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职称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3 15:25:04

建筑学职称论文

建筑学职称论文篇1

每个刊物的字数都是不一样的,要是发省级刊物的话一般字数在2000字到3000字之间不等,一般多数在2500字左右

建筑行业中级职称论文

建筑施工行业技术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在发展。建筑施工技术作为建筑业发展的力量和源泉对建筑业的发展起着举足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建筑施工行业也在逐步走向科技创新之路,在原有建筑施工行业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一些新的建筑施工行业技术被引进,本文首先来分析建筑施工的原有技术,然后再次基础上简单的介绍几种建筑施工行业新技术。

近些年来,我国在建筑施工行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初具了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和矛盾的水平,在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我国建筑业出炉的一批一批规模大、结构牢、水平精湛的建筑物中,足以窥见我国建筑行业技术发展的进步,本文主要来探讨建筑施工行业技术研究。

1.传统的建筑行业施工技术

在建筑行业中,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主要有桩基技术和基坑支护技术两种,下面我们分别来看。

1.1 桩基技术应用

桩基技术作为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的一种传统技术,在建筑施工行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桩基技术主要有预制桩和灌注桩两种。在混凝土施工中由于预制桩技术产生的噪音较为严重,所以,预制桩的使用范围较为狭小。最常用的桩基技术是灌注桩技术。灌注桩技术施工方式较为灵活,不但可以自行设计桩长、桩径以及数量,而且可以满足不同地质地貌的施工。在我国建筑行业中,其使用范围比较广,利用率比较高,但是灌注桩技术由于受自身桩径和桩攀的限制,其使用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克服此种缺陷主要运用桩侧后注浆技术和桩底注浆技术。

1.2 基坑支护技术的应用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物的不断增多,基坑支护技术应用的较为广泛,因为高层建筑中必须做好建筑深基础的施工,否则,建筑物的质量很难保证。基层支护技术适应了这一要求,解决了高层建筑深基础施工难度大这一问题。基层施工是一个复杂系统的整体工程,施工时要综合考虑到挡土、防水、降土、挖土等多种因素,所以在施工时要综合考虑施工技术、施工环境以及施工安全等各个方面。我国采用的基坑支护技术主要有逆作拱墙技术和土钉墙技术两种。逆作拱墙技术主要适用于土壤较软的地层,主要运用分层挖土的方法。土钉墙技术适用于低水位的非软土层,实现在分层开挖基础上的分层支护。

2. 建筑行业施工新技术的引进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很大进步,但其总体水平仍然比较低,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具体表现如下:缺乏技术创新,对技术的创新力度不够。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加上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新技术不被引进,没有引起建筑行业足够的重视,导致建筑施工行业技术创新缓慢或缺乏技术创新。企业缺乏创新人才,加上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导致建筑行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各种新技术被不断引进,譬如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深基坑支护技术、钢结构技术等等,下面我们来具体研究一下几种建筑行业新技术。

2.1 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

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个人占用的空间日益缩小,在这种情况下,高层建筑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充分发展。高层建筑施工主要以钢筋混凝土结构、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为主。清水混凝土技术作为建筑行业的一门新技术将原始浇筑面直接作为装饰性表面,不但使用方便,而且可以加快施工速度,降低成本,保持高层建筑的稳定性,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2.2 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品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的艺术感觉越来越重视。为了满足人们对建筑艺术效果的需求,在建筑行业中引进了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通过在普通砼中掺入适量钢纤维,两种原料拌合而成的一种复合材料,不仅增强了砼构件的抗裂能力、抗剪能力,而且克服了砼抗拉强度低的缺点,增强砼的耐延性。此外,钢纤维砼具有较好的能量吸收能力,抗冲击能力很强,所以利用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建设出来的高层建筑不但质量可靠,而且具有很好的平面感和立体感,给人们一种视觉冲击力,满足了人们对艺术效果的追求。

2.3 防水材料的施工技术

科学技术和建筑行业的发展使得防水材料的施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施工。随着防水施工向冷作业方向发展,防水材料中出现了许多高效弹性材料,譬如高分子卷材、新型防水涂料以及密封膏等等,这些材料运用于建筑施工,使得建筑施工的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筑防水技术分为对屋面的防水和对墙外的防水两种。对屋面的防水会采用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涂膜施工,这种技术关键在于做好基层、板缝以及节点处理。涂料时一定要做到仔细认真、涂抹方向要做到相互垂直;对于墙外防水一般采用加气砼砖墙施工技术。两种技术综合运用,提高了我国建筑施工水平,有效预防了水渗漏以及裂缝等公害的出现。

3. 结语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竞争性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动力和源泉。建筑施工是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所以,任何一个建筑企业都要从自身的优势出发,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不断研发创新建筑行业施工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文胜. 谈建筑施工企业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管理. 科学之友,2009.

[2] 周云. 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7.

[3] 赵志绪. 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进步与展望[J]. 施工技米,2009.

看了“建筑行业中级职称论文字数”的人还看:

1.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2.2017年中级职称论文字数

建筑学职称论文篇2

当前,国内诸多高职院校都设有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调研发现,各校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很大的差异性,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培养目标有差异

教育部统一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规定为:培养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从事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该专业设有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园林工程方向,在这里我们仅讨论建筑设计方向。由于学校办学具有地域性,内地一些院校该专业的毕业生分布于市、县、镇中小型设计院,担纲建筑设计师的角色,因此专业课程设置以国家二级注册建筑师考试内容为主导纲要,也就是“小建筑学”的教学安排,由本科阶段的建筑学专业五年制变为专科阶段的三年制,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内容过多且不深入,况且学生生源参差不齐,绝大部分学生入校时没有美术基础,高考填报志愿时对专业认识不充分,外加各高职院校在教学时强调突出高职特色,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减少了理论教学学时,将学生培养成多面手就有些勉为其难了。

2.专业核心能力有差异

到底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各校认识也不一样。显然,培养学生具备中小型民用建筑设计、建筑效果图及建筑图纸的设计绘图能力是共同目标,但有些学校还增设了现场施工、经济管理甚至结构设计能力培养课程,要涵盖各个方面,有些高职院校是从老中专转型而来,师资配备不甚合理,产生了因人设课、因师设课现象,专业特色不够突出,由此,建筑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在国内各院校没有统一。

