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管理系统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3 15:24:16

生产管理系统论文

生产管理系统论文篇1

二、电子邮件、可视电话、计算机互联、在煤矿生产调度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一)电子邮件在调度管理系统中应用电子邮件的应用非常广泛,当然,其系统也是非常强大的,在生产调度管理系统中,可以根据设定的时间来发送电子邮件,并且可以将所有需要传输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通过邮局的电子邮件服务系统进行发送,在收件时,收件人打开计算机时,就会提示收件人,这样就不用考虑收件人在不在的问题了,收件人只需要按照提示尽心阅读就可以完成收件。电子邮件的发送时间比较短,这样在发送过程中减少了问题的发生概率,这样就不用考虑邮件内容缺失的问题了。因此,电子邮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高效性,由于这些特性也使得煤矿生产调度系统的信息完整性得到了保障。

(二)可视电话在调度管理系统中应用可视电话在调度系统中使数据共享性大大增强,通过Windows软件作为平台,同移动性较强的视频镜头相配合,可以实现网络客户之间的电视会议,会议的客户之间还可以通过此平台进行交流经验,谈论的内容还会被记录下来,过后可以根据记录的文本进行排版然后将需要打印数据打印出来。想要上述功能全部可以运行,还要安装视频解码器、可视电话的驱动软件、打印机等设备。此外,由于煤矿生产调度室同工业电视很好的链接,就可以进行交互混联的方式在可视电话中进行视频的转换,这种转换不会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不会造成视频的连接中断等问题。

(三)计算机互联在调度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计算机网络可以进行互联,这样可以使调度管理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得到加强。可以根据远程网络互联的特性,通过在煤矿之间设置局域网络和局域服务器,设置完成后就可以利用数字编程对煤矿的局域网之间进行联系拨号,这样就可以对其他数据进行了解,实现了煤矿数据共享功能,还可以向各个煤矿之间通报信息漏洞、传递信息报表等功能。计算机互联在调度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提升监控力度,使信息资源更加丰富。

三、针对多媒体网络调度管理系统结构图进行分析

为了方便更好的观察多媒体网络在调度管理系统的具体工作,可以通过图一进行了解。从这个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系统主要由数据库工作站、集成工作站、显示系统等组成。在这整个系统结构主要是WindowsNT,其可以提供运行平台。对于多媒体服务器来说,就需要选择WindowsXP系统,因为此系统除了可以提供平台外,还可以对数据进行记录,这样更加方便观察。如果想要对系统进行更好的监控还可以在多媒体系统中接入可视电话、电子邮件系统,这样可以对不同的施工现场进行观察和数据传输。从目前来看,这个系统在很多矿业中应用很多年了,无论在煤矿的生产、管理、调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同时也为煤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生产管理系统论文篇2

二、建立基于TD-SCDM无线通信的调度管理系统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通信技术的应用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相应的网络平台经历了终端主机方式到服务器方式的演变。并且在信息数据收集、存储和处理上,也从封闭式逐步走向开放时。由此可知,通信技术的转变,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井下越来越多的电力设备、调度中心的信息资源共享及工作流程优化的要求,为了有效满足煤矿井下的安全生产要求,建立基于通信技术的调度管理系统,不仅可以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同时也是促进煤矿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由于煤矿生产调度系统在煤矿井下安全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利用通信技术来建立煤矿生产调度管理系统,规范煤矿生产的调度管理,减少指挥人员的工作负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精确度。

针对当前煤矿生产调度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在建设调度管理信息系统中,首先应借鉴国内外比较先进的煤矿生产调度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研究,结合煤矿企业内部的具体生产情况和实际需求进行分析,将两者有效结合,采用TD-SCDM无线通信技术,并结合煤矿企业现有的信息化平台,提供语音、视频、数据一体的网络平台,如图1所示,通过利用通信技术与调度管理信息系统连接,其可以及时对井下生产进行指挥,同时也可以及时进行紧急情况的处理。采用TD-SCDM矿用无线通信与煤矿生产调度系统,其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具有先进的无线管理功能,通过搭载无线视频监控和人员定位等数字化建设,指挥调度人员只需要通过语音、视频进行调度或召开会议,则可以进行通信与管理;第二,信息收集与分析功能,对掘进队的生产数据及井下各个环节的安全生产情况等基础资料进行收集,按照年、月、日对煤炭生产产量及安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实现信息共享,及时地、有效地解决煤矿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第三,资源合理分配功能,根据煤矿企业内部的具体情况和煤炭生产需要合理分配劳动力,对机电设备、配件、雷管等进行检查;第四,数据资料存储、查询功能,对收集到的生产数据及相关资料以超文本的形式存在,从而实现规范化的煤矿安全生产;第五,可靠的冗余功能,煤矿生产调度系统支持单板、设备、网络级等三级冗余能力,在煤矿生产中,若某一环节或节点发生故障,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将会自动进行主设备的倒换,以保证整合系统的正常运行;第六,漫游功能,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在煤矿井上设置多个基站,实现多点漫游和无缝却换的功能,这样系统不仅可以实时对煤矿井下的生产进行监测,也可以对各个基站的指挥调度人员进行网络级调度和漫游调度,该系统支持全局录音功能;第七,多级调度功能,指挥调度人员只需权限设置,则可以实现上级调度台对下级调度台的调度,同时总调度台可以对各分调度台进行调度,建设全网多级调度管理信息系统,以满足对多用户管理的需求。

生产管理系统论文篇3

当前快节奏的经营环境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大量的机遇迫使许多公司去改变它们的生产环境。这些公司的生产战略发生了变化并且越来越重视市场条件,如产品分类、产品质量和交货等。生产组织变得更加灵活,使用的设备和机器的技术更先进。这些柔性生产环境变革通常预期对管理控制系统有一定的影响。许多会计研究者都讨论过把一个组织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控制系统进行对比的价值问题。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和薪酬系统的相关性可以用来支持特定的可操作的策略,并且Langfield-Smith已经强调过新的生产哲学。关于生产战略和控制系统设计已经有过一些实证研究。然而,在这一领域中人们仍然很关注知识缺乏这一问题,尤其是这些变量如何共同决定绩效。这一领域大部分实证研究的一个特有的问题就是:它特意假设了一个连续的过程,但是这一假设并不能充分获取到生产环境和管理控制系统关系的复杂的本质。

本文引用了互补原理,检验生产环境要素和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形体在实际上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如果它们以这样一种方式――一方的活动性水平提高,另一方的活动性的边际报酬也提高来运作,那么活动性就被认为是互补的。Milgrom and Roberts使用这一原理解释了替换生产环境中不同的要素所产生的影响。例如,实施一项柔性的生产战略和使用柔性技术具有互补作用:如果一个有价值,那以另一个会更有价值。本文使用了互补的概念去证明生产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互补原理的应用为研究许多相关变量和它们之间相互依赖性提供了可能。它也为传统的和柔性的生产环境的区别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这一区别是由与生产战略、技术和组织形式有关的设计选择所决定的。按照Drake等人的说法,关于会计和控制互补选择的研究开始出现了。互补选择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假设会计和控制系统特征与其他组织的特征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性。所有,这些特征是共同决定的,而非单独决定。Drakeetal指出会计和控制系统为未来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基础,他还指出人们对互补管理选择有贡献的因素还没有理解透彻。本文的目标就是为生产环境要素与管理控制方面的互补关系提供一个更为深刻的见解。

本文的研究使用了一个理论框架,它建立在与柔性生产环境相对应的传统的生产环境二分法基础上。利用互

补这一概念,本文所用的框架对与管理控制系统设计相关的生产环境要素进行了界定。在一个柔性环境更多的决定权可能是低水平的,与此同时更多水平的和垂直的信息共享的需求预期会影响管理控制系统设计。

二、研究问题

当互补的概念扩展到管理控制时,本文采用了一个稍微有些不同的观点。Wruck and Jensenand Sim and Killough认为,生产环境和管理控制系统一起变动比单个变动更能达到一个较高水平的绩效。Ittner and Larcker也指出,管理会计和管理控制应当被看作一个完整组织体系的一部分。本文探讨了下面的研究问题:

1、公司能否按照它们采用的柔性生产特征和柔性互补管理控制系统和程度来运行?拥有更多柔性(传统)生产环境特征的公司是否也应采用更多的柔性互补(传统生产互补)管理控制系统设计?

2、公司是否对以下方面的非完全互补做出安排:(a)生产环境要素;(b)生产环境要素和管理控制系统设计?如果是的话,那么缺少互补的后果是什么?互补的程度是否会影响绩效?管理控制系统变革是否会提高互补水平?

图1列示了理论框架,并说明了如何对变量进行研究。使用这一框架的利处是,如果理论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它对数据采集和分析具有指导作用。这一框架预测出生产环境要素较高的互补水平将会导致较高的绩效。此外,一个较高的柔性环境期待一个较高柔性的管理控制系统设计特性。进一步讲,为了解决非互补系统带来的问题,应该强制性地考虑一个更适合的设计变革。在本文的研究中,管理控制系统动力学设计被假定是均衡的:系统在被打乱后会自己回到平衡。因此,管理控制系统设计和生产环境之间低水平的互补预期会调用更多的设计变革。这些变革涉及到管理控制系统设计中不足的地方。不过,其他方面的因素也会影响到这些变革的采用。总体看来,考虑到理论发展的阶段性,要谨慎地使用上述的框架。(图1)

三、分析

这一部分重点说明了生产环境要素和管理控制系统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本文设计了一个由变量组成的理论框架。

根据Wruck and Jensen的说法,越低水平的柔性生产环境就越需要更多的特定知识和更多的决定权限。Johnson也指出对顾客的责任以及流程将会被置于一个较低的组织水平中。这种低水平的有效决策管理和控制需要更多信息。因而,水平和垂直信息的共享预期在管理控制系统设计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考虑到管理控制系统方面的信息,特别强调了绩效标准、评价过程以及报酬系统。假设这三项可以获取到管理控制系统方面的最重要的信息。下面就对传统和柔性生产中的预期管理控制系统要素进行对比。

首先,在绩效标准方面,传统生产环境的预期注重财务指标,强调效率,要求更多汇总信息,多使用成本分配,注重短期标准;而柔性生产环境的预期注重非财务指标,强调效果,要求更多的细节信息,不常使用成本分配,注重长期标准。

其次,在评价过程中,传统生产环境的预期强调预期目标,强调预算成本,参与程度低,强调任务分解,外部定位低;而柔性生产环境的预期不强调预期目标,强调实际成本,参与程度高,不强调任务分解,外部定位高。

最后,在报酬系统方面,传统生产环境的预期使用主观标准,不常使用易变的报酬制度;而柔性生产环境的预期使用客观标准,常使用易变的报酬制度。

四、结论

由于生产环境和管理控制系统设计之间的互补性仍没有被充分地理解,本文为了进行研究,设计了一个理论框架。这一框架提到了对管理控制系统特征有显著影响的生产环境的几个重要特征。它阐明了对管理控制系统设计和生产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期望。通过这一理论的研究,可以清晰地看到,决定生产环境是传统的还是柔性的是很困难的。严格地划分它们之间的界线并不总是可能的。由此,不得不根据各个研究的本质和相对不精确的数据分析来解释结论。

