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预测与决策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2 17:50:31

统计预测与决策论文

统计预测与决策论文篇1

一、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中包括调查问卷系统、儿科住院人次预测分析系统、拟合检验系统、系统服务等功能。其中调查问卷系统主要是为预测住院人次提供客观的环境因素分析,为临床调查问卷研究提供快捷方便的工具,同时也是患者提供建议和看法的一个有利渠道。儿科住院人次预测分析系统主要是住院人次季节变动预测分析、住院人次其他算法预测分析、预测数据拟合检验、运用数据挖掘相关知识进行数据预测分析。

二、时间序列儿科住院人次预测系统

良好的数据库设计对于一个高性能的应用程序非常重要,因此,在开始编写一个应用程序的代码之前,请花大量的时间来设计你的数据库,规范数据库的关系和性能,做好数据库的需求分析与论证,遵循数据库的设计原则,完善数据库的设计。下图为本系统数据库设计的ER图。

三、时间序列趋势外推算法

数据来源:我院儿科出院人数

抽象定义:已知现在时刻为t,试求在t+1时刻序列儿科出院人数的预测值。

符号说明:

预测期t记为predictivePeriod;

误差值记为error;

时段长N记为timeInterval

计数器记为i;

儿科出院人数预测值y’(t+1)记为predictor(predictivePeriod+1);

儿科出院人数y(t)的序列值记为sequentialValue(predictivePeriod);计算方法:平均数预测法,即将样本系列值y(1)、y(2)……y(t)作算术平均,以此作为序列预测值y’(t+1),即

y’(t+1)=(y(t)+y(t-1)+……+y(t-N+1))/N

将符合代人以上公式即:儿科出院人数系列值sequentialValue(1), sequentialValue(2)……sequentialValue(predictivePeriod),求算术平均,以此作为序列预测值predictor(predictivePeriod+1),即:

predictor(predictivePeriod+1)=(sequentialValue(predictivePeriod)+ sequentialValue(predictivePeriod-1)+……+ sequentialValue(predictivePeriod- timeInterval

+1))/ timeInterval

算法描述:

1.确定时段长N(timeInterval)及预测期t(predictivePeriod)

2.获取出院人数y(t)、y(t-1)、y(t-N+1)并求和,即是sequentialValue(predictivePeriod)+sequentialValue(predictivePeriod-1)+sequentialValue(predictivePeriod-timeInterval+1)

3.求预测值predictor(predictivePeriod+1)

4.predictor(predictivePeriod+1)= (sequentialValue(predictivePeriod)+sequentialValue(predictivePeriod-1)+sequentialValue(predictivePeriod-timeInterval+1))/ timeInterval

小 结

综上所述,预测是决策的前提,任何决策都离不开科学的预测,本文对基于时间序列儿科住院人次预测系统设计与研究,对精准预测提供保障,也为医院科学管理与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为医院卫生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西尔伯沙茨.数据库系统概念(原书第5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

统计预测与决策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培养模式向“大众化”教育培养模式发展。独立学院作为教育市场竞争的产物,顺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将自己的办学目标定位于建设应用型大学和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比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以后能很快地适应职业的要求。例如应用型统计学专业人才应具有较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良好的经济学素养,比较熟练地掌握统计学及金融、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和处理各种数据,能在企、事业单位和各经、管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统计数据管理与分析和统计研究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经济预测与决策”这门课旨在运用专门的统计知识研究经济问题,实用性很强,例如可以建立回归方程拟合经济模型,利用时间序列方法对股票收益进行预测等。同时这门课的理论基础涉及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统计学原理三门课的内容,这三门理论基础课比较抽象、难懂,独立学院的学生数学基础本来就比较差,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就更加困难,在学习经济预测与决策这门课程时遇到的困难有很多。因此,独立学院有必要对经济决策与预测这门课的教学进行深入地研究。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材难易很难适中

目前,还没有专门为独立学院学生编写适合他们使用的经济预测与决策这门课的教材,独立学院基本都使用母体学校的教材上这门课,母体学校偏重理论教学,而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并且独立学院学生的基础比较差,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到很吃力。但如果仅仅按照统计工具书的步骤讲解。学生会感到困惑,不知道那些统计量是什么意思,最后的输出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等。因此,只使用母体学校的教材和只使用统计工具书学习经济预测与决策这门课是不行的。

1.2教学形式呆板

目前高校经济预测与决策教学,大多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普遍仍局限于课堂讲授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属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书本理论、轻实践活动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注重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介绍,很少做到把原理与统计分析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结合起来讲解,运用知识的能力未得到锻炼、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使用统计软件的能力相当缺乏。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比较反感,因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1.3考试内容和形式单一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途径,也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现在大多数的课程依然沿用传统闭卷笔试的方式,考试的题型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证明题、论述题等。这种考试方式注重考察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情况,但试卷上的题目毕竟是理想化的,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死记硬背公式、定理,导致有的学生虽然考分很高,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很差,这样很难考察出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不能满足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而经济预测与决策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采用传统的考试形式,显然是不合适的。

2、经济决策与预测课程改革措施

2.1选择合适的教材

适合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济与决策教材是比较少的,而适合独立学院经济统计专业使用的教材就更加少了,独立学院母体学校本科教材存在难度偏大、理论内容偏多、实践技能操作偏少的弊端,这类教材更适合培养研究型人才使用。对于数学基础普遍较弱的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用现有的教材进行教学,学生学习起来困难比较大。根据独立学院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不宜选取理论性太强的教材,要选择简单介绍基本理论,又通过例题讲解计算步骤和如何使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教材,但是实际中满足以上要求的教材很难找到,短期内可以解决的办法就是选一本理论性较强的教材,然后任课老师再选一本统计软件教材教学生使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做可以将理论结合实际,但任课老师要注意教学进度,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要通过例题讲解理论知识。在长期教学中,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结合独立学生的特点,编写一本适合他们学习的教材,这也是根本解决独立学院经济决策与预测课程教材难选问题的办法。不论是选取教材还是编写教材,对教材的具体要求是:

(1)教材应能系统地介绍理论方法,为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分析方法和理论基础;(2)教材应着重介绍各种模型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实际应用,在案例选择、编排上要尽量符合社会实际需要,也可以考虑将其他专业课程介绍的方法与这门课程的方法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2.2针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在理论方面,弱化传统的数理逻辑的推证教学方式,强化对模型适用性的识别能力以及利用这些模型分析经济数据能力的训练;注意以我国经济运行真实数据编写案例,结合社会经济的热点问题开展案例教学,积极开展实验,将理论方法的教学与计算软件相结合,克服理论方法和计算机教学相分离的现象,例如在讲非平稳序列的随机分析时,可以以我国每日上证指数数据为实例,运用EVIEWS软件讲解GARCH模型在解决异方差性时的优越性。笔者在教经济预测与决策这门课程时,重点讲的内容是时间序列分析,而教材里提到的其它计量内容,比如回归分析的内容,等专门讲计量经济学课程时再给学生详细介绍。为了让学生学会使用更多的统计软件,在上《经济预测与决策》课程时,使用EVIEWS进行教学,在上《计量经济学》课程时。使用SPSS进行教学,在给学生上《试验设计》课程时,使用EXCEL进行教学。在一个班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给每个小组指定一名组长,明确各个小组长的职责。如: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按老师的要求开展讨论活动,对组内成员进行工作分工。督促本组成员按时完成工作并对本组成员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除了正常上课外,可以给每个组布置1-2道题目进行讨论,然后从每个组抽同学上讲台说明解题思路,并当场演示计算过程和结果。在一个班学生人数较少的情况下,最好能选择在机房上课,这样更能合理分配讲理论知识内容和实际操作内容的时间,而且可以让每个同学都现场操作软件,采用这种方式既检验了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又锻炼了他们展现自我的能力。其次应该多采用案例教学,通过案例讲解理论知识,以案例为起点,教师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说明教学的主要内容,介绍课程的基本理论,使案例与课程的基本理论成为一个整体,构成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在开始学习新的课程内容时,学生会感到新的理论知识理解起来比 较困难。因此案例引导法可以在学习新的一章内容时运用。通过案例的引导,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新的教学内容理解起来非常容易。通过案例教学生实际操作,这样既能使学生学起来轻松,又能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最后,教师应该向学生详细介绍本课程的前沿性知识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当今时代以知识经济和信息为主题,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因素之一。平时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多思考。要真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仅靠老师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让学生经过社会实践的磨练。通过社会实践,既可以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还可以为学校相关部门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在上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互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互动,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可以很快得扭转学生被动学习,教师强制“灌输”的局面。

2.3考试形式的多样化

绝大多数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技能,这些基本内容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的保证;(2)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学习课程的基本目标;(3)自主创新的能力。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目前的考试形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合综合考察学生学习知识、能力的现状,因此需要对经济预测与决策课程的考试模式进行改革。在考试内容上,要将理论知识考核和创新能力考核结合起来。用来考核的每一道题目,尽量做到在考察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考察到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就是题目不能太“直白”。要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在考试内容上要尽量将一些社会经济问题适当抽象化使之成为一种创新题型,通过这种“实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才能真正起到综合考察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作用;在考试形式上,对经济预测与决策课程而言,可以采用以下一些考试方式:

(1)读书报告。通过写读书报告来考核学生理论基础,要求学生写出每一章的知识点有哪些,重点是什么,报告中还要写学完这门课程后有什么感想等。

(2)课程论文。这种考试形式是以学生写的调查分析报告、预测决策分析报告和实证分析报告等为依据,主要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专业写作能力。在经济预测与决策课程中,完全可以让学生对股票、期货进行实证等分析,实践证明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起到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统计软件的目的。

