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经济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0 14:50:05

粉丝经济论文

粉丝经济论文篇1

[DOI]10.13939/ki.zgsc.2017.12.079

粉丝最初主要是对一些追星族的称呼,在体育和流行音乐领域分布较为广泛。但是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转型,文化朝着更加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粉丝的含义逐渐扩大,朝着其他领域拓展。粉丝除了在精神上会为偶像提供一些支持,也会付出一些经济方面的实际行动,由此便产生了“粉丝经济”。我国粉丝追星的现象一直都存在,真正将这种模式推向高潮的是2005年《超级女声》节目的出现,由此,我国的“粉丝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1]尤其是近年来,跨媒体“粉丝经济”不断发展,多部现象级的网络小说被改编为电视和电影,创造了收视和票房神话。跨媒体“粉丝经济”之所以能够发挥如此大的作用,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具备多方面的优势,使得“粉丝经济”的发展突破了行业之间的限制,粉丝群体也变得越来越壮大。

当今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都十分可喜,想要在新媒体环境下稳操胜券就必须在“粉丝经济”的发展中把握好机遇。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要为广大的民众创造最大的优惠。粉丝正是这些民众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之所以力量大就是因为他们所沿用的消费模式已经成为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经济发展的主要生财之道。预计到2017年底,网络经济整体规模将会超过17000亿元。[2]因此,必须认清当前“粉丝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内在机制,从而能够进行更好的应对。

1 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90年代,我国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截至现在,我国市场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传统的媒体集体遭遇到新媒体的冲击,甚至出现了“眼球经济”等相关的说法。当前,互联网技术和社交网络的发展,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始朝着“粉丝经济”的发展方向转移。我国社会中的信任体系和价值体系也在逐渐被重构。就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而言,是以互联网的发展为基础的。从互联网的产生到现在,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分别是信息互联网阶段(Web.1.0)、服务互联网阶段(Web.2.0)、移动互联网阶段(Web.3.0)、智能互联网阶段(Web.4.0)、物联网阶段(Web.5.0)。[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互联网的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经济开始进入到流变的状态。可以认为,除了核心价值之外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被卷入到流变的环境之中,不少新的商业模式和业态都不断出现。

2 “粉丝经济”相关概念阐释

2.1 粉丝概念解释

粉丝,是从英文单词“fans”中音译过来,是“fan”的复数形式。英文单词“fan”的本义就是狂热分子,最早这个词语被应用在体育领域,描述的是狂热的棒球队支持者。后来随着电影的出现和发展,人们开始将“fans”与“film”结合在一起,进而形成了“影迷”一词。“粉丝”一词最早是在台湾的娱乐圈出现,将喜爱某个明星或者偶像的一群人称之为某个偶像的粉丝,更是成为了时尚的代名词。[4]由于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作用的逐渐强化,尤其是新媒体的产生,营销思维的关键词也逐渐演变为关联性、创造性、沟通性和体验性,更有人提出了“得粉丝者得天下”的口号。当今社会,粉丝并不是普通的消费大众,也并不是不理智的品牌追随者,他们自身具有独特的情感纽带。真正的粉丝和产品、服务之间都有着不同的故事经历或者是存在隐形的情感纽带,并不是冷冰冰的商业关系。

2.2 粉丝文化的含义

粉丝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比如视觉文化、大众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等。粉丝和媒介之间也呈现出新的复杂格局。[5]第一,粉丝之于媒介,粉丝是媒介所推送产品的主要消费者和受众,他们可以参与到媒介传播的过程中,也可以起到反馈的作用。第二,媒介之于粉丝,粉丝需要依赖媒介作为彼此交流的平台和连接彼此关系的纽带,这样才可以推动粉丝文化的产生。第三,粉丝文化具有典型的传播特点,也具备文化、经济和政治等多个方面的价值。

2.3 “粉丝经济”的含义及特点

2.3.1 “粉丝经济”的概念界定

关于“粉丝经济”的相关概念,在《粉丝经济》这本书中对其做出了明确的界定,粉丝经济主要是在信任关系的基础上,以粉丝参与的品牌社群所开展的商业经营行为。[6]概念中所涉及的关键词主要有信任、商业经营和社会资本、参与等。关于这个概念有的评论家认为过于拗口。如果从更加通俗的角度来理解粉丝经济,就是指要以一群人的信任为基础,然后去兑换相应的商业价值。

这就涉及“粉丝经济”中信任的含义,粉丝对于自己所崇拜的人或者是所信赖的人,就会自觉将自己所享有的权转托给他们,自愿自觉地将其让渡给后者。[7]比如一群人在餐桌上点餐,会把思考点哪种菜的权利让渡给更会点菜的人,不必每件事情都要进行独立的思考。当前社会粉丝所存在的积极意义正在被最大限度的挖掘,其含义也远远超出了娱乐的范畴。粉丝不再只是明星和艺人的专属,不少产品或者是服务也拥有一定的粉丝,进而实现聚拢粉丝的目的。

2.3.2 “粉丝经济”的本质特征

从本质上来说,“粉丝经济”是一种精神方面的消费。粉丝所指的就是比较狂热的追随者。“粉丝经济”主要是通过对粉丝情绪进行影响,进而引导或者主导营销。粉丝经济就是要充分挖掘粉丝对品牌所产生的信赖或者信任来实F经济价值。所以从本质上而言,粉丝经济强调的就是精神和情感方面的追求,并非是单纯的利益驱动。而粉丝经济的发展则是需要以粉丝的情感作为发展经济的商业基础,通过对粉丝价值的开发,产生经济收益和商业价值。所以“粉丝经济”所看重的未必是产品,而是人心。

2.4 “粉丝经济”主要模式

2.4.1 明星经济发展模式

大众媒介的发展,尤其是当前新媒体的发展催生了大量的歌手、演员和网络红人。明星经济发展型的“粉丝经济”模式主要是以偶像明星作为发展的核心。粉丝的另一个称呼,即追星族,这是我们所熟知的。粉丝对于自己所喜爱的明星必然会进行大量的投入,不但包括精神和心理层面,也会上升到消费层面。尽管消费的行为有高低之分,但是他们依然热衷于购买和明星相关的产品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如,郭敬明的小说粉丝,就会花费时间和金钱去观看《小时代》系列电影,而韩寒的粉丝也会观看《后会无期》等相关电影。他们之所以能够实现作家到导演的完美转变,必然离不开广大粉丝的支持。

2.4.2 IP运营模式

IP原意指知识产权,而IP运营模式则是围绕着一部人气比较高的作品开l一系列的电视剧、电影和游戏、动漫等。[8]知识产权从字面上来看属于法律层面,但是从其所表现出的意义来看,则是更侧重于经济文化层面的表达。比如湖南卫视以快乐中国为核心所打造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等,都创造了良好的收视率,但是湖南卫视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围绕着一些优秀的内容,开展IP模式运营。其中《爸爸去哪儿》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此档节目是以萌娃加星爸的组合模式为主,通过对父子或者父女之间互动的展现,呈现出一个冲突和温情并存的叙事文本。这个节目不但可以吸引明星自身的粉丝,而且也可以产生新的粉丝,更是引起不少人对于该节目的热烈讨论。随着此档节目的热播,湖南卫视推出了同名的游戏,在该档节目上线第一日,下载量就已经超过了百万。综艺节目结束之后,即刻开展同名电影的拍摄,之后又开发相关的周边产品,由此看出,《爸爸去哪儿》已经变成了一个具备强大经济价值的内容IP,不但实现了向其他行业的拓展,而且也顺利地为下一季的复制化生产奠定基础。

2.4.3 合伙人商业模式

合伙人商业模式主要是以社群作为核心,而粉丝正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社群,他们因为对于同一种事物或者人的迷恋而聚集在一起,因此也具备了比较强烈的情感连接,进而使粉丝的经济产业链得到延长。[9]社群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但是社群商业的形成则是需要借助于其他的载体,比如媒体、商业机构和粉丝等。合伙人商业模式正是以此作为核心,汇集多方面的资源和力量,进而构建出共赢的产业发展模式。

3 新媒体环境下跨媒体“粉丝经济”的发展趋势

3.1 从对粉丝需求的满足到对粉丝追求的引导

与“粉丝经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用户经济”。在之前“用户经济”时代,企业需要完成整个产品的营销阶段,而用户自身则是处于理性消费中。整个过程中用户和企业都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为根本。在进入到“粉丝经济”发展阶段之后,用户也会参与到企业营销的过程中,进而演变成更加优质的目标消费者。某个产品或者服务的粉丝,往往会对这个品牌产生一定的情感,而且具有很高的忠诚度。从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未来的商业发展模式必然是“粉丝经济”。比如,近两年由网络小说所拍摄的电视和电影,如《微微一笑很倾城》,电视和电影都进行拍摄,并且效果良好,这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粉丝对原著小说或者是作者顾漫本身的认可度。

3.2 从对粉丝圈子的经营到对粉丝社群的经营

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为营销的变化提供了保障。“粉丝经济”以情感作为关联的基础,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成为了比较受人欢迎的模式。粉丝热潮的出现也使不少商家观察到其中蕴含的消费力、创造力和生产力,纷纷加入到粉丝经济的浪潮之中。“粉丝经济”从本质上来看并不是一种个体经济,而是一种圈子经济,可以根据某些特定的标准,以某个中心将不少小的圈子整合起来。通过手机、微信或者微博等在这个圈子之内开展一些关于服务、产品和信息的活动。此种经营方式一般是需要依托大众对于流行事物的追捧和认可,对潜在客户的相关信息进行直接接触。比如当前比较热门的“百度贴吧”就已经成为了“粉丝经济”发展的主要根据地,截至2014年,百度贴吧的注册用户就已经超过了10亿。[10]

3.3 众包、众消和众筹之间的转换

众包以用户生产内容为主,众消则是以用户消费产品为主,众筹则是以用户募集资金为主。[11]粉丝不仅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因此“粉丝经济”也就是以互联网作为发展基础的产消合一模式。众筹最早进入到我国并引起广泛反响是在2014年,京东推出“凑份子”活动;之后腾讯推出“娱乐宝”等活动,“粉丝经济”下的又一个潮流兴起。众筹模式在行业人士看来表面上是圈钱,但实际上是为了吸引人心,也就是圈人。国外的不少众筹网站已经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比如唱片、演出和电影等都有专门的众筹网站。

3.4 从C2C模式转向了FFC等模式

和其他的经济相比,“粉丝经济”具备了不少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品质体现出明显的草根性和平民化,这样正是“粉丝经济”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主要原因。第二,价钱较低,比如当前网购火爆,主要是由于低价因素。第三,体验较好。基于超低的价钱和较好的品质,也会给人们带来比较好的体验。最初的“粉丝经济”所依赖的是单纯的C2C模式,即顾客和顾客之间所开展的交易活动,本质上就是将实际生活中的跳蚤市场搬到了网络上。之后随着网络的稳定不断发展,B2C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但是工业化的发展必然会从大规模的生产走向大规模的定制,企业也直接地接入到销售中,由此产生了FFC模式(工厂+粉丝+顾客)。

4 新媒体环境下跨媒体“粉丝经济”的内在机制研究 近年来,文化消费市场中,由“粉丝经济”发挥作用所产生的良好效果比比皆是。比如《何以笙箫默》《盗墓笔记》等被改编为电视剧和电影,获得了双赢的战绩,这不仅需要原文的精彩更需要各种媒体背后市场中主导者所发挥的作用,当然也离不开各个商家积极对多方资源的调动,他们不仅对明星文本进行整合,而且也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粉丝活动,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在多重力量的作用下推动“粉丝经济”的发展。

4.1 诱导粉丝进行非理性的消费

“粉丝经济”中任何一种消费活动都需要建立在充分信任的基础之上,这种信任不仅是一种心理现象更是一种社会和经济现象。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信任是开展一系列经济活动的基础,但是在“粉丝经济”中则是存在一种特殊的信任机制。

