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子技术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7 18:12:14

光电子技术论文

光电子技术论文篇1

Internet应用的飞速增长对电信骨干网带宽提出越来越高的需求,为满足需求的增长,人们可以铺设更多的光纤,或靠提高单路光的信息运载量(现在主干网可以分别工作在2.5Gbps和10Gbps,并已有40Gbps的演示性设备)。但更主要的方法却是靠发展波分复用技术,增加光纤内通光的路数(光波分复用的实验记录已经达到2.64Tbps)。波分复用技术的普遍运用为光电子器件和部件提供了广阔的、快速增长的市场。无限战略公司的报告指出:“信号传输用1.31μm和1.55μm激光器市场1999年达到13亿美元,比去年增加23%;1.48μm信号放大用激光器1999年市场份额达到1.6亿美元,比去年增加33%;980nm信号放大用激光器销售额达2.9亿美元,比去年增长121%。整个激光器市场的份额1999年达18亿美元,预期2003年将达到30亿美元”。美国通信工业研究公司(CIR)的研究预测,北美市场光电子部件的市场规模将由目前的28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61亿美元,约每年增长18.5%。密集波分复用设备销售额也将从1998年的22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94亿美元。报告称虽然10年内全光通信还不会全面商业化,但是全光交换将在几年内成为市场主流,报告也指出尽管光学部件市场被大公司所占据,但仍有创新性公司进入的可能。

2我国的光电子技术和产业

近10年来我国光电子技术研究在国家“863”计划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在很多领域同国外先进国家只有两三年的距离,个别领域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国内光电子有关产业基地在光电子器件、部件和子系统(如激光器、探测器、光收发模块、EDFA、无源光器件)等已经占领了国内较大的市场份额,初步具备同国外大公司竞争的能力,在毫无市场保护的情况下,靠自己的力量争得了一席之地,市场营销逐年有较大的增长,个别产品还取得国际市场相关产品中的销量最大的成绩。我国相应研究发展基地和本领域高技术公司的许多产品填补了国内相关产品的空白,打破国外产品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同时争取进入国际市场。

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是高速大容量光纤通信系统必需的关键部件,国内企业产品占国内市场40%的份额。我国也是目前国际上少数几个有能力研制PIC和OEIC的国家。808nm大功率激光器及其泵浦的固体绿光激光器,670nm红光激光器已产品化和商品化并批量占领国际市场。国内移动通信的光纤直放站所用的光电器件,90%使用国产器件,国产1.55μmDFB激光器战胜了国外器件,占领了100%的国内市场。

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在我国光电子技术发展中,光电子器件、部件虽是光通信、光显示、光存储等高技术产业的关键部分,但在整个系统和设备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其产值较低,目前科研开发主要处于跟踪和小批量生产阶段,光电子产业所需的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技术目前还未有实质突破;国内研究生产的光电器件和部件有相当部分还未能满足整机和系统的要求,导致国外器件占据国内市场相当多的份额;在机制上仍未摆脱科研、生产、市场相互脱离的状况。

我国在光电子技术方面是与国际水平差距相对较小的一个领域,与世界发达国家几乎同时起步。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制造技术的落后和材料水平有限,而国际上光电子产业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三到五年,如果我们不在目前产业化的技术发展阶段进入,就会失去大好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到产业化后期时将要花数倍的力量才能弥补,也许会彻底失去时机,受制于人。

光电子技术论文篇2

作者简介:邸志刚(1975-),男,河北唐山人,河北联合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贾春荣(1977-),女,河北唐山人,河北联合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河北 唐山 063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联合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059-02

21世纪,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历史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时代。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支撑这个时代的诸如能源、交通、材料和信息等基础产业均将得到高度发展,并能充分满足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的多方面需求。信息科学的基础是微电子技术和光电子技术,它们同属于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专家预言,光电子技术将继微电子技术之后再次推动人类科学技术的革命和进步。因此,本世纪将是微电子和光电子共同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时代,是电子科学与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电子科学与技术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我国电子科学与技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抢占该领域制高点,必须统筹教育、科研、人才等各种资源和要素,而其中的人才培养是极其重要的环节。经过对比研究其他院校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改研究,本文根据当前的社会现状,结合河北联合大学实际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初探。

一、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招生规模扩大的同时,教育质量正遭受严峻的考验。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宽广的科学技术知识面、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加强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而重大的工程。

培养方案主要包含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思路两大部分。专业培养目标首先要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其次要符合学校本专业的实际情况,最后再考虑专业、师资情况。

目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上是供不应求,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稀缺。但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存在着分布不均、分类较细、进展迅速、产业结构多样化等特点。因此,社会需求与本专业毕业生层次结构之间的供需矛盾会持续一段时间。此外,光电子技术产业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经过光电子技术市场产品的整合,目前光电子技术市场重新步入上升轨道,后期发展将主要受市场影响。[2]我国对光电子技术的发展高度重视,2010年我国以光电子技术为指导的信息产业形成了5万亿美元的规模。

河北联合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自2002年开始招生,到目前为止共培养出10届本科毕业生。毕业生的反馈意见成为专业培养目标制订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在学生培养方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加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中光电子方向占大多数,微电子方向占少数,另有电子材料、自动化控制等研究方向。

二、培养方案的制订

培养方案的制订在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学校及专业实景情况的基础上,首先进行充分的社会调研、分析,然后通过对天津大学、清华大学、燕山大学等院校充分调研,最终确定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

以培养研究应用型高级人才为目标,以适应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信息产业化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拥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备创新、实践及跟踪掌握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够在光纤传感、光电检测及半导体制造等领域从事系统研发与设计、运行维护等工作。

2.专业建设思路

针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综合考虑社会市场需求、专业师资及毕业生反馈意见,提出关于“增强光电子特色,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设思路。

(1)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准绳,进行模块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内容,形成以光电子技术为主、微电子技术为辅的专业方向,以光纤传感体系和光电检测体系为核心,从而使专业课程体系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控性,进而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优化培养方案。根据国家对光电子、微电子人才培养内容和方式的要求,不断优化培养方案,使其既符合教育部颁布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又能充分体现学校的特色。优化的出发点是:光电子和微电子产业及工程应用对人才的需求;遵循专业发展规律;突出知识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制订与时俱进的培养方案和体系。

2)课程教学内容建设。为使课程教学建设与专业特色一致,体现光电子、光纤传感与检测的专业特色,由教授和学科带头人牵头建设光纤传感与光电检测课程体系。光纤传感课程体系包括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应用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纤技术、光纤传感技术等课程;光电检测课程体系包括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应用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电技术和光电检测技术等课程。此外,为使课程内容充分反映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减少陈旧内容,删掉了热力学统计物理、数理方法、物理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基础、集成电路工艺仿真等课程。

3)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为了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师发挥各自才智,加强与学生沟通,集思广益,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探索。例如对晦涩难懂的专业基础课、深奥抽象的专业课进行多媒体教学,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另外,对光纤传感技术课程进行双语教学,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专业英语的学习和运用,为后期阅读国外资料进行充分的准备。

(2)专业特色。河北联合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为适应现代化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以光电子技术为主、微电子技术为辅的专业方向,具体特色如下:

1)课程体系设置。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三大部分,包含光纤传感技术、光电检测技术及半导体制造技术三个主干学科,所有课程共198.5学分。其中通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大学英语课程、体育、大学语文、计算机基础及学科导论共55.5学分,占28%;学科基础平台主要指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共74学分,占37%;专业教育平台是专业课,共63学分,占32%;另外还有创新实践环节,6学分,占3%。

2)学生培养。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拓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定期聘请校外专家为学生作学术前沿报告,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科研动态的同时,在开设专业英语及双语教学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阅读外文一手文献,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培养学生在光纤传感、光电检测及半导体制造等领域的研发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并能够进行相关的系统分析、设计、优化及维护。