(3)多种考试形式相结合的综合性考试。这种考试形式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考试形式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考核,以评定学生的课程最终成绩,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综合考试形式要求教师在平时授课过程中就要完成大部分的考核内容。如读书报告与分析报告相结合、课程论文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等。对学生的考核,不能只在期末或者期中进行,要定期地抽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要及时地了解学生掌握实践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方式。

总之,经济预测与决策对于培养统计学专业学生系统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必须深入探讨经济统计学专业经济预测与决策教学和实践模式,完善课程设置,提高经济预测与决策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突出统计专业应用性比较强的特点。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完善教学的案例数据库建设,提高学生运用经济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郑葵,独立学院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6

[2]曾五一。肖红叶等,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研究,2010,2

[3]曾守桢,岑仲迪,应用型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9,5

统计预测与决策论文篇3

1研究方法

目前国内竞价上网辅助决策系统的设计都是信息的汇集,功能的简单堆放,没有一个总体思路.必须先建立一套理论、一批模型来指导整个系统的设计,以某种思想、思路或者理论总揽全局,在一个统一的思路下指导竞价上网辅助决策系统的设计工作当对某一经济现象的未来情况进行测算时,其计算的复杂程度和计算工作量往往是人工计算所不能及的,通常只能将现实经济过程中的复杂联系简化,因而产生的测算结果肯定会与实际情况有相当的出人.而计算机技术为管理会计的应用带来了新的手段.可以在各种经济预测中(电量、成本、利润)更加方便、直观地分析各种经济因素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在经济决策文献标识码:A中,通过计算机迅速地形成全部可能的决策方案,并从中找出最佳方案等,从而将人员从具体的核算中解脱出来.计算机的应用可能使其他岗位上的人员也能运用管理会计方法来解决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这对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将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管理会计只能解决涉及成本、定价、预测、长短期决策等方面的内容,不可能完全覆盖发电商务工作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因此,该系统的设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引入其它一些理论予以丰富和发展,使发电商务成为一套更加完善的、科学的系统.

2.理论模型

2.1管理会计的基本定义

管理会计是指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及价值表现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

2.2选择管理会计作为竞价上网的理论基础

管理会计是在传统会计核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会计与传统的会计核算相比又有它新的使命,它特有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功能是传统会计核算不曾有的,而这些功能恰好是电厂竞价上网所需要的.

2.2.1电厂的成本性态分析

成本性态分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昭示成本总额与特定发电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可以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将电力成本项目分成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类,并建立相应成本函数模型(7=a+bx).利用变动成本法,根据历史资料作出固定成本年度计划、月份计划;根据及变动成本的年度计划、月份计划、计算单位变动成本;根据实时数据库资料和变动成本计划数计算实时变动成本;根据固定成本计划数与实际发生数计算实时固定成本.两者合并计算出实时成本总额,再根据实时电量计算实时的电量单位成本.

对于竞价上网的电价成本来说,它与管理会计理论下的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的关系远比传统的会计核算出来的完全成本更加重要.

2.2.2电厂本量利分析

电量本量利分析是成本一发电量一利润3者依存关系的简称,也称CVP分析,是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上,以数量化的会计模型与图形来掲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销售量、上网电价、电费收人、利润等变量之间的内在规律性联系,为会计预测、决策和规划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的一种技术方法.

电厂通过本量利分析,可以计算电厂的投资利润率、年平均投资报酬率、原始投资回收率、静态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净现值率、获利指数和内部收益率,然后根据电厂的生产经营目标制定相对应的报价策略.

    2.2.3电厂的预测分析

    负荷、售电量预测是其他各项预测的前提.短期的负荷预测可为机组的起、停、旋转备用决策提供参考.不同时期的负荷、售电量预测还可以为电厂决定大小修时机提供参考,发电成本预测是根据成本费用的特性及有关历史数据,对未来时期成本费用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进行预计和测算,这是加强成本费用管理和挖潜降耗的重要工作,通过成本预测可以使企业掌握未来的成本水平的变动趋势,有利于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为成本决策和实施成本控制提赚据.作为电厂来讲,固定成本的预测是相对准确的,变动成本的预测是随燃料等直接消耗原料的价格密切相关的.在期货市场发达的条件下,燃料的价格预期是可知的,某种程度上讲电量的变动成本也是可以预测的.

目标利润预测是根据一定时期内成本费用的固有特性对成本费用、售价、发电量和利润四者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并预测企业最佳经营方式或项目抗风险能力.通过目标利润预测,可以确定电厂目标及相应的发电量、成本和价格水平以及生产经营的安全状况等.

2.2.4电厂的决策分析

生产经营能力分析是通过对电厂发电能力计算,判断决策是否符合近期电网发电能力的需求.评判负荷需求是在电厂的正常发电能力之内与否.

成本相关性分析计算不同的决策方案的利润,成本的差异,列出各项成本的相关性和金额.通过不同成本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知道不同的生产方式、报价决策可能产生不同的成本变化而导致企业利润的变化.企业的成本分析可以从以下几种类型展开:相关成本(增量成本、机会成本、专属成本、可分成本、可避免成本、可延缓成本).无关成本(沉没成本、共同成本、联合成本.、不可避免成本、不可延缓成本).

生产经营决策分析是指在决策过程中,能过计算、分析和比较有关生产经营决策方案的评价指标,据以作出选择的一系列方法的统称.通过对机组出力的预测、机组的起停成本掌握,确定机组起停、旋转备用决策.

定价决策分析通常要考虑电的价值、成本的消耗水平、供电的质量水平、供求关系与竞争形式、价格的弹性、定价的目标、差价与价格体系、国家的电价政策和定价的方法与策略等因素.

长期投资分析是指用于衡量和比较投资项目可行性优劣,以便据以进行方案决策的定量化标准与尺度,它是由一系列综合反映长期投资的效益和项目投人产岀关系的量化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电厂主要用的分析新建和扩建机组的可能性,机组的技改和维修事故等.

2.2.5电厂的全面预算

通过全面的预算,明确电厂全年的工作目标、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关系、控制各部门日常经济活动、考核各部门工作业缋.科学安排电厂全年生产资金、技改和科技项目、成本的计划.

业务预算是指为供、产、销及管理活动所编制的与企业日常业务直接相关的预算,主要包括售电量预算、'生产预算、直接材料、采购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发电成本预算、销售及管理费用预算等.这些预算以实物量指标和价值量指标分别反映电厂收人与费用的构成情况.它是电厂的基本目标工作,一般编制日常运行,维修预算.

专门决策预算是指电厂为那些在预算期内不经常发生的、一次性业务活动所编制的预算,也称特种预算.主要包括:根据长期投资决策结论编制的与购置、更新、改造、扩建固定资产等决策有关的资本支出预算.一般编制电厂的大小修、技改、扩建等项目预算.

财务预算是指反映电厂预算期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各项预算.主要包括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这些预算以价值量指标总括反映经营预算和资本支出预算的结果.

电厂各种预算编制的顺序应该是:首先编制销售预算;然后再依次编制生产预算、直接材料采购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销售及管理费用预算等,同时编制各项专门决策预算;最后,根据业务预算和专门决策预算再编制财务预算.最终通过财务预算得出电厂的年度财务成本.

2.2.6电厂的成本控制

作为与历史成本或实际成本对立概念的标准成本,是指按照成本项目事先制定的,在已经正常发电和有效经营条件下应当达到的单位发电量成本目标.发电成本主要是由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构成,所以应按照不同成本项目的性态区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分别制定标准成本.

2.2.7电厂的责任中心

责任中心是由1名对其行为负责的管理者领导的组织单元,组织中对成本的发生或收入的产生负控制责任的部门.责任中心有3种类型: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责任中心的确立是开展责任会计的前提和开始,责任中心的确立要职责明确、边界清晰.通过责任中心,计划、控制全年的生产支出,明确各责任中心的工作目标、职责.以及对各责任中心的实施情况进行考核.

可以将发电商务的决策分析,分解成3个中心,由各个部门予以控制,由发电商务平衡3个中心之间的关系,最终做出报价决策.它将竞价上网的工作广义化,不仅限于在确定的成本后的报价博弈分析,将发电商务的工作延伸到成本控制和长期投资等方面.这种变化也是电力市场实施方案给电厂带来的变革,真正使电厂的管理变成以经济为中心,可以将机组、班组、部门、工程等分别定义责任中心.

3电厂推广管理会计的主要问题

市场经济的最大特征就是促使各个企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靠着自身的经济实力参与市场竞争,其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内部经济管理的.效率.毫无疑问,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理论,管理会计应该是大有作为的.

现代企业制度从制度上引导电厂经营者的价值向与电厂根本利益趋向一致,促使其关心电厂的经济效益,对电厂资产在经营过程中的保值增值切实承担起应负的责任.必然有将对外报告会计转向对内管理的会计需求,这就为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了内在的动力.

电厂管理会计比传统核算型会计的工作要求和工作量明显要高很多,它包括了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的全过程.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人员,要求其具有更强的去粗存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能够深刻地把握经济对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培养大批电厂管理会计人才乃是当务之急.

我国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尚处在相互分离的状态.除了在长期投资建设项目的评价中,由国家有关部门规定必须使用的某些指标和方法外,其他管理会计方法在企业中的应用,基本上还处在分散、自发的状态.我国的电厂很少设立专门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人员或机构.

