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教学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4 14:51:22

协同教学论文

协同教学论文篇1

传统的医学院校道德教育工作机制为党委统一领导、党群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各司其职共同实施。但在实践中,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与团委、宣传部、学生处等各主体之间各自为政,缺乏经常性的沟通和联动机制,资源分散,在教育内容、方式、载体、评价等诸多方面无法充分释放彼此的活力要素从而达到深度合作。从外部来看,医学院校的德育工作与其他高校、卫生管理机构、实习就业医院、社区、家庭等主体之间的协同性也不够。忽视了家庭的教育动力作用,与其他高校之间的交流互动也较少,未能实现与用人单位和社会行业之间的紧密结合,没有做到将德育从校园延伸到课外和校外。

1.2医学生道德教育尚未搭建协同育人平台

首先,没有形成以思政课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教育平台。不少医学院校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甚至科学主义至上,但忽视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思政课课时开设不足且普遍实行大班授课,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障。医学人文修养课程大多为选修课程,课程种类单调,课时数量较少,课程资源匮乏,无法发挥合力作用。其次,重视理论讲授,轻视道德教育实践育人平台构建,在制度、人员、经费等方面保障力度不够。实践教学针对性不强,专业性不清,衔接性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活动形式与活动主体较为单一。再次,道德教育网络平台构建滞后,对学生的网络心理与行为缺乏了解,不能及时跟进医学生的思想发展实际和及时介入医学生道德成长的全过程,容易造成教育真空现象。

2协同理论及其与医学生道德教育创新发展的逻辑联系

2.1协同理论的内涵特征

协同理论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Haken)首次提出,强调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协同发展的过程,需要参与各方具备共同的目标,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围绕共同目标形成共享理念,构建沟通机制,搭建资源共享平台。近年来,协同理论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应用成果。作为一种提高组织创新绩效的有效方式,协同理论目前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转变教育理念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托。

2.2协同理论及其与医学生道德教育创新发展的逻辑联系

医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是一个开放性和创新性并行的课题,它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具有复杂的有机结构的整体,它不仅需要专职德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而且需要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工作者的积极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讲,协同过程同医学生道德教育的创新发展存在内在统一的逻辑关系。目标的一致性。协同理论,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通过优化组合和相互协作,发挥各自特长与优势,促使某一目标的完成。医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涉及相关教育部门、社会、家庭以及医学生群体自身,都有着各自的利益和目标,但在促进医学生发展这一目标上是一致的。这种目标的一致构成了各系统协调合作的利益基础和前提条件。系统的开放性。协同理论认为,通过与外界进行不断的物质、信息与能量交换,系统才得以将所需信息输出并维持其正常的生命运转。在这种交换过程中,系统经历着复杂的螺旋上升式能量转化与优化成长过程。医学生道德教育的协同发展,需要各参与主体积极为医学生创造道德成长的平台和空间,以开放的心态积极为医学生道德教育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这是推进医学生道德教育创新发展的基本条件。机制的协调性。协同理论认为,系统内部的每个要素与元素都有其存在的必然价值,任何单个个体的缺失都会破坏系统的整体性并导致其正常功能的丧失。系统协调得好,整体就得到充分的发挥,反之,会制约系统任务目标的实现。医学生道德教育创新发展过程中,也需要机制的确立将各参与主体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突破体制的限制,相互协调,共享资源,及时沟通,朝着系统的目标前进,这是医学生道德教育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

3医学生道德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路径分析

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使得医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心态、行为方式和行为选择正在发生改变,主体性意识正在觉醒,这就要求在对医学生开展道德教育时,通过观念创新、平台搭建,加强教育主体之间的深度合作,立足医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探索能够促使医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参与教育过程的内容和途径,增强医学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1积极树立协同观念

为达到医学生道德教育的最佳效果,需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和决心,首先在观念上确立协同意识,树立“大德育”观念,改变传统德育中单兵作战、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局面和做法,积极推进教育主体之间在观点、资源、信息方面的交流和共享,在创新发展的方向、原则、方法和环节等方面以开放的心态兼容并蓄,努力做到教育资源的整合、教育部门的融合、培养模式的革新和运行机制的优化,以尊重医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前提,充分发掘医学生的智慧潜能,尊重医学生的人性需求,肯定医学生通过正当手段获得个人利益的行为,激发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让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道德精神的魅力,体会压力和痛苦、快乐和成就,从而提升道德的底线,提炼生命的价值。

3.2搭建校内外协同平台

良好的协同发展平台是医学生道德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搭建协同平台不仅能提升整体德育的质量,各参与主体通过相互合作和交流在平台中得到了锻炼,实现了双赢的效果。要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扬长避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形成稳定的教育协同结构。高等院校教育资源丰富,如何协同这些资源,使其变成自然而有序的教育常态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从校内系统来说,重要的不是可利用资源有多少,而是如何组织这些资源成为最具实效性的教育手段。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来厘清医学生道德教育的组织管理机制,落实校内参与主体的工作内容和管理职责,形成教育资源共享、良性竞争、优势互补的管理体系。德育教师要突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了解医学专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寻找德育与医学生专业精神培养的契合点,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督促各临床专业课教师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和义务,实现医学专业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各科教学活动“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学校管理层负责专兼协调,统筹规划,从领导机制上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新格局,在制度建设、经费保障、平台搭建、校园文化、网络引导、社会实践等诸多方面提供充分的支持,努力营造民主法治、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仁爱厚德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医学生提升道德修养和专业技能的内驱力。从校外系统来说,形成同城高校、卫生管理机构、医院、家庭、社区融合一体的校外德育网络体系。与同城高校定期开展德育活动,共享思政理论课、日常大学生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体会与经验;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事件等社会热点问题层面,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及工作人员比校内德育工作者更了解具体的内容;就医疗卫生工作而言,社区联系着卫生管理机构、医院和普通群众,社区日常工作内容映射着医疗卫生系统跳动的脉搏,可以协同发展使他们参与到医学生德育工作中。医院实习是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成长中的重要一站,在相对固定的实习地点和较长的实习跨度内,实习医院自身的人文氛围和职业环境对医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激励和规范。学校和实习医院可以根据实习计划和要求,共同制定严格的实习管理考核制度,对医学生的德、能、勤、廉等方面开展综合评价,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一体化。

协同教学论文篇2

一、发挥情意因素的启动作用,激发学生认知情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体验是情感的基本点,它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反映。

兴趣可以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而动机又是促使学生学好数学的内趋力,激发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很多,不少教师已经在教学中采用了各种方法,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有时可以利用实物或者教具、学具等,增强教学的形象直观性。比如,“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句话对低年级儿童来说是抽象难懂的。有些教师上《角的初步知识》这一课时,利用活动角的教具、学具,让学生先通过认真观察教具的演示,再通过动手操作学具的体验,充分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知识,不仅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打好基础,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对学生进行了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辩证思想启蒙教育。

二、发挥情意因素的定向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认知过程。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认知过程。要改变认知活动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要重视发挥学生情意因素的定向作用,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设疑、解惑,把学生的情意定向在参与认知的过程之中。

例如,在福建省第二届小学数学教学观摩中,福州市玉环小学郑菁老师上的《圆的周长》一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她在推导公式之前,先让学生思考求圆的周长的方法。学生提出了滚动和绳测两种方法,郑老师就让学生分组分别用这两种方法测量出了几个圆的周长。接着郑老师举两个实例说明滚动和绳测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再引导学生发现了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有关,然后让学生做进一步的测量,教师验证,学生终于发现了规律。这样经过多层次的实践,使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通过主动探索获取知识,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发挥情意因素的调控作用,提供学生认知成功的机会。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心理素质应该渗透于学生认识活动的过程中。情意因素在数学认知中的调控作用,表现于教师力求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善于运用和谐的、愉悦的,积极探求科学的学习气氛去引发或转变学生的行为。从学生个体来说,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到成功的愉快,才能树立学习的信心。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要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把教学视线转向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要认真利用教学中的可调控因素,创设学生表现自我的时机,不断地、经常地为学生提供认知成功的机会。实践证明,学生一旦有了成功感、成就欲,就会增强学习自信心,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成功学习的心理体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之后所产生的自我满足和自信的心理。经常获得这种心理体验的学生往往对数学学习更感兴趣,产生更强的进取精神,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捕捉成功的机遇。但是,学生中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教师必须重视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例如,厦门实验小学苏惠珍老师在福建省义务教育电视观摩中上了《9加几的进位加法》,课中苏老师曾请一位女生上台,边演示学具边叙述“9十3”的思考过程,可是这位女生只会摆不会说,急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非常沮丧地回到座位上。如果苏老师对学生这种心理体验视而不见的话,很可能使她今后产生自卑情感,不愿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而苏老师请一位男生回答之后,再一次把这位女生请上讲台,虽然她只是重复了一道,但由于受到老师的口头表扬和同学们的掌声鼓励,走下讲台时已是满脸笑容。苏老师提供的这个机会,不仅仅关系到这个学生某个知识的掌握,而且让学生的心理上感受到深刻的成功体验。

