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工艺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1 17:18:38

紫砂工艺论文

紫砂工艺论文篇1

紫砂壶市场泡沫正在破除

近年来,紫砂壶文化艺术行业涌现出一大批的专家、大师,紫砂壶收藏爱好者队伍也日益庞大,加之紫砂壶具有很高的投资价值,使得紫砂壶收藏市场格外繁荣,甚至演绎出一个泥土与黄金等价的神话。个别名家名壶的价格飙升,一些当代紫砂艺人的作品价格,甚至超过了很多明清时期的老壶。

越来越多的人将紫砂壶称为“紫砂艺术”,无论是大师还是新秀,在介绍其作品时,无不称为“某某的紫砂艺术”。而市场上似乎也对此称谓欣然接受,价位也似乎在迫不及待地证明紫砂壶就是艺术,动辄几百万元的价位屡见不鲜。不少自称为大师级的人物,他们做的壶部分是代工壶,他自己不做,叫子女、徒弟做,做完之后拿他的印盖上去,就当自己的作品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就是用灌浆法、用模具法去做。这两个因素伤了收藏者的心,很多收藏紫砂壶的人收藏的积极性减弱了。

部级工艺美术师张剑先生认为,在经历市场泡沫期和净化调整期的阵痛以后,紫砂壶收藏市场又出现了上升的势头。紫砂壶市场价值偏离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问题正逐步修正,泡沫破除后,紫砂壶行情也逐步回归理性这是行业内的共识。

1990年,张剑先生从江苏大学美术系毕业后,师从紫砂工艺厂高级技师谈碧云(师承裴石民,王寅春,顾景舟)。其紫砂壶艺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深受其父《江苏省陶瓷志》总纂张志泉先生思想的影响,在传承和创新的同时,平和、谦逊的张剑先生一直潜心钻研技艺,其风格造型奇正、内涵丰富、极具文人气质,其作品屡屡获奖:作品《渴望》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铜奖;《广场舞组壶》获“江苏省陶协陶艺作品创新评比”优秀奖;《守望》获“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涅》获“中国陶协第七届中陶奖”最佳创意奖;作品《春江水暖》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协“第六届大地奖”金奖;作品《支点》获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国艺杯”金奖。

张剑先生是少有的学者型紫砂艺术实践者,对当代紫砂艺术的现状及发展,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见解,并提出了诸多中肯的评论。他陆续发表了多篇关于紫砂壶文化艺术的论文,诸如:《紫砂壶的造型设计》、《浅谈紫砂壶光器的几何构成》、《浅谈紫砂壶艺的继承和创新》等。张剑先生对紫砂文化的发展演变也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在理论上对紫砂文化作了大量思索与总结,编撰完稿有《紫砂壶筋纹器》、《紫砂壶花塑器》、《宜兴蜀山窑发展史》等。

人文价值是紫砂文化之魂

紫砂壶自古就有“泡茶不走味、储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常用会包浆”的特点。紫砂壶泡茶独特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喝茶用紫砂壶所带来的感受也是独特而美妙的。“实用为根,艺术为魂!”这里所言美妙,不仅仅包括紫砂泡茶的韵味充足,还有紫砂壶所表现出来的文人品味。

张剑先生告诉记者:“有一种审美形式是没有意味、没有表达的,犹如一个停止了思想、没有了精神而只有肉体生命迹象的植物人,尽管也会有玲珑的曲线、白皙的肌肤,甚至可以美得让你发抖,你却无法与其交流沟通,她维持生命的唯一意义,就是让你感觉到她存在,寄托你的感情和希望。这样的审美形式就是工艺美术”。

在张剑先生看来,工艺美术是利用一些特殊的材料,通过一系列设计,采用一些特殊的工艺,塑造某种形式,以激发起人类心中对美的感受,但是却并不打算揭示什么。它既不表达人生状态,也不进行哲理探索,它甚至杜绝任何不美的东西,它所强调的是设计的合理性、协调感,呈现的是材质美和工艺美。并且,绝大部分的工艺美术品还具有实用功能。

宜兴紫砂壶延续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其造型特别丰富。紫砂壶应宋、明茶道的发展而生,其初创便着眼于实用,发挥紫砂泥优良的发茶性。其色泽古朴,极符合明时文人的审美,因此而深受文人喜爱,自然,其造型设计也受文人影响而极具文人气质。由于古时科技落后,制壶主要依靠全手工成型工艺,往往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会有一些瑕疵,显得较为随意,而使得工艺上不到位。然而恰恰是这些瑕疵和不到位,却真实地反映出制壶者的秉性、气度、修养,使紫砂壶拥有了一定的艺术性,具备较高的人文价值,但并不能因此而判定其就是艺术品。

张剑认为,市场上能称之为艺术品的紫砂壶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多。由于市场上对紫砂壶普遍的鉴赏能力偏低,先行致富的一些“大师”们因为历史的原因,文化程度较低,艺术素养略显粗鄙,致使对紫砂壶的鉴赏始终停留于“料、形、工、款”的低等级层次,片面地追求工艺的精益求精。在设计上东拼西凑、乏善可陈。

市场需要有意味的紫砂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水平的提高,加之人民对生活品味的追求,市场对具有艺术价值的高水平制作的紫砂壶的需求量在不断上升,只要是好的东西,就不愁没市场。而有意味的紫砂壶正是市场所需要的。

