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理论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3 15:25:37

灰色理论论文

灰色理论论文篇1

2知识管理绩效灰色多层评价模型实证研究

对知识管理绩效的评价,首先应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制定评价指标的评分等级标准,依据评价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值的确定,然后采用灰色多层综合评价模型对企业知识管理绩效对某公司的知识管理进行综合评定。A代表一级指标Ai的集合,记为A=(A1,A2,…,Am);Ai代表二级指标Bij的集合,记为Ai={Bi1,Bi2,…,Bin}。则多层次灰色评价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制定评价指标Bij的评分等级标准,通过制定评价指标评分等级标准,并赋予一定分值,将定性指标Bij转化成定量指标。本文制定如表2所示的二级评价指标Bij的评分等级标准。

步骤二,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为了尽量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利用组合权重法,即综合采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两两比较法等,设一级指标Bi的权数分配为ai(i=1,2,…,m),各指标权重向量:A=(a1,a2,…,am),(ai≥0,Σai=1,i=1,2,…,m)同理二级评价指标Bij的权数分配为:aij(i=1,2,…,m;j=1,2,…,n);各指标权重向量:Ai=(ai1,ai2,…,ain(i)),(ai≥0,Σaij=1,i=1,2,…,m)本文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

步骤三,组织专家评分并建立评价样本矩阵。组织5位专家对组织知识管理绩效按评分等级标准进行评分,求得评价样本矩阵D(因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值)。

步骤四,确定评价灰类,即确定评价灰类的等级数、灰类的灰数及灰数的白化权函数。设评价灰类序号为e,e=1,2,…,g,即有g个评价灰类,为了描述上述灰类,需要确定评价灰类的白化权函数fe(dijk)。本文按“优”、“良”、“中”、“差”设定4个评价灰类,其相应的灰数及白化权函数:第1灰类“优”(e=1),灰数1∈(4,∞),白化权函数f1;第2灰类“良”(e=2),灰数2∈[0,4.0,8.0],白化权函数f2;第3灰类“中”(e=3),灰数3∈[0,3.0,6.0],白化权函数f3;第4类“差”(e=4),灰数4∈[0,2.0,4.0],白化权函数f4。

步骤五,计算灰色评价系数。对指标Bij,被评对象属于第e个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系数为xije,xije=Σfe(dijk),k=1,2,…,p)。对指标Bij被评者属于各个评价灰类的总灰色评价数为xij,xij=Σfe(dije),e=1,2,…,g)。对于指标B11,被评对象属于第e个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系数x11e,当e=1时,x111=Σf1(d11k),k=1,2,…,s)=f1(5)+f1(5)+f1(4)+f1(3)+f1(5)=1+1+1+0.7500+1=4.7500同理有e=2,x112=4.000;e=3,x113=2.6665;e=4,x114=0.5000。则受评者就评价指标B11属于各评价灰类的总灰色评价数为e=1,2,…,g。x11=Σx11e(e=1,2,3,4)=11.9165。

步骤六,计算灰色评价权向量及权矩阵。评价者就指标Bij对被评对象主张第e个灰类的灰色评价权为rije,rije=xije/xij,则被评对象的评价Bij指标对于各灰类的灰色评价权向量rij=(rij1,rij2,…,rijg),将被评对象的Bi所属指标Bij对于各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权向量综合后,得被评对象的Bi所属指标Bij对于各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权矩阵Ri,Ri=(ri1,ri2,rin(i))。就评价指标B11,主张被评对象属各灰类的灰色评价权向量为:r11=(r111,r112,r113,r114)=(4.7500/11.9165,4.000/11.9165,2.666/11.9165,0.5000/11.9165)=(0.3987,0.3357,0.2236,0.0420)同理可得其他权向量,将被评对象的B1所属指标B1j,对于各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权向量综合后,得被评对象B1所属指标B1j对于各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权矩阵R1:按照上述的方法可以依次得到R2~R5。

步骤七,对Bi作综合评价。对被评对象的Bi作综合评价结果:Bi=Ai×Ri=(bi1,bi2,…,big),所以:B1=A1×R1=[0.3736,0.2535,0.0394,0.0826]按照此方法同样可得到B2~B5。步骤八,对A作综合评价。对被评对象A作综合评价的结果记为B,则有B=A×R=[0.3820,0.3568,0.2469,0.0543,0.0239]步骤九,计算综合评价值。设将各灰类等级按“灰水平”赋值,得各种评价灰类等级值化向量C,按前述方法得:C=(5.0,4.0,3.0,2.0,1.0)于是受评者的综合评价值W=B×CT=4.2104。由此可见,知识管理绩效的综合评价值为:该组织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属于“好”灰类。这与实际中专家所得的结论一致。

灰色理论论文篇2

一、研究意义

作为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地区,重庆市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试验,其文化产业在过去五年以年均28%的速度快速增长,为同期重庆市GDP增速的两倍。2008年重庆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46.46亿元,占全市GDP的2.87%。从重庆文化产业结构可以看出:以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图书出版发行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规模日益扩大,与此同时,以数字传媒、动漫、网络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市场份额也有所提升。

现阶段对重庆文化产业的学术探讨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如对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化产业政策研究、文化产业集群研究等,而对于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较少。由于重庆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数据不甚完整,口径亦不统一,缺乏使用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需要的大样本数据。比较而言,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弥补了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作系统分析所导致的缺憾,它通过对“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的研究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鉴于文化产业客观条件的制约及灰色系统理论的特点,本文将文化产业和影响其增长的因素视作两个灰色系统,考察两者之间的灰映射关系,从而得出影响重庆文化产业发展因素的相关顺序,以此对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相关参考。

二、研究方法

关于产业增长的影响因素,目前尚无经典理论加以诠释,但中观层次的产业是宏观经济的组成元素,可依循宏观经济增长理论来分析文化产业的影响因素。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劳动分工、资本积累;以哈罗德、多马、索罗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指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假设下,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具有决定作用;以卢卡斯、罗默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则认为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结合产业兴衰转化规律,主导产业的形成过程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市场与政府政策的共同作用和影响,政府对新兴产业进行培育、资助、扶持和保护的各项政策,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与导向作用。此外,任何产业的形成都离不开市场需求的拉动,市场空间大小及其市场需求前景,对产业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将从劳动生产力、资金、技术、财政拨款、消费需求、投资、重大项目带动几个方面为数据指标分析其对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三、指标选取及灰色关联模型构建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进行灰色管理链分析,首先要选准系统行为特征的映射量,本文将重庆文化产业增长和影响其增长的因素视作两个灰色系统,随后进一步明确影响系统行为的有效因素,即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及比较序列,设系统行为序列:

X={x(1),x(2),…,x(n)}

X={x(1),x(2),…,x(n)}

………………………

X={x(1),x(2),…,x(n)}

………………………

X={x(1),x(2),…,x(n)},i=1,2,.....,m

基于文化产业相关评价模型的建立原则及数据的可得性和可量化的原则,采集2005年至2008年的《重庆市统计年鉴》及重庆文化产业统计数据中选取数据,(重庆统计局2009年文化产业数据仍在整理中,本文的研究数据最新截止到2008年。)选取重庆文化产业增加值构成系统特征数列X,人均生产总值X;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纯收入定为X及X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文教娱乐文化服务消费为X农村居民家庭平均年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X;文化、体育、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X;科技经费支出X;文化体育传媒财政拨款X;公共教育经费财政支出X见表1。

表12005~2008年重庆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数据

年 份

指 标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重庆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X

39.80

52.41

66.66

88.57

114.16

146.46

人均生产总值(元)X

8075

9608

10978

12437

14622

17575.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

8093.67

9220.96

10243.99

13715.3

12590.78

14367.5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X

2214.55

2510.41

2809.32

2873.83

3509.29

4126.21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文教娱乐文化服务消费(元)X

1025.99

1200.52

1391.11

1449.49

1237.35

1498.95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年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元)X

180.28

198.65

249.71

189.73

195.97

211.83

文化、体育、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占重庆GDP比重X

4.21%

4.53%

6.27%

5.63%

6.11%

7.11%

文化体育传媒财政拨款占重庆GDP比重X

1.93%

1.98%

2.03%

1.97%

2.57%

3.25%

公共教育经费财政支出占重庆GDP比重X

1.91%

1.87%

1.98%

2.56%

2.95%

3.01%

8个影响因素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生产力提高、文化需求拉动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根本动力

