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一季度工作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8 14:54:21

银行一季度工作总结

银行一季度工作总结篇1

至今年九月末,全行人民币存款**亿元,比年初增长**亿元,增幅**%,其中储蓄存款比年初增长**亿元,余额达**亿元,增幅**%,对公及其它存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加**亿元。

人民币贷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放**亿元,增幅达**%。其中农业经济组织、农户贷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长**亿元;民营、个私、股份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长**亿元;中小企业贷款占总贷款**%。

9月末,国际业务外汇存款余额**万美元,比年初增长**万美元。国际结算量**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万美元,其中出口结算量达**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万美元;进口结算量**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万美元。结售汇合计**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万美元。 外汇贷款余额**万美元,比年初增长**万美元;人民币打包贷款**万元,比年初增长**万元。

九月末不良资产余额**亿元(包括抵贷资产**亿元),比年初减少**万元,不良资产占比**%,比年初下降2个百分点。今年三季度,贷款综合收息率**%,比去年同期增加3个百分点,1-3季度我行实现帐面利润**万元。

今年三季度,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狠抓组织资金,稳步拓展市场份额。

存款始终是银行经营的根本;份额代表着地区竞争的地位。今年上半年我行存款总额虽然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但在同业竞争中,我行新增存款额较本地区其他行存在较大差距,总存款占全市的份额由年初22.4%下降到20.6%。面对这一情况,我们充分认识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三季度,我们一步不松抓组织存款,一着不让拓市场份额。

二是通过对市场份额较低支行的排队,分析我行组织资金工作存在的考核不力,激励不力等具体问题和不足,8月24日,再次召集市场份额在本镇低于他行,当年新增少于他行,考核力度不大的20位支行行长,在**支行举行现场会。再一次鼓劲增压,敲响了结对子、比贡献、争份额的战鼓。通过看**支行营业大厅的宣传氛围,和张榜公布的全体员工每月组资业绩和每季考核结果;听**支行组织资金实行公开、公正、透明考核的经验做法和强考核,扩份额,促进各项业务稳健发展的汇报;20位支行行长纷纷上台表示,一定坚定必胜的决心与信心,发扬好领先精神、拼搏精神、吃苦精神;营造好宣传氛围、考核氛围、组资氛围,创造出新的业绩。

银行一季度工作总结篇2

至今年九月末,全行人民币存款**亿元,比年初增长**亿元,增幅**%,其中储蓄存款比年初增长**亿元,余额达**亿元,增幅**%,对公及其它存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加**亿元。

人民币贷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放**亿元,增幅达**%。其中农业经济组织、农户贷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长**亿元;民营、个私、股份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长**亿元;中小企业贷款占总贷款**%。

9月末,国际业务外汇存款余额**万美元,比年初增长**万美元。国际结算量**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万美元,其中出口结算量达**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万美元;进口结算量**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万美元。结售汇合计**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万美元。 外汇贷款余额**万美元,比年初增长**万美元;人民币打包贷款**万元,比年初增长**万元。

九月末不良资产余额**亿元(包括抵贷资产**亿元),比年初减少**万元,不良资产占比**%,比年初下降2个百分点。今年三季度,贷款综合收息率**%,比去年同期增加3个百分点,1-3季度我行实现帐面利润**万元。

今年三季度,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狠抓组织资金,稳步拓展市场份额。

存款始终是银行经营的根本;份额代表着地区竞争的地位。今年上半年我行存款总额虽然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但在同业竞争中,我行新增存款额较本地区其他行存在较大差距,总存款占全市的份额由年初22.4%下降到20.6%。面对这一情况,我们充分认识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三季度,我们一步不松抓组织存款,一着不让拓市场份额。

一是为帮助各支行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发员工工作热情,长久保持组织资金的高昂斗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好组织资金漂亮仗,力争市场份额有更大的突破,向我行独立运行十周年献礼,8月18号,独立经营以来第一次在晚上召开了各支行行长会议,全面动员,紧密部署了“结对子、争份额、比贡献、争市场组织资金竞赛”活动。竞赛将全市32家支行按市场份额水平和所处经济环境结成14组,分别下达各自目标任务,捆绑式竞赛考核,为我行存款的增加,市场份额的扩大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是通过对市场份额较低支行的排队,分析我行组织资金工作存在的考核不力,激励不力等具体问题和不足,8月24日,再次召集市场份额在本镇低于他行,当年新增少于他行,考核力度不大的20位支行行长,在**支行举行现场会。再一次鼓劲增压,敲响了结对子、比贡献、争份额的战鼓。通过看**支行营业大厅的宣传氛围,和张榜公布的全体员工每月组资业绩和每季考核结果;听**支行组织资金实行公开、公正、透明考核的经验做法和强考核,扩份额,促进各项业务稳健发展的汇报;20位支行行长纷纷上台表示,一定坚定必胜的决心与信心,发扬好领先精神、拼搏精神、吃苦精神;营造好宣传氛围、考核氛围、组资氛围,创造出新的业绩。

同时,为让全行干部员工通过与兄弟支行的对照比较,更加清楚自己存在的差距,和在整个农商行中的排名,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开办了每周一期《结对子、争份额、比贡献、争市场组织资金竞赛简报》,每周公布存款情况,跟踪各支行组织资金竞赛动态,定期介绍组织资金做法,营造了你追我赶、共同进步的浓烈气氛。9月末总存款比6月末增长了14亿元,存款市场份额得到稳步拓展。

(二)投身先进性教育,支持地方力度再提高。

三季度,时值**商业银行党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我们在行党委领导下,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求真务实,积极投身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之中,做到以先进性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以先进性体现支持地方发展的责任性,以先进性提升地方银行声誉。

以支持地方发展为己任,构建“三走进,三服务”长效机制。一方面继续强化“三农”意识,积极支持“三农”发展。大力培植农业支持典型,扩大农业支持面。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行党委成员每人联系一个农业产业企业,即:**神龙蛇业,**九州果业,**华美生态园艺,**稷山养鸡场,**澄禾禽业,**未来园林,**唐兴才养牛场。在党委成员带领下,基层支行牢固树立“三农”服务意识,对当地农户、农业企业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9月末,我行农业贷款余额比6月末新增3100万元,占全市97%。继续保持了我行农业贷款在全市的绝对份额。

同时,党委领导“三走进,三服务”确定的7家中小企业联系点工作,为我行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强化市场份额拓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全行上下结合市场份额拓展,瞄准国有土地、房产等有效资产抵押企业,信誉好、发展有前景企业,不断加大对地方经济支持力度,9月底,全行支持民营、个私、股份制中小企业共计**多家,贷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长**亿元,比6月末新增**亿元。其中抵押贷款占总贷款比例首次突破30%,达到30.2%,比年初提高了2.4个百分点,有效地拓展了市场份额,也进一步提升了我行地方银行的声誉和社会地位。

(三)常抓基础管理,案件专项治理全面推进。

根据国务院领导加大案件专项治理力度,防范商业银行风险的批示,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案件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我行自4月下旬开始,案件专项治理组织发动、专项检查和整改总结全部三个阶段工作深入进行。共2页,当前第1页1

通过案件专项治理,进一步强化了会计基础工作。我行以《会计升级达标实施办法》为依据,对基层支行在执行账户管理、现金管理及规范操作方面结合案件专项治理,进行了本年度的会计出纳大检查和会计达标升级验收,分析检查出来的问题,有的放矢,寻找了问题的症结,并对操作流程的各个方诮?辛耸崂恚?鞒隽讼嘤φ墓娣叮?俳?嘶峒乒ぷ髦贫然?⒐娣痘??/p>

通过案件专项治理,进一步规范了信贷管理和运作。我行结合银监会贷款五级分类偏离度专项检查,着重对全市贷款五级分类准确情况、贷款抵押率规范情况、担保手续合法情况、企业关联交易情况以及本行内部多行贷款情况等进行了清理,有效地促进了信贷运作的规范管理。

通过案件专项治理,找准

了内部控制的关键点。案件专项治理过程中特别是总部集中检查时,我行按照“查找案件苗头,整顿规范操作,促进业务发展,增强防险能力”的总要求,抽调全市50名业务骨干,分成8个检查组对全市32家支行进行了“地毯式”现场检查,找出了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和薄弱环节,并通过制订相应的整改方案,积极实施整改。使案件专项治理工作,检查处理到位,责任追究到位,问题整改到位,杜绝隐患、遏制案件到位。

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随着金融业服务时代的来临,竞争将会日益激烈,而竞争的优势一方面体现在人才的优势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服务优势上。为打造服务优势,我行自下而上,从支行——各片——总部,在7月份广泛开展了“假如我是一个客户”演讲比赛,对机关开展了“假如我在基层”演讲比赛活动。演讲从分析一个客户的基本要求出发,从分析基层员工需求出发,实行换位思考,积极探索新时期农村金融服务的新思路、新方法,从而促进全行上下服务理念更新,服务水平提升,保持地方银行活力,促进**商业银行更快、更好发展。参加总部决赛的38名演讲者,通过紧张激烈的演讲比赛,决出了一、二、三等奖共9名优胜者。比赛中各位选手充分展示自己的知识才华,使演讲比赛内涵得到了提升,优质服务意识得到了提高,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另外,以**支行为试点的开放式服务在七月初正式亮相,运行初期就取得很好效果,深受广大客户地青睐和好评。开放式服务摈弃了营业大厅服务窗口上的铁栅栏,实行与客户面对面,心贴心的亲情化服务,从而拉近与客户的距离,使客户走进银行犹如走进家一样感到亲近、舒适。目前,营业网点开放式服务正有序向全市推广。我们相信,通过设立开放式服务区来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客户,一定能更好地诠释“离您最近,和你最亲”的服务宗旨,为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提升**行形象作出贡献。

 

二季度工作打算

 

二季度,是第二届董事会第一年工作的冲刺阶段,针对前二个季度经营工作中存在的存款增长稳定性不够,资产质量优化进度不够,综合盈利能力、资本充足等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不足,将继续围绕半年度工作会议提出“份额”、“效益”、“风险”和“形象”八个字抓好工作,向独立经营10周年献礼。

1、突出重点增存款,份额再上新台阶。

组织资金始终是银行工作的基础和重点。前阶段的结对子竞赛,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存款的稳定性不强,要继续突出存款增长,强化宣传攻关,强化竞赛考核,强化服务创新,持之以恒把“结对子、争份额、比贡献、争市场组织资金竞赛”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争取存款市场份额再上新台阶。

2、紧抓拓展争效益,夯实资本充足率。

今年是我行享受所得税减半政策的最后一年,二季度要继续围绕我市经济发展的热点、重点,紧盯我市临江开发、开发区建设、工业集中区建设,瞄准有效资产抵押企业,紧抓传统业务拓展,加大支持力度,尽力拓展市场,争取效益最大化。同时,要继续强化各项管理,搞好年内各项财务核算,尽力控制不合理费用开支,反对铺张浪费,杜绝跑、冒、滴、漏,防范各类案件发生,争创最佳效益,扎扎实实地提足资本充足率和各项拨备率,向全体股东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3、狠抓难点求突破,奋力提高资产质量。

信贷资产质量始终是我行效益的根本,始终是我行快速发展的根本。二季度,要抓住年终企业资金回笼较多的有利时机,锲而不舍活资产,一步不松降不良,争取余额占比双下降。一要抓紧以规范信贷五级分类为抓手,加快我行信贷管理系统建设,早日为我行强化信贷管理提供科学决策工具。二要集中力量做好中央银行专项票据兑付工作,争取央行资金扶持政策落实到位。三是以控制不良贷款产生为出发点,全面完成对支持类企业、控制类企业、和压缩类企业的清理工作,为明年进一步强化信贷管理打好基础。

