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专业技术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5 14:56:33

试验专业技术总结

试验专业技术总结篇1

在工作中我也深刻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在施工过程中对一些细微部位关注不够;对过程控制中出现的某些工序由于自身经验的不足以及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欠敏感性和前瞻性考虑;同时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还需要加强,对于碾压混凝土技术的学习认知不够深刻。为使自己工作能力不断提高,更好的适应工程建设更加严格的要求。

思想政治方面

能够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利用电视、电脑、报纸、杂志等媒体关注国内国际形势,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有关政治思想文件、书籍,深刻领会胡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并把它作为思想的纲领,行动的指南;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主动认真的学习专业知识,工作态度端正,认真负责。

二、专业技术工作方面

试验专业技术总结篇2

根据国家核安全法规,调试启动试验分为3个阶段:①每一系统的独立试验;②装载核燃料前的综合试验;③装料和启动。机组联调阶段贯穿试验始终,即一回路冷态功能试验开始直至运行试验结束,这段时间为14.5个月。机组联调试验主要包括:机组反应堆主回路的冷态功能试验、反应堆开盖冷态功能试验、安全壳打压试验、核蒸汽供应系统的热态功能试验、反应堆装料、首次临界和核功率提升试验、汽轮发电机组的冲转和并网试验、机组瞬态试验、性能考核试验,以及各阶段相应的准备工作。

2核电机组联调阶段的管理和创新

2.1组织和分工

联调试验具有参试系统多、区域广、风险高等特点,这也决定了试验期间要具备充分的协调合作关系,从而保障整体试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联调试验阶段标准组织如图1所示,上设联调管理机构,下设试验执行层,并配备有专家组和质保安全等专项组织体系。在联调管理指挥层、试验总协调岗位均设置有业主技术管理层,有效投入了双方的精锐力量,做到了相互监督、协同,可确保试验和机组的质量。联调试验总指挥由工程项目经理部成员担任,副总指挥由工程与业主方共同担任,总体负责指导联调的各项工作;工程总协调和业主总协调全面负责组织每日的现场工作,控制现场活动的逻辑顺序;调取专家组由各方资深专家组成,以分析技术难题,提供解决和建议方案;联调试验负责人(TS)是整体试验的负责人,全面控制试验的准备工作和实施过程,并对试验区域内的安全负责;值班工程师(SSE/CSE)是常驻主控室的试验执行代表,主要负责按计划开展试验、收集和发出指令信息、与运行操纵员共同把控机组状态;计划协调人员负责编制并调试计划、协调项目各单位按计划实施调试活动;其他专业组,比如工程线设计、设备的安装和调试等负责根据计划、主控的SSE指令参与试验或提供技术支持。

2.2技术保障

联调期间的技术保障主要以集体讨论、会议决策等形式开展,相关会议均由工程生产双线特定的人员参与,且机组联调阶段分为固定式和非固定式会议。固定会议主要包括每日DCM早会、日计划会、联调指挥部会议等。早会主要议题为过去和未来24h的主线工作及相关事宜,当日解决各方关注的问题;日计划会主要协同各专业确定联调试验3d的滚动计划和周计划,分析并评价计划工作对试验等资源的影响,确保所有工作计划顺利执行;联调指挥部会议由联调总指挥主持,各专业管理层参与,旨在对早会遗留的问题和重大技术难题给予最终决策。非固定式会议主要根据机组状态、需求择机安排,比如联调专家组会议、专家组会议等,其可对联调试验过程中存在的重要缺陷进行技术分析,针对潜在风险制订提醒和应急方案,是SSE的后援技术力量。

2.3风险控制

联调试验是综合性高风险项目。在试验前,试验组应编制专项安全控制方案。采用该方案可辨识整体试验过程的风险项目,给予风险分析和应对措施,并由调试安全管理组和项目质保组双重审核,以确保方案合理、有效。在执行期间,由联调试试验负责人把控整体实施过程,由质控工程师、专项安全管理工程师和质保工程师等进行过程监督和管理;在试验后期,由专项安全组总结和归档控制工作。

2.4管理创新

联调试验技术日益成熟,考虑到核安全的重要性,联调调试过程需按部就班,严格按程序执行。纵观核电史,事故的发生多因人而起。针对此问题,联调阶段管理理念的创新进行了改进:所有活动进计划、任何操作需指令,现场操作需两人、同时不做两件事;事前梳理变更项、逐条确认操作单,双向分级来协调、信息归口报主控;沟通采用三段式、工作休息不关机。此次改进旨在知道工作人员时刻牢记所有工作由计划归口、所有操作要有指令来源、现场操作要有监护、出现分歧应逐级决策、出现异常应统一报主控。这也提醒每一位核电建设者养成良好的三段式沟通习惯,即发出、复述和确认指令。由此可见,从多角度建立程序化、规范化的联调安全文化,可有效保障联调试验的平稳开展。

试验专业技术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029-02

一、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背景与现状

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模式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过渡,教育活动的目的也由过去的专才教育转变为通才教育或者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变要求教育形式、内容及教学活动的各环节都要进行相应的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教委对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并于1998年颁布了新的本科专业目录。专业调整后,本着以一级学科办专业的精神,仪器仪表类的十几个相关专业,如检测技术、自动化仪表、精密仪器、光电信息等,被归并为一个大专业――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简称测控专业)。该专业的诞生标志着仪器仪表人才宽口径通识教育的开始。

我国现有180多所高等学校设有“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由于各学校原来的相关专业情况和发展历史不同,所以现有办学条件、专业规模、教学水平也各不相同。从专业方向来看,由于各学校原来的服务对象不同,现在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实践内容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从招生情况来看,近几年测控专业的学生构成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高校扩招带来的影响外,很重要的原因是行业市场低靡和该专业的社会认知度不高造成的。

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前身为精密仪器专业,设立于1986年。多年以来,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实践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完成了多版教学计划的修订。经过不懈努力,目前本专业已逐步形成了以光、机、电、计算机为学科基础,偏重于光机电一体化结合,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综合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培养特色。近几年来,在专业内涵改变、大学理念更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首都城市创新战略一系列背景下,我校测控专业教学团队又针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宽口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索实践,完成了多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在测控专业宽口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测控专业综合实践模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为适应宽口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最新版的测控专业培养计划中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以及独立设置的专业教育、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环节,其中测控专业综合实践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开设的特色课程设计之一,它是在学生完成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之后、在毕业设计之前进行的一个综合性实践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整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了解专业的最新技术进展,培养并锻炼工程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在当前学生就业压力比较大的形势下,通常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的毕业设计环节受到了一定影响,工科专业的学生往往有到就业单位进行实习的实际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通过毕业设计之前的测控综合实践环节对学生进行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综合训练,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提升学生就业优势具有重要作用。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由多学科交叉形成,其主干学科是仪器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是以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为基础而形成的综合学科。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意义上的仪器仪表已发展成为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具有信息获取、存储、处理、传输等综合功能的测控系统。

根据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结合市属市管高校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服务面,为使本专业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不断调整更新、覆盖的知识面越来越广、复合程度越来越大、社会适应性越来越强,探讨建立一种

适当的专业综合实践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对专业综合实践模式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三、历届测控综合实践实施总结

从1998年开始,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就开始了对测控综合实践实施方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以下对历届综合实践实施方式和效果进行总结:

开出时间:整个测控综合实践持续时间为三周,安排在第七学期末最后三周或第八学期初最早三周集中进行。

实践内容:以教师的科研成果为基础,选取典型的测控系统或测控仪器,安排学生在了解整体构成和设计思路的前提下进行系统或仪器中某个具体模块的设计、调试。曾多次采用的题目包括:51单片机恒温控制系统;PLC物料分选系统;步进电机速度测控系统;伺服电机闭环速度调节;语音信号光电调制;激光测距;激光三角法测量三维面形等等。这些系统或仪器都是光、机、电、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典型应用实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首先了解系统整体性能和模块组成,然后根据安排自己动手设计其中的光路、机械部件、电路、程序模块等,模块调试完成后嵌入原有系统并进行整体调试。

