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营销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5 14:54:58

社群营销论文

社群营销论文篇1

一、出版业社群营销模式划分

出版业社群营销较之其他行业起步晚、整体水平滞后,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营销模式划分标准。现有研究中,多是就社群在出版营销中的典型应用进行营销模式总结,如据此将出版业社群营销分为体验营销模式、品牌营销模式、整合营销模式三种,这一定程度上存在各营销模式之间界限不明、特性不显的缺陷。本文尝试从理论层面对出版业社群营销模式进行重新分化。结合出版业社群营销实践,本文认为可以围绕社群日常运营、营销产品归属、社群平台开发这三个关键情况,将出版业社群营销模式划分为两大类、四小种的层级结构(如图1)。社群日常运营。出版企业是出版业社群营销产品的生产者,但出于资金、技术、经验等方面的考量,出版企业可能会将社群营销这项业务“外包”,出资购买已成品牌和规模的相关社群ID内的营销推广服务。即根据社群日常运营者与营销产品生产者是否具有同一性,可以将出版业社群营销分为合作性社群营销和自营性社群营销这两大类新型模式。营销产品归属。在合作性营销模式下,出版企业外部的专业社群参与到出版流程当中,根据该社群运营者与出版企业之间是否存在产品所有权交易,又可将合作性营销模式具体细化为第三方垂直经营的自媒体社群营销模式、经营获利为目的的大V社群营销模式。前者模式下,自媒体通常扮演图书产品中间商的角色,向出版企业购买产品进行二次加工包装后,再供给社群用户;后者模式下,大V社群则更类似于一个广告平台,主要职能是以软文等形式网上推销,图书产品的具体购买、实物配送、售后服务一般不在社群内进行,而是通过引入外部链接由出版企业自行负责。社群平台开发。自营性营销模式中的出版企业自行开展社群运营,某种程度上与我国出版行业进程中出版社自办发行的历史更迭相符。但是支撑社群运营的社群平台开发者是否属于出版企业内部,或与出版企业存在技术雇佣、买卖关系,使得自营性营销模式又存在基于外部平台的公众社群营销模式、自主研发建设的原生社群营销模式之分。前者模式下,出版企业在微信、微博、知乎等由互联网公司提供的公众社群平台上开设社群账号;后者模式下,出版社自建社群网站或移动APP。

二、出版业两大社群营销模式利弊分析

以上营销模式在当前的出版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逐渐形成了区别占领细分目标市场、彼此又联动发力的出版业社群营销格局。出版企业在选择营销模式时要注意把握不同营销模式特性,既符合自身企业发展实际,又能对具体营销模式中的优缺点采取有效举措“趋利避害”。1.合作性营销模式合作性营销模式中,出版企业通过合理“价格”支付跳离出社群营销的实际运作,转而专心于内容生产。这符合专业化分工的要求,成本较低,甚至凭借外部成熟社群能在短期内收获“爆炸式”营销效果。但是未来社群将成为企业各个环节的生存常态,而不仅仅是一个销售渠道,完全依赖外部支持参与社群营销不利于出版企业顺应移动互联网时代趋势成长。其细分模式方面:第三方垂直经营的自媒体社群营销模式采用品牌、名人背书,往往依靠一名主持名人、意见领袖发声,自上而下向社群用户传递信息。因为自媒体上游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在整个社群内部处于垄断地位,故能做到在营销中抛却价格折扣而正价销售,从而有利于凸显和维护图书产品的内容价值。但独立的第三方自媒体往往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会要求出版企业给予图书首发或销售的独家权利,限制出版企业其他社群营销的开展。经营获利为目的的大V社群营销模式基于内容推荐方式展开营销,能通过社群分享形成多维化广告展台,最终引流社群用户到出版企业电商入口。大V社群为维持内容的新颖性与社群内部的活跃度,对图书产品的主题一般没有明确限制。但是出版企业与大V社群之间通过销售转化率来进行利润分成,容易造成社群空间内一味逐利的“传销”式信息转发,致社群成员反感甚至降低对图书产品的好感度。2.自营性营销模式自营性营销模式意味着出版企业要就每一个产品或项目的社群营销全步骤完全负责、实时参与、反馈评估。在社群运营实践中,出版企业能获取社群用户的重要行为数据,反哺上游内容选题策划,利好下游读者服务改进,从而带动整个出版流程良性循环;同时能摆脱外部合作中对方的各项限制,行动自主性提高。但社群营销运作要求全天候、实时性在线互动,且随着社群红利减弱,成功运作社群需要出版企业投入更多的资金与人力。其细分模式方面:基于外部平台的公众社群营销模式具有低进入门槛的显著优势,出版企业能够通过简单的ID申请,在当前互联网企业创设的完备社群生态圈内多方出击,迅速掌握社群运营的基础技巧。但公众社群平台的泛化性特征可能无法适应图书产品的独特营销需求,其服务功能设定也受制于背后的互联网企业,容易使出版企业间社群营销手段趋于同质化。自主研发建设的原生社群营销模式能让出版企业最深入地把握、延展社群营销的外在价值,各项社群服务与功能可以随着营销需求量身定制并及时调整。但资金与数字技术不足是出版企业自建社群的最大障碍,即使如国内大型出版集团通过雄厚资金、外聘技术人员解决了社群平台的初始搭建,也可能因社群营销的获利潜伏期长、整体效益无法估测而运作压力倍增。

三、出版业两大社群营销模式典型应用

出版企业具体应用何种营销模式,受企业规模、产品类别、目标市场等各种因素现时状态的影响。此外,各种社群营销模式之间并不具有排斥性,出版企业可以综合应用多种营销模式,快速实现社群营销领域突破发展。1.合作性营销模式下的典型应用第三方垂直经营的自媒体社群营销模式,以“罗辑思维”“凯叔讲故事”“吴晓波频道”等自媒体为典型,多出现在社科、少儿、财经等小众细分图书市场。而经营获利为目的的大V社群营销模式,则主要有文化类公司打造的阅读分享平台“十点读书”和“未读”等,以及互联网主体打造的微商平台“大V店”“有赞”等。这些社群在运用合作性营销模式中,以下方面较为出色:用户群准确定位。根据用户需要的价值类型及情感附着进行用户群定位,如“凯叔讲故事”以讲故事为入口进行儿童类图书及其他文化产品的推广销售,其定位于3-8岁儿童;“Michael钱儿频道”依托喜马拉雅有声平台讲述上千部中外经典绘本故事,并以创办人家庭教育实际经历生动化讲述儿童学习教育与家庭教育,成功驻扎高知父母群体。富媒体内容展现。社群内容展现需要综合运用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如“罗辑思维”将文字产品作为视频、音频形式的延伸和补充,主推每日一分钟的简、精、深语音,从而在众多自媒体中独树一帜,迅速吸引用户眼球。多社群引流联动。社群经济强调互联网环境下的多方联动、效益互补,如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凭借“吴晓波频道”迅速集聚粉丝,从订阅号到QQ群,再从QQ群演化出众多兴趣小组,成功通过腾讯系列社交软件营造逐级驱动、层层嵌套的高黏度社群。利益链分割创新。采用合作性营销模式牵涉到上游出版企业与具体社群营销者的利益链分割,主要如“罗辑思维”采取一次性产品买断,后进行二次包装并主导出售价格;“十点读书”多附上出版企业图书购买链接供用户自行选择,出版企业根据社群的销售转化率支付“广告费”;“大V店”“有赞”则基于微商平台发展社群用户个人为下线商,通过个人分享链接完成的订单,可以得到相应佣金。2.自营性营销模式下的典型应用无论是基于外部平台的公众社群营销模式,还是自主研发建设的原生社群营销模式,都可使得出版企业实现图书产品生产、社群营销的一体化管理,为社群服务功能的扩展开辟了无限可能性。在当前阶段,出版企业该类社群营销手段更趋于隐蔽性,而主要通过特色、便捷服务吸引用户,以求社群规模的扩张:全流程购书服务。包括线上线下联合的新书推荐、库存查询、地址导航、快捷支付、实物配送、售后服务等,如青岛新华书店基于微信公众号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微信书城“青岛微书城”,实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众多增值服务,激活传统发行渠道资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立了囊括连锁建筑书店系统、新华系统、各级商在内的大型QQ群,完美协调了跨地域、跨等级的图书分发,提高了新书铺展效率。主题型社区交互。主题型社区供用户自由发言交流,是图书产品内容价值激发与增值的重要社群形态,如民营书店单向空间通过APP“单读”“微在”等,发起出版物主题讨论、设置投稿福利,推动多部畅销书诞生;人民教育出版社抓住其教育出版领域的专业性地位构建人教论坛,实现全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与学沟通,以配合教材图书的教学、使用。参与感活动设置。具有参与感的创新性活动是吸引用户进入社群的敲门砖,从而为社群营销奠定基础,如皖新传媒旗下的“皖新读书会”在预售图书《微信力量》营销上采取轻众筹,用户摇一摇活动随机产生支付金额,剩余款项通过分享让好友来帮忙,借人际传播带动用户迅速增加。

四、小结

整体而言,出版业社群营销较之其他行业较为滞后,但也不乏一群先行者积极围绕上述两大社群营销模式创新实践,并已取得醒目成绩,从而成为出版企业社群营销风向标。今后,参与出版产业链各环节的出版企业,都应该牢牢把握、不断调整出版业社群营销模式构建,以充分享有未来社群大营销之红利。

参考文献:

1.郑清元.从1.0到3.0:移动社群如何重构社交关系与商业模式[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社群营销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6-0085-02

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了,人们的消费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快速发生着变化。面对这些变化,出版业界与时俱进,许多传统出版社开始关注并应用新兴媒体创新图书营销的战略和战术。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把营销分为三个时代:第一个时代是以产品为中心,营销的目的是为产品创造需求,核心是产品管理,被称为营销1.0时代;第二个时代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即顾客就是上帝,营销的目的是针对特定的消费者开发最具优势的产品,被称为营销2.0时代;第三个时代是以人文精神为中心,营销的目的是通过传播企业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来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被称为营销3.0时代[1]。在营销3.0时代里,消费者不是简单地被看成消费的人,而是被看成一个个具有独立精神的完整的人。在这个全新的时代中,营销只有以关注人文精神为主导,才能和消费者建立深层次的关联,从而更好地了解并满足消费者的各方面需求。

为了实现从消费者的营销向人的营销,紧跟营销3.0这个全新时代的步伐,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开始尝试“社群营销”这一重要的营销模式。

一、社群和社群营销

1.社群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把人类的需求层次分为五个等级,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等级的需求[2]。社群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它可以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一个成熟的社群应该具备五个要素:同好、结构、输出、运营、复制[3]。其中同好决定了社群的成立,结构决定了社群的存活,输出决定了社群的价值,运营决定了社群的寿命,复制决定了社群的规模。

2.社群营销

社群营销简单地说,就是针对社群展开营销。这些在“同好(即相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成立的社群,是通过某些平台聚集到一起的,营销者可以在这里用产品或服务来满足社群的群体需求。社群营销的平台最常用的就是微信。除此以外,论坛、微博、QQ群等平台,甚至线下社区,都可以做社群营销。社群营销具有成本低、实时性、精准性、互动性、分享性等特点。它利用社群“同好”的基础,实时寻找群成员的共同关注c,再精准快速地将营销理念传播到社群中,最后通过群成员之间的分享、互动从而实现全面的营销。

社群营销的兴起也给出版行业的图书营销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因为它不同于出版社传统的图书营销模式,它实现了读者与出版社的直接对接,从而取得了惊人的销售业绩。例如,微信社群营销品牌“逻辑思维”仅2015年图书销售额就超过1亿元,且所售图书多不打折,其独家销售的《丈量世界》仅10天就卖了3万册;2016年,中信出版集团旗下的少儿阅读品牌“小中信”通过微信社群营销实现销售额近亿元;接力出版社与“小小包麻麻”“童书妈妈三川玲”等社群平台合作,有50多种图书取得了骄人的业绩,销售额达上千万元。

二、目前图书社群营销的模式分析

1.出版社自建的封闭性社群营销模式

这类社群平台由出版社自主组织专业人员经营,有微信公众号、微商城、微博、QQ群等,形式多样。它依赖于出版社原有的强大读者群,直接面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其优点在于直接面向读者、市场反应较灵敏,且获得读者反馈较为便利。但该模式对社群营销平台的管理有着更高要求,耗时又耗力,对规模较小的出版社不太适合。例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打造的“理想国”、山东教育出版社打造的学习平台“阅读与写作基地”等,他们都通过出版社建立的社群平台进行图书营销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第三方垂直经营的自媒体社群营销模式

自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4]。自媒体的表达渠道主要有微信、微博、论坛以及视频网站等。这种社群的营销模式各环节分工明确,大多由自媒体社群的意见领袖从上而下地传达各种信息,如侧重童书出版的“童书出版妈妈三川玲”,侧重推荐社科图书的“罗辑思维”等。出版社可根据不同产品线所针对的不同读者群进行市场细分,寻找与推广的图书具有相似用户特点的自媒体社群平台进行分时段、分区域地定向推广,这样可减少出版社图书营销的盲目性,实现图书销售量的增长。

3.以营销为目的的大V社群营销模式

以营销为目的的大V社群营销模式较适合于刚做新媒体营销的出版社,它能够在取得一定的推广效果的同时缓解出版社自身经营新媒体的压力,而缺点是用户反馈和互动不够[5]。如“十点读书”是一个集微信、微博、微社区、微电台为一体的综合性媒体平台,它推荐内容质量好的图书给用户,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链接联系相关人员购买,而他自己的盈利模式主要是依靠品牌广告。与上面的两种营销模式相比,大V店并非单纯的社群,而是社群和电商的结合,它通过内容来吸引目标群体,进而引导用户购物,这种社群营销模式的广告色彩也更浓。

