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原则合集12篇

时间:2024-03-20 14:39:20

语文教学设计原则

语文教学设计原则篇1

前言:无可厚非,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具备特殊的界定标准,在遵循合理性规律环节中,依照特定对象进行理念疏导,使得摆在面前的各类隐患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整个过程当然需要匹配极度稳定的调试原则。此类方案的制备要诀其实是在尊重小学语文沟通原理基础上,释放动机探索效应,使得暂时处于分散形态的元素有力规整,为阶段情感交流和文字修饰功底奠定适应基础,这是教学设计原则存在的基本价值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内涵标准鉴定

教学设计任务是我国长久实践开发的一项综合型学科项目,其主张依靠科学方式实施课程资源整合任务,对于个体之间的联系效应开展合理设想,最终达到动机标准,至于整个结果的塑造流程,就还是需要设计主体予以详细说明。而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就是需要在授课活动开始前期,对单元组合思路和协调方案进行客观审视,使得后期任何决策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的,杜绝突发状况的一再侵扰。

在目标内涵的规划上,需要联合知识素质和情感态度进行综合解析,使得目标范围下的基层要素得到改良,这种过程化的目标记录手段已经成为语文知识讲解的重点任务,属于一种隐性界定指标。知识运用能力是价值维度拓展的最终结果,形式意外的具备外显特征,是推动阶段学习基础的动力能源,也是人员素质规划的必要疏通媒介。教学过程中不能将各类目标对应放置,更重要的是透过系统维度进行综合审视,使得单位侧重点之间能够融会贯通,不致于遗留任何偏移对待效果。教师在规划这一内涵标准环节中,应该要贯彻学生的主体地位,认同全面性发展诉求,关注其全程发展结果,使得语文学习任务特征与单位学员身心健康协调交流,这样后期差异特征的界定工作就更加轻便一些,在相对轻松的气氛中满足学生求知欲望。令整个主观探索、进取思路一触即发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仍旧需要联合教学设计原则进行间接调试,这样遗漏危机就得到暂时性压制,何乐而不为之。

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原则分析

(一)主体效应的强调原则

现代教学活动中的基础能力以及学科传授特征共同表明,在细化设计原则过程中,必须围绕主体个性形态进行有力疏通。首先,学习者动机标准就是设计流程的重要支持元素,人的学习动力呈现外放形趋势,根据知识、写作能力和主观认同态度标准进行层层包裹,所以大部分教学活动就是针对这部分群体内在潜能实施深度挖掘。此类设计活动应该围绕学习能力以及核心潜质进行动机效应探索,全程予以正确的引导方式,使其行为习惯能够贴合设计要领,内部主体地位自然不断提升,所谓的素养架构也就更加清晰、完整地呈现了。另外,语文知识本就秉承人文情感元素的实效,任何工具以及人文传统的协调效应,都在彰显学生主体交流的动机诉求。在设计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将异质化人员的个性、人格梳理完全,切实把握其心理动向,使得教学设计基础点恒定效应保留,后期学习主体全面性发展目标设定自然水到渠成。

面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活动,主体性特征具体围绕下列层面内容拓展,具体包括学生主动参与计划制定和评价规范活动;学习流程中充满动力效应的支撑,认知、监控行为互相协调;语文知识学习就是情感基础建构的过程,是贯彻主体性能效的出口,学习主体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无疑能够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成果。

(二)整体性呼应原则

依照传统语文知识综合特征审视,关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会联合整体架构审视流程进行逐层延展。在既定原理规范空间内部,整体衡定效应永远强于分散元素之和,当各类节点效应瞬间集聚时,整体架构也就获得重新组装,后期延展意义就获得新生。课文资料作为教学工作中的必要载体资源,其构成的整体性原则告诫师生,设计教学方案环节中,应该主动规整基础读写能力和情感交流成果,并将其视为某项整体架构。例如:在设定教学目标活动中,要做到三维效应共同包揽,使得整体推进效应勃然壮阔;教学内容调试上,要利用既定语文素养标准调试,使得能力形成规律与教材编排实效合为一体,课文内部机理关联性与外部情感环境得到有机协调;在教学策略的规整上,应该联合初始动机、过程疏导方案和后期评价机制进行系统审视,使得统筹规划效应全面扩散。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基础内容、扩散情境或是目标整体元素的协调性价值,都是围绕整体优势进行开发、设计的,这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核心准则,更是贯彻全新素质型标准的必要渠道,全体师生应该对其实施有效认知并全力秉承。

(三)启发性诱导原则

主要就是教师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架构描绘,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思维兴致。这就要求教学主体本身对教材机理有着深入的认识力度,并且能够跟随学生思维动向进行结构调整,维持观念交流的积极实效地位。理论架构提炼过程中,要具体围绕文字精炼和准确效果进行关键节点烘托,力求表现形式能够标新立异并且具备合理存在特性,能够符合儿童审视需求;符号应用得要恰到好处,使得中心思路贯穿效果更加显著。

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围绕人员性格特征以及知识适用潜质进行系统开发,利用各类先进设备以及演练技巧进行中心理念的传输,使得单位学生素质架构形态和认知标准能够得到进一步校正,为后期贯彻人文情感深度交流指标提供疏导渠道。这是此阶段教学目标的基本趋向,教学人员应该时刻秉承,不得产生任何消极对待情况。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设计原则篇2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1―0088―01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对此,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谈几点认识。

一、导语的设计原则

1.导语要紧扣课文主题。导语,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 、画龙点睛的作用。导入新课要紧扣主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不可离题太远。一般只要有机联系新旧内容,使旧知思路延伸到新知课题即可。但有些起始课则需要认真构思,或借助于图片,或生活中的事例,故事、诗词、成语,带思考性的问题。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心理出发,对引入新课环节的设计也是不容忽视的,它是教学艺术的体现。

2.导语要有艺术性。初中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极富有情感的,教师要感动学生必须先感动自己,这样设计导语时才能融进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感拔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沟通彼此的心,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得以陶冶,文学才智得以增长。

教师设计的导语达到美感性与情感性的结合,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让他们在美与情构筑的艺术天地里尽情地体会语文的魅力。

