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5-26 18:50:22

继续教育论文

继续教育论文篇1

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以及人社部关于农民工的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6年城镇就业人员4.14亿, 农民工占2.73亿, 农民工仍以青壮年为主, 平均年龄为38.6岁, 40岁以下的农民工占65.9%, 新生代农民工已挑起城市建设的大梁。[1]在建设包容性、公平性、共享性的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更应当享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2]国家陆续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并采取一定的措施着力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已成为衡量城市文明与否的标准, 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外来人口, 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障碍, 落地却难生根, 继续教育精准供给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必由之路。[3]

一、继续教育精准供给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意义

1.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继续教育的应然功能

国内外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 继续教育是突破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瓶颈的必然途径。[4]继续教育可以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 进行对口式、专业化教育供给, 职业方面, 继续教育可以为其提供实用性的专业技能和资格培训;学历方面, 继续教育可为知识文化水平偏低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补偿教育, 提升学历层次, 补充知识文化。此外, 继续教育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促进其自由全面地发展。

2.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对继续教育的期待

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背景下, 社会需要大批高质量、创新型人力资源以应对新常态下的社会转型, 继续教育能够提升我国的人力资本,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建设终身学习城市的背景下,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备受关注。2014年,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切实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 有序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5]2016年, 教育部颁布《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旨在提高农民工的学历层次、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 圆农民工求学梦。[6]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关系着社会和谐和文明程度, 继续教育责无旁贷。

3.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新生代农民工对继续教育的诉求

新生代农民工由农村走向城市, 需要提升整体素质, 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化。而在现实生活中, 新生代农民工处于社会主体的边缘, 其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劳动能力、生活能力、创造能力均陷于捉襟见肘状态, 他们比任何人都需要继续教育, 都需要终身学习。[7]研究调查数据表明:相比上一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和培训水平明显提高, 更有激情和活力, 城市融合意愿更强烈, 渴望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奋斗在城市扎根定居。[8]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 面临着经济危机、社会地位边缘化、孤独无助的融入障碍, 他们渴望提高生存技能和自身素质, 获得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地位, 享受应有的社会福利和待遇, 充分地融入城市大家庭, 在城市中获得归属感和幸福感, 提升生活品质, 实现人生价值。他们对成人教育有着较高期待, 希望能够通过接受继续教育寻求更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

二、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中的继续教育需求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包括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层面, 经济层面的融入是立足城市的基本需求, 包括劳动就业、工资收入、衣食住行等;社会层面的融入是适应城市生活的进一步要求, 包括社会适应、文化接纳、身份认可、政治地位、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心理层面的融入是新生代农民工深度融入城市的标志, 包括归属感、自我实现、身份认同等。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亟需针对性地提升职业知识与技能, 促进经济融入

经济边缘化是阻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首要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学历低、就业渠道单一、就业观念狭隘、社会关系网单一的现状使得他们难以在短期内找到高收入、工作环境舒适的稳定工作。一些城市将能买房作为城市人的标准, 致使一些新生代农民工沦为房奴, 试图通过买房子来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经济压力使他们苦不堪言。经济障碍无法破除, 新生代农民工就无法立足于城市, 更不可能很好地融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工亟需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职业知识和技能, 拥有一技之长, 弥补学历劣势。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参加职业技术培训才能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更好地应对产业转型发展, 提高经济收入, 最终实现终身就业。

2. 亟需提升文化素质和交往能力, 促进社会融入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社会参与和政治地位偏低, 社会关系狭隘, 文化隔阂, 生活习惯、价值观与城市居民格格不入。由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中付出了同样的劳动, 可总是只拿到净工资, 得不到一些基本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在社会交往方面, 由于受教育水平有限、缺乏文化素养和人际交往技巧, 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常常面临各种障碍, 社交圈子越来越窄, 最终沦为城市边缘群体。在多元、全纳文化的背景下, 新生代农民工迫切渴望被社会接纳、认可;渴望在城市中收获自己的爱情、友情;渴望开阔视野、跟上时展步伐;渴望走出边缘地带, 撕掉特殊群体标签。为了更好地融入城市, 新生代农民工需要通过社会文化教育提升综合素质, 从内在素养和外在行为上实现与城市生活的完美转换, 提高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自身社会认同度, 进而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实现自身市民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3. 亟需通过心理引导增强幸福感和归属感, 促进心理融入

新生代农民工背井离乡到了陌生的城市, 心理上无法适应, 易产生孤独无助的情绪, 对城市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加之部分本地人对农民工群体带有偏见, 一些不公正待遇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有明显的低劣感和受歧视感, 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的城市融入的过程矛盾而艰难。此外, 新生代年农民工进入城市中, 工作的压力、同龄人优越的出身和学历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和落差感。新生代农民工渴望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自信心, 获得成就感, 形成价值观的融合。同时, 新生代农民工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继续教育引导, 他们渴望通过继续教育转变观念, 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不断追求梦想和自我实现, 获得认可和接纳, 提升幸福感, 增强城市归属感。

三、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继续教育精准供给策略

1. 推行学历+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岗位胜任力

继续教育应将培养创新型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教育目标, 推进学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岗位胜任力。2016年, 教育部颁布《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计划在20162020年间, 每年资助30万名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 以提升农民工的整体素质, 圆农民工的求学梦。[9]首先, 在学历教育方面, 目前我国社会还未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 以文凭论人才的现象普遍存在, 学历仍是就业的敲门砖, 新生代农民工若想在城市的就业竞争中获得优势必须提升自身学历层次, 以进入就业基本门槛。对于高中学历起点的新生代农民工, 为他们提供专科或本科学历继续教育, 实行学分制, 鼓励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学分积累,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其次, 在职业教育方面, 应立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岗位需求, 探索校企合作、产教相融教育模式, 深入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场所, 与单位共同制定教育内容和计划。再次, 应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前培训、就业指导、在职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未入职前, 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倾向测试, 开展一些就业培训和指导课程, 用科学的方法判断他们的职业取向和职业兴趣,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入职后, 可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职业技能培训, 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同时, 应当设置一些职业道德课程, 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提升职业认可感和荣誉感。最后, 开发与新生代农民工岗位紧密对接的专业和课程, 借助信息化手段, 开发优质继续教育资源。建设网络教育平台, 实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学历与技能并重, 面授与网络教育共同进行, 使新生代农民工借助信息化手段, 通过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更新知识, 学习新的职业技能, 突破时空限制, 及时满足其多样化教育需求, 提升自身的岗位胜任力。

2. 搭建社会交往平台, 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继续教育可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新生代农民工搭建线上+线下结合的社会交往平台, 构建多维度的社会教育支持体系,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交往能力。首先, 可在城市中设立互助学习角, 鼓励城市中各行各业的人参与进来,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文化知识, 新生代农民工也可以在互助学习角将自己的一技之长展示给大家, 把自己熟练的操作技能教给其他人, 这样既可以让新生代农民工获得知识也可以使他们提升自信心, 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其次, 成立一些80后90后互动交流机构, 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进去, 认识一些各行各业的同龄人。继续教育可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学会一些基本的社交礼仪, 提升与他人的沟通能力, 使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更加自如, 更好地与他人交往, 进而走出边缘地带, 促进社会融入。

3. 提升文化素养, 增进文化认同与融合

文化认同与融合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切入点, 继续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意识的养成、价值理念的塑造、文明素质的提升等方面起着桥梁作用。继续教育应为新生代农民工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氛围,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培养兴趣爱好, 提升文化素养, 从精神层面融入城市。为此, 可以为新生代农民工组织一些休闲娱乐活动, 让他们在工作之余培养一些兴趣, 充实他们的生活。例如, 计算机学习角、知识大讲堂、读书俱乐部等。随着科技的发展, 许多产业都在进行大的变革, 一些新的技能需要人们快速掌握。新生代农民工只有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定期充电, 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才能顺应时代和城市的发展步伐, 不被社会所淘汰。

4. 消除心理障碍, 提升归属感和幸福感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中存在的心理障碍, 要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辅导平台,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消除心理障碍, 提升幸福感和归属感, 实现人生价值。首先, 应为新生代农民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传递良好的价值观念, 培养他们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建立新生代农民工交流中心, 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心理辅导, 为他们解答一些心理困惑,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一些心理障碍, 提高他们心理适应能力。其次, 继续教育应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设立合适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定期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访谈和指导, 了解他们的困惑, 引导新生代农民工逐步实现人生价值, 在城市中寻找自信心和成就感。最后, 继续教育要消除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之间的心理隔阂,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摆正心态, 消除排斥心理, 形成身份认同和自我认同的统一,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对待城市, 培养城市主人翁意识, 提升城市生活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

[2]赵艺凡.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成人教育促进弱势群体社会融合研究教育社会学视角》评析[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2017 (1) :7072.

[3]许传新.落地未生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研究[J].南方人口, 2007, 22 (4) :5259.

