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旅游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7 18:13:43

工业旅游论文

工业旅游论文篇1

随着旅游产品开发向纵深方向发展,近年来在我国兴起了一批主题旅游城镇,如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情为特色的江南古镇周庄,有独特魅力和浓郁民族风情的云南丽江古城,以及分别以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丹霞地貌、美食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等为主题旅游品牌的桂林的兴安、龙胜、阳朔等县,利用主题特色,形成了旅游竞争优势使其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旅游业的新星。

主题旅游城镇及其旅游竞争力的界定

竞争力战略研究权威——美国的迈克尔•波特认为竞争战略就是“采取进攻性的或防守性行动,在产业中建立起进退有据的地位,成功地对付五种竞争作用力,从而为公司赢得超常的投资效益。”(迈克尔•波特,1980)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有关竞争的概念和理论引入中国,很快为各行业所接受并重视,其中也包括旅游业。S.Demars认为一个旅游度假地竞争能力由旅游市场、本身的开况、可进入性等决定。E.Canestrill等指出,旅游地竞争力不仅体现在旅游市场的占有率上,更要看它的发展潜力、旅游地承载力。国内许多学者也曾对如何提升我国的国际旅游竞争力进行过相关研究,但涉及如何提升具体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拟从主题旅游城镇和旅游竞争力的概念入手,从旅游供需两方面来分析影响旅游竞争力的七大要素,进而对提升主题旅游城镇旅游竞争力的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主题旅游城镇的界定

主题旅游城镇是指利用当地的特有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塑造主题形象,并围绕该主题来发展旅游业的特色城镇。它建立在对旧有城镇的特别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改造上,保持城镇原生态和文化氛围,在符合原居民生活要求的同时,也满足外来游客的需求,城镇同时因为原居民的居住而富有特别的活力。主题旅游城镇用旅游产品的形式将有特色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表现出来,它注重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地区垄断性,文化的民族性和地方性;它能充分利用当地传统的文化资源,塑造独特的主题旅游形象;而且它要求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建筑风格还是民风民俗,都能体现城镇的特色和主题。

但由于规模、功能、资金和地位等条件的限制,约束了主题旅游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它只有凭借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不断提升旅游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主题旅游城镇旅游竞争力的界定

旅游竞争力是指旅游地在维护自身市场地位时创造和整合能保护资源增值产品的能力(胡冬梅、司继伟,2002)。所以,主题旅游城镇的旅游竞争力是指主题旅游城镇为保持自身旅游持续发展时,创造和整合能保护资源增值产品的能力。旅游竞争力是主题旅游城镇综合发展能力的体现,它能使该城镇旅游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有利的地位。主题旅游城镇的旅游竞争力不仅仅表现在为城镇旅游业创造经济收益的能力,而且还表现在:优化配置旅游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优势,给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的利益,获得更强、更为持续的发展能力和发展趋势,为所在地区创造更多的社会文化价值等方面。

主题旅游城镇旅游竞争力影响要素分析

影响旅游竞争力的要素有很多,本文尝试从旅游供需两方面来探讨影响主题旅游城镇的旅游竞争力要素。从旅游需求方面来看,是指游客对主题旅游城镇所提供旅游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状况,主要包括两个要素:国际、国内游客的需求状况以及游客市场规模的大小和成长速度;从旅游供给方面来看,是指旅游地如何从区位条件出发,树立形象、建立品牌去吸引游客,开拓客源市场,巩固并拓展市场规模,从而提升城镇旅游竞争力,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区位要素、核心吸引物要素、旅游环境要素、形象要素和品牌要素。如图1所示。

需求要素分析

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状况主题旅游城镇提供的旅游产品映射出市场需求,其产品可从历史文化、生态旅游、美食文化、休闲度假等方面进行分类;同时,游客也会根据自己的爱好需求来选择旅游产品,因此我们可以从国际、国内市场对旅游产品的需求状况来判断主题旅游城镇产品的竞争力以及未来发展形势。

游客市场的规模和成长速度游客市场规模的大小和成长速度直接关系该城镇旅游业的收益,因而是衡量旅游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可以根据游客对旅游产品的选择来判断某一类型的主题旅游城镇的游客与潜在游客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以此来衡量该城镇的旅游竞争力及未来的竞争潜力。

供给要素分析

区位要素区位因素对旅游竞争力的影响是通过主题旅游城镇所在的位置、城镇的可进入性以及通讯状况等来反映的。区位优势及其所形成的潜在收益和特有属性,将直接影响游客的数量和城镇的旅游收益,从而影响城镇的旅游竞争力。因为良好的区位条件有利于吸引投资者和游客,有利于与城镇外的信息进行沟通,更有利于开拓旅游新市场,为主题旅游城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旅游环境要素旅游环境是指人们进行旅游活动,能产生美感,并获得精神与物质享受以及知识乐趣的环境(常凤池),其中包括旅游软环境和旅游硬环境。旅游环境要素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性的概念,它是主题旅游城镇旅游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外部因素。只有在良好的旅游环境下,旅游企业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城镇旅游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核心吸引物要素核心吸引物是指主题旅游城镇具有相当影响力且独具特色的旅游吸引物、品牌项目、一流的景点等,它能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替代的核心能力,是区域间旅游竞争的基础。对于主题旅游城镇来讲,指当地具有优势的旅游资源,如周庄的江南水乡风情和桂林龙胜的少数民族风情。

城镇形象要素主题旅游城镇形象是指城镇的整体形状和特征,它是城镇景观形象、公众形象和政府形象的整体反映。随着旅游业竞争的加剧,竞争领域的扩大,旅游业的竞争已上升到更高层次、更具挑战意义的层面,旅游地形象塑造和设计策划成为旅游地相互竞争的重要手段。主题旅游城镇形象竞争力主要通过政府形象、公众形象、城镇景观形象三个要素体现出来。

品牌要素它是在区位要素、旅游环境要素、核心吸引物要素以及形象要素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主题旅游城镇的特色主题优势所形成的辐射力、知名度和吸引力构成了一个旅游目的地品牌,并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产生不同的品牌效应,不断巩固并扩大旅游市场,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需求方面的两要素是游客选择主题旅游城镇产品的直接反映,也直接关系到其旅游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镇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因而是衡量主题旅游城镇旅游竞争力的基本指标。供给方面的区位要素、旅游环境要素、核心吸引力要素、城镇形象要素以及品牌要素是主题旅游城镇旅游发展的驱动力,决定着城镇的相对优势,能增强旅游的主打吸引力,最终提高旅游竞争力。其中,品牌要素是旅游竞争力最深刻最根本的体现,因为品牌竞争力体现了主题旅游城镇吸引游客的能力,以及创造价值的能力,而旅游竞争力的提升也有利于主题旅游城镇形象的升华和品牌竞争力的提高。总之,这七大要素共同决定了主题旅游城镇的旅游竞争力,他们不是单独发挥作用,虽然各因素的作用力有强有弱,但他们交互在一起共同推动城镇旅游的发展,所以要把握好各因素的不同作用力,发挥其提升主题旅游城镇的旅游竞争力的特定作用。

提升主题旅游城镇的旅游竞争力策略

根据上述影响主题旅游城镇的旅游竞争力的七大要素,本文试从内部形象提升策略和外部环境提升策略来分析如何提升主题旅游城镇的旅游竞争力。如图2所示。

准确的主题定位

准确的定位是建立形象和品牌的关键。旅游城镇只有在竞争市场上进行准确且独特的定位,形成鲜明的品牌个性,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主题定位是指主题旅游城镇根据竞争状况和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从旅游资源禀赋、资源空间分布、辐射能力等方面进行把脉,最终确定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其目的是创造主题旅游形象,最终赢得市场客源。如桂林的兴安,其旅游资源优势在于建于秦代的灵渠,因而构成了兴安以历史文化为特色的主题旅游形象,而龙胜因为有苗、瑶、壮、侗等多个少数民族,便形成了民族风情主题旅游城镇。因此主题旅游城镇只有根植于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结合考虑游客、当地居民和周边旅游城镇对自身旅游形象的认同来确定自身的发展定位,并不断地强化品牌形象,才能强化竞争优势并提升旅游竞争力。内容摘要:城市工业旅游拓展了工业旅游研究的主体、客体、形式、内容和意义,同时促进了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双赢,形成了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系统。

关键词:城市工业旅游发展模式新思考

城市工业旅游的内涵

对于工业旅游内涵的认识,学术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按照不同的角度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强调工业旅游的形式,如邓海云提出“工业旅游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它以工业企业的厂区、生产线、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产品等为主要吸引物,活动范围一般限于工业企业之内。”二是强调工业旅游的内容,如赵青提出“工业旅游是人们对工业景观、生产流水线、工艺流程及劳动场面的参观、学习,加深认识了解的过程。”三是侧重工业旅游的目的,如姚宏提出“工业旅游是以现有的工厂、企业、公司及在建工程等工业场所作为旅游客体的一种专项旅游。通过让游客了解工业生产与工程操作等全过程,获取科学知识,满足旅游者精神需求和行、吃、住、游等基本旅游享受,能提供集求知、购物、观光等多方面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产品。”四是从供给和需求即市场的角度阐述工业旅游,如戴道平认为“工业旅游,从旅游供给的角度来看就是以工业企业的建筑环境、设备设施、生产或工艺流程、企业文化与管理等作为旅游吸引物,经过设计包装推向市场,来满足游人的求知、求新、求奇等旅游需求,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社会、管理等目标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厦门大学王宝恒对工业旅游的综合性概括,如认为“工业旅游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工业资源为吸引物,通过企业对资源进行整合或二次开发,突出工业资源的吸引力,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并以满足旅游需求、提高企业综合效益为目的专项旅游活动和企业发展项目。”

可见,目前对工业旅游的研究大多是从工业和旅游业的角度进行的,大多是把工业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种特色产品或是工业企业的一个项目。

工业旅游论文篇2

随着近几年生活水平与消费层次的提高,人们的旅游消费正日益向多元化、多层次方向发展,集休闲性与知识性于一体的工业旅游成为热点。由此,工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专项旅游方式,以其内容的新颖性、项目的易行性日益赢得了众多企业和旅游开发商的青睐。例如,北京首钢、上海宝钢、浙江秦山核电站、青岛海尔、吉林中国一汽等知名企业纷纷加盟旅游行业,浙江温岭还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工业旅游促进会。

从全国来看,虽然工业旅游项目经营成功的企业不少,但是也有一些企业的工业旅游项目只能勉强维持下去。由此看来,要使工业旅游从一开始就得到规范健康的发展,不走或少走弯路,首先就要对工业旅游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

工业旅游的内涵

工业旅游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它以工业企业的厂区、生产线、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产品等为主要吸引物,活动范围一般限于工业企业之内。这是旅游行业的一个新领域,是对旅游资源深层次的开发。

目前工业旅游在我国主要是在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名牌企业中开展,旅游内容集中于:参观企业标志性建筑、企业特有的人文景观以及厂区美化绿化建设;了解企业生产制造过程,增长知识,拓宽旅游者视野;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感受企业文化;认识该企业或该行业的发展历史,纵观企业或行业发展全貌。由此可见,工业旅游作为伴随工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而发展,是城市品牌的衍生物,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工业旅游资源作为城市的稀缺资源,具有依附性、知识性、多效益型和重游率低等特点。

我国工业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工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完整的旅游概念尚未形成旅游是一个大概念,包括吃、住、行、游、购、娱。企业要发展好工业旅游,就不能将眼光仅仅放在参观游览上,要注意对旅游产品的有机组合。目前工业旅游在旅游产品开发上多表现为自然的、现实的,而少有特色和创意,对游客缺乏吸引力。而企业所在的工业区大都建筑风格单一、环境的绿化水平较低,没有像样的宾馆饭店、商业设施和休闲活动场所。这与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传统观光旅游景点相比,是一个明显的缺憾。