银行一季度工作总结篇3

至今年九月末,全行人民币存款**亿元,比年初增长**亿元,增幅**%,其中储蓄存款比年初增长**亿元,余额达**亿元,增幅**%,对公及其它存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加**亿元。

人民币贷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放**亿元,增幅达**%。其中农业经济组织、农户贷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长**亿元;民营、个私、股份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长**亿元;中小企业贷款占总贷款**%。

9月末,国际业务外汇存款余额**万美元,比年初增长**万美元。国际结算量**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万美元,其中出口结算量达**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万美元;进口结算量**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万美元。结售汇合计**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万美元。 外汇贷款余额**万美元,比年初增长**万美元;人民币打包贷款**万元,比年初增长**万元。

九月末不良资产余额**亿元(包括抵贷资产**亿元),比年初减少**万元,不良资产占比**%,比年初下降2个百分点。今年三季度,贷款综合收息率**%,比去年同期增加3个百分点,1-3季度我行实现帐面利润**万元。

今年三季度,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狠抓组织资金,稳步拓展市场份额。

存款始终是银行经营的根本;份额代表着地区竞争的地位。今年上半年我行存款总额虽然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但在同业竞争中,我行新增存款额较本地区其他行存在较大差距,总存款占全市的份额由年初22.4%下降到20.6%。面对这一情况,我们充分认识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三季度,我们一步不松抓组织存款,一着不让拓市场份额。

二是通过对市场份额较低支行的排队,分析我行组织资金工作存在的考核不力,激励不力等具体问题和不足,8月24日,再次召集市场份额在本镇低于他行,当年新增少于他行,考核力度不大的20位支行行长,在**支行举行现场会。再一次鼓劲增压,敲响了结对子、比贡献、争份额的战鼓。通过看**支行营业大厅的宣传氛围,和张榜公布的全体员工每月组资业绩和每季考核结果;听**支行组织资金实行公开、公正、透明考核的经验做法和强考核,扩份额,促进各项业务稳健发展的汇报;20位支行行长纷纷上台表示,一定坚定必胜的决心与信心,发扬好领先精神、拼搏精神、吃苦精神;营造好宣传氛围、考核氛围、组资氛围,创造出新的业绩。

银行一季度工作总结篇4

银行第一季度工作总结

至今年九月末,全行人民币存款**亿元,比年初增长**亿元,增幅**,其中储蓄存款比年初增长**亿元,余额达**亿元,增幅**%,对公及其它存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加**亿元。

人民币贷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放**亿元,增幅达**%。其中农业经济组织、农户贷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长**亿元;民营、个私、股份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长**亿元;中小企业贷款占总贷款**%。

9月末,国际业务外汇存款余额**万美元,比年初增长**万美元。国际结算量**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万美元,其中出口结算量达**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万美元;进口结算量**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万美元。结售汇合计**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万美元。外汇贷款余额**万美元,比年初增长**万美元;人民币打包贷款**万元,比年初增长**万元。

九月末不良资产余额**亿元,比年初减少**万元,不良资产占比**%,比年初下降2个百分点。今年三季度,贷款综合收息率**%,比去年同期增加3个百分点,1-3季度我行实现帐面利润**万元。

今年三季度,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狠抓组织资金,稳步拓展市场份额。

存款始终是银行经营的根本;份额代表着地区竞争的地位。今年上半年我行存款总额虽然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但在同业竞争中,我行新增存款额较本地区其他行存在较大差距,总存款占全市的份额由年初22.4下降到20.6。面对这一情况,我们充分认识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三季度,我们一步不松抓组织存款,一着不让拓市场份额。 二是通过对市场份额较低支行的排队,分析我行组织资金工作存在的考核不力,激励不力等具体问题和不足,8月24日,再次召集市场份额在本镇低于他行,当年新增少于他行,考核力度不大的20位支行行长,在**支行举行现场会。再一次鼓劲增压,敲响了结对子、比贡献、争份额的战鼓。通过看**支行营业大厅的宣传氛围,和张榜公布的全体员工每月组资业绩和每季考核结果;听**支行组织资金实行公开、公正、透明考核的经验做法和强考核,扩份额,促进各项业务稳健发展的汇报;20位支行行长纷纷上台表示,一定坚定必胜的决心与信心,发扬好领先精神、拼搏精神、吃苦精神;营造好宣传氛围、考核氛围、组资氛围,创造出新的业绩。

同时,为让全行干部员工通过与兄弟支行的对照比较,更加清楚自己存在的差距,和在整个农商行中的排名,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开办了每周一期《结对子、争份额、比贡献、争市场组织资金竞赛简报》,每周公布存款情况,跟踪各支行组织资金竞赛动态,定期介绍组织资金做法,营造了你追我赶、共同进步的浓烈气氛。9月末总存款比6月末增长了14亿元,存款市场份额得到稳步拓展。

(二)投身先进性教育,支持地方力度再提高。

三季度,时值**商业银行党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我们在行党委领导下,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求真务实,积极投身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之中,做到以先进性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以先进性体现支持地方发展的责任性,以先进性提升地方银行声誉。 (三)常抓基础管理,案件专项治理全面推进。

根据国务院领导加大案件专项治理力度,防范商业银行风险的批示,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案件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我行自4月下旬开始,案件专项治理组织发动、专项检查和整改总结全部三个阶段工作深入进行。

通过案件专项治理,进一步强化了会计基础工作。我行以《会计升级达标实施办法》为依据,对基层支行在执行账户管理、现金管理及规范操作方面结合案件专项治理,进行了本年度的会计出纳大检查和会计达标升级验收,分析检查出来的问题,有的放矢,寻找了问题的症结.通过案件专项治理,进一步规范了信贷管理和运作。我行结合银监会贷款五级分类偏离度专项检查,着重对全市贷款五级分类准确情况、贷款抵押率规范情况、担保手续合法情况、企业关联交易情况以及本行内部多行贷款情况等进行了清理,有效地促进了信贷运作的规范管理。

通过案件专项治理,找准了内部控制的关键点。案件专项治理过程别是总部集中检查时,我行按照“查找案件苗头,整顿规范操作,促进业务发展,增强防险能力”的总要求,抽调全市50名业务骨干,分成8个检查组对全市32家支行进行了“地毯式”现场检查,找出了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和薄弱环节,并通过制订相应的整改方案,积极实施整改。使案件专项治理工作,检查处理到位,责任追究到位,问题整改到位,杜绝隐患、遏制案件到位。

(四)广泛开展演讲会,金融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随着金融业服务时代的来临,竞争将会日益激烈,而竞争的优势一方面体现在人才的优势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服务优势上。为打造服务优势,我行自下而上,从支行——各片——总部,在7月份广泛开展了“假如我是一个客户”演讲比赛,对机关开展了“假如我在基层”演讲比赛活动。演讲从分析一个客户的基本要求出发,从分析基层员工需求出发,实行换位思考,积极探索新时期农村金融服务的新思路、新方法,从而促进全行上下服务理念更新,服务水平提升,保持地方银行活力,促进**商业银行更快、更好发展。参加总部决赛的38名演讲者,通过紧张激烈的演讲比赛,决出了一、二、三等奖共9名优胜者。比赛中各位选手充分展示自己的知识才华,使演讲比赛内涵得到了提升,优质服务意识得到了提高,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另外,以**支行为试点的开放式服务在七月初正式亮相,运行初期就取得很好效果,深受广大客户地青睐和好评。开放式服务摈弃了营业大厅服务窗口上的铁栅栏,实行与客户面对面,心贴心的亲情化服务,从而拉近与客户的距离,使客户走进银行犹如走进家一样感到亲近、舒适。目前,营业网点开放式服务正有序向全市推广。我们相信,通过设立开放式服务区来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客户,一定能更好地诠释“离您最近,和你最亲”的服务宗旨,为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提升**行形象作出贡献。

二季度工作打算

二季度,是第二届董事会第一年工作的冲刺阶段,针对前二个季度经营工作中存在的存款增长稳定性不够,资产质量优化进度不够,综合盈利能力、资本充足等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不足,将继续围绕半年度工作会议提出“份额”、“效益”、“风险”和“形象”八个字抓好工作,向独立经营10周年献礼。1、突出重点增存款,份额再上新台阶。

组织资金始终是银行工作的基础和重点。前阶段的结对子竞赛,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存款的稳定性不强,要继续突出存款增长,强化宣传攻关,强化竞赛考核,强化服务创新,持之以恒把“结对子、争份额、比贡献、争市场组织资金竞赛”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争取存款市场份额再上新台阶。

2、紧抓拓展争效益,夯实资本充足率。

今年是我行享受所得税减半政策的最后一年,二季度要继续围绕我市经济发展的热点、重点,紧盯我市临江开发、开发区建设、工业集中区建设,瞄准有效资产抵押企业,紧抓传统业务拓展,加大支持力度,尽力拓展市场,争取效益最大化。同时,要继续强化各项管理,搞好年内各项财务核算,尽力控制不合理费用开支,反对铺张浪费,杜绝跑、冒、滴、漏,防范各类案件发生,争创最佳效益,扎扎实实地提足资本充足率和各项拨备率,向全体股东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3、狠抓难点求突破,奋力提高资产质量。

银行一季度工作总结篇5

引言

人力资本可以被视作一种特殊的资本,它可以进行期权交易。人力资本期权的买方即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方,为人力资本的增长而做出投资;期权的卖方即为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期权的价格是期权买方在交易当期所支付的权利金,期权的执行价格则为双方约定的在期权到期日买方向卖方所支付的为获得其人力资本产权的报酬,期权的标的物是期权卖方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期权的到期日即为双方约定的日期或某段时期内。通过将商业银行中的人力资源作为一项看涨期权,运用期权定价理论,从全新的角度对人力资源价值进行绩效评估分析,可以理顺商业银行委托中的资、权、利关系,实现银行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一、某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基本情况

这里通过实例分析某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估现状,探寻如何改进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估体系。目前某商业银行是一家地区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拥有员工近2000人,其中中高级管理人员119人,包括总行部门负责人、支行行长及高级客户经理。下面的表格是该银行员工学历的构成情况和各级别职务的学历情况。

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知识型人才。从人才在银行管理中的地位及其与银行的关系、对银行的价值和发挥的作用程度划分,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可分为如下层次:

(1)核心层人才。一般包括各级主要领导、管理者;具有关键知识和长期成功所需技能的人才;对银行的战略能力、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至关重要的人才。

(2)重要层人才。即替换代价高昂的人才,如有大量、长期的客户关系密切的人才、高绩效组织的成员、高度的价值流技能的人才、受过昂贵培训的人才等。

(3)辅助层人才。是可以用内部其他人相互替代的人才和能够资源外包的人才,即其所提供的服务完全可由银行外部机构或人员承担。

而在我国商业银行中最重要的是核心层和重要层的人才,是中高管理层的员工。如何分析利用这部分员工将是影响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二、商业银行实物期权的绩效评估体系分析

由于环境、收入等原因,商业银行的职工流动性大,对于银行的经营存在风险,特别是中高层的管理层。该商业银行经过三年的统计分析,包括对广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等同业银行的绩效薪酬进行研究,制定了新的绩效薪酬管理体系。该体系中的绩效考核主要依据贡献多少、风险高低、责任大小、劳动强度等因素,将人力资源岗位划分为A、B、C、D四类,对不同岗位实行差别系数和业绩挂钩比例,其中业绩工资按照“按季考核,年终补差”的原则考核发放。

