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检查技术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2 17:47:35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篇1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之一,它由多门学科交叉而形成,是探讨和研究以及使用医学影像设备对人体进行检查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本门课程主要包括:X线检查技术、数字X线检查技术、超声检查技术、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等,既包含部分医学内容也包含物理、化学内容,是检查疾病重要手段,在临床医学领域中起重要作用。

1.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建立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教学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课程组建立的“预习式临床见习-理论―实训-实习”四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将教、学、做加以融合,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在反复训练中得以加强,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上述4个环节中得到提高。具体内容如下:

1.1预习式临床见习:在普专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开课的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将本专业学生分组去附属医院影像科室,进行临床观摩见习,提前接触影像设备,提前接触病人。见习半年后于第二学期初,开始课堂讲授影像检查技术的理论内容,完成了“先看后学再练习”的第一步,为下一步理论学习做好铺垫。此教学方法我们称之为“预习式临床见习”。

1.2理论教学:采用现代的教育理念,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观察和独立思考的环境。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及网络中的各种影像临床病例资源、多媒体教学片、电子图片库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到放射科、CT检查室、MRI检查室等科室去讲授,实现“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放射技士(师)考试所要求掌握的内容贯穿其中教育学论文,渗透考试的题型及知识点,以提高学生在日后放射技士(师)考试中的应试能力。

1.3实训教学:改革实训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医学教育的重要日标[1],专业实践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2]。采用“模拟临床实训”的教学模式。影像实训中心有2个专业多媒体教室,4个先进的阅片室,3个X线检查技术实训室分别安装有2台200mA、1台500mA国产X线机,1个胃肠造影实训室并配有1台X-TV及1个示教室,1个CT实训室等,为学生实践训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实训教学采用“学生操作教师辅导式”、“学生自己操作”、“综合设计性实训”等教学方法。在课程学时安排上,适当增加实践性教学学时,保障学生动手时间,强化学生动手能力[3]。在理论及实训课程结束之前2个月,组织学生进行岗前强化培训,培训的重点是针对临床上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查操作方法,以缩短学生与毕业实习的距离。

1.4毕业实习:第三学年,将学生安排到省内、外46所二级甲等以上实习医院进行毕业综合实习,进一步掌握各种医学影像检查方法的操作,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要求。

2.四位一体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更新,数字化X线机、CT机、彩超现已普及到许多基层医疗机构,MRI也广泛用于县级医院。针对临床实际的发展变化,《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体系和知识摘要求掌握的内容贯穿其中、渗透考试的题型及知识点,实施“课证融合”以提高学生在日后的放射技士(师)考试中的应试能力小论文。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建立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六大教学模块,即第一模块:X线检查技术:重点进行摄影体位和技术及造影技术教学;数字X线摄影技术注重成像原理和影像后处理教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注重摄影体位和减影设备及造影器材的教学。第二模块:CT检查技术:重点讲述CT成像原理和CT扫描技术。第三模块:MRI检查技术:重点讲述MRI成像原理和MRI扫描技术。第四模块: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重点讲述核医学成像原理和检查技术。第五模块:X线照片冲洗技术:重点讲述照片人工冲洗技术、自动胶片冲洗技术和激光打印胶片技术及操作注意事项。第六模块: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管理:着重从质量管理学的角度讲述质量管理的意义。

3.四位一体教学考核内容的改革

采用“笔试+技能操作+平时作业+实践报告”的综合考评。实行严格的教考分离,通过测评,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加大实践考核的权重,使其考核总分值与理论考试成绩持平。考核内容以临床放射技士所应掌握的技术标准,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四位一体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该课程组教师共20人,专职教师14人,兼职教师6人,专兼职教师比例7:3,“双师型”比例占65%,专职教师中“双师型”占95%,保障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其中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10人,占50.0%,41-50岁的教师8人,占40.0%,50岁以上教师2人,占10.0%,教师后备力量充足,形成一支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梯队。通过高级人才的引进,青蓝工程的培养不断提高师资教学质量,使师资队伍具有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教育理念,不断地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方法,利用现代科学发展的新观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成果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5.四位一体教学改革的体会

“预习式临床见习-理论―实训-实习”四位一体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教育学论文,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各种影像技术的操作技能,毕业即可实现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该教学模式时刻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融知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证为一体。教学中采取学校与附院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影像实训中心及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室的人力、设备等优势,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到影像科室去讲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学习场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设计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4:5(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56%),大大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达到了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改革后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理论水平扎实、技术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技能性毕业生。学生结业后能按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熟悉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独立完成X线投照技术、CT检查技术、照片冲洗及影像质量管理等技术,学生毕业后追踪调查反馈均表明“学生的动手力强,基础知识扎实”,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教师队伍建设得到提高,课程组教师进修3人次、又取得硕士学位2人,双师比例达到100%。四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体现了高职高专办学特色,围绕着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技能训练,为基层医院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景玲.唐宇天.影响技能达标的元素及对策[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8-320

[2]唐陶富,朱梅初.高职医学影像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3,10:10-12.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 R-33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8(a)-123-02

放射科是临床医学一个重要的医学影像技术检查部门,其主要包括影像技术与影像诊断两大主要部分。影像技术的工作主要是负责给影像诊断提供通过影像技术检查所获取的图像,影像诊断则通过阅读图像进行疾病的诊断,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但即便如此,影像技术工作给人们的印象依旧是机械的操作影像检查设备,摆一摆摄影的看似简单的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一直以来都不如影像诊断那样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在本院的医学本科生到放射科实习安排计划中,近年都不再有安排影像技术的实习部分。那么影像技术是否真如人们表面看的那样毫无技术含量不需要重视、而医学本科生也真的不需要进行影像技术的实习,本文探讨如下:

1 医学影像技术的重要性及与临床的关系

在放射科的日常工作中,医学影像技术部分占有相当大的分量,担负着来自临床各科室要求的影像技术检查工作,负责为影像诊断和为临床提供客观的、真实的、准确的图像资料以及准确诊断疑难病变的依据,因而影像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所获取图像的质量,也就影响到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必然也影响到临床对疾病的诊治效果[1]。有统计数据显示在临床医疗工作中,90%的诊断和治疗信息来源于医学图形和影像[2],因此影像技术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如今高新技术在医学上的广泛应用,X线摄影设备的发展日新月异,早与多年前X线刚在医学上获得应用时只具有单一功能的普通X光机不同,各种具有多种后处理功能的数字化影像设备不断开发应用,如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核磁共振(MRI)、计算机X线摄影(CR)、直接数字X线摄影(DDR)等,传统的X线检查方法已发展到能反应分子、生化水平的变化上,对疾病的检查适应范围不断扩大,并能深入到人体各系统、各器官上,所获取的图像不再局限于平面二维的截面图像,已能获得所检查部位的断面图像甚至可利用影像设备的多种后处理功能重建出三维、四维的立体图像等,从而为影像诊断及临床诊治疾病提供更为丰富的影像数据资料,并深刻影响到临床对疾病诊治方案的制定[3-4]。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治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影像技术检查所获得的信息资料,影像技术工作的重要性更是日益凸显,因为要灵活运用这些先进的具有多种后处理功能的数字化影像设备并让其发挥最大效益为诊断和临床服务,亦即为诊断和临床提供能真实反映所检查部位情况的优质图像,医学影像技术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其所涉及的知识涵盖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物理学、电工学、摄影学以及计算机学等领域。如进行DSA检查,不同部位的血管造影检查,所选择的程序以及注射造影剂的流量、流速、压力等是不同的,特别是对于要行三维重建的造影,其相关参数的选择涉及的内容更多,不仅要依据导管的型号、导管插入的血管及进入血管的深度、患者本身的各种情况以及所用检查设备的功能特点等来综合分析制定,来保证获得优质的图像[5],同时还要有丰富的计算机知识才能保证三维重建的进行;而对于多参数成像的MRI检查,扫描方案的制定及扫描参数的设置就更为复杂,没有较深的物理学知识、较广的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是无法正确选择成像参数的,那么扫描图像的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对于仅使用单一的X射线吸收成像参数的CT扫描则需进行管电压、管电流、扫描时间、螺距等扫描参数的科学选择,对这些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参数的设置,在考虑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还要考虑患者受照的X线辐射剂量尽可能的低[6]。所有这些都离不了影像技术工作,而仅靠简单的操作影像设备、摆摆摄影是无法达到目的,更不能充分发挥这些具有多种后处理功能的数字化影像设备的潜能,可以说没有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就不会有医学图像,那么医学影像诊断就无从谈起,一味的轻视与漠视影像技术都是不应有的态度。