3)实践教学。突出光电子技术应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方案中增加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系统设计的实践训练。电子技术实践训练包括电工电子实训、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和专业生产实习。光电子技术实践训练包括光电工艺实习、专业生产实习、光纤传感系统课程设计以及综合性课程设计。通过这几项实践训练,学生能够在电子技术领域、光纤传感及光电检测领域具备足够的实践能力。此外,为了让学生尽快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能力,学校组织学生参加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光电兴趣小组大赛等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效果

1.优化了课程体系,提高了教学质量

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方向确定以后,围绕培养目标组建了课程建设小组,并请天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专家教授进行指导,进而建立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方案可行的课程体系,相对而言大大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2.学生夯实了专业基础,拓宽了专业知识,加强了实践技能

课程体系优化以后,学生入学后对培养方案及目标非常明确,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妥善处理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抓住核心,适当拓展,使所学理论知识成为体系。与此同时,通过竞赛及光电兴趣小组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以此激励学生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促使学生自发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研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及实践创新案例讲解。其次,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光电兴趣小组及各项实践环节。这样有效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从而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研思维得到了培养及提高。在2012年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组队获得了国家一等奖的好成绩。

4.提高了就业率和考研率

通过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完善其知识结构,并且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使得学生的竞争力得到大大加强,并得到企业和其他高校的认可,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从而提高了就业率和考研率。

四、结论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教育部为适应市场需要而确定的一个新专业,其发展任重而道远。结合河北联合大学本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关于“增强光电子特色,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设思路,“夯实专业基础、拓宽专业知识、加强实践技能、突出光电子应用”的培养主线,对本专业的建设方案及培养体系进行优化改革,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实践及创新能力,实现了教学科研相辅相成、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J].理工科通讯,2007,(6).

光电子技术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1(b)-0105-02

随着材料科学的飞速发展,光电子材料已经成为新材料产业和当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着光电子、通信、新能源等产业的发展[1,2]。对于光电子材料相关专业的高校本科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光电子材料方面的实践能力,以及与这些技能相匹配的理论基础知识。通过《光电子材料》课程的学习,能够加深学生对光电子技术理论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将光电子技术知识与光电子相关的实验和实践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当代光电子材料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亟需学习光电子材料的相关知识,以满足科技日益发展的社会需要。[3,4]

光电子材料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有良好的电磁学和光学等物理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也是一门实用性强、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其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学习实验和实践相关的基本技术,性能检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5]。通过光电子材料实验可巩固和加强对有关专业理论的理解,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6]。在以往理论教学中, 激光原理,光纤导光原理,光调制,非线性光学和光电探测等理论知识,涉及较多的电磁学,光学,固体物理和量子力学等专业知识,对于本科生较难理解,而实验和实践方面又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由于理论知识较难,必须进行较长时间的理论教学,实验和实践操作时间被压缩,枯燥的理论教学不能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最终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因此,如何增加实验和实践教学的比重,使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将光电子材料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验和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课程的主要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

1 光电子材料课程改革目标

《光电子材料》课程是材料物理(光电材料)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涵盖了《光学》、《电磁学》、《固体物理》、《量子力学》等课程相关知识,含有较多的物理公式,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根据笔者所在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结合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该课程目标如下:

(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前光电子技术及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实际的应用情况。加深学生对光电子技术及其发展的相关认识,并通过讲授光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开拓他们的思维与知识面。

(2)将该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光电材料综合实验等实验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力争形成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 光电子材料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根据教育部的专业规范和学校的课程体系,和笔者所在校培养应用型课程人才的办学理念和材料物理专业的特点与培养目标,结合《半导体器件物理基础》理论性强的特点,在该课程建设过程中,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采用启发、互动式教学,讲解与讨论相结合,讲授与自学相结合。借助多媒体和实物教具进行形象化教学。充分运用该校多媒体教室所拥有设备以及网络平台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充分运用实物、互联网资源以及企业资源,沓涫悼翁玫哪谌荩使其内容具体丰富。

具体采取的教学方法、手段如下:

(1)制作一系列教学video,辅助课堂教学,活跃教学气氛,增加课堂互动,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建设课程网站,通过学生熟悉的微博、小木虫等平台实现“光电子技术基础”网络资源库的建立;并上传精品课时,在互联网上进行国内外的共享。

(3)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前回顾、课前提问等方式保持课程的连贯性和逻辑性,采取引入实物、实验演示及参观等方式使教学更加形象化,运用布置课后作业、小论文等方法使学生在课下更好地巩固已学内容,同时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得到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4)针对该课程公式偏多的特点,在课上带领学生推导重要的公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掌握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制造及设计的依据。

(5)针对该课程与《光电材料综合实验》等实验课程的密切关联性,在该课程理论教学中先引入关键实验课程,并逐步与《光电材料综合实验》等实验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力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们学到的知识有的放矢。

(6)通过教师指定报告内容或者讨论主题,让学生进行分组报告或者分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半导体器件物理知识在新器件制造及工艺当中的实际应用,分析和研究实际生活中有关的问题,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

(7)课程考核可采取过程考核的形式,即降低学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重(50%),另外50%的成绩根据过程考核的成绩进行评定,过程考核主要包括学生的考勤、课堂表现、分组报告或分组讨论和团队作业等多个部分。这种核算成绩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平时对课程重视度不够,只靠期末进行突击复习的弊端。督促学生平时对课程的各个环节进行高度重视,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积极思考如何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并且善于进行与团队协作完成作业。

3 结语

光电子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不但需要较强的光电子技术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因此,为满足社会光电子材料专业人才的需要,在协同创新平台的基础上,通过改善原有课程中“学”与“用”脱节的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知识运用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促进创新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叶莉华,崔一平,胡国华.“光电子技术”课程教改探索[J].电气电子学报,2007,29(2):10-12.

[2]陈湛旭.《光电子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108-109.

[3]范东华,代福.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光电子专业生产实习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时代教育,2015(2):199-200.

光电子技术论文篇4

1 引言

光电子学是由光学技术和电子学技术结合而成的技术学科,是继微电子技术之后迅速兴起的一个高科技领域,将在当今信息时代占据越来越为重要的位置。全面深刻了解该领域发展现状及趋势对于科技管理、科研选题和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预测光电子学领域未来发展趋势为目的,利用知识图谱可视化工具,以固定时长随时间逐步推移为窗口,绘制动态知识图谱,连续观察其研究热点变化趋势,形成一套新的技术情报监测方法。

2 样本与方法

以SCI-Expanded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检索策略为:“(主题=(opto-electronic device*)OR(optoelectronic device*))AND文献类型=(Article)”,时间确定为2000-2011年,经检索和清洗,最终得到6266条论文记录。运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及CiteSpace II可视化工具,对光电子学领域的学术论文作国家/地区分布及研究热点趋势的分析。

3 光电子学领域研究国家/地区分布

6266篇论文记录共分布于78个国家/地区,其中美国、中国和日本分别位列SCI论文量世界前三甲。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台湾跃居前5,可见在近12年间,其对光电子器件领域的研究较为活跃(见表1)。

而要确定核心国家/地区,仅凭量来判定有失偏颇。篇均被引频次(Average Citations Per Paper)是在给定时间内,某期刊(科学家、机构和国家/地区)所发表文献的总被引频次除以该刊(科学家、机构和国家/地区)全部论文数。以国家为例,它表示某国家所被引用的平均水平,若其值高,代表该国家在本学科和学科共同体中的影响程度高。篇均被引频次是一个相对数量指标,它弥补了绝对数量指标中马太效应导致的偏差。因此,该指标可消除国家/地区科研规模大小的差别,更强调科学研究的质量。

统计SCI论文量TOP20国家/地区2000-2011年的篇均被引频次,并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较,如图1所示。其中世界平均水平为18.95。在SCI论文量TOP20国家/地区中,有6个国家的篇均被引频次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美国(37.50)、瑞典(37.01)、荷兰(34.41)、以色列(26.77)、英国(24.62)、瑞士(21.25);有4个国家较为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意大利(17.71)、日本(17.48)、加拿大(16.33)、德国(16.10);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余10个国家/地区的篇均被引频次均小于15。从图2中可以看出,以世界平均水平为分界线,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对光电子器件研究的篇均被引频次存在较为明显的分化现象。各国在该领域的科研实力参差不齐,存在较大差距。