4.1.1 以特殊“血缘”关系作为纽带诱导消费

信任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一般信任和特别信任。[12]前者主要是以规则和制度作为约束,进而建立起的一种信任关系;而后者则是以血缘关系或者社会关系作为基础建立的信任关系。粉丝之间的信任关系所呈现出的特点,应该将其归属为特别信任,因为他们所产生的信任并未受到相关制度和规则的约束,完全是由他们自身所产生的,和那种血缘无条件的信任有些相似。

通过对一些改编为电影、电视的热门网络小说作者和作品的评论来看,不少观看电视和电影的人都是对于原作或者作者、电视剧中某个演员具有充分的信任才选择观看。比如《何以笙箫默》的一系列作品中就明确体现出这种超强的粘连度。有粉丝指出:“我已经收藏了六个版本的《何以笙箫默》了”,也有粉丝表现出了对于被粉对象无条件的追随和喜爱。被粉对象和媒体形式的叠加,粉丝的忠诚度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

4.1.2 以粉丝非理性信任保证跨媒体消费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一般信任都具有感性和理性。粉丝对于自己所粉对象则是表现出强烈的非理性信任,甚至愿意让渡自己的一部分权利给对方。正是这些能够被“利用的粉丝”成为了“粉丝经济”中消费者。[13]在《盗墓笔记》电影版和电视版的播出过程中就有一部分鹿晗和杨洋的粉丝充分表现出对于被粉对象的非理性信任。就平常人而言,从对某个事物的喜爱到产生经济消费活动一般需要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而粉丝的这种非理性信任会将这个过程进一步加快。

4.1.3 以唤起集体记忆引导粉丝跨媒体消费

在实行跨媒体粉丝经济活动之前,想要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利益就必须使粉丝进行成功的跨媒体迁徙,唤起他们的集体记忆。[14]将原著粉丝进行跨媒体迁徙做得比较成功的是电视剧版的《何以笙箫默》,网络版的小说虽然已经收获了大量的受众,但是电视剧在播出之前就对粉丝进行了大规模的跨媒体迁徙。比如在开播之前曝光了六张电视剧中的剧照,然后让网友参与互动,以剧照为基础,回顾小说中的剧情。在这个活动开展一周之内,就已经有两千万的受众参与其中。对于大部分的原著小说粉丝而言,不少小说对于一些比较经典的场景会有较为深刻的印象,在实现跨媒体转移的过程中可将这些集体记忆进行转移,以此实现更大的效益。

4.2 建立明确粉丝组织,提高自我身份认同感

4.2.1 提高粉丝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新媒体的产生出现了不少的社交平台,如微博、贴吧。在实现跨媒体转移之前需要对粉丝的身份进行明确的界定,比如开设官方的微博或者是贴吧,让粉丝积极地参与到一系列的互动中,分享相关的剧集信息,观剧感受等,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他们的集体归属感和认同感得到提升。

4.2.2 开展相关粉丝活动,推进粉丝经济发展

在开设了官方的微博和贴吧之后,需要为粉丝的消费活动进行相关的活动策划,对粉丝的消费行为进行诱导。比如以投票的形式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人物角色,或者是以T豆的形式来进行投票,T豆并不是免费获取,而是需要花费一定的金钱。活动过程中需要以相关的礼物作为奖励,这些礼物也成为了“粉丝经济”新的增长点。

4.3 充分发挥叠加效应

叠加效应发挥之前需要具备良好的明星文本基础,这主要指的是各种各样受到粉丝喜爱的文本形式,比如电视节目、网络小说等[15]。跨媒体“粉丝经济”之所以能够在各种市场活动中取得良好收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各种明星文本实现了良好的整合,将叠加效应发挥到最大。比如《小时代》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在这个产品中包含了粉丝关注的若干个对象,如电视剧中的李易峰和电影版中的杨幂,粉丝对于产品的情感和信任程度也会进一步加深,进而产生“1+1>2”的效果。这就是叠加效应的发挥。

4.4 发挥新媒体的作用

传统媒介是“粉丝经济”发展的基础,新媒体的产生和崛起则是为其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营销方式的整合提供了条件。

4.4.1 虚拟社区作用的凸显

粉丝最早是以歌迷会或者后援会的形式呈现的,主要是实体粉丝开展相关的活动。但是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运行成本的限制,只有极少数的粉丝才会进行长久地参与和追随。互联网的出现为“粉丝经济”提供了虚拟社区,提高了参与的便利度,便于聚集大量的粉丝,使线上线下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实现虚拟和现实之间的良好转化。粉丝虚拟社区中所开展的活动很多,“粉丝经济”也正以此种方式发展着。

4.4.2 互动平台作用的发挥

新媒体传播摆脱了传统媒体传播中的局限性,自身具有更好的双向传播功能,避免了传播者无法获取传播效果的限制,和受众之间实现了双向交流。粉丝基于对被粉对象的喜爱,互动的愿望更加强烈,他们对于自己喜欢的对象并不局限于精神上的喜爱,而是更愿意和身边有着相似爱好的人进行分享。比如当前比较热门的“弹幕”,就是粉丝在观影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感受进行实时的分享,这种评论方式不但可以让不同的受众产生众多人一起观看的感受,而且让相关的剧作方获知受众对作品的态度。

4.4.3 明星微博的人际营销

人际营销具有更高的亲密性和可靠度,所以往往取得的效果会更好。比如顾漫、南派三叔等作者会在微博上与自己作品相关的信息,不少读者看到这些信息会异常兴奋。在电影或者电视剧剧作方的帮助下,原著作者和粉丝一起等待电视或者电影显示是“别有用心”,这正是利用明星本人的人际营销活动。

5 结 论

“粉丝经济”源于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呈现出新的活力。近两年跨媒体“粉丝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本文对跨媒体“粉丝经济”的发展和一些成功案例的内在机制进行了研究,希望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康化.粉丝消费与粉丝经济的建构[J].河南社会科学,2016(7):72-78.

[2]汪琦玲,曹正勇.数字化时代下粉丝经济对中国动漫衍生品产业影响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16):244-247.

[3]陈守湖.IP出版的考察――流行文化、粉丝经济与媒介融合[J].出版发行研究,2016(4):19-22.

[4]王肃会.粉丝经济时代的微博营销――以电影的微博营销为例[J].科技经济市场,2015(12):82-83.

[5]张亚萱.社交媒体时代的“粉丝经济”及其营销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传媒学院,2015.

[6]邓惟佳.跨媒体“粉丝经济”及其形成机制研究――以现象级《何以笙箫默》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5(11):17-23.

[7]蔡骐.社会化网络时代的粉丝经济模式[J].中国青年研究,2015(11):5-11.

[8]杨玲.粉丝经济的三重面相[J].中国青年研究,2015(11):12-16.

[9]李嘉欢,商建辉.社交媒体的粉丝经济探析[J].新闻论坛,2015(5):17-19.

[10]肖M,高森宇.社会化网络中“粉丝经济”的营销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10):118-121.

[11]林小桢.浅析粉丝经济的发展[J].时代金融,2015(3):8-9.

[12]李文明,吕福玉.“粉丝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36-148.

粉丝经济论文篇2

然而,即便这样,淘宝网“爱碧丽旗舰店”的月销量也将近五百。翻看了几个网友评价,“感觉像在做梦一样,我也有疯狂的时候,终于拿到偶像小志亲手制作的产品,拿到手上是那么的沉重。”“不管有没有效果,就当是支持小志和小小志了!就当纪念我学生时代的追星梦!那时不会花那么多钱买明星代言的产品!!小志 ,鉴证我们的成长!”

从最早的日本明星经纪公司最擅长的粉丝规划到后来逐渐普遍的粉丝经济,可以说,粉丝经济撑起了娱乐圈的大半壁江山。

在娱乐圈早已享受粉丝的奉献多年之后,六间房秀场终于明确提出了“粉丝经济”这个概念,与此同时,“粉丝经济”开始跨界蔓延,从乔布斯的“果粉”到雷军的“米粉”。抱着“有钱大家一起赚”的态度,各行各业纷纷着手培养自己的专属粉丝,纷纷将手伸向了粉丝的口袋。又或者,是现在社会的浮躁让大多数人缺少了信仰,缺少了追求,于是,当一个“伪信仰”在向他们招手的时候,他们立刻前仆后继地送上钞票,取悦他们的“信仰”,也满足自己的空虚。

(好吧,跑题了,回来)

凯文・凯利在《技术元素》中提出了“一千铁杆粉丝”的理论―创作家,如艺术家、音乐家、摄影师、工匠、演员、动画师、设计师、视频制作者,或者作家,换言之,也就是任何创作艺术作品的人,只需拥有1000名铁杆粉丝便能糊口。这个理论几乎被奉为“圣经”在四周传诵,这个理论也将“粉丝经济”真正带进了2.0时代,一个更“剥削”的时代。

说到造星、粉丝经济,最被认可的起源是日本的明星经纪公司,他们成熟的造星机制也带动了粉丝经济的开端和发展。而事实上,硬要追究起源,也可以说源于中国的。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意见领袖(当然是正面意思)孔子,就是粉丝捧红的。孔子粉丝三千(都是铁粉),“大V”就有七十二个,孔圣人“述而不作”,叹口气都有人疯狂转发。粉丝们因为太崇拜孔子,不仅交学费、送腊肉,还帮老师出书―《论语》就是粉丝们搜集孔子日常一言一行加工而成的。按照“一千铁杆粉丝”的理论,孔子光是依靠这三千铁粉就可以活得很滋润了,放在现在,孔子就是最成功、最伟大的自媒体,粉丝的贡献加上闻风而来的广告,这小日子就不只是滋润了。

孔子之后无圣人,至少此后的很长时间,没有出现巨大影响力的。直到动荡时期的政治崇拜,出于对稳定幸福生活的追求,中国人对能够拯救他们出水火的政治人物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崇拜,即便是在树根都很难吃到的年代,依然能奉献出小米。这个时候的“粉丝”是凝聚力最强大的,也是最无私的。

慢慢的,或许是从历史中得到的启示,娱乐圈最早瞄准粉丝经济。某年的春晚,赵丽蓉向全国观众“宣告”第57个民族的诞生:追星族。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首次将“Fans”音译版“粉丝”推向大众视野,而在《现代汉语词典》还来不及收入这个新译词的时候,粉丝已经如多米诺骨牌的态势蔓延其领域―粉丝效应、粉丝文化、粉丝经济……他们汇成了蔚为壮观的粉丝河流。

其实准确来说,早期的粉丝经济还不能成为“经济”,只是局限在经纪公司的运作中,只是围绕着明星产生的小范围的产业链。而这小范围却非常可观了。以造星鼻祖日本最大的经纪公司之一杰尼斯家族来说,除了明星唱片、演出、广告代言之外,各类粉丝组织的收入是公司收益的重要来源。为了将粉丝“一网打尽”,杰尼斯有高招―杰尼斯的明星每年都会开演唱会,而演唱会是粉丝近距离接近偶像的最好机会,但是杰尼斯艺人演唱会的门票基本不对外销售,只有他们粉丝会的会员才有机会通过抽奖的形式购买到门票。而粉丝要想加入粉丝会,首先就是缴会费。按照杰尼斯艺人的火爆程度,光会费,杰尼斯每年就能进账上百亿日元。

除了唱片、演唱会等“常规”收入,这条产业链上聚集了所有能够想到可销售的产品,挥舞的荧光棒,也是消费的指挥棒。他(她)们付出金钱、付出时间、付出热情,能得到些什么呢?他们心甘情愿地成为这条产业链上唯一的贡献者,不花钱的粉丝就是没有价值的粉丝,他们不愿意成为没有价值的人,于是,经纪公司满心欢喜地成全了他们。来看一组数据―通过一个粉丝Nina的消费来看整个粉丝产业链的收入。

几乎没有一条产业链像粉丝产业链一样不对等却无争议,也没有一条产业链像粉丝产业链一样没有足够的盈利模式却一直稳赚不赔。所以,一众明星,各路经纪公司开始试图扩宽这条产业链。美名曰,GDP居高不下,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粉丝产业链上的产品也要跟得上GDP的走势。

最“脑残”―谁管配置,是“庚”就行

关于庚饭,有这么一个“传说”―在某电影节上,《大武生》会上有不少记者,一位庚饭拦住记者,递上一个小小的礼物袋,然后一个90度深鞠躬:“请多关照韩庚!”一网友戏言:“韩庚啊,这可是一群折翼的天使啊,请善对!”