四、发挥情意因素的维持作用,磨炼学生认知活动中的意志。

数学学习中的大多数内容是枯燥的、抽象的,而且数学知识逻辑性强,一环紧扣一环,这需要持之以恒的刻苦学习精神。从长远来看,一个人今后所遇到的问题与困难是难以预料的,他更要有坚强的意志,自觉地排除各种干扰,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不懈地为实现预定的目标而努力。

目前不少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薄弱。表现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稍难的题目就想抄标准答案,或者请同学、家长讲解答过程;作业、试卷出了错题也懒得查找原因,而是伸长脖子抄附近同学的结果,以应付老师检查:考试成绩一旦不理想,就灰心丧气或怨天尤人推客观原因等等。归根结底,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缺乏战胜挫折的斗志与精神。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数学教师可举一些古今中外名人克服重重困难取得重大成果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也可以利用本校、本班学生遭受挫折不气馁,发愤图强后来居上的真人真事激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知识间的干扰、某些隐蔽条件的障碍、题目类型的多变,解题思路的蹊跷等等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攻克难题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应用题综合练习中,有位老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暑假中李莉计划7月份完成1860道数学题,结果头2天就完成计划的10%,照这样计算,可以提前几天完成??大多数学生列式为:31-1860÷1860X10%÷2),有的学生用方程解,?设可以提前X天完成,列方程得:31-X=1860÷(1860X10%÷2)。老师肯定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应用学过的工程应用题的思路,能解答这道题吗?学生又想出了以下儿种方法:31-1÷(10%÷2);31-(1一10%)÷(10%÷2)-2;31-2X(1÷10%);直接设调,列方程为:31-X=1÷(10%÷2)。老师再启发学生:你们刚才用工程问题的思路,把计划(实际)的工作总量看作“1”,列出的算式比原来简便得多了,再想想能不能把实际的工作时间看作“1”,列出更简便的算式呢?一部分学生终于想出了:31-2÷10%这种最佳解法。这位教师利用一题多解的练习,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协同教学论文篇3

一、“协同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1、“协同教学”是以马列主义认识论为依据,以邓小平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协同理论作为一般科学方法论,吸收“信息论”、“系统论”、“导学论”的合理因素,优化课堂教学内部的结构,协同好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促进协调、同步、合作和互补,增强自我组织能力,产生协同效应,建立纵横相通的知识,形成组织相互渗透,能力综合发展的新教学模式。

2、 “协同教学”理论依据:①“协同论”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 哈肯在从事激光理论研究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大自然是由许多系统组织起来的统一体,这许多系统就是子系统,统一体就是大系统。在某个系统中许多子系统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它们不断地依存和协调的状态中发展变化,以在新的条件下形成新的平衡结构。而由旧的结构转变成新的结构,则有一定的,研究本规律的科学就是协同论。协同论原本讲的是自然科学中的现象,但在科学研究中同样可以利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原理沟通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将教与学所包含的内容,融会贯通,互相渗透,使其发生协调、同步、互补的效率,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②《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quot;要贯彻启发式的原则, 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手、动口、动脑,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而创立的。③现代教学论的指导:(1)叶圣陶先生教导我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从语文教材的工具性和语文教学的目的性出发,“协同教学”设计就是让学生学会一套阅读文章的方法,来达到学生的自能读书,不需要教的境界。(2)“协同教学”是根据钱梦龙先生的“三主”,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设计的,“协同教学”模式中每一环节从大体上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来减少学生阅读中的盲目性、随意性。 ④自然科学“信息”理论的启示:信息论告诉我们,任何感知实践活动都是信息的吸收和输出,它们和信息的反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信息循环系统。在“协同教学”五环节中,第一环节“制定目标”是建立信息阶段,第二环节“学生自学”,第三环节“学生讨论”和第四环节“教师引导”是处理信息阶段,第五环节“综合练习”是反馈信息阶段。

二、“协同教学”的教学原则

1、目标认同原则:课堂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的活动。它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从协同学的观战来看,教学目标是教学系统自组织水平的标志,它对师生的教学活动起定向、维持、强化、激励和调控的作用。没有目标或者目标不明确、不完整,教学就会处于无序混乱状态。

协同教学论文篇4

“协同”在《说文》中的解释为“协,众之同和也。同,合会也。”即为了达到目标,把多种不同的资源合理高效地整合起来,以实现更好的效果。“协同教学”则立足于协同论,从教师团队的建构、教学过程的实施等入手,在有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协同教学”与传统教学不同之处在于对教学资源的全面整合,突出体现在教师团队的建构,这一团队可以打破专业的壁垒,充分发挥各专业教师的特长,在合理有效使用教师资源的前提下,让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群体。因此,协同教学对教师和学生而言,可以实现双赢:

第一,有利于高质量创新人才的培养。协同教学能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禁锢,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发散性思考;打破学生盲从教师和书本的陋习,敢于发问、敢于质疑;打破学生追求唯一答案的束缚,重视和享受思考的过程。

第二,有利于优秀教师队伍的成长和壮大。协同教学组建的教学团队成员之间可以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从而互相吸取有利养分,减少教师在成长过程中的摸索期,更快更好的意识和弥补自身存在的教学不足。

从20世纪70年代协同教学理论诞生以来,鉴于协同教学的优势,在我国诸多高校和教学领域都得到了应用和推广,不少学者也就协同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例如《国家精品课程实施中的协同教学模式》;西南政法大学“多师同堂”(教育报);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也得到了应用。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的现状

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例,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类的课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纯文化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方向的专业方向课《西方文化专题》、《地方文化专题》和汉语国际教育方向的专业方向课《西方文化概论》。二是与其他领域交叉或相关的文化课程,包括与语言学交叉的传播方向的专业方向课《语言与文化》、汉语国际教育方向的专业方向课《文化语言学》;与史学相关的汉语国际教育方向的专业方向课《中西文化交流史》;与交际学相关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方向课《跨文化交际》。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湖北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类课程的教学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的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主要由每学期任课老师来决定,教学方法上也以老师讲授为主。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无法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十分单一,过多依赖于网络资源或书本上的知识,缺乏发散性思维的能力,缺乏敢于怀疑、敢于思考的精神。因此,目前的教学模式存在极大的弊端,不利于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协同教学能够较好的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三.协同教学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类课程中的应用

1.师师协同:师师协同的基础是形成教学团队,教学团队至少由两名以上的教师组成,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案的撰写、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进度的安排、教学方法的应用、评价体系的使用等都由此团队共同实施。例如,《西方文化专题》、《西方文化概论》、《中西文化交流史》、《跨文化交际》等课程可由文学院教师与外国语学院教师组成教学团队,《中国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专题》等课程可由文学院教师与相关研究院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语言与文化》、《文化语言学》等课程可由文学院语言与文化教研室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协同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根据各自老师擅长的研究领域来确定其教授的章节,或者是教师以讲座的形式参与课堂等。

2.师生协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放弃唯教材论、唯教师论、唯答案论的教学传统,让学生在发挥见解中体会到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感受到自身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和教师真正共同参与到教学中来。

3.资源协同:建立资源共享的平台,例如资料室、网络平台等,每位教师和学生都能把有益于课程学习的资源以文字、网络链接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供大家一起分享;每位任课教师把授课的经验、反思等记录下来供其他老师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协同教学论文篇5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5224

