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管理制度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5 14:53:53

放射科管理制度

放射科管理制度篇1

一、负责对全院放射防护工作的监督与检查。并经常检查各种制度、防护措施落实情况。

二、组织实施放射防护法规,经常组织有关人员学习。

组织放射防护知识的宣传,并对有关人员进行防护知识的教育。

三、会同上级有关部门按有关规定调整和处理放射事故,并对有关人员提出处理意见。

四、负责本院放射人员的健康体检。

娄庄卫生院放射防护安全责任制度

一、全体放射人员应自觉遵守防护规定,尽量缩短时间,增加距离,使用屏蔽,避免不必要的照射,降低照射剂量。

二、操作开机前应穿戴好防护用品,如铅帽、铅围裙、铅眼镜、铅手套等,照像时铅房门必须关闭。

三、在机房门口醒目处装挂电离辐射标志牌,并经常检查连锁装置功能是否正常,加强对机房外非有关人员防护管理工作。

四、积极开展放射剂量检测工作,包括个人剂量检测和工作环境检测,并对检测结果分析原因,及时改进防护措施。

五、工作人员工作时间不得佩带金属装饰品,如耳环,戒指,项链等。

六、尽量减少透视下的骨插管,骨折整复,示教,取异物等次数于时间,必要时采用点射,尽量减少暴光时间,控制个人受照剂量。

七、禁止滥用放射线,对孕妇特别是妊娠前三个月、婴儿、儿童尽量避免使用。

八、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使放射部门建筑物的防护设 施符合规定要求。新建筑物一定要按规定设计、施工,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

娄庄卫生院放射安全操作规章制度

一、每日上班后应先开机、开空调。检查病人前先作球管预热,不允许在未预热状态下检查病人。机器出现故障时,应记录在案,维修情况也应记录。

二、进行X线摄影检查前,应仔细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摄片部位和会诊单,检查号码是否准确,严防错号、重号和病人重名重姓。除去病人身上金属、膏药等物品。对检查有不明之处及时请示本科医师或与临床取得联系。

三、摄影操作时注意周围有无障碍物及诸附件有无固定。危重病人或怀疑脊椎骨折病人应有临床医生陪同,协助移动病人和摆位,以免因摄影操作而加重病情,发生意外。

四、非本机操作人员未经许可严禁操作使用。

五、保持机房内整洁,下班前要及时关机、关灯和空调,并在机器复位后进行清洁卫生工作。

娄庄卫生院

放射工作人员管理规章制度

一、放射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国家放射卫生法规、标准,接受定期健康体检、个人剂量监测和防护知识培训,持《放射工作人员证》上岗。

二、放射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业务技术,提高放射防护意识,工作时必须采取时间、距离防护措施,穿戴个人防护用品,严格掌握X线检查适应症,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

三、放射工作人员在不影响诊断质量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厚过滤和小视野"进行工作。

四、X线检查中,其他人员不得进入机房。当受检者确需他人扶携时,除对扶携者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外,还要对受检者的非投照部位进行屏蔽防护。

五、严格控制孕妇及婴幼儿的检查适应症。非特殊需要,不得进行孕妇的下腹部检查。

六、放射工作人员要经常检查X线机、工作指示灯等设备,使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机房内严禁堆放与诊断无关的杂物。

七、有专(兼)职放射防护管理人员,要建立健全射线装置使用、维护、监督监测等档案。

娄庄卫生院

剂量监测规章制度

一、凡在我院从事射线工作的人员都必须按要求参加个人剂量监测。

二、监测仪须戴在(工作服)左胸前,严禁随意打开、不戴。

三、工作结束时,不允许将剂量仪放置工作间,应远离工作场所,放置办公室。

四、不允许将剂量仪放置工作台进行大剂量长时间照射,也不允许工作时不佩带剂量仪,一经发现,从严处理。

五、保管好个人剂量仪。

娄庄卫生院射线安全装置定期检查与维护规章制度

一、设备定期维护

1、设备机械性能维护:配重块安全装置检查,各机械限位装置有效性检查,各种运动运转检查,操作完整性检查。

2、设备电气性能维护:各种应急开关有效性检查,透视曝光参数(KV、MA、MAS)检查。

3、剂量检测:每年进行一次。

二、日常维护(每日进行)

1、每日开机后先检查机器是否正常;有无提示错误等,如有必须先排除。

2、对于X线机开机前必先预热后才能工作。

3、每日工作完后,需清洗机器上的脏物和血迹等。

娄庄卫生院放射事故处理、应急处置规章制度

一、射线装置在运行过程中,工作人员一定要坚守岗位,密切观察运行状态,并注意设备的运行情况,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关机,并组织病人、陪护人员及医务人员撤离现场。

放射科管理制度篇2

1放射源管理

放射源管理不当、被盗、丢失等均会给医护人员、患者及周围环境带来诸多问题,核素照射可严重影响照射人员、患者等相关人员的身体健康。本研究中,本院对放射源的具体管理如下:(1)将放射源存放在本院高活室一角,使用扇形铅防护屏风进行遮挡。在放射源储存室的房间内安装监视、防盗窗和防盗网,避免放射源被盗[3]。(2)高活室实施双人双锁管理措施,定期简则辐射及良,禁止无关人员进入高活室内。(3)将高活室的门更换为铅防辐射门,并在醒目位置贴上带有“电离辐射”字样的警示标识。(4)登记放射性核素、相关药物,包括生产日期、生产单位、核素种类、使用说明书、使用情况、活度等信息。

2放射防护管理

2.1高活室管理

工作期间,每一位工作人员要求配戴好个人剂量计。高活室内必须穿铅防护衣、隔离衣,配戴辐射报警仪。在进行放射性同位素配置的过程中添加一次性防护衣、铅帽、铅防护眼镜、铅手套,选择通风橱配制药。将一次性塑料布铺于工作台面,操作完成后将一次性防护衣、塑料布当废物处理,避免放射性同位素污染[4]。高活室地方选择塑料地板,及时清洗核素污染地面,每次操作后后使用便携式辐射监测仪监测地板与操作台面的核素水平,及时处理超标情况。

2.2相关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

个人健康体检、个人剂量监测均为三个月,掌握放射防护的实际效果,及时发现剂量超标者,积极找出原因,并施行有效措施处理。

3放射性废物管理

放射性废物主要包括固体废物、液体废物及气载废物三类。严格按照放射性废物分类原则进行垃圾分类,核素发生器;遮盖使用的纸、手套、药水瓶、注射器;放射性核素治疗过程中使用的各类药物等固体废物放于铅制垃圾桶,由专人清理,并严格按照核素类型、浓度、半衰期等进行谨慎处理。放射性气载废物包括放射性气溶胶,方内安装较好的通风性设施,保证放射性气溶胶顺利排除。

4放射防护病房管理

楼房一端为放射防护病房,设置单独出入口,房门增加钳防护层,墙壁增加壁沙,各床之间设置铅屏风,避免核素相互辐射。病房内装置通风设施,保证放射性气溶胶顺利排出。严禁亲属、朋友进行探视,房内备好痰盂、纸篓、独立卫生间、专用下水道、净水系统,确保液体废物顺利排至放射性废液池中,合理处理病人的固体废物。

5护理管理

5.1护理管理制度的建立

正确区分普通病房,根据本院放射病人的诊治情况及放射科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建立安全的护理管理制度,包括注射室操作、查对制度、防护监测、应急处理制度、核素使用方法、核素常规操作程度等多方面的规范操作与应用制度。定期开展制度强化培训,并进行制度考核,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认真落实规章制度,做好自身防护。

5.2护理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

本院为护理人员提供外派学习的机会,让护理人员接触、学习新的防护理念和护理理念,与时俱进,加强护理人员对放射性同位素相关知识的认识。科室内定期考核护理人员的核素基础知识、防护原则、核素治疗、相关注意事项、废物处理等内容,考核不合格者予以相应的处理或培训。

5.3用药管理

患者使用完相关药物后,会因外照射产生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容易污染空气、地面。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用药后的患者加强管理,及时处理用药后患者自身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及时清理呕吐物,清理地面,降低环境污染率。监督患者用药后不能离开监督区,待药物经过5个半衰期后才能离开监督区,在监督区活动期间,可通过对讲机向护理人员提出需求,检查后1~2d内鼓励患者多喝水,加快核素的排泄速度,降低膀胱、周围器官对核素的吸收率。总而言之,核医学科加强对放射源的防护管理与护理管理,通过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行为,不断提高护理人员对核素的了解及操作娴熟程度,有利于提高放射源诊治效率,为患者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艳秋.核医学科的放射防护与护理管理[J].中国辐射卫生,2013,22(2):176-177.