为了“善对”粉丝,韩庚推出了“庚Phone”,一款深深刻上韩庚印记的手机,而除了韩庚的印记,它几乎不能称为一部手机。

2013年11月13日,韩庚亲临庚Phone会现场,像乔布斯一样向粉丝们阐述这款手机的相关设计理念。11月19日下午14点09分,庚Phone在亚马逊独家首发,首批为5000台的限量黄色版本,售价为2780元。2780的价格高了吗?截至当日下午15点27分12秒,“庚Phone”限量黄色版已经售罄。与此同时,还有不少粉丝因为没有抢到而稍显懊悔。庚饭不差钱。

无论是硬件还是配置,从各方面来说,明星定制手机对整个手机行业来说就像跳梁小丑一样,不过正如郭敬明所说,现在的社会就是“小时代”,每个时代都有一个“小世界”,那个世界里面的人和外面的人是相互不理解的。粉丝经济说到底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模式,只要还有那么多喜欢韩庚的人,庚Phone就有它存在的价值。对了,郭敬明的电影《小时代》同样也是“脑残粉”的产物。

最“接地气”―坡姐在马兰坡的创业

“我是马栏山的坡姐,只有我最欢型。”这是谢娜主持《快乐大本营》的“名言”。凭借着《快乐大本营》的强大收视,“欢型”成为流行语,颇有商业头脑的坡姐迅速将“欢型”注册,成为“欢型”潮牌的老板。据在线问卷调查机构“问卷星”的调查显示,“欢型”的买家中大部分都是谢娜的粉丝。

将粉丝变成目标客户,是很多明星创业选择的便捷之路。以“欢型”来说,其品牌风格以轻松有趣为主,适合学生群体,因为谢娜通过《快乐大本营》积累的粉丝多为学生群体。再加上明星再宣传推广上具有天然的优势,“欢型”开业的时候,谢娜发了条微博,三天时间,这条微博的评论数就超过10万条,转发超过6万条,在当时创下微博纪录。不花一分钱,就让10万人关注自家网店,这是明星才有的优势。

最“气人”―厂花不卖身不卖艺卖消息

脸蛋?身材?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能为明星带来一本万利甚至无本万利的经济利益呢?陈坤为大多依然停留在“卖身卖艺”原始阶段的明星做出了一个好示范。这位专注于研究烟熏妆和“行走的力量”的励志哥,推出了以自己命名的会员制微信平台。

“缴纳18块钱,就可成为陈坤微信平台月会员;168块可成为陈坤微信平台年度会员”。也就是说,陈坤的100万粉丝中,只要有10%铁杆粉丝,每月至少就能获得1680万收入。通过这一平台,粉丝们不仅可以看到有关陈坤的新闻、写真、书籍、音乐、语音回复,还可以与其他的粉丝交流有关偶像的话题。此外,粉丝还能在这一平台优先得知有关陈坤的新电影、新电视剧的讯息,以及率先购买T恤、纪念品等偶像衍生品。

陈坤的这一举动引发了热议,有人称微信进入了明星粉丝大举进攻的“非正常”状态,有人吃明星的醋:“凭什么他们做什么都这么简单”,也有人言简意赅“人气是第一生产力”。很显然,陈坤的这招“潜龙在天”,就是活用“粉丝经济学”的典范。

这是一个几近完美的盈利模式,而如此完美的模式却仅仅适用于娱乐圈,其经济版图仍局限在娱乐圈,那实在是太可惜了。粉丝所贡献出来的庞大“钱”景让各大商家有理由相信,即便是娱乐圈玩腻的模式依然有其无与伦比的剩余价值。而打破这一版图局限的又是谁呢?

跨界1:科技圈从果粉到米粉

无论是乔布斯还是“果粉”,都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有很多人在研究“苹果成功学”,在乔布斯去世后,这些研究者越来越难窥见其成功之道,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结论是―苹果的成功不仅仅跟产品和CEO有关,也跟庞大的粉丝群有莫大的关系―他们是全球最大的自发组织,这个组织没有金钱污染;他们默默为苹果宣传,而却不曾赚得一分钱;他们有一个信仰,他们相信苹果,也许可以说是有些盲目,或者有些疯狂,他们喜欢叫自己 “果粉”;“果粉”的疯狂是苹果首创,也是苹果最大的财富,带给苹果最直接的就是一年1565亿美元(2012财年报数据)的营收。

国外有乔布斯,有“果粉”;国内有雷军,有“米粉”。

小米自诞生之日起就充满了争执,尤其是以“中国乔布斯”自居的创始人雷军,雷军“山寨”了苹果的营销模式,从个人崇拜到饥饿营销。虽然受到诟病,但也确实积累了庞大的粉丝群。2011年雷军还举办了一场“米粉节”,据参与者形容,现场的气氛已不是狂热两个字能形容的,当然,这种狂热也体现在小米的销售上,光是小米的配件商城去年的销售额就达到6亿元,一个让人无法忽视的数字。雷军在会上常常高喊“因为米粉,所以小米”,这不光是一种装腔作势的口号,其实体现的就是小米的商业模式所在―一个围绕着粉丝所产生巨大的生意,不断促进“真粉丝”的增加,然后再从他们身上变现。简而言之,就是粉丝变现。

跨界2:文化圈粉丝阅读成为新面貌

“后援会”在意不是娱乐明星的专属,就像“粉丝经济”也不再是娱乐圈的专属一样。几乎每一个网络作家都有自己的“后援会”,粉丝们会为了自己的偶像购买他们的作品,也会为了偶像大打口水仗,而他们的行为都与文学无关。有人说,现在的文学已经演变成“粉丝阅读”―“粉丝们哪管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们写得好或不好,粉丝们只认署名权。”

郭敬明无疑是这场粉丝阅读的热潮中最成功的作家之一,扛着青春文学的大旗,郭敬明说一句话,无论是褒是贬,是赞美是揶揄,总能激起千层浪,而在今天,没有人能否认,关注就等于影响力。事实上,郭敬明模式正开始被普遍应用于对年轻的网络作家的包装中。某网络作家曾揭秘了一些“门道”:当一个网络作家签约后,公司会根据其本身的风格以及论坛、贴吧、博客上读者的反馈为作家制定一种“路线”,“比如说,网络上读者对这个作家最多的印象是校园风的,公司便会让作家尽量往这个风格上靠拢。”一切以粉丝为中心,这就是文化圈的粉丝经济。

跨界3:草根群体自媒体的集体爆发

六间房是最早明确提出“粉丝经济”这一概念的。

很多草根歌手在实时演艺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忠实粉丝,六间房提供了一个平台给这些草根群体粉丝通常会通过购买鲜花等虚拟礼物来表达对主播的喜爱,在节日和歌手生日等特定时期礼物的消费尤为活跃,据统计秀场的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最高可达1000元人民币。

当下最流行的自媒体,其模式和六间房的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处。微博、微信等为有点文化、有点见识的草根群体提供了平台,他们利用这个平台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特长,吸引对口的粉丝,然后他们会尝试各种能够将粉丝变现的方法,比如“丝青年”潘越飞凭借几篇“接地气”的稿件,粉丝多点了几点赞,于是,潘越飞就成了自媒体江湖最不可思议的变现―加盟搜狐IT任主编;主持人专业的罗振宇推出一个《罗辑思维》,然后办了个活动,若说活动内容,纯属胡扯,却在半天内入账160万,于是,罗振宇就成了自媒体行家,到处做关于《自媒体是怎么炼成的》演讲,演讲中继续吸收粉丝,可以想象,如果罗振宇再办个依旧胡扯的活动,也许会是1600万的进账。

可以说,发展至今,在赚钱能力上,粉丝经济这个模式无可挑剔;而在尺度把握上,粉丝经济却很容易过火,无论娱乐圈还是文化圈,只要一过火,就很容易引起反感,林志颖的“爱碧丽”就是典型案例,过犹不及,狂热与理智需要冷思考。

>>粉丝图谱

粉是一种职业精神

也许真的像辜鸿铭先生所说的那样,认得荣誉感可以催生一个美好的世界。许多粉丝在实践着这一点,他们的决策很民主,行动有效率,财务很透明,在他们的眼里,粉是一种职业精神。

不疯狂,不粉丝

粉丝经济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2

随着粉丝文化的日益发展和成熟,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均看到了其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商机潜力,他们纷纷投身到粉丝群体构建和粉丝经济创收的队伍当中。虽然有些企业已经有通过粉丝经济的成功获利,但更多的企业是在其间不得要领,收效甚微。笔者认为粉丝经济的发展必须着眼于自身状况和社会市场环境,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逐一解决,才能实现粉丝经济的长足发展。

一、粉丝经济概述

粉丝经济是近年来由粉丝文化催生出的新型经济形式,是基于粉丝和被关注者之间关系形成的经营创收行为。从粉丝经济的特性来看,首先,粉丝经济中忠诚度的纽带作用极大提升了企业或商户对于消费者的吸附性。其次,精神情感消费在粉丝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是维系粉丝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在粉丝经济发展当中的主要目标和方向。

二、我国粉丝经济的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应用普及,我国粉丝文化不断发展壮大,进而催生了粉丝经济的发展。从早期的《超级女声》产生的草根明星粉丝群体并催生的粉丝经济,到苹果粉丝彻夜排队购置新款手机产品,再到最近的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大热,进而引发的粉丝收视效应,充分展现了我国粉丝经济的发展脉络。

就我国粉丝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一方面娱乐和影视文化中的粉丝经济仍热度不减;另一方面,体育、科技等领域也逐渐发展起粉丝经济,影响并波及到其它行业当中。

三、企业在发展粉丝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一)粉丝经济基础构建不到位

在发展粉丝经济中,我国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即为粉丝经济基础搭建不到位,导致粉丝粘性不足,使其未来发展缺乏足够保障。粉丝经济的构建基础在于顾客关系营销中的“增加社交利益”和起到精神引领作用的企业代言人的选用。目前许多企业往往忽视这两大方面的具体落实,一味通过增加财务利益吸引用户,并力图通过利益手段将其转变为粉丝。如过分倚重微博和微信平台举办抽奖活动或直接派发礼物,或直接通过广告轰炸达到自身营销目标,而缺乏与用户的情感沟通,未能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有内容、有价值的信息。再者,只有少数企业家能够被有效打造成“乔布斯式”的企业代言人,一呼百应。绝大多数的企业缺乏这个构建粉丝经济的基础。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缺乏精神情感的互动,也就难有粉丝的忠诚。

(二)“聚粉”的产品力不足

当下有很多企业在通过企业代言人的某种“情怀”的人格魅力在与粉丝们“共鸣”,如可口可乐、苹果等。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绝大多数的粉丝并不是铁杆粉丝,能够真正聚拢他们的不仅仅要“情感体验”,更要有来自于产品的“功能体验”。浅白地说产品体验与情感体验的关系就是前者是“锦”后者是“花”。而当下,部分企业在这个问题上明显地犯了“舍本逐末”的错误,即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好的体验的、功能性能俱佳的产品没有,只是一味地“玩情怀”。其最终的结果是粉丝聚得快,掉得也快。

