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诊断医师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2-04-14 22:23:35

影像诊断医师总结

影像诊断医师总结篇1

[中图分类号] R8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0(b)-0088-04

随着社会老龄人口的增多,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AD)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成为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ICA)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2],但它是一种具有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穿孔和意外潜在严重并发症的有创检查;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的发展,CT冠状动脉成像(CT coronary angiography,CTCA)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其具有无创、诊断准确性高及阴性预测值高的优势,能短期内重复检查,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无论是哪种方法,对于不同的医师或是同一医师诊断CAD的结果仍然会存在偏差。国内对不同医师或同一医师采用ICA及CTCA诊断CAD的可重复性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在参考国外文献的基础上对ICA及CTCA诊断CAD的可重复性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月在北京天坛医院放射科同时完成ICA及CTCA检查,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100例,两种检查间隔时间小于30 d,均为疑似CAD患者,其中,男67例,女33例,年龄45~73岁,平均(58±10)岁,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6.73±3.62) kg/m2。入选标准:ICA图像各支冠状动脉显示清晰,CTCA图像质量评分≥2分;排除标准:心率难以控制在90次/min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者。

1.2 影像学检查方法

1.2.1 ICA影像学检查方法 采用德国西门子AXIOM artis dBC数字血管造影系统,穿刺右桡动脉或右股动脉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剂用碘普胺370 mgⅠ/mL或碘海醇350 mgⅠ/mL,以4.0~5.5 mL/s的速度注射,采用三时相对比剂注射方案,即第一时相注射对比剂50~60 mL,第二时相注射对比剂与生理盐水的混合液30 mL,第三时相注射生理盐水40 mL[3]。

1.2.2 CTCA影像学检查方法 采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Light speed VCT型64排螺旋CT扫描。患者取仰卧位,由足侧向头侧进行心脏定位扫描、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扫描、CTCA扫描。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420~500 mAs、重建层厚0.75 mm、准直器宽度0.6 mm×32 mm×2 mm、重建视野25 cm×25 cm。对比剂使用原则同ICA法。当升主动脉内的信号达到预先定义的100 HU这一阈值时,CT开始自动扫描,患者憋气8~9 s,同时在患者胸前壁连接4个电极监测心电图,获得心脏整体的信息;控制心率在90次/min以内,若大于90次/min者给予美托洛尔(倍他乐克)12.5~25.0 mg口服。

1.3 图像质量评定标准

图像质量评定按照4分法进行[4],1分:图像质量差,血管节段不连续,有明显伪影,甚至无法辨认血管结构,不能用于诊断;2分:图像质量一般,有中等伪影,血管边缘模糊,无结构缺失,轴面扫描结合重建图像可以诊断;3分:图像质量好,可有少量不影响诊断的伪影,血管边缘较清晰,可以诊断;4分:图像质量极好,无运动伪影,血管边缘清晰锐利,可以诊断。

1.4 图像分析

ICA及CTCA图像分别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分析其影像资料,即2名ICA医师均按照盲法原则独立分析这100例患者的ICA影像资料,30 d后,其中1名按照盲法原则重复分析。另2名CTCA医师按照同样的方法分析CTCA影像资料。最后分别核对2名ICA及CTCA医师的诊断结果并协商形成一致的看法作为最后诊断结果。当医师读取影像资料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运动伪影、心率、钙化的影响,尤其当存在钙化病变时,狭窄程度的判断就不是很准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采用目测直径法[5]:1级,无狭窄;2级,狭窄 < 50%;3级,50%≤狭窄 < 75%;4级,75%≤狭窄 < 100%;5级,狭窄=100%,即闭塞。CAD的诊断标准为:至少1处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5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医师间及同一医师的诊断一致性采用Kappa分析法,即K值=0.65~0.75为一致性好,K值 > 0.75为一致性极好。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ICA及CTCA诊断结果的Kappa分析

ICA及CTCA医师间和同一医师两种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可重复性行Kappa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ICA及CTCA医师间和同一医师两种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K值 > 0.75,这说明ICA及CTCA医师间和同一医师两种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可重复性极好。且同一医师K值较医师间高,ICA法较CTCA高。

2.2 ICA及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完全一致的节段数及比率

本组100例患者共有1600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ICA共诊断1454个节段,占90.88%;CTCA共诊断1485个节段,占92.81%。ICA及CTCA医师间和同一医师两种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一致性的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医师间和同一医师ICA及CTCA两种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一致性的冠状动脉节段数占总节段数的比率均大于75%,以狭窄程度≥50%为诊断CAD的标准,医师间和同一医师ICA及CTCA两种方法诊断CAD的比率均大于94%。同一医师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或CAD一致的冠状动脉节段数占总节段数的比率均高于医师间,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诊断CAD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目前诊断CAD的主要手段为ICA及CTCA,但两种诊断方法均采用目测评分法,这势必会造成一定的误差,不同医师之间及同一医师前后两次的诊断也会产生差异。

3.1 ICA诊断CAD的可重复性

ICA时间分辨率高,无论是收缩期还是舒张期,以及检查时患者的心率如何,其图像质量稳定;ICA图像的空间分辨率高,对细小分支病变的显示清晰,且不受冠状动脉钙化的影响[6]。因此,目前ICA仍为诊断CAD的金标准,因而很少有学者研究它的可重复性。本研究结果显示,ICA医师间K值为0.89,同一医师K值为0.90,医师间及同一医师诊断CAD的可重复性极好。同一医师可重复性略高于医师间,可能与同一医师把握的诊断标准更稳定有关,但二者差异不大。此结果充分说明,ICA诊断CAD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好,仍然为诊断CAD的参考标准。

3.2 CTCA诊断CAD的可重复性

Stolzmann等[7]分别诊断94例64排CT和115例DSCT图像,以ICA为参考标准进行对比,结果显示CTCA诊断医师间的可重复性随着阅读影像资料数量的增加而增高,有400份CTCA阅读经验者诊断CTCA的准确性和医师间的一致性均较高。国外有文献报道CTCA诊断CAD的可重复性从中等到极好(K=0.68~0.94)不等[8-9]。本研究结果显示,CTCA医师间和同一医师的可重复性较好,医师间K值为0.79,同一医师K值为0.81,同一医师可重复性略高于医师间,与上述文献报道结果一致。此结果表明,CTCA诊断CAD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较好,为目前诊断CAD的较为理想的无创检查方法,但是其诊断的可重复性低于ICA。

综上所述,ICA及CTCA医师间和同一医师两种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可重复性极好,且同一医师K值较医师间高,ICA法较CTCA高。因此,这需要相关学者不断提高诊断水平,最好是由2名医师协商达成一致诊断结果。

[参考文献]

[1] 申燕艳,李荣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的对比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29(2):243-245.

[2] Oevrehus KA,Boettcher M,Larsen HM,et al. Impact of procedure volume and operator experience on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computer tomographic coronary angiography[J]. J Am Coll Car diol,2009,53:264.

[3] 崔燕海,黄美萍,梁长虹,等.64层螺旋CT冠脉CTA对比剂注射方案优化[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3):374-376.

[4] Ko SM,Kim NR,Kim DH,et al. Assessment of image quality and radiation dose in prospective ECG-triggered coronary CT angiography comared with retrospective ECG-gated coronary CT angiopraphy [J]. Int J Cardiovasc Imaging,2010,26(1):93-101.