4.竞价上网辅助决策系统设计

发电商务工作今后对电厂的作用将随着电力市场的推进日显重要,因为电厂通过向电力市场的报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出力计划的安排,生产计划的主动权逐渐转移到电厂手里.电厂内部考核目标也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即从以前的电量考核转变为效益考核.出现了新的岗位一报价员,其职责是根据市场信息、电网信息、机组运行信息,制订最佳报价方案,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但是电厂的报价是无先例可循的工伤,报价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电厂的经济效益,因此需要一套主要基于火力电厂报价决策过程,辅助电厂相关人员的决策过程,使得参与市场竞争的电厂能根据市场信息、电网信息、机组运行信息,制订最佳报价方案,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最大经济效益.本设计主要适用于火力电厂,其设计思想和方法同样适用于其它非火力电厂。

    4.1设计总则

依据《实施厂网分开,建立发电侧电力市场的实施方案框架》(拭行),《发电侧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功能要求》(讨论稿),制定出本系统设计,电力市场运营模式和运行规则是辅助决策系统应用系统设计的主要依据,随着我国电力市场改革进展,市场运营模式确定,运营规则的不断细化完善,本系统设计需要做作相?应的调整和修改.本设计不但详细介绍了各)能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功能,对所采用的决策理论、数学模型及算法都作了具体说明.辅助决策系统是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报价格式、信息传送应满足本省(或区域性)电网运营公司的市场化运营的功能要求,同时,还应与本厂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相协调,避免功能、设备重复配置.报价决策系统建设宜统筹考虑与厂内电能量采集系统、调度自动化分站系统、厂级监控信息系统及全厂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通信、实现信息安全、可靠、快速交换,功能共享.辅助决策系统采用符合国际标准化的数据通信接口,确保与厂内其它系统的应用连接.报价终端冗余配置,满足报价员和决策者不同的需要.报价统采用调度专网传输数据时,实时报价系统、调度专网不与公共英特网相连.

4.2系统结构及总体特点

系统处理的数据,基本涵盖了机组本身技术数据,电厂成本类数据,成交电量结算数据,合同电量考核和管理类数据、电网实时的运行信息,交易类数据,报价分析决策类数据等.数据流分析是报价系统设计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数据库建立、与电厂内其它应用系统的数据接口、数据安全防范措施等均与数据流关系密切.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关系见图1

      

4.3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统计预测与决策论文篇4

一、“市场预测与决策”课程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市场预测与决策”课程实际教学效果来看,普遍存在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兴趣,认为没有实际用处,导致对所学知识掌握不牢固。而另外一个更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只是掌握了基本的市场预测和决策知识和理论,而不能学以致用,不知道在实际的工作中如何加以具体应用。长期以来“市场预测与决策”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下面两个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现有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介绍基本的市场预测和决策基础理论和方法,而忽视了教学内容与现实环境的联系。比如预测方法主要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定量预测主要包括回归分析法、季节变动法以及马尔科夫法等等。这些预测方法多侧重于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文科背景的学生普遍觉得这部分内容枯燥,晦涩难懂;而理科专业背景的学生又对市场预测和决策活动所反映的现实经济环境缺乏认识。在市场预测与决策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通常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教学活动,而很少结合学生的学科背景进行分类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其次,课程教学方式单一,理论与实际联系太少,无法与其他的专业知识相融合。目前的教学模式仍停留在灌输式教学阶段,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成绩评定主要依靠课堂考试形式,过多注重于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和记忆,而忽略了考核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市场预测与决策”课程具有较强实践性,只有通过对教材中的预决策理论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才能充分体会到市场预测和决策的作用和魅力,才能更好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二、“干中学”教学模式介绍

“干中学”教学模式是在课堂上教授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同时结合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去实际运用相应知识和技能,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具体而言,“干中学”教学模式试图改变目前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的单方向的知识流动,而替代以“教学”互动的双向流动,使学生由目前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式学习。为此,在进行“市场预测与决策”课程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从教和学两方面同时加以考虑。一方面,加强教师课堂讲授,重点讲解是市场预测与决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各种方法的应用领域和限制;另一方面,将课堂教学和学生课余时间结合起来,学生以团队的形式结合实际问题进行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市场预测和决策活动。采用“干中学”教学模式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教学互动,改变目前知识信息由老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模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学习和实践,利用所学的知识去积极地解决实际问题。

三、“干中学”模式在“市场预测与决策”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一)制度设计

为实施“干中学“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特别从制度上进行规则设计,主要包括如下方面:改革现有课程考核方法,增加实践成绩比重;采用自由组队形式,注重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建立有效激励措施,对优秀作业和报告进行奖励。

1.改革现有课程考核方法,增加实践成绩比重。构建包括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在内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学习市场预测与决策知识的同时,加强社会实践活动,锻炼知识运用能力。只有将市场预测和决策方法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加以应用,才能使该课程的教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使学生在通过“教学用”之后获得更多知识。以往本课程的考核主要以期末卷面考试成绩为主,约占总成绩的70%,而平时成绩仅占30%。拟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重至50%。其中平时成绩主要由实践成绩构成,包括实验成绩和团队作业成绩,各占平时成绩的40%,其余20%平时成绩由出勤、课堂表现等决定。

为此,在现有45学时的教学时间中特别安排10学时的实验教学,编写“市场预测与决策”上机实验指导书。通过利用统计软件SPSS模拟大量经济现象,将其抽象为一个数学模型,要求学生应用数学或统计方法得到模型的解,在此基础上对经济现象外推预测和决策,提出具体解决对策和措施。主要实验内容包括移动平均法与指数平滑法、趋势预测法、季节变动预测法、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法和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法、线性规划决策的实现方法等。

2.布置市场预测与决策小组作业,注重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课程伊始就要求学生自由组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践,主动联系企业或结合社会经济热点,从社会实际中选择预测与决策题目,完成一份市场预测与决策小组大作业,实实在在地进行“发现问题和寻找市场机会”,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注意团队合作,期末课程结束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市场预测与决策报告,并使之成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3.建立有效激励措施,对优秀作业和报告进行奖励。在“市场预测与决策”课程采用“干中学”的教学模式,建立有效地激励措施,制定详细的市场预测与决策作业评分标准,在每学期末课程结束时对优秀作业和报告进行本课程内部评比、展览,要求各小组使用PPT形式进行现场汇报。如果有小组为企业所做的相关调研报告和预决策报告得到企业的认可并获得了企业的实际资金支持,将给以一定程度的奖励。

(二)具体实施过程

1.研究方法。在“市场预测与决策”课程采用“干中学”模式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和研究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实验法及比较研究方法。具体而言,在学期中同时选择开设“市场预测与决策”课程的部分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实验组班级教学过程中运用“干中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实验,而对于控制组班级教学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在期末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对实验组与控制组班级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完善。

2.具体实施计划。采用“干中学”模式进行“市场预测与决策”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主要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组织准备阶段。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加强“干中学”基础理论学习,为“干中学”模式顺利开展提供思想和方法准备。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工作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出发点,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第二阶段:研究方案制定阶段。对“干中学”教学模式相关研究内容进行细化,通过小组座谈以及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学生对目前“市场预测及决策”课程教学的看法及建议,制定科学的实验方案。

第三阶段:研究实验阶段。根据制定的实验研究方案,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班级开展“干中学”教学模式改革对比实验。在实验组班级中采取新的“干中学”教学模式,而控制组班级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实验组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学过程中增加10个上机实验教学学时,设置了6个上机实验。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的任务驱动式实验教学,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预测分析和决策能力。同时要求各小组从社会实际中选择预测与决策题目,在课程结束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市场预测与决策报告。

第四阶段:研究完善阶段。对第三阶段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并加以完善,再次进行对比实验。在实验中发现,“干中学”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信息从老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模式,过去呆板和单一的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具有立体感。但同时也发现了若干问题,比如文科学生在应用计算机软件的过程中不够娴熟,学生中“搭便车”现象时有发生。为此,在完善阶段,在加强对SPSS等常用预测和决策软件的课堂学习的同时,增加小组课下学习时间,对学生“搭便车”现象给予严格监督。

第五阶段:总结阶段。对“干中学”教学模式实验结果进行认真总结,将总结的经验在类似课程或相关专业中推广。

统计预测与决策论文篇5

[论文摘要] 针对卫生应急管理的特点, 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 与决策支持系统结合起来, 设计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阐述了其设计原理, 讨论和分析了基于GIS 技术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组成模式, 给出了其总体的设计框架。

1 概述

公共卫生是一个涉及微观结构和宏观系统的多分支科学,大量与宏观有关的事件具有空间分布特点。将地图和空间分析应用于卫生决策研究中,至少可追溯到1854年John 应用GIS技术研究伦敦宽街水井污染引起霍乱爆发,为卫生部门果断封闭污染水井控制霍乱继续流行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在通常的卫生决策研究中,地理因素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众多的卫生事件都具有空间属性。GIS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在医疗卫生各个领域的应用也不断扩大和深入。GIS技术在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的应用不仅可以促进理论研究的提高,同时也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信息系统的建设成为可能。

目前国内关于GIS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血吸虫、症疾、流行性出血热、蜱传脑炎等疾病的空间分布研究,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 与空间遥感(RS)技术结合, 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模拟和显示,为流行病的研究和决策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我国GIS 及RS 应用于流行病学研究虽然已有一定的进展, 但由于地图边界和遥感图像的价格昂贵,使进一步扩大其应用还存在一定困难。

2003年,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爆发了非典型肺炎。这种传染病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传播速度快,危害面广。政府和有关防疫部门在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的同时,运用GIS平台,快速建立了应用于非典型肺炎疫情监测的地理信息系统。由于GIS具有交互定位和逻辑查询以及广泛的关系数据库连接能力,可以有效帮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完成疫点定位、疫情事件分析、绘制疫情危害图、现场工作情况实时采集传送、人员派遣、规划、显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分布图、重点单位基本状况分布图、紧急调度和路径优化等任务, 从而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应急处理效率、降低疫情危险程度,基于GIS 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研究开始出现。