放射科管理制度篇3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核医学的发展较快,在医疗卫生保健领域中,同位素被逐渐广泛地应用,广泛应用在医院的核医学科工作中[1]。核医学科是医院及医疗机构设置的重要科室之一,能够为广大患者提供有效的诊治依据[2]。但是,电离辐射也会随着同位素的应用而产生,目前,一些医院的核医学科尚存在对辐射安全防护与管理中的不足[3]。本文笔者针对某医院核医学科目前对辐射安全防护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对相应的管理对策进行探讨,对医院核医学科的辐射安全进行管理,保障核医学科工作人员以及患者的健康,为医院核医学科的临床工作提供帮助,现作如下分析。

1 某医院的核医学科辐射检测情况

1.1 对辐射进行检测的仪器及检测方法

本次对某医院的核医学科进行全方位检测,以了解掌握该医院核医学科辐射情况。辐射检测仪选用型号为BH3103X-γ的便携式巡测仪,对核医学科的工作场面进行射线测量;选用PCM-100(α、β、γ)对核医学科进行表面污染的检测;选用FJ-377热释光剂量计对个人计量进行检测。

1.2 该医院核医学科辐射检测结果分析

本次检测结果显示,该医院核医学科中,辐射源主要包括非密封源和密封源,非密封源为99mTc源、131I源、125I源,密封源为137Cs源、241Am源、90Sr源。本次测量结果具体如下:

(1)空气比释动能率:分装室、放射源库、给药室、分装室操作位置、骨密度室、治疗室、放免室分别为0.08-0.13μGy/h、0.13-0.24μGy/h、0.09-0.23μGy/h、3.20-4.01μGy/h、0.11-0.20μGy/h、0.11-0.14μGy/h、0.10-0.13μGy/h。

(2)核医学病房内表面污染的活度浓度测量结果:分装室、放射源库、治疗室、给药室、操作者手、放免室的活度浓度分别为0.17-0.25Bq/cm2,0.35-0.41Bq/cm2,0.13-0.21Bq/cm2,0.14-0.25Bq/cm2,0.22-0.24Bq/cm2和0.15-0.18cm2。

(3)本次参与个人剂量调查的有12名工作人员,调查结果显示每人每年有效剂量为0.07-2.18mSv,采用2000h/a的最长工作时间计算可得,在操作99mTc源的工作人员中,其工作量最大为8.06mSv,高于5mSv的年个人剂量约束值,因此,在尚未投入通风橱的运行前,应进行流作业的工作模式,并尽快购买通风橱进行安全防护。

(4)在本次研究中,在100厘米敷贴器贮源箱表面位置处,测量出空气比释动能率的平均值为0.27μGy/h,与国家标准值相比明显较低,但个人剂量约束值明显较高,因此,该医院核医学科应该尽快投入有机玻璃防护眼镜及防护屏的使用,尚未运行使用时,采用流作业的工作模式进行。

2 医院核医学科辐射安全防护与管理对策

2.1 合理进行医院核医学科的布局

在医院核医学科的工作区域布局中,应严格按照GB18871的规定对非密封工作场所进行分区、分级布局[4]。在辐射防护与管理中,应将工作场所分为监督区及控制区,即二区管理。监督区分别为显像室、标记实验室、放射性废物、诊断病床区以及放射性核素贮存区,控制区分别为给药室、操作室、病人进行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床位区。在对控制区以及监督区进行分区时,应该合理布局并安排区域的分布情况。例如,在进行检查室以及给药室的布局时,应将其分开,并诊断用的候诊室、给药室等进行合理布局,并设置专门用于受检者使用的卫生间。当在检查室实施给药操作时,必须采用放射防护设备进行防护。

2.2 加强管理放射性核素废弃物的处理

在医院核医学科的管理过程中,加强管理工作人员对存在放射性的核素废弃物的处理,是减少辐射的重要措施[5]。对于在医院核医学科工作现场残留的污染物废水,在处理过程中,应将废水置于衰变池进行储存衰变处理,使废水的放射性核素浓度比相关标准值低后,再在排放管道中将废水排出;对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废弃,在排放前应采用活性炭进行相关过滤处理,降低废气的放射性核素活度后再进行排放处理;对于高浓度废水以及使用过但仍剩余的原液,应将其进行集中收集,再统一进行处理,活性浓度降低至合格值后,再将其排放。

2.3 加强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对辐射防护的重视

医院核医学科的辐射来源以接触放射污染源为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加强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对辐射防护知识的了解、提高工作人员对辐射防护知识的重视意识,能够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放射性物质照射。大多数工作人员并未对辐射防护知识具有全面了解,因而并不重视防护措施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加之辐射存在于无形之中,导致工作人员并未养成良好的习惯,大量存在未换鞋便随意出入标记室、未佩戴防护手套即对放射源进行分类处理等,导致放射性污染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医院应加强对核医学科工作人员的防护知识的宣教,提高防护意识。

2.4 完善医院内部的规章制度以及管理措施

在单位内部中,规章制度能够保证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因此,医院应加强对核医学科辐射防护与安全的管理力度,完善相关制度,定期对核医学科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要求核医学科的工作人员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熟悉与掌握,定期培训在职的辐射工作人员,对于新入职的工作人员,入职前应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加强工作人员对辐射防护安全及管理的认识。根据核医学科的科室特点,针对突发放射事件制定具有针对性、全面性的应急预案,并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当放射事件无可避免的发生时,可根据应急预案对事件进行及时处理与控制,防止事件进一步恶化。

3 讨论

核医学科是医院及医疗领域中的重要科室,对广大患者的疾病诊断、治疗具有重要影响,核医学科的辐射防护与管理水平,与该科室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具有明显联系,因此,加强医院核医学科的合理布局、加强管理放射性核素废弃物的处理、加强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对辐射防护的重视并积极完善医院内部的规章制度以及管理措施,是保证核医学科工作环境安全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宏芳,娄云,万玲,等.核医学科操作人员及相关场所辐射水平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4):601-602.

[2]高芳,高向东,刘继平,等.某医院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分析与探讨[J].中国辐射卫生,2014,23(2):140-143.

放射科管理制度篇4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核医学的发展较快,在医疗卫生保健领域中,同位素被逐渐广泛地应用,广泛应用在医院的核医学科工作中[1]。核医学科是医院及医疗机构设置的重要科室之一,能够为广大患者提供有效的诊治依据[2]。但是,电离辐射也会随着同位素的应用而产生,目前,一些医院的核医学科尚存在对辐射安全防护与管理中的不足[3]。本文笔者针对某医院核医学科目前对辐射安全防护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对相应的管理对策进行探讨,对医院核医学科的辐射安全进行管理,保障核医学科工作人员以及患者的健康,为医院核医学科的临床工作提供帮助,现作如下分析。

1某医院的核医学科辐射检测情况

1.1对辐射进行检测的仪器及检测方法

本次对某医院的核医学科进行全方位检测,以了解掌握该医院核医学科辐射情况。辐射检测仪选用型号为BH3103X-γ的便携式巡测仪,对核医学科的工作场面进行射线测量;选用PCM-100(α、β、γ)对核医学科进行表面污染的检测;选用FJ-377热释光剂量计对个人计量进行检测。

1.2该医院核医学科辐射检测结果分析

本次检测结果显示,该医院核医学科中,辐射源主要包括非密封源和密封源,非密封源为99mTc源、131I源、125I源,密封源为137Cs源、241Am源、90Sr源。本次测量结果具体如下:

(1)空气比释动能率:分装室、放射源库、给药室、分装室操作位置、骨密度室、治疗室、放免室分别为0.08-0.13μGy/h、0.13-0.24μGy/h、0.09-0.23μGy/h、3.20-4.01μGy/h、0.11-0.20μGy/h、0.11-0.14μGy/h、0.10-0.13μGy/h。

(2)核医学病房内表面污染的活度浓度测量结果:分装室、放射源库、治疗室、给药室、操作者手、放免室的活度浓度分别为0.17-0.25Bq/cm2,0.35-0.41Bq/cm2,0.13-0.21Bq/cm2,0.14-0.25Bq/cm2,0.22-0.24Bq/cm2和0.15-0.18cm2。

(3)本次参与个人剂量调查的有12名工作人员,调查结果显示每人每年有效剂量为0.07-2.18mSv,采用2000h/a的最长工作时间计算可得,在操作99mTc源的工作人员中,其工作量最大为8.06mSv,高于5mSv的年个人剂量约束值,因此,在尚未投入通风橱的运行前,应进行流作业的工作模式,并尽快购买通风橱进行安全防护。

(4)在本次研究中,在100厘米敷贴器贮源箱表面位置处,测量出空气比释动能率的平均值为0.27μGy/h,与国家标准值相比明显较低,但个人剂量约束值明显较高,因此,该医院核医学科应该尽快投入有机玻璃防护眼镜及防护屏的使用,尚未运行使用时,采用流作业的工作模式进行。

