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装工艺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6 17:42:55

封装工艺论文

封装工艺论文篇1

随着手机闪光灯、大中尺寸(NB、LCD-TV等) LED显示屏光源模块以至特殊用途照明系统之应用逐渐增多。末来再扩展至用于一般照明系统设备,采用白光LED技术之大功率(High Power)LED市场将陆续显现。在技术方面,现时遇到最大挑战是提升及保持亮度,若再增强其散热能力,市场之发展深具潜力。近年来,随着LED生产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令其发光亮度提高和寿命延长,加上生产成本大幅降低,迅速扩大了LED应用市场,如消费产品、讯号系统及一般照明等,于是其全球市场规模快速成长。2003年全球LED市场约44.8亿美元 (高亮度LED市场约27亿美元),较2002年成长17.3% (高亮度LED市场成长47%),乘着手机市场继续增长之势,预测2011年仍有14.0%的成长幅度可期。芯片设计从芯片的演变历程中发现,各大LED生产商在上游磊晶技术上不断改进,如利用不同的电极设计控制电流密度,利用ITO薄膜技术令通过LED的电流能平均分布等,使LED芯片在结构上都尽可能产生最多的光子。再运用各种不同方法去抽出LED发出的每一粒光子,如生产不同外形的芯片;利用芯片周边有效地控制光折射度提高LED取光效率,研制扩大单一芯片表面尺寸(>2mm2)增加发光面积,更有利用粗糙的表面增加光线的透出等等。有一些高亮度LED芯片上p-n两个电极的位置相距拉近,令芯片发光效率及散热能力提高。而最近已有大功率LED的生产,就是利用新改良的激光溶解(Laser lift-off)及金属黏合技术(metal bonding),将LED磊晶晶圆从GaAs或GaN长晶基板移走,并黏合到另一金属基板上或其它具有高反射性及高热传导性的物质上面,帮助大功率LED提高取光效率及散热能力。封装设计经过多年的发展,垂直LED灯(φ3mm、 φ5mm)和SMD灯(表面贴装LED)已演变成一种标准产品模式。但随着芯片的发展及需要,开拓出切合大功率的封装产品设计,为了利用自动化组装技术降低制造成本,大功率的SMD灯亦应运而生。而且,在可携式消费产品市场急速的带动下,大功率LED封装体积设计也越小越薄以提供更阔的产品设计空间。为了保持成品在封装后的光亮度,新改良的大功率SMD器件内加有杯形反射面,有助把全部的光线能一致地反射出封装外以增加输出流明。而盖住LED上圆形的光学透镜,用料上更改用以Silicone封胶,代替以往在环氧树脂(Epoxy),使封装能保持一定的耐用性。封装工艺及方案半导体封装之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半导体芯片和下层电路间之正确电气和机械性的互相接续,及保护芯片不让其受到机械、热、潮湿及其它种种的外来冲击。选择封装方法、材料和运用机台时,须考虑到LED磊晶的外形、电气/机械特性和固晶精度等因素。因LED有其光学特性,封装时也须考虑和确保其在光学特性上能够满足。无论是垂直LED或SMD封装,都必须选择一部高精度的固晶机,因LED晶粒放入封装的位置精准与否是直接影响整件封装器件发光效能。若晶粒在反射杯内的位置有所偏差,光线未能完全反射出来,影响成品的光亮度。但若一部固晶机拥有先进的预先图像辨识系统(PR System),尽管品质参差的引线框架,仍能精准地焊接于反射杯内预定之位置上。一般低功率LED器件(如指示设备和手机键盘的照明)主要是以银浆固晶,但由于银浆本身不能抵受高温,在提升亮度的同时,发热现象也会产生,因而影响产品。要获得高品质高功率的LED,新的固晶工艺随之而发展出来,其中一种就是利用共晶焊接技术,先将晶粒焊接于一散热基板(soubmount)或热沉(hea

封装工艺论文篇2

 

1.干气密封的工作原理

干气密封是20世纪60年代末从气体动压轴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非接触式密封,主要由旋转环(合金钢)、静环(碳环)、密封圈、弹簧、弹簧座和轴套等组成。旋转环密封面经过研磨和抛光处理,并在面上加工出流体动压槽,气体槽深度仅有几微米。干气密封动环与静环的几何形状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加工的,二者在两种情况下分开。一是当机壳内介质充压至一定压力时(GE机组为0.6MPa),干气密封动环与静环便脱离接触;二是机壳内介质表压为零,当干气密封旋转环旋转时(GE机组的动环圆周线速度达1.2m/s),机壳内介质气体被吸入动压槽内,由于气体槽未开透至密封

面内侧,故在动压槽根部就产生了密封堰的节流作用。进入密封面的气体被压缩,在该气体压力的作用下,密封面被推开,流动的气体在两个密封间形成一层很薄的气膜(厚度一般为3μm)。当气体静压和弹簧力形成的合力与气膜反力相等时,气膜厚度就十分稳定,这个稳定的气膜可以使密封端面间保持一定的密封间隙,因此保证了密封的可靠性。由于两密封面在设备充压至一定压力后及运行过程中不接触,故干气密封具有转速范围广、密封介质压力较高、使用寿命长(一般能运行5.0×104h)、维护量小、可靠性高、介质泄漏量低等优点。

2.干气密封的结构及安装情况

R2R压缩机安装的是JHONCRANE公司28XP型干气密封,该密封是双密封结构,在它与压缩机壳体内侧之间安装有一道迷宫密封,以防止机组运行时不洁净的工艺气进入密封工艺气室,保护干气密封第一道密封面。此外,在密封与轴承腔间一般配套安装隔离密封,以防止润滑油污染干气密封第二道密封面。密封工艺气进入干气密封第一道密封室,极少部分通过第一道密封处的气隙排至一安全的区域,绝大部分通过安装在干气密封与压缩机内壳之间的迷宫密封进入压缩机内,从而保进入干气密封工艺气室

的天然气是洁净的。当机组运行或停机而滑油泵运行时,在干气密封与轴承室之间安装的一隔离密封需连续不断地供给一定压力的洁净压缩空气,这些压缩空气进入隔离密封后从其两端与轴之间的迷宫密封处流出,从而防止润滑油进入干气密封内而污染密封面。

3.干气密封工艺气处理系统

为了保证进入干气密封的密封工艺气洁净,且其压力始终高于压缩机的入口压力(R2R机组的差压为269kPa),对已安装了轴端干气密封装置的压缩机均配设密封工艺气处理装置。长输天然气管道压缩机干气密封工艺气一般取自压缩机出口的高压天然气,经调压、过滤后再送入压缩机驱动端、非驱动端的干气密封的密封工艺气室。

4.干气密封提前损坏的原因

干气密封的旋转环与静环的密封面加工精度非常高,从而能保证两个端面之间以非常小的间隙来相对旋转。但是,如果密封面之间进入了固体杂质或液滴,就会破坏密封面之间密封工艺气膜的稳定,使正在相对旋转的密封面可能相互接触而造成密封面的损坏。尤其是当液体杂质进入密封面后,导致密封面接触,由于两个密封面相对旋转的速度很高,会使液体杂质中的碳氢化合物瞬间碳化而粘在密封面上,使旋转环密封面变形,从而破坏其密封性能。另外,干气密封与压缩机内工艺气之间只有一处迷宫密封,而迷宫密封是要在气体处于流动的情况下才能起到一定的密封作用,同时该密封不能承受较高的压力。因此,从干气密封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来看,只有保持密封工艺气及密封腔的清洁及密封工艺气在压缩机壳体充压时处于流动状态下,才能保证干气密封长期稳定运行。但是,由于上游气田设备的原因,西气东输管道2005年6~11月期间为湿气输送阶段,导致进入管道的天然气的水露点及烃露点均超过设计要求(管输天然气的工况下水露点及烃露点应低于输送管道所处环境最低温度5℃)。在湿气输送持续的一段时间内,2005年初投用的R2R压缩机组有多套非驱动端干气密封被损坏。对损坏的干气密封解体后发现,损坏的原因是干气密封的密封面受到污染所致。

4.1机组启机设计原因

因为干气密封要求当压缩机壳体内有一定压力的天然气存在时,就需要给其提供密封工艺气,而R2R机组在机组启动前没有专门给干气密封提供启动密封工艺气的装置。R2R压缩机的非驱动端干气密封与工艺气之间除了密封上的一道迷宫密封外再没有其它的密封装置,而迷宫密封是要在其前后有压差存在的情况下才能起作用。当机组启机程序进入压缩机吹扫及充压进程时,机组还未转动,密封工艺气循环还没有建立,因而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定量的未经过滤处理的天然气反向进入干气密封的第一道密封室,在机组高速运转时就存在导致干气密封损坏的可能性。另外,机组正常停机4h后如不再启动,压缩机内的天然气才能通过放空阀放掉。在这4h期间,由于气体的扩散,会使干气密封的密封室内的天然气受到污染,对干气密封构成威胁。论文参考网。

4.2天然气的水露点及烃露点均超标

在一定的工况下,压缩机内的天然气会析出液态的水及轻烃。液态水及轻烃的析出主要发生在两种情况之下,一是机组运行时干气密封的密封工艺气室析出了少量的液态水及轻烃;二是当机组停运后,随着压缩机机体温度的降低,会有部分水及轻烃在干气密封供气管道的内壁凝析出来,在下次启机时这部分水及轻烃会随着密封工艺气体的流动而进入干气密封,对干气密封造成影响。

5.防治措施

在R2R机组干气密封的密封工艺气供气管道上增加一套密封工艺气控制装置(GCU),主要是在机组启动程序运行至压缩机壳吹扫及充压前、机组停机后至压缩机放空结束前运行该装置。其目的是使压缩机干气密封的密封工艺气在机组未转动而机壳内有一定压力的天然气时处于流动状态,这样压缩机在吹扫与充压、机组停机至压缩机放空结束前未经过过滤的天然气就不会进入干气密封的密封工艺气室。

当管输天然气的水露点、烃露点超标时,在压缩机运行的过程中一定要投用GCU装置的电加热器,确保干气密封气差压调节阀出口处的密封工艺气温度高于工况下的天然气水露点和烃露点。因为在目前运行的压力条件下,天然气经过调节阀的节流后会产生“焦2汤效应”,节流后的天然气温度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一般地,每节流1MPa,天然气温度会降低近4℃。若压缩机入口压力为6.5MPa,压比为1.4的情况下,压缩机出口压力则为9.1MPa,压缩机干气密封气差压调节阀处的压降约为2.3MPa,在调节阀处由于节流所造成的温降约为10℃,再加上GCU整个管路、装置的散热损失,进入干气密封的密封工艺气的温度就有可能低于工况下的天然气水露点和烃露点,导致液态水及烃的析出,损坏干气密封。论文参考网。因此,在机组运行时,应根据管输天然气的气质情况及时投用GCU装置内的电加热器。

在压缩机干气密封的密封工艺气供气管道上增加电伴热及保温。这主要是将干气密封工艺气过滤器下游至进入密封室之前这一段管道进行伴热及保温,并将电伴热系统设为自动运行方式。当密封工艺气供气管道的温度低于40℃时,电伴热自动启动,使该段管道的温度保持在一定的温度之上,其主要作用是防止在压缩机停机后该段管道内产生凝液。此项措施已在甘肃段压气站的压缩机上实施。

