满黄白色斑点,逐渐扩大成斑块,叶片发黄。

发生条件和传播途径:麦长腿蜘蛛性喜温暖干燥,温度15-20℃,相对湿度50%以下最适合其发生,干旱向阳麦田发生较重。麦圆蜘蛛生活适温为8-15℃,适宜湿度为80%以上,低洼潮湿、生长茂密麦田发生较重。均以卵或成虫在土缝中越冬,成为来年初侵染源。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篇4

1秋翻整地

封冻前要将有深翻,深松基础的伏秋翻地块及时耕耢,耙碎土块,耙透耕层无暗坷垃,地表平整,达到待播状态,豆茬地块要在全方位超深松基础上,先破垅,后耙耢,耙地深度分布8-10cm,为小麦长势整齐一致创造良好的耕层环境。

2种子处理

应用种衣剂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量的1 %~1.5 %,防病防虫,增加微量元素;防治黑穗病用40 %拌种双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2 %或50 %多菌灵拌种闷种,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3 %,闷种20~24 h。

3播种技术

3.1播期,3月25日至4月5日前播完。

3.2密度与播量,公顷播量300 kg,公顷保苗650万株,推广交叉播种。

3.3播种镇压连续作业,播种深度一致,复土严密,播深 3~5 cm。

4田间管理

4.1压青苗

小麦3叶期压青苗,根据土壤墒情和苗情用镇压器镇压1~2次。采用顺垄压法,禁止高速作业。

4.2化学除草

防除阔叶杂草可在3叶期每公顷用72 %2,4-D丁酯乳油900 mL,或用75 %巨星干悬浮剂每公顷 10.05 g~19.5 g,选晴天、无风、无露水时均匀喷施二防除单子叶杂草野燕麦、稗草可用6.9 %骠马浓乳剂每公顷 750 mL,或10 %骠吟乳油每公顷525 mL,或65 %野燕枯每公顷1.5 kg,兑水喷施。

4.3施足底肥

若冬前作准备,每亩施有机肥2000 kg、磷铵15 kg、尿素15 kg,均匀撒到地里,立即进行耕翻,做到“胎里富”,耕深达到20~25 cm。冬前未做准备,每亩施标准氮肥30~50 kg(因地力不同适当增减)、标准磷肥 30~50 kg,钾肥及微肥适量。

4.4早管理

春小麦3叶期胚乳养分用尽,又值穗分化和分蘖期,需要大量的养分。春季雨水少,麦苗覆盖不了地面,地面大,跑墒快。因此,春小麦管理要早追肥、早灌水,促进早分蘖。二叶一心灌头水,地力差的结合浇水追施碳铵 35~40 kg,或尿素15 kg,地力好的施肥推迟到起身拔节期。原则上头水后二水要紧跟,间隔10~15 d。二水后,三水要缓,一般在第二节间定型、无效分蘖死亡后再灌三水。

5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

5.1小麦蚜虫

用生物农药集琦虫螨克,由于该药液喷洒后迅速渗入植物薄壁组织内长时间保留,而植物表面该药液残留量极少,因此对天敌伤害很小;又由于虫螨克不具抗微生物活性,因此对有益微生物十分安全。使用方法是用1.8 %集琦虫螨克乳油3000倍液,每隔5~7d喷1次,用药2次,防治效果在95 %以上。

5.2小麦腥、散黑穗病

在小麦腥黑穗病为主的地区,用种子重量0.3 %的50 %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在小麦腥黑穗病和散黑穗病混发区,用种子量0.2 %的粉锈宁拌种。

5.3小麦赤霉病

在小麦齐穗至开花初期用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量1.5 kg,兑水450 kg喷雾防治。

5.4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在高密度、湿度大的情况下易发生。防治方法一是合理密植,合理施肥灌水,减轻病害发生。二是药剂防治,可用23 %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喷雾,或用50 %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也可用 40 %福美砷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

5.5小麦二代黏虫

一是应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减少成虫量,减轻为害。二是用糖醋诱蛾器诱杀成虫,配比为白酒1份、水2份、糖3份、醋4份,混合后再加90 %晶体敌百虫液l份。拌匀后放在诱蛾器的器皿内,每10~15亩放 1个,白天盖上盖,傍晚打开,第2天清晨将死蛾取出,减轻二代黏虫的发生。三是田间采卵,在成虫产卵盛期到田间采摘带卵块的植物叶和叶尖,带到田外烧毁,每隔2~3d采摘1次,连续2~3次。四是化学药剂防治,用90 %晶体敌百虫、80 %敌百虫速溶粉75~100 g,加少量热水溶化,均匀地与20 kg细砂土混拌制成毒土扬撤;或用2 %~5 %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喷雾。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篇5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141-01

大丰市地处江苏省东部沿海地区,常年种植小麦面积达4万hm2以上,通过近几年来的监测,大丰地区小麦上的病害主要有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等,虫害主要有麦蚜、小麦吸浆虫、小麦黏虫等。如果这些病虫害得不到有效的防治,必将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严重的影响。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这些病虫害的发生及蔓延,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实现优质小麦的高产高效,增加农民收入,现将大丰地区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1 小麦白粉病

在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生该病,主要危害小麦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茎秆、叶鞘和穗部[1]。茎秆和叶鞘受害后,植株易倒伏。小麦受害后一般减产5%~10%,重病田减产达20%以上。种植易感病品种[2],偏施氮肥,过早、过量播种,田间植株密度大,湿度高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一是实施配方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控制氮肥用量。二是种植抗病品种。秋种时要适期、适量播种。三是在孕穗末期至抽穗初期施药,用12.5%烯唑醇300~735 g/hm2,或15%三唑酮750~1 050 g/hm2,对水450 kg均匀喷施,可兼治小麦锈病。四是播种时用2%立克秀按种子重量的0.1%~0.2%拌种,可有效控制苗期白粉病的发生[3]。

2 小麦纹枯病

近年来,该病逐年加重,严重地块可达30%~40%以上,一般减产10%左右。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均可受害,主要危害小麦基部的叶鞘和茎秆。多雨潮湿、播种过密、过早,施用氮肥过多利于其发生。