[4]周彦兵.生命历程理论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需求与供给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EB/OL]

继续教育论文篇2

二、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之间在继续教育的内容、目的方面各有所侧重,同时也反映着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发展历程。但作为三种教师继续教育形式的全面参与者,笔者感到它们都存在着自身的弱点和问题,这些弱点和问题严重影响着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从第一种形式即函授和自学考试看,这两种继续教育形式虽然已经不是主体形式,但在整个教师继续教育中仍占据相当的比例。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两种继续教育形式作为主体,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为目的而盛极一时,并取得了骄人的成果。进入21世纪以后,在以提升教师素质为目的的教师继续教育中,函授和自学考试作为提高学历层次的补充,虽说仍然具有其价值和意义,但是它也将20世纪长期运行中积累的问题带到新世纪,并对以提高教师素养为目的的继续教育产生影响。其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观念滞后。许多教师以提高学历为目的参与函授和自学考试的培训,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往往选择容易过关的专业,而不是自己教学所从事的专业。“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是普遍现象,极大地浪费了教学资源。观念滞后还表现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学内容陈旧、讲授淘汰知识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地存在。学科课程教学论是中小学教师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但是一些函授和自学考试中,这些课程的内容滞后到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在某省的自学考试中《语文课程论》的教材竟是1995年的版本,它不仅无法容纳2001年以后才颁布和实施的新课标的内容和理念,且早已经不再出版,学员只能用翻印的老版本学习。接受这样的继续教育,不仅无法提高教师的素质,而且会扰乱他们的教育教学理念。

二是管理混乱。函授和自学考试虽然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已经进入了收尾阶段。因此,长期运行中积累下来的问题,在管理松动的情况下便大行其道。首先是教材使用混乱,函授教材完全由主考学校选定。主考学校的这种自主性导致自编教材泛滥,这些教材不仅缺少规范性,许多知识和观念也都存在问题,将其作为学习的依据,其对教师的误导是不可避免的。其次是抄袭严重。函授考试和自学考试中的考试,抄袭是一种普遍现象。这里既有学员的原因,更有办学单位笼络生源的原因。这就进一步导致了这两种继续教育方式效果不佳。第二种培训方式是培训机构培训,包括进修学校组织的培训、高校组织的培训及校本培训等。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教师普遍对继续教育缺少内在需要,而这种方式的培训又往往安排在假期或休息时间,因而缺少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讲授的内容往往是一些宏观理论,缺少教师解决具体问题的对应性,尤其是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对中小学的现状并不十分了解,只是空谈,无法真正实现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第三种培训方式即远程培训,包括“国培计划”“省培计划”。是目前和今后教师继续教育的主体和发展方向。教师远程继续教育的特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数字信号环境下进行培训活动。但由于远程继续教育仍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所以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以最具影响力的“国培计划”为例,其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系统设计需进一步完善,学习情况没有及时准确的记录,学习者和没学者无法区别。缺少严格有效的监控机制,教育评价存在片面性。二是以高师院校为主体实施“国培计划”,师资质量和办学条件基本上能够得到保障。但针对性强、适应性高的培训课程和研修资源却极其匮乏,与中小学教师的需求有相当大的差距。三是由于以上两种方面的原因,教师缺少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许多人为获得继续教育学分而参加培训,作业的抄袭率非常高,严重影响了继续教育效率。

三、解决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继续教育论文篇3

对我科25名药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其中男6名,女19名,平均年龄32.6岁,从事药师职业平均10.6年;主任药师2名,主管药师9名,药师14名。

1.2方法

1.2.1继续教育形式

①由药剂科主任及主管继续教育的主任药师按每年24次(每月2次)继续教育制定学习计划。内容为日常工作中必要的药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循序渐进地深入讲课内容,由药理学到具体用药案例的分析,由法律法规解读到专题培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②自主选择参加院级大讲课,院感知识和急救知识培训。

1.2.2继续教育方法

采用集中学习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模式。①集中授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和纸质材料学习,对以往认知存在的错误进行修正,对认知正确的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多媒体课件以Windows为操作平台,要求内容完整,重点明确,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选择有促进记忆的图文。每次授课时间为30min。授课结束后,听课学员就学习内容进行讨论,巩固学习成果,由药剂科主任或主管继续教育培训的主任药师做点评。②自主选择:选择性参加医院组织的讲座和自学,由学员自己选择听课内容,丰富相关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水平。

1.3效果评价方法

采用我科自行设计的“药师继续教育学习满意度调查表”对授课方式进行评价,分别在培训前及培训后(每年末进行一次学习效果测定)以闭卷考试的形式测评学习效果。自我效能感测评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1],测定研究对象自我效能变化情况,共10个条目,用综合得分均值评定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分值范围1~4分,分值越高显示自我效能感越高。

2结果

2.1继续教育前后药师专业知识和自我效能感评分

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经过96次继续教育培训,综合4年内各时段调查数据后取每个时段的平均分值进行评价(见表1)。表1显示,继续教育后各时段的综合成绩评分均随着培训时间延长得分增高,与继续教育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时间段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药师对继续教育学习方式满意度

继续教育论文篇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和深入进行,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者必须更新培训观念,改革培训模式,探索新的适合当地实际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由于继续教育培训学分与职称评聘关系的紧密程度还没有高度凸显,致使教师参与继续教育培训的主动性不是太高;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大多数为通识培训,专业性不是太强,致使培训的实效性不太强;培训机构人员自身参加更高机构专业培训的机制不太健全,加上不重视自身业务素质的不断提升,致使知识老化,素质不全面,很不能适应新课改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学习的新要求,参训教师意见比较大;培训内容没有“自助餐”式的可选择性,只能是我上啥菜你就吃啥菜,致使参训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选择权不大;农村中小学由于编制太紧“,一个萝卜一个坑”,尤其小规模学校更是一个老师包一个班,身患小病也不能请假,更不用谈丢下学生去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培训了,即使有参加培训的可能,(由于丢下本班学生委托给他人照看也只是管管纪律不出乱子,受托者还有本班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在等他呢),也是身在培训课堂,而心却在学生身上,就怕学生出点问题,至于班上学生教学任务的耽误等,也只能等培训回来后补课了,很难将全部心思花在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上;正常的节假日他们也希望得到正常休息,以便处理家务,如搞搞卫生、洗洗衣服、干干农活等,这样就造成严重的工学矛盾,何况正常的节假日休息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正常的权力,相对于学期中间的指派性参训活动,他们为了晋升职称不得不选择参加于假期里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活动,虽然从心眼里来说是不得已而选择这个时间段的培训(虽然参训要牺牲许多家庭事务时间,但却没有牺牲自己所带班级孩子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相当部分中学学区没有健全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培训无规划,选人乱指派,哪位教师应该参加培训心中无数,尤其对上面分派的参训人数随口分解,不能照顾即将参加职称评聘的教师;有些学区学校对派出参加培训的教师监督管理不到位,不能配合培训单位实施积极的科学管理,例如,督促参训教师拓展延伸作业的完成,反而委托许多无关的其他事务要求等。结合中小学教师培训本职工作,结合前述现状,特提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质量的对策思考如下。

一、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工作

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学习培训既是教师的权利,又是其应尽的义务,政府部门应切实履行教育行政职能,既协调各方力量、保证教师继续教育权利的实现,又要加强监督、保证各项政策的落实到位,探索不断提高培训效率的新方式、新方法。

二、注重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与教育教学实际相融合

培训机构及相关人员应经常深入中小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教育实际问题,多听取一线教师意见,然后深入分析,找准原因,再确定适当的教学内容、形式以及培训者的人选等,这样才有可能得到大家尤其是一线教师的认同。

三、提高培训者的素质与能力

对培训者进行提高培训,建立培训竞争上岗制度。培训单位应面向社会,从有教育教学经验又愿意为继续教育培训做工作的一线校长及教师队伍中聘请兼职培训教师建立地方培训专家库,适时组织学习参观培训,分解培训专题,平日备课,到时积极上阵。

四、提高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要从现代成人教育理论实际出发,有效地利用教师已有的教育资源,采用参与式、案例式、观摩研讨式等培训方法,让他们平等、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已有观念和经验,在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和经验,从而获得提高与发展。

五、探索和改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主要采用“培训机构”模式。对此必须不断改进以受训者为本的培训新模式。一些农村地区摸索实践的由学校联合在教学片区组织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模式值得借鉴。

六、不断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法

根据教师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内容;创设集中培训的学习情境,为教师学习创造和谐环境;创建民主对话的继续教育培训气氛;发挥一线教师的优势,丰富培训资源。

七、充分发挥现代远程网络技术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培训机构应加强网络建设,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供服务,有效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推动教师继续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

八、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

应制订切实可行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在坚持统一培训的前提下,提倡教师自主选择继续教育学习方式和内容,引导他们向书本学习,向生活学习,向他人学习,向社会学习;应该立足实际,加强引导和监督,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师继续教育自主创新之路,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新格局。

继续教育论文篇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继续教育要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清华大学于2001年首先将继续教育从学历教育全部转变为非学历教育,随后各个大学根据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和市场需要,在继续教育的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改革、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对宁波大学成人高教学历+技能的采访报道,引发了成人继续教育改革的浪潮。上海市提出了高等继续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方针,打开了非学历的高等继续教育的国际合作。据统计,2012年,全国接受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学生394.84万人次,当年已结业778.53万人次。部分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相继成立了迎合市场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培训项目。高等继续教育的课程建构开始以实践性、技术性和发展性为特色。随着高等学校与区域经济联动效应的增强,这种非学历教育将会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同时对于高等学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其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多重结构的动态课程组合模式将成为高等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

