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s教育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4 14:51:08

sts教育论文

sts教育论文篇1

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探究和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渗透sts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中做起,要突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科学家名人轶事与物理史教学

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与故事,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观察教堂吊灯的摆动而发现单摆的等时性原理”、“牛顿观察苹果总是落到地上从而创立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例如近年的“神舟系列飞船与杨立伟太空旅行”、“神威与曙光超级计算机”等。此外也可由学生讲讲各自所知的一些科学家小故事,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与人文精神教育。

2、突出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例如在讲解声现象中的“双耳效应”内容时,我让学生分别聆听单声道和立体声录音机,播放同一首乐曲的效果,然后让学生谈感受,进而讲解利用“双耳效应”原理在技术上实现立体声效果的应用等物理知识;例如在讲解光的直线传播时,我让学生举出生产生活中,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具体例子等。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3、强化探究与实验教学

加强实验与探究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体会科学原理与技术的实现之间的关系。根据笔者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强化实验与探究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⑴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教学。对学生探究实验的教学,教师要先提出要求或问题,然后让学生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⑶加强在探究实验基础上的科研小论文写作教学。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科学素养。从而体会科技与社会的联系,真正领悟STS的价值。

二、联系实际联系社会、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渗透STS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趣味课外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瓶子吞鸡蛋”、“水透镜取火”、“纸锅烧开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科技小制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让学生真正体会科学和技术的孪生兄弟关系。

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4、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

5、组织社会调查活动

sts教育论文篇2

二、实践

几年来,在学校的统一组织和上级科研部门的指导下,我们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实施STS教育主要采取如下做法:

1.改进教材的知识结构,加强应用科学的教育,使学生能认识到科学的价值,使教学的目的具有直接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应用知识的增加,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看到了科学知识在生产及生活各方面的应用,认识到学好化学知识是进行和发展社会生产,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形成了自觉渴求新知识的意识。

2.加强技术教育,提高学生从事社会生产的能力。讲述作物根外追肥技术和农作物增长素的使用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教育,使学生学会了一些劳动生产技术,提高了从事社会生产的能力。

3.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为了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看到自身在社会中的存在和价值,为社会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l)加强知识和技术应用的实践。

sts教育论文篇3

STS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国,是在因科学技术空前发展而对社会的正面作用和 负面影响日益明显的情况下,人们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进行理性思考的产物。正由于它深 刻地反映了时代的需要,所以一经产生便迅速扩展、普及到全世界范围。20世纪80年代初,ST S开始在日本传播,到90年代形成一定规模,并产生了较大影响。对于日本来说,STS是一门外 生型学科,同历史上吸收、消化外来新事物一样,STS的传播过程也是一个慢慢地融入日本既 有的社会文化土壤的过程。同时,回顾日本的科技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实在STS传入日本之 前,日本社会中已经存在一些便于STS传播的文化因素,为STS的到来和传播作了事先准备。本 文试从社会文化基础、理论准备、理科教育、环境问题等角度对日本STS传播问题进行探讨 。

一、 历史上注重吸收外来科技的文化传统-STS传播的文化基础

STS于20世纪中叶产生不是偶然的,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一方面,科技迅猛发展,并且日益渗 入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人类的物质文明获得空前的提高和发展,科技成为人们讴歌和依赖的力 量;另一方面,在经受了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两次世界大战以及环境与生态危机之后 ,人们面对日益暴露出来的科技对人类生活的负面影响,开始对科学的价值、技术的作用产生 了疑虑和困惑。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欧美学者所谓的“一种激进而出于理性的当代反科学 现象”或“反科学的文化运动”[1],让人们越来越关注现代科技可能带来的社会和 文化问题,从而促使人们对科技的反思。

从上述STS产生的背景可以看出,它首先发端于科技发达的西方国家,因为近代以来是以科技 发展为外在特征的西方工业文明主导的时代,科技已经渗透至西方社会生活的内核和基质;西 方社会在深受科技恩惠的同时,也同样关注科技的负面效应。而作为近代东方第一个依靠科 技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日本,虽然近代科技发展起步较晚,但由于其自身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 (包括科学技术)的特点,所以科技对日本社会的影响迅速加大和深入,成为日本社会文化中不 可缺少的因素。正是因为日本具有靠吸收外来科技发展本国国力的历史传统,因此,当科技的 负面影响日益显露时,日本社会自然就产生出引入解决科技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论-STS[ CD2]的要求。

近代以前,日本是一个在中国大陆文化影响下发展的后进国家,虽然早在绳纹式文化时代就 有了陶器、石器、纺织等原始的生产技术,却不曾拥有自己的科学。但是,日本人深深意识 到,“岛国的命运使日本没有独创文化的能力,只能贪婪地吸取外来文化,经过取舍、选择 ,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文化”[2]。从古至今,“日本民族都在为和异种民族、异质文 明的接触、同化而努力着”[3],这一点也突出表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中。

日本最早的技术革命,起源于农业技术的变革。但是,日本农业技术的变革主要不是依靠 自身的缓慢积累,而是在先进的汉族大陆文化的强烈影响下发生的。公元前3世纪末,早已 跨入铁器时代的汉民族,把金属文化和农耕技术传入日本,使日本列岛上的居民得以跨越青 铜器时代,从新石器时代的绳纹式文化直接进入铁器时代。公元6—9世纪,中国古典科学伴 同佛教文化传入日本,在明治维新(1868)以前,属于汉学体系的中国古典科学在日本科学 史上居统治地位达千年之久。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中国文明在日本历史上所起 的作用,是难以估计的。”[4]依靠输入外来文化去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是贯穿在整 个日本文化史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从16世纪开始,日本开始接触西方近代科学。在“锁国”的背景下,日本以荷兰为渠道来吸 收西方科技文明,成为日本近代科学的胚胎-兰学兴起的契机。兰学家们通过翻译西方科 学书籍、结成学术团体以及进入西方学者在日本开设的学校学习等方式,不仅掌握了近代自 然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而且受西方社会政治思潮的影响,成为变革日本社会的一支积极的革 命力量。明治维新后,以兰学家为代表的新知识阶层在国家的引导下,大规模地引进、发展 近代科学技术,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再次飞跃发展。

在近代以来的国家发展历程中,日本政府与国民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立国之本,它不仅影 响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且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而要 求对之重新审视时,拥有融合外来文化悠久传统的日本社会具备了接受STS的文化基础。

二、 20世纪初期以来对科学技术的理论研究-STS传播的理论准备

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在此之前,已经有其他学科从不同角 度把科学技术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比如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科学技术,就是科学史和技术史; 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科学技术,就是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科学技术,就是科 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虽然STS与上述学科有着区别,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学科的研究为ST S研究作了理论准备。从20世纪初期开始,日本学者就已经从哲学角度来解释科学技术。

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日本,其崭新的历史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为研究科学技术论提 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被称为“日本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的《唯物全书》(66册),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版发行的。1935年,户坂润发表的《科学论》被认为代表了战前日本 科学论研究的水平。由于他提出了科学是“历史的社会的客观存在”,“是知识在社会上被 普及,在历史上被继承的事实本身”[5]等观点,为日本科学技术论的研究和发展奠 定了基础。

