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运行管理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0 16:28:12

资金运行管理论文

资金运行管理论文篇1

2结果与分析

2.1效率分析

营运资金充足率反映营运资金的充足程度,一般情况下该比率说明企业营运资金充裕,但比率过大则可能是企业存在资金呆滞的现象,营运资金不足,财务风险增大。销售对营运资金比率用于衡量企业的营运能力,比率高说明企业能以较少的营运资金带来较多的销售收入,营运资金运行有效率,但比率过高,可能是企业营运资金不足,相反则反映企业营运资金运行效率低。表1和表2分别列出的是9家饲料行业上市公司2009年~2012年营运资金充足率和销售对营运资金比率。海大集团和中牧股份营运资金较为充足,海大集团连续三年营运资金充足率均大于1,中牧股份保持1左右,海大集团今后应注意营运资金运行中的风险,资金管理应更稳健,中牧股份营运资金使用效率一般,但结合营运资金充足率和销售对营运资金比率可以发现该公司管理较为稳健。荣华实业营运资金使用效率略低,营运资金充足率略高,应注意可能出现资金呆滞的现象。新希望销售对营运资金比率过高,营运资金充足率低,说明企业营运资金不足,在没有其他资金可用时,可能造成不利后果。正虹科技营运资金充足率低,销售对营运资金比率2009年~2011年过低、2012年过高,这说明其2009年~2011年营运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而2012年又出现了营运资金不足的现象。天邦股份、正邦科技和通威股份销售对营运资金比率忽高忽低,说明这3家公司营运资金使用效率极不稳定,

2.2结构分析

长期债务接近到期日时就会变为企业的流动负债,需要流动资产来偿还。确保营运资金小于长期债务,流动资产大于流动负债,可以增强债权人收回贷款的信心。长期债务与营运资金比率低反映企业拥有较强的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但该比率过低则显示企业未能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进行有效融资。9家饲料行业上市公司2009年~2012年长期债务与营运资金比率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除通威股份外各公司长期债务与营运资金比率均较低,说明饲料行业上市公司利用长期债务融资的较少,虽然偿债压力小,但也说明这些企业未能合理运用财务杠杆融资,融资策略稍显保守。新希望2009年~2010年债务与营运资金比率较低,2011年~2012年上升说明其偿债压力变大但开始注意利用财务杠杆融资,通威股份的指标表明企业偿债能力不稳定。正虹科技和通威股份的长期债务与营运资金比率较低,已开始注重财务杠杆融资,降低成本。天邦股份、正虹科技则相反,这几家公司偿债能力都不太稳定。海大集团、中牧股份和天康生物长期债务与营运资金比率低显示其偿债能力较强且比较稳定。在营运资金融资策略方面9家饲料行业上市公司中2011年和2012年荣华实业营运资金充足率都保持在2左右,数值偏高,营运资金较为充足,但销售对营运资金比率仅在1左右徘徊,营运资金使用效率偏低,总体看其两项指标比较均衡、合理,风险可控,而企业保持了合适的营运资金持有量,属稳健型营运资金融资策略。中牧股份营运资金充足率在1左右,显示营运资金充足,销售对营运资金比率高于1,各项指标良好,风险控制较好,资金结构合理,采用激进型融资策略。新希望、天康生物营运资金持有量较小,依靠商业信用融通流动资产,采用配合型偏激进融资策略,增强了企业盈利能力,提高了营运资金运用效率。而通威股份和正虹科技的融资策略则完成了由偏激进型向配合型偏激进型的转换,企业能及时加强营运资金管理,提高营运资金管理的绩效。天邦股份和正邦科技融资策略则由配合型偏激进向偏激进转换,可能企业的诉求是由于营运资金的充分使用而带来的销售增长和营运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但需注意由此而产生的企业营运资金不足的风险。海大集团融资策略是由稳健型向配合型偏激进转换,这可能源自企业的战略调整但也要注意保持合理的营运资金持有量。

2.3风险与收益分析

主营业务利润剔除了净利润中包含的非正常非经常性的项目,可以更精准地评估企业的获利能力。营运资金主营业务利润率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比率高显示企业能以较少的营运资金带来较多的利润,营运资金运行有效,相反营运资金运行效率低,出现资金呆滞现象。9家饲料行业上市公司2009年~2012年营运资金主营业务利润率如表4所示。通过分析对比表2,表4数据可以看出海大集团,中牧股份和天康生物销售对营运资金比率和营运资金主营业务利润率虽然都不高但较稳定且为正值,说明企业营运能力稳定。中牧股份和天康生物利能力相对较好,营运资金主营业务利率在几家公司中也较高,通威股份营运资金主营业利润率虽然不高但比较稳定。新希望、正邦科技、正虹科技2012年相比2009年,2010年和2011年三年的变化较大。新希望和正虹科技盈利能力有所增强,但还不够稳定,而且其销售对营运资金比率过高,可能是营运资金不足造成,在没有其他资金可运用时有可能导致企业破产或者其他问题。其他公司的指标偏低,显示营运资金的资金运行效率较低。总的来说,饲料行业上市公司销售对营运资金比率还是远高于营运资金主营业务利润率,说明饲料行业生产成本较高,存在较大的成本压缩空间,饲料行业上市公司应加强成本管理,保持存货持最佳持有量,材料和产品配比,在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坚持不浪费不必要的营运资金,营运资金管理水平以改进,提高盈利能力,从而扩大企业利润。营运资金需求是指经营中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的差额。企业经营中营运资金需求可以体现资金供给和需求是否平衡。营运资金销售百分比可以反映出企业营运资金运行的效率。9家饲料行业上市公司2009年~2012年营运资金销售百分比如表5所示。由表5可以看出天康生物营运资金销售百分比与行业均值较为接近,其营运资金供需平衡且营运资金周转速度较高。其他企业总体来看指标值都不高,个别公司如正邦科技2009年和荣华实业2011年指标值偏高,但应注意出现营运资金需求大但来源不足。

资金运行管理论文篇2

我国的资本市场虽然处于低水平的阶段,但还在稳步发展,国家对保险投资渠道的开放使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更加多样。但是我国初步开放的资本市场和较为落后的风险管理理论使保险资金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复杂。该风险不仅包括日常投资风险,还包括从国际市场传导来的全球金融风险,以及由于保险资金自身负债性所特有的风险。保险投资的资金来源中主要是保险公司对被保险人的负债,对资金流动性要求较高,如出现偿付能力危机,将对保险公司甚至整个社会产生不利影响。综上所述,对我国保险投资风险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保险投资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目前国际上关于保险资金的管理理论主要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现代组合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发展较早,始于1800年,该理论的主要观点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应拥有充足的各类准备金以应对负债,结转盈余保证金,且对利润的来源进行分类、度量和确认。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为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三个阶段的理论。现资组合理论发展相对较晚,由Markowitz(1952)最早提出,该理论基于一定的假设前提,通过均值-方差最优解选择最符合投资者偏好的投资组合,虽然是静态均衡的状态下,但是将收益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相结合,对如何选择最优资产组合进行了讨论。

我国学者对国外风险管理理论的分析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我国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管理。我国寿险企业发展较早,资产负债管理理论随着寿险的发展不断完善。关于现资组合理论的运用,王佩(2009)找出保险资金投资收益与风险的相关性。随着我国保险行业的不断发展,保险资金运用及风险管理理论日趋完善,我国保险监管与时俱进,不断放开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细化管理要求。近年来,我国保险资金投资运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监管更加系统性、科学性;保险资金投资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不断优化结构;投资收益稳健增长。

总体而言,目前保险投资风险管理理论已经相当成熟。我国对保险资金的运用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并接合实际情况,在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国保险业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关于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尚未形成成熟的风险管理理论体系。

二、保险资金投资风险管理浅析

从国外保险公司经营状况来看,传统的保险业务不能盈利或者盈利很小,其收入来源主要依靠投资收益。但是,有投资就会有风险,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保险资金运用中的风险管理是获取稳定投资收益的重要保障,下文简述保险资金的来源及运用情况。

(一)我国保险资金来源及特点。保险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保险公司的所有者权益、负债及其他资金。具体分为以下几种:注册资本金与资本公积金、总准备金、各类准备金、其他资金。其中,各类准备金(保险公司的负债)是保险资金的重要来源,由于保费的收取和保险金给付的时间间隔,使其可用于投资。

基于保险资金的来源,其自身有如下特点:(1)具有负债性,由于各项准备金直接来源于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是保险公司的负债;(2)具有期限性,寿险合同大多是十年以上的长期合同,因此寿险公司的资金比较稳定,但也可能在某一时间段偿还较大数额;而非寿险合同一般都是一年以内的短期合同,对流动性要求较高;(3)追求收益性,因保险资金的负债性,保险投资需要一定的收益才能覆盖资金成本。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发展,在实际投资过程中保险资金运用主要的投资渠道为银行存款、股票、债权、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不动产等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

(二)保险Y金投资风险。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是基本指标也是核心指标。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可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固有风险体现在保险公司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在现有的正常的保险行业物质技术条件和生产组织方式下,必然存在的客观的偿付能力相关风险。固有风险又分为两种:可量化为最低资本的风险如保险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和难以量化为最低资本的风险如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而控制风险主要来自于保险公司内部管理和控制不完善或无效,从而导致固有风险未被及时识别和控制带来的风险。

三、我国保险投资风险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陈文辉副主席指出,保监会近年来的工作中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不断发展持续推进中国保险资金运用的改革,在放开前端的同时要管住后端。尤其近几年我国保险资金运用规模增速迅猛,其在经济社会和金融市场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基于保险资金的负债性和保险公司对投资收益稳步提升的需求,股权投资、另类投资在保险资金的运用中增长较快,与传统的银行存款、股票、债券等形成了多元化资产配置格局。在快速发展中,也应看到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错综复杂所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尤其对保险资金的海外投资造成不确定性风险。

第一,自二零零八年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总体保持低速增长。利率下行带来的风险对保险行业带来了现实挑战。我国保险公司面临对保险资金的运用中如何保持资产负债的优化配置的难题,尤其寿险公司资金的长期性使其被动承担高成本负债。

第二,保险资金运用规模的新增以及大量资产到期,使得保险资金急需寻求再投资资产。低利率带来的“资产荒”难以满足保险资金的历史高成本,倒逼保险机构提升风险偏好,由投资风险较低的银行存款等转向股权投资、另外投资等高风险资产。

第三,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我国保险公司在实际操作中粗放式的经营方式,资产与负债的匹配率不高,尤其是中长期投资中问题明显。部分保险公司没有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寿险资金应配资中长期投资,如期限较长的银行存款、房地产投资、长期国债等,而财产保险资金应适当配资具有流动性的资产,如同业拆借、股票、短期固定收益类产品等流动性强的品种。近年来,债券打破刚性兑付,违约多发,保险资金在投资过程中面临的信用风险上升,保险资金高比例配资信用类资产,使得投资风险敞口增加。

第四,保险公司自身的投资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市场缺乏自律,尽管在监管的指导和压力下,保险行业的风险管理得到重视,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保险公司在应对监管和市场的变化中,急于求成,激进经营,短债长投。常常由于保险公司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及风险管理能力不足,不能满足投资多样化需求,因而不能有效把控保险投资风险。

四、保险投资风险管理对策

在分析了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状况、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成因后,本章主要从机构、监管两个角度对我国的保险投资风险管理提出对策建议。