[5] Writing GM,Lloyd JD,Adams RJ,et al.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10 update: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 Circulation,2010,121:948-954.

[6] Bastarrika G,Lee YS,Huda W,et al. CT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 Radiology,2009,253:317-338.

[7] Stolzmann P,Scheffel H,Schertler T,et al. Radiation dose estimates in dual-suoruce 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 [J]. Eur Radiol,2008,18:592-599.

影像诊断医师总结篇2

R-4

超声影像学是一门以影像为主的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是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对超声影像图像的独立分析与判断能力,为今后更好地胜任超声临床诊断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近二十年来,随着科技发展日迅猛,新技术层出不穷,超声影像学成为临床医学中发展较快的一门学科,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已不能满足目前教学的需要。因此,如何高质量地完成现代超声影像学的教学,是业内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超声影像学的特征

1.超声影像学发展日趋强劲,使其教学内涵在不断丰富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广泛应用,医学影像诊断已从显示宏观结构发展到反应分子、生化水平的变化;从显示形态改变到反映功能变化;从单纯诊断向治疗方面发展[1]。在现代医学四大影像诊断技术(超声医学、CCT ,、同位素扫描、MRI)中,超声医学发展尤为迅速,目前,介入超声、三维、四维超声已取得或正在取得惊人的进步。随着超声诊断技术不断提高,其临床地位日趋重要,专职从事超声影像学诊断的医疗工作者、技术人员人数不断增多。

2.超声影像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学科知识面较广

超声影像学涉及多门学科、多个专业,这就要求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有很宽的医学知识面。想要很好掌握超声影像学,我们应有好的基础,一个好的超声诊断医师必须熟悉内、外、妇、儿等多方面知识,了解各科疾病的临床表现,这样才有可能更全面地分析由临床医师提出的主要诊断问题,从而避免出现误诊、漏诊。

二、传统的超声影像学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

1.教材、教W模式无法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

《超声影像学》教学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但它的学时数较少,同时医学高校附属医院中的医生平时既要给病人做检查,又要承担教学任务,较为繁忙,这是超声影像学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很多医学高校中,在课程设置上,一般超声医学与CT、核磁共振、X线是融合在一起的,然而,超声诊断学尽管属于影像诊断学体系,但有着其自身的特点,超声诊断学尤其超声心动图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与其他医学课程相比,超声影像学教学具有其特殊性,正因为该学科这一特点,才使得超声的诊断是靠动态和实时做出的。因此,超声诊断必须是医生亲自操作,而不是仅靠读几张片子就做出诊断。此外,尽管超声医学近年来发展很快,导致超声诊断学在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上不尽合理,课时较少,导致学生对这个学科掌握的不够好。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的滞后,不能满足信息化、大数据时代要求

由于超声影像学是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下而的分支学科,教师均为医学高校附属医院临床医师,在很多高校,针对超声诊断的超声诊断学教学研究较少,目前主要还是传统的讲授模式,超声诊断学教学方法仍然处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较少涉及CBL(Case-based Learning,以案例为基础)教学法,更不涉及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2],所以,目前的教学方法己经明显落后于当今飞速发展的医学院校高等教育,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医学高校附属医院中超声影像学教学的一些教学改革措施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飞速发展,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培养面基础好、知识面宽、技能高的高层次超声影像学专业人才,超声影像学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改革超声影像学课程体系

我们医学高校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基础宽厚、临床实践能力强的医学影像学高素质人才,所以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发挥医学高校附属医院的实践平台较多这一优势,运用现代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使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充分体现课程体系的实践性、先进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调整和优化,更新教学内容.

2.抓住超声影像学教学重点,转变教学理念

现代超声影像学已经发展成为规模庞大的一类多分支的综合学科,依据现在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本科生的课程设置状况,教师要想系统、全面地讲授全部超声影像学内容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超声科教师必须走出传统的单技术、单病种的教学模式

3.结合大数据时代的特点,更新教学手段,实现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的现代化

大数据时代的发达的互联网为我们的超声诊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样,就促使学生们和老师们建立了新的资源观,大数据时代资源的获取方法,避免了医学高校附属医院超声科教师因其不同的的个性化特征导致的同题异构。但是,目前超声诊断学的教学,并没有恨充分地、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大部分的教学仍然是医学高校附属医院超声科教师将自己个人的经验通过传统的PPT的形式进行讲授。

总之,教学改革是个比较庞大的课题,涉及到很多方面,我们调查了其它一些医学高校附属医院超声影像学的教学现状,结合学科特点以及我们科室积累的教学经验和一些比较前沿的、优秀的专家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关于超声影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见解,我们要瞄准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总结、探索好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用新的内容与知识充实自己,充实学生,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加优秀的超声影像学专业技术人才。

总之,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医学影像学教育也面临更大的挑战,旧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面对21世纪医学影像的发展,我们要顺应时代,推陈出新,总结经验,不断地探索一些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用新的内容与知识充实学生,以培养更多的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

影像诊断医师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260-02

近年来,医疗行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误诊、漏诊的医疗事故频繁发生,导致各类医疗纠纷案件日益突出,使伤残鉴定的结果失真,患者的权益受到损失,严重影响了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正确认识和并分析漏诊及误诊产生的原因,对于医护工作者而言意义十分重大,以便今后采取预防的措施给予解决,减少损失,确保诊断的准确率;努力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为患者提供较好的服务,更快地提高我国的医疗技术水平。

1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放射科2012年1月~2013年7月普通X线平片及其相应申请单和诊断报告360份,进行分析、总结并分类研究。目的在于发现普通放射检查工作中的误诊、漏诊原因及对其避免误诊的措施。抽取的360份资料中甲级片率达93%,误诊率是3%,漏诊率是4%。

2讨论

2.1误诊、漏诊的原因。

2.1.1首先,部分临床医生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在病史采集过程中不详细,没有做到向放射科医师提供确切的、有价值的临床资料,导致放射技术人员不能准确地拍摄病变部位的X线片。如:膈下肋骨外伤后,不能分清申请对膈上助骨还是膈下肋骨的投照。并且处于边缘射线部位的X线影像,由于倾斜投照,可歪曲被照体。其次,由于经验技能所限,在诊查患者时,往往由于思维听从于主观感觉,不能展开思路,结果没有给放射科医生提供真正要检的部位而造成漏诊。如:腓骨短肌止于第4跖骨粗隆,当踝关节发生内收型扭伤时,常因腓骨短肌突然猛烈收而造成骨折,而往往因为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踝部肿痛却忽略跖骨导致漏诊。肋骨外伤后,为排除骨折向放射科申请拍摄肋骨正侧位片,而拍摄肋骨正斜位片对诊断是比较有价值的。

2.1.2患者检查前没有严格按照放射技师要求进行准备。尤其是胃肠道钡餐检查,如:胃、肠道内滞留物多则很容易掩盖病变而造成漏诊或误诊。还有患者不能严格遵医嘱,且对医生隐瞒真实情况。

2.1.3胶片投照条件、不适当、电压电流选择不当,射线穿透力过大,则会将密度偏低的病灶显示不清或不能显示;而当摄影条件过低时,射线对厚实部位穿透性差,仍然不能清晰显示病变;投照位置不合适:患者摆位、投照角度和投照中心线不当,都会影响观片医生的正确诊断。

