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7 18:12:39

图式理论论文

图式理论论文篇1

二、基于图式理论的高中英语教学

按照内容来划分,图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修辞图式。语言图式是读者先前已有的语言知识,包括词汇、句型和语法方面的知识。读者有了一定的语言知识,才能对文章的语言符号进行解码,语言图式是进行英语阅读的基础。根据语言图式,学生的语言知识直接影响到阅读理解的熟读和正确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扩大学生词汇量,教授基本句型和分析句子结构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能力。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在文章讨论的主题、内容和文化方面的知识。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拥有的内容图式越丰富,对文章本身的依赖性就越少,阅读时难度就越低,阅读的速度就越快,理解的正确率就越高。由此可见,教师除了重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还应注重对学生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特别要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敏感性和鉴别力。修辞图式是指读者在文章体裁和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要想进行有效的阅读,首先要具备篇章知识,不具备篇章知识的读者是很难讲究阅阅读效率的。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掌握不同的文章体裁、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阅读理解是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修辞图式相互作用的结果。读者对文章中语言符号进行解码,需要语言图式参与,而要对文章内容加以辨析、推测和验证,则需要内容图式和修辞图式的运用。要进行有效阅读,读者就得依靠这三种图式,缺一不可。

三、研究实验

为了证实图式理论对高中英语阅读有效提高的可行性,我设计了一个实验,以任教的两个平行班高一(2)和高一(3)为实验对象。两个班级总人数均为40人,每个班男生20人女生20人,出生于1997至1998年之间。两个班的英语入学成绩相差无几,分别为87.56分和87.42分。在我进行阅读前测前,两个班级的阅读课时一致、内容和作业统一。(2)班作为实验班,采取图式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3)班作为对照班,继续采取传统的阅读教学。在实验前,我进行了前测,以比较两个班的差异。前测测试题是在英语学习辅导报高一2013-2014学年中,5套英语考试卷中精挑细选的阅读理解题,四篇阅读,总分30分。为了确保成绩的真实性,实验班和对照班均由班主任监考,测试时间一致,测试内容、容量及分值相同。从表中不难发现,实验班在前测中的平均成绩为18.6分,对照班的平均成绩为18.4分,均分相差无几,三个分数段的学生人数也都差不多,所以,两个班级的阅读能力在实验前是相当的。后测使用的试题也是从《英语学习辅导报》上精心挑选的,跟前测相比:题量一样,分值一样,难度相当,参加测试对象不变,同样均由两个班级的班主任老师监考。表中数据表明,在后测中实验班均分比对照班的均分高整整2分,阅读成绩要明显高于对照班。由各分数段的学生人数分布得知:实验班的高分段人数远远多于对照班,同时低分段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班,低分段人数的减少说明学生的阅读成绩在提高,甚至已经进入高分段了。所以,实验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显著的。

图式理论论文篇2

2商务英语的特点

商务英语是拥有一种特殊用途的英语。以服务于商务活动为目标,集实用性、专业性和明确性于一身,为广大从商的人们所认同和接受,并具有较强社会功能的一种英语变体。商务英语的使用范围广泛,涉及对外贸易、招商引资、国际旅游、海外投资、国际运输、商业广告等商务活动。语言结构上不仅术语、套语、专业词汇多,而且还相当一部分蕴含交际策略的委婉、客套用语。因此,商务英语是英语语言、商务知识、管理技能和其他专业知识的结合,因而其本身也具有独特性。从用词上讲,商务英语的词汇具有专业术语丰富、缩略语现象普遍、名词化程度高、新词汇层出不穷等特征。商务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商务英语词汇的特点。

2.1专业术语丰富专业术语是指适用于不同学科领域或专业的词,是用来正确表达科学概念的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专业术语要求单义性,排斥多义性和歧义性,且表达专业术语的词汇都是固定的,不得随意更改。商务英语拥有数量可观的专业术语,这些术语体现了明显的行业知识。

2.2缩略语现象普遍英语缩略语用简单的几个字母可以表达出复杂的含义,具有言简意赅、快速捷达的特点。国际商务活动是一种跨国活动,随着电报、电话和电传的发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合作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远隔重洋的双方用电话交谈、发送电文,均要求简明扼要,便于记忆和记录。尤其是在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的今天,为了省时节费,提高效率,人们在交际中力求浓缩快捷、言简意赅。因此,商务语域里的人们创造并使用着大量的缩略语。

2.3名词化程度高名词化是通过把句子变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从而使表达过程的动词和表属性(attribute)的形容词具有名词特性。在商务英语中,名词化现象十分普遍。不同的商务文体,名词化分布大不一样。文体越正式,其名词化程度越高。商务信函和合同中名词化现象占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因为商务信函文体正式,商务往来中的报价、合同的签订、索赔的解决等往往具有法律效力。

2.4新词层出不穷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活动的丰富,语言也向多层面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新词。商务英语作为现今商务活动最常用的语言,也得到了丰富。就译者而言,这些不断涌现的商务英语新词的学习难度不言而喻

3图式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巧妙运用

翻译是一种语际间的语言转换,是将原语所蕴含的信息转化到目的语之中。在翻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译者对原语的理解和对目的语的表述。从图式理论角度出发,对原语的理解就是充分激发译者大脑中的相关图式,对原话语进行准确的解码,然后对目的语进行全面的再编码,从而能更加有效地激活目的语读者大脑中已存的相关图式,达到交流的目的。在解码的过程中,译者应激活大脑中固有的与原语相关的图式,才能实现对原语的正确解码。即译者要有相关的语言、内容以及结构图式,在被激活的情况下才能正确地理解原语言。在编码的过程中,译者在充分理解原语信息的基础上,必须激活所掌握的相关目的语图式,对信息进行分析与调节,尽可能地使目的语读者接近原语所表达的思想。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必须同时激活两个图式,一个是原语图式,另一个则是目的语图式。储存的图式越多,达到“既专又广”的程度,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越强,就能更好地完成高质量的译文。简而言之,翻译就是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一种图式转换。

3.1语言图式与商务英语翻译

3.1.1词汇图式语言图式是指词汇、句式、习惯用法等方面的基础语言知识。商务英语具有普通英语的语言学特征,同时,商务英语又是英语语言、商务知识、管理技能和其他专业知识的结合,因而其本身又具有独特性。商务英语具有专业术语的单义性、排斥多义性和歧义性,有其本身的固定图式。因此,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要将这些语言图式与具体的商务知识有机地相结合。

3.1.2句法图式商务语篇文体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商务英语句式因文体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说来,商务英语中长句的出现频率高,句子结构复杂,逻辑性强,要想恰当地翻译这些长句,译者就应该充分激发大脑中的相关图式。

3.2语境图式与商务英语翻译语境图式就是指语言使用的环境因素。语境即是言语活动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所处的境况(黄国文,1988)。人们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要想顺利地交流思想和理解话语始发者的信息,必须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客观环境因素。这里所谓的言辞的上下文和主客观环境因素就是语境。语境是决定词义、语义的关键因素,因此,语境图式的传译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式理论论文篇3

在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信息加工,两种不同的方式,在其中人们分析和处理语言作为理解和学习的一部分来加以对比。其一,被称为自上而下的过程,利用“高层次”感觉的信息来推测或阐释数据中存在的"低水平"的信息。例如,我们都有经验的读一些东西不包含任何新单词或新的结构,但我们还是无法理解其全面性的意义。这是因为我们已动用我们关于这一专题的知识来帮助我们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先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背景,以便学生可以从书本上猜测词义。这是说阅读过程遵循自上而下的模式。

(二)意念驱动模式

一种方式是反映了阅读加工过程的方法。一些教师首先通过引入新的词汇和语言结构,然后复习文本逐句、逐段地学生教授阅读。接着提问和回答,检查理解,花很多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这样的教学方式使阅读水平提高缓慢,识别单词,短语,句子,段落,再到语篇的意义它基本上是线性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是遵循一种自下而上的模型。例如,在字的识别,更高层次的信息是允许语言知识以及语言实际的词汇,而较低级别的信息是实际的语音输入。

(三)交互模式

交互模式的第三种类型,结合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模式元素,假设模式的基础上同时是对几个知识来源的合成。第一种是读者和文本之间双向互动的背景知识理解过程。第二种概念涉及两者过程之间的交互。完成对迄今在阅读过程中阅读的第一和第二语言的研究,我们知道阅读集成了几种技巧策略,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件描述而是有目的的,互动的,理解的,灵活的,并逐渐发展。图式有序地在大脑记忆中储存预设对信息处理体系尤为重要。我们可以三种模式相结合,帮助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提高语言运用的效率。

二、阅读定义及理解过程

阅读是一个心理过程,也可看作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认知过程,读者需要利用视觉信息与非视觉信息,把预设信息源能够进行脑处理。阅读不仅仅是认识词句文章,是涉及到读者的先验知识,语言水平和元认知策略的整合。理解水平分为推理和批判。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基础发展的必要。学生必须学习技巧,发展进步到一个更高的认知秩序即推理和批判使用的熟练程度。

(一)从最低级别的理解移到最高级别,认知加工涉及的理解能力称为推理

要了解所选内容与文本交互的深层含义,得出结论,预测结果与合成思想等基本技能必须受雇于这一进程。了解语言模式也是必要的,特别是对上下文线索和信号词推理技能,这些技能如下

(1)预测结果;

(2)解释性格特征;

(3)得出结论并概括;

(4)感知关系;

(5)理解隐含的因果关系;

(6)解释比喻性语言;

(7)理解情绪和情感反应

(8)理解作者的意图;

(9)利用信号词意义的理解;

(10)检查语言模式包括大写和标点符号;

(11)识别隐含序列;

(12)利用上下文确定词义;

(13)综合信息。

(二)认知加工是学生所需要的最高水平

这些技能都需要更高水平的认知来对阅读材料判断和评价。批判性的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因为推理能力也影响学生一生。势在必行的是学生学会认知偏见,区分事实和观点,批判性分析各种其他情况,基于健全的评价标准的能力作出决策。有效认知发展的本质是

(1)确定有关和无关的信息;

(2)解释宣传手段;

(3)认知偏差;

(4)理解作者的可靠性;

(5)区分事实和观点;

(6)真实与虚幻的信息分离;

(7)理解谬误的推理。

三、目前阅读的趋势和问题

阅读是学习英语的一种基本能力。多元文化交融背景下促使人们越来越重视英语学习和阅读理解更高的要求。阅读是英语教学的中心,怎样是阅读过程和效果最优化?关键是要运用图式理论。图式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有指导作用。接下来我们将讨论一些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及局限性。

(一)目前的一些趋势

在过去,在英语阅读教学课,教师只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使而忽略阅读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突破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学生应该更注重语篇的理解。他们应该使用话语分析来分析话语、文脉和段落来把握作者的意思之间的逻辑关系的交际功能。通过调查,61%的学生反映词汇知识的广度制约着他们的阅读理解。28%的人反映,他们将失去耐心,当他们遇到一些困难和复杂的问题。11%的人认为由于阅读速度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想。所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速度都很低。

