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生产管理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8 14:54:20

服装生产管理

服装生产管理篇1

服装生产质量管理控制是从生产的计划阶段直到大货出运的整个过程都要进行的质量控制,要求在生产过程中的所有环节,对系统和工艺进行实时检查,对于公司的每一份订单,都必须有最终的质量控制报告,以保证质量符合要求。

公司的质量控制人员会在生产期间定期到供货商处查看,监督并确保供货商严格执行了公司质量标准与要求。公司人员应当有权利在生产前、生产期间以及生产后的任何时间都能随时检查所有服装和查阅所有记录。

服装生产质量管理控制的主要目的不仅是检查出次品的百分率,而是要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能够在以后的生产中尽早纠正这些问题。

服装生产质量检查步骤

一、原辅材料的检查

服装的原辅材料是构成服装成品的基础,把好原辅料的质量关,防止不合格的原辅料投入生产,是整个服装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基础。

(一)原辅料入库前的检查

(1)材料的品号、品名、规格、花型、色泽等是否与入库通知单及发货票相符。

(2)材料的包装是否完好、整洁。

(3)核对材料的数量、尺寸规格及门幅等内容。

(4)检验材料外观及内在质量。

(二)原辅料保管状况的检查

(1)仓库环境条件:湿度、温度、通风等条件是否适合有关原辅料的贮存,如储存毛织物的仓库需具备防潮、防蛀等要求。

(2)仓库场地是否整洁、货架是否光洁,以免沾污或损坏材料。

(3)材料堆放是否整齐,标志是否清晰。

二、技术文件的审核

技术文件是影响产品质量的主因,属于生产中的软件部分。产品投产前,必须对各项技术文件

(一)缝制工艺单的审核

对所制定的缝制工艺标准进行复核检查,核对有否遗漏和错误,如:①各部位的缝合顺序是否合理、顺畅,缝迹缝型的形式及要求是否正确;②各部位操作规程、技术要求是否准确明白;③特殊的缝制要求是否明确指出。

(二)样板质量的审核

服装样板是排料划样、裁剪和缝制等生产工序中必不可少的技术依据,在服装的技术文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样板的审核及管理要认真细心。

(1)样板的复核内容

①大小样板数量是否齐全,有否遗漏;

②样板上的书写标记(款号、规格等)是否准确,有无遗漏;

③复核样板各部位的尺寸规格,若样板中包括缩水率,需核对缩水量是否留够;

④各衣片样板间的缝合处尺寸是否准确一致,形状是否吻合,如前、后衣片的侧缝、肩缝等处的尺寸是否一致,袖山与袖笼的尺寸是否达到要求等;

⑤同规格的面、里及衬的样板之间是否相互匹配;

⑥定位标记(定位孔、剪口)、省位、褶裥位等是否准确,有无遗漏;

⑦按大小规格将样板码齐,观察样板跳档是否正确;

⑧经纱标记是否正确,有无遗漏;

⑨样板边缘是否光滑圆顺,刀口是否齐直。

当复核审验合格后,需沿样板的边缘加盖审核章,并登记发放使用。

(2)样板的保管

①将各种不同种类的样板分类、分档,以便查找。

②做好立卡登记工作,样板登记卡上应记载样板原有编号,大小样板的片数、品名、型号、规格系列及存放位置等信息。

③合理放置,防止样板变形。如将样板放在搁架上时,应大样板在下,小样板在上,搁放平整。吊挂存放时,应尽可能使用夹板。

④样板通常放在通风干燥处,以防止受潮变形,同时要避免阳光直接曝晒以及虫蛀鼠咬。

⑤严格执行样板的领用手续及注意事项。

(3)利用计算机绘制的样板,保存和调用均比较方便,同时可减少样板的存放空间,只需注意样板文件多留几个备份,以防文件丢失。

三、裁剪过程的质量控制

(一)裁剪前的要求

裁剪是服装加工的第一个环节,裁剪质量是保证缝制质量的前提。在对面料正式裁剪前,应注意以下项目的核查,把好裁剪质量关。

(1)核对原、辅料收缩率测试数据。

(2)原、辅料等级是否符合要求。

(3)面料纬斜有否超标。

(4)样板规格是否准确。

(5)色差、疵点、亏损、残破等有否超标。

(6)大小样板数量与样板登记卡是否一致。

(7)用料率定额是否明确,面料幅宽与生产通知单是否符合。

(8)技术要求和工艺规定是否清楚明确。

二)排料划样的审核内容

(1)排料图上的样板型号、规格及面料的品号、色泽、门幅等与生产通知单是否相符。

(2)面料正、反面有无划错。

(3)大小样板有无漏划或错划。

(4)排料图上衣片经纱方面是否偏斜,有否超差。

(5)衣片的倒顺向、拼接、对条对格等是否符合技术要求。

(6)总用料率是否低于额定耗用标准。

(7)划样是否清晰,每个裁片的规格是否准确,定位标记有否漏划或错划。

(三)铺料质量控制内容

(1)所铺面料的品号、色号、花号是否与生产通知单相符。

(2)铺料的幅宽、长度是否与排料图相符。

(3)铺料的方式是否符合工艺技术要求。

(4)铺料的正反面、倒顺向、对条、对格及对花是否符合技术要求。

(5)每个色泽或花型所铺层数与裁剪方案是否相符。

(四)分包、编号、捆包的审核

(1)有无分错包的现象。

(2)各裁片包的编号是否清楚、准确,有无编错、漏编或重复编号现象。

(3)同包内各部件规格是否相配。

(4)包内部件是否理齐扎好。

(5)包外标签是否标准、清晰、正确,如产品批号、规格、色号、花号、数量等是否与包内相符。

四、缝制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缝制是服装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所涉及的工序、人员及设备均较多,是质量易发生问题的部门,也是质量控制的重点。我们要求用流水线式加工。这样可以保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质量连续稳定。质量控制人员应当在生产现场和生产流水线末端监督质量。主管人员应当经常在生产现场巡查。一旦发现问题,应当立即停止生产,直到找出问题所在并解决以后,方可重新开始生产。出现问题要做好记录。应当有机修工对机器进行维护。所有机器都应定期检查维修。建议供货商可以与机器制造公司建立维修服务合同。机器操作者负责确保机器正常运转。如果出现大的机器故障,应当立即与机修工或主管取得联系。出现断针情况应当记录下来。所有断针的部位应当记录在工作日志中。

(一)缝制前的要求

(1)领取衣片时,核对是否与生产通知单中的批号、规格及款式相符合。

(2)核对每包或每扎的裁片数。

(3)核对衣片规格尺寸有否变形。

(4)核对工艺单和样衣是否符合。

(5)核对裁片需组合部位是否吻合。

(6)核对辅料、衬料与面料是否匹配。

(7)操作要求是否清楚、明白、正确。

(二)缝制加工中的质量控制

1.加工工艺的核查

主要检查实际生产加工是否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规定的工艺设备及规定的工艺方法进行。

2.在制品、半成品的质量检验内容

①所使用的各种辅料,如线、带子、扣、填充料及衬料等是否与规定的相符;

②缝制质量是否符合工艺技术要求,如兜牙宽窄是否一致,缝迹整齐与否,各部位对条、对格是否在要求范围内,等等;

③中间熨烫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如分缝是否熨烫到位且平挺;

④商标、规格标志及成分与洗涤标志等是否钉准、钉牢;

⑤部件尺寸及半成品尺寸的误差是否在允差范围内;

⑥产品是否整洁,无油污、水渍、浆点、擦伤等情况。

(三)缝制过程中检验点的设置

在缝制过程中的检验也称中间检验,如果检验点设置得合理,不仅能大大减少返修劳动量,同时能及早找出质量问题的根源,控制不合格品的产生。

不同款式的服装,其检验点位置的设置不同,可参照以下几点:

(1)由检验点验出的疵病,应不必为返修疵点而拆开完好的成品。

(2)检验点应不被以后的工序所覆盖。

(3)合理配置检验员,并提供适当的工作量

(四)疵品统计

对缝制过程中的在制品及半成品进行质量检验的同时,应将检验的结果记录统计,并及时反馈给有关人员,使管理、技术人员对产生废次品的员工进行必要的指导,以控制残次品的增多。

五、锁钉、整烫质量控制

(一)锁钉质量检验内容

(1)锁眼、钉扣线的性能、颜色是否与面料相匹配。

(2)扣眼间距是否与工艺要求一致。

(3)锁眼的针迹密度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4)纽扣钉得是否与扣眼位置一致,扣上后是否平服。

(5)钉扣是否牢固、耐用。

(二)整烫质量检验内容

根据服装的材料和款式调节熨斗的加热温度。为了避免熨烫后出现极光的痕迹,建议使用尼龙熨斗罩。对厚重针织物来说,建议在熨烫服装时使用一些定型板,这样可以保持熨烫时服装不走样。

(1)熨烫外观是否平挺或符合设计要求。

(2)有无烫黄、烫焦、变硬、水花、亮光、渗胶等现象。

(3)线头、污渍是否清除。

(4)折叠形式是否符合要求。

(5)零部件是否放于服装的指定位置。

六、成衣检验

服装的检验应贯穿于裁剪、缝制、锁眼钉扣、整烫等整个加工过程之中。在包装入库前还应对成品进行全面的检验,以保证产品的质量。

成品检验的主要内容有:

