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合集12篇

时间:2022-05-24 13:48:37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1

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核心的理念之一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然而现今,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使得很多学生讨厌学习,不善学习。一谈起学习就焦虑不安。特别是应考这根指挥棒在牵着教师与学生的鼻子走。使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以致教师与学生在精神层面都得不到那种学习快乐的享受。但现实总归是现实,这种现实目前还不是我们教师个人所能改变的,那唯有的,我们只有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轻松,令人最满意,工作更有效.

通过对《有效教学》这本书的学习,它给我带来惊讶不己的好消息。它讲述了教师怎样经营好课堂的秘诀,启迪我们怎样积极学习和负责任。书中用简洁的笔墨描述了大量教学策略,这些策略完全体现了培养学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发展性,启迪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

对于奋斗在一线的教师来说,无论是旧的,还是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都是通过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而表现出来。所以通过《有效教学》的学习,我的心得一是认清我们真正的教育理念。记得一个故事,说一个人看见三个泥瓦匠在干活,就问他们在干什么,他得到了三个回答,第一个说我在砌砖头,第二个挺起身,非常自豪地说,我是全国最好的泥瓦匠,第三个说“我在盖大教堂”。他们三个人的回答,正好代表了三种人的心态。第一种人就是赚工资,养家糊口的那种,我们身边充斥着很多这样的人。第二种人则是非常麻烦的一种,他们往往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面非常优秀,但要命的是他们陶醉于自己的领域,拒绝考虑所有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从而即狂妄自大,而又非常虚弱,非常难合作。第三种人,他能够准确知道自己工作的最终意义,从而将自己的劳动有机地结合到其他人的劳动中去,实现一个辉煌的目标。我们的教育理念非常重要。可能在讲话中,我们会流利地运用着“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但在实际教学中继续着早已习惯的应试教育,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行为。通过学习,教师的这种口是心非,积极性与创造性被激活了,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具体化为教师可以理解并付诸于真正实施。:

从《有效教学》中学到课堂教与学互动的实用策略是我的心得之二,这个课堂策略,促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这些策略使教师不再需要用物质刺激和奖惩的办法迫使学生去学习,教室变为所有人积极向上的学习场所,完全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达到轻而易举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知识之中,这是无价之宝,并且不断地形成他们的人生观,并且培养出最美好的人生,这些策略使我们的教学并没有脱离学校的日常安排,反而使课堂呈现出全新的活跃气氛。

我是惟一的,我的学生也是惟一的。学校、老师是孩子成长的桥梁,培养自尊,有自信,朝气蓬勃,助人为乐,敏于合作,勇于进取,不怕失败,迎接挑战的新一代人材,愿我们把一切有效的革命学习到底。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2

通过此次学习,首先粗浅的认识了教学方式中的三种方式:

(一)要素组合方式,这种方式最能体现有效教育的目的,也是较基本的有效教育教学方式。该方式主张看、听、讲、想、做、动、静七个要素轮换使用。组合不同要素的不同组合排列效果不同。因为学生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动静结合,灵活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顺应学生学习的生理、心理特点,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者、学者都轻松了。学习的效果也会特别好。七种要素的不同使用,效果是有不同的。

七个要素使用的效果:

看——20%

听、看——30%

讲、听、看——50%

讲、听、看、想+动静转换——70%

七种要素巧妙运用——90%

动静转化的时间:每7-13分钟动静转化一次,一节课动中学的总量在4-12分钟为宜。什么是“动”?小组合作是“动”,起立回答、上黑板讲解,组间讨论和辩争都是“动”,展示呈现也是“动”。 当然教学时,由“静”到“动”易,由“动”到“静”则需要备课时设计好。其中“想、做”这两种方式,属于开放性的、动态的方式,把它们同“听、看、讲”这样的静态方式结合起来,这也体现了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也符合教育心理学中提出的: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在前15分钟最集中,我们们应充分利用这前15分钟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内容。我们的教学课前预设应该是:导入环节——简单、有趣;探究新知——做中学;复习巩固——动静结合。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学习使用该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平台互动方式:平台互动方式就是要抓住关键要素,然后构建多向度教学平台。它的主要流程是:筛选关键目标——构建多向度平台——交互——老师精讲(评+讲)。

所谓“关键要素”是指教学中关键的知识点、能力点、考点、方法、思维、创造、思品、合作等。

多向度是指不同渠道、不同途径、不同思路、不同方法、不同方式、不同个性表达等。一般地可以采用:问题——学生思考——学生做(一名学生上黑板)——教师点讲——下一个问题的流程。

通过此次学习,其次是提高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随着课改的深入,小组合作学习已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成为一线教师们认识、尝试和关注教改的热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使用,对推进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在EEPO有效教育的课堂中,单元组活动学生人人参与、动手、积极关注、倾听,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知识,让学生各抒己见,张扬个性。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会了关照、关注、倾听,有持久性、亲和力,有分工,强调小组贡献率。这样,使小组学习真正发挥了作用,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推进将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积极思考,认真落实的环节。

再次就是通过孟教授的培训,大致知道了今后应该做的事情:

1、组织形式的建立,包括学科团队、班级团队等。

2、学习方式的训练,学习的基本方式包括单元组的使用、约定、板卡、团队、表达呈现方式等。

(1)单元组是科学高效的学习组织-------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便捷、最灵活多样、最具弹性、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小组一般是4人为宜;班额大者可以6 人一组。小组人员组合具有相对固定性,角色安排具有弹性。单元组成员要做到互相关注、互相关照、认真倾听、利用资源、团结协作、默契配合。

(2)约定是简约实效的课堂文化-------是特指师生之间为了有效地控制教育教学活动而专门设计并形成的一种默契的文化。

(3)板卡是秒杀“空讲”的利器-------我们要学会因地制宜地使用各种材质的板卡。板,是指各种形式的黑板。卡按大小可以分为:大卡、中卡、小卡、微型卡。使用板卡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有效地防止空讲。

(4)表达呈现是让智慧不再抽象-------是让学习成果的个性呈现加上交互次数的强化,使学习的效率得到提高。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3

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给学生一些生活现象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去判断;给学生一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交流;给学生一些典型案例资料,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创设一些有价值冲突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去选择,做到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体育课堂是一个缤纷多彩的艺术世界。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多一份感悟与体验的机会、多一份参与的激情与动力、多一份心灵的对话与碰撞、多一份创新的热情与信心,才会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打造精彩而高效的体育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要把促进学生快乐健康成长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尊重、微笑、趣味、激情、才智带入课堂,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帮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让学生爱上体育课、想上体育课,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从而养成积极而快乐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在学习成功中体验兴趣和求知的快乐,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体育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有效性,是真实的有效,是培养能力的有效,是学生喜欢、终生受益的有效。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课堂教育行为。我们所强调的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是学生自主理解、探索、研究的过程。这样有效学习应是“三高”的学习。一是从时空上看是高效率,即花有效时间取得最好效果;二是从成果上看是高效应,即学习结果是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感悟人生、快乐成长;三是从素质上看是高效益,不仅在学业知识上有收获,更在情感、思维、人格、心理、价值观等诸方面产生效益。有效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自我补差、自我提升。

(1)在课堂主阵地上抓实有效学习。课堂上,学生富有激情,主动展示至关重要。

(2)在改变学习方式的过程中保证有效学习。改变学习方式的关键是改变自我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学习品质,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识领悟,开发思维能力,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真心去提升。教师要不断地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专心学习、尽心学习、舒心学习、精心学习,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在动态中把握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4

在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学工作本身已经成为了全面素质发展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除了受到老师的影响以外,还受到自身的自我效能感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建立,是利用多次的成功经验所构建起来的,如果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了过多的失败,便极有可能会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进一步影响到体育成绩。因此,针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行强化,便成为了体育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个重要方面。下文主要针对差异教学法提升体育自我效能的作用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分析。

1、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分析

1.1个人自身行为成败的经验

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会对于学习有着不同的体验,而对于体验造成最大影响的一个关键就在于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断成功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自我效能感都得到极大的提升。而如果说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经理了多次的失败,那么就有可能会使得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大幅度下滑。只有持续不断的成功经验,才能够使得自我效能感更加的稳固,并不会由于数次失败就降低是效能感,而是真正的逐渐将效能感融入到情景之中。