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重构思路

深圳作为设计之都,本地建筑设计公司外加各地设计院在深圳设立的分公司有160多家,设计市场相当饱和,设计人才呈现高学历高职称分布的态势,我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自2000年开设以来,已向企业输送毕业生近350人,每届学生的就业对口率都在85%以上,在深圳建筑设计行业已占据一席之地,深受用人企业的好评。毕业生在企业作为建筑师的助手,在方案阶段能很好地理解设计师的思路进行方案深化和表达,完成项目招标设计文本的设计与平面制作,在施工图阶段熟练运用电脑进行建筑施工图设计,完成大量的绘图工作,已经有不少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独立担纲设计师的角色。基于此,结合深圳地区建筑行业特色,对我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现有课程体系重作构思,以期培养受企业欢迎的设计人才。

1.进行职业分析,确定职业能力目标

概括地讲,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建筑师的助手。详细阐述为:具备初步的建筑方案设计能力,能胜任设计公司的辅助设计工作,具备后续学习能力,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绘制建筑图纸,具有建筑施工图设计能力。对以上能力进行分解,理解为:初步的建筑方案设计能力是指能自主进行常见类型的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与表现;胜任设计公司的辅助设计工作是指能理解导师的意图进行设计的完善;后续学习能力强调的是学生不是当一辈子绘图员,应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绘制建筑图纸是立足之本,能熟练完成图纸抄绘、效果图表现、文本制作等辅助设计工作。具有建筑施工图设计能力是指能胜任建筑施工图设计阶段工作。

2.课程体系重构的思路

根据职业能力目标,进行能力细分,初步得出需要的课程支撑体系(见下页表1),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安排紧紧围绕职业能力展开设计。

(1)思路一:设定培养目标的原则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所有课程的设置中心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

(2)思路二:注重学生学习智能的开发高职学生入校时成绩不高,虽对专业参与热情高,但学习动力不够、自我控制能力弱、空间思维能力欠缺、学习方法不好,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中应注重学生学习智能的开发,用不同于传统学科教育的方式组织课程,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进程中循序渐进,深入浅出教学,将复杂的原理形象化、具象化,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入门,逐步架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3)思路三:注重课程的复合集成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课程的复合集成,将相关联的课程整合,如:依据建筑材料与建筑构造的关系,将“建筑材料”与“建筑构造”整合为“建筑构造1”。依据专业涉及到的技术理论知识,将“建筑设备”、“建筑施工”整合为“建筑技术概论”。依据专业需要的专业基础技能,将“素描”、“色彩”、“构成”整合为“建筑美术基础”。依据专业设计到的计算机技能要求,将“3DMAX”、“Photoshop”、“Coreldraw”整合为“建筑电脑效果图设计”。

(4)思路四:注重技能的螺旋上升所谓课程体系螺旋上升式排列,是指课程内容在各个教学阶段循环加深,这种排列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对本学科中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的更深入更全面的阐述,并对解决相关问题进行综合能力训练,使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呈螺旋上升的形式.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重构时,从建筑设计入门到基本技能与理论培养,到方案设计能力,再进一步到施工图设计能力的培养;从居住建筑到公共建筑;从居住单体到居住小区;从多层建筑到高层建筑;技能培养在不断反复同时又螺旋上升,最后完成综合课题设计和毕业设计,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学校为企业输送了所需人才。

(5)思路五:定义各门课程关键能力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由于受总学分数的限制,各门课程理应得到理性回归,各门课程由不同的老师讲授,在重构课程体系时就应把每门课的关键能力目标提炼出来(见下页表2),要求各授课老师完全熟悉专业全部课程的能力目标,通过自己的讲授方法达到所授课程目标,这是指导教学过程与考核内容的统一标准。

三、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重构方案

建筑学职称论文篇3

1概述

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国家建设对于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丰富人才培养类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议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针对已经获得建筑学学士或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建筑从业人员,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

2必要性

首先,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是积极响应国家建设亟须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精神的具体体现。2012年,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2015年12月,时隔37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会议报告中还提出,要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完善新时期建筑方针,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目前,我国共有39种硕士专业学位,其中包括建筑学硕士(1993年设置)、风景园林硕士(2008年设置)、城市规划硕士(2010年设置)3个人居环境科学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下的“城市设计及其理论”二级方向。这已经成为国家建设中刻不容缓的需求。其次,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有助于大力培养具有城市设计意识和水平的专业人才。今天,中国的城乡建设对城市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已成为当务之急。这样的专业学位设置方式也与世界上大部分建筑院校建筑系中设置的、作为非评估类第二硕士学位的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接轨。目前,在职职业建筑师获得硕士学位大多以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非全日制)为途径。这样的方式部分满足了行业需求。但是,由于工程硕士学位设置的专业针对性不强,无法满足培养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通过授予非全日制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方式,大幅度提升获得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在职建筑师的学位层次,在较短时间内输送国家建设所急需的城市设计专业人才。而针对已获得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建筑师,也可以将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非全日制)作为其第二专业硕士学位。事实上,不少已获得国内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毕业生选择了去国外攻读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针对获得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的应届毕业生,可以通过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全日制),系统地培养应届毕业生成为职业建筑师中的城市设计专业人才。最后,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彻底解决我国建筑学专业学位重复颁发的问题。我国在学士层次上设置的专业学位仅有一个,即建筑学学士。大部分立志成为职业建筑师的建筑学专业学生在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后,如果希望获得更高层次的学位,只能选择继续攻读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随着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工作的持续开展,越来越多的建筑院校获得了建筑学本科和建筑学硕士的专业学位授予资格。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同时获得建筑学学士和建筑学硕士两个专业学位。这部分毕业生既包括连续攻读本科和硕士的学生,也包括在本科毕业一段时间后再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这是学位资源浪费的一种表现。近年来,部分建筑院校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的名额增加,使得毕业生在同一所建筑院校获得建筑学学士和建筑学硕士两个专业学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专业学位重复颁发,造成学位资源浪费的状况日趋严重。因此,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丰富硕士学位类型设置,彻底解决建筑学专业学位重复颁发问题。