(1)款式是否同确认样相同。

(2)尺寸规格是否符合工艺单和样衣的要求。

(3)缝合是否正确,缝制是否规整、平服。

(4)条格面料的服装检查对格对条是否正确。

(5)面料丝缕是否正确,面料上有无疵点,油污存在。

(6)同件服装中是否存在色差问题。

(7)整烫是否良好。

(8)粘合衬是否牢固,有否渗胶现象。

(9)线头是否已修净。

(10)服装辅件是否完整。

(11)服装上的尺寸唛、洗水唛、商标等与实际货物内容是否一致,位     置是否正确。

(12)服装整体形态是否良好。

(13)包装是否符合要求。

服装成品检验标准

1、门襟顺直、平服、长短一致。前抽平服、宽窄一致、里襟不能长于门襟。有拉链唇的应平服、均匀不起皱、不豁开。拉链不起浪。钮扣顺直均匀、间距相等。

2、止口丝路顺直、不反吐、左右宽窄一致(特别要求除外)。

3、开叉顺直、无搅豁。

4、口袋方正、平服,袋口不能豁口。

服装生产管理篇2

我国是世界的服装加工厂,服装的需求来自国内外两个市场。从国内市场来看,我国服装需求增势不明显,价格上升幅度较小。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3年7月,国内服装类商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与上年相比涨幅略有下滑,总体呈现出服装产品供给大于需求的趋势;从国外市场来看,服装需求增长不明显。2014年1-9月,我国服装累计出口额1388亿美元,同比增长6.5%,增速较2013年同期下滑5.8个百分点。根据相关机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前7月我国纺织服装对欧盟、美国、日本的出口增速不敌东盟,尤其是对日本的出口增速回落明显。销售增速继续下滑,品牌竞争更加激烈,销售渠道竞争融合,在当前商品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变的零售时代,服装企业已经进入了变革时期。

2.服装产业结构水平

一般来说,服装产业的发展相对于制造业而言,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工业化阶段、自然品牌阶段、品牌阶段和多元化阶段,目前我国服装产业主要徘徊在相对比较初级的第二阶段———自然品牌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服装企业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服装品牌的重要性和由服装美学意义延伸出的文化价值,服装品牌之间无显著区别。我国虽然是服装生产大国,但是优势主要来源于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而近几年来,以印度、巴基斯坦为代表的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正在迅速崛起,与我国同质化竞争逐渐加剧,如果我国服装产业结构长期处于较低的阶段,将会逐步失去传统优势地位。

3.服装企业生产库存情况

我国服装企业一直饱受高库存的困扰,截至2014年上半年末,A股、H股62家上市服装企业存货达到597.24亿元,比上年末的536.89亿元上升了60.35亿元,库存一直居高不下,从而产生了“服装库存够卖三年”的说法。在完整的服装生产供应链中,每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库存积压现象。目前我国服装企业库存一般集中在生产和销售这两个环节,产销合一的大型服装公司高库存现象尤为突出。高库存意味着产品大量积压,不仅占用公司运作资金,而且耗费人力、物力,使得公司的管理成本增加,拉长产品的周转周期,降低企业的营业利润。

二、我国服装企业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生产管理模式比较落后

当今世界上比较成熟的服装生产管理模式有:以欧美企业为代表的开放自由式管理、以韩国企业为代表的军营式现场管理、以日本企业为代表的日式现场管理。我国服装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主要是在20世纪50年代学习前苏联经验的基础上创立发展起来的,与上述三种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相比,我国企业的生产管理理念、生产管理方式都相对比较落后,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2.生产设备比较陈旧

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快交货”的现代模式要求服装企业有较高的生产效率,服装生产从设计、裁剪、缝制、后整理要经过几百道工序。但我国大多数服装企业的生产设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仍是以人力为主体,操作工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很容易造成产品质量和生产速度的差异,严重影响到服装企业的生产效率。即使有些企业意识到设备的重要性,但仍使用技术含量较低的初级设备,高科技生产设备只成了摆设和对外宣传的工具。

3.专业生产管理人才匮乏

服装企业生产现场管理需要的是既懂生产技术又懂企业管理的专业复合型人才。目前服装企业的生产管理人员专科毕业的很少,大部分是在参加工作之后在实践中自行积累经验。随着服装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迫切需要一批有高学历背景,集技术与管理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大多数服装院校开设的课程中涉及到生产现场管理的不是很多,造成了目前我国专业学习服装生产管理的学生人数不多,服装企业专业生产管理人才匮乏。

4.企业生产进度滞后

服装企业生产进度滞后不仅容易造成高库存,还影响企业的交货日期。生产进度控制的目的在于依据生产作业计划,检查零部件的投入和出产数量、出产时间和配套性,保证产品能准时装配出厂。我国很多中小型服装企业生产进度弹性较差,不能够按时交货。以某服装公司为例,按照订单要求在10月15号出货,但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不能够按时交货,导致服装企业面临着数十万的罚款。

三、提高服装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1.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

设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服装产品的质量。服装企业应该及时更新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例如,为了克服传统服装设计中手工操作效率低、重复量大等问题,可以利用服装CAD软件,它具有高速计算和存储量大的优点;通过使用服装CAM软件,可以简化初裁、缝制到精裁的过程,从而大大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CAD与CAM、拉布机等组装成整体后,能够提高西装企业20%-30%的生产效率,提高针织服装企业至少10%的生产效率。总之,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可以有效降低工人的操作强度,减少对熟练工的依赖,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2.采用先进的生产管理方法

在精益生产方式中,5S管理、目视管理、定置管理受到了制造企业的追捧。服装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这些先进生产理论,提高生产效率。5S管理是指在生产现场中对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环境、信息等生产要素展开相应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五项活动,使生产现场达到最佳的状态;目视管理是指通过视觉导致人的意识变化的一种管理方法,也就是说通过人的眼睛观察情况,及时调整行动、方式、方法来进行现场管理。例如,在服装企业中,可以将生产计划指标用图标形式展开,并按照日期用醒目的颜色、语句显示指标完成等情况;定置管理是对生产现场中的人、物、场所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使之达到最佳结合状态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在服装企业生产中,定置管理主要应用于机器设备、工作场所和人员的定置设计等。

3.实施人性化管理

服装企业的生产管理离不开对生产工人的管理,泰勒提出“生产管理权限应不断下放”,说明生产工人的能动性越来越重要,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率。为了提高生产工人的劳动积极性,需要生产管理人员真正站在工人的角度进行人性化的管理,提高服装生产工人的生产能力、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效率。此外,企业可以通过赈灾捐款等公益活动提高企业的形象和社会知名度,培养工人对企业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进而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

服装生产管理篇3

中图分类号:F76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1-0156-02

引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中,积累了许多视觉经验和知觉经验。看到红色交通指示灯,我们会停下并感到烦躁;看到绿色交通指示灯,我们可以自由走动并感到放松。而中国烹饪历来讲究“色、香、味”俱全,以激发食欲,其运用之妙,关键在于颜色,食品的色泽影响人们对食物的新鲜、生熟、味道进行先入为主的判断。对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服装行业来讲,将颜色运用到生产管理之中,结合人的感觉与行为反应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操作方法会有助于生产的正常进行,提高生产的效率。

一、颜色管理概述

所谓“颜色管理”2是将整体的管理工作以不同的特定颜色加以区分,让员工通过对颜色的辨识和比较,知道管理的要求、目的以及如何避免出错。进行颜色管理,主要有三种方式:

1.颜色分级法。具体的方法就是以绿、蓝、黄、红等颜色标示于容器外或看板上,表示不同的等级。主要运用在生产管理、安全管理、品质管理等方面。

2.颜色标示法。将颜色标示在容器外及广告牌上,便于进行工作流程管理、异常警示及防止错误发生。主要运用在物料管理、保养管理、人员识别等方面。

3.颜色心理法。利用不同的颜色对视觉及心理产生影响,以提高管理者的注意力,或改善工作的环境,主要运用于工厂环境设计等方面。

二、颜色管理在服装生产中的运用

(一)颜色分级法的运用

1.生产竞赛。我们常可以看到服装企业为了管理上需要,会拟订出一些生产竞赛,通过成绩公告让员工了解各单位成绩,与此同时利用人的好胜心理,刺激员工努力工作。利用颜色分级法可以使这种竞赛的效果显著(如成绩第一用绿色标示,成绩第二用蓝色标示,成绩第三用黄色标示,成绩第四用红色标示),然后据各小组的具体生产情况给予实质的奖励,比如奖金、假期等,使成绩颜色与奖励挂钩,激励员工努力工作改变其成绩的颜色。

很明显,简单而直接的颜色分级法比用一些文字说明好很多,显著的颜色可以带给参赛小组强烈的刺激,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工业安全。对于服装企业而言,员工在熨烫、车缝等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意外,因而生产安全问题一直以来是一个问题。颜色分级法可以对员工起到有效的警示作用,让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将一十字形表格划成30或31等分,表示日期。在当天无人发生意外时,用绿色表示;如有轻伤(无须到医院就医),用蓝色表示;轻伤(需要到医院就医),用黄色表示;重伤(需要住院),用红色表示。

这个象征着红十字会的十字架上表示的工伤情况,可以给作业人员敲警钟。看到它,员工作业时就会小心一些。

3.生产进度管理。服装生产企业,不论规模大小,其生产的运作程序是基本一致,主要包括:订单咨询、样板设计和纸样制作、生产准备、裁剪、缝制、熨烫定型和包装储运七个步骤。

