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德育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6 15:58:17

优秀德育论文

优秀德育论文篇1

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纳先生也曾说过:光有品行没有知识是脆弱的,但没有品行,光有知识是危险的,是对社会的潜在威胁。可以说在对人的整体评价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为关键的。个人品质不过关,培养出来的只能是残缺品、废品甚至是危险品。

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他们崇尚奋斗,渴望成才。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以及一定程度上大学教育对德育的忽视,使一些大学生在观念、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如缺乏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理想追求淡化,缺乏远大目标,自我意识膨胀,行为失范,贪图安逸,追求生活享受等。这些错位和倾斜既使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难以实现,也使一些大学生难以承担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

如何进一步做好大学德育工作?如何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为国家培养品质过硬的人才?这是高校教育始终面临和探讨的问题。对大学生德育教育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的重要资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历经几千年的积淀、筛选和发展,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与当前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精神,深藏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精神,是中国人的积极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倡导“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老子强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是现代成功者必备的条件,对今天的大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史上,一直强调民族至上、国家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倡导“天下为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种爱国主义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可贵的精华,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从孟子的“以天下为己任”,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东林书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等,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深入挖掘这一资源,可以促使学生以前人为榜样,懂得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从而自觉地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和而不同,执用两中”的处事原则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它的基本含义是和谐,主张“和为贵”、“天下一家”、“以和为贵”、“持中守和”等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美好境界。孔子强调的“允执其中”告诉人们,“持中”就能“和”。“中和”观念已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并造就了中国人处世性格的鲜明特点。挖掘这些文化资源,既可以帮助学生以一颗平常心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又可以帮助学生在多元世界中学会包容和体谅。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的宽厚之道

主张宽厚,推崇“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周易》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讲“报怨以德”、“心底无私天地宽”,孟子提倡“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都包含了理解、宽容、善待他人的精神。这种宽厚之道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已融入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性格情感,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挖掘这一资源,对于大学生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

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见利思义,坚守气节”的思想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鄙视只顾一己利益的行为,主张“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获取个人利益时,主张要考虑是否符合“取之有道”的原则,先义后利,义以为上,必要时“舍生取义”,不能为了物质利益而牺牲自己的道德人格。孔子主张“杀身成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是重视气节和人格的体现。千百年来,这种坚守气节、“士可杀不可辱”的浩然正气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铸造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挖掘这一资源,对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培养自尊自立的现代人格提供了有力保证。

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以诚相待,言而有信”的优良品德

以诚相待,言而有信是中国人的道德信条和优良传统。以诚相待,言而有信,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这是一个人人格必备之义,也是人际交往的必要条件。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和睦,业无诚信不兴旺,国无诚信不稳定,世无诚信不安定。古人说“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这些思想和原则,从传统到现代,从理论到实践,依然是个人处理与家人、他人、社会等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新阶段,讲诚信、重承诺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呼声。在大学生中大力提倡和弘扬传统诚信思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慎独内省,见贤思齐”的修养方法

优秀德育论文篇2

在教育体系中,相比于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与其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可将其视为普通高中教育的补充,主要体现其就业为向导的特点,具有明显的职业教育的性质。随着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中职教育的每个角落,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学习生活的转变必将给中职德育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同时,也为中职德育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

一、中职学生媒体素养的培养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想要利用网络对有效信息进行重点分析,就必须具备较高的媒体素养。中职院校应该通过必要的讲座或者课程,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媒体评判能力的培养,特别要加强学生利用互联网等虚拟媒体技术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抵抗信息污染的自制力,对于自我的互联网应用进行管理,并能更好地利用相应的互联网信息,提高对于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帮助中职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了解社会。

二、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信息化变革

优秀德育论文篇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诸多在思想道德、价值取向、人生追求等方面缺失的现象,人们开始反思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到了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前不久教育部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就是很好的例证,纲要中指出了当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均要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时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本文拟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辩证关系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社会历史的长期发展中,能够促进中华民族进步,被社会和广大民众认可、接受,影响至今并仍在发挥积极作用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沧桑却始终传承不绝,原因在于它有很多精髓,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爱国主义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涌现出无数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如屈原、岳飞、文天祥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总是与“忧国忧民”联系起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把国家、社会的整体利益作为每个成员的责任,从而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二是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一种自我超越并不断进取的品质,它体现出了顽强奋斗、不屈不挠的意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执着精神使整个民族拥有坚定的信念,无论在任何时期,中华民族都在不懈奋斗,这种奋斗精神代代相传,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三是注重和谐思想。“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利,但人和却在两者之上而决定事情的成败。“和为贵,忍为上”的观点是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关于人与人相处的最重要原则,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的就是社会的和谐,而中华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就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视。四是注重道德修养,恪守道德节操。中华传统文化从崇尚伦理道德出发,在政治上主张“仁政”,实行以德治国;而在个人修养方面则要求加强修养,要学会“慎独”,完善自身人格,最终才能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理想境界。《大学》中还有“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样的名句。

二、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两大方面,将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内容有:一是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对于个体而言,是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同志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1周年之际,明确提出了全国青年应具有的理想信念。即“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二是科学的“三观”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内容。正确的世界观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而作为正确世界观的一部分或一个方向的人生观,则是共产主义思想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它指导并决定着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面貌;从属于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价值观,则对人们的道德价值行为的取向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是对人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是“三个主义”教育。“三个主义”教育就是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贯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弘扬、培育全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全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素有“国而忘家”、“社稷为本”等集体主义精神传统,现代思想道德教育更加注重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关系的集体主义教育,要以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为重,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结合起来,反对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为了应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以及西方社会和平演变的战略,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需要坚持对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从而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辩证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紧密相连,而具有我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方面的教育,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于:

1、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

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强调对受教育者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三个主义”教育、科学的“三观”教育等,而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中同样蕴涵着这些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现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教材,无数忧国忧民、为国忘家的仁人志士们的英勇事迹,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人们缺乏传统文化所追求的舍生取义、重义轻利的崇高人生境界,缺乏厚德载物、宽容大度的包容精神,缺乏淡泊明志、清风亮节的高尚道德品质,我们要通过这些丰富的道德内容,潜移默化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关于道德修养它首先所强调的就是对自己的事业有所追求,要有远大的理想,强调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要有建立大同世界的坚定理想,这与我们今天所强调的理想信念教育要求人人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的内容是一致的;另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等方面也有着积极、丰富的内容,面对当前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压力,传统思想中的乐以忘忧、乐观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困难,要做到勤奋刻苦、积极乐观向上。

