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3 11:05:42

九年级物理论文

九年级物理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243-02

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逐渐推广,现阶段全新的教育体制也对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九年级总复习是提升学生综合水平的阶段,是归纳并总结三年来学生物理学习情况,同时也是学生分析梳理物理知识的重要时期,可以促进学生对物理各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入地把物理知识详细化。九年级物理总复习的教学效果不但直接影响着学生物理学科的分数,还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升学考试,更影响着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也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学习情况。

一 九年级学生物理学习情况分析

1.九年级学生物理认知起点分析。学生经过两年的基础物理学习,到了九年级已经掌握了很多物理学科定义。学生们基本都掌握了什么是作用力,什么是密度,什么是惯性等。但是这些定义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却没有清楚了解。

通过这种方式的归纳总结,学生可以从这种对比表格很清晰地看出两者的关系和差异,同时对这些定义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

2.九年级学生物理学科起点分析。这个时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理解能力,但是在思考过程中具体形象理解方式还是占有主导地位。学生可以清楚的理解普通定义和规律,但是却很难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相似的定义,例如质量和重量、压力和压强等概念。

二 九年级物理复习实践分析

根据以上对学生的物理学习特点分析,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这些问题,并将理论与实践、抽象与具体有机结合,做好九年级物理总复习计划。

1.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1)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九年级学生即将面临中考时,物理复习时间很短,但是任务量却很大,这就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多看书、做练习,不断思考并总结;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加强练习,一直到解决为止;指导学生将练习题分类,然后掌握类型题的解决方法,这样对于考试发挥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2)重视复习,掌握学生心理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复习,学生基本对知识储备能力有了很大程度提高,但是面对中考这种大考,学生的心理还没有适应,可以进行适应性练习,主要是提高速度和准确率。很多学生面对中考会出现浮躁和不稳定的心情,所以考试前教师应主动和学生交流,让学生做好心理工作,并鼓励学生以正常、平稳的心态学习和应对考试,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应该单独辅导。

2.重视知识,讲究技巧。

(1)抓住课本基础知识。中考前期的复习主要是巩固并加深平时所学知识,然后进行总结登上更高的台阶。总复习就要以课本为主,但是可以将课本内容重新编排,按照热学、电学、力学、光学的类型进行复习。最近几年的升学命题中我们可以发现,中考试题和教材的关系很密切,有的甚至是利用教材和课后习题作为参考而编排的考题,或者将教材中题目进行整合而成的题目。

所以说,教材课本还是很重要的,复习应该以教材为主。教材是所有知识加以延伸的基础,每年中考都强调以教材为主,主要就是让学生对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进行掌握。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基础知识和技能薄弱的学生,面对大量的试题,就会出现解题速度变慢或者根本不会,最终无法完成考试。而基础知识、基础方法和技能都很熟练的学生在考试中解题速度快而且精准。

因此,九年级物理复习过程中,抓好课本就是最重要的前提,然后根据基础知识、题目、方法和技能对问题进行分解,逐步递进,让学生在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课本的知识点贯通起来,学生自然就能抓住重要知识点,提高复习效率。

(2)抓住重点内容复习。将知识分类整理,如按照物理公式、单位换算、测量工具、基本实验或物理规律等来分类,还能通过对比发现知识点间的关系。如,对物理量的概念和规律整理和复习中,首先是对相关的物理量整理和分类,例如比热、密度、燃烧之、电阻、电容等概念,利用这些基本概念的相似地方,使用列表的方法进行对比,这样对记忆基础知识有很大帮助。

3.重视物理实验内容,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物理学科本身就是实验性较强。最近几年的中考考题中,物理实验题目所占分数比例很大,而实验考题多数都是来自于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等,基本都是对学生使用仪器方法、操作能力和综合性的运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几年来物理考题的应用型考题也逐渐增多,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引领学生利用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去解决一些现象和实际问题,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帮助,从而能够提高复习的效率。

4.重视引导和有计划的强化学生能力。一般到了物理复习阶段后,想要提高学习效率,就要制定合理、可行度高的复习规划,将物理复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全面学习,第二部分知识点深化学习,提高综合运用能力,第三部分补充要点和重点,并结合热点。在复习过程中,总之,九年级物流复习不是对知识重复的出现和解决的过程,而是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后上升至更高层次的过程。复习能够让学生将知识点结合起来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结论

总之,物理复习过程应该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保证复习内容有针对性、有创意,重视规律、过程、创意、分析、应用和提升,保证复习计划细致周密,知识点完整没有遗漏。保证学生复习物理学科的过程中有更深层次的感悟、深化和完善,更大程度的提高利用基础知识和方法解决物理难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九年级物理论文篇2

在编纂体例方面,许多文化史著作还不能摆脱旧有的朝代叙述法,但有一些在体例上有所探索。如梁启超一九二五年讲演的《中国文化史·社会组织篇》就以专题分类撰述,全篇八章。一母系与父系,探索了中国原始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二婚姻,以发展的眼光考察了中国的婚姻制度;三家族及宗法,对周代的宗法制度作了较翔实的叙述;四姓氏,说明了中国古代姓氏和名字号谥的起源和演变;五、六二章阶级,以丰富的史料论述了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的蓄奴制度;七乡俗、八都市,用对比的手法,考察了中国古代城市和乡村的社会政治组织的状况,指出了中国城市和乡村不同于欧洲的特点。梁启超曾试图撰写多卷本的中国文化史,第一卷绪论,第二卷五千年史势鸟瞰,第三卷以时代为序,依次撰述,可惜只成了绪论部分,即以后多次再版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九三六年正中书局出版的王德华著《中国文化史略》分四编三十二章,以“问题为中心”来阐释中国文化的流变。第一编经济史,分初民生活、农业、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商业、工业、货币制度七章;第二编政治史,分政体之演变、中央官制、地方制度、教育考选制度、司法、兵制等八章;第三编学术史,分语言文字、先秦学术、汉代经学、魏晋清谈与玄学、唐代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汉学、新文化运动以及文学、美术、史地、科技等十二章;第四编社会史,分社会、阶级、宗教、婚姻、风俗等五章。一九四三年作者书店出版的王治心著《中国文化史类编》也是以专题为经、时间序列为纬,分绪论、政治与经济的制度、社会与风俗的情形、学术思想的源流、宗教与伦理的沿革、艺术与器物的发明等六编。这种以专题为中心的编纂体例对我们今天编著中国文化史仍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许多文化史著在内容方面还没有摆脱通史所具有的那种包罗万象的特点,但重心已从原来的帝王将相或政治军事史转移到民族史、学术思想史、语言文字史、宗教史、文艺史、风俗史、科技史等方面,实际上就是要以社会制度、社会生活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历史为主要内容。不少史著在收集和整理以往被忽视的文化史料方面,作出了不小成绩。如柳治征的《中国文化史》、陈登原的《中国文化史》、陈安仁的《中国文化史》,洋洋数十万言,均分上下二册,从远古叙述到民国年间,至今我们仍能从中摄取大量的资料。

纵观五十年来的几十部中国文化史著,可以说那时已注意到了社会历史分期的系列研究,如一九二九年北平文化学社出版的孟世杰的《先秦文化史》,从未有文字以前开始,述及周代的文化,研讨了各代的官制、地方制、田制、赋税制、兵制、刑制、宗教、学艺以及社会礼俗。作者还曾撰有《三国六朝文化史纲》和《隋唐五代文化史纲》等。一九四四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罗香林著《唐代文化史研究》已试图改变那种只注意各个局部而忽略了整个断代文化的演进、只注意零碎的考据而缺乏系统的研讨、给人以见树不见林的感觉。

有些著作开始注意不同区域、民族文化史的研究。如一九二三年昆明崇文印刷馆出版的夏光南著《云南文化史》,就依据实地古迹名胜的考察,参以当地父老流传的口碑与正史、野史、县志与近人笔记的资料,揭示了云南地区的民族迁徒与同化、学术思想的传播、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云南历史上的重大政变和外国之关系。一九三九年齐鲁大学出版的张立志著《山东文化史研究》,从正史、诸子百家、地方志中寻觅了大量的资料,佐以考古遗址遗物,对山东地区的学术、宗教、艺术、思想、民族、社会、经济、工商制造都加以详细的讲述。一九四六年华西大学出版的郑德坤著《四川古代文化史》分十二章、评述了四川地区的物质文化,如器具、遗址;精神文化,如宗教、神话、岩葬文化等。一九四九年云南大学出版的徐嘉瑞著《大理古代文化史》专谈了史前期、邃古期、南诏期、段氏期等时代的这一区域内的宗教、居住、葬法、服饰、语言、姓氏、习俗等文化形态。

有些著作也注意对各种文化层次的研究,如一九四三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蒋星煜著《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以十个专题研究了中国隐士的形成,类型的区分,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地域分布以及与中国绘画、中国诗歌的密切关系。一九四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雷海宗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则分专题考察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武装力量与中国的家族、中国的元首及中国文化的诸关系。

也有一些著作开始注意到把中国文化史放到整个世界范围内来考察。如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就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国家凝成与民族融和、古代观念与古代生活、古代学术与古代文字、东西接触与文化更新等专题将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进行了比较,从而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特性,把文化分成游牧、农耕、商业三种类型。一九三七年商务印书馆王云五的《编纂中国文化史之研究》专门介绍了外国学者编著之中国文化史与外国学者编纂之世界文化史,以此来研求编纂中国文化史之方法。

这五十年间,许多学者在钻研中国文化史的同时,比较注意中国文化史的普及工作,除一九二四年顾康伯编的中等教科书《中国文化史》外,有不少系介绍性的入门书,如一九三四年华通书局版的叶生著《中国人文小史》、一九四一年世界书局版的李建文著《中国文化史讲话》;小册子性质的浅近介绍还有一九二八年中华书局版常乃惪著《中国文化小史》、一九三九年上海珠林书店出版的范子田著《中国文化小史》等,作为“百科常识问答丛书之一”的一九三三年大东书局出版的丁留余著《中国文化史问答》,专作中等学校补充读物及考试的参考资料,语言浅近,以问答式分绪论、中国文化开创时代、印度文化输入时代、泰西学术东来时代等三编,共二百二十个问题。

五十年来的中国文化史研究至今看来已显得幼稚,许多材料已变得陈旧而有待重新发掘,新的史著体例有待创立,新的研究领域有待开拓。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们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只有善于批判地吸收旧时代的文化知识和前人的科学成果,“从这个暂时的形式中,剥取那在错误的、但为时代和发展过程本身所不可避免的唯心主义形式中获得的成果。”(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因此,我们研究中国文化史,就须珍视我们前辈留给我们的这一份丰厚的遗产,从中发掘出为今天研究所需的有价值的成果。

① 中西牛郎著《支那文明史论》,普通学书室译述。

九年级物理论文篇3

2、改革者:伯利克里

3、主要内容:扩大公民的权利;鼓励学术研究、重视教育、发展文艺;

4、作用:使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顶峰。

二、日本"大化改新"(九上P24-25)

1、时间:7世纪中期

2、改革者:孝德天皇

3、主要内容:

①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以才选官

②经济方面: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4、影响:它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过度的标志。

三、文艺复兴(九上P58-59-60)

1、时间:14世纪-17世纪上半叶

2、最先兴起的国家:意大利

3、中心思潮:人文主义

4、实质: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

5、早期代表:

代表人物 国别 主要作品及其成就

但丁 意大利 创作长诗《神曲》,率先批评教会

达o芬奇 意大利 创作名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

莎士比亚 英国 创作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

6、作用: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四、新航路的开辟(九上P61-62)

1、主要原因:欧洲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和扩大;西欧国家对东方财富的强烈渴望;奥斯曼帝国对东亚商路的控制。

2、客观条件:指南针的应用;地圆学说的深入人心;航海技术的发展。

3、开辟的过程

航 海 家 哥伦布 迪亚士 达o伽马 麦哲伦

开辟新航路 发现美洲新大陆 进入印度洋 到达印度 环球航行

4、影响: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欧洲人殖民扩张活动的道路;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殖民灾祸。

5、比较哥伦布等人的航海与中国郑和的远航,有什么不同?(提示学生从规模、目的、性质、影响等方面分析比较)

航海家 规模 目的 性质 影响

郑和 船多

人多 宣扬国威加强联系 友好交往义举 促进国家友好和经济文化交流

哥伦布等 船少

人少 开拓市场掠夺财富 殖民扩张活动 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造成殖民灾祸

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九上P67-68-69)

1、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克伦威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人物,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军队打败了国王军队,取得了最后胜利。1649 年,在英国建立了共和国,1653年就任"护国主",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军事独裁统治。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

3、1688年宫廷政变:(P69)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发动宫廷政变,*了专制统治,另立国王。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4、《权利法案》(P69)①时间:1689 ②目的:限制王权

③作用: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国王不能滥用权利,为所欲为。

④意义:标志着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P69)

通过革命*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是人类历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六、美国的诞生或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九上72-76)

1、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来克星顿枪声:1775年4月,标志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3、华盛顿: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出生在弗吉尼亚一个种植园主家庭,一直反对英国的殖民侵略。独立战争爆发后,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是司令,并领导美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直至胜利。1787年宪法制定后,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并连任第二届,退休后回到自己的农庄,1799年12月14日去世。

4、《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宣告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标志美国诞生。

5、萨拉托加大捷:1777年,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6、《1787年宪法》:1787年美国制定,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实行总统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权和司法大权。华盛顿当选为第一届总统。

7、性质: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的性质

8、意义: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 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推动了欧洲和拉美革命的开展。

七、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九上P78-81)

1、根本原因:封建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人权宣言》:制宪会议发表。它宣称人们生来是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思想。打击了法国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3、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①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

②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

③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4、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拿破仑建立,又称拿破仑帝国。

5、《法典》: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后,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拿破仑颁布了《法典》(包括《民法典》、《商法典》、和《刑法典》)

6、拿破仑战争:

①拿破仑的早期战争是为了打退欧洲的反法同盟对法国的干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性质;后期乘胜扩大法国的疆域,控制了欧洲很多地方,则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②拿破仑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带到了法军所到之处,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拿破仑战争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③拿破仑的失败表明,在当时的欧洲大陆,封建势力远远大于资产阶级势力。

八、"蒸汽时代"的到来(九上P88-90)

1、珍妮机:18 世纪60年代,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称为"珍妮机"的手摇纺纱机。珍妮机的发明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

2、瓦特与蒸汽机:1785年以后,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改良蒸汽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3、汽船:美国人富尔顿制造。

4、火车的诞生: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1825 年,这列名为"旅行者号"的机车在英国试车成功.