宣传促销工作不到位由于工业旅游在目标顾客的定位上仍比较侧重于企业间的参观与交流,多属于商务旅游的性质。面对大众旅游尚开发不足的现象,因而在营销上缺乏策划和宣传推销,只是等客上门。

服务质量及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总体来说,由于多数开展工业旅游的单位都集中在第二产业,在旅游专业化服务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管理上不规范,需要尽快引入质量管理体系;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改善,其专业知识和文化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旅游行业的要求等等。这些都是制约工业旅游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缺乏富有竞争力的工业旅游品牌一般而言,工业旅游拥有品位较高的旅游资源,且旅游资源本身拥有较高的知名度,但与之相对应的旅游项目却没有做出自己的特色,一般仅限于对既有资源的陈列与宣传,缺乏对游客有持久吸引力的旅游产品。青岛市是名牌企业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也是工业旅游开展最早也是最为成功的城市之一。但发展至今,各企业各自为政、独立作战,缺乏系统运作和整体品牌打造。因此并没有形成真正富有竞争力的旅游品牌,使得工业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尚未达到最佳状态。

推进我国工业旅游发展的对策

选择合适的工业旅游目的地工业旅游是以工业企业作为参观游览的对象,所以企业的选择对于工业旅游活动的成败至关重要。选择开发工业旅游的企业时,可考虑以下因素:资源的独特性,如果工业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那么开发为旅游产品后将有更强的竞争力;品牌知名度,消费者能够记忆的工业产品品牌数量有限,所以名牌企业开发工业旅游的优势十分明显;吸引力程度,一般来说,消费者对于和自己日常生活相关的产品关注程度高,对于平时接触不到的产品或领域也有强烈的好奇感,例如前者如家电生产企业,后者如卫星发射基地,而对于中间产品则兴趣不大;资源向旅游产品转换成本,在工业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强调利用原有资源创造增量效益,如果将工业资源开发为旅游产品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就违背了工业旅游发展的本意;区位条件,交通便利对于所有旅游产品的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工业旅游应选择位于市区或近郊区的日用品生产企业(如家电企业)、高科技企业(如汽车企业)、军工企业(如卫星发射基地)和传统手工业企业(如首饰制作)。

开拓广阔的市场目前我国工业旅游的市场以学生、教师为主,一般为开展活动集体组团而来。开展工业旅游应首先抓住这一市场,并采取措施稳定和巩固。当然对于工业旅游来说,仅有学生市场是不够的。当条件较成熟时,可考虑开发以下几个市场:首先是中老年市场。中年人对工业旅游有较强的需求,并且是影响青少年参与工业旅游的重要因素;而且老年人闲暇时间多,旅游愿望强烈,对陌生的现代工业有浓厚的兴趣,市场潜力大。其次是家庭市场。在国外,工业旅游对家庭有很大的吸引力。比如,在法国,很多家庭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参观核电站、啤酒厂、制糖厂或矿山。然而在国内这一市场仍没有被开发。再次是农村市场。在我国,受经济条件的影响,旅游的农村市场开发一直未受重视。现在,富裕起来的农民旅游需求强烈,游览与他们所处的农村截然不同的现代化城市是很多人的愿望,而工业旅游对他们来说更新奇,参与的积极性更高。最后是外地市场。目前工业旅游的客源主要是本地居民,对外地市场开发不足。工业旅游市场开发面向外地游客,不仅可以扩大客源,更可增强当地的旅游吸引力。

丰富旅游产品结构首先,活动安排注意参与性。不少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一般把旅游活动限定在旅游通道内。游客只是走走看看,参与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不利于其发展。如何引入参与性的内容是当前工业旅游开发重点突破之处。国内外的一些企业在这方面已做出了有益尝试。比如德国斯图加特奔驰汽车公司,游客可以参观公司的总装线、穿上工作服拧几颗螺丝钉,到工人食堂吃午饭,体验“奔驰人”的生活。在香港的香水厂,游客可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自己配制香水。可以借鉴这些成功经验,根据不同的工业企业特点,采取措施加大游客的参与程度。其次,增设文化、娱乐设施,使整个环境更具吸引力,延长游客逗留和消费时间。

重视工业旅游购物可以把本单位的一些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并准备一些纪念品和宣传材料。例如,青啤公司就有销售专柜,牙签筒、手电筒、指甲钳、打火机、照相机、书签、腰表、玻璃杯等20多种宣传品,每件都打上“青岛啤酒”印记,购物与广告一举两得。但同时要把握产品的商业性宣传分寸,避免引起游客的反感。

把工业旅游纳入企业品牌发展战略要把工业旅游视为企业品牌战略的一种创新和延伸。工业旅游是工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建立在企业品牌的基础上。反过来,工业旅游搞得好又可以强化、优化企业品牌,使企业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不断提高。因为工业旅游是展示企业形象,传播企业文,提升品牌价值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此外,在实际工作中还要注意游客的安全、生产技术的保密、参观部门的选择、导游人员的培训等等。

开发天津滨海新区工业旅游项目的思路

天津滨海新区是在一片盐碱荒滩上发展起来的外向型经济区域。其总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05万人,已形成七大产业基地,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天津全市的40%。天津滨海新区经过近17年的开发建设,投资环境逐步完善,经济实力迅猛发展,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工业新城区,成为天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是2003年滨海新区又投资120亿元,实施轨道交通、道路、桥梁、港口、市政公用设施及环境综合治理等方面工程共75项,使新区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为工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滨海新区发展工业旅游的优势

滨海新区不仅是我国近代北方工业的发祥地和重要的化工、制盐、海洋石油开采和造船基地,还集中了一大批现代国际一流的外资企业,为工业旅游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载体。截至2000年底,天津开发区累计批准来自64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3000多家。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500强企业中,共有来自境外7个国家的30家跨国公司在天津开发区投资,投资企业达51家。一大批国际著名跨国公司如美国摩托罗拉、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朗讯科技、艾默生电气、霍尼韦尔、日本雅马哈、瑞士雀巢、韩国三星等已经成为滨海新区的投资主体。

跨国企业在滨海新区形成的聚集效应,构成了其优越的工业旅游资源。此外,为满足和适应旅游者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滨海新区旅游环境及服务配套设施日趋完善。目前,塘沽有涉外宾馆约20家,星级宾馆约10家;旅行社约15家;海上旅游船50多艘。另外,大港区还被确立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旅游业的深度开发创造了条件。

滨海新区未来工业旅游发展趋势

笔者认为,对于已有的工业参观基础景点应增加配套项目,丰富旅游内容,由此延长游客在景区、景点滞留的时间。

要突出开发区工业旅游品牌,形成具有轰动效应的旅游“拳头”产品。一是在开发区休闲娱乐区旅游项目的建设中体现高科技特色;二是变分散为集中,建设开发区工业旅游展示中心,模拟设计区内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企业产品的流水生产线,或以先进的生产工艺模式为基础开发旅游项目,或将企业淘汰的生产模式开发为“古董式”旅游项目,鼓励游客亲身参与,促使工业旅游从传统的观赏型向参与型改变,既满足了游客的好奇心,又避免了周末、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期与企业安排休息相冲突的矛盾,从而将特定产品的生产过程转化为稳定的旅游资源。

工业和旅游相结合,开发工业旅游新品。按照工业企业不同的类型、性质和游客多样的旅游需求,开发参观型、访问型、参与型、自助型等多种系列,形成一批旅游名牌产品和精品线路,改变旅游项目单一的现状,增强发展后劲。

形成多空间、开放式旅游产品组合。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应注意其互补性,使游客在观光的同时,可满足其一定的求知欲。旅游部门在开发工业旅游新产品时,可将性质、类型不同的企业进行组合,使旅游产品满足多种消费需求。

天津滨海新区的工业旅游项目从起步以来,城区旅游载体功能日益改善。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里,天津滨海新区的旅游业必将呈现无限生机与活力,工业旅游也将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应月芳.论工业产业旅游.北方经贸[J],2002(2)

工业旅游论文篇3

高职旅游院校以培养旅游行业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应把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与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结合起来,突出其在学生职业素质训导方面的示范作用。掌握规范的用语用字和流畅得体的口头及书面表达,适应旅游企业单位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是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就业后能体面生存、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语言文字规范化应用能力的要求

国家劳动部指出:“与人交流能力”是我国从业人员的职业核心能力之一。旅游行业作为窗口行业,必须把普通话作为全行业的工作用语,把规范汉字作为全行业的公务用字和宣传用字,除确需使用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言的场合外,全行业所有员工在工作中必须使用普通话。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普通话水平应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规定的三级甲等;直接面向游客的宾馆、酒店、旅游区(点)、旅行社一线员工一般应不低于二级甲等,其他人员应不低于二级乙等。

三、普通话培训与旅游专业建设相结合的实践探究

高职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职业技能。高职旅游院校学生就业后工作岗位流动性大,高职旅游院校的语言文字工作不仅旨在进一步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更要重视将语言文字工作与培养高素质旅游行业人才、增强学生在各种旅游行业岗位上的沟通、交流能力结合起来,应在高职旅游专业建设中体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中的历史责任。如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建设中就将《普通话训练》、《演讲与口才》、《普通话与演讲》、《沟通技巧》等不同课程列入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的必修课程,要求旅游专业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达到语言类教师所规定的二级甲等,旅游专业学生达到二级乙等,在教学中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岗位语言沟通能力为核心,采取合作性学习、实践性教学等开放型的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并根据专业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模块训练。比如除了所有学生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前参加集中的培训之外,教师在专业实训课和导游资格证考前培训课中都用旅游行业一线工作人员普通话水平的二级甲等标准来严格要求学生,把旅游服务各个环节的常用业务书面语、口头语和体态语置于模拟情境中,训练学生人人过关,将13篇必考的湖南景点导游词规范注音、划分意群和音节、标注语气语调之后下发学生,通过视频播放和随机纠错,培训学生人人都能规范标准而声情并茂地完成这13个景点的导游讲解,这样就不仅使学生的普通话测试成绩大为提高,也全面提高了学生参加导游职业资格证考试的面试通过率,使得我们的学生在旅游行业实习和工作时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同时,我们还应鼓励高职旅游院校的语言文字工作者结合语言文字规范工作和学生专业课程的教学实际进行教学研究,将研究成果带进第二课堂,语委办与旅游专业教师和学生推普协会联合起来,将推普工作融入前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旅游咨询师、全陪或地陪导游、旅游产品销售员等各种岗位的技能培训和竞赛中,通过富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使学生普遍适应旅游行业语言文字规范的高标准和严要求,这也是高职旅游院校促进普通话教学、培训和测试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旅游业是旅游景区所在地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地方形象的重要窗口,在培养旅游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旅游专业院校大力推广普通话和积极推进汉字应用的规范化,有利于提高全行业后备从业人员的素质,改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产业形象,提高地方的旅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其整体竞争能力,使高职旅游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切实服务于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本文为2011年度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一般项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导游语言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1C0498)的研究成果。作者系该项目主持人。

参考文献:

[1]湖南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湖南省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湖南省语言文字培训测试实践与理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工业旅游论文篇4