(三)品牌个性塑造缺乏创新

粉丝与企业之间关系的本质是交易,维系关系的要素依然是“吸引力”。这个吸引力来不仅自于产品力、沟通力、人性或品牌个性魅力等,还来自于不断推陈出新的表达形式。现实中部分企业在产品体验没有给消费者带来新鲜的感觉,营销沟通中又同质化,结果不是因审美疲劳而“掉粉”,就是因品牌个性模糊而无法“聚粉”。曾经风靡全国的开心网因产品体验缺乏创新导致严重掉粉,最后是繁华不在,人去网空。

(四)在线互动频率不够

在互联网时代,粉丝经济的发展必然要依托于网络的开放性、便捷性和实用性。随着移动通信产品的普及,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上线进行产品信息浏览和支付消费,网络流量和粉丝力量很大程度决定了粉丝经济的发展规模。为此,要实现粉丝经济的发展,就必须通过电商形式,并实现其由价格到视觉再到效率和品质的过渡,充分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许多企业虽然开始利用在线沟通的平台,但缺乏与用户的持续稳定的交流与互动,也难于无法充分发挥粉丝效益,甚至造成粉丝群体的缩小。

(五)粉丝营销技巧不够

从粉丝经济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来看,其重点在于三方面,即兴奋点、社交点和分享点,即优质产品和服务、社交话题的设定和引导口碑效应。许多企业往往以自我揣测和大众方向作为粉丝经济发展指导,自设话题点和分享点不具备传播性和话题性以及内在价值性,或紧跟着潮流亦步亦趋,如仅依靠微博热点话题进行跟风式炒作,并未抓住重点和关键点,也就造成发展结果的不理想。

四、有效发展粉丝经济的对策

(一)构建坚实的粉丝经济基础

构建坚实的粉丝经济基础,从企业资源平台和企业代言人两方面着手。在资源平台构建上,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基于产品和服务的核心价值,制定一系列的执行措施。首先,应当充分认识到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在企业资源平台中的重要作用,在开通企业官方账号的同时,通过特卖活动,吸引粉丝的关注,并以原创为重点,为用户提供与产品相关的、有价值的内容。其次,开通企业网店和官网,既能够让用户直接购买产品,也能与之直接交流互动。在企业代言人方面,可以让企业家、其它领域专业人士作为企业代言人,发挥其精神领导的重要作用,通过探索创新精神和求质求变精神的引领,带动行业产品质量和价值的提升。苹果公司以乔布斯为代表的在产品研发和科技探索中不懈追求精神的领导形象作用即为良好范例。

(二)增强产品力

如果说吸引粉丝的因素是企业代言人的个性魅力,那么真正能够长期聚拢粉丝的因素则是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毕竟绝大多数的粉丝还是最优性价比的消费者,而不是毫无理性可言的“脑残粉”。因此,企业粉丝营销的关键还是应该回归本源,踏踏实实地提高自身的产品和服务给消费者的功能体验,之后再通过提供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以营造粉丝经济。只有这样,自己的品牌和产品才能够魅力无穷,内外兼具。

(三)塑造个性化的品牌

树立起企业自身的粉丝品牌,在稳扎基础的同时,还应实现其个性化发展,以满足粉丝群体的精神需求。在粉丝品牌的打造上,应当以“品牌形象钻”作为构建指导,在各个方面均保证落实到位。“品牌形象钻”包含定位、主视觉、支持点和广告语、概念、卖点、品牌标志等方面。将企业的文化和主导精神融入到品牌形象钻的设计当中,并以实体广告、促销物料和网络与新媒体等方式进行传播。这不仅充分发挥了企业品牌的广告效应,还能实现品牌信息向消费者内心的注入,实现品牌文化和粉丝精神的构建。在具体设计当中,应当注重品牌的个性化和独创性,实现粉丝生活圈的建设,进而引发强烈归属感的、成瘾性的消费行为。

(四)强化在线互动

为增进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在搭建起完善的在线沟通平台基础上,企业应当设立专门的用户在线互动部门,通过实时在线专业人员的高品质服务,实现企业与用户间的良性互动。无论是用户的消费服务还是售后服务,均做到高品质和高效率,且运用话题交流、服务信息反馈等多种形式激发用户表达和交流欲望,在高效率和高频率的互动当中实现粉丝群体的扩张和粉丝效益的最大化。

(五)引爆粉丝经济的关键点

着力粉丝经济关键点的引爆,一方面实现企业影响力的扩大化,另一方面则带来更大的粉丝群体,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实现产品和服务价值最大化,将其做到极致,引发消费者的兴奋点;引爆社交点,着力于对产品或服务的社交基因的挖掘和放大,让消费者充分参与,扩大产品的影响力和销售总额;最后,通过口碑发酵和传播实现营销作用最大化,引爆粉丝经济的分享点。

粉丝经济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此,各企业在充分认识到其对自身长足发展的重要作用的同时,看清发展过程中潜在的多种问题,避免发展方向错误,造成企业成本和精力上的巨大浪费。构建坚实的粉丝经济基础,打造个性化的粉丝品牌,并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引爆粉丝经济的关键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粉丝经济的巨大效用,实现企业发展的高效性和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李文明,吕福玉.粉丝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

[2]王叔良.粉丝经济:为粉丝创造归宿感[J].中国广告,2014(12).

[3]林小桢.浅析粉丝经济的发展[J].时代金融,2015(03).

[4]李娟.论互联网时代粉丝经济模式[J].河北企业,2015(03).

粉丝经济论文篇4

粉丝,是“fans”的中文音译,原意为:迷,狂热者,爱好者,也就是某人,特别是娱乐明星的支持者。“粉丝”一词,追溯起来,应该是2005年超级女声选秀时出现的,借助一个又一个选秀活动的强势传播,“粉丝”替代追星族,成为所有人、事、物的迷、狂热者、喜爱者、支持者的统一代名词。“粉丝”只是一个统称,为了表明自己对喜爱者的狂热程度,很多粉丝都创建有自己独有的名称,大部分都是粉丝自发的集体智慧创意,比如李宇春的粉丝叫“玉米”等。随着粉丝队伍的壮大和巨大的传播效应,明星的粉丝名称,已逐渐地成为极具影响力和煽动力的品牌。

一、“粉丝”具有显著的消费特性

1.重复性。粉丝们的消费是有目的性消费,他们的消费行为因崇拜偶像而忠实地重复着。

2.群体性。粉丝往往建立粉丝社群、后援会、歌友会等等集团性质团体进一步交流展示。

3.消费性。粉丝为了自己的偶像可以购买一切有关偶像的东西:唱片、影碟、演唱会门票和签名衣物等等。

4.职业性。层出不穷的选秀节目,培养出了众多粉丝的同时,还培养了一批“职业粉丝”。例如“嗓子嘶哑60元,泪流满面100元,昏倒一次200元,如果选手晋级还将会有奖金”。

二、“粉丝”经济的构成

1.“粉丝”消费与明星相关的一切产品。粉丝们购买明星演唱、演出的音乐带、录像带、电视剧VCD等,这是最为基本的粉丝消费行为。粉丝们还会购买明星们所喜欢或所代言的商业产品,如某种品牌的手机、电脑、饮料、化妆品等。有时,一个明星,就足以形成庞大的产业链,涉及音像、图书、媒介、玩具、饰品、服装等诸多行业。

2.“粉丝”因为支持明星而进行的消费。2009年,《十月围城》票房狂收2.9亿,保守估计李宇春粉丝“玉米”贡献1亿。小成本的《孤岛惊魂》,创下近9000万的票房,据初步估算,全国包场至少100次,仅北京就超过10场,平均每场花费2000元(按照每场50人,票价30元至35元计算得出,包括给杨幂买礼物等活动经费),而更多的小场次,还有单独去看的则无法统计。对于粉丝来说,看电影不是目的,再烂也要看,因为这是自家的东西。

三、“粉丝经济”对娱乐产业的影响

1.对互联网娱乐产业——“微博”的影响。网络达人韩寒的一个“喂”字就能吸引上万用户的“围观”。凡客借助其品牌代言人韩寒《独唱团》上市所掀起的热潮,通过微博发起了秒杀《独唱团》的线上活动。现在,大到世界五百强企业,小到名人、明星、热门人物都在重视粉丝经济对微博的影响。

姚晨成为微博女王后,片约不断,广告连连,微博女王转眼成了广告女王;方舟子和韩寒在打“方寒大战”时,没忘了推广自己的科普读物和文艺作品;罗永浩砸冰箱,也没忘了顺便做了一把英语培训班的招生广告。

各种娱乐产业通过互联网借助微博、论坛和线下活动,迅速聚集粉丝,聚拢人气,让传统的娱乐产业靠巨额销售费、广告费和渠道费用吸引用户的开支压缩到接近于零;互联网电商模式,让店面、线下仓储成本压缩到最低。当中间成本压缩到最低,互联网企业营销的产品成本优势也就显现出来。

2.对影视产业的影响。粉丝电影的特点:一是主打粉丝群体,重点消费粉丝的购买能力;二是主演多为偶像明星,尤其是人气明星;三是制作成本较低;四是票房收入高。

《孤岛惊魂》是粉丝电影的代表作。作为一部投资成本仅400万元的国产惊悚片,在上映前并没有受到业内的重视。而首映当日,该片预售票在一小时内便宣告售罄,上映一周多收获5000万票房。在上映初始阶段,为满足超预期的观影需求,不少影院只得临时加排放映场次。《孤岛惊魂》成为2011年暑期档最大的一匹黑马,同时创造了国产惊悚片的最高票房纪录。其中,女主角杨幂的粉丝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带动作用。有一位杨幂粉丝称,自己三天一共看了六遍《孤岛惊魂》,为的就是支持杨幂,可见杨幂背后庞大的粉丝团所起到的拉动票房走高的作用。可以说正是粉丝推动了娱乐业的发展,没有粉丝则完全不能考量娱乐业的影响。

3.衍生的娱乐营销策略。演员徐静蕾跨届成为 “网络红人”是从“老徐的博客”开始的。2005年被称为中国的“博客元年”,而“老徐”毫无疑问地成为这场别开生面的博客浪潮中的弄潮儿之一。2006年2月13日,开通112天的博客就突破了1000万的点击量,成为中国首个点击量超过千万的博客。2006年5月4日,老徐的博客还登上了全球知名博客搜索引擎Technorati的排行榜榜首,成为第一个登上该搜索引擎榜首位置的中文博客。2006年12月23日,徐静蕾博客首页左下角的数字显示,其点击量已经超过6800万,截至2008年,已经突破亿量大关,到2008年3月,已经达到2亿多。这再一次刷新了中国互联网的历史记录。

粉丝经济论文篇5

粉丝经济拥有成功案例。大到苹果、小米,小到黄太吉煎饼、雕爷牛腩,甚至罗永浩、马佳佳、罗振宇等个人品牌。然而,与营销策划不同,讨论战略规划要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展开。而前者则很可能是一锤子买卖――靠营销等手段短时间吸引大量粉丝,用短暂互动赢得信任,大赚一笔,但缺乏延续性。

因此,有必要认清粉丝经济的案例究竟是营销策划级的个案,还是战略级的趋势?