(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图式理论的应用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前提。然而,在英语阅读中图式理论却低效使用,首先,学生缺乏真正的阅读实践。语言能力是阅读的基础,学生在课堂上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等待被老师填满。他们积极性不高少有机会去观察,思考,想象的体验阅读过程,从而导致阅读理解的接收受阻。其次,文化差异也在图式理论教学的局限性。每一种语言具有民族特殊的和独特的功能。它是学生通过阅读外文资料掌握其文化的一个重要目标。许多教师不重视背景知识导致学生不了解文化差异,呈现出的态势是图式理论的局限性是语言能力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差异。

四、对图式理论在阅读理解中的探析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严重挫败了学生的主动性,妨碍了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的激发。阅读理解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许多学生不喜欢英语阅读理解,主因是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方法的不足。

(一)学生背景知识的积累

语言是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如果学生缺乏文化背景,他们无法深入了解的内容。为了丰富图式在学生头脑中的映像,我们应该使用实为了了解这些内容,我们需要知道周围的婚礼习俗的东西,对阅读教学的主要含义是一个预读阶段可以激活现有的先验知识,并介绍了缺少先验知识的需要。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具等实例,收音机,地图和图表。它不仅扩大了词的数量,而且扩充了学生头脑中的图式。

(二)激活学生的预测技能

预测是一个重要的阅读技能。读者的预测无论对错,会使他的心绪更接近文本的主题,然后阅读中可以确认或拒绝预测。阅读的预测可以使阅读更有趣和有意义,通过预测的话题,学生已有的图式可以被激活,可以帮助记住单词相关的话题从而促进阅读理解的阶段。激活学生的预测能力和建立新的内容图式,学生的理解负担减少就可以更有效地阅读。

(三)学生新模式的理论建构

构建学生的图式理论在阅读前后活动至关重要。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的背景知识,还需要分析和把握整篇文章。我们可以用浏览或扫描的方式助力学生建立图式的文本架构。阅读过程是让学生获取文本的总体思路和结构。这个任务是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的内容和模式的形成。在阅读后阶段,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材料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举办各类活动以增强兴趣。这部分是巩固图式合成阶段。它应该提供学生机会与他们所读到并知道他们的感觉。

(四)建立自信的英语阅读

学生可能会有负面的阅读想法。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学生是通过读来获取信息、学习和吸收和享受来建立信心。告诉学生没有必要感到任何压力。只想得到你需要的信息或者享受自己,这就足够。一个好的读者也应该积极与作者沟通,猜一猜作者的言外之意,即使有一些新单词,那没多大关系,要从上下文猜出这个词的意义。

图式理论论文篇4

译者可以依据图式理论在翻译过程中对冗余信息进行衡量和取舍,在冗余不足和冗余过量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帮助读者激活已有图式或建立新的相关图式。

1.引言

Kant提出,图式(schema)是组织人们世界知识的内在结构,认为概念只有和个人的已知信息联系才有意义。现代图示理论起源于Bartlette的“Remembering:AStudyinExperimentalandSocialPsychology”(1932)(图式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对过去经验的积极组织)。外部输入的信息通过编码、组织,汇入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网络,即进入长时记忆并储存起来。编码的具体形式即各个具体的图式,是人们头脑中已有的结构性知识或知识单元,其中心作用在于构建对某个事件、客体或情形的解释。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心理活动,涉及译者的思维、感受、动机、情感、记忆等心理因素。翻译过程基本发生在人的大脑之中,我们应当应用心理学的规律,在有关感觉、信息处理、记忆及认知科学等心理研究的框架中来分析该过程。翻译过程中,图示理论不仅可以解释译者本人对源文本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进一步指导译者的翻译行为。

2.语言的冗余性

(1)语言符号具有相关性,根据前面出现的符号,可以预测后面可能出现的符号。当语音或文字不清楚时,人们可以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话语或文章的含义。在有噪声干扰时,仍能根据已听清楚的部分来识别不清晰的语音。话语或语篇中并非一切成分对于传达语言符号整体所包含的信息都不可缺少意味着语言符号具有冗余性,它保证了话语或语篇在不理想的环境下(如书面文章中有遗漏,谈话时有嘈杂声,书写的字母不清楚,发音不清晰)仍能发挥其交际功能。

(2)不同的语言冗余度有差异。英语书面语的冗余度在67%到80%之间,汉语书面语的冗余度在56%与74%之间。可见,汉语书面语的冗余度略低。对于同样长的字母序列,汉语在语义方面给人们的预示比英语弱,语义的不确定性程度更大。在英汉互译过程中,要考虑两种语言冗余度不同,根据源语读者和译语读者对不同的冗余度的适应的差异,采取必要的翻译策略:一,调整译文,使冗余度适量;二,帮助读者建构新的图式,拓展旧图式或激活已有图式,在译语读者和源语文化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

3.对翻译过程中冗余信息处理的启示信息度(informativity)是建构语篇标准之一,指语篇信息量超出语篇接受者心理期待的程度,也就是语篇信息是否在预期之中、是否已知、是否不确定的程度。当源语语篇提供的信息超出解码过程所需,多余信息被称为“冗余”。冗余是有效语言交际的重要因素。从信息角度来说,语言冗余在语内交际中总是适度的(王金波、王艳,2002)帮助接受者保持相同的信道容量,即受到噪音(信息缺失、外部干扰等)干扰时依靠理解能力来理解信息发送者的含义。一个语篇或话语中,冗余和信息度成反比:冗余信息比例越大,信息量(新信息和有效信息)比例越小,信息度越低;反之,冗余信息比例越小,信息量(新信息和有效信息)比例越大,信息度越高。信息量过多或过少都会造成语言交流的障碍。读者作为语篇信息的接受者,有付出一定努力来理解语篇内容的心理准备。信息度高的语篇处理的难度高,更有挑战性,也更有趣味性。但是信息度不能高到完全超出了读者的现有图式,以免影响读者激活相关图式帮助理解的过程。信息度是所有语篇的共性,不管结构或内容多么为人们所熟悉,一个语篇中总会有读者未知的或不能预测的因素。每个部分信息度都很低的语篇会让读者感觉单调枯燥,味如嚼蜡,甚至完全不可接受;而信息度处处过高的语篇则晦涩难懂,让人如坠云雾。所以一个语篇中高信息度的语段和低信息度的语段互相补充是常态的,也就是说读者的已有图式要能部分地映射语篇的信息,才能取得最佳阅读效果。例1.TheAidsepidemicscontinuestospread,particularlyinAfricaandIndia.HereinBombay,1000peoplebecomesinfectedeveryday.ThedeathrateistheequivalentofaHiroshimabombex-plodingeverymonth.例1中第一句话的论点广为人知,如果把它看成一个独立的语篇,其信息度很低。但它引入了一个信息度较高的语段。保持语篇恰当的信息度,有2个常见方法:以常规的衔接方式保持特殊的连贯性,或以特殊的衔接方式保持常规的连贯。从图示理论来看,更新完善内容图式,或拓展新的形式图式。例2.“...62counties,16months,3debates,2opponentsand6blackpantsuitslater,becauseofyou,hereweare.”“辗转六十二个县,历经十六个月,三场辩论,打败了两个竞争对手,穿破了六套便服以后,由于你们的支持,我们终于胜利了。”希拉里的演讲词中使用了常见的并列结构加强连贯,将“2opponents”和“6blackpantsuits”放在“later”之前,异常的搭配产生了强烈的幽默效果,提高了语篇的信息度。例3.Nowfadestheglimmeringlandscapeonthesight,Andalltheairasolemnstillnessholds.为满足诗歌对韵脚的特殊要求,例3诗节中动词后置。这个例子体现了常规的连贯性(概念)和特殊的衔接手段(语法)结合,也起到了提高信息度,加强阅读理解过程的难度和趣味的效果。译者构建译文的时候不能无视信息度。不加调整地把源语文本中适量的冗余信息译入译语文本,可能出现冗余过量或冗余不足,不能和读者的图式知识和信道容量匹配,造成理解困难或审美误解。须采用各种翻译手段来处理冗余,调整原文的信息度,或对读者的图式进行补充和丰富。对于冗余不足、信息度过高的语篇,要适当降低信息度(downgrading),增加冗余。常用策略有:解释晦涩难解的表达或陌生的概念,使特殊的语法结构一般化。降低信息度是广泛使用的翻译策略,采取各种翻译技巧使译文通顺自然的方式都可以归为这一类。增加注释,在语篇中添加解释性成分,在序言或后记中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和常识都属于降低信息度的手段。尤其在文学翻译中,译者通常要介绍作者的生平、作品的社会时代背景,等等。总之,降低信息度包括调整译文,使之对应读者的图式知识,或帮助读者建立、拓展、激活相关图式的一切方式。例4.theItalianfields,wherestilldothswayThetripletyrant...”译者在注释中解释了“thetripletyrant”:“指罗马教皇,因为教皇戴的皇冠有三个边沿。”帮助对基督教了解甚少,缺乏关于教皇的图式知识的中国读者建立相关图式,理解原诗。例5.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emphasisonthreethings:study,politicsandintegrity.汉语政治口号倾向于使用省略说法,很多政治文本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译者必须加以解释,以帮助外语读者理解语篇,帮助他们建立起相关图式。汉语中有大量缺乏实义的词,表示范畴和种类,比如“任务”、“现象”、“过程”、“情况”、“态度”等。应适当删减避免译入英语产生过量冗余。例6.污染防治工作pollutioncontrol例7.环境保护活动environmentalprotection对于冗余过量、信息度过低的源语语篇,要适当提高信息度(downgrading),减少冗余。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语言本身的差异和语言习惯的不同,汉语中的适量冗余有时在英语中是过量的冗余。如汉语中大量使用形容词和副词修饰名词、形容词和动词,或对主题进行强调。如果直接移植到英语译文,就会产生过量冗余,不仅不能加强效果,反而削弱原文力度,甚至形成别扭错误的英语表达。

4.结论图式是人脑中关于世界知识的认知组织形式,是人类认知、理解、记忆的基础。读者的图式直接影响到对语篇信息的理解。译者翻译过程中要适度调整冗余度,使之适应读者的图式,或及时填补源语语篇中略去的图式,在读者认知语境中建立新的图式,帮助激活、拓展相关图式,推进不同文化的沟通交流。这既是翻译的策略,更是翻译的根本目的之一。

参考文献:

[1]Bartlette.F.C.Remembering:AStudyinExperimentalandSocialPsychology[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32.

[2]Cook.G.Discourse[M].Oxford:OxfordUniversity,1989.

[3]冯志伟.论语言符号的特性[J].广州: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7,(1).

