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技术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3 15:22:51

系统技术论文

系统技术论文篇1

电力系统深受能源危机困扰,虽已开始研制新能源结构,但应用效果一直不好,新能源很难与传统电力装置、设备形成默契配合。由于电力技术的决策能力、更新速度很强、很快,所以要想将风能、太阳能、水能等绿色能源引入电力系统,依靠电力技术是最为可靠、有效的方式。首先,根据电力技术测量、转换、控制、管理能源的能力,改变电力系统原有能源输出格局,尽可能切断新能源输出装置与系统中其他运行设备的牵绊和影响,仅以能源输出为价值标准,设计、添置绿色能源装置,以最大限度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其次,强化变流调速技术、集优生产技术、能源转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地位,定期、定时核算绿色能源输出、不可再生能源输出过程中的“能量效益”,并对系统、装置、技术进行定向修改;最后,拓展电力技术的应用范围,围绕计算机技术,监控绿色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运行情况,以“消耗”“、效益”为两大基本点,总结分析不符合电力技术应用安全的相关问题,并及时改正。

1.2实现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是电气工程、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带动高效生产的有效手段,为此,电力技术可以联合网络技术、自动化处理技术、智能监测等技术,共同推进多门技术的融合发展,进而促进电力系统的正向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投入使用之前,应接受多次测量和考察,因为要避免生产风险、提高生产效率,所以必须经过电力技术来处理相关系统数据,只有这样,才能将系统运行状态控制在可控范围内。然而,机电一体化对电力系统运行功能的要求和服务设定复杂,仅靠电力技术很难支撑起整个系统的运行重任,所以,一般情况下,电力系统会选择“区域一体化”的生产、改造方式,选择风险小、收益高、符合电力技术应用条件的系统模块,帮助小范围系统实现“自动”,并计算应用效果,确定技术无误且高效之后,再扩大一体化改造范围。由此可见,电力技术虽然是电力系统一体化发展的有力手段,但其应用效果依然具有不可控特质,在应用时应格外注意、小心。

1.3引入智能技术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已经成为电子终端控制的主要装置设备,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应用地位非常高,因此,电力行业也应适当引入智能技术,并创设以智能控制系统为核心管理中枢的技术集团,以便于工作人员正确、有效、科学的管控电力系统。经过智能技术修饰,电力系统在故障排除、判断、处置方面的优势能力更强了,并基本实现了“自动化”。以往,一个小故障便会导致整个电力系统陷入瘫痪,现如今,运行故障会翻译成“特殊数据”,经智能处理器处理,被挖掘、传送,传达给管理人员,主动上报“故障”。这种高效的生产、管理方式,不仅节省了故障清查、判断的时间,还为电力系统提供了坚固的安全保障。从应用效果上看,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发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从发展空间上看,其应用环境却日常复杂,所以,需要广大电力系统的工作人员谨慎考虑、认真探究,以福利避害为原则,引入智能技术。

2电力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发展展望

目前,我国综合国力日益提升,能源生产责任越来越重,为迎合不断提高的生产要求、服务要求,电力系统仍需不断革新、创造,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能价值、生产价值。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根据自己对电力系统运行、发展的困难与问题了解,从内、外两方面探究电力技术的发展方向。接下来几年,电力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地位会不降反升,因为随着工业规模化生产系统的落成,系统生产形式、能力、效率的准确性要求很越来越高,所以,电力系统只有依靠电子技术方能将能源生产、输出、管理限制在可控、可管的范围内。一方面,应扩大电力技术的包容性,将其与现代高科技技术再融合,研发技术的新功能、新工艺,为电力系统运行提供便利条件;另一方面,省察电力技术自身存在的安全风险、耗能等管理不当问题,并设置研究专题,开展专项调查,以纠正、改善电力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效果不利的地方。通过内、外两方面发展手段,电力技术的发展道路会更加明朗,其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

系统技术论文篇2

2如何对教育技术中的设计进行研究

教育技术中的以设计为研究对象。这种研究近年来的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与追捧,学者认为设计即将成为教育技术的新方向,同时有学者称设计研究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具有直接关系,设计是对教育技术的一种新型驱动,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要明确设计与研究不是个体而是相互结合的一个整体。学者对研究设计进行总结指出教育技术中的设计研究应当是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再遇到问题时能够在最快时间内提出解决方案;重视现实也至关重要,在特定的环境中应当重视与情景结合的具体解决方案;传递性在设计研究中最为关键,设计研究的团队中每个人都需要高效率的进行属于自己的使命。目前众多的研究者表明在进行教育技术设计研究是应当保持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对于研究的方法与成果要进行不断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所以说教育技术的关键不仅仅是解决问题还需要在不足中吸取经验,不断对方法进行改进创新。

系统技术论文篇3

引言

电能作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能源,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使用不当也会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影响。现阶段,很多人们没有意识到电能的正确使用方法,造成了电能的浪费,严重时,会威胁到自己和家人的安全。近几年来,由于电能知识的大力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有关电能的知识,用电时出现的问题也与过去相比有了大幅度的降低。由于人们对于电能的利用量大幅度提升,这就导致了电能的运输量要求增加。因为人们用电量的突然增加,电线的传输效率在短时间内没有得到提高,这就导致了电路短路现象发生的频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电能的运输效率。

尤其是工业改革之后,电能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能源,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涌现。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根据有关的资料显示,智能化技术在很多方面都有应用。电力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的结合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更大程度的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

1与智能化有关的技术

我国的智能化产业发展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利用智能化技术可以解决人们生活上很多的难题,更高效地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以下是我们对与智能化有关的技术的分析:

1.1精密加工技术

精密加工技术,顾名思义,就是提高工业项目的精准度,完善其中的不足。电能产业是一项十分要求精准度的产业,在一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说,精密加工技术是电能产业的核心。由于我国科技水平突飞猛进,很多人们还不了解精密加工这一项技术,一般情况下,人们会认为精密加工技术只与高精尖的工程项目挂钩。其实,在各行各业,都会对这一项技术进行应用,通过最近的调查显示,很多工艺项目,由于使用了精密加工技术,项目的失误率大大的下降。有关的工作人员应该提高自身的本领,掌握精密加工技术,与时代接轨,推动我国电能产业的发展。

3.2机械设计和制造工艺

电能产业是我国基础产业之一,与很多其他的工程都有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在电能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创新的重要性。

2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2.1智能化技术在电力系统故障中的应用

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对于电能产业的完善的作用非常大,相关的设计人员要提高有关方面的关注,不断完善相应的技术,提高人们用电的质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保障。由于我国的教育水平得到了保障,很多人都拥有了教育的机会,这种现象使得我国的人才市场越来越丰富。与制造产业有关的人才在最近几年来数值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国制造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应人才的努力。除此之外,技术的更新也为制造业的进步提供了一定的好处。根据对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技术的综合应用已经成为了现在制造业人才主要采用的方法之一。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的效率,减少在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失误。不同的产业需要的条件不一样,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针对自己负责的制造产业进行分析,选择适合的制造方案,应用新兴技术。智能化技术与电能产业的结合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进步,可以有效地修复电力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故障。

2.2智能化技术在电力系统控制中的应用

为了促进我国电能产业的发展,首先需要培养相应的人才,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来让其得到发展的基础;同时对现有的资源进行统计和整合,向工作人员进行资料的传达,除此之外,要制定相关的战略规划,有计划的我国电能产业的发展进行推行,政府部门应该对相关的企业进行鼓励,定期的进行监管,进行资金方面的支持。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电能工作的效率,减少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投入,不管是哪项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安全监管的应用,安全是技术发展的核心。同样的,在电能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安全监督管理,制定相应的体系。目前我国电能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经过前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现在我国与电能产业有关的工作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很多故障非常常见,这也给电能的正常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尽早地完善我国电能产业的发展,相关的工作人员就要及时分析数据、监控数据,提高检查力度,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电能的质量,推动我国电能产业的不断进步。