2、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法

优秀传统文化中含有我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些有效方法,包括:示范教育法,要求教育者自身应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言传身教,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好受教育者;情感教育法,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使受教育主体与教育者之间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也就是说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内在自省法,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个人德性,强调个人的内在自省的过程,思想道德教育要取得理想的效果,需要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反思等方式,主动接受先进思想观念、社会生活规范,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因材施教法,在现实中,人与人在能力、情感、性格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教育也必须根据人的不同的特点而因材施教,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陶冶教育法,环境是思想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环境教育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

3、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任何历史上的思想文化没有绝对正确的,其自身往往包含着内在矛盾……必然存在着历史局限性,不能适合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即使是其中的精华部分,也往往要给与现代的诠释。”因此,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正视文化多元化的现实,需要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华的部分加以创造性地改造,要以现代生活和文化为基点,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构建真正适合中国实际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而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也是这样做的。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优秀理论品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思想道德教育也自然不是对已有传统的简单继承,而是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是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结合当今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创造出了我们传统中所没有的东西。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这些发展和创新所带来的新东西在实际中有很多,如我国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的“三爱”教育等等。一言以概之,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会给优秀传统文化以生机和活力,只要能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发展和创新,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永远就不会过时。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1.

[2] 肖圣珍.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 汪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D]. 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优秀德育论文篇4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人格教育的影响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XJK01 5CZY096。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40-01

文化的植入好坏相对决定了人格的优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自然也就造就了优秀的中国人格,但是由于时代的进步,文化的相互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之间就有了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如何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延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值得大家关注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理论及特征

1.传统文化的人格体现

儒家的理想人格。在儒家的理想人格中,认为最高人格的体现为圣贤。而圣贤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是要与天同德,与大道同行,克己复礼,兴国安邦的高尚品格。儒家圣贤的人格主要体现在仁与礼的统一。

道家的理想人格。在道家的理想人格中,提倡隐士。即真人,至人,神人。主张淡薄本性,无为不争,已达到人性和自然最原始的状态。在道家的思想中,提倡返璞归真,无为而治。

法家的理想人格即为英雄。认为要追求自身的实际理想,凭自身的力量争取社会地位。提倡法不阿贵,唯法所在。在法家看来,法令制度高于一切,无论君臣,在法令面前一律平等,体现了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

佛家的理想人格提倡超尘绝俗,认为万物皆空,明心净性。在佛家的思想中,佛就是泯灭七情六欲的超人,在生活中做到宠辱不惊,万般皆空像的心态。

2.中国传统人格教育理论的特征

第一,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格。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就是表面天地之间人之性命最为珍贵,体现了人的价值。孟子说“所欲有甚于生者”就是指人的追求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表明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是中华民族的行为模式,注重挖掘人的价值,获取他人的尊重,一方面做到自爱,自尊;另一方面做到理解人,尊重他人。

第二,崇尚仁爱理念。孔子特别注重“人”的突出地位,仁爱是人性之基本,通过自身的美德,达到人与万物的统一。在理想的人格教育中提倡,一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行,另一方面也要将德行推向社会,造福社会。

第三,重视修养实践,崇尚理想人格。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将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作为自身的追求根本,通过道德理论的熏陶和道德实践的累积达到人身外在和精神内在的统一。

二、传统文化与现阶段人格教育的融入

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整理,塑造高职学生优秀的人格,以经典“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为重点;以仁人志士为榜样加强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励志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

1.思政教育体系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在现行高职思政教学体系中,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导向性融入思想道德修养课,用心弥补现行课程的人文精神的不足,增加课程的育人功能。高职学生的道德修养不能被文化课的知识性要求所取代,教学与评估只能以育人为中心,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道德修养课程,可以充分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来引导学生的道德思想,培养人格健全和道德品质优秀的大学生。

2.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网络、影视建设

网络、影视等公共媒体对高职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可以在专门优秀传统文化网站中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职大学生提供一个干净绿色、健康有益的网络和影视环境,转移人格教育的重要阵地。

3.在校园人文环境中融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高职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战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对高职大学的道德人格培养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校园文化中的历史传统和思想追求能改变学生的价值观、理想和道德信念。如清华大学的厚德载物、北大的兼容并蓄,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影响着一代代的青年才俊。

三、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高职学生人格教育的理论价值

1.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在择业观方面,高职的毕业生刚刚踏入社会就想着找到非常理想的工作是不现实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敬事而信“,“建功立业”的精神是值得当代高职学生借鉴的。很多成功者和建功立业的人都是从很艰辛的基层工作做起。通过传统文化中典型的人物案例引导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保持达观的择业心态,“天生我才必有用”,有才华有德行的人最终会被发现。保持不断进取的信心是帮助高职学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2.有利于高职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高职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许多人不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因而往往造成与同学交往胆怯、与教师“顶牛”、与父母关系不合;还有一些学生交往重实惠不重原则,请客送礼、拉帮结派,这种友谊自然不会长久,又反过来影响学生的交往能力。因此,利用传统的道德中强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让他们更加能够明白尊重他人,勇于承担,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学会做人的道理,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3.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诚信品质。诚信是做人之根本,所谓“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因此,对于高职学生来讲,诚信品质的培养在整个人格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诚信建设是社会主义良好经济建设的需要,是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整个社会道德文化进步的需要。因此,通过传统文化培养高职学生诚信的品质至关重要。

4.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道德自律。在如今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这就导致道德教育的效果不明显。马克思说过“道德的基础是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也就表明,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养有自律意识的人。在道德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

综上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始终贯穿着人格的养成,中国的传统文化孕育着至大至刚的人格,乐天坦荡的性格,天性仁厚的性情,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中华人民高尚人格的形成。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世界文化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我们不仅要吸取丰富的世界文化,更要注重传统文化中人格和人格教育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李国娟. 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逻辑[J]. 思想理论教育,2015,04:64-69.

[2]张应平.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考[J]. 黑河学刊,2014,08:98-99.

[3]朱明贤,郑克卿,赵国龙.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教育[J]. 唯实,2008,03:32-35.

