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49: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地理初一知识点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赤道周长:约 4万千米(坐地日行8万里,讲的就是地球的赤道周长)
读懂七年级上册P3图1.2,用图说出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用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登高可以望远
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
3、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轮船,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然后看到整个船身。
4、月食现象
2、经线(度)、纬线(度)特点及经纬网
列表比较经纬线的特点:
经线
纬线
定义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
并以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
地球仪的圆圈
要求能在图上判读
形状
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
圆,每条纬线组成纬线圈
长度
全部等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
向两极逐渐缩小为零
同度数的纬线,长度相等。纬度越大。纬线圈越小。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要求能在经纬网地图中应用
列表比较经度与纬度的区别:
经度
纬度
能力要求
度数起点线
本初子午线(00经线)
赤道(00纬线)
1、能在经纬网地图中读出经纬度。
2、判断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3、根据纬度判定五带
度数划分
东经00-1800
西经00-1800
北纬00-900
南纬00-900
度数变化
以本初子午线为界,越向东,东经度数越大;越向西,西经度数越大。
以赤道为界,越向北,北纬度数越大;越向南,南纬度度数越大。
代号
东经:E 西经:W
北纬:N 南纬:S
半球划分
200W、1600E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判定的技巧:
A、东西半球判定:从200W向东到1600E是东半球,从200W向西到1600E是西半球
B、南北半球判定:北纬北半球,南纬南半球
C、低、中、高纬度的判定:
纬度小于300为低纬度
纬度大于600为高纬度
纬度值为300-600为中纬度
D、纬度判定五带:(P12图1.20)
纬度小于23.50为热带
纬度大于66.50为寒带,北纬北寒带,南纬南寒带
纬度值为23.50—66.50为温带,北纬北温带,南纬南温带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现象:
地球公转、自转的比较:
地球运动
绕什么转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地理现象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一天(24小时)
昼夜交替(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四季的变化 五带的形成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的长短变化)
地球自转方向:
面对北极(或在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面对南极(或在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地轴与公转轨道保持66.50的夹角)
二分二至日比较:(P11图1.19)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日期
3月21日前后
6月22日前后
9月23日前后
12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位置
赤道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北半球昼夜长短
昼夜等长
白昼最长 黑夜最短
(昼长夜短)
北极圈内极昼
南极圈内极夜
昼夜等长
白昼最短 黑夜最长(昼长夜长)
北极圈内极夜
南极圈内极昼
五带的比较:(P70图4-22)
名称
气候特征
地理现象
热带
终年炎热
有太阳直射现象
南、北温带
四季变化显著
既无极昼、极夜现象,也无太阳直射现象
南、北寒带
终年寒冷
有极昼、极夜现象
第三节 地图
(一)、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注意单位要统一,1千米=100000厘米)
比例尺的大小看其值如1: 100大于1: 1000
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
数字式: 1: 100000
线段式: 0 1千米
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
文字式: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
比例尺大小与表示内容、范围的关系:对于图幅大小相同的两幅地图:
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
方向:
在地图上判定方向的方法:
A、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判定方向(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平行移动指向标)
B、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判定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C、既无指向标,也无经纬网的地图,根据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定
在野外确定方向的方法:
A、 指南针定方向:指南针平放,红磁针指向北,白磁针指向南
B、北极星定向:面向北极星的方向是正北方
C、太阳和手表定向:在中高纬地区,手表平放,时针对准太阳,时针与表盘中12点之间夹角的平分线所指的方向为南方。
D、树木定方向:在北半球,向南的一侧,树木茂盛或树的年轮较稀疏
图例: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P14图1.24中的常用图例要记忆)
(二)、等高线地形图:海拔和相对高度、识别地形部位
1、地面高度的计算(P16)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地形图的判读(P16)
识别地形部位:要求根据等高线特征,判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A、等高线弯曲部位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反之向低处凸出为山脊;
B、等高线重叠为陡崖;
C、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为鞍部;
D、闭合圈状的等高线中,数值表现为内高外低的是山顶,反之内低外高的是盆地。
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
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因此有了“丝绸之路”的美称。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西汉前期,人们发明了纸。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它的出现标志者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候,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他写的《史记》是我国历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秦汉时期,气势恢弘的秦始皇兵马俑反映出秦朝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生动地展现出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它是以步兵、车兵、骑兵组成的大型地下军阵。1987年,秦始皇兵马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大部分学生的“病根”,尤其是部分学困生上课精力很不集中,东张西望,讲小话,打瞌睡,或者做菩萨一动不动。我从初一开始,我就注重培养学生上课除了做笔记外,一定要看地图的习惯。记忆知识点也对应地图来记。
