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转正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3 11:07:15

职场转正总结

职场转正总结篇1

1、通过打电话及参加招聘会的形式,物色销售人员,并为符合条件的应聘者安排面试。

2、对于通过面试的新员工,根据hr的要求为其准备相关入司资料,并系统中为新员工上工号。

3、做好销售人员的考勤工作,以及他们佣金、薪金的计算工作。

二、业管方面:

1、在中信和交通银行的协议签定的过程中,与分公司保持联系,跟踪协议的会签过程,并在协议签定后,在系统中设置相关网点信息,以保证保单的录入,和单子的正常出单。

2、负责日常的收单、审单以及交单工作,并做好每日的业务记录和业务播报,若出现照会等问题单,做好跟踪并及时处理。

3、心得体会根据总监的要求,制定渠道经营计划并对费用进行预算管理。

4、负责制定银行与brc人员激励方案,并进行实施与跟踪,并在月末做好费用报销工作。

5、与财务和银行方面做好沟通,在每月月初核对做单情况,计算并及时支付银行手续费。

6、制定有关业务的培训方案,并对培训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做好报销工作。

7、处理分公司下发的邮件,并完成其安排的任务。

8、做好银保单证的征订,并及时对库存资料做好清点和整理。

职场转正总结篇2

我国经济社会正在发生 深刻变革, 从根本上解决原有市场监管体制与新时代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问题, 将 在强化市场监管、完善政府治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是基层实践转化为顶层设计的成功探索。近年来,全国七成县区、1/4 左右 的地市实行了综合执法, 较好解决了市场监管体制不顺畅、 机构设置和职责划分不科 学、职能转变不到位等问题。这次机构改革充分吸收基层经验,整合优化市场监管重 要领域监管职能,完善了国家层面制度设计。

同时, 是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原有监管体系在维护市场秩序中发 挥了积极作用, 但也存在职能交叉、 协调不畅、 监管空白、 资源难以共享等突出问题, 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通过改革,有利于整合优化行政资源,提高监管能力和服 务水平,减少行政审批,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维护市场经济高效运行,推动统一开 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新组建的市场监管总局将整合涉及原国家工商总局职责、原国家质监总局职责、 原国家食药监总局职责、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执法职责、 商务部经营者 集中反垄断执法以及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办公室职责。

总局将负责市场综合监督管理,统一登记市场主体并建立信息公示和共享机制, 组织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工作,承担反垄断统一执法,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组织实施 质量强国战略,负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统一管理计 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工作等。总局还负责管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知 识产权局,指导全国市场监管综合执法队伍,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守住市场监管 安全底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确保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工作不断,做到机构改革和市场监管平衡有序、 协同推进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成立涉及多个部门,必然面临一些挑战。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成立了总局机构改革工作小组;下设 11 个专项工作组, 负责机构改革过渡期各项重点工作; 制定了机构改革组织实施工作方案和过渡期若干 工作规则,对学习动员部署、以新部门名义对外工作、集中办公、挂牌、完成转隶、 报批“三定”规定、清理修订法律法规等重点改革内容作出安排。目前,正在按照中 央机构改革协调小组和国务院专项小组的要求完善实施方案, 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时 限,抓紧落实。

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应做好 4 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做好干部思想工作。

组织广大干部深入学习领会三中全会、 全国两会 精神,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关注了解干部思想动态,开展深入 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干部以大局为重、以事业发展为重,自觉服从组织安排,正确 看待个人“进退留转”,严明改革纪律,确保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工作不断。

二是做好职责和队伍转隶。

按照 “先立后破、 不立不破” 原则和先转隶、 再做 “三 定” 要求, 抓紧与相关部门衔接职能转隶问题。

转隶后加强部门文化建设、 队伍建设, 真正实现职能转变,优化组合、深度融合。

三是抓好“三定”规定编制。以中央改革方案为根本遵循,深入总结地方综合执 法改革经验,推动职能整合、机构融合,研究提出“三定”草案,体现中央已经明确 的重大改革要求,确保职责划转不能遗漏,该划转的要划转到位。

四是统筹抓好机构改革与市场监管工作任务落实。

做到机构改革和市场监管协同 推进,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抓好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底线不放松,维护好消 费者权益和市场秩序, 推动全面质量提升和知识产权保护, 确保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 务。

三、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市场添活力,办事更便利;让群众买得放心、用得放 心、吃得放心 营商环境是生产力, 也是增强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运用“互联网+政务”方式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方面,继续大幅压缩企业开办时间,10 月底前,在北上广深 等城市率先实现压缩企业开办时间至 8.5 天。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力争年底前全国基 本实现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 11 天以内。在全国推开“证照分离”改革。推进政务服 务一网通办,努力实现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

质量技术监督方面,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工作,启动《政务办事“最多跑一 次”工作指南》等国家标准研制。深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再压减一批, 大幅度下放一批,2018 年生产许可证产品拟压减的目录,按法定程序报国务院审批 后发布。出台认证认可制度“一揽子”改革举措。推动特种设备行政许可改革。

食品药品监管方面,将食品生产许可证书由原来 3 年有效期限延至 5 年。力争 12 月 31 日前,实现 1 岁以下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产品类别全覆盖。逐步实 现新药上市审评审批时间由 7—8 年缩短到 2—3 年。

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推进商标注册便利化改革,今年把商标注册审查周期从 8 个月压缩到 6 个月。严格实行专利代理行政审批事项清单管理,年底前将专利代理 机构设立审批时间再减少一半,审批时间由 20 天减为 10 天。

当前,行政垄断、市场垄断、假冒伪劣、食品安全、侵犯知识产权等市场秩序问 题依然突出,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过去市场监管职能分散在不同部门,几个部门虽各司其职,但存在职能交叉、多 头执法、互相推诿等监管难题。不能有效高效地对市场进行监管,使得我国消费环境 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在大市场监管时期, 市场监管部门将立足统一协调的执法体 制、规则和程序,顺应百姓消费水平提升、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建立从生产、流通到 消费全过程的商品质量监管机制,为群众创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加强日常消费领域市场监管,围绕消费

市场监督管理局机构改革最新消息_关注 市场监管机构改革:从整合到融合关注市场监管机构改革:从整合到融合仅用 7 天,天津市滨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就完成了新办 公用房的改造工作;25 天,完成了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 管部门及其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员、资产、财务等 划转移交工作,在全市率先实现了“人员、思想、工作”三 到位的平稳过渡;250 天,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 , 机构从整合迈向融合,初步探索形成了一体化、全过程、高 效能的市场监管机制。面对新机遇,该局勇立改革浪尖,为 地方经济腾飞保驾护航。1+1+1=1“一个身份”迎挑战 2015 年 3 月 30 日, 天津市滨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挂牌成立, 这也标志着工商局、质监局和食品药品监管局正式“三局合 一” 。这一整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完全打破原来的部门 格局,重新进行职能、机构的设置与分配,重塑一个新的市 场监督管理局。

原属不同部门的人员现只有“一个身份” ,人员如何加减? 队伍如何优化?资源如何配置……这不仅是新成立的市场 监督管理局亟需解决的问题,更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一个 个巨大的考验和改革压力摆到了局长李文明的面前,他说: “我们必须成为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且要吃好。

” “以精简机关、充实基层、强化实战、提升效能为理念,机 关做减法, 基层做加法, 保证队伍改革建设实现 ‘1+1+1=1’ , 工作效率实现‘1+1+1>3’的目标。

”这一思想火花一碰撞, 局领导班子成员立即通过基层调研、集体讨论、个别谈心等 方式,耐心细致地帮助相关人员消除困惑疑虑、理顺情绪, 确保了人事调整的顺利推进。在中层干部调整上,注重突出 民意,充分征求班子成员、中层干部意见和测评推荐,全过 程阳光操作,实现了优化配置。

目前,该局现在机关中层职数由 62 名减至 37 名,内设机构 数由 36 个减为 14 个,70%的编制配置到了基层一线,真正 体现了精兵简政、下沉基层的改革成效。

“现在的工作中, 不再有‘你们’ ‘我们’之分,而是‘我们的’ ,三股力量真 正拧成了一股绳,变成了‘一家人’ 。

”李文明说。

全员大练兵“一个口号”喊到底 “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 ”一个响亮的大练兵口号在该 局上下喊了起来。该局积极加强与上级局联动,专门邀请市 局的专家开展“演示进基层活动” ,分别在八个基层分局开 展为期一个月的现场演示培训,让每一位执法人员在临场处 置、执法演示中接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

“以前总觉得上课时管用的学得少,学了用不上。现在通过 接受现场‘演示’学习,我对不同领域的监管流程有了深刻 印象。

”该局城南分局局长秦润华说, “下次遇到类似情况完 全可以轻松驾驭,再也不会心中没底了。

” 该局先后组织 12 场专题培训,15 次现场帮教,而培训班的 班次开设、课程设置、老师教学、参加对象等各个环节都本 着实务管用,采用“张弛有度”的课堂培训方式,由分管业 务工作的领导、 业务科长和骨干轮班上课, 并采用课前备课、 PPT 授课的模式,充分调动学员积极性。

“积力所举无不胜,众志所为无不成。全局队伍经过一年的 磨合和融合,服务型、法治型、学习型、和谐型‘四型’市 场监管部门已经初具模型。

”李文明表示,大练兵的口号他 们将作为传统一直喊下去。

从“钝刀”变“利剑” “一个指令”见成效思路决定出路, 思维决定成效。回顾过去的一年,该局在改革中前行,在探 索中奋进,在融合中奉献,那么“1+1+1”的成效是否大于 3 呢? 在全县 2015 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中一举获得了维护稳定、安 全生产、全民创业、反腐倡廉、创新创业 5 个单项奖,奖牌 总数超过去三局之和, 这一张张成绩单足以说明 “三局合一” 的利好势头初步显现。

该局整合了原工商 12315、原质监 12365、原食药 12331 举 报热线,成立了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举报中心,使得消费维 权从几条热线变为了一个投诉举报中心。去年,全系统共处 理消费者投诉举报 610 件,同比翻了 4 番,办结率 93.7%, 满意率 95.8%,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多达 42.5 万元。

“把相关材料交到一个办事窗口就行了, ‘一条龙’服务太 省事了。

”在该县政务办服务大厅市场监管局窗口,滨海春 雷粉丝有限公司负责人何中月领取了载有 18 位统一社会信 用代码的“一照一码”营业执照。

“原来登记时要准备多份 的重复资料,现在只需要准备一套登记资料。办结时间由原 先的 15 天左右压缩到 2 个工作日内,有效提高了注册登记 审批效率和群众办事的便利化程度。

”据该县市场监管局窗 口服务负责人介绍: “去年,我们县新发展个体工商户 10491 户、 私营企业 2911 户、 农民专业合作社 51 户, 家庭农场 237 户。