在技术论方面,在20世纪40年代,日本展开了关于技术定义的讨论,出现了相川春喜关于技 术是劳动手段的体系的“体系说”和武谷三男关于技术是对客观规律的有意识的应用的手段 的“手段说”。无论是“体系说”还是“手段说”,都只是局限在生产实践的狭隘领域里讨 论问题。随着战后劳动手段的进步促成了社会技术结构、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日本的技术 论研究也随之深入到技术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技术发展与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关系等 方面。

从历史角度研究科学技术方面,日本学者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注重科学史研究,做了许 多卓有成效的工作。1941年4月,为了探究科学史的本来面目,以便针砭时弊-抵制带有 国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色彩的通俗科学史宣传,一些进步的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研究者创立 了日本科学史学会,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科学史、技术史研究的发展,并为保卫和发扬健康的 科学精神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此外,自1945年日本深受原子弹危害后,日本学者就开始关 注科学社会学,着重研究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与社会价值。

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日本出现了科学技术与自然之间、与社会之 间的深刻矛盾。一方面社会物质财富空前丰富,另一方面一系列社会公共问题严重威胁着人 类社会的稳定和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向何处去?围绕这一课题,日本学者开始拓展自己的视 野,从自然、人类、社会的广阔背景中对技术作统一的考察,把研究领域推向现代社会中的各 种实际问题,比如未来技术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等。由此可见,在STS传入日本之前,日 本学者已经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刻的阐述,为STS的到来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 由偏重“技术”教育向重视“科学”教育的转变-STS传播的内在驱动

关于STS的学科内容,日本学者起初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作为教育内容的STS”-STS 教育,另一部分是“作为学术研究领域的STS”-STS研究[6],后来又加上了第三 部分,即“作为管理领域的STS”-STS管理。日本学者很重视STS教育和STS研究,尤其重 视STS教育。他们认为,STS教育是指把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成果,向广大市民( 包括科技和教育工作者)进行宣传和普及,使他们形成STS意识和相应的价值观,是具有自我 意志决定力的一种运动[7]。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在初等、中等教育领域中,STS教 育活动在科学教育(在日本指的是理科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中比较明显。而对于日本来说, 在STS传入之前,其理科教育经历了由重视“技术”教育向重视“科学”教育的转变, 在一定程度上为STS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迄今为止的100多年间,日本贯彻“教育立国”的方针,通过教育改革努力引进西方科学 技术,并在引进方向上进行过两个选择。一个是重视“科学”,即重视作为自然科学基础的 西方科学的精神,以培养国民科学的自然观、科学的社会观;另一个选择是重视“技术”, 即把自然科学只看做技术的手段,仅仅学习作为科学成果的技术,并以此作为引进的方向。 在上述的两次选择中,日本曾一度选择了第一种引进方向,主要是因为当时福泽谕吉等有留 学背景的启蒙运动家强烈主张在每个国民的意识中培植西欧式的科学的精神,对初期的明治 政府产生强大的影响。

但随着对国家意识形态控制的加强,并出于担心科学的精神、合理的思考会批判现行的体制 ,明治政府通过教育制度的变革,把“修身”(即传授国家主义道德科目)作为最重要的学 科,缩短理科的教育时间,其内容由培养科学的精神、科学的自然观转向传授零散性的科学 成果的片断,开始重视实用性的“技术”教育。对“技术”教育的偏重使日本教育重视效率 ,追求效率,讲究实用,而不善于注重知识的积累。二战后,受美国占领军当局的指令,日 本开始了彻底的教育改革,废除了国家对教育的统制,尊重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日本文部 省强调,“培养科学精神,使合理主义、实证主义深入地渗透到国民的生活和心理意识中, 更新国民的教养,提高其水平,打好建设新日本文化的基础”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在实施新 教育制度的同时,增加理科教育的授课时间,实现由重视“技术”教育向重视“科学”教育 的回归。

STS作为一门跨世纪的新兴学科,对它的研究具有很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主要表 现之一就是它提出了新的教育观,其显著特点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系和整体化,科学 技术和社会的密切结合,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技术素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型公民[8 ]。显然,STS教育观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的科学精神,而日本理科教育对“科学”教育的重 视,一定程度上呼应了STS教育的要求,为更好地理解STS、传播STS打下了一定基础。

四、 20世纪60年代以后环境教育的重视-STS传播的现实需要

二战以后,迅速发展的科技提高和发展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各参战国也依靠科技来实现 国家的复兴。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往往只看到科技的积极作用,因为它的负面影响还没有 大到引起人们重视的程度。20世纪60年代以后,产生了一些全球性的问题,人们就不能不重 视这个问题了,即科技是把“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其中,环境污染就是 代表性的事件之一。20世纪60年代以后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由局部性的污染扩大到全球性的 环境污染,已经到了威胁人类生存的地步。这也是STS兴起的重要背景之一。同许多国家一 样,日本也开展了环境教育运动,由于环境教育所涉及到的许多环境问题与科技有很密切的 关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教育为STS教育作了铺垫。

从历史上看,日本的环境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公害教育。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经济开始 高速发展,与此同时,以污染为代表的公害问题也随之发生。到了60年代后半期,以水俣病事 件、四日市废气事件、爱知糠油事件、富山痛痛病事件四大公害诉讼为标志,公民反对公害 运动达到了高潮,促进了环境行政变革。在政府的规划下,日本学校教育中以公害问 题为契机开始了最初的环境教育。70年代日本环境教育进入环境教育理念导入与实践 的探索时期。1975年,在日本创立了全国中小学环境对策研究会,同年,以大学为中心,成立了 环境教育研究会。在1977年的小学和初中、1978年的高中的教学大纲的修订中,对保护人类 的生存环境、资源和能源、尊重生命等与环境相关的教育内容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20世纪80年代,城市、生活型公害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趋严峻,日本政府和国民更加深刻 地认识到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1993年开始文部省开展了努力推进学校、家庭 、地区一体化的环境教育。1991年、1992年和1995年文部省陆续编辑出版了《环境教育指导 资料》,标志着日本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已经确立。同时,日本大学的环境学科数量大 大增加,基本覆盖了人与环境关系的各个领域。

由此可见,日本在STS传入之前,就进行了长期的、广泛的环境教育。通过这种环境教育,日本 民众较之以前对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与STS所提倡的重视科学 素养的教育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显然,在教育层面,日本的环境教育已经为STS做好了准备 。

以上从日本吸收外来科技的文化传统、对科学技术的理论研究、重视“科学”教育的理科教 育、因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而兴起的环境教育着手,简单分析了STS在日本传播的有利文化 背景。但是,STS毕竟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如何与具有民族特征的 日本文化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是一个需要长期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永忠,孙红岩,刘丽萍,等. 后现代主义科技观探析[J]. 自然辩证 法研究, 1997,13(3):5-8.

[2]中清元. 日本人与日本传统文化[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9: 30.

[3][HTRWM]永井享. 新日本论[M]. 三笠:三笠书房, 1937:275.[HTSS][ ZK)]

[4]汤因比,池田大作. 展望21世纪[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5 :282-296.