由于服装生产要经过诸多的工序,每一道工序的完成情况影响到下一工序的生产质量,进而影响整批服装产品的完成日期,因而对每一道工序的生产期限都要严格控制。具体步骤如下:首先按照交货期限制作生产的进度计划表(包括服装生产进度要求、款式说明书、成品规格表、加工工艺流程图、质量标准等生产技术资料和文件)。然后,每周由专职人员对产品的完成进度进行评估,届时完成规定工作量用绿色表示;完成规定工作量的2/3,用蓝色表示;完成规定工作量的处于1/3~2/3之间,用黄色表示;完成规定工作量低于1/3,用红色表示。

将表置于醒目的位置,便于员工察看生产进度,把握好自己的工作量,当工作量赶上规定工作量时,要改变表中所示的颜色,表中颜色全为绿色时表明生产按期完成。这样的方法可以加强各员工的协作关系,为一个目标而努力工作,以使整批产品按期准时交货。

(二)颜色标示法

1.生产管理。服装生产中的作业主要利用缝纫机、包缝机等设备来完成,一旦机器出现故障,或者员工对缝制工艺不熟悉,都有可能对整批服装生产的进度造成影响。利用颜色标示法能够快速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在每一个设备上安置一个三色牌,红色代表设备故障;黄色代表工艺不熟悉,需要专人指导;绿色代表材料将用完。员工根据具体的情况挂出相应的色牌,当现场主管巡视时,只要看到色牌就知道某个工位上的作业员的困扰,可以迅速找专人来解决该问题。

另外,根据每个作业员的作业情况可以分为新进人员、辅导员和技术生。新进人员指刚来工厂的员工;辅导员指操作熟练、可以对新员工进行指导的员工;技术生指设备操作熟练程度介于新进人员和辅导员之间的员工。可以利用不同颜色的肩章、套袖、工作服对其进行区分,使工作人员能够根据工作服的颜色识别出着装者的技术熟练程度并向其请教,缩减了打听熟练工的时间,使生产效率提高。

2.裁片缝合管理。由于资金、技术、生产规模等方面的壁垒较低,大量资本进入服装业,竞争非常激烈。要想谋求生存与发展,服装企业必须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作快速反应,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出新产品,生产出规格多、数量少、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的产品。为缩减成本、加快生产进度,服装企业的作业多采用分段外加工方式,将一件衣服的制作分拆成几个片断,分别委托不同的工厂加工(如进行印花、染色等),然后再将这些裁片收回,整理缝合成完整的衣服。这样也带来一些问题,比如衣服的尺码不一,裁片的大小也有许多种,但单靠肉眼来进行区分是很难的,不小心把M号的裁片当作L号裁片来用,做出来的衣服就成了次品,这对公司是不小的损失。运用颜色标示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服装企业可以要求代加工厂在每件裁片上,依据裁片所属的规格,缝上一根代表着缝合片所属规格的毛线,比如红色代表S码,黄色代表L码,蓝色代表M码等,这样在缝合衣片时,通过颜色的差异性,比较容易掌握每个裁片的尺码,减少出错的机会。

3.包装管理。服装生产的最后两个工序分别是熨烫和包装,一般包装人员进行包装时,很难直接辨认出服装的规格,必须看标签才能辨认出型号大小。如果标签的位置不明显,只能破坏熨烫好的服装造型,翻出标签进行识别。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两个:

(1)运用有色的小夹子解决。这些不同颜色的小夹子代表不同尺码,熨烫完毕,作业员可依据服装的尺码,夹上不同的夹子。这样,包装人员就可以根据这些夹子的颜色来分辨服装的尺码,不但节省了包装的时间,同时有助于服装品质的提升。

(2)对有衣架的服装进行包装,可运用有色的衣架解决。不同颜色的衣架代表不同尺码,熨烫完毕,作业员可依据服装的尺码,撑上不同颜色的衣架。这样,包装人员就可以根据这些衣架的颜色来分辨服装的尺码,有助于物流速度的提高。

(三)颜色心理法

颜色对于人的心理因素影响颇大,利用假日时间到郊外做休闲活动,借助青山绿水可以舒展身心;在办公室摆上绿色植物,可以使员工在疲累时获得舒缓。因此,有效利用颜色对人所产生的心理影响来做工作现场所的布置,不仅能提升人员的工作质量,而且还可以使员工获得身心上的调剂。一些小方法罗列如下:

1.工作场所的墙壁尽可能采用较柔和的色彩。据调查,长时间在色彩灰暗作业环境下劳动,就容易使人感到心情紧张,产生郁闷、恐惧之感。思想烦躁、视觉疲劳、生理上消耗的识别物体能量增大也容易引起作业动作变形,影响劳动效率提高,同时也增加了潜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墙壁采用较柔和的色彩,例如浅黄色、浅蓝色,可以缓解工作压力。

2.在工作场所内摆设一些花盆,以绿色植物为主,工作区域的走道涂上绿色。因为绿色是森林的主调,富有生机,可以使人想到新生、青春、健康和永恒,。它有助于消化和镇静,促进身体平衡,这对克服疲劳和消极情绪、舒缓员工身心有一定的作用。

三、企业实施颜色管理注意事项

1.企业管理制度的设计一定要量体裁衣,不能看到别的企业采取新的管理方式,运作得有声有色,就进行单纯模仿,将新的方法修正成最适合本企业需要的方式才是有意义的。

2.使用颜色要统一,遵循两个原则:

(1)依据法规及习惯性进行管理。比如美国各州交通连络委员会要求各厂商于运输各类危险物品时,运用白底红字标示有毒物、易爆物、有毒气体、催泪气体;运用绿底黑字标示压缩气体;红底黑字标示易燃性液体。

(2)没有涉及法规或习惯性时,由公司自行规定;但涉及多部门时则要统一规定。

3.应当加强颜色管理的宣传,使颜色管理的功效深入人心,员工能够主动地运用这种管理方式,约束自己的行为。这需要负责人带领员工去示范单位参观,让员工对颜色管理的功用有切身体会。在制定一些细节措施时,应当由员工共同参与进行。此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加强管理者与现场作业者的沟通。

4.运用颜色管理要考虑到实用性。当某个方法已经失去原有的功用时,要立刻放弃它,以免给管理过程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参考文献:

[1] 周可.颜色管理[M].台北:书泉出版社,1996.

[2] 庄国铭.企业颜色管理[M ].台北:前程企业管理公司,1986.

服装生产管理篇4

我国是服装生产和消费大国,不同类型的服装企业遍布全国各地,服装市场繁荣、流通量大。随着国内外服装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服装这个行业自身的特殊性,使得目前很多服装企业都存在比较严重的库存管理问题。关于库存管理方面的研究真正受到人们重视和关注是在90年代后期。库存管理作为服装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对于有实物产品产出的生产型企业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其管理的原则和目标是通过调节库存积压、生产需求预测的不准确、仓库人员应对危机能力以及生产与仓库衔接不到位之间的内在联系来使企业利润最大化。

不断提高库存管理水平,进行适时而恰当的库存管理,已经成为左右服装企业兴衰存亡的关键之一。

一、生产型服装企业库存管理面临的问题

在快速发展和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先,服装行业也必须适应市场的快速变换,为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反应,只有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来解决库存管理问题,服装企业才能适应商品季节性、多样性、消费者的不确定性和短周期循环特性,从而更好的解决服装企业在当今时代下的库存管理问题,在实践中慢慢优化管理策略。但是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我国运用到先进管理方法的企业只占极少数,致使更多的企业在库存管理模式上存在着很多不适应现代市场的管理状况,结果使得很多的企业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严重的库存管理问题。

⑴配货计划不合理,适应不了市场环境要求。例如在冬天,天气没有想象的那么冷,生产出来的厚衣服销售就没有预期时的效果,或者设计出来的衣服款式不能满足消费者,则供应到加盟商或零售上那里去的产品就会出现滞销现象。于是,一大批一大批应季但不适销的产品就会变成积压商品,或者等待减价销售。

⑵企业间缺乏协同合作。在以前的服装企业管理中,企业考虑到的仅仅是自身的发展,很少顾及其他供应链节点企业效益的好坏而对自身会带来的影响,所以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他们之间没有达成共同的管理思想。

⑶低效率的信息传递系统。在企业运作各个环节中的信息,如销售反馈回来的市场销售信息、目前企业中库存状况、生产计划等管理的重要数据,如果存在因管理沟通不到位,就不利于总公司集中采购和商品的调配,很容易造成业务的无法控制和库存管理状况的混乱感。

⑷没有科学的市场预测方法。市场上现在还没有一个预测模型是针对服装产品的,这就使得管理者没有办法保证各种成本利益上的平衡关系,有的仅是管理者以往工作的经验和传统的方式来操作。

二、服装生产企业库存管理问题的合理化对策

(一)及时处理过季产品的库存

仓库里面储存有很多因季节销售后剩余的产品,堆放在仓库里面,没有做出相应的处理。就一直那么放在仓库里面,久而久之,这样的产品在仓库里面就越积越多,造成了仓库的能储存的货物越来越少,空间越来越窄。要广开销售渠道,采取灵活的价格策略,甚至可以参与类似于希望工程公益慈善活动。这么做不仅可以提高公司在外界的声誉,更能减少仓库的积压,改善库存管理。

(二)提高生产预测的准确度

公司生产部门在生产一种产品时,可以与销售部门沟通,因为销售人员是和加盟商以及和产品打交道的人接触的,对市场的需求就比较了解,更能确定消费者需要的商品类型。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是随之变化,所以部门与部门之间得到有效的沟通可以使各个部门都能了解到现今市场的需求,减少采购量,降低库存,增加公司的流动资金,从而来提高生产预测的准确度。