” 该局还积极帮助各类市场主体拓宽融资渠道,共办理动产抵 押登记 53 件,融资金额达 10.02 亿元,致力推进企业转型升 级,落实全县名牌企业质量提升活动,江苏吉华化工有限公 司“H 酸单钠盐质量提升”成果获全市十佳。引导和帮扶各 类市场主体申请注册商标超 300 件,培植名牌 66 件。

该局还通过开展“百日”执法竞赛,围绕食品药品安全、特 种设备安全、反不正当竞争、假劣农资等方面持续发力,确 保了重点工作零失误,安全生产无事故。着力围绕人民群众 反映强烈的问题,全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 5000 余人次,先 后开展“车用燃油专项整治” 、 “农资商品质量检测” 、 “食品 药品安全打假” 、 “电梯安全专项整治” 、 “建筑材料质量检测” 等多项专项整治行动,检查企业 1500 多家,行政处罚 184 起,有力地维护了市场秩序稳定。 攥指成拳“一面旗帜”骋战场 2016 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滨海县市场监督管 理局体制改革、职能整合后强基础、抓履职的重要之年,做 好今年的工作,责任更大,任务更重。

“经济在转轨,结构 在转型,我们的监管方式、管理形式和思维模式更需要与时 俱进。

”说到今年工作的总体指导思想,李文明说: “我们将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家、省、市 工商、质监、食药监年度工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县委、县 政府的中心工作,以保障‘三大安全’ 、维护市场秩序、助 推经济发展为目标,积极完善监管机制、创新监管思维、拓 宽服务路径、整合维权手段、健全维权机制,不断吸纳各方 力量,凝聚队伍合力,积极构建共治格局,努力在新的形势 下实现市场监督管理工作新的更大的发展。

” 实现新常态下的“会作为” ,必须要有新办法、新举措,才 能更好呈现出“合心合力合拍” 。据了解,今年该局将突出 深化改革,进一步便民惠民,简化市场主体场所登记,提升 网上登记便利化水平,增强“放”的活力。突出硬化监管, 强化信用信息、三大安全和市场日常监管,提升“管”的威 力;突出服务发展,实施商标品牌、质量强县、计量惠民、 个私经济素质提升和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激发“扶”的 效力;突出多元共治,努力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 企业负总责、社会监督的治理体系,形成“联”的合力;突 出队伍建设,努力实现物体组合向化学反应、单一技能向多 面手、垂直管理向融入地方、尽力作为向干净担当的转变, 不断展现“融”的实力。

面对一场新的攻坚战,李文明信心满满: “新常态是时代潮 流奔腾的崭新写照,发展个私经济、商标名牌发展、食品药 品安全、特种设备、标准计量、质量管理认证认可和信用管 理将会是今年的发力方向,届时我局将会进入三局合一格局 的全新阶段。

”- End 猜你喜欢大部制改革得与失 “三合一”改革:如何解决一个孩子三个爸的尴尬信息来源 | 新华日报

市场监督管理局机构改革最新消息_关于食品药品机构改革关于食品药品机构改革 中央层面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方案有望年内出台。

职场转正总结篇3

财政职能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固有的职责和功能,所以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实现资源配置、收入分配以及稳定并发展经济。由于相应的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生产力和分配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财政的职能也有所不同。为了实现政府经济目标,在不同经济环境下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的作用,有必要对财政职能加以分析探索。

一、资源配置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

所谓资源配置是指通过各种财政手段对社会总产品的配置,包括对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财力资源等的配置,直接或间接引导资源流量流向,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的过程。

(二)资源配置职能的成因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社会资源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两种方式实现配置,其中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主要作用。但由于公共物品需求、外部效应和垄断等市场机制的不完全性存在会造成市场经济失灵现象,对原有配置功能产生巨大负面影响,因此市场并不总是能有效地配置所有资源,这就需要通过财政手段对资源的配置进行干预和调节,其中主要包括两方面的作用机制:对政府自身掌握资源的运用与分配和对整个社会生产资源流量流向的直接或间接引导,使资源流向高效率高回报的部门或社会生活亟需解决的公共物品投入建设中。

(三)资源配置职能的运行机制

财政通过将全社会所有资源在政府部门内外进行分配与转移,影响各地区之间或者产业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基于实现资源配置职能目标的政府行为大致可以分为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两大方向。支出手段主要包括政府投资、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等,政府通过调整自身掌控的资源总量和结构来影响涉及部门和地区的资源总量及相应结构,并在实施中调整投资结构,引导企业投资发展方向,对企业资产负债结构整理进行政策性补贴,从侧面推动企业合理分配储蓄与投资的比重。此外政府对税收政策的调整,会直接影响到政府可支配资源以及政府外部资源的流动和运用。税收结构的调整也直接关系到相应地区、部门、行业所能够支配和取得的资源数量,进而影响居民或企业的经济活动。财政通过支出和税收两个方向的政策调整,不断完善资源配置,加快资源流动,为经济良好较快发展提供客观环境。

二、收入分配职能

(一)收入分配职能含义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运用各种财政手段调节收入的分配,影响不同阶层之间的财富保有量,使之符合社会公认公平的分配标准。虽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关于公平的认知在不断变化,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收入分配方案不变势必引起贫富差距的继续扩大,造成社会矛盾逐渐凸显,所以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和维护社会稳定息息相关,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能够提高公民生活水平,促进企业扩大再生产,合理规划储蓄与投资,降低维护社会稳定的经济与政治成本。

(二)收入分配职能运行机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排除国家财政调整因素,收入的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负责完成。因此在现有市场经济基础上进行收入分配调整,首先应当保证制度的合理制定,通过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调整财政收支分配结构,更好地发挥财政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我国收入分配公平化。其次,对不同层次不同环节的收入分配体系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一系列与财产流转相符合的税收体系,为收入分配的具体实施提供政策依据,从而保证了职能运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转移支付政策完善福利制度,为低收入和无收入人群提供收入保障,弥补市场经济功能性缺陷,保证自动稳定器能够正常发挥作用,使收入分配随着经济环境变化而变化,最终使收入分配向趋向公平公正。

三、稳定和发展经济职能

(一)稳定经济职能含义

财政政策的稳定经济职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目的: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适度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由于垄断和市场失灵等现象的存在,物价稳定和就业充分等不会时常保持,尤其在当今金融行业衍生品交易蓬勃发展的情况下,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浪潮加剧了金融脆弱性,亟需政府利用财政发挥调控作用,防止经济出现大幅波动,保障社会安定有序发展。

要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必须采取合适的政策,即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财政收入政策。在社会福利机制和累进税率等自动稳定器自行发挥作用的基础上,采取对应的财政政策。如在经济萧条期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加大政府支出、减免税收等手段,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而在通胀阶段则应选取稳健的财政政策,以达到抑制总需求增长、消除通胀的目的。

(二)实现经济稳定的财政手段

达到经济稳定的政策具有多种模式,其中财政政策是最主要的手段。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对总需求产生影响完成。斟酌使用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求财政加大支出和投资力度,从而增长公共部门甚至居民、企业等的总需求;而税收的作用则是减少社会总需求,因此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减少税收也是一项重要的举措。根据税收和财政支出的调整,整个社会的投资和消费将受到正相关方向的影响。因此在调整社会经济形势时不仅要选择正确的财政政策和方向,还要注意实施的力度,在预测其影响效果的前提下适当使用,防止政策效果过烈。

四、强化和转换财政职能的要求

(一)在强化和转换财政职能的过程中,有关部门首先应当做到观念上的转变,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新型财政观,摒弃计划经济时代的以生产经营为标志的主要财政目标,改变政府大幅干预经济的局面。不能忽略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组进程,这就造成了相应的政府建设性支出比例连年降低。然而实现财政向非生产领域投入的转变,并不意味着需要财政完全退出经济建设,它强调的是财政不要在竞争性领域干涉经济。要把对生产经营的投入逐步缩小,转移到社会公共需要上来。一方面,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和社会民生问题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为了保障公民权益,提高公民生活水平,社会保险和福利领域同样需要财政加大投入力度。

(二)财政转化需要有序进行。在实现财政由生产领域向非生产领域转变的过程中,消除一步到位的思潮。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复制性和固有的独特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既应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也应当看到我国与西方的区别,不能全盘照搬,应当选择性吸收适合我国发展的部分,摒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失灵的一面;二是在学习西方先进性的同时要注意循序渐进,任何改革和转变都不是通过照搬现成规章制度就能够完成的,在不断改革中最终达到财政职能的合理体现,才能够不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正常有序发展。

(三)深化财政改革要求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调节经济职能的基础上,强化对财政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控制财政收入和支出,减少政府对微观产业和企业的作用,加强对宏观基本面的治理,使财政政策符合市场经济秩序要求,达到既能有效作用,又不过度干预的财政力度效果。为了应对传统财政作用方式带来的经济主体错位问题,通过深化财政体系改革,减少乃至消除政府在生产资本以及价格等方面与企业带来的竞争,把属于市场的还给市场。

(四)强化和转变财政职能,需要明确发展目的,职能转变不能盲目进行。目前来看,我国财政体系尚不成熟,较多环节需要进行调整和制定,而社会经济的脆弱性否定了财政转变和强化中存在较大幅度变化和试验性方案的可能。对于现行经济环境而言,抓住经济市场的主要矛盾,用恰当的方案去解决最迫切的问题,是强化和转换财政职能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职场转正总结篇4

今天的会议既是观摩会,也是现场会,奉贤的经验值得大家借鉴。奉贤的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奉贤区总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调研,系统分析了职工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瓶颈,面对职工文化缺场地、缺经费、缺资源、缺人才的情况,他们认为职工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要集聚资源,形成就近、就便、小型多样的模式去服务职工。工会建立后,怎么转起来呢?从实践经验看,更多的企业是从职工文化活动入手,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上、体现在技能的提升上、体现在岗位的建功立业上,着力在服务职工、促进发展、维护权益上体现工会的作用。文化活动是符合年轻人特点需求,也符合总量达95%非公企业的需求。

二是坚持“职工文化”理念。职工文化坚持“工会主导、企业主体、职工主角”的理念值得推崇。工会主导,就是工会要组织、指导、推动职工文化,加强与区县文化局、体育局等政府相关部门协调共同推动职工文化与社区文化的融合发展;企业主体,要以企业为重点,推动企业关心职工文化生活,支持职工文体生活,帮助企业解决场地、资源紧缺等困难,引导企业走进社区、文化中心、社区学校等场所开展职工文化活动,让企业有积极性开展活动;职工主角,体现在以职工为本,文化活动要符合职工的需求,提供职工便利,关键是职工愿意参与。上海有____多个社区文化中心,这些资源要好好利用,特别是开放的时间要适应职工的特点,像南桥镇文化中心不是到晚上6点关门,而是到9点关门,因为很多企业的职工都在这个时间段参加活动的。

三是坚持融合发展。奉贤区总工会善于整合资源,特别是注重引导职工文化与公共文化融合发展,做到“三个借力”,通过政府的地方教育附加费,通过社区学校来开展职工培训,借用地区图书馆开展“流动书箱进企业”,特别是与社区文化中心通过签订共建协议,做到文化阵地共享、文体活动联办、文化人才共育,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并逐步实现制度化、精细化。

四是坚持创新转型。利用社会公共文化资源开展职工文化活动是体现了创新转型和融合发展的要求,尤其是通过社区文化中心把文化送下去、把企业请进来、把职工的服务做到位,这个做法值得肯定。奉贤区正在规划建立新的工人文化宫,未来的工人文化宫应该成为“工人的学校和乐园”,成为“四个中心”、“四个基地”,在这个过程中,奉贤区总工会还提出要与政府相关方面建立职工文化发展联席会议,建立职工艺术团、建立指导员队伍、建立示范型企业,加上原有的流动书箱进企业、地方教育附加费、组织职工培训的“社区学校”,社区文化中心挂牌等,形成了推进职工文化建设新的探索和有效抓手。

以上四个方面特点,不仅是奉贤区总探索实践的经验,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下面,我就下一步工作讲几个意见:

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更加自觉地把职工文化纳入上海公共文化发展事业。

上海正在积极打造国际文化大>!