机组停运后在确认短时间内不再启动,应尽快执行压缩机放空程序。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执行紧急放空程序,否则会使压缩机内的天然气压力下降过快,有可能会使进入干气密封O形密封环内的天然气快速膨胀,导致O形密封环(材质为聚合材料)损坏。论文参考网。

定期检查并排净隔离密封污液罐内的液体,以防止污液涨至隔离密封处,造成干气密封第二道密封的损坏。

参考文献

封装工艺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J5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6-0102-03

书籍不是普通的商业产品,它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智慧的结晶。书籍装帧设计作为现代包装设计的一种,不仅要求它瞬间能够吸引读者,更在于以最直观的方式将书籍作者的思想理念有效地传递给读者。黑格尔在其《美学》中指出:“美的要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借以现出意蕴和特性的东西。内在的显现于外在的,就借这外在的,人才可以认识到内在的,因为外在的从它本身指引到内在的。”书籍装帧中的封面设计展现出的设计创意理念是书籍作者思想的延伸,也是设计者艺术素养和设计水准的体现。所以书籍装帧设计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封面设计是装帧艺术的主要构成之一。封面犹如一个人的衣着、样貌,是了解其内在的窗口。当读者阅览书籍时,对书籍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封面,如同影视作品的精彩片头,是把观众的思绪带入情景的最佳向导。封面设计同时也是一种推销手段,是书籍的门面包装,是对读者的诱导,是抓人眼球的手段。优秀的封面设计,不仅能招揽更多的读者,更能使读者快速地融入书中并爱不释手。书籍封面设计作品虽然不能算作纯粹的艺术作品,但优秀的设计师都会将其视如艺术品般精心打造。杰出的书籍封面设计作品,其本身就是一件成功的艺术品。

封面设计虽然有其艺术性的独立性,但在现实设计过程中往往受到客户的需求和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封面设计作品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客户的商业需求,有时甚至取决于个人的审美趣味或兴趣偏好。封面设计的定位和客户的需求,最终都会影响到封面设计者的创作构思和设计效果。所以,设计者和客户在初期积极有效的沟通是封面设计作品成功的前提。

当封面设计的前提条件满足后,设计师就可以在此框架下构建自己的艺术作品了。图形、色彩、文字和构图是封面设计的四大要素。

图像是封面设计的重要元素。因为面积大、色彩丰富、位置突出等因素,图像的设计在封面装帧中尤显重要。设计图像可分为抽象与写实两大类。如果要根据书的内容进行设计,纪实性内容的题材就比较适合写实性风格的图像;而浪漫风格的题材,则用抽象的图形就更为传神。例如,休闲类书刊是大众化的审美标准,通常会选择明星的艺术照作为封面,体育类杂志则通常会选用体育明星和竞技场面的照片,文学类书刊常用抽象、写意类的图像设计。

封面的文字设计常用的有书法体、美术体、印刷体等。书法体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鲜明的个性,且大都出自名家之手,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并广为大众所接受。美术体大致可分为规则和不规则两种。规则美术体强调外型的传统规律,整齐划一,有易于识别和学习的特点,但相对保守,变化较少;不规则美术体则强调多变的外形,比划设计和整体外形追求艺术化夸张变形的效果,具有个性鲜明、设计感强、相对活泼的特点。就印刷体而言,早期的印刷体比较程式化,变化少,较规整,现代的印刷体因受到不规则美术体的影响而变化丰富,从而加强了字体的艺术性。

装帧设计时,封面文字除了体现书籍内容外,更多地要考虑其在封面设计中的位置、字号、色彩、聚散等。另外,设计者需要慎用特殊字体,因为很多印刷单位也许没有这些罕见字体,很可能会给排版、印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建议最好少用特殊字体,或将这些特殊字体和源文件一起配送至印刷单位。

封面的色彩是最容易打动读者的视觉元素。准确的色彩运用首先要考虑书刊的风格、内容。如幼儿书刊的色彩设计,因强调对比、追求色彩的视觉冲击力而使用大量高纯度的色彩;学术类书刊的色彩设计则要求具有丰富的内涵,有一定深度,从而产生端庄、严肃、高雅、权威的视觉效果。另外,设计者还要熟练掌握一定的色彩心理学,用以表现情感并影响读者,使之产生共鸣。例如,红色给人热情、欢乐之感,用它来表现火热、生命、活力与危险等信息;蓝色调给人冷静、宽广之感,用它来表现未来、高科技、思维等信息;黄色调给人温暖、轻快之感,用来表现光明、希望、轻快、注意等信息;绿色调给人清新、平和之感,用来表现生长、生命、安全等信息;橙色调给人兴奋、成熟之感,是很受人们欢迎的颜色;紫色调给人幽雅、高贵之感,用来表现悠久、深奥、理智、高贵、冷漠等信息;黑色调给人高贵、时尚之感,用来表示重量、坚硬、男性、工业等信息。

封面设计的构图是设计成败的关键元素,其基本的方式有对称、均衡、对比等。

其一,对称是指在设计样图中根据中轴线和中心点为参照来平衡构图,对称分布。其具有平稳、严肃、庄重、和谐的感觉,但这种构图方式会让人感觉整体缺少变化、单调呆板,缺乏活力。所以,比较适用于内容严谨的学术型书刊。

其二,均衡。均衡的特点是同量而不同形。均衡不单是形式和数量上的对称和平均,更主要的是艺术上的均衡,是变化中的均衡及心理上的均衡,这种均衡不等同于简单分配。将主体置于中间,或者对称排列,这样虽然均衡了,具有了稳定感,但十分呆板,缺乏艺术的多变性。构图的均衡,不是对称,而是对立统一关系。

其三,对比。封面设计中的对比有反差对比、虚实对比、面积对比等。反差对比在画面中就是色调的反差。画面的明暗反差度大,称之为高反差,反之亦然。一般在封面设计时,要兼顾画面明暗两部分的变化,使之产生丰富多变的黑白明暗色调。有时为了追求作品的艺术效果,使得色调显得更深沉、概括、醒目,可以通过加强对比,突出色调的层次,由此来产生诱人的艺术效果。虚实处理的基本原则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间”。封面设计构图中的虚实处理,是指封面图像的清晰程度,是指整个画面结构的虚实藏露。虚,一般指画面中的陪体部分,模糊或空白的部分;实,是指画面中的主体部分。在画面处理中,虚实相辅相成,使实的主体部分更加突出,虚的部分适当隐藏,让读者看了回味无穷。面积对比,在封面设计创作中,往往需要面积大小对比的手法来加以表现。我们平时在观察事物时,也存在一些视觉上和心理上的偏差,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距离所带来的透视变化,也会影响对象原先的面积大小。设计者要充分利用大小变化来努力打破构图的均匀和呆板,使设计主体成为画面的中心,让读者的兴趣点集中于主体,从而突出设计主题。

将书籍封面设计以上四个基本要素有序地组合在一个画面里方能构成书籍的封面。然而,只是掌握封面设计的这些基本方法,也很难设计出优秀的书籍封面作品。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科学、文化的价值日愈突出,人们对书籍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书籍装帧设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注重文化内涵、讲究艺术品位、追求个性特征已被越来越多的装帧设计者所重视。用装帧封面设计方法发掘思想内涵,丰富文化意蕴,提升书籍价值,已成为现代设计的追求。

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电脑时代的来临对美术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装帧设计因电脑技术而逐渐改变了传统美术设计的工具、材料和方式方法,并一再突破了以往表现手段的局限而大放异彩,使现代装帧设计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大众面前。但设计师们要创作出有价值、有生命力的装帧艺术作品,还是有赖于自身艺术素养的不断提高。如今,设计师们在显示器前就能观摩并探讨设计方案,观察任意角度的设计效果,随心所欲地将设计样图放大、缩小或变换角度等,这些曾经繁杂的工作只需轻触鼠标、键盘即可瞬间实现。设计师们因电脑技术的应用,从而轻松实现了传统设计手段无法给予的梦幻效果和更为广阔的设计空间。

美国著名学者房龙在其著作《人类的艺术》中,为我们揭示了艺术之普遍性规律,并称其 “不受国界及时间的限制”。 装帧封面设计归根结底是一种设计艺术,艺术性永远是其最为核心的价值取向。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们既是伟大的艺术家,又是杰出的设计师。达芬奇除绘画外还有着不计其数的设计作品流传于世,比如他设计的建筑、滑翔机、降落伞、机械动物等作品,都被世人公认为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电影巨著《阿凡达》以最新科技和艺术语言的完美融合宣告了电脑美术新纪元的到来,更是引发了艺术家们热烈的讨论与反思。我国著名导演陆川说:“我们应该羞愧。这是我们集体目睹的、集体服气的一次完败。我们差的不是技术,技术是可以拿来的。”当代国内的设计师们如果不重视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内涵,而只是一味地醉心于钻研某些电脑技术及绘图软件的应用,并以技师的思维方式来设计作品,就算拥有了最先进的技术,也很难创作出具有艺术感染力和鲜明个性的艺术作品。

曾经的装帧设计业并没有成为现在专门的专业学科。画家往往也是装帧设计师,无论封面设计还是插图绘制,都由手绘完成。由于画家的职业特点使之更为注重设计作品的艺术价值,而不拘泥于技巧和细节的表现。其手绘的设计作品和现在电脑设计的作品相比,也毫不逊色,甚至更加耐人寻味。但是,国内新兴设计专业所培养的设计师们在其设计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于技术层面的问题,而忽略了赋予作品永恒生命力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国内设计师们普遍重技术、轻内涵的设计理念是现行国内设计专业一味强调科技和软件的应用,而忽略了设计者艺术素养和文化内涵的培养所造成的。例如,现今国内的设计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发展迅速却并不完善,在课程设置上将纯美术和培养文化素质的课程逐步压缩删减,使专业课程设置职业技术化,导致设计学专业学生只重技术、不重艺术。学生在课堂上很难接触到美术理论类的课程,甚至不知什么是“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因此,学习者就算是模仿他人也只能制作出一些缺乏艺术性、文化内涵、没有灵魂的“工业化产品”。

由此可见,美术设计作品的永恒生命力就在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将艺术性和文化内涵完美结合,并以特有的艺术语言加以表现。作为艺术设计之一的装帧封面设计亦是如此,设计师应在当今浮躁逐利的大环境下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加强自身的艺术和文化修养,努力丰富个人的生活阅历、讲究艺术品位、追求个性风格、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内涵,用以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亨德里克•房龙.人类的艺术[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

[3]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4]郑如斯,肖东发.中国书史[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5]王若鸿.书籍装帧设计中文化内涵的体现[J].美术大观,2007,(9).

[6]陆丹.论书籍装帧的文化意蕴设计[J].美术界,2008,(7).

