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教育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7 18:12:24

培智教育论文

培智教育论文篇1

早在两百多年前,就有教育家指出,谁将成为好的教师或是坏的教师,关键在于他有没有形成健全的教育机智。时至今日,在教师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见到的依然是多可言传的规范性知识,对于具有实践性知识特征的教育机智的培养,现有教育学理论尚阐述不够,从而造成人们对教育机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影响了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本文试图就教育机智的内涵、构成及培养作一探讨。

一、解读教育机智

关于教育机智的内涵,国外学者的观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将教育机智理解为“引起学生心弦的共鸣力”,二是理解为“教师的表现力和说服力”,三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应变力和组织力”。前两者关于教育机智的理解过于抽象,第三种观点经过演化,而形成一种在我国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即教育机智是教师对突发性教育情境作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的能力。然而这种界定并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它既失之过泛,只描述了教育机智得以外化的表象却没有揭示出教育机智应有的内涵,因而缺乏对教师教育的实际指导意义;也失之过窄,因为它将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仅局限于非常态性教育情境,而没有注意到恰当运用教育理论于具体教育情境也属于教育机智问题。所以需要对这一概念作重新讨论。

从词语的构成上看,“机智”是由机敏和明智两个词合并而成。机敏概指思维与行为的反应迅敏快捷,是思维的开放性与行为的灵活性的总括;明智则是对行为者在持定情境中的外化行为是否适合的指称,按亚里土多德的说法,就是一个人善于考虑对于整个生活的有益之事的品质,具体地说即行为者在当下情境中无论做什么还是不做什么,或以某种方式来做,都能恰到好处。把两者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机智”便是指行为者在具体情境中努力使自己的行为适合当下情境,有效达到其目的而作出敏捷的判断与决定的能力。根据对“机智”的这种理解,教育机智就是教师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能对学生施加积极的教育影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并作出符合各种具体教育情境的教育决策和付诸实施的能力。

教师具备教育机智,有助于避免师生冲突,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因为,教育情境是由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个体、特定环境及由此而决定的独特教学氛围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体。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正发生于其间并对其产生影响。这就决定了教育情境具有复杂性、独特性和多样性。惟其如此,一名好的教师之所以称其为“好”,就在于他能够围绕预定的目标,采取适合教育情境的教育行为或操作方式,从而有效而经济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也惟其如此,教师的灵活应变、判断决策能力便显得格外重要。

教育情境就其性质而言有两种类型。其一可称之为常态性教育情境,它基本上排除课堂里某些例外事件和事态的发生,其过程和事态发生的情境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特征;与之相对应的是非常态性教育情境,在此情景中,事情或事态的发生通常超乎教师的预料之外,教师解决此类事情的方案或方法也无定规可循。但无论是在常态性教育情境中还是非常态性教育情境中,教师要作出反应都有多种可能性。在实际实施某种行为之前,教师必须首先从诸多模糊的可能性中,找出一个正确的实施方法或可能性来。而所谓“正确的”意指教师所选择的某种可能的行为既能够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标,又对具体情境是合适的。而要在诸多的可能性中找出一个正确的可能性来,教师就必须依据他既有的规范或内在的教育理论对诸多可能性及某一个正确的可能性作出合乎理性的判断。

在常态性教育情境中,教师的这种判断就在于区别某件事态或事件是不是教育理论所陈述的规律或规则的一个例证。这便是教师运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机智。理论之所以还需要教育机智,按照康德的论证,“不管理论可能是多么完美,在理论与实践之间仍然需要一种从这一个联系到并过渡到另一个中间项的媒介,这个媒介的核心便是主体的判断力——实践机智。”关于这一点赫尔巴特也有论述。在他看来,一个好的教育理论家未必就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因为在卓越的理论家中,无论是谁,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总会潜入一个中项。这个中项就是健全的机智。

这种结论,可以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一些例证。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机械地、经验主义地照搬照抄理论,使得课堂教学不伦不类,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种情形除了教师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素养不高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对理论的应有理解,琢磨不到理论的精细之处,体会不了理论的细微差别和详尽细节。在这种情况下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教师就会无法还原被剥去了具体情境的一般规律和规则的原态,无法使自己体现理论和规则的行为适合当下的情境。教师的判断力正在于确定具体情境与抽象的规律和规则是适应还是不适应,是类似还是相同,最终决定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适合还是不适合具体情境。

非常态性教育情境是指由情境之外或之中的某些因素引起的,往往会对课堂教学或学生的学习起干扰作用的事件发生的场合。这类事件的出现往往出乎教师的预料,会使教师措手不及,但是教师对此又必须做出一定的反应或某种行为,必须在极短的时间里(几乎没有时间让教师慎思明辩)作出正确的判断,实施适当的行为。在这里与常态性教育情境不同,教师作出的任何行为反应,都可能没有可遵循的具体实践规则或惯例。教师只能依据他内在的教学理论或观念,依据他对对象本身性质的判断,凭借他的前后一致的教育精神(对学生的关爱),伺机而动。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动”,一种对理论融会贯通的“动”。正是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教师教育机智的魅力。

如果说在常态性教育情境中,教师的教育机智表现为对教育理论所论证的规律规则的灵活运用,那么在非常态性教育情境中,教师的教育机智则表现为对教育规律和规则的不用或弃用,或表现为教师在处理非常态性教育事件的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具有启发意义的并能对未来类似情境具有指导价值的规则。但无论是在哪种教育情境中,教师的教育机智并不是教师实施的教育行为本身,而是行为显现之前教师的思索、推理、决断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关注的是教师自己来判断和确定在某个具体的教育情境中什么行为是正确的和合适的。

要注意的是,教师的任何机智都是以既定的目标为前提。教育机智一般并不表现在对教育目标的确定上,而是体现在选择最有效、最符合情境特点的达到目标的手段行为上。因此对教师来说,任何选择实施的行为都必须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与展开,必须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两者缺一不可。

二、剖析教育机智

在既定的目标前提下,教师在特定的情境中作出正确的教育决策并付诸实践,就是要求教师能够对症下药,看情况怎样适合就怎样去做,并且要保证力所能及,行能所达。由于“机智不仅是对普遍事物的,而且是对特殊事物的”,所以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有所知、有所悟、有所择、有所行。正是知、悟、择、行构成了教育机智的四个基本要素。

知知即是认识,就是教师对行为对象及自身行为得以发生的环境等特征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所有决断乃在于使自己的行为与具体的情境相一致,并努力使自己行为的对象朝着自己内在意愿的方向发展。为此,教师必须对要决断的对象有所了解,有所认识。

由于教师通常会在两种不同的情境中作出决断,所以教师的知须有所不同。在常态性教育情境中,主要涉及理论用之于实践的问题,所以教师的决断就是要决定理论之被抽象的情境与特定的情境是否相符合,在于有把具体情境当用理论的一般情境的特例能力。在这里的知就包括对教育理论的掌握及对对象的了解。在非常态性教育情境中,教师决断的关键在于把握事件本身的性质及其独特性。这时同样需要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作为其判断的内在理论依据。譬如一学生突然在课堂上大声讲话,教师此时就须依据他对这个学生的平时了解和认识,依据有关这方面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依据该生周围的学生反应(课堂社会学知识),准确判断出该学生讲话的动机与目的之所在。是想引起教师的注意,还是受到别的同学的刺激?是想出风头还是故意和教师过不去?惟有对此做出准确的判断,教师才能对此作出恰如其分的反应,既不影响教学,又能对该生施以积极的教育影响。因此可以说,有所知是教师教育机智的首要前提,也是教育机智的理论基础。

悟悟是教师在知的前提下生成的对教育规律和规则的整体把握及对教育情境独特性的整体理解,是一种百思不得其解,一解豁然开朗的感觉。悟的突出特点是理解的整体性。因为是整体的把握,教师就能够打破事物个别性的分立,在个别中发现一般,又在一般中找到个别的例证。能够有所悟,教师的课堂教学就可以达到庖丁解牛的境界,击其一点而触及全身。

有所悟,除了知的前提,教师观察天赋及丰富的经验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天赋的观察力可以使教师敏锐地感受到问题症结之所在。细微的、有时甚至是难以觉察的线索将暗示着事态的可能性进程,并成为教师处理事情的入手之处。教育经验丰富则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变通能力与对过去类似情境行为方式的快速检索能力,有助于判断的快捷与正确。对于教师个体来说,悟既是一种天性,也是一种实践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与培养来提高。

择择包括选择和判断。即基于知和悟,对各种模糊、可能性的决断,是把主体的内在教育理论、教育行为及教育行为的对象联系起来的主观意态。选择和判断包括推理和思考,它是教师实践推理能力的具体表现。