1“协同”的定义

Pickering和Garrod认为在对话过程中,说话的一方对另外一方所处的情境,包括时空、说话意图、上下文、前因后果、对方何许人也等,会形成一个动态的概念或情境模式(Zwan和Radvansky,1998)。对话双方相互协调,交互启发,默契配合,自动对焦,无意识地不断构建相互趋同的情境模式,在心理上达成“共识”(Common Ground),使输入与产出匹配,产出与理解一致,先前说过的话制约后续的话;一方的情境表征被激活后,反过来激活另一方的对应表征,从而使说话者相互理解话语意思,顺利进行交流。“这种说话者因互动而产生的大脑认知状态的契合就是协同。”(王初明,2010:297)互动协同最基本的理念就是对话者在对话过程中协同彼此的语言表征,协同是顺利交流的基础,顺利的交流与谈话者之间的相似表征发展相伴随行。协同理论认为,协同的过程主要是自动的,对与自己对话者的显性模仿是次要的,协同得越好,交流就越成功(Pickering和Garrod,2006)。

2关于f同理论的研究分类

21英语写作教学

王敏和王初明(2012)最先开始了对协同在二语写作领域的研究。他们根据互动协同模型,通过续写任务的两个实验证实了协同效应适用于二语写作,对二语习得研究和外语教学具有启发意义;袁丹纯(2013)对读后续写进行了后续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影响二语写作中协同效应的潜在因素;肖婷(2013)采用读后续写的研究手段来观察受试的写作表现,研究表明,协同能促进二语写作的准确性。杨媚(2015)通过借鉴王敏和王初明的研究方法,扩大了研究范围,印证了协同效应在二语写作产出中的存在。

22英语口语教学

王初明(2013)认为口语课堂适合研究互动协同,因为它充满对话、交互频繁,是观察研究互动协同最合适的场所;周丹丹和黄丹凤(2013)通过分析英语专业学生表达异议的方式以及英语水平对其的影响,考察对话中协同原则的使用。结果发现,口语水平不同的学习者对异议表达方式的选择表现出不同趋势。高水平者的表达方式更具多样性,也更能注意避免冲突发生;杨少娟(2015)基于英语专业口语课堂师生会话语料以及课后对师生进行的访谈结果,运用互动协同理论模式,揭示在外语学习语境中互动协同的特点和对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发展所起的作用。

23其他英语教学分类

除英语写作、口语教学外,协同在英语教学中还涉及英语听力、语音、阅读等,但研究甚少。罗娟(2014)发现通过基于协同理论的听力策略教学对学生的听力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吴蝶(2014)在互动协同的视角下,以实证研究的方式,探索了课堂对话教学在大学英语阅读中的应用,发现对话教学能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孙琰和王黎英(2012)以互动协同理论为依据,通过实证性研究,探索语音基础对学习者高职阶段英语学习的影响,以及语音在专业词汇识记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4非实证研究

关于协同理论的非实证研究几乎都是关于外语教学改革的。王初明(2010)探讨了互动协同研究在认识外语学习、改进外语教学中的新视角;张杰和张亚红(2012)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互动协同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强调要重视“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自导自演”的课堂关系。许艾明(2014)结合综合英语课型的特点,提出协同互动的教学模式,为提高综合英语学习效率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赵保成(2015)在互动协同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建立一种英语口语自主性练习模式;李清华和宾科(2016)提出了“互动协同的读写教学模式”,把“综合英语”“泛读”“基础英语写作”和“语法”四门课整合为“基础英语读写”课,突出读写结合,加强读写互动协同,全面提高读写课的效率。近年来关于协同在英语教学中的非实证研究呈递减趋势,而目前的热门研究方法为实证研究,这也许是非实证研究越来越少的因素之一。另外,非实证研究也需要实证数据的支持。因此,有些学者如王初明等的文章探讨了协同在外语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3结论

目前,有关协同理论在二语习得方面的研究基于实证的居多,且研究内容也由最初的写作发展到听力、阅读和口语等,向多样化趋势发展,这表明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实证研究依然是协同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式,而且对于研究生来说,也较容易操作。但目前的研究范围还是有些狭隘,发展不平衡,除了英语写作与口语教学外,其他研究方向极少。因此,今后的研究还可以尝试研究协同理论在专业技能教学方面的应用,如口译、演讲、辩论等,积极开展更全面、细化、多样的协同英语教学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Pickering M J,S GarrodToward a Mechanistic Psychology of Dialogue[J].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2004,27(2):169-226

[2]Savage C,E Lieven,A Theakston,M TomaselloStructural Priming as Implicit Learning in Language Acquisition:The Persistence of Lexical and Structural Priming in Four-year-old[J].Language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2006,2(1):27-49

[3]Zwan R A,G A RadvanskySituation Models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nd Memory[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8,123(2):162-185

[4]蠲牟煌英语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写作产出中的协同效应[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5]袁丹纯从协同角度探讨写作指令对二语写作的影响[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3

[6]王初明读后续写――提高外语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J].外语界,2012(5)

[7]王敏,王初明读后续写的协同效应[J].现代外语,2014(4)

[8]杨少娟高校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互动与协同研究[J].高教探索,2016(7)

[9]李清华,宾科互动协同的读写教学模式[J].当代外语研究,2016(4)

[10]赵保成互动协同理论观照下的英语口语自主练习[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2(2)

[11]吴蝶互动协同视角下课堂对话教学在大学英语阅读中的运用探索[D].重庆:西南大学,2014

[12]孙琰,王黎英互动协同视域下高职院校英语语音教学探微[J].海外英语,2012(10)

[13]王初明互动协同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

[14]周丹丹,黄丹凤基于协同原则的异议表达方式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4)

[15]杨少娟口语教学会话中的互动协同研究[J].外国语文,2015(3)

[16]肖婷协同对提高二语写作准确性的影响[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3

协同教学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1-0064-03

文化的本质就是“人化”,是使人能够向着完善的方向发展,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有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始于2010年,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类型,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它的培养过程强调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采用多种协同育人模式而进行。因此,在文化育人方面,高校不仅要注重校园文化育人,也要注重企业文化育人,还要注重两种文化的协同,更好地发挥它们的育人功能。

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校园环境中创造的与社会和时代密切相关且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校园文化包括实体性和非实体性两部分。实体性的校园文化包括实体性物质文化(校园自然环境、建筑、教学设备设施等)和实体性精神文化(学校馆藏资料以及社会流入的图书、报刊等),非实体性的校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人际环境、教风、学风等)、制度文化(机构体制、规章制度)和行为文化(各类课外活动等)。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陶冶功能、规范功能、激励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的综合反映和表现,是在现代化大生产与市场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产生的。企业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产品、建筑设计、生产环境、产品包装等)、行为文化(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文娱活动等)、制度文化(领导体制、组织架构、规章制度等)、精神文化(战略目标、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员工素质、企业形象等)等层面,以及蕴含在这些内容当中的文化特色,其中,精神层面的内容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调适功能和辐射功能,具有历史性、人本性、复杂性、动态性和有机性的特质。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明确企业战略目标和经营理念、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增强员工凝聚力、增强企业竞争力、培养优秀人才、塑造企业形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两者文化都属于社会文化的分支,具有以下共同点:一是它们都是一定区域内以一种隐性的潜在力量对本区域内成员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起着导向、激励、凝聚等作用;二是它们都是关注人的发展,以人为中心,感染人、引导人、塑造人、凝聚人,重视人的素质的培养;三是它们都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促进自身事业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

区别方面,校园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原动力是一种使命感,注重过程;企业文化是一种责任文化,强调责任感,侧重于结果。校园文化是一种研究性文化,追求的是理性、品位,具有高雅、含蓄、内敛等特点;企业文化则是实践性文化,必须与生产、管理、经营的实践相结合。校园文化以价值观念为核心,重点关注学生的成长,构建健康的人格,为迈入社会打下基础;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一种氛围、一种环境,能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两种文化的联系与区别恰恰为相互之间的协同提供了可能和空间。本文关注的焦点在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主要从企业文化如何融入校园文化的角度对实现校企文化协同进行讨论。

