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辅助管理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3 15:22:28

计算机辅助管理论文

计算机辅助管理论文篇1

在我国,计算机教育应用存在二次转折,第一次是从程序设计教学转向计算机辅助教学,第二次是从课件思想转向积件思想和网络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兴起于五十年代末,它是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管理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当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倡导程序教学法,希望根据刺激反应的强化原则,及时获取教学信息的反馈,从而有效地实行个别化教学。但正如马特莱诺(Martellaro)所说,“在计算机稳固地占领课堂之前,似乎要在教育界经受一场长期而艰难的斗争。和旧的、早已稳固起来的教学方法相比,计算机必须具有更明显的优越性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那时的计算机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对技术人才素质要求高的困难,有关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制作更是许多教师还没有掌握的技术,同时软件以Basic编程的字符模式为主,软件开发难度大、界面不友善、价格高,相应的措施又跟不上,因而计算机辅助教学并未受到特别的关注。到八十年代,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物质条件的改善,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使CAI课件开发更侧重于应用性,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和结构化,强调要与学习者已有的认识结构相匹配,使其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的辅助达到同化和顺应,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近年来,由于认知心理学理论的日益成熟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如图像技术的提高(包括解析度增大、色彩丰富和2D、3D图形技术增强)、压缩与解压缩技术的发展、高容量载体的出现以及数位化技术与超媒体技术和运算技术的加快等,带动了CAI课件的发展,使计算机辅助教学更注重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学习策略的掌握以及提供更多的个别化教学的选择。就世界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过程而言,主要经历了以字符模式为主的编程阶段、多媒体CAI课件和从一元到多元、多维等将教育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网络教学(是广域网而非局域网)阶段,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趋势,也顺应了现代化教学的两个基本趋势,即强调教学的主体性,强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坚持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就在于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个体的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同时帮助学生具备各方面的基本素质,形成合理的素质结构,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而要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必须立足于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不仅要有雄厚的知识基础,还必须掌握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形成自学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不断变化的需要。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主要功能,则会对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帮助。就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而言,具有以下几个功能:

1.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激发学习者兴趣,引起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改善课堂教学环境的重要一环。化学多媒体软件在内容组织上采用大量的色彩鲜明、活泼有趣的音象画面,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可以变抽象为具体,模拟微观世界的化学反应和现象,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化学是研究原子、分子等微观运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对于化学中运动而复杂的微观世界,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使学生理解掌握,而借助计算机的模拟手段,可以使学生比较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从而对化学变化的本质能一目了然。

3.可以动态地、对比地演示一些化学现象,可以有效地控制变化的速度,调节快慢,从而便于学习者观察和思维。有些化学反应瞬间完成,对其过程很难分步观察与判断,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模拟控制反应变化的速度,调整教与学的进度,在教师与计算机的共同启发下,培养学生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的人机对话、界面友善、超文本、人工智能、可编著工具、方便的外设、虚拟现实等功能,可以使学习者沿着自己的思路,适应自己的需要去发展学习的过程,可以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可以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极大地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计算机信息贮量大,处理迅速,具有友好的工作界面,方便的人机交互功能,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个别化学习环境,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调节学习进度和难度,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构建问题情境,指导学生独立地上机学习,并辅之以必要的反馈练习,及时肯定或解答,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查找学习障碍,逐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提高课堂效率、增大课堂容量、进行全面即时性辅导、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面,都是其他教学媒体所没有的。

5.多媒体的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作用于学习者,可以同时调动视、听、说等多种感官,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体系,使学习者在最佳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使之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而同时使用两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识约65%。多媒体的多感官刺激作用,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期保持和获取知识。

6.多媒体网络可以缩短时空距离,加强人与人间的联系,有利于开阔学习者的视野,形成互助合作的优良素质。如电子图书馆和网络的服务,允许用户把信息(电子邮件)传给本系统的其他用户,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获得图书馆的信息,其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正如埃斯特伦所说,“计算机能非常直观地、多方面地提供学习经验,这可以使一个年轻人在大约几个月的时间内达到用传统教学方式需几年才可达到的水平”②。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这些功能,就决定了它在化学教学中会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所以有必要开展并加强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工作。

二、目前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的现状与困难

近几年来,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化学教学中已广泛采用以微型计算机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和多媒体远程教学。如何使我国化学教学现代化问题,已摆在全体化学教师、教研员及教材研究人员的面前。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根据邓小平同志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由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领导的重视,全国广大地区的各类学校在计算机硬件的装备上已迈出可喜的步伐,不论是重点中学还是普通中学,很多都已从无到有建立起规模不等的计算机实验室,并多已开设了计算机普及课程,初步做到了“计算机要从娃娃做起”。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计算机在教学上的应用普遍还停留在磁盘操作系统(DOS)基础知识、文字处理、数据库基础等层次上,计算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还基本上是处于起步阶段。这不仅是教学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会影响到中学对未来人才的培养。究其原因,一是适合中学化学教学的计算机软件不多,就是目前已有的一些已商品化的化学教学软件也较多停留在初级教学水平,教学针对性不强,而一些水平相对较高的软件价格偏高,脱离了目前我国中学师生的承受能力,因此难以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从目前国内的现状看,CAI的发展较为落后,品种单一、制作粗糙、交互性差、界面不理想、连贯性差,难以形成系列产品,更难以在全国推广。二是现阶段我国中学师资在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上水平普遍偏低,往往是懂化学的不懂得软件编制,许多经验丰富的教师不懂计算机与计算机语言,对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焦急万分而无法实现自己的许多设想;而会编制软件的人员却又不甚了解化学教学,即使他们有丰富的编程经验也很难能编制出一个令人满意、切中要害的CAI课件,这种情况就使得课件设计与制作相脱节,因此可以想象很难能使编制的软件达到较理想的水平。

目前全国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的现状与困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全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在很多地区存在着资金与设备短缺的情况,很难能对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开发。

2.研究与编制力量分散,队伍不整齐。尤其是对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的研究缺乏整体的设想与规划,CAI课件很难有质上的突破,对CAI的功能研究与开发得不够。

3.在突破教学难点上还缺乏好的CAI课件。在CAI化繁为简、化虚为实、变乱为明、化难为易的功能方面开发得远远不够。

4.在加大教学密度上研究得还不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从目前已知的CAI课件看,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应该加强。

5.对优化教学过程、反馈教学成果的研究还不深入。从目前情况看,在进行计算机软件研制和教学实践时,尚不能把握坚持整体观点、重视多样化、贯彻综合观点、力争最优化的方法论原理。

在当前课程教材改革不断走向深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应该采取措施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加强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的研究,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发挥CAI的模拟功能、多媒体结合功能、个别辅导功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计算机为辅助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在中学化学教学研究中,也应该进行CAI的专题研究,在一定范围内,开展CAI课件的开发与协作,多出精品。建议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出面,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减少目前个体作坊式的低水平、无序的软件开发状况,同时也可以避免由于重复劳动而造成的浪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会在协调、引导的基础上,在人力、物力上对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研究工作要给予支持,加强经验交流,做好推广工作。这样,就会促进我国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的深入开展。

三、开展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针对我国的现状,要开展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笔者认为,主要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硬件建设,二是软件设计与配置,三是技术力量,四是研究信息交流网络中心。要开展好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就必须解决好这四个方面的问题。

1.要解决好教育手段现代化的要求与当前设备落后、资金短缺的矛盾

在课堂教学中要使用多媒体技术,就需要有硬件和软件的支持。多媒体软件对硬件的要求较高,设备等需要较大的投资。而目前我国的国情是教学经费不足,教学经费还主要是供给教师工资和学校的日常开支,所以开展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也只能先在经济较为发达、教学条件较好的地区起步,然后逐步推广,同时也希望国家能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尽快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随着社会进步和物质条件的改善以及计算机的发展和价格的下降,硬件建设问题的解决对学校或是个人来说,也会变得相对较为容易一些。

2.要解决好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中的“辅什么”和“怎么辅”的问题

进行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的研究,首先要明确其地位是“辅助”而不是“代替”,不要以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来盲目地、一律地代替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

目前开展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面临的严重问题是软件建设跟不上硬件建设的速度。这主要是因为化学中的微观世界难以完整体现,化学反应与化学实验的复杂性很难用传统的二维动画来模拟,况且好的CAI课件的设计与制作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因而化学CAI课件的编制相对来说又要难于其他学科。这样,在人力、物力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好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以使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的素材适应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在设计制作CAI课件时就要考虑辅助教师什么教学内容的“辅什么”和怎样辅助教师完成这些教学内容的“怎样辅”问题。

化学CAI课件在课堂上不能替代教师,而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因此,就不能将化学CAI课件设计编制成课本教材的翻版。就化学学科而言,化学的概念与原理抽象程度较高,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单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很难能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有些有毒、有危险的化学药品与化学实验以及常规方法难于实现的化学反应也无法在课堂上向学生演示。因此,从“辅什么”的角度而言,化学CAI课件的内容对象应为用其他教学方法或手段进行时效果不理想或难于实现的教学问题,如化学反应历程的模拟,原子和分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电子的空间运动与s、p、d电子云轨道的形状和空间伸展方向,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物质的溶解过程,原电池的形成,有危险的化学实验,不易观察的化学实验,易造成环境污染而学生又必须知道的一些化学实验,用普通方法不易操作和实现的化学实验,现代化科研设备与工艺流水线……。诸如此类的知识与内容都是化学CAI课件的表现素材,这些内容如果能设计编制成质量较高的化学CAI课件,将会使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会有助于学生把化学中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动态化,使化学教学过程具有更强的教育性、直观性和活泼性。对于“怎样辅”问题,则要求化学CAI课件必须具有可编辑功能,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需要进行选用和编辑,可以将其随意拆分和组合,以使制作出的课件符合自己的课堂设计需要,使化学CAI课件的课程内容有机地成为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开发化学CAI课件费时耗资。因此在设计编制化学CAI课件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注意化学学科知识内容的科学性与可接受性;