封装工艺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2-0134-02

一、书籍与文化主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以及商家的销售方式都在日益更新、不断改进,书籍装帧的各种材料,制作的工艺,印刷的技术也在进步,这些都为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代的书籍设计追求的是对传统书籍装帧的突破,它早已不是只注重封面设计和简单的内页设计了,更提倡造型与神态完美结合,要符合日益发展和提高的审美要求和人们的心理要求,共同创造出形神兼备,具有内涵和保存价值的书籍。总结过往的书籍装帧设计,包含的设计元素有很多,(印纸优劣,开本大小,墨色好坏,版式规格,字体的风格版画插图是否精细等等)。近年来的吕敬人,宁成春等人在这些方面不断探索,为书籍设计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他们不懈的努力,推动了书籍设计的进步,书籍的整体设计概念越来越强,设计师们不断引进新的观念开拓新的设计思路。在注重书籍功能的同时更体现设计美感,也更关注书籍的纸材工艺之美。

二、书籍装帧中的迹象

在许多新的理论和观念当中,绘画迹象论也给了我们一些启发和指示。钟孺乾认为,绘画的基本元素是迹象,迹+象+x=画,然而迹象论并不局限于绘画艺术,迹象论亦可以解释整个视觉艺术。因此,作为视觉艺术的书籍装帧也少不了对迹象论的内涵解读及其体现。

“迹”是指艺术家手工或半手工半机械的操作痕迹,即以工具作用于材料留下的踪痕。“象”则指艺术作品的色彩与形象。即“落笔成迹,因迹生象”。杉浦康平认为书籍有五感即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而吕敬人则认为书籍有其形态即形―为造型;态―为神态。书籍装帧设计的迹象大约就是书籍从内容到形式,从外表形象到内心灵魂的塑造,形成统一才是完整的书籍装帧设计。我想书籍的“迹”大概包含了书籍的纸张材料、印刷工艺、板式编排、字体、插图、色彩,肌理,质感等。“象”则包含了书籍的形状、开本、装订工艺等。

三、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迹象体现

书籍它的主要目的是用来传播知识的,用文字、图形、色彩等视觉元素记录一定形式的著作物,它是一个盛纳知识的容器。现代的书籍装帧设计已经与传统的书籍有着很大的区别了,现代书籍而更倾向于对书籍形态的整体把握。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把书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复制,比如说古籍的复制,不能动文本,要完全原汁原味。第二种叫商品书,这类书注重流通性和方便性,为了压缩成本就要减少设计印制方面的开销,更多的是仅在封面上做一些商业性的设计。第三种则将设计作为核心来做,不计成本,给设计师最大的自由度,令其充分地使用设计语言来提升该书内容的同时,使它成为一件艺术品。无论是哪一种书,在设计中都会体现出相应的迹象。现代书籍的设计包括函套,护封,硬封,书脊,腰封,环衬,切口,扉页,目录,章节页,正文,插图等等内容。下面将重点以几个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书籍设计中迹象的体现。

(一)函套

为了保护书籍,我们通常会采用一些函套材料对书籍进行包装,在中国古代我们通常用木质材料、纸板材料等作为主要的包装,用丝绫或布糊裱书套,现代新材料,新工艺的介入和应用,如特种纸,皮革,塑料金属材料的使用,以及焊接,镶嵌等手法都成为书籍独特个性和品位的手段。每一种方法和材料的使用都体现不同的迹象。例如《马克思手稿影真》仿皮制函套具有经典的感觉;《西城考古图记》刻木雕板的函套,加上西方文具柜卷帘形式,具有浓厚的艺术情趣。

(二)护封

通常称呼的包封或护页就是护封,它的构成元素包括封面、封底、书脊和前后勒口构成。在设计中也通常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以展开的形式进行构思与设计,通过文字、图形或图像、色彩等视觉元素穿插运用的迹,造就了起广告及保护封面作用,而又趣味十足的象。因为书常常是树立在书架上,大多数时间大家看到的只是书脊的部分,所以书脊是书籍结构中相当重要的部分。有的护封采用镂空工艺与内封色彩上形成对比;有的的书脊与写意的封面结合,拙朴的线装结合,风格鲜明。

(三)切口

书籍除订口之外的三个边称为切口,以前传统的手工精装书切口大部分都是用颜色或者大理石纹理等材料进行装饰,我们经常会看到用镶金的修饰大部分都是以前的宗教出版刊物。在今天,设计师们则越来越多的把心思放在读者翻阅书籍时触碰到的切口部分巧思设计。将书籍的切口设计成体现书籍内容或中心思想的人物以及事物,或者在切口保留原有纸张的形状,不进行任何的裁边,以保留原始的味道是许多设计师采用的方法,这样的迹象更让我们回味无穷。

四、用材的迹象论原理

书籍就物质本身而言就是油墨与纸的构成。材料是组成书籍必不可少的物质元素之一,是书籍的载体,因此,材料在书籍装帧设计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书籍装帧材料越来越多,包括塑料,牛皮,玻璃,丝绸等都被运用于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中。

“是从一张纸开始的故事”―日本著名的书籍设计家杉浦康平曾这样形容现代的书籍装帧。纸张是书籍最基本的载体和表现形式。现在,市场上纸张品种各式各样,甚至还有很多特殊纸也被应用到书籍设计中,每一种纸张的色彩、光泽、质感及表面的肌理和纹路都不一样,这些特性赋予了它们不同的个性,如果要更好的利用他们的优势,这就要求设计师要充分了解和掌握不同特种纸的特点和性能,凸显纸张的个性,并成为设计的一部分,使纸张的风格和设计风格完美统一,展现独特的艺术氛围。对于一些带有凹凸纹路的特种纸,以利用原有的纹理进行简单的或局部的加工,造出风格独特的象。除了纸以外还有很多的材料被应用到书籍设计中,比如丝织品,皮革,木材等等。如果是要表达细腻风格的书籍则可选用光滑的丝织品,《广州沉香笔记》是一本叙述晚清民初时期广州历史的文化散文集,该书的封面是以手绘素馨花树作为图案,裱以泛黄绢质布面,整体设计浓淡相宜,呈现出温婉柔美高雅脱俗的格调。试想如果设计者只选用最普通的纸张或其他不相宜的材料来设计,那如今我们看到的将会是一个最普通的迹象结果的丛书,它的历史感,它的柔美气质将无法完美表达出来。皮革的使用通常较少,因为它价格较高而且加工困难,只有需要珍藏的精装书才会使用。而且不同的皮质造就不同感觉的象,猪皮纹路粗糙,羊皮柔软细腻,牛皮坚硬平整,皮革的不同纹路和色泽在通过烫印后使书籍显出自己独有的风格和档次。在近期的书籍设计中木材的使用越来越频繁,虽然木质材料的价格相对比较高,加工起来也很复杂但是在书籍设计中体现出的魅力却是非常独特的,其表现力也是超强的。

五、现代书籍是一项典型的迹象活动以及意义

作为现代的书籍设计,不仅要满足消费者当前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求,还要引导人们对美好明天充满期待,符合现代的审美需求有利于现代设计意识的不断挖掘和创新,特别是后现代主义在书籍设计上所表现的新奇性,视觉性,拼接性,反传统性,空间性等值的我们学习。现代的书籍设计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都要求创新,因此新技术,新材料在设计中的运用为书籍装帧设计提供了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对书籍装帧设计从手段,方法,观念上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吕敬人曾说“当今的设计已不能单凭设计者来完成,还需要工艺,纸张素材来表现设计意图,可以说设计者发完稿仅完成全部工程的一半,我们一方面要懂工艺技术,了解装帧材料的性能,另一方面要大胆创想,敢于向工艺提出挑战。”书籍装帧设计需要不断利用和发展各种材料各种工艺,甚至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理论来指导它的发展,现代书籍设计这种典型的迹象活动在迹象论的指导下会增添更多地新意和创想,设计出让大众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的书籍。

钟孺乾说:“有什么样的材料就有什么样的迹象,进而就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在书籍设计的迹象研究中,书籍设计所用的材料与书籍内容的结合会构成视觉冲击力强的迹象结果,从而在众多书籍中脱引而出。这些新的变化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书籍设计的新要求。书籍设计中迹与象的多元化将带给我们新的视觉冲击。

参考文献:

[1]钟孺乾.绘画迹象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

[2]付小云.浅谈材料的发展对中国现代书籍形态的影响[M].中国教育科研与探索,2006.(01).

封装工艺论文篇5

我们正处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无论是 经济 、科学、文化、 教育 等各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装帧艺术同样也面临着新时代各种观念的冲击和影响。当今的书店里,装帖精致的图书琳琅满目,但是,冷眼相观,大多数还是脱离不了仅仅为图书进行外包装的俗套。

书籍是思想、文化的载体,一本好书,应该体现出内容和形式、功能和艺术的和谐对比之美。今后的图书装帧将走向何处?作为一个图书装帧工作者,我感到应该在

面对高科技工具,一些人一时有些手足无措。人们迫不及待地运用电脑,依赖它的特技.依赖它的快速。然而,不少图书的封面,脱离书的内容,成为风马牛不相及的图案拼凑,成为不负责任的电脑特技展示,走向了一个极端。我们在书店和观看装帧展览时,到处都能感受到散发着电脑特技效果的时代气息,神秘、机械、冰冷的电脑特技占领了图书市场,占领了商品市场,甚至占领了大街小巷的广告市场。一部分装帧设计工作者没有真正掌握好 现代 设计语言,一些出版社的决策者 艺术 品味低下,导致一部分书籍封面图形盲目堆砌、颜色鲜丽刺目、文字杂乱无章,成为了视觉垃圾。其实这些人在迎合市场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地研究市场,他们不了解消费者的视觉感受在不断变化,审美能力在不断提高。将来,随着整个社会 教育 水平的普遍提高,各种资讯的 发展 将导致人们视域更为开阔。这些有文化的新一代成为消费群主体时,一味盲目、屈服于市场的书籍装帧设计并不会受欢迎。

设计的效率提高了,但人们开始感到一种无奈,开始进入了冷静思考阶段。因为电脑毕竟是工具,而人脑才是产生艺术的主体。设计者只有不断注重个人自身的艺术修养,对装帧艺术有着一个全方位的理解,电脑才能使我们的设计如虎添翼。

20世纪90年代的封面设计处于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电脑特技大爆炸时期,这是装帧艺术的畸形发展,是不正常的,也是不能持久的。这一时期的图书装帧,还是绘画式的封面,一成不变的正文,仍然停留在图书外包装的层面上。我们广大的书籍设计者也都在苦苦思索着一个问题,我们和国外的差别究竟在哪里?

