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观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3 15:24:28

大学生学习观论文

大学生学习观论文篇1

美国的教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1]培养出许多世界级顶尖的科学家和学者,并以它科技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那么美国的大学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很长时间里人们在探讨这个问题。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学校都聘请外籍教师来华讲学,其中美籍教师居多。他们不仅带来知识,也带来了美国式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思维模式和异国文化,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美籍教师认为,中国学生的表现与他们的期待之间的差距很大,这给他们造成了一种课堂上的文化震撼,感受到了中美学生的差异,也经历了来自学生方面的挑战。2000年笔者就他们对中国学生的印象与来我院任教的三位美籍教师进行了座谈,他们感慨地说,中国学生有惊人的记忆力,他们对老师极其尊重,课堂上多数人不愿意参加讨论,等着老师来教,多数人不喜欢坐前排,怕被叫到,反馈很少。根据美籍教师对中国学生的不适应,我们也了解中国学生对美籍教师上课的认可度。许多学生说,美籍教师不会讲课,他们除了纯正的发音外,不如中国老师教的知识多,教的系统。是什么造成彼此期待间的差距?中美大学生学习上存在哪些差异?此后我请美籍教师格兰德.克尔夫人(Mrs.GlendaCole)与我合作探讨中美大学生学习观念上的差异,以期树立中国大学生更有利于发展的学习观念。

二、比较的切入点

比较是我们识别事物,更好地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中美大学生在许多方面都有同一性和差异性。通过与美籍教师的交流探讨,我们共同认为两国学生的根本差异在于各自的价值观念不同,而价值观念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为此我们决定把传统价值观念对美国大学生的学习观念的影响作为切入点,以此为依据,对比中国大学生在相应方面的表现。美国传统的价值观是什么?美国从建国至今已形成一种以传统价值观为中心的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ism)。自从1908年以色列人Zangwill把这个移民国家称为“熔炉”(Meltingpot)以来,这个概念就一直被沿用。是什么能把这样一个由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凝聚在一个年轻的国家里?是主体文化。这种主体文化是以西欧中产阶级清教徒为特征的,在此基础上,在这个新的移民国家里形成和确立了一种特定的价值模式。Datesmanetal认为在美国传统的价值观中有六个价值观念影响尤为突出,其中个人自由、机会均等、财富积累是吸引移民的原动力。为实现这些愿望人们必须独立自主,勇于竞争,努力工作。这两方面结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合最终共同构成了美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六个方面,其中每一方面的形成都与另一方面紧密相关。美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的基础也是传统价值观的再现。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1859-1952)主张学校与社会联系,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3]大学阶段是青年们开始充分认识和践行传统价值观的阶段。在这些观念的积极影响下,大学生们养成了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强烈的责任感,这对他们的未来有绝对的意义。因此从这六个方面研究美国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表现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认识两国学生学习上的差异。

三、美国大学生学习观念的调研结果

克尔夫人以美国传统文化中的六个价值观为参照框架,以自己所教的犹他州立大学强化英语语言学院的学生为对象,对传统价值观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每一方面的具体体现进行观察和描述,其报告结果如下:1.体现个人自由方面a)学生自己选择学校和专业;b)第一年可以是“选择”(shop)的一年;c)学生在第一年“选择”过程中,完成一些基础教育课程。这也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部分;d)第一年可能是了解自己的一年(WhoamI),即了解自己的能力和专业兴趣;e)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f)不同的教授,不同的系部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g)教授和系部可建立自己的评分标准。2.体现独立自主方面a)学生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b)如果学生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可以直接与教授联系;c)学生可以通过工作、配偶、奖学金或贷款来资助他们完成高等教育;d)学生可以与教授意见不同,但应以适当的尊重的态度提出,教授对具体问题有最终的解释权;e)学生不一定要在四年内完成学士课程,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延时毕业;f)学生自己要学会利用图书馆,学会使用计算机,学校提供这方面的课程。3.体现机会均等方面a)在称呼上有的教授让学生用名,如Bill,Mary来称呼他们,教授们也称呼学生的名;b)教授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关系,在课内外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事实上教授是有权威的,学生处于服从地位。有时如果教授与学生们太友好,学生会利用这种友好。假如教授与学生一起喝咖啡,他/她就会不太注意或降低对其课程的标准。一般说来,研究生比本科生更注重与教授之间的关系;c)在教室里创造一种轻松气氛会给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其理念是学生在舒适的气氛中会学得更好;d)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奖学金、学生贷款、助学金、工作-学习资助项目。4.体现勇于竞争方面a)如果教授评定成绩按正弦曲线,学生则不愿意互相帮助;b)课堂上经常开展小组活动,多数学生积极参加;c)进入研究生院需要较高的平均分;d)分数用来激励学生学习;e)学生经常因分数与教授发生争执;g)作弊会遭唾弃,剽窃要受鄙视。这两种行为会导致不及格或被开除。5.体现在物质财富方面a)学生中有一种普遍的观点,受的教育越多,将来赚的钱也越多;b)成就感很重要。作业、测验、考试成绩是学习阶段的财富,尤其是在本科阶段;c)许多课外活动与课程一样重要。经常是这样:如果一个学生得B,但积极参加多种课外活动,如学生各种组织、体育运动项目等,他会被视为优秀学生。荣誉亦为财富。6.体现在努力工作方面a)按时认真完成教授指定的课内外任务;b)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的各种活动;c)做业余工,以满足或补充学习和生活上的费用。

四、中国大学生学习观念的调研结果

我们也以美国六个价值观为框架,针对克尔夫人的观察和描述,对中国大学生在相应的六个方面的表现,采用观察、问卷、访谈的形式,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对象是东北电力学院2000级英语专业60名学生和美国犹他州立大学———东北电力学院合作学院2000级20名学生。目的是要看中国大学生在这些方面表现如何。

1.个人自由方面a)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专业,但80名学生中只有6人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没有受家长和老师的影响,其余都是家长或老师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和市场对专业需求替学生选择的专业;b)学生入校已定好专业,一般不能改专业;c)第一年是了解专业的一年,也是培养职业兴趣的一年;d)教师可建立自己的评分标准;e)由系部确定所开课程;f)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提问,但主动提问的人数不到五分之一。有与教师不同观点和见解的也不愿意提出,80%学生的理由是:自己的见解不成熟,说出来怕同学笑话,60%的学生不喜欢听别的同学的发言,认为是浪费时间。

2.独立自主方面a)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不负全责,教师和学校应负主要责任。

80%的学生认为教得好才能学得好,10%的人认为教得不好通过自学也能学好;b)如果学生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可以直接与教授联系,但95%的学生一年内从未找过教授;c)90%的学生靠家庭资助完成高等教育,小部分学生靠助学贷款完成学业;d)当学生与教师的意见不同时,有96%的学生不愿意公开表达,认为那样做有失教师的尊严;e)学生应在四年内完成学士课程,只有特殊情况才可以休学延期;f)学校指导学生学会利用图书馆和使用计算机,此后学生自行使用。

3.机会均等方面a)学生不可以对教师直呼其名,绝大多数教师称呼学生时用全称;55%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与教师保持良好的关系,40%的学生认为自己与老师的关系一般,5%的学生觉得自己与教师的关系不好,96%的学生承认教师有绝对权威;b)课堂气氛一般比较严肃,因为大部分课堂时间是由教师一个人在讲;c)奖学金、学生贷款、助学金、工作-学习资助项目数量比较少,并都有一定的条件限制。

4.勇于竞争方面a)在成绩呈正态分布的条件下,95%的学生愿意帮助关系比较好的同学,因为他们认为那是一种义气,是国人的传统美德;b)对课堂上的小组活动,只有30%的学生喜欢,其他人均不太喜欢。原因有二:第一因为小组活动一般不评定成绩;第二学生间的讨论不如教师讲得精彩,有中心,有重点;c)80%的学生非常在意自己的分数值,另外20%的学生只关心及格或不及格;d)学生偶尔会向教师咨询评分标准;e)考试作弊每学期都有发生,大多数学生认为对此应严厉制裁,因为作弊使考试失之公正。超级秘书网

5.物质财富a)80%的学生视考试成绩如财富,这对他们考研究生、就业都很重要;b)25%的学生愿意做学生工作,他们把它视为组织能力培养的机会;45%的学生愿意参加社团组织,他们觉得可以在某些方面得到培养和锻炼。

6.努力工作方面a)学生的努力程度与他们的前途设计有关。英语专业的学生的努力程度比合作学院的学生大。英语专业的学生每天学习时间平均13小时,因为他们中有70%的人初步定下考研,其他人为了顺利就业,需要提供较好的成绩单和有利的技能证书。合作学院的学生每天学习时间平均9小时。他们中的大多数学生家境比较好,将来有机会出国,不出国的家里都能安排;b)90%的学生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但30%的学生对开放式的作业如课外讨论、短文写作、调查报告等完成得不好。

