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阅读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6 17:43:48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篇1

二、主题模块化的通览

这里所说的就是基础的模块化阅读,将风格相同和相似的课文拿到一起,进行背景知识的参照阅读,这有利于整体分辨记忆,我们接触的是比较多的,为了形成一个模块化阅读,将分散的知识点集中起来,进行专门的组织,以列表的形式整合起来,一目了然,知道有哪些代表作,各是什么题材,侧重于哪一方面,形成一个小的篇章,这样阅读起来快捷迅速和顺利,记忆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在阅读了一系列的老舍和鲁迅的相关作品之后,我们就可以展开阅读思考,总结老舍和鲁迅作品的特色,比较其异同点,口头性的总结演讲,参加交流活动。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篇2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不断改革,教育逐渐的倾向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提升学生自身素质能力为基础,开展一些特色的教学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自主阅读教学,在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文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该种语文教学模式,是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内容。为此,下文就如何提升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教师的主导性过大

小学语文阅读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基础课程。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难免会出现很多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以自主阅读学习的方式并不是教师不理会学生学习在文本阅读中所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处理。而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实现对学生阅读思考的引导,提升学生的阅读经验。但是目前,在众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当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片段,教师只是帮助学生理解,不能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思考。教师以自己的文意理解代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性思考。

2.自主阅读内容不合理

自主阅读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是制约着小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很多教师认为,将教学内容无限延伸,增加课堂教学的内容才能够,提升学生能力。教师在文本阅读教学之余向学生布置很多课后阅读文本,这种形式固然很好,但是在实际的课程布置中,教师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课程布置,盲目的阅读延伸性教学,只能使得学生陷入思考中的困境。课堂延伸并没有错,但是课堂延伸需要以学生文意掌握为基础,逐层深入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而不是将学生带入到思维的混乱中,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二、提升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的策略

1.自主讨论教学形式

【教学准备】:在进行文本自主讨论之前,首先教师需要在班级中营造轻松的讨论环境,实现自主讨论的主要方式有三个环节,分别为:前期准备、讨论实施、讨论检查以及评估等。讨论环境的营造,关系到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现以及学习成果,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实现文本情境讨论。

【教学实施】:进行文本自主阅读之前,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所要自主学习的文章题目,并向学生抛出以下问题:1)看到文章标题,你想到了什么?说说看。2)你认为这篇文章会写一些什么?3)你认为文章接下来会发生什么?4)接下来给同学们 10分钟时间,将这个小故事阅读完,然后进行问题讨论。在教师设置出以下问题,学生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进行文本阅读,在实际的阅读环节中,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内实现文本信息的即时性讨论。教师以这样的方式实现了学生阅读体验的优化,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阅读行为的优势。在实际的讨论环节中,可以以同桌为一组进行问题讨论,然后在班级中进行组与组之间的问题讨论。在学生进行问题讨论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大声朗读文章细节,并大胆提出文章质疑。

【教学评估】:教学评估环节中检验学生是否在自主阅读以及阅读讨论中领悟了文章内涵。教师通过教学评价的形式,鼓励学生对文本阅读前对问题的回答,并实现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在学生的课堂讨论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口语叙述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适当的教学评价能够有效增加学生参与自主阅读的活动中,是新时期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点睛之笔。

2.以主题阅读形式实现自主阅读

增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形式,在阅读课堂上实现主题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下文通过开展“感恩父母主题教学”以及“热爱自然”为例,进行文本教学创新。

(1)“感恩父母主题教学”自主阅读教学实例

【课堂导入】:“同学们,感恩是生活中永恒的话题,感恩自然为我们提供生活环境,感恩父母给我们生命。我们都知道最爱我们的人就是我们的父母,那么问问你自己你学会感恩父母了吗?父母对我们的关爱是世界上最伟大与无私的爱,今天我们以感恩父母主题阅读活动,看看作者笔下的父母之爱”

【课堂实施】:教师通过对主题教学的引入,引入文本《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的阅读教学。在主题活动中,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班级中学生与家长的合影,并引导学生讲述与父母之间的故事。然后给学生时间进行文本阅读,鼓励学生将文本中的内容提炼出来。

(2)“热爱自然”自主阅读教实例

【教学目标】:以热爱自然的主题活动开展,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场景的讨论,拉近学生与自然景观的距离,在作者的思想带动下实现文本自主阅读。

【课堂导入】: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在自然中生长着很多种的植物,我们要学会热爱自然,在自然中发现美好的事物。同学们,请问自然界中这么多种类的植物中有没有你喜欢的植物呢?下面我们跟着作者的思路,来看看他喜欢《荷花》是怎么样的。

三、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文字理解能力的基础环节,但是在很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教师不能重视到学生在文本中的自我思考,一味的拓展讲解,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此,本文针对实际教学现状,以文本自主讨论的形式以及文本主题教学形式,提出提升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的策略。

参考文献:

[1]陈潇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86-01

1.现今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情况

如今,我国的语文阅读教学已经存在着许多为人关注的问题,比如教师教学态度严苛且过于追求以量求质,给予学生过多的压力,教学形式过于乏味陈旧,因此更加容易是学生感觉到阅读的无趣感,这些问题都将影响语文的阅读教学。

1.1教学态度过于严肃和条律化。大多数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都是以老师的理解为主,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要求过于严格,有时甚者要求学生的回答必须与答案几乎相符才认同学生的答案。再者,有的初中教师会让学生大量进行阅读的训练并让学生自己通过答案进行改正,大量的阅读任务让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无法真正体会阅读的真谛及掌握阅读的真正技巧,同时中压之下的学习会让学生产生疲惫感和厌倦感,因此影响了学习的有效性。

1.2教学形式过于陈旧乏味。现今,大多初中生学习语文阅读都是通过老师教授,之后学生认真听讲且勤于做笔记。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本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且显得陈旧无趣。日复一日地进行这种机械化的阅读,很有可能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阅读缺少多样化,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也不会提高。

1.3学生缺少阅读的兴趣。初中是汲取阅读精华的最佳时段,他们对新兴知识和现实社会有着极大的兴趣,他们经常因为自己的爱好阅读大量课外图书,对阅读并非完全没有兴趣,但他们遇到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时就会显得提不上劲。老师在台上字字珠玑地讲解,学生却在课上沉浸于其他事物,甚至陷入发呆状态或直接打瞌睡。教师会发现学生对自己讲的根本不感兴趣,极少能用心听下去。

2.初中语文阅读多样化途径

阅读是学生了解真实世界、发展个人思维、获得认知方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文本了解程度的有效方法。倘若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时,教师过于松懈、固执,不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阅读学习中,那么学生的阅读水平必然难以提升。教师是课堂上重要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需要在引领学生进行阅读方面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交流和讨论来解决问题,参与学生的交流探讨中,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些是教师不容懈怠的责任。为了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笔者进行了以下对于语文多样化阅读教学的探讨。

2.1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合作。正确的教学理念应强调自主、交流、探索。学生应该作为阅读学习的主体,而老师为主要的引导者。因此,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切勿一味地占据主要的一方,应适当地让位给学生,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加入到阅读学习当中,而非以一种被动的形式。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5~6人为一组,以这种模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通过此种自主交流模式,可以有效地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不可漏掉任何一名学生,鼓励所有学生都加入到小组讨论当中,教师最好不加干涉,让学生在小组尽情地辩论及讨论。最重要的一点,教师可以在课前下发一些与课文预习相关的资料,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阅读文本的阅读,根据自己的了解搜集些资料。每当课堂开始时,教师请每一组的组长来代表发言,向大家陈诉一下小组的学习情况及相关成果并给予鼓励及支持。紧接着,教师简言意赅地介绍一下生词及课文主题。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多样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适时提出一些有趣并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跟随教学的脚步,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无论正误与否,都不应指责学生,应该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给予充分的肯定。多人为一组的学习讨论,不仅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还增加了教学的多样化,改变了传统陈旧式的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语文阅读变得更加有效果。