(一)保险行业整体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行业自律。保险公司应健全公司治理和资金运用内部控制,不断改善资产负债匹配情况,保证资金运用的安全性,利用组合投资来分散风险,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识别、监控与管理。资金运用部门从公司战略的高度整体把控风险,完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制度,按照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监管部门对于保险资金运用的政策法规,制定公司内部投资制度、明确投资范围、限制条款等,保持风险及投资收益的动态平衡。投资人员综合考虑资产负债配置结构,根据偿付能力风险的指引,结合投资组合理论,合理配置各项投资,在控制投资风险的前提下,实现投资的优化和收益。

发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督促作用,提高保险行业自律水平,使保险资金运用服务主业,最大化的维护投保人的权益。首先,保险资金投资以安全为主,投资符合要求的银行存款类产品,适当选择短期理财类业务;其次,保险资金收益以稳定性为主,投资结构简单现金流稳定的固定收益类或类固定收益类产品,适当配置股权、股票、基金等非固定收益产品;最后,保险资金可选择股权投资提高收益,但不应偏离主业,坚持保险姓保的原则。

(二)加强监管力度和深化市场化改革。随着保险资金投资领域的开放,我国保险市场风起云涌,成为资本市场的弄潮儿,这对我国的保险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险创新为市场化改革创造良好环境,主要包括保险产品定价机制改革、保U资金运用机制改革、市场准入退出机制改革和行业平台建设等方面。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活跃了保险市场,也难免带来一些新的问题,金融创新与监管是矛盾的也是相辅相成的。监督保险公司加强学习以“偿二代”为标准的更加科学的偿付能力监管制度,提高保险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把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情况分为三个级别,分别采取监管措施。

参考文献:

[1]Harry Markowitz.Portfolio selection[J]. Journal of Finance.1952,7(1).P77-91

[2]王佩.中国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管控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P16-18

资金运行管理论文篇3

与此同时,营运资金管理也越来越受到理论界的关注。通过EBSCOhost数据库(Business Source Premier)的检索,标题中包含“营运资金(WORKING CAPITAL)”的文献数量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高潮后开始回落,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又开始呈几何级数增长。我国从1993年开始实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制度后才正式引入“营运资金”概念,1993年以前关于营运资金的研究寥寥无几。1993年以后关于营运资金的研究显著增多,2007年以来则更是呈现出空前的增长。通过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的检索,近五年标题中包含“营运资金或营运资本”的文献数量是之前15年发表总量的两倍左右。由此可见,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均呈现出巨幅增长的态势。

在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迅速发展的同时,企业的营业观念和财务理念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习惯于将企业的经济活动分为经营活动和理财活动,企业的营业活动仅指企业的供、产、销等基本经营活动,而并未将投资活动涵盖在内。投资活动与筹资活动一起被称为理财活动。很显然,这种对营业活动的理解体现的是一种狭义的营业观念,相应的营运资金所关注的主要是经营活动中所使用的流动资金。对营运资金管理主体的考察也大都局限于财务经理和业务管理人员,而对营运资金管理产生重要影响甚至是战略性影响的供应商关系、客户关系、银企关系、产权关系等则很少涉及。随着营业活动包括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观念的日益加强,财务经理在狭义的经营活动范围内对营运资金的管理已经变得只不过是冰山之一角,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来审视在拓展的营业活动基础上的营运资金管理不仅对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更对开拓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视野、进一步创新和发展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不论是管理实践对营运资金管理的日益重视,还是理论研究表现出的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空前关注,都带来了对营运资金管理基础数据的巨大需求,营运资金管理调查与数据平台建设不仅对于营运资金管理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重大的实践应用价值,而且对业务流程再造、渠道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等的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因此营运资金管理调查与数据平台建设是整个管理学科具有战略意义的综合性基础建设项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我国营运资金管理调查与数据平台建设的简要回顾

由于营运资金作为一个财务概念是1993年我国实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制度以后才正式引入的,因此我国真正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才开始的。早期的研究基本是借鉴国外的理论和方法,相关的指标也只是传统的基于要素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指标。以CSMAR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指标数据库为例,其中与营运资金管理相关的指标只有:营运资金、营运资金比率、营运资金对总资产比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率、营运资金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营业周期等。

2005年以来,王竹泉等将供应链管理、渠道关系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现代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引入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提出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是渠道控制”的理念,并以营运资金重新分类为切入点,在将营运资金分为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和理财活动营运资金的同时,进一步将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按照其与供应链或渠道的关系分为营销渠道的营运资金、生产或内部经营渠道的营运资金和采购渠道的营运资金,以清晰地反映出营运资金在渠道上的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研究设计了全新的“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开辟了“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新领域。之后,连续在《会计研究》发表了“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1997-2006”、“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2007-2008”、“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2009”、“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2010”、“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2011”。每年的调查分为行业分析、地区分析、专题分析(包括外向型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民营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分析等专题)三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又包括营运资金占用分析、管理绩效水平及趋势分析和营运资金融资结构分析等内容,所采用的调查指标不仅包括传统的基于要素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还包括所创立的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为推动我国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8月,中国海洋大学与中国会计学会合作设立了“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同时被作为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的合作研究基地,吸收了一批企业类、学术类领军人才参与,在推动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和实践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除持续开展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外,还持续举办“营运资金管理高峰论坛”,持续编撰出版《营运资金管理发展报告系列丛书》,目前已出版《营运资金管理发展报告2008-2010》、《营运资金管理发展报告2011》和《营运资金管理发展报告2012》三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渠道关系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研究与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数据平台建设”(项目编号:70772024)的支持下,王竹泉带领的研究团队除每年“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外,还积极研发“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数据库”和“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案例库”,具体内容包括“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基础数据库”、“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指标数据库”、“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排行榜数据库”和“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案例库”。其中:“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基础数据库”涵盖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组成项目的详细信息及固定资产、总资产、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利润、现金流量等相关的财务报表基础数据;“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指标数据库”涵盖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基于要素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指标和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指标两大类指标数据,另外还包括营运资金渠道分布的指标数据;“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排行榜数据库”涵盖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按采购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按渠道)、理财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营运资金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按要素)等指标进行排行的排行名次及其具体指标数值;“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案例库”涵盖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先进理念、创新方法和操作模式等的典型总结及部分营运资金管理失败的典型案例。目前,“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数据库(http://)”涵盖了1997年以来除金融类上市公司外全部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数据及相关数据,并已于2011年11月正式开通网络版,免费向社会开放、实现信息共享。该数据库填补了营运资金管理专项数据平台的空白,为我国营运资金管理的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三、营运资金管理调查与数据平台建设的简要评述

尽管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是与日新月异的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实践相比,已有的研究明显落后,也没有在营运资金管理理论体系上有系统的创新和突破。大部分研究所依据的概念和理论与20世纪70~80年代没有差异,少有将营运资金管理与渠道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相结合的系统研究,更少有从利益相关者视角考察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专门研究,公司财务行为的主体仍局限于财务经理,而忽视了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具有战略性影响的利益相关者的研究。从研究内容的侧重点来看,大部分研究都聚焦在经营活动营运资金项目(特别是应收账款、存货和应付账款)的管理上,并且主要关注的是如何提高资金运用效率,而对营运资金管理相关的风险关注不足,更缺少在拓展的营业观念基础上从利益相关者的战略层面兼顾效率和风险对营运资金管理进行的系统考察和调查分析。

在营运资金管理数据平台建设方面,虽然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在营运资金管理数据库开发方面形成了优势,并已成功开发涵盖1997年以来除金融类上市公司外全部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数据的“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数据库(http://)”,但是其也仅是在经营活动范围内开拓了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尚没有在拓展的营业观念基础上界定营运资金并对之进行科学分类和评价,也没有开发与利益相关者结合的营运资金管理数据信息,这显然不利于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视角的开拓和营运资金管理理论的创新发展,更无法为企业利益相关者视角和拓展营业理念下的营运资金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四、营运资金管理调查与数据平台建设的未来展望

(一)营运资金管理调查与数据平台建设的总体构想

为了满足营运资金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创新发展的需求,未来的营运资金管理调查和数据平台建设将以前期开发建设的“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基础数据库”、“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指标数据库”、“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排行榜数据库”和“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案例库”为基础,拓展运用创新的利益相关者视角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和方法对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进行调查研究,总结提炼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相衔接的营运资金管理基础数据指标体系,开发建设“中国上市公司供应商关系数据库”、“中国上市公司客户关系数据库”、“中国上市公司银企关系数据库”、“中国上市公司股东关系数据库”,实现对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数据平台的扩充建设,为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和管理实践提供数据平台的支持。2013年8月,王竹泉教授提出的体现上述设想的“利益相关者视角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平台扩充建设”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项目编号:71372111),为营运资金管理调查和数据平台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此基础上,适时地将调查和数据平台建设拓展到非上市公司以及国际上,重点开展中国国有企业以及标准普尔1200指数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和数据平台建设,以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调查体系和数据平台。

(二)营运资金管理调查的未来展望

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利益相关者视角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平台扩充建设”项目(项目编号:71372111)的研究计划,营运资金管理调查将在前期创立的“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和“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基础上,以利益相关者视角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继续开展对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调查,调查内容仍将按行业调查、地区调查和专题调查的体系,但在每年的调查内容中除采用补充利益相关者视角的营运资金占用分析、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水平及趋势分析和营运资金财务风险分析等内容外,主要增加供应商关系、客户关系、银企关系、股东关系、资金共享、信息共享等专项调查内容,持续“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报告”、《营运资金管理发展报告》和“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排行榜”,并根据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调查和利益相关者关系调查的资料持续“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状况调查报告”,在将“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和“利益相关者视角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和方法”推广应用的同时,对“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视角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性和适用性进行实证检验。

在开展利益相关者视角的营运资金管理调查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竞争大格局下对“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视角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性和适用性进行实证检验的基础上,适时将营运资金管理调查从中国上市公司拓展到中国非上市公司和全球上市公司,重点开展中国国有企业暨标准普尔全球1200指数(S&P Global 1200 Index)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按年度“中国国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调查”、“中国国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排行榜”、“标准普尔全球1200指数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以及“标准普尔全球1200指数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排行榜”,持续“中国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状况调查报告”和“标准普尔全球1200指数公司财务风险状况调查报告”。

(三)营运资金管理数据平台建设的未来展望

基于上述对营运资金管理研究和调查的展望分析,营运资金管理数据平台将重点从两方面进行扩充建设:一是对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数据平台内容的拓展。扩充后的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数据平台除包含上述四个数据库外,还将扩充建设“中国上市公司供应商关系数据库”、“中国上市公司客户关系数据库”、“中国上市公司银企关系数据库”、“中国上市公司股东关系数据库”四个特色数据库,并完成这些新增数据库1997年以来的数据追溯采集,从而为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二是适时将营运资金管理数据平台建设从中国上市公司拓展到中国非上市公司和全球上市公司,并扩充建设“全球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案例库”,为营运资金管理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提供更坚实的数据平台支持。

资金运行管理论文篇4

摘要:营运资金是公司正常运转的“血液”,对于公司的风险、价值以及盈利能力具有较大影响,良好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可以促进公司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本文同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回顾了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进程,深入探讨了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内涵,并且对相关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简要评述。