防治方法:小麦纹枯病防治的关键技术是“一拌一喷”。一是药剂拌种。用3%戊唑醇湿拌剂或20%三唑酮乳油拌种,用量为干种子量的0.02%~0.03%(有效成分)。二是喷雾。在小麦拔节初期用20%三唑酮乳油600~700 mL/hm2,或80%多菌灵1.2 kg/hm2,或70%甲基托布津1.2 kg/hm2对水喷雾,同时可兼治小麦锈病和白粉病[4]。

3 小麦赤霉病

该病主要危害小麦穗部,造成穗腐。气候潮湿时,感病小穗的基部出现粉红色胶黏霉层,后期产生煤屑状黑色颗粒。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是病菌侵染并引起发病的最适时期,这时一旦雨湿条件满足,小麦赤霉病便暴发。

防治方法:一是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可以避免和减轻病害的发生及流行。二是把握关键防治时期,赤霉病防治效果不取决于施药次数,而取决于首次施药的时间。通常首次最佳施药时间为扬花期。在10%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喷药,用40%多菌灵胶悬剂600~900 mL/hm2,或50%甲基硫菌灵450~750 mL/hm2进行喷雾,间隔5~7 d,喷第2次药[5]。

4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分为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条锈病主要危害叶片[6],叶锈病主要危害叶片,秆锈病主要危害茎秆和叶鞘。区别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防治方法:用12.5%烯唑醇60~80 g拌麦种50 kg,或15%三唑酮60~100 g拌麦种50 kg。按每10 kg麦种加1 kg水(10∶1)的数量拌种,然后闷种4~6 h播种。在小麦拔节或孕穗期喷施80%多菌灵1.2 kg/hm2或12.5%烯唑醇1 000~2 000倍液[7]。

5 麦蚜

麦蚜主要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和麦黍缢管蚜[8]。麦蚜以刺吸口器吮吸麦株茎、叶和嫩穗的汁液为害。麦蚜分泌的蜜露黏在小麦叶片上能影响小麦的光合、呼吸作用。麦蚜还能传播黄矮病。麦蚜繁殖能力强,扩散速度快。通常,冬暖、春旱有猖獗发生的可能。

防治方法:用40%乐果750~1 125 g/hm2或5%蚜虱净600 g/hm2对水喷雾防治。在小麦扬花后至灌浆期间,蚜量上升迅速时防治,应提倡适期早治。

6 小麦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主要有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2种,其中以麦红吸浆虫的危害最为严重。一般情况下,雨水多常会引起该虫的大发生,土壤团粒结构好,土质松软,也有利于其发生。

防治方法:卵期用高效氯氟氰菊酯750~900 mL/hm2,或毒死蜱颗粒剂30.0~37.5 kg/hm2喷施地表;成虫期用高效氯氟氰菊酯900 mL/hm2喷施[9]。

7 小麦黏虫

黏虫是迁飞性害虫,属鳞翅目,夜蛾科。黏虫取食小麦叶片,产量损失达4%~20%,若咬断穗子,则损失更重。黏虫幼虫在每年4月上、中旬孵化,5月上、中旬进入暴食期,此时正值小麦抽穗之后。若温度较常年偏高,多阴雨则有利于黏虫的发生。

防治方法:用40%乐果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600~900 mL/hm2,或高效氯氟氰菊酯900 mL/hm2对水喷施。幼虫数高于225万头/hm2的条田列为防治对象,防治适期应掌握在2~3龄幼虫盛期[10]。

8 参考文献

[1] 崔春华,杨济蔚.浅谈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J].中国科技博览,2010(15):311.

[2] 崔晓卉,赵艳芳.小麦抗白粉病研究进展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2):97-99.

[3] 盛宝钦,周益林.河北省和北京地区小麦白粉病菌寄主范围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4,9(1):101-107.

[4] 王文桥,韩秀英,张小风,等.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杀菌剂筛选[J].华北农学报,2007,22(S1):230-234.

[5] 宋凤仙,张匀华.小麦赤霉病危害损伯与防治指标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3,8(2):21-27.

[6] 高应奇,张建立,袁智兴,等.小麦条锈病药剂防治试验初报[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1):85-86.

[7] 夏松年.南陵县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种业导刊,2006(6):33-34.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篇6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140-01

2003年以前,无为县小麦种植面积在6 667 hm2左右。近年来,随着国家取消农业税、落实粮食补贴政策和种植机械化程度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大提高,小麦种植面积逐年上升,目前种植面积约13 333 hm2。随着小麦面积扩大、土地的集中,大户种植、规模种植效益越来越凸显,农民及农技人员对病虫害防治倍加重视。为了做好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无为县小麦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并提出防治对策。

1 发生特点

1.1 病虫发生种类较少,总体发生程度较轻

无为县小麦主要病虫害有7种,分别是根腐病、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散黑穗病、叶锈病和蚜虫。根腐病在小麦全生育期均可发病,引起小麦根部变褐甚至腐烂,成株期根颈被害时,会引起茎基部折断倒伏枯死[1]。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小麦拔节后,造成花秆烂茎、枯孕穗和枯白穗等症状,麦苗拔节,叶鞘上病斑扩展到茎秆,有明显的云纹状斑纹,与水稻纹枯病相似,同时蔓延到节间,引起茎壁失水坏死,形成花秆烂茎,造成枯孕穗、枯白穗。赤霉病从苗期到穗期都可发生,引起苗枯、基腐、穗腐和秆腐,以穗腐为主,危害最大。穗腐在发病初期,麦粒表面或小穗基部出现小的水渍状淡褐色病斑,逐渐扩大成枯黄色,以后病部生出一层粘胶状的粉红色霉,末期出现黑色小粒。麦穗得病后,造成麦粒干瘪,严重时全穗枯腐。白粉病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白色霉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上面长出白粉状的霉层,以后变成灰白色至淡褐色,后期在霉层中散生黑色小粒,最后病叶逐渐变黄褐色而枯死。散黑穗病发生在小麦穗部,最初病小穗外面包一层灰色薄膜,成熟后破裂,散出黑粉(病菌的厚垣孢子),黑粉吹散后只残留的穗轴,病穗上的小穗全部被毁或部分被毁,仅上部残留少数健穗。叶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片,产生疱疹状病斑,夏孢子堆圆形至长椭圆形,桔红色,呈不规则散生,成熟后表皮开裂一圈,散出桔黄色的夏孢子。麦蚜从小麦苗期到蜡熟期均可危害,蚜虫分苗蚜和穗蚜,其中苗蚜发生较重,穗蚜发生较轻。在小麦出苗后不久即陆续迁入麦田危害,为害土表根茎及叶片,开春后群集为害叶片和麦穗。麦苗被害后,叶片枯黄,后期受害后,叶片发黄,麦粒不饱满。

