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保工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7:16: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天保工程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天保工程论文

篇1

从1995年以来,我一直在×××保护区从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和林业工程工作,通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在野生动物管理和研究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的经验,在工程技术方面也有突破。

一是加强了宣传和技术培训。通过种种形式的宣传,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自然保护区形象和地位。加强对区内村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六年共发放宣传资料一万多份,覆盖了保护区内的村村寨寨。

二是开展了黑叶猴科研工作。分别于1997年和开展了黑叶猴的种群数量,通过调查到保护区有黑叶猴76群730只左右;于1997年4月开展了黑叶猴的野外人工投食驯化,驯化工作取得成功,是我国黑叶猴野外人工投食驯化的第一例;在1997年利用开展黑叶猴野外人工投食驯化的同时,开展了黑叶猴繁殖周期和日活动时间的观察,相关科研论文《黑叶猴繁殖周期的初步研究》、《黑叶猴野外人工投食驯化》、《黑叶猴日活动时间的分配》在《兽类学报》和《野生动物》杂志发表。

三是积极实施好林业重大工程。我局自1998年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来,每年保护了区内的156336亩天然林,保护了黑叶猴的栖息环境。到底共实施天保工程封山育林31092亩,使黑猴的栖息环境得进一步改善。

四是参与工程项目设计。到10月我已先后参加设计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保护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区工程实施方案》、《×××保护区封山育林作业设计》、《×××保护区封山育林作业设计》、《×××保护区封山育林( )作业设计》、《×××保护区封山育林作业设计》。

五是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提高工作效率。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网络社会,为进一步提高天保工程管理的工作效率,由省林业厅组织建成了天保工程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培训,我已经对管理系统有了较熟悉的了解,并能做到熟练操作,保证了省厅天保工程管理信息、文件、图表的及时获取,我局的天保工程管理文件、图表的及时上报和问题的及时反馈,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六是做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工作。我局是国家林业局在贵州设立的4个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之一,为做好事此项工作,我于11月拟定了我局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方案,并积极开展监测工作,到上半年共向省厅发送监测快报294期,监测区内野生动物特别是黑叶猴的生理变化,密切注意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情况,防止人畜共患病发生,保证人和野生动物生命安全。

七是配合其它部门做好林业行政执法、二类森林资源调查、彭水水电站库区实物指标调查等工作。六年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配合其它部门做了林业行政执法、保护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彭水水电站库区实物指标调查。几年来参与调查处理林业行政案件16起,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2多万元;参与完成了彭水水电站库区淹没涉及我区的实物指标调查;参与完成了保护区黄土、新景、客田3个乡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任务。

篇2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旅游业保持高速发展,生态休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地位再次被确认,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日益显现。我局提出了建设“天保立局、产业兴局、项目带动、强局富民”的战略构想,把生态休闲产业作为林业产业的龙头产业和支柱产业,研究生态休闲产业,分析我局生态休闲产业的优劣势,提出可行的发展对策,并用以指导生态休闲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陕西省太白林业局基本情况

陕西省太白林业局始建于1963年,隶属陕西省森林资源管理局,管护区域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经营面积15.8万公顷,建有黄柏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青峰峡国家级森林公园,局下设七个林场、一个中心苗圃、职工医院、资产管理中心等16个基层单位,现有在册职工 731名。

2 发展生态休闲产业的优势

2.1 迷人的自然风光 陕西省太白林业局处于秦岭中高山地,海拔高度落差大,境内景区景点广布,大气、水质、土壤没有化学污染,目前太白地区是我国及世界上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是名副其实的避暑胜地、山水画廊、户外天堂和绿色宝库。

2.2 独特的气候 太白林区属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长冬无夏,春秋相连,气候温和湿润,小气候特征十分突出。林区大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被誉为“天然氧吧”和“天然空调城”、“秦岭的香格里拉”、“关中水塔”。

2.3 资源丰富 矿产、水能、生物三大资源丰富。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据统计,有陆栖脊椎动物305种,两栖爬行类5种,鱼类4种,是“天然动物养殖园”。种子植物丰富,林区内拥有大量的林副资源,被誉为“亚洲植物园”和“生物资源库”。