五、结论和启示

把中美大学生在六个方面的表现进行比较不难看出,两国大学生在学习观念上确实存在很大差异。与美国大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他们过多地依赖体制、学校、老师和家长。这使得他们失去了个人自由的基础。也正是由于独立意识的缺乏,中国学生在学习态度上表现得比较被动。一位外教曾经把中美大学生的差异概括地总结几点:对学习的态度,中国学生是Youcometoteach,而美国学生是Icometolearn;对学习的责任,中国学生是Theteacherisresponsible,而美国的学生是Thestudentisre-sponsible;在学习方法上,中国学生的学习是Basedonfacts,而美国学生的学习是Basedonfindings。这些差异也正是我们此次观察研究的结果。中国大学生在学习观念上的偏差导致了认识上的偏差,认识上的偏差又进一步导致了学习方法上的偏差。由此我们看出学生的学习观念对学习效果十分重要。“整个学习过程深受观念和态度的影响”。[4]因此中国的大学生首先要解决这样几个观念上的问题:1)改变以往的学习态度,学会自己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2)调整对师生角色的期待。教师不是保姆,学生也不是儿童;3)重新确立学习目标,把过去的以学历教育为目的转向以素质教育为目的;4)培养竞争意识。当然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从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上全方位的调整,使之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亨利.罗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M]•谢宗仙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大学生学习观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2-0135-04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在第二语言教学领域的研究兴趣已从对教学法的研究转向了对学习者特征及其与二语学习过程或结果的关系的研究。换句话说,外语教学的研究重点已逐渐从研究如何教,转为研究如何学,学习主体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教师的“教”起着不可或缺的主导作用,但更重要的还是要靠学生自己的“学”,这才是外语学习的主体。语言学习的成功取决于学习者本人,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及其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的各种能力。教学方法只是二语习得中的外部因素,而很大程度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的内部因素。因此,研究引起二语习得中个体差异的内部因素也就成了研究外语教学的重点、热点。

文秋芳将导致个体差异的众多变量(因素)归纳为两类:不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前者涉及性别、年龄、智力、语言学能、认知风格、个性特征等,后者包括学习动机、学习观念、学习策略等因素。其中,诸如性别、年龄等因素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像认知风格等因素是从小就已形成并固定下来的,因此,我们对学习者认知风格等不可控因素与外语学习的相关性所作的研究虽然能增加我们对成功和失败学习者的理解,但在帮助学习者获得这些特征方面进展并不大。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可控因素才是真正影响二语习得过程的关键性因素。

一、学习观念的定义及分类

关于学习观念,国外的语言学家给出了各自不同的定义。Hosenfeld把学习者自身关于怎样才能学好第二语言的理论称为“微型理论”(mini-theory);Abraham和Vann用了“哲学”一词,将其称为学习者的哲学(learner's philosophy);Wenden认为学习观念是元认知知识(metacogni-tive knowledge)的一部分,并将其特征概括为四点:稳定性、可描述性、易错性和交互性;Grotjanh则称之为学习者的“主观理论”(learner's subjective theory);而现在使用最广的用于表示学习者语言学习观念的“belief”一词是由Hor-witz首先提出的。此处引用Horwitz对“学习观念”所作的定义,学习观念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通过自身体验或别人影响所形成的对如何才能学好第二语言的看法。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但随着学习者在认知方面的逐渐成熟,他们可能会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对原有的观念进行调整或在原有观念基础上发展新的观念。

不仅定义不同,不同的研究者对学习观念的分类也不尽相同。Horwitz将语言学习观念分为外语学能、语言学习难度、语言学习性质、学习和交际策略运用、学习动机五个方面。Wenden也对学习者的学习观念及其分类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语言学习观念包括语言使用、学习有关语言的知识和个人因素的重要性三个方面。文秋芳将学习者观念归于策略系统,她认为学习者观念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管理观念,另一类是语言学习观念。管理观念指学生对确定目标、制定计划、选择策略、调控策略等一系列管理活动重要性的认识。语言学习观念是指学生对如何才能掌握好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的主张。语言学习观念又包括形式操练观念、功能操练观念和依赖母语观念。持有形式操练观念的人认为通过传统的方法,如朗读、模仿、背诵等来学习、掌握语言知识对学好外语非常重要,在外语学习中他们认为应将准确性放在第一位;有着功能操练观念的人则认为大量进行听说读写交际活动,即在交际中运用语言知识对学好外语非常重要;而依赖母语观念则认为以母语为中介通过翻译来学习第二语言是学好外语的捷径。文秋芳特别强调管理观念和语言学习观念之间存在层级性,即前者高于后者。

二、学习观念研究的回顾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外语教学的研究从注重如何教发展到如何学,语言学家们开始关注对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语言学习观念研究就属于个体差异研究的一部分,因此学习者学习观念研究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说到外语学习观念的调查研究就不得不提到Horwitz研究设计的Beliefs About Language Learning Inventory,简称BALLI(语言学习观念调查表),该调查表已成为此类研究的典范。调查表共35题,从外语学能、语言学习难度、语言学习性质、学习和交际策略运用、学习动机五个方面调查学习者的外语学习观念。外语学能是测查人们对学习外语方面是否普遍存在特殊能力的看法;语言学习难度是检测学习者对某种语言学习的整体难度及不同语言技能相对难度的认识;语言学习性质是考察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重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认识;学习和交际策略运用是调查学习者对传统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认识;学习动机主要是调查学习者的学习属于工具型动机或融合型动机,即是为了如升学、就业、出国等实际需要而学习语言,还是出于对所学语言文化的兴趣并希望融入其中而学习语言。Horwitz的语言学习观念调查表能够较全面地体现语言学习观念的内涵,因此国内许多学者对语言学习观念进行研究时都以此调查表为基础。

国外许多学者研究发现,学生持有的学习观念可能影响他们具体使用的学习策略。例如:Wenden研究发现,学生不仅能清楚地描述出他们语言学习所持有的观念,而且能使用相应的学习策略;Abraham和Vann的研究指出,学习者理解语言如何运作,学习者对如何学习语言所抱有的观念会影响他们具体使用学习策略时的变化性和灵活性;Horwitz在对学习外语的大学生进行的调查也发现,学习者预先所持有的观念有可能限制他们的策略使用范围。此外,国外学者还从不同方面对语言学习观念进行了研究。Ehrman和Oxford发现学习者认为能够学好语言的观念与他们的口语和阅读能力呈显著性相关;Riley认为学习者关于语言及语言学习的观念可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他们在语言学习时的态度、动机或行为。这些研究侧重的是语言学习观念与语言学习效果和其他因素如学习策略、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的关系。此外,一些学者还探讨了影响学习观念形成的因素以及语言学习观念可能受到哪些因素影响:Little,Sin-gleton和Silvius调查发现,以往的教育经历,特别是语言学习经历对语言学习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Tumposky认为语言学习观念受学习的社会环境影响;Bacon和Finnemann探讨了性别对语言学习观念的影响;McCargar探讨了文化背景对语言学习观念的影响。就研究对象而言,目前对大学生语言学习观念的研究已包括了不同学习背景的学习者,如在美国的外语学习者,在巴西、中国、日本等国的英语学习者。这些研究大都采用问卷或访谈形式收集数据,描述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观念,或探讨语言学习观念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

我国国内对语言学习观念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随着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观念在语言学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关注,许多学者围绕语言学习观念做了大量有益的研究。其中有学者们多年学习、教学、研究的经验总结,如郝瑜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就学习英语的观念与方法的一些经验之谈;任文阁认为英语教师要教育大学新生转变英语学习观念,教师要摸清新生的“家底”,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做到心中有数,对新生加以正确引导,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丰国欣也认为新生外语学习观念中对语言本质、对外语学习的本质及学习的价值、对外语测试的实质和目的存在着误解,他从理论上提出了转变这些误解的依据;等等。

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就学习观念展开了实证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文秋芳、王海啸对7所大学非英语专业的二年级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进行大量的听说读写实践比掌握语言知识更为重要,不赞成通过翻译的方法来学习外语,该调查还研究了学习观念与学习策略的关系。苏晓军以1993年9月入学的69名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观念进行了研究,分析讨论了他们母语观念的总体变化模式、传统与非传统观念的总体变化模式以及学习观念的变化原因。袁参照Horwitz的语言学习观念调查表,对华南理工大学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观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尽管所学专业各异,英语专业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观念却大致相同,学生的学习观念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和学习成绩。戴炜栋、王栋基于文秋芳、王守元和Horwitz等人对外语学习观念的研究,设计了一份包括26个问题的调查表,对曲阜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学习观念进行了调查分析。徐锦芬、唐芳通过对415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认知方式测试和语言学习观念及个性的问卷调查,探讨这三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李旭奎、左金梅、邓红风以英语专业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和面谈等调查工具,尝试探索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学习观念的总体倾向并比较不同年级学生在语言学习观念上的差异。邹敏、王文铃基于元认知理论及自主学习理论,采用Horwitz的语言学习观念调查表,对合肥工业大学非英语专业的106名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目的是为了解新生的语言学习观念,帮助其树立英语学习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杜静、邹笃双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通过词汇测试、行为观察、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等方法,调查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观念现状及其对他们英语词汇能力的影响;对优生和后进生在英语词汇学习观念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张燕燕、熊美华以高职高专院校艺术生为研究对象,对英语学习观念进行调查,研究英语学习观念整体情况和特点以及不同性别、学历艺术生英语学习观念的差异,并提出相应教学建议。

最初几乎所有有关学习观念的研究都是静态研究,但随着研究广度和深度的发展,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对学习观念进行动态的研究。例如,文秋芳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三次跟踪调查了南京大学1996年入学的英语专业学生的可控因素(动机、观念和策略)及其关系的变化情况,从动态的角度考察几乎所有学习者可控因素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动机、观念、策略之间的关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动机影响观念和策略,观念也影响策略;周大军、赵德全主要从纵向研究的视角,通过对若干不同类型高校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四个年级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了解高校英语学习者观念的总体状况及其在各个年级的阶段性状况,调查他们的观念在不同学校、年级、专业、性别上的差异以及观念内部变量问的相关性,从而对高校学生在校期间英语学习观念的特点及变化趋势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三、学习观念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思考