2 系统构建和设计实现

2. 1 系统设计目标

基于GIS 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目标是综合运用先进的计算机工程、卫生统计学、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数据仓库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立一个能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全过程、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和多种支持手段的应急指挥和辅助决策系统。系统能快速、及时、准确地收集、处理和存储实时突发事件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以超媒体(文字、声音、影像等) 方式显示各类信息。该系统采用标准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的三层计算结构,应用分布式面向对象设计方法、安全TCP/IP协议及Geo information Web Service技术,最终目标是以基础空间地理数据及各类专题图形数据为基础,建立预警指标数据库、危机事件数据库、预测与评价模型库、应急指挥预案库、领导决策知识库, 以信息报告—采集—录入—管理—分析—决策为主线,建立高效查询及分析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和指挥调度能力,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决策指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2. 2 系统的体系结构

系统采用开放式的网络结构设计,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之间都可以容易地实现互连互通,充分保证了系统的开放性。

2. 3 系统的功能结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总体功能是辅助指挥调度和决策支持,可将系统总体功能划分为八个方面:信息收集分析、预警报告发布、资源整合调动、指挥统一协调、评估及时客观、联系视频直观、使用内部联动和外延接口灵活。

3 系统的功能及其特点

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应急管理特点,系统沿应急准备、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反应处置、事件终止、恢复重建、评估完善的流程进行运行,循环反复不断提升系统的应急处理支持能力。

(1) 应急准备:应急中心开展培训、演练和研究工作, 模拟应急业务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完善相关政策法规、预案;规划储备应急医疗卫生资源等,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体系。

(2) 监测分析:应急中心负责接收、分派、核实与处理事件的报告,协调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监测工作,获取动态监测、事件调查和疫情评估信息,跟踪事态发展。主要分析方法有:空间分布分析, 时间历史曲线分析,动态演变分析,病例的逗留、影响和交叉分析,卫生统计学分析,扩散模式分析,流行转归分析等。

转贴于

(3) 预测预警: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流程与预案,应急中心组织专家进行事件评估,并针对评估结果发布预警信息,针对相关突发事件快速开展有关工作准备,落实预案与方案涉及工作的准备情况,及时通报与汇报进展情况。

(4) 反应处置:按照有关规定启动预案,根据预案迅速指挥与执行工作,有条不紊地组织调度人员与物资,开展应急的专业处理与相关配合工作。同时根据反馈情况,动态评估事件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处置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5) 事件终止: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隐患或相关因素被消除;最后一例病人发生后,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6) 恢复重建:突发事件结束后,应急中心快速开展从应急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的工作。有计划地补充应急处理阶段所消耗的储备资源,逐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7) 评估完善:应急中心进行科学总结,完善相关预案, 开展应急处置研究和探讨,总结经验和教训,制订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等,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4 实例运用

用本文研究的几个主要技术方法,结合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开发的基于GIS 技术的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该系统包括的区域范围将近20万平方公里,地表模型用数字地图生成,并将河流、湖泊、公路、居民区等地表特征物以面的形式覆盖在数字地表模型上。系统在运行初期只包含了事件定位、信息的上传下达等,但其提供相应功能使用后可以完成事件处置各过程。通过在现场的实际运用,该系统可以较好地实现各项交互功能,完成系统理论上应提供的功能。

5 总结与展望

通过合理的利用三维模型构建和模式设计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GIS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实现方法,并在卫生应急管理中得以实现。由于本系统采用合理的软件体系和模块化设计模式,将来也可以方便地成为应急培训和模拟演练、传染病疫情分析和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预案设计等高层应用。

参考文献

统计预测与决策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F25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9.014

现代物流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产业,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日益壮大的物流产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现在物流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控制物流成本。然而如何控制物流成本则是一项极具研究性的问题。因为这不仅可以从宏观的角度认识我国物流发展水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物流产业的现状,并能给企业在发展方向和相关政策上一定的指导。物流成本(Logistics Cost)是指产品成型、运输等一系列过程中,如流通加工、包装、运输、装卸、储存等各个环节中,所需支付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物流成本包括流通加工、包装、运输、装卸与搬运、仓储成本、物流管理等费用。而现代物流成本包括的内容更为丰富,串联了经营活动中每一项工作,包括从原材料供应开始一直到将商品送达到消费者手中所发生的全部物流费用。物流成本预测能为物流企业未来期间物流成本的变化趋势进行宏观掌控,为物流企业进行物流成本决策通过必要的科学依据,以避免决策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

以往学者对于物流成本预测方法主要有时间序列预测法、回归分析法和灰色模型等。其中,灰色系统理论是1982年我国著名学者邓聚龙教提出的,这种方法受到研究者的欢迎,因为这种方法不需要采集大量样本数据,同时也不需要计算统计特征量。因此,已经被应用到了很多方面,尤其是在存在不确定性和缺乏统计数据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陈森等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我国的物流需求进行整体预测,同时验证了灰色模型的精度的准确性;Dang等提出以x(n)为初始条件的GM(1,1)模型;Hao等将灰色系统模型运用到喀斯特流域水文研究中,得到的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精度。

灰色GM(1,1)预测模型是灰色系统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是基本GM(1,1)模型依然存在很多缺陷。原始数据列光滑性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传统的灰色预测模型是否具有预测精度高、模型可检验、参数估计方法简单等优点。经过长时间对GM(1,1)模型性质的研究、对模型参数估计和背景值的改进、新模型的相应发展等,大大提高了经典GM模型精度,拓宽了应用领域。

徐进军等基于灰色理论模型,梳理了如何正确建立含诸多因素灰色模型的改进方法;刘亮等对原始数列取自然对数以提高其光滑度,增加灰色模型的预测精度;Carmona等利用改进后的GM模型,对美国航空运输业的客流量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其结果较为理想。

本文在已研究成果基础上,对灰色预测模型进行改进,以达到提高预测精度的目的。将改进的灰色预测模型应用于物流成本预测中,与简均法、移动平均法和指数平滑法等方法预测精度进行比较。实践证明该预测模型可以有效提高预测精度,达到期望效果。

1传统灰色模型

灰色系统理论主要通过GM(m,n)模型进行预测,该模型是灰色系统理论的量化体现。首先,灰色模型是在原始数列是光滑离散函数基础上进行建模,而在实际中原始数列经常存在阶跃(突变)的现象,或者可能出现失效。出现此状况的原因是定解X(1)(1)=X(1)=X(0)条件决定的。因此,为得到比较满意的仿真效果,尤其是阶跃(突变)点,有必要改进一般灰色模型。现分析如下。

并用残差检验对预测误差进行检验。同时,为可以与其它预测方法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检测预测的结果的理想性,在此基础上加入标准差的检验。

(6)通过比较,最终选取能够使预测误差最小的参数δ和m,建立最佳预测公式。

3实例计算与分析

由于物流成本方面的统计数据难以获取,本文将社会物流总成本由全国物流总费用来代替。选取样本数据为历年2009年~2013年全国物流总费用,如表1所示。

均方误差(%)4.2518.715.3628.592.27本文采用简均法、移动平均法和指数平滑法等预测方法进行物流成本的预测。通过计算机编程,对上述预测方法进行相应计算,得到模型计算值,社会物流总费用预测模型结果分析见表1。

原始序列与预测序列对比图比较表1中预测模型均方的均方误差,可以看出灰色模型经修正得到的结果远比其他模型计算得到的均方差要小,原始序列和预测序列所示,可从社会物流成本改进后模型计算值与实际值看出。由于选择修正后的灰色模型的误差明显小于其他的预测模型,因此,选择其预测社会物流成本效果更为理想。原因是移动平均法适用于平稳的变化序列,指数平滑法更适合平稳的线性序列;而灰色模型数据适合光滑序列。

由以上的计算与分析可得到:当t=2,δ=0,m=1时,改进后灰色预测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最小(e=486%);比其它预测方法相对误差小2.27%。因此经改进后灰色预测模型较好地反映出社会物流成本的变化趋势。其预测公式为

通过改善后的模型对社会物流成本的预测更加准确,接近实际值,为更好物流成本投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结论

改进的灰色模型对于社会物流成本预测比较实用。本文对物流成本进行科学预测,有利于物流企业做出最合理的计划决策,这不仅节约了企业的经营成本,更节约了社会的资源。同时,从国家的宏观层面来看,可以使国家宏观调控物流产业的合理运行。最终引导现代物流健康快速的发展。改进的灰色预测模型适用于原始数据列近似单调的各种领域,将获得较高预测精度,预测结果具有决策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2]陈森.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物流需求预测模型[J].决策参考,2006,(2):5960.

[3]Dang Yaoguo, Liu Sifeng.The GM models that be taken as initial value[J].Kybernet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 Cybernetics, 2004,33(2):247254.

[4]HaoYonghong, Zhao Jiaojuan., Li Huamin, et al.Karst hydrological processes and grey system model[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 2012,48(4):656666.

