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思想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7 18:12:24

军事思想论文

军事思想论文篇1

早在1993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江泽民就着重指出:“必须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思想为根本指导。”①江泽民军事思想集中体现了对毛泽东、邓小平军事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军事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江泽民毫不动摇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江泽民不仅反复强调军队建设一定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真抓实干,狠抓落实,而且反复强调一定要从我军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江泽民坚持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军事战略思想,又不拘泥于毛泽东、邓小平的军事战略思想,因为时代在发展,他们的军事战略思想并没有也无法穷尽一切问题。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江泽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军队和国防建设中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经验做出新的理论概括。例如:从我军面临世界军事发展和国内市场经济对军队影响“两个挑战”的新情况,提出解决好“打得赢”和“不变质”这“两个历史性课题”的新任务;从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上进一步作出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战略决策,这是对邓小平关于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突破性发展;在加强军队质量建设上,提出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武装全军,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知识武装全军的“两个武装”的根本途径;政治上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动摇,保证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变质,等等。

江泽民对军队建设新经验的理论概括,正确反映了国际战略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时期我军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正确反映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军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正确反映了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局部战争背景下我军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坚持、运用、丰富和发展,体现了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辩证精神。

二、坚持以“打得赢”、“不变色”的辩证结合作为军队建设总的指导原则

江泽民以两点论为指导,正确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我军建设的实际,提出了“打得赢”、“不变质”的总方针,深刻揭示了我军建设带根本性和方向性的历史性课题。“打得赢”是国际战略格局的重大变化和新军事革命对我军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军履行根本职能的最高体现。“不变质”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对我军建设提出的新课题,集中体现了新时期党和人民对我军的最高要求。

江泽民十分关注来自“战场”与“市场”两个方面的挑战,站在实现“打得赢”、“不变质”的战略高度,提出新思想、作出新决策、实施新举措,运筹和指导我军的全面建设。江泽民一再告诫全军,世界形势虽总体趋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我军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扎扎实实地做好应付战争的准备;针对世界军事变革带来的挑战,他及时在军队高层组织学习和研究,并向全军发出了实现“两个武装”的号召。为解决“打得赢”这个根本问题,在江泽民的领导下,我军确立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统揽部队各项工作;采取“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方针,把军队的质量建设与军事斗争衔接起来;开创了科技强军之路,在部队掀起科技大练兵热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迎接世界军事革命发展的挑战,努力发展军事理论,千方百计把武器装备搞上去,积极完善军队的体制、编制和政策制度,等等。为发扬我军政治优势,解决“不变质”这个根本问题,江泽民反复强调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提出了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建设“两个提供”的历史使命,坚持用正确的思想武装官兵头脑,努力加强各级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

三、国防建设服务服从于经济建设,力争有所作为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是一对矛盾。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对于指导我国国防军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江泽民指出,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只有在服从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才能使自身有所作为,有所发展,从全局与局部相统一的辩证观出发,深刻揭示了军队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

首先,江泽民站在指导我国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明确地阐述了经济建设的优先重要性。他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经济发展了,国力强大了,我们才有力量抵御外来的威胁和压力。因此,“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所以无论形势发生怎样的变化,除了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条是绝对不能动摇的”,“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依托,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国防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②。在指导军队建设的实践中,江泽民紧紧把握住了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相适应,必须从国民经济的实际出发,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建设的全局中以及目前国家所能提供的财力范围内规划和实施军队建设。二是强调军队要积极支持和参加国家经济建设,在保证正常训练与自身建设的前提下,投入相应的力量参加国家经济建设,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其次,江泽民从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利益出发,深刻阐明了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加强国防建设是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基本保证”,“在相对和平时期,同样要重视和加强军队建设。有了一支与我们国家地位相称的强大的军队,无论出现什么突发事件,都能从容应付,立于不败之地。军队的强大,关系着国家和人民的尊严、荣誉、安全和利益。”③在对国家建设的总体筹划中,江泽民十分重视国防和军队建设,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国家经济实力有所增强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了军费投入,为军队建设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物质保证;强调军队要努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军的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所作为,不断推进军队建设向前发展;针对世界战争与和平形势的发展变化,重新制定了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并以此统揽军队建设的全局;着眼于解决我军存在的主要矛盾,制定了科技强军的指导方针;从不断提高我军战斗力出发,进一步明确了走中国特色的质量建军之路。

四、在推进军队全面建设的同时,特别强调军队的质量建设

在注重推进军队全面建设的同时,江泽民还特别强调军队的质量建设,从而实现了整体和重点的有机辩证统一。1991年1月,江泽民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一定要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战斗力很强的人民军队。”④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又进一步重申了“五句话”总要求。这个总的要求,总揽了军队建设全局,高度概括了我军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战斗力生成的基本要素,揭示了军队建设的客观规律。围绕着“五句话”总要求,江泽民号召全军要着力研究探索“三大特点和规律”,即“新形势下治军的特点和规律,军事斗争准备的特点和规律,国防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赋予了我军全面建设目标以新的时代内容。

在努力推进我军整体建设的同时,着眼于新形势的迫切要求,江泽民突出强调了我军的质量建设,在对军队质量建设的一般与特殊规律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对我军的质量建设进行了科学的阐述与谋划。在理论上,他指出必须坚定地走精兵之路。1997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七十周年大会上指出:“加强质量建设,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是实现我军现代化的正确选择。”⑤为此,军队建设一定要实现“由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在实践中,在裁员一百万的基础上继续裁员五十万,使我军的规模进一步适应质量建军的要求。同时,根据高技术战争的特点,为我军重新制定了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的发展规划,使我军新型武器装备的科技含量大大增加。作为质量建军的一项重要内容,江泽民对我军军事理论的发展也给予了高度重视。

五、科技强军,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由于历史和国情的种种原因,我军建设的起点是较低的,发展也受到不少客观条件的制约。更为关键的是,新时期我军的现代化建设是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广泛运用,世界新军事革命和全球性军事战略调整深入进行,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挑战十分严峻的军事斗争形势下进行的。从世界军事发展潮流着眼,我军面临着从打赢一般条件下的战争,转变为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从武器装备的机械化、半机械化,转变为实现机械化和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如何在机械化水平尚低的情况下加快赶超世界先进的步伐,这是摆在全军面前的一个极为棘手的课题。

军事思想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057-02

恩格斯的生活,有许多丰富的地方,因为他参加了许多的军事活动,他对军事活动的体验很深刻,因此后来写了许多大量的军事著作。恩格斯在他军事科学上的杰出贡献,在当时的德国和欧洲赢得了“军事评论家”的赞誉。恩格斯的军事哲学思想在他的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军事哲学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我国理论界对恩格斯的军事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深刻的研究,涉及的学科、领域、研究机构颇多,他们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笔者认为通过对我国理论界关于恩格斯哲学军事思想研究情况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比较,对我们更好飞学习和了解恩格斯的军事哲学思想是有很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对发展我国军事科学思想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我国学界对恩格斯的哲学军事思想的研究颇多,对其综述的方式很多,可以按照时间顺序、问题的研究顺序、内容顺序等,鉴于能使读者对恩格斯的哲学军事思想有一个条理性的了解,笔者按照内容大概对学界的研究概括了以下几点。

一、恩格斯军事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主要贡献

对于恩格斯军事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主要贡献,我国研究者普遍认为,恩格斯的军事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他们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学说、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恩格斯和马克思将一生的宝贵时间投入到了军事理论的研究,同时进行了多次的革命实践活动。恩格斯最终总结出了武装斗争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内容,这些理论和规律使得后来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理论建立了起来,并且得到了发展。更重要的是恩格斯有专门的军事知识和理论素养,同时又有直接的实践经验,他对军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因此他的研究成果显著,文章颇多。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因此被后人誉为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1]。

恩格斯在军事哲学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我国学术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以夏征男教授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科学的战争观的研究和总结。战争和军队是军事科学中两个相互联系的极其重要的问题。进行战争不能没有军队,因此要建立强大的军队武装力量。恩格斯在军事科学研究中总是突出这两个问题,因此,把他们作为科学战争观的重要问题和内容来研究。第二,全面论述战争和军队的各种因素问题。恩格斯指出战争和军队是由各种因素组成的复杂体。只有正确理解他们之间各种复杂因素之间的关系问题,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好战争,把握和指挥军队。这一理论为武装斗争的军事理论奠定了基础。第三,“在军事学术一般的战略战术原理和原则领域,揭示了军队作战行动的客观规律,大大丰富了整个军事科学的内容。”[2]以单秀发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恩格斯的主要贡献在于:“恩格斯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到军事研究中,在批判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军事观的基础上,第一次使军事理论作为一门真正的科学。”[3]

二、恩格斯军事哲学思想的内容研究概要

恩格斯用其一生宝贵的时间进行军事理论的研究,并且写出了大量的军事理论著作,其研究价值极高。恩格斯的军事理论著作大约占他全部著作的四分之一,其内容涉及的领域很多,他的军事著作、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论和实践经验构成了他军事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这一理论对恩格斯的无产阶级军事理论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近年研究者所涉及的领域如下。

1.历史唯物主义的战争观

关于这个问题,杨春长在他的文章中做了详细的论述。他首先提出,恩格斯明确指出战争的根本原因。恩格斯明确地指出:“战争本身也是一个频繁的交往形式”的意思是“战争能够反映出人们同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目的不是对象,但人类改造和征服了它,它是通过对物的改造——生产所决定的。”[4]唐旭指出:恩格斯具体阐述了我们必须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上确定战争的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的关系问题。他说:“暴力可以朝两个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它和经济发展之间就没有任何冲突,经济发展就加速了。”[5]第三,明确了战争的政治经济本质。夏征难指出:“恩格斯明确指出战争根本是为着十分明确的物质的阶级利益而进行的,战争的政治目的直接决定战争约性质。”[6]第四,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对于这一思想,单秀发做了详细论述,他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于是他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概念,他把人民本身参加的战争称之为“真正”的战争。”[7]恩格斯指出,如果一个民族想要取得独立,就必须采取暴力的革命,只有这样才能使小民族战胜大民族,最终获得真正的民族独立。

这些思想对无产阶级执政国家的军队建设有重要意义。

2.论述了军事技术对战争影响的双重性

马杰和唐凯对这一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恩格斯军事技术思想的意义》中,文章中提到:“恩格斯认为,军事技术是战斗力,军事技术的发展可以变革作战方式,从而加剧新的军事力量的失衡,诱发新的战争。”[8]“只有两种情况,阻碍了这场可怕的战争爆发:第一是,军事技术的空前发展,新型军事武器的发明和运用。甚至没有时间使用军队比另一种新的发明,更绝对没有可能已经预料到的结果,不知道究竟是谁在获得最后的胜利”[9]。恩格斯认为,限制的军事技术的战争中的作用是不认为它本身,但是,他的强大出乎人们的预料,甚至使得使得政治都无法控制。

3.科学的方法论

对这一思想的研究以关勋夏为代表,文章指出:“恩格斯在进行军事研究过程中总结和使用了一系列科学的方法,成为构成其军事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5]具体有以下两点。

第一,对战争的社会属性进行了研究。恩格斯辩证的进行研究战争的社会属性,他从战争和社会的外部关系问题进行了研究。

第二,从内部的军事行动,探索作战方式。恩格斯的作战部队和军事关系的矛盾运动的作战方式变化的内在原因。他说:“所有的军事组织和作战相关的负面取决于两种材料和武器,也就是说,根据质量和数量的居民,并取决于对手。总之,恩格斯学习军事,是一个访问之间的关系,内部和外部电缆的军事行动。他看到的是个人事情本身之外的环境,也是一个复杂的,多变的,一个不断运动的军事世界[10]。