塔勒布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存在两种模式:平均斯坦和极端斯坦。

平均斯坦:不具备突破性,受特定事件单独影响小,当样本量足够大时,任何个例不会对总体产生巨大影响,其分布符合正态分布。典型的例子包括身高、体重、死亡率、智商等。

极端斯坦:具有突破性,受特定事件影响大,个例会对总体产生巨大影响,其分布要么不连续(曼德尔布罗特式),要么完全不可预测,比如财富、百度搜索量、商品价格、经济数据等。

毫无疑问,“粉丝经济”符合极端斯坦的所有特性,赢家通吃,但其经验却并不能导致其他企业取得类似成功,只能引来一批平庸的模仿者。中兴、华为、酷派、联想也想模仿小米的“粉丝经济”,纷纷推出高性价比手机及社区平台,华为手机业务负责人余承东等人也开始为公众做激情四射的演讲,活跃于社交媒体。但是,从社区平台、互动频率以及粉丝的狂热程度看,还谈不上成功。

为什么“海底捞你学不会”?因为张勇身上独特的理念,别人学不会、学不透。粉丝经济的架构不难,搞个饥饿营销、建个互动论坛、开个微博微信,似乎学习(或曰“模仿”)起来并不困难。但形似容易,神似难。在很大程度上,能拥有数量不菲的粉丝、并能转换为“经济”也是核心人物魅力的投射,而人格魅力的复制不仅非常困难,而且需要经年累月的修炼。罗永浩只靠一个手机固件(ROM),就能吸引如此多的粉丝和投资,业界也一直将这样一家尚未生产出一台手机(哪怕是样机)的企业视作一股不可小看的力量。然而,其他企业要想按这个路数进入手机领域,恐怕还不如直接把钱烧掉的好。

善变的“粉丝”

“粉丝经济”模式可以用“收益=粉丝基数×购买力×购买意愿”来表示,粉丝基数、购买力、购买意愿都并非常量,而是难以预测的变量。即使已经依靠“粉丝经济”取得成功的企业也并非高枕无忧,因为三个变量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今天的铁杆粉丝也许就是明天的定时炸弹。

首先,粉丝具有独特的团体特征,有很强的排他性和内部认同感,依靠情感纽带作为连接。情感是态度的组成部分,是一种较复杂体验,既表现出稳定性又表现出可变性,受到生理、价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粉丝群体是边界模糊并开放的群体,具备一定的社会学和生物学基础,但又有难以准确描述的情感因素。比如,“丝”定义难清,还具有很强的时代属性。自以为是丝,在别人眼中未必不是“高富帅”。

其次,狂热迷恋某一事物的往往是年轻人。当人到中年,泡论坛、刷微博的时间逐渐被琐碎的锅碗瓢盆取代。发展心理学认为,中年人内省日趋明显。按心理学大师荣格的理论,中年期人格由年轻时的外倾变得越来越内倾,即中年人不再像年轻人那样敢想敢干,而是把关注的焦点投向内心世界。中年男性在原先男性人格的基础上逐渐表现出温柔、敏感、体贴等女性特点,而中年女性则逐渐表现出果断、大度、主动等男性特点。“粉丝”是典型的向外部寻求关注的行为,中年人性格的圆融也与极端化的粉丝行为矛盾。而且,随着年轻人经济独立和事业有成,其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都势必产生巨大的变化。如果经营粉丝出现“青黄不接”,就会陷入困境。

第三,当经济规模变成“俗”时,粉丝经济的效应就达到了边界。阿希的从众实验解释了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人们趋于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从众有助于人们获得正确的信息,可以被喜欢和接受,还能够减缓群体压力,是流行形成的主要心理原因。但同时,人们还有追求独特的心理需求。《怪诞行为学》作者丹・艾瑞里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为酒吧4人桌的客人提供免费的4种啤酒,并对啤酒的特点进行介绍。在公开依次问客人需求的情况下,人们普遍选择不同的啤酒,也就是说每人都选择了4种其中的一种,而且事后对所选啤酒的评估均比较满意;而在私下问客人需求的情况下,大家倾向于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啤酒,反而有较多的重复选择。因此,退流行与人们追求独特的心理需求有关。这两种心理效用相互作用使流行呈现出很强的易变性。当一种手机成为“街机”的时候,“俗”就成了流行的大敌,离退流行很可能就不远了――粉丝是不会为“俗”买单的。

企业所有经营管理活动必须指向一个目标――盈利。德鲁克认为企业的目的就是创造客户,而不是创造粉丝。成功吸引粉丝不代表就能给企业带来利润,“粉丝有了,钱没了”就成了“赔本赚吆喝”。

例如,马佳佳在微博上有l7万粉丝,也经常到各大论坛发言,不难发现其演讲内容都是围绕商业模式和互联网思维,但“泡否”的经营业绩如何却从未见其披露。不过从最近的报道中可以推测一二,泡否没有网店,只有三里屯一家实体店(高碑店、兴隆街店开业不久就已关闭),实体店门可罗雀,她鼓吹的商业模式盈利点在哪里就很值得商榷(不排除其真实盈利模式是自媒体,而不是贩卖成人用品)。同样,拥有无数粉丝的中国摇滚之父崔健“触电”推出的“蓝色骨头”手机更是因为性价比不高和质量问题,导致在某电商销量寥寥。

“粉丝经济”不可能独立存在,包括自媒体在内都需要有产品承载――苹果近乎完美的客户体验、小米突出的性价比、“罗辑思维”的有趣、有料。购买意愿是粉丝对载体价值的评估和情感连接的综合,其中情感连接又部分取决于载体的价值。因此没有好的载体,即使有粉丝(其实没载体很难有粉丝),粉丝的购买意愿也无从谈起。如果“锤子手机”没有罗永浩吹嘘的那么好,给不了他承诺的客户体验,570万粉丝中,未必有多少人会真的掏腰包。

粉丝经济论文篇6

而“粉丝”一词真正流行起来是以2005年的《超级女声》为肇端,同时也催生了一个全新的经济行为―“粉丝经济”。以“玉米”“笔亲”“凉粉”为代表的超女粉丝对于偶像的喜欢不再是简单地付出精神和体力代价,开始通过付出金钱来为偶像宣传造势。从比赛阶段的短信投票、拉票应援活动,再到比赛结束后发行的专辑、参与拍摄的影视剧、举行的演唱会以及发售的周边产品等,忠实粉丝必定会一项不落地倾力支持。“作为一个十年老粉,我对春春的喜欢和支持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只要在承受范围之内我愿意为她买买买!”玉米小K欣喜地表达自己对偶像的热情。 互联网时代的新特点

进入互联网时代,粉丝行为与传统时代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特点,粉丝甚至可以成为偶像走红的有力推手。鹿晗的微博评论数量两度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新浪明星榜”前20期的冠军全部被TFBOYS成员承包,事实上,大众对于鹿晗、TFBOYS等当红“小鲜肉”的认知并不来源于传统的宣传渠道,而是粉丝铺天盖地的自发“安利”。鹿饭小颖告诉记者,“微博刷话题是基本,每天都给身边的人无形地宣传他,一听到有人夸赞他就会很认真地把他的好一一列举,希望能多一些跟我一样爱他的人。”微博、贴吧、论坛等社交媒体都成为了粉丝展开宣传的重要阵地,宣传具有一定的规划性和系统性。“为了让路人能更好地了解爱豆,会根据他们的不同行程更换最新话题,比如生日、出道纪念日、特别行程会有特别的应援活动”鹿饭茜茜对此类动态了如指掌。如今,粉丝以偶像的名义进行公益活动,提升偶像公众形象的行为也属常见。 消费从“支持”到“抢”

粉丝经济的核心是粉丝消费,许多粉丝愿意为偶像进行各式各样的消费来提升其商业价值。当然,这其中不包括过度介入偶像生活的“私生饭”。理智的粉丝觉得“只要能为本命人气加分,在能力范围内还是会多出点力,但并不是说公司出的所有东西都会买买买,不走心的设计、一看就是捞钱的周边不会买”,而购买力强大的死忠粉们表示“爱豆的单全都买”,粉丝七七坚定地认为,“不消费的粉丝是没有价值的粉丝,偶像的商业价值需要我们的实际行动。”一名多年韩饭坦言追“欧巴”这些年“买专辑、看演唱会、去韩国追行程、买周边买杂志七七八八加在一起花了20万肯定有,曾经为了参加签名会、冲销量买了100张一模一样的专辑,两大箱子都没有拆封还搁在家里。”前一阵子鹿晗生日季和某品牌出了联名款,许多鹿饭彻夜排队都没能买到手,鹿饭小颖大倒苦水“现在真的不是我想不想买小鹿的东西的问题了,是想买他的东西都是要靠抢的!根本抢不到好吗!” 参与感逐渐加强

从最早的情感付出,到如今为偶像买单,粉丝对偶像的支持方式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他们的参与感和控制欲逐渐增强。某当红小生团队招聘时狂砸简历,不仅有粉丝为偶像撰写宣传策划方案,还有人给偶像量身定制的生活计划,其中甚至涉及到针对他个人体质的观察报告并提醒他以后身体不适该如何处理……粉丝事无巨细的关心只是他们表达对偶像感情的冰山一角。此前电影《盗墓笔记》会现场,主办方派送给媒体的伴手礼皆是粉丝准备,贴有鹿晗应援标记的糖果,带井柏然Q版头像的小礼品,还有自家偶像的详细资料,“满满两包都是粉丝准备的,他们特别用心”粉丝们也算是给宣传人员帮了忙。明星宣传+粉丝配合逐渐成为娱乐营销的新玩法,很多职业粉丝甚至已经开始涉足明星经纪事务。“艺人或艺人经纪团队和粉丝都有联系”资深粉丝浅浅告诉记者。 粉丝与明星成为了利益共同体

粉丝们不再被动等待偶像“翻牌”,而是主动争取更多的主导性权利,现在很多小鲜肉的经纪团队都与粉丝保持密切联系,甚至媒体的采访稿件会先交给粉丝“会长”审稿,“他们觉得不太好,这部分可以去了吗”本刊记者不止一次收到艺人方类似的要求,原因在于粉丝们权衡利弊后,觉得言论可能对偶像不利。粉丝还会帮偶像刷话题、上头条,他们有组织有分工地参与到偶像的宣传营销中,甚至有人还会利用个人资源支持偶像,粉丝逐渐与明星成为“捆绑”式的利益共同体。在高能粉丝的层层攻势下,营销方也开始放大招,瞄准粉丝经济,放眼娱乐市场,时刻准备“收网”赚一把大的。

本土偶像女子组合SNH48就是粉丝式营销的典例,“我们结合了互联网经济以及传统艺人经纪模式,打造专属于自己的粉丝生态,并拥有一定的规模”丝芭文化CEO陶莺笑称粉丝才是组合的“制作人”。丝芭文化在各地成立的演出小剧场让粉丝与偶像的距离从遥远相望到触手可及。 变身营销舞台的主角

粉丝们逐渐参与到娱乐产业的筹备阶段,与营销方并行。TFBOYS的粉丝中有专业人员分析成员活动的服装造型并向经纪公司提出建议;胡歌参演《琅琊榜》源于粉丝孜孜不倦地向他推荐原著小说;李易峰的前经纪人董可妍在“蜜蜂”的集体声讨中选择离职。小到服装造型等生活日常,大到演艺生涯的总体规划,粉丝对偶像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只要偶像出现,粉丝可以随时上线。他们的“捆绑”关系也催生了粉丝电影。这些影片主打粉丝群体,迎合粉丝口味,展现人气偶像个人特点,虽然它们大部分成本较低,但回报较高。从粉丝电影的排头兵《孤岛惊魂》开始,500万的成本,9000万票房,杨幂的“蜜蜂”贡献了七成。之后的《重返20岁》更是有“鹿饭”发起包场活动。从确定时间地点、和影院谈合作到发公告召集参与者,全程都是粉丝组织。

粉丝式营销已经不再是“小打小闹”,无论主体是明星、粉丝还是合作方,当他们结成利益共同体时,都可能变身营销舞台的主角。也有明星经纪人向本刊记者透露,虽然作为人气偶像,但他们不想过度消费“粉丝经济”,即使赚钱也不会去过多利用。但在这个粉丝与偶像关系不断重塑的时代,即便是主观选择放弃消费,或许也很难从“粉丝经济”的浪潮中全身而退。 一年多前,许多人还在观望