(2)要选取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3)要注意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加强直观性与发展学生思维相结合;

(4)不能用模拟实验代替学生实验,可以通过CAI课件解决局部放大模拟或微观变化宏观展现问题;

(5)渗透部分教学录像的内容(即好的教学录像VCD化),避免花费很多时间和资金放在制作动画内容方面;

(6)化学CAI课件应具有较强的交互性、较友好的界面,并具有可编辑功能;

(7)课件设计与编制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要坚持高标准,处理好总体构思与具体设计的关系。

3.建立一支合格的编制人员队伍和对教师进行操作训练

要编制出大量好的化学CAI课件,一定要有一支稳定的高质量的编制人员队伍,这支队伍的建立需要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和计算机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应努力做到开发与应用并行、专职与兼职并重、教学人员与研制人员并用,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CAI开发、研制、应用的系统。

要使多媒体在教育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发展学校的CAI和CMI,必须加强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和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都懂得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了解CAI课件的使用,掌握计算机操作方面的基本技术,这样才能把多媒体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也才能与编制人员更好地交流,提出对CAI课件的开发需求。同时,要注意培养懂得化学学科专业知识的计算机骨干力量,能够更多更好地掌握CAI课件开发的技术,努力设计出能把教学工作的需要最佳地表现出来的实用软件。

计算机辅助管理论文篇2

音乐喷泉作为将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国内外虽然已建有很多音乐喷泉,但大多数音乐喷泉都存在着两方面不足:首先、音乐喷泉表演程序的设计需要音乐、舞美、电脑、自控、喷泉等专业专家的合作;其次,为了了解音乐喷泉表演程序的喷射效果,只有在硬件上进行仿真实验。因此,对于一般的音乐喷泉系统,其表演程序的设计非常费时费力,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既便是美国Lasvegas这样著名的喷泉也只能表演几首曲目。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设计开发了一个音乐喷泉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简称CAD-MF。在该系统中,首先提取音乐的基本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音尔的曲式特征并将整首乐曲分成若干乐段,并分析出每一段音乐所表达的基本感彩;第二步,根据音乐的曲式和情感特片,为每个乐段匹配相应的音乐喷泉基本表演程序,从而生成最初的音乐喷泉表演程序。该表演程序可以用三维动画进行仿真,并可以通过友好的人机界面进行修改,直至满意。最终的表演程序经过自动编译,可以控制音乐喷泉按照设计的动作进行喷射,实现音乐与喷泉的同步。

1音乐喷泉实验装置

该音乐喷泉实验装置的草图如图1所示。该喷泉由13个喷头、4组彩灯组成。其中,喷头1~6为第一组,可以沿圆圈的切向径向进行自由摆动;7~9为第二组,10~12为第三组,可以左右随意摇摆;13为第三组,不能转动。此外,这13个喷头的喷射高度还可以有3个级别的变化。同时,该装置中还配有4组(1~4)彩灯,由于每一组由3个不同颜色的灯泡组成,因此可以营造出多彩的光照效果。

2系统概述

该系统由七个部分组成,如图2。

(1)音乐特征的识别

在本系统中,选择MIDI(MusicalInstrumentDigitalInterface)文件作为输入的音源。MIDI是音乐信号在电子乐器之间传输的标准,包括硬件接口标准以及电子音乐信号在不同硬件之间的异步串行传输协议[1]。MIDI格式的音乐文件记录了音乐的全部乐谱和演奏的全过程,很多基本的音乐特征都可以从中直接获得。在此基础上,又可以进一步提取旋律、和声、节奏等复杂特片。根据音乐基本特征和复杂特征在内的音乐信息,最终能够按照乐曲的结构将其分为若干乐段,并且利用模糊分类器识别出每一个乐段所带有的感彩。

(2)音乐特征与喷射动作的匹配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模糊专家系统将音乐特征与喷射动作进行两个层次的匹配——段匹配和音符匹配。段匹配是指根据感彩为各个乐段找到合适的基本表演程序,即用于表现某一特定情感的典型动作序列。音符匹配则是为特定的音符安排特定的喷射动作。这两个层次的匹配过程也就是音乐喷泉表演程序的最终设计过程,它记录了音乐喷泉随着音乐舞动的全部状态。

(3)动画仿真

当表演程序被设计出来后,如果直接在喷泉装置上进行仿真,将是一个非常费时费力的过程。因此,设计了动画仿真了系统。动画的参数全部按照实际的喷泉实验装置来设计,通过动画可以实现对实际喷射效果的仿真。为了做出与实际喷射相似的喷射效果,采用粒子系统[2]。

(4)手动修改

在观看动画仿真结果后,用户可能需要对原表演程序进行修改。为了使用户能够在不需要了解内部代码的情况下对表演程序进行任意的修改,笔者开发了一个很有好的人机界面。该界面不仅可以实现单点修改、多点修改,还可以为整段音乐选择另一套表演动作。

(5)打印喷泉表演流程总谱

该总谱既包括了所有音符,又包括了与音乐对应的所有喷射动作,可以对整个表演程序一目了然。

(6)编译成控制程序

用一台PentiumIII866MHz的PC机作为控制器,它能够自动地把表演程序编译成功放输出的控制程序,从而控制音乐喷泉硬件装置的喷射,实现音乐与喷泉的同步。

(7)同步播放

为了保证喷射与音乐的同步,笔者开发了同步播放程序,主要用于防止喷射相对于控制的延时。

音乐特征识别和匹配是该系统的核心。下面,将对这两个子系统进行重点介绍。

3音乐特征的识别

由于不同风格的音乐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这里,选择节奏相对稳定、曲式相对固定的约翰·施特劳斯(JohannStrauss)的圆舞曲。

3.1音乐基本特征的提取

在该系统中,选择MIDI文件作为输入的音源。一个MIDI文件含有一个headerchunk和若干个trackchunks。速度、节拍等全局基本特片以从headerchunk中得到;而音高、音长等音符信息则可以从trackchunks中获取[3]。由于MIDI文件中含有大量音乐信息,因此许多音乐的基本特征都可以从中直接获取。这里,提取了九种基本特片:音色、调性、节拍、音高、音长、音量、力度、速度和发声时间。

3.2音乐曲式特征的提取[4]

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多由三部分组成:主体是3~5个小圆舞曲,前面有序奏,最后有尾声。每首圆舞曲有两个主要旋律,用单二部曲式(AB)或单三部曲式(ABA)构成。考虑到这些旋律常常由两个非常相似的乐句组成,采用一种搜索相似旋律的方法分析音乐的曲式结构;同时,为了提高搜索效率和正确率,还兼顾了曲式结构中的和声与节奏特点。

(1)根据节奏和调性进行初步识别

一首圆舞曲常常由几百个小节组成,因此如果在全曲范围内对旋律进行搜索将会非常费时费力。乐曲节奏和调性的改变常常意味着新段落的出现,这里首先根据这两方面的特征对全曲进行初步划分,为旋律搜索缩小范围,从而提高搜索效率。

(2)利用旋律搜索进行重点识别

为了进一步提高相似旋律的搜索效率,根据古典音乐的特点,作三点假设。第一假设一个完整的乐句由16小节构成,这一假设在很多音乐结构的研究中被采用,并在多数情况下被证明是正确的。第二段设一个乐句的前4小节是全句的重点,这一假设能够用很少的音符表征整个乐句,同时经过检验是完全正确的。第三段设在众多的乐器中,小提琴、长笛、单簧管演奏主旋律的可能性最大,这一假设被证明非常效,它帮助从十几种乐器中迅速地找到主旋律音色,作为旋律搜索的前提。在这三个假设的基础上,还引入一种树状结构“旋律树”,用以记录一段旋律的总体轮廓,从而实现对相似旋律的搜索,如图3。该结构由四层组成:

·第一层代表一段16小节的旋律;

·第二层代表该旋律的前4小节;

·第三层代表每个小节的三个正拍;

·第四层代表各个小节的正拍和半拍;

在图3中,节奏是3/4,在旋律树中,仅仅需要记录相对音高。与其他记录旋律的方法相比[5,6],该旋律树有三个优点:首先,由于前4小节是整段旋律的重点,旋律树用很少的音符抓住了整段旋律的轮廊;第二,这种树状结构不仅记录了旋律的轮廓,而且记录了旋律的结构;最后,这种分层结构有利于提高搜索效率。由于上一层的音符比下一层重要,因此,如果在比较旋律树时在上一就出现了不同,则无需对下面的各层进行比较就可以直接得出二者不同的结论。这种旋律树可以用来提取和比较旋律,在实际中证明非常有效。

(3)利用和声特征进行补充识别

经过以上两个步骤,大多数曲式结构可以被识别出来,但仍会有一些例外。为了进一步提高曲式识别的准确性,又利用终止式[7,8](结束一个音乐结构和结束一个乐思的和声)对曲式结构进行了补充分析。由于和声分析相对复杂,这里只考虑了与终止式密切相关的主和弦和属和弦。

3.3音乐情感特征的提取

在曲式特征识别基础上,整个乐曲被划分成一个个小乐段。该部分则通过对每个乐段的音响、速度、旋律等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由一个模糊分类器判断出其情感特片[9]。为了对情感特征进行合理的描述,根据在音乐心理学领域得到广泛认可的Hevner词表[10],提出一种“情感环”的结构,如图4。