紫砂工艺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3)10-157 -01

1989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姚迁等编著《宜兴紫砂》,页20,紫砂制器既是人们生活中的实用品,又是工艺美术品,但在古代文献中,往往找不到确切的记述。现在能从书本上看到的只是诗文描写“其一︰“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其二: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还有宋人作《满庭芳.试茶词》云︰“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上述诗、词句中所描写的“紫泥”、“砂罂”、“紫瓯”等都指的紫砂茶具,可见紫砂茶具已为饮茶珍品,而得到名人的赞赏了。1992年,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顾景舟主编《宜兴紫砂珍赏》,页12,“紫砂陶瓷艺术的创始,根据对一些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古窑址的发掘,可以追溯到北宋中叶”。 以上《江苏紫砂工艺的发展》《宜兴紫砂珍赏》等认为宋代已有紫砂茶具,均是延续了谈溶的说法。上述已成定论的观点,以为宜兴紫砂器(壶)创始于宋代,均是引以梅尧臣的“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欧阳修的“喜共紫欧瓯吟且酌”等为其依据,并以羊角山紫砂古窑址出土的紫砂残器来证实。这里有一点尚需解释,当代有些研究紫砂陶器的专家以为,宋代已有紫砂器,因而宋代就有了紫砂壶。这是将紫砂器与紫砂壶相混了。紫砂器应是指用紫砂陶材料做的器皿,称为紫砂器。紫砂器中可以包括紫砂壶,但不可以认为宋代有了紫砂器便就有了紫砂壶。紫砂的壶的出现应与泡茶法的出现与普及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们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对泡茶方式的适应理解和认识,有了这种生活基础,才逐步产生了紫砂茶具。

为什么宜兴的紫砂壶好?这可从两方面来说明。一方面,它是艺术品,形制优美,颜色古雅,可以“直侪商彝周鼎而毫无愧色”(见张岱《梦忆》)。另一方面,它又是实用品,用以沏茶,茶味特别清香;“用以盛茶,不失元味”。明人文震亨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许次纾也说:“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阳羡茗壶系》说:“壶经久用,涤拭口加,自发暗然之光,入可见鉴。”在林古度《陶宝肖像歌》里也有“九且色泽生光明”的诗句。这种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特点,使紫砂壶的身价“贵重如珩璜”,甚至于超过珠玉之上。

紫砂壶的造型千变万化,紫砂茗壶以其雅玩可爱,古朴稚纯,加之间或显现的名家书画艺术,成为人们竞相收藏的珍品,非但古人之作,当代名家之作也是炙手可热。其造型采用全手工的拍打镶接技法制作的,这种成型工艺与世界各地陶器成型方法都不相同。这是宜兴历代艺人根据紫砂泥料特殊分子结构和各式产品造型要求所创造的。清末时期有用模制或轳辘成型的工艺。不论圆、腰圆、四方、六面、侧角、高矮曲直都可以随意制作。同时还为造型的平面变化提供条件,这就形成紫砂结构严谨、口盖紧密、线条清晰等工艺特点。壶盖的制作最能显示出其工艺技术水平。圆形壶盖能通转而不滞,准合无间隙摇晃,倒茶也没有落帽忧;六方壶盖,无论从任何角度盖上,均能吻合得天衣无缝。所有这些独特的高难度的成型技法,是其他陶瓷产品无法比拟的。

作为造型艺术,紫砂茗壶有其特有的艺术特点和收藏价值,而要真正能体味到鉴赏中的精粹,就不是对其自身的特性和名家名作的特征,以及其他衍生价值的一知半解可以做到的,这需要方方面面的文化和艺术学识的积淀,需要对紫砂历史、工艺、名家、名作的全面了解,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认识,只有做到较全面、较系统地完善自己的欣赏和鉴定水平,才能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和认识紫砂艺术。

现在紫砂学界有一些学者提出一个新颖的观点,即把紫砂茗壶进行划分归属。第一类是具有传统的文人审美风格的作品,讲究内在文化底蕴,追求“文心”,提倡素面素心的清雅风貌,在壶体上镌刻题铭,切壶诗、切茶诗、切景诗出为三绝称之为“文人壶”。第二类是有富丽鲜亮、明艳精巧的市民趣味作品。在砂壶上用红、黄、蓝、黑等泥料绘制山水人物,草木虫鱼做纹饰,或镶铜包银,此类称“民间壶”。第三类作品是将砂壶进行抛光处理,镶以金口金边,造型风格迎合西亚及欧洲人的审美趣味,有明显的外销风格,称“外销壶”。第四类是不惜工本精雕细琢,讲究豪华典雅的宫廷御用紫砂茗壶,称“宫廷壶”。而此类器物则代表了当时紫砂制陶的最高成就。

参考文献:

紫砂工艺论文篇3

1 前言

作为紫砂器皿的代表,紫砂壶质地致密坚硬,取天然泥色,采取独特的成形工艺,成陶温度一般在1150℃左右。它耐冷热急变,“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传热缓慢,不易烫手,具有良好的实用性能。从点学角度来讲,宜兴紫砂壶具有“适用的功能美”、“多变的造型美”、“独特的材质美”、“精湛的工艺美”和“高雅的品味美”,是集多种中国文化元素于一身的陶瓷制作技艺。

宜兴紫砂文化包含地域文化、历史文化、材质文化、工艺文化、装饰文化、印章文化、工具文化、师从文化、名人文化、包装文化、作坊文化等多个方面,但就它们的共性而言,且是中国文化元素在宜兴紫砂器皿上的重现。下面结合多年的从艺经历和历练过程,简要阐述一下宜兴紫砂器皿的中国文化元素情结。

2 紫砂器皿的中国元素情结

2.1 具有明显的地域特性

区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植根,具有区域文化特征的民间工艺品才是它的本来属性。宜兴紫砂壶具有江南风情的端庄、纤丽、秀美,与生活贴近而显现自然,镌以书画、塑以瓜果蔬菜成为时尚,文人的参与培育了紫砂的特质,以满足阳春白雪的审美愉悦和下里巴人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为基础,使它的生命力大为增强,为它走向社会的各阶层创造了条件。当然,属含铁质的陶土仅出产宜兴,除此以外,世界上任何地方尚未发现相同结构性质的矿源,使得宜兴紫砂有别于其它陶瓷工艺。同时,独特的宜兴紫砂造型工艺,手工接片成形工艺,使得宜兴紫砂“圆非拘一,方非一式”,除了紫砂茶具外,还衍生了许多其它工艺品。当今的紫砂陶器皿造型千姿百态、色泽雅致洁净、品种丰富多彩,主要品类有茶壶、花盆、餐具、文具和雕塑陈设工艺品,其造型达3000余种,真可谓是一个洋洋大观的陶艺世界。而其中宜兴紫砂壶最为丰富和最具代表性。