1.2替代性经验

诸多人类自身在生活过程中所得到的自我效感,都是通过对于他人进行观察所得到的,例如某个学生在观看某个与自身水平类似的人进行某道难题的计算,那么就会在大脑之中构成一个思维,认为自身也同样就能够完成这一工作,这也就达到了提升自我效能感的目的。但是如果说看到自己能力差不多的人在执行的过程中,遭遇了失败的现象,也就会认为自身也同样会失败,从而使得是自我效能感在这一过程中大幅度下滑。

1.3言语劝说

他人的言语暗示,能使自己相信可以做从前不曾做到的事,通过说服、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指导,来改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然而,这种言语劝说如果不能与学生的自身经验相联系,则对自我效能感的效果较弱。

2、差异教学法为学生体育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创造充分的条件

2.1向学生阐明体育“自我效能感”对学习体育的重要作用

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课程授课的过程中,应当要对学生所呈现出来的自我效能感加以帮助,使得学生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如果自身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对于自己抱有消极的态度,那么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厌倦体育课程的学习甚至于感到极为焦虑和紧张,严重时甚至会惧怕体育课程的学习。那么,体育教师在这期间就应当要利用反方式来使得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到强化,促使学生相信自己能够学好体育课程,让学生的心态积极、乐观,让学生愿意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积极的克服困难,追求更好的成绩。所以说,针对学生提议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记性强化。能够直接使得学生能够充分的了解到自身的状态,并且对自身加以认识和理解。

2.2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

态度,主要是形容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某样事物所形成的一种肯定性思维或者说是否定性思维的倾向。而心理态度的存在,能够直接对于学生的回忆、判断、思考等多个方面都造成影响,只有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才会对遭遇的困难进行努力的克服,并且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相反情况下,如果说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那么学生在这期间也就对自身的能力产生了极大的怀疑,没有任何的自信心。而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并且针对缺乏学习目标的学生进行帮助,针对学习的情况进行观察、记录,让学生自身能够认识到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而促使体育课程上所呈现出的进步能够被自身所发觉,这也就达到了自我效能感提升的目的。

2.3针对大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认知的发展特点

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措施,能够极大的提升某些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恐惧心理的克服能力,使得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并且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呈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促使紧张心理、焦虑心理都大幅度的降低,保持较高的参与体育活动率。而在体育课程授课的过程中,其自身效能较低的人群,则对于整个授课过程都有着一定的紧张心理,更多的认为自身学习困难,无法让体育成绩得到提升,陷入一种低落的情绪之中,对于自身的体育学习有着较大的担忧。而在这一过程中,体育教师就应当要根究不同学生的心理特性,来培养出学生的积极参与心态,使得学生的心态能够更加的乐观,并且教学难度由低到高,让学生充分提高学习信心。

3、差异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3.1了解每个学生的需要,不同学生的体育“自我效能感”各不相同,有的甚至差别很大,差异教学法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体育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3.2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适当地做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到成功“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在面临新的活动和任务时,确信自己能够胜任,从而集中注意力,很好的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形成新的行为。

4、差异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自我反馈的能力

4.1差异教学能及时、准确、恰当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出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体育学习结果,做出正确的评价,以促进其体育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这是因为,假若学生从中看到了自己的进步,这必然有利于学生体育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但如果学生从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往往会激起学生的上进心,使他们努力克服缺点,改正错误,争取更好的成绩,这也有利于学生体育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4.2差异教学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具体水平,以其自身所取得的成就水平为依据,而不应做盲目的横向比较,从而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体会到自身体育学习的发展,增强其体育自我效能感。从实验结果分析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差异教学法这种教学干预手段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具有一定的优势。差异教学法不仅通过言语劝说、鼓励、设贵目标等,外部干预信息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5、结语

综上所述,在体育课程授课的过程中,其体育成绩受到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影响,如果影响是积极的,那么就能够提升学生的成绩,并且保持良好的心态。但若是自我效能感所造成的是负面影响,就会导致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逐步下降,并且失去学习的信心。而利用差异教学法,能够切实有效的营造出适宜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环境以及教学环境,促使学生的动作技术以及技术能力都可以获得极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英语学习 自我效能感 内涵 影响因素 培养策略

 

英语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并把情感态度作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而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情感因素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它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bandura,1984)。参照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定义,可将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界定为中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能力评估(主观判断)。由于是主观判断,所以有对错、高低之分。因此,广大英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的主观推测,又要着力培养他们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能力,激发与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一、影响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根据英语在我国作为外语的学科特点以及大量教学实践,笔者将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总结为以下几点:

1.英语学习的成功经验。

班杜拉(1981)研究指出,成功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这是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因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在英语学习方面,不断的成功会使学生建立起稳固的自我效能感,成功的愉悦感会不断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而且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并且还会泛化到类似的情景中去。相反,多次失败的英语学习经验会打击进而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学习者的替代性经验。

替代性经验是学生通过观察其他同学英语学习的成败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当学生看到与自己英语水平相仿的人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信念,从而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取得同样的成绩,最终也能取得成功。若榜样标准比学生实际高出许多,学生觉得“可望而不可及”,这就达不到激励的目的。反之,看到其他同学的失败,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败,则会降低他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也不会有任何成功的希望。

3.目标与任务的设置是否恰当。

如果英语学习目标很高,设置任务较难,这时候学生如果取得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失败不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如果学习目标过低,任务过于简单,学生即使成功也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倘若失败则会大大降低自我效能感。

4.归因方式的差异。

归因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中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的推论,也就是反思成败的原因。如果学生把英语学习中的成功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运气好,难度小,则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如果将成功与自身的勤奋、努力等可控因素相关联,则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如果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差、难度大等,则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而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因素,如怀疑自身的能力与自己的智商等时,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所以,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失败时,更倾向于从努力程度、环境条件、应对策略等方面寻找失败的原因。这种思维方式又能激发学生的动机水平,并通过加倍的努力克服困难以取得成功。

5.评价方式的影响。

传统的英语学习评价主要以终结性测试为主要方式,以相对评价为主要标准,评价方式及标准都很单一,考试主要以书面形式,这样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大部分中学英语教师只以分数来评价学生,分数低的学生就成了所谓的“差生”,逐渐失去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与兴趣,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大大降低。

6.生理状态。

焦虑、压力、疲劳和情绪状态等生理状态都能提供自我效能的信息。因为学生有能力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自我信念,而且他们的生理状态也会有力地影响其自我效能。例如,当学生处于害怕和悲观消沉时,这些消极的情感反应会进一步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英语学习效果则会很低。再如,在面临英语考试时,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心跳、血压、呼吸等生理唤醒水平来判断自我效能。平静的反应使人镇定、自信,而焦虑不安的反应则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不同的身体反应状态会影响到活动的成就水平,从而又以行为的反应指标确证或实现活动前的自信或怀疑,由此决定学生的自我效能。

7.教师期望值高低的影响。

教师的期待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当教师认为某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有潜能、

有培养前途时,就会对该生产生良好的期待,这种期待会表现在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上,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时,就会产生符合期望的努力,这就是教师的期待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ffect)。于是,如果教师对其学生充满信心,积极期待,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生教育工作中去,就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否则,就会降低。

二、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结合以上对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的分析,在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积极探讨提高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是非常必要的。

1.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

班杜拉(1981)曾指出:“成败经验是个体对自己的实际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是个体获得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最具体的、最主要的途径,因为它的确立方式显示了个体驾驭或掌握环境事件的能力”。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过去学习经验的基础上的,以往成功的经验会增强学生未来取得成功的信心;过去失败的经历,则会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特别是英语学习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这些学生创设更多的成功机会。

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感觉自己在英语这门科目上无论怎么努力也没有收效或者收效甚微,这就让他们慢慢地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和行为。因为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失败的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特别在个体效能感还没有坚定地建立起来之前,所以,教师不仅应该尽量避免学生的直接失败经验,如不会回答老师上课提问;作业打“×”;考试不及格等,而且应该让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更多的体验到成功,如正确回答了老师的课堂提问、作业做得好、字迹工整、考试成绩理想等。另外,和其它课程不一样的是,英语是一门语言,教师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课堂学习,过多的把英语学习局限于课本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有些学生英文流行歌曲唱得好,有些学生喜欢用英语和外国朋友交流,这些闪光点都可以作为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能感的萌芽,要细心发现和鼓励学生的这些行为。

“一次小小的成功,如果能让个体相信自己具备了成功所需要的条件,往往能使他们超越现在的行为表现成绩,达成更高的成就,甚至会在新活动中或在新条件下取得成功(bandura, 1978b; bandura et al., 1980; williamset al.,1989)。”