3.导语要有知识性。教师在设计导语时不能忽略导语的知识性。让导语和教学新知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本课文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本课文的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教学技巧所在。” 语文课本是一个博大的知识体系,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在运用“温故而知新”法的导语时,可以从知识点入手。

4.导语要简洁新颖。用最简练的语言、最短的时间迅速把学生思维引入所学内容。此外,导语还应有通俗性。在设计导语时,要紧扣教学内容,尽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这一环节,注意不能喧宾夺主,影响正课的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新颖、奇特、巧妙、具有创造性,贴近学生的导语。

二、课堂导入的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一些感染性的语言,来描述一幅画面或文章,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为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唤起学生们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喜欢语文,走进语文的世界。例如,在讲授《苏州园林》这一课时,教师们可以用多媒体同时播放苏州园林的优美景色图片,让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的美与设计的精妙,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设计原则篇3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教学的成败。而教师提问语言是否准确对学生能否正确理解文本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一教学流程中,有时一个过于深奥的问题抛出以后学生没有任何反应,只在我单方面给出预设答案后,学生的脸上才会有一些反应,就这样,学生的陪衬显示了我提问的“高明”。有时一个问题又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表面气氛热烈,其实学生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锻炼,反而容易让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例如在教授《土地的誓言》时,有这样两个教学片段让我印象深刻。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看课题《土地的誓言》,结合预习情况想想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还是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生:是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师:谁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生:端木蕻良。

师:你们知道端木蕻良吗?哪位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

生: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师(补充):他是东北作家。那么他对哪儿的土地发出了誓言呢?

生(齐答):对关东原野发出了誓言。

以上教学流程很顺畅,教师在提问时教学语言用得很准确,因而学生都能积极有效回答问题,准确理解题目含义。

但是如果教师的提问不够准确,教学效果就不太理想。

教学片段(二)

师:本文是抒情散文,同学们想想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1:泛滥着一种热情。

生2:爱国热情。

生3:炽痛的热爱。

生4:很强烈的爱国感情。

生5:爱故乡。

师(归纳):刚才有同学回答了“炽痛的热爱”,从课文第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话:“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作者的确是怀着这样的感情来写的。

师:如何理解“炽痛”?

生:热烈而深切。

师:为什么要怀着热烈而深切的感情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本文写于什么时候?

生:“九・一八”十周年。

师:同学们知道“九・一八”具体事件吗?

生(激动地答):是卢沟桥事变。

(下面学生一片哗然。)

师(适时纠正):“九・一八”事变和东北有关系,不太了解的同学们看一片段就知道了。

(适时用课件展示跟本文有关的“九・一八”事变的视频介绍,学生有了形象的感知。)

师:“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整整十年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于是作者怀着难以遏止的感情写了这篇文章。

(适时展示有关图片给学生看,学生看了神情严肃。)

安排这一教学环节,本意为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感情,教师抛出了问题:“同学们,想想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预设答案是想让学生能准确找出文中的“炽热的热爱”,这样教师就可以据此为感情的契机引导学生一步步去理解课文内容,可是学生大都不是这样回答的,究其原因,是教师提问时问得不够准确,范围太大了,学生无法捕捉到文中正确的信息,所以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提问语言不是有效的。

可见“教师当然须教,而尤致力于导”,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要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全部教学技能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教师的提问语言对学生准确理解文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提问语言精准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正确理解文本,这是最基本的前提。

要想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教师必须先正确理解文本。王富仁老师在《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坚持三个主体性》中这样说:语文教师的教学主体性在于语文教师有根据自己对文本独立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来解读文本和独立的组织语文教学的权利。语文教师应该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感受和理解文本,并且理应是一个对课文有着更丰富的体验和更细致的感受的读者。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以自己真实的感受和认识解读文本,才能起到将这个文本的文字激活,使之成为一个活的语言肌体的作用。语文教学活动是最需要自由的活动。最真实的语言,最美的语言,最有感染力的语言,都是在自由的心境中从人的真实的感觉、感受和理解中流露出来的。

二、紧扣住文本,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及心理素质水平,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语文新课标指出,评价要根据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在保证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促进每位学生健康发展。

当学生真正有了阅读障碍,需要帮助时,教师的点拨式提问方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美国心理学家古德曼认为,阅读仍是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他将阅读看成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其间包括了感知和理解两个部分的相互作用。在阅读上,学生因为知识水平、生活经历、文字理解等方面的因素,对文章某些内容或词句难以感知和理解,因此,了解学生,根据其认知水平巧妙设题,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向课外知识迁移、拓展。而太难或太易的问题都起不到如此效果。

三、提问语言要规范、简洁、科学,有鼓励性和审美性。

1.规范、简洁。首先,教师要熟练掌握普通话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要能讲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其次,教师在遣词造句方面要讲究语法,要符合语法规律,在叙述事例方面要符合逻辑,不出或少出错误。最后,教师的语言要注意简洁。

2.科学性。教师提问的语言要符合文体特点,做到因文而异,正确、完整、周密。

语文教学设计原则篇4

1 理论背景

元认知的概念源于美国认知心理学家Flavell。他提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即认知主体对有关自身任何认知活动的知识或调节,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Flavell,1979)。他还将元认知知识分为3类,即:“人(主体)的知识”,主体关于作为认知活动加工者的自己和他人的知识,包括动机、自我概念和写作问题;“任务知识”,主体持有的关于从事一项任务所需信息资料,以及关于完成任务所需努力程度的知识,包括文章知识、对目的的考虑和对读者的考虑;“策略知识”,关于达到某个目标或从事某项任务过程中所用策略有效性的知识,包括计划、组织、评价和资源利用。而元认知体验是指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有意识的认知体验与情感体验。

吴红云在“教学活动条件下大学生英语写作元认知的特点”(2006)中以元认知理论为指导,提出在英语写作教学活动中实施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的构想(见表1)。