太白地区一直是我国中药材的重要产地,属南北荟萃之地,素有“天然药库”之称。20世纪70年代太白县被省上确定为贝母生产基地,2002年被省上确定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圆,并通过GAP认证。

2.4 交通通信优势明显 太白地区交通较为便利,距宝鸡市64公里,距西安市200公里,距西宝高速公路48公里,出入太白十分方便。通信事业发展迅速,固定电话已得到全面普及,移动电话几乎达到全覆盖,已经建成以光缆为主的大容量、高速率传输网、数据宽带业务覆盖全部林区各林场和各大景区。

2.5 历史文化厚重、自然人文景观丰富多彩 “雄关漫漫,览尽三国风云。禅院深深,领略盛唐遗风。”我局林区内有我国历史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沿用时间最长的褒斜古道;青峰禅院铁瓦覆顶,规模宏大,据钟铭载,唐代为皇家寺院,明代为郑王府山场。还有多处名胜古迹、文化景区,更有保存完整的第四纪冰川遗址,四十里跑马梁和高山草甸。

2.6 发展环境优良、潜力巨大 我局所在的太白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立足资源优势,确立“生态立县、特色富民”的发展战略,把生态休闲产业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实现经济突破发展的突破口,以“雪域太白、秦岭夏都”为主题,以打造“西部生态休闲名县”和“西部慢城”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休闲产业。

3 发展生态休闲产业的劣势

受国家安全和秦岭保护条例的限制,太白林区的军事区、自然保护区和水分涵养区的影响,招商引资难度很大,客商投资风险较大,开发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建设难以跟上形势发展,有好多有带动作用的大项目难以引进,这就限制了生态休闲产业的大发展。

国有林区地处偏远,道路交通还不是很完善,缺乏整体规划和合理组织,景区景点零散分步,未做统一规划部署,仍处于盲目发展阶段,服务体系不完善,旅游人才缺乏,产品种类少,很难满足客户需求。

4 建议和对策

4.1 建立生态休闲产业领导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建立高效的发展机制 我局应成立生态休闲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全局生态休闲产业规划的编制和规划实施工作,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和监督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止景区的经营行为对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造成破坏。从建立高效的发展机制入手,实施包抓共建制度,明确各科室的包抓单位和包抓项目。激励领导干部创新工作,积极推动规划的落实,探寻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4.2 坚持国家安全第一,坚持保护定开发的原则 生态休闲产业作为新兴旅游产业,涉及面广,尚需在探索中进一步摸索,必须沿着法治的道路前进。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问题上,一切开发项目必须符合国家安全的需求,以保护为前提,保护和开发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相铺相成的一面,而在新型的生态休闲理念中,强调的是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和双赢。

4.3 坚持高起点规划,科学有序发展 按照“一个景区、两条线路、三大板块、四个优先”高起点编制我局生态休闲产业规划。以太白县城为中心,把陕西省太白林业局作为一个大的景区进行规划,沿着林区两条黄金主干线设置景区景点,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逐步开发。抓好三大板块:林区资源利用板块是基础和根本、太白休闲服务板块是引领和重点、卧龙寺创新创业板块是前景和长远增收点。确保四个优先:利用现有资金或申请项目资金优先建设秦岭植物观光园、观音峡野生红豆杉产业园、野生名贵中药材驯化中心;优先招商引资建设青峰山景区、黄柏塬原生态休闲度假区、海棠湖风景区;优先合作太白休闲健身会所、太白物流仓储中心、太白家居市场项目;优先筹资改造开发综合服务楼开发改造项目,大修厂技改项目。

4.4 市场运作,借梯上楼,促进我局生态休闲产业大发展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发挥市场作用,翻晒我局优势资源,积极招商引资,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广大干部职工发挥自身潜力和周边人脉关系,吸引有识之士,投入到太白林区的开发建设中来,我们也要借助太白县的生态休闲产业发展契机,大胆创新,大胆让利,共同发展。

4.5 建立培训学习制度,及时引进专业人才 天保工程实施十几年来,旅游行政管理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的缺失、培训少、学习少,使我局已经与社会发展脱节,急需单位和个人充电,建立培训学习制度迫在眉睫,提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很有必要。