2.2增添有关阅读的辩论,增进理解。教师们往往让学生通过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这种方法虽然可取,但不容易激发学生的自由思维。或许,老师们可以换一种探讨问题的方法,那便是组织辩论赛,老师根据文章内容选定相关的话题可供学生辩论,同时辩论主题不宜太过枯燥,应选用容易引起学生兴致的主题。辩论需要学生对文章进行一个深入的阅读和理解,因而学生会主动在课前进行与文章及辩论主题相关的学习和思考,学生自己总结论点论据,并且在辩论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说话能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通过激烈的辩论赛,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水平,认识文章真正的内涵。此种形式有利于改变学生对阅读刻板、生硬、无趣和普遍印象,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3结合阅读文章的读写,强化效果。教师利用读写,可以更有效地向学生展现文章的魅力。以文章内容为载体,设计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写作任务,促进阅读、写作、思维的三方配合和提升,学生阅读文章后有感而写作,通过写作而理解文章,最后个人思维得到提升和发展,而这也恰恰是阅读的目的之一。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宜利用读写相结合的方式来强化学生阅读的效果,同时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

2.4运用多样的阅读方式,提高质量。教师可以教授学生集中阅读方法,便于学生集中,避免产生阅读迷茫。朗读、速读及复述等都是十分有效的阅读途径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他们能将文章通读流畅后再进行内容的理解。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朗读方法,如小说的绘声绘道,诗歌的抑扬顿挫,散文的抒情韵味等等。在朗读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思考,并和读者的感情产生碰撞和共鸣,了解作者思想感情。之后再适当加快学生的朗诵速度,使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诵课文,最后将他们的情感更好地表现出来,朗诵课文时可以指导学生有表情地阅读,便于他们一步一步慢慢体味朗读的乐趣。

结语:众所周知,阅读在初中生的语文学习中占据着十分关键的地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们必须创造和发现更多多样化的方法阅读方法,进行多种的阅读方法,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和能力,有效地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篇4

英语阅读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智力型活动,同时其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一种较为高级的认知性活动。大学生在日常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较大一部分时间是在进行英语阅读的学习,全面地实现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对于提升整个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交互式阅读模式已经在全国高等学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并取得非常良好的效果,因此,全面实现交互模式理论主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有着较为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一、交互式阅读模式

在现代化的高等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主要采用的阅读教学方式有三种:自上而下的阅读教学模式、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及交互式阅读模式。自上而下阅读模式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过于注重大学生对于整个阅读背景知识的把握程度,这就导致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于阅读内部包含的英语词语及相关必要英语句子结构的分析理解。而自下而上阅读模式使大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学习及训练的过程当中被动地去理解、去揣摩英文作者所创设的文章,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在整个英语学习中积极学习的作用。通过上述的论述可以看出在进行大学英语阅读学习的过程当中,采用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英语阅读方式在较多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

随着教学工作者及相关的人士对于大学英语应采取的阅读模式的研究分析,人们发现: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这两种大学英语阅读模式相结合,全面地实现两种阅读模式的优势互补,去除两者中的弊端,融合两者中的优点,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大学英语阅读效率及阅读的质量,这对于提升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有着较大帮助。在这样的英语阅读背景之下,形成了大学英语交互式阅读模式。大学生进行英语阅读学习的过程是将自身英语知识与英语阅读内部包含知识相关渗透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整个英语阅读活动不仅仅与学生整体英语知识水平有关系,还与学生进行阅读的目的与阅读的速度有着直接的关系,交互阅读模式和认知学习理论与心理学知识有着很大相似之处,对高层次和低层次认知过程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都同时给予了肯定,是读物和学生将头脑中各种知识进行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过程。

二、交互式阅读模式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以学生作为整个阅读教学的中心

在采用交互式阅读模式对大学生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比较注重通过讨论、提问及总结的方式让学生全面地理解英语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比较强调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较为注重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英语阅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在交互式阅读模式中,英语教师主要的作用是实现对于学生的引导,同时多采用任务式阅读学习方式,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当中,每位学生在阅读讨论的过程中都能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阅读见解,提出自己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同时,能够带着相关的疑问加入到整个讨论的过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大学生学习英语阅读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在进行讨论的过程中也能够学习到其他学生对于自身所面临的问题的见解,这对于有针对性的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有着较大的帮助。此外,由于学生在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受到自身英语知识的限制,经过讨论之后必然还存在一定的阅读问题,这时教师就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主导作用,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细节性问题进行全面的引导,最终达到全面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在经过讨论和教师引导之后对自己存在的问题会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最终达到提升英语阅读水平的目的。

2.分阶段进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分阶段进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是整个交互式阅读模式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所说的分阶段就是将整个阅读的步骤分为阅读前、阅读中以及阅读后三个阶段。在进行阅读之前,教师首先提出与本篇英语文章相符合的相关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将学生头脑内部与本文中相关的英语知识进行激活,同时,也能够起到调动学生的阅读欲望的作用。同时,在进行阅读前问题设置的过程中,设置的相关问题应从提升学生快速阅读及整体理解的角度入手。随着学生阅读的深入,逐步地进入到阅读中的交互式模式,教师应当提出一些推断性的问题,实现对于学生分析阅读问题及解决阅读问题的能力的锻炼与提升。学生带着这些推断性的问题再次深入地进行阅读,能够使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当中实现对于文章内部的更深层的分析,促进对于整个阅读文章所包含含义的更为深入的理解。此外,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英语文章的特点,开展不同的英语交互式教学模式,逐层的实现对于文章结构的全面系统的讲解,最终实现学生对于不同题材的文章进行全面的掌握,打下更好的英语阅读基础。

3.注重文化背景在整个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大量的实践表明,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过程中,如果对英语的文化背景有着较好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英文阅读的能力。同时,学生对于英语背景文化知识了解得越多,其在做相关阅读题时对于整篇文章的依赖程度越小。在交互式英语阅读模式当中,大学英语教师可以通过交互模式理论建立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提升,途径主要有归纳对比、概述内容、指导阅读及以点带面四种方法。所谓的归纳对比就是将英语文章内部出现的相关文化背景与我国同种类型的文化背景进行对比,通过全面的对比之后,进行系统性的文化背景的总结,不断地提升大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敏感性。所谓的以点带面就是在对英语阅读内部一系列具有较强的文化背景的词语处理的过程当中,除了深入讲解这些现有的词语之外,教师可以通过提前备课的方式,对于其中包含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的分析,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英语文化背景轮廓。所谓的指导性阅读就是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交互的交流,实现对于学生在进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指导性学习。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篇5

一、引言

随着中泰两国各领域合作的密切加强,社会上也加大了对泰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在这种情况下,各所高校都相继开设了泰语教学课程。而在泰语教学中,阅读又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效率的泰语阅读不仅能够有利于学习与教学效果的提升,而且还能够对泰国的人文历史、经济贸易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加强理解。不过,笔者通过对当前大理大学泰语专业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调研后发现,其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存在着一系列明显的问题。因此,在现代大学泰语阅读课上,老师们应吸取教训,转变传统的授课观念,积极改变自己在阅读课中的角色,继而促进大学泰语阅读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当前大学泰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及现状

1.提高泰语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泰语阅读是获取相关泰国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泰语学习中的一项基本技能,在泰语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积累词汇和扩大词汇量的有效途径,是泰语听、说、写、译能力培养必不可缺的重要过程,是培养学生泰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课程,然而,泰语和英语有所不同,英语是在初高中甚至小学就开始接触,有较长的时间学习和巩固,而泰语是在大学时才开始接触,属于泰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对于泰语初学者而言,要想做到通过阅读来获取信息,就必须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2.传统泰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本文主要基于大理大学泰语专业《泰语阅读》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其采用的传统泰语阅读教学主要存在教学模式问题、词汇问题、理解问题以及阅读速度问题等:

(1)以教师为中心的落后教学模式,互动少。传统泰语阅读教学多数以典型的“自下而上”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模式认为阅读过程应从最小的语言单位入手,如词汇,句子结构,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单词辨识到短语句子理解,乃至最后对阅读内容的判断。而且整个泛读课堂教学泛滥着教师的独裁,没有讨论,很少的信息反馈和师生互动,学生对课文印象不深刻。

(2)词汇问题。泰语阅读中涉及大量词汇,词汇构成了句子与文章,因此,词汇的积累是阅读的保障与基础,词汇的积累要包括拼写、意义、读音与用法,但在高校,学生对泰语的学习处于初级阶段,未曾对其有所了解与掌握,因此作为初学者,学生的词汇基础较弱,词汇量有限,从而不能顺利地开展泰语阅读教学,同时也影响着学生阅读的效果。