[4]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图式理论论文篇5

一、图式理论与文化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就是借助认知心理学理论,运用大量的图式知识去尽可能正确和全面地解读文本的意义。人们在学习新知识时,往往会在脑中输入少量信息,并在记忆中搜索与这些信息相匹配的图式,如果搜索成功,就能迅速地理解新知识,并且在理解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更新图式,使图式实现处理、理解、记忆信息的目的。文化图式指的是文本以外的文化知识,如,民族习惯、民俗、风土人情等知识结构,是人类通过之前的经验形成的一种存在于自身大脑中的文化知识组织模式。这种文化知识结构或是结构块便于我国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语言、解读英语文本,从而进行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图式离不开文化,文化图式的形成基于人类的基本生活经验,对跨文化交际起着重要作用。

二、文化图式的构建内容

文化图式具有一般图式的主体性、动态性和兼容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文化图式的构建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可行性。其构建内容可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交际文化差异的构建

交际文化差异包括英汉语词汇的文化意蕴对比分析、英汉句法对比分析等。英语的词汇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学生只有对其进行联想意义上的理解,才能更好地了解英语语言文化,积累文化图式知识层,而英语句式、句法的比较也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英汉语言差异。

2.语用文化差异的构建

不同的民族都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图式,如:英汉民族在价值观念、文化习俗、道德标准等方面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英语并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难度,因而构建语用文化差异图式,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对差异性言语行为能力的文化对

比,如:称呼、邀请、拒绝、招呼、请求等方面的比较,有助于学生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会话。

3.语篇文化差异的构建

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语篇及话语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直觉、整体性,这使语篇呈现出含蓄、委婉、间接、迂回等特点,而西方文化重逻辑推理、分析精确,致使语篇呈现出直接、精简等特点。

三、文化图式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教学

文化图式是一种概念结构,具有兼容性等特点,它有利于学生将文化中的感知及概念信息进行存储,进而有效地解码及表达,并为学生诠释交际过程中的文化事件提供必要的组块。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激发学生脑中的图式,并当策略构建文化图式,使图式不断重组或激活,以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1.针对性教学

许多学生在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时不顺畅的关键性因素,就是缺失必要的、陈述性的文化图式,特别是缺少程序性的文化图式。因而,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当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程序性文化图式的构建。分门别类地帮助学生构建不同的文化图式,如:科普、人物、政治、商贸、文化、生活等。此外,在构建各种交际场景图式时,应该特别注意程序性知识的构建,使学生了解英美人或说英语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习惯性的行为程序,以保证在业务交际中能针对不同场景进行正确预测、得体交流。而学生也应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主动获取有关英汉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语篇差异、语用差异的知识,并及时、有序地将这些陈述性知识添加到已有的文化图式中去,或者形成新的文化图式,以实现程序性知识的构建。

2.对比性教学

正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英语教师在讲解语言材料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比同一事物的概念、现象及其行为,并分析本民族语的文化图式及英语的文化图式上的差异、渊源及形成原因,由此建立起新的信息及图式,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以便对其脑中的相关文化进行有效地激活、修正和补充。教师可采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模式,设置丰富的对比性文化图式构建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激活或构建学生的文化图式。

3.实践性教学

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了相应的英语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性训练,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英语文化知识用于实践,以更好地构建学生的文化图式。如: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活动、角色表演、游戏、演讲、讲故事等各项英语语言训练,或是鼓励学生与外国友人、外籍教师进行口头上或是书面上的交流,使学生更直接地领悟和感知英语语言文化,体会到更为原汁原味的英语,从而建构起相关文化图式。教师还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在课后多渠道了解、体验跨文化交际,刺激巩固已有的文化图式,以加深对于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

图式理论论文篇6

一、什么是图式

当人进人一个熟悉的环境,就可能根据记忆中原有的知识进行相应的思维或行动反应。比如我们看到在一个台子上有两名壮汉挥舞着拳头攻击对方,而周围有许多人观看,依据我们原有的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可以知道这是在进行拳击比赛,如果我们还具备对拳击比赛规则 (进一步的认知结构)的一般了解,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欣赏比赛,否则就只看到台上台下的“野蛮”行动了。这个例子说明我们会 自然 地把个别刺激物放在一个预存的认知结构,即图式中去认识。图式就是存在于记忆中的认知结构或知识结构。每个人头脑中都存在大量的对外在事物的结构性认识称为图式(schema)。图式是对我们生活中的事物的大量个别事例的抽象,图式 总结 了这些事物的重要特征。这些图式很象自然分类,它们包含一些事物的某些特征和品质,但通常并不是清楚界定的绝对的归类,比如树的种类有很多,但一般都包括树干、树冠、枝叶、甚至花果等等特征。当人们看到一棵从未见过的“树”时,虽然不知道它的种类和名称,但是基于头脑中一般的图式,可以很快断定是“树”而不是别的东西,当然越接近头脑中原型的越容易断定,比如高大的乔木比矮小的灌木更接近原型,也更容易判断。图式不仅指对事物的概念性认识,也包括对事物的程序性的认识。比如对婚礼形式的认识,对会议形式的认识,以及对于商务谈判过程的认识等等。

图式的概念最早来自19世纪德国 哲学 家康德,他把图式(schema)看成是“原发想象力”(productive imagination)的一种特定形式或规则,籍此,理解(the understanding)可以把它的“范畴(categories)”应用到实现知识或体验的过程中的多种感知中。[2]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在20年代就考察了“图式”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3]

30年代英国试验心理学家巴里特(bartlett)有关记忆的研究被看成是图式理论所赖以建立的经典探索。他让参加试验的一些英国被试了解一个爱斯基摩的民间传说。故事的最初意思是一个要死的人的灵魂(黑物体)在日落时从嘴中离开躯体。但是当这些英国被试去复述这一故事时,却发现他们不是遗漏了带有原先文化特征的内容,如“黑物体”,就是把相关事实解释为他们能理解的东西。试验表明,人们没有按照字义来记住故事的事实,而是把事实同化于他们所具有的带有本文化特征的图式中。人们改变对故事的记忆来使它们和它们的文化准概念一致。[4]人们对故事的“改编”反映了人们的文化图式。巴里特认为图式化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在回忆时,图式帮助记忆检索,而且图式有多种形式。他认为图式的存在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回忆故事时会改变某些细节。[5]

随后几十年图式的概念又有了不断的新的发展。按照权威的社会心理学百科全书中的解释,图式是“代表个人对事物、人或环境的知识的认知结构,它包括对所认识的对象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图式是对一个整体的抽象,侧重于许多事例的相似之处。图式可以帮助人们简化现实。更重要的是,图式指导人们处理新的信息。图式会建立对未来信息的期待,帮助人们把外在刺激的若干细节与一个总体概念相联系,而与之不一致的信息则会被过滤掉。”[6]

现代图式理论是在吸收了理性主义关于心理结构的思想和经验主义关于以往经历对心理具有积极影响的观点,又在信息 科学 、 计算 机科学和心理学关于表征研究所取得的新成果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他们认为图式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对环境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而学会和获得的,具有后天获得性。

大量研究证明,图式是储存在头脑中的,是从以往经历得来的,是对反复出现的情况的概括认识,它省略了细节而概括了一些相似情况的共同特点。比如人们在生活经历中形成了关于“桌子”的一般概念而省略了对桌子的形状,制造材料等等的细微差别。人们也依据头脑中的图式对新形式的“桌子”进行判断。随着认识的扩大,人们也会对头脑中的“图式”进行自动修正。

很多图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存在等级排列,被称为“图式塔(schemata)。比如“桌子”的概念可能和“椅子”“柜子”等相联系形成“家具”的概念,“家具”又可能进一步和“房屋”等概念相联系。

图式化认知是指当头脑中的某种图式一旦形成,一些细节就丧失了,而代之以结构化的抽象。比如我们从无数具体的树中抽象出树的图式,而当这个图式一旦形成,我们提及树的概念时就不再以具体的某棵树为参照了。图式化认知常常是无意识进行的,它影响人们对信息的加工以及人们在特定情况下所采取的特定的行为方式。比如一个在学校里学习过几何图形分类的学生能比没有受过训练的人更快地识别图形;再比如一位熟悉社交宴会的人与一位初次赴宴的人相比,由于固有图式的作用,前者能表现出更多的适应性,并采取适当的行动。研究表明,图式以一般期待的形式存在,并通过个体的知觉、记忆和推理过程来预测和控制个人的外部世界。[7]

二、社会交往图式

作为人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图式是多种多样的。社会交往图式则是人们在社交环境中对于面对面交往的知识进行概括而形成的认知结构。同一文化中的成员常常会进人相同的情况中,比如婚礼、葬礼、探亲访友、互赠礼品等等,因此会在头脑中形成类似的图式。而在活动中他们还会进一步收集与图式相关的信息,从而使图式更抽象、更稳固、更准确、更实用、更得心应手,图式化过程又转而强化了他们作为文化成员的行为特征,例如对同一文化中的成员,我们一般在年长者身上能看到更多的文化的特征。

社会交往图式多种多样,一般可以分成以下几类[8]:

1、事实和概念图式(fact-and-concept schemas)是关于事实的一般知识图式。比如具体的每一个苹果从形状、颜色甚至斑痕都和其他的苹果不同,但是人们头脑中关于苹果的图式是相近的。也许每一辆自行车都不相同,但基本上都有一个车把、一个车架、一个车座和两个车轮。再比如,人们对北京的印象和了解各有不同,但对“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一事实的认定应是共同的。

2、个人图式(person schemas),是关于不同类型的人的知识,包括人格特征。在社会交往中我们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对人进行评判,如“某某很神经质”,“某某很内向”,“某某平易近人”。因为我们头脑中预存了“神经质”,“内向”,“平易近人”等个人类型图式,所以常常套用在一些人身上,我们会据此对人进行划分。有时候个人图式会和社会“刻板印象”或“偏见”相关,比如认为犹太人聪明而吝啬、法国人浪漫、英国人冷漠、德国人严肃而刻板、美国人慷慨大方又傲慢无理等等。在美国好来坞影片中常常会看到简单图式化的人物表现,如落难少女一定是金发碧眼、外形纯真而身体柔弱,华人一定是长辫细眼、武功高强等等。当人们用特定的图式架构来认识他人时,常常表现出一旦看到对方具备某一种特质,就会自然而然地认为他也具备其他相关的特质。比如认为“漂亮的”人一定“聪明”,“热情”的人一定“大方”,而“丑陋”的人一定“愚蠢”或“凶恶”等等。

3、自我图式(self schemas)是人们对自己的认识,以区别于他人。它是自我概念(self-concept)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概念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对自我的一种认识和判定,它和自我预期(self-fulfilling prophecy)紧密相连。自我图式可能包括“智慧”、“独立”、和“敏感”等各种维度。 人一旦在自己心目中形成一定的“自我图式”,就会用此图式来理解或解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比如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立个性,个人会在发表意见时标新立异,并谢绝他人甚至家人的帮助。而没有这种“独立”的自我图式的人则不在乎自己在这方面的表现。那些强烈地倾向于沿着某一维度组织他们行为的人被认为具有该维度的图式。

4、角色图式(role schemas),是指对在社会中或在特定情况下具有特定身份角色的人的行为的认识,这种角色图式会产生特定的角色期待。比如有人认为妻子应该是贤妻良母,既要侍奉丈夫,料理家务,又要孝敬公婆,养育儿女,有人则认为妻子是比翼双飞的人生伴侣,既是闺中知己,又是事业伙伴。再如对教授的看法,不仅要教好书,还要搞科研,不仅能教好一门课,还应该学识渊博,为人师表等等。角色图式也和所谓的“刻板印象”有关系,比如认为女人是情绪化和软心肠的,亚洲人比较勤劳等等。