(三)进行管理制度完善化

公司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库存管理方面的制度,来保障库存信息的正确性,一定时期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存档,增强库存管理工作人员的分析洞察能力。每位仓库人员都要合理安排自身的工作,明确自己工作的分工,与其他部门之间协调沟通,从而增强库存管理人员应对危机的能力。

(四)学习先进管理模式,实现管理信息化

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 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即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到最终用户的多个环节整合成一个整体的网络结构和模式。通过服装供应链, 企业间进一步增强分工和协作, 建立高效的合作机制, 合理规划库存, 最终使各方都能获得利益最大化。同样作为服装企业本身也必须建立一个更有效的供应链执行系统, 例如仓库管理系统、运输系统、订单执行系统等。因为企业的反应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盈利水平

公司想要获得高额的利润,减少库存 ,降低采购费用和库存管理费用,公司库存管理就必须达到现代企业管理的水平,根据公司实际管理模式和管理现状的分析现状来看,选择了最适合本公司的VMI策略。要成功实施VMI策略,公司就要改变订单的处理方式,建立比较标准化的托付订单处理模式,公司物资供应中心可以根据现有的ERP系统建立一种适合自身订单的处理模式,把分散的订货、交货等环节集中起来。

首先,公司必须建立需求情报信息系统,对销售库存进行有效的管理,供应商必须能够在公司里面获得他们需要的有关信息。

服装生产管理篇5

[1]李毓.管理学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探析[J].管理科学文摘,2004(10)

[2]李盾.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报),2006(06)

[3]张敏.国际贸易实务中案例教学法创新探讨[J].时代教育,2010(04)

[4]路军.首席故事官:基于故事魅力的超级领导力[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

[5]郭忠兴.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01)

[6]吴学君.独立学院“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探讨[J].教师,2010(09)

[7]李俊利.管理学案例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J].北方经贸,2010(12)

[8]杨清,徐建良.基于复杂事件处理技术的RFID系统数据分析.微计算机信息,2006,(9):2-4.

[9]MattWelsh.TheStaged.Event-DrivenArchitectureforHighly-ConcurrentServerApplications.EighteenthSymposiumonOperatingSystemsPrinciples.ChateauLakeLouise,Canada.2011.October:21-24

[10]王衍波,薛通.应用密码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00-200

[11]王晓燕.浅谈PKI技术及其标准.上海标准化月刊,2002,Z2(018):36-3

服装生产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李杰.纺织服装供应链信息管理问题探索[J].浙江纺织服装技术学院学报,2012(4):2-3.

[2]徐志发,陈更新.面向集团客户信息化服务的移动运营体系分析[J].电信科学,2006(3):2-4.

[3]郭守前.产业生态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践[J].生态经济,2002(4):2-3.

[4]魏新辉.服装终端策划与品牌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9.

[5]李枫林,杨小平.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流及其控制研究[J].情报科学,2002(11):2-4.

[6]程志华.企业级非结构化数据管理平台研究及实践[J].电力信息化,2012(3):2-3.

[7]陈鹏.可信云平台服务运行管理模式初探[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9):2-4.

服装生产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张金娟,段向华,蒋丽华.基于精益思想的服务流程优化研究[J].物流技术,2009,(2):202.

[2]霍布斯.精益生产实践——任何规模企业实施完全宝典[M].北京:机械出版社,2009:213215.

[3]傅贤治等.现代企业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99117.

服装生产管理篇6

一、八达服装有限公司背景 

浙江八达服装有限公司位于浦江镇中山北路,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该公司与1997年成立,至今已有10年光景,是一家以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绩优企业。公司秉承兢兢业业的态度,通过严谨的前瞻规划,以产品质量为精神,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己任,加上公司自设工厂,拥有电脑设计,制版,放码,裁剪,成衣整烫系列设备生产线,赢得了广大客户的青睐。公司内销产品以弹性纤维及其它超细纤维和棉的混纺原料为面料,生产各类运动装、休闲装等系列服装,产品风格独特,质优价廉。

二、八达服装有限公司目前状况 

近年来公司的销售业绩逐年上升,至今的总投资累计已超过600万美元。公司生产从制版、绘图、排料、剪裁均采用计算机裁剪系统,保证了产品的稳定性;公司坚持质量为第一生命,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己任,因此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已经有稳定的客户。在此基础上,公司不断努力创新,不断开拓适合国内市场的优质产品,吸引更多的客户。

三、八达服装有限公司生产管理的特点 (一)生产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服装制造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其他管理围绕的核心和基础。质量是企业的生存之本。没有质量,就没有顾客,也就没有效益,企业也将无法生存。“以产品质量为精神,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己任”是八达的主题。八达生产质量管理采用了tqc管理。它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的体系。目的在于让顾客满意和本企业所有员工及社会受益,进而实现企业持续和长远发展目的。

八达tqc管理具有如下特点:

1、基本出发点是满足用户需要:八达紧抓产品质量,运用专业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生产风格独特、质优价廉的产品来满足客户的需要。

2、全员参加:八达要求全体员工都参加到质量管理中去,发挥全体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让全体员工都以“顾客至上”为原则,严格把关每一道工序。

3.管理的对象是全面的:要想使企业的业绩蒸蒸日上,必须注重对企业进行全面的管理。虽说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的核心,但八达要求其不仅仅限于产品的质量的管理,还包括对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各项工作质量的管理。

4、管理的范围是全面的:要求质量管理工作从原来的生产过程控制扩大到市场调研、设计、制造、辅助设计、物资供应、劳动人事、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即贯穿于产品质量生产、形成的各个环节,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5、采用的方法是综合的、多种多样的:八达质量管理的方法是综合的、多种多样的。针对不同的面料、不同的款式、不同技术的员工采用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

八达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制定了质量管理方针:严格制定工作计划及质量标准,严格按照工作计划完成任务并达到所定标准,做到数量和质量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每天下班前检查所做的工作及工作效率,认真分析工作状况,找出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必定要找出原因,及时拟订相应的措施,制定解决计划。

(二)生产成本管理 

1、材料费

材料在制造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面料是服装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采用的主要材料,其在生产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降低面料的成本费对降低生产成本有积极作用,八达通过以下方法来降低材料费用:(1)降低购买成本;(2)防止裁剪和缝纫加工是出现的废品;(3)在质量上严格把关,减少换片率;(4)改进样板和规格,提高面料的利用率;(5)尽量利用剩余面料;

2、劳务费

劳务费是以工作效率作为尺度进行管理的。将劳务费中的固定费用有效利用可以降低劳务费,而这重点在于提高工作人员的效率。八达对其普通员工采用的工资计算方法是基本工资+计件工资+加班费+奖金,其中基本工资是700元/月,计件工资则是根据不同款式服装的复杂程度来制定制作每款衣服的价格,加班费是4元/小时,奖金从0-300元不等。计件工资可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但是大多数员工会因为追求数量而忽略了品质,所以奖金又为服装的品质提供了保障。对除了普通员工外的员工(组长、组检员、车间主任、机修工、文员、会计、厂长助理等)采用的工资计算方法是固定工资+奖金,奖金是由质量管理状况、员工出勤率、次品率等员工工作效率决定的,因此可提高这些员工的工作效率。

(三)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1、生产过程组织的要求

生产过程是指从准备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原材料的投入开始,直到生产出该种产品的全过程,是按一定客观要求组织起来的劳动过程和自然过程的总和。

八达对生产过程组织的要求:

(1)八达要求其生产过程各阶段、各工序的进行都能紧密的衔接,使加工对象在生产过程中始终处于运动或被加工状态。

(2)八达要求其生产过程各阶段、各工序在生产能力上和产品加工数量上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各个生产环节的工人数、生产效率、设备数量等都必须进行通盘考虑,防止出现比例失调。确保生产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各阶段都能有节奏的进行,保证在相等的一段时间内所完成的产量大致相等且能够稳定上升。

(3)八达要求其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具有灵活性,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恰当的调整,以满足生产不同产品的要求。

2、八达生产过程的标准化

八达生产流程图:

面料采购面料进仓检验首件生产工艺确认裁剪裁片检验车间制作首次检验线毛处理整烫总检包装出货

生产的标准化可以保证产品的品质和保证人员的安全。我们一定要以“安全第一,品质至上,顾客至上”的原则。八达对于服装的不同款式都有不同的标准,以保证其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

四、八达生产管理的缺陷 (一)各级人员质量意识不高 

各级人员质量意识不高,一些公司领导只注重市场开发,对质量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公司领导既不参加质量管理体系知识的学习和相关的讨论会,也未参与制定公司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从而造成质量管理体系没有真正成为公司的管理手段,直接影响到了公司的发展前景。

(二)人员管理制度欠佳,员工的流动性强且素质普遍较低 

八达的考核制度不够完善,部分员工迟到或早退,工作不积极,导致工作效率降低,直接影响公司收益。制衣企业的生产车间是人员密集型的场所,大多数是靠人手来完成的,八达的员工人数常常介于301-400人,人员的变动幅度较大,将近100人。

八达的员工普遍文化水平较低,以中小学生为主,只有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员工有很大一部分是外来打工人员,各地方文化习俗都有所差异,矛盾冲突现象比较多,所以难以管理,也因此员工的品质意识也较差。