2.2 具有艺术实用的兼容特性

紫砂工艺论文篇4

2“学院派”的形成及发展新

中国成立以前,在紫砂界没有“学院派”一词,传统的紫砂壶艺是以严格的家传、师承关系传承发展的传统手工技艺,在小范围内交流切磋,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局限性”。1933年宜兴成立江苏省立宜兴陶瓷初级职业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相关地区成立陶瓷艺术学院,1956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58年组建江苏省宜兴陶瓷工业学校,隶属于江苏省轻化工业厅……自此,紫砂壶艺作为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具有一定专业特性的研究、创作、交流的“科班”背景,逐渐形成了具有科研创新、科学制具、技法共享、心得交流的组织形式,“学院派”算是有了雏形。随着艺术学院的升级、全国文化艺术工作的开展、网络媒体等传播方式的升级,新的文化艺术发展时代促使“学院派”开始为人所提及、理解、熟知。伴随着紫砂文化艺术的繁荣,全国各大艺术学院专家、教授、研究学者的参与,新老紫砂艺人的思想变革,“学院派”有了目前的地位。

3“学院派”的特点

(1)传承性。无论是传统匠人,还是现代陶艺创作者,都必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师古而不泥古,汲取传统手工技艺的精妙。

(2)理论性。对于传统紫砂艺人,“学院派”以大、中、专院校陶瓷艺术专业为基础,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且具有一定的系统教育背景。

(3)创新性。“学院派”在传统的思想之中脱颖而出,不只是一种“标新”,而是有了突破传统的思想,有了积极开放的平台,有了发散思维积极交流的机会,其作品特点新颖,打破固有的创作题材、创作技法、创作形式。

(4)文人性。一脉相承的紫砂文化艺术,自有了文人士大夫的参与才有了破“土”成“金”的文人气息。“学院派”首有“文脉”,后有“实践”,个性之外,内涵修养之中。

(5)无我性。在讲求经济效应的收藏时代,“学院派”不贪图功利化,继承传统又创新研制出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

紫砂工艺论文篇5

1 前言

宜兴紫砂工艺陶是我国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的传统工艺品,以历史悠久、造型多样、技艺精湛、色泽朴雅而著称于世。

紫砂工艺陶是用“得天独厚”的陶土原料制成的,经过历代艺人的辛苦劳动,细心揣摩研究,以大自然为创作源泉,并吸收了中国其它传统艺术的特点,精心设计了各具特色的壶、盆、瓶等造型,真可说是“方匪一式,圆无一相”。

2 探索紫砂壶艺的创新

探索紫砂壶艺的创新,即要有取舍地保持传统基础上的优良特色,又要能吸收其它姐妹艺术中可以借鉴的东西。而在紫砂产品创新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新装饰、新材料的运用

紫砂艺人在新的装饰手法上下功夫,这几年涌现了不少好作品,如:嵌银丝和绞泥。嵌银丝巧妙运用线和面的组合关系,造型简练、方中藏圆、大方别致,图案色泽对比鲜艳而不俗,富丽堂皇而又恰到好处,达到理想的装饰效果,给人以一种新颖而舒展的感觉。绞泥使用有对比更为强烈的色泽,层叠而成的绞泥新工艺是紫砂工艺的一种新尝试。

(2) 适应市场需要

紫砂壶艺从明代供春发展到今天,多种造型、多种风格的壶艺作品,可谓精彩纷呈、璀璨夺目。美术界有句老话:“笔墨当随时代”。同样,紫砂壶艺造型创新设计也是如此,要适应市场需要,适应广大壶艺爱好者的需求。近年来,国内市场出现了200CC各式小壶的热流,为了适应市场这一变化,针对性地设计了“天龙戏珠”、“玉珠壶”、“和鸣壶”、“得福壶”等。这些产品造型新颖、容量适中,受到壶艺收藏家的一致好评。

(3) 提高壶艺人员的创新水平

紫砂工艺论文篇6

1 引言

宜兴紫砂器起源于宋朝与明朝,到了清代,紫砂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高手辈出,紫砂器也不断推陈出新。清初康熙开始,紫砂壶引起了宫廷的高度重视,开始由宜兴制作紫砂壶胎,进呈后由宫廷造办处艺匠们画上珐琅彩烧制或制成的珍贵的雕漆名壶。

在20世纪初期,宜兴紫砂自营的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诞生了一些制壶名家,其中又以冯桂林、汪宝根、蒋燕亭、俞国良、吴云根、裴石民、顾景舟、王寅春、程寿珍、朱可心等人最为著名。他们在宜兴紫砂造型艺术的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并屡有新作问世。

2 紫砂造型艺术的传承与发扬

紫砂器在世界上称得上造型最丰富的工艺品种――“千变万化”;其造型采用全手工的拍打镶接技法制作的,这种成型工艺与世界各地陶器成型方法都不相同。这是宜兴历代艺人根据紫砂泥料特殊分子结构和各式产品造型要求所创造的。清末时期有用模制或轳辘成型的工艺。不论圆、腰圆、四方、六面、侧角、高矮曲直都可以随意制作。同时还为造型的平面变化提供条件,这就形成紫砂结构严谨、口盖紧密、线条清晰等工艺特点。壶盖的制作最能显示出其工艺技术水平。圆形壶盖能通转而不滞,准合无间隙摇晃,倒茶也没有落帽忧;六方壶盖,无论从任何角度盖上,均能吻合得天衣无缝。所有这些独特的高难度的成型技法,是其他陶瓷产品无法比拟的。

从紫砂造型艺术的发展轨迹,结合各个时期砂壶造型的特点,可看出其演变发展也是有规律的!