在顶层设计上,文化场馆应该建设成什么样子呢?文化宫对于职工来说应该是教育培训中心、交流展示中心、体验互动中心、创作传播的基地;对于工会组织来说,应该是示范指导基地、组织策划基地、资源配送基地、理论研究基地。建立“四个中心、四个基地”,使职工文化场馆真正成为职工精神文化家园,成长成才的学校,人生出彩的舞台,身心健康的港湾。

顶层设计后,要加强政策落地。如何通过政策的制定实施给予支持,地方教育附加费是一个方面。地方教育附加费是总工会、人社局、财政局、教委联合制定推动的,其中把职工文化教育培训纳入其中,工会负责职工综合素质提升,要结合自身特点,在人员、经费、资源等方面更好的落实,让社区文化中心更好地服务企业

,让企业更好地走进社区文化中心。要加大探索力度,适合不同职工队伍、不同人群、不同企业,把“学校和乐园”工人的要求落到实处。二、进一步加大转型发展和融合发展的工作力度。

目前,已经有文体场馆的要加强转型,不符合工会文化定位,甚至是有悖于职工文化发展方向的必须马上停止。如果存在问题,要加快转型,要解放思想,要坚持职工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坚持文化宫正确的办宫方向。

文化宫要突出公益性定位、菜单式服务、项目化运作、社会化管理、品牌化打造。同时,要抓融合发展,推动与公共文化融合发展,与社区文化中心建立共建协议,与公共文化资源配送的融合,与体育局、社区学校和通过购买服务与社会组织的融合发展。具体抓手是“3个2”,打通20个市区工人文化宫、220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____0多家职工书屋的通道,形成有机联系和工作互动。

转型发展还要求我们在队伍建设上,打破传统的思想禁锢,探索职工文化体育活动以职工为主体、职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工作机制。在市、区建立职工文体协会,在区县建立职工文体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等,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工作原则,线上活动,线下展示。

三、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强对职工文化建设的领导和管理。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应成为工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职工文化转型发展需要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职工文化的繁荣发展;工会与相关部门、企业与职工、上下之间、内外之间都需要协调发展;体现绿色发展要求,从文化角度应体现在职工文化的正能量,集聚正能量、释放正能量、传递正能量;开放发展就职工文化而言,应体现在面向社会、面向职工、面向企业;共享发展是要体现在所有发展都要惠及职工、惠及企业、惠及群众。

党的群团会议强调,工会要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防止和克服“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工会要服务基层、服务职工,要接地气,要防止“自弹自唱、自娱自乐、隔空喊话、封闭运行”的现象,工会组织如何更好地服务职工,各级工会要结合明年十三五的起步,认真研究,认真谋划,要形成自身推动工作的方案,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上海是群团改革的试点,一年后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希望今天会议后,大家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认真学习借鉴奉贤区的经验,在新的起点上规划好未来工作,把职工文化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发挥应有的作用。

今年8月份,我与市总宣教部负责同志专门到奉贤区总工会和南桥镇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学习调研,在学习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奉贤区总工会在推动职工文化建设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完全符合职工文化发展的方向。今天的会议既是观摩会,也是现场会,奉贤的经验值得大家借鉴。奉贤的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奉贤区总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调研,系统分析了职工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瓶颈,面对职工文化缺场地、缺经费、缺资源、缺人才的情况,他们认为职工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要集聚资源,形成就近、就便、小型多样的模式去服务职工。工会建立后,怎么转起来呢?从实践经验看,更多的企业是从职工文化活动入手,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上、体现在技能的提升上、体现在岗位的建功立业上,着力在服务职工、促进发展、维护权益上体现工会的作用。文化活动是符合年轻人特点需求,也符合总量达95%非公企业的需求。

二是坚持“职工文化”理念。职工文化坚持“工会主导、企业主体、职工主角”的理念值得推崇。工会主导,就是工会要组织、指导、推动职工文化,加强与区县文化局、体育局等政府相关部门协调共同推动职工文化与社区文化的融合发展;企业主体,要以企业为重点,推动企业关心职工文化生活,支持职工文体生活,帮助企业解决场地、资源紧缺等困难,引导企业走进社区、文化中心、社区学校等场所开展职工文化活动,让企业有积极性开展活动;职工主角,体现在以职工为本,文化活动要符合职工的需求,提供职工便利,关键是职工愿意参与。上海有____多个社区文化中心,这些资源要好好利用,特别是开放的时间要适应职工的特点,像南桥镇文化中心不是到晚上6点关门,而是到9点关门,因为很多企业的职工都在这个时间段参加活动的。

三是坚持融合发展。奉贤区总工会善于整合资源,特别是注重引导职工文化与公共文化融合发展,做到“三个借力”,通过政府的地方教育附加费,通过社区学校来开展职工培训,借用地区图书馆开展“流动书箱进企业”,特别是与社区文化中心通过签订共建协议,做到文化阵地共享、文体活动联办、文化人才共育,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并逐步实现制度化、精细化。

四是坚持创新转型。利用社会公共文化资源开展职工文化活动是体现了创新转型和融合发展的要求,尤其是通过社区文化中心把文化送下去、把企业请进来、把职工的服务做到位,这个做法值得肯定。奉贤区正在规划建立新的工人文化宫,未来的工人文化宫应该成为“工人的学校和乐园”,成为“四个中心”、“四个基地”,在这个过程中,奉贤区总工会还提出要与政府相关方面建立职工文化发展联席会议,建立职工艺术团、建立指导员队伍、建立示范型企业,加上原有的流动书箱进企业、地方教育附加费、组织职工培训的“社区学校”,社区文化中心挂牌等,形成了推进职工文化建设新的探索和有效抓手。

以上四个方面特点,不仅是奉贤区总探索实践的经验,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下面,我就下一步工作讲几个意见:

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更加自觉地把职工文化纳入上海公共文化发展事业。

上海正在积极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发展职工文化是题中应有之义。今天我们在这里开会,就是推广奉贤区总工会和文化局、体育局、教育局等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在顶层上推动这项工作,通过制度设计和相关政策的落实来推动职工文化发展。之前市总工会与市教委、市文广局、市体育局联合下发的文件《关于推动本市工人文化宫(俱乐部)改革创新,促进职工文化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本市非公企业职工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我们要很好的贯彻落实。

在顶层设计上,文化场馆应该建设成什么样子呢?文化宫对于职工来说应该是教育培训中心、交流展示中心、体验互动中心、创作传播的基地;对于工会组织来说,应该是示范指导基地、组织策划基地、资源配送基地、理论研究基地。建立“四个中心、四个基地”,使职工文化场馆真正成为职工精神文化家园,成长成才的学校,人生出彩的舞台,身心健康的港湾。

顶层设计后,要加强政策落地。如何通过政策的制定实施给予支持,地方教育附加费是一个方面。地方教育附加费是总工会、人社局、财政局、教委联合制定推动的,其中把职工文化教育培训纳入其中,工会负责职工综合素质提升,要结合自身特点,在人员、经费、资源等方面更好的落实,让社区文化中心更好地服务企业,让企业更好地走进社区文化中心。要加大探索力度,适合不同职工队伍、不同人群、不同企业,把“学校和乐园”工人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加大转型发展和融合发展的工作力度。

目前,已经有文体场馆的要加强转型,不符合工会文化定位,甚至是有悖于职工文化发展方向的必须马上停止。如果存在问题,要加快转型,要解放思想,要坚持职工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坚持文化宫正确的办宫方向。

文化宫要突出公益性定位、菜单式服务、项目化运作、社会化管理、品牌化打造。同时,要抓融合发展,推动与公共文化融合发展,与社区文化中心建立共建协议,与公共文化资源配送的融合,与体育局、社区学校和通过购买服务与社会组织的融合发展。具体抓手是“3个2”,打通20个市区工人文化宫、220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____多家职工书屋的通道,形成有机联系和工作互动。

转型发展还要求我们在队伍建设上,打破传统的思想禁锢,探索职工文化体育活动以职工为主体、职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工作机制。在市、区建立职工文体协会,在区县建立职工文体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等,坚持“不求所有、但

求所用”工作原则,线上活动,线下展示。三、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强对职工文化建设的领导和管理。

职场转正总结篇5

关键词: 道路运输管理;职能演变;环境影响

Key words: road transport management;functions evolution;environmental impact

中图分类号:U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287-02

1 道路运输管理职能的含义和特点

1.1 道路运输管理的含义 道路运输管理是道路运输行业各种管理活动的总称,是这些管理概念中含义最广的一个。它包括了道路运输行业管理,道路运输行政管理,道路运输市场管理和道路运输经营管理。道路运输管理表达了对整个道路运输事业进行综合管理的全部内容,它的管理主体是多方面的,可以是运管机关,运输经营者,也可以是与道路运输活动有关的行业协会等社会经济组织。

1.2 道路运输管理的特征 道路运输管理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以宏观调控和间接管理为主的道路运输管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道路运输管理必须是统一规范下的法制管理;道路运输管理是协调的行政管理。