(三)生产车间整洁度不够 

八达有明确的规定,衣服应该放入规定的衣框中,不可散落在地,但是由于员工普遍素质较低,自身的清洁意识比较薄弱,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因此还是出现衣服乱堆,滚落在地,造成生产车间杂乱无章的现象。八达还要求每位员工每天上班之前首先要清理自己的桌面,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往往都是纸上谈兵。

(四)全员参加程度较低 

八达公司全员参与程度较低,由于员工普遍素质较低,他们只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所以企业员工主动关心公司,积极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的情绪不高,质量管理工作的群众基础不足。

五、八达服装有限公司生产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一) 改进公司领导层的观念 

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必须由领导层亲自参与、有效推动、有效监督和积极引导,才能达到体系的有效运行。公司领导一方面可以进行一些管理体系知识的学习,积极参与制定公司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坚持每天去制作车间查看,巡视生产车间的整洁度,督促员工提高清洁意识,使生产的产品能够满足顾客的要求。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员工端正工作态度,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二) 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 

建立一个明晰且人性化的考评制度,不仅有利于管理者有效的对员工做出评价,而且有利于开发员工的潜力。

八达考勤制度如下:

(1)对于出勤率100%、不迟到、不早退的员工颁发满勤奖并在公告栏给予表扬;

(2)凭医院出据的病历,补办请假条,如假期在两天之内,则仍照满勤计算;

(3)对无故旷工1-3天的员工扣除工资30元/天,3-7天的员工扣除工资50元/天,无故旷工一个星期以上的员工开除;

(4)对在公司内打架的员工进行处分,情况严重的进行处罚甚至开除。

(三) 及时做好培训工作 

将培训工作作为质量体系运行的中心任务,宣传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对不同层次人员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和要求;坚持内部质量审核的规范化、正常化,通过审核,对查出问题及时纠正,对潜在问题有效预防,使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进入良性循环,形成自我完善、自我约束和自我改进机制。

(四) 发挥全员的作用 

应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的构建、提高各级人员的质量意识、业务意识、事业心、责任心、职业道德以及适应本职工作的能力,使员工在管理、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及时的培训,达到保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五) 对生产车间实施5s管理法 

5s是企业管理中整理整顿的方法及形式,从五个方面进行管理,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八达在生产车间物品的管理可采用次管理方法,从而使生产效率提高,品质增强。

1、整理:对车间的设备、物资、产品等物品区分要与不要的。多要的产品进行井井有条的分类管理;对不要的物品区分有用的和无用的,有用的物品转移到车间之外,进行分类处理,无用的物品坚决清除。

2、整顿:平车、凳子、衣框及有关工具、设备定放置,不准随意摆放、挪动或调换。要求半成品、成品要堆放整齐,不能落地,次品隔离并加以标识,防止机器漏油造成污垢,对不同扎的半成品或裁片分开,以免造成色差。

3、清扫:对环境、设备、衣框进行清扫、擦拭、使环境净化,工作面干净整齐,构成明亮、赏心悦目的车间环境,使人心情舒畅,工作提高。

4、清洁:在清扫的基础上保持清洁,与生产无关的个人物品(如零食、茶杯等)严禁带入车间,做到裁片不落地,衣框不乱放,衣角不掉地,机台保持清洁。

5、素养:通过教育、训练达到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员工素质提高,讲究公德,加强自我修养,做好个人清洁及自己工作地周围的清洁工作。加强机器设备的维修及保养。

六、总结 

在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八达根据自身的状况,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公司发展,有利于实现公司长远发展目标的道路。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坚持不懈,相信八达的生产管理会不断完善。公司坚持以“质量第一,顾客之上”为精神,不断努力创新,一定能吸引更多的客户,使业绩蒸蒸日上!

服装生产管理篇7

一、前言

《服装生产管理》课程是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学生必须接受的基础课程,这门课程具有强烈的实践性,需要教师重视实践教学。然而从目前来看,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为学生安排的理论课多于实践课,将大部分时间用于理论传授,少部分时间用于工厂参观。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无法培育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知识贯通能力,难以促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从而不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如何加强实践教学,积极培养适销对路的技能型人才,是摆在《服装生产管理》课程教学面前的现实问题。

二、《服装生产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

正所谓"教学无法、贵在得法",《服装生产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有多种形式,但其中的"模拟工厂"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集情境性与实践性于一体,可以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情境中参与动手实践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这种实践性教学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

1.采取"模拟工厂"教学模式

所谓"模拟工厂"教学模式,就是在高职院校中利用实验室的服装生产设备,模仿企业真实的生产流程,让学生参与生产实践活动,并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扮演某种特定的角色,参与真实活动,以此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模拟工厂"教学模式具有显而易见的特点,一是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去企业实习的期望和企业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高职院校以前安排的实践教学中,也有设置企业实习环节,但是学生去企业实习一般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工作,所以难以得到企业的真心欢迎,而企业也出于自身的考虑,往往为学生安排一些简单的工作,当学生满怀期待地去企业实习,往往难以学到真实的本领,最终失望而归。二是能有效解决校内实习中学生分工不明确的问题。"模拟工厂"就是高职院校特地为学生组建的仿真性工厂,每个学生在"厂"里承担不同的职责,扮演不同的角色,学到不同的技能,最终成为复合型劳动者。

在"模拟工厂"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具体的工作职责,可以感受到自己承担的责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组建"模拟工厂"的步骤并不难,比如一个班有40个人,可以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有10名成员,小组自行决定厂名和logo,并成立财务部、生产部、设计部和销售部等。这4个部门下面再设置不同的子部门,维持整个"模拟工厂"的运行。

2."模拟工厂"实践模式的具体实施

在《服装生产管理》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实施"模拟工厂"实践模式,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应有的理论知识,然后再进行"模拟工厂"综合实践。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分为一系列小组,组建"模拟工厂"。按照具体的各小组人数,教师引导学生设置管理机构和职能部门,还要选出厂长和职能部门,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按照现代企业的生产运作流程开展操作活动,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产管理环境中,以"准职业人"的身份参与实践。

(2)指导教师为学生安排设计主题,比如夏天T恤、秋天风衣等,使各个"模拟工厂"展开竞争。

(3)每个"模拟工厂"都要亲自参与市场调研,明确产品定位,设计出详细的方案,共同讨论,直至最后确定服装的款式细节。

(4)各个小组制定生产计划,制作工业样板,计算工时,并按步完成。

(5)按照样衣试制,并合理估算原辅材料用量,然后着手相关的生产准备工作。

(6)各个小组设计科学的裁剪方案,然后正式进入排料、铺料、裁剪、分扎等工作中。

(7)制作好成衣后,对其进行严格检验,然后进行包装。

(8)商量好衣服价格,投入销售进程。

在所有实践环境中,教师要进行全程指导,要保证实践过程的顺利进行。毋庸置疑,理论转化为实践,需要一个过程,学生可能遇到各种问题,需要教师悉心指导,对学生加强引领,使学生学到真实的本领。

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要加强实践教学,还需要有"双师型"教师做支撑,即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同时还要有实践能力,方能引导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实现教学目标。高职院校一是要对教师群体进行继续教育,使他们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改革的动力;二是从优秀企业中聘请富有渊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较强专业能力的技术骨干充实到学校的教师队伍中,为学校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他们来自企业一线,精通企业技能,由他们开展教学活动,必能使高职院校服装专业的教学焕发新的活力;三是鼓励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中进行挂职锻炼,主动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提升综合能力,并为学生树立表率作用;四是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培育,选拔教师骨干,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的活力发展。

三、结束语

作为一门具备强烈实践性色彩的课程,《服装生产管理》需要加强实践教学,要以市场为需求,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胜任各项工作,这是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生涯价值的必要路径,也是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必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Z].2004.

[2] 刘国联.成衣生产技术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李桂霞,张一非.高职教育多元实践导向课程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29):32-33.

[4] 徐涵.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J].职业技术教育,2007;(1):12-15.

服装生产管理篇8

戏剧服装,自戏剧产生在舞台上,表演舞台就是它的载体。它伴随戏剧的诞生而出现,随着戏剧发展而完美。成为了表演艺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剧服装是指演员在特定的场合进行演出表演时所穿的经过艺术设计装饰和选择后的演员舞台服装,包括鞋帽及配饰等,它是塑造角色外部形象、体现演出风格的重要手段之一。舞台服装源于生活服装,但又区别于生活服装。

戏剧最早起源于古希腊,虽然那个时候只有悲剧和喜剧之分,但是我们在古希腊作家埃斯库罗斯的剧作中,还能找到演员穿着各色的袍子、头戴面具、蹬着高跟靴以夸大演员的身材来使观众能远距离地辨认角色。到了索福克勒斯、歇里庇得斯新时期,剧中人物则以悲剧色彩的黑色服装为主。中世纪后期,各大行会开始资助演出工作,他们用服装来炫耀财富、攀比气质。此时演员们的服装非常华丽,幻想式、象征式舞台服装争相出现。可见,在戏剧史上,服装的作用是给有那远穿服装渐向创造人物改变。

到了伊丽莎白一世时代,演艺剧团频繁为皇家演出并一起讨论演员的服装,所以那时的舞台服装明显地带有一种皇家礼仪的味道。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假面戏剧(即兴戏剧)独挡一面。剧中的每个类型角色都穿着特有的服装,且定型化角色必须戴假面具上台,观众一看就能立即辨认出他们的年龄与性情。