4 光电子学领域研究趋势动态图谱分析

为了清晰展示和准确分析光电子器件领域研究论文的研究热点,本文利用CiteSpaceⅡ软件,生成关键词共现图谱。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中,节点的中心性是一个用以量化点在网络中地位重要性的图论概念,中心性越大,表明该节点在网络中越为重要[1]。本文提出一种动态监测方法,即以3年为时间窗,以1年为一个单位时间差依次向后推移,将2000-2011年12年划分为10个时间段,得到随着时间连续变化的研究热点动态图谱,见图2。在图谱的绘制过程中,选择“节点标签的字体大小与节点中心性大小成正比例显示”;为保证在分析动态图谱中研究热点词的中心性随时间变化情况时的准确性,所有图谱的相关参数均做相同设置,如:Node Size:30,Font Size:10,Threshold:8。图中共呈现出36个关键节点,即研究热点关键词,其中心性均不小于0.05,见表2。利用词频分析法和共词分析法,分析光电子学领域研究论文的研究热点。

在表2中,序号4的关键词在本研究中与检索词重合,不具有实际意义,因此对其不再做具体分析。结合以上图表并征求电子学相关专家意见,光电子器件领域的研究基本上是围绕以下3个研究方向而展开,主要归纳如下:

⑴纳米光电子器件及技术:light-emitting-diodes、nanowires、diodes、lasers、photodetectors、nanostructures、nanorods、nanocrystals、nanotubes、nanoparticles、room-temperature、optical-properties;

⑵薄膜器件及技术:thin-films、growth、molecular-beam epitaxy、layers、chemical-vapor-deposition、deposition 、emission 、luminescence 、electroluminescence 、photoluminescence、thin-film transistors;

⑶聚合物与光伏器件:polymers、alloys、conjugated polymers、morphology、GaAs、silicon、arrays、photovoltaic cells、solar-cells、efficiency。

4.1 研究热点一:纳米光电子器件及技术

纳米光电子器件是纳米半导体光电子技术领域中的一个主要分支,旨在研究各种纳米光电子器件的制作方法、工作原理及其在光通信和光信息处理中的应用等[2]。近年来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发光二极管,其近年来的成就使有色光二极管尤其是白色发光二极管成功应用于便携式和特殊照明;纳米激光器,包括量子阱、量子线和量子点激光器等;光电探测器,主要是红外光电探测器、谐振腔增强型光电探测器等的研究;纳米线、纳米棒、纳米晶体及纳米粒子等在室温下的结构特征及光学性能[3-4]等。统计动态图谱10个时间段中各热点词的中心性值变化情况,得出结果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在2001-2003年度达到最高点,此后稍有下降,并在2007-2009年度达到第二个高潮,对其的研究关注度具有一定的间断性;激光器的研究在早期较为突出,在后期关注热度一般;光电探测器在早期和后期均有一定的研究,但在中间时段出现空缺;光电子纳米线、纳米结构、纳米棒、纳米晶体和纳米粒子器件等的研究基本呈现出一致的状态,均是在近5年出现较高的研究热度。

4.2 研究热点二:薄膜器件及技术

薄膜技术是研制新材料、新结构的重要方法之一,用该技术制作的材料具有优良的光电性能、钝化性能以及抗水渗透性能等,主要用来充当绝缘层、各种敏感膜层,具有很高的硬度和较强的化学稳定性。在光电子器件中,薄膜的使用非常普遍,因此对其的研究进展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国际上在薄膜器件及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薄膜的制备与生长,尤其是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和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作薄膜;薄膜的光致发光、电致发光特性、光电发射特性等;有机薄膜晶体管的制作和应用等[5]。在12年间,薄膜的生长特性研究一直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分子束外延技术比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具有更高的关注度;光电子薄膜中光致发光的研究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电致发光的研究在近5年重新复燃;薄膜光电发射特性的研究呈现出波浪式趋势;薄膜晶体管为近3年的研究热点。

4.3 研究热点三:聚合物与光伏器件

有机聚合物材料由于其具有快速响应的性能和容易加工等优点,对于集成光电子器件的制备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近年来国际上在此方向上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聚合物电光调制器阵列、含金属(合金)共轭聚合物、聚合物的形貌优化以及共轭聚合物光伏材料研究等。近年来由于能源危机的日趋严重,其中聚合物光伏材料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中之重,主要包括光伏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目前研究和开发的太阳能电池有单晶硅、多晶硅、无定型硅、单晶GaAs等[6-8]。统计动态图谱中各热点词的中心性值变化情况,得出结果为:2003-2005年间是光电子器件领域研究的低潮。对于聚合物器件来说,共轭聚合物和聚合物电光调制器阵列在后期一直处于较高的研究热度;聚合物形貌优化研究在2005-2007年间达到最高点;合金共轭聚合物的研究热度稍有起伏;对于聚合物光伏材料来说,光伏电池和太阳能电池及其光电转化效率的研究基本同步,同时在2006-2010年间达到较高的研究热度;硅材料与砷化镓材料相对来说,研究热度处于较低水平。

参照Erten等人的做法,将以上研究热点的发展趋势分为三类:研究热点主题、逐渐过时的主题和快速发展的主题[9],见表3。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提出一种动态观测技术科学研究方法,较好地展示了技术热点演变过程,得到了相关电子领域专家的基本认可,对光电子器件领域研究趋势的观测结论和建议如下:

⑴在光电子器件领域的研究中,从国家/地区层面上可以看出,中国虽然SCI总量排名位于前3名,但其论文篇均被引频次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在国家层面上未能在核心电子器件研究领域起到核心作用。其主要原因是起步基础较为薄弱。目前,中国正处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初步阶段,我们需要从现有基础出发,进一步增强自身科研实力,重视原始创新,提高论文影响力。论文“量不在多,重在核心”。

⑵光电子器件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有3个,分别为:纳米光电子器件及技术、薄膜器件及技术、聚合物与光伏器件。每个研究方向中研究热点的发展趋势又分为三类:研究热点主题、逐渐过时的主题和快速发展的主题。“研究热点主题”依然是目前阶段研究热点,需国家科研机构和相关学者持续关注与研究其相关技术;“逐渐过时的主题”经历了一个由热到冷的发展阶段,说明其技术已发展成熟或被其他技术所取代,已不再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可不再继续关注;“快速发展的主题”是目前和今后阶段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能够引领该领域的研究热潮,需重点关注。

[参考文献]

[1]Chen C.CiteSpaceⅡ: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literature[J].JASIST.2006,57(3):359-377.

[2]彭英才.纳米光电子器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2-16.

[3]Fermín Luis Capitán-Vallvey,J Palma Alberto.Recent developments in handheld and portable optosensing-A review[J].Analytica Chimica ACTA,2011,696(12):27-46.

[4]CROUSE D.Numerical modeling and electromagnetic resonant modes in complex grating structures and opto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J].Electron Devices,IEEE Transactions on,2005,52(11):2323-2365.

[5]SENDA T,CHO Y J,HIRAKAWA T.Development of full-color display combined with ultraviolet-electroluminescence photoluminescence multilayered thin films[J].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Part 1-REGULAR Papers Short Notes & Review Papers,2000,39(8):4716-4720.

[6]ENGEL M,SMALL J P,STEINER M,et al.Thin Film Nanotube Transistors Based on Self-Assembled,Aligned,Semiconducting Carbon Nanotube Arrays[J].ACS NANO,2008,2(12):2445-2452.