我们生活的大秦岭在整个中国地质构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古代是南北的重要通道,在政治、军事、经济和生态诸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迷人的自然景观和神秘的人文景观资源,开发利用他一定要尊重和爱护他。通过生态休闲产业的大发展,把秦岭变成人类的真正的世界级公园。

参考文献

篇3

湟源县位于东经100°54′30″~101°24′50″,北纬36°19′27″~36°54′54″,地处日月山北麓、湟水河上游,境内山多地少,沟壑纵横,地形复杂,海拔为2470~4890m,垂直高差2428m,是青海省农牧区的自然分界线。全县总的属于拉脊山地貌,东部部分地区呈现高山峡谷地貌,祁连山的几条小山脉和湟水河、药水河构成全县地形骨架,地势由北、西向东倾斜。湟源县多年平均温度为3℃,最热月均温13.9℃,最冷月均温-10.6℃,≥5℃年积温为1771.7℃,≥10℃年积温为1027.5℃,无霜期27~71d;年平均降水量为400mm,植物生长期降水量为350mm,年蒸发量为1454.3mm,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6%,11月至翌年3月降水只占14%。冬季漫长干旱,气温日差大,年较差小,结冻期长,无霜期短。湟源县土壤类型较多,根据湟源县第1次土壤普查,境内有8个土类,即石质土、高山草甸土、高山灌丛草甸土、黑钙土、灰褐土、栗钙土、沼泽土、新积土等。全县总面积为15.09万hm2。其中农业用地2.33万hm2,占15.42%;牧业用地4.67万hm2,占30.94%;道路、水域、居民地3333.33hm2,占2.2%,未利用地8060hm2,占5.34%。根据2004年湟源县“二类资源”调查,全县林业用地面积为69534.8hm2,占总面积的46.08%;其中有林地2765.3hm2,占林业用地的3.98%;灌木林地为38924hm2,占林业用地的55.98%;未成林造林地为12233.9hm2,宜林地5472.1hm2,四旁植树1381万株,全县森林覆盖率为26.8%,活立木蓄积量为71.78m3。

1沙棘资源现状

根据2004年“二类”资源调查,湟源县目前有沙棘林地8860.6hm2,其中沙棘灌木林1344hm2,沙棘未成林地7516.6hm2。沙棘灌木林主要分布在湟源县东峡国营林场、波航乡、申中乡及和平乡等地区,沙棘未成林地在湟源县10个乡镇均有分布,且以近几年退耕还林草工程中营造的为主。以前由于没有沙棘开发利用的合适途径,沙棘在湟源县主要是作为水土保持树种进行营造水土保持林,对它的开发利用也仅仅局限于育苗所需的沙棘种子采集。经推算,每年的沙棘结果量约3万t,种子产量在200t,实际种子采集量在2t左右。

2沙棘资源开发指导思想及建设原则

以企业为龙头,以现有沙棘资源为依托,合理开发利用沙棘资源,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可持续发展沙棘产业;以优树选择为手段,提高种子品质;以优树的合理配置、林分的集约经营、科学管理为措施,提高沙棘种实的产量和质量;以种子园营造、育苗基地建设为基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建设湟源县良种生产基地,更好地为沙棘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服务。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科学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利用。沙棘在湟源县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生态功能,它的开发利用一定要科学合理地进行,既要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又要确保沙棘资源不受破坏,实现沙棘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有偿使用。湟源县的沙棘林主要分布在天保工程区和重点生态公益林区,国家为保护生态投入了大量资金,利用现有沙棘资源,要合理收取一定费用,并将收取的费用用于沙棘资源的管理和培育。三是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根据湟源县的具体情况进行项目规划,要在保护现有沙棘的基础上,开展沙棘资源的合理利用,结合在湟源县实施的各项工程,加快沙棘林的营造。四是科学管理、集约经营。在沙棘种源选择、优树选择、种子园建设、沙棘林营造、沙棘果实采摘等经营管理过程中,以科学的态度,严格的管理培育沙棘,确保沙棘果实的产量和质量。五是以科技为先导。加强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研究,开发沙棘新品种,在沙棘林营造中大力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沙棘产业的快速发展。