[5][HTRWM]户坂润. 科学论[M]. 东京:社会思想研究会,1954:10.[HTSS ]

sts教育论文篇4

sTS是“Science,TechnologyandSociety”的英文缩写,即科学、技术和社会。在历史上,它第一次把“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进行系统地研究。我国有学者把STS定义为: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交叉学科。

1.2STS课程

STS课程即“科学、技术、社会”课程。我国的STs课程,以徐辉主编的《科学•技术•社会》121为例。该课程主要研究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历史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各学科、各门类的基本内容:研究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以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深刻内涵;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政治、军事战争、文化艺术、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从而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理论,熟悉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提高科技意识,掌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1.3STS教育

STS教育是一项综合性教育,基本精神在于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等紧密结合;使受教育者智能得到开发,劳动素质得到提高,未来意识和参与意识得到增强,即培养出了解科学技术及其后果并能够参与科学技术决策和具有良好科学紊养的人才口,.STS教育是sTS在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教育上的反映。我国有学者把STS教育归纳为:asTS教育是科学教育领域中实施的以改进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为目的的一种文化战略;它将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环境作为进行科学和技术教与学的背景.”STS教育着眼于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注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和兼容,提倡以人为本,重视教育的人本价值取向.STS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观、价值观、科学观和教育观。STS教育中的“科学”提供知识,是巨大的精神力里。“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法和手段,是巨大的物质力量。“社会”则要求以一定的价值观念作指导,使学生值得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科学和技术.“科学”是第一重要的,“技术”只是它的物化,“社会”是指它的应用,都隶属于“科学”之下。

2sTS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胜合的教育

2.1STS教育的兴起是科学教育与人丈教育触合的需要

科学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过程中,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是STS教育产生的现实社会背景。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许多新问皿摆在了社会公众面前。如核能利用的安全性,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的安全性,世界人口增长的对策,非再生资源的消耗控制,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由于片面追求物质进步,产生了道德滑坡、人文心理方面的失落.这些都促使人们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作出进一步探讨.STS教育远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提出,7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开始对STS教育进行积极的实践,并对STS教育的特点、内容、结构、功能及内在关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STS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科学技术的讲授,而是增强了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力,并培养学生自觉地把科学技术与整个人类、环境和文化系统的复杂性结合起来,这就为传统的科学教育走出危机提供了出路。sTS教育的兴起除了广泛的社会原因外,还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自堵根提出“知识旅是力t,的口号以来,科学技术越来越被人类皿视,倡导科学孩育的科学文化迅猛发展,冲击了以前占据人类文化主导地位的人文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教育是文化的产物,在科学文化催生下的传统科学教育弊端日益明显.传统科学教育俐裂了科学、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只强调科学技术对自然的控制力t,忽视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恶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而且忽视了科学教育中价值和伦理的存在,过分张扬科学的理性主义,忽略了人和社会的价值孺要,无法把握住科学的正确发展方向。英国学者C.P.斯诺在其两种文化理论的阐述中,认为要消除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的隔阂,必须要重新建立我们的教育体制。应引入新的教育形式,这种新的教育形式能够保证我们的受教育者“既其有对科学与艺术两者的丰,想像力,又对应用科学充满热情;或者对大多数人类同胞遭受到可以拯救的苦难并非无动于衷,而且把它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贵任阅.,许多有识之士都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途径寄希望于教育改革。为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孺要,STS教育在徽烈的文化冲突中应运而生。STS教育的兴起,是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整体化发展以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然结果,它所倡导的新发展观、价值观、科学观和教育观全面地揭示了未来社会的特征,对我田的现代化建设有盆要的指导作用。

2.2STS教育的实质体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触合

对STS教育的研究具有极其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愈义,这主要表现在,它为了克服科学技术的负面形响,使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念和视角阅。①折的发展观。STS教育的发展观是与传统发展观相对应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它认为,社会发展不能只考虑经济数t的增长.要注意质t的发展,特别是环境质t.经济的发展和增长,与环境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它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润足当代的裕求而不能扭容摘足下一代孺求的努力.②新的价值观.STS教育的价值观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社会的制约,科学技术是盆含着价值的复杂“社会过程”、“社会事业”。STS的价值观批判了在旧的价值观的背景下所产生的科学技术的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片面性,吸取了它们的合理因素,彻底抛弃了人统治自然的狭陇观点,追求自然一人一科学技术一社会之间的和谐和统一以及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平衡和协调,试图建立一个人在其中能获得全面发展的、幸福向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③新的科学观。机械论的科学观是“部分一整体一部分”,部分是思维的出发点和归宿,整体是部分的简单总和.STS教育的科学观是“整体一部分一整体”,整体是思维的出发点和归宿,整体是部分的有机的统一体,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具有自己的特点.STS科学观强调联系、系统、练合,实际上是一种整体论的科学观.④新的教育观.盯S的教育观是交叉学科的模式,其显著特点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系和整体化,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密切结合;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技术素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型公民.所以sTS教育强调联系和综合,是整体的、全面的世界观.sTS教育的先驭斯诺指出,由于对专业化教育的狂热祟拜和一种使我们的社会模式任化的倾向,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互不沟通的文化,一种是人文文化,一种是科学文化.这种分化不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他呼吁两种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并希望通过教育来造就一代新人来解决这个问翅.STS教育对两种文化的沟通,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协调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STS教育以建立全面发展、幸福向上的社会环境为宗旨,追求自然与人、科技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STS教育将社会整体作为科学的出发点和归宿,Srs的产生和发展为弥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裂痕,促进社会整体进步提供了新的观念和工具。盯S教育把科学文化观和人文文化观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整体的生态的文化观:STS教育的文化整合还表现在价值教育观念与理性教育观念的融合;S铭教育奉行多元文化整合观。STS教育‘鼓励学生从不同文化的角度去批判性地理解科学、技术和杜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学习者提供科学、技术、社会的全方位的文化背景:布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对于不同社会群众的相同意义气”STS教育的核心在于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STS教育是当代最具时代性、针对性,且社会化色彩最为强烈的一种教育形式。简言之,S铭教育是通过从科学、技术、社会关系上改进科学教育实现个体社会化的现代教育。STS教育的实质体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触合.

2.3STS教育的实施实现了科学教育与人丈教育的触合

2.3.1STS教育在中学理科教学中的实施

我国于1984年开始了对STS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引起了国外STS教育研究者的关注.19BS年10月下旬,在苏州召开的中学理科教师能力研讨会上,我国正式提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在中国的实施问且,在此之后,一些学校和教师相继在物理、化学等理科教学中实施了STS教育研究。1987年,中央教科所召开中学综合理科教学研讨会,STS教育课理纳入国家教委“七五”计划,组织试点学校.1988年11月,中央教科所和浙江教育出版社在杭州联合举办了STS教育研讨会.1995年在中国召开的18届太平洋大会,其中就有一个由我国主持的STS教育专翅研讨.依据51名教育目标,选取STS教育内容是实施sTS教育的重要一环,而确定合适的STS教学切入点又是选取STS教育内容的前提.在中学理科教学中作为STS教学切入点的内容有:①与生产、生活有关并且被广泛应用的理科知识;②与社会发展有重大关系的理科知识;③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热点问月;④理科发展的成就及前沿问题.sTS教育的教学形式有:①课堂教学;②STS活动课;③社会实践.STS教育的教学方法有:①课堂教学的有机渗透;②专题讲座;③现状调查法;④利用传媒进行资料收集;⑤实验操作法.中学理科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①符合中学理科教育综合化的趋势,实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素质;②STS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有利于橄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③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孺求:④STS教育促进了中学理科间和中学理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丰富了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

sts教育论文篇5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的发展以及对社会热点的关注,高考试题的命题更加倾向于STS试题。这类试题题源范围广、选材灵活、情景新颖,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分析了2013~2015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发现STS试题的比重不断上升,预测今后的地理试题中STS试题将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对STS试题的研究和STS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开展势在必行。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STS试题最初的研究主要应用于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理科性质的学科中。地理作为一门既有理科性质又有文科性质的学科,近年来,高考地理中也不断地出现STS试题。笔者选取了2013~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地理部分中的必修内容作为研究对象,对高考地理STS试题进行分析。全国新课标卷Ⅰ适用于陕西、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和江西7个省份。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其中必修部分占90分,选择题共11题,每小题4分,分析论述题共2题,每题包括3~4个小题,每小题1~8分不等。

