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技术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1 17:16:38

检验技术论文

检验技术论文篇1

1.2实验技术人员自身定位不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加上学校对实验教学环节和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人才招聘方面相对教学岗位的教师,要求也较低,一些实验技术岗位人员就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仪器、试剂的采购员和保管员,工作的任务只负责上课之前准备好实验用品和实验仪器,认为预实验和学生实验课过程都是带课老师的事情,也很少进行集体备课。结果造成上课和实验准备工作完全脱节,准备的玻璃器皿不合适,配制的储备试剂不合格或上课之前一些仪器配套不完善等事情时有发生,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麻烦,同时也给学生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1.3实验技术人员科研能力和业务素质相对较差正是由于学校或学院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地位、任务、内涵、功能定位不明确,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学历水平较低,高学历人才较少,教学和科研任务主要由教学岗教师承担,一些实验技术人员往往忽视科研工作,科研能力薄弱,严重制约了自身和学科的发展。同时,也由于实验技术人员很少参与科研工作,对于一些科研用大型仪器和进口仪器的实验操作和技术参数了解很少,带课教师也很难对每种仪器都非常熟悉,使得实验仪器很难得到充分利用,发挥其教学作用,有些新进先进仪器长期闲置,无形之中造成实验室资源巨大浪费。甚至有些实验技术人员只负责实验室开门、关门,仪器的开机、关机,即使仪器出现很小的问题,也束手无策,需请厂家提供服务,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经费支出。

2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策略研究

2.1强化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和专家充实实验队伍高等学校实验技术人员能力和素质的水平高低,将决定实验室水平的高低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也有很大的影响。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技术队伍,需要有效的激励政策导向和优秀的领导和管理人才的引导。学校应加强激励机制,实验岗人才招聘采用和教学岗相同的标准,职称评定和奖励绩效方面,同样采取与教师相同标准的评定方法,打消他们的顾虑,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完成学校科研任务的重要参与者和完成者。同时,制定引进人才机制,吸引高层次人才来引导实验团队,对不同层次和特长的实验人员分别进行业务培训,做到每个实验室和每个大型仪器有专人负责,这样既能保证实验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又可以增强实验技术人员科研能力和实验技能,还可以通过学习和业务培训,促进实验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2.2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意识高等学校应从领导层面正确认识实验室和实验技术人员在教学中的地位,强调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意识,使他们意识到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实验技术人员不仅应参与实验教学,还应参与科研和管理工作,实验室以及实验仪器各项功能的充分发挥都依赖于实验室管理人员,没有实验技术人员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就不会提高,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也不会顺利开展。因此,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应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接受新仪器和掌握新技术。

2.3规范实验教学制度,保障实验教学质量卫生检验与检疫实验课不同于其他课程,有些内容相互交叉,如果不同科目教师之间、实验教师之间的沟通较少,实验安排有时会存在重复或遗漏现象。因此,制定适当的实验教学管理制度,保障实验教学高效进行是很有必要的。如带课教师集体备课和共同参与制定预实验制度,实验技术人员与带课教师共同备课,同时进行预实验,通过与带课教师的讨论,不仅可以发现自己在准备实验过程中的存在问题,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实验准备工作,而且在不同教师之间还可以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有利于优化实验课程。定期举行或参与师生座谈会,认真讨论和听取带课教师和同学们提出的有关实验准备和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根据一些好的建议在以后工作中进行改进,以便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2.4规范实验室管理方法卫生检验与检疫实验室涉及多种分析仪器和实验试剂,造成实验管理工作较为复杂,只有合理规范的管理方法,才能节约时间、事半功倍、以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实验技术人员要健全低值易耗品帐册,完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仪器购买损坏记录、安全防护及危险品管理等制度,同时制作、完善教学辅助文案,保证实验室和大型仪器正常顺利运转和实验课前的实验教学准备工作;建立每个仪器档案册、仪器使用记录册,仪器配件和配套装置使用册等文案,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对特定的实验室和大型仪器指定专门人员进行安全卫生管理与日常维修,有利于创造安全、清洁的实验科研环境;对于条件具备的实验室,建立开放性对外服务项目,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这样既可以提高实验室的社会影响力,也可以增加收入,为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管理水平和仪器的维护提供经费支持,从而可形成良性循环。

检验技术论文篇2

1.2设置临床见习期现有的课程设置与临床实践结合的还不够密切,由于未能很好地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致使部分学生并不知道临床检验报告是什么,不知道检验报告上各项指标代表何意,也就更谈不上有专业感情。因此,建议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课教学之前应安排学生在医院的检验科临床见习一段时间,具体了解检验工作的流程,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检验知识的印象,达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教学应该针对检验技师的培养目标,强化检验专业的特色,突出检验技师岗位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具体表现在检验方法学、实验种类、检验项目、技术种类等教学内容的特色和优势。

1.3增设一些有特色的选修课以加强学生对当前最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如针对检验科的大型仪器设备,检验人员只需了解仪器性能及常见故障排除。因此,可以将《检验仪器维修》这门课程改为选修课或以专题讲座形式开出。也可将几门临床主干课程中的临床检验仪器集中为临床检验仪器学课程,避免重复讲授。为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开设《临床实验室管理》课程,可以将生化、免疫、细胞等质量管理的内容集中起来,不必在多门专业课中重复讲授;而针对《临床实验室管理》内容比较抽象,可以组织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边实践边学习,其教学效果会更好。

2课程开设顺序

课程开设顺序总体要求是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这样依照学科的发展、知识的关联与衔接来设置。有平行课程时要平衡开课实验室和教研室的学年工作量。实训课中的军事训练建议在新生入学时安排,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组织纪律观念、集体观念和讲求规范及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促进校风校纪建设;社会实践课应安排在每年的寒假和暑假进行;临床见习时间宜安排在进入专业课之前;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年。

检验技术论文篇3

实训报告以真实工作岗位的要求设计实验预习、原始记录、检验报告等内容;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格式与药品检验所和药品生产企业的检验报告书一致,记录和报告中包括了检品名称、检品批号,生产日期,检验日期、检验依据等内容,要求学生实验过程中认真地、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实验后按要求书写检验报告,正确下结论,签上相关人员的姓名。这样做能使学生对药品质量检验程序有一个完整的理解[2]。

以实训视频和虚拟实训软件预习和巩固实训操作

我们已建立药物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网站,已经上网的资源有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课件、实训视频、虚拟软件、实训大纲、技能考核标准、教学录像等资料。学生实验前按教学进度和请验单的要求,查阅相关资料,观看视频,进行虚拟操作,可以通过感观上的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大脑,使大脑在极度活跃和高度集中的状态下[3]完成实训课程的预习;实训时积极探索,做好记录;实训后书写报告,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观看视频和进行虚拟操作,通过观看、实操、再观看的循环,学生的实训操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进行实训教学

我们采用“六步骤”“四一致”的模式进行实训教学。六步骤为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和评估反馈;四一致为学习任务与真实药品检验工作任务相一致,实训教学流程与真实工作流程相一致(见附表),实训教学情境与真实工作场景相一致;学生实训报告与真实药品检验报告相一致。教师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知识,学生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完成方案设计小组讨论,老师对计划进行点评、改正,最后确定计划教师指导下实施方案同时进行考核综合考核和评分,整个实训过程是由学生主动地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教师起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行业企业教师和校内专任教师共同指导,给予学生与行业企业工作岗位的真实的原记录和检验报告表格,在与行业企业基本一致的工作操作环境中进行方案的实施。在实训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从实训的准确性、速度、习惯、原始记录及检验报告等方面严格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根据实训需要在校内外实训基在中完成,使学生置身于真实工作环境,走出校门,到行业企业进行现场教学。有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以师生共同考评的方式进行实训考核