5、工业革命完成:19 世纪上半期

6、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九、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九上P107-108)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2、《共产党宣言》

①时间:1848 年

②起草人: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

③作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人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十、美国南北战争或美国内战(1861-1865)(九上P111-114)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即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2、林肯:林肯一生的主要活动就是领导了南北战争,颁布了《解放黑人奴 隶宣言》和《宅地法》,解放了黑人奴隶,为废除奴隶制而献身。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做出了重大贡献,为美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是美国历的总统。

3、《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2年颁布。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宣言的发表,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广大黑人欢庆解放,踊跃报名参军,北方军队因此获得雄厚的兵源。

4、性质: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5、影响: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十一、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九上P117-118)

1、时间 :1861年

2、沙皇: 亚历山大二世

3、性质 :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影响:①农奴制的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改革虽然留下了大量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是俄国近代历的重大转折点。

十二、日本明治维新(九上P118-120)

1、内容: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②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③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2、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意义:①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②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③日本强大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十三、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九上P124-127)

1、"电气时代"的到来:19世纪70年代,人类历史进人了"电气时代"。

2、"发明大王"爱迪生:1879年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

"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3、汽车:德国人卡尔o本茨在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被称为"汽车之父"。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田,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4、飞机:1903年12月美国的莱特兄弟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

十四、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九上P131-134)

1、 形成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 形成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

3、 "三国同盟"由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组成;

4、 "三国协约"由英国、法国、俄国组成。

5、 形成后果: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十五、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1、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

2、 战争的性质:帝国主义国家的掠夺战争

3、 导火线: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

4、战争的结束:1918年11月,德国投降,一战结束。

5、战争的影响: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空前。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

②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参战各国共死伤二干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俄、疾病等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

十六、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九上P138)

1、18世纪的法国

2、主张: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

十七、达尔文与"进化论"(九上P140)

1、英国科学家达尔文 2、著作:《物种起源》

3、思想:他提出了"进化论"思想。指出自然界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

4、作用:这部著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物种起源》的出版,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沉重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

十八、爱因斯坦与相对论(九上P140)

1、出生在德国的科学家,是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2、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20世纪初提出的相对论。

十九、启蒙思想的影响(九上P139)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思想解放。

二十、牛顿力学理论体系(九上P139)

1、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九年级物理论文篇4

2、改革者:伯利克里

3、主要内容:扩大公民的权利;鼓励学术研究、重视教育、发展文艺;

4、作用:使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顶峰。

二、日本"大化改新"(九上P24-25)

1、时间:7世纪中期

2、改革者:孝德天皇

3、主要内容:

①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以才选官

②经济方面: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4、影响:它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过度的标志。

三、文艺复兴(九上P58-59-60)

1、时间:14世纪-17世纪上半叶

2、最先兴起的国家:意大利

3、中心思潮:人文主义

4、实质: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

5、早期代表:

代表人物 国别 主要作品及其成就

但丁 意大利 创作长诗《神曲》,率先批评教会

达o芬奇 意大利 创作名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

莎士比亚 英国 创作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

6、作用: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四、新航路的开辟(九上P61-62)

1、主要原因:欧洲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和扩大;西欧国家对东方财富的强烈渴望;奥斯曼帝国对东亚商路的控制。

2、客观条件:指南针的应用;地圆学说的深入人心;航海技术的发展。

3、开辟的过程

航 海 家 哥伦布 迪亚士 达o伽马 麦哲伦

开辟新航路 发现美洲新大陆 进入印度洋 到达印度 环球航行

4、影响: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欧洲人殖民扩张活动的道路;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殖民灾祸。

5、比较哥伦布等人的航海与中国郑和的远航,有什么不同?(提示学生从规模、目的、性质、影响等方面分析比较)

航海家 规模 目的 性质 影响

郑和 船多

人多 宣扬国威加强联系 友好交往义举 促进国家友好和经济文化交流

哥伦布等 船少

人少 开拓市场掠夺财富 殖民扩张活动 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造成殖民灾祸

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九上P67-68-69)

1、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克伦威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人物,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军队打败了国王军队,取得了最后胜利。1649 年,在英国建立了共和国,1653年就任"护国主",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军事独裁统治。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

3、1688年宫廷政变:(P69)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发动宫廷政变,*了专制统治,另立国王。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4、《权利法案》(P69)①时间:1689 ②目的:限制王权

③作用: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国王不能滥用权利,为所欲为。

④意义:标志着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P69)

通过革命*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是人类历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六、美国的诞生或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九上72-76)

1、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来克星顿枪声:1775年4月,标志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3、华盛顿: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出生在弗吉尼亚一个种植园主家庭,一直反对英国的殖民侵略。独立战争爆发后,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是司令,并领导美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直至胜利。1787年宪法制定后,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并连任第二届,退休后回到自己的农庄,1799年12月14日去世。

4、《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宣告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标志美国诞生。

5、萨拉托加大捷:1777年,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6、《1787年宪法》:1787年美国制定,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实行总统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权和司法大权。华盛顿当选为第一届总统。

7、性质: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的性质

8、意义: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 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推动了欧洲和拉美革命的开展。

七、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九上P78-81)

1、根本原因:封建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人权宣言》:制宪会议发表。它宣称人们生来是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思想。打击了法国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3、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①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

②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

③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4、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拿破仑建立,又称拿破仑帝国。

5、《法典》: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后,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拿破仑颁布了《法典》(包括《民法典》、《商法典》、和《刑法典》)

6、拿破仑战争:

①拿破仑的早期战争是为了打退欧洲的反法同盟对法国的干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性质;后期乘胜扩大法国的疆域,控制了欧洲很多地方,则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②拿破仑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带到了法军所到之处,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拿破仑战争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③拿破仑的失败表明,在当时的欧洲大陆,封建势力远远大于资产阶级势力。

八、"蒸汽时代"的到来(九上P88-90)

1、珍妮机:18 世纪60年代,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称为"珍妮机"的手摇纺纱机。珍妮机的发明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

2、瓦特与蒸汽机:1785年以后,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改良蒸汽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3、汽船:美国人富尔顿制造。

4、火车的诞生: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1825 年,这列名为"旅行者号"的机车在英国试车成功.

5、工业革命完成:19 世纪上半期

6、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九、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九上P107-108)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2、《共产党宣言》

①时间:1848 年

②起草人: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

③作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人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十、美国南北战争或美国内战(1861-1865)(九上P111-114)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即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2、林肯:林肯一生的主要活动就是领导了南北战争,颁布了《解放黑人奴 隶宣言》和《宅地法》,解放了黑人奴隶,为废除奴隶制而献身。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做出了重大贡献,为美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是美国历的总统。

3、《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2年颁布。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宣言的发表,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广大黑人欢庆解放,踊跃报名参军,北方军队因此获得雄厚的兵源。

4、性质: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5、影响: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十一、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九上P117-118)

1、时间 :1861年

2、沙皇: 亚历山大二世

3、性质 :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影响:①农奴制的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改革虽然留下了大量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是俄国近代历的重大转折点。

十二、日本明治维新(九上P118-120)

1、内容: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②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③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2、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意义:①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②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③日本强大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十三、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九上P124-127)

1、"电气时代"的到来:19世纪70年代,人类历史进人了"电气时代"。

2、"发明大王"爱迪生:1879年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

"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3、汽车:德国人卡尔o本茨在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被称为"汽车之父"。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田,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4、飞机:1903年12月美国的莱特兄弟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

十四、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九上P131-134)

1、 形成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 形成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

3、 "三国同盟"由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组成;

4、 "三国协约"由英国、法国、俄国组成。

5、 形成后果: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十五、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1、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

2、 战争的性质:帝国主义国家的掠夺战争

3、 导火线: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

4、战争的结束:1918年11月,德国投降,一战结束。

5、战争的影响: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空前。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

②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参战各国共死伤二干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俄、疾病等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

十六、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九上P138)

1、18世纪的法国

2、主张: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

十七、达尔文与"进化论"(九上P140)

1、英国科学家达尔文 2、著作:《物种起源》

3、思想:他提出了"进化论"思想。指出自然界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

4、作用:这部著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物种起源》的出版,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沉重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

十八、爱因斯坦与相对论(九上P140)

1、出生在德国的科学家,是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2、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20世纪初提出的相对论。

十九、启蒙思想的影响(九上P139)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思想解放。

二十、牛顿力学理论体系(九上P139)

1、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九年级物理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91-2

苏科版初中物理义务教育教材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实际,在“生活 物理 社会”中提供大量供学生思考、讨论的素材。精心设计“生活 物理 社会”的教学,充分利用“生活 物理 社会”提供的素材,认真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我在教学中关于“生活 物理 社会”的几点做法。

一、“生活 物理 社会”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有些“生活 物理 社会”所涉及的知识,涉及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掌握的准确程度和认识深度。在教学中,我们紧扣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认真思考、讨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并牢固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如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教材八年级下册71页的“生活 物理 社会”中有关高压锅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谈液体的沸点,必须考虑大气压的多少。这里,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对沸点概念的完整认识,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往往要注意条件。

二、“生活 物理 社会”可以让学生理清模糊观念

有些“生活 物理 社会”中的内容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模糊观念和错误认识。应该说,这些内容是最有讨论价值的。教学中,我们抓住这些问题,把错误、模糊观念摆到桌面上,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甚至辩论,澄清模糊观念,形成正确认识。

如教材九年级上册61页“生活 物理 社会”中,提到了“多年前的小彩灯中的一个坏了,一串灯都不亮,但现在即使坏了一个,其他的灯也照常工作”的问题。讨论前,学生对电路连接的两种方式已有所了解,但这里的小彩灯是串联还是并联,学生的理解是模糊的,或者是不全面的。教学中,我们启发学生从灯泡发亮的条件等方面思考讨论、分析比较,使学生正确认识到小彩灯是串联的及构造的特殊性,清晰准确地掌握了串联和并联的区别。

三、“生活 物理 社会”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生活 物理 社会”中有不少启发性强、思维密度大、思维要求高的问题。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这些问题,努力引导、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如教材八年级上册40页“生活 物理 社会”中介绍了“以声消声”的原理。这个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学们都认为减少噪声的途径只有学过的那三种,通过认真阅读、思考明白:我们学过的只是日常生活和生产上常用的方法。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表达一个问题,表述一种物理概念,方式方法不一定是唯一的,但通常是选择方便简单的表达方式。这样教学能有效地启发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教材八年级下册48页“生活 物理 社会”提出:“推力巨大的长征系列火箭已能克服地球引力的作用,将神舟系列载人飞船送入太空”,这里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并让学生了解:其实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作用。八年级上册110页“生活 物理 社会”提出:“眼睛有暂时的停留,在外界景物突然消失后,视神经对它的影像还会保持0.1秒左右”,我们也采用了同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知道放电影时,不连续的图片由于视觉暂留的缘故看起来觉得图像是连续活动的道理。

四、“生活 物理 社会”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不少“生活 物理 社会”涉及的内容与社会生活和科技生产联系紧密。教学中我们认真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材八年级下册94页“生活 物理 社会”指出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的安全防护措施,这个问题关系到优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实际问题。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讨论车祸发生的原因,寻找并列举出常见的有效预防措施,很自然地把物理学习引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生活 物理 社会”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材“生活 物理 社会”提出的有些问题,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讨论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品质。

如教材九年级上册5页“生活中的剪刀”、教材九年级上册7页“人体骨骼、肌肉和关节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其模型是怎样的杠杆”。教材九年级上册12页“轮胎由具有公共转轴的轮子和轴构成,是一种杠杆,其力臂在哪里”、教材九年级下册41页“汽车发动机工作时,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必须对其降温,措施是在发动机外装水套,其原理是什么”等等。

对于这类问题,我们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找出正确答案;另一方面,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启发诱导学生,使他们明白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自然现象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学习物理,应该养成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的良好习惯。遇事追根求源,用所学的知识去科学地解释各种物理现象。

六、“生活 物理 社会”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有些“生活 物理 社会”还介绍了一些与初中物理知识有关的,但学生在此之前尚未接触过的新的物理知识和常识,认真组织这类“生活 物理 社会”的教学,既能使学生对这些新知识有正确的认识,同时又使学生获得了新的物理知识和常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如讨论九年级下册69页“生活 物理 社会”中涉及的“微波炉”的问题时,学生就获得了微波除了在通信方面应用,还可以利用微波进行物体加热。

七、“生活 物理 社会”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九年级物理论文篇6

Abstract:intheneweratothebeginningofWesternliteratureexistsforthedisseminationofresearchthroughitsstrategyforthedisseminationofthestudy,pointedoutthatatthetimeofaspecificsocialcontextofthinking,fordisseminationtoachievethepurposeoftheexistenceofliterature,ChineseintellectualsstartedIdeologyanddiscourseoftheEnlightenmentandtheantagonismamongcompetingfortheexistenceofliteratureaccesstothespreadoftheideologyoftheEnlightenment应该得到现代无产阶级的接待,我们不能拒绝萨特所留下来的这份精神遗产,这一份遗产应该为无产阶级所继承,也只能由无产阶级来继承,由无产阶级来科学地加以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⑦这番言论发表在萨特逝世后不久,颇有为萨特盖棺定论的意味。不过柳鸣九的分析,使萨特的“倾向性文学”变成了一种与政治斗争密切相关的战斗文学,而其真正内涵却被深深遮蔽。事实上,有关外部世界的政治斗争只不过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一个侧面,对存在主义哲学的文学演绎才是萨特等人的创作旨归。在萨特的创作中,作家不仅书写着人类普遍的精神困境,还细腻描绘了笔下人物遭受现实异化的生存图景。他对人类恶心式生存体验的叙述,对人类摆脱自在生存方式后向自为境地进发的英勇举动,都倾注了远比政治斗争更大的热情。所谓的“倾向性文学”或“战斗文学”,其实质都与人类脱离存在困境的精神苦斗密切相关。柳鸣九不是没有看到这一点,但出于某种传播策略的需要,他不惜以误读存在主义文学为代价,希冀通过对萨特的政治解读来推进存在主义文学的广泛传播。由此引发的一个传播现象,便是语言游戏的大行其道:利用新时期初相对含混和自由的语义空间,中国知识分子凭借有意误读的传播策略,将存在主义文学本土化,并于此过程中逐步完成了存在主义文学的知识合法化。在新时期初的政治格局中,如果按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标准去衡量,大部分西方现代主义作家的政治立场都不够合格,甚至有许多现代主义作家因其阶级属性而被意识形态目为“反动”作家。因此,介绍哪些西方现代主义作家和作品就不再是一个介绍者的个人兴趣问题,它还关涉到介绍者本人的政治立场。在经历了“”腥风血雨之后,对于政治运动的恐惧已成为知识分子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正是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中国知识分子在介绍西方现代主义作家时,往往侧重于介绍那些在政治立场上与无产阶级作家较为接近的现代主义作家。但这些现代主义作家的政治立场大多取决于个人的价值取向,而非经过中国知识分子的过度阐释的政治立场。

二、在新时期初存在主义文学的传播过程中,利用人道主义思想潮流,论证存在主义文学的人道主义属性,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普遍采用的一种传播策略。而这一传播策略的实质,就是为存在主义文学寻求启蒙和意识形态的双重合法性。

由于人道主义作为新时期初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成果,代表着当时启蒙主义的具体倾向。因此,假若能够证明存在主义文学具有人道主义属性,就能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层面赋予存在主义文学一种启蒙合法性。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于1979、1980年间的人道主义大讨论,其实质就是为人道主义思想寻求马克思主义的合法性依据,当时如“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等提法充分反映了这场讨论的思想实质。因此,假若能够证明存在主义文学的人道主义属性,就能在论证存在主义文学的启蒙合法性之外,使其加入到争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的思想潮流中。事实上,中国知识分子业已意识到了证明存在主义文学的人道主义属性是何等重要,他们通过一系列阐释,最终证明了传播存在主义文学不仅可以迎合思想启蒙的需要,同时还能间接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力根基。那么,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过度阐释中,存在主义文学究竟具有怎样的人道主义性质?而启蒙与意识形态的双重合法性又将如何获得?