2 医学本科生进行医学影像技术实习的意义

临床实习是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目的是为了将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临床工作能力,为其日后真正走入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实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临床工作能力,并可能影响其一生。而影像医学与临床关系密切,是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通过各种医学影像设备的检查来获得人体各组织结构的影像信息,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并已成为临床医疗越来越倚重的影像学检查。同时由于在我国医院里对于医学影像技术检查的申请,实行的是由临床各科医生提出,并强调放射科无权更改临床医生所要求的医学影像技术检查申请,因此面对各种不同的影像学技术,如何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影像学技术检查项目以及开具正确的影像技术检查申请单,则是临床医生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如果对各种影像技术检查原理、方法及其优势和局限性、临床适用范围缺乏了解,要作出正确的选择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实际工作中,临床医生由于不完全了解各项医学影像技术检查的原理、方法、适应证和禁忌证等,使得不合理的、过度的甚至滥用影像技术检查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不仅是劳民伤财,而且可能导致误诊、漏诊或延误患者疾病的确诊,影响到患者疾病的治疗和预后,严重时甚至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也难免会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那么对于未来将成为临床医生的医学本科生来说,在实习阶段进行医学影像技术的实习实在是意义重大。

3 医学本科生进行医学影像技术实习的重要性

医学生虽然经过几年的大学理论教育,但影像学的课时并不多,影像技术所占的比例就更少,加上影像技术的理论抽象晦涩,单凭死记硬背很难理解记忆。例如由于各种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不尽相同,虽然反映到图像上都是以黑白的不同灰度呈现,但正常器官与结构及其病变在不同成像技术的图像上的表现就会不同,如骨皮质在CR或DDR、CT上显示为白影,在MRI上则显示为黑影,对于这些单凭在课堂上的听课就很难想像和理解。再有在普通的X线摄影检查中,各种摄影的设计,是基于最大化地显示所要观察的检查部位的实际情况,而对摄影的命名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单单依靠书本上的理论也很难真实感受到这些摄影的命名对观察摄影部位的实际情况的反映。如手掌正位、斜位的摄影主要是观察手掌部位情况,但临床医生常对手掌部位外伤的检查开出的是手掌的正位、侧位的申请,而侧位对于观察手掌部位外伤的情况价值不大;又如锁骨的摄影,常有临床医生同时开出什么锁骨正位、轴位和侧位的摄影申请单等,让影像技术人员无所适从,甚至引起医患矛盾。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一而足,因此医学本科生到放射科实习,除了要学习影像诊断的知识外,也应重视对影像技术的实习实践,通过影像技术的第一线工作的实习实践,如到CR、DDR、CT、MRI、DSA等技术岗位的实习实践及带教老师的讲解带教,巩固和强化医学影像技术的理论知识,了解各种影像技术检查方法的工作原理、成像原理,并实实在在地感受各种影像技术的不同成像原理在图像上的真实反映,从而更好地理解各种影像的异同,明白同一种病变在不同的影像技术检查下的表现可有不同;了解各种摄影对显示所检查部位的实际情况的关系;了解各项影像技术检查的应用范围及优势和不足,掌握各项影像技术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正确理解影像技术检查的正当化原则,避免日后走入临床工作不能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理的医学影像技术检查[7-8],避免开具错误的影像技术检查申请单,防止延误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所以医学生到放射科进行医学影像技术实习是极其重要的。也因此建议医学本科生在临床实习中安排医学影像技术实习时间,掌握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具体应用,了解常见病的医学影像技术检查成像原理,熟悉部分常用检查技术、操作程序等,从而在未来的临床医疗工作中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杨世传.放射技术在放射科工作中的重要性[J].哈尔滨医药,2009,29(5):60.

[2]秦宇红,李春燕,黄福灵.医学影像学实习课改革设想[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25):270.

[3]邵为景.浅谈医学影像学的检查原则及合理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1):237.

[4]李坤成.医学影像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J].前进论坛,2010,50(8):54-56.

[5]张延成,张翠燕,耿静羽,等.3D-DSA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1,9(6):83.

[6]任庆余,杨星,赵进沛,等.加强医用X线、CT临床合理应用的探讨[J].中国辐射卫生,2007,16(1):69-70.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篇3

医学影像学涉及内容包括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技术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临床对影像学技术人才的需求量逐年上升,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较高[1-2],如要求更好更快地适应临床发展需求、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等,而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培养优秀的影像人才是医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3-5]。文章纳入贵州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2018级江津班学生共30名,遵义班30名,比较加强实操培训与传统理论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文章纳入贵州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2018级江津班学生共30名,遵义班30名,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中男11名、女19名,年龄范围在20~26岁,平均为(21.2±0.5)岁;对照组中男13名、女17名,年龄范围在20~23岁,平均为(21.0±0.4)岁;研究已上报本单位伦理委员会并获得批准,以上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学生均自愿接受新教学模式及服从教学点管理;排除因个人原因要求退出者或违纪遣退者。

1.2方法

观察组采取理论教学+临床实操强化培训:(1)教师在理论教学中注重增加更多的临床病例与图片,保证理论教学中图文并茂;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分组、分部位、分系统进行每周一次临床实践操作。知识点回顾:每次实训课前复习任务,指导学生自行回顾过往学习的知识点,在实训课前抽查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6]。示教片分析:教师选择标准的示教片,课堂上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示教片显示内容,强调不同影像学检查目的,解释检查步骤、如何达到检查目的?怎样保证摄片质量?等。示范操作:教师进行示范操作,教师在一边操作时一边讲解。学生实操体验:指导学生分组操作,2人一组,互相充当模特进行操作,按照检查要求,模拟影像学检查的全过程,包括呼叫患者—检查前沟通—指导患者做好准备工作—准备设备—设计检查—选择适宜参数等各个环节进行实操训练[7-8]。(2)经验交流:实训课结束后让学生总结实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经验,人人发言,内容不可重复。经验总结: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训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复盘,教师分享曾经遇到的特殊情况及处理方案,总结经验教训[9-10]。实训课后教师布置下一堂课影像学技术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一步查找资料;每阶段进行考核,总结技术经验。对照组采取传统理论教学方式,教师以理论教学结合校内实训为主,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安排实训课。

1.3观察指标

对比考核医院教学点与学校学生同试卷理论成绩,实习前统一技能项目操作考核对比,实习基地考核评价;按照影像技术专业实习规范化培训考核评分办法,满分100分,观察项目包括实操技能(15分)、图像质量(20分)、理论知识(60分)、问题答辩能力(5分)。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观察项目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满分100分,非常满意:90~100分;一般:70~89分;不满意:<70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评价两组培训考核结果

观察组患者实操技能、图像质量、理论知识、问题答辩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评价两组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6.67%,高于对照组70.00%,P<0.05;见表2。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医学影像 影像融合 诊断

一、影像融合

医学影像融合其实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影像信息进行融合。其中包括将图像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再进行数据协同和匹配,得到一个新的影像信息来获得对病情更好的观测,以计算机为辅助手段,使诊断更加准确、具象。 影像融合的发展趋势 影像融合的趋势

医学影像学是近年来发展的比较快的临床学科之一,其中的超声、放射等早就被应用到医学的诊断上,但是,面对不同病人的各种症状,单一的影像检查已经不足以作为诊断的依据。因此,影像融合越来越成为医学中的焦点,人们更希望通过多重的影像检查、比较和分析,使检查结果更准确,更好的辅助临床疾病的治疗。影响融合的发展提高了医学诊断的综合水平,对于推动影像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医学影像的融合不仅可以对诊断锦上添花,还可以为治疗提供帮助。例如:X线、超声、聚焦和磁共振结合在一起进行治疗。影响融合的发展是势在必行的,而且将推动医学影像学的更新与发展。 影像融合的必要性

1、医学技术的更新与发展需要影响融合

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这也包括医学影像学。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实施,图像后期处理技术也需要不断的提高,影像的融合技术就是后处理技术的新发展。前后技术的同步才能更好的将影像学的好处发挥出来。

2、影像融合使检查更全面准确

影像学的检查手段是很多的,从B超到射线再到CT等,每项检查都是有针对性的,但是正因为这样又有一定的局限性。每项检查都有单一局限性,只能准确的体现一方面的数据值,不利于诊断病情。影像的融合弥补了这一缺陷。

3、临床诊断需要影像融合

一切的检查手段都是为了最终的临床治疗,影像诊断一样是为临床治疗服务的。影响的融合,集中了多项单一检查的优势,呈现的图像更清晰,更便于医生的判断,使诊断更清晰准确,也就能根据诊断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辅助临床治疗。 影响融合的方法和技术应用

首先是信息技术的融合。无论是什么样的诊断技术,最后要得到的都是这项技术所能诊断出来的信息。影像的融合首先要实施对信息的融合,图像数据的转换是理解是关键。而图像的转换时将不同检查设备检测的图像信息进行格式的转换和调整,使其更逼真的呈现出检测部位的状态,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其次是数字化技术的融合。建立图像数据库是比较直观和易于提取信息的。

还有就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这几项技术的融合,使影像融合后的检查更加具体详细。

影像融合的方法:界标配对、表面相合法、空间力矩配对、交叉相关法。

四、 医学影像融合的临床价值

现代医学已经把用计算机技术对获取的影像信息进行处理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医学的诊断,将各项检查结果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分析、处理,将影像融合重新现出清晰度高、高质量的影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临床价值: 帮助临床诊断