检验技术论文篇4

二、实践基地的构建

当代生物医学和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让生化检验技术也一起快速发展,新技术与产品更多的融入到临床医学检验。临床检验工作可代表科学的先进性。中职学校可利用临床实践基地达到实践教学目的。实践基地是生化检验技术实践性教学所必要的教学资源,中职学校一定要将实践基地建设当成是校内的日常工作。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临床实践基地。可满足生化检验技术实践教学的是应该是二级或以上医院的检验科;具有全自动化分析设备。同时,伴随我们国家对基层卫生建设力度的加大,一些乡镇医院和社区的服务中心的检验设备也在不断升级,只是达到了教学要求,均可考虑作为临床的实践基地。其次,中职学校需要和临床实践基地构建起相应的管理体系。最后,中职学校还应该在临床的实践基地构建起临床方面的指导教学团队。

三、学科间共享资源优化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和微检技术、免疫学检验技术等都可共享资源。比如,在免疫学检验技术当中的细菌血清鉴定的实验,还有抗链球菌溶血素O实验、红细胞凝集实验等共相互共容;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核酸杂交技术、PCR技术等主要运用至微生物种型鉴定、检测,可在微生物学检验中加以说明、学习。所以,要做好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协调工作。

检验技术论文篇5

二、现场手印痕迹的固定和提取方法

在刑事案件现场勘查中,发现手印痕迹或者将手印痕迹显现出来之后,首先要对手印痕迹进行固定,然后在对手印痕迹进行提取,把手印痕迹完整地从犯罪现场提取出来,才能对其进行保存、检验,才能使手印痕迹作为直接证据发挥其在刑事案件侦破中最大的作用。下面就介绍实际现场勘查工作中常用的几种手印痕迹固定、提取的方法:

(一)拍照

可以利用相机将发现或显现的手印痕迹进行拍照,这样能够将犯罪现场的手印痕迹最原始的状态通过照片来进行反映,通过照相手段拍下的手印痕迹既能够对现场的手印痕迹的清晰程度进行反映,也能够完整地保护犯罪现场的手印,使其不被破坏,因此,拍照手段是侦查人员在现场勘查中固定、提取手印痕迹的首选方法。

(二)提取印有手印痕迹的原物件

对犯罪现场留下来的手印进行研究,确认其有可能是犯罪嫌疑人留下来的痕迹之后,发现现场没有合适的手印痕迹显现手段,或者是为了能够对原证物进行长期保存,这时候就可以直接对印有手印痕迹的原物件进行提取。但是在采用提取原物件方法的时候必须要先征得相关方面人员的同意,办理好相关的原证物提取手续之后才能进行犯罪现场原证物提取,而且在原证物使用完之后要进行归还。

(三)用胶带粘取指纹

胶带粘取指纹是通过利用粉末和熏染法进行手印显现之后对指纹进行固定、提取的方法,在犯罪现场勘查中经常会用到。在使用胶带粘取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在粘取了手印的衬纸背面将案情原由、案发时间、地点和手印遗留的具体方位进行注明。

(四)静电复印方式

对于犯罪现场发现的印在灰尘上的手印,没有办法直接提取原证物或者使用胶带粘取的,就要使用静电复印方式对手印痕迹进行提取,而且在提取手印之后还要进行拍照固定,也可以采用塑料薄膜将灰尘手印覆盖起来进行长期保存。现场勘查中对手印的固定、提取方法除了上述几种之外,还有荧光试剂法、碘熏法、硝酸银法以及宁海得林法等等。

三、利用“502”熏胶显现手印痕迹反差增强技术

通过“502”熏胶显法显现出来的手印纹线是白色的,一般情况下只能使用拍照手段来提取手印,但是如果客体表面的颜色本来就很浅,那就必须对手印痕迹进行发差增强处理,这样才能将其进行拍照固定。

(一)通过加碘进行反差增强在“502”熏胶中加入微量碘,用碘和“502”熏胶一起对手印痕迹进行热熏,碘就会跟着“502”熏胶一起挥发,这样得到的手印痕迹呈现的是淡黄色,更容易用拍照提取。

(二)粉末染色方式

利用“502”熏胶将手印显现出来之后,立刻使用带磁性的黑色粉末或者其他粉末对显现出来的手印进行刷显或抖显来增强反差。

(三)利用生物染色剂进行手印反差增强

将0.2%-0.5%龙胆紫或孔雀绿乙醇溶液滴在经过“502”熏显的手印上,等到手印变干之后,用乙醇将小犁沟中残留的染色剂反复冲洗掉,这样呈现的手印纹线就是紫色或者绿色。

(四)使用荧光染色剂进行手印反差增强

手印在经过“502”熏胶熏显之后,立刻使用0.1%-0.5%的罗丹明6G、罗丹明B或者是基础黄40的乙醇溶液(或(1%XJ-1甲醇溶液)处理手印,再用乙醇或者是甲醇将客体进行反复多次冲洗,经过这种方式处理过后的手印在紫外灯或者多波段光线其中的某一段长光的照射下呈现的是荧光状态。

(五)BBD荧光染色反差增强方式

将BBD溶液滴到经过熏显之后的手印纹线上,让手印纹线充分被BBD溶液浸润,待到BBD溶液自然挥发干燥之后,利用无水乙醇对手印纹线进行冲洗、晾干,这样处理后的手印纹线经过紫外灯、蓝光灯、激光或者是多波段光源的照射下呈现的就是黄色荧光状态。

四、真空镀膜显手印方法

真空镀膜手印显现法是在真空条件下,在印有手印的客体表面镀上单层或者多层金属、介质薄膜,这样就能够将手印痕迹清楚地显现出来。其原理是利用手印与客体表面光洁度的差异,使吸附在客体表面的蒸发料远远多于吸附在手印表面的蒸发料,这样手印就清楚地显现出来了。对于玻璃、金属制品、搪瓷制品以及陶瓷等耐热性较好的检验材料上经过“502”熏胶熏显过后的手印,可以使用加热法减薄,但是使用这个方法必须注意对温度的控制。例如,在使用电热鼓风干燥箱进行耐热检验材料上的手印进行加热法减薄时,首先要在160℃下加热大约4分钟之后,再将温度调高至165℃加热7大约分钟就可以了,但是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加热的温度要控制好,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如果温度低于155℃,那么“502”熏胶聚合物就不能减薄,如果温度高于177℃,那么经过“502”熏胶熏显的手印就会迅速消失。

五、经“502”熏胶显现过后的手印减薄技术

(一)加热减薄法

前面已经提到加热减薄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就是通过加热的方式控制温度对经过“502”熏胶熏显过后的手印痕迹进行减薄,使得手印纹线更加清晰。

(二)胶带粘取减薄法

胶带粘取减薄法就是通过把进口胶带裁剪成适合手印痕迹大小的形状,将裁剪好的胶带粘贴到经过“502”熏胶熏显过后的手印痕迹上,然后对胶带进行轻轻地按压,按压的时候要留一点边以便能够顺利地将胶带揭起,揭开之后的手印痕迹就会被减薄。这个方法可以反复多次使用,直到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化学试剂减薄法