(3)理解问题。学生缺乏主动参与阅读材料的语言环境,对词汇及语法记忆也不牢固, 结果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得不到真正提高。具体来说,泰语词汇有着不同的意义,但学生在词汇积累过程中,可能仅是记住了其中一种意义。但在文章阅读时,对词汇意义掌握得不全面,将使学生不能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理解,制约着学生阅读的效果,影响着阅读教学的开展。一方面学生对句子不能有着更好的理解,难以掌握泰语句法的特点,以至于出现了错误的理解;二是学生将目光更多地放在了对单句的理解之上,而忽视了文章的主题思想,难以掌握文章的内部联系;三是,部分学生对泰国的历史、文化、风俗等不了解,也制约着阅读的效果。

(4)阅读问题。高校学生在阅读时有诸多不良习惯,如点读、回读等,制约学生阅读速度的提升,同时教学也不能顺利开展。

三、基于图式理论的kwl 策略相关分析

1.图式理论

KWL策略的理论依据为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康德于1781年提出的图式理论。他认为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用于理解、解释心理活动过程的一种理论模式。人的大脑中存在纯概念的东西,图式是连接概念和感知对象的纽带。1932年,人工智能学家F.C.Bartlett把图式定义为人们过去的经历在大脑中的动态组织,并将图式概念运用到记忆和知识结构的研究中,图式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80年和1983年,人工智能学家D.E.Rumehart和P.L.Carrel又分别把该理论进一步加以完善并将其运用到外语教学中,用于解释外语学习和阅读理解的心理过程。1985年,由于人工智能科学对心理学研究的影响,J.Anderson等人把图式理论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一部分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图式理论认为,任何语言材料,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本身是无意义的,它只用于指导听众和读者如何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恢复或构成新的知识。阅读中,或者是因为语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不足,致使学生难以激活头脑中的相关图式知识,或由于学生的原有知识图适量的不足,存在文化差异、学科差异等,还不具备基本的可激活图式。

2.基于图式理论的kwl 策略

图式实际上就是各种各样的知识(语言知识、历史知识或某种专业知识)在大脑中的存储单位,图式的总和即是一个人的全部知识,即通常所说的背景知识。加强学生的背景知识,建立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图式理论的精髓所在。基于这种理论,Ogle于1986年提出了一种指导阅读的策略,即KWL阅读策略。启发和建立学生的背景知识既是阅读前的一个重要工作,也是写作活动前的关键环节,它决定着最终阅读理解的质量。

3.大学泰语教学中kwl 策略的应用可行性

KWL 是一种有效的图表阅读策略,通过图表的引导,学生在阅读前,大脑会自动刺激学生已有的关于话题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通过提问等活动,增加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师生之间的互动,使课堂气氛显得更为活跃。此外,KWL 阅读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对未知的知识进行展望,结合已知的背景知识进行积极思维,找到明确的学习方向,提高泰语阅读效率。最重要的是,老师很尊重每个学生个体,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解决了许多中国学生在学习泰语时常常羞于开口、担心犯错被老师和同学笑话、保持沉默、不主动参加课堂活动的老大难问题。

四、基于图式理论的kwl 策略在大学泰语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在基于图式理论的kwl 策略在大学泰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授课思想,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和诠释,也即是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图示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同时,教师还可以依据图式理论,遵循KWL 图示的指导,帮助学生激活大脑中原有的图式,并试图建立各种不同的新图式。通过传授KWL 这种新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来说,在大学泰语阅读教学中,基于图式理论的kwl 策略的主要实施步骤主要如下所示:

a.创建KWL 图表。教师在黑板或投影屏幕上创建KWL图表,同时向学生解释这张KWL 图表的用途,即K=what I know(已经掌握的主题内容知识),W=what I want to know(希望学习的主题内容),L=what I learned(获得的新知识和新内容)。接着,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空白的KWL 图表或者让学生用一张空白纸画一个KWL 图表,以便记录文章的相关信息。

b. K栏学习。教师要求学生对文章主题进行“大脑风暴”,即讨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词语、术语和短语等,并把这些信息逐一记录在K栏。让学生进一步讨论他们填写在K栏的内容。在这个步骤中,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一些提示,如:

提出一些有助于学生进行“大脑风暴”的问题。有时候,学生需要一些提示,教师可以用一些问题进行引导,如: _________(谈谈与主题相关的现有知识。)

鼓励学生解释这些内容的相关性。对于一些比较陌生或比较难的阅读主题,教师的关联性启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文章内容。例如,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教师可以引导性地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c.W栏学习。询问学生对学习主题最迫切要了解的是那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把这些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记录在W栏。教师可以换另一种方式来促进学生提出更多的观点问题并记录在W 栏。如果学生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到困难时,如学生一时回答不出

(关于话题,想获取什么知识?)这个问题时,他们有可能干脆直接回答 ?????(没有),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的方式进行提问,如(预习后你认为能够从话题中学到些什么?)

d.在W栏中适当增加一些与文章主题高度相关的问题。由于受到人生观、知识面和语言能力等原因所限,学生有时候提出的问题可能偏离文章主题,这时需要教师通过呈现问题进行引导,但要注意W 栏中所列的问题大部分应该由学生提出的,教师的提问只是个辅助。

e.让学生通读全文,并在阅读过程中找出W栏所列问题的答案。

f. L栏学习。学生可以在整篇课文阅读过程中或后填写L栏。教师可以:

让学生回答W栏问题,鼓励他们在L 栏中写下感兴趣的内容。为了区分问题的答案和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在L栏中对相关信息做记号以示区分。例如,他们可以在K栏中有关问题的信息打勾,在感兴趣的内容旁打星号。

让学生利用其它信息资源找到W栏所列问题的答案。有时候课文里没有相应问题的答案,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上网,查课外参考书等方式找到答案。

组织学生讨论在L栏中所记录的信息。

鼓励学生对于W栏已经记录,但在课文中没有找到相应答案的问题进行扩展研究。

4.基于图式理论的kwl 策略在大学泰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及保障措施

根据图式理论,把KWL阅读策略引入大学泰语阅读教学中。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较,基于图示理论的KWL,使得学习环境比较轻松,更能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信心。最重要的是,老师很尊重每个学生个体,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解决了许多中国学生在课堂上常常羞于开口、担心犯错被老师和同学笑话、保持沉默、不主动参加课堂活动的老大难问题。实践证明,KWL 的整个读写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围绕学生的背景知识和求知欲展开。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启发式思维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快乐地学习,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终身独立学习自自主学习的能力的目的。

五、结语

总之,在大学泰语阅读教学中运用基于图式理论的KWL策略,能够建立和启发学生的背景知识并建立阅读目的,继而促进他们对阅读速度以及全文的把握,以进一步提升泰语教学的水平,值得在同类的高校教学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Ogle, D.M.. K-W-L: A teaching model that develops active reading of expository text. Reading Teacher, 1986(39):564-570.

[2] Adams M J. Models of Reading [ A] . J Le Ney. Language and Comprehension[ C] . North 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 67.

[3] 李平.从图式论看阅读前导对中国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作用――一份实验报告. 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5).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1—0042—03

一、引言

《2011中国SAT年度报告》结果显示,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0个城市的40所普高及国际高中的2492名在读学生SAT平均成绩为1213分,与美国学生相差近300分。有专家认为: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300分的差距,主要是在批判性思维的阅读和写作上体现的,这说明中国学生欠缺有效的思维能力。SAT考试主要是以批判性思维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考核重点,而这些正是中国学生所欠缺的。(南方教育时报,2011年12月16日)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根据高中学生的交际需求和认知发展水平,高中英语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此外高考英语学科的考试说明也对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的考查做出了要求。目前高考命题依据是阅读元素观,即思维、批判、表达。高考命题将由结构顺序设问转向“三维创新思维设问”:从作品视野阅读理解、总结作者提出的建议;从作者视域思考文本的内容及其表达方式对建议进行评价;从读者角度提出个人观点看法。