3智能化技术

我国的智能化产业发展较晚,与发达的国家相比还存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相关的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推动智能化技术在电能产业中的应用。一下我们就智能化技术的使用展开讨论,具体的步骤分为以下几种:

3.1数据采集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及绿色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我国的电能行业在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目前,主要采用的资源管理方式是集中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不能满足现在市场的发展需求,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要不断完善评估体系,顺应时代的发展,选择适合的评估体系,除此之外,要对电能的使用情况进行记录,提高电能使用的效率,减少能源的浪费。在对数据进行采集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周围环境的情况,除此之外,现代智能化电力系统携带方便,在各种场所都可以进行使用,智能化系统的使用可以提高数据采集的精度,提高工作的效率。

3.2数据分析及故障处理

由于我国相关技术的起步较晚,在一些要求技术的操作上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与发展空间。很多情况下,电能使用的安全性没有得到保证,这就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减少出现失误的可能,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技术的监督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重视程度。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电能使用的效率。

4结束语

近几年来,我国的科技水平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发展,经济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目前我国电能使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经过前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现在我国与电能产业相关的工作当中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很多故障非常常见。相关的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技能,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推动产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胡晓月.基于电力系统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智能化应用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6(18):114.

[2]王明伟.基于电力系统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智能化应用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5(24):89-90.

系统技术论文篇4

引言

电能作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能源,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使用不当也会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影响。现阶段,很多人们没有意识到电能的正确使用方法,造成了电能的浪费,严重时,会威胁到自己和家人的安全。近几年来,由于电能知识的大力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有关电能的知识,用电时出现的问题也与过去相比有了大幅度的降低。由于人们对于电能的利用量大幅度提升,这就导致了电能的运输量要求增加。因为人们用电量的突然增加,电线的传输效率在短时间内没有得到提高,这就导致了电路短路现象发生的频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电能的运输效率。

尤其是工业改革之后,电能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能源,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涌现。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根据有关的资料显示,智能化技术在很多方面都有应用。电力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的结合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更大程度的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

1与智能化有关的技术

我国的智能化产业发展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利用智能化技术可以解决人们生活上很多的难题,更高效地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以下是我们对与智能化有关的技术的分析:

1.1精密加工技术

精密加工技术,顾名思义,就是提高工业项目的精准度,完善其中的不足。电能产业是一项十分要求精准度的产业,在一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说,精密加工技术是电能产业的核心。由于我国科技水平突飞猛进,很多人们还不了解精密加工这一项技术,一般情况下,人们会认为精密加工技术只与高精尖的工程项目挂钩。其实,在各行各业,都会对这一项技术进行应用,通过最近的调查显示,很多工艺项目,由于使用了精密加工技术,项目的失误率大大的下降。有关的工作人员应该提高自身的本领,掌握精密加工技术,与时代接轨,推动我国电能产业的发展。

3.2机械设计和制造工艺

电能产业是我国基础产业之一,与很多其他的工程都有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在电能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创新的重要性。

2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2.1智能化技术在电力系统故障中的应用

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对于电能产业的完善的作用非常大,相关的设计人员要提高有关方面的关注,不断完善相应的技术,提高人们用电的质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保障。由于我国的教育水平得到了保障,很多人都拥有了教育的机会,这种现象使得我国的人才市场越来越丰富。与制造产业有关的人才在最近几年来数值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国制造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应人才的努力。除此之外,技术的更新也为制造业的进步提供了一定的好处。根据对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技术的综合应用已经成为了现在制造业人才主要采用的方法之一。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的效率,减少在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失误。不同的产业需要的条件不一样,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针对自己负责的制造产业进行分析,选择适合的制造方案,应用新兴技术。智能化技术与电能产业的结合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进步,可以有效地修复电力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故障。

2.2智能化技术在电力系统控制中的应用

为了促进我国电能产业的发展,首先需要培养相应的人才,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来让其得到发展的基础;同时对现有的资源进行统计和整合,向工作人员进行资料的传达,除此之外,要制定相关的战略规划,有计划的我国电能产业的发展进行推行,政府部门应该对相关的企业进行鼓励,定期的进行监管,进行资金方面的支持。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电能工作的效率,减少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投入,不管是哪项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安全监管的应用,安全是技术发展的核心。同样的,在电能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安全监督管理,制定相应的体系。目前我国电能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经过前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现在我国与电能产业有关的工作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很多故障非常常见,这也给电能的正常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尽早地完善我国电能产业的发展,相关的工作人员就要及时分析数据、监控数据,提高检查力度,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电能的质量,推动我国电能产业的不断进步。

3智能化技术

我国的智能化产业发展较晚,与发达的国家相比还存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相关的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推动智能化技术在电能产业中的应用。一下我们就智能化技术的使用展开讨论,具体的步骤分为以下几种:

3.1数据采集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及绿色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我国的电能行业在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目前,主要采用的资源管理方式是集中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不能满足现在市场的发展需求,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要不断完善评估体系,顺应时代的发展,选择适合的评估体系,除此之外,要对电能的使用情况进行记录,提高电能使用的效率,减少能源的浪费。在对数据进行采集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周围环境的情况,除此之外,现代智能化电力系统携带方便,在各种场所都可以进行使用,智能化系统的使用可以提高数据采集的精度,提高工作的效率。

3.2数据分析及故障处理

由于我国相关技术的起步较晚,在一些要求技术的操作上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与发展空间。很多情况下,电能使用的安全性没有得到保证,这就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减少出现失误的可能,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技术的监督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重视程度。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电能使用的效率。

4结束语

近几年来,我国的科技水平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发展,经济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目前我国电能使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经过前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现在我国与电能产业相关的工作当中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很多故障非常常见。相关的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技能,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推动产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胡晓月.基于电力系统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智能化应用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6(18):114.

[2]王明伟.基于电力系统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智能化应用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5(24):89-90.

系统技术论文篇5

关键字:信息系统信息安全身份认证安全检测

Abstract:

Alongwiththehigh-speeddevelopmentofinformationindustries,themultitudinousenterprisehasestablishedtheirowninformationsystemusingtheInternettouseeachkindofinformationresource.Butwhileweenjoytheinformationindustriesdevelopmenttotaketoourconvenient,wealsofacedthehugerisk.Oursystempossiblysuffersviralinfection,hacker’sinvasion;thisallmaycreatemassivelosstous.Thisarticlemainlyintroducedthetechnicalsecurityhiddendanger,whichtheinformationsystemfaces,andproposedtheeffectivesolution.

Keywords:InformationsystemInformationsecurity

StatusauthenticationSafeexamination

一、目前信息系统技术安全的研究

1.企业信息安全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入,企业信息安全己经引起人们的重视,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尚不完善,企业花了大量的金钱购买了信息安全设备,但是技术保障不成体系,达不到预想的目标:二是应急反应体系没有经常化、制度化:三是企业信息安全的标准、制度建设滞后。

2003年5月至2004年5月,在7072家被调查单位中有4057家单位发生过信息网络安全事件,占被调查总数的58%。调查结果表明,造成网络安全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安全管理制度不落实和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其中,由于未修补或防范软件漏洞导致发生安全事件的占安全事件总数的“%,登录密码过于简单或未修改密码导致发生安全事件的占19%.