3可行性

首先,我国建筑院校已拥有充足的师资力量,可以开展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工作。目前,我国建筑院校从事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的教师呈逐年增长的态势。他们在城市设计教学、研究以及设计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指导建筑学硕士研究生进行城市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研究的丰富经验。在通过建筑学硕士专业教育评估的38所建筑院校中,特别在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建筑院校中,相当一部分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的研究领域属于城市设计范畴或与城市设计相关联。这为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提供了充足的师资保障。其次,我国建筑院校已开设大量城市设计相关专业课程。今天,我国大部分建筑院校特别是通过评估的建筑院校已将城市设计课程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城市设计引论、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等课程成为建筑学硕士培养方案中不可缺少的必修环节。2009年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行以来,在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设计课程中,城市设计课程更是其中的必要环节。可以认为,已开设的大量城市设计专业课程,为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奠定了基础。最后,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已拥有成熟的实践基地,可以提供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所要求的实习培养环节。我国的专业学位设置对实践基地有着明确要求。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领域的设计院、境内外建筑事务所等设计机构将学生的设计实践作为其发展的重要平台,形成了一大批既具有丰富工程设计经验,又掌握教学规律的高水平建筑师。特别是2009年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行以来,体制化的设计实践基地快速成长。这为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搭建了实践平台。在新时期,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既是积极响应国家建设亟须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精神的直接体现,又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通过这一专业学位的设立,建筑院校可以和行业共同协作,大力培养城市设计专业人才,为提升我国城市设计专业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4附录

4.1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草案)

(1)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国家建设对于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类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针对已经获得建筑学学士或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建筑从业人员,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2)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ofUrbanDesigninArchitecture,简称MUDA。(3)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城市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熟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能够胜任城市设计相关行业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4)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对象,一般为建筑学学士学位获得者,或已获得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建筑师。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学制为2年,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培养模式。(5)城市设计硕士的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城市设计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知识与素质的要求,注重以城市设计的思路、理论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应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实用性和一定的前瞻性,应以设计课程为重点,贯穿整个培养过程。(6)城市设计硕士的培养过程须突出城市设计实践导向,增加实践教学。研究生进行城市设计实习的时间不少于半年。(7)城市设计硕士专任教师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重视吸收来自城市设计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多样化的师资结构。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教师宜由建筑院校教师和设计机构实践基地的建筑师担任。(8)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设计)选题应与城市设计实践紧密结合。学位论文(设计)应有一定前瞻性、难度及必要的工作量,其形式可以为城市设计理论研究或城市设计专题。学位论文(设计)必须由攻读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者独立完成,能体现其综合应用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设计)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均需有城市设计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10)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城市设计实习并通过论文(设计)答辩者,由国家批准的研究生培养单位授予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11)根据2015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关于《学位证书和学位授予信息管理办法》的通知,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由学位授予单位自行印制。

4.2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简介(草案)

(1)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性质与特点。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是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国家建设对于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设置的。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适应城市设计行业和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工学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工学学位按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学术研究人才;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在于突出城市设计实践导向,课程设置充分反映城市设计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应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实用性和一定的前瞻性。(2)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系统掌握城市设计与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熟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能够胜任城市设计工作和城市设计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城市设计专门人才。(3)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方式。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学制一般为2年;采用课程学习、设计实习和学位论文(设计)并重的培养方式。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采用学校导师和实践基地导师“双导师”培养,或学校导师负责的指导方式。“双导师”培养模式中,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由本单位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并聘请设计机构实践基地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担任联合导师。(4)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特色。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培养目标上,培养城市设计领域中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第二,在培养方式上,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以设计实践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设计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实践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设计实践课程;教学过程重视运用设计专题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要求有为期至少半年的实践环节。(5)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式。学位培养计划包括3个主要环节:第一,专业课程学习1年,以城市设计专题为主干课程;各专业课程重视和加强与城市设计实践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的城市设计能力和城市设计管理能力。第二,专业实习0.5年,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城市设计机构进行至少为期6个月的专业实习,并由相关单位出具专业实习证明。第三,学位论文(设计)工作0.5年,学位论文(设计)应当针对城市设计实践中的理论问题和设计问题开展研究,或与较为重要的城市设计项目相结合。学位论文(设计)应有一定前瞻性、难度及必要的工作量,其形式可以为城市设计理论研究或城市设计专题。学位论文(设计)由两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必须有一位来自校外的设计机构或管理部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学位论文的答辩委员会由至少3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包含一位来自校外的设计机构或管理部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6)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招生。招生对象主要为获得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的应届毕业生和已获得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建筑师。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需参加硕士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择优录取。考试科目为:政治理论,全国统考。英语一,全国统考。城市设计基础,由招生院校组织命题和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城市设计理论、建筑学基础知识、中外建筑史、中外城市规划史等。以简答题、论述题为主要题型,考卷满分为150分。城市设计考试内容:以快题设计形式完成2~5公顷范围地段的城市设计。考试时间为3小时,考卷满分为150分。(7)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就业与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城市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城市设计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的主要用人单位是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等领域的相关机构和管理部门。今天,中国城市发展的重点已经由规模和数量的增加转变为品质和质量的提升。城市设计关注空间的形式与风格,其目标在于创造美好的城市风貌。从国际上看,几乎所有的境外建筑事务所,包括著名的建筑师事务所都把城市设计作为其主要的设计领域。也就是说,建筑师是建筑行业中城市设计领域的主力军。目前,中国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研究院设立了城市设计所、城市设计中心等专业部门,在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作方面取得了大量优秀成果。不少建筑院校已经设置了城市设计研究所等教学和科研机构,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在本地区和本行业中有影响力的城市设计人才。同时,很多高校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在城市设计实践中同样取得了丰硕成果。新时期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意味着中国未来的城乡建设对城市设计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建筑学职称论文篇4

《基层建设》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济南军区政治部 主管 中国建材工程建设协会协办、济南军区政治部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部级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3-5628,国内统一刊号:CN37-1371/D 。

主要栏目:施工建设、建筑规划与设计、基础建设、景观设计、园林园艺、工程造价、工程建设、市政桥梁、给水排水、工程管理、水利水电、电力建设、地质勘查、理论研究。

投稿须知:

1、投稿时请将稿件电子版(以WORD形式)发送至本刊投稿邮箱,在稿件中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单位、电话、电子邮箱、样刊投递地址和邮政编码,如需署笔名请注明;并提供作者简介、中文摘要和关键词、参考文献等内容,具体规范要求如下。

2、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简历以及研究方向(任选)。

3、中文摘要:篇幅为100~300字;关键词:每篇文章可选3~8个。

4、参考文献:

(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社:初版地,初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报纸名,初版日期(版次).