在18和19世纪间,某些现实主义的理念逐渐主导西方戏剧,欧洲以及美国出现了一系列以历史真实为指导的戏剧演出。这是戏剧史上第一次有了这样的做法,要求用不厌其烦的努力来保证每一场戏中的每件服装的设计,还有每个道具、每个布景,都要符合那个时代的可靠资料,强调历史真实的运用和追求准确性的敬业精神,带来了戏剧服装设计的观念性和广泛变化,其影响留存至今。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后现代主义的风气在中国时装设计者身上逐渐体现出来。信息技术飞跃与网络时代的到来,概念化的服装已深入到人们的脑海中,夸张的服装已成为当今宣扬个性、展现自我的一种手段。舞台化的元素渐渐进入了大街小巷,京剧元素则是一个亮点。京剧脸谱来源于一种面具艺术,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他的图案化的脸谱揭示出了人物的类型、性格品质、年龄等综合特征,是我国国粹中仅有的艺术手法。随即,以脸谱图案作为服装纹饰频频出现。

二、中国戏曲服装的分类及其作用

中国戏曲服装多样多姿,在戏剧舞台上纷呈异彩,为舞台演出不可缺有的装饰。中国戏曲服装从广义上,有古代服装和现代服装两大类。古代服装包括蟒袍类、褶子类、宫装类和一般人物服装等;现代服装包括工人、农民、干部、学生、儿童、妇女等各类不同人物、身份、年龄、性别特征性等服装。各种不同的服装穿戴在演员的身上,一经舞台演出亮相,就能使观众清楚地明白剧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从而帮助人们加深对剧中人物的理解,人物相互关系的辨别。多姿多彩的戏剧服装的装扮,加上演员准确的性格把握及其精湛出色的表演,可达到“装龙像龙,扮虎像虎”的直观的艺术效果。

不同性格的艺术形象穿戴着不同的服饰装束。演员服饰的装束穿戴在舞台表演艺术中是十分讲究的,具有严格的规定。尤其是演出古装戏。古装戏穿戴的是古代人物服装,如扮演皇帝的就只能穿皇袍皇褂、戴皇盔,而饰演文臣武将的都得按文官武将的官级大小,如县官有县官、府台有府台、宰相有宰相、元帅有元帅的、将军有将军等规定穿戴不同服装。演小姐或丫环,演校尉或奴隶、衙役,扮员外或管家、家院、书僮、小子,扮老妇或少女少男等等,剧中各类人物的服装穿戴都有明确的服装规定。现代戏的舞台演出服装虽然没有古代服装严格区别,但也要根据现代戏剧中人物的身份地位、性别来设计和穿戴,稍接近于现实生活化。由此可见,戏剧服装不仅是舞台艺术中不可缺少的舞台美术工作,而且是一门十分讲究、严谨、深奥的舞台艺术的创作工作。

三、戏剧服装的设计与舞台美术工作中其它技术门类的关系

戏剧服装的设计是舞台艺术创作中一个独立的专业领域,是解释整个作品、表现人物、创造戏剧风格设计工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舞台服装设计随着戏剧学和时代的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具有创造性的艺术。

因此,戏剧服装的设计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同作为舞台美术工作中其他技术门类的关系。

1、与化妆的关系

作为人物造型,舞台服装与化妆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同样影响着角色的外部形象,都是以直观的方式来揭示角色的身份与地位,共同为角色的外貌服务的性格决定。服装的样式和色彩直接影响化妆的设计风格的体现,尤其在写实风格戏剧作品中,但又要注重区别于两者间的差异。舞台服装是以包装演员的身体为条件,而化妆主要是以演员的面部为主要范围,从人物造型的整体角度看,服装侧重于色彩身份的标识,化妆造型侧重于角色表情和神态的刻画。舞台服装是可以根据剧中人物的需要对演员服装进行不同形态的改变。

2、与灯光的关系

在舞台美术范畴中,服装设计与灯光的关系极为密切。没有灯光,整个舞台就会黯然失色,服装造型也会变得平淡无彩。因此舞台布景需要灯光来渲染气氛,舞台服装需要灯光的密切配合,服装的色彩与灯光色光揉合的一致性,互衬下才能更完美地体现服装效果。

3、与布景的配合

舞台布景的风格样式直接影响着人物造型设计以及导演的深度与演员的表演。作为戏剧演出,不仅服装、化妆、灯光音响、布景同属于舞台美术的范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时环境气氛的需要,服装和布景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一副动态的画面。

综上所述,舞台服装设计要根据剧中人物的需要,正确处理同一舞台美术工作中其他技术门类的关系,注重相互间的有机融合,才能设计出鲜明人物服装,准确表现剧中人物思想情感,使演员演绎出人物的主次关系及性格趋向,产生出直接、真实、完美的艺术效果。

四、戏剧服装设计与管理人员必备的素质要求

服装生产管理篇9

目前,我国的服装企业较多,服装行业中的竞争非常激烈,因此有很多服装企业生产比较困难,或者是生产出来的服装没有人购买,有的服装企业已经如履薄冰甚至已经倒闭。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能够加强服装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以利于服装企业的长远发展。

1 我国服装企业面临的问题

我们国家的服装企业面临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

①首先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使得加工费的价格不断地下降,但是现在人工的工资却不断增大,整个工厂的支出费用与之前相比也不断上升,整个服装工厂的收入较低,获得的利润不断下降,使我们的服装企业越来越后退。

②由于服装行业之间的竞争,一些企业往往通过价低价格来获得客户,但是因为市场之间的互相竞争,服装企业不能很好地把握市场的占有率,所以各家之间的竞争导致了服装企业的倒闭或者是生产链中断。

③生产秩序的不流畅及其生产流程的不顺畅,常常导致我们耽误服装的生产,间接导致各种资源的损耗。

④由于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不断提高,而且企业的生产量和产品的类型降低,因此服装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使得一些服装企业不得不对订单方进行赔偿,白白造成时间和资源浪费。

⑤我国企业经济出现大量的问题,如果一些企业不能完成对员工或者是服装设计人员的培训和深造,那么整个服装企业就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由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就会被同行企业淘汰。总而言之,现在我国服装企业面临着重大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强服装企业的技术管理来提高效益,同时不断地提高服装企业职工的技术综合素质,促进服装的生产发展。

2 充分运用技术管理来提高效益

服装企业运用技术管理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是非常可行的途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①技术准备是前提条件。做任何事情想要成功,那么准备工作必须是其前提条件。在服装生产过程中也是如此,我们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这是服装投入生产的基础条件,只有我们在服装生产之前,把各种可能出现的事情都预防一遍,这样才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不会因为出现差错而延误生产。技术准备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谨的环节,一个小的疏忽很可能造成各项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要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我们必须进行技术管理程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样品方面我们应该严格把关,样品呈现出的是我们生产的工艺和生产的能力,反映了服装企业的综合水平,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实际的尺寸和标准来确定进行生产,与此同时,掌握面料的各种特性,比如缩水率、色泽度等相关特性。如果我们生产的样品不符合标准,生产的参数也出现问题太,这很可能导致生产失败,合作破裂,同时影响到我们服装企业的名声,但是相反,如果企业生产的服装质量较高,各项服装参数掌握得非常准确,合作方会非常肯定和认可我们的企业信誉和产品质量,有利于服装企业的未来发展。因此,在技术准备阶段我们一定要加强预防,防止各种不利事情的发生。

②加强服装材料的验收。我们服装材料的验收工作主要是检查面料的成分、色泽等各项条件与我们的生产工艺是否相符合。例如扣子的颜色与衣服的主打颜色不能相匹配、服装的拉链与衣服的设计规格不相符、面料的质量达不到生产要求等可能会导致我们的生产失败。

③根据客户的要求制定高标准和工艺的操作流程。根据我们客户对服装的要求我们应该制定相应的工艺规格和相应的操作方法,我们必须保证我们的服装生产安全,避免因为企业的操作失误而造成生产的失误。所谓的生产工艺规格和操作方法主要是指产品的规格或者是服装各个部位尺寸的要求,以及工序的操作等。除此之外,我们在制定服装的生产工艺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自我服务意识,认真负责我们的生产过程,对服装的生产流程严格把关,通过各种查缺补漏的方法消除各种生产问题。

④根据科学准确的生产数据,有效地安排生产。由于生产提供原材料要不断地消耗我们的生产资源,不仅仅包括面料和包装等资源的使用,还包括材料的使用等,所以我们要加强原材料的生产控制,在小的细节上不断节约资源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除此之外,我们一定要提供各种工序的耗时,有计划地安排生产,主要包括生产环节中时间的控制等。

⑤提供优秀的服务,完善企业内部的监督制度。在服装生产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加强生产的监督等各个环节,不放过一点的工艺疏漏,在生产服装的过程中力求完美,使我们的生产工序更加顺畅地运行。

3 提高人员的技术综合素质,促进服装的生产发展

整个服装公司的职工综合素质也是非常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我们服装企业的未来发展。

①通过我国服装企业的技术培训,可以组织开展群众的技术活动,从而提高整个服装企业的生产质量,使生产服装的过程更加流畅。

②在实践中改进工艺,能够合理地利用设备和工具等,提高服装生产的效率,使其在相同的生产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服装。

③在培训的过程中,有利于企业找出更多的服装设计或者是技术人才,有利于为我们的生产行业注入新的活力,形成企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4 总结