2.1.4影像诊断方面:①影像诊断室条件不适当是造成误诊漏诊的原因之一,室内光线不合适,室内亮度过高,相对降低了观片灯的亮度。光线亮度过低,对观片医生眼睛不良刺激大,容易产生视力疲劳,对于微小病变难以发现;由于办公条件有限,室内不安静,分散医生注意力导致诊断不正确。②影像诊断医生对投照条件不合适的平片没有要求重新拍摄,而勉强进行诊断。业务水平有限,对影像变异的认识不充分,将正常变异误诊为病变,将病变误诊为变异。观片时注意力不集中,条理性差,没有充足的逻辑思维分析而评主观判断下结论。每张胶片只经过一位诊断医生观片,结论就被确定,缺少复阅,一旦出现误诊的情况不能被及时发现。

2.2避免误诊、漏诊的措施。

2.2.1首先,临床医师应加强自身业务技能掌握摄影部位选择的依据,确实有效的为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增强工作责任心,经常与放射科医生进行交流,协作发展。其次,申请单填写应该提供必要而有价值的个人病史,以便供诊断医生综合分析影像表现得出正确结论。吴恩惠指出:同一病变可有不同的X线表现,即同病异影,而不同的病变又可以有相同的X线征像,即异病同影。还有,影像检查申请单应将被检查者或家属联系方式一同填写,一旦发现误诊、漏诊等情况,能够及时和被检查者家属取得联系,最快时间纠正错误。

2.2.2被检者应仔细阅读所做检项目的注意事项,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充分做好造影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2.2.3影像检查技术方面:①影像检查技师需要熟练掌握照相技能,并且熟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知识。必要时,与诊断医师协商解决投照条件、选择,从而能够拍摄出对诊断有价值的优质胶片,以最佳方式显示病变部位,时刻以度的责任心对待工作。②层层把关,控制照片质量,使照片具有较好的对比度、较的清晰度、较小的失真度。③引进先进的治疗设备提高影像质量。应用CR,DR影像技术获得数字化图像并结合后处理技术为影像诊断服务。

2.2.4影像诊断方面:①影像诊断室环境条件:通过调节观片室内的亮度满足医生观片的光线要求,室内保持安静,杜绝无关人员入内,为诊断医生营造良好的观片环境。②诊断医生:应对工作和患者具有高度责任心,不断地学习,掌握一定的临床知识,总结经验,将影像表现与临床资料相结合,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必要时,对患者进行体检,熟悉病史,加照需要的投照或透视下转动方法检查患者,切忌主观盲目下结论,当遇有不明确问题,或异常情况时,可向临床医生提出恰当建议。X线检查结果阴性并不能排除疾病存在的可能,因为很多疾病在早期的X线表现是没有阳性征象的。可建议进行进一步检查,或必要时复查。有些骨折的早期,X线征象不明确,而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于断端骨质吸收而显示出骨折线,这种情况,可建议伤后2周后复查,以明确有无病变。报告发出前必须经过两名以上的诊断医师阅片。

以上对放射科工作过程中的误诊现象进行了总结,供同仁指正,以便更好地工作。如果在工作中减少误诊、漏诊的发生,不仅标志着医务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而且,减少了许多麻烦和纠纷,从而增加了患者的信任度,提高了医院的声誉,更重要的是使患者得到及时的医治,减少病痛,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放射诊断工作中诊断误诊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便于医学工作者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确保诊断及误诊的频繁出现,更好地促进医患关系的协调健康发展。

影像诊断医师总结篇4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educational state in Video Science in medical colleges,combining with work practice,it puts forwards the teaching reform thought of it,aiming to jointly exploring and cultivating the clinical medical talents fit to the new TCM,combination of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modern medical Video Science development.

Key words:higher colleges;Medical Video Science;teaching reform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催生了高速多层螺旋CT、高场MRI、介入放射学、超声诊断学及超声介入学等先进的影像诊断和治疗技术的相继问世,医学影像学正经历一个迅猛的发展时期。新的知识和观念不断涌现,现代医学影像学已发展成为诊治兼备的临床学科,其研究也成了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对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要求提升了相当高度,同时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高等中医院校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作一初步探讨。

1 医学影像学教学现状

由于历史的原因,医学影像学一直作为临床医学的辅助学科,在医院的发展规划中处于次要地位,这也导致了影像医师的培养没有得到必要的重视,使得医学影像学师资的培养成为了薄弱环节,导致了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影像诊断学在以往高等中医院校的教学中仅仅是中医类《西医诊断学》的一个章节。中医本科专业总学时20学时,放射、超声课时比为10 ∶1,内容涉及人体全身各个系统,内容多,教材编写简单,没有图示说明,无法安排充裕的见习、实习时间。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基本和其它课程一样上,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图像的影像理论是非常抽象,教师只能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在粉笔和黑板之间进行灌输式的理论讲授,教学方法单一。作为中医药类医学院校,长期以来学生更多的重视中医中药学的学习,而影像诊断学作为西医诊断学的一部分自然倍受冷落,学生对其不重视也就可以理解了。上述的林林种种都造成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很好地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更谈不上临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改革与探索

2.1 更新教材和改革教学计划 根据临床教学对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的需求,将原来供中医类专业使用的《西医诊断》改为使用《医学影像学》作为教学教材,该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1]。该教材具有实践性、专业性较强,内容丰富的特点。教材按70~100个学时计划编写,但中医类院校学生课业繁重,课程设置学时安排只能做适量压缩。根据各专业具体情况,将中医、中西医结合、骨伤和针灸推拿等专业的特点,重新制定了相应理论和见习课时,平均课时比原先增加40%。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也更体现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转贴于

2.2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高临床能力培养 自2002年开始我们教研室开始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并尝试在教学中应用,因多媒体课件图像质量高、片源选择余地大,图文并茂,形式新颖,学生乐于接受,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明显加强,同时因使用方便,减轻教学负担[3]。总之,多媒体课件的成功运用,会使医学影像教学耳目一新、形象直观,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学的过程中,教研室的老师不断尝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以前单纯的“填鸭试”教学被更多的“启发式”教学、“实战性”教学所取代,所谓“实战性”教学主要是在每个章节理论教学完成后,提供几个临床典型的病例,这些病例之间往往有重要鉴别诊断意义[4]。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由每组代表上来对每个病例进行分析,最后由老师结合阶段理论教学回顾性总结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通过这个方法,学生对刚接触到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2.3 改革实验课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技能培养 由于受到课时数的制约,传统的影像实验教学一直采用理论讲授结合集中阅片的方法。学生在阅片的时候老师是主体,每张X线片老师都集中讲解学生聆听记忆。阅片速度快,学生来不及理解,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对影像实验课也没有兴趣,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使实验教学对理论教学起不到很好的辅助效果。因此教研室首先对实验课教学大纲重新进行了编写,增加了新的检查技术下疾病影像表现的实践内容,主要是CT部分的内容。同时在实践教学中尝试讲课主体和对象的转化。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从记忆型、模仿型向思考型、创新型转变,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素质[5]。每次实验课前老师要求学生根据实习大纲预习理论知识,实验课上老师用少量的时间回顾理论教学的内容,将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自行阅片。学生分组学习,一边阅片一边结合书本理论知识讨论,同时实践过程就是学生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老师将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解答。实验课结束前老师把所有学生遇到的问题、难点汇总,结合实际病例影像图片设计几个抢答思考题。有时老师举出具有鉴别意义的病例,学生短时间讨论后推选的代表上台教授,教师旁听,最后进行总结和补充。多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开展,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的同时临床实践技能也得到了提高。