以上这些因素都促使我们老师要非常重视对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有关批判性阅读

批判性阅读理论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批评性语篇分析。建构主义者认为,认识世界是要通过人的理解过滤。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自己努力求得理解置于中心地位,要为学生创造理想的学习活动,激发他们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等高级思维活动。批评性语篇分析是由20世纪7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Fowler等人在Language and Control中提出的。Fowler认为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而“批评语言学”倡导对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人们的“语言意识”,提高他们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以便更好地应付当今语言对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的介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批评性语篇分析等对批判性阅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批判性阅读是指“在阅读中评价、推断并根据事实论据得出结论”(Carr,1988:69)。批判性阅读常涉及对文本内容的推断、评价和做出个人的判断。Pirozzi(2003:305)认为批判性阅读是对文本的高层次的理解,它包括释义和评价的技能可以使阅读分辨重要和非重要信息,把事实和观点区分开,并且明确作者的目的和语气,同时,要通过推理推导出言外之意,填补信息上的空白部分,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批判性阅读教学能让学生的知识得到意义上的建构。批判性阅读强调在阅读的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并通过与作者不断地“对话、沟通积极构建知识,对文章和作者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张冠文,2009:20)。它是一种积极的个性化的阅读,很注重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的主体参与,独立探究,反思质疑,分析与评价。

三、高中英语批判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高中英语批判性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利用观察、推理判断、分析、质疑、阐释、综合总结、评价以及元认知等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技能,识别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的观点偏见、情感态度,了解写作风格、文本中有说服力的论据以及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等方面的技巧,从而达到对阅读材料的深刻理解。

Linda L. Flynn 认为批判性阅读的策略包括:预览、评注、概述、分析、提问、预测和评价等。这些目标策略的实现都是基于对文本证据的推论,所以可帮助学生深层次阅读文本,让他们养成探究质疑、分析评价等积极主动的阅读习惯。

1.预览 (previewing)

预览就是在真正开始阅读文章之前,快速浏览文章,收集查找尽可能多的有关信息,简要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等。预览能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文章内容、作者的意图以及文章的结构。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预览能力。

(1)阅读题目和副标题、文章的首段和末段,了解文章的大意。

(2)阅读(或摘录)小标题和每段的第一句。小标题能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概要和框架结构;通过阅读主题句,学生可以大致了解文章的大意。

(3)看文章中的插图和图表等。插图和图表往往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弄明白要读的文章的大致内容。

(4)注意不同印刷体的字。黑体字、斜体字以及彩色的字体是用来引起读者对重要词汇和观点看法的关注。斜体字的题目、小标题能帮助猜测文章的大意;人教课本中重点单词和词组都是黑色粗体的,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以人教版必修5 Unit 5 Fist Aid为例:

(1)让学生预览课文标题、看文中的图片,回答:What do you think the article will be about ? 预览小标题,回答:What do they tell you about the article? 学生马上就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让学生预览并摘录标题:FIRST AID FOR BURNS, Causes of burns , Types of burns (First degree burns, Second degree burns, Third degree burns) , Characteristics of burns (First degree burns, Second degree burns, Third degree burns), First aid treatment。这样,学生对文章的篇章结构和作者的意图就非常清楚了。

2.预测 (predicting)

预测不同于预览。预测是在阅读时,看文章的标题、观察图片、阅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写作时间等,激发学生记忆中的有关信息,结合学生的认知经验,通过自身的理解和推断,预测出文章的体裁(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主题以及文章段落间的关系、作者的语气、态度和意图。然后,在阅读中把自己的预测和阅读材料进行核对,验证预测,来达到理解的目的。预测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预测、验证、肯定和修正、理解的过程。

例如:人教版必修4 Unit 1Women of achievements的阅读文是A Student of African Wildlife,介绍的是Jane Goodall 和她的同事在非洲原始森林观察黑猩猩的一个片段,并阐明她从事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她所取得的成就。教师可以在Pre-reading之后,要求学生阅读文章的标题和文中的图片,预测课文的内容。

3.评注(annotating)

评注是批判性阅读的一个很重要的,也是很有效的策略。成功的批判性读者是边阅读边用不同的符号或文字做标识、做笔记。他们不是被动地阅读,而是在空白处与他们所读的文本“交谈”,和文本建立积极的关系。 评注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文本阅读,积极思考,为下一步的分析讨论做好准备。 评注的方法具体如下:

(1)标记主要的单词词组和不熟悉的单词;(2)标记文章的主题(论题)和要点;(3)画出重要的观点、看法和令人难忘的图片;(4)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阅读时所产生的问题和评论;(5)写下与文章有关的任何个人的经历;(6)标记文中需要重读的使人困惑的部分;(7)如果有的话,画出作者采用的信息来源。

边阅读边做评注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信息以及词汇有很深刻的印象,有利于他们记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提升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后的note-making等练习,训练并教会学生如何做评注。

4.分析与推断(analyzing & making inferences)

批判性阅读的过程就是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断、质疑、评价的过程。文本有的词句都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隐含的意义常常牵涉到作者的情感、偏见、态度和观点看法,作品的意图。有效的批判性阅读者既要理解文本字面的意思,更要能够分析、推理判断作者言外之意,根据已知的语境信息,通过分析、判断推导出未知的事实。

分析文本还意味着分析文本的结构脉络:文本可以分成几部分,分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语篇的主题思想以及词语的修辞手段等。分析篇章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在课堂上,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语篇的分析、推断能力,帮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分析文章的语言、内容、结构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等,以达到对文本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5.提问(questioning)

阅读时,我们需要提出问题,以帮助自己积极参与文本并且专注于我们尽力从阅读中要了解的信息。在开始深度阅读之前,老师可以让学生想出一些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并尽力在阅读中解决自己提的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可以提更多的问题来了解作者的想法和论点等,这是个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力的好办法。这一策略的关键是,在课堂上老师如何引导学生问一些有思考批判性的、有质量和分析性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帮助学生质疑的一般性的问题:

读前,问自己:我要了解什么?我在想什么呢?我为什么这样认为?

读时,问文本:我想问作者什么? 作者的主要论点是什么?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个论点?作者的想法如何有效地证明?论据有否局限或者错误?什么样的例子可以证明相反的看法?

读后,形成自己的观点: 作者的观点和我的看法一致吗?我同意作者的观点吗?如果同意,为什么?我自己的看法仍然令人信服吗?如果令人信服,为什么?

6.概述(summarizing)

提炼和概括信息,将新读入的信息压缩成清晰、简洁的总结,即写所读文章的概要,是提高批判性阅读能力的一个积极有用、非常富有成效、但也是较难的阅读策略。概述可以帮助学生记住要点,检查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提高他们抓住文章重点的综合概括的能力,培养他们突出重点、分清主次顺序的逻辑性。概述要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所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概要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可以思考一下你会如何将所学到的解释给别人听。

(2)问自己一些问题来引导概要的写作:Who?What? Why? When? Where? How?

(3)概述要简明,能确切地表述原文的内容,字数为原文的四分之一左右或不超过规定的字数。

(4)看引言、每段的主题句和作者或文章的观点和结论等。

(5)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删除原文的一些细节和次要的辅助论点。

(6)注意过渡词。比如on the other hand,on the contrary, for example,therefore,however, furthermore, besides, what’s more 等等。这些词帮助我们捕捉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7)看阅读的文章时所画的重点词语和所做的评注。

(8)概要要忠实于原文的主要内容,对原文的事实和观点不加以评论。

7.评价(evaluating)

高中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读的文本做出价值判断,这是批判性阅读的关键所在。批判性阅读要求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是否客观、可靠,内容是否准确、全面、紧密相关,以及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策略以及文章的结构和词语的修辞手段等。最后,你需要对自己评价的文本做出结论——从文章中可以学到什么?评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评价文章内容

Is the content given enough to decide whether the conclusion is right?

Is there other information to make a fair assessment of the reading’s accuracy?

(2)评价文章结构

How is the passage structured?

What methods has the writer used to develop the paragraphs in the passage?

Is it written in paragraphs each of which introduces something new to the topic?

(3)评价写作风格

What is the style of writing of the passage?

Is it a formal or informal passage according to its language?

Is it a personal opinion or presented factually?

[参考文献]

[1]罗红芳.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批判性阅读教学模式探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1).