三、图书社群营销的策略分析

1.精准营销策略

精准营销是依靠大数据信息技术进行精准定位,从而和顾客建立个性化的沟通服务体系,达到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目标。传统出版的产业链有着较长的上下游关系,产业链过长,信息传递不高效、不精准。这一问题恰好可由社群平台营销模式来解决,因为这种模式的信息传递更具体,目标人群更精准。此外,大数据也为图书社群营销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出版社可以通过大数据对读者的购买行为、体验评价等进行分析,掌握读者的心理和潜在需求,从而更好地指导进一步的选题策划工作。出版社还可以通过大数据细分图书市场和读者群体,有效缩小目标读者的搜寻范围,更精确地推送与读者品位相适合的图书,使图书营销更个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营销效率。

2.体验营销策略

体验营销是通过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手段,来调动用户的感官、情感、联想等因素,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了用户参与和分享的兴趣,提高了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同。良好的体验是建立读者对图书认知、满足读者需求的最直接方式,也是展_图书社群营销的前提,现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这种体验创造了可能。如AR技术已被用于图书中,尤其是童书中,它使图书不再是单调的图画或文字表现形式,它给了读者多方位的感官体验,提高了读者对让图书的认同,最终达到营销的目的。社群图书营销是个性的、趣味的、互动的体验。出版社只有加强读者对图书的体验,才能使读者更认同图书,营销才会更容易实现。

3.品牌营销策略

品牌营销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企业产品的形象深刻地映入消费者的心里。在图书社群营销中,品牌或者是出版社的品牌,或者是出版物的品牌、编辑的品牌,它们都会决定图书社群营销的成败。因为读者是否愿意待在社群里,是否愿意在社群内互动,是否忠诚于社群,都与品牌有着密切关系。社群营销要想实现品牌认可,就需要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解决用户核心诉求,进而影响用户观念,形成情感上的认同。出版社可利用社群领袖的力量使自己的好口碑在社群里广泛传播,社群在传播品牌的同时增加用户量,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品牌的宣传,这样就促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

4.整合营销策略

整合营销是为了使传播的影响能最大化,而对各种的信息进行多方面的整合,再通过多种渠道传播出去。图书社群营销要想打动读者的心,整合营销必不可少。因为营销手段越多样化,越能够为社群注入活力,通过良好的的互动增强读者、出版社、作者、编辑间的沟通,进而为图书营销提供更大空间。出版社可整合线上线下各种传播渠道和资源,为图书营销造势,同时以读者为中心进行多渠道的沟通,形成良好的循环互动,最终实现立体的、多维度的整合营销。

四、结 语

从产品到顾客,再到人文精神,营销3.0时代超越了简单狭隘的营销技术,把消费者还原成完整的人,强调用人文精神来主导营销的未来。而图书社群营销作为一种新兴的图书营销方式,其各个方面都完美地体现了营销3.0时代的这一精神。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技术的推动下,媒介融合不断加快,图书社群营销也会发生新的变化,给出版业界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相信未来的图书社群营销会更加关注人的需求,以优质的内容为核心,以人文精神和价值观为导向,从而开启营销3.0时代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社群营销论文篇3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是影响健康的最主要因素。为了解决人类的健康问题,就必须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这始终是各国体育和卫生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Ⅲ。体育生活方式就是指: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一定的价值观所制导的满足多层次需要的全体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瑚。我国政府关于(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已明确指出:“体育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组成部分,”“发展体育事业是关系到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的大事”由此可以看出,运动促进健康是健康促进的最新观点和发展动向,培养和形成全社会的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是世界卫生组织与我国政府最近所倡导的关于实现“人人健康”的重要途径。在人们认识到体育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之后,如何让人们接受、形成、保持体育生活方式成为我们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社会营销(socialmarketing)是营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应用在改变人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个人、群体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上。如美国加州通过居民对健康的重视来增加水果和蔬菜销售量的健康促进即“5Aday运动”,在我国,社会营销的理念已经被应用到计划生育服务中嘲等领域。社会营销在体育领域中应用的研究在国内尚不多见,笔者尝试探索这一领域,将社会营销理论引入到对体育生活方式的倡导上,希望通过社会营销的理论和营销学的一系列的方法来促使人们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

1社会营销的概念、方法及特点

1.1社会营销的概念

科特勒等2002年在其著作《社会营销一提高生活质量》(SocialMarketing:ImprovingtheQualityofLife)中吸收了理论界的研究成果,给出了社会营销的最新的定义:社会营销是为了个人、集团或社会整体利益,采用市场营销学的原理和技巧使得目标群体自愿地接受、拒绝、改变或者摒弃一种行为.从以上的社会营销概念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社会营销主要包括以下四个主要内容,即以市场营销的原理和方法为手段,以目标群体自愿行动为准则,以改变目标群体的行为为主线,以提高个人、集体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为目标。

1.2社会营销的方法

社会营销的方法体系均是在市场营销学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他包括营销环境分析,市场调查,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营销4Ps的运用,营销活动的规则,执行和评估等方法。

1.3社会营销的特征

社会营销虽然借用传统的商业营销的方法和工具,与传统的商业营销不同,社会营销有着显著的差异性(见表1)。

2社会营销在体育生活方式推行中的作用和意义

2.1社会营销可以提升相关政府机关的执政能力和体育组织的活动能力。

以往集中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在中国社会生活中一枝独秀,这使得政府在解决体育和健康问题时总是习惯于采取一些政府主导的强制性的措施。这就可能造成一些难以预料的负面影响。社会营销的目的在于让人们自愿接受某种观念和行为。如果政府组织在施政时适度引入社会营销,必将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其他推行体育生活方式的组织,如企业和某些非官方组织,由于社会营销应用市场营销中的市场调查、市场细分、产品开发和测试、针对流、鼓励手段等一系列的工具和手段,使体育生活方式这种产品更加符合目标群体的需求,这使得体育组织的活动针对性、有效性得到提高。

2.2社会营销有利于体育生活资源的优化配置。

体育生活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一系列相关资源。漫无目的的开发和利用体育生活资源就不可避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资源重复利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采用社会营销方法,体育生活方式的推行者可以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的特点有选择的制定出策略、方法,有针对性的利用相关资源,从而避免体育生活资源的浪费,使得资源可以得到优化配置。

2.3社会营销为体育生活方式的推行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社会营销从策划到评估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是一个闭合的,不断循环的体系,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信息反馈和评价,以便于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及时的调整,在一个周期结束后会进行到下一个周期,如此往复循环,直到达到营销目标。在对体育生活方式的推行中,社会营销的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必将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不断的完善,这种模式也将在未来的工作中被固定下来,成为以后主导工作的方法。另外,体育生活方式的推行不是在短时间可以完成的,它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工程,这需要不断的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的进行研究。

2.4社会营销为体育生活方式的推行提供了一种更为人性化的方法。

营销的任务就是发现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以在策划体育生活方式的社会营销时会以“受众主导”为主导思想,这样就会充分考虑到目标群体的需要,从目标群体的实际需求出发。这种主导思想迎合了“以人为本”理念,使得消费者从内心深处接受体育的生活方式,目标群体就会更易于接受体育生活方式的观念,也利于体育生活方式的行成。

3社会营销在推行体育生活方式应用中的可行性分析

3.1对体育生活方式的推行属于社会营销的应用范围

社会营销主要应用于对目标群体的不良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使目标群体接受和形成某种有益与个人和社会的固定的行为。体育生活方式作为一种健康的、文明的生活方式,隶属于生活方式的研究范畴,是生活方式理论在体育上的延伸。对某种生活方式的营销本身就属于社会营销的应用范围之内,当然也包括体育生活方式。在对体育生活方式的营销过程中,体育生活方式就可以被认为是“产品”,营销主体既可以是政府等官方组织,也可以是一些非官方组织,营销客体即“客户”可以是不同的对体育生活方式产生需要的群体,如大学生,工人,农民等。

3.2大众对体育的迫切需求使营销体育生活方式成为可能。

人对体育的需要是驱使人从事体育活动的动因。面对现代快节奏生活的挑战,人们的健康状况不断的发出“红色预警”,人们逐渐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与其将金钱都花在买药看病上,不如花在运动上,这种“花钱买健康”的思想逐渐在人们的意识中形成。体育运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需要。李树怡等曾对我国不同社会阶层人口体育需求程度进行过调查研究,在对体育需求和对自己健康态度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人口对体育需求和健康都表现出相当积极的态度。表示需要体育,甚至作为生活必须的人口占被调查人口的82.23%。表示关心自己健康的人口占被调查人口的92.65%t8]。营销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的这种对体育的需求满足了社会营销活动的必要条件,使成功的营销体育生活方式成为可能。

3.3体育生活化全面普及的客观条件已经形成嘲。在全球性的倡导体育生活方式的推动下,我国政府和体育组织相继推出了相关政策和法规,如《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来支持全民健身的发展。这使得人民大众对体育生活的需要有了法律的保障。

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体系的完善,为群众体育培养了一大批推行体育生活的骨干力量,为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提供了优质的人力资源。

各类体育场馆、场地、设施的建设和开放为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科技的进步,生产能力的提高,使人们的余暇时间增多,这就为紧张的工作之余进行体育锻炼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国民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改善,人们对体育的投入越来越大,这就为体育生活的方式的形成确立了资金上的保证。便利的体育活动条件为社会营销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社会营销提供了各种资源。社会营销在这种坚实的基础上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可以以一种最有效的方式来调配各种资源。

3.4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社会营销在体育生活方式的推行提供了良机。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将对我国的体育产生极大的影响,体育也将成为人们平时讨论最多的话题。人们对体育的关注程度也将得到空前的提高。这样的社会环境为倡导体育生活方式的社会营销增添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天然的传播工具,社会营销的组织者会毫不费力的将运动观念通过这次体育盛会传递给大家。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影响力,体育生活方式的营销活动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营销体育生活方式的运作过程

体育生活方式的社会营销属于一种观念的营销,它的重点在于强化和保持目标群体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来保持健康体魄的意识和行为,具体操作应分为以下五个步骤:分析社会营销环境,界定顾客与市场细分,拟定社会营销策略,规划社会营销组合以及组织、执行、控制与评估营销成果。

4.1分析社会营销环境阶段。每个社会营销活动在进行运作时首先要进行环境分析,了解营销环境。在对体育生活方式的营销过程中,首先对形成体育生活方式的自然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进行调查与分析,然后进行受众分析、基线调查,了解受众群体的不同体育生活,体育知识,体育习惯等。这些调查和分析为下一步的划分目标顾客群体,选择目标市场做好了准备工作。

4.2界定顾客与市场细分。在对体育生活方式的营销环境有了具体的认识之后,将具有相同需要的顾客划分为一个营销群体。由于自然条件、社会文化和自身情况等方面的原因,同一群体在许多方面有共同的地方,比如说需求,价值观,欲望,动机,生活方式等。不同的群体的对体育的需求是有差异的,根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中的数据表明,我国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分别有健身、消遣娱乐、交流、调整情绪、提高运动能力、感到运动不足、陪子女活动、美容健美等等。根据这些共性和差异,针对不同的群体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由于对目标群体的深入了解,社会营销策略会更加细致,更加有效。

4.3拟定社会营销策略。营销策略多种多样,其中较为常用的策略是4Ps组合,即产品(product)、定价(price)、地~(place)和促销(promotion)的营销组合埘。对体育生活方式的社会营销要充分考虑到4Ps组合中的各个因素,拟定出最佳的组合策略这是营销活动成功的关键。

4.3.1体育生活方式的营销活动中的产品可以是一种通过体育促进健康的观念,也可以是通过体育来满足目标群体对体育的某种需求,对营销产品的策划一定要根据“受众主导”的原则,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产品得以被接受的基础。

4.3.2在体育生活方式的社会营销活动中,消费者接受体育生活方式的观念并不需要支付实际的货币成本,他们所支付的是时间,改变旧有习惯的心里压力等非货币成本,所以在给体育生活方式这种商品定价时,要考虑到受众可以接受这种观念所愿意支付的成本制定出合理的“价格”。另外,在定价时也要从组织者的角度来考虑,要制定出投入和收益相平衡的计划。

4.3.3地点是指目标群体通过何种媒介来接受新的观念,对体育生活方式的传播除了广泛应用传统营销中的报纸、电视、广告标语等大众传媒以外,还可以利用体育赛事这个特有的传播工具。比如让坐在沙发上看足球比赛的观众把踢足球养成一种体育生活习惯等等。

4.3.4促销即举办一系列的活动来宣传体育生活方式,从不同目标群体对体育需求的不同人手,举办不同类型的促进活动,使得受众了解体育生活在自己生活中重要地位。

4.4规划社会营销的组织、执行和控制。当体育生活方式的社会营销策略制定之后,就要考虑如何来组织一场成功的营销活动。这是营销活动的关键部分,当营销活动在某一特定地区施行时,一定要根据该地区目标群体的不同的自身特点来组织和策划,充分考虑到应用中的实际情况,利用一切有效的手段来实现营销目的。

4.5评估营销成果。对营销成果的评估也是营销体育生活方式的重要一步。对营销活动的评估不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修改营销计划,而且可以为后续的营销活动提供参考。体育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理念,通过一个时期的营销活动,目标群体会改变旧的不良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的、文明的体育生活方式,然而要使目标群体保持这种生活方式,某一次的营销活动是办不到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努力来实现。所以,对某一次营销成果的评估可以为以后的营销活动打下基础,为后续的体育生活方式的营销铺平道路。