很多高职院校和专科学校升格后,其人才培养方案基本遵循我国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课程建设,在其课程体系中设置了大量的以学术为导向的宽口径、厚基础的学科理论基础课程,而将自己本来应该拓展和深化的职业技能却丢弃了。虽然从其形式上似乎完成升格,但在教学中由于缺乏一定实践操作和谋生技能,而导致教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就业不受欢迎的尴尬现状。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文化的传统观念导致低层学校为了提升自身知名度一味模仿高层学校,而忽略自身办学条件和学生未来发展;二是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与产业界联系不是很紧密,依附于政府体制的拨款制度,对于服务社会的主动性不够强烈,大多数教师多是学院派出身,自身职业技能缺乏实践应用性,而我国此类学校在聘用教师这方面依然沿袭的学历本位,也导致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无法进入此类高校教师系统。职业教育和高等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学科特征和学术倾向,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个体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也影响了社会对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价值的认同。因此,很多全日制高校附属的继续教育体系逐渐失去其市场的吸引力,而社会中大量短期的职业培训却受到相当的青睐,但基于市场化的短期培训又缺乏个体职业发展的延续性,从某种方面又不能够满足个体对继续教育的需要。据有关调查,很多应届本科生为了谋求更好的工作,纷纷通过社会中再培训机构获得一定职业技术操作能力,才能更好地就业。这一现象不仅仅值得我们学历教育机构的反思,也为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带来一定的启示。因此对于高等继续教育机构来说,如何迎合市场、保证个体职业发展的延续性,关键在于合理优化其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需要从教育者个体需要、职业发展空间、学科发展趋势等三个方面来考虑设置动态的课程群。目前,继续教育的课程体系主要由两方面组成:一是学历补偿性教育课程体系,二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发的行业项目培训课程。通过15家地方本科院校的继续教育学院课程结构进行调研,发现其学历补偿性课程体系大多是对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计划的压缩,缺乏针对性、实效性,这个问题目前也得到重视,一部分继续教育学院开始根据市场需要,除了对招生计划进行调整,也开始根据当地的产业结构和教育者需要,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课程结构优化,即将以理论为主导的课程结构转变为以应用为主导的课程体系,积极委派教师去企业学习,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同时在学历教育中适当将项目课程纳入其培养体系,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理论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体系要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实践教学体系必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继续教育论文篇6

高等院校在继续教育系统中处于重要位置,其为继续教育提供最主要的平台,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对继续教育的影响往往也要通过高等院校才能实现,受教育者也只有通过高等院校才能参与到继续教育中来。由于我国的高等院校绝大多数是公立院校,这决定了政府对高等院校具有较大的影响。高等院校进行继续教育不单单是为了创收,也是其作为事业单位的一项责任。建国以来,我国的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近25年来,全国累计有4870万人、1.8亿人次参加了自学考试,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730余万人,获得非学历证书的学员更是多达2900万。但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为了创收,片面追求数量而忽略了质量;课程设计较为落后,强调理论,忽视实践;学员的自主性和自由度较小;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继续教育的地位远远低于普通教育。

2.政府部门

政府是继续教育系统的另一个重要要素,我国的高校多为公立学校,这使得我国进行继续教育与西方相比有更多的行政指令色彩。西方国家的私立院校进行继续教育是为了创造更多的营收,受教育者和私立高校之间更多地是通过市场进行调节。私立高校根据自己的成本收益分析决定招收多少学员,开设多少课程,而学员则权衡自己参与继续教育投入产出之大小,以决定是否参与继续教育。当然,私立学校并不仅仅考虑单纯的经济收益,还有品牌收益等。西方的公立学校与我国的高校相比也有相当自主性,因而,他们参与继续教育更多的是一种自发的主动的行为。西方国家为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也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了高校进行继续教育的责任与义务。西方国家之政府对继续教育的影响并不是直接作用于学校,而是通过立法和提供资金支持来引导本国继续教育的发展。相比之下,我国政府对继续教育的直接管理则比较频繁。我国的各级继续教育协会受到同级人事部门和民政部门的管理,高校行政化现象严重,使得高校进行继续教育的自主性较低。同时,我国的国有企业一向是继续教育的重要客户,他们也受政府的直接管理,自主性较弱,政府通常会充当中介的角色,这便形成了学生不能选择教师、教师也不能选择学生的局面。

3.企业

企业与学员一样是进行继续教育的直接受益人,员工进行继续教育可以提高其知识技能,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推动产品创新,从而为企业和股东创造更大价值,因而,企业也应重视对员工的继续教育。

4.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依其性质的不同对继续教育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会计师、律师和医师等专业性较强、组织较为严密的行业组织对学员的继续教育有很大的影响。有些行业协会甚至明确规定学员每年必须参加继续教育与培训的课时数,若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则可能失去会员资格。鉴于学院的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行业的公信力和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所以这些行业协会对继续教育的影响较大。有些继续教育机构自身还组织继续教育,以确保会员能够完成继续教育的课时与质量。而更多的行业则是充当继续教育中介的角色,他们一般负责为接受继续教育者介绍继续教育机构。

5.受教育者

继续教育是社会人的教育,因而要求继续教育应该以人为本,重视学员。所以,学员才是继续教育的核心。要想进行成功的继续教育,必须给予学员参加继续教育之权利,即:是开放的继续教育而非封闭的继续教育;是大多数人的继续教育而非小众的继续教育;是多种学科的继续教育而非只有专业技能的培训。同时,学员尤其是低收入学员参加继续教育的费用不应该由其独立负担,而应当由多方共同负担。学员有自由选择所学课程之权利,但也应当尽到相应的责任,以确保继续教育的质量。

二、四项结合

1.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与兴趣爱好的培养相结合

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诞生之目的,就是提高劳动者之技能,使其更好地为社会和企业服务。继续教育既可以是学历教育也可以是非学历教育,既可以是管理能力的培训也可以是专业技能的培养,既可以是最新理论之推广也可以是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众需求层次的日益提高,学员对知识与兴趣的满足也变得日益重要,这便要求高等院校在加强技能教育的同时也要开设相关的课程,以满足大众对于知识和兴趣的需求。如果说前者是经济的需求,后者则是文化的需求,与经济的需求相比,文化的需求同等重要。

2.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

与学历教育相比,非学历教育具有教学对象更加包容和教学手段更加灵活的优势。我国对非学历教育的认同和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非学历教育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我国的高等院校更是将为数不多的继续教育资源集中到学历教育上来,这就使得分配给非学历教育的资源极为有限。西方国家既重视学历教育也重视非学历教育,且二者之间可以通过学分互认制度相互转化。就目前而言,继续教育中的学历教育发展较早也更为成熟,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非学历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催生了非学历教育的快速发展。因此,应当注重提升民众对高等非学历教育的认识,使民众认识到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技能而非学历,真正促进非学历教育的发展。

3.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

应当促进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相互交流,因为继续教育的学员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实践技巧,与他们的广泛交往将有利于普通教育学生的更好发展。同时,普通教育学生年龄较轻,接受的新理念更多一些,与他们交流将有利于继续教育学员紧跟时代步伐,发现新的机遇。再者,与普通教育共享教育资源,有利于改善目前继续教育师资、图书和实验仪器等短缺的现状。

4.数量与质量相结合

继续教育是大众的教育,是开放的教育,因而它需要降低门槛,使最广大的社会民众参与进来,以促进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应通过宣传提高人们进行继续教育的意识,允许更多的民众参与到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中来。这其中最值得关注的群体是下岗职工、农民、青年待业者和离退休人员。社区学院和企业大学是有效的继续教育形式,但在我国却很少有相关的尝试。应鼓励建立社区学院、企业大学和老年大学,使民众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学习。我国高等教育的落后使得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更为迫切。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不论是农民还是工人的学历都明显较低,高级技工占工人的比例也与西方国家存在巨大差距。因而,高校在满足普通教育需求的同时也需要将相当的精力投入到继续教育之中。大众的教育必然要追求学员的数量,但同时也不应忽视教育的质量。在我国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过分追求数量、将继续教育作为学校创收的现象,害怕严格要求会失去主要的客户,放松教学质量管理,严重影响了学历继续教育的声誉。这要求我们要注重对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质量进行监控,力求在营收和质量之间寻找平衡点。

三、三大难题

1.经费分摊问题

政府为继续教育提供资金支持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政府直接拨款。过去十年里德国对继续教育的拨款增加了10%,这一增速甚至超过了其对普通教育的投入;二是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鼓励企业组织雇员进行继续教育;三是企业为员工参加继续教育提供资金支持。

2.质量监控问题

政府对继续教育的质量控制主要是通过立法对进行继续教育的高等院校的资质提出要求,同时还通过统招等形式标准化继续教育尤其是学历教育的质量。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评价体系,首先是对教师的考核,要求学员对教师进行考核,以便教师能够尽职尽责。其次,对于学员的成绩考核也应当严格,且需要学校的教学监管机构不定期进行复核。

3.教育资源短缺问题

为改善继续教育资源稀缺的状况,需要几个主体共同努力:一是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将继续教育提升至与普通教育同等的地位,消除对继续教育的歧视,提高人们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二是为继续教育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三是高等院校应该重视继续教育的质量,而非将其仅仅作为营收的手段,推动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资源共享;四是各高等院校之间,高等院校与行业协会和企业之间需要共享继续教育资源,使其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应。

四、两种引导

政府对继续教育的管理应当以立法制定规则和予以资金支持为主,以直接干预继续教育为辅,改变目前对继续教育干涉较多的现状。尤其应将成人考试、继续教育学历授予等权力下放到高等院校。同时,政府不应当充当继续教育中介的角色,而应让市场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自由调节继续教育的供需。继续教育作为一个教育产品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决定了市场不能完全对其进行调节。因为继续教育的费用并非完全由买家负责,这便要求政府在教育机构资格认证等方面发挥自身职能,防止单纯由市场调节所带来的无序性和低效率。