三、恩格斯军事哲学思想对当代的影响

对现代的人来说,虽然恩格斯的军事哲学思想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但他的军事理论思想仍然没有过时,尤其对今天我们所遇到的各种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理解和处理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1.正确地指导我们认识当代军事战争形式

湖南社科院的卢厚才老先生指出:“各国对利益冲突所引发的军事冲突都应该保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加之世界一些国家的领土争端、宗教矛盾、民族冲突、文化渗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诱发战争和制约战争的因素也随之增多。”[11]

2.指导人们正确地预见未来战争的前景

恩格斯在军事科学上的预见性,主要是他一贯面向未来,不崇拜军事权威,不断地解放思想的结果。在晚年目睹了军事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形之下,提出了科学的军事思想。这种科学的军事思想成为我们学习的指南。恩格斯根据多年研究和考察军事实践活动的经验,要求我们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军事科学上随着军事科学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进步。

刘志广先生指出:“在当前,尤其要注重从时代特征和国家政治目标的高度抽象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在高技术条件下,仍然要重视精神因素的作用,把握好精神因素向物质力量转化的机制,”[12]这一过程的实质内容和主导线索是由无到有、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的发展。

3.恩格斯军事技术思想的指导意义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学者安军说:“深入研究和学习恩格斯的军事技术思想,对促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3]。在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军队人才综合素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军事创新能力。为了加强军事和技术人员的培训,这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之间的关系问题,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军事人才。

总结

通过对我国学界对恩格斯军事哲学思想研究的文献综述,我们对他科学战争观和处理军事问题方法论的研究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政治的民主化和国际社会新秩序的逐渐形成,国家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在知识化经济时代,信息安全、经济安全与环境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虽然不是绝对和平的今天,有局部冲突存在,但我们争取持久和平是绝对不会放弃的,因为和平是人类的福音。

参考文献:

[1]夏征难.恩格斯军事辩证法思想研究[J].国内哲学动态,1986.

[2]单秀发.恩格斯军事哲学思想概述[J].军事历史研究,1987,(4).

[3]杨春长.马恩列斯军事理论教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12.

[4]康旭.探析恩格斯的军事哲学思想[D].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2012.

[5]夏征难.深入开掘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奠基者的遗产——《马克思恩格斯军事理论研究》评价[J].中国图书评论,2011,(9).

[6]马杰,唐凯.恩格斯军事技术思想意义[J].科技信息,2011,(5).

[7]关勋夏.恩格斯《战争短评》的军事哲学[J].军事历史研究,2003,(1).

[8]安军.论辩证法思想[D].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2010.

[9]赵正,朱亚宗.方法论视野下的恩格斯军事技术思想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军事思想论文篇3

军事文化是由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建军原则、军事理论以及军人思想、理想、信念、道德、作风和纪律等要素所构成的思想体系,它是军事文化系统的灵魂和“主心骨”,处于“首位”和“支柱”地位,关系到军队的性质、宗旨和方向。加强军事思想文化建设,说到底是要解决用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占领军事思想文化主阵地的问题。

一、在先进军事文化定位上,要把握好军事文化的高起点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先进军事文化建设,要求我们既要遵循军队文化的特殊规律和要求,又要适应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环境,处理好各种关系和矛盾,使军队文化建设永葆生机和活力,始终走在建设先进军事文化的前列。发展独具特色的思想道德文化,思想道德文化,是彰显军队政治属性的文化,主要表现为军队听谁指挥、为谁打仗的价值观念及其所信守的道德原则。思想道德文化体现军事文化核心,反映军事文化性质和军队建设方向。

发展性质先进的思想道德文化,处于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首要位置。以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统揽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思想。军队要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坚持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的思想。军队思想政治建设要走在全社会的前列,必须摆在军队各项建设的首位,要始终坚持军事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思想。要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军事思想文化的主阵地。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全体官兵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的思想。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使命是为“打得赢”、“不变质”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证。

1.要着眼于提高部队战斗力。先进军事文化工作把思想工作形象化后作用于广大官兵,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道德、纪律观念的培养同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结合在一起,使思想性、娱乐性溶为一体,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互相促进,理论思考与情感活动齐头并进,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主动性,并且对加强部队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战斗力也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以文化建设促进战斗力的提高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我军的任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文化工作作为政治工作的组成部分,它的地位和作用却从未动摇,始终不渝地为提高部队战斗力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并且随着军队建设的发展,其重要性更加突出。

2.要着眼于提高官兵的心理素质。在新的历史时期,军队内部的兵源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如“独生子女兵”、“学生兵”数量逐年增加。这部分战士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心理素质不高,独立生活能力差,辩别是非的能力不够成熟等等类似问题也伴随而生。这些新情况的出现与高技术战争所要求的心理素质极不相符,严重制约着我军高技术作战水平的正常发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所要研究的对象。因此,军事文化工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形式,必须针对这一情况来开展工作。

二、在先进军事文化主旋律上,要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军事文化反映了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精神文化的主流,具有精神支柱和思想导向的作用。主旋律文化是军事文化的根本价值所在,是强大凝聚力的源泉,是进行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鼓舞力量。如何占领军事文化,关系到军事文化建设的方向。一个丧失了主旋律文化的军队,其精神支柱必然动摇,无法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因此,必须坚持主旋律文化的主导地位不动摇,旗帜鲜明地表明提倡什么、允许什么、限制什么、反对什么,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原则,毫不含糊。

我们在强调主旋律文化重要性的同时,又要提倡多样化。军营生活是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军事文化对部队建设和战斗力的影响是多层面的,文化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风格是多种多样的,部队官兵的文化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军事文化也应当是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只要是能够使广大官兵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受到启发和教育的作品,都应当受到鼓励。

在全球文化多元化中,我军以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和“五句话”的总要求全面加强部队建设,保持和发扬了我军的优良传统,同时,服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指导,完善了先进军事文化,实行科技强军,积极推进我军的“两个根本性转变”,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推进军事文化建设,与我军的历史使命相适应文化流动中精神成分难于和后于物质成分的规律要求,文化建设必须把工作的优先和重点放在精神文化方面,与时俱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军事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和保证。首先,要适应全球文化多元化趋势,加强我军的思想政治建设。我军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要求我们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始终作为一项根本和经常性的基础工程来抓。坚持弘扬以人为本,和谐共存的主旋律文化,不断推出军事文化精品,让先进文化占领军队的文化阵地。对官兵关注的重大问题,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敏感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说明和引导性评论,提高广大官兵的辨别力。其次,要健全完善适应全球文化发展趋势的军事文化安全体系。文化安全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设计,全力维护,常抓不懈。当下之急,是加强军事文化职能部门的建设,加强对军事宣传,及基层文化工作的管理和建设,建设一支过硬的军事文化理论和实践队伍,使之成为弘扬先进军事文化,批判反动腐朽文化的生力军。第三,必须以一个大国的胸怀和责任建立符合全世界长期持续发展,和谐共存的军事文化。加强同全世界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各种文化事务的管理和军事文化规则的制定。目前,对我军来说,最重要和最迫切的就是以“新安全观”为指导,构建和谐共存的安全文化,引导世界安全秩序向和平,和谐的方向发展。

三、在先进军事文化机制创新上,要保持军队文化的先进性

目前,军内外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军队文化经受越来越大的挑战和考验。从社会环境来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正发生深刻变化。如何应对即将兴起的文化产业规模化、集团化,以及广阔的国际竞争交流空间,这是军队文化不容回避的问题。从我军内部环境来看,高新科技已经成为军队战斗力提升的强大动力。面对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挑战,我军正在实施科技强军战略,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以完成机械化、信息化的双重历史使命。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军事生活的各个方面,军队官兵的文化知识结构和心理素质发生了很大变化,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趋势。如何紧跟军队建设前进的步伐,准确反映当代军人的精神和心灵,有效占领军营文化阵地,为“打得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不变质”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是军队文化建设面临的迫切而重大的课题。

时出创新的呼唤。坚持与时俱进,大力推进军队文化创新,已经成为军队文化工作者的迫切使命。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最有力的保证。我军自诞生以来,始终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伴随着战火硝烟与和平的阳光,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创造了壮丽辉煌的军队文化,对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本色以及提高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反映了军队文化与时俱进的宝贵品质。今天,面对日新月异的形势,军队文化不创新就意味着自动让出文化阵地,不前进就意味着退出先进文化行列。

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先进文化的发展,从来都是在继承和发扬人类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实现的。军队文化建设需要继承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我党我军创造的革命文化。继承的目的在于创新,我们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借鉴古今中外文化创新的经验同新时代新实践结合起来,大力拓展军队文化发展空间,丰富和扩充军队文化内涵,积极吸纳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推进我军文化形式、手法、技巧的充分发展,实现体裁、题材、主题的极大丰富。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占领制高点,掌握主动权,保持先进性,走在最前列,真正肩负起“两个提供”的历史使命。

四、在占领先进军事文化主阵地上,要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构建中国特色先进军事文化,是官兵认同和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和理论功底。军事文化体现军队根本政治方向和性质,战斗文化体现军队武装集团的职业特征,创新文化体现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根本要求,和谐文化体现新型人民军队的力量源泉。胡锦涛主席在关于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中,明确了“文化熏陶”在培育中的突出作用。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必须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的先进军事文化建设,以丰富的文化营养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对官兵进行滋养,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土壤和养分。

1.自觉地坚持用先进军事文化武装全军。教育引导官兵全面深刻地理解把握其内容体系和重大意义,全面深刻地理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深入扎实地学好胡主席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并切实作为我们指导思想的“魂”和统领各项工作的“纲”。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引导官兵充分认清大力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全面准确地理解把握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通过卓有成效的思想教育、舆论引导、文化熏陶、典型示范、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使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官兵普遍理解认同、自觉培养践行;大力创新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坚持从火热的军营生活和生动的部队实践中挖掘素材,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官兵,开展官兵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官兵履职尽责的积极性创造性。坚持从官兵中来、到官兵中去,为部队官兵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文化装备和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

军事思想论文篇4

马克思指出?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每一步发展?无不与同时期党、国家和军队的建设实际紧密相连。作为时代特征与要求在这一建设上的反映?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内容必然始终处于既相符合又部分滞后于该时期党和军队建设客观要求的状况之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党的思想理论的创新、军队现代化的推进?尤其是军事斗争准备的客观现实的影响?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显露出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特别是一直以来?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内容偏重思想政治方面?不大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容易造成思想理论建设与部队实际和军事需要相脱节的现象。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党组织要带领部队进行现代化建设?打赢信息化战争?必须要有先进的思想理论为指导。因此?完善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内容体系是新时期军队建设的需要?是军队党组织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需要。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内容依据党和军队建设的任务、内容而确定。以此为根据?适应军队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特点与规律?这一建设内容的完善主要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完善理论支撑平台

