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专业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0 14:47:57

石化专业论文

石化专业论文篇1

供应链: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E.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发展而来的。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对象是由一些相互合作的企业所构成的整体,这些企业通过合作事先战略定位,增加运作效率。全球采购:全球采购是一种方法,他要求采购将整个世界看作是组成部件、服务以及最终产品的潜在来源。这种方法可以用于进入新市场,或者获得同一个供应商的帮助使全球企业更具竞争力。尽管有局限性,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为整个世界既是一个市场又是一个供给源。

1.2公司物资供应管理系统

GW为钻修井、测录试和井下作业的综合技术服务型石油钻探型企业,其供应链管理及相关核算系统

(1)计划立项系统:GW各项目部根据作业队伍物资需求信息编制物资需求计划。配件类由物管中心审批,固定资产及长摊类由规划计划处审批。

(2)采购系统:公司采购业务部门根据计划指令需求的规格及数量,以优质低成本完成的物资采购。公司负责GW境内外的装备类和二级(及以下)统购物资采购与运输;GW二级单位和境外项目部根据自主采购权限和范围行使补充采购职能。

(3)运输系统:公司运输保障部根据运输计划将物资及时发运到境内外各项目部。主要委托货运或货运公司操作;境外项目部配合目的港货物清关及之后的内陆运输,GW生产协调处是运输管理职能部门。

(4)仓储系统:公司仓储站负责妥善保管物资,正确及时完成入库、出库并形成相应记录。该部分由境内和境外两部分组成,境内仓库主要为境内作业队而临时储存的周转仓库,境外为当地仓库,包括项目部仓库和作业队仓库。

(5)生产协调系统:GW生产协调处牵头并由物资的需求单位和各境内外项目部组成,它是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保障中心和生产协调指挥中心。

(6)会计核算系统:财务部门负责收集供应链管理各环节财务信息、材料核算与资金流动,是反映公司物资的周转和消耗等状态的系统,主要由GW财务资产处、二级单位财务科和项目部财务部组成。

2、管理模式优化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简析

人员管理和计划管理欠完善,尤其是供应保障管理模式问题最为突出。

2.1物资供应保障管理模式

物资保障管理模式优化前,境内外共设立了9个专业化大类采购部门(见表1),分别负责相应的大类物资的采购。

2.1.1境内项目部采购管理

境内项目部由于供应商、物资业务人员和作业现场人员相对来说距离近,沟通方便。在作业现场遇到任何问题,从技术、人力、库存备货、设备回厂返修及各种应急设备和措施等诸多方面都有利于快速处理。对于供应商来说专业化的采购其数量是规模化和大批量,更便于他们组织提供售后服务。

2.1.2境外项目部采购管理

境外项目部则不具备以上优势,且还涉及货物的国际运输、出口退税、到港物资清关、项目成本结转等多个复杂环节。境外物资需求弱化了专业化采购的规模批量优势,反而凸显个性化、区域化、紧急化与整体化等特点。由于境外后勤保障人员少,物资到货时间则越短越好,批次越少越有利清关和内陆运输。针对每个订单的包装、交货期和国家不同等差异性需求较大,专业化采购会由于各部门业务量、办事效率和业务人员不同,而容易产生很多物流环节上的瓶颈问题,再加上物资到货、验收和出入库以及运输集港、装船等业务与运输保障部人员的衔接等,更会直接降低物流时效,有些问题的滞后解决还会带来恶性循环。所以,对境外项目来说,一体化物资供应管理模式优势远远大于劣势。

2.2采购计划和运输计划

2.2.1采购计划信息不全面

境外物流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决定了物资计划提报专业化程度的高低。化工类和测录试两类物资采购计划,境外项目部一直按大类提报且比较专业。主要是这两个专业涉及的物料种类较少,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对所用物资的熟知程度较高。相对钻探类物资而言,物资种类庞杂,现场物资管理人员大都是机械师或电气师兼职,对所有跨大类物资属性并不一定全部熟悉,物资采购计划型号、技术规格及物资编码等会产生一些误差。采购过程中,有些物资信息需要反复确认,会使采购周期延长。还有作业现场人员对物资消耗无准确的前瞻性和规律性分析判断,未能实现科学化、系统化采购计划管理。

2.2.2运输计划信息不准确

运输计划是运输部门执行运输任务的唯一依据,计划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是反映计划提报质量的关键。计划提报不及时将给运输货物的箱单发票制作、实物包装、数量核对、询船、定舱、报关、报检、运输全程监控和定险定损等工作带来很多隐患,也会导致货物无法报关或清关或不能及时到达等问题。公司对提交运输计划的要求,成套设备应在预计起运35天前,配件和材料应在预计起运25天前。突出问题是为了市场开发需求,成套设备运输和公司统购物资运输计划,基本上都是刚采购完或在采购过程中就提交了信息不完整的运输计划,物资合同号、金额、包装、重量、尺寸等信息误差较大,给后续运输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2.3物资库存及周转方面

2.3.1境内物资仓储管理水平一般

公司境内现场物资仓储功能主要由境内仓储站和临时库房来完成,各境内仓储站的布局需要根据项目和井队移动作业的需求而不断进行调整。境内需求物资采购后,先送达公司境内各地仓储站,再由需求单位自提或提交运输申请后由公司安排二次倒运到作业现场。由于二次短倒需求的特殊性,往往所承运车辆吨位与所承载货物量不匹配,时有车辆亏载而造成浪费的现象。

2.3.2境外需求物资国内周转库效率不高

境外需求物资周转库收货是按照国内厂家货到后验收入库,其计划性不强。出库物资也是根据项目紧急程度来安排装箱和提交运输计划,缺乏全程信息共享和全流程货物动态的计划性和高效性,时有装好了货物又掏箱的现象发生。由于整个过程有物资入库、开箱查验、入出库、包装、分类装箱、提交运输计划、集箱与集港等多个环节,导致采购和运输部门无法准确掌控实时动态的准确信息,直接影响了货物的整个发运效率。由于仓储管理不到位,也会出现延迟收发货、货差或发错货物等现象;有些向境外周转的测录试临时储备物资和一些装备,无法及时核准到具体项目,造成了很大的库存和在途物资。

2.3.3境外项目部库存管理有待提高境外作业现场物资管理由项目部及作业队负责,库存周转率较低原因:

(1)物资种类繁多。主机有多种不同的规格型号,相应所需零配件的规格型号、生产厂家均不同,各种常用物资达4-5万项,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2)作业地点分散,办理入出库耗时费力,运输距离长,增加了物流运输成本。还有对库存管理重视不够,人员配备不足,信息化手段不强等因素。

2.4供应商管理不尽科学

目前公司入网供应商800余家,其中生产型的企业不足一半。按照目前GW境内外的工作量,供应商总数削减一半即可满足整个GW的生产需要。因大量低水平小生产商和中间商的介入,不但造成整个供应商管理工作量的增加,更无法保证产品质量,质量管理和供应商管理成本逐年增高。

2.5质量管理措施滞后

公司有专业的质量监督中心,配备专业的质量管理人员。对货物的质量抽捡,合格率很低。公司无专业检测设施和手段,到货验收只通过目测检查进行质量把关,很难从根本上杜绝质量问题的出现。化工类物资批批检验,配件类是箱箱打开逐个查验,在流转繁琐的程序中,经常遇到项目紧急需求物资,只能空运进行补救,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2.6物流管理人员配置不足

依据近期的调查结果,公司三分之一的海外钻修井项目未设立专职物资管理机构,也未配备专职后勤保障管理人员。有些海外项目虽有物资管理专职机构,在专职人员定编配置上严重不足,也是供应链管理不到位的一个主要因素。培训、配置和储备合理数量的专业化物流管理人员是供应链所有程序能否规范运行的关键。

3、优化后的机构、业务流程设置及优势

3.1业务部门设置

2013年公司实施采购专业化和区域一体化管理模式有机结合的优化策略,境内业务保留了原专业化采购的9个采购部门(详见表1)。境外业务按照区域新增设了四个区域保障部(化工、测录试保留境内外专业化采购),境外保障部实行采购、运输、退税和结算业务一体化,即每一单业务都由一个业务人员从头至尾做下来,避免了中间环节因工作交接出现误差。国际贸易部负责保障业务以外的所有贸易类业务,运输保障部按照区域分设中东、中亚、美洲和非洲四个区域化运输业务小组,分别负责各自的大型装备运输和设备回运等运输保障业务及结算等工作。

3.2管理模式专业化与区域一体化的有机结合

3.2.1供应链整体优化方面

综合分析GW供应链管理现状,业务人员专业水平有限,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基础管理薄弱,尤其是过时的保障管理模式和流程是导致保障效率不高、质量问题时有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主要措施如下:

(1)完善公司技术管理部(编码科)职能,增加编码管理、供应商和服务商管理、建立成套设备台账和配套清单,落实原配套厂家相关信息等。

(2)整合生产经营部,使其负责计划、仓储、生产协调和经营管理。

(3)加强国际贸易部的采购职能,将一类集中采购物资、集团电子商务采购物资和第三国采购物资纳入国际贸易部业务范围。结合国际贸易采购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提高其专业化采购和国际采购能力。