2.4 改革考核方式,突出综合技能 考试的成绩是对教学效果评价的有效手段。以往的考试单纯以理论为主,这种方法存在多种弊端,主要的还是不能反映学生的影像学综合运用能力,自然也不能真正反映教学效果。为此教研室尝试新的考试方法。病例阅片占成绩的20%,理论考试占成绩的80%,其中理论考试内容增加30%病例分析和影像检查综合运用题。这样考试更能体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能比较真实、客观地反映影像学的教学效果。

2.5 加强教研室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节。为了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组织教研室老师参加优秀教师授课,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授课艺术。组织教研室老师集体听课,课后组织教学情况讨论。通过讨论取长补短,吸取经验。为保证教学质量,青年教师正式参加上课前必须参加青年教师岗位培训、公开试讲,经过评议合格后方能走上讲台。科内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小讲课,作为教研室教师提供锻炼机会的平台;组织青年教师收集疑难病例,定期开展疑难病例讨论会。不定期安排教师到兄弟医院进行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吴恩惠.医学影像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

[2] 戴捷.医学影像学多媒体教学的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04,11(8):16331644.

[3] 王世英.医学影像诊断多媒体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34(9):646647.

影像诊断医师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有相当部分医生集中在基层医疗机构,如二级以下医院及部分县(区)二级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他们承担着重要的医疗任务。但是由于地域不同,医疗知识更新途径有限,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相对落后,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及西部地区形势更为严峻,有些甚至根本得不到岗前培训及岗后继续教育。这些因素往往使得基层医疗队伍水平停滞不前,难以满足当地老百姓的医疗服务需求,迫使老百姓有病不得不前往医疗水平较发达城市,是造成普通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政府医改意见中,关于加强医药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临床教学医院在心脏及大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超声心动图学是针对心脏和大血管疾病的诊断技术,是循环系统疾病影像诊断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超声诊断专科医师,作者承担着大量针对临床医学生和基层进修医师的教学任务,结合多年的临床带教,对如何使超声心动图教学结合临床,融会贯通,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和提高基层进修医师在本专业领域诊断水平进行探讨。

一、基础教学

超声诊断学作为一门影像学科,其作用是为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帮助临床医生及时做出准确的临床诊断,尽早制定治疗方案,减少病人痛苦。超声诊断是为临床医生服务的,那么就需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临床诊断的相关知识。

首先,基层来进修学习的医师应牢固掌握解剖学知识。超声诊断是以系统解剖、局部解剖和断面解剖为基础,观察心脏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功能等方面,熟悉掌握与断面解剖相对应的正常心脏超声切面图。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超声图像是二维图像,需要通过人脑对连续断面的图像组合才能获得脏器的完整立体形态,这需要检查人员有一定的空间想像力,而空间想像力需要以丰富的解剖知识为基础。

其次,学习和掌握各种心脏和大血管疾病的病理改变特点。根据超声图像反映的心脏结构和功能表现的特点,判断心脏是否有病变及病变的特征情况,作出初步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手法教学

操作手法在心脏超声诊断中起很重要的作用,手法决定图像的质量,决定能否提供足够的信息量支持诊断。在实践工作中,对于同一个病人,由于操作医师手法不一致,得到的切面就不一致,就会造成诊断意见的差别,甚至会导致误诊及漏诊。

首先,在教学中强调常规标准切面的显示,如四腔心切面必须横平竖直即二尖瓣与三尖瓣处于同一水平,四腔与心尖处于垂直状态,而非标准切面则可导致腔室的测量出现误差,进而影响正常的诊断;短轴切面要达到“圆”,短轴圆形各点的直径等长,而斜切易导致测量室壁厚度过厚。

其次,在手法教学中始终强调对任何一位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应按顺序扫查各个标准扫描切面,特别是易忽略的胸骨上窝切面、剑突下切面和左室短轴的心尖部切面,养成全面、细致的扫查习惯,以对疾病的诊断提供足够的信息。如一部分房间隔缺损在胸骨旁切面由于受回声失落及多普勒效应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能显示,但剑突下切面可以减少这些干扰因素,很好地显示断端及过隔血流。而对于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若不顺序显示左室短轴心尖部切面则有可能导致漏诊。

三、多媒体教学

心脏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它强调从观察图像的角度来认识各种病变,理解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从而提示疾病的本质。心脏是一个不断运动的重要器官,理解心脏的正常做功过程,必须了解和掌握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反之,如果诊断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需要通过对大量典型病例的动态超声图像的感性认识,包括对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评估,才可能对该疾病的超声诊断要点有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和掌握。利用计算机PPT形式进行部分内容的讲授,克服了单纯教师讲解的不能演示心脏结构和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动态变化的困难与盲区,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大大缩短了授课时间。多媒体技术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思维;有助于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弥补示教病例不足的问题;有助于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正确理解和牢固掌握,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很有帮助。因此,利用多媒体在心脏超声诊断学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现多媒体教学,首先,要求带教老师收集典型心脏疾病的超声资料,包括多种超声技术的动态和静态图像;其次,将相关的图像信息资料进行及时整理、储存、标注和备份。利用存储丰富、翔实的心脏超声诊断资源,将特殊病例通过光盘、磁盘存储后,建立了图像数据库及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将视频、音频、图片、录像动画、文字等信息进行有机的整合,把它应用于教学中,结合临床信息现场教学,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四、规范书写报告

规范超声心动报告的书写。书写超声心动诊断报告是心脏超声诊断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以精准的专业术语,将正常以及异常所见如实地反映给临床。规范的超声报告是按照质量控制的要求,结合医师的临床经验,归纳总结出示范性、指导性的超声诊断报告。在书写超声诊断报告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并掌握不同疾病超声诊断的思路,这不仅是诊断的过程,更重要的是鉴别诊断的过程。在书写过程中,带教老师可以发现其中的错误以及不足,及时进行修改,可以使学生在书写报告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学习和提高。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看书、主动学习的动力。

影像诊断医师总结篇6

        1 误诊、漏诊的原因 

        1.1 临床医师 (1)客观方面,限于知识水平所限缚,没有提供真正需要检查的部位而漏诊,如:当患者主诉髋关节或膝关节不适时,即认定为上述关节疾患,而想不到股神经、闭孔神经的解剖分布[1],在其受累时,亦可于上述部位出现症状。宋文阁、郑宝森等提出:腰椎间盘病变,腰椎结核,肿瘤等也可引起髋、膝关节不适[2,3](2)主观方面,诸如病史采集不详细,体格检查不细致,不能确切地向放射科提供必要的临床资料,加之射线投照的特殊性,处于边缘射线部位的X线影像,由于倾斜投照,可歪曲被照体[4]。 

        1.2 患者检查前准备欠充分 尤其是造影检查,如胃、肠道内滞留物很易遮盖病变或误以为病变。 

        1.3 照片投照条件和/或投照位置不适 (1)投照条件过高,则密度偏低的病灶显示不清;(2)投照条件过低,对厚实部位穿透差,易掩盖病灶;(3)投照位置不当:病变不在投照中心线位置上。