生产管理系统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152-01

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着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关系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而作为现代煤矿企业,必须结合事故致因理论加强现代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并建立不断健全煤矿生产过程系统,探析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结构,才能更好的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确保煤矿安全生产有效的运行。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谈谈基于事故致因理论的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结构。

1 概述事故致因理论

所谓事故致因理论,简单地分析,主要就是用于阐明事故成因和始末缘由以及事故后果,从而便于分析发生的事故现象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理论。这是由于事故的发生也具备自身发展的规律,只有充分掌握事故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形成过程的辨识与危险源的评价和控制,为有效预防和控制例如煤矿等重大事故的发生,只有切实掌握这些事故的发生规律,才能始终确保生产系统始终处于安全运行状态。

2 探析基于事故致因理论的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结构的重要性

煤矿生产的核心就在于安全,因而煤矿安全的核心就是确保煤矿生产过程系统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状态。煤矿生产过程系统集采煤、支护、运输、通风、排水、供电、信息以及管理等子系统为一体,而每一个子系统主要由人员、机器以及物体和环境等要素构成。由此可见,煤矿生产实际就是各子系统之间互相作用和配合协调,利用系统的涌现规律达到生产煤炭的目的。人类所处的所有生产生活系统,在实现人类设计职能并提供希望产品的生产系统的同时也可能给人类生命财产与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灾难性的灾难系统,二者都建立在相同的客观系统和事故致因理论之上的。因而我们可以得出,煤矿安全管理系统主要是煤矿的生产系统和安全管理系统组成,那么这一系统能力的高低就决定了煤矿的安全管理能力的高低,由此可见,煤矿能否安全生产与煤矿生产过程系统能力结构有着重要的关系,探析基于事故致因理论的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结构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基于事故致因理论的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结构探析

3.1 事故致危因素分析

笔者在综合文献和学术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事故致危因素主要有三类:一是发生伤亡事故的能力主体;二是出现危险源的前提并且对造成事故后果严重与否有着决定性的关系;三是组织的失误,其中第二类致危因素是导致第一类致危因素引发事故的基本前提,对是否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有着决定性的作业,这两类致危因素之间互相关联和依存,而第三类致危因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由此可见,煤矿安全管理系统安全与否与其和谐型有着决定性的联系,要想实现系统的安全,就需要借助微观层面上交互的和谐化。

3.2 煤矿生产过程系统的构成分析

煤矿生产过程系统作为一个包括人、机以及环境等组合而成的动态系统,其中人在煤矿生产过程中表现的安全与不安全行为、机械在生产过程的安全与不安全状态,将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致危因素、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变化和信息等因素与系统汇聚在一起组成了煤矿的生产过程系统,这是由于信息是确保管理决策正确与否的基础。从而由于人出现的不安全行为和机械处于的不安全状态的相互作用导致能量意外释放而出现事故。因而基于事故致因理论下的现代煤矿企业,煤矿安全管理能力应确保人行为、机械状态以及系统运行的安全。作为动态而又开放的煤矿生产系统,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因素对煤矿生产系统具有制约和推动作用,因而必须具备确保人行为安全的管理能力是确保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的关键因素,通过加强管理激励和约束人的行为,体现煤矿的安全行为与行政管理能力,而确保机械所处状态的安全就是体现煤矿的安全技术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煤矿的安全信息的管理能力对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决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上煤矿生产具备动态性和变化性,又需要煤矿具备不断创新的安全管理能力。为确保煤矿生产系统的安全而又和谐的运行就需要综合各种能力。

3.3 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结构探析

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结构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是煤矿在安全行为方面的管理能力;二是煤矿在安全行政方面的管理能力;三是煤矿在安全技术方面的管理能力;四是煤矿在信息管理方面的管理能力;五是煤矿在安全创新方面的管理能力。结合企业能力理论,这些能力核心源于知识。也就是,所谓的煤矿安全创新管理能力,就是能力的适应与发展;所谓的煤矿安全行为管理能力,就是从业人员个体心理行为规律、群体及煤矿,安全行为的激励及保障能力;所谓的煤矿安全行政管理能力,就是安全行为约束能力,结构体系、制度体系及法律体系保障及执行能力;所谓的煤矿安全技术管理能力,就是技术、设备及环境系统的保障管理能力;所谓的煤矿安全信息管理能力,就是信息系统的构建、信息收集、使用能力;所谓的煤矿安全管理能力,就是高效率、高效果的利用资源实现安全目标的保证能力。

4 结语

总之,探析基于事故致因理论的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现代煤矿企业,应在事故致因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事故致危因素,结合煤矿生产过程系统的构成探析煤矿安全管理能力结构,确保煤矿生产过程中人与机械始终处于安全状态,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能力,确保煤矿安全生产进行,助推我国煤矿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朝飞,蔡立勇,夏妮,等.基于事故致因理论分析煤矿安全事故[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6).

生产管理系统论文篇5

1 前言

在实际生产中,大量的刀具需频繁地在库房与机床、刀具库房与刀具刃磨车间及机床之间交换和流动。是否能对刀具进行有效管理,不仅影响机床的使用和生产效率,也会影响加工成本。传统的靠人工在纸张上记录和管理刀具的借入、借出、归还和使用的刀具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目前企业产品设计和生产的需要。因此结合计算机、数据库及网络技术来建立数字化刀具管理系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

2 商用刀具管理系统状况

从世界范围来看,国外在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刀具管理系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有一些发展比较成熟的刀具管理系统,比较典型的如TDM System(Tool Data Management System)、KATMS(Kennametal Automated Tool Management Solutions)、eTMS(Enterprise Tool Management Software )等。在国内,刀具管理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基本处于国外刀具管理技术的跟踪研究状态,大部分也着眼于刀具管理系统的某一方面。比如有西北工业大学,对刀具全生命周期管理进行了研究;河北科技大学也对基于Web网络平台的刀具管理系统模型做了一定的研究。比较典型的刀具管理系统软件是Smart Crib[2][3]。其常见的刀具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如表1所示。

3 刀具管理系统的理论研究状况

现代刀具管理系统的研究在传统刀具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刀具管理的具体需求,引入了刀具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思想和方法。通过对每一把刀具个体进行编码,实现了对刀具个体从采购、使用、维护到报废的全寿命管理。通过对刀具剩余寿命的预测,为生产制造工艺提供决策支持,大大丰富了刀具管理的内容,增强了计算机辅助刀具管理系统在企业的适用性,实现了刀具多环节管理与企业其他系统的信息共享和交互[1][4][5]。

刀具管理系统在柔性制造系统(FMS)中应用最广泛,FMS要实现自动化加工,必须具有刀具管理功能。通过分析FMS中刀具管理的重要性,基于遗传优化算法的FMS刀具静态调度策略实现生产前刀具的预调度,提出了计算机网络的刀具管理系统的概念,完成了嵌入式控制技术的FMS刀具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刀具储运控制器软硬件的设计与开发,实现了对系统开发的各功能模型提出了相应的控制要求[6][7]。

通过将制造执行系统内的刀具实体信息数字化,利用Internet/Intranet在单元内部实现信息的共享预留接口,并且运用软件工程的理念和规范进行了刀具管理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可与整个企业或外部企业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实现与CAD系统、CAPP系统等企业其他应用系统的整体集成[8][9]。在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方面,现代企业以NX二次开发和数据库互联ODBC为基础,在VB或C++6.0软件环境下编程,并基于C/S构建了一套刀具管理数据库,在生产现场建立一套24小时无人化刀具管理系统[10][11][12][13][14][15]。

在确定刀具管理系统所应有的功能方面,现代企业都采用用面向对象的建模思想对刀具管理系统进行了分析与设计,运用统一建模语言(UML)对刀具数据管理系统进行建模,并进一步将这种思想运用到了加工车间,提高了刀具管理系统的实用性[16][17]。

基于工件特征的刀具管理系统引入逻辑部件和逻辑刀具的概念,提出了基于工件工艺特征的刀具选配方案,成功开发了一套数控刀具管理与选配软件,在加工过程中选择出适合加工的刀具以及给出优化的切削参数[18][19]。而文献[20]则以工艺特征为基础的智能推荐刀具系统,通过零件的工艺特征模型和刀具的特征信息模型,利用企业级模板和多层分布式应用程序结构以及共享数据库机制建立刀具信息管理系统,然后通过单条件推荐刀具进行智能匹配或通过综合多因素智能推荐刀具.

4 基于PowerMill的刀具管理系统

目前所研究的刀具管理系统都没有将所研发的系统与NC代码的编制集成,也没有实现刀具和加工工艺参数的集成,为了解决上述缺陷,本文开发了基于Powermill的刀具管理系统,包含五个模块:系统管理、刀具选取、刀具管理、刀具借还和帮助。该系统的特点是:基于刀具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刀具在刃磨后其各种参数会发生变化,然后将其视为一把新刀具重新入库,及时更新刀具库;该系统将刀具管理系统与PowerMill软件集成,对PowerMill进行二次开发,系统的刀具数据库可在PowerMill中调用,并将特定零件(模具电极、滑块等)的工艺参数(转速、进给速度等)与特定直径的刀具绑定,选定刀具后即可同时确定工艺参数,提高NC编程的效率。也可根据工艺模板单独选择刀具,然后从工艺库中读取加工工艺参数。基于模具电极加工的刀具管理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5 结论

(1)分析了国内外常见的商用刀具管理系统的特点及功能,论述了研发刀具管理的状况,指出了目前刀具管理系统存在的缺陷。

(2)提出基于电极加工的刀具管理系统方案,在Powermill环境下,将刀具管理与NC代码的编制集成在一起,有利于提高刀具的利用率,降低加工过程中刀具的使用成本。

参考文献:

[1] 庞存晨,徐峰,吴小军.基于Web的刀具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0,39(15):4-13

[2] 刘洋,王成勇,宋月贤.刀具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模具制造技术.2007,(7)

[3] Kennametal. Product Data Management Electronic Product Profile(EPP)

[4] 陈小林,孙厚芳.刀具信息建模技术研究.机械设计与制造.2009,(9):227-229

[5] 贾丽刚.FMS中刀具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硕士学位论文.昆明理工大学.2008

[6] 王卫楠.FMS刀具管理优化技术研究和实验系统开发.硕士学位论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7] 朱海荣,邓飞.FMS环境下的刀具管理系统研究.机床与液压.2009,37(12):118-143

[8] 张新聚.基于MES的刀具管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工业大学.2002

[9] 李强.基于组件技术的数控刀具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5

[10] 贾焕英.数控加工车间刀具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交通大学.2008

[11] 陈立海.数控车间刀具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06

[12] 孙增明.面向DNC车间的刀具管理系统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7

[13] 郑鹏,刘尧.基于NX二次开发的数控刀具管理与选取系统.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09,(12):104-105

[14] 张敏霞.信息化制造中刀具管理系统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工业大学.2004

[15]丁娜仁化.VB环境下刀具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开发.机床与液压.2007.4:

193-195

[16] 郑飞.数控加工刀具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系统的研发与应用.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7