关键词:营运资金管理;渠道管理;绩效评价

营运资金管理对于企业的风险、价值以及盈利能力具有较大影响,一直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一家典型的制造业企业而言,总资产中超过一半的部分都属于流动资产;对于一家商业企业而言,流动资产所占的比例更大。营运资金是企业日常流动性最大、变化最快和周转性最强的资金,作为企业资金中最具活力的元素,其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存亡。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为后续的研究进行铺垫。

一、营运资金管理的概念及内涵

营运资金(working capital),也叫营运资本。George William Collins(1946)通过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来研究营运资金,将营运资金定义为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值。国内学者毛付根(1995)对营运资本管理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将营运资本进一步细分,认为企业的营运资本即为本企业的流动资产总额,并将企业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差值定义为企业的净营运资本。

根据以往的研究,营运资金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企业的流动资产总额,即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持有的现金、预付账款、应收账款、有价证券以及各类存货等,被视为广义的营运资金,也被称为总营运资本。它是一个反映经营周期内各种活动所需投资的具体的概念,可以用公式表示为:总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总额)。

狭义的营运资金用企业一定时期内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值表示,也被称为净营运资本。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特指某一项资产,可以用公式表示为:净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国内外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大多采用净营运资金的概念,因为与广义的营运资金(总营运资本)的相比,净营运资本能够有效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以及企业在一个经营周期中的资金净额占用,便于企业掌握自身资金的运作情况,从而了解自身财务的风险程度。

二、营运资金管理的国外研究综述

(1)关于营运资金管理内容和作用的研究

国外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对应收账款、存货等流动资产进行优化。William Beranek(1966)就各项流动资产的优化进行了研究,并首次定义了营运资金管理。20世纪70年代以后,学术界开始逐步构建出营运资金管理的理论体系。其中,W.D.Knight(1972)对存货订货量基本模型进行了拓展,提出了订购成本和储存成本最小化的存货最优订货模型。Hampton和Wagner(1989)则进一步拓展了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范围,将消费者信贷、信用评级以及短期融资等内容加入到营运资金的研究范畴中。20世纪90年代以后,各种新的管理理论如供应链管理、分销渠道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突破了纯财务研究的限制,营运资金管理研究开始逐渐呈现业务、财务一体化的趋势。Andrew Harris(2002)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分析了影响企业营运资金的因素,其观点将供应链和企业的外部宏观市场环境也引入到营运资金的研究范围。Ebrahim Manoori和Datin Dr Joriah Muhammad(2012)认为营运资金对企业运转至关重要,了解运营资金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提升管理层的经营效率,因此提出并检验了影响营运资金的几个重要因素,包括企业规模、营业现金流、资本性支出等。

(2)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

早期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主要以衡量企业各项流动资产的周转效率为主,因此采用的指标以流动资产周转率为主。这种评价方法没有涵盖营运资金中的流动负债等项目,使企业难以从全局角度把握应付账款、应收账款以及存货等因素对营运资金的影响。早期的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方法也以单纯的数学方法为主,比较有代表性的是Keith V.Smith(1973)归纳的八种营运资金管理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系列新的评价体系开始出现,比如Richards和Laughlin(1980)提出的现金周期指标。由于该指标可以很好地反映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状况,后来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Pass和Pike(1987)认为营运资金管理是对流动资产以及流动负债的管理,管理的目标是为保持盈利水平和流动性,因此使用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组合来定义营运资金。Hill Matthew D(2010)认为营运资金管理可以反映出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变动,因此在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进行评价时,应该综合考虑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Brandenburg Marcus(2010)研究了供应链管理和营运资金管理对企业价值增长的影响,并试图通过构建的模型予以量化。

三、营运资金管理的国内研究综述

(1)关于营运资金管理内容和作用的研究

1993年我国会计制度开始与国际惯例的接轨,营运资金这一财务概念逐渐进入国内学术界。毛付根(1995)开创性地进行了营运资金的理论研究,该研究基于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相互关系,将流动资金的配置与其相应来源联系起来,从总体上对营运资金的管理措施进行把握,兼顾了企业的盈利性与风险性。2001年以来,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出现了一些创新性探讨,尤其是王竹泉及其团队对营运资金管理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王竹泉(2001)基于营销渠道规划和中间商选择两个层面,提出企业应建立一种以商品供应为基础,超越企业范围、贯穿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并且探索了适合跨地区经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创新途径。该文同时强调了营运资金管理对跨地区经营企业的重要性。王竹泉等(2005)提出将营运资金管理同供应链管理、渠道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相结合,强调应将分销渠道控制作为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王竹泉等(2007)又对企业的营运资金进行了重新分类,构建出基于渠道管理理论的新框架,为我国关于营运资金理论的研究开创了新的视角。

最近几年,基于实证分析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逐渐增多,国内学者对不同行业和地区的上市公司的营运资金管理进行了研究。刁伍钧等(2011)采用白酒行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与其管理绩效之间的关系。孙建强等(2012)采用中部地区的356家上市公司(2010年数据)为样本,研究了其营运资金管理的状况。

(2)关于营运资金绩效评价的研究

郁国建(2000)提出应建立一种集成的营运资金管理战略评价体系来弥补以往采用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存货周转率这三个财务比率进行评价所带来的缺陷。王竹泉等(2007)采用营运运资金周转期作为评价指标,该指标又被细分为营销渠道、生产渠道以及采购渠道三个环节。同时,自2007年起,王竹泉及其团队采用该评价体系,每年“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这些调查报告揭示了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状况和变化趋势。该评价体系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和各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同营运资金的总体管理绩效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的述评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营运资金管理研究呈现业务、财务一体化的趋势。在2001年以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对营运资金概念及其内涵等基本理论的研究。在这一时期,营运资金被定义为流动资产同流动负债的差值。学者们的研究主要从风险性和盈利性的角度入手,对营运资金的周转率指标的缺陷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2001年以后,关于企业营运资金的研究开始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同时开始出现关于企业营运资金控制理论方面的创新性探讨,特别是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同供应链管理、渠道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这些跨领域的交叉研究虽然将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范畴拓展到供应链、渠道关系以及信息技术等影响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诸多方面,但在基于此视角的研究仍需深入,尤其是深入到对具体企业层面的分析。(作者单位:1新疆赛里木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2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毛付根.论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J].会计研究,1995(1):38-40.

[2]孟凡利,李学春.公司营运资金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资金运行管理论文篇5

一、引言

营运资金的管理对企业至关重要,营运资金管理水平对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和收益性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我国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仅限于对单一营运资金项目的管理,缺乏系统的管理,造成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水平和国外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企业要从整体上管理营运资金,必须将营运资金管理与供应链理论紧密联系起来,使营运资金管理的方法逐渐摆脱单纯的数学方法,转向以供应链的优化和管理为重心。本文从供应链的角度对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进行相应的综述,以期为企业提供基于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

二、国内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综述

毛付根认为:应从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相互关系着手,将流动资金的存量配置与其相应资金来源联系起来,从总体上进行观察和研究如何据此制定合理的营运资金政策。王竹泉从营销渠道规划和中间商选择两个方面探讨了跨地区经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创新的途径。王竹泉和马广林提出了“将跨地区经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转移到渠道控制上”的新理念,倡导将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与供应链管理、渠道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研究有机结合起来。郁国建试图建立一种高效集成的营运资金管理战略评价体系,该指标绩效评价体系注重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并创建一个单一的集成指标来考核营运资金的总体流转情况。另外,结合具体的企业案例,对于零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引起人们的注意,同时国外对于小企业和跨国公司营运资本管理的研究正在兴起,其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为营运资本管理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和研究现状

1.供应链策略研究

主要研究供应链管理的具体运作,如准时采购、快速响应、有效客户响应、IT应用、延迟技术等。有效客户响应主要是不断降低供应链成本,通过企业间的密切合作而给用户更大的利益。快速响应则主要是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从原材料到最终销售的运行时间与库存数量,以提高对于用户的快速响应性。延迟技术是为了响应用户需求、提高产品设计与制造的柔性而实施的一种策略。主要是把产品最终定型的位置与时间尽可能地靠近用户,以便定制化生产产品。

2.供应链体系结构设计

供应链体系结构模型一般包括两种:链状模型和网状模型。链状模型是从自然界到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产品的最终去向是用户。产品因用户而生产,最终被用户所消费。产品从自然界到用户经历了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三级传递,并在传递过程中完成产品加工、装配形成等转换过程。网状模型更能说明现实世界中产品的复杂供应关系。在理论上,网状模型可以涵盖世界上所有厂家,把所有厂家都看做是其上面的一个节点,并认为这些节点存在着联系,联系有强有弱并在不断地变化着。网状模型对供应关系的描述性很强,适合于对供应关系的宏观把握。

3.库存管理

库存管理是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实现供应链集成管理的关键。一般认为企业应尽量降低不合理的生产运作产生的库存,从而降低成本,消除由需求和供给的不确定性造成的经营风险。目前库存管理技术主要有供应商管理库存、面向供应链库存管理设计、技术和联合库存管理技术协同规划、预测和补给等。

4.信息支持技术

供应链管理借助新的信息支持技术以实现信息共享。目前主要使用的技术有电子数据交换、无线视频、卫星技术、条形码、蜂窝技术、智能运输系统(ITS)、Internet以及Extranet等,从而实现企业内部、企业集群之间的信息集成与信息共享,参与全球竞争和合作。供应链管理效率和效益的提高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

四、基于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综述

江其玟,胡幽研“基于供应链理论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型的构建”一文中运用供应链理论的思想,充分考虑企业供应链各业务流程的营运资金管理影响因素,构建基于供应链理论的营运资金管理概念模型,用系统的观点加强营运资金管理,针对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分析各部分的营运资金的单项部分,提高营运资金运转效率。笔者认为,作者仅仅从各环节上的单个项目进行研究缺乏供应链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张红侠“基于供应链理论的营运资金管理”一文中认为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的重点是以供应链作为营运资金管理的主线,在供应链的每一个节点上都要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同时树立以客户需求为核心、以客户满意为宗旨的管理理念,增强企业营运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笔者提出客户关系管理在营运资金管理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基于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的管理策略。

五、总结

国内基于供应链的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主要是从理论方面结合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进行了相应的总结,在供应链管理上企业以客户的需求的为核心进行日常的生产活动,同时在网络普及的今天信息共享成为制约供应链协调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于供应链各节点上的信息流动的研究对于提高营运资金的管理效率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毛付根:论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J].会计研究,1995(1): 38-40.