作者简介:

优秀德育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070-03

高校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忧民、仁爱宽厚、诚实守信、积极进取和理想人格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价值,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当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社会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形成并支配着大多数中国人的具有积极影响的价值体系、观念形态、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等的总体表征。[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永恒的魅力,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

人的素质,起源于先天,在后天的教育、环境影响下不断丰富、发展。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个人修身思想,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博怀,“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的处事原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浩然正气,“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的优良品德,这些优秀的思想历经数千年传承,已渗透到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促使大学生以圣贤作为自身理想人格的典范和人生追求的目标,加强道德修养,完善人格操守,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外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促进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此外,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有利于扩展人文知识面,增强人文素质。

(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量西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不断涌入,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和价值取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作为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切入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内容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有利于丰富和拓展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教育更具感染力。例如,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引入中华传统文化中耳熟能详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典范,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内容融入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中,贴近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现实生活,促使他们在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洗礼、熏陶的同时,接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人格品质教育和理想情操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

(三)有利于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作为思想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内容,以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事准则,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以“言必诚信,行必中正”的人格修养,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仁爱、诚信、友善等思想品格和道德规范,从而推动当代大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一旦成为大学生普遍接受且广泛认同的主流价值观,就有利于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困境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育主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

作为具有主体意识的个体,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为活跃的要素,二者共同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然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一是教育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教育者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控者与引导者,担负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重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效果。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一般都受过专门的培训,具备相对完整的文化知识体系,但也有部分教育者未经过系统的培训,学科文化知识不完整,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二是教育对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日益多样化,有的大学生推崇西方文化,而对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却一知半解、知之甚少;有的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缺乏主体性,不能从自身思想道德实际出发,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思想,主动从中汲取营养并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二)教育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不够

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治观教育和道德观教育。[3]然而,这些教育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不够。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不够广泛。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教育内容中,少量地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朴素辩证思维、爱国主义精神和优良道德传统;而在政治观、法治观等教育内容中鲜少提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法治观念。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不够深入。在将抽象的教育目的和教育任务转化为教育内容的过程中,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以教育部统一颁发的教材、学校统一备课的课件资源和几本教师参考书为资料,而没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思想,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三)教育方法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形式单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传递教育内容,所采用的手段、方法以及运用这些手段和方法的技巧、技能的总和。[4]大W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要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通过恰当的教育方法才能起作用。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常而普遍使用的教育方法是理论灌输法,教育者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灌输式”或“注入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理论性强、说教味浓,往往会出现“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睡觉、玩手机、看电脑、聊天”的现象,无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艺术性与感染力;部分高校虽然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实践活动,如参观历史名胜、组织社会服务、开展公益劳动等,但缺乏系统化和经常化,不能对大学生思想品德产生持续而稳定的影响,且很多实践活动未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没有与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不能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从而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教育环境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欠缺

学校作为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和场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影响作用更加直接和具体。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比较欠缺。一是在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上,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随着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不断提升,高校校园环境建设日益加强,校园物质环境建设的投入逐渐增多,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不少高校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忽略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二是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上,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良好氛围。一些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比较偏重学科专业的建设,重点突出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全方位保证教学和科研需要,却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的高校虽然也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但在大学精神、校风、教风、学风和班风建设中,未充分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途径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5]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观念与道德准则,既可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一)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并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一方面,要加强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培训,除了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外,还要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培训,使教师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为他们专业理论的讲解提供丰厚的知识背景;另一方面,教师要自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知识外化为道德行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坚定的理想信念、务实的工作态度、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

2.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如在世界观教育中,融入老子、道家学说的朴素辩证思维,使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政治观教育中,融入我国古代不同派别,特别是儒家的政治思想,有利于大学生了解我国政治文化,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增强课堂教学实效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时,要有效地运用影视、音乐、动画等多媒体手段,使课堂教学变得声色俱全,图文并茂,激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要创新教学方式,运用讨论式、案例式、问题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实践活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大学生课堂教学中展开,而且要在其日常生活中展开;不仅要在大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展开,而且要在大学生的校外生活中展开。[6]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还要拓展课外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

1.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校园实践活动

以端午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在大学群体中开展缅怀先烈的爱国主义实践活动;以教师节、重阳节为契机,开展尊师敬老、弘扬传统美德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深入认识并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还可以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2.以文化基地为依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充分利用本地区现有传统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基地,组织大学生参观遗址遗迹、特色建筑,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为社会服务的热情;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角色体验、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与大学生实际相结合,加强感性认识,促进理性思考,增长才干,培养品质,锻炼毅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

(三)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网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日益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因此,高校要加强网络阵地的建设,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校园网络。

1.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题专栏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建立了官方网站,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如“裳б蛔觥毖习教育、学习系列讲话精神等专栏,但较少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和宣传教育,依托高校官网、官微、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创造性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校园网络,占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如,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论坛,将社会热点事件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促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题网站,建立传统文化学习园地,使学生更多地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制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不仅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于一体,还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缓慢、容量受限、受众面窄的缺点,给大学生带来更丰富的内容展示和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应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制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网络课程,以实现高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与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成效。

(四)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

马克思指出:“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7]。良好的大学校园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而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关键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校园文化,优化校园环境,积极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

1.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建设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建筑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大学精神,传达着教育理念,是校园里无声的教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提升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高校物质文化建设中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提高校园物质环境的文化格调,以调动学生思维,起到怡情励志的作用。如在校园雕塑、长廊、展示厅、陈列室、教学楼、图书馆、校训标牌中,加入中国古代优秀人物典范、励志格言等,有利于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因子的育人作用。

2.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建设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高校应该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让大学生时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在他们身边。一方面,利用校园媒体积极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加强包括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在内的校园风气建设,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练教学理念、打造大学精神,形成教师为人师表、学生自强不息的教风和学风,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国胜.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王为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融入思政教育全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4(8).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76.

[4]张红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以文化多样化视角[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106.

优秀德育论文篇6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兼具政治性和文化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力量来合作完成。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大学生这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客体的思想变化也相应的加快,这就需要不断根据时代和客体的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出适应新形势的调整。而有效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人文内涵和蕴涵丰富的育人因素巧妙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思想素养、道德素养和政治素养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1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1 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厚土壤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和核心是使大学生所形成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符合社会和社会群体的主流意识。也就是说,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性质上界定,是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仁爱理智、诚信爱国、谦虚互助以及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等优秀民族品格和精神风貌,也可以说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思想的精华。当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吸收这些“精华”,需要这些优秀的历史积淀提升自身素质,完善人格。

而且,“没有一个民族的道德文化是从真空状态突然发展起来的,传统是整个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大本大源。”[2]历史是我们研究现实的最好“养料”。“天视自我明视,天听自我明听”(《尚书・泰誓中》)、孟子的“民本”思想等,都说明道德、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追溯我国几千年的文化,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包涵的丰富多元的思想,对人民道德教育和道德熏陶起到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我国在道德、意识方面的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宝贵的思想资源,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厚土壤。

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借鉴和继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3] 优秀传统文化是先人们创造的最为瑰丽璀璨的优秀篇章,是我国的巨大的精神财富和宝贵资源。古代道德教育讲求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条件下使人们受到道德濡染、道德熏陶。

当今社会在市场经济发达、知识经济蓬勃兴起、互联网高速发展条件下,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显得更为迫切并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在枯燥、单调和被动的情况下接受理论知识,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效果都不明显。

