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合集12篇

时间:2023-05-25 10:43:01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篇1

发达国家的再工业思潮与作为新经济代表的中国的工业技术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模式,几乎在同一时期推出,预示着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2012年11月,美国GE公司了《工业互联网:突破智慧与机器的界限》白皮书。2013年4月,德国政府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了“工业4.0”的国家发展战略。2015年上半年,中国政府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规划。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几个经济体不约而同地提出各自的发展战略,并且都把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绝对不是一种巧合。在此背景下,分析工业互联网的内涵,并揭示它在智能制造中的作用,对于正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期的中国经济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工业互联网的内涵

 

从目前工业界关于工业互联网的研究与实践情况来看,要想给出工业互联网的准确定义,还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众所周知,全球互联网应用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距今虽然只有短短的20年左右的时间,却带来了许许多多令人瞩目的变化。从电子邮件、企业与政府的网页,直到娱乐、购物、旅游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时时刻刻都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感受着工作和生活的变化。如今,人们已经感觉到互联网能够做的事情还远不止于这些,互联网还可以在智能机器之间的相互连接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促成人与机器的高度协同。根据美国思科公司的报告,到2020年世界人口预计是76亿,平均每个人要连接的设备将达到6.58台,而这个数字在2003年只有0.08台(图1)。这充分说明随着工业软件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持续演化,工业互联网将赋予工业价值更多新的内涵,从而成为改变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新动力。今天的信息技术能够给工业互联网提供三种能力:一是机器与机器之间是可互通的;二是机器与人之间是可交互的;三是数据、软件与物理世界之间的关系是可重新定义的。工业互联网对于现代工业生产的意义在于它把“互联网的思维”作用到了产品设计、制造、应用和服务的全过程,实现了生产人员、机器和数据的有效连接与融合,从而达到资源配置优化、产品生产总拥有成本最低且品质最佳的目的。

 

除了工业互联网外,现阶段同样受到高度关注的新概念还有云计算、物联网和工业4.0等热词。事实上,我们认为这些概念都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已。云计算和物联网更多的是在技术实现的层面上去勾画一种计算资源与物理环境深度融合的体系架构,是工业互联网或工业4.0这类新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2006年,美国科学院的《美国竞争力计划》还提出了一种称作“信息物理系统”(CPS)的新概念及其相应的研究规划,这同样也是为未来更大规模的计算智能系统研究和应用建立必要的理论基础,提供更有效的技术架构。相对来说,德国提出的工业4.0战略更注重在工厂层面的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而美国提出的工业互联网战略则更强调如何从产业链上去挖掘信息的价值,以及如何从大数据的融合中去全面提升产品全寿命周期的价值,从而实现更少的资源消耗、更高的产品质量、更好的技术性能、更周全的运维服务等目标。显而易见,无论是工业互联网还是工业4.0战略,都需要给信息技术的内涵和外延注入更多新的元素,使得自动控制、机器学习、网络通信、数据挖掘等一般方法能够在新的技术环境中得到最有效的应用。

 

智能制造生产体系

 

谈到工业互联网,就不能不涉及智能制造。因为如果没有工业互联网强大的计算与通信能力支撑,智能制造的生产体系也就无法建立。智能制造是指在工业制造的各个环节 采用高度柔性与高度融合的方式,通过计算机来模拟人类专家的知识,进行生产组织与产品加工的一种活动。要实现智能制造的生产模式,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的特征:即生产过程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和自动化;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甚至于供应链和产业链之间,均已实现了信息的互联互通;生产过程的管理,包含资源的配置、流程的设定、效能的优化等事务均已采用数据融合、机器学习等方法进行处理。目前,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少数几个工业发达国家,在部分工业产品生产过程中已初步采用了智能制造的生产模式。例如,美国智能制造领袖联盟 (SMLC)在2013年开始建造“开放的智能制造技术平台”,这是一种可以运用数据建模和仿真技术的通用平台,通过高仿真建模和新型传感器,可实现对过程设备的实时控制和在线优化,从而大幅减少能耗,并主动地管理整个生产系统、工厂乃至供应链的能源使用情况。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可编程控制器制造厂通过网络控制技术,使得工厂内大多数设备能够在脱离人类操作的情况下对零部件进行选择和组装。有趣的是执行这些智能控制算法的机器也就是同一个生产线的产品,这至少说明智能制造也并非是难以实现的复杂技术。

 

一般来说,智能制造生产体系是由复杂的系统组成的,其复杂性一方面来自智能机器的计算机理,另一方面则来自智能制造网络的形态。依靠这些复杂的元素,智能制造生产体系能够给工业企业带来相当多的效益。与传统的生产方式相比,智能制造需要更多的传感元件,也需要像机器人那样更加精巧的执行设备。这些元件和设备提供的信息可以为智能制造提供必要的控制和决策依据。在美国GE所规划的智能制造生产体系中,甚至还包含了安装在产品(例如航空发动机)中的大量传感器,它们可通过工业互联网获得实时的信息综合,从而为这些产品的优化运行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智能制造一般情况下都不是孤立的系统,而是由大量的生产环节或以产业链的方式连接起来的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能否协同执行,主要取决于它们之间信息互联互通的技术性能。此外,在智能制造生产体系中,不仅在机器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工作方面需要大量的数据采集和计算,而且在制造执行层面的管理上也需要大量的数据融合与分析。由此可见,在智能制造生产体系复杂性的背后,人们所遭遇到的问题实质上是如何去处理规模巨大的生产过程或产品特性的状态数据。20多年的发展实践表明,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到智能制造的生产体系中来,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有效方法。

 

推进智能制造生产体系建设是在全球化经济模态下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世界各国都想在这一领域中取得发展的先机。我国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就包含了智能制造工程、制造业创新建设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五个重大工程的建设内容,其中智能制造是最核心的工程。这项规划的目标是到2025年,我国的工业生产制造智能化水平应达到能够进入国际第一方阵的程度,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型。这充分说明智能制造的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已成为我国工业政策制定、科技创新规划和产业资源配置的重点领域。因此,在未来10年的时间里,我国势必将按照“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关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目标和任务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工业互联网基础技术研究和公共设施建设的实质性投入,以便为智能制造生产体系的形成并发挥重要的作用提供更好的条件。目前,有关方面正在进行智能制造研究与发展的路线图规划,根据我国现有的技术基础,做出研究路线、发展进程、关键技术等方面的具体部署。作为智能制造生产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互联网的研究与发展问题,也应该成为一个专题,并把它列入到相应的发展路线图中来。

 

面向智能制造的工业互联网

 

作为服务于智能制造的工业互联网,它所面对的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是:是否能够建立一种通用性、灵活性、可靠性都很好的服务环境,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行业智能制造的需求,又能有效地控制工业互联网的开发成本。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建设一种平台化的服务环境。一种技术环境何以能称之为平台,只因它能够给开发者提供科学高效的工具,能够给应用提供可靠稳定的执行机制,能够给管理者提供便捷灵活的监控手段。这就好比说一个连接各大城市的路网,只要它有平坦的路面、合理的交叉路口、科学的交通规则和严格的路政管理,那么它就是一种服务性的平台环境,因为所有汽车的拥有者,无论什么车型(对应不同的应用),都能够得到平台提供的相关资源和服务。这种路网平台只要有合理的属性(例如道路的宽度、坡度等),就能够为众多的用户提供满足不同需求的服务。用户只需要投资运载工具的费用和为相应的服务支付必要的费用(如过桥费),而不必为路网平台巨额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而发愁。由此可见,建设一种工业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就和建设一个路网平台一样重要,人们需要平台提供的工具进行智能制造系统的开发,需要平台提供的资源执行智能制造的算法,需要平台提供的方法管理智能制造的过程。

 

美国GE公司是工业互联网的积极倡导者。该公司为此所付出的努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领导了工业互联网的产业联盟(IIC),二是与网络技术巨头思科公司合作研究开发了Predix工业互联网软件平台。GE和思科的目的是要把这种平台作为事实上的工业标准,将众多的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尤其是智能制造的生产体系都融入到工业互联网中来,从中可获得巨大的收益。为此,GE的CEO在Minds+Machines大会上的开场白中直言:昨晚入睡前你还是一个工业企业,今天一觉醒来却成了软件和数据分析的公司,这就是现实中发生的巨变。在GE看来,Predix有机会成为工业互联网的操作系统标准,而且能大幅度地降低企业采用工业互联网应用的门槛。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也有不少专家认为,Predix目前还仅仅是一套工业互联网应用的开发工具,它能够帮助企业把设备上的数据上传到云端,而真正有可能为这些数据提供分析能力的是GE的APM(企业资产性能管理系统)。那么,APM是否已经具有了适合所有企业生产体系的数据分析的能力,这一点显然是有存疑的。另一方面,Predix作为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开发平台,并没有赋予相应的智能制造控制层的应用软件的开发功能,工业互联网有可能不得不分处于两个独立的世界:一个是云上的数据分析层,一个是云下的智能控制层,其间存在着巨大的技术鸿沟。

 

能否填补这样的鸿沟,已成为这场由工业互联网带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我们认为,工业互联网很重要,它是智能制造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它必须能够通达云上和云下的所有地方,也必须能渗透到智能制造系统的每一个控制环节。福建中海创集团研究开发的“工业自动化通用技术平台IAP”这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突破。研究者试图从Predix最薄弱的控制端应用开发切入,希望IAP的技术能朝着既是一种面向异构环境的智能控制软件开发平台,又是向着工业互联网应用软件的操作系统方向发展,成为又一种工业互联网的软件开发平台。目前,IAP提供了一套标准的智能控制算法的模块化组态工具和一种能适应于不同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控制算法执行中间件——数据引擎,它一方面解决了异构控制系统的技术统一问题,为智能制造的应用软件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应用开发问题,为企业工业互联网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具体来说,采用IAP控制平台,生产企业可以利用组态模块进行智能制造系统的应用设计,并通过互联网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前提下将应用组态下载到相应的控制器中。所有智能制造系统中的控制器组态模块的实时信息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被实时地传送到其它控制器或系统中,包括资产的性能管理系统。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

 

在探索工业互联网及其在智能制造生产体系中的应用方面,工业社会目前仍然要直面巨大的技术挑战。例如,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提升大量数据的处理和管理能力,如何将基于这些海量数据的分析转化为有效的服务提供给客户,又如何将物理世界和软件世界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总之,要在工业界全面采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形成有利于智能制造生产体系发展的生态环境,我们还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尤其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深度学习技术的探索。智能制造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人工智能的技术,而深度学习是受到科学界高度关注的一种人工智能方法,因此对深度学习的研究应该被列为智能制造的重要子课题。深度学习与工业互联网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提供给学习机制的数据未来可能都得来自智能制造生产体系的各个方面,而且需要学习的样本数据随着学习能力要求的提高而不断扩大。为此,工业互联网的技术发展,必须适应未来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先进控制等复杂系统管理和计算的要求,为智能制造提供更好的服务。

 

云端计算环境的重构。工业互联网应用软件的开发平台应能够同时满足云上和云下的应用设计和运行管理要求。但是,目前这两种情况差异较大。云下的端设备依靠工业自动化厂商的技术,已经基本上能够满足智能制造的控制要求。但云上的应用开发方面,目前还缺乏必要的软件工具和成熟的技术环境的支持。而且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也不仅仅只有企业资产的性能管理这一个方面。事实上工业界非常期待在云环境中能够有一种可重构其应用设计的软件方法。

 

虚拟控制计算的研究。进入工业互联网时代,对生产过程控制系统数据的需求与日俱增。让工业互联网直接进入控制层获取数据的做法,极有可能会带来企业生产过程的安全问题,也很有可能会影响到生产过程的控制性能。为此,需要在智能制造这样复杂的环境中,建立一种与过程控制完全对称的平行系统,如果将该系统与工业互联网对接,即可避免上述问题。但这必须解决技术上的一些关键问题。例如,为降低开发成本,平行的虚拟控制计算环境与智能制造的实际控制器的关系,在形式上应严格保持软件结构的一致性。

 

网络信息安全的保障。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使得比较敏感的工业过程的控制信息暴露在了公共环境中。在工业互联网环境中,确保网络信息安全的技术是目前最为迫切的研究课题。采取完全物理隔离的方法不仅并不能彻底解决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问题,反而制约了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如果我们能够在控制算法执行机制上进行深度的创新,是有可能建立一种独特的具有一定免疫特性的安全环境的,并将其延伸到整个工业互联网。除此之外,将智能制造的生产体系信息安全的实时检测,与企业资产性能的管理统一起来,也是对信息安全管控的一种贡献。

 

前景展望

 

工业互联网在智能制造的生产体系中承担着数据通信和信息融合的重要任务,是智能制造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智能制造系统庞大、数据量大、时空分布范围广阔等特点,给工业互联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的进程中,应该把工业互联网基础技术和设施的研究及建设,与智能制造技术的开发及应用研究放在同一个发展路线图上,在计划安排、资源配置、标准制定等方面予以协同和均衡的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功能定位与技术性能发生新变化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未来企业不仅要利用工业互联网资源进行资产的性能管理,而且要利用工业互联网实现智能制造的云控制,将产业链、供应链或价值链的协同机制建立起来,或将先进控制技术资源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起来,不断提升智能制造生产体系的创新水平。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篇2

互联网是由众多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而成,至目前已经历了4个阶段:起步发展、精英互联、大众互联、智能互联阶段。互联网基于网络中立原则而保持了开放性、虚拟性、平等性(去中心化)、交互性等特征[3],使得参与其中的用户能平等自由地连接互通,共享全球信息资源。企业通过互联网与外界即时联接,技术创新的空间范围被无限拓宽,协作创新成本降低,开放创新等理论在更大程度上被应用。

1.1开放创新理论

开放创新理论认为技术资源的流动能够突破企业边界,企业应该有意识地流入和流出知识,通过与外部组织的开放合作获取、利用外部创新资源,同时充分整合内外部的资源,以加速企业的技术创新,最终实现技术的发展[4-5]。高度开放的互联网,降低了企业间知识共享的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企业边界,同时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促使更多隐性知识显性化,降低了知识共享的难度,网络的平等、自组织特性使互联网上的资源丰富且免费,从而使企业具备了在全球范围内利用网络资源的实施条件,在研发过程中同供应商、经销商、同行、用户、科研机构等进行广泛合作成为可能,企业的技术创新借助互联网可以扩展到全球[6]。

1.2社会网络理论(socialnetworktheory)

社会网络是由包括个人及组织在内的社会行动者及其关系组成的相对稳定的集合系统[7]。拥有各种差异化资源的行动者的数量和密度、行动者的关系和行动者在网络中的位置等,会影响网络中资源流动的方式和效率。在规模化的网络中,部分占据着结构洞位置的行动者连接能力(即影响力)要显著高于其他,并对该网络中资源的配置有着巨大影响。社会网络中行动者通过强链接关系获得的信息往往重复性很高,而弱链接关系充当的信息桥,使行动者更能跨越边界获得异质性信息和资源,因而弱链接关系比强链接关系更能推动人们获得成功[8]。研究发现行动者的社会网络规模越大,异质性越强,社会资本越丰富,其通过弱关系摄取资源的能力越强[9]。互联网的开放性、虚拟性及去中心化特性,使参与网络的行动者数量众多,他们的关系多为弱链接关系,这将成为企业建立规模网络,及与用户、消费者、竞争者甚至技术创客等建立弱联结关系的重要基础。企业可以借助这些丰富的弱链接关系充当的信息桥,获得企业边界外的异质性技术信息和资源进行技术创新。

1.3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socialshapingoftechnol-ogy)

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简称为SST)认为技术是由创造和使用它的社会条件(或因素)所决定的社会产物,技术形成的过程取决于形成新技术的过程中技术、非技术因素的共同建构,进而“社会地形成”技术[10]。技术的主体不再局限于科学家和工程师,而是关系到更广的社会群体,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受社会群体影响的多向发展模式。SST理论认为任何一项技术发展路径都不是唯一的,在新技术创新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涉及技术发展的一系列的可能性路径的不同选择[11]。这种技术的社会选择本质上是用户的各种需求满足的体现,而用户需求的满足来自于用户群体对技术的共同认识,这种认识是在不同利益的社会群体之间通过协商的机制达到的[12]。依托互联网的开放和交互特性,企业可以建立基于技术的创新平台,聚集研发人员、供应商、经销商、用户、科研机构、技术创客等利益不同资源异质的行动者,发起对技术新需求和新解决方案的互动,通过协商选择机制取得包括技术商品的有效性在内的共识,达成技术的社会形成。

1.4技术创新互联网化

易观预测报告在2007年提出了“互联网化”概念,认为互联网化是企业将内部的行为、信息资源同网络资源相连从事的内外部商务活动[1]。互联网对传统企业的促进作用首先是信息化,其次是营销互联网化,最终将是企业的全面互联网化[13]。商业的互联网化主要是企业重新构建和消费者的关系,并利用互联网工具改造企业内部流程[14],而工业的互联网化是在低成本小型化传感技术取得突破的基础上,利用制造信息、互联网及物联网技术交汇来促使生产制造过程智能化、互联化,将人和机器,机器与机器联合起来,从而为制造者和客户带来前所未有的数据和信息解决方案[2]。对企业而言,技术创新互联网化是通过构建以企业为中心的网络平台,将内部的技术信息和资源与网络资源相连,通过达成网络平台用户群体间对创新技术及产品有效性的共识而最终实现技术创新的一系列活动。