[17] 刘洋.开放源代码平台下基于Web的刀具数据管理系统.硕士学位论文.广东工业大学.2007

[18] 袁美霞,高振莉.刀具管理技术研究.工具技术.2010,44(8):57-58

[19] 赵晖,闫献国.基于工件加工工艺特征的数控刀具选配系统.工艺与装备.2010,(4):100-105

生产管理系统论文篇6

 

一、绪论

综合管理信息化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业务过程集成在统一的数字化系统中,通过系统加工、整合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了解各类业务中的信息,以便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从而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中小企业综合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据统计,到2007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超过4200万家。这些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存在着一定的普遍特征:员工信息化的知识基础薄弱、企业管理和生产环节中缺少管理信息化支撑,导致存在着信息不充分、流程不顺畅、工作效率低等问题。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今天,信息化管理思想在企业现代化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以企业行政管理、生产过程管理、市场客户管理、物料设备管理等为核心的企业综合管理系统已经迫在眉梢。

三、中小企业综合管理系统设计思路

本文设计的中小企业综合管理系统能够实现企业日常运转中的行政事务管理,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设备、技术管理,以及产品销售过程中的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管理等,并且各个业务管理在系统中实现高度集成。,中小企业信息化。通过系统数据中心的建立,使企业工作人员的日常业务处理实现自动化,充分确保业务数据的及时准确流转和共享,很好的保证了业务数据的唯一性和安全性等,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完善业务管理手段。在设计时既考虑了系统本身的功能实现,也考虑了系统与第三方系统的关系和整合,在系统设计时充分体现以下思路:

1、 减小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成本,做到能解决企业最急迫的信息化问题。,中小企业信息化。,中小企业信息化。

中小企业的资金是有限的,集中解决信息化的关键业务点是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重点,旨在以信息化手段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工作效率。,中小企业信息化。

2、 以系统集成为手段实现组织协同和信息整合

系统以业务表单执行控制和管理实现日常业务的协同,以项目管理的方式组织实现各业务之间的协同。,中小企业信息化。系统采用面向服务架构通过标准数据交换接口与第三方系统交换信息,实现系统之间的集成。系统设计为一个综合的信息工作平台系统,让使用者可以在同一个界面完成不同的工作,得到与他相关的任何业务的信息,成为组织协同管理的工作平台和工具。

3、 业务状态及时跟踪

企业用户可实时跟踪一个业务流程的进展状况,查询录入单据在流程中的位置,以便及时了解自己或他人的工作进展情况,另外系统还提供流程的可定制功能,能更好地适应企业业务流程变化。

4、 良好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和对企业管理的适应性

系统全面支持XML、SOAP、WEB SERVICE等当前受到普遍支持的开放标准,这就保证了系统能够与其他平台的应用系统、数据库等相互交换数据并进行应用级的互操作和互连性。

系统企业的实际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充分体现企业管理特色。系统规范企业管理的过程中,是企业适应信息化管理的过程和综合管理系统适应企业管理特色的双向过程,系统在设计时充分考虑模块之间的低耦合度,使得每个业务模块的功能即可单独实现并扩展,也可与其他模块良好集成。

四、中小企业综合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综合管理系统的功能体系结构整体可以分为四层: 底层平台层、技术支持层、核心服务层、企业应用层。整个系统主要流程以项目为主线,将客户、市场营销、生产、物资供应等业务联系在一起,根据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设计相应的流程以及系统功能。系统依托企业运营总体流程对功能模块进行了合理划分。具体功能如下:

1、日常办公

为日常办公提供方便的个人日程安排与提醒、工作记录、通讯录等功能。

2、人事管理

提供企业各类人员的职工档案、家庭成员、工作履历、学历、职称评定、奖惩、聘用、调动、解聘辞职、离退等数据的录入、查询、统计、报表打印和图形显示,还提供考勤和考核管理功能。

3、设备管理

实现设备信息库的建立,设备前期的选型、采购、安装测试、转固;设备转固后的移装、封存、启封、闲置、租赁、转让、报废,设备运行过程中的技术状态、维护、保养情况记录。实现设备全寿命周期台账查询、报表功能。

4、物料管理

实现企业的物料需求、采购、库存和物料供应商的有效信息化管理,规范业务用料流程,衔接好生产的各个环节,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降低原材料成本和运营成本。

5、库存管理

采用信息化手段掌握库存量动态,实时记录入库、出库的物料详细信息,提供库存情况查询、盘点、报表等功能。

6、标书管理

对企业招投标书基本信息的管理、招标书相关文件的管理、招投标资料的归档、招投标的过程和结果记录以及招投标过程中的费用管理。

7、合同管理

对企业多种合同分类管理、合同相关资料的归档、以及对合同执行流程的控制以及合同资金计划的管理。

8、生产管理

将企业的生产流程、生产任务的管理纳入系统,及时跟踪并及时安排生产任务、组织物料采购,以提高生产效率。

9、客户管理

提供分类管理企业客户,记录客户需求,提供售后服务管理,总结售后服务中的各种问题等功能。,中小企业信息化。

10、档案管理和报表管理

对需要纳入档案管理的各类实物(含纸质)及电子“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加强档案及相关数据管理,提高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化,对企业各业务过程产生的报表作统一管理,提供报表生成、查询、打印等功能。

五、结语

本文以一般的中小企业的综合管理信息化需求为出发点,以适应企业信息化需求,减少信息化成本,提高企业信息化程度和管理水平为目的,设计了适应一般中小企业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将企业的核心业务纳入到系统中,能有效解决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及时、效率低等问题。

参考文献

[1]狄小龙.中小企业信息化模式与实现途径管见[J]2009,中国管理信息化12(2):67

[2]李劲松.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系统设计方案探索[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8:97-98

生产管理系统论文篇7

关键词: 物理-事理-人理(WSR)方法论;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

Key words: Wuli-shili-renli methodology;large enterprises;work safety;risk management and control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059-04

0 引言

大型企业大多涉及石油、煤矿、化工、建筑、交通等高风险行业,企业组织结构复杂、从业人数众多,与中小型企业相比更易于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目前我国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水平总体趋向好转,已经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1];在设备、工艺层面,我国大型企业的整体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在高铁、核电领域已经具备了国际领先水平。然而近年来大型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特别是特、重大事故仍然时有发生,近年硐嗉谭⑸了11・22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故、8・12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等特别重大事故,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追其溯源,虽然我国引入了大量国外安全管理体系和先进设备,但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延续影响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影响,“水土不服”的问题的较为普遍,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往往存在“两层皮”的现象。我国的大部分大型企业还未真正建立以风险管控为基础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安全生产风险防控缺乏科学有效的手段,导致存在的安全生产风险往往不能及早发现并得以真正解决。

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是一项系统工程,以往大部分研究往往聚焦于企业微观视角的安全“4M 模型”(人、机、物、管)[2-4],忽视了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主体(社会、企业、人)及其如何作用于(管理、文化)客体(设备、技术、环境)的能力和态度。因此,本文将依据我国系统工程界一直倡导的“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的实践与理论原则,基于具有东方思维特点的物理-事理-人理(WSR)方法论对我国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进行分析研究,为完善我国大型企业安全生产管控模式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

1 WSR方法论及其在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领域的适用性

1.1 WSR方法论

WSR方法论由我国学者顾基发先生提出,WSR方法论具有中国传统的哲学思辨,是多种方法的综合统一,根据具体情况,WSR将方法组群条理化、层次化、起到化繁为简之功效,属于定性与定量分析综合集成的东方系统思想[5]。WSR方法论目前已经在管理决策支持[6]、综合集成项目应用[7]、各类评价项目[8-10]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广泛应用。

在WSR方法论中,“物理”是指客观物质世界所蕴含的法则和规则,主要涉及自然科学相关知识;“事理”是人们做事和管理的道理,主要涉及管理科学、系统科学和运筹学等学科知识;“人理”是指做人的道理,包含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为人处事的道理,主要涉及人文科学、行为科学等领域的知识[11]。

1.2 WSR方法论应用到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的适用性分析

1.2.1 系统性

大型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是一个复杂的动力学系统,通过协调人、机、物、管、环五大要素相互融合,达到企业安全生产与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其中涉及了政府监管、企业自身管理、法律法规标准及规章制度、企业生产、社会影响等多个方面。WSR方法论作为一种面向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从物理、事理和人理三个维度深入归纳大型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管控要素,并基于这三个维度将大型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管控要素纳入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分析中,从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实现了对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的认知升级,从而能够为相关研究学者和管理人员提供认识和解决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问题的思路和工具。

1.2.2 科学性

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WSR方法论在物理、事理、人理三大层面由各自对应的科学理论支撑,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等多个科学领域,又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人类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WSR方法论相比于西方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理论,能够更为科学、全面的挖掘出我国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的深层次问题,符合“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和“协调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在探索完善我国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模式持续改进机制方面具备很强的指导作用。

2 基于WSR方法论的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关键要素分析

2.1 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物理因素分析

基于能量意外释放事故致因模型[12],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物理因素主要包括生产设备因素、固有危险源因素、生产环境因素和安全设施因素四大方面,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成为导致事故发生的风险因素。

2.1.1 生产设备因素

生产设备是指企业为了进行生产活动,对投入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所提供的必需的相关生产活动工具的总称。Willie Hammer关于事故的研究结果表明,生产设备的危险因素在一个时期的调研中曾被认为导致了工厂绝大多数的伤害事故[13]。生a设备的机械化水平、安全性、可靠性、功能选型、完好率、人机设计水平等是影响安全风险大小的关键因素。

2.1.2 固有危险源因素

固有危险源是指企业长期或临时生产、加工、产出、运输或存储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或有腐蚀性的物质,主要涉及生产工艺过程中的原材料、辅料、产品、半成品和废弃物[14]。固有危险源的安全风险主要取决于企业生产系统中危险物质的自身的物化性质和数量。固有危险源的数量越大、自身危害性越大,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越大。

2.1.3 生产环境因素

生产环境是指企业人员进行生产活动所处的环境,其风险因素是指生产系统中对机器、设备(或某些部件、装置等)正常运行,以及人员的安全、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的所有天然的和人为的因素的组合。生产环境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作业环境因素两个方面,自然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界中与人类生产活动相关联的因素,作业环境是生产环境中与人密切相关且可以被人类改变的环境因素。

2.1.4 安全设施因素

安全设施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了减少、预防和消除可能发生的危害所配备的装置、设备和标识等,包括:设备安全防护设施、安全监测报警设施、防火防爆设施、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生产环境防护设施、应急与救援设施、消防设施和安全标识等。

2.2 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事理因素分析

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事理层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以寻求不断提升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水平。基于WSR方法论对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事理因素进行归纳,主要可概括为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体系建设、安全投入,安全风险预控、安全文化建设、安全培训教育、安全激励与惩戒、应急组织与响应七大因素。

2.2.1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体系建设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及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等文件体系的制定、完善及运行落实情况。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体系树立了安全生产工作的尊严性、权威性和指导性,若存在缺陷和不足,必将导致安全生产工作的缺乏引导与约束,使安全生产的各方面要求得不到保障,从而增加安全风险。