统计预测与决策论文篇7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库存管理、销售预测越来越成为商业企业最为重要的经营活动之一。销售是商业企业经营的起点,也是实现企业效益的焦点,销售活动涉及的许多问题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这些问题的决策是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因此,需要研发一种企业销售决策系统来辅助领导制定销售决策,而销售预测是销售决策的前期工作,预测结果是决策的依据,销售预测是销售管理的核心,贯穿于销售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是销售DSS(决策支援系统)的核心。

计算机技术和预测软件的发展使企业销售预测被广泛使用,一个优秀的预测分析系统能够帮助企业决策者进行准确而有效的决策。优秀的预测系统能够提高客户满意度,通过销售预测,了解客户的需要,按客户的需要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减少库存,由于预测的不准确,往往会产生库存的积压,占用资金和产生较高的储存费用;减少安全库存量,企业一般倾向于通过增加安全库存来对付需求的不确定性,如果预测准确度提高的话,就可以相应地减少安全库存量,提高库存管理水平。

系统结构与组成

针对当前信息系统的缺陷,本文在对MIS研发的基础上架构了一个企业预测分析与决策系统。它采用数据库、模型库、方案库 “三库一体”,以“方案驱动”运行,以数据库管理模式进行模型管理的设计思想,提出了方案库的概念和方案驱动的构思并予以实现。采用的数据抽取技术和模型方法库的原理使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存在,既能对前台的商品信息、客户信息和供应商信息进行各种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又不会因为前台的某些变化而受其干扰。而且该预测系统给出了一些科学的预测方法,例如马尔科夫状态转移预测方法等,还有神经网络原理的应用,使系统更具智能性,能够为企业决策者的决策带来很大的帮助。按照数据抽取、决策的步骤,整个系统分为模型库、MIS数据接口、DSS数据接口、MIS数据库、企业预测与决策系统等几部分,其系统逻辑架构如图1。

与系统架构相对应,各个子系统的模块接口完成的功能目标:模型库将提供模型的选择,是DSS系统的入口,较特别的是各种销售预测与销售决策的方案也存储于模型库中。MIS数据接口将提供模型库的数据来源,是子系统DSS-MOD(模型)的数据准备程序,他为子系统DSS-MOD提供需要分析的数据DSS数据接口将提供模型库的数据输出,是子系统DSS-MOD的数据处理输出程序,他为子系统DSS-MOD提供需要分析的数据的显示是DSS与用户的接口。通过用户选择,从方法库中选择适当的模型对业务数据进行分析。

本系统的特色在于引入方案库的概念,方案库存储各种完整的预测与决策方案,包括预测与决策过程中使用的数据、模型、方法的描述以及运行步骤。方案能反映决策者的决策风格与经验,可以事先建立,也可在模型求解时生成。方案库通过方案字典管理方案,并可作为一种预测与决策的知识不断积累。

模型方法库与主要预测方法

模型方法库用于存储各类预测方法模型,用户在预测时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需要先选择适当的模型,例如:要知道商品在接下去的一段时间内的销售状态可采用马尔科夫关于状态转移的预测方法,计算各种状态转移概率,从中得到满意的答案。根据某种模型方法对数据输入的要求,相应地对已抽取出来的数据运用该方法进行预测计算。不同的预测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商品动态、未来趋势做出分析。

马尔科夫预测方法是用马尔科夫链,即随机时间序列,它的取值仅与它现在的取值有关而与过去的取值无关(即无后效性),这样就可以通过现在市场的状态去预测下一时刻市场的状态。

现以青蛙跳荷叶为例,青蛙所在的荷叶称为青蛙所处的状态,则青蛙未来处于什么状态只与当前所处的状态有关,与以前在哪张荷叶上无关,记xn为时刻tn时青蛙所处的状态,以p (xn+1=j│xn=i)=pij表示tn+1时刻从第i张荷叶跳到第j张荷叶上的可能性,或从第i步转移到j的概率,构成了一个转移概率矩阵

在马尔科夫链应用于商业决策时可以预测市场状态的转移情况时,假设某产品的销售状态可以分为畅销和滞销两种,以1代表畅销,2代表滞销,xn表示第n季度的产品销售状态。如果记该产品的市场状态无后效性,则它的市场状态就构成了一个马尔科夫链,可得到如下表达式:

p (xn+1=j│xn=i)=pij转移概率矩阵为:

由此可以得到下一季度可能的市场状态。

以上是经过一步转移后的市场状态变化情况,类似的可以导出多步转移概率:

系统从状态i 出发,经2步转移到j的概率等于系统从状态i 出发,以1步到状态k,其中k=1.2K N然后再从状态转移到的概率总和,由此可得

由此可推导得n步转移概率为:

此外无论是1步转移,还是n步转移,其转移概率同样具有性质:

开发实现

按照上面的系统设计思想,系统采用开放式的架构,可以灵活的添加、删除、修改所使用的算法。该系统主要包括三个相对独立的模块:“业务系统”,“基本数据设置”,“系统设置”。在数据抽取窗口中,用户可以选择进行预测和分析所要使用的数据源:如:“供应商数据”或“销售数据”;用户还可以选择通过设定始末时间来选择某一时间段的数据。选取好数据源后,用户点击“数据抽取”,系统就会自动把分析所需的数据抽取出来。

然后再点击“商品销售”,进入商品销售分析窗口,商品销售分析对从前台POS机销售中采集来的数据,通过模型库中基于人工智能的模型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预测商品的销售情况。用户可以对不同的商品动态划分状态,设定滞销、一般、畅销三个状态的参数。用户点击窗口左侧的数据行选取不同的商品,窗口右面的图表区就会显示出相应的商品销售预测曲线。点击窗口上方的“预测”,系统便会自动预测该商品未来将会处于哪种状态,并把结果显示出来。

上述系统是在商业企业的实际应用中针对目前的MIS问题而开发实现的,所采取的方法也仅仅有马尔科夫、移动平均法等,但是由于本系统是一个开发的系统,以后可以随着发展不断加入新的预测方法,提高预测的准确性。还可以通过采用Agent封装、改造和扩展原有预测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模型部件、数据部件和方案部件,使整个系统具有更高的柔性和扩展性。

参考文献:

统计预测与决策论文篇8

根据混沌理论,组织都是复杂、动态、非线性、共同作用、极不平衡的系统,它们的未来表现不可能通过过去或现在的事件、行为来预测。任何看似无关紧要的微小误差,经过一个长期的递归、聚焦过程,并且与其它异常现象相互作用后,都可能演变成一场重大的灾难,形成了常规制度难以控制的盲点,这就是“蝴蝶效应”对初始条件的极度敏感性问题。企业组织的发展经历着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混沌是内生的、必然的,而进行混沌管理也是企业管理所必须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作为企业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非线性系统,其内部各构成要素即变量之间不是按固定比例变化的直线关系,内部控制各模块的创新、组织、变革等都呈现出非线性的特征,进而使其出现混沌的状态。将混沌管理运用到企业内部控制中,即对于预期要达到的目标而言,内部控制可被依赖的程度总是有限的,无论内部控制设计得如何完美,执行得如何良好,不可能完全保证系统总能达到所有预期的效果,只能对企业所要达到的目标提供合理保证。企业试图通过扩大内部控制的范围来阻止微小错误的发生,可能是毫无用处的,日常操作中的微小偏差及其带来的后果通常是无法预测的。因此,不可能对那些偏差进行准确的估计,也不可能建立充分的预防机制完全依靠内部控制来预防所有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

由于受成本效益原则的影响,所有的微小因素并不能全部纳入控制范围,内部控制应该更加关注这种误差的集聚过程,应随着整个进程的推移不断地改进并设置新的控制点,使内部控制始终处于一种持续有效的状态。企业内部控制的目的就在于避免或减少不利混沌,平衡中性混沌以防止其向不利混沌演化,并为有利混沌的产生创造条件,使适应社会环境与企业制度的不断变化。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管理者,在内部控制中应该从行为控制发展到心灵控制,心灵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混沌系统,将控制的重点侧重于员工价值观的形成和职业素养的提高。现实中企业很多内部控制制度都形同虚设,仅限于纸面文件而未得到有效地执行,还需要在内部控制中从制度、规条的管理转变到情感、智慧管理,情感管理并不是完全抛弃制度,而是在制度的基础上运用情感激励员工,使其从心理上做好本职工作。

二、会计人员的混沌管理

科学管理理论的应用虽然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但是,由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涉及到人的概念,而在人的参与下,科学管理的规范化、精确化、最优化等原则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即很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无法用科学的管理理论加以解析或精确地说明。而人文管理理论的提出,使得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成为现代管理的两种重要思想,在科学运用规范、界限、定量和技术方法等现代科学管理要素的同时,融入人本管理思想,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充分理解事物的模糊性、不确定性,使得现代管理理论更加完善,更加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实践的要求。在企业会计系统管理过程中,混沌管理适合复杂人的假设前提,其本质特征就是人本管理,对人的非规范化、非精确化、非界限的管理。企业会计中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人员之间自身的差异,如年龄跨度较大、学习态度、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自卑心理、个性差异等,都是会计人员管理系统出现混沌状况的原因。

混沌理论的开放系统观认为系统是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增大或分解其组成成份的要素,能够利用从环境条件及其他因素中接掌的信息进行自我修正、自我调整和自我组织,也有利于快速有效地适应未曾预料或预见到的偶然事件或意外事件。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中长期形成了一种过分依赖的主从关系,什么都是领导说了算,同时在处事流程上的要求太过于复杂和程序化,也存在许多的管理方法不当、管得过细等状况。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有时对错误原因不是很了解,凭主观意识来处理问题,出现了非规范化管理,有时“心太软”的心态也会出现非规范化管理。这种现象并不是不负责任、不坚持原则的行为。因为管理是一个涉及人的心理和认识的领域,为了协调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确保组织的稳定和发展,有时采用非规范化管理是必要的。而非规范化是混沌管理的特征之一,用模糊控制来解决规范与非规范的边界往往是可行的办法。

三、会计预测、决策的混沌管理

混沌行为虽然是杂乱无章的,但又总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在状态空间上呈现出一种有规则结构,表明了企业系统的未来状况有一定的可预测性。从混沌中发现事物中存在的有序,把外在的随机性和内在的决定性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更多的随机现象容易预测。混沌系统对初始条件的依赖性早已存在和被发现,只不过系统管理者把它当作外来的扰动而在观察中被忽略,在操作中被当作计算方法不精确和工具不完善而予以排除,将复杂性当作简单性来处理。殊不知,这正是混沌系统的“蝴蝶效应”,是企业确定性系统中的内禀随机性在起作用。复杂的结果并不一定需要复杂的原因和过程,简单的前提能导致复杂的结论。由于混沌系统对初始信息的敏感性与依赖性,理性决策模式在较短的时间内是正确的、可预测的,但在长时间内则存在随机性,致使企业进行预测时无法做到完全精确地计量,且时间越长不确定性越大,不可预测性也就越强。混沌系统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系统的演化对初始条件的极度敏感性,因此,从长远意义上讲,系统的未来行为是难以预测的。短期预测建立在主观预测的较小误差基础上,可以运用定量的方法加以近似计量,而长期预测由于微小误差的递归作用,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更有效,然而在极端不确定的情形下可以合理借鉴混沌管理的思维方式,在无序中寻找有序,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

统计预测与决策论文篇9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Y=L∕[1+A?exp(-B·t)])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t为时间自变量,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这样,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其中,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避免了其缺点,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带有主观性,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1)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2)经济效果;(3)社会效果;(4)风险性,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同时,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均处于研究

之中,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1)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2)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1)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2)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1)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3)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

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先从某一行业出发,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然后,逐步扩展,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所以,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2003.07-2003.09:完成论文开题。

2003.09-2003.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2003.11-2004.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2004.01-2004.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2004.03-2004.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2004.04-2004.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傅家骥、仝允桓等.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02]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03]柳卸林.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04]赵志、陈邦设等.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0/2.

