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散文欣赏合集12篇

时间:2022-02-23 02:29:41

精美散文欣赏

精美散文欣赏篇1

2、你送的鸢尾花早已经枯了,你教的那首歌我学会弹了。风把旋律吹乱了心又随风飞走了,我的手指弹着弹着想起你了。

3、快乐要有悲伤作陪,雨过应该就有天晴。如果雨后还是雨,如果忧伤之后还是忧伤,请让我们从容面对这离别之后的离别。微笑地去寻找一个不可能出现的你!

4、一曲乡谣唱久了,便会凝结成一句沉默。

5、坐在秋天的旷野里,把一地凄清,守候成满山淡黄的野菊。

6、当你真正爱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语言多么的脆弱和无力。文字与感觉永远有隔阂。

7、路,起伏历史的沉重,曲折岁月的艰辛。

8、我生命里的温暖就那么多,我全部给了你,但是你离开了我,你叫我以后怎么再对别人笑。

9、孤单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由你爱上一个人的那一刻开始。

10、你静候着春天的温柔,留我在风景之外。

11、一生要哭多少回才能不流泪,一生要流多少泪才能不心碎。我眼角眉梢的憔悴没有人看得会,当初的誓言太完美像落花满天飞,冷冷的夜里北风吹找不到人安慰,当初的誓言太完美让相思化成灰。

12、走过了幸福,却无法走出你为我编织的童话。

13、天空飘着泪光雨,洗去脆弱的坚强,我有那麽那麽多想对你说的话。这个世界的晴朗,从来不够长,只有泪光雨不停的落。

14、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音,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想起他时的那种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15、人在最悲痛,最恐慌的时候,并没有眼泪,眼泪永远都是流在故事的结尾,流在一切结束的时候!

16、什么叫快乐?就是掩饰自己的悲伤对每个人微笑。

精美散文欣赏篇2

关键词:美术欣赏;创新思维;形象思维;美术形象;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7-0066-01

美术欣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欣赏课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重要作用。所谓情操就是由思想热情和理想信念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精神状态。高尚的情操是每个学生应有的风貌。美的事物能给人以美的榜样,培养人的爱美之心,提高人判断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启迪人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去创造美好的人生。美术欣赏课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是素质教育核心地位。

一、美术欣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教师就是要用人类艺术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帮助学生提示出美的规律,打动学生的感官,人而培养学生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欣赏教学同其他艺术教育一样,主要功能是审美教育,即纯正的审美趣味、正确的审美观点、高雅的审美格调,健康的美术作品对培植高尚丰富的情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起着润物无声的作用。用美术作品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在共鸣中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境界。

目前,审美教育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它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目的的,需要循序渐进地取得成果。美术教学主要可以通过欣赏和实际的训练两方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美术的含义很广,从绘画到建筑,从服装设计到楼堂的装修设计,从汽车的造型到家具的设计等等。甚至餐桌上食品的造型,都属于美术的范畴……美术教学中,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选择地欣赏美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从格调高雅的作品中感受美术的情趣和崇高境界。

二、美术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美术课程是学生创造力培养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这是由于美术活动的发散性思维和美术活动的过程决定的。所谓发散性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作了如下描述:“由给定信息而产生信息,强调从同一起源发生结果的多样化和数量,它往往体现出迁移的作用”。同时他又进一步指出:“一种新产品的发明,一种视觉艺术的创新,都较多依赖形象思维、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发散生成是创造力的精髓。”美术学习是注重右脑的学习,强调感性的传达。美术表现的能力,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同时还传达某种信息的艺术。这其中就强调了美术具有“创造”、“审美”和“传达”信息的属性,同时还要向观众传达某种信息。

三、美术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被誉为现代物理学之父的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美术欣赏之所以为其他学科无法替代,就在于发展了人的想象力。艺术家创造的美术作品,都是靠想象力来感染人、打动人的。美术欣赏要达到欣赏者与艺术家创造的带有普遍性的审美经验的交融,任何成功的美术作品都有从个别到一般的象征意义。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成为享誉世界的典范之作。我们不仅看到蒙娜丽莎微抿的嘴唇、微挑的眼角和微凝的双目,流露着一种恬静、淡雅而又神秘的微笑,同时,我们还能感觉到一种朴素、自然、纯真的人性情感随之透溢出来,表现出一种挣脱宗教禁锢而苏醒了的人性与复活了的灵魂,体现出充满血肉情感的人本价值,从而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

四、美术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首先,美术作品由色彩、线条、空间、材质等视觉元素构成。只要它遵循审美规律,呈现在我们眼前时,就能满足审美需求,直接对人体产生有益的影响。与此同时,美术作品还传递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对人的精神产生净化和陶冶作用,起到消除精神障碍、恢复心理健康的效果。因此,通过多样化的美术欣赏教学活动,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提高欣赏、鉴别、判断、批评等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自由、放松的美术创作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健康和多元智能的测试工具,从作品的题材、主题、形象、色彩、构图以及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过程中的表现等方面能形象化地反映出学生的不同心态,清晰地显示出学生的多元智能品质,从而为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有效依据。