2.2.2 安全投入

安全投入是指企业在其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为了控制安全风险因素,消除事故隐患或危险源,提高作业安全水平所进行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各种资源的投入。安全投入包括主动投入(预防性投入)和被动投入(控制性投入)两个方面,主动投入又可分为硬件投入和软件投入。硬件投入主要包括安全设施、生产环境安全、安全科研技术和人员等方面的投入;被动投入是指处理已经发生或发生后的生产事故成本投入,如事故抢险、救援,事故调查,安全设施修复和人员伤亡赔偿、补偿等。

2.2.3 安全风险预防

安全风险预防是指企业有计划地对企业存在的隐患、危险源或其他危险因素开展预防性控制、治理,并有效降低企业生产安全风险的专项管理活动。安全风险预控因素主要包括安全检查、安全审查、安全评价、隐患排查治理和事故专项治理等[15]。

2.2.4 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是企业和个人在安全生产领域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安全文化可细分为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和安全物态文化[16],其中安全观念文化是根本,在其影响下产生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管理文化,最终形成安全物态文化。安全文化对象具有层次性,通常包括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三个层面。对于不同的对象,安全文化的表现和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决策层、管理层应主要强调事故预防、安全投入、以人为本等理念,而执行层则强调积极参与、安全行为等观念。

2.2.5 安全教育与培训

安全教育与培训是努力提高企业各层级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素质,学会从安全的角度观察和理解要从事的活动和面临的形势,用安全的观点解释和处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问题的一种活动。安全教育培训主要面向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安全态度教育是安全教育与培训的根基,通过安全态度教育,真正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安全知识教育主要包括安全管理教育和安全技术教育,通过安全知识教育,使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进一步提高对安全微观层面的认识;安全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一线操作工人,将安全知识转化成安全操作,实现从“知道”到“会做”的过程。

2.2.6 安全激励与奖惩

安全激励与奖惩是通过内、外部的物质或精神奖惩刺激,激发人的安全工作动机,最充分地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企业的安全绩效。安全激励与奖惩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在当前新形势下,安全激励与奖惩要从惩罚性管理向激励性管理转变,从事后惩罚向事前预防转变,从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变等管理理念。

2.2.7 应急组织与响应

应急组织与响应是指为了应对安全事故的发生,预先有组织、有准备地制定措施与应对方案,用最小的代价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和危害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应急组织与响应因素主要包括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两个部分。应急预案是指为降低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所采取的应急行动的步骤和纲领,主要包括预案准备、编制、实施和修订四个部分。应急救援是针对事故采取的准备、响应和恢复等一系列活动,主要包括事故的预警预测、应急体制建设、响应机制建设和应急装备建设。

2.3 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人理因素分析

WSR理认为“人理”是核心问题,主导“物理”和“事理”,主要包括“人”和“关系”是两大核心因素。其中“人”是指人行为及人所具有的直接影响人行为的因素总和,如人的生理、心理、动机、意识、知识、能力等;“关系”是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所有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过程。

2.3.1 企业领导人因素

企业领导人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者,其个人安全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企业安全生产组织、决策和指挥能力等关键因素,还会对企业各级人员的安全意识、行为等产生较大影响,直接决定着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企业领导人因素主要包括安全法律意识、安全重视程度和安全组织、决策和指挥能力。

2.3.2 中层管理人员因素

中层管理人员是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成败的枢纽。安全责任心及态度、安全管理实践经验和安全技能是一个合格中层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的三大关键要素。

2.3.3 一线作业人员因素

一线作业人员是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直接参与者,是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成败的基础。对于一线作业人员而言,安全行为习惯、安全知识及技能和安全作业意识是保证安全生产、避免安全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此外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身体健康状态等也都会成为潜在的安全风险,需要引起注意。

2.3.4 外部人员因素

外部人员是指会对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产生影响的外部单位或组织的人员,例如政府安监部门人员、上级主管部门人员、安全生产服务机构人员、公安消防机关人员、外协单位人员等。例如政府安监部门人员如果安全责任心不强,安全监管不到位,会让企业存在侥幸心理,进而增加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安全生产服务机构人员如果缺乏职业公德,为了经济收益而开具虚假验收评价报告致使存在较大风险隐患的企业可以正常营业,也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安全风险。

2.3.5 关系

在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是十分必要的,这里所指的“人”,既指单个的个体人,也可以是由单个人集中起来形成的群体。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①员工关系。这里的员工关系主要包括两层含义:员工与企业的关系、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员工关系主要包括员工对企业的满意程度、工作压力情况、员工与直接领导的关系、员工对薪水的满意情况等,和谐的员工关系可以促进员工对企业、对他人的关爱,进而降低企业的安全风险。

②企业内部部门之间关系。企业内部各部门关系是会对企业安全风险管控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大型企业尤为明显,大型企业内部人际关系以及繁杂冗余的机构和审批程序,使得企业办事效率较低,因此各部门能否通力、高效协作,对安全管控的效率和质量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③企业与外部之间关系。以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关系为例:政府作为监管部门,需要对企业的日常风险情况进行检查,并指导企业开展安全风险的管控工作,一旦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安监部门将负责对事故进行调查处理,因此企业与政府在安全风险管控问题是会存在博弈,例如部分企业为逃避检查或者处罚,会特意隐瞒相关事故或者危险源,对有关情况会瞒报或者谎报、甚至不报,因此,政府则需要制定合理、合情的政策、法规,引导或者强制企业做好安全生产管控工作,推动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3 启示和建议

从本质上解决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问题,一是需要结合企业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抓住主要矛盾,提高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效能;二是要本着统筹兼顾的原则,综合全面的分析“物理”、“事理”和“人理”层面的各个因素,做好相关风险的预控措施;三是要充分考虑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系统的动态性,把握不同阶段、地域、行业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的规律。具体建议如下:

①强化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辨识工作。风险辨识是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的基础,目前大型企业特、重大事故数量高居不下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企业风险辨识工作不到位,特别是人的意识、行为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安全生产过程管理等“人理”和“事理”要素通常被忽视,建议基于WSR方法论建立“物理”、“事理”和“人理”风险辨识清单,全面辨识企业日常生产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②创新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考核评估机制。一是前移考核评估关口,推动考核评估的重点由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化,建立动态考核评估机制;二是健全考核评估体系,加大对于人员意识、行为及关系和过程管理等“人理”和“事理”因素的指标的考核力度;三是确立以发现安全生产风险为导向的“激励型”考核评估导向,考核评估的目的是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找出解决的方法,如果过分强调处罚和追责,这会极大挫伤各级领导和员工的积极性,势必造成掩饰事故真相的现象,因此应该将考核评估的重点放在风险溯源和教训吸取上,鼓励对未遂、先兆事故的统计分析,及时发现安全管理存在的漏洞,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大事故的发生。

③完善大型企业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发挥法制对安全生产管控中“物理”的支撑作用和“人理”、“事理”的约束作用。我们国家目前仍然处于严格监督阶段向独立自我管理阶段过渡时期,需要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完善安全生产法制体系。政府部门要做好顶层策划,加强关键和缺失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的制修订工作;要严格约束政府、企业及中介服务机构在安全生产相关的各种行为,加强日常监督和审核;要充分发挥市场能动性,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对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的支撑作用。

④企业要牢固树立以“人理”为主导、“事理”为核心、“物理”为保障的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理念,扎实开展各项安全生产相关工作。要重视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创新安全教育培训模式,着力打造“安全素养再提升工程”;要重视“关系”在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的“隐形”作用,在日常工作中注意人际关系和技术两个层面的协调,保证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企业应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和经济效益,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改造提升企业“物理”水平,以创建“本安型”企业为终极目标。

⑤努力打造企业安全文化,筑牢企业安全根基。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管理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企业安全生产“人理”、“事理”的终极需要。安全文化是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对安全生产表现出的态度和素质的总和,建设企业安全文化需要决策层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思想道德观、预防为主的科学发展观和安全第一的效益观;需要管理层要认真掌握安全生产方针政策、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安全管理技能,引导推动员工建立安全价值观;需要操作层不断提高安全素质和意识,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

⑥相比于目前已有的研究方法,基于WSR方法论能够更加全面、系统的分析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中的各个关键要素,下一步可以考虑与系统动力学等理论进行结合,深入分析大型企业安全生产管控生态系统的演化机理。

参考文献:

[1]雷绍慧.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安全管理模式现状研究[J].价值工程,2013,12:162-163.

[2]庞柒.煤矿企业长效安全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4.

[3]李贺松.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及系统研究[D].保定:华北电力大学,2012.

[4]Pascal Poisson, Yuvin Chinniah.Managing risks linked to machinery in sawmills by controllinghazardous energie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eight sawmills[J]. Safety Science, 84, 117-130.

[5]顾基发,唐锡晋.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6]董丽娅,刘子玲,等.WSR方法论在科技投入宏观系统管理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软科学,2006,2:89-93.

[7]王德光.基于系统理论的小流域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D].福州:福州师范大学,2012.

[8]马继辉,吕永波,等.高新技术企业安全评估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11:114-121.

[9]Ya Li,Zhichang Zhu.Soft OR in China: A critical report[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4,232:427-434.

[10]高艳.基于WSR的医院知识团队绩效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11]顾基发,唐锡晋,朱正祥.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综述[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7,7(6):52-60.

[12]傅贵.安全管理学――事故预防的行为控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13]王培,李新春.危险源理论及煤矿事故危险源风险分析研究综述[J].煤炭经济研究,2008,11:76-79.