1、按季考核。每季次月(四月、七月、十月、一月)进行“利润工资率”和“利润费用率”考核,决定被考核单位上季度业绩工资和考核费用总额。

2、各单位根据本单位业绩工资总额、员工业绩薪点、员工个人业绩考核结果确定个人业绩工资。

3、上季度考核结果在下季度各月逐月兑现,即对一、二、三季度的考核分别在二、三、四季度各月兑现。四季度直接进行年度考核,实行年终补差。一季度各月按照上年度考核结果实行有差别的预发。

4、年末根据年度考核结果确定年度考核结果确定年度可发放工资总额,如全年已发放的业绩工资超出年度考核允许发放的业绩工资总额,则同比调减次年业绩工资总额,反之则补足差额部分。年度综合业绩考核得分根据以下方式确定:

年度考核综合得分=(一、二、三季度得分之和)×10%+四季度得分×70%

5、管理部门业绩工资参照分行平均工资水平发放,其平均业绩薪点为全行平均业绩薪点值。各部门业绩工资根据季度考核结果确定,部门业绩工资薪点值=平均业绩薪点值×综合业绩考核得分率。

6、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性质,将员工分为支行(部门)负责人、支行副职、市场营销人员、产品经理、会计人员、国际业务B类人员、个人业务经理、大堂副理、管理行政人员、D类人员十类考核。

7、支行、部门负责人的考核,德、能、勤等基本素质占20%,本支行综合经营管理业绩占80%。考核结果实行末位警告制,对部室季度考核最后一名,且业绩不合格的部门负责人,给予黄牌警告,本季度业绩工资下浮10%,该部门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本季度业绩工资下浮10%;对连续二个季度排名最后一名,且业绩不合格的主要负责人,本季度业绩工资下浮20%,该部门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同比下浮。

8、市场营销人员考核创利指标,根据总行统一规定的创利折算标准,将各项业务折成创利。同时根据年度经营计划制定等级创利标准,根据个人创利考核结果直接挂靠相应的行员等级,享受工资、福利待遇。

9、产品经理主要考核产品创新能力和推广能力,根据新产品推广的业务量折成创利考核,考核结果直接挂靠相应的行员等级。

该体系中与绩效考核相对应的薪酬待遇主要根据同业银行的经验,基本工资约占全年收入的40%,比一般银行的30%高,绩效考核津贴占60%,其中季度考核占30%,年终考核占30%。另外对于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在每三年一次聘期考核中达到优秀后,还有额外奖励。

实物期权理论的突破点在于建立了不确定性能创造价值的信念,可以将管理人员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贡献比率与动态的期权进行合理组合,对未来可能具有价值的大小进行相应的确定预评估,减少由于管理人员未来不确定性而导致的风险成本。

三、完善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绩效评估体系的建议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考核目的不明确,选拔机制未建立,人才流动机制为完善,薪酬结构不合理等。而某商业银行运用了基于实物期权的绩效考核薪酬体系,对吸引人才及降低行业间信息人才的风险,特别是对高层次的管理人员挽留有明显作用。我们运用实物期权理论与该商业银行体系相结合,对完善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估体系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员工绩效考核结果与所在单位、部门绩效评价结果相结合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今天,所有单位或部门都是由个人组成的,每个人必须依靠团结协作,才能体现自身价值。因此前面介绍的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时,应与所在单位、部门绩效评价结果相结合。具体应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根据所在机构或部门经营目标确定员工工作目标。团队是由员工组成的,只有将团队的经营目标层层分解至每位员工,使部门目标与员工目标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完成商业银行总体经营目标。因此,在制定员工工作目标时,必须以所在单位或部门的经营目标为依据,如对于吸收存款部门而言,其主要目标是尽可能多地吸收存款,对其员工进行绩效评价时,增加存款也应是每位员工的主要工作目标之一。

(2)所在机构或部门绩效评价结果直接影响员工绩效。所在机构或部门绩效是每位员工绩效的综合反映。所以,所在单位或部门绩效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员工的绩效。因此,在进行员工绩效评价时,应将所在单位或部门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员工绩效的主要考核因素之一,即将个人绩效与团队绩效挂钩,但不同层次的员工对所在单位或部门绩效评价结果的挂钩力度不应相同。比如,各级行长、部门负责人的绩效应与所在机构、部门绩效直接挂钩,而对于一般管理人员而言,其绩效与所在部门绩效的挂钩力度显然应低于行长或部门负责人。也就是说,组织绩效对级别越高的管理人员影响越大,对级别较低的管理人员或工作人员影响越小,这就需要对员工进行分类考核。

2、实行分类分层次评价

各个商业银行的支行乃至其中员工的岗位都是千差万别,在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时,必须进行分类考核,找出各类员工的共同点,以便对各类员工业绩进行排序。根据商业银行机构设置情况,目前最好的分类是根据员工的级别层次进行分类。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相同级别的员工业绩是相互可比的。如对于一线综合柜员,我们可以主要根据其业务量和服务质量来反映他们的工作绩效;对于中层管理人员,如各部门总经理,虽然工作性质完全不同,如信贷部门总经理和工会主席相比,一个负责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经营,是商业银行利润的创造者,一个却不能给商业银行带来任何收入,而只能发生各项支出。另外由于不同地区的资源不一样,各商业银行的支行的完成任务的难度和质量也不一样。用传统的眼光看来,这两个岗位没有办法比较,也没有办法评判他们工作成果的优势。但是,如果我们抛开事物表象分析它的本质时,我们发现他们之间有许多相同的可以比较的地方:由于他们在商业银行同属一个级别,面对同样的领导层及下属机构,银行对他们的能力要求基本上是相同的,他们的业务知识能力、分析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是可以比较的。同时,他们在银行所处的地位相同,他们的工作表现是可以比较的。他们在爱岗敬业、个人品行、廉洁自律、工作态度等方面也是可以比较、排序的。但是如果不处在同一级别,如一名市场营销人员――客户经理和管理部门的总经理――办公室主任二者进行比较是较难操作的,也没有实质意义。

(2)级别相同的管理人员与其所在单位、部门绩效紧密度相同。应将单位、部门和个人绩效考核紧密结合,并将单位、部门的考核结果作为个人业绩的主要考核因素之一。因此,单位、部门绩效的好坏与员工个人绩效结果有着正相关的关系但是,不同级别的员工绩效与单位、部门绩效的相关程度是不一样的。如对于高层管理人员(各级行长)来讲,由于他们是决策者,在一定意义上,他们的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工作目标是否实现,关系到其所负责的分支机构在同业竞争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从而直接关系到其所在行绩效水平的高低。因此,高层管理人员与其所在组织绩效的关系最密切,很大程度上在组织绩效与个人绩效是一致的。因此,在商业银行考核实践中,应在职级分类的基础上,按其岗位的不同要求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实行分类分级评价。通常可将商业银行员工分为三类:管理人员(经营决策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一般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和一线综合柜员。经营决策人员对整个经营机构的总体目标负责,其评价以综合性经营指标为主,侧重于决策的准确性和领导能力的评价。对管理人员的评价主要是看其工作任务和管理措施是否落实到位,管理制度体系是否健全,制度执行和检查情况如何等;对市场营销人员的评价主要是以市场营销成果和绩效的贡献率为主;对一线操作人员的评价以工作量、合规操作和服务质量为主。

3、薪酬政策的激励作用

薪酬政策是企业支付薪酬的基本原则及其实施的导向和目标,是关于企业薪酬策略的大政方针。薪酬政策的战略导向性主要表现在物质层面因素,它主要是指薪酬政策的导向能够使员工从物质层面,即能实实在在感受到薪酬政策的实施能够给自己带来的利益。包括公司具有与职业生涯相适应的多种薪酬攀升通道,员工可以获得多种晋升的渠道;公司薪酬分配能够做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即要求企业必须真正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同时,对于判断薪酬分配是否公平,不能只看结果,更要看薪酬是否反映了员工个人对企业贡献的大小。这样才有利于更好地体现按贡献分配原则,使员工能够更加全面,辩证地看待收入分配问题,增强对员工的激励作用;薪酬分配能适应企业所处的发展周期阶段的要求,即要求企业根据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对员工的薪酬体系进行调整,这样,当企业发展状况好时,员工可与企业共享收益,当企业发展状况不利时,员工可与企业共患难,当外部环境变化时,员工不至于因为外界环境因素变化而是自己的收入水平下降太多,从而加强企业与员工的凝聚力;公司薪酬政策能够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能够使员工获得切实的物质利益。

4、实物期权思想

由上可见,商业银行已运用实物期权的基础思想,将绩效考核结果与薪酬政策紧密联合在一起,而且在高管的绩效考核中更能体现出这一思想。本文前面提到员工的能力可以作为一项看涨期权。这样在商业银行中的高管,先获取基本的工资作为报酬,银行根据不同的考核结果给予业绩奖励。然而若基本工资过低,就会影响员工在日常工作的情绪;若基本工资过高,绩效考核奖励过低,则影响员工参加考核的积极性。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基本薪酬待遇上调到40%很好的吸引人才,但现行的薪酬与绩效考核挂钩仅通过历史经验获取的,企业更需要运用实物期权定价模型来评定基本工资及对应的绩效考核奖励,更准确的评估带有不确定性风险的员工价值。所以商业银行完善考核制度,并使得绩效考核更加标准化,更利于运用实物期权定价模型来制定薪酬体系。

参考文献:

[1]邱城,张茂盛.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管理科学,2007(8):39-40.

[2]应洪斌,陈壁辉.绩效考核的十大误区[J].华东经济管理,2005(6):95-97.

[3]石金涛,陈琦.人力资本保留:基于实物期权的分析[J].新资本,2004,(4):21-25.

银行一季度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宏观审慎监管;货币政策;银行经营稳健性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刺激了巴塞尔委员会加快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防范的研究,2010年BaselⅢ和《各国监管当局实施逆周期资本缓冲指引》公布,为各国监管机构制定本国逆周期资本缓冲框架提供了借鉴。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的提出对银行经营行为及发展规划具有重大影响,对维护金融稳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宏观审慎监管理论基础及国内外实践经验

(一)宏观审慎监管目标及工具

通过文献梳理,本文将宏观审慎监管目标概括为一个多层次概念,包括最终目标、直接目标和操作目标。最终目标指维护金融稳定。直接目标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缓解金融周期波动,避免金融失衡。操作目标从截面维度分析,是处理金融机构间共有且相关的风险,防止风险在系统内的传播;从时间维度分析,即为克服顺周期性问题,提升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衰退以及其他负面冲击的恢复能力。巴塞尔监管委员会将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归纳为以下五项:一是逆周期资本要求,规定金融机构在经济扩张期增加资本,以弥补经济衰退期对资本需求的增加。二是动态损失拨备制度,要求金融机构在经济扩张期增加拨备计提,以弥补经济衰退期的损失。三是资本防护缓冲,要求银行需要计提除法定资本充足率外,额外的资本防护缓冲资金,以减缓经济扩张期信贷的过度增长和吸收经济衰退期的不良资产。四是杠杆率控制,规定设置最低杠杆率,以防止在经济上行期银行盲目扩大信贷规模。五是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银行流动性资产比例。

(二)国外实践经验借鉴

一是设立宏观审慎监管机构。英国明确英格兰银行为宏观审慎监管机构,欧盟由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履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美国宏观审慎监管机构由美联储担任。二是扩大宏观审慎监管范围。将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金融机构、场外金融衍生产品及信用评级机构纳入监管,提升信息透明度。三是提高金融监管标准。BaselⅢ提高一级资本充足率至6%,并要求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计提1%的附加资本;针对顺周期性问题,要求建立2.5%的资本留存缓冲及2.5%以内的逆周期资本缓冲。四是加强对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保护。英国消费者保护和市场署以及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的成立,均是为了增强金融市场信心,避免恐慌事件的发生。