对于党的建设来说?理论上的成熟是思想发展和政治坚定的基础与前提。在长期实践中?军队党组织形成并不断丰富着自身建设的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科学理论?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和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推进?与军队建设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的新思想和理论不断涌现?军队党的建设在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的同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为深刻地感受到党的创新理论、现代科技理论、现代军事理论以及人文科学理论等的强烈影响与激荡。勿庸置疑?吸收、掌握这些新理论?是加强党的建设之必需?这就给我们提出了完善军队党组织建设理论平台的现实课题。依据军队党的建设的实践与经验?这一平台的完善?应当突出以下几个重点?首先?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深入地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在学习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上下功夫?努力掌握精神实质?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的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和体现的科学态度与创造精神学到手?为军队党的建设奠定坚实的理论根基。其次?系统掌握党的建设原理?形成实施党的建设的理论内核。在社会发展尤其是政党政治的历史上?政党建设理论从来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不仅有一般的政党政治理念?而且还有真实明晰的科学原理以及对客观规律的揭示和历史经验的概括。我军党组织建设虽然有其特殊性?但具体到党的建设这一范畴?党的建设理论对其无疑具有基础性的规范意义。掌握这一理论?重在把握党的建设客观规律?汲取历史经验?为军队党组织建设奠定科学理论根基。再次?系统掌握现代军事理论与战争理论?建立领导军队建设的直接理论支撑。在长期革命战争及军队建设实践中?党和军队的缔造者、领导者创建了宏伟的军事理论大厦?这一理论大厦由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和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三大部分组成?是推动军队党组织建设和军队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认真掌握、深刻理解这一一脉相承、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是加强军队党组织建设、确保军队使命实现的根本性要求。与此同时?近年来?适应世界军事变革趋势和现代战争需要?现代军事、战争和作战本体理论发展突飞猛进。系统了解、掌握这些新的理论?是军队党组织领导部队打赢现代化战争之必需。学习、掌握现代军事理论的重点?在于把握军队现代化建设规律?了解现代战争的规律与特点?为实现打得赢的根本要求提供科学理论指导。第四?掌握现代人文与社会科学基本理论?奠定军队党组织建设的文化基础。就科学的系统意义而言?人文社会科学?无疑是人类一切认知与行为的基础。军队党组织建设本身亦是基于这一基础的社会实践。我军是在特有形势、环境中以特定成员为主体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底蕴不足一直是困扰军队建设的突出问题。现代社会条件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迅猛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军队跨越式发展的迫切现实?要求军队党组织在社会综合文化基础的形成与巩固上有大的突破?旨在提高党组织与其成员的人文科学知识水平?从根本上改变文化相对落后的状况?形成党的建设的现代文化氛围和文化基础。第五?掌握现代军事科技基本理论?奠定党组织领导部队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技术知识基础。当今时代?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特别是在先进科技更为普遍、广泛应用的军事领域?军事革命不断发展、战争样式不断变化、战争手段不断进步。而从科技水平上比较?我军与发达国家军队尚有较大的差距?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因此?对于军队党组织建设而言?掌握现代军事科技基本理论?具有更为重大紧迫的现实意义。军队党组织致力于军事科技的掌握?主要在于熟悉该方面知识?形成与组织领导部队现代化建设和指挥现代化战争所必需的科技理论功底?使之在实现政治思想过硬的同时?达到军事科技过硬的目的?促进其基本功能的有效发挥。

二、完善专业知识结构

作为各该单位统一领导和团结的核心?军队各级党组织承担着目标相同、内容有别的实际工作任务?党组织的成员更有各自的具体工作职责。从推动军队建设的实际讲?加强军队党组织建设?就是要使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更好地履行职责?完成好自身承担的各项任务。有鉴于此?完善军队党组织及其成员的专业知识体系?不仅是加强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之必需?更是保证其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新形势下?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日益丰富?专业化更为突出?专业分工日益细化?对党组织及其成员的素质能力要求日益提高?而我军各级党组织及党员干部在军队转型、建设转轨的环境中?固有的专业功底明显不敷应用?离高素质、复合型和军政兼通、指技合一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完成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的客观现实?迫切需要军队党组织切实掌握组织领导部队建设所需要的现代军事专业知识?精通本行、兼通其他、全面发展?形成与军队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履行职责所必需的、贯通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各领域的、个体作为与组织领导相统一的、结构科学合理的知识系统。

三、完善科学思维方式

一定思维方式是一定态度与行为的基础。军队党组织及其成员的思维方式?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在军队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从理论上讲?这一思维方式应该是科学的、合乎规律的。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种思想观念、价值意识?时时影响以至干扰着党组织及其成员的思想?致使其不时出现偏差。现实中一定程度及范围内存在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利己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以及消极懈怠倾向等?就是思维方式不科学的表现?这就为我们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军队党组织科学思维方式的命题。着眼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深刻性与广泛性?军事变革的复杂性与长期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面对考验的全面性与严峻性?军事斗争准备中各种因素的矛盾性与多变性?积极改进和完善党组织的思维方式?是其思想理论建设必须完成的现实任务。完善科学思维方式?主要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将党组织的建设同军队建设的客观需要结合起来?将自身认识与党的思想、理论、路线统一起来?将自体需要同党和军队的目标融会起来?在学习理论、升华思想和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规律性思维模式。

四、完善动态内化机制

军事思想论文篇5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历史上,每当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等发生革命性变化时,总需要一批杰出的理论家以其极富创造力、前瞻性和敏锐性的见解,引领人们对未来战争的思索。恩格斯指出:“当技术革命的浪潮正在四周汹涌澎湃的时候,我们需要更新、更勇敢的头脑”。当前,在军事理论创新上还有一些影响思考和创新的观念桎梏,需要更敏锐的眼光、开阔的胸襟和果敢的胆识予以冲破。

紧迫的忧患意识、灵敏的备战触角是激发军事理论创新灵感的火花。主席指出,越是形势好的时候,我们越要突出地讲忧患意识,越要居安思危。普通大众可以安享太平,军事理论工作者却要始终关注和思考战争。思虑战争,才能减少战争;准备战争,才能打赢战争。忧患意识、战争观念和尚武精神的弱化,必然影响军事理论创新的超前性、实战性、实效性,进而导致军事斗争准备不足。因此,军事理论工作者要时刻保持敌情观念,强化战备意识,以临战姿态谋划军事理论创新,树立主动遏制战争的思想。有了这种战备紧迫感和敏锐触角,才能激发超越自我不断创新的动力、激情和灵感的火花。

摆脱历史优越感和自我满足感是繁荣军事理论创新的前提。在我国绵延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军事活动波澜壮阔,军事思想文化灿烂辉煌。从东方兵圣《孙子兵法》到军事思想,许多神机良谋至今令世人惊叹。这是我们军事理论创新的丰厚根基和思想滋养,我们既要充分学习和汲取这些优秀传统理论,也要避免沉溺于经典,徘徊于经典。过去曾给我们带来过光荣但有些已经滞后于时展的理论,并不能保证我们打赢下一场战争。在传统、权威的老本本上打转,只会阻碍我们思考的头脑和探索的脚步。要克服高山仰止、望而却步的思维智障,善于结合新的形势任务、主要矛盾和实践需求,超越经典勇立新说,防止思想上的“晕轮”效应,从一味阐释先贤、解读经典中走出来。摆脱作茧自缚、囿于框框的保守心态,突破经典文献中个别论断的禁锢和束缚,运用开放的思维、辩证的眼光分析和发展传统理论,树立信息时代的战争观、胜负观、时空观,要清醒地看到我们与军事强国的差距,毫不懈怠地推进军事理论创新。

勇立新说、敢讲真话是军事理论创新必备的学术勇气和责任担当。军事领域作为最具变革性、颠覆性的创新领域,必然要求军事理论工作者具有不拘一格的思维和勇于变革的精神。历史上我国长期处于封建专权统治之下,“独尊儒术”及把儒学教条化,极大地禁锢了人们的头脑,抑制了理论创新的生机和活力。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上下数千年表现为思想沉寂,学术上以阐述、解读为主。这种唯命是从、自缚头脑、崇拜权威的思维有很强的惯性,是军事理论创新首先要突破的思维障碍。无数事实表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孕育新思想、产生新对策、开辟新天地。推进军事理论创新,就是要敢于标新立异,善于独立思考,尊重个性创造。军事理论工作者要培养敢于讲真话的勇气和独立的人格,保持为真理而不计个人得失的冲劲,敢于提出和表明自己的独特见解,有胆量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负责。

二、军事理论创新呼唤“桅杆上的守望者”

信息化条件下,军事理论创新更加表现为战争“设计师”的作用。过去是“有什么条件打什么仗”,现在是“有什么理论打什么仗”。从一定意义上讲,战争结局在军事理论创新那个环节就已经决定了。要提供打赢未来战争的先进军事理论,必须大幅前伸军事理论创新的视线,在超前性、预见性上下功夫,培养更多“桅杆上的守望者”。

登高而望远。理想高远、肩负大义才能深谋远虑。只有把军事理论创新的基点放在促进人类文明、民族进步、国家兴旺上,目标追求才会高远。为此,要培养理论工作者立志为国家、为民族做大事的大爱大义,树立世界眼光,用马克思主义宽广眼界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确立宏大的观察视野,不断增强理论创新的战略性和前瞻性。要始终把创新目光聚焦时展前沿,敏锐感知时展脉动,科学认识时代方位,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超前性。要密切关注强国军事战略调整和军事理论创新动向,超前思考谋划未来军事发展的趋势、思路和有效对策。要善于借鉴运用科学的思想理念和研究方法,改变重微观轻宏观、重历史轻现实、重静态轻动态、重纵向轻横向、重定性轻定量的问题,切实使军事理论创新的思路由小变大、由近及远、由单调向丰富转变,努力构建起世界领先、具有中国气派的军事理论创新成果。

厚积而薄发。学识深厚、兼收并蓄才有卓越的创新成果。知识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历史上凡有伟大创新的理论家,无不是“辟千山之材而为一台,汇百家之说而成一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之所以能写出不朽的著作,得益于他们长期大量的知识积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环境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军事发展呈现出相互借鉴、融合吸收、自成特色的发展趋势。西方许多崭新军事理论的提出,都融合了各国军事理论的精华。这就需要军事理论工作者要自觉培养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怀,克服闭目塞听、浅尝辄止的局限,吸收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当前,我军军事理论创新质量不高,有分量的成果不多,甚至出现东拼西凑、相互抄袭等问题,与知识积累不深厚,视野不开阔有很大关系。只有通古识今、学兼百家、博采众长,集知识之大成者,才能融会贯通、奇思顿悟、灵感频现,创造出高质量的理论成果。

思远而谋深。谋划超前、构想领先需要宏阔的战略思维。今天的战争是昨天理论指导的结果,明天的战争是今天战争理论设计的“样品”。我军跨越式发展的军事变革实践和紧迫的历史使命要求,迫切需要大幅超前的军事理论的牵引和指导。如今西方军事强国都把预先设计未来战场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军队,作为军事理论研究的重点。当前我军的军事理论创新,以解决当下现实问题为重点的应用性创新成果显著,但研究设计未来战争、大幅超前创新的重要成果不多;有的军事理论研究者疲于应付大量的现实问题研究,难以展开对未来前瞻性问题的思考;一些学术评判,过于关注当下的成效和对实际工作的推动,使大家的眼光局限于现实问题之中,缺乏长远眼光、战略谋划和统筹布局。