作为一种实践推理,选择和判断的大前提是既定的目的,因为选择就是关乎目的的;其小前提是各种可能的行为之理由,包括由知和悟而获得的关于对象、自身及周围环境的信念和认识;结论则是教师准备实施的行为。这里要提醒的是,在教育实践领域,教师准备实施的行为不能仅仅考虑是否能够达到目的,他同时还需要考虑所要实施的行为是否满足善的准则。譬如学生在课堂上讲话,体罚也许既能保证课堂教学秩序,也能保证学生的精神状态保持在教学内容上,但体罚行为本身不符合规范要求,因为教师的体罚行为意味着教师已不是将学生看作有意识的主体,而意味着对学生人格尊严的不尊重。这使得教师的体罚行为本身表明了一种非教育意义的意旨。

整个推理过程也是教师思索问题、确定处理问题方案的过程,虽然在课堂情境中,一般不允许教师象在备课时或在研究问题时那样从容地长时段深思。但是,教师也可以有或者说允许有短暂的思考时间。这正是教师理智行为的保证,也是教师教育机智之所在。在选择和判断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能够面对非常态性教育情境,不假思索地、理性而恰当地实施某种教育行为。不假思索地、非理性地实施某种教育行为,凭借教师个人好恶,感情用事,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大忌。它不以教师的知和悟为前提,而是以教师的情绪和冲动为前提。这正是教育机智的对立面。因此在这里要指出,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智首先要避免感情用事。

行行是可感知到的、使教育机智得以外化的教育行为,是教育机智的具体表征。一切机智,都须通过人们的行为而反映出来。唯有通过教育行为,教师对教育对象恰当的作用、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影响,才能得以显现。无论是常态性教育情境还是非常态性教育情境,教师的教育行为都隐含着他自己对教育理论的悟解及其内在的教育理论的认同,隐含着对教育对象整体的理解,是教师自己认为恰当的结论。

由于情境的独特性,任何恰当的行为都应该是独特的、针对具体情境而发的。情境的独特性决定了教育行为的灵活性。因此在常态性教育情境中,教师重在化单调抽象的理论语言为生动活泼、通俗的日常语言,能深入浅出、在不知不觉中感悟世界的本质、社会的理想和人生的真谛。在非常态性教育情境中,教师须区别自己面对突发事件实施的行为是教育还是非教育,是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行为还是与课堂教学无关的行为。机智的教师应该以最自然的方式化非教育为教育,巧妙地将无关行为转变为教学行为。

三、培养教育机智

由于教师的教育机智涉及到教师对教育情境的整体把握及对教育活动的天赋敏感,因而教师的教育机智属于实践性知识的范畴,即按奥克肖特(Oakeshott,M.)所说的,是一种不能完全用规则的形式表述出来、而只存在于使用过程中的知识。说教师的教育机智属于实践性知识的范畴,是因为教育机智不只是一些运用规律规则的纯属技术领域的可操作的技能,而且是由有组织的辨别、判断和行动的能力所构成的;这些能力深深地根植于教师对教育的认识、信念、价值观、态度及对实际教学活动的感悟、经验、体验之中,是难以用规则的形式表述出来。因此,教师的教育机智通常很难直接用语言传达给他人,在这里,“重要的是经验,但这里还要有某种匠心为指导”。这意味着,对于教师教育或教师培训机构来说,必须探寻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式。

教师的教育机智绝不仅仅是教师先天的教育天赋之使然,而是教师在后天的教育活动与教育环境中,经过磨练与感悟而逐渐获得的。“它是教师在精神上成熟的结果,是教师为掌握专门知识和养成与儿童交往的技能而做了大量工作的结果。”实际上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教育机智。这个事实本身即能说明我们所表达的教育机智能够培养的信念。之所以每个教师或多或少地拥有教育机智,就在于教育实践活动本身启发了他在特定情境中的应有行为。在这里,我们将以在前面对教育机智构成要素所作的分析为前提,仅提出一般原则性的建议,确立教育机智培养的基本思路,即通过诉诸于教育机留的构成要素,间接地来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智。

间接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智,关键在于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修养、训练教师的思维反应品质、提高教师对教育现场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丰富教师的教育实践经验。达到上述四个方面要求的可操作的方式就是为教师提供富有理论思维能力和教育实践经验的指导者和观察者,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分析。将这样一个操作方式图示起来就是:

下面简要说明之。

加强教育理论修养,使教师真正有所知。教育理论包括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尤其要注重有关课堂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引入及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学习。它们是教师教育机智得以形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从知识的性质上,这些教育理论应当包括有关教育的事实性知识和规范性知识。教育理论的作用就在于告诉教师他所面对的是什么事实(包括影响事实的关键因素)及在此前提下他所能应该做的事情。前者为他提供适应情境的恰当判断的信息,后者则在于为他的判断和决定提供目的导引和可能行为的启示。为此理论学习不仅掌握有关教育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批判反思能力。

训练思维反应品质,使教师能够有所悟。这里所涉及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开放性、敏捷性及思维的灵活性等。教师优良思维反应品质主要表现在:1.在教育、教学情境中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全面系统地认识现象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问题的本质。这要求教师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和广阔性。2.教师需要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及时而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这要求教师的思维必须具有创造性和独立性。它具体表现为教师在特定的情境中对问题迅速、快捷地分析与处理,据以快速检索比较可能的行为方式,并将内在的结论以恰当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教师思维的品质是以对课堂辨别判断所得的材料为其核心,是课堂辨别判断力的基础。

提高辨别判断能力,使教师能够有所择。辨别,即教师对自己的内在教育理论与教育情境的是与似所作的分辨和区别,其作用在于确定自己内在的信念和理论是否适应于当前的情境;辨别力,即一种能够看到内在主观意识与客观外在世界的差异以及看到对象和事态的细微之别的心理品质。它的前提是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在于确定依据自己的信念和理论而实施的行为对于当前的情境是否恰当和妥帖。其基本的信念就是,坚持应为的目的,对当时的情境采取应有的方式。判断的困难之所在正在于所施行的方式是否为“应为”。辨别判断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富有理论思维和实践经验的课堂观察者来进行。观察者的作用在于作出理性的课堂分析。他以逆推方式即从教学的结果出发来提示当前情境中已出现的线索和暗示,再反转过来指出可采取适当行为。在此将线索、线索的意义(行为者对此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也正是这些不同的理解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无限的趣味性和创造性之发挥的机会)、根据线索意义而作出的行为反应、行为的结果联系起来,构成教师特定课堂行为的一个完整的流程。这种联系起来明晰化的东西,有助于教师的判断力、反思力的培养。

注重教育实践锻炼,使教师能够有所行。加强教育实践锻炼的目的在于获得对教育实践的感性认识和教育经验,积累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下可能恰当的行为模式,为未来的教育实践提供一种暗示和备择的操作方式。这里重要的是教育经验。教育经验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所经历的或多或少的事实。这些曾经历过的事实对于教师后继的活动具有不可避免的暗示性和提示性。但是事实要变成经验,则必须通过教师的思虑,并根据教师的特点进行分类、概括,从而变成一种能对教师的教育活动进行指导的内属于教师自己的准则,变成教师对待教学活动的价值观态度及灵活处理特定课堂教学情境的一种信念。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会不自觉地将过去某个情境中针对某个事实的行为准则化。它是教师较为经济有效地处理类似问题的一种隐含的操作方式。为提升教师的教育机智,教师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在有意营造的教育情境中,自觉地整理从事实中产生并且由于事实而得到升华的思想。

参考文献:

[1]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2]董小玉,等.教育机智浅谈[J].中国教育学刊.1995(1).

[3]查啸虎.教育概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年.