学生通过参与美术教学活动所产生的各种体验、成就感、自信心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对形成健康心理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调控心理状态和消除心理障碍,而且有利于激发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个人与所处社会环境之间形成和谐关系,对全面发展起促进作用。因此可以认为,美术欣赏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总之,美术欣赏教学虽然只是美术学科教学里面的一个小的分支,但它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富有时代意义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身体、心理、社会等素质,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要把美术欣赏教学放在人的素质培养的环境下进行,在培养“发现美的眼睛”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敏锐性、理解美的能力、创造美的欲望、提高表达美的水平,完善人格,提升综合素质,发现学生的智能优势并加以培养,为实现人的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为整个社会的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阿恩海姆著,《对美术教学的意见》,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46页。

精美散文欣赏篇3

设计意图:《梦姐姐的花篮》是一首充满优美意境和遐想的散文诗,教师在此首散文诗的欣赏过程中,通过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运用多种手段支持、鼓励幼儿与教师、同伴相互交流并大胆表达,从而帮助幼儿充分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充分发挥想象力,学会运用散文中的优美句式,在语言欣赏过程中培养孩子们审美的眼睛、审美的耳朵和审美的心灵。

反思:

《梦姐姐的花篮》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散文诗,散文中提到的梦境给人一种宁静又美好的感觉。课件是我自己精心制作的,让幼儿边听边欣赏画面,可以给予幼儿直观的视觉经验,并在不同的梦境中去触发幼儿的想象力。因此,通过此次语言欣赏活动,不仅让幼儿在PPT画面的基础上进行再造想象,而且可以大胆地表达幼儿的所思、所想。

开始部分我利用幼儿感兴趣的识字和组词游戏引出语言欣赏的主题内容;第二部分采用PPT多媒体来进行教学,用课件展现逼真的色彩,让幼儿通过视、听感受散文诗的梦幻色彩、优美意境。本环节采取了开放式的提问,老师提供给幼儿充分表述的机会。引导幼儿发现花的颜色和梦的内容的关系,改变过去那种一听、二问、三总结的传统模式,用“分段欣赏-提问-设疑-释疑-再欣赏”的方式层层递进,请幼儿说一说在红颏鸟的梦里仿佛看见了什么?有什么感觉?来引导幼儿大胆想象,我并不是在等待幼儿正确答案的出来,而是鼓励幼儿尽可能的讲述梦的内容,不强求答案的正确度、完整性,不断引导幼儿用已有知识经验来推断下面可能发生的事情。不仅能激起孩子带着问题学习的欲望,更给孩子创编的空间。在集体讲述时,全体幼儿都能有兴趣的用完整的句子来讲述整首散文。第三环节是在幼儿理解的基础上学习纺编散文,发挥他们再造想象的能力,鼓励幼儿创编与花色相应的梦,激发幼儿想象与他人不同的内容,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回答。在老师的帮助下,幼儿能以散文中的形式来表述。但在仿编环节中,幼儿的思维不是很开阔,联想到的事物有类同,如果教师再引导的深入一点,那仿编出来的效果可能还要好。

总之,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只有挖掘出散文所蕴含的内在美,并运用各种手段,才能让幼儿较深刻地领会作品内涵,感受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教师应做一个支持者,引导者,从而让幼儿从内心深处去真正感受美、理解美。

精美散文欣赏篇4

关键词:中职;文学欣赏;教学

文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学包含了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及其作品的统称,指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它既是语言又是艺术,它同音乐、戏剧、绘画等并称“美的艺术”。文学欣赏是文化传承、感受的方式,下面谈谈在中职学校文学欣赏课程教学的现状与感想。

一、中职文学欣赏教学现状

1.很多学生不清楚什么是文学审美,不知道文学欣赏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更不用说提高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了。文学欣赏是在对文学作品形象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性评判的过程,文学鉴赏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评价的过程,面对缤纷多彩的文学作品,很多学生不知道哪些是美的作品,即使知道某些作品是美的,却不知道为什么美,不能对作品做出正确的评判,更不用说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文学欣赏了。

2.部分学生对文学欣赏存在着庸俗化的态度,以纯粹的感性取代美感。文学欣赏是一个文学审美的过程,要求我们摆脱庸俗、狭隘的观念,以审美感性的直觉心态和科学的理性获取美感和认识。目前,很多同学在进行文学欣赏时,对其评价和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并不能从审美知识的角度去对作品进行一个科学的评判,往往以一种简单纯粹的取代美感,从而忽略了文学作品美的本质。

3.对文学欣赏的方法把握不准,不能深层次的把握文学审美的问题。文学审美标准不是个人的尺度,它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其正确与否,归根到底要看是否能够根据作品的内涵,揭示作品的客观属性和审美价值,很大部分同学在文学欣赏过程中,对判断对象的美丑和价值高低的尺度把握不准,自觉不自觉的运用自己的主观感觉去评价作品的美丑,这样往往把握不住作品的本质的东西,收获的只是表层。