组织形式:测控综合实践采用分组方式进行,参加指导的教师每人负责一个小组。每个小组人数3~9名不等,根据教师所指导题目可用设备情况确定。每个小组中的同学分工合作,各人负责不同模块的设计调试。学生确定分组以后,指导教师向学生讲解系统原理、组成及模块划分等情况;之后由学生查阅资料进行2~3天的设计;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审阅后学生进实验室进行实际调试;最后一周,学生在调试的同时撰写正规设计报告;最后1~2天安排验收和答辩。

成绩评定方式:成绩由四部分组成,即设计调试过程;调试结果;设计总结报告;答辩。

取得的经验:测控综合实践所采用的题目都来自于工程实践,学生通过该环节较好地锻炼了工程设计和调试能力,并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对测控综合实践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创新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另外,每个题目都是多门课程的知识综合,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不仅起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还将相关的专业课程“串”在一起,巩固和掌握了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各种设计工具。

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①学生要在短短三周之内深入理解系统的工作原理并进行具体模块的设计、调试往往比较困难,尤其是扩招之后。如果降低难度则等同于一个大型实验,起不到专业综合锻炼的作用。工程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分析、设计、调试、总结、报告书写等各个环节,缺一不可,这些环节分摊到三周之内过于紧凑。②教师工作效率较低,每人只能指导几名学生,且需独立向学生讲解光、机、电、计算机等各方面的知识。

多届学生完成测控综合实践环节后,虽然教师和学生都认识到该环节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但因为上述问题的客观存在,测控综合实践的继续实施遇到了较大困难。

四、新的测控综合实践模式

在测控技术与仪器2008级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订过程中,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强调了对学生专业工程能力的训练,也更加明确了测控专业综合实践的地位和作用。经过广泛调研,借鉴国内其他院校专业综合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国外面向工程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对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综合实践模式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经过修改的测控综合实践实施方式概括如下:

1.时间安排:测控综合实践第七学期进行。第七学期初向学生布置设计任务,安排指导教师;整个学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分散设计和调试;学期末安排两周专用时间进行联调、验收、总结、答辩。

2.课程设计内容及基本要求(见附表)。

3.组织方式:集中开展和分散开展相结合。测控综合实践按80个学时计算(折合每天8学时,一周40学时)。按照设计内容及基本要求中的规定,其中的第(1)、(2)、(3)、(4)项在第七学期的第3~15周分散进行,第(5)、(6)、(7)项在学期末安排两周集中进行,即学生在学期初确定自己所做题目(每人一题,或多人组成一个设计小组,不同题目由不同教师负责指导),之后根据课程安排和实验室可利用情况在专业实验室进行分散设计、调试,最后两周进行集中调试和总结。

4.教学方式:学期初由教师集中讲解课程设计任务、设计要求等,学生根据题目要求查阅资料制订设计、调试方案;学期中学生在实验室进行系统分模块设计和调试,教师负责答疑等指导工作;最后两周学生在实验室进行系统联合调试,根据调试结果和中间的实验数据撰写课程设计总结报告,并参加课程设计答辩。

5.考核方式:根据学生查阅资料情况、方案设计、调试过程、最终调试结果、设计报告、答辩情况等进行综合考核。其中方案设计、调试过程、最终调试结果、设计报告、答辩各占20%。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1998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

3 王代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125~128

4 宋爱国、况迎辉.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48~51

5 张文娜、熊飞丽、叶湘滨、罗胜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6):33~35

6 祝学云.测控技术综合实验的设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5):46~48

7 向 欣、王永骥.测控与自动化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实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8):119~122

8 吴天凤、杨洪涛.测控专业生产实习模式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85~87

试验专业技术总结篇4

中图分类号:TV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87(2016)01-0075-04

作者简介:彭金宁(1972-),男,高级工程师,从事电站启动调试技术研究工作

0引言

我国目前处于由过度依赖煤炭向清洁低碳多元化能源发展的时期,水电作为最重要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正得到有序合理的积极发展。在国内水电建设工程中,机组调试绝大多数由机电安装单位的试验部门承担,二次设备调试由设备生产厂家技术服务人员负责。由于安装单位专业调试人员流动过快,导致专业技术及实践经验积累不足,专业技术能力下降,加之设备调试又各自为政,就造成了调试单位不能全面把握各设备联系而成的系统,对整个系统存在缺陷和隐患预见性不足的缺点,机组投产后稳定运行的压力留给了生产单位。为了进一步提高水电机组投运水平,诸多专家和工程人员在机组调试的模式和方法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水电机组调试目前出现两种新模式:①业主借鉴了火电调试的经验,直接委托有资质的调试单位进行独立调试[1],[2];②在安装单位调试的基础上,引入第三方专业调试单位进行复核调试[3],[4],即机电复核检测调试模式。机电复核检测调试模式在多个水电工程中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就机电复核检测调试模式进行系统的阐述与说明。

1水电机组机电复核调试模式介绍

机电复核检测调试是在机电安装单位调试的基础上,由专业调试单位通过“复核”和“监察”的工作形式,对合同范围内的调试项目,依据相关标准和规定的要求,进行独立的、完整的调整试验,保证水电机组的机电各系统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复核检测调试采用“复核”和“监察”的工作形式,其中,“复核”是对合同约定的试验和调试项目,依据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进行独立、全面的调整试验,确保系统及设备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使之符合设计要求和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需要。复核工作针对水机检测系统、水机辅助系统、电气系统及自动控制系统的功能和接线回路,在不改变机电安装单位的调试范围和职责的基础上,再由复核检测调试单位对这些关键系统进行检查及试验。在具体工作中可采用独立或协作(同步复核)的方式,对系统进行全面完整的调试。“监察”则是参与调试项目的调试方案审查,对设备试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技术监督。监察工作主要针对一次设备试验、辅助系统的功能性检查以及其他一些不便重复的调整试验,在机电安装单位进行试验的过程中,由复核检测调试单位对试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技术监督。机电复核检测调试的目的是保证电气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水轮机及其附属系统(包括联锁保护、控制逻辑、系统参数调整)的正确性、完整性及可靠性。机电复核调试单位对设计图纸进行系统审核,并从整个系统出发,对系统进行再次检查及调整试验,对发现的问题通过简报或工程联系单等书面形式向业主(或业主委托的监理单位)汇报,经过各方讨论认可后,由业主(或业主委托的监理单位)组织责任单位最终实施,形成工作闭环。机电复核检测调试模式的优点是,在不改变现行水电机组启动调试的固有工作模式的情况下,既发挥了机电安装单位在水力机械方面的优势,又发挥了专业调试单位在系统调试方面的技术优势,有利于提高机组调试质量。

2复核检测调试主要工作内容

复核检测调试工作内容主要分为无水调试和有水调试两个阶段工作。无水调试阶段工作主要集中在对设计图纸的审查和各分系统的复核检查。复核检测调试按专业划分为水机专业、电气专业和自动控制专业,各自依据相关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进行工作。有水调试阶段工作以同步复核或监察为主,全面贯穿于整个机组整组启动试运行过程,依据《水轮发电机组启动试验规程》(DL/T507-2002)开展复核检测工作,确保机组的启动过程、试验项目及调整试验结果均符合规程要求。由于水电机组的型式及所涉及的系统不同,复核检测调试的工作内容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但基本内容不变。

2.1设计图纸审查

在复核检测调试前期对机电部分的各个系统的设计方案及图纸进行熟悉和核查,着重针对机组控制逻辑和流程、水轮发电机组监控系统、辅助系统电控回路及电气系统设计图的正确性、完整性进行核查,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

2.2无水调试阶段工作内容

无水调试阶段通过全面复核对各设备、系统的电控回路进行核查,确认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依据相关试验规程及标准,进行静态调试或无水阶段调整试验,确保各系统满足有水调试及机组启动试运行的要求。无水调试阶段的复核检测调试工作,按水轮机及其辅助系统、电气系统及自动控制系统分别组织调试人员进行作业。水轮机及其辅助系统复核检测调试主要包括:水轮机组监视系统检查;调速器系统调试及试验;水机保护模拟试验;机械制动系统调试;技术供水调试;压缩空气系统调试及检修排水、渗漏排水、顶盖排水系统调试等工作内容。电气系统复核检测调试主要包括:发电机控制、信号、保护系统调试;主变压器控制、信号、保护系统调试;发电机励磁系统调试;开关站系统及设备调试,发电机、变压器及开关站系统整组传动试验等工作内容。计算机监控系统复核检测调试主要包括:LCU的装置检查及通道试验;模拟量及开关量(开入、开出)信号检查;与调速器的协调控制功能试验;对断路器、阀门、电磁阀、电机等设备的传动试验;同期系统调试及试验;监控系统画面、组态、报警等检查;水机保护系统回路、逻辑检查;机组控制流程试验等工作内容。以上工作内容为复核调试工作的一般内容,实际工作中,根据电站的实际情况及业主要求做出适时调整