[4]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培智教育论文篇2

在《素质教育与美术教学中智力的培养》总课题的基础上,再分几个子课题,如《注意力、观察力的培养》、《发挥想象力、诱发创造思维》、《记忆力、写生力的培养》、《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等。用三年的时间分层次、不同形式地开展美术素质教育。

二、课题的依据及指导思想

1.《美术教学大纲》明确了美术教学的目的、性质、任务,并把美术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美术素质、审美修养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在教学中利用本学科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学习基础知识进行简单训练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美术欣赏、艺术原理、美学知识的教学,变单一的知识技能为多元的知识结构,使美术教学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2.美术教育的定义是将人类在视觉艺术方面创造的理论、技法及成果,按照教育规律再创造成适合不同对象的教学材料,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公民对美的认识、判断、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可见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的素质,也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上。

3.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有着特殊意义。把艺术教育由专门传授技法技能转为培养素质这是美术教学的革新,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与规律。在基础教育中,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素质主要是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学生的素质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忽略和缺少哪一方面都不健全。

三、课题的实验和策略

1.遵循四大原则,开展教学实验

美术教学除了遵循教育学提出的教学原则外,根据美术学科特点以及目的、任务和教学规律,还提出三项原则:

(1)审美原则。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区别美与丑的能力,通过参与、学习,逐步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基本保证。

(2)直观性原则。重视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运用现代先进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马蒂斯曾说过:“创造始于观看,而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深入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进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3)实践性原则。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美术双基,通过参与实践,大胆表达的过程,提高学生眼的观察力、脑的思维能力、手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眼、脑、手的协调运用。

2.大胆改革课程内容,适当增加乡土教材

开展第二课堂,依“纲”还需靠“本”,三年来我镇使用的是岭南版美术教材,该教材内容较为丰富,体现了美、新、活三大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在课程内容安排时,我们做了一些调整,根据本地本校实际,适当增加乡土教材及有地方特色的教材,使学生增进对家乡的了解,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并使他们学会结合生活联系实际,有条件的学校,还增设了陶艺、电脑美术等课程。各校还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学生的艺术素质和美术技能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培养和提高。因此,坚持开展第二课堂、美术兴趣小组活动,使学生的艺术潜能得到发掘,综合素质也在活动中不断提高。

3.实行开放性美术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改革课堂教学,营造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师生平等,尊重个性,有效地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发挥其各自的专长。课堂教学力求“教”与“学”的优化,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智力潜能发挥出来。

4.实验形式灵活,体现民主与集中

培智教育论文篇3

在《素质教育与美术教学中智力的培养》总课题的基础上,再分几个子课题,如《注意力、观察力的培养》、《发挥想象力、诱发创造思维》、《记忆力、写生力的培养》、《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等。用三年的时间分层次、不同形式地开展美术素质教育。

二、课题的依据及指导思想

1.《美术教学大纲》明确了美术教学的目的、性质、任务,并把美术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美术素质、审美修养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在教学中利用本学科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学习基础知识进行简单训练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美术欣赏、艺术原理、美学知识的教学,变单一的知识技能为多元的知识结构,使美术教学真正落实素质教育。133229.COm

2.美术教育的定义是将人类在视觉艺术方面创造的理论、技法及成果,按照教育规律再创造成适合不同对象的教学材料,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公民对美的认识、判断、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可见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的素质,也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上。

3.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有着特殊意义。把艺术教育由专门传授技法技能转为培养素质这是美术教学的革新,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与规律。在基础教育中,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素质主要是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学生的素质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忽略和缺少哪一方面都不健全。

三、课题的实验和策略

1.遵循四大原则,开展教学实验

美术教学除了遵循教育学提出的教学原则外,根据美术学科特点以及目的、任务和教学规律,还提出三项原则:

(1)审美原则。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区别美与丑的能力,通过参与、学习,逐步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基本保证。

(2)直观性原则。重视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运用现代先进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马蒂斯曾说过:“创造始于观看,而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深入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进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3)实践性原则。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美术双基,通过参与实践,大胆表达的过程,提高学生眼的观察力、脑的思维能力、手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眼、脑、手的协调运用。

2.大胆改革课程内容,适当增加乡土教材

开展第二课堂,依“纲”还需靠“本”,三年来我镇使用的是岭南版美术教材,该教材内容较为丰富,体现了美、新、活三大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在课程内容安排时,我们做了一些调整,根据本地本校实际,适当增加乡土教材及有地方特色的教材,使学生增进对家乡的了解,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并使他们学会结合生活联系实际,有条件的学校,还增设了陶艺、电脑美术等课程。各校还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学生的艺术素质和美术技能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培养和提高。因此,坚持开展第二课堂、美术兴趣小组活动,使学生的艺术潜能得到发掘,综合素质也在活动中不断提高。

3.实行开放性美术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改革课堂教学,营造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师生平等,尊重个性,有效地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发挥其各自的专长。课堂教学力求“教”与“学”的优化,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智力潜能发挥出来。

4.实验形式灵活,体现民主与集中

培智教育论文篇4

1.挑选简单的单元进行组合,将教材简单化。由于培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能力较差,只有经过多次的练习才能达到正常学生的学习标准。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将教材简单化,选择较简单和易接受的内容组合成一个个小小的单元,并围绕这些内容布置作业。比如让培智学生指出一幅图画中相同颜色的图案,或在美术作业相似的情况下改变图画的数量、颜色或动物种类等,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色彩。又比如在进行如何画小鸡的教学中,老师可先教学生画圆和直线,让培智学生数量掌握圆和直线的绘画技巧。然后再教学生如何将圆和直线组合起来,形成一只小鸡。最后还要教学生如何给小鸡上色。在指导学生画完一只小鸡后,老师还应教学生画不同造型和颜色的小鸡,增强学生对小鸡形象的认识。通过组合绘画的方法,可以让培智学生迅速掌握简单的绘画技巧。

2.将自由设计图案和添加图画有机结合起来。老师先引导学生依据一个话题或主题画一幅画,然后老师再让学生自由发挥,按照自己的喜好在画纸上进行添加、修改,使画面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引导学生扩充画面的内容能够有效地锻炼培智学生的想象力、活跃思维、培养观察能力,同时对培智学生的数学运算、语文理解能力等都有极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老师还应指导培智学生在基础图画上进行加工,通过添加圆形、直线等简单的图形和不同颜色,增加画面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审美能力。

二、综合运用多种美术教学方法

对培智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进行学习,加快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更好滴掌握知识。

1.将儿歌运用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儿歌能够将日常生活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再以生动、形象的歌词传播出去,儿歌最容易让学生接受,尤其是对培智学生而言,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首先,在美术教学的导入阶段就应合理运用儿歌,将图画和儿歌结合起来,借助儿歌将图画的内容和意境清晰地表达出来。比如教培智学生画手指时,可以导入《手指操》的儿歌,让学生在绘画时学习手指的名称。其次,老师在美术教学时可以将某个需作画的图形概括成几部分,然后融入儿歌教学,利用儿歌将作画对象的形象、特点等方面生动地展现出来,锻炼培智学生的听读写说唱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让培智学生绘画手机时,可结合儿歌“一栋大楼白又白,竖起烟窗嘟嘟响,打开天窗刷刷刷,画上圈圈表网络”形象生动地将手机的造型展示出来,让学生在绘画时有依据。

2.将生活材料应用于美术课堂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将生活常见的材料或废物应用在美术课堂上,比如塑料瓶、易拉罐、吸管和废纸等,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方式激发培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并在绘画过程中增加与他人交流的机会,锻炼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比如教导学生如何绘画装饰瓶时,老师可以每人派发一个空的塑料瓶、剪刀、胶水、彩纸等工具。然后老师示范并指引学生如何利用这些工具制作装饰瓶。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注意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并关心学生的心理情绪和学习进度,还要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操作环节后,老师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3.创设绘画情景,将学生带入图画意境中。培智学生的注意力比平常学生更容易分散,因此要构建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用生动、有趣、形象和活泼的语言对有趣的场景进行描述,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图画中,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教导学生《小鸭子》时,老师讲述有关小鸭的故事,让学生处于小鸭的环境中,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刚刚的故事把主题画出,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和复述能力。

培智教育论文篇5

近年来面对艺术教育改革的要求,多元智能理论的先进教育理念——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理论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目前也有一些学校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开展教育改革。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教育改革和教师全面发展的理念之一,已经越来越多地被我国教育工作者所认识。本文将这一理论植入艺术学科各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关注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发展方向,科学设置课程、完善培养方案,联合本学科下属的各专业之间的互动教学,进行切实有效的教学改革,从而提高艺术类人才培养质量。

一、多元智能理论对艺术类实践教学的指导意义

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新的智力定义, 被许多西方国家称为教育改革指导思想之一的多元智能理论(Multi-Intelligences)逐渐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他认为:智能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即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智能的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即各种智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打破了多年来人们用智商(IQ)来判定一个人聪明与否的标准,即打破了我们传统的智力观。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框架中,人的智力至少包括八种:①语言智力;②节奏智力;③数理智力;④空间智力;⑤动觉智力;⑥自省智力;⑦交往智力;⑧自然观察智力。它们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进行组合,从而使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色。

我国是一个应试教育的国家,学生在中小学十几年的教育中一直是注重学习基础知识,缺少创新意识,而社会恰恰需要的就是勇于创新、变革的应用型人才。多元智能理论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对民办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民办艺术类学院可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充分将其运用于教学方法、课程改革、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注重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依据每位学生不同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

我国现行的高等艺术教育主要由专业类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以及工科类院校的有关艺术的专业构成,他们的定位是培养较高层次的具有良好艺术素质和文化底蕴、掌握扎实的艺术理论知识的专门人才。但是在民办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优势针对性培养是需要在整个四年的教学中贯穿的,是既重视理论又重视实践的,这是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区别。

从宏观角度看,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特色和教育分工,而我们民办艺术类院校更有自身独特的使命,主要体现在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专门人才与管理人才。而这类人才所需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及素质,应与其行业、产业、职业、技术以及企业的具体岗位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较强的适应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应用型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办学理念具体落实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乃至质量评价体系的确立等方方面面。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出现偏差。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改革目标