三、从图书的外包装走向图书的立体设计

在经过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电脑特技大爆炸之后,书籍装帧者深切感受到时代的逼迫,不得不更新传统观念,开始对书籍装帧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思考。称它为立体全方位,是因为从表面上看,我们设计的内容至少有三个不同平面的组合(封面、封底、书脊),从内容上看,内文的插图、纸张、版式的结构等均属装帧艺术的范围,装帧艺术不仅是设计、绘画相结合的艺术创作,也是艺术设计和物质材料相结合的产物。只注重某些方面的艺术形式代表不了装帧艺术的全部,如果没有相宜的字体和版式、扉页和封面、材料和工艺的配合,就不是一件完整而有魅力的装帧艺术作品。

早在i9世纪,英国装帧设计家威廉姆·莫里斯就极力提倡书籍之美要体现出生活与艺术相融合的设计原则;20世纪初,意大利出现了追求机械动力主义和速度感的未来派书籍设计风格;俄罗斯兴起了具有革新意义的并成为现代书籍设计艺术起点的构成主义;到了20世纪60年代,欧美的设计家们强调书籍设计语言关注现实生活,强化内容要素,书籍设计不能仅仅是信息内容的载体,而应该视为一种造型艺术。

封装工艺论文篇6

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从航空体系到家用电器提供了非常有潜在性的广阔的应用范围,与功能等效的宏观级系统相比,在微米级构建电子机械系统的能力形成了在尺寸、重量和功耗方面极度地缩小。保持MEMS微型化的潜在性的关键之一就是高级封装技术。如果微系统封装不好或不能有效地与微电子集成化,那么MEMS的很多优点就会丧失。采用功能上和物理上集成MEMS与微电子学的方法有效地封装微系统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由于MEMS和传统的微电子工艺处理存在差异,在相同的工艺中装配MEMS和微电子是复杂的。例如,大多数MEMS器件需要移除淀积层以便释放或形成机械结构,通常用于移除淀积材料的这些工艺对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或别的微电子工艺来说是具有破坏性的。很多MEMS工艺也采用高温退火以便降低结构层中的残余材料应力。典型状况下退火温度大约为1000℃,这在CMOS器件中导致不受欢迎的残余物扩散,并可熔化低温导体诸如通常用于微电子处理中的铝。

缓和这些MEMS微电子集成及封装问题的一种选择方案就是使用封装叠层理念。叠层或埋置芯片工艺已成功地应用于微电子封装。在基板中埋置芯片考虑当高性能的内芯片互连提供等同于单片集成的电连接时,保护微电子芯片免受MEMS环境影响。埋置型芯片封装尤其适合于微系统封装诸如元器件必须于外部环境中的微光学器件或天线等。

已证明的几种MEMS封装方法,考虑到埋置型MEMS封装,这些方法在实际封装安装或创造适合于MEMS环境的模块装配期间,采用微电机技术。本文中描述的埋置型叠层封装方法不同于扩展现存的多芯片及微电子封装工艺。当允许与微电子高性能集成时,创造适合于MEMS的模块。MEMS埋置型叠层工艺是为微电子封装研发的挠曲基板上芯片封装的衍生物。使用COF初始的可行性已证明,那些结果突出了更进一步研究使MEMS器件损坏最小化的工艺的需要。

2、COF/MEMS封装工艺

在基本的COF工艺中,当芯片被埋置于如图1所示的塑料基板中时,通过布图的叠层完成电互连。COF互连叠层在芯片粘附之前预装配,叠层的底层通常为聚酰亚胺薄膜,叠层的顶层也可为聚酰亚胺薄膜。铜用于使预装配叠层金属化,采用聚酰亚胺或热塑胶粘剂在COF叠层上面朝下粘附芯片,把芯片压焊到叠层上之后,使用塑料模塑成形工艺诸如传递、压缩或注射模塑在元器件周围形成基板,在基板模塑期间模块温度不超过210℃。

下一步工艺就是芯片与叠层进行电连接,穿过叠层到元器件焊盘,通过激光钻通通路完成电连接。接着为了形成电互连,把Ti/Cu金属化进行溅射并布图,依据目标应用采用不同类型的顶层金属化。对MEMS封装而言,通过增加额外的激光融除步骤允许物理通路到MEMS器件(如图1)来增加COF工艺。也要进行附加的等离子蚀刻使在窗口中积累的聚酰亚胺残余物最小化。接着在COF叠层移去之后把的MEMS器件释放。

3、改进coF/MEMS激光融除工艺

在初始封装分析阶段发现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由于激光融除过度的加热造成的MEMS器件翘曲或失效。最易受过热影响的器件是到基板通路的热损耗弱的长、薄结构的器件,诸如热驱动器。另外,MEMS芯片的材料特性也可促成热损坏问题。在350nm状况用连续的氩离子激光完成COF激光融除。由于与融除有关的热问题较少,短脉冲、高瞬时功率激光是较好的。然而,在标准的COF工艺中采用的氩离子激光的使用授权对成本和设备进行限制。在350nm状况下氩离子激光特别会损坏多晶硅试验器件,因为它们实际上吸收那个波长的所有的入射的激光能量。再者,MEMS芯片上未覆盖的顶部多晶硅层特别对热损坏易受影响,因为在融除期间它是直接于激光束的。

3.1、叠层融除概述

如前所述,采用350nm状况下连续不断的氩激光运作完成COF工艺中的激光融除。激光的半功率射束宽度(HPWB)标称为9μm。如图2示出了在融除期间使用的激光扫描图案。对每个通路而言,在6~12 mm对幅中穿过模块表面进行激光扫描,当认为激光束影响模块表面时,使用快门控制。

在交叉通路的末端,使激光正交步进并颠倒过程使另一通路穿过模块。正交步进的数量决定通路之间的重叠数。使用重叠来改进融除的均匀性。由于功率仅为中心激光束的一半,因此在激光束边缘融除较少的聚酰亚胺薄膜单个通路之后,聚酰亚胺薄膜融除的深度是不一致的。选择不是太大或不是太小的重叠是关键的,是在先前通路上得不到足够功率的融除区域的又一机会。大的重叠可产生大量的融除而不足够的重叠将产生不能融除的材料保留于模块上。图3示出了一排留在大块微机电MEMS芯片上的叠层材料。通路问的重叠太小不能认为融除是良好的一致性。扫描率在决定融除工艺特征方面是又一关键性因素,慢扫描率考虑更多的目标时间,将融除更多材料,采用较快的扫描率清除残留的聚酰亚胺薄膜或使过热的目标区域的危险性最小化。

3.2、叠层融除特性

为了测量并分析激光融除工艺,对几个COF封装样品进行测试,由于在实验室激光是设定的,只有限定数目的扫描率是可用的,因此选择150Hz(1350μm/s)作为融除大量材料的扫描率,选择600Hz(5400μm/s)用于抛光融除,清除大量融除后残余材料,只有两个变量参数为通路问的叠层和功率等级。通路问的叠层是调研的第一量,采用改变的叠层融除试验样品来决定哪个叠层将提供最大的一致性。对试验样品的分析表明相邻通路中心之间的间距为3μm,提供最均匀的融除覆盖,在随后的试验中使用此间距来确定融除深度对激光功率变换的敏感性。

下一步就是测量与功率级有函数关系的融除深度,对此试验采用有60μm厚的叠层COF封装样品。当大量融除的激光功率从1~4W变换,融除抛光的功率从1~5W变换时,在试验样品的叠层中融除窗口。伴随特定功率级每个通路,用表面光度仪测量叠层融除的深度。图4示出了这些试验的结果。

3.3、改进的叠层融除工序的研究

描述了激光融除工艺特征之后,对改进的融除进行调研。首先对显示MEMS器件损坏的COF/MEMS模块采用1.6W功率进行融除,然而直到激光进入埋置芯片几个微米之内时,功率才下降,因此对采用较低激光功率的新的融除程序和移去叠层的替代法进行研究和开发。

较低功率融除的第一次尝试没有成功,把激光功率设定到1W,希望只是降低功率会降低MEMS器件损坏的潜在性。然而,在1W(150Hz)状况下融除是缓慢的,并且在几个通路之后出现了过度的残余物,产生了不受欢迎的副作用。再者,残余物开始变硬,对融除造成了困难,不能用O2或CF4/O2等离子蚀刻移除。

下一个程序就是结合高功率融除移去大部分的叠层,接着当融除继续到更接近芯片时降低功率采用2W(150Hz)的功率融除COF/MEMS模块,直到剩下的材料不到10μm。采用3W(600Hz)的融除抛光来移除剩余材料。

此程序比移去大部分叠层的先前的尝试效果更好,并且残余物不变硬,但融除抛光不能彻底移去大量融除后剩下的接近10μm的残余物。虽然采用(CF4/O2)的4小时的等离子灰来除去残余叠层物,但是当除去残余物时,等离子灰循环太长引起了在整个模块上方叠层的分层现象,也开始蚀刻MEMS芯片上的多晶硅。

把实际降低融除诱发损坏方案与前面两次尝试相结合,第一次尝试失败,原因在于1W的功率不能足够融除电介质残余物变硬前的材料。第二程序失败,是由于融除抛光和等离子灰移除之后剩下大量的材料。第三程序的成功是由于采用了三步融除并伴随短的等离子灰移除,高压水擦洗有助于使每个步骤后剩下的残余物最小化,从而使硬化的可能性最小化,此程序的步骤如表1所示。

第一次融除步骤的目的是移除足够的叠层考虑使用设定的低功率,在2W(150Hz)状况下用3个通路完成这一步骤,该步骤移除了第一层聚酰亚胺薄膜和内层胶粘剂(约30μm)。第二融除步骤在1W状况下包括5~7通路,此步骤融除底部聚酰亚胺薄膜(约25μm),并留下仅仅较低的胶粘剂层通过融除抛光移除。融除抛光(6个通路,3W,600Hz)清除大部分残余物电介质和胶粘剂。

融除之后,使用等离子灰和高压水擦洗,在低功率融除状况下从第二次尝试得到的积极的教训之一就是短的(小于90分钟)等离子灰(CF4/O2)在除去融除抛光后留下的残余物方面是非常有效的。采用低压(约1乇)使封装芯片上氮化物或氧化物蚀刻最小化,最后步骤就是高压水擦洗,为的是除去任何不能保留于MEMS芯片表面上的硅石残余物,在每个融除步骤后也要使用高压擦洗。

3.4、二氧化硅层的热保护

在COF封装之前,把MEMS芯片用保护性二氧化硅涂层覆盖,通过激光融除使其上方区域,初始采用300nm到1μm厚的保护性氧化物使表面诸如反射微镜盘上的残余物最小化。保护性氧化物涂层意外的益处之一就是降低了MEMS器件对激光融除的易损性,即使在1.6W状况下进行融除,氧化物涂层区域中的MEMS器件显示出较少的激光加热损坏的证据。降低损坏最可能的原因是通过氧化物层提供了热隔离。

COF/MEMS工艺中融除首要的是光热现象。采用高于1ms脉宽的聚酰亚胺的紫外激光融除已表明是首要的光热反应现象。在COF/MEMS工艺中采用的激光脉宽可确定为激光束的HPBW覆盖表面上点的时间量。通过此定义,大量融除和融除抛光步骤的脉宽依次为6.67ms和1.67ms,这显示出光热融除是可预料的。

在350nm聚酰亚胺薄膜的光热融除的温度阈值的最小值为850℃,理论化的聚酰亚胺薄膜的最佳的光热融除发生的温度为1100~1500℃。结果,接近聚酰亚胺薄膜融除的任何材料,诸如埋置型MEMS芯片,使经受至少850℃的热源,可能高达1500℃,这一数值的温度最易导致多晶硅结构中的失效发生。

二氧化硅的热传导率为1.0~1.4WK-lm-1,大大低于硅的热传导率160WK-lm-1或多晶硅的热传导率30WK-lm-1。溅射或旋涂玻璃(SOG)氧化物保护层的存在对保护采用顶部多晶硅层的MEMS结构是特别重要的,因为这些器件在表面,否则对融除的热效果没有绝缘作用。

3.5、采用改进的叠层融除协议的结果

改进的融除方案的使用非常成功,图5示出了在COF/MEMS模块中含有一对扫描微镜窗口的融除工艺。图5描绘了(a)2W,(b)1W,(c)3W融除抛光和(d)(CF4/O2)等离子灰之后融除的状况。注意到伴随等离子灰在表面现象的情况,使用与等离子清洗有联系的改进的融除方案极大地降低了试验芯片上激光诱发损坏现象的发生。再者,二氧化硅保护层的使用极大地降低了残余物并且有助于MEMS器件的额外热绝缘的形成。图6示出了经试验发现的封装和组装的扫描微镜,与未封装的控制芯片上相同器件具有相同的运作特性。