其造型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不带装饰的光货,这是最见设计者工夫的作品。第二类是仿动物、植物的花货。第三类是筋纹造型,其特点是在光货的基础上出有各式的棱角,多在嘴和把手处出筋。紫砂壶的造型明代的式样较少,多为圆形、筋纹形风格古拙、圆浑。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紫砂工艺得到了保护及挖掘,重新焕发出生命,在造型设计上更是千姿百态,方非一式,圆不一相。

紫砂工艺论文篇7

基于网络科技的高速发展,数字媒体已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互融性、分众性和交互性等诸多特性。数字媒体环境下紫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一方面仍要依靠传统途径,如活动开展、项目建设、书籍出版、影视拍摄、学校协会展馆建设、拍卖等;另一方面,更要借助底置教逄峁┰靥逵爰际跏侄危如数字特效设计,网站、微博、微信等数字化平台,将传统途径与现代数字化传播技术紧密结合,使得多种手段互为作用、互为促进、互为融合。

1 开展活动是紫砂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必要途径

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展馆、学校、协会通过开展活动进行线上线下文化交流、动态把握、信息传播,进而达到文化传承、发扬与传播的目的。

1.1 博物馆系列活动

作为紫砂文化交流基地,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暨中国紫砂博物馆)是我国影响和规模较大的,集展示、研究、传播、保护和陶艺交流于一体的专业陶瓷博物馆,近年来举办了诸多高质量的活动。2016年9月,“紫砂+金融”交通银行紫砂金融卡首发启动仪式在中国紫砂博物馆主楼广场隆重举行,印有紫砂作品的紫砂金融卡现已全面发售,该活动结合宜兴特色紫砂文化优势与市场经济资本发展模式,开启了紫砂金融的互利之门,极大地推进了紫砂行业的跨界合作与大众传播。同年10月,由芬兰南卡瑞利亚省议会会长高普拉先生率领的芬兰代表团到中国紫砂博物馆交流考察,此次活动让代表团成员充分感受到了陶都紫砂陶文化风采,为紫砂文化的国际化传播锦上添花。11月,中国紫砂博物馆赴南京艺术学院参加“大匠之风――中外名家现代手工艺邀请展”,展览为“第九届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系列活动之一,紫砂博物馆精心挑选16件优秀外国陶艺家捐赠作品参展,宣传弘扬优秀紫砂陶文化,繁荣创新制陶工艺,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参与紫砂文化学术交流,推进紫砂文化的发展与传播。12月,第七届海峡两岸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系列活动如期在中国紫砂博物馆开展,台湾、博山、宜兴三地的文化工作者、紫砂陶艺术家及广大的专家学者与陶文化爱好者参加了活动,该活动促进了台宜两地茶陶文化交流,同时彰显出海峡两岸传统文化的交融与共鸣,起到很好的文化沟通作用。另外,还协办了如“璀璨江南・联合国代表团2016年中国文化行”“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与此同时,中国紫砂博物馆官网与微信公众号、宜兴电视台、新浪网等众多媒体全程报道相关新闻,使公众打破时间、空间限制自由收看相关内容,并能通过留言、转发的形式形成互动,极大地扩大了传播范围与传播主体。

1.2 院校活动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紫砂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基地,前身系创建于1958年的陶都工业大学。学院因陶而生,因陶而兴,拥有80多年的办学历史。学院在理事会框架下建立“地方政府主导型”运行载体“二个中心”:“宜兴陶瓷艺术研究中心”和“宜兴创意设计人才培训中心”,学院依托陶艺研究中心开展对宜兴“五朵金花”(紫砂、钧陶、彩陶、青瓷、精陶)的系统研究,包括工艺的传承、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产品研发和紫砂陶文化的推广。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传承文化、传授知识的人才培养基地,为紫砂界不断提供新鲜血液,为紫砂文化交流与发展不懈努力,承办了多届“江苏省陶艺创新设计高级研修班”、技能大赛、各类讲座与展览。2015年,国际陶艺文化交流展在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拉开帷幕,来自国内外的400多件陶艺展品吸引了大量参观者。学院动漫专业教师团队和央视数字频道合作成立了宜兴紫砂动画工作室,制作了动画片《紫砂壶传说》,并在央视世界地理频道播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努力构建“陶文化+”的素质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借助“陶文化e站”、数字“陶”媒体等,将陶艺作品展、陶文化讲堂活动等图、文、语音信息推送至微信平台,师生在线互动交流,推动陶文化传播方式的升级,实现陶文化与移动互联网的渗透和融合。

1.3 行业活动

宜兴紫砂工艺厂、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宜兴陶瓷行业协会通过举办各类行业活动、比赛,为传承技艺、传播文化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比如,全手工技艺大赛“曼生杯”宜兴陶刻大赛、“荆溪杯”紫砂手工大赛、“景舟杯”紫砂手工大赛、各类研修班等。

1.4 紫砂拍卖活动

艺术品拍卖一直以来都是大众认识藏品、了解藏品的途径之一,在如今网络发达的环境下,高价拍卖品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2015年11月,一代宗师顾景舟先生的花器巨制“松鼠葡萄”10头套组咖啡茶具,在北京正东秋拍《敬礼》特别专场上以8000万元落槌,加上佣金,成交价格高达9200万元,刷新了2014年中国嘉德春拍的“9头咏梅茶具”所创下的2875万元的顾景舟名壶拍卖最高记录。此次拍卖引发各大媒体、各界人士的热切关注,无形中促进了紫砂文化知识的普及与传播。与此同时,发达的网络媒体也催生出网络艺术品拍卖,通过网站在线拍卖艺术品、线上线下结合拍卖艺术品的方式得到空前发展,并有逐渐渗透线下艺术品拍卖之势。

2 项目建设是紫砂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途径

近些年,宜兴市为了更好的保护紫砂文化遗存,传承紫砂技艺,传播紫砂文化,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进行规划建设、网络宣传,以提升紫砂文化保护意识,促进紫砂文化传承发展。

2.1 “口述文化”

“口述文化”是中国紫砂博物馆负责执行的一个项目,该项目利用录音与数字存储手段,对古稀紫砂艺人进行采访,保留第一手文化资料,为紫砂文化传承与传播提供宝贵材料。

2.2 “江苏老字号”评选

2015年5月至6月,江苏省商务厅网站对首批84家“江苏老字号”进行公示。其中,江苏省宜兴彩陶工艺厂、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等两家宜兴市企业入选。

2.3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2015年,无锡市文广新局公布了第四批无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有91人榜上有名,其中,宜兴市丁蜀镇的22位陶艺家入选传统技艺门类。

2.4 蜀山古南街修缮

蜀山古南街是明清时期宜兴陶瓷的主要集散商埠,随着岁月流转、历史变迁,这条老街出现了建筑结构老化、市政设施差等问题。2016年12月,宜兴丁蜀镇正式启动蜀山古南街新一轮保护修缮工程,根据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制定的设计方案,对该街区三个地块的部分房屋、道路进行集中修缮改造,预计整个工程到2017年上半年完成。