2 道路运输管理职能的类别和职能

2.1 道路运输管理职能的类别 道路运输管理职能的类别有道路运输行业管理,道路运输行政管理,道路运输市场管理和道路运输经营管理。

道路运输行业管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政府道路运输行政管理部门和该领域的行业协会为管理主体,以行业内经营主体及其经济活动为管理对象,以维护行业内经营主体的合法利益为目标,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依据行规所进行的协调、监督、自律及提供服务的活动。

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是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负责领导,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具体实施,为实现国家当时的中心工作目标,有效履行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对道路运输业的各种经济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工作的总称。

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是是以营业性道路运输为管理对象,对参加营业性运输业户的经营资质、经营行为、服务质量、市场秩序等进行调控、组织、监督、检查和调节运输纠纷、纠正违章行为的管理。

道路运输经营管理是运输经营者对自己企业的经营活动所做的各种决策、生产计划、组织指挥、经济核算、财务会计、物资供应和后勤服务等方面的管理。

2.2 道路运输管理职能 道路运输管理的职能有:①制定和贯彻方针政策。调整道路运输结构政策(包括道路运输企业组织结构调整、道路运输运力结构调整、道路运输经营结构调整和道路运输组织结构调整),维护道路客货运输市场和汽车维修市场秩序的政策,促进科技进步的策略,构建和谐道路运输的政策。②制定和贯彻法规规范。③行业发展规划和计划。④运输活动的组织指挥。⑤做好协调服务工作。⑥运输活动的执法监督。

3 我国道路运输管理职能的演变

3.1 改革开放前我国道路运输管理状况 在改革开放前,由于我国是计划经济制度,我国的道路运输以为国有运输企业为主,禁止非公有制运输经济的存在。政府交通部门直接管理运输经营,运输资源的配置上全面推行国有运输企业的垄断性经营。道路运输管理全面实行:统一计划、统一运价、统一使用、统一管理、统一核算。不存在道路运输市场竞争,企业被政府管得过多过死没有活力。

3.2 改革开放后我国道路运输管理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由政府直接管理运输企业的经营活动向管理运输市场的转变是(改革开放后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使得道路运输管理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重大转变,即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和由直接管理运输企业向管理整个道路运输行业转变。第二阶段,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的发展阶段(上世纪最后十年)。全面开放道路运输市场,下放审批权,取消运输额度控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道路运输发展,为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运输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第三阶段,道路运输行政管理的提高阶段(本世纪至今)。本阶段清理收费项目,减轻经营者负担,打击非法经营,规范经营活动;加强从业人员资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确保运输安全;加大道路运输价格监督检查;停止客货运输线路经营权有偿出让,推广以提高服务质量为核心的经营权授予制度等。

4 道路运输管理职能的转变

道路运输管理职能的转变主要有:市场准入行政许可职能调整;转移技术性、辅职能;加强规划指导、法律规范和政策引导职能;加强监督检查、维护运输市场秩序的职能;强化服务职能。

我国道路运输管理职能转变的途径和方法:

4.1 加强道路运输行业协会的中介组织作用 随着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职能的逐步转变政府部门应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思路来构建道路运输管理职能可以尝试把现有的部分管理职能分离给中介组织,交给政府助手”去做。因为行业协会在沟通企业与市场的联系加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组织协调合作发挥群体优势和中介作用等方面,可以发挥诸多作用,具体包括:行业自律、从业人员培训、经营咨询;服务质量评比、道路运输技术咨询信息服务、市场信息的调查、经营资质评审的前期工作、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新成果的推广等口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只有这样才能够既解放自己又能解放运输经营者从而使管理割粳多的精力用于关溯及务效率、效果和质量方面,解决市场机制本身所未能解决的各种矛盾着力培育运输市场为社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4.2 进一步促进管理职能的市场化 过去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的核心职能是在营运线路的审批上,即负责对经营者的资质审查和开业、歇业、停业的审批核发经营许可证、道路运输证对辖区内的客、货线路进行审批把住市场准入关主要方式是行政审批。笔者认为行政审批的方式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机会均等的竞争在制度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客、货运输线路作为社会的有限资源就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影响了整个运输产业的升级.难以达到全社会道路运输资源的优化配置。现在应进一步加强运输管理职能的市场化(即在控制运输供给量、严格认定运输经营资质的前提下通过申报者的相互竞争来决定准能最终进入市场)来改变以往道路运输主管部门管理市场的模式这种转变体现了把过去的行政审批方式转换成市场机制的选择方式这样不仅使政府以更加透明的方式向公众负责、市场准入趋于公开、公平、公正,而且能够使竞争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只是服务者、促进者、合作者。所以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职能转变最重要的内容应该在市场的准入上以招投标的市场化认定方式来取代行政审批方式。

4.3 促进行业管理部门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以民为本是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一个突出观点,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政府要做一个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从这一观点看,没有道路运输行业的广大从业者也就没有相应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在以后道路运输管理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要以服务为宗旨来改善整个行业管理水平使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逐步演化,全方位多角度加强服务在工作重心上要把行业管理的重点放在建立并监督运输市场行业规范和公平竞争规则上来,尤其要搞好运输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监督建立和完善一整套举报查处和整改制度使经营者投诉有门真正维护好旅客和货主的合法权益在管理地位和视角上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代表和体现广大旅客、货主和经营者的意志而不能狭隘地体现本部门的利益;要从以往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坐等上门的被动服务转向出门到户的主动服务。

4.4 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的宏观调控职能 道路运输业的宏观调控是一项知识面广、技术性要求很高的工作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出行业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新路子不断提高道路运输管理水平,以保证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在今后的行业管理工作中交通行政管理部门要重点抓好统筹规划、政策实施、信息引导、组织协调、价格管理、提供服务和监督检查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地讲:一是要加强规划的宏观调控职能。二是要运用政策法规,对运输经济进行调节、规范和指导。三是要强化信息引导的功能,从而合理引导运输企业搞好经营决策。四是要搞好运输经济活动中重大问题的组织协调,组织完成重点及紧急物资的运输。五是考虑建立一个围绕价值量上下浮动的运输价格体系。六是要加强对运输经济活动的检查监督,规范经营行为。总之,道路运输行业管理的职能转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交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紧紧围绕行业管理宏观调控体系的形成和功能的完善,不断用创新的思维、服务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去正视困难和解决问题我们就一定会取得新的成绩。

4.5 加强道路运输的安全管理职能 长久以来,我国因为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一直居高不下。而在最近的几年里,我国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随着我国的公路里程和汽车保有量的增长也在逐年递增,而且重大的恶通事故也一次次发生,交通事故的频发,对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伤害。

长期以来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高不下。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公路里程和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道路交通事故以高比例递增,重大恶通事故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社会反响强烈。道路运输安全应是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而我国的道路交通管理是由公安和交通部门共同负责的这种道路交通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的问题极易造成交通安全管理的弱化。事实上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道路交通立法、执法、道路交通事故的预防、事故的处理、紧急救助车辆、驾驶员、运输企业等诸多方面。虽然,道路运输管理部门与交通警察部门存在职能交叉但是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可以发挥在营运车辆与安全性能的选择、安全检测、职业驾驶员的培训及考核、制止超载违章等经营行为、运输企业的安全技术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因此,我们在以后的管理工作中必须强调和突出运输管理部门抓安全的这项重要管理职能。

5 总结

为了更好地让道路运输管理与时俱进的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本文详细的阐述了道路运输管理的含义、特征、类别和职能。从定义出发,结合实际,深刻道出了我国道路运输管理职能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以致今天的演变。并且,通过分析转变的原因和行政环境对转变的影响,总结出我国道路运输管理职能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郗恩崇.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第二版.

[2]08年交通运输部课题.道路运输机构职能调整与队伍建

职场转正总结篇6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无不从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不断地进行着政府的机构改革和调整。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在改革开放的20年中,经历了由单项改革到综合改革、配套进行;由局部探索到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由改革旧体制到建立新体制的发展过程。我国的机构改革在国际公共行政发展的历史背景中,既有着与国际上政府行政改革趋势一致的时代特征,又由于国情不同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差别,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1、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是由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的过渡型、渐进式改革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进行政府机构改革,这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但由于多年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无论从人的思想观念上,还是体制结构上,原有的传统模式,决不会在一两次改革调整后就轻易地脱胎换骨和退出历史舞台。旧体制以其巨大的惯性在目前的转型时期内依然表现出很强的滞碍作用。在这种新体制尚未完全建立、旧体制依然发生作用的转轨并行时期,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还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渡阶段。

党的十五大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和基本框架,商品经济和市场调节比重在国民经济中的成份越来越大。但就目前现状而言,我国尚未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社会经济的市场体系远未发育成熟。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机构改革,是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基础的发展提出来的。它必须适应和同步于经济体制改革,即不能过于超前,更不能严重滞后。因此,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艰巨性、长期性,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性,决定了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这也就是1982年以来的几次机构改革,从严格意义上讲,都是一种阶段性的推进,改革方案都不同程度地带有过渡性的根本原因。因而,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几年一次的发展过程,正体现了这种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不断调整、适应和完善的过程。

2、政府推进是改革进程的主要动力

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政府都对政府机构及其管理职能进行了重要改革,这些改革无论从政治需要还是经济所迫,无一例外都是从属和服务于其市场经济的价值需求。从这一角度讲,世界范围内的政府职能调整和行政体制改革,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则从一开始就肩负着转变政府职能与建立市场体系的双重任务。

我国是在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的大背景下,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从培育规范市场体系到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历史任务,只能由各级政府来承担。如果说西方的政府机构调整是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牵引的话,那么,我们的政府机构改革,则始终是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进行探索了。由于我们的机构改革和转变职能是为了适应一个正在建立之中的市场经济,政府既是改革的主体,同时又是改革的客体。所以相对于其它各国而言,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在其整体目标设计和推进力度上,都要显得沉重、艰巨的多。政府在体制转换过程中扮演着制度设计者、资源调动者、变革推动者、利益协调者等多重角色。尽管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努力使自己完成由“台前”走入“幕后”、由微观具体操作者转为宏观间接调控者的转变,但在这一变革中,从国家责任和历史使命上讲,政府始终都是改革舞台上的主角,是推进改革进程的主要动力。

3、行政体制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建国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是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整个社会经济事务,都是由各级政府机构用直接和微观的方式来进行管理。政府不仅是社会的管理者和领导人,而且还是具体事务的操作者。这种面面俱到的大包大揽,不但压抑和管死了经济生产中的活跃因素,而且阻碍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政府职能从范围内容到行使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着重转变经济管理职能。把政府经济职能的重点转移到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等宏观管理上来。二是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和政府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政府开始把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自治组织和开发社区服务系统作为行政服务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次机构改革所进行的机构调整,每一次都是对经济部门作较大的变动。逐步减少政府对具体经济活动的干预,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用法律规范市场行为。政府开始只从宏观上把握经济发展方向,而把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上来。即从以经济职能为主向以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为主转变。这种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众之间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正是今后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需要,而进行政府机构改革的发展方向。