5、情境图式(context schemas)是对社会交际的情境场合以及相应的适当行为的认识。情境图式帮助人们识别环境,并采取相应的适当行动来实现目标。不同文化中社会交往情景存在差异。比如同样是葬礼,中西方差别也比较大。西方一般是去教堂参加葬礼,着黑色服装,送鲜花。而 中国 一般是去死者家中看望,守灵,着白衣,送钱物,参加出丧和随后的宴请等等。再比如,如果发生 交通 事故,日本人除付保险赔偿外,肇事者往往要去 医院 看望伤者,但美国人却没有这一习惯。

6、程序图式(procedural schemas)也可以称为草案(script),和情景图式相连,是对经常发生的事件的有序组织的认识,包括采取恰当步骤和行为规则。比如有上医院就诊经验的人,对如何挂号、诊治、检查和缴费的过程比较熟悉,就比较能争取主动;再如中国学生对如何申请学校和申请奖学金不太熟悉,感觉比较困难和麻烦。此外还有各种社会交往程序,如登门拜访,出席各种活动,处理 企业 中上下级的人事关系等等。

7、策略图式(strategic schemas)是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办法的认识。对情景的识别也会影响到人们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办法的选择。比如在中国,当个人遇到思想或情绪问题时,常常求助于朋友的解劝和帮助,而在美国可能主要求助于心理医生。对策略的选择往往和人们对某类问题的熟悉程度有关。比如医院里经常处理急救的大夫比没有急救经验的人更善于找到解决办法。策略图式也常常和克服各种条件限制联系在一起,比如消防队员要具备争取时间和应付各种意外的知识,登山队员也要具备各种野外生存的知识和能力。所以策略图式往往和专业相联系。

8、情感图式(emotion schemas)是对愤怒、恐惧、嫉妒、孤独等情感的认识,它们来自个人的生活经历并储存在长期记忆中,而且会和其他图式相联系相伴随。虽然图式主要是一种认知结构,但研究表明它们也往往和特定情绪相联。比如一见到牙医就会感到紧张或恐惧等,曾受性暴力袭击的纯真少女可能终其一生都对性持否定性情绪等等。这些和一定图式相联系的情感反应在社会交际中也有很大作用。

所有这些社会交往图式都是随个人经历而产生的。个人在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和外部世界发生联系,外部世界以图式化的方式构成个人头脑中的世界。同时个人在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形成特定的行为模式,这些也储存在记忆中成为图式的组成部分。由于个体的生理差异和个人经历的差别,社会交往图式也存在个体差异性。

如前所说,各种图式可以构成相互联系的图式塔。各种社会交往图式也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特纳(r.m.turner)在人工智能研究中表述了计算机对人类行为的模拟过程: 首先,在特定的情况下,我们尽力识别是否认识这一情况。这就需要从记忆中追寻一个甚至几个情景图式(context schemas);然后,当类似于当前情况的情景图式找到之后,该图式会随即提出一个要实现的目标;当目标确定以后,又会进一步寻求完成这一目标的策略图式,而这种策略图式不仅要和情景图式相关,而且和自我图式、角色图式以及其他图式相关联。(可以想象一个有强烈自我倾向的人和一个注重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身份的人所选取的策略图式会有所不同。前者可能把个人获利和个人的幸福感受作为追求的目标,后者可能更认同于角色而牺牲个人利益。)当策略图式选定之后,程序图式(procedural schemas)将会提供一系列的行为步骤指导人们的行动。并且,在采取行动的过程中,人们又会进一步判断情况,选择情景图式,从而在更具体的情况下依据与之更相应的图式来行动。[9]当然,这只是理想的理论模式。实际上,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往往会进一步修正原有图式,建立新的图式,因为缺乏特定图式而造成的行为失当和达不到既定目标也是常有的事。总之,图式对人的社会交往有重大影响,它会影响人对信息的选择、提取、加工以及个人的行为取向。一般情况下,来自于经验的图式化认知有助于我们快速而又 经济 地处理大量信息,当认知中存有空隙时,图式有助于填补漏失的信息,图式还有助于我们产生合理预期,以避免不良后果。但同时图式化也常常导致认知上的主观、简化、片面和顽固坚持原有看法,妨碍人们对信息的全面准确接收。[10]

三、图式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

当一种文化中的成员所生产和传递的讯息被另一种文化的成员所接收,跨文化交际就发生了。美国传播学者波特和萨姆瓦(r.e. porter & l.a. samovar)认为“对跨文化交际的最佳理解在于对社会事物认识上的文化差异”[11]。按照图式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传受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人经历可能存在很大差异,由此个人头脑中的社会交际图式也会有很大不同,由此而影响了他们对讯息的选择、理解和加工以及行为方式。跨文化交际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减少误解,增强跨文化的适应性。

跨文化适应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方面。按照金• 杨(young yun kim)提出的“适应理论”,“(文化)适应是在一种文化中已经完成基本社会化过程的人与另一种不熟悉的文化持续地长期直接接触而发生改变的过程。”[12]跨文化适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人为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而改变原有生活方式,与当地人交往和 发展 关系。换句话说,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个人原有的社会交往图式由于环境改变而被弃置不用或发生改变,同时要逐渐获得新的社会交往图式。

交通 技术的发展促成了世界性的人口流动,越来越多的人由于各种自愿或非自愿的原因离开本国本地区到异国他乡生活。如商人、外交官、外籍劳工、留学生、国际志愿者、移民、难民等等。对于无需在当地生活的短期逗留者如 旅游 者和公务出差的人来说似乎不存在跨文化适应的问题。移民、难民等长期居留的人和在特定时间内在异地求学和工作的人在停留时间和停留目的上有所不同。对于后者来说,研究跨文化适应更有意义。因为他们必须在短时间内尽快适应以完成既定目标,同时当他们返回本土的时候还会面临新的“返文化适应”。图式理论可以用以进一步解释跨文化适应中的种种现象并为跨文化适应的训练提供帮助。

首先,个人的社会交往图式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个人受所处环境的影响而不断形成和强化的,是由于不断遇到类似情况而 自然 形成和发展的,常常是不自觉无意识的。但是在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而缺乏相应的图式,会造成如下几种困难:

一是在跨文化适应中,由于对特定的环境缺乏相适应的图式, 人们难以对环境和情况进行有效识别,也难以做出有效反应,由此导致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心理焦虑。这是在跨文化适应中最常遇到的困难。比如在国内很少乘坐地铁的人到了日本东京,不太适应地铁的各种标志和换乘办法而感到出行困难;初和日本人打交道的美国商人也常常因为弄不清日本人说话的真实含义而发生误会。 中国 留学生初到美国,甚至在公共休息室里都会感到“不知所措”。[13]

二是在跨文化的背景下,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图式图式而不能预测或控制形势及事态发展,难以选择适当的策略行为。例如一位中国 农村 妇女初到美国,因为语言不通、 经济 困难而不知如何向当地人或医疗机构求治生病的孩子;当她给孩子使用了随身携带的药品,又因为药品过期而被指控为虐待罪,被暂时剥夺对孩子的抚养权;后来又因为无法接受这一痛苦的事实而不断给当局指定的抚养人打电话要求接回自己的孩子,从而又面临“骚扰罪”的指控。[14]这一极端事例表明,如果缺乏相应的情景图式,人们将无法准确识别情景(context),而缺乏相应的策略图式,也难以完成目标,从而造成适应困难。

三是在跨文化的环境下,由于缺乏获取新知识的图式而影响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比如很多中国留学生在国内都是聪明自信,而初到美国却感到学习困难[15],这是由于缺乏美国式的教学方法训练而非智力因素所造成的。

四是在跨文化背景下,由于缺乏相应的情感图式而很难与当地人实现情感共享,也常常体会焦虑不安、孤独和“局外人”的感受。比如中国留学生感到很难和美国人交流饮食的乐趣,也很难理解对方对棒球赛的热情。中美对“情感交流”的理解也存在很大差异。[16]

其次,完成基本社会化的人,由于头脑中固有图式的存在,对环境常常采取图式化反应。图式化反应在相同或类似的情况下,比较准确有效,但是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如果对情境识别发生错误,常常导致目标选择和策略选择的错误。自动进行的图式化反应常常直到受挫为止才开始反思,调整或改变,同时会伴随相应的情绪图式。比如中国留学生焦林初次在美国大学参加新生劳动,曾主动帮助一名女生抬木板,没想到却受到对方“性别歧视”的谴责,使他陷入困境。[17]也有不少留学生初到美国时,错把美国人“什么时候一起吃饭”这样的问候语当成是邀请,造成各种麻烦。[18]基本社会化的人对环境的反应常常是“图式”驱动(schema-driven)而不是 “数据”驱动(data-driven),是反应型而非学习型。在原文化中社会化程度越高的人,其跨文化适应性越差,适应中困难越多,因此人们常常发现大人比小孩适应得慢,语言能力弱,对当地文化了解少的人比语言能力强,对当地文化了解多的人适应慢。研究表明,9岁以下的儿童在移居国外后基本没有“跨文化适应”的困难,而15岁以上的人在跨文化适应中则会比较强烈地感到“文化冲突”。

以往的跨文化适应理论常常突出强调个人特征和个人能力的培养,如跨文化交际效力(icc)理论中就强调要从动机、知识和技巧三方面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力,个人应具备并着重培养诸如尊重、宽容、容忍模糊、移情等能力。[19]但是图式理论更多地强调个人、社会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它强调个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对个人图式的形成包括个人的社会认知、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影响。以往的理论虽然承认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但都是笼而统之,缺乏一个准确的核心概念,而图式理论则用图式(schema)这一概念使之具体化,便于进一步的研究。同时它还突出强调了情景图式(context schemas)对人们社会交往的重要作用。在跨文化适应中人们需要识别不同的情景,并学习与之相应的社会图式,以保证行为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这进一步增强了跨文化适应训练的可操作性,比如加强外语教学中的情景教学。在研究中也可以进一步考察在相同情景下不同文化的人的社会图式差异所导致的行为和思想差异,或不同文化中的情景差异,从而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力。总之,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模式,图式理论为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展现了新的前景。

[注释]

[1]译名参照胡文仲编:《跨文化交际学选读》,湖南 教育 出版社 1998年版,以及贾玉新著:《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林大津著:《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 second edition, vol.xiv, clarendon press, 1989, p.615.

[3]j. montangero & d.maurice-naville, piaget or the advance of knowledge, translated by a. cornu-well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7, p.155.

[4]张卿:《社会图式理论评介》,《社会心理研究》1994年第2期,第61。

[5]michael w.eysenck (ed.), the blackwell dictionary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cambridge usa,1991, p42.

[6]a.s.r. manstead & m. hewstone,(eds.), 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psychology, cambridge, ma: basil blackwell, 1995, p.489.