继续教育论文篇7

1.2国外先进继续教育模式的共同特征分析通过对国外先进继续教育模式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它们具有几个共同的特征,包括:重视校企合作;继续教育培养目标明确,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如TAFE学院的会计专业只有商务数学和商务统计各30学分的基础课,管理专业开放学院的商务专业均不设数理化基础课;吸纳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形成多样化办学格局;健全的市场运转机制;较为完善的教育评估体系;继续教育经费的多元化来源;继续教育法律规定日趋完善,如美国、法国、日本、韩国、挪威等国家都有对终身教育的专门法律。

2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1979年5月,我国派代表参加第一届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大会,标志着我国正式引入现代意义上的继续教育理念[5]。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发展继续教育,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当前,我国继续教育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格局。制度建设不断加强,为继续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1995年,当时的人事部颁布《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标志着我国继续教育的开展有机构、有人员、有法规。2007年,当时的人事部会同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新时期继续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广大社会成员技能水平的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保障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3我国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1继续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教育法》、《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均是1995年颁布的,时隔多年很多内容缺乏与时俱进,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执行监控效力,未能有效推动我国继续教育发展。在我国各地方,也陆续出台了一些管理条例,但内容、义务、权利、经费、保障措施等未能给出明确要求,导致在实际运行及管理中效力不够。

3.2继续教育形式相对单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在一定程度上使继续教育市场相对萎缩。我国很大程度上的继续教育是在高校或科研机构开展的,缺乏终身教育的观念,其目的是学历教育或是晋升职称等;而私立的培训机构缺乏有效监管,存在开班不严、管理不严、财务不严、教学不严、考核不严的“五不严”现象。应当在形式深化改革,加强企业办学、政府办学、高校办学、校企联合、社区办学等多种形式。

3.3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广泛、培养模式普教化目前我国的继续教育教学及管理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甚至寄生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开展上。存在教学模式仍突出学科性,而与企业对岗位要求应知应会能力及素质培养的结合程度差距甚大。因此,我国继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密切联系基层、联系生气服务等技术型、实用型、管理型人才培养,导致没有特色、且缺乏实用性。主要原因是与企业联系不密切,没有符合企业要求的培养大纲;教学模式未向企业应用模式转变,还是效仿高校培养模式;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人才意识不强等。

3.4市场运行机制尚未健全我国目前开展继续教育中,占相当大比重的以创收盈利为主要目的。缺乏对社会的调研,缺乏与企业的沟通,更加缺乏科学的了解、掌握企业对继续教育的实际要求。导致继续教育与企业脱节,课程设计不合理,实用性、针对性差。培养为了卖文凭,忽视企业职业的执业要求。有专家测试发现,培训(继续教育)只能解决企业中20%的问题,所以企业、公司只能通过内训员工或者聘用专业学者进行员工培训,而不愿意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不能立竿见影的继续教育当中去。这就制约了继续教育的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最终影响到整个国家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创造力的发展。

3.5实践教学相对薄弱目前我国继续教育受到办学财政投入不足、教学模式创新不够等因素的影响,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操作、受教育者主动学习积极性低。培养模式缺乏对学员的实际职业技能的培养,难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与实验能力。企业虽然意识到加强员工培训的必要性,但受到培养场所、指导老师师资力量等限制,无法成为继续教育的参与者和指导者。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企业建立培训实践基地的企业数和基地数都相差甚远。

3.6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继续教育质量的根本基础和关键因素。目前我国继续教育师资严重短缺,尤其是适应现代化发展和科学发展所要求的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尚未建成;未实现以学生所需所知,应知应会为中心,教学中心偏离;长期的继续教育发展滞后,导致专业师资欠缺;我国大多数继续教育为学历、学位教育,追求利益,除少量固定师资,多为外聘兼职教师。

4国外先进继续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4.1健全国家层面的继续教育法律法规及监控体系我国继续教育应立足完善法制建设,构建科学的执行机制与监控体系。通过立法,构建规范的管理体系,加大社会参与程度、健全管理体制、制定政府相关职能;进一步提高高等院校自主办学的行政权力,完善教师聘任机制;与就业机制挂钩,保障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案修订,完善课程体系,突出社会实践和实验操作。在地方政府,应该进一步健全具有特色和针对性的管理条例,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协调促进企业与高校的联合培养;统一职业资格鉴定;完善教师福利制度等。

4.2开拓思路,继续教育模式多样化针对我国继续教育模式相对单一的实际,借鉴国外的经验,促进模式多样化。首先是办学机构的多样化,如在高校办学的基础上,加大医院成为办学主体的投入。增加办学层次的多样化,在培养对象上建立终身培养理念,突破“学历”、“晋升职称”等目的局限性,对各级别的人员,如实习医生、低学历在职医生及高学历青年医生等,开展层次分明的继续教育。

4.3进一步完善高校与医院的合作模式目前,我国正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联合培养,如高校的订单式培养高等人才。但在继续教育领域该种订单式校企合作还很少。建立学校利用科研平台、师资力量服务临床医疗及其他服务,而医院则协助学校或独立提供实习、实训、经费投入支持学校开展继续教育的新模式。这种模式将加强医院与学校的互动,成为继续医学教育的共同参与者,实现“三赢”效果,即学校、医院、被培训人员的共同利益得到充分体现。在此基础上,可以构建相对独立的课程开发机构,接受来自学校、医院、教研的培养所需的结合实际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设计。

继续教育论文篇8

继续教育是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在终身教育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教育领域,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技术和职业教育术语》称:“广义的继续教育是指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根据这一定义和我国国情,我国《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意见》(1987)、《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意见》(1992)、《国家人事部关于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1995)等正式法规比较一致地认为,继续教育是指以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对象的再教育活动,其实质是对已具有一定知识和技术的在职人员所进行的一种延续性教育。她是面向已结束了初始的学校教育之后走上社会的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职业导向的教育和非职业导向(即以丰富精神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教育)。我国有7.69亿从业劳动者,有2亿左右农村富余劳动者需要逐年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每年还有数以千万计新增和需再就业的劳动者,有1.44亿的老龄人口。为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及社会成员自身发展的要求,广大社会成员对接受一定阶段学校教育后的继续学习有着强烈的需求。这就使得继续教育的任务在我国尤为复杂和艰巨。大力加强和发展继续教育是广大社会成员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提高能力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因素。对于个人来说,继续教育可能是在一个崭新领域内探求技术,或是在某个特殊领域内更新知识或提高技能,还可能是为提高其职业能力而努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高层次、追加型的教育。它是指已经具有一定知识和技术的专业及管理人员,为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职业技术水平、创业能力和管理能力,适应本职工作需要、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所进行的、连续性的、各种各样的、非学历教育的总和。继续教育的特征如下:教育对象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教育内容具有实用性、教育形式多样性、教育周期短时性、教育时限终身性等。

(二)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

1.继续教育的自身建设亟待加强。随着高校扩招计划的推进,可以接受继续教育的人员数量正迅速扩大。由于我国的教育主体为正规教育,继续教育在内部层次的建构、教育目标的设计以及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式、管理考核、资格认证等自身建设方面多数还处于教学部门自我摸索的阶段,各学校和培训机构在教学方案、课程配置和师资配置中还存在普遍的随机性。此外,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我国对继续教育的投入还比较有限,学习者的学习时间、经费等多数为自行安排。

2.继续教育的综合评价体系不够完备。当前,教育普遍作为人力资源投资的这种观念已经被社会广泛接受,但是我国继续教育评价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继续教育中名不副实甚至“变相卖证书”的情况时有发生。教育评价是检验和保证继续教育质量的关键性环节,它的质量控制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授课水平。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继续教育合理有序地竞争,是促进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必要环节。

3.多样化继续教育格局已经形成,非学历教育培训愈来愈占主导地位。当前,继续教育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为了适应市场竞争需要,服务领域不断扩大,从工程技术领域和工程技术人员,扩展到社会科学领域,实行分类培训,提高工作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以适应市场竞争需要,是国外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我国继续教育的对象广泛、学员所学专业、所在行业、学习内容和办学方式的需求不同,必然要求继续教育朝着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的方向发展。教育培训的办学方式设有脱产、半脱产、业余学习或结合课题学习和研究等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学期限也灵活多样。我国教育培训的办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即岗前培训、岗位培训、专题研讨、专业进修、研究生课程进修、访问学者和科研进修等。实践证明,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机制,为教育培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是改善继续教育效率的重要发展方向。

4.多领域、开放式的合作办学已成大势所趋。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社会团体是我国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继续教育的一个突出优点是企业与高校合作,采取委托、联合、进修、聘请讲授等多种途径,向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事业单位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合作,培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企事业单位发展的必由之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组织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在人才、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经常广泛的相互交流,实行一定程度的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当前国际教育领域发展的主要动向之一,国际继续教育合作是适应当前由国别经济、地区经济向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在当前形势下,继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提高阶段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补充,将会率先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5.加强理论研究、开展学术交流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继续教育国际化有效手段。继续教育在世界上发展的时间还不长,在我国也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对于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无论是国际或国内均很不够。从理论上研究继续教育与政治、经济、科技、学校教育、社会发展的关系,为继续教育的立法、发展规划、课程建设、经济来源、师资建设、执行和组织方式、国际交流等提供依据,使继续教育工作更有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是当前国际继续教育的重要趋向。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已设立国际继续工程教育中国杭州站,该站由中国科协和浙江大学及有关企业组成,这是国际继续教育为中国继续教育的发展服务起点。