2.3有水调试阶段工作内容

有水调试阶段工作主要从尾水充水后开始至72h试运行结束,复核检测调试单位监察(或同步复核)机组启动试运行过程的各项调整试验,独立录取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核查机组各项技术指标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主要包括以下试验项目:调速器静水试验、进水闸门(或事故闸门)静水开闭试验、手动开/停机试验、动平衡试验及瓦温稳定试验、调速器摆动/扰动调整试验、过速试验、自动开/停机试验、动态事故停机/紧急停机模拟试验、发电机短路试验、发电机空载试验、发电机变压器组带高压设备升流试验、发电机变压器组带高压配电装置升压试验、励磁调节器试验、主变冲击试验、发电机假同期试验、发电机同期并网及带负荷试验、机组带负荷/变负荷试验(包括PID参数整定)、励磁调节器负载试验、调速器负载试验、集控远方变负荷试验、机组甩负荷试验、事故低油压试验、动水关闭进水闸门试验、最大出力试验、机组稳定性试验、涉网试验(包括调速器参数辨识试验、励磁调节器参数辨识试验及PSS整定试验、一次调频、AGC试验、AVC试验、进相试验等)、72h连续试运行等。

3水电机组机电复核调试现场管理

3.1组织结构

为了保证机电复核检测调试工作顺利进行,确保调试质量,每个项目都会成立机电复核检测调试项目部,由调试总工程师、专业负责人和各专业调试工程师等组成。项目经理(副经理)是复核检测调试单位委派到调试现场的全权代表。其具体职责如下:

(1)在整个工程中严格维护和履行已签订的合同或协议。

(2)编制机组调试大纲、进度计划,组织审定各专业调试措施及方案,并安排组织实施。

(3)负责确定、协调、落实本次调试所需的相关资料、图纸及设备材料。

(4)负责调试过程中与相关单位的联系,协调试验进度。

(5)担任本现场第一安全、质量责任人。负责对该现场职工进行安全、质量意识教育,采取有效、可靠措施严把安全质量关。

(6)在工程调试过程中,对项目部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加以解决。

(7)负责编写调试报告总体部分,安排、审核各专业调试报告,编制调试总结,并负责组织向业主进行调试资料移交工作。

(8)监督试验人员贯彻质量保证体系、复核检测调试体系文件和各级安全管理规定。

专业负责人是复核检测调试单位委派到调试现场的专业全权负责人,对本专业所和调试总工程师负责。在现场接受调试总工程师的领导,负责本专业在本工程的所有工作。其职责如下:

(1)负责本专业调试任务的全面组织和实施工作,对本专业技术、安全和质量工作负全面责任,组织全面完成本专业的调试工作。

(2)协助调试总工程师编制调试大纲。

(3)负责组织、审核、编写本专业调试技术措施,并安排组织实施。

(4)负责向调试总工程师汇报本专业的调试情况,提出问题和建议,以便调试总工程师及时掌握情况,向有关部门汇报反映,以求问题尽快解决。

(5)担任本专业第一安全、质量责任人,严把安全质量关。

(6)负责组织编写、审核本专业的各项调试报告、工程总结,负责本专业的资料移交工作。调试工程师主要职责:

(1)各专业调试工程师接受现场专业负责人的领导,完成专业负责人分配的各项工作,对专业负责人负责。

(2)自觉遵守工程现场的规程和制度,严格执行各项措施、遵守安全规程,精心调试,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按期完成各项工作。

(3)及时编写措施和完成专业负责人安排的其他工作,随时向专业负责人汇报本人的工作情况,协助和配合专业负责人做好各项工作。

(4)工程结束后,要做好本工程工作总结,按时完成本人所负责调试工作的调试报告。

3.2项目管理

现场项目运作按照现场项目管理流程根据业主一级网络图(即项目总体统筹控制计划)中编制详细的复核检测调试进度计划,确定单元系统调试工期控制点,确保调试工期满足工程总进度。编制复核检测调试大纲,确定项目总体工作范围及内容、质量管理及保证措施、安全管理及保证措施等。编制复核检测调试二级进度计划,在二级进度计划中明确工程调试项目中的主要路线、各个专业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在各个阶段的主要控制点。编制水机、电气及控制专业的复核检测调试措施,明确各专业工作内容、流程、方法等详细内容。在复核检测调试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对于调试质量及存在问题,通过“简报”或“工程联系单”汇报业主(或业主委托的监理),由业主(或业主委托的监理)安排相关责任单位进行处理或改进。复核检测调试单位不单方面进行更改或处理,但对于所提出的问题的处理保持跟踪,直至问题彻底解决,形成闭环。项目终结后,汇总各阶段复核检测调试记录,编写复核检测调试报告,报告详细记录水电站机电复核检测调试工作的调试过程、试验数据及结果,主要包括:启动试运行复核检测调试报告、水轮机及辅助系统复核检测调试报告、电气系统复核检测调试报告、监控系统复核检测调试报告、开关站复核检测调试报告等内容,并在报告中对机组运行提出优化建议。

4水电机组机电复核调试在水电机组启动调试中的作用和位置

从管理方面来说,复核检测调试单位从业主的角度出发,针对水电机组调试全过程进行深度核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报、跟踪、再复核,直至解决,有效加强了业主对调试工程的管理力度。从技术方面来说,复核检测调试不是对机电安装调试工作的简单重复,也不是指导检查其调试工作,而是独立开展复核调试工作,与机电安装调试属于并行或协作关系,有利于发现并解决缺陷和隐患,提高机组投产水平。复核检测调试工作通过复核、监察的方式,独立获取试验数据,对机电调试内容及过程进行全面覆盖、深入核查,这一点不同于现场监理工作。在水电机组调试模式创新的实践中,随着复核检测调试工作的开展,各建设单位体验了到这种工作模式的优点,逐渐接受并在工程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在实践中应用及取得的效果

随着水电事业的蓬勃发展,对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多个建设单位已经谋求通过调试模式创新来提高水电机组的投产水平。经过新疆别迭里水电站(8×31MW)混流式机组、湖南湘祁水电站(4×20MW)贯流式机组、云南牛栏沟水电站(2×20MW)贯流式机组、四川飞仙关水电站(2×50MW)轴流转桨式机组、藏木水电站(6×85MW)混流式机组的复核检测调试工作,以及澜沧江公司小湾水电站(6×700MW)、糯扎渡水电站(9×650MW)、龙开口水电站(5×360MW)的复核检测调试工作,使得水电站机电复核检测调试模式逐渐发展成熟。在调试过程中,技术人员对机组电气系统、调速系统、控制系统等方面提出诸多改进建议,大部分得到采纳,受到各项目相关单位的认可和好评,为机组顺利投产及稳定运行做出了贡献。

6结束语

经过多个项目的实践和应用,水电机组机电复核检测调试模式基本趋于成熟。这种调试模式,在不改变现行水电机组启动调试的固有工作模式的情况下,既发挥了机电安装单位的优势,又发挥了专业调试单位在系统调试方面的技术特长,有利于提高机组调试质量。但是,机电复核检测调试模式在水电建设中还属于新事物,其推广仍需付出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林祖建林其煌.棉花滩水电站机电设备的调试[J].水利发电,2003(11):48-50.

[2]施林全,孙文东.居甫渡水电站机组调试管理[J].云南水力发电,2009(4):19-21.

[3]王新乐,卢勇,丁永胜,等.大中型水电机组第三方复核调试模式的探讨[J].云南水力发电,2014,30(1):138-141.