二、构建我国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宏观审慎监管体现为两个维度:一是时间维度,即“熨平”经济周期的剧烈波动,抑制银行顺周期行为;二是截面维度,指限制银行间的风险传染。本文主要研究时间维度上的宏观审慎监管,即构建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机制问题。

(一)必要性研究

1.实证检验。本文借鉴(冯科等,2012)对顺周期性检验采用的向量自回归和格兰杰检验方法,验证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信贷规模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双向因果关系。统计数据使用1998-2015年各项贷款余额(DEBT)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季度数据,为避免异方差,对两个时间序列取其对数,数据来源于wind统计数据库。首先对两组数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基于ADF单位根检验分析数据序列的平稳性,结果显示国内生产总值对数序列(LGDP)和信贷规模对数序列(LDEBT)为非平稳序列,但一阶差分后都是平稳序列,排除了存在“伪回归”的情况。基于赤池信息量准则(AIC),选择滞后阶数为5。协整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GDP与LDEBT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说明国内生产总值与信贷规模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对国内生产总值和信贷规模对数两个序列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假设“不是LDEBT的Granger原因”和假设“LDEBT不是LGDP的Granger原因”都被拒绝,国内生产总值与信贷规模之间具有双向因果关系。

因信贷投放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故两个序列之间可以建立VAR模型。根据AR检验结果,所有单位根的模的倒数小于1,都位于单位圆内,模型是稳定的。在此情况下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研究国内生产总值与信贷规模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显示,给定GDP一个正向标准差的冲击,对信贷的长期趋势是正向的,具体来讲,第1期负向冲击,从第2期开始冲击向正向扭转,至第4期(即下一年度)起冲击转为正向。给定信贷投放一个正向标准差的冲击,对GDP的冲击一直为正向,这一冲击具有显著作用和较长的持续效应。实证结果证明1998-2015年期间,我国金融系统存在顺周期效应①,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具有必要性。

2.结果分析。1998年中央银行正式取消贷款限额管理,对信贷规模由指令性计划转为指导性规划,实现了货币政策调控从直接向间接转变,银行信贷的自主性和市场化程度加强,顺周期行为随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愈加明显。一方面贷款投放对经济增长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信贷同样受经济影响,长期趋势看冲击为正向。经济繁荣时期,银行风险认知能力下降、融资约束减弱,倾向信贷扩张;经济衰退时期,银行资产负债表过度收缩,促使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加大整个金融体系的损失程度。基于这种典型的顺周期特征,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得到凸显。

(二)可行性研究

为缓解顺周期性,建立适当的逆周期调整机制是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上说,可以通过逆周期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在经济上行期降低信贷增长,在经济下行期刺激信贷增长,来解决顺周期所引起的系统性风险。本文测算了我国现阶段银行业的资本缓冲缺口情况,并对代表性银行的逆周期资本缓冲计提的实践情况进行分析,目的是验证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对缓解因银行顺周行为而发生金融动荡的可行性。

1.测算方法。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公布的《各国监管当局实施逆周期资本缓冲指引》,本文选取季度信贷规模(DEBT)与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比值测算我国不同时期应计提的逆周期资本缓冲程度,测算方法如下:①计算比值时间序列(DG):DG=DEBT/GDP②对序列进行H-P滤波分析,生成H-P滤波趋势值(HP):即,求出min∑Tt=1|(DGt-DGTt)2+λ[c(L)DGTt]2|的解③计算偏离度(PL):PL=DG-HP④根据《各国监管当局实施逆周期资本缓冲指引》,将偏离度转换为逆周期资本缓冲:当(PL)<2%时,不须计提逆周期资本缓冲;当2%≤(PL)<10%时,偏离度每上升1%,计提比例须上升0.3125%,不足1%的按照1%计算;当(PL)≥10%时,按2.5%计提。数据采用1997-2015年各项贷款余额和国内生产总值季度数据,其中,国内生产总值采用季度年化数据,即4个季度数据的移动加总,如2015年三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014年第四季度、2015年第一季度、2015年第二季度以及2015年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总额。

2.测算结果。信贷规模与GDP比值从1997年的89.60%上升至2015年的138.84%,增速较快,出现4个典型阶段。第一阶段(1998:3-2000:1):为缓解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自1998年起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投放加快,信贷规模扩大,信贷规模与GDP比值超过其长期趋势。由于货币政策仍属稳健,该阶段整体偏离度不高,逆周期资本季度最高计提值为0.94%。第二阶段(2003:1-2005:1):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较高,信贷投放量加大,加上外资流入,该阶段共8个季度需计提资本缓冲,2个季度偏离度接近10%,计提值达2.5%。第三阶段(2009:2-2010:4):为缓解2008年经济危机的不利影响,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4万亿项目投资,贷款增速较快。经测算,该阶段个别季度需计提1.88%的逆周期资本缓冲。第四阶段(2015:2-2015:4):2015年以来,央行加大对市场流动性的补充,鼓励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M2增长较快。但受经济下行影响,银行信贷投放态度较为谨慎,风控能力加强,因此,此阶段偏离度并不高,逆周期资本最高需计提0.94%。

3.实践分析。使用信贷规模与GDP比值衡量系统性风险累积,通过对偏离期计提逆周期资本缓冲以提升银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具有可行性,这在我国金融实践中得到佐证。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②,2006年2季度至2015年4季度资本充足率从10.74%提高至14.75%,增势明显。以实际资本充足率与法定资本充足率间差额表示实际计提的资本缓冲程度,工商银行资本缓冲计提基本与我国银行业测算需提取的逆周期资本缓冲长期趋势相符。2008年2季度至2010年4季度,工行提取资本缓冲超4%的共8个季度,最高提取值为2008年4季度的5.06%,与银行业总体趋势的第三阶段基本相符。2014年4季度至今,工行处于提取资本缓冲较高的阶段,资本缓冲值超过2.5%。

三、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协调

宏观审慎监管作为对传统货币政策的补充,能够弥补货币政策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的不足。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价格稳定,而宏观审慎管理的目标是金融稳定。作为中央银行,需要同时履行货币政策制定和宏观审慎监管两方面职能,二者若能有机结合,特别是货币政策在宏观审慎框架下的作用将金融稳定目标融入货币政策框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银行作为宏观金融中的个体,其稳健经营是实现金融稳定的重要部分,本文构建了银行稳健性指标,并进一步研究货币政策的变化对银行稳健型经营的冲击。

(一)银行稳健性指标(BSA)构建

本文使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构建银行稳健性指标,研究货币政策对银行稳健经营的冲击。基于IMF推行的金融部门评估规划项目,考虑我国银行业相关指标的可获取性,从资本充足性(Q1)、资产质量(Q2)、盈利能力(Q3)、流动性(Q4)四个方面③构建BSA(见表2)。使用SPSS软件,样本范围涵盖16家上市银行2013-2015年的年度数据,结果显示KMO=0.624,Bartlett检验Sig.=0.000<0.05,因此釆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降维和因子分析处理具有合理性。根据因子分析结果,计算14家上市银行④2006-2015年的BSA指标。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稳健性经营整体呈现缓释“倒U型”趋势,受我国经济宏观影响作用较强,2006-2012年BSA指标呈上升态势,但在2012年之后BSA略有下降。股份制商业银行稳健性整体趋势呈“缓慢上升-略有下降-趋于平稳”态势。2011年股份制商业银行BSA指标开始下降,后趋于平稳,2011年之后最低值仍高于30,比五大行略高,说明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经济下行阶段谨慎性更强。两家城市商业银行稳健性趋势呈缓慢上升态势,因城商行的本质属性使其更重视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形势,注重经营管理的稳健性,因此,经营一直呈现较为稳健的状态。

(二)货币政策变化对银行稳健性的冲击

货币政策可分为数量型和价格型两种,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水平不高,价格型对比国外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调控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文使用数量型货币政策,选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验证货币政策调控对银行稳健性经营的冲击。1998-2015年,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总计46次,其中2010-2015年多达19次。基于计算得出的14家上市银行的BSA指数,本文通过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的脉冲响应实证检验货币政策的频繁调整对银行稳健经营的影响,度量货币政策对银行稳健性的冲击。为防止变量间的虚假回归,先对自回归向量中各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采用LLC检验序列的平稳性。结果显示,两个变量均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由此可以判断各序列是平稳序列,满足进一步分析的要求。基于赤池信息量准则(AIC)对PVAR模型的滞后阶数进行设定,P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4阶。本文通过给予货币政策变量一个标准差的冲击,使用蒙特卡洛模拟了100次得到脉冲响应函数图。横轴代表冲击反应的响应期数,纵轴表示内生变量对于冲击的响应程度。结果显示,给予存款准备金一个正向冲击,BSA在前3期呈向下的趋势波动,后逐渐上升趋于平缓,说明货币政策的调整影响银行稳健性经营,宽松的货币政策可提升银行稳健性指标,从紧的货币政策促使银行稳健性指数下降,但货币政策对银行稳健性经营的刺激作用时间较短。

四、结论及建议

(一)合理确定逆周期资本缓冲规模,准确把握缓冲时机

本文利用信贷规模与GDP的比值测算资本缓冲规模,用实证检验和代表性银行的实践证明了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的可行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具有一定滞后性,且资本缓冲规模的计算指标并不唯一,本文只是作为监管机构构建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机制的参考。实际运用中,银行应基于这一指标,引入更多数据和方法,系统有效地进行整合;同时提高预判能力,当系统性潜在风险增多时,及时采取相应的逆周期宏观审慎工具,准确把握提取资本缓冲的时机。

(二)确立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框架中的核心地位,引导商业银行稳健经营

基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核心地位及央行的职能作用,央行具备掌握系统性风险和管理流动性的优势,能够对金融体系平稳运行负责,应作为宏观审慎监管机制的核心,引导商业银行加快推进转型升级,逐步提高经营质量和盈利能力,实现稳健经营。商业银行应大力发展优质客户群体,不断推进信贷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和新型金融市场,加快盈利模式转型,扭转存贷差为主导的收入格局。

(三)加强与货币政策的有机结合,提高宏观审慎监管前瞻性

一方面,基于前文研究结论,货币政策对银行稳健经营会起到冲击作用,进而影响金融系统稳定;另一方面,宏观审慎监管作为经济冲击吸收器,可以通过影响金融部门的稳健性来直接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强化货币政策的影响和有效性。因此,要把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的总量调节相结合,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制定货币政策,提高政策前瞻性。

(四)强化宏观审慎监管的动态化和差别化,建立功能完善、运行有效的监管体系

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传导渠道针对不同规模的银行具有异质性特征,宏观审慎监管应实行动态化和差别化管理。考虑到杠杆率(自有资本率)能够作为除资本充足率以外的第二大风控指标和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建议设立以杠杆率为核心、更加灵活可控的动态监管机制,随经济周期的变化调整监管要求,以防范银行过度承担风险的行为,确保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

银行一季度工作总结篇7

近年来,我国宏观金融调控在强调了总量调控、结构调控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了节奏性调控。这些调控方式的综合运用,其目的即是要提高宏观金融调控的效果。但从几年来的实际操作情况看,这些调控虽然收到了一定积极成效,但在实际经济金融工作中,各地仍反映出较多的问题,存在一些不如意的地方。