常年除赤霉病和蚜虫发生较重外,其他病虫均为中等偏轻至中等发生,赤霉病发生面积比例为25%~100%,最终病穗率5%~68%,蚜虫发生面积比例为30%~90%,最高百株蚜量50~500头,对产量有一定影响;其他5种病虫害一般为零星发生,根腐病发生面积比例20%以下,病株率2%以下,纹枯病发生面积比例为10%~35%,病株率为2%~12%,白粉病发生面积比例5%左右,病株率20%以下,年度、品种间发生差异大,多雨年份北方品种发生重,散黑穗病发生面积比例5%左右,病穗率0.1%以下,叶锈病发生面积比例30%以下,病叶率20%以下,年度、品种间发生差异大,多雨年份北方品种发生重,对产量影响很小[2]。

1.2 病虫并发,以病为主

虽然无为县小麦主要病虫害有7种,但是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的仅为赤霉病和蚜虫,其中以赤霉病影响最大。该县小麦扬花期间常遇阴雨天气,有利于赤霉病发生,常年赤霉病病穗率5%~10%,造成小麦减产1~2成,重发年份病穗率达60%以上,如2003年平均为68%,造成小麦减产6成以上甚至绝收。蚜虫以苗蚜发生较重,穗蚜发生较轻,常年苗蚜有蚜株率在20%左右,百株蚜量一般200头左右,重发年份达500头,如2011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早播的小麦,苗蚜发生较重,平均有蚜株率在40%左右,百株蚜量约400头,主要集中在小麦根部和心叶,但最终对产量影响不大。只在个别年份穗蚜发生重,对产量有一定影响,如2011年春旱严重,小麦穗期蚜虫发生重,百穗蚜量一般在500头左右,最高达2 000头,造成小麦减产1~2成。

1.3 病虫发生前轻后重

无为县大部分为粳糯稻茬小麦,播种期迟,11月上旬前适期播种的只占30%,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迟播小麦占70%,加之冬季气温低,导致小麦病虫发生呈前轻后重的趋势。一般小麦苗期至拔节期只有蚜虫和根腐病,常年发生较轻,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散黑穗病和叶锈病多发生在孕穗至蜡熟期,并伴有蚜虫,发生相对较重,特别是赤霉病,多雨年份病穗率高,对产量影响较大。

2 防治对策

无为县普遍为稻茬小麦,播种期迟,县内河道较多,沟渠交错,地下水位高,病虫发生呈前轻后重趋势,针对这些特点,提出如下防治对策。

2.1 选用抗病品种

生选6号、扬麦18对赤霉病抗性较好,可推广种植[3]。2012年赤霉病发生重,全县最终病情调查,病穗率0~88%,平均39.2%,病情指数0~53.5,平均17.5,但发现品种间发病差异大。生选6号、扬麦18等小麦品种平均病穗率在10%以下,而其他品种平均病穗率在35%以上。

2.2 精整细作,提高播种质量

稻茬小麦应低位割稻,将稻桩留低。荒地小麦应在播种前30 d用草甘膦除草灭茬,待水稻、杂草等残体晒干后烧毁。土壤晒垡后抓紧整地,开好畦沟、腰沟和围沟,做到“三沟”相通,确保沟宽15 cm左右,沟深20 cm左右,畦宽不超过2 m。培育壮苗,减少高脚苗等弱苗的发生[4]。

2.3 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增加植株抗病力

适期播种的小麦播种量为150 kg/hm2,迟播的播种量为225 kg/hm2左右,同时做到氮、磷、钾肥的合理搭配,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增加田间通风透光性,减少发病机率[5]。

3 参考文献

[1] 郎福军.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0(12):56.

[2] 王志德.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学术版,2012(5):62.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篇7

中图分类号:S512.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5-0021-02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礼县广大农户以传统的冬小麦种植逐渐向特色产业的路子迈进,但礼县冬小麦的种植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对于冬小麦病虫害的防治,要根据冬小麦的不同特性按照病虫害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为了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增加广大农民的收入,现将礼县冬小麦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简要介绍如下。

1 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锈病之一。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是礼县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且严重。

1.1 症状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次是叶鞘和茎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有发生。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叶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呈虚线状,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锈被色粉状物。小麦近成熟时,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鲜黄色粉末,即夏孢子。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别于小麦秆锈病。田间苗期发病严重的条锈病与叶锈病症状易混淆,不好鉴别。小麦叶锈夏孢子堆近圆形,较大,不规则散生,主要发生在叶面,成熟时表皮开裂一圈,别于条锈病。鉴别时可把条锈菌和叶锈菌的夏孢子分别放在两个载玻片上,往孢子上滴一滴浓盐酸后镜检,条锈菌原生质收缩成数个小团,而叶锈菌原生质在孢子中央收缩成一个大团。

1.2 防治方法

该病是气传病害,必须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和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才能有效地控制其为害。

1.2.1 选用抗病品种 做到抗源布局合理及品种定期轮换。可选用兰天25、兰天26、天选51、天选52等。在应用抗病品种时,注意抗锈品种合理布局。利用抗病品种群体抗性多样化或异质性来控制锈菌群体组成的变化和优势小种形成。避免品种单一化,但也不能过多,并注意定期轮换,防止抗性丧失。

1.2.2 农业防治 适期播种,适当晚播,不要过早,可减轻秋苗期条锈病发生;消除自生麦;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搞好氮磷钾合理搭配,增强小麦抗病力。速效氮不宜过多、过迟,防止小麦贪青晚熟,加重受害;合理灌溉,土壤湿度大或雨后注意开沟排水,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减少产量损失。