资金运行管理论文篇6

营运资金管理作为企业日常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的好坏不仅会对企业的流动性和收益性产生影响,而且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死存亡。目前国内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单纯因素周转率或周转期,以周转期或周转速度来评价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是否得当。例如,单一地去研究应收账款、存货周转率,或者根据风险和报酬去研究营运资金的融资持有政策等。近年来随着供应链管理、渠道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的广泛应用,人们意识到以前对营运资金的研究过于片面、孤立,指标与业务流程相脱节,因此构建一个新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成为一种需求。有些学者提出一种新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即从渠道管理出发,将供应链管理、渠道关系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现代管理的理念与方法融入到营运资金的管理研究当中去。这种理论更好地指导资金管理实务操作,又拓宽了营运资金管理理论研究的新视野。

营运资金一词是1993年我国实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制度以后,作为一个财务概念引入我国的。从1993年~2000年主要是研究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含义及指标,“零营运资金”的提出和运用等。主要是从风险性和盈利性来考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的投融资,并对其进行风险和盈利的权衡,对营运资金周转率指标存在的缺陷进行研究等。毛付根(1995)指出应从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相互联系着手,将流动资金的存量配置与其相应资金来源联系起来,从总体上进行观察和研究如何据此制定合理的营运资金政策。杨雄胜(2000)结合中国现实,分析了现行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指标在理论与方法上存在的不足,指出周转额应是某一形态的垫支资金不断回到其原有状态的数额,建议将应收账款周转率改为应收账款平均账龄指标,并采用应收账款逾期率作辅助指标;将存货周转率改为存货平均占用期,并按其内容进行材料平均储存期、在产品平均生产期以及产成品平均库存期等指标细化,以揭示存货在不同环节的营运效率。

从2001年以来,营运资金管理理论有了新的突破。王竹泉(2001)提出从营销渠道规划和中间商选择两个方面探讨了跨地区经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创新的途径,强调以企业为中心形成的上下游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并在2005年提出“将跨地区经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转移到渠道控制上”的新理念,倡导将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与供应商管理,渠道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之后,王竹泉等人(2007)“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为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和评价提供数据支持。同年底,其还对1997年~2006年十年间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变化趋势和2006年度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各个行业在经历过1997年~1999年的经济波动后,近十年的营运资金周转期从总体上来看均处于下降的趋势,说明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绩效在不断提升。同时,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水平在行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且行业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因此,改善供应链管理和渠道关系管理是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一个重要途径。王竹泉、刘文静等(2009)分行业考察了2007年~2008年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状况和变化趋势,并用“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按要素)”和“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按渠道)”指标对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了排行。通过对比发现:在金融危机背景下,2/3行业的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在2008年度显著降低;2/3行业在至少两个渠道上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同时降低。相比2001年~2006年调查和2007年~2008年调查,前者采用的是传统的按要素分析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而后者基于渠道角度来分析营运资金周转期。

财务公司基于渠道理论的营运资金管理与业务流程相结合,从购货到销售整个流程去研究营运资金,分为采购、生产、销售三个环节,相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采购渠道周转期、生产渠道周转期、销售渠道周转期、理财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其中前面三者构成企业的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而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和理财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则能形成反映整体营运资金运营情况的营运资金周转期。营运资金周转期越短,则说明资金管理越有效率,也可相应减少企业的资金需求压力。

二、传统营运资金管理(按要素)和基于渠道理论的营运资金管理比较

在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并运用一些业务创新模式来促进销售、加速货款回收、提高运营效率,从而改善营运资金管理,尤其是资金需求量大、周转期长为特点的房地产行业。本文以金地集团(一家房地产公司)为例,以渠道理论营运资金管理模式和传统的按要素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来分析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该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状况。

金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地)成立于1996年,是专业化房地产公司,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自有物业管理、兴办各类实体,经营进出口业务等。2008年,公司完成营业收入共计人民币97.62 亿元,较2007年增长30.38%,2008年实现权益净利润人民币8.41 亿元,较2007年下降12.86%;基本每股收益0.50元,较2007年下降23.08%。再进一步比较2009年前三季度的业绩,基本每股收益降至0.35,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也由2008年的9.04%降至5.49%。说明公司盈利能力下降,资金获利能力不高。从金地集团2009年的经营计划来看,集团的经营策略是争取更多的资源谋求发展,计划在2009年主要开发项目26个,计划开工面积135万平方米,计划竣工面积170万平方米,由此可以看出在未来年限公司对资金的需求将大幅增加。如果没有后续资金的进入,将会使房地产在建工程无法进行,因此管理好营运资金是企业的重点,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加大融资力度,改进营运资金管理。

从表1可以看出,行业应收账款周转期2008年较2007年有所改善但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不断恶化,导致整体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恶化。应收账款周转期降低,但应付账款周转期却增加很可能是企业支付能力受到限制,或者企业主观上故意延长支付账款的期限所致。金地2008年较2007年,应收账款周转期不变,而存货周转期和应付账款项目周转期都增加且均高于行业水平,说明企业在存货和应付账款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表1按要素进行分析未从整体上考虑企业的经营活动,一个指标的降低可能是以另外一个指标的恶化为代价的。

由表2可知,比较总体营运资金周转期增长率,金地集团恶化速度慢于行业平均水平,但从绝对额来看金地集团营运资金周转期明显高于行业水平,说明金地集团所占用的营运资金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相应资金获利能力较低,这也说明金地集团营运资金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可以进一步从三个环节分析:第一,采购营运资金周转期低于行业水平,说明金地集团周转速度较快。2008年营运资金周转期出现负数主要是由于房地产应付账款数量明显大于企业材料存货与预付账款相当的缘故,使得企业在该环节并未占用太多资金,而是利用商业信用,使应付账款延期付款。第二,销售渠道资金周转期均低于行业水平,且向行业水平趋近,说明金地在销售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在房地产行业前列,周转速度较快。出现负数主要是由于房地产开发产品在销售过程中一般采用预售模式,提前收款,大大缩短了销售活动的营运资金周转期。第三,与2007年相比,行业、金地生产环节资金周转期都在增长,行业由371天到483天,可能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各房地产商放缓了项目的进展速度。从增长率可知,金地比行业增长程度慢,但是从绝对额来看,金地营运资金周转期明显高于行业水平,且该渠道中,未完工产品占86.02%。面临金融危机,如果存货中大部分房地产项目都处于可销售状态,市场销售状况好,就能比较快收回现金,那么存货数量偏大就不会影响到企业回笼资金,对上市公司短期资金链安全性的影响也较小。但金地的存货数量大,且大量存货是未完工产品,要达到销售且收回资金,还需一段时间和大量的资金投入,会给企业带来资金压力。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金地集团采购环节和销售环节的营运资金周转期都很短,甚至出现负值,而生产环节营运资金周转期最长,且远大于行业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房地产行业是以卖方市场为主,采购和营销环节处于有利地位,房地产行业应将营运资金管理的难点和重心放在生产渠道。另一方面,具体到金地集团,营运资金管理比较薄弱,需要强化生产渠道环节,尤其是在建工程的管理,来改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因此,通过对分渠道测算营运资金,可以明确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优势和薄弱环节,从而保持优势,重点改善薄弱环节,使整个环节得到良好运转。

营运资金运营的好坏直接取决于业务流程的管理,即在供应链、客户关系、营销等的管理。随着供应链、渠道、客户关系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完善,尝试以供应链渠道为基础的产业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通过产业融合,大大提高增加值、扩大销售、降低风险等目的,同时加紧上下游产业链条的衔接,实现从原料到市场的一体化管理,有利于企业更加灵活、迅速地应对市场变化,进而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由于房地产行业有别于其他行业,其本身具有资金需求量大,受地域性、政策性影响大,周转期长的特点,因此,房地产企业应保持较多的资金在流动资产上,保证营运资金链流动顺畅,促进经营利润的增长,但要衡量资金运作盈利性与安全性问题。对于房地产行业大部分资产处在疲软状态即土地投资、未完工程、滞销房产等,一旦流动资金出现问题,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将会严重影响公司的经营。因此应强化生产环节的管理,保持存货中完工产品与在开发产品的适当比例以及加速完工产品的销售,才能有利于企业保证充足的流动资金,维持正常的营运资金链。其次,要完善供应链体系和客户关系管理,这将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构建以本企业为核心的,包括供应商、承建商、营销商及最终客户之间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面对市场的应变能力。进行营运资金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希望持有一定的营运资金来保证企业的经营,这也就关系到企业的现金流。即营运资金与现金流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资金营运好,占用流动资产就少,将剩余资金投资于较高收益的非流动资产,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就能够提高企业的现金流,反之资金运营较差将会降低现金流。

参考文献:

[1]杨雄胜、缪艳娟、刘彩霞:《改进周转率指标的现实思考》,《会计研究》2000年第4期。

[2]郁国建:《建立营运资金管理的业绩评价体系》,《中国流通经济》2000年第3期。

[3]王竹泉、刘文静、高芳:《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1997~2006》,《会计研究》2007年第12期。

[4]谭跃、李远庆:《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长期债务》,《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年第1期。

[5]毛付根:《论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会计研究》1995年第1期。

[6]王竹泉:《跨地区经营企业如何进行商流规划》,《经济管理》2001年第11期。

[7]王竹泉、马广林:《分销渠道控制: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会计研究》2005年第6期。

资金运行管理论文篇7

二、关于营运资金管理评价的主要研究成果

对营运资金管理的评价基本上都是基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展开。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也由传统的单一财务指标逐步发展为较完整的综合性评价体系,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

20世纪70年代以前对营运资金管理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单个组成项目上,并且侧重于流动资产项目的研究,相应的评价指标通常采用应收、应付账款、存货周转率等单项指标进行评价,然而这类指标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首先,这类指标忽略了流动资金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利用这类指标很难发现各流动资产项目的相互变动对营运资本的影响程度,继而无法对营运资金进行综合的评价。鉴于实践中出现的这类问题,有学者提出了采用现金周期(CashConversionCycle)指标,用以反映企业营运资金状况的全貌。RichardV.D.等(1980)提出了反映营运资金管理状况全貌的现金周转期指标,指出:现金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这个公式后来被广泛运用到对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评价之中。但该指标忽视了处于不同时间点、不同生产阶段的流动资产项目所占用营运资金在数量上的差异,没有考虑企业不同形态营运资金的占用情况,因而不利于企业全面、正确评价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由此,JamesA.Gentry等(1990)在现金周转期的基础上,引入了权重思想,通过对各阶段现金流量时间和数量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加权现金周期的概念。加权现金周期与现金周期相比,考虑了不同形态营运资金占用情况,加权现金周期融合了整个循环使用资金的时间和数量值,从而能够更好地反映营运资金绩效。但是上述营运资金绩效的研究都不是针对某个企业、某个行业的具体研究。JosephCavinato(1990)则以制造业为例,细化了产品-现金周转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缩短产品-现金周转期的方法。他提出了产品-现金周期指标来衡量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同时,MartinGasmen等(2003)提出了衡量零售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剩余日(Ex-cessdays)”指标。该指标可有效衡量零售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通过与具体行业的结合,使研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综上,上述评价指标的主要目的在于评价营运资金管理的效率,虽然对营运资金风险的指标有所涉及,但是没有系统的展开研究,也就不能实现营运资金管理的最终目的。

(二)国内相关研究文献

1.高效集成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在对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国学者郁国建(2000)指出,传统的评价缺乏战略性和集成性,通过建立一种高效集成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以加强对营运资金的更有效管理,他创建了一个单一的集成指标购销周转率来考核营运资金的总体流转情况。然而,基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上述各营运资金项目等信息需要进一步细化。由此,邵芬芬(2011)建议将存货周转天数进行细化,重新定义了“材料周转天数”“在产品周转天数”以及“产成品周转天数”。建议将传统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子改为收回应收账款余额,并进一步细化为收回账龄为1年、2年等的应收账款金额。显然,细化后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可以提供更多的管理信息。可见,对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改进思路主要有:横向组合各单一评价指标,从而形成综合性的评价指标;纵向细化传统评价指标,从而划分不同项目进行考核,且改进了指标结构,使其更加科学。但上述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改进的研究仍囿于传统视角,往往只侧重于一个方面,难以正确、全面地反映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齐彩红等(2011)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括和谐性、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的评价体系,并将这四个方面作为第一层次指标的分类标准,进而选择包括“应收账款平均账龄”“现金流动负债比”等在内的14个关键指标作为第二层次指标。该体系给出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直观评价,但在指标选取、分数判定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李争光等(2011)基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安全性、流动性及收益性,选择涉及营运资金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等的9项具体指标,建立营运资金绩效指标评价模型,同时选取三家家电企业2009年度财务数据,通过计算相应指标来评价三个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了评价,为企业营运资金绩效管理提供参考。该指标体系便于企业间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比较,易于找出管理重点,但在指标权重、指标得分确定方面较为主观。徐玮(2013)则从供应链资金管理特点出发,采用层次分析法提出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的评价指标,将营运资金管理水平作为目标层指标,将营运资金使用效率、营运资金安全性和营运资金绩效作为准则层指标,并基于煤炭行业对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水平进行了评价验证。该指标体系可以使企业根据所得到的分数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方案,提高资源配置与经营效率,降低营运资金的风险,改善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水平。可见,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应注重指标选取、权重及分值确定的合理性。