         1.4 影像诊断方面 

        1.4.1 观片环境条件不适宜 (1)室内光线亮度过高,(2)光线亮度过低,对观片者眼睛产生不良刺激,不利于微小病变的发现。 

        1.4.2 影像诊断医师 (1)对变异认识不充分,而将正常变异 误诊为病变或将病变误以为变异;(2)主观武断(臆断)、凭想当然;(3)疑难片子经一位诊断医师报告后,结论便被定格。   

        2 误诊、漏诊的预防措施 

        2.1 临床医师 (1)加强自身业务技能;(2)申请单填写应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便诊断医师综合分析,吴恩惠指出:同一病变可有不同的X线表现(即“同病异影”),而不同的病变又可有相似的X线征象(即“异病同影”) [5]。            2.2 对被检者应充分作好检查前准备工作,这是完成高质量检查的前提。

        2.3 影像技术 (1)技术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照相技术,还要熟悉人体解剖学知识;(2)控制照片质量,使照片具有“适中的黑化度,好的对比度、高的清晰度、小的失真度”。  

        2.4 影像诊断方面 

        2.4.1 营造良好的观片环境, 观片室内亮度适中。   

        2.4.2 影像诊断医师应掌握一定的临床知识,才能更好地将临床资料与影像表现结合起来,提高诊断准确率。(1)不定期邀请临床医师到放射科做学术讲座;(2)经常参加临床科室病历讨论;(3)加强随访,不断总结失误;(4)首先全面评价照片技术条件,判定照片质量能否符合诊断要求,为避免遗漏X线征象,应按一定顺序,全面而系统地进行阅片观察 [5];(5)影像要与临床资料相结合;(6)切忌,主观武断地下结论。必要时加照或辅以透视;(7)遇有疑难或不能明确是否有异常时,可向临床医师提出恰当的建议,进行别的影像学检查,另外,X线检查结果阴性并不能排除疾病存在的可能,因为很多疾病在早期可以没有阳性X线的表现[5]如:股骨头缺血坏死早期X线征象可以是阴性,可建议进一步行MRI或血管造影检查,必要时复诊;有些骨折的早期,X线征象不确切,而经一定时间后,由于断端骨质吸收而显露出骨折线,可建议复诊[4];(8)疑难照片须经2名以上诊断医师阅片后,报告方可发出。                 

        由此可见,误诊、漏诊是可以加以预防的,其重要性也并非小题大做,让我们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崇高的职业道德来战胜“误诊、漏诊”。 

参 考 文 献 

[1]柏树令.系统解剖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394. 

[2]宋文阁,傅志俭.疼痛诊断治疗图解.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6:222-224. 

影像诊断医师总结篇7

        1 误诊、漏诊的原因 

        1.1 临床医师 (1)客观方面,限于知识水平所限缚,没有提供真正需要检查的部位而漏诊,如:当患者主诉髋关节或膝关节不适时,即认定为上述关节疾患,而想不到股神经、闭孔神经的解剖分布[1],在其受累时,亦可于上述部位出现症状。宋文阁、郑宝森等提出:腰椎间盘病变,腰椎结核,肿瘤等也可引起髋、膝关节不适[2,3](2)主观方面,诸如病史采集不详细,体格检查不细致,不能确切地向放射科提供必要的临床资料,加之射线投照的特殊性,处于边缘射线部位的x线影像,由于倾斜投照,可歪曲被照体[4]。 

        1.2 患者检查前准备欠充分 尤其是造影检查,如胃、肠道内滞留物很易遮盖病变或误以为病变。 

        1.3 照片投照条件和/或投照位置不适 (1)投照条件过高,则密度偏低的病灶显示不清;(2)投照条件过低,对厚实部位穿透差,易掩盖病灶;(3)投照位置不当:病变不在投照中心线位置上。

         1.4 影像诊断方面 

        1.4.1 观片环境条件不适宜 (1)室内光线亮度过高,(2)光线亮度过低,对观片者眼睛产生不良刺激,不利于微小病变的发现。 

        1.4.2 影像诊断医师 (1)对变异认识不充分,而将正常变异 误诊为病变或将病变误以为变异;(2)主观武断(臆断)、凭想当然;(3)疑难片子经一位诊断医师报告后,结论便被定格。   

        2 误诊、漏诊的预防措施 

        2.1 临床医师 (1)加强自身业务技能;(2)申请单填写应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便诊断医师综合分析,吴恩惠指出:同一病变可有不同的x线表现(即“同病异影”),而不同的病变又可有相似的x线征象(即“异病同影”) [5]。     

       2.2 对被检者应充分作好检查前准备工作,这是完成高质量检查的前提。

        2.3 影像技术 (1)技术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照相技术,还要熟悉人体解剖学知识;(2)控制照片质量,使照片具有“适中的黑化度,好的对比度、高的清晰度、小的失真度”。  

        2.4 影像诊断方面 

        2.4.1 营造良好的观片环境, 观片室内亮度适中。   

        2.4.2 影像诊断医师应掌握一定的临床知识,才能更好地将临床资料与影像表现结合起来,提高诊断准确率。(1)不定期邀请临床医师到放射科做学术讲座;(2)经常参加临床科室病历讨论;(3)加强随访,不断总结失误;(4)首先全面评价照片技术条件,判定照片质量能否符合诊断要求,为避免遗漏x线征象,应按一定顺序,全面而系统地进行阅片观察 [5];(5)影像要与临床资料相结合;(6)切忌,主观武断地下结论。必要时加照或辅以透视;(7)遇有疑难或不能明确是否有异常时,可向临床医师提出恰当的建议,进行别的影像学检查,另外,x线检查结果阴性并不能排除疾病存在的可能,因为很多疾病在早期可以没有阳性x线的表现[5]如:股骨头缺血坏死早期x线征象可以是阴性,可建议进一步行mri或血管造影检查,必要时复诊;有些骨折的早期,x线征象不确切,而经一定时间后,由于断端骨质吸收而显露出骨折线,可建议复诊[4];(8)疑难照片须经2名以上诊断医师阅片后,报告方可发出。                 

        由此可见,误诊、漏诊是可以加以预防的,其重要性也并非小题大做,让我们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崇高的职业道德来战胜“误诊、漏诊”。 

参 考 文 献 

[1]柏树令.系统解剖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394. 

[2]宋文阁,傅志俭.疼痛诊断治疗图解.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6:222-224. 

影像诊断医师总结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影像诊断的一致性检验:这是进行统计的基础,试想,诊断结果不一致,其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就大打折扣,该研究价值也就不高,别的方面做得再好也无济于事。所以拿到数据后首先做一致性检验。适用范围a同一组病例,新诊断方法与金标准的一致性。b两种诊断方法对同一样本诊断结果的一致性。c两个医务人员对同一病人的诊断结论的一致性及多名医务人员的两两比较。d同一医务人员对同一组病人前后进行两次观察作出的诊断是否具有一致性。