3.2.2物资保障模式专业化与区域一体化优势互补物资供应链业务流应该是融合专业化标的物与

3.3采购业务保障体系

该体系主要由公司各专业采购部门组成,该体系的主要职能是负责供应商管理,接受公司采购计划指令,按要求完成各项采购任务。境内保留专业化采购模式,境外按照区域一体化模式,力争同一批次采购需求计划按照统一的流转时间进行供应,避免了错综复杂的信息交替,使海外项目物资的信息跟踪、出口退税和境外成本核算得以顺利进行。

3.4运输业务保障体系

该体系主要由公司仓储管理站和运输保障部组成。该体系的主要职能是根据指令接收采购物资,负责物资的验收及库存管理,根据运输计划组织物资发运。通过统筹安排,加强各仓储站虚拟入出库的管理(直达料),靠前管控,最终提高了所需物资发运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5生产经营协调体系

该体系主要负责完成物资需求计划汇总和流转,下达采购及运输指令,协调采购、供应、仓储管理等各个环节。GW层面主要由物管中心和生产协调处组成。公司整合了生产经营部,作为公司的物资调剂、采购、仓储、计划和生产保障协调体系核心。

3.6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质量和仓储管理体系

3.6.1供应商和服务商管理

严把供应商和服务商准入关,定期开展供应商和服务商资质评审和产品服务质量评价。加强了供应商考察和资质认证工作,由境外项目或境内作业单位根据现场装备、配件及化工品的使用情况,推荐信得过的战略合作供应商,结合资质认证和使用单位质量反馈,将供应商数量逐步控制在200-300家以内,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管理成本,控制产品质量。

3.6.2质量管理、管控前移

组织同类产品成本对标分析,确定合理价格,同生产企业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提高质量保证金比例,对出现质量问题的供应商加大处罚力度。不定期对供应商和服务商进行产品和服务定期检查或突击抽查,使供应商和服务商最终能够自觉控制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基本实现了产品和服务质量控制关口前移至由供应商自己来管控。

3.6.3技术体系管理

对所有境内外设备建立设备台帐和配套清单(含配套供应商),规范技术、技术协议、质量和检测标准库。建立物资生命周期表,完善物资编码库、合同价格库、优质供应商和服务商名录库,不断更新各仓储站的实际库存数据,强制执行单证备案和档案管理程序,以满足供应链管理各环节的技术信息需求。

3.6.4物流过程控制管理

完善招投标管理制度,在完成供应商和服务商资质认证,产品和服务质量可控的情况下,加大年度框架协议组织实施力度,缩短组织周期,优化结算程序,大大提高了框架协议物资的保障效率。如境外需求的化工品,通过框架协议减少了合同签订量,缩短并统一了各供应商的框架协议下物资的生产周期、质量和运输包装要求,大大降低了不必要的库存。

3.6.5扩大可行的虚拟入出库比例

境内物资在具备直达施工现场的条件下,由公司国内仓储站人员到项目需求目的地进行现场联合验收并办理虚拟入出库,即提高了运送效率又节余了大量的周转时间和倒运成本。境外项目在保证公司统购物资和合理物资库存量的基础上,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逐步加大直达料的比例。业务员在给厂家下达订单时即可将包装要求和运装要求等一次性详细的规范下达,具备发运条件后即可直接将货物运抵提前确定好的货代堆场(一般7-14天免费),在此期间基本可满足境外物资的留样抽检、报关报检等工作并办理虚拟入出库手续。以化工料为例,一年来,减少了仓储站中转卸货、装货及运输计划提报等环节,整个发运周期缩短了10-15天。库存基本为零,即把库存向前移到了供应商的仓库,向后移到了货代堆场和项目部仓库。优化后的化工品保障流程示意图

3.7利用信息化,搭建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

3.7.1完善物资编码管理

公司组织人员按照“唯一和通用”的原则,对公司生产作业涉及的各种物资,进行统一编码,规范物资中外文名称,大大减少了由于名称不一致而造成编码不准确或一物多码的情况。

3.7.2强化信息系统管理

信息化推广在物资计划及采购环节中获取了以下良好的效果:

(1)物资需求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存储需经过多种传递路径和审批手续,实现了实时记录,便于信息使用部门及时掌握物资计划完成的时效性,避免了信息传递过程的不及时、不准确,提高了管理和决策水平。

(2)充分实现信息共享,解决了各部门的信息采集和处理后只能存储在本部门的问题,冲破了“信息孤岛”现象。

(3)实现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与会计核算系统的无缝对接,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及时性,简化了单据传递及会计核算流程。

3.8国际化物流供应体系的建立

公司在境外建立了两个子公司,全球物流供应体系已初具规模。在此基础上,公司计划在全球其他合适的地区增设3-5处境外物流采购供应基地,实现物流的当地采购,就近供应,以降低物流成本。借鉴国际成熟企业经验,制定规范的物流基地管理标准,保证了公司国际化物流管理体系的高起点、高标准,较好地实现了保障供应、规范管理、提高效益的目的。依据经济效益原则,明确各境外物流基地的物资采购供应目录,规定并规范了各业务部门和单位的业务范围。

3.9发展GW自主品牌,搭建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

国际贸易的增长带动国际物流,国际物流的顺畅促进国际贸易,两者相辅相成地发展。GW国内业务分布在23个省市自治区,国际业务遍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GW自主品牌,搭建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和实体展示平台将大大拉动公司国际物流系统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业务既是日常生产物资保障的补充,也是公司利润新的增长点。

石化专业论文篇2

关键词:双语词典;石油;翻译

一、石油双语词典的发展背景

(一)英汉、汉英石油化工词典的出版现状

1996年,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了由孙济元主编的第二版《英汉石油技术词典》。2012年,张键主编的《英汉石油化工词典》由中国石化出版社出版发行,与之前出版的词典相比,收录词条数由15万降至8万,许多不常用的专有名词都被删掉,使新版石油化工双语词典更加简明,实用。

(二)英汉、汉英石油化工词典的性质

词典是一种工具书,它同文学,经济,法律等书籍的翻译有很大差异,具备自身独有的性质,即“以词目词为核心,将词,短语作为独立的处理单位翻译”。现根据石油双语词典特点,总结出如下性质:

1.专业性。在石油双语词典中,专业性术语占很大一部分,这也是其自身特殊性的一种体现。例如,对“石油”一词的翻译普遍为 “petroleum”, 少数情况下也可译为 “oil”, 但对“原油”的翻译只能为 “crude oil”。因而,石油化工中大量专业词汇的出现使得石油双语词典无疑具有其领域的特殊性。

2.示范性。据笔者对校内100名研究生所做调查表明,当翻译石油化工类相关专业术语时,近九成学生表示石油双语词典和课本是他们查阅相关内容的主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互联网已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但对于研究生的学术论文,由于其本身具有权威性,网络上专业词目的准确性仍有待进一步核实。

3.单一性。词典翻译不同于其它文本的翻译,很少出现意译,这是因为词典,尤其是专业词典本身的词目就具有一定难度,加之其翻译与句子的翻译不同,使词对词翻译成为可能。

4.简洁性。石油双语词典本身内容的专业性要求在对其翻译时力求简洁,以减少读者阅读相关文章时的难度。

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石油双语词典翻译中的应用

(一)奈达和他的“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所提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功能对等”,即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由于现存石油双语词典中只有词目的翻译,所以下面将重点研究词典中的词汇对等。

(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石油双语词典翻译中的应用

上文我们也提到过,迄今为止的石油双语词典只有词目词的翻译,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中,句法、篇章、文体对等暂时不能用来分析。就词汇对等而言,笔者欲从“直接提供对等词”和“括号提供对等词”两方面加以阐述。

1.直接提供对等词。刘宓庆在其著作《当代翻译理论》中详细列出5种英汉对等的词汇,包括:(1)人称代词;(2)荡始捌渥楹鲜胶透髦质理公式;(3)无歧义的科学技术名词和专业术语;(4)无歧义的名词、无歧义的固定搭配及常用的自由搭配。显然,在石油双语词典中绝大多数的词目都属于专业术语,直接提供对等词适用于大部分石油化工词目。

2.括号提供对等词。虽然各种翻译理论和实践已经达到可以让目标读者知晓其意的程度,但各国不同的语言想要做到完全对应还是十分困难的。在英汉石油化工词典中,括号提供对等词相对来说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三、石油双语词典的发展趋势

(一)增加国际音标和词目释义

在对我校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研究生的调查发现,近七成受访人群都希望对词目增加国际音标和注释,以便在攥写论文时对相关术语有更清晰的认识。

(二)适当增加例句

通过对我校石油专业研究生关于使用双语词典情况的调查问卷显示,对相近词目增加例句有助于读者更准确了解词目含义,并容易区分相似词目意义的不同。

四、结语

与其它双语词典相比,石油双语词典具有专业、示范、单一、简洁四个特殊的性质,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仍适用于词典中词目的翻译。对石油专业研究生的问卷调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适当增加音标,注释及例句的方法,从双语词典的实用性出发是可行的,但因此为词典编纂带来的更大难度问题仍有待于研究。

参考文献:

[1]盛培林.双语词典翻译与跨文化研究[J].中国翻译,2004(3):22-26.