1.2.3 药剂防治 主要推广三唑酮(粉锈宁)、特谱唑(速保利)等。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30 %(有效成分)三唑酮,即用2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 g拌麦种150 kg或12.5 %特谱唑可湿性粉剂60~80 g拌麦种50 kg。春季叶面喷雾:小麦拔节或孕穗期病叶普遍率达2 %~4 %,严重度达1 %时开始喷洒20 %三唑酮乳油或12.5 %特谱唑(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25 %敌力脱(丙环唑)乳油2 000倍液,做到普治与挑治相结合。小麦锈病、叶枯病、纹枯病混发时,于发病初期,用12.5 %特谱唑可湿性粉剂0.30~0.53 kg/hm2,兑水50~80 L喷施效果优异,既防治锈病,又可兼治叶枯病和纹枯病。

2 白粉病

2.1 症状

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发病时,叶面出现1~2 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2.2 药剂防治

2.2.1 用种子重量0.03 %(有效成分)25 %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

2.2.2 在小麦抗病品种少或病菌小种变异大抗性丧失快的地区,当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达到1或病叶率达10 %以上时,开始喷洒20 %三唑酮乳油1 000倍液或40 %福星乳油8 000倍液,也可根据田间情况采用杀虫杀菌剂混配做到关键期一次用药,兼治小麦白粉病、锈病等主要病虫害。小麦生长中后期,条锈病、白粉病、穗蚜混发时,用粉锈宁有效成分105 g/hm2加抗蚜威有效成分45 g/hm2加磷酸二氢钾2 250 g/hm2。

3 腥黑穗病

小麦腥黑穗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又称黑疸、黑苞头病,病粒内含有带腥臭味的有毒物质三甲胺,严重降低麦粒及面粉的品质,当病粒率超过3 %时,人畜不能食用,否则会引起中毒,只能作焚烧或深埋处理。该病传播途径广、发生蔓延快、产量损失重,如不及时有效地进行除治,将给小麦生产造成极大威胁。

3.1 发病症状

小麦腥黑穗病是苗期侵染,主要在穗部表现症状。病株一般较健株稍矮,分蘖增多,病穗短直,颜色较健穗深,初为灰绿色,后变为灰黄色;颖壳略向外张开,颖片略开裂,露出部分的病粒(称菌瘿),初为暗绿色,后变为灰黑色,用手挤压后,易破裂,内有黑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菌瘿因含有挥发性三甲胺,有鱼腥气味,所以称“腥黑穗病”。

3.2 防治方法

小麦腥黑穗病应在播种期防治,主要以种子处理为主,农业防治和抗病品种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3.2.1 使用无病菌种子和包衣种子 应选无病害的种子田块留种;播种的种子要在精选后严格进行消毒;田间管理中及时拔除病株;严禁在病区自行留种、串换麦种;禁止从病区引种。

3.2.2 药剂拌种 药剂拌种是预防和控制小麦腥黑穗病蔓延的一种简便、经济、有效、省工、省时的好方法,防治效果十分明显。可选用以下的药剂或配方中的其中一种:3 %敌萎丹悬浮种衣剂20 mL,加水150 mL充分混匀后,倒入要处理的10 kg种子上,种子最好盛在塑料袋或桶中,快速搅拌或摇晃,直至药液均匀分布于每粒种子上;12 %三唑醇(百坦、羟锈宁)或12.5 %烯唑醇,每100 kg种子用药20~30 g拌种;2 %立克秀,每100 kg种子用药20 g;50 %多菌灵、75 %五氯硝基苯,每100 kg种子用药200~300g拌种;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50 g,兑水2~2.50 kg,喷拌在50 kg麦种上,拌匀后闷种6 h即可播种;5.5 %浸种灵Ⅱ号,每100 kg种子用药1 g拌种;也可用三唑酮(粉锈宁)、戊唑醇、甲基硫菌灵、福美双、拌种双等药剂按说明拌种。

3.2.3 使用无病腐熟肥料 带菌粪肥是重要的传播渠道,提倡堆沤农家肥时不用病残体原料,施用无病腐熟肥料,以切断粪肥传染源。

3.2.4 合理轮作倒茬 小麦腥黑穗病发生区应实行与油菜、大豆、马铃薯、蔬菜等非禾本科作物轮作的措施减轻危害。

3.2.5 土壤药剂处理 重病田应采取药剂拌种加土壤处理双管齐下的办法。可选用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45 kg/hm2或7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1.50

kg或40 %五氯硝基苯1.50 kg,兑细干土45~50 kg,搅拌均匀后制成毒土,随肥均匀撒入地表,然后耕翻播种。

3.2.6 收割前后防治 零星病区拔除病株,6月的上中旬,小麦腥黑穗病发生症状十分明显。发现零星发生田块,可拔除病株,加以集中烧毁;轻发病田,要剪除病穗烧毁,并单收单打,烧毁病麦秸、病麦糠等一切病残体;重发病田块,病株率20 %以上的地块,应将小麦割下,集中焚烧或深埋处理,对重发田块应收割堆放集中烧毁,采取全田彻底销毁的严厉措施;发生轻的田块小麦,食用时将病麦通过水漂法将病粒捞出后,进行深埋处理。

4 麦蚜

又名腻虫,麦蚜在小麦苗期,多集中在麦叶背面、叶鞘及心叶处;小麦拔节、抽穗后多集中在茎、叶和穗部刺吸为害,并排泄蜜露影响植株的呼吸和光合作用。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篇8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6-0134-02

小麦是连云港市赣榆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3.7万hm2。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小麦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但小麦病虫草害的发生给小麦高产稳产造成直接影响。现将赣榆区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介B如下,以供种植户参考。

1 病害

1.1 赤霉病

1.1.1 发生特点。赤霉病属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其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小麦抽穗、扬花期的天气情况及小麦生育进程和品种抗性。每年赣榆区山区小麦扬花早,错过降雨期,没有发生赤霉病;其他区域由于预测预报及时、宣传力度加大、省小麦“一喷三防”政策好、防治措施得力,统防统治面积加大;加上全区大面积种植烟农19(种植面积占75%以上),故全区小麦赤霉病发生较轻。