1980年,《外国文艺》登载了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⑧一文。该文标志着存在主义也加入了当时的人道主义大讨论。在这篇文章中,萨特批判了一切对于人的先验设定,认为人是时时刻刻都“注定要去创造自己的”。在萨特的解释中,存在主义由于对人类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强调,认为“没有任何价值或命令给予我们,以规范我们的行为”,因而是一种“人道主义”⑨。由于这一人道主义思想的批判锋芒直指“”的个人崇拜和政治迷信。因此,《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被介绍进来,便成为新时期初启蒙思想者的有力武器。

与此同时,为强化存在主义文学的人道主义属性,中国知识分子还以简化存在主义的方式彰显其人道主义品格,如以“存在先于本质”和“自由选择”等核心命题概括存在主义,认为“它把人的存在归结为这种自主的选择和创造,这充实了人类的存在的积极内容,大大优越于那种怠惰寄生的哲学和依靠神仙皇帝的消极处世态度;它把自主的选择和创造作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条件,也有助于人为获得优秀的本质而做出主观的努力,为这些思想“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创造性、主观能动性,这就大大优越于命定论、宿命论”;“不失为人生道路上一种可取的动力”⑩。这段评论中提及的“命定论”和“宿命论”,正是“”阶级决定论和血统论的另一种表达。因此,肯定存在主义的“存在先于本质”论和“自由选择”论,就意味着存在主义文学具有反对“”阶级决定论和血统论的人道主义属性。在这个角度说,“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提法本身就具有启蒙功能。事实证明,惟有

九充分肯定了萨特的政治立场。他认为,尽管萨特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思想家,试图用存在主义“修正”马克思主义,但“总的说来,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还是赞赏和向往的,这就显示了他作为一个超脱了狭隘阶级局限性的思想家的风度”②。将萨特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作为评价其政治立场的思想基础,显然有利于论证萨特的政治正确。而柳鸣九认为萨特“超脱了狭隘阶级局限性”的观点则语带双关:一面固然是以超越阶级分野的标准淡化萨特的资产阶级思想家身份,另一面实则借此暗讽“”阶级决定论的思想流毒。

作为造成中国当代社会等级制度的思想根源,阶级决定论及其附属的血统论思想无疑是新时期初思想启蒙运动的批判标靶,它不仅阻碍了社会平等和公义的实现,也在客观程度上影响了存在主义文学的传播。按阶级决定论的标准衡量,由于存在主义文学诞生于西方社会,因而也被归入了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体系。在这个意义上说,柳鸣九高度评价一位资产阶级思想家,便具有了批判阶级决定论的启蒙意义。因为萨特的例子说明,即使在资产阶级阵营内部,也有超越狭隘阶级局限性的进步思想家。柳鸣九实际上在肯定萨特政治立场的同时,间接否定了阶级决定论所标榜的普世倾向。这一做法无疑为存在主义文学的传播赋予了一种启蒙色彩。倘若细加追究,又可从柳鸣九的传播策略中一睹新时期初意识形态与启蒙话语的共谋关系。一般说来,作为倡扬理性思想、反对权威的启蒙主义,往往与主流意识形态针锋相对。但在新时期初的中国大陆,由于意识形态改变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政策,转向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目标,因而与追求社会平等和公义的启蒙话语不谋而合,由此自然形成了意识形态与启蒙话语的历史共谋。在此思想语境下,柳鸣九解读存在主义作家政治立场的传播策略便具有了一定的时代特征:关注存在主义作家的政治立场是否正确,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要求,而柳鸣九对于萨特政治立场的启蒙主义解读,则是思想启蒙运动的自然回应。这一做法尽管看似矛盾,但由于意识形态和启蒙话语共谋关系的存在,柳鸣九才会在不触及意识形态权威的前提下,推进了萨特及其存在主义文学的传播。由此也可看出,意识形态和启蒙话语的共谋关系,不仅为中国知识分子传播存在主义文学创造了一个相对含混和自由的语义空间,而且也为传播者们的过度阐释创造了便利条件。

实际上,为达到传播存在主义文学的目的,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在介绍这一文学流派时都有意对其进行了过度阐释。如柳鸣九在论证萨特的政治正确时,就有意回避了影响萨特政治立场取向的公共知识分子品性。通过解读萨特的反法西斯斗争、支持工人罢工和学生运动等一系列政治活动,柳鸣九认为萨特“是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者,是反动资产阶级的非正义和罪行的抗议者,是被压迫和被迫害者的朋友,是社会主义、****的同路人,是苏联社会主义帝国主义的抗议者”③。而且萨特的“政治履历表”“充分显示出了一种不畏、不谋私利、忘我地主持正义的精神和任自己的感情真挚地流露而不加矫饰和伪装的襟怀坦白的政治风格”④。这种政治风格充分说明了萨特是“社会主义、****的同路人”。有鉴于此,柳鸣九认为萨特“要求作家用文学来为战斗行动服务”的“倾向性的文学”也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即便《肮脏的手》等对无产阶级政党存有“某种偏见”的作品,亦不足以掩盖萨特作为一位进步作家的历史事实。从这一观点出发,柳鸣九认为萨特的大部分作品都具有进步的政治立场:如“剧本《死无葬身之地》(1946)表现被德国占领当局逮捕的游击队员威武不屈的英雄主义,《毕恭毕敬的》(1947)尖锐地揭露了美国的种族歧视和上层统治阶级的卑劣,《涅克拉索夫》(1956)对法国反动势力进行了讽刺,《阿尔托纳的隐藏者》(1960)抨击了法西斯的残余势力”,等等⑤。由柳鸣九对萨特及其存在主义文学的分析中,不仅可见某种过度阐释的思维逻辑,亦可折射出中国知识分子渴望引进萨特及其存在主义文学的良苦用心。尽管柳鸣九在介绍萨特的政治活动时尚不失客观态度,但在解释其政治表现的历史原因时却有失偏颇。因为在柳鸣九的政治阐释下,萨特所有反抗的政治活动均来自其进步的政治立场,而促成萨特反抗**、不畏的精神动力则付之阙如。萨特曾经被誉为“20世纪人类的良心”,他所具有的道德良知和正义感才是引发作家所有抗争行为的精神动力。这份源自公共知识分子品性的反抗冲动,其实远比作家的政治立场更能说明问题。但为论证存在主义作家政治立场的进步性,中国知识分子往往采用了“取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实用主义策略,将西方现代主义作家的人性良知等个人话语转化为一种政治性的集体话语。这种阐释方式在确认存在主义作家政治正确的同时,也为其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获取了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柳鸣九据此认为,“我们”应对这些具有进步政治倾向的西方现代主义作家作品给予“充分的肯定”⑥。他说:“萨特应该得到现代无产阶级的接待,我们不能拒绝萨特所留下来的这份精神遗产,这一份遗产应该为无产阶级所继承,也只能由无产阶级来继承,由无产阶级来科学地加以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⑦这番言论发表在萨特逝世后不久,颇有为萨特盖棺定论的意味。不过柳鸣九的分析,使萨特的“倾向性文学”变成了一种与政治斗争密切相关的战斗文学,而其真正内涵却被深深遮蔽。事实上,有关外部世界的政治斗争只不过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一个侧面,对存在主义哲学的文学演绎才是萨特等人的创作旨归。在萨特的创作中,作家不仅书写着人类普遍的精神困境,还细腻描绘了笔下人物遭受现实异化的生存图景。他对人类恶心式生存体验的叙述,对人类摆脱自在生存方式后向自为境地进发的英勇举动,都倾注了远比政治斗争更大的热情。所谓的“倾向性文学”或“战斗文学”,其实质都与人类脱离存在困境的精神苦斗密切相关。柳鸣九不是没有看到这一点,但出于某种传播策略的需要,他不惜以误读存在主义文学为代价,希冀通过对萨特的政治解读来推进存在主义文学的广泛传播。由此引发的一个传播现象,便是语言游戏的大行其道:利用新时期初相对含混和自由的语义空间,中国知识分子凭借有意误读的传播策略,将存在主义文学本土化,并于此过程中逐步完成了存在主义文学的知识合法化。在新时期初的政治格局中,如果按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标准去衡量,大部分西方现代主义作家的政治立场都不够合格,甚至有许多现代主义作家因其阶级属性而被意识形态目为“反动”作家。因此,介绍哪些西方现代主义作家和作品就不再是一个介绍者的个人兴趣问题,它还关涉到介绍者本人的政治立场。在经历了“”腥风血雨之后,对于政治运动的恐惧已成为知识分子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正是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中国知识分子在介绍西方现代主义作家时,往往侧重于介绍那些在政治立场上与无产阶级作家较为接近的现代主义作家。但这些现代主义作家的政治立场大多取决于个人的价值取向,而非经过中国知识分子的过度阐释的政治立场。

二、在新时期初存在主义文学的传播过程中,利用人道主义思想潮流,论证存在主义文学的人道主义属性,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普遍采用的一种传播策略。而这一传播策略的实质,就是为存在主义文学寻求启蒙和意识形态的双重合法性。

由于人道主义作为新时期初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成果,代表着当时启蒙主义的具体倾向。因此,假若能够证明存在主义文学具有人道主义属性,就能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层面赋予存在主义文学一种启蒙合法性。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于1979、1980年间的人道主义大讨论,其实质就是为人道主义思想寻求马克思主义的合法性依据,当时如“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等提法充分反映了这场讨论的思想实质。因此,假若能够证明存在主义文学的人道主义属性,就能在论证存在主义文学的启蒙合法性之外,使其加入到争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的思想潮流中。事实上,中国知识分子业已意识到了证明存在主义文学的人道主义属性是何等重要,他们通过一系列阐释,最终证明了传播存在主义文学不仅可以迎合思想启蒙的需要,同时还能间接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力根基。那么,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过度阐释中,存在主义文学究竟具有怎样的人道主义性质?而启蒙与意识形态的双重合法性又将如何获得?

1980年,《外国文艺》登载了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⑧一文。该文标志着存在主义也加入了当时的人道主义大讨论。在这篇文章中,萨特批判了一切对于人的先验设定,认为人是时时刻刻都“注定要去创造自己的”。在萨特的解释中,存在主义由于对人类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强调,认为“没有任何价值或命令给予我们,以规范我们的行为”,因而是一种“人道主义”⑨。由于这一人道主义思想的批判锋芒直指“”的个人崇拜和政治迷信。因此,《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被介绍进来,便成为新时期初启蒙思想者的有力武器。

与此同时,为强化存在主义文学的人道主义属性,中国知识分子还以简化存在主义的方式彰显其人道主义品格,如以“存在先于本质”和“自由选择”等核心命题概括存在主义,认为“它把人的存在归结为这种自主的选择和创造,这充实了人类的存在的积极内容,大大优越于那种怠惰寄生的哲学和依靠神仙皇帝的消极处世态度;它把自主的选择和创造作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条件,也有助于人为获得优秀的本质而做出主观的努力,为这些思想“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创造性、主观能动性,这就大大优越于命定论、宿命论”;“不失为人生道路上一种可取的动力”⑩。这段评论中提及的“命定论”和“宿命论”,正是“”阶级决定论和血统论的另一种表达。因此,肯定存在主义的“存在先于本质”论和“自由选择”论,就意味着存在主义文学具有反对“”阶级决定论和血统论的人道主义属性。在这个角度说,“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提法本身就具有启蒙功能。事实证明,惟

推论出存在主义文学所具备的启蒙合法性,才能使其获得广泛而坚实的民间思想支持。在反思“”、呼唤人性的思想启蒙运动中,存在主义文学最终成为了人们表达“”异化梦魇、批判阶级决定论的思想武器。

不过在中国知识分子看来,若想促进存在主义文学在中国大陆的传播,仅仅具备民间思想的支持还远远不够,除非在意识形态层面证明其合法性,才能真正推进存在主义文学的广泛传播。因此,中国知识分子在讨论存在主义文学的人道主义属性时,也充分重视对其意识形态合法性的证明。

饶有意味的是,尽管对存在主义文学的人道主义属性认识歧义丛生,但中国知识分子却在理解其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方面殊途同归。以柳鸣九为代表,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被看作是一种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延续,即启蒙—理性的人道主义;而刘放桐却认为存在主义是一种“新人道主义”,其实质是对柳鸣九所谓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人道主义”的反拨。尽管这两种观点南辕北辙,但它们却都在中国知识分子的阐释中,成为论证存在主义文学意识形态合法性的有力论据。