主要原因是在实际金融调控中,一些地方人民银行机构的信贷部门把信贷投放的节奏性调控机械地简化成信贷投放的季度性数字化均衡投放,如一年四季按30%、30%、20%和20%的节奏投放等,往往造成了经常性局部的区域性流动性过剩或紧张情况,对局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2012年一度引起的局部“钱荒”现象,以致引起了一定的社会负面反映。实际上,无论是信贷投放的总量调控、结构调控,都必须遵循实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必须遵循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而不能违背经济规律背离市场需求进行调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确定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也正是符合实际经济规律需要这个道理。

从目前我国银行信贷投放的节奏性调控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目前我国银行信贷投放的节奏性调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虽然我国的工业经济和二、三产业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快速发展,但我国幅员辽阔,农业经济发展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春耕、午收,秋耕、秋种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季节性特征,因此对银行信贷资金需求的有旺有淡季节性变化是我国实际国情的客观需要。一味要求银行信贷的季节性数字化(而非经济学的均衡)投放,明显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

二是目前我国银行信贷投放的节奏性调控方式,有悖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规律。我国年度经济的发展是有一定的季节性需求规律的。如一季度元旦、春节期间,是我国居民传统的婚嫁和买房、购物等消费旺季,是政府、企事业单位兑现职工福利、奖金等资金需求旺季,也是银行存款快速增加的旺季。因此,一季度银行信贷投放较多,既有社会的客观需求,也有银行存款增加形成的内在压力的体现,即存款增加促使银行寻找信贷资金出路的需要。所以,如果一味以行政方式要求银行一季度信贷投放保持与其他季度信贷投放的数字化均衡增长,不仅有悖于我国社会的客观需求规律,也会因存款增加和信贷投放的错位损及银行自身利益的发展。

三是目前我国银行信贷投放的节奏性调控方式有悖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订单经济的发展。而订单经济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需求是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和定单的变化形成的,因此如果片面要求银行信贷投放按季按月的数字化投放,就会造成订单经济发展对银行信贷资金需求与银行信贷资金投放的错。因此,市场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需求是有着因时因地和市场变化的客观规律的,如果一味地以行政方式要求银行信贷投放按月按季的数字化投放,显然有悖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四是目前我国银行信贷投放的节奏性调控方式,背离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原则。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其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式的“存贷款比例管理”。一季度银行存款增长是我国银行传统的增长旺季,一些地区银行机构一季度的存款增加额往往达到全年存款增加额的70—80%以上;而现行实施的信贷投放的有节奏性调控方式,往往造成一些银行机构一季度贷款增加额不到其存款增加额的30%,从而造成这些银行一季度70%以上的存款增加额因不能形成贷款而出现季节性亏损,甚至为寻找市场需求出现风险。如某县农村商业银行截至2014年3月20日,存款就较年初净增加了17亿元,而按照有节奏方式的调控,限制该行2014年一季度仅能发放4.8亿元,导致该行在缴足3亿元的存款准备金后,将有近10亿元的存款资金不能发放贷款,只得向拆借市场或债券市场寻找出路。因此,这种造成银行机构经营效益下滑,甚至引发市场风险和地方政府不满的调控方式,显然也背离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原则。

故根据上述金融调控方式的调查分析情况看,目前我国银行信贷投放实施的有节奏调控方式亟待改进。

第一,根据我国的国情,结合我国产业经济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加强我国产业经济对银行信贷资金的结构性和季节性需求的调查研究,强化对我国银行信贷投放结构和节奏的季节性引导,确保我国信贷投放的平稳健康运行。

第二,根据我国经济需求的变化规律,加强对我国银行信贷投放需求变化的调研预测,强化对我国银行信贷投放节奏的指导与监测,放宽银行信贷投放的节奏性限制,以促进银行信贷投放符合我国实际经济需求的变化。

银行一季度工作总结篇8

一、金融市场运行分析

(一)货币市场交易活跃,市场利率先抑后扬

货币市场回购交易平稳增长,拆借交易大幅增加。2010年前三季度,银行间市场回购累计成交65.0万亿元,日均成交3458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22.4%;拆借累计成交20.3万亿元,日均成交1077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48.4%。从期限结构看,市场交易短期化趋势较为明显,回购和拆借隔夜品种的交易份额分别为80.0%和87.7%,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3.0个和4.9个百分点。交易所市场国债回购累计成交4.5万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82.6%。

从货币市场融资结构看,融资主体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同业净拆出资金规模大幅增加。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逐步减弱,银行间市场信用拆借交易日趋活跃,2010年前三季度国有商业银行同业净拆出资金规模同比增长35.4%。二是其他商业银行由上年同期净融出转为净融入。受加强资产负债管理以及资产持续扩张较快等多因素影响,2010年前三季度其他商业银行净融入资金为7.8万亿元,同比增加8.0万亿元。三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金需求明显减少。受国内股票市场波动加剧以及各方面不确定因素增多等影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交易行为趋于谨慎,融资需求同比下降较多,证券及基金公司、保险公司2010年前三季度净融入资金同比分别下降23.4%和67.5%,保险公司资金需求下降与其保费收入增长较快也有很大关系。

货币市场利率先抑后扬。2010年以来,受新股发行明显增多、大型商业银行增资扩股、严格监管以及市场对通货膨胀预期有所上升等多种因素影响,货币市场利率总体较上年有所上升,波动性也相应加大。继2010年6月份银行间市场质押式回购和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上升到2.38%和2.31%后,2010年7、8月份逐月有所回落,9月份受中秋、国庆节前现金集中投放及季末监管指标考核等因素影响,质押式回购和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均较7、8月份有所上升,分别为1.98%和1.90%,比6月份分别下降40个和41个基点,比上年12月份分别上升72个和65个基点。2010年第三季度,各期限Shibor总体有所上行,3个月以内短端利率波动性相对较大。

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逐季增加,远期品种交易量有所减少。2010年前三季度,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交易量呈逐月增加态势,累计发生交易6984笔,名义本金总额7981.5亿元,同比大幅增加146.0%。其中1年及1年期以下交易最为活跃,其名义本金总额4146.5亿元,占总量的52.0%。从参考利率来看,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的浮动端参考利率包括7天回购定盘利率、Shibor以及一年期定存利率,与之挂钩的利率互换交易名义本金占比分别为65.8%、29.7%和4.5%。2010年前三季度,债券远期共达成交易731笔,成交金额2551.7亿元,同比下降46.6%。从标的债券来看,债券远期交易以政策性金融债为主,其交易量占总量的55.8%。从期限来看,以2~7天品种交易量占比最高,为73.7%。远期利率协议交易清淡,2010年前三季度累计发生10笔交易,全部以3个月Shibor为基准,名义本金额共19.5亿元。

(二)债券市场指数稳中有升,债券发行规模稳步增长

债券市场现券交易平稳。2010年前三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累计成交44.7万亿元,日均成交2378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23.1%。银行间现券市场上,其他商业银行净卖出现券9114亿元,国有商业银行、外资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分别买入8291亿元、507亿元和316亿元。交易所国债现券交易成交1320亿元,同比减少374亿元。

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债券指数稳中有升。2010年前三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财富指数由年初的130.2点上升至9月末的135.8点,上涨4.3%;交易所国债指数由年初的122.3点上升至9月末的i26.7点,上涨3.6%。

国债收益率曲线总体呈平坦化趋势。以1月21日和9月29日的银行间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为例,0.5年和1年期收益率分别上升41个和34个基点,而5年、10年、30年收益率分别下降26个、32个和24个基点。

债券发行规模稳步增长。2010年前三季度,债券一级市场累计发行各类债券(不含中央银行票据)3.9万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政策性银行债券以及短期融资券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26.3%和81.6%。2010年9月末,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债券托管量余额为20.0万亿元,同比增长21.4%,其中银行间市场托管量为18.8万亿元,交易所市场托管量为2754亿元。

短期债券发行利率波动中走高,中长期债券发行利率略有回落。受2010年以来货币市场利率总体上行带动,并受市场对短期通货膨胀预期上升影响,短期品种债券发行利率波动中有所走高。以L年期国债为例,2010年9月份发行的1年期记账式国债的固定利率为1.87%,比3月份和4月份发行的同品种债券分别高43个和38个基点。受市场流动性总体保持充裕、金融机构债券配置需求较多影响,中长期债券发行利率略有回落。以30年期国债为例,2010年8月份发行的30年期记账式国债的固定利率为3.96%,比2月份和6月份发行的同品种债券分别低12个和7个基点。

Shibor对债券类产品定价的指导性不断增强。2010年前三季度,一级市场共发行以Shibor为基准的浮动利率债券18只,总发行量为214亿元。2010年前三季度,共发行固定利率企业债113只,总发行量为2519亿元,全部参照Shibor定价。发行参照Shibor定价的短期融资券120只,总发行量为2051亿元,占短期融资券发行总量的36%。

(三)票据融资小幅下降.票据利率震荡上升

2010年前三季度,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8.6万

亿元,同比增长10.3%;累计贴现18.1万亿元,同比持平;累计办理再贴现979亿元,同比增加885亿元。9月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5.0万亿元,同比增长16.3%;贴现余额1.6万亿元,同比下降43.9%;再贴现余额561亿元,同比增加483亿元。

2010年第三季度,票据市场交易总体较为活跃,但受金融机构加强信贷资产结构调整,通过压缩票据融资规模以扩大贷款投放等因素影响,票据融资延续了2010年以来的下降趋势,9月末余额比上季末下降1574亿元;在各项贷款中占比为3.4%,同比下降3.8个百分点。受货币市场利率及票据市场供求等多种因素影响,票据利率窄幅波动,总体水平较上季略有上升。

(四)股票市场波动中有所回升,股票融资大幅增加

股票市场交易量略有减少。2010年前三季度,沪、深股市累计成交35.1万亿元,同比减少3.7万亿元;日均成交1937亿元,同比下降8.%。9月末,沪、深两市流通股票市值为15.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0.8%。

股票指数波动中有所回升。继第一季度多次震荡后,股票市场从第二季度开始快速下行,2010年第三季度在波动中有所回升。9月末,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综合指数分别收于2656点和i 169点,比上年末分别下跌19.0%和2.7%,比6月末分别上涨10.7%和23.7%。9月末,沪、深两市A股平均市盈率分别为20倍和40倍,低于上年末的29倍和47倍,高于6月末的19倍和32倍。

股票融资大幅增加。2010年前三季度,非金融企业及金融机构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通过发行、增发、配股、行权以及可转债方式累计筹资7651亿元,同比增加4986亿元,同比增长约1.9倍。其中,A股融资5835亿元,同比增长约1.7倍。2010年第三季度A股融资2328亿元,比一、二季度分别多增514亿元和635亿元。

(五)保险业保费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2010年前三季度,保险业保费收入已超过2009年全年。2010年前三季度,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1万亿元,同比增长32.0%。其中,人身险收入8369亿元,同比增长31.9%;财产险收入2955亿元,同比增长32.3%。同期保险业累计赔款、给付2262亿元,同比少支出80亿元。

保险业总资产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投资类资产和银行存款增长速度呈“一升一降”特点。2010年9月末,保险业总资产4.8万亿元,同比增长26.7%。其中,投资类资产增长29.0%,增幅同比上升17.4个百分点,银行存款增长29.9%,增幅同比下降13.0个百分点。