1.2 方法

1.2.1 两个医务人员对同一病人的诊断结论的一致性计算方法 (1)计算填写四格表:A项为基准项或金标准,B项为实验组或观察项目。A、B两项各设阴性(或不一致或没有病)与阳性(或一致或有病)两个指标,abcd四个格点分别是a两者皆判为阳性;d两者皆判为阴性;b(右上)假阳性点,即A(金标准或基准者)阴性,B判阳性;c(左下)假阴性点即A(金标准或基准者)阳性,B判阴性。本例a点A医师与B医师判定优良一致数83例;b点A医师判合格,B医师判优良,3例;c点A医师判优良,B医师判合格,3例;d点两人判定合格一致数5例(见表1)。(2)计算Kappa值:公式Kappa=Pa-Pe/1-Pe;Pa为实际观察到的一致率=实际观察一致数/总观察人数;实际观察一致数=两者皆判为阳性数(a点)+两者皆判为阴性数(d点);本例为Pa=(83+5)/94=0.93617;Pe为期望一致率=[(α+Χβ+)/N+(α-Χβ-)/N]/N;即两者都判为阳性格点(a点)的行合计数×例合计数/总观察数+两者都判为阴性格点(d点)的行合计数×例合计数/总观察数,两者之和再除以总观察数(或乘以总观察数的倒数1/N)。本例为Pe=[(86×86/94)+(8×8/94)]/94=(78.680851+0.680851)/94=0.844273;本例Kappa=(Pa-Pe)/(1-Pe)=(0.93617-0.844273)/(1-0.844273)=0.09189657/0.155727=0.59011。(3)计算Kappa值的标准误[1]:本例为SK=0.10314。(4)为Kappa值的假设检验:①H0:Kappa=0。②统计量U值:U=Kappa/SK,本例为U=5.7214465。表1 两名医师诊断实验评价的四格表

1.2.2 同一医务人员对同一组病人前后进行两次观察作出的诊断是否具有一致性 (1)计算填写四格表,A项为基准项或金标准,B项为实验组或观察项目。A、B两项各设阴性(或不一致或没有病)与阳性(或一致或有病)两个指标,abcd四个格点分别是a两次皆判为阳性;d两次皆判为阴性;b(右上)假阳性点,即A医师第一次(金标准或基准者)阴性,第二次判阳性;c(左下)假阴性点,即A医师第一次(金标准或基准者)阳性,第二次判阴性。本例a点A医师两次判定优良一致数74例;b点第一次医师判合格,第二次医师判优良,5例;c点第一次A医师判优良,第二次A医师判合格,6例;d点两次判定合格一致数9例(见表2)。(2)计算Kappa值:公式Kappa=Pa-Pe/1-Pe;Pa为实际观察到的一致率=实际观察一致数/总观察人数;实际观察一致数=两者皆判为阳性数(a点)+两者皆判为阴性数(d点);本例为Pa=(74+9)/94=0.8829;Pe为期望一致率={(α+Χβ+)/N+(α-Χβ-)/N}/N;即两者都判为阳性格点(a点)的行合计数×例合计数/总观察数+两者都判为阴性格点(d点)的行合计数×例合计数/总观察数,两者之和再除以总观察数(或乘以总观察数的倒数1/N)。本例为Pe={(79×80/94)+(15×14/94)}/94=0.739;本例Kappa=(Pa-Pe)/(1-Pe)=0.551。(3)计算Kappa值的标准误:本例为SK=0.102。(4)为Kappa值的假设检验:①H0:Kappa=0。②统计量U值:U=Kappa/SK,本例为U=5.4表2 同一名医师诊断实验评价的四格表

转贴于 2 结果

在胸部多层螺旋CT小剂量分段扫描的诊断与防护价值课题研究中对评分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的统计量Kappa=0.59011,P

3 讨论

医学影像学研究中选择统计学方法有自身的特点,应引起重视,应该确定一套标准的医学影像学研究适用的统计方法,使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让大家有章可循。

要重视进行一致性检验和盲法评价[2]。因为影像学是主观因素很多的学科,对同一份样本,不同的人评价不同,同一个人不同时间评价的结果前后也可能不一致。结合临床实际,尽可能做到齐同对比。诊断基准者的设立要慎重,手术病理结果是诊断的金标准,但是在临床研究中常难以完全做到,为了便于对比和统计,结合研究内容设立金标准十分重要,为与手术病理的金标准区别,作者称作此为基准者或基准组。本研究以常规CT扫描组作为基准组。

影像诊断医师总结篇9

一、师资队伍的建设

现代化的影像诊断思想一改传统的平面式思考方式与静止的形态学分析方法,强调形态与功能的统一,静止与变化的协调,使立体辨思及析因意识等成为主导观念;体现着现代科学思维模式的系统性、横断性、精确性及综合性等特点;要求式们必需对影像多视角地认知、全方位地把握;要求我们有更加坚实、宽厚的知识结构。要达到这一要求,首先应有一支符合这一要求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化要求的高级人才。老一代放射诊断学的老师,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和努力,已成为本专业的专家和教授,但面对各种高新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和发展,仍感到力不从心,落后于形势,存在着继续学习和知识更新的问题。目前从事医学影像专业的医师(教师),毕业于医学专业,对医学影像学的知识掌握甚少,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实践,才能适应日常的医疗教学工作。在此基础上,通过攻读研究生或派送到国内外有技术特长的单位进修学习,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逐步成长为医学影像人才和具有培养高级人才能力的教师。

另外,实验室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影像学的教学、科研工作的进行有着重要意义。在实验室里,施行各种科学实验、建立医学影像学模型、验证科学假说,通过各种科学实验研究的综合、归纳、判断和推理,变未知为已知,变知之较少为知之较多,从而充实提高教师认识世界的能力和学术水平,逐步使教师从“经验型”转向“科学型”人才,为医学影像学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提供良好条件。

二、医学影像专业学生的培养

1993年,我校开始招收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在学生人学前,我们便组织教研室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参考国内兄弟院校开办本专业的经验,拟定出我校对该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一)培养目标

国家教委要求医学影像学(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医学影像与放射治疗工作的临床医师。1990年4月25日卫生部医政司第27号文件指出:将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医院放射科由医技科室改为临床科室。这意味着放射(影像)科室由原来只承担疾病诊断,转变为既诊断又治疗疾病的双重功能,这与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是一致的,这是形势发展向我们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同样,我们所培养的新一代影像学医师,不应单纯满足于诊断疾病,而应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了解疾病的性质、范围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病变所处的阶段,如何选择与制定治疗方案(手术、介入与内科治疗等),病人的预后如何等等。我们认为,医学影像学人才的培养具有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培养周期长的特点,应该根据自己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制定专业培养计划,抓住重点、兼顾一般,既重视实践,又不轻视理论。

影像诊断医师总结篇10

影像诊断学目的在于让医学生了解影像诊断中各项检查方法的基本原理,掌握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在临床工作中的正确应用。近年来影像诊断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新序列不断推出,但每种检查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大多疾病诊断是通过多种影像手段协同完成的,这种多元化的影像诊断模式,形成了一种新的影像学教学方法——比较影像学(comparativeimageology,CI)。比较影像学是将同一疾病不同检查方法的影像特征相比较、将不同疾病间影像图像的异同之处相比较、将形态影像与功能影像相比较、将不同影像诊断方法的时间-经济效价比相比较,同时,将疾病的影像表现与临床、解剖、病理相结合,进而综合比较,它是一种能使学生了解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合理组合与使用的新型教学模式[1]。笔者在临床专业本科生的理论授课及带教实习过程中,运用了比较影像学教学法,现将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1我国医学教育的教学模式