试验专业技术总结篇5

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方法

(一)统一规划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内容以复杂环境条件下典型航天试验任务为背景,以航天试验任务流程与指挥程序为主线,着眼司、政、后、装、技各类型岗位任职需求,整体规划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内容,编写集成训练企图立案、基本想定、补充想定等,为实施想定作业、综合研讨、综合演练、指挥所研讨提供依据和指导。(二)分层次开展想定作业与综合研讨任职培训学员在完成专题学习后,按照航天发射、航天测控两大专业方向,区分航天团级指挥、营级指挥、连级指挥、参谋层次,依据系列想定开展航天试验指挥想定作业,围绕航天试验任务中的故障、突发事件处置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综合研讨。(三)基于模拟系统实施综合演练实施综合演练时,按照总部、基地、团站三个层次设置全航区指挥机构,根据任务实际设置各指挥所编组,明确每名学员的岗位与职责。基于研发的模拟靶场,在导演部的导调下,各指挥所实施航天试验任务的组织指挥与突发事件处置。(四)按指挥机构开展跨专业综合研讨综合演练结束后,各指挥所结合演练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演练结果,开展跨层次的综合研讨,总结理论学习、集成训练的收获,剖析自己岗位任职能力水平与不足,提出航天试验部队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等。

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建设

(一)以任职教育需求为牵引,科学确定项目建设目标为实现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组成跨专业专家组成的专门论证小组,深入基地调研,组织受训学员座谈会,整合学院军事航天学科专业资源,研制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组建航天试验训练中心,确定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的建设目标:从实际出发,按照实验室中心化、集约化建设思想,以人才培养需求为牵引,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仿真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先进技术,建设一个集航天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和试验通信系统于一体的半实物分布式模拟靶场,作为军事航天学科群的教学科研基地,以满足多专业、多层次教育训练和科学研究的需要。(二)结合实际优化顶层设计,集智攻关设计总体方案平台建设的关键是抓好顶层设计。航天试验训练中心总体组提出了总体建设思路,确定“中心化、集约化”的建设原则。经过综合论证分析,确定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系统主要由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试验通信、远程教育训练、系统管理等6个分系统共计33个子系统组成,并拟制了总体技术方案和6个分系统技术方案、建设实施方案等(如图1所示)。(三)强化项目管理,严把质量关,组织精兵强将实施建设为保证集成训练目标的实现,召开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工作会议,成立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总体组、项目办公室和6个分系统建设小组等组织机构,共有5个单位的50余人参与了研究建设。为保证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建设质量,项目实施工程化管理和文档资料配置项管理,并严格按照《总装备部软件工程技术规范》进行软件方案设计、模型设计、详细设计、测试和评审,实装设备按照主流试验装备构建。参建人员结合专业,立足指挥,深入调研,不断深化对航天试验任务的认识,主动了解部队任职岗位需求,积极探索院校开展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方式方法。(四)注重理论、技术、方法创新,建设功能完善模拟靶场高度重视理论、技术与方法创新,围绕集成训练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积极采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基于HLA技术,建成了集航天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和试验通信于一体的半实物分布式模拟靶场。其中,测试发射分系统主要建成了飞行器控制半实物仿真实验室、CZ-3B控制系统模拟器、航天测试发射全数字仿真系统;测量控制分系统研发了测控指挥一体化训练平台、飞行器动态模拟器、遥测中频信号记录设备,引进了新型USB设备终端;试验通信分系统改造了SP30程控交换系统,购置了SDH光纤传输系统、时统服务器、指挥调度系统,研制了航天通信模拟训练系统;试验指挥分系统建成了航天试验指挥专业教室,研制了总部、发射基地和测控基地三个指挥所的航天试验指挥模拟训练系统;系统管理分系统研制了训练任务管理与导调、运载火箭模拟、卫星模拟、基础信息库等15个软件,实现了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集中控制与管理功能。中心建设集成了200余台套测发、测控、通信专用设备和700余台套通用设备,实现了互联、互通,形成了功能完善、性能先进的模拟靶场(如图2所示)。共设置了训练岗位5类91个,可同时容纳91人开展训练,能够用于设备级、子系统、分系统和全任务集成训练。

试验专业技术总结篇6

“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专项地方试点工作中期检查暨*年度总结会在深圳市召开。来自科技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等专项组织部门的领导,专项总体组专家,专项管理办公室,我市等十九个地方试点城市科技和质监系统及主要承担单位的代表共计8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张进良副司长主持。深圳市政府卓钦锐副市长到会致辞。

国家标准委计划和信息部裘庆军主任代表专项组织部门做了专项地方试点*年工作总结报告。报告分别从试点工作全面深入展开、地方技术标准战略研究、重要技术标准研制、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的实施、完善技术标准服务体系、标准化人才培训、开展标准宣传工作、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机制以及工作经费落实等九个方面对*年专项地方试点工作进行了回顾;报告还从各试点城市领导高度重视、政府部门间加强协调、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标准化意识等方面取得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报告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结合*年工作开展的重点,提出了希望,要求各地方要在开展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对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认真进行总结和推广。

然后专项总体组组长、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房庆代表专项总体组从四个方面对本次中期检查进行了总结:1.本次中期检查反映出专项地方试点工作四个特点:(1)经过两年的摸索,各试点城市的工作均取得了相当的成效;(2)试点工作的组织管理形式在带动地方经济持续有效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各地开展的宣传、交流及培训等工作形式多样,效果显著;(4)各地试点工作的开展受到当地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2.地方试点工作的意义在于提高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通过试点工作带动、引导企业参与标准的研制,研究、探索标准化工作新的机制和模式,建立一批从事标准化工作的机构,培养支撑标准化工作的人才。3.试点工作到目前为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表现在:各试点得到了当地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实际政策支撑了标准化工作;在科研过程中形成了科技与标准结合的新工作模式;通过宣传,提高全民的标准化意识,充分调动了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试点工作从开始的模糊、迷茫,到现在明确了工作重点,有了可喜的进展。4.下一步工作须注意以下六个问题:(1)各试点城市的专项管理办公室不能将工作停留于简单的管理,应该对试点单位的工作内容加以分析,对好的经验、成果进行总结、提炼;(2)在后期工作中,专项总体组要进一步加强对各试点单位的指导,同时各地科技、质监部门也应对试点单位加强督促和指导;(3)试点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做好经验总结和提炼,为专项提供起支撑作用及可推广的成果;(4)个别试点城市的科技、质监两部门还应进一步加强沟通、配合,协调一致开展工作;(5)试点工作应与专项其它研究内容相衔接,特别是应更多地关注“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研究的成果,形成上下互动,在认识上与国家未来标准战略保持一致;(6)各试点城市在建立地方的技术标准数据库、网站的同时,应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当地的市场需求。在谈到*年试点工作验收要求时,房庆讲应主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1)试点工作完成情况;(2)试点工作的实际效果及经验的总结提炼;(3)组织管理工作及经费使用情况。其中第二条是核心,是保证试点工作突出亮点的重点内容。

最后,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徐芃处长代表专项组织部门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今后地方试点工作须在三个方面予以重视:(1)在前期试点工作全面展开的基础上,思想观念要有突破,要有意识地在体制和机制上勇于探索、创新,并落实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措施;(2)各地在试点实施过程中,要更讲突出重点;(3)在共享机制方面,当初在试点工作的总体设计中考虑不足,而各地试点单位的共享意识也不够强,在下一步工作中,专项的管理部门、指导专家要与各地试点单位加强沟通,提出改进措施。此外,徐处长还从立项背景、板块划分、研究内容到目前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等方面对专项整体情况作了全面介绍。他希望试点单位继续努力,加强对相关企业的指导,如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和帮助,争取在最后阶段为专项总体目标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试验专业技术总结篇7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是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论领域中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项通用技术,是国内外许多大学材料、化学、石油、冶金、机械、交通、电力、生物[1]、农科[2]、食品[3]包括管理等专业的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当代科技和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技术方法。

开设“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去安排试验,处理得到的试验结果,对所学的专业课程中的试验部分,以及在毕业环节中所进行的试验项目,做出优化设计,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最少的人力和物力消耗,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更多、更好的试验结果。

早在1988年,安徽理工大学材料学科的张明旭教授就讲授了矿物加工试验研究方法。而后由无机非金属材料(2002)、高分子材料(2006)和复合材料(2011)等专业的大三学年也都开先后开设了该课程。本课程经过近20年的建设,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在不断提高与完善,特别是在教材、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于2008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4]正式教材。翻开了该课程的教学新篇章。

本文就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在本校材料专业中开设中存在的不足及相应对策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课程体系的不足