2医院核医学科辐射安全防护与管理对策

2.1合理进行医院核医学科的布局

在医院核医学科的工作区域布局中,应严格按照GB18871的规定对非密封工作场所进行分区、分级布局[4]。在辐射防护与管理中,应将工作场所分为监督区及控制区,即二区管理。监督区分别为显像室、标记实验室、放射性废物、诊断病床区以及放射性核素贮存区,控制区分别为给药室、操作室、病人进行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床位区。在对控制区以及监督区进行分区时,应该合理布局并安排区域的分布情况。例如,在进行检查室以及给药室的布局时,应将其分开,并诊断用的候诊室、给药室等进行合理布局,并设置专门用于受检者使用的卫生间。当在检查室实施给药操作时,必须采用放射防护设备进行防护。

2.2加强管理放射性核素废弃物的处理

在医院核医学科的管理过程中,加强管理工作人员对存在放射性的核素废弃物的处理,是减少辐射的重要措施[5]。对于在医院核医学科工作现场残留的污染物废水,在处理过程中,应将废水置于衰变池进行储存衰变处理,使废水的放射性核素浓度比相关标准值低后,再在排放管道中将废水排出;对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废弃,在排放前应采用活性炭进行相关过滤处理,降低废气的放射性核素活度后再进行排放处理;对于高浓度废水以及使用过但仍剩余的原液,应将其进行集中收集,再统一进行处理,活性浓度降低至合格值后,再将其排放。

2.3加强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对辐射防护的重视

医院核医学科的辐射来源以接触放射污染源为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加强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对辐射防护知识的了解、提高工作人员对辐射防护知识的重视意识,能够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放射性物质照射。大多数工作人员并未对辐射防护知识具有全面了解,因而并不重视防护措施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加之辐射存在于无形之中,导致工作人员并未养成良好的习惯,大量存在未换鞋便随意出入标记室、未佩戴防护手套即对放射源进行分类处理等,导致放射性污染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医院应加强对核医学科工作人员的防护知识的宣教,提高防护意识。

2.4完善医院内部的规章制度以及管理措施

在单位内部中,规章制度能够保证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因此,医院应加强对核医学科辐射防护与安全的管理力度,完善相关制度,定期对核医学科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要求核医学科的工作人员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熟悉与掌握,定期培训在职的辐射工作人员,对于新入职的工作人员,入职前应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加强工作人员对辐射防护安全及管理的认识。根据核医学科的科室特点,针对突发放射事件制定具有针对性、全面性的应急预案,并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当放射事件无可避免的发生时,可根据应急预案对事件进行及时处理与控制,防止事件进一步恶化。

3讨论

核医学科是医院及医疗领域中的重要科室,对广大患者的疾病诊断、治疗具有重要影响,核医学科的辐射防护与管理水平,与该科室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具有明显联系,因此,加强医院核医学科的合理布局、加强管理放射性核素废弃物的处理、加强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对辐射防护的重视并积极完善医院内部的规章制度以及管理措施,是保证核医学科工作环境安全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宏芳,娄云,万玲,等.核医学科操作人员及相关场所辐射水平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4):601-602.

[2]高芳,高向东,刘继平,等.某医院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分析与探讨[J].中国辐射卫生,2014,23(2):140-143.

[3]郜风丽,刘淑娟.由辐射安全与防护探讨核医学科健康管理模式[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2):216-218.

放射科管理制度篇5

影像医学的发展使得放射科在军队疗养院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主要表现在:①临床对影像诊断的依赖性不断增加,尤其是需要各种先进的影像诊断设备如DR等进行诊断。②影像医学设备的不断更新使得放射科在疗养院的固定资产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放射科在疗养院中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科室。③影像医学发展的趋势使数字化的设备越来越多,这就决定了影像医学的资料管理必将由传统管理模式向数字化管理模式转变。因此,提高放射科的管理水平,使它更科学,更合理,更符合学科发展的规律,已经成为目前军队疗养院的当务之急。

笔者所在的杭州疗养院空勤疗养区放射科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放射科根据检查需要在原普通X线机的基础上引进了DR数字化X线摄片系统,它在降低X线投照剂量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图像质量、工作效率和患者的流通率。

在讨论具体的放射科管理之前,必须对科室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目标。确定近期和远期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是科室领导首先必须做的事。我们的定位目标是:保持在空勤疗养系统的领先地位,扩大在全国军队疗养院的影响。同时在科室的日常管理中又要注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诊疗水平,改善工作环境,改善服务态度,做到让疗养员更满意。

放射科医疗设备昂贵,岗位设置多,技术要求高,人员包括技术人员和临床诊断以及设备维护和保养人员。对于这样一个大型科室,需要管理的除了行政和业务外,还有大型医疗设备,其管理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结合我院放射科管理工作的一些经验和大家进行交流与探讨。

1 行政管理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保障医疗体检工作的顺利开展。

1.1 管理制度的制定与落实。严格的管理制度是学科管理的命脉,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行动指南,我科在疗区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完善,形成了包括考勤制度、周会制度、休假制度、医德医风教育管理制度、政治思想学习制度、业务学习制度、差错事故登记制度、影像资料保存和借用制度、各级人员考核制度、论文奖励制度、放射科辐射防护制度、放射科安全防范制度、机器维修保养制度等管理制度,数字化设备对环境温度、湿度、操作程序的要求较高,科里专门制定相应制度和操作要求,各条制度均有详细的规定,这些制度的制定保证了全科员工有章可循,也保证了科室设备、工作的顺利运行和平稳发展。

1.2 医疗质量管理。医疗质量是军队疗养院的生命,也是放射科的生存之本。在为疗养员服务,尤其是为特勤疗养员服务方面,医疗质量关是服务的基础。DR数字化X线摄片系统的引进,大大提高了影像的质量和拍摄速度。如何最大程度的发挥设备的效能,减少人为误差发生的次数,防止误诊漏诊,我们建立了两级医生核片制度,有主治医师以上负责报告和签发;建立了临床―影像讨论制度,形成与临床的密切合作关系。针对部队疗养员来院时间集中,人数多,来院时间不确定等因素,我们专门安排固定时间,对疗养员进行集中体检,避免了地方疗养人员的干扰,提高了体检的速度。与过去相比,DR数字化X线摄片系统克服了原来用透视机进行大体检图像不能保留的最大缺陷,使每个空勤人员的体检影像资料得到保留。

1.3 科研管理。DR数字化X线摄片系统的引进,为科研资源的利用提供了便捷的技术平台,在数字化平台上,所有的影像资料都可以迅速的查询和分析,有效的提高了科研工作的效率。为了有效的利用现有条件进行科研工作,我们提出:形成一条科研主线,并以主线为中心带动科研项目发展的科研管理思路。在这种思路的引领下,紧紧围绕科研主线,明确研究方向,逐渐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2 人员管理

在指导思想上,以“一切为了疗养员,一切为了部队,一切为了战斗力”统一全科思想。数字化设备的特点决定了其精密性和易损性,所以技术管理和医生管理必须有所区别。一流的设备需要一流的技术人员才能产生一流的质量。我科将技术组人员根据岗位分组,使每个岗位有相对固定的技术人员匹配,既保证了设备的良好操作,减少故障率,又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设备的优势特点,为医疗质量和科研质量提供坚实的基础。放射科医生的主要职责在于提供正确的诊断报告,这决定了放射科医生需要广泛的临床和影像医学知识,必须掌握尽可能多的影像诊断方法。对此,疗养院建立了一套进修培训制度,定期组织诊断医生到医院进行培训、学习,使医生能更多地接触临床病例,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为疗养员的体检质量提供保障。

3 设备管理

3.1 网络化,建立全院联网。放射科数字化设备与全院各科室联网是疗养院提高体检质量和体检效率的必然趋势,为此,我院正准备引进先进的、符合我院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的网络系统。

3.2 建立维修绿色通道和保养资料库。为设备建立维修快速通道和保养资料库。

3.2.1 和制造商建立快速维修通道,遇到机器故障,保证能以最快速度修复。

3.2.2 保养资料库可以及时了解各台设备的运行状况和可能会发生的故障,及时做好准备,以免措手不及,也可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和损失。

放射科管理制度篇6

[摘要] 放射学科是现代医院医学检查、诊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准确、高效地进行放射诊疗不仅能促进医务工作者的技能提升,还能降低医患的经济成本,改善医患关系。本文对放射学科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促进放射学科管理发展的对策。

[

关键词 ] 综合性医院;放射诊疗;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1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a)-0071-02