2.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归因理论最早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1958),他认为,人们都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的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为的原因,并预测人们将如何作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在吸收海德理论基础上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归因和非稳定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即所谓的三维度六因素。

归因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积极的归因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期望,消极的归因则会使人的意志消沉、丧失信心。教师应引导英语学困生积极归因,要促使他们认为成功是由于内部、稳定和可控的因素引起的,使他们具有自豪感与自信心,从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将失败归于外部、不稳定等因素,这样就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未来成功的希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造一定情景,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归因训练: (1)通过观察、交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2)指导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完成某项任务,例如词汇听写、口语对话等,并取得成败经验;(3)让学生首先在活动中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4)结合学生的归因与当时的情景,采取一定策略与技巧,分析学生成败的原因。

3.重视榜样的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替代性经验,即利用与自己相近的示范榜样克服困难的学习经验或作为。首先,让学生在替代性经验中获得自我效能感,即通过观察学习能力相近者的进步行为来培养自信心。一般说来,为学生树立的榜样最好是与之在各方面的情况都相类似的学生。例如,假定给一名英语写作成绩居中游的学生树立榜样,最好把榜样定位在写作能力一度也居中游而近来进步比较明显的学生,这样很容易使他相信,既然情况差不多,他能取得进步,自己也完全有能力通过努力取得进步。其次,指导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从自身的进步中增强自我效能感。一些写作处于中下游的学生,如果经常和学习优秀的同学去比较,会觉

得自己总是不如别人,再努力也没别人好,越比较自信心越低,越比较越失去学习的动力。如果引导他们同自己的过去相比,个人的进步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4.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一般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教学效能感可影响教师的活动、努力程度和教学的坚持性。不同的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存在差别的,高效能感的教师倾向于承担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采纳新的英语教学理念和方法,帮助学生成功,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教学也更有坚持性,他们相信只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和努力,学习困难的学生是可以教好的。相反,低效能感的教师则会避免安排自己从事自认为在其能力之上的活动,他们责任心不强,方法平庸,漠视新理念,认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天生愚笨,教师无论对他们进行怎样的教育,他们也学不好。特别是在英语新课程实施中,这种现象很值得关注。阿希顿·韦伯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倾向于采用粗暴的惩罚性的管理策略来控制学生的行为;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一般鼓励学生自我约束,采用民主的管理策略。

因此,英语教师首先要有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言语的权威性。另外,注意对学生的表扬。并非所有表扬都会提高自我效能感,也并非所有的批评都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对容易完成的任务所做的表扬或对没有做出真正的成绩所做的表扬只会削弱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贬低性的批评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而建设性批评隐含着对学生的信任和对能力的肯定,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5.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心理安全是指个体感到自己在被人承认、信任、理解,在受到别人的尊重时的一种心理感受。心理自由则指个体意识到自己是自我的主人,可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当个体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获得满足时,个体就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自主地塑造自己的人格,表现出极高的创造水平,十分容易获得成功。为此,我们要在自我效能感培养教育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体验成功的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建立宽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研究表明,当人们心情处于过分紧张状态时,获得成功的能力判断水平要比心平气和时差得多。避免指责、讽刺、辱骂等不恰当做法,而尽可能采用宽容、理解、关怀的态度,允许学生出错,开始说英语不作语法上的精确要求,能够表达意思、使人明白就行;和学生共同游戏,交流互动;建立合作常规体制,成立英语互动、互助、互查、互促小组,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总之,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能以一种比较轻松的情绪状态投入学习,增强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

6.尝试改变英语学习评价机制。

学生英语水平和基础不尽相同,单纯从应试成绩来区分学生英语学习的优良是不全面的,这不利于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而只会让基础稍逊的学生极易放弃在中学学习阶段学好英语的愿望。笔者在教学中,尤其注重对学生英语学习优良态度的倡导、英语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提倡,给基础稍逊学生更多的改善学习的机会。同时,笔者还在课堂中尝试以表演和参与性强的活动代替小测验,这样,可以给更多的学生以成功的体验,相比于测验,更能提高大家整体的自我效能感。

当然,还可以建立英语学习记录袋。每次的考试成绩,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体验、参与程度、学习态度、课余的作业、活动作品、自主学习、合作精神等都记录或存放于学习记录袋中,作为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师只有彻底改变把终结性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才能真正给予每个学生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形成对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客观、积极的评价,从而建立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随着英语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师应该越来越重视学习者的情感因素,而自我效能感是情感因素的一个重要维度,它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运用学习策略进行自我调控学习,而且有利于心理的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静园.中学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4,10.

[2]刘儒德等.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 自我效能感的理论与研究现状[j].心理学动态,1999,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陈俊山.初中生英

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07,1.

[6]贾珍霞,王利华.非英语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及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6,7.

[7]李玉升, 杜平.浅析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语言文字修辞, 2006,6.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6

论文摘 要:随着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贯彻执行,英语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是值得关注的要素,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其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实践证明,培养自我效能感对英语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英语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并把情感态度作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而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情感因素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它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Bandura,1984)。参照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定义,可将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界定为中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能力评估(主观判断)。由于是主观判断,所以有对错、高低之分。因此,广大英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的主观推测,又要着力培养他们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能力,激发与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一、影响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根据英语在我国作为外语的学科特点以及大量教学实践,笔者将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总结为以下几点:

1.英语学习的成功经验。

班杜拉(1981)研究指出,成功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这是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因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在英语学习方面,不断的成功会使学生建立起稳固的自我效能感,成功的愉悦感会不断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而且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并且还会泛化到类似的情景中去。相反,多次失败的英语学习经验会打击进而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学习者的替代性经验。

替代性经验是学生通过观察其他同学英语学习的成败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当学生看到与自己英语水平相仿的人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信念,从而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取得同样的成绩,最终也能取得成功。若榜样标准比学生实际高出许多,学生觉得“可望而不可及”,这就达不到激励的目的。反之,看到其他同学的失败,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败,则会降低他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也不会有任何成功的希望。

3.目标与任务的设置是否恰当。

如果英语学习目标很高,设置任务较难,这时候学生如果取得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失败不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如果学习目标过低,任务过于简单,学生即使成功也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倘若失败则会大大降低自我效能感。

4.归因方式的差异。

归因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中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的推论,也就是反思成败的原因。如果学生把英语学习中的成功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运气好,难度小,则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如果将成功与自身的勤奋、努力等可控因素相关联,则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如果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差、难度大等,则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而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因素,如怀疑自身的能力与自己的智商等时,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所以,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失败时,更倾向于从努力程度、环境条件、应对策略等方面寻找失败的原因。这种思维方式又能激发学生的动机水平,并通过加倍的努力克服困难以取得成功。

5.评价方式的影响。

传统的英语学习评价主要以终结性测试为主要方式,以相对评价为主要标准,评价方式及标准都很单一,考试主要以书面形式,这样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大部分中学英语教师只以分数来评价学生,分数低的学生就成了所谓的“差生”,逐渐失去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与兴趣,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大大降低。

6.生理状态。

焦虑、压力、疲劳和情绪状态等生理状态都能提供自我效能的信息。因为学生有能力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自我信念,而且他们的生理状态也会有力地影响其自我效能。例如,当学生处于害怕和悲观消沉时,这些消极的情感反应会进一步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英语学习效果则会很低。再如,在面临英语考试时,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心跳、血压、呼吸等生理唤醒水平来判断自我效能。平静的反应使人镇定、自信,而焦虑不安的反应则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不同的身体反应状态会影响到活动的成就水平,从而又以行为的反应指标确证或实现活动前的自信或怀疑,由此决定学生的自我效能。

7.教师期望值高低的影响。

教师的期待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当教师认为某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有潜能、有培养前途时,就会对该生产生良好的期待,这种期待会表现在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上,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时,就会产生符合期望的努力,这就是教师的期待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ffect)。于是,如果教师对其学生充满信心,积极期待,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生教育工作中去,就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否则,就会降低。

二、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结合以上对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的分析,在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积极探讨提高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是非常必要的。

1.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

班杜拉(1981)曾指出:“成败经验是个体对自己的实际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是个体获得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最具体的、最主要的途径,因为它的确立方式显示了个体驾驭或掌握环境事件的能力”。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过去学习经验的基础上的,以往成功的经验会增强学生未来取得成功的信心;过去失败的经历,则会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特别是英语学习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这些学生创设更多的成功机会。