习惯俯视的人难以看到蔚蓝的天空。解决问题是管理者的责任,而理论者却要预见问题。专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化解眼前的矛盾,但却容易影响对明天的研究,甚至造成未来的被动,从而丢掉主动权。现代战争周期短、频率快、速战速决,没有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条件和可能,一种理论只能指导一场战争。推进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理论创新,需要增强战略意识,树立前瞻眼光,科学统筹近期、中期、远期军事理论创新发展规划。一是要对战争和军事威胁进行科学预测,特别是预测未来战争的可能样式、作战对象、爆发地区、持续时间等等;二是对我国可能面临的安全环境、军事发展的总体趋势,以及我军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作出科学的预测,从而提高军事理论创新的战略起点,以大跨度超前性的创新成果,有效发挥其对实践的先导和指引作用。

三、军事理论创新呼唤“万马奔腾”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理论创新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工程,仅靠几个专家学者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聚各方贤达之智,汇合成一股军事理论的思想洪流,才能确保军事理论创新繁花争艳、生机勃勃,也才可能孕育领先世界、引领未来的重大军事理论创新成果。

打造主体力量多元化的军事理论创新格局。从国内外军事理论创新的成功经验看,军事理论创新主要集中在“四大机构”、“力量”上。“四大机构”是军队领导机关、军队院校和科研系统、民间思想库、新闻媒体;“力量”是具有丰富作战治军经验的高级将领、供职于专业研究机构和院校等单位的军事理论专家、以学科带头人为代表的中青年科研骨干、军队各级领导和机关干部、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开放性创新思维的研究生学员、处于军事实践第一线的部队官兵、关心军事的民间人士、具有丰富经验的退役军人。这些力量构成了当前军事理论创新的主力军。当前在军事理论创新上力量薄弱、协作不够的问题依然存在。推进军事理论创新,需要盘活创新人力资源,通过给政策、给项目、给经费、给时间、给信息等手段,充分发挥“四大机构”、“力量”的科研优势,形成军事理论创新的热潮;启动民间思想库,引导和鼓励新闻媒体、地方院校、民间研究学会及个人积极参与军事问题研究,形成多个群体、各个层次相互弥补、密切协作、充满活力的军事理论创新大军。

创造宽松自由的军事理论创新氛围。宽松、宽容、争鸣的学术氛围是军事理论创新的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不断发展,正在于有各种思想观点的争鸣碰撞,《反杜林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什么是人民之友》等都是争鸣甚至是论战的产物。当年同志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要鼓励学术民主,使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各种学术思想充分发展。军事理论创新呼唤最新鲜、最超前、最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和思想,这些成果的产生需要学术民主、思考独立的沃土。要开展广泛的学术争鸣,鼓励不同观点充分争论、交流而不强求一致,允许多种军事思想学派共存,加强与外国学者的学术交流,让主流军事思想在充分讨论互动中自然形成,减少体制和文化给创新造成的障碍,为各种学术思想的繁荣发展提供肥沃土壤。要按照理论创新的内在规律开展学术研究,尊重学术民主,提倡个性思考,破除下级服从上级、迷信权威、唯上唯书等陈旧观念,倡导自由探索、独立思考、尊重创造、遵循规律的良好导向,给思想“松绑”,给创新“解压”,提高军事理论创新的鲜活度。

搭建灵敏高效的新奇思想的集纳平台。当前军事理论创新呈现出明显的整体性、集成性特征,要求军事理论概念集群化、思想观点体系化。如外军提出的“战略瘫痪论”、“快速决定性作战”、“内聚式联合”等理论,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术观点,而是一系列“思想群”、“概念联合体”。民间零散的军事思想,带有偶然性、间断性、无序性的特征,但往往代表一种新兴理论的趋势,及时把这些思想和观点吸纳到军事理论创新的视野,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机械化战争理论雏形最先出现在英国和法国,但首先被德军挖掘并成功运用于实战,创造了“闪击战”理论。要依托信息平台,打造由多个创新主体及相关制度组成的网络体系,将多种创新要素和力量融为一体。建立及时吸收国内外各种知识信息的资源整合机制,搭建以交流、展示、吸纳各类军事理论“思想火花”为主要职能的论坛性集智平台,加强科研体系内外诸要素的组织和整合,提升军事理论创新的集纳能力。

四、军事理论创新呼唤绿色循环“快车道”

军事思想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4 ― 0102 ― 03

目前学界有关许光达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斗争、建国后的装甲兵建设、让大将衔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如卫清萍《许光达与在西北战场》〔1〕、杨飞《许光达与廖昂:由黄埔同学到战场对手》〔2〕等文章对许光达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功绩进行了论述;张冬梅与唐文超《论许光达装甲兵建设思想》〔3〕、郭洪祥《许光达大将关于装甲兵部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4〕等文章对许光达创立中国装甲兵兵种的过程及理论进行了分析;项东民与安熠辉《高风亮节许光达》〔5〕一文,则对许光达让大将衔之事进行了阐述。许光达之所以被授予大将衔,和他抗战时期的军事思想及贡献是分不开的,但目前学界除何立波《许光达与军事教育的不解之缘》〔6〕一文外,尚无专著对其抗战时期的军事思想与贡献进行研究。为了更全面地认识许光达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试从许光达在抗战时期发表的系列文章及其抗战事迹出发,探讨他在抗战时期的军事思想及贡献。

一、军事思想形成的背景

许光达抗战时期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其成长、求学及革命经历有着密切联系。许光达1908年生于湖南省长沙县,1923年在长沙师范学校读书时经历了日本军舰水兵行凶开枪,打死二人,打伤数十人的长沙“六一惨案”,长沙市民数万人举行集会,抬尸游行,并罢工罢课表示抗议,遭到军阀赵恒替的镇压。这一事件之后,许光达开始将目光转向革命。

1926年,许光达考入黄埔军校,1929年6月,进入上海中共中央开办的军事训练班学习,1930年2月5日,洪湖地区两支游击队会师,成立红六军,许光达出任参谋长。1932年3月,在湖北京山瓦庙集战斗中受重伤,被送往上海治疗,5月,转至苏联治伤学习,后进入国际列宁学院学习。在苏联期间,阅读了大量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1934年秋,转入苏联东方大学高级干部军事训练班,学习部队攻防战术,研究各国战争战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

从抗战爆发到抗战胜利,许光达形成了丰富的军事思想。他在黄埔军校受到的军事训练、上海军事训练班学习的军事技术、苏联养伤时阅读的马列经典著作、在东方大学学习的攻防战术以及延安时期对著作的研读是其军事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在这些理论基础上,又有创建湘鄂西红六军、晋绥二分区抗日斗争及对军统战工作等实践经验,加上其热爱钻研的学习精神和事必躬亲的工作作风,最终形成了独特的许光达军事思想体系。

二、军队建设思想

许光达的军队建设思想主要有为坚持长期抗战将游击队正规军化,为适应战争形势尽早建立现代化兵团,以及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上组建抗日军队,提高部队的运动性和灵活性等内容。

1938年11月,许光达在给延安集训的高级干部班的讲稿《军队的组织问题》中,对抗日军队的组织建设提出了许多见解,认为抗日军队的组织原则主要是:“第一,抗日战争是正义的,目的是完成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因此可以进行抗日总动员,能够组织庞大的抗日军队。第二,根据当时中国城乡分离、领土广大、人口众多的特点,可以组织庞大的游击队,同时利用正规军进行阵地战。第三,和敌人的对抗必定是持久的,必须使游击队逐渐正规化,成长为正规军,同时要建立一批现代化兵团,用新技术进行训练和武装。第四,要求部队有高度的运动性和灵活性。”〔7〕83-98这些军队建设思想是建立在当时敌强我弱现实基础上的,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抗日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许光达没有放松对军事理论的研究,他在1941年12月给《军政杂志》所写的《加强军事学习》一文中,强调了部队加强军事学习的重要性。他说:“在过去比较顺利的环境中,我们依靠了那些优越条件,能够对付敌人,并且胜利了,可是在目前及今后的斗争中,仅是依靠那些条件就不够了……必须提高军事理论水平,掌握军事技术,有熟练的战斗运用,否则,就再不能得到胜利而要遭受失败。”〔7〕145他认为客观形势总是处在变动中,那么军队建设就必须跟上客观形势。为了战争需要,作为领导者的军队干部应该积极地学习军事知识,用先进的军事思想武装头脑,指挥建设强大的军队,才能最终取得抗战胜利。

三、军事教育思想

许光达不仅是一位军事家,还是一名出色的军事教育者。他的军事教育思想主要有依据战争需要进行分工学习、将抗大军事教育与抗日实际结合起来以及建立集w交流学习的教育制度等等。

抗战时期,中共亟需培养具有新思想、掌握新技术并具有坚定政治信念的军政干部,因此在延安建立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由于中共高举抗日救国的大旗,广大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纷纷从四面八方涌入延安,延安成了全国最具生机的政治中心之一。〔8〕111939年7月,抗大总校迁至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后,延安留下的人员组成抗大三分校,许光达为校长。许光达在领导学校建设之余,还参加教学工作,讲授军事理论与军事技术。

许光达为抗日军政大学制定了新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首先,确定抗大的建校基础,是不分党派不分阶层的全民族统一战线。其次,他主张在抗大实行新的教育方法,建立集体相互学习的制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抗大短期内培养高素质军政干部的目标。最后,让抗大学生根据战争需要进行分工学习。抗大制定的学习期限为八个月,同时分军事、政治两科培养军队干部。〔7〕103-109正是有了许光达的正确领导,抗大在短时间内就为抗日前线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军政人才。

1939年底,许光达向中央汇报了三分校取得的成绩:“第一,学生对学习有了正确的观点,为了抗战而来学习。第二,在学习中能把握问题的中心和实质,能以理论来解释实际问题。第三,从组织上保证了有顺利学习的环境,使教育深入成为可能……”〔7〕119-122不久,许光达在为抗大写的新年贺词中对抗大的教育工作进行了总结与寄望,由于抗大教育制度实用、便捷的特点,他认为这种教育形式可以成为新中国教育制度的基础。

四、战略战术思想

延安时期,许光达在长期阅读马列主义、经典军事著作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战略战术思想,主要有:从日军那里要补给,以战养战;自立更生,艰苦奋斗,在敌后开展大生产运动;利用人多地广优势,发动群众,发展军事技术;特别强调要反对唯武器论与唯人力论等等。许光达在给抗大学员上课时讲道:“一个军事家同时应该是个政治家,否则就不成为一个真正的军事家。”〔7〕110-111即战术与政治是辩证统一的,将领只有具备政治家的眼光才能更好地掌握与运用战术,战胜敌人。关于战术与人的问题,许光达认为,人在战略战术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决定战争胜负最基本的因素,日军在中国的进攻只能占领点和线,就是因为它兵力不够。总的来说,就是“人与技术是决定战术的基本因素,而能否充分地运用战术的原则,并发挥它应有的力量,就决定于政治……我们要反对两种不正确的观点。第一种是只要人不要技术的保守观念,以为只要有人,技术可以不要。第二种观点是只要技术而轻视人的唯武器论者。”〔7〕113-115

许光达在理论上提出了重视人力与依靠群众的战略战术思想,并将其落实在实际抗战中,“1942年10月31日,对晋西北发出‘挤敌人’的指示,许光达随即召开晋绥二分区干部会议,制定了一套具体方案。首先,包围、孤立敌人的据点,造成敌人的困难,迫其撤走;其次,伺机攻占之;再者,必要时策动伪军反正,里应外合占领之;最后,形势需要,条件可能时,集中兵力攻占之。”〔9〕最终,在许光达的领导下,晋绥二分区圆满完成了“挤敌人”任务,击破了日伪军的“扫荡”与“蚕食”阴谋,巩固和扩大了晋绥抗日根据地。