(一)工业遗产旅游发展基础薄弱黑龙江省进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名录的旅游示范点数量少、工业种类单一,说明对工业遗产的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工业遗产旅游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这些示范点开发工业遗产的形式以博物馆为主,陈列一些特定年代、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产品,旨在宣扬企业文化,介绍工业发展历史,没有对工业遗产做保护性的再利用和重新开发。全省工业遗产旅游基础薄弱是表象,内在原因是工业遗产意识淡薄,没探究过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空间及发展前景,及其能够做到健全经济体制的积极影响。(二)宣传力度不够黑龙江省工业遗产旅游与生态旅游相比,没有宣传手段,游客的感知度几乎为零。旅游者往往在出行之前,会很据自己的偏好和主动或被动接收到的相关信息,做出旅游决策。当旅游者对工业遗产旅游的感知度很低的时候,两者之间的认知距离为无限远,那么此时做出决策是不可能的。宣传力度不够是黑龙江省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障碍。(三)忽略潜在工业遗产黑龙江省已有的工业遗产旅游示范点类型单一,将来为丰富旅游资源,需要潜在的工业遗产补充,这些潜在的工业遗产正在消亡,被忽略相当于陨灭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朝一日就只能在记忆中搜寻她们往日的光彩。全省范围内的潜在工业遗产被忽略为将来黑龙江省工业遗产旅游向健全、独立体系发展埋下了隐患。

黑龙江省开发工业遗产旅游的意义

搞好工业旅游发展,对提高土地利用率有积极作用,促进黑龙江省的旅游业的发展和提高城市知名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全省经济的腾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工业废弃地再利用,节约建筑成本。发展工业遗产旅游,保留当地的厂房、车间和管道等,并对工业废弃地再次利用,这有别于土地复垦,主要对厂房及配套设施进行改造,以降低成本为前提,并达到最佳利用的目的,既节省了拆建的资金又盘活了工业资源。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矿就是在露天煤矿山上建造了国家矿山公园,这对黑龙江省东部的资源型城市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二)丰富旅游资源种类,健全黑龙江省旅游业结构黑龙江省所拥有的冰雪风光、火山山水、茫茫林海、珍禽美兽、界江风光、北疆风情、城市建筑等旅游资源,无不展现着北国特有的天姿神韵,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4]。但是工业遗产旅游这一部分始终都是空白。要想提升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坚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5],开发工业遗产旅游是必然的选择。在健全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结构的同时能够丰富旅游资源种类,实现旅游项目运营时间的连续,不再受生态旅游的季节性局限。(三)营造城市文化,保护工业遗产那些被岁月侵蚀的旧厂房是我国工业化进程的见证,开发具有旅游价值的工业遗产资源,可以让后代了解工业化进程中的历史沧桑,也是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的最有效形式[6]。那些真实而珍贵的记忆是城市的文化积淀,从中提炼新的城市特色,改变现今“千城一面”的困局、提高城市竞争力、吸引力,给城市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黑龙江省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工业旅游论文篇5

(一)研究背景

1、研究背景

(1)工业遗产旅游在国外的兴起

在国外,英国是最早开展工业遗产旅游的国家。从19世纪开始,工业考古的发展推动了工业遗产保护,据此可知,工业遗产旅游是在工业考古、工业遗产保护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全新的旅游形式。无论是英国的铁桥峡谷、亦或是德国鲁尔区的工业遗产旅游,都是伴随着长期的工业衰退和逆工业化,而后从工业遗址中挖掘历史文化价值,进而进行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并实现经济振兴等战略性目标。

(2)科技的进步和复古思潮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高科技工业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工业而登上历史舞台。传统的工业部门逐步沧落为“化石标本”的命运,从而不断形成了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可以作为历史教材,在对游客的历史文化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工业遗产旅游的综合利用开发也保护了这些宝贵的工业遗产。另外主观上,受复古思潮影响,人们在追求返扑归真的怀旧心理驱动下,工业遗产的旅游价值也在不断攀升。

(3)复合型旅游的产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活动内容与形式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旅游项目,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更需要新形式的旅游和旅游产品给他们带来全新的旅游体验和剌激,以获得更多的旅游乐趣。换言之,传统的单纯的观光游览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下旅游者需要。而工业遗产旅游正是作为这样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能更好地满足旅游者多样化需求,因而更具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对工业遗产旅游的研究综述

针对工业遗产旅游的研究,目前国际上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从检索到的理论文章等资料来看,对工业遗产旅游的理论研究远落后于实践,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也是凤毛麟角。

在国外,由于工业革命最早发生于英国,这给“日不落”的大英帝国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就是大量的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业遗产。正是基于这个资源优势,英国自然在世界上第一个开发工业遗产旅游,工业遗产研究亦源于此。19世纪中期,英国政府开始重视保护工业遗产,并出现了有关工业遗产的展览等形式的活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相关工业遗产的理论研究,并在6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工业考古’研究方面,由‘工业考古’引发对工业遗产保护问题的关注,继而发展为对工业遗产管理的重视,最终发展成为对工业遗产再利用和旅游开发的研究,这是西方工业遗产旅游研究的轨迹”。

从工业遗产旅游的其他角度,哈里斯与法兰克的《从工业革命到工业遗产》、曼斯菲尔德的《工业景观作为旅游发展的正面因素》、谷德温的《工业遗产与旅游》、爱德华与鲁尔蒂斯的《工业遗产旅游:矿区与釆石场》分别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工业遗产以及工业遗产与旅游的关系。

梳理上述理论研究成果,我们知道,在国外,工业遗产旅游是被纳入到遗产旅游范畴而进行研究的,同时,对工业遗产的旅游价值和旅游者行为进行探索,并介绍一些与工业遗产旅游的影响相关的内容。

(二)国内对工业遗产旅游的研究综述

我国对工业遗产旅游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借鉴国外经验来研究我国的工业遗产旅游,以介绍国外经验为主,如李蕾蕾发表了《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介绍了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旳实践及‘‘工业遗产旅游”的起源及概念。刘会远与李蕾蕾还通过《现代城市研究》期刊发表系列文章,向国内读者介绍德国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吴相利则发表了多篇理论文章,通过案例分析和总结了英国工业遗产旅游发展,并就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相关理论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矿业遗产

工业遗产从属于文化遗产,因而具有文化遗产的属性。阙维民认为“矿业遗产是世界遗产体系中的标准名称,按生产过程可分为矿冶遗产包括矿石原料加工的设备、相关建筑、配套设施等;矿釆遗产,包括矿石原料开釆的遗址、遗迹、遗物等;矿产品遗产,主要指有代表性的矿业产品”。矿业遗产,其内涵包括矿采遗产、矿冶遗产和矿产品遗产,即包括明帆的开采、冶炼、以及明巩产品都将列入矿业遗产的内容。

(二)工业遗产旅游

李蕾蕾指出,“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改造成一种能够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同时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的新方式,它属于广义的,还包括工厂观光的工业旅游”。但此定义的外延仅仅包括物质类的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却忽略了非物质类的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如工业遗迹、工艺生产流程、生产技术、产品形态等等。

二、理论基础

(—)成本一效益理论

成本一收益理论作为国外工业遗产价值研究的主要理论之一,其主要内容是基于经济学上经济人假设,提出任何投入都会遵循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原则,这是经济生活中人们一切行为的基础。在工业遗产价值的研究中,成本收益理论是工业遗产开发可行性分析的重要理论基石。

(二)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理论

工业遗产保护是工业遗产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工业遗产利用是工业遗产保护的方法和途径。“保护”并不是“原样保存”,也不等于“冷冻不开发”,只有在保护的基础上积极地进行开发,才能达到保护与利用双赢的目的。适度的工业遗产开发利用,能够带来经济收益和减缓就业压力,能够改善遗产地的物质环境和文化设施,能够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能够促进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等等。

二、我国的工业遗产旅游发展概况

(一)我国工业遗产旅游地域分布

纵观国内的工业遗产发展历程,发现工业旅游示范点的情况在现阶段我国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中颇具代表性。经过查阅资料得知目前我国共有工业旅游示范点345个。以下是工业旅游示范点区域分布情况(表1) 由该地域分布一览表可以看出,我国工业旅游

示范点地理分布明显不平衡,其中东部地区203个,占全国58.84%,接近全国总数的一半。这是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较西部好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所决定的。因此,东部地区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会相对西部地区易占先机。 第三章温州矾矿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现状研究.............9

一、我国的工业遗产旅游发展概况..........9

(一)我国工业遗产旅游地域分布.........11

第四章温州矾矿工业遗产旅游SWOT分析.........12

一、优势.............18

(一)独厚的地理区位..........19

第五章温州矾矿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现状评价.......21

一、温州矾矿旅游资源类型构成........22

第五章温州巩矿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现状评价

在工业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工业遗产是否可以作为旅游资源,需要有关部门进行研究评定,只有那些具有旅游价值的才符合旅游开发的要求,才可以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旅游资源,它是客观存在的,是具有审美和愉悦价值的,可以使旅游者为之向往的,具有一定的自在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对温州研矿工业遗产旅游资源评价是衡量和判断工业遗产旅游价值的必要条件。

一、温州巩矿旅游资源类型构成

根据实地考察和相关资料,参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的分类体系和方法,将温州矶矿旅游资源分为8个主类,24个亚类,63个基本类型(见表2)

第六章温州巩矿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策略及发展模式研究

一、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策略

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可以看得更远。借鉴国内外工业遗产旅游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温州实际情况,对温州矾矿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策略提出如下建议:

(一)保护工业遗产资源,延续工业文化文脉

工业旅游论文篇6

[作者简介]吕刚(1958- ),男,湖北宜昌人,三峡大学艺术学院基础学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教育。(湖北 宜昌 443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200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课题“三峡传统工艺与三峡旅游工艺产品的开发利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07y035)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155-02

我国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高质量的旅游纪念品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旅游纪念品旺盛的社会需求对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旅游纪念品品位,促进旅游纪念品产业健康发展,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设计理念的人才是重要保障。本文试图在分析旅游纪念品设计现状的基础上,从艺术设计专业服务我国经济建设出发,探讨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开设旅游纪念品设计课程的构想,以期对这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新方向课程建设有所裨益。

一、当前国内旅游纪念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旅游纪念品市场,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1.地方政府对产品研发重视不够。我国还处在旅游产业发展初期,地方政府及旅游企业往往在旅游景区及餐饮、住宿等硬件设施建设上投入较大,而忽视旅游纪念品的研发。我国旅游纪念品产业兴起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各地政府组织引导旅游纪念品研发的活动不多,旅游管理部门未设立旅游商品设计开发领导机构,导致旅游纪念品产业发育不良,完整产业链尚未形成。

2.旅游纪念品缺乏地域文化特色。旅游纪念品是一种特殊商品,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其价值应该体现在深厚的区域文化内涵和精美的工艺制作与产品融合上。旅游纪念品在宣传地域文化特色、塑造地域文化形象、反映地域历史沿革方面具有独特作用。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旅游纪念品多为舶来品,设计创意平庸,工艺制作粗糙,特别是对地域文化的深入研究不够,缺乏地域文化特色,更谈不上对地方传统文化与传统工艺的传承,难以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和调动旅游者购买的积极性。

3.旅游纪念品研发缺乏系统性。我国具有影响力的旅游纪念品仍然是传统民间工艺品,如云贵地区的蜡染、银饰,江浙地区的苏绣等,现代旅游纪念品开发方面成功的案例非常少见。究其原因主要是设计者只注重单一产品设计,忽视用系统论的观念对地域文化元素进行精确提取、打散、重组、归纳和整合,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系列化的品牌产品。

4.设计研发人才匮乏。笔者曾对国内多家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进行考察,这些企业大多没有专业产品设计人员,个别企业有产品设计人员也是从其他设计专业转行过来的。还有一些企业主要是靠传统的民间手工艺人,这些人虽然对传统工艺制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旅游纪念品设计研发的需要。由于设计研发人才的严重匮乏,加上缺乏地方政府的扶持,整个旅游纪念品行业基本上是以小微企业和个体从业者为主,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二、地方综合性大学旅游纪念品设计人才培养定位