光电子技术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TN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2-0074-01

引言

根据摩尔定律,当价格恒定时,集成电路上的元器件数目,每经过18到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会提升一倍。但是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在继续提高计算器的运算能力和存储能力等方面将面临严峻的挑战,这其中既有技术性的工艺限制,也有原理性的理论限制。主要有:(1)当电子器件的大小尺寸处于微米级别时,电子主要表现为粒子性,而当大小尺寸为纳米级别时,电子主要表现的却是波动性,此时的电子器件将在完全不同的原理下工作;(2)当器件尺寸减小到纳米级别时,该系统产生的热起伏将会限制电子器件的性能,致使其无法正常运行。

纳米电子技术和电子器件的出现及发展有望打破这种困局,同时也为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转机。本文将阐述纳米电子技术和纳米电子器件的分类及指出在纳米电子领域中所面临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纳米电子技术与纳米电子器件

纳米电子技术是指在纳米尺寸级别内构建纳米和电子器件,进而完成量子计算机和量子通信系统之间的信息计算及传导与处理的相关技术,纳米电子技术发展的核心是纳米电子器件。纳米电子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利用最前沿的物理理论和工艺手段,打破原有的大小尺寸及技术极限,依照全新的设计理念制造纳米电子器件,构建电子系统,使得该系统的信息存储和处理能力走上新的台阶,实现革命性的突破。

纳米电子器件指使用纳米级别的加工和制造技术(如光刻工艺、外延、细微加工、自组装生长和分子合成技术等),设计并制备而成的具有纳米级别的尺度和某些特定性能的电子器件。当前人们通过纳米电子材料和纳米光刻技术,已设计出多种纳米电子器件,例如电子共振隧穿器件、金属基、单电子晶体管、半导体、单电子静电计存储器及逻辑电路、金属基单电子晶体管存储器、通过硅纳米晶体制造的存储器、聚合体电子器件、纳米硅微晶薄膜器件和纳米级浮栅存储器等

2 纳米电子器件的分类

国内外对纳米电子器件分类有着不同的看法。根据目前纳米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对未来发展前景的估测,有一种看法将纳米电子器件从广义分成8类:(1)纳米CMOS混合电路,有纳米CMOS电路及半导体共振隧道效应混合电路,单电子纳米开关电路和纳米CMOS电路,还有碳纳米管电路和纳米CMOS电路,人造原子电路和纳米CMOS电路,DNA电路和纳米CMOS电路;(2)纳米存储器,例如隧道型静态随机存储器、单电子存储器、超高容量纳米存储器和单电子量子存储器等;(3)纳米集成电路,有纳米光电电路及纳米电子集成电路;(4)纳米传感器,例如量子级别的隧道传感器;(5)单分子器件,例如单电子开关、分子线、电化学分子电子器件、单原子点接触器件、量子效应分子电子器件等;(6)单电子器件,例如电容耦合和电阻耦合单电子晶体管、单电子泵、单电子箱、单电子陷阱、单电子泵和单电子结阵列等等;(7)量子效应器件,例如量子点器件、谐振隧道器件和量子干涉器件等等;(8)纳米级别的CMOS器件,例如异质结MOSFET、双极MOSFET、绝缘层上硅MOSFET、和低温MOSFET等等。以上分类中,纳米传感器、存储器、纳米集成电路、纳米级CMOS器件和纳米CMOS混合型电路等均作为一种完全独立的器件类型。但是否应该将这些纳米级别的CMOS器件、传感器或者纳米集成电路纳入纳米器件的范畴,当前还未有定论。

3 纳米结构制备和加工技术

无论是研究纳米电子技术,还是制作纳米电子器件都是非常复杂的。本文仅对纳米电子器件的制备进行简单的探索,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3.1 光刻技术

电子束光刻、光学光刻与离子束光刻统称为三束光刻技术,机理是通过曝光掩模、刻线等物理化学工艺将设计的器件图形结构传递到介质或单晶表面上,形成功能图形的加工技术。目前,随着光刻技术线宽的不断缩减,电子束光、刻光学光刻与离子束光刻等技术已在纳米CMOS器件、纳米CMOS混合集成电路、纳米集成电路等加工领域去的较好应用效果,并逐渐在纳米电子器件加工方面获得了应用。

3.2 外延技术

原子层外延、分子束外延金属、有机化学汽相淀积与化学束外延技术统称为外延技术,是一种在基体上生长纳米薄膜的纳米制造技术,可用于纳米集成电路上的硅基半导体材料和纳米半导体结构,均用于器件的加工与制备。

3.3 分子自组装合成技术

自组装是依靠分子间非共价键力自发将无序状态结合成稳定的聚集体的过程,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尺度上。自从80年代有人提出分子器件的概念至今,人们已从当年的LB技术发展到了如今的分子自组装技术,同时从双液态隔膜技术发展到了SBLM技术,现已在加工具有特定功能的分子聚集体、分子组装有序分子薄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国际上已开始研究超分子自组装合成技术。

3.4 SPM技术

自从1982年第一台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诞生,以及后来各种扫描探针显微镜发明以来,人类对微观纳米世界的认识翻开了新的一页。现今的扫描探针显微镜(SPM)的横向分辨率可达0.1nm,纵向分辨率可达0.01nm,不仅可以进行观测高分辨率的三维成像,还可对材料表面结构的不同性质进行研究。因此,这已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微观测量和分析的工具,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微观操纵与加工工具。

3.5 特种超微细加工技术

还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超微细加工技术,可用于制备和加工纳米电子器件:包括纳米碳管构建FET;通过机械控制裂隙连接电极技术制备Au原子线;以介孔材料、纳米碳管、DNA分子为模板,电火花加工、制备量子线、电化学加工及超精密复合加工、电解射流加工等技术等。

4 展望

纳米技术目前的发展现状是非常可观的,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其作为一项具有应用性、高性能和巨大潜力的科技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生活起到重要的作用。纳米电子技术是以许多现代自然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涉及混沌物理、量子力学、基础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学和计算机技术、核分析技术、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和微电子等多种现代技术,并与机械学、生物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发展必然会引发各行业各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对于人类而言,不仅可以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水平,并且还将从根本上造福全人类。

参考文献:

[1] 王敏,简述纳米电子器件与纳米电子技术研究分析,中国科技投资,2013(36):P221.

光电子技术论文篇6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for Induction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ourse of “Photoelectron Technology”

ZHANG Yan

(Colleg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China)

【Abstract】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of leading industries of the 21st century, optoelectronic indust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hotoelectron 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courses of the major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roblem of the course of Photoelectron technology in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hrough introduc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to the course and using the induction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diversified assessment standard to explore teaching mode of photoelectron technology.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se explorations heavily increase students’ studying passion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Key words】Photoelectron technology; Teaching method; Induction teaching

0 引言

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稳妥、有效的措施促进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高速、持续、健康的发展。从2002年开始国家计委组织实施光电产业化专项计划,光电专项产业化目标[1]是:(1)根据我国在光电子研究开发方面所具有的技术优势和资源特点,重点支持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光电产品,实现产业技术升级,并尽快形成规模生产。(2)“十五”期间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自有知识产权和产业优势的光电产业体系。通过对我国已有技术和资源优势并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光电子产品的重点支持,力争在“十五”期间使国内光电产业能够满足国内各行业的需要,并进入国际市场。(3)通过技术创新和项目建设的带动,扶持光电产业基地的形成。光电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具有光电信息技术知识背景的从业人员的需求逐年增加。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近年来,很多高校相继开设了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它以培养可从事光学工程、光通信、图象与信息处理等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及相关领域的产品设计与制造、开发及应用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

而《光电子技术》作为光电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从了解光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开始,通过学习光学基础知识,以光学系统的源、传输通道、信息加载、探测、信号处理、显示和存储为主线,引导学生系统、全面的学习光电子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对光电子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和基本器件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课打下基础。

本文从分析《光电子技术》课程在本科教学阶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剖析学生学习的状态及《光电子技术》在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把书本上的内容与当前光电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相结合,采用诱导式教学把科学研究引入课堂,对《光电子技术》的教学思路进行创新性探索。实践表明这些教学探测极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光电子技术》的教学效果。