(三)英、美部分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情况

本文选取英、美四所著名高校的继续教育情况做以简要介绍。

1.各所高校都十分重视继续教育和培训,都有明确的办学定位和理念。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大学(MIT),其招生录取工作分为三个层次,即本科生(Undergraduate)、研究生(Graduate)和职业高级培训(Professional)。在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定位上,MIT将其锁定在职业培训、高端培训、实用性培训等三个层面,并将培训内容划分为技术、工程和管理等三大领域,旨在促进受培训者在领导力(leader-ship)、实务(practice)和创新(innovation)等方面获得提升。继续教育培训的理念是MIT要使学校的职业培训成为21世纪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让职业人士获得终身教育的机会,同时,要让MIT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用MIT的前沿知识和教学科研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哈佛大学在不断提升其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同时,各专业院系积极面向社会开展多层次、多学科的继续教育项目,使哈佛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培训项目充分满足社会在职人士的需求。斯坦福大学的继续教育定位和理念是:继续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共同构成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继续教育学生(远程教育学生)与全日制学生具有同等的权利与责任。英国牛津大学的继续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一起被列为英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备受关注。牛津大学继续教育部是该校最大的院系,每年都吸引着15000多人从世界各地前来就读。

2.都有较完备的实施和管理制度及措施。如哈佛大学继续教育管理采用的是以学院为单位的独立管理运营模式,10个学院几乎都有自己的继续教育项目,实行自主管理。斯坦福大学建立多类型、多层次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传输系统,建立与工业、企业紧密结合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会员公司协议制)。牛津大学继续教育部的授课方式采用导师制,倡导辩论式教学;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和远程网上教育模式。课程设置灵活,既有1天学时的短期课程,又有寄宿制的长期课程(时间从2天到10周不等)。

3.各高校对待继续教育和培训的重视程度和处理的方式不尽相同。有的高校将继续教育看作学校自身办学有机体系的组成部分,如斯坦福大学继续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共同构成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并赋予继续教育学生(远程教育学生)与全日制学生具有同等的权利与责任。牛津大学专门设立继续教育部,为个人、行业组织和公司提供数百个短期或非全日制课程,以适应个人或社会发展以及职业和技术更新。有的大学则将继续教育当作各个学院的衍生物,由各学院自行处理,例如,MIT职业培训学院(MIT’sProfessionInstitute)并未列在学校的院系设置组织框架表上,其目的是将各院系分散的培训资源整合,便于推广培训项目,同时也便于与其他组织进行培训方面的合作。对于那些开展培训已形成一定规模和自身品牌的院系,则不把其培训项目纳入职业培训学院,而是让其自主开展、自主管理。

(四)我国部分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情况

1.我国对继续教育的定位。(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继续教育”的内容:一是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二是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三是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教育培训服务,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化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四是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2)党的“十”报告提出“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2.国内部分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情况。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于2013年3月11-22日对上海及江苏、浙江、北京等地部分“985”、“211”高校继续(网络)教育学院进行了调研,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根据对各高校走访调研情况,就各高校发展定位、目标等归纳总结如下:(1)各高校均将继续教育作为大学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2)各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划目标均与大学发展定位相适应。如复旦大学将继续教育工作列入“十二五”规划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逐渐由学历教育为主转向非学历教育为主”。上海交通大学在《大学章程》(讨论稿)中确定“以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为主,适度发展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适度培养各类在职研究生”。华东师范大学要求继续教育学院建设为“与学校地位相符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浙江大学要建设“与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一流继续教育学院”。清华大学将继续教育作为“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共同构成大学人才培养的三个层次之一”。(3)除了清华大学,各高校均要求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稳定发展学历教育,拓展非学历教育。(4)各高校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均重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5)部分高校将国家部委、地方设在大学的培训基地由继续教育学院承担。如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的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均挂牌在继续教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部“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教师远程培训基地设在开放教育学院。(6)非学历教育规模较大的继续教育学院均采用了市场化的发展机制。(7)各高校学历继续教育或非学历继续教育均有合作办学存在,如学历教育设立校外办学点,非学历教育进行项目合作等。上述调研的部分高校在继续教育的办学管理体制上,对于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都分别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也有设立统一的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如清华大学设立教育培训管理处,浙江大学设立继续教育管理处,北京交通大学设立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二、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发展现状

(一)同济大学非学历教育基本情况

1.培训机构情况。2012年10月,人事处重新整理登记了学校历年发文批准设立的各级组织机构名录,在此基础上,高教研究所整理了其中具有培训功能的机构共27个,同时,经过进一步调研,了解到这些培训机构中由校外部门批准或授权设立的机构共13个,一个过期,一个停办。2.培训情况。2012年全校开办各类培训班233个、培训学员14086人、发放结业证书4841份。按照培训内容的不同,将全部培训班分为干部培训(政府部门委托的培训项目)、技术培训(职业考证、技术课程培训)、涉外培训(由校外办、留学生办批准的项目)、语言培训(外语培训)、其他培训(成人高复班、研究生课程班等)等五大类,全校共有22个单位开展了以上培训工作,各培训单位开展各类培训班的办班统计情况见表1。3.存在的不足。(1)开展培训面不均。全校仅有22个单位开展培训工作,还有相当多的单位没有开展此项工作。且在开展培训的单位中继续教育学院、出国培训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建筑与城规学院、德国学术中心,这五个单位培训量占全校总培训人数的74%以上。(2)学科不均。目前,全校开展的干部培训、技术培训主要集中在土木建筑、经济管理类学科,机械、电子、医学、人文学科培训项目较少。(3)高层次人才培训不多,优势学科发挥不明显。

(二)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办学基本情况

1.师资方面:目前,同济大学夜大、函授师资450余人,其中:同济大学教师以及从学校相关院系聘请的专业教师314人,外聘教师137人(包括学校退休教师及外校教师)。2.招生方面: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包括夜大学、函授教育)在校生12000余人。同济大学每年招收的夜大及函授生4500人,网络学院2007年招生12582人,2008年招生11802人,2009年招生9323人,但自2010年2月起网络学院停止招生,如恢复网院招生,计划招生规模控制在每年5000人左右。3.管理方面:学院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办学模式基本为院系合作模式,即专业课程由专业院系选派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此外,学院在上海地区设有成人教育夜大教学点6个、函授站1个(上海铁路局),在外省市设有函授站4个(南昌、厦门、无锡、银川)。非学历培训教育由学院自行承担,根据培训内容,自主设计培训课程,联系培训师资,组织实施培训过程。4.专业方面:从学院夜大、函授招生专业情况来看,近三年来,专升本招生专业24个,高起本招生专业5个,高起专招生专业11个。其中,本科招生人数占总计划数的88.89%。5.教学资源与形式方面:网络教育主要采用网上课件点播、网上直播、网上答疑、网上作业提交、在线考试等混合教学模式。学院已建设有符合成人教育特点、较为完善的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和课程资源库。并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深化改造传统夜大教育和函授教育,在解决学生“工学矛盾”的同时,实现跨越时空的教育传递,为更多、更广的学习者提供便捷、优质的教育资源。目前,学院函授教育基本采用网络教育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夜大教学已采用25门网络教育课件进行教学活动。6.资源建设情况:学院已建成网络教育课件750门,涉及经管类、土建类、机械类、电信类等专业。荣获部级精品课程(网络教育)9门(列全国第一)。2007年:大学物理、高层建筑施工、信息管理2008年:钢结构、建筑结构抗震、工程造价管理2009年:理论力学、动画运动规律2010年:钢筋混凝土结构另外,社会免费开放课件资源有34门。7.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建设情况:学院以门户网站的形式,面向学院现代远程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的所有学生及教师,通过学生学习平台、教学平台、事务处理平台、办公自动化系统、即时通信系统以及系统管理平台,提供信息、网上学习环境、网上直播授课、音视频交互答疑、学习状况跟踪、课程资源中心、手机短信教学辅助、教学评估以及学籍管理、教务管理、考务管理、成绩管理、教材管理、毕业设计、毕业管理、缴费管理、行政事务流程等管理功能,是学院开展教学与管理活动的重要平台。为便于学生学习、答疑、考试、师生交流等,学院建设了基于3G的移动教学平台、基于互联网的网络直播授课系统、基于互联网的实时答疑系统、基于互联网的作业提交系统、基于互联网的在线考试系统、基于互联网的毕业论文(设计)视频答辩系统。

(三)同济大学在职研究生办学情况

据统计,在2010-2012年期间,同济大学在职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其中,单证招生数稳步增长,双证招生数基本持平。办学点逐步扩大,招生专业逐年递增。但各学院发展不平衡。招生总数比较靠前的是经管学院、软件学院、电信学院、汽车学院、土木学院等。其中,在职双证生招生培养方面,经管学院每年稳居第一,占全校双证生招生总数的86%以上。软件学院、汽车学院发展速度较快,在全校的排名逐年上升(见表3)。文科类的院校,法学院比较突出,招收人数逐年递增。但有的学院或部门招生情况很不乐观,有的处于萎缩或零招生状态,绝大部分招生部门为开办双证教育班。