对初二的学生来说,临近生地会考,学生压力极大。我只能立足于课堂这块主阵地,紧紧抓住40分钟,尽量让学生多读、多写。下课时,人人必须完成课堂训练,交给老师后才能离开教室。课堂上抓紧分分秒秒,关注每位学生,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了。课后作业尽量减少,学生负担减轻了。
二、夯实基础,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基础是根本。没有基础,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抓好基础题,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出成绩。初二会考内容繁杂且琐碎,让学生将所有的考点背出来,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是不太现实的做法,对学生而言,记忆是一件看似简单可实际上最为困难的事。我首先采取“全面进攻”,把中考考点整理好,并在重要的内容下做好标记,印发给学生,每天布置任务,逐日检查。其次,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再次,重点难点各个击破。
扎实的基本功是应对考试的第一步,但仅仅记忆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会考的综合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更全,因此第二步就是针对会考题型进行有效训练。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关键是掌握解题方法。
三、培养兴趣,激发潜能。
初一上册地理难度较大,部分女生总认为地理难学,缺乏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有了动力。我坚持在每节新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大量的图片资料,不断刺激学生的视听效果。我还在教学中采用做些简单的小游戏、分组比赛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使课堂生动了、有趣了,学生自然而然就喜欢上这门学科了。
四、关注后进生的成长
后进生所占比例的大小程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成绩的提高。如何提高后进生的成绩?这是我们面临又一个棘手的课题。后进生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爱心、给予更多的理解,来驱散他们内心的孤独和自卑。初二的班主任在这方面也为我们出了很大的力气。一是安排成绩好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助;二是每天清查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三是与家长联系,要求家长配合;四是对于基础差的学生任课老师单独辅导。五是多给学生以信心与鼓励。
五、精诚合作,虚心学习
由于我是非地理专业的老师,专业水平不如同行两位老师。于是我主动向他们学习、请教,对教学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共同探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我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虽然我是有着明确目标,也朝着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前进,但还是有些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该更细,更实,更好。
八年级地理教学总结与反思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大部分学生的“病根”,尤其是部分学困生上课精力很不集中,东张西望,讲小话,打瞌睡,或者做菩萨一动不动。我从初一开始,我就注重培养学生上课除了做笔记外,一定要看地图的习惯。记忆知识点也对应地图来记。
对初二的学生来说,临近生地会考,学生压力极大。我只能立足于课堂这块主阵地,紧紧抓住40分钟,尽量让学生多读、多写。下课时,人人必须完成课堂训练,交给老师后才能离开教室。课堂上抓紧分分秒秒,关注每位学生,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了。课后作业尽量减少,学生负担减轻了。
二、夯实基础,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基础是根本。没有基础,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抓好基础题,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出成绩。初二会考内容繁杂且琐碎,让学生将所有的考点背出来,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是不太现实的做法,对学生而言,记忆是一件看似简单可实际上最为困难的事。我首先采取“全面进攻”,把中考考点整理好,并在重要的内容下做好标记,印发给学生,每天布置任务,逐日检查。其次,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再次,重点难点各个击破。
扎实的基本功是应对考试的第一步,但仅仅记忆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会考的综合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更全,因此第二步就是针对会考题型进行有效训练。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关键是掌握解题方法。
三、培养兴趣,激发潜能。
初一上册地理难度较大,部分女生总认为地理难学,缺乏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有了动力。我坚持在每节新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大量的图片资料,不断刺激学生的视听效果。我还在教学中采用做些简单的小游戏、分组比赛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使课堂生动了、有趣了,学生自然而然就喜欢上这门学科了。
四、关注后进生的成长
后进生所占比例的大小程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成绩的提高。如何提高后进生的成绩?这是我们面临又一个棘手的课题。后进生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爱心、给予更多的理解,来驱散他们内心的孤独和自卑。初二的班主任在这方面也为我们出了很大的力气。一是安排成绩好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助;二是每天清查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三是与家长联系,要求家长配合;四是对于基础差的学生任课老师单独辅导。五是多给学生以信心与鼓励。
五、精诚合作,虚心学习
由于我是非地理专业的老师,专业水平不如同行两位老师。于是我主动向他们学习、请教,对教学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共同探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我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虽然我是有着明确目标,也朝着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前进,但还是有些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该更细,更实,更好。
八年级地理教学总结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