服装生产管理篇10

本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湖南服装企业的市场格局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一部分企业由于产业配套环境较差,专业技术研发人才缺乏、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逐步淡出大众视野,如曾经获得中国服装行业最受欢迎的十大畅销品牌称号、湖南省著名商标获得者的超世洋服,于2011年被忘不了并购;而一度风行湖南的知名女装品牌风景缘搬离湖南长沙,迁往深圳发展。

湖南服饰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品牌自主创新能力差、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生产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生产管理水平较低,生产效率不高,低附加值产品占主导、品牌影响力不大等问题,成为阻碍湖南服装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湖南大多数企业还并没有真正实施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大多数企业以家族管理模式为主,管理方式与水平的滞后。因此,对于企业文化构建、制度建设、员工关爱与成长通道等方面不够完善,这也是湖南服装企业落后于外省发展地区的原因之一。

湖南服装企业生产管理者大多数是从生产一线培养而来。由于从业门槛偏低,服装生产管理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管理能力及应用现代信息化技术的能力有限,不能适应产业升级和发展的需要。旭荣公司夏建龙总经理表示,目前他们企业也面临这样的问题,由于管理人员年龄偏大,管理经验与管理模式老套,接受新思想、创新意识相对弱,对优化流水线、组织精益生产线带有畏难与抵触情绪,在聘请不到水平更高的生产管理人员时,只能以牺牲生产效率为代价。

湖南服装企业生产管理的发展思路和突破方向

湖南省委九届十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号召,因此,对湖南服装企业进行精益生产管理研究与实践,可以提高生产效益,节约人力资源,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品牌升级,对将湖南服装产业建设成为湖南新型工业化支柱产业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服装企业在发展时间和能力积累上都要落后于西方和日本的企业。服装企业面临的最大困惑为:生产程序混乱,职责不明确,操作工艺不规范,生产进度缓慢,员工流动频繁,职业素质普遍较低,责任感严重缺乏。班组长、主管、厂长、部门经理多数还是凭经验和感觉指挥现场生产,管理思路、心态和观念、规范管理能力、工作责任感、应变能力、程序操作管理执行力、沟通协调能力、现场组织指挥能力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远远跟不上企业发展需要。效率低下的过时运作模式以及系统化管理的缺乏,导致很多服装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经营瓶颈,企业增长乏力,如何解决这些传统棘手的问题?

精益生产管理,是一种以消灭浪费和不断改善为核心,使企业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成本和运作效益显著改善的一种全新的生产管理模式。它的特点是以科学合理的制造体系来组织为客户带来增值的生产活动,缩短生产周期,从而显著提高企业适应市场万变的能力。精益生产是多品种小批量条件下的最优生产方式,实施精益生产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因而被誉为第二次生产方式革命。

精益生产是通向敏捷制造的桥梁,通过精益生产,迅速实现自我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

湖南省政府出台的湘政办发 “《湖南省人民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纺织产业的意见》”([2011]14号文件)中,将湖南纺织服装业作为千亿元级产业培育,强调以品牌为依托,形成产业集群,以技术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截止2011年在湖南工商局登记的服装生产企业108家,主营业务收入为218.90亿元,规模以上中小型企业从业人数约4.73万人左右。湖南纺织服装业已逐步形成了以长沙、株洲为核心的五大产业集群,其中,圣得西、派意特、忘不了等服装企业已进入中国服装企业销售排名100强,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提升迅速,成为支撑全省服装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圣得西、派意特、忘不了等湖南服装行业龙头企业的迅速发展,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企业重视产品研发、生产管理与销售渠道拓展,如圣得西在服装生产方面实行机械化、自动化作业,引进春晓科技研发的GST软件,系统构建各缝制工序作业标准,准确测算各缝制工序工时,合理制定服装加工单价,核算产品的生产成本报价。同时,根据各工序的加工时间,安排线水线的车位布局,使分工平衡;导入模板技术,使复杂工序简单化、标准化,提升单工序效率,降低品质不良率,减少了人为因素造成品质差异化,提高品质及生产时间的稳定性;建立了ODM仓库,ODM仓库实行超市化管理等等。

由此可见,湖南服装企业的发展,必须以精益生产管理为基础,实现以最低成本生产出最高品质产品的管理运营,这是湖南服装企业赢取市场的“杀手锏”,也湖南服装企业面临全球化竞争的必修之课。

服装生产管理篇11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77-03

【作者简介】潘浩,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南京,210012)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部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服装专业教学。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等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使教学质量得以提升的一个核心要求是:依据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专业课程教育的规律来实施教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正是落实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

一、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制订的思路

参照《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标准开发指南》,结合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特点,充分吸纳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相关成果与典型案例,在充分调研、总结和建构的基础上,进行该专业课程标准开发。所选首期开发的四门课程中,“服装结构制图”“服装制作工艺”为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服装生产管理”和“服装CAD制板与放码”为专业技能方向课程,都是学习该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能体现该专业的岗位职业特色,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开发的基础性、发展性和科学性。

服装企业实际的生产管理与学校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生产管理教学内容存在较大差异,即使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已关注与企业的联系,模拟企业生产环境,仍然很难做到无缝对接。根据国际服装生产加工趋势,我国很多服装企业已由简单加工逐步转变为高级成衣加工或自主品牌加工,该专业相关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只有密切联系大型外贸服装企业或品牌开发企业的流程,方能与国际服装发展接轨。可以说,制定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课程标准是适应现代服装行业发展的需要。

同时,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在围绕工作岗位要求,对接职业标准,突出岗位能力的同时,还注重规范操作、文明生产等职业习惯和安全、环保意识等内容的融入,注重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制定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课程标准也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框架分析

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框架是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主要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开发工作方案》确定的,包括课程性质、学时与学分、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编制说明。

(一)课程性质分析

课程性质是针对相关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功能、特点以及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的概括性描述。

比如:“服装结构制图”这门课程的性质是“该课程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服装结构制图的基础能力”。结合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进程安排表”,从课程性质中我们可确定“服装结构制图”与“素描”“服装制作工艺”“服装材料”课程同时在第一学期开设,让学生一入学就接触和了解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情感和学习热情,并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起指导作用。“服装结构制图”是基础,为后续“服装CAD制板与放码”“服装制板推板技术”“特殊体型纸样修正技术”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它的知识和技能贯穿于专业课程的始终。

(二)课程设计思路分析

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课程充分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与职业技能形成的心理特点,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科学确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

1.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围绕服装制板工、裁剪工等工作岗位要求,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高职分段培养等需要,确定课程目标。

2.以能力为本位

现代服装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受流行趋势影响,服装款式的变化层出不穷。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对接职业标准,本专业课标制作理念坚持以能力为本位。比如:“服装结构制图”课程中突出的是服装结构制图的基础性要求和基本岗位能力,精选、提炼典型服装款式素材,科学确定课程内容。

3.以探究与实践为主要课程形式

探究是一种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活动。“服装结构制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依照服装企业实际产品种类,设置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教学项目,将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有机融入学习任务,根据服装中级制作工职业岗位知识与能力要求设定知识点和技能点,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这是由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的。

(三)课程目标分析

1.课程目标突出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

课程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对话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在教育实践中,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来确定教的目标,并通过与学生的对话等引导学生形成学的目标。比如:“服装CAD制板与放码”课程目标是从运用服装CAD软件,完成服装制板、放码和排料的基本工作任务所需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上进行设计。同时,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考虑教学内容的项目设置,建立多层次的目标体系,帮助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如把项目2“西服裙样板制作”的任务2“西服裙放码”这部分内容的目标分为四层:第一层次,掌握服装放码的基本原理;第二层次,学会西服裙各部位档差计算方法;第三层次,熟悉放码界面操作,会使用点放码表工具;第四层次,熟悉CAD放码流程,能独立完成西服裙的放码。

2.课程目标明确培养要求

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达到“会……”“能……”,比如:“服装CAD制板与放码”课程对学生实践素养要求“具有独立运用服装CAD进行常见款式的制板能力,具备分析流行款式、研究板型结构、解决制板技术问题的能力”。

3.课程目标注重职业素养培养

职业素养培养是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的重要要求,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本专业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重点考虑了这方面的内容。比如:“服装CAD制板与放码”课程要求学生具有服装CAD规范操作的职业习惯、成本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分析

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内容与要求”的编写,首先在项目或模块的编排上,是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全盘考虑项目或模块的设置,尤其是项目或模块总量以及项目或模块之间的结构、衔接关系。其次,在任务的设定上,也充分考虑各任务之间的梯度结构和教学推进关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最后,内容及要求中知识点的产生是以“必须、充分、够用、可测”为原则的,是从认知性、技能性、体验性三个维度来考虑的。

比如:“服装结构制图”课程,其课程内容与要求是根据教学规律及服装企业制板工作岗位的特点,将课程内容分解成六个侧重点各不相同的项目,使服装结构制图教学贯穿于在校学习的全过程中。本课程在第一至第四学期开设,教学时数为170学时。这六个项目涵盖了“服装结构制图”课程的内容,是服装中级制作工职业岗位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各项目之间相对独立,各有要求,可独立考核,如裤装结构制图,通过此项目的学习,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男、女西裤基本款和变化款的结构制图及裁片配伍;同时,各项目又相互联系呈阶梯递进关系,如在学会衬衫结构制图的基础上学习夹克衫结构制图项目,然后再学习西服结构制图项目,从而掌握各大类上衣的结构制图。