1 重复研究较多。例如,笔者在中国知网即《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输入主题词“学习观念”和“大学新生”进行检索,得到的论文就有75篇(截止2012年12月31日)。这些论文大部分都涉及到大学新生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学习观念的转变,并提出各自的建议,而这些建议在很大程度上雷同。可见,研究者们大都各自为阵,导致同一问题同一角度的重复研究,可以说这是资源的极大浪费。

2 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仍以前面所述检索结果为例,检索到的75篇论文中硕士论文仅有6篇,博士论文篇数为0,仅从论文数量对比来看,外语学习观念研究的深度不足就可见一斑。此外,虽然在对学习观念的研究方面实证研究已经被广泛采纳,但其研究的深度、广度不够,许多实证研究流于形式,研究对象不具代表性,把某一地区或机构进行研究的结果泛推到全国范围。

大学生学习观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281-02

2011年10月的一天上午,09级在外实习的一个学生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她要代表去实习的学校参加县里的教学课赛。我在她难以抑制的兴奋的话语中,得到了两点信息,她之所以在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能在校级、乡级的比赛中胜出,一是她所去的县正在进行教改,二是她在校所学到的一些理论和观摩到的一些教师的课正是所去的学校教改的方向。

师范生的学习过程与职业技能学校的学习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目的都是要形成一定的技能。技能是指通过一定的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也就是说,技能是可以通过反复练习获得的。但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师范生来说,在技能的获得上,与技校学生又有一定的不同之处。我们所面对的不是一堆机器零件的认知与组装等等,不能时时让学生面对一群初中生或小学生,去直接感受真实的课堂情景。为实现这一目的,传统的教学要求是:理论学习-见习-试讲-实习。而见习的要求是带学生进入一所中学或小学学校,进入课堂直接去听教师的课。但自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之后,据了解,各校每一级、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在百人以上,而笔者所在的学校从05级开始,每一届都是6个班,最多的时候到了340多人。在这样的见习形式中,以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如果班级学生太多就无法组织去听课,因为没有一所中小学能同时接纳几百个学生同时进入几个教室听课,城区的中小学班额数都较大,教室的空间是有限的;二是如果授课教师没有准备或者我们去的时候任课老师刚好只是进行练习课、复习课等,我们也不可能让人家改变教学计划来将就,这样的见习很难收到好的效果。三是这样的见习不能随时进行,更不能结合理论教学内容来给学生进行实时的指导。既然教学见习是师范生技能形成中的一个必要手段,传统的见习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在的教学需求,那么,如何建立起新的教学见习就成为在教学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回顾自己多年来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上的教学实践,笔者有了以下的一些感悟与实施。

一、改变教学模式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以某种教学思想、教学理论为依据而建构起来的,可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借以进行操作的既简约而又完整的模型。它集约地体现了设计、实施、调控、评价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教学方法论体系,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得以发生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媒介、桥梁。课堂教学有其模式,一门课程的教学也有其模式。《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语文教育专业学生重要的、必修的、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的专业技能课程,也是专业核心课程,集中体现师范教育专业个性,是教师素质培养的显性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整合所学专业知识,形成专业技能和未来语文教师所需要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完成教师专业化的进程。课程的目的与要求,从总的方面来说,是使学生掌握语文教育的基础理论和形成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为学生的教育实习服务,为学生毕业后走上教学岗位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因此,在这一门课程模式的设计中,在理论教学环节上,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进入课堂,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等的使用,给我们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供了平台,将传统的“理论学习-见习-试讲-实习”改为“理论学习-观摩提升-试讲实践-实习”模式。笔者认为,见习的含义即是一种观摩,只是我们狭义的理解了这一形式。观摩法是教学中的一种常规方法,是指组织学生观看利用幻灯、投影、电视录像、教学电影等电教媒体展现与教学有关的内容,目的都是要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体验,从而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二、精选观摩内容,精心安排观摩时间

任何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必得与其教学目标相适应,因此必须考虑观摩材料的选择。可以说网络的存在让我们对找到观摩材料提供了便捷,但每一门课程教学时间都是有限的,要让学生进一步直观地解读已知的理论,在这些浩如烟海的材料中做出选择。这就必须考虑:一是与教学进行过程中理论的结合度,也就是紧扣教学理论,理论学习与观摩穿行;二是适用性,也就是要让学生感觉到是可以模仿的。

以教学“教学过程”这一内容为例。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途径,要求教学目标应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新课程改革之后提倡的常规教学过程是“引导-研读-运用”。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操作的:我们精选“语文报杯”教学大赛中的精品课程进行观摩。因为,“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是全国中学语文界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实力最强、影响最广的赛事,“弘扬课改精神,倡导新型理念,奖掖优秀教师,推广成功经验”是其宗旨,其所做的一些探索往往对后来的课堂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引导-研读-运用”这一模式的运用,就让学生认真观摩第一届大赛初中组金奖获得者李卫东老师执教的《听潮》,并指导学生一一对应归纳出引导过程的四项内容:预习、解题、介绍有关资料、课前谈话;研读过程的两个阶段:感知阶段(初读)、分析阶段(精读);运用阶段(复读):知识转化为能力。明确了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应有的教学任务和方法。又为了凸现当代教学理念中“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问题,观摩了深圳育才中学夏志明老师执教《陈太丘与友期》的教学片断,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研读过程中的“初读感知-深入分析”中“质疑-理解”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三、做好观摩中的指导

观摩不是欣赏,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师范生在理论上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如果说在观摩中没有一定的指导,观摩的效果就会有偏差。比如说,在观看一节课后,问他们:这节课你如何评价?学生经常回答:很好。再问:好在哪?答:我一听就懂了。“听懂了”,这只能是就所观摩的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而言的,这显然不是我们的教学中所要求的,所以,让学生跳出原有的认知,教会学生“看课”是观摩中应有的内容。通过指导让学生对所观摩的课有更多理性的评判,如一节课中课堂上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安排是否得到保证,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教师的课堂语言是否准确清楚、生动形象有启发性,语调是否做到了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等等。

总之,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第一学期教学中所涉及的一切教学技能理论都及时进行教学观摩,第二学期的教学技能训练学生都能很好地模拟,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有方向,更有乐趣,也促进了教学技能的形成。

参考资料: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大学生学习观论文篇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与表达,2014年5月,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以《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题进行了精彩讲话,号召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高职院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场所,教师和学生更要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跑者,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职院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全过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教职工的理想与信念,外化为工作、生活的自觉行动,激励广大高职院教师为实现个人梦与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全过程的核心在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相结合。

我党一贯坚持以抓政治理论学习促进思想统一,从而达到行动上的一致,这是我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取得成功的重要武器。在解放思想、言论自由、信息获取渠道极为广阔的和平年代,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全过程,使广大教师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修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并带动学生抵御不良思潮、违背社会道德的歪风邪气的入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形成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学生管理与服务等多位一体的政治理论学习平台,不断完善学习方法与手段,建立健全热爱学习、学有效果、学以致用的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

高职院开展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目的是提高教职工的素质与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全过程,核心在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相结合,构建适应高职院教职工现状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理论学习体系和教材体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教职工头脑。

二、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全过程的关键在于创新学习方式方法,拓宽学习渠道。

当前,高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基本都是在学校党委的安排与要求下,以二级教学部门为单位进行集中学习,学习的内容大多按照党委宣传部下发的年度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计划开展,学习内容局限在“发生了什么”、“做了什么”,与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及前途联系不紧密,不能引起广泛共鸣和深刻思考;学习方式以领导宣讲、宣读等抽象宏观理论说教为主,与教师日常教学、科研、实践育人等实际工作脱节,影响教师讨论的积极主动性;甚至出现以业务学习代替政治理论学习的现象[1]。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全过程的关键在于创新学习方式方法、拓宽学习渠道。除了采用传统的宣讲、个人自学方式外,还要注重发挥实践在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科技发明和创新创业活动;广泛搭建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平台,如对口支教、爱心捐赠、企业实践、社会服务等活动,通过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教职工的自觉行为。在实践中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开通专项微博、微信跟踪宣传和报道实践活动,使活动影响力惠及更多的师生。此外,利用新媒体资源的互动性,加强教职工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教职工的诉求和真实想法,不断调整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确保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全过程。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学系党总支广泛拓宽学习实践渠道,先后为教职工们搭建了六合金牛湖希望小学义务支教、江苏科技馆科普服务、家庭低碳环保咨询与服务等多个影响力大、社会反响佳的品牌实践平台。其中希望小学义务支教活动已经连续开展八年,教职工们通过课程支教、心理辅导、爱心捐赠、书信励志等方式为留守儿童们送去知识与自信、爱心与欢笑,并带动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生加入支教团队中,更将公平、友善、互助的理念播种到每个人的心中。八年来,支教团队见证了一届又一届小学生的成长,2名小学生在六合区主题征文比赛中荣获三等奖,1名学生在六合区中小学生电脑作文竞赛中获三等奖。此外,支教团队也收获了累累硕果,2011年,支教团队入选“江苏省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省级重点团队”;2012年,支教项目被江苏团省委评为“优秀志愿服务项目”;2013年,希望小学被授予“江苏省优秀社会实践基地”称号。两届支教团队队长分别被评为2011年和2013年的江苏省优秀共青团员。