实践教学是集中培养和锻炼艺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检验教学效果、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各艺术院校都十分重视并着力开展实践教学,尤其是大连艺术学院传媒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素质好、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文化艺术人才。因此对我院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而言,为使教学情景化、人文化,在学习中,学生需要发展和培养多种智能,而不仅仅是传统观念中的语言智能、空间智能和逻辑智能。本文就借鉴多元智能的角度,从优化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的角度,对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1)多元智能理论能够促使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随着艺术学校招生的扩大,使得艺术类专业学生高考文化课水平偏低,但体现学生专业水平的“艺术天赋”和“灵性”与其并不是一定相关,因此艺术类专业教学其实并不存在“谁能力高谁能力低”的问题。在艺术专业课的教学中,不存在劣等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甚至可以在某些方面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教师就会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积极的期待,在教学中不断发掘其潜在的闪光点,并发展其独特的潜能。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可以多角度来观察和评价。

(2)多元智能理论能够重塑教师的“教育观”。多元智能理论立体提出:学生的智能不可能是全方位的,每个学生的智能都存在着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将其优势领域的学习特点及方法应用到弱势领域中,促进其弱势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教育更应该如此,教师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都是有能力的,因此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鼓励教育、赏识教育在教学中创造一个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的环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且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使其优势领域得以展示、弱势领域得以提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发现和发展学生身上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并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三、多元智能理论在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1.明确办学思想,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做的设计,只有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才能够使方案得以落实,人才培养的目标才能够得以实现。对于实践教学而言,同样如此,必须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学院教师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分析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结构,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有自己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设置上建立了通识教育与公共基础课群、专业基础课群、专业方向与技能课群、素质拓展(公共选修)、能力与实践课群五个课群。基础能力与能力分类项目教学培养同步进行,注重应用能力培养,把专业方向课群细化,多途径、多方面培养学生,与社会需求对接,并结合我院的办学定位与学情特点,客观、科学、有计划性地进行专业与课程建设,为确保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突出专业特色,保证专业稳步健康发展。

2.逐步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在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的目标指导下,建立起了新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即以学分为纽带的“三个课堂联动”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第一课堂实践即课内实践,是指按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各类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活动;第二课堂实践为校内实践,是指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以外,在校内进行的包括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艺术节、文艺社团活动、各种文化艺术培训和艺术的展、演、赛等;第三课堂为校外实践,是指包括社会调查、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服务社会的文化艺术活动,参加的各种展、演、赛和国际上文化艺术交流等的教学活动。将三个课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相互联动。

3.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十分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转化研究。以剧目带动教学,以实践演出为载体推动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在“演中教”、在“教中演”教演相结合,二者互相推动,在表演中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在日常教学中去完善和加强;同时,注重了课堂中的基本训练,为实践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样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表演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这种教学方法很好地促进学生们的竞争意识,让学生互相比着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以赛事为平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在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后,就需要一个展示的平台,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而且在实践学分的认定上,我院规定参加大赛的学生可获得相应的学分,这样更加提高了学生参赛的积极性。

艺术学科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兼顾理论与实践,并在每学期以摄影大赛、微电影大赛、主持人大赛、广告片展映等形式进行教学汇报。我们以赛事为平台,把教学融入比赛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学习迅速应用到实践中并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有趣味性的理论学习。通过大赛,学生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锻炼了沟通协作能力,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结束语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意义越来越突出,培养创造型人才,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目标,而这场变革对教师工作的创造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教育改革的理论之一,已经越来越多地被我国教育工作者所认识。该理论对于智力观、人才观、教学观、考试观(评价观)、学生观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教育界尤其是在实践类教育教学改革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本课题将多元智能的思想植入艺术学科各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探讨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指导教师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和发展教学过程中,科学地设置课程、完善培养方案,联合本学科下属的各专业之间的互动教学,以剧目教学、项目教学为基础,以“三个课堂联动”为教学体系,给学生建立多种展示平台,从而提高艺术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梅汝莉.对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展实践研究的初步反思[J].基础教育参考,2004(08).

培智教育论文篇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提出:“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培养大学生和更多青年成为具备创新思维、创业精神与创新创业核心能力的未来领导人才,已成为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大学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各大高校关注和热议的话题,创新创业教育也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笔者认为个性化人才培养将是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强有力的助推器。本文将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探讨个性化人才培养,并基于该理论,提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推行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多元智能与高职学生个性化培养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学者加德纳(H.Gardner)博士在其出版的《智能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一个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至少具有8项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加德纳博士认为,每个人从出生时这8项独特的智能就已经存在,但每种智能都需要被唤醒,每个人在8项智能方面的潜能依靠先天遗传和后天习得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这8项中的各项智能都不在一个层次上,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促进各项智能的发展,以发挥每个人最大的潜能。该理论更加强调人类个体之间的差异,为学生个性化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理论诠释和思路。

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天生都拥有各自不同的智能组合,也就是存在个体的差异。个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生理差异和心理差异两方面,生理差异是指不同个体的肌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差异,比如,某些器官的生理特征,个子高矮、身材胖瘦、嘴唇厚薄、手指长短等;心理差异表现为大脑的神经功能的差异,比如,学习、思维、情绪、行为等,我们首先要承认个体的差异,尊重和接受孩子的差异,通过观察学生的生理差异,了解学生的心理差异,再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体特点实施专项教育,也就是个性化的培养。对于高职学生,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学习热情、自觉性较普高学生普遍弱一些,但是在性格、兴趣爱好、胆量等方面有其优势,教师应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个学生,用心去发现各个学生的闪光点和过人之处,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挖掘,让每个学生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并且坚信只要努力上进都能成才。

2.促成学生的个性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并不是主张将所有孩子培养成全才,而是认为可以帮助每个孩子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正确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当然,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开展个性化培养,才有效促成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个性有助于创造,创造有利于创业,因此将个性化培养融入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将有利于创业人才的培养。教师应树立高职学生“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强烈的自信心,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强势智能的同时也不忽略学生的弱势智能,使学生的性格、爱好、情趣都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以真正促成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个性化培养的意义

1.适应时展的要求

当前是大学生创业优势凸显的新时代,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个性化”将成为未来社会和未来人才发展的一大特点,我们应该根据未来社会和未来人才的特点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通过有效地指导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良性发展,培养有创新精神和有创造力的创业人才。“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各大高职院校一直在探讨并实践,虽然有所成效,但从人才培养的最终适应性来看,仍然任重而道远,学校还是过于注重学生的共性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因此学生普遍缺乏创造性思维,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个性化培养的提出是时展的需要。

2.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人的素质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发展速度,各国都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并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实质上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更需要重视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化培养。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更应注重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及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出富有个性特长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所以,个性化培养可以让学生的个性发展获得多姿多彩的表现,是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途径。显然,个性化培养的提出,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3.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经弱化了高职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能力的培养,阻碍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学生往往把学习和生活割离开来,习惯于把学习和考试联系在一起,没有明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实际上对于当前的高职学生而言,首先应改变其传统的就业观,培养创业意识,明白学习就是掌握熟练的实操技能,学习生存的本领,以更好地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而个性化培养就蕴含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自我潜能的发挥,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可以促进学生个性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帮助学生及早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找到自己的位置,为学生未来能实现自我价值做好思想、知识、能力、身体、心理、素养等等各方面的储备。

可见,个性化培养可以理解为是通过对学生的各项智能进行全面关注和分析,从而对学生展开个体差异化与层次化的培养,以提升个体的自我认知,激发个体的潜能,满足个体的发展需求。将个性化培养融入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将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力推手,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将是提升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郅庭瑾.多元智能理论与个性化教育:诠释、悖离与超越[J].上海教育科研,2013,(4).

[2]钟志贤.多元智能理论与教育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培智教育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807.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049-02

【Abstract】The study of literature, interviews, surveys, field research and logical thinking and so on,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s,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tudents the actual situat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tegrated intelligent students to make a preliminary study in order to open a new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under the curriculum of the vision, talents for society.