高等教育针对旅游纪念品设计研发的专门人才培养则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据资料统计,我国一千多所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仅有几所设有旅游纪念品设计专业。

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立完全是现代设计以及相关产业蓬勃发展的结果,它的每个专业都对应着一个庞大的经济产业,如建筑室内装饰行业、纺织服装行业、产品广告与包装行业等。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理应带来旅游纪念品行业的大繁荣,但实际情况却与之完全不相适应,其中艺术设计专业中旅游纪念品专业人才培养滞后是原因之一。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开设旅游纪念品设计专业方向,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纪念品设计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地方综合性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三、对旅游纪念品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构想

1.旅游纪念品设计课程的特点。旅游纪念品设计是根据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由一系列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组成的系统性课程教学体系,它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一门实践应用性的学科,也是一门跨旅游学和艺术设计学两个专业课程的综合性学科,其课程内容结构既有旅游经济学、旅游商品学等旅游学科的内容,又有艺术设计学科方面专业设计的课程内容。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技能实践教学两大板块。课程结构又分为基础课程、理论课程和专业设计实践课程三个模块。课程中心是围绕设计者在旅游纪念产品设计能力方面的培养,实践应用开发能力的提高是旅游纪念产品设计课程建设重点。

2.旅游纪念品设计的理论课程构建。现阶段我国高校一般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分三大模块共160学分左右,理论教育一般在40学分上下,很多艺术设计教育学者都认为理论教育存在弱化和不足的现象,而国外艺术设计教育发达地区一般的理论课程应占专业教学的30%以上。

旅游纪念产品设计的理论教学应在原来艺术设计的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旅游学方面的理论课程内容,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旅游学理论教育,以增强学生对旅游产业、旅游文化、旅游纪念产品行业特性的认知环节,主要课程有“旅游学”“旅游商品学”“旅游纪念产品学”等。第二,艺术设计史论教育,包含“现代设计史”“工业产品设计史”“平面设计史”“工艺美术史”等与设计相关的史论学习。第三,设计经济学教育,包括“产品市场营销学”“消费心理学”“经济学基本原理”等。第四,艺术文化教育,包括“艺术概论”“民俗学”“区域文化学”“艺术设计人类学”等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论素质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教育。第五,设计基础理论的教育,对艺术设计基本造型设计方法理论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科学设计方法论的认识,主要课程有“基本设计理论”“艺术设计学”“设计心理学”等系列设计基础理论学科等。共计不少于26门理论课程估计830学时左右(1学分/16学时),不少于52学分且基本合理。

3.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实践课程探讨。旅游纪念产品设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强是应用型学科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是旅游纪念产品设计的基本属性。

首先是基础课程实验教学,通过系统的专业实验实训提高学生产品造型基础的手绘和计算机操作及表现动手能力。主要课程有“造型基础”“新材料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其次是专业市场调研考察教学,组织学生深入旅游景区旅游市场对旅游纪念产品的市场现状、产品的分类、市场定位、文化特色、地方特点、工艺制作、新材料工艺、收藏价值等进行全方面的数据搜集研究,从考察调研实践中全面掌握产品现状和第一手资料是产品开发设计的基础。

第三,对区域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美术考察研究,区域性地方特色是旅游纪念产品主要体现的元素之一,对地方传统文化和地方传统工艺美术的考察研究学习是旅游纪念产品设计的特色表现的必修课。

第四,专业实习与实践,组织学生到旅游产品开发公司和旅游纪念产品生产企业实习,是学生对产品的材料应用、工艺制作流程、产品生产成本定位等产品开发设计要素的认识学习的必要环节。

第五,专业设计竞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旅游纪念产品设计大赛活动是促进学生产品开发设计的能力提高的有效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旅游纪念产品设计大赛是对专业教学质量的检验、评价、学习交流的最好方法,对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第六,毕业设计实践,旅游纪念产品设计专业实践应用性强,因而在毕业设计中实践应用性课题是必选,结合地方旅游市场需求进行旅游纪念产品的设计开发应用实践案例的研究教学是专业学习的最终目的。课题必须要结合地方对旅游纪念产品的需求选定,最终完成一套通过工艺加工生产制作的产品。

4.旅游纪念品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构想。通过实训、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把科学理论与专业技能实践有机结合,建立多元的实践教学课程结构,突破单一的技能实践培训,创建科学的实践教学系统和课程体系,才能帮助学生在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设计观念等综合素质上全方位提高。

首先,建立旅游产品实践教学的“1+2+1”人才培养方案。把实践教学的基础课程实践、专业课程实践两大版块按内容结构层次贯穿到整个四年的学习之中。即第一年校内开设基础课程实践,有造型基础实训实践、计算机操作技能实践等。第二、三年校内校外结合开展综合专业实践教学及模型制作、材料应用、专业市场调查、专业考察、设计竞赛等。第四年完全要求学生面向社会面向企业实习并结合企业需求完成实践应用性的毕业设计课题。该培养方案增加了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加强了实验室实验教学,强调了应用型设计学科实践教学面向社会走向企业的联合办学之路,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企业所需要的实践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设计人才。

其次,工程师导师制的实验室教学是实验室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当前国内很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室教学都流于形式,没有专业人员建设和专业人员管理,实验室建设质量和教学质量都不高。要做好实验室实践教学必须从师资抓起,引入具有工艺制造、模具制作、材料应用等方面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工艺师、工程师做实验室建设规划和实验教学导师,是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室实践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第三,建立导师指导下的工作室制教学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在旅游纪念产品设计专业教学中积极推进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从大二开始不分年级进入专业工作室学习,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按工作室导师要求参加实际的专业科研课题、企业合作项目、专业竞赛等专业实践研究学习,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深入系统的认知,使教学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语

当今在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开设旅游纪念产品设计专业方向的教学,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纪念产品设计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高校办学的基本宗旨,也是体现高校教育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

[参考文献]

[1]陈巍.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及其体系的构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5).

工业旅游论文篇7

旅游消费的研究,已有工作大致可从两条线索中追溯:一是从消费经济学的角度,二是从旅游科学研究中附带或从其他相邻科学角度所从事的专题研究。

1.从消费经济研究中产生的旅游消费研究成果

从消费经济角度探讨旅游消费问题,在我国是尹世杰教授最先敏锐地感觉其意义,并率先倡导的。还是在80年代初期,尹世杰教授就指导研究生从事过这方面的研究,同时他也认为董辅@①较早就具有旅游消费经济思想,主要是旅游资源价值问题和旅游资源开发保护问题的研究。实质上,在80年代就有从基本理论研究入手进行探讨的,如龚晓宽、宋维真的研究,但是总的说来未形成体系,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另外,主要从消费文化的角度,涉及了旅游消费的研究,1994年底,由《消费经济》杂志社首先发起的消费文化的讨论中,就出现了许多观点,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旅游消费的研究,如尹世杰教授认为消费文化包括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人们精心创造的实物生活资料和精神文化产品,以及富有创造性的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消费行为;周淑莲等则认为与旅游密切相关的茶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等是消费文化在消费品上的表现,风俗、风格、地方特色等是在消费方式上的表现。这些认识,与国内国外旅游文化研究的范畴有十分类似之处,当然,也是各有侧重。值得指出的是,消费文化对旅游文化的较细致的研究也有成果,如梁琦对生态旅游消费的研究;近年来兴起的闲暇消费研究,也有不少涉及了旅游消费问题,如曹茉莉的工作;从旅游消费的分析入手进行部分预测的研究工作也有开端,如池进的工作。

2.从旅游科学进行的旅游消费研究的成果

从旅游科学的角度研究旅游消费现象,已有较多的成果。主要工作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旅游消费供给与旅游消费需求的研究。旅游消费供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地的规划和区域旅游开发两个方面,可以说近20年来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是最丰富多彩的,仅90年代以来从地理学角度进行的研究,相关论文就多达千余篇,论著和教材达30余部。据统计分析,1980~1993年旅游地理论文的63.6%为旅游资源与区域开发内容。旅游供给的研究有过以国内国外两种对象的研究,面向国外旅游市场的研究,如谢彦君的工作;面向国内的研究又有两类,一类是传统的和旅游资源非常优越的旅游地的开发研究,这是主要的;另一类是旅游资源不是很优越的旅游地的开发研究,这是一个重要的有希望的新研究领域,如许春晓的系列研究。从旅游科学角度研究旅游消费需求的专题论文较为缺乏,谢彦君作过国际旅游市场对中国旅游消费需求的研究工作,但旅游经济学中的旅游消费研究以及旅游市场研究等领域,就是为了揭示这一类问题的。值得一提的是牛亚菲在这方面的突出的有特色的工作,将旅游消费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特征研究推向地域空间,将旅游地与旅游市场的空间组织模式及动态平衡关系揭示了出来,并以大城市为中心分析了不同地域的旅游供需关系。

②旅游消费力与旅游消费关系的研究。关于旅游消费力的研究,国内一般用人均GNP水平与旅游消费关系来探讨,并已成为一个经典范式。许春晓提出“四力诠释”(资源吸力、城市挤力、收入动力、时间助力)观点,细分了形成机制;旅游消费力的实证研究,往往与其它研究夹在一起进行,常见于其它标题下的论文之中。对于旅游消费关系的研究,近年来成为热点,一方面,继续对旅游消费的正面影响给予充分肯定和更加深入的研究,甚至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措施研究,如蔡雄等和陆林的工作;另一方面,对旅游消费的负面影响,旅游开发对旅游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冲击的研究,这一课题近年来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注意,有不少研究成果,如全华等的工作。

③关于旅游消费模式的研究。首先是旅游消费的行为模式研究,率先工作是陈传康教授指导的硕士生研究课题,之后又有许多更深入的研究,如吴必虎等的工作以及曾尊固教授指导的陆林博士的工作;其次是旅游消费组织形式的研究,目前对团队和散客两种形式都有较多的研究。现代旅游业最初的旅游消费都是力图通过团队形式去组织的,进而在90年代以前大多把研究注意力放在团队组织上,有一批成果,如阎纲的工作。自90年代始,旅游消费观念明显的变化,散客市场迅速扩大,研究工作随之出现,如李海瑞和向才德的工作。更有人开始了自助式旅游的研究。

④旅游消费水平和旅游消费效果的研究。旅游消费水平高低的研究,确实是一个少有人深入的研究领域,目前的工作还停留在旅游消费的人均花费分析及其原因探究上,这些工作也较为分散,可见于旅游开发的现状描述和前景分析的研究工作中,如刘德谦的工作;当然,对旅游消费群的扩大速度及其旅游消费总需求的研究,也可在一些对旅游业发展的预测性研究工作中见到,但也不深入。主要工作如苏敬之和石建国的研究。关于旅游产品的精细化以适应提高了的旅游消费水平的研究,有两方面工作比较突出:一方面从旅游地的形象定位角度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如陈传康等的工作以及李蕾蕾博士论文的部分内容;另一方面,对旅游产品加工和包装的研究,如马永立和王晓云的工作。关于旅游消费中审美情趣高尚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研究,近年来虽有人涉足,如陈光照的工作,但尚不多见,是一个应加强的研究方向。关于旅游消费效果优化的研究,集中于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和战略研究,如谢彦君、沈兵等的工作;对于旅游地开发后各种关系的调查及其协调途径的研究,有部分成果,如李海瑞的工作。

⑤旅游消费结构的研究。旅游消费结构研究主要分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是旅游消费结构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有旅游消费的类型划分和层次认定,如陈传康的工作;旅游消费结构的形成机制研究,如李中的工作;也还有旅游消费结构的研究方法的探索,如卫海英的工作。第二是旅游消费结构的实证研究和发展趋势研究,专门研究较为少见,多夹于旅游市场分析和区域旅游开发的有关文章中,如陈传康的许多区域旅游开发研究就涉及这类工作。