三、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全过程,要注重加强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一要开展榜样选树与学习活动,大力弘扬校园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发掘榜样身上可亲可敬的闪光点,营造崇尚榜样、学习榜样、赶超榜样的优良氛围。例如,在广大教职工中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我最喜爱的辅导员”及“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活动,掀起向标兵看齐、争当大学生最喜爱的教师的热潮。二要注重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根据教职工思想特点与时俱进开展学术、体育、文娱活动,例如开展“中国梦・我的梦”主题征文与演讲比赛、教职工趣味运动会、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等活动,营造高雅、向上的校园文化。三要加强校园环境、网络、广播站、图书资源等硬件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浩如烟海的图书资源的熏陶功能。加强广播站、学校官方微博的建设,宣传报道时事政治、热点新闻,对有争议的社会问题进行正面引导教育。

大学生学习观论文篇5

《高中地理学困生形成的原因调查———以高一学生为例》,该论文侧重于研究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学习障碍,学生群体里的个体是有差异的,其成绩有好有差,对于各个学科的学习兴趣也有浓厚有淡薄,教师的教学方法可能只适合某一部分人,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成绩不理想甚至很差。该论文侧重于分析学习困难学生学习障碍的主观因素。《高中地理空间概含学习困难的成因与对策》;《地理学困生学习动机影响因素与激发策略研究》;《学习困难生的学习策略研究》。这些论文大多是从学生的认知领域和学习动机等心理层次来研究并阐述学生的地理的学习障碍以及应对策略。这些的论文大多不关注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听课、学习状态,对于每一节45分钟的地理课堂来说,教师讲授或开展的都是知识上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认真学习,直接导致其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上障碍重重。目前在中学地理学科上的学生学习困难的研究不够深入,理论上也不够完善。

我国学者关于LICC理论的研究基本日趋完善。渐渐地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也成为一个比教好的教育研究方法。代表性的有陈瑶编著的《课堂观察指导》一书。《课堂观察20问答》;《论课堂观察LICC范式:一种专业的听评课》;《听评课:一种新的范式》;《论指向教学改进的课堂观察LICC模式》;《论课堂观察LICC模式的专业性》;《课堂观察法》。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是基于陈瑶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再创新,其中崔允漷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课堂观察,将其定义为一种专业的听评课。这些论文都从理论的方面奠定了基础。《课堂观察框架与工具》;《基于科学方法论指导下的课堂观察》;《基于实证的课堂观察与教学改进研究》。这些论文从新的角度发展了LICC理论,将科学方法论和实证主义的思想和研究系统引入到LICC理论当中来。通过实证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不同维度、不同视角、不同目的的记录、分析和研究,可以有效反思课堂中“教”与“学”行为的意义与效率,并可以据此提出改进“教”与“学”行为的方式与策略,促进课堂教学发生积极变化。

有关学生学习困难的研究,一般以1896年美国医学教育家摩根的研究为起始,由此可见,学生学习困难的研究由来已久。20世纪60年代,柯克首先用学习困难学生一词来描述智力正常而在课程学习上有困难学生。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ernardWeiner)的归因理论以成败行为的认知成分为中心,从而建立了一个归因模型。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教育学者巴班斯基的同心圆理论认为,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学习的可能性和教学的、发展的、教育的社会条件。20世纪80年代,日本佐野良五郎的双因素理论认为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由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外关于学生学习困难的归因大多关注学生本身的因素,像生理因素,心理上的认知偏差,人格角色偏差等方面。他们关注的是心理学的角度,从心理学的研究机制去归因,不考虑学生学习困难的客观因素。

国外学者关于LICC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1)探索阶段。这一阶段观察仅仅是被作为一种方法被引入教育教学领域,过程也是纯粹的观察和归纳,缺乏逻辑上的系统性和内容上的全面性。(2)工具发展阶段。这一阶段进入了科学实证主义的研究阶段,出现了很多定量化、系统化的研究方法。单向窗、摄像机等设备也使得课堂观察的手段更加丰富,更加具有可操作性。(3)扩展研究阶段。这一阶段对教育研究方法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发展,课堂观察越来越成熟,逐步走向科学化、系统化,观察的方法丰富,方法和手段上能够做到优势互补。综上所述,国内外的学者都有关于学习困难的研究,但是国外的学者比较少有关注地理学科的学习困难研究。并且,在学习困难的研究领域,国内学者没有国外学者做的系统全面。但是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应用课堂观察理论指导并研究中学生地理学习障碍的先例。

作者:王延华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大学生学习观论文篇6

[作者简介]张柯(1977— ),男,回族,河南开封人,开封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河南 开封 47500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152—02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年来,高校的教育改革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无论是教育思想、教学模式、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在进行着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不少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更是催生了多媒体与教育教学的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学越来越多地进入了高校的课堂。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教师一言堂,学生一堂听”的教学模式,这种变革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发挥学生“自主式”的学习。因此,原有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授课方式也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网络化时代的要求。如何利用这一个教育改革的契机,在新的形势、新的要求下,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是每一门学科生存和发展需要迫切思考的问题。文章将就多媒体课件在文学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目前文学理论课教学的困境

文学理论课是高校中文系主干课程体系中的基础理论课程,是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等中文学科的指导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以及指导各类文学研究都起着关键作用。文学理论课是中文学科里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高校的文学理论课大多开设在大学一年级,这有利于为以后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但由于大一的学生阅读和知识水平的单一,再加上中小学教育对于文学理论的忽视,导致了学习这门课程有难度。

(一)文学理论课教师的讲解传授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的单一枯燥。文学理论教材充斥着有关文学的概念、规律和范畴,这些东西对于大学的新生来说是很陌生的。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会照本宣科,那么这些枯燥的理论、烦琐缜密的文学理论原文在学生听起来是很费力的,教学效果当然也不会好。现在部分教师在文学理论课的教学中不但对自己所面对的教学对象和所要组织的教学内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含糊不清,而且教学方法依然陈旧,就是讲道理、举例子,举例子、讲道理,结果导致课堂气氛极度沉闷。如何改变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代之以科学有效的现代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枯燥的文学理论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文学理论教师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文学理论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必须得到不断的锤炼和改进。

2.教师要适应时代和学生的变化,因材施教。目前,学生文学素质下降,学习接受习惯改变。教师要因材施教,研究学生素质和习惯的变化,探究哪些方式方法适合当下信息时代大学生们的阅读习惯和接受模式,并对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甚至是变革。当下的学生接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多元化,大多喜欢上网,看电影电视,看杂志,接触文学的途径大多是媒体、影视作品,很少有去阅读纯文学作品的,文学素质下降,而习惯了多媒体视野下直观的、形象的、便捷的表达方式,对思辨性较强、比较难懂的文学理论的接受就有些不适应。

(二)文学理论课学生的学习接受中存在的问题

1.习惯形象思维,缺乏理性思维。文科学生习惯并擅长形象思维,对理性思维重要性的认识是不到位的,他们认为文学是具体可感的、充满了灵感的,而忽视了在文学创作、文学接受以及对于各种文学现象的认识中理性思维的存在。他们认识不到社会性的学科也需要理论的指导,他们习惯了用直观感受去体会文学,习惯于感性的创作、鉴赏和认识,没有主动寻求规律性指导原则的习惯和认识。除了认识上的局限性以外,学生缺乏理性思维的又一原因是,在网络信息时代,学生习惯于网络上的直观的形象的信息接收,而对于抽象的概念、规律不感兴趣。文学理论课是一门渗透着大量理性思维的科学,它的逻辑性、严谨性、抽象性既决定了它的深度也决定了它的难度。比如关于文学的文本层次,应该如何理解文本具有文学语言组织层、文学形象层、文学意蕴层三个层面,这并不是文章表面的分层,而是一个抽象的内在结构。要理解这个问题,运用直观的感性思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运用抽象的理性思维才能接触到问题的实质。应该说运用理性思维是学习这门课的基本要求,也是学习一切科学性课程的要求。

2.囿于局部,忽视整体的思维方式。文学理论课程中包含了大量的定义、概念、古今中外诸多的文论原著以及与文学活动相关的众多文学现象,形成了信息量大、各个知识点互相联系、互相印证的错综复杂的局面。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习惯于学一点理解一点,而没有能力去把学过的知识点融会贯通起来,从而陷入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境,所以他们掌握的知识往往只能是孤立的、静止的、支离破碎的。例如,对文学四要素及它们之间互相作用所形成的整个文学活动系统的理解来说,学生们往往理解了四要素之间的关系,但当讲到文学形象分析、文学创作过程、文学接受过程时,学生不知道运用文学四要素的关系去分析这些理论规律,也就是说他们学到知识也是僵死的、静止的,不足以挖掘到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