在谈到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时,柳鸣九说:“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思想家不少人都赞颂过人的力量、人的创造性、人的开拓精神,人是世界的主人。……我们从萨特对于存在主义的解释中,难道不能听到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思想家这类论述的某种余音?”11由此推断,柳鸣九认为萨特的存在主义属于正统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也就是西欧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所形成的启蒙—理性的人道主义,它以康德的名言“人是目的,而绝不能是手段”为其最高成就。尽管在中国当代社会,启蒙—理性的人道主义传统一度被视为“温情脉脉的资产阶级面纱”而屡遭批判,但它对人类自由精神的弘扬,却暗合了新时期初呼唤人性与正义的思想启蒙运动。更为重要的是,柳鸣九将存在主义文学整合到启蒙—理性人道主义传统中去的目的,固然是出于论证存在主义文学启蒙合法性的需要,但通过这一方式,柳鸣九同样也能论证存在主义文学的意识形态合法性,因为启蒙—理性的人道主义实则是封建主义的天敌,它所具有的反封建功能,恰恰是意识形态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必不可少的思想资源。因此,在谈论萨特的政治立场时,柳鸣九极力强调萨特的反封建性,目的就是要论证萨特的政治正确,而政治正确无疑是萨特及其存在主义文学具有意识形态合法性的有力证明。

然而,在刘放桐看来,存在主义文学却是一种反启蒙—理性传统的“新人道主义”。他将20世纪以来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人道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等均称为“新人道主义”。这些新人道主义批判和否定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启蒙—理性的人道主义思想,“要求恢复被理性主义所压抑和沉沦(也就是‘异化'''')了的人性”。他认为新人道主义集中反映了20世纪的非理性主义潮流,“要剥去压抑和歪曲人的本质的物质和精神(理性)以及社会等‘虚伪的''''外壳,回复到人的原始的、独特的、内在的本性”12。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剥离了人的社会属性,那么新人道主义就有可能被贴上唯心主义的标签。但在评价新人道主义时,刘放桐却巧妙绕开了“唯心/唯物”的二元对立,转而在新人道主义的批判功能上大做文章。在他看来,新人道主义的颇可观瞻之处,就是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亦即启蒙—理性人道主义虚伪性的批判。由于萨特的存在主义“与古典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对人的那种充满信念、乐观的描述是迥然有别的”13,因此,存在主义文学本身就是新人道主义的集大成者,它对于启蒙—理性人道主义传统的批判,正暗合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维护自身权威、批判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需要。在这个意义上,刘放桐认为存在主义作为新人道主义的重要流派,具有一种间接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功能。因此,存在主义文学也相应地具备了意识形态合法性。

由上述观点可以看到,尽管柳鸣九和刘放桐等人在认识存在主义文学的人道主义属性方面存有分歧,但他们通过语言运作,为存在主义文学争取意识形态合法性的努力却不言自明:柳鸣九将存在主义文学整合到启蒙—理性人道主义传统中去的目的,是想在反封建角度为传播存在主义文学获取意识形态合法性;而刘放桐对存在主义文学“新人道主义”性质的界定,则是利用新人道主义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批判功能,赋予存在主义文学一种维护意识形态权威的话语功能。

三、在新时期初存在主义文学的传播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还从存在主义文学与五四新文学的关系出发,为其传播行为寻求一种源自五四新文学的合法性依据,并以此作为

传播存在主义文学的又一重要策略。在介绍萨特的文学创作时,柳鸣九认为《恶心》这部作品在艺术形式上近似于鲁迅的《狂人日记》,尽管《恶心》没有“表现出具体的历史时代背景”,但“其中那种强烈的厌恶的情绪”,却正是“针对三十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特别是针对法西斯势力开始猖獗的那样一个时代社会,这正如《狂人日记》一样,……表现了一种激烈的反封建主义的精神。因此,在法国有人很自然把这种带有某种抽象性质的小说,称为‘左翼小说''''”14。从柳鸣九对于《恶心》的解读方式中,明显可见一种过度阐释的痕迹。为突出《恶心》的反封建性,柳鸣九有意忽略了该作对人类生存体验的揭示,转而从反封建的角度将《恶心》与《狂人日记》相提并论。事实上,《恶心》真正的创作目的仍然是萨特对其存在主义哲学的文学演绎。从洛根丁的生存体验出发,萨特揭示了现实世界的荒诞性,也对人类置身其间的种种精神困境做出了象征性的书写。在此基础上,《恶心》的创作主旨,就是一部象征人类存在困境的荒诞寓言。而柳鸣九彰显《恶心》反封建主题的做法,不过是依据五四新文学传播存在主义文学的一种策略性选择。

与柳鸣九相对狭小的阐释视野不同,还有学者试图通过对鲁迅作品的存在主义解读,全面揭示鲁迅思想中的存在主义因素。倘若这一推论得以成立,那么鲁迅就会成为传播存在主义文学的一个合法性依据。因此,为达到传播存在主义文学的目的,以误读鲁迅的精神哲学为代价,尝试用存在主义思想改造鲁迅的启蒙文学。

如关于鲁迅与存在主义,尽管是对鲁迅早期思想矛盾的分析,但字里行间,却处处可见对于鲁迅精神哲学的存在主义式改造:无论是以“存在先于本质”说解读“过客”形象的存在意味,还是以“自我意识”说理解鲁迅描绘的精神现象,论者均以先验的存在主义思想为阐释武器。这一阐释方式不仅遮蔽了鲁迅思想及其文学的真实面貌,同时也把作为启蒙思想家的鲁迅改造成了一位存在主义者。在误读鲁迅的过程中,《阿Q正传》被认为是最能体现鲁迅存在主义思想的作品。在论者看来,阿Q不光是国民劣根性的代表,他身上还浓缩着人类“自我意识”的变化。而这一自我意识,正蕴涵于精神胜利法之中。也就是说,阿Q在处处受辱的存在窘境下,为维护人性尊严不得不以精神胜利法来保护自己。这种通过歪曲自我意识证明自我存在的精神胜利法,“正是笛卡儿‘我思故我在''''的主观唯心主义翻版,也是存在主义‘意识中存在本质''''这一主导思想的真实写照”15。在这个意义上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本身无可指责:因为一个无论从经济和社会地位上都处于社会底层的草根人物,如果没有“精神胜利法”的自我保护,势必会失去自我意识,从而沦为“虫豸”一般的动物。“精神胜利法”只不过是一种歪曲了的自我意识,它实际上是阿Q在污秽现实中维护自我意识的一种精神武器,也是人类在生存困境中实施自我保护的手段。从这一判断出发,论者认为民族衰落的责任并不应该由阿Q负责,相反,造成阿Q自我意识歪曲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才是小说真正的批判对象。因此,《阿Q正传》仍然具有鲜明的历史批判和社会批判意识。

巧妙的地方在于,通过转换论述逻辑,论者尽管指出了《阿Q正传》的现实主义品格,但最后仍然将鲁迅归结为一个存在主义者。那么,这一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呢?细究论者的叙述逻辑,隐约可见一种具有诡辩意味的思维方式:首先从存在主义的自我意识出发,认定《阿Q正传》并非一部“批判国民劣根性”作品,而是鲁迅对阿Q歪曲了的自我意识的表达,这一表达方式即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通过对“精神胜利法”造成阿Q自我意识歪曲现象的分析,论者试图说明鲁迅如何从存在主义的概念出发揭示阿Q。但如果仅仅局限于这一点,就会忽视鲁迅在《阿Q正传》中鲜明的历史批判和社会批判意识。为弥补因对存在主义的分析而忽略的这一现实因素,论者又将阿Q自我意识歪曲的根源归结为社会环境对人的异化,从而使得《阿Q正传》回到了鲁迅对于社会历史的批判当中。通过这一叙述策略,该文作者不仅没有否定鲁迅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因素,反而在存在主义的解读方式中,借助阿Q自我意识的分析,进一步说明了存在主义的现实基础和时代背景。这就意味着在《阿Q正传》中,普世性的存在主义获得了一种与老中国具体时代背景相关的现实意义。因此,鲁迅和存在主义之间的联系,就具有了一种被当时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所支持的现实基础。这一叙述策略的实质说明,即使是从“唯心主义(存在主义)出发,也能推导出唯物主义(历史批判和社会批判)”的结论。在《鲁迅和存在主义》一文的结尾,论者说:“列宁在1908年给高尔基的信中说:‘从唯心主义哲学出发,不仅能获得重要的、服务于人类进步的见解,并且最后会导致唯物主义的结论''''。”16论者对于《阿Q正传》的解读方式,仍然是一种传播存在主义文学的叙述策略。

需要指出一点,这种论点为实现其改造鲁迅精神哲学的目的,有意忽略了鲁迅启蒙文学的精神发生学——须知鲁迅的启蒙文学乃是他对中国大众爱之深、责之切的情绪郁结之产物:从“哀其不幸”出发,在透视国民劣根性的叙述过程中,老中国儿女的愚昧和麻木深深刺痛了鲁迅的灵魂。由此引发的“怒其争”,实实在在表达了鲁迅对于乡土中国的赤子之心。在考察鲁迅有关国民性问题的启蒙文学时,不能不考虑这一带有具体历史背景的精神发生学。相形之下,该文对于鲁迅思想的存在主义解读,显然以先验的理论阐释遮蔽了鲁迅所受的时代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将关注人类自我意识的作品都归结为存在主义,就会抹杀文学反映人类自我意识的不同方式,因为包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在内的文学杰作莫不关注人类的自我意识。因此,对于鲁迅启蒙文学的存在主义解读,仍然是一种为传播存在主义文学寻找合法性依据的过度阐释。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过度阐释尽管在客观效果上扩大了存在主义文学的影响,但其后果却直接造成了新时期学者对

于五四新文学的深重误读。由于受到新时期初意识形态话语的规约,中国知识分子在引进和传播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时,也不得不戴上镣铐跳舞:他们既要响应思想解放运动的号召,通过传播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履行其知识分子的启蒙使命,又不能忽视五四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而在这种两难抉择中,常见的一个做法似乎就是改造五四新文学。在新时期学者的阐释下,五四新文学的现代性品格被无限放大,由此自然割裂了五四新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天然脐带。这方面的典型例证数不胜数,如:为传播意象派诗歌,刻意夸大五四新诗所受的意象派影响,从鲁迅小说中解读“意识流”因素,等等,均可被视为误读五四新文学、想象现代性的典型个案17。从积极的角度说,这一做法在“体制为游戏规定了一些界线”18的传播背景下,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传播。但中国知识分子启蒙主义式的阐释学立场,尽管在理论创新方面能以激进的当代姿态介入文学史格局,却无法摆脱进入西学后的理论风险,因为西学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似乎一直是现代性的直接阶段,而未经自我理解的现代性想象,显然无法保持民族境遇的自我意识。在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话语层面的意识形态之争,抑或文学史视野中的现代性想象,都不过是新时期初知识分子在现代主义这一“他者”中失掉自我意识的表现。而本文对于80年代新时期文学思潮中误读现象的分析,期待的正是告别文化怀旧、从理解“他者”到自我理解的理论勇气。

注释:

①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第18页,三联书店1997年版。

②③④⑤⑦柳鸣九:《萨特研究?序》,《萨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⑥柳鸣九:《现当代资产阶级文学评价的几个问题》,《外国文学研究》1979年第1—2期。

⑧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外国文艺》1980年第5期。

⑨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外国文艺》1980年第5期。

⑩11柳鸣九:《现当代资产阶级文学评价的几个问题》,《外国文学研究》1979年第1—2期。

1213刘放桐:《存在主义与文学》,《文艺报》1982年第8期。14柳鸣九:《萨特研究?序》,《萨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九年级物理论文篇7

一、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主线,强化理论武装

要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水口新跨越为主线,抓好全乡各级党组织的学习。在学习内容上,要重点突出党的十七大精神、省委四次全会、市委二届十次全会和县委十一届八次、九次全委(扩大)会精神和中央、省、市、县委主要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在理论宣传上,要重点突出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县委十一届八次、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的宣传,把干部群众在学习十七大、贯彻十七大和推进新跨越中所遇到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说清楚、讲明白,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着力搞好为把水口建成“农业产业特色乡,基础设施完善乡、汉阙旅游文化乡、安全稳定和谐乡”推进水口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提供良好的理论氛围。

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新闻外宣

新闻宣传工作要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充分运用本乡广播电视站、《水口信息》和《*报》、《*新闻网》、《中国?*网》、*电视台、《*政务信息》、《*信息》、《达州传媒网》、《达州日报》等上级媒介,大力宣传我乡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省委四次全会、市委二届十次全会和县委十一届八次、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和推进水口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成效。采写一批反映乡党委、政府带领全乡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实践新思路、落实新举措、推进新跨越的新经验和新业绩的新闻稿件。乡宣传报道组及党政办公室要完成上级下达的宣传报道目标任务。乡党委、政府按正确、正面信息发表在《*新闻网》等县级刊物30元每条、《*信息》50-100元每条、市级刊物200-500元每条、省级刊物500元每条、部级刊物1000元每条,对宣传报道优秀者予以表彰奖励。特殊情况经乡党委政府研究另行奖励。

不断加强舆论引导和新闻报道队伍建设,严格宣传阵地管理,完善新闻通气、新闻报道送审、新闻宣传联席会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等制度。

三、全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发挥阵地育人功能。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各单位、各中小学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目标责任制。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社区、文明家庭创建工作。

四、发展先进文化,创建汉阙旅游文化乡

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水口汉阙文化。以汉阙文化为纽带,以打造汉阙旅游文化乡为契机,进一步开展多种文化惠民活动。在元旦、春节、奥运会、建党日和国庆节等节假日以及乡上重要政治经济活动期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既增添气氛、凝聚人心,又宣传政策、促进工作。充分利用社区文化、乡村文化、校园文化等形式,大力开展送文化下乡、进村(社区)、进校园等活动,引导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九年级物理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20-0063-05 

一、 九型人格理论简介 

(一) 起源与发展 

九型人格(Enneagram),又名性格型态学。九型人格学说起源的最早时间已不可考证,研究者一致认为它的起源非常久远,可能要追溯至公元前二千五百年或者更早。有人认为,九型人格学说起源于远古时代古巴比伦人口耳相传的智慧,后由苏菲教派所传承,是苏菲教派的灵修课程,教义描述了人类的九种人格,解释了不同人格的深层心理特点与外在行为表现。 

