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文化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8 14:54:28

快餐文化论文

快餐文化论文篇1

快餐文化”的概念及其特点

“快餐文化”具有三个主要特点,即“快”、“贫”、“赚”。“快”不仅仅指生产者生产的速度快,也指产品传播的速度快和消费者接收的速度快。“贫”是说这种文化营养价值不高,多吃无益,甚而伤身。“赚”则指它很容易形成规模,为其制作者和产业链赢得经济效益和社会声望。

这三个特点有利有弊,“快餐文化”就像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在“文化影响着国家发展的方向,决定着这个国家能否跻身世界一流”[1]的情况下,用得好可以披荆斩棘,用不好却会伤及自身。而且随着网络平台的兴起,“快餐文化”将会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

婚恋类节目的“快餐性”探讨

从2009年底山东卫视和湖南卫视分别开播的《爱情来敲门》和《我们约会吧》开始,婚恋类节目便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各大电视媒体纷纷效仿,据统计,如果算上地方频道的室内外相亲节目,大概有40多档。

实际上,在此之前,中国婚恋类节目也曾有过两次热潮,但此次的电视婚恋类节目热显然有了其区别以往的新特点。

首先,速度快。它没有冗余的形式和环节,离开还是留下,三轮即可见分晓,有些男嘉宾甚至刚出场就被淘汰出局。也正是因为快,所以嘉宾们的话语往往直接而,没有了细腻的交流和探视,在这里,传统的价值观被扭曲、被异化。对此,中国传媒大学的教授陈默说,这么快的速配交友,这种“快餐式”的方式是对传统家庭观念的颠覆。

其次,文化含量不高,营养价值不丰富,长时间的收看对于观众不会有太大的收获,甚至会产生消极的导向。“电视机很有可能会成为新的特洛伊木马,它能钻进一般人的大脑和心灵,将他变成市侩和卑劣的小人。”[2]也许情况并没有这位苏联美学专家所说的那么悲观,但是电视的影响力依然毋庸置疑,斐济的少女们被美国的肥皂剧改变了审美标准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3]或许尼克松的话会更为直观:“今天坐在电视旁如痴如迷的年轻人,成不了明天的领袖。”[4]

最后,电视婚恋类节目的获利空间巨大。以央视的电视节目评估标准为例,在2002年底,一个节目要想上马必须有三个指标评估:客观评价指标、主观评价指标、成本指标。这三项指标各以50%、30%和20%的比重相综合,形成对节目的评估。各省份对节目的评估标准也与央视大同小异,所以各卫视的婚恋类节目纷纷上马,显然其中有着丰厚的利润。而其中的佼佼者《非诚勿扰》更是水涨船高,吸金能力技压群“婚”。“以一期《非诚勿扰》节目为例,记者对其广告收益进行了统计。节目中共插播了4次广告,每次时长2~4分钟,共播出广告44条,总时长12分钟。按每15秒20万元计算,一期节目这些广告就能创造至少960万元的广告收入。这还不算节目开始前和结束后的广告以及节目冠名费用。”[5]而这类节目的制作成本与普通的演播室节目并无太大的差别,其中的利润之丰厚,令人咋舌。

由此看出,电视婚恋类节目和“快餐文化”的三大特点“快”、“贫”、“赚”是完全吻合的。其实并不仅仅是电视娱乐节目,从1958年的《一口菜饼子》一路走来,五十年一觉“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梦,电视剧早就博得了“文化快餐”的“薄幸名”。《蜗居》导演滕华在接受北京电视台记者专访时说:“电视剧以往给大家的感觉更多的是‘快餐文化’,要不就是很粗糙的一些东西,我跟六六的这三部合作,我们是希望能够给当下留下一些纪念,给21世纪初的中国留下一些东西。”[6]然而这样的辩白却显得很单薄,尤其是在“2010年年产电视剧436部,1.4万多集”[7]的数据面前,这么多部电视剧,给人们留下印象的却寥寥无几。

同样面临诘难的还有新闻类节目,受制于其时效性,许多新闻只有三分钟的热度而没有负责到底的精神,并且有学者指出,新闻画面常常会引起反作用,如对枪杀现场的渲染会引起人们的恐慌。以及“由于视听讯号的局限性,难以形成深度报道;广播电视声音、图像稍纵即逝不易保存;新闻节目线性编排,选择性差等等”[8]。

一时间,电视文化都面临着人们关于“快餐文化”的指责,日本著名学者大宅壮一的“花生效应”理论仿佛一语成谶:好比花生,人们会不停地吃,久而久之甚至尝不出味道,看电视亦是如此,一开始便停不下来,对人却毫无价值,不停地看电视使人变得无知、愚蠢、粗俗,电视观众终将变成文盲和。

电视文化本身具有“快餐性”

首先,电视受节目时间的限制,在有限的节目时间内很难深层次地表达出完整的思想。“电视只赋予了一部分快思手以特权,让他们去提供文化快餐,提供事先已经消化过的文化粮食,提供预先早已形成的思想。”[9]同时在有限的时间里,观众往往无法深入的思考,除非是具有“在谁也不能思维的条件下进行思维的特殊类型的思想者”[9]。

其次,电视受其视听语言表达方式的制约,电视声画结合的传播方式使得其通俗易懂,但也带来了暧昧性。“某啤酒厂的工会主席醉酒开车,撞了人,然后又跑去洗头房。在电视台的节目报道中,故意加了洗头房内灯光摇曳缥缈的镜头,而在结尾又没有交代该肇事者已经被警方抓捕的结果,这个故意留下的悬念和一系列的镜头”[10],往往会让受众产生歧义,其影响颇为恶劣。恰如艾因汉姆在《电视作为艺术》中所说:“电视虽然征服了时间和空间的新胜利,意味着感觉世界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但它同时也助长了受众对于感官刺激的盲目追求。”并且画面内容的易接受注定了其思想含量难以深刻,与文字形式的传播方式相比缺乏深度性,虽然电视在视听之余辅以了字幕等手法的补充,但传播过程中的“文化折扣”现象却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各族群的文化差异、方言、字幕、配音、服饰、肤色、节奏等都是导致文化折扣的重要因素”[11]。

最后,电视的产业化运作,电视节目的“流水线”式生产也是导致其落入“文化快餐”怀抱的重要原因。2009年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表示:“电视剧已经成为我国产业链完整,产业化程度最高的艺术形式。”产业化运作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它给电视行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但同时却不得不面临难出精品的问题:其一,“流水线”式的制作生产出的产品往往具有相似性,虽然在电视节目质量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能够暂时性地提升产品质量,但长远来看却会压抑节目个性的自由发展。其二,产业化的进程必然会引起经济因素对电视更大的干扰,“若电视场被经济场通过收视率加以控制,那么借助整个电视场的作用,经济场又必然会间接地对文化生产场进行控制”[9]。

“快餐性”给电视带来的便利

首先,电视的快速和易接受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识,并且也让更多的领域为普通大众所了解,“大量的文化遗产经电视宣传后声名远播,《红楼梦》等大批优秀文学名著,孔子等大批文化名人通过电视的媒介渠道,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熟知”[10]。

其次,电视的内容浅显反而增加了其“娱乐功能”,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可以借以放松心情。人们在繁琐的生活中,可以借此逃避纷扰。“电视自诞生以来,便与娱乐结伴,它是为人们提供娱乐的,或者说观众看电视是为了娱乐和消闲,后来电视虽然增加了其他因素,但娱乐仍是其主要功能之一。”[10]

最后,广播电视是朝阳产业,蕴涵着无限的潜力,“2009年,全国广播电视产业创收收入即为1582.05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7.18%”[12]。广播电视产业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样自身也得到了发展,产业化为广播电视的设备提升提供了空间,使得在全球化竞争的今天,不会输在设备的起跑线上。

如何克服电视文化“快餐性”带来的缺陷

首先,广播电视文化的从业人员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不仅仅是专业能力优秀,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飞天奖”的评委仲呈祥说:“文学性是当代一切艺术的基础,电视工作者们都是踩在文学的肩膀上登上艺术的阶梯的。”掌握好一门技术只是单纯的匠人,而用技术表现出深厚的内涵才是真正的艺术家,若广播电视的从业人员都有过硬的综合素质,就不会出现“国内的年轻编剧选拔缺位,剧本市场仍存在着高质量剧本缺乏和制作公司生产原料不足的问题”[13]。

其次,要发挥好媒介评论的作用。“无论电视文艺的发展是好还是坏,都需要批评。”[14]就现状而言,中国电视评论者是缺位的,究其原因有两点:其一,电视从业人员没有意识到媒介批评的重要性,对此,仲呈祥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在1990年《渴望》热播的时候,他就邀请了一批评论家参与该剧的研讨会,虽然遭到了很多电视工作者的反对,但他却坚持自己的做法,他认为,电视要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包容的心态”[15]。其二,媒介评论人员自身思想缺乏,理论功底不扎实,面对着瞬息万变的屏幕,墨守成规的批评方法和意识带来的结果只能是一声叹息。

再次,广大受众也是克服缺陷的强大有生力量。“电视文化将平民化的文化趣味作为主流甚至唯一的文化趣味,迎合的是文化公民‘最低的共同文化’,排斥包括精英文化、边缘文化等在内的所有其他文化需求,是以大众的名义所实施的一种一元专制。”[16]在此种情况下,消费者应该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齐心协力,甚至可以成立电视维权组织,以真正民主的名义向“伪民主”的收视率作坚决的斗争。

最后,用其他媒介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媒介的影响之所以强烈,恰恰是因为另一种媒介变成了它的内容。”[17]媒介之间的合作,不仅可以弥补自身的缺陷,而且能够打造一个全新的立体多角度的平台。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如此如火如荼的形势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快餐化”的电视文化,也会有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光明前景。

参考文献:

[1]王涌豪.转型期中国文化及其对西方的回应.文汇报,2009-06-27.

[2]鲍列夫.美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453.

[3]彼得・德让.电视最后的前线.纽约时报,1999-08-22.

[4]尼克松.领导者.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392.

[5]《非诚勿扰》广告费水涨船高,嘉宾打起成名算盘.法制晚报,2011-06-05.

[6]滕华:电视剧不是“快餐文化”.北京电视台影视制作中心博客,2009-11-13.

[7]国家统计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2011-02-28.

[8]毕一鸣.现代广播电视论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217.

[9]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30.

[10]彭国元.电视文化新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2.

[11]考林・霍斯金斯.全球电视和电影――产业经济导论.刘丰海,等,译.新华出版社,2004:45.

[12]2010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新华出版社,63.

[13]晏萌,石群峰.中国电视剧产业如何再续辉煌.传媒,2009(1).

[14]陆地.中国电视文艺需要批评.新闻与传播,2011(7).

[15]师迎祥.2009中国文化年报.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27.

[16]石长顺.电视栏目解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251.

快餐文化论文篇2

1以电子技术为主的高科技孕育和催生了文化工业,并且正在瓦解印刷文明所形成的一系列传统

文化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是,随着以电子技术武装的文化即所谓电子文化的兴盛,文化的反作用——文化对于社会的组织和控制功能正在急剧地增强。有人认为全球化时代的形成,部分就是电子传播媒介的杰作。

1.1电子文化形成巨大网络,并且对固有文明形成巨大冲击

在电子时代,电子文化进驻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且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这个网络正在使社会的经济、文化和行政组织产生深刻的变革。它不但决定性地改变了日常生活的机理,而且大规模地侵入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社区生活。相对于印刷文化和纸张社会,人们在思考是否会产生另一种文明。纸张社会联结了横向的空间,在空间建立起了桥梁和纽带;印刷术撼动了宗教、政治、科学和文化。过去人们常说,“给我控制印刷业的权力,我就能控制整个民族”。印刷文明促进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它强化了法律、规章制度和民族意识形态。印刷文化相对依赖于严格的界限和边界。当印刷业逐渐让位于电影、电视和因特网时,所有这些界限、边界现在都模糊了。它们打破了虚构与现实的区别。电子文明是与进一步的民主开放联系在一起的,尽管这种开放是有条件的。电视是一扇观察世界的窗口。它向人们展示无边无际的天地。但是电视是一种单向的发射。它垄断了信息的收集、组织、编辑、诠释和发布,把它所认识的世界向人们展示。而互联网正在将被电视剥夺的权利归还给大众。互联网是无中心、无权威的。它的特点是大众与传播媒介的互动。互联网的进出路径是分散的。它似乎是一个可以自由出入的空间,但是只有受过良好教育和通晓英语的人才能享有网络提供的种种优惠。可以说,电子文明的诞生,既带来了一种解放,又制造了一种控制;既开创了一种新的民主,又剥夺了人们的某些自由;既展开了一片新的天地,又限制了颖的活动空间。