对于网络安全管理情况的调查:调查表明,近年来,使用单位对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80%的被调查单位有专职或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12%的单位建立了安全组织,有2%的单位请信息安全服务企业提供专业化的安全服务。调查表明,认为单位信息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较高”和“一般”的比较多,分别占44%。但是,被调查单位也普遍反映用户安全观念薄弱、安全管理员缺乏培训、安全经费投入不足和安全产品不能满足要求等问题,也说明目前安全管理水平和社会化服务的程度还比较低。

2.企业信息安全防范的任务

信息安全的任务是多方面的,根据当前信息安全的现状,制定信息安全防范的任务主要是:

从安全技术上,进行全面的安全漏洞检测和分析,针对检测和分析的结果制定防范措施和完整的解决方案;正确配置防火墙、网络防病毒软件、入侵检测系统、建立安全认证系统等安全系统。

从安全管理上,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规范和机制,切实加强和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信息安全防范要确保以下几方面的安全。网络安全:保障各种网络资源(资源、实体、载体)稳定可靠地运行、受控合法地使用。信息安全:保障存储、传输、应用的机密性(Confidentiality)、完整性(Integrity)、抗否认性(non-Repudiation),可用性(Availability)。其他安全:病毒防治、预防内部犯罪。

二、计算机网络中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措施

(一)网络层安全措施

①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建立在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基础上的应用性安全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专用网络与公用网络的互联环境之中,尤其以接入Internet网络为甚。

防火墙是指设置在不同网络(如可信任的企业内部网和不可信的公共网)或网络安全域之间的一系列部件的组合。它是不同网络或网络安全域之间信息的唯一出入口,能根据企业的安全政策控制(允许、拒绝、监测)出入网络的信息流,且本身具有较强的抗攻击能力。它是提供信息安全服务,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础设施。在逻辑上,防火墙是一个分离器,一个限制器,也是一个分析器,有效地监控了内部网和Internet之间的任何活动,保证了内部网络的安全。

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的屏障:一个防火墙(作为阻塞点、控制点)能极大地提高一个内部网络的安全性,并通过过滤不安全的服务而降低风险。由于只有经过精心选择的应用协议才能通过防火墙,所以网络环境变得更安全。防火墙可以强化网络安全策略:通过以防火墙为中心的安全方案配置,能将所有安全软件(如口令、加密、身份认证、审计等)配置在防火墙上。对网络存取和访问进行监控审计:如果所有的访问都经过防火墙,那么,防火墙就能记录下这些访问并做出日志记录,同时也能提供网络使用情况的统计数据。防止内部信息的外泄:通过利用防火墙对内部网络的划分,可实现内部网重点网段的隔离,从而限制了局部重点或敏感网络安全问题对全局网络造成的影响。除了安全作用,有的防火墙还支持具有Internet服务特性的企业内部网络技术体系VPN。通过VPN,将企事业单位在地域上分布在全世界各地的LAN或专用子网,有机地联成一个整体。不仅省去了专用通信线路,而且为信息共享提供了技术保障。

②入侵检测技术

IETF将一个入侵检测系统分为四个组件:事件产生器(EventGenerators);事件分析器(EventAnalyzers);响应单元(ResponseUnits)和事件数据库(EventDataBases)。事件产生器的目的是从整个计算环境中获得事件,并向系统的其他部分提供此事件。事件分析器分析得到的数据,并产生分析结果。响应单元则是对分析结果做出反应的功能单元,它可以做出切断连接、改变文件属性等强烈反应,也可以只是简单的报警。事件数据库是存放各种中间和最终数据的地方的统称,它可以是复杂的数据库,也可以是简单的文本文件。

根据检测对象的不同,入侵检测系统可分为主机型和网络型。基于主机的监测。主机型入侵检测系统就是以系统日志、应用程序日志等作为数据源,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如监督系统调用)从所在的主机收集信息进行分析。主机型入侵检测系统保护的一般是所在的系统。这种系统经常运行在被监测的系统之上,用以监测系统上正在运行的进程是否合法。最近出现的一种ID(IntrusionDetection):位于操作系统的内核之中并监测系统的最底层行为。所有这些系统最近已经可以被用于多种平台。网络型入侵检测。它的数据源是网络上的数据包。往往将一台机子的网卡设于混杂模式(PromiseMode),对所有本网段内的数据包并进行信息收集,并进行判断。一般网络型入侵检测系统担负着保护整个网段的任务。

对各种事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是入侵检测系统的核心功能。从技术上,入侵检测分为两类:一种基于标志(CSignature-Based),另一种基于异常情况(Abnormally-Based)。

(二)服务器端安全措施只有正确的安装和设置操作系统,才能使其在安全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下面以WIN2000SERVER为例。

①正确地分区和分配逻辑盘。

微软的IIS经常有泄漏源码/溢出的漏洞,如果把系统和IIS放在同一个驱动器会导致系统文件的泄漏甚至入侵者远程获取ADMIN。本系统的配置是建立三个逻辑驱动器,C盘20G,用来装系统和重要的日志文件,D盘20G放IIS,E盘20G放FTP,这样无论IIS或FTP出了安全漏洞都不会直接影响到系统目录和系统文件。因为,IIS和FTP是对外服务的,比较容易出问题。而把IIS和FTP分开主要是为了防止入侵者上传程序并从IIS中运行。

②正确

地选择安装顺序。

一般的人可能对安装顺序不太重视,认为只要安装好了,怎么装都可以的。很多时候正是因为管理员思想上的松懈才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Win2000在安装中有几个顺序是一定要注意的:

首先,何时接入网络:Win2000在安装时有一个漏洞,在你输入Administrator密码后,系统就建立了ADMIN$的共享,但是并没有用你刚刚输入的密码来保护它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你再次启动后,在此期间,任何人都可以通过ADMIN$进入你的机器;同时,只要安装一完成,各种服务就会自动运行,而这时的服务器是满身漏洞,非常容易进入的,因此,在完全安装并配置好Win2000SERVER之前,一定不要把主机接入网络。

其次,补丁的安装:补丁的安装应该在所有应用程序安装完之后,因为补丁程序往往要替换/修改某些系统文件,如果先安装补丁再安装应用程序有可能导致补丁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例如:IIS的HotFix就要求每次更改IIS的配置都需要安装,尽管很麻烦,却很必要。

(三)安全配置

①端口::端口是计算机和外部网络相连的逻辑接口,从安全的角度来看,仅打开你需要使用的端口会比较安全,配置的方法是在网卡属性——TCP/IP——高级——选项——TCP/IP筛选中启用TCP/IP筛选,不过对于Win2000的端口过滤来说,有一个不好的特性:只能规定开哪些端口,不能规定关闭哪些端口;这样对于需要开大量端口的用户就比较麻烦。

②IIS:IIS是微软的组件中漏洞最多的一个,平均两三个月就要出一个漏洞,而微软的IIS默认安装又实在不敢恭维,所以IIS的配置是我们的重点,所以在本系统的WWW服务器采取下面的设置:

首先,把操作系统在C盘默认安装的Inetpub目录彻底删掉,在D盘建一个Inetpub在IIS管理器中将主目录指向D:\Inetpub。

其次,在IIS安装时默认的scripts等虚拟目录一概删除,这些都容易成为攻击的目标。我们虽然已经把Inetpub从系统盘挪出来了,但这样作也是完全必要的。如果需要什么权限的目录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再建,需要什么权限开什么。特别注意写权限和执行程序的权限,没有绝对的必要千万不要给。

③应用程序配置:在IIS管理器中删除必须之外的任何无用映射,必须指出的是ASP,ASP和其它确实需要用到的文件类型。我们不需要IIS提供的应用程序的映射,删除所有的映射,具体操作:在IIS管理器中右击主机一属性一WWW服务编辑一主目录配置一应用程序映射,然后就一个个删除这些映射。点击“确定”退出时要让虚拟站点继承刚才所设定的属性。

经过了Win2000Server的正确安装与正确配置,操作系统的漏洞得到了很好的预防,同时增加了补丁,这样子就大大增强了操作系统的安全性能。

虽然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性措施目前已经比较成熟,但我们切不可马虎大意,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网络安全知识、采取日新月异的网络安全措施,才能保证我们的网络安全防御真正金汤。