1920年,哥济也夫(G.I.Guardjieff)第一个将九型人格学说传入西方。但他对九型人格的深刻解读没有很好地传承下来。智利的艾瑞卡学院的创办人奥斯卡·伊察索(Oscar Ichazo)将九型人格发扬光大,把这套学说作为人类心理训练的教材。许多知名的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都曾追随伊察索学习九型人格学。从此,九型人格学说得以系统广泛地传播。 

智利精神病学家克洛迪奥·納兰霍在智利学习后,1970年,将这门知识传入美国加州,开设起一系列的工作坊,并组织了一个研究小组,探索人的性格型态,以便更好地理解精神病人的心理障碍。海伦·帕尔默是克洛迪奥·納兰霍研究小组的成员,在研究小组结束活动后,与著名精神病学家戴维·丹尼尔斯合作,宣扬九型人格学说。1993年,斯坦福大学率先正式开办该课程。1994年,海伦·帕尔默以国际九型人格协会创始人的身份促成第一届国际九型人格会议在斯坦福大学举办。 

戴维·丹尼尔斯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精神科的教授,也是九型人格学说的开创者。丹尼尔斯把人类九种不同的气质与九型人格结合起来,并与著名的性格分析专家弗吉尼亚·普赖斯合作,开发出一套九型人格的“五步测试法”,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性格类型,从而更好地提升与发展自我。 

20世纪90年代,九型人格学说传入我国,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不同领域的研究者涌入九型人格理论的研究学习与实践应用中。目前,九型人格理论已被广泛应用到多个领域,管理、金融、服务业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教育、医学、恋爱、创业、人际交往、自我提升和事业发展等。 

(二)主要内容 

1.九型的基本内容。九型是婴儿时期人身上的九种气质,包括活跃程度、规律性、主动性、感兴趣的范围、反应的强度、心景的素质、分心程度、专注力范围和持久性。 

九型人格理论按照人的气质类型,把人分为九种典型的人格类型:完美型、给予型、实干型、浪漫型、观察型、怀疑型、享乐型、领导型和调停型。九种人格类型代表了九种核心价值观、九种基本的行为动机、九种对生命的观点、九种对应世界的机制与方法。 

图1中3号、6号和9号是核心性格,其他类型处于核心角的两翼,是核心性格的变异类型,即核心性格的外化或内化类型。九型人格图上的动力线是指在压力或舒泰状态下性格特点的走向,顺向为压力状态下的偏向类型,逆向为轻松状态下的偏向类型,也是该型成长进步的方向。 

九型人格理论图是一个圆形,圆周上的无数个点代表着无数个体,见图1。 

2.九型人格的主型理论。九型人格主型理论从灵性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与根本动机出发,探讨了九种人格类型的本质特点。包括核心价值观、行为动机、潜在恐惧、注意力焦点、闪光点、局限点、高层心境、高层德行、适合的环境和健康层级等。使个体能够穿透自我表面的喜怒哀乐,进入到自我精神层面,发现自我最真实、最根本的需要、渴望与核心价值观,使个体感悟到自己潜在的恐惧与最根本的渴望(最担心与最期望的事情);使个体了解自己人格的健康层级与状态,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等。 

3.九型人格的副型理论。九型人格的副型理论从人类现实生活的角度,研究每种典型人格类型的生活重心,研究不同类型人格的人在生活中的注意点。九型人格副型理论是九型主型理论的补充,不仅可以使我们每个个体了解我们的精神世界,而且关注我们的现实生活,把精神自我与物质自我统一起来,更有助于个体的发展与突破。 

九型人格的每个型号都对应着三个基本的副型,分别是自我保护、一对一、社交。自我保护是个体对物质供给及安全的需求,关注安全感、生存保障,为利所累;一对一是我們的性欲、亲密关系、亲近朋友及我们体内的生命活力,关注依存感、情感陪伴,为情所困;社交是我们的归属感、成为团体及更大社群一员的需要,关注归属感、声望、地位和话语权,为名所扰。 

人格副型作为人一种生物本能,一个人的核心副型只会有一个,而且一生都不会改变,但在不同时期和阶段、不同境遇下,一个人投放在这三个方面的时间、精力和行为的比例不同。 

九型人格理论的主型号使我们了解自我55%,而副型号使我们了解自我45%,对副型的认知同样是自我觉察的过程。① 

4.九型人格的三个中心。按照九型人格各类型特质能量的主导源,九型人格可以分为三个中心,见图2。(1)腹中心(8、9、1号):直觉型,讲事,以本能为主中心;(2)脑中心(5、6、7号):思想型,讲理,以思想为中心;(3)心中心(2、3、4号):感受型,讲情,以情感为中心。②

      5.九型人格的健康层级。根据个体的健康状况,九型人格理论把个体的健康层级分为三个类别,九个层次:健康、一般、不健康及九个层级。③具体见图3。同样的型号在不同健康层级状态下表现不同。通过九型人格了解自己的型号,同时,也要了解自己的健康层级,以便更好地觉察自己,实现自我穿越,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应用 

九型人格真正的价值在于帮助人们照见自己、洞察自己、平衡自我,避免内心冲突、苦闷、愧疚、挣扎、和拒绝等,从而克服内心的障碍,更好地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朝向健康层级,活出独特、精彩的生活。九型人格实际上是人们处理自己与世界关系的九种方式,通过照见自己的真实,剖析人们看待世界的视角、源动力、行为方式和发展趋向。②九型人格教会个体认清自己,从一个立体、深层而又层次分明的角度去了解自己,然后突破自我性格的局限,全面提升自己。做一个自知的智者,不乱于心,不困于情,明明白白地生活,轻轻松松地发展。 

九型之间没有好坏,只有不同。九型人格被称为“人性的哲学”,九型人格的智慧就是从对立矛盾的“二元”走向“一元”的人生大智慧。每个类型都可以通过提升自己超越一般层级,从“二元对立”升华到“一元整合”,不再固着于性格的弱势,而是走向和谐与通融。④ 

二、 大学生“五自”心理素质养成教育模式 

《吕氏春秋》有云:“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即生命的创造在于先天,而生命的发展在于后天。人就是要通过后天系统的教育,才能得以完善,成为内心丰盈、胸怀天下、奋发有为的人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在本质上即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九型人格理论向我们阐述了各种人格类型健康发展的方向与要点。大学生可以通过九型人格理论了解自己的人格类型、自己的基本欲望、价值观以及发展受挫情况,然后制定自我人格发展的目标与途径。“所谓天才就是选准了适合自己发展的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之教”。大学生自身的反思、感悟与行动是其成长的主要力量,教师的职责在于启发与引导。九型人格理论给了大学生自我反思、感悟与行动的方向与能量,可以通过“五自”模式尝试完善自我,健全自我人格。 

(一) 自我认知 

“自我的深度觉察是自我成长的开始”。九型人格理论指出,自我剖析、自我认知是发展与成长的第一步。大学生可以通过对九型人格理论的学习,深度洞悉自我的内在,了解自我最核心的价值观、最基本的行为动机、最基本的欲望、最根本的恐惧、防御机制、健康层级与状态、注意力的焦点、人格的核心陷阱和发展趋向等。感知与体会影响自我发展的因素,明确自我的现实状态与发展方向。摒弃表面的浮夸与从众,在深度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找准自我的发展方向。走对方向是自我人格整合的起点,而走错方向则是内耗,就出现内心冲突、压抑、焦虑等,从而陷入被动的局面而阻碍自我发展。例如,五号“观察者”,其人格的核心价值观是“知识就是力量、学无止境”;基本恐惧是无助、无能、无知;基本的欲望是能干、知识渊博、专家、思想家和科学家等;卡点是用知识来回避不安全感,远离自己的情感中心;压力点是外来的打扰与超负荷的负性情绪、对别人的依赖;成长任务是与身体与外界建立和谐的关系。五号在健康状态下可以成为优秀的决策者、象牙塔里的学者,但在不健康的状态下就会自闭、逃避、愤世嫉俗、孤独和妄想,陷入固执的思维模式中。 

(二) 自我悦纳 

“接纳自我是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更好地做自己”。自我认知、自我觉察是为了更完整地自我接纳、绽放原本的自我。九型没有好坏,只有不同,了解自我的根本目的是能够在“原来我、欣赏我”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与成就自我,我们每个人的发展都不可能是“拆迁式”的发展,而是在我们原色的基础上,找出我们存在的障碍与发展的方向。我们不可能完全脱胎换骨,我们需要的是能够接纳自我、管理自我,发挥自我特长。九型人格中的九型各有特色,都有自己的核心追求与基本恐惧,都有自己所谓的优势与劣势,就像光与影永远相随一样,我们不需要否定自我,我们需要的如何接纳自己,这才是真正的爱自己。 

(三)自我约束 

学习九型,就是要看清自己的发展障碍、健康层级与发展方向,掌控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九型人格中对于自我类型的深度觉察,不仅能够让我们看到自己精神层面的核心动机、潜在欲望、防御机制,而且让我们了解到自己生活方面的行为表现;不仅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一般人格特点、优势与劣势,而且让我们了解现在的心理健康层级。九型理论能够帮助我们看到自己的心理健康是否在掉层,应该如何快速提升层级。 

洞察自己人格型号的特点,更要洞察自己的健康层级,九型人格中每一种类型的人在不同健康层级中的外在表现都是不一样的。通过洞察自己的健康层级,能够更好地调控与约束自己,掌控自己的人格健康水平。在觉察到自己在某个阶段一直在掉层时,应该及时有效地进行自己调整与控制,使自我人格的发展步入健康轨道,发挥自我人格的独特魅力。 

(四)自我完善 

“做更好的自己——让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局限发挥到及格,让自己的短板不影响长板的发挥”。九型人格理论从精神、物质两个方面清晰地剖析了每种人格类型,使个体对自己的价值观、注意力焦点、健康层级、情绪特点、卡点和成长点等有更深刻的了解,看清自己的内在与当下状态,知道该如何做更好的自己。例如,五号性格类型的卡点是用知识来回避不安全感,远离了自己的感情中心,完善点是与自己的情绪建立连接,与他人、世界建立更密切的连接,感受生活中快乐。 

九型人格的魅力就在于它不仅让个体洞察自己,而且带给个体成长的能量。九型人格分析了每种性格类型的舒泰状态与受压状态、两种状态下的情绪特点与行为特点,使个体发现自己的不足与卡点,激发个体发挥潜能,从而把握自我、发挥优势、排除发展中的障碍;完善自我、朝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是每一个学习九型人格理论的人最深的体会与感悟。 

(五) 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就是发挥我们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突破、自我整合。 

九型中每种类型都有核心恐惧,就是自己最怕出现的问题,它与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相悖、与我们的基本需求相悖。自我超越就是突破个性中固化与恐惧的部分,让自己的人生丰满而多姿、立体而灵动,而不是典型的某一类人。因为我们拼命要避免的东西,反而会让自己在性格的牢笼里陷得更深。短板或缺点往往更能成就自我。 

九型人格理论给了我们认识自己的机会,同時也给了我们突破自我的力量。不怕短板、直面恐惧,发挥我们向上的能量,这也许就是人生本来的面目、是我们每个个体成长与成熟的任务。 

九型人格是洞察自我、发展自我最完善的理论,通过对它的学习与实践,每个人都会焕然一新,走出自我的桎梏,走向成熟的人生,就像人生经历过一次沐浴,轻松而又充满力量。九型同样也是大学生发展与完善自我、健全人格、成熟心智、提升心理素质不可或缺的武器。 

注释: 

①海伦·帕尔默.九型人格专业知识副型篇[J].EPTP亚洲中心培训课程,2017-02-11. 

② 陈浪.九型人格与领导力[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九型人格应用研究分会成立及国际中华九型人格研究与应用高端论坛会议资料汇编[C].2015.5. 

③九型圣童(DON&RUSS),微信号pyj830521,九型人格的9个健康层级,2015-07-24. 

九年级物理论文篇9

去年8月底,新学年伊始,刚送走九年级毕业班的我,又继续接任了九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这是我已经第四年担任九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有喜有忧,喜则是课程熟悉,工作起来相对轻松,忧则是九年级第二学期的中考复习,九年级第二学期时间特别紧,前后才不过三个来月,而学习新课、复习旧课、迎接中考的任务又相当重。

要干好九年级的教学,首先就是要安排好中考复习。中考,是建立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的选拔,坚持既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又要坚持考查考生的学科能力的原则。所以做好中考复习也至关重要,中考复习应当确定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复习工作的指导思想应当是“夯实基础,逐步提高”。复习工作应当是在回归的基础上进一步求得提高。

无论是新课教学,还是整体复习,教师始终是整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思想观念、教学理念、知识储备、对新课程的认识、对中考信息的把握,都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成效,影响着学生的中考成绩。

中考在即,教师就必须而且只能脚踏实地,直面现实。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切实改变过去那种“先赶教材,再彻底复习”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中教材教学与中考复习整合的新途径,让九年级语文课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途中的新的一个驿站。

九年级第二学期的在校时间是16个星期,其中考试时间(市教科所安排的一次诊断、两次模拟考试)、放假时间、学校的各项活动等要占去3个多星期,这样,上课的时间就剩下不到13个星期了。而九年级第二学期的语文课程安排和前一学期一样,内容丝毫没有减少。在这仅有的不到13个星期里要完成17个星期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本身就是一个难题,还要加上中考前的复习,何来的时间?怎样完成呢?时间再没办法挤了,这就只能必须搞整合了,将教科书的内容与中考复习进行整合,新课与复习互相穿插,同时进行,既完成了新课的学习,又对中考进行了有效的复习。

要做好整合的话,作为教师首先要把握中考语文的命题趋向,就得研究《兰州市中考改革方案》和历年的《兰州市中考考试说明》,以及历年的中考试卷。研究发现,中考的语文试题重点考查的是同学们的语文知识运用与语文素养。全套题有四大类,即积累应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那教科书的内容与中考复习的整合也要从这四个方面入手。

一、与积累运用整合

积累运用考查的是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小到字的音形义,大到句或者段的语感,更有古诗句的积累。这道题的分值占全套试的20%左右。在学习教科书内容时,要求学生注意细节知识,同时进行一些典型题例的分析与训练,如可渗入词的运用、病句的题型、形近字的区分、文学常识的识记等等。