生产管理系统论文篇8

一、管理会计权变理论概述

现代组织理论认为,组织是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由技术分系统、结构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管理分系统组成,并属于更广泛环境的分系统。技术影响对组织投入的种类、转换过程的性质和系统的产出,社会系统决定对技术利用的有效性。

作为社会的分系统,组织必须在整个环境超系统的制约下达到其目标,组织为社会完成某种职能,反之,组织也对其环境超系统产生影响;技术分系统指人们使用的知识、技术、装备和设施;结构分系统是组织工作任务分工(差异化)和协作(整体化)的方式方法;社会心理分系统由相互作用的个人和群体组成,包括个人行为与动机、地位与作用关系、群体动力学和影响系统;管理分系统负责协调各分系统,使组织与其外部环境发生联系。其制定目标、拟定全面的战略和经营计划、设计结构并建立控制程序。

技术通常会决定组织结构的类型,并影响社会心理系统;社会心理系统不仅受内部组织的技术、结构和任务的影响,而且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根据系统模型,权变理论认为:组织是由分系统组成,并由可识别的界限与其环境超系统区别的系统。权变理论研究的是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分系统内与各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确定权变因素的关系模式,即各变量的形态。权变理论强调组织的多变量性,其最终目的在于提出最适宜具体情况的组织设计和管理行动。

传统组织理论认为:对所有公司而言存在普遍适用的最优组织设计。权变理论认为,不存在最??组织设计,组织的业绩依赖于组织结构与其他情境变量,如环境、技术、战略、组织规模、文化的匹配性等。权变理论研究组织设计与组织情境之间的关系、组织结构与组织情境的相互影响与作用。权变理论的实质是,没有普遍适用的最优组织设计与管理方法,组织的有效性取决于上述权变因素之间的适合性或匹配性。

二、管理会计权变理论研究评析

权变理论是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方法,阐释权变因素如何影响组织的有效性,即组织的设计与功能。管理会计系统可视为组织结构的组成部分,Hopwood(1974)认为,管理会计与组织结构相互联系,管理会计系统的设计与组织结构的设计,是相互依赖不可分离的。

权变理论引入管理会计的前提假设是:没有普遍适用的管理会计系统,在任何情境下适用于任何组织。相反,组织需要探索并建立与其情境相匹配的会计系统,即组织的管理会计系统必须适应环境,根据所处的环境选择管理会计工具与方法。

20世纪70年代管理会计成为许多组织决策与控制的主要工具,预算控制是最主要的方法。管理会计的发展始于80年代早期引入的作业成本法,90年代早期平衡计分卡将财务业绩与非财务业绩整合为一体化框架,将战略与营运结合在一起,成为现代组织最广泛使用的管理控制系统。

为什么组织的管理会计系统不断变化,各不相同?自20世纪70年代起,管理会计引入权变理论解释多种类型的管理会计实践,说明不存在普遍最优的管理会计系统。研究者从环境、技术、组织结构等因素解释不同情境下的会计系统。用权变理论解释管理会计实践,是研究具体的管理会计方法与组织相关的情境变量的适合性。管理会计的权变因素评析如下:

1.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权变理论在管理会计研究领域被最广泛关注的是环境的不确定性。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可以从环境的复杂性、动态性等维度进行定义。复杂性是指组织面临外部因素的多样性,动态性是指外部环境的稳定性程度。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被认为是风险或机会,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重要影响。

现代组织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影响因素部分是因为经济全球化及随之而来的更激烈的竞争,部分是由于组织不再作为一个企业整体控制价值链的所有方面,规模越小、业务越集中的组织面临的不确定性越多。环境的不确定性难以计量也是影响因素。管理层比较容易将能够识别的环境不确定性纳入计量范围,虽然有可能是比较主观的计量,但是也可以认为是最相关的不确定性。个体能够识别的不确定性最直接地影响其行为。但是个体能够识别的不确定性及风险,与客观存在的更多其他风险与不确定性之间只有间接联系。同一行业的组织对环境认知的差异,会导致组织设计与管理实践上的差异。

Khandwalla(1972)研究发现,竞争的强度影响管理会计控制系统的复杂性。而且不同类型的竞争,如价格、市场、产品竞争,对制造企业所采用的控制系统有不同的影响。David Otley(1978)研究了经营环境差异对会计系统的影响。对于事业部经理的业绩评价,由于所处环境的差异,如处于盈利比较困难的环境,与盈利相对比较容易的环境,高层管理者对这两种情形会用完全不同的预算信息评价经理业绩。

Burns,Stalker(1961)对环境不确定性的研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研究表明处于高度不确定性环境的组织,必须建立一个更具适应性的反应系统,采用灵活有机的组织形式应对突发事件。

外部环境因素是一个强有力的因素,决定了管理会计实务与组织的匹配性。管理会计系统必须在不同的环境下改变其功能以支持组织的工作。因此,管理会计研究者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识别管理会计系统在不同环境下的有效性。

2.技术

管理会计系统最基本、最长期的权变因素,是产品生产技术。组织采用的技术变化,经常会导致管理会计实务方式变化。生产技术类型可分为单件生产、小批量生产、大批量生?a、分步生产,其长期以来被视为影响组织内部会计系统的因素。产品生产过程的性质决定成本分配的金额,而不是成本分摊决定生产过程。分批法生产方式下产品成本的计量是清晰界定的,需要分摊的金额很少,因为大部分都是直接成本,可与产品直接联系;相反,分步法生产产品,由于大量成本是联合成本,需要分摊大量的共同成本。因此,单件生产与小批量生产所需的详细而准确的成本计算,不能用于分步法生产的成本计算。

生产技术对所能提供的会计信息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采用大批量生产技术的组织主要采用正式的、机械式的控制,如采用预算系统支持日常的营运管理。相反,非标准产品采用复杂的单件生产技术,需要采用灵活有机式的控制,如社会控制与人员控制,以鼓励员工对不同情形的快速回应。随着当代管理创新引入即时制(JIT)、全面质量管理(TQM),组织需要有效的方法,计量战略活动的结果。将战略与营运结合的管理控制系统,如平衡计分卡很好地适应了这种需要。

3.组织结构

P. Tiessen(1983)用与管理会计系统设计相关的任务结构,与权力结构两个维度来定义组织结构。任务结构是指任务能够得到清晰阐明和分解的程度及人员负责的程度,即工作任务的程序化程度。任务结构界定具体说明了营运与管理程序的范围,任务是明确的,每个职能角色的方法、职责和权力都有严格而详细的规定。详尽的任务结构类似于合同,合同的当事人是主管与下属,其作用在于减少个体的灵活性。任务结构可能与技术、环境等情境变量相联系。

权力结构与任务结构通过Hickson(1971)建立的社会权力模型相联系。该模型认为,社会权力源于个体成功应对重大的组织不确定性的能力。这种不确定起因于非常规技术或不确定的环境,作业者不能按照任务结构的要求进行作业,要求决策者发挥自由裁量权,使其能运用社会权力。这种权力是被合法授权的社会权力的一部分,即在组织内部普遍认可的。因此,权力的分散是组织对技术与环境不确定性的积极回应,这些不确定性产生了对经理层发挥判断力的需要。

具有稳定技术和环境的组织,适宜于机械式管理系统,而具有复杂的、动态的技术的组织需要比较灵活的组织结构,即适应有机式的系统。通过相互作用不断调整和重新确定每项任务,采用网络而非等级控制,强调横向的而非垂直的沟通交往。

组织结构与控制必然相联系。在任务高度结构化的情境中,按照既定的程序作业强化控制,在极端情况下,控制能使作业严格按照预定的程序执行。如标准成本系统将管理会计系统的业绩评价标准,与整个生产流程联系在一起,发挥了控制作用。

Lawrence与Lorsch(1967)从差异性与整合两个维度定义组织结构。随着组织规模的增加,差异度增加。组织差异的增加最终导致增加整合与控制子单位的困难。评估管理会计实务与组织结构的适合性,需要结合其他情境变量,如外部环境、技术、战略。管理会计研究者比较关注分权组织结构与团队结构。去中心化组织而形成的分权结构,是由于产品或市场而非组织功能。削减中间管理层后组织结构呈现扁平化,传统上中间管理层的决策权转移给下层经理。 Bruns与Waterhouse(1975)认为,生产技术复杂的分权组织,趋向于使用预算控制,强调正式的管理控制系统,而集权组织更愿意使用人际控制,认为预算缺乏灵活性。

比较而言,团队组织履行组织功能的特点是多功能、非永久性。实施团队组织结构需要对团队投入成本进行计量,传统会计数据的计量方法可能不适合于团队结构。目前对团队组织结构的管理会计实务研究比较少。

4.组织规模

与技术类似,组织规模是组织能高度控制的权变因素。作为派生变量,组织规模可以通过员工人数、总资产等组织资源来衡量,也可以通过度量组织产出,如客户拥有量、收入规模来衡量。管理会计实务研究中,采用的度量方式取决于研究的维度与情境。Bruns与Waterhouse(1975)认为,规模较大的组织,由于使用比较复杂的技术,生产营运过程标准化、程序化,专家比较多,通常实施管理控制。而规模较小的组织,由于集中决策,会计控制系统比较简单,主要实施人际控制。

5.组织战略

组织战略是管理会计研究中相对较新的权变因素。战略以多种直接的方式影响控制系统的设计,影响的方式取决于所采用的战略。战略对组织的重要性在于,对其他权变因素发挥极大的影响。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在实施战略的过程中,管理层必须不断评估外部环境、技术、组织结构与管理控制系统。

对战略的权变研究大多集中于识别最适合组织战略的管理会计实务,因为管理会计实务被视为实现组织战略的工具。但Chenhall 与 Langfield Smith(1998)发现,管理会计实务与组织战略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其研究了管理会计实务和成本领先与差异化两种战略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管理会计工具与方法如作业成本法、战略规划对两种战略都有益。因此,高效能公司选择任何一种战略,都能通过管理会计工具获得更高的收益。

目前对于战略与管理控制系统的权变研究成果并不完善,原因一是对战略的简单分类不能反映现实中组织战略的复杂性。此外,名义战略是否就是实际采用的战略,整体战略的实施范围是否覆盖到全部子单位都不清晰,因为子单位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二是所研究的控制系统的维度差异较大,没有一致的结构或情境,导致研究成果不完善。

6.文化

文化可分为国家文化和组织文化,在国家文化层面,管理会计研究最广泛使用的是Hofstede(1984)提出的五个维度: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避免不确定性、男权主义对女权主义、注重短期与注重长期。迄今为止国家文化对管理控制系统的影响难以总结成一般性的结论,主要原因一是某一国家的个人与团体存在广泛差异,研究衡量的只是平均水平。特定公司员工的态度与行为与平均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二是组织文化对员工的态度与行为产生了强烈影响。

组织文化与国家文化相互联系,组织文化蕴含着组织成员共同享有并影响其行为的社会规范、价值、信仰。Fish(1995)认为,强势的组织文化能减少??控制机制的需要,因此,影响管理控制系统整体设计是很重要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三、总结与展望

权变理论丰富了管理会计的研究内容,不仅将管理会计控制系统的范围延伸到战略管理、预算制定、业绩评价、成本系统等影响因素,而且还能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交互检验,对管理会计控制系统的经济后果进行多维度考查。David Otley(2016)认为,过去四十年基于权变理论的管理会计与控制研究是一个成功的经历,对于不同组织结构和控制系统所导致的结果差异提出了深刻见解。

管理会计权变理论研究受到批评的原因有以下方面:一是合适的权变因素并没有从理论上清晰阐明。而且权变因素不完备,忽略了某些关键因素;二是缺乏对组织有效性的研究。组织有效性是权变理论控制系统设计的关键,实务中非常需要,但理论研究被严重忽视;三是研究结果缺乏可比性。因为研究对象的情况各不相同,样本差异较大,变量构造不同,加之数据来源、变量测量方式、权变因素组合模式的差异,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四是没有建立知识体系。基于权变理论研究,管理会计没有利用前期研究成果。有些较新的研究经常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案或略有差异的体系,这给知识体系的积累与构建带来了挑战。

当代管理会计控制的情境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商业环境加速变化,竞争加剧带来区域与全球性的更大不确定性。技术呈现加速变化的态势,计算机与网络使商业实践的变化日新月异,增加了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原有控制模型的失效。组织结构越来越淡化科层制趋向扁平化,许多组织聚焦于核心业务重构组织结构,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因此,对管理会计权变理论作用的理念也开始发生变化。与以前比较,管理会计权变理论必须以更加动态多样化的方式,采用基于过程的模型研究组织的变革机制,实施修正的管理控制系统。