从表3可知,重庆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以及人均生产总值对重庆文化产业的影响最大,分别位居一、二名。这两者是文化消费需求的根基,而文化消费构成了文化产业生产和再生产的最终环节和源泉,并调节着文化产业资源配置和供给,促使文化产业结构随着人们需求层次高级化而高级化。产业经济学中指出,生产力发展和消费能力的提升是新兴产业的内生动力,也是根本源泉。重庆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在经历体制性“松绑”和政策性推动之后,正在从政府推动向市场推动转变。

文化消费能力在现实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首先是文化消费总量不足。2007年,上海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2653.67元,北京2007年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2383.96元,相比之下浙江为2158.32元,而重庆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文教娱乐文化服务消费为12590.78元,相比之下可见其差距。其次是文化消费能力地区差异显著。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能力对重庆文化产业影响排位居第五位,而农村居民家庭平均年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更是排位第五。如何解决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而带来的“消费断档”,这些问题都需要从市场本身寻求内生性增长源泉加以解决。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引导文化投资方向、扩大文化投资规模

资本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决定着该产业的规模和素质,由表三可以看出:文化、体育、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占重庆GDP比重对重庆文化产业产生的影响位居第三位。重庆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取得一定成果之后,需要继续稳步推进“转企改制”改革,形成多元化市场主体,扩大文化产业投融资力度,尽管文化领域的投资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但仍应给予其投资空间,这需要政府出台明确的产业发展与投资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民资、外资等进入国家鼓励发展的文化产业领域,鼓励商贸、房地产、金融等外部行业以多种形式对文化产业进行资本渗透与融合,在发挥资本运营作用的同时,引入国外文化服务业先进理念、文化管理先进模式,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的文化投融资体制。

目前来看,重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是政府投资扶持,2010年,在中国国际文博会上,重庆9个政府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成功签约,总额近80亿元。重庆市政府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采购、后期奖励等方式,成为推动重庆文化产业发展。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开拓新的投资主体,2007年,浙江宋城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旅游投资集团,在杭州举办的首届世界休闲博览会实现贸易成交137.38亿元,协议利用外资10.17亿美元,引进内资108.34亿元,重庆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也要借鉴各省市投融资成功的运行体制,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的投资环境。

(三)从依靠政府政策、投资推动转变为依靠市场内生动力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在重庆的逐步深入,改革的中心环节和关键命题将会逐渐转向市场宏观环境。如何给改制后的企业提供一个较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规范市场进入退出机制,给予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以国民待遇,通过市场管理文化,将政策性的安排转化为制度性的建设等等,政府应从文化企业改革中转变职能,全力培育规范的文化市场环境。

重庆文化体育传媒财政拨款占重庆GDP的比重对文化产业产生了一定影响,据重庆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显示,2009年重庆市文化与传媒支出19亿元,2008年重庆市对广播电视的财政补贴达到20377万元,对艺术表演团体补贴总计达7187万元,重庆市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扶持在一定阶段是必要的,但是在扩大文化产业供给的前提下也要兼顾需求,兼顾文化产业发展自身规律,重要的问题不是财政是否具备能力,而是能否创新支持产业的体制机制,使得财政资金能够有效发挥作用。重庆市政府在对文化产业进行财政资金支持的前提下,要对支持方式进行合理设计,要避免文化企业把政府作为“客户”,开展不良博弈,降低财政资金的效用。

(四)财政资金应重点扶持高端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深度融合

2008年,重庆市政府对于文化体育传媒财政经费投入为151279万元,同比增长26.94%,财政拨款的方向和力度会对产业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创新能力是文化产业的根基与灵魂,文化产业同样会面对产业的整体换代升级,因此重庆财政扶持政策应着重偏向于高端文化产业的培育发展方面,增强深度开发能力、价值增值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

处在全国网络游戏产业和休闲游戏的领先位置的深圳,巴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财政补贴着重放在高端文化产业发展方向,依托IT等高新产业的优势和动漫游戏产业的发展平台,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加快新媒体产业发展,带动基于互联网、无线网络、数字广播电视等网络基础上众多产业的转型和融合,形成软件服务商、设备提供商、电信运营商、印刷出版者等共同参与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上述指标排名中,公共教育财政支出在影像文化产业发展因素中位居第六,由于统计资料的限制,教育财政支出不单是指在文化产业方向进行的人才培养,但公共教育支出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中的投入。文化产业要取得长足的发展需要构筑人才的平台。结合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加强与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加大相关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及投入;在相关高校开设相关专业,提高文化人才队伍的素质,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书华,王华强.北京市文化产业关联分析[J]. 经济论坛,2008.9

2 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

3 钱韵竹,张磊.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09.11

灰色理论论文篇3

【关 键 词】灰色文献/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建设

【正 文】

灰色文献是指通过正常途径难以获得的文献。传统的灰色文献主要包括会议论文、科技报告、内部刊物、政府报告、学位论文、档案文献、产品样本、广告样本、翻译文献等。1997举行的第三次灰色文献国际会议,就灰色文献的定义基本达成了共识,认为灰色文献是指不受商业出版者控制的,由各级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工商业界生产的各类印刷或电子形式的文献资料。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传统的出版费用的增加,通过网络出版、传播和获取灰色文献成为重要的手段。网络灰色文献不仅包括传统灰色文献的网络载体形式,而且还包括许多非正式出版但具有学术性的在线信息、电子预印本等。一般来说,网络灰色文献资源主要是对科研和生产有较高利用价值的学术信息资源。本文主要对我国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对策进行探讨。

1 我国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建设的现状

我国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的建设开展时间较晚,就目前而言,主要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技术报告以及其他学术资源方面的建设。

1.1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一种重要的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它是一种原创性的研究成果,理论性、系统性较强,内容专一,具有一定的独创性,目前,我国的学位论文数据库方面的建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CALIS的高校学位论文数据库。该数据库是一个集中检索、分布式全文获取服务的CALIS高校博硕士学位论文文摘与全文数据库,由清华大学图书馆牵头组织,协调全国86所高校合作建设的文摘索引数据库。系统收录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著名大学在内的83个CALIS成员馆的博硕士学位论文,内容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学科领域。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的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该数据库是万方数据库的子系统,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提供。它的记录来源于1977年以来各高等院校、研究生院及研究所向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送交的我国自然科学领域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论文。其文摘记录数量到2006年7月23为止已达到766609条,每日更新,而全文数据库收录了自1986年以来的博硕士论文,涵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各学科领域,全文数量到2006年7月23日为止已达到492562篇。

中国期刊网的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该系统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收录质量最高、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博硕土论文全文数据库,至2006年7月23日,它收录了1999年以来305家博硕士培养单位的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约321506篇。覆盖的范围有:理工A(数理化天地生)、理工B(化学化工能源与材料)、理工C(工业技术)、农业、医药卫生、文史哲、经济政治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该数据库及各镜像站点每日更新,专辑光盘每月更新,专题光盘年度更新。

国家图书馆学位论文收藏中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指定的全国惟一负责全面收藏和整理我国学位论文的专门机构;也是人事部专家司确定的惟一负责全面入藏博士后研究报告的专门机构。迄今已收藏自 1981年实施学位制以来的博士论文(包括所有博士授予单位及其专业)近12万种,收藏率达98%;收藏近年来硕士论文和博士后研究报告万余种。此外,自 1992年至今,已向海外征集到中国留学生的博士论文千余种。该馆并建置了“全国博硕士论文资讯网”,自 1986年至今共建立全国65所大学院校、882个研究所的126000余篇博硕士论文的摘要资料。

1.2 会议论文

会议论文也是一种重要的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目前,我国会议论文数据库的建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的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是国内惟一的学术会议文献全文数据库,主要收录1998年以来部级学会、协会、研究会组织召开的全国性学术会议论文,每年涉及600余个重要的学术会议,每年增补论文15000余篇,数据范围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林、医学等领域。到2006年7月,总共收录会议论文 407004篇。