二、与古诗文阅读整合

此道题的分值占全套题的15%左右,且又分为两部分,一是古诗欣赏,二是文言文阅读。古诗欣赏考查的是学生对作者感情基调的理解,所以,在学习古诗时,重点引导学生如何读出诗人的感情基调。文言文阅读最简单了,中考中文言文的题是九年级上下两册课文中节选的,在学习时,只要帮助学生将文言知识细化、消化便可。

三、与现代文阅读整合

这道题就稍稍有些难度了,分值比重也大,占25%左右,也是同学们容易失分的地方,不过也是有法可寻的。在课文的学习中,教会学生用文体知识去阅读,用常识或概念去分析,用一些“套语”去答题,将阅读训练与新课学习相结合,这样,中考复习实际也在进行。如散文讲究的是语言和一些描写方法,说明文重在说明方法,议论文重在论证方法;又如散文的用语主要是形象生动,说明文重在科学准确,议论文重在严谨说服力等等。实际语文的答题也是有格式的,只要把阅读常识与新课学习有效的整合起来,那何愁中考中提高不了分数。

在学习“戏剧人生”(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这一单元时,我只用了一个星期。我把作文水平高的学生编为一组,让他们负责剧本的改编;把善于表演的学生编为一组,让他们负责演出;把擅长美术的编为一组,让他们负责场景、服装、道具的设计与制作;把有组织能力的编为一组,让他们负责指挥协调;把专于评论电影的编为一组,让他们担任评委。这一个单元就这样“演”完了,在这过程中,同学们既感受了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又展示了自己的个性特长,更把握了戏剧的基本常识。

四、与作文训练整合

作文是一套试题的重心所在,占40%,所以有“成也作文,败也作文”之说。作文的训练,不只是几次作文作业,在新课的学习中,也可以将作文训练穿插于其中,仿写几句话、诗歌的改写、文言文的翻译、课文的续写,甚至是回答问题的语言组织也可以利用,“无处不作文”,这样,作文也就简单了。

在探究《故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的人物个性时,我将“书写人生百态”的小练笔穿插其间,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拓展训练写作水平的机会。

九年级物理论文篇10

十九路军原是一支有着光荣历史的革命军队,它源于孙中山领导的建国粤军第一师。19 26年,作为“铁军"即第四军的第十师,参加了北伐战争,战功卓著。1927年1月,在武汉被 扩编为第十一军,由陈铭枢任军长。接着,这支部队参加了武汉政府的第二期北伐。大革命 失败后,他们在继任军长叶挺的率领下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南昌起义。但在起义军南 下途中,由第十师师长蔡廷锴带领脱离起义军投靠到阵营,在福建重建第十一军,迎 回陈铭枢任军长。后来该部入粤,参加粤桂军阀混战。1929年,对军队进行整编,十 一军被缩编为第六十、六十一两师,由蔡廷锴、蒋光鼐分任师长,陈铭枢专任广东省主席。 1930年8月,他们因帮助参加中原大战有功,被扩编为十九路军,由蒋光鼐任总指挥 、蔡廷锴任军长。在追随参加新军阀混战的过程中,十九路军是其非嫡系队伍 中最具战斗力的一支部队。这支部队长期以来主要是在陈铭枢的统率下由小到大发展起来的 ,因此逐步形成了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组成的领导核心。

1930年冬,十九路军受的驱使开赴江西,先后参加了第一、二、三次“剿共"战 争,结果损失惨重,伤亡达3000多人。这使他们认识到,“剿共"是没有出路的。与此同时 ,的统治秩序业已确立,专制统治日趋强化,反动本质暴露无遗。与其 他各派政治力量,以及与国内大大小小的军阀,为争夺权利、瓜分地盘的矛盾和撕拼也愈演 愈烈,正陷于不可自拔的境地。十九路军将领对政权由希望逐渐变得失望,他们开始 认识到南京政府并不是他们理想中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不过是打着“国民革命"招牌的买 办。于是,他们对自己前一阶段所奉行的拥蒋政策也产生了怀疑,痛感前景的 悲观,急于寻谋一条新的出路,以期有新的发展,并能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独树一帜。这种 要求在陈铭枢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陈铭枢本身就具有相当的文化素养,他在担任南京政府 军委会总政治部副主任时(吴稚晖是挂名主任),就结识了一批政见各异的文人政客,其中 对他后来影响最大的是王礼锡。王礼锡是江西福安人,他与当时任南京政府军委会总政治部 组织处长的段锡朋是同乡和同学。正是由段的引见,王结识了陈铭枢。陈铭枢后来回忆,“ 乍见之下,便为他的丰采倾倒;由于思想气味相投,大家从此便成莫逆之交。"

王礼锡出身于一个封建的诗书世家,打小就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浓厚的兴趣,在学生时代 编过《绿波》等文学刊物。他在其自传中写道:“1923年以后,始从事于农民运动,1926年 与、陈克文等在武汉筹备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因意见不合而离开武汉。1927年特别 委员会成立,我对整个局面失望。以后随十一军入闽,曾回上海办报,曾在南国艺术学院教 书。1929年到北平办学校,与学生百余人从事于为工人本身利益而组织的工人运动,北宁、 平绥、平汉各路,唐山矿、塘沽各工厂的工人自己的工会先后成立;后以受打击南回。南回 后,决心从事理论研究。” 王礼锡在自传中没有写的是,他还一度参加了段锡朋组织的拥 蒋团体,后因政见不合,很快就脱离了,并和段断绝了一切政治联系,转而同陈铭 枢建立了生死之交。1930年陈铭枢接办神州国光社时,正是以王礼锡为实际的主持者。陈铭 枢回忆:“从接办‘神州’起直到福建人民政府阶段,则以王礼锡对我的思想影响最大。"

神州国光社是广东顺德人邓实、黄节(晦闻)在1901年创办于上海。因印行《神州国光 集》之故而定名为“神州国光社"。当年,在反对清朝满族统治的背景下,该社以提倡国学 、保存国粹,发扬民族气节为宗旨,大量印行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著作,同时又 利用当时最新的印刷技术珂罗版,影印历代遗留下来的书画真迹,以达“悉古人之真迹", “悉古人之精神"的目的。这些出版物在清末民初,大受欢迎,“神州"亦兴盛一时。迨至五 四运动后,新文化潮流蓬勃发展,“神州"的出版物因不合时宜而逐渐滞销。到了20年代末 ,更趋萧条,不得不“挂牌"出售。

陈铭枢与神州国光社本来就有一定的联系,他在出任广东省主席时,就延请“神州"的 创始人黄节担任广东省教育厅长。这时,经陈的另一位好友黄居素和“神州"当时的主持者 画家黄宾虹商定,由陈一次出资40万元,正式接办神州国光社。陈铭枢自己后来说:“在接 办时,虽然由我个人投资,但始终属于十九路军集体事业的一部分。”从此,确立了“神州 ”与十九路军荣辱与共的密切关系。“神州”也就开始了由一个出版机构向文化团体和政治 派别的演变。

陈铭枢接办“神州"后,请王礼锡主持,负责“神州"的出版方针和具体的编务。王向陈 建议,“这个书店应当帮助左翼作家(包括共产党的作家),为他们提供一个写作的园地。 "陈也因不满现状,急着想另开政治局面,同时也意识到文化事业对政治的作用,因此“欣 然接受"。实际上王和陈当时关于“左翼"的概念是很含混的。这从“神州"函授学会的教授 名单中(陈铭枢说:“这些人多为‘神州‘的基本队伍,一部分为特约编辑"),就不难看出 ,实际是左中右混杂。名单如下:

王礼锡 陆晶清 胡秋原 陈望道 谢六逸

陶希圣 蔡若晖 汪辟疆 宗白华 钱君

彭芳草 孙福熙 孙倬工 张资平 张栗原

梅龚彬 漆琪生 朱雪影 王亚南 庐 隐

王 易 顾颉刚 胡 雪 徐 翔 赵达君

陈子展 陈国强 费 陀 伍蠡甫 孙寒冰

李长倬 章依萍 徐 英 方天白 李 季

欧阳予倩

这批人在当时大多有过与王礼锡相近的经历或感受,当时在政治上正处于一种矛盾状态 ,无所适从。正如王礼锡在其主编的《读书杂志》创刊号上所写的:“我们主观地不标榜一 个主张,不确定一个呆板的公式",“因为我们不是宣传主张的刊物,而是介绍主张的刊物 。我们这里不树立一个目标,而是为读者提供出已走过、正在走着、或者想走去的许多途径 "。也就是说,他的指导思想是使“神州"和《读书杂志》成为一个没有任何政治色彩、人们 可以各抒己见的舆论阵地,而一切是与非,都由读者自己去选择和判断。由此看来,“神州 "本身似乎并没有明确的立场,它只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介绍主张的刊物",但在实际上, “神州"的主持者正是想通过自由争鸣,去选择一种适合自己要求的道路,并逐步使越来越 多的读者也接受这条道路,以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

在此方针下,“神州"编辑出版了大量的理论书籍和文艺书籍,其中左翼作家撰写或翻 译的书籍占的比例最大,甚至有不少是马列经典著作的译本。如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郭沫若译)、列宁的《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 傅东华译)等。还有考茨基的《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汪馥泉译)、《唯物史观》(梅龚彬 、徐翔译);普列汉列夫的《战斗的唯物主义》(杜畏之译)、德波林的《斯宾洛莎与辩证 唯物主义》(杨东莼译)、波卡洛夫的《唯物史观世界史》(方天白译)、河上肇的《通俗 剩余价值论》、石川准十郎的《资本论概要》(钟鼓熙译)、高昌素之的《资本论大纲》( 施复亮译)、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纲要》(严灵峰译)和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 》(郭大力、王亚南译)等等。除编辑出版各类书籍之外,“神州"还主办了《读书杂志》 、《意识形态月刊》、《文化评论》、《文化杂志》、《微音月刊》、《读书与出版》等刊 物,组织了神州函授学会和神州读书会,与读者建立一定的联系。其中,在社会上产生影响 最大的是《读书杂志》及其发动的中国社会史论战。《读书杂志》1931年6月创刊,每期有4 0多万字,1933年9月停刊。开始是由王礼锡、陆晶清夫妇合编,1933年3月,王出国后,由 胡秋原主编。该杂志自创刊号起,每一期都要重印,最多时订户达到2万册。

王礼锡等虽然一再标榜不偏不倚,但实际在其发表的文章中不时要表露出他们的政治观 点。他认为:“现在已不是单纯的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式的农民暴动可以夺取统治权的时代 。同时现在也不是焚书坑儒独夫专暴式的统治可以镇压革命的时代。现在是盲目的革命已经 碰壁,而革命的潜力又不可消泯于暴力的镇压之下,正需要正确的革命理论指导正确的革命 的新途径的时候。"而要探索革命的正确前途,“就得了解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抑是资本 主义社会?”就得了解帝国主义在中国所发生的作用如何?就必须回答中国社会已经走上了 一个什么阶段这一先决问题。“于是中国社会史问题,遂逼着各党派的学者为着它们以斗争 的姿态在思想战场上出现。"(王《中国社会史论战序幕》)王礼锡的目的非常明确,他在 其自传中引用列宁的话,“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行动"。他写道:“为了确立革 命的理论起见,在所编的《读书杂志》中,倡‘中国社会史论战’,使一切有党派、无党派 之意见,皆得与社会相见,任读者自由选择。"可见,发动中国社会史论战,反映了“神州" 成员不甘寂寞沉沦,企图在国共之外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的尝试。

社会史问题论战持续了近三年,《读书杂志》前后共出版编辑了四辑“论战特辑"。参 加论战的既有从共产党中游离出来的托派分子任曙、严灵峰、彭述之等,又有改组派的陶希 圣等(后成为的御用文人),也有一些进步的教授、学者如周谷城、王亚南、陈望道 、杨东莼等。“神州"的王礼锡、胡秋原、朱伯康等也积极撰文参加(王礼锡是每期都有文 章)。著名的共产党人化名刘梦云,在《读书杂志》第一卷第4、5期合刊上发表了45 000字的长文《中国经济之性质问题的研究――评任曙君的〈中国经济研究〉》,用马克思 主义的观点研究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规律,批判托派分子任曙、严灵峰等关于帝国主义与 封建势力在中国已经不再具有统治地位的观点,捍卫和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 基本纲领。这次论战增强了人们对中国社会史和社会性质问题的认识,在客观上起了明辨是 非、教育人民的作用。但是,“神州"一班人却并未因此而找到他们企求的出路。他们认识 到解决论战分歧的关键是正确地运用唯物辩证法,但终因阶级立场的局限,往往是以唯物自 居而时常会落入唯心的魔窟,以辩证自居而时常会拘于机械的公式,陷入一种无名的苦恼之 中。

“神州"成员的探索与烦恼,和陈铭枢及其十九路军的处境是紧密相关的。十九路军自 背叛革命后,追随参加了连年的军阀混战,官兵疲倦不堪;特别是在“剿共"战场上 接连受挫,伤亡惨重,产生了普遍的厌战情绪。其上层替蒋卖命的结果,始终未得到固定的 地盘,而且处处受的牵制,军费无着,减员得不到补充,随时还有被改编和吞并的危 险。在这种情况下,陈铭枢由积极拥蒋开始密谋反蒋。1931年8月初,他从江西“剿共"前线 秘密回到上海,与第三党领导人邓演达、元老蔡元培密谋,准备由十九路军进占广东 东江和福建闽南,然后三人联名发表时局宣言,呼吁和平,武装调停当时正愈演愈烈的宁粤 对立,建立第三势力,以图控制局势。陈铭枢还与王礼锡对此计划进行了进一步的策划,动 员王也到江西的十九路军中,一同举事。后来,这一计划因8月17日邓演达的被捕和"九一八 "事变的发生而搁浅。