4模糊专家系统匹配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模糊专家系统对音乐特征进行段匹配和音符匹配两个层次上的匹配。

4.1段匹配

段匹配在对音乐作品进行结构分析和情感分析基础上,根据情感色彩为每一段旋律找到最适合的基本表演程序。

(1)基本表演程序库的建立

基本表演程序序中存放大量的基本表演程序,即表演动作序列。基本表演程序的结构如图5所示。从图5中可以看出,每一个基本表演程序除了记载所有动作的名称和动作时间和,还有该基本表演程序所体现的感彩。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动作时间是指在标准速度(定义为1小节/1秒钟)下的动作时间。因此,当乐曲速度变化时,系统要自动根据速度的改变调整运动时间,从而实现音乐与动画的同步。

(2)表演程序控制器的建立

段匹配的结果记录在表演程序控制器PPC(PerformanceProgramController)序列中,作为进一步设计表演程序的基础,如图6。表演程序控制器有六个参数:第一个是控制器编号,即乐段编号;第二个是记录该乐段旋律线的旋律树的编号;第三、四个分别是该乐段的起始和结束小节;第五个是该乐段的感情分类;最后一个则是为该乐段匹配的基本表演程序的编号。

4.2音符匹配

音符匹配包括两部分:首先根据乐曲速度决定基本表演程序中相邻动作的时间间隔;其次是为关键音符(如强音)设计一些特殊的动作。在段匹配的基础上,音符匹配使音乐动画的设计做到了点面结合。

计算机辅助管理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tudy and Practice of Computer-aided Teaching in China and Abroad

LI Bo, ZHAO Xijun, LI Yaming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the Internet, more and more use of computer-aided teaching to teaching. This article on the study of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at home and abroad can play a better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use of these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 computer; aided teach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所学知识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教育的现代化,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什、教育手段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和变革,往往会促进整个教育向前发展。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和优越性决定了它将在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 计算机作为新型教学媒体具有以下功能:存储记忆功能、高速运算功能、逻辑判断功能和交互操作功能。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实践中证明其优势是十分明显的:首先有利于突出重点和难点;其次有利于增大课堂的容量和提高效率;还有利于优化课堂结构,强化教材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在系列复杂的教学活动中,如果突击进程,学生学习会很吃力,如果通过计算机演示,来评判和解释正确与否,这样既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可增加教学的针对性。

1 关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概念的研究和实践成果

简单地讲,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运用网络、计算机及多媒体等先进技术为依托,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融入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一种“混合型”教学形式。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概念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含义。从现代教育技术、高级教育方法等方面论证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出现与发展对现代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ant Instruction,CAI)是从上世纪 90年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多媒体、交互式电视、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构成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元化的发展。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德国等,CAI 已经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而且正发展为整个社会教育的重要手段。

2 关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分类的研究和实践成果

计算机辅助学习系统作为教学功能,主要功能有:辅导模式,练习与操练模式和对话模式。辅导模式主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等;练习与操练模式是通过学生与计算机的相互对照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对话模式通过人机对话来训练学生的理解力。在教学活动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和功能主要体现在“教”、“学”和教学管理上:“教”指计算机辅助下教师的教学 。是指教师在计算机和多媒体等教学环境下,向学生用计算机制作的教学课件来讲解知识的过程;“学”指计算机辅助下学生的学习。是指学生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温故知新的过程:而计算机辅助教学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活动进行的一种行为,如教师排课、教室安排、成绩管理、课程选修等方面管理。

3 关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成果

针对计算机辅助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有的学者认为,与课堂教学模式相对应的教学过程大致可归纳为:课前预习和课堂讲解、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以及课后提高。对于协作学习、自主探索模式相对的教学过程可归纳为: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教师讲评、形成结论、结论评价。以及他们还认为,远程教学模式对应的教学过程为:提出问题、学生情景创设及自主学习、师生讲解、练习强化、结论评价。

4 关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用途的研究和实践成果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用途比较广泛。像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在美国网络上不仅拥有从小学到当前科学最前沿的所有知识储备,还提供了通过网络进行讨论的舆论平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主要特征就是适合个性化教学,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实施教学。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前景。多媒体课件开发和教学过程中,应体现科学性、实用性和灵活性,要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师要积极参与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坚持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坚持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

5 关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和缺陷的研究和实践成果

计算机辅助教学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优势,对教师来讲,有了计算机、多媒体等等辅助工具,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单调的讲授课堂变得生动起来。对于学生来讲,改变了学习的方式,从被动变成了主动。使所学的知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学者们列举了如下优势: 知识储备丰富且便于检索;学习方式灵活多样; 便于自主学习;交流的方式多样化;语言更直接、坦白; 能够促进师生互动,形成高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解决传统教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弥补传统教学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开拓新智力,挖掘新能力,创造新思维。

计算机辅助教学中也有它的缺陷:(1)信息量过多导致填鸭式教学模式,容易形成负面作用。(2)过分注重外在形式而忽视学习的主体,导致画蛇添足、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对教学改革产生负面影响。(3)教学课件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忽视了教学自身的能动性,不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4)如果课件开发不注重实际效果,会制约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深入开展。(5)重视硬件建设而轻视软件建设等等。

参考文献

[1] 王吉庆.计算机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 张森,宗绪锋.多媒体CAI课件基本原理与制作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0.

[3] 朱万森,梁楚材.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制作[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

[4] 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计算机辅助管理论文篇4

计算机辅助翻译(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CAT)是在翻译中运用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等设备辅助整个翻译过程的一门技术[1],其在现代翻译事业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出现之前,翻译工作十分艰辛,比如傅雷先生翻译《高老头》花了20年。1990年,德国翻译公司TRADOS将其术语管理工具MultiTerm投入到市场之中,从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被加以商业化运用,并在世界各国快速发展起来[2]。从那时起,翻译人员的工作形式得到了质的改变。

 

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在国际翻译界的广泛运用推动了我国国内软件开发公司对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研究与开发,且取得了一定成就,如国内声誉较高的雅信CAT等[3]。故而,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人类社会生活各方面智能化的发展是必然走向,对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智能化发展或智能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发展的研究充满了时代意义。

 

具体而言,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着大量重复或相似的单词、句子,如果是人工笔译,则需要将每个重复部分多次书写,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有自动记忆和搜索功能,能根据用户使用的需要选择性地存储某些翻译内容,当用户遇到重复翻译时,系统会自动搜索相匹配的翻译结果,对于相似的翻译则会给出翻译参考和建议[4],即完全匹配和模糊匹配。由此可得知,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核心是翻译记忆技术。而其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则是术语管理。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对术语进行保存,保存的术语集合形成术语库,为当前翻译和以后的翻译任务提供快捷翻译服务。这些即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保证翻译的一致性原则的实现。

 

1 智能化的介绍

 

“智能化”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词,它是指由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汇集而成的针对某一方面的应用[5]。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正日益融入人们的生活,由此智能化概念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智能手机、智能住宅小区。智能化是自动化的突破性发展。

 

计算机辅助翻译是由高自动化的计算机来完成人类翻译的辅助工作,是智能计算机辅助翻译发展的必经阶段。所以对计算机辅助翻译智能化趋势的分析必须对计算机辅助翻译的自动化有一定的认识,从中找到突破口,促成其智能化的实现。

 

2 计算机辅助翻译自动化的特点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是翻译工作的自动化的变革,正如前文所言,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议员的工作效率,是人类翻译史的巨大进步。尽管如此,计算机辅助翻译自动化仍存在一些有待改进之处,如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翻译理论的融合不理想,翻译结果较为死板,以直译为主[6]。

 

2.1 与翻译理论的融合

 

正如前文所说,计算机辅助翻译是将多种计算机自动化设备运用到翻译工作中的一门技术,其工作的完成主要是借助翻译记忆技术和术语库。在这一记忆、复制、粘贴的翻译过程中,翻译理论的地位必将受到忽略,如此发展下去,翻译理论的地位和作用极有可能如同译者主体性在文化转向之前那样被边缘化、隐身化[7]。

 

但是,翻译理论的地位和作用从来都是不容忽视的,它对翻译实践有着基础性的指导作用,是翻译实践不可分割的一方面,它帮助人们更加深入了解翻译活动,从最初单纯的对译本、原文的研究到对译入语读者的研究,再到文化转向后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从更深层次帮助翻译质量的提高。

 

2.2 与翻译实践的融合

 

由文体的多样性和词义的多变性,译者的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灵活变通,不可盲目套用以前的翻译结果。对于文体而言,主要是指文学和广告语等的主观占主体、感情色彩比较强的文体的翻译。例如翻译耐克的广告语“Just do it”,按照字面意思进行匹配,则结果可能变成“只是做了它”、“仅仅做它”。而关于词义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例如对“Never trouble trouble until trouble troubles you”的翻译,第一和第四个“trouble”是动词,意思是“麻烦”,第二和第三个“trouble”是名词,意思是“困难;麻烦”,如果只是让计算机自动匹配形成翻译结果,则会闹出大笑话。自动匹配固然省时省力,但是其中存在的这些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由此可见,提高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智能化水平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求[8]。

 

2.3 学习概况

 

现在社会对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需要日益迫切,这也推动了对相关的翻译工具和语言服务管理的培训。但是,作为新生事物,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教学还只是处于初始阶段,很多方面存在着问题,特别是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本身的复杂性和发展的不完善性特征更是增加了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9]。例如,该软件虽然对单个词的术语提取效率高,但是多词术语提取效果不好,而且对齐工具的结果质量良莠不齐,仍需人工校对,比较耗费劳力。人们学习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迫切需要以及计算机辅助翻译自身发展的需要都在推动这计算机辅助翻译智能化的进程。