“古为今用”是历史最凸显的价值。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用唯物主义的方法辩证的分析传统文化,注重吸取、借鉴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的精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才能更有效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为更巧妙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基础。

2 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2.1 倡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消解个人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和市场经济提倡的“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影响,个人主义人生观在当代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整体主义思想。如《诗经》中提出“夙夜在公”;《尚书》中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范仲淹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认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强调和突出甘于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奉献和牺牲的大局意识和集体主义思想。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青年的优秀群体、作为中国继往开来的一代,必须深入学习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整体主义思想。从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过程中真正认识、体会到集体利益、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从而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顾全大局的思想、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爱社会、奉献社会,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从根本上消解个人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

2.2 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消解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古代非常重视立志教育:“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颜氏家训・慕贤》)。“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其中的“志”正是志向、理想和努力奋斗的意思。中国历史上“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大禹治水”和“愚公移山”等文化传说,也体现的是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奋斗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当今社会,对人才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大学生更需要吸取、理解、学习、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中进取精神的精华,树立远大理想、以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刻苦学习和钻研,才能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是艰苦奋斗的“累赘”,使人精神懈怠、安于现状,必将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和前途。所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进取精神对于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改变大学生价值追求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倾向,具有极富针对性的积极作用。

2.3 倡导“和而不同”、“仁者爱人”的宽容精神,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消解功利、冷漠的人际关系对当代大学生的不利影响

注重和谐,主张“以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周易》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子路篇》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颜渊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雍也篇》:“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体现着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和谐、和睦,协调人际关系,讲究心态平衡的深刻思想。在西方思想意识影响、市场经济冲击、互联网高速发展、当今大学生90后独生子女居多的条件下,冷漠、淡化、功利等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性格、学习、生活造成负面影响。无疑,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宽容精神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在多元的世界中学会宽容、体谅与合作,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他们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

3 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3.1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更加注重道德教育,突出“德育首位”

思想道德建设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从历史角度讲,我国古代各个时期都突显出对“德”的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中无不蕴含着道德的重要性。同时,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智育不合格是次品,体育不合格是废品,而德育不合格是危险品”。所以,加强道德教育是历史和现实的要求,道德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德育更是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保证和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因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在以课本教学为主的同时,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延安精神(民族精神)和重大现实问题(时代精神)等方面知识的传授。使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这“四位一体”实现结合和渗透,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使道德的影响深入人心,提高道德水平、改变道德行为。从而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符合党的政治方向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3.2 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上, 发挥大众媒介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马克思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共产党宣言》)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塑造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营造良好的环境,注重多方面、多角度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先,高校通过新闻、广播、报纸、杂志等形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宣传力度,使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其次,建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网站,将传统文化以先人事迹、故事、名言警句等形式,通过视频、声音、图片等方式得以传达,寓教于乐,培养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创设优秀传统文化题库,定期举行网上知识竞赛,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作为对成绩优秀者的奖励和鼓励。

3.3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上,改变单纯的灌输模式,注重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课堂和实践生活中去

单纯采用灌输式教育是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局限性之一,也是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普遍的方法之一。诸如,高校最常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教师说教以及开设与思想政治相关的课程,其现实情况是:大学生可以将理论观点和理论知识熟背,但是践行力极差,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教无化”。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尊重大学生群体的特点、照顾大学生群体现有思想观念的基本水平和现状的基础上,不断将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转变为一种自觉的活动。

其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课堂中。自古以来,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要发挥教书的作用时,应将育人放在尤其重要的位置。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涉取,增加自身的知识底蕴的同时注重培养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学术修养,提高自身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注重“身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每一学科都有其历史根源和学术发展史,将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的学习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另一方面,教师在授予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课程时,将理论学习与学生发言相结合,增强学生的“话语权”―增多的课堂的讨论和发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其二,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实践活动中。“知是行之使,行是知之成”“知不可以兼行,而行可以兼知”,可见,“知”重在于“行”。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增强理论育人的说服力,更重要的是加强实践塑人的锻造力。首先,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增强环境育人的熏陶性。诸如,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辩论赛、知识竞赛;组建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社团,如“红色社团”,并定期开展各院系乃至高校之间的思想交流;其次,实践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乃至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重要渠道。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文化遗迹等见习活动,增强社会调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与积极性,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蕴含的魅力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2] 范英.社会公德概论[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1.39.

[3]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优秀德育论文篇7

一、问题的提出

近代以来,反思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我们有着沉痛的教训,从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文化,到“”,传统文化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开始正确认识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十以来,提出“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资源,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对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偏重知识讲授,并且大学生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呈现价值多元化趋向,有的诚信缺失、有的崇尚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价值认识不足,怎样有效的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对增强大学生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中华文化认同感,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1、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品质和德行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和兴衰。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要有一颗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赤子之心,具备胸怀祖国,忧国忧民的高远情怀。特别是在笔者所在民族地区高校,由于境内外“”向学校的渗透,近两年在新疆一些高校接连破获了以大学生为主的“伊扎布特”反动组织,“伊扎布特”寄希望于青少年一代,企图通过向青少年灌输泛伊斯兰主义和分裂主义思想,培养所谓“伊斯兰教事业接班人”,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挑战。中华传统文化,一直强调民族至上、国家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倡导“天下为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从优秀传统文化吸取养分,历史的长河里涌现了不少的仁人志士,从文天祥,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都是爱国情怀的生动写照,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在《沧桑阅尽话爱国》一文中曾说“中华文化的精髓何在?我自己的看法是有两点:一个是爱国主义,一个是讲骨气、讲气节,这两点别国不能说没有,但是中国最为突出,历史也最长。”[1]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青年学生可从中华文化精髓中滋生民族自豪感,进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精神境界。由于国内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西方一些腐朽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通过文化入侵,造成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滑坡,大学生也受到影响。一部分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德行,漠视中华传统美德,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不注重修心,修德,忽视了对人之为人的根本思考,忽视了人应还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诚实、善良、正直、勤奋等美德的现代公民。这些美德的形成,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和孕育。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礼”,强调真善美的统一。以德为先,以义为上,中华优秀文化重伦理、重道德,关注人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人为本。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和人伦精神。“尊老爱幼, 兄弟和睦, 孝敬父母”这些传统道德观念一直是人们所认同的美德,儒家文化中强调的君子要具备“仁、智、勇”三大德行,强调人格的“内圣”,“克己修身”,古之君子通过“慎独”、“自省”的方式提升自己的修养,如孟子提倡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德成于内,而又见于外”,这些道德观念在任何时代都是适用的,从个人修为和成长看,我们要有良好的品行,遵守道德规范,学会做人,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看,社会不需要道德败坏的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