2研究模型与假设

技术创新互联网化能让企业面对一个无比丰富的创意资源库。企业在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会面临因辩认搜索信息而产生较大的成本以及虚拟技术交易风险等。综合考虑,笔者认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的因素主要有网络资源丰富易得性、与网络用户交互程度、网络资源管理能力、网络资源搜索成本、网络交易风险及企业家精神等。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2.1网络资源丰富易得性与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的关系

计算机强大的储存、压缩、互联功能,网络开放、平等、自组织特性,使互联网能以低单位成本汇集、整合和分析人类近年来所积累的巨大的信息量,网络数据呈爆发式、指数级的增长,根据新的摩尔定律,全球数据量将每两年翻一番。网络大数据的海量、多元、异构,非结构化、连续性、实时性等特征,使其就像一个记载人类行为和物理世界特征的数字写真,无限接近真实世界,被全球用户挖掘、分析和优化[2]。信息垄断被实时互动与异步传输并举的功能所打破,大规模使信息边际成本趋于零,人人都能通过互联网得到同版本的免费信息[15],如果想获得技术创新的相关资源,世界就是企业的研发部[16]。企业只需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问题的研发上,新点子、新理念、资金源以及大量的开创性人才都可以直接从外部获得[4]。通过谷歌、百度等专业搜索引擎及其他检索工具,拷贝、粘贴、上传、下载、收藏、打印等方式,企业在网上查找、传递、存储信息资讯变得十分便捷。企业能够通过互联网以低成本、广范围的找寻创新资源,以开放式创新模式减少创新的时间并提高创新效率[17]。因此网络资源的丰富易得性会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互联网化。

2.2和网络用户的互动程度与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的关系

互联网同时在线、即时交互的技术发展使企业与用户间的网络交往更加便捷和高效。企业通过互联网构建强大的异质性创新网络,为其技术创新的实施提供了社会场所。作为技术创新的核心行动者,企业处于该技术网络结构洞位置,是创新网络的设计、发起、形成与发展的推动主体,通过与用户频繁的交流逐步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获知其潜在需求及新创意新设想,并有意识地将用户转化成为开发、测试产品的人,使其成为企业技术迭代开发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企业可以把新创意或新概念尽快做成简单初级的原型产品,寻求用户体验和反馈,在与用户的高频度互动中不断总结经验,调整认知,对产品进行快速、多次的迭代优化。每一次迭代优化过程都是技术及产品的趋于完善的过程,是用户们反复交互达成技术创新的社会形成过程,既极大地降低了企业创新的整体试错成本,又更准确地捕捉用户需求以应对高度不确定的市场。企业与网络用户交互程度越深,从网络用户中得到的创意及反馈资源越多,越有利于企业技术的创新达成,因此,与网络用户高交互度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

2.3企业网络资源管理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

资源在网络中流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企业对资源的吸收能力发挥作用的过程。如果忽略了对网络中心位置与知识吸收能力之间关系的考察,则意味着企业从网络搜寻中获得的资源难以在其内部进行转换。用户从网络中获取资源是一个去除不相关或者冗余信息,降低时间和空间复杂度,提高数据质量的过程。网络信息资源的海量性、信息上传时间的累积迭加性、传递信息资源的用户对象无边界性及信息分享者无信用背书等特征,是企业高效利用网络信息的极大挑战。企业需要具备机敏的外部感知能力来定位新市场,新技术以及确认新出现的竞争威胁[15],同时还需要对网络技术信息具有较强的搜索与评价、甄别与采集以及转化利用的能力,从而能高效获得所需资源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快速的协同创新。因此,企业具有较强的网络资源管理能力能促进技术创新互联网化。

2.4网络交易的风险性与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的关系

互联网通过对信息的数字化处理,使虚拟网络具有许多传统现实中具有的功能。网络中交往活动多是尚未谋面的陌生人,网络互动不具备实际交往的实体性和可感性,也不具有可察觉的时空位置与形态[18]。这种超时空性、无规范性下的交往使网络行动者能自由选择交流对象,借助虚拟身份在网上虚拟群落里呈现真实性的网络交往。在虚拟网络中产生的认知信任和关系信任使交往对象间的小额交易风险较小。然而,由于网络使用者呈现虚假信息的约束力降低,交易违约的惩罚小且易逃避,对利益较大的交易潜在的风险性较高。因而,互联网的虚拟性不可避免地让参与其中的交易个体产生疑虑和对不可控的恐惧,如网络交易诈骗、网络隐私曝光等。尽管网络上已经出现网店评级、网店交易第三方,甚至有行业正在讨论引进人品及信誉,但网络真假难辨的符号世界,原有的现实中的约定率现已变得模糊,使人与人间的互动在面前利益特别是巨大利益时容易产生信任危机[19]。这种信任危机会导致网络技术资源交易的一方受到技术泄密、资金损失及时间成本等风险,企业利用互联网获取资源的意愿及成功率会降低,从而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互联网化。

2.5网络技术搜寻成本与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的关系

企业获取网络技术资源及信息的行为受到其对网络技术信息的识别和潜在成本的影响。在互联网中,企业首先要通过网络搜索知道自己需要的知识技能的拥有方,并对其掌握程度有一个主观评估,才能开始深入的目标搜寻和知识索取。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体为了达到一个既定的目标,总是倾向于采取那些路径最短、能耗最低的方法。联系人能否及时将信息提供和传达也是影响搜寻决策的一个因素。互联网的广域性使网络信息资源呈极度分散状况,企业需要浏览许多网站才能查到相关信息,而良莠不齐的信息进一步延长了用户搜索信息的时间。尽管网络用户可以使用搜索引擎工具在数量庞大的网络资源中快速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但现有的搜索引擎存在的误检率和漏检率较高、查全率和查准率低、专指性差等缺陷,使企业对网络资源的需求与利用出现了不一致。企业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员及时间成本从网络中搜索并利用相关技术资源,从而导致企业可能出现稀缺资源分散,甚至耽误创新进度。因此,出于对获取网络技术资源的搜索成本考虑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

2.6企业家开放创新精神与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的关系

熊彼特把“创新”作为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具有的不甘现状、刻意求新的精神。彼得•德鲁克继承并发扬了熊彼特的观点,认为企业家精神的实质是变革,包含着创新、冒险、信任等内涵[20]。企业家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倡导者和实施者,其主体作用贯穿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企业家精神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首先,高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凭借着高超的对外界的敏锐性,在网络时代更善于从互联网的运行规则中发现新创意实施创新行为;其次,高冒险精神的企业家往往更能承担网络中虚拟交易的风险承担更高的搜索成本,率先获得更多与网络用户接触、沟通和合作的机会,从而能找到更新、更多的时机去实现创新行为;最后,高信任感的企业家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真诚性往往容易诱发他人信任,从而改善创新效果。总之,企业家扮演着一个发现网络、培育网络、维护网络的角色,并积极引导企业提高拓展网络和利用网络的能力[21]。企业家精神积极推动企业在更广泛的互联网范围内寻求新的网络资源,提倡组织与网络用户的深层次互动;培育企业的快速搜寻和利用转化网络资源的能力并尽量节约成本转化风险,进而提高知识创新效率[22],力图把内外部资源组合成新的更具生产力的形态。高创新性、冒险性及信任感的企业家将强化各影响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的影响,而相对低的创新性、冒险性及信任感的企业家则会弱化各影响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的影响。因此,企业家精神对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

3案例研究:以海尔集团为例

3.1案例选择

至2013年底海尔集团累计专利申请15737项其(海外专利3299项),获得授权专利10167项,是无线电力联盟(WPC)的核心成员,主导和参与317项国家标准的编制。2012年度海尔被评为“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50强”榜单第八名,具有较强的创新及转化能力。同年,海尔集团建立全流程并联交互开放式创新生态体系,推行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三化改革”。海尔通过改革裁员近万人后将员工分成2000多个自组织,以网络化组织的企业无边界、网络化资源的组织无领导和网络化用户资源的供应链无尺度的三无管理战略推进创新。某种意义上讲,海尔是中国真正践行开放创新理论并将之与互联网紧密联系的企业,以海尔做为案例研究企业技术创新互联网化的相关课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3.2海尔的技术创新互联网化

张瑞敏[23]认为:“在网络化市场下,用户掌握了信息不对称的主动权,用户的选择可以决定企业的生死,只有网络化的企业才能跟上网络化的时代”。海尔采取开放式创新生态体系进行技术创新的互联网化,搭建了HOPE(HaierOpenPartnershipE-cosystem)系统、资源共享云、创意工场、海立方、众创意等平台,依靠云技术建设了近70个成熟智慧社区,形成600多个云交互的网络入口,以“外去中间商,内去隔热层”的设计理念,吸引用户深度参与产品前端个性化设计,避免效率延迟和信息的扭曲失真。任何的注册用户都可查看海尔的创新需求并随时提交解决方案。提交后的解决方案会自动在平台上与其他用户等相关利益方进行反复的交互,直至形成可被选择的技术或产品方案。在开放系统上,每天有超过100万活跃粉丝参与海尔产品的互动,平均每天产生有效创意200多项。

3.3创新成功案例呈现

(1)改良式创新案例:海尔“雷神”游戏本。海尔研发团队对游戏笔记本价格、销量、抱怨等信息进行搜集,在筛选、归类、比对近3万多条中差评信息后确认重点研发解决13项技术问题如屏幕上有亮点、分辨率低等。研发过程中,通过微博、微信、QQ群、论坛、官网等平台建立由游戏本玩家参与的网络交流空间,如2000人的雷神QQ群、百度雷神吧等,结合线下的“雷神日”(每月24日)实地活动,完成从线上到线下全方位的互动,了解雷粉的核心需求、技术创意和及相关新技术反馈。“雷神”游戏本的规格参数、性能配置、外观、品牌命名以及LOGO设计,都是网络互动中雷粉们的共同选择的结果。研发团队通过互联网联系上游代工企业并采用网上预订的销售方式,将雷神产品推向社会并取得成功。(2)突破式创新案例:海尔“天樽”空调。海尔空调交互团队通过与用户的网上互动,发现“空调病”的技术难题,通过海尔生态开放平台上向全球用户进行创意征集,以整合全球的设计机构、专家资源及创客高手全力解决。在海尔开放式研发互动平台,几百万网友的需求得到交互,共形成了67万多条的有效交互信息,其中“空穴来风”、微信控制遥控等创意理念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最终获选。天樽空调的设计经过创意库的5次筛选,在海尔空调专家、网络高手和需求用户之间的多次交互后形成最终的产品。天樽空调拥有65项专利技术,其中送风核心专利25个。2014年,海尔天樽空调凭借其颠覆性外观设计、“让家电会思考”的智能理念和凉而不冷的健康功能,在众多国际品牌如3M、GE等参与角逐的艾普兰奖项的评选中胜出摘得桂冠,并获得由业内评选、网友投票的创意设计奖“百姓奖”。

3.4案例分析

“雷神”游戏本和“天樽”空调的成功是海尔实行技术创新互联网化战略的结果。海尔通过减少在册员工并提倡微组织在线,建立与全球互联的创新网络,从丰富的网络资源中获取有益的技术信息,整理、归纳、挖掘目标用户需求,与目标用户进行高度互动,获取其核心诉求信息、创意设想及改进建议,从而将网络资源转化为自身创新资源,快速提升产品及技术的性能,最终形成用户群体对技术商品有效性的共识,此外引导用户参与技术创新加强用户对企业产品的粘性与忠诚度。在海尔集团的网络化战略及其技术创新的实现中,集团主席张瑞敏倡导企业向互联网转化,突破组织中的各种障碍,打破企业管理层级常规实现扁平化的网络结构,其企业家精神是实现技术创新互联网化必不可少的强推动力。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篇3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055-02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互联网+制造业”产生的背景

“互联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出以来,各个行业和地区都举行“互联网+”大讨论,一时出现了“互联网+”热,甚至还出现了“互联网++”和“+互联网”的衍生版本。“互联网+”热现象的背后,更需要我们对“互联网+”的冷思考。“互联网+”被提出的目的在于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为了促进互联网与制造业更好地融合,2015年3月2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实施《中国制造2025)),该规划于2015年5月8日正式。这一系列紧锣密鼓的行动,表明了政府运用互联网思维引领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决心。

随着互联网发展日趋完善,互联网渐渐由消费领域扩展到生产领域,从服务业拓展到制造业,互联网在金融、教育等领域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互联网+”在其他领域大有作为。当前中国经济形态正在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方向发展,信息基础设施为“互联网+”提供了支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大规模协同的社会分工为“互联网+”注入了新动力,“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创新网络经济、渗透传统产业为导向,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换挡提质,产业的转型升级开辟新路径。

(二)“互联网+”作用于制造业的机理分析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根本,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推动了各行各业的进步和创新。而“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其逐步涉及到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和产品生产周期全过程,借助互联网平台,制造企业、市场与用户的互动程度和范围极大扩展,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的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正重塑产业组织与制造模式,重构企业与用户关系。当前,发达国家关于互联网在制造业的研究和应用发展很快,全球新的产业分工体系和格局正在形成。为此,需要进一步厘清“互联网+制造业”的路径与作用,以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提供思路。

(三)“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特点

1.客户成为中心。通过开放网络平台,众多分散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个体实现广泛、实时、频繁的交流互动,充分激发社会创新潜力,有效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因此,制造企业必须尽快调整战略,主动变革生产与组织方式,借助社交营销、大数据等新业务新技术实现与用户精准互动,推进定制化、柔性生产、快速响应,从而有效降低库存,实现专业化、细分化的长尾效应,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2.人才利用社会化。互联网的高速运算、处理能力的增强,通信成本的下降、带宽的增加,以及接触成本的降低,使得以前被排除在外的普通民众能够利用自由时间从事自己喜欢或关心的活动,通过信息共享,每个人不仅可以成为信息的传递者,还可以参与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3.互联网成为金融配置的重要渠道。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功能是融通资金,商业银行及股票和债券市场是传统的主要配置渠道,但存在交易成本大、效率低等问题。而互联网的应用可以整合企业经营的数据信息,使金融机构低成本、快速地了解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有效降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迅速识别风险,提升贷款效率;在放贷后,金融机构可以对借款企业的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实现持续闭环监控,有效降低了贷款风险和运营成本。

二、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就制造业来看,促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动力很多,包括技术创新,经济一体化、需求变化、管制放松、服务贸易、分工深化等。其中互联网技术进步和应用普及促进了制造业技术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对生产力提升和生产关系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加速了制造业融合的进程。当前两者的融合更多地表现为以互联网为纽带的、上下游产业链以及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融合后的制造业表现出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趋势。

(一)互联网促进制造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

不同于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互联网是技术工具,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是直接的生产力,是改造客^世界的方法、手段。互联网对制造业发展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生产工具的改进,这种工具是人们在研发、设计、制造等生产过程中创造性的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成果,是典型的技术创新,能够直接提升制造业的生产力。如今,这种工具被各行业普遍运用,已成为重要的投入要素和技术创新手段,有助于促进生产力变革。例如,工业互联网、工业云等新模式,通过设备、过程、产品和用户数据的感知、传输、交互和智能分析,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实时动态控制与管理,加快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服务化转型。总体来看,企业利用互联网这种生产工具提升了生产效率,改进了制造模式,这进一步印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定论。

(二)互联网推动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变革

生产力提升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创新变革,包括产业结构、产业边界、生产、组织方式等的重组和再定位,而互联网又是推动这种组织管理创新和变革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互联网的作用,企业之间及企业内部的组织形式发生了相应变化,基于各自领域的专业优势和对产业外业务拓展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互相取长补短,形成协同共赢的发展局面。企业并购、流程重组、战略联盟和虚拟企业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主流。例如,电子商务的兴起改变了传统交易组织方式,交易双方脱离了线下渠道,将大量的商品供求信息在网上,同时采用了网络支付的交易模式,提高买卖双方跨区域的交易效率。

(三)互联网引发制造领域海量商业模式创新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企业可以更加精准地获取用户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并通过相关产品功能模块的微小改进、重新重合或新的增值服务来快速响应市场。这种创新聚焦于用户体验的提升,通过对现有技术或产品进行改进或搭配组合,形成改良性产品或新的服务形态。对制造业来说,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周期长,风险大,而微创新和重组式创新能提供更加灵活、实际的产品开发或服务思路,类似的每次创新都会成为未来创新的“积木”,并带来更多创新的机会。互联网是微创新、重组式创新的策源地和实现要素,其所带来的渐进式改良和天量组合方式将催生大量商业模式,创造规模庞大的新兴市场。例如,微信营销、O2O等创新模式充分关注细分个性需求,无限贴近用户,实现了用户共创价值。