建筑学职称论文篇5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建造房屋服务,而非结构设计、更非规划和建筑设计。因此,围绕“如何建造房屋进行课程体系改造和设计”就成了我们进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做法。通过“新课程体系”构造原理图解可以进一步证明我们按照建造房屋进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改造和设计的做法是可行的。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已经把这些理论研究成果纳入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形成了“两大课程体系”和“四分段课程模块”体系。即形成了新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新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详见本专业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图解”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图解”。

同时也形成了“四分段教学课程模块教学模式”(简称模块化教学),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新的教学模式是符合职教规律和职业教育要求的。即基本素质课程模块:包括“两课”、体育、语文、数学、物理、英语、计算机基础、劳动实践、入学教育、军训等;专业基础素质与基本技能课程模块:包括识图、识图实训、建筑CAD、建筑CAD实训、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建筑材料试验与实训、认识实习、建筑构造、建筑构造实训、施工组织、施工组织实训、建筑工程预算、建筑工程预算实训等;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包括建筑工程测量、测量实训、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建筑施工技术、施工课程实训、施工工艺实习、核心技能培训、测试、双证书培训与考试、毕业设计、顶岗实训等;素质与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包括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等。有了新的比较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还是不够的,我们又根据职业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基础岗位、结合人才需求调研材料,大胆地对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取得了明显效果。根据整合后的课程我们组织编写教材,使课程、教材、教学内容均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专业课程整合与教材建设

(一)专业课程整合

课程及内容整合应围绕职业核心能力进行优化组合,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建造房屋和专业培养目标之需要。本着强化能力、优化体系、合理组合、遵循建造规律、认知规律、删减不相适应的老内容、增加新材料、新工艺、新规范、职业培训、技能考证等方面的新内容、突出应用、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进行。

(二)专业教材建设

根据新修订的专业教学计划和新的课程体系,按照“贴近工程实际、适应工程需要、反应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之职教特色要求,直接选用统编的公共基础课、选修课教材,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材,大部分采用了由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我校教师主编参编的有杨平均主编《建筑力学》(下册)、常跃军主编《建筑施工技术》、韩应军主编《建筑施工组织》、郭大州副主编《地基基础》、《混凝土与砌体结构》、杨文选副主编《建筑施工组织》、参编《混凝土与砌体结构》、王长平副主编《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李松岭副主编《建筑工程监理概念》、孙荣玲参编《建筑工程概预算》、牛元甫参编《建筑施工技术》等。建筑教研室、结构教研室组织专业教师自编了一批实用的实验指导书、实训指导书、顶岗实训指导书、毕业设计指导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在本专业的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建筑学职称论文篇6

xxx

性 别

出生年月

1982 年 3 月

专 业

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

学 历

大学本科

政治面貌

共产党员

毕业院校

西南农业大学 工程技术学院

联系电话

023-6825****( 校)

通信地址

西南农业大学 76# ( 400716 )

0839-420**** (家)

e-mail

家庭住址

四川省 xx 市 xx 县 xx 局家属院 ( 628200 )

工作意向

建筑设计、概预算,房地产以及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语言能力

英语六级、英语口语流利、普通话标准流利

计算机能力

国家计算机二级 (foxbase) 、熟练操作 autocadXX 、天正建筑等建筑设计软件。

获奖情况

1999-XX 年获专业奖学金二等奖

XX-XX 年获专业奖学金三等奖

1999 年工程技术学院求索杯辩论赛冠军

1999 年工程技术学院新生杯演讲比赛第一名

XX 年获校优秀团干称号

XX 年纪念校庆五十周年辩论赛最佳辩手称号

XX 年获校马研会优秀会员称号

大学担任学生干部职务

大一学年担任班宣传委员、院生活部干事、宣传部干事

大二学年担任班宣传委员、院团总支学生会办公室主任、校马研会常务理事

兴趣爱好与特长

爱好音乐、文学,擅长写作、演讲、辩论、主持。

各种获奖、证书等材料附后

范文二

目前所在地: 广州 民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广州 身材: 168 cm 55 kg

婚姻状况: 未婚 年龄: 20 岁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 毕业求职

应聘职位: 金融、保险、秘书

工作年限: 0 职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 随时

月薪要求: 5000--85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中山 深圳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暨南大学

最高学历: 本科获得学位: 学士 毕业- XX-07-10

所学专业一: 外语 所学专业二: 秘书

受教育培训经历: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专 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良好

其它外语能力: 日语、法语

国语水平: 精通 粤语水平: 精通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本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工作积极,责任心强,真诚+勤奋+细心+负责的工作态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协调能力,思维敏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详细个人自我介绍

建筑学职称论文篇7

在距2008年奥运会开幕还有388天的7月17日总理考察了建设中的奥运工程他对场馆建设提出五点要求:一要保证工程质量、安全二要突出环保、节能;三要加强组织、管理;四要做到节俭、廉洁;五要搞好赛后利用。北京在备战奥运的所有准备中也将于8月8日(距2008年开幕式一周年前)举办“好运北京”的一系列“准奥运”赛事无疑将从多方面检验并考察奥运建设的质量、安全及水平。本刊作为一本服务于卓越的中国建筑的专业学刊,在坚持了近两年的服务奥运场馆信息资料留存的基础上,还坚持了服务社会的奥运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记录与传播。

“建筑传播”作为2008年7月将在意大利召开的第23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的主题词同样已在2005年以来一直指导着本刊的方向。应该说,近年来《建筑创作》在努力服务于中国最卓越的建筑作品及建筑师理念的同时,还用较大力度推介着建筑文化、建筑考察、建筑评论、建筑遗产等方面的传播。如已刊出两期的中国建筑设计年度报告(4月春季版、7月夏季版)及于本月出版的《中国建筑设计年度报告(2005~2006)》都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媒体责任下努力求索的作为。我真诚地希望这使集建筑评论建筑记录、建筑观察、建筑文化视点的建筑传播能更深人、更全面、更准确、更合乎建筑师的需求。