二、旅游消费研究的近期热点

鉴于旅游业迅速发展和旅游消费研究的现状,1997年6月,在尹世杰教授的倡导下,由《消费经济》编辑部和湖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湖南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中国首次旅游消费学术研讨会,会议收到了30余篇论文(主要论文由《消费经济》陆续发表),到会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及湖南省社会科学界的代表,湖南省政府及旅游局也派了代表,会议汇集了旅游管理职能部门的主管领导、旅游实业家和经济、哲学、旅游、地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大会的主要论文和讨论的热点问题,反映着旅游消费研究的近期热点。

1.旅游消费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

以尹世杰教授《略论旅游消费》的发言为主线,就旅游消费的作用、当前我国旅游消费的主要问题、如何提高旅游消费质量等进行了具体的讨论,同时引发了旅游消费概念、对象、内容的讨论,如彭明朗教授提出了对旅游消费的初步定义,并划分了旅游消费的几种类型,其余专家也各持己见,因没有这方面的专题论文,未能深入而形成相对一致的看法,肯定了旅游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的说法;翟辅东教授《旅游消费问题浅议》的发言,对旅游消费形成条件、特点、存在问题及引导途径进行了论述,研究生黄芳《浅析旅游消费有关特点》一文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些理论问题的讨论特别热烈,在以下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意见:旅游消费作用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人的发展有很大作用,赞同其具有经济性、闲暇性、异地性、文化性;旅游消费问题有基础设施、环境污染、软环境落后、产品类型少等;旅游消费质量的提高途径要针对问题采取措施,特别强调了服务质量和旅游消费者素质提高两方面的作用。

2.关于旅游消费趋势的讨论

以许春晓《香港回归与湖南旅游消费趋势》的发言为引子,对香港回归后湖南旅游消费趋势,湖南旅游发展的新机遇及其旅游消费趋势下的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特别是旅游消费趋势问题,引起了观光旅游的命运、旅游消费热点演替问题的深层次探讨;讨论后基本同意旅游消费趋势为旅游消费供给和旅游消费需求开始转型并渐渐趋向平衡,旅游消费力增强且旅游消费关系进一步改善,旅游消费模式将现代化并且旅游消费内涵化将明显,旅游消费水平提高而且旅游消费效果将优化,旅游消费结构将变化,具体是观光旅游形式、自然风光旅游产品消费份额将下降,商务、度假、生态等旅游形式和文化旅游消费份额将上升,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观光旅游还将占大份额,自然风光旅游产品还是主体。梁琦通过对中国国际贸易中旅游业份额的增长趋势的分析,谈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3.关于旅游消费和文化消费问题的讨论

以赵学增教授《旅游与文化消费》的发言为主线,认为旅游是文化消费的基础形式之一,旅游管理的核心是文化管理,并就旅游的文化内涵和特征作了深刻论述,认为其有复合性、情景文化、本性复归、路上文化、移植文化五大特征;郑炎博士等也就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4.关于旅游消费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

以曾坤生《生态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言为代表,既强调旅游本身的发展,也强调旅游资源的保护,认为生态旅游的发展为中西部发展提供了机遇,区域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莫一心研究员就《发展旅游业,促进持续发展》作了发言,重点就发展旅游业与转变消费方式作了论述,特别指出了旅游消费者素质提高的意义;柳思维教授和刘醒夫研究员也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谈了湖南的战略;徐飞雄《关于旅游购物品消费的几点思考》就旅游购物品消费的特点、消费水平的意义及其提高途径作了细致的研究。

三、旅游消费研究的近期主攻方向

1.学科基本理论建设

由于旅游消费的专门研究还不是很普遍,不是很成熟,夹于旅游学科中的旅游消费研究又注重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而旅游消费基本理论问题未被提到应有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和研究。而今,这一工作就显得紧迫而又艰巨起来。因为旅游消费研究的独立发展,已迫切需要基础理论的指导了。

学科基本理论的建设,对旅游消费来说还是开头,故而急需解决以下问题:①旅游消费的基本概念问题,包括旅游消费的定义、内涵、外延,旅游消费活动的特点;②旅游消费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由于旅游消费问题的研究具有综合性和边缘性,并且目前的状况是学科相关研究走在前头,自身系统理论研究尚为起步阶段,故而明确旅游研究对象和内容,实质上是明确自身与相邻学科的界线,守住自己的阵地;③旅游消费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或相对独立的学科,都应该有十分切合解决自身独特研究内容需要的有特色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论的形成有两条途径:其一是借鉴相邻学科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应用筛选,精选出适合者;其二是创新研究方法,根据旅游消费研究的特点,设计出一套新方法。

2.学科应用理论建设

现代科学的发展都是围绕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的。旅游消费要加强研究的呼声,也是在旅游业日益壮大,旅游消费现象日益普及,旅游消费课题日益增多的时代大背景下提出的;旅游消费研究必须面向实际问题,立足应用研究。当然,作为指导应用研究的应用理论,是一不可缺少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目前急需解决以下几大问题:

①旅游消费的发展规律与预测方法研究。旅游消费的发展变化,其总体风格是与社会文化心态的变化密切相关的,其变化速率是随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提高而同步的。而总体风格的具体形成机制与结果,变化速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水平,还是很难建立精确的数量模型作中长期的预测。这又是一个意义十分巨大的工作。

②旅游消费对旅游开发影响与供需平衡研究。旅游消费会拉动区域旅游开发,这已是定论,但具体作用机制及过程尚未清楚;现今多数学者主张的旅游开发适度超前理论,也未找到这个“度”,以致旅游界在供需之间难于找到平衡点或适度点。

③旅游消费的引导方法和措施研究。旅游消费的发展在方向上存在着合理与不合理,在速度上存在快与慢,特别是在一些旅游消费习惯不普遍的地区,往往经济发展已到了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水平,但是没有旅游消费的引导就是不能很好地发展。

④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互动关系,旅游消费的水平依赖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长,旅游消费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对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意义尤为重大。深入探讨这种关系十分必要。

3.旅游消费的典型现象研究

工业旅游论文篇8

    一、引言

    国际上工业旅游的产生首先是从工业遗产旅游开始的,这是一个与工业考古学密切相关而不为国内所注意的新领域。中国工业旅游的起步较晚,只有数年时间,是由国外的工业旅游直接引进。1998年以来,我国工业旅游发展迅速,一些城市相继开发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旅游产品,并逐渐形成以上海宝钢、海尔工业园、三峡工程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工业旅游项目。2001年底,国家启动工业旅游项目,工业旅游项目正式纳入到国民所接受的旅游方式之一,至今已有3批工业旅游示范点获批。

    二、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综述

    所查阅的相关文献中,一般包括理论研究与个案研究两种形式,较多文献集中于个案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个区域或企业进行工业旅游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产品开发、工业旅游规划、工业旅游发展状况等,同时也存在少量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文献。根据文献的研究内容的不同,国内学者研究的工业旅游文献主要的方向涉及到7个方面。

    (一)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现状研究

    工业旅游作为旅游行业的一个新生事物,其前身源于企业间的参观学习,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决定了工业旅游在我国的运作范畴主要是集中在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或是在本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中展开。在旅游学术界,对于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现状研究的文献很多,分布在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发展前景研究、发展现状、区域工业旅游发展研究等方面。

    1999年,《发展中国工业旅游的思考》(姚宏)提出中国工业旅游的发展模式主要有都市综合型工业旅游和特色工业城市的工业旅游两种模式,并指出21世纪工业旅游市场将成为旅游环境容量分流及挖掘旅游资源内涵措施的重要一面。《中国工业旅游发展评析:从西方的视角看中国》(李蕾蕾,2003)从西方的视角,对世纪之交以来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的状况进行谨慎评析,探讨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独特的政经背景,以及从政务接待到商务接待的历史过程及其对工业旅游的影响。同时,还提出中西不同的工业旅游开发模式对双方均有启迪,工业旅游开展依赖于一定的地域环境。黄芳2004年在《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探析》一文中从全新视角对工业旅游进行研究,其从开发利用城市品牌资源出发,研究工业旅游在现实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障碍,并对工业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及工业旅游业的全面发展进行了探讨。对于工业旅游示范点的获批,有的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吴杨和沈玉芳(2007)的《基于区域视角的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的思考》,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为样本,对工业旅游点的区域分布特征及空间密度差异、工业旅游点所属行业的区域分布特征与空间密度差异进行初步分析,并探索这些特征与各区域工业发展特征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其从制定区域工业旅游发展规划、选择工业旅游空间开发模式、构筑“无边界”的区域工业旅游合作方式等方面对各级区域范围的工业旅游发展进行了探讨。

    对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现状的研究,不仅依赖于国外工业旅游发展状况和我国的市场状况背景,而且还针对工业旅游的标志性事件的发生以及所依托的地域环境特点进行全新研究。

    (二)我国工业旅游开发规划研究

    工业旅游具有知识性强、依托性强、观赏性强、重游率低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工业旅游观光成为了主打产品,同时面对重游率低的现状,不得不考虑开发什么样的旅游产品、如何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等。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客源市场和供给市场的双向需求,为工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学术界面对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趋势、对旅游资源的突破认识、对于工业旅游开发规划的研究也呈现出多角度趋势。曲薇薇和黄安民于2003年在《工业旅游时空开发层次分析》一文中,针对工业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局限,提出了工业旅游发展在时间上的3个层次,并结合不同的工业企业的特点给出了不同的旅游开发建议。王宝恒(2004)的《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及风险提示》对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是保证工业旅游成功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还指出工业旅游开发的成功离不开对项目风险的认知与评估,其从主体条件、客体条件、媒介条件3个方面对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作了较全面的探讨,进而分析了在当前市场条件下,因工业旅游自身局限性可能产生的开发风险。毕燕等(2005)的《工业企业旅游开发研究》,从工业企业的视点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以广西为实际案例,对工业旅游开发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工业旅游开发提出了诸如开拓创新思路、加强工业旅游配套设施与服务的建设、加强GIS技术在工业旅游开发中的应用等建议。

    工业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涉及多角度、多方面,不仅对各类实际案例进行开发研究,而且还对工业旅游价值的开发、时空层序开发、项目策划等进行了研究,不仅为我国工业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为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提供了实际解决措施。

    (三)我国工业旅游个案介绍

    在所查阅的文献之中,相当一部分文献是对开展工业旅游项目的企业进行的描述性文章,包括开展的旅游产品的描述、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描述。虽然这部分文章在学术意义上并不具备利用价值,但是经过对工业旅游项目的描述,不仅可以了解现阶段工业旅游的发展状况,还能了解到企业所开展的工业旅游项目类型,为其他企业开展工业旅游提供产品借鉴。

    (四)工业旅游产品研究

    目前,对于工业旅游产品的定义,多数学者均认为工业旅游产品指的是以工业旅游资源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产品,虽然关于工业旅游产品的研究并不多。在所查阅的文献中,共有5篇文献研究了工业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工业旅游产品的个性特征、开发现状、营销策略等(见表1),研究文献少则限制了关于工业旅游产品研究上的创新少,研究角度贫乏。

    (五)国外工业旅游研究

    工业旅游起源于国外工业发达的国家,而工业旅游的出现、发展同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息息相关。刘会远和李蕾蕾对德国的工业旅游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发表了《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系列的多篇文献,都是介绍德国各式各类的工业旅游产品。李蕾蕾(2002)在《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中,从旅游的角度介入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研究,介绍了工业遗产旅游的新观念。李跃军与吴相利在2003年发表的《英国工业旅游景点开发管理案例研究》一文中,以约翰·斯沃布鲁克所着《景点开发与管理》一书中所附英国伯明翰的卡德布里世界等5个工业旅游景点同期的开发与管理方面资料为素材样本,进行了包括景点开发目标、提供的产品、市场指向、价格政策、营销经营等方面内容的综合归纳比较分析,找出了其开发与管理中的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启示。