(3)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信息化时代,各种思想观念充斥网络,网络上各种庸俗价值观注入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强烈冲击,有部分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信仰缺失,在思想行为上和思维方式上出现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倾向,缺乏诚信意识,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传统文化中比较注重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实现。传统文化强调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出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相处,人应依从自然法则,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意识,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儒家思想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孔子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态度,传统文化中体现的克己修身,追求完美人格,注重个人修养,以及正确的处世原则,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意识、自律意识和正确对待生活的态度,能指引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够找准自己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的进行奋斗。

(4)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敢于拼搏的进取精神。当前,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有着一种急功近利的心理,内心浮躁,贪图安逸,害怕吃苦,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缺乏斗志,缺乏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能让他们从传统文化中受到精神的鼓舞,激发他们内心的斗志,比如荀子“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愚公移山的故事,还有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不屈不挠、奋发进取的历史,这种坚韧不拔、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对大学生自立自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培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和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挖掘和诠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运用有效的途径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新形势下,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这个载体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会产生较大影响。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四门课程,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中华优秀文化中寻找重要资源。传统文化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感染力强,渗透力强,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可以针对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章节,开设专题讲座,在民族地区高校也可以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渗透进去,让大学生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从中感悟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在讲述理想、信念、人生价值的问题时可以精选古代圣贤的事例,名言警句,从儒家经典中挑选关于修身、处世的篇章进行系统阐释,让学生们从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坚定为社会主义国家奋斗的信念。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可以结合史例,比如近代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奋斗史,从中华民族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受到鼓舞,并结合历史上爱国英雄的事例,可以播放相关视频,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时代紧迫感,从而增强历史使命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契合点,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比如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王夫之等人的思想,让同学们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脉络,将中国古代哲学包括的辩证思维和知行观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比较,感受中国经典的魅力和古代圣贤的智慧,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逐步养成深入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习惯,增强文化自信。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桥梁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人培育人,以人塑造人的特殊教育事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狭义的角度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桥梁,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开展融合的关键。

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作用,首先,作为高校党委和相关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要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通过定期培训、考核,以及制定科学的制度,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党委宣传部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和的宣传力度,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确立教育信仰,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工作中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

其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也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讲清楚”,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向学生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和中华文化的内涵,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重点任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从中国古代诗词歌赋、文学、历史、艺术、地理等方面广泛吸取养料,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也要系统学习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升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在授课中做到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让同学们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大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情。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并且也能够让学生觉得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空洞,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重新审视人生和世界,引发他们对人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3、校园社团组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

高校社团组织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要更好的发挥社团组织的作用,就必须用先进的文化引领各种具体的社团文化。即对各个社团文化进行有效整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我们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方面,我们通过学校的宣传栏、校广播台、电子屏幕、校报、院报、以及微博、微信这些载体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他们在耳闻目染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他们的心理、精神风貌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起到净化心灵,规范言行举止的作用。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高校大学生社团有娱乐性社团、有学术研究性社团、有公益性社团,学校可以举办艺术节、文化节,如笔者所在学校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定期举办“麦西来普”晚会,各民族大学生载歌载舞,从中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地域传统文化气息,感受到歌舞艺术的魅力,从而激发青年学生蓬勃向上,激发他们求真、求美的情怀。通过这种活动加强了各族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这种形式也是增强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和文化意识教育的有效方式。同时还可以通过社团组织,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演讲赛、辩论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通过这种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给青年学子,能够增进学子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让他们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增强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提高道德素养、对于他们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4、开展社会实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让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可以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比如到敬老院献爱心,做义工,让学生从实践中体验,去感悟中华传统美德。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博物馆、文物展馆,利用爱国主义基地,革命展馆,让学生在参与中,净化心灵,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注 释】

[1] 季羡林研究所编.季羡林说和谐人生[M].北京:中华书局,2008.113.

【参考文献】

[1] 黄洁.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疏离与回归[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7)33-34.

[2] 李德万.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3(4)23-24.

[3] .在山东考察时的重要讲话. 人民日报,2013.11.26.

优秀德育论文篇8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所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与劳动过程中、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的思想、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等观念与生活方式的综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它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形成给予影响,使他们成为思想品德合格的大学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历史沉淀的精髓。其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地万物,人之为贵”的人本主义精神等,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深深挖掘的教育资源,可以为其提供教育内容上的有力支撑;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继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精华,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作用。

1、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

大学时期是人们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是大学生提升自身修养的有效途径。《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尚书》中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思想,都是关于修身的宝贵文化遗产。也多次引经据典,提出要培养和树立六种意识,其中一种便是自省意识,就是要经常自我约束,经常自我反省,“检身若不及”。[1]这是中华民族重视克己修身的原则,有益于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此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情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忧患意识、强化其责任感、养成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等,对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深远意义。

2、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文化修养与自身涵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丰富,对高校教师自身文化修养、专业技能的提高及教育方法的完善都有积极作用。韩愈的《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说明教师并不是只需教授完教材中的知识,还要传授学生做人的道理,这就需要教师自身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品德,才能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论语》中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方法都是很具实效性并可以被教师借鉴吸收的教育方法。高校教师可以结合当代科学技术,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运用到教学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结合,坚定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3、有利于建设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可以使学生树立品德意识;又可以使教师提高自身素养,言传身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在修身立德还是笃行劝学等方面都有丰富的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体现了其时代价值,迸发着时代光辉,有利于活跃思想政治理论课气氛、建设良好的校园风气。

4、有利于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要建设以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先进思想文化,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至关重要。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基地,若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可以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带来的问题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现象严重

首先,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许多高校只有部分专业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重技能、轻人文的教育理念也使此课程较计算机、外语等课程少,不能使大学生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其次,很多高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素质与能力不平衡,有些教师甚至是刚毕业的学生,其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深,无法给学生深刻的指导。最后,很多高校的宣传栏等成为广告免费地。加之校园流行元素多样化的冲击,致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

2、外来文化的冲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挑战

当前,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外来文化,其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渠道就是新媒体。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新旧观念交替、冲突。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很容易受到外来文化影响,从而一味认可西方文化,忽视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造成“民族虚无主义”和“”。外来文化中丑化我国民族英雄等不良因子,容易腐蚀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思想境界、动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使得优秀传统文化无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

3、腐朽文化的影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加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腐朽文化层出不穷。无论是杂志书籍还是网络环境都存在许多腐朽文化,混淆视听,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冲击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阻碍。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的实现路径

要想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把二者紧密结合。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张耀灿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沃壤之中,并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激荡中获得发展的文化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发展创新,必须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加强高校优秀传统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利用报纸、宣传栏等有利资源,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修养。其次,充分利用新媒体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在日常娱乐中也可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再次,高校多开设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使学生系统学习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自觉遵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自身也成为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最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通过具体实践活动,加深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身体力行,提升其思想境界,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