1.高考地理STS试题的统计分析

(1)STS试题的统计

地理STS试题就是根据地理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体现,将地理知识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等问题的联系设计到试题中,通过设置情境,测试学生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GIS和RS技术应用的了解,从而考查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生活实践的能力以及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分析和见解。笔者统计了所有研究对象中高考地理试题的总量以及STS试题的数量,其中分析论述题以大题下的小题为单位进行统计。在3套试卷54道地理试题中,STS试题共有33道,占61.1%。STS试题的具体统计情况如下表所示。

(2)STS试题的统计结果分析

从STS试题分值所占的比重来看,2013~2015年STS试题的分值比重是不断上升的,且均超过了50%,2015年更是高达75.6%。这一趋势反映出STS试题在近年来的高考中备受重视,突出了新课改倡导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从STS试题的素材来看,科学方面包括雨水花园、太阳能发电、热棒技术等;技术方面包括遥感影像、水文监测、风沙灾害的防治等;社会方面涉及交通、经济、人口等。

二、高考地理STS试题的特点分析

1.高考地理STS试题的选材分析

近年来,STS试题在高考地理试题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且STS试题的选材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生活,注重学科融合。如2015年全国卷Ⅰ地理部分第37题,将青藏高原冻土和青藏铁路热棒新技术的应用作为题材,既关注热点又融合了物理学科的知识。2014年全国卷Ⅰ地理部分第10题和11题,将人口的迁移作为题材,同时结合数学分析方法来考查学生。

2.高考地理STS试题的命题特点分析

(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

高考考题在始终坚持以能力立意为导向,全面体现考核目标与要求的基础上,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以当前国内外的经济、科技、社会、文化、教育等的热点为切入点,把书本知识渗透于社会知识之中,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预测今后高考的考查趋势仍以能力立意为主,与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更加紧密,同时注重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和应用地理知识,从而提高地理技能。

(2)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新课标卷地理高考STS试题的取材新颖,设问角度独特,重视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轻知识的生搬硬套。考题对考生四个方面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即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分析STS试题时,要充分调动上述四种能力,要积极思考,同时地理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其他科目的知识也有一定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的知识涉猎范围广,尤其是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若信息储备不足,容易形成心理障碍。如2014年全国卷Ⅰ第7、8题考查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对植被变化的影响以及2015年全国卷Ⅰ第1、2题考查雨水花园,这类题目对学生来说在平时的练习中是不常见的,学生须通过仔细阅读材料调动地理思维提取相关信息,从而找到切入点。

三、STS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启示

1.教学内容综合化

在教学内容上,有些资历比较老的教师对旧教材的依赖比较大,而有些教师觉得新课改的地理知识不完善,在教学过程中又将旧教材的知识补充进去,这种做法虽然增加了学生的知识,但是它没有体现STS教育的开放性。STS教育涉及科学、技术和社会,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依赖旧教材,而是走在地理知识和理念的前沿,与时俱进,同时要注重地理知识和人口、资源、环境及区域的联系,将教学内容综合化,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以及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2.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高考的大模式下,有些学校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在教学方式上过于形式化,主要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育,过分强调应试教育的技能,在教学设计上缺乏创新,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思维,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STS教育的特点是开放性和实践性,是以学生为中心,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合作探究,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可以采用实验教学法,如讲解热力环流和河流侵蚀地貌时,教师可以通过做小实验进行模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且提高他们探索科学的精神。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地理考察活动,如自然地理中河流、地貌、地形等方面的实地考察,人文地理中水污染的调查、工厂的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有效地使学生整合STS知识结构,增强STS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它能使地理教学走出纯粹地理知识技能传授的误区,使学生在活生生的背景下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文化之间密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决策能力。

3.教学理念时代化

教师的教学理念,不能过分强调应试教育,而是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教师要多关注社会热点,与时俱进,不断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而且要多关注教育领域的发展,学习其先进的教育理论并应用于地理教学过程中,使STS教育在地理教学中能真正得到体现。同时,教师要重视自身地理技术技能的提高,包括地理信息技术软件的使用,在教学中可以普及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的相关知识,一方面有助于地理学科在STS教育中技术方面的体现,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研究领域的了解。

参考文献:

[1]高梅.浅析2005年全国高考文综卷地理试题[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5(7):53-54.

sts教育论文篇6

通用技术是新课改后一门全新的课程,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广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它是一门立足于实践、高度综合、注意创造、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对个人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有着积极的意义。

STS是“Science (科学)、Technology (技术)、Society (社会)”的英文缩写。STS教育是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现在,STS教育已成为我国科学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

STS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得到一些研究和落实,但是刚刚才教一年多时间的通用技术教师们是否对STS教育有正确的认识并在通用技术教学中能否自觉地实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二、通用技术课程中实施STS教育的必要性

1.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技术课程标准提倡要立足科学、技术、社会的视野,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环保意识等等。所以,在通用技术中应强调技术与科学、社会的相互联系,重视科技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符合通用技术课程的相关特点

技术在科学与社会之间起桥梁作用,并把不同的学科综合起来。通过通用技术课程具体的技术实践使学生理解技术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两者对社会发展、人类生活所具有的同等意义上的重要作用,从而深化学生的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3.遵循STS教育理论规律的基本要求

只有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技术才不断进步,社会才不断发展,这是我们教学的共同原则,而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体现和有效途径。

4.改变通用技术教学现状的迫切需要

目前,通用技术教师来自其他各个学科(劳技、计算机、物理等),对技术理论知识掌握有限,所以平时的教学只限制在教材中,缺乏技术与科学和社会的联系,这极大地制约了通用技术课程理念的实现。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改变通用技术教学这种对教学内容把握不一、对教学的策略使用各异的现状,而STS教育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导向和有效途径。

三、通用技术课程中实施STS教育的教学策略

1.通过案例分析实施STS教育

在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多提供各种有关STS教育的案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讨论。首先,可在通用技术教材中寻找案例,如斜而不倒的比萨斜塔等等。其次,案例可采用当前社会中出现的热门话题,如体现科技奥运的鸟巢和火炬设计等等。另外,教学中也可采用体现应用科学原理或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的典型科技发明,如温度计、地动仪等等。

2.通过技术设计实施STS教育

在技术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很多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对科学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并加以应用。《技术与设计1》教材的主线是小板凳和台灯的设计过程。《技术与设计2》教材中的设计有结构、流程、系统以及控制的设计,这对设计的要求更高,更不能脱离科学和社会。社会中的结构设计需要力学知识,如桥梁模型的设计(图1)等等。

3.通过科技活动实施STS教育

通过组织学生小试验、小制作、辩论赛等小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制作两脚桌(图2)、辩论B超技术的两面性等等;利用科普知识讲座和多媒体传播信息,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和前景,如《不可能的任务》、《科技之光》等电视节目;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如走进发电站了解发电原理和发电机构造等等。

4.通过角色扮演实施STS教育

学生为了感觉到角色的行为方式,把想象的行为按照自己的理解扮演出来,如可以扮演的角色有桥梁设计师、建筑工人、科技研究人员、专利申请者、发明家等等。如假设你是桥梁设计师,将如何对简单地梁式危桥进行加固?