[05]王亚民、朱荣林.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风险投资.2002/6

[06]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控制与决策.2002/6

[07]夏清泉、凌婕.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国际商务研究.2002/5

[08]陈劲、龚焱等.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中国软科学.2001/1.pp86-88

[09]严太华、张龙.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经济问题.2002/1

[10]苏永江、李湛.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学术研究.2001/4

<11>孙冰.企业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2/4

[12]诸克军、杨久西、匡益军.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石油勘探有利性综合评价.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

[13]杨力.基干BP神经网络的城市房屋租赁估价系统设计.中国管理科学.2002/4

[14]杨国栋、贾成前.高速公路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的BP神经网络模型.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

[15]楼文高.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三江平原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与预测模型.中国管理科学.2002/1

[16]胥悦红、顾培亮.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产品成本预测.管理工程学报.2000/4

[17]陈新辉、乔忠.基于TSA-BP神经网络的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预测模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5

[18]刘育新.技术预测的过程与常用方法.中国软科学.1998/3

[19]温小霓、赵玮.市场需求与统计预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0/5

[20]朱振中.模糊理论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科学管理研究.2000/6

[21]KimB.Clark&TakahiroFuj

imoto.ProductDevelopmentPerformance–Strategy、OrganizationandManagementinIndustry.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Boson1993

[22]GobeliDH,BrownDJ.Improvingtheprocessofproductinnovation.Research,TechnologyManagement,1993.36(2):46-49

[23]SimonJ.Towner.Fourwaystoacceleratenewproductdevelopment.LongRangPlanning1994.27(2):57-65

[24]AbdulAli,etal.Productinnovationandentrystrategy.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1995.12(12):54-69

[25]EricVinHippel.ThesourcesofInnovati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88

[26]ShtubA,ZimermanY.Aneural-network-basedapproachforestimatingthecostofassembly.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1993.32:189-207

[27]Wee-LiangTan,DattarreyaG.Allampalli,InvestmentCriteriaofSingaporeCapitalists,1997InternationalCouncilforSmallBusiness,SanFrancisco,California,June1997

[28]MichaelHenos,TheRoadtoVentureFinancing:GuidelinesforEntrepreneuts,R&DStraregistMagazine,Summer1991

[29]ChowGC,TheLargrangeMethodofoptimizationwithapplicationstoportfoliandinvestmentdecisions.JofEconomicDymamicsandControl1996

[30]Jensen,R..InformationCostandInnovationAdoptionPolicies,ManagementScience.Vol.34,No.2,Feb,1988

统计预测与决策论文篇10

管理科学是探索人类管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管理的知识,它包括管理的思想、理论、理念,以及管理者制定决策的科学的、富有逻辑的、合理的方法。然而在制定决策计划时,则需要对整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并且需要根据现有数据进行未来的估计预测份分析,做出相应的决策。

在管理科学研究的领域,通常会出现数据信息的处理,进行相应的预测和仿真,以对整个系统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进而得到可靠的决策。在对定量、定性的信息进行处理时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在各单个模型并不能涵盖所有的信息,或者说各单一的模型的信息处理方式不同或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的情况下,组合预测模型能达到一种比任一单一模型的预测更好的效果,组合预测模型能减少预测的系统误差,显著改进预测效果。

常用的预测方法包括: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神经网络分析预测、灰色预测法以及运用计量经济学或者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预测。现有的组合预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模式:线性组合模式、最优量化模式、贝叶斯组合模式、转换函数组合模式、计量经济与系统动力学组合模式。归根结底,各个组合预测模式的不同的体现在对于权重系数取法的不同。

目前理论研究中,最基本的组合预测模型为:

在讨论权重系数的确定方法之前,会发现整个模型默认单个的预测模型出来的结果均会对整个系统产生正的影响,就如计量经济学中提到的在对经济问题进行预测,需要先考虑所有因素,但是各因素的符号以及估计值的确定上,则需要通过已有数据进行相应的估计,因此,默认wi >0,会忽略整个系统中对最后的预测值产生负的影响的因素,并且会增大整个系统的误差,在整个模型中需要就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对于∑wi =1的条件的修正,根据参考文献可知,在一些特定的方法如贝叶斯方法时,是舍弃了权重和为1的约束条件进行权重的确定。但是在考虑到某些因素的负影响作用的前提下,初步认为约束条件的具体修正方式可以有如下两种:

1.在考虑负影响的情况下,对权重系数进行转换,由wi 转换为|wi |,以保证不会∑wi =1,且不会使正的权重系数偏差变大的情况,使得约束条件仍然成立。

2.在承认负的影响的前提下,去掉wi >0的条件,但是∑wi =1的约束条件仍然不变。这样可理解为认为所有因素,无论正负影响,对系统的整个调节作用最后表现为一个稳定的结果,因为系统是所有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并且最后会体现出一个整体的效果。

对于这两种修正方法,发现在不同的方法和实例中,所得出的结果不尽一致,应就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进一步的验证。

另外,对于整体估计值的修正,在参考文献中已经提到很多对于权重系数的确定方法并且都有具体的数据进行相应的说明论证,以使整个系统的误差最小。依据的原理均是:利用最小二乘法使残差平方和最小。但是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

因此在对整个预测模型进行修时,也需要考虑单个模型的误差值,因为权重系数的确定,是由残差平方和最小得到,因此整个系统的预测还是会存在误差,所以整个系统的预测值应为:

以此来达到对每个预测值的修正效果。

组合预测模型在管理科学的研究领域中应用广泛,在进行决策时,是一项重要的理论支持,不仅可以达到定性、定量信息的组合集成预测,还能够提高整个模型的精确度。对于组合预测模型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在完全使用信息价值的基础上,提高整个预测结果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周传世 刘永清 ,变权重组合预测模型的研究 ,预测 ,1995.4.

[2]丁岳维 ,组合预测模型的研究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 ,1997.12

[3]曾勇 唐小我 ,几种无偏组合预测模型的分析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6.11.

[4]周传世,非线性权组合预测模型及其最优权的确定,预测 ,1994.12.

[5]周传世,罗国民.加权几何平均组合预测模型及其应用,数理统计与管理,1995.14.

[6]朱章,庄建桥,对组合预测模型的再讨论,武汉工业学院学报 ,2002.

[7]夏勇军,组合预测模型中折扣系数的取法,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2.2.

统计预测与决策论文篇11

环境管理会计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管理会计的新发展而形成的新领域(余绪缨,《财会通讯》,2001),是在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影响企业可持续经营的重要因素的背景下,由管理会计与环境管理相融合形成的交叉领域。其理论结构的科学构建与应用方法的系统探索,是有效实施环境管理会计、深化现代管理会计理念、完善管理会计学科体系的需要。

一、环境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

作为管理会计与环境管理相融合形成的新兴交叉领域,环境管理会计需要在继承、发展与耦合这两大学科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现代管理会计理论结构为指导,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理论,形成自身的理论结构。“管理会计是一套由前后一致的管理会计对象、职能、目标、概念、假设、原则和方法体系所组成的一个概念框架,并以此来解释、评价、指导、开拓和完善管理会计实务(李天民,《管理会计研究》,1994)”。同理,环境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应当由环境管理会计的目标、假设、对象、职能、原则等构成,形成以目标为中心的,具有相关性、目的性、结构性、层次性、逻辑性、整体性、综合性、稳定性与适应性的概念体系。

(一)环境管理会计目标。环境管理会计目标是企业通过环境管理会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境地,它决定着整个环境管理会计系统运行的方向,是环境管理会计活动的定向机制。在环境管理会计理论结构中,环境管理会计目标位于最高层次,是决定环境管理会计假设、对象、职能、原则的基础。环境管理会计目标除具有一般管理会计目标的导向性、系统性、时空性、相对稳定性等特征外,还具有特殊的二重性与层次性:二重性体现为既具有经济性目标,又具有环境性目标;层次性体现为由最终目标、协调目标与具体目标三个相互衔接与促进的层次构成。(1)最终目标。实现企业价值的可持续最大化是环境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这是现代管理会计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与现代环境管理的生态环境持续改进目标的融合与革新,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整体最大化的最终目标,是企业履行可持续发展这一最终受托责任的理想境地。(2)协调目标。是实现环境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与具体目标相互协调,环境管理工作与管理会计工作相互协调,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互协调等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协调目标,在于对企业的经济与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综合性协调。(3)具体目标。是企业最终目标与协调目标的执行性目标,具有具体性、经常性、多样性等特点,主要包括环境财务目标、环境管理目标、环境质量目标、环境控制目标、环境效益目标与环境责任目标等。