三、推进“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的具体思路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信息化技术逐步影响到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和产品全生命周期,催生了制造业资源配置新方式,驱动制造业生产经营模式的重大变革,因此,推进“互联网+制造业”要有新思路,不能再沿用旧思维。

(一)以互联网思维为导向

当前,如同电力和道路一样,互联网正在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思维正在成为一切商业思维的起点。互联网思维,是相对工业化思维而言的,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方法、价值、规则、机会,及其民主、开放、平等精神,对产品、市场、用户、服务、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制造业的互联网思维,就是要用互联网时代的新思维来思考、处理、实践制造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充分利用和发挥互联网的特性,创新资源配置方式,主动变革生产与组织方式,积极开展网络营销,在用户层面,战略制定、商I模式设计、业务开展、组织设计和企业文化建设等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在价值链层面,要与利益相关者建立“平等、开放、协作、分享”的商业生态平台,绕着用户需求和体验进行研发、设计、生产,消减产品到达用户的中间渠道环节,为用户提供更大价值;在员工层面,要与其形成民主、平等的关系,激发员工更加自主地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并给员工丰厚的福利和良好的发展预期。

(二)以创新驱动为支撑

“互联网+”除了无所不在的网络,还有无所不在的计算、数据、知识,一起形成和推进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无所不在的创新,使创新更加社会化,催生了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等新型创新模式。通过明确动力机制,完善优势互补机制,建立知识分享机制和信任机制,构建制造企业创新网络,把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开拓创新,加强合作的深度和频率,协同创新,实现满足各方利益、知识增值和价值创造的目标。“互联网+制造业”就是要用相对先进的互联网力量去加速相对落后的制造业的创新,以信息流带动物质流、技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促进其在效率、品质、管理、合作与营销等方面的升级。

(三)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

智能制造是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将先进自动化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数字制造技术以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涵盖产品设计、生产规划、生产执行、售后服务等制造业全部环节的智能化,形成从人员、技术、管理、信息的集成,到物质流和能量流、信息流和知识流的交汇,能大幅度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排放,推动生产方式向定制化、分散化、服务化转变。在我国从制造大国加快向制造强国转变过程中,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和根本路径。发展智能制造,我国具备一定基础优势,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已推行多年,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制造业设计、生产等全流程,数字化工具、数控装备等市场普及率迅速扩大,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发展快速,为物理设备连接到互联网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童有好.我国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的难点与对策[J].中州学刊,2015,08:30-34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篇4

中航工业在30余个省区市拥有200余家子公司(分公司),在海外拥有165个分支机构,为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提供众多军民领域产品和服务,排名世界五百强第159位。中航工业拥有强大而完备的专业技术体系,分布在全国的先进设计、仿真、制造和试验验证环境,遍布全国的各类专业人才,面向全球的产业链配套能力,独立的财务公司、投资公司、产业基金和强劲的资本实力。29家上市企业,使投融资渠道和退出机制十分丰富和灵活。

工业领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战场,是创新创业最为集中、最为活跃的领域,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点在工业,难点也在工业。航空工业是工业体系中专业门类最齐全、产业链最长、产业拉动效应最大的战略性高科技产业,作为多元化的航空产业集团,经过近年的高速发展,现在已进入经济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阶段。

在这样一个重要机遇期,中航工业推出中航联创平台,有着诸多方面的基础和条件。一是互联网技术和基础设施能力提升,使得工作协同和信息互联成为可能。互联网技术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力提升,加速了数据信息要素向工作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催生出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分工体系,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企业边界、生产组织体系和产业转型发展;二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深入推进使得“互联网+工业”成为可能,“两化”深度融合使工业要素呈现信息化、数字化、在线化特点,工业生产呈现智能化趋势,已经具备与互联网结合的基础;三是航空工业自主发展需要开放创新和研发协同 ,航空工业历经跟踪研制、自主创新和对外合作之后,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进入到了全面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客观上需要通过开放式创新和研发协同让“民间高手”参与到航空工业创新发展中来;四是航空技术和产品具有跨行业应用优势,航空产品是高度复杂的大系统,一个型号项目可以带动上千家企业参与,涉及到工业制造各领域和专业学科,过程中产生和积累了一大批专业技术、知识产权和科研成果。其技术同源性和高度相似性特点使得航空技术可与不同行业进行合作和应用开发,实现价值最大化。

中航工业在航空及军民融合产业领域具有深厚的知识、技术沉淀和产业积累,可以全社会共享;中航工业产业发展形成的广泛需求,能够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共同发展。中航工业利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打造中航联创这个开放的产业互联创新创业平台,就是把企业内外部创新创业要素有机联接起来,与社会资源共同开展创新创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中航联创平台正是在这种强大的工业体系支撑下打造的产业互联创新创业平台,有着得天独厚的“基因”优势。2014年5月4日中航工业决策由航电业务板块牵头启动中航联创平台建设,为集团各业务板块搭建开放式产业发展的舞台,为创新创业群体和“民间高手”搭建开放创新、联合创业的平台。以中航联创作为集成平台,把创意和生产制造、运维与管理,以及面向生产的服务性行业有机结合,打造产业链,形成价值链。

构建完整的工业生态系统,推动产业转型发展

中航联创平台以中航工业已有的技术、设计、制造和产业链配套优势资源为出发点,利用网络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优势,激活内部潜力、协同外部资源,跨界扩展到全领域、全行业,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互联网+开放创新+研发协同+智能制造”的开放创新和联合创业平台,中航工业完整的工业生态系统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发展、践行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载体,构建了运用互联网将中航工业和社会各领域创新创业要素有机联接,共同打造开放式互联创新产业发展平台的基础,形成打造我国创新创业的升级版。

目前中航联创平台由爱创客网络平台业务、创业孵化服务业务、电子设计云平台业务、高端工业制造服务业务和中航技术联合创业业务等五大业务构成。爱创客网络平台业务主要为工业科技类企业提供移动互联网平台建设及运营,提业链合作资源、共享爱创客平台资源和用户、信息定向推送、产品技术对接、媒体整合营销等服务;创业孵化服务业务主要是在全国各地建创新创业孵化器或众创空间,连接中航爱创客平台产业链资源,为当地企业或创业团队提供航空技术合作开发、项目孵化、合资合作等服务;电子设计云平台业务是以中航工业的电子设计能力和资源为各类企业及创业团队提供设计开发、技术咨询、产品快速原型实现、软硬件开发与测试等一站式电子设计服务;高端工业制造服务业务是以中航工业高端制造资源优势为依托,向企业或创业团队提供技术验证、原型试制、敏捷制造等服务;中航技术联合创业业务是利用中航工业先进技术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资源整合,联合当地企业及合作伙伴,联合策划一批可商业化、产业化的合作项目。

目前,中航联创平台已与20多家地方政府、10多家行业领军企业、12所高校、5家创投机构、30多家产业园区、40多家众创空间、30多家行业联盟开展合作,已为100多家企业提供电子设计、移动互联网建设运营等服务。与国内10余所重点高校及教师专家团队开展战略合作,丰富创业团队、创业导师等资源,并与清华、北大、北航、成都电子科大等联合举办高校创新大赛,丰富联创平台项目资源。与恒生科技园、中泰资本、投融界等40多家创业服务机构、创投机构等建立了合作,汇聚创业导师100多人,创业团队300多人,落实定向创投基金超过30亿元。线上网络平台汇聚资源近10000项,注册用户近10万,总浏览量200多万,日均用户访问量3.2万。

中航工业以中航联创平台为核心资源,与各地合作伙伴在当地开展孵化器建设,目前已建立6个地区级孵化器,入驻孵化器的项目30多个,聚焦无人机、机器人、医疗健康、可穿戴、新材料等领域,项目总价值预计将超10亿元。首批布局的深圳、成都、西安3个区域分中心相继成立,分中心秉承在各地构建中航爱创客“战略和营销平台、互联网工业生态平台以及产业孵化与创新发展平台”的发展思路,面向各地政府和中小企业,打通沟通合作渠道,开展开放式创新合作,将中航工业的创新技术与资源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未来还将在全国主要区域经济发展圈和创新创业氛围较浓的城市布局更多的区域级创新创业分中心,线上线下相结合,创新商业模式,构建中航工业技术、资源、能力与市场需求、产业发展全方位对接的市场化网络。

与此同时,中航联创积极推进内外部资源融合,开发并孵化创新创业项目。先后与中航工业发动机、基础院、机电等业务板块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集中上线资源500余项,带动中航其他板块资源累计上线1500余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整合中航技术与合作伙伴资源,策划创新创业67项,立项孵化16项,目前已有5个项目进入商业化孵化阶段。其中车载平显项目把航空成熟的平显技术应用于汽车电子,研发出驾视乐系列产品,成功实现50万的众筹目标。高端无人机项目利用中航工业在无人机方面的技术优势,将其跨行业应用于影视、航拍、农林植保、电力线巡检等领域,潜在意向订单达1000余架。

构建开放式创业生态系统,形成世界一流“创客中心”

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了世界大国的共同选择,德国工业4.0、美国先进制造计划、欧洲发展新路径图等纷纷出台。中国制造 2025也正式通过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促进我国未来经济结构向中高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两化”深度融合,使制造业呈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不断催生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创新载体正在由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的协同创新网络转变,跨领域、协同化、网络化的创新平台正在逐步改变传统工业制造业的基因,全球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服务交易等资源配置体系加速重组,网络众包、异地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关系构建等正在形成企业竞争的新优势。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篇5

响应总理号召,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在全国各大智库中率先出版“互联网”智库系列图书,本文摘选自全国首部详解“互联网+”理论框架的实践著作——《互联网+:跨界与融合》(100ec.cn/zt/kjyrh)。据目前全国新华书店、机场中信书店,天猫、京东、当当、亚马逊中国、苏宁易购、淘宝、微店、拍拍各大O2O渠道全线热销中,位居畅销书排行榜前列。

本书作者团队汇聚了国内一线互联网+领域权威专家,包括主任曹磊、易观国际互联网+研究院长陈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黄璜、互联网金融专家郭勤贵律师、传统企业转型专家卢彦联合编著,堪称“豪华”,本书是首部真正意义上讲解从“互联网+”的理论与框架到产业、企业实践的专著。以下是本书抢先试读:

知识社会的来临、无所不在的网络与无所不在的计算、无所不在的数据、无所不在的知识共同驱动了无所不在的创新。“互联网+”不仅仅是互联网移动了、泛在了、应用于传统行业了,更会同无所不在的计算、数据、知识,造就了无所不在的创新,推动了知识社会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创新2.0,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工作、生活方式,也推动了创新2.0时代的智慧城市新形态,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

“互联网+”是对创新2.0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的高度概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催生了创新2.0,而创新2.0又反过来作用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态的形成与发展,重塑了物联网、云计算、社会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形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的互动与演进推动了“互联网+”的浮现。互联网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入应用带来的创新形态演变,本身也在演变变化并与行业新形态相互作用共同演化,如同以工业4.0为代表的新工业革命以及Fab Lab及创客为代表的个人设计、个人制造、群体创造。可以说”互联网+”是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互联网+”的提出也引发创新2.0研究群的热议。“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涵盖了当下创新2.0研究与发展中的新工业革命(工业4.0、第三次工业革命)、开放开源、众包众筹、创客浪潮、智慧城市等一系列热点趋势。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新常态”下实现发展转型的重要战略,也将紧跟”互联网+”演进和发展的脉动,并在其中扮演举足轻重的作用。

“互联网+”提出的背景与思路,有点类似美国的工业互联网理念。“互联网+”是希望用国内相对优质与国际领先的互联网力量去加速国内相对落后的制造业的效率、品质、创新、合作与营销能力的升级,以信息流带动物质流,也会与一带一路整体战略相结合,推展整体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创新2.0是推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强大引擎,要将当前在中国大地正在掀起的创客的创新创业大潮引导其使用互联网及创新2.0这个利器,以期完成中国当前新常态的经济转型和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也为“互联网+”时代为全面发展信息经济做好开局。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微信、微博、威客等社交工具给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工业生产、管理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Android这种开源开放的创新模式已远远超过原有的封闭模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影响力。一个以用户为中心、面向服务,注重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大众创新的以”互联网+”为大背景的创新2.0时代已经全面到来,激发了各个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从科学创新2.0来说,我们应看到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积极推动在智能测控、机器人、新型传感器、3D打印等领域的创新,推动产业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从技术创新2.0来说,应借鉴工业4.0采用“虚拟化的信息网络技术和物理化的智能制造技术的融合”,利用新一代信息应用技术,让工业生产过程更加灵活,实现产品独特的可识别性、个性化产品定制。从管理创新2.0来说,应注重管理、机制、制度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重视配套体系、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让中小企业也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

立足创新2.0时代,我国必须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机遇,把握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趋势,借鉴德国推进工业4.0的经验推动我国从“全球制造大国”向“全球智造强国”的转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孟庆国教授、张楠副教授及北京大学移动政务实验室宋刚博士结合创新2.0研究社群的讨论以及本栏目去年的相关内容,就2015年创新2.0十大研究热点进行展望和点评分析。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推动了知识社会以人为本、用户参与的下一代创新(创新2.0)演进。创新2.0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创新2.0的交互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组织方式、社会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产业、政府、社会、民主治理、城市等领域的建设应该把握这种趋势,推动企业2.0、政府2.0、社会2.0、合作民主、智慧城市等新形态的演进和发展。总结创新2.0研究社群一年来各位老师、专家的讨论,我们总结了2015年创新2.0研究的十大重点方向。

方向一: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及其与创新2.0的互动与演进趋势。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催生了创新2.0,而创新2.0又反过来作用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态的形成与发展,重塑了物联网、云计算、社会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形态。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又推动了创新2.0模式的发展和演变,Living Lab(生活实验室、体验实验区)、Fab Lab(个人制造实验室、创客)、AIP(”三验”应用创新园区)、Wiki(维基模式)、Prosumer(产消者)、Crowdsourcing(众包)等典型创新2.0模式不断涌现。

互联网经济、互联网思维是当前创新2.0研究与实践推进中的一个热点。除了无所不在的网络,还有无所不在的计算、无所不在的数据、无所不在的知识,一起推进了无所不在的创新,以及数字向智能并进一步向智慧的演进,并推动了”互联网+”的演进与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包括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以及无人机、无人车、智能穿戴设备以及人工智能群体系统集群及延伸终端,将进一步推动人们现有生活方式、社会经济、产业模式、合作形态的颠覆性发展。创新2.0推动下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推动下的创新2.0模式演化趋势,及其互动机制研究值得高度关注。

方向二:开放开源与创新2.0。从开放源代码、到开放数据、开放知识管理正成为知识社会创新2.0时代的趋势。连电动汽车特斯拉都开源了,连政府这个最保守的组织都尝试开放数据了,连中科院也要开放科研、开放知识管理了。创新2.0时代的开放数据、开放源代码、开放知识如何发展演进并推动共享型知识经济与知识社会。还有@崔之元提到的“点混合所有制”、“点共产主义”。

方向三:“新常态”下的创客浪潮与创新创业。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信息和知识的扩散推动了创新的民主化进程,新技术革命浪潮会同经济发展转型、结构调整,带来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新格局。”新常态”强调走创新2.0时代的群众路线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之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创新驱动、内涵发展道路。

Fab Lab及其引发的全球创客浪潮是创新2.0模式在设计制造领域的典型表现,引发了从个人通讯到个人计算,再到个人设计、个人制造的社会技术发展的转变,推动了以用户为中心、面向应用的融合从创意、设计到制造的用户创新环境的构建,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放创新带来新机遇。创新2.0所蕴含的以人为本,注重用户创新、用户体验正越发凸显其价值。

方向四:下一代创新推动下的新工业革命发展与趋势。第三次工业革命、工业4.0都是创新2.0形态下的工业新形态、新趋势,我们如何应对其机遇与挑战?在工业发展领域,英美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德国提出工业4.0。德国期望在实施工业4.0时按创新2.0的模式实行颠覆性创新(工业1.0-3.0是工业社会创新1.0模式,工业4.0是知识社会创新2.0模式),通过构建”虚拟-物理系统CPS”以建设全球一流制造强国。我国十八大后推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需在创新2.0指导下实行颠覆性创新,变”全球制造大国”为”全球制造强国”。新工业革命汇同生态革命、创客浪潮,进一步推动了新能源、绿色生态、智能制造、开源创造等趋势。

方向五:创新形态演变下的智慧城市研究。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不仅仅应注重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以及智能融合的应用等智能基础设施的构建,还应借助创新2.0理念,构建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制度环境与生态,实现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以人为本可持续创新,塑造城市公共价值并为生活其间的每一位市民创造独特价值,实现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钱学森先生的大成智慧理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指导作用日益被智慧城市的研究领域所关注,如何推进大成智慧理论在智慧城市中的指导和应用也将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方向六:创新2.0视野下的政府2.0。在政府治理领域,创新2.0重新定义了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政府应服务而非掌舵更非划桨,应把握这种政府服务模式及形态演化的趋势,同时注重政府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使能者的角色,通过政府数据开放、维基、微信、微博等web2.0的应用以及开放数据、云端应用推动开放创新、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