做称职的建筑传播者不是空话,不仅要靠激情还要发奋更要有执着且坚毅的守望及创新精神。最近有人在归纳儒学传播中的困惑时说虽然儒家精神与自然、科学、宗教都相辅相成,但为了发展儒学不太适宜广泛建造新孔庙、海外对儒学的传播不仅有局限性还有某些误导,仔细一想这些人的观念是客观的,因为仅从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译成英文算起也仅有半个多世纪。建筑传播者的作用旨在大力推进城市建筑文化交流和社会的进步营造起一个永不封闭的文化交流的空间。创意或许可是无来由的空间但任何为建筑功能及艺术的空间创作都需要经过理性的分析与整理。创有破的意思,也有重新的意思所以创意脱离不了“新意”旨在必须改变现状。

做称职的建筑传播者还要勇于捅破“新高”的窗户纸。因为任何新见解、任何新特色都不是绝对不可超越的,不仅要倡导让建筑设计体现出更多的细节呈现出作品的高完成度,建筑传播的每一个作品也必须更有学术观点、更可留下文化精髓,没有如此厚重载体的媒体作品是难留下记忆的。所以呼唤中国建筑文化传播的“井喷”不仅是一种理想更将成为一种挑战。近来读到美国传播学教授卡罗巴那姆的话,他说虽然亚洲(中国)的企业急需技术传播专业人员但他们的数量非常少技术文档相当难理解 这些手册图形和文字脱钩仅粗略介绍了一些技术信息看上去好像是给修理产品的人看的不是给用户的……。这则话虽是说给做工业设计产品企业的但它对每一个媒体人都该有启示,它绝不仅仅是一个科技文档问题更是一个必须研究的科技文化适宜的传播模式问题。

做称职的建筑传播者是个大命题是个不仅要理论更要卓越实践的问题,愿这里的话算是留给我们自己未来工作的开题报告。

建筑学职称论文篇8

二、基本条件

1、助理工程师(初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工作满半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一年以上;中专、高中、初中毕业后担任员级职务三年以上。

2、工程师(中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三年以上;专科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四年以上;中专、高中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五年上。

3、高级工程师(高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0年以上,取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中级职务工作5年以上;参加工作后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大学本科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0年以上,取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5年以上。

三、材料要求

为了保证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凡涉及申报对象的学历、专业年限、考试成绩、任职年限及本人的工作能力和主要业绩、奖惩情况,须由申报单位核实后,按规定的要求提交以下主要材料:

1、《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表》(中、初级一式二份)、附件表(一式一份);

2、上一年度的《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

3、专业论文和业务工作总结;

4、其它能反映本人工作能力和重要业绩的相关材料;

5、《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

6、一寸免冠彩照5张、身份证复印件2份、最高学历证书复印件2份。

建筑学职称论文篇9

“报告关于体育的相关论述,是我们党在迈向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历史关键点上对体育战线发出的动员令、吹响的冲锋号,国家对体育职业赋予了更大的使命,对体育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体育强国梦助力中华复兴梦,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体育应有的贡献。”[1]41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余年之际,为讴歌伟大祖国文化事业与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对陕西省部分院校之作为高等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事业、作为高等教育三大支柱的图书馆事业进行了实地调研;改革开放后,私立院校(民办院校)再度兴起,为改革开放一支绚丽的花朵;新时期出现了大学城:许多院校又建起了新的校园,且聚集某一地域,形成了新的大学教育聚集点文化,此亦亮丽的风景线!陕西省为我国的文化教育大省,其院校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在全国排行前五名,对其体育教育事业及图书馆事业发展状况进行调研探讨,一为讴歌新中国及改革开放,二为有研究探讨之必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体育卫生工作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取得显著成就”。[2]1;“1979年,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国家制定的图书馆政策、措施、条例等,在指导图书馆事业发展方向、健全图书馆事业管理体制、明确图书馆职能、改进图书馆工作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图书馆事业进入新中国成立以来健康快速发展的新时期。”[3]

1陕西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状况

我们分别赴西安科技大学、西安翻译学院及本校西北大学等院校进行了体育教育事业各方面发展状况调研……我们主要依据《学校体育卫生综合目标管理效能评估表》及体育教师职称与学历构成、体育馆与体育设施配备等进行调研:“随着国家对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对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的要求随着时展而不断推进,”[4]139;“《学校体育卫生综合目标管理效能评估表(示例)》……17.体育教师配备……82.体育馆(房、室)面积(m2)、83.游泳池(m)……”[5]

1.1西安翻译学院体育教育简况

西安翻译学院位于翠华山下,依山傍水,为改革开放后,陕西首家民办的私立院校。体育部谢颖老师及办公室老师为我们提供了有关情况及数据(见统计表)。

1.2西安科技大学体育教育简况

我们又赴西安科技大学临潼校区进行了调研,此校区也是依山傍水,依于骊山脚下。去体育部,首先看到了漂亮的体育文艺文化馆:文体楼!李东颖副教授为我们介绍了新老校区体育教育的一些情况。文体楼里边有体操房、羽毛球场地、健身操房、舞蹈练功房、文化课教室、尤其独到的是:洗浴房———运动后洗浴卫生及消除疲劳、放松肌肉的科学保健!

1.3西北大学体育教育简况

我们又赴本校体育部进行了调研,张旭主任、丁聪副教授等为我们介绍了有关情况,提供了有关数据(见统计表)……

1.4陕西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状况

统计表(三)大学体育教师学历已最低限制硕士,有些院校已有了博士学历老师:(四)西安科技大学体育馆设立了洗浴室,是体育健身与保健的独到的设施!