五、军事统战思想

许光达任晋绥二分区司令员时,为在夹缝中求得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提出了建立军事统一战线的思想,主要是区别对待嫡系与非嫡系军及伪军,争取杂牌军,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共同抵抗日军频繁的“扫荡”与“蚕食”,最终打开晋绥抗日新局面。

许光达认为,在战场上,敌我势力强弱的根据是由三个方面来判断的:(1)敌人各部分之间进行比较:当前态势上比较(孤立或集中,分散或靠拢);装备上比较;有否被歼历史比较;嫡系非嫡系比较;有无战斗经历;宗主军还是仆从军;敌人有无准备;敌军士气比较;敌军指挥员情况比较等。(2)敌我之间比较。(3)将敌与一定天候、地形、外界条件联系比较。〔10〕正是在这种认识基础上,许光达在晋绥二分区进行统战工作时,特别注意区别对待的嫡系部队与非嫡系部队,并争取达成团结抗日共识。

1942年春,许光达任晋绥军区第二分区司令员时,晋二分区管辖的几个县中的大部分地区已经被敌人占领。面对来自日军和顽固派军队双方面的威胁,要想巩固与扩大抗日根据地十分困难。当时,许光达部队所在的保德县位于黄河以东,黄河以西驻扎着第22军第86师第258团,团长是高致国。“许光达与保德地方领导商定,派第二分区政委李三楼与晋绥边区第二中学校长范若愚二人,到河西做高致国的政治工作。”〔11〕一次,“258团派一名副官到河东联系购买军粮,一些人认为给他们粮食让他们吃饱肚子了反过来会和共产党部队搞摩擦,不同意给他们粮食,许光达权衡利弊,认为86师是杂牌军,和嫡系部队不同,他们之间有矛盾,连粮食都弄不到,并且日本人正在对这个部队进行诱降,我军应当抓住这个机会做思想工作,争取他们。”〔12〕因此,“许光达亲自接见了这位副官,并让他转告高致国,只要肯共同抗日就应当给予帮助,并在几天后派人代购了450石粮食送到河西。258团团长高致国在困难中得到接济,十分感激,立即给八路军运送了一批急需物资。到了春节,高致国邀请许光达到河西赴宴,尽管有人担心有危险,许光达仍然决定前往赴宴,许光达返回河东后也邀请高致国到河东赴宴,双方就团结抗战、打击汉奸及扩大贸易等达成了一致意见。”〔12〕由于许光达坚持统一战线思想,保德县的统战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晋绥二分区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与扩大,我军取得了抗战主动权。

许光达在其文章中指出,“我军之所以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就在于,我军在以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有朱副主席、周副主席等一大批久经考验的军事家,使我军不仅运用了马列主义的军事科学,而且还大大地发展了丰富了马列主义的军事科学。”〔13〕许光达的军事统战理论和、等人的军事思想一样,不仅是个人思想智慧的结晶,更是对马列主义军事科学的极大丰富和发展。

结语

许光达在抗战时期的军事思想十分系统,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军队建设思想方面,游击队正规军化,建立现代化兵团;二是军事教育思想方面,分工学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建立集体互助教育制度;三是在战略战术思想上,以战养战,依靠群众,反对唯武器论与唯人力论;四是对于军事统战工作,区别对待嫡系与非嫡系,争取杂牌军,团结抗日。这几方面搭建了许光达抗日军事思想体系。

许光达的军事思想来源于抗战,最终服沼诳拐剑为中共抗日军政干部的培养提供了思想养料,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它从国情与军情出发,充分重视人力在战争中的作用,故而是唯物的;它不断根据战争形势进行调整和补充,故而又是发展的。作为中共军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光达在抗战时期的军事思想有较高的历史参考价值,值得去研究、学习与借鉴。

〔参 考 文 献〕

〔1〕卫清萍.许光达与在西北战场〔J〕.文史月刊,2007,(09):10-13.

〔2〕杨飞.许光达与廖昂:由黄埔同学到战场对手〔J〕.党史纵览,2010,(12):22-26.

〔3〕张冬梅,唐文超.论许光达装甲兵建设思想〔J〕.军事历史研究,2010,(04):23-29.

〔4〕郭洪祥.许光达大将关于装甲兵部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军事历史,2009,(04):66-68.

〔5〕项东民,安熠辉.高风亮节许光达〔J〕.文史精华,2004,(01):04-13.

〔6〕何立波.许光达与军事教育的不解之缘〔J〕.湘潮,2009,(10):22-25.

〔7〕许光达.许光达军事文选〔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

〔8〕由晶.抗战时期延安新干部的培养〔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1.

〔9〕秦雁亭.许光达将军在忻州〔J〕.文史月刊,2005,(09):25-31.

〔10〕许光达.军事思想中的辩证法―学习笔记〔J〕.哲学研究,1978,(09):17.

军事思想论文篇7

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的具体体现,是指导我军军事教育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深刻领会这一思想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内涵,对于进一步指导我军军事教育实践、推进新时期军队建设和指导国防教育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是在他长期的政治、革命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邓小平同志在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事并指导军事教育工作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概括。这一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军队建设的要求在理论上的表现。从发展的观点看,这一思想的发展和最终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 准备和萌芽时期

邓小平青少年时期,中华民族苦难深重,危机重重,他负“工业救国”之志到法国勤工俭学,在那里他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迈出了革命军事实践的第一步。1926年,他入莫斯科“中山劳动大学”学习,接受军事训练,通过近一年时间的系统学习,他对培养从事革命武装斗争的军事人才的重要性在理论上有了一定的认识。回国后,邓小平即开始直接从事军事人才的培养工作。1927年2月,他担任西安军事学校的政治部主任和党的书记,致力于军校的政治教育。在此期间,邓小平同志的军事教育思想开始初步萌发。

(二) 探索和形成时期

在艰苦的革命年代,邓小平的军事教育思想获得了蓬勃发展。1929年他领导百色武装起义,革命斗争实践使他深刻领悟到中国革命需要一大批军事人才。在此后的万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他十分注意以各种方式和手段提高干部的军政素质,发表了人才培养重在提高素质的精辟见解,认为“兵贵精,不贵多。现在还是要从提高人员素质,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来解决问题。”[1]建国后,邓小平更加关注军事人才的教育培养。1954年7月9日,他在政务院讨论教育工作时郑重指出:“现在我们是搞建设,干部已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办好学校,培养干部,才是最基本的建设。”[2]1961年11月23日,他又指出:“把年轻人提起来,放到重要岗位”[3]上去。1975年,他首先提出了“军队要整顿的思想”,并先后发表了《军队要整顿》、《军队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近10篇主要军事著作,提出了一系列的军事教育观点,其军事教育思想初步形成。

(三) 丰富和发展时期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邓小平的军事教育思想又到了丰富和发展。在1981年6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邓小平当选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并自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起,邓小平先后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他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就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大政方针进行了总体设计,相继发表了《精简军队,提高战斗力》、《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在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等一系列重要讲话,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如果工作做得好,世界大战就可以延缓;霸权主义是当代战争根源,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要在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下行动;要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建设巩固的国防;中国今后的反侵略战争要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实行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大力加强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人民解放军要建设成为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要减少数量,提高质量;要按照现代化战争的要求和精兵合成、提高效率的原则,改革军队体制编制,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实行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军人,开展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要继承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发展中国军事科学;等等。上述观点和原则的确立,使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形成了一个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也获得了极大地丰富发展和贯彻执行。全面阐述了关于军队建设和军事教育的一系列战略观点,标志着其军事教育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成为指导培养适应现代化战争需要和合格人才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二、 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 核心内容是把军事教育思想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

邓小平同志科学地总结了军队教育训练中的历史经验,着眼于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现代战争的特点,创造性地首先提出军队教育训练的战略地位问题。他说:“战略要研究的问题,不仅是作战的问题,还包括训练。要把训练放在战略问题的一个重要位置上。”[4]1977年8月,他在军委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指出:“在没有战争的条件下,要把军队的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5]1980年3月,邓小平同志针对个别单位教育训练不落实的情况,严肃要求: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作为一个制度问题加以解决。”[6]现在看来,邓小平提出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这是关系到全军新时期建设的全局性的大问题,奠定了新时期我军教育训练工作的理论基础,是对军事教育理论的创新和贡献。

(二) 指导思想是“三个面向”

1983年10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7]这“三个面向”从现代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概括了时代对教育工作的要求,指明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也是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的精髓,是军事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面向现代化”强调了军事教育要为军队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建设服务,通过现代化的教育训练,造就大批现代化的优秀人才;“面向世界”强调了教育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改革发展我国军事教育事业;“面向未来”强调了军事教育要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需要,立足于培养未来高技术条件下战争所需的军事人才。总体上看,“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邓小平军事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新时期我军教育训练的基本方针。

(三) 基本途径是坚持“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实践是锻炼人才的大熔炉,强调勤学苦练。邓小平指出:“部队本身要提倡勤学苦练。”“要从勤学苦练的实践中学本领”,“军队要能打仗,靠提高政治觉悟,靠勤学苦练,不苦练不仅不能提高本领,还会出事故。从战士到干部都要苦练,包括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在苦练中增长指挥能力和管理能力。”[8]他还对部队勤学苦练的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尤其指出干部要身体力行,当好排头兵。通过学习、训练、拉练、演习等提高军队政治觉悟和军事本领。另一方面,重点办好各级各类军事院校。军队院校是培养军事人才的基地和摇篮,是军队建设的基础,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院校在军事教育中的作用,一贯强调军事教育要以军校教育为重点的思想,他说:“现在打仗,我们的军队没有现代化战争的知识不行……各级军官都必须经过军官学校的训练。”“过去是在战争中的训练,从战争中学习,而且那个学习是最过硬的。但是现在,即使有战争,不经过学校学习也不行,因为装备不同了,指挥现代化战争需要多方面的知识。” [9]不仅如此,他还就如何办好军事院校提出了基本要求:“第一,训练干部,选拔干部,推荐干部。”“第二,认真学习现代化战争知识,学习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第三,恢复我们军队的传统作风。”[10]这为办好各级各类军事院校指明了方向。在他的亲自关怀下,中央军委于1977年作出了《关于办好军队院校的决定》,大批部队干部进入院校培训,有力地推动了军事教育工作的展开。邓小平指出,进行现代化战争,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天上、地下、陆上、水下,包括通信联络,都要懂得。在战争年代,人民解放军主要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那是最过硬的学习;在和平时期,就要从教育训练着手来提高干部战士的素质,提高军队战斗力。在没有战争的条件下,要把军队的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作为和平时期军队的经常性中心工作,这个原则要从制度上加以贯彻。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这一方针具体化,需要从两个方面去做。一方面是部队本身要提倡苦学苦练。部队要能打仗,靠提高政治觉悟,靠勤学苦练,从战士到干部都要苦练,从勤学苦练当中学本领。要根据现代战争的需要,学习现代化战争知识,学习诸军兵种联合作战。要通过学习、拉练、演习,增长各级干部的指挥能力和管理能力,战士则要学会怎样对付坦克、飞机等。军队的好传统、好作风,也要从苦练当中恢复和培养起来。同时,还要努力学习其他一些必要的政治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另一方面是通过办学校来解决干部教育训练问题。为了提高干部的指挥水平、管理水平,增加他们的知识,要办好学校,包括各总部、各军兵种、各级的学校,都要办好。办学校,一是训练、选拔和推荐干部,起到集体政治部、集体干部部的作用。二是认真学习现代战争知识,不但高级干部要学,连排干部也要学,要使军队各级干部都懂得现代战争。三是恢复人民军队优良的传统作风。要在学校里培养这种作风,并把它带到部队,发扬光大。办好学校,首要的是选好办校的干部和教师。这些干部比部队现职干部还重要,要选最优秀的。其次是搞好教材。