1 《光电子技术》的教学现状及问题

就《光电子技术》这门课程而言,由于教学内容的逻辑推导内容较多,要求以大学数学为基础,具备物理学,材料学,电路电子等多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体系,导致部分学生对其缺乏兴趣,进而 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尽管近年来,随着的电子设备走进课堂,授课方法也日趋多样,如、“现代化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图片演示与实物展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等[2]。对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如,讲解到激光原理与技术这一章节的时候,在课件中放上激光器以及激光光束的图片,把文字描述的内容以实实在在的实物图片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接受。这些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很长的一段时间的确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然而,随着的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大学生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海量信息,仅仅是一副图,一个装置器件已经无法引起学生过多的关注。那么,如何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光电子技术基础》这门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基础课讲解的生动,打开学生通往光电子技术领域的大门,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课打下基础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2 诱导式教学方法

传统意义上的诱导式教学方法早在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其理论依据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只有当学生百思而不得其解时,教师才可以有选择的启发他,当学生心里明白但不知如何表达时再去开导他,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因而诱导式教学应当是“启发”和“引导”相结合,通过“启发”和“引导”学生,使得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做到触类旁通,提高教学效率。

而大学教育赋予了“诱导式教学”新的含义,除具有传统意义上的诱导式教学的思想以外,还包含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书本上的知识体系,把科学研究、最新的科技发明、科技产品引入课堂。就《光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程而言,可以从光电产业的最新科研成果中提炼出与课本知识点相关联的的内容,通过光电产业的新发明,新应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解这些发明或应用的过程中传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光电子技术》的兴趣。以《光电子技术》[3]中“偏振――起偏――检偏”这一知识点为例,如果仅仅从书本上给出的概念出发讲解:(1)偏振指的是振动方向对于传播方向的不对称性;(2)自然光得到偏振光的过程称之为起偏,所用器件为起偏器;(3)检测某一光束是否为偏振光的过程称之为检偏,所用器件为检偏器。抑或在多媒体课件上放置光束起偏/检偏的图片,都不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光的传播”这一教课内容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可以从近阶段的热门话题个人全息手机(takee手机)引入,takee手机的亮点之一是可以使用户从各个角度都能感受到浮在屏幕上的全息立体3D效果,进而联系到学生身边的光电信息技术――3D电影,观众要戴上一副特制的眼镜,而这副眼镜就是一对透振方向互相垂直的偏振片,由此把重点落到“偏振”这个知识点上,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中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知道新知识的应用领域和当前发展的现状,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

因此,大学课堂中的诱导式教学方法应该:(1)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2)具有科学的想象力;(3)具备自我塑造和发展能力。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 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标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前校长曹传钧教授在本科教学上,提出“讲一、练二、考三”的教学模式。指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体现在:(1)知识面的宽窄;(2)学习,实践的经历;(3)自学的能力;(4)是否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具有独立的见解等几个方面[4]。那么单纯的一张试卷,一次考试就不能够作为学生掌握知识的依据。

而《光电子技术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这就要求其课程的考核评价标准应该具备多元化,多样性的要求。整个课程的考试分为三部分:(1)理论部分的考核:可以采取闭卷考试了解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或者把基本理论深入剖析,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考察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2)实验部分的考核:通过实验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实验本身更是对整个章节,甚至整个课程内容的一个体现,如电光调制实验,旨在让学生掌握晶体电光调制的原理和实验方法,但是该实验从激光发射出的光波经由起偏器,电光晶体,1/4波片,检偏器之后被光电探测器接收,通过信号处理,学生可以在示波器上观察到作用到电光晶体上的调制信号曲线和光电探测器解调后的信号曲线。而这么一套设备展现出来的就是一个完整的光电系统。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光电系统的知识搭建好实验线路,确定光路信号的走向,通过示波器显示的信号曲线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思考该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采用何种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考察了学生对于光电调制内容的掌握程度,促使学生从实践中意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程设计部分:课程设计旨在学生根据授课内容,通过自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结合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光电子产品,培养学生科学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整个成绩采用百分制的标准,三部分的分值分配以60%+15%+25%的形式评判学生对《光电子技术基础》的学习掌握程度。

通过对两届学生的采用诱导式教学和多元化考核评价的教学,其实践表明这些教学探索极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了《光电子技术》的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光是人们最为熟悉的现象之一,从17世纪关于光的本质的两大对立学说到21世纪的信息时代,光电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之中,除了光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需要深入系统地学习《光电子技术》外,微电子技术、材料、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学生也需要了解光电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探索诱导式教学方法在《光电子技术》课程的新模式和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标准,把光电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与当前光电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相结合,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把握知识点的学术前沿,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计委.国家计委组织实施光电子产业化专项计划[J].中电网,2002,2,28.

[2]于雪莲,顾国华.《光电子技术》教学方法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9,9(9):77-78-81.

[3]朱京平.光电子技术基础[M].2版.科学出版社,2009.

光电子技术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001-02

在我国研究生规模化教育的背景下,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当今,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成为优势学科的发展点、新兴学科的生长点、重大创新的突破点,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制高点。构建跨大学科的科研平台,探索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成为解决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核心问题的重要途径。

1.跨大学科的科研平台构建的必要性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增长和研究生培养的多样化发展,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成为高校关注的重要问题,而科研平台是支撑学科建设、布局研究领域、整合科技资源、聚集科研人才、争取重大项目、培育重大成果、促进合作交流的基础,也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关键,科研平台水平是高校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围绕着创新能力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进行科研平台的整体谋划和布局调整,以跨学科大平台的概念进行平台构建成为必要。重庆邮电大学适时进行了科研大平台的谋篇布局和规划发展,其中光电科研大平台是跨学科大平台中的典型实例。

2.工理结合的光电科研大平台

光电科研大平台包括中央与地方共建光电器件及系统科研和能力提升平台、微电子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地共建光信息材料实验室、中地共建射频技术平台,其整体统一在光电信息感测与传输技术重庆市科委重点实验室下,是整合光电工程学院、数理学院等多个学院的科研能力,共同构成的覆盖光电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光电科研大平台,平台示意图如图1所示。平台支撑电子科学技术、光学工程、理论物理、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的发展,并对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形成有力辐射。大平台学科涉及面广,学科交叉明显,为跨学科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支撑。

3.光电科研大平台的研究生培养方向与内容

本跨学科科研平台主要在光电感测材料、光电感测器件与技术、光电信息传输体制与系统三个方向进行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三个方向彼此关系密切,有机结合,支撑了电子科学技术、光学工程、理论物理、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的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

①光电信息材料的理论与技术

光电信息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形成是光电感测技术应用的重要支撑,是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关键。关于光电信息材料的理论与技术的研究近年来在国际国内都十分活跃。本研究方向以信息技术领域的新型功能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材料的计算机模拟、设计和仿真为主要研究方法,为新型光电信息材料,特别是新型光电传感材料的研发和改进提供理论指导,并在光电功能转化、光纤放大器、生物荧光探针等技术方面进行探索。本方向的研究能够有力支持理论物理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中物理电子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

②光电感测技术与器件

本方向主要对光电感测机理与技术、光电感测器件的设计与工艺技术进行研发。在光电感测机理方面,在光电信息材料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位移、振动、角速率、光谱、光热、气体痕量分析、生命体征信息等感测对象,对其感测机理进行探索,对惯性传感、光纤传感、温度传感、光敏传感、气敏传感以及MEMS传感等单元感测技术进行探讨,对感知器件及系统的设计提出新的方案。在光电感测器件的设计与工艺技术方面,根据光电器件的基础理论及关键工艺技术,结合感测信息对象的需求,开展MOEMS传感器、角速率传感器、振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气敏传感器等器件及系统的设计与加工工艺技术研究,以此为基础,研究感测片上微系统、光电混合微系统集成等工艺,为光电信息的传输与系统设计提供依托。本方向是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方面。