[7]郑淑杰:《社会图式理论述评》,<<内蒙古师大学报>>( 哲学 社会 科学 版),1996年 第2期,第16页。

[8]分类方法参照 nishida hiroko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ased on schema the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9]r.m. turer.adaptive reasoning for real-world problems: a schema-based approach,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ibaum associates. 1994, p.140.

[10]佘丽琳编著:《人际交往心 理学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年版, 第63页。

图式理论论文篇7

图式这个词汇源自希腊语,最早它是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被提出的。英国经验主义心理学家Barlett把它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提出来,他认为图式是积极地组合过去事物和语言。大多数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图式理论是用来解释心理过程的理论。尽管不同学者对图式的理解各有不同,但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图式是大脑为了储存和处理信息的便利,而将对新事物认知与过去的认知、经历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形式,是具有相互关联的知识所构成的完整的信息储备系统。图式分为形式图式、内容图式和语言图式。文化图式是从属于图式理论中内容图式的组成部分之一,指的是内容图式中的文化知识,是“人脑中关于文化的知识结构块,是人脑通过先前的经验己经存在的一种关于文化的知识组织模式,可以调用来感知和理解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换句话说,对于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来说,同样的事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图式。因此,在翻译传递具有文化信息内容的时候,首先译者必须要充分而正确理解源语语言中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激活内化在大脑中相关的文化图式,找到与之相匹配的文化信息,然后翻译成目的语读者所能理解接受的语言,在表达方式上,译文内容既要准确传递文化信息又要尽量保留原文文化信息。

二现阶段我国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现阶段我国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大都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只是一味传授翻译原则与翻译技巧。由于现有教学条件的限制,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黑板加粉笔的教授法,计算机辅助教学很难全部实现,这无疑使教学效果相对较差。因为在这种教学环境及条件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观能动性。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缺乏师生之间必要的互动,学生对这样课堂提不起兴趣,教学效果自然就不会令双方满意。由于条件限制,本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很多院校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学生们会发现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偏纯理论的较多,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与实际操作过程脱节非常严重。

(二)水平有限的教师队伍

商务英语翻译教学要求教师既精通商务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商务实践技能。但目前大多数商务英语翻译课的教师是出自本科院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就普通英语翻译而言,他们理论知识过硬。但他们对商务英语专业知识却缺乏了解;或者有些教师根本就没有接触过商务英语的专业术语和词汇;更不用提商务实践知识;他们无法了解商务英语翻译的特点。这就使得教师对翻译教学课堂只能是照本宣科。由于大部分商务英语教师缺乏商务背景,缺少在教学外的商务英语实践经验,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要求,难以胜任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的需要。

三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改进

(一)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需求,对此,高等学校和商务英语教师现在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创新商务英语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情景教学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景教学法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首先,教师通过描述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设定的教学情景,再对该情境进实际演练。在这种教学法中教师充当指导者及组织者,并对学生的小组讨论活动给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商务英语翻译理论及技巧知识在接近真实交际的商务情景中,可以亲身地感受到更为真实的商务氛围。其次,学校要与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亲自接触翻译实践,让学生参与其中的部分翻译工作。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翻译,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无疑具有很大帮助作用。最后,在教学中,学校要加大教学设备的投入力度,尽可能创造条件让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授课。这种形象化的方式可使学生直观真实地感受工作中遇到的翻译难点。把这些难点与课堂上所学知识进行对比研究,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形成,学习效果会远远超过传统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把翻译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努力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翻译实训实践机会。

(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整体水平的提高,单一依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不够的。商务英语翻译课的教师本身的翻译素养和专业知识也是满足这一需求的主要条件之一。首先,商务英语翻译教师要主动寻找机会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例如,可以多参加一些商务英语课程会议,与同行们相互切磋,交流经验。也可以利用寒暑假及课余时间多参加一些商务翻译活动,与企业负责人进行沟通交流,看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课堂上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而不是一味地照搬书本知识。其次,商务英语翻译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及方法。提高多媒体使用技能和网络应用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更好地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商务英语实践能力。最后,商务英语翻译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商务文化背景知识,学习商务文化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在课堂上不断对学生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剖析文化差异

1地理位置

“西风”这个单词展示了典型的英国文化。在英国人的思想中,西风温暖舒适,因为英国处于大西洋西部,欧洲大陆的东部,西风源自大西洋。《西风颂》这首诗就是英国人热爱西风最好的例证。有一家汽车公司用西风作为它的品牌是另外一个好例子。在中国,西风给人是冷而不是暖的感觉,因此中国有一家东风汽车公司而不是西风汽车公司。

2思想方式

由于思想方式的不同,同一种动物由在不同的国家会产生不同的意义。例如,在英国许多商品都把猫头鹰作为品牌名,因为鹰被人认为是一种聪明的动物。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睿智与猫头鹰毫不相干。反之,猫头鹰被认为是预示着死亡,所以很多人不喜欢这种动物。

3颜色意识

尽管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于颜色的意识有相同点。但由于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以及风俗习惯的不同,红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幸福喜悦,而在西方,红色会让人联想起危险及恐惧。

4数字文化

在中国,数字“8”被认为会给人带来吉祥与幸运,因为它和汉语中“发”谐音。同样数字“6”也深受人们的喜爱,因为它代表“顺”。所以许多人喜欢在电话号码和门牌号上选用这两个数字。在西方,数字“13”被人们认为是不吉祥的,因为耶稣和他的12个门徒在吃最后的晚餐时,背叛者尤大就坐在第13个座位上,从此以后13就不受欢迎。因此在西方很难看到有13个人在一起吃饭或是桌上有13道菜,甚至连大楼的13层也被称之为14层。

(四)文化图式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运用

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由于学习者缺少商务文化知识导致误译和译文中出现大量中式英语等现象,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在商务英语翻译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中英之间的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对照,商务英语翻译教师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运用文化图式理论对源语文本和译文进行对比研究,然后再指导学生利用文化图式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一是原有文化图式的激活。看来具有语法错误的句子在商务英语中却被完全接受,这些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要传达给学生的,那么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学生就不会变得迷惑。

二是新的文化图式的创造。在授课过程中,如何教会学生建立新的文化图式尤为重要。除了教师自身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老师可以让学生课下去查相关资料,课上教师可以进行提问,教师则可以就相关内容给与点评及补充。

参考文献

[1]刘明东.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及其实现手段[J].中国翻译, 2003(2).

[2]林瑞兰.语言文化空缺与翻译策略[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3]陈准民,陈建平.商务英语翻译[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4]邹力.商务英语翻译教程[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

[5]陈莉萍.专门用途英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6]刘明东,刘宽平.图式翻译漫谈[J].外语教学,2004(4).

图式理论论文篇8

那么,为什么学生不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出现种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同化现象呢?根据图式理论,至少有以下三种原因:“1、读者可能并不具有适合于该课文的图式。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就不可能了解课文的内容。2、读者具有适合于该课文的图式,但是作者在课文中所提供的线索,不能使这种图式活动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读者也不可能了解课文的意义。如果我们能够向读者提供更多的线索,读者就可能了解这篇课文。3、读者可能发现对于课文的一致的解释,但是,这种解释并非作者的解释。这种情况下,读者将‘了解’课文,但他将错误地了解作者。”⑥那么,应该如何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使学生内部的同化与顺应的功能性更有效地达到平衡,从较初级的结构“建构”成较高级较复杂的结构呢?语文教师就应当对言语原来在学生心目中的样子与实际上的样子(当然这也是相对的)之间的差距心中有数,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包括整合、重组和应用等)学生的认知结构,有的放矢地努力缩短这一差距,从而使它在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中发挥作用。

二、语文概念学习的认知图式及教学策略概念是人脑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特征的反映。在心理学上,又将概念定义为具有共同关键属性的一类对象、事件、情境和性质。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新概念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相互作用,构成有意义的学习,从而形成更进一步分化的认知结构,或称认知图式(简称图式)。其类型一般有三种:当新概念被吸收到原有的认知图式内,列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之中,新旧知识结构就形成下位关系;当所学的新概念包含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几个已知概念时,形成上位关系;当新概念既不属于原有认知图式中的有关概念,也不将原有的特殊概念概括于新概念之中,此时形成同位关系。认知图式除知识的相互关系及其表征外,还包括概念如何被运用的信息。因此,指导学生正确构建语文概念图式须着眼于两方面,即既强调概念的理解,又重视概念的应用。由于词是概念的物质外衣,一般说来,一个词代表一个概念。

下面我们先以特级教师钱梦龙教学知识短文《词义》为例给以分析。

师:今天我们学习知识短文《词义》。先拿一些东西给同学们看看,大家说说看。(手拿一本书)这本是什么书?

生:(集体)语文书。

师:(拿另一本书)这本是什么书?

生:(集体)英语书。

师:如果这两本书并在一起,你们叫它什么?

生:(集体)书。

师:说得范围小一点。

生:(集体)教科书。

师:(手拿一本词典)这本是什么?

生:(集体)词典。

师:它是不是一本书?

生:是书。

师:什么书?

生:(集体)工具书。

师:三本并在一起叫什么?

生:(集体)书。

师:对啦,语文书、教科书、书,词义所指的范围一点点扩大了。(拿几张报纸)这是一本书吗?

生:(集体)不是,是报纸。

师:为什么它不是书?

生:因为少。

生:一堆报纸也不能叫书。书是有封面的,报纸没有封面。

生:不一定,假如我有一本书,封面撕掉了,但总还叫它是书。画报也有封面,但就不叫书。

生:书是装订成册的著作。

师:(手拿一本练习簿)这不是也有封面吗?但就不能叫书。书是装订成册的著作,你大概是从词典上看来的吧?(该生点头)作为一本书首先要装订成册。同时还必须具备另外一个条件:是著作。书是装订成册的著作。这是“书”的定义。现在请你们给教科书下定义。

生:教科书是用于教学的装订成册的著作。

师:对!再请你们对语文书下定义。

生:用于语文教学的装订成册的书。

师:对啦!这里又多了一个限制成份。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一种现象。从“书”到“教科书”再到“语文书”,它们的范围怎么样?

生:(集体)缩校

师:那么它们的词义呢?是一步步地具体呢,还是一步步地笼统?

生:(集体)具体。

师:你们又发现了一种现象:范围越小,词义怎样?

生:(集体)词义越具体。师:那么范围越大呢?