使用浓度太低的化学试剂进行手印减薄效果不明显,而农地太高的溶液有会与“502”熏胶中的聚合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黄色或者橙色的化合物,使手印痕迹遭到破坏,因此,化学试剂减薄法采用的是10%醋酸水溶液或者10%氢氧化钠水溶液。首先使用脱脂棉蘸取10%醋酸水溶液或者10%氢氧化钠水溶液之后,涂在经过“502”熏胶熏显之后比较厚的部分上面,用手指对其轻轻按压大约15秒,然后将脱脂棉移开,重新用干净的脱脂棉将多余的溶液轻轻吸走;其次,重复上面的步骤至达到最佳的效果之后,用滴管将残留在手印上面的多余溶液冲洗掉,如清晰不干净,那么剩下的溶液会跟“502”熏胶中的聚合物发生化学反应使得手印发黄。

检验技术论文篇6

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自马歇尔提出集聚经济以来,产业集聚问题就一直是国内外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大量的理论也相继出现并日趋发展成熟,如产业区理论、工业区位论、新工业区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创新集群”理论等。基于这些理论,大量的学者对产业集聚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代表性结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集聚促进了技术进步。Lundvall(1992)基于新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探讨了产业集聚、技术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发现产业集聚促进了技术进步;Ellison等人(2007)的实证研究发现,产业集聚诱发的知识外溢和共享劳动力市场效应促进了技术进步 ;二是技术进步有利于产业集聚。波特(2000)从竞争战略的角度理论阐释了产业集聚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认为集聚区内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能使企业获得技术研发的成本优势,关联组织与企业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技术创新;二是技术进步有利于产业集聚。Marshall(1961)在研究产业集聚的成因时发现,获取外溢的技术及知识是企业向特定区域集中的一个重要原因;Josep等人(2008)对集群内企业间的联系进行研究后指出,技术进步使得集群组织网络更加紧密,进而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

从我国的实际看,随着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迅速崛起和集聚式发展,产业集聚与技术进步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已经出现,代表性研究主要有:张宇等(2008)在对长三角地区的FDI与产业集聚的关系进行考察时发现,产业集聚与行业技术水平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梁琦等(2005)对长三角制造业集聚的研究发现,高集聚产业的技术进步明显快于低集聚产业;苏李等(2010)对中国28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地理集聚以及技术进步进行研究后发现,产业集聚是制造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叶建亮(2001)研究发现,产业集聚改变了集聚组织内企业的生产函数,诱发了企业技术进步。

国内的现有研究多是在研究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时涉及了技术进步问题,且研究的重点在于产业集聚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对于技术进步对产业集聚的反向作用还未见研究。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和波特产业集聚的“钻石”理论认为,产业集聚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产业集聚作用于技术进步的问题,技术进步对产业集聚的形成与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鉴于此,本文拟利用两位数水平的中国装备制造业行业,对这一双向关系进行实证考察。厘清这一关系不仅有助于拓展产业集聚的成因,而且还能为通过技术研发战略促进装备制造业集聚的发展与集聚升级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研究方法与相关说明

(一)研究方法

考察产业集聚(以EG表示)与技术进步(以TC表示)互动关系的基本方法就是格兰杰因果检验。但因传统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数据量要求较大,本文借助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对该检验进行扩展,以突破大样本要求的限制,同时也使得结果更加科学可信。利用面板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因果关系检验的研究在国外已经出现,但国内的研究还比较少见,其具体过程包括四个方面:面板数据的平稳性检验、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建立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和因果检验。

1.面板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是规避计量模型“伪回归”问题的重要手段。数据平稳性检验包括两类:一是各截面序列的相同单位根检验,主要检验方法有 LLC检验、Breitung检验、Hadri检验;二是允许参数跨截面变化的各截面序列的不同单位根检验,主要检验方法有Im-Pesaran-Skin检验、Fisher-ADF检验、Fisher-PP检验。

2.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协整反映了非平稳的单整序列数据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方法很多,但使用最广泛的还是Pedroni检验,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内检验,主要有Panel v检验、Panel ρ检验、Panel pp检验和Panel ADF检验;二是组间检验,主要有Group ρ检验、Group pp检验和Group ADF检验。

3.建立面板数据的误差修正模型。在对产业集聚与技术进步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后,需对两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进一步探讨,为此建立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其模型的设定形式见式(1)和式(2):

(1)

(2)

式中:TCi,t为t时期i产业技术进步项的一阶差分项,EGi,t为i产业t时期的产业集聚项的一阶差分项,εi,t-1为技术进步TC项与产业集聚EG项的回归残差项,TCi,t-k、EGi,t-k为滞后k期的一阶差分项,、η分别为常数项和残差;λ为调整系数,反映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非均衡拉回均衡状态的调整力度。

4.因果检验。产业的地理集聚是否是技术进步的原因检验包括两类:一是短期因果关系检验,即根据式(1),对=0进行Wald统计检验。如果检验结果在置信水平下显著,则短期内产业集聚促进了技术进步,即产业集聚是技术进步的短期原因,反之则反是;二是长期因果关系检验,即对+λ1=0进行Wald统计检验。如果检验结果在置信水平下显著,则表明长期内产业集聚有利于技术进步,即产业集聚是产业技术进步的长期原因,反之则不是(J.M.伍德里奇,2003)。

同理,依据同样的方法对技术进步是否为产业集聚的原因进行检验。

(二)装备制造业界定、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1.装备制造业范围与统计口径调整。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装备制造业包括7个两位码子行业,即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但因2003年以前工业统计标准采用的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1994》,上述7个行业的统计口径在新旧标准下有所不同。其中,新标准下的通用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在旧标准下为普通机械制造业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经仔细核对,不同标准下这两个行业的统计口径有所变化。对于这一变化,本文按照“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工业统计数据库”所提供的三位码子行业统计数据对1998-2002年的数据进行调整。

2.变量说明。一是产业集聚。衡量产业集聚的指标很多,传统的指标主要有行业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熵指数和哈莱一克依指数。随着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出现,这些指标的缺陷越来越明显,从新地理角度对产业集聚进行测度的方法相继出现,如空间基尼系数、空间集聚指数、产业自我集中度指数等。考虑到数据可得性,本文采用目前国内外广为使用的空间集聚指数来测度装备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其计算方法如式(3)所示。式中:Sijt为t年j地区i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全国该产业就业人数的比,Xjt为t年j地区所有制造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制造业总就业人数的比,Zijt为t年k地区i产业的销售收入占全国该产业销售收入的比,n为全国地区,EGit为t年i产业的空间集聚指数。

(3)

二是技术进步。衡量技术进步指标最具有代表性的是Hausman等(2007)、Traistaru等(2003)提出的技术密集度指数。国内学者樊纲等(2006)、姚洋等(2008)以此指标为基础,对中国制造业及出口品的技术含量进行了研究。其计算方法如式(4)所示,式中j、i、t分别表示地区、产业和时间,Vijt、Lijt分别表示t年j地区i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比重,N、M分别表示地区数和产业数。

(4)

3.数据来源。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8-2009)、《中国统计年鉴》(1998-2009年)和国研网“工业统计数据库”。