4、应用

COF/MEMS工艺拥有部分富有吸引力的MEMS和电子封装的特征。由于采用了直接金属化,芯片互连具有极低的寄生电容和电感。使用的三维封装技术,实际上是把焊盘定位于芯片上任何地方的能力,以及从很多装配技术主宰芯片的能力。当COF/MEMS工艺不能主导每一种类的MEMS器件,存在宽范围的器件诸如微光学器件、RFMEMS、以及微流体器件是适用于此工艺的。成本是此封装工艺的限制之一,为了降低COF工艺的成本需做出极大的努力,对应用于诸如军品及航天电子领域而言,要求其具有独特的性能,主要采用此封装替代品。在本文中证明的MEMS封装技术增加的步骤,不能显著地增加到每个模块的总成本上,由于所做的每个努力是使用本地化的现存的COF工艺的设备和工艺。再者,在文中包含的埋置型叠层理念可通过适于特定能力的折中成本的别的方法实现。

封装工艺论文篇7

二、回到设计原点进行印刷创作。

将所有的印刷工艺和技术通过实际案例和实践之后,使学生重新回到设计的原点进行再创作,因为只有全面掌握了印刷的理论和技术以后才能进行具有目的性的艺术设计创作。在此环节的课程设置中,学生将围绕一本印刷书籍的作业展开练习,首先可以从整体书籍的规划进行创意,从装帧形式到书籍封面再到书内的每一页的印刷形式都可以进行艺术化处理。从装帧上来讲,学生通过印刷工艺的学习,基本掌握了线装、胶装、环状、骑马钉装及其他特殊装订形式,学生在此环节中可以通过自己来完成装帧工艺。从书籍封面的印刷设计来看,指导学生要学以致用,灵活地运用烫金、击凸、镂空、雕刻、丝印等艺术效果进行艺术创作。书籍的内页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制定不同的工艺效果,例如选用何种纸张、运用哪一种印刷工艺已成为书籍印刷的重点训练内容,学生可以将之前学习的印刷工艺进行梳理,同时在梳理的过程中得出自己设计的创新点,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印刷工艺与印刷艺术的完美结合。

封装工艺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26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图书业也像其他一些领域一样呈产业式发展。在图书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竞争同样越来越激烈。当图书多得像超市货架上的商品一样多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被设计独特的书籍封面所吸引,为了让读者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激发读者购买的欲望,越来越多的出版商和设计师越来越重视书籍装帧的包装艺术,单调的机械性设计已经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设计理念与表现手法的运用,即广泛地运用色彩、线条、插图以及文字等对书籍的封面进行立体的设计。本文将从书籍的封面设计、版面设计、开本设计、新材料的应用四个方面论述如何对书籍的装帧进行包装设计,并提出书籍装帧包装设计的要求。

一、书籍装帧的包装设计

(一)书籍的封面设计

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的重要组成部分,书籍的封面是读者了解书籍大致内容的“窗口”。因此,书籍的封面设计所要表现的意境要和书籍的内容一致,向读者传递出书籍的内涵。比如,在对书法题材的书籍封面进行设计时,就应该以碑帖或者古画作为基底,而不应该用现代明亮的色彩进行过多的渲染;在对数学教材进行封面设计时,可以采用几何图形、数字等形式,但是却不能用到文言文、外语、音符等。

书籍的封面设计不是色彩、文字、图画等素材的简单拼凑,相反,书籍的封面设计一定要美观,能让读者产生美的心里感受。首先是让人们产生新奇感,使封面具备强烈的视觉吸引力,把读者的眼神吸引过来,让书籍的封面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进而激发读者的购买欲。其次,要使封面设计具备特色感,即要通过封面设计,突出书籍的特色,从而把书籍最真实的内涵更好地推销给读者。最后,书籍的封面设计应该具有属性感,所谓属性感是年龄、性别、文化等在不同的受众中产生的共鸣感,比如,在进行儿童读物的设计时,就应该根据儿童的爱好等选择可爱的、卡通的设计风格,这样才能使儿童产生愉悦感。

在书籍封面设计的书名字体设计的选择上,则应该根据书籍的属性选择合适的字体,一般有印刷体、美术体和书法体。印刷体比较呆板,就题材而言,较适用于政治类、经济类、理论类书籍的封面设计;而美术体和书法体则相对突出个性,且变化丰富,因此较适用于小说、儿童读物、非理论性的、不是那么严谨的书籍的封面设计。

在书籍的封面设计中,不仅要用到文字,图片的应用也很广泛,书籍封面的图片以其明了、直观、视觉冲击力强等特点,成为许多设计师设计封面的重要题材。由于图片相较于空洞的文字而言,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因此,在书籍封面设计过程中,图片的运用至关重要,关乎书籍封面设计的直接效果。因此,在选择图片时,一定要和书籍的属性相一致,例如,一些时尚杂志,通常用时装模特或者当红影星或者歌星的图片作为封面;而科普读物则应该选择与科技有关的图片作为设计的封面。

(二)书籍的版面设计

书籍的版面设计是指运用造型要素及形式定理,对书籍版面的文字、图像等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编排,并以视觉方式艺术地表达出来。书籍的版面设计是对构成书本各要素的创造性组合,目的在于通过科学、合理的排版,增强书籍的整体视觉效果,增进读者的情感体验。在书籍的版面设计中,可以理解为点、线、面三个要素之间的组合和编排。质优的版面设计应该是点、线、面的合理布局,如字体的大小、粗细,文字与图画的合理搭配等这些因素都要考虑。在书籍装帧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版面的设计,综合运用点、线、面,注重版面之间的紧密衔接,强调内容的连贯性,做到有起有伏、有黑有白、有轻有重,做到灵活而不松散、严谨而不呆板,以期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

(三)书籍的开本设计

不同类型的书籍采用不同的开本,常见的有32开、16开、20开,不同的大小开本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和心理反应。一般而言,在对图表较多、篇幅较大的名著或者期刊等书籍进行开本设计时,通常采用12开以上的开本。16开和32开的开本则使用得比较普遍,像文学书籍和教材等都使用16开或者32开的开本。工具书诸如现代汉语词典一般使用16开的,小词典等工具书则较为常用64开的开本。

另外,从装帧形态来看,通常分为普通型的和精美型的。前者侧重于书籍的阅读性,其开本、纸张和装帧都比较普通,大多数书籍都是属于这种类型的。后者除了阅读性外,还注重书籍的收藏和欣赏价值,其开本比较独特,纸张和印装也比较讲究,并且做工精美,从外观上来看,不亚于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具有良好的收藏价值,一般作为藏书收藏和鉴赏。

因此,在对书籍的开本进行装帧设计时,要根据书籍的特点,结合阅读对象的文化层次以及年龄层次等进行综合考虑,确定合适的开本设计。

(四)新材料的应用

不同的材料带来不同的装帧风格,牛皮纸显得厚重,而普通白纸则显得简约。书籍装帧的创新就是要打破传统,重视采用新材料,利用不同的材质,装帧出不同的风格。纸质材质由于容易破损的特点,单纯的纸质封皮已经逐渐退出精装书的舞台,为了增加书籍封皮的耐磨性,现在较为普遍的做法是运用在纸质封皮上加覆塑料薄膜的方法来增强书籍封皮的耐磨性。在一些装帧精美的书籍材质应用方面,甚至应用了塑料乃至木材及合金。

二、书籍装帧设计的要求

(一)审美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人们对书籍的第一感觉首先是通过书籍的外观传递的。因此,书籍的装帧设计首先应该突出审美性。书籍的包装应该能够给读者美的心理感受,并且通过书籍的外部包装向读者传递出书籍要表达的基本信息。其次,书籍的外部包装还应该抵制低俗的、消极的设计,而应该给读者健康的、阳光的、向上的力量牵引。另外,在书籍的装帧设计中,不应过分包装而忽略书籍的实用性,因为书籍首先是用来阅读的,所以,在对书籍进行装帧设计时,应该自觉抵制奢华的包装。在书籍的装帧设计中,要实现审美性与实用性的统一,突出审美性,重视实用性。

(二)书卷气与工艺美的和谐

书卷气的概念较为模糊,是一种可以意会而却很难言传的感觉。说人身上有书卷气大概可以理解为此人深受书籍浸透,身上带着一种书生特有的气质。而将书卷气用到书籍的装帧设计中,则是要达到美学中意蕴的境界,使人产生开卷有益的感觉,进而激发起阅读书籍的强烈心理。与书卷气相得益彰的是书籍的装帧设计中要处处体现出工艺美,不论是封面还是版面,抑或是印制或者装订,都要体现出良好的工艺设计,只有工艺美观,才能烘托书卷气,使书卷气发挥到极致。良好的书籍装帧设计,必是书卷气与工艺美的完美结合,也必能处处体现书卷气的脱俗与工艺美的精湛。

(三)再现性与形象美的结合

在现代书籍的装帧设计中,尤其是在书籍的外部包装设计中,多采用直观再现手法,通过直观再现的方法,可以更快地向读者传递出书籍要表达的内容。例如在《柳公权楷书教程》的封面上,直接截取了《神策塔碑》的碑帖作为封面的一部分。另外,书籍装帧的再现性特征离不开形象美,选择再现性的素材是否能够体现书籍装帧的美感,形象的美感至关重要,要求所挑选的素材要具有形象美,只有实现再现性与形象美的完美结合,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书籍装帧。

三、结语

书籍装帧是对书籍封面、版面等艺术设计的综合工程,因此需要设计者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实现书籍装帧中审美性与实用性的统一,达成书卷气与工艺美的和谐以及再现性与形象美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王军平.影响书籍装帧设计品质与格调之因素探析[J].大众文艺,2010,(19).

封装工艺论文篇9

引言

蒸汽驱是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过程中继蒸汽吞吐以后,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必然的热采阶段,是稠油转换开发方式的重要接替技术之一。对于多层稠油油藏,由于地层的非均质性,致使各层动用程度不均衡,因此常规蒸汽驱的笼统注汽将加剧蒸汽超覆和单层突进,使蒸汽驱纵向波及效率降低,影响蒸汽驱开采效果,不利于蒸汽驱开采的规模实施。目前,辽河油田大部分稠油区块已经进入吞吐中后期,转换开发方式的需求越来越突出。因此,开展蒸汽驱注汽工艺分层管柱的完善与推广势在必行。

1、蒸汽驱注汽工艺分层管柱工艺原理研究

同普通蒸汽驱相比,蒸汽驱注汽工艺分层管柱不仅需要解决蒸汽驱长期连续注汽过程中管柱的锚定与座封、油套环空的长效密封与隔热以及长期注汽后整体管柱的解封,同时需要根据油藏各层段层间差异及其动用程度确定各层段的合理配注量。鉴于以上分析,需要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1)建立科学的地面模拟装置,优化设计各层段的合理配注量与配汽孔径

(2)研制具有长效隔热性能的2-3层分层汽驱工艺管柱

(3)研制2-3层分层汽驱配汽装置

(4)蒸汽驱长期注汽过程中,依据测试结果与各层段地质状况变化,通过配汽喷嘴孔径的调整实现配注量的动态调整

2、蒸汽驱注汽工艺分层管柱研究

2.1配汽流量优化设计软件的研制

在汽液两相流基本控制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以井筒综合压降计算模型与配汽孔面积计算模型为核心的理论模型。其中,井筒综合压降计算模型针对不同流动型态的特点,分别采用不同压降计算方法,避免了以往采用单一模型计算井筒压差而产生的由于流态的差异而导致的计算精度较低的实际问题。配汽孔计算面积与压差、配注量的关系的准确程度将通过地面模拟实验得到修正与标定。

