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教学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6 17:45:23

有效课堂教学

有效课堂教学篇1

《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中这样表述教学有效性的概念: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等问题,可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二、有效课堂设计的步骤

所谓的有效课堂设计是指对所施教的对象和教学目标在充分了解的前提下进行的备课。十个指头有长短,不同的班级之间、一个班级的学生之间有着知识基础、理解能力上的差异。“拿来主义”“经验主义”是不会实现有效教学的。有效教学设计是对你现在所教的学生、现在所教的教材进行的教学设计。你是不是真实了解学生现在的起点是哪里?你连学生现在在哪里都不知道,又如何把学生带到目的地?学生认识问题的困惑在哪里?你做的事情是不是学生真的需要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你的教学设计怎样才能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1)把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就是“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做出的安排。因此,把握教学内容就成为教学设计首先要做的工作。①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包括教师所教的学生和教材。教学设计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解决要以“学习需要分析”作为起点,所以就要对学情进行分析。学情分析主要是了解学生学习状态、一般特点、学习风格、学习态度等方面的情况,重点是了解学生起点能力以及原有知识经验。可以采用自然观察法、书面材料分析法、谈话法、调查研究法、测试法等方法以及交错运用上述方法来掌握学生的学情,在此过程中一定要讲究实效性。②研究教材。教材是学生借以获得知识的中介和手段。为了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教材中最重要的信息,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应研究如下内容:学习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获得其他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及抓住教材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对教材精细加工。③确定三维目标。教学设计必须根据教学学科内容的特点来确立“三维目标”,将它具体化并落实于教学活动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建构的三个方面。

(2)制定教学策略。①安排教学程序。在安排教学程序时,应按认识活动规律展开教学过程,按“课”的类型是单一课还是综合课来确定教学的步骤,按教学模式是讲授式、讨论式、发现式、范例式和自学式等模式来安排教学的程序。②组合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种类较多,无论选择和运用何种方法,都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本学科内容特点,教学活动的规律以及教与学的情况,重视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综合运用和优势互补,坚持启发式的指导思想,注意灵活机智地运用教学方法,处理好细节的变化。③选择组织形式。教学的组织形式就是用什么形式或较为稳定的关系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教与学。教师以课堂教学为基本组织形式,借助相关的辅助教学设备,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的组织形式。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和全面发展。④设计练习作业。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谈到教学最优化和减轻学生负担时,告诫人们“不要取消作业”,而是要“从一道练习作业中取得最大可能的效果”。这就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科特点,精心设计具有目的性、针对性、系统性、层次性、全体性、适度性、启发性、多样性、诊断性和补救性的作业。

(3)撰写教案。作为一种创造性很强的工作,教学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个优秀的有效的教学设计方案的形成,总是伴随着教师潜心推敲、研究、修订而逐步臻于完善的。完善之后,教学设计最终要形成实践性的教学文本――教案。教案撰写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把握、学情调研、教法改进、实践反思上。尽量减少费时低效,抄录应检的形式做法,切实提升备课质量。教案中应包括课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形式、教学行为以及板书设计。教案的撰写可以集体讨论,由教师个人编写,形式可以是表格式或程序式。

三、有效课堂设计应考虑的方面

有效课堂教学篇2

一、淡化预设,促进生成

新课程来了,教学理念变了。由于各人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不同,对新的教学理念做出的解说和诠释也不同。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时时在教师预设的环节中按部就班地展开,在引领学生个性化感悟文本内容的时候,在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学生质疑摆在教师面前,面对这些“意外”,我们不应该固守预设,而应该尊重学情,当好一个促进者和引导者,积极有效地进行调控,促进更精彩的生成,使书本知识更深化。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时,小芳有一堆画片,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她还剩下25张,小芳原来有多少张画片?很多同学是从倒推的角度去思维,有个学生利用画图的策略去解决。我先肯定了这个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真是好样的!接着以学生即兴生成的这个问题为生长点,用这种方法来促进倒推的理解。抛弃原先预设的方案,是因为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可以利用这一资源促进对题意的理解,可以让学生体验思考的快乐,在这种充满探究意趣的平等对话中,教学内容已超越文本而生成更为深刻的内涵了。

二、善待错误,引导生成

三、巧用意外,放大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课中所有的细节,而在于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作出不知不觉的变动。”这应该是教师面对“意外”生成的认识和教学改革遵循的原则。如,笔者在学生熟练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情况下,安排一个口算比赛,有位同学频频获胜,学生对他的计算速度感到惊讶,这位同学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我观察得数的个位数比加数少1,我追问:少的1跑哪去了?这样,学生从“凑十法”中悟出了“9加几”的特殊规律。面对课堂出现的这个“意外想法”,我们要及时捕捉和利用其中所蕴涵的有价值的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并去做及时灵活的应变处理,这都有可能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资源。