Owaht是一款做明星死忠粉行为管理的APP,功能是管理粉丝为偶像消费、宣传的行为。在APP中,粉丝群体实行公会模式,粉丝会长组织广大粉丝完成任务,包括众筹进行应援活动、组团购买偶像作品、刷话题榜单、投放广告等等,会长甚至可以记录下每个粉丝完成指标的KPI,如同一份职业工作,意在把每个粉丝打造成人肉媒介。Owhat的出现正是因为我国粉丝经济的萌芽与发展,创始人丁洁于2014年年底开始开发这款APP,当时并没有太多地受到投资的青睐,“当时的粉丝经济还没有现在这么疯狂,只是我看到了一些机会,发现一些大众认知度不高的明星也同样地拥有很多死忠粉,就想着这块会有市场,于是着手做这件事。在今年之前,大公司们其实对于粉丝经济这块还是持观望态度的,很多人会想是不是真的有这么大的市场,现在已经有不少大公司加入了,也是一件好事。” 大公司的加入搅动了市场

粉丝经济论文篇7

引进好的科普图书选题,不仅能为出版社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也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最近看到的开卷数据显示,全国图书零售市场上有将近1/5的销售码洋来自引进版图书。可见,引进版权的风头仍然强劲。目前,研究版权引进的文献主要集中于版权引进中的问题探讨、选题和编校质量探讨,鲜有拿科普图书的版权引进作深入探讨的。

《飞机全书》是北航文化传媒集团旗下的航空知识杂志社于2015年引进的英国DK出版社的图书TheAircraft Book中文版。2015年8月出版以来,已经重印两次,总印数达到1.5万册,码洋达300多万,入选2015年中好书榜。在全球出版业全媒体发展、纸媒不景气的大背景下,《飞机全书》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成功得益于品牌融合和营销方式创新,下文将作详细阐述。

一、利用优势资源,开展品牌融合,铸就精品图书

引进版图书选题的开发需要既有出版资源支撑,因此,选题开发方向的确立、品种的筛选、路径的选择都要考虑出版资源的特点。北航文化传媒集团下属单位有北航出版社、航空知识杂志社,可以调动资源,利用优势充分发挥品牌融合的作用。集团已经尝试了多种融合方式,其中,期刊编辑策划、出版图书就有几种方式,比如,自编图书,引进版权编译图书。《飞机全书》为编译图书的一种有效尝试,即航空知识杂志社负责策划、编译书稿,出版社辅助其他事宜,做到《航空知识》和DK品牌的有机融合。

第一,《航空知识》品牌已具备较大影响力。图书引进的品牌建设之路一般是,在引进图书作品本身和引进图书形象品牌建设的基础上,将品牌化效应外扩,最终使出版引进图书的企业形成知名品牌。出版单位的品牌化是引进图书品牌化战略的最高境界。《飞机全书》则反其道而行之:利用《航空知识》杂志的既有品牌,打造精品畅销图书。原因在于,《飞机全书》属于航空科普图书,而航空在所有学科领域中属于小众,出版社很难有如此专业的策划团队,即使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下属的北航出版社也并非集中于航空图书的开发。航空科普杂志《航空知识》具有创刊50多年的历史,读者累计数千万,引领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加入空军或投身到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曾获得第三届出版政府奖,被评为2015、2016中国数字影响力百强期刊,内容和影响力均得到业界高度认可,在航空领域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有这样一本具有影响力的杂志为品牌依托,策划和编译《飞机全书》便具有了先天的品牌效应优势。

第二,DK出版社在图书出版界享有盛誉。引进图书本身的品牌化是图书品牌化战略的基础,首先需要作品本身的内容过硬。相对于国内图书,引进版图书的内容科学性强,语言活泼,设计印刷精美,图片尤其精致而丰富,国内图书很难在短期内超越。DK作为图书出版界的佼佼者,被很多书友视为书籍品质的保证,其图书的显著特点之一便是图片质量好,形成了鲜明的DK风格,为全球视觉工具书的第一品牌。《飞机全书》作为航空科普入门级图书,图片丰富,参数详细,能够满足中国航空迷的期待。

第三,专业科普期刊编辑具有出版社编辑无可比拟的优势。期刊编辑专注于某一科普领域,对该领域的知识、作者和读者有极强的把握和理解。出版社编辑覆盖面广,专业领域不容易细分,这就使两者具备不同的特点。

首先,专业化的编辑可以凭借其专业的选题眼光,在海量的版权引进信息中寻找和发现有用的特色品种。《航空知识》团队中,社长(总编辑)、副社长、主编均为航空专业出身的资深专家或科普专家,几名编辑都是航空爱好者,有的是“看着《航空知识》长大的”,有的从学生时代开始就是《航空知识》的作者,慕名加入编辑队伍,其专业敏感在选择DK图书《飞机全书》作为试样时发挥了关键作用。

其次,专业化的编辑可以呈现出高水平的翻译、校对作品。在引进版权图书生产过程中,翻译是重要环节,其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图书出版的进程,甚至会影响出版社的形象。专业化的作(译)者资源一方面可以正确传达专业内容,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作品的再创作;另一方面,可以在需要时提供出版建议,并适时考量编辑对社会阅读需求的把握,形成对编辑趣味和编辑眼光的隐性制衡。《航空知识》策划团队中既有航空资深专业人士,又有深谙科技英语的语言专业人士;既有强调严谨性的直译派,也有擅长编译的能手;既能保证内容的真实、专业再现,又能顾及航空迷的阅读习惯和诉求。编辑们甚至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发现原版书中的技术错误,完善DK品牌的专业价值。出版社一般委托他人翻译,要么个人“孤军奋战”而难有互校,要么多人各自为战,很难面对面深入交流、统一行文风格;而在《航空知识》的策划团队中,编辑们经常面对面交流,探讨技术内容和表达习惯。

二、结合粉丝文化和粉丝经济,创新营销方式,增强经济和社会效益

再优秀的图书内容也需要出版单位的着力宣传。在品牌融合的基础上,《航空知识》对宣传和营销方式进行了变革,不再简单依赖于包销、分销、批销、邮局发行、电子商务等方式,而是充分开发杂志拥有的粉丝社群,利用粉丝文化和粉丝经济做文章。

何谓“粉丝”?根据美国学者珍妮・史特格的研究,广义上的粉丝,即“迷”,最早可以追溯到维多利亚时期;从狭义上来看,“粉丝”就是不仅仅对某些话题有很浓厚的兴趣,而且是对其有较为深入了解的人。《航空知识》的网络粉丝体现在几个平台:微博、微信、论坛。其中,建立于2014年年底的《航空知识》微信公众号成长迅速,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粉丝数就达到了10万,影响力位于航空类公众号前列。《飞机全书》在微信平台的销售额达到了三分之一,其营销模式抓住了两点。

1.以粉丝文化为基础,广为宣传《飞机全书》

社会化网络改变了信息传播结构,粉丝既是信息接收方,同时也是传播方,粉丝能够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社群或者圈子。《航空知识》的粉丝不仅活跃于各大论坛、微博和微信,也“散落在民间”。为了增强粉丝的热情和参与度,杂志不定期举办活动,释放沟通元(沟通元是指一种基于内容的文化单元,它凝聚了生活者最感兴趣的内容和最容易引起讨论和关注的话题,一旦投入数字生活空间,就会迅速引起关注,激发生活者热烈的分享、讨论和参与。并且,在传播者和生活者的积极互动过程中,沟通元不断地丰富和再造,并不断地延续传播。)比如,《飞机全书》第一版出版4个月左右即被抢购一空,在第二版重印前,《航空知识》于微信平台的部落论坛发起了“《飞机全书》怎么改才完美”这一话题并设有奖励,鼓励广大粉丝畅所欲言。此举引发了粉丝们的踊跃参与,从内容到装帧提出了很多意见,为下一版图书的完善积累了宝贵经验。粉丝与杂志的互动、粉丝之间的相互转发和评论,强化了社会大众对《飞机全书》以及杂志的关注,也侧面宣传了编辑们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形象,可谓一举多得。除此之外,《航空知识》的微信平台上,《飞机全书》的宣传体现在方方面面:在相关联的内容中插入式宣传;重点推荐的好文下加《飞机全书》的购买链接,等等。经过粉丝们的转发,形成了裂变式的阅读数和广泛的宣传面。

粉丝经济论文篇8

在现代品牌运营中,粉丝不仅是优质的目标消费者,也是最忠诚的消费者。粉丝不是一般爱好者,而是对品牌有些狂热的痴迷者:“因为喜欢,所以喜欢”,喜欢不需要理由,一旦注入感情因素,有缺陷的产品也会被接受。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的普及,人们的消费欲望随时随地就能够得到满足。无远弗届,互联网不仅吸引你的眼球,还会随时掏空你的钱袋。谁掌握了粉丝,谁就找到了致富的金矿。

明星们的工作离不开粉丝的追随和支持,没有粉丝的明星不是明星。粉丝们购买明星演唱会门票、歌曲CD,追明星们参加的节目、电影,为明星代言的手机、电脑、饮料、化妆品等产品买单,购买与明星有关的东西,都是出于对明星的喜爱而甘愿的一种消费。粉丝们热爱他们心中的偶像,偶像的举手投足、言谈举止、穿衣打扮、生活爱好,都会在粉丝群体中产生巨大的影响。粉丝崇拜明星,信仰明星,以至于把明星们演出时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要加以认真分析,从中找出深层次的含义。在一些粉丝心目中,他们把自己喜欢的明星当做榜样,向明星们学习。而这,也成为了粉丝们消费一切与明星相关产品的源动力。

近几年,各种选秀、真人秀节目风靡中国,在造就明星的同时也造就了明星身后的那群粉丝。正是这些粉丝,坚定地捧着这些明星,支撑着这些电视节目。也正是粉丝的支持和支撑,成为了明星以及电视节目主要收入的真正基础和来源。

粉丝对一个品牌有多重要?当成千上万的粉丝们在网络上热议某品牌的时候,说明这个品牌已经有一定影响力了,获得了如此多粉丝的关注。而正是有了粉丝的关注支持,品牌才会有“钱途”。品牌推出的产品才会有消费者追随,哪怕有缺陷,消费者也会包容。

粉丝经济有多大

要想知道粉丝经济到底有多大,不妨先来说说去年《小时代3》和《后会无期》两部电影。出于两位电影导演的知名度,这两部电影自上映以来影响力就不一般,《小时代3》正式上映首日,便坐收1.1亿票房,成了单日票房冠军。《后会无期》也不示弱,不仅在微博上的预告片创下了微博电影预告片纪录新高,而且由于赢得了不少微博大V好评,粉丝效应进一步带动,最终以6.5亿票房超过《小时代3》5.2亿的票房。分析《小时代3》和《后会无期》,与其说是郭敬明和韩寒两位导演的较量,不如说是两位导演背后粉丝的较量:哪部电影票房高就说明哪位导演粉丝多。

关于苹果的粉丝,同样让人印象深刻。苹果系列产品因其完美的工艺设计和用户体验深得人心,在获得好口碑的同时,也赢得粉丝无数。每当苹果有新产品发布,那些连夜排队等候在苹果专卖店外购买产品的消费者总是让人感动。

2010年苹果4爆发信号门问题,当时不少消费者觉得苹果4设计有缺陷,但苹果公司的解释是“紧握iPhone4特定部位会导致信号骤降”。随后乔布斯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就苹果4的信号问题专门进行了说明,乔布斯承认苹果4设计不完美,但表示天线问题是整个行业都应该面对的难题,其他品牌的手机也都会出现类似情形。

为了解决该问题,苹果公司更新了IOS4系统,并免费发给每位消费者一个手机套,在消费者“苹果公司免费发了一个套解决了信号问题”的调侃声中,信号问题也无人再问津。人常常不能容忍别人的错误,但是对于所爱的人,却可以原谅他的过失。