方向七:创新2.0时代的合作民主机遇与发展。创新2.0是科学2.0、技术2.0、管理与制度2.0共同塑造的。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重申依法治国、重提群众路线。如何走好创新2.0时代的群众路线、构建创新2.0时代的制度环境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课题。在民主治理领域,应把握创新2.0时代合作民主的新机遇,超越”直接民主的失败、协商民主的无力”,推进具有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通过云计算、维基、社交网络等技术和社会工具的应用,基于创新2.0让公众更自由和主动地进行交流和互动,更加深度地参与政府和社会的合作协同,实现基于新技术的协作共治、群体智慧和公共价值塑造。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篇6

“互联网+”指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相融合,通过技术进步、效率提升来提高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一词正式进入公众视野是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报告指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同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旨在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推进“互联网+”发展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同时也是新常态下浙江省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两富”“两美”现代化浙江的重大战略举措。2016年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浙江省“互联网+”行动计划》,力求重塑浙江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

“互联网+”众创空间模式是“互联网”+“行业”的特殊表现形式之一。一方面,“+”为加号,代表跨界与融合,表明了互联网技术应应用于众创空间的建立、运营与管理;另一方面,众创空间应重点培育互联网领域初创项目,并且支持传统产业通过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和结合转型升级。

一、浙江省众创空间发展的背景及现状

“众创空间”的官方定义指,要在创客空间、创新工厂等孵化模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对于激发创新活力、培育创新人才、带动社会就业意义重大。

2015年以来,国家和省市各层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众创空间相关支持政策。国家层面,2015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的政策措施,为创业创新搭建新平台;2015年3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双创工作;2015年9月,科技部出台《发展众创空间工作指引》,进一步明确了众创空间的功能定位、建设原则、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2016年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就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提出相关意见;2016年7月,科技部出台《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工作指引》,旨在推动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发展,充分发挥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的引领带动作用。

(一)浙江省众创空间发展的背景

浙江省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2015年,浙江省生产总值(GDP)达到42886亿元,同比增速8%,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多年来,浙江坚持创业创新,强化创新驱动,“一张桌子就可以创业”的共享式众创空间遍地开花。在浙江,创业创新正成为一种价值导向,逐步从“小众”事业转变为“大众”事业。

1、产业支撑

经济新常态下,浙江省深入推进“四换三名”,加快发展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充分发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引领作用。与此同时,作为中国互联网公司BAT三巨头之一的阿里巴巴也给浙江贴上了厚厚的“互联网”标签,让浙江成为了中国信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2、创业者汇聚

浙大系、阿里系、海归系、浙商系组成的浙江创业创新 “新四军”,高校毕业生、名企高管、科技工作者组成的浙江创业创新“实力派”,投身于创业事业,活跃在众创空间中,在浙江这片热土上孕育着创新力量,释放着创业激情。

3、政策保障

在政策的扶持指引下,浙江的众创空间正引领和推动着传统孵化器的提质升级,成为打造浙江整体创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2015年6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众创空间促进创业创新的实施意见》,为进一步打造更有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加快发展众创空间、促进创业创新提出意见;2015年12月,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出台《浙江省众创空间管理与评价试行办法》,制定了众创空间的具体管理和评价办法。

4、资金支持

“互联网+”创业创新离不开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的资本引领作用。浙江大量的民间资本正是众创空间内初创项目的潜在投资资金来源。专门投资于众创空间内部企业的专业化股权投资基金已成为众创空间的“标配”,这一要素也正被作为关键性指标纳入众创空间考核体系。

(二)浙江省众创空间发展的现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持续推动,激发了全国各地大力兴办众创空间的热潮。目前我国纳入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体系的众创空间1337家。在“双创”背景和“互联网+”的大趋势下,浙江涌现出了像贝壳社、西湖创客汇、腾讯创业基地(杭州)、B座12楼、楼友会等不同模式和类型的众创空间,其中59家被纳入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体系,108家被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

但在浙江省众创空间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如空间分布不均、模式雷同等众创空间发展中的常见问题。从空间分布看,浙江省众创空间主要集中在杭州、宁波等地区,全省分布不均,如浙江省59家部级众创空间中,仅杭州就35家,占比59.3%、宁波19家,占比32.2%;108家省级众创空间中也以杭州和宁波为主,杭州28家,占比25.9%、宁波28家,占比25.9%。从运营模式看,众创空间发展前期主要以创业咖啡模式为主,现在逐渐朝企业化、专业化运营模式发展,除为初创企业和团队提供场地、工商注册等基本服务外,还提供创业辅导、培训、投资等增值服务,但仍存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同质化竞争等问题。要打造浙江创业创新生态,仍需从政策导向、产业培育、资金投向等角度出发,差别化经营管理众创空间,让众创空间独具特色,站稳脚跟。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产业园,建设一批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众创空间。

二、浙江省“互联网+”众创空间模式的机制探索

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的《浙江省“互联网+”行动计划》目标到2017年培育300家以上众创空间服务平台。通过打造“互联网+”众创空间来集聚创新创业人才,营造互联网创业氛围,是加快浙江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的重要途径。

(一)众创空间是“互联网+”战略的实践载体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与进步,互联网不断融合传统行业,加上商业模式的创新,各行各业正逐渐被互联网化。“互联网+娱乐”、“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制造”、“互联网+农村电商”等组合性词汇已不再陌生,“互联网+”时代已然到来。

“互联网+”众创空间是“互联网+”战略在众创空间运营及管理中的创新实践。众创空间为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管理提供了可应用实践的物理空间载体。互联网化的众创空间,在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工作、网络、社交空间的同时,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开源技术,构建开放的创业创新平台,推动资源要素的开放和共享,促进创业者加入和集聚。

(二)“互联网+”为众创空间的发展助力

“互联网+”众创空间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使互联网与众创空间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创业生态。

1、行业的互联网化

“互联网+”是一种资源整合的能力,互联网思维颠覆了传统商业模式。在传统产业中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创新成果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可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2、管理的互联网化

用互联网改造和升级传统孵化器是众创空间管理模式的创新。众创空间管理者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众创空间交流平台,把握市场需求导向,加强资源共享合作,促进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及时转化,构建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创新体系。

3、营销的互联网化

互联网可帮助实现产品的精准管理和线上营销,从而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扩大交易范围。交易空间被打破,交易范围成倍数扩大,潜在客户群体成倍数增长。同时降低交流和反馈成本,实现快速交易。

4、服务的互联网化

众创空间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基础条件,为企业提供找得着、用得起、有保障的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为创业团队提供绿色通道服务。杭州市余杭区的“梦想小镇”用“互联网+”的思维建设小镇,除为创业群体提供金融、信息、中介等配套服务外,还在居住配套上成功引入了小米“U+公寓”、“拎包客”等市场化运作的“创客公寓”。

(三)多方合力推动“互联网+”众创空间模式创新发展

1、浙商

众创空间可成为浙商回归的资本回归载体。引导回归的浙商建立或参与“互联网+”众创空间新模式,提供资金支持推动众创空间发展运营,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快速发展。同时,鼓励浙商单独设立或联合政府设立专项投资基金专门用于投资众创空间内初创企业。深度挖掘浙商人脉资源,重点向部级、省级众创空间等创新服务平台介绍输送科技人才,促进项目落地转化,“引资+引技+引智”,积聚创新要素,营造双创氛围。

2、政府

政府是“互联网+”众创空间的最终管理者。除了运用互联网思维转变政府职能外,政府主要还是在职能部门管理角度引导众创空间发展。首先,应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建设以科技人员为核心、以成果转移转化为主要内容的众创空间,通过聚集高端创新资源,增加源头技术供给,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其次,要引导和支持专业技术人才及大学生创业,专业技术人才创业成功率较高,大学生创业能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再次,制定有针对性的创业政策,结合项目和人才的现实需求,采取房租补贴、宽带补贴、培训补贴、贷款贴息等形式,降低创业成本;最后,要引导社会资本流向众创空间,发挥引导基金和风险补偿等多种财政资金作用,给予初创期企业资金支持。

3、创业者

众创空间入驻门槛较低,带“新点子”、“新创意”的“创客”只要支付较少的租金就可以找到一个工位实现自己的创意和想法。浙江从来都不缺创业者,浙大毕业生、科研院校带技术带团队的科技工作者、有阿里巴巴等名企从业经历的技术或管理人员、二次创业的创业者等等,都是浙江创业创新的主力军。

4、资本

合格的众创空间必须具备协助空间内项目向资本市场筹措资金的功能,或者本身自带投资功能。资金是创业的主要难题,解决资金问题,需要投资者的慧眼识珠和风险资本的强力助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资金扶持,初创期企业需要天使投资,中早期企业需要风险投资,成长期企业需要私募股权投资。上述三种阶段的资本投资配套已经成为不少“众创空间”的必备要素。

5、产业

国家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围绕主营业务方向建设众创空间。具有产业背景的众创空间可依托强大的产业链优势支撑众创空间内部项目的整体创业创新。如利用大型互联网企业技术优势和产业整合能力,向创业团队开放平台入口、数据信息、计算能力等资源,提供研发工具、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提高初创项目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三、“互联网+”众创空间实践模式的个案分析

(一)梦想小镇

梦想小镇是浙江省原省长李强亲自命名建设且以“镇”为载体的新型“众创空间”,于2015年3月28日正式启用,地点位于余杭区未来科技城,占地3平方公里。用“互联网+”思维打造的小镇由互联网“创业小镇”和“天使小镇”两部分构成。创业小镇重点培育“泛大学生”群体创办的互联网相关领域企业;天使小镇重点培育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企业,招引天使投资基金、股权投资机构入驻,着力构建覆盖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全要素金融服务体系。梦想小镇背靠阿里巴巴,吸引了一大批阿里系创业项目落户。对于创业者而言,梦想小镇几乎是零成本创业,入镇项目可获得最长三年的免租办公场地、最高100万元的风险池贷款、30万元商业贷款贴息及云服务等扶持政策。

(二)贝壳社

贝壳社准定位于医健行业,是杭州一家专注于医疗健康领域的专业众创空间,产品主要包括O2O品牌服务、在线融资、创业孵化服务、创业教育培训等。目前,贝壳社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地已与合作机构、地方政府建立了线下空间。在其他城市,贝壳社则采取轻模式的方式与当地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区合作,通过流量导入、产品导入、云孵化、SaaS的创业服务实现网络化覆盖。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贝壳社成功搭建了医健创业者与投资人、同行之间的交流共享平台。

(三)腾讯创业基地(杭州)

腾讯创业基地(杭州)由腾讯提供线上资源、政府提供场地基础、运营方提供中间服务,成立于2015年8月27日,位于西溪乐谷创意产业园。创业基地采取大开间统一办公的模式,免费的房租、腾讯强大的线上资源,很多移动互联网创业者慕名而来。产业支撑是腾讯创业基地的显著特征。入驻企业享有最低50万起的流量曝光支持,腾讯关系链资源、帐号体系等腾讯能力体系的开放接入,广点通盈收变现能力的培育,腾讯云资源减免补贴,腾讯开发者沙龙、创业基地开放日、腾讯创业公开课等知识培训资源以及包括办公场地、税收优惠、创新创业奖励基金在内的线下扶持资源。

四、结束语

“互联网+”战略、推进众创空间建设同为国家战略,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新思维构建和运营众创空间,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提升众创空间内项目品质,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互联网+”众创空间模式可期、可待。

参考文献:

[1]马化腾.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7-35

[2]宁家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电子政务, 2015,6:32-38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篇7

近20年以来,中国见证了两股力量的崛起:信息革命和金融创新。信息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金融创新解放了财富驱动力。英国经济学家卡萝塔・佩蕾丝在《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泡沫与黄金时代的动力学》一书中,通过人类历史上的五次技术革命分析了技术创新、金融资本与经济增长内在相关性,提出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都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技术―经济范式”。

佩蕾丝认为,技术革命每隔40年至60年爆发一次,每次技术革命的发展浪潮大约持续五六十年,随着新技术的渗透和技术革命的扩散,可以划分为两大时期,前二三十年称为“导入期”,后二三十年称作“展开期”。技术革命发展浪潮的两个时期,还可以划分为四个基本阶段:导入期分为早期的爆发阶段(技术时代),后半段的狂热阶段(金融时代);展开期可分为新技术与包括金融在内的社会生产的协同阶段(黄金时代),新技术成熟与市场饱和的成熟阶段。

技术革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创造潜力,金融资本始终在技术对经济社会渗透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在导入期,金融资本支持技术创新及其向经济社会的渗透和扩散,金融资本与技术革命进入充满激情的恋爱时期,技术的发展和扩散既刺激金融创新也得益于金融创新产生的动力。在展开期,生产资本被视为财富的创造者,将新经济范式扩散到整个经济,金融资本成为“贤内助”推动增长。在技术扩散过程中,不仅需要生产领域的充分创新――包括产品、工艺和组织模式,而且需要金融和制度领域的创新。这些创新共同推动了技术革命充分释放潜能。而当一场技术革命行将结束时,金融资本又开始催生下一场技术革命。

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是一个“双向创新驱动”的关系,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从导入期的金融主导型经济到展开期的生产主导型经济,这一转换过程深刻地影响了金融领域创新的方向和强度。如表1所示,按照对实体经济的有用程度,可以对金融创新进行分类,金融创新的各种类型在每个阶段各有特点。技术创新导入的爆发阶段,金融创新是最集中和最多样的,A型金融创新对新技术的扩散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双向创新驱动最明显。金融创新活动最明显的转变发生在泡沫破裂之后。在协同阶段,A、B、C型金融创新盛行于世,以适应性创新的形式伴随着技术创新的充分扩散,并促使社会资金回归实体经济,分享产业利润。

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双向创新驱动”的动力源在哪里?一是市场推动,二是制度创新。毫无疑问,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是推动创新的不竭动力。佩蕾丝的论述并没有注意制度的作用,而事实上,制度创新可以为激发整个经济和社会的活力提供土壤和环境,成为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的“新动力”。制度促进技术和金融创新的机制在于,通过组织创新和政策安排,推动新的“技术―经济范式”,释放经济潜能。2015年以来,政府提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也在从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两个角度部署中国式创新发展的大局。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智能制造

“互联网+”的风越吹越大,既让各行各业都感觉到春风扑面,也为一些传统产业带来了有如飓风席卷般的恐惧感。小米等借助互联网平台发展壮大的新兴互联网企业促使传统制造业痛定思痛,海尔等传统企业积极拥抱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走出了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制造业“互联网+”的路子。

中国制造业正在从工业1.0向工业2.0转变,处于工业2.0和工业3.0并行的发展阶段,中国制造业感受到了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双向挤压竞争”。未来,中国制造业必须走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道路,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2015年5月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业的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和创新商业模式。

未来十年,中国制造的重点是创造智能产品、变革组织形态、创新应用体系。智能产品理解它们被制造的细节以及将被如何使用,能够回答诸如“我是什么时候被制造的”、“哪组参数应被用来处理我”、“我应该被传送到哪”等等问题。通过价值链及网络实现企业间横向集成,贯穿整个价值链的端到端工程数字化集成,企业内部灵活且可重新组合的网络化制造体系纵向集成,大力推进生产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建立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产业生态体系,积极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新体系。

“工业互联网依靠数据连接机器与机器,人与机器,进而将设计、产品制造、供应链及分销以数字化的方式串联成有机整体。” 杰夫・伊梅尔特对工业互联网的预言触手可及。中国正努力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引领工业发展的潮流。

智能制造对中国金融业的启示

金融创新的重要动因之一是技术进步的冲击。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之间存在互促互推的“双向创新驱动”关系,技术创新的产生和扩散依赖于金融创新的支持,金融创新同样有赖于技术进步对传统金融机构及其运作模式的冲击。目前,社会各界讨论“互联网+”时,对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层面的探讨较多,对“互联网+”商业模式思考得还不够深入。从工业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以及小米和海尔的实践,金融业可以从工业互联网的创新方面得到以下启示。

连接一切、无缝连接、连接未来

我们的世界正在从IT向DT(数字科技)时代快速跨越,未来将呈现出一个“连接一切”(万物互联)的新生态。人机交互、机器与机器的互联、用户与工厂的对接,在工业互联网模式下得以实现。比如,海尔与阿里合作的模块化智能电视,连接了门窗磁传感器、智能插座、煤气探测报警器、水浸传感器的“SmartCare智能家居套装”,纳入海尔统一的“U+ 智能生活操作系统”;同时,“U+平台”联结中小企业和创业团队、平台服务商、智能家电厂商、智能硬件厂商乃至本地生活服务商。再如,小米研发了通用智能模块,勾画了“以手机为中心连接所有智能设备”的蓝图,打造“开放、不排他、非独家”、“连接一切”的商业生态链。