1.2文化与经济的边界正在消失,文化已成为最强盛的产业之一

在电子文化时代,印刷文明所形成的“文化”、“政治”、“经济”等一系列传统正在瓦解和重组,文化与经济之间的边界开始消失,甚至文化已成为最为强盛的产业之一。虽然电子传播媒介所传播的内容是被称为文化的东西,但是它的运作方式已是一种相当典型的经济活动。于是文化工业便因此应运而生。阿多诺在《文化工业的再思考》一书中对文化工业作了这样的阐释:“文化工业的全部实践就在于把赤裸裸的赢利动机投放到各种文化形式上。甚至自从这些文化形式一开始作为商品为他们的作者在市场上谋生存的时候起,它们就或多或少已经拥有了这种性质。”文化工业从最初的对利润的间接追求逐渐发展为“它的最典型的产品中直截了当地、毋庸乔装地把对于效用的精确和彻底的算计放在首位”。现在,文化与经济正在前所未有地交织在一起,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的合作方兴未艾,几千年形成的文化对于物欲的抗拒正在消减甚至丧失。同时,现代经济也正从以商品生产和分配为中心的经济,发展到以信息的创造、储存、检索和分配为主导的经济。

1.3文化工业作为朝阳产业在我国迅速崛起,前景非常广阔

在我国,文化一直是和事业联系在一起的,直到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才正式使用“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在(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中,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眼务的一系列活动”。我国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也成了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崛起的大背景。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新兴第三产业门类的发展。以高科技为支撑文化产业成了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也成地区经济和地区发展的新的主要增长点。

2“文化快餐”业迅速发展,“文化快餐”消费日益增强

人类文化不断进步,从印刷型的报纸、书籍,到电视、计算机、互联网,文化的生产能力、生产规模日益强大,传播范围日益广泛,文化的成分与功能日益复杂,知识生产、分类、占有与分配形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快餐”业便应运而生,并且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2.1形象取代了语言。社会空间浸透了影像文化

“文化快餐”业发展的标志,首先是影像文化盛行。电子文化时代,社会空间浸透了影像文化。影像文化不再限于艺术领域,已经成为公共领域的基本存在形式。电视的普及使整个人类生活视像化,形象取代语言成为文化转型的典型标志。詹明信在其《文化转向》一书中,强调形象这种文化生产“不再局限于它早期的、传统的或实验性的形式,而且在整个日常生活中被消费,在购物,在职业工作,在各种休闲的电视节目形式里,在为市场生产和对这些产品的消费中,甚至在每天生活中最隐秘的皱褶和角落里被消费。通过这些途径,文化逐渐与市场社会相连”。人们现在每天在电视面前耗费大量时间,各种形象在眼前显现,很难想像没有影视、没有形象生活的滋味。

2.2印刷品中出现了图像对文宇的入侵,日本漫画一类的读物充斥市场

图像虽然和文字一样,是人们传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并且是比文字更早的符号。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图像逐渐由交际工具演变为文化工具,文字和图像逐渐在印刷品中分离,图像逐渐成了美术的专利,文字则成了用语言表达内容的书籍的工具。但是,图像与文字在书籍中经历了长久的分离后,现在又有了合而为一的趋势。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图像对文字的入侵。这种入侵,最严重的当推日本漫画。在日本,漫画发展到今天,不仅在印刷业占了半壁江山,甚至形成了与电视市场的鼎足之势。漫画这种被称为“小人书”的东西,不但在日本非常火爆,并且风靡亚洲,大有在全世界广为蔓延之势。香港漫画书展已专门从综合书展中分离而自成体系,我国不少青少年也成了日本漫画迷。日本漫画作为一种日本能输出的少数文化之一,正肩负着日本文化走向世界的使命。

2.3在互联网这个可以自由进出的空间。虚拟和现实的世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网民

互联网建立和开启了一个全新世界。它既虚幻,又现实。网民们在视听享受、思想表达和情感交流中,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和体验。他们在网上流连,如醉如痴,尽情地放纵自己。互联网是一种“文化快餐”,并且是一种可以自己动手制作的“快餐”。在“电脑咖啡屋”里,人们甚至可以一边使用电脑终端机,一边悠闲地喝饮料、喝咖啡。使用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人们在这里享受着自由,在进行着情感的宣泄,在全新的体验中感悟人生。

3文化工业、“文化快餐”既是科技进步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3.1科技进步为文化工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从技术层面上来看,近几十年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高密度存贮技术、光纤技术、数字卫星技术,等等,把现代技术推向了一个极致。它为各种文化工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使各种文化产品不但可以成批生产,并且成本越来越低,质量越来越好。而互联网又把世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缩短了世界的距离,从而无限地扩大了文化产业的市场。文化产品作为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渠道,都因现代技术的发展而轻易地解决了。剩下的对文化商品的消费问题,也因现代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习惯而不存在了。

3.2全球化浪潮拉动了文化工业的发展

经济和社会发展使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并且引起产业结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因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普遍趋势。文化工业的产生就是需求结构变化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在率先完成向“知识经济”转型的美国,在其发布的“北美行业分类系统”中,将信息产业定义为“将信息转变为商品”的行业,不但包括软件、数据库、各种无线电通信服务和在线信息服务,还包括了传统的报纸、书刊、电影和音像产品的出版。完成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美国抢占了国际性产业升级运动的制高点,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迅速行动,于是文化工业由此勃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种产业的兴起往往是十分迅速的,文化工业作为一种巨大产业的迅速崛起说明了全球化的巨大威力。

3.3由高科技支撑的现代文化产品。对人类展示了无穷的魅力

现代文化产品由于有高科技的支撑,相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具有更大的魅力,使对它作为商品的消费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电影通过逼真连贯的画面,向观众展开了充满无限想像力的空间,把人们带人了仿如现实的世界;电视向人们开启了一扇观察世界的窗。它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个不同寻常的天地,也向人们传授着各种有益的实践和经验;互联网以大众和传媒的互动,给了人们一个自由出入、自由表达意见并且不受距离限制的空间。可以说这些文化产品作为商品已经进驻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且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休闲购物和职业工作中,大量地消费着这些商品。以影视为主的文化商品,占据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只要看看城市居民每天在电视节目上所消耗的时间就可知晓。人们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一些文化传统,包括师生授受知识的教育形式和传统的阅读习惯,正在被电影、电视、互联网所摧毁。现在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人们对文字的阅读兴趣正在下降,而且对文字的接受能力也有某种程度的下降,纯文字读物正在丧失读者。这也就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以高科技支撑的文化产品的无穷魅力。形象比文字对大众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形象的生动性、直观性、逼真性、优美性、可视性,比文字的叙述性更适合人们的审美意识和情趣,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特别是当它们被一定的情节、故事连贯在一起时,更惹人喜爱。

3.4现代社会生活紧张并且生活节奏加快。使人们只能消费“文化快餐”

从社会原因来说,随着社会生活日趋紧张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闲暇时间相对减少,使他们只能消费一些简单的文化,吃一些“文化快餐”。影视文化的流行和日本漫画的火爆,就是人们消费“文化快餐”的佐证。影像文化、日本漫画就象快餐里的麦当劳、肯德基,既能满足人们消费的需要,又适合大众的味口。它不需要占据太多的时间,并且人们可以灵活掌握消费时间,消费的主动权由人们自行掌握。在经济发展使工作高度紧张的情况下,“文化快餐”的兴盛便是顺理成章的事。而且“文化快餐”在人们消费欲望不断高涨的情况下,顺风扯帆,更加速了其发展的速度。

4文化工业、“文化快餐”对图书馆的冲击和影响

文化工业的勃兴,“文化快餐”业市场的扩展,对于属于文化事业的图书馆来说,是祸耶?是福耶?恐怕很难下非此即彼的结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文化工业、“文化快餐”冲击了传统文化,当然也对图书馆形成了影响甚至冲击。这种影响和冲击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图书馆都必须认真应对。应对正确,负面影响和冲击可以转化为正面;应对错误,正面影响可以转化为负面影响。

文化工业、“文化快餐”对图书馆的影响和冲击,主要表现在图书馆馆藏成分的改变和藏书组织方式的改变;读者成分的改变和读者读书观念、读书方法的改变。它对图书馆的藏书建设、读者工作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4.1馆藏概念大大扩展,馆藏成分变得更加复杂

从馆藏概念来说,馆藏既包括实际拥有馆藏,又涵盖了虚拟馆藏。而实际拥有馆藏,即馆藏中的“物理”资料部分,它除了传统的印刷型文献外,还包括不同信息格式电子型文献,如录像带、软磁盘、书目文档、CD—ROM等,以及不同信息类型电子型文献,如应用软件、书目文档、全文信息、多媒体等。这些不同载体的文献,使图书馆在馆藏建设时,不仅面临对藏书内容上的选择,而且需要对载体形式作出选择,从而增加了藏书建设工作的难度。在藏书建设经费问题上,经费结构如何合理安排,孰轻孰重,孰先孰后,都得通盘考虑,仔细斟酌。在藏书经费结构上,如何考虑高雅文化和快餐文化、通俗文化读物的比例,才能更好地满足读者需要和更好地发挥馆藏效益,都有很多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4.2典藏工作遇到许多新的问题,藏书组织工作更加复杂

在藏书典藏上,文化工业、“文化快餐”给图书馆提出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在文献载体多样化的情况下,藏书如何组织?印刷型文献与电子型文献,以及既有印刷版,又有电子版的文献如何组织?是按文献内容混合典藏,还是按文献载体形式分开典藏,都需要认真加以探讨。还有图像书籍与文字书籍如何组织,也必须探讨新的对策。图像书籍与书籍中图像数量的增加,不但改变了书籍内容的表现形式,而且改变了书籍的外在形式,使书籍的结构和版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它必然影响到书籍的排架。

4.3读者成分和读者结构发生重要变化。读者大量增加成分更加复杂

文化工业与“文化快餐”的兴盛,使文化消费者的成分发生了巨大变化。当文化还供奉在殿堂里时,文化是只有少数人才能享有的奢侈品。就是图书馆的读者,也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是,文化工业成批成批生产的产品,流水线一样生产的“文化快餐”,是任何人都可以消费的。因此,图书馆的读者成分将比以前广泛得多,读者结构也将比以前复杂得多。图书馆如何应对大批增加的读者,如何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需要,也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4.4读者读书观念改变和读书精神衰退,读书的含义更加广泛

面对文化工业生产的铺天盖地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快餐”的诱惑,读者的读书观念正在发生变化。现在的读者认识到,知识不光在书本上,也在其他各种媒体中。各种媒体散发的数据资料加以整理就能成为信息,信息加以分析就能成为知识。读者逐渐认识到,儒家传统的靠书本的接受方法并不是一种好的方法。互动式的问答过程有助于增长知识和提高聪明才智。所以网络这种具有对话方式的媒体,能被人们广泛接受。现在读者的读书观念在不断更新,人们考虑的不是读死书,而是如何接受知识。电影、电视、互联网、读漫画都能接受知识,实际上这是一种广义的读书。

随着读者读书观念的改变,读者的读书精神正出现某种程度的衰退,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并且这也是与时展的要求相适应的。在社会文献资源相对较少,社会生活相对单调,社会生活节奏相对缓慢,并且把饱读诗书作为培养和造就人才途径的社会环境下,读者可以钻在故纸堆中,去编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锺粟”的美梦。现在知识总量成几何级数增加,知识产品越来越丰富,人们已不可能再坚持那种读书精神了,而且那样做也并不可取。现在在大英博物馆里,恐怕再也看不到天天坐在同一座位上苦读的马克思一类的读者的身影了,也不会有把图书馆尊为“太上研究院”的蔡尚思一类的教授了。

面对读者读书观念的改变和读书精神的衰退,图书馆既不应哀叹世风日下,也不能面对读者读书热情下降而无动于衷。图书馆人的观念也应适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要根据现实情况,为读者提供各种他们乐于接受的媒体和各种不同的文献载体,供他们利用。

4.5读者的读书方法正在改变,读书寓于休闲和娱乐之中

过去读者读书就象从海绵里吸水一样,拼命从书本中吸取知识的养份。他们啃书本,甚至是读死书,死读书。现在知识膨胀,知识成几何级数增加,如果再使用这种读书方法,不但所学到的知识极为有限,而且这些知识很可能得不到应用。在当今社会,光有知识是不够的,知识必须加以应用。现在的读者为了接受有用的知识,往往不在乎读了什么书,读了多少书,也不在乎是读书还是利用其他媒体或载体,只要能学习到有用的知识就行。现在的读者,往往不喜欢枯燥的知识传授,而更喜欢寓学习知识于休闲和娱乐之中。在文献与大众传媒一体化趋势加强,各种媒体连动、互动的情况下,读者正在打破读书与娱乐的界限,喜欢在一种轻松的休闲式的状态下获取知识。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那么喜欢多媒体,那么喜欢互联网的原因之一。随着读者读书方法的改变,图书馆应适应读者需要,对读者喜闻乐见的各种读书方式,尽量创造条件供他们利用。

快餐文化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183-02

一、“快餐文化”的概念

这几年随着”快餐文化”的不断得到关注,也引起了学术界对“快餐文化”的研究,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定义。张丹丹、孟一认为:“快餐文化”比喻追求速成、通俗、短期流行、是一种不注重厚重积累和内在价值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现象。张景臣认为,“快餐文化”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与消费的,大面积流行的、短暂的、采取时尚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容本镇指出:“快餐文化”是指那些内容上通俗易懂、带有一定知识性或娱乐性、容易被时间淘汰的文化成品。另外还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快餐文化”进行了界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术界对“快餐文化”的批判多于肯定,其中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快餐文化”具有速成、通俗、娱乐、浅薄等特征。