3.各种文学活动的体验薄弱。文学理论来源于文学实践,最终又要去指导文学实践,学生在学习中最缺乏的就是实践。只有具备了大量的创作实践和阅读实践,才能对文学创作中的回忆与沉思、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文学接受中的期待视野、接受动机、接受心境、灵感与直觉、填空与对话等问题有比较充分的理解。文学理论课对于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阐释仅限于说明文学理论中的某个问题,不可能全面地展开,同时为了说明问题,教师也可能同时需要举好几个例子,这课堂教学的时间和传统板书的局限性,使得教师无法把经典的文学作品系统全面地应用于具体文学理论的阐发上,比如说,教师讲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是什么,如果以《红与黑》中的于连为例,把于连复杂的性格通过教师讲解和板书罗列出来是明显没有说服力的,如果学生没有接触过这部作品,那更是如听天书。而解决学生文学体验薄弱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尽量弥补学生的这些缺点。

二、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文学理论课教学上的优势作用

多媒体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教学设计,并以多种媒体的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课程软件。在文学理论课的教学中,经常涉及如何处理好感性材料与理论阐述的关系问题。这门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主要以口头讲授为主,在描述艺术的具体形态,进行理论的演绎时,大都是口头讲授和板书描绘,其教学效果还很难达到理想的要求。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也加强了教学的效果。其优势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手段单一枯燥,没有直观的形态供学生了解,有了课件教学,使古板变生动了,抽象变形象了,深奥变浅显了,沉闷变愉悦了。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其意义。使用电教化课件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直观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情绪,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讲解文学起源时,可以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人类原始艺术形态:洞穴绘画、彩陶艺术、巫术活动遗址和考古文物等大量图片信息,既让学生对文学的起源这个遥远的问题产生兴趣,又能很直观地展示原始人类精神活动、生产活动对艺术产生所起到的作用。多媒体课件逐渐普及后,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加上有声有色的课件,使学生对知识掌握更加容易,提高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的效率,加大了知识传授信息量,在有效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清晰透彻地了解所需掌握的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二)多媒体课件提供大量直观的感性材料,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接受

文学是形象的,理论是抽象的,如何把形象的文学形式与抽象的理论相结合,使理论的阐述更为有效,一直是文学理论课教学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多媒体课件技术的引进,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技术。多媒体提供的是感性直观的影像,文学理论课的抽象是建立在文学形象的基础上。这是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大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文学的认识还是零星的、不成系统的,他们的文学作品的阅读主要还是在中小学时期语文课本上的范围。在这样的基础上直接进入理论的阐述,显然是不恰当的。作品阅读范围小,基础不牢固,理论也就成了空中楼阁,理解也不深入。如果没有直观的实物展示,很难进行具体的理论推衍。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弥补感性准备的不足,主要还是依靠课后的阅读观摩补充,很难在课堂上实行直接的教学,这就使理论与实践脱节,达不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可以系统地帮助学生打下感性认识的基础,教师可以在实物面前进行讲解,具体入微,然后作理论的升华,这样学生不会因抽象感到难以理解。

(三)多媒体课件动态信息展示,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深入

当前,学生的文学体验大多来自影视或者网络,动态信息生动形象,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形象的展示也使得体验效果很好。但当前的文学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只凭板书或者诵读来展示文学作品,学生对有些文学作品的体验效果就受到很大限制。书面和口头表达往往是间接的、有限的,其有效性还与教师的描述方式和口头表达能力直接相关,不管教师描绘得如何细致,传统教学仍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多媒体课件能对信息进行动态展示,把具体形象的文学材料呈现给学生,将有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直观感受和深入思考。

文学理论课教学既要让学生学习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又要对学生进行理论思维和文学鉴赏实践的训练,最终能够对具体文学现象进行理论的升华,达到更高层次的认识。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仅仅依靠单一的手段是很难达到的。多媒体课件的引进,可以使教学手段多样化,使教学内容更加广泛丰富,甚至在教学观念上会带来新的变化。如何将理论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总结了一些经验,希望多媒体课件在文学理论课的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大学生学习观论文篇7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中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真正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首先就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逐渐发现政治学习的魅力。

一、开展辩论赛,活跃课堂气氛

辩论式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一种具体形式,它具有开放性、自主性、互动性等特点。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双方在互动辩论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对高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所以,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辩论主题,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

例如,在第一学期结束之后,我组织了一场以“钱是不是万能的”为主题的辩论赛。在辩论之前,我先将学生分成了正反两方,在课下搜集资料,以充实自己的论点。因此,当辩论正式开始的时候,同学们都跃跃欲试。在这节课中,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辩论中,只有个别的学生还是突破不了心理障碍,不愿与他人交流,我相信他们是有自己观点的,所以,在辩论最后,我主动让他们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之后,我对学生的观点进行了总结,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意识,促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倡导自主学习,提高探究能力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一直关注课堂教育的质量,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的素质水平、各种能力都得到培养和提高。所以,要想提高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我们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更健康的发展。

大学生学习观论文篇8

学术界、各级各类学校都曾从不同角度对校园文化展开过热烈的讨论,进行过比较深刻的学理分析。如结合建设和谐社会议题,人们对如何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发表了诸多有意义的见解。讨论比较集中的领域是,如何通过以人为本、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创造提升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优化环境等等。讨论大学校园文化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可以认为,只要大学在发展,校园文化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校、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本质上是大学文化的组成部分,且大学文化具有“传授人文知识的性质”[1],故此决定了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必须凸显“教与学”的核心内涵。如何使这种内涵外化为现实,校园文化的功能属性是应当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应当说,关于校园文化的价值、意义、实施方略以及相关功能等方面的探讨是比较充分的,但仔细浏览各项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关于校园文化学习功能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无论人们对大学及其校园文化有什么样的认识,大学最终必须是也一定是传授知识,传播文明和培养人才的场所,学习永远是学生的第一要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是不应被忽视的。因此,营造健康向上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终极目的之一是促进大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而校园文化理所当然属于学习型文化。

一、校园文化的学习功能或属性

讨论校园文化的学习功能或属性,可以从理论、实践两个方面展开。人们常说,21世纪人类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学会学习”是21世纪的青年人最应掌握的本领。关于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及其意义,已经有过较多的探讨,不需要多费笔墨。而关涉实际问题,则有一系列问题值得深思。比如,许多高校的校园文化多元化、多样性特点比较突出,主要体现“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许多人认为不断地追加各种投入、增加活动场所、活动设备,搞各种文体活动就可以,而这些活动看似轰轰烈烈,实则往往缺乏教育内涵,形成了一种简单的娱乐化的倾向,不能对学生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2]还有人将这种现象解释为“素质教育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类似说法从表面上看并无不周全之处,但如果深入追问,则不难发现,无论多么丰富的课余活动,也仅仅是课余活动,终究代替不了课堂学习和专业学习,更不可以等同于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活动。此外,由于某些校园文化活动流于表面,缺乏实质性精神文化内涵,丧失对大学生学习上的帮助与启迪作用。一旦校园文化教育功能弱化,校园文化的存在价值便大受贬损。大学生全面发展是社会的需求,也是自身成长发展的需求。但必须正视的是,全面发展的基础是良好的专业学习和专业素养,全面发展的目的是促进、保障专业学习,而有成效的专业学习、专业训练,也一定受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高等院校校园文化“是注重精神文化作用的大学校园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1]。文化生活是大学生校园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丰富文化生活向来为各级各类学校一贯重视。但文化生活、业余生活的丰富多彩的终极目的是为大学生从事专业学习创造条件;文化生活、业余生活的丰富多彩并不能表明学习的丰富多彩。因此,校园文化活动中,应有意识地注入强化学习、专业等方面的内容,而各种名目的“节日”往往是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在这些“节日”中,应突出学习型内容,至少应让参与者认识到,学习远比各种“节日”重要。比如,在各种“节日”加大学习和专业内容的比重,增加类似论文竞赛、科技发明竞赛等内容,为校园文化人为地注入学习内容等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学生课堂内外浓厚的学习氛围。然而,这些举措、建议无论怎样设计、实施,均属于外在条件,实践中制约大学生学习动力、学习自觉的因素主要还存在于大学生自身。或者说,解决实践中大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必须正视大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主观问题。

大学生厌学已是整个社会不回避的客观现实问题。可以认为,大学生厌学是当今社会一大难题,业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关于大学生厌学的原因,众说纷纭,也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探讨。大学生厌学原因非常复杂,很难找到一个高度概括性的、得到普遍认可的缘由。比如,有人认为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人认为就业压力增大使然,有人认为学校风气的作用,也有人认为是个体差异等等,不一而足。无论何种原因导致学生厌学,在追根溯源的同时,还应寻找医治此顽症的“良方”。当然,如同剖析厌学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样,“医治”此顽症,各家开出的“药方”也不尽相同。结合我们所讨论的中心议题,我们主张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学习属性,至少不应淡化学习这一高等院校学生永恒的主题。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学习氛围,减少厌学倾向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途径。当然,百分之百寄希望校园文化解决厌学问题是不客观的,但校园文化毕竟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广大学生最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展活动的,比之循规蹈矩的课堂教学,能够得到更多大学生的认同感,相对容易激励学习积极性。此外,“校园文化建设,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扩大视野……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3]讨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时,有学者指出要“更新观念”[3]。“更新观念”也属于常议常新的话题,而且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各种观念的更新。我们认为,为使校园体现学习属性,发挥促进大学生学习之功能,也需要更新观念,即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组织者、策划者、设计者有意识地将学习内容融入其中,更新单纯的“活动”观念,并更新校园文化内容,从各方面表现出对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提供支持,营造一种端正学习态度的外在环境。