课堂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的场所,在课堂中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常常会提出很多超越文本看似“刁钻”和“另类”问题,但这些问题却蕴含着可贵的教学价值而可以开发成难得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了解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善于思考。作为教师,要运用我们的教学智慧,敏锐地捕捉精彩瞬间,把这些“节外生枝”转化成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让“生成”的花朵得到绽放,以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有效课堂教学篇3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有效性策略方法

无论是在小学阶段还是中学阶段,音乐课都是学生喜欢的课程之一。然而很多时候学生并不是因为喜欢音乐教材的内容而仅仅是喜欢音乐课,所以,当被问到:“你们的音乐课是什么样的?在音乐课上你都收获了些什么?”很多学生都会回答:“很多时候我想听,但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听,听什么。”这种现象在实际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是相当普遍的,毕竟我们的学生音乐基础知识非常薄弱,加上升学的压力,音乐课往往就成了自习课。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和音乐课程体系也逐步建立,音乐教学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有很多教师在上课时仍采用“我教你唱、我说你听、我动你跟”等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依据,忽略了对学生兴趣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音乐课堂教学效率仍然不高。

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师要如何做才能让学生真正喜欢音乐、喜欢音乐课,才能更好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1.理解何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要达到一个目标,首先就要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一目标的含义。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的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其实际内涵就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学习目标的协调发展。而就其具体表现而言,在认知上,把课堂教学中获得的一切新信息加以内化,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在情感上,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程浓厚的兴趣,从而对之产生热爱之情。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使学生获得充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学,它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音乐教师只有明白地告诉学生何为音乐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

2.认清高中音乐教学的现状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高中音乐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越来越生动、越来越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拓展、课堂气氛越来越宽松和谐的阶段。然而不难发现,高中音乐教学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很多教师在开始一堂音乐课时没有任何导入提示,没有任何情境的创设,一上来直接就是"请看大屏幕"或"请听录音",失去了自己的主动权和创造力,也省去了范唱、弹奏的过程,整个课堂没有互动,死气沉沉。一节课下来,内容似乎很丰富,但学生从中是否增强了对音乐的兴趣,是否提高了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教师心中还实在是没把握。还有一些教师的教学目标并不明确,教学内容也不充实,一节课既不介绍任何的音乐,也没有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只是单调地播放着歌曲,还美其名曰是让学生自主欣赏、自主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清楚地认识这一点,只有认清这一教学现状,才有可能顺利地开展一些的音乐教学。

3.充分合理利用教材

教材是最基础,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要想上一节好课,就必须立足教材,研读和分析教材,做好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并适度整合,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增删、置换、重构、组合,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并非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简单的复述和进行直接意义上的“教教材”。因此,教师要结合新教材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本着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灵活掌握教学目标,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4.明确教学目标,精心准备教学内容

细致而充分、科学的教学准备能够减少教学时的盲目性、随意性,增强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准备。因此在备课时教师要用不同的身份去备课:一是用教师教学的眼光来审视教材,理清教材的三维目标,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真正弄清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二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解读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时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形成适合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例如:在上《国之瑰宝――京剧》这课时笔者就考虑到学生从小生长的环境,我校的学生都是在南方长大的,对京剧并不了解。笔者在设计课程时安排了两种导入方式,一是用通俗歌曲《盖世英雄》导入;二是用歌曲《说唱脸谱》导入。导入后笔者就直奔主题,直接问京剧的四种角色是什么?京剧的四大功夫是什么?由于刚刚听了相关歌曲,很多同学都可以回答出来,笔者乘机夸奖学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就提高了。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特点,针对每个班级的特点精心地准备意味着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可以减少低水平的"生成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教师在课前必须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做足做好课前准备。

5.创设音乐情境,引导学生参与体验

有效课堂教学篇4

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可以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句话道出了情商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没有人的情感,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

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在民主、融洽、轻松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师生之间的信息传输和情感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商因素,使学生态度积极、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这样就可以高效率地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对学生真诚的欣赏与鼓励,可使学生的自尊和情感得到满足,由此表现出喜欢哪位老师时就喜欢上他所教的课,在课堂上就感到老师讲授的内容生动有趣,从而自觉主动地接受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 正如赞可夫所说:"好的课堂教学,要有幽默,要有笑声……"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应是一个公正的法官,对每个学生都是等同的,要像一个无私的园丁一样,把爱的雨露洒向每个孩子的心田。