金融的核心是信息和信用,连接一切是金融实现“互联网+”的内在精髓。信息网络技术推动金融领域产生了三次革命,经历了金融电子化、金融信息化和金融互联网化三个阶段,目前金融业离“连接一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金融业的互联互通既有来自于金融机构自我封闭的原因,也受支付清算、征信系统、托管机构、交易平台、信息安全等金融基础设施“硬件”的制约,还有整体金融法制环境、市场服务体系、社会信用环境、各类规则标准等“软件”的掣肘。

开发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产品

工业经济时代讲求的“客户导向”主要是指在客户需求调查、客户关系管理和客户维系方面,但在“互联网+”时代,“以用户为中心”更多地应体现为用户全程参与,包括参与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配送和消费体验等所有的环节。比如,2015年3月,全球首台定制空调在海尔郑州互联工厂下线,郑州互联工厂打通了用户交互可视、定单可视等10个互联工厂可视化的关键节点,使用户定制产品的进程都在用户“掌握之中”。再如,小米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来响应用户意见、组织用户互动、免费赠送产品等等。小米充分尊重和采纳用户的意见,小米手机三分之一的改进见意来自于用户。

围绕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创新,将成为金融创新的主旋律。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口碑时代,产品是入口,发掘用户的痛点,设计极致产品,提高顾客的满意度、粉丝的尖叫度,这是实施“互联网+”最基础和最关键的一步。金融机构与客户连接、用户与用户连接、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连接,用户既是金融消费者,也是金融资源提供者,更是金融产品的创造者和监督者,增加了金融消费者的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过去金融机构习惯了以产品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以利润为中心,但正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深刻的变革将给金融服务业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打造智能制造与电子商务结合的开放平台

当今,电子商务以其开放性、全球化、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广泛渗透到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工业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结合是未来趋势。比如,海尔形成了“前台一张网,后台一条链”(前台是海尔客户关系管理网站,后台是海尔的市场链)的闭环系统。电子商务平台――海尔商城将海尔集团前端的产品研发、生产资源和后端的物流配送、产品服务资源结合到一起。作为小米的电商运营部门,小米网伴随公司整体快速成长,如今已是中国第三大电商、消费电子垂直领域的领军平台。

越来越多电商企业跨界进入金融行业,依托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金融机构也借道电子商务巩固拓展自身业务。例如,2015年3月,中国工商银行酝酿已久的“e-ICBC”互联网金融品牌,尝试跨界经营电子商务。国有大型银行进入电子商务领域的效果如何尚有待观察,但金融行业实施“互联网+”有必要借鉴工业互联网的做法,形成各子系统之间无缝连接的系统集成,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型商业生态体系和模式。

重构更扁平、开放和协作的企业组织形式

生产的小型化、扁平化、平台化、创客化和专业化将成为未来企业组织一个新的特征。比如,小米是一家有5000员工的“轻管理”型公司,企业组织架构简单得惊人,核心创始人――业务负责人――普通员工。小米不把财务指标当成重要的目标和考核指标,没有工作报告和年终总结,小米团队把80%的精力都集中在产品上,追求客户满意度。海尔正在将企业从管控组织变成一个创业的平台,最终海尔将只剩下平台主、小微主和创客三种人,企业平台化之后,员工是企业平台的创客小微,去掉中间管理层,实现组织管理的扁平化、智能化和互联网化。

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倒逼传统金融机构必须拥抱“互联网+”,从经营理念、商业模式和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深度改造。借鉴工业互联网的思路,传统金融机构渠道为王、产品驱动的金字塔形组织结构,将变得更扁平、灵活,强调开放的协作,进行多渠道整合和跨界合作,以轻资产的方式参与新的竞争。金融的未来形态是互联化、数字化、移动化、智能化,与此相对应,金融机构的组织形式应该是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去中介化,实行平台化的社群经营方式。在这个连接一切的平台上,金融机构掌握用户行为,获取和利用在线的活的大数据。

探索制造业与金融业的产融结合模式

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产业变革新的方向,制造企业做供应链金融将成为发展服务型制造的重要商业模式。比如,海尔在供应链金融和消费金融领域进行创新,与中信银行合作搭建了“电子商务线上供应链金融平台”,为其“日日顺”平台上的万余家经销商提供融资;与阿里小微金融进行直投合作,共同开放给小微企业客户群体;“海融易”平台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优化融资渠道;海尔云贷服务向海尔分散在各地的商、经销商发放小微贷款。

新兴的互联网企业、传统的制造业已经摸透了传统金融的问题所在,积极拥抱中国金融行业的改造、升级、创新,运用“互联网+”精选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伙伴和产品,服务于实体经济和个人消费者,提供简单、便捷、安全、统一、高性价比的金融服务体验。站在未来看现在,金融行业大变局时代已经来临。

“互联网+产业+金融”的未来之路

在技术革命、产业革命、金融革命三个革命叠加的“互联网+”时代,我国金融业的路在何方?创新、创新、再创新,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观念更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模式创新、组织创新,实现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良性互动。

把握趋势比掌握优势更重要。我们的世界正处于大变革时期,技术革命、产业革命、金融革命三个革命的叠加,连接一切的技术革命刚刚开始,“(移动)互联网+”传统产业将掀起新一轮的产业革命,金融组织、产品和形态伴随着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发生革命性创新。有人测算,如果工业互联网得到充分应用,到2030年,工业互联网将可能为中国经济带来累计3万亿美元的GDP增量。永远不要与趋势为敌,传统金融行业一定要牢牢把握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和智能制造交汇萌生的新一轮产业大变革。

以客户为中心定制金融产品。金融业以客户为中心包含三层含义:一是高度注重个性需求,设计出让客户尖叫的金融产品;二是高度注重产品质量,生产出专注和极致的金融产品;三是高度注重客户体验,为用户提供舒心的消费体验。比如,2015年5月,京东推出的5款互联网保险创新产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基于对客户行为的数据分析,可以精准判断客户需求,将保险信息、投保、核保等服务全程网络化,意在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用户体验。

与电商企业合作连接一切数据。数据的获取能力、连接能力、加工能力和利用能力,将成为未来金融机构竞争的核心。传统金融机构获取数据的可选路径是与电商平台合作,实现双方优势互补,自建电子商务平台和收购电子商务平台不是最优选择。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提出,“鼓励商业银行与电子商务企业开展多元化金融服务合作,提升电子商务服务质量和效率。”商业银行依托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实现优势互补,创新符合电子商务的多元化需求、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可以提升金融服务广度、深度和能级,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创新产融结合模式服务实体经济。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供应链金融将成为未来重要的产融结合模式。依托工业互联网的供应链金融是开放式的金融生态圈,包括大型电子商务平台自建、银行与电子商务企业合作建立的供应链金融,还有互联网金融与电子商务企业合作建立的供应链金融,未来拥有供应链数据的公司都可以尝试做供应链金融。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篇8

互联网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我国是世界上较早开展IPv6试验和应用的国家,在技术研发、网络建设、应用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已具备大规模部署的基础和条件。抓住全球网络信息技术加速创新变革、信息基础设施快速演进升级的历史机遇,加强统筹谋划,加快推进IPv6规模部署,构建高速率、广普及、全覆盖、智能化的下一代互联网,是加快网络强国建设、加速国家信息化进程、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赢得未来国际竞争新优势的紧迫要求。

(一)互联网演进升级的必然趋势

基于互联网协议第四版(IPv4)的全球互联网面临网络地址消耗殆尽、服务质量难以保证等制约性问题,IPv6能够提供充足的网络地址和广阔的创新空间,是全球公认的下一代互联网商业应用解决方案。大力发展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有助于显著提升我国互联网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更好融入国际互联网,共享全球发展成果,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赢得未来发展主动。

(二)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大契机

推进IPv6规模部署是互联网技术产业生态的一次全面升级,深刻影响着网络信息技术、产业、应用的创新和变革。大力发展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有助于提升我国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高端发展水平,高效支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快速发展,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业态,促进网络应用进一步繁荣,打造先进开放的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产业生态。

(三)网络安全能力强化的迫切需要

加快IPv6规模应用为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提供了新平台,为提高网络安全管理效率和创新网络安全机制提供了新思路。大力发展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有助于进一步创新网络安全保障手段,不断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显著增强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快速处置能力,大幅提升重要数据资源和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水平,进一步增强互联网的安全可信和综合治理能力。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把握全球网络信息技术代际跃迁和网络基础设施演进升级的难得历史机遇,以协同推进IPv6规模部署为主线,以典型应用改造和特色应用创新为主攻方向,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基础设施升级步伐,积极构建自主技术体系和产业生态,实现互联网向IPv6演进升级,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为网络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聚焦重点环节,着力弥补IPv6应用短板,强化互联网应用的需求拉动作用,实现技术、产业、网络、应用的协同推进。

——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政策扶持和应用引领,优化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企业在IPv6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作用,激发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创新发展、保障安全。坚持发展与安全并举,大力促进下一代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创新,同步推进网络安全系统规划、建设、运行,保障互联网安全可靠、平滑演进。

——注重实效、惠及民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期待和需求,不断提升网络服务水平,丰富信息服务内容,让亿万人民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

(三)主要目标

用5到10年时间,形成下一代互联网自主技术体系和产业生态,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IPv6商业应用网络,实现下一代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应用,成为全球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重要主导力量。

1.到2018年末,市场驱动的良性发展环境基本形成,IPv6活跃用户数达到2亿,在互联网用户中的占比不低于20%,并在以下领域全面支持IPv6:国内用户量排名前50位的商业网站及应用,省部级以上政府和中央企业外网网站系统,中央和省级新闻及广播电视媒体网站系统,工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的网络与应用;域名托管服务企业、顶级域运营机构、域名注册服务机构的域名服务器,超大型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排名前5位的内容分发网络(CDN),排名前10位云服务平台的50%云产品;互联网骨干网、骨干网网间互联体系、城域网和接入网,广电骨干网,LTE网络及业务,新增网络设备、固定网络终端、移动终端。

2.到2020年末,市场驱动的良性发展环境日臻完善,IPv6活跃用户数超过5亿,在互联网用户中的占比超过50%,新增网络地址不再使用私有IPv4地址,并在以下领域全面支持IPv6:国内用户量排名前100位的商业网站及应用,市地级以上政府外网网站系统,市地级以上新闻及广播电视媒体网站系统;大型互联网数据中心,排名前10位的内容分发网络,排名前10位云服务平台的全部云产品;广电网络,5G网络及业务,各类新增移动和固定终端,国际出入口。

3.到2025年末,我国IPv6网络规模、用户规模、流量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位,网络、应用、终端全面支持IPv6,全面完成向下一代互联网的平滑演进升级,形成全球领先的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产业体系。

(四)发展路径

遵循典型应用先行、移动固定并举、增量带动存量的发展路径。以应用为切入点和突破口,重点加强用户多、使用广的典型互联网应用的IPv6升级,强化基于IPv6的特色应用创新,带动网络、终端协同发展。抓住移动网络升级换代和固定网络“光进铜退”发展机遇,统筹推进移动和固定网络的IPv6发展,实现网络全面升级。新增网络设备、应用、终端全面支持IPv6,带动存量设备和应用加速替代,实现下一代互联网各环节平滑演进升级。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互联网应用服务升级,不断丰富网络信源

1.升级典型应用。推动用户量大、服务面广的门户、社交、视频、电商、搜索、游戏、应用商店及上线应用等网络服务和应用全面支持IPv6。

2.升级政府、中央媒体、中央企业网站。强化政府网站、新闻及广播电视媒体网站和应用的示范带动作用,在相关政府采购活动中明确提出支持IPv6的具体需求,积极开展各级政府网站、新闻及广播电视媒体网站、中央企业外网网站IPv6升级改造。

3.创新特色应用。支持地址需求量大的特色IPv6应用创新与示范,在宽带中国、“互联网+”、新型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重大战略行动中加大IPv6推广应用力度。

(二)开展网络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网络服务水平

1.升级改造移动和固定网络。以LTE语音(VoLTE)业务商业应用、光纤到户改造为契机,全面部署支持IPv6的LTE移动网络和固定宽带接入网络。

2.推广移动和固定终端应用。新增移动终端和固定终端全面支持IPv6,引导不支持IPv6的存量终端逐步退网。

3.实现骨干网互联互通。建立完善IPv6骨干网网间互联体系,升级改造我国互联网骨干网互联节点,实现互联网、广电网骨干网络IPv6的互联互通。

4.扩容国际出入口。逐步扩容IPv6国际出入口带宽,在保障网络安全前提下,实现与全球下一代互联网的高效互联互通。

5.升级改造广电网络。以全国有线电视互联互通平台建设为契机,加快推动广播电视领域平台、网络、终端等支持IPv6,促进文化传媒领域业务创新升级。

(三)加快应用基础设施改造,优化流量调度能力

1.升级改造互联网数据中心。加强互联网数据中心接入能力建设,完成互联网数据中心内网和出口改造,为用户提供IPv6访问通道。

2.升级改造内容分发网络和云服务平台。加快内容分发网络、云服务平台的IPv6改造,全面提升IPv6网络流量优化调度能力。

3.升级改造域名系统。加快互联网域名系统(DNS)的全面改造,构建域名注册、解析、管理全链条IPv6支持能力,开展面向IPv6的新型根域名服务体系的创新与试验。

4.建设监测平台。建设部级IPv6发展监测平台,全面监测和深入分析互联网网络、应用、终端、用户、流量等IPv6发展情况,服务推进IPv6规模部署工作。

(四)强化网络安全保障,维护国家网络安全

1.升级安全系统。进一步升级改造现有网络安全保障系统,提高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快速处置、侦查打击能力。

2.强化地址管理。统筹IPv6地址申请、分配、备案等管理工作,严格落实IPv6网络地址编码规划方案,协同推进IPv6部署与网络实名制。

3.加强安全防护。开展针对IPv6的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个人信息保护、风险评估、通报预警、灾难备份及恢复等工作。

4.构筑新兴领域安全保障能力。加强IPv6环境下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网络安全技术、管理及机制研究,增强新兴领域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五)突破关键前沿技术,构建自主技术产业生态

1.加强IPv6关键技术研发。支持网络过渡、网络安全、新型路由等关键技术创新,支持网络处理器、嵌入式操作系统、重要应用软件、终端与网络设备、安全设备与系统、网络测量仪器仪表等核心设备系统研发,加强IPv6技术标准研制。

2.强化网络前沿技术创新。处理好IPv6发展与网络技术创新、互联网中长期演进的关系,加强下一代互联网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超前布局新型网络体系结构、编址路由、网络虚拟化、网络智能化、IPv6安全可信体系等技术研发,加快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支持IPv6下一代互联网先进网络基础设施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大对网络基础性、前瞻性、创新性研究的支持力度。

四、实施步骤

(一)2017年-2018年重点工作

1.互联网应用

(1)典型互联网应用升级。鼓励和支持国内龙头互联网企业制定并主流互联网应用IPv6升级计划,明确“十三五”期间年度工作时间表。推动企业完成主流互联网门户、社交、视频、电商、搜索、游戏等应用的IPv6改造,鼓励和支持国内用户量排名前50位的商业网站及应用支持IPv6接入。推动国产主流互联网浏览器、电子邮件、文件下载等应用软件全面支持IPv6。完成主流移动应用商店升级改造,新上线和新版本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必须支持IPv6。在IPv4/IPv6双栈连接的情况下,上述应用均需优先采用IPv6连接访问。

(2)省部级以上政府网站IPv6改造。初步完成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改造,完成中央部委、省级政府门户网站改造。新建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化系统及服务平台全面支持IPv6。

(3)省级以上新闻及广播电视媒体网站IPv6改造。完成中央及省级新闻宣传媒体门户网站改造,新建新闻及广播电视媒体网络信息系统全面支持IPv6。

(4)中央企业网站IPv6改造。完成中央企业门户网站和面向公众的在线服务窗口改造,加快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等内部网络和应用的IPv6改造。基础电信企业的门户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APP)以及应用商店等系统服务器全面支持IPv6。

(5)新型智慧城市IPv6应用。在社会治理、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安全生产、健康医疗、教育、社保等领域的系统建设中采用IPv6技术,加快推进信息惠民。

(6)工业互联网IPv6应用。选择典型行业、重点企业开展工厂企业网络改造,创新工业互联网应用,构建工业互联网IPv6标准体系。

2.网络基础设施

(1)LTE网络IPv6升级。开展LTE网络端到端IPv6业务承载能力建设,推动LTE网络、业务及终端全面支持IPv6,移动互联网IPv6用户规模不少于5000万户。

(2)骨干网IPv6互联互通。推进我国骨干网互联节点的IPv6升级,基于IPv6的网间互联带宽达到1Tbps,实现高效互联互通。

(3)城域网和接入网改造。基础电信企业完成城域网和接入网的IPv6升级改造,完善网络管理和支撑服务系统,面向公众用户和政企客户开通商用IPv6宽带接入服务。

(4)IPv6网络国际出入口建设。扩容升级互联网国际出入口,保障国际互联网IPv6流量有效转接互通。

(5)广播电视网络IPv6能力建设。加快广电IPv6骨干网建设、东中部有线电视接入网升级改造,推进广播电视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和IPv6应用示范。