在近几年教学计划运行中,发现该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体系存在一些不足。

1.课程内容没有得到很好的完善。前面章节讲授的数理统计基础知识内容不能和后续章节有必要的联系,造成学时的浪费,也会对课堂教学效果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5]。同时由于在后续具体试验设计方法前讲数理统计基础知识,又会导致学生对该部分的学习没有一定目的性。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结合不够紧密。理论课的讲述和实践教学环节脱节,并且在教材和教学内容并没有结各自材料专业特色实验展开,造成学生无法及时在实践环节中巩固理论知识。

3.课程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即使在电化教学的情况下,学生也不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采用的对策

基于该课程体系存在的上述不足,在多年的教学当中,总结多年从事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的教学、实践中的经验,结合对材料专业发展及教学规律的理解,在教学中采用如下对策。

1.教学内容的更新。结合单因素、正交试验数据处理需要的数理知识对前面章节内容进行更新;将毕业设计中应用试验设计方法的论文作为案例添加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学生运用试验设计方法去安排试验,处理试验结果;将数据处理方法加入到课程体系当中,加强数据处理内容的教学。

2.研究更适合材料专业学生课堂与实践教与学的方法。教学方法是课程内容转化为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专业教学内容只有通过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参与式教学模式,让学生针对课上的知识点采用社会调查和实验方式去验证。

3.教学手段的改革。将研究如何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相有效结合,建立一个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网络课堂,并更好地体现材料专业教学特点。对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进行优化。建立网络课堂,从而使教学更好地和实践相结合,满足对材料专业人才日益增长的要求。

三、结语

在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教学核心内容基础,并在教学中更多加入具有材料专业特色的习题,并尝试建立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网络课堂,从课上和课下两个方面,加强学生对该课教学内容的吸收和学习,彻底解决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教材内容各个章节相关联和在教学过程中和实践脱节的问题。从而提高材料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有利于新时期材料专业合格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惠明,田青.生物工程专业《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的教学探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

[2]欧茂华.农科类毕业论文实验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0).

试验专业技术总结篇8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吉林省测土配方施肥补贴工作顺利开展,根据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吉林省财政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全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通知》要求,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指测土配方施肥补贴工作管理包括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落实、技术培训、土壤样品采集、分析化验、制定配方、配套试验、资料整理、组织管理、经费来源与使用等。第三条测土配方施肥补贴工作管理必须按本办法和《吉林省测土配方施肥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执行,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结合各地实际,制定适合当地的管理办法和技术方案。第二章任务落实第四条测土配方施肥主要安排在商品粮基地县,以中西部粮食主产区和增产潜力大的地区为主。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区内每三年轮回一次。第五条测土配方施肥实行全省统一管理办法。“十五”期间每年测试土壤样品10万个,指导施肥面积1000万亩。第“十一五”计划力争每年测试土壤样品20万个,指导施肥面积2000万亩。第三章分析化验第六条各县(市、区)土壤样品的化验任务由本县(市、区)农技推广部门独自完成。部分县(市、区)暂时承担土壤样品化验有困难的在吉林省土壤肥料总站同意的前提下,指定在同等水平的土壤肥料测试中心或化验室完成分析化验任务。在分析过程中加入标准样进行质量控制。第七条土壤样品必须在当地农技推广部门保存一定的时间,便于对以后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第四章管理第八条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吉林省财政厅成立由主管农业生产的副主任(厅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省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组织、督促、落实以及工作经费的协调、审计工作。下设测土配方施肥办公室在省土壤肥料管理总站,负责日常工作管理、技术指导、检查验收工作。(市(州)、县(市、区)二级农委(农业局)要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行政区域内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同级土壤肥料技术推广单位负责技术指导工作。各级各部门要结合本地工作实际,积极争取地方配套资金,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力度,并逐年扩大测土配方施肥面积。第九条成立以吉林省土壤肥料总站为核心,以各市(州)土壤肥料工作站(农技推广中心)为成员的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全省测土配方施肥的技术指导工作,县级土壤肥料技术推广部门负责土壤样品分析化验、配方指导等工作。第十条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土壤肥料技术推广部门要将任务目标逐级分解落实到位,按计划组织落实,按进度安排任务,按成效进行考核。第十一条每年秋季农作物收获后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干燥、分析化验等工作,次年春播前完成施肥卡的发放任务,5月底前完成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落实情况汇报工作,7月中旬领导小组组织专家进行中期检查,9月末组织测产、验收,11月末进行全年工作总结。第十二条编制测土配方施肥专用软件,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行计算机程序化管理,建立计算机专家咨询系统。每年将土壤样品测试结果输入计算机,打印出配方施肥指导卡。第十三条严格执行统一试验方案,试验由专职技术员按照农时定点亲自完成试验任务,认真做好田间记载和试验记录,做到工作态度求真务实、试验结果真实准确。第十四条每个县(市、区)建立一个测土配方施肥核心示范区。示范区要求成片面积较大,示范区内加大土壤样品测试密度,同时有对照区、测土配方施肥配套试验等有关内容,并在示范区内树立标牌。第十五条各县(市、区)要对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农户建立技术档案,档案内容包括:技术方案、工作方案、试验方案、测土配方施肥基本情况表等资料。县(市、区)级有1:10万测土配方施肥任务图,乡镇有测土配方施肥分解落实表,村级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名册,农户要有测土配方施肥指导卡。第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将取消项目资格:(一)不具备独立开展土壤化验能力的地区,包括缺少必备的测试设备或却缺少从事分析化验任务的工作人员;(二)缺少指导测土配方施肥的专业技术人员;(三)工作中出现重大人为失误;(四)工作指导不力,不严格执行《方案》和《试验方案》;(五)存在挪用资金、非专款专用等严重问题。第五章人员与培训第十七条土壤样品分析化验、配方方法、参数确定的主要负责人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从事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五年以上、工作认真、科学严谨,熟悉农业生产以及具备计算机应用的能力。第十八条为提高从事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人员的素质,保证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质量。吉林省土壤肥料总站将适时组织有关学者与专家对各级从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第六章经费第十九条测土配方施肥所需经费,主要用于土壤样品采集、分析化验、配套试验、资料汇总等。第二十条省财政厅在吉林省土壤肥料总站制订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方案的基础上,按预算级次,将测土配方施肥专项经费逐级拨给市(州)、县(市、区)财政部门,再由财政部门拨给承担测土任务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或土壤肥料管理站。第二十一条各级农业主管单位要协调有关计划、财政等部门,以专项事业经费等形式积极筹措资金,确保此项工作正常开展。第二十二条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为专项经费,必须用于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从中截留或挪用。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每年将会同财政等有关部门对项目实施区进行审查,对违规违纪县(市、区)将取消其次年该项经费的预算和拨款。

试验专业技术总结篇9

9月12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贺旻等领导的陪同下到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视察,重点视察了道桥试验实训中心、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和汽车工程试验实训中心。她来到道桥室外综合实训场地,与师生亲切交谈,并观看了学生现场路面实验,见图1、图2。看到同学们协作互助、娴熟的实验操作过程,刘延东副总理十分赞许。在道桥检测实验室,刘延东副总理饶有兴趣地观看了学生的材料试验和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技术人员的桥梁固有频率测试、水泥耐久性检测试验,见图3。

在得知学校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直接为辽宁公路建设服务,为施工单位服务,并承担了鸭绿江界河大桥的技术支持工作后,刘延东副总理高兴地说,这是服务辽宁交通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学校紧密结合交通建设实际,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研发应用,直接服务于地方交通建设和发展,这是学校紧紧依托行业办学、行业积极支持学校发展的生动体现。

在汽车系实训中心沈阳宝马培训基地,刘延东副总理与正在接受培训的技术人员进行了亲切交谈,见图4。了解到学校汽车系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都在97%以上的情况后,刘延东表示,高等职业教育一定要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以服务彰显价值、增强吸引力、提升办学声誉。

考察结束后,刘延东副总理作了重要讲话。她强调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服务民生、服务社会的目标。教育改革要调整教育结构,要实现为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的技术服务人才的目标。

刘延东副总理对学校办学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说:“今后职业教育应是金字塔型结构,作为高专,在金字塔上端,不仅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应直接为社会行业服务,我觉得这方面学校做得很好,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辽宁省很重视,学校要为社会多做贡献,思路要更开阔一些,希望你们继续探索。教师队伍建设要吸引社会各方面人才,直接服务职业教育。你们现在确实已经办得很好,你们还得再加把劲,争取做出更大贡献,做得更好。”