3.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针对已有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对于营运资金的分类的缺陷,王竹泉等(2007)提出将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按其与供应链或渠道的关系重新分类,并相应的提出了新型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即基于企业渠道管理理念的评价体系。与传统基于要素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相比,上述评价体系不仅涵盖的营运资金要素更为全面,而且体现了渠道管理的思想。但是上述指标体系仅考虑了营运资金的周转期,而营运资金的盈利性状况未纳入评价范畴,使得评价结果相对片面。同时,在指出现有的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体系未能评价营运资金的盈利性的同时,王竹泉(2012)设计了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流动性指标和盈利性指标,增加了由各渠道营运资金利润率指标组成的盈利性评价部分,对营运资金的流动性和盈利性进行评价。可见,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已经从营运资金的创新分类到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系统详细的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综上所述,基于渠道的评价体系是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的重要领域和成果之一,并且从最初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体系发展到了涉及收益性和流动性评价的更加完善的指标体系。此外,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分析中也可以明确地看出,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只是对营运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展开分析评价,并不能起到营运资金管理风险预警的目的。

三、关于营运资金管理风险预警的主要研究成果

营运资金风险作为财务风险的核心之一,虽然现阶段专门针对营运资金风险预警进行的研究并不多,有关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财务风险预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已处于较为成熟的阶段。可从财务风险预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得到启发,参照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建立的思路,初步建立起能够对营运资金风险进行预警的量化模型。蔡佳茹(2012)在借鉴较为成熟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基础上,结合营运资金的行业特点,从对影响营运资金短缺风险因素的分析入手,以零售业上市公司为例,探索了营运资金短缺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思路与方法,并尝试性的建立起以多元综合预测模型为核心的营运资金短缺风险预警模型。刘震宇(2013)运用灰色预测系统为理论基础,从经营现金流量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5个方面对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指标变量进行设计,创新结合灰色点预测和区间预测,构建出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结合案例企业的特点,得出如下结论:物流企业集团可以根据过去5年的营运资金指标值,预测出未来5年的营运资金风险的大小。该结论能及时、准确发现物流企业集团营运资金管理中的异常信号,降低企业营运资金风险。但是由于灰色组合预测模型无法进行企业间的横向比较研究,因此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企业根据自身风险预测进行管理。姚文伟(2014)同样运用灰色预测系统理论,选取能代表集团化企业营运能力的5个指标作为预测变量,并选择经营现金流入流出比率作为确定阀值的变量,构建出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旨在通过对营运资金的风险预警,提高集团化企业对营运资金风险的抵抗能力。但是本文只是对营运资金风险预警的初步研究,没有尝试纵向设计更多的营运资金或者是财务指标进行研究。郑晨(2012)针对以往的研究都只是对营运资金的每个项目进行单独分析,却并未联系营运指标的项目进行分析,建立起一个以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与营运资金为主要参数的综合模型,同时针对以往的研究从未涉及过风险管理,在模型中体现出风险因素,选取了自2007年至2011年沪深两市的所有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样本,并通过实证分析证明营运资金与风险管理效果成正比例的关系。但是本文仅对在国内沪深两市上市的生物医药制造类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而未将所有的制造类上市企业纳入到本文的研究范围内。综上所述,学者们对营运资金风险预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指标的选取上,量化指标选取的科学性有待加强,同时可以将营运资金预警案例引入到营运资金风险预警的分析当中,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进而构建出适合各行业的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

四、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及风险预警研究展望

(一)拓宽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

实证研究的范围和视野现有研究表明,关于营运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已较为成熟,但是实证研究较少。因此,从实证的角度展开分析,对营运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具体运用,可以弥补规范研究归纳和演绎的不足,充分的实证检验使研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也便于企业管理者更好的加以运用。

资金运行管理论文篇8

具体的分析思路是通过分析企业集团营运资金管理的概念及特点,再针对集团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解决集团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问题的具体实施措施。

本文主要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在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及资金集中管理的相关理论及模式系统地进行了研究。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从七个基本方面提出了集团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集团企业 营运资金 管理

集团企业是由多个企业组成,具有共同利益与特殊密切关系的企业群,具有群体性、多元化、层次化、综合性的特征。

对于集团管理而言,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折射出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及经济效益的大小。财务信息是决策层进行决策时的重要依据。集团企业要保持竞争优势,必须抓住资金管理,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提升经济效益。

集团企业资金管理趋向集权是普遍现象。但是,在国内集团企业因成员企业多,地域分布广,加之先进的资金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缺失,对资金控制的能力还显不足。表现在:企业缺乏统一的资金管理模式,各子公司业务,在资金流上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的整体,产生运营风险的概率较大。有些子公司资金短缺要向银行贷款,另一些子公司资金富余却又没有合理理财,直接导致整个集团资金运营成本提高。

根据现代财务管理理论,营运资金内涵划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广义的营运资金,指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全部流动资产;第二,狭义的营运资金,指在某个时点上,企业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差额;第三,一定时期内企业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总和”被界定为营运资金。在这里“总和”是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相互关系的直接反映。

营运资金的一般特征:第一,周转的短期性,一般都能够在一个营业周期或者一年内回收;第二,实物形态的易变现性,企业面临暂时性资金周转困难时,可迅速变现短期投资、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回笼资金;第三,数量的波动性;第四,来源的多样性;第五,实物形态的变动性,营运资金通常在现金、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应收账款和现金之间顺序转化,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个完整的资金循环过程,如图1-1所示。

通常营运资金管理的目标是不断提高盈利能力的同时,要保持适当的偿债能力。这就对营运资金管理体制的选择,提出了更高要求。选择营运资金管理体制,关系到集团组织结构的设置与权责利关系的明确。营运资金管理体制,可概括为三种:集权制、分权制、集权分权相结合制。对集权与分权问题的认识上,应遵循集中有分、分后有集,任何倾向极端的认识都是错误的,没有绝对的集权,也没有绝对的分权。作为集团管理者应当根据企业类型、所处发展阶段等因素,综合考虑、全面评估,选择与经营实际相适应的资金管理体制。

对企业来说,资金循环与人体血液循环一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保证经营活动开展,必须持有一定量营运资金。通常企业营运资金循环,是从支出现金购买原料开始,经过系列转换后,出售产品并收回现金。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规模、市场销售、通货膨胀、现金流量甚至行业特征等,均会成为营运资金的影响因素。

集团营运资金管理出现问题,通常是以下原因导致:第一,内部存在信息孤岛,不能实现信息共享,导致信息失真;第二,缺乏事前、事中监控,出现“财务管理跟着会计核算走,会计核算跟着领导意志走”;第三,子公司多头开户,资金零散分布、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沉淀严重;第四,预算执行不彻底,资金管理不到位;第五,没有形成有效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等。

为加强集团营运资金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第一,统收统支模式,现金收支权力高度集中于集团财务部门,各子公司不再单独设立账户,提高资金规模效益;第二,备用金拨付,各分支机构持支付凭证到集团财务部门报销现金支出,补足备用金额度,分支机构没有资金决策权,仅有一定的资金使用权;统收统支和备用金拨付模式,比较适宜集团内相距不远的各分支机构之间,对于独立核算子公司不太适用。第三,设立结算中心,实现集团内成员企业资金调剂、内部监控,降低财务费用;第四,开设内部银行,通过银行化管理,设立结算账户、发放内部贷款、建立信息反馈,加强资金管理;第五,设置财务公司,作为集团子公司,财务公司是经营部分银行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承担集团理财任务,实现对各分支机构的现金控制。分支机构也可以自主经营自身现金,实现双赢。

完善集团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建议措施:第一,实施财务人员控制,对其进行有效安排,推行委派财务人员或财务总监委派制;第二,统一各分支机构账户管理和结算方式;第三,统一集团和下属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实现制度对接,推行资金和账户统一管理;第四,推行预算管理,科学合理界定二到三级资金预算管理;第五,加强集团内部审计,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第六,建立集团结算中心,统一集团内部账户、合理规划资金使用、有效调剂规范管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第七,以零营运资金理念指导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努力缩短生产时间、改善生产条件,降低存货水平、推行零存货管理,保持资金结算畅通,加强流动负债管理。

对于集团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必须从经营全局进行思考。集团本身管理层级多,分支机构分布范围广,其营运资金管理体系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系统。集团必须考虑与其他内部管理系统的衔接。如何在投入最少,产出最高的原则下,寻求外部金融机构的支持。为了对集团营运资金进行有效管理,应该思考如何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建立对集团提供资金管理服务的全能型金融服务公司。最终目标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闲置资金,发挥作用、提高效率,降低集团资金运营成本,为集团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英,刘媛媛.营运资金安全性与管理效率评价.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12.

[2]程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评述.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9,4.

[3]查尔斯,吉布森.财务报表分析.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4]刘树海,齐二石.流程管理模式下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8,10.

[5]王竹泉,逢咏梅,孙建强.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会计研究,2007,2.