2.动手操作 展现数学魅力

皮亚杰告诉我们:"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在数学学习中应重视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是学生发展的源动力,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向学生传授概念、公式和法则的传统教法已不复存在,而通过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为学生感知具体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来源,巧妙地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情地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动手操作通过手、眼、脑、口等多种器官共同参与,把学生学习的知识"外化"为感性知识。如《加减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我引导学生用小棒或其它图片代替题中的物体,把左手和右手的小棒合在一起,感受一共就表示合并的过程;或是一手抓住一些小棒,从总数中拿走一些,感受剩下的就表示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通过多个题目,多次操作,反复体验,学生完成了从直观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真正领悟"一共"和"剩下"的含义。又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我在课前为学生准备大量生活中的实物,如牙膏盒、药盒、茶叶盒、魔方、乒乓球等,小组讨论如何分类,随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学生通过摸一摸、滚一滚,亲身体验,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在动手过程中,课堂显得生动有趣,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教学取得了良好的实效。

3.引导质疑 激发数学思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数学是一门具有挑战性的学科,它需要人们去发现问题,去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新,把问题引入学生的思维中。如在四则混合计算的教学中,根据图形的意思列出正确的式子:( )列式:= 。在理解图形变化的规律之后,很快就有学生说出:3×3+2=11这一基本算法。这时,我并没有强调这个基本算法,而是请学生说明思路后,再次引导学生:"还有其他的想法吗?有和他算法不一样的吗?"在老师的询问下,学生的发散思维马上被激活了。一个学生说:可以用3×4-1=11,每组3个,看成4组,多算了1个。又有个学生说:每组2个,看成4组,就多了3个,2×4+3=11。这时,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用一种您没有教过的方法可以吗?"我点头示意。学生说:"我把它们分成两份,6×2-1=11,也可以5×2+1=11。"这一问,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动力,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4.回归自然 彰显数学真谛

有效课堂教学篇5

有效教学,是指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很好发展的教学方式。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近年来,我国教育界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探讨,成为当今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国小学数学的《课标》对学习内容和目标做出了明确的说明:学什么?有价值的数学;学到什么?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自“有效教学”的理念进入课堂后,教学是否有效不再以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教得认真不认真为指标,而是更注重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得好不好。因此,笔者认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学会、会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同样笔者认为在备课这项教学常规工作中也应引入“有效备课”的理念,课备得好不好,应以能否促进教师进行“有效教学”,学生能否得到有效发展为根本,否则即使教师课备得再周详,再合乎模式,书写再工整也只能称之为一般性备课或“低效备课”。只有课前进行“有效备课”才能保证课堂上的“有效教学”。

探索有效备课的路径

1.1 钻研全套教材,形成数学学科专业知识体系

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是具体的,无论是概念、法则、性质、定律、公式,还是基本的数量关系。知识点之间又常常是有联系的,如同一环扣一环的锁链,通常称为“知识链”。对于具体的知识点,应该让学生理解、掌握并传授应用。对于知识点与知识链,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行纵向梳理和横向沟通,使所学知识纵横交错形成一个知识系统,也就是形成“网”。教师人手一份小学六个年级的全套教材,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的知识链形成有效知识网,而且有助于教师明晰和深入理解学科思想,明确知识和道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与教学主题的内在相关,根据知识背后的学科思考、知识点,确定教“眼”。结“网”,要贯穿整个教学始终,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整理,不断沟通,不断运用,像滚雪球一样,使后续的有关知识不断纳入其知识网络。教师还要适时地将知识归纳概括,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不断由“薄”变“厚”,再由“厚”到“薄”,在有机联系中优化认知结构,才会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有质的变化,最终形成一种学习的能力。

1.2 把握好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实现教材与学生的有机结合

教材是静态固定的,而学生个体是动态多样的,对教材加以改造、加工、提炼、活用,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显然,实现有效备课就必须在教材与学情双方找到一个有机的结合点。

首先要摸准学生,掌握现状。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有效备课中,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心里,摸清学生的兴奋点和知识状态,如:①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如何?②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学习所必须的认知基础?③学生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新知?掌握的人数、内容、程度怎样?④哪些内容自己能学会?哪些内容需要相互讨论?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只有准确了解了学生的情绪特征和学习现状,才能找准学习起点。

其次要吃透教材,活化教材。教师要挖掘教材的内涵,找准新知的切入点,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目标的定位要准,着重要搞清哪些方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需要在教学中“浓墨重彩”加以突破,哪些方面可作“淡化处理”稍加点拨即可。新课程提倡“用教利教”,就是要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使静态教材动态化、趣味化、人性化,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

2 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

2.1 创设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情境,将学习活动与知识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数学情境,可以引发学生更多的联想,诱发思维的积极性,是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分一分》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区便民店”的情境,通过让学生经历便民店货物的动手摆放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体会到了分类的必要性和意义。设计角色表演:选9位学生分别扮演3个家庭成员,让“家庭成员”按其他学生所说的分类方法(按家庭、男女、年龄、高矮、衣服颜色、头发长短、穿裤子裙子)的不同进行组合分类,赢得了阵阵欢快的笑声,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感体验当中。