二、校企文化协同对于专业硕士培养的意义

(一)校企文化协同的内涵

1971年,德国学者哈肯教授首次提出“协同”的概念,是指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结果是产生1+1>2的协同效应,1976年哈肯教授发表了《协同学导论》、《高等协同学》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协同理论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结合对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协同的概念及相关内容的理解,我们可以对校企文化协同作出这样的表述:指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在物质、制度、精神、行为等文化层面,利用不同形式的载体,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实现相互之间的协调、互动、合作,形成新的文化氛围,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发展。

(二)校企文化协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协同育人的理念在应用型院校教育中受到的重视程度较高,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采用各种形式贯穿着协同育人的理念。总体来看,目前协同育人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比如有些院校开展的“企业学习三段式”人才培养、“1+2”人才培养等,而文化协同受到的关注程度却很少,但它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又是非常有必要的。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促进学生了解企业,树立稳固的专业思想。校企文化协同可贯穿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包括课程教学、实践教学、课题研究、学术活动等。学生在学期间,通过到企业参观、参加企业讲座、参加校企共同举办的活动、到企业实习实践及完成毕业设计(学位论文)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逐步加深对行业的了解。这个过程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让学生知道自己将来干什么,研究生期间应该重点学什么,职业生涯应该如何规划,有利于学生逐步树立稳固的专业思想。

2.促进学生融入社会,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长期以来,大学校园被称为独立于社会的“象牙塔”,注重学术是传统校园文化重要的价值取向。地域和文化的阻隔,使得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较为薄弱,这是造成学生毕业后无法迅速融入社会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少企业反映毕业生缺乏表达、沟通、交往、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能力,工作以后与企业环境格格不入。校企文化协同有利于打破这种阻隔,促进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加快学生“社会化”进程,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促进学生就业。人才培养与生产实际脱节、毕业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是近年来高等教育被人诟病的重要方面。曾被誉为天之骄子的研究生也开始为就业发愁,而企业却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不少学者也指出“产学结合”应成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特征。校企文化协同有助于提高“产学结合”的育人效果,使学生不仅在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方面与企业生产实际对接,也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与企业对接,毕业时能够迅速适应企业生产需求并融入企业文化,提升就业竞争力。

4.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校企文化协同不仅有利于推动人才培养过程的产学结合,也有利于增强高校教师对行业企业的了解、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此外,还为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的设置与专业的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案例库教学模式的建设、教材的编写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办学定位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校企文化协同的内容及形式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内涵都包括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面的内容,可从这四个层面对校企文化协同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

(一)物质文化协同

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等途径,采用校企双方共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企业研发中心落户校园、企业文化参与校园自然环境与教学设备设施建设、校内建立企业展览馆或宣传平台、设立创业孵化基地等方式,将企业环境融入到校园环境建设中。使师生能够在校内对企业产生兴趣、加强对企业的了解、增强对专业与职业的认识。

(二)制度文化协同

主要指在学校的规章制度中融入企业文化的元素。企业的制度具有管理效率高、管理精细化、奖惩机制完善等特点。将企业制度的合理元素引入高校制度体系,通过制度的执行和实施来体现企业制度文化的内涵,提高师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效率,完善高校激励机制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通过校企文化的碰撞、互动,完善高校制度体系的建设。

(三)行为文化协同

行为文化体现着一个组织的整体风貌、价值取向和文明程度,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色。优秀企业家、企业模范以及企业员工所创造的行为文化能够对学生、对教师形成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应注重将企业的行为文化通过多种方式(如开设企业家讲座、师资队伍引进企业人员等)引入校园;另一方面应帮助和促进学生在见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等环节了解企业的行为文化,为其走上职业岗位奠定基础。

(四)精神文化协同

无论是校园文化还是企业文化,精神文化都是核心内容。不仅要将企业优秀的精神文化(企业所崇尚的精神理念、价值理念等)融入校园文化,还要注重鼓励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当中接受企业精神文化的熏陶(如学习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参与企业内部活动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精神文化,建立对企业的认同感。

四、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视角下的校企文化协同路径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推动校企文化协同的核心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可从人才培养体系的几个方面对校企文化协同的实施途径进行讨论。

(一)顶层设计体现校企文化协同的理念

人才培养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顶层设计,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起着导向、管理、监控等作用。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师应树立校企文化协同的理念,在充分认识校企文化协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要性的基础上,将校企文化协同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也包括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拓展体系。这是推动校企文化协同的重要前提。

(二)通过课程教学实现校企文化协同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两个基本点是:基础性和实践性。校企文化的协同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应由高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参与,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案例选择等方面,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融入其中,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企业文化。特别是与实践相关的理论课程,要注重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一线的接轨,部分课程或课程的部分内容聘请企业人员作为主讲教师,授课地点可设在企业,便于课程教学与参观见习的紧密结合,提升教学效果。

(三)在实践教学中推动校企文化协同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推进校企文化协同,首先应该建立的是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属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保障体系中融入企业文化。各实践教学环节(实验、见习、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应与企业文化元素紧密结合。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评价、学生考核方式等应贴近企业,汲取企业文化的优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在硬件建设方面,可通过建立校内建设模拟实训平台、仿真实验室、企业工作站等方式融入企业元素。同时,还应注重企业兼职教师、校外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

(四)在素质拓展体系中促进校企文化协同

素质教育的内涵较为宽广,这里所说的素质教育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教育,包括人文文化素质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它对人的全面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优秀的企业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在素质拓展训练中可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将其融入企业文化。在课堂教学方面,可通过开设“企业经典案例分析”、“企业管理”等选修课开拓学生视野;在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方面,可将课堂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内容相结合;在学科竞赛方面,可融入生产一线的知识和竞赛形式;在学术讲座方面,多邀请企业领导、技术骨干为学生讲授相关知识。

总而言之,校企文化协同是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高校应从顶层设计出发,注重在人才培养过程各个环节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实现校企文化协同。这既是进一步提高协同育人质量、培养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金雁.高职教育的文化支点:互动与融合的校企文化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4).

[2]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 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1号.

[3]胡璋剑.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9.

[4]傅林,胡显章.大学文化研究综述[J].云南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4,(1).

[5]肖庆生.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2008,(4).

[6]杜卫.美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37.

[7]高山.建设企业文化与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经济 研究导刊,2013,(16).

[8]杨雨诚,唐欢庆.企业文化理论综述[J].中外企业家, 2006,(8).

[9]周春国,姚毓春.校园文化建设对企业文化建设理念的 借鉴[J].中国电力教育,2008,(7).

协同教学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当今教育环境下,人们逐渐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狭义的学校教育,言传身教般的家庭教育、丰富多样的社会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同样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于是,一种由学校教育系统、家庭教育系统和社会教育系统组成的新型教育系统逐渐成型——协同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化社会中,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沟通家庭、学校和社会,使这三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协同,从而形成合力,已经被纳入了致力于协同教育的研究人员的课题中。其中,网络平台作为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最为普遍的方式,已经被广泛的开发与应用。但是,在现有的协同教育网络平台中,网络功能性不全、协同要素缺失(社会教育系统被忽略)、平台稳定性不好等问题困扰着协同教育网络平台,导致已有的平台效果并不能达到所希望的水平。针对这一现象,很多教育技术研究者纷纷投入到新型协同教育网络平台的搭建中。

在此背景下,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进行相关调研,首先在学生家长、学校教师、社会相关成员中进行走访调查、网上问卷调查等,再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引入网站搭建的结构化分析方法,对中小学协同教育网络平台进行需求分析,为搭建新的协同教育网络平台作铺垫,为“基于网络平台的学校、家庭与社会协同教育研究”这一课题作前期的准备,从而运用协同教育的理念促进中小学生的教育和全面成长。

1中小学协同教育网络平台理论基础及需求概述

1.1理论基础

1996年,刘纯娇在《学校家庭协同教育构想》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协同教育”的概念,她认为协同教育是将协同学理论移植于教育领域,但是她只探索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系统两个教育主体之间的合作协同的关系。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人类教育系统是由家庭教育子系统、学校教育子系统和社会教育子系统有机组合而成。教师不能独自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智力、个性、社交能力和道德品质,也就是说,培养孩子获取知识的技能和养成一定的态度需要社会公民和家长这些成年人提供帮助(Dodd & Konzal,2002,p27)。