综合以上论述,我简单对”快餐文化”进行了界定:“快餐文化”因其具有现代性,正逐渐成为青少年热衷的一种文化,也被越来越多的商业者作为一种商业文化来经营,快餐文化通过电视、网络、杂志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取悦大众,充斥着流行、短期、速成的时代特征,结合着不断发展和与时俱进的经济,快餐文化更快的进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并让其泛化。

二、“快餐文化”的泛化对传统主流文化的影响

不知什么时候起,电视或电影里每天放的不是些什么拼得你死我活的暴力警匪故事,就是些爱得死去活来的外来爱情片子,还有的就是那些最气人的被x改歪曲的历史大型古装剧。就连中央台的少儿频道的播的动画片《宝莲灯》里唱的都是港台流行歌,中国古代经典小说《三国演义》也被改成乱七八糟的新Q版三国了。电脑一打开更可怕,到处都是些不堪入目的性感的娱乐新闻或是图片。电脑游戏不是打就是杀,当地很多网吧老板仍然无视于国家法律,偷偷的在家私开网吧,让那些没成年的孩子进去和那些大人们一样坐在电脑前痴迷的玩着。还有,我们身边的广告从以前的那些狗皮膏药变成被明星们大吹的时尚美容的保健品或减肥产品,吃的喝的穿的用的都是他们用着的名牌等等。

(一)“快餐文化”的时代意义

“快餐文化”的出现,是与一种高节奏的现代消费社会紧密关联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大发展,人们收入的增多,一个庞大的大众群体(所谓的中产阶层)业已形成――市场经济一方面使个体从集体的认同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又使个体迅速地转化为大众。大众的经济地位和其文化水准的特点决定了当今社会的文化主流只能是一种文化工业,而“快餐文化”则是文化工业的典型存在形态。不论我们对这种文化是褒是贬,毋庸置疑的事实是,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充满快餐消费的情景之中。你不可能对大量的明星照片、搞笑的影视剧熟视无睹,也不可能对无限重复的广告词、满街播放的流行歌曲充耳不闻。同样,不论你对这种“快餐文化”的消费感受如何,“快餐文化”确实以一种自我的方式满足了人的情感要求。所以,对当代审美文化的考察不得不谈“快餐文化”和大众情感的关联。在消费社会里,文化快餐属性与大众情感口味达到了一种有机结合。”快餐文化”正是以这样的通俗性与大众消费的文化品味相互照应,使消费者乐于接受。文化快餐的另一消费特性则体现为消费文本的情感虚拟法则和欲望化叙事法则。虚拟一个情感氛围是文化快餐的重要促销手段。消费文本的快乐或悲伤、深情或滑稽、苍凉或豪放等情绪都经由生产程序制造出来,迎合着脆弱而多愁善感的现代都市人。这一点在流行歌曲里体现得尤为明显,我们与其说歌手在倾情于音乐不如说他们在演戏,而当你被他们的表演感动时,你也就完成了对自我情感的虚拟历程。正由于人的情感虚拟需求的持续性,决定了“快餐文化”的不断重复生产。欲望化叙事法则也是“快餐文化”的本性之一。“快餐文化”超越了现有的道德准则,追逐一种表达的快乐,强化观赏的效果,给大众群体提供了一幅感性满足的全景图画。一个极为保守压抑的国度,欲望就象所罗门瓶子里的妖魔,一旦放出就变得难以控制。大众欲望的满足期待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市场需求,而“快餐文化”则以欲望化叙事完成了市场价值规律的经典之例。流行歌曲里的情爱追逐,各种刊物的明星剧照,影视节目的半裸镜头,小说叙事的描写等都对欲望化场景进行了强有力的表达。正是这种欲望化场景的表达吸引了庞大的消费群,“快餐文化”的经营也因此如火如荼。

“快餐文化”的消费本性是通过市场关系而定位的,正由于大众情感有一种这样的需求,才形成了“快餐文化”这种消费文本。所以很有必要对大众情感作一理论辨析,当然这种理论辨析只能限于一种粗描淡写。

(二)博物馆社教工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现代城市文化象征或“地标”的博物馆的作用,已不仅显现在文物的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等方面,更在提升公众文化素质、引领城市文化发展、树立城市形象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博物馆逐步从“以藏品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社会教育作为博物馆的一项基本职能,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进程中,走过了萌生、壮大、提高和发展实践的过程,以其特殊有效的教育形式,在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实施爱国主义等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其他任何部门和机构都无法比拟、无法取代的。

随着经济时代的飞速发展,新旧交替和消逝过程的加快,博物馆身处的社会环境也在同步发生变化,当代博物馆的特色之一,就是社教在博物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是因为博物馆工作的侧重点开始向发展社会教育功能上转移,已从一个“以物为本”着重保存与研究文化资产,服务精英导向,逐步转型为一个“以人为本”着重诠释与沟通历史文化资讯,服务普通大众的社教机构。为此,从时代出发,从百姓出发,紧贴时代从而同步反映时代,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已逐步成为现代博物馆社教工作的主流。博物馆作为社教机构在回应时代,满足社会及公众需求,并致力于发展其社教潜能时,除了做到有求必应外,更应该深刻体会博物馆社教工作的真谛,潜心探究与整合博物馆教育资源,尝试拓展行之有效的传播、推广途径,让博物馆成为日常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提出“大社教”构想初探,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进一步加以探讨:一是博物馆社教阵地社会化;二是博物馆社教资源社会化;三是博物馆教育受众社会化。文中所提及的观点和案例尚处初级阶段,定有欠妥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三)“快餐文化”对博物馆社教的影响

“快餐文化”对博物馆社教带来的影响比较深刻,导致博物馆社教工作越来越显露出商业化倾向。首先,功利主义倾向明显。在”快餐文化”影响下,博物馆社教宗旨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丰富人们对历史文化和艺术的认知转到提高博物馆的形象。社教人员的主要工作不再是关注如何更好的宣传历史知识,而是更好的为博物馆提高效益,使博物馆可以与商业合作。社教工作也成为赢利的手段,社教工作者把工作重心放到了商业利益上,而从根本上忽略了博物馆的公共文化价值。另外,博物馆社教的形式也变得更加商业化,不在组织针对学生或者大众开放博物馆,并做相应的文化讲解,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商业利益的文化活动。

三、强化博物馆社教意识,控制“快餐文化”的影响

(一)明确博物馆社教的基本任务,杜绝快餐式社教活动

教育是博物馆的主要社会职能之一。时代的发展带动了博物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活动的创新。博物馆教育中传播给观众的知识信息量越来越多,新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知识的传播已不再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的单向传递,而是双向交流,互动影响。博物馆教育的目的已经不再是“教”,而在帮助观众“学”,博物馆正是通过为观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教育目的的。过去提及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博物馆用来举办展览的展厅及讲解员所从事的讲解工作,似乎讲解工作已成为博物馆社教工作的全部。随着社会化热潮的兴起,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也有了全新的拓展,致使更多的博物馆介入教育市场、旅游市场和文化市场的竞争中,从而针对社会公众对文化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使其从被动反映社会变为主动参与社会;关注社会和公众的变化与需求,工作重点已不局限在展厅和本馆藏品,而是放眼于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大目标,博物馆社教服务深度和广度将全面超越以往。

(二)提高博物馆社教人员的服务意识

博物馆的教育主要是为广大观众提高文化素养服务,为学生的校外教育服务,为成人的终生教育服务,为科学研究服务,为旅游观光和文化休闲服务。因而做好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核心就是要提高服务意识。博物馆作为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是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其服务范围是以整个社会为背景,在一切以人为本的今天,博物馆社会教育所关注的是社会群体中最广大、最普通的百姓,并将其作为最重要的目标观众群,从知识和生活两方面提供服务,无论直接或间接服务,均从实际出发,深入百姓日常生活,了解其所想,提供其所需,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贵族姿态,提供细致、周到的人性化服务,双方构建平等、和谐、无障碍的交流,一切教育手段和施教方式的目的在于满足观众获取信息、学习、愉悦、休闲等多种需求,提升全社会的文化品格和全民素质。也就是说社会公众将会是博物馆现在和将来的(潜在的)受众。

参考文献:

[1]陈尚荣.“读图时代”与文学消费的“快餐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2]张丹丹,孟一.“快餐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挑战与对策探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3]张景臣.“快餐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05).

[4]薛辉.博物馆如何发挥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04).

快餐文化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一、中式快餐的发展现状

“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五千年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餐饮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当今餐饮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信息,2009年,中国餐饮业零售额近1.79万亿元,同比增长 16.8%,在各类消费性支出中增幅位居前列[1]。

随着当今产品创新的脚步不断加快,市场竞争早已步入全球化,时间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种节约时间的需求造就了一种新型的便捷快速的供餐方式――快餐。目前,享受优质的快餐服务逐步发展成为人们饮食消费的一种潮流。

在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下,中式快餐的发展却不容乐观,很多中式快餐企业只是昙花一现,发展之路好像缺乏向导,仍然停滞不前。曾红极一时的中式快餐品牌―红高粱,于1995年在河南开业。到1996年底,红高粱快餐已在全国多地开设多家分店。然而仅仅经过三年的急剧膨胀后,便陷入了亏损[3]。大部分曾振臂高呼与西式快餐叫板的现代中式快餐都先后败下阵来,这对现代中式快餐的发展无疑是一记警钟。尽管接近80%的国内快餐份额被中式快餐所占据,但这块蛋糕要被上万家中式快餐企业瓜分。全国并没有几个有规模有品牌的中式快餐企业。中式快餐呈现出“产品强、品牌弱”的尴尬局面[4]。

二、中式快餐的特性

中式快餐是西式快餐在中国的本土化形式产物。借鉴有西式快餐的模式,同时也拥有以下中国餐饮的特性:

1.与西式快餐相比,中式快餐更加营养美味,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

2.价格方面,中式快餐位于西式快餐与街边小吃的价位空当。

3.中式快餐的科技含量低,进入门槛低,行业壁垒小,发展的核心在于品牌的积淀与人才的培养。

4.品种丰富,制作方式多样。目前很多快餐企业仍然遵循传统的“大而全”观念,菜品多样,几十甚至上百种,风味繁杂,却又没有什么特色。

5.传统的中式快餐主要依赖手工操作,在质量控制、口味把握方面缺乏量化标准,经常出现质量、份量、口感方面的偏差。

三、中式快餐发展良好的一面

1.规模逐渐扩大。2006年快餐业担当了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的角色 其中中式快餐的营业额高达2000多亿元,占整个快餐市场近80%的份额,年增长率近30%,增长率远远超过了“西式快餐”。而在2011年,中式快餐的营业额达到20635亿元[5]。

2.中式快餐未来发展前景广阔。(1)国内潜在的消费群体扩大。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还有现代化的进程都在不断加快,暗示着我国快餐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春天。(2)中式快餐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与西式快餐相比,中式快餐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营养搭配更均衡,也更符合国人的文化。

四、中式快餐发展不足的一面

1.目前国内中式快餐业仍然以个体经营为主体、总体效益并不高。(1)运营缺乏规章制度的有力保障。(2)大多数个体经营缺乏规模。企业信用危机严重制约着中式快餐的发展步伐。

2.标准化程度低。西式快餐业已实现了很好的标准化生产。而在我国快餐企业,产品、服务、运营管理标准化程度都非常低。中式快餐带有浓厚的地方性文化,制作过程容易受传统手工操作随意性的影响,口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傅的手艺,没有对菜品制作进行定量化要求,经常会出现菜品口感、质量、分量等的偏差。经营观念也缺乏标准化。

3.信息化建设落后。目前中式快餐业很多还是采取手工作业形式,内部管理信息化还不到位,外部营销管理措施的信息化也水平很低。中式快餐要想达到西式快餐的规模效应与市场价值,必然要建设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手段。

4.经营管理体系不完善。大多数快餐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还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连锁经营的统一性还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没有做到集中进货,各店铺之间也没有建立内在的经济联系;第二,没有认真研究中式快餐连锁企业在物流、采购、形象设计等方面的内在规律和独特要求,在管理方面又照搬单店模式经验,没有有效满足多店发展的需要,使连锁经营的规模优势无法有效发挥。

5.品牌建设与塑造不到位。品牌的差距可能是中西式快餐最大的差距。

6.经营品种繁杂,无特色产品。目前很多快餐企业仍然遵循传统的“大而全”观念,菜品多样,风味繁杂,却又没有什么特色。这种状况使中式快餐难以实现机械化、工业化生产,难以摆脱依赖师傅手工操作的传统模式。

7.市场定位不准确。目前我国中式快餐的市场定位显然不明确,只能依靠自己的价格优势吸引一些中低收入人群以及偏向于理性消费的人群。而对于学生族、上班族、休闲人群等巨大的潜在市场视而不见,没有很好地细分市场,找不清自己的位置。

8.缺乏有效的运行与扩张机制。许多中式快餐缺乏完整的现代化运行模式。一些中式快餐业起步较晚、缺乏经验、管理水平不高,连锁店在小范围实践中还可以健康运作,一旦推广到全国范围内,就会由于良好机制的缺乏走向衰落。

五、结束语

随着国际贸易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式快餐也逐步走出国门走向国际。中式快餐要想做好做大,必须认清自己不足的方面,找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在发展的初步阶段,可以借鉴西式快餐的经验,但同时也要注意中西式快餐的区别,要根据中式快餐的自身特点对西式快餐的经验进行改良,不能盲目地照本宣科。只有这样, 中式快餐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真正的立足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餐饮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向[J].财经界,2011(01):48-49.