4.大部分中职学生的文学知识功底差,对文字或句子都没能把握准确。很多的中职生对于文字性的学习颇为厌烦,加之语文知识功底不强,对词语、句子的一些读音或理解都存在较大的问题,渐渐形成对文学欣赏课程的厌烦。

二、中职文学欣赏教学的思考

(一)提高中职学生文学欣赏的途径

1.开展文学作品晨读,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识。中职学校开展文学作品晨读,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在学校层面或者专业层面上,由学校或系部统筹计划安排,挑选典型、经典诗歌、散文等作为晨读必须掌握作品。通过班级、系部层面一一要求每个学生能分析欣p几篇代表文学代表作品,主要持之以恒,中职学生对文学的认识和欣赏水平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2.开展文学作品朗诵比赛,强化学生对文学作品欣赏。在中职学校开学文学作品晨读,在期末或期中定期以班级、系部、学校举办文学作品朗诵、赏析,在晨读的后期以比赛的方式进行总结文学作品晨读,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文学的重要性、陶冶学生的文学情操、增强学生的文化功底,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3.语文课程中应把词汇、语句理解列入重点内容。基于大部分中职生对常用词汇、语句理解存在较大的问题,加之文学欣赏课程其实是语文课程教育的延伸和补充,那么基于学生存在的基本问题,应当放置于语文课程教育的重点。在语文课程中把基础性的认字、词句理解等基础性问题解决后,在文学欣赏课程中教学可以把更多的文学欣赏进行一一分析,慢慢赏析,细致品读。

(二)教师文学欣赏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中职生学习文学欣赏中,单一的学习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文学欣赏失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方式应由传统的单一方式改革多样化的文学欣赏教学。文学欣赏课程荟萃了诗、词、曲、赋、散文、戏剧、小说等精美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为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宝贵的素材,可以说,文学欣赏教学和美育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文学欣赏应把文学审美教育作为实现根本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途径。根据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采用不一样的教学方式。

文学语言的艺术性,首先表现在塑造形象的准确性、生动性和形象性上,拿《孔乙己》来说,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文章精彩部分如“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诸如此类有语言对话类的文学作品,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找几组学生角色扮演,在活跃的氛围中对比、思考、赏析主人公的语言和文学欣赏的妙处。

文学语言的艺术,其次表现在它传达情感的强烈性、浓厚性方面。描述表达物类的文学,采用视频播放、图片等形式形象展示,如《白杨礼赞》“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折磨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诸如此类写物的文学,往往是以物喻人,精神的提升,采用视频、图片,从图形、声音展示,给人以视觉、听觉上的刺激,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吸收文学精髓。

语言的艺术,最后表现在优美动听,富有音乐性方面。对于此类的文学作品,很多已经被人们深深喜爱,改编为歌曲,此类作品可以通过它的音乐或歌曲欣赏,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参考文献:

精美散文欣赏篇5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阅读欣赏,是指学生对一切文学知识的习得和从中获得的美好情感的体验,从而真正激发起学生热爱语文,喜欢文学的兴趣,汲取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神精髓,提高为人处事的人生修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加强欣赏教学。

一、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阅读欣赏兴趣

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我采用了电教手段――用课件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景,以实物直接感知观察的基础,以课件情景为补充将孩子们喜爱的情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感情打下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辩。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讨论、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见解,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我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我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最后,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了,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二、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提升学生阅读欣赏能力

1.组织“读、思、议、导”阅读活动。阅读教学以增进学生欣赏能力为主线,强调“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导一导”的阅读教学活动组织,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读一读”是让学生在阅读作品中去发现问题,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想一想”是在阅读过程中体会作者写作这些内容的目的和指向所在;“议一议”是合作学习、自主思考找到相关问题的答案,而问题重点在文中的哪个句段、有何人物表现等上;“导一导”是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灰雀》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明喜欢的原因。然后,再进行交流。最后,教师再用“惹人喜爱”一词进行点拨、引导,就会让学生对灰雀歌唱动作想象得到升华。

2.提高阅读教学生活化与丰富化水平。阅读教学内容生活化十分重要,贴近学生生活是阅读教学内容生活化的主要做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第一学段的儿童在内容选择上,可选一些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让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去读懂相关内容并有收获,从中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同样,形式多样化的阅读对于小学生的欣赏能力提高也是很有作用的,事实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优化阅读的每一个环节。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形式,以及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妙的声音,欣赏美丽的画面,感受优美的形象,都可以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发展学生的个性阅读,达到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让阅读成为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一个人自我展示的平台。

3.强化学生在诵读中提升欣赏能力。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写景类的散文教学,因其语言具有形象、情感、节奏之美,很适合朗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熟读和朗读中,将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情感渐渐被学生领悟和感受。由此,自然而然地可以起到陶冶思想情感,提升其审美能力的作用。如在执教《泉城》这篇写景散文时,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精读来感悟文章的语言之美,并用课件为学生出示句子:“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听起来如秋雨潇潇”,在学生朗读之后提问:这些句子从哪些方面表现了泉水之美呢?为什么令人喜欢呢?你见过“白浪翻滚”的景色吗?文中描写“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一种气势呢?……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随着散文优美的文字领略了神奇的珍珠泉,大、清、美又活力四射的趵突泉等,形象地感受到了泉城之美,散文语言的美与神奇,使学生陶醉在了这片文字所构建的人间仙境之中。