1.1.2 防治方法。坚持“预防为主,药肥混喷”的防治策略。赣榆区小麦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将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是用药防治的最佳时期。“适期防治,见花喷药”,首次施药应掌握在小麦扬花初期,第1次用药防治后,间隔5 d(盛花期)再用药防治1次。坚持用药2次,如施药后6 h内遇雨要重喷[1]。使用50%多・ 酮1 875~2 250 g/hm2(或42%咪鲜甲硫灵可湿性粉剂1 200 g/hm2)+兴安利素叶面肥750 g/hm2,兑水600~750 kg/hm2均匀喷雾或兑水300 kg/hm2弥雾防治。

1.2 纹枯病

1.2.1 发生特点。小麦纹枯病是一种土传病害。主要以菌核或菌丝在土壤、病残体中越冬、越夏,是主要的侵染来源。小麦播种以后,发芽时若受到病菌侵染,轻则芽鞘变褐,重则腐烂枯死。小麦拔节期是纹枯病侵染高峰期,小麦孕穗抽穗期是病情快速发展期;扬花灌浆期是危害高峰期,这时病斑扩大,相互连成一片,形成典型的云纹状花斑,后期侵入茎秆造成烂茎,形成枯白穗,结实少,籽粒秕瘦[2]。在赣榆区播种过早、群体密度大、氮肥偏多、麦苗徒长地块发生重;春季低温、多雨潮湿和麦苗受冻害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危害。

1.2.2 防治方法。预防小麦纹枯病主要以加强栽培管理和选用抗病品种为基础,在发病重的地块及时进行药剂防治。以加强栽培管理、选用抗病品种为基础,同时采取药剂拌种和喷药防治。①药剂拌种。选用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30 mL兑水100~150 mL,拌麦种10~15 kg;或6%戊唑醇(立克秀)种衣剂10 mL加300 mL水拌25 kg麦种,搅拌均匀堆闷3~5 h,晾干后播种。也可用专用种衣剂拌种。②喷药防治。在春季小麦返青后,对于发病比较重的地块,当麦田平均病株率达到15%时,开始第1次用药防治。要强调喷匀喷透,药液尽量喷洒到麦苗基部病斑上。用12.5%烯唑醇225~450 g/hm2+50%多菌灵1 200~1 500 g/hm2,或20%三唑酮750 mL/hm2+50%多菌灵1 200~1 500 g/hm2,或5%井冈霉素1 500~2 250 g/hm2,兑水675~750 kg/hm2,喷雾防治。

1.3 白粉病

1.3.1 发生特点。该病从幼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小麦叶片为主要危害部位,严重时可危及叶茎、叶鞘。以稻茬麦为主,见病早,中后期发展快,后期局部田块发病较重。赣榆区在3月上中旬开始点片发生,4月下旬至5月上旬进入流行盛期。发病部位首先在底部叶片,然后升至上部叶片和旗叶甚至穗部。在群体密度较大、品种抗性差、小麦播种较迟的田块发病重[3]。

1.3.2 防治方法。达标田块的小麦白粉病病株率达10%~20%或病叶率达5%~10%。防治白粉病,可选用20%三唑酮乳油900~1 200 mL/hm2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200~1 500 g/hm2。对白粉病、蚜虫混发田块,可用以上药剂加上25%吡呀酮悬浮剂300 mL/hm2或20%烯啶虫胺水剂375 mL/hm2防治。

2 虫害

2.1 麦蚜虫

2.1.1 发生特点。麦蚜是赣榆区麦区主要害虫之一,主要种类是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小麦从苗期到穗期都可受害,以穗期受害对产量的影响最大。麦长管蚜主要危害穗部,苗期蚜量少,以成若蚜在麦苗基部越冬;春暖后向上移动,小麦返青至乳熟期种群数量最大,扩散到上部叶片危害,最喜在嫩穗上吸食,故也称为穗蚜[4]。麦二叉蚜常在麦类叶片正、反两面或茎部叶鞘内吸食汁液,致麦苗黄枯或伏地不能拔节,严重的麦株不能正常抽穗,直接影响产量。

2.1.2 防治方法。重点是小麦穗期防治。防治指标:苗期平均每株有蚜4~5头;扬花至灌浆初期有蚜穗率10%左右或百株蚜量超过500头。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75 g/hm2或20%烯啶虫胺可溶性水剂375~450 mL/hm2或+兴安利素叶面肥750 g/hm2,有粘虫的田块另加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200~1 500 mL/hm2,兑水600~750 kg/hm2均匀喷雾或兑水300 kg/hm2弥雾防治。

2.2 麦蜘蛛

2.2.1 发生特点。麦蜘蛛在赣榆区主要有麦园蜘蛛和麦长腿蜘蛛,山区旱查麦以麦长腿蜘蛛为主,中午活动强,早、晚活动少;在稻麦轮作区以麦园蜘蛛为主,多在早晚出来活动。中午活动少,一般在4月上中旬危害重,4月中旬后随温度升高,虫量减少。

2.2.2 防治方法。每33.3 cm长麦垄有虫200头,上部叶片10%以上有被害斑点时进行防治。用1.8%阿维菌素乳油300 mL/hm2,或25%达螨酮乳油600 mL/hm2防治。

3 杂草

3.1 发生特点

稻茬麦以看麦娘、日本看麦娘、硬草、罔草、多花黑麦草等禾本科杂草为主;旱茬麦以猪殃殃、牛繁缕、荠菜、播娘蒿、野老鹳、泥胡菜、大巢菜等阔叶类杂草为主。

3.2 防治方法

麦田化W除草分为麦田冬前化学除草和春季麦田杂草化除2个时期。

3.2.1 麦田冬前化学除草。①农业措施。抓好秋播种子关,狠抓麦种精选工作;提高耕种水平,优化农田生态,促进小麦壮苗早发,发挥以苗压草,以苗控草的作用[5]。②化学防治。以看麦娘、硬草、罔草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用50 g/L大能唑啉草酯・炔草酸900~1 200 mL/hm2兑水600 kg/hm2于杂草齐苗后均匀喷雾,或用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2 250 g/hm2,兑水600 kg/hm2于杂草一叶一心期均匀喷雾,或用6.9%精恶唑禾草灵(骠马)水乳剂1 350~1 650 mL/hm2于冬前杂草齐苗后兑水600 kg/hm2均匀喷雾。以荠菜、播娘蒿、麦家公、猪殃殃、婆婆纳、野老鹳等阔叶类杂草为主的麦田,用36%唑草・苯磺隆(奔腾)可湿性粉剂75.0~112.5 g/hm2于冬前杂草出齐后兑水450~600 kg/hm2均匀喷雾,或使用氯氟吡氧乙酸与2-甲-4-氯混配或苯达松与2-甲-4-氯混配防治。杂草混生田块,可按以上方法分2次进行。于秋播前后防除禾本科杂草,初冬或早春再防除阔叶杂草,或将以上有关药剂进行混配使用,达到一次性防除2类杂草的效果。