参考文献:

刘海平,朱仲英.一个基于ASP的在线会员管理信息系统.微型电脑应用.2002(10)

东软集团有限公司,NetEye防火墙使用指南3.0,1-3

贾晶,陈元,王丽娜编著,信息系统的安全与保密,第一版,1999.01,清华大学出版社

EricMaiwald,Wi1liEducation,SecurityPlanning&DisasterRecovery,2003,Posts&TelecommunicationsPress,PP.86-94

杨兵.网络系统安全技术研究及其在宝钢设备采购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学位论文).辽宁:东北大学,2002

系统技术论文篇6

光纤通信技术之所以在铁路通信系统里发挥重要作用,是因为当前对光纤通信技术的划分十分精细,在各个铁路通信系统里都会使用相应的光纤通信技术,达到最理想的通信效果。PDH光纤通信作为十分重要和关键的方面,能有效清除铁路通信系统里存在的隐患以及漏洞,确保铁路通信系统的正常与稳定。但PDH存在标准不一、复用结构过于复杂以及网络管理功能较弱的问题,所以其难以得到长远、有效的发展。

1.2SDH光纤通信在铁路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SDH光纤通信在铁路通信系统里的使用解决了PDH光纤通信使用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让铁路通信系统更加稳定和流畅。借助SDH设备构成的具备自愈保护作用的环网形式,能在传输媒体主要信号中断的时候自动利用自愈网及时恢复正常的通信状态。相较于与PDH技术,SDH技术有四个显著优点:一是网络管理能力更强;二是比特率和接口标准均统一,让各个厂家设备间的互联成为了可能;三是提出“自愈网”这一新理论,能在传输媒体主要信号中断时及时恢复正常;四是运用字节复接技术,简化网络各个支路信号。鉴于SDH光纤通信技术有诸多优点,所以在铁路通信网发展规划里,已经明确提出了要着重发展基于同步数字系列(SDH)基础上的传送网。就以xx铁路为例,该铁路基于新敷设20芯光缆里的其中4芯光纤基础上,开设SDH2.5Gb/s(1+1)光同步传输系统为长途传输网,在铁路的相应经过点均设置了SDH2.5Gb/sADM设备,并借助622Mb/s光口同接入层传输设备相连,发挥上联和保护作用。此外,还借助2芯光纤开设了SDH622Mb/s(1+0)光同步传输系统,将其作为当地的中继网,并在铁路相应经过点以及新开设的各个中间站和线路新设置了SDH622Mb/s设备。

1.3DWDM光纤通信在铁路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DWDM光纤通信技术是借助单模光纤宽带与损耗低的特点,由多个波长构成载波,许可各个载波信道能同时在同一条光纤里传输,如此一来,在给定信息传输容量的情况西夏,就能降低所需光纤的总量。使用DWDM技术,单根光纤能传输的最大数据流量可以高达400Gb/s。DWDM技术最显著的优点就是其协议与传输速度是没有关联的,以DWDM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可以使用IP协议、以太网协议、ATM等进行数据传输,每秒处理数据流量在100Mb~2.5Gb之间。也就是说,以DWDM技术为基础的网络能在同一个激光信道上以各种传输速度传输各种类型的数据流量。当前,在国内铁路通信网里DWDM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沪杭-浙赣铁路干线就是国内第一条使用DWDM光纤传输系统的铁路。此外,京九、武广等铁路的DWDM光纤传输系统也在建设与使用中。就拿京九铁路来说,京九铁路线使用的是具有开放性的DWDM系统和设备,能兼容各种工作波长以及厂商的SDH设备。波道数量为16,波道速率基础为每秒2.5Gb,借助京九线20芯光缆里的2芯G.652单模光纤,使用单纤单向传输的方式,也就是说相同波长在两个方向上都能多次使用,光接口满足ITU-TG.692协议的标准。

系统技术论文篇7

无功功率补偿装置的主要作用是:提高负载和系统的功率因数,减少设备的功率损耗,稳定电压,提高供电质量。在长距离输电中,提高系统输电稳定性和输电能力,平衡三相负载的有功和无功功率等。

一、无功功率补偿的作用

1、改善功率因数及相应地减少电费

根据国家水电部,物价局颁布的“功率因数调整电费办法”规定三种功率因数标准值,相应减少电费:

(1)高压供电的用电单位,功率因数为0.9以上。

(2)低压供电的用电单位,功率因数为0.85以上。

(3)低压供电的农业用户,功率因数为0.8以上。

2、降低系统的能耗

功率因数的提高,能减少线路损耗及变压器的铜耗。

设R为线路电阻,ΔP1为原线路损耗,ΔP2为功率因数提高后线路损耗,则线损减少

ΔP=ΔP1-ΔP2=3R(I12-I22)(1)

比原来损失减少的百分数为

(ΔP/ΔP1)×100%=1-(I2/I1)2.100%(2)

式中,I1=P/(3U1cosφ1),I2=P/(3U2cosφ2)补偿后,由于功率因数提高,U2>U1,为分析方便,可认为U2≈U1,则

θ=[1-(cosφ1/cosφ2)2].100%(3)

当功率因数从0.8提高至0.9时,通过上式计算,可求得有功损耗降低21%左右。在输送功率P=3UIcosφ不变情况下,cosφ提高,I相对降低,设I1为补偿前变压器的电流,I2为补偿后变压器的电流,铜耗分别为ΔP1,ΔP2;铜耗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即

ΔP1/ΔP2=I22/I12

由于P1=P2,认为U2≈U1时,即

I2/I1=cosφ1/cosφ2

可知,功率因数从0.8提高至0.9时,铜耗相当于原来的80%。

3、减少了线路的压降

由于线路传送电流小了,系统的线路电压损失相应减小,有利于系统电压的稳定(轻载时要防止超前电流使电压上升过高),有利于大电机起动。

二、我国电力系统无功补偿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电力行业也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电网建设,负荷的快速增长对无功的需求也大幅上升,也使电网中无功功率不平衡,导致无功功率大量的存在。目前,我国电力系统无功功率补偿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同步调相机:同步调相机属于早期无功补偿装置的典型代表,它虽能进行动态补偿,但响应慢,运行维护复杂,多为高压侧集中补偿,目前很少使用。

2.并补装置:并联电容器是无功补偿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无功补偿装置,但电容补偿只能补偿固定的无功,尽管采用电容分组投切相比固定电容器补偿方式能更有效适应负载无功的动态变化,但是电容器补偿方式仍然属于一种有级的无功调节,不能实现无功的平滑无级的调节。

3.并联电抗器:目前所用电抗器的容量是固定的,除吸收系统容性负荷外,用以抑制过电压。

以上几种补偿方式在运行中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在实际的无功补偿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补偿方式问题:目前很多电力部门对无功补偿的出发点就地补偿,不向系统倒送无功,即只注意补偿功率因素,不是立足于降低系统网的损耗。

2.谐波问题:电容器具有一定的抗谐波能力,但谐波含量过大时会对电容器的寿命产生影响,甚至造成电容器的过早损坏;并且由于电容器对谐波有放大作用,因而使系统的谐波干扰更严重。

3.无功倒送问题:无功倒送在电力系统中是不允许的,特别是在负荷低谷时,无功倒送造成电压偏高。

4.电压调节方式的补偿设备带来的问题:有些无功补偿设备是依据电压来确定无功投切量的,线路电压的波动主要由无功量变化引起的,但线路的电压水平是由系统情况决定的,这就可能出现无功过补或欠补。