从以上社会营销应用的5个阶段可以看出,在对体育生活方式的推行中,每一阶段都是整个社会营销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阶段的内容和方法都不可替代,每一阶段的反馈信息都对下一阶段和整个营销活动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

5营销体育生活方式的困难

社群营销论文篇4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是影响健康的最主要因素。为了解决人类的健康问题,就必须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这始终是各国体育和卫生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ⅲ。体育生活方式就是指: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一定的价值观所制导的满足多层次需要的全体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瑚。我国政府关于(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已明确指出:“体育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组成部分,”“发展体育事业是关系到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的大事”由此可以看出,运动促进健康是健康促进的最新观点和发展动向,培养和形成全社会的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是世界卫生组织与我国政府最近所倡导的关于实现“人人健康”的重要途径。在人们认识到体育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之后,如何让人们接受、形成、保持体育生活方式成为我们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社会营销(socialmarketing)是营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应用在改变人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个人、群体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上。如美国加州通过居民对健康的重视来增加水果和蔬菜销售量的健康促进即“5aday运动”,在我国,社会营销的理念已经被应用到计划生育服务中嘲等领域。社会营销在体育领域中应用的研究在国内尚不多见,笔者尝试探索这一领域,将社会营销理论引入到对体育生活方式的倡导上,希望通过社会营销的理论和营销学的一系列的方法来促使人们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

1社会营销的概念、方法及特点

1.1社会营销的概念

科特勒等2002年在其著作《社会营销一提高生活质量》(socialmarketing:improvingthequalityoflife)中吸收了理论界的研究成果,给出了社会营销的最新的定义:社会营销是为了个人、集团或社会整体利益,采用市场营销学的原理和技巧使得目标群体自愿地接受、拒绝、改变或者摒弃一种行为.从以上的社会营销概念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社会营销主要包括以下四个主要内容,即以市场营销的原理和方法为手段,以目标群体自愿行动为准则,以改变目标群体的行为为主线,以提高个人、集体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为目标。

1.2社会营销的方法

社会营销的方法体系均是在市场营销学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他包括营销环境分析,市场调查,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营销4ps的运用,营销活动的规则,执行和评估等方法。

1.3社会营销的特征

社会营销虽然借用传统的商业营销的方法和工具,与传统的商业营销不同,社会营销有着显著的差异性(见表1)。

2社会营销在体育生活方式推行中的作用和意义。

2.1社会营销可以提升相关政府机关的执政能力和体育组织的活动能力。

以往集中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在中国社会生活中一枝独秀,这使得政府在解决体育和健康问题时总是习惯于采取一些政府主导的强制性的措施。这就可能造成一些难以预料的负面影响。社会营销的目的在于让人们自愿接受某种观念和行为。如果政府组织在施政时适度引入社会营销,必将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其他推行体育生活方式的组织,如企业和某些非官方组织,由于社会营销应用市场营销中的市场调查、市场细分、产品开发和测试、针对性交流、鼓励手段等一系列的工具和手段,使体育生活方式这种产品更加符合目标群体的需求,这使得体育组织的活动针对性、有效性得到提高。

2.2社会营销有利于体育生活资源的优化配置。

体育生活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一系列相关资源。漫无目的的开发和利用体育生活资源就不可避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资源重复利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采用社会营销方法,体育生活方式的推行者可以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的特点有选择的制定出策略、方法,有针对性的利用相关资源,从而避免体育生活资源的浪费,使得资源可以得到优化配置。

2.3社会营销为体育生活方式的推行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社会营销从策划到评估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是一个闭合的,不断循环的体系,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信息反馈和评价,以便于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及时的调整,在一个周期结束后会进行到下一个周期,如此往复循环,直到达到营销目标。在对体育生活方式的推行中,社会营销的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必将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不断的完善,这种模式也将在未来的工作中被固定下来,成为以后主导工作的方法。另外,体育生活方式的推行不是在短时间可以完成的,它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工程,这需要不断的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的进行研究。

2.4社会营销为体育生活方式的推行提供了一种更为人性化的方法。

营销的任务就是发现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以在策划体育生活方式的社会营销时会以“受众主导”为主导思想,这样就会充分考虑到目标群体的需要,从目标群体的实际需求出发。这种主导思想迎合了“以人为本”理念,使得消费者从内心深处接受体育的生活方式,目标群体就会更易于接受体育生活方式的观念,也利于体育生活方式的行成。

3社会营销在推行体育生活方式应用中的可行性分析

3.1对体育生活方式的推行属于社会营销的应用范围

社会营销主要应用于对目标群体的不良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使目标群体接受和形成某种有益与个人和社会的固定的行为。体育生活方式作为一种健康的、文明的生活方式,隶属于生活方式的研究范畴,是生活方式理论在体育上的延伸。对某种生活方式的营销本身就属于社会营销的应用范围之内,当然也包括体育生活方式。在对体育生活方式的营销过程中,体育生活方式就可以被认为是“产品”,营销主体既可以是政府等官方组织,也可以是一些非官方组织,营销客体即“客户”可以是不同的对体育生活方式产生需要的群体,如大学生,工人,农民等。

3.2大众对体育的迫切需求使营销体育生活方式成为可能。

人对体育的需要是驱使人从事体育活动的动因。面对现代快节奏生活的挑战,人们的健康状况不断的发出“红色预警”,人们逐渐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与其将金钱都花在买药看病上,不如花在运动上,这种“花钱买健康”的思想逐渐在人们的意识中形成。体育运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需要。李树怡等曾对我国不同社会阶层人口体育需求程度进行过调查研究,在对体育需求和对自己健康态度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人口对体育需求和健康都表现出相当积极的态度。表示需要体育,甚至作为生活必须的人口占被调查人口的82.23%。表示关心自己健康的人口占被调查人口的92.65%t8]。营销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的这种对体育的需求满足了社会营销活动的必要条件,使成功的营销体育生活方式成为可能。

3.3体育生活化全面普及的客观条件已经形成嘲。在全球性的倡导体育生活方式的推动下,我国政府和体育组织相继推出了相关政策和法规,如《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来支持全民健身的发展。这使得人民大众对体育生活的需要有了法律的保障。

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体系的完善,为群众体育培养了一大批推行体育生活的骨干力量,为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提供了优质的人力资源。

各类体育场馆、场地、设施的建设和开放为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科技的进步,生产能力的提高,使人们的余暇时间增多,这就为紧张的工作之余进行体育锻炼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国民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改善,人们对体育的投入越来越大,这就为体育生活的方式的形成确立了资金上的保证。

便利的体育活动条件为社会营销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社会营销提供了各种资源。社会营销在这种坚实的基础上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可以以一种最有效的方式来调配各种资源。

3.4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社会营销在体育生活方式的推行提供了良机。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将对我国的体育产生极大的影响,体育也将成为人们平时讨论最多的话题。人们对体育的关注程度也将得到空前的提高。这样的社会环境为倡导体育生活方式的社会营销增添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天然的传播工具,社会营销的组织者会毫不费力的将运动观念通过这次体育盛会传递给大家。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影响力,体育生活方式的营销活动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营销体育生活方式的运作过程

体育生活方式的社会营销属于一种观念的营销,它的重点在于强化和保持目标群体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来保持健康体魄的意识和行为,具体操作应分为以下五个步骤:分析社会营销环境,界定顾客与市场细分,拟定社会营销策略,规划社会营销组合以及组织、执行、控制与评估营销成果。

4.1分析社会营销环境阶段。每个社会营销活动在进行运作时首先要进行环境分析,了解营销环境。在对体育生活方式的营销过程中,首先对形成体育生活方式的自然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进行调查与分析,然后进行受众分析、基线调查,了解受众群体的不同体育生活,体育知识,体育习惯等。这些调查和分析为下一步的划分目标顾客群体,选择目标市场做好了准备工作。

4.2界定顾客与市场细分。在对体育生活方式的营销环境有了具体的认识之后,将具有相同需要的顾客划分为一个营销群体。由于自然条件、社会文化和自身情况等方面的原因,同一群体在许多方面有共同的地方,比如说需求,价值观,欲望,动机,生活方式等。不同的群体的对体育的需求是有差异的,根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中的数据表明,我国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分别有健身、消遣娱乐、交流、调整情绪、提高运动能力、感到运动不足、陪子女活动、美容健美等等。根据这些共性和差异,针对不同的群体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由于对目标群体的深入了解,社会营销策略会更加细致,更加有效。

4.3拟定社会营销策略。营销策略多种多样,其中较为常用的策略是4ps组合,即产品(product)、定价(price)、地~(place)和促销(promotion)的营销组合埘。对体育生活方式的社会营销要充分考虑到4ps组合中的各个因素,拟定出最佳的组合策略这是营销活动成功的关键。

4.3.1体育生活方式的营销活动中的产品可以是一种通过体育促进健康的观念,也可以是通过体育来满足目标群体对体育的某种需求,对营销产品的策划一定要根据“受众主导”的原则,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产品得以被接受的基础。

4.3.2在体育生活方式的社会营销活动中,消费者接受体育生活方式的观念并不需要支付实际的货币成本,他们所支付的是时间,改变旧有习惯的心里压力等非货币成本,所以在给体育生活方式这种商品定价时,要考虑到受众可以接受这种观念所愿意支付的成本制定出合理的“价格”。另外,在定价时也要从组织者的角度来考虑,要制定出投入和收益相平衡的计划。

4.3.3地点是指目标群体通过何种媒介来接受新的观念,对体育生活方式的传播除了广泛应用传统营销中的报纸、电视、广告标语等大众传媒以外,还可以利用体育赛事这个特有的传播工具。比如让坐在沙发上看足球比赛的观众把踢足球养成一种体育生活习惯等等。

4.3.4促销即举办一系列的活动来宣传体育生活方式,从不同目标群体对体育需求的不同人手,举办不同类型的促进活动,使得受众了解体育生活在自己生活中重要地位。

4.4规划社会营销的组织、执行和控制。当体育生活方式的社会营销策略制定之后,就要考虑如何来组织一场成功的营销活动。这是营销活动的关键部分,当营销活动在某一特定地区施行时,一定要根据该地区目标群体的不同的自身特点来组织和策划,充分考虑到应用中的实际情况,利用一切有效的手段来实现营销目的。

4.5评估营销成果。对营销成果的评估也是营销体育生活方式的重要一步。对营销活动的评估不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修改营销计划,而且可以为后续的营销活动提供参考。体育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理念,通过一个时期的营销活动,目标群体会改变旧的不良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的、文明的体育生活方式,然而要使目标群体保持这种生活方式,某一次的营销活动是办不到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努力来实现。所以,对某一次营销成果的评估可以为以后的营销活动打下基础,为后续的体育生活方式的营销铺平道路。

从以上社会营销应用的5个阶段可以看出,在对体育生活方式的推行中,每一阶段都是整个社会营销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阶段的内容和方法都不可替代,每一阶段的反馈信息都对下一阶段和整个营销活动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

5营销体育生活方式的困难。

社群营销论文篇5

二、关于论坛、社区、QQ群的营销

论坛、社区、QQ群的话题是开放性的,出版社的图书营销可以通过论坛、社区、QQ群传播得到实现。这种论坛、社区、QQ群的营销区别于传统网络营销方式的关键就在于它的间接性和隐蔽性。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的图书营销,还需要研究以下环节。

1.目标市场的划分。每个门户网站的论坛下分许多目标论坛,比如说新浪分体育、文化、读书、女性等,每一个明确的大论坛下又分设很多子论坛,比如读书又分读书风云榜、新书等子论坛,我们在选择时必须找到目标市场高度集中的论坛。出版社可以根据选定好的目标读者,对论坛、社区、QQ群的网友进行调查,从中了解目标读者的特征和各种阅读需求间的差异。

2.热点话题的引领。每一个公众论坛都会出现一些引起热点话题的热点帖子,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营销就要切入进去,通过参与话题的方式,运用自己独到的观察力来分析热点信息,并通过渗透性语言将热点话题与图书内容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上,这种隐蔽性的联系是必须具有说服力的,使网友能产生认同感。特别在相关的QQ群里可根据群里目标读者的需求,进行相关图书信息方面的宣传,留下良好的形象认可度,同时给图书带来更多的读者。

3.话题的创造。编辑人员要根据出版图书的内容特点及读者的群体特征,寻找相应的主题论坛、社区、QQ群,在这些论坛、社区、QQ群上主动去创造各种各样能够吸引人“眼球”的话题,并同网友进行互动,这样能带来更高的营销业绩。

三、关于网上书店营销

网上书店的迅猛发展对实体书店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有数据显示,英国有一半以上的读者选择网上书店进行购书,中国人通过当当、卓越、京东等网上书店进行购书的人数也越来越多。针对这一情况,出版社要高度重视网上书店这一新的销售渠道,加强与网上书店业务的对接与合作。

1.促销时间的选择性。图书市场在品种上也分淡季和旺季,比如笔者所在的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辅类图书,一般开学之前的两个月就开始进入销售旺季,因此,出版社就要充分做好准备,在旺季里推出一系列的营销活动。另外,要注意网络书店需提前预约时间,最好提前两个月。

2.重点图书的适用性。在与主要的图书销售网店合作进行图书销售时,出版社通常要承担比较大的折扣和让利,付出的成本也高,所以更适用于部分重点图书。比如选择码洋高的畅销书,这样可把出版社的成本再降低一些,既迎得了读者的赞誉,又没有太大的损失。