3.2.2 春季麦田杂草化除。2月下旬至3月初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 ℃以上用药。小麦拔节后要慎重用药,以防出现药害。以看麦娘、日本看麦娘、硬草、罔草、野燕麦等为主的麦田,用6.9%精恶唑禾草灵1 500~1 800 mL/hm2或15%炔草酯(麦极)可湿性粉剂450 g/hm2,兑水750 kg/hm2喷雾。以泽漆、猪殃殃、野老鹳等阔叶类杂草为主的麦田,用20%氟氯吡氧乙酸(使它隆)750 mL/hm2或36%唑草・苯磺隆(奔腾)可湿性粉剂112.5~150.0 g/hm2,兑水750 kg/hm2喷雾。对于单双子叶混生田块,可用精恶唑禾草灵+氟氯吡氧乙酸防除。

4 参考文献

[1] 牛秀芹,马会利.河北省小麦病虫草害发生特点及综合治理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5):147-148.

[2] 蒋山,孙友武,高矿.小麦病虫草害全程防控技术示范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3):114-115.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篇9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小麦种植发展迅速,生产过程中,病虫害始终是制约产量和品质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小麦病虫害防治,要根据小麦不同品种的不同特性,在搞好测报的基础上,按照防治指标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其发生、蔓延,提高小麦的商品性,实现高产高效,增加农民收入,现将小麦各生育期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简述如下,供同行参考。

一、小麦常见几种病害

1.锈病

在秋季和早春,田间发现病中心,及时进行喷药控制。如果病叶率达到5%,严重度在10%以下。

2.赤霉病

自幼苗至抽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枯、茎腐和穗腐等。

3.麦蜘蛛

麦蜘蛛春秋两季为害麦苗,成、若虫都可为害,被害麦叶出现黄白小点,植株矮小,发育不良,重者干枯死亡。

4.麦蚜

在小麦整个生育过程中均可发生和危害,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

5.吸浆虫

有红吸浆虫和黄吸浆虫。两种吸浆虫均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疵粒、空壳。

二、病虫害防治技术

1.播种期

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利于压低小麦全生育期的病虫基数。此期防治重点是纹枯病、地下害虫、吸浆虫等种传、土传病虫害。防治措施主要是土壤处理、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g拌种100kg,可有效预防黑穗病、纹枯病、白粉病等。金针虫主发生区,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80∶800~1000的比例拌匀,堆闷2~3h后播种;蛴螬主发生区,用50%辛硫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50~100)∶(500~1000)的比例拌种,可兼治蝼蛄、金针虫;吸浆虫重发区,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辛硫磷颗粒剂30~45kg/hm2拌砂或煤渣375kg制成毒土,在犁地时均匀撒于地面翻入土中。种子包衣也是防治病虫害的一项有效措施,各地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病虫种类,选择适当的种衣剂配方,如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0~200mL与100kg种子进行包衣,可预防纹枯病、黑胚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若加入适量的甲基异柳磷乳油,则可病虫兼治。

2.返青拔节期

返青拔节期的防治重点是小麦纹枯病、吸浆虫、麦蜘蛛及地下害虫。纹枯病是近年来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对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特别是高产地块影响更大。在小麦纹枯病防治中,存在着轻视返青期的喷雾防治且防治时间又偏晚的现象,这是小麦纹枯病防效差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重视返青期的防治,把握好防治适期。根据病虫害防治指标,采用对路药剂开展防治,大力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剂技术,实行科学防治。小麦返青至拔节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是,纹枯病病株率为15~20%,地下害虫为害麦苗被害率3%,麦蜘蛛为单行600头/m。防治纹枯病可用5%井冈霉素2250~3000mL/hm2对水1 125~1500kg喷麦茎基部,间隔10~15d再喷1次;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600~750mL/hm2喷麦茎基部;防治麦蜘蛛可用73%克螨特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

吸浆虫重发区,要抓住这时麦苗小、容易操作的有利时机,当吸浆虫幼虫上升到土表活动时进行第2次土壤处理,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250~3000mL/hm2对水适量,拌细土375kg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然后浅锄,将药剂翻入土中,再浇水;或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30kg/hm2拌细土300kg,均匀撒施于土表。

3.孕穗至抽穗扬花期

孕穗至扬花期是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叶枯病、赤霉病、颖枯病、麦蚜、1代蚜虫和吸浆虫等多种病虫集中发生期和危害盛期。常年这些病虫害以麦蚜发生面积最大,为害最重。小麦孕穗至扬花期是小麦形成产量非常重要的时期,又是多种病虫集中发生危害盛期,一旦病虫危害就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此期是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最关键时期,应切实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确保小麦优质丰产。利用天敌控制麦蚜。麦田是多种天敌的越冬场所和早春繁殖基地,保护好麦田天敌不仅有利于控制小麦害虫,而且也是后茬作物害虫天敌的主要来源,应注意保护利用。

药剂防治要根据小麦病虫害防治指标,抓住防治适期,采用对路药剂开展防治,大力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技术,实行科学防治。

3.1孕穗至扬花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是,条锈病为病叶率2~5%,叶锈病为病叶率5~10%,白粉病为病叶率10%;麦蚜为500头/百穗,1代钻虫为25头/m2,吸浆虫蛹期2500头/m3、成虫期为5000~7500头/m3。