 

3 计算机辅助翻译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推进工具之一,其目标是不断提高自动化水平,逐步将计算机转化成翻译项目的主体,实现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智能化,节省人力,提高人类的工作效率[10],而笔者认为该发展可以称之为智能计算机辅助翻译(Smart CAT)。对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智能发展的构想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提高与翻译理论的结合。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应当和翻译理论紧密结合。计算机辅助翻译和翻译理论的结合可以采用选择式操作,即建立一个根据翻译理论来分类的术语库,并在文本翻译前由用户根据源文本选择相应的翻译理论,诗歌等的文学作品的翻译可选择许渊冲的“三美”理论,非文学等作品的翻译可以选择尤金奈达的动态功能对等理论,或者根据情况和客户需求选择直译和意译、同化和异化等。

 

简单而言就是以翻译理论为分类总标准,其分支之下以各具体翻译理论为分类名目,同时因为翻译理论是动态发展的、不断完善的,所以还应直接附加一些翻译方法为名目。接着在各分类名目下设各个单词、短语、篇章的翻译汇总。最后在翻译实践中,经过特定的程序辨别系统对翻译结果进行精确选择。这将从理论上保证译文的准确性,从而提高译文的质量。

 

其次,扩大术语库的来源面。要实现译文翻译的准确性,还可以从扩大术语库的来源面入手。术语库是人们在翻译实践中对术语的自行收集、归纳,这就决定了一个人术语库的大小取决于其翻译工作量和翻译时间,可是在当今社会,专职翻译越来越倾向与转入兼职翻译,所以单个译者很难形成系统、全面的术语库。由此可见,术语库的存在并不能单纯地靠译者个人,将术语库的来源由点推广到面是明智之举。基于对个人劳动成果的保护和尊重,这一变化的实现需要有偿机制来帮助完成。

 

可以这样理解,可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中增加一种术语库智能用户识别系统,术语库可以随意导入,但是只能以特定形式、特定程序导出。当第一译者和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开发公司达成协议后,第一译者将其整理的术语库有偿共享给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开发公司,然后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开发公司将该术语库有偿共享给有该术语需要的第二译者,但是术语库无法直接通过第二译者共享给除第一译者外的其他译者。如此,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开发公司就作为共享中间承担这术语库集合的作用,从某种意义而言,该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开发公司即为所有译者的术语库,这为智能计算机辅助翻译提供了资源支持。

 

最后,简化操作程序。智能化的要求之一就是操作简单。简单的操作不但是高智能水平的体现,还是该技术得以广泛推广的关键所在。例如电脑打字软件的简化,最初打字软件要求使用者要掌握五笔输入法,然后变成掌握拼音输入法,而现在早已经能在台式电脑上进行手写模糊输入,而打字软件的这一改进极大地扩大了计算机使用者的年龄范围。由于译者性别的构成以女性为主,且考虑到家庭、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先阶段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操作程序对许多译者而言有些有待简化,简化该软件的操作程序翻译任务的合理分工,促进翻译事业的良性发展。

 

4 总结

 

计算机辅助管理论文篇5

当前计算机教育应用的发展趋势,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多媒体化与网络化日益紧密地结合。显然,这 件事所蕴含的意义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怎么想像也不会过分的。当中国教育迈向21世纪之时,计算机教育 的现状如何?基础教育的管理者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本文主要谈计算机教育的宏观管理、计算机学科教学、计 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辅助管理。

我国的计算机教育已经开展了十年。在这十年中,计算机教育的战略重点已经从计算机学科教学转向计算 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已经开始逐步成为真正帮助师生进行教学的工具,并与教育改革紧密地结合在 一起,成为提高教育效益、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动力。

计算机教育的宏观管理工作

为了加强对我国计算机教育工作的领导,1992年8月, 国家教委成立了以柳斌副主任为组长的“全国中小 学计算机教育领导小组”。“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是“领导小组”的组织执行部门,为“领导小 组”提供有关决策咨询、文件资料、信息动态及实施措施等。“中心”在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的领导下,参与 制定了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编写计算机教育教材与组织研制、开发软件等,为促进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国家教委还多次发文就计算机教育的规划、计算机课程、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师资培训等问题为各地提 供指导意见。这些文件有力地指导了全国范围内计算机教育工作的开展,使我国的计算机教育水平得以稳步提 高。

请见下表

1992年比

1989年 1992年 1989年增长 1994年 装备各种类型的计算机(台) 76862 121119 58% 210707 开展计算机教育的学校(所) 7081 9187 30% 26294 从事计算机教育的教师(人) 7232 10546 46% 16919 累计学习计算机的学生(万名) 300 394.6 32% 710.87

1994年比 1996年比

1992年增长 1996年 1994年增长 装备各种类型的计算机(台) 74% 513696 144% 开展计算机教育的学校(所) 186% 40851 55% 从事计算机教育的教师(人) 60% 24172 43% 累计学习计算机的学生(万名) 80% 2167 205%

计算机学科教学工作

我国中小学计算机学科教学大致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3年,当时的教育部主持召开了“全国中学计算机试验工作会议”,制定了高中计算机选修 课的教学大纲,其核心内容就是学习BASIC程序设计。

第二阶段,1986年,国家教委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在1983年制定的教学大纲 中增加了3 个应用软件的内容:字处理、数据库和电子表格,课程的目的也相应包括了计算机的应用。

第三阶段,1991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制定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 导纲要》),并由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正式下发。1997年,国家教委再次对《指导纲要》进行了修订。《指导 纲要》(修订稿)在原有的基础上调整了结构, 增加了Windows、网络通信、多媒体、常用工具软件等新内容 ,削弱了程序设计语言的内容,突出了计算机的应用部分。

综观计算机学科教学发展的历程,计算机学科教学已经从以“程序设计”为主转向以“实际应用”为主, 强调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的能力,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注意不要再走回头 路,不要过分强调程序设计,不要把程序设计作为对大多数学生的要求。

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

近两年来,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深入,并成为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各地教育部门要提高认识,走出“重学科教学、轻辅助教学”的误区,加强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和实践 。

我国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矛盾是缺乏硬件。硬件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有条件的学校通常也都会 比较积极地购买机器设备。与此同时,这一阶段由于缺乏相配套的软件,又使很多设备处于闲置状态,甚至机 房变成了“绝密”之地。结果所配设备,只成了学校身份、地位的象征,并没为教学服务。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触目惊心!可以说,长期以来,“重硬件、轻软件”始终是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它造成了极大的 资源浪费。学校务必要走出这个误区,只有充分重视软件建设,才能使计算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二阶段,主要矛盾开始由硬件转向软件。由于国家经费投入不足、软件盗版严重等原因,造成了目前教 学软件数量较少、质量粗糙、实用性差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学校开始自己培养专职或兼职人员开发课 件,以供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之需。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对软件需求的矛盾,促进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 发展。然而,有些教师提出疑问:教师的工作究竟是去开发软件,还是组织教学?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 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教师有时要花70~80个小时来开发一个小时的课件,而且用80倍的时间换来的课件往往 只能在自己的课堂中使用,并没有多大的推广价值。这不仅是因为教师们并不具备设计、开发等多种能力,不 可能在此领域投入很大的精力,而且也因每位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存在着差异而影响设计的 质量。在这种情况下,每位教师都想自己搞一套“课件”,而每个课件的水平都不高,这就造成了至今犹存的 教学软件“低水平重复”的现象。

这个问题一直延续到1997年才有所缓解。在此阶段,开发软件的指导思想由“课件”向“组织”或“积件 ”(指把微教学单元自由组合起来的平台)发展。工具型、资料型、开放型的教学平台已成为计算机辅助教学 软件的方向。1997年涌现出的“几何画板”、“CSC 语文电子备课系统”、“教学实验室”等3个优秀CAI软件 ,令广大教育工作者耳目一新,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不小的热潮,从而大大改变了CAI 的面貌。可以预 言,两三年内,还会出现更多这样的软件,从而改变人们对计算机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认识。

第三阶段,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以各种资料库、工具平台为背景的状态。在这一阶段,由于技术可以帮助 教师拥有更强大的能力,人们开始考虑技术与教学如何“整合”的问题,也就是说如何在教学中“应用”,而 不是“开发”技术的问题。

技术引入教学并不是把技术手段简单地叠加到原有的教学之中。很多专家早就提出:陈旧的为“应试教育 ”服务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不适应新技术的需要;只有改变陈旧的教学思想,结合新技术的特点创造新的 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才能充分地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在这一阶段,由于每个老师都能很容易地应用资源库或开发出适合自己需要的软件,因此最重要的反倒不 是技术本身,而是老师用什么样的思想来使用技术,以什么样的理论来组织课堂教学,这恰恰是教学本身所需 要研究的问题。国内外众多的实验表明: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然后才能充分发挥新型教学手段的作用 。如果教师不转变教育观念的话,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作用将是极为有限的。

我们必须走出一个误区:计算机是现代化的工具,因此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在进行现代化的教学。原因 很简单:并不是配置最现代化的学校,就能叫作“好学校”,好学校需要靠教育思想正确的领导和教师来支撑 ;同样,在课堂中采用计算机教学手段本身并不能说明这节课就是一节好课,更不能说明这节课就是“现代教 学”。所谓“现代教学”与其说是把现代化的手段引入教学,还不如说是以现代教学思想来指导的教学。用这 种眼光来看,许多公开课、评优课还处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第二阶段,并没有真正深入下去。