2 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实施的意义

写作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它历经了从传统的西方修辞学到社会认知学的理论传承,从古典的修辞写作模式到过程化写作运动的范式转变,对英语写作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何通过理论传承和技术创新,解决中国语境中的英语写作教学问题,就成为一种有意义的事情(杨永林,2005)。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体现了社会认知写作理论和过程化写作范式的有机结合。社会认知写作理论认为作者、文本、语境三要素在写作过程中互为条件,强调写作过程中社会性学习的作用。而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以人(作者)为本(如评估写作中的强项和弱项及元认知体验等),强调优秀作文标准(文本)和教师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语境);过程化写作范式认为写作是思维和发现过程,是动用某些策略创造的过程,也是逐步开发文本的过程,在信息搜寻、前写过程、写作过程、改写过程、编辑过程等主要活动中“循环往复”地进行,并非“一蹴而就”的结果,而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强调学习者的自我评估和反思(思维活动)、阅读及策略知识的重要性(信息搜寻),将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融入写作过程的主要活动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是当代先进的写作研究和教学理念的结合。

若想了解一种理论、一种方法、一种原则是否能解决中国语境中的英语教学问题,最直接的莫过于将其应用于英语教学活动中。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契合点在于:(1)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2)强调学习的交际性和同伴合作精神;(3)强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4)强调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该原则并非仅仅着眼于某项具体的写作任务,更重要的是它致力于贯穿整个学校教育甚至是终生学习的过程。这与我国英语教学的最根本要求是一致的。

3 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实施的途径

根据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我们将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的实施纳入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中,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多以精读和听说课为主。写作课占的比重小;二是因为阅读和写作之间存在着输入和输出的关系,阅读的目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和总体语言水平,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熟悉不同类型文章的写法(Ur,1996)。该原则与大学英语精读课结合的方法是:在完成从课文理解、问题讨论互动、语言技能训练、综合练习等一系列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布置一项与精读课文题目相似的写作任务,进行写作练习。将精读课融入写作教学具有两重意义:一方面可为学习者的写作输出活动提供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把课文理解、问题讨论互动、语言技能训练、综合练习一直到写作的各个教学环节融合在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考察,扩展写作“过程教学法”到阅读这一准备阶段。此外,作文题目的拟订还应考虑到是否适合学生的自由发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

4 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的应用:实验研究

本文所提倡的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旨在与大学英语教学实际相结合,在不专门开设写作课的情况下,采取将写作融入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中进行。具体写作模式采用前文提到的“扩展过程写作法”。检验这个构想的有效性如何,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学实践。为此,笔者在有关同事的帮助下,对某校2007级的非英语专业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15周的对比实验。两个班的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相仿(V2他们上个学期的期末考试写作成绩作为衡量标准),由同一个老师任教。实验班采用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下的“扩展过程写作法”进行写作教学,对照班也采用“扩展过程写作法”,但在教学中不实施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在实验阶段共要求学生完成了6次习作,写作文体有记述文、议论文、信件等等。实验前后利用课堂时间做了一次问卷调查,主要考察学生对待写作的态度和兴趣;另一个考察指标是学生的6次作文成绩。采用整体计分,即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的写作评分标准,由两位老师为作文评分。评分结束后,对两位老师评出的成绩使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检测,得出6次作文成绩相关系数均在0.75—0.79之间(相关性在0.01水平就是有意义的)。说明两位老师评出的成绩可靠。取两位老师给出的分值的平均分,得出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作文分数,取6次作文分数的平均值,然后使用SPSS统计软件,检验这两个班的成绩有无显著差异。

从表2写作成绩对比中不难发现,由于两个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验班学生的写作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两者之间的差异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本次实验数据证实了以写作元认知教学活动设计原则指导下的扩展过程写作法教学确实会影响学生的写作成绩,能帮助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语文教学设计原则篇5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104

作为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要补充,语文作业在整个语文的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它不但是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工具,也是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途径。过去高中语文教师设计作业的时候,基本上就是靠题海战术,把充满人文气息和艺术美感的语文完全埋没了,也极大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师应转变作业设计的理念,重视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等。作者在文中分析了过去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新形势下进行语文作业设计应遵循的新原则。

一、过去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内容单调。

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高中语文教师总有这样的认知:课堂教学才是最为重要的教学行为,最有收效;至于作业只是一种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课后自学任务而已,没有必要太花心思去设计。我们暂时不提语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传递的信息如何枯燥和单调,单看学生的实际知识接收情况,他们在根本没有完全消化教师教学内容的时候,就被教师强行塞给了很多作业,而且基本上就是数量巨大的练习题。这样非但不能帮助他们巩固语文知识,反而会严重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形式刻板。

实际的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在给学生设计作业的时候,很少考虑训练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等,基本上就是要巩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因此,很多教师的作业基本上都是书面形式的,很少会有口头作业,让学生自己亲身实践的作业就更是凤毛麟角。这样的作业就算做得再多,也无法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提升运用语文知识的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刻板枯燥的模式化习题根本无法提起学生进行深入研究的兴趣,大量的练习将色彩斑斓的神秘语文国度变为了毫无生气的习题沙漠,严重割裂了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和谐关系。

3.不具有针对性。

高中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很少考虑学生语文基础上的差异,给所有学生都安排同样的作业,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很轻松就完成了作业,基础差的学生熬到三更半夜也做不完作业,这样不分对象盲目安排作业的做法,对学生的实际学习其实并没有什么帮助。虽然我们提倡教育应该因材施教,但是在设计作业时候却并没有用同样的想法,所以导致语文教师自以为给学生的作业能够巩固他们的知识,其实只是让语文作业沦为被学生排斥的功课而已。

4.评价方式单一。

高中语文教师进行作业评价的时候用的字词并不多,无非就是优、良、合格、重做等。这样简单直接的作业评价方式,丝毫也起不到激励学生的作用,只会导致基础好的学生止步不前、基础差的学生彻底丧失信心。语文教师只将注意力放在了学生是否如期的完成了全部作业,根本不关心学生做作业的过程。因此,那些单调、毫无情感的作业评价对学生来说没有任何激励意义,也无法提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重做”这样的评价更会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严重的甚至会放弃对语文的学习。

二、作业设计的新原则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作业的设计应将课本中的语文知识和外面的世界紧密相连;让知识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有效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使作业真正发挥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作用,改善他们的语文学习精神氛围。所以,高中语文作业设计应遵循以下新原则:

1.开放原则。

高中语文作业设计时应遵循的开放原则,具体指的是:(1)设计出内容开放的语文作业,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作业的选择;(2)作业的形式保持开放,即不一定非要是书面作业,只要能帮助学生巩固语文知识的健康形式都可以;(3)作业并不设置标准答案,实际的答案是富于开放性的,而不是过去那种非此即彼的封闭形式;(4)作业的评价方式开放,进行多元化的综合评价。这样可以顾及到各个层次语文基础的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拓宽他们的语文视野,为将来的学习

好基础。

2.创新原则。

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由过去的保守式教育转为创新式教育。针对语文作业的设计来说,就是要求教师提升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训练的重视程度,并在训练的过程中推动他们的创新思维。不过,这绝不代表重现式作业就没有必要了,这种形式的作业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的要点,还是非常有意义的。应用的同时,教师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关注学生语言创新思维的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业的创新主要就是通过作业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训练他们逻辑思维的严谨性、周密性以及流畅性,进而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3.趣味原则。

各种研究都已经充分表明“兴趣是最佳的学习推动力”,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将知识以生动、科学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于那些教师设计的有趣作业,学生会充满动力的去完成;之后再收到来自语文教师的有趣评价,他们会更加喜欢做语文作业,甚至期待教师快点布置新的作业。

4.发展原则。

这个原则主要是针对作业评价来说的,高中语文教师评价作业的时候,不但应该重视学生的实际成绩,还应该多留心学生的综合潜能,摸清学生的真实需求,帮助他们认清自己,相信自己。

语文教学设计原则篇6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21-01

所谓课堂教学目标一般来说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可以根据语文教学的不同层次进行分类,从大到小一般可以细分为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这几方面并不是分裂开来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认清这几个方面的不同关系,从而更好的去完成语文课堂教学。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方面,也是需要在教学中用力最多的地方。笔者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不断地总结,认真的分析,此进行了相关探究,以便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能够少走弯路,更好的展开语文教学。

1.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现状分析

就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制定的情况来看,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比如第一,很多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方面存在着随意性,在进入课堂之前并没有很强的目标,在课堂上任意发挥,使学生不能够抓住老师的教学主线,导致了学习的盲目性和无目的性。

第二,语文课堂教学制定的目标过于笼统,不能够细致的剖析语文课堂的细节所在。比如很多语文课本中的阅读文本,其背后有许多深厚的思想内涵需要学生去挖掘,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做好引导,但是很多教师在设计这些课堂教学目标时,往往不会在意这些细节,只是把很多空泛的目标定位其中,使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变得模糊,把学生引导到空洞的说教课的圈子内,这样的话也就失去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落实其中。

第三,还有一些语文教师在制定课堂目标的时候过于单一,不能够很好的让语文课堂更加具有立体感,使学生不能够得到综合的锻炼。这种目标的定制往往只盯住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而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是不全面的,不能够让学生把不同层次的语文学习有机的融到语文课堂之中。

以上是典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的案例,我们必须剖析其问题所在,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更好的去完成高中语文课堂目标的设计。

2.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原则

我们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中可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既要结合高中语文自身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又要体现高中语文课堂的综合性,还要细分每个不同的方面,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让学生在课堂之上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首先,坚持整体性与部分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就是要考虑到高中语文教学的各个细节、各个方面,这不仅是对于提升学生自身能力的要求,更是高中语文课堂自身的要求。在新课堂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双重培养,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这些特质去设计一个整体的教学计划,在教学中能够有一个宏观的把控。

部分性原则是相对于整体性原则而言,因为高中语文自身就可以分为不同的板块来进行教学,比如字词、阅读、作文等等,这些不同的板块教学目标是不一样的,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在设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方面,从每个板块的不同方面出发,进行明确的目标设计。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的明确不同板块的学习目标,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更加有方面感,在课堂上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更能够让学生增加学习的自信心。

其次,坚持明确性与模糊性的原则。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很多客观存在,也有很多需要主观发挥的东西,因此根据这样的特点就必须进行不同的课堂内容的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就是教学目标要集中,要精练,而且课堂实施比较具体,学生比较容易完成。教师对于这种明确性的课堂目标要始终牢记在心中,并且在教学中去不断的实施,一步一步的去接近教学目标。

另外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存着一些模糊性的东西,这种往往是提升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地方,但是这种目标的实现不是明确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并且每个学生所接受的信息是不同的,再加上学生自身的性格原因,学生自身所收获的东西是不同的。因此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模糊化的目标设计,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整体目标的框架下,去完成高中语文素养的提升。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则,比如系统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等等,这些是在高中语文设计中必须坚持的,有了这些原则,才不会在高中语文课堂设计中犯下以往的错误,走向更深的误区。

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策略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对于教师而言,应该不断的研习高中语文教材和最新的教学大纲,不能随意的进行课堂设计,教师必须从教材自身出发,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源于教材,同时也要高于教材,这样才能够在掌握好基本知识的基础之上去获得更大的提升。另外教师对于整个高中语文体系,以及教材中每个单元、每篇文章都要熟悉掌握,这样才能够从宏观上去完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并且能够做到目标的科学性和连贯性,顺利地完成高中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设计原则篇7

任务型教学是外语教学理论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结合的产物。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把学习内容设计成各种交际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进行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交际的过程和语言的功能,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语言运用能力。语言学家Jane Willis提出了任务型课堂教学的三个步骤:前期任务、任务环及语言聚焦。

二、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

1.真实性原则。鲁子问在英语真实任务教学理论中提出:“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真实的教学材料,设计真实学习任务与真实运用任务,解决学生的课堂知识与实践能力不平衡问题。”

2.功能、形式、任务相结合原则。让学生在任务履行中感受语言与语境的关系,增强学生对语言得体性的理解,让学生在掌握语言形式的同时培养掌握语言功能的能力。

3.梯度性原则。任务的设计应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以适应不同的学生,满足学生不同需要。

三、The Advertising Game任务型教学设计与实践

笔者在北师大版必修模块四The Advertising Game的教学实践当中,根据任务型教学途径的内涵和任务设计的原则,初步探索了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在课堂教学中的模式。