3.2对路的药剂、用药剂量和用药方法是:防治锈病、白粉病可用25%百理通可湿性粉剂450g/hm2或40%粉锈宁乳油750~1125mL/hm2喷雾;防治赤霉病、叶枯病和颖枯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125~1.500kg/hm2喷雾;防治麦蚜可用2.5%敌杀死乳油150~225mL/hm2或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120~150g/hm2喷雾;防治1代黏虫可用50%辛硫磷乳油750~1125mL/hm2喷雾。

3.3混合施药技术应根据防治对象和防治指标科学运用,单种病虫发生重而其他发生轻时应进行单施药防治,以免造成浪费和农药污染。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篇10

中图分类号:S435.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027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但是受到自然天庠趾Α⒉〕嬖趾Φ纫蛩氐挠跋欤小麦的产量和质量目前尚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小麦病虫灾害防治是相关种植者和研究人员重点研究的问题,但是从目前的防治效果来看仍旧存在着诸多问题。

1 目前小麦病虫灾害防治常见的误区

在小麦的生长期间,需要种植者加强管理,为小麦施加充足的营养,对于病虫灾害的防治需要种植者在特定的时间内做好预防措施。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关于小麦病虫灾害的防治时间存在2方面误区:很多种植者并未意识到前期预防措施的重要性,并往往因此而错过最佳的病虫灾害预防时机。通常情况下,小麦的病虫灾害预防工作应该在3月份左右完成,如果没能做好预防,就有可能出现小麦纹枯病,到4月份左右这种病害就会加重。很多种植者通常都是在病害显现时才着手展开防治工作,但是此时不仅加大了病虫害治疗的成本和人力,取得的效果也并不理想;有些种植者了解病虫灾害防治的意义,但是防治时间不准确。例如,小麦蚜虫的防治需要将益害比例控制在1:150,只要比例合理则无需展开多余的防治工作。但是部分种植者在这个范围内依然进行杀虫害工作,对小麦的自然生长环境和小麦质量均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小麦病虫灾害的类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不同的病虫灾害,需要使用对应的药物,才能够彻底杀死病虫灾害,反之如果使用的药物和措施不得当,不仅无法杀死病虫害,还会对小麦的生长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种植者缺乏专业的知识,对于不同种类的病虫灾害和使用的药剂认识缺乏,难以合理的区分,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够使用一些基本的化肥或是农药来进行防治,导致病虫灾害防治无效或是防治不彻底,致使小麦产量和质量下降。

在小麦种植的过程中,麦田需要充足的水分生长,水分的缺失也是引起病虫灾害的重要因素。很多种植者在进行麦田灌水的过程中存在着用水量不足的问题。导致麦田的干湿度失去了平衡,无法补充小麦生长期间所需要的营养和水分,加大了病虫灾害入侵的风险。当小麦病虫灾害发生后,水量过少也会导致大幅度削弱病虫灾害的防治能力。因此,如何在适当的生长阶段内予以小麦充足的水分,也是相关种植人员所面临的病虫灾害防治难题之一。

2 小麦病虫灾害综合防治技术分析

小麦播种期的防治工作。这一阶段的防治措施对生长期间小麦的生长质量和病虫灾害抵抗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一阶段内,种植人员需要将小麦的生长土地精细的划分并完成耕地,保证土质适宜小麦生长。耕地时需要清理好麦田中的杂草,这样可以降低病虫细菌在麦田中残留的几率。播种期病虫灾害的防治可以使用辛硫磷颗粒展开,将适当的辛硫磷颗粒在土地中拌匀,可以提高小麦种子对于病虫细菌的消灭能力。或者也可以使用甲基柳磷乳油和水来进行播种期病虫灾害的防治工作。

在小麦返青拔节期间的病虫灾害防治工作。在小麦返青拔节期更有可能患枯萎病、吸浆虫、红蜘蛛等较为严重的病虫灾害,这也是导致小麦产量和质量难以提升的主要原因。在这一阶段内,种植人员可以使用杀虫剂结合杀菌剂进行病虫灾害防治,将混合后的药物均匀的喷洒到小麦幼苗上。与此同时,需要对小麦生长田适当的进行翻土,使土地能够充分的与药物结合,进一步提高对各种病虫灾害的抵抗、预防、治疗的能力。

在小麦抽穗期的病虫灾害防治,这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其防治效果将会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小麦抽穗期比较常见的病虫灾害包括白粉病、叶锈病、赤霉病、蚜虫等类型。为了实现有效防治,种植人员可以使用杀虫剂或是杀菌剂进行病虫灾害的防治。比如说可以将80mL20%菊马乳油融合进45kg左右的水中,进行这一期间的病虫灾害防治,用药时间最好为每天上午10:00左右,或者是在每天下午的16:00之后,为保证效果需要注意保证药物喷洒的均匀性。从经验来看,通常用药20d之后,病虫灾害就会全部转移到小麦的顶端,此时需要对这部分进行喷雾处理,保证病虫灾害防治的彻底性。

小麦灌浆期的病虫灾害防治。在这一阶段内,小麦逐渐开支成熟,此时可能会出现白粉病或是锈病。种植人员可以使用25%快杀乳油加水进行病虫害治疗,用药方式为田间喷雾。

3 结语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篇11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东明县优质小麦生产发展迅速,但病虫害始终是制约产量和品质提高的重要因素。对于优质小麦的病虫害防治,要根据小麦不同品种的不同特性,在搞好测报的基础上,按照防治指标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其发生、蔓延,提高优质小麦的商品性,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增加农民收入,现将优质小麦各生育期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简述如下,以供广大农民参考。

1播种期

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利于压低小麦全生育期的病虫基数[1]。此期重点防治纹枯病、地下害虫、吸浆虫等种传、土传病虫害。防治措施主要是土壤处理、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 g拌种100 kg,可有效预防黑穗病、纹枯病、白粉病等。金针虫主发生区,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80∶(800~1 000)的比例拌匀,堆闷2~3 h后播种;蛴螬主发生区,用50%辛硫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50~100)∶(500~1 000)的比例拌种,可兼治蝼蛄、金针虫;吸浆虫重发区,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辛硫磷颗粒剂30~45 kg/hm2拌砂或煤渣375 kg制成毒土,在犁地时均匀撒于地面翻入土中。种子包衣也是防治病虫害的一项有效措施,各地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病虫种类,选择适当的种衣剂配方,如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0~200 mL与100 kg种子进行包衣,可预防纹枯病、黑胚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若加入适量的甲基异柳磷乳油,则可病虫兼治。