近两年来,我国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一些实验已经开始应用最新的教学理 论,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小学语文四结合”实验是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影响 很大的实验。该实验课题组认为:计算机教育应用的理论基础已经经历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 的变迁,而课件的设计思想也应从“面向教师”转向“面向学生”。在教学中,要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 观念,要强调情境,强调协作,强调对学生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来帮助 学生“建构”。计算机在课堂中再也不仅仅是老师讲课的工具,同时还是学生的“认知工具”。这与当前教育 改革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相吻合。

然而,以上这些理论、思潮、观念必须要让广大教师理解、接受,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因此,第三个阶 段的关键所在是把师资培训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可以这样说,不管是在教学改革中,还是在计算机辅助教 学中,培养教师的现代教学观念是最重要的工作,无论把师资培训工作看得多么重要都不过分。这也是世界范 围内计算机教育实践得出的经验和教训。这里所说的师资培训,不是指计算机操作技能,更不是指培训教师开 发软件,而是指立足于在掌握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技术理论基础之上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管理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014-01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 CAI)的研究与应用始于1958年,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它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对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它自身也已发展成为有着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兴学科。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兴起的原因

同其它学科一样,CAI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广泛的基础,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即计算机辅助教学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社会基础、理论基础。

信息社会的基本特点是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信息将成为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智力资源,从事信息产业的人口比例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育进行必要的改革,以适应职业更换频繁的要求。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过程

70 年代后期到80 年代中期是CAI教学的开始阶段。由于起步较晚,硬件设备和理论基础薄弱。这个期间, 我国CAI教学主要有操练与练习、个别辅导、模拟和游戏等。

第二阶段为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计算机教学在软硬件环境、学习理论和教学模式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问题解决型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了这个时期我国最普遍的软件类型。

1990年以后, 多媒体计算机及局域网迅速普及, 大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开发制作和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使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独立研制与开发阶段。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的优势

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优势主要有:1、丰富的学习资源 、储存内容;2 、提供了灵活的学习模式 、激发了学习兴趣;3、内容更新快;4、能突破教学难点。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让很多在课堂上不易做到的现象和过程在计算机上模拟或演示出来.从而使学生一目了然.用较少的时间.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四、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不足之处

1、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信息时代要求教师会用计算机进行学生的档案与成绩管理、教学设计,利用电子备课系统制作电子讲稿和多媒体课件,能用信息化方法与学生进行交互。因此,设计和使用网络平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没有很好地掌握,将影响使用的有效性。

2、信息要适量 平台虽然能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信息,但如果设计不好,很容易造成信息泛滥、学习者迷航问题。因此,不要认为平台上提供的信息越多越好,界面越花哨越好。在设计网络平台时,应以激发学生的高级思维,促进深层的认知为主。

3、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 平台在给教育带来丰富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网络上的色情、暴力等内容也可能以平台作为传播,从而损坏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无疑对学校的教学形成了冲击,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克服这些负面影响。

4、要增强平台的可靠性 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网络常常会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错误,需要及时解决和不断地进行修改。

五、目前国内教学平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问题体现在缺乏良好的设计、交互性不强、资源不够丰富。缺乏针对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以及网络媒体的特性,对内容的组织、表现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很多教学服务平台的交互性很差,学生还停留在主要采用浏览的方式进行学习的阶段,不能实现实时提问、交流。国内的大部分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仅提供与本课程相关的内容,而很少提供关于国内外学科动态与发展的相关资源。

六、辅助教学平台设计应实现的目标

辅助教学平台的实现目标是要求学习者在平台的辅助作用下,进行更有益、有趣的学习,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应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1、教育管理功能 可以实现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资源管理、课程管理、论坛管理。

2、在线学习功能 在线学习功能是指平台支持的网上活动:学习知识、课后练习、学习、测试、答疑、同学之间交流和评价反馈功能。

3、记录的功能 记录用户登录的次数和时间,在线课堂次数、答疑次数、作业分数、在线测试分数等。

4、答疑功能 教师主要通过在线聊天实现同步答疑,通过留言板在线提问、论坛讨论区和E-mail实现异步答疑,同时将学生经常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给予解答后放入"常见问题库"中供学生查询以实现自动答疑。

5、交流功能 包括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学生和学生的交流、实时文本交互功能。通过学习论坛,激发学生以提问、讨论的方式进行互助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在线论坛和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学习课程内容和网上学习资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及每个学习小组可进行文件交流。

6、激励功能 主要采用正面激励,就是充分肯定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并通过赞许、表扬、激励对学生做出肯定的评价,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其潜能。

计算机辅助教学迅速发展,对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丰富了教学方式,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知识抽象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已经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还不够成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继续努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计算机辅助管理论文篇7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的技术应用正逐渐向各个管理领域扩展,由于会计电算法的逐渐成熟和发展,会计工作也在相应技术的发展之下改变了传统的手工记账以及算法,通过计算机的应用实现了对会计算法记录进行收集社审计工作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能有效实现会计电算法的推广和应用,从而实现电算法与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同步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能有效提高工作和信息处理的效率,从而提高了工程项目的经营管理效率。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能促进审计工作向规范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1 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对税收征管审计的影响

1.1 计算机辅助审计实现了审计工作的现代化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应用扩展到了信息管理和交流的各个领域,电算法的普及和发展致使传统的审计方法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应实现审计方式的创新,实现审计工作的现代化发展,实现审计效率的有效提高。可通过计算机进行各种审计工作中的抽样检测、经济指标、经济定量的分析以及相应货币值的计算,而这些繁琐的计算过程在计算机辅助系统中得到了简化,通过计算机实现实现了现代化的发展模式。

1.2 促进了审计工作的规范化

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发展能促进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通过对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实现了审计工作效率的有效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以及审计部门的管理水平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审计具有较广的工作范围,其所遵循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性文件较广,内容复杂,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将耗费较多的时间在资料的查找上。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能建立规范的审计资料的组织,提高资料查找的效率,并且能通过各种考核和审计相关软件实现对整个工程项目的计算,从而有效提高审计效率,也能建立有效的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模式。

1.3 优化审计步骤和审计方式

传统审计内容基础之上,审计工作包括会计电算系统流程的优化和发展。审计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作用能优化审计工作的流程步骤,以及对审计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和发展。审计工作应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建立不断发展和优化的审计工作的发展模式,在建立了规范化的审计工作基础之上实现了审计工作的持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也能有效拓宽审计工作的范围,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扩大了审计工作的范围,充实了审计工作的内容。实现了审计工作信息资料管理向信息系统安全性、整体系统性以及内部控制等管理方向的转变。

2 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内容

2.1 基本审计业务处理

计算机辅助审计能实现基本的审计业务的处理,包括excel、foxpro、word等表格、数据库、文字等的处理和规范化实现了基本的信息处理的基本审计功能。同时审计人员也可根据具体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编写简单的程序,实现对审计数据的处理,如计算、复核以及分析处理数据,从而建立高效的审计运行模式。计算机中的电子表格能实现简单的数据收集和处理核对,如工资表的审核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处理、材料成本差异等数据的分析和对比;通过办公文字处理软件建立了电子资料,建立了共享的信息和数据处理模式。从而能建立优化的

2.2 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应用

计算机审计业务的处理只能实现基本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然而相应软件的应用能实现深层的审计工作处理。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应用一方面为审计情况的汇总统计,也是指根据审计工作的方案,对审计工作单位的整体审计状况以及审计工作资料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汇总分析,最大限度防止错误和疏漏以及人为的更改,保证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当前审计软件根据审计工作的需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投入了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如计算机预算执行软件、预算执行审计软件、投资审计软件、银行审计软件、行政事业审计软件等,但仍未形成完善和成熟的统计软件,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作用发挥有限。

3 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障碍和现状

3.1 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我国的设计辅助仍出现初级发展阶段,计算机审计技术的优势和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现阶段,计算机辅助审计仍集中于数据的汇总、文字的处理以及表格的处理等方面,还仅仅处于审计工作的基本数据处理阶段,仍未实现审计资料统计分析、审计工作流程优化的深层次工作的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仍处于探索和试点的发展阶段。

3.2 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发展不足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发展和拓展较为迅速,然而计算机审计技术的相关软件发展不足,并不能满足计算机审计技术的深层次的发展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计算机审计事业的发展。当前存在的计算机审计软件功能并不完善、种类较少,并且也未与单位的数据库进行连接、运行过程中错误较多等缺陷。当前相关单位的审计软件多针对某一特定的审计项目或是某种特定类型的审计需要,并未建立完善的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从而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中难以得到深入的发展。

3.3 计算机硬件条件以及审计人员的素质障碍

计算机辅助审计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和发展对计算机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计算机技术条件的落后致使审计工作的计算机审计工作难以建立高效的发展模式。计算机的硬件设备较为落后,从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功能和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相应单位经费的缺乏紧张,从而造成了计算机设备难以满足审计工作的发展需求。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实践能力也为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的发展和持续进步带来了障碍。相应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也造成了相应数据库的管理较为混乱,难以满足现代化审计工作的发展需求。

4 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

4.1 建立不断发展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计算机辅助技术应建立不断发展和持续改进的审计工作发展体制,通过不断实践探索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优化发展。计算机辅助税收审计制度应建立持续改进和发展的体系。在不断的试点和发展过程中,通过由基本的业务管理发展到深层次的审计工作的发展,最终充分发挥出计算机审计辅助的作用。