在《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几》《分数的简单计算》中,我引用了《猪八戒吃西瓜》《两只笨狗熊》等故事,在《可能性》教学中,引用《奴隶的“生”与“死”》……在别开生面的故事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再如在《0~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把0、1、2、3、4、5、6、7、8、9十个数填在里,每个数只能用一次。+=+=+=+=+”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没人能解出来,我启发学生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大胆想象“生活中的什么像”=“这样也是平衡两边物体的大小和轻重的?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积极发表意见。有的说像秤,有的说像跷跷板……我又进一步启发:如果我们把”=“看作跷跷板,那么题中不同的数可以当作什么呢?”轻重不同的人“。”大小不同的数就像轻重不同的人,你们给它们排排座位吧。学生很快找出答案。“0+9=1+8=2+7=3+6=4+5”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一道思维性比较强的题,在解题时,如果教师直接把答案写给学生,让学生强行记忆,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再碰到同类的其它题,恐怕又不会做了。因为“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用急于让学生就题型分析解题思路,而是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经历,自己解决问题,学生不但掌握解题方法,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2.2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拥有自主探索的空间

3 有效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实现

3.1 关注课堂的生成。真正属于学生的课堂一定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性,充满了属于学生生命的各种个体化的表现,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围绕学生自发生成的表现进行沟通、追问、分析、判断和引导。教学的重点应来自于学生思维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思考,通过多元的教学渠道,实现目标的达成,是教师配合学生教,而不是学生配合教师教。

场景一:课堂上,在调动、激发学生思考之后,学生发言踊跃,但教师仍在不断地追问:还有吗,还有吗?那是因为,这位教师还没有从学生口中要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而要不到自己期望的答案,教学环节就进行不下去了。而一旦捕捉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之后,教师的提问就嘎然而止,迅速转向下一个环节,全然无视仍在高高举着的那一只只小手。表面看,课堂很活跃,学生被调动起来,似乎学生始终在思考、在参与,而事实上,学生所思考的是“教师让他们思考的问题”,学生所回答的是“教师让他们回答的答案。

我们今天都在关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其实在很多教师心目中,会问老师心坎里的问题,才叫会质疑。如果学生提出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问题,却常常因为这些问题不在教师准备的范围之内,不在教师希望学生学习的范围之内,就被忽略了,所以,每一位学生都是学习老师”让我学“的内容,而不是学习”我要学“的内容。这怎么谈得上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又哪里是”课堂教学“的主人?

3.2 让学生们先说话。每个知识的转折点均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不可能纯粹地从零开始。让学生们先说话,既可以使教师把握知识的状况,避免超前、滞后,根据学生的认可程度决定如何来“导”,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又可以给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此时学生的话,也许不很准确,甚至完全错误,但只要“说”,就是参与,就是思考,就是积极求知的状态。

3.3 巧用“学生的错”。“对”与“错”都是课程资源。课堂上学生答对的话,效果往往会胜于教师之口,对课堂教学来说,是宝贵资源。那么说错的话呢?也恰恰反映出学生认识上的问题,有的甚至是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将之拿来分析,引发讨论,通过“不是什么”来说明“是什么”,同样很有价值。“错误”是难得的宝贵资源,学生出现的错误才是教学的重点。

3.4 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无声的深刻的自主学习空间。课堂上除了掌握生动、亲切的有声语言,还应该适度地运用无声语言,创造无声的氛围。

①话不能太多。老师的话太多,惟恐学生听不明白,说了一遍又一遍,不但抢占了学生的时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而且使学生懒惰、松懈,甚至产生厌烦之感。因此,教师应注意把握“三不教”原则,即:凡学生自己看书能懂,不教;凡看书不懂但自己想想能够弄懂,不教;想想也不懂但经过学生之间讨论能懂,也不教。做到“三讲三不讲”: 讲学生易混、易错、易漏点;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讲学生解决不了的。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另外,和学生的交流沟通还有另外的方式,一个眼神就是一种提醒,一个动作就是一个命令,一个笑容就是一种肯定……有百利而无一弊,何乐而不为呢!

②时间要给足。当学生面对困惑一时得不出任何结论时,教师应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要急于下结论,避免使思考走过场。

③减少无意识的干扰。学生已经开始思考,教师还不断地要求“好好想一想”、“认真琢磨琢磨”,或者不停地催促学生发表见解等等,实际上都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破坏,一种干扰。问题已经提明确,就不要再重复,学生已经开始思考,就不要再“唠叨”。

3.5 重视学法指导,优化课堂教学

在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教法与学法同步优化。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却未必做得好,还要教给学生一些的方法,明确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使他们能够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地思考问题。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在学生对24×12独立思考后,分组交流,呈现如下算法:①加法:24+24+24+……(12个24连加);②连乘:24×3×4,24×2×6,12×3×8……⑶乘法分配率的应用:24×10+24×2……

教师A: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些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教师B:在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