③光电信息传输体制与系统

光电信息传输的目的是将光电器件感知检测到的信息传送至上层应用,是感知层与应用层之间的连接纽带,负责总体数据传输和数据控制,提供传输连接服务和数据传输服务。在研究方向一光电材料理论探索和研究方向二光电感测器件设计的支撑下,结合国内外的技术发展和技术趋势,本研究方向重点面向智慧医疗应用,主要攻克体征信号处理、信息传输体制与标准、微系统结构与应用集成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形成智慧医疗与健康信息服务领域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形成基于光电感测与传输的共性技术体系,为光电技术的工程化应用提供支撑。本方向是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通信与信息工程研究生培养重要依托。

4.基于跨学科科研大平台的研究生培养导师团队建设

学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长期坚持导师团队的管理方式。基于跨学科科研大平台的研究生培养首先必须构建具备多学科学术背景、学术经历和研究领域的教学科研团队。在光电大平台基础上,所涉学院密切合作,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合理的导师团队。团队拥有研究生导师30余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重庆市巴渝学者1名,拥有智慧医疗系统与核心技术重庆高校创新团队,同时集成电路设计团队获得中国侨界创新团队贡献奖。团队具有指导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理论物理、生物信息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多学科研究生的多年经验,为跨学科研究生师生团队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人才保障。

5.人才培养成效

近5年来,本平台在其他高校挂靠招收博士研究生3人,授予博士学位人数2人。累计招收硕士研究生已达到600余人,授予硕士学位人数超过400人,有20余名硕士生获得重庆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在“挑战杯”等科技竞赛中上百人次获奖。同时,注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健全了研究生培养保障体系和质量监控制度,保障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光电子技术论文篇8

[1]梁瑞冰,孙琪真,沃江海,刘德明.微纳尺度光纤布拉格光栅折射率传感的理论研究[J].物理学报.2011(10)

[2]钱银博.基于SOA的长距离无源光网络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3]赵攀,隋成华,叶必卿.微纳光纤构建M-Z干涉光路进行液体折射率变化测量[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9(03)

[4]李宇航,童利民.微纳光纤马赫-泽德干涉仪[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9(02)

[5]刘盛春.基于拍频解调技术的光纤激光传感技术研究[D].南京大学2011

[6]高学强,杨日杰.潜艇辐射噪声声源级经验公式修正[J].声学与电子工程.2007(03)

[7]胡家艳,江山.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应力补偿及温度增敏封装[J].光电子·激光.2006(03)

[8]牛嗣亮.光纤法布里-珀罗水听器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

[9]曹锋.新一代周界防入侵软件系统研究及其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0

[10]唐天国,朱以文,蔡德所,刘浩吾,蔡元奇.光纤岩层滑动传感监测原理及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02)

[11]詹亚歌,蔡海文,耿建新,瞿荣辉,向世清,王向朝.铝槽封装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增敏特性研究[J].光子学报.2004(08)

[12]孙运强.激光内通道传输的气体热效应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

[13]刘浩吾,吴永红,丁睿,文利.光纤应变传感检测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和试验[J].光电子·激光.2003(05)

[14]邓磊.OFDM技术在无源光网络及光无线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15]胡家雄,伏同先.21世纪常规潜艇声隐身技术发展动态[J].舰船科学技术.2001(04)

[16]ZuyuanHe,QingwenLiu,TomochikaTokunaga.Ultrahighresolutionfiber-opticquasi-staticstrainsensorsforgeophysicalresearch[J].PhotonicSensors.2013(4)

[17]YiJiang,WenhuiDing.Recentdevelopmentsinfiberopticspectralwhite-lightinterferometry[J].PhotonicSensors.2011(1)

[18]AnSun,YuliyaSemenova,GeraldFarrell.Anovelhighlysensitiveopticalfibermicrophonebasedonsinglemode-multimode-singlemodestructure[J].Microw.Opt.Technol.Lett..2010(2)

参考文献

[1]孙运强.激光内通道传输的气体热效应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

[2]赵兴涛.掺镱、亚波长空芯及新型高非线性光子晶体光纤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

[3]杨春勇.GMPLS智能光网络中波长路由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

[4]许荣荣.光纤环形腔光谱技术与传感应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5]张磊.基于光子晶体光纤非线性效应的超宽带可调谐光源[D].清华大学2014

[6]王超.基于高频等离子体法制备掺镱微结构光纤及其特性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4

[7]林桢.新型大模场直径弯曲不敏感单模及少模光纤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8]苏伟.新型光子准晶光纤及石英基光纤的微观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

[9]许艳.基于飞秒光频梳的绝对距离测量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10]钱新伟.PCVD单模光纤高速拉丝工艺与光纤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11]刘国华.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的理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12]常宇光.光纤射频传输(ROF)接入系统及无线局域网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13]张雅婷.基于光子晶体光纤的表面等离子体传感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14]张小龙.同轴电缆接入网信道建模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15]张传浩.电信级以太无源光网络接入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16]吴广生.无源光网络与电网络复合接入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17]江国舟.10Gbps以太无源光网络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18]张利.以太无源光网络安全性与增强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19]冯亭.MOPA光纤激光系统放大级增益光纤特性与高质量种子源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

[20]张曙.EPON和WLAN融合网络架构下的上行链路调度算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21]孙琪真.分布式光纤传感与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及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8

[22]孙运强.Ⅰ钳式镍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反应研究Ⅱ有机氟化物的合成新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4

参考文献

[1]刘钰旻.纳米功能材料在能量转换与储存器件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3

[2]曾谦.声表面波技术在微流控芯片中的集成及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1

[3]彭露,朱红伟,杨旻,国世上.微沟道内两相流速比对液滴形成的影响[J].传感技术学报.2010(09)

[4]郭志霄.微液滴和海藻酸凝胶颗粒在微流控芯片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1

[5]全祖赐.环境友好型多功能氧化物薄膜的微结构、光学、电学和磁学性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0

[6]彭涛.功能电极材料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4

[7]黄妞.光阳极修饰和二氧化钛形貌调制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3

[8]国世上.电子辐照铁电共聚物P(VDF-TrFE)及超声传感器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

[9]韩宏伟.染料敏化二氧化钛纳米晶薄膜太阳电池研究[D].武汉大学2005

[10]何荣祥.纳米功能材料器件及其在流体和细胞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3

[11]周聪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电极材料和寄生电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9

[12]胡浩.碳材料对电极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1

[13]李伟平.铁电共聚物P(VDF-TrFE)的性能和换能器的模拟研究[D].武汉大学2004

光电子技术论文篇9

一、引言

2013年安庆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为适应学校筹建多科性大学的需要,开设了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针对光电专业特点,安庆师范学院在2015年新开设了光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光电子技术是研究光与物质中的电子相互作用及能量相互转换的相关技术,主要应用于信息领域包括光通信系统、光纤传感、光电显示以及光存储,医疗,生物科学,激光加工和军事等领域。我国已经形成了发展潜力巨大的光电子产业,掌握光电子技术有助于提升光电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针对课程特点,我们对该课程的理论课教学做了初步的研究并根据课程特点开设了配套实验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理论教学

第一,课程设置。根据学校对专业的定位,为了能够培养出社会应用型人才,我们选择安毓英主编的《光电子技术》作为主要参考教材,主要介绍光电子领域中光源、光辐射的传播、光束的调制和光探测等关键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实例。针对课程特点重点介绍光电子技术的实际应用,有必要跟踪反映国内外的一些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动态,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1]。对于基础原理的把握需要学生学习一些先修课程,包括激光原理与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半导体物理学以及物理光学等。有了这些基础知识储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更多的课时放在光电子器件及其发展的介绍上,通过这一门课程的学习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