影像融合后的图像将检查部位的结构和周边组织清楚地呈现出来,通过影像诊断,医生能够更加了解检测部位的组织形态是否发生病变以及病变的程度。很多疾病早期的病变都是不太明显了,一旦没被发现就可能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影像融合后的图像可以通过区域放大将组织的差异标注出来,便于观察和诊断,能够及时的发现病变,减少漏诊的情况。 有助于手术的治疗

影像融合的中,结合了图像重建和三维立体定向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清晰的显示出病变部位及其周围组织的状况和空间状态,医生可以根据融合后的图像制定手术方案,并在手术实施过程中提供实时显示,也为术后的观察提供了方便。 有助于医学研究

影像的融合结合了多项检查的优势,提供的影像信息更全面清晰,病理特征更明显,是医学研究中非常有价值的影像学资料,为以后疾病的研究提供更好的依据。

结语:医学影像的融合就是将多项检查的优点,经过一系列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和处理重新形成新的图像。医学影像的融合是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一次伟大的更新,它将各种各种技术综合运用到医学的检查和诊断上,推动了影像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静云,李绍林;医学影像图像融合技术的新进展[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20期

[2]李熙莹;黄镜荣;;图像融合技术研究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吴疆;医学图像融合算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篇5

医学影像包括X线、CT、MRI等多种检查手段,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临床诊疗对各种检查手段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由于不同医学影像技术有其各自的特点,在应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CT影像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适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1]。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该院诊治的55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CT影像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诊治的结肠癌患者5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为主诉,其中男性36例,女性19例,年龄39~61岁,平均年龄为(49.2±3.6)岁;经CT等检查确诊及病理诊断证实,符合WHO关于结肠癌相关诊断标准,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乙状结肠癌19例(占34.5%),降结肠癌16例(占29.1%),升结肠癌13例(占23.6%),横结肠癌7例(占12.7%),对于合并严重慢性全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其他肿瘤疾病患者予以排除。

1.2CT诊断

经CT检查并确诊,术前禁食,清洗肠胃,保留灌肠,所用药物为泛影葡胺(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3021314),初次使用在再次使用剂量分别为900mL、1000mL;行常规腹部及增强扫描,取仰卧位,所用仪器为64排螺旋CT扫描仪(LightspeedVCT),全腹部螺旋容积扫描,适当扩大范围,层厚和时间分别为1.0cm、6s左右;再行增强扫描,所用造影剂为碘海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3570)或碘帕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53103),肘静脉快速注入血管内,速率为4.0mL/s,达到阀值后,行动态三期扫描,容积和多平面重建,对获得图像进行后处理,综合分析血管情况。

1.3评价标准

术后留取患者部分病变组织,镜下查看病理变化,对可疑复发情况进行病理分析,根据TNM分期标准,对癌变及进展情况进行评估,以T表示原发肿瘤,分为无法评估、无明显证据、原位癌、肿瘤侵袭黏膜下层、固有肌层、浆膜下和浆膜层等情况,依次以Tx、T0、Tis、T1、T2、T3和T4表示;以N表示淋巴结,分为无法评估、无转移、存在1~3、≥4的区域转移,依次以Nx、N0、N1和N2表示;以M表示远处转移,分为无和有两种情况,分别以M0和M1表示[2]。纳入患者均接受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记录术前CT诊断和术后复发CT检查的阳性和阴性,与病理切片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1.4统计方法

运用spss18.3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合病理诊断结果,术前CT诊断准确率为8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随访结果显示,复发17例,CT检出8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CT影像诊断是指通过扫描获得多层次图像并在此基础上对疾病做出诊断,该检查技术适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具有分辨率高、操作便利、无创等诸多优点,CT扫描成像为三维图像,也可为疾病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结合临床医学实践,CT影像诊断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血管疾病、头颈部、胸部等疾病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以胸部疾病为例,通过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纵膈、肺门肿块以及淋巴结增大等情况,对于中晚期癌细胞的诊断以及转移、侵润等情况,均可通过图像显现出来,CT扫描对实质性器官的成像效果较为理想[3]。值得注意的是,CT影像技术对早期癌变的诊断可能存在漏诊、误诊情况,需要联合其他影像检查手段,多项影像技术在临床医学诊断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更是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从医学影像临床使用情况来看,具有专业独立性和互补性两大特点,CT等影像技术有其自身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同时相互之间又存在紧密的联系、联合应用有助于提升影像诊断水平,这对于CT影像技术的拓展应用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4]。在临床诊断中,CT等影像技术对不同疾病的检查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即各自有其自身的优势的局限性,任何一项影像技术都不是万能的,影像技术的选用还应考虑到适用性和经济性,即需从多方面入手[5-6]。CT影像技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常规检查中,所需的费用较高,多次检查的辐射较大,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如孕妇,应酌情考虑使用,避免因滥用引发不良反应[7]。有关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应用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多,宋泽[8]对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CT影像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急性水肿型和出血坏死性型的诊断准确率合计为97.5%,CT影像诊断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价值得到充分证实。CT影像技术在多种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一些重症疾病检查中应用较多,该次研究中,选取55例接受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经CT影像常规腹部及增强扫描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T分期27例,N分期19例,M分期9例,术前CT检查的诊断正确率合计为85.5%,可见CT影像在术前癌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随访观察结果显示,术后复发17例,不同分期CT检查的诊断正确率合计为88.2%,提示CT影像在癌变术后复发诊断中仍可获得较高的准确度。与上述报道相比,该次研究中CT影像技术在术前和术后腹部疾病诊断中所获准确率相对较低,分析认为主要受到多种疾病表征相近影响,但是总体诊断效果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还是值得肯定的。综上所述,CT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临床医学进步的一大标志,该检查手段能够清晰且详细地反映病变情况,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参照依据,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应用CT影像技术,有助于提升医疗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宋照亮,王锡明,纪晓鹏,等.128层螺旋CT低管电压联合低对比剂技术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10(4):595-598.

[2]FranzBuchegger,ValentinaGaribotto,ThomasZilli.Firstimagingresultsofanintraindividualcomparisonof11C-ac-etateand18F-fluorocholinePET/CTinpatientswithprostatecanceratearlybiochemicalfirstorsecondrelapseafterprostatectomyorradiotherapy[J].EuropeanJournalofNuclearMedicineandMolecularImaging,2014,6(12):411.

[3]韦志武,吴书信.多排螺旋CT在急性肺动脉栓塞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工程,2014,17(7):131-132.

[4]DevangOdedra,JoergBlobel,SaadAlHumayyd.Imagenoise-baseddoseadaptationindynamicvolumeCToftheheart:doseandimagequalityoptimisationincomparisonwithBMI-baseddoseadaptation[J].EuropeanRadiology,2014,9(15):241.

[5]袁立华.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疗,2013,35(1):12.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篇6

要提高超声诊断质量, 必须做好规范化建设, 建章立制。严格执行国家《执业医师法》、《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医疗技术操作常规》等法律法规, 持证上岗。设立完备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监督机制、故障应急预案、维修档案等质量管理制度, 使影像管理工作制度化、科学化有章可循。对各项检查以《超声技术操作规范》为指导, 规范操作规程, 对操作步骤、方法、程序、结果、图片质量、报告书写规范等检查设立绩效考评机制, 有效进行质量控制, 量化管理, 科学地统计、规范各脏器及常见疾病的检查范围。

2 学科基础建设, 人才是关键

2. 1 无论超声设备如何发展, 科室的持续发展, 取决于高素质的专业团队及合理的梯队建设。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 人才的成长是一个晚成熟期。必须分析科室人员的构成及其优势, 做好职业规划及培养方向。从事超声医学工作的人员来源于临床医学及医学影像专业, 专业的不同, 知识结构会存有差异, 临床医学毕业生临床知识相对丰富, 但影像理论基础原理欠缺, 而医学影像专业毕业生影像专业理论知识较为熟悉, 但临床知识存在不足。不同的院校、不同的专业有其不同的专业理论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优势。针对不同的人员采取不同的要求, 对医学影像专业毕业生, 强调临床技能的学习;鼓励参加医院临床知识学术讲座, 增加临床知识。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 强调超声基础理论知识及其他影像专业知识的学习, 打牢基础。活跃的学习氛围, 形成专业互补, 强化了综合素质提高。

2. 2 加强在职培训, 全面开展医学继续教育, 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提高专业技术。①打牢基础是关键, 对新入职影像专业毕业人员, 采取岗前临床科室轮转 , 学习临床知识, 拓宽视野, 建立临床思维方式, 了解临床不同专业超声检查的目的所在, 了解本院临床科室发展水平及开展的新技术;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 在了解超声专业的基础理论、超声解剖、仪器操作检查方法后, 采取到其他影像专业短期轮训, 了解其他影像专业特点, 诊断优势, 建立大影像概念, 充实和拓展思维模式。在强调理论培训的同时 , 突出实际操作能力的规范与提高, 要求大家勤于实践, 规范操作并不断熟练。②适时选派工作作风扎实, 安心本职工作, 有上进心的技术骨干到技术力量雄厚的大医院进修, 进行系统的规范化训练, 并根据个人的专业特长及科室专业的发展需要, 选派参加不同的专题学习班或提高班, 将让个人的成长与科室的发展前景结合, 激励其发挥更大的工作、学习热情, 使科室人员“人人有专业, 人人有特长”, 既避免了内耗, 又提高了科室整体技术力量。③加强对外学术交流, 鼓励在职人员进行工作经验的总结, 撰写论文。撰写论文的过程也是对一个疾病深入学习的过程。中级以上职称的工作人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全军或全国专业学术会议, 让大家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态、发展方向, 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 开阔视野。④聘请上级医院的专家教授指导工作, 举行专题讲座等。以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 提高技术水平。