三、无功功率补偿技术的发展趋势

根据上述我国无功功率补偿的情况及出现的问题,今后我国的无功功率补偿的发展方向是:无功功率动态自动无级调节,谐波抑制。

1.基于智能控制策略的晶闸管投切电容器(TSC)补偿装置

将微处理器用于TSC,可以完成复杂的检测和控制任务,从而使动态补偿无功功率成为可能。基于智能控制策略的TSC补偿装置的核心部件是控制器,由它完成无功功率(功率因数)的测量及分析,进而控制无触点开关的投切,同时还可完成过压、欠压、功率因数等参数的存贮和显示。TSC补偿装置操作无涌流,跟踪响应快,并具有各种保护功能,值得大力推广。

2.静止无功发生器(SVG)

静止无功发生器(SVG)又称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是采用GTO构成的自换相变流器,通过电压电源逆变技术提供超前和滞后的无功,进行无功补偿,若控制方法得当,SVG在补偿无功功率的同时还可以对谐波电流进行补偿。其调节速度更快且不需要大容量的电容、电感等储能元件,谐波含量小,同容量占地面积小,在系统欠压条件下无功调节能力强,是新一代无功补偿装置的代表,有很大的发展前途。

3.电力有源滤波器

电力有源滤波器是运用瞬时滤波形成技术,对包含谐波和无功分量的非正弦波进行“矫正”。因此,电力有源滤波器有很快的响应速度,对变化的谐波和无功功率都能实施动态补偿,并且其补偿特性受电网阻抗参数影响较小。

电力有源滤波器的交流电路分为电压型和电流型。目前实用的装置90%以上为电压型。从与补偿对象的连接方式来看,电力有源滤波器可分为并联型和串联型。并联型中有单独使用、LC滤波器混合使用及注入电路方式,目前并联型占实用装置的大多数。

系统技术论文篇8

1引言

由于传统的制冷系统采用定速压缩机,因此人们对制冷系统及压缩机的研究重点一直是在名义工况和额定转速下稳态工作时的效率和其它工作特性上。传统的制冷系统采用定转速压缩机,实行开关控制,利用压缩机上附带的鼠笼式电动机驱动压缩机,从而调节蒸发温度。这种控制方式使蒸发温度波动较大,容易影响被冷却环境的温度。压缩机电机在工作过程中要不断克服转子从静止到额定转速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转动惯量,尤其是带着负荷启动时,启动力矩要高出运行力矩许多倍,其结果不仅要额外耗费电能,而且会加剧压缩机运动部件的磨损。另外这种运行方式在启动过程中还会产生较大的振动、噪声以及冲击电流,引起电源电压的波动,因此应采用变频压缩机替代定转速压缩机,从而避免这种频繁的起停过程。

而变频调速技术主要由以下4个方面的关键技术组成:逆变器,微控制器,PWM波的生成以及变频压缩机的电机选择。

2三种变频压缩机的研究状况

针对变频压缩机的研究,是从往复活塞机开始的,但由于其往复运动的特点,影响到变频特性的发挥;从而转到滚动转子式压缩机、涡旋压缩机等回转式压缩机上来,大大提高了压缩机的性能。总体说来,实验研究居多,而理论分析较少。

2.1往复式活塞压缩机

日本东芝公司在1980年开发了往复式变频压缩机,又在1981年开发了转子式变频压缩机,文献[1]给出这两种机器的制冷量和总效率随频率变化的实验数据,从中可以看出往复式在频率为25~75Hz时,效率高;而转子式在30~90Hz时,效率高。并且两种机型均存在效率最高频率。在大于此频率时效率缓慢降低,小于此频率时,效率则下降很快。另外,Scalabrin测量一台可变速的开启式往复压缩机在不同转速下的制冷量和输入功率,他指出这台压缩机的容积效率在转速为1000rpm时最高,而等熵效率和制冷系数随转速的降低而增高[2]。Krueger讨论了BPM电机及变频器的设计,对转速在2000~5000rpm的冰箱和往复式压缩机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压缩机的转速为3000~5000rpm时制冷系数最高;而文献[3]则给出了其对冰箱用往复式压缩机的性能试验和模拟计算结果,在其研究的转速范围内2000~4000rpm,制冷系数随转速的增加而降低。还有学者对往复式变频压缩机的热力性能进行了仿真研究,计算了压缩机内各部位的换热量和压力损失。

2.2滚动转子式压缩机

在1984年,日本东芝公司的Sakurai和美国普渡大学的Hamilton建立了简单的滚动转子式压缩机的摩擦损失模型[4],并选取不同的边界摩擦系数和制冷剂在油中的溶解度计算了不同的转速下的摩擦功耗。其结果与实验值相比较,偏差较大。文献[5]叙述了日立公司1983年批量生产的变频转子压缩机在结构和材料上的改进。文献[6]研究了单缸和双缸转子压缩机的转速波动,讨论了电流频率减小时,压缩机性能降低的原因。文献[7]采用低密度和铝合金制作的滑片和转子以降低高转速时滑睡瑟转子间的接触力和转子轴承承载。文献[8]简单分析了适当降低滑片的质量和厚度可以提高变频转子压缩机的效率,并给出了气缸、转子和滑处的温度及应力分布的有限元分析结果。Liu和Soedel分析了变频转子压缩机的吸气和排气气流脉动[9,10]和吸气管气缸间的传热及压缩机的温度分布[11],讨论了影响变频转子压缩机容积效率和气缸压缩过程效率的因素,给出了他们用计算机模拟计算出的在不同转速下的容积效率和压缩过程效率,从实验数据和文献[1]的实验可以看出,其计算的容积效率随转速的增大而很快的增大。

2.3涡旋式压缩机

涡旋式压缩机的原理早在1886年意大利的专利文献[12]论及到了,1905年法国工程师Creux正式提出涡旋式压缩机原理及结构,并申请美国专利[13]。涡旋式压缩机是一种新型的容积式压缩机,具有结构紧凑、效率高、可靠性强、噪声低等特点,尤其是用于变频控制运行。但由于没有数控加工技术和缺乏对轴向力平衡问题的妥善解决方法,因而长期未能完成其实用化。进入70年代,美国A.D.L公司完成富有成效的研究,首先解决了涡旋盘端部磨损补偿的密封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与瑞士合作开发了多种工质的涡旋式压缩机样机。涡旋式压缩机的真正规模生产始于日本。1981年日本三电(SANDEN)公司开始生产用于汽车空调的涡旋式压缩机,1983年日立公司开始生产2~5Hp用于房间空调的涡旋式压缩机。此外,在美国,自Copeland公司1987年建立涡旋式压缩机生产线推出其产品后,Carrier、Trane、Tecumseh等公司也分别设厂生产高质量的涡旋式压缩机。而变频涡旋压缩机已应用于柜式空调器上,节能效果明显,制冷系数提高20%左右,成为目前涡旋压缩机的一个研究热点。

3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变频调速技术适应于节能降耗和舒适性的要求,目前已应用于新一代的空调器上,在90年代初进入国内空调市场,其核心是:逆变器、微控制器、PWM波的生成和变频压缩机的电机。

3.1逆变器

变频空调的核心部件是变频器,其主要电路采用交-直-交电压型方式。交-直过程一般采用单相二级管不可控直接整流,直-交过程一般采用6管三相逆变器,另有一个辅助电源,一个逆变器控制器和相应的驱动电路。

早期的变频器采用分立元件构成,整流器采用单相倍压整流电路,逆变器由6只分立的功率晶体管(GTR)构成。这种电路复杂,可靠性差。目前大部分厂家采用的逆变桥由6个绝缘栅极晶体管(IGBT)组成,其综合了MOSFET和GTR的优点,开关频率高、驱动功率小。随着智能功率模块(IPM)技术的发展应用,IPM正在逐步取代普通IGBT模块。由于IPM内部既有IGBT的棚极驱动和保护逻辑,又有过流、过(欠)压、短路和过热探测以及保护电路,提高了变频器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另外,IPM的体积与普通IGBT模块不相上下,价格也比较接近,因此目前应用较为广泛。比较成功的产品如:日本三菱电机公司所生产的PM20CSJ060型以及日本新电元公司生产的TM系列IPM模块等。