2、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获得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主要渠道,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有重要意义。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看待、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相结合,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方面得到提高,减小思想政治教育难度。

3、高校教师加强自身文化素质培养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起着关键作用,所以高校教师一定要注重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培养。

首先,教师要高度重视自身薄弱环节,在专业技能必不可少的条件下,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以身作则。其次,教师要自觉改进教授方法,借鉴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经验,将其中包含的高尚道德情操运用到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以浅显易懂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更多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最后,教师多与学生进行关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方面的交流,对其感兴趣或者存在疑问的内容,要及时沟通,争取能在沟通过程中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4、发挥高校社团活动的优秀文化渗透

高校学生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社团活动是最容易聚集大学生的一种方式。社团建设是加强学生民族精神和文化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发挥高校社团活动的优秀文化渗透,既能建设社团文化,又能有效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在锻炼大学生组织能力、社交能力的同时,可以使优秀传统思想更快、更有效地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五、总结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思想政治工作不容忽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影响深远。探析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为发现当前存在问题,找到发挥其作用的实现路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新,提高W生各方面素质,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使其成长为符合时展、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1.

[2] 刘辉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思考[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4)55.

[3] 人民日报评论部.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79.

[4] 王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13.

[5] 张健.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中国报业,2013(7)16.

优秀德育论文篇9

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对增强大学生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中华文化认同感,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1、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品质和德行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和兴衰。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要有一颗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赤子之心,具备胸怀祖国,忧国忧民的高远情怀。特别是在笔者所在民族地区高校,由于境内外“三股势力”向学校的渗透,近两年在新疆一些高校接连破获了以大学生为主的“伊扎布特”反动组织,“伊扎布特”寄希望于青少年一代,企图通过向青少年灌输泛伊斯兰主义和分裂主义思想,培养所谓“伊斯兰教事业接班人”,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挑战。中华传统文化,一直强调民族至上、国家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倡导“天下为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从优秀传统文化吸取养分,历史的长河里涌现了不少的仁人志士,从文天祥,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都是爱国情怀的生动写照,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在《沧桑阅尽话爱国》一文中曾说“中华文化的精髓何在?我自己的看法是有两点:一个是爱国主义,一个是讲骨气、讲气节,这两点别国不能说没有,但是中国最为突出,历史也最长。”[1]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青年学生可从中华文化精髓中滋生民族自豪感,进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精神境界。由于国内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西方一些腐朽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通过文化入侵,造成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滑坡,大学生也受到影响。一部分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德行,漠视中华传统美德,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不注重修心,修德,忽视了对人之为人的根本思考,忽视了人应还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诚实、善良、正直、勤奋等美德的现代公民。这些美德的形成,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和孕育。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礼”,强调真善美的统一。以德为先,以义为上,中华优秀文化重伦理、重道德,关注人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人为本。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和人伦精神。“尊老爱幼, 兄弟和睦, 孝敬父母”这些传统道德观念一直是人们所认同的美德,儒家文化中强调的君子要具备“仁、智、勇”三大德行,强调人格的“内圣”,“克己修身”,古之君子通过“慎独”、“自省”的方式提升自己的修养,如孟子提倡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德成于内,而又见于外”,这些道德观念在任何时代都是适用的,从个人修为和成长看,我们要有良好的品行,遵守道德规范,学会做人,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看,社会不需要道德败坏的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

(3)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信息化时代,各种思想观念充斥网络,网络上各种庸俗价值观注入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强烈冲击,有部分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信仰缺失,在思想行为上和思维方式上出现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倾向,缺乏诚信意识,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传统文化中比较注重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实现。传统文化强调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出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相处,人应依从自然法则,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意识,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儒家思想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孔子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态度,传统文化中体现的克己修身,追求完美人格,注重个人修养,以及正确的处世原则,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意识、自律意识和正确对待生活的态度,能指引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够找准自己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的进行奋斗。

(4)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敢于拼搏的进取精神。当前,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有着一种急功近利的心理,内心浮躁,贪图安逸,害怕吃苦,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缺乏斗志,缺乏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能让他们从传统文化中受到精神的鼓舞,激发他们内心的斗志,比如荀子“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愚公移山的故事,还有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不屈不挠、奋发进取的历史,这种坚韧不拔、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对大学生自立自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培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和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挖掘和诠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运用有效的途径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新形势下,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这个载体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会产生较大影响。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四门课程,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中华优秀文化中寻找重要资源。传统文化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感染力强,渗透力强,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可以针对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章节,开设专题讲座,在民族地区高校也可以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渗透进去,让大学生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从中感悟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在讲述理想、信念、人生价值的问题时可以精选古代圣贤的事例,名言警句,从儒家经典中挑选关于修身、处世的篇章进行系统阐释,让学生们从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坚定为社会主义国家奋斗的信念。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可以结合史例,比如近代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奋斗史,从中华民族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受到鼓舞,并结合历史上爱国英雄的事例,可以播放相关视频,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时代紧迫感,从而增强历史使命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契合点,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比如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王夫之等人的思想,让同学们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脉络,将中国古代哲学包括的辩证思维和知行观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比较,感受中国经典的魅力和古代圣贤的智慧,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逐步养成深入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习惯,增强文化自信。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桥梁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人培育人,以人塑造人的特殊教育事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狭义的角度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桥梁,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开展融合的关键。

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作用,首先,作为高校党委和相关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要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通过定期培训、考核,以及制定科学的制度,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党委宣传部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和的宣传力度,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确立教育信仰,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工作中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

其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也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职业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讲清楚”,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向学生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和中华文化的内涵,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重点任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从中国古代诗词歌赋、文学、历史、艺术、地理等方面广泛吸取养料,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也要系统学习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升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在授课中做到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让同学们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大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情。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并且也能够让学生觉得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空洞,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重新审视人生和世界,引发他们对人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3、校园社团组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

高校社团组织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要更好的发挥社团组织的作用,就必须用先进的文化引领各种具体的社团文化。即对各个社团文化进行有效整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我们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方面,我们通过学校的宣传栏、校广播台、电子屏幕、校报、院报、以及微博、微信这些载体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他们在耳闻目染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他们的心理、精神风貌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起到净化心灵,规范言行举止的作用。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高校大学生社团有娱乐性社团、有学术研究性社团、有公益性社团,学校可以举办艺术节、文化节,如笔者所在学校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定期举办“麦西来普”晚会,各民族大学生载歌载舞,从中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地域传统文化气息,感受到歌舞艺术的魅力,从而激发青年学生蓬勃向上,激发他们求真、求美的情怀。通过这种活动加强了各族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这种形式也是增强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和文化意识教育的有效方式。同时还可以通过社团组织,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演讲赛、辩论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通过这种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给青年学子,能够增进学子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让他们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增强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提高道德素养、对于他们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4、开展社会实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