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感觉自己在英语这门科目上无论怎么努力也没有收效或者收效甚微,这就让他们慢慢地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和行为。因为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失败的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特别在个体效能感还没有坚定地建立起来之前,所以,教师不仅应该尽量避免学生的直接失败经验,如不会回答老师上课提问;作业打“×”;考试不及格等,而且应该让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更多的体验到成功,如正确回答了老师的课堂提问、作业做得好、字迹工整、考试成绩理想等。另外,和其它课程不一样的是,英语是一门语言,教师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课堂学习,过多的把英语学习局限于课本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有些学生英文流行歌曲唱得好,有些学生喜欢用英语和外国朋友交流,这些闪光点都可以作为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能感的萌芽,要细心发现和鼓励学生的这些行为。

“一次小小的成功,如果能让个体相信自己具备了成功所需要的条件,往往能使他们超越现在的行为表现成绩,达成更高的成就,甚至会在新活动中或在新条件下取得成功(Bandura, 1978b; Bandura et al., 1980; Williamset al.,1989)。”

2.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归因理论最早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1958),他认为,人们都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的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为的原因,并预测人们将如何作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在吸收海德理论基础上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归因和非稳定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即所谓的三维度六因素。

归因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积极的归因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期望,消极的归因则会使人的意志消沉、丧失信心。教师应引导英语学困生积极归因,要促使他们认为成功是由于内部、稳定和可控的因素引起的,使他们具有自豪感与自信心,从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将失败归于外部、不稳定等因素,这样就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未来成功的希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造一定情景,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归因训练: (1)通过观察、交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2)指导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完成某项任务,例如词汇听写、口语对话等,并取得成败经验;(3)让学生首先在活动中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4)结合学生的归因与当时的情景,采取一定策略与技巧,分析学生成败的原因。

3.重视榜样的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替代性经验,即利用与自己相近的示范榜样克服困难的学习经验或作为。首先,让学生在替代性经验中获得自我效能感,即通过观察学习能力相近者的进步行为来培养自信心。一般说来,为学生树立的榜样最好是与之在各方面的情况都相类似的学生。例如,假定给一名英语写作成绩居中游的学生树立榜样,最好把榜样定位在写作能力一度也居中游而近来进步比较明显的学生,这样很容易使他相信,既然情况差不多,他能取得进步,自己也完全有能力通过努力取得进步。其次,指导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从自身的进步中增强自我效能感。一些写作处于中下游的学生,如果经常和学习优秀的同学去比较,会觉得自己总是不如别人,再努力也没别人好,越比较自信心越低,越比较越失去学习的动力。如果引导他们同自己的过去相比,个人的进步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4.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一般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教学效能感可影响教师的活动、努力程度和教学的坚持性。不同的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存在差别的,高效能感的教师倾向于承担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采纳新的英语教学理念和方法,帮助学生成功,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教学也更有坚持性,他们相信只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和努力,学习困难的学生是可以教好的。相反,低效能感的教师则会避免安排自己从事自认为在其能力之上的活动,他们责任心不强,方法平庸,漠视新理念,认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天生愚笨,教师无论对他们进行怎样的教育,他们也学不好。特别是在英语新课程实施中,这种现象很值得关注。阿希顿·韦伯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倾向于采用粗暴的惩罚性的管理策略来控制学生的行为;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一般鼓励学生自我约束,采用民主的管理策略。

因此,英语教师首先要有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言语的权威性。另外,注意对学生的表扬。并非所有表扬都会提高自我效能感,也并非所有的批评都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对容易完成的任务所做的表扬或对没有做出真正的成绩所做的表扬只会削弱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贬低性的批评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而建设性批评隐含着对学生的信任和对能力的肯定,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5.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心理安全是指个体感到自己在被人承认、信任、理解,在受到别人的尊重时的一种心理感受。心理自由则指个体意识到自己是自我的主人,可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当个体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获得满足时,个体就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自主地塑造自己的人格,表现出极高的创造水平,十分容易获得成功。为此,我们要在自我效能感培养教育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体验成功的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建立宽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研究表明,当人们心情处于过分紧张状态时,获得成功的能力判断水平要比心平气和时差得多。避免指责、讽刺、辱骂等不恰当做法,而尽可能采用宽容、理解、关怀的态度,允许学生出错,开始说英语不作语法上的精确要求,能够表达意思、使人明白就行;和学生共同游戏,交流互动;建立合作常规体制,成立英语互动、互助、互查、互促小组,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总之,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能以一种比较轻松的情绪状态投入学习,增强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

6.尝试改变英语学习评价机制。

学生英语水平和基础不尽相同,单纯从应试成绩来区分学生英语学习的优良是不全面的,这不利于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而只会让基础稍逊的学生极易放弃在中学学习阶段学好英语的愿望。笔者在教学中,尤其注重对学生英语学习优良态度的倡导、英语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提倡,给基础稍逊学生更多的改善学习的机会。同时,笔者还在课堂中尝试以表演和参与性强的活动代替小测验,这样,可以给更多的学生以成功的体验,相比于测验,更能提高大家整体的自我效能感。

当然,还可以建立英语学习记录袋。每次的考试成绩,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体验、参与程度、学习态度、课余的作业、活动作品、自主学习、合作精神等都记录或存放于学习记录袋中,作为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师只有彻底改变把终结性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才能真正给予每个学生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形成对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客观、积极的评价,从而建立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随着英语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师应该越来越重视学习者的情感因素,而自我效能感是情感因素的一个重要维度,它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运用学习策略进行自我调控学习,而且有利于心理的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静园.中学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4,10.

[2]刘儒德等.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 自我效能感的理论与研究现状[J].心理学动态,1999,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陈俊山.初中生英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07,1.

[6]贾珍霞,王利华.非英语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及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6,7.

[7]李玉升, 杜平.浅析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语言文字修辞, 2006,6.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7

英语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并把情感态度作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而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情感因素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它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bandura,1984)。参照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定义,可将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界定为中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能力评估(主观判断)。由于是主观判断,所以有对错、高低之分。因此,广大英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的主观推测,又要着力培养他们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能力,激发与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一、影响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根据英语在我国作为外语的学科特点以及大量教学实践,笔者将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总结为以下几点:

1.英语学习的成功经验。

班杜拉(1981)研究指出,成功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这是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因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在英语学习方面,不断的成功会使学生建立起稳固的自我效能感,成功的愉悦感会不断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而且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并且还会泛化到类似的情景中去。相反,多次失败的英语学习经验会打击进而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学习者的替代性经验。

替代性经验是学生通过观察其他同学英语学习的成败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当学生看到与自己英语水平相仿的人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信念,从而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取得同样的成绩,最终也能取得成功。若榜样标准比学生实际高出许多,学生觉得“可望而不可及”,这就达不到激励的目的。反之,看到其他同学的失败,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败,则会降低他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也不会有任何成功的希望。

3.目标与任务的设置是否恰当。

如果英语学习目标很高,设置任务较难,这时候学生如果取得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失败不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如果学习目标过低,任务过于简单,学生即使成功也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倘若失败则会大大降低自我效能感。

4.归因方式的差异。

归因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中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的推论,也就是反思成败的原因。如果学生把英语学习中的成功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运气好,难度小,则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如果将成功与自身的勤奋、努力等可控因素相关联,则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如果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差、难度大等,则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而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因素,如怀疑自身的能力与自己的智商等时,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所以,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失败时,更倾向于从努力程度、环境条件、应对策略等方面寻找失败的原因。这种思维方式又能激发学生的动机水平,并通过加倍的努力克服困难以取得成功。

5.评价方式的影响。

传统的英语学习评价主要以终结性测试为主要方式,以相对评价为主要标准,评价方式及标准都很单一,考试主要以书面形式,这样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大部分中学英语教师只以分数来评价学生,分数低的学生就成了所谓的“差生”,逐渐失去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与兴趣,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大大降低。

6.生理状态。

焦虑、压力、疲劳和情绪状态等生理状态都能提供自我效能的信息。因为学生有能力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自我信念,而且他们的生理状态也会有力地影响其自我效能。例如,当学生处于害怕和悲观消沉时,这些消极的情感反应会进一步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英语学习效果则会很低。再如,在面临英语考试时,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心跳、血压、呼吸等生理唤醒水平来判断自我效能。平静的反应使人镇定、自信,而焦虑不安的反应则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不同的身体反应状态会影响到活动的成就水平,从而又以行为的反应指标确证或实现活动前的自信或怀疑,由此决定学生的自我效能。