2陕西部分民办院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状况

陕西为教育文化大省,公立院校数量居于全国前五位,而异军突起的民办院校其数量与规模也在全国省市中位于前列———此乃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之一!也是陕西省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1赴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等院校调研

我们先后赴西安外事学院、西京学院、西安交通工程学院等私立(民办)院校图书馆、又到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等“三本”院校图书馆进行了调研。调研过程中,依据刘国钧、皮高品、王振鹄等学者创立的“图书馆要素说”为理论指导:“‘要素说’是在20世纪30-50年代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对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研究的对象所做的概括和总结”[6]81图书馆要素主要包含:图书馆建筑与设备;文献资源;工作人员;管理的科学方法;读者等。值得指出:依据国家政策,当前“三本”院校一律改为“二本”院校。

2.2列表分析:

以“图书馆构成要素”为分析对象此表依据各图书馆调研状况、文中所述、各图书馆简介等资料,空白处尚无收集到准确信息。

2.3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笔者到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等院校图书馆进行的调研,发现了以下共同的特点与不足:A特点与成绩(一)工作与管理人员具备基本的礼仪;(二)书刊等各类文献排列的较为整齐;(三)多数院校有一座独立的图书馆建筑;少数依附于一座大楼内;(四)文献收藏量较为充足;(五)图书馆的设备较为先进,但多数未实行“RFID”管理———自动化借阅;B不足之处及存在的问题(一)工作与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不够理想;(二)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的工作与管理人员不多,有些馆甚至无一人;(三)管理比较教条、呆板,缺乏对读者的指导及服务的灵活性;(四)工作与管理人员的学术水平有待提高;(五)工作与管理人员与同行图书馆的业务交流与学习欠缺;(六)知识与素质有待提高———尤其知识面较窄。

3陕西若干公立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状况

3.1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调研

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古老而又新生的教育产物,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国家及社会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实用型(适用型)人才培养迫在眉睫!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在原有三校基础上应运而生,三校分别位于西安、咸阳与临潼,临潼校区原为“西安煤炭卫生学校”,主要为煤炭系统培养医护人员。2002年,该校与位于咸阳的陕西省煤炭工业学校及位于西安的陕西省煤炭职工大学三校合并,改名为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该院图书馆随着1953年西安煤矿学校的成立而设立:“1953年元月,国家在西安成立了西北煤炭工业管理局。2月,燃料工业部煤炭工业管理总局决定在西安建设一所煤校……1953年10月1日开学,校名全称为‘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西安煤矿学校’,西北煤管局委任杨震兼校长。教职工共20余人,其中教师8人……由于校舍未建成,学校暂时寄居在南郊距新校址约2.5公里的观音寺村的一座旧庙内……临时图书馆设在农民家的磨坊里……”[7]1在该校图书馆调研时,看到了许多五六十年代的图书,佐证了这一点!在共和国建国之初百废待兴的困难条件下,在建校之初的艰苦条件下,借助旧寺庙当校舍,借助农民家的磨坊当图书馆,体现了“煤校人”艰苦奋斗、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的精神和做法!也体现了“设校必建图书馆”的思想!现状:“学院咸阳校区和临潼校区各有一个图书馆,总建筑面积7447平方米,按万人计,人均面积0.74平方米……学校还建立了三个大型电子阅览室,装机300多台。系统中装有电子图书8万册,电子期刊6050种×10年,博士论文3万篇,外文期刊、会议论文54GB×200(册),电子图书总容量2.86TB,共折合纸质图书18万册,通过VPN实现两校区资源共享。图书馆共有流通书库6个……”[7]187此数据为2013年所出版文献中的统计。2019年11月,我们去该院及其图书馆进行调研,党委书记令狐培选、馆长师培杰及王老师等接待了我们,何柳老师为我们提供了最新的数据:电子资源数据库4种;试用的8种;电子图书22万册;纸质资源54.6万册:其中,期刊10.4万册,图书44.2万册;报纸未在系统中统计。列表对比分析:对所列表中数据分析后认为:(1)电子图书的数量增长迅猛,近七年间数量增长到近三倍;(2)纸质图书2006年到2012年增长迅猛,增长到约三倍;(3)纸质图书2012年至2019年增长相对缓慢,仅增加了近2万册图书。

3.2所见过的最高的图书馆建筑:

咸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我们又赴咸阳师范学院图书馆进行调研,进入学院后,乘车左转行至图书馆门前,令我们惊讶的是:见到了15层建筑的图书馆(1-12层为图书馆)--此为我们见到的中外最高的图书馆建筑———此亦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改革开放四十余年陕西省辉煌成就之见证!图书馆门前还有著名教育家孔子的雕像--更增加了学校和图书馆的文化氛围!王启合纪委书记及图书馆王倩副馆长、刘凤琴等老师接待了我们,解答了咨询,并给我们三本关于图书馆的系统资料。资料载:“咸阳师范学院图书馆现有1个总馆(渭城校区图书馆),1个校区分馆(秦都校区图书信息中心),15个学科分馆(院资料室)。总馆始建于1978年,并与2011年秋季迁入新馆,秦都校区图书中心于2015合校成立。图书馆建筑面积共约3.4万平方米,其中渭城校区总馆约2.9万平方米,秦都校区分馆约3500平方米。现有各类阅览室14个(其中秦都校区分馆4个),读者座位数2598个,其中阅览座位1218个,自习室座位1380个,读者使用计算机182台(其中秦都校区分馆80台)现有在编人员43人,其中秦都校区10人,博士1人,硕士9人,本科以上30人,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20人。”[8]

3.3独到靓丽的圆形图书馆建筑:

建筑学职称论文篇10

大学生的个人简历范文一:姓

名: 岑先生

别: 男

族: 汉族

政治面貌: 团员

出生日期: 1986年6月

口: 绍兴市

婚姻状况: 未婚

历: 本科

毕业院校: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毕业时间: 2009年06月

所学专业: 法学

外语水平: 英语 (熟练)

电脑水平: 熟练

工作年限: 一年之内

联系方式: 15999999999

求职意向

工作类型: 全部

单位性质: 不限

期望行业: 专业服务、咨询、财会、法律、服务业、学会、非营利机构、政府、公共事业、其他

期望职位: 律师助理、法务人员、公/检法系统

工作地点: 杭州市、绍兴市

期望月薪: 不限/面议

教育经历

2002年9月—2005年6月 绍兴市高级中学

2005年9月—2009年6月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法学

工作经验

2007年7月—2007年8月 浙江理论律师事务所 助理 整理案卷

2007年9月—2008年1月 新博硕教育杭州中心 家教老师 小学全科

2008年7月—2008年8月 西湖法院上泗法庭 助理 整理案卷材料、卷宗、发送法律文书

工作业绩

荣获2005年度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团委学生会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论文“阳光下的阴影—解读就业歧视现象”荣获第六届“之江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自我评价