未来研究方向:跨组织边界的管理会计控制系统研究。

技术进步与全球化使组织间因产业链的分工相互依赖度增加。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价值链的整合,企业间的横向合作不断强化,组织间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建立战略联盟。以此将活动范围和产生不确定的力量置于内部控制下,减少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对组织带来的不利影响。

这种战略协作、利益分享将组织内嵌于供应链中,这类供应链跨越不同的法律实体,需要新的管理控制系统。这促使管理会计作用范围发生较大的改变,将由传统的组织内拓展到组织间协作这一崭新层面(王斌,2014)。Henri Dekker(2016)认为,这是研究者探索组织内与组织间管理会计边界的机会。认为关于边界的研究,能够提供对组织内与组织间管理会计更好的理解。

生产管理系统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T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1-0083-03

一、研发产学研信息平台的功能需求

1.产学研信息平台的系统操作流程

在办公自动化应用以前,高校产学研信息管理部门(科技与产业处)对产学研信息的管理多数通过手工记载的操作方式完成,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样的工作效率比较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比较容易出错,成本代价比较高,产学研成果信息若丢失,很难再恢复。手工操作的方式,对于信息的查询,难以及时有效地给各院系教师提供所需要的产学研信息。产学研信息的通过校报等印刷物进行传播,既不生动,也不及时。手工操作的流程如图1所示,对手工流程进行优化后,产学研信息平台需要实现的功能流程如图2所示。

2.产学研信息平台的系统实现目标

产学研信息平台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能够对产学研信息进行检索、存储、更新和注销,提高产学研管理工作者对产学研信息管理时的工作效率。

产学研信息平台采用B/S结构,结合My Eclipse工具进行开发。开发使用的语言是JAVA,使用的数据库是SqlServer2005,主要完成以下功能:

普通用户登录系统能够修改登录密码和用户的基本信息、、修改论文、发表出版物、修改出版物、修改项目、发表项目、申请专利、修改专利、下载打印相关的产学研信息资料。

管理员登录系统能够修改登录密码、管理产学研用户信息(增加用户信息、查找用户信息、修改用户信息)、管理论文信息(修改论文信息、查询论文信息)、管理项目信息(修改项目信息、查询项目信息)、管理出版物信息(修改出版物信息、查询出版物信息)、管理专利信息(修改专利信息、查询专利信息)、进行数据备份管理、下载打印相关的产学研信息资料。

产学研信息平台面向对产学研活动有兴趣以及从事产学研相关工作的所有人员开放,在业务方面实现与产学研管理部门数据的共享,取代了产学研信息管理在手工管理时代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实现信息的共享。

产学研信息平台能够及时收集最新的产学研项目、产学研成果和学术活动等业务数据,并在大量的数据基础上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工作。在市级产学研信息管理部门的支持下,系统的运行会趋于规范化。

产学研信息平台是标准的产学研信息管理系统,产学研信息平台具备的功能是现实产学研信息管理的虚拟体现,是一个产学研信息自动化管理的平台,能够节约信息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完善业务处理,实现产学研信息平台真正的价值。

3.产学研信息平台的系统角色说明

产学研信息平台的主要角色分为普通用户和管理员,他们有不同的权限和功能,通过登录页面进入用户对应的操作子系统,进一步对产学研信息进行操作。

普通用户登录系统能够修改登录密码和用户的基本信息、、修改论文、发表出版物、修改出版物、申请专利、修改专利、下载打印相关的产学研信息资料。

管理员登录系统能够修改登录密码、管理用户信息(增加用户信息、查找用户信息、修改用户信息)、管理论文信息(修改论文信息、查询论文信息)、管理出版物信息(修改出版物信息、查询出版物信息)、管理专利信息(修改专利信息、查询专利信息)、数据备份管理、下载打印相关的产学研信息资料。

4.产学研信息平台的系统功能说明

产学研信息平台对产学研信息进行与管理,实现产学研工作者与产学研成果的动态交互,具体包括以下功能:产学研用户信息的操作、产学研信息的操作(论文信息、出版物信息、专利信息)、产学研信息备份的操作。

用户可以在产学研信息网站上看到的产学研信息,通过各个功能模块的链接来浏览产学研成果的相关信息。

(1)用户修改密码

平台提供了各种信息操作的链接,用户可以通过点击账户安全管理的“修改登录密码”,修改用户的登录密码。

(2)用户修改个人信息

用户通过点击个人信息管理的“修改个人信息”,修改除了登录密码以外的用户基本信息。

(3)用户管理论文信息

用户通过点击论文信息管理的“论文信息管理”,修改、删除以及下载用户的论文信息。用户点击论文信息管理的“增加论文信息”,上传论文信息。

(4)用户管理出版物信息

用户通过点击出版物管理的“出版物管理”,修改、删除以及下载用户的出版物信息。用户点击出版物管理的“增加出版物”,上传出版物信息。

(5)用户管理项目信息

用户通过点击项目信息管理的“项目信息管理”,修改、删除以及下载用户的项目信息。用户点击项目信息管理的“增加项目信息”,上传项目信息。

(6)用户管理专利申请

用户通过点击专利申请管理的“专利申请管理”,修改、删除以及下载用户的专利信息。用户点击专利申请管理的“增加专利申请”,上传专利申请信息。

(7)用户退出系统

用户通过点击退出登录状态的“退出登录状态”,用户退出产学研信息平台。

管理员通过产学研信息平台,对产学研信息和普通的产学研用户信息进行操作。管理员登录产学研信息平台对产学研信息进行管理。

(1)系统用户管理

管理员点击系统用户管理的“系统用户管理”,添加系统管理人员,点击系统用户的“修改登录密码”,修改用户的登录密码。

(2)产学研用户管理

管理员点击产学研用户管理的“产学研用户管理”,对产学研用户信息进行修改、删除、打印;管理员点击产学研用户管理的“增加产学研用户”,增加普通的产学研用户;管理员点击产学研用户管理的“查找产学研用户”,通过用户号对产学研用户进行检索。

(3)论文信息管理

管理员通过点击论文信息管理的“论文信息管理”,修改、删除以及下载相关的论文信息。管理员点击论文信息管理的“论文信息查询”,通过论文名称查询上传的论文信息。

(4)出版物信息管理

管理员通过点击出版物管理的“出版物管理”,修改、删除以及下载相关的出版物信息。管理员点击出版物管理的“出版物查询”,通过出版物名称查询出版物信息。

(5)项目信息管理

管理员通过点击项目信息管理的“项目信息管理”,修改、删除以及下载相关的项目信息。管理员点击项目信息管理的“项目信息查询”,通过项目名称查询项目信息。

(6)专利申请管理

管理员通过点击专利申请管理的“专利申请管理”,修改、删除以及下载相关的专利信息。管理员点击专利申请管理的“专利申请查询”,通过专利名称查询专利申请信息。

(7)数据备份管理

管理员通过点击数据备份管理的“数据备份管理”,对所使用的信息进行备份。

(8)退出登录

管理员通过点击退出登录状态的“退出登录”,管理员退出产学研信息平台。

二、产学研信息平台的数据需求

数据的需求分析在产学研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数据的需求分析是对产学研信息平台实现时所需要的对象、对象的属性以及属性的变量进行分析。

产学研信息平台实现登录功能,需要产学研用户的信息以及管理员的信息。产学研用户根据用户号以及密码进行登录。管理员根据管理员的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为保证产学研用户和管理员对象的完整性,产学研用户的基本属性包括用户编号、用户工号、用户姓名、用户性别、用户身份证、用户电话号码、用户地址、用户密码、用户专业、用户注册时间。管理员的基本属性包括管理员编号、管理员名、管理员密码、创建时间、状态、、登录次数、权限。用户登录产学研信息平台对产学研信息进行相应的操作。

产学研信息平台对项目信息进行管理,根据项目的名称进行操作,项目在系统中作为一个对象必须具备以下属性:项目编号、项目信息名称、项目简介、项目经费、项目工作量、用户工号。

产学研信息平台对专利信息进行管理,根据专利的名称进行操作,专利在系统中作为一个对象必须具备以下属性:专利编号、专利信息名称、专利简介、申请理由、申请人、用户工号。

产学研信息平台对出版物信息进行管理,根据出版物的名称进行操作,出版物在系统中作为一个对象必须具备以下属性:出版物编号、出版物标题、出版物简介、作者信息、出版时间、产学研分类、出版物来源、用户工号。

产学研信息平台对论文信息进行管理,根据论文的名称进行操作,论文在系统中作为一个对象必须具备以下属性:论文编号、论文标题、论文简介、发表刊物、发表时间、产学研类型、论文成果来源、用户工号。

产学研信息平台数据处理流程如图3所示:

三、产学研信息平台的技术可行性

系统的技术可行性分析是系统研发采用的现有技术能否完成产学研信息平台的研发,软件和硬件的配置能否满足开发的具体需求分析,高校产学研信息平台的研发采用JAVA开发语言,调试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利用JAVA语言开发的平台界面友好,比较简洁,计算机的配置完善,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系统采用SqlServer2005数据库,这种数据库普遍性很高,能够实现数据的处理。产学研信息平台采用了B/S模式,B/S模式软件比较完善,软件的开发平台是成熟可行的,它的运行速度快,容量比较大,可靠性能比较高,价格也比较实惠,能满足系统的研发需求。

四、结束语

随着高校产学研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级产学研投资的日益增长、产学研管理信息的数量不断增加,高校产学研管理部门(科技与产业处)对产学研信息进行管理的难度逐渐增大。高校产学研信息平台将以校内产学研人员作为服务对象,针对产学研过程中的项目申报、专利登记、、论著出版等产学研管理问题,建立产学研信息管理及平台,以满足本校产学研管理人员及科技工作者对产学研信息管理及产学研信息的需求。

高校产学研信息平台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产学研信息的管理,实现科技文档存储、产学研信息管理、科技成果等功能,并提供更新和搜索产学研信息的管理平台,可以有效提高产学研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产学研信息平台能够上传和下载产学研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化,实现信息传播的通畅性,满足产学研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平台对产学研用户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提高了产学研信息应用的安全性。?筅

参考文献:

生产管理系统论文篇10

项目管理产生和应用的社会背景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二十世纪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经济发展史,就会发现项目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产生于五十年代,应用于六十年代,流行于八、九十年代。

1.项目管理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二十世纪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五十年,不仅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增长,而且发展中国家生产力也得到迅速发展,整个世界都处于经济快速增长之中,由工业时代进入了信息时代、知识时代。其发展趋势是:一方面职能分工越来越细,另一方面是生产的社会性越来越强。一部汽车上万个零件的设计、制造都由不同专业来完成,不同工厂来生产,一家工厂来组装。固定资产投资也不例外,一个大型工程项目从投资前咨询、前期准备、实施到试运行、后评价,不仅需要数万人来完成,而且内外部环境极为复杂。这种两极分化的趋势要求高度的协调、控制和系统安排,才能保证工程项目整体的统一性与高效率。项目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产生、形成和应用的。