石化专业论文篇3

一、大众化

这里所说的大众化是指奇石文化被社会各个阶层民众所接受的一种趋势。大众化是中国奇石文化发展最大、最明显和最强有力的趋势,这个趋势随着三十年前中国社会改革开放逐步形成,并且迅猛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奇石主要是奴隶主、贵族和封建帝王、官僚阶级的,中国历史上的奇石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狭隘的封建贵族文化。新中国的奇石文化则是具有最广泛群众基础的大众文化。这是一种历史性的大转变、大进步、大飞跃。今天,爱石藏石者不分男女老幼,遍及中国各个地区、各行各业、各个阶层:丰富多彩的奇石文化活动通过各种媒体已经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常见的社会现象。中国奇石文化大众化的发展趋势不仅改变了中国奇石文化的性质,而且给中国奇石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强大的生命力,是当今中国奇石文化活动取得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性成就。今后,随着人民富裕程度的不断提高,精神生活需求日益高涨,中国奇石文化仍将沿着大众化的方向继续向前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爱石、藏石者的队伍中来。

二、民族化

中国奇石文化生发于并且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都是典型的中国式民族文化。古代外来文化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佛家的禅说上,但实际影响不大。现代外来文化的影响主要反映在赏石观(审美观)上,但均被中国民族化的赏石观吸收利用,并未改变中国奇石文化的民族性质。中国奇石文化的民族化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赏石观、以中国画论为基础的方法论,以及奇石与中国诗、文、书、画和园艺相结合的形式上。孔子关于石有性,石性仁、静、寿,以及石性与人性相通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赏石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美学使中国现代赏石观在批判继承传统赏石观的基础上,利用人类最先进的思想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得到根本的改造,从而形成科学赏石观。中国奇石欣赏的方法,是以天然性为根本,以中国画论为基础的类艺术欣赏方法。奇石美的主要表现形式则是奇石与中国诗、文、书、画和园艺相结合。如果说大众化是中国奇石文化的生命,那么民族性便是中国奇石文化的灵魂。民族性是中国奇石文化独特性的表现,也是中国奇石文化的魅力所在,因此,保护民族性就是保护中国奇石文化。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文化互相融合,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有着牢固民族传统和科学赏石观的中国奇石文化,仍将坚持民族化的发展方向。

三、科学化

科学化是指中国奇石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强其科学性的趋势。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石论是中国奇石文化科学研究的发端。中国古代石论虽然不多,但是博大精深,并且延续了中国奇石文化科学发展的趋势。民国张轮远在其著作《万石斋灵岩大理石谱》中集中国奇石文化研究之大成,并引入了地质学、考古学、美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科学运用方面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近三十年来,王朝闻等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对中国奇石文化的深入研究,众多地质科学工作者将地质学知识运用到奇石研究中来,在奇石欣赏和奇石理论研究中中国画论和美学理论的广泛运用,提高了中国奇石文化的科学性,增强了人们对中国奇石文化科学性的认识。

四、规范化

白居易在他的《太湖石记》中说:“今丞相奇章公嗜石……其数四等,以甲乙丙丁品之,每品有上中下。”可见唐人已将太湖石按其优劣分为四等十二级。这说明当时人们在赏石藏石中已经有了一些规范,遗憾的是这些规范在古代没有形成趋势得到发展。不过,到了民国时期,奇石划分等级已经成为南京地区普遍认可的一种规范行为。由于三十年来奇石文化的迅猛发展,以及没有统一的行业管理等原因,中国奇石文化在各个方面迄今尚无任何全国统一规范。事实证明,缺乏规范给各方面的工作带来不便并造成损害,严重阻碍奇石文化的发展。现在,奇石文化活动的规范化已经成为广大石友的共同呼声和强烈期待。

五、专业化

中国奇石文化的专业化,主要表现在采石、石面清洗、某些石种的加工处理、中国画中以奇石为题材的画作,以及园林石的布置等方面。而在奇石收藏、奇石鉴赏、奇石展览、奇石理论研究、奇石文化活动组织,以及奇石文化教育和传播等方面,则属于“业余”性质。这是中国奇石文化长期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也是今后继续发展的严重障碍。专业化是中国奇石文化继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奇石职业经营者和奇石文化媒体专业工作者,是近三十年中国奇石文化专业化的先行者。与此同时,一支技术精良的奇石采集、加工、配座的专业队伍在不断扩大。近几年,一些高等院校陆续开设奇石文化选修课程,表明高校教师开始加入到中国奇石文化的专业队伍中来。专业化目前还是中国奇石文化发展的弱势潮流。只有在奇石文化活动各个方面,特别是在奇石理论研究、奇石鉴赏、奇石收藏、奇石文化活动组织、奇石文化教育和传播,以及行业管理等方面涌现出大批的专业人才,组织起一支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并有了专业的工作机构和运行机制,中国奇石文化专业化才会满足奇石文化继续发展的需要。

六、同一化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中国奇石文化在许多问题上表现出的差异性远远多于同一性。这种差异性有的是必然的、必要的或有益的,有的则是人为的、不必要的或有害的。比如:奇石名称、奇石定义、奇石观赏要素、奇石欣赏的性质和方法、奇石种类和奇石等级划分、奇石鉴评标准和鉴评方法、科学赏石观、继承与创新、科学与艺术、天然与创造、提高与普及、分散与统一、高雅性与市场化、民族化与国际化,等等,在几乎所有这些问题上,都存在着认识上与做法上的重大差别,有些问题还引发过众所瞩目 的激烈争论。与此同时,同一化的趋势也在逐渐加强,某些方面还有了重大进展。比如:经常使用的奇石名称已由历史上的三、四十个,减少到奇石、观赏石、赏石、雅石等三、四个:关于奇石的性质和众多奇石定义中,主要的差别已集中在“天然石品”、“天然艺术品”和“艺术品”三个概念上:关于奇石欣赏的性质的争论,已主要集中在“类艺术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以奇石分类为基础的欣赏方法和鉴评方法已为世所公认。同一化有利于克服认识上不必要的分歧和理论上的混乱局面,加快科学的中国奇石理论体系的建设步伐;同一化也有利于全国各地各种奇石文化活动的规范化。

七、纯净化

对奇石认知的差距,赏石观念的改变,奇石市场的发育,以及某些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地改变着奇石的本来面貌,给奇石强加上多余的“包装”和似是而非的“内涵”,使奇石与它的天然本质、民族特征和历史文化传统渐行浙远。对奇石外形和表面进行非必要的人为加工,在奇石表面进行不必要的涂油、上蜡,本末倒置和画蛇添足式的奇石配座,喧宾夺主的奇石四周空间布置,用各种人造物品附加在奇石上面或与奇石直接组合,以及强加给奇石的违反科学和理性的“意义”和“作用”等,所有这些表现即是明证。但是,另一股保护奇石天然本质、民族特征和历史文化传统,净化奇石和奇石文化之风也很强大。绝大多数爱石藏石者仍然崇尚奇石的天然本质、民族特征和历史文化传统,仍然保持着自己藏石的天然品质;对外部形态进行加工的类雕塑石(造型石)被拒绝参展参评,对表面进行加工处理的类画石(画面石)被单独列类参展参评,或被降低鉴评分值;一些违反科学和理性的宣传遭到人们一致的批评和唾弃。现代生活的进程反而催生了人们回归自然的理性,人们在净化生活,净化心灵的同时,必然也会去净化他们喜爱的奇石和奇石文化。

八、艺术化

近十几年来不少人将奇石当作艺术品,对奇石进行各种艺术处理,并从理论上去证明奇石和奇石欣赏的艺术性,从而在中国奇石文化发展中产生了一股艺术化的潮流。1993年由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观赏石协会(筹)联合举办的“首届观赏石学术座谈会”给观赏石所做的“天然石质艺术品”的定义,2003年北京人文大学赏石文化研究所举办的“首届赏石艺术研讨会”上关于奇石是不是艺术品和奇石欣赏的类艺术性与艺术性的争论,2005年天津宝成集团举办的“首届华夏雅石艺术论坛”上关于奇石是不是艺术品的争论,以及中国观赏石协会2007年9月14日的《观赏石鉴评标准》给观赏石所做的“石质艺术品”的定义,就是这股潮流的突出表现。艺术化潮流产生的根源,一是在理论上混淆了奇石欣赏的类艺术性与艺术性的本质区别,认为在奇石欣赏中的人为创造(包括物质和意识两个方面)将原本具有观赏价值的天然石品“转变”成了艺术品;二是一些人误认为艺术品比天然品价值更高,名声更好,更容易被上层人士和文化艺术界接受,把奇石说成艺术品有利于促进奇石文化进入主流文化:三是一些人误认为艺术这块牌子能够抬高奇石身价,并且能够使其早日进入正规的拍卖市场:四是为了扩大业务范围故意将天然石品与石质艺术品合二为一。在思想自由和市场经济作用下,艺术化潮流无疑还会继续存在,但是,随着人们对奇石本质的深入认识,在各种“艺术”泛滥成灾的时候,特别是在人们净化生活,净化心灵,回归自然的理性驱使下,相信艺术化潮流不会走得太远。在人类几乎无所不能的创造力和无穷无尽的创造物面前,人们非但不会一味地再用“艺术”去“消灭”越来越稀有的天然石品,反而会对天然石品悉心保护和珍惜。