(6)移动和固定终端升级。基础电信企业集采的移动终端和固定终端全面支持IPv6,推广支持IPv6的广播电视融合终端。

3.应用基础设施

(1)超大型数据中心IPv6升级。开展超大型数据中心改造,完成相关系统升级。

(2)内容分发网络和云服务平台IPv6升级。推动排名前5位的内容分发网络和排名前10位的云服务平台的50%云产品完成升级改造,形成IPv6流量优化调度能力。

(3)域名系统IPv6升级。开展域名系统等重要互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改造,推动域名注册服务机构、顶级域运营机构、域名托管服务企业的域名服务器全面支持IPv6访问与解析。

(4)IPv6根域名服务体系试验示范。推动根镜像服务器的引进,进一步提升域名系统解析性能。开展新型根域名服务体系结构及应用的技术创新,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试验验证网络设施,开展应用示范。

(5)IPv6发展监测平台建设。建成部级IPv6发展监测平台,形成对网络、应用、终端、用户、流量等关键发展指标的实时监测和分析能力,定期IPv6规模部署监测报告。

4.网络安全

IPv6网络安全提升计划。升级改造现有网络安全保障系统,提升对IPv6地址和网络环境的支持能力。严格落实IPv6网络地址编码规划方案,加强IPv6地址备案管理,协同推进IPv6部署与网络实名制,落实技术接口要求,增强IPv6地址精准定位、侦查打击和快速处置能力。开展针对IPv6的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个人信息保护、风险评估、通报预警、灾难备份及恢复等工作。开展IPv6环境下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网络安全技术、管理及机制研究工作。

5.关键前沿技术

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项目。不断完善IPv6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基于IPv6的网络路由、网络过渡、网络管理、网络智能化、网络虚拟化及网络安全等核心技术研发。加快研发支持IPv6的网络处理器、嵌入式操作系统、重要应用软件、终端与网络设备、安全设备与系统、网络测量仪器仪表等自主可控核心设备系统。加强下一代互联网新型网络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创新,探索网络设施演进方向。加快建设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积极开展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试验验证与应用示范。

(二)2019年-2020年重点工作

1.互联网应用

(1)互联网应用升级(滚动)。继续鼓励和支持主流互联网门户、社交、视频、电商、搜索、游戏等应用,以及主流移动应用商店、互联网浏览器、电子邮件、文件下载等应用软件的IPv6升级和应用部署。鼓励和支持国内用户量排名前100位的商业网站及应用支持IPv6接入。在IPv4/IPv6双栈连接的情况下,上述应用均需优先支持IPv6访问。

(2)市地级以上政府网站IPv6改造。继续推进既有电子政务系统升级改造,全面完成电子政务外网升级。完成市地级以上政府门户网站升级改造。完成综治、金融、医疗等领域公共管理、民生公益等服务平台改造。

(3)市地级以上新闻及广播电视媒体网站IPv6改造。完成市地级以上新闻及广播电视媒体网站升级改造,新上业务及应用全面支持IPv6。

(4)工业互联网IPv6应用(滚动)。持续开展工厂企业网络改造,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的规模部署,不断完善工业互联网IPv6应用、管理、安全等相关标准。

2.网络基础设施

(1)骨干网IPv6互联互通(滚动)。新增和扩容我国IPv6骨干网互联节点,互联带宽达到5Tbps。

(2)IPv6网络国际出入口扩容(滚动)。持续扩容IPv6网络国际出入口,进一步提升与国际下一代互联网的互联互通能力。

(3)广播电视网络IPv6能力建设(滚动)。完善广电IPv6骨干网,实施西部地区有线电视接入网IPv6升级改造,基本实现广播电视内容、平台、网络、终端全流程IPv6部署。

(4)移动和固定终端升级(滚动)。全面部署支持IPv6的移动终端、固定网络终端以及广播电视融合终端,加快存量终端的淘汰替换。

3.应用基础设施

(1)大型以上数据中心IPv6升级(滚动)。开展大型以上数据中心改造,完成相关系统升级,实现与网络基础设施的协同发展。

(2)内容分发网络和云服务平台的IPv6升级(滚动)。完成排名前10位的内容分发网络和排名前10位的云服务平台全部云产品改造,形成IPv6流量的优化调度能力。

(3)IPv6发展监测平台建设(滚动)。增加监测指标和对象,不断完善监测平台功能和性能。定期开展企业、行业、区域IPv6发展情况评测。

4.网络安全

IPv6网络安全提升计划(滚动)。持续升级改造相关网络安全保障系统。深入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网络实名制和IPv6地址备案管理办法,继续开展相关网络安全技术、管理及机制研究工作,强化网络数据安全管理及个人信息保护能力,确保网络安全。

5.关键前沿技术

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项目(滚动)。持续开展支持IPv6的芯片、操作系统、终端及网络设备、安全系统的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进一步加快互联网新型体系结构,以及新型编址与路由、内生网络安全、网络虚拟化等前沿基础技术创新,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试验验证和应用示范,不断提升创新成果的生产力转化水平,显著增强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未来网络技术先发优势。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网信、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教育、科技、公安、安全、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强化统筹协调,明确责任分工,加强部门、行业、区域间合作,扎实推进行动计划落地实施,研究推进IPv6规模部署工作的重点任务。健全专家咨询制度,充分发挥调查研究和决策咨询作用,提供高质量咨询意见。鼓励行业组织和第三方机构广泛参与,完善政企间沟通协调机制。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篇9

中图分类号:TB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3017401

1引言

中国的互联网产业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个人计算机的普及而逐步形成,诞生于1986年。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高新民在2011年中国互联网产业年会上表示,2011年互联网产业产值规模达到2660亿元。互联网产业以其高利润回报率和高新技术的特点,以及庞大的市场潜力,对电子信息产业甚至实体经济都存在着巨大的拉动作用。

如火如荼的移动互联网,在给中国IT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使其迎来了一个巨大的挑战。技术是互联网企业的生命线,面对瞬息万变的复杂环境,互联网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拥有足够超前的技术,因此创新成为促进其竞争力整体提升的有效途径。

学术界对技术创新及其模式的研究由来已久,然而关于互联网技术创新的研究却大多数停留在因素分析的阶段,缺少系统的动力机制和模型。因此,本文在对技术创新动力的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互联网企业技术创新的外动力机制。

2互联网企业技术创新外动力模型

互联网企业的外动力因素,是指存在于互联网各企业外部并对该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产生一定外部驱动力的因素。互联网企业技术创新外动力因素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2.1市场需求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之一便是市场需求。本文中研究的市场需求不仅包括消费者对移动互联网产品的需求,而且包括相关互联网企业在生产发展上的需求。一旦这些市场需求发展到一定规模,就会直接影响企业的销售和收入,为企业的生产提供新的契机,并鼓励企业进行技创新活动。

互联网的资源共享功能极大地提高了消费者对商品信息的检索效率,消费者从原来对单一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依赖到逐渐提出细节化的“个性要求”,与此同时,产品的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面对这样充满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企业应选择具有弹性的创新模式,对市场变化做出及时准确的响应。

2.2市场竞争

市场竞争是市场机制的主要调节因素之一,它是继市场需求之后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后续动力,激励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以为自己的产品开拓市场,提高质量,甚至增加技术创新者的才干。

从竞争的范围来看,互联网企业面临的威胁不仅来自于同行业之间,还来自于全球范围内各个跨国公司的不断挑战和竞争。如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就拥有数个竞争对手:雅虎、谷歌、搜狗等。

2.3科学技术进步

新技术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又一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总是在不断地运动和发展,并不断被应用于新产品的生产和新工序的改进,称为推动企业不断获取商业利润的又一重要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总会形成新的技术创新浪潮,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进行。新科技成果进入生产领域商品化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使得企业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和心理上的满足,有且利于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分配更多的社会资源。

2.4政府激励

创新同时也是一项高风险性的工作,来自政府适度的支持可以减轻企业的压力,因此政府的支持可以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政府激励是政府根据国家政治目的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组织、行为、政策以及法律体系的调整,来影响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规模较大、收益较多的技术创新,一般都得益于政府的激励。

同时,互联网企业外部各动力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作用。具体关系分析如图所示:

图1互联网企业外动力系统各因素相互作用关系(1)市场需求对其他的外部动力因素的影响。首先,市场需求的高涨会促使市场中的移动互联网企业的数目不断增加,从而使各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其次,达

作者简介:佟刚(1954-),男,大专学历,机械工程师,现就职于辽源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学技术协会。到某种新的市场需求常常需要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前提,因此这种新的市场需求往往会带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再次,当某一种创新移动产品存在着旺盛的市场需求时,就会引起政府对于该创新产品的关注。若是企业由于获利较少或风险较大等原因而不愿意对该产品进行开发生产,政府会采取一定的支持政策鼓励企业进行该类产品的创新,如贷款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等。

(2)市场竞争对其他因素的影响。首先,当互联网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不断激烈时,各企业唯有不断地开发出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或者进行营销创新,获得企业自身的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不断获得商业利润。其次,市场竞争会促进各企业满足不同用户多样化的需求的同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并且不断地挖掘出市场的潜在需求。再次,当市场竞争的强度过大时,会引发政府对市场结构的适当调节以及对市场竞争的适度干预。

(3)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创造市场需求。新型产品和服务的出现,可以创造出全新的需求理念,而用户在这种全新的需求理念指引下会产生新的需求。其次,科学技术能够适当缓解市场竞争的压力。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新型产品的生产和新型服务的提出两个方面,还体现在营销方式的创新上。拥有了新型产品和服务,并通过营销创新在市场中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可以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定的优势,从而缓解市场竞争的压力。

(4)政府支持对其他因素的作用。首先,政府会为推动高科技产品创新而进行一定的政府购买行为,这种行为会刺激市场需求。其次,政府对某些竞争不规范的市场进行的干预和调整,会使一些优势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政府对劣势企业的支持和保护政策,则会相对减弱这些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再次,政府支持会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政府会通过各项政策增加对企业和各科研院所的科技经费投入,调动了这些部门的创新积极性。政府的贷款支持政策可以减轻一些企业面临的资金不足的压力,税收优惠政策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高新技术的优惠政策引导会带来企业新技术研发投入的增加,使得企业的核心知识产权不断上升。

参考文献

[1]吕本富,张鹏.77种网络经济创新模式[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2]刘康.浅析知识产权保护对互联网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J].中外企业家,2010,(7):212213.

[3]周怀峰.市场需求发展阶段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3):8083.

[4]曹前有.技术创新主体市场竞争动力论[J].科技管理研究,2008,(7):455480.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篇10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各国围绕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竞争日趋激烈。要准确把握当前两化深度融合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推动发展方式转变,重塑国际竞争优势。

一是信息通信技术处于加速发展和跨界融合的爆发期,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导力量。信息通信技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创新最活跃、交叉最密集、渗透性最强,以无线、宽带、移动、泛在为特征的网络建设和应用推动着群体性技术突破。信息通信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技术创新活力和应用潜能裂变式释放。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能源、材料、生物等技术加速交叉融合,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

二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推动生产方式持续变革。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线,是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智能制造正成为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消费互联网持续扩张,工业互联网快速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

三是围绕数字竞争力的全球战略布局全面升级,塑造国家长期发展新优势的国际竞争加剧。信息已经成为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不断强化信息化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权,是国际社会的共同选择。打造未来网络强国成为全球主要大国的共识。构建线上国家综合优势已成各国网络空间国家战略的优先选项。网络安全形势更趋严峻。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工作重点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重点是围绕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紧制定“1+X”实施方案和规划体系,组织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等重大工程,努力在若干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

――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以实现重大产品和成套装备的智能化为突破口,以推广普及智能工厂为切入点,以抢占智能制造生态系统主导权为核心目标,加快提升制造业产品、装备及生产、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一是推动重大产品和成套装备的智能化。组织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研究制定重点工业行业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工厂核心技术和装备自主发展路线图,坚持需求牵引、系统推进、示范引领、梯次突破的思路,抢占成套装备、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等战略制高点。

二是构建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加强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完善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体系,推动建立产业联盟,加快机械、航空、船舶、汽车、轻工、纺织、电子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在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行业推广普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推动核心软硬件、网络设备、智能装备等核心技术与产品的深度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打造开放有序、富有竞争力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

三是推广普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研制、和国际化,组织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贯彻和评定试点,积极培育第三方咨询、评定和培训服务机构。

――实施“互联网+”先进制造行动计划

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先发优势,在工业领域加快实施“互联网+”先进制造行动计划,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一是加速培育工业互联网新产品。开展面向重点领域的工业云、工业大数据、物联网创新应用试点,培育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服务新方式。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间(B2B)电子商务平台、综合物流服务平台发展,推广普及移动电子商务。加快构建“大数据、大支撑、大安全”安全生产平台,推动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动态化、实时化,以及事故预判和风险防控自动化、智能化。

二是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研究制定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企业积极发展在线监控诊断、远程维护、融资租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业务。支持合同能源管理、排污权交易、碳交易等专业服务发展。

三是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研究制定工业互联网整体网络架构方案,超前部署面向智能制造单元、智能工厂的低延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搭建连接多地、多方参与、安全可靠的工业互联网试验网络,为工业互联网领域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提供验证服务。

――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

适应当前全球科技创新交叉集成、跨界融合、集群突破新趋势,加快构建面向制造业重大共性需求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

一是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组织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采取政府与社会合作、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新机制,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重点领域制造业工程数据中心,为企业提供创新知识和工程数据的开放共享服务。

二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做好科技重大专项、工业转型升级、工业强基工程等已有专项的部署,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关键共性基础工艺研究机构,以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的方式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

三是打造富有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完善人才、资本、园区、税收等政策环境,以互联网推动创业创新要素平台化、集聚化和生态化,培育低门槛、广覆盖、有活力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态系统。发展市场化与专业化结合、线上与线下互动、孵化与投资衔接的各类创客空间,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筹等综合服务平台,营造创业创新环境。

――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把信息化作为中小企业拓展市场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创新活力、促进集群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是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水平。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专项计划,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一批运作规范、功能完备、服务高效、信誉良好的信息化服务机构和应用集成服务商。

二是加快培育面向中小企业的工业云平台。继续实施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建设一批工业云体验中心,打造一批集软件工具、设计素材、知识管理、标准规范、培训教育等于一体的高质量工业云服务平台,引导中小企业探索制造业发展新模式。

三是探索以互联网金融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新渠道。深入研究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营造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中小企业融资新模式,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

――建设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统筹规划、整合资源、超前布局,推动网络长期演进和技术升级,为两化深度融合提供坚实支撑。

一是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深入推进“宽带中国”战略实施,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服务便捷、高速畅通、技术先进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加强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网络建设,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研发和标准化,开展商用试点。完善宽带普遍服务,实施宽带乡村工程,加大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宽带网络建设力度。

二是促进应用基础设施发展。加强全国数据中心建设的统筹规划,引导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合理布局。引导基础电信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建设部署内容分发网络,提升中小网站、政府和公共服务网站的应用水平。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的统一规划和集约部署,实现数据的统一采集管理和开发利用。

三是推进新型网络架构升级,推动网络关键资源国际共治。加快网络、数据中心、商业类网站等升级改造,支持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部署。加强部级未来网络架构的顶层设计,整合构建未来网络创新试验平台。

――加快建立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体系

进一步完善技术、产业、应用、安全互动发展的协调机制,加快建立技术领先、产业先进、安全可靠、自主可控的信息通信技术产业体系。

一是打造国际先进、自主可控的技术产业生态,构筑体系化发展新优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对战略必争领域抓住不放,加强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加快建立感知、网络、计算、通信等核心技术体系,形成智能感知、高速互联、高端存储、先进计算等领域的自主产业生态。加快构建智能穿戴、服务机器人、智能汽车等自主产业体系。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篇11

随着“互联网+”时代,中国传统制造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環境问题日益突出,发达国家制造企业逐步转移,等等。目前,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渐成熟,“互联网+”一切传统行业成为可能,为传统企业实现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带来重要契机。中国于2015年提出“互联网+”行动,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旨在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促使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从而实现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企业颠覆传统价值创造方式,改变竞争结构,对产业基础实施“创造性破坏”的利器(赵振,2015)[1]。传统制造企业受到“互联网+”时代日益动态复杂环境的冲击,已有的竞争优势逐渐被消磨殆尽,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和挑战,甚至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因此,制造企业如何把握“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遇,实现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从而提升组织敏捷性以快速适应外部环境将成为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组织敏捷性视角探究“互联网+”对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以期为传统制造业提升自身竞争优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思路和借鉴。 