2.项目管理是发达的市场经济的产物近50年来世界发展的最重要标志是全球化,而这个全球化的最重要标志又是经济一体化。各国和各地区的市场正在变成全球市场,生产要素的流动在国与国之间不断加速。特别是贸易、金融和投资自由化,不仅冲破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壁垒,而且形成了洲际一体化经济区,世界贸易、国际金融市场和跨国投资空前活跃。从而,一方面推动了人力、资本、技术、商品、服务等跨国流动,促进了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管理的转移又带动了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国际分工和合作。固定资产投资也是如此,不仅日趋国际化,而且日趋大型化,迫切需要有一种专业化、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取代项目业主自行管理。于是,以系统管理、过程控制为核心的专业化承包模式便诞生了。

3.项目管理是现代文化的产物二十世纪都是以工业化价值观的世俗化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为主导的,而且日益从技术理性上升至科学理性和人文理性。尤其是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出现,不仅促进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催生了一系列交叉学科,而且使社会科学从定性分析转入定量分析,大大促进人们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认识,更加注重人文精神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学说,都比较重视经济的“合理性”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研究。这一切不仅为项目管理科学的产生奠定了直接的理论基础,而且为项日管理科学的应用准备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项目管理的价值观

从发生学角度看,任何一种管理或管理模式的生成和应用,都离不开价值观念的指导或符合某种价值观念的要求。项目管理和项目管理模式也不能例外。

那么,项目管理或项目管理模式生成和应用的价值导向是什么?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或者说现代科学思维、技术理性精神和人本主义倾向、团队精神或合作精神的统一。

首先,从项目管理或项目管理模式的产生来看,项目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体现着合规律和合目的统一。这也就是说项目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或科学的模式,取代业主自行管理,既体现了项目管理自身运行规律的客观必然,也蕴含了项目管理社会伦理演绎的客观必然。因为项目管理并没有取代原有的项目投资前咨询、项目前期准备、项目实施和项目后评价,也没有取代项目业主、政府、投资机构及专业咨询工程师、建筑商、供货商等项目参与者,所不同的只是用系统工程方法把各阶段的业务和利害关系者,有机地组合为一个整体,作为合理地配置资源和有效地利用资源和实现各利害关系者的利益的管理方式。所以,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认为项目管理是多种资源利用与活动的协调,将各部分的单独工作整合成多专业、多方面的整体努力,以便建设项目在业主要求达到的进度、质量和费用目标内完成。相等的资源投入有较少的产出或相等的产出有较多的投入,就意味着效率的降低或低效率,所以,它不仅项目筹划和实施自身运行的规律性,而且也符合项目利害关系者的目的性。项目管理体现着合规律和合目的的统一。

其次,从项目管理的功能看,项目管理体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效率是一个经济范畴,是指资源有限前提下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具体地说,相等的资源投入有较多的产出或相等的产出有较少的投入,就意味着效率的增长或高效率。而PMC或EPC等项目管理模式和项目业主自行管理相比,目标的系统管理和制度的过程控制,不仅合理地配置了资源,而且产生了最大效用。注重效率内含着对人和人的价值的尊重。有无效率或效率高低取决于人的活动有无积极性和专业技能的高低。因此,项目管理专业化导致高效率,其实质是尊重人和人的价值。第一,尊重项目各利害关系者的独立性;第二,肯定专业咨询工程师的专业咨询才能和价值。

其三,从项目管理的社会作用看,项目管理体现了手段和目的统一。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从他“合理性”概念所特有的含义出发,把人的合理性行为分解为价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行为。工具合理性行为侧重于对达到目的的工具、手段有效性的关注,而对目的、手段的对人的终极价值的意义忽略不计;价值合理性行为的主要特点是只有手段才是自觉思维的对象,目的则被赋予了个人绝对的最终价值。实际上纯粹的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行为,都是不存在的。所不同只是前者更关注手段和工具,后者更关注目的。项目管理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和组织体系,不仅把各利害关系者的期望和目的,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统一成一个整体,而且把所有参与者的多种价值观,在并存共容、互补竞争的基础上,整合成一个系统。所以,这种统一的基础必然是有效地利用资源和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

项目管理的方法理论

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主要有三个部分:目标的系统管理、过程控制管理和信息技术管理。而这三个组成部分的原理又分别来自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其说是三个原理倒不如说是三种方法。

1.系统工程方法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是目标的系统管理原理的直接来源和理论基石。它产生于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应用于五六十年代。它不仅是一门基础科学,也与哲学密切相关。它作为一种理论是“为了更好地达到系统目标,而对系统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流动和控制机构等进行分析与设计的技术”;作为一种方法则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则、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这种技术和方法与传统的技术和方法相比,最大的差别在于过去的技术和方法是先见树木后见森林,而这种技术和方法则是先见森林后见树木,一事当前,先从整体考虑出发,提出目标,设计系统,评价择优。从而给人们提供全新的思维方式和技术工具。

2.工程控制方法工程控制技术和方法是控制论的主要分支,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线性和非线性理论系统;概率和统计方法的应用;最优控制理论;自适应、自学习以及自组织系统理论;大系统理论;模糊性理论等。目前,这些技术和方法已广泛应用于项目管理中的过程控制及其他领域,作为人们认识客体的工具和从整体把握客体的方法。

3.现代信息技术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说:任何组织所以能够保持自身的内在稳定性,是由于它具有取得、使用、保持和传递信息的方法。所以,项目管理都有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重要手段,把系统的运动看作抽象的信息变换过程,利用模拟模型和人工智能,研究项目管理的复杂性、系统性和整合性,为项目管理提供思想的材料和工具。

项目管理的制度文化

《中国文化史纲》中说,文化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人类实现“自然的人化”,包括外在的文化产品的创制和内在主体心智的塑造。因此,文化分为技术体系和价值体系两大部分。技术体系表现为文化的器用层面,价值体系表现为文化的观念层面。介于两者之间的是制度层面,另外还有文化层面。

那么,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文化,其制度层面是什么?

“游戏规则”,或者说制度语言。

制度是文化价值观念的直接载体,文化价值观念通过制度传达自己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文化价值观念离开了制度就会悬在半空中。项目管理亦是如此。如果离开了制度有效地传递价值观念的信息,统一员工的行为和意志,那么员工们便会各行其事。人力所不及之处,正是制度显现力量之地。为什么有的企业家能够管理上万人,而另一些企业家只能管理百十人?关键还在于企业家内心相信什么。只相信自己自然信赖自己的权威和亲信,并依靠自己的权威和亲信来传递自己的思维。反之,相信别人就会用公平的制度来传递自己的思想,促使人们接受和执行自己的思想,从不自觉到自觉。

项目管理的文化制度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外部市场的游戏规则,二是内部项目的游戏规则。

1.外部市场的游戏规则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有效地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其确定的社会动机和目的,就是试图为多数人的利益实现,寻找一种合理、有效的方式。它通过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来传递自己的思维,指导人们这样或那样。尽管这个过程充满理性和非理性,但是市场经济自身却会在不断寻找中变得日趋理性。项目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就是这种不断寻找的产物。它以协调替代的方式,协调各利害关系者的利益和利益实现,尽量减少非理性成分,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所以,它作为一种游戏规则取代项目业主自行管理的方式,具有客观必然性。

2.公司内部游戏规则市场游戏规则的创新必然带来公司游戏规则的重塑;否则公司就无法生存和发展。但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企业却很少关注这种变化和重塑,企业经营者把企业当作一部机器,把员工当成机器上的一个零件,只要设计一个作业流程,就不愁产品没人买。因为那时的市场稳定多于变化,企业的最佳选择,就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然而,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却不同了,变化多于稳定,企业要适应变化,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再也不能把员工当成工具,必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大多数公司都效仿普惠等公司的管理方式,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人性化的业务管理系统平台,依靠制度和业务管理系统传递经营者的思想。

项目管理的文化工具:

从广义上讲,项目管理所应用的一切技术都有可以视为文化的器用层面,即外在的文化产品。从狭义讲在上述技术系统中只有那些与文化价值观念有较为直接联系的技术才可视为文化的工具,它们就是技术经济寻优和协调替代寻找。

技术经济寻优或者技术经济评价是我们目前应用最多的工具,即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的途径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需求。它与技术寻优相比是一个进步,但和协调替代寻优却落后了。20世纪后半叶,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逐步显现出来,不少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都陷入大量的争议和矛盾之中,其中有不少争议和矛盾已远远超出技术经济的范畴,完全应用工程措施已不能解决问题,还必须添加必要的非工程性措施。所以,不少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沟通与协调体制,调动公众和有关部门、团体参与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和管理;这样一来,不仅参与项目决策的人员数量和规模扩大了、比选目标和要求也多样化,而且参与项目决策各方的价值观念、利益也不尽相同,出现分歧的机率增加了。这就必然要求项目管理的专业咨询工程师采取协调替代寻优的方式处理和解决项目决策、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争议和矛盾,寻求最佳方案,达到双赢或共赢。有的工程公司还建立了多决策者参与的情景共享式模拟模型。所以,现代工程公司不仅集中一批科学技术、工程技术专家,而且拥有一批法律、商务、社会学、心理学、历史乃至哲学顾问。

生产管理系统论文篇11

1、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2、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3、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4、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

5、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

6、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

7、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

8、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二、答辩范例

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叫钱智,是**级**班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基于WebService的智能仓储管理》。论文是在冯翔导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我的导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三年来我有机会聆听教诲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

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费市场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既给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也让企业面临了越来越大的压力。随着企业生产规模、销售市场的不断扩大,以及货物库存量的急剧增加,原有的传统仓库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企业必须采用新的仓库管理方式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合理分配资源以及协调供、产、销各环节的管理,如此才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传统的仓储管理系统(WarehouseManagementSystem,简称WMS),大多都是通过手工对企业日常运作产生的大数据量进行处理。手工处理大批量的销售成本、销售额等数据,不仅消耗大量人力和物力,而且容易出错,准确性低,风险大。传统的仓储管理系统不能满足信息实时性的要求,导致企业负责人不能第一时间了解各项统计数据,从而导致在制定策略和计划时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不能准确定位市场;而且混乱的仓储管理会引起企业资源浪费、产品成本过高、企业运作不顺畅,从而导致企业竞争力降低。因此如何合理地管理仓库已成为企业关注的热点。