3 强化随访工作

超声诊断的正确性必须通过随访临床的最终诊断来印证。通过随访, 进行回顾分析, 总结经验教训, 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平时将个人随机随访与科室集体随访纳入常规工作, 统筹安排,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科室安排专人、专门时间, 下病区或病案室, 针对不同的临床科室、某个病种等进行统一的随访, 并统计分析随访结果,根据超声诊断阳性符合率指导科室的下一步工作;个人随访随机性比较大,尤其是个案,只有共享才能共同认识该疾病, 所以随访结果的回报交流, 共同提高尤为重要。完善的随访制度纳入科室质量控制体系,每月进行随访工作的检查与考核,才能确保随访顺利实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利用随访结果分析超声检查的符合率, 评价超声检查质量。如果超声诊断与病理或手术结果相符, 则总结经验,加深印象, 增强信心。如超声诊断与临床不符, 则分析误诊原因, 提高鉴别诊断水平。

4 规范化留图

超声检查中普遍存在存图的随意性, 尤其患者较多时。为了提高超声质量, 必须规范化存图, 与诊断有关的阳性或阴性切面, 应做图像储存, 记录并存档。图像质量要清晰, 掌握仪器各项物理参数的调节, 熟悉已设置的不同脏器专用软件, 根据个人习惯及患者条件, 调节图像在最佳状态。在眼球或产科检查时, 严格按照规定的安全声功率输出。对于异常图像保留相互正交的两个切面, 杜绝了以往随意性存图检查中因漏查器官结构而造成的漏诊, 对异常的动态变化和前后对照分析提供了直观的图像资料, 同时为处理医疗纠纷提供证据, 规范化存图使规范化检查真正落到了实处, 规范化存图成为超声检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5 规范书写报告

超声检查报告书写质量体现了检诊水平。报告单作为一次检查的结论, 必须将实际情况用图文的形式报告给临床和患者。一般项目要齐全, 真实, 必须实名制。必要时, 加填仪器型号、探头类型与频率, 检查方法与途径(如:经直肠法)。描述检查内容时术语应科学化、标准化, 文字简练, 描述全面、客观, 严禁加入任何主观判断, 既不武断地以图像诊断疾病, 也不要过于随附临床资料, 杜绝先入为主, 先有结论再有图像描述的思维模式。超声提示或诊断明确提示物理学诊断, 除十分明确的病例外, 不做病理学诊断, 可以提示数种需鉴别的诊断。

6 树立服务意识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 R8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08(a)-0189-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64 row helical CT (CTA) vascular imaging in clinical diagnosis of lower limb arteriosclerosis occlusion disorder (PDA), the application of value.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in our hospital during June 2014 to December 2015 were 3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PDA 64 row helical CT angiography (CTA), 1 to 2 weeks after DSA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check, compare two kinds of test results. Results With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as gold standard, 370 CTA examination to the same conclusion in the period of blood vessels, 350 section of blood vessels, check its accuracy was 94.6% (350/370), and the diagnosis of lower limb vein stenosis (stenosis degree of 50% or higher) of 98.6% (136/138), the sensitivity was 92.2% (214/232). Conclusion 64 row helical CT angiography imaging technology can be clear in lower limb arteries and its pathological changes,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esults are more reliable, is worth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64 row spiral CT;Vascular imaging technology; Lower limb arteriosclerosis occlusion syndrome

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及人口的老龄化,PAD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1]。早期准确检测出下肢动脉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对于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已具有强大的后处理能力和卓越的时间、空间分辨率,可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的血管结构,并准确地诊断出血管狭窄及闭塞性病变,可为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3]。为探究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临床诊断PDA中的应用价值,该研究对该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38例疑似PDA的患者行CTA检查,取得结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38例疑似PDA患者,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46~82岁,平均(62.3±2.6)岁;间歇性跛行21例、静息痛11例、患侧肢体皮温减低32例、溃疡或坏死2例;单侧31例,双侧7例。入选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1~2周内行DSA检查,其中有7例行双下肢动脉DSA检查。

1.2 方法

仪器均采用Brilliance 64 Slice螺旋CT扫描机。扫描范围为肾动脉水平至足尖。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360 mg/mL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流率4 mL/s。扫描参数:螺距0.969:1,管球旋转时间0.5 s,探测器宽度20 mm,管电压120~140 kV,管电流250~300 mA;触发阈值为250 HU,延迟5 s开始触发扫描,扫描时间约0.5 min作用。后将重建薄层图像传送到EBW工作站,进行MPR(多平面重建)、VR(容积重建)和MP(最大密度投影法)等后处理技术重建图像。

1.3 评价标准

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CTA诊断的准确性。闭塞程度分为完全闭塞、重度狭窄(75%~99%)、中度狭窄(50%~74%)、轻度狭窄(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DSA检查45条下肢动脉,共计检出370段,其中CTA检查得出相同结论的有350段血管,其检查准确率为94.6%(350/370),诊断下肢静脉狭窄(狭窄程度≥50%)的特异度为98.6%(136/138),灵敏度为92.2%(214/232)。经统计学检验,P>0.05提示两种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见表1。

3 讨论

PDA是多发于老年男性中的一种疾患,常发于股―N动脉,危害性较大。该病的主要病理表现为血管内膜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中膜出现变性或钙化、血管腔内继发血栓形成等,继而引起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5]。目前,DSA检查被认为是临床检查PDA的“金标准”,对于诊断和治疗下肢血管病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其操作较为复杂,操作时间较长,易出现局部血肿、远端血管栓塞、造成血管损伤等情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该研究显示,与DSA检查相比,应用64排螺旋CT 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得出相同结论的血管有350段,诊断准确率为94.6%(350/370),经统计学检验,P>0.05。其诊断下肢静脉狭窄(狭窄程度≥50%)的特异度为98.6%(136/138),灵敏度为92.2%(214/232),这与桂广华[6]等研究得出的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下肢静脉狭窄(狭窄程度≥50%)的特异度(97.1%)以及灵敏度(92.5%)的结果基本相一致,显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应用CTA诊断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诊断能力与DSA相当。与传统的数字血管减影相比,CTA检查可对双下肢动脉进行一次成像,且只需在体表浅静脉注射对比剂,是一种无创技术,患者更易于接受。而DSA需对下肢血管超选分段显示,不仅辐射剂量较大,耗时较长,且易再次损伤远端病变的血管,加重下肢缺血症状。其次DSA评估虽不受钙化的影响,但其是二维图像,无法显示管壁结构,不能准确评价动脉偏心性斑块。而64排螺旋CT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清晰度,能够准确显示病变的范围、程度、侧支、部位以及闭塞远端血管主干,从而能够更加准确的判断病症,为后期临床治疗提高更加有效便捷的手段。黄文波[7]的研究发现非钙化斑块易突向腔内,而下肢动脉钙化斑块多向腔外形成,通常环绕管壁形成,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该研究CTA检查低估3段,高估17段。主要因为高估节段管壁钙化严重,尤其是弥漫性钙化,影响判断狭窄程度;当血管完全闭塞或狭窄程度>75%时,影响对比剂进入下肢血管,导致血管强化较弱;CTA可观察狭窄病变,而DSA投照较少,对管壁偏心性狭窄无法从切线位进行观察。低估原因为两侧肢体远端病变范围较广且动脉太细,易出现误差,并且无法对下肢动脉血流及侧枝循环情况进行动态观察。因此,需适当调节图像的窗位与窗宽,并采用MIP或VR与MPR及轴位原始图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观察,以减少对闭塞病变或血管狭窄的误诊[8]。

综上所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应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可较好显示血管狭窄情况及原因,对筛查及复查可疑PDA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谢红.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闭塞硬化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57-58.

[2] 曹登攀,陈宏,何绍强,等.MSCTA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价值[J].浙江临床医学,2015,17(1):36-38.

[3] 孙全良,赵宝英,侯秀欣,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MSCTA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18(1):97-99.

[4] 耿欣,宋其韬,肖世骞,等.CT技术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应用进展[J].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2015,39(6):501-504.

[5] 祝洪福,任千里,王立乾,等.64排螺旋CT动脉成像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5,16(3):234-236.