3 作品创作是紫砂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补充途径

紫砂影视作品与文学著作是人们获得紫砂文化信息、紫砂文化体验、紫砂文化审美的艺术形式。数字媒体环境下,这些作品的传播渠道也得到了很大扩展,从传统的广播、电视、纸媒扩展至电脑、手机,更全面、多样地传播了紫砂文化。

3.1 影视作品拍摄

“世界只有一把紫砂壶,她的名字叫宜兴。”江苏宜兴素有“陶都”美誉,有着7000多年制陶史。为进一步传承传播紫砂文化,近年来,宜兴市在紫砂文化的发展与弘扬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从2004年拍摄制作的八集电视艺术片《中国紫砂》,到2005年登陆央视的大型古装电视连续剧《紫玉金砂》,再到2009年拍摄的《中国紫砂》续集《紫泥春华》,时隔多年,如今又陆续开拍了《壶开生面》《顾景舟》。2017年1月底,CCTV第一时间播放了题为《紫砂美名天下扬,一壶独醉丁蜀镇》的专题片。这些著作和电视片客观地展示了紫砂艺术的起源、传承与发展,真实再现了紫砂发展史上的风貌、文化走向,生动记录了紫砂壶制作的工艺流程,细致入微地评述了名人及其佳作的艺术价值,充分利用网络、数字媒体广泛传播、生动展现其特性,让读者和观众更直观地了解紫砂文化、弘扬紫砂文化。

3.2 著作出版发行

紫砂文化源远流长,先后出版了《紫砂春秋》《紫砂研究》《宜兴紫砂陶》《宜兴紫砂吴艺风采》等诸多书籍,另有专业期刊《江苏陶瓷》。更有人物传记《花非花――紫砂艺人蒋蓉传》,紫砂泰斗顾景舟百年诞辰之际发行的书籍《紫音希声》《布衣壶宗――顾景舟传》。后者通过网上投票、现场评选等环节角逐,最终荣膺2015年度“中国最美的书”称号,并代表中国参加2016年度的“世界最美的书”评选。

4 互联网应用是紫砂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新兴途径

2015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2088亿人民币,增幅为35.9%,占各类媒体花费的41.3%。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能否顺利打入网络市场是各行业遇到的新问题,紫砂行业也不例外。只有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形式多样、传播内容丰富、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超越时间、空间限制等优势,才能更好地传承、传播紫砂文化。

4.1 电子商务平台

电子商务平台虽以营利为主要目的,但却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助推器。紫砂电子商务平台在商业运营过程中势必将紫砂产品、紫砂文化推向更多领域,大众对产品的认可与购买为紫砂行业的良性循环提供条件,为紫砂文化的传承提供经济基础,为紫砂文化的传播提供载体。近年来,针对电商发展这一短板,宜兴市相关部门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2015年,丁蜀镇有了国内首家紫砂电商主题园区,中国邮政、中信银行、商派网络、中智汇、微炫客、百团投资等与位于丁蜀镇的恒隆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签订合作协议,成为第三方战略合作伙伴;恒隆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已初步与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百度等国内部分电商龙头企业确定合作意向。该园区依托丁蜀镇成熟的产业基础和独有的文化底蕴,以紫砂电商为主要服务对象,在“互联网+”的大潮中为紫砂传统行业的升级和转型提供了新的竞争力,推动紫砂文化传承、发展、传播。

4.2 网络社区

网络社区作为网上交流空间,包括BBS/论坛、贴吧、公告栏、群组讨论、在线聊天、交友、个人空间、无线增值服务等。网络社区往往因为一个主题而聚集众多访问者,所以成为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的新兴途径。作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社区的创新实践之一,紫泥公社下属的壶乐汇创客空间与新浪网合作,利用新浪网紫砂频道、新浪微博等途径,丰富壶乐汇创客空间的信息平台,通过开展紫砂文化体验之旅、网络视频“紫砂会客厅”等方式来推广紫砂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紫砂文化。

4.3 自媒体

相对网络社区来说,自媒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是人通过微信、微博、论坛、网络社区等发声来传播信息。当某个自媒体粉丝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其传播力度与广度是十分惊人的。如今,网络上出现了一些“紫砂大咖”,他们的粉丝量往往成千上万,其发表的言论、作品往往受到广泛关注,势必成为紫砂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5 结语

数字媒体环境下,紫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需要多种途径、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相互融合,利用数字媒体受众广、传播快、内容丰富、操作性强、成本低、互动性好等优势,充分挖掘紫砂文化,从紫砂文化保护、紫砂文化研究、紫砂技艺传承、紫砂文化旅游等多方面入手,全方位、多角度发展紫砂产业,激发大众特别是青年群体对紫砂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热爱,更好地保护、传承、传播紫砂文化。

互联网环境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销售劣质产品、“紫砂大咖”不懂紫砂,传播假消息、负面消息等,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史俊棠.紫砂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 易传媒. 2015中国数字媒体展望[J].中国广告,2015(3).

紫砂工艺论文篇8

宜兴窑是明代生产精陶器的著名窑之一,宜兴窑在江苏省宜兴县的丁山和蜀山镇,它以制作紫砂陶颇具特色。狭义上讲,所谓紫砂陶采用的原料为紫砂泥,色彩呈现紫红色。随着制陶业的发展,尤其是紫砂材料工艺的进步,紫砂陶在材质和色彩上突破了原有的范围,于是,属于同一性质的陶泥出现了白、绿、大红等色彩。这样,紫砂陶在质感和色彩上打破了狭义的文化审美规范。

本文就色彩和质感的关系,展开论述,旨在说明紫砂陶文化审美的基础,以引导人们对紫砂陶及其审美的认识。

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紫砂陶在色彩和质感上的变化,为紫砂陶文化审美开辟了更广泛的思考空间。