社群营销论文篇6

一、推广目标的阐述

既然是做一份方案,那你一定要有至少一个目标,在开篇描述里就要阐述清楚。这个目标不能太空洞,要是具体的,可目测掌控和评估的东西或指标,我相信所有的企业负责人都不喜欢看泛而不实的方案,这也是为什么目标要具体的原因。目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内容的编辑方式方法以及发布的频率;其次增加粉丝的数量、质量;再次是内容或活动的转发量、评论数等。

二、实施步骤

(一)内容编辑与发布

1、内容素材收集(官方新闻、动态,活动等相关介绍、文字、原始图片/视频等)

2、文字编辑

3、图片美工处理

4、@粉丝(告知他们已发布的新内容)

5、发布频率(工作时间每半小时发送一条原创微博,非工作时间及节假日随机发送)

6、建立话题(#话题#)

7、链接至论坛文章(有时140字不足以全面介绍某个事件,将全文发表至论坛引导粉丝深入了解,同时也可以引起论坛用户对官方微博的关注)

8、即时回复互动(会让他们感到“被关注”、“被重视”,有效调动的他们的互动积极性,进一步推动官方微博的品牌认知度)

(二)增加粉丝(关注度)

执行时间段粉丝预计增加数(非僵尸粉)

第一个季度800名以上

第二个季度1500名以上

第三个季度2500名以上

第四个季度4000名以上

1、名人微博借力(明星、草根、商界成功人士等)

1)@他们(当有新内容发布时)

2)评论他们的微博,参与互动

这些意见领袖拥有庞大的微博粉丝群,如果有一条微博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并转发或评论、回复等,都将引起其粉丝的注意,并最终引导其粉丝关注官方微博。

2、加入相关房产、地方微群、QQ群、论坛等

定时向这些高质量群体发布一些官方微博的线下/线上活动、新闻等信息,并@群主或群内活跃的人,以及在论坛/微群/Q群留下微博地址,以引导其关注官方微博。

(三)微博转发(活动策划/组织促进转发)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加关注/加标签/评论、转发有奖、抽奖活动,吸引原有粉丝或慕名而来的用户积极转发官方微博的相关微博。

日常微博转发:

已发布时间段内预计平均转发量

一个月内30以上

活动微博转发:

活动持续时间预计转发量

5天内50~100

两周内100~200

一个月内300以上

三、其他活动

争取一个季度策划1~2次现场活动,以微博发起、号召,线下组织管理的公益、营销活动。

完成以上三点,就是一份合格的微博营销方案。没有策划微博营销方案思路的朋友,可以参考以上几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文/办公家具网)

社群营销论文篇7

近年来,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涌现出很多新的发展形态和发展模式。这些发展形态和发展模式可以从主体和区域两个维度进行解构。从主体的维度看,农村电子商务的参与主体包括地方政府、平台企业、生产企业、服务商、合作社、农户等;从区域的维度看,农村电子商务集群的地域单元主要有村域和县域两种考察尺度。其中,以淘宝村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专业村,便是村域尺度上的以农户为网店经营主体的新型产业集群。根据阿里研究院的定义,淘宝村指的是由大量网商集聚在某个村落,以淘宝网为主要交易平台,活跃网店达到100家以上或活跃网店数量占当地家庭户数的10%以上,全村网商年交易总额达到1 000万元以上,形成规模和协同效应的电商产业集聚现象。截至2016年8月,全国淘宝村数量增长到1 311个,广泛分布于18个省份[1]。淘宝村的典型性表现在:(1)淘宝村的出现并非偶然,其形成具有一定的普遍性;(2)淘宝村承载着线上线下双重集聚的产业体,是一种农村社区嵌入型的创业和就业模式,农村居民广泛参与其中;(3)淘宝网具有进入门槛低、技术难度小、初始资金需求量少等优势,能够满足农民草根式创业的起步需求,本质上是一种包容性创新机制;(4)淘宝村极具中国特色,在国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出现过这样的现象[2]。

从本质上讲,淘宝村是农户电商化和电商集群化的双重实现[3],对于前者,人们普遍关心农户采纳电子商务以后的增收效应。现实中,有的农户网店经营绩效很好,实现大幅增收,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有的农户网店经营状况一般,甚至亏损。影?农户网店经营绩效的因素很多,既有个体层面的因素,也有集体层面的因素。课题组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了解到,与周边村庄的零散网商相比,淘宝村农户的网店经营绩效总体上要好很多。研究认为,发展比较成熟的淘宝村与电商化水平较低的村庄的差别集中体现在集群层面的社会资本上,即发展比较成熟的淘宝村相对而言拥有更多与电商相关的集群社会资本。那么,这些集群社会资本是如何对淘宝村的网店经营绩效产生影响的?现有文献尚未对此进行过专项研究。本文试图在收集典型案例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探索集群社会资本对农户网店经营绩效的影响机理。

一、研究设计

(一)个案选择

本文运用扎根理论方法质性研究集群社会资本对农户网店经营绩效的影响机理。扎根理论是一种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提取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研究者通过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现实社会现象进行系统性探究,并应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形成理论框架以促进对现象的理解。

扎根理论方法的使用通常与案例协同,即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进而对资料进行数据编码和分析,最终形成理论框架。由于本文的重点对象是集群社会资本,为了全面发掘集群社会资本的内涵和作用,理应选取发展比较成熟、集群化程度较高的淘宝村案例,与此同时,兼顾数据的可得性和丰富度,本文最终选择了8个淘宝村案例,分别是白牛村、军埔村、消泾村、周圈村、堰下村、丁楼村、湾头村和培斜村(见表1)。这些淘宝村分布在浙江、广东、江苏、山东和福建5个省份,主营坚果炒货、服装服饰、大闸蟹、花木、草柳编、竹制品等不同类型的产品,电子商务起步较早,发展快速,集群生态完整,多数较早地被评为“中国淘宝村”,并受到广泛的关注。

(二)数据收集

本文收集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两种数据。一手资料由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化访谈所得。课题组从2015年7月到2016年6月先后对这8个淘宝村进行了实地调研,一方面通过认真观察和亲身体验获取对淘宝村环境和网商工作场景的认知,一方面通过深度访谈网商代表、村镇干部、协会理事等人物获取更为详细的信息,调研访谈后及时将实地观察到的情况以及访谈录音的内容转换成文字材料,有效访谈录音共计约1 960分钟,所得一手资料多达20万字。二手资料主要来源于相关CSSCI期刊文献、阿里研究院撰写的《中国淘宝村》一书及其历年发布的《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当地政府和村委会提供的文字材料,经收集后统计,相关的二手资料合计约80万字。

(三)数据编码

首先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全面阅读,接着将与集群社会资本和网店经营绩效相关的文字内容筛选出来,然后进行数据编码。具体的编码步骤是:1.将相关资料以一定意思表达的一段文字的形式进行条目化编码[4],来自一手资料的条目共476个,来自二手资料的条目共425个,合计901个条目,约8万字。2.将反映集群社会资本和网店经营绩效两个范畴内部维度的条目进行汇总和概念化,确定集群社会资本和网店经营绩效的维度。3.分别将反映集群社会资本各维度经济效应的条目和反映网店经营绩效影响因素的条目进行汇总和概念化,然后将两者中一致的概念确定为集群社会资本作用于网店经营绩效的中介变量,最后将相关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汇总在一起,形成一个理论模型。

二、研究发现

(一)集群社会资本与网店经营绩效的维度

社会资本包括微观社会资本与宏观社会资本,微观社会资本是指个体在有目的性的行动中嵌入到社会结构之中的资源[5],宏观社会资本表现为社会组织的一些特征,如信任、规范、网络等[6]。集群社会资本是指集群这种组织的社会资本,属于宏观社会资本,它与企业个体的社会资本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本文对所收集数据的编码和分析得出,淘宝村集群社会资本可以归结为集群网络、集群规范和集群声誉3个维度,分别拥有204个条目、37个条目和79个条目(见表2)。其中,集群网络是指嵌入于同个集群产业链主体之间或相关组织内部的、能够被行动者投资和利用以便实现自身目标的关系资源[7];集群规范是指集群内部相关主体形成共同制度,并对不按照约定方式的行动者予以惩罚或约束[8];集群声誉是指产业集群发展所积累的整体形象资产财富[9]。经营绩效方面,通常是采用产量、销量、收入、利润等财务性指标进行考察[10]。本文对所收集数据的编码和分析得出,淘宝村农户的网店经营绩效可以归结为收入和销量两个维度,分别拥有81个条目和46个条目(见表2)。

(二)集群社会资本与中介变量

集群社会资本与农户网店经营绩效均是多维度的概念,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一对一线性关系,而是复杂的传导过程。本文通过对条目数据的分析发现,集群社会资本通过作用于资源获取、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3个中介变量影响农户网店经营绩效(见表3)。资源获取是指农民网商在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场地等要素上的获取能力;创新性是指农民网商在产品种类、产品质量、营销策略、供应链管理、品牌建设等方面上的创新能力;市场开拓是指农民网商在销售渠道、销售范围、客户群规模等方面上的开拓能力。

1.集群网络与资源获取。成熟淘宝村的集群网络是由网商、供应商、电商协会、专业市场、服务主体、地方政府等主体构成。淘宝村集群网络的扩张过程就是集群资源不断累积和共享的过程。集群网络能够促进信息传播,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并且成员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资源[11-12]。相比于身处电商化程度低的村庄的网商,淘宝村的网商可以从集群网络中获取到更多的市场信息、产品供应、快递服务、技术培训、资金支持等方面的资源和服务,比如,周圈村建立的盆景市场为农户提供了一个花木交易与信息交流的平台,白牛村电商协会同物流企业谈判降低当地网商的快递费用,培斜村委会邀请电商专家入村进行网店经营培训,等等。该类型条目达126条,表明集群网络是农民网商获取资源的重要途径。

2.集群网络与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需要技术、资金、人才、文化和市场机制综合匹配的系统工程,需要本地与超本地知识网络的整合[13-14]。成熟淘宝村的集群网络中包含着高校科研单位、重点企业、杰出个体网商、专业电商服务商等创新性网络节点,这些网络节点的搭建与运转有助于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并分享创新资源,带动淘宝村的农民网商进行产品包装、品类拓展、营销服务等方面的创新活动。例如,培斜村与地方高校合作共建创新孵化基地,提升网商创新经营能力,消泾村的杰出网商开发“蟹券”实现产品预售,堰下村的杰出网商发明三角包装法和气柱卷材包装法以保证花木在运输过程中能够完好无损。该类型条目有79条,表明集群网络是农民网商创新能力的重要来源。

3.集群规范与创新能力。集群规范表现为行业标准、诚信公约、协议、规章制度等形式。良好的集群规范可提升合作效率,促进技术和组织制度方面的创新[8,15]。成熟淘??村的集群规范影响着农户网商进行营销提升、产品开发、科学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活动,尤其为应对电商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恶性价格竞争和质量危机问题,推动网商进行差异化经营,起到重要的积极引导与约束作用。例如,军埔村电商协会规定会员不能相互效仿,必须各自创新,若有抄袭,一经发现,每次罚款2万元;湾头村规范草柳编工艺流程和质量检测体系以降低货品的瑕疵率;白牛村网商严格约束网货产品质量,促使网商主动寻求产品QS认证。该类型条目共有27条,相比于“集群网络与创新能力”(79条)要少很多,表明集群规范是提升农民网商创新能力的补充途径。

4.集群声誉与资源获取。集群声誉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地方集群总是在持续不断地提高自身在特定领域的声誉,以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并为集群内所有企业共享资源,积累领域内的长期专业表现[9,16]。相比于电商化程度低的村庄,淘宝村在电商发展方面拥有更好的集群声誉,吸引着政府部门的关注和介入,以及外来供应商、服务主体的入驻,进而强化农户网商对市场信息、政策扶持与产业配套资源的获取。比如,湾头村在成为淘宝村以后,当地政府积极争取各项资助,完善当地基础设施;丁楼村成为远近闻名淘宝村后,吸引了一大批厂商投资入驻,使产业配套更加完善;军埔村成为“广东电商第一村”,推动了村里兴建电商文化公园;等等。该类型条目共46条,明显少于“集群网络与资源获取”(126条),表明集群声誉是农民网商获取资源的补充途径。

5.集群声誉与市场开拓。集群声誉具有激励作用,可以促进成员合作,提升效率并谋求长远利益,并且作为一种集群品牌现象,是产品规模、品质、市场占有率与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成熟淘宝村的集群声誉为农户网店经营产品作无形的背书,通过提升网销产品整体形象,扩大产品信息传播范围,拓展了农户网店经营产品的市场。例如,白牛村得到众多媒体的报道使本地山核桃更加畅销;消泾村的“阳澄湖大闸蟹”品牌通过电子商务将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丁楼村演出服饰如今远销东南亚和美国唐人街。该类型条目共32条,说明集群声誉的提升有助于促进农民网商的市场开拓。

(三)中介变量与农户网店经营绩效

资源获取、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3个中介变量,不同程度地影响农户网店经营绩效中的收入和销量。本文通过对条目数据的分析发现,资源获取和创新能力影响农户网店经营绩效中的收入,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影响网店经营绩效中的销量,见表4。