[6] 桂广华,吴发银,史恒峰,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J].安徽医药,2014,18(5):859-863.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篇8

[摘要] 目的 探究MRI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在2011年1月—2013年9月收治的头颈部血管畸形患者60例,先后进行MRI检查、增强CT检查和动脉造影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技术检查头颈部血管成像的影像学特点。 结果 所有患者经磁共振检查之后,均得到清晰的头颈部血管成像,成像可清晰反映血管病变部位及其周围组织;MRI显示良好率为93.33%,明显高于增强CT检查的48.33%和DSA的26.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增强CT检查和动脉造影检查比较,MRI检查具有成像清晰、无辐射、对机体损伤小、安全性高等优势。 结论MRI检查在头颈部血管畸形的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且安全性好、成像清晰、创伤小,可以作为临床诊断头颈部血管畸形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 MRI技术;头颈部血管畸形;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2(b)-0016-02

[作者简介] 孙士强(1976.4-),男,山东临沂人,本科,主管技师,研究方向:医学影像技术。

血管畸形是一种具有正常内皮细胞的组织结构及生物特性的淋巴管、毛细血管、动脉或静脉的异常扩张或沟通[1]。由于血管组织结构精细,病变部位不易察觉,因此头颈部血管畸形的影像学检查对于成像技术的分辨率具有较高要求。临床上检查头颈部血管畸形常用的方法有动脉造影检查(DSA)和增强CT检查,但成像效果不佳,无法满足临床诊断需要[2]。磁共振技术(MRI)作为医学影像学的一场革命,对血管、肌肉、软骨等具有极高分辨率,适用于全身各组织的成像检查[3]。该研究将该院2011年1月—2013年9月收治的头颈部血管畸形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磁共振检查、增强CT检查和动脉造影检查在头颈部血管畸形中的成像特点,旨在探究MRI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畸形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头颈部血管畸形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头颈部血管畸形。其中男性26例,女性34例;年龄15~57岁,平均年龄(25.4±3.2)岁;其中有3例毛细管畸形,37例静脉畸形,13例动脉畸形,3例混合性畸形。60例患者中有31例是出生时就发现病灶,且随着年龄增加病灶逐渐变大,其中有14例患者曾经接受过局部栓塞介入治疗,9例曾在手术治疗后又复发过。30例病灶呈现青紫色,17例表现为红色,大多数在压力作用下不褪色,病灶组织较软,在表皮隆起,13例表现出搏动感。除去5例合并出血病例有压痛外,其余患者病灶均无明显的压痛感。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分别进行磁共振检查,增强CT检查和动脉造影检查,比较3种检查技术的影像学特点。MRI检查:采用MR360 1.5T磁共振成像仪,头部血管畸形用头部线圈,颈部血管畸形选用颈部线圈,患者在检查台上取仰卧位,根据患者病变部位选择合适线圈,并将病变部位放置在线圈中央。采用自旋回波序列检查患者病变部位,作常规横断面T1、T2加权扫描和冠状面T1、T2加权扫描,必要时再做矢状面T1、T2加权扫描[4]。增强CT检查:采用Brightspeed Elite 16螺旋CT,扫描参数设置为680 mA的电流强度,125 kV的峰电压,5 mm的扫描层厚。动脉造影检查:采用PHLIPS V3000血管造影系统,在Seldinger技术下作股动脉穿刺,并进行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的造影检查,以3~4帧/s的速度摄取正、侧位系列片[5]。

1.3 统计方法

该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统计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RI检查

根据检测结果可知,60例患者经过磁共振检查后,混合性畸形、动脉畸形及静脉畸形均得到清晰的血管成像,可清晰反映出血管病变部位及其周围结构,尤其是T2加权扫描成像显示良好。其中静脉畸形主要表现为T1加权像呈现等信号强度的实体团块,及T2加权上均匀、高信号团块影;骨髓信号强度一致。毛细血管畸形在磁共振成像中不能显示。动脉畸形的磁共振成像显示为不规则蜂窝状的留空血管巢,以及曲张异常的营养血管;T1加权和T2加权像均呈现低信号影;骨髓腔内呈现不均匀的磁共振信号强度。混合性畸形可同时表现出低流速和高流速病变的成像特点,可表现为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高信号,不同病变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线状或扭曲状的流空效应。

2.2 3种检查方法比较

磁共振成像在低流速病变的检查中,成像结果明显优于增强CT检查和DSA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流速和混合型病变中,3种检查技术的成像结果无明显差异。3种检查技术的成像结果比较见表1。

3 讨论

血管畸形是一种先天性的血管病变,常用的检查方法有很多,包括CT扫描,动脉造影,磁共振成像,增强CT扫描等,其中磁共振成像被证实具有明显成像优势[7]。磁共振成像快速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是断层成像中的一种,其原理是利用磁共振现象获得人体内的电磁信号,从而重建人体信息。与其他医学影像学技术比较,磁共振成像技术有以下几个优势:一是可以获得超大信息量,为医生临床定性诊断提供有力依据[8];二是可直接作出各个层体图像而不产生伪影,成像多层面、多方位、角度多维,可清晰显示病灶部位的病变程度和解剖结构,提高定位的准确性;三是不用注射造影剂,无电离辐射,对机体无损伤,可以在多个部位进行多次复查。MRI在疾病诊断中的独特优越性已被国内外学者所证实[9-10]。

该研究中,所有患者经磁共振检查之后,均得到清晰的头颈部血管成像,成像可清晰反映血管病变部位及其周围结构。MRI在低流速病变的检查中,成像结果明显优于增强CT检查和DSA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国内学者赵美芬、高燕等人研究结论一致[11-12];在高流速和混合型病变中,MRI显示良好率优于增强CT扫描和DSA,但是三种检查技术的成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I显示良好率为93.33%,明显高于增强CT检查的48.33%和DSA的26.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中MRI检测无法显示毛细血管畸形,可能是由于毛细血管畸形的病变表浅,只在真皮层发生,因此MRI检测不能显示[13]。该研究还发现,大面积的静脉畸形病人在进行 CT 扫描时,无论是平扫、增强扫描或是注射增强剂30 min之后,均不能得到阳性结果,也不能观察病灶部位与周边组织结构之间的联系,不能有效区分瘢痕组织、病变区域和正常组织;而磁共振成像可清楚观察病灶部位的细微结构,形成多维成像图,其中T2 加权成像尤其清晰。综上所述,MRI检查在头颈部血管畸形的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且安全性好、成像清晰、创伤小,可以作为临床诊断头颈部血管畸形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 包永军,郑田玲,伏辉. 双能量CT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 新疆中医药,2012,30(5):19-20.

[2] Thabet A,Kalva S P,Liu B, et al.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in pregnancy complications: indications,technique, and methods for minimizing radiation exposure[J].Radiographics, 2012,32(1): 255-274.

[3] 刘芳,张帅,郭一清,等.MSCT扫描在先天性心外大血管畸形中的应用价值[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4):3784-3789

[4] 马聪敏,任金武. 椎管内不典型血管畸形1例分析[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4(11):835-836.

[5] 于平年,王文甲,崔原,等.头颈部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研究[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2,13(4):248-249.

[6] 王俊,周泽东.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22):89.

[7] 李伟东,董玉姝. 螺旋CT减影在头颈部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1):105-106.

[8] 谢足仔.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瘤的疗效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2014,22(10):57-58.

[9] Hoeger PH. Infantile haemangioma: new aspects on the Pathogenesis of the most common skin tumour in children[J].Br J Dermatol, 2011, 164(2): 234-235.

[10] 刘燕萍. 核磁共振在椎管肿瘤诊断应用价值分析[J]. 现代养生,2014(20):45.

[11] 赵美芬.磁共振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畸形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26):27-28.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 R44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人类对于健康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法律意识不断强化。在医院放射科检查诊断过程中,医师的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引起误诊漏诊的发生,可能引发医疗纠纷现象的发生。对于医疗服务这样的高风险行业来说,医务人员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影像诊断工作中的误诊是不能绝对避免的,但是做为影像科大夫应尽可能将误诊率降到最低限度,分析各方面原因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水平,并且在工作中坚持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不断提升业务水平,更好的为患者服务。结合日常工作,对于普通放射工作中容易发生的误诊、漏诊的差错原因和避免措施进行了分析总结。

1 临床资料 抽取我校一附院放射科2007年5月-2009年7月普通X 线平片及其相应申请单和诊断报告180份,进行分析、总结并分类研究。目的在于发现普通放射检查工作中的误诊、漏诊原因及对其避免误诊的措施。抽取的180份资料中甲级片率达91%,误诊率是4%,漏诊率是5%。

2 讨论 根据上述资料,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及工作体会,讨论如下。

2.1 误诊、漏诊的原因

2.1.1 首先,部分临床大夫先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对患者高度负责的精神 在病史采集过程中不详细,体格检查不细致,没有做到向放射科医师提供确切的、有价值的临床资料,导致放射技术人员不能准确地拍摄病变部位的X线片。如:膈下肋骨外伤后,不能分清申请对膈上助骨还是膈下肋骨的投照。并且处于边缘射线部位的X 线影像,由于倾斜投照,可歪曲被照体[1]。其次,由于经验技能所限,在诊查患者时,往往由于思维听从于主观感觉,不能展开思路,结果没有给放射科医生提供真正要检的部位而造成漏诊。如:腓骨短肌止于第4跖骨粗隆,当踝关节发生内收型扭伤时,常因腓骨短肌突然猛烈收而造成骨折[2],而往往因为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踝部肿痛却忽略跖骨导致漏诊。肋骨外伤后,为排除骨折向放射科申请拍摄肋骨正侧位片,而拍摄肋骨正斜位片对诊断是比较有价值的。