5.通过试题实施STS教育

浙江省在2008年10月进行了第一次通用技术高考,试题体现了STS教育的理念,很多题目与科学、生活密切相关,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等等。所以,可以通过试题练习实施STS教育。如根据力学知识考查生活中吊兰结构的改进(图3)等等。

总之,我们要在通用技术课程中实施STS教育,这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提供一种通用技术教学的新途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能促进教师再学习,提升教师的综合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sts教育论文篇7

STS教育强调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体现了当代文化范式的转变。特别是STS教育突出了对科学的解读,对科学的社会价值与人生意义的理

解,在课程的综合化中使学生获得对世界的综合与多维的理解,以更真实地了解现实世界。在教学方式上注重探究与体验,体现了科学教育的本质特点。进行STS教育是培养科学素养,实现当代基础理科科学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径。

纵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的化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其非常注重学科与学科的综合、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联等几个方面,STS教育已经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教师在遵循一般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同时,还应及时地了解学生STS知识的认知特点差异,关注每个学生心理上的特点,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培养目标,因材施教,这样,方能真正地做到充分发挥STS化学知识的教育功能,促进个性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

在STS学习中,有些因素影响着学生STS知识的掌握情况。初中生STS教育的实施策略有这样几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STS知识的积极情感

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及学习态度与他们的STS掌握情况呈显著正相关性,即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能够极大地影响他们的STS掌握,并且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越高,学习态度越好,那他们的STS掌握情况越好。

因为化学是中学各基础学科中应用较强的学科之一,STS化学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把“要求学生接受的知识”变成“学生需求的知识”。巴班斯基十大教学原则的第五项是“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和知识需求”,这应该成为中学化学教学的一大原则。因此,STS化学教学内容不应过于专业化、形式化,不能把STS化学教学变为记忆事实和数学计算的教学。如果在教学中把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进行研究的话,它就有可能成为学生很有兴趣和很有用的知识。STS化学知识的教育并不是要把一切STS化学知识都教给学生,而是在教育的过程中体现科学的认知过程,教给学生科学方法。教学的目标也不在于让学生记忆一堆专业符号和专业术语或掌握一堆没有实际意义的计算,我们所强调的应是所学STS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对现实生活问题的系统思考。

二、找准STS教育的切入点

化学教学应在人类生活的背景中去教和学。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运用学生对问题固有的好奇心并结合教材内容引进与现代科学、技术、社会有关的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社会生活内容开展教学。所以教学中STS教育的切入点的选择及每个切入点内容的筛选,是实施STS教育的关键,具体有以下几点:(1)关注热点,着眼于最新发展;(2)积极参与,立足于本地资源;(3)夯实双基,拓宽视野;(4)加强联系,体现综合。

三、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

STS教学思想指导下的中学化学教学在教材的组织、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与传统教学有很大差异,在现有的教材和评价标准还没有完全转变的情况下,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扩充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魄力和勇气。在实践中,很多时候,教师是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研究、共同发展,在提高自己业务素养的同时,更要抓紧教学理论的学习。这样才能在正确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予他们科学方法上的建议和情感上的支持。但让教师对自己长期的经验进行反思甚至否定,需要一定的勇气和胆量。

在中学,理科教师没有不重视体现STS教育的,STS教育产生于学校教育领域之外而最终却又要落实到具体的学科教学之中,不同的学科特色不同,开展STS教育的教学活动自然也应有所不同。因此,没有学科特色而仅具有普适性的“中性理论”——STS理论若被直接应用到理科教学实践中,就会被简单化,从而导致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严重脱离的现象。同时,由于它离教师的教学实践太远、太抽象,也难以被理解或接受。

STS教育教学内容的出发点不是科学本身,而是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只有在真正了解STS教育,使之成为日常教学的指导思想,并根植于教师心中时,才能真正把STS教育落到实处。

四、完善评价体系

化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化学教育中,STS教学思想强调化学知识在科学、技术、社会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把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这样原本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要么对,要么错,没有选择。所以,我们在实施教学评价时要转变那种重分数、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评价体系,建立以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设计.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1.

sts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

大学物理;STS教育;物理教学

一、引言

STS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理念,目前正逐渐成为教育界所关注的焦点。由于它有着传统教育方式所没有的独特性,受到教育方面各个领域的青睐,应用于许多学科的教学中去。它自提出后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与实践,逐渐走向成熟。大学为了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应将教育内容与科技创新和社会相结合,大学物理作为技术性很强的高级学科,其教学更应该如此。因此大学物理的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理念便成为了趋势所向。

二、STS教育的定义和内涵

STS教育重点在于“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把握。它旨在使现代社会公民不仅掌握一定的社会知识、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更应该将三者之间相互联系,能够准确的把握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技术与社会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1]。以此来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从而对一些问题进行全面的、准确的判断与抉择。STS教育是一种新兴的,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它不仅对科学教育有着严格的要求,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有着不同的定义。但STS教育也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其主要目的还是在于将科学知识进行传播,运用其多元性、开放性、人文性、综合性、互动性及前瞻性等特征,使人们能够对科学、技术、社会有着一个统一的,综合的,系统的认识。这就是STS教育基本的内涵所在。

三、大学物理教学现状

1.强调科学知识,忽视人文培养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教育进行了很大的改革,特别是我国大学等高等教育方面进行了很大的变革。但是在国内大学物理的教学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诟病。我国教育普遍以文化知识的灌输为主,过分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目前我国大学物理的教学也是如此,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对学生技术、社会的培养,不能将科学知识与社会、技术有机的统一起来,使得学生只局限于学科本身,只重视自己学历的培养和对于物理知识的专业性的培养[2]。这样的培养方式和教学无法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培养,难以做到人格的养成。传统的教育方式只是为学生的学历服务的,无法做到学生的终身学习。

2.教学内容偏学科性太严重

在我国理工类课程的教学中,偏理科性、偏学科性的现象十分严重。大学物理的教学无法与今后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无法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仅仅是进行主观的科学知识的培养。教师在教科时,仅仅将课本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会结合当今的社会热点进行讲解。比如将物理学科的部分内容与环境、能源等问题相结合。系统的理论性的学习对学生的科学知识固然起着很大的教育作用,但是在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培养还是十分欠缺的。