功率因素校正(PFC)环节和逆变桥集成是新一代的空调器逆变电源技术。PFC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极大改善电网的工作环境,减少输电线的损耗,而且在变频工作时可以减小输入端电感和输出端电容器,减小模块体积。因此PFC环节和IPM逆变桥集成一体化是家用空调器发展的必然。

3.2微控制器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变频调速的实现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早期的模拟控制技术发展数字控制技术。目前国外一些跨国公司的微控制器产品占据着主要的市场,如:Motorola公司的MC68HC08MP16、Intel公司的80C196MC、三菱公司的M37705等。这些公司的产品性能价格比较高、功能强大,如带有A/D转换器、PWM波形发生器、LED/LCD驱动等,且一般都有OTP产品以及功耗低可长期稳定的工作。微控制器目前主要由单片机向DSP(信号处理器)过渡。以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TI公司的TMS320C240为例,其具有:50Ns的指令周期,544字的RAM,16K的EEPROM,12个PWM通道,三个16位计数器,两个10位A/D转换,WATCHDOG,串行通讯口,串行接口等,采用DSP,可使控制电路简单,而且控制功能强大。

3.3PWM波的生成

在家用空调器中,目前国内大部分厂家采用常规的SPWM方法,在国外,在部分厂家以采用磁通跟踪型SPWM生成方法,该方法以不同的开关模式在电机中产生的实际磁通去逼近定子磁链的给定轨迹—理想磁通圆,即用空间电压矢量的方法决定逆变器的开关状态,以形成PWM波形,该方法电压利用率高,低频谐波转矩小,频率变化范围宽、运行稳定,具有比较好的控制性能。近期出现的PAM控制(PulseAmplitudeModulation)不采用载波频率进行整流,而直接改变电压,减少了整流所需的能耗,提高了变频器的工作效率,满足了节电和降低高次谐波的要求,使供暖能力得到提高。

3.4变频压缩机的电机

系统技术论文篇9

可编程控制器控制系统及微处理机的单晶片控制系统具有控制系统体积减小、节能、可靠性提高,尤其是对群控、通讯等复杂电梯控制功能更具优越性。可编程控制器(PLC)的程序编辑采用易学易懂的梯形图语言,且具有控制灵活方便、可重复使用、程序记忆体与外部输出容量可弹性扩充、抗干扰能力强、运行稳定可靠、能与电脑连线操作等特点。

1.2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

电梯控制系统大部分都是借助电脑的软硬件结构,并搭配各式各样的感应器及预先所规划的复杂的各式操作程序,结合成所谓的人工智能。精准的监控及引导各部电梯的动作,是以模糊逻辑方法为基础。模糊理论是根据不明确的信号,通过近似推理的过程,且经过运算而得到明确的结论,类似人头脑中“过程模糊,结果明确”的思维特征。使用模糊逻辑数学分析统计法,能快速的找出任何时刻最适合的运行模式。文章主要以小型电梯控制系统为例,结合PLC控制技术的特点,提出了一套结合模糊逻辑理论,将推理、判断、决策、控制等的知识思考行为,转化成为知识库及规则库储存于电脑中,再经由模糊理论法(fuzzytheory)以数值计算方法完成推论,实现于此电梯控制系统的视窗化的设计与应用。文章主要是针对电梯等待时间及搭乘时间做一完整分析,并利用可编程控制器(PLC)为控制核心,视窗化图控采用Delta图控软件DeltaScreenEditor,在电脑上直接对电梯做监控引导,再经由电脑与可编程控制器的通讯连线实现完成。本系统是一种机电整合的教材,是电机、电脑与控制工程的融合,所得成果可在机电整合或科学教育中使用。

2模糊控制的理论应用与系统开发

2.1模糊控制的理论应用

模糊控制主要是在直觉和人工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所需的知识库,并可看成一组决策法则,根据输入值满足系统条件(归属函数)的程度,给予一个特定值,称作grade(归属度),其范围为0~1。若完全属于系统条件时,其值为1;完全不属于系统条件时,其值为0,是传统的集合;其他属于系统条件中间的,依其所属程度给予0和1之间的任意值,这是属于模糊集合。模糊逻辑(fuzzylogic)设计方法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即模糊化界面(FuzzificationInterface)、知识库(Knowledge)、模糊推论机构(FuzzyInference)与解模糊化界面(DefuzzificationInterface)。其中,知识库又可分为资料库(DataBase)及规则库(RuleBase)。模糊控制是以语言化控制规则为主体,为了将输入的明确值与语言化的控制规则结合,必须将输入值做模糊化处理以便对应到资料库里语言变量的论域中,再配合规则库及推论机构推导出结果。因结果仍然是模糊值,所以必须再做解模糊化工作,其输出才是明确值。文章中借助每个楼层的传感器作为取样输入,再通过步进电机的驱动模组作为输出控制。该电梯控制系统的每个模糊集合均有语性值代表其模糊含意。利用编辑软件DeltaWPLSot程序化于可编程控制器系统的内部,以达成系统的闭回路控制。

2.2系统架构

系统的硬件架构是由可编程控制器、步进电机及驱动器、传感器等所组成。系统在可编程控制器内部所完成实现的内容,可先定义误差量(E)与误差偏差量(ΔE)两轴,误差量是由软件设定的参考距离与回授距离的差值。误差偏差量的计算是目前误差En减去前一次的误差量En-1,当程序连续执行下,循环一次的时间步距Δt很短时,可视为一个误差偏差量ΔE,或称之为误差微分量ΔE/Δt。

(1)可编程控制器。

系统所使用的控制器是利用三菱公司的产品。该系列PLC在电脑通讯的模式中,其交信资料的类型分别为读取PLC元件及交信资料的交信型式和写入PLC元件及交信资料的交信型式。

(2)步进电机及驱动器。

系统所使用的步进电机及驱动器可完成实现输出距离,提供搭乘者更短的搭乘时间及更精准的楼层距离定位。步进电机的结构不论是PM式、VR式或复合式步进电机,其定子均设计为齿轮状,这是因为步进电机是以脉波信号依照顺序使定子激磁,以数字电压输入来控制其转速及转动方向。就电机驱动原理而言,将其脉波激磁信号依序传送至A相、A+相、B相、B+相则转子向右移动(正转),相反的若将顺序颠倒则转子向左移动(反转)。

(3)传感器。

系统所使用的传感器可完成实现取样输入信号,提供给可编程控制器的输入端,进入控制器内部做运算处理。

2.3实验研究结果

在实验研究中,各个实际楼层相互距离各为14.4cm,加入Fuzzy控制时,可测得的距离分别为14.3cm、14.2cm、14.3cm,未加入Fuzzy控制时,可测得的距离分别为13.8cm、14.0cm、13.9cm,可知经由模糊理论控制可实现精准的楼层距离定位。就楼层搭乘时间而言,加入Fuzzy控制时,可测得的搭乘时间分别为18.6sec、18.7sec、18.6sec,未加入Fuzzy控制时,可测得的搭乘时间分别为19.1sec、19.2sec、19.1sec,可知经由模糊理论控制可实现缩短的搭乘时间。进而,操作者可通过Delta图控软件进行视窗化控制。视窗中的按键,可对电梯控制系统进行模糊逻辑控制设定、楼层控制、楼层距离显示、搭乘时间显示等进行自动化设计。

系统技术论文篇10

2数据安全体系

数据安全也分为两大方面内容:信息传输安全和信息鉴别。①安全的信息传输。对于电力普通业务系统来说,应采用网络加密设备,设置在每个具有重要传输数据的网点,从而实现网关到网关的加密和解密。运用SET或SSL协议在电力系统完善交易业务的应用层进行加密操作,并运用数值签字等方法,确保网上交易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②鉴别信息数据。在电力系统中,为了确保传输数据有一定的完整性,应结合传输加密技术,对VPN设备进行选用,使数据机密性、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的保护得以实现。