随着现代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开发高效的智能的仓储管理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保证。实现智能化的仓储管理系统,可使得企业在业务处理、信息收集、库存管理、货物传输等方面实现有效规范的管理,包括对企业运作过程中所有参与者的信息管理,如制造商、零售商、进货商等;以及对商品信息的管理,如类别、产地、库存信息等。智能化的仓储管理系统可使得企业能够迅速针对市场的需求做出调整,制定准确的计划,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降低市场风险成本,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建立发达的现代物流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要环节。在现代物流建设中,仓储是整个供应链中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仓储的发展现状直接影响现代化物流的水平。早在1980年的全美物资讨论会上,学者就指出,在商品生产流通的过程中,只有5%的时间用于加工和制造,剩余95%的时间都用于存储、装卸、等待加工和运输。而存储、运输所支付的费用占生产成本的40%.因此,深入研究仓储技术与设备,合理配置仓库的资源、优化仓库布局和提高仓库的作业水平,并开发相应的管理监控软件,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仓储的发展离不开仓储管理系统的建设,仓储管理系统对于企业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生产、销售的枢纽,可以说是体现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一面镜子,直接反映了计划科学性、采购适时性、生产稳定性,以及展现了企业在项目实施、产品质量、平衡资金流通上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円益提高,计算机的应用已深入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用计算机进行仓储管理,具有传统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信息存储量大、查询方便、检索迅速、安全性好、成本低等。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仓储管理系统不仅使企业决策层能够快速准确的掌握各种信息,使生产管理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库存信息,合理地安排生产,高效安全地完成各项业务;也实现了最大限度的物料平衡和流通资金的平衡,对企业的正常运作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企业在巨大竞争压力下脱颖而出的助力。如图1.1所示,合理使用互联网、数据库、条码识别系统等信息技术,可压缩库存量、提高仓储管理能力、平衡资金周转,使我国的仓储业迅速发展,实现全行业的智能化、自动化。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的研究课题来源于沃尔玛公司所使用的物流系统,随着沃尔玛公司业务的全球化发展,原有沃尔玛物流系统中的仓储管理系统已不能满足公司发展的需求,例如原有的仓储管理系统是单一的,集中的依赖平台的系统,不能很好地进行扩展。如果使用智能化的仓储管理系统为公司提供更全面的信息管理、库存管理,那么沃尔玛公司的仓储管理效率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并能提升公司竞争力。因此,本文以智能化仓储管理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技术研究与系统实现相结合的方法,旨在为实现智能化的仓储管理系统提供借鉴。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研究国内外仓储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仓储业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并研究现有的仓储管理系统,重点介绍了仓储管理系统的不同应用。

第二,研究系统幵发策略和基础方法,介绍了SOA体系,并详细分析了WebService技术,包含WebService技术的概念、模型以及涉及的协议栈。

第三,在研究沃尔玛仓储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提出智能化的仓储管理系统的研究方法,并设计了基于WebService的智能化仓储管理系统。

第四,研究智能化仓储管理系统的体系架构,划分该系统的功能模块以及设计各模块之间的通信接口,并对实现系统所采用的设计原理与算法进行了研究,重点研究了本文提出的预测最优库存量的时间序列分析算法,该算法引入了客户评价因子,可以更全面更有效地对库存进行管理。

本文各章节的组织结构如下:

第1章引出了仓储管理系统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义,重点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介绍了国内外仓储业的现状,分析了仓储业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仓储业的发展新趋势;接着研究了现有的仓储管理系统,介绍了仓储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作用,重点介绍了仓储管理系统的应用;最后研究了SOA架构,并详细分析了WebService技术。

第3章首先介绍了沃尔玛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组织架构,研究了沃尔玛物流系统的现状;然后指出沃尔玛公司现有的仓储管理系统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解决已有问题的智能化的仓储管理系统,重点介绍了智能化仓储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法,对该智能化仓储管理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并研究了该系统的功能模块以及体系架构。

第4章介绍了智能化仓储管理系统,对该系统使用的数据库进行了逻辑设计以及实现,并对该系统中的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与实现,尤其对最优库存量预测功能模块中设计的算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最后进行了该系统的功能测试。

第5章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指出了智能化仓储管理系统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为未来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

生产管理系统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2-0011-02

收稿日期:2013-06-17

作者简介:李钦(1970―),女,安徽枞阳人,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战略管理研究。

我国高校管理类专业将生产运作管理课程作为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显著特点是实践性强,因此,教学须注重理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因大多数教师和本科生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对企业运作缺乏感性认识,结果是教师觉得这门课程难教,学生也觉得该课程难学。如何进行教学模式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教师须高度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近几年从事本科生产运作管理教学中,尝试了不同的教学模式,从最初的纯理论导向逐步调整为基于任务的理论应用导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从教学效果看,纯理论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产生积极的教学互动。而在任务导向教学模式中,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增强,通过自主设计任务、体验教学和分享知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本文将着重比较这两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和教学效果。

本文结构如下,首先是课程定位,其次是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再次是纯理论导向和基于任务的应用导向教学模式比较,最后是结论。

一、课程定位

生产运作管理是对企业生产、交付产品或服务的系统进行设计、运作及改进,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以最有效的方式传递给顾客。为使企业的内、外部运作系统有效运行,不仅产品设计、流程、生产方式、质量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各活动要正常运行,更重要的是不同活动之间的联系也要创造价值,所有这些都会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常,组织有生产、销售、技术、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职能。和其他职能相比,生产运作管理涉及面最广,牵涉的部门最多。生产运作管理是对整个产品或服务生产和交付系统的管理,运作管理者必须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这一管理过程来协调资源的使用。生产运作管理为企业运作过程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思考方法。因此,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了解现代生产运作管理方法,以及如何才能使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体系高效运行。

二、教材选用及教学内容设计

关于教材,比较有影响的国外教材有蔡斯(Richard B. Chase)[1]等编写的《运营管理》和史蒂文森(William J. Stevenson)[2]编写的《运营管理》,国内使用比较多的教材是陈荣秋、马士华编著的《生产运作管理》[3]。本科阶段的教学多以国内教材为主,MBA教学则多选用国外教材。国内教材多选用本土化案例,内容安排、关键术语的阐述都是按照国内企业的管理情境与管理实践规范来写的,因此,选用国内教材可让学生学习具有中国特色的生产运作管理理论与方法。笔者坚持使用国内教材,前些年使用过陈荣秋、马士华编著的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生产运作管理》(第3版)和高等教育出版社[4]出版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第2版)教材,近两年使用过陈志祥、李丽[5]编著的《生产与运作管理》教材和柯清芳[6]主编的《生产运作管理》(第2版)教材。陈荣秋、马士华编著的《生产运作管理》教材更加突出生产运作管理的系统性,从生产运作系统设计,到生产运作系统的运行,再到生产运作系统的维护与改进,将生产运作管理活动有机地组织起来,各章之间逻辑联系强。而陈志祥等编著的《生产与运作管理》教材和柯清芳主编的《生产运作管理》教材更加突出生产运作管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重点阐述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总的来说,国内教材的主体内容和结构近乎相同。

因教材内容较多,笔者认为教学重点是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具体包括生产运作管理概述、生产运作战略、产品与服务设计、设施选址与布置、生产计划、库存管理、物料需求计划(MRP)与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系统作业计划、服务系统作业计划、准时制和精细生产方式及其他先进生产方式。

在课时安排上,各高校的本科教学学时不同。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本科教学学时有54学时(18周,每周3学时)和36学时(18周,每周2学时)两种,开课专业包括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人力资源管理、物流专业等。和54学时相比,36学时的课程产品与服务设计及其他先进生产方式部分可不讲,库存管理和制造系统作业计划减半课时,只讲解基本模型和方法。

三、纯理论导向与基于任务的应用导向教学模式比较

教学模式创新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心。从国内教学实践看,教学模式正在从传统的教师主导型偏向学生主导型。传统的教师主导型教学强调教师的“教”,学生更多是“学”,很少参与教学过程。学生主导型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研究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成绩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7]。在具体的教学实践环节,学生有多种形式参与教学,譬如教师可在课程的某些环节增加交互式教学[8]、讨论式教学[9]和任务驱动式教学[10]或协同式任务导向[11]教学模式。

笔者在从事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尝试了纯理论导向和基于任务的应用导向教学模式。下面将着重介绍这两种不同教学模式的实施及教学效果。

(一)纯理论导向的教学模式

纯理论导向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如何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引导不够。笔者在刚开始从事生产运作管理教学时,授课对象是管理科学专业的本科生,考虑到管理科学专业本科生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当时采用了纯理论导向的教学模式,教学侧重定量分析,重点讲授基本的生产管理技术。譬如在讲解设施选址与布置、库存管理、生产作业计划部分时,更加注重数学模型及其应用,把书中的例题、习题选为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产管理技术。

纯理论导向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生产运作管理的认识产生一定偏差,学生可能掌握了某些生产管理方法,但不了解这些方法在不同企业中的应用。从教学效果看,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听不懂,纯理论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产生积极的教学互动。

(二)基于任务的应用导向教学模式

纯理论导向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没能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在进行了一轮的纯理论导向教学之后,笔者多次尝试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减少课堂讲解时间,增加学生的课堂讨论。课堂讨论主要是围绕教材各章案例展开,鼓励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因本科生没有实践经验,案例讨论难以深入,同时因学生人数较多,且受课时限制,组织案例教学存在一定困难[12]。在积累了学生课堂讨论案例的教学经验之后,笔者开始启动基于任务的应用导向教学模式。

基于任务的应用导向教学模式是以具体教学内容或知识点为任务,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任务也完全是小组自主设计,只需和教学内容有关即可。首先学生需自定小组,小组成员在3―7人,接着设计任务名称,任务原则上和生产运作管理的某一章节对应,然后小组成员分工,从查阅资料、资料收集和整理、准备汇报资料到课堂讲解及最终的报告。任务的评价体系包括课堂讲解和纸质报告,每个小组在汇报之后,教师进行课堂点评,然后教师和所有其他小组需对汇报小组的表现进行现场评分,现场评分只针对课堂讲解。纸质报告是以科技论文形式对汇报资料进行总结。

从实际的完成情况看,学生设计的任务包括选址、产品开发、生产计划、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部分。从受调查对象看,近半学生选择当地企业,便于实地考察,也有不少选择世界500强企业,偏重于从网上搜集相关资料。从企业类型方面,学生更偏好服务类企业,很多选择零售企业、教育培训机构、快递公司。从学生反馈结果看,学生对这种任务导向的教学模式非常满意,通过文献的查阅和梳理,加深对某些知识模块的理解,也提高了合作式学习能力,课堂汇报一方面展示了小组的共同学习成果,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学生的个人风采。有些学生的发言非常有激情,在声音、语速、节奏、内容熟悉程度、趣味性方面做得非常好。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适合纯理论导向的教学模式,更适合任务导向教学模式,同时需增强实践教学环节。企业参观是比较好的实践教学方式,但需要学校有固定的教学基地。然而企业大多对学生参观不感兴趣,这给学生到企业参观带来很大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基于任务的应用导向教学模式可行,且具有可操作性。

基于任务的应用导向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增强,教师只是扮演引导者和点评者角色,而学生则是设计者、知识传授者和教学主体体验者。任务导向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美]雅各布斯,[美]蔡斯;任建标译.运营管理:第13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美]史蒂文森;马凤才译.运营管理:第11版[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3]陈荣秋,马士华.生产与运作管理:第3版[M].北京:机

械工业出版社,2009.

[4]陈荣秋,马士华.生产与运作管理:第2版[M].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2007.

[5]陈志祥,李丽.生产与运作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

社,2009.

[6]柯清芳.生产运作管理:第2版[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

出版社,2012.

[7]全良,段奕冰,田国双.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激励措施及

其效果研究[J].教学研究,2013,(2).

[8]裴春秀,杨春英.交互式教学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学

院学报,2007,(5).

[9]王果.问题讨论式课堂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

业教育,2008,(2).

[10]刘国磊.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

2011,(24).

[11]张俊文,李玉琳,陈海波.协同式任务导向教学模式中

教师及学生角色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