南国农教授在《成功协同教育的四大支柱》一文中指出:协同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它是联合对学生有影响的各社会机构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以提高教育的效果、效率和效益。在这篇论文中,南教授特别指出,现代信息环境下的协同教育,尤其要联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三位一体合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教育。根据他的介绍,成功协同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就是“搭建先进的平台”。在黄立新的《技术支持的协同教育研究述评》一文中,他也指出:协同教育平台是关系着协同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他认为,协同教育平台的工程建设模式主要包括两类,其中一类就是协同教育网站,这和本文所研究的中小学协同教育网络平台正相契合。

1.2需求概述

在网络与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计算机已经进入了家家户户,相比于传统的家校协同方式(如短信、家长会、家访等),网络平台具有信息时代明显的优势。如图1所示,在网络平台中,交流和共享信息的内容更加丰富,教师可以更好地针对某一个学生与其家长相互交流讨论而避开了原来群发短信时的不便性,并且社会教育也可以通过平台在教育系统中发挥作用(如:专门开辟的社会教育专栏,提供相关社会教育活动等),这些内容为协同教育带来了更多的交流形式,让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教育系统联系变得紧密而有序、有效。由此可见,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教育研究是时势所趋。

近年来,有关的协同教育网络平台发展迅速,网站平台多达几百个,如:“阳光通协同教育平台”、协同教育门户网等,有一些一线教师利用非专业的平台:如QQ群,博客空间等。它们为当今的协同教育的实施和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根据问卷、访谈调查反馈的信息与数据,现今的协同教育网络平台现状为:

(1)家庭、学校常规联系基本满足。家长可以借助协同教育门户网等了解孩子的学习课程进度等。

(2)与社会教育系统的协同缺失。在笔者所调查的平台中基本不涉及社会教育系统,协同教育的“三位一体”教育系统不能完全实现。

(3)平台稳定性低、特色功能少。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某些协同教育网络平台存在访问不稳定的问题,而且其协同功能仅限在资料交流、信息交流等,特色性不强。

2中小学协同教育网络平台用户分析

调查与分析平台用户,了解协同教育网络平台可能的服务对象和需求,规划与设计符合目标用户群的网络平台,为他们提供所需的功能和服务,吸引他们对网站的注意力,这样才能构建一个成功的协同教育网络平台。

2.1 中小学生是平台服务的中心

在三方的协同教育网络平台中,无论是哪一方都是围绕中小学生进行的。我们在规划平台之初,就应该将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作为平台各项功能建立的出发点,如学生年级的分类、学生学习课程的内容、学生的成长相关点等,这些都是平台中各栏目所建立的基础。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成长特点,才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学校教师是平台服务的主导

学校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论、经验等方面往往比其它两方面高出一筹,学校教育对于一个人品德、智力和体质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教师是主导用户,平台中的功能与栏目应该和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相适应,如应满足教师上传教育资料、回答教育问题、与家长相互沟通等需求。

2.3 家庭家长是平台服务的重心

家长的言传身教、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对学生的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智慧启迪、人格形成都具有重大影响。三大教育系统中最重要的基地就是家庭,通过平台的沟通与交流,家长与学校、社会联系、合作,从而形成协同教育。

2.4 社会教育是平台服务的延展

社会教育通过环境熏陶、社会活动和大众媒体宣传对学生施加影响,同时配合学校素质教育提供机会。通过实行教育改革,开展社会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协同学强调系统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或系统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协同作用”,即合作、同步、协调、互补,协同一致有序;否则,产生无序。中小学生作为中心,以平台为技术基础,将家长、教师和社会其他成员沟通联系,使之汇集力量、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形成合力,达到有序状态,更达到1+1+1>3的教育效果。

3中小学协同教育网络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3.1总体目标

3.1.1界面美观,操作简单

由于协同教育网络平台的用户多为中小学教师、家长和其他社会普通成员,美观大方的界面就是平台吸引用户的一大特色。在现有的协同教育网络平台中,如阳光通协同教育网,就以其良好的界面设计吸引了较多的访问者。对于常常和中小学生打交道的用户来说,平台应该具有积极向上的、能够体现出学生风貌的图像与色彩,如鲜明欢快的色调、可爱大方的图片和文字效果等。此外,简单的操作界面也十分需要,因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除去工作,他们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如果简单的点击就可以完成交流与提高,那么平台的功效就更容易实现了。

3.1.2三大教育系统功能齐全

在以往的平台中常常忽略了社会教育系统的作用,在本文的中小学协同教育网络平台中,各功能模块的选择既要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必须加上社会教育系统。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中,教育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这也已经广泛地被人们所承认。大众传媒、社区文化、博物馆、少年宫等社会组织对教育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3.1.3三大教育系统联系紧密

有些平台,虽然把各个系统的功能需求都放入了协同教育网络平台之中,但是模块自成一体,在无形中将它们割裂了开来。本文所描述的协同教育网络平台中为避免这一缺点,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如论坛、博客、微博等,将三大教育系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真正达到形成合力。

3.1.4特色突出、分级管理

在实现了三大教育系统合力的同时,更不应该丢失每个教育系统各自的特色,如家庭教育的基础性、示范性,学校教育的规范性、专业性,社会教育的丰富性、多样性等。这些在功能模块的设计中都应有所体现。

此外,为了实现稳定的网络平台,可以实行分级管理制度,能够根据不同的用户名和密码,赋予系统管理员、教师、家长、访客等不同身份不同权限,达到分级管理,简明数据库的目的。

3.2功能模块需求分析

本文中笔者借用软件工程中的结构化分析方法,即面向数据流自顶向下逐步求精进行需求分析的方法。先提取出了总体的几个模块:家庭教育模块、学校教育模块、社会教育模块和交互模块。如图2平台功能模块概况。其中,模块的划分只是方便对平台进行分级管理,使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访问权限,在实际的网页界面上,不同的栏目可以根据界面设计的不同要求作出排版。

然后根据不同的模块,笔者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层次方框图,通过不断的对模块进行细化,达到协同教育网络平台功能齐全、分级管理、结构合理的总体目标。

3.2.1家庭教育模块

笔者将此模块分为:家长个人空间、学生家庭表现、家庭教育知识、家长留言评论四个版块。

如图3家庭教育模块所示,在进入这些版块之前,家长首先应注册登录,以家长的身份进入后,就可以访问这四个版块下的各个栏目。家长在个人空间中添加个人信息、撰写教育日志,在学生家庭表现中记录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的点滴记忆,体现家庭教育的基础性,在家庭教育知识中学习各阶段的教育知识,同时提升自身能力,从而体现示范性。

3.2.2学校教育模块

如图4学校教育模块所示,此模块分为:教师个人空间、学生在校表现、教育教学资源和教师留言评论四个版块。教师首先注册登录,可以添加个人信息、记录工作日志,展示学生在校情况,包括思想、学习等,还可以将其用图片、视频、学生作品等展示出来。为体现教师的教育专业性,在教育教学资源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添加各个阶段的教育知识,为访客提供专业的教育思想与理念。

3.2.3社会教育模块

如图5社会教育模块所示,此模块与前两个版块类似,但为了体现社会教育系统的丰富多样性,版块改成了最新教育动态,包含教育新闻、协同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活动通知(如:大众传媒、社区、少年宫等的教育活动安排)。

而在教育知识一栏中,分为小学、中学教育和家长、教师培训,既提供社会教育资源,也扩大教育培训覆盖面。

3.2.4交互模块

如图6交互模块所示,这一模块主要的功能就是实现其他三大模块的联系和沟通。无论什么类型的访客,登陆后,可以在教育知识问答版块中提问不同阶段的问题,可以涉及学习、生活、教育教学,甚至是休闲方面。而且本平台交互的另一特色就是集成了各协同教育交流平台,包括论坛讨论、博客讨论、微博交流,或是其它交流平台,它们都可以以本平台作为跳板进入个人所喜爱的讨论专区,运用便捷的讨论方式,交流教育经验,传播教育知识,提高教育水平。

4总结与反思

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协同教育连接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教育系统,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架构一个良好的协同教育网络平台对中小学协同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鲁丽岚.协同教育平台的应用效果实验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2.

[2] 南国农.成功协同教育的四大支柱[J].开放教育研究(第12卷第5期),2006,10:9-10.

[3] 黄立新.技术支持的协同教育研究述评[J].电化教育研究(总第188期),2008,12:23.