放射技术应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的进步,在当今医院中,尤其是综合性的医院,放射科是医疗技术科的组成部门,也是一个医院不可缺少的重要科室。医院中的放射诊疗主要是指使用放射性装置和放射性同位素对患者进行医学诊断、治疗以及检查等一系列过程的总称。作为一种重要的医学诊断手段,医师要以影像为载体,以病患主诉、临床病史、各项检查结果等参数为依据,进行细致、准确地分析,以得出结论。不仅可以较好地为患者服务,也可以对临床科室起到支撑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运动医学科、骨科等科室的发展。

1放射学科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医疗市场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由于诸多原因,导致一些不正当竞争存在,给放射学科在管理和运行上带来了很多问题和难题。

1.1 管理模式分散

医院中的放射科一般设有CT室、透视室、摄片室等,而且被人为地分为介入放射科、CT科、放射科、MRI科等。这种分散的模式,人为地割裂了不同诊疗手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知识、新技术的创新。而且,有时还会出现不同科室相互矛盾的诊疗结论,不仅给临床医师的工作增加了压力;反复的检查,更是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1.2 人才资源配备不合理

放射科室的人员配备与其他科室相比,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影像医学系统由传统X线、MRI、CT、超声、介入放射以及核医学影像系统,但是分散的管理模式和医护人才培训方式,造成影像医学医护人才资源配置紧张。这种紧张不仅表现在相应的人员数量短缺、更是相应需求专业结构不合理,而且还会造成人员质量不优等矛盾。有的医院甚至要招聘临时人员代替技师进行放射护理工作。

1.3 技术能力不系统

现代医院的放射学科,不仅需要相应的医学知识,还需要对计算机影像及数字处理系统有着较高的知识掌握,因此,需要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资源。但是,很多医院由于领导重视度不够,对于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没有一个固定、长远的规划,现有专职医护人员学习、进修的机会不多,导致放射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资源缺乏、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适应现代放射学科的发展要求。加之盲目追求放射设备硬件的现代化、高端化,忽视放射科学需要“软件”的知识结构、技术水平,造成“硬件”与”软件“之间对接矛盾,现代化的设备很多功能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不能创造出更多的技术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的结果就是增加了医院和患者双方的经济成本。

1.4 考评、激励机制不健全

制度具有稳定性、连续性。而很多医院没有建立、健全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如果充分地激发出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很多医院都是有计划地进行“承包”、“分件”,以完成任务作为医护人员的工资、奖金的发放依据,必然会导致医护人员将硬性指标作为首要完成的目标,影响人才学习、进步的积极性。而过于强调医师的“CT”、“MR”分科,各医师只专注于自己的领域,知识面狭窄、沟通存在障碍,造成人才的片面发展。

2 促进放射学科管理发展的对策

2.1提高认识,重视人才培养

医院领导要提高认识,对放射学科要有足够的重视,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制定稳定、长期的培养计划。按工作要求去培训所需的专业人才;而对于现有的在职技术人员要提供更多的学习、进修机会;也可以通过聘请专家、学者来院指导、交流等不同的方式,从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两个方面共同来提高放射学科人才的综合素质。

2.2 集中管理,实现资源共享

医院领导和放射科工作人员要充分意识到放射学科集中、整合的重要性。要将CT、透视、摄片、介入放射科等一起融合在放射学科之中。将有限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共享;要选准主攻方向,集中重点建设方向,提升放射科学整体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例如,可以将X线、CT、MR等数字化(数字化是指在放射科内实行医学影像数字化采集、存储、传输、浏览及管理,以无胶片化、无纸化的信息化模式取代传统放射科以胶片实物和手工方式进行的图像和文本存储、传输和管的管理模式)影像设备,通过PACS联网,将独立的各项影像设备整合在一起,将学科优势的聚合效应发挥到最大。

2.3 加强建设,实现队伍团队化

放射学科的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水平是学科运行和发展的关键,因此,要注重人才队伍的结构、知识水平及能力建设。不仅要将“学有所长、术有专攻”作为个人发展的目标,同时,要注重团队的培养,凝聚团队的力量去促进放射学科的发展。

要大力开展学习型科室建设,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积极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将学习重点侧重于各类、各级医护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要树立榜样和先进,培养科室带头人,以榜样力量带动一流团队建设;要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团队关系,发挥合力作用;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配置工作,以解决放射工作人员的分散问题。

2.4 凝聚力量,开展协同工作

根据职能不同,现代放射学科是一个由放射诊断、放射技术、计算机网络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与物理、护理等多个专业领域组成的,各个领域相互配合,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可以成立急诊诊断小组、科外影像检查技术小组、影像指导治疗策略小组等,针对影像检查诊断需求、图像处理等进行资源合理利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快捷、有效的服务。急诊诊断小组可以缩短CT、X线的检查报告时间;科外影像检查技术小组可以为临床提供一个移动而便捷的检查服务。

2.5 科学管理,建立、健全制度

准确和安全是放射学科的生命之源。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才能对资源进行有序管理,才能保证合理运用设备和资源。要以安全、准确、高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一个由设备安全运行制度、影像诊断制度、介入治疗的常规制度、人才培养和考核制度组成的制度机制,引导学科走向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2.6 量化指标,建立长效考评机制

介入放射科、CT科、放射科、MRI科等不同科室要根据职能任务、工作特点、医护人员的基本情况,建立一个由“工作实绩、工作效率、治疗过程、医疗成本、患者满意度”为基本内容的长效考评机制。

各科室要针对不同工种,编制医师手册和技师手册,制定考核方法和奖惩标准,量化考核指标,设定绩效目标,科学、公正、透明地评价工作实绩和工作效率,增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要充分利用各科室配备的HIS、RIS、PACS等结合形成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优化放射工作流程,提升医师诊疗水平,降低医院和患者的经济成本;确保医疗安全性,有效地控制潜在的医疗风险。

制定“患者满意度”和“医生随访”制度,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机制。将患者的满意度,作为医生的追求;将患者的反馈,看做医生查找不足和改进的动力。

[

参考文献]

[1] 谭孝华,王庆林,易秀英.军队医院放射学科管理实践[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3(12):1199-1200.

[2] 廖钦,任海,宋彬,等.大型医院放射科科室管理模式与方法探讨[J].华西医学,2012(27):1265-1267.

[3] 陆叶珍,余华,张秀来.医院放射诊疗管理问题及对策[J].现代医院,2014(5):112-113.

[4] 陈凯,赵池,徐兵.基层医院放射科管理问题探讨[J].大家健康,2013(12):313.

[5] 徐丽萍,沈根松.提高基层中医院放射科管理能力的实践体会[J].2013(4):412-414.

放射科管理制度篇7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045-01

放射科是医院重要的辅助诊断和介入治疗科室。由于大部分临床患者,无论是患感染性疾病还是非感染性疾病均需在同一诊室进行身体各部位检查和治疗。因此,在患者之间,或患者与医务工作者之间存在较大的交叉感染风险。为了有效减少医院放射科感染事件的发生率,本文对我院2010年7月至2011年10月放射科存在的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一些防控措施,共同仁参考。分析如下:

1 放射科感染问题的现状

1.1 医护人员缺乏院内感染防控意识,相关知识掌握不充分;由于放射科医护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只注重对本专业、本科室业务水平的提高,而对院内感染相关知识的学习并不重视。部分医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个人防护意识不强,对患者进行检查时不戴口罩、帽子,在接触病人后常存在不洗手的现象。在缺乏感染防控知识与传统工作习惯的双重影响下,工作人员往往缺乏院内感染防控意识,未形成良好的防护用品的选择与使用习惯,对放射科内存在的污染问题未进行及时、合理地处理。

1.2 放射科检查室内环境卫生难以保证;放射科检查室检查仪器大部分都是X线射线装置。机器精密昂贵,需要放尘、防潮、防鼠,而且必须在规定室温下保持恒温状态。因此,由于防护的需要,检查室内所有门窗必须长时间保持关闭状态,室内空气不能有效流通,加上放射线在空气中发生电离作用产生臭氧,每日接受检查的病人数量多,检查室内始终处于繁忙的工作状态,各种病人带进去的致病菌导致室内空气污染较为严重。除此以外,因病人较多,检查床单、专用服装等不可能完全做到一人一换,片盒、探测器表面难于做到绝无污染。总之,放射科检查室内环境卫生难于保证。

1.3 仪器与地面的污染;在放射科进行MR、CT、传统X线检查以及介入治疗时,患者的污染物、血液、呕吐物等会污染仪器表面、检查床、地面等。但由于候诊病人多,病情急,一般情况下检查室工作人员或清洁工往往无法给予及时处理。造成仪器表面与地面的污染。感染性疾病患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之间可存在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患者与医护人员间也存在交叉感染风险。