生:词义越笼统。

分析以上“书”的概念图式形成的教学策略有:

1.运用直观手段,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因为象“书”、“笔”、“灯”等这样的概念,是属于能通过观察获得的具体概念。在课堂上出示的语文书、英语书、词典、报纸、练习本等教具,起到直观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对大量同类事物的具体比较、辨别、分析,有助于理解“书”这一概念。

2.引导分析概念的特征。钱老师为学生提供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具体情境,再引导学生辨别有关概念的正反例证,通过充分讨论分析,得出书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是装订成册与著作二点。这样,有助于学生将已识别的特征用语言给以清晰地表达和有序地储存于记忆之中。

图式理论论文篇9

在图书馆界,专家们对图书馆管理颇有争议,认为它是“图书馆工作的自动化”、“图书馆内各个工作环节之间的高度协调一致”、“低耗、高效、优质的管理”、“图书馆组织管理的系统化”等。这些说法,虽然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都忽视了“人”的作用。我们认为,公共图书馆的科学管理离不开“人”,要“以人为本”,通过计划和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协调等一系列过程,来有效实现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物质资源的科学利用,以期达成公共文化的进步和繁荣。

1.以人为本与科学管理的特色

公共图书馆业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用户服务工作,它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继续教育学习的良好环境。“人来人往”、“知识共享”,“不分彼此”、“共同提高”,每个人都拥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这是“以人为本”的很好体现。同时,它担负着为科学研究服务和大众服务的双重任务,在促进国家经济、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全民科学文化水平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荷兰学者霍夫斯坦特说,管理不是处理具体的东西,而是处理对于“人”有意义的信号,这种信号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等特有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因而文化必然渗透于管理和组织的全过程。这就要求在以人为本与科学管理上,形成自己的特色。

1、1以人为本的特色。

公共图书馆工作先要做好“人”的工作,人是管理活动中最积极最生动的因素,把人管理好了,工作也就自然而然开展了。人的个体,在心理、行为、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是极为复杂的。以人为本,就要准确把握人的这些差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图书馆的一切活动处于良好的运动状态。

1、1、1责任到人。协调公共图书馆各个系统的工作,实行业务技术管理的标准化,分工明确,职责清楚,并落实具体的负责人。

1、1、2监督到位。建立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和用户代表参加的民主管理组织,对公共图书馆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改进意见,督促公共图书馆工作计划的执行,监督领导干部的工作。

1、1、3人尽其力。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力求用最少的经费补充、用最快的速度提供用户最需要、最有使用价值的文献资料,并使既有的人力资源和公共图书馆的各种设备发挥最大作用。

因此,人本主义的特色,其管理的出发点和目标都在于“人”,即如何使公共图书馆中的人充分发挥其才能。

1、2科学管理的特色。

公共图书馆的科学管理,要做到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的统一,借鉴现代企业成功的管理经验,在充满人性关怀中,摸索出公共图书馆自身的管理途径。

1、2、1劳动组织合理化。根据公共图书馆的实际,合理设置业务机构;根据馆藏的文献资料类型和用户需要的特点,科学划分工序和工作范围。1、2、2业务工作计量化。在掌握一定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库存论研究现有书库空间的合理使用;运用线性规划科学地安排开馆时间、干部配备和经费的使用等。

1、2、3工作人员专业化。在熟悉公共图书馆业务的基础上,在某一学科知识的范围内,以文献信息为研究对象,深入学习、钻研,能够担负起该学科的专题文献和信息服务工作。

因此,管理科学的特色,具有前瞻性、前沿性与和谐性。否则,在原来的水平上强调科学管理不仅会落后,而且很可能是一种逆动。

2.以人为本与科学管理的要旨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图书馆的科学管理也引起了图书馆界的关注,对“馆人”的重视,要求职工更自觉、更努力地做好本职工作,并通过进修、培训等学习途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种由经济发展而带动的科学管理追求,即以“人本主义”的思想为基础,顺应现代公共图书馆的科学管理精神。

2、1以人为本,即以人为“根本”。

从以人为本与科学管理上说,是指公共图书馆管理者的一种领导方式或理念,属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1、1以人为本的管理,强调公共图书馆在管理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出发点。

2、1、2以人为本的管理,重视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1、3以人为本的管理,致力于人与事业的共同发展。

2、2以人为本,即以人为“核心”。

从以人为本与科学管理上说,人是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人与环境是一种交互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并为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也可以在相互协调中达成共同的愿景。具有以下几个原则:超级秘书网

2、2、1重视人的需要,尊重人的需要。

2、2、2鼓励职工,培养职工。

2、2、3设计组织,始终围绕“人”这个中心。

总之,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图书馆工作结构也日益复杂化。科学有效的管理,是公共图书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没有科学有效的管理,必然导致公共图书馆的分散、重复、混乱和浪费。因此,以“人”为中心,充分发挥现代图书馆系统的服务功能,建构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一项新课题。

参考文献:

1、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修订本)[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图式理论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1588(2012)02-0119-04

By library person culture management pattern construction

Wang Y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guangzhou 510521,China)

Key words:library;person culture management;Construction mode

Abstract:The new time, the library implements the person culture management is the library management rational return, this paper mainly revolves“humanist”the management philosophy, to library person culture contents and so on managements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 and function conducts the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lly proposed how to construct the library person culture management pattern.

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珍贵宝库,是文献资料信息中心,是社会文化的集散地。图书馆实施人文化管理是现阶段图书馆管理的深情呼唤,是新时期图书馆管理的必然要求和新时代图书馆管理的理性回归。

1与图书馆人文化管理相关的几个概念

1.1人文化管理的内涵

图书馆的人文化管理是以人为本,以图书馆的文化建设为依托,通过人文化的潜移默化感染与熏陶,在图书馆内部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向心力,以实现图书馆目标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1.2图书馆人文化管理的特征

1.2.1突出人的首位意识

图书馆人文化管理是一种现代的图书馆管理理念。它充分发挥文化覆盖人的心理、生理以及人的现实与历史的特点,把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全面地凸显出来。“以人为本”是图书馆人文化管理的核心。在图书馆的各项活动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图书馆能否拥有一支富有献身精神的、高素质的并且以读者为导向的图书馆馆员队伍,对图书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图书馆实施人文化管理,就是要凸显人的重要性,把人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上。它既是图书馆人文化管理的出发点也是其落脚点。因此,图书馆人文化管理要始终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崇尚“管理即服务”的管理哲学,树立关心人、爱护人、引导人和发展人的管理理念。切实把人放在管理的中心位置,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中心功能。

1.2.2突出“软要素”作用

图书馆人文化管理就是通过图书馆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力的作用,以实现图书馆目标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图书馆人文化管理应充分发挥文化对人的影响力,特别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等对图书馆馆员的影响力,突出管理中的“软要素”作用,把图书馆馆员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为实现图书馆目标上来。形成一种工作向心力,同心同德,团结一心,增强图书馆馆员的主人翁意识。积极调动他们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为实现图书馆目标而共同努力。

1.2.3注重“非理性因素”

人文化管理弘扬人文精神,强调人是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的高度统一。人文化管理不只是靠严格的规章制度、严密的组织结构来发挥管理效能,而是更加关注人的情感、性格、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通过文化对人的精神进行塑造与引导,以实现人的自我管理。梅奥通过“霍桑试验”得出这样的结论:“管理人员要重视人际关系,设身处地的关心下属,达到感情的上下沟通,提高组织的士气。”所以,图书馆在实施文化管理时,要更加注重与馆员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合理需求并及时予以满足。要真正做到工作上信任馆员、依靠馆员、尊重馆员,学习上引导馆员、培训馆员、发展馆员,生活上关心馆员、爱护馆员、帮助馆员,积极营造一种健康、和谐、向上的文化环境。

1.2.4注重文化力的作用

文化力主要是指文化作用于人时所产生的一种效应。图书馆人文化管理就是要借用文化的力量来对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实施管理,倡导文化立馆。要合理利用文化的扩张、弥漫与渗透来实施图书馆人文化管理,树立“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恩格斯指出:“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精神,到头来不过是一堆笨拙的工具。”通过引导文化力的作用方向,积极构建健康向上的图书馆文化,使之成为图书馆人文化管理的精神载体。

2图书馆人文化管理的作用

2.1导向作用

图书馆实施人文化管理就是要通过图书馆文化把广大馆员的个人目标引导到图书馆目标上来。一个合适的强有力的图书馆文化对广大馆员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使得他们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接受并实践图书馆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从而形成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为实现图书馆目标而努力奋斗。

2.2约束作用

图书馆实施人文化管理就是要通过图书馆的文化力对广大馆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这种约束与传统的单纯强调制度的硬约束不同。它虽然也有成文的硬制度约束,但更强调的是通过文化力而形成的一种软约束。图书馆文化力能使图书馆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根植到每一位馆员的心灵深处并形成定势。同时,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只要外部诱导信号发生,即可得到积极的响应,并迅速转化为预期的行为。这种约束机制可以减弱硬约束对广大馆员的心理冲撞,缓解自治心理与被治现实形成的冲突,削弱由其引起的心理抵抗力,从而产生更强大、更深刻、更持久的约束效果。

2.3凝聚作用

图书馆实施人文化管理就是要通过图书馆文化把图书馆共同的价值观念、精神目标、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等渗透到广大馆员心灵深处,使之成为一种强有力的黏合剂,从各个方面把广大馆员团结起来,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这些价值观念、精神目标、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等内容,均寄托了广大馆员的理想、信念、希望和要求,关系到他们的前途与命运。广大馆员由此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图书馆“认同感”,乐于参与图书馆的各项事务,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搞好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4激励作用

图书馆实施人文化管理就是要通过图书馆文化熏陶与感染,使广大馆员的内心产生一种高昂的情绪和发奋进取的精神。图书馆人文化管理把尊重人作为中心内容,以人的管理为中心。它对人的激励不是一种外在的推动而是一种内在的引导,它满足广大馆员的多重需要,并能用它的软约束对各种不合理的需要进行调节。所以,图书馆实施人文化管理可以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强烈的使命感和持久的驱动力,促使广大馆员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

2.5资源整合作用

图书馆实施人文化管理所形成的管理理念、管理哲学,可以对图书馆内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强力的图书馆人文化能促使管理者科学有效地配置图书馆内的物质资源、财务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和精神资源等要素资源,使之能够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从而达到整体聚合、配置优化的理想效果。

2.6辐射作用

图书馆实施人文化管理一旦取得成功,就会形成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局限在图书馆内部,而且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也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其影响渠道很多,但主要是通过宣传手段和个人交往两种渠道对外进行辐射。

3图书馆人文化管理模式的建构

图书馆人文化管理是现当代图书馆管理的一种新型管理理念,而不是具体的管理方法。图书馆要实施文化管理,需要选拔有能力的管理主体来完善图书馆的治理结构,创建有特色的图书馆文化,提升图书馆的工作理念,创建“柔性”的管理体系,完善图书馆人文化管理的技术基础设施等。

3.1精心选拔管理主体

图书馆馆长作为图书馆的主管人员,其知识、能力和品质等个人素质对图书馆文化的形成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他的言行举止和做事风格,对图书馆文化的建立、塑造、控制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向导作用,从而成为图书馆文化培育的首要因素。图书馆员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等都不可能是自发地产生的,通常是由图书馆领导集体对大量的图书馆工作实践进行的概括、总结和凝练而成的,并经由图书馆领导者特别是图书馆馆长不断地加以倡导、灌输并逐步形成广大馆员的思想共识。另外,馆长对图书事业的追求以及本人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工作作风等都会不同程度地融入到图书馆文化之中。因此,这就从客观上要求要精心挑选管理主体特别是图书馆馆长。选择一名品德高尚、知识渊博、能力高强、作风优良的图书馆馆长,对图书馆实施文化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2完善图书馆的治理结构