九、市场化

市场化主要体现在奇石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及奇石文化活动的市场化运作两个方面。中国古代奇石市场主要是个体分散的初级市场,规模很小,发展极其缓慢。近三十年中国奇石市场迅猛发展,遍布全国各地,并且有了国际间的交易,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奇石文化的发展。节假目的地摊市场、石展期间的展期市场、在家交易的家庭市场、分散经营的个体市场、集中经营的超级市场、网上经营的网络市场,以及非正规的拍卖市场等,是现在的主要市场形式。所有这些市场形式都还没有行规约束和行业管理,而且大多是无照经营,仍然处于初级发育阶段。今后,中国奇石市场在进一步扩大规模,拓展国际交易的同时,必将逐步实现在中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督下,在中国观赏石协会指导下的有行规约束和行业管理的正规化、专业化经营。近三十年来,中国各地的许多奇石文化活动,特别是大型石展,依靠政府出资、企业或个人赞助,办得有声有色,对中国奇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奇石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将出版奇石读物和举办石展等奇石文化活动,纳入市场化运作的轨道,其中以石展的市场化运作较为成功。其基本做法是:自负盈亏,自主筹办,展销结合,以销助展。市场化运作有利于奇石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中国奇石文化的长期稳定发展。

石化专业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099-03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对于油气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国内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逐步开启海外油气合作道路,稳步实施 “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海外油气田开展合作开发、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方面的业务量快速增长。石油石化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缓解了国内石油紧缺的问题,然而也面临一系列挑战与困难,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困难便是缺乏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熟悉国际规范、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作为石油石化人才培养重要基地,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围绕国内石油石化企业的迫切需求,基于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优质教育资源,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石油石化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任,探索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以期为石油石化企业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提供人才支持。[1-4]

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的具体措施之一,我校石油工程学院自2014年春季学期开始为2013级及往后各级石油工程专业本科创新班学生开设了一系列采用全英文讲授的专业主干课程。本文几位作者作为课程主讲教师承担了理论力学课程的全英文教学工作,并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了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工作。经过2013~2014、2014~2015两学年的教学与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形成初步的体会与经验,对于全英文教学存在问题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本文针对前期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体会、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与相应的建议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以期对类似课程的全英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的意义与可行性

理论力学属于经典力学范畴,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一般规律,是理工科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于石油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理论力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计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培养学生运用力学基本知识直接解决工程技术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学习后继的材料力学、渗流力学、岩石力学等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因此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是石油工程专业全英文课程体系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开展理论力学课程的全英文讲授,对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建设具有显著的必要性。通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体系,通过全英文方式的讲授,使学生在掌握理论力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英语水平,习惯英语思维方式,形成使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

在开设全英文课程体系前,为适应我国石油经济国际化发展战略与我校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国际化、创新型石油石化专业人才,我校石油工程学院已经开展了一批示范性双语教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积累了不少经验。具体来说,石油工程学院的工程力学(包含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双语课程在石油工程专业本科生中已经进行了多年的讲授,积累了大量的课程建设经验,形成了丰富的教学文件,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在师资力量方面,近年来我校石油工程学院通过引进具有国外博士学位和有国外交流学习经历的青年教师与现有教师赴国外高校交流访学的方式,已经形成了一支具有良好国际化教育背景的教师队伍。具体到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学院为该课程配备了由两位具有美国博士学位的教师以及一位具有美国高校联合培养经历的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且都具有力学学科相关背景,一方面对理论力学课程内容有较好的把握,另外一方面也都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充分保障了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质量。石油工程专业本科创新班学生是学校在每年入学之初从新入学理工科专业本科生中选拔出的拔尖学生,数理基础较好,英语水平普遍高于同期入学学生的平均水平,适合于开展全英文教学。因此从前期双语课程教学积累、师资力量配备以及学生素质方面,都具备开展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的可行性。

二、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内容包括教材的优选与确定、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与安排、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教学评价方式改进等。

教材选用:教材作为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5],是课程建设的核心,集中体现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好的教材既要全面涵盖课程的主要内容,又应当合理安排章节体系和知识点的前后衔接。考虑到目前我校的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尚处于课程建设的初期阶段,尚不具备直接自编教材的条件,在透彻研究国外经典教材内容体系并结合我校石油工程专业特点、学生素质的基础上,选定了Dietmar Gross等人编著的Engineering Mechanics I : Statics[6]与Engineering Mechanics III : Dynamics。[7]该教材内容涵盖了国内理论力学所包含的静力学、运动学与动力学内容,具有概念清晰、深入浅出、简明却不失严谨的特点,同时该书的英语行文平实易懂,相当于类似石油工程的工科专业大学低年级本科生的理论力学课程。同时,作为对上述教材的有益补充,我们还指定了J. L. Meriam编著的Engineering Mechanics: Statics & Dynamics [8,9] 作为教学参考书。

教学内容:考虑到全英文授课所需时间可能比中文授课费时,需要在确保知识体系完整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炼和优化,合理安排课堂精讲、概述和课外自学等内容。在选定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国外经典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内容与国内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内容,确定了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力学引论、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任意力系的简化与平衡、重心、质心与形心计算、结构支座反力计算、桁架结构内力计算、干摩擦、功、能量与虚功原理、质点动力学、刚体动力学。由于教学学时的限制,同时考虑到在后续材料力学、岩石力学一些课程的需求,在教学内容的确定过程中,重点强调静力学部分。

四、结语

本文总结了国际化办学背景下我校石油工程专业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总的来说,石油工程专业理论力学全英文课程经过两年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形成了一套全英文教学基本文件,初步确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全英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反馈良好。在下一步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过程中,仍然需要对比不同教学方法使用的效果,并对课程教学成效进行跟踪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及时总结反思,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来斌.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积极培养国际化石油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9(15).

[2] 张来斌.面向中国石油工业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J]. 大学(学术版),2012(8).

[3] 张来斌.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 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J]. 世界教育信息,2013(5).

[4] 蒋庆哲.改革创新 攻坚克难 扎实推进石大国际化战略的实施[J].世界教育信息,2013(5).

[5] 麦莉,孟广伟.理论力学双语教学的教材与教学实践[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7).

[6] D. Gross, W. Hauger, J. Schr?der, W.A. Wall, J. Bonet. Engineering Mechanics 1 : Statics [M]. New York, Springer, 2009.

石化专业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3)04-0037-05

当前,社会各行各业对市场营销专门人才的需求量大,我国开设市场营销专业的高校非常多,各高校营销专业的生源及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大环境下,办出市场营销专业的特色非常重要。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现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该专业自200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办学十一年来,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石化行业办学特色,培育应用型复合石化营销人才。

一、市场营销专业石化办学特色的确定

(一)石化行业办学特色形成的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石化类企业,包括国有大中型石化类企业的营销负责人往往不是营销专业出身,而是从企业内部其他技术与管理岗位调任,对营销的总体把握与理解不够,对品牌建设的关注与投入不够;基层营销管理人员与从业人员大多从其他部门调任,或依靠社会关系上岗,营销知识与能力不足。我国石化行业产能急剧扩张,国内市场竞争激烈。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的结束,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区域性自贸组织的成立,我国石化行业一方面要积极应对来自欧美、中东以及东南亚国家及地区石化产品的竞争;另一方面,应找准机会,开拓国外市场,扩大石化产品出口。我国石化行业正处于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能源、新材料行业蓬勃发展,高端石化产品、高附加值石化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层出不穷,这些产品的推广与市场化是石化营销人才的重大任务。

石化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统计数据表明,我国2011年规模以上石化企业达2.68万家,国内产值在2 000万以上的石化企业总产值达11.28万亿元。据国家工信部规划,“十二五”期间石化行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将达13%,到2015年行业总产值将达14万亿元左右。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对营销人才的需求潜力大,普遍要求营销人员对企业忠诚、熟练掌握计算机办公软件应用。其中国营特大型石化企业一般要求英语达到四级以上、学历本科以上,中共党员及学生干部优先,民营石化类企业注重能力与经验,专科、高职层次营销人才也很受欢迎。广东石油化学院每年春季主办全国石化行业专场招聘会,邀请全国各地的石化类企业来校招聘人才,每年包括营销专业在内的各专业大批毕业生在石化行业实现就业,为我国石化行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确定市场营销专业办学特色的基本思路

专业办学特色培育一般从行业特色、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学校办学特色、技能与能力培养特色四个角度考虑。[1]47-48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办学突出石化行业特色,服务茂名本地石化经济发展,体现学校石化办学特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石化营销专门人才。

1.办学面向石化行业,服务茂名本地经济发展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位于广东省茂名市。茂名有“南方油城”的美誉,其产油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石化产业是其支柱产业,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是茂名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全市有各类石化企业超过700家,其中规模以上石化企业100多家。市内中石化茂名分公司是拥有年炼油能力1 35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100万吨的特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并计划进行改扩建,建成世界一流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市内还拥有省级石化特色产业园区——茂名石化工业区。市内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发展石化经济的基础雄厚,配套设施齐全。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扎根茂名本地,毕业生遍布茂名各大石化类企业各部门岗位,并成为技术与管理骨干。