试验专业技术总结篇10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3005504工程结构试验技术课程是土木工程针对专业硕士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程,其目的是通过学习建筑结构试验的基本理论,了解结构试验的仪器、仪表和试验设备,掌握结构试验测试技术与试验方法, 获取该专业领域所必需的试验基本技能, 具备解决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中所遇到的常规性的结构试验和检验能力。结构试验是研究和发展土木工程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检验结构分析和设计理论的主要手段,在结构工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结构试验技术课程目前已开展了诸多教学内容及方法的研讨,但绝大多数偏重于土木工程本科教学[3-10],如何针对专业硕士开展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尚缺乏相关研究。

工程结构试验技术作为重庆大学专业型硕士生的首批课程教学改革试点之一,授课课时由24学时缩减为16学时,同时,随着试验设备仪器不断更新,结构设计与试验技术等标准相继颁布实施,如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JGJ/T 01―2015《建筑结构抗震试验方法规程》以及GB/T 50152―2012《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等,相应的教学内容亟待调整和更新。另外,很多学生习惯跟随教师的思路,缺乏必要的教学环节以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导致其缺乏对结构试验总体方案设计的思考和试验细节的推敲,亦不知该如何查阅资料,从而展开对实际工程问题的讨论等。因此,针对该课程特点,展开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法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课程的特色及主要问题

工程结构试验技术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技术[1],具有典型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特色,要求学生了解试验仪器、试验设备等,同时具备组织试验方案、编制试验大纲和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综合能力。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应了解科研课题的前沿发展趋势和研究现状,充分利用试验技术来解决科研项目及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但是,目前工程结构试验技术课程教学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轻视实验教学。目前多数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普遍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验教学,而多数学生对实验课程又缺乏正确引导和认识,觉得实验课不重要,仅要求懂得实验机理及操作方法,没有将实验和具体实际工程相结合,从而难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另外,多数院校的专职实验教师虽然对试验设备、仪器熟悉,也具有丰富的试验操作能力和经验,但整体学历不高,知识结构不新,且鲜有机会参加培训,导致理论水平难以适应科研发展,而致力于科研的教师缺乏试验经验,造成目前该硕士课程难以寻到合适的师资队伍。

(2)教学内容陈旧,与试验设备更新和相关试验规程的修编缺乏同步。由于对工程试验教学的不重视,就不能很好地与其他课程融合,造成该课程教学内容上缺乏层次性、目标性、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际教学中教学内容更新慢,不能与时俱进[3]。

(3)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单一。工程结构试验技术普遍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加之建筑结构试验课程本身的特点,教学效果一直不太理想,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另外,教学考核是检查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工作和督促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本科生结构试验课程的传统考核方式是以实验报告的成绩作为最终实验成绩,硕士生采用课堂教学与集中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判定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非常片面,也过于简单而又有失公平,抹杀了学生思考、创新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调整

近年来,随着“压缩课时,提高效率”的教学研究和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各门专业课程的课时相对减少,工程结构试验技术课程也不例外,授课课时由24学时缩减为16学时,因此,教师如何通过有限的教学时间,引导并教授学生掌握该课程的精髓知识,已成为当前该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本次课程教学改革中,遵循专业型硕士培养方案要求,根据研究生教学特点,安排了以下的课程核心内容。

(1)绪论。本科结构试验的目的、分类、结构试验技术的发展趋势。

(2)结构试验设计原理,包括结构试验过程(试验规划、准备、实施及资料整理分析阶段),结构试验设计原理(试验试件设计、荷载设计、观测设计、误差控制措施以及试验安全措施等),结构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边界条件、荷载的实现、主次因素影响、结构反应的随机性、试验参数影响、测试仪器设备的分类和功能、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试验成本和效率),试验大纲和试验报告(结构试验大纲、试验过程文件以及结构试验报告撰写)。

(3)结构静力试验,包括静载试验加载设备、静力加载方式、应变测试技术、静载试验用仪器仪表、结构静载试验准备与实施、正交试验法、静力加载制度和观测方案以及静力试验示例。

(4)结构动载试验,按低周反复试验、结构振动试验、振动台试验、结构拟动力试验、结构疲劳试验等分类讲解,具体包括动载试验加载设备、动态应变测试技术、动载试验用仪器仪表、结构动载试验准备与实施、动力加载制度和观测方案、子结构试验原理以及动力试验示例。

(5)结构模型设计,包括模型试验的分类、相似理论及定理、量纲分析、结构模型的材料及制作与实验等。

(6)试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包括试验误差分析、试验数据表达方式、结构试验论文写作等。

在近几年教学中,将结构非破损检测与鉴定部分的教学内容调整到其他课程中,而补充最新的科研和实际工程的试验资料(包括图片、动画、试验数据以及振动台试验录像等),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在线板书式课件,以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方式及考核方法探讨

该课程共16学时,教师课堂讲授占一半总课时(8学时),其余8学时采用项目分组教学法,将学生根据其研究方向分组,尽量选取与每位学生导师科研相关的研究题目。表1给出了近两年来试验小组题目列表。表1近两年来试验小组题目列表2014―2015学年(共8组)2015―2016学年(共9组)小组题目人数小组题目人数T1:钢管混凝土柱轴压性能试验(静力试验)9T1:型钢混凝土柱偏压试验(静力试验)9T2:型钢混凝土剪力墙轴压性能试验(静力试验)9T2:采用位移型消能阻尼器对框架减振控制试验(低周往复试验)9T3:型钢混凝土柱偏心受压性能试验(静力试验)9T3:型钢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低周往复试验)9T4:钢筋混凝土楼板承载力试验(静力试验)8T4:特高压输电塔体的风洞试验9T5:高强钢筋混凝土柱抗震试验(低周反复试验)9T5:CCTV主楼振动台试验9T6: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抗震试验(低周反复试验)10T6:钢框架螺栓连接节点试验(低周往复试验)9T7: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试验(中间层端节点, 低周反复试验)10T7:山地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低周往复试验)9T8: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试验(三层三跨, 低周反复试验)10T8:自复位消能钢梁抗震性能试验(低周往复试验)9T9:框架结构TMD减振试验(振动台试验)10每个小组根据题目,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网络和学校数字图书馆资源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资料,撰写详实的文献综述,并编制试验大纲(包括试验目的、试件设计、试验装置与加载方案设计、观测方案设计、试验终止条件和安全措施等),试验技术准备(包括试件制作、预埋传感元件、安装试验装置及试件、安装测量元件、调试标定试验设备以及相关材料性能测试等),模拟试验过程(包括采集并记录试验数据、观察试件特征反应,如裂缝、破坏形态等),试验数据分析与总结,在此基础上,做成20分钟左右的PPT在课堂上讲述,现场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在项目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师生能换位思考,拓宽研究视野,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得到师生一致好评。

课程考核方法为集中理论考试50%,平时成绩50%。平时成绩考核方式采取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主要考察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小组撰写的文献综述是否全面反映了与小组题目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2)编制的试验大纲是否完整周详,测试方案和试验装置的可操作性等;3)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4)课堂汇报及回答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针对专业型硕士的授课特点,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文章在分析工程结构试验技术课程的特色及主要问题基础上,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必要调整,采用项目教学法对课程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即安排适当的课时,对选取的试验题目从查阅资料、准备试验方案、试验装置和试验方法等进行总体考虑和集中讲述,并采用师生共同评分的方式进行平时成绩考核,充分利用课内和课外时间,完成该课程的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易伟建,张望喜. 建筑结构试验[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JGJ/T 101―2015.建筑抗震试验方法规程[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3]王军军,艾军. 《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讨[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14(S): 106-107.

[4]张丽. 建筑结构试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0(4): 118-119.

[5]周淼,张素华. 建筑结构试验与检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0, 8(5): 93-94.

[6]沈之容. 浅谈建筑结构试验课程教学改革[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6): 83-84.

[7]葛文杰. 如何提高建筑结构试验课程的教学效果[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29): 74-75.

[8]陈云,韩建刚,杨东全,等. 土木工程结构试验的教学改革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4 , 23(4): 133-136.

[9]黄丽婷,熊世树,金康宁. 土木工程结构试验动载教学实验的改革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 2005 , 14(2): 93-95.