2.1.2 患者检查前没有严格按照放射技师要求进行准备 尤其是胃肠道钡餐检查,如:胃、肠道内滞留物多则很容易掩盖病变而造成漏诊或误诊。还有患者不能严格遵医嘱,且对医生隐瞒真实情况。

2.1.3 胶片投照条件、不适当 电压电流选择不当,射线穿透力过大,则会将密度偏低的病灶显示不清或不能显示;而当摄影条件过低时,射线对厚实部位穿透性差,仍然不能清晰显示病变;投照位置不合适:患者摆位、投照角度和投照中心线不当,都会影响观片医生的正确诊断。

2.1.4 影像诊断方面 ①影像诊断室条件不适当是造成误诊漏诊的原因之一,室内光线不合适:室内亮度过高,相对降低了观片灯的亮度。光线亮度过低,对观片医生眼睛不良刺激大,容易产生视力疲劳,对于微小病变难以发现;由于办公条件有限,室内不安静,分散医生注意力导致诊断不正确。②影像诊断医生对投照条件不合适的平片没有要求重新拍摄,而勉强进行诊断。业务水平有限,对影像变异的认识不充分,将正常变异误诊为病变,将病变误诊为变异。观片时注意力不集中,条理性差,没有充足的逻辑思维分析而评主观判断下结论。每张胶片只经过一位诊断医生观片,结论就被确定,缺少复阅,一旦出现误诊的情况不能被及时发现。

2.2 避免误诊、漏诊的措施

2.2.1 首先,临床医师应加强自身业务技能 掌握摄影部位选择的依据,确实有效的为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增强工作责任心,经常与放射科医生进行交流,协作发展。其次,申请单填写应该提供必要而有价值的个人病史,以便供诊断医生综合分析影像表现得出正确结论。吴恩惠指出:同一病变可有不同的X线表现,即同病异影,而不同的病变又可以有相同的X线征像,即异病同影[3]。还有,影像检查申请单应将被检查者或家属联系方式一同填写,一旦发现误诊、漏诊等情况,能够及时和被检查者家属取得联系,最快时间纠正错误。

2.2.2 被检者应仔细阅读所做检项目的注意事项 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充分做好造影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2.2.3 影像检查技术方面 ①影像检查技师需要熟练掌握照相技能,并且熟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知识。必要时,与诊断医师协商解决投照条件、选择,从而能够拍摄出对诊断有价值的优质胶片,以最佳方式显示病变部位,时刻以度的责任心对待工作。②层层把关,控制照片质量,使照片具有较好的对比度、较的清晰度、较小的失真度。③引进先进的治疗设备提高影像质量。应用CR,DR影像技术获得数字化图像并结合后处理技术为影像诊断服务。

2.2.4 影像诊断方面 ①影像诊断室环境条件:通过调节观片室内的亮度满足大夫观片的光线要求,室内保持安静,杜绝无关人员入内,为诊断医生营造良好的观片环境。②诊断医生:应对工作和患者具有高度责任心,不断地学习,掌握一定的临床知识,总结经验,将影像表现与临床资料相结合,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如:不定期邀请临床医生到放射科作学术讲座,经常参加临床科室房、会诊、病例讨论等。新参加的工作人员,到临床科室轮转学习。加强对被检查者的随访,不断总结工作中的失误。全面评价照片投照技术条件,判定照片质量是否符合诊断要求,在对照片分析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对所示影像的影响,按一定的顺序,全面、系统地进行阅片。必要时,对患者进行体格检,熟悉病史,加照需要的投照或透视下转动方法检查患者,切忌主观盲目下结论,当遇有不明确问题,或异常情况时,可向临床医生提出恰当建议。X线检查结果阴性并不能排除疾病存在的可能,因为很多疾病在早期的X线表现是没有阳性征象的。可建议进行进一步检查,或必要时复查。有些骨折的早期,X线征象不明确,而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于断端骨质吸收而显示出骨折线,这种情况,可建议伤后2周后复,以明确病变的有无。报告发出前必须经过两名以上的诊断医师阅片。

以上对放射科工作过程中的误诊现象进行了总结,供同仁指正,以便更好地工作。如果在工作中减少误诊、漏诊的发生,不仅标志着医务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而且,减少了许多麻烦和纠纷,从而增加了患者的信任度,提高了医院的声誉,更重要的是使患者得到及时的医治,减少病痛,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减少了国家医疗资源的投入和消耗等。

通过临床医师放射技师和影像诊断医师的共同努力,误诊、漏诊可以尽可能降到最低。医务工作者一起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崇高的职业道德,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而努力。

参考文献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篇10

引言

在影响诊断学领域近几年兴起了一项新的检查技术,可以把人体尿液中的水变成天然对比剂来达到“成影”的目的,这种技术就是磁共振尿路成像技术(MRU)。本文对某医院2001年6月到2004年12月期间,我们对某医院78例泌尿外科疾病中进行了磁共振尿路成像检查的患者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讨论,以下给出详细的过程介绍。

资料和方法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有78例,其中男46例,女32例,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患者中先天畸形有37例,肾结核8例,肾盂癌5例,输尿管息肉3例,输尿管癌11例,输尿管结石9例,并且有患两种以及两种以上病的患者。

检查方法

患者在禁饮两小时之后再进行检查,并且在检查时需要憋尿。对于尿路梗阻患者来说,检查前不需要服用速尿,但是对于非尿路梗阻患者来说,在检查前20min需要口服速尿20mg。磁共振尿路成像技术采用的是1.5T超异型扫描系统,有线圈在体部呈现,患者的姿势取卧位,在仪器进行扫描时患者需要屏气, 簿层冠状面重T2加权水成像:半傅立叶采集单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R=1800ms,TE=100ms,层厚=3mm, 此外要根据患者的体格大小调整感兴趣区大小。厚层冠状面重T2加权水成像: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SE),TR=4400ms,TE=995ms,层厚平均90mm,感兴趣区大小与厚层冠状位一致,应包括双肾、输尿管、膀胱等脏器。

结果

检验结果中上尿路梗阻者8例,IVU检查示患者有肾积水,显影情况不良;有5例逆行肾盂造影(RPG)在显影上的显示不清楚;3例行MRU均能明确地显示出患者的梗阻部位。患者中输尿管结石5例,KUB、IVU等检测均明确诊断;但是在磁共振尿路成像上仅显示患者的梗阻征象,未能显示患者患有结石。尿路无病变有5例患者,其中中2例高龄、1例碘过敏者未能进行IVU检查,3例进行了IVU检查。6例MRU的显影显示情况良好,但不能完全达到IVU效果。膀胱癌4例IVU显示患者膀胱部分充盈缺损,MRU则能够清晰显示患者膀胱的占位及膀胱壁有无浸润现象。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2例,MRU清晰显示患者巨大膀胱及上尿路的扩张积水现象。

讨论

人体的尿液中是有大量的水的,并且质子密度也非常的高,T2驰豫时间较长,短T2弛豫是人体尿路周围的组织,然后通过重T2加权成像技术,可以把尿路中水的信号突显出来,让周围组织信号受到抑制,将原始图像进行后期处理以及三维重建,就可以让获得的磁共振尿路成像显示出满意的效果。磁共振尿路成像(MRU)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兴起的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技术,这种技术的优点是参数多并且还可以在任意方位成像,并且对人体组织的分辨率比较高,对人体基本无创伤,能够对反映形态学的改变,也可以把人体组织器官功能性的改变呈现出来,也可以提供一些生化过程的信息。

对于磁共振尿路成像的研究是在1986年开始的,当时Henning最开始将它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对各种尿路疾病的诊断不宜首选MRU,但当患者严重肾不全、碘过敏、IVU显影不良、逆行输尿管插管受限或可疑插管造成尿路感染时,可选用MRU技术,与传统的泌尿外科影像查抄相比,MRU用于尿路梗阻疾病的诊断有特殊的优势,MRU为非侵袭性查抄,患者无痛楚,逆行插管造影因未能找到输尿管异位开口而失败,尤其天赋性疾病有较多患儿亦能共同检查,开可重复检查以观察病情及评价手术疗效;此外还可以和碘剂对肾脏的影响进一步检查,检查过程中无需造影剂,不受肾功能的特殊的影响;特别实用于因肾功能差而IVP不显影的患者,并发感染时亦也能进行检查,并且能较好地表现尿路的解剖布局;MRU图像越清楚,尿路梗阻积水程度越重,对梗阻定位诊断精确率也越高。

此外,MR的水成像技术主要是利用了T效果,也就是重复时间加上特长的回波时间,让含水的器官有明显的显影的原理。流速比较慢或者是停滞的液体是MRU技术主要检测的液体,信号强度非常高,对于那些流动的液体来说,信号就比较差了,从而达到水成像效果。我们利用磁共振尿路成像技术可以对人体尿路还有肾的情况进行观察,不过肾盏的显影相对较钝。一部分老年患者在进行IVU检查时,对腹部的压力不能承受,而且还有碘过敏的人,所以说MRU技术运用起来比较方便。