[2]王娟.论现代中式快餐业的品牌塑造[D].山西财经大学,2006.

[3]红高粱.虽败犹荣快餐梦[J].竞争力(三联财经),2010(05):62-62.

[4]主顶名.中式快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D].江苏大学,2010.

快餐文化论文篇5

从2003年至2006年,中国快餐业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增长,高于餐饮业增长速度。目前快餐业在中国餐饮业中所占比例为20%,而处于快餐业发展成熟期的欧美发达国家所占比例为60%,中国快餐业正处于高速成长期。在中西式快餐蓬勃发展之时,日式快餐悄然兴起。然而,对日式快餐连锁企业的研究尚处空白,本文以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日式快餐典型企业——味千(中国)的成长模式进行系统研究,并归纳出快餐连锁企业一般成长模式及对中国快餐企业成长的启示。

一、快餐连锁企业成长模式的理论基础

国内外学者对连锁经营理论的研究集中于3个维度:(1)资源理论:阿克(Aaker,1989)认为组织长期竞争优势与绩效的基础是存在于组织内部的资源和能力。奥克斯菲尔德特和凯雷(Oxenfeldt,Kelly,1969)指出特许商成长受3种资源限制:管理专业性、地方市场知识和资本。在此基础上,相关研究涉及:一是资金匮乏论,马丁和朱斯蒂斯(Martin,Justis,1993)认为信用市场状况对不成熟特许经营商拓展存在制约作用;考姆博斯和凯特臣(Combs,Ketchen,1999)揭示餐饮业特许商资金实力影响其特许扩展规模。二是信息匮乏论,米克勒(Minkler,1992)认为公司在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空间拓展时,需要评估当地市场状况,识别适当位置,而获取成本昂贵。三是管理资源匮乏论,汤姆普森(Thompson,1994)和沙恩(Shane,1996)指出特许连锁能克服管理资源对连锁成长的限制。四是先行优势理论,先行优势理论认为进入市场的时间序列会影响到公司的竞争优势(Stalk,1988),奥克斯菲尔德特和凯雷(Oxenfeldt,Kelly,1968—1969)认为先行优势是整合特许连锁系统的内在关键要素。雷伯曼和蒙特戈麦瑞(Lieberman,Montgomery,1988)指出先行优势的3个关键要素是可比优势技术、稀缺资源优先购买权和改变顾客行为能力。斯蒂文(Steven,2003)认为先行优势是企业竞争战略的一个核心概念,并实证先行优势适用于餐饮企业。五是资源理论对先行优势的整合,在先行优势的研究文献中,存在对先行者优势和劣势的争论,一些学者认为在特定空间竞争框架下,首先或早期进入市场者会带来竞争优势(Prescott,Visscher,1977;Lane,1980;Chaffee,1985;Anderson,1987;Kerinetal,1992;Tabuchi,Thisee,1995),而另外一些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先行者并不必然会带来竞争优势(Gal-or,1985;Lilien,Yoon,1990;Golder,Tellis,1993;Kalyanarametal,1995)。阿米特和斯高梅克(Amit,Schoemaker,1993)指出先行优势可以从公司资源角度解释。路易斯和埃德沃德(Luis,Edword,2002)认为争论的原因在于方法、产品特征、行业以及公司拥有资源和能力的差异。吉等人(Jietal,2003)提出基于资源和能力的视角可以更好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解先行优势理论。(2)理论:为克服资源约束,连锁企业使用特许方式扩大规模,但特许双方在效应函数上存在差异,导致委托问题。相关研究涉及:一是的道德风险及利益调节,布瑞克雷和达克(Brickley,Dark,1987)认为加盟者存在以特许品牌声誉为代价的道德风险;兰方泰尼(Lanfontaine,1992)提出通过契约调整委托双方利益分配;龙勇等人(2005)研究了特许经营体系的协调机制。二是直营与特许经营的比较,与直营相比,特许经营有更高的收入(Norton,1988)、收益(Shelton,1967)和较低的薪金支出(Krueger,1991);特许经营可提供更好的激励(Rubin,1978),降低监督成本(Fladmpr-Lindquist,Jacque,1995);特许经营者向潜在加盟者传递专有知识成本高昂(Jensen,Meckling,1995),而直营更易于专有知识传播(Darretal,1995)。三是不同经营方式的选择,卡维斯和莫菲(Caves,Murphy,1976)分析了直营或特许经营的决定因素及条件,布拉达克和艾考斯(Bradach,Eccles,1989)以及丹特等人(Dantetal,1992)认为直营和特许经营相结合的方式可获得更高收益。(3)规模经济理论:连锁经营的规模经济是指在单店规模经济基础上,通过联合或兼并等手段,跨地域增设分支机构或协作单位,以降低经营成本,增加收益。连锁经营的规模经济体现在:一是先进的经营管理制度(方惠等,2005);二是布点严谨的规划系统和布局完整的市场网络(黄丹峰,1999);三是品牌、名店的优势(李陈华等,2004)。

通过理论梳理,可以看出,企业为克服连锁经营的资源和能力限制,而选择介于市场和科层之间的组织形式——特许经营,这会产生委托问题,而无论选择何种成长方式,必然涉及成长区域规模经济的问题。因此,在一定制度背景下,成长模式受资源和能力、成本以及成长区域布局的影响。快餐连锁企业成长模式是指在一定制度背景下,快餐企业以连锁方式成长的逻辑规律。从战略层面看,快餐企业应具备成长的资源和能力,选择合适成长方式及空间维度布局,以实现时间维度的持续成长。因此,成长模式是快餐企业资源和能力、成长方式及空间布局的战略选择。以下使用基于资源和能力的先行优势理论、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分析日式快餐企业味千(中国)的先行优势、成长方式选择和区域布局。

二、昧千(中国)成长模式分析

2007年8月,笔者为青岛中通公司与日本花月日式拉面合作项目做了商业计划书,在此过程中,对日式拉面市场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味千(中国)是国内日式快餐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因此选择味千(中国)作为日式快餐典型企业进行研究。

(一)味千(中国)概况

1995年,味千(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取得日本品牌“味千拉面”的中国总权。2004年和2005年,以收入计算,味千分别荣列“中国餐饮百强企业”第7位和第5位。2007年3月,味千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成为首家在香港上市以内地为基地的快速休闲餐厅连锁经营商。截至2007年年底,味千有210家分店,是中国日式快餐的第一品牌。

(二)味千(中国)先行优势分析

1.可比优势技术

可比优势技术是指与竞争对手相比所具有的技术优势。在快餐业中,体现为前向生产工业化技术、运营技术和信息技术。中式快餐门店前向工业化水平较低,使门店不能获取工业化的延伸效应,导致门店运营效率较低。另外,中式快餐企业的信息技术不能有效整合内部资源。对味千而言,首先,公司在配送基地生产半成品拉面和调味料,工业化生产的拉面质量与手工制作没有区别,但效率更高。其次,工业化的延伸效应是门店运营技术的简化,以保证高效率和产品质量一致性。第三,信息技术将公司总部、生产基地、物流配送、门店整合为一个有机系统,保证总部控制下高效率的信息反馈和产品配送。与西式快餐相比,味千使用浓缩、油分离等工艺技术,从豚骨、肉、海鲜、蔬菜等天然原料中萃取而成天然调味料,经简单加工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更符合中国人口味。可见,味千具有中西式快餐企业所不及的可比优势技术。2.稀缺资源优先购买权

稀缺资源优先购买权是影响企业竞争优势关键资源的优先获取权。巴内(Barney,1991)指出稀缺资源是一种异化资源,其有效获取可保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快餐业依靠位置传递产品,不同位置门店的商业潜力存在差异。斯蒂文(Steven,2003)认为位置是餐饮企业的稀缺资源,其供给有限。因此,位置优越的物业成为快餐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首先,味千在不同区域制定明确市场发展规划以识别有价值或有潜力的物业资源。以味千北京市场开发战略为例,第一阶段目标是在核心商圈建立样板店;第二阶段目标是结合旧城改造,发掘有潜力商圈建立品牌店;第三阶段目标是在北京周边地区的科技园区、涉外设施、交通枢纽、卫星城开发门店。其次,在规划基础上,味千与家乐福、招商地产等商业、地产巨头签订战略协议,保证优先获得稀缺物业资源。稀缺物业资源的优先购买权为味千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基础。

3.改变顾客行为能力

改变顾客行为能力是产品对顾客购买行为的影响力。根据卡彭特和纳克马图(Carpenter,Nakemato,1989)的研究,与老产品相比,顾客更渴望认知新产品属性。因此,新产品具有满足顾客偏好,改变顾客行为的能力。对快餐企业而言,产品体现为菜品、服务、环境的组合。在菜品方面,一是味千在全国门店中有100个以上的菜品,涉及面、饭、小食、汤和饮品五大系列,给顾客很大选择空间,可满足目标市场不同顾客的偏好。二是菜品做工精细,无论蒸、煮、烤、炸、炒,都能保证菜品统一质量,降低了顾客的购买风险。三是注重菜品合理营养。味千菜品以青菜、豆制品、豚骨、肉、海产品为主要原材料,经过合理搭配和烹饪,使顾客能均衡营养。四是菜品观感特征显著。不同配料与面有机搭配,盛器、菜品、餐具颜色协调,增加了顾客消费体验。五是专业化研发团队保证菜单每半年更换一次,每年菜品更新率达40%,使顾客保持口味新鲜。

在服务方面,味千服务模式实现了休闲与快餐服务的平衡,提供迎客、引位、桌前点餐、上餐服务,以区别中西式快餐,提升了产品价值。在用餐环境方面,味千以传统日本文化和现代快餐文化相结合为主题,以红、黄、白色调,简洁的装饰风格突出快餐环境特征,以武士、相扑健将的装饰画、浅黑色家具、长圆筒灯、粗青石地面突出日本传统文化。三方面的有机协调满足了顾客对多样化选择、低风险、营养、求新、快捷与休闲体验的价值诉求,建立了转换障碍(Mascarenhas,1992),使顾客对多样化搜寻和竞争性吸引的转变能力减弱,增强了味千产品改变顾客行为的能力。

(三)成长方式选择

在快餐业中,成长方式一般包括直营和特许经营。味千一直坚持自营方式成长,原因在于:一是日式快餐市场规模较小,直营经营成本较低(张荣齐,2007)。二是科层组织易于管控,有利于专有知识传播(Darr,etal,1995),形成统一管理模式。三是培育品牌。直营能实现质量稳定,建立一致化品牌形象,提高顾客品牌认知度,从而为特许经营建立直接信任信号(Rajiv,Patrick,2003),公司经营时间和规模也为特许经营建立了间接信任信号(Gallini,Lutz,1992)。四是中国特许经营制度建设相对落后,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导致委托关系冲突。

随着市场规模扩大,在成长动力、品牌、配送基地、融资等特许条件已具备的前提下,公司计划在2007年下半年有选择地开展特许业务,主要目标是二、三线城市。同时,味千制定严格加盟条件,采取地区方式,不接受个人加盟,规定加盟者必须是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流动资金600万元的企业,有实力承担整个地区的经营管理。因此,味千未来选择以直营为主、特许经营为辅的成长方式是对内外条件综合权衡的结果。

(四)成长区域路径选择

成长区域路径是指起点城市选择、同区域成长和跨区域成长的有机衔接。(1)起点城市选择:味千将连锁发展起点城市选在公司总部所在地香港,以实现低成本配送和高效管控。(2)跨区域成长:在香港扩张获得成功后,味千将深圳作为实现进入内地市场、实现跨区域成长的平台。深圳作为特区区位优势明显,可辐射珠三角地区。(3)跨区域成长的对接:在以深圳为中心,初步实现珠三角地区布局的规模经济后,1999年,味千进入上海,在上海不同商圈、CBD、高档社区已拥有58家门店,初步实现同区域的规模经济。同时,以上海为轴心,向中国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拓展,包括北京、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省市。(4)地区对接:在东部地区有效布局后,味千实施跨区域成长的地区对接,向中西部地区拓展市场,已在武汉、重庆、四川开设门店。根据公司发展规划,味千将继续在东部地区拓展市场空间,实现区域内规模经济,并将发展重点放在中西部地区,从而实现中国市场的合理空间布局。

三、启示与结论

(一)结论

通过对连锁经营理论的梳理,以及对味千(中国)的系统分析,我们归纳出快餐连锁企业的一般成长模式(见图1)。快餐企业成长模式如同稳健行驶的汽车,应具备基本要件——发动机和车轮。其中,以资源和能力为基础的先行优势如同为汽车安装发动机,是第一核心要素,它能使企业具备成长动力;成长方式选择和成长区域布局如同汽车双轮,可保证快餐企业顺利扩张。快餐连锁企业持续成长机制是建立在先行优势、经营方式选择、区域布局与外在条件战略整合的基础上,只有在战略层面形成清晰的成长机制,才能保证快餐连锁企业的持续成长。