4.不断引导学生在创新写作中提升欣赏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学生的写作需要在欣赏过程中学习,需要用美的外物激发写作的灵感。近些年来,在作文写作方面,关于创新写作的教学的研究成果较多,许多小语教师已开始关注创新写作这个话题。实际上,不仅作文写作需要创新,语文教学同样需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小学生阅读《大灰狼》、《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童话故事基础上,让学生借鉴模仿进行写作,以此参照完全能让学生懂得欣赏中完成写作。

精美散文欣赏篇6

最后还应扩大阅读量,提高鉴赏水平。“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见多自然识广,文章读得多了,自然会明白文章的规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举”课文之“一”,“反”课外阅读诗歌之“三”,学生的审美鉴赏及审美创造力将会大大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举一反三的基础上,依据具体作品,准确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

对于不同的作家作品,当然要具体作品具体分析;对于同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也应具体作品具体分析,不能以共性代个性,或以个性代共性以致混淆风格,误谈手法。

精美散文欣赏篇7

一、前言

音乐欣赏作为一种自由的主体审美活动,具有独特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由于音乐存在着不具象、无语义等美学品格,因此。欣赏过程中的视听联觉和创造性思维活动占有重要的位置。从价值意义上说,视听联觉、创造性思维发挥、参与的程度不仅决定着音乐审美感受的水平,而且还影响着创造精神乃至音乐创造力的培养。[1]

二、在音乐欣赏中审美体验的培养

音乐欣赏中的审美体验既是音乐作品创作的动力,也是音乐作品被欣赏、被讨论、被感受的纽带。它是贯穿于创作、演奏、欣赏过程中的的精神活动,是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一种具有内省性及反思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或心理活动。既以感觉为基础,又以知觉、表象为操作手段,同时,又与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紧密相联。

音乐审美体验也并不是一般的感性体验,而是其中积淀着理性的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音乐审美体验不仅要求审美主体能够充分感受音乐的音响形态,正确体验其中的丰富内涵,即所谓言外之意,而且还特别要求能够真正体会这形式与内涵完美结合与高度统一中产生的美的品位,并且由此产生出一种特殊的审美喜悦,即通常所说的美感,只有这样,才可以说是真正获得了音乐审美体验。

三、音乐审美中视听联觉

1.视听联觉的概念

“联觉”原意是“同时感受”。它是一种人类的心理能力,带有一定无意识的特点,是建立在生理机制与心理机制的直接对应上。由一种心理感觉引起其他感觉的心理现象就叫做联觉。[2]

2.联觉在音乐中的作用

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等都是音乐表现性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声音的基本听觉属性,是欣赏者产生审美联觉这一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频率越高的声音,给人的感觉越亮;频率越低的声音,给人的感觉越暗。又如长音使人感觉静止,短音使人感觉运动。此外,发音状态也会影响欣赏者的心理感受。发音速度快,使人感觉急躁;发音速度慢,使人感觉柔和。此外,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的变化,也会带给欣赏者不同的审美感受。

音乐欣赏中存在着色彩联觉,这是较为普遍的联觉形式。它是视觉与听觉相互作用于人的心理所产生的移情作用。它通过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变化造成并非一种声音的色彩感,借助这些色彩的交织得到心理上的某种享受。如一种声音,某一旋律片断,都可以唤起你的某种色彩意象。曲调优美、节奏欢快的《七色光之歌》,就给欣赏者视觉上提供了红、黄、青、蓝、绿、橙、紫七个基本色象,在旋律、节奏与歌词的呼应下,构成声色并貌的七个美丽花环,使欣赏者仿佛置身于色彩世界中。又如唢呐独奏《百鸟朝凤》,用它那特有的音色、风格特点加之演奏者演奏技巧,把生活在绿色森林中的鸟儿刻画得淋滴尽致,不时地在欣赏者的视野中展现,那黄鹤、百灵鸟、小黑燕、蓝孔雀等鸟的颜色、叫声与姿态,把欣赏者带到那色彩斑斓的梦幻与现实意境之中。

欣赏过程中也会产生情感联觉。在声乐演唱中有着同构联觉这一心理活动现象,是用以表现声乐表演者与欣赏者之间的心理互动关系的。就是说,歌唱者在演唱作品时,声音中所表现的速度、节奏、强弱、音色等不同的声音因素,映射在欣赏者的心理。

四、音乐审美中创造性思维

1.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创造性思维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所独具有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具有多元化的结构内涵,不同的活动内容(如科学研究、艺术创造)创造思维也不完全相同。就音乐欣赏而言,其创造性思维必须建立在聆听感知的基础上,主要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当对音乐感受从情感欣赏上升到理性分析阶段后,则又必须有一定的逻辑思维的参与。 当然,创造性思维主要包含有发散性思维和集合性思维两种成分。其中发散性思维是不按常规,寻求变异,多方找答案的思维,具有流畅、变通、独特、有效等特征,因此特别重要。