2.2 蒸汽驱注汽工艺分层管柱及其配套工具的研制

2.2.1 蒸汽驱注汽工艺分层管柱的研制

蒸汽驱注汽工艺分层管柱由真空隔热管(配隔热管接箍密封器)、补偿式隔热型伸缩管、长效密封器、强制解封汽驱封隔器、层间配汽装置、以及层间密封器等工具组成。

管柱工艺特点如下:

① 液压座封上提分级解封,下井和提出一趟管柱完成,可实现分层汽驱2-3层段的分层配汽。

② 管柱耐温350℃、耐压17MPa, 使用寿命3年以上。

③ 管柱采用金属和非金属双级密封,双向锚定,管柱自身调节伸缩补偿。

④ 可实现注汽过程中,各层段配汽量的动态调节。

2.2.2 配套工具的研制

(1) 强制解封蒸汽驱封隔器

采用投球或球杆的水力座封方式座封,卡瓦双向锚定。设计有多自由度的座封和解封结构,并设计有下锥体强制解封机构,从而可确保长期注汽后的管柱可靠解封。

(2) 长效蒸汽驱密封器

采用多腔体软金属密封,同时特殊材质的支撑环在高温和挤压作用下变形,可随时补偿多级膨胀腔对油套环空密封的不足,从而提高了整体管柱的长效密封效果和解封性能。

(3) 补偿式隔热型伸缩管

在结构上增加了除垢装置,以减少密封件的磨损;采用压力密封补偿方式,由此变化的补偿密封件的损耗,来保证伸缩管的活动密封效果;隔热型外管设计可确保注汽过程中伸缩管部分的热损失最小,从而保障注汽管柱的整体隔热效果。

(4) 隔热管接箍密封器

根据隔热管端口的机构,采用特殊结构的设计实现了隔热管接箍处的二次密封,减少了接箍处蒸汽绕流、减压对蒸汽流动的影响,从而大大降低了隔热管接箍处的热点损失。

(5)配汽装置的研制

能够实现汽驱间的分层测试。管柱最小内通径50mm,能够顺利通过测试工具,可以实现分层测试。

实现蒸汽驱过程中各层注汽量的调整。因为偏心分层汽驱配汽阀的堵塞配汽器能够实现汽驱期间的投放和打捞,能够根据测试结果来调整配汽嘴过流面积,配汽嘴过流面调整范围:0---491mm2。

3、地面模拟实验

3.1 配汽喷嘴投捞实验

在进行蒸汽驱配汽试验过程中,喷嘴的更换投捞均采用钢丝投捞。试验管柱井口安装防喷管,投捞器分别安装投送头和打捞头,在高温蒸汽条件下试验投捞成功率。试验投送和打捞共56次,均获得成功。

3.2配汽喷嘴计算面积与配注量关系的修正与标定

为检验配汽喷嘴的理论设计与实际应用的准确程度,进行了两组配汽喷嘴、模拟上、下2层配注油层的地面模拟实验,实时采集了锅炉流量在1.5t/h 、2.0t/h、2.5t/h 、3.0t/h与蒸汽干度在30% 40% 50% 60%状态下的近216000余个数据,通过这些可靠的实验数据,进行了配汽喷嘴计算面积与配注量关系的修正与标定。

修正后的公式,对于10mm孔径的上配汽孔,相对误差百分比由由原来的35.97%降为-0.49%。对于15mm孔径的下配汽孔,相对误差百分比由由原来的170.94%降为7.63%。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修正后的理论计算模型能较精确的对配汽流量进行计算。

4、改进与完善

蒸汽驱注汽工艺分层管柱在辽河油田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配套投捞技术上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投捞是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对投捞施工工艺、管柱组合及投捞工具的材质、结构原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投捞器和工作筒的结构(包含配汽嘴)进行了系列改进

1、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控制结垢现象的发生,减小结垢附着面面积及间隙;

2、优化偏心工作筒结构提高投捞器的投捞成功率;

通过对投捞工具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使得问题逐渐得到解决,最终使分层汽驱配套投捞技术满足现场需求。

5、结论

(1)研制了模拟计算与配汽孔径设计软件,并通过地面模拟实验进行了修正与标定

(2)研制了蒸汽驱注汽工艺分层管柱,该管柱耐温350℃、耐压17MPa, 可实现分层蒸汽驱2-3层段的分层配汽,使用寿命3年以上,。

(3)研制了偏心配汽装置,可实现汽驱注汽过程中配汽量动态调节。

参考文献

[1]杨世铭・传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2]刘文章・热采稠油油藏开发模式 [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8

[3]张锐・稠油热采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封装工艺论文篇10

我们正处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无论是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装帧艺术同样也面临着新时代各种观念的冲击和影响。当今的书店里,装帖精致的图书琳琅满目,但是,冷眼相观,大多数还是脱离不了仅仅为图书进行外包装的俗套。

书籍是思想、文化的载体,一本好书,应该体现出内容和形式、功能和艺术的和谐对比之美。今后的图书装帧将走向何处?作为一个图书装帧工作者,我感到应该在中国书籍艺术悠久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汲取和领悟外国现代装帧的精髓,改变装帧只是为图书进行外包装的观念,树立从外在到内在的整体设计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图书装帧整体落后的局面。

一、汲取我国传统装帧艺术丰厚的营养

装帧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世界所赞叹。日本、韩国、印度、缅甸、新加坡诸国都深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西方人也同样从东方艺术中汲取精华,融会到西方艺术之中。

早在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到了唐代,雕版印刷已被广泛应用,它和北宋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相结合,使古代众多文献得以大量刊印,为我国的文化积累和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明代,书籍的木版插图艺术空前繁荣,达到了顶峰。可以说,从东汉的造纸到唐宋的雕版、活字印刷再到明清的木版插图,就是一部我国书籍装帧的发展史,形成了线装、竖排的基本模式。现在看来,这种基本模式是在当时印刷材料和印刷技术的限制下逐渐形成的,具有美观和实用的双重功能。

随着近代印刷术传人我国,到光绪末年,石印、铅印技术已很流行,书籍装帧开始打破了传统的古籍形式,但发展速度是缓慢的。光绪二十三年(1897),上海商务印书馆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近代书籍出版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然而它初期的出版物仍没有脱离线装的古书形式,只是在书衣上舍去书名签条,改排铅字,或用书法题写书名而已。到20世纪初,有些书的封面才开始装饰花边和框线,封面纸变换了不同的颜色,并有人尝试绘制彩色图画装饰封面。20世纪30年代,鲁迅把日本的书籍装帧和欧洲的书籍插图介绍到我国。以上种种,为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建立准备了条件。但是,总的说来,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并没有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而形成新局面。

当时的出版行业内部,把几乎是相互割裂的工作程序和各自独立的分工方式看做是天经地义的规则:编著者提供内容,编辑加工文稿,设计者担当包装,印刷厂负责印制,一本书就这样完成了。是的,我们应记住用针笔在铜版纸上画墨稿,用一把尺子、一个圆规去寻找结构,甚至用尺子和钢笔小心翼翼地手写美术字的辛苦,它至少培养了我们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但我们的思维在相当局限的范围内难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一方面是僵化刻板的劳动分工体制,一方面是传统工艺的缓慢速度,使设计者很难涉及纸和印刷质量的要求,所以也就无法孕育出理想的、美观实用的、趣味无穷的文化生命体。这就使我们过去的装帧艺术作品留下了不少的遗憾。

二、电脑特技的广泛普及和盲目运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们已经体会到了这是一个炽热的电脑普及的时代,装帧艺术家们放下手中枯燥的墨稿制作,将创作手段早已放到鼠标和键盘上了。带着一种兴奋,一种狂喜,电脑的出现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它的准确、快速是手工制作难以达到的。

面对高科技工具,一些人一时有些手足无措。人们迫不及待地运用电脑,依赖它的特技.依赖它的快速。然而,不少图书的封面,脱离书的内容,成为风马牛不相及的图案拼凑,成为不负责任的电脑特技展示,走向了一个极端。我们在书店和观看装帧展览时,到处都能感受到散发着电脑特技效果的时代气息,神秘、机械、冰冷的电脑特技占领了图书市场,占领了商品市场,甚至占领了大街小巷的广告市场。一部分装帧设计工作者没有真正掌握好现代设计语言,一些出版社的决策者艺术品味低下,导致一部分书籍封面图形盲目堆砌、颜色鲜丽刺目、文字杂乱无章,成为了视觉垃圾。其实这些人在迎合市场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地研究市场,他们不了解消费者的视觉感受在不断变化,审美能力在不断提高。将来,随着整个社会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各种资讯的发展将导致人们视域更为开阔。这些有文化的新一代成为消费群主体时,一味盲目、屈服于市场的书籍装帧设计并不会受欢迎。

设计的效率提高了,但人们开始感到一种无奈,开始进入了冷静思考阶段。因为电脑毕竟是工具,而人脑才是产生艺术的主体。设计者只有不断注重个人自身的艺术修养,对装帧艺术有着一个全方位的理解,电脑才能使我们的设计如虎添翼。

20世纪90年代的封面设计处于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电脑特技大爆炸时期,这是装帧艺术的畸形发展,是不正常的,也是不能持久的。这一时期的图书装帧,还是绘画式的封面,一成不变的正文,仍然停留在图书外包装的层面上。我们广大的书籍设计者也都在苦苦思索着一个问题,我们和国外的差别究竟在哪里?

三、从图书的外包装走向图书的立体设计

在经过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电脑特技大爆炸之后,书籍装帧者深切感受到时代的逼迫,不得不更新传统观念,开始对书籍装帧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思考。称它为立体全方位,是因为从表面上看,我们设计的内容至少有三个不同平面的组合(封面、封底、书脊),从内容上看,内文的插图、纸张、版式的结构等均属装帧艺术的范围,装帧艺术不仅是设计、绘画相结合的艺术创作,也是艺术设计和物质材料相结合的产物。只注重某些方面的艺术形式代表不了装帧艺术的全部,如果没有相宜的字体和版式、扉页和封面、材料和工艺的配合,就不是一件完整而有魅力的装帧艺术作品。

早在I9世纪,英国装帧设计家威廉姆·莫里斯就极力提倡书籍之美要体现出生活与艺术相融合的设计原则;20世纪初,意大利出现了追求机械动力主义和速度感的未来派书籍设计风格;俄罗斯兴起了具有革新意义的并成为现代书籍设计艺术起点的构成主义;到了20世纪60年代,欧美的设计家们强调书籍设计语言关注现实生活,强化内容要素,书籍设计不能仅仅是信息内容的载体,而应该视为一种造型艺术。

封装工艺论文篇11

蜡染文化是农耕时代的文化产物,有着近千年的历史文化变迁,蜡染传统工艺逐渐在中原一带消失了,而在交通封闭的中国西南大山深处贵州境内保存着古老的蜡染文化。在当代,随着新中国的改革开放,外来文化强势冲击,国际化,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冲击和淡化的今天,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代代传承的蜡染艺术的生存环境、生活习俗、世俗观念发生变化,蜡染文化面临消失和灭绝。如今民间蜡染文化应该怎样传承,蜡染文化的传承是否需要技术上的创新,艺术语言上的嫁接,表现形式的突破,寻找新的生存环境和应用市场,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贵州民间蜡染文化