(二)启示

1.整合先行优势

首先,可比优势技术能实现前向生产工业化,并将效率和质量优势延伸到门店运营层面,保证门店运营技术的高效率和一致性质量。另外,信息技术能将配送物流、整体运营、门店销售整合为一体化的高效运营系统。其次,战略性规划物业资源的解决路径。一是制定清晰物业资源选择规划;二是建立有价值或有潜力物业资源识别、评价系统;三是与相关商业零售商、房地产开发商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第三,培育动态满足顾客偏好能力。一是以菜品研发为基础,实现菜品种类、创新、营养、口味、观感的系统整合。二是服务模式与定位相吻合,在有限服务与自助服务之间寻找效率与效果的平衡。三是服务环境体现快餐文化与产品发源地文化的结合,同时,可注入门店所在地典型文化要素,以增加顾客的认同。

2.针对内外条件选择不同成长方式

快餐文化论文篇6

后来,在王府井又出了一条与麦当劳相关联的爆炸性新闻。1996年5月,一位河南小伙携一碗“红高粱”烩面挺进北京,也在王府井大街开业,其宏大口号是:挑战麦当劳!5年内要在全球开设2万家连锁店。其悲壮“义举”被媒体描绘成“民族英雄”。其实,“红高粱”这个所谓的民族快餐品牌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多年来,这个失败的案例一直留在人们的视线中。红高粱挑战麦当劳,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快餐业的稚嫩,也代表了从业者的盲目。如今,“红高粱”仍不断制造新闻,只不过是假挑战、真炒作罢了。

当年红高粱的失败有着多种原因,在本质上是经营战略的失败、管理思想的失败,也是经营手段、管理方法的失败,其失败的根源就在于营销。西式快餐建立在西方工业社会的基础上,是一种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快速餐饮服务。西式快餐的标准化为其工业化生产、连锁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创造了条件。即便红高粱借鉴了麦当劳的门面装潢、经营思路,但红高粱能够学到的都只是表面,根植于麦当劳深层的文化理念、价值主张、标准化产品、标准化服务等,红高粱很难在短期内成功模仿。放大来看,这是一次中西管理思想的碰撞,是一次营销科学与艺术的较量。中式快餐建立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手工操作,随意性强,没有统一标准,如烹饪火候、用料、厨师经验等都直接影响到快餐的质量,其制作过程的模糊性,也意味着中式快餐很难实现标准化。中式快餐要实现连锁化、规模化,首先应该学习洋快餐的工业化生产流程和标准化营销模式,而不是动辄大谈挑战,还没有建立几家成功的示范店,就妄言要在全世界建几万家连锁店之类“无知者无畏”的天方夜谭。包括动辄把经济行为上升为民族义举,其间所充满的滑稽必定要使后人贻笑大方。

快餐文化论文篇7

一、餐前准备――优化幼儿进餐环境

幼儿喜欢在愉快、宽松的情境中,通过物质材料的刺激,产生自己动手的愿望。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幼儿的支持者。在精神、物质双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1.音乐渲染――让幼儿心情愉悦

音乐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不同的音乐会创造不同的环境,影响人的情绪、情感。而优美悦耳的旋律,可以使幼儿情绪安定、心情愉快,食欲旺盛,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为此,我们选取优美、舒缓、经典、愉悦的音乐,如:“班德瑞音乐、萨克斯音乐” 等,在幼儿进餐过程中播放。让幼儿在曼妙音乐中,放松心情,气定心静的来品尝,随着轻柔的音乐,慢慢、细细地享用丰盛的午餐。

2.自由结伴――共同进步

在一日生活中,每一个环节都可为幼儿提供交流、表达意愿的机会。进餐环节同样如此。因此,我们鼓励幼儿自由结伴同桌进餐。

进餐前,幼儿与同伴相互协商自由结伴同坐;进餐时,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我们经常听到孩子们愉悦的交流:“ 今天的饭菜可真香啊!”“我最爱吃的就是青菜!”他们还在鼓励同伴加快进餐的速度:“周怡凡今天你快点吃,好吗?”“今天你吃的真快”。他们可以互相鼓励不挑食、保持桌面干净、交流饭菜的营养。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孩子们愉快的进餐;在讨论交流中,他们学会了用恰当的方法处理与同伴间的关系;学会了相互鼓励,初步养成了关心他人、愿意与他人共同进步的良好品质。

3.小餐桌巧布置――扩大幼儿活动空间

是将现有的空间,合理分配,创造无限大的可利用空间,为幼儿的自主取餐提供便捷。考虑到幼儿在取餐时,容易发生拥挤,为避免这种现象,我们设立两个取餐点。并请幼儿根据自己的座位就近取餐。为同时还调整了用餐桌椅的空间布局。将幼儿进餐的桌子,由以前的横向摆放调整为纵向摆放,这样给幼儿留有了较大的公共活动空间。这样,使取餐、就餐区域更加清晰,为幼儿有序的自主取餐、进餐提供便利条件。

4.小工具巧提供――满足幼儿需求

我们首先要为幼儿配备和提供适宜、充足的工具材料。每位幼儿配备一条餐巾、每桌一块小抹布、小扫帚、小拖把。幼儿进餐时,用小餐巾擦拭小手、小嘴巴;幼儿用小抹布将餐桌的垃圾清理干净,保持桌面的清洁卫生;用小扫帚、小拖把清理地面卫生,为幼儿养成整理和清洁的习惯。只有提供充足的条件,幼儿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才有开展自我服务的可能。

二、文明取餐――“文明、有序”进餐的开始

幼儿在第一次自主取餐时,表现的行为是五花八门。如:不会拿公用勺取餐;用四个手指捏着碗边端饭;盛饭菜时,桌子上、碗边外,衣服上都有饭菜的痕迹。由于端碗的方法不对,幼儿在取餐、放餐的过程中,烫手、撒饭,使整个“餐厅”一片“狼籍”。

整个过程老师尽收眼底,并做了详细记录。应该说发现问题是进步的开始,我们与幼儿讨论,“怎样改变这么混乱的现状呢?”经过实践验证,确定了文明取餐小方法。

1.公用勺使用――拿公用勺要虎口对勺头,拇指在勺柄上部,其他手指再握住勺柄;公用勺用完后反放在盛菜器皿的边缘,就会方便别人使用。

2.文明端饭――幼儿认为端碗时,大拇指扶在碗的边缘,其它四个小兄弟托住碗底,这样就不会烫手或撒饭。

3.文明盛饭――盛饭时,要将碗接在餐盘里,不用贴在身上;如果不小心盛在碗边,应用公用勺盛到碗里,不应该用手挑进碗里。

4.食物带量――食物带量既保证幼儿基本营养,又满足个别幼旱男枨蟆S锥带量用餐可以更科学准确的提供适合幼儿生长发育需要的营养素。我们为了保证每一位幼儿基本的带量,及时和保健医生沟通,确定了带量的标准。

请幼儿将第一次取餐时的“两份面食、一平勺菜、一份鱼或肉、一碗汤”吃完后,再根据自己的需要,适量取餐。这样既可以保证幼儿基本的膳食营养均衡,又能满足幼儿的个体需要。

三、文明进餐――文明、有序进餐的体验

在幼儿进餐时,教师进行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利用生活环节和幼儿共同讨论制定相应解决问题的规则。幼儿讨论协商的目的是通过自身理解了规则对于大家的意义,知道只有遵守规则大家才能快乐。当把外部规则转化为内部规则时,幼儿就愿意主动遵守。我们共同制定了以下规则:

1.小桌牌巧提示――尝试自我管理

进餐过程中,教师如果不断提醒幼儿“快点吃”“注意细嚼慢咽”“保持桌面、地面干净”等,原本愉快的进餐顿时严肃起来,势必造成兴奋灶的抑制与弱化,注意力分散,消化腺分泌减少,食欲下降。为保持幼儿对进餐的兴趣,我们让餐桌文化替代教师的“唠叨”。给每一桌准备了画有简笔画的桌牌,用形象生动的画面来代替生硬的语言来刺激幼儿的感官,画面包含着关于进餐时的行为习惯、规则等的提示,提醒幼儿进餐时应注意的问题,以达到快乐、文明进餐的目的。幼儿通过桌牌的提示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监督提醒同伴行为,从而提高幼儿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2.餐具文化――用餐更方便

餐具合理的摆放虽然不受大家重视,但是从中也体现着一种便捷与文明。我们为幼儿配备了进餐需要的餐具分别是:一盘、一小碗、一大碗。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发现有的孩子由于餐具摆放的不合理,导致用餐时出现不便。如:“大部分幼儿隔着一个碗,把胳膊伸长去盘子里夹菜”由于幼儿园每天的饭菜都不同,随着饭菜内容的变化,餐具所盛的饭菜和摆放的位置也相应的进行调整。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研究,调整了摆放形式:倒三角形。即将三个餐具摆放呈三角形,随着进餐内容的不同灵活调整餐具。如:“吃米饭:用大碗盛米饭和红烧肉、小碗盛汤、盘子盛菜。大碗在前,小碗在大碗的左后方、盘子在大碗的右后方,这样方便幼儿用右手夹菜”“吃面食,用大碗盛菜、小碗盛汤、盘子盛面食和红烧肉。大碗在前,小碗在大碗的右后方、盘子在大碗的左后方,这样方便幼儿用左手拿面食”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指导后,幼儿不再需要老师的提醒,每次进餐时都会根据进餐内容,自己调整餐具,效果较好。

3.文明进餐――学会文明的“吃”

以前幼儿吃饭速度快,忽视了“吃”的文明与礼仪――他们端起碗来喝汤,用筷子往嘴里扒饭。这种行为不仅不利于幼儿的消化吸收,更不利于幼儿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建立。

我们从个体、客体综合的分析其原因:一是餐具配备还不够完善,应给幼儿提供多种餐具,让幼儿有选择的空间。二是教师对幼儿在进餐环节中“文明礼仪”的培养还不到位。综上原因,我们进餐时给幼儿每人配备了一把的勺子、一双筷子,让孩子有选择的空间。同时加强对幼儿在进餐时“文明礼仪”的培养。

喝汤时不能端起碗来往嘴里倒,而是要用勺子一勺一勺的喝汤;吃菜时,要用筷子夹菜往嘴里送,而不是用筷子往嘴里扒菜。

4.小餐巾使用――随时清洁个人卫生

以前,幼儿都是吃完饭后,到规定的地方取餐巾擦嘴。实施“自主进餐”后,发现幼儿吃“鸡翅、海鲜类” 的油腻食物,在二次取餐时,幼儿要到洗手间洗干净手,再出来取餐;还有的幼儿直接拿公用勺盛饭,把手上的油都握在公用勺上,这样不利于幼儿卫生习惯的养成,给幼儿的进餐带来诸多的不便。当我们把这个细小环节也作为重点讨论的话题时,幼儿说出了当时的“不舒服”,并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了“难题”。

将小餐巾叠成小方块,放在每个小朋友的左侧,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取用。每次使用完后,都把餐巾还原。

四、餐后整理――提高幼鹤岳砟芰

幼儿从小就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们养成了自己收拾整理的好习惯。现在幼儿用餐的餐具种类多,餐具的收拾整理比较麻烦。如果收拾整理的不规范,会给后勤人员的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如:保育员负责洗小盘子,伙房人员清洗其他餐具。如果幼儿将餐具混放,工作人员就要重复劳动。我们感觉这也是培养幼儿关心他人、心中有他人的最佳教育时机之一。于是我们组织幼儿讨论“如何放餐具既整齐,又方便他人?”幼儿分组讨论后建立了我们共同的约定:

快餐文化论文篇8

日前,记者获悉,?历了十余年发展的中国快餐行业知名品牌百富烤霸即将改换LOGO,并重新确定自己的产品文化和企业文化,主打楼兰美食牌,大力推动中西合璧的健康美食风尚,彻底抛弃传统西式快餐的油炸产品。是什么?因让百富烤霸着手大刀阔斧的变革?借助此次变革,百富烤霸能否开启中国快餐行业的新纪元?