第二,教学方法多样性。我们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并存的教学模式。结合传统板书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2]。首先,内容引入。在每一章内容的开始,通过剪辑一段与章节内容相关的视频或者图片集播放展示,用比较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接下来这一章他们将要学习的内容,给学生留下思考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开始接下来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建立联系。根据“光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偏应用型的特点,通过联想法将课本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深入浅出。比如介绍光通信系统,就可以联想到学生常用的手机,通过介绍手机实现通话的过程:包括信号调制、信号传输、信号接收和信号解调等,涵盖了光电子技术在通信领域应用的多个模块;在讲光敏电阻时可以联系城市里根据亮度自动开关的路灯。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后,反转课堂。加强学生的课堂互动,开设学生讲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3-5人一组。老师讲授基本原理后,布置课后任务,每组分别就一个课题准备10分钟左右的PPT。每一次课最后留15分钟时间让学生展示他们搜集到的资料以及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采取学生互评和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模式打分,成绩计入平时成绩。

三、配套实验教学

第一,基础实验。针对课程特点,我们引入了配套实验,使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验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3]。光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关于光调制和光探测技术的内容介绍了多种调制原理以及探测器件,在学习完相关理论知识后,我们开设相应的配套实验课程。包括电光调制、声光调制和磁光调制的原理演示实验。以及包含多种探测原件的光电探测器特性测试实验平台,该平台涉及的光电探测器包括光敏电阻、光电二极管、APD光电二极管、PIN光电二极管、光电三级管、硅光电池等,涵盖了几乎所有类型的光电探测器。学生可以测试这些探测器的短路电流、开路电压、伏安特性、光电特性、频率响应特性、光谱特性和灵敏度等相关特性,并综合对比不同类别的探测器性能,帮助学生理解如何根据不同场合选用不同的探测器。理论与实验的结合使学生既可以根据所学原理知识自己动手做实验增强动手能力,又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直观的理解,加深对基本原理的掌握。

第二,创新实验。除了传统的验证式本科实验教学,我院还引进了光电技术创新实训平台。提供多种光电器件的应用模块、设计模块、各种数字表头以及设计中所需要的电子元器件,并配备有各种电源接口。学生可以根据提供的实验模块开展各种实验,充分展示自己的创新思维,将所掌握的光电器件真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包括光敏电阻光控开关、热释电报警器和硅光电池光照度计等二十余种光电仪器的设计,都可以通过该实训平成。通过实验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为社会培养出具备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最终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

四、考核方式

根据课程安排特点,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以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其中,平时成绩占20%(包括考勤、作业和学生讲堂),考试卷面成绩占50%,实验成绩占30%,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自学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通过实际教学验证,这种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罗敏.“光电子技术基础原理”教学方法探讨[J].求知导刊2014(10)

光电子技术论文篇10

2现代科学技术概论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根据上述三原则,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的内容与体系可做如下安排。导言。概要介绍现代科学技术及其理论基础、前沿阵地、中心内容和综合体现。

第一章,现代物理学革命及其影响。介绍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引言,概述近代物理学的辉煌成就及其所遇到的“两朵乌云”。第一节,相对论的建立。根据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具体讲授伽利略变换和力学相对性原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洛伦兹变换的提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及其主要结论,广义相对论及其验证。第二节,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一、量子力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概要介绍黑体辐射理论和紫外灾难。二、量子力学的建立与发展,具体讲述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玻尔对原子结构的量子解释,德布罗意的物质波,薛定谔的波动方程,海森伯的矩阵力学。第三节,现代化学理论的发展。主要讲授元素周期理论的新发展和现代化学键理论。

第二章,原子物理学的开发研究及应用。主要讲授从物质结构的研究到原子能的开发和应用。第一节,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和认识。一、物质结构初探,复习回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道尔顿的原子说,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二、向原子世界的进军,主要讲授X射线、放射性元素及电子的发现,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实验和发现,原子核结构模型及其实验和发现,对基本粒子家族的认识。第二节,原子能的开发研究及应用。一、原子能的开发研究:重点介绍原子能开发研究中的三大发现,即慢中子效应的发现、核裂变的发现和链式反应的发现。二、原子能的应用,包括能源方面的应用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能源方面的应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军用三弹即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的研制;二是核电站的发展,主要介绍从慢中子反应堆到快中子增殖堆再到核聚变反应堆的历史发展。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可概要介绍在生产、生活、科研、军事上的应用及其成果。

第三章,生物学与生物工程技术。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生物工程技术是用人工的方法创造生命的技术。生命科学是现代科学的三大前沿阵地之一;生物工程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内容。第一节,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一、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历程: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从有机高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多分子体系;从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化成原始生命物质。二、生物进化论,主要介绍拉马克的生物进化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第二节,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一、遗传学:主要讲授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及其遗传学说;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及其遗传学说。二、分子生物学:重点介绍蛋白质的性质、结构和功能;核酸的性质、结构和功能。第三节,生物工程技术。生物工程包括酶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四个部分的内容。因学时限制,可重点介绍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两个部分。一、细胞工程,应首先讲授细胞的全能性,然后在细胞全能性的基础上具体介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细胞折合和胚胎移植技术、克隆技术等内容。二、基因工程:(1)基因工程的基础研究,主要介绍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和基因载体的发现和研制。(2)基因工程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包括获取目的基因DNA、获取载体基因DNA、目的基因DNA与载体基因DNA的重组、把重组的DNA转入受体细胞进行增殖和筛选转基因生物体五个步骤及方法。三、生物技术的应用前景。主要介绍生物医药的研制及应用、生化工业的迅速发展、转基因动植物的大量出现,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四章,天文学和天体演化学说。天体演化学说是现代科学的三大前沿阵地之一,本章在重点讲述天体演化学说之前,先把天文学的相关知识作一简单介绍。第一节,天文学及其产生和发展。一、概要介绍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类;二、重点讲授天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具体介绍古代天文学、近代经典天文学和现代天文学的发展情况。第二节,获取天体信息的渠道和手段;可分三个大问题来讲述。一、获取天体信息的渠道,主要介绍电磁辐射、宇宙线和中微子三条途径;二、获取天体信息的物质手段和仪器设备,主要介绍人眼的构造和功能、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和天体摄谱仪;三、天文观测发展简史:依次介绍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和空间天文学。第三节,天体的起源和演化。一、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主要介绍牛顿“无限无边”宇宙模型及其疑难、爱因斯坦“有限无边静态”宇宙模型及其疑难、哈勃定律与大爆炸宇宙模型;二、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先对星系及其类型作一简单的介绍,然后在此基础上介绍星系的形成和演化;三、恒星的形成和演化:具体介绍恒星的形成,表征恒星演化过程的赫罗图,恒星演化过程的三阶段,即主序星阶段、红巨星阶段和恒星的三种归宿(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四、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主要介绍太阳系的基本情况和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两部分内容;五、地球的构造和演化:包括地球概况、地球的圈层构造和地球的形成和演化。

光电子技术论文篇11

1988年6月,欧阳征标到深圳大学任教,现任深圳大学太赫兹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固态光子实验室主任等职,长期从事光子晶体的理论及相关光子器件的开发研究。

近年来,在光子晶体研究领域,他提出了一系列新型的光子晶体全光逻辑门和全光半加器等逻辑光路;他还提出了一类光子晶体磁光环行器、单TM模工作的磁性材料Bragg光纤结构、宽禁带全角度反射器结构以及正入射情况下超窄频带、超窄角度单偏振滤波器结构等。他发现了光子晶体谐振腔的模式分类特性和复周期光子晶体中的密集多通道滤波特性。他提出的二维FIBONACCI光子晶体的概念,从理论和实验上证实了该光子晶体存在较大的光子禁带。

光电子技术论文篇12

1996年,付永启博士毕业。近20年过去,付永启一直没有离开过微纳光学研究领域,在他看来,尽管微光学似乎看不见,摸不着,但从人们的生活乃至国家的高尖端科学都离不开它。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微纳光子虽小,照亮我们未来的路”

1994年,付永启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当时是跟导师一起做国家航天项目中的一个子项目――‘动态目标发生器’的研究,我主要负责曲面光刻的研究。”那是他接触到微光学并逐渐对微光学元器件的设计制作产生兴趣的开始。