【Key words】Talented person Multi-dimensional intelligence Sports teaching Training

教育的一个神圣使命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类个体的智慧潜能,这种“永无止境,勇攀高峰”的信念使得整个世界都在不断地反思现实,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努力探索人才的锻造之路。现实告诉我们,高分数低体能的人不是人才,思想观念陈旧不重视发展的人算不上人才,只有全面发展体能、全面发展智能、全面提高创造能力的人,才是21世纪需要的人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充满生命力的生态课堂教学运行体系,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突出亮点,既有理论教学又有实践锻炼,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景、开发学生的综合智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一、归纳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其主要内涵可归纳为:

1.每个人都具备八项以上发展程度各不相同的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

2.大多数人都能使八项智能发展到自身充分胜任的水平。

3.人的各项智能彼此相对独立,但在解决问题时是相互作用的,常常需要几种智能在同一事件上共同发挥作用。

4.每个人的聪明智慧表现在不同方面。

5.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二、分析多元智能理论对体育的作用

1.全面发展教师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师的个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所以,体育教师不仅要教学经验丰富、运动智能超长,而且还应该是一位激情澎湃的演说家;一位谙熟音乐旋律和节奏的音乐人;一位逻辑能力强、空间感觉良好的艺术大师;一位懂沟通、会自省、善观察的智慧的使者。

2.全部接纳学生

加德纳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所以,我们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全纳观,看待学生时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多种不同智能不同程度的组合,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方法,而不仅仅是跑的有多快、跳的有多高。

3.全面发展智能

体育教学应该多样化,向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智能活动机会,在充分尊重个体发展独特性的同时,保证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逻辑环境;要使师生的肢体动作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始终;创设多元的视听教学环境;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音乐教学氛围;为师生安排交流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反思自省的时间;体育教学应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好奇心理等。

4.发展优势智能

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每一位学生都有相对的优势智能领域。如有的学生喜欢球类运动,有的学生则擅长健美操等。我们应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注意发现他们的优势智能领域并加以挖掘和发展,因材施教。①有日本梵高之称的画家吉彦山本的智商只有40,属于“低能儿”。可是当教师发现他最喜欢临摹卡通画,并为他设计了一套以美术为中心的课程,终于为日本培育起一位画界奇才。②牙买加“奇人”博尔特小时候对于体育的最初梦想并不是田径,而是板球。他曾代表学校参加板球比赛。板球教练发现他下肢移动速度很快,建议他尝试短跑项目。2008年8月16日他仅用了9秒69就跑到了100米跑道的终点,一举夺得北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冠军。

5.迁移优势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八种智能中的每一种在人类认知结构中均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教育应该对不同的智能一视同仁。但它更强调每一个人的智能特点是不一样的,强调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充分展示自己智能长项的同时,将自己优势领域的意志品质等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从而使自己的弱势智能领域得到发展。邓亚萍就是一位将优势智能迁移的典范。她不仅是世界冠军、奥运会冠军,而且还是一位清华大学英语专业学士、诺丁汉大学中国当代研究硕士、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2009年4月16日,邓亚萍正式就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

6.培养创造能力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科学研究表明右脑与人的创造能力呈正相关。体育的最大特点是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在一定的时空内学习体育动作技术,完成这些技术动作需要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和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顽强的意志力,这些恰恰是由右脑的认知来完成的,这对我们充分挖掘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力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体育如何培养多元智能

1.语言智能

以语言文字传递信息为主,来培养语言文字智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以语言文字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有讲解法、提问法和讨论法。教师可通过语言讲解、板书、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向学生传递语言信息;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口头回答或者展开讨论;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以书面形式回答问题、谈学习体会、写调查报告、写运动日记等。

2.逻辑智能

以访问调查、推理和分析归纳,来培养逻辑智能。常用的方法有调查法、目标设置法、分析归纳法等。例一:让学生在全校范围内做一次问卷调查,题目是“你对第三套广播体操的难度感觉如何(大、中、小)?”通过问卷分析,得出结论。例二:刘明最近5次50米自由泳的测验成绩为48.48秒、48.43秒、49.12秒、49.82秒和48.69秒,问刘明近期的阶段性目标范围是多少?让学生通过目标设置法算出答案。例三:运用抛物线原理分析“三分远投”的低弧、中弧、高弧,哪一个弧度命中率更高?例四:利用流体力学原理分析掷铁饼过程中,遇顺风掷得远还是遇逆风掷得远?

3.视觉空间智能

以熟悉场地、器械、观看比赛、参与运动等,来培养视觉空间智能。方法主要有直观法、体验法。①参观场地设施,了解器械的设计构造,感知它们的尺寸、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②观看动作示范、体育比赛;轮流当队长、裁判、摄像员,保护与帮助。③在操场上,在阳光下,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体验运动带来的视空感觉。

4.肢体运动智能

以各种身体练习对各种感官进行刺激,使人的感觉和知觉不断完善和发展,从而不断地提高肢体运动智能。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以及客体本身的实际运动能力因材施教。教学中要“精讲多练”,善用“成功教学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用“尝试教学法”以增加身体练习的次数和形式;发展“优势智能”以带动其它运动项目的提高。大课间、课外活动要安排丰富多彩的练习内容,确保每一位学生在平衡、协调、灵敏、柔韧、力量、速度以及触觉等方面的发展。

5.音乐智能

体育运动和音乐是分不开的。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培养学生的运动节奏感,用肢体语言来表现音乐的能力和在情景教学中用音乐调控学生的活动及情绪等。目前的第三套全国中学生广播体操、校园健美操、韵律操等就能充分体现通过身体活动发展学生音乐智能的作用。

6.人际智能

与教师、同学、父母,还有被访问对象沟通,培养人际智能。教学方法主要有讨论法、提问法、游戏法、保护与帮助、小群体教学法等。小群体教学法也被称为“小集团教学模式”,是通过体育教学中的集体因素和学生间交流的社会性作用及学生的互帮互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并达到对学生社会性培养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充分考虑了体育教学中的集体形成和人际交流的规律性来设计的。

7.内省智能

以独立作业,自我反思,培养内省智能。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尝试法、评价法、目标设置法等。①给学生安排适当的自我发展的空间,鼓励他们大胆尝试练习,最好独立完成动作,从而体会成功与失败,了解自己的优缺点。②学生自我评价可通过回答问题、动作的质量、同伴的意见以及动作技术录像来确定评价的结果。③通过对自己实际的身体状况、运动能力、身体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从而设置出适合个人的具体目标。

8.自然观察智能

以实地观察,来培养自然观察的智能。主要的教学方法有直观法、发现法、小群体教学法。体育教学中教师使用直观教学法时,一定要对学生的纪律严格要求,让学生精力集中,充分调动用于观察的各种感觉和知觉。发现法的基本过程是:①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要解决或研究的课题;②学生利用有关材料,对提出的问题做出各种可能的假设和答案;③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假设,学生中如有不同观点可以展开争辩;④对结论做出补充、修改和总结。

四、结论与建议

1.结 论

(1)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的设计思路: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向学生展示多方面的智能领域;注意鉴别并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帮助学生将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其他智能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体育教学情况的设计思路:以讲解、提问和讨论,培养语言智能;以访问调查、推理和分析归纳,培养逻辑智能;以熟悉场地、器械、参与运动,培养视觉空间智能;以体育舞蹈和健美操,培养音乐智能;以各种身体练习对各种感官进行刺激,培养肢体运动智能;以与教师、同学、还有竞争对手沟通,培养人际智能;以独立作业、自我评价,培养内省智能;以实地观察,培养自然观察智能。

2.建 议

当今社会,教育突飞猛进,但其根本的动力是培养高素质的智能型人才。无庸置疑,未来的世界就是人才竞争的世界,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义不容辞地担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社会现实告诉我们,高分数低体能的人不是人才,思想观念陈旧不重视发展的人更算不上人才,只有全面发展体能、全面发展智能、全面提高创造能力的人才是人才。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课改视野下不断发展自己、提高自己,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更新观念,改革创新,使学生不仅在体能上有所收益,更要在智能上开拓进取,真正成为21世纪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加德纳.多元智能(沈致隆译)[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 白学军.智力心理学的研究进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3 燕国材.中国教育心理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培智教育论文篇8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同智力活动的效益有关的一切心理因素。他们同智力因素结合,在智力活动中发挥作用。燕国材认为,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成功=智力因素ⅹ非智力因素。可见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成功有着多么巨大的作用。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学生是有思想感情、有个性、活生生的人,所以我们要以“教育学生必先了解学生”为原则,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发扬其个性特点,激发学生对篮球学习的真正热爱与追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全面展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从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运动的愉快感。篮球运动是一项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体育项目。但是学生的篮球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对篮球基本技术的学习兴趣不高、篮球战术教学效果不明显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不断探索与改革的今天,篮球选项课的如何完善与改进,以期在教学内容上能满足学生的知识渴求,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能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在篮球技能上能有一定的提高,并能终身受益,是我们目前必须探讨的重要研究课题。

国内外学者对非智力因素的论述多集中于心理学层面,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已逐渐受到重视。本文旨在通过对非智力因素在中学生篮球教学的影响作用分析,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促进中学篮球教学科学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的主要内容:

1非智力因素对中学篮球教学影响作用进行调查分析

2非智力因素对中学篮球教学影响研究

2.1动机与篮球教学

2.2焦虑情绪与篮球技术教学

2.3情感态度与篮球教学

2.4.