独特定位造就西域快餐品牌

著名科学家钱学?指出:“快餐就是烹饪的工业化,把古老的烹饪操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营管理技术变为像工业生产那样组织起来,形成烹饪产业,这是人类历史的革命。犹如出现于18世纪西欧的工业革命,用机器和机械动力取代了手工人力操作,这是快餐业的历史含义。”由此可见,工业化是衡量现代化快餐业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内快餐市场上,肯德基和麦当劳占据着大半?山,而标准化成为制约中式快餐不易做大的瓶颈。逸马首席顾问马瑞光表示,不少中餐连锁企业就是因为标准和连锁模式问题导致?营不善,比如马兰?面、红高粱餐饮连锁等。中国的一些传统美食,诸如天津的“狗不理”、兰州的牛肉?面、西安的羊肉泡馍、郑州的羊肉烩面、武汉的豆皮热干面、重庆的“三大炮”、云南的过桥米线,由于无法进行标准化的生产,至今仍屈居于小吃的市场地位。

王俊岭深刻地意识到,以往中式快餐之所以无法大规模地进行连锁化?营,主要?因在于产品无法实现标准化复制。因此,王俊岭在11年前获悉古楼兰传统的烧烤工艺?理后,请来了美国和新加坡食品工艺自动化流程设计专家,将这种古老的工艺转化为快速自动化、标准化的烤鸡流水线生产系统,然后与德国著名的食品设备生产厂家合作,设计、制造大漠烤鸡流水线生产系统──百富烤霸工艺。

传统油炸食品的烹制是一个吸油的过程,油炸食品由于?过长时间的高温处理,会出现蛋白质焦化,易产生杂环胺类化合物和致癌物质。一般的烟熏火烤类食品会含有燃料燃烧时产生的三四苯并芘、二氧化硫等致癌化合物。传统电烤箱中700摄氏度的高温会使食物中的水分大量流失,造成蛋白质焦化。而百富烤霸在世界首创的“边蒸边烤”工艺则是利用洁净的电能作为热源,利用水蒸气将烤箱内的温度始终控制在215摄氏度,及时补充食品流失的水分,避免营养成分流失,避免焦糊,操作过程无污染,能够排出食品本身多余的油脂,确保食物口感酥香鲜美、色泽金黄、丰富多?。

围绕这套工艺,百富烤霸开发出十几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才能构筑壁垒,掌握话语权。

为了保证烤鸡品质纯正,百富烤霸选择内蒙古和新疆天然生长的草?鸡为?料。在?料供应的各个环节,百富烤霸完全按照国际化的物流标准进行管理。

如果说麦当劳、肯德基开创了炸鸡时代的产品标准,那么百富烤霸则在沿袭楼兰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技术创新开创了烤鸡时代的产品标准。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百富烤霸在新疆开设十几家快餐厅,一跃成为2003年度新疆“最具成长力的企业”。2006年,百富烤霸荣获“乌鲁木齐市最具人气特色餐饮十佳企业”称号。

神秘的西域美食也只有在形成标准化可复制的产品之后,才能走出新疆,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百富烤霸目前完全具备了标准化、无差异复制的技术基础和实力。

寻找新的品牌支撑点

二十多年过去了,中国餐饮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关资料显示,2006年中国餐饮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至此该行业连续16年实现两位数高速增长,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188倍。

但是,与快速发展的餐饮市场不相称的是,中式餐饮业还没有能与外资品牌叫板的全国性餐饮品牌。红高粱、荣华鸡等中式连锁快餐曾一度风头甚劲,但因为种种?因,现如今早已偃旗息鼓,甚至销声匿迹。在洋快餐的市场缝隙中求生存的百富烤霸发展到今天,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场新的变革势在必行。

百富烤霸醒目的以红色为主色调的装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肯德基,其成长也不断伴随着“?袭、模仿麦当劳、肯德基”的质疑声。百富烤霸在创业之初,其产品结构以及开店模式,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模仿了肯德基和麦当劳。对此,王俊岭并不否认,认为自己正是在模仿和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了挖掘和创新,也曾或多或少地依靠比附策略获取传播效应。但是,发展到一定规模的百富烤霸,是否仍然离不开“模仿”?在洋外衣的包裹下,百富烤霸的形象一度是漂移和模糊的,难怪有人认为百富烤霸是在打着别人的旗帜做自己的生意。百富烤霸自己的形象又在哪里呢?

韩愈在《为韦相公让官表》一文中有一个著名的论断:“澄其源而清其流,统于一而应于万。”百富烤霸诞生在新疆,新疆曾?为古楼兰文明所滋养,无论是馕还是比萨,都是带有异域风情和少数民族印记的餐饮文化。

但是,如果仅仅以楼兰文明作为传播点,有一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楼兰毕竟是消失了的文明。因此,仅以楼兰文明作为品牌的支点会有失厚重。

在不断思考、考察和对比研究中,百富烤霸找到了自己的文化之根,不只是楼兰,而是整个西域概念,和丝绸之路、大敦煌、楼兰、新疆、欧亚大陆联系最紧密的一个概念。在品牌的几个维度中,百富烤霸明确了自己的定位:突出西域特色,模糊“西式快餐”和“中式快餐”的界限。“我们是标准的快餐业,就产品结构而言,毫无疑问有着鲜明的西餐印记,这一点无须回避。我们应当从我们的品牌文化角度出发,在品牌传播中刻意模糊中式、西式这两个概念,强有力地宣示我们的西域文化,把人们的视线从中、西论题中转移开来,形成对我们西域特色的最终认同。”王俊岭说。

“如果我们植根于神秘、深邃、以楼兰、敦煌为代表的西域文明中,我们就可以堂而皇之地以独有的西域文化面向市场,面向未来。而灿烂的楼兰文化、敦煌文化,也给我们的企业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为我们整合、完善、提升企业形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西域在世人眼中向来有一种神秘的美感,这种神秘的美感来自于延续了几千年、连接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的丝绸之路,也来自于丝绸之路沿线神秘的楼兰古国、狰狞的罗布泊、荒芜的大漠??而以烧烤为代表的新疆饮食,无论是在北京、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还是在内地的二、三级城市,都极具号召力与美誉度。于是,美食与神秘的美感相结合,同时又被赋予现代时尚气息,百富烤霸迅速征服众多食客。

百富烤霸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借助西方餐饮技术和理念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但又没有抛弃本土文化,反而从本土的文化资源中找到了?营的支撑点,并且把现代化的特性移植到本土传统文化之中,推出符合现代市场要求、具有地方风情和文化认同的产品,以此满足本土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品牌理念与产品升级

概念只是品牌传播的第一步,如何将概念和产品融合在一起,则更为关键。在认定了自己的品牌文化渊源之后,百富烤霸的品牌定位随之而清晰:中西合璧,传承西域蒸烤文化,领先餐饮科技,高举绿色健康旗帜,打造世界一流快餐品牌。百富烤霸确定的品牌属性和消费者定位是:高品质,领先科技,多元化,为白领、青少年、儿童精心打造健康快乐消费。

在产品结构上,百富烤霸将进一步开发新疆特色产品,引入??水果、玉米?、葡萄酒、牛羊肉串等产品,丰富产品品种,凸显西域特色。

为了强化品牌定位和属性,百富烤霸决定更换沿用了多年的孙悟空形象标识。?因在于,孙悟空形象不是百富烤霸所独有的,属于全中国、全世界,而且由孙悟空产生的《西游记》、金猴皮鞋等一系列联想,也会弱化百富烤霸品牌本身所蕴含的信息。

在店面设计上,百富烤霸将充分运用西域印记、符号、平面产品和吉祥物等设计元素。目前,百富烤霸新的LOGO正在设计之中。据悉,这个新的LOGO灵感创意来自楼兰文化中一个非常著名的形象。新的LOGO将使百富烤霸的品牌、产品与文化达到高度的契合与统一。

虽然改变企业形象和LOGO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但王俊岭认为,为了百富烤霸长远的发展,这种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其风险是百富烤霸必须承受的短暂之痛。

如今,百富烤霸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它早已不再是王俊岭最初“创造一百个百万富翁”的概念,而是有了更广阔的文化内?:“百”为概数,“百富”指企业文化传承于西域文明,而西域文明是包含了世界诸多文明的宝贵财富,以“百富”喻之可谓贴切。

抢占市场制高点

有限的商铺资源与无限的市场空间永远是一对矛盾,虽然在理论上竞争者的市场机会是平等的,但仅就渠道来看,则是非此即彼:对方占有了渠道,你就无法进入。

麦当劳和肯德基是如何选址的?一般情况下是有麦当劳的地方就有肯德基,不管是社区店、车站店还是商业区店,莫不如此,这是由共同的商圈选择、共同的目标顾客群体所决定的。百富烤霸在西安、重庆等地的很多餐厅都建在肯德基餐厅的附近,与全球快餐巨头面对面交锋。面对肯德基,“烤鸡专家”百富烤霸对顾客依然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与感染力,每一家新店开张后都人流如织,尤其是位于西安东大街上的百富烤霸店,距离肯德基仅仅几十米,但丝毫没有受到肯德基的影响,生意火爆。

快餐文化论文篇9

中国餐饮业发展历程回顾

按欧美《标准行业分类法》的定义,餐饮业是指以商业赢利为目的的餐饮服务机构。在我国,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的定义,餐饮业是指在一定场所,对食物进行现场烹饪、调制,并出售给顾客主要供现场消费的服务活动。包括酒楼、宾馆、饭店、菜馆、饭铺、酒馆、餐厅、小吃店、大排挡、冷饮店、酒吧、咖啡屋、茶社等专门行业以及各种对外经营的食堂和摊车等。它们主要集中在游乐区、风景区、城镇的闹市区、学校及其周边、车站码头等与旅游业、娱乐业、交通运输业以及金融、商贸行业相互配套,构成了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餐饮业作为中国第三产业中的一个传统服务性行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增长势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展现出繁荣兴旺的新局面。 餐饮业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消费热点,其销售总额,在短短60年的时间,成功实现了百亿、千亿、万亿的飞跃,创下了惊人的历史奇迹,成为中国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见图1)。

再进一步回顾近几年,深入分析中国餐饮行业自身的发展态势,不难发现:一方面,中国餐饮行业的确在其产业结构、管理水平、经营理念上已有了全面提升,并肩负起了繁荣经济、服务民生、展现文化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从2010年起,中国餐饮业物价上涨、人员短缺、食品安全等事件的频发,也反映出面对中国餐饮业市场需求迅速升级的态势,餐饮业本身的发展还是呈现出相对的滞后,要真正全面满足市场需求、实现行业持续、快速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行业发展部,2009)。

中国餐饮业现代化的内涵

正如上所述,中国餐饮业既是一个古老产业,也是一个现代产业,更是一个伟大产业。面对中国餐饮业可喜的成就、担忧的困境并存的局面,要实现其全面改造、升级,使其能完全满足综合性市场需求,实现现代化是其不二选择。

(一)现代化的内涵

现代化理论是关于世界、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成果的统称。现代化理论一般包括经典现代化理论和新现代化理论,本文主要探讨经典现代化理论。

经典现代化理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不同领域、不同学者关于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成果的统称。虽然在经典现代化理论中,不同领域和不同学者对现代化的解释不尽相同,但是,大家普遍接受现代化的两个基本内涵:一是指发达国家18世纪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二是指发展中国家在不同领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过程。这两个基本内涵与现代化的基本词义大体一致。因此,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等(杨铭铎,2007)。

(二)餐饮业现代化的内涵

餐饮业现代化在“现代化科学”里属于部门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现代餐饮业的一种前沿变化,包括现代餐饮业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以及餐饮业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等。简单地说,餐饮业现代化的完整内涵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餐饮业现代化是指餐饮业在现代观念、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等的冲击下,业已经历或正在进行的转变过程。另一方面,餐饮业现代化代表现代餐饮业的世界前沿,以及达到和保持世界前沿的过程和行为,也就是业已实现了现代化餐饮业,在经营观念、科学技术的应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的应用等方面,都能够反映、满足和适应现代化国家和社会的要求的综合的状态。

中国餐饮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一)产业集群化

所谓产业集群化是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优势,依靠政府、行业的指导,餐饮业龙头组织带动,将餐饮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现代企业管理产业组织形式的全面规划和安排。对于提升产业集中度、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保障食品安全,实现规模化经营和品牌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推进餐饮业产业集群化、加快餐饮业科技创新、提高餐饮业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是在各级政府、行业组织全局性把握、发展本地餐饮业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餐饮业、提高餐饮竞争力的首要环节。

(二)业态协调化

经过这么多年的不断发展,中国餐饮业业态也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从类型上主要分为正餐、团膳、快餐、休闲餐饮,档次上分为高中低档。所谓业态协调化是指应对当今行业“竞争激烈,生意难做” 的困局、市场“个性化、大众化凸显”的形式,中国餐饮业应该打造“各类餐饮业态应互为补充、相互渗透,高、中、低档餐饮协调发展,中外餐饮相互融合,区域餐饮特色鲜明,大众化餐饮较为普及”的现代化餐饮发展新格局。目前,要发挥好早餐示范工程的作用。因此,更新业态组合方式、拓展大众市场将是中国餐饮业结构优化的恒久主旋律。

(三)市场国际化

所谓市场国际化是指中国餐饮业应该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渗透、融合、继承与变革,一方面,将自己融入到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努力学习来自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以人之长、补已之短、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另一方面,以中国餐饮为载体,将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推向国外,值得注意的是要利用好孔子学院这一传播平台。这样,也必将使中国餐饮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引进来、走出去”的国际互动,呈现出与世界餐饮并驾齐驱的态势。

(四)信用制度化

当今的信用内涵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它既包括主观道德层面的诚信概念,也包括信用制度的内涵、道德和思想教育、制度的约束。所谓信用制度化是指各地政府、协会应该要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餐饮企业对信用的认知程度,逐步构建、完善政府引导、部门管理、企业自律规范、社会广泛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信用经济消费体系,建立健全企业、消费者、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四位一体的监督管理体系,营造企业重诚信、人人讲诚信、顾客认诚信的良好氛围,促进餐饮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五)人才知识化

未来的中国餐饮业将与世界餐饮融合并举,能否取胜,人才是关键。这里的餐饮人才主要指餐饮业的从业人员,而人才专业化是指应该建立适合中国餐饮发展的“学校、培训机构、企业”三位一体的培训系统,时时更新、开拓餐饮管理理论、实践思路,使每一个餐饮从业者都具备从事生产、创造、扩展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创建起餐饮经营管理知识型人才库,真正完成餐饮从业者素质的全员、全面升级,最终实现中国餐饮业从经验管理向知识化、科学化管理发展。