7.教师期望值高低的影响。

教师的期待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当教师认为某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有潜能、有培养前途时,就会对该生产生良好的期待,这种期待会表现在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上,当学生感受到教

师的期待时,就会产生符合期望的努力,这就是教师的期待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ffect)。于是,如果教师对其学生充满信心,积极期待,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生教育工作中去,就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否则,就会降低。

二、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结合以上对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的分析,在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积极探讨提高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是非常必要的。

1.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

班杜拉(1981)曾指出:“成败经验是个体对自己的实际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是个体获得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最具体的、最主要的途径,因为它的确立方式显示了个体驾驭或掌握环境事件的能力”。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过去学习经验的基础上的,以往成功的经验会增强学生未来取得成功的信心;过去失败的经历,则会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特别是英语学习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这些学生创设更多的成功机会。

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感觉自己在英语这门科目上无论怎么努力也没有收效或者收效甚微,这就让他们慢慢地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和行为。因为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失败的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特别在个体效能感还没有坚定地建立起来之前,所以,教师不仅应该尽量避免学生的直接失败经验,如不会回答老师上课提问;作业打“×”;考试不及格等,而且应该让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更多的体验到成功,如正确回答了老师的课堂提问、作业做得好、字迹工整、考试成绩理想等。另外,和其它课程不一样的是,英语是一门语言,教师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课堂学习,过多的把英语学习局限于课本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有些学生英文流行歌曲唱得好,有些学生喜欢用英语和外国朋友交流,这些闪光点都可以作为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能感的萌芽,要细心发现和鼓励学生的这些行为。

“一次小小的成功,如果能让个体相信自己具备了成功所需要的条件,往往能使他们超越现在的行为表现成绩,达成更高的成就,甚至会在新活动中或在新条件下取得成功(bandura, 1978b; bandura et al., 1980; williamset al.,1989)。”

2.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归因理论最早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1958),他认为,人们都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的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为的原因,并预测人们将如何作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在吸收海德理论基础上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归因和非稳定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即所谓的三维度六因素。

归因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积极的归因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期望,消极的归因则会使人的意志消沉、丧失信心。教师应引导英语学困生积极归因,要促使他们认为成功是由于内部、稳定和可控的因素引起的,使他们具有自豪感与自信心,从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将失败归于外部、不稳定等因素,这样就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未来成功的希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造一定情景,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归因训练: (1)通过观察、交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2)指导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完成某项任务,例如词汇听写、口语对话等,并取得成败经验;(3)让学生首先在活动中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4)结合学生的归因与当时的情景,采取一定策略与技巧,分析学生成败的原因。

3.重视榜样的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替代性经验,即利用与自己相近的示范榜样克服困难的学习经验或作为。首先,让学生在替代性经验中获得自我效能感,即通过观察学习能力相近者的进步行为来培养自信心。一般说来,为学生树立的榜样最好是与之在各方面的情况都相类似的学生。例如,假定给一名英语写作成绩居中游的学生树立榜样,最好把榜样定位在写作能力一度也居中游而近来进步比较明显的学生,这样很容易使他相信,既然情况差不多,他能取得进步,自己也完全有能力通过努力取得进步。其次,指导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从自身的进步中增强自我效能感。一些写作处于中下游的学生,如果经常和学习优秀的同学去比较,会觉得自己总是不如别人,再努力也没别人好,越比较自信心越低,越比较越失去学习的动力。如果引导他们同自己的过去相比,个人

的进步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4.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一般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教学效能感可影响教师的活动、努力程度和教学的坚持性。不同的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存在差别的,高效能感的教师倾向于承担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采纳新的英语教学理念和方法,帮助学生成功,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教学也更有坚持性,他们相信只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和努力,学习困难的学生是可以教好的。相反,低效能感的教师则会避免安排自己从事自认为在其能力之上的活动,他们责任心不强,方法平庸,漠视新理念,认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天生愚笨,教师无论对他们进行怎样的教育,他们也学不好。特别是在英语新课程实施中,这种现象很值得关注。阿希顿·韦伯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倾向于采用粗暴的惩罚性的管理策略来控制学生的行为;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一般鼓励学生自我约束,采用民主的管理策略。

因此,英语教师首先要有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言语的权威性。另外,注意对学生的表扬。并非所有表扬都会提高自我效能感,也并非所有的批评都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对容易完成的任务所做的表扬或对没有做出真正的成绩所做的表扬只会削弱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贬低性的批评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而建设性批评隐含着对学生的信任和对能力的肯定,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5.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心理安全是指个体感到自己在被人承认、信任、理解,在受到别人的尊重时的一种心理感受。心理自由则指个体意识到自己是自我的主人,可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当个体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获得满足时,个体就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自主地塑造自己的人格,表现出极高的创造水平,十分容易获得成功。为此,我们要在自我效能感培养教育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体验成功的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建立宽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研究表明,当人们心情处于过分紧张状态时,获得成功的能力判断水平要比心平气和时差得多。避免指责、讽刺、辱骂等不恰当做法,而尽可能采用宽容、理解、关怀的态度,允许学生出错,开始说英语不作语法上的精确要求,能够表达意思、使人明白就行;和学生共同游戏,交流互动;建立合作常规体制,成立英语互动、互助、互查、互促小组,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总之,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能以一种比较轻松的情绪状态投入学习,增强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

6.尝试改变英语学习评价机制。

学生英语水平和基础不尽相同,单纯从应试成绩来区分学生英语学习的优良是不全面的,这不利于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而只会让基础稍逊的学生极易放弃在中学学习阶段学好英语的愿望。笔者在教学中,尤其注重对学生英语学习优良态度的倡导、英语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提倡,给基础稍逊学生更多的改善学习的机会。同时,笔者还在课堂中尝试以表演和参与性强的活动代替小测验,这样,可以给更多的学生以成功的体验,相比于测验,更能提高大家整体的自我效能感。

当然,还可以建立英语学习记录袋。每次的考试成绩,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体验、参与程度、学习态度、课余的作业、活动作品、自主学习、合作精神等都记录或存放于学习记录袋中,作为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师只有彻底改变把终结性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才能真正给予每个学生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形成对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客观、积极的评价,从而建立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随着英语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师应该越来越重视学习者的情感因素,而自我效能感是情感因素的一个重要维度,它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运用学习策略进行自我调控学习,而且有利于心理的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静园.中学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4,10.

[2]刘儒德等.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 自我效能感的理论与研究现状[j].心理学动态,1999,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陈俊山.初中生英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07,1.

[6]贾珍霞,王利华.非英语专业学生自我效能感及培养[

j].中国成人教育,2006,7.

[7]李玉升, 杜平.浅析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语言文字修辞, 2006,6.

[8]刘家嘉.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 2007,1.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8

有关2020数学高效课堂心得体会优秀范文1受校园委派,我和校园的其它6位老师于2013年11月1——3日到西安参加了陕西省第一届高效课堂与中考评价研析会。在近两天的学习中,我聆听了江苏省杨思中学副校长刘金玉做了《学在课堂教在课堂练在课堂高效在课堂》的报告,现场感受了西安交大附中董婉君老师执教的七年级数学示范课《完全平方》、西安市庆安中学任娟娟老师执教的八年级数学示范课《一次函数复习》,最后省教科所数学教研员马熙莹老师点评和马亚军老师做了领会《中考评价精神有效指导课堂教学》的报告,使我对教育理念、教育观念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对高效课堂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实践潜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就应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一向处于无效低效的困境之中,课堂的低效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不少同行都在艰难地探索构建高效课堂的途径。所谓“高效课堂”我觉得它主要是指教学过程的化,教育效果的化,是师生的共同进步,是知识和素养的共同提高,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开展“高效课堂”研讨,其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最终到达提高校园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高效课堂呢

一、我理解的高效课堂是在课堂教学中,透过学生用心主动的学习过程配合老师的点拨指导,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益发展。教学高效益就其内涵而言,是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预习、课堂教学中实践展示和课后反馈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潜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高。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二、从我们教师的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做好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二是教学的过程务必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此刻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调动和激励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三是教学中适时指导、监控、反馈、激励,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三、二节展示课的启示。共性的地方:1,学生素养高,学习过程上的学习参与度高,这就使得学生专注于课堂,能够持续较高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2,注重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3,评价方式的灵活高效是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指标,即时、灵活的评价同样起到激励学习主动性、持续学习兴趣的作用。4,高效课堂应是长期进行的工作,最终构成一种常态的模式。它的预习、展示、反馈都应是高效进行的。4,高效课堂重视各学科基本素养的落实和训练。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呢