1.4 管理制度与规范存在盲点;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治理规范》中提出的规范有针对检验科、胃镜室等相关科室,但未提及对放射科感染问题的治理的相应规定,因此,医院放射科感染防控是管理制度上的一个盲点。卫生行政部门及医院管理层对放射科的防控管理较多关注于放射线的危害,而对放射科感染防控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对放射科感染防控的监督管理不到位,使放射科在感染防控过程中只能参照其它科室进行,缺乏针对性,防控效果不理想。

2 防控措施

2.1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提高对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理解:医院感染是医院内各科各室在常规工作中都必须面临的问题,它与医院内医疗工作的每个方面都存在联系。放射科工作人员必须树立医院感染防控的正确意识。针对工作人员缺乏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情况,医院感控科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各科室进行相关医院内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科内领导必须熟悉医院感染治理知识,带领放射科的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知识,使所有工作人员熟知医院放射科感染的危险性、危害性及严重性,并要求人人掌握针对放射科感染的防控知识与关键要素。与此同时,放射科要设立科内感染防控小组,指定专门负责人员,用于监督和管理科室内各个环节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真正做到降低放射科感染的风险。

2.2 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对放射科感染防控工作的重视和监管力度:由于放射科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医院管理层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认真制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加强对医院放射科感染的防控。必须安排指定清洁卫生人员对放射科检查室内进行及时清洁,以湿式清扫的方式减少检查室内的尘埃。在工作前、工作间隙以及工作后,打开排气扇并将检查室的窗户打开进行通风换气,尽量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降低空气污染程度。在不能一人一床单的情况下,可选择医用一次性床单,做到一人一换,减少患者受到交叉感染的可能。对检查室内的门窗、桌椅、物体表面及地面做好基础卫生消毒工作,对污染的地面、桌面等物体表面及时用消毒液进行擦洗消毒。对直接接触患者的检查床、检查仪器或器械必须进行定期清洁消毒。放射的介入检查室应严格按照手术室无菌要求进行消毒。

2.3 强化放射科工作人员手卫生的管理:放射科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双手接触污染物的概率极高。统计结果显示,在医院感染的患者中,绝大多数均为接触性感染。在对病人进行检查和治疗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手污染传播细菌造成医院感染的占据医院感染总数的30%左右。因此,放射科工作人员的手卫生管理十分重要。临床有研究显示,医院工作人员勤洗手可将感染率降低一半。由此可见,洗手是一种简便、基础,但却行之有效的预防病原体传播的方法。放射科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养成洗手的习惯,减少医院感染的风险。洗手时,必须按照正确的洗手方法进行;洗手后,使用个人专用的毛巾或消毒一次性纸巾擦干双手。在具体工作中,检查病人时尽量使用手套。

2.4 放射科介入治疗中强化控制医源性感染:放射科的介入治疗是一项有创检查,在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中是薄弱环节。因此,在放射科医院感染防控中必须更加重视。由于目前临床上对导管室的卫生管理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在常规工作中带来了一定困难。为了降低感染风险,放射科将导管室的环境卫生标准初步拟定为,空气细菌含量标准为小于200cfu/m3、物品表面细菌含量标准为小于5cfu/cm2、医护人员手部为细菌含量标准为小于5cfu/cm2。此外,在进行介入治疗进出导管室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严格对医疗器械及相关物品进行消毒,将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诸葛泉. 放射科医院感染管理[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1(7): 679-680.

[2]王爱姣. 放射科在医院感染中的特殊性及应对措施[J]. 当代护士(专科版). 2011(9): 127-128.

[3]王代兵,罗红峰,李晖. 基层医院放射科预防和控制感染措施探讨[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0(4): 662.

[4]杨国雄. 基层医院放射科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10(1): 45-46.

放射科管理制度篇8

1 概述

放射源在我省的应用,始于二十世纪50年代,随着核科学的快速发展,核技术应用研究不断深化入以及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近五十年来,特别是80年代以后,放射源在我省的农业、工业、科研、医疗等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目前全省在用放射源有1421个,闲置、退役的放射源有700多个(含已经收储到废物库)。放射源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在促进了我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种种原因也给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带来隐患。我省在放射源的使用过程中曾经发生过多起事故,虽然为一般事故,但对公众健康和社会安定稳定仍造成一定影响。2000年以来,我省厦门、南平、龙岩、三明等地先后发生过近十起放射源失控、丢失或被盗事故。事故单位主要是放射源使用单位,有的是在用单位,有的是已关、停、并、转的企业,也有科研部门。所发生的事故,既有在放射源使用过程中,也有在放射源储存期间或在退役后。在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下,多数丢失或被盗放射源已经找到,但也有放射源丢失后,至今仍未找到,下落不明,给环境安全、公众健康仍至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2 事故的主要原因

从我省发生的放射源事故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原因:

2.1 领导的安全意识淡薄

对放射源进行安全管理是生产、销售、使用、储存放射源的单位不可逃避的责任和义务,这些单位必须保证放射源安全管理所需的人力和物力、设施和设备以及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从我省出现的几次放射源被盗、丢失事故看,涉源单位领导安全意识淡薄,往往不重视放射源的安全性。注重经济效益,只顾生产,忽视安全,对放射源的安全使用、安全管理不闻不问,没有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有的虽制定了相关安全制度,但在具体落实时或没有认真执行,或执行不到位,制度变成一种形式、一种摆设。由于有的领导缺乏对放射性知识的了解,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未能把放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来管理,无档案资料,无管理人员,无安全存放场所,无防范措施等, 放射源处于失控状态,结果造成丢失、被盗的事故。

2.2 企业体制的转变

我省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在医疗、科研方面就开始使用放射源,到80年代,在工业、农业、医疗、科研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促进了我省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有些企业体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有的倒闭拍卖、有的关、停、并、转,原来使用的放射源有的不再使用,出现闲置或退役放射源。在时间长、人员流动快的情况下,没有及时交接或交接不清,在管理上造成空档,出现放射源被遗忘、丢失、失踪、失控或被盗事故。

2.3 监督管理不到位

放射性物质作为一种特殊物质,为了安全使用,防止污染,国家对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源的单位实施许可证和登记制度,但是,在实际管理中,有的用源单位不申报,没有办理许可证和登记手续。在监督管理上形成盲区,造成监督管理不能到位,处于失控状态,从而造成放射源丢失、被盗事故的发生。

2.4 涉源单位管理不善

据对出现放射源事故分析表明,由于人为因素的责任事故占大部分,而管理不善是其中的主要原因。有的单位放射源管理无人负责,有的没有建立档案,有的账物不符,有的在人员变动时没有交接或交接不清,对放射源的情况说不清道不明;有的放射源随设备转卖、转让或报废,去向不明;有的闲置、退役放射源没有及时送省低放废物库集中储存,而是随意堆放或自行掩埋,安全措施不到位。

2.5源头管理不严随便购买

由于放射源管理上较重视使用过程的管理,而在源头管理不到位,流通环节难于管理,放射源生产单位在利益驱动下,绕过专门的销售公司,随意出售放射源,使用单位只要有钱,就可以随心所欲地随便买到所需要的放射源,不管是否有许可证或具备安全使用条件。特别是核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放射源经常不会以单个形式购买,而是混杂在整套仪器设备中,作为其中配件出售给使用单位。如果使用单位不重视,不主动申报登记和办理许可证,监管部门就难于监管,管理上就会出现遗漏,无法到位。这些放射源长期游离于监管之外,安全难于保证,容易发生放射源失控、丢失或被盗事故。

3 放射源的安全管理对策

放射性污染无色、无味,人的感官难以觉察,即以物质形态又能量形式危害公众健康和污染环境,而且环境一旦被污染难以治理和恢复。同时,它具有社会敏感性,公众对放射性具有异常的恐惧感,一旦发生放射事故,极易引起社会不安,影响社会的安定和稳定,也可能在国际上造成影响。因此,加强放射源的安全管理,才能有效防止放射事故的发生。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 严格贯彻执行相关制度

在放射源的安全管理上,必须 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管理、安全第一”的方针。涉源单位必须自觉执行和落实核技术利用安全许可制度、放射源申报登记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放射源安全储存和处置制度、放射源安全保卫制度等。

3.2 建立安全责任追究制

放射源的安全管理关键在于涉源单位必须重视。涉源单位的法人代表是放射源安全使用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全面的安全责任。涉源单位必须建立一套完善和切实可行的放射源安全管理制度,在管理中应分工明确和责任到人,确保对放射源的安全管理。除此之外,涉源单位的法人代表还必须与监管部门签订安全责任,明确责任与义务,才能增强领导的安全意识,重视安全管理。