2.办学面向石化行业,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4年。1998年1月,学校由中国石化总公司所属划转为广东省所属。办学六十多年来,学校虽多次更名,但一直保持与延续了石化办学特色。2000年3月,学校升格为广东省属本科院校,石化办学特色进一步显现,现已发展为一所以工为主、石油化工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高校。学校是华南地区唯一一所石油化工特色院校,与茂名石化公司、广州石化公司、湛江东兴石化公司等国家特大型、大型石化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截至今年,学校共培养了六万多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的石油化工行业大中型企业和各级政府机关、科研院所。

3.办学面向石化行业,培养应用型复合营销人才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办学面向石化行业,在突出石化特色的同时,在学生能力素质方面突出应用型营销人才的培养。市场营销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石化行业营销也不例外,这就要求学生动手能力要强,能高效率策划并执行营销方案。[2] 43-45经调研,石化行业对营销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战略营销管理能力,即要能从长远角度系统规划企业营销战略;二是石化品牌建设能力,即要能系统进行品牌建设规划与管理;三是国际商务能力,石化产品市场国际一体化需要大量国际市场营销人才;四是新产品市场开拓能力,我国石化行业高端石化产品、高附加值石化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的推广与市场化是石化营销人才的重大任务;五是关系营销能力,石化行业特点要求石化营销人员具有关系营销观念与能力,开拓、维护与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六是销售管理能力;七是物流管理能力,石化产品属大宗商品,要求营销人员应懂得物流的规划、对仓储运输等的管理以及物流信息建设;八是应懂得基础石化技术,这更有利于营销工作的开展。根据石化企业对营销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学生既要具备相应的营销知识与能力,同时应懂得一定的石化技术,还应具备较强实践应用能力。学院主要通过强化与石化类企业合作培养人才、调整课程设置以及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三)市场营销专业的办学特色

结合对石化行业的调研结论及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办学定位为面向我国石化行业及茂名石化经济,培养职业道德高、知识面广、专业基础扎实、石化行业营销应用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复合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要求学生熟悉国内外石化行业发展状况,了解石化行业开展营销的基本思路与流程,掌握石化行业营销的基本规律、途径与技巧,能胜任石化行业基层营销岗位工作以及营销策划与管理工作。市场营销专业办学特色具体化为把学生培养成应用型复合石化营销人才,满足石化行业对高层次营销人才的需求。

二、石化营销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石化营销人才培养,要以石化市场需求以及学生成才为中心,以石油文化为引领,以开放办学和校企合作办学为依托,提高办学质量。

(一)紧贴石化营销市场办学

专业办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资源的配置以学生成才为中心。将石化营销人才的培养瞄准基层营销岗位及营销管理岗位,通过市场调查了解这些岗位对营销人才的素质要求,据此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培养目标确立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式及教学评价与培养目标相一致。做到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与石化企业营销工作相对接,营销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发展和石化营销岗位技能及未来晋升岗位的能力要求相对接,教学环境与石化企业营销工作环境相对接。同时,区别于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在培养营销专才的同时,也把学生培养成营销“通才”。做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提高学生对就业及劳动力市场的适应能力。[3]30-34因为石化营销岗位的人才需求与就业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类岗位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也会改变,所以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在瞄准石化营销岗位的同时,应在更宽广的视角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基本能力和基础综合素质,使人才培养面向整个社会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二)以石油文化为引领办学

我国石油文化形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石油会战,贯穿于半个多世纪的采油炼油实践,是几代石油人不懈奋斗的结晶。其核心是大庆精神与铁人精神,其基本内涵包括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忘我拼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科学求实精神、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就是我国石油精神的生动写照。优秀石油文化与专业办学相结合,就是要通过到大型石化企业参观学习、主题讲座、主题活动等形式增进师生对石油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在实习基地建设与学生实习中,与优秀石化企业合作,使学生在实习中感受、学习石油文化,形成基于石油文化的实习文化;在课程建设与教学中融合石油文化,如在“两课”等公共课中融入石油文化内容,在专业课中开设“石油文化与石化企业文化”等课程,在“市场营销学”、“推销学”等专业课程中,结合专业技能培养需要,穿插讲授石油文化;在第二课堂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营造石油文化氛围,让学生接受石油文化熏陶。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传承我国优秀石油文化,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更好地适应石化营销岗位工作,提高就业竞争力。[4]110-111

(三)开放办学

应创造民主、自主与鼓励创新的专业办学与学习氛围,秉持开放办学理念,增进与国内外兄弟院校营销专业同行的交流,吸收借鉴国内外同行优秀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方式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积极探索开放式办学模式,培养营销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倡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间平等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建设开放型师资队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建设一支视野开阔、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鼓励教师走出去,开展学术及教育教学方面的交流学习、攻读学位以及到企业挂职锻炼;另一方面积极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营销总监及高层管理人员到学校开设讲座以及兼职授课。

(四)校企合作办学

学校与茂名市政府及其下属县、市、区以及茂名石化行业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实施校企合作办学。为保障合作办学顺利进行,提高合作各方积极性,在互惠多赢的前提下,与合作方制定长远合作规划,创设浓厚合作氛围,理顺合作的体制机制,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在各领域开展广泛合作,与合作各方构建多层对接的合作模式,即院校与石化产业对接、营销专业与石化行业企业对接、营销专业师生与石化行业营销岗位对接。在院校与石化产业对接方面,学校与茂名市及其下属的信宜市、茂南区以及特大型石化企业——中石化茂名分公司等建立密切产学研合作关系,组建了合作委员会,共建公共实训平台,共同参与石化行业重大技术与管理难题的攻关,共同研究制定茂名石化园区及石化产业的发展规划与转型升级,共建科研服务平台,共同建设石化产业研究院;在营销专业与石化行业企业对接方面,邀请石化类企业高管共同商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围绕石化营销岗位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的基本途径;在合作单位建立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利用营销专业教师的专业优势,为合作单位提供在管理与营销方面的智力支持,如开展员工培训、帮助其进行市场调查、帮助其策划品牌培育思路与营销方案;在营销专业师生与石化营销岗位对接方面,为营销专业专任老师到石化企业基层营销管理岗位挂职锻炼创造条件,教师科研方向及项目与石化企业密切关联,教师带项目与企业进行深入互动,收集教学素材与案例;营销专业学生与石化企业营销岗位对接,利用营销技能实习、毕业实习等实习机会,培养实践能力,并建立实习与就业相对接的机制。

三、强化石化特色的营销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

(一)动态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一定要科学合理,开设课程一定要与时俱进,贴近市场需求。调整课程体系是一件非常严肃认真的事,但课程体系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应密切跟踪市场对营销人才的需求变化,特别是石化行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变化,必要时及时调整课程体系。设置柔性化课程体系,同时突出课程体系的主题化、模块化,特别注重各类课程的衔接,避免彼此割裂,形成一个整合的课程体系。[5]21-23核心专业课程做到与石化营销岗位对接。结合国内国际石化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基层石化营销及管理岗位人员一般应突出品牌建设管理能力、国际商务能力、新产品推广能力、石化物流管理能力及客户关系营销能力,相应设置“现代化工商务”、“化工物流技术”、“品牌运营管理”、“国际商务”、“石化行业客户关系管理”等课程。石化营销人才需要掌握一定的石化技术,在开展营销工作时才得心应手。在开设石化类技术课程时,既要满足石化营销工作的需要,也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在专业基础课中开设“石油炼制工程”、“石油化工工艺学”、“石油产品应用技术与开发”、“石化商品学”等有关石化技术的基础课程。石化行业对安全与环境保护的要求比较高,在专业选修课中开设“化工安全与环保概论”、“化学品安全管理”、“安全法规”等课程。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营销过程是一个社会过程,涉及的知识面广,适当增加公共课学时比例,增设专业基础选修课与公共选修课,开设与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伦理学、哲学有关的课程,这些课程既有利于营销工作,也拓宽了学生知识面,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规格与层次。

(二)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

课程实施杜绝教师本位与教材本位两种不良倾向,建立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教学。[6]74-79教师本位即课程实施以教师的知识与经验为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手段的使用以及教学评价等根据教师经验确定,随意性较大。教材本位即课程实施完全依据教材,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在课程实施中,特别是在核心专业课的教学实施中,建立并实施课程标准,即根据石化行业基层营销及管理岗位的要求,确立课程的实施目标,根据目标确立学生学业的评价标准,根据目标与评价标准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学业评价结果适当修订课程标准。这有利于做到课程教学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当然,总体上,课程教学目标都强调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品德塑造的统一,倡导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在营销专业课教学中,老师主要起到支持与引导作用,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与经验判断,在课程互动中,主动生成信息的意义,以自己的方式主动构建对知识的理解,其中包含了学习者的自我分析、评价、反思、批判与创新。学习过程突出团队合作, 分组讨论是课堂学习的基本模式,每个小组针对课题展开分析讨论,彼此密切合作,既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也锻炼了其人际交往技能及团队合作精神。

(三)扎实开展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是石化营销人才培养的非常重要的环节。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比例,在实践教学的目的上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即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实践经验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职场环境的适应能力,增进实践智慧。[7]21-22在实践教学的模式上,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模拟实训与社会实习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做到教师科研与学生科技活动相结合、学生创新科技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实践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同时,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穿插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与组织实施上,既考虑教学计划,也顾及实习单位的工作安排。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实习计划,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双方全过程参与管理学生实习,力求实效。

(四)改革专业课程考核方式

改革前,市场营销专业课程采取以期末试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侧重考核学生对营销理论与知识的识记与理解。为配合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满足应用型石化营销人才培养的需要,对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在考核标准方面着重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以考核促专业技能与能力培养。[8]27-28在考核工具方面,主要依托学生在课业中所完成的实践课业进行考核。在考核方式方面,注重过程评价,针对实践课业制定量化考核标准,实现考核主体多元化,实行老师评价、企业评价以及学生自己评价等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叶敏,万后芬.特色专业建设的背景及专业特色的凸显——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2,(01).