1.资源获取与网店收入。资源获取通过影响农民网商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数量与质量,降低农户的网店经营成本,进而增加网商收入。资源获取能力是外部性支持水平的侧面表现,并且来自关系网络的资金、信息可以显著改善创业者绩效[17-18]。淘宝村网商通过获取外部资源,提升网店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降低物流、技术服务与资金获取成本,提升网店经营收入。比如,堰下村网商赵先生可以方便地获得驻村快递服务,低廉的运输成本有助于提升其收入;加入白牛村电商协会的农民网商可以免费获得协会提供的培训服务,有效提高农户的网店经营能力,进一步提高收入;培斜村委为农民网商提供集中办公场地和免租仓库,降低了农户的经营成本。该类型条目数有50条,表明资源获取对农户的网店经营收入有着重要影响。

2.创新能力与网店收入和销量。创新的主体、资源和环境要素可以在不同时期影响创业绩效,并且创新可以产生利润,利润也可以激励创新[19]。创新能力越强的农民网商,越能够通过产品差异化和运营个性化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避免淘汰,赚取利润,得到更多客户的青睐。在发展比较成熟的淘宝村里,农户在共享集群内部资金、技术和信息的基础上,不断将集群社会资本中的创新要素转化为网店的收入和销量。例如,湾头村农网商贾先生通过优化设计与品牌营销,使网店草柳编产品档次提高,网店年收入增加;白牛村网商许先生通过开设“山货之乡”品牌进行营销,网店级别已达到金冠且年收入不菲;沭阳网商方先生通过公司化运营与差异化发展路径,进行包装创新与品类拓展,网店销量持续增长;军埔村网商许先生通过创新营销,打造网销“爆款”使销量猛增,如今网店已达皇冠级别;等等。“创新能力与网店收入”“创新能力与网店销量”的条目数分别是共25条和27条,表明现阶段创新能力已经对农户网店经营绩效具有重要影响;但相比于“资源获取与网店收入”的关系强度,创新能力对农户网店经营绩效的影响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市场开拓与网店销量。市场开拓与农户网店销量存在直接的影响关系,市场开拓能力越强,则农户的网店销量越高。成熟淘宝村的网商通过集群网络获得成本更低、种类更多的产品,并借助集群声誉的溢出效应,不断扩大网店宝贝的种类范围和客户规模,进而提升网店的销量。例如,培斜村网商华先生2014年对村里竹制品、特色食品与羽绒服进行供应链整合,使产品市场从原有南方市场拓展到全国各地,销量同2013年相比实现翻番;白牛村网商方先生通过在天猫开设旗舰店,依托食品加工厂与品牌结合,使线上线下销量大增;周圈村网商们陆续开始销售来自外省的花卉品种,丰富了网店的经营种类,并吸纳了更多全国各地的消费人群,网店销量大增。“市场开拓与网店销量”的条目共13条,要明显少于“创新能力与网店销量”(27条),表明市场开拓是影响农户网店销量的补充途径。

(四)理论模型

综上,本文总结出一个集群社会资本影响农户网店经营绩效的理论模型,见图1。

该模型揭示了集群社会资本、中介变量和农户网店经营绩效之间的作用路径和关系强弱:集群网络和集群声誉均作用于农户网商的资源获取,其中前者与资源获取的关系较强,资源获取再进一步影响农户的网店收入,且影响作用较强;集群网络和集群规范均影响到农民网商的创新能力,其中前者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较强,创新能力再进一步影响农户的网店收入和网店销量,相比之下,创新能力与网店收入的关系更强;集群声誉通过影响市场开拓,进一步影响农户的网店销量。总的来说,模型中存在两条强关系链:一是“集群网络资源获取收入”,累计条目数176条;一是“集群网络创新能力销量”,累计条目数104条。

三、总结与讨论

本文基于8个发展比较成熟的淘宝村案例,运用扎根理论方法,质性研究集群社会资本对农户网店经营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集群社会资本通过作用于资源获取、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3个中介变量影响农户网店经营绩效,其中,集群网络和集群声誉通过作用于资源获取对农户的网店收入产生影响,集群网络和集群规范通过作用于创新能力对农户的网店收入和销量产生影响,集群声誉通过作用于市场开拓对农户的网店销量产生影响。

社群营销论文篇8

Web2.0始于2004年3月Reilly Media公司和Media Live国际公司的一次头脑风暴会议,目前关于Web2.0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互联网协会认为,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使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我们认为 Web2.0没有一个明确的范畴,用户普遍认为Web2.0是互联网建设的一种新模式,不再是单方向的对用户输出信息。而是让用户参与到共同建设上来,实现用户个性化、自主化的网络新体验。Web2.0相对于以传统的门户网站为代表的Web1.0具有更好的交互性和聚合性。Web2.0内在的动力来源是将互联网的主导权交还给个人从而充分发掘了个人的积极性参与到体系中来,广大个人所贡献的影响和智慧与个人联系形成的社群的影响就替代了原来少数人所控制和制造的影响,从而极大解放了个人的创造和贡献的潜能,使互联网的创造力上升了新的量级。①

在Web2.0技术支持下,网络广告营销成为企业、广告商与消费者之间进行信息沟通和营销活动的重要形式,与消费者的生活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与此同时,受众对于Web2.0工具的应用日趋成熟,大量从碎片化的分离再到共性化聚会的社群雨后春笋般出现,这种发展态势已经对企业的广告观念以及营销方式产生了强大冲击。Web2.0与网络广告营销的价值基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共性聚合,使得网络广告营销易于锁定目标客户群。人是社会关系的组合体,每个人都有很多属性。单个的人按照共同的属性聚合成不同的团体。web2.0为社会个体提供了一个较以往任何模式都广阔和高效的共同属性匹配平台,可以轻松实现基于共同价值观属性,共同利益属性这样的聚合,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聚合群体,比如国内以爱好分类的豆瓣网。这种共性聚合很容易使各种品牌或产品的用户聚合在一起,从而使企业很容易找到目标客户群,开展网络广告营销活动。

2. 分享上传,使网络广告营销顺利展开奠定了基石。关于Web2.0最多的一个说法就是“分享”,分享上传是Web2.0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内容,也为网络广告营销顺利展开奠定了基石。在Web2.0时代,受众分享上传的信息包含着绝大多数网络口碑信息,是网络广告信息形成的基础,分享上传的过程,其实就是网络广告信息传播的过程。受众把口碑信息上传到互联网上的信息平台,形成网络口碑信息,对这条信息感兴趣的受众浏览信息之后,又引用到别的信息平台供他人浏览。

3. 应用多样,为开展网络广告营销提供多种途径。Web2.0是以BLOG、RSS、IM、网摘、WIKI等为典型技术应用的,这样就为企业开展网络广告营销提供了个性化的途径。企业在Web2.0环境下开展网络广告营销时,可以根据目标客户的年龄和心理情况等因素,结合营销策略等实际情况采用个性化的Web2.0应用组合进行营销。这些需求在Web1.0时代是很难得到满足的,而在Web2.0时代很容易能够得到满足。同时,企业通过Web2.0的技术平台,可以很快地找到一个个不同的社群,并可以发现这些社群的共同特点与不同点,观察社群里顾客之间的互动,从而捕捉到顾客讨论焦点,并找到意见领袖,然后根据不同的社群制定不同的网络广告策略。②

二、Web2.0环境下网络广告营销策略

网络广告营销是企业总体营销计划中的一个部分,开展网络广告营销首先要在把握企业的总体营销目标的基础上明确网络广告营销的任务,依据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爱好进行细分,找到目标客户,然后再针对目标客户结合Web2.0的各种应用制定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本文将网络广告的营销策略归纳为两个,即品牌策略和传播策略。

1.Web2.0环境下网络广告营销品牌策略

在Web2.0环境下,“品牌”不再以企业为中心,它是“消费者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的,它是在交往、互利互惠基础上获得逐步信任并发展起来的,顾客在使用中去认识和感受品牌。Web2.0环境下的“品牌”是直接让消费者参与体验。这种体验来自消费者与“品牌”的互动,而不是品牌单方面输入的信息。网络口碑营销中的“品牌”同样是一种消费体验,即“品牌”的消费者把消费“品牌”的体验通过互联网的各种工具和技术表达出来。因此,本文认为Web2.0环境下网络广告营销品牌策略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优化产品特性,改善品牌体验。产品特性是客户对品牌体验的最重要的途径,产品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客户对品牌的根本印象。从品牌传播的影响来看,产品功能质量、服务质量会成为影响网络广告传播的关键点,产品功能和服务质量好的品牌在网络口碑信息中的评价都是正面的,直接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促进客户和品牌的交流。因此,企业在Web2.0环境下展开网络广告营销前必须努力优化产品性能,提升服务质量,提升消费者的品牌体验。如Google就是典型的通过优化产品特性,改善品牌体验从而赢得正面口碑信息,通过网络广告营销成功树立品牌形象的Web2.0网络公司。

注重网络礼仪对品牌形象价值的维护。优良的网络礼仪是维护客户忠诚度的利器。在Web2.0环境下,网络信息大量充斥,导致人们对品牌忠诚度的降低。如果企业与客户在网络交流中不规范网络礼仪,企业品牌留给客户肯定是不好的印象,直接影响客户的品牌体验,更不利于品牌在网络口碑信息中的传播。网络礼仪是很实在的东西,它是企业服务的一种延伸,更是企业品牌的一种延伸。对于IM上的客户咨询和BLOG上的客户留言耐心仔细、准确具体的回答是维护品牌形象价值的重要手段。例如戴尔电脑2006年末的客服危机就是由于不规范的网络服务造成的。在这次危机中,戴尔电脑的客服人员对于客户的网络留言置之不理,甚至态度粗暴,网络客服电话也断线。这些问题经网友传到网上后,引发品牌危机,严重损害了戴尔的品牌形象。

着力于广告创意推动品牌建设。在Web2.0时代,产品和服务必须是创造出独特的、人性化的体验,能带给顾客独特的价值。因为在Web2.0时代,消费者变得越来越精明,看到一条信息,第一时间不是去相信而是去求证。因此,在网络广告营销的品牌传播中,仅仅是一些简单的信息很难赢得消费者的信任,相反企业通过建立网络主题社区,策划各类激发消费者参与的事件和活动,可以让品牌的信息更加深度地传递给消费者,从而建立消费者对于品牌的情感联系。例如,百事可乐的“百事我创,全民上罐”活动,网友先上传自己的头像图片到百事可乐网络主题社区,然后再由网友投票选出可以印上易拉罐的头像,通过对活动的参与大大提升了消费者对于百事可乐的品牌印象。

向消费者传播真实、清楚、具体的信息是塑造良好品牌形象的保证。由于Web2.0环境下网络口碑信息的传播的速度极快,传播的随意性很强,信息被扭曲的可能性很大,所以企业在展开广告营销活动时就必须从一开始向消费者传播真实、清楚、具体的信息,避免抽象。实践证明,清晰、具体的品牌形象更容易成为客户谈论的对象,而模糊的品牌形象则容易被客户误解,不利于品牌的网络传播。

2.Web2.0环境下网络广告营销传播策略

Web2.0环境下网络广告营销的传播策略分为以下几步:寻找网络客户社群。在Web2.0环境下网络客户并不是以单独的个体存在的,而是由具有各种爱好和上网活动习性聚集成的一个个社群,网络广告营销的目标客户也正是以社群的形式存在的,这些社群就是企业品牌的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这些社群有大有小,小的比如QQ中的几个好友添加的一个“群”,大的比如一个“校内网”这样一个拥有几千万注册用户的网络社区。在这些社群中每个社群都有自己关注的焦点、讨论的热点,都有意见领袖与普通受众,在社群讨论中,意见领袖和普通受众并不是固定的,而是相互转换的,因为社群的每一个客户可以随时利用Web2.0的各种应用技术寻找有关社群讨论焦点的各种信息,使自己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③

在参考团体中变成主流意见。人们通常会有一些价值观念的模仿对象,这些模仿的对象常引导某一群体的行为方式,那么这个群体就称为参考团体。在Web2.0环境下网络广告营销中,这些参考团体就是客户社群。企业在Web2.0环境下开展网络广告营销时,在这些客户社群中,就客户关注的共同话题和讨论热点,“给出”指导性的意见,使该意见成为主流意见。这里的“给出”不是说企业在这些社群中参与讨论,而是通过改善产品性能,提升服务质量,拓展客户与品牌的接触渠道,增强品牌体验(比如汽车产品的试驾活动,数码产品的体验店等),注重网络礼仪,对于客户网络咨询做到耐心仔细、准确具体的回答等等,使企业在客户中形成良好的口碑信息,通过客户的“键盘”和“鼠标”在客户社群中形成主流意见。

发掘能够成为代言人的意见领袖。除了参考团体会对客户产生示范作用外,意见领袖也会起示范的作用。在Web2.0环境下网络广告营销中,“周围的人”通常是社群中的“达人”(网络用语)即某方面的“专家”,这些客户之所以能成为“达人”,不一定受过高等教育,更不一定拥有权柄,而是他们对某一方面感兴趣的事物投更多的精力和关注,他们有的是企业产品的忠实消费者和品牌拥戴者,有的却是某一类型产品评判者(比如各种产品论坛中的产品评测)。他们在社群中关于此方面的评论并不一定是为了经济利益,更多的是一种社区归属感。而他们的这些评论,不仅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社群中其他客户的消费决策或者下一次口碑传播内容,而且在Web2.0环境中这些评论更会被迅速并且大范围地引用到其他群当中造成更加巨大的影响效果。因此企业应当通过各种条件发掘出这些意见领袖,让他们参与到企业产品规划当中,并邀请他们使用自己的产品,然后让他们向其他的客户传递第一手实实在在的产品信息。