4.2 建立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机制

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的关键在于人的管理和能力的持续改进,通过对人才的培养,提升了相应审计人员的创新和发展的能力,从而也在一的那个程度上推动了计算机审计辅助技术的创新发展。相关单位的审计人员培训和技能的提高培养应建立在本单位的发展实际基础之上,从而才能使培训真正由理论到实践,最终促进审计工作的发展和持续进步。测试水平较低的培训以介绍审计软件为主,使之建立高效的应用模式,提高审计效率,而水平较高的审计人员可通过对数据库的介绍,提高数据库的信息查询能力。人员的培养和技能的持续进步是计算机审计效率发挥的重要因素。

4.3 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在风险评价

计算机辅助在税收征管的审计过程中的统计应先对软件的内在风险进行评判,同时对相应资料进行完整性评判,减少因检验系统执行而进行的数据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在对具体的税务进行核算审计时,首先应对整体的系统进行了解额分析,由于前期的录入和自动汇总缓解的错弊性的概率较小,从而可重点抽取税种,并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税率的计算凡是,对对多个选择分支构建数学模型,对审计的业务结果进行复核,并且采用比较的方式进行审核,充分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在审查过程中还应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繁殖认为修改审查数据,剔除核算过程中的系统风险,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真实性。

4.4 建立信息数据的有效采集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应能建立优化的信息数据的采集,信息数据的优化采集也就是对数控内容的选择性采集。在审计人员对相应信息的内在风险的了解基础之上,对预测的弱点进行信息的收集和,但由于各行业的审计软件以及经营的模式都不同,从而也难以对计算机审计的软件的统一,从而造成了软件系统差异较大,数据的格式各有不同的状况,从而对审计人员的信息收集和整理带来了难度。当前主流的财务软件系统,如用友财务系统、金碟财务系统等,其的数据格式都不尽相同。目前信息的优化收集可从单机系统和联机系统的信息收集两个层面的方式来实现:

无论运用哪种信息采集方式,都应对具体的审计单位的工作平台即相应单位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初步确定。当前一般dos环境、windows系列、unix系统三种系统环境,其中,windows系列应用最为广泛。并且应根据具体的系统类型选择适合的应对方式。

5 结束语

对于单机的系统,审计人员应对单位相应的财务软件系统程序运行方式以及程序模式之间的功能关联以及数据格式类型的存储、数据文件的存取位置以及数据格式之间的转换接口等事项进行了解,而后才能在相应的审计人员的配合之下实现对数据文件进行信息的优化采集,在具体采集过程中,若系统包含数据转换接口,在采集时则可直接转化为审计人员能系统分析处理的文件格式,如.dbf、.mdb等。单机系统的数据采集还可通过对审计软件以及相应工具提供的数据转换的接口,如通审软件系统中提供的用友和金碟财务系统的数据转换接口、ms-sql server的数据导入导出功能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或是在不具备数据转换接口时,使用vb、vc等描述数据结构的编程语言,编写出相应的数据转换模块来完成数据的优化采集。

而网络型数据的收集和获取,不仅能通过单机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数据的收集和优化整理,还能应用odbc(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开放数据库连接)连接互联网上的数据源进行数据的转换。通过互联网上的开放数据库的连接,使用数据库中所提供的终端驱动程序实现了对互联网服务器数据库的直接连接和读取数据。互联网上的大型数据库一般拥有较为丰富的数据库驱动程序资源,能将所需类型的数据表转换为其它数据库格式文件。例如ms-sql server、oracle、sybase等,当前较为流行且功能较强大的大型数据库系统软件,通常拥有数量众多的数据库的驱动程度类型库。在具体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过程中,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常常是在进行了合理的选择性查询之后,再进行相应的数据格式转换,即先撰写sql语句制作审计专用视图,核查无误后,再进行实质上的存储并转换成所需要格式的数据表,从而能够大大地减少数据的采集量,以及避免了对原始数据的修改和产生不必要的冗余。

参考文献:

[1] 何媛.浅谈计算机辅助审计在税收征管审计中的应用[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0(6):91-92.

[2] 孙俪.论地税计算机辅助审计[j].理财,2011(1):169-171.

计算机辅助管理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简称CAD)已经在各行业得到日益广泛应用,企业也需要具有较高CAD应用技能的复合型专业人,而较高水平的CAD人才应该不仅仅能够熟练应用各式CAD软件,而同时还应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相关知识,并能够将其运用到设计中,对CAD设计进行二次开发。作为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对于传统模式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并对所学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工作后更好地服务企业,服务社会。

为了保证学生在就业后能够更快地参与CAD相关方面的工作,必须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更好、更快、更全面地吸收消化相关知识。因此好的教学方式与实践方式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对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1 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改革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涉及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图形学、数据库技术、高级编程语言、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相关方面的内容,限于课时,必须对教材上的内容有所取舍,重点讲述关键知识点,并强调加强学生的课外自学能力。

1.1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在课堂上应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教学课件。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图文并茂,在课堂上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将枯燥的基础知识以文字、图形、表格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述出来,因此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1.2 选择合适的软件

作为一门综合学科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不能在课堂上只讲理论知识,还必须选择合适的软件相配合。软件的选择不能求大、求新、功能求全,必须是在本课教学前已经学习并掌握其使用方法的软件,而对于未学习过的软件、本着这应用范围广、适用本科学生、容易自学的原则选用,例如选用Microsoft Access作为数据库系统。

在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教学中,主要的教学软件包括二维软件Autocad、三维软件Solidworks、数据库软件Microsoft Access等,开发工具多用VB(.net)或其它高级语言。这些软件基本上学生在前期学习时已经接触,不必再利用教学学时进行再培训。

1.3 紧跟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发展动态

随着各种三维建模软件的出现和功能的日益强大,导致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与课本知识存在一定的距离,为了紧跟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在理论教学中需要对课本内容进行取舍,补充最新的知识,例如在进行几何造型及三维CAD软件的时候,引入3D打印机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的改革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多学科交叉课程,理论教学更多的是按照教科书的内容进行教学,要求掌握相关的知识点,由于课程内容抽象、理解困难,必须配以相关的上机实验实践教学,在教学改革中主要进行下面的工作。

2.1 制定规范的上机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的上机实践质量,必须制定规范的上机操作内容,在上机实践环节中,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合理的上机实践项目。上机内容一般包括工程数据的程序化、几何造型中的几何变换、三维实体的设计、数据库管理等内容。上述上机实践内容基本涵盖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主要知识点。

2.2 加大实践环节教学力度

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课程的特殊性,通过上机实践理解课本内容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上内容,上机实践课的内容通常占全部学时的三分之一,我校此课程为理论教学32学时,上机实践为16学时。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此种安排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同时提高学生应用各式软件的能力。

2.3 独立完成项目

为了加深学生对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理解,提高学生对CAD软件的二次开发能力,要求学生独自完成一个产品的参数化设计,其内容为利用Solidworks进行三维建模,利用Microsoft Access进行数据管理,利用VB(.net)作为二次开发的工具。

3 加强考核机制的改革

为了使学生重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课程的学习,必须制定合理的考核机制。考虑到目前就业对大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现状,考核以理论考试与上机进行软件编程两部分进行,理论考试重点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上机编程考试则要求每人独立对一产品进行参数化设计,包括利用高级语言对CAD软件进行二次开发、数据库管理等,并撰写设计说明书,设计不许雷同。依据设计的实用性、创新性、可靠性等因素进行评估,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能够熟练操作 CAD软件,并对其进行二次开发。

4 结束语

通过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教学中进行相关的改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通过上机实践,能够熟练掌握、solidworks、Autocad,Microsoft Access等相关软件,为以后服务社会打下了基础。

L芑鹣钅浚荷虾J薪涛氐憧纬探ㄉ柘钅?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上海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12ZR1420700);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项目(TS10222)

参考文献

计算机辅助管理论文篇9

 

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口号日渐响亮的今天,教师应该掌握将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课程整合的技能,从而推动教学的发展。我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要想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必须要让教师真正地把计算机当做自己教学、工作的工具,深刻地了解它的功能后,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下面我就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其他学科整合中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首先,我们要明确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学科整合的含义。 

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简而言之,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其次,我们要意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课程整合所面临的问题。 

1. 教师对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不到位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而很多教师只是将计算机辅助教学来代替传统的板书,反而让教学失去了原有的灵活性,无意中把它作为的一种门面来装饰,有时所谓的多媒体教学效果反而没有传统的教学效果好,这种脱离实际的“多媒体”没有了生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用来支持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主要用来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实际问题。它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工具,和教科书、投影仪、幻灯片、挂图等一样,具有提高教学效果、扩大教学范围和延伸教师功能的作用。它与其他工具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我们要正确地认识计算机辅助教学,才能与学科很好地整合在一起。 

2. 教学种类不多,教学实用性比较差 

尽管计算机近十几年可以说是高速发展,各种软件也层出不穷,教学软件的讨论和研究进行了很多,但课堂教学用的辅助教学软件还处于探索阶段,只有像几何画板等极少数能较好地满足教学。这些软件如果直接用于教学,就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是:(1)形式不适用。市场上出售的教学软件,要么有点像一本电子课本,要么是题库之类,不宜搬到课堂上当教学的辅助媒体。(2)灵活性差。教学软件面对的是学生,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因人而异、各有不同,使用软件的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各具特色。这些软件尽管有许多名教师参与,但应该怎样设计教学重点,怎样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案不一定能适合每位学生、老师。(3)材料不完善。现在的教育软件有的素材不是很完善,如对生物等动画的细节材料提供不足。还有纯粹是将教师的课堂讲授内容搬上计算机,配上声音图画,难免有些哗众取宠;有的软件平铺直叙,缺乏交互性。 