一、“互联网+”内涵及思维特征 

(一)“互联网+”内涵 

近年来,“互联网+”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但是其内涵在学术界并未形成一致的观点。其中,柳洲(2015)从产业集群视角认为“互联网+”是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经济和社会系统不断逼近帕累托最优的动态演化过程[2];童有好(2015)从工业视角认为“互联网+”是用互联网工具逐步把企业内外价值链全部数据化,是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3];赵振(2015)从价值链视角认为“互联网+”实质是实体产业价值链环节解构,并与互联网价值链“跨链”重组的共生现象[1]。虽然学者们对其内涵颇有争议,但集中体现了以下含义:第一,“互联网+”离不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支持;第二,“互联网+”强调的是一个“+”,即注重互联网与传统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第三,“互联网+”所要达到的效果是充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价值创造体系的改进。总之,从企业视角认为,“互联网+”是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互联网与传统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制造全生命周期进行深度融合以实现优化、重构甚至颠覆传统企业价值创造体系的过程。 

(二)“互联网+”思维特征 

互联网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一种工具、平台或者媒介,而“互联网+”为企业寻求新机遇和转型升级提供了一种新思维。与传统工业化思维相比,“互联网+”思维更具时代性、突破性和颠覆性。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以及“互联网+”实践常态化,对企业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变革,主要体现三个特征。 

1.开放思维。开放思维是指企业摒弃传统封闭式思想,尝试以开放、合作和共享等方式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思维模式。“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鼓励传统企业打破边界,建立一种企业间以合作、共享、共赢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的生态圈模式。开放思维强调“互通互联”。一是注重企业内部的“互通互联”。企业是一个由人、机、物等组成,尝试整合、协调和优化组织运营过程中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商流等的复杂系统。然而,传统企业内部往往存在着部门封闭、各自为政、沟通壁垒、信息孤岛等问题,难以发挥组织系统的协同性。开放思维强调企业打破内部封闭局面,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内部互通互联,有效整合内部资源,打破部门间沟通壁垒,促进各部门信息和资源共享,减少或避免信息孤岛现象,提升彼此合作的协同性。二是注重企业与外部的“互通互联”。“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已不再是企业个体间的竞争,而是基于企业参与的由供应商、合作方、用户等群体共同组织的商业生态圈的竞争。因此,企业必须具备开放思维,主动与外部进行互通互联,突破传统边界,整合企业内外部能力、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与共享,从而实现互利共赢。 

2.跨界思维。跨界思维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的一切都具有相关性、一切都能互联、一切都能融合的突破传统边界的思维模式。互联网的日益渗透逐渐打破了传统行业边界,甚至对传统行业进行颠覆或产生一种“破坏式创新”,使跨界成为一种新常态。“互联网+”本质是跨界,通过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深度融合的方式以突破传统行业所固有的边界,驱动传统企业进行“互联网+”的跨界战略转型。外部竞争环境日益动态复杂,跨界已成为企业打破传统思维方式以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成为企业“互联网+”时代迎合市场动态需求和实现企业品牌价值延伸的重要手段。例如苏宁“电商+店商+零售服务商”的云商模式,促使线下线上同价,实现O2O战略转型,是传统零售企业自我突破和实现“互联网+”跨界战略转型的典型范例。因此,企业应树立跨界思维,以开放的心态去洞察外部环境变化,结合企业实际探索“互联网+”跨界之道,跨越组织边界、跨越企业边界和跨越行业边界等,不断寻求创新式的运营模式或商业模式,切实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3.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指一种通过改变传统固有或常规化逻辑思维,以一种全新方法来考虑问题的非常规思维模式。企业传统思维模式:即由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销售,最终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顾客,形成一个完整的“企业——顾客”的单线程的价值链条,充分体现了企业供给决定顾客需求的理念。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这一传统逻辑思维模式将被打破,顾客成为企业研发设计和创新的起点,即顾客能够成为企业的一员参与到企业的活动中来,为企业研发设计出谋划策,提供创新性思维和建设性意见,从而形成一种“顾客——企业——顾客”循环式的价值创造链条,体现了顾客需求决定企业供给的理念。随着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日益成熟,企业通过“互联网+”顾客需求成为现实。一方面,企业能通过构建官方社区与顾客主动沟通互动,通过顾客建设新意见或创新性想法为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改进和创新提供思路。另一方面,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对顾客需求、偏好、行为轨迹等数据资源进行抓取、分析和挖掘,以便更好地洞察顾客需求和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甚至会产生一种基于“顾客需求——营销——制造——库存——采购”的倒逼效应,以促使企业生产经营改进和完善,减少或避免牛鞭效应。

二、基于“互联网+”的探索式创新 

目前,我国进入网络化发展时期,企业积极探索“互联网+制造业”的发展模式。海尔集团成为“互联网+”时代改革的先行者和实践者,寻求由传统制造企业向现代互联网企业转变的突破,为了落实和推进企业的互联网转型升级,海尔集团不断探索和寻求基于“互联网+”的创新之路。 

(一)基于“互联网+”的企业管理模式创新 

在互联网战略的引导下,海尔集团在战略、组织、员工、用户、薪酬及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颠覆式创新(如图1)。战略方面,海尔集团的战略是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共创共赢生态圈,实现企业的平台化;组织方面,打破传统封闭式的、金字塔式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建立现代开放式的、扁平化的網络组织,努力成为互联网的节点,实现企业的去中心化;员工方面,驱动海尔员工由最初的雇佣者、执行者向创业者、合作伙伴转变,实现企业员工的创客化;用户方面,构建能够为用户提供最佳体验的生态圈——社群,以充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薪酬方面,构建用户付薪平台,驱动海尔员工的薪酬由海尔集团支付向由海尔用户支付转变;管理方面,颠覆传统的线性管理方式,探索以非线性的管理方式实现组织自演进目标。其中,战略和组织创新是决定海尔成长的两个重要变量,员工和用户是决定海尔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而薪酬机制是企业的重要驱动力,管理创新有助于引领企业目标自演进。各种创新机制之间相辅相成,不断推动着海尔集团的互联网转型。总之,海尔集团颠覆式的管理模式创新,是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为驱动传统制造型企业向现代互联网型企业转变而进行的探索式创新。 

(二)“互联网+制造业”实践——互联工厂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日益成熟,为促进“互联网+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带来重要契机。在没有可供参考的“互联网+制造业”转型目标的前提下,海尔集团顺应互联网发展的时代潮流,积极探索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下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模式,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尝试探索和布局海尔互联工厂(如图2)。从2012年起,海尔打造了第一个智能互联工厂——沈阳冰箱工厂,后续又构建了郑州空调、佛山洗衣机、青岛热水器等多个智能互联工厂。海尔智能互联工厂颠覆了传统大规模制造模式,向为用户提供大规模定制模式转变,逐步取代了传统单纯依靠厂商提供消费者可选择的产品的制造模式。 

海尔互联工厂就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如图2),实现用户通过互联网与企业研发、制造、服务等生产运营过程进行交互,生产出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从而提升消费体验。海尔互联工厂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传感器等将企业硬件、设备、产品等实现实时互联,促使硬件、设备、产品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打造全生产流程无人化的智能工厂,同时与用户实现互联与交互,引入用户需求,让用户参与到产品设计、制造、服务等全流程中来,并将用户信息能够同时传递到海尔的设计资源、供应商资源及全流程的小微,促使互联工厂能够快速获取用户需求,并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智能化生产运作,并且能够实现全生产流程的可视化,便于用户的监督和随时查看,快速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实现由传统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转变。 

总之,海尔互联工厂是“互联网+制造业”的具体实践,改变了企业传统研发、采购、制造、营销到最终消费者的串联式流程,形成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以用户中心的、多种合作方共担风险和共享利润的、开放的并联式智能流程,即用户订单需求能够同时到达企业研发、供应商、工厂等端口,合作方协同合作,共同为实现用户个性化定制需求而努力,最终及时生产出符合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产品。 

(三)基于“互联网+”的平台合作模式 

海尔集团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思维,利用平台模式充分整合供应商、服务商、科研人员及机构、客户等优质资源和能力。海尔构建的网络化合作平台主要包括产品定制平台、开放式创新平台、模块商资源平台等。 

1.海尔开放式创新平台——HOPE平台。HOPE平台是中国最大的开放式创新平台,主要是由技术专家、高校科研人员、极客、创客等用户构成的研发创新式生态圈。在此平台,用户可以技术需求,或提交技术解决方案等。HOPE平台基于大数据技术和标签自动匹配技术能够实现技术需求和解决方案的自动匹配,同时还可以通过线下专家团队对解决方案进行技术分析和评估。对海尔而言,HOPE平台是为海尔解决家电技术难题及技术需求的一个较多可选择合作资源方的便捷平台,通过技术分析和评估以选择最佳的技术合作资源方,从而以最高的效率来满足海尔研发需求和技术需求。 

2.海尔模块商资源平台——海达源平台。海达源平台是全球家电业第一家为供应商资源提供在线注册、直接对接用户需求的零距离平台,垂直整合了家电行业的多级供应链、金融服务、仓储物流等平台服务,从而实现模块供应商、家电用户及供应链上的合作方能够直接交互,形成网络化的生态圈,目的是打造一流的模块商生态系统,为用户提供全流程最佳体验。在此平台,供应商可以与用户进行在线交互和交易,并能够及时模块化解决方案。 

3.海尔产品定制平台——众创汇平台。众创汇平台主要包括模块定制、众创定制、专属定制等三种定制模式。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可以选择产品的颜色、型号、功能等进行简单的模块组合(模块定制);可以与设计师、工程师等实现零距离交互,提出自己的创意或期望,进行新产品迭代(众创定制);亦可进行一对一定制专属自己的独特产品(专属定制)。然后,通过网上生活场景模拟体验最终下单,从而打造一个切实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产品。海尔众创汇平台改变了消费者只能购置厂家已生产的现有产品的被动局面,能够充分发挥消费者的创意和灵感,提升消费者参与度和满意度,切实增强用户体验。 

总之,海尔集团的各个平台体系之间相辅相成、互通有无,充分整合了海尔集团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供应商、服务商、高校、科研机构及用户等,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开放式生态圈。

三、“互联网+”探索式创新对企业组织敏捷性的影响 

组织敏捷性是企业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中快速成长及对相应变化能快速做出反应的能力(Goldman,1995)[5],反应了企业在动态复杂环境下自我调整和演进的适应能力。基于动态能力视角,组织敏捷性主要由运营敏捷性、合作伙伴敏捷性和客户敏捷性构成(Sambamurthy等,2003)[6]。其中,运营敏捷性和合作伙伴敏捷性是企业提升组织敏捷性的重要手段,而客户敏捷性是企业提升组织敏捷性的最终目的。各维度之间相辅相成,环环相扣,共同影响和决定着企业组织敏捷性。“互联网+”时代,海尔集团将“互联网+”思维融入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创新企业管理模式,促使企业平台化、组织网络化、员工创客化等,打造了无人化的智能互联工厂,实现与用户的实时互联,为用户提供规模化定制服务,推动“互联网+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切实提升了海尔集团的组织敏捷性。因此,本文分别从运营敏捷性、合作伙伴敏捷性和客户敏捷性三个维度来阐述海尔“互联网+”探索式创新对企业组织敏捷性的影响。 

(一)对运营敏捷性的影响 

运营敏捷性是指企业以保持组织柔性、提升部门协同性、优化生产流程、敏捷制造等方式快速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海尔集团基于互联网战略积极探索“互联网+”实践,创新组织结构,大量削减中间管理层,构建扁平化的网络组织结构,驱动员工创客化、组织小微化,构建无人化智能互联工厂,探索“互联网+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海尔提升组织运营效率。 

1.构建扁平化网络组织,提升了企业组织柔性。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具有管理成本低、效率高、信息反馈迅速等显而易见的优点(卢彦,2015)[7]。海尔集团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积极创新组织结构,建立开放式的、自下而上的、扁平化的网络组织结构,以代替传统封闭式的、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科層制组织结构,大力削减集团企业内部的中间管理层人员。海尔集团扁平化的网络组织能够减少组织层级间汇报的阻碍,提升组织沟通和信息传递效率,降低运营的时间成本,进而增强组织的柔性和灵活性。 

2.驱动员工创客化,增强了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海尔集团对员工实施放权,培养创业者和小微组织,并将对员工的选择权、评价权、淘汰权等交给用户和市场,改变企业员工消极被动和推卸责任的状态,最大限度地激发海尔员工的活力和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市场存在一种马太效应,海尔员工只有通过努力不断为用户创造价值才能赢得更多的用户,否则他们将会被用户和市场所淘汰。因此,海尔的创客化、小微化有助于增强组织活力、敏捷性和创新性。例如,海尔“雷神”3人组成的创客团队通过贴吧、论坛、QQ群等多种渠道与用户积极沟通和交流,寻找和挖掘现有游戏本的用户需求痛点,创造出“雷神”品牌,首发日就受到广大游戏爱好者的追捧(文丹枫等,2015)[8]。 

3.构建智能互联工厂,实现了企业敏捷制造。海尔集团基于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的思想,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海尔产品制造过程的模块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从而保证海尔互联工厂能够以高柔性、高效率、高品质地生产客户大规模定制的产品。其中,模块化是用户个性化定制的基础,包括基本模块和可变模块,也是海尔互联工厂实现柔性制造、敏捷制造和智能制造的基础。例如,海尔沈阳工厂实现一条生产线由最初支持20多个型号到支持500多个型号的柔性大规模定制,生产节拍缩短到10秒一台,订单周期从15天缩短至7天,成为全世界冰箱行业生产节拍最快、承接型号最广的工厂(刘静,2015)[9]。 

(二)对合作伙伴敏捷性的影响 

合作伙伴敏捷性主要是指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通过某种合作形式,例如虚拟企业、战略联盟、平台模式等,实现资源、能力互补,提升合作协同性以共同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海尔集团基于互联网+思维构建了平台合作模式,促使企业平台化。海尔集团创建了众创汇平台、HOPE平台、海达源平台等多个平台,广泛吸引优秀专业人员、资源供应商、方案服务提供商、高校和科研机构、创客等优质资源和能力接入,从而形成一个集聚众多优质资源和能力的平台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并联平台式生态圈,有助于提升海尔集团合作伙伴敏捷性。 

1.动态选择合作伙伴,提升合作灵活性。传统企业的合作模式往往是一种固定状态,由于彼此间信息不对称、信息流动性较差,致使企业对合作伙伴的搜寻成本和转换成本较高,从而导致企业间固定化的合作模式成为常态化。然而,互联网时代的数据和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并且流动性增强。企业能够更快、更便捷、更低廉地获取大量的信息,并基于一定的技术手段从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能够有效降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为解决企业传统固定化合作模式问题提供了信息基础。海尔集团基于开放式的生态平台实现合作伙伴的动态选择,改变了传统的一对一的合作模式,为海尔提供众多优质资源、能力和合作伙伴。特别是针对技术需求和创新需求,海尔往往在众多服务或技术提供商中基于一定的技术评估和用户评价等信息来选择最佳合作方,以弥补海尔集团资源和能力的不足,实现海尔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合作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2.构建基于平台的合作模式,增强合作协同性。“互联网+”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已不再是零和博弈的竞争关系,而是基于非零和博弈的、多元化的合作竞争关系。基于平台的合作模式能整合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方,实现资源的动态整合和优化配置,从而形成一个自循环的生态圈。平台的参与者越多、平台越有价值、用户之间符合共享经济规律,随着用户量和参与度的提升,每个用户的溢出效应越大(吕本富,刘颖,2015)[10]。海尔集团打造以用户为中心的并联式的生态型平台,以开放式的姿态凭借其庞大的用户资源吸引众多优秀的资源商、服务商、技术企业等优质资源嵌入海尔平台,通过改变传统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营销服务等串联式流程,省去由用户订单到企业,到供应商发货送往工厂、最后到物流和销售的繁琐环节,让海尔企业、员工、供应商、服务商等基于海尔智能化平台直接与用户实现零距离交互,从而使海尔与合作伙伴能够从各自不同角度积极共同响应消费者需求,充分发挥“1+1>2”的协同作用,最终基于彼此不同的市场目标而形成一种协同为用户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海尔集团基于平台化的合作模式是对企业内外信息、资源、用户等动态整合,既能发挥企业自身的资源优势和能力优势,又能与异质性的外部合作伙伴的资源优势和能力优势实现互补与对接,从而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提升企业竞争力。

(三)对客户敏捷性的影响 

客户敏捷性则是指企业快速感知客户需求变化,深入挖掘客户内在需求,及时提供相应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德鲁克认为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顾客。海尔集团基于用户驱动理念,以用户为中心,构建用户大数据平台,打造全程可视化互联工厂,与用户实现零距离交互,动态把握顾客需求,由传统大规模制造型企业向现代大规模定制服务型企业转变,有助于提升客户敏捷性。 

1.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提升顾客需求感知敏捷性。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大数据资源已不再是互联网企业的专利。目前,海尔已经拥有一个2亿家庭用户的社交化客户关系管理(SCRM)数据平台,拥有海量的顾客数据资源。此外,海尔集团致力于将电器产品互联网化,形成一种智能化设备——网器,智能采集用户及周围的环境数据、电器运行数据、人机交互数据等,构建大数据生态圈,为海尔集团挖掘用户需求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海尔集团基于大数据技术和资源动态分析用户行为,挖掘和精准把握消费者的潜在需求,然后采用量化分值来定义消费者潜在需求的高低,帮助员工主动、快速、精准地与用户进行交互和营销,实现企业产品和顾客需求的精准匹配,切实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例如,海尔大数据平台与苏宁云商对接实现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满足,会员精准转化率4.6%,高于电商转化率均值2%,在2015年“7.17”营销事件中,共同为60万用户提供了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使海尔空调、冰箱等全品类全面售罄。 