学生评价,一致认为三种算法都合理,但第一种方法太麻烦,其他两种各有优势.然后教师又将例题改为26×13,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结果学生选择了第三种算法,教师因势利导引入了乘法竖式……

案例中,当学生出现多种算法时,教师A并没有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优化算法,帮助学生实现新知构建。这种重过程、轻结论的教学,使学生对问题悬而未决,最终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任务也就难以完成。教师B在学生出现多种算法后,及时引导学生比较、评价,并掌握简捷、更具一般性的算法。学生在选择、确认的过程中体会到乘法竖式的优越性,新知得以构建。可见,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3.6 观察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时进行教学策略反思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应多观察多反思,学生都在干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我该怎么教,以便及时调整下一步的教学环节和教学策略,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学生身上。

一是观察教学的总体效果。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学生的发言、讨论等活动、查看学生的课堂练习,进行课堂检测等手段,了解学生在本堂课或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情况,然后与既定的教学目标对照,以确定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如有差距,应该找到原因,针对问题进行补缺。

有效课堂教学篇6

中国分类号:G642.421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我看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教师用最少的时间教会学生应该学会的知识,掌握了相应的方法,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学生也用最少的时间掌握了该学会的知识,掌握了相应的方法,同时情感得到了熏陶,即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课堂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要卓有成效地实现培养目标,造就合格人才,就必须以教学为主。那么,要想使教学卓有成效,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呢?通过对收集到的文章的整理分析,结合已有的研究,笔者将从备课、课堂导入、课堂提问、练习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确保备课的有效性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上课前,教师必须充分备好课,编制出学习教学进度计划,写好课题计划与课时计划,写好教案。要保证备课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是指在一个单元或一个课时教学开始时教师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和心理状态的了解,旨在弄清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发展情况,了解学生学习上的特点、优点与不足之处,鼓励学生,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内部心理状态,以便更好的组织教育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2)钻研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因此,吃透教材、钻研教材就显得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理顺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清楚学生这一节课要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及其本节的重、难点。其次,钻研教材不是要求教师要“唯教材是从”,可能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材的内容不一定能满足和适合每个学生的需要。所以,教师必须客观的看待教材,对教材的内容有所选择、有所加工,对于教材没有说到的但对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用的内容教师也可进行适当的补充,优化教学内容。

(3)明确教学目标

在对学生及教材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教师接下来要明确课时的教学目标。把单元目标分解为课时目标,课时目标要具体、明确。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按照三维目标的标准,明确哪些目标是可以通过测试来检测的,哪些目标需要采用多种方法来检测。

2、确保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课堂导入即教师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或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课堂导入是教学艺术的第一个闪光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一节课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

设计新课的导入,首先要用学生生活中接触的主题来引导他们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其次,还要考虑教材本身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内容。只有充分考虑课程理念、教材、教师、学生四者的关系,才能设计出妙趣横生并具有学科特点的新课导入,吸引其注意力,我总结一下几个比较适用的方法:

1温故知新法――通过旧知识的复习来引入新课的学习。

2故事引入法――用与课文内容或主题相关相似的故事、趣事导入。

3类比法――将两个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放在一起,让学生相互比较,通过联系,经过推理得到正确的结果。

4设置悬念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设置悬念的方式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5直观演示法――教师利用直观的手段及演示操作,让学生观察思考。

6设疑式法――通过设置问题设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7创设情境法――创设情境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

3、确保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有利于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效率,加强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1)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抓住了重、难点,也就抓准本节课的方向。所以,提问要有针对性。

(2)问题的提出要有目的性。提问不是盲目的,想提什么问题就提什么问题,想什么时候提就什么时候提,问题的提出要有目的性,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指明思维方向。

(3)提出的问题要有度。“提出的问题要有度”说的是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提出的问题过于浅显,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的问题太难,学生打不上来,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所以,教师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提出问题,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步突破难点。

(4)提出的问题要有连续性。一节课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往往不是一两个问题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连续发问,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这样,前一个问题就是下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就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每一个问题都是训练学生思维发展的一层阶梯,从而形成链式思考,提高分析理解的能力。

(5)提问既要针对个体,又要面向全体。提问有“一对一”式的提问,但提问更多的应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4、确保练习的有效性

这里的练习包括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课堂练习是学生当堂完成情况的反馈。课堂练习首先要立足文本,其次要及时,将两者相互配合才能达到课堂练习的成效。课后练习是对课堂练习的补充,同时也是对学生这一节课所学内容的巩固。确保课后练习的有效性要注意一下两点:1课后练习的布置要有针对性;2课后练习的评讲要及时。对于共性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的讲解,对于个性的问题可进行个别辅导。

三、总结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关键,我建议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要从多角度展开,从目前欠缺的地方入手,使我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更加丰富。