意志、思想品质与篮球教学

3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篮球教学的深远意义

3.1对转变、更新篮球教学观念有着积极作用

3.2对篮球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有着促进作用

3.3对篮球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3.4对完善篮球教学原则起着积极作用

预期目标:

1.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维持与调节、补偿与抑制等作用。它不是单独的某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它与智力因素相互渗透交织在一起,共同制约又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非智力因素对篮球教学影响很大,具有重要意义。非智力因素与教学效果之间的联系是双向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对一个学生的成功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

3.教师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价值培养至关重要。应采取最优化的激励方法,才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动机,稳定而积极的学习兴趣,热情愉快的情感情绪,果断坚毅的意志品质,进而开发出他们的学习潜力。

三、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步骤

1.本选题研究步骤:

本选题研究步骤分三阶段,分别是: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包括:技能迁移与干扰规律研究方向的确定、收集资料、查阅文献、访谈调查、导师指导、文献综述撰写、题目确定、确立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包括:论文撰写工作的实施、走访调查、访谈调查。

第三阶段:完成阶段。包括:研究内容归纳分析、撰写论文、修改论文及答辩。

2.课题的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关于非智力因素在中心篮球教学中运用的相关文献。

2.2访谈调查法:在研究的选题论证阶段,针对本课题的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等走访部分专家,广泛征求其对本课题研究中一些问题的看法和建议。进行实地走访调查,与体育教师、学生和社区篮球爱好者进行随机的交流与咨询,以帮助拓宽论文的分析视角与分析深度。

2.3逻辑归纳法:通过得到的资料与调查进行逻辑归纳与总结,得出较为科学合理的结论。

2.4数理分析法:运用数理统计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得出相关重要结论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1.毕业论文开题

3月20日—3月30日第一周

2.收集论文资料

4月1日—4月15日第二、三周

3.形成论文初稿

4月1日—4月15日第二、三周

4.修改论文

4月30日—5月5日第六周

5.论文二稿的形成与修改

5月6日—5月12日第七周

6.答辩稿的形成

5月13日—5月20日第八周

五、已查阅参考文献

[1]

刘福军.  篮球教学中应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2]

宁贺男.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J].

科技致富向导.

2011(11)

[3]

徐海滨.  篮球教学中的兴趣培养[J].

科技信息.

2009(34)

[4]

贺建福.  浅析如何培养学生的篮球学习兴趣[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5]

李加奎.  目标——导控式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运用[J].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6(04)

[6]

李俊平.  体育游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促进作用[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30)

[7]

费洪林.  对篮球专选课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08)

[8]

宋子祥.  对篮球专选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研究[J].

民营科技.

2010(11)

[9]

侯志岚,马侠.  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

科学大众.

2007(09)

[10]

陆培祥.  试谈体育教学对非智力因素的促进作用[J].

科学大众.

2009(03)

[11]

李菲菲,葛文,刘丹.浅析非智力因素对竞技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影响[J].四川体育科学.

2006

[12]

王力.  非智力因素在速滑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的作用[J].冰雪运动.

2006(02)

[13]

聂武生.浅析非智力因素对篮球教学的影响[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7)

[14]

赵素云. 对田径运动训练中运动员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28)

[15]

刘福军.篮球教学中应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16]

王建密.试论篮球教学中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17]

荣敦国,刘一民.非智力因素在不同运动项群中的作用等级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06)

[18]

崔树林.东北地区体育院系篮球专选班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J].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2000.

六、指导教师意见:

本题研究具有一定意义,研究内容明确,研究方法可行,研究步骤合理。同意上报。

指导教师(签字):

七、系(教研室)意见:

系(教研室主任)(签字):

培智教育论文篇9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学前双语教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在其《智能的结构》专著中提出的。他将人的智能表述为七种: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之后在1999年出版的《重构多元智能》中又讨论了博物学家智能和存在智能。另外,有其他学者从自我认知智能分拆出“灵性智能”。加德纳认为,这九种智能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每个人都具备有相对于自已或他人的智能强项,教育的宗旨在于帮助人发现并培育自己的智能优势,以强促弱,并通过一定环境的创设和媒介的干预,对智能类型进行分析、培育和创造,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最终实现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是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但却在教育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美国及一些西方国家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积极的深远影响。同时,多元智能理念提出与德育相结合的观点,与我国的教育目标相符。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MI理论在我国教育领域备受关注。关于该理论的研究覆盖了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到初中教育,甚至延伸至高等教育的全程教育体系。作为输送高素质学前双语教育师资的高等院校又能从该理论当中汲取哪些养分?在该理论背景下,学前双语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出路又在何方呢?

1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观”的影响

传统观念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是聪明人。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就是坏学生,是智商低的人。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智能结构,而每种智能因素又是同等重要,应给予同等关注。勿庸置疑,以大班为组织单位,以老师教,学生听为主要授课模式的传统教学掩盖了学生个体智能特征上的差异,甚至抹杀了学生的某个强项智能,使其无法发挥个性特长。教师只有在通过不同角度多方面多维度观察学生,分析和掌握了其性格特征和智能状况后,为他们创设好个性化学习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习效率最佳化。在此之前,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的五项全能给予了过度关注,忽略了其他领域的智力因素。反观当前学前双语教育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也是过分注重英语语言学科的学习,忽略了英语学科与学前专业课程的整合学习。这样,导致学前教育的办学方向发生倾斜,为培养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好新型的“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以学生的优势智能为切入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学校再也不能片面地只关注学生的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智力领域,而应是全面地、全方位地进行关注。

2多元智能理论对对学前双语师资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

双语教育如今成了各大幼儿园抢占市场的重要砝码。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成为了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而双语教师的素质成了决定幼儿园双语教育教学活动开设成功与否,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幼儿双语教师这一岗位,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前专业学科知识,还要有过硬的英语功底;不仅要能灵活运用学前专业教学理论与方法,还要掌握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和开展活动的理论与方法。然而,传统的人才观念过于注重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数学不好的学生很容易被贴上“笨学生”的标签。这种狭隘的智能观念,将会扼杀学生的其他方面的智能发展,会严重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信心。鉴于此,学前双语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认识到智能的多样性,能用强项智能带动弱项智能,最终达到各方面能力的共同发展。因此,学前双语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暂定为,“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情操,并且愿意长期在一线工作,具备一定教研能力和创新精神,专业基础知识和英语专业基本功扎实,了解幼儿双语教学规律,能够胜任未来幼儿双语教学工作‘,专业+技能+能力+特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复合应用型双语人才”。

3多元智能理论对学前双语课程体系构建的影响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保证。高校作为学前双语师资提供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制定出一套英语知识理论与英语应用能力并举,英语学科学习与学前专业课程学习整合,英语课程设置与双语幼儿教师培养对接的课程设置方案势在必行,责无旁贷。然而多元智能理论里强调人的感观开发与直觉学习,以及身体动觉智能的观点为本科学前双语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

3.1通识类课程根据加德纳的九种智能类型分类,大部分学前双语学生属于语言智能强项型。依据该理论,可大力加强通识类人文与社会科学类的课程开设。针对目前,幼教行业人才流失严重,人员流动性大,幼儿教师对职业满意度不高,虐童事件时有发生等问题,可开设如“心理调控与幸福人生”和“幼儿教师职业伦理”这两门课程。其一,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更愉快、更高效、更幸福地工作,打下基础。其二,大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爱岗爱生敬业精神,培养正确的就业观。

3.2专业类课程加德纳将学习分为三种:直觉学习、学究学习和专家学习。在这三种学习中,加德纳认为专家学习是一种整合学习,相对来说较完善,但他还是特别强调直觉学习的重要价值。他同时还认为:我们这些从事教育的人至今还没有充分意识到直觉学习对学生的真实影响与强大无比的力量。这个理念对于我们执行专业类课程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1)增加英语专业基础课程。英语学科课程是帮助学生修练“英语内功”的课程。笔者在前期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一部分英语幼师的语音语调不太规范。然而幼儿英语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英语启蒙教育。确保“英语教育启蒙教育的质量”成为了园所、家长,更成为了输送师资队伍的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最关心的突出问题。因此,除了现有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阅读外,应增设“英语语音”这门课程。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将为有效的口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体现加德纳直觉学习观,本课程以培养学生以听、说、读为主的交际能力,将语音的训练与学生英语听能和口语表达的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音能力,培养语言学习中的自我意识。(2)增加双语方向专业选修课程。目前,仅有的两门专业选修课程“外国儿童文学史及选读”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根本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可考虑将专业选修课调整为:“外国儿童文学史及选读”,“幼儿英语教育”,“学前英语综合课程”,“学前英语游戏设计”,“幼儿英语教学法”等课程来加强学前双语学生的专业素养。(3)整合技能类课程,实现真正双语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引用芬兰AboAkademi大学RolfPalmberg(2003)提出的8个实施步骤:第二步:确定学生的智能状况。外语教师同样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查询相关的智能检测表,如MichaelBerman(1998)或者ThomasArmstrong(2000)等在网上的检测表。通过上述方法检测出学生不同的强项智能(如音乐智能强项型、身体-动觉智能强项型等),结合智能强项,以艺术类课程的基础学习为依托,在掌握核心和急需的艺术技能技巧(包括儿歌弹唱、歌/舞伴奏、幼儿歌舞创编、手工制作、简笔画、幼儿园环境创设等)基础上,结合英语教学特色,确定自己的双语发展方向,实现真正双语人才的培养目标。