2返青拔节期

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篇12

关键词: 小麦;病虫害防治;播种期;返青拔节期;灌浆期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沭阳县优质小麦发展迅速,但生产过程中,病虫害始终是制约产量和品质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优质小麦的病虫害防治,要根据小麦不同品种的不同特性,在搞好测报的基础上,按照防治指标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其发生、蔓延,提高优质小麦的商品性,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增加农民收入,现将优质小麦各生育期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简述如下,供广大农民参考。 

 

1 播种期 

 

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利于压低小麦全生育期的病虫基数。此期防治重点是纹枯病、地下害虫、吸浆虫等种传、土传病虫害。防治措施主要是土壤处理、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g拌种100kg,可有效预防黑穗病、纹枯病、白粉病等。金针虫主发生区,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80∶800~1 000的比例拌匀,堆闷2~3h后播种;蛴螬主发生区,用50%辛硫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50~100)∶(500~1 000)的比例拌种,可兼治蝼蛄、金针虫;吸浆虫重发区,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辛硫磷颗粒剂30~45kg/hm2拌砂或煤渣375kg制成毒土,在犁地时均匀撒于地面翻入土中。种子包衣也是防治病虫害的一项有效措施,各地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病虫种类,选择适当的种衣剂配方,如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0~200mL与100kg种子进行包衣,可预防纹枯病、黑胚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若加入适量的甲基异柳磷乳油,则可病虫兼治。 

 

2 返青拔节期 

 

返青拔节期的防治重点是小麦纹枯病、吸浆虫、麦蜘蛛及地下害虫。纹枯病是近年来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对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特别是高产地块影响更大。在小麦纹枯病防治中,存在着轻视返青期的喷雾防治且防治时间又偏晚的现象,这是小麦纹枯病防效差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重视返青期的防治,把握好防治适期。根据病虫害防治指标,采用对路药剂开展防治,大力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剂技术,实行科学防治。小麦返青至拔节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是,纹枯病病株率为15%~20%,地下害虫为害麦苗被害率3%,麦蜘蛛为单行600头/m。防治纹枯病可用5%井冈霉素2 250~3 000mL/hm2对水1 125~1 500kg喷麦茎基部,间隔10~15d再喷1次;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600~750mL/hm2喷麦茎基部;防治麦蜘蛛可用73%克螨特乳油1 500~2 000倍液喷雾。 

吸浆虫重发区,要抓住这时麦苗小、容易操作的有利时机,当吸浆虫幼虫上升到土表活动时进行第2次土壤处理,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 250~3 000mL/hm2对水适量,拌细土375kg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然后浅锄,将药剂翻入土中,再浇水;或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30kg/hm2拌细土300kg,均匀撒施于土表。 

3 孕穗至抽穗扬花期 

 

孕穗至扬花期是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叶枯病、赤霉病、颖枯病、麦蚜、1代蚜虫和吸浆虫等多种病虫集中发生期和危害盛期。常年这些病虫害以麦蚜发生面积最大,为害最重。小麦孕穗至扬花期是小麦形成产量非常重要的时期,又是多种病虫集中发生危害盛期,一旦病虫危害就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此期是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最关键时期,应切实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确保小麦优质丰产。利用天敌控制麦蚜。麦田是多种天敌的越冬场所和早春繁殖基地,保护好麦田天敌不仅有利于控制小麦害虫,而且也是后茬作物害虫天敌的主要来源,应注意保护利用。

药剂防治要根据小麦病虫害防治指标,抓住防治适期,采用对路药剂开展防治,大力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技术,实行科学防治。 

(1)孕穗至扬花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是,条锈病为病叶率2%~5%,叶锈病为病叶率5%~10%,白粉病为病叶率10%;麦蚜为500头/百穗,1代钻虫为25头/m2,吸浆虫蛹期2 500头/m3、成虫期为5 000~7 500头/m3。 

(2)对路的药剂、用药剂量和用药方法是:防治锈病、白粉病可用25%百理通可湿性粉剂450g/hm2或40%粉锈宁乳油750~1 125mL/hm2喷雾;防治赤霉病、叶枯病和颖枯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125~1.500kg/hm2喷雾;防治麦蚜可用2.5%敌杀死乳油150~225mL/hm2或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120~150g/hm2喷雾;防治1代黏虫可用50%辛硫磷乳油750~1 125mL/hm2喷雾。 

(3)混合施药技术应根据防治对象和防治指标科学运用,单种病虫发生重而其他发生轻时应进行单施药防治,以免造成浪费和农药污染。 

(4)小麦赤霉病和颖枯病要以预防为主,孕穗期如遇连阴天气,在小麦扬花后要喷药预防。小麦吸浆虫虽是穗期为害的害虫,但防治适期在4月中下旬的蛹期,应在蛹期适时开展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可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 250~3 000mL/hm2对细沙或细沙土450~600kg撒施地面并划锄,施后浇水防治效果更佳;若蛹期未能防治,在吸浆虫成虫期防治,可在田间小麦70%左右抽穗时,用50%辛硫磷乳油750~1 125mL/hm2喷雾。 

 

4 灌浆期 

 

灌浆期是多种病虫害危害高峰期,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此期防治重点是白粉病、锈病、麦穗蚜等。防治白粉病、锈病的方法同上,同时可兼治叶枯病等。用2.5%辉丰菊酯乳油300~450mL/hm2或25%快杀灵乳油375~525mL/hm2,对水750kg进行喷雾,可有效防治麦穗蚜。以上杀菌杀虫剂可一次性混合使用。若田间天敌与蚜虫的比例大于1∶120时就不必再用防治蚜虫的杀虫剂。小麦黑胚病严重影响小麦品质,发展优质小麦必须注意防治小麦黑胚病。除选用抗黑胚病品种外,还要特别注意搞好小麦扬花灌浆期的防治。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0~450g/hm2,对水750kg防治效果最好,使用多菌灵、三唑酮、代森锰锌也有一定防治效果。应在灌浆初期和中后期各防治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