(六)外汇市场交易活跃

人民币外汇即期市场平稳发展,掉期和远期交易规模快速扩张。2010年前三季度,人民币外币即期交易额同比增长12.4%,其中,询价交易的市场份额超过99%;人民币外汇掉期市场累计成交9507亿美元,日均成交量同比增长78.8%,其中,隔夜交易占掉期总成交量的59.5%,同比下降4.9个百分点,人民币外汇远期市场累计成交72亿美元,日均同比增加38.5%。同期“外币对”交易额快速增长。1~9月,“外币对”累计成交折合448亿美元,日均成交量同比上升61.2%,其中,成交额占前两位的交易品种分别为美元/港币和欧元/美元,二者合计成交额占全部成交额的81.5%。外汇市场交易主体进一步扩大,第三季度新增11家即期市场会员、批准4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

(七)黄金市场运行平稳

2010年前三季度,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累计成交4613.4吨,成交金额1.2万亿元。2010年第三季度,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成交1438.9吨,同比增加25.1%,成交金额3847.8亿元,同比增加58%;白银成交1.3万吨,同比增加173.9%,成交金额550.7亿元,同比增加234.3%;铂金成交12.6吨,同比减少18.8%,成交金额44.2亿元,同比增加0.9%。

2010年前三季度,黄金价格整体呈上升趋势,国内国际市场黄金价格走势基本一致,并创历史新高。9月末,国际黄金价格达到最高价每盎司1307.5美元,国内黄金价格达到最高价每克282.4元。

二、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

(一)配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加强银行间市场制度建设

为了配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拓宽人民币资金回流渠道,2010年8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了《关于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机构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允许相关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试点。试点期间,香港、澳门地区人民币业务清算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外参加银行和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均可申请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投资。经中国人民银行同意后,境外机构可在核准的额度内,以其开展央行货币合作、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业务获得的人民币资金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另外,该《通知》还从运作模式、关联交易、市场监测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以防范风险,促进市场平稳运行。允许相关境外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可为境外机构依法获得的人民币资金提供一定的保值渠道,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的必要配套举措,将有利于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开展。

(二)加强黄金市场制度建设

2010年7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会出台了《关于促进黄金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黄金市场未来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该《意见》要求充分认识促进黄金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黄金市场发展定位,要求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和商业银行切实做好相关工作。积极推进黄金市场交易方式、标准认定体系、仓储运输体系和清算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黄金市场相关政策,上海黄金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税收政策按现行规定执行,研究推动完善投资性黄金和商业银行黄金业务税收政策,拓宽黄金实物供给渠道,进一步完善黄金市场外汇政策和融资政策。强调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严惩地下炒金活动,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

(三)完善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

加强上市证券公司监管,进一步规范创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国证监会规定,要求上市证券公司建立健全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制度和建立健全信息隔离墙制度,在定期报告中披露监管部门对证券公司的分类结果,公开披露公司月度经营情况及主要财务信息等。中国证监会同时公告,明确创业板上市公司半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

加强证券期货业反洗钱工作。2010年9月,中国证监会《证券期货业反洗钱工作实施办法》,规定中国证监会应依法配合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履行证券期货业反洗钱监管职责,证监会派出机构履行辖区内证券期货业反洗钱监管职责;中国证券业协会和中国期货业协会履行证券期货业反洗钱自律管理职责。

此外,2010年8月,中国证监会就《关于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和《关于修改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内容包括:进一步完善报价申购和配售约束机制,扩大询价对象范围,充实网下机构投资者;增强定价信息透明度以及完善回拨机制和中止发行机制。10月11日,中国证监会《关于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关于修改的决定》。

银行一季度工作总结篇9

就在几天之前,另一台将作为国家网格主结点的超级计算机联想“深腾6800”正式研制成功,深腾6800的用户方是中科院网络中心,目标也直指网格。至此,很早就被列入“863”计划重大专项建设项目的“国家网格”计划进入部署阶段,这将是整个信息产业的又一次发展良机。(陈琼)

工行联手微软争夺网银市场

12月17日,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姜建清宣布,正式推出新一代个人网上银行“金融@家”业务,并公布了发展规划:“三年内发展2000万忠实客户,占据国内网上银行60%以上市场份额。”姜建清称,转攻电子银行业务意味着工行正式进入新一轮战略规划调整,工行将由此从“身边的银行”迈向“家中的银行”。“金融@家”的用户只要掏100元,就可得到一块记有个人安全信息的移动U盘。据悉,移动U盘集成了微软的智能芯片硬件加密技术,这是去年姜建清前往西雅图考察时与比尔・盖茨会晤的结果之一。网上交易时插入计算机USB接口,便可获得除密码外的又一保障。

早在五年前工行就开始筹备这一切。姜建清表示,这次个人网上银行的推出不仅是技术平台的整合,而且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业务整合,涉及工行几乎所有的个人业务,总共58个项目。同时还包括工行和外部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很多方面付费渠道的整合。“金融@家”业务启动的背后是1亿储户。今年来,工行已经完成16亿元网上银行业务,这个业务量相当于4000多家物理网点的营业总额。作为业界老大,工行此举意味着:“国内网上银行进入大众时代。”(何佳艳)

清华控股挂牌 清华成功“清理门户”

12月18日清华控股有限公司在清华大学校内举行了成立仪式,这意味着清华大学旗下近70家关系企业的改制工作迈出实质性的一步,清华控股成立之后,它可能会成为唯一一家被允许冠以“清华”字眼的企业,和清华系下惟一一个独资企业,还意味着清华大学旗下70余家控股、参股企业股权关系的通盘改变。

今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高校校办企业改革突然加速。国务院高校企业改制方案选择清华和北大作为试点。作为试点计划一部分的北大方正集团近日也宣布正在组建四大控股公司,初步打算在12月底挂牌成立,以从根本上解决集团原来存在的产权不清等体制问题,彻底建立现代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最终让校办企业彻底市场化。(江兰)

数据

服务器市场继续增长

2003年第三季度服务器市场报告表明,由于低端系统廉价出售,今年第三季度服务器市场的增长比预期的要快,增长率为2%,总销售额达108亿美元。

银行一季度工作总结篇10

自上世纪20年代末大萧条至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美国总共出现过三次银行倒闭潮,其中第一次是1929年大萧条时期,1930~1933年,美国银行倒闭三分之一多,银行数量由危机前25000家骤减到危机后不足15000家,促成了1934年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成立。第二次是上世纪80年代的储贷危机,由于大量发放住房按揭贷款以及经营环境的变化,1980~1995年,共有2943家机构倒闭。第三次是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从2007~2011年8月,共有402家银行倒闭。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中美国银行倒闭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数量上,以中小银行倒闭为主

从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中美国银行的倒闭情况来看,大多数为中小银行。资料显示,本轮金融危机中倒闭的402家银行大多为资产规模10亿美元以下的中小银行,占倒闭银行总数的81.84%,其中资产规模1亿美元以下的80家,占倒闭总数的19.90%;相反的资产规模大于100亿美元的大型银行仅为20家,占比4.98%,且有11家受到政府救助。

概率上,中小银行出问题的几率相对较低

虽然中小银行倒闭的绝对数量远远超过大银行,但由于美国中小银行星罗棋布、数量众多,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中小银行倒闭的概率反而明显低于大银行。数据显示,资产规模10亿美元以下的小银行倒闭数量占小银行总数的比例为4.1%,10亿~100亿美元的银行倒闭数量占该类银行总数的比例为10%,而资产规模大于100亿美元的大银行占同类银行总数的16.8%。

处置上,主要采用了收购与承接方式

从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中问题银行的处置方式来看,“收购与承接”是FDIC(存款保险公司)处理问题银行的主要方式,通过该方式处理的问题银行共有369家,占总数的91.79%,其中PA(收购与承接全部资产和负债)方式的355家,占比88.31%,PI(收购与承接部分资产和负债)的14家,占比3.48%。而“经营救助”与“偿付存款人”这两种方式的占比都较小,分别占总数的3.23%和4.98%。

但值得注意的是,经营救助的13家问题银行中有11家银行的资产规模超过100亿美元。也就是说,20家资产规模超过100亿美元的问题银行中,超过一半的银行受到了政府救助,这也是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中,“大而不倒”现象突出的直接原因所在。

中小银行倒闭潮对美国金融业的影响有限

美国银行存款变化不大,且总体呈上升态势

银行破产首先通过信息和预期渠道,对存款人传播恐慌情绪,造成挤兑风潮,进而造成银行存款迅速下降。有学者在总结1970~2007年间42次银行危机时发现,62%的银行危机经历了存款总量的瞬时缩减。但是从2010年三季度开始,美国银行存款总额已连续4个季度较快增长,平均每个季度增长1561亿美元。其中2011年二季度比一季度增长1631亿美元,增长率为16.99%;最能反映微观经济信心的个人、企业、公司存款也比一季度增长了30%,达到7676.8亿美元,可谓增长强劲。当把考察的视线拉长,从发生金融危机的2008年开始至今,同时也是美国银行倒闭较为集中的时间区域,发现总共14个季度里,只有3个季度(2009年一季度、2010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存款总量出现负增长,占比很小;引入每季度银行倒闭个数后对比分析,同样发现银行存款增量与银行倒闭数量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各个角度的数据对比反映出美国中小银行倒闭潮并没有对银行存款数量产生明显冲击。

美国银行资产略有波动,资产质量保持健康

虽然美国中小银行倒闭潮对银行体系总资产的增加产生了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但其对整体银行的资产质量的影响似乎微不足道。2008年第四季以前,美国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银行倒闭,美国银行体系的各项资本质量指标基本保持固定,权益资本资产比率维持在10.3%左右、核心资本比率维持在8.1%左右、第一类风险资本比率维持在10.5%左右、风险资本比率维持在12.9%左右。在此后,金融危机爆发及其滞后时期的影响,美国银行业大规模的倒闭潮流开始出现,并在2009年三季度至2010年三季度达到高潮。但是美国银行体系的各项资本质量指标却以2008年四季度略有下降为拐点,一改过去的平稳态势一路向好,截至到2011年第二季度,相较2008年四季度,权益资本资产比率增长1.97个百分点,达到11.3%,核心资本比率增长1.73个百分点,达到9.2%,第一类风险资本比率增长3.16个百分点,达到13.1%,风险资本比率增长2.77个百分点,达到15.5%。显而易见,美国中小银行倒闭潮并没有对整个银行体系的资产质量造成冲击,没有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美国银行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但开始逐步恢复

透过美国银行业净利润和银行业倒闭数量走势,不难发现早在金融危机早期,美国银行盈利利润就出现了一次跳水式的下落,而此后银行的大量倒闭对美国银行业的盈利水平产生了较为明显的落井下石式的冲击,尤其是在2008年二季度至2009年四季度这段时域,银行倒闭数量和银行业整体净利润高度相关互补。但2009年四季度以后,银行倒闭数量开始缓慢下行,而银行业净利润也开始走出阴霾,相应缓慢上行。到2011年二季度,美国银行倒闭数量下降到22家,而美国银行净利润已高达289.8亿美元,逐步接近危机前的盈利水平。从盈利能力的角度来说,美国中小银行倒闭潮和利润下降并没有蔓延相互摧残的局面,而是迅速的自我修复、相互扶持的走出危机的阴影。

从美国银行业净利润组成结构的变化看,无论是金融危机前后,还是中小银行倒闭潮的开始,利息净收入一直保持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平稳了净利润的巨幅波动。而促进利润波动的主要原因是贷款和租赁损失准备与非利息净收入的波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银行整体的贷款损失大幅调高,非利息净亏损也是大幅扩大,导致净利润急剧下降,并在2008年四季度达到-378.2亿美元的顶峰。随后中小银行倒闭潮开始出现,但倒闭潮似乎并没有恶化贷款损失准备,相反的,贷款和租赁损失准备开始逐季下降,并推动银行业净利润渐渐复原,并在2010年一季度大幅上升。