有效课堂教学篇7

在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而学生根本没有兴趣,老师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知识的接收器,采取很传统的讲授、灌输的方法导致学生学的很辛苦,课堂很低效。老师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而是自己大包大揽,将知识生硬的传递给学生。或者是采取的教学方式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让学生参与其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学生的印象不深,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是无效。还有就是老师课前的准备不是很充分,没有对于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做更多的预设,一出现问题马上用提示的语言告诉正确答案。

二、课堂教学出现低效的原因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低效的原因,我觉得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 对教材理解的低效。

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的老师没有充分理解教材,没有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生硬的照搬教材的内容,不能用身边的生活情景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教材理解很低效。

(二)对课堂提问的低效。

教学始于提问,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是教师对学生组织教学,启发思维,提高理解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合适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的老师在课堂中预设的问题,大多是低效甚至是无效。

(三)课堂目标的低效。

教师在教学中能否确定合理的课堂目标是影响有效课堂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实际的情况恰恰是,有的教师对于数学课堂的目标意识非常淡漠,甚至认为备课中没有制定目标,即便制定了,也只是应付,当下不少的课堂往往天马行空、挥洒自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被任意扩大,行进中的课堂缺乏必要的约束与反馈调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三、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措施

(一)制订有效的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有效性的保障,教学目标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设计,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基础。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自己教学行为的选择,可以这样说,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我们教师应该不仅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更要关注情感和态度目标。所以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二)创设有效地情景。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地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境……。”学生对自己身边的现实问题,比较熟悉,容易产生共鸣,所以创设真实有效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心理感受,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反应,而情感恰恰是智力发展的翅膀。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生活中的实际条件创设真实情境,用紧贴学生生活的事例,去诱发学生的乐学情感。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们的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以课改理念为指导,紧紧依据教学目标,贴切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鼓励学生多探究、多合作、多交流,使堂课气氛活跃;不能把三维教学目标割裂,致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被忽视。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媒体的选用、教学策略的制定,都要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服务。在课堂中,教师必须留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同时还需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前的指导,并根据学生的活动进行合理地概括,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有效的目的。

有效课堂教学篇8

一、有合理、明晰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有学者指出“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即充分发挥数学的文化价值。因此,充分认识到数学教育三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重要联系,通过具体数学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使学生在数学训练中更好地领会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才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着力点。一句话,数学课一定要有“数学味”,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都要以此为基点。

二、有效的学习过程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这样的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课堂的有效性也会大打折扣。

1.有效的课堂需要有效的对话。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过程就是多元对话的过程,课堂对话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自我对话。

(1)师生对话。教师不是课堂的统治者、知识的拥有者和唯一的传授者,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平等的,是通过对话交流来完成教学任务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所以,在对话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是单一的,有时候充当“导演”,有时候扮演“观众”。角色的变化就是为了创设问题情景,制造认知冲突,鼓励交流碰撞;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恰当点拨引导,把艺术殿堂的绝色佳境推介给学生;时常也被学生提醒感动,学生的角色亦然。

(2)生生对话。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活动,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交流的学习活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通过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数学世界的精彩与美妙。

(3)学生的自我对话。自己与自己对话,乃是对话的高级形态。哲人安提斯泰尼就曾说过,他从哲学中获得了同自己谈话的能力。不仅哲人如此,我们也经常自觉不自觉地与自己对话。教学就是要教师引导学生自觉地、理性地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

(4)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是多重对话关系中的核心。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数学教学的至高要求。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的重要载体,数学教材中的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都给学生传递一种数学信号,读懂数学文本语言才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要想让学生爱学数学,能学数学,会学数学,必须从小培养学生读书中文本的能力,让学生与数学书中的文本亲密对话。

2.有效课堂需要有效的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教学方式的改变是课堂教学改革最具标志性的景观。生本、学本课堂倡导的是让教于学,学生先学,教师后教。教师以学定教,循学而导。学生要自学、自悟、自得。自主探索不是自由探索,小组合作也不是走过场。但在教学实际中,有些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往往是不考虑问题的价值,都要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在探索过程中,没有为学生“好学”搭设学习支架,没有具体的自主探索要求,学生自主探索时间缺少规划,一旦发现时间很多,就让学生“充分”探索来拖延时间;一旦发现时间不够,就草草收场,往往是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探索就已终止。进行小组合作时,也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整个教室就沸腾起来。但仔细观察,学生各说各的发现,人人都急于表述自己的思想,结果导致谁也不在倾听;有些学习小组中,发表意见者往往只是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常常会为某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而其他学生则端端正正的坐着,一言不发,冷眼观战,还有的甚至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长此下去,必然课堂涣散,难有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在组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欲望。探究和合作应是学生一种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欲望,它解决的是“想不想”探究合作的问题。(2)探究合作要有问题空间。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合作的。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合作的空间就有多大。(3)探究合作的组织要到位。首先小组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是局外人,教师是合作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及时了解合作的情况,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引导。