中国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该库是解放军医学图书馆数据库研究部开发的以医学学术会议论文为来源文献的数据库,收集了1994年以来的中华医学会所属专业学会、各地区分会以及编辑部等单位组织召开的全国性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的医学文献,约700多个会议15万多篇文献。会议论文大部分只在大会上宣讲或传阅,只有少部分会议在医学期刊上。数据库收集面广、会种多、内容丰富,是目前我国收集较为齐全的医学会议文献数据库。

中国知网的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 2000年以来(部分回溯至1999年会议论文)中国国家二级以上学会、协会举办的重要学术会议、高校重要学术会议、在国内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发表的文献。年更新约100000篇文章。至2005年12月31日,累积会议论文全文文献38万多篇。中心网站及数据库交换服务中心每日更新,各镜像站点每日更新。

1.3 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作为一种重要的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国研网的国研报告。国研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创建于1998年3月,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办、北京国研网信息有限公司承办的大型经济类专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它全面汇集、整合了国内外经济金融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经济信息。其国研报告是一种有关中国经济和社会诸多领域的调查报告,内容丰富,设有社会发展研究、宏观经济研究、农村经济研究、金融研究、产业研究、企业研究、政府管理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区域经济研究等9个专题报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预见性。每年约200期,不定期出版,网络每天在线更新,印刷版每月出版。

中国商业报告库。它是中国资讯的子库之一,收录1993年以来经济专家及学者关于中国宏观经济、金融、市场、行业等的分析研究文献及政府部门颁布的各项年度报告全文,主要为用户的商业研究提供专家意见的资讯。到2006年7月23日为止,共收录218723篇报告,数据库每日更新。

1.4 电子预印本资源

电子预印本资源是开放存取资源的一种主要类型,也是一种新兴起的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国内的电子预印本系统建设起步较晚,2003年以来,许多研究机构和个人组织纷纷建立电子预印本系统,收集电子预印本资源,主要有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奇迹论文、中国预印本系统等。这些预印本系统提供了向科研人员提供方便稳定的预印本服务,方便科研人员第一时间发布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在中国学术界中推广开放存取的思想和理念。目前,国内的电子预印本系统基本上覆盖所有的学科。

转贴于

2 我国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一个全国性的网络灰色文献收集管理中心

国外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灰色文献的收集管理和开发利用,成立专门性的全国灰色文献机构,如:英国大英图书馆文献供应中心、德国灰色文献中心等,集中收集整理本国以及其他国家的灰色文献,并建立了许多灰色文献网站,如:灰色文献网(GreyNet)、美国的灰色文献门户网站(GreyLit Network)等。而一直以来,我国由于缺乏对网络灰色文献的开发意识,并没有专门设立一个统一的机构对网络灰色文献进行集中、系统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现有的灰色文献系统一般都偏重于搜集某一类型的灰色文献,如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政府报告等等,各自为政,缺少合作,同类资源重复建设的现象较严重,缺乏系统的开发利用,缺少一个含多国家、多类型、跨学科的大型综合性网络灰色文献信息系统。

2.2 网络灰色文献类型少,规模较小

国外针对灰色文献开发利用的类型多种多样,涵盖了灰色文献的所有类型。如SIGLE收集有科技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译文、预印本、政府出版物等,另外,除收集本国的各种灰色文献资源外,还积极开发利用其他国家的灰色文献资源。

而我国目前对于灰色文献的开发类型还主要集中在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和科研报告方面,近几年来开展了针对电子预印本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建立了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奇迹文库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三大电子预印本服务系统,但由于电子预印本系统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论文的提交量还相当有限,其中许多学科提交的论文数量只有几篇甚至从来就没有。另外,在译文方面的开发利用也还未能开展。而且我国的灰色文献资源来源也主要局限于国内的高等院校、研究所、协会、学会和政府等,对国外灰色文献的收集和开发利用也很少。

2.3 网络灰色文献开发利用缺乏标准化建设

网络灰色文献开发利用的最终目的是资源共享,而标准化与规范化则是灰色文献资源共享的前提,没有规范和统一的技术标准,资源共享将成为空谈。目前我国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的建设仍处在一种零星分散的状态,数据格式多种多样,数据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而且数据的建设重复较多,覆盖的广度也不够,这些问题给实现数据共享带来很大障碍。而国外对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由于有一个相对集中的管理中心,该中心已通过建立起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对灰色文献进行集中收集和管理。

2.4 网络灰色文献的版权保护问题期待重视

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知识产权问题,一般来说,对于任何形式的复制、分发、租赁、存储等目的的使用权限需要向文献的版权所有者申请。虽然有合理使用的范畴,但为了不侵犯灰色文献版权者的权益,在开发和利用网络灰色文献资源时,首先要保持文献资源的完整性,并注明资源版权者的姓名,如带有营利目的,还应向版权者支付版权费用。就目前来说,许多大的灰色文献收藏机构往往能够获得文献的版权,并向用户提供一般意义上的使用权,如个人的研究需要或非商业目的的使用。但有些灰色文献收藏机构只对一部分特定用户提供使用权,而大多数用户在使用或下载时需要申请权限。另外,还有很多灰色文献没有明确的版权说明,有些甚至没有明确的来源信息,更无从考证版权,这些都给网络灰色文献的收藏和利用带来了很多隐患和困难。

3 我国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建设的对策

3.1 建立全国性的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管理机构

我国政府和各个灰色文献收藏机构应该重视网络灰色文献的开发利用,政府应根据需要制定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建设的总体规划,并统一和协调各个灰色文献收藏机构的具体规划,从而保证对本机构范围内的网络灰色文献的收藏和开发利用。目前,各种类型的网络灰色文献资源中,学位论文的收藏和利用较为系统化和规范化,建立了国家学位论文服务体系,成为国家科技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服务平台的重要保障之一。但其他类型的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如会议论文、技术报告、国家标准、开放资源等等的收藏和开发利用并不系统。因此,有必要像欧美国家一样,成立全国性的、统一的国家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管理机构,加大对网络灰色文献开发和利用的资金投入力度,并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加强各收藏分机构间的合作,统一协调开发利用工作,避免重复建设,以收集更多的网络灰色文献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灰色文献资源服务。

3.2 切实加强收藏和组织利用各种网络灰色文献资源

如前所述,网络灰色文献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学术信息资源,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种类多,国外针对灰色文献开发利用的类型多种多样,涵盖了灰色文献的所有类型,如科技报告、学位论文、学术会议论文、译文、预印本、政府出版物等。而我国对于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学位论文、学术会议论文和科研报告方面,特别是对于最后几年出现的网络开放存取的学术资源,并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收集。另外,除了多途径多类型、广范围地收集各种网络灰色文献外,还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发利用网络上的灰色文献,通过有效的方式对灰色文献资源进行组织管理,并制定管理章程、规范和条例,确定灰色文献的收藏范围、原则和保管细则等具体的管理办法,加强灰色文献研究与开发,以便人们更好地利用。有必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对网络灰色文献开发利用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对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和报告的开发外,还要加强对开放存取资源、译文和政府出版物等类型网络灰色文献的开发利用。

3.3 加强对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的版权保护

加强对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的版权保护有利于灰色文献资源建设的持续发展。由于对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翻译、复制、传播、利用等方面,不可避免地涉及知识产权问题,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版权保护方面存在较大的复杂性和难操作性,有必要重新修订《知识产权法》中的有关条款,加大对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的保护力度和违反后的惩罚力度。同时,应该大力宣传《知识产权法》,加大宣传以及采取专门措施,逐步强化人们的知识产权意识,长期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网络灰色文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4 加强网络灰色文献的开放存取

在加强对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版权保护的同时,有必要加强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的开放存取,国外的网络灰色文献资源中,有许多是开放存取资源,用户在遵守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能够免费利用这些开放存取资源。而国内由于利益方面的问题,资源共享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只停留在本机构范围内、系统内的资源共享,如大学校园网外的用户并不能有效利用大学图书馆购买或开发的网络学术资源,包括许多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因而,有必要进行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的开放存取,机构生产者可以在本机构建立机构库或学科库,用户将自己撰写的灰色文献资源通过网络提交到机构库或学科库中,而机构库通过特定的协议如OAI元数据收割协议(OAI PMH)和其它机构库或学科库实现互操作,形成更大范围内的网络灰色文献资源的开放存取。