3沙棘资源开发项目建设规划

3.1沙棘采果林基地建设

根据2008年“二类”资源调查,湟源县目前大部分沙棘林为未成林地,因此沙棘采果林建设主要是对未成林地的管护抚育。管护抚育工作包括成林地的轮茬复壮、病虫害防治等和未成林地管护、病虫害防治等[1-2]。规划在2年内全面完成8860hm2沙棘林的抚育工作。

由于湟源县目前剩余的人工造林宜林地分布在全县10个乡,经过几十年的人工造林,大面积的宜林地都已被绿化,而且先前的人工造林都遵循先易后难,由近及远的原则进行,因此现有的宜林地大多分布在离村庄较远的周边地区,并多为阳坡和半阳坡地带。这些宜林荒山荒坡绝大部分海拔高,坡度大,气候寒冷,植被稀少,土壤瘠薄,土壤结构差,管护难度大。因此,在营造过程中一定选择好造林用苗,在栽植中严格按造林技术规程进行,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造林技术。项目规划新营造沙棘采果林4000hm2,在项目实施期内每年营造800hm2,项目实施地点分布在湟源县10个乡镇。采果林基地建成后,年产沙棘果实1930t,果汁1400t,种子近27t,可年创产值5500万元,将对湟源县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一定的作用。

3.2优质大果沙棘园建设

大果沙棘既具有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的功能[3],是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于一身的优良树种,也是最有前景的第3代水果。沙棘全身是宝,根、茎、叶、果种子含有100余种对人体有益的活性物质,各种维生素含量居果菜之冠,具有很强的防癌抗癌作用。此外,大果沙棘与湟源县的中国沙棘相比具有果大、无刺、产量高、易采摘等特点。同时,大果沙棘是多年生灌木,一次定植,多年结实,经济效益是传统作物的几十倍[4]。营造优质大果沙棘园200hm2需大果沙棘苗木66万株。建设地点设在和平乡和申中乡。

3.3沙棘种子园建设

中国沙棘在湟源县一般6~8年开始结果,幼龄后期至中龄进入盛果期,建立实生种子园,周期短,见效快。根湟源县实际情况建设沙棘种子园30hm2。

3.4沙棘育苗地建设

中国沙棘雌雄异株,风媒传播花粉。中国沙棘既能进行扦插无性繁殖,也可用种子进行有性繁殖,两者各有优缺点。但考虑到湟源县培育实生苗有多年历史,简单易行,因此沙棘育苗基地建设采用实生苗育苗。根据湟源县沙棘采果林营造规模确定育苗面积为3hm2。

4参考文献

[1]程小兵.沙棘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S1):135-136.

篇4

湟源县位于东经100°54′30″~101°24′50″,北纬36°19′27″~36°54′54″,地处日月山北麓、湟水河上游,境内山多地少,沟壑纵横,地形复杂,海拔为2 470~4 890 m,垂直高差2 428 m,是青海省农牧区的自然分界线。全县总的属于拉脊山地貌,东部部分地区呈现高山峡谷地貌,祁连山的几条小山脉和湟水河、药水河构成全县地形骨架,地势由北、西向东倾斜。湟源县多年平均温度为3 ℃,最热月均温13.9 ℃,最冷月均温-10.6 ℃,≥5 ℃年积温为1 771.7 ℃,≥10 ℃年积温为1 027.5 ℃,无霜期27~71 d;年平均降水量为400 mm,植物生长期降水量为350 mm,年蒸发量为1 454.3 mm,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6%,11月至翌年3月降水只占14%。冬季漫长干旱,气温日差大,年较差小,结冻期长,无霜期短。湟源县土壤类型较多,根据湟源县第1次土壤普查,境内有8个土类,即石质土、高山草甸土、高山灌丛草甸土、黑钙土、灰褐土、栗钙土、沼泽土、新积土等。全县总面积为15.09万hm2。其中农业用地2.33万hm2,占15.42%;牧业用地4.67万hm2,占30.94%;道路、水域、居民地3 333.33 hm2,占2.2%,未利用地8 060 hm2,占5.34%。根据2004年湟源县“二类资源”调查,全县林业用地面积为69 534.8 hm2,占总面积的46.08%;其中有林地2 765.3 hm2,占林业用地的3.98%;灌木林地为38 924 hm2,占林业用地的55.98%;未成林造林地为12 233.9 hm2,宜林地5 472.1 hm2,四旁植树1 381万株,全县森林覆盖率为26.8%,活立木蓄积量为71.78 m3。