3.3实践类课程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教师队伍主要是由该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来承担教学任务。但不可忽视的是,很多教师都是由其他相关专业转教过来的。他们自身缺乏幼儿园一线教学的实践经验,课程的教授仅限于纸上谈兵,跟实际情况不符。或是本专业毕业,但因毕业多年,知识结构也没更新,知识理念落伍、跟时代脱节。因此,要从师生双方面,增加专业课中实践学时的比重。实践课的类型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校内实训。二是,校外实践。总之,实践课可以首先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其次,有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再次,学生通过实践环节,实现学校教育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一毕业即能上岗。多元智能理论对于学前双语教师职前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该理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多种智能和谐、全面发展,促使英语语言学科和学前教育以及学前双语教育专业学科的最佳融合,为学生成为真正的“专业+技能+能力+特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复合应用型双语人才”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吴琼.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与外语教学[J].南平师专学报,2006.7.

[2]沈彩芬,程东元.多元智能理论与外语教学[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7.

培智教育论文篇10

近年来,我国智障儿童的比例在不断上升,这些儿童增加了我国义务教育的难度,这对培智学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培智学校课堂的教学生活化逐渐成为培智教育研究发展的新潮流。语文教育是最基础的课程,对于智障儿童来说,流利地说话也是很重要的环节。语文教育又是智障儿童认识世界的最为生动直接的途径,因此语文教育在培智学校的教学规划中是很重要的。教学生活化是为了让智障儿童更适应学习的环境而不是一味地排斥,进而掌握应该掌握的技能和方法,从而让每个智障生最大限度地融入社会,使之生存于社会、立足于社会。

一、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背景

智障儿童是儿童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对教材的理解能力不高,缺乏学习上的迁移能力,学习进度不快,学习效果不好,注意力不够集中,对学习的兴趣不高等,这些典型的学习特征已经警告我们:对于智障儿童的学习要高度注重,必须要有紧密综合的认知,首先研究,然后确定适应每个智障儿童的教学方法,关注每个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立足于他们在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才能使他们更好地生活。因此,培智学校不能采取普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寻找合适有效的课程内容。将培智学校的语文教学生活化,让语文教学回归到自然生活,加强语文学习课堂与智障儿童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让语文教学更加贴近生活,是我国目前教育部门需要努力的目标。

二、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依据

1.生活教育理论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同样地,外国的教育学家卢梭也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实际执行者。卢梭让爱弥儿生活在自然中,教导他从游戏、种植、木工的劳动中得到感悟,让生活造就孩子,让自然弥儿的天然教师。卢梭相信爱弥儿会在自然中得到最好的认识和教育,因为自然才是儿童最好的老师。

2.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的知识构建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本身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内容中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学习的人并不是从自己空白的基础而学习的,而是在以前的各种各样的生活活动中就已经有了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可以看出,学习并不只是单纯地使知识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而是个人作为学习者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过程。

由于智障儿童各种条件都有限,他们的学习教育都和普通的学生差别很大,学习的难度也很大。因此,语文教育生活化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利于让智障儿童在玩耍中学到知识,获得自己需要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完善智障儿童的教育环境,培养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从而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教学生活化的教学表现和方法

1.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培智学校不应该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而是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尽量让智障儿童感受到学习的兴趣,并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内容。教师可以适当地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如制作PPT,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智障儿童充分掌握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技能和常识,以便以后独立地生活,进而塑造愉快的学习氛围。

2.语文教学方法的生活化

语文教学方法应该进行改革。虽然教室是实习生接受教育的最主要的场所,但是教学不一定要在教室内进行,因为智障儿童不一定会喜欢被拘束在一个陌生的空间。对于他们来说,来源于他们生活的、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事物往往比那些枯燥的知识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所以可以在室外的操场、公园、游乐园等地进行教学活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要“以生活适应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把语文教学和智障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进而让课堂变得更加的生动活泼。

总之,培智学校教育改革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而且必须成功。本文对国内有关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和改进,选取了一个切入点进行分析,希望对培智学校语文教学有所帮助。

培智教育论文篇11

21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要想在这样一个知识呈爆炸性增长的社会生存下去,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因此,学校的教育重心不再是教授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为社会培养具有突出学习能力的新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新型人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不可缺少的内容。而多元智能理论作为评价人的智能的新理论,为我国当前的体育教学提供了新视角,对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在全球教育界以及心理学界引起了热烈响应。霍华德·加德纳博士将智能定义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是在各个文化背景中创作该文化所重视的作品的能力。他指出,人类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人的智能主要分为八种: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认知智能。这八种智能彼此独立,很少有人能够做到样样突出。由于每个人各种智能的先天潜质不同,因此他们对知识的学习方式也可能不同,通过对一个人进行多元智能评价,可以发现他们各自的智能潜质和特点,从而为他们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高职院校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狭窄,评价机制不合理

传统的体育教学的目标设置的比较狭窄,平时教学侧重于考试的内容,对学生的体育成绩好坏以体育考试的成绩来衡量。而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的智能分为八种,少有人可以做到每种智能都很突出。这就导致部分学生由于不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考试机制而无法在体育课上得到合适的锻炼并获得优异的成绩。此外,部分高职院校将体育教学的目标设定为在各种体育活动或者比赛中夺冠,依此制定的教学方式仅适合少数体育尖子生的学习,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体育学习,更不用提培养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了。

(二)教学内容单一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仍然以“三基”教学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的传授,所学的内容一般都是竞技类运动项目,比如篮球、足球、排球、体操等,教学的目标都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一定的运动技术。这样的体育教学完全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根本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时间,除了身体运动智能外,其他的七种智能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此外,传统的体育教学只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技术,对体育文化、健康保健知识、社会适应等方面涉及很少。

(三)教学方式不灵活,忽视学生个性培养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仍然采用整齐划一的教学组织管理方式,在体育课上,教师如何教,学生就要如何去学,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在体育课上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无法主动地参与或者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而影响甚至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多元化

在进行体育教学目标的设定时,学校应该以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为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在体育教学中,不能仅以培养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为目标,而忽视其他智能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努力提高学生的各种智能,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体育现象的看法来发展学生的数学逻辑智能;在进行运动技能训练时通过使用音乐伴奏提高学生的音乐智能;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训练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

此外,在体育教学中应该传授给学生一些健康保健知识,也可以教授给学生一些体育文化和比赛规则,使学生在学习体育运动技能的同时也学习到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

(二)因材施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有几项突出的智能,关键在于如何去开发和利用这些智能。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法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通过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教授知识时,教师应该积极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探究能力。

(三)改革评价制度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能仅以考试成绩的好坏或者是否在比赛中夺冠来衡量。学生的体育课成绩应该包括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理论成绩包括学生的课堂发言、体育文化学习、健康保健知识学习等方面,实践成绩包括学生的努力程度、运动技能学习、日常活动中的表现等方面。通过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体育学习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并切实感受到体育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乐趣,从而使他们更加喜欢体育运动并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四、结论

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多元智能理论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一情况。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将多元智能理论切实应用于体育教学中,树立多元化教学目标,重视学生各种智能的培养,通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培智教育论文篇12

一、培智学校教育职能扩展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和随班就读工作的全面展开,我国培智学校的教育对象在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轻度智力落后儿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的教育意识在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和脑瘫儿童、自闭症儿童进入到培智学校接受教育。家长们也更加关注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接受到了有质量的教育。然而,从1981年在北京市成立最早的培智学校开始,我们的学校从设备设施到教学内容方法都是针对单一类型的智力落后儿童尤其是轻度智力落后儿童来设计的,不能满足教育对象多元化的变化,故而教育教学质量也一直受到社会的诟病。如果不及时更新观念,调整办学思路和办学方式来应对这些变化,我们就很难完成特殊教育的任务、达到国家规定的培养目标。

针对目前培智学校教育出现的新情况,2007年教育部出台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除了特殊教育课程观的改变以外,还有很多不同于传统课程的变化。除了课程内容选择上以智力落后儿童生活活动为基础,关注智力落后儿童的生活技能以及就业能力以外,还表现在“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课程特色上: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课程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不少培智学校针对《方案》的要求配置了相关的场地、教具、设备等。与此同时,《方案》也带给培智学校和教师们的教学实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些我们以前忽视的词语如“探究”、“交往”、“情境”、“对话”等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重要。然而,当我们审视现实的培智学校教学时就会发现,我们的教学实践并没有太多的改变,我们还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培智学校传统的教育职能已经不能满足变化了的教育对象的特殊教育需要。因此,需要对培智学校的教育职能进行重新的定位。