试验专业技术总结篇11

近年来,如何利用考试手段来优化大学基因工程教学质量,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为此,要求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通过调研等途径,总结出传统基因工程课程考试中存在的问题,且对其展开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最终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达到最佳的教育目标。以下就是对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基因工程课程考试改革思考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前高校考核模式的创新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且带动其不断提升自身整体教育质量。

一、考试改革的必要分析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考试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考试如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师只有加强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检测才能由此引导学生在开展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学习目标,且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第二,由于传统的考核存在着内容不合理等问题,继而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逐渐呈现出消极的学习态度,因而在此基础上实现考试改革目标,可带动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最终提高自身整体学习绩效。

二、传统基因工程课程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一)考试方式单一

传统的基因工程课程考试中始终秉承着单纯文字性的笔试考核模式,从而导致学生在日常复习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背诵基因工程课程中概念信息,为此达到“应付”考试的目的。此种单一的考核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逐渐导致学生趋向于“高分低能”的方向发展,且促使其无法全面的掌握到基因工程课程知识的具体应用。此外,考试单一问题的体现还包括考试范围的缩小,即在基因工程考核中教师将基因概念及现象放在考核的重点,并加重了名词解释在卷面所占的比分,最终致使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缺乏对实践性知识的了解。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当前基因考核中还存在着考试方式较为单一的问题,因而高校教育部门应给予其高度的重视。

(二)缺乏专业性

缺乏专业性也是传统基因课程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其主要表现在基因工程考核中未结合课程特殊的专业知识、思维及实践能力,继而促使学生在长期的应试训练下无法活跃自身思维,最终形成了缺乏专业性的死记硬背学习模式。此外,基因工程课程考试试卷设计中仍然采用名词解释、填空、选择题、问答题设计模式,从而导致学生在硬性的考试环境中无法有效提升自身对基因工程课程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生物技术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课程,但是高校在实施考核计划的过程中却未设置相应的实验考核项目,为此导致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逐渐下降,且由此形成定势思维,最终严重的影响到了整体学习质量。

三、生物技术专业基因工程课程考试改革策略

(一)加强实践性考试

加强实践性考试环节是生物技术专业基因工程课程考试改革策略之一,其要求高校在开展考试环节的过程中应基于工程学原理的基础上来设计专业性较强的改造生物体及加工生物体生产产品等实践性考试环节,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实践能力,且促使学生在实践性较强的考试环境下能不断提高自身生物基础应用能力,并以此来解决实际性问题。此外,实践性考试环节的设计,要求教师在完善考试内容时应基于基因工程课程的基础上将分子生物学及细胞工程等知识纳入到考试项目中,继而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操作能力,同时促使学生亦可通过实践环节来深入了解基因工程课程中分子水平等相关知识,并有效掌握复杂的基因操作技术,达到最佳的专业课学习成效。另外,在实践性考试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构建,是生物技术专业基因工程考试改革的基础,因而在此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实现考试改革目标,要求高校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应认识到基因工程课程的广面性及技术性,继而由此展开有针对性的局面改革策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此外,在评价体系构建中改革基因工程课程考核方式也是至关重要的,为此要求高校应提高实验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即将其设定为总评分的20%左右,以此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另外,高校应改变传统考试中试卷题型的设置形式,并合理分布各个题型所占比例,最终避免学生产生死记硬背的学习行为影响到整体学习质量,且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三)增强考试环节的全面性

增强考试环节全面性策略的实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提高动手能力所占分值,即将总分划分为平时成绩及卷面成绩两个部分,而平时成绩由实验结果及实验考试所组成,占总分的35%,最终由此提高学生整体学习质量。但是平时成绩的增加要求教师在实践环节应承担起相应的职能,即依据学生具体表现对其进行评分;第二,考试环节全面性的加强要求教师在开展实践环节的过程中应设定相应的实验结果参考标准,继而以此来推动学生更为全面的掌握到实验原理,达到最佳考核状态;第三,在考试改革过程中增强笔试卷面题型的多样性也是非常必要的,其可有效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达到检测目的。

四、结论

综上可知,传统的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基因工程课程考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因而在此背景下,要求高校在开展实际教育的过程中应大力宣传考试改革的重要性。由此,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在此环境中能提高自身整体学习成绩,且掌握基因工程实践操作方式,并最终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达到最佳的考核模式。与此同时,满足学生发展需求,调动其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高国辉.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基因工程课程考试改革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34(28):15-16.

[2]姚子昂.细胞工程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资讯,2010,12(04):181-182.

试验专业技术总结篇12

第二条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是指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按照规定的形式和程序,对技术创新活动中新产品、新技术的主要性能、技术水平、试(投)产或在生产中试(使)用的可行性、市场前景、社会经济效益等进行综合审查评价,作出相应的结论,并颁发《新产品新技术鉴定证书》。

第三条新产品是指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或结构、材质、工艺等某一方面有所突破或较原产品有明显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并对提高经济效益具有一定作用,在一定区域或行业范围内具有先进性、新颖性和适用性的产品。

第四条新技术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采用新的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及新工艺装备等,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产环境、提高产品质量以及节能降耗等某一方面较原技术有明显改进,达到实用程度并对提高经济效益具有一定作用的技术。

第五条南京市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经委)归口管理全市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鉴定验收工作。

第二章鉴定验收的范围和原则

第六条企业开发的新产品、新技术,项目开发单位要求组织鉴定的,按照本办法进行鉴定验收。

列入国家、省、市经济管理部门技术创新计划并获得财政资金补助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项目,须按照本办法进行鉴定验收。

第七条对于医药、医疗器械、食品、农药、计量器具、压力容器等涉及人身和社会安全以及国家需要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和其他国家有特殊规定的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结论是审查批准产品投产、申领生产许可证(准产证)、组织技术推广应用和转让、参加重大项目招投标、获得奖励以及享受有关扶持政策的依据。

第九条新产品、新技术鉴定具体分为新技术鉴定、新产品样品鉴定和新产品投产鉴定三类。

第三章新技术鉴定的内容、条件和技术文件资料

第十条新技术鉴定的主要内容:

(一)、审查提供鉴定的技术文件资料的完整性、正确性、统一性;

(二)、审查新技术的各项技术指标是否符合技术任务书的要求,评价其技术水平;

(三)、审查新技术推广应用所需的条件是否具备,安全、卫生、环保是否符合要求。

第十一条申请新技术鉴定应具备的条件:

(一)、已完成技术任务书规定的研究任务,新技术经过与相关技术的对比测试。

(二)、具备技术鉴定所需的全套技术文件资料。

(三)、新技术应用过程已执行环保、安全、卫生等有关规定。

(四)、符合规定的鉴定申报程序。

第十二条申请新技术鉴定应提供的技术文件资料:

(一)、鉴定验收工作大纲:应写出新技术名称、规格型号、研制单位、项目来源、鉴定性质、鉴定依据、鉴定内容以及鉴定验收的组织与主持单位等。

(二)、技术任务书:提出技术指标,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进度安排及责任人。

(三)、技术总结:主要内容为技术方案概述、技术指标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的对比,技术成熟程度,各项技术难点的解决方法及结论,尚存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研制时间及进度。

(四)、技术经济分析报告:评价本技术方案的经济性。包括技术开发投入总额、成本、利润、社会效益、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分析,进一步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投入及内容。

(五)、技术条件: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或经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审查备案的企业标准,或用户要求的技术经济指标(需附签订的协议或合同)。

(六)、技术测试报告:法定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或用户出具的检测报告,或鉴定委员会专家现场检测出具的检测报告,或在鉴定委员会专家监督下企业质检部门出具的检测报告。以上检测报告用于鉴定验收的有效期为一年。

(七)、其他:

1、涉及到鉴定结论在国内先进以上水平的,须出具查新报告。

2、涉及到列入国家、省、市经济管理部门技术创新计划并获得财政资金补助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项目验收的,须出具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的投资财务决算书。

3、涉及到环保、劳保、安全、卫生的,须出具相应的法定检测报告或证明。

第四章新产品样品鉴定的内容、条件和技术文件资料

第十三条新产品样品鉴定的主要内容:

(一)、审查提供鉴定的技术文件资料的完整性、正确性、统一性;

(二)、审查样品的各项技术指标是否符合产品技术条件,评价其技术水平;