3.3 重视源头管理

加强对放射源生产单位和进口单位的管理,在管理上从源头开始,可以有效控制放射源的流向。生产单位和进口单位必须严格按规定的要求对每个放射源进行编码,实现放射源身份管理。每个放射源都有一个编码,而且这编码应是唯一,不能重复,就像居民身份证一样, “终生” 陪伴着放射源。生产单位出售放射源时,只能出售给有许可证的用户,不能随意出售,而且必须将销售情况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以便监管部门及时掌握放射源流向,实现放射源由末端管理向从源头开始的全过程管理。

3.4 加强监管执法力度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颁布实施,为放射性的监督执法提供法律依据,各相关部门应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认真履行职责,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依法办事,严格执法。同时,各监管部门应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放射源的安全管理工作。

3.5 依法全过程管理

防止放射源丢失、被盗事故的发生,应对放射源的安全实行全过程管理,包括生产、进口、销售、使用、储存、退役的各个环节。如用源单位购买时及时申报办理安全许可证,使用过程中做好日常安全管理,暂存时做好场所的安全保卫工作,退役后及时送储或由生产厂家回收。监管部门应对各个环节加强监督管理。忽视任何一个环节的安全管理,都可能造成放射源事故的发生。

3.6 提高监管能力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以及核技术应用的更加普及,放射性日常监督管理的任务会进一步加重,因此,必须建立一支与之相适应的管理队伍,同时由于放射源的使用广泛分布于全省乡镇,点多面广,应在加强现有省级管理机构的基础上逐步向市、县延伸,形成管理网络,充分发挥各级环保部门的作用,才能将放射性监督管理真正落实到实处。除此之外,使用放射源的企事业单位也应有管理机构或管理人员,专门负责放射源安全的内部管理。为了保证管理工作能够长期正常进行,必须有相应的经费保证。由于放射性的特殊性,监管就要求有相应的手段,因此,管理部门应配置必要的监测仪器,才能保证管理的科学性。如果没有一支队伍、基本经费和必要手段,就难于做好放射源的安全管理工作。

3.7 做好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放射科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

放射科;现代化设备;维护;管理

随着科技进步,放射科X线设备的现代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传统X光机投照,胶片冲洗到CR、DR、床头CR、DR、头颅CT、全身CT、螺旋CT、多层螺旋CT、双能CT、能谱CT、双源CT、床头CT。介入放射学的开展,直接诊断、治疗,在大型医院已经成为临床科室。放射科设备出现故障,可以导致医院某些科室无法正常运行。现今大型医院会有多台相同设备同时运行;但对于较小规模的医院不会有多台相同设备,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则会使医院诊断、治疗受到相当大影响,因此加强放射科设备的保养、维修管理至关重要。现将我院放射科现代化设备的保养维护总结如下。

1放射设备传统保养、维修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放射科设备不断更新提高,对临床诊疗的影响不断上升,临床对其依赖越发紧密,放射科设备的技术水平,现代化程度,智能化,集成化,网络化水平不断提高,传统的保养、维修管理模式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原来放射科设备多为机械化、电气化,设备科工程技术人员凭所掌握的机电知识及经验对小的机械,电路故障能够维修,而且原来的设备多较为耐用,精度不高;对保养维修,环境,操作要求较简单,故障易发现,多为故障性维修。而如今放射科现代化设备技术水平,智能化、集成化水平不断提高,且价格昂贵,传统保养、维修管理模式不再适应,这就要求医院及放射科管理者转变保养维修管理模式,保证放射科现代化大型X线设备安全,高效,低成本运行,从而确保医院诊疗工作正常开展。

2现代放射科设备保养维修、使用存在问题

原来放射科设备多为机械、电气设备,操作者简单培训即可上岗,维修者也多为掌握机械、电气维修知识及具备一定经验即可解决一般问题;现代大型X线设备科技水平,智能化,集成化水平很高,而且技术发展,更新很快,软件、硬件技术水平高且技术垄断保密,厂方也不培训保养维修知识,设备操作复杂,自主保养、维修难度非常大;设备供应方在人员技能培训方面常常显的不足[1],工作中使用人员操作程序不规范,不仅增加了大型X线设备的故障与损害概率,而且导致图像质量下降,影响了工作效率。传统保养维修工程技术人员面对现代化大型X线设备故障束手无策,传统维修技术人员机电知识及经验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大型X线设备的高技术水平的软硬件保养维修工作;保修期内,厂方定期跟踪保养升级,保修期后自主保养、升级、维修难度很大,几乎不可能,有时需购买保养维修服务。此时科室平时也要做好必要的维护,以降低设备故障率,减少维修耗时,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3现代放射科设备保养维修、保养管理

3.1建全制度完善的制度是有效开展医疗维护工作的“基石”[2],放射科建立了完善的设备保养,维修制度,制定了《CR保养、维修制度》《CR操作规范》《DR保养、维修制度》《DR操作规范》《CT保养、维修制度》《CT操作规范》《C型臂保养、维修制度》《C型臂操作规范》等制度,制定放射设备保养、维修、使用及管理规则和监督机制;使工作人员职责分明,有章可循。特别注意的是:X线设备不能在带有易燃混合气体的环境下进行操作使用;只允许专业人员和经培训人员操作X线设备。针对每台设备制定保养计划,保养计划包括常规检测及定期保养。常规检测:图像质量测试,照相机测试,功能测试为日常测试;稳定性测试每月进行。定期保养分为安全性检测、预防性保养、质量和性能检测及更换易磨损部件;局部保养每6个月1次,全面保养每12个月1次。安全性检测包括系统辐射防护设备、紧急关机按钮、防护性导体、系统运动、附件,每12个月1次;预防性维护包括机架及检查床,每6个月1次;质量和性能检测为整个系统包括图像质量和系统参数,每6个月1次。

3.2加强岗位培训放射科工作人员要进行岗前、岗中培训,加强业务学习,掌握相关设备使用、维护知识,放射科有新设备购入时,及时要求设备供应方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学习相关保养维护知识。随着影像技术快速发展,大型X光影像设备不断推陈出新,成像质量不断提高,但在获得满足临床诊断优质图像的同时,患者接受X线辐射剂量也大幅增长[3],降低辐射剂量也越来越受到医疗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降低辐射的同时也减少了X线设备的损耗,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使用成本,工作人员要加强辐射知识培训,取得上岗证,而且要进行CR、DR、CT、C型臂操作培训,同时进行参数优化培训,在保证临床诊断需要影像的同时降低优化参数,使工作人员知晓参数不是凭借经验,而是科学制定的,要严格掌握设备参数的设定。

3.3加强管理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值班人员定岗,定责,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每天做好设备表面清洁,控制机房温湿度在正常范围,调节在温度18~22℃,湿度40%~60%,并打开空气净化器;遵守设备制造商提供的关于设备操作、维修、保养和维护的操作说明。观察机器在开机、操作及关机过程有无异常,出现异常情况及时与维修技术人员联系处理,严禁私自拆卸、维修,并做好记录。维修保养时必须遵守一般ESD(静放电)指令,必须切断电源并等待2min;注意细节,为防止火灾只能更换相同型号和电阻率的保险丝。放射设备保养维护记录表登记每台设备的名称、型号、序列号、参数、开始使用时间及保修期。制定设备的日常保养,维修计划,专人负责保养、维修和登记,包括保养登记,预防性维修登记,报修登记,维修登记,维修效果登记,故障原因登记,维修方案登记,以便掌握每台设备的运行状况。

加强监督:科室人员责任心、操作技术参差不齐,工作中要加强监督,严格落实放射科设备的保养和维修制度,发现技术问题加强培训,责任心问题要加强教育,使其了解设备维护的重要性,从心理上重视现代化设备的保养、维护。同时重视放射科环境管理,减少室内人员流动,防止产生过多灰尘、静电,影响散热,损坏线路及影响机房温湿度控制,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保证影像质量,提高诊疗水平。近年来,医院规模不断扩大,治疗范围不断扩展,临床诊疗需求及患者要求不断提高,X线影像诊疗在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中广泛应用,成为医学检查中一项不可或缺的手段,并提升了临床诊断治疗水平,推动医学的进步。这使得放射科现代化设备的保养、维修管理工作提上重要日程,在当今医患矛盾突出,诊断、治疗从传统医学,循证医学,到精准医学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放射科设备要由传统的故障性维修转变为符合放射科现代化设备的预防性保养、维护。因此需建立完善的的制度,加强相关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设备保养维护的意识和技能,科主任加强监督、指导,随时检查工作人员对机器的操作、维护是否到位,各项记录是否及时准确,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规范的管理减少了放射设备故障的发生,保证了设备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确保了患者及时检查、治疗。

[参考文献]

[1]王智文.预防性维护在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医疗装备杂志,2015,28(8):77.