3.大学物理教学过程枯燥乏味

在大学物理的教学中,教学方法主要以课堂讲解理论知识为主,十分枯燥乏味,不具备一定的实践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对于大学物理的学习没有兴趣。缺少与技术实践、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使得大学物理的教学进行困难,学生也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的重心在于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不在学生兴趣、人格、个性的培养。

四、STS教育对于大学物理教学的意义

1.STS教育是教育发展的要求

在大学物理中采用STS的教育理念,将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相结合,采用综合性的教育方法,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时展的需要。社会需要理论知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知识都较为丰富的综合性的人才。懂得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对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做出贡献。在大学物理的教学中,应渗透STS教育理念,发展全面性的人才。

2.STS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STS教育主张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素养。这是学生锻炼能力的基础。素质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关注的重点,在教育中渗入STS的教育理念,不仅能够全面的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还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做了良好的铺垫和帮助。发展素质教育,是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与STS教育有着相似之处。

3.实行STS教育,是实现科学与社会融合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教育将科学知识与社会相隔,但是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STS教育的实施便成为了实现科学与社会相融合的必须[3]。STS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求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物理贴近生活的一面,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所接收的物理方面的知识和教育能够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将科学和社会实现有机的融合。

五、结语

大学物理的教育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的。在教育过程中有许多不足,应该及时的认识到目前教育方式所存在的缺陷,改善教育策略和教育理念。STS教育的对于大学物理方面教学的渗透,是实现大学物理科学知识、技术与社会之间的有机的融合,实现教学目标,发展全面性的人才,从而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必须,也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核心。

参考文献:

[1]成春英.初中物理中融入STS教育的教学设计--以《噪声》一节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8):277-278.

sts教育论文篇9

STS教育理念是一种新兴的科学教育思想,它主要是研究和揭示了科学、社会、技术三者的关系,其目的是提高大家的科学素质。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学科。其教学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并让其灵活掌握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方法和步骤,成为在物理方面高素质的人才,为其日后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如何将STS教育思想在物理学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就成为我们物理教学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1大学物理教学渗透STS思想教学计划的制定

(1)在对物理学科进行常规教学时渗透STS教育理念。这种思想渗透主要是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或者进行实验练习时,教学时间长是一个学期。

(2)除在常规教学中渗透STS教育观念外,学校每个学期应该定期安排3~4次与STS教育相关的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好地认识STS教育理念。讲座内容可以为STS教育理念的详细介绍;物理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物理学科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理念的意义等;

(3)进行各种科技文化信息的收集。让学生组成兴趣小组,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与物理学科相关的各种科技信息,并详细标注上科技信息的来源、对所收集到的信息做简单评价;每次物理学科授课的前5分钟,让学生对自己收集到的科技信息进行分享,并将每个人收集到的信息都记录在一个本上,期末评出“五条好信息”,做成科技板报。

(4)组织学生对自己身边的物理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提醒学生在调查期间注意安全),对自己所处的科技环境进行关注,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调查时间为一个月,最后以书面报告的形式上交调查成果,教师给予评价总结。

(5)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为依据,描述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提出一系列和物理科技相关的现实问题,让学生从现象出发,调用自己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出解决方案。做到将理论紧密联系实践。所提问题如:为什么变频空调更加省电?新旧电池能否串联使用?光污染的成因和治理措施探究等。

2大学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理念的实际应用

(1)首先,学校应该给学生安排一次和STS教育相关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传授STS的概念和起源、国内外STS教育的不同研究成果、STS教育和学科课程学习的关系等知识,让学生对STS教学有个初步的了解,理解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2)STS教育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的方式主要是充分利用物理课本中的有利材料,并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根据教学内容添加相应的热点科技新闻。如在进行千分尺原理的教授时,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将学生的圆珠笔作为实验工具,让学生去测量笔的直径,然后教师进行原理讲解,再加上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便更容易掌握千分尺的原理及测量方法了。

(3)在讲授课本知识时,也要更多的联系实际,进行相应的科普知识讲座。如,教师在讲到电磁学的知识时,可以扩展出超导现象和应用情况。向学生介绍国内外对超导研究的最新成果、我国研究者在超导发展中的贡献、磁悬浮列车中超导的运用等内容。

(4)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和物理相关的科技题目让学生进行研究,找出结论或者学生可以自己选择研究内容和题目,遇到困难时让教师提供部分资料,进行一定的指导,并给予他们自主实验的机会,如,学生选择比较塑钢门窗和铝合金门窗的耐用性,教师就可以对其开放物理、化学实验室,让学生在反复的实验中得到结论。

(5)让学生多参加实践调研活动,进行实际考察,撰写调查报告。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社会生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写作能力。如,学生可以调查生活中的某一类物理污染,通过实地研究、采样实验等方式分析生活中物理污染的现状以及治理措施。学校要及时向学生提供必备的实验室和实验器材,教师也应对其进行指导,向其提供部分所需资料,学生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调查任务,写出书面报告交由教师评价给出指导建议。

3大学物理教学渗透STS教育的评价

STS教育观念不仅仅是渗透在物理教学中就可以了,还要对其渗透进行导向性、发展性的评价,形成一个完整的由学生、教师、管理者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在物理教学目标中,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无法量化的内容,所以,评价时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非量化评价观念。根据STS教育的目标,在教授学生如何将知识应用在社会生活中外,也要注意对学生解决问题思路、方法、学习态度等内容进行考察,不能仅仅以学习结果作为评价依据。特别要把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操作能力、讨论积极性等各方面的表现都归入评价的范围,用发展性的眼光对学生进行评价。

构建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指标,使用多样的评价手段进行评价。把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起来,形成综合的评价指标。结合STS教育的内容,可以在传统的评价方法基础上,加入“观察法”、“专题研究法”等评价手段。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4小结。

STS教育理念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运用对于学生学习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培养物理学习兴趣,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还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客观世界,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理念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分析了STS教育理念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路径,希望能够提高渗透效率,获得更好的渗透效果。

参考文献:

sts教育论文篇10

“STS教育”即“科学、技术和社会” (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STS)的缩写。“STS教育”思想最早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20世纪60年代后受到西方国家的重视,80年代后传入我国,并已日益受到重视和发展。在中国,诸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相应的“STS教育”战略――“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等的提出,可以表明“STS教育”思想在中国已经得到了日益的关注。[1]如今的大学教育应当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对一个国家非常重要,但是如果科学技术掌握在政治狂人手里又是一柄“达魔克里斯利剑”,惨痛的历史教训促使人们对科学技术本质进行反思,重新评价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在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基础上出现了“STS教育”思想,它倡导科学、健康社会理念与人文结合,要求教育研究与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考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科学技术的良性发展与实施需要与人文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相联系,需要人文科学的有力支持,他们之间是鱼和水的关系。中国目前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最落伍的恰恰不是科学技术,而是人文科学和良知社会的理念。“STS教育”观应当是:科学知识解决理论问题,技术解决应用问题,科学和技术结合造福于社会。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手段和方法,社会则要求以一定的价值观念作指导,使学生懂得如何正确对待科学和技术。在课堂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结合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既要考虑当前的实际情况,又要考虑长远发展,培养面向未来的能够正确进行科学技术决策的人才。[2]“STS教育”观下所培养出的人才应同时是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能够是促进社会发展、营造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作出贡献的人才。用一句话来概括STS教育的含义:STS教育是关于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关系的教育,它具有多元性、开放性、人文性、前瞻性、互动性和综合性的特征。