[2]张冠文.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批判性阅读教学的尝试[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9(12).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篇7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教育学生要把握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掌握各种文体的阅读技巧。比如,记叙文要把握它的六要素,尤其是人物和经过;要把握记叙文中的描写内容和描写方法;把握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等;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思想内容;说明文主要从说明方法、说明的顺序以及说明文的语文特点等方面来把握阅读;议论文主要从论点、论据、论证方式、论证方法、严密的语言等内容来理解;应用文体裁的文章,阅读时要从体裁特征、语言特点、文章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来把握。使学生掌握各种体裁文章的阅读要领后,在教学过程中加以适当的练习,学生的阅读能力会不断提升。

二、教育学生学好课本

课文是精挑细选的佳作,是很好的例子,是教师教授语文知识、培养阅读能力、提升人文素质的重要载体。语文课文学好了,理解透了,学生才可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进行课外阅读,达到举一反三。如果脱离课文,单纯去做课外训练,那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就会大大折扣。在考试时,阅读题的材料虽然大多选自课外,但阅读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点,都在课内有所体现。因此,精细研读课文,有助于解答课外阅读试题,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课外材料的阅读能力

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学生学习这些例子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初中毕业、升学试题如果只限于课本,范围狭窄,必然导致猜题、押题成风,死记硬背盛行,不仅增加学生的负担,而且难于考出学生实际阅读水平,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中学阅读考试,应以课外材料为主,教师要教育学生,一只眼睛盯在课内,一只眼睛盯在课外,在认真学好课内课文的基础上,努力扩大课外阅读范围,同时教师也应积极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美的课外阅读文章或一些适合中学生的报刊、杂志,达到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增强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应着重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的能力,即要在培养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对文章思路的理解上下功夫。关于文章的主旨,记叙文的主旨就是作者通过写人、叙事、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或情感;说明文的主旨是介绍事物的特征或说明的道理;议论文的主旨是集中表现为中心论点。关于文章思路的理解,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按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来考查文章思路的理解;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主要依据人物的思想、品行的发展变化的轨迹来理解;说明文主要从说明顺序的角度来考查对写作思路的理解。当然,文章的思路有时还具体表现为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所以命题有时从线索、结构来考查文文章思路的理解。

五、加强阅读训练

阅读是一种技能,它的掌握必须经过反复的训练训练要有计划、要全面、要有针对性、要有代表性。训练要合理安排时间,制定训练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训练要全面,从阅读题型来说,既要训练客观题,更要训练主观题,特别是开放性试题。从问题来说,记叙文、议论文要训练,说明文、应用文也要训练;另外,既要重视现代文阅读,又不能忽视文言文阅读;阅读要有针对性,要突出训练的重点和难点,应把初中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作为训练的重点;阅读训练的材料和试题要有代表性,做到精练、巧练、坚决不要搞题海战术。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篇8

国内较早把对话理论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的是王尚文教授,他提出对话型语文教学。而探究、试行对话型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则是以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为标志。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知网输入关键词“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从2002-2016年共检索到1123条。

关于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在数量上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的同时,也呈现出了研究领域的深度和广度。它既有侧重理论的探讨,如钟艳、陈树生《后现代视域下的对话型阅读教学》;也有实践的探索,如:王随仁《语文对话教学及其实施策略》;更有对对话教学的思考,如:黄福艳《关于语文对话教学的再思考》。总的来说,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对话教学的形式、实践策略和模式的建构方面,如韩雪屏的《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王尚文《“对话型”语文教学策略》等等。

本文对近十年来关于对话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成果进行研究综述,以期促进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

一.已有研究的内容

(一)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理论层面的研究

1.理论基础研究

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理论基础主要是对话理论。对话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对话理论来源的介绍。从来源看,有哲学方向、文学与语言学方向、心理学方向、社会学方向以及教育学方向等。[1]

哲学视野中的对话。马丁・布伯被认为是对话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其对话主义哲学的本体是关系。马丁・布伯认为个体同世界上各种存在物发展关系的方式有两种,即“我一你”关系与“我一它”关系。“我一你”关系是人类应有的真正的基本关系,这种关系与“我一它”关系不同。在“我一它”关系中它(客体)只是我(主体)认识、利用的对象;而在我一你关系中,你是绝对存在者,不再是我的经验物、利用物。

文学视野中的对话。20世纪20年代,巴赫金以文学的眼光来建构对话理论。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本质上是关于人的理论,它以人为对象,关心人的主体建构,关心人的存在和命运,关心人的平等和自由。

教育学对话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弗莱雷针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提出了对话式教育。他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尽管对话理论有不同的理论来源和学科背景,却呈现出相似的精神内涵和理论观点:对话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对话是一个互动、合作的过程;对话的方式是心灵的交流;对话的实质是意义的生成;对话以人的精神成长为最终目的。[2]

2.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对话理论的因由研究

在收集的文献中,没有专门谈论这一方面的内容,主要散布在文章的一个环节中,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教学的本质决定的。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人际交往系统。在教育这个人际交往系统中,师生是交往的主体,经验是交往的内容,语言是交往的主要媒介,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是交往的目的。因而,教学原本就是形形式式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3]

(2)语文教学的对话性质。首先,语文教学的目的具有对话性。“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发展,而是教师和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密切合作,重构原有的知识体系,不断拓宽各自的精神空间,最终实现自我认同、自我提升和自我解放。显然,精神的成长、自我的实现都是离不开对话的。”[4]其次,语文教学内容具有对话性。语文教学内容的来源主要是文本,而文学文本占大多数。在多重对话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主要的对话形式。再次,语文教学活动的对话性。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活动。听说是最明显的对话活动;阅读,是读者与文本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写作则是与自我对话的过程。

3.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的内涵

对语文对话教学的含义的理解,研究者们几乎都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进行阐述。王荣生教授则对新课标的理念进行细致的解读辨析,提出语文新课程改革引进的对话理论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过程;第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也就是说,它混合了“阅读对话理论”和“教学对话理论”两个命题。前者,与源于西方的解释学、文学批评理论密切相关;后者,根植于课程与教学研究,是解释学在教育领域、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沿用。[5]这得到学者们的认同,但对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的理解,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看法。大致有三个研究趋向,可把它概括为:(1)原理性对话,如:张华认为“对话教学是师生基于关系价值和关系认知,整合反思与互动,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合作创造知识和生活的话语实践。该实践旨在发展批判意识、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关心伦理和民主的社区。”[6](2)过程性对话,如:胡国军认为“阅读对话教学,是在阅读教学中以对话为原则,在对话精神支配下读者(教师与学生)与文本主体间合理地‘倾听’和合理地‘言说’的动态的教学过程。”[7](3)功能性对话,如:于虹认为“对话理论视野中的阅读应该是读者与文本在互动中的视域融合,旨在对读者人生意义的建构,对读者认知、情感的改造与重建。”[8]

4.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的形式研究

关于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形式,国内研究者的论述有:第一,三种对话教学形式:以言语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言语型对话,包括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以人与文本的相互理解与阐释为主要特征的理解型对话,包括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以自我反思为主要手段的反思型对话,包括师、生的自我对话。[9]第二,四种对话教学形式:“以教师为中心”的问答式对话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愤悱式对话教学、“师生关系平等”的交际式对话教学、“突出问题焦点”的辩论式对话教学。[10]另有研究者认为包括如下四种形式:自我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11]第三,五种对话教学形式: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读者与教学文本的对话、垂直性对话、水平型对话、与教学环境的发散性对话。(韩雪屏)[12]

(二)关于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索研究

新课改以来,“对话理论”逐渐为一线教师的接受并付诸于课堂教学中。在实践层面的研究,学者和教师主要集中在教学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策略和模式构建三个方面。

1.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实施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对话教学理论缺乏深入的理解,目前阅读教学中出现不少虚假、无效的对话。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纳总结。第一,对话主体的缺失:一是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二是放弃了教师的话语权;三是剥夺了文本的话语权。[13]第二,对话过程流于形式:问答式对话;预设性对话;脱离文本的对话;非导引性对话。[14]

2.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语文对话教学分为“阅读对话”和“对话教学”两个层面。阅读对话是教学对话的基础,教学对话的目的又是为了提高阅读对话的能力。[15]研究者分别从这两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1)阅读对话策略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多重对话中,读者――文本的对话是其他对话开展的前提。韩雪屏教授通过梳理中外有关接受理论研究的重要论述,总结出与文本一作者进行有效的对话,可从两个切口入手:一是发现文本的创作空白,一是寻找生成意义的对话策略。并总结出创作空白的类型:预设、角色、省略、隐蔽、中断、冗余、陌生化、隐喻化。因此,相应提出寻求生成意义的对话策略有:形成期待、还原语境、补足填充、联想触发、颠覆重建、追本溯源、汇聚比较、动态积储。孙绍振先生则按照皮杰的发生认识论,“人的心理有一种固有的心理图式,外部信息只有与图式一致才能有反应;否则就无动于衷。”[16]认为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调节、丰富、开拓、深化阅读主体的心理认知图式,这是语文课程的最高目标。这也就是说,在教师与文本进行对话之前,需要大幅度地提高教师水平,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这样教师才能与文本真正进行对话。而于虹教授则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与文本对话的问题。她认为学生丰富的经验世界是实现阅读有效对话的基础。“而学生丰富的经验世界主要包括知识、体验,并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其一,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其二,来源于大量的阅读与思考。”[17]