2.音乐欣赏既需要发散性思维也需要集合性思维在音乐欣赏这种审美活动中,是通过音响激起情感体验,从而展开想像、联想的。这一心理活动既遵循了一般文学艺术欣赏过程的普遍规律,也有着音乐审美的特殊内涵。造型艺术(绘画、雕塑等)的欣赏是以视觉形象为依据,文学欣赏则以语言和文字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和客观事物为依据,它们都有产生想像、联想的具体对象和依托,都是在作品内容确立的“实体”范围内进行再创造想像的。例如西贝柳斯的音乐作品《芬兰颂》,可以想象成是人们为了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自由,而做的一系列政治斗争画面,也可以想象成紧张激烈的足球决赛现场。

3.音乐欣赏需要形象思维也需要逻辑思维和所有的艺术审美活动一样,音乐欣赏也必须从直觉感受出发,通过音响激起想像、联想,从而进入形象思维过程。和其他艺术欣赏相比,只不过音乐形象思维是以对音响激起的感情体验为基础的。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积淀、文化修养不同,因此对音乐感受时的情感体验也不尽相同。例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乐》,不同的年龄层次,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性格都可能产生不同的联觉和思维。[3]

五、结束语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演奏(演唱)音乐,但是欣赏音乐必将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音乐欣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视听联觉与创造性思维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能让我们更有效地达到通过音乐审美培养和锻炼形象思维,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在音乐审美活动中,选择什么美的审美对象,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审美情趣,也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由于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擅长于表现人的内心情感,在欣赏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积极的形象思维活动,动之以情地进行联想,让自己的情感与作品发生共鸣。从而进行美的熏陶,寓美于心灵之中。让作品所体现的人类精神文明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才是我们为什么要欣赏音乐的根源所在。

参考文献:

精美散文欣赏篇8

一、欣赏过程的分析

对初步具有美丑、好坏判断力的学生来讲,要进入丑的欣赏,首先要求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使其摆脱日常的意识状态,转入特定的明确的审丑态度。

其实“审丑”与“审美”的过程是一致的,只是“审丑”容易被卡壳在“丑陋”的形式下,不再深入内核中,失去了“审美”深化效果。

我们首先了解欣赏的过程以及相对应的心理机制,艺术欣赏的过程是顺着艺术创作的轨迹,返回头来展开自由想象,达到形象完形的过程。艺术创作的途径是大量零散的生活素材经过艺术家头脑的集中提炼和一定物质媒介的加工由无数变幻的观念形象外化为某种定形的艺术形象。而艺术鉴赏的途径恰恰相反。由某个完形艺术形象出发内化为头脑中多侧面、多层次、不完形的观念形象。

欣赏过程是连续的,不间断的,其发生、发展常常带有骤然急促的性质。我们将其过程做出阶段的划分,只是以各个不同阶段所包含的内容不同为依据的,在实际欣赏时,欣赏客体造成欣赏主体内心愉悦或激动的过程中,即常常同时包含着欣赏者将情感或一般信息进行理性糅合的过程。欣赏者在审美对象发出的情感信息或意念信息诱发下,实际只有在欣赏者潜层意识中,将分散的相对凝固的情感或意念颗粒调动起来,并且开始组合,才真正开始欣赏者情感的愉悦过程。而在这种情感分子被唤醒并急剧进行组合过程中,人的情感理智层也起作用。理智层由于被冲突,虽然暂在最初阶段上处于失控的地位,但随着欣赏的深入,就与情感愉悦同时开始了理性提升的过程。理性的指导性、方向性更有助于激动情感的高潮形成。欣赏者在理性启示下,在作品欣赏后“掩卷而思”对“余味”进行深深地体会。

二、写意画中审丑的教学

根据我们刚才对欣赏过程的分析,本人在教学中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了欣赏层次教学法。

1.感性层:色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欣赏者面对一幅作品,首先被造型性的艺术形象攫取目光,唤起视觉印象,立刻感到对象的美或不美,这时的欣赏境界只从作品整体构成的外部形式结构得到实现,仅仅停留在审美直觉阶段。

欣赏的倾向性,最终反映在欣赏者的身上,从一次对于欣赏什么与不欣赏什么的对象选择,除去一般欣赏情趣与一般心理因素之外,审美理念在其中起很大作用。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念做出不同价值的选择,而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程度地获取审美感受。当然欣赏者的审美观点常常可以改变,一方面表现为文化或艺术修养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表现审美理念的改变。一般来说,学生最容易改变。一是审美理念没有形成系统性,文化艺术水平日益提高。二是对教师产生一种信赖,在教师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中改变较为明显。