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紫砂泥材料得到比较广泛的开发与利用,其中,因紫砂泥的化学组成不同,尤其是发色剂的不同导致紫砂显色以及光泽度不同,即紫砂泥因发色剂的不一样而显示紫色、白色、绿色和大红色等。宜兴紫砂泥因色彩不同,各种色彩的紫砂泥的质感和光泽度也迥异,白色紫砂泥色彩朴素,洁白淡薄,有素净之感;紫色紫砂泥,古朴高雅,有富贵之感。绿色紫砂泥色彩纯正清脆,富有生机之感;红色紫砂泥炽热艳丽,富有豪华之感。各色紫色器参与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感受也是不同的。俗话说的生活丰富多彩,不仅仅是现实事物色彩丰富,而且是在物质丰腴基础上,人们的睹物思情,是人们具物生活的浪漫

情怀。

在陶瓷史上,紫砂陶主要用在生活器具中,尤其参与茶饮文化生活更加广泛与普遍。这在富有浪漫情怀的文人视野中更加富有诗情画意,“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北宋诗人梅尧臣诗)”将紫砂陶从物质文化生活内容,提炼与上升到精神文化生活内容,是人们认识与利用紫砂陶为文化生活服务水平的提高。这样,人们不仅为紫砂陶增添了物质性色彩,而且,也为之增加了非物质文化的色彩。

材质和色感的有机统一,不仅决定了紫砂陶的工艺美,而且,也使紫砂陶在陶瓷史上成为材有美的典型代表之一。

远在战国时期,祖先就已经十分重视材质美的文化内涵了,例如,《考工记》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事实上,材质往往与色彩有机结合在一起,用以表现具体事物的质感,以及由此对人产生的视觉和触觉刺激,并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反映。于是,材质美和色彩美的紧密结合很快成为人们造物所追求,以及衡量事物功用的标准。

然而,在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普遍提高之后,就会自然地重视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随着茶饮文化的流行,人们在饮茶中逐渐学会对茶具的把玩,这时,紫砂的质感和色感便成为重要的审视对象。于是,生活的情趣及其诉求给紫砂陶制作业提供了很大的启示,甚至,促进了紫砂陶生产的创造性发展。这就毫无疑问地将陶材料的发展及其工艺特性的利用放置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不断的实践中,制作者逐渐认识到材质和色感的紧密关系,并不断发展着它的制作技术以达到需要的工艺美的效果,――在不断的创造中,陶工不仅利用了原有的技术,而且,还积极开发了其它的属于表现色彩与材质关系的技术。这样,久而久之,一种新型的认识与利用体系便自然地产

生了。

紫砂陶在色彩上的多样性,是得它在具体表现上可以形成色彩的对比和协调关系,成为紫砂陶工艺审美的显著特色。

随着人们认识与利用水平的不间断提高,宜兴窑的陶工不仅局限于对单色紫砂泥色彩及其质感的认识与利用,他们逐渐从各种色彩的紫砂泥的质感和光泽度上加以综合设计,以达到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例如,加彩南瓜壶(清代),壶体采用紫砂材料,色彩为紫砂,而在壶的流、把手、盖子及盖扭采用了绿色的紫砂泥材料;另外,在壶体上还采用白色和绿色的彩绘。这种紫砂壶的制作特别展现了材质的多样性,并在色彩表现上采用对比的手法,以达到相互衬托的目的。再如,贴橘子花书段笔筒(明末清初),陶工采用贴花技术,将两种不同色彩的陶泥造型粘合在笔筒的主体上,一是在色彩上造成一种较为强烈的对比,促使局部与整体对比关系更加强烈,以体现紫砂陶色彩与材质的关系;另一方面,陶工试图利用贴塑造成的浮雕效果,来展示紫砂陶的材质及肌理。这样,在一个紫砂陶工艺美术品的创意中,综合体现了材质、色彩,以及表面肌理的关系。

总之,文化生活需要与生产技术的发展及其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突出体现了紫砂陶在色彩、质感,以及肌理上的变化。在一个造型形象上,不同的色彩可以形成强力的色彩对比,以增加制品的视觉冲击力。紫砂陶在色彩、材质,以及肌理方面的多样性表现,使紫砂工艺美术的文化审美发生了巨大变化,它可以形成色彩的对比和协调关系,以增进人们在文化审美上的时空想象力。

结论

紫砂工艺论文篇9

“此次展览意义不一般,因为它开启了紫砂文化进入军营的先河,特别走进了全国最高军事学府国防大学。对促进军民的文化交流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美术史论家、央视《百年巨匠》总撰稿刘传铭先生如是说。

现场参观展览的观众对这50件艺术珍品啧啧称赞,一位王先生兴奋地对记者说道,“头一回看到这么精美的紫砂作品,很难想象一把泥竟然能创作出如此美妙的艺术品。”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华派紫砂”是三代女性的结晶,在三代人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了华派独特的风格。其能于生活中捕捉美的形式,大胆构思尝试,结合紫砂特质加以创作。设计独特出众、奇趣无穷,整体造型比例恰当,意涵深刻隽永,配合独树一帜的制壶手法,散发着强烈的艺术气息,兼具传统基础的深度及现代感,并顾及实用性。

当然,取得如此斐然的成绩,凝聚了三代人的心血。

华派紫砂第二代传人钱秋虹女士对记者说到,“我们还要不断地努力,在做好壶的同时,把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特别是紫砂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紫砂文化,让紫砂文化走向世界。”

紫砂工艺论文篇10

人工百器,各竞其材,紫砂器更是蕴藉天地精华,气韵充盈。紫砂壶兼具实用与鉴赏功能,同时又是人类回归自然的一种精神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讲,紫砂壶的尊贵可与商彝周鼎比肩。紫砂壶由于有了文人的介入,融自然、人文于一体,所以就有了浓厚的“雅”的趣味。紫砂壶为寻常百姓所用,因此也有一种平淡之中的“俗”气。因此,“雅俗共赏”应该是紫砂壶的品性,也是对壶器的赞誉。由于历代能工巧匠的匠心独运,将自然之精华把玩于股掌之间,那如火纯青的技艺光耀千秋。单看壶器造型的工艺制作,就足以令人为之叫绝。紫砂壶的内涵十分丰富,或劝善戒恶,或寄托情怀,自娱娱人,让人在把玩之余心有所感、心有所悟。现以紫砂“狮鼎壶”(见图1)为例,谈谈紫砂壶的造型艺术及其寓意。