一、土木工程专业“STS教育”――科学、技术教育手段的改革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借“口授”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被动接受知识)――是非自主的、主体性的知识获得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师生间的沟通模型有:确认反应型、单向传递型、师生互动型和对话沟通型。从STS教育理念出发应更多采用后面两种沟通模型,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辅导”、“教导”等方面的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课程规划者。从而有必要把传统的“人对人”教学系统往“人对环境”教学系统方向发展。后者是将学生置于由教师所创造的直面应答性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统的教与授,还要创造环境。教师所创设的学习环境可从学校到社区甚至于全球,教师需要设计出能够调动校内外的种种教育资源的教学方案,“人―环境”教学系统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STS教育的理念是相吻合的。这种“人―环境”教学系统,虽然目的是为了摆脱以往以教师、教材及课堂为中心的弊端,但并非完全脱离教师,环境的创设仍需教师控制,只是更具开放和自主性,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自由空间,展现自我,释放个性,但又不逾越教学要求的范围,更能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辩证师生关系,“STS教育”是一种进行科学教育比较适合的教学模式。[3]

STS教学的内容包括:与个人生活、发展密切相关的知识及技能;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并有广泛应用的土木工程知识;土木工程学科理论、技术、设计及施工发展历程;当代土木工程领域学科前沿;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与土木工程学知识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及相关的热点问题(比如美国“9・11”中的建筑、东南亚海啸中的建筑等)。以前的土木工程课程教学并非完全没有这些内容,但做得远远不够,在这里单独专门提出土木工程课程STS教育,目的是希望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出更多的符合STS精神的内容,使“STS教育”能够早日受到专业教师和学生重视、接受和实施。

二、土木工程专业“STS教育”――社会教育手段的改革

实践教学环节如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作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模式,可以比授课更容易灌输这一理念,可以成为“STS教育”面向社会的一个有效的桥梁。

1.采用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紧密结合的教学新模式。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是保证学生教学质量密不可分的重要阶段,将二者分开对待的教学模式已不太适应教学的时代需要。而新的模式应当是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阶段按一个阶段考虑,将两个阶段的时间合并为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灵活处理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课题之间的关系。学生既可以按照毕业设计课题规定的内容进行毕业实习工作,也可以根据所实习设计单位的实际问题确定自己的毕业设计课题(某些在设计单位实习的学生,从设计单位引进实际课题进行毕业设计,这种教学模式既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根据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定期检查学生的进度并对较难的问题进行指导解决,一般的问题可以通过Email、Uctalk、QQ等网络通讯手段迅速加以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完成设计,而设计的成果反过来又丰富了实习的内容,从而有利于达到毕业实习的目的及更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课题。

2.生产实习采用校外施工工地现场实习与校内实习基地实习相结合的新模式。土木工程专业除了应有施工现场实习外,也应完成“施工工艺实习”。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工科专业,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既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也需要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我院该专业大多数毕业生的去向是到施工单位,面向施工第一线,从事施工管理、施工技术、监理等工作。合格的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应是懂理论、会管理、能动手的综合性人才。土木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本身,历来强调学生既学习施工组织管理又适当参加施工工艺的操作,了解施工的工艺过程和现场组织施工的方法和步骤。但目前的施工企业承受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压力,能接收学生实习已属不易,让学生再亲手操作实践,考虑安全及生产效率等方面因素一般不太现实。针对如此现状,如何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施工工艺技术,成了生产实习急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sts教育论文篇11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和技术联系非常紧密。在生物教学中,我们不仅应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更应重视生物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重视技术教育和重视素质教育,使科学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使学生能及时触摸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STS教育是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它引领生物教学改革,对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STS概述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三个英文单词首写字母的缩写,是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的科学教育。其基本思想是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既要考虑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又要研究社会成员对现代和未来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发展作出决策。

二、实施策略

在基础教育阶段,生物学科教育是整个科学教育的部分,当前,把STS思想渗透或整合到生物学科教育之中,不打乱教学现状,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从实际需要出发,拓宽生物学教学内容的社会针对性。

在现行中学《生物》教材中增加有关生物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方面的教学内容,结合相关教学内容穿插组织单元教学。例如:通过列举我国人口增长率来分析人口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使学生真正理解“计划生育”在我国的意义;通过“无性生殖”教学,讲解克隆技术;通过“生物的遗传变异”的教学,介绍人体基因组计划研究新进展;围绕“基因突变”教学,讲述基因疗法在医学上的应用及前景。使学生了解当前生物科学的新进展、新成果,培养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人的责任心和科学技术的决策能力。

(二)开展校内课外活动,展开STS教育。

开展课外活动是生物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对原有学习的知识、技能在某种程度上的拓宽和深化,有以生物学科为主体的跨学科的综合性。例如,做食用菌实验时,事先设计实验目标,把实验中关键的操作技术指导给学生,而整个过程基本上由学生进行操作。通过实验,学生就能掌握菌种等级测定、装料、灭菌、接种、实验处理、栽培管理、采菇、记录、统计分析等一系实验方法,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意外观象,如菌袋的污染问题的处理等,也会令学生产生一些创造性的方法,如他们采取用甲醛、多菌灵、PP粉等处理对比设计实验。这些格外的收获,常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另外,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科学实验,实验无论成功与否都会使学生尝到创造的乐趣,引起更多学生的参与。倘若实验获得了成功,并能把自己亲自生产的产品变成商品实现社会的价值化,就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同时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

(三)开设以生物学科为主体的综合科学活动,加强STS教育。

以生物学科为主体的综合科学活动课的内容可以从生物技艺类、生物实验类、实用生物类、专题研究类等方面进行探索。通过“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使学生手脑并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造意识和实用意识,使学生形成兴趣、发展个性,并将相应的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上去,从而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如在征集“环境与人和谐发展”口号的活动中,可利用课堂或班团会让学生参与对“环境和人”的专题讨论,从而增强学生对《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知识了解,使学生认识到它们对环境、珍稀动植物保护的意义,同时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树立社会意识。

(四)参与社会实践,优化STS教育。

校外生物科技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明确的主题,而且研究问题的来源、活动的情景是真实的社会生产实际,如先进生产实践的考察活动、运用于现实生产的生物科技新成果的传播活动、生产实践问题的探究活动等,在培养学生了解社会、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训练科学发现的真正逻辑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鼓励并放手让学生向蚕农讲解蚕桑有关知识,向周围人介绍自制酸奶、自制泡菜、自制杀虫剂的技术,等等。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将大大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大大优化STS教育。

三、实施方法

(一)问题探究法。

问题探究法主要是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用已有知识来探究、解答问题,以获取新知的方法。如在讲“蒸腾作用”时,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提倡植树造林?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花卉移栽时为什么要去掉一部分枝叶?通过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并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二)问题讨论法。

问题讨论法是运用讨论的方法,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解答,进而弄清问题本质,以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如在讲“遗传病”时,教师可提出下列问题:遗传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禁止近亲结婚?怎样防止遗传病的发生?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而寻求问题答案,并查找各种资料,寻求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现场调查法。