精美散文欣赏篇9

一、在阅读内省中引导审美再现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努力开阔学生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确立了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重要地位,初中语文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精神,其中编选了大量的诗歌、散文、戏剧和小说,这些文学精品蕴含着浓郁的审美情趣和精美的艺术形象,它们都是作家对现实生活艺术的再现。它们与一切文学艺术作品一样,是现实中最美好、最奇特、最典型的事物之形象的再创造。它不仅有合乎美的比例的外部形态,而且有深刻的内容,是作者向人们展示最理想、最崇高、最悲壮的境界和对世间事物之本质方面的观照。在教学和鉴赏文学作品时,运用接受美学的观点,引导学生对文学本文进行再创造,这种再创造的思维活动,就是美学中的审美再现。

审美再现主要是审美主体的内省活动,因此,语文教学不是教师的自我陶醉和自作多情式的分析评价,而是要唤起学生的内省。这是审美再现的精要所在,是使审美达到登堂入室的境界,从而培养其审美品质的手段。

审美再现可以体现在朗读和默诵中,自古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这里的“义”,既指内容,又包含艺术形象),是有其科学道理的。按当代心理学的观点,人在思维过程中,对现实的反映要借助于词、言语,人的思维是“言语的思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衣。思维和语言是不可分的,没有语言,就没有人的理性思维:同样,没有思维,也就不需要作为承担工具的语言。朗读,特别是对节奏明快、音调铿锵的诗文的朗读,能对大脑形成乐音性质的刺激,通过朗读和默诵,唤起审美的欲望和知觉。如果诵读的遍数越多,审美感受就越深刻,审美再现就越明显,强烈时怎不使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比如,人们欣赏音乐,往往觉得最美的不是最新的曲子,而往往是耳熟能详的乐曲。在文学鉴赏中,人们鉴赏诗歌和散文,正是如此。学生在阅读内省中,给予恰当的点拨、提示,不仅能够扩大和丰富鉴赏范围,而且能使其把握精要,美的再现就会更为明显和强烈。

二、在文言文教学中接受情感美的陶冶

文言文教学是继承优秀中国古文化的途径之一。教师所进行的文言文教学,其目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领会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接受情感美的陶冶。当然,这种美主要依靠学生自己的主动阅读,即在老师指导下的主动接受,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深入文本,发挥想象,换位思考,是实现欣赏情感美的有效途径。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崔琦指出:“我注意到中国学生驯服权威,美国学生则喜欢挑战权威,中国学生需要凡事怀疑,因为书本所讲未必对。”文言文教学为什么一味徘徊于文字化、主旨化剖析的老路,学生审美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为什么一直得不到合理培养,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帮助学生建构一个动态化的审美模式。学生审美活动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必然会丧失自我意识,而建构一个动态化的审美模式就等于教给学生具体的、可操纵的审美方法。

文学作品之所以扣人心弦,就是寓形象、意境于模糊集合中。模糊观念带有意义的不确性,比明晰的观察更富于表现力,它的表现力体现在不同的读者可以通过不同的创造性思维来完成对作品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读者在阅读活动中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作品信息,而在积极地思考,对情节推进、意义展开都在不断地作出期待、预测和判断。“读诗就是再做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一成不变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如此,没有创造就不能有欣赏”。中学生已拥有相当的知识积累,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我们认为以“发现学习法”为主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课文前太详细的提示放在文后作参读材料,抛弃以往老师解说课文时强行灌输的模式,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有方法指导的审美活动才是自觉的审美活动,它可以激发学生尝试的欲望。正是在这种尝试中,学生的能动性才会得以极大发挥。

三、在欣赏优秀作品中提高审美品位

精美散文欣赏篇10

音乐鉴赏课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面对新课改,面对每一双渴望的眼睛,每位音乐教师是否都应付诸实际行动,在局限的课堂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调动学生对音乐鉴赏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受到音乐的感染,真正学会鉴别和欣赏音乐。对此,我认为首先要从教师自身入手。

一、教师应提高艺术、文化修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有人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就必须要有一桶水。新课改对高中音乐鉴赏课的要求更进了一步,现在的音乐鉴赏课不只是有关音乐知识,往往还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仅靠我们学过的音乐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广泛涉猎有关方面的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教师自身文学艺术素养,并熟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二、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

新课改要求教师和学生是互相学习、互相探讨的关系。新的课堂要有新的气息。老师一成不变的授课方式,只会使学生厌烦。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仅有的几十分钟,充分发挥自身的魅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音乐教师的言行举止都要散发艺术魅力,吸引学生模仿、学习、追求和超越。上课时,教师要做到精神饱满,要用语言或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备课时,要创设情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热情感染学生。丰富教学内涵,提高教学层次,改变音乐鉴赏课教师讲学生听的落后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师应训练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什么是音乐欣赏呢?一个人带着耳机听音乐就是音乐欣赏吗?我认为,所谓的“音乐欣赏”应该是学习理解的音乐享受。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这是一种文化教养的重要表现。

音乐欣赏是人类诉诸听觉的感性活动,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提升人的艺术修养。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的,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教师应该教育和引导学生以安定、专注的心情去聆听、欣赏音乐。杜绝烦躁不安或者注意力分散。要让学生明白,无论在哪里,无论以什么方式聆听音乐,都要全神贯注,养成欣赏音乐的好习惯。