结语

综上所述,MRU作为诊断尿路疾病的新方法,具有非侵袭性,无需造影剂,无肾功能依赖性,能较好显示尿路解剖结构,尿路梗阻积水程度越重MRU图像越清晰,对梗阻定位诊断准确率越高等优点;也存在检查费用高、检查时间相对较长、不能明确显示肾功能、对有些尿路梗阻的病因不能做出正确诊断、对尿路结石有掩盖作用、对尿路解剖和病理改变细微之处的显示不如IVU清晰等缺点。因此对MRU在泌尿外科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应正确估计,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 R44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1(c)-0041-02

乳腺癌严重威胁妇女生命健康,其发病率逐年增高且呈年轻化趋势,国内各大城市中乳腺癌发病率已占恶性肿瘤的首位[1]。X线检查是术前诊断乳腺疾病准确率最高的影像学方法[2]。这种成像技术的效果取决于高质量的照片,乳腺X线成像中,掌握和控制X线摄影乳腺投照位置、压迫技术是提高照片质量的关键。本研究分析乳腺照片的质量,评价不同的摄影特点及影响乳腺照片质量的因素,以提高乳腺摄片质量,为乳腺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6月~2013年10月本院乳腺钼靶X线摄影照片200份,患者年龄24~68岁,标准为头尾位(CC)、内外侧斜位(MLO),少数侧位及夸大头尾位等。使用美国LORDA高频钼靶机、爱克发IP板、爱克发CR、爱克发激光打印机、PACS系统。

1.2 阅片方法

根据美国放射学院(ACR)乳腺报影质量保证委员会制定的《乳腺摄影质量标准法规》(MQST)标准,《全国放射科QA、QC学术研讨会纪要》[3],由质控小组对乳腺片进行质量评价、等级划分、分析影响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1.3 符合诊断标准的乳腺图像标准

图像清晰、层次丰富、锐利度好,及相邻胸壁清晰可见,处于切线位平行于摄影台,符合诊断要求。甲级片标准:①适当的影像密度;②对比度、清晰度良好;③摄影正确;④无技术操作缺陷。其中一项不符合为乙级片,两项不符合为丙级片,由于技术不良造成照片不能作为诊断依据者为废片。

1.4 观察项目

根据评价标准,对所有图像进行评价、分析、统计,如摄影是否标准,标记是否明确整齐,对比度、清晰度是否良好,是否有伪影,有无明显污渍或划痕,图像能否清晰显示的皮肤、皮下脂肪层、、乳晕、腺体、导管、脂肪、纤维组织、淋巴和血管、部分胸大肌、各淋巴结和腋前组织等。

2 结果

200例患者检出阳性病例168例,阳性率为84%。其中甲级片173份,乙级片23份,丙级片3份,废片1份;影响照片质量的主要因素有摆位不标准、皱褶伪影、污渍等(表1)。

3 讨论

3.1机器、片盒的日常准备

视察机器系统的运行情况,定期为机器进行调试管理、较准;定期清洁乳腺机,尤其是乳腺探测器表面、压迫板等,避免灰尘颗粒、皮屑、污渍、擦刮痕等。注重乳腺专用IP板的日常维护,定期清洁IP板,避免伪影的产生,并合理、均匀地使用每一块IP板,检查IP板是否有刮痕,有物理损伤不能修复的IP板或使用超过限度的IP板应及时更换。

3.2 检查前与患者沟通及准备

技术人员在检查前应认真阅读临床医生开出的申请单,根据医生的摄影申请单和受检者的主诉对异常部位进行确认[5]。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及临床表现,确认是否有检查或手术史,是否有隆胸、假体等,严格按标准进行设计,必要时进行选择性补充摄片。

乳腺X线检查是一种特殊的检查技术,检查部位又是比较敏感的私密部位,患都难免会产生较大的精神压力和恐惧心理,所以检查医生应该向受检者说明检查过程和可能遇到的一些情况,比如摄影时进行压迫时可能会引起不适,应向受检查者解释压迫操作的重要性和目的,消除受检者的紧张心理,取得受检者的积极配合。

检查前要询问年轻女性受检者的月经时间及月经情况,告知乳腺钼靶检查的最佳时间应为月经后1周左右[6],必要时可以预约最佳的乳腺检查时间。嘱受检者脱去上衣,充分暴露双乳并进行触诊,将资料记录在申请单上[7]。去除及其周围项链、药膏等,必要时在检查前进行清洁。

3.3 严格按操作规范进行摄影

认真做好标识,根据临床需求选择。标准摄影是MLO及CC位,标准摄影是基本的摄影方法,不是把病变部位作为重点的的摄影方法。病变部位与乳腺组织重叠不能充分显示或位置较特殊时需追加摄影。

标准CC位:被检者面对乳腺机站立,技术人员位于受检对侧,被检者头转向对侧,技师轻轻将乳腺组织牵拉远离胸壁,使乳腺组织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来,将放在暗盒托盘中心,调节压迫器,从上往下压迫直到乳腺外侧有紧绷感[8]。CC位的影像合格标准:左右照片对称;必须显示内侧乳腺组织,应尽可能包括外侧乳腺;胸壁的深处要尽量包括进去(到胸大肌出来的程度);乳腺无皱褶;的轮廓可见。

标准MLO位:被检者面对乳腺机站立,身体转离受检侧,足部与片盒胸壁近侧缘成约45°角;将乳腺机暗盒托盘与水平面成45°~75°角,使暗盒与胸大肌平行,被检侧上臂抬高抓住把手、肩部前旋,使乳腺和胸大肌尽可能靠近暗盒托盘中心,腋窝凹陷处置于暗盒托盘的拐角,将胸大肌轻轻向前推,同时向上向外牵拉乳腺,调节压迫器,直到有足够压力,使被检乳腺充分展开再向下牵拉腹部组织,以打开乳腺下皮肤皱褶。X线中心经乳腺内上方到达外下方射入胶片中心,嘱屏气后曝光。MLO位的影像合格标准:左右照片对称;的轮廓可见;胸大肌要延伸到基线附近;乳腺后方的脂肪组织被很好地显示出来(特别是乳腺内下角不能被切掉);胸壁组织被包进来,乳腺下部折叠处的组织伸展;乳腺无皱褶。

3.4 图像的后处理

X线摄片具有很高的线性度、宽容度及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可对乳腺影像进行谐调、空间频率等处理,提高空间频率及宽容度,使乳腺皮肤及深部脂肪密度呈线性变化,均可清晰显示[9]。

综上所述,基层医院设备条件有限,但照片的质量可以有效控制。做好合理维护和日常保养可以保证设备性能稳定并延长使用寿命;钼靶摄影的规范化操作、全方位的质量控制可提高乳腺图像质量,使每张乳钼靶片都符合影像诊断要求,减少漏诊和误诊,为各类乳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影像资料。

[参考文献]

[1] 师文福.乳腺钼靶摄影技术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04,11(11):860-865.

[2] 胡永升.现代乳腺影像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 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会.全国放射科QA、QC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3,27(2):134-138.

[4] 王青宏,朱健,王晓强,等.数字乳腺钼靶X线摄影规范花操作与质量控制[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2,13(3):186-188.

[5] 秦维昌.译.乳腺摄影质量控制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15.

[6] 鲍润贤.中华影像医学:乳腺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7] 曾亚琴,徐恒昀.优质乳腺钼靶片的标准化摄影技术[J].中外医疗,2009,28(4):152.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12(b)-0103-04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生了重大转折,将高职教育明确定位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2]。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没有校企合作,就等于闭门造车[3]。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订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4]”。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中明确指出:“建立行业、企业和社区参与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5]”。

1 医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员及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国内的一项有关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员现状调查显示,我国不同级别医院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员学历结构各不相同,二级及以上医院以专科层次学历为主,中专和本科层次学历次之,硕士层次学历极少;而一级医院以中专层次学历为主,专科层次学历较少。现在岗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员的学历以专科层次为主,占半数以上(达55.24%)[6]。不同级别的医院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需求各不相同,二、三级医院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倾向于高职高专层次毕业生,一级医院或私立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如体检中心)则倾向于动手能力强,用工成本低,性价比高的技术+诊断兼顾的复合型人才。

国内较多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不同程度存在诸如规格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不明确等现状,制约了该专业的发展与提高[7]。国家对医学影像教育不同人才的培养有明确的要求,即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层次主要培养医学影像诊断医师,能出具医学影像诊断报告;高、中职层次则主要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人员,能从事医学影像技术操作但不能出具医学影像诊断报告。在大多数三级医院普遍存在普通高校本科医学影像毕业生实际上兼任医学影像技术人员职责的现象,占据了医学影像技术员的岗位,从而导致很多高、中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无法进入本属于自己的工作岗位。二级及以下的基层医院由于人事编制的限制等原因,加上其实际需要技术+诊断兼顾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较难得到满足。根据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高、中职层次毕业生的工作岗位设置并不符合二级及以下的基层医院的用人要求,因而出现了基层医院一方面大量需求高、中职层次医学影像技术+诊断兼顾的复合型人才的用人缺口,另一方面高、中职层次该专业学生又不具备医学影像诊断资质而不能上岗的尴尬局面。