(六)工艺科学化

工艺科学化首先要求加工过程定量化,即加入的原料、加工条件要定量;其次是加工过程合理化,即应用食品科学原理,使加工过程原料的营养损失最少,不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加工成本最低;第三是加工成品美化,即应用美学原理,按照形式美法则的要求组配原料,使成品的味、触、香、色、形等机能嗜好特性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杨铭铎,2007)。以上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工艺科学化的要素。由于中国烹饪长久以来的经验化生产、模糊化传授,工艺科学化基本处于“一直在提倡,普及很缓慢”的状态,因此,工艺科学化是中国餐饮业在今后发展中备加重视、付诸实践的一环。

(七)设备专门化

所谓设备专门化的含义,一方面,是指相关各种设备企业甚至餐饮企业本身都应该成立专门针对餐饮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的设备产品研发、生产部门,为餐饮行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与时俱进的硬件支持。另一方面,各餐饮企业也应该积极引进专业设备,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不仅可以提高效率、减少失误、实现产品生产和管理工作的标准化、保证产品与服务质量的稳定性、使管理工作更深入,而且对于提升餐饮企业的形象、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建立更为高级的企业文化等都是有帮助的。

(八)管理信息化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普及和应用,为餐饮企业从中寻找提升效率、拓展业务提供了有效途径,为餐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此背景下,要求餐饮企业的经营者通过引入包含预定管理、点单管理、收银管理、厨房打印系统、厨房控制系统、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财务管理、成本核算、会员管理、客户关系管理、POS点菜系统、IC卡点菜系统、连锁配送管理系统、分析决策等子系统的专业餐饮管理系统,更快捷、更灵活的处理企业的每一件事情,小到前台后台,大到统计分析(杨铭铎,2005)。此外,还要求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具有现代意识的企业家将脱颖而出,企业职工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显著提高,一批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的专家、学者作为企业特聘的智囊团也将出现,从而最终实现信息系统的准确理解和正确驾驭,完成“电脑”与“人脑”的完美结合。

(九)经营规模化

餐饮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原材料、能源、房租及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与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的矛盾,决定着餐饮业必然要引入规模经营。经营规模化是指中国餐饮企业应积极迈出连锁化、集团化发展的步伐,以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中等规模企业的整合与联动,以资产为纽带、以特色为灵魂、以品牌为旗帜、以创新为源泉、以管理为基础,选准方向、改造创新,迅速打造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集团公司,以此推进中国餐饮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当然,任何餐饮企业选择规模扩张前,一定要认真的考虑和评价自身的企业状况以及经营模式的优势和风险,进而做出合理的选择。一定要量力而行,稳扎稳打,要有规范,保证信誉。

(十)品牌特色化

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它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所谓品牌特色化是指餐饮企业品牌必须个性化特色经营突出,从产品定位、企业家个性、企业文化、管理理念、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构建自身的差异化,才可能在后续的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品牌的忠诚度、品牌的联想、品牌的认知方面获得良好的效果,最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文化价值。

综上所述,在未来20年的餐饮市场,在市场经济规律和国内外众多因素的影响下,餐饮业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这将进一步激发餐饮业的变革。随着时间的推进,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大步迈进将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必然。中国餐饮业,也必将在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多方面吸纳现代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不断完善自身,使经营管理日趋现代化,展示出更加迷人的饮食文化风采,在世界上取得越来越高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行业发展部.中国餐饮业60年发展回顾与展望[DB/OL],2009

快餐文化论文篇10

关键词:

快餐桌椅 设计 人性化 加快客流

中图分类号:J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2-0107-02

1 引言

众所周知,快餐业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生活、工作的忙碌,快餐可以达到便捷就餐的目的,深受群众喜爱。但是随着时间的迁移,快餐店的运营却逐渐朝向两个方面:第一,为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提供快捷的饮食:第二,为人们打发时间的行为提供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快餐桌椅行业逐渐兴起,其形式、色彩、材质等方面不断改进,不断为广大快餐消费者提供服务。但是目前的快餐桌椅设计仍然缺乏系统的理论,缺乏对于时间的思考,如同做人不能忘本,快餐业带动经济发展体现在“快”字上,入口流动才是关键,快餐桌椅的设计也理应服务于“快”字。基于加快快餐人口流速的创新性快餐桌椅设计便是充分考虑快餐环境和“快”字的快餐桌椅设计,该设计主要为快餐桌椅的设计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2 快餐桌椅的发展和现状

2.1 快餐带动快餐桌椅行业进入中国

在快餐以现代化的商业模式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带动了经济发展之后,人们逐渐意识到快餐行业的潜在价值。肯德基在1987年4月将连锁店驻进了北京市场,以此为契机揭开了中国现代快餐快速发展的序幕。至今,快餐行业在中国已经历时27年,但是由于中国人长久以来的固化思想,对于快餐桌椅的制造并没有形成一定的品牌。

2.2 快餐桌椅行业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快餐业在中国的发展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这时人们意识到照搬国外的快餐桌椅根本不适用于中国,于是快餐桌椅制造公司大量涌现。此时的中国快餐业无论是从形式和材料使用上,还是在色彩运用上均已有了自己的特色,并且促使快餐桌椅逐渐拥有了自己的市场。据调查,在中国发展的西式快餐一般都使用固定款式的快餐桌椅,具有一定的品牌特色,而中式快餐的桌椅则不然。量身打造快餐桌椅固然更加符合特定商店,但品牌意识的缺乏,注定使中国特色快餐形式杂乱多样,对于经济的发展也是处于不利的境况。

2.3 快餐桌椅行业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同步

快餐桌椅在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洗礼之后,逐渐向最具有实际使用效果的方向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一批家具业的专家开始针对快餐桌椅制造业对当时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他们认为快餐桌椅制造业的发展对区域增长具有推动作用。研究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国快餐业的发展跟国家发展经济的中心转移是完全一致的。进入21世纪以后,专家们将快餐桌椅制造业与如何克服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约束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联系起来,提出了“新型制造业”的理念,希望依靠科技的发展降低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快餐桌椅制造业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双赢。我国快餐桌椅的制造应依照国家的宏观政策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将中西方文化结合,形成大环境下的特色快餐桌椅设计。

3 研究方法和内容

3.1 研究内容

研究主要围绕快餐桌椅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主要包括:国内外文化研究、快餐文化研究、家具设计调查研究、中国特色快餐桌椅设计研究、人机工程学研究、人的行为心理学研究、色彩对人情绪影响的调查研究、快餐桌椅使用材料研究等。

3.2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检索法、分析归纳法、实地调研法、多学科交叉研究法。

3.2.1 文献检索法:收集与快餐桌椅设计相关的报纸、杂志、期刊、书籍、网络等资源,了解与快餐桌椅设计制造的相关知识及人的行为、心理和习惯。

3.2.2 分析归纳法:以各种与快餐桌椅设计研究相关的实例分析为基础,以问卷调查结果为辅,归纳总结得到的理论结果,借鉴其中的精华部分,为设计提供灵感和依据。

3.3.3 实地调查法:对哈尔滨、北京、江苏、南京、贵阳、深圳、广州、厦门这些城市中快餐店快餐桌椅的使用与人口流速的关系进行观察和记录,分析快餐桌椅舒适度与人口流速关系。

3.3.4 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快餐桌椅的设计包含了设计方法、环境学、社会学、人机工程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需要将各个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做出好的设计。

总结:通过各种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快餐桌椅的设计应尽可能满足人机工程学原理,使快餐座椅有靠背,用以满足人们心中的幸福感;选用橙红色系的颜色,让人舒适、温暖,产生急躁感,即可增加食欲,又可加快顾客的用餐速度;选择木与钢结构结合的材料进行设计,更能让顾客喜欢,且方便清洗:要在考虑安全性的同时设置附加功能。

4 基于加快快餐人口流速的创新性快餐桌椅设计

随着入驻中国的国外快餐越来越多,形成品牌的快餐桌椅逐渐不再过分体现国土文化,而是充分适应快餐环境,不断改进,形成体系。图一所示为产品的效果图,设计通过心理学、人机工程学、行为分析学等万面,最终达到“增加快餐店人口流速”的目的。(如图1,图2)

4.1 设计色彩分析

在所有色彩中红色对视觉感觉最为强烈、最具生气,它似乎可以最为强烈的促使人们的注意力,相比之下,亮橙色富有刺激性和兴奋性,色彩的强烈对比可以强调快餐店中的重点,减弱不需要突出的地方,而且亮橙色能够体现时尚感,让人感觉亲切。如图二的产品使用效果图所示,设计通过选用亮橙色的颜色运用达到让人感觉急躁的目的,在增加食欲的同时近乎完美的表现快餐环境,增加客流。

4.2 设计材质分析

防火板材料是以硅和钙为主,增加适量的纤维和轻质骨料,与黏合剂及化学添加剂混合蒸压而成,其表面贴皮可以模拟任何一种材质,不仅拥有防火性能,还是良好的装饰材料。曲木通常以强度高、价格低的桦木为内层板原料,纹理优雅的水曲柳为外层板材料,经高温高压压制而成,弯曲弧度是其最大的特性。玻璃钢材料不受湿度影响、表面光滑易处理,相对其他塑料等材料,具有环保、无辐射等特性。快餐桌椅的设计从快餐行业的特征以及市场经营的角度考虑,需要控制成本,材料不宜选用的过于昂贵,从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考虑,快餐桌椅的功能需要更加趋于实用和便捷,故而选用上述材料作为设计的最终材料。

4.3 设计功能分析

现代快餐桌椅设计注重简洁,注重色彩,却很少关注消费者财务的安全性,基于加快快餐人口流速的创新性快餐桌椅设计从功能上告诉我们人性化的设计应该从细节出发。在图三产品细节图中可以看到,一来消费者可将随身物品放在身前的储物橱中,避免了将东西放于身后遭遇偷窃的情况,节约了人们留心物品的时间:再者桌子侧面的U形槽中可放置快餐必备的番茄酱、甜酸酱、奶酪、糖包等,方便消费者随取随用,节约了再次到柜台取配料的时间。(如图3,图4)

4.4 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分析

好的设计必须遵从人机工程学原理,“以人为本”的选定每一个尺寸,设计每一个结构。经过问卷调查和相关的文献查阅,最终确定:餐桌高800mm,桌面900×900mm2,餐椅高500mm,椅背高200mm,餐椅宽33mm,餐椅深44mm。设计以中国地区男性的平均身高为标准进行人机测算,设计的考虑包括地区差异问题,由此可知基于加快快餐人口流速的创新性快餐桌椅设计是针对整个中国快餐行业的设计,几乎适用于中国境内的所有快餐店,为快餐桌椅的统一规格提供了一个设计方向。设计的重点在于餐椅的90。倾角,虽然90。倾角的座椅设计并不符合人机工程学的座椅设计标准,但是经调查得知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规律和习惯,正常的快餐就餐时间在30分钟以内,且吃饭时就餐者的身体大部分时间处于前倾状态,并不会倚靠椅背,但快餐座椅的椅背设计可以增强消费者的幸福感,让其感觉舒适,基于对快速客流的综合考虑,椅背与椅面倾角设计为90。,以此暗示人们快餐时间不宜久坐。

4.5 设计中其他心理学分析

快餐文化论文篇11



1 我国快餐业的现状

与此同时,据统计到2006年底,在中国的肯德基连锁店达到1800家,麦当劳则将近800家,年均开店数量分别达到200家和100家,已将我国的快餐 企业 远远地甩在了身后(见图1)。

2 中国快餐业产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

图2 我国快餐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

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波特教授经过对许多国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

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个产业的产业竞争力的有四个关键要素:①生产要素;②需求条件;③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④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 。

这四个关键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共同组成了钻石体系。

考虑到我国快餐业自身的特性,修改后的“钻石模型”如图2所示。

3 我国中式快餐业产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3.1 生产要素

3.1.1 资本要素

如果从资本规模方面来看,我国数量众多的快餐企业相对于国际快餐业巨头只能算是还嗷嗷待哺的婴儿。我国现在最大的快餐企业之一德克士也只拥有600多家门店,总销售额不到30亿元人民币,其总体资本规模根本无法与前者抗衡。

对快餐企业而言,技术要素主要指的是如何将快餐食品的生产标准化。

然而,中式快餐却由于烹饪手法模糊、选料丰富、工序复杂繁多等诸多原因, 人为因素 影响 较大, 所以较难做到标准化。这几乎已经成了制约我国中式快餐企业发展的“瓶颈”。

3.2 需求条件 3.3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

3.3.1 专用设备制造业

纵观我国快餐企业,由于在专用设备制造业上还比较落后,特别是在产品的稳定性和生产效率方面与国外还有较大的差距。针对特定企业设计的专用设备,对于提升本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标准化程度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3.2 物流业

如今快餐 企业 要想做大做强, 必须采用连锁化经营的模式。而在连锁化经营中,一个不得不面对的 问题 就是统一的物流配送体系,但我国 目前 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无论是在物流成本、物流平台的构建或者是信息化的程度方面都不尽如人意,这也大大制约了我国快餐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3.4 企业的竞争对手

这里的竞争对手是指国内的竞争对手,波特教授指出在国际竞争中,成功的产业必然先经过国内市场的搏斗,迫使其进行改进和创新,海外市场则是竞争力的延伸。红高粱、荣华鸡虽然倒下了,但德克士、真功夫、马兰拉面、大娘水饺、永和豆浆等一大批本土企业开始引领着快餐业的激烈竞争,这也给国内快餐企业带来了进步与创新的压力。