[2]肖建中,余德华,朱一庆. 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培育的思考——以丽水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0,(07).

[3]王伟廉. 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研究,2009,(12).

[4]黄志红. 市场营销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5).

[5]陈秋梅,冯鹏义. 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重庆工商大学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04).

石化专业论文篇6

锣鼓喧天,雄狮舞动。龙园一派欢天喜地的热闹景象。2008年12月29日,龙园迎春奇石展销会开幕式暨奇石文化论坛隆重举行。据悉,这是龙岗街道为把龙园打造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奇石文化基地,以及申办明年“文博会”分会场的系列活动之一。深圳市文产办有关领导及龙岗区领导张备、熊国伟、吴以环、王延奎出席了当天的开幕式。

龙园迎春奇石展销会从2008年12月25日开始,至2009年1月10日结束。参加此次奇石展销会的石商达300多家,展出的奇石琳琅满目,吸引了不少节假日前来赏石的深圳市民。本次展销会是龙园继国庆黄金周成功举办“中国・深圳龙园首届国际奇石博览会”之后的又一次重要活动。首届博览会曾创造了18.6万人的参观流量和可喜的成交额,本次展销会则进一步为烘热龙园市场、打造龙园人气起到了良好作用。

奇石文化论坛是本次活动的亮点。中国观赏石协会副秘书长孙大亮,中国收藏家协会赏石专业委员会副主席惠学耕,天津观赏石协会会长文`,中国观赏石协会副会长、深圳市著名藏家陈树开和《中华奇石》杂志副主编杨靖女士参与了专家研讨。专家们就奇石文化的历史渊源,奇石的文化、经济价值,奇石与百姓生活的关系,藏家眼中的石文化及建成龙园奇石市场的意义,石文化与文博会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介绍,并与现场的领导和观众进行了互动交流。孙大亮先生发表主旨演讲,对龙园建设华南奇石大市场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代表中国观赏石协会表示:大力支持在龙园建设华南地区最大的赏石基地。

本次论坛虽然时间不长,但其新颖活泼的形式得到广大石友的好评。专家讲解生动幽默,台上台下形成有效互动, 令广大听众对奇石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龙园市场的意义和作用有了更深认识。会上还设置了观众评选最喜爱的奇石、现场抽奖等环节,激起了观众强烈兴趣。会后,专家和领导共同签署了创建龙园奇石文化市场倡议书。

记者获悉,龙岗街道举办此次龙园迎春奇石展销会以及奇石论坛活动,是希望将龙园建设成为石商、石友经常聚会的场所,并邀请领导、专家、学者为龙园文化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帮助龙岗街道进一步完善龙园的发展规划,加快龙园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逐步将龙园建设成集展览、交易、培训和鉴定于一体的华南地区奇石文化产业基地。目前,龙岗街道已向“第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组委会提出申请,力争2009年5月举行的深圳第五届“文博会”在龙园设立分会场,使奇石文化成为龙岗区乃至深圳市文化产业的新亮点、新品牌。

石化专业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234-01

一、浏阳石雕行业面临的困境

(一)传统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现状不容乐观

现在传统手工艺美术的传承不容乐观,老一辈工艺大师年龄偏大,后继乏人。传统工艺美术领域需要能工能文的新型人才,这批人才既要全面掌握老艺人传承下来的精湛技艺,又要具备全面的艺术修养,能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精品。

(二)从业人员文化底蕴不足,缺乏高端人才

浏阳石雕主要以家庭作坊的师徒传承方式延续,几经兴衰沉浮。绝大部分从业人员没有受过专业美术教育,文艺修养水平低,模仿现象普遍,创造性思维严重不足。绝大部分工厂和小作坊从业者素质低,很多是浏阳当地的农民,懂设计、会雕刻的高端人才少之又少。

(三)理论研究滞后

虽然有少数人做过石资源和技法上的理论研究,但是无法形成体系。目前石雕行业内在对中西方文艺理论研究和运用上的长期不足,使得浏阳石雕理论研究成果严重滞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二、高等院校是浏阳石雕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一)高等院校在浏阳石雕人才培养中的资源优势

高等院校拥有完善的“硬实力”资源,设有研究院、工作室、工程训练中心、图书馆等教学研究基地,是区域教育资源的集中地区。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科技创新、理论转化实践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软实力”。

(二)高等院校在浏阳石雕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人才的培养周期较长,不是短期培训所能达到的,这需要高等院校的鼎力支持。提高石雕从业人员的艺术素养、创新能力靠人才、靠实践。高等院校按照石企业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培养,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浏阳石雕企业输送“高端”雕刻人才。

三、浏阳石雕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校企合作的高等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浏阳石雕高端人才培养的首要选择

校企合作的高等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用人单位与高等院校签订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并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及其管理,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组织学生就业的教育方式。这是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共赢。学校有计划的派送教师去企业实践锻炼,同时选择有丰富理论知识、实践经验的工艺大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培养一批精于理论又善于实践的双师型教师。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是浏阳石雕高等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基础课与专业课有机结合,突出专业性,开设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内容。石雕主要涉及造型基础、雕塑、创作、材料、文艺理论、中国画、石雕刻等课程内容。显然单一的学科型课程设置已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应该在基础教学中参透专业课的内容,将两者紧密结合。

四、浏阳石雕高等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现实手段与拓展

共建实训基地,加强竞赛合作。院校可以利用企业的生产基地作为教学的实训基地,学生实地参与完成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积极开展“以展促学、以赛促学”的活动,指派有经验的教师指导、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工艺作品大赛和展览。

加强专业建设,深化合作。双方共同邀请行业权威人参与编写教材、开发软件、扩大设计项目甚至将部分生产任务放到院校完成,并尝试如何让艺术品走向市场的教学。推动校企的深入合作,联合申报科研课题,加强理论梳理与创新,为师生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奖励政策,坚持“产学研”结合之路。

拓展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校企文化融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吸收企业的文化理念中有价值的元素,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岗位意识,积极开展团队素质训练、模拟职业面试等渗透企业文化元素的新活动,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中接近并达到企业职业素养的要求。

五、结语

石化专业论文篇8

石化专业肩负着为行业培养和输送具备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及较强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课程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和前提。高职院校根据石化专业特点建设教学资源,不同程度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但目前课程学习效果评价还存在着不适应、跟不上课程教学改革步伐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考试现状亟需改革。石化专业应该树立考试评价方式改革理念,突出能力的考核,探索基于过程评价的考核方式,大力发挥课程考试重要的引导作用。

1 石化专业专业课程考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单一期末考试,学生突击学习

传统的课程结业评价方式多为两部分,一般按照平时学生成绩占比30%、而期末理论考试占70%比例进行评定。这种依据学期末一次性考试定终身的方式,导致部分学生在平时表现不佳、不认真上课听讲,上课出工不出力,这些学生只要依靠期末突击复习,临阵磨枪,死记硬背一些理论知识,往往也是可以通过专业课程的考试,此考试方式很难准确评价和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及水平。必然结果是,课程学习结束后,相关知识也在头脑中没有留下深刻印象,影响后续课程学习,也直接影响未来岗位执业能力和发展。

1.2理论考试多,实践考核少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石化专业特别是专业课程虽然在尝试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但是受师资观念和水平、学生人数、软硬件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还没有形成可借鉴的考试评价方法,依然存在理论考试较多、实践考核较少的问题,理论考试多采取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为主的固定题型,难易程度区分不明显,多以考核记忆性知识为主,很难凸显出石化专业重实践和能力培养的特征,实践技能水平考核有待强化,还不能适应高职对石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1.3课程考试的教学引导和促进管理作用不突出

课程考试应该对教学起到一定反向引导作用,对优化教学管理起到促进作用。课程学习效果如何检验,考哪些知识,怎么考核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施开展,单一化的考核方式必将加剧简单化和单一的教学形式。教师只要按照计划将正确的课程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无需更多深入思考学生技能水平和学习能力提升,结果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不高,应付课程学习任务,教师改革意识难于提高,课程考试也简单地成为学习结束的标志。对教学管理者而言,以单一考核为依据,得出的课程教与学效果的评价结论很难客观有效。