(四) 重要保证是加强政治教育

邓小平同志结合时代特点,创造性地维护和发展毛泽东提出的政治工作是我军生命线的论断,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的“真正优势”和“看家本领”,强调“部队要加强政治教育”,[11]指出军校的教学活动除了军事训练外,主要是政治教育和开展党的工作,同时提出了部队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他说:“对我们军队来说,有坚定的信念现在仍然是一个建军的原则,仍然不能丢掉,这是中国自己的特点。”[12]二是党的方针政策尤其是基本路线教育,他告诫全党全军:“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13]三是服从国家建设大局教育,他指出军事教育要“紧密地配合这个大局,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14]实践证明,由邓小平倡导的军事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广大官兵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提高政治素质,使我军军事教育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五) 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现代军事人才素质

人是军队建设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军队人员素质的优劣是衡量军事教育质量高低的基本标志。在培养什么样的军事人才问题上,邓小平反复强调:革命化是第一位的,“军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工具。军队不搞好,军队干部不纯,祸害很大。”[15]良好的政治素质是军事人才的首要条件。其次,要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化战争的军事知识,特别是要“认真学习现代战争知识,学习诸兵种联合作战。不但高级干部要学,连排干部也要学,都要懂得现代化战争。”[16]同时,邓小平同志针对和平时期的特点,重点强调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军队要搞得生动活泼些。只着眼于单位本身建设的需要是不够的,还要着眼于干部、战士转业复员到地方的需要。”[17]要求军队干部和战士既能打仗,又能搞社会主义建设,并指出:“培养军队和地方两用人才,也是个顾全大局的问题。”“军队培养两用人才,地方是欢迎的。”[18]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思想,是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在人才培养上的一个创造,军队增强了战斗力和凝聚力,也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有用人才。

三、 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的理论特色

(一) 时代性特色

任何理论思维都是时代的产物,任何伟大人物及其伟大思想的背后,都有与之相联系的深刻的时代背景。正是邓小平同志在立足于时代背景,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科学分析时代任务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对军事教育的内容、方法、目标等作出恰当判断,提出一系列精粹的见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军事教育思想。如军事教育的内容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他认为,排兵布阵,勇敢善战是冷兵器时代的要求;小米加步枪时代则要懂得射击、刺杀、扔手榴弹;陆、海、空立体战时代就得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于是他反复强调:“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研究和解决任何问题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19]要分析新的历史条件,要知道什么是新的历史条件。1978年,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20]

(二) 继承和发展并举的特色

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同志是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对毛泽东军事思想不仅是熟悉,更是有军事体验的,因此,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的各项内容都体现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光辉。如他在提出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时直接指出:“毛泽东同志就指出过,军队要办成一个大学校。在新的条件下,我们重新强调贯彻执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显得特别重要。”[21]不仅如此,他还把毛泽东军事思想与不断的历史条件相结合,并在新的实践中加以丰富和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革命论断和构想,从这个意义上,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教育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教育思想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

(三) 显明的哲学特色

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不仅包括着一系列重要理论原则,而且包括许多方法论,从其基本内容,我们可以看出,邓小平在提出这些理论原则的同时,特别强调理论原则的具体化,相应提出了具体政策、具体措施、具体办法,切实地加以贯彻落实,认认真真解决问题。如他提出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接着就具体指出应采取两种措施——勤学苦练和办好军事院校,同时又分别指出具体实施办法和工作要求等。可见,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又是一本活的哲学教材,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军事思想论文篇8

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范畴,具有多种涵义。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其《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一书中收集考察的文化定义达166种之多,“文化理解”的多样性、复杂性可见一斑。我国学者对文化也持多种见解,但从主流来看,大都从思想、精神层面来理解其内涵,把文化看成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反作用于实践的社会观念体系,主要包括神话、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科学、哲学等要素。所谓文化分析,从广义上说,指的就是从上述要素或要素整体与军事活动的关系出发,通过考察和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来认识和理解军事活动的本质及规律的一种研究方式。

根据上述对文化分析的理解,通过考察军事思想发展史,可以发现,在军事研究过程中,文化分析与经济分析一样,是人们观察和透视军事活动的一种古老的、同时又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方式。人类最初在神话中描述战争的进程,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感受和领悟,这实质上就是一种朴素的文化分析。艺术、道德、宗教、科学等众多文化要素既是人们创造的精神成果,又是人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军事活动的一个个独特视角。其中,道德和宗教与社会生活和军事活动的联系更为紧密,因而更为人们所关注,成为古代军事研究中文化分析的两个基本方面。从道德文化来看,早在商周之际,人们就开始考察道德与战争、军事之间的关系,从道德视野来解释军事活动中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以仁为胜”的战争指导思想以及“以礼治兵”的治军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思想体系的完善及其在社会生活和军事活动中的作用的增强,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诸如“仁、忠、孝、礼、信”等道德范畴点缀在军事研究成果的字里行间,展现着从道德视角剖析军事问题的认识传统。从宗教文化来看,早在阶级社会初期,人们就从宗教世界观出发,探讨战争的根源,提出了宗教战争根源论,这种观点成为夏、商、周三代占主导地位的理论观念,并对以后的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宗教分析在古希腊、古罗马也曾占据重要位置,并在中世纪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在中世纪,宗教神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宗教分析方法成为观察一切现象的基本认识形式。人们从宗教出发,解释战争的起源、根据以及军队建设的法则。长达两百多年的十字军战争、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之久的波兰条顿骑士团战争以及胡斯战争等都被视为宗教战争。对英法百年战争、意大利战争的分析也常常被纳入宗教视野。这种分析方式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直至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许多观点中找到其思想印记。如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以宗教为核心的文明冲突论”以及把“9·11事件”归结为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战争的观点,虽然在论述中运用了大量的现代社会材料,但从其思想实质来看,仍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中世纪的宗教分析方式。

可以看出,古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有两个鲜明的特征:第一,从文化要素而不是从文化整体出发来分析和研究军事问题;第二,与经济分析或技术分析相比,文化分析常常被看成是考察和理解军事活动规律的更为根本的方法。这两个特征在近代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从第一个特征的变化来看,近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的主导倾向不是从文化要素而是从文化整体出发来观察和认识军事问题,即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分析。这种变化,从理论根源来看,与文化人类学的兴起密切相关。

粗略地说,文化人类学萌发于16世纪,形成于19世纪初叶。这门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文化整体来研究社会的发展历程、比较不同社会间的差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近代西方世界在地理大发现、殖民扩张、商业资本输出等一系列活动中,接触到了许多不同于他们的种族和民族,为了认识这些种族和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习惯,仅仅通过分门别类地分析该社会的神话、艺术或宗教等意识形式是难以达到的,它需要一种把这些文化要素统一起来的综合性概念及思维手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近代科学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及文化分析方法,并把这一概念及方法运用于军事研究。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卡·恩伯—梅·恩伯夫妇在其《文化的变异》一书中,就曾从文化视角分析和探讨战争问题,给人以诸多启示。美国的另一位文化人类学家罗思·本尼迪克特,则不仅注重对军事、战争进行文化分析,而且还运用其研究成果干预政府决策。她曾给美国政府递呈过“日本文化的一些类型”的调查报告,认为日本文化适合自我管理,而不宜采用直接军事占领的管理方式,这一建议对于战后美国选择管理日本的方式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她根据调查报告写成的《与刀》一书,也因此成为文化人类学名著,从文化视角分析战争、政治问题的力作。

从文化整体来观察和分析战争、军事的认识方式,在中国近代军事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中国近代军事研究从方法论来看,经历了由技术分析向制度分析和文化分析的转换。在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的官员、学者主要从技术、物质层面思考军事问题。中国在鸦片战争中之所以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坚船利炮,于是有了“师夷之长技”的思想和洋务运动的实践。经过33年洋务运动的武装,我们有了坚船利炮,当时中国海军舰队的吨位占世界第七位,然而在甲午战争中又败给了排名第21位的日本舰队。这样,人们开始把思考的视角转向制度、文化层面,认为军事上的失败主要不在于技术及武器,而在于制度与文化。中国要想实现军事上的真正振兴,必须进行制度与文化的变革。这种从制度、文化层面对军事问题的透析,深受国学大师梁启超的赞赏。

从第二个特征的变化来看,近代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出现了一种越来越强的价值趋向,即不再把文化分析看成是观察和认识军事问题的最为根本的方法,而看成是多种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造成这种变化的理论根源是唯物史观的出现。在古代甚至近代,文化分析之所以被视为观察和认识军事问题的根本方法,原因在于,人们把文化看做是社会的灵魂和核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用这种历史观及以此为基础的文化分析来认识军事活动,不可能深刻地揭示军事活动的本质及规律。与唯心主义的文化史观不同,唯物史观从社会生产出发,揭示了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发展动力。唯物史观认为,文化不是社会结构中的最本质的内容,它只是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层面,文化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只是社会合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科学地阐述了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为建立科学形态的文化分析奠定了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科学形态的文化分析得以产生,成为人们正确认识军事活动的本质及规律的重要思想武器。

(二)

文化分析作为观察和认识军事活动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遭到了忽视和冷遇。从1949年至1978年间,我们没有出版过一本文化学或文化史著作,从文化视角考察军事的文章更是寥若晨星。按照庞朴同志的说法,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片面地理解唯物史观,认为唯物史观只讲经济、政治,不讲文化。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中外文化交流的拓展和深化、文化在军事活动中的作用的日渐增强以及社会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也悄然复兴。这一时期,社会科学界、军事理论界曾围绕文化与军事的关系问题进行过一系列的主题讨论,主要涉及到以下内容。

一是文化与战争根源。这方面的讨论主要围绕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展开。亨廷顿把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划分为七大或文明,认为未来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这一观点几乎刺激了所有文明的神经,在许多国家引起了关于文化与战争根源问题的讨论。围绕这一论题,我国学者在几年内发表了数以百计的介绍、分析或批判性文章,表达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和立场。二是战略与思想文化。学者们讨论这一问题的视野非常宽广,既有对世界多元文化与多极战略格局的宏观思考,又有对国家军事战略与其民族文化关系的微观探析;既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等一些美洲、欧洲国家传统战略思维形成和发展的文化根源,又探讨了印度、日本、东南亚各国等一些亚洲国家的文化传统对其战略思想的影响与作用;既思考了中国古代战略思维的特色及其文化因素,又剖析了战略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深厚的民族优秀文化底蕴。三是文化与新时期中国军事发展。学者们发表了大量文章,从不同侧面分析新时期文化与战斗力的提高、训练效能的增强、军事理论的创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等关系,阐述了军队建设中加强精神文明或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可见,90年代以来,文化分析已经成为军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拓展和丰富了这一时期军事研究的内容及空间,而且对于推动未来军事研究的深化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文化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军事活动中科学文化的作用,准确地把握新时期军事发展的脉络及特征,并制定相应的策略与原则。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科学文化出现了迅猛发展的趋势。它催发了高技术的巨大进步以及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引起了军事活动的一系列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一些西方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发展成为一场军事革命,从而给世界军事发展带来了广泛影响。在这场军事革命中,文化及技术不仅直接推动了武器装备的精确化、智能化及系统化发展,而且在编制体制、作战方式、军事理论、教育训练等各个方面的变革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军事领域的一系列变革正在引起军事形态的变化,尽管人们对这一新的军事形态尚未形成统一看法,如有的称之为信息化军事形态,有的称之为知识化军事形态、智能化军事形态,但人们都认识到当代科学文化及高技术的发展,是产生新的军事形态的基础。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战争》一书中认为,文化知识正在成为军事战斗力的核心资源,未来战争将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的、以各自的文化知识战略为指导的、以知识战士为作战主体的新型战争。可见,科学文化在当代军事变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缺乏或忽视文化分析的视角,看不见或低估科学文化的作用,就难以全面认识当前军事发展的基本特征及趋势并做出科学的应对决策。