3.5 加强网络灰色文献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标准化和规范化是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要实现资源共享,就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规范。欧美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完备的网络灰色文献数据库,并遵循较统一的、易操作的标准和规范。我们在建立网络灰色文献数据库时,一定要充分研究与国外接轨的规范和标准,实现网络灰色文献资源著录格式、标引规则、数据指标、符号转换等方面的标准化,并根据国际标准和通用规范,逐步推出资源标识、描述、存贮、查询、交换、管理和使用等方面的标准规范,形成我国网络灰色文献资源建设所需的标准规范体系,真正使我国网络灰色文献信息资源能够被社会以最方便的形式获取和利用。

【参考文献】

[1]  chinainfobank. com/dir/baogao/bg00. htm

[2] gz. wanfangdata. com. cn/cddb/cddbft. htm

[3]  paper. edu. cn/home. jsp

[4]  qiji. cn/

[5] prep. istic. ac. cn/eprint/index. jsp

[6] ckrd. cnki. net/grid20/Navigator. aspx? ID=2

灰色理论论文篇4

1、引言

工程投资估算具体指的是在工程项目开始投资决策阶段,结合相关的资料以及特定的计算方法,实现对工程项目整体投资数额的估算。工程投资估算对于项目的决策和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选择合理的计算理论是工程投资估算中关键环节。工程投资估算与灰色理论紧密结合,能够准确完成工程投资估算,保证工程项目决策的顺利开展。

2、工程投资估算与灰色理论概述

2.1工程投资估算

工程投资估算的主要内容通常情况下可以按照设计的深度进行划分,分为工程设计前期估算、工程设计方案估算、工程技术以及设计估算、工程整体施工图设计估算几个主要的阶段;按照不同的工程施工方法以及施工要求可以分为工程招标阶段估算、工程投标阶段估算。一般工程投资估算可以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相关参与部门根据标准进行工程项目的整体估算要求和指标定额进行工程所有费用定额的估算分析,然后结合设计部门的图纸以及技术资料进行整体工程定额和指标的计算,最终按照工程实际情况进行估算出所有工程投资定额。第二方面是工程投资造价的估算主要是根据前期相关的相似工程的技术以及经济指标情况以及实际的投资造价情况,并且结合当地市场情况和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运用相关的估算理论知识以及经验技巧计算出整体工程项目所实际需要的投资造价情况。

2.2 灰色理论方法

(1)灰色理论定义

所谓灰色理论指的是通过对系统中少量的信息进行提取以及分析,获得有意义的信息,实现对于整体系统的运行过程的特点以及运行规律的描述,从而能够准确有效的实现整体系统检测和预测的一种理论。灰色理论进行采集小样本信息,将不确定的系统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实现系统整体信息的预测和确定的一种过程。由此可见,灰色系统对于系统的整体数据以及观测样本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以及特殊的限制,所以灰色理论具有很广泛的应用,并且有着不错的预测效果和预测精度,在工程投资估算中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和价值。

(2)灰色理论的研究内容

白化问题是灰色理论研究的重点,灰色观念、灰色生成、灰色数学、灰色关联分析、灰色建模、灰色预测、灰色决策、灰色控制等八个流程组成了灰色理论。灰色观念是围绕灰色概念进行定义的,延伸了差异信息原理、认知根据原理等进行概念模糊问题确定;灰色生成主要指数据生成的相关技术,包括级比、累加、累减等数据生成;灰色数学言外之意就是对数学知识的灰色阐述,涵盖矩阵、方程等灰色数学知识;灰色关联分析主要包含工程数据间的综合相似度、各因素之间发展趋势以及遵循的相似技术、法则;灰色建模是根据数据类型所建立数学模型,包括模型和技术两种;灰色预测是根据所建的灰色模型对需估算工程进行相应预测,可以是时间预测也可以是数值预测;灰色决策主要指工程决策方法;灰色控制则是采用灰色理论方法对灰色系统控制。

(3)灰色理论特点

首先,灰色理论主要是采用灰色层面知识处理工程不确定量。灰色理论与其他数学方法不同,模糊数学借助经验和隶属函数,研究的对象是认知不确定问题;概率统计确定每种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灰色理论则有效的研究不好解决的小样本、信息少的不确定问题。

其次,灰色理论能够有效的根据已知或者已有的信息资源主动去分析系统的整体运行规律和特点,采用灰色系统建模的理论方法,对采集到的样本数据信息转化为灰色系统量值,建立出信息和时间之间的变化规律,并且不断进行累加或者累减进行灰色系统量的逐步白化过程。

再次,灰色理论对于小样本以及小的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很好的处理。灰色理论处理这些信息系统的方法和传统的处理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别,灰色理论对于样本数量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并且在处理的过程中不需要样本必须满足一些分布情况。所以,如果样本的数量比较少,并且进行实验数据的获取过程中需要较高的成本情况下,灰色理论就具有很大的优势,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处理方法。

3、灰色理论于工程投资估算的应用

对于一个拟建工程应用灰色理论进行投资估算。将拟建工程与已经建好的工程的相关系数按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相关系数大,证明与已经建好的项目工程相似度大,其投资与已建好工程关联较大。我们这里所说的相关系数可以用综合近似度表示α。

4、结语

工程投资估算是保证工程能够顺利决策和开展以及评价的主要依据,估算的准确性对于工程项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灰色理论进行探讨研究能够科学准确的实现工程投资估算。因此,在今后的工程投资估算研究中,应该不断的探索研究新的理论,结合新的理论知识进行估算,不断的实现工程投资估算的准确性,优化和创新理论方法,从根本上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罗华根.基于改进灰色系统的第三产业产值预测[J]. 科技致富向导. 2011(05).

[2] 蒋世辉,黄士国,高丰有.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住宅需求预测及政策建议[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3).

灰色理论论文篇5

在党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体系中,有一类文献资源至今未能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这就是“灰色文献”。那么什么是灰色文献呢?“灰色文献”这个概念出现于本世纪七十年代,是英文“Grey Literature”的翻译语。一般来讲,对那些公开正式出版的文献资料称之为“白色文献”,对那些完全不公开出版的秘密性质的文献资料称之为“黑色文献”,“灰色文献”就是那些既非公开正式发表又非机密文件的半公开性的文献情况资源。这部分文献情报资源一般来讲,它的出版发行都不是通过正式渠道来进行的。

下为就党校文献资料情报资源中的有关“灰色文献”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党校“灰色文献”的分类

根据对“灰色文献”的定义,在党校的文献资源系统中,属于“灰色文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各级党校主办的校刊(199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规定,由内部刊物一律改为报刊型内部资料),这是党校主办的内部资料;二是由党校系统召开的各种不同内容形式的理论研讨会所产生的各种会议材料和作者向会议提交的论文以及编辑的各种论文集;三是由党校大专班、本科班和研究生班学员撰写的各种毕业论文,或将毕业论文汇集后而编辑成的毕业论文集;四是党校教研人员承担的各种国家或省市科研课题为而形成的未能出版发表的科研课题论文、调研方面报告和各种科研资料等。这四个方面就构成了党校“灰色文献”的主要方面,下面我们来详细讨论之。

第一种“灰色文献”是党校主办的校刊即内部资料。就目前我们所了解的情况看,目前全国地市党校,以及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系统的党校,都办有自己的校刊。这种校刊根据199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的规定,它叫刊物,但实质上是内部资料,它的性质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规定为报刊型内部资料。这种内部资料正式的名称,有各级新闻出版机关颁发的准印记号,是连续或半连续的出版物。它在外在形式上与正式出版、有正式刊号的杂志刊物是一样的,但它的性质则是非正式出版物,不能公开售卖、征订,不能公开发行,更不能登广告等,也不能从事其它的营利性活动。只能作为本单位、本系统研究工作,交会经验,传递各种信息情报之用。它也没有正式的发行渠道,只是作为内部资料在全国各兄弟党校间相互交换,起到一个传递信息,交流科研成果的作用。