本课的中心任务是阅读教学,旨在通过设计任务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让学生了解广告游戏的相关信息,了解广告的构思、设计、影响及作用,欣赏广告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任务前

在设计阅读任务前,笔者组织学生观看了几幅画面精美的广告图片,特别是本地一些知名企业的产品广告,并观看了CCTV拍的公益广告FAMILY。让学生充分感受广告的无限魅力,激发了他们阅读The Advertising Game的兴趣与欲望。

2.任务中

阅读任务一:利用已掌握的Skim和Scan的阅读策略,完成T or F问题。

任务组织形式:Individual silent reading;任务完成形式:Check and answer。本项任务针对全体学生设计,参与面广,难度较低,能让学生对阅读的内容有一个粗略的印象。

阅读任务二:学生仔细阅读、关注细节并完成以段落、内容的表格:如:

任务组织形式:Careful reading individually;任务完成形式:Pair work。本项任务设计同样针对全体学生,让学生通过默读的形式,利用上下文的线索精确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深刻理解作者在文章当中所表达的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广告及其功用和影响。

阅读任务三:Language focus,帮助学生探索语言奥秘,了解句法、固定搭配和掌握词汇,并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继续为完成后面的交际任务做好准备。同时关注课文中的Gerunds,为下一节课的语法教学做准备。

语文教学设计原则篇8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设计需要教师基于文本内容和学生实际,并坚持一定的设计原则开展实施,以确保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具体原则分析如下:

(一)创新性原则

“教是为了不教”,而“不教”指的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亦即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时坚持创新性原则。优质的问题设计能够拓展教学空间,发散学生思维,打造高效阅读课堂。因而,教师需结合文本的语言、结构、主题、思想情感、修辞手法等进行创新延展,亦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知特点、审美能力、个人爱好进行适当拓展,从多维视角出发,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二)探究性原则

探究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探究性以及挑战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解决问题。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其主动思考,形成良好思维习惯,进而提高阅读学习效率。需注意的是,在探究性问题设计时,教师需结合文本积极挖掘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并获取学生学习反馈情况,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个人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针对性原则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的知识视野得以扩展,认知能力得以增强,思维习惯也有了很大改变,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时根据学生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问题设计,以实现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互动。此外,学生个体学情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教师需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问题设计时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不同的问题,体现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助力学生阅读能力的快速提升。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方法

(一)基于学生兴趣进行问题设计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应讲究方法,不能教师想怎么问就怎么问,而需结合教学实际,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精心设计问题。如此,才能有效提升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例如初中学生情窦初开,有了追求浪漫的小心思,喜欢研究不同花的花语。在教学《爱莲说》一文时,我就把握住了学生的这一兴趣特点,在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花,并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些花的花语,如玫瑰代表爱情、康乃馨代表母爱等,并适时引出本堂课要讨论的问题:“莲花的花语是什么?周敦颐为什么独爱莲?”如此,由兴趣引入问题,再由问题深入文本,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阅读教学更具高效性与趣味性。

(二)紧扣教学目标进行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不然则会使教学失去意义。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也需紧扣教学目标,通过有效的问题引导明确教学的重点及难点,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例如在《紫藤萝瀑布》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作者在描写紫藤萝花时采取了何种顺序?作者在面对紫藤萝瀑布时为何会出现那样的情感变化和人生感悟?”问题一提出,学生便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自主思考与研读中逐步理解课文内容。这类紧扣教学目标的问题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理清思维脉络,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三)结合教学实际把握问题设计的“度”

问题设计不仅要精彩、要合理,还要有“度”,即问题设计需循序渐进,有一定的梯度和层次性,同时还要把握适宜的深度。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文本,实现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一方面,教师的问题设计需由易而难,层层递进。例如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我依次设计了如下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课文题目有何深刻含义?文章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本文与《秋天的怀念》在思想表达方面有何不同?你对父亲有着怎样的理解?这四个问题层层递进,既有对文本的理解,也有对知识的拓展延伸和拔高升华,有效关联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发散了学生思维,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的问题设计需深度适宜,以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发展。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鲁迅弃医从文是一种怎样的爱国主义?这种行为是否可取?你认为什么是最好的爱国主义行为?”随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形成自我认识。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了阅读教学由课堂向课外延展。

三、结语

总之,问题设计关乎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初中语文教师应把握好问题设计的原则,提升学生主体作用,从学生出发根据教学目标灵活运用问题设计方法,通过优质问题的提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从而确保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生成。

作者:黄康梅 单位:广东省吴川市中山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设计原则篇9

本世纪初,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述有关课程标准问题时提出:“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1]关于课程实施的表述部分又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推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无疑正是这种教育理念的一个集中体现。目前虽然多版本语文实验教材也设计了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但也仅仅是对内容目标简单陈述或列举示范,而对操作(活动实施层面)的具体实施指导却存在不足。因此,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具体实施中,一线教育工作者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方式

对部分实验区实施语文综合性学量资料的综合分析显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通过一个个专题或项目进行的,而这些专题间彼此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呈现非线性、多样性的发展历程。笔者在梳理国内外语文综合性学习相关概念、特征、背景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语文教学现状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状况进行阶段性追踪研究,研究结论表述如下。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从微观上看,每次专题或课题探究的操作均包括内容的选题方式、内容的主题确立、内容的主题设计、实施内容的设计、小组合作形式、探究性学习方式、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教师指导方式、交流合作方式等主要实施项目或方式;从宏观上看,整个实施过程中的每项探究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模块,而每个模块大致经历如下五个阶段(或四个纬度)的实践活动或操作流程,即本文所谓的“五段四层流程”。

A选题方式(课题确立)――B主题设计(制定方案)――C开发资源(摄取信息)――D小组探究(研究学习)――E成果交流(发展评价)

A(学生自主学习)――BCD(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E(加深探究学习)

A(教师导向指导)――B(导法指导)――CD(心理疏通、方法途径、教育价值等指导)――E(学末交流阶段的指导)