其次,文化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军事活动中思想文化的巨大作用及其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保持军队建设的正确方向。思想文化属意识形态范畴,是一定阶级、国家的政治意识及价值追求的理论反映。如果说科学文化带来了武器装备等因素的变革和进步,决定着军事活动的水平及效能的话,那么,思想文化则带来了军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变化,决定着军事活动的性质和方向。正因为思想文化在军事活动及军队建设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而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并成为敌对双方相互对抗的“软肋”。考察近代以来的世界军事史可以发现,军事活动中思想文化的渗透与反渗透、扩张与反扩张始终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斗争的一条重要战线,而且这种冲突与斗争随着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出台,经济全球化的展开以及文化交往的增多,呈现出越来越复杂、加剧的态势。美国的爱德华·萨义德在《东方主义》、《文化与帝国主义》等书中对这种思想文化冲突与对抗的景象作了详尽的描述与分析。这种状况要求我们坚持文化分析视角,大力研究新时期军队思想文化建设的特点及规律,切实加强思想文化建设,警惕和防止西方国家思想文化的渗透与侵略,保持我军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三,文化分析有助于我们反对军事认识中的“唯武器论”思潮,认清和发扬我军注重先进文化武装的优良传统,增强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信心和效能。在冷战之后的几场局部战争中,高技术武器装备显示了巨大威力。它使各国更加注重武器装备建设,同时也为“唯武器论”思潮的复苏提供了契机。在美国军事革命的讨论中,有一批颇有影响的“新技术论者”。他们把战争的胜负归结为武器的质量及武器装备系统的优化程度。这种观点在我国军事认识中也有所反映,认为我军武器装备落后,在未来战争中难以取胜,因而对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信心不足。我们承认,先进武器在战争中具有重大作用,但先进武器只有与掌握了先进科学文化及技术、先进的思想文化的军人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并保持正确的使用方向。战争从来就不仅仅是武器与武器之间的对抗,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综合力量之间的较量。我军具有在注重发展武器装备的同时,注重文化建设并用先进文化武装官兵夺取胜利的优良传统。坚持文化分析,对于认清和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反对军事认识中的“唯武器论”思潮,在大力发展先进武器的同时,加强文化建设,提高综合实力,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三)

十几年来,我们在对军事问题进行文化分析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推进了军事研究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军事思想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E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4-0101-02

犹如指纹和雪花一样,每一个部队都是独特的。有特色的部队,才是有魅力的部队,才是有生命力和战斗力的部队。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结合各部队传统和任务特点,加强军事文化建设,打造强军文化,培养部队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1]。这一论断表明,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并具有本部队个性的特色文化,是实现强军目标的重要保障,既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新形势下构建部队特色文化的理论意义

(一)有助于完善部队特色文化构建的理论体系

新形势下,军事文化对战斗力生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军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对如何在新形势下构建部队特色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部队特色文化理论体系尚不完善。比如,对部队特色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归纳提炼不够精准。大多数研究成果认为构建部队特色文化就是开展文体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日常性工作,对部队特色文化的认识停留在“小文化”层面,没有认识到部队特色文化是一个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共同组成的内容丰富、变化复杂的整体。对部队特色文化的研究着眼度不够高,研究成果多浮于表面,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基于这种情况下,本文试图通过对学术界己有的关于部队特色文化的理论成果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分析,并尝试对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争议和不足之处进行深入探索,进而对部队特色文化的概念、内涵、结构、功能等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概括归纳,并指出新形势下构建部队特色文化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军部队特色文化构建存在的问题和构建部队特色文化的方法途径,完善构建部队特色文化的理论体系。

(二)有助于拓宽先进军事文化的理论研究空间

2012年1月,中央军委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意见》,全军上下掀起一股开展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热潮。学界也随之开始对我军先进军事文化建设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但当前学界对先进军事文化的理论研究大多集中于宏观层面,缺少以部队特色文化为对象从微观层面进行具体的研究。先进军事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其核心与灵魂应该是部队特色文化。积极培育满足时代要求并具有本部队个性的特色文化是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一个核心内容。同志在《矛盾论》中明确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既要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又要充分突显出其个性。部队特色文化作为先进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有着鲜明的个性。部队特色文化的个性是先进军事文化的基础,先进军事文化的共性则寓于部队特色文化的个性之中。部队特色文化的鲜明个性使先进军事文化更加生动、丰富,先进军事文化的共性则使部队特色文化更加深刻、理性。本文以部队特色文化为具体研究对象,对部队特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形成要素、主要功能及新形势下如何构建部队特色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探讨,增加了先进军事文化研究中关于部队特色文化的理论厚度,拓宽了先进军事文化的理论研究空间。

(三)有助于丰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

重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是我军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和特有优势。我军在长期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在这套理论体系的指引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我军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但在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因循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部队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丰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我军在长期的部队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形成丰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由部队特色文化形成的教育资源大多是看得见、听得着、感受得到的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具有形象生动、影响持久、渗透力强等特点。这种教育资源的直观性、生动性、丰富性可以使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吸引力和亲和力。因此,通过把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部队特色文化建设中,往往会使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容易为广大官兵所接受,使官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内容的熏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因此,对新形势下构建部队特色文化进行研究,可以使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部队文化素材更加多样,对充实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新形势下构建部队特色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部队特色文化是部队管理变革的迫切需要

我军部队管理工作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随着大学生士兵批量进入部队,使得我军传统管理方式面临许多新挑战新问题。过去我军兵员成分结构主要以农村青年为主,士兵的思想比较单纯,服从意识较强。而现在的兵员成分的知识文化结构逐步改观,官兵的科学文化素养得到整体提高,官兵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强烈。比如,现在新战士入伍到部队,最关心的事情就是在部队能不能上网。可以说,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的管理对象对部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不能充分认识新形势下部队管理对象发生的巨大变化,仍然把传统的管理文化作为部队新形势下部队管理的指南,不但不利于部队的管理,反而会成为实现强军目标的绊脚石。当前我军部队管理工作总体来说是好的,但是仍然存在着与时展不相适应、有悖于现代化部队管理规律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落后的管理文化是分不开的。构建部队特色文化恰恰是解决部队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的一剂良药。构建部队特色文化强调从文化的角度发现问题,即从文化的视角审视部队的管理行为,使部队管理者确立现代化管理理念,增强管理工作的文化含量,形成一整套科学的价值体系,以文化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强调官兵精神、情感、心理等因素在部队管理中的科学运用。通过加大部队特色文化构建的力度,增加部队管理中的文化含量,不断优化提升部队特色精神文化、部队特色制度文化、部队特色行为文化和部队特色物质文化,在部队各项管理中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

(二)构建部队特色文化是适应我军战略转型的迫切需要

文化是一支军队生存发展的血脉,是推动军事变革的先导力量。构建部队特色文化并以此推进军事文化创新,是适应我军战略转型的迫切需要。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世界正兴起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科学技术革命浪潮,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被快速地运用于军事领域,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军事变革,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开启了军队建设的转型之路,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化战争,充分体现了西方发达国家在新军事变革方面取得的成果,也使我军认识到了与世界军事强国的存在的巨大差距,随即开启了我军建设的转型之路。在这场世界范围的军事转型变革中,我军提出以信息化建设取代机械化建设的转型战略。我军的战略转型,必将带来军队全方位的变革。军队的真正转型,是文化的转型。我军的战略转型,从本质上讲,就是军事思维的转型、军事观念的转型,而阻碍我军战略转型的最顽固的往往也是思维和观念的僵化。如果我们的思维观念还只停留在机械化战争时代,那么必然不能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求。因此,通过构建部队特色文化引领我军各部队实现全方位的创新变革,从作战理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战争谋略、规章制度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以实现部队自身的转型推进我军战略转型。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只有把“以文化育人,靠文化力提升部队战斗力”作为终极目标,遵循我军战略转型的基本规律不断加强部队特色文化建设,才能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思想保障和力量源泉。

(三)构建部队特色文化是推进军队政治工作创新的重要保证

军事思想论文篇10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也指出,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大众化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题中之义又是必然要求,两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一切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另一方面,两者在内容和对象上存在着差异性,要求区别加以对待。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党在领导中国进行革命建设以及改革的进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处理中国军事问题,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军事指导理论。这些理论包括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以及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等。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创新发展,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军事领域的具体运用和展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为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开创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提供了理论指南。

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相联系,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随着革命实践及时代要求的转变,我党逐步形成了以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代表的军事指导理论。这些成果,即是我党独立自主地探索军事发展道路的理论结晶,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三次历史性飞跃的巨大成就。这三大军事理论成果形成的历史条件不同,回答和解决的历史课题也迥然相异,构成了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创新发展的科学思想体系。

在中国现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军事思想是在战争与革命背景下产生的最杰出、最有代表性的军事思想,是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意义在于:建立和缔造了党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下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历史任务的军事指导理论及优良军事传统。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也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事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根本依据和指导方针。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邓小平军队建设思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最重要的军事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适应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做出的新的历史贡献,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军事思想的代表之作。

近年来,以同志为主席的党中央、中央军委高举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兵之路,不断取得新的成效。新世纪,我国处在实现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多发期,既有机遇也有风险。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华民族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开始了又一次新长征。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我军肩负着为国家生存和发展提供强有力安全保障的历史重任,进一步增强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是我军义不容辞的义务。胡主席准确把握国家发展的历史方向,提出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忠实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并努力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与国家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军事力量。

从历史来看,以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以及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指引我们成功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新路子。这一切成果都和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大众化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大众化工作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时就开始了。军事思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结合上述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指导问题,尤其是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军队,实行积极防御和灵活运用战略战术,以及在人民民主条件下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等重要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宝库中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一笔财富。

军事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就其军事思想主要内容来看,战争观和方法论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阶级观点和方法、形式与内容的观点和方法、一般与个别的观点和方法、历史的观点和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等作为哲学依据;人民战争思想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原理、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理论、需要和利益理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先进性理论、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等作为哲学依据;人民军队思想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学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史观、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等作为哲学依据;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主要是以矛盾规律、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质量互变规律等作为哲学依据;国防建设思想主要是以矛盾特殊性原理、内因与外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机器学说等作为哲学依据;军事辩证法思想主要是以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构成军事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军事思想的所有具体理论,都不是片面、单纯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中的某一具体原理,而是在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全面、系统掌握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重点地运用了某些原理。

军事思想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141-001

一、军事理论课程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

军事理论课程既是国防教育课,又是思想道德课和形势政治课,贯穿于整个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1.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军事理论课堂作为一个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通过灌输、熏陶、感染、启发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为社会主义国防事业献身的激情,帮助他们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优良的道德品性和行为习惯