图书馆实施人文化管理,需要进一步转变与完善自己的治理结构。人文化管理适宜采用扁平式的组织结构。采用这种组织结构有利于领导者与广大馆员沟通与了解,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并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程度,促进基层管理人员的成长等。图书馆人文化管理采用网状的扁平组织,权利机构模糊,上、下级之间更加注重感情的、平等的沟通,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是导师和朋友式的,而不是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形状。

3.3建立学习型图书馆

图书馆实施人文化管理,就必须提高整个图书馆的素质,采用系统思考的方法使之向“学习型图书馆”转变。要通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等方法创建“学习型图书馆”。创建的这种新型的“学习型图书馆”是一种不同凡响、更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是有着崇高的正确的核心价值、信念与使命,具有强韧的生命力与实现共享的共同力量,不断创新,持续蜕变。在整个图书馆,所有馆员胸怀大志,心手相连,相互反省求真,脚踏实地,勇于挑战极限及过去的成功模式,不为眼前近利所诱,同时,以令人振奋的远大共同愿景,以及在真正的学习中体悟工作的意义,追求心灵的成长与自我实现,并与周围的世界和谐相处。

3.4创建特色图书馆文化

创建特色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实施人文化管理的重要前提与基础。特色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基础在继承,关键是创新,不仅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厚的文化资源,而且要不断地推陈出新,通过挖掘、整理、提炼、加工,不断拓展图书馆文化资源范围,挖掘其文化资源特色。创建特色的图书馆文化,重点突出图书馆服务的“公益性”,体现普惠性、均衡性、便利性、基础性和服务性。要不断创新图书馆发展模式,加速图书馆发展转型,构建特色的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创建特色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广大读者基本文化权益实现的根本保障。加快推进特色图书馆文化建设,构建特色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要积极营造浓厚的图书馆文化氛围。图书馆文化氛围是特色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内在需求,也是深化图书馆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文化管理的必要条件。认真梳理图书馆文化脉络,积极举办各类主题的文化讲座、论坛和研讨会,拓展图书馆文化研究领域,探求特色的图书馆文化建设途径,有力推动特色图书馆文化的创建和发展。

3.5提升图书馆工作理念

图书馆工作理念是图书馆实行文化管理的内在推动力。图书馆工作理念是指图书馆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在继承图书馆优良传统基础上,适应时代的要求,由图书馆领导者积极倡导、广大馆员自觉实践而形成的,代表广大馆员信念,激发图书馆活力,推动图书馆发展的规范化和信念化了的先进的图书馆工作意识。图书馆工作理念是图书馆馆员个体发展与自我塑造的内在动力,是图书馆事业整体发展与形象塑造的激励因素,是图书馆实行人文化管理的内在推动力。图书馆工作理念包括爱国爱民的民族意识,共建共享的开放意识,爱馆敬业的奉献意识,求真务实的科学意识,宽宏博大的理性意识和不断进取的创新意识等先进理念。培育图书馆工作理念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如通过图书馆领导和图书馆先进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请领导、专家、学者以上课、讲座、座谈等多种形式直接对馆员进行思想教育等,也或者通过岗位竞赛、文娱活动、体育活动等业务活动和服务活动熏染和陶冶员工,通过馆容、馆貌、馆徽、馆服、馆歌等将图书馆工作理念外化为有形的形象,感化和教育广大馆员,增强广大馆员对图书馆工作理念在思想上的认同性和实践上的积极性。

3.6创建“柔性”管理体系

图书馆实施人文化管理应建立一套连续的、系统的和精心设计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以保证图书馆组织及广大馆员能够确

定、获取并传播相关的知识,并给予完成这一切所需的充足的制度和资源支持。这套管理体制是以共同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为引导(而非制度体系的刚性约束),以满足广大读者需求为中心导向,为个人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并能不断将图书馆资源条件与相关外部环境进行优化与整合,以形成新的服务项目。在这种新的管理体制下,原有的传统、稳定的部门设置将由动态的知识服务团队所取代。知识服务团队是按服务专业化建立起来的非线性组织,管理结构也从“金字塔”型向扁平的矩形网络转变,享有决策权的职业化管理部门转变为知识服务的资源条件保障者。这套“柔性”的管理体系的运行机制具有激励、凝聚、导向、约束、拓展、协调及优化等功能。能营造和谐的图书馆工作生态环境,使图书馆文化氛围不断浓郁,不断地激活广大馆员的创造性潜能,从而使图书馆快速有效地获得可持续发展。

3.7完善图书馆人文化管理的技术基础设施

积极采用新技术,为图书馆实施人文化管理提供有效的物质保证。改进组织外部与组织内部的通讯和沟通,以便能够及时将文化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传递给广大馆员。在图书馆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先进技术,如声像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光盘技术、多媒体技术,实现图书存取方式的现代化。工作方面,实现图书馆采访、编目、流通、阅览、文献检索等整个图书馆业务流程的自动化。随着全球化网络环境的形成,集信息数字化、数据组织管理、多媒体数据检索、Internet信息传输、通讯安全和知识管理等多项技术于一体的现代数字图书馆已经出现。数字图书馆不仅极大地拓宽了传统图书馆存储和共享信息的功能,成为信息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成为图书馆文化的新型载体。同时它也在一个全新的层面上推动了图书馆文化的创新,为积淀深厚的图书馆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为图书馆实施文化管理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4结束语

图书馆员是图书馆的核心,图书馆员的素质,是图书馆能力和发展的基础。所有抛开图书馆员素质来讨论图书馆发展和所谓核心竞争力,都是一种形式上的空谈。图书馆的人文化管理,其实质在于“把人当人看”,从而使得馆员能够怀着一种满意或是满足的心态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服务工作当中去,进而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人文化管理是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重视发展潜力和培植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的协调发展机制。图书馆重视和加强管理中的人性建设,真诚地尊重与关心人的发展,图书馆就能发现和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并调动所有人才的积极性。发挥出他们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建立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形成竞争优势,把图书馆的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胡秀云.文化管理:中国图书馆管理的战略性选择\[J\].图书馆杂志,2003(8):6-8.

\[2\]肖强.基于文化管理理念的和谐图书馆构建\[J\].现代情报,2007(5):29-34.

\[3\]李哲汇.图书馆数字化进程与文化管理理念\[J\].情报资料工作,2006(1):79-81.

图式理论论文篇11

1.图式理论的定义

20世纪60年代,整个社会出现了多个学科交叉、各种理论相互融合的浪潮。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在心理学这个母体中融合计算机学科、控制论以及信息论的相关知识,改变了人类知识表征,最终形成了现代图式理论。美国人工智能专家D.E.Rumelhar认为:“所有的知识都可以被整合为不同的单元,这些单元就是图式。”现代图式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们只是利用口头或是书面材料,根据自身脑海中已有的图式来构建语言的相关意思,而这些口头或是书面的材料本身是毫无意思的。依据现代图式理论,人类在阅读时,首先是输入一定的口头或是书面信息,然后将脑海中已有的图式与输入的信息配比,当配比成功就形成了理解。

2.图式理论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

现代图式理论中包含了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观点,即教学活动是建立在教师教学为辅,而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构建自身信息体系的一个过程。利用图式理论指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是,怎样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发构建自身知识体系。图式理论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有以下三点。

(1)预期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联系着的,这种联系是普遍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根据某一现象可以推测出某一结果,所以,图式理论认为当输入一定的信息,我们的大脑可以自动预测、形成有关的、尚未观测到的结果。这便是图式理论的预期作用。由此可知,在预期作用下,只要输入足够的阅读材料,学习者的大脑将自动生成相关的理解。

(2)选择作用。所谓选择作用是指,在形成理解之前,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将有价值的信息与已有图式进行配比,而舍弃没有价值的信息。图式理论的选择作用表现在:一是对图式的选择;二是对输入的信息的选择。

(3)组织作用。图式理论认为通过将已有图式与输入的信息进行配比所得出的理解了的知识更容易记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理解了的知识才便于记忆。图式与信息配比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组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把已有的知识结构与大量输入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提炼,最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总而言之,利用图式理论指导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教学会产生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图式可以使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不断输入学习者大脑的信息条理化、结构化和框架化,这样便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二是由于一定的图式与一定的信息相配比,使得各种知识体系关系明确,容易提取,进而提高学习者的理解和推理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图式理论的策略

心理学家皮连生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图式理论教学一般可分为四步:“1、教师提供发现的概念或规则的例证,或提出要解答的问题并提供某些解题线索;2、学生将教师提供的线索转化成命题,在认知结构中以适当的方式加以表征(即理解呈现的材料);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辨别(辨别呈现的例证的本质和非本质特征),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即进行发现的过程;4、学生将已发现的知识(如概念、规则、解题方法)纳入相应的认知结构中,即同化新发现的知识。”根据上述解释,实际教学中可分解为下面两个步骤。

1.实例精讲

精讲精读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是使学习者在脑海中形成典型的图式。具体操作方法是教师在利用图式理论教授阅读课程时,先集中几堂课程精讲实例,指导学生掌握图式阅读的相关要领,然后要求学生将所学图式阅读方法在接下来的阅读课程中不断地加以应用,最终实现熟练运用该方法的结果。

2.教师略讲,学生多读

教师略讲,学生多读的主要目的是丰富学生头脑的图式,以及图式的润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初级阶段,选择的阅读材料是比较简单的,这是为了使学生形成典型图式。而实际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阅读材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对学生头脑中的图式进行加工,不断润色和丰富,以提高阅读能力。

图式理论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已经形成一定的范式,即从“实例精讲”到“教师略讲,学生多读”的模式,因为所有过程都是以教师教学为辅,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为主,因此能够有效避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存在的“高投入、低产出”的状况。

图式理论论文篇12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少、慢、差、费”的阅读教学制约了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健康发展。本文试用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的图式理论来探讨语文阅读教学现实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生阅读教学现状与图式理论

阅读是“阅读主体对读物的认知、理解、吸收和应用的复杂的心智过程,是现代文明社会人们所不可或缺的智能活动,是人们从事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①。现代社会几乎所有的信息都要通过阅读来获取,阅读已成为个体从外部世界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阅读能力直接关系到个体各项能力的发展。

然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1993年,华东师范大学曾受国家教委的委托展开了“全国义务教育学生质量的抽样调查”,结论是“学生的语文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整体水平仍然较差,而阅读能力更是其中的“差中之差”。特别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学生能力水平的层次差距很大;二是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阅读方法和技巧,知识的识记强于理解,应用能力大大低于识别能力,记忆、认知强于综合运用。”②

转眼近二十年过去了,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如何,吕淑湘先生曾经所言的“少慢差费”(读得少、速度慢、效果差、费时多)的现象是否得到了根本改变,如果没有,又该如何利用现代阅读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来解决当前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的课题。