3信息安全保障系统体系的建设

1)建立安全系统。①安全结构。在对电力信息安全体系进行建立时,结构安全时对整个系统安全运作得到保障的重要基础,所以应在网络的“确立”、“逻辑划分”、“应用”、“数据边界”等方面集中工作的重点,并在网络应用和数据相互间的数据建立上,对一个强大防御体系和相应的安全隔离体系得到建立。对安全结构进行有效建立,可有效隔绝数据、网络和应用等,最终解决类似于数据泄密等问题。在该基础上,再对防火墙及VPN等成熟的网络隔离及防御技术进行配用,有效保障整个信息安全系统的安全系数。②安全流程。安全流程是通过特殊的通道将相关机密信息进行直接传递,在中间环节省掉的基础上,使相应的安全性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再对相应的身份识别或访问控制等技术手段进行设置,与有效的管理手段相结合,对信息流程实施有效地安全控制。③安全对象。在构建信息安全体系时,作为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安全对象的确立是开展有效信息保护的最后方法。例如,在信息传输中,应对密码传输等方式进行运用,最大程度地将信息传输的泄密现象得到降低。2)建设安全管理。与安全系统的构建而言,虽然技术的改善存在极为重要的作用,但仅仅凭借技术上的个性很难对整个系统的安全得到有效确定,所以必要的安全管理作为对安全造成影响的另一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构建安全体系时,会对“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等众多相关的信息技术产品进行使用,而这些产品又是从不同的商家购入,因此,导致系统配置等设备有较高且复杂的要求。在该系统环境下,若不具备系统的信息安全管理模式,则很容易导致较大的系统漏洞出现,从而严重影响到电力信息系统的使用安全。

系统技术论文篇11

答案是唯一的:课程。只有课程这座横跨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才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结合点。因为课程是一切现实的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轴心,无论是什么样的教育理论及其思想和观点,包含在其中的各种各样的目的和宗旨,都必须通过课程这座桥梁才能最终实现;课程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手段,因为课程具体体现着培养目标的要求,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更加具体体现了各行业对各类人才知能结构的客观要求,这种特定的培养目标也只有通过课程这座桥梁才能最终实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教事业在规模和数量上有了长足的,但在办学质量方面仍与需要相距甚远,与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笔者认为其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我们未能牢牢地抓住课程这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从当前职教课程的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如课程设计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课程及结构安排不够合理且时有偏离培养目标的现象,必要的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制度也还远未形成……这些方面的改革工作都亟待开展。

有人可能会说,你所讲的“课程”不就是指“教学内容”吗?否,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过狭隘。过去我国长期受前苏联教育学理论的影响,总习惯于把课程当作教学理论的一部分来研究,但事实上随着教育的发展,课程理论已从教学理论中分离出来而直接成为教育学理论的下位理论。因此,从现代课程论的观点来看,课程应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出现的“者学习活动的总体”。这样,就应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理解为是培养社会生产第一线所需职业技术人才而设计的所有教育活动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亦即学习某一特定专业或工种的学生在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包括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企业及社会培训部门)的指导下所应取得的全部经验。

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不仅牵涉到教育行政部门,更与广大企业和学校负责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和教学人员直接有关。因此,我们每一位职教工作者都应在思想上自觉地增强职教课程意识,更新职教课程观念,积极地投入到现代职教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由于我国当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和具体困难,人们为了摆脱困境而往往把注意力放在职教的外部,希望国家和地方的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以始终保持对职教的强烈需要,希望职教立法和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能更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希望上级部门增拨经费以满足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等等。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仅有这样的想法还不够全面,也不够现实,因为它缺少了对职教本身的自省,其中也包括对职教课程发展现状的检讨和反思。其实,外部因素的改善固然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但更为根本的措施还在于职教自身的不断完善。所以我们不仅要在理顺体制和改善管理等方面下功夫,而且更应注重对职教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改革。

如何切实地做到增强职教课程意识呢?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应运用现代课程论的思想来更新职教课程观念,树立起一种职教“大课程观”。这里包含以下三层意思:

其一,就现代职教课程的内涵而言,我们不能将课程观念局限在正规的显在课程之上。现代意义上的课程代表的是整体的学习概念,它并不仅限于教学计划表中排列的各门学科,也包括规定科目以外的各种教育活动。但在实践中人们却往往只注重那些严格按计划组织的教学科目,而普遍忽视了以专业实践活动为核心的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支配学校师生集体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的校园文化之类隐蔽课程的建设。事买已经证明,在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方面,这类非正规的隐蔽课程是比任何正规的显在课程都来得有力的重要措施。因此,我们在揭示现代职教课程内涵时,一定要把显在课程和隐蔽课程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如果这种非正规课程的作用发挥得好,既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又能够增强现代职教课程的总体效应。

系统技术论文篇12

2万欣保护卡技术的主要技术特点

2.1安装模式和还原方式多样性

万欣保护卡技术无论是以网卡为载体的硬件模式还是以嵌入BIOS内的模式或者硬盘安装模式,它们在计算机上软件的安装和功能一样,都包括几种可灵活选择的安装模式。其一根据需要可选择不破坏系统的定制安装里面的保留C盘资料模式,这样C盘原有系统和数据被保留,但其他逻辑分区被删除,同时系统会自动把保留的C分区设置为第一个启动分区,该分区默认名称为SYSTEM,同时,您可以修改该分区名称、容量、并设置还原周期,并且可增加新的分区。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保留C盘安装时,注意原本硬盘上的剩余空间一定要大于3GB,若剩余容量过小可能会破坏原有资料的完整性。其二如果计算机中没有系统或不需要原有系统那么就选择定制安装进行重新分区模式,该模式将清除硬盘上原有的分区和数据,重新划分硬盘,所以在选择前,请确认硬盘中重要数据已经备份,否则分区完毕后将无法恢复。确认后即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合理地划分硬盘及设置分区参数。分区的模式可选择为引导分区和公用数据分区以及专用数据分区,为XP、SERVER、Linux、WIN7系统提供相应的FAT32、NTFS/HPFS和Linux文件系统模式供选择。其三是网络安装模式,在一台机器上安装好所有软件之后,将该台机器设置为服务器端,其他机器安装好万欣还原程序或插入保护卡后开机自动连接到服务器端,即可进行网络传输。万欣还原系统的系统保护自动恢复功能与硬盘保护卡相比毫不逊色。不仅和功能强大的管理系统相结合对计算机进行科学管理,也可单独作为硬盘保护恢复功能来使用。操作系统的分区的还原时间包括每次、每日、每周、手动、指定日期某天和不还原等方式,数据资料分区的还原方式主要有复原、不复原、每次清除、每日清除、每周清除或指定某天清除等方式对数据盘进行操作。