陈铭枢接办“神州",给这个无法维持下去的古老书店注入了生机。而王礼锡等人的经 营,特别是借助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更是使这个死气沉沉的旧书店一改而为一个传播新思 想的重要阵地。陈铭枢虽然因支持“神州"而受到顽固分子“宣传赤化"的指责,但他 也因此而赢得了一定的声誉,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在宁粤尖锐对立、无力自拔的情况 下,他和十九路军因为和广东方面的历史渊源关系,处于调停人的地位。1931年底, 迫于“九一八"后全国上下共赴国难的呼声,不得已答应粤方等的条件,与胡汉民、 等和解,并将十九路军调戍京沪这一要害地区,陈铭枢出任京沪警备司令、国民政府行政院 副院长兼交通部长。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在“神州"一班人中,也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他们迅速行动起来 ,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编辑出版了长达40余万字的《读书杂志》“东北与日本号"。从国内外 形势、经济、政治、历史等角度,全面地阐述了事变发生的原因,愤怒斥责日本帝国主义强 占我东北的野蛮罪行。并旗帜鲜明地表述了他们的观点:一是号召民众自动地武装起来,与 日本帝国主义作决死的战争;二是揭露了英美帝国主义假托国联共管的阴谋和伪善面目,指 出,“唯一可以为我们声援的只有苏俄",主张立刻同苏联恢复邦交,与之建立反对帝国主 义的联盟;三是抨击揭露了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和镇压民众抗日要求的罪行,尖锐地指出 南京政府是抗日的障碍。“神州"的这些主张和行动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拥护,也大大地教 育和影响了十九路军官兵,显示了他们与集团在抗战问题上截然不同的政治态度。

调戍京沪地区后的十九路军,分散驻在铁路沿线,处处受着预先布置在铁路两侧 的重兵威胁。为了摆脱这一处境,也为了履行其一再表达的抗日誓言,他们决定组织义勇军 赴东北援助马占山抗日。王礼锡为之拟好了出师通电,但是,他们的要求却遭到南京政府的 反对。在批复十九路军的请战书时写道:“其勇可嘉,其事必败,千万不可行"当头 浇了一盆冷水。十九路军的官兵基于义愤,不理睬南京政府的阻拦,仍积极筹备,挑选了两 个旅的精兵,由蔡廷锴以“西南国民义勇军总指挥"的名义率领,计划在1932年正月出师。 正在义勇军组织就绪,出师通电即将发出的时候,上海忽陷于暴风雨的前夜,十九路军遂取 消了长途赴援的计划,将他们满腔的爱国义愤倾泻在“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炮火之中。

十九路军的英勇抗战,冲破了郁积人们心头已久的郁闷。同处一城的“神州"一班人既 感到自豪,也愈加振奋起来。他们奔走呼号,从多方面支持十九路军的抗战,其中最突出的 是做舆论鼓动。他们凭借与十九路军的特殊关系,不顾日机的轰炸,探听消息,撰写稿件, 排版校样。在“一二八"抗战爆发的第三天,“神州"的《读书杂志》社和《文化评论》社的 同仁就自己出钱,赶印出《紧急号外》,以后又印行《抗日战争号外》、《抗日救国号外》 和《军中日报》等宣传品。这些宣传品短小精悍、及时可信、文辞激烈、鼓动性强。特别是 王礼锡写的时论,号召武装全国民众作持久的抗战;号召举行上海全市的罢工、罢课、罢市 ,威胁各帝国主义在上海的统治;甚至号召市民组织市民抗日政府。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 国难当头时的鲜明的民族立场和激进的抗日态度。

“神州"成员比其他方面的人士更加积极地帮助十九路军募捐和组织义勇军。这一时期 ,王礼锡成了上海市最活跃的人物之一。每天都有许多人找他打听战况,并反映其他情况。 还有一些民众团体的代表,请他引见十九路军的长官,要求组织义勇军参战。他对来访者都 予以热情的接待,并将民众团体的要求和义勇军的组织情况向当时在沪指挥抗战的蒋光鼐等 报告,帮助沟通十九路军与部分群众团体的联系。他的夫人陆晶清和何香凝、陈铭枢夫人等 一起组织救护队,办后方医院,发起募捐,并多次冒着炮火到前线参加救护、输送慰劳品。 “神州"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直接支持了十九路军的抗战。

还有一件应该特别提到的事情是,这期间,“神州"一班人还一度放弃了对共产党人的 不合作态度,他们和共产党人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等共同组织了“著作者抗日会"。他们 认为:“在‘反日战线’之下,应当可以把许多意见不同的知识分子,作一时的战斗集会" 。所以,他们积极参加了中国著作者抗日会的活动,王礼锡、胡秋原、梅龚彬(中共秘密党 员)和左联的丁玲、郑伯奇、郁达夫等17人当选为该会的执行委员,王礼锡还被推举为常务 委员、宣传部长,负责出版刊物,征集战时资料等工作。胡秋原则为该会起草了《中国著作 者为日军进攻上海屠杀民众宣言》。“神州"的这一举动,是他们立场趋于转变的表现 。

“一二八"淞沪抗战,虽然有十九路军的浴血奋战,虽然有全国各界的声援和“神州"的 摇旗呐喊,但终因政府的叛卖,以签订屈辱的《淞沪停战协定》而结束。英勇的十九 路军在日本帝国主义和政府的双重压迫下,调离京沪,再次被驱赶到前线――福 建;陈铭枢不久也在宦海斗争中失意,无奈下辞职,出国游历;“神州"则因宣传救国而获 罪,发行受限制,邮寄受检查,他们赶印的《抗日战争号外》干脆被查封;在淞沪抗战时期 出尽风头的王礼锡,也因言辞“偏激",而与领导淞沪抗战的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一同 被列于法西斯组织蓝衣社的“钩命单",被迫于1933年春出国。他在《读书杂志》第三卷第3 、4期合刊的“编后"中写到:“在黑暗所笼罩下的一隅,本志竟成为不必检查即普遍没收之 品,经过郑重的会议所的命令,竟摘出拙作《九一八的清算》一文中反对无抵抗主义的 语句,指为反动。诚然,我们对于无抵抗主义是反动,然反对无抵抗主义者遍中国,是反动 遍中国,固不待本志之人口然后煽动反对无抵抗主义之空气也。”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十九 路军和神州国光社的领导者们,面临着新的思索。

十九路军的抗战促进了全国人民的觉醒,打破了日本不可战胜的迷幻!有力地驳斥了国 内投降主义者所谓如对日宣战,日本在3日内即可的谰言。“神州"一班人也大受鼓 舞和教育,他们认识到:“中国抗日是能够得到胜利的,假使上海和仅仅十九路军能抵御日 本10余万军队一个多月,则全国的军队,在全国各处发动与日本军队之冲突又是怎样呢?" 所以,“反帝抗日为中华民族唯一之出路",也惟有如此,“才能获得大多数民众的同情。" 这是“神州"和陈铭枢在一二八事变后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

一二八事变也使“神州"对和南京政府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们指出:南 京政府的基础是完全建立在公债金融之上的。金融资产阶级从其私利考虑,“从来没有主张 抵抗过,并且从来就反对抵抗。"在金融资产阶级看来,只要不妨碍他们营业的安全,打仗 是没有什么大关系的,所以内战他们并不坚决反对,而在上海同外国人打,有碍其金融公债 交易,有碍其统治基础,因此他们是坚决反对的。事实证明,“中国的公债金融资产阶级是 彻头彻尾的反革命者"。

不仅如此,在以为代表的金融资产阶级的统治下,一切民主自由都被钳制、扼杀 。凡是反对华洋合作、日支亲善的,都是罪无赦,都要用焚、坑、绑、杀、囚等法西斯手段 加以消灭。“青天白日满地红”成了“昏天暗日满地红",堂堂的神州成了地狱的再现。“ 神州"一班人面对这仇恶的现实,大声疾呼:卖国的部长、院长和杀人的总司令举起了屠刀 ,“正在出卖我们最后的灵魂",我们怎么办?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要想争民主、争自由、 争人权,就必须政权的统治。这样,“反蒋"成了抗日救亡的前提;“反蒋"成了 实现民主政治的必须;“反蒋"也是“神州"与十九路军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总之,“反蒋" 是一二八事变后"神州"与十九路军势在必行的主张。而“反蒋"就意味要现政权,代之 以新政权。对于新政权的实质和形式,“神州"与陈铭枢在此前后曾进行过反复的探讨和大 胆的描绘。概括起来有以下内容:

首先,他们认为:现代中国社会是“由专制主义转变为半殖民地社会"。地主、商人、 官僚同为帝国主义的工具,是这个半殖民地社会的三大支柱。陈铭枢在他为《十九路军淞沪 血战史》写的序言中明确地指出:“我们认为中国是半殖民地国家,无论从半殖民地把民族 资本解放出来,或者直接走社会主义道路,都必须反对帝国主义。"具体地说,新兴的革命 政权要“解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关税自主、停付一切内外债,驱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打破 政治上、经济上的买办组织。"其次,这种反帝政权,既不能是议会政治式的资产阶级专权 ,也不能是苏维埃式的无产阶级独掌政权。而必须是在民族利益上的统一,包括“农、工、 小资产阶级、革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青年军人与农工大众、小商人、前进的自由职业 者的集合"。再者,他们认为中国共产党不合中国时宜。其根据,一是中共在反帝高潮时期 ,“偏偏要披上反日的民族革命斗争的外衣,做非当务之急的工人反对资本家的斗争运动, 斗争失坠了重心;"二是中共颠倒了反帝和土地革命的轻重次序,片面强调土地革命。因此 ,他们否认中共领导中国革命的资格,但又没有明确提出新的反帝政权应该由哪个阶级或党 派来领导。此外,他们认为,新政权在经济上要有统一的组织,要以国家的统制、有计划来 发展社会化生产。并且还要打破地主的统治,实行耕者有其田,否则,“农民的购买力日益 破产,而工业绝对不得发展,经济不得复兴,革命的力量也不得增大。"

“神州"和陈铭枢所构想的新政权,以反帝、反封建和发展民族经济为己任,其性质是 民主主义的;它反对由共产党来领导,笼统地讲是工、农、小资产阶级和革命的民族资产阶 级的集合,并否认中共在农村创建的工农民主政权。因此,他们实际追求的是的大地 主、大资产阶级政权和中共的新民主主义政权之外的第三种政权――即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淞沪抗战的尘埃落定,陈铭枢被、排挤下台,他在王礼锡夫妇等的陪同下游 历欧洲。据陈回忆:“他们都受到当时在欧洲酝酿的‘人民阵线’的思潮影响",决心联合 反蒋派系,效仿欧洲反法西斯的人民阵线,政权。回国后,陈与王礼锡、蒋光鼐 、梅龚彬等先后找宋庆龄、胡汉民、陈济棠、李济深、李宗仁和第三党的章伯钧等,筹划反 蒋事宜。于是,就有了1933年11月十九路军和其他反蒋民主势力发动的“福建事变",开始 实践他们所设想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福建事变"是内部一部分进步势力发动的反蒋抗日运动,同时也是民族资产阶 级企图以武装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一次尝试。这次运动是凭借十九路军的军事实力和占有 的地盘,以“抗日、反蒋"的口号,号召失意的各党、各派和一些爱国民主人士参加的。“ 神州"的大部分编辑和一部分特约编辑,应陈铭枢之约,先后入闽,参加了事变的筹划和运 作,他们和陈一起在事变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第一,他们是福建事变和在事变中建立的福建人民政府的政治灵魂。首先,十九路军的 领导核心是陈铭枢、蒋光鼐和蔡廷锴。他们三人在十九路军的发展历史上逐渐形成了自然的 分工,即陈主政、蒋主运筹、蔡主督战。福建事变从酝酿、串联、组织和发动,主要都是由 陈策划的,然后再征得蒋、蔡的同意。而陈的幕僚机构就是神州国光社。陈自己回忆:“福 建人民政府成立前,王礼锡回来参加了各种活动,并在我直接负责的文化委员会任秘书长。 他工作积极,对我的帮助甚多"。其次,他们作为事变的主要发动者,参与了整个事变发展 过程的运作,福建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对内和对外宣言等重要文件,大多出自他们之手。 再者,“闽变"中曾组织了一个生产人民党,拟作为福建人民政府的领导核心和准备将来在 全国展开时用以号召民众。这一政党的酝酿和党纲等文件的起草,都是由陈铭枢和“神州" 成员把持的文化委员会一手安排的。由于在事变中,为了独树一帜,让原人士放弃国 民党党员名义,又迫使另一个以党派资格参加“闽变"的第三党解散,都参加生产人民党, 使之成为惟一的政党,在形式上也充当了福建事变的领导者。

第二,陈铭枢和他率领的“神州"一班人,是福建人民政府舆论宣传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还是其文化教育事业的主持者。福建人民政府宣布成立后,随即建立了由陈铭枢兼主任的 文化委员会,王礼锡以秘书长名义实际主持,胡秋原、梅龚彬、黄艮庸、程希孟、欧阳予倩 、彭芳草等“神州"骨干为委员。他们改组原福建《民国日报》为《人民日报》,作为福建 人民政府的机关报,每日出两大张,由彭芳草和胡秋原主办;还改原《新福建报》为《国光 日报》,也日出两张,由任大任为社长;又将原来的“先声通讯社"改为“人民通讯社",由 陈伟器任社长。以上三个机构负责福建人民政府的新闻和宣传工作。福建人民政府虽然 存在的时间很短,但对文化教育事业仍十分重视。福建人民政府成立不久,文化委员会即派 欧阳予倩筹设中央戏剧院;又命胡秋原、程希孟、林植夫等负责组织人民大学筹备委员会; 为了扩大文化工作的影响,12月中旬,他们还特地将福建文化总同盟改为中华文化总同盟, 并准备将来在各省设立分盟,各县设立支部,“俾组织普遍化,革命宣传可收广大效力。"

第三,他们还是“闽变"中民众运动的组织者和“计口授田"活动的积极参加者。文委会 之下设有民训处和民运处,负责对民众的训练和民众运动的发动。在福建人民政府存在的短 暂时间内,文委会曾先后起草制定了《青年活动会、县市学联会、各校学生会条例》、《农 民会组织大纲》、《农运县区特派员条例》、《农民自卫队组织大纲》等文件。同时,他们 还和经济委员会(蒋光鼐为主任)下属的土地委员会的成员们(大多是原第三党人士)一道 ,参预了“计口授田"的试点工作。试图贯彻耕者有其田的经济纲领,在短期内解决农民的 土地问题,并对农民施以政治训练和军事训练,使之成为福建人民政府的拥护者。

总之,在进行了新的政权道路的理论探索之后,陈铭枢和“神州"一班人又以极大的热忱投入了他们自己设计的这场创建资产阶级共和 国的实践斗争,成为福建人民政府的组织者和实干家。如果说,十九路军是福建人民政府的 军事支柱的话,“神州"则是它当之无愧的政治灵魂。他们共同导演的这场抗日民主反蒋运 动,是十九路军和“神州"历史上最有声色的一幕。也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历史条件下,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在其企图领导民主革命的历次活动中,所泛起的最壮观的一片浪花。