工作认真、踏实、负责,为人真诚、乐观、有责任心,有耐心、能吃苦,爱好旅游、运动。经过大学这几年的学习,相信自己已日渐成熟,对自己也有了新的认识,可是“纸上得来终觉浅”,所以为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在努力参加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地做兼职工作,相信自己现在应该能胜任自己应聘的工作岗位。

大学生的个人简历范文二:姓名:

性 别:

出生年月:

民 族:汉族

最高学历:

现居住地:

工作年限:应届毕业生

到岗时间:随时

联系电话:

求职意向

应聘类型:全职

应聘职位:法务人员,律师助理

期望月薪:面议

自我评价

本人稳重,做事富有耐心;认真负责,服从领导安排;积极向上,乐于迎接新的工作;乐观爽朗,与人为善。因我刚毕业,实践能力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新的工作岗位中向各位前辈请教和学习。

教育背景

2005-9至2009-6学校

名称:河北科技大学

专业名称:法学

取得学历:本科

校内活动职务描述

2005年--2007年担任班级团支书,多次组织同学参加团日活动和野外郊游活动,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2008年暑假参加校团委组织的赴辛集挂职锻炼的活动,担任辛集镇十街村村长助理。

在校实践

2008-11至2009-1

实践公司名称:石家庄仲裁委员会

所任职务:案件主办助理

实践描述:在仲裁委实习时,我主要跟随常老师做一些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的案件。在这期间里,我较熟练地掌握了具体仲裁程序和案卷的整理及装订的工作,同时也辅助常老师做一些行政性的工作。总之,在这实习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却是我大学里最快乐的时光。

语言技能

外语语种: 英语

外语水平:四级

大学生的个人简历范文三:姓

名:

别:男

出生日期:1981年7月6日

族:汉

高:1.74cm

户口所在:广州

目前所在:广州

毕业院校:内蒙古建筑学院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最高学历:本科

所修专业:建筑工程技术

人才类型:应届毕业生

求职意向:

求职类型:全职或兼职

应聘职位:测绘员/测量员:建筑工程测量   施工员 建筑工程施工员或助理   建筑/房地产/物业管理类

希望地点:广州 佛山

希望工资:2000--3500

教育培训经历:

2000-09 2003-07 内蒙古丰镇市第一中学 高中

2003-09 2006-07 内蒙古建筑学院 建筑工程技术 大专毕业证/ 测量证/施工员证

参加社会实践经历:

2007-10 ~ 2008-06广州市建筑机械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员/施工员兼测量员)

2005-07 ~ 2007-03内蒙古中铁一局(施工员兼技术员)

所获奖励:

内蒙古建筑学院 优秀团员

语言水平:

外语: 英语 良好

国语水平: 良好 粤语水平: 一般

计算机能力:

能够熟练操作各种办公软件及设备,可以胜任现代化办公的需求。

熟练应用OFFICE等办公软件,以及PRO/E,AUTO CAD,Rhino

建筑学职称论文篇11

2011年2月,教育部通知,2011年将进一步扩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试点单位和招生人数。高职自主招生将扩大招生对象范围,除应届高中毕业生外,允许中职毕业生(含应届)、具有高中学历的复转军人报考。这一政策的推开,目的是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质量,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营造了社会各界关注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良好氛围。从某种角度讲,这一政策也间接地推动了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的比例。虽然,之前也一直有中职升高职的对口高职招生,但是,比例相对于总的招生数量来讲是较低的,并未引起很大关注。今后,中职毕业生将可能成为高职的又一个主要生源。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对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一、 中、高职概念的界定

中职: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四类: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简称“职业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简称“成人中专”)。

高职: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属于大专层次教育,主要招生对象为应届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含应届)和具有高中学历的复转军人。毕业生可以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报考本科(专升本)、研究生教育,继续深造。

二、建筑工程专业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研究的意义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一个系统工程,把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起来的目的是打破目前职业教育间的屏障,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降低教育资源的消耗,提高各层次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建筑工程专业是我国职业教育中专业建立时间较早、教学经验比较丰富、专业技术要求较高、学科分布广泛、就业缺口较大、从业人员较多但整体专业素质较低的一个专业。中职阶段的学校大多数开设了本专业,拥有的专业学生也很多。该专业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对今后的专业建设和发展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与建筑工程专业有着各种联系的相关专业还很多,如工程造价、工程监理、测量、道桥、建筑工程机械等,所以,对它的研究同样对其他相关专业以及具有类似特点的专业的中高职衔接也有一定的影响和价值。

该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构建出一套合理的建筑工程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减少两层次学校衔接中的教学消耗,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不同层次的人才。在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上,建筑工程专业中、高职对口教育有相当长远的发展前景。研究建筑工程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对建筑工程课程建设,对建筑工程职业教育,对建筑行业继续教育,以及改变建筑行业大部分从业人员素质较差的社会印象有重要意义。

三、建筑工程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主要面临的问题

1、中、高职课程设置上主要存在的矛盾,高职阶段课程设置对中职学生继续教育的作用。

2、针对中职阶段课程设置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筑工程专业高职阶段课程标准制定的框架和方向。

3、针对中职毕业生的特点,对口高职阶段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

四、研究依据

1、教育心理学依据:每个人都具备一定的学习累积心理,越是有前提、有准备的学习,在学习中产生的同化作用、迁移作用就越明显,学习效率也越高。建工专业中高职培养目标有较大的区别,这就要求在这两个阶段的课程设置上既不能完全割裂,也不能完全重复,必须有所衔接,搭起一座将中职教育过渡到高职阶段的“引桥”。

2、教学论依据:知识因素、技能因素、态度因素是提升学习者学习层次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在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中,只有具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所必需的这些因素的学生方可入学。否则,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补偿教育。

3、课程论依据:在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时,既要使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具有连续性,又要体现发展性。高职学校除制定建筑工程专业统一的课程标准外,还必须研究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研究实现建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有的课程支撑体系,以使中、高等职业学校课程更好地衔接。

4、经济学依据:由于建工专业教学资源的高消耗和高价格的特点,以及学校、学生等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要求教学活动过程能实现效益和效用最大化。 因此,要积极探索有利于减少衔接损耗的模式,要坚持节约、经济的原则,使整个课程衔接系统的每一个衔接点,都能实现最优化。