3.5 机会和政府

3.5.1 国内快餐业的机遇

正如前文所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 经济 快速 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我国消费者对于“快餐”这一产品的需求正在迅猛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快餐业的发展空间仍然巨大,这对于我国的快餐企业将是一个难得的 历史 性机遇。

表2 我国与美国2004年在餐饮业与快餐业方面的对比

国家餐饮市场总营业额快餐业所占比例人均餐饮业消费

美国4000亿美元6061美元

中国 7486亿人民币20W4元人民币

3.5.2 政府对于促进快餐业发展的所起的作用

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政府无论是对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或者是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以及企业的管理和竞争对手都有着巨大的 影响 。事实上政府对以上关键要素的影响既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关键取决于其具体政策法规是产业发展的助力还是阻碍。

4 关于提升我国快餐业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4.1 提升标准化生产的程度

实现食品生产的标准化是中式快餐产业化、规模化的前提。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较之西式快餐而言,营养和膳食搭配也更为合理,为何形成规模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快餐企业却寥寥无几, 其根源就在于没有实现标准化。

所以,借鉴国外经验,将经验型操作规范为一整套标准生产程序,使人工操作技巧淡化,以保证食品质量的统一和稳定, 是中国快餐业的必由之路。值得强调的是,也只有做到了标准化才能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检验,才能针对各个生产工序不断的进行改进,以提高生产的效率。

4.2 加强对于产品的开发和完善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国际快餐业巨头都拥有自己的产品研发部门,专门负责产品的开发和完善,从而在强调标准化生产的同时,保持食品种类与口味的多样化。

这也是我国快餐企业做的比较不足的地方,其实我国快餐企业可以利用历史沉淀下来的,为广大国人所熟知的名优产品作为自己的主打产品,在功能、口味、价格、造型等方面对新产品进行开发设计,或者结合史料记载, 推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丰富多样的菜品, 通过向客人宣传介绍菜品的文化价值和营养价值, 使客人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得到满足, 从而发展出一套与西式快餐明显区别的独树一帜的营养快餐体系,并对其进行持续的改进,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

4.3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早在1997年由国内贸易部颁布的《中国快餐业发展纲要》中就对快餐企业的管理进行了细分。但时至今日,许多地方的连锁店表面连锁而实质仍是单店操作、各自为政, 很少真正做到统一工艺、统一质量、统一服务规范,极大的影响了企业的形象 。所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建立 科学 的管理体系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快餐企业的当务之急。

4.4 注重品牌建设

众所周知,品牌在当今世界的企业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些知名品牌的价值在价格中占有相当大的部分, 甚至是品牌价值大大超过了实物价值, 产生了所谓的“品牌溢价”。而我国恰恰缺乏的就是名牌快餐企业,尤其是世界名牌的快餐企业。所以加强品牌建设对于迅速提高我国快餐业产业竞争力具有十分巨大的帮助。

但是一个企业要树立自己的品牌,要经过很多方面的努力,而且还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段时间中必须坚持对于品牌建设进行不断的投入,维持并提高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这就要求我国快餐企业在企业文化、内部管理、菜品质量、经营方式、形象塑造和企业实力等各方面下功夫, 加强企业自身的积累与完善,打造一个真正属于我国的世界快餐名牌。

参考 文献  [2]赵越春.当前我国快餐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6,(4).

快餐文化论文篇12

关键词:民族音乐;“快餐文化”;市场化

作者简介:王力,(1985―),男,河南省鹤壁市人,现为郑州大学文学院艺术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音乐美学。

21世纪是信息迅猛发展的时期,在各种艺术形式百花齐放的今天,一种新的文化――“快餐文化”开始于世界各地迅速蔓延。受国外“快餐文化”的冲击,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障碍,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出现精神生活需求的多样化和审美多元化,而民族音乐在时代变革中由于缺乏调整,导致人们与民族音乐的距离越来越远。市场的需求决定产品的发展潜力和前景,民族音乐的市场局限导致人们对民族音乐普遍缺乏关注,受到冷落。然而女子十二乐坊等民族表演团队的出现,受到人们的关注之高,市场反响之强烈,给人们对民族音乐的未来走向,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一、“快餐文化”的现状

“快餐文化”通常被喻为追求速成、通俗、短期流行,往往忽略深厚积累和内在价值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现象。“快餐文化”领域这个文化市场里所需要的主要文化产品不是千锤百炼的经典著作,而是能适应这个市场瞬息万变要求的“适销商品”,也就是需要能供人们进行即时文化享受的东西。毫无疑问,“快餐文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因此,市场经济存在的合理性也就是这种文化形式产生的必然性。当快餐变成文化,文化变成快餐,急功近利也就往往成为潮流,同时也会有大量浅薄的东西出现,这是“快餐文化”所不可避免的缺憾。

但是,“快餐文化”并非仅有不足的一面,“文化”相对于无知而言,“快餐文化”是文化,不是无知,文化分为两种,一种是“阳春白雪”,一种是“下里巴人”、“快餐文化”就是“下里巴人”。当这个世界处处高雅得“ 阳春白雪”的时候,真的很美吗?“快餐文化”的出现表明它既适应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又对缓解人们在激烈竞争中产生的紧张、烦躁的精神状态有一定的调整效果。社会向多元化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休闲方式增多,文化的“快餐化”势所必然。

二、“快餐文化”对中国民族音乐现状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快餐文化”与传统民族音乐艺术形式的冲撞是不可避免的。我国的民族音乐与“快餐时代”下的现代音乐有着不同的服务对象,内容形式也不同①。我国港台音乐、西方音乐、我国传统民族音乐并非水火不相容,关键在于它们蕴含的本质要素――它们传达的、表现的思想或情绪,给听众能带来什么影响和熏陶。只要能给人有益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就有存在的价值。

经济的高度发达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思想观念等发生了巨大改变,一些传统音乐在某种程度上不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例如,我国的国琴――古琴,虽然历史悠久,但青年人则知之不多,会演奏的更是寥寥无几。由于乐曲节奏缓慢,音色单一,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思想观念不符。要想吸引现代青年,发扬光大古琴音乐这一国粹,弘扬民族音乐,还需吐故纳新。对待传统的中国民族艺术,不应仅保守,更应发扬、发展。传统是动态的,不是凝固的,“传”就是流传、传递,是一个变化更迭的动态过程。“传”而后“统”,不“传”则不“统”。“传”的过程就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扬其精华,弃其糟粕;“传”也是一个开放的借鉴吸纳过程,使传统获得新的血液,注入新的活力③ 。

三、借鉴“快餐文化”现象促进中国民族音乐市场化的发展

一个民族的音乐艺术所蕴含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思想,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民族音乐艺术形态特征②。当代音乐艺术作品只有适应市场和群众的需求,以灵活的创作观念来指导艺术生产,以不断调整的经营策略来适应观众适应市场,才能最终赢得观众,赢得市场。音乐艺术产品首先要吸引消费者,而传统的艺术表演团体应该摆脱固有模式,尝试演出那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生活的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力求创新,以吸引更多的观众。过去一些院团一个剧目演出好几年,没有变化,没有创新,也就没有生命力。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回馈到现实生活中去。现实生活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在发生巨大变化,艺术表演形式不能无视这些变化而墨守成规。当代音乐艺术表演必须时时有新意,处处有创造,才能以崭新姿态吸引人们的目光。

四、以“女子十二乐坊”为例分析我国的民族音乐如何市场化运作

中国民乐旋律性强,但传统的民乐演出,在形式上太过古板、沉闷,很难吸引普通大众。优秀的民族音乐如何经过适当的改造走近现代受众,如何对中国的民族音乐进行重新包装,融进现代、时尚的元素从而扩大其欣赏群体,使之具备进军国际主流音乐市场的能力,使古老的旋律重新散发出灵动和激情,这已成为近年来音乐界有识之士共同关注的话题④。一直从事音乐唱片制作的王晓京经过多年认真思考和与艺术界好友反复探讨,逐步认识到,必须寻求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中国民族音乐的“富矿”才可能被有效地开采出来。后来,他又受到如雅尼、陈美等颇具现代感演出的启发,终于在内外多种因素的促发下,逐渐产生了“女子十二乐坊”的文化创意。一种前所未有的“视听民乐风暴”,正沿着中国、日本、美、欧洲的轨迹迅速向全球蔓延。

1、运作模式的产业化

一部好的音乐作品或者一个好的艺术团体。必须依托营销的力量来拓展自身的品牌影响。应该建立强有力的营销团队。充分利用市场化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打造知名品牌。民族音乐的民族性为其走向产业化提供了足够的创意空间。这对外界来说是难以看到也愿意看到的中国音乐精神的突出表现。民族音乐产业化运作必须立体地利用娱乐和非娱乐界的资源。充分挖掘民族音乐作品可能带来的巨额财富。笔者认为:音乐产业化的主战场绝对不是在舞台和票房。而是分散在影视、出版物、广告、活动和后期产品开发上。

2、表现形式的个性化

民族音乐的市场化,除去在运作模式上市场化操作,还须在音乐的传播内容方面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但这样的变革与创新必须掌握一个大的前提,那就是个性化的坚持。在节奏和风格上的变化与改进,但又不能丢失灵魂的东西。任何一种音乐的产生都是在其深厚的文化羽翼下得以发展壮大的。中华民族对人性情感的追求、对爱的渴望、对亲情的表现、对生命的珍惜,应当成为我们民族优美文化的根本,也是我们民族音乐主体的永恒旋律,无论是从尊重艺术的角度还是娱乐大众的角度,这一根本是不能改变的。

3、传播范围的全球化

一个民族的音乐发展固然要靠民族性支撑,然而在现代条件下,如果没有全球化的竞争态势,显然是难以生存的。对于民族音乐来说,只有确立真正全球化的宏阔视野和思维才能抵御滚滚而来的全球化浪潮。所以,民族音乐的发展、市场化运作的背景应当是全球化的⑤。从十二乐坊的成功可以看出,这样的操作模式不是不可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竞争力的提升势在必行,民族音乐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部分,必须在全球化的视角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4、创作方法的多元化

民族音乐的市场化并不是我们的首创,以我们现在了解的欧美音乐来看,其市场化运作十分的成熟。然而看其内在,也是民族音乐的融合与交流的结果,是欧洲民族音乐加美洲民族音乐加非洲民族音乐组成了现在的欧美音乐,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完成了相互沟通与借鉴融合。所以运作模式改变的情况下,民族音乐需要与外来文化的沟通与交流,这样我们的民族音乐才有可能在体现自身民族性的同时,使我们的音乐能够走向全球市场、走向世界听众。

十二乐坊的风格定位很明确,就是强调差异化竞争,打造流行的“视听民乐”。从演员形象,表演形式到音乐效果都要求具有视听美感,整场演出由十二位年轻靓丽的妙龄少女,身穿美轮美奂的服装,采用富有激情的站立式演奏,充满动感,洋溢着青春激情,对视觉价值彻头彻尾的开发,这种类似流行乐队的演出形式,加之具有现代性和世界性的编曲、声光电多媒体手段下的现场视听效果以及整体的恢宏场面等,这些构成了能够吸引现代观众的商业元素⑥。为民族音乐的市场化运作探索出一条积极的发展道路。

“女子十二乐坊”在视觉包装上取得的商业成功,鼓励了更多的后来者,所有的新兴民乐组合除了强调自身的形象设计外,在舞台的表现力上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上海的老牌女子民乐组合“民乐三女杰”在《钗头凤沈园悲赋》一曲的演出中,将古筝演奏、现场书法、交响合唱和诗词吟诵等几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听冲击。广州的“芳华十八”组合在演奏中加入了民族歌曲的演唱,甚至还在表演中引入了杂技表演⑦。在民族声乐方面2009年宋祖英与周杰伦携手打造“英伦组合”,创作《本草纲目》以 节奏蓝调(R&B)、饶舌(Rap)与传统民歌的结合,开创“新民歌”时代。

民族音乐的新型演出形式也激活了国家各级民乐艺术院团的市场想象力。2005年以来,中央民族乐团的《乐府画廊》、南京民族乐团的《新视听民族音乐会》、辽宁民族乐团的《女儿风流》等大型民族音乐晚会无不将视觉效果的营造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的大融合,让传统的民族音乐表演形式“活”了起来,也让他们得到了丰厚的市场回报。以《女儿风流》为例,这台晚会自2006年10月下旬在沈阳首演后连演14场场场爆满,演出收入达210万元,利润超过百万。以上现象证明,无论是民歌流行化,还是民乐时尚化,一切都由市场说了算。

结语

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不能割断历史。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任何一种优秀的传统艺术,只有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扬弃、改造和更新,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反映活生生的当代生活,并给现实生活以永不枯竭的推动力。在内容与形势、创作与推广上结合时代要求和社会的客观需求进行取舍与拓展。快餐文化只是一个时展的衍生物,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此问题,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更好地发展中国民族音乐而出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我国民族音乐也有了更多向世人展示的机会,有了更好的市场化的发展。只要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积极拓宽民族音乐的生存空间,我国的民族音乐艺术一定会在世界乐坛上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李晓云:“快餐”族语词及快餐文化 ,青海师范大学报,2005

[2] 肖常纬:中国民族音乐概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 李民雄:民族音乐,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4] 樊祖荫: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音乐研究,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