(2)对话教学策略

前面提到韩雪屏教授认为对话教学有五种形式,除对阅读对话提出策略之外,她对其他四种对话教学形式进行解释,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其他研究者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提出对话教学策略,大致有以下方面:(1)对话的角度。首先,要引导学生在读写听说的活动中树立对话的态度;其次,基本的对话规则是对话得以进行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其三,有效对话也离不开知识的支持;最后,教师要有意识地与学生共享阅读成果。[18](2)阅读教学对话话题确立的角度。首先,确定对话话题和内容的起点:教材分析。可通过通览教材,把握教材的体系结构和编排方式和研读各级目标,提高话题的有效性和对话内容的指向性两种方式。其次,阅读教学过程中多重对话话题的确立及教学设计。可通过“读者(师生)与创作文本对话:潜心会文,构建话题;读者(师生)与教学文本的对话:任务引导,预设话题;师生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关注学情,生成话题”[19]四个方法。(3)对话教学的流程角度。首先,搭建民主平等的对话平台;其次,设置适当的对话话题;再次,掌握对话策略,提高对话效果;最后,在对话中智慧引领。[20]大部分研究者的对话策略主要集中在整个对话教学的流程层面。

(3)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随着对对话理论及对话式阅读教学实践的深入,研究者们开始探索建构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但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目前研究的有:

杨生春在《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构建》中提出:创设情境,确立话题;阅读理解,自主探究;对话交流,相互切磋;形成认识,拓展运用。

谷珍丽在《对话理论及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现》中认为,问题式阅读教学是实现阅读对话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并提出其操作流程,如下图1所示:

姜欣在其硕士论文《“对话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与策略探析》中,依据对话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观,尝试构建对话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如图2所示:

二.关于语文对话教学研究的反思

1.要把对话理论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来。如前所述,对话理论的来源很广,主要来自西方的哲学思考和文学研究。但把它运用到教学领域中,显然不能简单化的照搬。“因为教学不同于哲学、文化学和文学的研究,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强调它的特殊性并不意味着它与哲学、文化学、文学毫不相干。它们之间的联系决定了对话理论可以适用于教学领域,而教学的特殊性决定着必须对对话理论进行处理和转化。”[21]而现有研究中,人们主要还是对对话理论的简单介绍,很少人用教学的观点对对话理论进行审视和选择,研究对话理论向教学对话理论转变的问题。

2.阅读对话理论和教学对话理论要进行区分。在前面提到,语文对话教学包括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王荣生教授提出,“对《标准》的解读,尤其是权威的解读,应该将基于教学对话理论的导向,和阅读对话理论适当分离。”[22]在现有研究中,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往往是混淆的。理论的混淆,也导致教学中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区分不了。因此,在教学中,容易出现教师放弃“话语权”,无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3.对话教学策略要具体化、可操作化。如何在课堂中实施对话教学,不少的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主要针对整个教学流程层面。在笔者收集的文献中,除孙绍振、王随仁、郝丽琴分别从“教师”“话题的确立”具体细微的角度对语文对话教学层面进行探讨,其余的都是相对笼统的对话教学策略。在语文对话教学中,有许多具体细小的问题是一线教师经常面临、急需解决的。比如,在语文对话教学中,我们既提倡多元解读,又提出多元解读是有界线的,那么在哪些方面属于“越界”,又如何去预防“越界”,有哪些策略呢?然而,在这方面的研究却很少。

4.要对语文对话教学的效果进行反思。在现有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语文对话教学策略探索层面,但主要是教师的个人经验之谈,缺少实证研究。至于在实践中,课堂中的对话教学对学生究竟起什么作用,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影响的,几乎没有文章提及。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反思,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由于对话理是从国外引入,许多研究的成果还未本土化,在实践应用以及实施的有效性的方面研究尚且不足。因此,笔者希望通过今后能够通过自身的研究和实践,在这些方面实现突破。

参考文献

[1][2][4]周燕.对话理论引入语文教学的适切性探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版),2007,(3).

[3]钟家莲,邓小珠.“对话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4).

[5][22]王荣生.《语文课程标准》的“对话理论”[J].语文学习,2002,(11).

[6]张华.对话教学:含义与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8,(6).

[7]胡国军.阅读对话教学的特征及策略浅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8).

[8][13][17]于虹.语文阅读教学对话的有效性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9]张增田,靳玉乐.论对话教学的课堂实践形式[J].中国教育学刊,2004, (8).

[10]全,王梅.对话教学的模式与策略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 (2).

[11]王玮.实现“对话教学”的四种形式[J],人民教育,2004, (15-16).

[12]韩雪屏.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J],全球教育展望,2003,(9).

[14]黄福艳.关于语文对话教学的再思考[J].语文建设,2010,(4).

[15]李震,王尚文. 关于“语文教学对话”的对话[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7).

[16]孙绍振.平等对话和教师心理图式的深化[J].课程・教材・教法,2008,(6).

[18]王尚文.“对话型”语文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

[19]郝丽琴.语文阅读教学中多重对话话题的确立及教学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3,(12).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篇9

一、绪论

朝鲜语阅读作为"读"方面的领域,作为朝鲜语学习四大技能“听、说、读、写”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以及提高其他能力的基础,阅读能力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下面笔者围绕学生在朝鲜语阅读存在的主要困难并结合朝鲜语专业的特点,对如何进行朝鲜语阅读教学作一探讨。

二、朝鲜语阅读教学的研究

1、在阅读上常见的困难

词汇是学生们在阅读中最多遇到的问题,学生掌握的词汇量是影响阅读的关键因素。

韩语语序以及很多语法习惯都和汉语有很多不同,特别是通过不同的词尾以及助词等语法来实现语法功能。例如,包孕了多重定语的主谓包孕句 “.” 这句原封不动地搬入汉语,则译文应是:“静静地听着他在唱故乡最流行的民谣的歌声的我,不觉想起了美丽的故乡山川。”这么冗长而且不符合汉语习惯。但如果把其中两个定语作为陈述部分来处理,就可以变为:“我静静地听着他在唱故乡最流行的民谣,不觉想起了美丽的故乡山川。”由此可见,汉韩语法在句法结构上是有不同的特点和习惯的,所以朝鲜语学生在阅读中遇到这种复杂的韩国语从句时,经常不能立即反应出阅读的内容是什么,更不用说马上掌握关键信息,阅读难度也随之增加。

2、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

1.课前相关活动

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应该学会让学生提前参加到课程中,比如要学“”这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行了解中韩两国大学生在上大学后住宿情况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自行就可以了解到韩国独特的住宿文化,如特有的“考试院”。而在上课导入阶段,教师也可以通过图片来展示一下韩国大学生的居住方式,然后再展示一些如等关键词,这样在阅读课前,学生会比较明确学习目标。

2.课程中的阅读教学

1)提高学生的朝鲜语语言水平,突破瓶颈

使学生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这才可以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在讲解词汇时,应本着促进学生词汇学习由自发向自觉转化的原则,1讲解韩语单词的种类、构词法、一词多义等,使学生快速扩大词汇量。例如,在讲解韩语单词””时,可以结合这个单词的引申义一起说明,这样学生在再遇到这个单词时,不仅想起“扫”这个基本含义,也会想起“席卷 ”等引申义。

2)通过不同的文体朝鲜语文章来训练阅读方法和技巧

㈠ 说明文

说明文必须明确整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并找出每段的中心句。一般说明文比起其他文体更好把握主题,因为标题通常都已经透露了文章的主题,而首尾段和关键词句则更需要认真找出,这样对理解说明文更有帮助。说明文最重要的是抓住关键词,再实行适当加快阅读速度的方法抓住答案在文章中寻找对应句子。

例如下文是第23届韩国语能力考试topik阅读考题中的一段文章,题为选出与文章意义相同的一项。

(答案为③)