A(师生、个体交流)――B(小组、师生、个体、阶段流)――CD(小组、师生、个体、阶段流)――E(小组、师生、个体、成果流)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五段四层流程”

1.选题方式阶段

(1)问题意识是选题设计的第一步,本阶段主要是内容的选题设计(见表1)。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问题意识是选题设计的第一步。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实践活动,提出问题的设计或确立课题的设计,就像是进入“倒置漏斗”时要采取的一种入口方案,入口虽小干系重大,需要认真斟酌一番。实施中应遵循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原则(即发展性原则)和后现代课程观的主体性原则,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课程资源、阶段目标等客观因素整体实施选题。

(2)自主学习中教师须提出框架性建议,实施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兴趣、实际问题和语文课程资源、阶段实施目标等遵循主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课程统整理论的开放性原则,给予选题引导、提出框架性建议。其目的不是引向一个结论,而是提供方向、信息、思路、知识、方法、线索等帮助。主要通过师生交流、个体课外交流的方式进行指导交流。

2.主题设计阶段

(1)实施中须结合学生、课程资源条件设计主题。本阶段根据问题或专题、主题来组织(搜集)有关材料,并设计探究的活动方式、方案计划等内容。虽然实验教材在内容设计中已基本完成了主题设计部分,但只能作为一个例子,实施中须结合学生、课程资源条件设计主题。这也是实施综合性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也须遵循发展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课程阶段的要求、课程资源情况,采取学生自主、半自主和非自主(教师设计)的师生共同开发方式(尤其义务教育阶段)分层分阶段设计,主要从学科内和跨学科(领域)两个基础角度去设计(见表2)。

(2)操作方法须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本阶段的学生以合作小组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教师主要对主题设计的方案制定、计划安排、确立课题提供一些方法或组合模式指导,启发学生提炼主题中有价值、值得开发的论题(子课题),提供相关资料并对学生的选题内容、主题设计等进行审查和改进(非包办代替)。学生的选题方式、主题设计等综合性学习内容设计中的操作方法须经历一个由“扶”到“放”(“扶”主要是方法指导,“放”主要是学习方式、个性化特点等表现)的过程,并注意“扶”“放”的有机结合,采取小组(内外)交流、师生交流、个体(课外)交流、探究学习的阶段流方式进行指导评价、交流分享。

3.开发资源阶段

(1)注重适时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研究学生的需要。本阶段主要是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研究学生的需要、研究采取什么方式开发课程资源,以适应学生的兴趣认知发展,并以摄取所需的资料信息为目的进行课程资源开发。

(2)心理疏通、探究方法、学习途径、开发资源价值等系列指导须相机到位。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教师的指导主要是针对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心理疏通、探究方法、学习途径、开发资源教育价值等指导。采取小组(内外)交流、师生交流、个体(课外)交流等探究学习的阶段流方式进行指导评价、交流分享。

4.小组探究阶段

(1)合作探究阶段是语文知识综合运用水平提升的关键期。本阶段是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主要阶段,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体部分,对内容(选题、主题、计划等)设计进行实质性的操作,此阶段也是学生阅读、口语交际、写作能力等语文知识综合运用水平提升的关键期,是跨学科跨领域学习、实践学习的重要阶段。

(2)实施者要注重实施有重点有程序的示范性指导。本阶段,学生以合作小组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教师的指导主要是针对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心理疏通、探究方法、学习途径、开发资源教育价值等有重点有程序的示范性指导(含个体、集体指导)。采取小组(内外)交流、师生交流、个体(课外)交流、探究学习的阶段流方式进行指导评价、交流分享。须遵循建构主义理论的探究性原则、生成性原则和后现代课程理论的主体性原则。

5.成果交流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对成果的呈现进行以评价为主的交流,需要遵循后现代课程、建构主义等理论的主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生成性原则,并充分体现过程,即关于实施目标的理念。评价须以学生活动的过程为主要对象,评价要科学实际,也即实施者主要提供给学生一个交流的平台,而评价交流的实施目的是学生整体发展、语文综合素养的整合提高,教师的指导也要相机引导。换言之,没有最好的评价方法,只有合适的评价方法,这确实需要实施者根据实施现状多方考虑,创造性实施课程方案。

实施中教师要强化指导,注重评价的活动性。本阶段的学生以加深探究性学习为主,教师的指导主要是进行活动评价,教师要强化指导。包括:指导学生反思、自评、评价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知识能力情况。如此通过自评互评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契机。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模式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

综上所述,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模式的五个阶段(四个纬度)是一个开放性的组合体系,绝非固定实施模式,即可依据实际情况(学生发展、教师素养、教材要求、课程目标、课程资源等)灵活操作。目前已经出版发行的三套(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江苏教育出版社版、语文出版社版)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教科书)和实验版高中语文教材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已进行了精心设计,但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来讲,这只是提供了一个范例或示范样本,具体实施还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课程阶段的要求、课程资源情况具体实施综合性学习,须结合学生、课程资源条件进行灵活设计,也须遵循发展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实验教材中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选题方式、主题设计已进行了部分安排,开发资源也部分涉及到了,在选用时可以对其进行适当改造整合、合理开发、科学利用,以开展适宜学生实际的“现实版”语文综合性学习。譬如:人教版七年级(下)“黄河,母亲河”的综合性学习,广州地区的学生完全就可以由探寻黄河引申为探寻珠江的活动,调查有关珠江的人文历史、文化传说,为珠江污染防治提出建议,为珠江创设公益广告等。人教版七年级(下)“戏曲大舞台”,也可以以课本的活动方向为蓝本,寻访广州地区的传统戏曲艺术――粤剧,为如何保存这一文化遗产进行思考。

简言之,本文所述实施模式――“五段四层操作流程”只是提供给实施者一个操作层面的范式(或样本),在实际教学中实施者完全可以参考并据客观情况进行变通,灵活运用操作流程。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也要不惟教材设计、不惟教参(教学参考资料),不惟所谓的一些“真理”,而要实事求是,依据本地区、本学区、本学校、本班级实际情况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并着重学会运用这种综合性学习方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即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S].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 有宝华.综合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 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 成有信.教育学原理[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3.

[6] 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2.