五、理论假设

1、课程体系应与人才培养目标对应理论

建筑工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与人才培养目标对应,两者之间的双向对应必须以人才的素质结构为中介,构建一个由培养目标、人才素质结构、课程体系交互作用,双向构建的理想模型。

2、中职与高职课程体系双向构建理论

中职与高职的课程体系是一个统一体,相互之间有纵向的直接联系,也有部分核心课程横向的衔接。纵向联系是课程知识结构上的上升,横向衔接是相同的核心课程是在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课程标准,完成不同深度的教学内容。

六、建筑工程专业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研究的内容和步骤

1、归纳整理各阶段各院校建工专业开设的课程,提取出典型实用的课程名称和门数。

2、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划分建筑工程专业课程层次,从中分出基本课程、核心课程和专业提高课程,根据课程层次分配给各教育阶段,尤其是高职阶段的课程设置。

3、理顺中职与高职的课程开设顺序,分清各门课程之间知识结构上下承接顺序和平行支撑关系,在课程的分配上避免两个阶段的不必要的重复。

4、研究建工专业课程衔接的方式,包括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和同一门课程不同阶段教学内容的衔接,找准衔接点,明确核心衔接课程的门数和名称。

5、对于核心衔接课程,两个阶段都必须开设,根据个阶段培养目标,对应对口高职招生要求,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突出课程的核心地位,以确保不同类型的生源具备基本一致的核心素质。同时,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高职阶段的标准应增加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6、对衔接课程,制定该部分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申报建工专业对口高职衔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课题,研究适应对口高职的教学模式。

七、小结

通过研究建筑工程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开发适用于对口教育模式的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标准体系,建立适合对口高职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发扬教育的连续性、阶段性、继续性,整个研究的过程应当始终贯彻终身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马建富,沙启仁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构建与技术设计》,《职业技术教育》2003

2. 周文清 《高职与中职有效衔接及其对策》,《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28期

3.霍骁象,赵哲,许俊峰 《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中国成人教育》 2009年第15期

建筑学职称论文篇12

第一条 资格标准

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熟悉本专业的有关标准、规范,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具确实践J㈠经验。能独立解;入本专业技术问题:能对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技术成果进行理论论述,具有指导初级专业人员的能力,运用外语和计算机获取信息,能够在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中创新开展工作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全市从事建筑施工工程包括房屋建筑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建筑装修装饰,混凝土等专业技术人员(含聘用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工人),不受身份限制,均叫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资格。 第二章 申报条件

第三条 政治、职业道德要求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期间认真履行聘约,胜任本职工作,正常晋升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年度考核均为合格(称职)以上。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任期内至少有2次年度考核为“优秀”。

取得助理级资格后,出现如下情况之一,在规定的年限上延迟申报:

㈠凡任期由有一个年度考核为基本职称(基本合格)或受到行政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

(二)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主要责任人,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

(三)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者,延迟3年以上。

第四条 学历、资历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符合下列条件者,可申报工程师资格:

大学本科毕业(学位)或大学专科毕业,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并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4年以上。

(二)获得相关专业的以下学历者,经考核合格(称职),可初定工程师资格:

1、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

2、硕士研究生毕业(学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3年以上;

第五条 职称外语要求

晋升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在评审时应具备相应的职称外语能力,须参加国家或省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且成绩符合评审要求。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免试外语:

(一)获博士毕业(学位);

(二)任现职期间出国留学或工作、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第六条 职称计算机要求

1957年(不含)以前出生的,经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并取得考核合格证书。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免试职称计算机考试(考核):

(—)获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以上学历;

(二)取得省人事厅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

㈢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第七条 教育要求

任现职期间,按照《南京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宁政办发〔2003〕2 0号)的要求,结合实际专业技术工作需要,参加公共课、专业课的学习、培训完成规定学时,继续教育证书通过市区县的审核验证。

第三章 评审条件

第八条 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一)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对所从事的专业理论有一定的研究。

(二)熟悉相关的技术法规和专业技能。

(三)了解本专业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基本掌握相关专业的有关知识。

(四)能对一般技术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能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提出新技术应用及技术开发的设想。 第九条 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要求

任助理工程师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作为主要责任人(前三名)完成过市级科研项目一项或市行业科研项目两项:

(六)从事建筑装饰工程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完成400万元以上装饰工程一项或200万元以上装饰工程两项,或150万元以上装饰工程三项;

(七)参加过市级以上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的编写(前五名);

(八)参加过两项市级以上科研项目的全过程;

(九)参加过两项以上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的全过程。

第十条 业绩成果要求

(一)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市级科技进步(优秀设计、优秀工程)奖两项(含单项奖、个人奖);

(二)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工程项目获部省级单项奖一项,或市级单项奖两项以上;

(三)任现职内,因在专业、技术等工作表现突出,受到市级(行业)以上表彰一次以上(含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

(四)经有关部门或专家鉴定,在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及推广应用中有较大的创新,取得年经济效益10万元以上(需甲方财务部门出具证明)并经市以上主管部门认定;

(五)取得有实用价值的技术成果经专家鉴定被列为市级重点推广项目;

(六)解决复杂疑难技术问题,在处理工程质量事故中,措施得当,效果显著,经市级以上主管部门认可;

(七)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被采纳,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在本专业技术工作中吸取、采用国内先进技术,取得明显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八)获得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且已实施取得效益。

第十一条 论文论著要求

任观职期间,出版、发表、撰写本专业有一定水平的论文(第一、二作者),著作(主要编著者)专业文章等,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出版本专业著作二万字以上;

(二)在市级以上期刊发表或在市级学术会议交流有学术价值的论文2篇以上;

(三)为解决较复杂的技术问题而撰写的有一定水平的专项研究报告、技术分析、技术总结、立项研究(论证)报告2篇以上。

第四章 破格条件

第十二条 破格申报条件

确有真才识学,任现职期间业绩显著,学术或技术上有较大贡献,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破格申报:

(二)中专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10年以上,后大专学历不满4年,晋升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要具备破格条件两类中的一条。

凡破格申报者,必须符合第二章第三条规定的要求外,任现职以来至少有2次年度考核为“优秀”。

第十三条 破格评审条件

任现职以来,在符合第三章规定的评审基本条件的前提下,还需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市(厅)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证书为准);

(二)市(厅)级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前5名,以个人证书为准):

(三)获得市级以上批准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称号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