在此问题上,苹果表现了一种彬彬有礼的傲慢,但正是由于粉丝们对苹果的热爱,最终容忍了苹果4的信号缺陷。可见,一旦有了重要的情感因素在里面,消费者就会对品牌表现出极大的包容与持久的热衷。

得粉易养粉难

社交媒体的兴盛正使大众传播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新的网络语境下,粉丝数量不仅意味着影响力还意味着经济价值。喜欢你才粉你,粉你意味着消费者会用脚投票,为你买单。

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从粉丝身上获益,必须要善于“养粉丝”,要和粉丝互动。昔日孔子曰:“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如今,得粉丝易,养粉丝难。一言不合,粉丝就可能弃你而去。传统经济时代,消费者是上帝,要好好伺候;互联网经济时代,粉丝是收入之源,切记要把粉丝当爷爷一样伺候、当孩子一样养活。

有调查显示,运用社会化网络来解决消费者问题是绝大多数粉丝的诉求。而不少品牌在赢得了粉丝后,在社交媒体上做的往往没有达到粉丝的期望。目前粉丝的网络习惯越来越倾向于社交媒体,他们更愿意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参考他人的消费体验,也希望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分享能得到企业的重视。

对于品牌,面对粉丝的种种诉求,并不是发布点品牌新闻、实时动态就可以满足粉丝诉求,小米的粉丝文化堪称是国内品牌管理经营粉丝的典型。

粉丝经济论文篇9

这部被业内称作“第一部为90后观众定制的华语电影”,自上映首日起,两极分化的评价就从未间断,具有高度忠诚和黏性及强大消费能力的粉丝群体成为《小时代》的最大引爆点,甚至有一批数量可观的该影片粉丝与电影界专业人士在新浪微博里就此电影掀起了一场口水战。有人分析称,郭敬明经营的不是文字,而是粉丝以及粉丝们对世界的理解。

面对着“与骂声齐飞”的票房与口碑严重不成正比,我们不免感叹:这是一个“粉丝经济”的新时代!

地球已经无法阻止粉丝了

具有较强组织纪律性和自发性的粉丝们会积极配合影片的宣传,也会自发去影院消费,如发酵剂般引起“蝴蝶效应”带动了电影票房,影响了电影的商业化运作和片方对于演员的选择,进而主导了影片的市场走向。“粉丝电影”应运而生,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又一块点金石。

其实,作为“粉丝电影”的成功案例,《小时代》并不是第一个。

早在2009年,坊间就有传言称,在《十月围城》2.9亿的票房成绩中,仅在片中“打酱油”的李宇春一人的粉丝就贡献了近三分之一的票房;

饮料、点心、纸巾以及两张《大武生》的电影票,“庚饭”们用心准备了400份礼包,买了800张电影票,自发送媒体;当时有不少记者在微博上转发了韩庚粉丝们的礼物照片,一小时之内就有几千条的回帖量,一时间“满屏尽是韩庚名”;

2011年的暑期档,杨幂主演的恐怖电影《孤岛惊魂》以400万的小成本换得近9000万的票房,在《变形金刚》《哈利·波特》等大片环饲在侧的形势下生生杀出一条血路,使此片至今仍被封为“票房奇葩”。有“蜜蜂”自曝“三天看了六遍《孤岛惊魂》”,为的就是支持杨幂;

尖叫、海报、灯牌,只要是有明星出现的地方,都会簇拥着粉丝。如今,想做点什么事,若是没有点粉丝撑腰,恐怕是不敢理直气壮下手的。电影票房靠粉丝、唱片销量靠粉丝、明星人气靠粉丝,连写本书要想畅销也得靠粉丝,甚至微博影响力的大小也是看粉丝。粉丝们身上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可以说诸如影视、文学、娱乐等众多行业都是在他们的推动下前进着,一条潜在价值丰厚的粉丝产业链正在形成。

粉丝GDP:你的微博值多少钱?

粉丝超过100个,你是本内刊;超过1000个,你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个,你就是本杂志;超过10万个,你就是都市报;超过100万个,你就称得上是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可堪比知名电视台;超过1亿个,那么恭喜你,你是CCTV。

“你的微博是本杂志,还是份内刊?”对粉丝的量化,或许可以完美地解答这个问题。

微博内容简短,这对于忙碌的艺人们不会造成太大的压力,也迎合了“快餐时代”人们的诉求。作为迄今为止最好的精准营销工具,@(呼叫)功能可以精准到每一个用户,帮助经纪公司找到最狂热最忠诚的粉丝,并针对他们进行更准确有效的数据库营销,而微博转发机制也非常切合由小众到分众再到大众的口碑传播链条。

微博的价值的确可以用真金白银来衡量。热门微博很多并不是以交流为目的的网民个体,而是一个个运作团队,他们背后都有一些投资实体在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包装和“运营”。一个拥有几十万粉丝的微博账号在市场上可卖到5~6万元,在这样的微博上发广告,每条价格300~500元。

一个粉丝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市场研究公司Syncapse在近期的报告中称,Facebook上品牌商的粉丝价值自2010年以来已增长30%,目前平均每个Facebook品牌商粉丝价值达到174美元;而被称为“微博女王”的姚晨,其微博被一价值评估网站估价已达3.2亿元。

姚晨成为微博女王后,片约不断,广告连连,微博女王转眼成了广告女王;方舟子在网上和韩寒大打全民为之癫狂的“方寒大战”时,没忘了推广自己的科普读物和文艺作品;罗永浩怒砸西门子冰箱,当微博热议他是维权还是作秀时,老罗也顺便做了一把英语培训班的招生广告

社交媒体的兴盛正在促使大众传播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新的网络语境下,粉丝数量不仅意味着影响力还意味着经济价值。喜欢你才粉你,粉你意味着消费者会为你买单。

谁掌握了粉丝,谁就拥有了金矿

由英语fans演变而来的“粉丝”,专指那些狂热的追随者。“粉丝”的本意被人淡忘了,而它的另类意义却成了人们的共识。这个语汇最早被大规模应用不得不归功于湖南卫视,由它举办的《超级女声》造就了一批平民话语权下的草根英雄。从购买唱片、海报、荧光棒、演唱会门票到一系列周边产品,从电视节目的高收视到电影票房的经济保证,粉丝指向性消费随时创造出极高的经济效益。

2013年,小米用半年的时间就收获了超过2012年全年的业绩。“为发烧而生”的品牌诉求,把小米手机卖“粉丝”的本质暴露无遗。连首席产品经理雷军自己都说,小米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粉丝经济”。

苹果之所以长盛不衰,皆因为乔布斯在世时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粉丝,以至于iPhone4S作为苹果最热销的产品,其实是代表了“果粉”们对乔布斯最诚挚的敬意与纪念。

日渐庞大的粉丝群逐渐形成金字塔般的构架,上层是掌握大量明星信息和会员资料的“粉头”,底层是无数小粉丝。粉丝是特殊的用户,他们的“关注”,意味着兴趣和潜在购买行为,而他们的取消关注则意味着需求的转移。只要经营、管理到位,粉丝效应就会逐渐扩大,一个粉丝团对明星的宣传力甚至强过一个专业策划团队,蕴涵推动产业的巨大能量。可以说,谁掌握了粉丝,谁就拥有了金矿。

互联网时代的“粉丝经济学”

有人戏称,中国最早的意见领袖孔子,就是靠粉丝捧红的。孔子的三千粉丝中,用今天的网络语言说,大V有72名,孔子老师“述而不作”,叹口气都有人疯狂转发。粉丝们不仅给孔子缴学费、送腊肉,还帮老师出专辑。《论语》就是学生们搜集老师日常的微博、微信加工而成的。

粉丝经济论文篇10

(以下简称《读本》)的出版,则是域外粉丝文化研究最新成果集中、全面的展示,向我们提示出一个更为紧迫的问题则是,我们该如何开展粉丝文化研究?

从传播学的研究范式看,粉丝文化研究可以视为受众研究的典型样本。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对粉丝文化实践的研究,使一种积极的受众观占据了文化研究的视野:受众是作为能动的主体参与文化实践的,并体现出强烈的主体间性。《读本》对各种粉丝文化现象的考察和分析、理论资源的梳理和阐述,都是建立在对粉丝文化主体性质的辩驳、识别和确认的基础上的,并由此确立了粉丝文化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在这个意义上,尼古拉・艾伯柯龙比和布莱恩・朗赫斯特的《变化的受众――变化的研究范式》一文具有某种战略意义。它对伯明翰学派的收编/抵抗(简称IRP)范式进行了梳理、总结和质疑,指出,积极的受众并不等同于抵抗的受众,对具体的、单个的经验性研究不能支撑关于霸权的大规模社会理论,当从不同的着眼点透视权力和文化的关系时,研究者难以确定被抵抗的究竟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著者提出了奇观/表演范式(简称SPP),更关注受众在日常生活中的身份形式及其建构,权力的问题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考察。

《读本》收入的文章也显示了上述粉丝研究范式变化的轨迹。在约翰・费斯克对粉丝文化的研究中,可以较为明显地看到伯明翰学派的收编/抵抗范式的影响和因袭。费斯克研究的基本前提是,大众在消费文化中“从来没有听任文化工业的摆布”,他们具有积极重构文化产品的能力,粉丝文化是这种能力的突出表征。在《粉都的文化经济》中,费斯克指出,粉丝群体是“最具有辨识力、最挑剔的群体”,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化,抵抗工业文化和商业文化。麦特・西尔斯则以更为精细的思辨矫正了费斯克过于强调粉丝的生产能力的观念,指出粉丝文化中“反商业化的意识形态和商品/完美主义者的实践共存”,认为对粉丝消费者身份的压抑,其实是对粉丝经验的歪曲,而粉丝的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二元身份最终是文化权力的问题。(《在消费与“抵抗”之间的粉丝文化》)

西尔斯的这一看法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譬如,当我们说“粉丝力量大”时,究竟是指粉丝文化实践主体的文化创造力量,还是指借助或利用粉丝文化实践导入资本市场和经济消费的力量呢?我们看到,有论者更多地着意于后者,当其用“情绪资本”、“魅力经济”、“品牌操纵”来阐释粉丝文化经济的机制时,实际上已经抛开了对粉丝文化实践主体的关注,更没有对其间的文化权力问题展开审视,如此的粉丝文化研究势必变成企业营销战略研究的分支,而与文化研究的旨趣大相径庭。

对粉丝实践的文化权力问题的关注,也体现在亨利・詹金斯的研究中。他以读者中心论颠覆作者中心论,从德赛都那里借用了“盗猎者”和“游牧民”的概念,不仅强调粉丝主体对支配阶级的文化资本与话语权力的反抗,而且进一步指出粉丝作为群体的存在和参与性文化的实质。(《“干点正事吧!”――粉丝、盗猎者、游牧民》、《昆汀・塔伦蒂诺的星球大战》)这种对参与性的强调,既是对收编/抵抗范式的摆脱,更是阐明了粉丝文化主体在身份建构的过程中,“时而内在于,时而外在于商业娱乐的文化逻辑的立场,探索和质疑了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相比之下,我们的一些研究中,正缺少这种对粉丝文化中权力关系的复杂情境的细致描述和深入揭示。