1紫砂“狮鼎壶”的造型

紫砂“狮鼎壶”具有一种祥瑞送福的喜庆,壶身为半圆形,盖面略鼓;壶盖与壶身的形状呼应,整体的视觉效果协调而雅致;壶盖上方雕饰着十分喜庆的“狮子滚绣球”;一弯小流胥出于壶肩,轻巧娇娆;壶把如美人手臂作叉腰状,呈亭亭玉立之态;壶腹雕有山林、屋宇,更将紫砂壶典雅古朴的气质巧妙体现。紫砂“狮鼎壶”特别适用于泡沏普洱、乌龙茶系列,壶体虽然不大,却有一副颇能吐纳之姿。此壶做工精细,实用价值高,冲泡出茶汤温和醇香,韵味悠长。

2紫砂“狮鼎壶”的艺术内涵

紫砂“狮鼎壶”最为显著的地方,是壶腹的刻绘与狮子造型的圆雕壶钮,两者增添了此壶无限的艺术魅力。不同艺术手法间的“嫁接”,自古就有。时至今日,紫砂艺术的发展仍然在不断地汲取传统中国文化的精华,同时把人生哲学、文人思想和审美情趣融合在一起。每件紫砂艺术品不论是造型、装饰都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它既是饮茶品茗的佳器,又是可供观赏品鉴的高雅工艺品。这款紫砂“狮鼎壶”,它首先汲取了优秀的狮文化。中国的狮子形象,尤其具有独特的文化象征和艺术表现形式。在中国,狮子的文化含义十分丰富。一方面,狮子被当作吉祥的动物,可以驱除邪恶。另一方面,国人以狮为百兽之尊。自唐代以来,狮子舞就盛行于中国,到现代仍然传承未废,且不断发扬光大,并逐渐成为展示日益强盛的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紫砂“狮鼎壶”壶钮的“狮子滚绣球”,既是中国杂技中的特色节目,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紫砂“狮鼎壶”的壶腹陶刻的内容,是中国山水文化的体现。仔细观察壶腹的景物,山林静穆、屋宇错落,极其符合中国历代文人归隐山林的哲学思想。而生活在现代的城市人,为生活忙碌所累,身心疲惫,他们也有返璞归真的愿望。

3结语

紫砂壶艺作为一种手工艺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这既是艺术作品的一项重要功能,也是其天然特性。就像此款紫砂“狮鼎壶”,它不但寄寓了中国历代文人归隐山林的哲学思想,同时也带着现代人返璞归真的生活愿望,这是一种精神诉求在壶器的寄托,也折射出紫砂“狮鼎壶”独特的造型和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紫砂工艺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44-01

从明清至今,宜兴紫砂壶在中国陶艺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一页。从紫砂的发展来看,它的艺术形式的形成是依附于中国茶文化之上的,它是随着宋、明、清的中国茶叶形制的改变以及众多文人士大夫对品饮文化所追求的审美情趣的演进而产生。宜兴紫砂代代延续,留下了许多名工巧匠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经受了历史的检验,闪耀着思想的和艺术的光芒。

紫砂始于明朝中期,兴于明清,在这漫漫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的先人为此奉献的他们的一生。从供春至近代的已故大师顾景洲他们都为此付出了他们的全部。明朝太监吴径的墓中,出土的一把提梁紫砂壶,这时中国出土的最早的紫砂壶。《阳羡茗壶系》的“创始”一节及《宜兴旧县志》的“艺术”一节中这样记载: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志,习与陶缸翁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激练,捏筑为胎,规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又如《阳羡茗壶系》的《正始》云:“……供春于给役之瑕,窃仿老僧心匠,亦陶细土抟胚,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纹隐起可按,故腹半上现节奏,视以辩证。……”金沙寺僧与供春是紫砂历史上极重要的两个人物,都是历史上开创性的人物,时大彬——紫砂工艺的创新者和奠基人,他开创了拍身筒与镶身筒的成型手法,沿用至今。时大彬一生阅八十多岁,所制作品数以千计,流传极广。有诗为证: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

宜兴紫砂壶在海外的影响也十分深远,早在15世纪,日本人曾远渡重洋到宜兴学习做紫砂壶,至今他们把紫砂壶称为壶中珍品,誉为“名器名陶,天下无类”。20世纪初,紫砂陶曾参加巴拿马赛会、巴黎博览会,并在百年一度的芝加哥博览会(1932年)、伦敦国际艺术展览会(1935年)上获得奖章,使之在国际陶瓷界大放异彩,而今天紫砂陶几乎风靡东南亚、日本、欧美,因此,她是当之无愧的“陶艺奇葩”、“国之瑰宝”。

紫砂陶的品类,在草创期,就呈现出令人兴趣盎然的丰富性,据我国第一部关于紫砂的专著《阳羡茗壶系》的记载,就分为三类:壶与茶具、紫砂雕塑和文房雅玩。

但茶壶是紫砂器的主要品种,采用含铁量较高的紫砂泥为原料,经手工制作成器,用1150℃左右的高温焙烧而成,茶壶内外不施釉,色呈褐、蔡黄、墨绿、天青、淡墨、末青等,其吸水率少于4%,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使用越久,壶体越发光润,是注茶品茗的佳品。

紫砂壶的造型,千姿百态,享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从器形上总的分为花货、光货、筋纹货,历经数百年,千锤百炼,历代工匠的奇思妙想,精心雕琢,从工艺造型、结构到功能的不断完善,已形成一枝技术奇葩立于美术之林。