第一、教师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成不变的,务必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进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逐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超多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解决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问题。

第二、抓好教师备课中的备学生问题。我们在平时备课时,只习惯于备教学资料,而忽视备学生。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资料的掌握状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本本出发,课堂教学的适应性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高效更无从谈起。

第三、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在真实、常态的课堂教学中,我常常发现教师所提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无效问题、假问题、无价值问题充斥课堂,教师的很多提问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西安交大附中董婉君老师执教的七年级数学示范课《完全平方》,她在课堂上上十分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选取的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甚至就是发生在上课的这个班级的一个学生身上,提问很有针对性,一环套一环,层层推进,循序渐进。因此,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务必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务必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必须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务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第四、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的舞台、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场所、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要精心设计,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要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立刻要求其回答,或者看到学生不会时,教师就自己代学生回答了,这样不仅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有效性很差。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使无效劳动充斥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要给学生必须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

第五、用心实施小组互助学习制。现阶段,大班额的班级授课制也是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高的一大原因。在小班化教学难以推行的现实条件下,在班内实行小组互助学习能够说是一个选取。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能够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发挥优秀学生的优势,用心推行学生互助机制,同时,教师透过对小组的学法指导和激励性评价,进一步提高学习小组的自主学习效果。西安市庆安中学任娟娟老师执教的八年级数学示范课《一次函数复习》时,就十分注重学生小组互助学习。这样,能够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第六、推行作业分层布置制度。过去我们在给学生不知作业时,教师大多都是全班学生完成同样的作业,但没有思考到班级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水平。而要实现高效课堂就要在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时,务必充分思考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到“不布置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作业,布置启发性、思考性作业;不布置重复性作业,布置可选取性、层次性作业;不布置繁难偏旧作业,布置实践性、研究性作业”。布置的作业数量要少,质量要高,要避免进入“教师随意布置超多作业——学生应付作业——教师随意批改作业——教师再随意布置过多作业——学生再应付作业”的恶性循环,消除教师无暇顾及教学资料的研究和设计、无暇顾及研究学生的现象,从而解决学生不堪重负、疲于应付、厌学情绪滋生等问题。因此,加强作业的管理与指导,避免超负荷、重复性、低水平的作业,给每个学生留有充分自主发展的余地,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由之路。

高效课堂其本质仍然是我们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是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高效课堂的提出和实施,对我们校园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和开始,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课堂效果如何关键在于课堂的实施者——教师和学生,尤其是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我们要深入研究、多思善想,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善于反思、总结提高。我相信我们遇到的困难必须不会不少,碰到的问题也会很多,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益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我坚信我们终会必须会实现高效课堂的。

有关2020数学高效课堂心得体会优秀范文2通过一些学习,我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了思索,在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高效课堂重视课前的备课

(1)认真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新《标准》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读《标准》,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对照执行。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

其次,教者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三个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再次,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课外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

(2)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们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高效课堂重视课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课改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等“教”的行为下发生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应当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设计。如何提高教师高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呢?我认为:

(1)教师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飞扬,学者兴致高涨。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观点,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此外,教师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

(2)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3)高效课堂来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设置。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三、高效课堂重视课后的教学反思

“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四、高效课堂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1、课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不止是把书本看看,还要思考一些基本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行吗?跟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这样,听课就有的放矢,会抓重点,攻难点,课堂自然就有效了。

2、课堂学习的习惯

上课要做到“声声入耳,字字入目,动手动脑、用心学习”。要端坐在凳子上,起立时要站直;听课时目视老师,重点内容课本上有的要勾画,没有的要记在课本的空白处或笔记本上;老师板书是要目视黑板;老师提问题时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问老师;回答课本上的问题时将书捧在胸前,声音要洪亮;书写时执笔要正确,要认真,书写解答过程要规范,写在规定的位置,不屑错字、别字,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讨论问题时要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要集中精力仅仅围绕老师的讲课思路用心学习。

3、课后巩固习惯

坚持先复习后做题,复习时巩固和消化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吧所学知识认真复习一遍,该记忆的记住了,该理解的理解了,然后再做作业,假如每次作业都能够做到先复习,然后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作业的话,那就等于一天几次考试,就不会出现平时作业100分,正式考试不及格的情况了。

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追求课堂的优质高效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不断加快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有关2020数学高效课堂心得体会优秀范文3《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课堂就是老师教学理念务必高效;学生所获务必高效;教学投入产出务必高效。高效课堂能够归纳为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为学生营造有利于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谈到儿童教育时,提出“六个解放”:(1)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2)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3)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4)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说;(5)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扩大认识的眼界;(6)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有空闲消化学习,干一点他们高兴的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的深刻见解,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要构建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的潜力,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敢想、敢说,为学生营造有利于他们学习、发展的课堂环境。

二、为学生创设真实具体、生动搞笑的问题情景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潜力及数学素养。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时,问题的选取十分重要,首先要做到搞笑。因为创设问题情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情趣,若问题不能引起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这样的问题不可取。其次是问题有数学味。若问题中数学含量很少或根本不含数学问题,这样的问题也不可取。最后还要注意问题有挑战性。要有挑战学生思维的功能使学生在数学思维得到极大的开发与发展,但是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中要注意,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更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所占时间不宜过长。

三、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参与到数学教学中去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活动,个性是思维活动,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而给教师的定位与原先数学大纲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是知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这就是说整个教学的课堂应成为学生活动的场所,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去动脑、动手,去创新。只有这样做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才会好。

总之,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带给了重要保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有关2020数学高效课堂心得体会优秀范文4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练习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检查自己教学效果及时调控教学的有效手段。具有巩固、强化、反馈、提升、发展等重要作用,对我们提高教学质量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应对校园的实际,学生学习的科目多,开展的各项活动多,在校,数学老师根本找不到额外的时间,也根本“抓不着”学生。怎样解决提高质量又没有足够的练习时间这一矛盾问题呢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让课堂练习(包括复习练习、对新知的针对性练习、巩固性练习、综合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等。)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优化课堂练习,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盲目的多练。

2.侧重书面练习。

3.局限于封闭性的练习。

4.多是“一刀切”的练习,

5.侧重技能训练,忽视思维潜力的培养。

有效练习的问题基于从形式到资料缺乏整体思考而产生的低效或无效练习的现状提出的。我们提出此课题,拟探索课堂有效练习的设计的策略、练习的结构与层次性、练习的形式、练习的教育价值及教师在练习中的地位等问题。让学生在数学练习中既要掌握知识又要发展思维潜力,更要让对数学学习产生用心的良好情感,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的育人目标。

二、研究的好处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有效的反思同时教师能够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纠错和指导。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成效与练习因素有很大的关联:练习能够出质量,但练习也有可能加重负担。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提倡“精讲多练”、“以练代讲”,所以在练习中存在着多、繁、杂的现象,而在我们教师的观念中又有“不加强练习,不进行重复的练习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以致于我们很少反思哪些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甚至是有负面影响的。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它强调效果,认为没有效果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教学,甚至是有害的教学。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体此刻以下三个

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标准。

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用心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3.带给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构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二)建构主义认知理论

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认为,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务必要经过自己亲身探索、体验、认知,自己去建构对知识的认知,建构知识的框架和知识体系,才能完全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构成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务必要创设灵活多样、富有激情的课堂练习,诱发学生自己主动进行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问题,巧妙地启发学生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自己去建构对知识的认识,建构知识的框架和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创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三)有好处学习理论

有好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有好处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身与心、认知与情感、逻辑与直觉等都和谐统一齐来,其结果既是认识和潜力的发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善。同时有好处学习的结果能得到自我确认,所以有效的学习就应是有好处的学习,而机械的学习虽然在必须程度上也能到达掌握知识的目的,但学习的结果常常不得不受到来自外部因素的强化,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低效的学习。

四、课题的实施原则

1.针对性和层次性原则

课堂练习设计就应从教学资料和学生两方面的实际出发。首先,就是务必根据教学资料和提出的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其次,练习的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经过刻苦学习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的、愉快的体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用心主动。

2.多样性和趣味性原则

课堂练习的设计追求题型的多样化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能够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灵活。题型能够有口算练习、应用练习、操作练习等,在练习时既能够让学生群众练习,还能够有独立练习,当然也能够是小组合作练习,既能减轻学生练习的心理负担,又能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使学生兴趣盎然,提高练习的效率。