中小银行倒闭潮对美国金融业影响不大的内在原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美国中小银行倒闭潮并没有蔓延成为一发不可收拾的银行危机,对美国的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冲击相对较小,这除了得益于政府的及时救助之外,也与美国以中小银行为主的金融结构特点、良好的市场化退出机制、多元的市场融资渠道等密切相关。

政府及时救助是问题银行顺利处理的前提条件

一是实施政府直接救助。美国政府于2008年9月正式接管发生巨额亏损、陷入全面危机的房利美和房地美,政府持有“两房”各79.9%的股份。同期,美联储向陷于破产边缘的AIG提供850亿美元有效期24个月的紧急贷款,由此获得79.9%股份。2008年10月14日,美国财政部、美联储和FDIC联合制定总额高达2500亿美元的银行业注资计划。2008年10月又推出了总额700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救助计划”,保证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对美国银行业度过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加强政策支持。2008年9月,美联储放宽了长期以来限制私募股权基金和私人投资者大量入股银行的规定,允许投资者持有最多33%的银行股权,为帮助陷入资金困难的银行获取更多资金。同期,美联储史无前例地批准危机后幸存的摩根士丹利和高盛集团两大投行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使其有权申请设立可吸收存款的分支机构,还可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永久享受从美联储获得贴现窗口融资和紧急贷款的权利,获得更稳定的融资渠道。2008年11月,美联储还批准信用卡巨头美国运通公司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此外,2008 年10月,联储开始对存款机构在联储的法定和超额储备金余额支付利息,超额储备金大幅上升,从此前的年均19亿美元剧增到1万亿美元以上,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是创新政策工具。危机爆发后,众多金融机构发生了流动性危机,为了防止危机的加重以及支持部分金融机构收购问题银行,美联储创新了多种政策工具化解流动性危机,如定期拍卖工具、商业票据融资工具、货币市场投资者融资工具、主经销商信贷工具、定期证券借贷、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基金流动性工具等等。

衡量货币市场流动性紧张程度的一个最常用的指标是期限相同的Libor―OIS利差。利差体现了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紧张状况,也体现了交易对手方风险。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美国金融机构流动性危机大幅降低,有效地防止了更多重要金融机构的倒闭,同时也为兼并收购问题金融机构创造了宽松的资金支持。

以区域性中小银行为主的金融结构是防范危机冲击的基石

美国银行大多数是区域化经营的中小银行,这既有助于化整为零,防范系统性风险,同时这也是为何此次美国中小银行倒闭潮没有撼动金融体系根基,从而造成严重经济衰退的根本原因所在。

据统计,截至2011年3月末,在FDIC投保的7574家银行中,资产规模10亿美元以下的小银行占比达到91.15%,而资产规模100亿美元以上的大银行数量占比仅1.41%。本次危机倒闭的402家银行中有329家为资产规模10亿美元以下的小银行,占倒闭银行总数的81.84%。尽管倒闭的银行数量较多,但是这些中小银行并不具有“系统重要性”,而是遵循市场规律,实现市场的优胜劣汰。

除了规模较小外,美国银行的区域经营特点也有助于将风险集中在特定区域内。一直以来,美国实行的是单一银行体制,法律不允许银行跨州经营,美国中小银行将基本服务对象定为中小企业和当地居民。这相当于一道风险隔离屏障,一旦倒闭,其风险范围也仅局限在特定的区域内,而不像拥有众多分支机构的大型银行,倒闭风险传递至广泛区域。

完善的市场化退出机制是有效化解危机的根本手段

一是法律确保适时适度处理问题银行。根据美国法律,银行和储蓄机构破产适用于《联邦存款保险法》,在破产标准、破产申请人、破产管理人等各方面都不同于普通的破产法。该法从多个方面确保能够及时合理处理问题银行的危机,如引入监管性标准,赋予监管当局破产程序启动权排他性,赋予破产管理人破产银行的资产负债所有权等等。

二是存款保险制度避免引发系统性银行危机。存款保险制度作为现代金融安全网之一,为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起到了关键作用。截至2011年一季度末,FDIC为全美7574家独立注册的银行和储蓄信贷机构的8种存款账户提供保险,约有97%的银行存款人的存款接受FDIC的保险。FDIC除了具有一般的“付款箱”功能外,还可以采取必要的行动,通过注资、承接、重组和公开承诺等方式对被处置银行的所有存款和其他债务予以完全保护,对经营失败的金融机构进行救助,使银行现有金融服务不中断,从而维持公众信心。此外,为应对大规模银行倒闭,FDIC还采取了的多项临时性措施,如提高存款保险限额,预收参保银行三年保险费等。

丰富的融资渠道为银行倒闭产生的融资缺口提供了补充资金

从制度上来说,美国是典型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当贷款者不能满足企业的贷款需要时,企业寻找其他多元化的融资途径,包括企业债券、商业票据、欧洲债券以及垃圾债券等。长期以来,美国直接融资占比都在80%~90%的水平,有效地弥补了本次金融危机中因银行倒闭而产生的融资缺口,从而减弱了银行倒闭对实体经济的冲击。

及时的金融改革是有效化解风险与提升信心的重要保障

自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海啸以来,围绕全面的金融改革步伐一直紧锣密鼓。2008年3月,美国政府公布的《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现代化蓝图》拉开了金融改革的序幕;2009年6月17日,奥巴马总统公布了名为《金融监管改革――新基础:重建金融监管》的改革方案;2010年7月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力图从这次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从金融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危机处理和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全面整改,这些及时的金融改革对于有效化解金融风险,构筑金融安全防线,恢复公众对美国金融体系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启示与建议

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美国的实践经验证明,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的特点不但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也有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目前,我国大型金融机构并不缺乏,而各类服务于地方经济、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则相对较少,因此,应大力发展多种类型、不同定位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对中小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应限定在局部区域或县城,不鼓励跨区域经营。

建立市场化退出机制

美国中小银行倒闭潮没有蔓延成全局性、系统性风险,完善的市场化退出机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不断培育与发展以及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建立市场化退出机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银行的市场化退出机制通常包括存款保险制度和破产制度两个方面。

一是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下一阶段应继续深入研究探索最适合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促进《存款保险条例》尽早出台,从法律上确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地位,并为其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同时还应推行强制保险制度,实行基于风险的差别费率,并且赋予存款保险机构必要的监督管理权。

二是尽快推出金融破产法。《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担保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为推出金融破产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目前对商业银行破产该如何操作、如何规范仍是立法上的空白。下一阶段,应抓紧制订出台金融破产法,注意用监管性标准代替流动性标准,由监管当局作为启动破产程序的主体,由存款保险机构接管破产银行。

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在这次美国中小银行倒闭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之相反,目前我国还是单一的间接融资模式,一旦出现银行倒闭,将对实体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应当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尤其是要大幅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一是丰富企业直接融资产品。完善企业直接债务融资产品结构体系,研究高收益债券、可转换债券、资产支持票据等适合中小企业的新型债务融资工具,鼓励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集合债权基金、债券投资信托基金等。创新股权类和组合投资金融工具,如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并购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

二是优化机构投资者结构。鼓励和引导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发展壮大,推动形成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主导,包括商业银行、社保基金、保险公司、境外合格投资者等多元化的机构投资者格局,使机构投资者成为推动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是推进多层次金融市场建设。以创业板和主板市场为重点,推动优质企业上市融资,同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兼并重组,促进上市公司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充分培育多层次的发债主体,创新债券品种,完善债券市场市场信息系统等配套要素,形成各类投资资本可以自由进入、退出的区域性债券市场。

加强宏观审慎管理

本次美国中小银行倒闭潮体现了宏观审慎管理的重要性,正是因为美国当局加强了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测和评估,及时采取措施,才有效防范了系统性风险,避免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动荡。我国应当从建立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加强系统性风险监管、开发运用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等几个方面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尤其是宏观审慎管理工具方面,丰富、完善和运用宏观审慎管理工具是宏观审慎管理的核心内容。应结合我国经济金融实际情况,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的深入研究和开发,扩大其在金融宏观管理中的作用,使宏观审慎管理能应用到实际当中,有效促进宏观审慎管理目标的实现和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的完善。

建立和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

金融危机使消费者信心和利益遭到严重破坏,美国及时采取措施,建立消费者金融保护机构,对稳定金融消费者信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完善金融消费保护体系,保障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一是及时制订与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根据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基本目标和原则,加快出台金融消费者保护法,明确“金融消费者保护”概念,将由窄口径的“存款人保护”概念扩展到对普通百姓作为债权人、债务人、金融机构提供的中间业务的消费者的保护。

银行一季度工作总结篇11

对于,手续费收入三季度实现102亿,环比增长12%。预计理财、投资银行等新型业务与结算、托管传统业务将使工行非息收入继续小幅快步提升。管理层披露,前三季手续费收入中40%是资本市场联结收入,其他与资本市场无关,因此资本市场的波动对公司手续费收入的影响不会剧烈。和近期对监管层要求银行停止企业债担保业务一样,顾军蕾认为,由于大银行手续费来源的多源性和平衡性,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性大大降低,这正是大银行的优势所在。

公司不良贷款额1238亿元,与中期基本持平,核销清收转化力度较大,不良贷款率下降为3.06%。这也使得公司本期实际税率比二季度上升了5个点到31%。公司期末覆盖率已达88%,而管理层认为最迟明年中期就可实现100%的拨备覆盖率,其后信贷成本将有所下降。我们相应调整了预测,预计2007 和2008 年末覆盖率将分别达到91%和101%。

次优风险进一步释放,对于中期披露的12.28亿美元次优贷款债券按照9月末的公允价值分别计提了减值准备4.29亿元,同时在权益中确认了公允价值变动11.54 亿元,总计提率达原值的17.6%,总确认的损失占当期利润总额的1.7%,占当期净资产的0.3%。事实上,工行对于次优债券的总投入仅占全年利润总额的7.47%,因此次优的影响主要是心理上的。

工行日前宣布,与南非标准银行达成股权交易和战略合作协议。公司将支付约54.6亿美元收购标准银行20%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这是继收购印尼哈林姆银行和澳门诚兴银行之后再一次的大并购行动,同时也是工行迄今为止最大一笔对外直接投资。本次交易的最终完成须经工行股东大会、标准银行股东大会表决通过,并须获得双方监管部门的批准,预计交易将在明年初完成。

银行一季度工作总结篇12

2014年,中国银行业面临了多方面的挑战,经营压力较往年有明显上升,利润增长出现明显放缓,同时在较为严格的监管环境下,中间业务和同业业务的增长也出现减速。

盈利能力继续提升,盈利增速明显放缓

2014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26万亿元,继续保持较高的盈利能力,但盈利增速开始下降。从上市银行的情况看,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速由2013年的12.9%下降至8.8%,与2010年的高位相比降幅更大(图1)。分析商业银行净利润变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生息资产较快增长,推动盈利水平提升。在经历了2013年的回落后,2014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生息资产增速有所反弹,16家上市银行生息资产增速提高2个百分点,至12.6%,其中贷款和债券投资增长较快,分别达到15.4%和13.4%。从不同类型的机构看,大型商业银行开始发力,增速普遍提升,中小股份制银行的增长优势逐渐缩小。

净息差基本保持稳定,有助于盈利水平的提升。2014年,得益于相对偏紧的贷款供求关系、较为宽松的流动性环境以及稳定的基准利率水平,商业银行净息差水平逐季提升。前三季度净息差分别为2.58%、2.62%和2.68%,均高于2013年同期,虽然与2012年相比仍有一定幅度的回落,但对净利润的增长依然形成一定的支撑。