校园文化的研究者、实践者一致认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育人功能。但对育人功能的解说,却主要集中在德育层面。既然涉及育人功能,就不能仅仅强调德育,而只能是通过德育育人促进智育进步。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学习属性通过育人功能得以充分显示,除了我们前面叙述的针对厌学,有意识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之外,学校的学风建设无疑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学风往往是一所高校学习风气、治学精神的缩影,是学校教育环境中的特殊因素,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直接体现。优良的学风与良好的学习氛围、环境密不可分;反之,学风不良意味学习风气欠佳,自然不可能形成浓厚的奋发向上的学习空气。学风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蕴涵于校园文化之中,校园文化是学风的重要载体。因此,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改善、改变学风,对扭转普遍存在的厌学情绪是有帮助的。

二、对校园文化功能的探讨

研究者关于校园文化功能的探讨比较多,有学者专门探讨“陶冶”和“导向”功能[4]。此外,也有人专门探讨校园文化的凝聚、规范、激励、教育等方面的功能。针对目前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研究校园文化的“陶冶”、“导向”功能至关重要。结合本文所研讨的主题,我们不妨这样认为,情操的陶冶目的之一是使大学生能够树立准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准确地对待自己的专业,勤奋学习。所谓“导向”指的是校园文化必须具有“引导性”功能[5]。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校园文化在引导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大力倡导严谨的治学精神,积极向上的学风,从各方面体现校园文化对学习风气的营造。因此,强调学习、突出学习应成为当代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无论是“导向”,抑或是“引导性”,一定包括学习方面的正确导向和引导。校园文化的引导或导向,既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具体的,这也是校园文化的设计者、管理者必须顾及的,即在宏观上帮助大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态度,微观上则紧密结合大学生学习实际,使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各种活动与大学生具体的专业学习结合在一起。

校园文化的设计、建构,在突出和谐校园、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应把学习属性放在显要位置。也就是说,校园文化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强调为大学生学习营造一种自觉学习的氛围。关于校园文化的营造,许多学者热衷于讨论“硬件建设”,认为校园的景致、景点、楼宇、标语等各种人文景观,都应处处表现人文精神,使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美等等。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确存在着“硬件”和“软件”的相互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就功能而言,我们还应把重心放置在“软件”建设层面。因为改变、改善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条件、环境相对比较容易,而从根本强化“软件”建设,则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有时甚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和课堂教学的“有形教学”相比,校园文化及其营造的教育氛围更像人们所说的“无形课堂”。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专业培养,“有形课堂”与“无形课堂”同等重要。就功能而言,有学者关于校园文化具有启迪智慧之功能的认识,是我们能够接受的观点。在校园文化活动这一“无形课堂”上,校园文化主体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理念,智慧自然得到启迪,自然会促进学习,提高专业水平。我们赞同发挥校园文化教育功能的论点,因为“校园文化始终是作为教育的客体存在,它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它的显性和隐性教育作用。”[6]这里所说的“显性和隐性教育”是内涵丰富的教育,涵盖着对受教育者的德育、智育教育。因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旨在于,使教育回归教育。”[7]所以,校园文化的设计者、组织者关注智慧启迪的同时,突出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真正凸显校园文化的学习型属性,使校园文化活动真正成为服务于大学生学习的文化活动。

学习型校园文化及其构建前提是校园文化的设计者、主持者、领导者,在设计校园文化各种活动时,不要忘记学习对于每一个大学生的绝对重要性,尤其应强调“本领”、专业水平、专业素质永远是安身立命之本。有人认为,校园文化具有教育价值——体现在德育方面。其实,确切地说,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并通过对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教育得以体现。

三、校园文化具有广泛的基础性和群众参与性,也具有层次性

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具有广泛的基础性和群众参与性,也具有层次性。学生本位是校园文化的本真含义,因此,校园文化的建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一定要以大学生为中心,为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心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许多校园文化的研究者强调校园文化必须以人为本,如果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将以人为本具体化,则必须强化以学生为本、学生本位的观念和意识。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层次性特征,而且一定是“具有精英意义的社会文化”[1]。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确是一种特殊的、体现精英文化的文化。高等院校本身即是人才和科技精英、文化精英的聚积地,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代表着科技进步、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最新水平,因而对广大学生既有某种激励作用,也有塑造和引导作用。所以,在这种先进水平比较高的文化活动中,倡导学习、营造学习风气等,必然是校园文化的应有之义。实践已经证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学习,而且还能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努力学习,鼓舞他们养成不断进取的良好学风。”[8]

营造学习型校园文化,是注重校园文化精神内涵的重要表现,即我们的今天的校园文化既体现出时代特征,也应反映高等院校的人文精神和校园文化品位。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接受、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重的,但大学生所接触的各类知识,未必蕴含着人们所期待的精神内涵。正如有学者尖锐指出的那样:“当代的大学,几乎在校园每一个角落都能嗅到因受流行文化所传染的、低级且腐烂的审美观的介入。这种流变与原本传统的道德观,社会价值观形成了对立的场面。”[1]由此可知,强化我们所说的校园文化的学习型属性,还应建立在削弱其他各种消极文化因素的影响基础之上。众所周知,高品位校园文化本身就是对各种消极文化的积极抵制,尤其应突出“强化主流文化意识”[2],让主流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旨。

伴随着高等院校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的变化,新世纪的高等院校必须正视新型的“学习文化”发展与走向。人们探讨新型的“学习文化”时,大都把目光集中在了“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等方面,但我们认为,“学习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是学习者的价值取向,因而“学习文化”从不同侧面印证了校园文化的学习型属性。21世纪,重新研究“学习文化”不仅对构建学习型校园文化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会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实践已经告诉我们,在学术界集中讨论校园文化体系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时,“学习文化”因其与大学生的密切关系,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培养人的重要功能,这一点毋庸置疑。而怎样培养人?通过什么渠道体现对人的培养?大概很难统一认识。校园文化永远不能取代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不可能构成学习的全部内容,但通过上述讨论可知,校园文化对学习的制约、影响、引导作用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因此,对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研究应侧重学习型属性研究,使校园文化成为大学生勤奋学习的“助推剂”。

参考文献:

[1]吴丽娟.大学校园文化的社会学分析[J].沧桑,2008,(4):186-187.

[2]陈洪林,辛彬.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1):149-151.

[3]王云霞,刘雨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13-15.

[4]朱俊伟.浅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J].商业文化,2008,(8):172-173.

[5]厉爱民.营造人文取向的校园文化[J].教学与管理,(8):8-10.

大学生学习观论文篇9

一、语文教学模式观

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是建立在一定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型。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是对教学内部规律的揭示,是对复杂多样的教学活动进行结构化研究的产物。它可以用简约的形式,再现性地描述现实存在的复杂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得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行为过程以及操作要领等结构要素被直观地表现出来,成为人们认识和操作教学过程的一种便捷的工具。

传统的语文教学存在诸多弊端,如教育体制僵化、教学理念滞后、教材内容陈旧、教学程序呆板、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评价无理、教师素质不高等。特别是传统的教学“旧五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语文教学“新八股”(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朗读课文—正音释词—划分段落—分析课文—归纳中心—总结特点)的消极影响很大。进入新时期后,许多教育工作者也进行了教学模式的解构与建构,如“三主四式导读法”“六步课堂教学法”等教学模式,都对语文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已有的教学模式赖以存在的教育哲学以及由此而决定的功能目标与师生关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彭老师在已有的语文教学模式基础上,结合广大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经验,总结出“入—总—分—出”四步教学法。这一教学模式一方面继承了语文教学传统,另一方面切合了现代教育思想,发展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四步教学法”具体阐述为:(1)入——背景参考,情境导入;(2)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3)分——文本研习,对话讨论;(4)出——总结训练,拓展延伸。[2] 由此,彭小明教授还总结了教学模式建构的六大策略:(1)强化教学模式建构意识;(2)营造教学模式建构氛围;(3)确定教学模式建构对象;(4)选择教学模式建构方式;(5)提高教学模式建构能力;(6)反思教学模式建构结果。以及四种方法:(1)反思实践,自觉建构;(2)理论引导,主动建构;(3)继承传统,创新建构;(4)不同情形,多元建构。[3]

二、写作学习与教学观

自2001年7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人们学习写作的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多元文化”、“发展个性”、“教育民主”等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下,许多教师、学生认识到“知识中心”、“文体为本”、“注重结果”、“强调章法”、“要求统一”等观念需要重新审视和更新。彭小明老师认为,写作学习必须树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快乐作文;回归生活,积累为主;真情实感,为情造文;追求个性,自由表达;淡化文体,注重语言;反复训练,写中学写。[4]在此理念的基础上,彭老师总结了关于写作学习需要遵循的原则、规律、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彭老师认为,写作学习要遵循五项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动力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总结前人经验,彭老师将写作学习规律归纳为以下几条:人文共进律、知行合一律、主客互化律、博而能一律、学以致用律、从无到有律、法而无法律和先放后收律。彭老师还提出了写作学习的基本要求:内容与形式结合,作文与读文结合;作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相结合;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相结合;写实与写虚相结合和勤学与多改相结合。众所周知,写作能力的提高依赖写作训练,训练是提高写作素养的必然途径。彭老师认为一切影响写作能力提高的因素,都应该纳入写作学习训练的内容。积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训练、技能训练、文体训练和速度训练等六项训练是最基本的写作训练。另外,彭小明老师对中外典型的写作训练模式进行了总结:基于“语言·思维”的作文教学模式(如观察分析表达模式、语言思维模式、分格作文模式);基于“文体·过程”的作文教学模式(如“文体中心”教学模式、“重视过程”教学模式、“快速作文”教学模式);基于“动力·兴趣”的作文教学模式(如情境作文教学模式、活动作文教学模式、话题作文教学模式);基于“做人·作文”的作文教学模式(如绿色作文、生活作文、新概念作文教学模式);基于“电脑·网络”的作文教学模式(如电媒作文、多媒体作文、网络作文教学模式)。[5]并由此提出了写作训练的梯级渐进模式:写虚作文(如联想作文、想象作文)——写实作文(如生存作文、生活作文、生命作文)——创新作文(如个性化作文、研究性作文、创意写作)。[6]这一训练序列符合学生心身发展规律与写作学习规律。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观