四、教师应加强教材研究,认真备课,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音乐欣赏”确实比“听音乐”需要更高层次的心理活动,但是这并不表示非要音乐专家才有欣赏音乐的能力。只要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这就要求教师做到:

1.教师在课前必须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熟悉教学曲目是成功教学的第一步,这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准备工作。

2.制定可行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掌握重点,设定目标,根据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活动方式包括听、动作、歌唱、演奏、表演甚至创作,教师应当活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体验音乐。

3.以音乐为主体,讲解简明生动:欣赏的主体是音乐,再美的音乐莫过于以其本身美妙的乐声来引人共鸣,言语的描述不能充分表现音乐的美,所以只作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想象。

4.教师本身就是最佳的被欣赏对象:教师随时在学生面前范唱或范奏,并通过形体语言加以展示。

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心喜欢音乐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也就是说,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放下威严的外表和学生交谈,了解学生的需要,让每个学生有充分表达情感的机会,让他们都乐于畅所欲言,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友好、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精美散文欣赏篇11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具有唤起读者愉悦的审美机制。文学欣赏是文学作品(即欣赏客体)在读者(即欣赏主体)方面引起的一种思维活动,是读者运用思维器官,依靠想象和联想,对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和思索,从而获得美的感染和愉悦,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的特殊审美活动。

文学欣赏,相对于造型、表演及其他综合性艺术的欣赏,既不是感官刺激的结果,也不是简单的复映现象,再现形象,而是欣赏者通过语言媒介,利用想象与联想,依靠自己的内在素养,结合阅读时的情境。去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体味艺术境界,领会思想内容,激起情感反应,最终体验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达到文学欣赏的最佳境界。这一过程。就是文学欣赏的再创造。比如:欣赏元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三个“鼎足对”中的九个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如果消极、被动地去感知,这不过是一堆毫无雕饰的名词而已;如若积极、主动地去想象、联想的话,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一个个意象,再把这一连串意象置入“夕阳西下”的时空背景下,最终又组合成一幅渗透着天涯孤客羁旅愁思之情的秋景图:“断肠人”目含企盼,心怀凄凉,面容憔悴,周身疲惫,在这岁之暮、日之暮,独自信马流落天涯……作者早年热衷功名,一生并未得志,长期漂泊在外的孤独凄凉之感,通过这一再现的形象传递给了欣赏者。并引发其强烈的共鸣。欣赏者对作品中人物、景物及意蕴的把握,全靠在对全文28个字所传递出的信息的理解、感悟,联想和想像基础上的欣赏再创造。

文学欣赏的再创造,是达到文学欣赏最佳境界的必由之路。然而,由于欣赏主体在欣赏过程中的想象,总不免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等而有所加工改造,于是欣赏者头脑里再现的形象,既有作品中客观形象的确定性与规定性,又有欣赏者的独创性、新颖性,因此,欣赏主体再创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欣赏的质量和效果。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人们的文学欣赏再创造能力同其他许多方面的能力一样,因受多种因素制约而呈现出差异性。本文主要就欣赏主体后天的非确定因素简析如下:

一、欣赏主体一定的人生阅历和艺术思维能力是进行文学欣赏再创造的关键因素

欣赏文学作品,对文学形象进行再创造,必须对文学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有相当的直接和间接的经验,要能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要有一定的艺术感受力和分析理解力。

1 必要的人生经验。生活是培育想象之花的沃土,我们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由此及彼,浮想联翩,创造出新的形象。文学欣赏中的想象和联想,是以欣赏者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

小时候欣赏大人们讲的童话故事、儿歌,全靠那时的一点直接生活经验。长大后随着阅读作品内容、艺术的渐趋复杂,对欣赏者人生阅历和相应的知识结构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文学欣赏再创造离不开必要的人生经验,因为文学和经验都由人生而来,怎样看人生。就怎样看文学。一般说来,生长在北方的人,更能体味“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壮丽景色;久居南方的人,则易领略“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的秀美风光。一个足不出户、孤陋寡闻、头脑闭塞的人,是很难具有生动丰富的想象力的。对人生有相同的感受或相同的见解,千山万水也如比邻而居,否则,咫尺之遥也成天涯陌路。人生是欣赏文学作品的主要通道。以人生说文学,如平湖荡舟。无所不通;脱离了人生谈文学,就会越谈越玄。

2 欣赏者的文化素养。文学是有不同层次的,有简单与复杂,浅露与深邃,单义与多义,明确与朦胧之分。欣赏主体文化知识的多少,规范着欣赏的范围与深度。一个人文化艺术修养越深厚,思想认识水平越高,他在文学欣赏的再创造活动中也就越得心应手,其文学欣赏能力和分析鉴别能力就越强。许多优秀的世界名著,至今只能在我国“文化密集区”流行,而不能远播农村,主要是文化因素的影响。再如我国古代的诗、词、曲。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结晶,可由于同样的原因,它们也不能为世界广泛接受。即使是本国读者,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最多也只能得其皮毛,很难使欣赏递上层楼,成为真正的赏心乐事。总之,对于某种以特殊文化为依托的文学作品,你掌握了有关知识,它才会对你产生魅力:你不能突破知识的局限,横在你面前的,就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二、欣赏主体良好的处境和健康的心境是文学欣赏再创造的重要保障