三、继续教育发展战略定位

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发展的战略定位是“走市场化道路、创设同济品牌、高端人才服务”。第一,走市场化道路,就是要面向社会的需求,大力发展社会急需的人才培训工作,如职业技能资格培训、职称课程考前辅导、在职硕士学位教育、企事业及政府部门业务培训等。第二,创设同济品牌,就是要充分发挥同济大学的人力资源、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学科专业资源等优势,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口碑,打造高质量的“同济效应”。第三,高端人才服务,就是要重点开展社会高层次人才的培训,为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提供最新的专门知识研讨、新的管理理论与技能的学习与研讨、学科前沿探究等的机会,如行业高级管理人才的短期培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组织出国学习与考察等。

四、继续教育发展目标及规划(2013-2015,2015-2020)

(一)总目标

2012年,同济大学在校接受各级各类继续教育人员总数为21994人,开设继续教育的专业共有40个。到2015年,接受同济大学继续教育的人才数量在2012年的基数上增长40%,举办继续教育的学科或专业数量增加40%;到2020年,接受同济大学继续教育的人才数量力争翻两番,全校举办继续教育的学科或专业达到90%以上,同时形成一套独立、完备、科学的继续教育教学、培训与管理体系。

(二)非学历教育目标

1.扩大招生数量。同济大学2012年开班数233班次,培训人数达14086人,计划到2015年,培训人数增长40%,达到19700多人,到2020年培训人数达到28000多人。2.鼓励学院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目前,同济大学只有22个学院开展各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计划到2015年,争取全校35个学院80%以上开办非学历教育培训。到2020年,力争达到全校95%以上的学院开办非学历教育培训。3.技术培训(包括职业考证、技术课程培训)项目占上海市考试院的职称及资格考试项目的95%以上。目前,上海市职业能力技能资格考试项目多达150多种,包括职称考试、职(执)业资格考试、水平认证考试、公务员考试以及其他考试。其中,95%左右的职业技能都与同济大学的学科或专业直接相关,各学院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或实力开展相关培训。4.策略措施:着重开发市场资源,需要在五大类别(即:干部培训为政府部门委托的培训项目,技术培训为职业考证、技术课程培训,涉外培训为由校外办、留学生办批准的项目,语言培训为外语培训,其他培训为成人高复班、研究生课程班等)的项目培训方面加大对外(上海地区或外省市的企事业及政府部门)宣传、联系、沟通与合作,拓展渠道,尽量建立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

(三)在职本科学历教育目标

1.稳步扩大招生数量。目前,每年招收夜大及函授生4500人,在校的夜大函授生总数为12000多人。计划到2015年,在校生数达到17000人左右;2020年总数达到34000人。2.稳步扩张和增加教学站点。目前,同济大学在上海地区设有成人教育夜大教学点6个、函授站1个(上海铁路局),在外省市设有函授站4个(南昌、厦门、无锡、银川)。计划上海的教学点向新城区布点,每年新增2个以上。到2015年上海地区达到10个以上,2020年达到30个以上,覆盖全上海市区。在外省市增设函授站,每年递增2个以上,2015年达到10个左右,到2020年达到30个以上,形成一个完善的同济大学函授网络系统。3.扩大招生专业领域。目前,同济大学共设有10大学科门类、35个学院、有74个专业。夜大、函授招生专业共40个(其中:专升本招生专业24个,高起本招生专业5个,高起专招生专业11个),其中,本科招生人数占总计划数的88.89%。为配合同济大学发展“高端”继续教育的战略,今后着重发展本科学历教育。计划到2015年招生专业数增加40%以上,达到40-45个,到2020年增加到95%以上,达到60-70个。4.持续加强网络教育(远程教育)。尽快恢复网络学院招生,为保证教学质量、树立同济品牌,适度控制招生人数,第一年招生5000人,计划到2015年招生数增加40%以上,达到7000人左右,到2020年招生数翻两番,达到15000人左右。目前,同济大学网络学院开设了4个本科专业,即“建筑工程与信息技术”、“交通工程与信息技术”、“信息工程”、“法学”,已建成网络教育课件750门,涉及经管类、土建类、机械类、电信类等专业,荣获部级精品课程(网络教育)9门(列全国第一)。计划到2015年,网络学院开设的本科专业达到10个,到2020年,达到35个以上。5.策略措施:着重创设和树立同济品牌。首先,加大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力度;其次,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同时加强对外宣传、联络与合作。(四)在职研究生发展目标1.积极扩大招生数量。自2010年到2012年三年间,同济大学在职研究生数量分别为2845人、2952人、3408人,每年递增将近10%。其中,双证研究生数量分别为888人、860人、889人。为实现同济大学继续教育“高端”的发展战略,必须大力扩招在职研究生数量。计划到2015年,在职研究生招生数量比2012年增加40%,2015年达到4800人左右;到2020年增加的数量比2012年翻两番,达到6800多人。同时,研究扩大双证研究生数量,计划到2015年,在职双证研究生招生数量比2012年增加40%,达到1200人多人;到2020年达到1800人左右。2.稳步扩大招生专业。目前,同济大学有资格招收在职研究生的专业已经招生的有116个,2010年-2012年实际招生的专业分别为81个、85个、89个,每年递增率达到5%以上。计划自2013年始,每年递增5%,到2015年达到102个专业;到2020年争取达到129个专业。3.策略措施:着力开发高端教育资源。加强和扩大硕士学位的单证教育招生与培训力度,同时积极扩大双证教育。

五、发展举措

(一)聚合学校内外资源,联手打造同济大学继续教育的协作平台

聚合内外资源,积极打造协作平台,主动拓展办学空间,以合作求生存,走多元化、全方位的合作发展之路,需要从五个方面努力:

1.加强同政府部门的合作。切实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主动承接政府推出的大学后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为提高党政机关管理效能服务。当前部分高校参与的干部培训(政府项目),就是高校继续教育主动作为政府培训基地,自觉落实政府培养目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了自身发展的活力。

2.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对接。深入企事业单位,主动了解它们的培训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大学后继续教育项目,为校企深度合作以及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创造条件。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产学研合作水平,还能锻炼高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加强与行业协会的接洽。社会对大学后继续教育的需求渐趋理性,对其培训项目逐步从通用型、大众型向行业型、专业型转移,高校继续教育要主动出击,借力行业协会的专业化资源和业内权威,适时开展行业、企业急需的岗位、职业资格培训。

4.加强与其他高校的联姻。不同高校各具特色,通过联合举办大学后继续教育项目,建立起继续教育合作战略联盟,不仅可以取长补短,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还可以为建设学分的累积与转换、“学分银行”等学习型社会做出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5.加强与国际教育机构的合作。我国入世后,继续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不可逆抗的潮流。部分高层次的大学后继续教育项目,要主动与国际教育机构合作,有计划地安排学员赴国外进行考察培训,拓宽人才的国际化视野,积累继续教育合作办学的国际经验,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势。

(二)健全机构,完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目前,同济大学关于在职继续教育的管理部门或机构分属于三个管理部门,即多管办、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办,分别管理非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资格培训、学历教育(脱产和函授,本科为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了健全同济大学继续教育管理体系,需要对已有的管理部门进行整合,成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为此,需把握以下关键因素:

1.根据办学规律,不失时机地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加大校内政策扶持的力度,从办学实际出发,在内部资源整合、岗位机构设置、办学收入分配等方面进行实质性改革,构筑起机构合理、权责分明、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

2.结合学习特点,坚持不懈地推进特色发展战略。要坚持特色办学吸引生源,甚至根据受训者实际量身定制个性化培训项目,方能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受到学习者的青睐。要坚持从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办学理念、师资队伍、体制创新等方面推进特色发展战略,形成本校鲜明的品牌,走特色化办学之路,以特色谋求更大的发展。

3.瞄准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地制定灵活的激励制度。学校要紧盯市场需求,引入市场机制,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对灵活的财务政策,建立相应合理的激励制度,鼓励按实绩和贡献分配,逐步建构起一套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开明开放,更加有利于转型发展、特色发展、科学发展的大学后继续教育办学机制。

4.确保质量,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和监督。教育教学质量是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同济大学在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公认的优良成效,可以将这些成果、经验和教训,运用到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结合继续教育的特点,建立具有同济大学特色的继续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和管理体系。这是创设同济品牌的关键环节。

(三)紧扣市场需求,科学设置继续教育的项目,创造同济品牌效益

建立和创设同济继续教育的品牌,目的就是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这种效益的取得,依赖于社会和市场的接受与认可。而衡量和评价社会与市场认可与接受的评判尺度,就是源源不断的生源。因此,我们应当面向市场,积极开设社会或市场广泛需求的培训班。可采取的措施如下:

1.发挥优势和扶持弱势并举,积极扩展培训面。同时鼓励和扶持弱势学科开展培训工作,努力扩大培训面。全校仅有22个单位开展培训工作,还有相当多的单位没有开展此项工作,机械、电子、医学、人文学科培训项目较少。鼓励通过科研项目带动培训工作。这就需要同济大学出台系列政策,并对弱势学科加以倾斜。

2.引入职业技能资格考证点,扩大学校的知名度。目前,国家或上海市职业技能资格考试项目有150多种,这是个巨大的市场空间。为此,可以选择具有市场认可度高,且同济大学具有学科背景的职业资格考试,积极争取在校设立考试点,并据此开展系列培训工作,既可以拓展市场空间,又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3.对现有优势培训项目,如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同济大学城市建设干部培训中心(建筑与城规学院)所开设“全国城建领导干部培训班”,开展培训课程建设,使培训课程系列化、标准化,进一步凸显同济大学的品牌特色。