在博士后研究阶段,付永启又接着在衍射光学元件的设计制作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随后为了开阔视野、提升研究能力,付永启于1998年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精密工程与纳米技术中心作研究员,借助当地优越的软硬件条件继续深入开展微光学以及后期纳米光学领域的研究工作。

从此,一个崭新的世界――纳米光学这个交叉领域逐步在他面前展开。

正如他所说的“学得越多就会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越多”,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他觉得不应该囿于领域,萌生了走出国门看看的念头。1998年,他选择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精密工程与纳米技术中心做研究员。后来,又通过那里获得了在麻省理工学院作访问学者的机会。

通过与科研院所及工业界的合作,付永启开展了多个横向和纵向项目研究,接触到了微电子、微机电系统(MEMS)、微纳加工、纳米计量及生化分析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先后完成了多项重大研究课题,并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

借助于国外较好的软硬件条件,付永启快速提高了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东西方文化在他身上相遇,已经不再是形式的混体,而是精神层面的和平融合,使得付永启的治学态度里,囊括了中国智慧的通达以及西方思想严密的逻辑性,在这种态度的指引下,他对科研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对科学研究也更加热爱。

2001年,付永启将目光专注到了一种新的微纳光学元件一步加工制作方法―聚焦离子束制作技术上,经过两年的反复研究、实验,终于获得成功并使该技术逐渐走向成熟。

付永启利用纳米加工技术实现了微光学元件与光电子元/器件的集成一体化,即利用聚焦离子束技术直接一步将微光学元器件甚至纳米光子元器件与光电子器件(如半导体激光器、光导纤维等)集成于一体,从而达到直接控制光束的目的。这一技术摆脱了传统的采用离散光学元件对激光束进行准直或聚焦的方法,不但减少了光学系统的元件数,而且节省了空间,更容易实现系统的轻量化和小型化,对微系统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他还发现了两种材料,它们在聚焦离子束轰击下具有材料自组织成型特性,该特性可直接用于微光学元件的结构成型。以该技术为基础,能够制作出几种特定的微光学元件,包括微正弦光栅、微闪耀光栅等。

此外,付永启还利用聚焦离子束直接写入法和辅助沉积法成功实现了微光学元件与光电子元/器件的集成一体化;也就是说,该集成一体化既可以采用基于聚焦离子束去除材料的方法实现,也可以利用材料生长的方法来得到。从而为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微型化、平面化提供了制作技术保障。该集成一体化元/器件已经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生化、通信、数据存储等领域,至今仍在应用,还没有其他方法能够替代。

值得一提的是,聚焦离子束技术在微电子行业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微电子工业上材料、工艺、器件分析及修补的精度和速度,目前已经成为微电子技术领域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之一。同时,由于它集材料刻蚀、沉积、注入、改性于一身,有望成为高真空环境下实现器件制造全过程的主要加工手段。

“研究要服务社会,我们要瞄准国家重大需求”

“在国外更能体会到‘国家’两字的真实内涵,真心希望自己的祖国能够早日强大。当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播放出《我的祖国》这首歌时,激动的心情难于言表,内心百感交集。” 付永启感慨道。2007年,付永启放弃国外优越的待遇和生活,带着累累硕果和先进理念回国,先后受聘于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微细加工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

“刚回国时想有一个属于自己独立的科研小组和相对宽松的科研环境,在这种环境中能静下心来实际做点科研,希望能从科研工作和培养学生方面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所在。科学研究最终是要服务社会的,而具体的应用领域要瞄准国家的重大需求。”付永启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学校和所在团队的支持下,付永启在纳光子结构、元器件及其应用方面取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提出了两种基于纳金属结构的超分辨透镜,该透镜可方便地通过聚焦离子束技术一步制作出来,其光学表征可利用近场扫描光学显微镜实现;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极化用于生化免疫分析:设计和制作了菱形纳金属颗粒,并成功地用于老年痴呆症(ADDL)以及SEB病毒素的测试;有源及无源光电子器件与衍射光学元件的集成;基于聚焦离子束技术的微光学元器件的一步制作技术的开发和拓展;基于纳光子器件微探头的纳米计量系统的概念设计:提出利用纳光子超透镜微探头并结合激光多普勒外差干涉技术实现纳米缺陷的动态在线检测,该内容已获得美国专利授权。

研究工作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微光学元件的加工制作技术上,国际上首创采用聚焦离子束技术直接一步加工和制作微小光学元件,具体包括微型衍射、折射、折衍混合、柱面、及椭球面透镜等。这一创新技术解决了一些常规微光学元件制作方法难以实现的微光学元器件集成一体化问题,为光学系统紧凑化和小型化,以及微光学系统的研究开发提供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如果把才华比作剑,那么勤奋就是磨刀石。付永启和课题组成员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经过多年的努力拼搏,在纳米光学、微细加工、纳米加工、衍射光学及微光学领域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在国际相关著名学术期刊和国内核心学术期刊上150余篇,其中被SCI检索收录论文120余篇,以第一作者撰写和58篇,以通讯作者100余篇,JCR分区一区刊物论文23篇,影响因子IF>3.0的论文46篇(占SCI论文总数的34%),论文累计被引次数1100余次,单篇他引最高次数83次,JCR统计h指数18。其中,代表论文之一:“Optics Express 18(4), 3438-3443 (2010)”被国际文献追综机构BioMedLib于2011年2月28日评为纳光子结构领域的“Top10”论文之一;此外,在该领域国际著名学术刊物Plasmonics(该刊物属于JCR分区一区刊物)上陆续发表系列研究论文22篇。

此外,付永启在微纳加工及纳米光学领域分别撰写五部英文专著中的各一章:即Encyclopedia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2nd Edition,出版号:ISBN: 1-58883-159-0)、Lithography: Principles, Processes and Materials(出版号:I S B N: 978-1-61761-837-6) 、Plasmonic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出版号:ISBN: 979-953-307-855-6)Ion beams in Nanoscience and Technology(出版号:ISBN 978-3-642-00622-7)、和《Nanofabrication》 (出版号ISBN: 978-953-307-912-7);并独立撰写中、英文专著各一部,分别为《纳光子学及其应用》(出版号ISBN: 978-7-80248-537-2)(该书是目前国内唯一一部具有自己独立编著版权的全面系统地介绍纳米光学发展前沿的中文专著,出版后得到同行的一致好评。)、英文专著书名为《Subwavelength Optics:Theory and Technology》;并以此为基础,在国内首次开设了《亚波长光学》课程,于2009年秋在电子科技大学作为研究生专业课程讲授。自2010年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生部均采用《纳光子学及其应用》一书作为研究生专业课程:《亚波长光学》及《纳米光学》的指定教材。该书作为2011年电子科技大学“十二五”规划研究生教材建设立项支持(项目编号:11211CX20401),于2012年12月末成功出版了修订版。

有关利用聚焦离子束一步制作微光学元件的内容被法国DELAWARE大学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系Robert G.. Hunsperger教授写入其编著的教科书《Integrated Optics: Theory and Technology》(第五版)的一个章节中。部分研究结果还被美国网络多媒体组织NANOPOLISTM于2007年出版的《纳米技术百科全书》多媒体教程引用并收录, 并被邀请作“聚焦离子束”章节的内容评审人。

学术刊物论文中有关基于聚焦离子束直接沉积实现微型柱面透镜与边缘发射型半导体激光器集成化实现激光束的一维和二维整形的技术、以及类金刚石薄膜上一步写入微透镜技术,被国际上面向工业界的杂志Laser Focus World分别摘录并以新闻简报的形式在“光电子世界新闻”栏目中公布;并已分别获得美国发明专利和中国发明专利的授权。

鉴于他出色的科研成就,近年来相继在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等国举办的衍射光学与微光学、微加工及纳米加工、离子束及应用、精密工程、纳米技术NanoTech 2004、亚洲光电子Photonics Asia 2004、ICAMT2005、NanoMan2008、Nanophotonics2009等专题会议及年会上作大会报告及特邀报告。

相关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