资金运行管理论文篇9

不超过20个字,可以用“基于”、“研究”等词

摘要

有的期刊要求200字左右,有的期刊要求350字以内,可以准备两个版本的摘要备用

要用最简洁的语言把你改进的内容进行提炼

模板:针对。。。问题,提出。。。的方法,改进是什么。实验结果表明。。。

关键字

有的期刊要求5个,有的期刊要求5到8个,建议写成5个,用分号隔开,要写中文全称,不要写英文简写

英文摘要

用被动语态,最好用过去时态,因为你的实验内容等都是已经做好的,是过去的

引言

介绍背景,你的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现存的问题,你要做的事

写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关键是怎么来引出问题

罗列一些文献时,不能只是简单的罗列,要说明这些论文算法的优点,存在的问题

最后一段要与摘要保持一致,要写自己要做什么改进,要与上文提出的现存问题相结合,主要是解决上文提到的问题

与结束语不同的是,不用写结论

写主观的东西,除了引言,正文部分都要保证客观对我算法的介绍不能写得跟摘要一模一样

正文

不能出现“我”、“我们”、“作者”,尽量少用“本文”、“本算法”

整篇文章要站在算法的角度来写,不要写本文啥啥啥

英文简写第一次出现时要用括号注明英文全称,eg:ICDAR(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DocumentAnalysisandRecognition,文档分析与识别国际会议)

如果有用到阈值,要说明选取该阈值的理由

最好给自己提出的新算法起个名字

出现公式时,要把公式中出现的每个变量的意义解释清楚

不能写如下图所示,应该写如图1.5所示

图不要太大

实验

先对实验结果图进行简要介绍,然后根据理论对结果进行分析

对比实验中,用的算法最好是最新的算法或最经典的算法,优先最新的算法

要控制变量,否则没有比较的意义

对比实验最好有三个或以上(包括自己算法实验)

结束语

要与引言最后一段、摘要保持一致,做到首尾呼应

现存问题是什么,我的改进,结合实验,说明为什么我的改进能得到较好的效果,而不是简单的介绍算法流程

不要把缺点写太多,可以一句话概括

参考文献

尽量多引用英文文献,文献时间最好是近五年的,除非是特别经典的论文

要注意文献的出处,中文文献最好是三大学报、博士论文

有的期刊要求参考文献10篇以上,有的要求15篇以上

写摘要、结束语等时,不要平铺直叙,要体现出自己是花了心思做的

写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写的太啰嗦,用科学准确的表述,不要太口语化

论文要保证客观

最好用总分结构,先从宏观上做大致介绍,再从微观上对细节做阐述

论文最终保存成doc格式的

公式要用MathType来写

要控制字数,不要写太多,要考虑版面费,写5-6页最好

参考文献要按顺序写

参考文献的引用要放在句号前

科技论文的范例赏析:

【摘要】高科技企业作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发展备受关注。目前我国高科技企业在遇到的诸多障碍中,存在的现金流不畅、现金流来源与使用需求不平衡、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企业的未来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环境下我国高科技企业现金流运行的特点与问题所在,就如何针对性地开展现金流量管理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高科技企业;现金流;特点;管理策略

一、我国高科技企业开展现金流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高科技企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为了鼓励其发展,先后制定和实施了“863计划”、“火炬计划”以及一系列优惠政策,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总体来说,我国高科技企业起步较晚,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许多企业缺乏持续创新能力,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大多数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较弱,人才流失严重。人才的流失带来核心技术的流失,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而现金流转顺畅与否对高科技企业显得尤为重要。处在高风险经营环境中的高科技企业,其新技术的不断研究与开发需要大量的现金投入,在有限的现金流来源下要面对巨大的现金支用需求,加上管理水平低下造成的现金低效运作,使得我国许多高科技企业陷入发展的窘境,并加大了流量破产风险。因此,加强高科技企业的现金流量管理势在必行。

二、现阶段我国高科技企业的现金流运行特点

与传统企业相比,高科技企业在发展、技术、管理、投资和资本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与此相对应,其现金流运行也呈现出不同于传统企业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高科技企业的高投入、高成长及持续创新特征使得企业现金需求量大

与传统企业相比,高科技企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较低,但是对资金的依赖性较高。

1.从高科技企业的崛起到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从研发营销到产品产业化都要以大量的资金投入为先导。2.企业持续的科技创新对资金的需求很大。信息化社会中知识的更新很快,企业要不断地进行技术改造和知识更新,才能保持其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3.企业的创新所带来企业的高速成长又形成了规模生产的资金需求。

(二)高科技企业自身的高风险性与独特的资产构成使得企业从外部获取现金的难度大,融资渠道狭窄

对于在高科技企业里面占很大比例的中小企业来说,政府很少也不可能给予大量的直接投资,融资的财政渠道对于大量的高科技企业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然而,由于高科技企业的高风险性,一般的金融主体不愿把大量的资金投向高科技企业。在高科技企业的种子阶段和创新阶段,很难看到银行贷款的身影。而对于成长、成熟期的高科技企业,上市融资虽为不错的选择,但我国目前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板市场,中小企业版的高门槛让很大一部分企业止步门外。由此可见,高科技企业的金融融资渠道也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目前我国高科技企业的未来发展过分依赖外部现金流,企业内部现金流量支持不足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科技企业未来的高速发展并没有内部现金流的支持或力量极其弱小,高速发展只能伴随着高额度的外部融资,是否能够从企业外部获取现金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

(四)高科技企业投、筹资现金流水平的不平衡使企业现金流量普遍不足,流量破产风险较大

高科技企业现金流量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现金流入量与流出量在数量上的不平衡性与在时间上的不匹配性两方面。这与高科技企业自身的特点有很大关系。1.数量上的不平衡。这是由高科技企业的投资特性与筹资特性产生的。(1)产品投入期加长,而产品的生命周期却在缩短,企业前期的高投入可能尚未收回而该项新产品却已被淘汰,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产生缺口。(2)从长期来看,高科技企业外部获取现金流约束较多,内部现金流水平不高使得企业总体现金流的来源不畅。2.时间上的不匹配。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是以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开始的,其过程有特殊性,即投入的初始阶段只是净投入,后续阶段大量投入之后才能有产出。收益时间过程的滞后,使得现金回流与持续创新要求的现金支出在时间上不同步。如果获取的现金流入长期不能满足投资现金支出需要,则必然会制约企业的发展。更值得注意的是,若现金流量管理不善,出现现金流量不足以支付契约上要求的到期支付款项时,便会发生流量破产。

(五)高科技企业典型的周期性成长规律使现金流运动阶段性特征明显高科技企业现金运动的阶段性,主要是由高科技企业的高风险性、资金的密集性及高科技企业成长的阶段性等特点决定的,使得高科技企业的现金运行及其所面临的风险都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便要求管理者把握现金流运动的周期规律,适应性地开展现金流量管理活动。

三、高科技企业现金流管理策略分析与选择

在开展现金流管理的过程中,应科学把握高科技企业现金流的特征,有的放矢地研究管理策略,以求对我国高科技企业现金流管理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高科技企业要维持增长,就要求有相应的投资现金流支持,只有通过投资现金流流出才能不断形成新的有竞争力的经营资产,增强高科技企业产生经营性现金流的能力。目前,高科技企业取得投资现金流的渠道主要是依赖对外筹资形成的外源性现金流,而通过经营产生的内源性现金流普遍不足。这种外源性现金流与内生性现金的不平衡,将使高科技企业的投资现金流受制于人,从长期来看可能会引发危机。结合对我国高科技企业现金流量特征的分析,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高科技企业现金流管理的总体思路是:以改善投资现金流量普遍不足问题为出发点,结合高科技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现金流运行特点,通过充实现金流来源,控制优化现金流出、提高现金使用效率三方面的管理,使得高科技企业保持现金流动性与收益性的平衡,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匹配保证企业现金流量长期处于最优化状态。在管理过程中具体策略如下:

(一)充分考虑高科技企业特殊的现金流波动性、风险性,科学预测现金流量,为安排融资现金流做准备

高科技企业应注重持续发展,长期现金流量预测作为企业长期财务规划的一种有效手段,意义重大。高科技企业在编制短期现金流量为基础的预测的同时,应定期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编制长期现金流量预测,为企业的长期融资及经营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合理规划资本结构,帮助高科技企业走长期持续发展之路。

(二)优化外源现金流,从外部合理筹集企业营运所需要的充足现金流量

由于高科技企业的经营风险很大,而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较差,因此债权人将要求高科技企业对负债提供较高的风险溢酬,随着负债金额的增加,债务资本的风险也不断加大。高科技企业固有的高经营杠杆只有加上较低的财务杠杆才能够保证其经营能够保持一个比较平衡的状况,这样对于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高科技企业融资应以权益融资为主,不易过多通过债务融资获取现金流。但应当注意的是,在实践中高科技企业融资渠道的选择与融资优序还要受到实际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环境以及高科技企业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影响,管理者应结合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决策,并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调整财务结构,使现金流入更加科学、合理。

(三)提高内部现金流量水平,充实平衡企业现金流来源,降低投资支出对外部现金流的依赖性

高科技企业内部现金流量的水平与企业投资、筹资、经营以及股利分配活动中的现金流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高科技企业内部现金流的管理策略应分别筹资、投资、经营及股利分配活动进行探讨,一方面扩大内部现金流量来源,即提高投资现金流收益回报,科学优选投资项目,增强未来创现能力;另一方面,管理收缩内部现金流量的抵减因素,以低负债比例筹集外部现金流;加强管理,降低营运资金对内部现金流的占用;充分考虑对内部现金流的影响,合理制定股利政策。(四)权衡企业融资现金流支持能力及未来创现能力,科学合理安排投资现金流

在投资活动的现金流运用管理中,应结合融资现金流状况,既不能轻视投资项目的现金流投入需求,又需关注其现金流产出效益,在融资现金流支持能力与未来创现能力的权衡中科学决策。在进行投资项目评价时,应充分考虑高科技企业的特征,全面分析未来现金流量,注意间接与无形收益的估计;用当量现金流量反映风险,避免过高的风险调整贴现率,低估投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科学选择高科技企业适用的评价技术。

(五)统筹全局,做好收益分配中的现金流管理

高科技企业制定现金股利政策时,应协调高科技企业即时利润与长期发展的矛盾,充分考虑对内部现金流量、外部再融资以及企业价值的影响。结合企业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以盈余的数量及稳定性为基础、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并同时权衡不同股利政策下的现金流对企业内部现金流与再融资的影响,来选择股利政策。

(六)加强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现金管理,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效率

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企业内部现金流的主要动力。营运资金是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对现金流的占用,低效的营运资金管理使得企业营运资金存在部分低效甚至是无效占用。这部分营运资金在抢占内部现金流的同时,使企业丧失了投资于优势项目的机会,降低了企业价值。高科技企业应把握营运资金现金流占用的适度原则,既要满足日常生产经营对营运资金的需求,又要尽量减少营运资金对现金流的占用,从而提高流动性、充实内部现金流量,提升企业价值。

以上现金流管理策略涉及高科技企业的各项基本业务活动,彼此间并不孤立,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发挥作用。以其部分的优化,推动高科技企业整体现金流量状况的改善。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霄仑,等译.[英]英国皇家银行学会(CIB).现金流量管理.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2]李桂荣,译.[美]FranklinJ.Plewa,Jr.oeoeT.Fridlob.全面理解现金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林勇峰.现金流动制会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4]汤谷良,朱蕾.自由现金流量与财务运行体系.会计研究,2002,(4):32-37.

[5]杨雄胜.营运资本与现金流量基本原理的初步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5):32-39.

[6]杨勇.狠抓现金流量为重点的资金管理.财务与会计,2001,(6):27-28.

[7]何金耿.股权控制、现金流量与公司投资.经济管理,2002,(22):59-64.

[8]杨淑娥、王勇、白革萍.我国股利分配政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0,(2):6-9.

[9]王楠.加速资金周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经济师,2001,(10):150-151.