党校办的这种内部资料,虽然只是一种“灰色文献”,但是在党校教学科研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十分重大的。通过党校自己创办这种内容资料,不仅对外界来说,对党校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宣传作用,而且对于党校内部来讲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刊发本校教研人员教学科研成果的一个重要理论园地。对于推动本党校的教学科研工作,调动广大教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把本党校的教学科研所取得的成果推向全国各兄弟党校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通过党校创办这种内部资料,与全国各地党校建立起庞大的文献信息相互交流网,能收到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党校交流来的内部资料(有时交流来的不仅是学校主办的校刊即内部资料,而且还有其它各种形式的非正式的出版刊物、印刷品),通过这种党校间内部资料的相互交换,我们能够得到全国各地党校科研工作、教学工作、社科信息动态的情报信息,以及有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人文资源等各方面的信息资料。把这种含有丰富信息内容的内部资料提供给本校的教研人员,对本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等各方面都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种“灰色文献”是党校系统召开的各种理论研讨会所形成的各种文献资源。我们知道,科研工作是党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推进党校的科研工作,每年党校系统内部都要召开各种类型的科研会议和理论研讨会,其中有中央党校主办的全国性的理论研讨会、有各省委党校主办的全省性的理论研讨会,还有各地市委党校主办性的理论研讨会,另外还有各大中型国有企业系统党校举办的理论研讨会。这些理论研讨会无疑会有大量的会议交流论文和各种会议文件和材料,有的会后还在会议交流论文中筛选出一部分编辑出版会议论文集,作为会议材料发给与会者。会议论文都是各级党校教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其中包含有新观点、新思想。至于其他的各种会议文件,有些其中也包括有一定的理论动态、科研信息。因而在进行党校文件情报资源建设中,对于这一部分“灰色文献”资源也应尽力收藏。由于这一部分“灰色资源”不是通过正式渠道发行出版的,它只能作为会议资料而发给与会者。因而收集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这种“灰色文献”资源对于传递理论信息、科研动态,促进党校科研工作的发展,开阔党校教研人员的理论视野、科研眼界都是很有帮助的。

第三种“灰色文献”是党校内部各大专班、本科班研究生班等班次学员所撰写的毕业论文。目前全国地市以上党校大都开办有大专班和本科班,有条件的省级党校还开办有研究班,中央党校还有硕士、博士研究生。按照党校正规化学历的要求,大专班、本科班和研究生版的学员都要做毕业论文。我们知道,党校的学员大都是各级各类的在职干部,既有理论战线上的干部,也有从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实际工作的干部。因而他们在党校学习所作的毕业论文,既有进行理论思维创新的,又有探讨和研究各种实际工作的,对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因而,这些毕业论文充分反映了当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的历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一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它对于我们党校教研人员深入了解本地区的各种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形式的对策性研究,为当地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服务,为本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认为,党校各种学历班次的毕业论文就必然成为党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的一个内容。

第四种“灰色文献”是指那些党校教研人员各种未能正式发表或出版的研究课题论文,撰写的各种社会调研报告以及一些对策性研究题目。随着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发展,党校的科研工作也必将走上正规化的道路。党校教研人员在进行自己的科研工作的同时,还经常能申报到一些省市县级的各种科研课题。除此之外,还在发挥为地方党委政府科学决策中承担许多研究本地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的科研课题。这种科研活动最终形成的各种形式的论文科研成果,调研报告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对策性研究。只是为党委和政府的决策起到一个参考咨询的作用。在这些调研报告和课题论文中,包含了丰富的科研信息和实际工作的信息材料。

近年来随着党校科研工作的发展和科研工作在党校工作中的重要性不断被认识,党校教研人员参与社会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大为提高,这方面的科研文献也越来越多,也同样成为党校图书馆文献资料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存在的问题

“灰色文献”显然是党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多年来,人们由于受到传统观点的影响和作用,认为只有正式出版和发行的各种图书和报刊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献资源。讲文献资源建设也只是指的这一部分内容。而对于非正式公开发表或出版的各种社会调研报告,内部资料,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等“灰色文献”,则不认为是真正的文献资源。因而对于“灰色文献”引不起高度重视。从党校内部来讲,不仅是引不起党校领导、教研人员的高度重视,就是图书馆资料室,这些文献资源单位也引不起应有的高度重视。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在对待“灰色文献”上就必然出现偏差。一是没有制度保障,管理不规范。在“灰色文献”的管理中,党校图书馆没有制定出统一的管理制度,在管理范围上是各自为政,党校主办的校刊和通过授刊而交流来的全国各兄弟党校的校刊等文献资料,则主要由出版编辑部门自行管理,而参加各种理论研讨会所获得的会议论文集,各种会议材料,则由出席者占为己有;学员的毕业论文,在学员毕业后则仅作为学员档案材料由教学组织的管理部门即教务处(科室)自行保管,而各种课题论文、社会调研材料、科研报告等,则作为研究人员的个人成果自行保存。这样一来,就使得在对“灰色文献”的收藏和管理中,没有统一的规章制度,政出各门,使工作陷入无序化,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对“灰色文献”的管理,没有提高到党校文献资源建设的高度来认识;二是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利用,“灰色文献”自身的文献信息价值开发不出来。既然“灰色文献”引不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因而对它的开发使用上必然也是不屑一顾。

学员一毕业,所撰写的毕业论文、便束之高阁,再也无人利用。其它诸如各种理论研讨会之论文集,会议材料、各种社会调研报告、科研课题、各种研究资料,既然都被与会者居为己有之资料,成为个人财产,别人要充分利用之那就更不可能了。而对于通过校刊交流来的全国各党校的校刊和各种科研信息资料,借阅者更是寥寥无几。由于对“灰色文献”的极为不重视,“灰色文献”在党校教研人员的头脑中是极为淡漠。使得“灰色文献”这一党校资源建设中的宝贵财富长期以来被白白浪费掉了。

三、如何更好地发挥党校“灰色文献”的作用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党校“灰色文献”在党校的科研和教学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然而对于“灰色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则又是毫不重视的。这种状况应当得到纠正。我们认为应从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应端正思想认识。应当充分认识到,在文献资源体系中,不仅正式出版的图书报刊和电子出版物是文献资源,而且那些非正式出版、半公开的内部资料、研究课题、社会调研报告、研讨会论文集,也同样是很重要的文献资源。要充分认识到“灰色文献”在党校教学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对它不应有偏见,应当与正式出版文献资源一视同仁。尤其是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来讲,更应当对“灰色文献”资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在实际工作中要十分重视对“灰色文献”的收藏。二是要在党校的教研人员中进行广泛的宣传工作,使广大教研人员重视运用“灰色文献”资源,使“灰色文献”这个概念在广大教研人员头脑深深地扎下跟。从而真正发挥出“灰色文献”的巨大作用。三是在对“灰色文献”的管理上,要制定统一的科学的规章制度,进行统一管理。尽量将各种不同的“灰色文献”统一起来进行管理。党校在对“灰色文献”的管理中,应当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最好能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开设专门的收藏所和借阅场所。建立党校内部的呈徼本制度。一年内校内编辑的内部资料,交换来的内部资料,参加各种理论研讨会所获得的各种理论文集和会议材料,学要集中收藏到图书馆。以便图书馆进行长期有效的保存和利用。四是要通过图书情报专业人员做好对“灰色文献”进行二、三次文献资源的开发工作。在开发利用上,图书情报专业人员出了要对“灰色文献”进行题录,分类编目以供教研人员使用外,还应当对“灰色文献”进行深加工,将其中有价值的情报信息资源开发出来提供给教研人员。五是应当与正式的文献资源一样,建立“灰色文献”资源库,开展“灰色文献”资源的计算机检索工作。

灰色理论论文篇6

在系统管理的研究中,我们试图用灰色理论来把握,并在此基础上用灰色综合评判对其形成价值判断。首先分析灰色理论与系统管理研究之间的关系,然后探讨灰色理论在系统管理的研究中的作用。