    (六)工业旅游相关综述研究对于工业旅游相关的综述包括《国内外工业遗产旅游研究述评》、《国外工业旅游及其研究进展》、《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等,它们对工业旅游的不同方面进行了综述,对了解工业旅游的发展历程有较大的作用和意义。

    (七)其他

    在所查阅的文献中,有部分文章除了从上述类别之外的角度对工业旅游进行了研究,诸如理论基础、特征研究、广告效应探讨、工业旅游地域空间结构特、工业旅游对名牌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工业旅游感知分析、定位研究等等,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关于工业旅游的研究,也开拓了研究视野。

    三、结论与展望

    目前,同工业旅游的蓬勃发展势头相比,我国工业旅游研究则明显滞后,研究成果少,有学术价值的文章更是鲜有,且多为介绍工业旅游开展情况的表层研究,缺少理论层面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究其原因,主要与工业旅游所处发展阶段有关。目前我国工业旅游尚处于发展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如市场还未形成;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很少经验交流;工业旅游研究所需的相关数据、资料缺乏等。工业旅游活动自身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业旅游研究的难度,限制了工业旅游研究的深度,并直接影响到研究成果的适用性与针对性。

    首先,从检索到的文献来看,研究的内容较为单一,个案研究较多,缺乏有深度的理论研究;其次,定性研究相对较多,对一些问题的探讨停留在描述性分析上,而定量研究较少,缺少用数学统计等学科的方法运用到工业旅游研究中;再次,对于工业旅游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工业观光旅游上,缺乏对工业遗产旅游的深入研究,因为工业旅游是由工业遗产旅游发展而来,同时工业遗产旅游问题牵涉到众多社会问题。

    随着国家政策对工业旅游的扶持与管理力度的加强,加上旅游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与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产生,有深度的工业旅游研究会层出不穷,弥补研究空白点,比如工业旅游的项目管理、工业旅游的游客经历、受益、管理研究等等,结合不同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使得工业旅游的研究不断丰富和深化。

    参考文献:

    1、吴相利.英国工业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经验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2(4).

    2、裴泽生.工业旅游开发漫议[J].旅游学刊,1997(4).

工业旅游论文篇9

背景:随着科学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在日常生活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重。旅游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旅游业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行业。旅游活动要顺利进行,交通是影响旅游活动的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没有交通的发展,旅游就无从谈起。便捷迅速的交通署旅游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充要条件。旅游过程一般以景点为节点,以交通路线为连接而形成闭合系统,其中包含了食、宿、行、游、够、娱等各种活动。从旅游业的发展里程来看,交通始终起着支配作用,是旅游业发展和产生的先决条件,同时,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交通的发展。不管旅游活动是以什么为目的,达到什么样的等级水平,若要完成这样的闭合系统运转,骄傲同是充分必要条件;换言之,就是既要有交通路线通达、交通工具运输,又要有交通路线,交通活动将素有旅游内容串联起来,设计出一个较优化的旅游计划。可以说,没有交通就没有旅游。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发明、应用、和普及,可以看成是交通发展的标志,所以研究交通、交通工具与旅游业的关系的非常必要的。各种不同交通方式的出现,也带来了旅游方式的转变。

研究意义:旅游行业虽然兴起的时间不长,但是在这一课题的研究,国内国外都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例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经济学理论、旅游社会学、旅游中心地理论、旅游心理学等等众多理论成果和学科。虽然这一课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众多成果,但是我认为,对这一课题的继续研究还是非常必要的。旅游行业毕竟是一个兴起不久的行业,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旅游需求的增加,旅游业也必定会快速的发展变化。各种各样新的问题,新的情况都需要我们去继续研究,继续应对,所以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一课题仍旧没有过时,仍旧有其研究意义。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朝阳产业,它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影响关系。从理论上讲,旅游业并不直接增加和创造社会财富,它只是通过旅游者的旅游消费使社会财富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进行再分配。如何让财富进行高效,合理的分配,交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高效的交通是合理高效分配的基础。旅游业是人民经济发展状况的标志。旅游消费不属于人们的基本生活消费,它是社会经济实力、人们收入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以说,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的标志。同样一个地区的交通发展状况,也代表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使旅游日益成为现代人类社会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带薪假期的增加,旅游业将持续高速度发展,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据预测,未来10年间,我国旅游业将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其中个人旅游消费将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企业、政府旅游消费增长速度将达到10.9%;到2010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例达到8%;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作为新兴消费热点行业之一的旅游行业,在我国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很多省区和重要城市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行业和重点行业来发展。如何处理发展机遇与其带来的交通压力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旅游交通的理论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旅游交通的概念(保继刚、楚义芳,1999;关宏志等,2001;卞显红、王苏洁,2003;吴刚等,2003),普遍认为旅游交通是指游客所使用的交通基础设施、设备以及运输服务。孙有望、李云清(1999),指出交通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深刻地揭示交通在旅游中的作用和地位。另外,在旅游交通规划、旅游交通需求研究、旅游交通管理和政策效力分析研究等方面国内学者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国外旅游交通的研究状况主要集中在交通与旅游目的地发展关系研究、旅游佳通安全性研究、旅游交通的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等方面。

参考文献

Byung-WookWie,DexterJ.L.Choy,Trafficimpactanalysisoftourismdevelopment.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3.

I.B.F.Kormoss.FuturedevelopmentinNorth-WestEuropeantourism:Impactoftransporttrends.TourismManagement,1989.

PaulPeetere,EckhardSzimba,MarcoDuijnisveld,MajorenvironmentalimpactsofEuropeantouristtransport.JournalofTransportGeography,2007.

崔利。旅游交通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杜学。旅游交通概论。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

来逢波。区域交通与旅游的关联性探析[J].交通企业管理,2007(11)。

李伟。旅游学通论。科学出版社,2006.

孙有望,李云清,论旅游交通与交通旅游。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9,(20)。

谭颖青。从罗定市旅游交通规划看区域旅游交通网络的规划原则。社会科学家,2007.

汪正元。论我国旅游交通的几个特性及其发展方向。旅游学刊,1989(03)。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采用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或措施。

本论文深入探讨交通与旅游业的关系,分析交通工具的发展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对交通的反作用。通过对比、类比、以及数据分析,交通与旅游业的发展展开研究。根据以上思路,我的研究方法如下:

1)仔细研读相关着作、作品,使自己对课题有一个透彻的认识。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将个人心得记录下来。

2)大量查阅国内外关于交通与旅游业发展的专业文献,总结他人的观点,并与自己的观点相比较,从而得到新的看法,并改进自己的观点。

3)借助互联网了解中外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对于对于交通与旅游业的观点和看法,充实完善自己的观点。

4)和论文指导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寻求指导,为文章润色,力争出色。

3.预期成果形式。

4.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前期已开展工作。

重点:交通的发展对旅游业带来的积极意义,和应对消极影响应采取的策略难点:具体分析交通对旅游业都产生了那些影响,如何产生的。以开展工作:查阅相关资料,草列提纲。

5.完成本课题的工作方案及进度计划(按周次填写)。

第七学期第7周:确定选题,与指导老师见面。

第七学期第8-9周:完成开题报告。

第七学期第10周-第八学期第9周:撰写毕业论文。

第七学期第14周:完成中期报告,参加中期检查;

工业旅游论文篇10

一、中部六省旅游合作现状

中部六省包括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山西6省,位于长江和黄河中游,处于全国腹心地区,全区土地面积为102.67万km2,占全国的11.7%,总人口3.63亿人,占全国的28.1%。该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基础也较雄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006年3月,中部六省旅游协作年会签署了《中部旅游合作框架协议》,协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加强全面合作,实现市场共建、客源互动、协作共赢的战略合作目标;二是建立决策协调机制,加强6省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三是建立市场联动开发机制,共建区域旅游品牌;四是构建统一的市场体系,消除行政壁垒和人为障碍,逐步打造无障碍旅游区。

2007年3月,湖北省旅游局对外宣布,与中部其他5省合作,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山水、宗教、三国文化、红色等4个旅游精品品牌。

2009年4月,第四届中部博览会上,中部六省签署旅游合作协定,拓宽区域旅游合作领域,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打通“绿色通道”,推出旅游“一票通”。

2010年9月,中部地区与港澳台在旅游合作发展论上坛签署了《中部六省旅游协会与港澳台旅游组织提升旅游品质合作协议》,以“中国中部贸易投资博览会”为平台,举行中部地区与港澳台旅游合作联席会议,是中部六省为扩大对外开放、加强旅游业界交流、推进旅游经济发展所搭建的一个重要平台。

二、中部地区旅游合作的理论基础

(一)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1、基本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得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按亚当,斯密的观点,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就提高了生产力。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分工,区域分工亦称劳动地域分工或地理分工,是社会分工在经济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从单个区域的角度看,区域分工表现为区域生产专业化,几个地区专门生产某种商品,或某一类商品,甚至是商品的某一部分。它实际上是生产力“趋优分布”规律下,人们为获得各种区域利益而出现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选择过程。另一方面,区域分工还必须通过区际交换来实现其专业化部门生产的产品价值和满足自身对本区域不能生产或生产不利的产品需求,从而扩大区域的生产能力,增进区域利益。

区域分工的经济性。区域分工的经济性主要表现为:第一,区域分工是各地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条件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增加区域经济福利;第二,区域分工可以产生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效益。主业化生产是区域分工的具体形式,它有利于区域规模的扩大合同中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这种同行业的地理集中,有助于促进区域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企业间相互合作和竞争,从而形成较大的规模。第三,区域分工有助于范围经济的形成。区域分工的细化将不断衍生出越来越多的新企业,这些具有前后关联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结构在空间上集聚,有利于企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增强区域的竞争优势。

区域分工的外部性。区域分工的外部性主要表现为:第一。区域分工带来整体功能效应。这种总体协作效应发挥的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区域专业化生产水平,使分散的局部地区优势转化为叠加的综合经济优势,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第二,具有相对优势的区域在分工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区位因素在空间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带动周围区域相关活动的发展。第三,合理的区域分工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区际自由流动。要素的空间流动具有明显的增值倾向,对区域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素流动是区域间实现分工利益的基础和动力。分工格局形成后,又会使要素流动在空间经济方面所具有“放大效应”得到更好的发挥。第四,在区域分工中,由于每个区域选择行为决策的依据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因此,总存在着区域间利益最大化目标的不一致,这种外部性如果没有好的制度安排,就存在着区域之间利益矛盾以及区域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2、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应用。旅游业的要素主要有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设施)、旅游服务和旅游者,这些要素的空间差异是极其普遍和客观的。旅游资源从满足旅游者需求的角度来说其空间差异是绝对的,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旅游资源,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都含有自身独特的个性,而且极具垄断性,没有两处一模一样的旅游资源。有资源的特色和差异性是旅游资源的生命,是世界各地区旅游业形成区际联系与交流的基础。旅游者也是最具典型民族性和区域特征的旅游业要素,旅游者在个体兴趣、爱好、性格、人口分布密度、文化观念、社会生活、民族传统、、旅游意识、旅游需求和旅游方式等方面千差万别,因此产生了旅游者跨国、跨地区空间流动的全球现象。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原理是旅游者空间差异和跨区域流动,世界上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客源地,这也是区域旅游合作重要的客观基础。旅游业要素赋存的空间差异越大,区际旅游分工越明显,就更容易形成旅游联合体。总之,不同地区由于地理景观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而差生了地域分工,有分工必然有导致了不同地域之间的联合与协作。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旅游资源、特殊的产业政策、不同的旅游产业基础和环境,在开发旅游资源、生产旅游产品时,有自身相对有利的条件。能生产出本国本地区最有力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市场需求。区域之间的比较利益是产生合作并扩大交流的根本动力和基本条件。