(四)搞好服务,举办多种形式干部培训班,积极拓展高端人才培训工作

1.积极做好干部培训及服务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走出去了解外面的情况、学习先进理论和经验,逐渐成为干部培养和提升素质的重要途径,全国各地各行业、各层次的干部培训需求巨大,而且这些人员的背后往往蕴藏着巨大的资源或市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有利于同济大学的教学、就业、声誉等。为此,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优势学科或强势专业,如土木建筑、环境、汽车等,鼓励做大、做强,为社会上有需求的干部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工作,争取中央部委在同济大学设立干部培训中心。同时做好后勤服务工作,让他们感到来同济大学学习培训既安心、舒心,又学有所获、不虚此行。

继续教育论文篇9

MOOC的盛行不仅是教育信息化的表现,更多的是带来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的重大变革,“翻转课堂”、“O2O混合性教学”等新型个性化教学模式正充斥着传统教学模式的地位,未来势必继续深入地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高等学校职能的变革,将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的社会化服务职能。

(二)MOOC的发展优势及其不足

从MOOC的受欢迎度来看优势是明显的:第一,MOOC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模式和知识表现方式,摒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教学模式,重组课内课外的关系,也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对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二,MOOC提供了免费享用名校优质教育的机会,使出国留学不再是唯一出路。第三,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机会,MOOC平台上提供的课程学科种类齐全,且包括国内外高等学府的课程,基本能满足学习者的专业学习或是兴趣爱好的需要。第四,课程制作符合从业人员学习特点,以知识点划分而成的短小视频,体现“用碎片式时间换系统学习”,更适合在职人员业余学习的需要。MOOC在我国教育体制下,无论教学观念还是学习习惯还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表现在:第一,缺乏学历认证,课程完成率低,通常只有10%左右,只有部分MOOC课程在收费条件下提供课程证书和学分认证,学习者更多是以体验或兴趣为出发点。第二,缺乏教学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由“短小视频+小测试/作业+论坛讨论”三大模块组成的MOOC课程,缺少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辅导教师,且学生来源复杂,学习过程监控不到位。第三,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以碎片式课程居多,学习者较难循序渐进对专业开展系统学习,且国外平台上提供的中文课程较少。

二、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困境

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认为:MOOC不是校园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分享,而是“教学改革和新的教学模式的探讨”。同时,MOOC所产生的对国际名校名师仰慕的逐名效应,或许将来对高校的招生造成一定的威胁。高校继续教育的现状存在明显短板:一是网络课件质量参差不齐,教学理念陈旧,教学内容过时老化缺乏定期更新,即使由教育部启动并出资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所带动建设的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学习效果也不理想。二是教学模式传统单一,纯粹将教师的课堂讲学录制成视频上线,忽略教师主导下学生自主学习。三是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制约,学习领域仅局限于所选专业,不能按照兴趣或人生规划去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四是工学矛盾突出,课堂出勤率偏低一直是面授教学的共性问题,成人学生更期待随时学习、移动学习的碎片式学习方式。

三、MOOC对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启示

(一)借鉴MOOC模式,提高教育质量

在线教育的关键在于学生要“参与”和“互动”,教师要“指引”和“探讨”,通过远距离在线交流,重塑和模拟课堂面对面教学效果,使教育者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反馈意见,帮助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最终达到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一方面是提升学习过程的网络支持服务质量。高校要积极借鉴国内外MOOC平台设计和课程制作的建设技术,改进和提高远程教育的课件质量,运用平台大数据分析技术,凭借学习行为轨迹进行海量数据统计和分析,洞悉学生学习进度和需求,合理调整教学内容;通过各种网络通讯工具的嫁接,鼓励师生之间加强实时交流和学习;授课手段整合多媒体特性和互联网交互方式进行优化,增加学习过程互动环节,搭配课堂实验、小作业、相互改卷等方式进行学习效果测评。另一方面,引发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变革的反思。还原学生“主动学”的本质,避免传统教学“满堂灌”的单一授课模式。比如翻转课堂模式的运用,就是要求教师角色实现从“传道授业”的讲授者向“解惑”为主的启发者转变,创设“课前学习+课上研究”模式;改变单纯以面授教学或远程教学的单一教学手段,兼顾信息化教育和传统学习习惯的特性,采取面授与网络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

(二)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学习成果转换

MOOC在线教育模式已经从原来的课程展示与免费学习阶段迈向学分认证阶段,这也是MOOC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美国三大MOOC平台已经先后推出了学习成果认证机制。《广东省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了推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协调发展,推进教育资源共享,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借鉴MOOC平台的运营模式,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首先,建立标准统一、形式多样、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适应各类人群教育需求的办学模式。利用高校多种教育形式并举的优势,实现校内各种资源的共享使用,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其次,适当引进MOOC平台课程,选取合适的课程进入课程体系,鼓励学生进行选修或作为专业课的教学辅助。实行学分互认机制,促学习成果转换。人才培养标准的统一是开展学习成果互认的前提和基础,而高校内部开展的多形式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目标和要求都是相对统一的。为此高校应挖掘内在优势,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破各形式独立办学的堡垒,推行学分互认和积累,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提高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力度。

继续教育论文篇10

2医学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重要意义

2.1医学继续教育学院的基本发展现状

对于医学继续教育学院而言,其基本的体系模式是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补足型的教育模式、提高型的教育模式以及研究型的教育模式三种。其中补足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没有具备完整性学历资格以及专业护理技术的人员而言,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使相关培训人员提高自己的学历以及专业技能。而对于提高型的教育模式而言,主要是对以及具备专业学历的人员而言,通过对专业技术的不断提高,使相关医护人员成为工作过程中的技术骨干,从而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适用型人才。在研究型教育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主要是对具有丰富性临床经验的工作人员而言。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继续教育的过程中,相关的教学理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其基本的模式也有待改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为了使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顺应时代的发展,就应该充分融合循证医学中的基本原则,从而在根本意义上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

2.2医学继续教育学院引进循证医学的重要意义

在现阶段医学继续教育学院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引进循证医学基本理念的主要原因是,在临床医学的实践过程中,相关的医护人员在病理分析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融合临床资料,但是在整个过程中由于资料资源相对较为匮乏,在资料管理的过程中缺乏严谨性的文献评价模式,因此,对于这种现象只有通过循证医学的相关理念才可以解决相关问题。在循证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健康性的医疗决策提供正确的发展方向,提高临床医师对基础医疗行为的认识,更完整的实现规范化的医疗评价体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医疗工作者的工作时间,提高了整体性的工作效率,而在这些优势的发展过程中,其基本的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医学发展模式产生一定的冲击性,因此,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技巧,从而为我国医学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更为优化的发展方向。

3循证医学在医学继续教育中的基本发展方向

3.1建立科学性的循证医学项目

通过对循证医学的项目分析,在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更科学的发展方向,相关的医学领域就应该大力开展循证医学的教育模式,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实践以及推广设置专门性的课程教学模式,从而在根本意义上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输送更多适用型的人才。

3.2优化循证医学教育中的师资力量

对于循证医学的师资力量的优化而言,是一项相对较为重要的任务形式,相关的专业教师是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所总结的知识精华,其基本的临床技巧是十分宝贵的,而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融入循证医学,是一项相对较为困难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对于缺少循证医学治疗经验的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融入相关的定义定理,而对于有丰富循证医学临床经验的教师而言,在课程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应该融入基本的思维模式,从而使接受培训的相关人员可以全面的了解循证医学的内容,为整个内容的学习提供了充分的保证。

3.3建立科学性的教学模式

在继续学院的教学工作实施的过程中,要优化相关的教学内容,其相关内容的建立一定要依照循证医学中的相关内容。首先应该丰富内容编写人员的知识理念,通过对循证医学内容的优化编写基本的课程内容,在内容的编写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结合循证医学中的临床经验,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为教育模式的改革及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4建立合理性的教学系统

对于循证医学的基本发展方向而言,在教育内容的改革过程中,首先应该对整个循证医学的内容有所了解,找到整个发展理念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差异性,从而为整个教育内容的发展提供更充分的教学理念。而在初级人员的继续教学的过程中,要使培训人员掌握基本的循证医学程序,可以简单地掌握基本的循证医学的内容;对于研究性的培训人员而言,要使相关的培训人员掌握内容的基本研究方法,从而为整个课程内容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

4循证医学在继续医学教育实施工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4.1不能完全否定传统的医学观点

在继续学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整个经验医学视为科学性的医学经验。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将传统的医学研究全盘否定,要让培训人员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通过对优化知识的分析,提高自己知识的总结能力,从而使医疗工作人员的创新性思维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循证医学的实施过程中,应该以整个核心内容为基础,通过对临床案例的分析解决相关的医疗问题,而不是在课程内容的讲解过程中随机的进行对照试验,从而在根本意义上实现继续教学的科学性发展。

4.2形成开放性的思维模式

在医学继续学院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循证医学的引入并不是一项难以实践的医学体系,因此,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清楚地认识到整个教育内容的有效性,从而及时发现新的发展方向,为整个医学事业的发展提供正确性的发展方向,将循证医学中的相关知识合理的运用在整个实践过程中。与此同时,对于循证医学的内容而言,其基本的形式是一项相对较为开放性的教学系统,这就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对于基本的发展方向及时作出调整,打破传统知识运用过程中的思维局限性,在根本意义上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提供正确的发展方向。