结果与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

依据上述方法,本文采用LLC检验、IPS检验、F-ADF检验和F-PP检验四种方法对技术密集度指数、空间集聚指数及其一阶差分进行面板数据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由结果发现:技术密集度指数的四个检验值均不显著,空间集聚指数的检验结果也有三个指标不显著。据此,可以判断两个变量都是非平稳变量。进一步对两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值进行检验,发现结果均在10%置信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即各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为平稳序列。由此,可以认定这两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变量。

(二)协整检验

借助Pedroni检验方法对面板数据进行协整检验,以检验两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联系。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由结果可见,检验结果中有5个指标分别在1%和在10%的置信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仅有一个接受原假设。由此,可以判断空间集聚指数与技术密集度指数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三)误差修正模型

表3的协整检验结果表明,空间集聚指数与技术密集度指数之间存在长期关系。进一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得到的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显示:模型1中εt-1系数为-1.1480且显著,表明当技术密集度变化偏离均衡时将以1.1480的速度向均衡量调整;模型2中εt-1系数为-0.0215且不显著,表明当空间集聚指数偏离均衡时将有以0.0215的速度向均衡调整的可能。

(四)因果检验

基于误差修正模型,本文得到了空间集聚指数与技术密集度指数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模型1的检验结果显示,空间集聚指数在10%置信水平下显著且为正,说明产业集聚是技术进步的短期原因;空间集聚指数与残差项εt-1的联合检验结果在10%置信水平下显著,表明产业集聚是技术进步的长期原因。模型2的检验结果表明,技术密集度指数在10%置信水平下显著且为正,说明技术进步是产业集聚的短期原因。技术密集度指数与残差项εt-1的联合检验结果不显著,表明长期内技术进步与产业集聚之间无必然的因果关系。

综上结果发现,产业集聚与其技术进步之间存在明显的互动或双向关系,即装备制造业集聚推动了其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也是促进装备制造业集聚形成与发展的原因。那么,其背后的原因又何在呢?

就前者看,其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竞争效应。产业集聚的典型特征就是企业的群居。大量群居一地必然导致激烈的竞争,这将迫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获取竞争优势和生存空间。不仅如此,随着产业集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之间竞争会诱发它们在研发投入上的“彩车效应”(Band-wagon effect)(多纳德等,2001),进而加速技术进步。另外,群居企业之间的共生关系为创新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激励了企业间的联合研发,降低了创新活动的“学习成本”及创新风险,提高了创新效率,而高级要素的集聚和知识及信息的流动则为创新提供了原动力(蒋满元,2006);二是技术和知识外溢效应。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技术和知识外溢是产业集聚一大经济效应。伴随着产业集聚的发展,以员工流动为载体的技术和知识外溢加快,这必然会推动技术进步(Michael et al.,2004)。同时,伴随产业集聚的发展,共享的劳动力市场也日益发展,大批技术人员集中于此,降低了企业的人才搜寻成本,企业可以较为容易得到所需的技术与研发人员(Mariano et al.,2005)。

就后者看,主要原因同样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合作效应。从实践看,新技术及技术进步的主体多为经营绩效好、规模大的企业或某一产业中的核心企业。这些企业因技术进步获得了在产业竞争中的领先地位,从而吸引上下游的企业与之进行纵向和横向合作,围绕核心企业的集聚因此会得到快速发展。不仅如此,核心技术企业的集聚还会吸引专业化的投入品和服务向该地区集中,关联产业的集聚效应因此显现;二是技术与知识外溢的引力效应。新技术的应用过程同时也就是该技术及与此技术相关的知识外溢的过程。为了获取该新技术和与此技术相关的知识,这些同类竞争企业会主动技术领先企业所在区域转移,进而使得集聚规模不断扩大。不过从长期看,作为一种产业组织的特殊形式,决定产业集聚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仍然是成本、规模经济、政府行为等,技术因素仅仅是推进产业集聚形成与发展的一个短期因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结论及政策含义

本文基于1999-2008年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统计数据和拓展的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对产业集聚与技术进步的关系进行考察,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与技术进步之间存在双向关系;产业集聚不仅是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短期原因,也是长期技术进步的源泉,但技术进步则仅仅在短期内促进了产业集聚。

上述结论具有较强的政策含义:一是鉴于产业集聚对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的显著影响,政府应通过财政、税收、硬件设施条件改善等相关政策措施积极推动装备制造业集聚,以促进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同时,要积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创新集聚环境,以利于技术扩散和知识溢出,为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二是由于技术进步是产业集聚形成与发展的短期因素,因而对那些试图通过集聚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地区来说,政府要积极搭建技术平台,为企业的技术引进和研发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技术因素在集聚发展中的催化剂功能。但考虑到技术因素仅仅是促进产业集聚一个短期因素,所以政府应将产业集聚政策重点放在那些有助于产业集聚持续发展的财税政策、基础设施、创新平台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张宇,蒋殿春.FDI、产业集聚与产业技术进步—基于中国制造行业数据的实证检验[J].财经研究,2008(1)

2.苏李,臧日宏,闫逢柱.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对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0(2)

3.J.M.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樊纲,关志雄,姚枝仲.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J].经济研究,2006(8)

5.姚洋,张晔.中国出口品国内技术含量升级的动态研究—来自全国及江苏省、广东省的证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8(2)

6.[美]迈克尔·E.波特.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2)

7.梁琦,詹亦军.产业集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来自长三角的证据[J].产业经济评论,2005(2)

8.叶建亮.知识溢出与企业集群[J].经济科学,2001(3)

9.Hausmann,R.,Hwang,J.and Rodrik,D.What You Export Matters[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7,12(1)

10.Traistaru,I.and Martincus,C.V.Determinants of Manufacturing Concentration Patterns in Mercosur[R].ERSA conference papers,No.ersa03p191,2003

11.[英]多纳德·海,德里克·莫里斯著,钟鸿钧等译.产业经济学与组织(下册).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12.蒋满元.关于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来源分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6(2)

13.Michael,F.& Grit,F.,Innovation,Regional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R&D Cooperation[J].Research Policy,2004,33(2)

检验技术论文篇7

(一)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的现状

根据当前检验工作在医疗工作范围和地位的变化,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医学检验学科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革创新和调整,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和毕业生的专业质量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受传统检验教学的影响,教师对学生医学检验专业以外的知识不够重视,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和能力,掌握的只是理论,实用性不强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和检验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有直接的关系,课程体系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陈旧、设置不合理、缺少实践教学,以及综合性、边缘性、创新性学科课程少都有关系。

(二) 当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依据

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主要依据是(1)新课改对检验技术专业提出的新培养目标和时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医院发展对检验工作人才的要求。(2)国家确定的卫生专业人员资格证考试提纲对检验工作人员标准的要求(3)国家有关教育部门对学校教学关于思想、方针以及教学质量做出的要求。(4)国内外职业院校教学成功的经验结合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条件和实际情况加以创新和运用。(5)很多医院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提出的要求和建议。

(三)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式

(1)高职高专院校可以根据国家教育部门对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的要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的要求,设定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2)学校可以组织检验专业的教师和临床专业教师及医院检验科的行业专家,共同讨论制定课程体系的内容和范围。(3)对实习生和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发放问卷和向相关专家及有工作经验的检验专业人员进行调查和反馈。