现场调查法主要根据特定的课题把学习者带到现场实地,通过对实际现象的调查来解决问题,同时增加他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及社会责任感。如学了“环境保护”以后,让学生到某个受污染的地区采集空气或水的样本,进行实验分析,并寻找污染源,最后写出调查报告。

(四)决策模拟法。

决策模拟法是指就某一特定的社会问题让学生以决策者的身份运用有关的科学知识提出解决的方案,以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的态度和能力。例如,学了“生态系统”一节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联系本地实际,利用学过的知识,让学生扮演一个生态学家,设计一个生态村。

(五)实验操作法。

实验操作法是应用实验的方法对已学知识进行探究或检验的方法。例如,在学了“血型和输血”后,要求学生能自己设计和操作ABO血型系统的鉴定实验和交叉配血试验。

(六)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在调查、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社会问题进行公开的讨论和决策,如在讲述到基因治疗法在医学上的应用前景和其为社会带来的利弊时,让学生扮演不同意见的角色进行辩论或讨论,以培养和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生观、价值观。

四、渗透途径

(一)充分利用必修内容,体现STS教育的广泛性。

必修课教学作为中学教学活动的主渠道,由于其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因此,我们应充分依托必修课教材,大面积地实施STS教育。必修课教学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一定的教材来进行的。教材的编写有一定的知识结构框架、知识内在逻辑顺序,它较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生物学知识。作为生物学教师,要有强烈的STS教育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教材中进行STS教育的因素,不断整理和调整教学内容,让生物学教材渗透STS教育。

(二)开展选修课教学,反映STS教育的层次性。

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生物选修课是在完成必修课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开设的,它以课堂教学为主,包括实验、参观、实习、调查等多种教学活动形式。”实际上,开设生物选修课在实施STS教育方面有其明显的优势。与广泛性见长的必修课相比,生物学选修课中的STS教育在具有较大选择性的同时更具层次性。这种层次性主要有两方面的涵义:第一,能根据学生的生物学方面STS素质及兴趣、爱好等,安排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生物学STS教育内容;第二,由于选修课在时间安排、内容选择及实验场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弥补必修课教学中渗透的不足,能够集中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三)开展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显示STS教育的多样性。

生物科技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对生物学课本知识的扩展和加深,是强化STS教育的有效途径。生物学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开展科技活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结合生物科技活动开展STS教育,这对于显示生物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多样性有着其它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其多样性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表现:

首先,开办生物科技讲座,介绍生物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介绍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动态和趋势,介绍生物学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介绍生物学与社会的关系。

其次,开展趣味生物实验、小制作、科技小发明和小论文活动,并定期进行展评;收集最新科技发展动态,编写生物学STS手抄报,并定期举行评比;举办应用生物知识竞赛和实验设计操作竞赛活动。

第三,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农田或医疗实验室等,然后进行现场观摩和实地学习操作;利用节假日进社区、下乡村,为普通群众或农民讲解保健知识、测血压,讲解病虫害知识等,并写出实践报告等。

在生物教学中进行STS教育内容的渗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还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由于渗透材料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使学生既懂得了科学原理,又懂得了科学原理与技术之间的联系,还理解了这些知识在社会中的日常应用原理。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很大的益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科学已成为自然科学的领头学科之一,它与人类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生物科学教育中渗透STS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粱强,赵瑞祯.利用《生物》新教材中的专题栏目实施STS教育[J].生物学教学,2005,30(8).

[2]施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0-35.

[3]魏景华.STS教育思想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J].生物学教学,2000.3.

[4]于海洪.我的STS观――生存与发展伦理问题[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20-23.

[5]周衍文.农村中学生物学课STS教育初探[J].生物学通报,1994,29(6).

sts教育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285-01

STS教育是以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society(社会)三者为基准进行教学,在基础知识中融入STS教育理念,物理教学本身就是一门具有超强科学性和逻辑性的教学,而STS教育思想正好迎合了物理教学的这种趋势,把科技教育渗透到初中物理基础教育中,不仅传授基本知识给学生,而且重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了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把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技术的形成,然后在根据这些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生产和生活问题,践行了新课标课程改革的理念。因此,我们对STS教育在初中物理学中的渗透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那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就成为当前物理教学中首要问题。

1.STS教育对初中物理教学产生的影响

1.1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物理教学在内容上是为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然而如果仅仅指示局限于书本知识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而STS教育以多方位的知识教学让学生在接触基础知识后,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知识有所了解,同时在课堂中适当拓展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未知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1.2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真正意义上地理论联系实际。物理这门学科是和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的,科技带来的社会进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我们要让教学适用于社会发展,而不是一味地一成不变,STS教育加强了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而且科学实验教学的开展,让学生把所学知识通过自主实践来体现,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1.3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与社会接轨,让学生能适应社会生活。科技的快速发展不管是对于经济还是教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科技让教学手段的变得多样化,也让我们的社会生活变得纷繁复杂,很大程度上对学生适应社会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对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STS教育结合当前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教学,把物理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了解科技的魅力,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为他们日后步入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

2.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

STS教育的实施对于物理教师素质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专业知识,在现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是对多方面知识的汲取,尤其是科学、技术、社会三方面,因为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而初中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那么对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都会视为权威,所以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成为中学物理教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特此针对当前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差异,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以下的教学策略:

2.1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一本书、一只粉笔、一块黑板,这样长期下来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枯燥无味地课堂氛围,让学生对物理教学失去学习兴趣,但是现代物理课堂有了多媒体教具的加入让传统课堂变得丰富有趣,比如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图片、视频、声音等方式来进行教学,在物理声音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找到不同的音频文件让学生来感受声音,然后在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

2.2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实验来渗透STS教育。物理教学中如果了实验的操作,那么物理课堂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因为实验课能提高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积极性,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以这样的方式来渗透STS教育更能为初中生所接受,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小科技知识,比如在初中物理中电学的学习中让学生进行电路图的连接,不仅能加深理论知识的印象,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知道电的产生,以及对现在生活产生的影响。

2.3把物理教材中的内容生活化。其实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与我们社会生活相关的例子,因为教材的产生来源于生活,最终我们的学习还是要回到生活中。初中物理有大部分内容都在讲力学,而力学在生活中涉及的面那么多,如果全部都按照书上的内容来讲解的话,学生不仅不能够理解而且时间长了会对这种授课方式产生一种排斥。如果我们能把书本上的内容生活化,比如在讲弹力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带一个皮筋来让他们拉伸,用不同的力度拉伸看产生的弹力大小。

2.4举行科技小发明比赛,让学生变废为宝。创造是打开思维最好的方式,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现在社会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我们的生活环境出现了许多问题,举办科技发明比赛,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也让他们把生活中的一些废物经过自己的发挥创造赋予新的意义,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总结

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更多地是把所学的知识用于试卷中,在这种教育体制下,过度地重视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很多理论知识在没有经过实践后并不适应学生的发展。初中生处于基础知识储备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提高,对知识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初中物理则是一门打开他们探索世界的一扇窗户。我们要把物理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科技,STS教育的渗透帮我们实现了这一目标,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培养了他们的多种能力,也让初中物理教师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园.对初中物理教材中如何渗透STS教育的一些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3年11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