一、 人力资源管理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基础

“灰色系统理论的研究对象是‘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和‘贫信息'不确定系统。它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去了解、认识现实世界,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和演化规律的正确把握和描述 。”从理论上说,灰色理论它要求从已知的信息出发,先综合,后分析,最后又回到综合的思路。该思路使人们从系统化、整体化、综合化的角度对事物加以动态描述,它以全局、有机的综合观指导、分析、把握对象的全程;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实现对系统规律的揭示。系统科学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系统的不同层次、不同等级结构中存在着其组成部分在孤立状态中所没有的新的功能、新的规律等;从系统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反馈机制和自我调节功能上去考察事物的相互联系,突出的是对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的评估,即灰色理论指导下的系统管理模式。灰色理论不仅针对的是不完整的信息,而且还要把各种不完整因素直接纳入系统中加以考察,进而找到由不完整的信息向完整准确性转化的辩证途径。在实践中,研究对象是复杂的,并不容易把其解剖成孤立的元素,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很难操作,有时候在信息收集时,得到的是一大堆杂乱的、不完整的、含糊的、以不同“语言”状态呈现的灰色信息,必须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加以分析和把握。

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用静态的描述是不够的,也是不充分的,必须把系统管理放置到丰富、复杂、流动的现实情境中,对系统管理进行整体的、关联式的考察。为系统管理的研究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因为通常采用个案研究、参与观察、文件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信息,收集到的信息量大而丰富,在如此丰富的信息中,总可以找到系统运行的痕迹。灰色理论可以深刻描述系统管理中产生的交互的、动态的、个性化的影响,在互动过程中达成对管理系统意义的理解及合理性的主观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自下而上建构系统管理的个性化、多元化标准。

二、 人力资源系统管理的灰色研究

灰色理论是人类把握对象本质和规律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可依据充分的灰色信息,运用灰色理论灰色进行灰色推理,然后做出各种灵活的反应和得出有足够近似程度的可靠结论。灰色理论对信息的处理不是按照呆板的、固定不变的程序,而是按照创造性程序进行的,从而表现出人类思维的灵活性。

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条件就是管理者获得的灰色信息。灰色信息可能具有对象类属边界不清晰和状态不完整的特征。第一,人力资源中人的发展是按照自身规律客观存在的,管理者却从自身的主观意识出发去界定与管理对象的关系。这种反映关系本身就是一种“灰色关系”。第二,人虽具有抽象、综合、概括、推理、运算等逻辑思维能力,但人的认识毕竟不能洞悉事物的全部复杂性。第三,人的能力水平、认识工具的局限使人类认识也不能达到精确、明晰的认识。第四,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对象的复杂性越高,人的精确认识能力越有可能降低。事实也表明:人类认识一旦进入层次复杂的客体,不仅观察者、观察仪器会产生新的不确定因素,而且人们为了达到认识确定而进行的简化和抽象,可能导致更为不确定的结果。

从人类认识的灰色和系统的辩证关系来看,灰色系统理论作为一个科学的研究方法,它对对象的研究可以达到精确表达的效果。人们对事物的把握,根本无法通过穷举来逐个加以研究,最有效的途径是按认识的需要和可能,把事物分类界线建立在“灰色边界”上,使其类属边界直接呈现灰色特征,把事物联系的中介环节通过灰色处理加以简略,即省去一些中介环节。当中介的省略不足以影响对对象的正确认识时,人们认识的本质和为精确而采取的灰色手段就被“精确明晰”的认识所掩盖。相反,对中介发达的事物,大量省略中介不仅不可能实现认识精确化,反而会影响对事物特性的正确把握。而在事物的纵向发展过程中,如果循序追踪对象发展的每一时刻,或者完全置身于事物的演变过程中,就很难把握“质”的明确差别。而越过一定时间间隔去观察事物,连续运动中积累的量变,或者融合在量变中的质变就明晰确定了。这表明,灰色系统理论可以“忽略”一些灰色关系,运用离散的分类模型等灰色思维手段来“精确”把握对象之间的横向联系或对象的纵向发展过程。

三、灰色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意义

1.以获取管理系统的信息

所谓获取管理系统的信息主要是指获取有关价值主体、价值客体与参照客体的信息。价值主体是指价值关系中的主体,是指对谁而言是有价值的。价值主体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以实体的形态存在,而是以价值主体需要的形式存在,即系统管理实际所把握的是价值主体的需要与价值客体的属性和功能的关系。价值主体的需要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它是衡量客体价值的尺度。所以,获取价值主体的信息实质上就是把握作为价值关系承担者的价值主体的需要。

任何贫信息系统管理的科学性都是相对的。为使系统管理研究少一点缺憾,我们应尽可能多地掌握参照客体的信息。在“技术研究”中,管理主体随时都可能获得一些偶然的参照客体的信息。在正式进入之前,必须进行研究设计,设计以简要方式集中提炼出研究的具体思路、步骤和实施方案,目的是为今后的研究实践提供一个纲领性的指南,在具体进入研究现场时,管理主体就可以有意识地根据系统管理目的、研究设计去搜集、查询参照客体的信息。

2.自下而上建构系统管理标准

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全面搜集了大量的有关员工的需要以及参照客体的管理信息,这些信息是一些细密的描述性分析,处于经验事实或经验资料的阶段,且具有高度的个性化,欲拿这些经验的、个性化的描述直接作为系统管理的研究的标准,它不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度,也不具可行性,因而管理主体和员工在互动过程中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来共同建构系统管理的研究标准。

灰色识别是以事物间的相似性为依据,模拟、比较为手段,灰色集合论为逻辑方法的识别灰色。它不要求对被识别对象的归属、性态做出绝对的断定,而只要求指明被识别对象的“资格”。在认识活动中,由于某些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不完整,对其分类就必须引进灰色逻辑,从而产生灰色聚类分析。灰色聚类分析是一种“无灰色分类”,它是按照一定特征和规律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方法,所讨论的是一大堆样本,要求我们能客观依据它们各自的特性进行合理分类,而事先没有任何灰色可供参考或依据。

通过灰色识别和灰色聚类,可以把在对系统管理进行中收集到的管理主体所把握的管理信息上升为系统管理的标准,这一过程是自下而上的建构过程,而不仅仅是根据管理主体先有的标准来衡量系统管理的价值。

3.以灰色综合评判进行价值判断

人力资源管理是不能通过规约式来进行,也不能是一种机械式的活动。所以,系统管理理论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一种理论的研究。人力资源的灰色管理是一个连贯的过程,是从静态管理到动态生成的过程,它体现一种人与人互动的管理文化。关于系统管理的价值关系,一个纯粹的“质”的分析是不充分的,还需要各成分具有相当强度,用灰色综合评判对系统管理进行价值判断可以达到“质”和“量”的辩证统一。在系统管理的研究中管理主体首先收集到的是各系统管理指标的不同程度的灰色评语,一般来说要把这些灰色评语转换成支持结论的证据。这显然是一种难以精确表达、难以形式化的灰色转换关系,它要靠灰色综合评判来辨认。通过灰色综合评判对各级灰色评语得出一个综合的隶属函数值,然后以此做出相对确定、清晰的结论,这种以灰色逻辑为模型的分析结论是令人信服的,它总结了“意会”的体验经验,减少了盲目性,提高了科学性。

作者单位:蒋正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管学院

江苏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宁宣熙 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参考文献:

[1]邓聚龙.灰色系统的基本方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2]刘思峰.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灰色理论论文篇7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07.007

〔中图分类号〕TP393;O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7-0034-04

Information System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Based on Grey Fuzzy TheoryFu ShaYang BoLi Bo

(Hu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angsha 410205,China)

〔Abstract〕With the informations incomplete and concepts is not clear of information systems security risk,used grey fuzzy theory to explore the assessment problem of information systems,and on the basis of information systems risk factors analysis,created a more comprehensive index system to giv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Based on grey system theory and fuzzy set theory,and integrate degree of membership and gray in evaluation process,this paper built the grey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of information system security risk,calculated the risk level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The case analysis proved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model in its application.