教育部2003年3月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方案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3年共计15学分。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诉求,彭老师提出,语文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指导下,从语文教材或由语文教材延伸至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进行探究学习的方式,具有语文性与探究性的特点。语文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科学为主要领域,以活动为载体,以团队合作为主要模式,以探究为主要手段,以培育创新精神为主要目的。

彭小明老师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一书中总结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四大过程、五大模式、七大研究方法、五大学习方式。语文研究性学习四大过程是:提出问题——分工合作——研究思考——成果展示——总结反思。语文研究性学习五大模式是:学科渗透模式;综合课程模式;活动课程模式;课题研究模式;实验研究模式。语文研究性学习七大方法是:观察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五大学习方式是:资料性研究性学习、专题性研究性学习、跨学科研究性学习、文本拓展式研究性学习、比较式研究性学习。语文研究性学习成果可以用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结题报告、文献综述、学术论文、论著等形式呈现。彭老师认为,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因此,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营造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7]

四、语文教学技能观

教师教育改革和创新是教师培养的永恒主题,也是国内外教育界一直十分关注的问题。为了适应教师教育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引导教师自觉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师专业技能,彭小明老师对语文教学实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结合自身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建构了“359大语文教学实践训练体系”:“三环节——五课功——九技能”。三个环节即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五个基本功即听课、评课、备课、说课、上课全面训练;九大技能包括上课时具备的各项能力技巧,如导入、提问、讲授、演示、板书、多媒体、练习设计、评价、课外辅导等。由此彭老师主编了教材《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其基本体系是:(1)备课技能训练。强调备课纲、备教材、备练习、备语言、备板书、备方法、备教具、备学生;(2)讲授技能训练。强调讲文题、讲文眼、讲文路、讲文法、讲文旨、讲文体、讲文人;(3)导入技能训练。介绍文学手段导入法、艺术手段导入法、现代技术导入法、活动游戏导入法、实物模型导入法,复习旧知导入法、设疑质疑导入法和开门见山导入法等方法;(4)提问技能训练。阐述回忆型提问、理解型提问、运用型提问、分析型提问、综合型提问和评价型提问。阐释直问、反问、追问和串问等方法;(5)教学板书技能训练。注重介绍锤炼语言、借用符号、运用线条、制作表格、创造图形和调配色彩五大技法;(6)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训练。主要阐释课堂演示型、学生自主学习型、模拟实验型、题库型、教学游戏型和资料库型等多媒体课件的制作;(7)课堂评价技能训练。教师要掌握五项关键技能:一是编写课堂评价方案,二是有效理答,三是作业设计与反馈,四是试题编制,五是表现性评价设计与运用;(8)听课技能训练。听课一要听语言,看教学功底;二要听内容,看教学关键;三要听艺术,看教学策略;四要听反馈,看课堂情境;(9)评课技能训练。评课的主要内容是:评表达、评设计、评内容、评策略、评风格、评效果;(10)说课技能训练。说课的基本环节有: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程序。[8]

五、语文教学板书观

教学板书是艺术,艺术是讲究创造的,是需要教师花心血进行构思、提炼、创新的。每一幅新颖别致、独具个性、富有美感的艺术板书的出现,都是教师创造性思维的结晶。笔者提倡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板书,更提倡教学板书的新设计和新创意。只有这样,教学板书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彭老师立足于理论研究,并且结合自身三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多角度、全方位的对语文教学板书的设计进行了总结概括。在此基础上在《教育评论》连续发表六论:《教学板书设计系统论》(2003.8)、《教学板书分类论》(2003.10)、《教学板书审美论》(2004.2)、《教学板书优化论》(2004.8)、《教学板书设计论》(2005.12)、《教学板书特征论》(2007.8)。并出版了《语文板书设计及评释》(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3?)一书,建构了完整的语文教学板书设计体系:1.语文板书的类型(文字式、线条式、图示式、板画);2.语文板书的要素(主体、客体、载体、受体);3.语文板书的审美(文字美、语言美、形式美、内容美);4.语文板书的特征(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5.语文板书的功能(传播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思想教育、审美教育);6.语文板书的设计原则(目的性、针对性、概括性、条理性、计划性、灵活性、多样性、个性、整体性、重点性、审美性);7.语文板书设计的要求(态度要认真、内容要科学、书写要端正、语言要精炼、色彩要和谐、风格要独特);8.语文板书设计的技巧(锤炼语言、借用符号、利用线条、运用表格、创造图形、调谐色彩);9.语文板书的方法(摘录法、归纳法、演绎法、分类法、对比法、赋形法、表解法、综合法……);10.语文板书设计的步骤(钻研教材概括内容、选择形式表现内容、反复修改突出内容)。[9]

六、校园文学活动观

彭小明老师目前任全国校园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写作学会副会长。从小喜欢文学,上世纪80年代在中小学任教《语文》时就发表文学作品、科学小品100余篇。在自己写作的同时也指导学生写作。到大学后还任教《大学写作》和研究生课程《写作学原理》。2012年还领衔成功申报浙江省第一个“写作理论与实践”硕士点。

校园文学不仅指中小学生的文学创作,泛指反映校园的文学作品及任何人在校园创作文学作品。新课程改革的开始,校园文学社团异常活跃,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文学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优秀人才。与当前“校园文学”较为繁荣的状况相比,“校园文学”的理论研究十分不足。校园文学研究包括校园文学的活动研究、校园文学的教学研究和校园文学的理论研究。其最终目标是探索校园文学活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语文教育途径、方法与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006年彭老师获得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对校园文学展开了系统全面的研究。2009年5出版《论校园文学》(中国文联出版社),本书阐述了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校园文学的若干理论问题,富有开创性、启迪性,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全书分为绪论及“校园文学历史与发展”、“校园文学活动”、“校园文学与语文教学”、“校园文学与学校教育”、“校园文学创作”五章,附录“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课题的部分重要研究动态资料,包括毛志成、陈金明、田慧生、傅国亮等名家有关校园文学的论述,对于进一步深入开展校园文学研究,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促进校园文学的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10]

彭小明老师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凭借自己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三十多年的实践经验,理论联系实际,提出符合“新课改”需要的新教学观念,给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和经验介绍。三十多年来,彭老师一直为语文教育的研究默默地付出着,每一个新理念的提出都是他多年心血的结晶,对他的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有利于广大教师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值得推而广之。

参考文献:

[1]陈思.彭小明语文教育观[J].现代语文,2009,(11):8-10.

[2]彭小明.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01-106.

[3]封力华,彭小明.语文教学模式论:建构与解构[现代语文,2008,(11):142-144.

[4]彭小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写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学语文,2008,(9).

[5]彭小明.我国中小学典型作文教学模式评述[J].温州大学学报,2012:85-90.

[6]彭小明,林陈微.写作学习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2.

[7]彭小明.语文研究性学习[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3.

[8]彭小明,郑东辉.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大学生学习观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044-03

当前,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教育等各个领域,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对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日趋明显。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探索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积极性的途径和方法,有效应对广大学生对概论课的学习表现出的浮躁和冷漠、对国家大政方针日益表现出困惑与动摇等问题,使他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网络环境下高职生学习概论课的现状

高职生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他们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重视概论课的学习,以提升自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建设中,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然而,当下不少的高职学生对概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缺乏主动性,他们把时间和精力大都投入到专业、外语、计算机等各种等级考证上,对各种职业资格证考试及专业技能培训表现得特别踊跃,而对概论课学习的积极性却不高。迟到、早退、旷课是学生的家常便饭,即使为了不被任课教师将考勤与成绩挂钩而勉强到了教室,他们注意力也不会集中,有的学生玩手机、睡觉,成了“低头族”;有的学生干脆用耳麦塞耳朵,成了典型的“摇滚族”;有的学生利用概论课做其他课程的作业或看课外书,无心向学。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但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有些学生认为概论课的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与随时随地在互联网上看到的新闻、信息与现实情况反差太大,跟自己今后就业找工作没有直接关系,他们觉得用人单位面试时只会注重学生的外语水平、专业课程成绩、计算机应用能力及职业资格等级证,不会关心学生概论课考试成绩的高低。因此,对待概论课的态度消极、被动。二是有些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满堂灌”,忽视学生的“双主体”地位,特别是不能针对高职生生源复杂、理论基础相对较弱、人文素养单薄等实际问题,一味注重理论灌输,这些导致学生往往采取抵触的方式。