粉丝主体的参与性,在《读本》的多篇文章中都得到强调,可谓有力支持了SPP范式的研究,它们殊途同归地指向身份问题,包括认同、建构、辨识等。其间引人注目的是,精神和心理分析学说是粉丝主体研究尤其是女性粉丝主体研究中最为集中、最为丰富的理论资源。科奈尔・桑德沃斯的《内在的粉丝――粉都和精神分析》,全面梳理了用来阐释粉丝心理机制的三种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克莱因的内摄、投射和客体分裂概念以及温尼科特的过渡性客体理论,让我们看到西方学者在粉丝精神世界探索中堪称富足的理论装备。劳伦斯・克罗斯伯格着眼于粉丝的心理和情感问题的考察(《这屋里有粉丝吗?――粉都的情感感受力》,将情感感受力作为核心概念,指出粉丝通过调动和组织情感投入可以建构出个人的身份;还有芭芭拉・埃伦赖希等对女性披头士歌迷的分析、康斯坦斯・潘黎对斜线纹的分析;杰姬・斯泰西对女性影迷的认同性幻想的实证分析(《女性魅惑――个认同的问题》)……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粉丝精神探索的生动范例。

粉丝经济论文篇11

建立社群经济其实很困难,需要很长的时间。BBS事实上就是一种社群经济――嗯,别一听到“社群”就觉得这两个字高大上得不得了,其实就是“社区”――SNS也是一种社群经济。但大多数BBS和SNS都没落了,只有少量还在运作中。我的视野里,早期玩社群玩得极好的乃是豆瓣。不过,一开始豆瓣是很有些“粉丝经济”的感觉的,创始人杨勃在刚刚萌芽的豆瓣中威望极高。后来杨勃自己主动慢慢退居幕后,以至于到了2010年,很多新豆瓣用户压根不晓得杨勃是谁。

豆瓣是相当不错的社群,它拥有数量相当庞大的小组,但要说到“社群经济”,还为时过早。豆瓣的商业化道路并不怎么顺畅,移动端更是犯了不少错误,至今它还迷茫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海里。另外一个社群近年来开始崛起,那就是知乎。知乎在“社群”这两个字上表现得也相当不错,最近据说融到2000万美元,但要说“经济”二字,委实还远了些。

粉丝经济论文篇12

品牌诞生短短两年,借助微博平台,WIS成为草根明星,目前粉丝已到达350万级别,运营得风生水起。黎文祥团队推出的这个品牌,只做祛痘消印,凭借不到20个种类的商品,一路杀入了淘宝化妆品行业前20,祛痘类目之一,年销售额突破亿元。

那么,一个新生的品牌是如何在短短两年内快速崛起的呢?

秘籍一:关注趋势找准定位

一个产品的准确定位,可以把对的产品带到对的人群中。WIS定位精准在“一个专注于解决年轻人受损肌肤问题的品牌”,即“年轻+修复肌肤”。产品的定位还会影响到营销战略、发展理念等方面,WIS因为有了精准的定位,才做到了精准地投放与营销。

2011年毕业,黎文祥就嗅到了微博上的商机,即在微博上做起了中介平台――微启创,为各种团购网站、导购网站做中介,连接微博与商家。

然而,这样的一个中介平台始终无法让黎文祥踏实,“总觉得在微博上没有根基。”就在这时,借助微博小米手机成功了。他认识到:“微博是一个适合品牌曝光、适合品牌得到认知、适合品牌成长的平台。”为什么不也做一个自己的品牌呢?于是,黎文祥萌生了一个新的创业构想。

做品牌没有问题,那要做哪一品类呢?由于第一个问号的出现,黎文祥心里又接连出现了一串的问号。“当时我注意到聚美优品在微博上推广做得很出彩,同时我们微启创服务的客户中也不乏化妆品品牌,其微博推广效果也都比较显著。我们还对新浪微博用户进行了大数据分析,相比其他社交平台,90后年轻用户在新浪微博中占据相当比例,而且具备很强的互联网上消费能力,这些都是化妆品的深度用户。”通过这样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研究判断,黎文祥心中的问号变为了叹号,对!就做化妆品!

化妆品作为功能性产品,也有保湿、美白、防晒各个功能之分,对于微博上品牌运作已相对熟稔的黎文祥来说,他知道:一个化妆品品牌要想在微博上遍地开花,必须先给自己选一个突破口。在这个问题上,他又一次将理论拉回现实,结合自己青春期时因为青春痘而起的烦扰,他将焦点定位为祛痘消印。

对于这个选择,黎文祥还有着自己更长远的预设:“微博是一种新兴的社交网络形式,所对应的是年轻群体,虽然年轻人暂时只是更在意如何消痘祛印,当品牌培养出一批年轻粉丝后,他们长大后会有各种护肤需求的延伸,我们一开始就可以看到这种商业模式的方向。一个品牌以这样的方式介入这个行业,后面的想象空间可观,”这样,2012年WIS品牌在微博上正式出现。

秘籍二:互联网思维用到极致

“事实上我们一直不认为自己是化妆品公司,包括投资人问我们,我们也说我们自己是互联网的公司,我们的做法和做的方式全部更偏向于是互联网的。”据黎文祥介绍,既然定位成互联网公司,那么无论是运营还是营销上都要将互联网思维做到极致。

1. 大数据挖掘 精准揽客

前期大数据积累,以及粉丝通的精准投放

早在WIS创立之前,黎文祥的微博创业之路就已经开启。当时他看到微博平台上很多草根大号成功的案例,于是,一个叫做微启创的微博营销中介平台诞生了,这吹响了黎文祥团队微博创业的号角。

2011年左右的微博已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交营销平台,微启创主要帮助团购网站客户和垂直电商网站等进行营销合作。这段微博营销的经验在给微启创带来了相对稳定营收的同时,也为黎文祥团队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和数据分析经验,这些数据资源更贴近用户的消费行为,有效地为WIS后来的产品投放打下了扎实基础。正是基于前期积累的数据和对团队数据分析能力的打磨,WIS推出后的效果测试中,他们才能通过数据分析和跟踪用户的意见反馈完善产品、完善自身的营销运营体系。

前期大数据的积累,让黎文祥更加确信互联网数据对于企业的价值,WIS对微博商业产品的使用变得更加大胆。2013年,微博推出粉丝通,这是一款基于数据精准投放的商业产品。于是,WIS成为了粉丝通推出后的第一批用户,2013年每天在粉丝通上投入1万-3万元,带来的是日增兴趣关注的粉丝超过2000,而平均不到15元的粉丝获取成本更适合成长期的WIS。

黎文祥认为,微博商业产品基于数据分析后的精准投放,而且还基于微博信息流而设计,这具有强大社交属性和移动属性,更利于与粉丝的互动,尤其粉丝通带来的不是强制关注的粉丝,绝大多数是感兴趣才会关注,是真实粉丝,具备强烈的购买倾向,通过粉丝通引流而来的粉丝,将成为WIS的优质社交资产。

2.免费吸睛 以进为退

在微博上运作品牌,粉丝是关键,在互联网上争取到粉丝,是一件既困难又简单的事情。这一次,黎文祥借用的是互联网的免费模式,而免费恰恰是互联网的重要精神。

每年3・15消费者权益日,很多品牌都盼着无事一身轻,WIS却选这一点在微博上高调出击,打出“好产品,让用户说话”的口号,发起转发赠送产品的活动,以#WIS祛印实力派#为话题,凡转发微博,送WIS祛印净化凝胶一支,免邮,送十万支。“十万支不是小数目,WIS祛印净化凝胶当时售价98元,送出10万份加上免邮已经是过千万的数目。”黎文祥解释。这次活动发起不到12小时,微博就被转发超过10万次。原本定在持续半个月的活动,不到一天产品就被抢光。而活动结束后,WIS官微粉丝更是一路飙涨到三百万。这种反其道的营销战法,调动了粉丝的积极性,为品牌积累了宝贵的粉丝资源。

谐音我爱你的5月20日,也成为互联网营销的“人造节日”,这一天也是WIS五月份最重要的营销节点。WIS将这一天定义为“520希粉节”,口号为#给自己最好的#,提前发出了5折起、1元购、新品、转发有礼、现金券五个活动预告。在微博平台上,作为活动预告,1万支WIS抗痘洁面凝胶送给转发相关话题的小粉丝,在整个活动期间引来了5.4万次转发,1.4万次评论,2000次点赞。到5月20日当天,#WIS希粉节#的话题更直接引发了2.1亿话题阅读数,196秒破万转发,位居那段时期新浪微博话题之首。其实整个希粉节的活动形式并没有多么奇特,但一旦嫁接在WIS先期积累的庞大粉丝群体和其擅长的推广手段上,就瞬间爆发出了强有力的传播效应。当用户参与度、产品受欢迎、品牌传播几个因素同时具备时,微博的营销价值才会有效体现。

对不少中小品牌而言,因为成本的原因,不敢轻易尝试免费模式,但是WIS“咬牙”坚持了下来。通过几次大型的“免费送”活动,WIS实现了用户的有效积累与沉淀,为后来的服务粉丝打下了良好基础。现如今,WIS的官方微博坐拥350万粉丝,在整个化妆品行业内都是数一数二的。基于这庞大的粉丝群体,如今WIS任何一个小小的策划活动都能引发数十万级的日销售额增长。

3. 名人效应 以点带面

“从前明星发出的讯息很难直接触达粉丝,必须要经过电视台、杂志、报纸等传统媒体充当传话筒。而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只要明星愿意,在微博上发出一句话、一段视频,她的所有粉丝都可以在第一时间接收到。”黎文祥认为,现在的明星掌握了自己的粉丝通道,明星拥有了话语权,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明星对于粉丝资源的调动一定更具灵活性。换句话说,代表互联网最新发展趋势的社交平台可以有效放大名人效应,也将让企业与明星的合作产生更有效的化学效应。

在5月20日的“希粉节”上,“5折起”活动主要针对WIS祛印净化凝胶,折后68元的价格也是历史最低价格,这是他们主推的一款明星单品。这样一款明星产品的推广,黎文祥同样选择了微博上的“明星效应”,让大V明星为其在微博上“代言”,很多明星比如李湘、韩庚、快乐家族等都在微博上对此产品进行了推荐。

为什么要借用明星效应?黎文祥这样谈到:“因为微博是一个‘闹’的平台,我们要将品牌引爆,就需要把水烧到足够沸,名人推荐就像是烧水的火苗一样,微博中明星都不是一人在战斗,众多的粉丝使每个明星账号都具有了天然的营销属性,何炅、谢娜、韩庚等所拥有的是四五千万量级的粉丝,这对于品牌推广意味着什么?以点带面,品牌很容易实现人气爆棚。”

秘籍三:玩转粉丝经济沉淀社交资产

在互联网思维的驱动下,WIS完成了原始的品牌积累,而在黎文祥的心中却还有更难的问题等着他――如何运营品牌?如何“盘活”粉丝群体、与粉丝形成良性互动?否则,粉丝也只是一个数字符号,毫无意义。

通过与明星的合作,黎文祥不仅看到了明星于社交媒体中的营销价值,同时也洞察到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粉丝经济。明星可以抛弃传统渠道,通过社交媒体跟自己的粉丝联结在一起,那么品牌为什么不可以?顺着这样的思路,黎文祥似乎找到了维系品牌运营的钥匙,运营品牌其实也就是运营粉丝,因为粉丝就是品牌通道。

在粉丝经济的启发之下,黎文祥决定将“粉丝经济”落地为“粉丝服务”。

“我回想自己年轻时的青春痘岁月,那会如果有一个人了解护肤知识,又能够给我专业意见和指导办法,可能困扰就会减少。说到底,作为一款祛痘产品,连接产品和用户之间的应该是用户。”黎文祥表示。

于是,WIS还是选择了年轻人使用最多的微博平台,运用粉丝通、品牌速递等微博工具作为交流通路,推出WIS粉丝团、拟人化的小希形象等,在微博与粉丝之间保持高互动。

可以说,WIS在微博运营团队上是下足功夫,对团队进行专业培训,除了对粉丝的服务培训还有护肤专业知识的培训。其运营内部有个硬性规定,就是必须在10分钟内回复粉丝。除了在官微上和粉丝进行高互动外,还设了#WIS护肤大讲堂#和#微医生#等话题,主要是为了讲授一些护肤知识,和解答粉丝的肌肤问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