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内容和具体方式

(一)加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设置

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主要包括公共基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以及检验专业、文化社科五个课程群。

(1)前两个学期主要是以学习文化社科、基础医学和公共基础课程群为主,把涉及到检验专业的微生物学、免疫学和生物化学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初期的教学综合了医学检验专业相关的学科,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在三到四学期之间主要是以学习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为主,临床医学概要主要学习医学的内外科、诊断学、儿科、妇产科以及传染病学,以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医院中面临的心理学、伦理学以及新兴学科融入到这个阶段的学习中,满足当前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和改革的标准。

(3)最后将四至六学期设计为实习阶段,这个阶段的实习时间为四十八周,主要是在临床医院检验科实习的同时,进行临床检验、医学技能培训和做一些毕业论文,这一阶段要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加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教学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合理的时间分配和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学校对课程体系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做了调整。加大了实践教学在医学检验专业中的比例,一般达到一比一,甚至实践教学比例更高。同时对临床实习和基础实验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1) 加强了临床检验和实习的技能训练。

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中高职高专院校增加了临床见习课时的比例,增加了与临床医师交流和学习的时间,并多了参与临床检查、咨询、病情病例讨论的时间和机会,为将来就业时的临床经验奠定基础;高职高专院校还应整合检验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的临床岗位和检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从而根据在学习期间的基础和兴趣爱好来设计自己毕业论文;改革检验技能的训练内容,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体系可以将在各个专业零散的检验知识进行组合,制定相应检验技能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如各种形态学检查,不断加深和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并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理论和专业技能;改革检验技能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实践教学都是基础的实验方法,学生多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经过检验实验教学多年的探索,基本实现了实验教学的规范化和全程监督,以及训练、考核的标准化。

(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邀请各大医院检验科主任及行业专家参与修订和完善了实验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等教学文件。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将科技创新成果融入实验教学内容,优化整合实践教学项目,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形成了专业基础能力训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专业拓展能力训练的“分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改革后的检验实验教学项目主要分为三类,包括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

检验技术论文篇8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高职;医学检验技术;课程开设

Key words:molecular biology;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medical laboratory technology;course offerings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3-0239-02

0 引言

医学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要求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也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同时具备丰富的临床检验经验。DNA与蛋白质作为分子生物学检验的特定对象,该方法能快速、准确地对疾病进行确诊,作为一种诊断依据有助于精准医疗,便于对不同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当前社会很多医院、生物研究所及第三方检测机构都在开展和应用该技术,其已经成为了医学检验的新兴领域。世界上很多大学都将分子生物学设置为必修或选修课供研究生和本科生选择。鉴于科学的发展和高职院校对人才的需求,红河卫生职业学院已经把分子生物学技术列为专业新方向。

1 高职检验专业学生的特点

由于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是最后一批录取的学生,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较差,在高中生物知识非常有限的基础上,学生对化学类课程的学习也比较浅薄。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仅有两年,第三年为临床实习。一年级主要学习的专业必修课,二年级融入所有检验专业课,教学任务较繁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很浅。我院已经把理实比例控制在1:1甚至于1:2,保证理论够用为原则,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因此医学检验技术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都相应达标。

2 人才培养模式

检验技术人才培养规格:为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检验技术人才,实践能力强、社会适应面宽,作为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指导思想,将培养目标设定在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面向市场、面向职业、面向就业的方向,培养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卫生检验的基本能力。

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主干课理论与实践教学交融结合,以联系实际学理论,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理论,在应用中形成技术应用能力;并以贯穿上述理念的培养方案、教师队伍、教材、课程改革为保障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

3 就业面向

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稳定,就红河卫生职业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毕业调查来看:2015年12月通过调研报告显示,70%的毕业生走入县级及乡镇卫生院检验科;20%的毕业生走入县疾控及中心血站;8%的毕业生流向第三方检验及检验仪器公司;2%的业生从事其他行业。2016年12月调研报告显示,50%的毕业生走入县级、乡镇医院的检验科;40%的毕业生流向第三方检验及检验仪器公司;10%的毕业生流向县级疾控及中心血站。两年的就业面向对比,检验学生走入第三方检验、企业及试剂公司的比例突飞猛进。在与学生面谈时,学生告诉我们:他们走入检验试剂、仪器公司或者生物制药及基因诊断企业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大家都是互相推荐,走入企业对于高职检验学生的发展是比较有利的,而且进入企业以后,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很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样可以做一些科学研究。

4 分子生物学课程内容安排

教学内容方面,分析生物学教材包括三大重点模块,即分子生物学基本理论、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第一模块树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理论框架,其内容主要包括肿瘤相关基因、蛋白质转录修饰、RNA复制、中心法则等;第二模块的内容主要包括DNA重组技术、聚合酶链技术、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核酸的分离与纯化等临床检验中常用的基本技术,该模块将教学重点放在了介绍各技术的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此外,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也会适当介绍一些新的检测方法和技术;第三模块主要内容是讲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在多方面的应用,比如个体识别、肿瘤及移植配型、遗传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该模块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分子生物学,真正理解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价值。

5 高职检验可开设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针对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学制特点及人才培养模式,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学习基因诊断的基本技术,因此,理论的学习依旧是够用为原则,为了顺应社会的需求,高职检验把分子生物学课程纳入重点,主要开展的基本技术应该围绕PCR进行。例如:核酸标本的处理、核酸(DNA、RNA)提取、PCR扩增操作技术、PCR扩增产物的检测分析、电泳(琼脂糖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CR技术在临床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

6 分子生物学课程在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开设后效果预测

利用暑假调研,报告显示大量高职学生流向企业、第三方检验及基因诊断技术部门工作时,起点低,适应难,因为他们在校期间没有接触过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近三年,我院检验实习生反应,进入检验科,有半月以上的时间纳入PCR室,他们零起点,带教老师对他们一无所知感到焦];走访各县市级医院,我们的学生已经在PCR实验室工作的也很多,他们期望学弟学妹能够在学校接触分子生物学知识,当今社会是分子的天堂,是医学的前沿。因此,高职检验开设分子生物学课程后满足了广大用人单位的需求,把岗位需求与教学无缝对接就是我们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

7 结束语

通过本次专项调研,对红河州地区医疗卫生单位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现状及需求有了全面了解。由于一系列医改政策的出台,以及对岗位人才要求的提升,二甲以上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表示将很少招收高职专科生进入检验科工作。因此,高职毕业生今后主要的就业去向是第三方检验所、生物制药公司、检验仪器试剂公司、基因诊断技术研究部和流通等用人单位,学院在制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发展趋势都必须顺应社会需求,努力使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相接轨。

参考文献:

检验技术论文篇9

关键词: 船舶检验;问题分析;质量;管理;规范;模式

Key words: vessel inspection;problem analysis;quality;management;specification;mode

中图分类号:U6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3-0118-02

1 船舶检验概述

随着我国水运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国内外航运业和造船市场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低质量船舶充斥其间,给海上人命安全、水域环境和船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如何通过加强船舶检验管理工作,有效控制低质量船舶成为大家共同面对的问题。针对船舶检验工作特点,结合监管力量分布实际,要求施工单位、船舶等安全生产责任主体要树立“安全第一”意识,及时将安全工作的具体要求传达给现场施工人员,督促其按章操作,杜绝思想麻痹;要求作业船舶应按规定显示号灯、号型,及时总结检查发现的问题,要求施工单位认真落实整改措施。船舶检验是船舶检验机构对船舶及其设备的技术状况进行检验、审核、测试和鉴定的总称。船舶技术证书是证明船舶技术状况的文件。船舶只有通过相应的检验,才能取得必要的技术证书或保持技术证书继续有效。