资金运行管理论文篇10

20世纪70年代以前,国外营运资金管理理论研究文献并不多,而且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营运资金各组成项目(应收账款、存货等流动资产)如何进行优化,对营运资金内涵的认识不够深入。例如,Fess(1966)指出过去营运资金仅仅被用来衡量企业发生清算时短期资产对短期债务的偿付能力,而他认为营运资金的关注重点应该从“清算观”转移到“经营周期观”,即营运资金被用于衡量在公司经营周期内产生的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但这实际上仍将营运资金限定为流动资产总额,而且没有对营运资金各组成项目进行综合考虑。Knight(1972)指出,由于不确定性和复杂的相互关系的存在,分析和最优化应该被模拟和满意化而取代。单独研究每项流动资产的最优化是不恰当的,应当将投放到各项流动资产上的投资综合起来进行研究,而其决策的性质不应当是最优化,而应该是满意化。研究在EOQ(经济订货量模型)的基础上,放宽了确定性和独立性的假设前提,设计了考虑保险储备的订货模型,还设计了模拟的存货-应收账款模型和考虑了保险储备的现金模型。JohnJ.Hampton和CeciliaL.Wagner于1989年出版了《营运资金管理》一书,其内容已经不仅包括存货、应收款项等流动资产管理,而且拓展到了信用评级、短期融资、消费者信贷等内容,为之后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提供了基本研究框架。Etiennotetal.(2012)对营运资金概念进行了新的阐述,认为“营运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非流动资产”,将营运资金理解为企业的一个筹资选择,即长期资本对经营性融资需求的满足。这样一来,营运资金管理也就成了企业资本结构决策的一部分。此外,他还提出了与营运资金筹资概念相对应的投资概念,即经营性融资需求(FNO),并指出营运资金作为一种筹资选择应该与FNO融资需求综合起来进行考虑。

二、营运资金管理的绩效评价

总体上,国外对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衡量与评价方法的选择与营运资金管理内容的变迁相适应,从孤立地考察营运资金各组成部分的管理绩效,逐步向注重营运资金各项目之间的联系、综合地评价营运资金的整体绩效转变。早期对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衡量主要使用流动资产周转指标。如应收账款周转期(周转率)、存货周转期(周转率)等。但孤立的绩效评价指标容易引导财务管理者片面地注重某一要素的管理水平和绩效,并不能促进营运资金管理的整体优化。RichardsVD.和EugeneJ.Laughlin(1980)首次提出现金周转期(CCC)分析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将其定义为:现金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Gentryetal.(1990)在CCC的基础上,提出了加权现金周转期(WCCC)指标,不仅考虑了现金周期各个阶段的占用天数,也考虑了现金周期各个阶段的资金占用量。Hofmannetal.(2010)提出基于供应链的现金周转期模型,加入股东价值增加(SVA)作为主要绩效衡量指标。自1997年始,美国REL咨询公司和CFO杂志开始对美国最大的1000家企业开展营运资金调查,最初采用营运资金周转期(DWC)和变现效率(CCE)两个指标的等权平均对企业进行排名。营运资金周转期指标实质上与现金周期指标相同,变现效率指标则被定义为经营现金流量除以销售收入。2003年后,营运资金周转期成为该营运资金管理调查采用的唯一绩效评价指标(王竹泉等,2007)。Azhagaiahetal.(2009)和Chintaetal.(2010)结合绩效指标(PI)、利用指标(UI)和效率指标(EI)三个指标,分析不同规模的企业对营运资金利用的趋势和模式。其中,绩效指标衡量营运资金的平均管理水平;利用指标衡量利用营运资金增加销售收入的能力;效率指标是前两者的乘积,衡量营运资金的综合管理利用效率。

三、营运资金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

营运资金管理的影响因素,其主要目的是识别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核心驱动因素,以促进企业更好地提高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和更准确地预测营运资金持有水平。目前,国外关于营运资金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多以实证研究为主,从宏观和微观两大层面展开。第一,宏观层面影响因素。Guthmann(1934)分析了1929~1932年经济大萧条发生前后西方国家主要工业企业的存货、应收账款、货币资金等短期资产和短期负债的变化,发现经济周期等宏观经济环境的会对营运资金管理产生重要影响;HarrisonDvidD.etal.(1983)通过分析某公司在1982年通货膨胀形势下的营运资金管理案例,探讨通货膨胀对营运资金的影响。Baumetal.(2006)研究发现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加大,干扰了管理者准确评估公司特定信息的能力,使得现金持有量的横截面离差缩小了。Sathyamoorthietal.(2008)调查发现在经济波动比较大的环境下,企业倾向于选择保守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Duggaletal.(2012)探讨了金融危机对营运资金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在2010年持有比2007年更多的现金和短期投资;大多数行业都增加了净营运资金投资。Etiennotetal.(2012)通过对亚、欧、北美和拉丁美洲2000-2007年20,515个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不同区域、行业、国家的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水平和模式差异很大。第二,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Nunnetal.(1981)用实证方法分析了企业的五大主要战略因素对营运资金管理的影响:生产因素中的生产模式、资本密集度和生产线宽度等都会影响营运资金管理,销售因素中的广告费用/销售额与营运资金负相关,存货计价等会计方法的选择也对营运资金管理产生影响,竞争地位因素中市场份额与营运资金负相关,外向型企业以及行业集中度高的企业,营运资金持有量较多。Mossetal.(1993)研究发现,企业规模和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显著正相关。Jeng-Renetal.(2006)研究发现,企业规模和企业的现金结余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企业的成长性和净现金结余呈正相关关系。Salawuetal.(2007)研究发现资本运作的行业惯例会影响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策略。Naziretal.(2009)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企业经营周期、ROA、托宾Q值、杠杆水平等因素与营运资金需求量显著相关;HillM.etal.(2010)研究发现,销售的不确定性,高成本的外部融资以及财务困境促使企业追求更加激进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Kamaletal.(2012)的研究结果表明,销售增长率、企业规模和杠杆水平与营运资金周转期显著相关。

四、营运资金管理的方法

KeithV.Smith(1973)在回顾前人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八个有代表性的营运资金管理方法:总体推断法、约束条件法和成本平衡法都是局部模型;概率模型法和组合理论法则更多地考虑未来的不确定性和要素间的相互依赖性对营运资金的影响;而数学规划法、多重目标法和财务模拟法则从一个更广泛和系统的角度来对营运资金进行管理。这八种方法对之后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基于供应链优化的营运资金管理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重点。REL咨询公司和CFO杂志自2001年起就一直倡导将供应链企业关系作为营运资金管理的重点,认为企业需要加强与客户和供应商的协作与配合,实现供应链企业的共赢。根据营运资金解决方案提供商Demica的调查报告(2010),欧洲公司正面临无法获得应付账款展期、供应商失败的潜在危险、信贷成本上升等一系列困难,供应链金融(SCF)作为释放营运资金的替代性融资方式而得到青睐,SCF不仅可以缓解企业目前信贷条件紧缩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前筹集资金。Lind.Letal.(2012)指出,当前的市场竞争已经从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为价值链之间的竞争,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提升需要通过价值链优化,企业利用财务价值链分析法可以从价值链全盘视角来进行营运资金管理:一方面可以通过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认清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另一方面还可以找寻价值链上最有效率的合作伙伴。电子商务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推动下日益发展,为营运资金管理提供了新途径。Baueretal.(2007)指出EIPP系统(电子票据展示和支付系统)使得票据处理流程化,促进企业在获得供应商付款折扣方面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还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更广泛的供应商基础,以战略性地选择谈判供应商。DeniseBedell(2011)指出,ER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和TMSs(资金管理系统)等先进系统的应用可以将营运资金管理置于业务发展的大背景下,为资金管理提供业务数据,以提高业务-财务一体化管理水平。Yen-SenNietal.(2012)分析了电子商务对台湾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影响,发现实施B2B电子金流C计划(即在已有的电子供应链基础上,整合银行等金融机构向价值链核心企业和节点企业提供账单管理、全球存货管理、融资支持等服务),可以提高供应链现金流的效率、效果。

资金运行管理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1-0098-02

人口老龄化时期下,对于每一个国家而言,社会保障的建设都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我国随着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养老保险问题开始成为人们争相讨论的焦点。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在管理模式上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何认清这些存在的问题与纠正改进,并进一步探讨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在管理上的改革策略,使之得到良好的发展,成为了我国现阶段发展的一个重任。

一、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理论分析

(一)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策略的选择原则

1.安全有效原则。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部分是社会保险,而社会保险中最为重要的险种即为养老保险。随着世界各国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老年人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俨然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急需解决的任务。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模式遵循的原则应从基金受益人的情况出发,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受益人都是抵抗风险能力弱,急需稳定的养老基金的退休老年人。从而,应当将安全放在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上的第一位,这样才能保证养老基金不会发生贬值、挪用、流失等问题。此外,因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养老保险基金所承受的资金压力也较为集中,仅仅“安全”尚且不够,还需遵循“有效”的原则,才能实现养老基金的增值目标。“有效”与“安全”这两个原则不仅不互相矛盾,还是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上不可分割的一体,它们是养老基金管理过程中必备的核心工作,是在选择养老基金管理模式之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2.公开透明的原则。“资金”一词,即将许多零散的资金合集起来,采用大规模的资金模式效应集合投资,基金持有者一起共享收益,一起承担风险。养老保险基金从众多劳动者手里筹资起来,也用于保障众多劳动者的根本养老需求,从广义基金的特点上说,养老保险基金也是公共基金的一种。尽管养老保险基金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性,确切而言是一项社会性公共基金,但同样也需要空开透明的原则。而“公开透明”原则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基金缴费者有权利了解自己所缴的运作情况,这是一种知情权,并对基金管理上有监督权;二是基金管理中的各种情况,诸如基金的投资与收支等情况,社会保险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地向参保人公开。这样才能保证养老保险基金在管理过程中的透明性,才能不出现因过程杂乱不清而带来的问题。

3.政资分开原则。养老保险基金政资不分的现状,在研究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模式上,一定要认清并且彻底改变。尽管,养老保险基金本身是社会保障的一部分,但养老保险基金所承担的资金压力巨大,并且巨额的资金带来许多诱惑。所以,养老保险基金在管理上应当与行政管理分开,即养老保险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干涉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这也是认真落实好安全有效原则的一项措施。以往养老保险基金之所以时常被挪用、流失,与政资不分的弊端有着极大的关联。在决定重大事宜之时,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不应听行政部门的相关指令。因为,养老保险基金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在管理上也应当合法独立的。在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研究不断推进下,我国许多省份逐渐严格遵循政资分开的原则,从而养老保险基金在管理上逐步走上了正轨。但是,还有许多地方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仍政资不分,仍受行政部门管辖,这种不规范的管理方式,今后必定给养老保险基金的运作带来一定的隐患。

(二)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选择的理论依据

1.公共选择理论。诞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公共选择理论,其可定义为经济研究领域上的非市场决策,抑或简单的定义为政治学上的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在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它能在行政部门与市场中灵活地为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边界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运行中,更趋于利用市场机制,这已经是一种被认可的公共选择。实际上,市场机制下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往往比行政部门经营的养老保险基金的实际投资收益高,这促使养老保险基金在管理模式上走向了新的发展道路。行政部门与市场是养老保险制度的两个重要主体,在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发展下,行政部门与市场的位置在养老保险制度中被不断地调整,而在不断的调整中,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也被不断的调整。如果,全权由行政部门管理养老保险制度,那么,市场所进行的交易与生产必定被排斥,从而造成许多弊端。当然,如果分开而论,没有万能的行政干预,也没有完美的市场机制,应当在不断权衡中,建立一种相结合的有效机制。