可惜的是,福建人民政府只存在不到两个月,便在强敌的进攻下失败了。威赫一时的十 九路军因此而瓦解,失去依靠的神州国光社更是一蹶不振。这场历史活剧的主要导演者陈铭 枢被迫再次出国逃亡。“神州"与十九路军的结合与奋斗,成了历史的匆匆一幕。

神州国光社备忘录:

(1)在最兴盛时,在上海河南路设有总发行所和书库,在新闸路设有印刷所,编辑部 设在法租界亚尔培路。另在北平、广州、南京和济南等地设有固定的分发行所;

(2)福建事变发生前,大部分编辑入闽,定期刊物宣告停刊,仅留少数人员维持现状 ;

(3)福建事变失败后,外地的分发行所全部被查封。上海的总部因设在租界,得以保 留,但也遭到蓝衣社暴徒的砸毁,损失巨大;

(4)抗战爆发前,“神州"已处于极其艰难的境地,无力出版新书,靠廉价出售存书, 维持职工的生活费;

(5)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进入上海租界,“神州"再次遭受洗劫,从此在业 务和经济上完全陷入绝境;

九年级物理论文篇11

化学概念在整个化学知识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基础地位,贯穿于整个初中化学的学习过程,它不仅指导着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等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是推理问题的依据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基

础。但是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依然存在重知识应用而轻视学科本质理解之类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都是针对某个知识点做出相应的概念介绍,再不断地反复讲解论证。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中,使得知识点的概念在学生的脑海中较为空乏,出现似懂非懂的现象。而溶解度概念的教学是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需要涵盖溶解度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表示方法等系统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一、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概念教学现状

溶液和溶解度是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许多化学反应在溶液中才能进行,因此,溶液知识的学习与以后课程的学习以及培养学生化学素养都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高中化学中所涉及的电解质、化学平衡等知识,都是与溶液知识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的。而在对溶液的学习中,溶解度是较难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时较为艰难。因为九年级的学生在对图形的相关认识和理解上是较为薄弱的,因此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去构建溶解度以及溶解度曲线的概念。

在“溶解度概念”的教学中,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很大一部分学生对溶解性以及溶解度的概念捉摸不透、理解不清,对于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掌握得不够全面;还有部分学生认为要掌握溶解度的知识,只需要通过大量练习便可以在化学考试中获得高分,但在实际遇到溶解度相关的问题时,便会手足无措,不会进行具体的分析,对概念的应用反应迟钝。而针对这个现象,很多教师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教学,还是按照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内容去组织教学,导致学生缺乏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对溶解度概念的研究也存在不足,大部分研究针对高中化学概念;研究的层面也比较狭窄,大部分的教学研究都只是泛泛而谈,或者对化学溶解度概念稍稍加以研究,缺乏对整体概念的深入研究。

二、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

1.合理地进行溶解度概念教学设计

溶解度是用具体的数值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因此不同的溶解度数值表示该物质不同的溶解能力。不同的材质有着不同的溶解度。溶解度的教学主要包括: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解性的差异,用数据去表达溶解性的含义、不同溶解性的表达方式、溶解度概念的形成缘由、理解溶解度概念深层次的内涵、进行溶解度的相关运用等方面。在对学生进行溶解度概念教学前,教师需要有一个系统、全面的教学设计。

(1)明确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概念教学的教学目标。比如说,在对溶解度概念认知方面,需要通过溶解度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不同物质间溶解性的差异,同时明白溶解度概念形成的相关过程、溶解度概念存在的意义及内涵,最主要的是能够熟悉液体以及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2)教师自身应对溶解度曲线图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基于此,学生能够了解到溶解度曲线图的含义,进而采用合理的数据处理方法来表示溶解度,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3)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溶解度概念时存在的困惑,从而改变教学策略,为学生做一个全面的讲解,尽量使他们对化学溶解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能够运用概念去解决现实存在的化学问题。

2.创设场景,帮助学生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化学本身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实验室中做实验是学生经历体验、理解知识的直接途径。针对这点,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对比实验的场景,比如说,在进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一边为学生讲解课文实验步骤,一边进行实验,让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对比不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还可以创设“示错场景”,教师可以暴露一些场景的错误,强化学生的化学思维过程,在错误中让学生正确地认识概念,在错误中学会思考,领悟真相。

溶解度概念的教学是九年级化学教学中重要且艰难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把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对课堂进行一个准确定位。现如今对九年级化学概念教学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一些教学内容还未被深入研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

九年级物理论文篇12

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高度评价`刘少奇同志在白区工作中的策略思想,同样是一个模范。万、康生、一伙想用`投降主义,、`招降纳叛”诬蔑刘少奇同志只能是对历史的嘲弄。刘少奇同志在白区工作的成就和领导艺术,说明了刘少奇同志掌握辩证唯物论的熟练程度。这也正是同志所赞美的“人山人海里,从容作导师”。列宁指出:“要认识世界上一切过程的`自己运动’,自生的发展和蓬勃的生活,就要把这些过程当做对立面的统一来认识,(《哲学笔记》)。这就要求我们把现实生活如实地当作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并按照客观发展的规律去行动。刘少奇同志曾经以黄河由西向东,但为高山所阻,不得不有九曲,因而又向北,向南,再又由西向东为喻,生动地说明客观过程的曲折性。他指出:我们在从事革命事业时,好比飞机驾驶员要一个时候左一下,一个时候右一下”,在不断克服偏颇过程中,终于最后达到了目的地。《文汇报》一九六七年十一月十日署名华卫东的文章大肆攻击这一比喻。其实,稍有哲学常识的人都会理解这一比喻的真实含义,在于要看到前进过程的曲折性;要理解每一具体进程会发生一些变化的必然性;要懂得及时纠正左右偏向的必要性,如此而已。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在抓住一个时期的主要倾向的同时,不要忽视另一倾向的斗争,要有重点地进行反对左右两种错误倾向的思想斗争。比如:在分析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的错误路线时,他指出:“大革命的失败,无疑是由于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除客观原因外),但在失败以前很久,并不是没有左倾错误,这种左倾错误至少帮助了反革命”(一九三七年二月二十六日给同志信)。刘少奇同志还认为:反左不彻底就会越来越左。这些话尤其经过十年内乱之后,今天读起来更有深刻的启示。一九五七年,刘少奇同志视察各地后,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作了一次重要报告,提出了“按实际情况办事,这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当时就号召“不要思想僵化”。要做到这一点,很重要的一条,必须加强马列主义理论学习。刘少奇同志在一九四一年《答宋亮》的信中,指出:“中国党有一个极大的弱点,这个弱点,就是党在思想上的准备,理论上的修养,是不够的。”为此,少奇同志十分重视理论教育,他曾指示中央党校要以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主要课程,并明确规定要占百分之七十的比重。这跟、、康生等人搞的学习《语录》、背诵“最高指示”,并作为`句句是真理,来信奉的那一套形成尖锐对立。

二、对哲学体系的探讨

一九四一年十月三日,刘少奇同志在华中局党校作了一次演讲,题目叫`人为什么犯错误》,副标题是“矛盾、立场、与对矛盾之处理方针”。、、康生集中攻击此文。一九一七O年十月十四日,《文汇报》上刊登了一整版专批《人为什么犯错误,的文章,无中生有地攻击此文`有裸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言词,也有包藏祸心的影射攻击”,并扣上一顶`通篇都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反动哲学,的帽子。然而,刘少奇同志这个报告却比较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论的体系,从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真理观等讲到辩证法的基本法则。他突出地论述了对立统一即矛盾法则,同时讲了`质与量,否定之否定”两个法则。最后讲了辩证法诸范畴。这个哲学休系结构,对于我们今天探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仍有重要的启示。启示之一:辩证唯物论的体系是不断发展的,不是凝固不变的。马克思主要是在《资本论,中表述辩证唯物论的;恩格斯在心反杜林论》中系统地批驳杜林时表述了新哲学的体系。列宁写了《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是根据当时斗争的需要突出了认识论问题。他还在《哲学笔记》中提出辩证唯物论体系的设想。斯大林在才苏联共产党(布)党史简明教程》中又提出了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新体系。可见,经典作家并没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休系看成一成不变的公式,而是根据斗争和认识的发展,改变着自己理论体系的形式。刘少奇同志给在党校学习的领导干部从哲学高度讲人为什么会不可避免地犯错误的道理,讲如何少犯错误与及时改正错误的道理时,安排了自已的理论体系。当时,这只是一份讲稿,还未正式出版,但是,少奇同志不拘泥于斯大林的体系而从所论问题的需要出发根据实践和理论的发展情况阐述哲学的基本原理,这种对理论的勇气、值得我们学习发扬。我们应该从今天的理论和实践的具体情况出发,探讨辩证唯物论的体系。我们大学的哲学教材,就应根据文理各科不同对象和现代科学成就来编写。启示之二:认清和坚持哲学的对象。刘少奇同志在《我们的哲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哲学是研究自然、社会、思想的一般的(不是特殊的)发展的法则的学问。”他从这里出发,展开了全书的结构,没有分别详述历史唯物论和自然辩证法。我认为这样做是适宜的。历史唯物论和自然辩证法是辩证唯物论分别在历史和自然领域的具体运用,它们分别研究社会和自然特殊的规律。流行的哲学教科书习惯于按照斯大林的体系把历史唯物论也列入其内,有的把自然辩证法也包括进去,我看这是没有必要的。按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应当把自然辩证法归入自然科学范围,成为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把历史唯物论归入社会科学范围而作为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启示之三:在学术研究中,要坚持科学真理,决不应随风倒。自斯大林提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后,在苏联和中国哲学界曾奉为正宗,不敢越雷池一步。在当时刘少奇同志没有照搬斯大林的体系而鲜明地突出了对立统一规律,他指出:`辩证法有诸种范畴,而最基本的范畴,则是对立统一的法则”,又坚持否定之否定规律作为辩证法规律之一,这确是在理论上有胆有识之举。

三、关干矛盾统一性的思想及其运用

矛盾同一性的含义;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同一性在矛盾中的地位以及如何用以指导实际斗争,都是刘少奇同志哲学思想中引人注目的部分。刘少奇同志是这样解释同一性的:`统一性,是对立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推移,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等”(《人为什么犯错误》)。这段话包含这么两层意思:1,对立双方的依赖性;2,对立双方的共通性,这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对立着的事物双方之间有一座由此达彼的桥梁,亦即矛盾双方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根据。这在十年内乱时期受到恶毒攻击。一九六九年十一月七日《文汇报》发表的署名`左盾”的文章,诬蔑刘少奇同志“把矛盾同一性的水搅混了”。、康生、曾抓住`不是冤家不聚头”的例子来攻击刘少奇同志,其实这一例子恰恰是可以说明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性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共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统一休中,这不是很明白吗?、康生、一伙宣扬的同一性是所谓`矛盾的双方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见一九六九年十一月七日《文汇报,左盾文),这种把斗争性、同一性纠缠在一起的混乱的表述,实质则是取消了同一性。究竟是谁“把矛盾同一性的水搅混了”,不是一清二楚吗r刘少奇同志论述差异就是矛盾时说:`一切差别,一切不同的东西,在一定的条件之下,都可能发展成为矛盾(即可能统一与斗争),也即是可能相对地结合起来”。这里说明了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任何具体矛盾中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是需要`一定条件”。他把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看作矛盾的两重性,他说:“矛盾的统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两重性。”看来至少包含这么两层意思:

1.同一性和斗争性都贯穿该事物运动过程的始终,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刘少奇同志用对立统一观点论述共产党这一矛盾体时,说我们党是由`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结合起来”的“一个统一的组织”,并说“有了这种统一的组织才有力量”(`论党员在组织上和纪律上的修养》);另一方面又指出,`由于党员看问题的方法不同,就使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就引起党内许多不同意见,不同主张的分歧和争论,就引起党内的斗争”。(《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而这种对立和斗争又是党具有生命力的表现。党存在一天,就有这种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存。

2.事物两重性的双方并不是永远势均力敌,无所侧重的,刘少奇同志认为对于统一性和斗争性在每一对具休矛盾中的地位,应该视具体条件的不同而变化的。该维护矛盾的统一体时则坚决维护之;该打破统一界限时则坚决打破之(当然强调统一性时也不应忘记斗争性,反之亦然)。刘少奇同志关于党内斗争的理论,实质上是刘少奇同志关于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重性思想的杰出表现。他指出党内斗争的方法:“原则上,思想上的对抗,与组织上方式上尽可能的不对抗。”首先是把党内斗争严格地如实地看成a一种思想斗争”,这就表明,这种斗争一般情况下不妨碍斗争双方在政治上组织上的统一,所以应当强调团结,强调同一性。其次,a党内斗争是党外阶级斗争的反映”(指当时),“它的内容是思想原则上的分歧与对抗”,所以,在思想领域中我们必须进行斗争,但斗争形式又是多样性的。他曾说过:“相互依赖是斗争,相互推移与渗透也是斗争,相互摩擦也是斗争,相互批评也是斗争。”(七人为什么犯错误》)所以,他要求党内斗争的`方式”“尽可能的不对抗。”

一九四一年七月二日,少奇同志在华中局党校作了《论党内斗争》的讲演。`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时,同志写了按语,说少奇同志`理论地又实际地解决了关于党内斗争这个重大问题,为每个同志所必读。”(《整风文献》1949年5月修订本)追随王明的康生刮起了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抢救失足者”妖风,刘少奇同志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了抵制,他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整风运动,不搞“逼供信”的整人运动。这可以说是刘少奇同志反对那时尚未正式形成的“斗争哲学”的范例。解放以后,当人民内部矛盾突出时,一九五七年五月,刘少奇同志与杨献珍同志谈话中说道:“方针就是强调同一性,处理的方针可以着重它的同一性,因为原来是有同一性,我们主观上没有必要强调斗争。”可是这一正确思想,十年内乱中却成了`在同一性名义下,搞阶级调和的罪证”。足见、康生、一伙站在党和人民敌对的立场。理论上的偏差与实践上的错误常常是联系着的。刘少奇同志当年曾尖锐地警告过:党内机械过火的斗争必然要导致一面是家长制,一面是极端民主化的恶果。这一警告不幸而言中。总结二十年左倾错误的教训,清算`斗争哲学,所造成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恶果犷品味刘少奇同志关于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论述,他三番五次地要求处理党内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要强调同一性,这是正确的。

四、孟视人的研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