(一)民间蜡染文化渊源及发展

《贵州民间美术概论》一书提出“蜡染在中国是最古老也是最传统的防染印花印染艺术,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很早就利用他们的劳动智慧发明了这一技术”(杨再伟,2009)。虽然蜡染起源很早,但是有关蜡染的历史文献记载却很少,直到南宋周去非《岭外问答》的书里才详细的提到蜡染的制作流程及其观赏价值:“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灌蜡于镂中,而后乃积布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蜡,故能制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

民间蜡染艺术能完整的将千年前的传统技法保存至今也得益于贵州的地势与交通闭塞,将它完美无缺的封印在贵州这片古老的大地上,贵州也因为蜡染的绚丽多彩而灿烂美丽。如今贵州少数民族一直将蜡染作为美化生活、装饰服装的主要手段之一,蜡染的传承、保护与创新是现代人们一直研究的课题,蜡染技术的创新和现代装饰的应用也一直是现代艺术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二)蜡染文化的特征

民间蜡染艺术属于视觉艺术。它是运用纺织染料、蜡、布等物质材料为媒介,通过具体的图案形态,在二维空间表现构成。是以少数民族生活所需的衣服、头巾、背带、围腰、祭祀幡旗等为载体使用的装饰性民族图案形式。这些图案的特征意义非凡,像一部民族史记的活化石,记录了各族人民对图腾的崇拜,民族的神话故事传说,宗教文化信仰等等。在蜡染图案艺术形态中,为了生动的表现出图像的意图,对动物、人物、花草、鱼虫等形态特征采用夸张、变形、简洁、概括的艺术手法,在平面的二维空间表现出独特的视觉张力,不要求空间透视的强烈的纵深感,体现出二维空间的表现特征(杨再伟,2009)。

二、蜡染技术创新的利用价值

(一)蜡染技术创新的意义

贵州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资源,民间蜡染文化的挖掘、创新、传承和利用不仅要重视它的经济价值,还要把握它在当今盛世艺术文化存在的意义,在面对花样百变的当代艺术思潮和当代网络信息飞速的当代,我们将蜡染技术创新与现代装饰绘画相结合既保护了蜡染文化遗产又传承和发展了蜡染文化。在挖掘民间蜡染传统工艺技术过程中,通过对传统工艺技术进行科学的改进,采用现代多种办法和手段在工艺技术上突破传统工艺和改造原始蜡染技术,探索运用多层次套色方法,将这些工艺技术运用于制作现代装饰绘画,创造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设计理念上结合现代平面设计构成方法与传统民族民间图案进行嫁接,构成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新的艺术语言,创造新的装饰绘画形式。其研究成果将进一步推动多彩贵州旅游工艺商品开发,展示贵州民间蜡染艺术的衍生,彰显地域蜡染文化特色和蜡染技术的创新传承,传播贵州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对促进贵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旅游商品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具有现实意义。

(二)蜡染技术创新的利用价值

1、环境装饰利用

在现代环境艺术装饰设计中适度融入本土地域文化装饰元素已成为现代设计普遍流行的趋势,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不仅使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本身拥有更为厚重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使得传统文化特性在新的平台而重放异彩(陈原川,2013)。贵州传统蜡染艺术特性不仅具有本源艺术的根,还具有泥土芳香的味,其独特的蜡染冰纹元素和视觉韵味就是其艺术语言,视觉功效奇特,应用于现代装饰设计将更加彰显本土文化的根和赋予传承厚重文化内涵的意义。如果使用在特定的贵州地域环境中博物馆的视觉形象传达,机场、车站、轻轨的室内环境装饰、咖啡厅、茶馆、饭店、酒店的装饰利用,广场街边的小吃摊帐篷装饰设计等等都是彰显地域文化的场景和载体。

2、包装设计利用

包装设计是围绕着商品本身文化特性进行外观的装饰设计,其包装既保护商品的功能,又可在多元商品中显现个性,因此、它具有很强的地域个性和商品个性(陈原川,2013)。在包装设计装饰上适当运用好蜡染文化元素在包装设计上进行巧妙的结合运用,尤其是对贵州土特产商品包装更具有地域文化特性的彰显,它会给多彩贵州旅游业商品及其包装注入新的活力。例如:贵州旅游景点的地图可以用蜡染的方式表现出来,酒类包装装饰、旅游商品包装、土特产食品包装等,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性。

3、室内面料装饰利用

蜡染文化是以布面料为载体展示,在贵州民族蜡染地区的生活用品都应用到蜡染装饰,如帐檐、坐垫,床单枕巾等用品的装饰已经广泛利用。在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今天,在现代文明都市生活中,室内面料装饰运用上,我们可以重构打造蜡染文化元素,将蜡染艺术的新样式装饰利用在室内的面料装饰。例如:沙发、餐桌布、床上用品等,逐步培育新的生存市场,构建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传承和发展蜡染文化并广泛服务于现代新生活。

三、蜡染技术创新的方法

蜡染技术的创新与开发还有很大的挖掘和发展空间,不仅是对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进行打造创新,而且还可以在工艺技术与表现手段上创造,如何将蜡染在制作上赋予新的艺术生命力,在传统蜡染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多种手段提高艺术作品的创造力,其方法如下:

(一)油彩套色表现

1、选取所需要的油画颜料与指甲油调和,在用水湿润的布面上涂染出油水分离的肌理效果为背景;表现主体画面选取一色油画颜料将画面的主体物的形体勾勒出来。

2、封蜡制作是在烧化的蜡中加入所需油画颜料,待蜡与颜料相容之后,开始封蜡表现。

3、冰纹制作是把封好蜡的布朝统一的方向裹卷放在蓝靛植物颜料浸染以形成冰纹效果。

4、最后用开水褪蜡完成作品。

(二)借鉴木刻版画语言表现

1、选择纺织染料用线描的方式勾画出画面中所有的造型。

2、运用点线疏密封蜡表现黑白木刻语言的方法进行黑白灰的艺术表现,将木刻的刀法引进到蜡染绘画表现技法中。

3、最后用开水褪蜡完成作品。

(三)综合肌理表现

1、用铅笔打型,用水性颜料手绘涂色与封蜡结合并行,即一边封蜡一边上色,形成交替制作过程融入画面。

2、背景肌理制作是在其它背景空白部位用橡皮筋扎紧布面随机上蜡,做出若干扎染肌理效果,在此基础上再用蜡刀在布面上随机横刮,做出蜡刀的刀味。

3、染色深浅制作是在泡染蓝靛过程中根据所需把布卷成筒形后用小夹子夹起侵染做出深浅效果;其余未染部分,首先把蓝靛颜料装入矿泉水瓶子,在瓶盖上扎上若干针眼,喷染在布面上,达到深浅不一的效果。

4、最后用开水褪蜡完成作品。

(四)水印肌理表现

1.将设计稿子采用手绘的方式描绘在布上。

2.在主体画的空白背景使用国画颜料渲染制作形成肌理效果。

3.将主体物的造型部分以及背景色全部封蜡,留出勾线为空白。

4.将布全部浸湿,再将布平整放在干净盆里,进行浇染。

5.最后用开水褪蜡完成作品。

(五)背景冰纹表现

1、将设计稿子用手绘的方式描绘在布上。

2、在主体画面的背景上用排笔进行全部封蜡,根据画面效果需要进行厚薄不同程度的封蜡。

3、将封好蜡的背景用手进行随意的揉捏,产生不同的裂痕。

4、用纺织染料与水调和,用画笔将颜料随机的侵洒在背景的裂缝里。

5、将主体绘画造型部分所需要留白的地方进行封蜡。

6、将布全部浸湿,再将布平整放在干净盆里,进行浇染,使布的主体物、背景裂纹都得到蓝靛的浸染,由此做到背景与主体物颜色上的呼应。

7、最后用开水褪蜡完成作品。

(六)局部晕染表现

1、将设计稿子用手绘的方式描绘在布上。

2、将空白的背景部分进行全部封蜡。

3、背景封蜡的地方进行随意的揉捏,形成随机的冰纹,根据色彩所需将水性颜料调和用画笔将颜料添加到冰纹里面。

4、将主体画面的部分用水彩笔进行上色,再用记号笔进行勾边,最后再进行主体画面封蜡。

5、将染布全部浸湿,再通过多次的喷染方式,使画面空白处的地方浸染,已达到画面所需的浓淡效果。

6、最后用开水褪蜡完成作品。

(七)借鉴国画写意表现

1、将设计稿子用手绘的方式描绘在布上。

2、将布料浸湿后,利用国画写意的方式小面积撒泼颜料作为特殊效果。

3、待布料干后在其基础上根据画面造型需要进行国画留白封蜡。

4、进行多次喷染蓝靛植物颜料,使其达到画面中深浅远近有层次关系。

5、待画布晒干后再将其退蜡完成作品。

(八)冰纹定向表现

1、用儿童画水彩笔打型,这样有利于冲水后不留下打型的痕迹。

2、根据主体画需要用排笔刷蜡,按画面效果需要有目的做出有方向性的冰纹。

3、用多次喷染方式达到不同深浅的蓝靛色效果。

4、最后用开水褪蜡完成作品。

(九)晕染与冰纹重叠表现

1、将设计稿子用手绘的方式描绘在布上。

2、在画面主体物之外的背景空白晕染成彩色并封蜡。

3、结合装饰元素主体物上色并封蜡。

4、多层封蜡多层染色,制作不同色彩冰纹。

5、最后用开水褪蜡完成作品。

(十)丝网印制多层套色表现

1、用丝网版画印制主体画造型。

2、用国画勾线笔刻画出主体,用排笔画出水性透明的色块。

3、用排笔大面积的封蜡。

4、进行多次的喷染蓝靛颜料达到水墨深浅效果。

5、最后用开水褪蜡完成作品。

总而言之,蜡染技术创新与装饰绘画表现的利用可以推动多彩贵州旅游工艺商品的开发,促进地域经济发展,彰显贵州蜡染特色文化,传播贵州民族民间蜡染艺术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运用蜡染技术创新创作装饰绘画将构建装饰画的新风格,其艺术价值对环境装饰、家居饰品、包装设计上有着很大的影响,其蕴藏着古老文化的艺术价值,它的形式和意境在本地域文化精神深处赋予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技术蜡染艺术表现创作新形式可以更加的传达本地域人们的艺术理想和精神信仰,具有高雅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的精神价值。

封装工艺论文篇12

关键词:

封面;文学童书;造境

文学童书是影响儿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教育载体,而童书封面则是孩子了解书籍内容的主要渠道,在书籍设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当前,在琳琅满目的书海中,人们对书籍封面提出更高的审美要求,优秀的文学童书封面要结合书籍的内涵,分析研究文学童书封面的造境之美,引领孩子进入一个意想的情感世界,从而极大地满足儿童的“悦读”需要。

1造境与文学童书封面设计的内涵

1.1造境的含义

何为造境?“造境是指人们在审美意识支配下塑造的‘第二自然’。这‘第二自然’是一种理想化了的自然,它可以使人暂时超越自我,无所顾忌地追求美、体验美,从中得到一种心灵满足[1]。”具体来说,意境是在具象的基础上,想尽办法营造一种特定的情境,引发人们体会其丰富的内涵,产生情感共鸣,因此,造境即为创造意境[2]。那么,意境又是什么?唐代画家张璪曾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理论,明确提出了自然的美无法自动成为艺术美,要重视主体的抒情表现,让造化与心源高度统一。人在审美过程中,通过对意象组合的描绘,诱发人们产生审美想象空间,从而呈现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因此,意境是一种情感体验,是研究和表现中国美学审美意识的重要范畴,是创造、品评作品的标准,是艺术家追求艺术美的最高境界。