Web2.0带来了全新传播理念――用户为主体的传播,消费者不仅可以通过网络主动获取信息,还可以作为信息的主体,与更多的消费者分享信息,由此消费者的购买习惯与购买行为发生了变化。在未来的网络环境中,信息的对称性将大幅度提升,广告只是一种告知,产品好坏在网络搜索一目了然,口碑、关系逐渐将渗入网络的每一个角落。网络广告营销将更加注重平等性、互动性与沟通性,网络广告营销策略的制定更加体现个性化与精准性。

注释

①陈志新:《Web2.0概念―特征及其技术应用探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6,10(1):16

社群营销论文篇9

Web2.0以及衍生出的BLOG、RSS、WIKI等众多新技术应用不仅带来了网络产业的升级,也对传统的广告观念和营销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网络广告传播在Web2.0时代成为一种卓有成效的营销方式,受到了众多企业与广告商的青睐,是新营销时代的主导力量。但是对于Web2.0环境下网络广告传播,有的企业找到了两者的价值融合点,制定了正确的广告营销策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的企业却盲目跟风,没能深刻把握二者的联系,广告营销策略显得很盲目,效果很差。因此正确把握Web2.0与网络广告营销的价值融合点,才有可能有效的制定营销策略。

1 Web2.0与网络广告传播的价值重组

Web2.0始于2004年3月Reilly Media公司和Media Live国际公司的一次头脑风暴会议,目前关于Web2.0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互联网协会认为,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使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我们认为Web2.0没有一个明确的范畴,用户普遍认为Web2.0是互联网建设的一种新模式,不再是单方向的对用户输出信息。而是让用户参与到共同建设上来,实现用户个性化、自主化的网络新体验。Web2.0相对于以传统的门户网站为代表的Web1.0具有更好的交互性和聚合性。Web2.0内在的动力来源是将互联网的主导权交还给个人从而充分发掘了个人的积极性参与到体系中来,广大个人所贡献的影响和智慧和个人联系形成的社群的影响就替代了原来少数人所控制和制造的影响,从而极大解放了个人的创造和贡献的潜能,使互联网的创造力上升了新的量级。[1]

在Web2.0技术支持下,网络广告营销成为企业、广告商与消费者之间进行信息沟通和营销活动的重要形式,与消费者的生活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与此同时,受众对于Web2.0工具的应用日趋成熟,大量从碎片化的分离再到共性化聚会的社群雨后春笋般出现,这种发展态势已经对企业的广告观念以及营销方式产生了强大冲击。Web2.0与网络广告营销的价值基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共性聚合,使得网络广告营销易于锁定目标客户群。人是社会关系的组合体,每个人都有很多属性。单个的人按照共同的属性聚合成不同的团体。web2.0为社会个体提供了一个较以往任何模式都广阔和高效的共同属性匹配平台,可以轻松实现基于共同价值观属性,共同利益属性这样的聚合,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聚合群体,比如国内以爱好分类的豆瓣网。这种共性聚合很容易使各种品牌或产品的用户聚合在一起,从而使企业很容易找到目标客户群,开展网络广告营销活动。

1.2分享上传,使网络广告营销顺利展开奠定了基石。关于Web2.0最多的一个说法就是“分享”,分享上传是Web2.0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内容,也为网络广告营销顺利展开奠定了基石。在Web2.0时代,受众分享上传的信息包含着绝大多数网络口碑信息,是网络广告信息形成的基础,分享上传的过程,其实就是网络广告信息传播的过程。受众把口碑信息上传到互联网上的信息平台,形成网络口碑信息,对这条信息感兴趣的受众浏览信息之后,又引用到别的信息平台供他人浏览。

1.3应用多样,为开展网络广告营销提供多种途径。Web2.0是以BLOG、RSS、IM、网摘、WIKI等为典型技术应用的,这样就为企业开展网络广告营销提供了个性化的途径。企业在Web2.0环境下开展网络广告营销时,可以根据目标客户的年龄和心理情况等因素,结合营销策略等实际情况采用个性化的Web2.0应用组合进行营销。这些需求在Web1.0时代是很难得到满足的,而在Web2.0时代很容易能够得到满足,同时企业通过Web2.0的技术平台,可以很快的找到一个个不同的社群,并可以发现这些社群的共同特点与不同点,观察社群里顾客之间的互动,从而捕捉到顾客讨论焦点,并找到意见领袖。然后根据不同的社群制定不同的网络广告策略。[2]

2 Web2.0环境下网络广告营销策略

网络广告营销是企业总体营销计划中的一个部分,开展网络广告营销首先要在把握企业的总体营销目标的基础上明确网络广告营销的任务,依据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爱好进行细分,找到目标客户,然后再针对目标客户结合Web2.0的各种应用制定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本文将网络广告的营销策略归纳为两个,即品牌策略和传播策略。

2.1 Web2.0环境下网络广告营销品牌策略。Web2.0环境下,“品牌”不再以企业为中心,它是“消费者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的,它是在交往、互利互惠基础上获得逐步信任并发展起来的。顾客在使用中去认识和感受品牌。Web2.0环境下的“品牌”是直接让消费者参与体验。这种体验来自消费者与“品牌”的互动,而不是品牌单方面输入的信息。网络口碑营销中的“品牌”同样是一种消费体验,即是“品牌”的消费者把消费“品牌”的体验通过互联网的各种工具和技术表达出来。因此本文认为Web2.0环境下网络广告营销品牌策略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优化产品特性,改善品牌体验。

产品特性是客户对品牌体验的最重要的途径,产品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客户对品牌的根本印象。从品牌传播的影响来看,产品功能质量、服务质量会成为影响网络广告传播的关键点,产品功能和服务质量好的品牌在网络口碑信息中的评价都是正面的,直接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促进客户和品牌的交流。因此企业在Web2.0环境下展开网络广告营销前必须努力优化产品性能,提升服务质量,提升消费者的品牌体验。如Google就是典型的通过优化产品特性,改善品牌体验从而赢得正面口碑信息,通过网络广告营销成功树立品牌形象的Web2.0网络公司。

注重网络礼仪对品牌形象价值的维护。优良的网络礼仪是维护客户忠诚度的利器。Web2.0环境下,网络信息大量充斥,导致人们对品牌忠诚度的降低。如果企业与客户在网络交流中不规范网络礼仪,企业品牌留给客户肯定是不好的印象,直接影响客户的品牌体验,更不利于品牌在网络口碑信息中的传播。网络礼仪是很实在的东西,它是企业服务一种延伸,更是企业品牌的一种延伸。对于IM上的客户咨询和BLOG上的客户留言耐心仔细、正确具体的回答是维护品牌形象价值的重要手段。例如戴尔电脑06年末的客服危机就是由于不规范网络造成的。在这次危机中,戴尔电脑的客服人员对于客户的网络留言置之不理,甚至态度粗暴,网络客服电话也短线。这些问题经网友传到网上后,引发了品牌危机,严重损害戴尔的品牌形象。

着力于广告创意推动品牌建设。在Web2.0时代,产品和服务必须是创造出的独特的、人性化的体验,能带给顾客独特的价值。因为在Web2.0时代,消费者变得越来越精明,看到一条信息,第一时间不是去相信而是去求证。因此在网络广告营销的品牌传播中,仅仅是一些简单的信息很难赢得消费者的信任,相反企业通过建立网络主题社区,策划各类激发消费者参与的事件和活动,可以让品牌的信息更加深度的传递给消费者,从而建立消费者对于品牌的情感联系。例如,百事可乐的“百事我创,全民上罐”活动,网友先上传自己的头像图片到百事可乐网络主题社区,然后再由网友投票选出可以印上易拉罐的头像,通过活动的参与大大提升了消费者对于百事可乐的品牌印象。

向消费者传播真实、清楚、具体的信息是塑造良好品牌形象的保证。由于Web2.0环境下网络口碑信息的传播信息的速度极快,传播的随意性很强,信息被扭曲的可能性很大,所以企业在展开广告营销活动时就必须从一开始向消费者传播真实、清楚、具体的信息,避免抽象。实践证明,清晰、具体的品牌形象更容易成为客户谈论的对象,而模糊的品牌形象则容易被客户误解,不利于品牌的网络传播。

2.2 Web2.0环境下网络广告营销传播策略。Web2.0环境下网络广告营销的传播策略分为以下几步:

寻找网络客户社群。在Web2.0环境下网络客户并不是以单独的个体存在的,而是由具有各种爱好和上网活动习性聚集成的一个个社群,网络广告营销的目标客户也正是以社群的形式存在的,这些社群就是企业品牌的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这些社群有大有小,小的比如QQ中的几个好友添加的一个“群”,大的比如一个“校内网”这样一个拥有几千万注册用户的网络社区。在这些社群中每个社群都有自己关注的焦点,讨论的热点,都有意见领袖与普通受众,在社群讨论中,意见领袖和普通受众并不是固定的,而是相互转换的,因为社群的每一个客户可以随时利用Web2.0的各种应用技术寻找有关社群讨论焦点的各种信息,使自己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3]

在参考团体中变成主流意见。人们通常会有一些价值观念的模仿对象,这些模仿的对象常引导某一群体的行为方式,那么这个群体就称为参考团体。在Web2.0环境下网络广告营销中,这些参考团体就是客户社群。企业在Web2.0环境下开展网络广告营销时,在这些客户社群中,就客户关注的共同话题和讨论热点,“给出”指导性的意见,使该意见成为主流意见。这里的“给出”不是说企业在这些社群中参与讨论,而是通过改善产品性能,提升服务质量,拓展客户与品牌的接触渠道,增强品牌体验(比如汽车产品的试驾活动,数码产品的体验店等),注重网络礼仪,对于客户网络咨询做到耐心仔细,正确具体的回答等等这些,使企业在客户形成良好的口碑信息,通过客户的“键盘”和“鼠标”在客户社群中形成主流意见。

社群营销论文篇10

目标市场营销的内涵

(一)目标市场营销的含义

目标市场营销是由美国营销学者温德尔・斯密与《产品差异和市场细分 ―可供选择的两种市场影响战略》一文中,在总结西方企业营销事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所谓目标营销,是指企业在市场细分基础上,通过评估分析,选定一个或若干个消费群体作为目标市场,并相应地制定营销策略的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产品日新月异,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日益尖锐,以产品差异化为主的营销体制远不能解决企业所面对的市场问题,迫使企业将原来分散的资源集中于最有潜力的消费者群体(目标市场),即从对市场不加区分的广泛市场营销转变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目标营销,变为识别各个不同的购买者群体的差别,有选择地确认一个或几个消费者群体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满足其全部或部分的需要。

(二)目标市场营销的理论依据

首先是顾客需求偏好的差异性。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市场消费群体之间的消费偏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从而构成了不相同的消费群体。一般而言,产品的某些属性是影响顾客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根据顾客对这些不同属性的重视程度,可以将顾客的偏好模式分为三种:同质偏好、分散偏好和集群偏好。其中同质偏好和分散偏好是比较罕见的,最常见的是集群偏好,从而就为企业有针对性地选择其目标市场提供了前提。

其次是企业资源的有限性。由于企业资源的有限性,一个企业是很难去满足其全部市场需求的,因为会受到企业资源和能力的限制,加上企业经营的择优性,企业只能去满足市场中的一部分消费群体。那么,他就会面临两种选择:一是不加区分地任意满足其中的一部分,从策略上讲就是广泛营销。其结果是,由于没有针对性,市场群体的满意度就不会很高,从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就不会很强;二是寻找到同其资源相匹配的,有可能充分发挥企业特色和优势的一部分市场群体,有针对性地去加以满足。这样就既使这部分市场群体的满意度大大提高,又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毫无疑问,只要有可能,企业都会选择后者。所以,企业不仅应当而且可能采用目标市场营销的策略,以在市场中营造自身的特定优势。

取悦每一个人是不现实的,成功的营销者一定是那些比竞争对手更了解自己的服务对象及其特殊性的人。目标市场营销扬弃了广泛市场营销那种“所有人都适用一种规格”的,且以一般大众为营销对象的观点,使市场营销活动真正以消费需求为中心,也使营销者发现与自己资源相匹配的最佳市场机会,避免过度竞争,从而使市场营销活动更加有效。

(三)目标市场营销的模式

目标市场营销有三个主要步骤:首先通过市场细分(Segmenting)区分不同的消费者群体;然后进行目标市场的选择(Targeting),即评价和比较细分好的消费者群体,从中选择最有潜力的一个或几个作为自己的目标顾客群体;最后,为取得竞争优势,而进行目标市场定位(Positioning),建立与在市场上传播产品或服务的关键特征和利益。这三步环环相扣的过程,简称为STP战略。

(四)目标市场营销中细分市场的标准

现在有营销专家把消费者市场细分标准归纳为四大类:即地理因素、人口因素、消费者心理因素和消费者行为因素。

文化营销中运用目标市场理论的必然性

(一)文化营销中的“文化”是市场细分最为重要的因素

文化营销中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l),其主要意思是指经过人类劳动、培养、教育、学习而发展的各种事物和方式,是与大自然本来存在的事物相对而言的。人们对“文化”这个概念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财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群体性。即一种文化总是由一个特定的群体所拥有的。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对“文化”的解释为:文化是风俗、习惯,特别是舆论,是一群体由认同而积累的行为方式。同样地,美国传统词典也有类似的解释,认为文化是人类群体或民族世代相传的行为模式、艺术、、群体组织和其他一切人类生产活动、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的总和。这说明文化具有群体性。并且人们对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称之为亚文化,亚文化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独特的价值与观念。