成本收入比继续下降,对盈利有正面贡献。2014年,商业银行网点的扩张和系统升级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在集约化经营和规模效益的作用下,整体经营费用保持自然增长。由于商业银行同期收入较快增长,收入增速明显高于成本增速,使成本收入比继续保持近年来持续下降的态势,到2014年三季度末已经下降至28.87%的相对低位,对利润的正面作用较为明显。

拨备支出的增加是盈利增速下降的最主要原因。2014年商业银行盈利增长面临的最大挑战仍是资产质量波动,由此引起的拨备支出大幅增长,消耗了商业银行大量的拨备前利润。前三季度,16家上市银行共提取各类资产损失准备2870亿元,资产损失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由2013年同期的8.2%增长到11.5%。

各类业务发展状况出现新的变化

2014年,商业银行各项业务运行相对稳定,但在存款、中间业务和同业业务发展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运行特征。

存贷款增速差距进一步扩大,存款竞争日益激烈。2014年,虽然市场流动性状况得到改善,但存款市场供求关系趋势性偏紧的格局依然延续,存款增速明显慢于贷款,贷款和存款的增速差距继续扩大(图2)。2013年6月末,人民币存款增速为14.3%,至2014年10月末已逐步降至9.5%,而同期人民币贷款的增速相应为14.2%和13.2%,总体变化不大。考虑到存款增长很大程度上受到冲时点因素的影响,2014年存款市场供求关系比数据反映的更紧。2014年下半年推出的存款偏离度监管政策对平抑商业银行存款的大幅波动、稳定存款成本有一定的效果,但在存贷比监管依然存在的情况下,要从根本上改变商业银行冲时点的存款拓展模式仍需要一定的时间调整和过渡。

中间业务增长出现减速。2014年,得益于经济总量扩大所带动的传统支付结算及银行卡手续费收入的上升,以及理财、托管等创新型业务收入的增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受到减轻企业负担政策的影响,往年增长较快的财务顾问收入出现回落,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速与2013年相比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从上市银行情况看,2014年前三季度,以手续费收入为代表的中间业务平均增速为13%左右,较2013年同期回落超过10个百分点。

同业业务发展先扬后抑。2014年,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上半年同业业务延续了近年来快速增长的趋势,上市银行同业资产规模增长超过20%(表1)。随着规范同业和表外业务发展的监管政策不断推出,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开始回归流动性管理的本源,各类通道业务的规模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尤其是三季度大多上市银行同业资产规模出现下降。

不良贷款加速增长,资产质量整体可控

2014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持续回落,三季度GDP下降至7.3%的低点,实体经济和企业经营状况没有明显起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幅继续收窄。受此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延续近年来的下行态势,且幅度也有所扩大。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2014年前三季度,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7669亿元,不良贷款率1.16%,拨备覆盖率247.15%。

不良贷款和关注类贷款增长创近年新高

虽然商业银行持续加大了不良贷款核销和处置的力度,但不良余额增长仍持续创近年来的新高。2014年前三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共增长1749亿元,其中三个季度不良贷款增幅分别为540亿元、483亿元和725亿元,增长态势明显;单季不良贷款率增长也由原先的平均每季3~4个基点上升至三季度的8个基点(图3)。在上市银行中,前三季度除宁波银行不良率持平外,其余各行不良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在不良贷款较快增长的同时,2014年以来关注类贷款和逾期贷款也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三季度行业关注类贷款占比达2.79%,且单季增长创1961亿元的近期新高。从上市银行的运行情况看,上半年逾期贷款增长2381亿元,而同期不良贷款增长为771亿元,逾期贷款与不良贷款之间的差额进一步扩大到3405亿元。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商业银行对逾期贷款的展期和重组趋于保守,同时,以往较严格的逾期贷款认定为不良贷款的政策有所转变,但如果未来逾期贷款和不良贷款间差距持续扩大,则逾期贷款逐步认定为不良的压力巨大。

总体拨备水平小幅提高,拨备提取和使用较为平衡

前三季度,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与不良贷款保持同步较快增长的态势,余额增加2212亿元,至18952亿元;拨贷比指标提高5个基点,至2.88%,是银监会推出该项监管指标以来的最高位,反映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在保持平稳的同时略有提升。从拨备覆盖率角度看,不良贷款的快速增长对拨备覆盖率的下拉作用较为明显,前三季度拨备覆盖较2013年年末下降35个百分点,至247.15%,但与150%的监管要求相比仍相对较高,预计未来这一指标将会继续回落。

在加大拨备提取的同时,商业银行使用拨备进行损失核销的力度也同步提升。如前所述,前三季度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大了提取拨备力度,而结合贷款损失准备变化情况分析,商业银行使用贷款准备进行核销的规模与2013年相比也有较大幅度增长。从上市银行的数据看,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核销贷款总额达698亿元,与2013年同期相比核销额增长1倍以上,也印证了行业核销力度加大的判断。

企业资产质量波动仍是不良贷款增长的主要原因

2014年年初以来,以小微企业为代表的企业贷款风险所涉及的范围仍有一定程度的扩大,是造成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持续下滑的主因。一是部分地区小微企业风险快速扩散。在风险隔断机制缺失的情况下,关联群体或担保圈内企业的联保互保行为极易造成连锁反应,这是2014年以来江浙地区小微企业风险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二是产能过剩行业风险开始向上下游产业蔓延。随着产能过剩行业经营环境的进一步变化,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企业也开始受到波及,以资源型企业为代表的一些大中型企业在上半年也发生了违约。三是贸易融资风险由钢贸扩展到其他大宗商品贸易领域。在钢贸贷款风险继续发酵的同时,煤炭、铜和铁矿石等大宗商品流通环节融资风险也时有暴露。

从2014年平台和房地产贷款的运行情况看,风险状况基本没有发生变化,总体表现较为稳定。其中,平台贷款得益于持续的总量控制和分类管理政策以及地方举债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资产质量保持在较好水平。房地产贷款风险也以非一线城市中小型开发商的单发性不良贷款暴露为主,按揭贷款违约情况较少,整体风险可控。

总体来看,商业银行的风险特征并未出现趋势性变化,资产质量仍处于可控状态。

调控和改革政策有助于缓解资产质量下行压力

2014年年初以来,监管部门对信用风险状况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并推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已经开始发挥正面的政策效应,有助于未来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稳定。

一是实体经济企业融资成本高企的问题有望得到改善。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直是政策调控的重点,随着货币市场流动性状况的好转和对高成本的非信贷融资监管的加强,商业银行有能力也有意愿为企业提供较低价格的信贷资金,这将为实体经济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二是房地产市场刺激政策增加了房地产贷款的安全系数。到下半年,一系列针对房地产市场的刺激政策已经发挥了一定的政策效果,市场情况有所好转,虽然这些政策难以彻底改变房地产市场的供需状况,但能为市场的结构调整争取时间和空间,有利于未来一段时间内房地产贷款总体质量的稳定。三是地方政府负债体制改革将减轻未来资产质量下行的潜在风险。融资平台贷款的未来走势和还款来源一直是市场关注的重点问题,也是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地方政府负债体制改革和存量债务甄别工作的启动,对逐步化解融资平台潜在风险、维持平台贷款平稳运行意义重大,未来即使有部分平台出现风险,其结果也是可预计和可控制的。

融资工具多元化,资本充足率略有提升

2014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进一步提升,为业务增长提供了保障。而优先股、二级资本债等新型融资工具的推广和应用,以及银监会核准部分银行使用资本管理高级方法等改革措施,则促进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主动性的提高。

资本充足率小幅提升

2014年,商业银行在风险加权资产增长8.2%的基础上,资本充足率依然有小幅提升。三季度末,银行业资本充足率为12.93%,其中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47%,分别较2013年年末提高74和52个基点,资本实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

从上市银行的情况看,前三季度资本充足率均超过10%,且除个别银行外,大多有不同幅度的提升(图4)。不同类型的机构中,国有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高于其他股份制银行,这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大型银行的贷款和总资产增速相对较慢,资本占用相对较低;二是大型银行面临较高的监管要求,业务策略上也较为谨慎;三是资本管理高级方法的使用提高了当期资本充足率水平。

资本补充渠道进一步拓宽

2014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的提升和资本净额的增长,既有内源资本补充的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部资本补充渠道的拓宽。虽然近年来上市银行较为频繁的资本扩充计划导致资本市场对银行筹资行为的接受度相对较低,使全年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规模有所下降,但各种新型融资工具的推出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增长起到了较好的补充作用。

内生资源仍是商业银行补充资本的主要渠道和核心资本的最主要来源。商业银行内生资本主要源于净利润分配后的内部留存和提取的超额贷款损失准备,从2014年的情况判断,这两项资金来源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上升的贡献度超过70%。其中,前三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净利润12645亿元,如果按照40%的利润分配率计算,总计会形成超过7500亿元的核心一级资本;作为银行二级资本重要组成部分的超额贷款损失准备2014年以来也增长较快,前三季度形成的二级资本超过2000亿元。

创新型的融资模式和资本工具有效补充了内生资源的不足。一是优先股发行全面启动。2014年银监会公布优先股指导意见以来,多家上市银行公布了优先股发行计划,规模超过3000亿元。二是二级资本工具广泛使用。在巴塞尔Ⅲ的监管框架下,各类资本工具成为二级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我国商业银行对这些工具的使用频率不断提高,尤其是下半年以来,五大国有控股银行相继完成了境内外二级资本债的发行,总规模达到1500亿元以上(表2)。三是某些商业银行推出了非公开发行模式的员工持股计划,进一步丰富了核心一级资本的融资模式。这些资本工具和融资模式的推出,不但拓宽了银行的资本补充渠道,也对优化银行资本结构、提高经营效益和增强抗风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资本管理高级方法的实施改变传统资本管理模式

2014年4月,银监会核准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六家银行实施资本管理的高级方法。从高级资本方法的实施效果看,六家被核准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在扣除其他因素后,均有不同幅度的提升,资本节约功能较为显著。而更为重要的是高级方法的实施将对整个行业的公司治理、风险控制、资本管理和发展方式转型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一是高级方法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更为精确的风险和监管资本计量管理工具,将推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模式转变,并促进风险管理的定量成果与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相结合,从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二是实施高级方法的银行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通过指定合理的资本战略和管理要求,确保持有的资本在满足业务发展需要的同时,能够充分抵御风险。三是推动商业银行形成内源资本积累为主的资本积累模式。利用高级方法这一有力工具,商业银行有动机、也有能力对内源资本补充工作做出精确计划和全面的效率评估,逐渐形成以内源资本积累为主、外源资本补充为辅的资本积累新模式。

不断适应环境变化,推进改革进程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营和监管环境,传统向规模要效益的经营模式将难以为继。因此,2014年改革和转型成为商业银行的运行主题,围绕业务发展重点和改革管理体制等两方面的内容,商业银行不断探索新的业务管理和运行模式,进一步加大了改革和转型推进的力度。

在经营上,商业银行积极推动经营观念的转变,大力发展低资本占用业务,加快推进业务经营模式转型。为适应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2014年我国商业银行推出多项改革措施,调整经营重点,改变过分依赖信贷扩张为主的高资本占用型业务增长模式,进一步加大了对小微企业、三农和消费等领域的投放,使业务经营模式不断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在调整传统业务结构的同时,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快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积极发展投资银行、私人银行、电子银行和财富管理等战略新兴业务,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