〔Key words〕grey system theory;fuzzy set theory;information system;risk assessment;index system

当今,伴随全球化信息时代的深入,信息的触角已延伸至国家与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在享受信息所带来的诸多便利时,亦承受着史无前例的影响与控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网络为载体、视信息资源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规模不断扩大,紧跟其脚步的信息战与网络攻击事件逐步升级,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安全风险及威胁日趋严峻。如何为信息系统长期在安全与正常状态的运行中处于较高水平提供有力保障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则是对其进行有效的安全风险评估。

信息系统风险评估中,存在着许多模糊不确定因素,亦面临着评估者对信息掌握的不完全以及收集资料不充分的问题,导致其精确评估困难重重,这就要求在评估过程中综合考虑模糊性与灰色性两方面的影响[1]。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众多学者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灰色系统理论、粗糙集理论、BP神经网络、贝叶斯网络、矩阵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建立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其研究成果目前已有一定收获[2-6]。但上述单一评估方法并未全面考虑风险信息的模糊性与灰色性,对系统数据较少及条件不满足统计要求的情况亦有忽视。因此,针对单一评估方法的缺陷,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与模糊集理论,构建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将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引入对风险因素的评估,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对系统做出综合评判。目前,将灰色系统理论和模糊集理论应用于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研究尚不成熟,期望通过本文提出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案,并与其他研究者共同探讨此类问题。

1灰色模糊理论概述

1.1灰色系统理论

1982年,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首次提出灰色系统理论[7]。灰色系统指的是系统中兼包含有白色参数(己知参数)与黑色参数(未知参数),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客观事物的量化、建模、预测、决策、控制等。灰色系统理论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从而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以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与有效监控。

灰色系统理论对于信息不精确、不完全确知的小样本系统具有明显的理论分析优势,但针对事物的不确定性、多变量输入、离散数据以及数据的不完整性等问题做有效处理,还可以根据现有序列进行预测[8]。该理论从信息的非完备性出发研究和处理复杂系统,它不是从系统内部的特殊规律出发来研究系统,而是通过对系统某一层次的观测资料加以数学处理,达到在更高层次上了解系统内部变化趋势、相互关系等机制[9]。

1.2模糊集理论

模糊集理论亦称模糊集合论,或称为模糊集。美国学者L.A.扎德(L.A.Zadeh)于1965年在数学上创立了一种用于描述模糊现象的方法——模糊集合论,从而开创了对模糊系统与模糊控制理论的研究。该方法将待考察的对象及反映它的模糊概念作为模糊集合,建立适当的隶属函数,通过一系列运算与变换,对模糊对象进行分析。它以模糊数学为基础,研究关于非精确的现象。

基于灰色模糊理论的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研究2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模型

2.1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涉及物理安全、逻辑安全以及安全管理等多方面,根据ISO/IEC 15408和信息技术安全通用要求(GJB5095-2002),本文从物理环境安全、网络运行安全、信息安全保密和安全保密管理4个层面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10-11],其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图1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2.2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模糊性和灰色性

模糊性指的是客观事物在归属和状态上的不分明性。在风险评估过程中,信息系统越复杂则模糊性愈大;评价因素越多,则综合评判愈模糊。该情况下,模糊数学则可弥补统计数学的不足。灰色性指的是认识的不完全性或未确定性。信息系统安全风险中的诸多因素难以用确切的数学语言描述,这些信息存在不完全性与不确定性,即风险评价信息为灰色的[12]。

上文在探讨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指标时,不难发现其模糊性与灰色性并存的特点,评估过程中同时考虑这两个特性必然比只考虑其中之一更能反映实际情况。因此,本文针对其信息的模糊性与灰色性,结合模糊集理论与灰色系统理论,采用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并建立相应模型。该做法体现了模糊集理论在处理评价这类模糊问题的长处,亦发挥了灰色系统理论对于信息不精确、不完全确知的小样本系统的优势。

2.3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类似于模糊综合评判,灰色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也分为一级模型和多级模型两类,亦称为单层次模型与多层次模型,其本质是相同的。设被评价对象因素集U={u1,u2,…,un},相关因素有n个;对各因素的评语集V={v1,v2,…,vm},出现的评语有m个。

Step 1确定权重集

权重集用于描述评价对象与因素集之间的灰色模糊关系。根据图1所示的影响因素递阶层次关系,给出同一层次中各因素关于上一层准则的权重及相应的点灰度,构成权重集。邀请多位专家对各级指标因素的权重值进行分散评定,并根据自身对指标因素的熟悉程度给出权重赋值的对应灰度值,依据信息的充分程度划分出5个等级,分别对应灰度值{0~0.2,0.2~0.4,0.4~0.6,0.6~0.8,0.8~1.0}[13],如表1所示。表1信息量对应灰度的取值

序号信息量灰度值序号信息量灰度值1充分0~0.24较贫乏0.6~0.82较充分0.2~0.45贫乏0.8~1.03一般0.4~0.6

对收集到的所有权重赋值数据求均值并作归一化处理,同时将权重值所对应的灰度赋值求均值,得到各级指标因素权重对应的灰色模糊集合:

Step 3逐层进行灰色模糊综合评价

在得到某层级指标的灰色模糊评判矩阵及相应指标权重的灰色模糊集合后,通过合成运算可得到该层指标对上一层指标因素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且评价结果集(1,2,…,i)可组成上层指标因素的灰色模糊评判矩阵=(1,2,…,i)T。逐层向上做合成运算,得到顶层因素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值。为了尽可能多的保留评价信息,以使评价结果最贴近实际,合成运算在模部运算中采用M(·,+)算子,在灰部运算中采用M(,+)算子[14]。由此,得到灰色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bj,vj)]n

=∑mk=1(ak·μkj),∏mk=1(1∧(vk+vkj))n(1)

Step 4评价结果的处理

对于灰色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bj,vj)]n,综合考虑其模糊性和灰色性,根据最大隶属度和最小灰色度原则,可将转化为结果集[15]:

=bj×(1-vj)∑nj=1bj×(1-vj)=(B1,B2,…,Bn)(2)

考虑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将评语集中评语等级定标准分,即等级值向量为V=(4,3,2,1),由此得到清晰化的评价结果:H=VT,根据H的大小判断评价结果的优劣。综上,灰色模糊综合评价计算步骤如图2所示。

图2灰色模糊综合评价计算步骤图

3应用实例

以C市高新区某企业信息系统为例,邀请10名专家组成决策专家组,根据专家的专业知识与经验,确定该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因素各项指标的权重,然后对各指标信息量评分求均值以得到其灰度,由此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集。

Step 1确定各级指标权重

目标层U各项指标的权重集:

Step 2建立评判矩阵

邀请多名专家对风险因素集U进行评定,评价指标层Ui(i=1,2,3,4)各项指标的状况,依据其专家意见建立灰色模糊评判矩阵。将给定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分为4级,构造评语集V={优秀,良好,中等,较差}。如:以“物理环境安全U1”中“环境安全U11”因素为例进行模糊评判,若有10%的人员评价为优秀,30%的人员评价为良好,50%的人员评价为中等,10%的人员评价为较差,于是有关U11因素对应的隶属度为(0.1,0.3,0.5,0.1);同理,可得到U1中其它因素的隶属度以及指标层其它各指标的隶属度,对于其灰度的确定仍采用多位专家打分评判求均值的方法。

4结束语

针对信息系统评价指标的模糊性及其评价信息的不确定性,结合灰色模糊理论研究信息系统的评估问题,构建其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通过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隶属度与灰度加以综合,以隶属度衡量定性指标的优劣程度,以灰度描述指标信息的不充分度,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得到灰色统计量,构造灰色模糊矩阵,最后运用灰色模糊算法求得信息系统的风险等级。在此基础上,提出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实例验证该模型能充分综合群组专家评价意见,可有效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亦能较好地量化评估信息系统风险,为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参考文献

[1]胡勇,吴少华,胡朝浪.信息系统风险灰色评估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25(8):2477-2479.

[2]Mats Danielson.Generalized evaluation in decision analysi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5,162(7):442-449.

[3]付钰,吴晓平,叶清,等.基于模糊集与熵权理论的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研究[J].电子学报,2010,38(7):1489-1494.

[4]赵俊阁,张琪,付钰.贝叶斯网络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7,19(6):67-70.

[5]付钰,吴晓平,严承华.基于贝叶斯网络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6,(5):631-634.

[6]章文辉,杜百川,杨盈昀.模糊层次分析法在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保障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学报,2008,36(10):2061-2064.

[7]邓聚龙.汉英对照灰色系统基本方法(第2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8.