本篇文章阅读难度其实不高,但是有很多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词汇,而在阅读说明文时,学生犯的最多的错误是回读,以及在说明文中经常出现的新词汇,大家会不自觉地想弄清那些其实与主干的了解无关的词汇。这里第一选项对应的是篇章中的“2”,而第二选项则把了文章提的”第一次”和并不与此相关的信息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很容易混淆,从而选错答案,第四个选项也是运用这种方法。我们在说明文阅读时,应该强调准确性, 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运用篇章阅读,并且找出关键词,略读和跳读等快速阅读方法获取信息,而且运用给出的信息,大胆地进行预测、联想、类推来猜出文章的意思。

㈡ 记叙文

阅读记叙文,必须要把握记叙文的要素以及记叙顺序,从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记叙文最重要的是抓住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任务,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而时间地点这些要看文章中的标志词,而准确程度则要看题意。而中心人物则是要识别看中心和写作着力点,而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什么人在干什么。例如下文,选自第24届韩国语能力考试阅读试题。

记叙文的语言一般通俗易懂,所以许多学生在阅读时粗心大意,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错误,并且容易代入自己想当然的想法,例如第2题的第一个选项,因为文章中有很多 “”和“”在一起做的事情,学生会很容易忽略“”这个关键短语,从而做错选择。这篇文章要抓住主语“”和“”,然后时间是“10”,事件是“”,然后 “”,最后发现“.” 而通过时间划分层次就更容易理清思路了,抓住“”,“”,“”等关键词,也即整个事情发展的过程,最后完全可以推断出第1题的答案应该是感谢的心情。

㈢ 议论文

议论文主要抓住论点,论据和论据来进行阅读。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对某一个问题或某一类事件的看法、观点、主张,一般表现在文章题目,或第一句话,或结尾。如下文第一段就很好的为这篇文章将要论述的论点作了铺垫。而从第二段到第四段的第一句都是要论述的论点。

论据就是指立论的根据,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如上文所示,第二至第四自然段都在第一句就阐述了作者的论点,接着阐述了论据(事实论据)。

三、结论

韩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应该从平时的单词和语法的积累开始,慢慢加强学生的基础语言能力,然后加强对韩国文化的了解,然后培养对阅读的兴趣,从而广泛阅读多种题材主题的文章,在阅读中紧紧结合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多做练习,才能切实提高朝鲜语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爱子.提高韩语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探究.南昌教育学院学报.外语研究第27卷第8期.2012.

[2]刘丽丽.浅析高职韩语阅读课的教学模式.科技信息.2012年第19期.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篇10

【考点详解】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对于议论文阅读能力的考查,除了议论文文体所特有的知识点外,还考查非议论文文体的有关考点。议论文文体阅读能力的主要考点有:⒈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⒉论据类型的认识、分析、补写;⒊论证方法的辨识、理解;⒋论证结构的理解;⒌议论文语言风格的体会。非议论文文体阅读能力的主要考点有:⒈考查搜集、提取信息的能力;⒉理解、概括文章的内容;⒊考查把握句子、段落的过渡、衔接、呼应及其作用的能力;⒋考查评价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考向预测】

在今后的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试题的设计上,将会更加贯彻新课标理念和精神。“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等理念将进一步在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中体现出来。今后,中考议论文阅读试题的命题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1.文本材料注重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从近年的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试题看,其文化内涵已融入到阅读材料中。选文力图反映时代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注重对学生在思想教育、品德教育、人生观教育等方面的引导。

2.重视基本阅读能力,兼顾文体阅读能力。近年中考议论文阅读题的设计,都注重了对基本阅读能力的考查,有的地区议论文阅读设题几乎都是基本阅读能力。可以预见,今后的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对基本阅读能力的考查比重将会加大。考查文体阅读能力,主要是考查运用文体知识阅读议论文的能力,直接考查识记、判断文体知识的题目将会很少出现。

3.更加强化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悟是阅读的出发点和归宿。突出考查整体阅读能力,有助于改变阅读教学中片面肢解课文和机械训练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议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心论点,即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持的见解和主张,也包括对文中某个观点的理解。②对文章思路的理解。文章思路是作者运用材料布局谋篇,表达主题的思想轨迹。议论文的思路理解主要体现在论证方式、方法的考查,论述层次的划分等。

4.试题的开放性将会增加。近几年在中考中不断增加开放性试题。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的主题,是教育肩负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开放性试题承载着创新的火花,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开放性试题既有开放的一面,立足于“灵活”,留给考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使考生能够充分张扬个性,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也有限制的一面,即关于内容、形式等,提出显性或隐性的要求,成为评定答案的重要依据。总之,随着中考语文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外议论文阅读的考点将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复习时,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悟,用议论文的相关知识点去解读议论文,用精读和略读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宽自己的视野。

【解题指导】

1.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在议论文阅读中,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词语:①体现作者观点的词语;②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③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④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⑤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阅读议论文,就要抓住这些关键性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反复琢磨。好的议论文,不仅能以理服人,而且能以情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性色彩。其中的语言饱含感情,掷地有声。仔细体味这样的语言,作者的见解、主张就会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同学们在品味词语含义时,容易停留在一般理解的浅层次上,导致词义理解的不完整或表面化。正确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在文中”是关键,词不离句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联系语境,从作者的思想倾向、词语的感彩、语体特点、风格特点等方面揣摩才能准确解释词语的含义。体会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具体地说,就是思考“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 ?这个词好在哪里?不用行不行?”对于使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词语的理解,则需要弄清手法上的特点,进而借助前后文来界定该词语的含义。

2.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关键性语句,就是文中对表述内容、点明(暗示)中心、表达情感起重要作用的语句,如中心句、过渡句、照应句、总结句、抒情句、议论句等。关键语句往往带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找关键语句目的在于找出“画外音”,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内容。

阅读议论文时,孤立地理解语句特别是关键性语句,是不能正确把握句意的,只有将关键语句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深刻含义才会浮出水面。一是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运用分析词义的办法,联系整个句子甚至全文中心,分析词语的作用,说明句子所表达的含义或思想感情。二是根据修辞方法来理解。先弄清楚该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然后根据这种修辞的特征、功能,结合具体语境,琢磨、分析句子所表达的是什么含义,有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摘取或归纳论点。

论点,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基本观点,也是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而中心论点是作者观点的核心。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位置因文而异,多放在文章开头,但也不尽相同。放在开头的,较易把握,但也要慎重,必须通读全文审读才可确认是不是中心论点。放在结尾的,往往先提出分论点,层层论述,在结尾处归纳出中心论点。放在文中的,往往观点的提出有一个过程,经过一番论辩后,再提出中心论点,驳论文、读后感,多采取此法。还有的中心论点隐含在论证中,需要读者很好地研究文章和题目的各种关系,才能归纳出来。很多时候,题目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不管放在何处,只要留心题目、论点的位置、分析议论展开后的段落、层次结构,中心论点是可以找到的。另外,需要注意论点语句的特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它不能以疑问句式、短语、比喻等形式出现。

4.论据类型的认识、分析,论据的补写。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事实和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自然科学原理、定理、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警句等。论点和论据是密不可分的,论据应当是典型的,符合科学或事实的,有力量的。论据的补写也是近年常见的议论文考查题型,答题的关键一是把握论点,二是要分析补写的论据与论点是否一致,论据是否能够证明论点,论据的可靠性、正确性如何。

5.论证方法的判定及作用分析。

论证就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论证的方法较多,其作用都是为了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判定和分析论证方法的前提是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主要特点。论证的方法常见的主要有:演绎论证,先提出中心论点,再摆事实讲道理,进行分析。归纳论证,即先摆事实讲道理,再归纳结论。举例论证,即列举事例作为论据来论证论点。引用论证,即引用理论(名言、格言、定理、法则)来论证论点,又叫理论论证。对比论证,就是把相对立的事实或相悖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以证明作者的观点。比喻论证,即以形象的比喻证明观点,从语言上,表现为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论述的对象作本体,再设出与这个对象本质上有相似点的喻体,进行阐述。归谬论证,也叫引申法,由反面论点,引申出错误的结论,以对方反面论点。这几种方法在文章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6.文章结构。