由于不同群体具有不同的文化,包括不同的价值观、宗教规范、风俗习惯、行为方式、语言等意识形态的内容以物化的精神。人们把文化看成是一个社会的个性。营销学家进一步把文化因素看作是一种深刻影响消费者行为差异的重要因素。早在20世纪50年代,一位对文化研究的启蒙学者Smith提出了市场细分和消费者群体的概念,并指出消费者价值观、社会文化为市场细分的标准之一。

(二)文化营销运用目标市场理论的内在要求

尽管人们对文化营销还没有一个统一精确的定义,存在多种理解,而归纳起来有以下五种:一是对各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营销;二是利用各种文化产品或文化活动来促销商品销售;三是企业借助或适应不同地域特点的文化因素开展营销活动;四是企业把文化因素渗透到市场营销组合中,制定出具有特色的市场营销组合;五是企业应充分利用CI战略构建特色的企业文化来开展营销与管理。对文化营销的上述理解可以归纳为两大类:第一是以文化为营销对象,形成了文化产业。第二是文化为媒介对企业产品进行营销。

对于第二种理解,又有两种释义,即是以谁的文化为手段,是利用目标市场的社会文化元素为媒介还是利用产品生产企业的文化为媒介对企业产品进行营销。笔者认为,文化营销是指企业借助或适应不同地域特点的文化因素设计营销组合,传递具有目标市场文化因素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该目标市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营销过程。它的特点体现在:文化营销除了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还满足文化精神需求,它要求营销活动要适应目标市场的文化生态,不能背离。文化营销应该包含在营销组合的全过程中,包括在营销的构思、设计、造型、装潢、包装、商标、广告、款式等营销活动中。

不同地区的文化不同,消费文化也不同。而消费文化决定了消费者对不同生活和产品的总体偏好,也决定着具体产品和服务的成败,如果产品营销活动适应了区域文化环境,产品所提供的各种利益与文化成员某个时期的文化需求一致,那么消费者才会对这样产品产生正面积极的反应,被市场所接受;而没有适应区域文化的营销活动会产生负面效应。

因此,需要企业借助于或适应于不同特色的环境文化开展营销活动,将环境文化因素渗透到市场营销组合中,综合运用文化因素,制定出有文化特色的市场营销组合。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于物质层次的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属于精神上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不少地区的消费者的物质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了满足,消费者对精神层面的需求提出了要求,作为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的文化因素自然成为了消费者希望得到满足的首要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出现了许多用经济因素已经无法解释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而区域文化或者群体文化却难以消失,文化营销则顺应消费者的这种需要,成为破解营销组合同质化的方案。

同时,在众多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心理因素中,文化因素是最根本的因素之一,文化营销才是满足消费者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的基础,因此不少商品在市场上以精神需求为诉求点。

运用目标市场理论实施文化营销的模式

(一)以目标市场的文化差异性细分市场

文化并不是自然存在的事物,它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的东西。长期科学不发达的时代,由于交通的不便,人们只与在相同地区的人交往,频繁的交往需要遵守共同的规则,在同一区域内的共同规则慢慢形成了这个地区独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最后上升为地区文化。企业在考虑市场影响因素的时候,首先需要了解目标市场潜在消费者的文化,进而了解他们的心理和价值观,才能够进行准确地把不同的细分市场区分开来。文化营销的关键在于把握目标市场的文化特点,进一步根据文化特征差异细分市场,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使营销组合适应于目标市场的文化环境,使目标市场的消费者与营销创意产生共鸣。具体营销模式体现如图1所示。

虽然运用文化细分市场的现在还没有系统理论和方法,但是营销实践和营销理论都在探索,具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利用文化维度来说明不同文化差异,细分市场。比如最常用的描述方法是使用权利距离、避免不确定性、性别特质和个人/集体主义四个维度来说明不同国家的文化特征。在该理论下,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是一个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市场,更倾向于家族主义、权利不平衡、短期取向,用这种理论很容易解释中国的 “面子消费”、“礼品消费”市场行为。

二是运用产品所体现的某一特定文化特点来细分市场。消费者虽然要求每一样消费品要完全符合其文化特征,但是有写特定产品会更加鲜明体现文化的某一个方面。这样可以根据产品的这种文化特点作为细分市场的一个新标准,以便更好区别不同的细分市场。比如:为了更好地把握电影市场的文化特征和细分电影市场,有人把文化分为娱乐文化、官方文化和艺术文化,从而把电影市场区分为三个主要类别:体现娱乐文化的电影市场,体现官方文化的电影市场和体现艺术文化的电影市场。娱乐文化的电影“为了激动人的感情而激动人的感情,也就是说仅仅为了使人愉快而激动人的感情”的娱乐手段;官方文化的电影成为“不是为了立即满足人们的感情,而是要把人们的感情带进现实生活中去起作用的”宣传手段,艺术文化的电影是“只能表现艺术创作者个人的经历和观点”的真正的艺术手段。

三是人们可以体现文化的宗教、仪式、规范等符号中推断不同市场的文化特征,找到细分市场的根据。一个民族的宗教、仪式、规范中蕴藏其民族文化,也预示该市场消费者对各种消费产品的总体偏好,因此把可以从宗教、仪式中体现的习俗、伦理等作为细分标准。

(二)结合产品特点选择目标市场

根据目标市场理论进行目标市场选择,首先要分析评价各个细分市场,其次要对各个细分市场的增长率、市场结构吸引力和企业目标与企业资源等方面的情况详细评估,最后确定企业服务的对象。

笔者认为,这种销售实践和理论没有充分重视到文化因素对营销活动的影响。现在产品质量等方面很容易被模仿的情况下,企业必须关注消费者的精神方面的需求。在选择目标市场时,除了考虑细分市场的增长率等因素,把文化因素作为目标市场选择的重要因素,会增加成功概率。比如:在我国旅游市场上,旅游产品存在同质化的现象,而河南新郑市开发旅游产品时,充分利用黄帝故里这一文化因素,把目标市场确定寻根祭祖的华人。发展“千年圣典”祭祖文化旅游来营销当地旅游,吸引海内外华侨和大陆同胞去黄帝故里寻根,体会博大精深的炎黄文化,获得了成功。相反,我国卷烟市场不少卷烟工业企业曾经选择高端产品市场,并以“王”字为品牌的产品,但最终效果不如人意。而常德卷烟厂在总结多年生产高端产品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历史传统,生产出能迎合中国人渴望“富、贵”心理的高端产品市场,究其原因就是只有常德卷烟厂较好地做到了将其产品特征与市场文化因素对接,因此获得了成功。

因此在选择目标市场时,一方面要正确地认识目标市场的文化内涵,洞察消费者的个性文化、把握文化背景的变化,另一方面也要分析自身的企业文化、品牌文化,两方面结合才能准确选择目标市场。

(三)产品文化差异化

1.利用产品款式体现文化差异化。由于每个民族的文化差异,导致不同文化的审美理想不同,对同类产品形式的审美观点不同,所以文化差异化更多会表现在产品形式上。生产产品使用的物质到哪个国家和民族都一样,但是最后表现出来的形式代表不同的文化,就像修建房屋都是钢筋和水泥,却修建出不同民族风格的建筑。如果产品的表现形式符合其文化,会增加对产品的可接受度。相反,只追求产品的质量和款式的优美,不关注目标市场的文化,会导致失败或无法解释一些营销现象。比如:2011年底至2012年各品牌的SUV小汽车在中国销售情况很好,而在其他国家销售并不理想。这是不能用经济因素合理解释的现象,它正是文化因素对营销产生作用的结果。目前中国城市道路经常堵塞,导致小汽车不得不经常很长时间等待,而等待的车主因为自己坐在车上比别人高出一截,而产生鹤立鸡群的满意感,正好符合权利距离较大的中国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不一定符合更关注自己享受的西方消费者。可能SUV在设计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也许属于一个巧合,但是它给我们一个启示:在营销活动中要不得不注重产品的文化差异性。

为了提高文化营销的质量,需要进行对目标市场调查和分析,要抓住文化背景的差异、观念的差异,开发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比如:最近,美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根据中国文化导向开发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豪宅,为了迎合中国的顾客,美国开发商开始重视中国风俗。比如,设计师开始沿南北轴线修建社区干道,并保证每家都有朝南的窗户。Manhattan全新高层楼盘one57更将数套最奢华的整层公寓安排在了80至88层,这也为了迎合中国文化中对数字“8”的偏爱(chinadaily,2012-6-26)。这种风格就决定了它面向中国消费文化定位。

2.巧妙构思品牌名称突出文化特色。在进行文化营销的时候,企业应该将品牌策略做适当的更改,以适应当地的市场和文化,以最短的时间率先在目标市场上树立优秀的品牌形象。品牌文化差异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品牌名称联想。品牌名称是品牌中能够读出声音的部分,是品牌的核心要素,是品牌显著特征的浓缩,是形式品牌文化概念的基础,是一种社会属性、人文属性。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与成熟的条件下,品牌名称是一种经济属性、企业属性,是经济领域的一种文化现象。一个好的品牌名称本身就是一句最简短、最直接的广告语,能够迅速而有效地表达品牌的中心内涵和关键联想。比如:“金六福”定位为中国老百姓追求“福”;“万事发”则会使人联想到“多事之秋”、“东窗事发”,不符合中国消费文化。因此,品牌成功的第一步,也是准确文化定位的醒目标志。

其次是品牌名称的民族文化特性。它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从中吸取养分,同时也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政治制度、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例如: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史,形成了独特的方块文字,如果选择的目标市场是中国,那么产品名称应以汉字来命名,体现汉族的文化特色,例如,奔驰、可口可乐等都由原来的西方文字名称改为中文名称,更符合中国人的文化习惯。

再次就是商品的品牌名称象征性。产品名称象征的文化是文化差异化的另一个方面,它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满足,例如我国的玉雕工艺品有的取名“富贵平安”, 有的取名为“连年有余”等,这恰好体现了中国六福文化,只要一见到这样的品牌就想到了中国的玉雕。同样的道理,比利时地毯商范德维修生产出一种质地厚实的高级祈祷地毯,在地毯嵌上一个偏平的指向针。指向针并非指向正北和正南,而是在任何时候都指向麦加城。这种祈祷地毯虽然比普通祈祷地毯价钱高出许多,但一上市就成了穆斯林教区的抢手货。这也是产品文化定位的成功案例。

3.以浓厚的文化气氛作为促销的文化差异。当今社会随着消费者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对文化需求也不断提高,对“硬式推销”越来越厌恶,文化营销作为一种新型营销手段,在制定文化营销策略时仅有产品策略是不够的,还必须在销售环节制定合理的文化促销策略,以对促销环节进行文化渗透,以满足顾客的文化价值观或目标顾客形成对产品的文化价值需求,最终实现扩大企业营销的目的。比如:中国受儒家文化影响,一向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为贵”的思想渗透到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中国的“和”文化。因此,长沙卷烟厂在面向中国市场销售时以“和”为促销主题,起到不错的效果。

由此可见,在科技已经很发达的今天,很多产品可以相互替代,质量、性能难以形成绝对优势而吸引消费者,要想产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运用文化因素传播其品牌不失为可行的方法。在不同民族文化相互渗透时代,文化促销不仅能留住目标市场的消费者,还可以吸引其他细分市场的对目标市场文化的向往者。

4.巧妙使用心理定价体现文化营销。文化营销不仅仅注重产品的使用价值、品牌和促销体现目标市场的文化,还要在定价中关注文化因素的影响。不能把定价看作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在于哪一种定价能够得到目标客户群体文化情感的认同,从而激发他们的购买欲。因此,在制定价格策略时,先将目标市场文化背景下,表现出来的、受消费群体接受的价格规律特点。比如: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之下,中国人有对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追求的偏好,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不少产品,比如:芙蓉王等确定了较高的价位,使消费者感到该产品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参考文献:

1.李庚.从消费心理透析文化营销[J].江苏商论,2011(8)

2.晏劲松.塑造家用小汽车品牌的文化营销模式研究[J].江苏商论,2011(10)

社群营销论文篇11

(一)领导的定义。领导是指某个个人或集团,通过权、责、服务三者统一,带领下属群众,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该定义有几个要点,领导、媒介即领导输出、被领导者、环境、目的这五个要素。这里领导的输出要被被领导者接受,必须要有媒介有条件,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过程是在与相关环境中的相互影响中进行,经过努力,达到领导的目的。

(二)领导输出。上文对领导的定义有“通过权、责、服务三者统一,带领下属群众”等词条。定义强调权力、责任、服务三者的统一。这里这三者都作为领导的输出,传递给被领导者。笔者认为这里可以把领导与管理进行一个颠倒的关系处理,领导包括管理,即包括一系列的组织、沟通、激励等,所以,这里把领导输出分为四类:一是权力和权威,二是管理,三是责任,四是服务。

1.权力和权威。领导权力是领导者为实现组织目标,在实施领导的过程中对下属施行的强制性影响力和制约力。任何领导都需要权力,他必须对其施受对象进行权力的送出和控制。权力是强制的,因此每个领导者可以要求被领导者服从自己,对违背组织目标的行为进行惩罚,但同时也造成了被领导者与领导者之间的对立情绪,甚至对抗的关系,所以运用权力时要讲究方法。领导权威(非权力性影响力),就是指领导者的品质、作风、知识、能力、业绩以及行为榜样等非权力因素对下属造成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在表现方式上并没有合法权力那种明显的约束力,但在实际上它常常能发挥权力性影响力所不能发挥的约束作用。它包括人个性影响力,即品格、能力、知识、感情和榜样行为影响力两种。