[7] 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 孙春成.语文研究性学习:学与教的融合策略[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语文教学设计原则篇10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不断发展和推行,多媒体教学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了。很多教师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出现了滥用多媒体的现象。其实多媒体技术运用在教学中应遵循一些原则。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应如何正确、适时使用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一、适合性原则

多媒体手段的使用不仅要适时,更要适当。我们知道,任何形式的教学软件都是为它的内容服务的,如果脱离了教学内容,其形式再好,也只能是隔靴搔痒。因此,在设计一个语文教学课件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它的教学实际需要。制作课件,并不是任何内容都适合,应选择那些适合用多媒体展示的教学内容,如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任何教学课件都应该有两种用途:一种是课堂教学用,一种是供学生课余自学或供网络上使用。现代教学理论主张教师不光是知识层面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围绕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展开,使学生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我们在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语文教学课件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多设计一些交互界面,给学生们参与语文教学过程的机会,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决定了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可能和限度,学生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发展,也决定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而这一过程,老师和其他人都不能包办代替。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多媒体课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协同学习的良好环境。因此,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自主发展,应是语文多媒体课件在制作和运用上的又一个基本原则。为落实这一原则,首先,教师在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多媒体课件设计之前,就应通过分析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学习情绪,揣摩他们的学习心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精心制作出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这样的课件既能极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进而形成好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其认知的主体作用,又能引领学生自觉地去感知文本,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另外,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只有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积极主动参与,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三、实效性原则

使用多媒体技术,要讲究实效,要考虑它的结果,看它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还看它所花去的人力和时间成本。讲求实效可以表现在媒体选择、课件制作、课件使用等几个环节。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功能,如声音媒体有利于培养听、说、朗读的能力,有利于培养语感;图像动画媒体有利于培养观察能力,丰富感性经验;老师的语言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彰显课堂的人文性。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没有绝对好的媒体,也没有绝对坏的媒体。所以,我们选用多媒体的时候,要讲究实效。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一定要使用现代教育媒体手段来实现的,另外课件制作必须以教学设计为依托,如果没有对教材进行研究,做好教学设计,就不要动手做课件。那种花大量时间做课件,以做课件来代替教学设计的做法没有实效,也是本末倒置的。在课堂有限的时空内,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要讲求实效,不是用得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

四、艺术性原则

语文教学设计原则篇11

小学新课改自2001年就已经开始实施,小学英语教育新教材的采用已经有几年时间了。随着新课改和新教材的引入,小学英语教学从内容到策略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变革传统英语教育教学设计,突出整体教学的优势,开展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进一步挖掘新教材的价值,促进学生学业成绩和能力的双重提高,

是小学英语教学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1.需要考虑的基本元素

在诸多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开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虽然受到教材编排、学生学习能力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语言知识、英语文化、语言能力和英语思维这四个基本要素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的。

2.整体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教学设计实质上来说主要突出的是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教得如何。因此,相应的单元整体教学基本模式的构建通常为:分析―设计―评价―反馈修正,这和普通教学设计模式一样。

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为了以实际案例生动分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本文笔者采用新版牛津英语一年级英语教材相关模块为案例展开分析。

首先是分析。教学内容:第四模块,该模块共计三个单元内容。

Unit 1 on the farm教材分析:单元主题为on the farm,教学的主要目标是用kitty和grandma去参观动物园这一话题,设计谈话语境,运用给定的语言结构,向学生介绍一种喜欢的农场动物。学生分析:知识基础方面,学生通过之前的英语学习,对于表示动物外形的形容词,如:fat/small,对表示动物动作的jump,swim等已经掌握,加之孩子们在平时的动画等影视作品中可能已经见过这些动物,因此在用到这些词描述动物时,大多数学生并不会感到陌生。在能力基础方面,由于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英语学习,孩子们已经能够听懂并运用简单的课堂用语去描述话题了。而困难之处在于学生首次接触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对于用It is...句型描述动物有时会出现句型混乱。

其次是设计。设计主要分为目标、内容、策略和过程设计四个方面。在目标设计上,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强调的是整体目标与单课目标的关系定位,整体不是各个单课目标的简单叠加,二者之间是在知识环环相扣的基础上的递进关系,其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以第四模块第二单元in the zoo为例,其设计环节基本情况

如下:

单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为学习并且理解tigger,bear等表示

动物名称的核心词,并能简单运用It is.../What is.../以及Yes/No等句型和回答技巧。能力目标则要求能够朗读并且听懂目标单词以及目标句型。而在情感目标上则是让学生了解动物的活泼、可爱,进而产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而在分课时目标上,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态度等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分解设计,并无完全一致之模式。内容设计方面,首先要注重挖掘单元之间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在选择好单课话题以后,选用和教材关系较近的文本进行教学,例如:牛津英语4B Module 2 Unit 2 anlima friends,其教材的原文本是这样的:Miily sees an apple on the tree, she wants to eat it, but the tree is tall.而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加词的方法对文本内容进行丰富,可以有这样一种重构:

Milly is two,she is a mouse,she see an apple on the tree,she wants to eat,but she is small,the tree is tall,she can not climb the tree.

通过对比这两种文本,我们发现重构后的文本在确保不超出学生知识范围的原则下,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完整、有趣味性,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内容上教材与教学的完美结合。在教学策略设计上更是有更大的操作空间,教师可以在遵循博采众长、为己所用、科学整合、灵活运用、实施调整、逐步提高的基本原则下自主设计,在此不做案例分析。而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一般突出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

最后是评价。评价是课程设计中一个基本的也是重要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关系到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首先,要坚持评价环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其次,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最后,要突出评价内容的多样化,从口语、听力以及英语文化知识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要确保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语文教学设计原则篇12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21世纪的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就教育领域而言,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引起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专家们的重视。有学者预言,“课程整合是未来2l世纪课程设计的主流”。多媒体技术和语文课程的结合。“缘于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培养现代人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缘于它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前进动力”。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多媒体课件中的多媒体板书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可以促进教学效果的取得。