截至到2010年,我国内地26个省、市、自治区92所院校开设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其中医学类高职院校43所,综合职业技术院校13所,本科院校开办高职36所[6]。一项涉及内地38所学校研究显示[6],各学校的学制设置以三年制为主(高中起点),少数学校为五年制(初中起点)、三年与五年制合招;2008年在校生总数为10 972名,2010全国计划招生学校92所,计划招生8810名,招生规模和在校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教师共750名,其中专任教师431名,兼职教师175名,外聘教师42名,双师型205名(占27%),专职实训教师91名(占21%);生师比为14.71∶1,其中专任教师与学生比为1∶25.59,“双师型”教师与学生比为1∶53.89;所有学校均开设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成像原理、放射物理与防护、超声诊断技术学、影像设备安装与维修等专业核心课程;近半数学校对所使用的《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等高职高专教材满意或基本满意;拥有教学设备341台/套,其中超声仪154台,X线机103台,CR 11台,DR 7台,胃肠机30台,PACS 6套,CT11台,其他19台;实习单位对该专业实习生的满意度如动手能力和职业道德刚过半数,分别为52.63%和50.00%,实际操作能力满意度没有过半数,仅为44.74%。

我国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绝大部分采取的是“2+1模式”,即2年在校学习,1年医院实习[8]。人才培养普遍存在“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不高,实训教师人数明显不足,生师比不合理,实训专业设备不足、陈旧,不能充分保障实训开出率或实训质量,影响在校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职业道德训练和培养,专业教材尤其是校本教材建设滞后,专业设置没有地方特色,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不适应等问题[9]。主要原因是,近几年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医学影像学已成为现代医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已经形成传统放射诊断、CT、MRI、超声、核医学、介入放射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各级医疗机构医学影像检查设备更新换代非常快,新技术层出不穷[10]。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经费投入、实训条件等很难跟上医院的步伐,加上医学影像检查设备价格昂贵,学校买不起,学校很难真正实现“零距离”教学,招生规模大,生师比失调,尤其是“双师型”教师与学生比,教师日常教学任务繁重,很少深入临床一线[11]。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专业“院校合作”人培养模式进行有效尝试的高职院校较少(仅湖北职业技术学院[12])。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江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理论上讲,与兄弟单位――省直医院开展“院校合作”应该切实可行。但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开展“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仍属于粗线条的,仅仅是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超声诊断学、放射治疗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等核心专业课程聘请江西省人民医院、江西省肿瘤医院、江西省胸科医院的临床技师、临床医生授课。理论和实践的比例是1∶1,一半实训课在校内实验室上,另一半在医院医学影像中心完成。但省直医院向该专业免费赠送或低价售卖给了CT、B超等一批淘汰的医学影像检查设备,供日常教学使用。

2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创新性“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的能力是教学的关键[13]。高职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教育属于医学教育的范畴。现代医学教育强调培养岗位胜任力为主线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岗位胜任力是指一个人经过专业训练后胜任特定岗位所具有的综合品质。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有别于其他专业,笔者认为该专业创新性“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选择最合适的合作医院开展“院校合作”

最合适的合作医院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既要具备较大的影响力,齐全的医学影像设备的医院;又有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且医院的门诊住院人数不要太多。因此,不应该选择中心城市三级医院作为合作医院,尽管中心城市三级医院具备前两个条件,但完全不具备第三个条件。二甲医院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2.2 同签订合作协议

确定好了合作医院后,学校教务处和医院医务科成立合作办学机构,充分明确院校双方的目标、义务和责任,合作的形式、内容和效果,共同签订合作协议。

2.3 “院校合作”

在行业指导委员会即卫生职业教育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卫生教指委)指导下开展工作。由卫生教指委牵头,对该专业进行论证,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制订课程标准、构建课程体系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和方向)。通过选拔和测评将学生分为三级和二级、一级医院两个专业方向,再根据专业方向岗位胜任力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合理安排理论与实验实训的比例,对岗位进行逐层分解,建立不同的模块,制订不同专业方向课程标准,创建不同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两个专业方向的核心校本教材如《X线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超声诊断学》、《医学影像诊断学》和《医学影像设备学》等,且校本教材必须进一步突出不同专业方向岗位胜任力对职业技能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不同要求,如三级和二级医院专业方向着重于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的操作与使用,重点开发《影像设备保养与维护》等教材;一级医院专业方向着重于诊断,重点开发《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教材等[14]。真正做到“学校围着医院转,人才培养围着需要转”。

2.4 共同教学

将教学过程与临床工作有机对接。践行“做中学、学中做、做学一体”教学模式。基础知识课由学校教师完成,教学应本着够用的原则;核心专业课程由合作医院医学影像中心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技师、医师完成,专业课的教学应遵循实用、贴近临床的原则[15]。

2.5加强共同教学过程管理

加强共同教学的过程管理,努力提高合作医院技师、医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2.6加强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合作医院技师、医师定期在学校开展医学影像专业领域新技术、新知识专题讲座。学校教师参与合作医院临床实践的时间每年不少于一个半月,并确保其临床工作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2.7 建立一整套该专业人才培养评价制度

建立一整套该专业人才培养评价制度,主要是医院评价。学校通过一年一度的实习检查机会,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

3 问题与建议

要提高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就必须改革“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15]。但是,卫生类高职院校“院校合作”普遍存在剃头担子一头热的问题,学校非常积极主动,但医院相对消极被动。为了使“院校合作”在机构、经费和制度上得到充分保障并长效运行,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 构建政府主导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仅是学校和医院的事情,政府应该真正参与其中。目前现状是政府的主导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制订的宏观政策居多,地方政府的具体配套政策较少[16]。地方政府应该出台具体的配套政策,充分协调职能部门(如卫生厅/局、教育厅/局)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

3.2 地方政府应该主导建立院校“双向兼职”制度

即学校领导干部在医院兼任领导职务,医院领导干部在学校兼任领导职务,这项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比较困难,但江西省萍乡市政府做到了。2009年,由萍乡市政府主导,萍乡市卫生局实施,萍乡市卫生学校与萍乡市人民医院、萍乡市中医院、萍乡市二医院等各大医院领导实行了“双向兼职”。学校聘请医院影像科室/中心的负责人担任学校系部(如医学影像系)副主任,医院聘请学校系部(如医学影像系)负责人担任医院影像科室/中心副主任。相当于前者,后者更具有可操作性。

3.3 积极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提供先进的医学影像仪器设备进行教学

三级医院在不影响正常医疗工作的前提下,积极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提供先进的医学影像仪器设备进行教学,将一些不用、少用、闲置或淘汰的医疗仪器设备用于教学,接受学生见习实习。学校应该严格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为医院提供一定的培训费用。

3.4 分专业方向的订单式的人才培养

分专业方向的订单式的人才培养理论上非常好,但具体操作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对学生的选拔和测评的难度较大,二是三级和二级医院方向由于拥有较多的教学资源,存在侵占其他学生的教学资源的情况,三是可能出现绝大部分学生都竞相涌入三级和二级方向现象。而三级、二级医院尤其是前者需求量有限且选人用人机制相对不灵活,且普通高校本科医学影像毕业生占据了本属于高职毕业生的岗位;一级医院方向需求量大,应该主方向,但一级医院普遍存在待遇差且收入不稳定,生活条件相对艰苦,设备条件差等问题,绝大部分学生可能不买账,觉得低人一等。

综上所述,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并具可操作性的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重点强化构建政府主导的人才培养长效运行机制,建立院校“双向兼职”制度。在行指委的指导下,与合作医院共同构建课程体系,设计两个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核心校本教材,共同教学。真正实践以“合作教学、双向兼职、参与管理、订单培养、做中学、学中做、做学一体”为主要内涵的“融入式” 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妮娜.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2,22(2):142-144.

[2] 刘月芳.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J].全国商情,2013,(15):85-86.

[3] 林雯,蒙启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轻工科技,2012,(2):136-137.

[4] 刘艳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北方经贸,2012,(1):118-119.

[5] 韩晓磊,杨延平,刘齐元.高职医学影像技术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1):9-11.

[6] 孟群.中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14-128.

[7] 陶言诚.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及应用[J].职教论坛,2013,(23):65-67.

[8] 韩晓磊,杨延平,刘齐元.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调查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8(2):221-224.

[9] 徐纪勇.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及应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6):93-94.

[10] 唐陶富,魏冬云,何和清.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医药导报,2009,6(4):104-105.

[11] 李敬哲.创建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31-132.

[12] 何伟,杨立明,廖建宏.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1+2”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2):39-40.

[13] 丁书文.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调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9):123-124.

[14] 黄宏远,吴利忠,唐红梅.提高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26(1):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