3.拓展性和开放性原则

拓展性习题,思考容量大,使学生务必“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学有余力的学生就会在解题过程中出现强烈的表现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条件不完备、问题不完备、答案不、解题方法不统一的练习,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用心思考,激活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解题策略。透过练习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思维越来越灵活,应变潜力越来越强,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势所禁锢、所束缚。

有关2020数学高效课堂心得体会优秀范文5高效课堂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索为核心的课堂,是在宽松、民主、和谐竞争的氛围中学生用心活跃,40分钟内知识得到充分内化,潜力得到充分提高的课堂。那么,如何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呢下面,我结合近年来响应校园打造高效课堂号召所做的工作,谈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一、优化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学习氛围

我坚信,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心理上的关注,精神上的关爱,学习上的帮忙,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经常与学生交流教与学的意见,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来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竞争的教学氛围,以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主意识,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这是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前提。

二、优化学生组合,合理划分学生学习小组

1、科学分组。

这学期开学,我把学生按好中差相结合,3人一小组,前后两排6人一大组,每一小组中间一人,成绩优秀的担任组长,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简单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不能确定的同一大组内解决,确实解决不了的再请教老师共同解决,课堂灵活安排大小组的活动。

2、加强小组管理。

为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至关重要的是对小组加强管理。合作学习开始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合作学习任务,对操作程序说明,并对学生进行群众合作精神的教育。同时给予小组长必须的权力和职责,组织本组成员在课内外开展学习活动,教师随时指导小组长的工作,培养小组长的管理潜力,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的进行。

三、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有效帮忙。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带给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忙。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过程,并在必要时给予及时的评价和总结,好的加以表扬或奖励。

2、及时性激励与评价

为了充分调动组员的用心性,培养小组的团结协作意识,发挥小组的群体作用,小组评价采取加分制,让每个孩子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快乐!这样真正做到小组内帮优扶差,共同促进;小组间相互竞争,共同提高。

四、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对学生终生受益,一群有着良好学习习惯、会学、主动学习的学生,自然是高效课堂的最有力的保证。

但是,我们要明白,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与教师平时的严格要求密不可分。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习惯。

1、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组织合作学习之前,老师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只有透过对问题的独立思考,才能主动为新知的构建带给心理与物质的准备,才能培养不盲从,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

2、表达交流的习惯。

教学中老师要创设情景,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里能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与见解,甚至于能与同学进行辩论。比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若一张纸的厚度为0.1毫米,对折27次后,它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将这个高度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比较,哪个更高”,各小组成员热情高涨,有折纸的,有测量的,有估算的,各抒己见!最后,将小组意见汇总,大部分无法想象一张纸对折后的总高度会超过珠穆朗玛峰,这时,老师抛砖引玉,顺势导入《有理数的乘方》这节新课。学生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用心投入新课,在自学、讨论、练习的基础上,有效的理解和掌握本节知识,最后自行解决上述问题,在组内、组间交流看法体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乘方的兴趣,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3、善于倾听的习惯。

教学中,让学生说,许多教师能做到,但让学生学会倾听可能大多会忽略。学会倾听,这既是对别人的尊重,同时可在听的过程中,明晰他人与自己思维的异同,领会别人发言的中心思想,进而提高自己。学会倾听、善于倾听的方法与习惯,是达成小组合作学习目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4、动手实践的习惯。

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要把做的过程让给学生,属于学生的教师绝不占有,能让学生实践的教师绝不代替,让学生养成敢于动手、善于动手的习惯。如《多姿多彩的图形》章节,必须要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效用,在做中观察,在观察中发现,在发现中思考,在思考中总结规律,从而把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五、选取适宜的学习形式

1、讨论自学。

对于适合学生自学的资料,上课一开始就布置给各小组,并将学习目标告诉他们,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开展学习活动,而且根据小组合作的不同状况,可选取不同的形式进行,如中心发言式、指定发言式、两两组合式、接力循环式、自由发言式、分工合作式。在学生自学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必要时进行讲解,随时对自学进展好的小组给予表扬,给进展较慢的小组予以鼓励。确保真正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用心性,构成群众的智慧。

2、测试竞赛。

当学完某个单元后,由各小组自己进行相互检测。各小组成员按知识点共命一份测试题,抄写几份,上课时组与组之间互换试题,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然后交对方批改。老师根据每组试题的质量、互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出示课前准备的竞赛,评出名次,最后按名次给出该小组课堂活动成绩。

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充分发挥声像直观、省时间大容量的特点,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对几何立体图形的理解教学,我们选取3DS三维动画制作,演示中把任何几何图形与立体几何图形以形象的三维形式再现,使各类几何体能在静态和动态的状况下展现给学生。这样,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大大加快学生的理解速度。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用心性和好奇心,使他们自愿地去学习数学,从而提高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9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打动人心,必须要动之以情。小学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教学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在整个教育教学领域都不应该被忽视。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用积极的情绪和饱满的热情去鼓励学生,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情感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巴特尔曾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情感是作为高等生物的人类所具有的一种思维或者思想上的特有现象,其与情感主体的思想意识以及思维模式息息相关。

有很多人在平时的生活学习过程中都将情绪和情感混为一体,不分表里,或者直接将情感和情感主体的情绪对等处理。但是事实上,情感和情绪有着很大的不同。情绪只是情感主体用来释放和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象方式,而情感则是情感主体所表达情绪的内在载体和基础内容。

情感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工作中不仅可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心态和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在具体的小学英语教育实践中,情感教育不仅可以全面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教师要让每个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都能分享到爱,这是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催化作用。老师把爱倾注到每个学生身上也是情感教育的基础。

二、如何促进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一)全面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教育不应该是冰冷严肃的,更不应该充斥着训斥和辱骂。教师亲切的话语,关爱的眼神,真诚的信任和鼓励的话语,都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如沐清风,更是学生乐学的动力。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习积极性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所以在促进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学工作中,首先必须要做到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一段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师生双方一生铭记,同时,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开展各类教学活动,也会简单容易得多。

(二)教师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常情况下,学生对相关教师的喜好程度,也直接影响着广大学生在该教师所教授这一门课程的学习成绩。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当然,要将自己打造成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教师也绝非易事。要想做一个人格魅力较高的教师,就必须要做到:对所有学生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有爱心;在工作学习中应该时刻保持一个年轻的心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学会理解和宽容。这样学生就会被教师的个人魅力折服,更加听从教师的指导。相反,学生如果遭受某位老师的批评指责,或者对老师产生了厌恶和惧怕,那么他肯定抗拒学习这门课程,学习成绩势必一落千丈,有的甚至会出现学习障碍,影响心理健康。

(三)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过程中保持愉悦的心情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也会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得到有效提升。所以,小学英语教师应该致力于课堂教学中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的创设。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中间厌学、懒惰、紧张的一些负面情绪一扫而光,而且还可以使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以有效提升。教师可以多运用直观教学,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实际生活比较接近的活动或者角色扮演,使小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理解知识就会更加容易。小学生活泼好动,乐于表现。教师应当安排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表现自我,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共同营造轻松平等的英语学习氛围,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情感教学的实践作用

情感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它是打开心灵的钥匙,能铸就师生关系的伟大桥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情感教学可以取得以下教学效果:

(一)让课堂更加和谐,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

小学英语教材对话、故事较多,老师应该充分研究教材,利用教材中的情感故事来构建情感教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来学习、理解知识,不仅摆脱了以往死记硬背的英语学习方式,而且易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的故事,进行角色分配,情境模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演绎来感受英语故事中的情感并加以理解,而后知识点的学习、记忆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学习效果明显增强。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形成活跃的教学氛围。在良好的教学氛围内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能够积极的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性,培养小学生敢于讲英语、乐于讲英语的习惯。

(二)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加明确,学习态度更加端正,学习目的性增强。

如果学生在情感上得不到教师的关怀,只是作为学习的机器,时间久了就会对所学内容丧失学习兴趣。情感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学习动力大大提升。更加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英语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10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当然这些是来自对书上内容的吸收和思考。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与学的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

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6、学习的测量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行为或倾向的改变,因此,教师就要善于运用测量来评价学生学习后的情形。目前,教师往往忙于教学,比较重视教材教法的研究,而忽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问题,更谈不上运用测量来改进教学。但是,事实上,考试影响着教与学,错误的考试引导错误的教与学,影响教学质量。