1.2文学童书封面造境的内涵

文学童书作为特定的精神产品,其本身就包含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它在意境美的表现上与中国传统书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3]。文学童书的封面也是如此,除了具有保护书籍的功能之外,还可以让读者通过封面的艺术形象来预测书籍的故事,反映文学童书的内在精神,这种精神其实就是艺术家追求的意境美,所以说,封面的设计过程也是造境的过程,“借景造景,以境感人”应伴随始终[4]。由于在儿童欣赏阅读的过程中,不具备正确的评价审美的能力,只能被动接受封面的各种设计,因此文学童书的封面设计要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结合儿童的心理特征,传达出特有的文化意蕴,既要体现出激发儿童阅读兴趣的艺术氛围,又要凝练特有的意境美。这样才能第一时间赢得小读者对书籍的认知和赞誉,使孩子从阅读到体会,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孩子们的阅读欲,以此来启迪儿童的心智,陶冶儿童美感,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

2文学童书封面的造境方法

创设意境虽然是客观的情景空间,但是其依赖物象而存在,正确运用封面的各种元素,去营造文学童书封面艺术的意境之美,可体现文学童书内在的精神内涵与审美追求。在文学童书封面设计的造境过程,要结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从书籍本身的主题与内涵出发,通过想象封面中形象化的文字、色彩、图像、材质等元素,营造出特定的意念情景,这种创造性的思想活动,就是意境美的具体表达。

2.1以形造境

以形造境就是用封面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表达主观情感而营造的艺术境界,也是中国美学特征中“以形写意”的艺术表现[5]。“形”是事物的表象,“意”是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形是意存在的依托,意是赋予形的生命,两者之间强调表里相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意形交融合二而一,因此,在书籍设计中“以形表意,以意传情”是创设意境美的主要手法,文学童书封面的意境美,正是运用图形本身蕴含的特定韵味和情境所营造的。文学童书封面中的插图是儿童获取书籍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体现书籍内涵的外在展现。图像不但能将书籍中的知识形象传递给孩子,还可以通过自身直观的艺术形象生动、清晰地呈现给孩子们,引发孩子们的意境联想,对营造封面的意境美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大自然的声音》封面设计,书中用故事的形式,讲述了孩子们去亲近大自然,聆听动物们与大自然的不同声音的故事,因此人物与森林中的动物就成了封面图形的主体,设计师采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动物与人的和谐相处,在寻找合适的表达方式上,所有图形的艺术处理都没有脱离书籍的内涵和气质。如果选择写实的人物和风景来表现,则过于直白,有损文学童书的童趣和意蕴;如果选择太抽象的造型,则又很难传达亲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聆听大自然的奇思妙想,因此,用插画的艺术形式对封面进行了处理,整体画面在表达儿童活泼趣味性的同时,融入艺术气息,增加文学笔墨的韵味。至此,封面图形通过插画的艺术表达,巧妙地将“意”引入到形式美中,让图形的传情达意得到读者的认可。

2.2以色造境

色彩是感情的语言,是“眼睛的诱饵”,是揭示书籍中心思想,点亮书籍灵魂的重要元素[6]。中国传统色彩理论中的“阴阳五色”学说,将黄、青、赤、黑、白为正色的五色说与土、木、火、水、金的五行说相联系,色彩并非仅仅是物理性、生理性的视觉元素,更多偏向于民族文化观念的表达,使色彩超越了视觉的范畴,拥有了神秘而特殊的隐意[7]。从中可以看出,自然界的色彩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人们从色彩中获取灵感,营造特有的意境,极具意趣。对于文学童书封面设计而言,色彩对营造意境美的表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没有色彩的封面,孩子们就无法感受到五彩缤纷的书籍内容,相反,如果有意识地去安排色彩,将有助于培养孩子们色彩感知的能力,勾起孩子们愉快的体验,获得美的享受。文学童书封面设计中对于色彩的选用,不仅受儿童心理特征的影响,同时也受文学书籍内涵的影响。首先,儿童时期好奇心强,都是凭借自己的内心情感去选择事物,活泼新鲜、简洁明快的颜色,能快速激起孩子们内心的活动并激发愉悦的联想,其中,红、黄、绿、橙、蓝、白、黑、紫色是孩子相对喜欢的颜色。其次,色彩可以通过自身性格来扩充书籍内容,强化文学书籍的内涵和意蕴。封面的色彩要充分表现文学书籍的内涵,设计师要善于用色彩塑造整体文学气氛,依据色彩的性格来抒发特定的文化意境,让孩子仅凭封面就能沉浸在文学童书的意蕴中。红色给人热情活力、黄色给人温暖快乐、绿色给人安全健康……《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封面设计见图2,是一部魔幻文学系列小说。封面色调以蓝色为主,蓝色给孩子一种活泼、理性、宽广之感符合孩子的童趣心理,同时,蓝色又充满科幻、智慧的信息,这与书籍的主题和创意相呼应,并用虚虚实实的山峰营造出魔幻般的浩瀚空间,引发小读者无限的想象。

2.3以文造境

文字作为独特的审美对象,本身就是一种形式抽象但极具内涵的美学符号[8]。它以自由多样的线条变化和空间构造来表现字形,抒发特有的情感,用于表情达意,由此将抽象的线条升华为艺术的高度,使读者在优美的点线之中体味形体姿态、情感意境。正如著名书画篆刻家、装帧艺术大家钱君匋先生所说:“学书法,与装帧更有直接的关系[9]。“由此可见,文字对中国的书籍设计从品格样式到文化理念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文字的艺术化不仅能吸引读者的注意,还能赋予书籍特有的情感魅力,从而使书籍焕发出璀璨的生命力。在文学童书的封面中,文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表情和美感功能,通过直觉经验与孩子们进行沟通,影响着孩子们的阅读心理,让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进入与主题相符的意境中。封面中的文字包括:书名、编著人、出版社等信息,主要是帮助孩子了解书籍中所传达的主题,然而在审美意识支配下,文字有了更多的内涵,通过对文字设计,能引发诱发孩子们的审美想象空间,呈现出情景交融的文学意境。如何在封面设计中运用好文字造境,要取决于设计师对文字艺术和文学童书内涵的准确把握。当前,文学童书封面的文字造境主要围绕文学的体裁和儿童的性格展开,由此文字造境可大致分为:书法文字和卡通文字两类。书法文字具有高度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意境,以其古朴清雅的艺术风格,让书籍富有气韵生动的文化气息,在文学书籍中被大量使用。封面中书法文字往往是富有和谐节律的,字形结构、章法的旋律,用笔、用墨、线条的节奏,这些都能营造出生动有趣的艺术魅力。《小巴掌童话》封面设计见图3,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经典书籍,封面设计中准确运用书法艺术,用清新多姿的字形结构,健美的笔法变化,搭配沧桑感的淡黄色调烘托出浓厚的历史氛围,同时也表现出优美清雅的通篇气象,并给人耐人寻味的文化感悟,引领孩子进入一个真善美的童话王国。其次,卡通文字的造境主要是依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进行的,充满童趣的文字能拉近孩子与书籍之间的距离,让封面充满天真浪漫的想象,从而达到引导孩子动手探索书籍内容的目的。《神奇的造字工厂》封面设计,封面采用了幼稚的书写风格,笔画与空间互动,形神合一。整个封面活泼生动,意蕴十足,用独具匠心的文字传达出有趣的故事,从而让孩子们可以产生奇妙的联想,让其在津津有味的阅读中感受封面所带来的神秘意境。

2.4以材造境

材料是设计造物的重要元素,也是一种强有力的设计语言[10]。早在战国时期就有材料美的观点,手工业技术文献《考工记》中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由此可看出材料自身拥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材料之美直接影响到设计造物的优良。材料具有物质性与精神传递相融合的特点,是艺术家掘美的重点,不同的材料属性能引发视觉和触觉感受,进而带来各种联想和精神暗示。对于文学童书封面而言,材料对造境的影响是根本的和永久的,关系到书籍的印刷工艺和儿童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官体验。在封面的设计过程中,“量体裁衣”不能追求纯粹的形式装饰,忽略根本所在,应以儿童的阅读特点为入手点,把握材料的精神属性,运用特殊的质感肌理去表现特定的文学意境,这一过程就是精神物化的轨迹,即以材造境的过程。“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中国传统绘画座右铭式的法则,以材料去引感是设计中常用手法。材料不仅能给孩子们带来物理感受,也能产生心理反应。如:布质的封面能引发朴实怀旧,木质的书籍封面能引发自然和沉稳,金属材质的封面又能带来科技梦幻……不同的材料可以营造不同的意境。因考虑到成本价格、印刷工艺等问题,书籍封面中运用特殊材料只能作为辅助材料使用,一般情况下纸张运用最为广泛,而纸张的肌理、厚度就成了营造特定意境的关键因素。周建明设计的《叶圣陶儿童文学全集》封面,整个封面除了书籍名称以外,只有简单的花纹元素点缀,设计风格较为简洁,但简洁不代表简单,其关键在于书籍封面选用肌理较强的艺术纸,搭配烫金元素的装饰,瞬间给人经典、宁静、低调、奢华的厚重感,这样材质的选择符合书籍内容的精神气质,能将小读者带进文学的意境中。

3儿童书籍封面的造境感悟

首先,造“整体”之境。《荀子•劝学篇》:“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强调从“全面”和“纯粹”两个方面追求完美的美学原理,从中窥见出整体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11],因此,运用封面营造书籍的意境美也要考虑整体,注重封面意境与书籍内涵的完美统一。文学童书是儿童的精神食粮,书籍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文化气质,文学童书的封面要结合书籍的内涵进行艺术创作,使封面与小读者进行思想交流,体现作品凝练的艺术意境。其次,造“情感”之境。学者苏珊•朗格曾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艺术品从创作到诞生,整个过程是艺术家对自然表象真实的心理体验,艺术品的各种视觉语言又都是艺术家情感外化的结果。对于文学童书封面而言,封面的意境实际上是理智和情感复合物,是利用色彩、图像、材质、文字等形象与情感相互交融,从而形成“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因此,造境离不开读者的情感交流,只有从情感入手,把握孩子们的视觉心理感受,才能带领孩子进入一种富有童趣的意想世界。

4结语

造境是书籍设计的最高境界,文学童书封面的造境又是美化书籍的关键,只有充分运用各种艺术语言,将书籍的内容与精神融入到封面中,才能提升文学童书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层次,营造出文学童书封面的意境之美。

作者:张晓辉 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积成.浅谈造境[N].美术报,2013-06-29.

[2]曹辉.色彩的意境与视觉冲击[J].装饰,2003(4):92.

[3]蒋敦明.审美意象与科技图书封面设计[J].中国出版,1994,(10):52—53.

[4]阎鹤.书籍设计多维度空间形态的表现研究[J].包装工程,2015,36(2):38—41.

[5]蔡淑兰.论儿童文学的情感教育意蕴[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5—8.

[6]刘萍,韦照红.瑶族民俗文化书籍设计[J].包装工程,2015,36(2):141.

[7]童俐.儿童家具情感化设计原则之解析[J].装饰,2012(2):102—103.

[8]翟建平.市场经济下的书籍设计探究[J].包装工程,2014,35(10):99—1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