优秀德育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6-0254-03

2014年2月24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1]。“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1]高校作为知识创造和文化传承的高地,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以实践来回答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把一代代大学生培育成为追逐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民族脊梁。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价值理想和道德准则,它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内心,奔流在中华儿女的血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中华民族持久的精神家园。“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1]没有了精神命脉,精神家园就会荒芜;没有了价值理想,信仰就会模糊;没有了道德准则,文明将会被践踏。新文化运动以降,以儒家思想文化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式微,在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中面临商业利益与传统精神价值的冲撞、现代信息技术浪涌和网络信息泥沙俱下的多维冲击,在隐含着西方价值观念的西方现代文明强势倾轧之下,激荡了在社会转型和文化冲突中多元思想价值观念的交锋,理想的淡漠、信仰的迷失、道德的沉沦已经折射在一些国人的行为异化中。在追逐物欲与精神价值的心灵博弈之间,我们要拨开物质繁华的迷雾,对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涌流的通道,重拾高尚的价值理想,重塑丰盈的精神家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中华民族先人们创造的优秀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但无论是“器物文化中那些卓越的工艺品,还是制度文化中精粹的管理思想,都是由相应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所指导和决定的”[2],也就是说,是思想文化决定了器物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走向。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文化及其体现出的精神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精髓、是灵魂。先秦以降的两千多年,灿若繁星的先贤们凝结出闪烁着历史光芒的价值思想,汇聚成中华文化的鲜明品格,构建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刚健有为的自强精神、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和而不同的包容和谐精神、仁者爱人的道德人文精神、革故鼎新的变易精神、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哲理,无不在历史长河中迸射着思想的光芒,高扬着中华民族追求真善美的理想,成为中华民族能够谓之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任何信仰与道德和价值观都是密不可分的。思想文化蕴涵着价值观。培养本民族的共同价值观,离不开本民族的先进思想文化的滋养。因此,我们要深入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价值,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夯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精髓,培育大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品质

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3]高校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教育和培养大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明大德”就是要培育大学生具有“天下兴亡、人人有责”的爱国情怀

“明大德”就是要有“中华一家、和谐统一”的博怀。“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王制》)的“大一统”思想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而从历史时空上看,秦统一之后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社会,统一的时间约占70%[4]。而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几段繁华盛世也是出现在大统一时期。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统一、祈求社会的平和安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共同诉求。跳出旧式的忠君式的爱国主义窠臼,正视中华民族共同创造文明历史的事实,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当代大学生弘扬理性的爱国主义的首要之义。

“明大德”就是要有“治平天下、舍我其谁”的高远志向。在具有务实精神的民族性格导引下,“入世、经世”始终是报有“立德、立言、立功”政治理想的士人的人生选择。无论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情怀,还是“如欲治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的豪气,都体现出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积极投身于治国平天下的高远志向。大学生作为青年知识分子中的优秀群体,要树立起复兴民族伟业的高远志向,以务实的精神,成才报国,勇担时代重任和历史使命。

“明大德”就是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气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张载)的主体觉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忧患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慷慨呼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文天祥)的铮铮铁骨,既闪烁着理想人格的光辉,更传递着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和道义责任感,一代代仁人志士面对屠戮不屈膝的民族气节千古流芳。当代大学生虽身处和平时代,但应以铮铮风骨、凛然正气砥砺自己成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民族脊梁”。

(二)“守公德”就是要培育大学生具有“悲天悯人、仁爱共济”的社会良知

“守公德”就是秉承“天人合一”以保护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乾卦彖辞》)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二十五章》)阐明了人的主体地位,而人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完全有能力“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地参矣”(《中庸》)。依“仁道”以“推恩”仁极万物,以道德终极关怀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世界。当代大学生要建立起对人─社会─自然多重关系的道德思考,在改造自然世界的实践中更应从内心产生对自然的感受、发现和体验自然之美,为建设永世山青水绿的美丽中国而奉献智慧。

“守公德”就是秉承“仁者爱人”,要有推己达人的悲悯情怀。“仁爱”是中华传统价值体系中最为核心的价值观之一。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到“天下人皆相爱”(《墨子・兼爱》),推己达人的博爱精神、和谐共济的仁爱情怀、悲天悯人的道德关怀始终充盈在中华民族的心间。当代大学生要发扬这一博大的仁爱精神,用纯洁之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关系。

“守公德”就是秉承“天下为公”,要有兼济天下的担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大同篇》)这是古人描绘的大同世界。追求公平、崇尚正义,建立“大同世界”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不患寡患不均”“扶贫济困”“兼济天下”等思想和主张反映了古人忧思民众、追求公平的正义诉求。当代大学生应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做出贡献。

(三)“严私德”就是要培育大学生具有“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

“严私德”就是要有治平天下的宏图之志。成就大事业的人,必然是具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古代儒家曾经为人生设计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道路,并且用“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孟子・尽心上》),昭示了古人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高洁志向。树立大志就是要将个人的旨趣与国家的前途命运和社会发展需要联系在一起,大学生“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5],才能在人生奋斗中创造出自身的生命价值。

“严私德”就是要有舍生取义的理想人格。“君子喻于义”(《论语・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正是这种为了理想不惜杀身殉道、舍生就义的奉献精神,造就了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这些“民族脊梁”身上闪耀着理想人格的光辉,鼓舞和激励着代代后来人,在国家和民族危亡时敢抛头颅、甘洒热血。身处和平年代的大学生应继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秉承理想与正义,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严私德”就是要有明礼诚信的道德修养。“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曾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所信奉的道德规范和安身立命的精神力量。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当代中国,“仁义、孝亲、尊师、忠信、诚信、善良、纯朴”等这些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道德精神仍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规范和导引。“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上》)当代大学生应坚持自己的道德操守,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在追求自身人格完美中达成远大的理想。

“严私德”就是要有勤奋躬行的知行意志。学与思必须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学与习也必须结合起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论语・学而》)。要在思考中获取新知,要在实践中萃取真理,要在躬行中磨炼意志品格。正所谓“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当代大学生要珍惜美好时光,发奋钻研科学文化知识,知行合一,勇于在社会实践中磨炼自己,早日成为栋梁之材。

“严私德”就是要有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变易”思想是中华民族矢志创新求变的原动力。在“观法于天”“观法于地”(《系辞下》)中,中华民族的一代代仁人志士始终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奋发图强的座右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激励着中华民族变易日新、自强不息,催发着中华文化的赓续不衰。当代大学生要以朝气蓬勃、刚健自强的精神,在投身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事业中书写人生的光彩。