个人收获和体会:

《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

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让学生更新了本 学习《学与教的心理学》心得体会第2页

身原有的学习观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态度,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而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学习活动的创新性,以前习惯于接受老师或书本的现成知识,懒得思考。因为只要掌握了老师讲的东西就一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自己的懒惰情绪,而现在要转变成发现式,创造性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

学习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需要建立灵敏,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对学习评价理论的学习,更新了评价观,评价决不仅仅是考试,老师的评语。同时也要重视自我评价,而它才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更多地进行自我评价,才能形成自我意识,获得自我超越。

学习的过程,首先要端正态度,在学习上勤奋,踏实,一丝不苟,在此基础上,要寻找并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巧学”,有些学生整天埋头苦读,虽精神可嘉,但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人们看重的是成效,结果,没有人会同情这类人。从来没有救世主,这类学生要从书本,题海的泥潭中走出来,寻求科学的学习方法,做到“会学”,而不是“死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技能学习的最根本要求是实践,要反复练习,从而熟练掌握。在此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开始时动作的正确性,如果开始就是错的,一旦形成习惯,就难以纠正。学习错误的,还不如不学。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11

教学过程与课堂教学,教学过程是个“有机的整体”,那么,课堂教学就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细胞”。我们从教学的组织形式来分析一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形成技能的主要途径,它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其它仅是教学的辅助形式,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因此,课堂教学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再想,如果课堂教学效率差,教师把大部分时间、精力放在个别辅导或补课上,而不是去认真备课、上课,务必造成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恶性循环。

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不能当堂完成学习,达到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就不得不于课后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去补救,这样势必又造成教师没有充裕的时间去研读教材、认真备课,又导致下一堂课教学效率低……如此循环,使教育教学工作变得十分被动,忙忙碌碌工作,还是提高不了教学质量。

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抓好上课这一关键,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开展高效率的学习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就会有保障,数学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就会有希望。

二、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一)课前准备充分,是教学有效的前提。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备课不光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只有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驭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重组,以达到最高的教学效率。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是教学有效的体现。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三)设计“巧妙”的练习,是教学有效的延伸。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注意力的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年龄越小,注意的稳定性越差。一节课中,学生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注意力就会出现分散。这时,我们要适时、适当地安排一些练习,穿插于教学之中,使儿童的大脑处在只有一个兴奋中心的状态。练习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 练习要有趣味性。根据儿童好动、好奇、好新、好胜的心理特点,我们设计有趣味性的练习,使之在欢快兴奋的气氛中学习,这样往往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进行“分数的意义”教学后,本人以游戏的形式,设计了一个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具体做法上这样的: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电脑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画中有许多不同的事物。要求学生围绕把什么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几份是它的几分之几?进行思考,从图中选取不同的事物,以“看谁说的分数多”的形式进行练习。比赛结束后,答对的同学可以到老师处领奖品。拿奖品时,要根据老师的要求拿奖品。如拿奖品总数的1/9、1/8、1/6……按要求职对奖品的,奖品就属于他,拿错的不给予奖品。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当中,不仅及时巩固了新知识,同时能够激起他们的竞争意识和自我表现的欲望,使他们爱学数学。

2 练习要有层次性。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示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能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四)敏锐地把握信息反馈,是教学有效的监测。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可控的双边活动。因此,要十分注意课堂上的信息反馈,没有反馈,就谈不上控制,不能控制,也就不成为系统。要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必须准确地及时地把握大量的反馈信息,调节教学程序,合理地组织教学,保证信息畅通,使教学成为动态平衡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敏锐地从学生的发言、作业、表情、行为、课堂气氛等获得反馈信息,以检测教学效果。而且反馈的及时与否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五)激励评价,体验成功,是教学有效的升华。古语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从这句耐人寻味的古语中,我们不难剖析出这样一个道理,表扬比批评好,它能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强烈的满足感,树立学习信心,激发他们不断学习,不断进取。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12

一、学习效能感的内涵

学习效能感的概念源于美国学习心理学家班杜拉所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个体对自己具有组织和执行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学习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内的表现,指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应用了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控制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是对自己能否利用已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

二、影响初中生学习效能感的因素

1.社会文化因素

(1)社会教育观念取向。初中生受其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行为能力发展程度的制约,容易受到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当教育在当下的环境中受到重视时,整个社会呈现出对知识的尊重和敬仰,初中生呈现出较高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能感。如果“读书无用论”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学习效能感随之降低。

教育观念也会影响初中生的学习效能感。例如认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天生的,智力是影响学业成就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女生的学习效能比男生低等,这些错误观念使一些个体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降低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影响学习效能感。

(2)学校环境和教师关怀。学校的地理区位、办学性质、校园文化氛围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效能感产生影响,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水平差异显著,最终影响学业水平。有研究表明,城市中学、重点中学学生的学习效能高于农村中学、普通中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优质教学资源供不应求,家长希望通过学校环境对学生实施正面影响,使其对学习具有较高的成就期望和信心,增强学习效能感。

班杜拉的一般效能感的理论认为,劝说能够让个体更有毅力坚持下去,也能够让个体投入更多的行为来完成任务,教师对学生的合理期望和谚语说服,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效能感,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行为效能感,最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的施以影响,罗森塔尔效应是对教师关怀重要性的一种说明。

2.个体行为因素

(1)学习成败经验和替代性经验。班杜拉研究指出,成功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学习效能感会通过目标任务的选择、期望、抱负水平、成就归因及对学习行为的控制和调节来影响学业成就。有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持续的成功体验会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并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够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抗挫折能力,防止挫折泛化。

替代性经验指个体通过他人学习的成败而获得的主观体验。当学生看到与自己学习水平相仿的人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学习效能感,在学校教学中采用朋辈辅导、小组合作就属于通过成功的替代性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效能感。

(2)生理和情绪状态。社会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应激反应是控制威胁或超负荷环境压力的自我效能感低下的结果。在紧张、疲劳或压力较大的情境下,个体往往会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并伴有心跳、血压、呼吸等生理特征的改变,这些反应通过认知加工影响自我效能感。

生理和情绪状态对考试的影响十分显著,认为自身不足或不相信自己的应对能力的人更可能降低自我效能感,从而削弱学习动机和成绩,进一步挫伤自我效能感,并导致恶性循环。

3.心理因素

(1)归因方式。学生将学习中的成功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运气好,难度小,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如果将成功与自身的勤奋、努力等可控因素相关联,则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对自己失败作能力差的归因则会降低其学习效能感,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减少努力,影响学业成就的提高。研究表明,学习效能感较低的绩差生表现出消极的归因方式,学习效能感较高的优良生则表现出积极的归因方式。

(2)学习策略和学习监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获得相应的学习技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学习效能感又通过对学习策略的调节间接影响学业成就。研究表明,学习效能感高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更具有坚持性、抗挫折性、努力程度更高。而学习效能感较低的学生学习动机较弱,遇到困难时更容易逃避或退缩,常轻易放弃以至于半途而废。

(3)目标设置与评价。学习目标与动机水平之间的关系符合耶克斯――道德森定律,简单学业目标的成功经验无助于学习效能感的增强,而在个体的能力范围之外、难度过大的学业任务又易让学生失去信心。因此,在目标设置理论中,难度适当且具有挑战性但又能够达到的目标才能够增强学习动机,并通过学业成就的提高进一步增强学习效能感。当学习目标设置合理时,学习上的进步更容易被觉察,从而提高学习效能感,增强对自己能力的预见、对任务难度的知觉,形成良好的评价。

三、初中生学习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1.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以往成功的经验会增强学生在未来学习过程中取得成功的信心,因此,尝试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与之相符的目标,获得成功体验;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充分发挥朋辈之间的影响作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替代性体验。

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能够通过言语和态度等方式的合理期望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态度和信念,帮助学生创立情境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充满信心,积极营造集体效能感,能够潜移默化的提升中学生的学习效能感水平。

3.对学生进行心理效能训练。充分运用学校资源,通过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社团活动等方式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效能训练,以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能感。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动作,如抚摸脑袋、拍肩膀、注视、微笑、点头等给学生以积极的暗示。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和接纳,就会以老师的期待激励自己积极向上。

总之,初中生学习效能感的培养和提高不仅需要其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更需要家庭、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当然如何更加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初中生的学习效能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缪小春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王凯荣、辛涛、李琼:《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