2 石化专业专业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思路

2.1注重学习过程考核评价,实现课堂教学模式与考核模式联动

随着石化专业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软硬件条件的建设,形成了多媒体课堂、仿真实训室、生产性实训装置和实际生产装置现场多种学习氛围,课程教学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的培养将在不同环境下实施,学生学习效果客观的评价也必将随着学习内容和实施环境不同而变化,单一考核形式将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前进步伐。石化专业课程教学上积极倡导因材施教,按照学生的学习层次水平进行科学指导,开展分层教学,引导学生喜欢学、愿意学及愉快学,学生的学习评价也应适应层次教学需要,以利于体现不同层次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进步,达到激励教育的目的。因此考核形式都必须精细化设计,实现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联动改革,从而使考试全程化,根据课程特点进行全过程、分项目、多手段的考核评价,既体现考核评价的公平性,又能具体反映不同学习者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真实表现。

注重过程评价要做到如下几个结合。首先,做到学习态度与考核结果相结合。以课堂出勤、提问讨论及展示发言、完成平时作业、课前预习及课后实践等作为评价的依据,客观评价学习态度,使学生重视日常学习以改善状态和积极性。其次,做到阶段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严肃课程结业考核,同时兼顾各单元考核、学期中考核与期末考核,做好比例权重分配。第三,做到知识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目前有条件的院校,石化专业课程技能学习学时已占总学时近一半的比例,突出课程中的技能训练,就必须合理设计技能考核方式方法,加大实践技能考核力度。

2.2加强课程题库的建设,实现网络考试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石化专业课程可以结合教学的要求,运用网络技术组织实施对学生进行阶段和终结性考核与评价。网络考试的实施可以保证考试的公平合理性,防止学生作弊,较好地维护考试的考场纪律,促进考风学风的养成。同时,通过网络实施无纸化考试,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答题,可实现自行阅卷,方便快捷的实现分数统计和试卷分析,这样可以有效地节约考试资源,便于考试管理。先进的网络考试操作系统能够对考试难度进行科学选择,也可以满足对不同层次学习者的个性化考核,同时作为教学管理者对课程实施效果和学习效果的有效监控评价手段。

网络考试的前提是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课程题库,试题题目要符合石化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找准课程学习知识点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梳理,将对应知识点分解成难、中、易等不同的难度等级的试题,以符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情况。试题一般要涵盖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多个层面,突出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同时,为避免考试题目单一,要确保题型种类丰富,除传统的填空题、选择题及简答题外,还应根据项目化教学要求,增加工艺技能的测试题,如就工艺流程回答问题、补全工艺以及操作调节等相关题型。为满足一定班级人数学生的随机抽题组卷,题库容量要有保障,并做好及时的阶段更新工作,使试题库内容随着工艺技术和教学内容更新。

2.3实施开卷考核模式

课程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情况,同时检验学生学习的综合素质与学习能力。石化专业部分课程内容可以尝试实施开卷考试,开卷考试不是将书本知识简单地改成试卷,简单到学生只要找出位置就能获得答案。开卷考试题量可多可少,需要教师在试题上下功夫,将考核点有效巧妙的融入试题,体现试题的灵活性、启发性、可研究性和实践性,使学生对试题感兴趣,愿意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逐一解决问题。教师考试前要明确考试内容方向,鼓励也便于学生对此进行较广泛学习和精心准备。开卷考试一定程度上避免考试成为学生对死记硬背的知识再堆砌,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和自我学习意识,自觉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知识点的理解、推敲和拓展,提升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实施开卷模式让学生从死记硬背的怪圈中解放出来。

2.4 采取课程论文及答辩的考核方式

教师可以根据石化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安排学生撰写课程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论文选题可以由教师布置,也可以由学生围绕课程知识和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拟题,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在限定时间内,综合所学的知识开展搜集资料,撰写论文,并制作答辩课件。教师根据学生撰写的论文、答辩表现等方面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运用和拓展情况,做出客观评价,确定学生课程阶段或项目的考核成绩。论文及答辩考查方式可以锻炼学生自我学习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文字表达、口头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5 参与竞赛,获得实践学分

石化专业可以充分开展和借助专业技能竞赛,例如部级、省级、学院级等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技能竞赛一定程度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根据学生参赛取得的成绩适当地给予一定的实践学分奖励,并将实践学分纳入到专业课程考核的体系中,作为专业课程评价的一种方式,获得一定的实践学分可以免考某一门课程考试或课程中部分项目的考核,采取参与竞赛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丰富理论知识,锻炼素质和能力,实现培养目标要求。

3 结语

适应现代高职项目化教学需要,石化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势在必行,教师应该转变考试观念,努力建立适应教学改革的多角度、多方式方法的考核评价,以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觉学好实践技能及理论知识。通过全过程考试评价,实现石化专业课程学习评价的客观公正性和合理性,促进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叶素香,张帆.对石油工程专业考试模式的思考[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1(4).

石化专业论文篇9

一、引言

作为石油能源消耗大国,我国石油行业十分重要,石油生产行业领域存在专业性强、科技含量高的特点,无论是石油生产管理,还是技术应用都急需专业化人才。因此,石油工程专业已经成为重点特色行业,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需要对《石油工程导论》进行教学改革,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旧课程体系下《石油工程导论》教学问题分析

1.传统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新的专业改革需求。

为了满足社会对石油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教育界对石油工程专业进行了详细的专业划分,将其分成了钻井工程、油藏工程以及采油工程三个部分。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不同,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学生传授知识,学生也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习《石油工程导论》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现代化教育改革的推进,传统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石油工程专业改革需求,为了提高专业的适应性,人们不得不重视对《石油工程导论》的教学改革[1]。

2.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传统的石油工程专业教学实践中,学校为学生按照毕业后各自从事的专业进行课程设置,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充分,知识面比较窄。不仅如此,学生学习《石油工程导论》时难免面临着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毕业后学生转岗困难,工作适应性比较差。学生毕业之后在经济管理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掌握能力不足,而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方面过于强调理论体系,对石油工程专业课程的工程性缺乏重视。不仅如此,学生在石油工程专业课程方面,学校为学生设置的课程过于专业,内容偏窄且缺乏整体性,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描述能力不足,整体体现为专业教学内容过于陈旧。3.缺乏工程训练。传统的石油工程专业课程实践中,教师过于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普遍缺乏实践操作经验,且石油工程训练明显不足。长此以往,学生毕业之后缺乏石油工程意识,工程设计能力较弱,无法在工程中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更加无法达到学校提出的石油工程基础训练要求,不利于毕业后的岗位工作发展。

三、石油工程专业《石油工程导论》教学改革实践

1.改进传统教学方式,创建多元化理论教学模式。

传统的石油工程专业教学模式下,教师以讲解《石油工程导论》教材内容为主,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改革需求,学生学到的知识被限制在书本中。由此可见,学校对石油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要从教学方式入手,通过多方面的改革形成多元化理论教学模式。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首先,扎实掌握《石油工程导论》基础理论知识。这些基础性知识是学生了解石油工程专业性质和特点的重要起点,所有专业的学习之初都要掌握基础知识。只有让学生对石油工程专业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够产生学习兴趣,从而更加容易学习后面的内容。其次,教师可以采用视频或者动画教学模式。为学生讲解石油工程专业基础知识时,为了让空洞且复杂的内容生动化、形象化,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例如现场石油钻采工艺流程和钻井井下工具受力分析等,教师可以将提前录制好的操作视频,或者从网络中搜集到的实际案例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运用视频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该知识点的操作步骤。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使用动画软件,例如用3DMAX为学生制作出模拟石油开采的场景,按步骤为学生介绍知识点,从而起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最后,应用案例教学法提高课堂效果。当石油工程专业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学生对目前学到的知识应用存在疑惑,甚至很多学生不了解这些知识会用在哪里。因此,建议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相应的《石油工程导论》理论知识,让学生小组讨论,从而寻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例如,教师在讲解知识点时,可以为学生列举出钻井施工现场存在的事故问题,让学生从作业流程中分析事故原因,从而举一反三,思考如果规避事故,事故发生时应采用什么样的解决方法,从而获得经验,思考更多问题[2]。

2.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当前,针对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石油工程导论》《钻井液工艺原理》以及《油气储层保护技术》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这些课程比较独立,且自成体系,知识点会在各个课程中重复出现,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加大,且浪费教师的教学实践。因此,建议进一步优化石油工程专业课程内容,优化《石油工程导论》教学效果,明确石油工程专业的重点内容。面对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匮乏,甚至很多学生还没有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建议教师重构课程内容,调整《石油工程导论》教学内容[3]。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创新实践教学方式。

石化专业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219-0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天然气工程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并招收外国本科毕业生(来自中亚、非洲和南美等国)来华就读硕士。随着学校自身国际化建设及来华留学生的增加,对于研究生从事各种学术活动,英语是必须掌握的国际通用的科技语言。采用英语传递信息已成为全球文化与科学的主要形式。全英文教学,即在课堂上使用英文进行学科的讲授,它已经成为实施全英文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全英文教学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岩石力学》是来华留学生硕士课程中的一个必修课程,需要进行全英文授课的教学改革,即采用全英文的教材和全英文的课堂讲授方式,下面就以《高等岩石力学》为例进行详细分析。

一、《高等岩石力学》全英文授课的实施概况

岩石力学作为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国民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岩石力学既是基础学科,又是技术学科,是岩土工程、采矿工程和石油工程等本科和研究生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高等岩石力学》是我校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该课程运用力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岩体的力学,也就是研究岩体在各种力场作用下变形与破坏规律的理论及其实际应用。本课程全英文授课对接近20人的一个来华留学生班进行授课。该课程共有32学时,采取教师主讲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课程采用全英文教材和全英文电子教案,并给予全英文授课。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也均开展了全英文授课的实践。