军事理论课程结合军事技能训练,通过理论学习加实践的形式,使学生学到了军人不怕吃苦、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品质,增强了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3.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

军事理论课程属于极具纵深性和延展性的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等各个方面。各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课程的时候,总能找到和自身所学专业的交叉和碰撞,从而感受到所学专业在国防应用中的重要性和未来专业发展的军事意义,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为国防事业献身的激情。

4.有利于培养学生投笔从戎的爱国热情

天之骄子何以投笔从戎?军事理论课程通过国际形势的分析、军事思想的渗透以及军营故事的引导等形式,激发起学生满腔的爱国热血,使其产生对军人的无比崇敬和对军营生活的向往,积极投身到应征入伍、报效祖国的军人行列中去。

二、加强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创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加强军事理论课程建设是新形势下创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经之路,它全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的一项重要举措。

1.切实提高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

1.1组织重视,与其他思政课程齐抓共管。军事理论课程作为一门必修的重要公共基础课程,需要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给予组织上的保障。有条件的院校可以独立设置教研部门,但是无论是独立设置或挂靠其他部门,均需安排专人负责,与其他思政课程一样,齐抓共管,提高重视程度。

1.2制度重视,规范军事课程管理体制。军事理论课程需要通过一系列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来规范。从学科设置、教学管理、师资配备、科研考核、保障措施等方面来看,我们需要通过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这是全方位重视和加强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关键。

1.3资源重视,分享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同属公共基础课程,在教学资源分享方面,军事理论课程应当与其他思政课程一样,享有优先使用基础教学资源的权利,将课程安排于白天,进行小班教学,课堂使用多媒体等电教化工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在科研资源方面,各院校应当鼓励军事课程类科研项目的申报,积极提供发展平台、配备科研经费,促进整体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2.切实加强军事理论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2.1引进专业人才,牵头课程建设。因军事理论教学专业人才紧缺,学校要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在指导日常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由该同志牵头,发挥专业和科研上的优势,依靠其他兼任教师配合,加强教育团队的合作和协同能力,共同推进课程建设工作。

2.2组织学习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军事理论课程教师作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者,本身就应当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教育管理能力。但是大部分教师军事素质仍有欠缺,包括军事知识、时事政治、军容军貌等都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培训才能够形成,所以学校要积极创造各类培训学习机会,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3.切实创新军事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方式

3.1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整理,以提问形式导入,引导学生将军事理论知识与时事政治、专业知识、思政教育联系起来,启发学生去发挥想象,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3.2开展“趣味性”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中,需要提高电子课件的制作水平,在设计动画效果及精美图片的同时,结合教学内容插播一些录像资料,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更为明显;同时在课程中也可以穿插一些教学大纲范围外的军事奇闻轶事和秘闻,如美国军事是否受外星文明的影响等,这样就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理,提高学习注意力和热情。

3.3强化“引导性”教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中难免会涉及学生关心的热点和敏感问题,比如问题和南海问题,学生的看法不尽相同,甚至有人会有过激言行。作为军事理论课程教师,我们更应当重视“引导性”教学,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投笔从戎的满腔热情。

总之,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及内容,要结合重大时政要闻,紧扣相关重大节日,将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子”,通过深入浅出的剖析和鼓动,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运用专业知识有序地融入国防后备力量中的爱国主义激情,使他们发挥专业特长,自觉为我国国防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本文系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QN1224,项目名称:以军事理论课为载体,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军事思想论文篇12

党的军事指导理论,集中反映了党对军事问题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认识,是党指导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行动指南。一个政党、一支军队要立于不败之地,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中央军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及军事斗争实践,科学把握世界军事发展趋势,根据发展变化的国情军情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发展军事指导理论――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等,这些军事指导理论都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宝库,对中国军事实践发挥了重大的指导作用。新世纪新阶段,在实现强军目标的战略背景下,研究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与发展的历史经验,从中汲取智慧,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创新与发展军事指导理论,构建信息化条件下新型军事科学体系,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具有重大意义。

一、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形势,应时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与发展的外部动力

时代主题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战争与和平形势,从根本上决定着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战略全局,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形势,是党确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前提。指出:“科学判断国内外形势,历来是我们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1]P1087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定位时代主题、判断战争与和平形势的基础上,主动适应时代特点、反映时代要求,为解决时代所提出的新的军事问题适时提出了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外部动力。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较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党对战争与和平的形势有一个基本判断,这就是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且日益迫近。这构成了那个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基本前提,战争准备被摆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位置,国防和军队建设处于临战准备状态。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前期,由于国家安全形势日趋严峻,党中央、中央军委从最坏的可能出发,对战争威胁的判断不断加重,从认为“发生局部战争的可能性大”“有可能演变成大规模战争”,到提出“要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2]P23,以此为依据筹划部署国防建设。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通过对战争与和平这两种力量矛盾运动的辩证考察和对国际形势的科学判断,创造性地提出:当前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成为制约战争、防止战争以至消除战争的重要因素。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重大课题。它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针原则做出了科学回答,不断以新的实践经验丰富发展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宝库。在继承这一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以和平方式来解决国家间的分歧,以和平、平等和协商的方式来解决争端,使“遏制战争、维护和平”的战略思想更具有现实意义。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提出“和平、发展、合作”,构建和谐世界的新理念,在“和平、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合作”思想。这种“合作”思想是摒弃西方殖民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新思想,是遏制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新思想,是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新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重大创新。

二、适时确立和调整军事战略方针,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与发展的基本依据

军事战略方针是国家军事政策的集中体现,是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展军事斗争以及进行军事斗争准备的依据和纲领。[3]P274“为了掌握战略主动,我们必须确立正确的军事战略方针。”[4]P282新中国成立以来,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大局,根据国际形势变化,结合军事斗争的任务和要求,我们党确立并适时调整军事战略方针,以其为统揽和依据,创新和发展军事指导理论,有效地指导了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及军事斗争实践,维护了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制定军事战略方针,历来是党的领导核心和军队最高统帅深刻思考、精心运筹的重大问题。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最先是由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提出来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仍然实行积极防御,但情况有很大不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各方面情况的变化,及时把握现代战争的特点和军队建设的需要,为军事战略方针增添新的内容。为了保卫国防,准备和实施反侵略战争,提出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并指导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1956年3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正式确定将积极防御作为保卫祖国的军事战略方针。此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尽管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的具体提法和内容有所不同,如作战对象、设防方向、作战形式和战场建设等方面有所变化,但总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没有变,人民重大军事行动和军事建设都遵循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仅重新确立了“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而且结合新的形势赋予了“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新的时代内涵,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新时期的军事战略方针,强调用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来统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全局,使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军事斗争准备取得了重大发展。邓小平从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和国家发展状况出发,明确提出未来反侵略战争的战略方针是积极防御,是坚持人民战争、立足以劣势装备打败优势装备的敌人。依据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提出要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上,以军事斗争准备牵引军队现代化建设。强调,要以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不断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确保在各种复杂形势下能够有效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

三、提升军队战斗力和国防威慑力,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与发展的根本目标

军队战斗力和国防威慑力是国防和军队建设及军事斗争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军队战斗力和国防威慑力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在未来的军事较量中战胜对手或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六十多年的军事实践已经证明,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只有以军队战斗力和国防威慑力的提高为根本目标,才能实现军事指导理论对军事实践的强有力指导,才能充分体现军事指导理论的活力与生命力。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建设一支强大的国防军的总目标,指出“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5]P4。以此为指导,党中央、中央军委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国防建设举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战略武器、常规武器和国防工业建设发展上都取得重大突破。1954年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明确提出:“现代化军队建设中长期的经常的中心工作是训练部队,特别是训练干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全军练兵积极性大大提高。国防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军事训练的大力开展,都大大提高了国防威慑力和军队战斗力,成功捍卫了国家与安全。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立足打赢战争,探索加强军事斗争准备,提高军队战斗力和国防威慑力。邓小平主持中央军委工作期间,明确提出“军队要提高战斗力”,坚持把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1975年,邓小平又指出,大仗五年内打不起来,军队“要把训练放在战略问题的一个重要位置上”[6]P21。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加强军队质量建设、努力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思想,进一步提出“加强质量建设的关键,是实施科技强军战略,提高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的科学技术含量,增强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7]P276。这一思想带动了其他军事实践指导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进入21世纪新阶段,指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要“以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威慑和实战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8]P203,积极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从国家安全和发展形势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要求出发,明确提出了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的重大战略思想,大大推进了党的军事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四、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与宗旨,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与发展的政治方向

政治方向,从根本上制约着军队的生存与发展。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决定着我军建设与发展的政治方向,是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的根本保证。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军事实践中,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一政治方向,保证了军事理论对军事实践的正确导向,保证了军队的高度稳定与集中统一,确保了无产阶级政权、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的繁荣富强。

“党指挥枪”是在建军之初就确立的根本原则,他指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允许枪指挥党。”[9]P547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最高指挥权属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和制度得到巩固和加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军队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邓小复强调,军队任何时候都要听党的话,要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性质,“这个性质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他还指出:我们国家所以稳定,军队没有脱离党领导的轨道,这很重要。[4]P488改革开放后,面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新挑战,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给部队建设带来深刻影响的新情况,邓小平进一步提出,军队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的性质。把党的领导称为人民的“军魂”,并提出“打得赢、不变质”两大历史性课题。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使人民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包括经受住国际上剧变、国内、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保持部队的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把我军优良传统概括为“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多次强调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建设和发展的首要问题,这个问题要始终关注、抓住不放。六十多年来,党在军事指导理论创新与发展过程中,始终贯彻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一根本原则,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与宗旨不变色,并以创新的军事指导理论武装全军,不断加深和巩固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的思想基础,确保了军队建设的正确方向。

五、着眼历史使命,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军队的历史使命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党根据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调整,赋予人民军队历史使命的新内涵,都是对党关于我军历史使命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反映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实践对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的时代要求。党在军事实践中始终以军队历史使命为牵引,以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为突破口,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实现军事理论与军事实践的互动与发展,形成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新中国成立后,“巩固国防,保卫领土完整,反对任何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是我军的神圣职责。人民先后进行了内陆剿匪、解放沿海岛屿和边境自卫还击作战,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独立。全军响应“建立强大的国防军”的号召,大力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不断提高部队的军政素质和技术装备水平,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这一时期,在履行使命任务中军事思想得到创新与发展。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强调军队要担当起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保卫“四化”建设,维护国家和安全的光荣使命,并郑重地指出:“我军是人民民主的坚强柱石,肩负着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保卫四化建设的光荣使命。因此,必须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6]P39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也随之实现了战略性转变;但是对于人民军队来说,根本职能仍然没有变。围绕使命任务,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在军事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创新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指出:“我国已经裁军百万,今后军队要努力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注重质量建设,全面增强战斗力,更好地担负起保卫国家领土、领空、领海和海洋权益,维护祖国统一和安全的神圣使命。”这“四个保卫”“两个维护”是对我军历史使命的继承和发展,是着眼新的历史条件对我军历史使命的新的科学概括,是新时期党和国家赋予我军的历史性任务。21世纪新阶段,根据党的三大历史任务,提出了“三个提供,一个发挥”这一新的历史使命,以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为根本着眼点,进一步拓宽了我国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视野,明确了新形势下军队建设的发展方向、奋斗目标和指导原则。这都为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葛清伟.1960年代前期党中央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判断[J].党史文苑,2014(8).

[3]刘源.改革开放三十年党的军事指导理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

[4]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军事文集(第6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