(三)、考核新产品试产所需的条件是否具备,安全、卫生、环保是否符合要求。

第十四条申请新产品样品鉴定应具备的条件:

(一)、已完成样品试制计划,样品经法定检测单位检测。

(二)、具备样品鉴定所需的全套技术文件资料。

(三)、样品已执行环保、安全、卫生等有关规定。

(四)、符合规定的鉴定申报程序。

第十五条申请新产品样品鉴定应提供的技术文件资料:

(一)、鉴定验收工作大纲:应写出新产品名称、规格型号、试制单位、项目来源、鉴定性质、鉴定依据、鉴定内容以及鉴定验收的组织与主持单位等。

(二)、计划任务书:提出试制数量、进度安排、责任人、资金的筹措与使用。

(三)、技术任务书:提出样品要达到的技术指标,技术文件要达到的要求;试制过程中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进度安排及责任人。

(四)、试制总结:主要内容为项目来源,市场前景分析预测;试制数量和时间;试制各阶段解决的问题;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五)、技术总结:主要内容为试制技术方案概述、样品的各项技术指标,各项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及结论,尚存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研制时间及进度。

(六)、技术经济分析报告:评价本技术方案的经济性。包括技术开发投入总额、成本、利润、社会效益、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分析,进一步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投入及内容。

(七)、技术条件: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或经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审查备案的企业标准,或用户要求的技术经济指标(需附签订的协议或合同)。

(八)、检测报告:法定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检测报告用于鉴定验收的有效期为一年。

(九)、标准化审查报告:主要写清新产品的种类、用途、特点;标准化系数及经济效果;贯彻各类标准及法令、法规的情况,未予贯彻哪些标准及原因和相应的过渡办法;标准化综合评价及结论(含与国际标准对照程度)。

(十)、产品图样:需要产品图样用于指导生产和订货的新产品应提供全套设计图样和产品零部件明细表及外购、外协件汇总表备查。

(十一)、工艺文件:加工工艺、装配工艺、操作规程、检验规程、配方概要及工艺流程等。

(十二)、其他:

1、涉及到鉴定结论在国内先进以上水平的,须出具查新报告。

2、涉及到列入国家、省、市经济管理部门技术创新计划并获得财政资金补助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项目验收的,须出具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的投资财务决算书。

3、涉及到环保、劳保、安全、卫生的,须出具相应的法定检测报告或证明。

第五章新产品投产鉴定的内容、条件和技术文件资料

第十六条新产品投产鉴定的主要内容:

(一)、审查生产管理用技术文件资料的完整性、正确性、统一性,评价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技术基础标准,作出是否可以指导批量生产的结论;

(二)、审查试制产品是否符合产品标准及相关技术标准,评价其先进性;

(三)、审查生产设备、工艺工装、检测手段是否具备,安全、卫生、环保是否符合要求。

第十七条申请新产品投产鉴定应具备的条件:

(一)、已完成项目开发任务或试产计划,试产的新产品已经法定检测单位按产品标准进行过全项型式试验,经2家以上用户试用。

(二)、具备投产鉴定所需的全套技术文件资料。

(三)、具备投产所需的工艺装备、产品出厂的测试设备及相关的原材料、外购、外协件检验设备。

(四)、产品及其生产过程已执行环保、安全、卫生等有关规定。

(五)、符合规定的鉴定申报程序。

第十八条申请新产品投产鉴定应提供的技术文件资料:

(一)、鉴定验收工作大纲:应写出新产品名称、规格型号、试制单位、项目来源、鉴定性质、鉴定依据、鉴定内容以及鉴定验收的组织与主持单位等。

(二)、计划任务书:提出试产数量、进度安排、责任人、资金的筹措与使用。

(三)、技术任务书:提出试制产品要达到的技术指标,技术文件要达到的要求,设备、工装、检测手段要达到的要求,试产过程中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各阶段进度安排及责任人。

(四)、试制总结:主要内容为项目来源,市场前景分析预测;试制数量和时间、试验数量和时间、试用数量和时间;试制各阶段解决的问题;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五)、技术总结:主要内容为试制技术方案概述、试制产品各项技术指标,各项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及结论,尚存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研制时间及进度。

(六)、技术经济分析报告:评价本技术方案的经济性。包括技术开发投入总额、成本、利润、社会效益、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分析,进一步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投入及内容。

(七)、产品标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或经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审查备案的企业标准。

(八)、检测报告:法定检测机构出具的抽样检测报告(全项型式试验)。检测报告用于鉴定验收的有效期为一年。

(九)、标准化审查报告:主要写清新产品的种类、用途、特点;标准化系数及经济效果;贯彻各类标准及法令、法规的情况,未予贯彻哪些标准及原因和相应的过渡办法;标准化综合评价及结论(含与国际标准对照程度)。

(十)、用户使用报告:分析用户使用过程中产品的技术性能,评价是否满足用户的技术要求。须提供2家以上用户提供的使用报告。

(十一)、产品图样:需要产品图样用于指导生产和订货的新产品应提供全套设计图样和产品零部件明细表及外购、外协件汇总表备查。

(十二)、全套工艺文件:加工工艺、装配工艺、操作规程、检验规程、配方概要及工艺流程等。

(十三)、其他:

1、涉及到鉴定结论在国内先进以上水平的,须出具查新报告。

2、涉及到列入国家、省、市经济管理部门技术创新计划并获得财政资金补助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项目验收的,须出具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的投资财务决算书。

3、涉及到环保、劳保、安全、卫生的,须出具相应的法定检测报告或证明。

第六章鉴定验收的组织和管理

第十九条鉴定验收工作实行分级管理:

(一)、列入国家、省级技术创新计划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项目,由国家、省经济管理部门组织鉴定,并由国家、省经济管理部门统一编号核发鉴定验收证书。

(二)、列入市级技术创新计划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项目,以及计划外的新产品、新技术,企业可申请省经贸委或市经委组织鉴定验收工作,并由省经贸委或市经委统一编号核发鉴定验收证书。

(三)、国家、省级鉴定,市经委可接受委托主持鉴定;市级鉴定,由市经委直接主持鉴定或委托县区计经局主持鉴定。

第二十条鉴定的申请:

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单位申请填写《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申请表》(见附件一)一式三份、全套鉴定验收技术文件资料和《新产品新技术鉴定证书(草案)》(见附件二)各一份,经企业主管部门初审并签署意见后报市经委;

部、省、市直属企业直接向市经委申请。

第二十一条鉴定申请的审批:

市经委收到企业鉴定申请表和鉴定技术文件资料后,在10个工作日内对全套鉴定技术文件资料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受理的答复。经审查合格后,分下列两种情况对鉴定作出安排:

(一)、对于申请省级以上新产品、新技术鉴定的,转报省经贸委审批;

(二)、对于申请市级新产品、新技术鉴定的,由市经委确定鉴定类别、主持单位、鉴定委员会成员以及鉴定时间。

第二十二条鉴定委员会的组成及主要职责:

鉴定委员会由鉴定组织单位组织七至十五位(单数)技术经济专家组成。专家必须具有高级职称。项目开发单位的人员原则上不得进入鉴定委员会。

鉴定委员会负责鉴定的技术评议过程,并最后形成鉴定结论及证书报批文件。

第二十三条鉴定会议议程:

(一)、鉴定主持单位主持:宣布鉴定委员会成员名单和主任委员;

(二)、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

1、由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单位宣读有关鉴定技术文件资料。

2、专家进行现场考察、观看演示或监督检测。

3、专家质疑:专家根据已审查的鉴定技术文件资料,提出质疑,新产品开发单位必须据实给予回答。

4、专家评议:由鉴定委员会独立评议,起草鉴定意见。鉴定组织主持单位列席会议,了解评议情况,但不发表评价意见。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单位原则上应回避专家评议会议。

5、鉴定委员会意见内容应包括:是否完成项目计划或合同书要求的指标,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完整、正确、统一并符合规定,新产品的创新性、先进性和成熟程度,投产(推广)的条件、价值与前景,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6、鉴定委员会评议未通过的,鉴定委员会应写出未通过的理由。

7、主任委员在鉴定委员会意见原稿上签字,全体专家在鉴定委员会委员签字栏签字。

(三)、鉴定主持单位主持:由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宣读鉴定意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