3. 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还很不够 

在刚开始时,主要矛盾在于硬件缺乏,没有足够的硬件供教师的教学活动使用。当硬件问题得到缓解后,主要矛盾转变为缺乏能够在教学中应用的软件。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软件,但也同样难以在学校中推广使用,其原因是各学科教师使用计算机的意识还比较差,计算机应用水平也比较低,从而很难在自己的教学中使用这些软件。 

可以说,提高各学科教师的计算机意识和应用水平已经成为当前最为紧迫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解决: 

第一方面主要解决教师计算机知识、技能与态度,操作计算机的问题,使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真正把计算机当做自己备课、授课、组织学生活动的工具;第二方面主要是加强教师的学科修养,掌握学科最新进展与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和教育心理的理论与实践,并且帮助教师更进一步地把握学科教育的目的和本质;第三方面主要解决如何用现代教育手段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的理论问题。所谓“现代化教学”与其说是把现代化的手段引入教学,还不如说是以现代化教学的思想来指导教学。同样,计算机进入教学本身并不能直接推动教学改革,真正推动教学改革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而计算机只不过是引起教师观念变化的催化剂。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不转变教育观念的话,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作用将是极为有限的。 

因此,不管是在教学改革还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培养教师的现代教学观念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我们要遵循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课程整合的原则。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课程整合,是将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在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之前,教师要清楚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和不足,并了解学科教学的需求。在整合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找出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张小真.课程改革与计算机辅助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 

计算机辅助管理论文篇10

 

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口号日渐响亮的今天,教师应该掌握将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课程整合的技能,从而推动教学的发展。我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要想真正发 挥它的作用,必须要让教师真正地把计算机当做自己教学、工作的工具,深刻地了解它的功能后,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 教学。下面我就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其他学科整合中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首先,我们要明确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学科整合的含义。 

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计算机辅助教 学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 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 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简而言之,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其次,我们要意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课程整合所面临的问题。 

1. 教师对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不到位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而很多教师只是将计算机辅助教学来代替传统的板书,反而让教学失去了原有的灵活性, 无意中把它作为的一种门面来装饰,有时所谓的多媒体教学效果反而没有传统的教学效果好,这种脱离实际的“多媒体”没有了生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 代化的教学手段是用来支持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主要用来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实际问题。它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工具, 和教科书、投影仪、幻灯片、挂图等一样,具有提高教学效果、扩大教学范围和延伸教师功能的作用。它与其他工具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我们要正确地认 识计算机辅助教学,才能与学科很好地整合在一起。 

2. 教学种类不多,教学实用性比较差 

尽管计算机近十几年可以说是高速 发展,各种软件也层出不穷,教学软件的讨论和研究进行了很多,但课堂教学用的辅助教学软件还处于探索阶段,只有像几何画板等极少数能较好地满足教学。这些 软件如果直接用于教学,就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是:(1)形式不适用。市场上出售的教学软件,要么有点像一本电子课本,要么是题库之类,不宜搬到课堂上当 教学的辅助媒体。(2)灵活性差。教学软件面对的是学生,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因人而异、各有不同,使用软件的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各具特色。这些软件尽管 有许多名教师参与,但应该怎样设计教学重点,怎样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案不一定能适合每位学生、老师。(3)材料不完善。现在的教育软件有的素材不是很完善, 如对生物等动画的细节材料提供不足。还有纯粹是将教师的课堂讲授内容搬上计算机,配上声音图画,难免有些哗众取宠;有的软件平铺直叙,缺乏交互性。  3. 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还很不够 

在刚开始时,主要矛盾在于硬件缺乏,没有足够的硬件供教师的教学活动使用。当硬件问题得到缓解后,主 要矛盾转变为缺乏能够在教学中应用的软件。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软件,但也同样难以在学校中推广使用,其原因是各学科教师使用计算机的意识还比 较差,计算机应用水平也比较低,从而很难在自己的教学中使用这些软件。 

可以说,提高各学科教师的计算机意识和应用水平已经成为当前最为紧迫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解决: 

第一方面主要解决教师计算机知识、技能与态度,操作计算机的问题,使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真正把计算机当做自己备课、授课、组织学生活动的工具; 第二方面主要是加强教师的学科修养,掌握学科最新进展与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和教育心理的理论与实践,并且帮助教师更进一步地把握学科教育的目的和本质;第 三方面主要解决如何用现代教育手段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的理论问题。所谓“现代化教学”与其说是把现代化的手段引入教学,还不如说是以现代化教学的思想来指 导教学。同样,计算机进入教学本身并不能直接推动教学改革,真正推动教学改革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而计算机只不过是引起教师观念变化的催化剂。实践也表 明:如果教师不转变教育观念的话,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作用将是极为有限的。 

因此,不管是在教学改革还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培养教师的现代教学观念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我们要遵循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课程整合的原则。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课程整合,是将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在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之前,教师要清楚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和不足,并了解学科教学的需求。在整合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找出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 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张小真.课程改革与计算机辅助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 

计算机辅助管理论文篇11

20世纪是新技术大量产生和广泛应用的时代。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和完善,给外语教学改革带来了契机。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深化,运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并以其独特的优势显示出空前的活力。

一、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即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CALL),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其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

建构主义理论是当今新兴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其核心内容是:人的知识是由个人建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该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教学的中心由教师移向学习者。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二、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优势

1.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均发生转变

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环境下,教师的角色由单纯的语言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组织者、学习指导者及教学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任务,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动,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发展空间,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研究、总结、归纳、知识迁移的能力。而学生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是语言的积极接受者,更是学习的主体,是积极的创造者。

2. 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手段,可以使学生接受知识内容65%。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通过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一体化加大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使大学英语教学变得形象化、立体化、生动化,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易于记忆和理解教学内容,而且让学生学得有情、有味,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环境下,教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的多媒体课件材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构建新的语言知识。这一学习过程是学生了解自己语言水平、明确学习目标、实施有效的学习策略、评估学习效果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4. 教学内容极为丰富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是“黑板+教材+录音机”,形式单一,缺乏生动性。运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教师可以选取图片、声音、影视片段等视听材料来丰富英语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5.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可为教学提供及时反馈

传统的教学效果反馈形式周期长,评价不准确,而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可以极快、极好地反馈并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将考查题目设计在网络软件中,在需要得到反馈信息时,“授权”给网络上的每个学生,学生获得一定的“权限”后直接在计算机中完成答题。教师可以通过“教师机”及时监视网上任何一位学生的答题进程和正确率,进而在全体学生完成试题瞬间,迅速掌握每道题的答题正确率、每个人的正确率、全班的正确率,从而完整、准确、及时地接收教学效果反馈信息。教师再根据不同情况,适时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来提高教学效果。

三、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利弊两方面,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也是如此。作为英语教师,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的问题:

1. 加强对大学英语教师的培训。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运用,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使用Authorware、Power Point等课件制作软件;能够结合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材料,并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来制作课件,既要突出教学重点,又不能脱离教学内容。

2. 避免计算机完全代替教师,应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中,教师应当懂得如何掌握自己的主导地位,避免被计算机完全取代。机器终归是机器,绝不能替代人。不管计算机的功能多强,它也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教师不能在课堂上过分依赖计算机。如果教师由于缺少教学经验而呆板地播放课件,“照机宣科”,教师就变成了“放映员”、“讲解员”,课堂教学也就由以前的粉笔加黑板变成了如今的鼠标加键盘,教师就失去了其主导性,无法真正发挥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应有的作用。因此,在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努力成为强有力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教师应为学生展开由大屏幕提供的精美直观、丰富生动的英语世界,组织学生遨游其中,获取信息,并适时地加以指导,辅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3. 避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新的教学模式所注重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中不容忽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设计并掌控好教学步骤,学生的注意力将会跟着鼠标走,围着屏幕转,一个信息还未来得及吸收,下一个信息已扑面而来。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更不用说记笔记了。在运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中,“学教并重”的教学理念仍然很重要。教师可以利用板书适时地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时间进行思考和记笔记。

4. 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教师要对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给予必要的指导,将教学目的,课本、课件的使用方法提前告诉学生,防止少数学生将计算机和校园网这一辅助教学工具用于聊天、打游戏等。当然,这也需要校园网管理部门给予技术上的支持与帮助。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具有强大的优势,但它并非能完全取代常规的课堂教学。我们应该更熟练地操作各种先进的教育工具,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教育理论,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的学习氛围,使他们能在一个真实英语环境中挖掘和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计算机辅助管理论文篇12

关键词: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记忆系统;核心模块;术语管理;对齐工具;项目管理工具

0引言

在经济和社会日趋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在国际交流中不可缺少。信息时代的发展对各语种的翻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需要翻译的各语种文档大幅增加,传统的基于人工的翻译模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同时,随着计算机硬件及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借助计算机的自动或半自动翻译成为可能。近70年来,计算机翻译包括机器翻译和计算机辅助翻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阶段,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全自动机器翻译在原理和技术上尚未取得决定性突破,而与此同时,有人工参与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则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计算机辅助翻译由机器翻译发展而来,在翻译过程中有人工参与,而其终极目标是实现全自动翻译。基于计算机辅助翻译的翻译记忆系统也可用于基于统计和实例的机器翻译系统。目前,计算机辅助翻译已有诸多商业性产品问世,如SDLTrados、DéjàVuX、Wordfast、雅信CAT等,这些主流软件采用的核心技术是翻译记忆,其主要模块包括翻译记忆系统、术语管理系统、对齐工具、翻译项目管理等。本文对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核心模块进行了分析。