二、网络环境下引导高职生自主学习概论课的必要性

(一)网络环境下引导高职生自主学习概论课是由网络环境的特点决定的

对于概论课而言,信息化浪潮汹涌而至的新形势既对教学形成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如何根据网络环境的特点适时进行教学改革,成为提高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一是互联网的虚拟性,使师生之间原有的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进行,这就要求学生在概论课学习中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律精神。二是互联网的自主性,使学生在概论课学习中,既是自主学习的主体,又是接受任课教师组织和引导学习的客体,这对教师组织网络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更高了。三是互联网的分散性,使得学生对概论课的学习不可能集中统一,而只能是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进行分散性学习。因此,自主学习必将成为学生学习概论课的主要手段。四是互联网使各种良莠不齐的价值观和政治观渗透到学生学习概论课的环境中,这就需要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网络报道的与概论课所阐释的基本原理不符的问题加以客观、辩证地分析和判断,从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二)网络环境下引导高职生自主学习概论课是人类思维认知规律的必然要求

建构主义认知观认为,人的认知是对客观世界主动地、积极地建构整理,而非镜子式的简单反映。同时,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主体的知识是主动建构的,不是被动接受的。如果没有主体的主动建构,知识不可能由外界被动地传递给主体并被主体所内化”[1]。因此,在概论课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和认识课程所涉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找寻解决各种问题的线索和依据,而不是给学生机械地灌输理论知识。例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互联网上自主学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时,他们可以通过观看影视资料、专题视频、搜索有关新闻资讯及论坛互动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方法,探究和弄清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从“两位一体”,即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到“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从而收到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效果。

(三)网络环境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提高概论课教学实效性方面具有无可取代的优势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概论课的课程设置除学时安排有所区别外,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要求与本科院校基本相同。特别是按照中央文件的要求,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均要统一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但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自身的特点,与本科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人文底蕴总体偏低,学习概论课这一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的困难较大。因此,在没有专门针对高职院校的理论教学教材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要遵循国家统编教材的要求,又要紧密结合高职生实际,努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与传统的单靠教师讲授的教学方式相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提高概论课教学实效性方面具有无可取代的优势。它将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向以网络环境为平台,建立“学习、学生、网络活动”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自主学习中,教师只需向学生提供解决面临问题的有关线索和路径,而不再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该问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主体。这不仅解决了高职院校概论课繁多的教学内容仅凭有限学时无法充分有效展开的难题,而且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三、网络环境下引导高职生自主学习概论课的有效途径

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网络资源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并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教师的教学过程从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转向以学习、学生、网络活动为中心。从概论课的特点出发,依托网络环境,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一)教学信息,制订学习计划

网络环境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概论课的积极性,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由教师根据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学内容等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进度及学习重点和难点等,并将这些内容及时于网站上。学生接到相关学习信息后,根据教师的要求、学习的内容及自身的实际自主设计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学习时间,即为完成任课教师所给的任务应达到何种标准、通过什么方法达到预期效果等,做好充分的学习准备。

(二)课前创设问题,激发学习动机

网络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一个学习的背景和线索,能激发学生思考新问题、探索新知识。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时政资讯,课前给学生创设问题,让他们时刻关注近期发生的与概论课原理相关的时政新闻,并在每次课前用3-5分钟时间解读时政要闻;或者让学生围绕课程专题内容进行热点解读,以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为例,笔者结合时政,给学生创设“为什么的是中国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坚持日本对拥有用意何在?我国政府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的意义是什么?”等热点问题,让他们上网查资料,并在课堂上给大家谈谈自己的见解,其他学生若有不同看法可以补充。实践证明,这一方法很受学生欢迎,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三)师生在线交流,掌握学习动态

自主学习应将师生在线交流贯穿始终,而站内导航、教师在线、QQ在线答疑、学生自测等是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交流互动的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对所学内容进行交流、讨论和分析,学生如遇不明或疑惑的问题,即可得到教师在线指导和解析,解决了传统教学中“一对一”答疑解惑所无法解决的难题。同时,针对学生参与网上交流互动问题的难易程度、次数多少等情况,教师应及时根据这些信息对学生进行考核,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四)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加深理解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在线讨论、交流后,对概论课所学的内容应有所理解和掌握,但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学生自主学习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还应该加以点拨,必要时还需要精讲。比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为什么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2]此时,教师应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给学生精讲“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的生态观,使他们尽快掌握学习内容,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教学实效性。

(五)梳理反馈信息,做好评价总结

评价总结是对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概论课进行监控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应分两个环节进行:一是学生自测。学生自主学习后,主动到网上自测,测试内容为教师为学生编制的试题库中的各种题型,根据网络自动生成的自测结果,学生可以自行反思和修正。教师根据学生自测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对学生进行纠错和辅导,以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二是教师评价。教师在教学进行中,可分专题将题目放到网站上,进行阶段性测试,待课程结束后,再进行综合性出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试内容,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相关标准对学生考试做出评价,将一个学期来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风格等作综合考评,得出总评成绩,并于网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适应了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 参 考 文 献 ]

大学生学习观论文篇11

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是简单思维到较为复杂思维的过渡阶段,是形成自我思维,自我判断,进而形成个人观点的关键时期。在这一系列的“形成”中,学写议论文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有效形式。议论性写作的忽略,意味着理性思辨这一人的最重要能力的缺失,这必将严重妨碍他们未来的学习与工作。我们应该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认认真真地做好议论文写作初始阶段的教学工作,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示例带动,告别神秘,初识议论

什么是议论文?过去,笔者总是拿着程式化的概念去给学生讲,结果是白忙活,学生越听越怕。为了解开初中学生写议论文的心结,我们不妨从学生熟悉、擅长、喜欢的入手,让学生对议论文有简单、准确而又深入浅出的认识。我问学生,“星期天应该不应该按照上学时间起床?”学生一下子炸了锅,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起来。我趁势引导:先说出你的观点,再找你的理由,至少两个。学生们认真思索一番后,我叫了个同学回答问题。先请他陈述观点和理由,我写在黑板上,再让他详细发言……我让全班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参与到评价和补充中去,最后,我这样总结:你的观点,你的根据,运用你的根据证明你的观点是正确的,这就是议论文。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议论文不过如此。

二、示范练习,正确表达观点,合理寻找论据

议论是作者对某一人物、某一事件或某一问题进行分析或评论,是一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表达方式。它是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也是是初中生学写议论文的主要障碍之一。结合初中生学识和思维的特点,形象生动、循序渐进、示范练习是这一环节学习的关键。学习议论初始阶段不必面面俱到,要先让学生学会正确表达观点,这是整个议论文写作的基石。训练是关键,尤其是学习起点较低的学生。在实践中,我结合“星期天应该不应该按照上学时间起床”的例子,让学生表达观点,展示、纠正,修改、提高,直到拟出科学合理的中心论点。学习论据时同样结合前一示例,让学生掌握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同时要再举例子示范和练习,必要时可全组交流讨论,集思广益。这样,学生就可以掌握议论文论据寻找的一些规律和方法了。

三、化繁为简,学习论证

论证是作者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逻辑过程和方式。初始阶段,论证学习同样不宜面面俱到,应该选择学生容易掌握并且使用广泛的论证方法进行指导。笔者认为应该从举例论证开始。先让学生学会怎样合理地叙述,再学习如何精当地议论。示范和练习同样是这个环节的关键。等到举例论证学生掌握了之后,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就可以逐个展开了。

四、收“死”放“活”,妙学结构

大学生学习观论文篇12

县卫生局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多种多样,结合2009中国*青年人才论坛垫江分论坛卫生子论坛掀起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热潮,举办了一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演讲比赛。

一、领导重视.县卫生局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当前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了由局党委书记、局长刘卫东任组长,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程思旭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并设立了专门机构负责日常活动工作。结合2009中国*青年人才论坛垫江分论坛卫生子论坛,在县级医疗卫生单位设6个单位论坛,25个乡镇(中心)卫生院设7个片区论坛,单位论坛和片区论坛分别组织广大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积极参与,要求每位职工结合垫江卫生工作实际,特别是结合本单位实际,以“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卫生新高地和川渝东部区域性卫生中心”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撰写论文和演讲稿。

二、层层筛选.6个单位论坛和7个片区论坛分别对职工所撰写的论文进行评分,在350多篇论文中评定出39篇优秀论文推荐给卫生局,再由卫生局组织有关专业人士对收到的论文进行评分,推选出14篇论文进行公开演讲比赛。

三、公开演讲.2009年3月31日下午2:00在县中医院六楼会议室举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暨青年人才论坛演讲比赛,14篇初选论文的撰写者(演讲者)在演讲大会依次进行公开演讲。全县医疗卫生单位党政领导、县级医疗卫生单位部分中层干部,卫生局机关全体职工250多人观看了演讲比赛,并邀请县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指导三组、县委研究室、县府办、县政协、县委宣传部、县人事局、县卫生局等部门的七位领导做评委进行现场评分。整个演讲比赛历时4个多小时,演讲天才英姿展现,优秀论文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通过评委们客观公正的评比,评选出了5篇优秀论文和5篇参赛论文,现场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励,并将14篇参赛论文装订成册,巩固实践论文成果。

四、成效显著.县卫生局通过组织这次演讲比赛,经过层层组织发动和全体职工的积极参与,据统计,共收到500多条意见和建议,从而激发了卫生系统广大职工爱学习、勤思考、谋发展、献良策的良好氛围,深受广大干部职工和社会的好评。在现场观摩的部分职工说:象这样的活动很好,很有成效,既丰富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内涵,又激发了全系统职工爱学习、谋发展的工作热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