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是地方政府职能定位的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地方经济的发展战略、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治安、组织和管理公共工程、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保障和维护企业与公民的合法权益、为地方和社区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但在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实际操作中,在对地方政府职能行政统一性的整体认识的前提下,如何正确地把握和界定某一地区、某一层级地方政府的职能具体内容和范围,却是在未来行政体制改革中,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1、统一的职能结构框架与鲜明的地方特点

当代社会政府职能,总的来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作为典型的国家行政机器,地方各级政府除了在政治上要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外,其主要的职能内容,就是代表国家管理地方的经济、社会事务。马克思、恩格斯在其经济学著作中认为,政府就是社会公共事务处理机关。这种处理当地社会事务的基本职能,就大致勾勒出了地方政府职能结构的基本框架。地方政府也正是通过有效地管理社会、处理社会公共事务、发展生产力,来促进地方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全面发展。从而巩固了党和国家的政治基础,达到贯彻中央意志,履行管理职能的目的。

然而,这种地方政府职能在其根本属性统一、基本构架一致的前提下,随着行政级次的递减和地域资源结构的不同,而又表现出明显的区别。从行政级次上讲,省级政府主要是加强宏观管理,加强对地方区域经济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弱化微观管理职能,减少具体审批事务;城市政府则着力转变对企业的管理,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政企分开、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搞好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县级政府的重点是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乡镇政府则要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健全乡镇功能、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种从省级到乡镇政府职能内容的变化,从产业侧重上讲,反映出一种从工业向农业的转移;社区建设由都市化向自然村落的转移。就某一具体的职能来说,也反映出一种由厚渐薄、由面至点、由宏观政策管理到微观具体操作的变化。另外,从地域资源结构上讲,由于不同的地方产业结构和资源分布,也直接导致地方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在内容和侧重上有所不同。诸如特色鲜明的“汽车城”、“石油城”、“煤城”、“钢城”、“瓷都”、“侨乡”等。此外,由历史文化古城、风景名胜及少数民族聚居等原因也都会在地方政府职能的结构上有所反映。

2、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决定着政府职能内容范围和管理力度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和发展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要求在确定地方各级政府管理职能的总体构架和实行统一改革的原则和方针时,必须考虑各地的特殊情况和发展实际。两个同样有着50多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一个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1千多家,工业总产值上百亿元;而另一个城市工业企业总数不足五百家,工业总产值只有几亿元。同样作为市级政府,其工业经济管理的职能范围和程度则有着明显的不同。各地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使各省区的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管理之间必然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其中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社区文化管理和社会综合保障的管理需求,已不同程度地超出了当地各级政府原经济管理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所涵盖的范围和涉及的深度。所以,在研究、核定地方政府管理职能时,不仅要关注地方产业、资源结构在管理内容上所造成的变化,更要根据各地方的经济发展程度、市场经济条件及各社会综合功能的发育程度来考虑该地区政府管理职能的定位。只有从地方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程度研究入手,我们才能为核定地方政府职能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是“这一程度”而不是“那一程度”找到出发点和依据。

三、管理职能的量化研究是机构科学设置的前提

在政府的机构设置的实际操作中,主要是参照上一级政府职能部门的设置、本地区机构设置的历史沿革、目前政府机构的设置现状、当前工作任务及行政首长的意志和观点。虽然这种多项参照的综合拟定是实际工作中的主要方法。但随着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地方政府机构的如何设置则越来越需要更加具有说服力的论证了。

1、机构的对口设置与惯性延续的合理性面临挑战。在以往的几次机构改革中,尽管在机构设置上曾强调过不要求“上下对口”。但在实际工作中,“上下对口”的参照设置只要不是机构数额的绝对限制,几乎是地方各级政府机构设置的主要依据。有种观点认为:既然是政府机构,做为行政体制应有其法定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唯其对口一致才更能体现行政执行上承接连贯和政令统一。做为一种体制的标志规范,各级政府机构的对口设置,才更显法定的严肃和与中央的一致。此外,对目前机构既成现状的认可和对历史沿革的惯性延续,也是地方政府机构设置取舍的另一动因。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类经济要素愈发活跃。不仅政府原有的经济管理职能发生了变化,而且原来长期居次的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也开始步入政府管理的“主要角色”。这样一来,尽管上级政府的职能在整个区域的管理总量没变,机构设置也依然有其合理性。但对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有些变化暂时表现为隐性的或潜在的)地方政府来说,这种在统一、规范口径下要求的机构对口设置就缺乏合理性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各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加快,传统的政府机构设置模式和设定标准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2、应积极探索建立地方各级政府职能的量化标准体系

职场转正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064-03

我国经济正经历着结构转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资本技术密集型经济在整个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曾对2010年二、三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市场供求状况做出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各技术等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即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二季度技师、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为1.83、1.88、1.81;三季度技师、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为1.85、1.84、1.75。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经济增长、转型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吸纳作用逐渐增强,就业需求增长迅速。浙江省教育厅2009年对大学生就业率的统计表明,高职生的就业率在大学毕业生中为最高,达到94.81%。上述变化意味着就业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形势正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供求矛盾正在减弱,但结构性不平衡的矛盾愈加突出。

高职毕业生就业供给

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不是指高职毕业生的供给数量不足,也不是指社会对于高职毕业生的需求不足,而是指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与社会需要之间不匹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矛盾已经从过去的单纯完成就业转变为如何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发挥高职毕业生的潜能,使他们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由于当前经济还是处在良好的运行状态,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结构性矛盾还不明显,也就是说目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还比较乐观。但一旦遇到经济下滑,随着就业岗位总量的减少,高职毕业生就有可能面临就业难,出现结构性失业的局面。“结构性失业问题”最早是由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在20世纪70~80年代提出的,托宾、杜生贝等人认为结构性失业是在劳动力市场供求总量均衡但结构不均衡时出现的失业。结构性失业的一种形式是某些产业部门的产品因市场需求的日益减少而进入萧条期或衰退期,劳动力素质不适应新的就业标准从而形成失业。结构性失业是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产物,毕业生的专业结构不合理、自身素质结构落后和就业观念僵化是导致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因此,提前分析高职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有利于预防结构性失业的发生,避免高职毕业生在未来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处于不利位置。通过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分析,还可以更进一步优化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在当前就业形势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在整体上处于有利位置,但是这种结构性矛盾早已露出端倪。结合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情况和特点,通过对就业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的人才结构不匹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职业教育部分提出职业教育的规模、专业设置要与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就业市场的,其专业设置的合理性显得更加重要。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中,这种市场需求专业与高职院校毕业生专业不一致的矛盾表现十分普遍,在某些地区、院校甚至更加突出。以浙江省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2010年校园招聘会为例,招聘专业与学校专业对口的只占41%,企业的需要与学院提供的毕业生在专业结构上的不匹配已经十分明显。分析剩下的59%的专业需求我们发现,有关服务类和销售类的岗位在就业总量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从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就业市场的调查统计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数达到岗位总数的一半以上。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统计出第三产业的岗位占整个就业岗位的57.7%。相对于整个就业市场而言,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的就业情况也与其基本一致,第三产业岗位需求所占的比例也达到一半以上。这种趋势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还将体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升级,第一、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肯定会有所减少,第三产业将会成为未来就业的主要领域。目前高职院校有关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较少,学习相关专业的人数在整体学生中所占的比例也很小。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在总体结构上不合理,专业设置的内部安排也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结构的转变。过于对专业进行学术性划分阻碍了高职专业的发展。社会需要的是从事某种工作所需的技能,而不是简单的专业,因为就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通常是复合的、多条件的。笔者从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相对了解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专业要求,比如一家食品公司招聘销售人员,实际上是需要既懂食品方面的知识,又懂营销类相关知识的人从事这个岗位的工作,而现实的学校体系中有关这种类型的专业设置还十分缺乏。

高职毕业生的素质与企业岗位的要求不匹配高职毕业生的数量并不少,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十分旺盛,那是不是说高职毕业生就业就十分顺利,可以人尽其才了呢?事实并非如此。高职毕业生虽然在就业率方面领先于本科生和研究生,但在就业的质量上还是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大多数就业还是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很多企业的高层次技术岗位招不到人,被迫采取了先招人、后培训的策略。学习某些专业的高职生供不应求,而学习另外一些专业的高职生则面临就业难,或者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不一致。高职毕业生的素质不适应岗位需要的矛盾在就业市场中显得十分突出,部分企业“招技工难”与求职者“找适合自己的岗位难”并存的状况凸显出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高职毕业生只有具备了核心就业技能,才能在就业市场立于不败之地。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应聘者需要对应的是一个岗位,他们最希望应聘者能够掌握这个岗位上的核心知识和技能。用人单位不关注你学了多少知识,最关注的是你是否可以解决岗位上所发生的问题,能够给企业带来效益。

职场转正总结篇8

档案职业活动是档案职业主体(主要是档案管理人员)与档案职业客体(档案)相互作用的重要媒介。档案职业主体作为档案职业中的—种重要的构成要素,它是指从事着档案职业活动的人,它是档案职业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并且档案职业人员的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档案职业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

在档案职业主体中,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是档案职业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

具体地说,就是要研究有多少人在从事档案职业,即档案职业主体的规模;是什么样的人在从事档案职业,即档案职业主体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性别结构;他(她)们是怎么进来的,又是如何更新的,即档案职业的资格准入条件(入口与出门)问题;以及他(她)们主要依靠什么从事档案职业,即档案职业主体的技能尤其是核心技能的界定与获得问题,等等。

一、国家机构改革是促使档案专职人员规模激烈变化的重要原因

档案管理体制,是国家档案事业中以档案管理为核心所形成的一系列基本制度、原则、规定的总称。一般包括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档案管理机构的设置原则与框架,档案行政管理制度,档案法规与基本工作制度,档案的教育、科研、出版、宣传、学术交流等工作制度五大方面。而档案机构改革涉及档案机构重置与框架结构变动等问题,因此,是档案管理体制中的重要内容。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和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等改革相同步,取得了一系列积极的成果。在1998年开始的国家机构改革过程中,中央、省、市、县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档案馆和档案室的规模、编制和人员等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变动幅度较大。且为配合这次机构改革,国务院办公厅还转发了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关于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加强档案管理的意见》,就机构变动部门和单位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和清理、交接工作提出了相关处理办法。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来,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正从“裁人和机构”向“结构调整”转变,我国档案机构的各项职能也将发生结构性变化,某些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职能将弱化,而另一些克服市场失灵的职能将获得加强。在适应市场经济的转变中,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将逐步弱化直接行政干预的权力,打破不必要的行政性垄断,逐步将部分职能转移给企业、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例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小政府大服务的要求,逐步分流业务指导等非行政行为的档案事务工作,所以一种介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社会上各档案形成单位之间的中介机构开始兴起。从上述角度来分析,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范围不仅没有扩大,反而缩小了,如此一来,可以推理对档案专职人员的数量不应要求增加。因此目前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专职人员逐年增加的趋势是“非正常”的,也是“不合理”的。