二、培智学校教育职能扩展的维度

培智学校对于学生的发展应该承担哪些教育职能,已经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在此,笔者将立足于培智学校传统的教育职能,从应然的角度,探讨现阶段培智学校应对教育对象变化而产生的教育职能的扩展。

1.加强培智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职能

教师的培养、发展和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影响教育改革的成败。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培智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教师教育具有实践意蕴。但就我国的师范教育培养体系来说,学院式的培养模式注重的是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轻教育教学技能的形成,一定量的实践环节也只是短期的教学实习和教学见习。我们并不否认教育教学理论对于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也承认理论的重要性。但是掌握教育教学理论距离熟练的处理实际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还有一段距离。离开真实的教学情境,没有理论和实践的反复结合,师范生很难在师范教育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技巧。这样的毕业生进入培智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后,由于各类残疾儿童之间的异质性、同类残疾儿童之间的差异性以及课堂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使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工作适应压力。事实上,要熟练处理课堂中的问题,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每一个新手教师都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磨练。一个成功的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特殊教育理论基础,又需要运用他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才能保证特殊学生的教育需要的满足。目前,我国培智学校教师队伍中大多数是中青年教师,他们有热情、积极向上、有一定理论基础、愿学习的一面,但在特殊教育基础理论和特殊教育实践能力两方面都需要提高。因此,如何通过在职培训提高培智学校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培智学校需要面对的问题。

我国教师的职后发展多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安排下,多是在假期里依托于各级各类的教研培训来集中进行的。这些培训常常是由专家对教师进行理论方面的培训或者是普通教育的一般培训,远离教师的教育实践,对教师的具体工作缺乏有效的关注,不能准确、系统地告诉教师理论所对应的教学行为具体是什么。还有一些对于教师来说似乎不是必须通过培训就可以学习的东西,比如计算机应用。这样的培训不但耗时,而且对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帮助不大。因此,多数的职后培训对教师职业行为的改善难以产生实质影响。改变这种现状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加强结合实际的校本培训。

加强培智学校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职能,就是强调学校要承担起促进教师职后发展的责任,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通过制度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建立一种集教育、教学、研究、学习和反思于一体的新型的教师专业学习的生活方式,把学校变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场所。让教师在学校生活中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专业成长。美国教育家约翰・古德兰说过:“没有更好的教师就不会有更好的学校,但没有教师可以在其中学习、实践和发展自身的更好的学校,也就不会有更好的教师。”

加强培智学校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职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学校要给予教师学术自由。教师主要是依赖他们自己的经验和专业训练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学校要尊重教师已有的教育生活经验,把教师的教育经验作为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重要资源,并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将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传递给年轻教师。

第二,打破学校为了管理和组织活动而把教师分成学科教研组的规定,重视教师之间的协作,通过一些跨学科组的问题的解决,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第三,与高校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和先进的理念,帮助教师通过个人的反思将教学经验转化为教育智慧。

第四,构建网络平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支持。如果几所培智学校联网,校际间可以互相支持,交流信息,将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如果这些网络中包括各种学校,那么教师所获得的理论的质量将会更高,数量将会更多。

第五,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估制度,在教师自我成长的基础上予以一定的制度保障。

2.强化培智学校教育的家长咨询责任

当前,很多特殊儿童家长表现出对培智学校的过分依赖。当把孩子送到培智学校后,家长就认为孩子进了“保险箱”,认为孩子能够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各方面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家长把培智学校当做孩子的暂时养护场所)。这种想法是自然的,但这些家长似乎进入了一个误区,即认为学校教育是万能的,可以解决孩子的一切问题。殊不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成效取决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配合。家长的这种想法给了学校一种无奈的选择,即我们的学校承担了本应该由家庭承担的教育责任,包办了孩子的所有的教育工作。而实际上,在教育工作中,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孩子方面应该是有分工的。学校和家庭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作用是不同的,也是不能相互取代的。学校虽然承担了家庭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但是却不能完成家庭的教育任务,培智学校教育质量下降是必然的。

新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为培智学校与特殊家庭合作提供了一个契机。《方案》提倡以智力落后儿童生活活动为课程内容。我们知道,家庭环境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学校课堂模拟情境中训练学生形成生活技能时会面临许多困难。即使我们这样做了,学生回到家里也需要有机会运用在学校学到的各种生活技能。如果能取得家长的配合,那么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生活技能在家庭环境中不断得到强化,教师辛勤劳动的成果就会得到巩固。

强化培智学校教育的家长咨询责任,一方面是要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教育咨询服务,帮助家长树立教育孩子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保证孩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连续性,承担做家长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家庭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有以下好处:首先,可以减轻培智学校的负担,使得培智学校有精力抓好学校教育;其次,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如果家庭能够正确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那么,就会在孩子上学期间以及离校以后都能为孩子提供连续的支持;再次,家庭承担起教育责任,在为孩子提供教育的同时也可以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共同探索孩子的发展规律和有效途径。这样,家庭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得到最佳发展。因此,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培智学校应该建立一套针对残疾儿童父母的特别咨询系统。

需要指出的是,强化培智学校教育的家长咨询责任,不仅仅指的是教师个人的专业技能的改变,而是培智学校的办学方式和学校职能的改变。如果单凭教师个人的专业技能的改变来为家长提供一定的教育咨询,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但是那只是从眼前利益出发。没有培智学校办学方式和教育职能的转变,就不能保证培智学校的长远发展。

强化培智学校教育的咨询责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与特殊儿童家长的沟通能力,以保证教师和特殊儿童家长之间能够有效的沟通。可以通过让父母了解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家庭作业等,与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得到家长的帮助。

第二,成立家长咨询中心,定期为家长提供培训,教会家长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保证学校教育成果在家庭中的应用;向家长宣传我国特殊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服务,为不同类别的孩子能够得到合适的教育提供信息支持,如:自闭症的孩子应该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有残余听力的孩子应该及早到专业部门进行言语康复训练等。

第三,成立家长委员会,学校指导家长交流与学习,发挥家长的互动作用。有时这种咨询优于教师的咨询。

3.提高培智学校教育的社区干预能力

众所周知,我国培智学校一直是采取“班级授课制”这种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对于个体间差异不是很大的普通儿童来说,这种组织形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同时对大量儿童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培智教育发展的初期,学校的教育对象是轻度智力落后儿童,学习的内容是传统的学校科目(只是在程度上打了折扣),因此,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还不是很明显。而目前针对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设计的《方案》,实用性课程目标已经成为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这些与智力落后儿童现在和未来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技能,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在学校中完成,显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针对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特点,以社区为基础的真实情境性教学策略就成为首选。

以社区为基础的教学就是在学生社区生活的自然情景中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和康复。这就意味着学生学习的地点有了很多的扩展,教学场所从教室转移到了室外,从校园里转移到了校园外,转移了到社区里。

提高培智学校教育的社区干预能力就要求培智学校能够主动进入社区,利用社区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这样可以提高智力落后儿童的注意力和活动动机,增强他们的记忆,培养他们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通过对社区的干预,也使得社区组织对本社区内特殊儿童的现实情况以及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特殊儿童离开学校后顺利的融入社区生活早作准备。这样,培智学校、家庭和社区可以形成一个教育系统,共同担负起特殊儿童的教育任务。当然,在特殊儿童离校后的社区生活安排方面,政府有更大的行政权力。但是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更了解学生,更懂得教育规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培智学校应该承担更多的行动责任。

提高培智学校教育的社区干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开发与社区文化相适应的生活技能课程。评估学生离开学校以后可能的生活、工作和娱乐环境对学生的期望,将这些期望与学生的生活技能课程结合起来,教授学生以后在这些环境中生活所需要的技能。

第二,学校演练与社区运用相结合。以社区为基础开发的课程内容在学校中演练以后,再到社区的真实情境中具体运用,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一是能保证学生更多的学习动机,二是能保证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从而保证学生能形成在社区中生活需要的技能和习惯。

第三,充分利用社区中的潜在力量。社区中会有很多退休老人,他们有爱心、有责任心、有知识还有时间。经常组织一些学生和退休老人共同参与的活动,可以增强对学生的适应能力训练,如沟通能力和社交技能。

三、结语

教育职能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职能,学校应该为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和学生的持续发展负责。培智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在应对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时,不能消极坐等,更不能无所作为.而应及时转变观念,强化教育职能,承担起特殊教育机构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

参考文献:

[1]陈云英.培智教育学校办学情况调查与建议.教育研究,2007,(11).

[2]肖非,刘全礼.智力落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