2 船舶检验的专业性管理

船舶检验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船舶及其设备的检验,促使船舶公司保持船舶的良好技术状况,以保证船舶的营运安全和防止污染、损害海洋环境;保证船旗国和港口国政府对船舶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同时也为船舶所有人提高船舶在航运市场的竞争力,降低保险费率;以及为公证、索赔、海事处理等提供必要的技术依据。按照检验性质的不同,船舶检验可以分为船级检验、法定检验和公证检验等3种基本类型船级检验(也称入级检验)是根据船级社的验船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检验并签发船级证书;法定检验是根据国际公约、国家法令及法律的规定对船舶进行检验并签发船舶法定证书;公证检验是船级社应客户的申请,指派验船师对所申请检验的项目进行的一种证明客观技术状况的检验。公证检验包括海损检验、索赔检验、起租退租检验、船舶状况检验、货损检验等。

船级检验通常由船舶所有入选船级社进行,法定检验则必须由政府主管机关或其授权的组织或个人进行,法定检验大多由政府授权船级社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检验局(ZC)(现属中国海事局)是中国船舶法定检验的主管机关;船级检验是船舶所有人为了投保、索赔和处理海事纠纷的便利而自愿进行的,法定检验是政府为保证船舶安全而强制实施的;船级检验是技术鉴定性质的检验,法定检验是国家主管机关按照本国参加的国际公约对船舶结构、稳性、锅炉及其他受压容器、主辅机、电气设备、无线电通信设备、救生消防设备、航行设备、信号设备、防污染设备和载重线等进行的技术监督性质的检验,是对船舶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手段。

3 船舶检验管理

3.1 船舶检验管理信息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船舶检验工作也与时俱进,信息化是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表现,船舶检验是船舶检验机构依据国家规定和相关程序文件对船舶实施的法定检验,是保障船舶安全的一种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的发展,国内船舶检验的信息化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其深入推进船检制度和技术法规体系创新和完善,稳步有序推进船检制度改革,提高船检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增强监管效能。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大检验基础装备、信息化和支撑体系等方面的投入;创新人才培训体系,丰富培训内容,加大培训力度,把船检队伍建设成一支政治上强、作风上硬、业务上精的专业执法队伍。

3.2 船舶检验管理职责 地方海事局本着抓好水上安全、服务水运企业、发展地方经济的态度,验船人员严格按照《内河船舶法定技术检验规则(2011)》的有关要求,对船舶的船体、轮机、电气、救生、消防等设施设备进行现场检验,通过航行试验对船舶的综合性能进行测试,对检验过程中发现的缺陷下发整改通知书。

针对现场调研的实际情况,对企业船员管理、严格船舶进出港签证制度、辖区海事管理机构的下一步现场监管问题与相关单位进行深入的意见交换。为确保船舶适航性能,增强水运企业安全管理意识,提升船舶企业安全生产和营运水平,保障水上交通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 船舶检验防污工作管理 要求广大船员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理规定》等规定,要求船舶必须配备有盖、不渗漏、不外溢的垃圾储存容器,禁止向水体排放残油、废油或倾倒垃圾等。为切实做好水域防污染工作,保障饮用水安全,改变船员随手丢垃圾的习惯,港航部门将采取五项措施:一是在所站码头报港、签证点设置生活垃圾箱;二是对进行报港、签证、排队的船舶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实施强制回收,即由船员持船上生活垃圾投入指定垃圾箱,并将垃圾回收情况记录在《垃圾记录簿》或《航行日志》上,对如证书、文书不齐或缺少有关设备的,可暂缓签证,并责令纠正;三是每天对填写暂无垃圾船舶进行十个批次的抽查活动,看是否诚信;四是加大巡查检查力度,对发现向航道乱倒废油和生活垃圾的船舶按规定给予相应行政处罚;五是加强对船舶垃圾和油污水回收工作的宣传,切实加大宣传工作力度。确保防污染工作覆盖航区全线,要让每一位船民都知道船舶防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赢得他们的理解、配合与支持。

4 船舶检验管理改进措施

根据目标考核要求,结合辖区船检实际,下大力气推进船舶检验管理工作:一是全面运行船舶法定检验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按照规范和上级要求实施检验流程,做好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各种记录齐全完整。二是进一步规范细化船检工作。本着统一规范、严格把关和优质服务的原则,优化船检部门工作流程,在船舶检验中建立起一套严密、规范、高效的工作机制。着重优化内部流程、提升服务质量。三是做好船舶吨位丈量统一管理工作。按照流程对无图、图纸资料不齐、船图不一致的船舶要求补齐图纸资料,对不符合直接换证船舶按照实船复核流程进行,严禁出现新的“大船小证”现象,并在规定时间内发放证书,维护检验严肃性。四是做好船艇设备例行检查,完成各季度修理计划并及时上报,做到船艇设备完好、适航,证照齐全。对不符合标设要求的船艇联系船厂进行整改,确保按规定要求完成标设。五是发挥行业引导作用。目前一些船舶修造企业分别面临拆迁、竞争力不强等窘境,对此积极主动与船厂沟通,引导发展标准化船型,确保有一定数量的船舶修造厂存在。根据全年目标要求继续稳步开展工作,确保船检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参考文献:

[1]林怡峻.船舶检验工作如何适应迅猛发展的造船业需求[A].第四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航运分论坛暨2007年苏浙闽沪航海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林勇.论船舶检验与服务[A].第四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航运分论坛暨2007年苏浙闽沪航海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王天禹.论安徽省“大船小证、一船多证”[A].中国航海学会内河港航监督专业委员会96年度学术交流论文集[C].1996年.

[4]高洁,张伟.内河挂桨机船舶防污染技术与对策[A].内河船舶防污染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屠小宁.海事、船检和运政船舶数据共享的实现[A].2005年度海事管理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6]田九刚,范志玲.整顿内河乡镇造船势在必行[A].中国航海学会内河港航监督专业委员会99年度学术交流论文集[C].1999年.

[7]赵卫兵.港监(船检)系统行政执法与服务基础的关系[A].中国航海学会内河港航监督专业委员会96年度学术交流论文集[C].1996年.