二、档案从业人员数量不多,职业影响力不足

截至2010年,我国公开统计范围的档案专职人员尚不足11万人。这在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可以忽略不计。通常所说的档案专职人员中的“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国家公务员;而“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从严格意义上讲也应当随其单位的性质划分类别。这样,真正属于档案职业的从业人员只有“各级各类国家综合档案馆”的22689人。与档案职业相近的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有2696个,比全国档案馆的数量少1000多个.但共有从业人员48498人。如果仅仅从人员数量看,档案职业应当属于人数较少的职业之一,这种职业很难构成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律师边缘化、股市边缘化、学术(者)边缘化、文学(作家)边缘化等转眼间让“边缘化”成了“红人”,档案学界也出现了“档案职业边缘化”的提法,尽管笔者对此并不认同,但可以窥探出一个信息,即档案职业影响力处于弱势地位。从档案职业规模来看,档案职业影响力不足与档案专职人员数量弱小甚至总体递减的趋势不无关系。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职业发展和变化》也可以说明这一点。该调查表明,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社会职业发生了增长和发展、衰落和消退、调整和变化三种趋势。其中,“图书与档案管理员”以平均年增长负1.0%被列在“衰落和消退”的职业之中。从档案管理员呈现“衰落和消退”的发展趋势来看,如果这—趋势保持不变,即意味着档案职业会消亡,会有被其他职业取代的一天,等到那一天到来之时,档案职业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也就荡然无存了。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档案专职人员数量的增加并不一定会给档案职业面貌直接带来改变,但数量的弱小甚至递减却一定会削弱档案职业的影响力,弱化档案职业的社会地位。因此,档案职业规模是影响档案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至于在什么样的规模之下发展的档案职业其绩效可以达到最优化,则必须细化到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档案馆和档案室具体研究。

三、小结

第—无论从总体数量增减比例来看,还是从所占总体规模的增减比例来看,1995年至2006年十二年间档案室专职人员数量变化是最为激烈的。且档案室专职人员数量总体呈现了显著的递减趋势。这说明基层一线档案专职人员总体数量正在缩减。

第二,档案行政管理专职人员总体呈现了递增趋势、且增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这说明管理层档案专职人员数量处于扩充的趋势。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与转变以来,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进程也在不断加速与发展,在“精简、统一、效能”的长效机制下,政府职能借助历次机构改革也进行了转变。基于这样的背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也与时俱进地进行了多次改革。《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2006年工作要点》(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2006年的1月26日印发)在对2006年的档案工作进行部署的过程别提出了职能及其转变的问题。这里需要提出一个疑问:为何在行政管理部门精简效能的趋势下,档案行政管理专职人员比例居高不下,且呈现了明显递增的趋势?究其原因,是缘于档案行政管理职能范围的扩大,还是缘于“失败的”档案行政管理机构改革,没有精简,反而扩充了?

第三,档案馆专职人员从1995年开始以34000人为基线,虽历经12年人员数量的增减,最终回落到基线,人员总量基本持平。这说明档案馆专职人员数量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职场转正总结篇9

新一届政府的这三大施政目标,其实质是什么?它向社会与市场透露出了什么样的信息?其施政目标意味着未来经济政策走向又如何?这些都是市场及民众十分关注的问题。

三大施政目标的实质

可以说,新一届政府施政目标的实质就是不断地改善民生。这与十结束后带领6大常委接见记者时的讲话一脉相承。即党与政府所有的工作目标都是如何让中国全体民众生活与福利水平不断提高,保障全体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利及让他们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对此,总理特别强调,对于中低收入者来说,政府要编织一张覆盖全民的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其中包括义务教育、医疗、养老保险、住房等。正是这意义上说,民生性既是未来经济政策制定的基点,也是未来经济政策所要设定的目标。

那么如何才能保障全体人民的民生能够得以不断改善?这就要求保证经济持续发展。因为,如果没有社会经济发展与繁荣,也无法生产与创造出满足全体民众所需求的丰富多彩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是无法改善民生的。历史经验表明,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社会经济不发展,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生产品严重短缺,广大民众的正常需求受到严重压抑及基本生活权利得不到保证。在这种情况下,民生问题当然是无从谈起。所以保证经济增长也应改善民生的基本条件。

还有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并非是早几年那种所追求的GDP增长短期行为,如为GDP而GDP、牺牲自然环境、过度信贷扩张、过度消耗资源等的经济增长,而是强调全面提高质量与效益的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增长不仅能够保持社会增长的持续性,也只有这种增长才能够让全体人民的民生真正得以改善。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经济增长等各项指标都逐渐收敛,就表明了新一届政府的施政目标在于如何保证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逐渐提高而不是追求GDP的的数量扩张。

那么社会经济发展与繁荣的动力在哪里?就得通过设立好的制度来安排来保证,就得通过这些制度安排促进整个社会公正。因为,在一个比较公平公正的社会里,它不仅能够提供给全体人民教育、就业等平等机会,也能够让每一个人内在潜能或积极性真正发挥出来,让整个社会每一个人有机会能够向上流动,民众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各得其所,创造出最好的产品与业绩,并由此形成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与繁荣的动力与活力。

转变政府职能是关键

当然,要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当前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比如界定产权、保证合约执行、保护弱势民众的利益不受到侵犯),严格地界定政府权力,并通过制度及杠杆保证经济有效运行,而不是对实际经济生活干预过多。从当前大部制改革来看,新一届政府职能转变已经开始,预计今年内还有新的相关政策出台。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还得从减少政府对实际经济生活过多干预开始。

一般来说,现代国家经济繁荣的必要条件是:一方面,对所有的个人权利必须清晰明确地界定并使之具有安全性,合约能够公正有效执行;另一方面,不存在对私人权利与财富的掠夺。这就是美国经济学“奥尔森”所提倡的市场扩展型政府(market augmenting government)”的基本功能。这种市场扩展型政府有足够的权力来形成和保护私人产权、有效地执行合约、形成对掠夺个人权利的约束,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

而 “市场扩展性政府”包括了两个基本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个人权利的有效保护及清楚界定。因为,只有所有的经济当事人,无论是个人还是公司,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有权公正有效履行他们所选择的合约时,市场经济才能充分地发挥它所具有的全部潜能。而合约能够公正有效的履行又必须以个人权利得到有效保护和清楚界定为基础的。而且这种个人权利并非是自然赋予的,而是社会或政府设计的结果。如果没有政府就没有任何个人财产。只有社会能够保护个人的资财不受他人或政府掠夺时,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财产。一个社会只有能够保护和清楚界定个人权利时,人们才有动机去进行生产、投资和从事互利各种交易,社会经济才有活力及得以繁荣。

“市场扩展型政府”所要求的第二个条件是,一个繁荣的市场不存在任何对个人财产的掠夺。如果一个社会的财富被少数人攫取,如果一个社会的创新被窒息,如果市场价格机制的运作被扭曲,那么这个社会的经济一定会没有活力而僵持。当然,这两个条件并不能完全保证出现完善的市场、社会创新的充分利用、资源的有效配置及社会财富的公正分配,但离开了这两个条件,社会经济繁荣决不可能。

从上述分析就可以看到,要保证新一届政府的施政目标得以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或实质就是要建立起法治政府。而法治政府就是奥尔森所主张的“市场扩展型政府”。政府的职能就是界定产权、保证合约执行、保护弱势民众的利益不受到侵犯。严格地界定政府权力,并通过制度及杠杆来保证经济有效运行,而不是对实际经济生活干预过多。从当前大部制改革来看,新一届政府职能转变已经开始,预计今年内还有新的相关政策法规则出台。但是,从当前政府运作情况来看,政府对社会经济干预仍然比较严重。比如,政府对经济资源垄断、对一些行业的垄断等都是与法治政府相差较远的。而现代法治政府就是市场经济制度规则“守夜人”,而不是市场的参与者和干预者。

其次,新一届政府职能的转变还在建设廉洁政府。就当前一些人的理解来说,建设廉洁政府就是要反腐倡廉,就是要减少政府各种开支。但是,这仅是其中最小的一部分,政府反腐倡廉的核心是全面界定与约束政府权力。因为,在经济生活中,对个人财富的掠夺既有经济当事人之间的掠夺,更有政府对个人和企业财产掠夺,及非法的钱权交易。因此,新一届政府职能的转变还得严格界定政府权力,让政府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否则,无约束与限制的权力是社会腐败的根源,也是遏制经济发展与繁荣的根本障碍。

第三,新一届政府职能的转变还表现为政府职能创新及运作效率提高。因为,新一届政府职能的转型不仅在于适应政府施政目标的变化,而且还在于适应新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下的转型。比如说,在大多数经济繁荣的国家里,由于资本市场、保险市场、衍生品市场及期货市场是那样多、那样重要,资本密集、大规模公司的产品那样广泛,以致于这些国家的政府必须不断地创新制度安排来扩展出更多的市场而不是抑制市场的发展。可见,一个有效率的政府是不可或缺的,必须提供某些商品或服务,以及规章制度和各种机构,市场才能繁荣,人民生活才能较为健康,才能较为幸福。

可见,为了实现施政目标,新一届政府的职能需要全方位转型。新一届政府职能转型的核心就是通过法律制度对政府权力全面界定约束,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干预,让经济当事人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发挥其潜力,增加经济活力与动力,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繁荣与发展。这样,人民才能过上好日子及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改革攻坚不可避免

当然,要实现新一届政府职能的转变就得破除利益集团的阻挠,就得建立社会公正,就得以壮士断腕方式来推动改革。因此,改革将成为新政的起点。有人称总理为“改革总理”。意义就在这里。因为,这不仅在于多次强调,要让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就得大刀阔斧地改革,“改革是最大红利”,而且在3月17日记者会上,总理说得最多的也是“改革”。可以说,“改革”不仅是未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最大红利,也是当前新一届政府上任后全面施政的切入点。

因为,我们可以看到,新一届政府上任后,如何尽量保持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稳定性及各项方针政策的延续性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面对当前中国经济多重矛盾与问题,比如社会经济的多重失衡,如贫富差距巨大、东西部及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投资消费严重失调、房地产泡沫巨大等,再加上空气污染、自然资源及金融资源过度扩张等,新一届政府就得找到化解之办法,否则这些因素将严重影响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而要化解这些经济问题与矛盾,新一届政府上任之后就得进行一系列的重大制度改革,就得调整与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否则,“改革红利”无从谈起。