当今世界通用的医学教育体系大致分为“学科型”、“问题型”、“器官系统型”三种模式[2]。以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仍是我国主要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分为医学基础课、临床专业课和见习实习三个阶段。此类教学法优势在于兼顾了医学教育的基础性、应用性和系统性,方便教学的实施和管理;劣势在于各学科间缺乏横向对比、纵向联系,教与学易脱节,学生被动接收、被动记忆,虽然培养出来的学生成绩优异,但常常出现临床思维锻炼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因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无法胜任工作。在全球医学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也在积极地进行探索及改革,以问题式学习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标准化病人临床教学等国际流行的教学方法在部分院校实施了探索性的开展,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影像诊断学教学中,引入比较思维模式,以期学生的知识储备、整合能力能尽快跟上对临床医生要求日益增高的社会发展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加深学生思维的深度,以利于提高学生思考推断、综合分析能力,为今后开展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可行性

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s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system,PACS)的临床应用,为比较影像学教学法提供了方便条件。以数字信息对影像学图像进行保存、管理、传送、读取,同时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的联网为每位就诊患者建立了唯一的身份标识号码(ID号),患者的全部资料信息,包括影像学图像及报告、血液学检查结果、临床资料等,影像科医生可以随时调阅参考。PACS系统具有图像质量高、信息完整、传送迅捷、实时共享的优点,辅助实现了影像学各分支间的横向联系。

3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作用

3.1学生更全面系统的掌握影像学知识

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影像诊断从早期单一的X线成像发展为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核医学成像等多元化的影像技术手段,放射诊断学也随之演变成为医学影像学[3]。目前医学影像学的教学主要是按照各组织系统介绍成像方法、正常及异常影像学表现,讲授过程中辅以示教典型病例影像图像,但较少涉及其他相关影像学表现,此类教学法不利于学生对不同影像手段进行系统了解。医学生是未来工作在一线的临床医生,对各类检查方法的全面掌握关系到日后是否能够正确选择并应用最有效合理的疾病诊断检查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比较教学法的应用,向学生详细介绍各种诊断方法的利弊。比如在腹部消化系统疾病的授课中,对于肝脏疾病,超声检查安全无创、费用低廉,具有可重复性,是肝脏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特别是对肝脏囊性病变具有较高的价值;而在肝脏实性占位性病变如肝癌的诊断及鉴别中,多排螺旋CT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检查手段,其多方位重建模式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在肝癌的定位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MRI是通过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信息的一种成像方式,对肝脏疾病也可很好的显示,特别是在超声、CT对疾病鉴别困难时,MRI可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病变信息。又如冠状动脉造影(CAG)是目前诊断冠状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金标准,但其不能反映心肌局部的血流灌注与心肌细胞的活性,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心肌灌注显像不仅可以诊断有无心肌缺血,而且还能判定缺血是否可逆以及冠状动脉的贮备功能,部分冠心病患者CAG结果正常,而心肌灌注显像却显示异常[4];冠状动脉CTA检查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可以较准确的判断病变有无及程度,需要进一步确诊或治疗者再进行冠脉造影检查,从而避免过度使用价格昂贵、有创性的冠脉造影检查。因此每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在疾病的诊断中都有各自的优势及不足,在教学中比较一种疾病的不同成像技术及检查方法的优劣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掌握疾病诊断。

3.2学生更准确地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具有多样性,临床诊断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异病同影或同病异影的情况,学生学习困难,往往对这种现象不知所措。应用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将影像学表现相似的不同疾病图像进行比较,列出它们的异同点,同时介绍每个疾病的特征性表现,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性思维,系统认识图像所反映的疾病的病理改变,增加学生疾病诊断能力及鉴别能力。因此在医学影像教学中介绍疾病的某种影像学表现时,同时适当介绍该疾病的其他影像学表现,归纳同一疾病在不同影像表现间相同及相异,从解剖、病理等基础医学角度,分析各影像出现的原理,此类教学法即满足了深度又兼顾了广度,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及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3.3学生更合理地选择影像检查方法

影像检查的基本原理相对枯燥、抽象,授课难度较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引起学习兴趣。教师讲解过程中如果采用比较教学法可使学生了解不同影像检查方法在行业领域中的地位及价值;相对容易掌握不同影像设备的成像原理、应用范围、优势及局限性;引导他们思考临床工作中对不同疾病首选和配伍的影像检查方法[5]。放射学前辈们从实践中积累经验,总结出了一些针对特定疾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6],如骨关节外伤性病变首选普通X线平片,必要时行CT进一步检查;颅脑外伤,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首选CT检查;脊柱脊髓病变首选MRI检查;胆管、尿路梗阻先考虑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检查;而超声检查无创、价廉,在实质脏器病变、软组织、小器官病变、妇科病变、胎儿健康筛查方面诊断准确率高,是首选检查方式。各种影像检查价格、特点各异,X线、超声、CT价格相对低廉,特别是在进行疾病的初步筛查及急诊患者广泛应用,并被广大患者及临床医生所接受;MRI序列齐全,可兼顾形态学及功能检查,但价格略显昂贵;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可检查全身骨骼、软组织病变,尤其近年来PET/CT、PET/MRI一体化检查的推进,在神经系统病变等方面较传统影像检查手段优势更为明显,但价格昂贵且具有放射药物辐射风险。因此,比较影像学不仅是要学生们了解各类影像检查在诊断疾病中的不同价值,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能为患者选择更准确的影像检查方法打下坚实基础。

4应用比较影像学教学法时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应用性学科,在实际教学中引入比较影像学方法会给从事影像学教学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作为影像医学授课教师不但要具备全面的影像医学专业知识,包括X线、CT、MRI、超声、核医学,还必须具备较丰富的临床及病理等相关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明确进行比较的目的和意义,有计划地准备相关影像学资料,重点突出。受课时所限,对于在临床上应用价值不大或已被证实不适用于当今诊断要求的技术内容,教师授课时只做简单介绍,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又能突出教学重点[7]。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的比较分析各种影像检查手段的特点、优势与不足,根据疾病特点总结不同疾病首选的影像诊断方法,使学生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培养综合分析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医学影像学科教学质量的目的。综上所述,将比较影像学应用到医学影像学教学工作中,利用其比较性、综合性等特点,将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系统的掌握影像学知识,更准确地诊断和鉴别诊断疾病,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成为临床医生后,更合理地选择影像检查方法。希望我们的教学经验对各医学院附属医院、教学医院更新教学观念,建立适应时展要求的医学生培养机制做出绵薄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吕富荣,吕发金,肖智博,等.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比较影像学的重要性[J].医学教育探索,2009,8(2):177-178.

[2]张传标,路学一.当前国内外医学教学改革的现状比较分析[J].医学教育管理,2015,1(3):174-178.

[3]关泓.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27(3):111-113.

[4]谭天秩.临床核医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24-452.

[5]倪雪君,成建萍,谢阳桂,等.比较影像学在超声诊断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交通医学,2012,26(5):513-514.