协同教学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4.068

A Research on Collaborative Teaching Mode

Support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 Case Study of Primary School attached to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TIAN Yanqin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 efficient platform for collaborative teaching is built, and a channel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 is establishe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discusses the mode in the form of collaborative teaching, cooperation of home and school, and the society and the school support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exploratory?collaborative mode, its key points and advantages. With the suppor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paper provide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the promotion of collaborative teaching mode.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ject website; study space; collaborative teaching mode

0 引言

f同教学(Team Teaching)是指教师以小组的形式,相互合作而开展的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师指导形式的教学形式。①兰州交通大学附属小学(交大附小)在2009年到2013年开展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和阅读教学研究活动。开展研究活动所需的教学网站、学习空间等学习资源由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力量共同构建,为协同教学搭建了平台,教师、家长共享网络资源,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开展了协同教学的改革。

1 信息技术支持下协同教学平台的搭建

信息技术支持下协同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在研究活动的开展中,课题组教师共同构建习作教学“专题网站”、习作教学“学习空间”,阅读教学“学习空间”,将相关的学习资源上传到相应的网站,学生、教师、家长共享学习资源。依托该平台,教师共同备课、学生在线学习、网上提交作业,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专题网站”和“学习空间”支持教师依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以及教学内容自主设计、建设多种信息化教学模式支持下的教与学。空间可以实现多种常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套用的快速建站方式以及教师自定义教学模式的建站方式。可以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等资源进行结构化重。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学习资源,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习作和阅读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在网站平台注册并通过审核后,可以通过论坛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源上传到“专题网站”和“学习空间”,这样网站的学习资源就会越来越丰富。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辅以QQ、E-mail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文件的实时和非实时传输,文件共享,在线答疑和讨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与其他成员利用QQ互相交流,也可以向老师请教,教师也能及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和交流,为协同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可能。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专题网站”和“学习空间”的构建,为协同教学活动的开展搭建了平台。

2 校内协同教学活动的开展

2.1 教师与教师之间

2.1.1 教师合作构建网站

研究活动是在中高年级开展的,实验班四个老师共同完成了网站的设计和资源的开发。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教师在学习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沟通交流,携手共进,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通过网络分享学习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形成了一种协作的工作形式。在工作中集思广益,发挥团队精神,为协同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1.2 教师合作备课

协同教学涉及到两个或多个教师之间的协调,需要比单一的教学做更多的准备工作。教学活动开展前团队成员一起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等常规工作。

由于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开展教学活动没有成熟的资源和模式,研究之初,各年级的任课教师都要共同备课,进行资源的构建和教学活动的设计。课题小组综合了大家的想法,先针对其中一个年级的单元习作或单元课文进行设计。教师共同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学生的需求等,完成资源的设计,在立足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经过一段时期的教学活动后,课题小组分析教学效果,认为这样有准备的教学,发挥了网络的优势,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再将这种教学模式应用到别的年级。经过教学实践,逐渐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网络环境支持下习作教学和阅读教学的模式。习作教学中教师首先在作文教学网站上上传和单元作文相关的学习资源,然后学生在网站上进行预习,接下来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构思,学生在论坛里完成习作并上传。阅读教学中课前设计本单元的学习资源,然后学生在“学习空间”完成预习,接着进行课堂讲授,最后是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课外拓展。习作教学和阅读教学模式的探讨就是教师合作备课的成果,既发挥了团队的优势,也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和研究结论的科学、严谨,也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学习。

2.2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2.2.1 师生共同构建网站

开展本研究所需的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的“专题网站”和“学习空间”是协同教学的核心平台。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学生也参与了网站资源的构建,学生和教师共同收集材料,下载后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上传到网站,并通过QQ和教师交流网站构建中的问题。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的优秀习作上传到网站上,成为新的学习资源。研究工作进行一年后,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下载资源、上传资源等网站构建的技术,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协助教师管理网站。学生经常能上传更活泼、更吸引大家的学习资源。每一位学生既付出劳动,又享受成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2.2 师生互动评价

在网络环境支持下,实现了教师和学生共同修改作文,共享学习过程。传统的作文教学,学生的作文都是有任课教师自己批阅的,学生也只能看到教师一个人对自己作文的修改和评价。专题网站支持下,学生将作文传到论坛,其他同学也能阅读、修改、发表自己的见解,被批阅的同学也能获得更多人的帮助和肯定。这种互动评价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

本研究在校内协同教学活动这个过程中,教学互动的方式得以优化,对师生关系进行了调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3 家校合作的实现

3.1 家长参与教学网站的构建

教学网站的构建,除了教师、学生,家长也积极地参与,协助教师开展工作。学生家长来自不同的行业,知识面比较广,有一些家长从事计算机行业,也有部分家长是中小学教师,能为学习网站提供更为丰富的设计思路和学习资源。结合自己孩子的兴趣和需求,考虑相关学习任务,家长协助教师收集素材,下载资源,课题组还邀请了部分家长同老师共同管理网站,加强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家长能更多地体会教师教学的辛苦,教师也能更好对家庭教育给予关注和帮助。

3.2教师和家长共同开展教学和教育工作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家长能在教学网站的论坛里看到自己孩子和班级同学提交的作文,也能参与孩子作文的评议,能全面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状况。在传统的教学中,家长很少有机会参与学校教学,因此家长虽然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但不容易发现孩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专题网站的教师论坛和家长论坛为家长和教师的沟通提供了方便,家长可以就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交流,实现课堂教学的协作,也能对孩子的辅导和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加强了家校互动。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家长和教师、学生共同开展教学活动,是一种成功的尝试。在学习空间支持下,学习了《我国的世界遗产》这一单元的课文后,该实验班开展了《我是小导游》的亲子活动,家长和孩子共同做主持,小导游和家长共同准备资料,模拟导游们解说我国的世界遗产,比如“九寨沟”“桂林山水”等等,并将这些导游资料和活动实录上传到《我国的世界遗产》学习空间,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又开拓了课外生活,开展了家长和学校的协同学习。

4 社会与学校教学的协同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活动,得到了家庭、社会的认可,也得到了各方面的的协助。教学网站的部分学习资源是下载、上传网络上原有的资源,一些优秀的教学视频、学生习作、图片资料等被本研究开发的专题网站应用,支持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支持和帮助。这种社会资源的共享,拓宽了学生校内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也是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协同。在信息技术环境支持下,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支持学校教学,以专题网站的教师论坛为平台共同交流教学中的问题。

同时,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除了实验班的学生外,广大的本校师生也将专题网站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和学习中。在本研究实施的过程中,构建了系列作文教学网站和阅读教学空间。这些网站受到越来越多的师生喜欢并使用。在专题网站的支持下,社会、家庭、学校共同支持和协助教育教学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5 结束语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活动开展以来,笔者及课题小M在协同教学方面进行了有效尝试,在社会、家庭的帮助下开展学校教学活动,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同时,本文对协同教学的模式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对家庭教育给予了一定帮助,并为社会广大的学习者提供了学习资源。

本文系甘肃省规划课题《专题网站支持下的下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研究成果。课题号GS(2010)G0685

注释

① 博真.协同教学:基本概念、实务和研究[M],高雄市:高雄复义图书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协同教学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8)-11-0085-02

“编译技术”是计算机科学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由于涉及形式语言、有穷自动机等抽象内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曾一度被学生戏称为“天书”。作为授课教师,如何让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得到较大改观是一个需要加以解决的研究课题。根据讲授“编译技术”的教学经验,发现开放式协同学习的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这类原理性较强、理论较抽象的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协同学”理论及在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协同学的创立者,是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所谓协同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学习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协同学习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

协同学习是一种团体活动,人的复杂性和团体的复杂性,决定了协同学学习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必须是多样的。由于协同学习所依据的教学思想形式必然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协同学习模式。与协作相关的学习模式有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探究性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案例研习、支架式教学以及目前研协同学习等。这些协同学习模式是基于协同学习教学模式的基础和出发点。

针对“编译技术”课程理论性强,内容相对比较抽象的特点,首先开发了“编译技术教学演示系统”,进一步完善与主讲教材配套的CA/课件构建协同学习环境,然后运用协同学习理论进行开放式分组教学。已执行的专业教学计划中,学生通过前期开设的“离散数学”、“汇编语言”等课程,对编译技术中的部分理论如文法、正规表达式、语言以及自动机等知识进行过较系统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大大缓解了小组学习编译技术的难度,为协同学习环境下的开放式教学提供了可能。