我们应该看到,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多重失衡,尽管有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问题,更重要的还是既有制度安排缺陷所导致的结果。比如中国城乡差距会如此严重,既有计划经济时代的“以农哺工”,也有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现有的土地制度与户口制度对农民歧视,从而使得农民收入水平跟不上经济整体发展步伐。还有,当前中国住房市场为何会成为少数人在短期掠夺绝大多数人暴富的工具,完全是存在严重缺陷的房地产政策导致的结果。因此,要调整这种失衡关系就得对这些存在严重缺陷的制度进行重大改革。这就是为何总理一直在强调改革的原因所在。

但是,任何制度改革就得打破既有的利益结构,就得对既有利益关系进行重大调整。那么这种既有利益关系可能如何调整?总理指出,改革会触动固有的利益格局,而“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可以说,对改革的必要性,应该说政府与社会已经形成了基本共识,“因为别无选择,它关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但是,对于重大制度改革的充分性,则不仅在于需要改革的勇气、决心、智慧、韧性,而且还在于需要对改革的制度有充分透析理解,及能够通过公共决策的方式来获得。这样,新的制度安排才能平衡各方的利益关系,才能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及减小制度改革的成本。因此,对于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重矛盾与问题,对既有利益关系进行调整与改革是必由之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固有的利益关系、理顺各种不合理的利益关系、现实新利益关系平衡,从而真正调动激发全体人民工作生活创新的积极性和潜能,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形成巨大动力与活力。

职场转正总结篇10

2我国交通运输行政管理职能的概念

交通运输行政管理机构属于政府机构,因此其行政管理体制研究是政府机构的职能转移变化的研究。政府职能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历史范畴,随着社会不断转变,政府职能的性质、内容、工具和方法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转变政府职能,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力保障。一方面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成长中不断完善,本世纪初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对政府提出了新的功能和更高的要求[3]。如何快速有效地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适应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对经济改革不仅是一个挑战,而且也关系到政治改革和社会稳定。

3我国交通运输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功能结构

从传统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初期,全世界各国政府的各种内部功能,都不约而同地发生重心的转移现象,转变政府内发生的构造函数,我们称之为重心的现象“,政府职能转变。”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统治阶级的基本任务、社会管理、社会事务和社会平衡四个方面构成整体政府职能。政府职能转变是指政府职能转移结构的重点,从一个功能转向另一个函数,在一般情况下,政府职能的传统社会结构的重点是阶级统治的职能,以后逐渐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社会管理职能和后工业社会的社会服务职能[4]。此外,将发生在政府职能的各种结构变化的含义里面的结构,这是转型过程中的系统行为和重心提出的基本任务政府方向的不同要求,以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

4我国交通运输行政管理转变的工作重点和方式

(1)工作重点转变情况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前,当地交通行政机关因行使行政职能的性质(以下简称“运输管理机构”)的自支撑机构方面,公用事业基金靠收取流量管理费。这样收费金额直接关系到地方政府的利益,使该国试图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改革运输管理机构。而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后,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取消了规费征收的功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履行产业规划、市场监管、安全管理、公共服务管理职能,一些重点的管理已开始移位。主要特点:①加强市场监管。目前,运输管理部门重点加强市场监管功能区域包括:严格的市场准入;严厉打击非法营运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的交通;②加强公共服务工作。主要的重点:着力构建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及适应运输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运输的过程;积极引导物流业的发展;③规范行政执法。运输管理机构在各级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运输条例”提供了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执法和及时纠正违规行为。(2)工作方式转变情况改革后,全国各地纷纷开始研究新形势下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强化监管措施、创新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工作方式转变具体表现为:①各地积极采用线路招投标制度,减少环节,简化程序,提高透明度,建立健全联动审查机制;②充分运用间接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等手段对交通运输活动实施管理;③各省重视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方式的综合运用。

职场转正总结篇11

1 解读政府职能及其转变

政府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政府职能反映着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其属性包括公共性、法定性、执行性、强制性、动态性和扩张性。总体来说,政府职能主要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四个方面。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管理的职能,主要有四大经济职能:①宏观经济调控职能,②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③市场监管;④社会管理。

山寨机的出现打破了市场原有的秩序,这与当下经济所面临的严重冲击、使得产能过剩而消费不足,人们对于大品牌的消费锐减有一定关系。但主要还在于山寨机自身的优势:廉价、实用、更新速度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汤铎铎博士这样定义山寨:“山寨一词最初、最本质的含义,指导致某种产品此前垄断局面的关键壁垒被打破,出现了对该产品大规模、低成本的复制和模仿,从而形成了所谓山寨文化现象。之所以说是最初的含义,是因为山寨这一标签最早是贴在手机上的。”山寨手机的出现源于两个关键壁垒被打破,一是技术壁垒,一是政策壁垒。此定义中的关键词是垄断,市场垄断和山寨机的出现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因为垄断使得这些小的生产企业不得不在夹缝中求生存。WwW.133229.cOm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山寨机出现后居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它打破了市场垄断,很快占有一定市场份额。当然,山寨机还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它在名称、外形、商标等方面存在侵权,甚至很多人批判山寨机说这是剽窃。但山寨现象的出现让我们更加反思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而政府职能的转变,重点是政府管理经济职能的转变。

我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进入具有历史意义的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并日趋完善,政府职能也开始转变。但由于行政理念的转变、宏观经济体制转型以及政府身身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我国政府在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上存在典型的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现象,亟待克服。政府的经济职能要求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他既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顺利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转型期我国完善杜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任务。

2 透过山察现象反思政府职能转变

转变政府职能,要解决政府到底管什么、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哪些权力应该下放,下放给谁,等等。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讲得很明确:一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权交给企业;二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权力留给综合经济部门}三是大量的服务、协调、监督职能转给社会中介组织。山寨机的出现使得政府职能转变迫在眉睫,要求政府改进行使职能的方式。加强监督和激励机制建设,成为高效政府。

从这一基本要求出发,我国政府职能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行根本转变;

(1)明确政府与市场是互补而不是互相替代的,为保证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都应当发挥作用,从各得其所又各尽所能的要求看,应当努力做到优势互相补充。政府应当着重加强提供市场不愿或不能做的产品方面的职能,更多地承担起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引导者、经济规则的提供者和经济争端的裁判者、环境和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者等角色。在市场已经能够自行发挥作用的地方,从这些领域有序退出。

(2)政府职能转变是政府经济管理方面的重大制度变迁。制度变迁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中国是一个具有政府超强势历史的传统国家,因而改革必须注重历史,强调历史重要的观念,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渐进式改革、降低制度变迁成本的角度看,要求政府在职能转变中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决心,同时要做好意识形态方面的动员工作,降低变迁的阻力。

(3)在职能转变中要更重视发挥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的存在,使政府有干预经济活动的理由,政府干预是弥补市场的缺陷和不足。是促使市场机制恢复功能,而不是去代替市场。同时还应大力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发挥中介组织的组织、协调、自律、服务作用,使社会经济运行有序化,也才能为政府有序退出提供组织和制度基础。各国的历史教训无可争辩地表明,政府过多干预,常常扼杀民间的创造力,使得经济缺乏效率和活力,因而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和协调功能。

(4)在政府职能转变中要突出微观经济管理的服务性质。“管理就是服务”是管理理论中的一个基本常识,但政府往往认为自己比企业、比市场更高明,把管理上升为指挥、控制,在资源配置中搞拉配,在市场监管方面瞎指挥。严重干扰了经济的健康运行。事实证明,在微观经济领域,政府不如企业有优势,政府在这里更重要的是为企业提供公共信息、基础设施、保障公平竞争等方面的服务。

(5)政府在调节经济时要更多地依靠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时间不一致性问题是新古典经济学攻击新凯恩斯主义的重要依据,也是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重要理论成就。要解决时间不一致性问题,新古典主义的观点是不干预,但在现代社会,政府不对经济进行干预在中国这样一个仍处于经济转型中的国家是不可能的,现在能做的减少时间不一致性的主要办法就是让政府调节经济的行为法制化,实现依法行政。同时政府应尽可能少用指令性的计划和行政手段,更多使用具有灵活性的经济手段。

职场转正总结篇12

  我国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形成于建国初期至50年代中期。该体制借鉴了原苏联的政权建制模式,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为前提和基础,以部门管理为主要标志和特点。近40年来,我们党和政府为建立和完善一个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体制,先后进行过6次机构改革,即1951年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内容的政府机构改革;1956年以扩大地方自主权为主体的政府机构改革;1960—1964年以收回50年代后期下放的权力,中央精简以事业单位为重点的政府机构改革;1982年以大幅度撤并经济管理部门,并将条件成熟的单位改建为经济实体组织的政府机构改革;1988年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行三定”的政府机构改革以及1992年以政企分开为中心的政府机构改革。六次机构改革,虽然都有一定的成效,却一直未能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政府职能放量扩大。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长期以来,我国党政职能交叉、政企不分,许多本应由党或企业管理的职能被政府所取代,导致政府职能过多,管理过宽,势必相应增设一些机构,从而使机构进一步膨胀。二是由于我国行政管理水平和质量还不高,随着行政主体的地位、影响和权能的不断变化,政府职能被不断地进行简单的切割划分和调剂配置,越切越细,越分越乱,切出来的新”部分越来越多,职能越来越被人为放大,对设立新机构、增加新人员以便加强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于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三是二十世纪,政府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瓦格纳法则,在由农业和自给自足的社会向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社会过渡时期,许多原来由家庭或私人供给的货物和服务转而由国家和政府来供给,因而产生了对政府绩效更大的需求,并且不断增长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也要求政府进行辅助性投资。我国自建国以来就处在瓦格纳法则所论述的社会过渡时期。加上一直受苏联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的职能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本该由市场取代政府的职能也基本被政府担负了。综合经济管理职能、社会工作职能、行业管理职能等等全部集中在政府部门。政府职能的扩展必然带来机构的膨胀。因为政府职能的实现靠政府机构来完成,政府机构是实现政府职能的主体,依职能而设,随职能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政府职能的扩张是导致机构膨胀的直接的、主要的原因。要转变这种状况,就必须科学界定好政府职能,该归位的要归位,该释放的要释放,既不能把政府办成一个万花筒”式的组织,也不能使政府出现职能空位。当前要重点理顺好以下两种关系,即按照党政职能分开的原则,理顺党的工作机构和政府机构的关系;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理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关系。