继续教育论文篇11

1.1.1建立的背景与概况为了迎接前所未有的大转型期,同时也为了日本农业将来的发展,日本农业界、产业界、学界等有志人士经过反复商讨协议,为了使农业更具活性化,集各方力量,于2012年2月,将废止的农业者大学校转型为由一般社团法人设立的“日本未来农业”机构(Agri-futureJapan,AFJ)———日本农业经营大学校。经过一年的筹备于2013年4月正式开校[2]。日本农业经营大学校,是以具备高度的经营力,地域农业的领导人才培养为目标。入学资格为19~40岁的从事人员,入学前必须要有一定的从事农业或是农业实习经验。该校每周都邀请在农业界或是产业界活跃的优秀经营者进行“特别讲座”。学校没有附属农场,因此第一年的7~10月,学校将派遣学生去各地的先进农业经营户,学习经营的方式、培养领导力,以及思考如何利用地域优势发展农业等,致力于将学生培养为一个卓越的农业经营者。第二年的7~10月,派遣学生去非农企业实习,以发现农业的新的价值、可能性、课题等为目标在企业进行实习。并且,寄宿生活也作为教育的一个环节,创造了一个使同学之间的学习讨论更为深入、有助于人格养成的平台。

1.1.2主要教育特征(1)目标明确、灵活办学。该校农业经营力的养成课程设置上占的比重较大,课程中有40%是属于经营能力的领域,主要培养目标为具有经营领导力的农业界人士。并且这些教育内容也是依据第一期入学者,多半是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情况下,而设计的更为高层次的教学安排。(2)名师汇聚,视角广阔。由于学校位置在交通十分便利的地方,因此招聘全国著名的研究者、经营者等外部讲师成为可能,并且,校舍建立在一个有消费潜力的地方,可以从中学习如何从消费者的视角、农业在都市的发展前景等视野来看待今后的学习、工作方向。(3)“三明治”学习模式。除了在校学习之外,长期的实地实习课程,以及入学前的农业实习经验,与校内的课堂理论学习相融合成的“三明治”学习方式,也是日本农业经营大学校培养的一大特色。也就是说,并不仅仅在学校这个封闭的空间学习,也面向现实社会,从入校前、出校门的现场学习,来进行农业工作行动力的培养[2]。

1.2各都道府县的农业大学校各都道府县的农业大学校主要是对农业后继者以及农业中坚力量进行农业相关的教育和研修,从而为各地农业人才的培养、农业产业的振兴而服务。农业大学校主要开展农业相关的知识、技术、经营管理的学习,服务地域的农业指导者的素质培养,农业领域的国际交流,以及立足于国际视野的人才养成。农业大学校入学形式主要分为推荐入学与考试入学,面向的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学生提交申请书,学校将通过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形式挑选学生。在学生递交申请书前,大部分的农业大学校都有针对高中生举办的“农业体验学习”活动,通过这类活动让学生了解将来在校学习、生活情况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农业的关心与认识。如爱知县县立农业大学校,在每年7~8月或是新年前(12月),会举办“1日农业体验学习”活动。主要活动内容:该校情况的简介、校内参观、分专业学习体验区的体验活动、调查问卷的填写。体验区给了高中生们体验农业生产的机会,此举将会加深他们对从事农业生产工作的理解,为他们将来是否从事农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选择依据。农业大学校主要课程分为两类:培养课程和研究课程。以高中毕业生为对象的培养课程主要是二年制,除了秋田、东京、富山、石川和福井外,其余都道府县的42所学校都具备。以培养课程毕业生等为对象的研究课程有15个学校设立,二年制的10所、一年制的4所、一年或者二年制的有1所[2]。培养课程是根据农林水产省规定的协同农业普及事业条例设置,2年的总授课时间达2400小时以上,讲课、实验、演概占50%,实习占50%左右。以茨城县县立农业大学校为例,为了提高学生的农业“实务”能力,除了学量的科学知识与技术外,栽培和饲养的体验也十分看重。入学后,由于该校的农学科与园艺学科有不同的专业,因此,学校安排学生在各自学科内专业进行轮换体验,之后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对专业的适应性,本人与学校人员商议并决定专业的选择。进入专业学习后,学校还会安排学生住到当地优秀的农业经营者的家中,进行实地的农业体验实习[4]。研究课程主要学习先进的农业物流、加工,导入市场经营的学习,学习高层次、专业化的农业经营知识。同时是基于地域改善以及劳务管理等角度,培养地域的农业经营领导者的课程。研究课程的第一年主要在本校上课、演习;第二年深入生产一线,通过活用所学内容从事农业生产、流通相关联的业务,以“就业体验实习”活动为主进行学习。

1.3私立农业院校私立农业院校是指由民间团体设立和经营的实施进修教育的场所。由公益财团法人设立和经营的中国四国酪农大学主要是培养乳业方面的人才。通过进行乳业方面的技术、经营教育,普及传播与乳业相关生命、食品、环境等方面知识,使其加深乳业对社会发展意义作用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为日本乳业的健全发展作贡献。该校从办校起至2012年,毕业生共1244人,其中从事农业工作人数达982人,占78.9%,且多数人都成为全国乳业的中坚力量[5]。由公益财团法人和农民教育协会成立和经营的鲤渊学园农业营养专门学校是一所食农一体、环境保护、循环型教育为特色的学园。该校关注农业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利用农场、家畜及其利用者这三者,根据物质循环原理,在校内致力于创建一个环境友好型的未来社会模型。在这样一个办学理念的指导下,该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承担农业事业的经营者、技术者及指导者、推进健康食生活的营养师、有实践力的地域农业领导者、国际农业合作的推进者。为了培养该校学生的国际视野,该校与泰国高校建立了交换生、留学生等项目合作。同时,位于茨城县的日本农业学园以其不同层次的教学实践为特色。该校设立了为期1年的,以体验农业技术为目标,将来有志从事农业后继者、青年海外合作队、新规农业从事人员等工作的专业实习课;三年制的本科教学,主要培养新时代农业人员,学习高级的农业技术与经营知识;四年制的高等科学习,主要培养有广阔视野的农业人员。以及八岳中央农业实践大学校(长野县),作为战前设立的学校,主要以师徒同行、实践教育和寄宿制教育方式进修教育为基础。

2对中国相关农业继续教育院校的借鉴

2.1设立多样的教育机构适应不同产业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至2013年年末,中国农村人口约为6.3亿,占总人口的46.27%。虽然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但目前中国的农业教育培养体系尚不健全,农业人才的培养途径多以高等农业院校为主,辅之以一些农业人才培训实践活动。如从2006年起,农业部陆续在全国各地设立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以及响应2012年8月农业部办公厅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中号召,各地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实践。如福建省开办新型职业农民大专班以提升新型农民的职业综合素质;安徽省枞阳、山东省德州等全国100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开展的新型农民科技、技能、职业素质等的培训等[6]。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固然对中国农业的人才培养有所裨益。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些机构的设立除了满足部分普通农户以及一些农业大户的部分需求外,对一些从事农业工作多年,想再接受系统专业化教育的农业工作人员,其所受教育的渠道尚未开通;并且目前国内多为农业职业综合类院校,专门的学科或是产业的农业院校较少。如何专而精地培育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业人才,是将来中国农业继续教育机构拓展的方向。日本通过专门培养全国农业经营精英人才的农业经营大学校、针对各都道府县农业发展的农业大学校以及各具特色、补充行业人才培养缺陷的私立学校,来培养具有专业知识、专门技术以及经营头脑的综合性农业人才,从而为日本农业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活力。因此,中国在着力培养农业人才的同时,应注重完善农业教育体系,丰富农业教育机构,设置一些规范化、专业化、针对市场需求发展的农业教育机构,除了吸引初中、高中毕业生接受农业教育外,更应从政策法规上多支持农业从业者接受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论文篇12

(一)在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中,普遍都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但是它又有自身的特点。职业院校“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使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内容等方面与普通高校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职业院校如何因地制宜的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职业特色,针对教师实际情况和需求来进行继续教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在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体育仍然是薄弱环节,针对体育这一特定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非常少,多数研究都是将职业院校的所有教师作为对象笼统、概括地进行粗线条的分析探讨。

(三)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研究更多的来源于普通高校,且多数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指导性的研究,对于职业院校体育教师难以做到有的放矢。目前针对高职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非常少。(四)体育作为基础课程,其在学校内的弱势地位使教师的继续教育非常不受重视,多是为完成任务、应付差事或者是走过场而进行的,既跟不上高等院校体育教师的发展步伐,又徘徊在职业院校“专业优先”的主阵地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教师自身的发展,成为个人和职业院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瓶颈。

二、北京市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一)创建合适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

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作为一个开放的、不断变化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而逐渐自臻完善。一方面,在满足社会高等教育发展需求的同时,也要兼顾个体教师的需求,要按照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要求开展培训,针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特殊性建立符合职业院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首先,将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作为课程内容体系的先导。其次,把学历补偿教育和科研能力提高作为重点。第三,以拓展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不断丰富与充实常见运动项目的技战术知识、竞赛规则、裁判法则与赛会组织编排等方面的知识,让教师把握体育学科发展的新观点、新动向和新方法。第四,将教学能力的提高作为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第五,确立运动训练竞赛和课外锻炼指导为继续教育的两个要点。第六,将跨学科知识作为继续教育体系的补充内容。结合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知识,进行加强心理学、职业教育学、信息技术、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的培训,使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高等职业教育有明确清醒的认识。

(二)建立合理的评价与反馈系统。

评价与反馈在现代教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课程设置的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在实施的过程中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通过过程中或过程后的评价与反馈可以得到及时的了解,根据这些评价与反馈反过来又完善课程的制定与实施,从而达成目标,推动教师继续教育的良性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