2.2网络克隆、IP自动分配和系统计算机名称自动修改功能

先进的网络克隆功能是万欣系统还原系统的突出优点之一。在保证所有需要网络克隆的相同型号、一样配置的机器并且网络连接良好,将其中一台计算机按规划进行分区、设置参数,然后安装所需要各种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通过管理员身份进入万欣系统还原系统设置界面中的网络拷贝选中服务器端并启动,然后把需要网络克隆的其他安装有万欣还原系统的计算机开机,只要网络连通即可自动连接到该服务器端,当所需要的所有计算机连接完毕即可将该作为服务器端的计算机上硬盘上的所有数据(分区、参数、系统和软件)批量复制到其他的计算机上的硬盘上,实现快速、安全、完整的系统安装。万欣系统还原系统为了更好地兼容不同的网络环境和计算机硬件,实现稳定快速的网络拷贝,提供了4种网络拷贝模式,可根据不同的环境调整网络拷贝模式。众所周知,计算机系统的IP的设置及计算机名称的修改对于计算机数量众多的高校也是一项繁琐、工作量巨大的任务。特别是每学期都要对所有计算机进行系统软件更新和一些应用软件的升级和安装,还有每年两次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学校的各种考试和培训,这些都需要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相对应的安装和IP配置以及计算机名称的设置修改。万欣还原系统提供了IP地址及计算机名称的自动分配功能。首先需要规划好计算机IP地址和名称的顺序,然后把最后一个编号计算机作为服务器端设置好,根据编号的先后顺序启动各台计算机,所有机器按顺序启动登录到服务器端后,切换到数据传输模式,再把光标移动到第一个启动计算机的位置上机即服务器端最末尾的位置。选择IP分配进入IP分配设置界面,设置好第一台计算机的登录编号、位置编号、IP地址、计算机名称以及登录名称,再加上网关和计费服务器地址等参数后按F10进行自动分配即可,这样任何一台机器的IP地址和计算机名称以及网关和计费服务器地址等信息保存各自机器的一个隐藏分区。这样重新启动机器后所有计算机再次连接到任意一台计算机作为服务器端的机器上时,就会按照规划的顺序进行显示,这样就可以判断那台计算机没连接到该服务端,一目了然。当所有计算机启动首次进入网络克隆好的系统时将进行按照预先安装好IP自动分配软件读取隐藏分区的信息对该机器进行IP、计算机名称等配置,计算机所有系统都是首次启动进行相关设置。

2.3独特的多操作系统功能

万欣还原系统的多操作系统功能和通常在一个引导区里安装多个操作系统有着本质的区别,普通的多操作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分区和数据相互可见,而且往往容易相互损坏导致“崩盘”。而万欣还原系统的多操作系统功能是通过修改主引导区,将分区方案的信息写入保护参数保留在一个隐藏分区,相互之间是独立的不可见的。另外数据分区又分为共用分区和专用分区,共用分区所有系统都可见可用,而专用分区是指定某一个系统分区可见可用,其他系统不可见也不可用。在计算机安装相互独立的多操作系统,为计算机基础和许多专业课程的提供相适应的实验环境,相互不影响,对一些大型计算机软件可以合理分配安装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以便提高运行速度改善软件上机实验质量。

2.4万欣还原系统强大的计算机综合管理功能

万欣还原系统的网络唤醒功能采用了Wake-on-LAN规范的远程唤醒技术。该功能将已进入休眠状态或关机状态的电脑,通过局域网中的服务端发送的包含其MAC地址的特殊的MagicPacket数据包从休眠状态唤醒,或将关机状态转成开机状态。网络唤醒首先要在所有机器连接到某一个服务器端后收集所有相关机器的MAC地址,才能在下次启动计算机时运用网络唤醒功能。万欣还原系统拥有强大的计算机综合管理的机房管理服务器系统和账户中心系统,这两套系统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为机房科学化管理和上机实验师生提供账户支持。对设定的课程班指定相应的机房或具体的机器以及机器使用的时间进行科学管理,这样只有在课程班级中名单上的学生才能通过本人的账户和密码登录后使用。如果有特定人员需要使用机器,可通过管理系统对指定的机器设置免登录来使用。这样为机房进行科学、有序管理提供了强大的平台。只要在机房计算机上设置好计费服务器的IP地址并在参数设置里启动控制与计费功能,所有使用本机房机器的人员都需要通过本人的账户登录后才能使用。账户管理系统主要负责需要在机房上课或上机实验的师生账户的建立或导入、所有机房计算机的机器编号的设置以及刷卡设备的设置等。账户管理系统的权限与系统管理员根据情况赋给其他管理员方面账户的管理。机房管理系统主要进行日常的管理,包括所管理机房计算机名称设置,刷卡设备的设置、计费费率的设置、每学期日期的设置、管理员账户的创建、每个管理员账户的权限设置等一些设置。管理系统可以为系统管理员和其他管理员根据需要提供各自所需的权限来管理系统:学生账户的修改、删除、临时班级的创建、上机学生情况的实时监控以及一些统计方面的功能。

3万欣还原系统使用的技术经验

3.1基本的安装要求

1)首先将CMOS中的SATA硬盘控制格式改为IDE格式。

2)如果采用保护卡的万欣还原系统要在CMOS中关闭掉主板网卡和PXE。

3)如果采用底层软件的模式,就要开启主板网卡和PXE。

4)根据计算机主板的BIOS版本,经过修改将万欣还原系统的底层程序嵌入BIOS中,当然也可以使用硬盘安装版,不需要修改BIOS。

5)机房中每台计算机的网络连接通畅,保证网络克隆和维护。

3.2利用万欣还原系统合理、具有前瞻性的规划硬盘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应用软件的升级更新频繁,随时都可能对系统和一些应用软件进行安装和更新。因此对硬盘的规划要有长远的考虑,系统分区的容量根据操作系统留出足够的磁盘空间空余,并且要留出几个备用的系统分区,暂存区最大化,充分灵活利用万欣系统提供的公用数据区和专用数据区,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专用数据分区。结合本校的实际,把计算机系统分为XP分区、WIN7分区、WINSERVER分区以及为计算机等级考试准备的考试分区,并且设置了专用数据分区以及公用数据分区。另外还为以后安装LINUX和其他需要预留的分区,当然前提要根据各自的计算机性能和硬盘大小合理规划布局。

3.3保护和监控程序驱动加载

万欣保护系统在底层设置好还原参数后,需要在已安装的所有操作系统里安装相应的万欣保护程序和监控程序,这样保护还原和监控的功能才有效。在安装保护程序的过程中会有保护卡核心安装包、AutoIP以及放机器狗模块的选项供选择。根据功能需要选择相应模块进行安装,一般要全选安装。这样就可以实现系统的自动还原、IP地址的自动修改。监控程序需要单独安装,这样就可以在管理系统的监控机上看到各个机房所有计算机的是否在用、使用者以及登录时间、使用的时间一目了然,简便了管理和维护。

3.4充分利用万欣还原系统的管理计算机的功能

万欣还原系统可以根据需要对安装的几个操作系统分区进行软件安装的允许、屏蔽不需要的系统分区、关闭登录界面免登录等的设置,为一些特殊的使用对象提供安全可靠的环境。

4技术不足和未来发展趋势

万欣还原系统的应用在很多中小学特别在高校使用范围很广,在使用和实践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集成到网卡的保护卡时间长了容易出现接触不良导致功能失效,而且如果CMOS被复原或修改让主板上的网卡启动也会导致保护失效;硬盘安装版在系统安装的时候出现保护程序界面丢失,实际上底层的程序还在,只是不起作用,需要把硬盘版的保护还原的程序重新安装一下,当然这样并未破坏之前安装的多操作系统,但是这样对于初次使用带来一定的困惑;当前的系统对SATA硬盘的AHCI格式不支持只能使用IDE格式,这样硬盘本身的高性能无法利用;操作系统下的保护驱动版本太多,根据硬盘的大小通用性不好,特别是在WIN7系统下的还会出现蓝屏死机的现象,兼容性相比对XP的支持差一些。万欣还原系统今后的技术发展趋势应该是大幅度提高网络克隆的速度和网络的适应度,网络克隆过程中要快速判断网络连接情况,智能化剔除存在网络问题的计算机并继续进行网络克隆。提高硬盘版万欣还原系统的WIN7系统或以后新系统的兼容性和操作简易性,改进驱动程序,解决好偶尔蓝屏死机的现象,减少驱动程序和监控程序的所占用系统资源。丰富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实时监控功能,实现对每台计算机互联网的连接的监控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