(二)干部人事制度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机构事实上存在着能进、能上、能高”而难出、难下、难低”的干部用人制度,缺乏竞争的动力与压力,也没有严格的奖惩考核制度。干部只上不下,只升不降,一到年限就提拔,一遇机会就升级;政府机构一有条件就升格,一开口子就增加职数,机关变成解决就业和待遇的福地,致使干部队伍和机构迅速膨胀。我国供养比例(即总人口与财政负担人员之比),50年代为600∶1,70年代为155∶1,而今天为40∶1,即使按800万党政工作人员计算,这个比例也为156∶1。这就是说,今天1000个中国人里有64个官员,25个吃财政饭的人;而70年代1000个人里只有17个官员,65个吃财政饭的人;50年代1000个人里只有04个官员,167个吃财政饭的人。政府官员猛增,直接造成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呈直线上升,1995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达9965亿元,占国家预算的146%,比1978年的53亿元,平均年递增189%。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近一半的县财政为吃饭”财政,政府根本拿不出资金用于提供公共服务。如陕西省有90多个县,其中约60个县发工资困难,有些乡镇干部甚至数月或半年拿不到工资。

  由于不合理的干部人事制度,机关普遍存在人浮于事、人满为患的情况,尤其是普遍存在官”多兵”少;后勤人员多,业务人员少;习惯于行政命令、分指标、批项目的多,业务骨干少;庸人多,能人少。因此,不合理的干部人事制度是造成机构、人员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只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公务员制度,才能最终消除肿胀”,保证政府机构改革顺利进行。

(三)不科学的政府系统自身的政绩评价机制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我国政府政绩评价机制可以归纳为一种只看产出,不看投入”的机制,也就是说,在评价完成某个政府行为时,考察的指标仅仅是完成的结果,横向或纵向的对比,而忽略了为完成这个政府行为而进行的投资。因此,这种政府政绩评价机制极易造成某些政府部门为追求政绩,盲目地扩设机构、增加人员。我国六次政府机构改革出现的裁了又增加、增加了又裁”的现象,就是这种政绩评价机制带来的必然结果。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也是造成政府机构膨胀的原因。这些消极因素主要有:官本位思想、缺乏合理的社会流动的观念、缺乏限任和选任的观念等等。从官本位思想来看,我国长期处在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一元化官本位成就取向在社会上一直居主导地位,因此,官本位思想是机构膨胀的文化根源,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官本位成就取向的价值观成为机构膨胀的内在动力。由于社会以级别作为价值判断标准,那么各个政府机关要求增加编制、升级升格就顺理成章;另一方面,象征地位的行政级别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这就使得人才流动向机关倾斜,大批人才涌向国家机关,加上各种关系网的纵横交错,迫使国家机关不断因人设职、扩大规模,从而使官本位思想成为政府机构膨胀的外部压力。从合理的社会流动来看,人才作为一种社会资源象其它资源一样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受中国传统的一业而终”和落叶归根”思想的影响,政府官员很少主动跨出政府大门去经商或从事其它职业的,也很少自愿跑到外地为官的。缺乏合理的社会流动的思想是政府机构膨胀的思想根源。此外,我国领导干部尤其是高层领导干部缺乏限任、选任的观念,也是造成机构膨胀的原因。

(四)缺乏对政府系统的行为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的法律机制、财政机制和其它社会机制。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系统的行为常采取行政命令方式,以撤换领导来制约和保证政府系统有序运行,这种方式常伴有主观的随意和感情的冲动。如有的领导常常根据自己的好恶随意撤换部门负责人或在机构设置和人员增加上开口子,批条子,因人设事,因人设机构,缺乏公正严肃的约束机制。一是机构编制没有法律依据,缺乏硬约束、硬保障,机构改革缺乏硬配套支持,这就使得机构膨胀问题在软环境、软约束中可以自由地延续泛滥;二是财政拨付与支持随机构和人员的增多随意增加,僧”多则粥”多,僧”少则粥”少,人浮于事仅对行政效率有影响,对部门利益则丝毫没有损害。由于没有通过财政硬约束来限制人员和机构的增加,所有的政府部门都有增编、增员的冲动和可能。因此,要切实精简机构和人员,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采取利益约束的办法,以部门为财政支出单位,实行政府包干制,即财政对政府各部门实行硬约束,增员不增工资总额,减员不减工资总额,把裁员的任务通过利益约束的方式下放给各部门;三是干部选拔任免缺乏制度保障,没有竞争的动力和压力,没有切实保证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冗员过多,人浮于事的现象严重。

(五)政府组织自身的原因。政府作为一个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组织,一旦被人们理性地设计出来,就会成为控制人、支配人的东西,具有天然自我膨胀的倾向。其一,政府同企业一样,政府行为是按个人成本收益原则来计算的,追求最大的自身利益,这样每个政府官员都存在一种谋求特殊利益的冲动,为保持官位、升职、发财,必然培植亲信,选用自己的人,造成机关人员膨胀;其二,从组织学角度来说,在任何组织里,组织成员的收入和组织产出规模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因此,为了保证组织成员的收入,就必须努力使自己的组织机构得以发展,因为规模的扩大,有可能使薪俸提高、职务提升更加便利,职务权力更大,含金量更高;其三,政府官员为了保证下属单位工作顺利,会尽最大可能争取保险系数,即加大投入维系更大储备。特别是地方政府官员,由于他们由上级任命,要赢得上级的认可,就必须完成上级的指示,满足上级的愿望,这样一种行为方式在我国外延式的经济发展战略中便会演化成对高数量的追求,产值、速度等数量性指标成为衡量政府领导者、官员的标准,这迫使政府官员有着强烈的数量冲动:要更大的机构规模、更大的管辖范围、更高的社会指标。为满足数量冲动,政府官员行为方式的另一特征就是囤积,即政府尽可能扩大规模以滞存更多的资源;尽可能扩大活动范围以获取更多的财政收入。

此外,社会的转型、现代化建设等要求政府系统不断加大调控能力;全球性的民主化发展会不断拓展政府边界,拓宽政府职能;政府系统和特定社会的改革开放也会不断促使行政系统走向增长。因此,政府增长、机构膨胀在某种意义上又具有客观的一面,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具有世界性的趋势。

 二、职能界定———改革的逻辑起点 我国历次的政府机构改革之所以成效不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抓住转变职能这个关键,而要转变政府职能,首先就要界定政府职能,政府职能界定是政府机构改革的逻辑起点。由于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将由政府指令分配方式为主逐渐转向以市场配置方式为主。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使得社会事务的分类标准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导致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组织功能的分化和重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方面的对立和互补关系成为社会事务的主要分水岭。政府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政权组织。所谓社会公共事务,就是指无法通过市场化资源配置方式得到有效解决的社会事务。目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仍停留在对社会事务的板块”划分的惯性思维中。因此,要实现政府职能转变质的突破,就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在社会事务合理分类的基础上,重新界定政府职能。

  (一)确定公共事务范围,界定政府总体职能。将社会事务划分为私人事务、公共事务及中间事务,是在市场化过程中自发游离出来的客观结果。公共事务领域是政府职能实实在在的介入点,因而政府职能的界定,首先取决于公共事务领域的界定。由于公共事务与私人事务之间并非截然对立,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变化,社会事务的公私之间的界线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就增加了界定政府总体职能的难度。所谓政府总体职能,就是指政府在社会组织环境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由于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就社会的市场化程度而言,显然处在较低水平,这就决定了当前我国政府的总体职能是:提供国防、外交、公共安全等纯公共产品和服务;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稳定宏观经济环境;利用价格、税收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稳定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等。

  (二)加强协调和统一,合理安排政府间职能结构。政府职能结构是指各级政府之间的职能配置,既包括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能配置,也包括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职能配置。我国现行的政府间职能配置关系主要是依据我国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确定的。从法律上看,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职能配置明显趋于同构化”,除国防、外交等职能归中央政府专项管理外,其它职能基本相似或雷同,只是在作用区域上有所区别。这种结构是社会事务板块”切割的必然结果,明显带有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色彩。因此,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政府间事权关系模式,就必须对现行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进行适当调整,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间职能配置的基本原则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加以合理安排、明确规范。中央政府主要处理全国性的公共事务,如国防、外交、宏观经济调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平衡地区间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全国性的公共基础设施、基础科学研究的资助等等;地方政府主要处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地方性公共事务,如本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文教卫生、社会治安、环境治理、社会救济等。同时,在规范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努力加强政府间的合作关系,重点解决地区间交叉的公共事务,如跨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人口流动、市场统一等。

(三)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新调整政府部门间职能结构。所谓政府部门间职能结构,即一级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横向职能划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行政体制改革总体上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在市场化进程中自发游离出来的公共事务与政府原来所承担的事务之间,没有及时进行有效地转换,政府部门间的职能配置仍然按照计划经济体制下按行业和产品进行部门分类。这种状况使得私人事务与公共事务共同渗透到政府管辖范围之中,从而造成政府的总体职能难以界定,政府部门间的职能配置也缺乏科学依据。加上部门之间的逐利行为,使得政府各部门纷纷退出资源配置权很小的领域而跨越本部门界线涉足资源配置权很大的领域,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机构重复、推诿扯皮、管理脱节等现象,更成为政府腐败现象的主要根源之一。为此,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遵循趋向综合、宜粗不宜细”的政府部门职能设置的总体原则,重新调整政府部门间的职能结构,做到职责明确、分工科学。对那些带有经济实体性质的部门必须撤销;对边界模糊的政府职能要严格划定所属部门,同时注意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对介于经济实体和行政部门之间的公司”不宜滥设,而应当把组织生产和直接管理经济的权力下放给企业。

  总之,界定政府总体职能、合理调整政府间及政府部门间的职能结构归根结底就是要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这是此次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因此,要遵循精简、统一、效能和权责一致的原则,合理调整政府组织结构、政府之间及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改变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从根本上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促进政府机构高效、协调、规范运转。

三、人员分流———一道难解的题

  人员分流是机构改革的难点,也是机构改革的关键。人员不能安全有序分流,不仅不利于机关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而且易使已有的改革成果丧失贻尽。回顾前几次政府机构改革,我们虽曾制定过一些分流安置措施,但有的并没有真正落实,有的因措施不够彻底,带来了一些后遗症(如鼓励机关富余人员分流到事业单位,加重了事业单位的负担,对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没有实质性意义)。因此,富余人员难以真正分流,是机构、人员回升、财政负担加重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方面,克林顿政府近年来大幅度成功裁员(裁了28万人)的作法,给我们以很大启示。其具体做法是:将政府一些机构成建制转移出政府,实行企业化管理,与国家财政脱钩;鼓励提前退休,对一些年龄较大、业绩平平且工作年满30年的公务员,允许其提前退休;对自愿脱离政府的公职人员,采取一次补助的办法,让其自谋职业,平均每人补助25万美元;对裁减下来的公务员,政府为他们提供培训和咨询,促其尽快重新就业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