二、教学环节的组织

1.学生分组及准备阶段

鉴于受教育者为本专业高年级学生,协同学习分组可以各自的兴趣、爱好,习性等,自发组成诸如以相同寝室的地缘群体,或兴趣相同的业缘群体和以爱好一致的志缘群体等。这种群体因其属自愿结合,所以也更为牢固。在分组过程中指导教师协助确定小组的规模、小组成员的互补性以及小组的领头人。上述三个方面对于协同学习能否顺利执行以及学习效果都很重要。确定学生分组方式后,需要为正式启动开放式教学作好多方面的准备,包括介绍协同学习资源环境、学习目标、教学方案的实施步骤以及评价方式等。

2.协同学习启动阶段

根据编译技术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绪论和词法分析两章作为该阶段的教学目标,其中重点是词法分析,难点是自动机,大约需要课堂教学6~8学时。该阶段已经开始实施协同学习过程中的各项措施,对一般理论基础内容,以小组课堂自学为主,指导教师为协同学习小组提供相应的教学辅导,最后根据掌握的各组情况确定是否对小组进行考核。对教学重点,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与基于资源的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指导教师预先根据教学内容讲解重点,围绕重点提出问题,为小组提供网络资源。

3.协同学习全面实施阶段

该阶段包括“编译技术”课程中后续所有章节,重点是语法分析与语法制导翻译。这一阶段的执行过程与上一阶段类似,不同的是该阶段在对上一阶段优化基础上进行的。包括协同学习小组的优化、学习资源环境的优化、学习目标的优化以及协同学习过程的优化。其中协同学习过程的优化是影响小组协同学习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过程优化具体包括:学习方法优化;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制作方便自主学习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等四个方面。

在以上三个阶段中,要重点解决对协同学习效果影响较大的问题。首要的问题是各个阶段学习目标的设定,包括各阶段主要内容、重点内容、详细的问题列表、相关的资源以及最终的考核目标或具体要求:其次是课堂学时与课外学时的分配以及科学地分解学习目标的问题,这其中要考虑目标分解在课堂学习的可行性;最后是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在协同学习过程中协调运用问题,如在协同学习过程中教学辅导与答疑的方式。

三、实验环节的组织

“编译技术”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感觉该课程理论性太强,抽象难学,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加深对教材中抽象理论与方法的理解,消除对该课程的“恐惧感”。根据该门课程的特点,实验学时设置为16学时,实验项目包括词法分析器的手工构造、词法分析器的自动生成,递归下降语法分析、预测分析法、LR语法分析、说明语句的语法制导翻译、表达式及赋值语句的翻译与微小编译器的设计等内容。通过编程实验,学生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了编译程序的实现技术,也可以使得学生将数据结构、高级语言等相关内容融会贯通,进而做到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

协同教学论文篇10

一、教研共同体的起源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最早提出“共同体”的概念,他认为共同体建立在有关成员习惯制约的适应之上[1]。共同体内部个体有着相似的价值观、信仰、态度,同时也受制于共同规则。社会分工精细化促使实践共同体的形成,即在共同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彼此交流与影响,相互分享知识与专业技术,关注共同问题或主题。20世纪80年代,联合教学、协同教学等关键词开始出现,但尚无介绍大学与中学教师合作教学经验的文献。2000年《教师教育合作研究》专著出版,自此,合作教学真正出现在教育教学的研究实践中,从经验研究、描述研究、质性研究到实证研究,合作教学的理论研究得到相应的发展。例如,Easterby-Smith和Olve从尊重协作关系的视角将合作教学分为五个类别:主要角色、分层协作、角色扮演、通才协作与交互式协作[2]。Etienne等学者提出跨学科多元文化教育合作、合作学习、团队成员反思协作的需求关系[3]。Watkins和Caffarell将联合教学分为平行教学、串联教学、协同教学、协同促进等四种类型。其中,协同促进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能够为进一步构建教研共同体夯实理论基础和实践根基。

二、教研共同体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1.教研共同体的理论基础首先,教研共同体的建立涉及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表现为教师通过参与集体学习、接收他人反馈和自我反思促进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其次,活动理论也是教研共同体的理论基础。活动是教与学过程中的行为总和,是个人、社会及其联系,是人在社会中的实践过程。教师将活动理论的观点运用到教与学活动小组,构成学习共同体,其中活动主体包括教师、校方管理者、学习参与的相关人员[4]。教研共同体建设是以社会学习理论和活动理论为指导,不断累积实践经验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动学习,并参与教学任务、评价任务、观察任务、反思任务,实现新旧知识的学习转化。本研究中,由高校教师教育者、教研机构教研员和中学教师构成教研共同体的主体,针对相关教学内容、教育实践开展活动,促使教师挖掘理论知识,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与教学质量。2.教研共同体构建的实践基础教研共同体是基于协作研究、专注优质教学的专业团队,能够通过自我提升而赋予教师力量,促进教师反思性实践、扩展学习经历,实现参加教研教师的共同目标。构建教研共同体,首先需要适当划分小组成员并明确成员角色,如导师和课堂教师。其次,需要教研共同体成员团队协作,要求真实的学习环境、同伴的反思和反馈,以及持续开展活动[5]。参与教研共同体的教师将借助专业学习和研讨经历,在同伴支持环境中反思自己的实践,然后将自己的经验带回课堂[6]。有研究得出团队教师在快乐感、共同责任、工作满意度和自我效能期望方面表现出更积极的评价[7]。3.“U-T-S”教研共同体建构实践根据相关主体的不同诉求和需要,“U-T-S”教研共同体包括政府委托项目、单位主动联姻项目等多种形式。2010年,相关课题组根据教学研究需要,主动和地方教学研究室、中学合作,组建由1名高校教师教育者、1名教研员和8名中学教师参与的教研共同体,以课题研究作驱动,开展了“基于科学本质的化学教学改进”等多项课题研究,提升了中学教师的科学探究素养。2014年,本文第一作者主持申报的“甘肃省普通高中学科(化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验基地”(简称基地)获甘肃省教育厅批准建设。因此,在原有教研共同体建设的基础上,课题组依托基地,新组建了由3位高校教师教育者、2位教研室教研员、6位中学骨干教师及26位基地学员(中学教师)组成的教研共同体,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提出了“U-T-S”协同教师教育新模式,通过专题培训、协同备课、同课异构、课题研究、课例研究、课程开发等途径,促进中学教师专业成长。在此教研实践共同体中,高校教师与教研机构教研员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带领中学教师获得专业的成长和教学效能感的提高,形成高校教师教育者、教研机构教研员与中学教师共同成长的“三位一体”教研实践模式。

协同教学论文篇11

教育界重视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推动高等学校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构建协同创新发展新模式。鼓励高职学院建立不同形式的人才培养联盟,完善多种主体联合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实施卓越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突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协同培养。

高职院校在实现协同教育具体操作层面上,逐步建立和提升“校企合作、校行合作”,实现教育协同发展。同时,对于内部机制管理,也进行专业之间,专业设置与相关教学协同教育。其中,利用信息技术,对高职专业(非计算机信息类专业,下同)进行升级、完善,就是实现协同教育一个体例。

本文基于构建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各专业协同教育研究,提出相应思考、路径。近年来“慕课”(MOOC,发端于过去的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课程开发模式)出现,是实现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协同教育一种载体,强化了信息技术对各专业教学影响力度、层次。

二、信息技术对构建高职专业协同教育的意义

协同教育模式的核心是协同。所谓协同, 就是各个参与要素共同作用与相互协调。由于各个要素的协同作用, 使整体能够创造和演绎出局部所没有的新功能, 产生新结果。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育与专业设置协同教育模式主要是信息技术教育及相关技术溶入专业建设、教学。针对传统专业教学的不足,运用信息技术对专业进行升级、建构专业教学内容、方法与形式,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协同教育新模式,实现高职专业教学新的超越。例如,全国文科高职专业已占高职教育的三分之一,正受到人们的青睐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文科高职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一种不争的现实,文科类高职专业提升的重要着力点是信息技术运用和在现代技术引导下实现与其他教育资源协同。