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德育链条,丰富课程教育体系

高校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合融入教学。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结合,利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教学。高校要利用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选必修体系,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向大学生推荐必读书目或指导书目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广泛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同时要发挥好图书^的作用。各专业课程也应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自觉肩负起人文教育的职责。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泽校园文化,充盈素质教育体系

高校要结合自身建设发展历史凝练升华出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重品格和体现现代大学特质的大学精神,凝聚师生价值共识。要发挥高校学术研究和文化创造的优势,加强对中华文化的学术研究,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和现代性表达转换,形成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要采用契合时展特点和适合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的传播手段,广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校园环境建设,在校园规划、建筑风格、人文景观、室内装饰等方面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格调品位。要结合中华传统节日开展仪式教育活动,设计组织“中华经典诵读”“中华礼仪展示推介”“传统艺术鉴赏”等校园文化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引导大学生追求真善美。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砥砺社会实践,延展社会教育体系

文化的认同既源于思想的感召、精神的引领,也源于情感的融合、实践的捕获。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完善组织和制度等体制机制保障,挖掘和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组织和动员广大学生到社会实践中锤炼品质、磨炼意志。要利用好各地文化古迹、历史文化博物馆、民族英雄纪念馆等物质文化基地和非物质文化基地;要支持大学生开展游学活动,在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和人文地理中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对国家的热爱;要组织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在体察世风民情中,让广大学生从人民群众身上真实把握中华传统美德汩汩流淌的生生脉搏,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在创造美好未来的宏图伟业中蓬勃不息的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取之不竭的道德力量和精神价值,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源泉。高校和社会各方面要协同合作,将一代代大学生培养成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力军,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魄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2]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J].学术研究,2013(11):35-39.

优秀德育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02-0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筛选和积淀的精华,凝聚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也是我们当今社会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渊源。党的十报告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背景,在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显现出了强大的功效。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养料,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行性分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本身就具有教化功能,能够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融合。

1.1 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来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演化而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它以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作为载体,广泛包含了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等主体形式。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的精华、精神和气魄,体现着民族精神的价值,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在中华民族的社会和思想的发展史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包含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奋发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思想、厚德载物的宽厚包容思想、以和为贵的和谐大同思想、克己奉公的人生态度和诚实守信的诚信品质等等,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价值观的正能量。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来教育和引导当今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容易得到大学生的认同。

1.2 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向大学生宣传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和文化,用先进的文化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和重要渠道,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从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中汲取文化养料,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路径,拓宽教学的视野,构筑起坚实的人文基础。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容易为大学生所喜爱和接受,并使之能够自觉在现实中遵循相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在教学中深入阐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也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教育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武器,只有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才能更好的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2.1 有利于丰富课堂内容,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丰厚资源。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提供了宝贵的教学资源支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观上提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主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倡尊重自然,珍爱生命的哲学思想,有利于大学生培育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人生观上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发进取精神。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发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增强大学生抵御挫折的能力,在成才的道路上能够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上提倡"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整体价值观,强调道德人格的价值远远高于物质利益的价值,只有合乎道义的"利"才允许获取,对于引导大学生抵制和克服社会中过分世俗化和物欲化的价值倾向,正确认识金钱的价值,培育忠于国家人民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大学生通过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祖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可以增强自身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2 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引导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修养素质。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文献中,包含着一个个生动有趣的事例。通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讲授这些蕴含着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思想的事例,一方面能够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减少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伦理型的文化,注重对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素质。因为不管是儒家的"先义后利"、"义以为上"的义利之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治世信念,还是道家的清静无为、"法天、法地、法自然"的逍遥游人生理想,都是轻物质享受,重高尚志向的思想理念。诸子百家思想中普遍认为,应该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通过勤学、修身、自省、慎独的方式以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现实教育意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理念,对于大学生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塑造优良道德品质、完善美好人格境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3 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需要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和民族英雄,他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为拯救民族危亡和实现民族振兴贡献了全部力量。从古代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的张骞,维护民族团结、和亲远嫁的王昭君和文成公主,驱除鞑虏、精忠报国的岳飞,到近代抗击侵略、舍身报国的戚继光,为唤醒国民而献身变法的戊戌六君子,以及为新中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烈等,他们正如鲁迅先生说所的"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通过了解和学习杰出的历史人物的先进事迹,树立优秀榜样,可以更好激励大学生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主动将个人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历史使命贡献智慧、青春和力量。

3.结语

目前,市场经济的刺激,网络文化的熏陶,东西方意识形态的交流与碰撞,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严峻挑战。为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达到培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符合时展需求的德才兼备的人才的教学目的,需要我们更好的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因素,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 王晓华: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第10期。

[2] 迟成勇、吴锦旗: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7月刊。

优秀德育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253-02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价值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沉淀和积累,本身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高职医学院校的教育提供了宝贵且丰富的教学素材。纵观医德所倡导的核心思想,以及社会普遍反映的医德问题,大多都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答案,例如:“推己及人”、“医非仁爱不可托”等,这些医德的理念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应该将其精髓引入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贯穿于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2014年5月4日主席考察北京大学在师生座谈会上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必须从中汲取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高职医学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医务人员的重要阵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来,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们担负起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内在统一的。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和价值观为教育的目的。例如其内容包括理想信念的教育、思想道德的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这些内容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谋而合。在高职学院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善于挖掘中华文化传统的精华,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缺失及其原因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缺失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所有的高校中都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们都非常的时髦,他们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西方的文化和节日非常了解,并被卷入“海外热”的浪潮中。最热衷于韩剧、美国大片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名人、名著等了解甚少,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由于学生文化层次的差异,他们对中华优秀文化相关的知识十分薄弱。

(二)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缺乏的原因

1.高职医学院校教育的弊端。高职医学院作为职业教育的医卫类学院,主要是培养与社会接轨的医务人员,医学技术人才作为主要目标。学院都会比较偏向于医学知识的专业教育,而对于基础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一般都处于比较边缘化的状况,更不用说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导致培养出来医务人员并不具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都比较差的现象。这就是为什么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脱节的重要症结所在,也是现在医患关系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师正确地传授观念。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教育中,教师应该对学生正确地进行知识的传授,除了重视本课程的传授之外,对其他门类的课程也不应该持有偏见。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老师,更应该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要做好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了高校任教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外,需要全体的教师们共同地参与其中,对学生进行正确观念的传授。

3.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的影响下,很多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目标非常的明确,这是为了提高学校的就业率,让学生更好地就业就成为一个比较单一的培养方向。但很多的企业因为发展的需要,比较青睐复合型人才,他们更注重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养,以及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我们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综合素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