放射科管理制度篇10

医院要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发展,必须想办法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和诊疗效果。放射科检查结果是医疗诊断的一项重要依据,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医院放射科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放射科CT、MRI、DSA等先进的影像设备都已经在各大医院使用,并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越来越多的放射专业人员走进了相应的工作岗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目前最重要的是要提高放射科专业技术水平。因此,笔者对如何提高门诊部放射科专业技术水平进行了浅析。

1、 门诊部放射科医务人员自身的素质要求

1.1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部分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生硬、冷漠,工作马虎,对病人的痛苦视而不见,不能耐心细致的为病人服务,这就使我们的放射工作的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医德医风教育,使放射科工作人员树立视病人如亲人、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观念,加强工作责任心,热情对待每一位患者,仔细为病人做各项检查,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写出诊断报告。

1.2加强业务素质的提高。

少数放射科医务人员业务技术不精,对各种照片不能正确的分析,从而导致误诊、漏诊现象发生,这样不仅延误病情,而且极易引起医疗纠纷,给医院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医院在聘请放射专业人员时,要严格挑选,尽量选择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人员来放射科工作。同时加强在职人员业务知识的培训、进修工作。

2、先进的医疗设备是医院医疗水平的体现

放射科同样也要拥有相应的先进设备,并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操作下,使这些设备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放射科医务人员在上岗前应该统一进行培训,由专业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讲解大型、精密的放射设备的使用、保养方法,定期来院进行设备功能检测,以确保仪器的安全使用。

3、管理模式是医院发展的决定因素

对于一个医院来说,其成功的发展与否不仅取决于院领导的正确决策,更依赖于其成功的管理模式。门诊部放射科作为医院的一部分,也需要拥有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才能相应的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3.1科研管理。

新技术的科研工作要在科室主任的领导下积极进行,科室制定一条科研主线,带动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确定研究方向,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充分利用数字化的平台,建立网络化的全院信息联网,使更多的科研资源为我所用,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

3.2人员管理。

制定合理的科室人员管理制度,根据每个工作人员的能力安排合理的工作岗位,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从而调动每一位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3.3设备管理。

现代化的先进设备是放射科提高技术水平的保障,完善设备管理制度势在必行。首先,精密的仪器要由一流的技术人员操作,所以要制定专人专机操作制度,尽量保证一台机器由相对固定的人员操作,这样就降低了设备的故障率,又能使这台机器发挥其最大的优势。其次,为这些先进设备建立定期保养资料库,以便于及时了解各台机器可能会发生的问题;最后,和机器厂家签订快速维修协议,遇到突发的设备故障,能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维修,以缩短医疗工作的间断时间。

3.4医疗质量管理。

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存的资本,也是门诊部放射科工作的关键所在。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是放射科的基本工作,建立医疗质量管理细则,每一张照片都要由上级医师审核,片子质量一定要过关;特殊病人的检查一定要认真对待,由主治医师以上的人员负责检查,结果必须经过主任签字,避免误诊、漏诊现象出现;和临床医生及时沟通病人病情,作出合理、准确的报告,与临床医师建立密切的合作、沟通关系。

4、总结

综上所述,门诊部放射科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需要在各方面进行不断的完善,未来医院门诊部放射科将朝着人性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医院要顺应时展的潮流,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高素质的专业医务人员、合理的管理制度,以提高自身在现代化竞争中的实力。放射科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影响着医院的发展,因此,放射科的所有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服务观念,改善服务态度,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参加科研工作;科室管理人员要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科学管理,调动每一个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使放射科专业技术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消息

放射科管理制度篇11

[中图分类号]R812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8(b)-072-02

放射治疗是医院肿瘤治疗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其放射治疗的质量主要由技术质量、诊断质量及治疗质量三者融为一体。因此,影响它的质量的因素也很多。随着科学技术和医院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与放射治疗相关的影像设备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和质的飞跃,如CT、DSA、CR等先进设备的广泛应用,使放射治疗在医院的医疗质量也将直接影响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效果,影响到医院整体医疗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对放射治疗质量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控制,使之适应医院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现结合笔者的工作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放射科2008年2~6月所摄的普通X线片与造影片中按顺序抽取1 000张照片作为分析材料,其中,普通X线片800张,造影片200张;男613例,女387例;年龄20~81岁,平均46.5岁。

1.2 分析方法

由3位高年资技师对两组材料进行分析按照国家卫生部制定的二级甲等医院放射科X线照片质量评级标准评定甲、乙、丙级片和废片。进行逐日、逐人、逐项评价,分类统计甲、乙、丙级片和废片并予以记录。并对每例评为乙级、丙级的CR影像出现的主要缺点进行统计。当意见不一致时,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统计。

2 结果

1 000张照片中,甲级片667张,占66.7%;乙级片245张,占24.5%;丙级片69张,占6.9%;废片19张,占1.9%,总体水平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放射科照片质量评级标准。笔者对被评为丙级和废片的88张照片进行综合质量评价和分类:摄影条件不当造成降级的23张,占26.1%。其中因摄影条件选择不当、操作失误导致降级共计65张,占73.9%。说明人员技术水平、职业道德、责任心等人为因素是造成照片质量降级的主要因素。

3 讨论

放射治疗的质量控制是指保证放射治疗的整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按国际标准准确安全的执行。其主要内容包括质量评定,即按照一定的标准度量评价整个治疗过程的服务质量和治疗效果。其具体过程是指通过对治疗设备和附属设备的性能检测和维修,对放疗部门规范指标进行监督评价,并采取必要措施,使之保持最佳水平,以达到质量保证的要求,并逐步完善提高。放射治疗的质量控制是放射治疗安全和有效的关键。对放射治疗机构施治剂量的测量与对比是提高整个放射治疗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诊断质量是影响放射治疗质量的原因之一,通过本组评为丙级和废片的88张照片原因分析,73.9%的原因是因为工作不细心、操作不规范所致,26.1%是放射技术中遇到的新问题,其他由于后处理不当造成。加强责任心,规范操作规程,制订数字化影像质量标准,加强新技术理论学习,合理应用后处理功能,是保证图像质量和提高诊断水平的重要环节,从而提高放射治疗的质量。

3.1 严格质量控制程度

质量控制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工作,没有有效的质量控制,就不会有有效的管理。因此,为了保证放射科质量管理,首先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网络。科室建立质量管理小组,各个工作点设立质控医师,具体负责科室的质量管理工作。根据科室的工作任务、性质和特点,分别建立相应的质控制度、标准和工作程序,并落实责任制,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的质控记录,定期汇总评价,强化质控意识,完善自我检查和监督。

3.2 强化对放射设备的控制

许多临床研究证实,尽管肿瘤的类型和临床分期相同,但在不同放疗部门的5年存活率有着明显的差别,如果靶区剂量偏离最佳剂量的±5%,就有可能使原发肿瘤失控和并发症增加。为此在放射治疗中,要加强对放射设备的控制。干式激光打印机配用于放射时,由于激光胶片本底灰雾较高应注意相关摄影技术条件的选择。一般而言,应尽量选用低KV值,这样可减少胶片灰雾,并有效提高影像对比度。

3.3 统一评片标准

根据“21世纪医学影像技术发展战略研讨会暨放射诊断QA、QC第3届全国学术会议”研讨制订的《4个部位7种影像质量标准草案》指导性文件精神,以一张标准X照片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正确的部位与位置、适当的密度和对比度、良好的锐利度和较小的失真度)和一般准则(满足要求、注释全准、无技术操作缺陷、用片分格射野得当、布局美观、密度适中等)为评片基础。我们为此应根据此条例制订详尽的高质量、高起点、适合本单位条件的评片标准。

3.4 全面提高技术员的素质

在放射治疗中,技术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定期开展业务学习,结合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讨论。我们为此要求技师按《大型医用设备使用人员直线加速器技师考试大纲》自学,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对新分配工作的技术员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经考试合格后独立操作。选送技术员外出进修,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做到人人熟悉机器的操作、功能和性能,培养强烈的责任心。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操作,准确录入患者信息,规范摆位,去除异物,合理选择条件,选择最佳时机,用最佳的后处理方式处理图像。

总之,放射治疗的质量控制是确保疗效的关键。近年来放射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在日常检测和治疗中严格规范各项操作,落实各项指标的定期检测制度,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才能确保治疗的精确度。

[参考文献]

[1]于金明,殷蔚伯,李宝生.肿瘤精确放射治疗[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39-346.

[2]胡逸民,杨定宇.肿瘤放射治疗技术[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120-133.

[3]吴开良,蒋国梁,王鹏,等.肺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靶体积确定的影响因素[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3,12(3):188-191.