(二)区位论

1、基本理论。区位论是探讨地理空间对各种经济活动分布和区位的影响,研究生产力最优布局的空间组织理论,区位论思想源于17世纪的区位问题研究,系统的区位理论形成于19世纪,以冯・杜能的农业区位论、A・韦伯的工业区位论、W・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和A・廖什的市场区位论为代表。四位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区位的最优选择问题,用于指导人们在生产布局时寻求最佳的地点、场所,以满足以下标准和原则:一是成本最小原则,强调最低运费率和最低生产成本。二是市场范围最大原则,强调企业布局具有最大的市场服务范围。三是利润最大化原则,综合考虑生产成本和市场销售,寻求最大利润空间。四是寻求区位满意原则,以便能最好的利用社会经济基础,获得最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为标准。

2、区位论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应用。旅游业是高度关联的产业,从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到各区域旅游业之间的协作都离不开区位论的指导。从微观来看,旅游企业投资开发旅游景点、兴建旅游项目,要考虑最佳区位选择问题,需要区位论的

科学指导;在具体的经典线路设计、横向合作方面更需要考虑最佳区位以满足游客的需要,还要以区位论为指导;从宏观来看,宏观区域合作也要从成本、市场范围、利润最大化和区位满意角度来衡量选择最佳的合作对象。区位论对区域旅游业及区域旅游合作的指导作用是具体的和现实的。

(三)核心-理论

1、基本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首先提出核心一理论,他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是由核心区和边缘区(也称核心与区域)组成。核心区是国家的城市或城市集群及其周围地区组成,核心区工业发达、技术先进、人口和资本集中,经济增长速度快;区是那些相对于核心区域来说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在发展中,核心区居于统治地位,区一幅与核心区而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转化。

2、核心-理论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应用。核心一理论对区域旅游合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在区域旅游合作中,旅游资源丰富且品味高的区域获得快速发展,逐步发展为旅游核心区,核心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逐渐向扩散,并产生次级核心。核心区和地区是主次相连、紧密不可分的。两者通过旅游产业各要素的流动合作,达到共赢效果。区为核心区提供资源和地域空间。使核心区的扩散得以实现;核心区为地区输入资金、技术、客源、人才等要素,使区发展壮大。

三、中部六省旅游合作模式

(一)垂直合作模式

以旅游企业为合作主体,以特色旅游资源为对象,沿交通线等开展垂直合作。这是中部地区进行初步合作的基础。因此以中部最主要的交通轴黄河和长江进行合作是最有效的合作模式之一,利用黄河和长江的悠久历史文化和众多自然与人文景点,展现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博大精深。主要合作内容(如表1)。

工业旅游论文篇11

1.引言

近年来,中国旅游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现阶段,我国现有旅游院校1336所,在校生56.65万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643所,在校生25.81万人;旅游高等院校693所,在校生30.85万人;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75所,在校生1256人;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16所,在校生100余人。旅游高等教育用了近30余年的时间,构建了由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

虽然中国旅游教育发展速度快,规模庞大,但是尚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旅游理论教学与旅游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本论文就此问题分四步进行了研究,第一步对国内外同类工作现状进行调研,总结其经验和教训;第二步对旅游相关院系学生进行调研,调研同学们对教学现状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对聘请相关旅游一线从业人员进行授课(讲座)的建议;第三步综合第一步和第二步调研情况设置课程(授课、讲座题目内容,方式方法等),并聘请旅游相关政府及企业人员进校授课;第四步对旅游系学生进行调研,就相关人员授课效果等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效果构建旅游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路径模式。

2.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

2.1国外研究情况

项目负责人查阅了欧美、日本的相关资料,欧美、日本旅游管理教育历史悠久,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研究成果很多,其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的人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在日本,日本大学在旅游管理教学中都能采取社会和企业合作教学的学生教育培养模式。著名的日本立教大学,旅游管理学生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培养门类齐全,发展很好,其各个层次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都供不应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其旅游管理教学采取了这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不但理论知识丰富,而且有着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立教大学聘请了日本国土交通部(日本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相关官员以及日本交通公社、日本近畿国际旅行社、日本旅行等多家日本大中型旅游相关企业的一线从业人员,上至领导,下至普通员工担任本科生的教学指导老师,还挑选了一些特别出色的一线人员组成专家组,建立专家库,担任研究生、博士生导师,参与旅游管理的理论教学及实习指导工作,这些一线人员处在旅游业一线,触摸着旅游业发展的脉搏,深知现时的旅游业发展状况,可以根据旅游业实际情况,很快更新旅游书本理论知识。另外他们在一线旅游管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旅游管理高端人才,录用人才,为自己所在的旅游企业发展储备足够的合格人才,使企业发展长久兴盛不衰。这些也极大的提高了高校旅游管理学生的就业率,为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欧美一些国家也采取这种教学培养模式,使旅游管理学校教学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2国内研究情况

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旅游、教育等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在知网进行相关论文搜索,共有此类论文160余篇。这些研究成果偏重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旅游理论教育强化方面,一方面在强化旅游实习基地建设等实践教学方面。但在研究中把旅游一线从业人员引入旅游管理教学中并使之常态化的学者还很少,虽有十数篇此类研究论文,但其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比较差,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很好的指导旅游管理教学的实际工作。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通识教育与专业技能的矛盾、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与宽口径、厚基础的高等旅游管理教育要求,与实践操作技能的行业需求差距等等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旅游教学工作中的这些不足之处导致许多科班旅游专业毕业生没有成为旅游行业的主流人才和管理精英,旅游行业的管理骨干仍然由其他途径进入或者替换,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聘请旅游一线人员参与旅游教学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3.调研情况

本论文研究的基础数据,一是总结分析以往的教学实践数据,二是发放问卷,实地调查。通过广泛的同学、同行关系获得,通过各地协作人员、网络等手段调查获取。

3.1调研对象

本论文实际调查选取西安财经学院商学院旅游系、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西北大学经管学院旅游系、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等本地大专院校旅游相关院系的学生和老师进行调研,对日本立教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旅游专业较强的国内大学进行电话访谈、网络交流等形式进行调研,另外对陕西省、西安市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管理人员、旅游相关企业一线从业人员、旅游相关专家学者等方面人士进行访谈,然后综合各个方面的考察调研结果得出科学实用的结论。以便使旅游专业学生的旅游理论教育能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能够培养出理论功底扎实、实际操作经验丰富的、能够充分就业的社会急需的旅游人才,提高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率。

3.2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外聘请旅游相关政府企业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聘请的授课者没有经过正式的授课培训和学习,对学生的心理、知识的接受能力等方面不能很好的把握,另外由于身份和年龄等的差距,与学生之间有一些距离障碍,在课时、课程、模式、方式方法上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降低了教学效果,有时甚至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另外对于没有授课经验的一线人员来说,其备课和讲课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挑战,学校如何协助他们克服这些困难,以取得效果最大化,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问题,须认真对待。

西安财经学院在以往的旅游管理教学工作中,在导游实务、餐饮管理、酒店管理、旅游资源开发等课程教学中,安排了多次实践课程,带领学生前往曲江宾馆、城堡大酒店、德发长饺子馆、汉阳陵等地参观实习,也安排学生听他们的讲座,另外还聘请曲江宾馆、城堡大酒店等酒店营销部、客服部总监来校做讲座,和同学们互动探讨一些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还是存在着诸如面窄,内容不多、时间短、次数少等情况,需要研究解决。

在本论文研究中,为了检验学生对外聘旅游一线相关政府企业人员的讲课兴趣及其效果,在对学生进行先期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讲座课题和内容,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进行一些旅游专题讲座,另外配合课表中已有的实习课程,带领学生到旅游相关政府企业参观学习,边参观边听讲解。讲座和实习课程结束后,笔者进行了认真研究,总结了经验教训,最后综合对比,得出一些结论。

在对西安5所相关大学本科旅游相关专业学生进行调研时发现:76%的学生认为,就当前旅游专业教育本身而言,应积极采取措施,改变旅游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要加强和旅游业内联系,充分了解旅游业最新信息和行业发展现状。在充分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为旅游系学生聘请了旅游行政管理机关及酒店人力资源部、国际旅行社一线外联人员进行了五次讲座,题目分别为“陕西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酒店从业人员知识技能要求”、“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学生外出赴西安君乐城堡酒店、德发长饺子馆聆听一线从业人员讲解酒店与餐饮管理知识。在校参加讲座学生没有限定在某一年级,三次听讲座人数较多,每次都在110人以上,讲座以后,对听讲座的学生进行口头访谈,对讲座的满意度达到了68%以上,出外现场观摩学习,学习效果满意度更高,达到了76%,两种教学模式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学生也对五次讲座和现场观摩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在聘请人员、讲座频率、讲座涵盖面、讲座时间等提出了较多建议。

     4.建议与对策

4.1聘请参与教学一线人员的职业选择

通过调研得知,聘请一线人员参加理论与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应该认真思考,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学生期望聘请以下方面的人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旅行社从业人员,应涵盖国际旅行社、国内旅行社、中外合资旅行社、外资独资旅行社从业人员;酒店从业人员,应涵盖不同星级宾馆酒店、国内外连锁宾馆酒店的从业人员;景区管理人员,应涵盖历史人文景区、自然风景名胜景区、人造景区等从业人员等。这里边没有学生提出来需要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的旅游交通从业人员来做讲座。

4.2聘请参与教学一线人员的学历与职称选择

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学校进行的三次讲座实践中,所聘请的一线人员1人为硕士,2人为本科,2人为大专,从教学效果来看,在旅游局工作的本科人员效果最好,据分析,有两个原因,一是在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工作,手头有大量的一手资料聊,讲课的实质内容丰富,说服力很强,二是其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讲课的语言逻辑性、组织性、生动性也很强,讲座的实际效果非常好。相对来说,大专毕业的从业人员,讲课的组织性和逻辑性就比较差一些。所以在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教学时,以本科以上学历为宜。

4.3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项目设计

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以下教学内容感兴趣: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旅游专业学生就业前景;酒店从业人员知识技能要求;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世界遗产深度之旅—从兵马俑谈起;导游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旅行社集团化经营管理;文化与旅游;生态旅游;试论旅游企业员工心理与领导策略;旅游企业员工流失现象剖析及对策研究;提高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途径分析等等。参考学生意见,应进行所列举题目的相关讲座。

4.4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时间选择

从调研得知,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旅游专业教学,应从大一第一学期开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起就想迫切知道自己将要学习的知识以及将来努力发展的方向,所以从学生进入校门起就开始做一点旅游相关的专门讲座,有利于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情况,有利于学生坚强学习信心,找准学习目标,提前考虑要优先掌握的知识,做好导游证等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证件的考试工作,以便做好将来的职业规划,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4.5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地点选择

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可选择地点有两处,一处是在学校教室进行,一处是在室外进行,室外的地点可选择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地,边看边讲。选择教室做讲座,主要内容是关于理论方面的,比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旅游政策法规例解等等,选择室外,主要是相关一些技能方面的,比如旅行社营销、导游接待、宾馆酒店工作流程、餐饮接待、景区规划等等,这方面如果能边看边听一线从业人员讲解,不但能改变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西安财经学院旅游系有6个教学实习基地,学校和实习基地相处关系融洽,其工作人员可为我校旅游系开设系列讲座。

5.结语

本文就聘请旅游相关政府、企业人员参与旅游管理的教学,就其参与教学的身份、教学内容、教学课程课时设置、教学模式(方法方式)、教学地点、参与人员在行业内的分布状况等进行了研究。探索了旅游管理专业由单纯理论知识的掌握转向能力的培养,探索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利于旅游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能普遍提高旅游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和提高就业率。有利于拓宽实践教学思路,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英)史蒂芬·佩吉,保罗·布伦特,格雷厄姆·巴斯比,乔·康奈尔 著.刘吉力莉等译. 石

应平审校.现代旅游管理导论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283.