2.管理。我们知道,在领导中,体现的管理方面的因素太多,必须借鉴的也很多。领导必须会用人,所以和人力资源管理挂钩;领导要会激励下属,因此有激励的艺术;领导很重要的一点是沟通,上传下达都很重要,特别是权力下达和命令时,沟通艺术在这里发挥作用。领导如何施行才最有效,最能让对象接受,最能发挥1+1>2的效果。

3.责任。领导者首先从职位上来讲,与其相对的是领导的责任。领导有权力,有权就必须有责。领导者在做任何事的时候,出发点首先都会是自身的职责。领导者输出责任,表现出来的就是居其职,谋其利。领导者输出的责任有抽象的为人民谋福利,树立良好的形象,做好带头作用,出好主意,领导激励下属,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要承担与权力相当的成败荣辱的个人重担。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大。

4.服务。我们现在突出强调领导者就是服务员,长官意志的时代已经过时,“第五级领导者突出的谦逊态度与超强的意志力的结合,形成了一种闪亮的领导特质”。这表现在群众对领导者的期望与领导者自己的角色定位。群众希望自己的领导要能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和能力,竭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比如希望政府的公务员、行政领导者都是人们的公仆。正因为群众希望从领导者这里获得服务,才会显得服务地位日益突出。“俯首甘为孺子牛”,群众才会更善于获取服务与配合。服务是群众首先想获得的,是领导首先要具有的。

二、4Cs理论及与领导输出营销的结合点

(一)4Cs营销理论(The Marketing Theory of 4Cs)。1990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劳特朋(Robert Lauterborn)教授提出了与传统营销的4P相对应的4Cs营销理论。

Customer(顾客)主要指顾客的需求。这里指领导不仅要提品和服务,还要换位思考和换位营销,假设自己是个群众需要的会是什么。

Cost(成本)不单是企业的生产成本,它还包括顾客的购买成本。这里指群众接受领导输出时可以接受的付出,这中间的成本不仅包括其货币支出,还包括其为此耗费的时间,体力和精力消耗,以及购买风险。领导者应该追求目标的是群众的零成本。

Convenience(便利)顾客在购买某一商品时,总希望把有关成本包括货币、时间、精神和体力等降到最低限度,以使自己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因此,领导必须要考虑公民和下属愿意支付的成本;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尽可能减少公民的时间支出,让下属明白自己的意图,通过多种渠道向群众提供详尽的信息、为公民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减少群众精神和体力的耗费。

Communication(沟通)被用以取代4P中对应的Promotion(促销)。4Cs营销理论认为,企业应通过同顾客进行积极有效的双向沟通,建立基于共同利益的新型企业和顾客关系。这里指不再是领导单向的施权,而是在双方的沟通中找到能同时实现各自目标的通道。

(二)领导输出与4Cs的结合点。澳大利亚学者欧文•E•休斯在《公共管理导论》中指出“需要将私营部门‘经证实有效的’管理手段转到公共部门加以运用。”营销是一门以顾客需要和欲望为导向的哲学。本文的观点是,领导必须借助营销来促进自身和群众的共赢,必须以顾客(公众)需求为导向,用领导营销来营销领导。而领导同样有高层和基层领导者;有对象,即群众和普通公务员,提供时必须要便捷,提供后要能进行沟通,提供要有效进行,要有渠道来达到目的;有领导输出,即政策,或者更具体就是前文提到的四类,即权力、管理、服务、责任。领导过程会存在困难,会有障碍,会需要采取改进的方式。领导要在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以及在政府部门的自身运行中,利用市场营销学的理论进行运作,推广政府政策,树立政府形象,建立与公众的良好关系,并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最终实现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就构成领导输出与营销理论中的4Cs有了合理的结合点。

三、4Cs在领导营销中的应用

(一)顾客――群众理论的应用。针对领导输出的特点及群众的需要,领导者应该做好调研,了解群众与下属在接受领导下达的命令和指挥,管理和权力后的接受程度,满意程度,配合程度,参与程度,可以用方格类似的指标定位让群众填写,特别是他们需要什么,目前输出的服务是否满意,是否足够,还有什么不足。另外,对输出的责任是否认同,来评定责任完成的程度,看领导是否最基本把本职工作做好了。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才可以根据群众最迫切的需要来确定下一步,确定发展趋势和计划,及时设计开发出符合群众需求变化的输出产品,并且能够根据民意来改革或者改进自身在领导过程中的一些不足或缺失或者过度。

(二)成本理论的运用。这里的成本指群众在使用和接受政府输出过程中的费用和精力与体力的付出。领导输出的群众不同于工业产品用户的理性,也不像个人消费者的感性,其选择性比较少,甚至是“垄断”的,所以就在“购买”或接受过程中非常被动。群众有的只是评价的权利。人民纳税是为了自己生活的更好,更有质量,是为了给政府合理存在的理由。可以说人民希望以越低的成本投入来获得应得的服务,希望政府的管理是比较有效的,比较负责任的。群众选择性是少,但是心中的评价标准其实一直存在,特别是在一些事务中付出的代价成本与回报是否相称,回报的周期是否合理。因而,领导要类似的去提高输出的性价比,做好工作,让群众觉得物有所值。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政府得不到公民的信任,那么就说明政府提供的没有吸引力,性价比低。零顾客成本是政府营销追求的目标。

(三)便捷理论的运用。企业需要通过分销渠道将产品提供给消费者,政府也需要通过设置机构和分配人员将领导输出提供给群众,领导应当提高便捷性。对于被领导者群众来说,便利性其实是一贯的追求。但是,任何人都明白,和领导打交道有多困难,在政府部门办理的手续有多繁琐。我们社会的盖章难充分反映了这一点。假如,领导机关能在这些与民众息息相关的事物中提高效率,便民利民,主动服务,我相信对领导的评价会积极正面许多。例如,对一些文件申请最好能提供详细的指导服务,对群众进行事后调查,做好延伸服务,如果群众有困难,最好能现场或者上门服务。但是手续繁琐这方面还是有待改进。领导者如果有志提供给群众便利的服务,可以在所辖区域设立集中的行政服务办公大楼,这算是一种便捷性,可以设立政府一条街,并且设立评价网点即时评价。如果群众数量规模不够大,不适合建立大楼,可以在某处集中,授予临时的办事点权力,方便需要的人。领导要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以有利于群众工作、生活和学习。群众满意度提高,领导的措施就更容易实施。要建立完善的现代化的公告信息系统,并传播给公众,使他们获取信息时方便,传递信息时也不存在障碍。

(四)沟通理论的运用。沟通是相互了解的前提。沟通的目的是赢得认同。沟通艺术是各级领导必须具备的基本功。领导做好沟通,是为了了解群众的需求,同时也是群众的要求。领导与群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沟通,但都要遵循沟通程序,减少沟通障碍。比如,可以到现场进行面对面沟通,这是一种比较便捷直接的方式。因为在政府中,最重要的是公文等文件式的沟通,所以可以设立领导信箱,切实保证查看及时,回复到位。可以鼓励群众多提意见建议。特别是现在在建设电子政务,可以开设专门的百姓意见网页,并有专门的人员进行查看回答。另外,政府热线电话,呼叫中心等更迅捷的沟通方式也应鼓励运营。沟通应该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例如可以建立如生产线式的环节投诉,当然前提是群众对领导输出,对政策方案有了切实的感受,有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可以比较了解政府或者领导者的政策,才更能提出有效的,一针见血的意见。

在新环境和新时期下,领导输出的重要性和独特性要求我们重视领导营销的问题和途径。领导要尽快树立领导输出营销,政府营销的观念,用先进的现代手段来使这个过程更加顺畅,使营销更具效率。要不断提高领导的执行力,以群众为导向,为公共利益寻找更好的输出和实现管道,为公众谋福利,以服务思想指导自己,才能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下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董丛文,杨树立.政府营销与服务型政府建设[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5,(1).

[2]丁杰.领导科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7,(41).

[3]周耀烈.现代管理基础[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9,(256).

[4]连玉明.学习型政府[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24.

社群营销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103-01

社交网络的最初目标和作用是满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需求,而正因为社交网络在信息传播上的便捷性和开放性,为建立于其之上的营销模式提供了基础。社交网络营销的成本较低,且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实际营销效果突出,是营销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今后营销的重要方向。明确社交网络营销的赢利模式,并掌握具体有效的营销策略,才能为营销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一、社交网络营销的主要渠道

社交网络营销的产生源于社交功能突出的网络站点,故其主要的营销渠道就应当是有着相当社交属性的网站。首先,社交网站作为基础性的网络社交工具,是社交网络营销的重要渠道之一。社交网站又有着诸多分类,除微信、微博和人人等一般性社交网站外,优酷和SNS等也有着很强的社交属性[1]。在该平台上,企业可通过建立账号定期最新的产品信息,以获得客户的广泛关注并进行进一步的消费行为。其次,电子社区类网站如软件类网站、贴吧、天涯等聚集了大量有着共同爱好的人群,其爱好相对统一,也就橛销提供了针对性、专门性、便捷性。商家通过有趣的相关信息并与社区用户进行互动交流,柔和地进行产品推广,能够起到很好的营销作用。

二、社交网络营销的赢利模式

(一)专门社区的构建与经营

要想实现社交网络营销模式的实践应用并达到赢利目的,首先即应构建起专门化的专门社区,汇聚有着相对统一爱好和共同话题的用户人群,保证营销的目标性,也为进一步的营销工作提供高度的针对性。比如,通过搭建兴趣社区,以电子产品交流社区为例,在不断扩大该社区影响力的过程中会吸引更多数量的、具备同样爱好的用户,该社区为其提供了话题交流讨论和信息沟通的良好平台,也为企业进行社交网络营销提供了便利。企业通过全面的相关信息服务和产品推介,让用户产生消费欲望,进而发生消费行为,为企业提供了产品赢利。

(二)个性专门化的营销策略

相较于传统的市场营销,社交网络营销能够有更加完善的营销策略,其策略还能够根据客户的需求和喜好变化进行即时调整,大大提高了营销的准确性。比如,通过对社交网络中用户日常评论的分析和整理,企业能够掌握用户的主要喜好和具体需求,在此基础上企业可针对性地制定相应营销策略,结合不同客户的具体需求提供相应的产品,保证营销产品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提高了营销成功率[2]。同时,个性专门化的营销策略避免传统营销策略对于客户的严重打扰,保证了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良性关系,为品牌价值的经营提供重要保证。

(三)产品服务的不间断创新

创新意味着对陈旧的打破,也意味着新的吸引力。企业在进行社交网络营销时,通过不断的产品服务创新,能够避免单一化和呆板化造成的审美疲劳和吸引力下降,实现品牌价值的进一步强化;同时,能够与时俱进地满足客户变化中的实际需求,保证营销策略的有的放矢,提高营销成功率。企业可利用社交网络与客户进行实时互动交流,获取客户对于产品和服务的意见建议,从而帮助企业进行产品的创新与创造,开发出符合客户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保证企业的销售水平,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润。

三、社交网络营销的执行策略

(一)建立并维护属于自身的开放平台

企业或商家要实际执行社交网络营销策略,并预期在营销中获得实际盈利,就应当首先建立起属于自身的社交开放平台,不断获取活跃用户,为自身社交网络营销提供营销标的[3]。而在建立起开放平台之后,还应当对平台进行有效维护,使营销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首先,企业可通过设立专门的互动机制,由专人代表企业回复评论用户,保证自身的发声,也避免恶意评论造成舆论的恶化。其次,可通过筛选社交用户中的领袖用户,借助其力量进行营销宣传,定期企业相关产品,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目标客户和消费者,确保社交网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二)构建网络特色的碎片化重聚体系

社交网络的高度发达,加上电子媒介的日益普及,人们在网络当中花费的时间将进一步碎片化,这既提高了网络信息的传播力度、广度和传播效率,同时也容易造成用户群体的碎片化分布。企业应当充分借助碎片化的优势,利用其信息传播效率的长处,借助于社交网络实现用户群体的聚合,进而实现用户需求的有效聚合。比如,企业通过搭建专门的信息交流平台,通过受众需求的自我选择来选取用户聚合“地点”,打造属于企业的专门社区平台[4]。在此基础上,让该平台中的用户需求得到黏合和诱发,以优质的产品服务打动用户群,将其转化为消费者,获取高效率的社交网络营销模式。

(三)创建用户群高参与度的消费社区

消费社区的创建是社交网络营销工作的重要部分,是实现该营销模式赢利的重要前提。企业应当充分结合消费产品和消费模式的特点,主动创建属于该特定消费群体的消费社区,让其能够自由地进行消费心得和消费预期的抒发表达,方便企业在原有的营销模式和消费模式基础上进行强化和提升。在该消费社区中,目标用户会主动依据自身需求进行产品的搜索和选择,企业只要参与其中完成产品的生产制作和提供,就能够搭建起完整的社交网络消费链条,为企业提供相应的产品创收。而该消费社区的进一步完善经营还能为企业带来高黏性用户,实现营销体系的长足发展。

结语

社交网络营销模式与传统营销模式有着很大不同,其中虽然需要企业的主观努力,消费者在营销模式中的主动选择,会为营销过程实现提供更大的成功率和发生效率。对于企业而言,应当充分认识到该营销模式的重要价值,建立并维护属于自身的开放平台,构建网络特色的碎片化重聚体系,并逐步创建用户群高参与度的消费社区,打造起完善的社交网络营销系统。企业的营销更具针对性,营销的实际回报会大大强化企业的营销实力,对于企业稳步发展无异于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 李晓婷,孙佳宁,李明建.社交网络营销策略及盈利模式探讨[J].电子商务,2013,(1):32-3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