1计算机辅助翻译

在翻译材料和翻译过程电子化的过程中,计算机辅助翻译得到迅速发展,其起源是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是机器翻译发展不理想情况下产生的暂时替代工具[1]。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机器翻译的主要区别是翻译工作由谁完成[2]。其一,机器翻译与计算机辅助翻译有不同的设计理念。机器翻译的设计是让机器完全替代人工翻译,而计算机辅助翻译则是由计算机辅助人工或人工辅助计算机完成翻译。其二,二者应用范围不同。机器翻译可应用于重复性较高的文本或基于专业语料库的文本,如产品说明书等。有些文本翻译量过大,如网页等,应用机器翻译效率较高。文学文本一般不使用机器翻译。法律文本由于其术语的敏感性,建议采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其三,二者的翻译引擎不同。机器翻译是基于语法分析和语料库。计算机辅助翻译的翻译引擎可实时存储翻译结果到记忆库,之后可搜索记忆库,根据匹配结果为翻译人员提供参考,同时,计算机辅助翻译提供强大的术语管理功能[3]。

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核心是翻译记忆,其基本原理为翻译记忆+机器翻译+人工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的过程是翻译人员在翻译的同时,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在后台启用和建立翻译记忆库,通过翻译记忆和数据库,将源文本和译文文本储存起来。如果在翻译过程中,有重复和相近的术语、短语、词组、句子出现,通过系统的搜索和对比,为翻译人员提供相近的翻译文本,供翻译人员参考,由翻译人员决定采用、修改或弃用[3]。由此可见,文本的重复性是计算机辅助翻译中翻译记忆的关键,只有在重复性较高的文本中,翻译记忆才能良好地发挥功效。目前,基于翻译记忆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已有多种商业化产品,这些软件工具的问世,极大地改进了翻译模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如使用雅信CAT,使翻译人员的翻译效率得到了较大提高,传统的人工翻译日工作量的瓶颈为5000汉字/天,而翻译记忆系统可使效率提高一倍,达到10000汉字/天[4]。

2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核心模块

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技术核心是翻译记忆,其核心模块是翻译记忆系统、术语管理系统、翻译对齐工具、翻译项目管理工具等。

2.1翻译记忆

BOWKER[2]认为:翻译记忆应定义为一种用于储存原文和译文的语言数据库。在此基础上,BOWKER总结了翻译记忆的特征为重复利用,并对翻译记忆的应用范围做出分析,指出内部重复率高的科技文本和法律文本、外部重复率高的网站、同一领域的文本、更新文本是翻译软件的适用范围,而文学文本不适用。翻译记忆是将源语言及翻译后的译文对照地存入记忆库中,由此可再利用而翻译新的源语言。只有在重复性较高的文本中,翻译记忆才能良好地发挥功效。翻译记忆的工作原理是将待翻译片段和数据库中已有翻译片段进行比较,在确定匹配率并达到标准时,将译文提供给翻译人员参考,翻译人员可以采用、编辑修改或弃用[4]。

2.2术语管理

术语库(术语数据库)是为了利用和管理术语而建立的术语容器,是基于计算机的术语集合。计算机辅助翻译领域的术语库可以是双语或多语对照词表,并包括相关附属信息,如定义、学科、词性等[4-5]。术语库的目的在于保持翻译文本中术语的一致性,其工具是术语管理系统,其优势在于自动和高效地保持翻译项目中术语翻译的一致性,不出现一词多译[6]。根据术语来源,可将术语表分为来源于客户、来源于互联网或来源于原文件整理。在术语表的基础上就可建立术语库。术语库的创建包括导入、创建、实时更新和自动提取。①导入模式:首先利用Excel表格对术语进行整理、编校;然后利用相应工具将Excel格式转换为术语库定义文件和术语数据文件;接着创建新的空白的术语库;最后将术语数据文件导入空白数据库。②创建模式:在建立的术语库文件中手动添加术语形成术语库。③实时更新模式:在翻译过程中,一边翻译,一边系统会自动添加和修改术语,完成数据库的实时更新和维护。④自动提取模式:由术语提取工具自动从文档中提取术语,然而,目前此种方式的准确性还有待于完善[5]。术语管理包括两层含义,翻译过程中的术语管理和组织中的术语管理。两者都包括用户内部的业务语言标准化过程,包括:确定术语系统的范围;审查词汇表,确定核心术语库;对术语库进行审核和编辑,部署到译者和用户中;为每种目标语言中每个术语确定唯一翻译;为其他用户提供权限[4]。目前而言,主流的计算机辅助软件大多带有集成的术语管理软件,此外,还有独立的术语管理工具,如SDLMultiTerm等。集成式和独立式工具都可对术语进行管理,集成式使用灵活而独立式功能强大。总体而言,术语管理是系统化地管理特定领域专业词汇的活动。

2.3对齐工具

对齐的含义是指将原文和译文按翻译单位一一对应匹配。在机器匹配的基础上需要人工编校,以确保其准确性。对齐的语言单位可以是词、句等,目前以句子作为对齐单位也比较常见。对齐的结果可以直观地呈现给翻译人员。对齐的结果可以输入到记忆库,协助扩大翻译记忆,方便翻译人员使用[7]。目前,对齐模块的效果尚不理想,很多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对齐模块的对齐质量有所缺陷,还需要人工编校,其自动化水平尚待提高[8]。

2.4翻译项目管理系统

2.4.1翻译项目管理系统

翻译项目管理是为了满足翻译需求,翻译者依据项目的整体规划和实际特点而制订的翻译方案。翻译项目管理的要素是:翻译质量、翻译时间、翻译成本。这3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这3个要素也是翻译项目管理的目的。翻译项目管理的流程分为译前、译中和译后管理。译前管理是指项目经理接收相关项目后,依据客户需求制订项目章程,对翻译过程进行规划,包括项目描述、人员安排、三要素管理等。译中管理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对翻译和审校监控,根据情况对翻译计划进行调整,进行翻译中的沟通,确保三要素。译后管理是指对翻译项目进行质量评估,包括项目经理对项目质量的检查和专家对项目的检查,此外,还应对翻译团队做出评估[9]。其具体流程可归纳为:译前准备(确定文本的基本信息和翻译需求)、译前格式处理(语料准备)、项目派发(确定翻译人员、时间、要求、术语表等)、项目跟踪(监督、稿件回收、调整计划)、译后排版、审校和质控、项目提交、项目总结[10-12]。

2.4.2翻译项目管理模块

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技术核心为翻译记忆模块,但翻译项目管理模块是确保翻译项目运行的关键。目前,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大多具有项目管理工具,可以自动化地完成翻译项目管理。使用翻译项目管理工具,翻译人员可对照记忆库,对需要翻译的新内容进行分析,充分发挥翻译记忆的功能。进而实现人工辅助的自动化和集约化,确保翻译质量、节约翻译时间、降低翻译成本,实现翻译项目管理的目的。

1)翻译项目管理模块的功能。其功能包括:源文本的导入、文本字数和字段分析、预翻译、审校和质控,目标译文导出。

2)翻译项目管理模块的操作。主要操作为:首先,建立翻译项目文件夹(管理项目文件、记忆库文件、术语库文件、源语言文本、目标语文件);其次,将源文本导入翻译工具(有可能需要做术语提取和格式转换);然后,进行翻译过程(翻译中可实时与术语库交流);最后,导出某格式的译文。某些项目管理模块有保存功能,可以自动保存、自动汇编、生成翻译记忆,方便以后的翻译作业[13]。

3)翻译项目管理模块的特性。主要特性如下:与其他内容管理系统一体化;工作流程管理;用户许可、角色分配与沟通;以网络为平台的应用系统;远距离写作;支持多种方式提交译文;提交项目报告;像接收者发送输出文件;与其他应用软件的对接[4]。

3常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

目前,主流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大多具有以上几种核心模块,国内使用的商业化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主要有SDLTrados、DéjàVuX、雅信CAT等。互联网调查发现,国内的SDLTrados市场占有率最高,雅信CAT次之,DéjàVuX再次[14]。英国的SDLTrados专业性强、功能齐备、操作高效,但成本较高,适用于翻译公司进行专业性强的大型翻译项目;西班牙的DéjàVuX功能齐备、操作简单、术语库和记忆库可移植性强,有利于团队合作,适用于团队协作翻译;中国的雅信CAT的自带词库、语料库功能强大、操作较为简单、效率高,但响应速度慢、格式兼容性一般,适用于初学者和自由译员。

4结语

目前,主流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大多包括翻译记忆系统、术语管理系统、翻译对齐工具、翻译项目管理工具等核心模块,对其基本模块的分析将为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开发、应用、拓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为实现自动化翻译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靳光洒.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3):264-266,280.

[3]陈永智.机器翻译和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对比分析[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6(18):154-155.

[4]钱多秀,郭丽丽,唐兰,等.计算机辅助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5]康宁,尉莹,曲乐.计算机辅助翻译环境下术语库创建、应用与术语管理[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3):107-110.

[6]文军,钱多秀,孙三军.翻译实用手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7]王颖,李洁,齐磊.计算机辅助翻译资源探析:基于数字化翻译教学资源背景[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6):107-108.

[8]赵礼粉.浅议计算机辅助翻译的现状以及发展前景[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0):350-351.

[9]陈颖.翻译项目管理初探[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5,13(2):83-85.

[10]陈露.翻译项目管理浅析[J].文学教育,2014(1):122-123.

[11]王传英,崔启亮.本地化行业发展对职业翻译训练及执业认证的要求[J].中国翻译,2010(4):76-79.

[12]顾伟.CAT课程采用翻译项目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分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287-28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