2.产权理论与公司治理理论。产权理论与公司治理理论存在着逻辑链条的关系,因产权可分解的性质,现代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有了理论依据,为了实现高效的财产管理方式,以及保证利益者的利益,必须建立一个完备的治理结构。而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建立完备的公司治理机制,才能有效的保证投资者与利益者的权益。在产权理论与公司治理理论中,养老保险基金是一种混合物。从产权的角度出发,养老保险基金包含着公共物品权与私人财产权,它是人们建立起来的权利经济关系,包含着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使用权、所有权。但从”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上看,个人账户基金与统筹账户基金的”五权“都分离。那么,就存在委托与的关系,因此将公司治理结构理论引入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模式中,对于建立互相制衡的制度体系起着有利作用,也利于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运行过程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二、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现状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机构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2001年12月,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被确定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托管银行,其后三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会与北美信托银行、花旗银行签署了境外投资全球托管协议。随着全国社保基金的不断发展,于2007年,中国工商银行被确定为境内第三家托管银行。而基金投资方面,嘉实、华夏、长盛、鹏华、南方、博时等六家管理有限公司于2001年末被确认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人。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在投资运作工程中,以“通过委托投资组合实现个股投资、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新股配售、以信托投资方式投资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三种方式为投资运营方式。时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使得我国社会保障方面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负担。而今,中国养老保险基金一个不能忽视的现状是“严管制,怠监督”。许多地方的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不容乐观,而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的部分累积制模式也存在许多不足。

(二)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收支不均,欠费严重。近年来,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结余都有较大的增幅,但仍出现赤字。我国养老保险结余多数在少数发达地区,其他地区并不如人意,全国许多企业出现严重拖欠养老金的现象,加之管理不善、投资渠道单一、养老金保值增值不力,部分累计的目的完全达不到。

2.管理混乱,监管角色模糊。时下,地方社保相关部门作为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与管理者,但在监管上却充当着一个模棱两可的角色。从而,养老保险费在收缴、管理、资金运用、基金发放等程序上杂乱无章,政资不分现象更令保险金的独立无从谈起。

3.缺乏承担责任与经营主体。当前,我国各个地区只设立一个社会保险行政管理机构,基金管理的相关专业人员缺少,养老保险基金的经营主体也缺少,加之行政管理部门存在权利与责任不挂钩的现象,导致养老保险基金增值保值的任务很难实现。

三、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改革对策

(一)弃“统账结合”用“统账分离”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采用的统账结合模式存在着空账的问题,导致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问题上难以应对。从而,管理策略上,应当废除统账结合的制度,采用统账分离的管理模式。如此,在社会与市场经济的力量下,个人账户得到完善的管理,资金支付缺口的问题也得到相应的解决。

(二)提高基金征缴工作管理水平

当前,扩大养老保险基金的参保范围利于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保证,更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不论独资、外资、私企、国企、自由职业者,如果符合参保条件,都应当征缴养老金。提高养老金征缴工作的管理水平,是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策略上的一个新方向。

(三)基金多元化投资

实践证明,多元化投资可分散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收益。在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上,建议采取多元化的投资模式。如此一来,投资的主体增多,投资渠道增多,投资对象增多。从而,不仅可以提高效益,还能使资金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这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管理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愈加突出,而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在管理模式上需要进一步去探讨。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上涉及较广,它与法制建设、市场建设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充分协调政府行政部门与市场的关系,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起独立的养老保险资金监管机构,并与其他相关制度不断地相结合,不断地加以改进,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在管理模式上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勇.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 白全民.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及投资策略分析[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资金运行管理论文篇12

[论文关键词]个人账户;安全运营;风险分析

养老的安排不仅反映了社会制度的不同,更是不同年代人口结构变化的需求。当前,全球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阶段,这种几乎确定的人口结构变化,促使养老制度从原来的非正式安排走向了正式安排,从原先的单方养老走向了多支柱养老模式,从现收现付的自然养老走向了现收现付与基金积累的双向养老模式。

因此,本文以个人账户基金可持续安全运作为中心,通过分析我国个人账户基金在运作中面临的外部环境风险和内部运营风险,从而从理论和制度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我国的个人账户基金安全运营机制的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一、个人账户基金风险分析

伯恩斯坦曾经说过:“用什么来把我们认为的现代与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区分开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超越了人类在科学、技术、资本主义和民主等方面所取得的进步……用以定义现代和过去分水岭的革命性观点是人们对风险的掌控力,即这样一种观点:未来已经不只是上天的意志,人们在自然面前也不再是被动的。”

(一)外部环境风险

1.人口老龄化的危机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按照中国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人口总数达132802万人,占世界人口1/4,预计中国人口增长的峰值出现在2030年。如果人口规模的扩大是一个稳态的增长模式,那么我们或许可以通过现收现付的代际赡养模式实现养老。

2.个人账户基金管理相关立法滞后

个人账户的基金管理关乎全民利益,在整个社会保险工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需要强有力的法律支持。我国虽然已经有《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但对于基金管理的其他环节尚无较全面而又权威的法规,导致管制措施的遗漏、滞后、扭曲和失灵,使基金运行、基金组织机构及其行为、基金的监管、信息披露乃至基金的信用担保等一系列环节都无法可依,无章可循。[2]

(二)内部运营风险

由于历史的原因,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参加工作但在改革后退休的人员并无个人账户的积累,且当时基金管理采用的是混账管理,所以挪用新职工个人账户的积累基金一度成为普遍现象。而在2001年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工作之后,个人账户积累的资金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如何保值增值,是个人账户实帐运营下面临的新课题。因此,做实个人账户面临的内部运营风险主要源自两个方面:管理风险与积累风险。

1.管理风险——委托风险

个人账户在不同管理方式下将产生不同的委托风险。不同管理方式的核心在于基金受托方式的不同,养老基金的受托方式包括以下四类:一是集权受托人制,即指依据法律将全部同类养老保险基金都授权独家受托人管理,委托人不能更换受托人,如新加坡中央公积金、英国个人账户养老金管理委员会;二是多受托人制,即养老基金由若干受托人竞争管理,委托人有筛选和更换受托人的权利,如同智利的养老金管理公司;三是集合受托人,即指集合计划(养老金产品)的受托人;四是个人受托,如美国401(k)计划成员个人委托专业理财师CFP管理养老金。在集权受托人制个人账户的管理流程中,由于涉及到资金在多方主体的委托,因此产生了个人账户运营过程中的多层委托关系。

第一,个人账户基金的计划参与人(劳动者)与政府(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委托关系。其中,全体养老金产权所有者与地方政府存在委托关系,尽管地方政府是地方人民利益的代表,但其是否能按照委托人的意愿而进行活动是有一定疑问的。另一种委托关系发生在地方政府与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委员会之间,地方政府委托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委员会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进行管理,保证基金的保值增值和完整性,此时地方政府是委托人,理事会是人。

第二,内部执行委员会(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委员会)和外部执行机构(其他功能管理机构人)的委托关系。个人账户管理委员会委托其他功能管理机构代收并管理企业和个人缴纳的社会养老保险费,此时,理事会是委托人,其他管理机构是人。

这种多层次的委托关系存在于现阶段的个人账户基金管理中,由此也产生了风险。地方政府(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委员会)是双层委托关系的核心与枢纽,地方政府的业绩取向与政府官员的个人品质,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委员会和外部执行机构的工作效率是产生风险的重要原因。[4]

2.积累风险——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包括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在整个经济体中普遍存在的风险因素,是市场参与主体都需面对的风险,主要由一国的政治、经济等基本情况决定,无法通过资产配置来分散风险,主要的系统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汇率风险、政治风险、市场风险等等。由于上文已经对外部环境风险进行阐述,故在此不做详细展开。

个人账户基金在投资运营过程中具有周期长和规模大的特点。由于个人账户基金是锁定为养老所用的基金,其投资期限大多在20-30年,这样长时间的资金积累由于通货膨胀因素将使基金大量损失,因此需要极大地关注基金投资的安全性和长效性。

二、打造个人账户基金的安全运营机制:理论研究

(一)运营风险控制工具

理论上有四种工具来规避运行风险:总结流程环节、确定风险指标、收集损失数据、进行自我测评。

第一,总结流程环节。运营风险专家们一般都在争论一个问题:那就是机构的流程清单是否是运营风险的良好管理基础,是否是必要的。一个机构经常改变他们的业务框架,但这些改变并没有立即反映在流程手册中。流程手册通常被视为是不重要的东西,但只收集损失数据而不确认问题的根源是不合理的。只有找到问题出自于流程中的哪一环节,才能有效地对风险进行管理。

第二,确认风险指标。主要的风险指标是业务处理参数,可以用来预测这些流程或领域里运营风险境况的改变。因此,主要风险指标是管理运营风险的重要工具,因为运营管理层希望在运营损失时间实际发生前察觉警告信号。确认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确定可能引起运营损失事业的动因。在该阶段,可以确定许多影响运营风险境况的因素。在大部分组织中,定期进行满意度调查是分析趋势的重要方式。

(二)投资风险控制工具

第一,平滑风险的金融工具。对于投资风险的规避,养老基金可以采用担保投资合同、指定债券组合和组合保险战略三种方式来平滑风险,其目的是使养老金的回报率等于用来安排养老金收益支付的假定贴现率。

组合保险和保险资产分配,其目的是为了保持基本的组合资产价值。机构投资者普遍采用组合保险,持有衍生产品的头寸来对冲组合中证券不利时的潜在损失。[7]

第二,规避风险的监管原则。国际上,由于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法治传统的不同,养老基金的监管模式形成了专业监管(英国模式)和金融监管(美国模式)两种类型。养老基金的监管措施包括发放许可证、对内部控制实施监管、佣金限制、信息披露、最低收益率要求、最低资本金要求、投资管制等。

三、打造个人账户基金的安全运营机制:主体能力建设

要做实个人账户,重要的是处理好账户相关的多方主体关系,打造联接政府、个人与相关运营机构的安全运营机制,同时明确各主体的相关责任和权利,进行政府、个人与相关运营机构的能力建设。

(一)政府能力建设

在个人账户做实的过程中,政府首先应当营造良好的养老基金运营环境,制定和颁布相关立法,如《中国养老金法》,同时推动金融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其次,要制定双轨养老金政策,即明确社会统筹国民化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经办机构(原社保机构的继续);以及个人账户全民化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个人账户管理委员会(省级受托机构)。

第一,发展多元投资渠道,丰富养老投资产品。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发展证券市场的历史非常短,只有17年时间。对于中国在这17年的资本市场发展,有人说完成了成熟市场国家需要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

第二,加快养老基金的监管立法。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中过多的行政干预不仅使监管缺乏应有的权威性与规范性,而且会导致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最终的结果是监管弱化。权威的、操作性强的监管法律法规能够更好地促使基金管理部门从消极管理走向积极管理。

(二)计划参与者能力建设

第一,维护个人产权。谁是养老金的所有者,谁就具有委托权和监督权。在账户积累型养老金计划下,养老金投资者主要是计划成员。计划成员的雇主也可能向其职工养老储蓄账户供款,雇主不是为自己投资,而是为其职工(计划成员)提供养老储蓄。

第二,享有适度个人投资选择权。计划参与者享有养老基金的所有权,同时也应在个人账户投资管理的过程中,享有部分投资选择权。计划参与者应享有选择养老基金管理主体的权利,但由于计划参与者对金融投资的知识和信息有限,与专业的投资人相比,对投资工具和投资对象的选择能力也较无优势,因而对投资工具及待遇支付的选择方面应受到约束。[9]

四、结语

个人账户基金安全运营机制的打造决非一蹴而就。现在看来,要实现个人账户基金的安全运营,必须要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发展金融市场,结合中国的实际,明确各相关主体的责任与权利,进行政府、个人与运营机构的能力建设,经过长期的探索才有可能实现。这就意味着国家推出做实个人账户这一项养老制度安排仅仅只是一个起点,打造联接个人、政府和机构三方的个人账户基金安全运营机制才是我们的长期计划目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