1沙棘资源现状

根据2004年“二类”资源调查,湟源县目前有沙棘林地8 860.6 hm2,其中沙棘灌木林1 344 hm2,沙棘未成林地7 516.6 hm2。沙棘灌木林主要分布在湟源县东峡国营林场、波航乡、申中乡及和平乡等地区,沙棘未成林地在湟源县10个乡镇均有分布,且以近几年退耕还林草工程中营造的为主。以前由于没有沙棘开发利用的合适途径,沙棘在湟源县主要是作为水土保持树种进行营造水土保持林,对它的开发利用也仅仅局限于育苗所需的沙棘种子采集。经推算,每年的沙棘结果量约3万t,种子产量在200 t,实际种子采集量在2 t左右。

2沙棘资源开发指导思想及建设原则

以企业为龙头,以现有沙棘资源为依托,合理开发利用沙棘资源,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可持续发展沙棘产业;以优树选择为手段,提高种子品质;以优树的合理配置、林分的集约经营、科学管理为措施,提高沙棘种实的产量和质量;以种子园营造、育苗基地建设为基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建设湟源县良种生产基地,更好地为沙棘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服务。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科学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利用。沙棘在湟源县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生态功能,它的开发利用一定要科学合理地进行,既要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又要确保沙棘资源不受破坏,实现沙棘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有偿使用。湟源县的沙棘林主要分布在天保工程区和重点生态公益林区,国家为保护生态投入了大量资金,利用现有沙棘资源,要合理收取一定费用,并将收取的费用用于沙棘资源的管理和培育。三是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根据湟源县的具体情况进行项目规划,要在保护现有沙棘的基础上,开展沙棘资源的合理利用,结合在湟源县实施的各项工程,加快沙棘林的营造。四是科学管理、集约经营。在沙棘种源选择、优树选择、种子园建设、沙棘林营造、沙棘果实采摘等经营管理过程中,以科学的态度,严格的管理培育沙棘,确保沙棘果实的产量和质量。五是以科技为先导。加强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研究,开发沙棘新品种,在沙棘林营造中大力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沙棘产业的快速发展。

3沙棘资源开发项目建设规划

3.1沙棘采果林基地建设

根据2008年“二类”资源调查,湟源县目前大部分沙棘林为未成林地,因此沙棘采果林建设主要是对未成林地的管护抚育。管护抚育工作包括成林地的轮茬复壮、病虫害防治等和未成林地管护、病虫害防治等[1-2]。规划在2年内全面完成8 860 hm2沙棘林的抚育工作。

由于湟源县目前剩余的人工造林宜林地分布在全县10个乡,经过几十年的人工造林,大面积的宜林地都已被绿化,而且先前的人工造林都遵循先易后难,由近及远的原则进行,因此现有的宜林地大多分布在离村庄较远的周边地区,并多为阳坡和半阳坡地带。这些宜林荒山荒坡绝大部分海拔高,坡度大,气候寒冷,植被稀少,土壤瘠薄,土壤结构差,管护难度大。因此,在营造过程中一定选择好造林用苗,在栽植中严格按造林技术规程进行,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造林技术。项目规划新营造沙棘采果林4 000 hm2,在项目实施期内每年营造800 hm2,项目实施地点分布在湟源县10个乡镇。采果林基地建成后,年产沙棘果实1 930 t,果汁1 400 t,种子近27 t,可年创产值5 500万元,将对湟源县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一定的作用。

3.2优质大果沙棘园建设

大果沙棘既具有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的功能[3],是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于一身的优良树种,也是最有前景的第3代水果。沙棘全身是宝,根、茎、叶、果种子含有100余种对人体有益的活性物质,各种维生素含量居果菜之冠,具有很强的防癌抗癌作用。此外,大果沙棘与湟源县的整理。

 

4参考文献

[1] 程小兵.沙棘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s1):135-136.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