1.“信息文化”对高职专业教育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新时代教育对信息技术需求,信息技术已从一种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发展为教学重要的材料形态和主要的教学媒体,引导教育技术发展,形成“信息文化”。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文化对高校的专业教育产生的影响也不再是简单一种技术支持,以文化的形态对专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组织形式、技术操作等层面都产生了影响,促进专业教育的重构。

2.信息技术在协同教育中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以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同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新热点。现在协同教育研究者更多的精力放到协同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利用及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上。在国外,美国和加拿大等欧美国家已构建了支持学校、家庭、行业和社区教育的较为完善的社会教育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在国内,由于网络技术水平发展以及一系列的评估、精品课建设等客观需求,教师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与相关行业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师生运用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支持的高校专业协同教育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协同教育的应用研究与发展将成为未来主流研究之一,信息技术与协同教育关系与作用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3.信息技术对高职专业建设作用与意义

我国高职类专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已得到很大发展。然而,客观地审视今天的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在办学规模、师资水平、管理制度、教学资源、设施等方面仍有诸多亟待解决问题。从教育技术角度分析,信息技术对高职专业教育影响包括:

(1)顺应高职类专业教育全球化趋势: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以及国际、国内教育资源。

(2)加强专业教学与行业联系:充分利用网络等手段与行业联系,及时获取行业方面最新信息和教学资源(如法律类专业的法律、法规,案例等),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3)改善教学资源环境:利用网络信息环境,开发学校和行业协同教学资源,是改善高职类专业教学资源环境的一个有效方法。

(4)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主要面向第三产业培养人才的文科高等职业教育面临了许多亟需研讨的新问题,有必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探讨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提升,进行分类指导,以促进文科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5)为专业教育实现“慕课”教学,提供开放课程教学提供技术支持(慕课”(MOOC),“M”Massive(大规模),“O”Open(开放),“O” Online(在线),“C”Course(课程))。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选择高职专业协同教育内容、方法及实现过程

对于信息技术和协同教育的研究,目前有一些论文和书籍,也有学校着手实践如何在专业教学进行与行业相关的协同教育,但针对实现信息技术与协同教育指导文章不多,如何把信息技术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协同教育研究理论凤毛麟角。从信息技术支持专业协同教育视角出发,针对高校专业教学改革和现实需要,选择某个专业群(如法律类)为案例,研究构建信息技术系统与高职专业协同教育模式及其实现策略,在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技术手段等方面剖析和阐述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系统的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研究成果,指导专业建设和设置。高职专业建设和教学与其他方的协同教育,其实现路径包括内容、思考策略和方法。

1.构建高职专业协同教育主要内容

在研究信息技术支持专业教学平台(网站和数据库)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高职专业教育现状和教学改革发展需求,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经验总结、案例分析、行业结合和建立支持共享信息资源平台等方法,研究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专业教学与行业的协同教育模式与实现策略。主要内容有:

(1)信息技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本质探讨。实现协同教育,主要体现信息技术教学本质与高职专业教学本质内涵有关联,有需要协同发展地方。如法律专业需要借用信息技术最新查询应用,法律为信息技术发展(如安全、版权)提供保护是二种专业内在联系。

(2)协同教育与高职专业需求分析。高职专业是与社会,特别是本地产业发展,需求一致,需要与本地的社会、科技、经济等协同发展,需要有协同教育理论指导。

(3)调查高职类专业教学与行业、信息技术教学相协同的现状、课程设置。信息技术教育者也与专业教育者之间相互讨论工作少,相互之间教学难于溶入、影响,需要建立相互融合引导机制。

(4)高职专业教学协同教育的障碍与信息技术改善策略。由于高职教育受传统教育率方式、方法影响,仍存在与社会、行业分离,与其他专业不关联问题,实现协同教育现实中存在许多障碍。

(5)专业教学与信息教学相互溶入的协同教育技术框架系统设计。为实现二者之间协同教育,需要有具体措施。如建立信息技术与传统专业融合,设立新的专业。针对某种边缘学科形成的专业进行研究,如司法信息安全专业是典型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法律相关的新型专业,需要针对性专业教育研究。

图1

(6)慕课实现。通过专业网站建设,引导学生学习,形成老师教学研究平台;建设Web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实现高职专业协同教育模式与评价体系;师生通过在线课程开发模式,互动学习。提高他们分析、筛选、加工和运用网络资源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工作中去,确保他们一进入工作岗位就能有效地使用技术,把信息技术真正地与实际工作整合起来打下基础。

2.构建高职专业协同教育路径思考

协同教育研究涉及二个以上主体,需要规范,协调从二者出发研究思想路。本文选择现阶段需要提升的文科类高职专业(如法律)为研究样本,其思路形成路径如图1所示。

3.实现协同教育具体方法

研究实现协同教育方法即有传统的协同教育理论研究,通过调查研究高职类专业教学实现协同教育基础、现状及教学改革需求。更主要是要引进信息技术,开发协同教育网站和数据库,搭建实践研究平台。组织信息技术法律专业教师,打破不同专业老师之间教学和科研上无交集现状,在分析研究实际需求基础上,针对高职专业(如法律事务、人民调解等专业)教学和改革需要,收集行业信息(如相关人民法院、社区的人民调解),研究理论与实践方法。

协同教学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238-02

基础模块教育在整个中职数学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培养和锻炼实践能力,从而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而在数学基础模块教育中,实施协作教学对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协作教学可以能够结合专业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一些列采取有效的措施,最终使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育问题得到解决,进而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一 协作教学的内涵

协作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实验、教辅以及研究人员之间针对某个特定的教学目标而组成搭档或合作团队的协作教学模式。协作教学需要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合作,通过补充教师各自的知识,从而共同协作完成教学目标。目前,协作教学已经在我国许多学校的文化基础课程中得到有效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学校根据英语专业的方向,选择各专业的教师来共同教学。具体而言,像旅游英语专业,可以结合英语、旅游、酒店管理等专业的教师,把他们聚在一起共同进行英语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教全面而又深刻地学习理论知识,进而为他们以后的实践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教师们可以进行分析讨论,从而找出解决的办法。最后,协作教学不仅仅是一次合作性质的教学,而是一系列具体化的协作教学过程。

二 在数学基础模块教育中实施协作教学的重要性

(一)结合各专业特点,使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中职数学教育与普通学校数学教育不同,中职数学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的特色,应该结合职业性特色,全方位的进行教育。在中职数学教育内容上,主要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组成。其中,基础模块占有最根本的地位。而中职学生只有打下坚实的知识根基,才能在职业性上发挥特色。因此,在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育中实施协作教育,有利于学生在打下具有职业特色的知识基础。

(二)结合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在中职数学基础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所学专业,结合专业特点对学生因材施教。例如,财经管理专业,在数学基础模块教学中,会涉及到数据信息的分析与处理,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加强统计与概率的教学。通过协作教学,教师可以了解到专业教学内容的需要,根据专业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进行因材施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有利于提高中职教师的教学能力。目前,我国中职院校在进行数学教学中,教师缺乏把数学与学生专业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造成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效率不高。而通过开展协作教育,可以让教师对职业教育理论进行系统的学习,这样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从而提高中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也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

三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育中实施协作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专业教师与数学教师之间的协作。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育应根据专业特点,加强专业教师与数学教师之间的协作。中职数学教师本身缺乏专业知识,因此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可以使数学教师在专业理论知识上得到补充,从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其合作模式,可以根据需要,结合成讨论小组,在备课过程中各教师发挥自身优势,进行交流学习;在遇到问题时,可以根据具体专业倾向分别进行讨论,从而找出解决的办法。

(二)加强数学教师之间的协作。数学教师之间组成一个讨论小组,通过发挥各自的优势,分享与交换各自的教学经验,来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由于数学教师们的年龄不同,教学经验不同,他们各自拥有各自的优势。像年轻的数学教师对新的教学设备应用更加灵活、熟练,年长的数学教师拥有更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强他们数学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提高年长教师的更新能力。

结论

综上所述,在中职数学基础教育中实现协作教学,对提高我国中职数学教育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只有不断加强教学制度的改革,不断实现协作教学,才能提高我国中职教学的教育水平,最终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中职人才而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