检验技术论文篇10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技术 专业课教师 就业 实践操作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卫生事业进步,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医学检验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一个优秀的医学检验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微生物学理论和实验基础,这是我们《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师的压力,也是挑战。如何系统、周密地处理好《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的各环节,为检验专业的学生奠定牢固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对《微生物检验技术》理论和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收到了初步成效。

一 理论教学的改革

《微生物检验技术》理论内容较为程式化,同时存在抽象、难以互相关联的问题,如有些病原体可以说同学们闻所未闻。很多同学以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日后很难把知识用于实践。针对这些问题,提高教学过程的生动性、互动性、趣味性,吸引、提升同学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认真备课,广泛吸取社会素材:认真备课,是每个老师必须要做到的,但是,专业课教师备课不能只备书本,要与外界大环境连贯起来。为了把课备好,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是吸取社会素材的仓库,把新闻实践、前沿科技和我们的理论内容结合起来才是“认真”的备课。例如讲解到流感病毒的时候,我引用了H1N1甲流;讲解炭疽杆菌的时候,引用美国“炭疽信件攻击”事件......社会素材的引用,减低了同学对各类病原生物的陌生感,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改观。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学方法,近几年随着计算机在高校的普及而蓬勃发展。多媒体教学方法具有传统教学方法无可比拟的优点,它可以把图片、影音等资料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大家。多媒体的使用,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客观性、形象性、趣味性,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但在多媒体使用中也存在个别问题,最多见的是过多的文字描述让同学们应接不暇,笔记记录跟不上,其次还有过多的使用非必要相关影音文件,分散课堂注意力的问题,都是我们日后要改进的问题。

(三)就业结合教学,给予压力与动力:对于现代的学生,就业是一道人生的门槛,大家都非常重视。在课堂和课间,经常和同学们交流沟通,让教师听听同学的想法,让同学听听检验专业的最新信息,了解工作中微生物学检验的重要性,了解就业的压力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二 实验课教学的改革

(一)理论课与实验课穿行: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课对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科研作风、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十分重要。我们适当得增加了实验课比重,使实验课与理论课比例为1:1,同时穿行,让理论能及时充分得到实践验证。

(二)强调基本功,规范操作:实验课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包括试剂配制、仪器使用、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分析和实验报告书写等。为此实验课上,教师需要认真示教,同时严格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加动手训练。实验操作从最基本、最细节抓起,务求达到规范操作,如接种技术、培养基制作、高压锅等仪器使用。此外,还要求学生在实验中有条不紊,养成器材、试剂用完后及时归位、整理卫生、洗手等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

(三)培养、锻炼独立进行实验的能力:后期的实验中,在同学已具备扎实的基础后,尝试给以更大的自主性,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资料来选择实验项目、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系统地、独立地进行细菌的鉴定,从根本上培养自主学习、科研的能力。

(四)加强实验考核和岗前培训:为了迎接实习,在学期末我们进行严格的实验考核和岗前培训。通过考核培训,调动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进一步检查实验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为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实验质量及时提供反馈信息。

三 努力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

影响检验结果有诸多因素,尤其与检验人员的素质更为重要。首先要提高检验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崇高的职业道德素质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首先要端正态度,以病人利益高于一切为最高信条。坚持弘扬不怕脏、不怕累的工作作风。真正形成“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医学服务的对象是人,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群体。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将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崇高的职业道德可以鼓舞检验工作者在实践中勇于进取,精益求精,刻苦钻研新知识,不断开展新技术。在实际工作中扫除错误的思想障碍,推动检验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其次要提高检验人员的技术,熟练精益的技术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关键。检验人员必须在实际工作中用实际标本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反复操作,尽力避免技术误差。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不断学习使用国内外新技术;不断地改进各种检验方法;不断应用精密度高的检测仪器,加强检验质量功能。

微生物检验技术的教学宗旨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的讲授,更要重视对操作技巧的训练,使之在有限的学习期间内掌握完整、系统的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并将其用于以后的检验工作中,使他们真正成为能够适应21世纪医学发展需要的新型检验人才。目前我国的医学微生物学检验事业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研究和解决,需要我们医学微生物学科和临床医学的同仁们通力合作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检验技术论文篇11

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技术是检察机关为了查明案件事实真相,正确履行检察权,运用科学技术解决案件中专门性问题的独特手段和方法。检察机关的文证审查检察技术工作以科学、准确、可靠、稳定的特性,在审查、复验、复核案件中有关的技术资料证据,从技术方面查明案件的客观事实、做到证据确实充分,从而保障法律的正确、统一实施,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起着其他法律监督手段和方法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

1 文证审查的法律地位: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二百五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审查部门对审查案件中涉及专门技术问题的证据材料需要进行审查的,可以送交检察技术人员或者其他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审查。检察技术人员或者其他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审查后应当出具审查意见”;这项规定即是法律规范中对文证审查所处法律地位予以确立的法律依据。

检察机关文证审查法律地位的确立在此前的法律规范中并未予以明确确认,即使检察技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也只体现在鉴定方面,检察技术法律监督也仅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审查、复验、复核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中的技术资料证据;(2)对公安机关在侦查中运用刑事技术是否合法实行监督,这些体现在侦查监督职能中,也主要是检察部门的工作,而未能真正使文证审查在法律规范中予以明确确立。

2 文证审查的作用:

文证审查检察技术工作在法律上的地位体现出它在法律监督中的作用,即运用检察技术确定技术资料证据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合法性,充分发挥法律监督的职能作用,保障刑事法律的正确、统一实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案件中的技术资料证据是否作为合法而有效的诉讼证据使用在法庭上被采信;

2.2 案件中的技术资料证据是否具有真实性,将应当阻止冤、假、错案的发生;

2.3 案件中的技术资料证据的获取是否在程序上规范,在其获取和产生过程中是否存在有违法事实;

2.4案件中的技术资料证据的科学内涵将会对提高检察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检察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3 文证审查的内容:

文证审查的内容主要应是以下几个方面:

3.1 作出技术资料证据的鉴定人作出鉴定所依据的鉴定材料是否充分、可靠:

即在对所需文证审查的技术资料证据审查其所采用的资料、材料是否对鉴定结论的产生有充分、可靠的支持,例如在法医学伤情鉴定书中,其所依据的被鉴定人的住院病历是其主要鉴定材料之一,该病历是否完整,记录中对伤情病史发展过程是否与治疗过程相互印证等等,这些都将影响鉴定结论的产生,是鉴定人产生技术资料证据的基础和依据,其是否充分、可靠是保证技术资料证据真实、可靠、准确的最基本的保证。

3.2 作出技术资料证据的鉴定人是否有鉴定资格,是否具有解决这一专门性问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即是在对所需文证审查的技术资料证据的鉴定人进行资格审查,其人是否取得司法机关授予的鉴定资格,这也是该技术资料证据具有合法性的必要条件,鉴定人必需具有鉴定资格。同时也必需审查其是否具有解决这一专门性问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比如具有笔迹鉴定资格的鉴定人虽然具有鉴定资格,但是他如果不具有法医学鉴定资格,他作出的法医学鉴定就不具有合法性,就是说他没有解决这一专门性问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其产生的有关法医学鉴定的技术资料证据就不能作为诉讼证据使用。其他比如在该技术资料证据产生时是否是两名以上有鉴定资格的人所作等等,也是审查的必要内容。

在此应当指出,司法部于2001年8月31日制定的《司法鉴定程序通则(试行)》将于2002年6月1日施行,该《司法鉴定程序通则(试行)》和前期2000年10月1日施行的《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司法鉴定人管理办法》对鉴定机构和鉴定人进行了有关规定,但是公、检、法没有与之相应的文件和指示,公、检、法仍是各自对本部门的鉴定人的资格予以确认,这在《司法鉴定程序通则(试行)》施行后的刑事诉讼中应当会出现一些问题。

3.3 作出技术资料证据的鉴定人鉴定方法是否科学,鉴定结论的科学依据是否充分:

即在对技术资料证据进行文证审查过程中,应当对鉴定人在鉴定时所采取的鉴定方法进行科学性的判断,其检验的方法是否法定的或者是经过同行业认可的,其采取检验数据的方法是否符合标准,其检验的步骤是否符合操作规范,其获取的检验结果的论证是否具有科学的依据等等都是应当在文证审查中进行的。