三、有效的教学语言是有效课堂的关键

“有效课堂”的生成,教师的语言至关重要。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始终抓紧学生的注意,吸引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

1.交待语言。交待语言要求教师要讲得清晰,更要让学生听得清晰。要做到这一点,注意不同环节的语速很关键。

2.过渡语言。如果说课堂的一个个精心设计的环节犹如一颗颗美丽的珠子,那过渡语言就是串联珠子的那条线。串好了,整条珠链或者整节课就会给我们一种舒服、流畅的感觉,犹如春风拂面。

3.评价语言。《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些目标的达成,除了精心设计的课堂环节外,相信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见,恰当的教学语言能为“有效课堂”的生成推波助澜。

有效课堂教学篇9

        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思想,在我国和国外早己有之,自教学诞生以来,教育者都在进行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索。有效教学理论不仅能丰富我们的教学理论,还能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参考。教学质量一直是各个学校最关心的问题,在课堂上如何做才能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现在教学的关注点。我国更是关注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能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直接的参考。

        一、中学化学课堂的现状呼唤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也就抓住了整个教学质量的中心。当前的中学化学课堂中低效教学、无效教学甚至没有成效的教学现象到处都是。有些教师上课时只带一本书,课也不备,更何谈了解学生;有的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念念不忘,仍然实施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认为只要多给学生“灌”一点,“喂”烂一点,学生的负担就可以减轻,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就可以学好。这种教学忽视学生的存在,把学生当作容器。但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灌得越多,喂得越烂学生越不愿意动脑筋学。也有的教师认识到了此种教学的危害性,为了迎合新课改,在当前课堂教学中,采用新的教学方式,但过分注重形式。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为例,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问题的选择,得什么问什么,以至于走了极端,成了“满堂问”;还有的教师刻意追逐新奇,制造轰动效应,做表面文章的“虚假教学”。如不论实验内容如何都用探究的方式来教学,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把演示实验改成黑板实验,把学生实验改为演示实验。如果上述种种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现象不能改变,我们教学目标的实现、素质教育的落实都将成为空谈。因此,为保证我们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真正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们应该认认真真地研究如何教学才是有效的,即进行有效教学研究。

        二、课程改革呼唤有效教学

        在课程改革之前,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以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作为衡量教学好坏的唯一标准,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书本知识,往往学到的知识不能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并且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主要是以讲授为主,学生不能主动参与课堂,只注重结果,不重过程,考试成绩就代表这一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成为了学习书本知识的机器,而其他方面的发展都被忽视了。

        新课程、新教材有着全新的理念,无论是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但是无论怎么变革,最后还是落实在教师的教上。如果教学没有效果,或是效果较小,那么课程改革的目标就会落空,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

        课程改革的实效必须通过教师的一系列教学实践才能实现,因而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所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化学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按课程标准倡导的多元化学习方式而重建自己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当中,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要进行新课程改革,教师在教学中要研究如何教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更有效。有效教学成为了课程改革的基础。

有效课堂教学篇10

有效教学一直是教学研究的焦点之一,但有效教学研究的历史表明,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一直随着教学价值观、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教学研究的变化而不断扩展、变化。所以,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一直是教育科研永恒的主题。当前有效教学大体有四种取向:一是科学主义(以加涅的“设计教学思想”为代表);二是建构主义(以杜威的“参与者知识观”为代表);三是多元智能(以“加德纳的理论”为代表);四是最优化理论(以巴班斯基的理论为代表)。这四个理论就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在这四个理论的支撑下,立足于高中学科教学实践,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校的教育环境,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系统借鉴、整理、选择教学经验,对成功的有效教学经验进行分析与整合,在有效的教学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有效的教学评价策略上取得突破,形成有效教学策略体系和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要明确

课堂教学设计应该是以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为起点的,教学目标对实施课堂教学起着调控的作用,直接影响课堂的效率。因此构建高效课堂,应制订完整、明确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领域,还要重视“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目标领域,使得“三维目标”协调发展。

三、教学方法、手段灵活多样

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情选择不同的教法,即因材施教。教学应有艺术性,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创造力,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不仅如此,还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只有灵活机动的寓学法于教法之中,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营造高效率的课堂。

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及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将现代教学媒体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恰当引进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利用powerpoint、flash、几何画板等制作课件,既能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得到享受,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数学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例如,在“函数的图像”的教学中,用flash制作《用沙摆演示简谐运动的图像》,向学生们展示函数图像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研究该函数图像的兴趣。用几何画板演示振幅、平移、周期这三种变换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示形变的过程,由静到动,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亲身体验“形变”的过程,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教学过程要优化

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安排,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一般以传统教学方式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互补充进行教学。