放射科管理制度篇12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辐射事故所致的危害,加强医院射线装置的安全监测和控制等管理工作,保障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受检者以及装置周围人员的健康安全,避免环境辐射污染,在一旦发生放射诊疗事件时,能迅速采取必要和有效的应急响应行动,保护工作人员及公众及环境的安全,特制定本应急响应预案。

1.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2第7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安部令2001第16号《放射事故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5第46号令《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2第6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GBZ98-2002《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

2.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在本科涉及射线装置工作场所内潜在的事故或紧急情况下,可能发生的造成人员及设备设施事故的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工作。放射危险性的主要表现:当发生意外及人为等原因(如射线装置失控)时,会发生工作人员或公众受到意外照射。

二、放射科放射事件应急小组

三、放射性事故应急处理的原则

(一)迅速报告原则;

(二)主动抢救原则;

(三)生命第一的原则;

(四)科学施救,控制危险源,防止事故扩大的原则;

(五)保护现场,收集证据的原则。

四、放射性事故应急处理程序:

(一)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应立即通知同工作场所的工作人员离开,并及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

(二)应急小组召集专业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迅速制定事故处理方案;

(三)事故处理必须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在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和卫生防护人员的参与下进行。

未取得防护检测人员的允许不得进入事故区;

(四)各种事故处理以后,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分析事故发生原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发生。

凡严重或重大的事故,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五、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流程图:

放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流程图

突发事件

现场工作人员

应急领导小组

根据突发事件性质,启动相应应急预案

应急工作小组

现场处理人员

医务处

急诊科

调查、协调、汇报组织临床科室协助救治

进行突发事件处理

提供支援和协调

组织救治

根据突发事件性质,通知有关部门

六、事故分级与报告:

放射突发事件小组全面负责放射事件应急有关工作,并根据放射事件的程度及时报告。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规定,在2小时内上报区环保局、卫生局和公安局。同时在12小时内填写《放射源事故报告表》报送区环保局、卫生局和公安局。

七、启动应急预案:

由放射突发事件小组统一指挥,工作人员应服从指挥,相互配合,支持。

u

现场控制:切断射线装置的电源,除了工作人员外,禁止其他人员进出辐射污染区;

u

病人救治:对受到辐射伤害的人员进行现场急救,而后转到指定医院治疗;

u

现场保护:配合区公安局、卫生局、环保局进行现场调查;

u

接触隔离:对放射事故造成的影像进行评估和总结,找出原因,为整改提供依据。医务管理处组织对发生的突发事件的调查和处理。

u

通知设备科或相关公司维修人员进行设备维修。

u

整改:环保局、卫生局和公安局联合调查的结论和建议进行整改,杜绝安全隐患,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八、应急响应的终止:

故障设备维修后,要经过XX市疾病控制中心放射防护专业人员对设备和场所再次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篇二

放射科应急预案

为了预防和处理放射科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事件,制定如下应急处理预案:

科室应急组织及职责:

科室应急小组组长:放射科主任

成员:放射科全体工作人员。

职责:严格执行放射科各项工作制度及规定,组织实施可能各项意外事件发生的处理和上报

科室意外应急事件的上报制度:

放射科发生意外应急事件后,在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积极处理的同时,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向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汇报,并在其指导下工作。

放射科定期自查与监测制度:

放射科质量控制及安全防护人员,应按照相关规定,定期对放射科的医疗治疗、设备性能、抢救物品及药品等进行检查和维护,配合省、市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定期监测与检查,以预防各项意外、应急事件的发生,并保障应急事件处理的有效进行。

应急事件处理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科室各项相关制度与操作规程,做好科室的质量控制,执行科室自查与监测,并配合医院及上级各职能部门的相关工作,为各种突发、应急事件的预防和处理做好保障。

放射性事件应急预案

1.放射性突发事件发生后,当事人应立即通知同现场所有的工作人员转移至安全区域;

2.及时上报医疗救护领导小组并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必须配合环境保护部门进行处理;

3.组织封闭现场,消除可能导致辐射污染突发事件扩大的隐患;

4.放射性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组召集专业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迅速制定事故处理方案;

5.事故处理必须在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和放射卫生防护人员的参与下进行;

6.未取得防护检测人员的允许不得进入事故区域;

7.负责组织抢救、转运伤员;

8.组织灾害消除后重建和环境保护;

9.组织进行总体善后处理。事故处理以后,必须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分析事故发生原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发生。

放射科各项应急控制处理措施

1、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责任制,积极配合临床科室进行需要的影像学检查,要有高度责任心,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拖延病人。并详细、完整、准确初具诊断报告,妥善保存相关资料。

2、做好传染病防治、消毒及隔离工作,尽量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诊断。

3、为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正常启动,本科室要积极配合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及相关各科室的工作,保证检查到位。

4、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知识的掌握及诊治技能,组织学习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实施办法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5、加强科室院内感染管理与监控。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院内感染和医源性感染。

6、检查诊断室要保持通风、清洁。一旦接诊传染病、疑似传染病病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病人后,要根据其传染性质、传播途径进行消毒隔离。室内进行空气消毒,物体表面使用消毒剂擦拭。

其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突发停电:及时关闭各机器、设备电源,保护机器、设备,并同时做好病人的解释工作,与后勤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及时解决问题。

2、计算机、网络故障:立即通知相关部门、人员处理故障,保证病人的检查及资料的完整。

3、火灾:立即报警;通知医院相关部门切断电源;保护机器、设备及医务人员和病人的安全。

4、水灾:立即通知医院相关部门,保护机器、设备,做好病人的解释工作。

5、重大突发事件:如有火灾、水灾、大型交通事故、大型食物中毒、等重大突发事件,由科主任负责组织科室医务人员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处理、及时上报相关部门,保证医务人员、病人的安全,尽可能保障安全有序的影像检查工作。

6、节假日如发生特使情况,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实施首诊负责制,并及时通知科主任及医院相关部门值班人员。

放射性污染的应急处理制度

1.

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

2.

放射性污染去污处理应遵循的原则:

A.

对任何放射性核素的污染,原则上都应尽快去除干净,避免污染放射性核素播散。

B.

对人体体表放射性污染应该避免过度的去污处理而损伤皮肤和促进放射性核素的人体吸收。

C.

对人体体表创伤部位放射性污染的处理应优先于对健康体表污染的处理。

D.

对人体体表放射性污染禁用促进放射性核素吸收的有机溶剂、浓度较大的酸、碱溶剂和刺激性强的溶剂。

3.

在放射性核素操作的过程中,一旦发生放射性污染,应按《放射性污染的应急处理措施》进行及时去污处理。

4.

对于仅局限在科室内部的一般性污染应及时通知技术组组长,严重污染时应立即通知科室主任。

5.

对周围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重大污染,还应立即通知当地环保部门。

6.

事后应及时对严重的污染事故进行总结,以便改进和完善工作流程,并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对于违反放射性核素操作规程,而导致放射性污染的人员应给予相应处罚。

放射性源遗失或被盗的应急预案

1.

一旦发生放射性源的遗失或被盗,应立即保护现场。

2.

当事人应立即向核医学主任汇报,并由主任向医院院长汇报,同时向成都市公安局、环保局、成华区卫生局报告。

3.

值班人员一旦发生有盗窃情况,应立即电话通知医院后勤科(电话:65272523)。

一旦发生放射性源的遗失或被盗,医院相关人员应密切配合协助调查取证。

超声、心电检查危重患者抢救应急预案

1.超声、心电等检查时必须有医生在场,在检查前应对患者是否能接受检查进行评估。如属危重患者一般劝其暂停检查,如患者必须接受检查的,应通知其所在科室派医师到场协助。

2.在检查过程中,如患者病情重,应有家属在检查室陪同检查,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遇到意外情况及时通知病区的值班医师。

3.如患者接受检查时出现意外,超声、心电图检查医师应立即停止检查,迅速投入抢救。并在第一时间通知患者所在病区的值班医师,请求协助抢救。

4.超声、心电室工作人员应仔细观察,随时掌握受检患者病情变化情况。

5.确保各种医疗急救设备及药品状态良好,能够随时投入使用。

6.超声、心电室医师应掌握基本的抢救知识,在专科医生到达现场前,能够采取必要的抢救措施。

放射科危重患者救治预案

1.在检查过程中,一旦发生各种危及患者生命的病情变化和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检查。

2.在场的医生和护士立即处置病人,吸氧、测血压、吸痰,使用必要的急救用药。同时将身体放平,头侧转,以防呕吐物堵塞喉道。必要时使用气管插管。

3.放射科医技人员一方面配合医生护士急救,另一方面电话通知医院总值班,同时向科主任汇报。科主任接到通知后,要立即赶至现场组织抢救。

4.注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使医患建立协调配合的良好关系,以利于对患者的抢救治疗。

5.当现场急救后确认病情趋于稳定时,应立即转入相关科室进行进一步的观察治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