20世纪60年代,一些著名的语言学家在阅读理论的研究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特别是70年代中期以后,图式理论(schematic theory)被国内外心理学家及语言学家运用于阅读研究,为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根据图式理论,图式(schema)是知识的表征方式,是“大脑按一定主题组建的知识单元”③,用来“表征、组织和解释自己的经验和指导自己行为的心理结构”④,人们处理外界任何信息都需要调用大脑中的图式,依据图式来解释、预测、组织和吸收外界信息。该理论认为阅读理解就是文字符号的解码和读者根据自己已有的图式进行意思重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读者的图式起着重要作用,读者会将自己的态度、兴趣和期望带入其中,以致不同的读者会因阅读目的或知识经验(图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解读⑤。根据图式理论,读者阅读时出现理解障碍可能有两方面原因⑥:一,读者可能不具备适合于阅读客体的图式,二,读者虽具备适合于阅读客体的图式,但不能为文本信息所激活。

从这一理论出发,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就必须具备相应的图式体系。学生头脑中的图式越多、越完善,则越易被激活,调用的可能性越大,调用的速度越快,阅读的效率也越高,相反,如果没有相关的图式支撑,那么要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尤其是小学生,其思维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图式也处在开始形成和不断丰富的过程之中,要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首先要帮助他们建构并完善阅读图式体系。因此,我们认为开展图式理论指导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二、小学语文图式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图式教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虽是一个连续性过程,但不同的年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是既有一定的可变性,又有一定的稳定性。1955年,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在日内瓦创建了国际发生认识论研究中心,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多学科的深入研究。皮亚杰发现了两个重要事实,即“同龄儿童的答案中存在相似的错误”,而且“错误随年龄的增长呈现规律性变化”,表明儿童认知的发展是呈阶段性地向前发展的。皮亚杰从认知图式的性质出发,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⑦,各阶段的年龄划分虽因各人智慧程度或社会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各个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不会因之改变。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儿童从出生到两岁左右,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以身体为中心,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此时儿童所具有的只是一种图形知识(figurative knowledge),如婴儿看到一个奶瓶,就做出吮吸的反应。图形知识依赖于对刺激形状的再认,而不是通过推理产生的。

2.前运算阶段(2~7岁)

2~7岁左右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此阶段儿童的认知活动不再以身体为中心,开始出现象征或符号功能,能凭借语言和各种示意手段来表征事物,但是判断还是受直觉思维支配。例如,唯有两根等长的小木棍两端放齐时才认为它们同样长,若把其中一根朝前移一些,就会认为它长一些。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7、8岁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决定性转折点,7~12岁的儿童能借助具体事物,建立一般的逻辑结构,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例如,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知道物体是不会因为改变地点而发生变化的,能推断“从篮球中间取出并放入排球中间的足球是同一个足球”。不过,此阶段的儿童只能联系具体事物进行思考,即他们的思维内容和形式(具体事物)尚未分离。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以后)

12~15岁以后,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迅速发展,思维内容与形式出现分离,儿童能根据假设和条件运用抽象的表征符号进行形式运算。

从上述各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情况看,小学阶段儿童(年龄处于7~13岁之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思维内容和形式尚未分离,认知图式仍在建立之中。由于阅读是阅读主体理解书面语言信息的认知活动,主体对书面语言信息的理解程度取决于主体认知能力的发展情况,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创设情境大力发展小学生的阅读图式(语言、形式和内容图式)。正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⑧

(二)小学阶段是发展阅读图式的关键时期。

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方面,即机体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平衡,其中机体尤其是神经系统的成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基础⑨。20世纪50~60年代,语言学家和脑科学家根据儿童与成人在语言习得和思维能力发展所表现出来的显著差异,分析研究了法国“阿韦龙野孩”(Victor 1798年发现)及印度“狼孩”(Amala和Kamla 1920年发现)回归社会后学习语言文字的文献资料,提出了语言习得、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假说⑩。该假说认为:在人的大脑发育成熟过程中,存在一个关键阶段,在此阶段内,各种思维能力、知识习得能够自然地、毫不费力地发生,一旦超过此阶段,大脑的各种能力的发展就会停滞。这个语言习得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就是具体运算阶段即小学阶段。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詹姆斯·默盖尔教授曾对美国中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11},结果发现:总体而言,五、六年级之前是学生阅读能力稳步提高的阶段,五、六年级之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开始减慢,能力曲线趋于平坦。因此,阅读教学一定要充分利用儿童语言习得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帮助学生建立起完善的阅读图式体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生正处于语言习得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建立阅读图式的关键期,由于此期尚在具体运算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仍在发展之中,思维内容和形式还未分离,图式阅读教学应是适于儿童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有效尝试。

三、图式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图式是围绕某一主题组建的知识单元,能够运用于范围广泛的情境之中,是构成学习者认知能力的知识结构,也是加工信息的基本框架。图式理论认为,阅读时读者正确理解阅读材料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读者需要具备与阅读材料相应的图式,二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成功地激活相应的图式。因此,促进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于促进小学生建构及完善阅读图式体系,并引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将之成功激发。

(一)建构图式,夯实阅读基础。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维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图式也处在开始形成和不断丰富的过程之中。因而,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首先要帮助其建构相关的图式体系。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整个过程,心理学家们将图式划分为语言图式、形式图式和内容图式。

1.创设情境,发展语言图式。

语言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抽象晦涩的符号和概念,不易为小学生所理解,创设典型情境,将之与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相结合,有助于小学生建构相应的图式,并在情境再现时能成功将之激活。传统拼音教学枯燥乏味,刚入学的儿童学起来很困难,是教学的一大难点。苏教版国标本依据儿童认知特点,在汉语拼音学习中配以蕴含着人文因素的情境图和语境歌,让每个字母都非常巧妙地出现在可视可感的情境之中,易于在刚入学儿童的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拼音字母图式。

2.典型示范,建构形式图式。

“在认识水平上,图式可以代表一个分类系统,这一系统使它能够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创造和改造。由于存在这一富有创造性的图式组织,认识主体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12}形式是文章的组织样式,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章,其篇章和结构特点也不相同。建构文章的形式图式有助于对文章的信息传递方式、内容的衔接和文章内容的理解。小学生处在阅读理解的起步阶段,对文章结构的认识也在逐步建构之中,阅读教学中应将相同类型的篇章加以归类,选择典型篇章,帮助学生建构文章的形式图式。

3.主题总结,丰富内容图式。

瑞典认知心理学家皮亚特所说,“客体只有通过主体结构的加工改造以后才能被主体所认识,而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完全取决于主体具有什么样的认识图式”,当背景知识或经验不足时就会出现“盲人摸象”等现象。

阅读就是读者利用已有图式与文章之间进行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若读者不具有适合于该文章的内容图式时就会错误解读作者的意图。由于小学生阅历浅,直接经验和间接知识不足,有时无法准确理解文章的言内之意和弦外之音,丰富他们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识即内容图式,是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完善图式,发展阅读技能。

“图式是主体内部的一种动态的、可变的认知结构,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并不断发展。”{13}因此,“错误是有意义的学习所必不可少的”,错误会引起学生顺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并把所观察到的结果同化到修正过了的知识结构中去。同化除对某一刺激做出相同的重复反应的“再现性同化”以外,还有能辩别物体之间的差异而做出不同反应的“再认性同化”和知觉物体之间的相似性并把它们归于不同类别的“概括性同化”二种形式{14}。

1.“再认性同化”,类比分析,求同存异。

阅读教学仅仅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对已知信息的加工组合能力。阅读时,经常遇到一些近义词所表示的同类概念,如表示“看”的近义词在教材中就多次出现,如瞰(俯瞰大海)、察(细察入微)、望(望梅止渴)、顾(环顾左右)、观(走马观花)、视(视而不见)、谒(拜谒大王)、窥(窥视)、眺(眺望)、盼(左顾右盼)、瞻(高瞻远瞩)和睹(熟视无睹)等。这些词分别从不同角度,表示了“看”的不同情状。这些词需仔细体会,抓住特征,找出其间细微差异,才能建立准确的词义图式。经常性总结分析这些音形相似的易混淆的汉字,有助于建构正确的关于汉字音形义关系规律的图式系统。

2.“概括性同化”,荟萃总结,拓展认知。

在阅读过程中,脑子里应该有个“类”的概念,注意对事物按其不同角度的共性进行分类,把分散的信息按其内在联系分别组成信息群,使认知结构(图式)不断充实、完善和系统化。语文教学中,要经常性按一定情景或主题组织学生收集、整理同类概念的语句,帮助学生拓展语言图式。以“勤学”为例,有“勤能补拙”,“人一己百”,“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缀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等。这些知识信息多散见于语文课文中,加以整合后学生原有零碎、孤立的图式就成为具有内在整合力的系统化的认知结构,能发挥知识的导向、增智、增殖和信息的四种主要功能,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激活图式,领悟蕴藏涵义。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建构相关的图式体系,还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学习背景等采用针对性的方法与策略,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激活他们已有的图式体系,减少学生对文本的“误读”。以下是激活学生已有图式过程中我们经常采用的方法。

1.关键词解读。

关键词是与文章主题紧密相关的词语。阅读前,教师可选出关键词语,组织学生围绕关键词语进行讨论,并因势利导,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将其思路引导到文章的脉络上。

2.文体线索。

不同文体有着不同的特征与规律,了解阅读材料的文体,可激发读者调用相应文体的图式知识,启动这些知识帮助理解所阅读的材料。如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就会调动有关散文的知识帮助理解文章的文体结构和表达方式等。

3.内容比对。

预读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回忆已经掌握的有关内容,与之比较,找出两者的异同,是激活已有图式促进阅读理解的有效方法。

4.细节联想。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细节方面的文本信息,引发学生合理联想,如谐音联想、意义联想、图文联想、实际经验联想等,唤醒学生原有的相关图式,促进对新阅读材料的理解。

5.情境模拟。

情境能在学生已有图式与阅读材料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领悟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信息,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所阅读的材料。如教学《船长》一课,可播放《泰坦尼克号》在船体下沉、海水涌入时人们拼命逃生的画面,模拟课文中场景,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哈尔威船长那伟大的灵魂。

现代图式理论和阅读的相互作用模式引导我们从学生思维发展领域来研究和把握阅读教学,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而且在实际的教学中发挥出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图式阅读教学和常规阅读教学案例如下)。目前,我校在阅读教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促进图式建构和激活图式的策略体系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注释:

①王继坤.现代阅读学教程.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1).

②谢安邦,等.全国义务教育学生质量调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③马笑霞.图式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教育研究,1997(5):65-69.

④陈孝禅,等译.皮亚杰学说及其发展.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⑤梁永武.论图式理论指导下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吉林大学,2006.

⑥张必隐.阅读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⑦雷永生,等.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述评.人民出版社,1987.

⑧孙晓天,等.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⑨雷永生,等.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述评.人民出版社,1987.

⑩张巧娟.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的探讨.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7(1)

{11}温鸿博.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测评量表的编制(硕士论文).华南师范大学,2005.

{12}陈孝禅,等译.皮亚杰学说及其发展.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13}雷永生,等.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述评.人民出版社,1987.

{14}雷永生,等.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述评.人民出版社,1987.

参考文献:

[1]陈孝禅,等译.皮亚杰学说及其发展.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2]谢安邦,等.全国义务教育学生质量调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