紫砂壶不同于其它艺术品,既要美观又必须实用,要在握拿时手感舒适,壶嘴出水通畅,器型大小要适合不同地域及饮茶方式的习惯,按茶理论,器型高者则壶口盖必稍敛,宜于沏泡红茶,因红茶是在焙制中经过发酵的,故而高壶沏泡更香浓蕴籍;器型矮者,壶口盖稍敞,适宜于沏泡绿茶,绿茶是未经发酵,沏泡时不宜久闷,故扁形壶沏泡绿茶倾出时澄碧新鲜,更具色香味。不同泥料沏泡不同茶叶,泥质是紫砂壶第一要素,同时影响茶叶的沏泡。紫砂泥是赤铁矿、云母、高岭土、石英等多种矿物的聚合体,是粘土、石英、云母系天生矿物原料,经提炼烧制后生成了双重气孔,使紫砂茶具有较高的气孔密度。正是这种特殊性使茶壶具有保持茶香、茶气、茶味、不易变质变馊的性能,使品茶者在味觉、嗅觉、视觉等各方面得到完美的享受。另外,由于紫砂坯脚内含钻量较高,玻璃相对含量较少,有一定的气孔,足以克服冷热急变所产生的开裂。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一丸土”,富饶的宜兴大地孕育了神奇的紫砂矿产,勤劳的陶都艺人创造了陶艺中的一朵奇葩——紫砂壶。紫砂壶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陶瓷艺术中绽放出独特的光辉。

然而艺术是没有止境,更没有顶峰的,要想在紫砂艺术的行列中创造一番成就,只有靠自身不懈的努力,因为紫砂作品从设计到成品,这个过程相当复杂,操作性又强,工作量多,尤其在造型上要不断修改,不断制作,才能做出更好的作品,《实践论》中“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这一过程应用于紫砂的新品创作中,就是紫砂壶创作过程中从设计到选泥到制作到烧制,不断修改,不断制作,反反复复,才能制出较好的作品。

紫砂工艺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29-1

紫砂艺术是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形式。一把好的紫砂壶,除了讲究形式的完美与制作技巧的精湛,还要审视纹样的适合、装饰的取材以及制作的手法。再说壶艺本身就是感情。所以一件较完美的作品必须能够抒发艺术的语言,既要方便使用,又要能够陶冶性情、启迪心灵,给人油然而生的艺术感受。茫茫壶海中,如何鉴赏紫砂壶的艺术价值,是所有喜爱紫砂人士都一直关注的问题。

一、紫砂壶的艺术性与实用性兼备

一件佳美的作品,必须艺术性与实用性兼备,就实用性而论,自古已有多词赞美紫砂,有语曰:“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说明紫砂性能的宜茶性,同时壶必须把手舒适、出水流畅、稳重得当,用之赏之兼备。就砂壶艺术性而论,又需千变万化的造型、精湛娴熟的技艺、深邃丰富的内涵三者合而为一。紫砂陶艺的造型千变万化,体现了艺人匠心独运的创造才能,我们今天看到各种艺壶的巧思之作,按其不同形态特征可分几何形体、自然形体、筋纹形体三大类。

几何形体由各种不同的曲弧线或直线构成圆器、方器。圆器柔括朴玉、曲折圆润,显示一种活泼柔顺的美感;方器则线面平整、轮廓分明,表现明快挺秀的阳刚之美。自然形体即花塑,其取材于生活之中各种肖像形态,如花果、动物用浮雕手法装饰在器皿上,花塑的完成需形、色、工的巧妙配合,方达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的效果。筋纹形体是艺人们将自然界中花卉、瓜果、天象等自然形态的线条规范化,把生动流畅的筋纹线条纳入结构严谨的形体中,设计要求上下对应、左右对称、准缝严密,体现一种秩序之美。由于紫砂泥的结构特点是鳞片状分子与众不同,制壶成型工艺也是独特的方式――打身筒成型法和泥片镶接成型法,这两种方法在成型制作时首先将泥块打成一定厚薄均匀的泥片,然后一点一点逐步拼接粘成一件完整的器皿。由于全过程均是手工操作,成型制作中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设计想象力,使得独特的艺术构思与手工艺在形体上得到完美的和谐统一,同时更由于是全手工操作,各人的艺术构思及工艺操作各不一式,便成就了砂壶的各自独特性与珍藏价值。

二、紫砂壶的深邃内涵

在紫砂壶的艺术价值中,深邃丰富的内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砂壶的内涵包括神、气、力三个要素。砂壶的神意,通过象形的实体抒发,表达着一种悠悠的内在生命气息,一切事物的“活”就在于它内在生命的迸发;砂壶的神意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各种不同的形体赋予作者的情感,借以表达出来。借壶表心语,通过一件砂壶将作者的内心情感绵绵诉于人前,赋予砂壶的神意,不能仅限在壶的表面上寻索,更应在壶面的起伏、构思造型的深沉上探求;“气”即砂壶的气质。欲借壶语心,必欲壶能语。砂壶的神意表达不丰盛、气质美感不完善,那是因为砂壶的力度感不强,贯注砂壶力度时须贯穿神意、气质于一线,从神意气质中出发,从线条块面里寻找,恰到好处给予力度表达的赋注。一件力度感很强的作品,能给人以阳刚阴柔之美,从而使砂壶达到至尽完善、登峰造极。

在陶瓷市场上,从价值几元的租货到价值百万、数千万乃至上亿元的艺术品,紫砂壶也有类似这样的“金字塔”式的价格构成。作为艺术品的紫砂壶,我们应如何看待呢?顾景舟曾经这样评价紫砂壶:“砂艺情形亦然,造型形态完美,装饰纹样适合,内容健康向上,使用功能理想,制作技巧精湛,且艺趣盎然,雅俗共赏,使人把玩不厌,怡养性灵的,才够得上艺术层次的上乘,堪称传世杰作。”顾景舟先生正是本着这样的原则从事紫砂壶创作活动的,他反对那些把紫砂壶把玩视作“贵族们的玩具”的思想,同时他更加反对一些艺术家单纯地“为艺术而艺术”的行为和观点,主张“为人生而艺术”。他坚持认为:“紫砂壶创作应该顾及一般民众,使之成为人人必备的一种品茗养生之具。”

紫砂陶,通过泥色、质地、造型、装饰的整体搭配,从不同层面彰显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展示属于自己的生活文脉,大处有形,小处有情,散发着优雅的文化气息,激发出引人入胜的美感。我们要站在民族文化的高度,把紫砂艺术定位于文化属性,是一种致富一方的传统产业、举世无双的特色产业、喜闻乐见的文化产业。紫砂艺术价值,需要我们紫砂从业人员去领悟和把握,并不断铸就其卓越的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

[1]徐秀棠.中国紫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