影像诊断医师总结篇11

引言

医学影像是涵盖X 线片、超声、CT、核磁共振、介入等多个不同门类的一门新兴医学技术,自1895年伦琴发现X 线片以来,医学影像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在此之前,医生除解剖外,只能依靠触诊了解患者体内情况,但解剖与触诊均具有一定风险。因影像成像原理及采用的检查方法存在明显区别,检查范围也各不相同,且还突出了检查技术。因此,影像技术对于影像诊断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逐渐从根据某一形态变化而诊断向功能、形态、代谢等改变的综合诊断体系方向演变。

一、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互补性

医学影像诊断离不开医学影像技术的支持,二者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关心。医学影像技术水平的提升及工作层面的拓展需要影像诊断的科学指导,而医学影像诊断水平的提升同样需要高水平的医学影像技术作为保障。只有通过医学影像诊断及时将结果反馈出来,才能逐步提升医学影像技术水平。由于不同的医学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是存在差别的,并且不同的影像学技术的专业性较高,例如超声检查、CT、MRI 等方法各有特点,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能够发现不同的技术各有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对于疾病的诊断,并非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就能够得出最准确的结论,有时仅通过一种影像学技术就能进行诊断,而采用其他的检查方式则难以检出异常。即使不同的影像学技术都能对一些疾病进行检查,但应当出于对患者经济角度的考虑,选择最为经济且适合的检查方法。

医学影像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在本质上是紧密联系的,并且二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促进各自的发展。随着当前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医学影像诊断和医学影像及时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在整个医疗环境中,随着新业务、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性科学的出现及快速发展,使得医学影像诊断与医学影像技术之间实现了有效的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患者的治疗周期,大大提升了医疗水平。

二、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独立性

在当前医学影像技术临床应用中,对于专业医师的要求较高,主要包括:第一,要求了解与掌握CT、核磁共振、超声医学及常规放射学等方面的专业操作技能与相关理论知识;第二,了解并掌握有关电子学、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第三,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对各类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应用情况及主要作用有一定的了解;第四,了解医学影像等不同专业分支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的技术。

在当前医学影像诊断应用方面,对于专业医师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熟练掌握现代医学影像学、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等方面的专业性知识;第二,在对临床疾病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对多种影像诊断技术熟练应用;第三,能够深入了解并熟悉与医学影像方面相关的临床技术及知识;第四,了解医学影像等不同专业分支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的技术。

影像诊断医师总结篇12

影像诊断学作为一门西医院校临床专业课,对于中医院校各专业学生来说会由于种种原因(比如说课堂教学、西医其他基础课程的开设等)造成学习上的困难,进而使学生在以后的临床应用上出现短板。所以对于从事中医院校影像诊断学教学的教师来说,如何能够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使中医院校各专业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是我们教师的最终目标。

一、教材的使用

以我们学院为例,我院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针推专业以及留学生等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均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诊断学基础》(供中医类专业用)”,讲授内容为本书第五篇影像诊断中第二十四章放射诊断的内容。本书以总论和个论的分类方式介绍X线、CT、MRI等的成像原理、图像特点以及人体各个系统(分为呼吸、循环、消化、泌尿、骨关节、中枢以及五官系统)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方法。本书基本概括了上述各个系统当中的常见病以及多发病,基本上可以满足中医各专业学生学习影像诊断学的要求,从使用的效果来看还是比较理想的。但随着我们医疗水平的进步,网络平台的丰富以及学生视野的开阔,单纯的从内容上来看,本书已经不能够满足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的自学要求了。首先,本书的内容比较简单,无论从介绍成像方法以及图像特点等,还是各个系统的疾病的诊断方法都介绍的比较简单。这虽然说可以帮助初次接触影像诊断学的学生迅速理解本课程的内容,但是在进一步的学习当中,尤其是那些学有余力而且对影像学比较感兴趣的同学来说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现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应用影像学的机会比较多,学生们也了解这一点,这更加促使学生要求更深入的学习,这种情况下本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这种要求了。其次,本书内容在安排上重点不够突出,这使得在课堂教学时教师的讲授受到影响。最后,本书当中的插图不够多(这对影像诊断学的教学影响较大)、在学科内容的先进性上也不够好。例如,CT和MRI的内容比较少,不利于学生了解本门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等。基于以上理由,我们的教材应该更换,可以使用西医院校的本科教材。当然,西医院校的本科教材内容非常的多,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摘选其中最经典的、最实用的、最常见的病变去重点讲授,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方法以及影像诊断的思维方法等,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也可以通过自学学习更多的内容,可以满足不同学力的学生的不同要求。

二、教学大纲的修改

老的教学大纲在新形势下也要加以完善。教学大纲要求:通过学习,使中医学生开拓视野,增进能力,掌握足够的西医诊断方法,丰富中医临床诊断手段,为培养高层次的临床实用型人才服务;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临床实用性,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使学生掌握各种影像诊断方法及其适应症,熟悉或了解其正常表现和异常表现的临床意义。我认为,我们对于中医院校的学生的要求是:首先,能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影像诊断学各种检查方法的使用范围以及适应症,这样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会更加合理的利用本学科知识为临床诊疗服务;其次,在前一要求的基础上再熟练的阅读影像科诊断报告,熟悉各种影像学诊断术语,对图像能够作出自己的诊断意见。这些完全可以写进教学大纲,使学生有的放失的学习。

另外,教学大纲中的学时的设置也可以适当增加,现在我们学院的设置是中西医结合专业54学时,针推专业36学时,见习时间均为3~4学时。对于中医院校的学生学习影像诊断来说就有些少了,而且我们的影像诊断课都是考查课,造成了学生在思想上也不够重视,所以也可以在这方面作出适当调整。

三、课堂教学手段的丰富

课堂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任何课程的教学目标都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对于影像诊断学来说也是如此。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对图片的展示和具体分析使学生们对于具体疾病形成比较深刻的印象,进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但是对于多媒体教学来说,我们也要注意以下问题:图片的典型性,典型的图片可以加深学生对某种疾病的直观认识,更能使学生理解理论内容;图片的多样性,因为一种病变可能会有一些不太典型的或不常见的影像表现,这就要求我们选取的图片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多了解一些表现,以便在以后碰到不同的表现时也可以作出比较准确的诊断;图片与文字的合理结合。只有文字没有图片学生不能形成直观印象,只有图片没有文字学生在课后复习时也会遇到麻烦,所以两者要比较好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这些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使用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的内容,但要想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光有多媒体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有机的组合起来,共同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带一些片子,让大家通过实际的片子的阅读和教师的讲解,增强对某种疾病的认识;我们也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大家组成若干小组,大家共同讨论某张片子,然后得出诊断结果,最后由教师来逐一点评各小组得出的诊断结果,指出大家在分析片子时出现的问题以及今后在分析类似病变时需要注意的诊断要点,这样最后形成的对某种疾病的影像表现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积极的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为课堂教学服务,这样才能更好的利用课堂的时间使学生学的更多、学的更好、学的更扎实。

四、结语

教师个人的专业知识及学术素养、课后作业的布置、教学实习的安排等,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影像诊断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拿教师的专业素质来说,现在的影像诊断学的教学均由学院附属医院影像科的教师们完成,他们丰富的临床经验可以使学生学习更加轻松有趣。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现在影像科的专业分工非常细致,不同科室有着相对固定的人员。那么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不同部门的教师在课堂讲授时的内容就会相对侧重本部门的知识,比如放射科的教师讲授时会侧重X线和CT的诊断,磁共振室的教师在讲授时会侧重磁共振的诊断,其他的内容虽然也会讲解,但由于专业的侧重不同就会造成对其他不甚熟悉的内容讲解不够透彻,造成学生的学习不够全面。我们的解决办法是: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不同专业的教师可以互相交流日常工作当中的诊断经验、相互渗透本专业的前沿知识、互相补充相关病变的片子等,做到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完善、更加全面,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具有全面的思维方式。

综上所述,在中医院校的影像诊断学的教学活动当中,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对本门学科知识的学习更加全面、更加实用、更加能够体现我们的教学大纲以及培养目标的内容,我们就应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作出一些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吴恩惠.医学影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