议论文的基本框架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三段论证程式”,但不同的文章,根据内容、问题的需要,又往往演化出多种结构方式,如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比式、综合式,等等。要注意分析议论文的论证过程,把握它的思路,理清它的结构。分析结构有两个重点:一是分析段落、层次;二是分析论证方法的使用。分析段落层次时,首先看文章到什么地方完成了提出问题的任务;从什么地方开始分析问题;到什么地方结束,归纳出结论。在分析问题时,还要注意论证方法的使用,如有的段集中使用事实举例的论证方法,有的段则侧重引用名人名言进行论证,有的段则集中阐述道理进行论证。段落的领起句往往是关键,要紧紧抓住它进行分析认知。

7.内容探究。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篇11

一、引言

英语四级考试已成为当今普遍、权威的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统一考试,受到学生、教师、家长和用人单位的广泛重视。英语四级考试中的阅读理解占据最大比重分值,做好阅读理解对通过考试至关重要。笔者通过对学生英语等级考试存在的困难调查发现,很多学生认为阅读理解是最难的部分,平时练习不得要领,最终导致考试失利。笔者结合理论和实践,证明解决英语四级阅读理解学习困难需要CBI理论的指导。

二、CBI教学理论

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内容依托式教学)教学理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到广泛关注。CBI不是围绕大纲组织教学,而是根据学生即将学习的内容或信息开展教学。CBI理论促使教学重点发生转移,从学习语言本身转移到通过学习主题知识学习语言,内容依托教学法主要有专业内容依托模式、主题依托模式和辅助式语言教学模式等模式[1],其中主题依托模式(theme―based approach)是指授课教师围绕某个特定主题或者话题设计课程大纲并组织教学。

CBI教学理念的三个要素以学科知识为核心,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符合特殊学生群体的需要[2]。

语言与其所在目的语中的科技、历史、文化等是融为一体的,这是一个国家文明的体现,学习语言而不学历史、文化等知识是片面的。以内容为依托的阅读教学强调阅读与内容结合起来教学,这不仅增加了学科知识,还促进学生了解了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进而拓宽了学生知识面。依据CBI教学法,学生会投入时间和精力学好相关主题的文化等各种背景知识。为完成某一主题任务,学生要从网上查询相关资料,既学到了学科知识,又培养了学习兴趣,更在学习中积极思考了所学主题内容。

CBI理论下的阅读教学突破传统教学理念,颠覆传统的阅读技能课程模式,实现主题内容和语言的有机融合,从而既提高阅读技能,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CBI教学法在四级阅读备考中的应用

根据目前的考试大纲,英语四级考试阅读部分的选题原则是:题材广泛,但涉及的背景知识应跟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并能为学生所理解,具体涉及英语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文学、历史、宗教、体育、医药、环保、风土人情、科普知识等各个领域。依据CBI理论的主题教学法,教师可在备考教学中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主题备考。通过CBI的主题教学理论,帮助学生掌握不同主题的知识,扩大知识面,解决在调查中反映的知识面窄问题,能在四级英语阅读中游刃有余。

CBI指导下的主题教学可大体分为以下三步,以近年常出的新科技类主题阅读理解为例。

1.主题词汇学习

词汇是阅读的基础和难点,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最新科技相关的词汇。依据CBI理论,给学生布置任务:登陆英文网站查找新科技相关的常用词汇,找出近十年四级阅读考试题中科技相关的生词和重难点词汇。然后分组协作,互相检查词汇的记忆,以此为中心,发散记忆更多的相关词汇,迅速扩大科技相关的词汇量。

2.主题技巧讲授

英语四级考试阅读主要测试以下能力:

(1)既能理解个别句子的意思,又能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2)能理解字面及隐含的意思。

(3)既能理解事实和细节,又能理解阅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

(4)能就文章的内容进行判断、推理和信息转换。

新科技类主题常考事实和细节理解题,可重点讲授寻读技巧。首先在文章中定位有关文字,然后加以分析,判断出字里行间的意思。科技类常考主旨和大意,主题讲授法可侧重如何通过略读抓主题和中心思想。四级考试中,大多数考题看段首和段尾就能找出段落主旨。

3.主题真实材料实战

围绕相关主题的真实而有实际意义的阅读材料,不仅能促进语言知识学习,还能培养将来工作需要的资料查阅分析技能。

依据CBI理论,通过设置问题调动学生主动查找相关主题的真题及其他真实材料。学习科技类主题时,布置任务,启发学生上BBC、VOA等全英文网站查找新科技主题材料,然后对材料开展小组阅读实战练习、小组互评、课堂展示思路等,提高对真实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结语

CBI指导下的以相关知识为核心的分主题教学能从很大程度上解决四级考生知识面窄导致阅读理解得分低的问题,提高考生四级考试通过率。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通过四级阅读理解的备考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主题阅读论文篇12

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讨论和交流等探究性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创造性的思维和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各种方法有效地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倡导探究式学习,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一、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学习主动者。

(二)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既不是美学中美的本质或美感一般形式的研究,也不是文艺理论的鉴赏批评研究,而是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其理论基础,以读者的文学接受为旨归,研究读者对作品接受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和规律的方法论体系”,强调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实现要靠读者通过阅读理解活动来实现,即以读者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将作品中的未定性得以确定,最终实现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确立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二、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特征

(一)探究性

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人类通过探究更好地认识世界,不断地发展自己。对于以往的教学模式,大都是教师掌握课堂的话语权,承担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学生就像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自由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剥夺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权利,使学生缺乏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主体性

在传统的接受式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探究就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去研读课文,积极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发生转变,从课堂的“霸权者”转变为“引导者、促进者”。

(三)问题性

问题性是探究学习的核心,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并最后解决问题,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不同于讲授式,也不同于自学式,它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研究探索——得出结论。其中探究问题的性质很重要,无论是由学生提出,还是由教师给出,所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开放的,没有唯一固定的结论。这样才具有探究的意义。

三、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阅读教学的目标从对阅读客体—文本的关注转向对阅读主体一读者的关注,阅读应该是读者主体在觉察到自身知识的缺陷或感觉到某种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有目标的行为,在此,我们主要利用不确定性理论来考察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目标。因此,阅读教学“不要给学生分析课文的结论,要给学生分析的方法”。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应该重视阅读的过程,这样我们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探究性阅读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要目标,让学生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来培养阅读能力。新课标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教学内容设计

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除了确定探究目标之外,探究内容的确定也是不容忽视的。探究内容是教学探究目标实现的载体。因此,探究目标要想有效地实现就要借助探究内容。选择恰当的探究内容在整个探究阅读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探究目标的达成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探究对象而实现。探究内容是选择学习材料、安排学习环境和教学条件的依据。探究目标对此三者的决定作用不是直接实现的,而是通过探究内容对它们提出具体要求。因此,选择探究内容为这三方面设计确定了指向和依据,为三者的具体化,同时也为探究目标的具体化奠定了基础。

探究性阅读目标。探究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探究内容的选择。学生的起点能力和学习方式。一般来说,学生起点能力分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新知识的学习所需要的预备知识和技能的分析,这方面的分析主要是指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的掌握。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四、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操作流程设计

(一)预习文本,创设情境

学生在进行探究性阅读之前,可以对文本进行预习,解决文本中的生字读音和词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整体的把握,为下一步的探究作准备。预习是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体现,良好的预习可以极大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语文学习必须重视预习这也是由语文的学科属性决定的。王尚文曾指出语文学习“言”与“意”的关系是必须既得“意”又得“言”,“意”即内容,“言”即语言。

(二)细读文本,发现问题

细读文本,通俗的说就是仔细认真地阅读文本。细读文本是实施探究式阅读的关键环节,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都是通过细读文本来实现的。文本细读,作为一个文学批评的重要术语,最早是由英美新批评派理论家克林斯·布鲁克斯提出的。在文学批评的语境下,文本细读作为一种作品的研究方法,指的是运用语义学方法对作品语言、结构和细节进行“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阐释和分析”。

(三)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经过上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在这里,师生,生生之间要进行合作共研,解决问题。学生要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

参考文献:

[1]王丽微.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层次性策略研究[D].导师:朱贻渊.首都师范大学,2008.

[2]林永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式学习中的教师作用研究[D].导师:齐裕焜.福建师范大学,2008.

[3]宋涛.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D].导师:赵玉霞.延边大学,2010.

[4]康继红.高中语文自主探究式阅读教学实验与策略研究[D].导师:石义堂.西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