1. 精心设计新课引入,提高课堂效率。好的课堂引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思维量充分发挥到最大值,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课堂教学重在对话交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共同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应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做事,加强应用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利于让学生学会生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效课堂教学篇11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0—188—01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教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课堂教学是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任何学习行为的产生都受学习者自身的需要与有明确的目标相结合的动机支配。有效教学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在课堂中营造和谐、融洽、轻松的教学气氛,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通过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科学恰当地设计课堂的导入

优秀的课堂导入,是建立在综合考虑教材特点、学生认知水平以及教师执教风格等一系列因素之上的,它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为一堂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奠定很好的情感和认知基础。由于教材中描述的生活情境往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很远,所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与教材的描述相符合的情境,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就成为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良好的情境能够感染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描述,并一步步地融入角色。以《海底世界》为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有关海底世界的音像资料,并使用诱导性的语言引导他们,多媒体所营造的优美情境加上老师的恰当引导,能够很自然地把小学生导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中去。

二、有效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维

无论是传统教学模式还是新课改下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开展教学工作都是教师惯用的教学手段,提出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启发自主思考,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的理解能力范畴,构建具体生动的情境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落花生》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演绎课文中的角色人物,转换思维,站在角色的位置对话看问题,然后向大家提问:“你们认为父亲的话有道理吗?你们有什么感想吗?”随后让学生们自由讨论,独立思考,最后同学们就会总结出自己的答案,有的人会说父亲的的话不对,我们为什么不能成为苹果桃子这样既好看又好吃的人呢?又有的同学会有不同的见解,认为父亲说的对,人不能只讲体面,还要做一个有益于别人,像花生一样的人。教师通过提出一个恰当合理的问题学生营造一个可以自由思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个空间内自由思考,发挥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即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能能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和作者思想的认识,领悟文章的涵义,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三、优化有效讲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讲授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开展离不开讲授。因此在实践中优化课堂讲授、提高讲授的有效性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有效讲授是任何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活动中,教师的讲授也是必需的。从教学过程来看,有效讲授意味着教师能够讲解,有效指导。如当学生在学习课文时碰到了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此时,教师就应停下来,对字、词的意思进行讲解,从而理解句子、文章之意。讲授是最经验便捷的教学方法,讲授不是纯粹“填鸭”“灌输”。有效地讲授必须切合学生的心智,要做到不为讲而讲,要明白讲是为了学生的需要。讲授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讲多讲少,何时讲授,何处讲授,讲授什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视学生的需要而定。不在过短的时间内呈现过多的新知识,不花费太长的时间以至于超出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限,有效的讲授要注重内容的逻辑性,不机械盲目地讲授。

四、多媒体技术的充分利用

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好奇心很强且好动,这一阶段的学生多通过色彩、声音等进行感性思维。在课堂中,如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就成为教师思考的重点,也是提高有效教学的关键。当前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多便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件的制作,将静态的文字和动态的图片和视频音频结合起来,在课堂中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通过丰富多彩、动态有趣的多媒体教学,刺激学生的眼、耳等多种感官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学生集中精力听课,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素质教育的实现。

有效课堂教学篇12

以往我们的教学始终把反复练习、训练的方式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单纯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渐演变成“熟能生厌”的现实,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是自发形成,而是教师教育、激发、诱导的结果。学生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明确的学习目的,奋发的精神状态是不可能持久的、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引发人的一切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化学所特有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应用化学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及化学名人的事例、化学史等,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通过介绍老一辈及新一代化学家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勤奋刻苦、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为学生树立榜样,促其立志成才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以往我们的教学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一些教师仍然固守原有的教学方式。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好的学风和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善于学习,尊重科学,重视课本,勇于创新;在学习中养成课前预习,课上集中精力,课后复习的习惯;养成解题时缜密审题,先分析探求解题思路,结果要自我检验,解题后要思考总结的习惯。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不是自主发展,往往是教师“强制”下的一种发展,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发展状态。这种发展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思维是围绕着某个问题而开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而得到发展的,思维的具体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重视如何提出合适的问题,使得能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并有启发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维,去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和学生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只要求学生简单地回答是与否的问题或脱离了学生实际的问题是不能起到启发思维的作用的。学生的思维得到长足发展就自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运用多媒体课件

随着电脑的普及, 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创设合适的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优化教学过程。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情景及微观世界的动画等,能形成一种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拓展了教学空间。

2、增大课堂容量、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如在讲《元素周期表》有关知识的时候,把元素周期表制成课件,让每一种元素都动起来,讲到某一内容时如哪些是金属、哪些是非金属、什么是周期、什么是族等,用鼠标一点相应的内容就动起来,教学效果非常的好,运用多媒体播放既清楚又快捷,从而使课堂容量增大。

3、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或把课堂演示实验中有毒的、有危险性的实验通过播放录像的形式演示出来,或把物质的微观结构或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