(五)实施建议分析

1.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型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培养目标,不仅要重视专业能力,还必须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恰当、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作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比如:在“服装生产管理”课程教学中,针对服装企业管理各类表单和生产技术文件的编制等重难点内容,推行案例教学法,可邀请企业参与教学过程,使用情景教学法,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建立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无论采用何种考核评价方式,都应以育人为目标,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比如:“服装CAD制板与放码”课程教学目标是“学生能运用CAD软件进行服装制板、放码和排料”,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建议关注学生CAD应用中的问题,关注课标中对结构设计的表达程度,注重学生实践中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吸纳教师、学生及企业人员等多主体参与评价。通过这些评价能尽早发现并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课程达到尽可能完善的程度,也为矫正教学提供依据,从而保证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

3.使用、编写合理有效的教材

教材并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作为教师应注重教材的整合,这样在教学设计时才有可能有创新,才能更好地体现企业的新观念、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更加符合技能课程教学特征。比如:在“服装制作工艺”课程教材编写中,应体现工学结合的理念,遵循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原则,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思路组织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可以参照国家职业标准“服装制作工”(四级)的职业资格鉴定要求,使教学内容符合行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

4.突出与企业融合的重要性

服装生产管理篇12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由于外部市场疲软,贸易订单减少,以及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迫使部分外贸型服装生产企业由国外市场向国内市场转移,本文称这一过程为转型期,在此期间,部分服装生产企业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得不到有效运转,产品质量和整体业绩没有明显改善。本文以审核时发现的问题,分析现状并提出转型期服装生产企业所要采取的措施,同时为即将转型的企业提供参考。

1.转型期服装生产企业管理现状

实施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是进入国内外市场的条件,但它并不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保证。首先,在审核时发现部分服装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偏文件化以及基础管理薄弱。这些企业主要是以获得证书为主要目的,热衷于获证后的对外宣传,不重视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这种偏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实用性不强,即使企业通过认证,这种质量管理体系也不能很好运行,企业经营管理并不会因此得以提高。

其次,部分服装生产企业在通过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之后,通过认真实施,其质量管理得到很大改善,企业的质量方针、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文件、质量记录等也得以全面建立或补充完善,为企业带了一定的经济回报。但在转向国内市场时,质量管理体系并没有得以很好地运行,究其原因:①企业采用的还是出口贸易时的质量管理体系,未及时更新。②没有关联好转型前与转型期的质量管理体系之间的契合点。这种质量管理体系没有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造成体系的滞后性,时效性较差。

再者,对于企业来说,其产品质量包括着面辅料及配件的控制,同时也包括着生产线质量的控制。在外贸时,产品质量一般是依据买家要求,提供一份第三方测试报告就可以出货。在审核时发现,服装生产企业面向国内市场时,服装生产企业以及买家(如果有)对国内有关产品的法律法规及标准不熟悉,服装产品质量不容易控制。原因为国内服装标准是生产型标准(由国家或行业指导企业如何生产并提出产品品质要求而制定的标准)。由于服装产品的特殊性,其种类繁多,对应的标准也很多,在面对众多标准时,企业往往会无所适从,这样会造成一系列问题:①企业不清楚生产服装的产品标准,从而不去执行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②由于服装产品类型多样,国家或行业标准并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的所有产品,企业没有制定相应的企业标准作为生产的依据;③企业标准制定的不合理,如某服装企业将有毒有害的物质纳入到企业标准检验中,而现有国家或第三方以及企业对此并不具备检验这些项目的条件,实际上做不到,也不符合认证要求。

2.ISO 9001标准在转型期服装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中应用

2.1 贯彻实施质量管理体系需要领导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为保证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应切实发挥各级领导的作用,领导层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体系的有效运行。在质量管理体系中领导的最主要作用是推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企业最高领导应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营造良好的质量风气,组织好质量职能活动和质量任务的分配,组织人员制定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同时要使全体员工都参与实现方针目标活动并有相应的措施实施。为广泛宣传质量管理标准的内涵,企业最高领导需要正确组织标准宣贯的培训工作,在宣贯标准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分阶段分别组织不同程度的培训,提高领导及全员职工对ISO 90001标准的深入认识。

企业管理者代表应发挥其监督作用,在深入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前提下,及时发现体系运行中发现的问题,分析和查找发生问题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如果问题不易解决应与最高领导进行沟通,提出合理化建议。在服装生产企业转型期,企业管理者代表尤其要注意体系的有效运行,如:原有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文件、质量记录等能否在转型期运用,其中最容易出问题的是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文件。笔者在审核时就曾发现服装制版人员按出口贸易时的规格尺寸做内销服装版型。经询问,这是因为制版系统数据库中存储的国内尺寸规格及版型较少或者没有,但有诸多外贸服装相关信息,制版人员未被告知原有信息失效,在进一步了解后发现企业的作业指导文件也未进行修改。

中基层领导应发挥其执行力、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信息沟通,积极创新管理模式。服装生产企业中的中基层领导存在于采购、接跟单、生产、制版、质检、仓储等一线环节,他们最贴近实际最了解质量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在转型期,他们应主动带领员工学习和掌握新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文件、质量记录,知晓转型前与转型期质量管理体系中异同之处,了解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带领员工总结转型前的质量管理经验并将这些经验与转型期状况结合并创新质量管理模式。

因此,各级领导应依据本职充分发挥其作用,这样才能保证体系的实用性和时效性。

2.2 切实加强产品质量体系的建设,提升产品水平,使产品质量管理精细化

企业产品质量标准化是基于标准的建立,是企业科学管理的基础,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在转型期,服装生产企业应组织专门技术人员,研究和分析国内市场的法律法规和产品质量技术要求,做好产品质量体系的建设,包括:成品质量体系和成品生产质量体系。

服装成品质量体系的制定首先应充分考虑到国家、行业及地方的强制性标准和国家产品质量法律法规。对于一件服装成品,其包括:织物(面里料等)、辅料(衬布、垫肩、缝线等)、配件(钮扣、拉链等)等组件,其质量分为外观质量、内在质量及包装贮存及运输质量。因此,企业必须充分了解每一个组件是否有对应的强制性标准并明白其适用范围,将其作为制定成品质量体系的关键。其次,应清楚服装成品和组件(构成服装的部件,如面料、附件等)质量标准之间的区别,由于我国采用的是生产型标准,服装成品及其组件都有相应的推荐性标准。组件生产商在生产时都会按照组件的推荐标准进行质量控制,但采购这样的组件并不一定能满足服装成品质量要求。因而服装生产企业需要用国家、行业推荐性产品标准来作为制定成品质量体系的重点,并做好对供应商考核。最后,国家或行业对各种服装产品都有其推荐性标准且种类众多,企业制定产品质量体系时应比较和选择贴近产品特点的推荐性标准,避免风险和降低成本。

上述服装成品质量体系的建设主要依据国家、行业及地方强制性和推荐性标准,但由于服装产品多样性,这些标准并不能满足企业产品的需要,如含绒量50%以下的服装并没有产品标准可供企业使用。还有为使产品在市场上有竞争力,企业开发的高科技、高安全或独特设计的产品,这些产品或有测试方法而无相应技术要求,或既测试方法也无技术要求。因此,企业需要制定企业标准来作为生产的依据并完善该质量体系,在制定时应切合企业实际,并且要完整和及时备案。

服装成品生产质量体系的建设要通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文件、质量记录等来保证。在生产过程中,一件成品服装要经历设计、制版、制样、裁样、缝制、整烫、检针等环节。每个环节又有诸多过程,比如缝制环节有缝制顺序、缝制工艺和质量要求、缝制作业编排、断针处理等过程。因此,企业在建立生产质量体系时不但要重视好各个环节,同时也要对这些环节细化到最小的过程,使确立体系科学且实用和适用。

为做好产品质量体系建设,使产品质量达到预定目标且可控,企业应运用好过程方法。过程方法指的是为了产生期望的结果,由过程组成的系统在组织内的应用,连同这些过程的识别和相互作用,以及对这些过程的管理。过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具有分合性。任何一个过程,都可以分为若干个更小的过程;而若干个性质相似的过程,又可以组成一个大过程。对于服装企业,在产品质量体系建设中,应强调主要过程并简化过程,制定并执行过程的程序,以及对过程进行控制和改进过程,使之产品质量管理精细化。

2.3 时刻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准确定位,优化产品结构

顾客的需求推动着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是否畅销则反映了顾客实际需要。因此说顾客需求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是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之首,企业应依存于顾客,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使产品畅销,才能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利润。所以,为使产品满足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能够在转型后快速稳定发展,企业需要关切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深化和发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品质量核心竞争力表现在企业的产品设计、技术管理。要实现产品质量满足顾客潜在需求,服装生产企业必须在这两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创新。

其次,制定服装产品质量发展规划。企业结合实际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产品结构调整为主导,进行品种发展优化、技术改造、质量成本规划。服装生产企业根本任务是生产和销售,因此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根据企业实际制定服装产品质量成本规划。

最后,关注顾客对生产模式的需求。转型前服装生产企业多是大批量生产,而在转向国内市场后由于市场细分多为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虽有大批量生产,但企业应该及时关注并结合实际满足这种个性化需求。

3.结语

对于转型期服装加工业,最主要是依据企业实际建立起适合企业发展的质量管理体系。在转型期企业领导必须思想上重视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加强产品质量体系的建设,满足顾客当前和潜在的质量需求,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发展和提高经营业绩。

参考文献:

[1]ISO 9000-2005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 - Fundamentals and vocabulary [S]

[2]ISO 9001-2008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 - Requirements [S]

[3]ISO 9004-2009 Managing for the sustained success of an organization - A quality management approach [S]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