2.与用户零距离交互,提升服务敏捷性。“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降低。消费者不仅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话语权,而且需求日益个性化、差异化,对企业产品和服务快速满足消费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尔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打造全流程透明可视的智能互联工厂,从研发、制造、物流等制造全生命周期实现与用户的零距离交互,将用户变为“产消者”,让用户参与到企业价值创造的全流程中来,促使用户与企业的融合,提升用户的参与感和实现用户的个人价值。海尔与用户的零距离交互,实现企业大部分员工与用户直接接触和交互,动态了解和把握用户的真实需求,并将其新思想、观点、建议等融入到产品和服务中来,促进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改进、迭代和创新,及时改善用户产品和服务体验以满足用户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切实提升了海尔企业服务敏捷性。 

四、启示 

通过对海尔集团案例研究發现,“互联网+”时代,制造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益动态复杂,海尔基于网络化战略探索“互联网+制造业”的融合与实践,积极进行管理模式创新,构建扁平化的网络组织结构,驱动员工创客化、组织小微化,构建全流程可视化的互联工厂,从而提升企业运营敏捷性。搭建开放式、并联式的平台型生态圈,促使企业合作动态化、平台化,进而提高企业间合作的灵活性和协同性,从而提升企业合作伙伴敏捷性。以用户为中心,基于大数据技术及资源动态感知顾客需求,与用户进行全流程零距离交互,提升用户产品和服务体验,从而提升客户敏捷性。总之,海尔集团“互联网+制造业”的探索和实践,使海尔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由传统大规模制造型企业向现代大规模定制化服务型企业转变,促使海尔研发、制造、物流、营销等全生命周期过程的信息化、智能化、敏捷化,切实增强了企业快速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互联网+”时代,许多制造企业仍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传统工业化思维仍然盛行,对“互联网+”的认知偏差(童有好,2015)[3],难以实现“互联网+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从而跟不上时展潮流。因此,传统制造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树立“互联网+”思维,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尝试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企业“互联网+制造业”的融合与转型,从而提升组织敏捷性。 

1.树立“互联网+”思维。传统制造企业应该深入了解“互联网+”的内涵,摒弃传统封闭式的以企业资源和产品为中心的工业化思维,树立开放式的以客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即以互联网为切入点,思考如何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使企业以开放的姿态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和能力,实现企业传统业务的“互联网+”,颠覆企业传统管理模式、组织架构、商业模式等,促使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竞争力的提升。 

2.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生命周期的融合。“互联网+”时代,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得到普及和广泛应用。企业应注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生命周期过程的融合,例如,利用云计算为企业研发、设计、运营等提供虚拟化环境和强大的计算能力;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企业“人、机、物”三元世界的互联;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企业海量数据资源进行分析和挖掘或精准营销等。总之,传统制造企业应积极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实践,努力提高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制造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信息化水平,加强对企业内外部数据、信息及知识内在价值的挖掘与共享,创新企业生产运营模式,驱动企业产品制造过程数字化、敏捷化、智能化,从而提升企业运营敏捷性。 

3.构建平台化合作模式。“互联网+”时代是注重异质性企业以合作方式参与市场竞争的时代。互联网有效地突破了时间、空间、组织的限制,为企业间以战略联盟、虚拟企业、业务外包、众包等方式合作提供了虚拟化平台。因此,传统制造企业应与供应商、消费者、云服务提供商、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利益相关者搭建一个开放、平等、利益共享的生态型合作平台。基于平台化的合作模式,企业在对组织内资源、技术、能力等进行重新扫描、审视、评估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充分利用平台内合作方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能力优势等,充分发挥“1+1>2”的协同作用,从而提升企业合作敏捷性。 

4.注重企业服务化转型。“互联网+”时代,制造业服务化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必然,促使制造企业以制造为中心向以制造服务为中心转变,为制造业提供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传统制造企业必须注重企业服务化转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加强与客户的零距离交互,倒逼企业重新审视价值创造体系,不断向价值链的服务端延伸。例如,利用大数据资源和技术深入分析和挖掘客户潜在需求,从而为客户推荐个性化产品服务。因此,传统制造企业应重新审视企业价值创造活动,引导客户参与企业价值创造过程,将客户新思想、观点、建议融入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改进、迭代和创新过程中,不断增加产品服务附加值,切实迎合客户需求,从而提升客户敏捷性。 

参考文献: 

[1]赵振.“互联网+”跨界经营:创造性破坏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0:146-160. 

[2]柳洲.“互联网+”与产业集群互联网化升级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08:73-82. 

[3]童有好.我国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的难点与对策[J].中州学刊,2015,08:30-34. 

[4]陈录城.海尔:互联网+制造的探路者[J].互联网经济,2016,03:56-59. 

[5]Goldman?熏S.L.?熏Nagel?熏R.N.?熏Preiss?熏K.Agile Competitors and Virtual Organizations?押Strategies for Enriching the Customer [R].Van Nostrand Reinhold?熏New York?熏1995. 

[6]Sambamurthy V?熏Grover V.Shaping Agility through Digital Options?押Reconceptualizing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ontemporary Firms[J].MIS Quarterly?熏2003?熏27?穴2?雪?押237-263. 

[7]卢彦.互联网思维2.0——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141.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篇12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普遍使用,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给众多企业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作为中小企业正常运营的中流砥柱,在互联网下开展财务模式创新成为今后主要发展趋势。因此,只有做好财务模式创新,才能使中小企业在网络信息时代中持续、稳定地发展。

一、中小企业财务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1.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特点是快速的信息传递和高效的数据共享,这些特性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在信息经济时代中得到更好的发展,还可以有效推动中小企业在财务模式上的创新。在互联网技术的推进下,网络化的会计核算、现代化的财务管理、高效快捷的电子商务应运而生。这些互联网的财务管理模式具有很多传统财务管理模式所缺失的优势,比如利用互联网信息更新,财务人员不再过分依赖工作配套,且资源使用率的最大化可以有效节省工作时间以及人力开支等,这些变化无不体现了互联网技术将会带来的种种好处。

2.经济形势的变化

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企业的财务模式带来了更多的要求与挑战。因为经济形势变化速度快,所以要求企业的财务模式必须具有快速的响应能力以及强大的适应能力。传统的财务模式受到封闭性及分散性等方面的局限性,很难做到这一点。在缺少互联技术手段的支持下,比如说远程办公,电子结算等,无法宏观高效的对企业财务进行整体的管理与协调。而在网络经济时代中,经济形势的变化可能超出人们的想象,传统的财务体系正如一台繁复而低效的旧汽车,根本无法行驶在变化多端的经济高速公路上。所以为了更好的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势变化,对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将刻不容缓。

3.工作方式的转变

在网络经济时代中,传统的企业工作方式得到了彻底的颠覆,从材料的采购、生产、库存最后到销售等过程都已被互联网技术所渗透。远程、在线、高效的工作方式取代了以前单一的传统工作方式。这些工作方式的转变,使得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也必须跟随着这些转变而升级为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财务管理方式。

4.财务风险的加剧

除了“快速”之外,“虚拟”也是网络经济时代中的又一个代名词。许多企业的活动方式也将会从传统的方式转变为虚拟方式,这种转变无疑大大加剧了财务管理的风险。除此之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给黑客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温床,木马病毒、IP伪造技术、暴力破解等都大大增加了财务管理活动的风险。而财务数据对于企业而言,属于商业机密,如果泄漏到竞争对手手中,将对整个企业的生存造成重大的威胁。所以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将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每个企业都必须认真对待。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方向

1.财务管理目标创新

由于在网络经济时代下,更多的产品资源转变为知识资源,而知识资源的共享性以及流动性造成了企业模式多元化的转型,摒弃了之前价值最大化的固有思想。提高股东资本增值、债务人偿还能力、政府贡献、员工利益等,都将成为财务管理目标的一部分,与此同时还要兼顾所有企业合作伙伴和潜在战略合作伙伴的利益。除此之外,为了有效的提升企业形象并推动企业发展,履行社会责任将也是不可或缺的财务管理目标,例如慈善事业赞助、绿色可持续发展倡导、广大群众利益维护等等。因此,应全面立体地考虑企业内外的利益,将社会发展目标与企业目标完美融合,实现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良性循环,达到双赢的最终目标。

2.财务管理模式创新

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正在无限缩短,远程访问技术、数据共享技术,都在加快财务管理模式的变革。所以在互联网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财务管理模式可以由传统的分散局部式管理,渐渐转变为在线管理、远程操控、集中式管理。创新的管理方式将对财务数据的处理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等等。另外,还可以对所有的分支机构进行宏观、实时的财务监控,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潜在的财务风险。并且这种由上而下,由内而外集中式的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3.财务工作方式创新

互联网技术不仅使财务管理模式发生了改变,同时也使得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纸化办公、移动办公正逐渐代替传统的财务工作方式。办公场所也出现了虚拟办公室,使得办公室不再成为财务工作人员的枷锁,财务工作人员即使在离开办公室的情况下也可以正常工作。利用远程的信息共享技术,可以实时查看资金信息以及财务状况,实时监控企业的进出流水。此外,企业与各个社会部门之间的联系也变得快捷迅速,财务工作人员不用亲自奔波于银行、税务、海关之间,大大加快了各种报表的处理速度。

4.财务管理理念创新

网络经济时代下,企业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的恶劣,但同时又充满着机遇。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也是如此,所以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将决定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侧重点,并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是否能够快速适应当前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在这种环境下,知识的共享性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积极促进了企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但是只有通过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才能使自身以及其他企业实现共同成长的结果。此外,电子商务、电子货币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企业管理的便捷程度,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时,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还必须提高员工的素质、加强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对新技术的投入与研究,从而提高整个公司的财务综合水平。

5.财务管理对象创新

在传统的经济时代下,财务管理对象为有形的资金。而在网络经济时代,财务管理对象变为了无形的知识。管理对象为何由原有的资金运动论转变为现有的经济信息论,主要是由于网络经济时代中产品技术含量的增加,使得企业价值将更多地体现在生产和服务上,以至于企业也更注重对于知识以及资源的管理。所以知识产权也将成为财务管理对象创新过程中的重要方向。

6.财务管理软件创新

传统的财务管理软件是封闭的,只能实现内部的共享,而无法快速获得外部的信息与服务,而互联网技术的使用恰恰充分解决了这一局限性,如今的财务管理软件都初步实现了局域网向互联网的转型,使得财务管理软件可以对财务工作人员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传统的软件功能十分简陋,它不仅不可以实时监控企业的财务信息,也不能实现企业的财务数据资源共享。而现在基于Web数据库开发的财务管理软件完美的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远程操控、在线查询、网上支付、网上结算、远程报表等等都已成为可能。实现了公司业务运作与财务管理的完美契合,使得财务管理更有效,更快速。

7.财务风险控制创新

因为网络经济时代下,信息经济具有不确定性、非线性和不稳定性等特质,因此建立新的财务风险预测模型也将财务管理创新的方向之一。此模型可以通过监测得到的数据,计算分析出多方面的有效预测信息。从而对潜在的风险以及不稳定因素,提前进行预警和判断,并且能够对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指标进行测量与计算,例如保本点,最大负债率等等。这种主动的风险控制管理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多变的经济环境对公司所能造成的损失。

三、中小企业资金管理的创新方向

1.融资创新

资金无疑是整个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命脉所在,也是确保企业正常运转的发动机。某种程度上来说,资金链断裂的最终结果就是企业破产。作为企业获得资金的一个重要手段,融资的资金成本直接影响了一个企业的运营成本。而运营成本直接影响了一个企业的盈利水平与发展前景。对于整个企业的发展以及扩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网络经济时代,融资创新需要多方面的考虑以及详细的分析。首先,由于知识在网络经济时代将逐渐取代了资金的地位,因此融资与融知也具有相互对应的关系。事实证明,一个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强大的知识储备以及技术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其次,企业如果需要快速的成长,就需要对传统的融资方式进行取舍,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融资新产品,提高融资的效率。

此外融资还需要通过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其范围能够扩大到全球,增宽融资渠道。最后,还应运用互联网的资源共享的特性以及优势进行融资,与传统的融资方式相比,这种融资方式有效降低了融资成本,从而降低了整个企业的资金成本。

2.投资创新

为了能够实现资金利用率最大化,企业可以选择对闲置资金进行适当的利用,选择短期稳定的投资项目进行投资,以获得一定的收益。所以投资活动也是除了融资手段外,有效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又一手段。而在投资活动过程中,对于投资项目的选择则是最为重要的,因为既要保证资金的充分利用,又能保证资金的流通性,这就需要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对项目做好充分的评估。而在互联网环境下,项目的信息可以全方位立体的呈现在投资者面前,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企业的投资机会挖掘水平。为企业投资项目的评估与管理提供的巨大的便利性。其次,通过互联网组成的虚拟企业还能优化产权结构,依靠收购企业的控制权和部分产权,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寻找到有实力的合作伙伴。最后,互联网还能提供其他各种的投资平台。比如证券投资,通过互联网平台,投资者可以轻松的进行证券投资操作,并依靠互联网强大的信息传递能力,来获取相关机构的投资分析报告,为投资者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意见。与传统证券投资相比,网络化的证券投资更受投资者的青睐。

3.分配创新

除了融资与投资外,资金的合理分配是保证企业良性循环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中,资金分配是被统筹管理的,于是会将绝大部分的利润保留用作企业扩张使用,即使公司出现现金流紧张的状况,资金的分配也不会做出相应的调整。而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短期的虚拟企业将会最大的发挥它的作用,因为虚拟企业在合作完成后就会自动消亡,所以在分配利润资金时,不用考虑长期因素,几乎所有的利润都可以用于分配,大大提高的资金分配的效率。

四、我国互联网下中小企业财务模式的现状

1.缺乏复合型人才

由于互联网下的财务管理融合了多种互联网技术,所以财务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财务知识,还应掌握熟练的信息技术。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虽然在我国已经普及,但是同时具备财务知识及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却少之又少,无法满足当今快速增长的互联网财务工作人员需求。

2.缺乏相关法律

由于互联网下的财务管理较之传统的财务管理上有了很大的区别,在我国尚属于起步阶段,在对其应用的过程中会尝尝出现一些漏洞与纠纷,需要得到改善或者解决,而我国并没有为该领域提供一个健全可靠的法律环境。对于证据认可、数据追踪、法律界定等方面的规定都相对模糊,甚至没有定义。这成为了阻碍互联网下的财务管理创新发展的重大因素。

3.缺乏数据安全保密性

互联网结构的开放性及访问的自由性,为财务数据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风险高。在我国,针对于黑客的防范技术以及数据的加密技术都相对较弱,这样便给不法分子提供了舒适的作案环境。通过入侵数据库,黑客将能得到所有企业的机密资料,并可以对所有数据进行任意修改,从而导致企业遭受重大的财产损失。更有甚者,导致企业的会计系统崩溃,使企业的生存受到威胁。

五、中小企业财务模式的完善措施

1.财务人员培养

21世纪最缺乏的是人才,企业管理的前提必须是以人为本,打造同时具有财务知识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了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动力源泉。所以,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将又是财务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例如,公司可以定期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网络技术培训,使其能够快速适应互联网财务工作环境需求。同时,还应提高所有财务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从而使得整个企业的财务团队更有效的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法律法规完善

网络经济时代下,由于工作方式的变化,新的交易方式和流程也由此产生,新的财务管理模式较之传统财务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就需要政府部门能够根据当前最新的财务工作方式来制定相应有效的法律法规。根据现有的技术以及财务流程,制定出详细而且规范的标准。在规范互联网财务运作的同时,也需要对于企业的网络财产安全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对于制作病毒木马,或者利用黑客手段非法入侵企业数据库,并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的不法分子,法律必须给予其最严厉的制裁与惩罚,以保障企业财产的安全。

3.财务安全系统

网络经济时代中,对于安全性的要求不断提升,为了保证企业财务数据的安全性,以及财务流程的可靠性,财务安全系统的建设将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企业内部来说,必须加强财务人员的安全意识与风险意识,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从人为因素上杜绝企业财务数据的不安全因素。从技术上,企业必须着重投入资金打造自己的信息安全防护系统,比如防火墙,杀毒软件等等。有效地提高对木马病毒的入侵防御能力,以及阻止黑客的轻易闯入。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财务安全等级,使公司财产得到有力的保障。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普及,各个企业对于互联网下的财务管理技术革新重视程度也会日益提高。在企业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需要将财务管理技术以及网络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利用自动化,网络化的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在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将其应用到企业财务管理的每一个方面,并根据企业自身的特色进行创新实践。使企业能在全球网络经济时代的环境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财务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