一、多媒体板书的含义

对于多媒体板书的定义的确定,我们不妨从“多媒体”和“板书”他们各自的定义来确定这个组合概念——多媒体板书的定义。

首先,“媒体这一术语来源于拉丁语‘media’,意思是‘两者之间’.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信息源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任何物质工具,教育媒体是传递教育信息的工具。”一般而言,多媒体就是多种信息传播媒介,主要包括录音、电影、电视、计算机、网络等。

其次,关于“板书”的含义,我们可以从传统板书中受到启发,传统的板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粉笔在黑板上书写的文字、图画等以更好服务于教学,依据教学内容将知识信息重新编码,给学生准确、清晰的印象。由于其所借助的是简单的粉笔和黑板工具而被称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板书。最后,对“媒体”和“板书”的概念进行综合,再加上“语文”这一定语的限定,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多媒体板书就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文字、图形、图像、符号等设计而成的电子板书。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论述的多媒体板书和多媒体课件是存在很大差别,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多媒体板书是语文多媒体课件中的一部分。一个课件是由多张课件连接在一起的集合。多媒体课件包含多媒体板书.板书是多媒体课件中的一部分。多媒体板书是经过课件制作者精心设计的,包含传统板书基本特征的一种电子板书.它更多强调的是给学生提供视觉信息。

二、多媒体板书的类型

为了更好地认识多媒体板书,有必要对它进行系统地研习以划分它的类型,因为只有具备清晰明确的类型划分.才能更加全面而准确地研究它。根据板书的呈现特点.我们可以将语文多媒体板书划分为:

(一)直接显示式板书和分步显示式板书

所谓直接显示式板书.就是此种语文多媒体板书的呈现方式是直接的、显而易见的,课件中要显示的板书内容便能在一次性的鼠标点击中显现无遗。这种多媒体板书在语文学科中多用来显示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以及其作品介绍。而在一张课件上的信息是通过数次操作才能出现的板书信息,则称这种板书为分步显示式板书、分步显示式板书运用的比较广泛,包括课文生字词的注音、解释,课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分析,问题和答案的显示。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引导的作用。

(二)静态式板书和动态式板书

依据板书内容的视觉效果,板书有静态板书和动态板书之分。他们的区分点主要是看板书信息显示方式是否有动作和动画设计。静态板书呈现的多为教师传授的识记性的客观知识,如课文写作背景、作者和作品简介、课堂作业等。动态式板书是在语文多媒体板书设计中为了突出、强调显示课文标题、重难点、中心思想等信息,语文多媒体板书中信息内容的显示动作可以自行设定,动画方案多种多样:如由后向前突出显示,渐变式缩放,向内溶解……动态式板书的主要功用在于强调突出关键信息,使学生对设有动画的信息印象深刻。

(三)单向式板书和交互式板书

单向式板书是指那些只是简单的展示、输出客观信息的一类板书.问题和答案是一对一的关系,学生和多媒体课件缺少交互性。这类板书大多用来呈现客观的、稳定的信息。多媒体技术的最大优点之一是人机交互性。在语文多媒体板书设计中,设计出一些能和学生积极互动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给予不同的答案,这对于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具有很大的帮助。交互式板书主要用于开放性问题的讨论和思维拓展训练等。

以上的板书分类主要是从板书的形式上来划分的。不同的板书类型具有不同的表现功用,在选择板书设计类型的时候,应该根据语文教学内容需要科学选择,否则会影响预期教学效果的取得。

三、语文多媒体教学的板书设计的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软件开发能力的增强,设计语文多媒体课件常用的软件有很多,主要包括:PowerPoint、FrontPage、Flash和Authorware。由于PowerPoint是目前比较简单易用的一款课件制作软件,特别是对一些电脑操作技术不是很好的教师具有较强实用价值。它素材丰富,演示灵活,操作简单,易学易用,能方便地制作出集文字、图形、图像、等多媒体元素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特别适合进行语文多媒体板书设计。因此,PowerPoint是设计语文多媒体板书的首选软件。

(一)语文多媒体板书设计的基本原则

1.简约性原则。简约性的语文多媒体板书有助于学生把握课文的重难点,识记课文的关键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简约性原则要求板书在内容上选择简明扼要的文字信息,让学生能够在看到板书中的简约文字就能回想到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串联起文章的主要知识点。它在形式上要求文字大小适中,以保证坐在多媒体教室最后排的学生能够看到.具有简洁明了.疏朗大方的视觉特点。

2.启发性原则。和教学过程一样.在语文多媒体教学的板书设计过程中同样需要启发性,富有启发性的板书设计有助于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它要求板书的内容和形式都具有启发性。内容上,选择文章中的关键语句中的关键字词作为提示语。形式上,根据课文的主题思想设计出与之相接近的板书形式。

3.交互性原则。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的最大特性就是交互性。在语文多媒体教学的板书设计中也应该充分发挥这一交互性特点。人与计算机的对话。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互性的板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他们的思维,交互性的原则要求在语文多媒体板书设计中应该留有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精心设计一些填空题让学生思考,真正做到教学过程的师生共同参与。

4.技术性原则。多媒体板书对传统板书的突破是在技术上实现的。这一技术包括教师的思维创造技能和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技术性原则要求教师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内容体系要体现整体性。教师必须注意板书内容间的层次性、逻辑性和连贯性,板书结构的计划性、对应性和严谨性,构成板书各要素;第二,注意一些制约因素。投影屏幕的板书设计要受到教学目标、学科特点、教师素养、学生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二)语文多媒体教学的板书设计方法

语文多媒体教学的板书设计是语文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关键内容.多媒体板书设计的好坏关系到课件的优劣。设计出一幅漂亮的板书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显得格外重要。笔者将从版面方面来谈谈语文多媒体教学的板书设计方法。

1.对课文标题的多样化处理。在语文多媒体教学的板书设计中,标题即语文课文的题目,在语文多媒体板书设计中。我们应当突出标题,强调课文题目以展示学习对象。对课文标题的处理可以多样化。如加大字号、变换字体、选择醒目的文字色彩以及动画效果等。课文标题出现的形式有横向、纵向、斜向等。可放置在课件的中间偏上,加粗字体,放大字号,更换色彩,最后配上一个醒目的动作设计即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