[2](日)前田勇編著.現代観光総論 [m] . 第三版.東京:株式会社 学文社,2008,142.

[3]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武汉举办的第三届华中旅游博览会上的讲话稿[r]中国成为亚

洲最大的出境客源国2006-3-29 14:35:47.

[4]魏卫,袁继荣.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04.8.

[5]赵鹏.发展旅游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模式 旅游学刊2001年第1期

[6]谷慧敏,王家宝,张秀丽,张伟.世界旅游教育巡礼,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

特刊2003年

[7]吴必虎,唐子颖,蔡利平.美国大学中的旅游研究--旅游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j].旅游

学刊,2002,17(5):76-79.

[8]张广瑞.日本旅游研究与教育的概况与趋势[j].旅游学刊,2001(4)p78-79

工业旅游论文篇12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高等教育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已走过了三十多个春秋,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过程,现已建成了初具规模的教育体系.在旅游本科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其质量提升未能与规模扩张相适应,导致旅游业的高素质人才资源相对匮乏.为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技能、解决学校与企业之间“供求错位”的现实问题、减少行业人才流失的客观现象,论文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作为高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桥梁,从微观上探究如何协调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运用之间的关系,促使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供求平衡,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发挥并应用到旅游相关行业中,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最终达到学校和企业双赢的这一局面.

关键词 :旅游高等教育;就业问题;实习;供需错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39-03

近几年来,虽然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相对于巨大的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相比,旅游专业人才输出能力仍存在严重不足、旅游管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行业人才供需关系长期处于失衡状态.为满足毕业生在旅游相关行业中寻求到一份理想职位的需求,并相应提高行业的综合实力,高校须通过对旅游市场需求的分析来完善教学内容、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因此,本文认为,学生到旅游相关行业实习是建立高校与企业交流的一座桥梁,是平衡行业供需矛盾的一项手段,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种途径.故论文通过分析国内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与供需错位的主要原因,针对旅游本科教育的实习部分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以寻求新的突破.

1 旅游高等教育与就业的现状及原因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旅游专业,使我国旅游高校的数量快速增长,旅游院校的数量扩张呈现出超前性特征.然而,在旅游院校增多和招生规模扩大的同时,我国旅游专业的师资队伍和专业教材建设却严重滞后.师资队伍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理论脱离实际、缺乏学科带头人和高素质的旅游专业教师.三十年来旅游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认可度逐步走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的.许多专科层次的旅游院校在办学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盲目跟风升本,从而导致了如:旅游专业教师数量相对较少或教师的职称和学历相对降低以及旅游院系的地位相对不高等原因都导致了学生专业认可度低、毕业生行业内就业率低,以及本科生在实践环节薄弱等情况且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就是行业的特殊性,旅游相关行业大都从底层做起,例如酒店行业还需要实行倒班制,也成为员工流失率高的一个原因.除学校和行业的问题以外,毕业生对行业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误区,以至于越来越疏远自己的专业,所以才导致了旅游专业一度从“就业率高、收入高”的热门专业,转向选择专业时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学旅游专业,而到企业发挥旅游高等教育人才优势的想法也就成了空谈.长此以往也就形成了大多数旅游院校的毕业生不愿意从事相关行业的现实.

2 旅游高等教育与就业的问题

全国旅游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既是旅游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与智力支持,对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然而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汲取更多的经验,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大学生对旅游专业的认可度不断走低,本科生在旅游行业内就业率不高,企业不敢用本科生、留不住本科生等等.这些现象说明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的确存在着严重问题[2].因此,笔者总结了以下四个问题进行探讨.

2.1 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景区、酒店、旅行社等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旅游人才需求总量不断上涨,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定位日趋专业化、多元化.旅游业不仅需要知识结构完备和专业素养良好的理论型与研究型人才,更需要行业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专业技巧高的应用型和实践型人才.[3]而旅游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与行业内实际所需求的人才恰恰形成了错位的现象.很难实现校企双方所期望的无缝衔接的状态.也就是说,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到实际工作中很难派上用场.旅游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发展速度较快,高校理论的更新速度难以与飞速发展的行业相适应,这也是当今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无形中也就加大了校企双方面的压力,因此直接导致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2.2 人才培养类型趋于同质化

现行教育体制下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旅游院校所培养的旅游人才基本上都是同质化的旅游从业者,主要表现在毕业生从事的工作性质趋于同质化.尽管高职高专院校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存在本质的不同,但事实毕业生基本上都从事旅游服务技能型工作.一般来说,企业对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的理论要求不是很苛刻,但对动手能力要求比较严格,要有实习经历,对本科生的要求则是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都要强.但是目前高校旅游教育的培养方案普遍重视课堂教育而忽视实操,培养的是单向度的理论型学生,使得旅游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难以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竞争,甚至出现一定的劣势.同等条件下,企业会采用薪金要求较低的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因此培养类型的同质化也就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3 毕业生职业期望落差大

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行业,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既看重其是否具备良好的旅游专业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又看重其是否拥有较强的行业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企业热切盼望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能在毕业后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并发挥重要的作用.由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旅游高校的毕业生只能从最底层的服务岗位做起.而大多数的毕业生都认为自己毕业应该从事管理岗位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初次就业心态与当初择业观念、职业期望产生巨大落差,这种落差加大了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失落感,严重打击了毕业生从事旅游行业的信心.从而就形成了现阶段大多数旅游专业的学生认为,服务业社会地位低;行业基层工作压力大;薪酬待遇与工作强度失衡;与自身职业期望反差较大等现实问题.

2.4 专业背景的制约性

现在旅游管理专业虽然已经升为一级学科,但大多数学校还是没有成立独立的旅游学院,较多的学校都把旅游专业设在城环或者是地理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和经济学院等.这就无形的造成一种现象,同是旅游管理的毕业生,主修的课程侧重各不相同,课程体系突出的基础理论也各有差异.由于所在学院专业特色突出,基础理论体系完善,而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学院所辖的学科,其专业特色很容易被忽视,从而导致学生所学的旅游行业知识只能是泛泛而论,缺乏行业针对性,进而更是影响了毕业生的择业问题.

3 旅游高等教育与就业问题的对策思考

我国旅游业自从1978年起步以来,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旅游业目前的需求以及未来的发展给旅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发展需要旅游高等教育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而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又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4].为解决学生对旅游专业认可度和行业内就业率“双低”,旅游教育中的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与行业需求脱节等问题,笔者试图通过在校生实习这一突破口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学生与企业之间以及学校与学生之间融洽的合作关系.企业可以通过为实习生提供实践机会、人文关怀、职业发展平台等方式改善学生对行业的认同度,充分挖掘实习生的潜力,并利用实习生的理论背景结合酒店实务为酒店贡献力量;学校也可将实习生的实习收获,包括专业技能、职业素质、企业文化、服务理念、理论创新等方面融入到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从实践中解决供需错位的问题.

3.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笔者认为旅游本科教育就是要处理好“道”与“术”的关系.“道”即“理论”,在四年专业学习中,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是一种无形的“思想”;而“术”是一种有形的技能,在本科学习中,只有丰富学生实习经历才能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习将无形的理论转化为有形的技能,再通过专业经验进行理论的创新,是一种循环、反复的过程.而这也就是旅游高等教育与旅游职业教育的根本区别,前者更加注重对“道”的研究,而后者更加侧重对“术”的训练.而笔者所研究的并不是让前者放弃对“道”的深厚底蕴的探索,而是根据四年的对“道”的研究,使其在实习工作中发挥特有的优势,进而使理论与实践贴近,从而达到道术合一的状态,来充分缓解供求错位的这一显著矛盾.此外,还要在实践过程中充分接触与了解行业内时代最前沿的技术,弥补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

3.2 建立实习多轨制

作为高校和企业的桥梁,实习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学生踏入社会的一个过渡带,也是一个缓冲带,实习期间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文化、专业技能相融合,不仅是对知识的一种升华,更为毕业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帮助,从而缓解高校和企业双方的压力.旅游管理专业应全面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实践育人意识,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教育系统.在实习内容上,全面覆盖旅游业传统业态及新兴业态的运营和规划;在实习形式上,以学校统筹安排为主,灵活采取行业调查和企业实习等多种形式,提倡将4年学制分为“学习—实践—再学习”3个阶段的教育模式.建议实习企业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实习体系,与正式员工体系形成“双轨制”.多层次实习体系是根据不同层次的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培训.实习期满后,实习生可根据个人倾向和企业建议选择是否留任.从而也就降低了人才同质化所带来的弊端,使学生在实习期间就能找到方向,以便于未来更有针对性的学习与发展.

3.3 培育积极的就业心理

为改善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增强学生就业信心、充分发挥理论学习的优势,学校通过安排学生到旅游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实习生运用自身雄厚的理论基础同实践相结合,突出自身的优势,把理论学习过多的“劣势”转变成为优势,进而提升学生对行业的认可度,改善行业在心中的固有形象.但在实习过程中需要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同的努力,首先,学生在工作中要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价值,虽然身处基层岗位,但是自身需要站在客观的角度来分析、解决问题;其次,学校需要定期深入学生实习企业,了解学生的工作动态与心理,时刻树立学生对行业发展前景的信心;再次,企业管理者须给予实习生更多实践学习的机会,重视对实习生的培养,创造与学生交流学习的机会.学校、企业以及学生本身都要保持一个端正的态度,积极地对待学习和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才能最大限度的留住人才.

3.4 合理运用专业背景

在目前来看,旅游管理涉及的行业包括:饭店业、旅行社业、餐饮业、娱乐业等这些大的行业,还有温泉经营、高尔夫球场管理、自然保护区等细分的行业领域,行业特性都非常强.因此,把旅游管理专业下设在不同的学院,并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它可以让学生们全方位、多层次、大范围的理解旅游这一领域,挖掘特色,走差异化培养的路子.例如,依托外语学科可以重点培养高层次的外语导游人才;依托历史或民族学科可以加强文化旅游、民俗旅游、旅游人类学、旅游社会学等内容的教学;依托建筑学或者美学可以在旅游景观设计、旅游基础建设等方面多下功夫;依托林学、农学等学科可以在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方面发挥优势;依托地理学科可以在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利用、旅游环境保护等方面寻求更大的突破[5].企业通过将实习生细分,并安排到相应的岗位,既可以使学生能够突出自身的专业特色,增强对职业发展的信心,也可以为企业的开拓创新埋下伏笔.这不仅大大降低了离职率,还可以突出不同专业的特色.

4 结语

本文主要是以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现状为大背景,探索了当今旅游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并从四点进行探讨:理论与实践脱节;人才培养同质化;职业期望落差大以及受专业背景的制约.从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建立实习多轨制;培育良好的职业心理与合理运用学科背景四个方面.本文主要以实习为切入点,并力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行业就业率低的现象.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文章还有不足之处,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谢春山,徐东北.旅游高等教育中的悖论现象及其对策[J].旅游论坛,2010,3(6):805-809.

〔2〕保继刚,朱峰.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对旅游高等教育30年发展现状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8,23(5):13-1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