(二)环境管理会计假设。环境管理会计假设是为保障环境管理会计目标得以实现而对客观经济环境与技术条件等所作的合理推论,是从时空与计量等维度对环境管理会计对象范围的规范约束。根据环境管理会计目标与对象的特殊性,以及划分假设与原则的层次性,环境管理会计应当基于以下五大假设。(1)多层次主体假设。环境管理会计的主体涉及国家、区域、企业及其车间等多种空间层次,采用多层次主体假设是对这些层次的责权利范围、会计目标及会计对象作用的空间范围进行合理限定的客观要求。(2)持续经营假设。虽然环境因素加大了会计主体停业、清算等非持续经营风险,但良好的环境管理则有助于会计主体的持续经营。因此,对会计主体活动的总体运行时间范围进行持续性假定是合理的,也是保障环境管理会计的原则与方法保持连续性的时间前提。(3)弹性分期假设。各管理层需要信息的时间不同,并受环境事件突发性与环境绩效长期性的影响,要求环境管理会计的会计分期假设保持较强的弹性,以便实现信息的定期传递与适时传递相互结合。(4)环境可控假设。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种,前者通常无法进行人为控制,后者则可以采取人为措施进行控制或避免。环境管理会计应当基于环境可控假设,主要对人为原因造成或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与人为改进生态环境的活动进行管理与控制。(5)多元计量假设。资源环境具有多样性、多用途性、非市场性等特征,目前无法将所有资源环境信息统一计量为货币信息提供给各管理层,这就需要基于采用多种计量属性的货币计量与多种表达形式的非货币计量这一多元计量假设对环境管理会计信息进行计量。

(三)环境管理会计对象。现代管理会计对象的代表观点有现金流动论、价值差量论、资金运动论、信息运动论(孙宝厚,《会计研究》,1987)。这些对象理论侧重于从价值(或资金)的流量、差量或其货币信息方面对管理会计对象进行界定。长期以来对环境资源的无偿或低价使用,使企业进行经济再生产与环境管理活动产生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日趋凸现,与实现企业价值的可持续最大化目标相背离,其使用价值运动不应忽视。为科学揭示这一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运动,借鉴易庭源教授(易庭源,《资金运动会计理论――新战略会计学》,2001)对会计对象的界定:“价值与使用价值不断对立又不断统一而引起的矛盾运动,是会计对象自身的矛盾运动”,将这一会计对象理论移植到环境管理会计中,环境管理会计对象即为企业的经济再生产与环境管理活动产生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运动,这与环境管理会计的目标、假设(如多元计量等)是内在一致的。为有效实施环境与经济管理,可将环境管理会计对象分为直接对象与间接对象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对象,是会计主体行为引起的资源环境实物量变化(使用价值运动)及其价值量变化(价值运动),是进行物化环境管理的对象,具有精确性、规范性、确定性、可操作性与可计量性等特点。二是间接对象,人的行为是各种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除对直接对象进行物化管理外,还应将人的行为作为间接对象,进行以人为本的环境管理理论创新与实践深化,环境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间接对象具有模糊性、灵活性、人文性、柔性化等特点,其确立有利于环境管理会计逐步实现“管理从物本管理向人本、智本管理发展,也就是从硬管理向软管理发展,使管理的特性从科学趋于艺术的发展(余绪缨,《财会通讯》,2001)”。

(四)环境管理会计职能。环境管理会计的职能是环境管理会计固有的内在功能,是环境管理会计实现其目标、确定其原则与应用方法的客观功能依据。环境管理会计主要具有如下职能:(1)预测。是根据相关资料与影响因素,对会计主体未来的环境状况与财务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的科学测算。(2)决策。是根据预测信息和其他相关资料,拟定考虑环境因素的采购、生产、建设、营销等多种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与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最优方案。(3)计划。是对决策确定的方案进行环境管理的长短期目标、对策措施、内容步骤等所作的具体规划与安排。(4)组织。是为实现计划,对企业的环境保护活动与环境管理活动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协作、

有效配备和使用资源。(5)协调。是对环境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政策、制度、技术、人文等各种关系进行综合协调,以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6)监督。是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检查,对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监察处理,包括事前、事中与事后监督。(7)评价与分析。是利用各种环境管理会计信息评价过去业绩、分析未来趋势。

(五)环境管理会计原则。环境管理会计原则是会计人员观察环境管理现象和处理环境管理问题的思维尺度与行动准绳,是联系环境管理会计理论结构与应用方法的中介。它包括总体原则和具体原则两个层次。

1、总体原则。是在大系统管理思想、宏观决策管理思想、行为管理思想、经验管理思想、权变管理思想等环境管理思想(朱庚申,《环境管理学》,2002)的指导下,为保障这些环境管理思想贯彻到环境管理会计实践中去的一般性原则。总体原则主要包括:(1)系统原则。要求环境管理会计与其他企业会计、环境管理及外部条件等保持整体性、综合性、开放性、动态性、反馈性与适应性。(2)宏微观管理相协调原则。微观层次的环境管理会计应当与宏观层次的环境政策法规、产业布局、发展模式等协调一致,互动发展。(3)责任原则。人与环境的关系是通过人的经济行为实施的,对人的经济行为进行有效管理是环境管理会计的关键。应当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分工,合理设计职位与授权,公正及时地进行奖励与惩罚,做到职责、权限、利益与能力的对等。(4)效益原则。环境管理会计应当追求兼顾微观与宏观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互动协调与可持续增长。(5)人本原则。环境管理会计工作应当立足于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等人本思想,不应片面地进行物化环境管理。

2、具体原则。是在总体原则的指导下,开展环境管理会计实务的具体性、执行性原则。具体原则主要包括:(1)相关性原则。指环境管理会计应当为企业各管理层、环保部门等利益关系人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2)客观性原则。指环境管理会计提供的有关解析过去、控制现在与筹划未来的信息应当客观可靠,具有决策参考价值。(3)可比性原则。指环境管理决策方法应当合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与项目的风险程度等因素,使同一会计主体的不同决策方案之间具有可比性,但不必做到不同会计主体之间的可比。(4)例外原则。由于环境管理具有区域性、综合性、非程序性、社会性等特征,对重要、特殊、新发生的环境事项应当例外地、权变地处理,兼顾原则性与灵活性。(5)成本效益原则。环境管理会计工作应当贯彻发生的信息提供成本不超过其产生的效益这一普遍约束条件。

二、环境管理会计的主要应用方法

环境管理会计的应用方法是在环境管理会计理论结构的指导下,借鉴相关管理会计方法与环境管理方法,从环境管理会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各种应用方法。主要有环境成本计算与管理方法、环境预测与决策方法、环境计划与控制方法、环境业绩评价方法等。

(一)环境成本计算与管理方法。环境成本的正确计量、分配与科学管理,是环境管理会计的基础方法。美国环保局(EPV,An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As A Business Management Tool:Key Concepts And Terms,1995)将环境成本分为四类:传统成本、隐藏成本、或有成本和形象关系成本。其中,传统成本、隐藏成本、或有成本属于内部环境成本,形象关系成本属于外部环境成本。目前企业将环境成本内在化到对应成本对象的作法较少,多数企业仅将部分内部环境成本确认为制造费用、管理费用或营业外支出,并分散在多个成本项目或费用项目中,其余内部环境成本则隐藏在其他费用或损失科目及其项目中,而对外部环境成本则基本上未予反映。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实现环境成本的合理内在化。

1、作业成本法(ABC)。传统会计通常是将应计入产品成本的环境成本作为制造费用归集,再统一按某种标准分配到成本对象中去,分配结果往往扭曲环境成本信息并导致决策失误。作业成本法可以改进这一不足,它建立在“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两个前提之上(胡玉明,《高级成本管理会计》,2002),按照环境活动或事项确定主要的作业中心,分别根据传统成本、隐藏成本、或有成本、形象关系成本与成本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按照所完成的作业归集这些环境成本并将其分配到产品、流程与项目中去,以增强成本计算的可靠性,发现并消除非增值作业,保持与加强增值作业,为资本决策与业绩评价等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2、完全成本法(FCA)。在环境管理会计中,完全成本法是将与企业的经营、产品或劳务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有关的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综合起来考虑的方法(郭晓梅,《环境管理会计研究――将环境因素纳入管理决策中》,2003),其特点是完整地考虑了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在采用完全成本法时,企业发生的内部环境成本通常可以根据成本动因采用作业成本法等方法分配到成本对象,发生的外部环境成本大多需要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方法进行货币计量,再按成本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主要有剂量反应法、损害函数法、生产率变动法、生产函数法、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内涵资产定价法、旅行费用法、防护支出法、意愿调查法等(曾贤刚,《环境影响经济评价》,2003),应当根据不同的外部环境成本类型谨慎地选用。完全成本法可以为企业的长期资本预算等战略决策提供全面的环境成本信息。

3、寿命周期成本法(LCC)。寿命周期成本法是对产品或作业在整个寿命周期内的环境影响进行识别并确定实现环境改进机会的综合性方法(郭晓梅,《可持续发展主题下管理会计几个领域的拓展与创新》,2002)。它要求对产品或流程的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使用、报废等全过程所发生的全部环境成本(内部与外部环境成本)进行计算与评价,反映环境因素对企业整个价值链的影响,为价值链的取舍与整合提供科学依据。寿命周期成本法扩展了成本计算的空间与时间范围,有利于企业实现整体性、长期性的可持续经营,但所需信息成本较高,可靠性有时也难以保证,应用时可以选取重要价值链环节进行寿命周期成本的计算与分析。