二、《高等岩石力学》全英文授课模式的改革

1.教材的选取。全英文授课必须有配套的英文教材,本课程采用的主要是英文原版石油工程岩石力学第二版,由ELSEVIER出版社出版。进一步为了授课简明清楚,制作图文并茂的电子教案,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示意图。

2.课程内容的改进。石油高校的岩石力学需要仅靠石油工程,而岩石力学问题在基于基础理论之后,紧紧围绕地应力、井壁稳定、水力压裂、出砂防砂、储层岩石力学等几大专题开展。分别结合国内的以及留学生来自国家的典型区块典型问题,给予介绍和分析,提升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教学方法的改进。针对外国留学生在各自国家接受本科教育的特点,只通过单纯讲授式的方式是不能满足研究型创新人才和外国研究生培养的需求.课程以学生为主体,参考“翻转式”课堂教学方法,授课过程中发挥学生英文思维方式的优势,积极主动推进对某概念和专题的研讨交流。外国学生不会保留自己的观点,会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对不懂的问题主动示意。鼓励中亚地区和非洲地区来的同学按自愿组成小组,相互帮助、共同提高。针对一个问题,请中亚和非洲的同学相互讨论、互相解惑,最终由主讲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外国学生愿意进行课堂讨论和分组学习,结合好这一特点从多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考核模式的创新。以考试笔试与大作业口试相结合的方式。口试形式包含设计不同专题,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学生讲述、教师及其他学生提问的方式,考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笔试题目涉及出英文考核的几个典型题目,以目标知识点为基准,考察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5.贯穿中国文化与中文概念的介绍。结合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的目的,就一些关键的专业词汇给予中文简要介绍,并传播中国文化。就同学们关注的一些中文专业词汇和中国文化现象给予部分介绍。

6.参观岩石力学实验室。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岩石力学实验室,了解试验设备和操作流程,请研究生现场操作简单试验,并给予结果分析等。

三、《岩石力学》全英文授课效果分析

经过一轮的全英文授课,对全班20位留学生进行了授课效果的问卷调查。问卷问题包括授课内容、授课教师、课堂氛围、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情况等方面,并分为优、良、中、合格和差几个档次。问题包括:(1)授课内容安排;(2)授课逻辑和清晰度;(3)教学活动安排的合理性;(4)课堂气氛;(5)教学效果及完成课堂任务;(6)本课程学习收获。

通过表1可以看出,总体上对于课程授课效果选择“优”的比例较高,而其中“课堂气氛”和“本课程学习收获”这一栏的效果最佳,体现了学生对活跃的课堂气氛的肯定。

经过期末考试,按照课程要求的几大知识点的全覆盖后的试题成绩来看,成绩分布如表2。从成绩分布比例来看,主要成绩分布在80-90分之间,可见大部分留学生的学习成效良好,能够掌握岩石力学基本概念和运用。

表3展示课程教学内容实践的一个学时分布,由于弹性力学基础很重要,其中包括应力应变、线性弹性理论、孔隙弹性理论和热弹性理论等,因此占主要学时数。塑性力学理论主要是介绍典型的强度和屈服准则。此外,几大石油工程岩石力学专题给予重点介绍。

表4展示课程教学内容难以程度的一个反馈,留学生普遍感觉最难理解的是塑性力学理论,这一块由于内容抽象要求较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具体举例并给予加深认识。针对几个专题的讲解,留学生认为内容有针对性并有较好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选取留学生石油工程专业研究生《高等岩石力学》进行全英文授课教学改革,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国际化研究生教学的必然要求。总体而言,通过多个方面的教学改革,以及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课程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并得到了留学生的认可。尽管和中文授课以及对中国学生授课相比,该课程有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处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今天,伴随与留学生共同提高课程质量,全英文授课的教学模式值得进一步提升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刘豫,周爱国,郭学锋.普通高校中双语教学的意义与方法[J].科技信息,2010,(12):41-43.

[2]冯晋豫,詹健.大学国际化水平评估指标的比较与分析[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5,(2):32-38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and Analysis:Lecturing in English for Oversea Master Students' Rock Mechanics Course

―With the Rock Mechanics Course of Oversea Master Students Majoring in Petroleum Engineering as Example

LI Shi-yuan1,FENG Jin-yu2,ZHANG Guang-qing1

(1.College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 of CUPB,Beijing 102249,China;

石化专业论文篇11

“金缕玉衣”案件中,几位权威专家收取了若干“评估费”。然后隔着玻璃柜走了一圈,就得出24亿的评估结果。这里有两个细节,一是“收费”,二是“估价”。按照常理,评估专家通过鉴评、鉴定的工作获得应有的劳动报酬无可厚非。但如果专家是为钱而估,评估的结果以及可能引发的后患不得不令人担忧。

花钱找专家:在奇石界,请专家评估也是普遍意愿。石界“进门易,精深难”的特点,使普通藏者常更依赖专家的评判。为数不少的收藏者认为,专家的好评可以让自己藏石的含金量增加,从而提高在这个圈子里的专业地位和知名度,提高石头的市场售价。事实也往往如此。有这样一个例子,一桌奇石宴,藏者本来的期望值是二十万,最终却以三十五万元的价格成交,卖价几乎翻番的原因,正是一张代表专家肯定的某石展颁发的获奖证书。用卖家的话说,“很多顾客看重这个”。这就难怪展会上总会有人为了一个金奖而争吵不休。

于是,催生了各种想尽办法请专家“点石成金”的行为。有石界专家透露,曾经受到藏者邀请,为其石头做出评估,并事先准备了“评估费”,而待评估的石头多不入流,更不值几个钱,却被藏者自己标出了千万高价。可见其目的已不仅仅是想要让石头升点值这么简单了。虽然最终这样的请求被拒绝,但试想一下,如果类似藏者的标价得到专家肯定,在圈内人看来或许只是一个新闻或谈资,但最终是否会操作成石界的“金缕玉衣”呢?正如业内人士所说,奇石是自然产物,是文化的体现和艺术的发现,它的价值评估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目前仅靠人的公信力及文化素养来评估势必会引起利益评估、花钱买鉴定的现象。观赏石的鉴评亟待一个系统的价值评估体系。

不专业的“专家”:赏石界不乏评估亿元的奇石,北京一家都市报这样介绍奇石“中国版图”:一块中国版图形状的葡萄玛瑙被估价9600万元,这是中国地质大学及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学会等单位主办的“中华奇石――葡萄玛瑙‘中国版图’珍品鉴赏评估会”上评出的价格。吸引眼球的无疑是“9600万”的天价,但业内人士发出这样一个疑问,评估结果出自宝玉石鉴定机构、地质专家,而这些并非真正来自石界的专家对奇石的认识了解又有多少呢?看似权威,却并不专业。于是有石友戏称,宝玉石专家评估观赏石,就像中餐厨子做西餐,会做饭和专业是两回事。如果评估再与利益挂钩,就如针对“金缕玉衣”案某评论员指出的那样,“有关专家说现在文物或者古董在鉴定的过程中,所谓的专家收钱是根据最后估值的1%至5%来拿的。因此,可以想象一下,这可就是鼓励很多专家把价值评估的越高,拿到的钱就越多,私心还是难免的。”

神话了的专家:专家似乎被神话了,难道专家的话就该全信,恐怕他们也会有评估的偏差。现实为我们列出了许多专家评估偏差的可能:除了金钱利诱下的妥协,还有碍于朋友情面,评估中假话不能说,真话不敢说。有些聪明的专家选择“回避”或“不做评论”,赏石界最常听到的评论就是“喜欢就好,要定价,还是到市场中去检验吧”;专家也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裹挟、被误导;专家更多专于学术上的研究,造诣上的权威,却远离市场。行业对专家有这样的分类:即所谓的学院派和市场派。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二者结合起来,势必会更科学更准确,这也是行业所期待的。正如上海著名理论家俞莹先生说的,奇石的评估需要理论体系与市场数据积累相结合。

24亿“量缕玉衣”是笑话,10亿帕奇石是什么?

“目前全世界最贵的中国文物,是2010年拍出的“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价格5160万英镑(约5.5亿人民币)。马未都说,10年前把‘金缕玉衣’估价24亿,这本来就是‘一个笑话’。”

看看赏石界的天价,过亿已不鲜见,然而市场上,实际成交能到百万的又有几例?某石展上,一位参展人展示的10张奇石照片,一律标价10亿元,他给出的解释是“玉有价,石无价”;网上还有这样一则消息并附有石头的图片:四川一块由绿泥石与绿泥石玉组合而成的三米多高的巨石,藏者标注为引领中国奇石文化的核心力量――中华黄帝石,标价9.5亿元。藏者说,它的唯一性、独特性决定了它的价格也应该是国内第一,绝不能有奇石逾越它的价格。24亿的“金缕玉衣”是个笑话,那10亿的奇石又算什么呢?不可否认。这些离谱的价格确实达到了制造眼球效应的目的,但好奇、惊讶过后,它又能留下怎样的影响呢?

石化专业论文篇12

    二、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