文学欣赏所处的环境,影响着主体的心境,最终影响文学欣赏再创造的效果,处境不同,效果则异。良好的心境是进入最佳欣赏状态的前提与基础。

1 欣赏主体的处境。欣赏主体阅读作品时的处境,是指文学欣赏过程中主体所处的环境与时令,属文学欣赏主体的外部条件。文学欣赏要求主体保持注意的稳定,尤其是长篇巨著。人物众多,场面纷繁,情节复杂,矛盾交错,加之形象意蕴的丰富性与不确定性,主体在欣赏过程中如不发挥注意的作用,是很难对作品有较完整、深刻的体验和认识的。即使欣赏四句短诗,也要凝神静气,反复地吟咏、玩味、推敲,才能由不具形象性的语言符号最终感受作品所展示的意境、情感氛围、人生哲理以及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虽说注意是靠人的意志、毅力来维持,但表现在视觉与听觉上的外界刺激,也会干扰和影响注意力的集中,特别是心理素质较差的人更容易使注意力分散与转移。因此,欣赏主体必须对欣赏环境作出合适的选择。另外,气候、时间对注意力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异常的天气现象会导致人的注意力分散:欣赏时间过于零碎分散,注意力也不易集中:时间过长,人的精力下降,注意力的质量也会大减。所以,要想达到文学欣赏的最佳境界,还要对欣赏时间作科学合理的安排。

2 欣赏者阅读作品时的心境。文学欣赏的心境,是指文学欣赏过程中主体的心情、心态。人的注意力,尽管受外部条件影响,但起主导作用的却是人的心理素质。文学欣赏中主体要充分发挥心理功能的作用,获得较佳的审美效果,还须具有良好的心情和健康的心态。

心情指主体某段时间的情感状态。人有杂念,难于凝神:七情过度,难于集思。甚至,恶劣的心情还会使人失去文学欣赏的欲望。另外,由于情感总是与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求有关,主观色彩极浓,加之处于动态之中,因此,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作品或作品中同一人物、事件。产生不同的爱与憎、褒与贬,肯定与否定都与主体的心情有关。所以。文学欣赏主体应保持不浮不躁的良好心情,即所谓闲情逸致,与欣赏客体作到交流感应,以获得较佳的审美效果。

精美散文欣赏篇12

淡了红颜/文

最近,家里“热闹”气氛剧增,暗波涌动。家里成员集成一团。辩论声、反驳声、叫好声、哀怨声、声声入耳,字字浸心。我是喜欢安静的人,热闹场合,我只旁观而极少参与其中,这大概就是所谓,懦弱者的旁观吧?!

每每看见文友们唇枪舌剑,力竭辩驳时,我会静静地站在一边,看完所有精彩场面。篇篇书写字样的文章,我总是很敏感,因为我怕互相攻击伤害。我多希望,我预感的事情不要发生。

我密切的关注家里成员的动态,更新的有关与散文的文章我都会仔细看看作者。每篇美文后面,精典评论我都会收进眼底,粘贴心间,最后选择悄悄的离开,这些场面,让我情绪低落。( : )

我曾经说过,应为有她,她是心灵港湾,温馨家园。在这里我快乐,因为有家里成员相伴。我们相聚在一起应该是缘,大家聚集一堂,也是让自己的心情得以释放。我们快乐交谈,诠译生活精彩。就因为散文,我们走在一起,以自己的写作笔锋,抒写生活,感悟生活。无论谁来这里欣赏旖旎美景,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唯独不同的是,大家欣赏文字体裁的眼光不一样。

世人穿衣服,有喜欢时尚潮流的款式,有偏爱朴素简单的样式。谁能把自己的喜好都强加于人呢?有句话:“青菜白菜各人所爱。”各人有自己追寻的目标去欣赏,去阅读,也未尝不可。现在,家里乱糟糟的,别吵了,好吗?我的心灵家园,这是怎么啦?

我知道,凡是进浏览的朋友,都有相同爱好。爱散文,书写散文。如今为散文纷争,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散文,这文坛净地!保护散文净地,是每位爱文之人势在必行的事。然而,怎样保护?如何爱护?又怎能不让许多欲离开散文之家的爱好者离开,大家想过没有?

面对现在的局面,不能说出谁对谁错。一个家庭,能和睦相处,就能幸福!然而散文世界,如此场面,能静吗?想写好文章的人也不能写好了,因为没灵感。瞧见的是大家相互攻击。我感觉好乱,家里气氛好紧张,让我窒息!

人才生下来不会走路,要经岁月成长,才能蹒跚学步,初始小心翼翼,而后昂首阔步,走进人生之路,不是吗?文章写得好与不好,我们都在努力学习之中。从审核中间接的学习,欣赏各位文笔。这,不对吗?参与审核,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用自己心,眼,去审核,去感知作者的心血,这样不好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