4、全面质量成本法(TQC)。全面质量成本法立足于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环保需求角度,将产品或服务引起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视为质量缺陷,以“零缺陷”为最终目标,通过PDCA循环等方法持续改进产品质量、降低环境成本。全面环境质量成本包括为保证符合环境标准(达到法定标准或为满足顾客适用性而优于法定标准)而发生的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企业应当根据这四类环境质量成本建立环境质量成本模型,通过改进环境预防、鉴定与故障处理技术,顺应环保市场,使环境质量总成本最低。

(二)环境预测与决策方法。环境预测与决策方法如下:

1、预测方法。预测方法是以过去和现在的环境经济信息为依据,科学地推测未来环境经济状况的方法,它是决策的基础和前提。

预测方法分为两类:(1)环境状况预测方法。是以回归预测方法、马尔可夫链状预测方法、灰色系统预测方法等环境专业预测方法(李克国等,《环境经济学》,2003),对污染物排放量、环境污染趋势、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生产经营的环境影响、环境政策的影响、环保技术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预测,主要为环境管理提供非财务信息。(2)环境财务预测方法。是以环境状况预测提供的非财务信息为基础,根据市场条件及管理要求,将环境影响因素纳入销售预测、成本预测、资金预测和利润预测等财务预测中,进行趋势分析、因果分析、调查分析与判断分析等,主要为环境管理提供财务信息。

2、决策方法。决策方法是根据预测提供的有关环境影响的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考虑风险程度与时间长度等因素,进行生产决策、定价决策、经营决策、筹资决策与投资决策等方法。其中,环境投资决策对企业具有长期重要的影响,目前多数企业在长期投资决策中仅考虑部分容易进行货币计量的环保费用、环保收益等内部环境成本与内部环境收益的影响,而忽略了环境法规、顾客环保满意度、企业的环保形象等外部环境成本与外部环境收益的影响,使得新的环境法规、环保技术等出现后,被放弃的项目可能是最优项目。企业可以采用完全成本法计算内部与外部环境成本,采用作业成本法按成本动因将环境成本分配到投资项目,采用寿命周期成本法确定投资项目的时间范围,采用合理的折现率与风险系数进行计算,综合确定最优的环境投资决策方案。

(三)环境计划与控制方法。环境计划与控制方法分别为:

1、计划方法。计划方法是根据环境管理决策确定的目标,通过编制弹性预算、零基预算、滚动预算、概率预算等具体实施环境管理的方法。主要包括:(1)业务预算。在销售预算、生产预算、采购预算、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生产成本预算、经营与管理费用预算等环节中,应考虑环境政策、环保技术、环保市场等影响因素,将环境成本与环境收益量化并纳入这些预算之中。(2)财务预算。在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预计资产负债表中,应包括环保资金预算、环境费用与环境收益预算、环境资产与环境负债预算等。(3)专项预算。是专门为某些重大或特殊的环境管理决策编制的预算,如为购置环保设备而编制的资本预算等。

2、控制方法。控制方法是为保障计划的成功实现而采取的各种审核与控制方法。主要包括:(1)制造成本控制。应将归入制造成本的环境成本纳入标准成本控制系统,进行环境标准成本的制定与环境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与处理等。(2)质量成本控制。应对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检验费用、内部环境损失与外部环境损失等进行事前、事中与事后控制,综合确定最优的环境质量成本模型和产品质量总成本模型。(3)存货控制。应根据企业的环保需求、市场情况、环境政策等确定环保物资的经济定货量与环保产品的经济生产量,并按重要程度对环保存货采用ABC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分类控制与综合分析。

(四)环境业绩评价方法。环境业绩评价在于为战略决策提供支持,对生产经营实施控制,对员工进行考评等。企业应结合自身的战略目标、经营特点与组织结构,按照重要性、可比性、综合性等原则建立由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通常应当根据IS014000系列、3C认证等环境标准指标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构建环境业绩评价指标,并将这些指标嵌入平衡计分卡的财务、顾客、内部经营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之中,对于综合性指标可单独设置综合维度进行反映,以兼顾财务业绩评价与非财务业绩评价。环境业绩评价指标通常应当包括三类:

1、环保达标类指标。主要量化对环保法规的遵守和违反情况,包括各种污染的超标量与优于标准量、环保法规违反次数(率)、环保罚款、政府环保奖励、执行环境评估或审计的次数等。该类指标主要应嵌入平衡计分卡的财务、内部经营流程之中。

2、环境管理效率与效益类指标。主要量化环境管理实施与控制的效率和产生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包括产品环保合格量(率)、材料与能源节省量(率)、废品回收利用量(率)、产品寿命延长期(率)、员工环保培训人次(率)等。该类指标主要应嵌入平衡计分卡的财务、顾客、学习与成长之中。

3、综合业绩类指标。由于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市场业绩等密切相关,应将环境业绩指标与相关财务业绩指标与非财务业绩指标相结合构建综合业绩评价指标,包括环保产品增长量与利润增长额的比率、环保法规违反率与销售量(额)比率、废品回收利用率与顾客回头率的比率、员工环保培训人次数与产品环保合格量(率)的比率等。该类指标可在平衡计分卡中单独设置综合维度反映。

统计预测与决策论文篇12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相关概念

会计信息系统是指用计算机技术采集、存储、加工、传输会计数据,完成会计核算任务,并用以为企业管理、分析、决策提供服务的信息系统。它的发展历程包括: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准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其中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是会计恒等式、会计循环、会计科目表、分录和账簿,其缺点是:处理会计数据易出错、效率低、信息孤岛、丢掉了非财务信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电子计算机应用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之中,该模式正逐步取代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横向扩展。最后形成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纵向发展并按职能结构可分为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决策支持系统;而E化标志着现代会计信息系统模式的开始,它的核心是集成业务处理、信息处理、实时控制和管理决策,称其为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二、会计信息系统财务处理程序的特点

将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和手工会计数据处理相比较来看,二者的循环程序基本相同,但二者差别在:

(1)存储能力及其介质不同。会计数据处理均须借助于日记账、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等来完成,但在手工数据处理会计中采用的是订本、活页、卡片等账簿,其存储能力有限,且查找较困难;而计算机会计采用磁盘形式的账簿,存储能力大,查找容易。

(2)受人工干预程度不同。计算机会计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会计数据处理的自动化。数据一旦进入处理系统后,整个处理过程自动完成,不需要人工干预;而人工出具处理会从原始凭证审核开始,知道编制亏埃及报表均须会计人员完成。

(3)灵活性和适应性不同。人工数据处理会计对一些特殊事项,可以依据合理性和合法性确定其会计处理方法,而计算机会计则无法识别这些非经常、非惯例项目的处理。同时人工数据处理能不断适应新情况,如会计改革,但计算机会计则必须投入较大的人力修改程序才能适应新情况。

三、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作用

1.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石。所有者的目标函数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说股东财富最大化,而经营者总是背离股东的目标。这种背离表现在两个方面,即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股东在做出采取何种监督与激励的具体方法时必须依赖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否则肯定会导致决策的失效。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无论股东还是其他利害关系者,都会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相关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极为关注,这些结论直接或间接地支持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和行动。实践也证明,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的成效。

2.会计信息系统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服务和运用会计管理的科学方法,强化企业经营管理有积极地作用。现阶段会计管理同以往相比有着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会计管理方法的运用,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制订经营目标、控制经济活动、预测经济前景、进行经营决策等提供经济信息。

3.有助于完善CEO 以及执行董事的激励机制和资本市场对公司的监控,有效的遏制管理低效率的状况。CEO和执行董事的报酬如何与公司的绩效相匹配才能达到最好的激励效果,是公司制度中倍受瞩目的课题。一般认为,高级管理人员的短期激励应以会计盈余为基础,长期激励则以市场价值为基础。所以,会计盈余的计量也是激励机制的核心基础之一。

4.会计信息系统的全过程、全方位核算特点,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企业如果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对其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决策。而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则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同时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会计信息系统为现代企业管理中强化内部约束机制服务。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协调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增加企业管理的透明度,从而达到控制成本、抑制“失效控制”的目的。

5.信息系统在预测、决策中的应用。管理会计的预测领域分为:销售预测、成本预测、利润预测和筹资预测,应用了信息系统后,企业就能够很好地做出这些预测。预测方法分为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是依据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综合的分析,靠的是“专家系统”功能;定量分析法是指在比较完整掌握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数据处理,靠的就是计算机所具有的强大的运算能力。短期经营决策是指决策的结果只对企业近期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经营决策。具体可以概括为生产决策和定价决策两大类内容,因而分析工作主要着重于对现有资源和条件的充分合理利用,以便发挥企业各项资源的效能。只要设置好基本参数,就可以应用信息系统来进行短期经营决策了。

长期投资是指投入大量资金,获取投资报酬的持续期间在一年以上的投资。“租赁与借款的决策选择方法”可以说明信息系统完全胜任在管理会计的长期投资决策分析功能中的应用

6.信息系统在预算管理、控制及考核中的应用。企业的经营管理管理工作始于预算的编制,结束于预算的执行分析,所以要做到预算的事前编制、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以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同时对各单位的功过是非作出恰如其分的考核评价。信息系统在全面预算的过程中起到两大作用:一是公文的审批和流转;二是预算的编制、控制和分析。

只要建立一个集成的信息系统,各地的配件工厂都直接通过专线与之相连接,比如在北京的一个仓库仅仅要发掉一个电池,都会通过专线直接在总部的库存中扣除库存,这样就可以通过预测和计划,控制住全国的配件库存。可以让信息系统支持多种考核方法,对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员工分别按照: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收入中心、投资中心来考核。比如可以制订:“上游只将标准成本或费用传递到下游,从而实现相对独立的考核这一基本规则”,然后通过信息系统对不同的职能部门进行不同的考核。

参考文献:

[1]陈书勤.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精要[M].2002-10-2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