应当注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的检验技术逐渐产生,一些先进的、科学的检验技术必将取代传统而陈旧的技术,如DNA指纹技术运用于案件和亲子鉴定中比多种血型鉴定运用统计学排除法先进而科学、CPS多道心理测定(测谎)技术、骨龄鉴定被鉴定人年龄技术等等,但是虽然这些具有科学性的方法具有其先进性,有一些技术还必须得到法律上的明确确认,因此运用这些先进科学技术获取的技术资料证据是否可以作为诉讼证据使用,是否具有证据效力,仍需在法律上作进一步的规范。

3.4 作为技术资料证据的鉴定结论是否合乎逻辑和规律:

即在审查这些技术资料证据时经过以上的审查后应当对其整体进行审查,从其鉴定的受理、鉴定产生的背景、鉴定材料的取得、检验数据的取得、检验结论的分析到鉴定结论的得出到技术资料证据的产生,这一系列过程是否存在矛盾,是否符合逻辑和规律。有必要审查人在文证审查意见书中要对其进行分析,进行科学概括的说明和解释,这也是对以上审查内容的总的总结和概括,以决定该技术资料证据是否具有诉讼证据的特定条件。

检验技术论文篇12

食品掺伪检验技术是高职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一门重要专业选修课,是应用物理、化学、仪器分析、微生物等课程的基本理论及各种科学技术,研究不同种类食品掺伪检验技术的一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课程内容主要介绍粮食、食用油脂、肉、禽、蛋、水产类、乳及乳制品、糖、蜜类、调味品、食用菌及农副产品干货等多个门类几十种食品产品质量最新标准和有关掺伪的简便易行的快速检测方法、鉴别检验新技术以及掺伪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备受关注的今天,作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学生,了解目前市场常规食品的掺假方式,掌握掺伪食品的检验方法,可为今后从事食品质量评价或食品安全监管打下坚实基础。

食品掺伪检验技术主要是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对一些市场中常见的掺伪、掺假及掺杂等现象进行检验,首先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这些检验技术的实验原理,其次是要掌握其检验技术。通常,对这些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的讲解都是比较枯燥无味的。再加上过去在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所以学生学习此门课程的积极性不高,普遍觉得理论课枯燥无味。因此,对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这门课进行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实训实现一体化的一种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打破了理论课、实验课与实训课的界限,将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教学场所一般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地来完成某个教学任务,师生间通过边教、边学、边做,使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没有固定的先理后实或先实后理,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

本文针对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这门课程的特点,采用理论一体化教学法对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并在多年的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课程教学中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2.1 教学内容的构建

教学内容的构建是课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中,以目前市场上常出现的食品掺伪现象为学习重点,结合食品专业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食品检验工等职业工种的考核标准要求,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教学项目,每个项目包含若干个子任务,实现“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按照食品的常见分类方式,在教学团队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构建了由粮食、油脂、乳制品、肉制品、调味品及其他类掺伪、掺假及掺杂检验技术六大项目、32个任务构成的教学内容。

2.2 教师的培养

教师是完成食品掺伪检验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因此必须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从现代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要求来看,还是要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求从事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而且还应具备熟练的实践技能。此外,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为此,应通过专门制定食品掺伪检验技术专业教师培养计划,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每年必须安排一定时间到一线企业参加实践,了解和学习最新的食品掺伪检验技术。同时还可通过招聘有食品掺伪检验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培训教师,积极引进特殊技能人才到学校做实习指导老师,建立一支能胜任食品掺伪检验技术教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1-3]。

2.3 教学场所的建设

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学院建成了1个食品掺伪检验技术一体化室,学生可以开展实验、实训,并进行技能考核等。一体化室配有多媒体教学设施,同时也具备学生做实验、参加实训及技能考核的条件,实现了“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条件。此外,还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实现了资源共享、校企双赢的局面。

2.4 学情的分析

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对象主要是高职院校的学生,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课程组通过调查及座谈等方式明确了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要特征:一是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特别是有部分文科生也进入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习,其中就有部分学生连最基础的初高中化学知识都没有掌握,如在讲解采用铬酸钾定性快速检验法来检验牛乳中掺食盐的实验原理时,要应用到初中的化学知识,氯离子与硝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白色的氯化银沉淀这一最基本的常用知识时,就有部分学生不知道这一知识点;二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三是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心,独自能力不强;四是学生有浓厚的好奇心,对动手操作感兴趣。学生不喜欢“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更喜欢“教、学、做”一体化,寓教于学,寓学于做,寓做于学。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采用理实一体化对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这门课程开展项目化教学是科学、合理的[4-6]。

2.5 教学过程的设计

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课程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中学,“学中做”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要明确先开展哪一环节,后开展哪一环节,每一环节要开展多久,每一环节要达到的目标等,这些都要进行合理的安排设计,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中避免由于实验操作过于繁琐而变为完全的实验课,也要避免教学尺度把握不足而变成理论教学课,同时应控制好教学时间。教学过程设计要保证高质量完成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又要高效率完成实验操作训练。

2.6 评价体系的改革

考核具有导向与激励、检查与测评、诊断与反馈等功能,合理的考核体系有助于引导学生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考核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对考核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改进,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效果[2]。传统的高职课程考核一般在期末进行,更多关注理论知识的考核结果。传统课程考核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实施。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课程考核的改革力度。

2.6.1 建立全面的考核体系。改变过去传统的仅以期末成绩作为单一考核标准的考核方式,强化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过程性考核,考核成绩由平时考核、过程性任务考核和期末考核3个部分构成,具体如表1所示。

平时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占成绩比重的30%,这部分主要考核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过程性考核则主要是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实践技能的操作熟练情况等;期末考核则采用闭卷的方式,考察学生对课程学习知识的掌握情况。

2.6.2 建立细致的考核评价标准。以陈旧米、面的快速定性检验法的评分标准对考核评价标准的细致化加以说明。从表2可以看出,对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课程的考核评价标准非常细致,考核标准包括5项,每一项又设置了小项,小项里又设置具体的考核点。此外,考核评分表里还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操作规范进行考核,这也是符合现代化教学目标和培养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专业人才必需的一项素质要求。

2.6.3 建立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式。理实一体化在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必须根据考核目标要求进行改革,宜采用理论考核、实验技能考核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2.6.4 建立主体多元化的考核形式。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还要求建立教师、学生、行业专家及企业代表等多元化的考核主体[3],使考核结果更加全面、合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并使其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发展。

3 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结果

经过3年的实践,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课程实行理实一体化改革后,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不仅理论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了,操作技能也得到极大的提高。灵活多变的考核方式使学生能更多地展示自己的才华;让行业专家及企业代表参与到考核中来使考核内容更加全面、考核结果更加公平;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实一体化为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这一实践性及应用型极强的专业教学工作积累了宝贵的教学教育。此外,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在食品掺伪检验技术课程上的改革也让学生逐渐改变了学习方式,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创新精神。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是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特点的一种教学方式,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4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教学思想的整体说[J].交通职业教育,2006(5):1-3.

[2] 宋丽娜.高职院校能力本位的课程考核体系改革探索[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3(6):106-108.

[3] 管金虹,龚佑红.职业能力导向的高职课程考核模式实践[J].新课程研究,2013(3):53-5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