[8]刘莎,曹锦丹.基于灰色模糊理论的病人满意度测评信息系统设计[J].情报科学,2011,29(10):1580-1584.

[9]郇正军,卢刚夫,周大水.灰色理论在入侵检测技术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8(23):5610-5612.

[10]王甲生,付钰,吴晓平.基于改进FAHP法的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1,36(4):33-36.

[11]王甲生,付钰,吴晓平.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1,35(1):51-54,58.

[12]马佶.基于灰色模糊理论的信息系统风险评估[J].情报杂志,2009,28(4):56-59.

[13]陈雯,张强.第三方物流客户服务绩效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7,21(2):148-154.

[14]邵汝军,胡斌.基于灰色模糊理论的企业创新活力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4):131-133,136.

[15]张哲,冯宗宪.基于灰色模糊理论的技术路线图实施效果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2,(6):182-185.

(本文责任编辑:马卓)Web2.0环境下物流企业知识共享模式研究

灰色理论论文篇8

1.灰色理论及实现方法

1.1 灰关联度分析

关联度分析是灰色系统最主要也是目前在地球物理勘探开发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它主要用于分析不同数据项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根据事物序列(母序列和子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定量的评判事物(因素)间的关联程度.两条曲线的形状彼此越相似,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则关联度越小。其中的关键是对灰关联矩阵进行分析,找出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1.2灰色聚类

灰色聚类是以灰色关联度为基础的聚类方法,实质上是将聚类对象归纳成若干个灰色系统类型,以判断该聚类对象属于哪一类灰色类型.它能给出定量的评价,比定性的地质分析更具客观性。

1.3灰色预测和灰色建模

灰色预测通过原始数据的处理和灰色模型的建立,发现和掌握系统发展的规律,对系统的未来状态做出科学的定量预测.灰色理论认为,原始地震数据本身就是一种多因素的组合作用的结果。与其进行因素的多层剖析,不如就以原始依据进行预测.在地震资料的预测处理中这是一种新的思想、新的角度。

2.灰色理论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灰色理论把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观点和方法延伸到社会、经济、生态等抽象系统,结合运用数学方法形成了一套解决信息不完备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从思维逻辑的发展来看,灰色理论是从“黑箱”、“灰箱”概念演进而来的。1953年英国科学家艾什比首先使用黑箱一词,用来定义那些内部结构、特性、参数全部未知,只好从对象外部信息来研究的一类事物.然而在现实中,面对的常常是对其有了部分了解的“系统”,艾什比称之为“部分可察黑箱”或“灰箱”。1982年邓聚龙在灰箱概念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灰色系统的概念,主张从事物内部去研究系统。邓聚龙在提出灰色系统概念以后,对其经过逐步的完善和发展,渐渐形成了灰色系统理论。1992年召开的灰色系统学术会议引起了广大学者重视,由此将灰色理论和实际应用推向了一个高潮。灰色理论从上世纪80年代问世,经90年代的迅速发展,到21世纪的广泛应用,虽然只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但却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注。目前灰色理论已基本建立起灰色朦胧集为基础的理论体系,灰色关联空间为依托的分析体系,灰色序列生成为基础的方法体系,灰色模型(GM)为核心的模型体系。它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广泛的应用于地球物理勘探开发的各个方面。

3.灰色理论在地球物理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3.1地震解释

灰色理论在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层位标定、岩性分析以及地震剖面的异常值提取等。其中层位标定和岩性分析作为地震解释的基础环节和描述地层地质情况的重要信息,一直倍受关注。当然也是灰色理论在地震资料解释中应用的重点.其典型的方法是从测井资料中提取与层位、岩相有关的信息,将地层剖面、岩性分成若干个测井评价参数范围,然后采用这些测井地质评价参数与岩心录井剖面进行详细对比,统计确定出地质评价参数的标准,最后用参数特征值白化灰色系统,以达到精细划分地层层位和岩性的目的。这种做法最大优点就是使测井资料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同时这也是灰色理论在地震资料解释中应用的最显著的一个特点。

3.2储层评价

储层评价所涉及的内容很多,应用范围也相当广泛,但目前储层评价还没有一套公认的评价标准和工作规范,各家的评价方法都不尽一致如模糊判别法和专家打分法等。这些方法往往要求数据量较大,而且还要求数据间存在典型的统计规律,实际计算是很困难的。灰色理论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则有效的克服了上述方法的不足。它的基本思路是通过选取储层的各评价参数特征值,利用灰色理论的基本方法去白化储层系统发展的态势,确定评价指标和实际数据之间的关联度,据此定量描述储层的特征,具有数据量小、模型简单等优点,很好地满足了实际生产的需要.另外,灰色理论是一个动态的预测过程,对于油气井的储量、储层产能等这样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的预测目标,不仅能够很好的预测出油气井以及储层储量长期的情况,而且还能进行时时的监控预测。

4.灰色理论的发展方向

4.1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

灰色理论基本方法的研究深度不足,数学证明不够完善。比如灰关联分析不适用于负相关序列的分析和计算;由灰色关联系数构成的灰色关联度不满足灰色关联公理中的整体性和偶对对称性原则;灰色建模方法的累加生成不能减弱原始数列的随机性时,用一阶微分方程作为预测模型必然存在原理性误差等问题,都是灰色理论基本方法中存在的问题,都直接间接地影响了最终的预测结果.特别是灰色理论的一些核心内容,如累加生成数列能够提高预测精度等结论,在现有的灰理论专著中均末经予严格的数学证明.而这些结论作为灰色理论的核心内容正广泛地应用于地球物理勘探开发的各个方面,对最终的预测结果和精度的影响很大。

4.2拓宽应用范围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灰色理论在地球物理勘探开发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地震资料解释、地质评价和测井解释三个方面,归根到底还是主要应用在解释方面,应用领域过于单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不足,且灰色理论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目前尚限于单系列预测,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另外,灰色理论主要研究方法的应用范围也还十分有限。如:利用灰色建模、灰色关联分析作为研究工具的例子较为普遍,其它方法的应用则相对较少。

4.3与其它方法相结合

由于灰色理论自身的理论基础这不够完善,解决勘探开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稍显不足。近年来虽然出现了将灰色理论与分形、神经网络、模糊理论等方法联合应用的实例,但应用的范围和深度都还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可以尝试将其与其他优化、仿真方法相结合,如遗传算法、混合离散变量多目标寻优算法以及小波变换、最小二乘方法等。

【参考文献】

灰色理论论文篇9

1 引 言

我国加入WTO以后,零售业市场逐步开放,许多国外大型零售企业,如沃尔玛、家乐福等连锁超市陆续进入我国,国内市场受到冲击,效益低下。面对新问题和新形势,顾客满意逐渐成为企业和顾客共同关心的焦点。如何在日渐规范的市场环境中,吸引顾客,留住顾客,让顾客满意,将成为企业研究和管理的头等大事。企业领导深刻认识到市场竞争的核心是顾客满意,只有争取更多的顾客,才能扩大市场份额,获得更多的利润。在2000版ISO 9000族标准中,“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被列为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之首,强调了对顾客满意度的测评与监控,并将其作为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一项测量指标。由此得出,如何提高顾客满意度以进一步提高顾客的忠诚度,是国内各个商业企业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顾客满意度测评对于企业导入顾客满意经营战略、了解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前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按照理论—方法—应用的主线组织全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理论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超市顾客满意度进行分析和探讨,为提升我国商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帮助。

2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1982年邓聚龙教授首先提出灰色系统理论。灰色系统理论认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具有广泛的灰色性,即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确定性。因而由客观事物所形成的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统是一种灰色系统。人们对被评价事物的认识也具有灰色性,因而可以借助于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相关方法来研究综合评价问题。本文尝试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灰色关联分析,选取哈尔滨市的四个连锁超市,对其顾客满意度进行评测,比较顾客满意度的众多指标之间关系的强弱,并通过关联分析,对各超市顾客满意度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对四个超市的顾客满意度进行排序,对各超市提升其顾客满意度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3 影响我国商业企业顾客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商业企业顾客满意的因素有很多,这里我们借用“特征空间”理论来分析其影响因素。我们可以分析影响我国商业企业顾客购买的一些主要因素,据此我们也就可以构造出影响我国大型商场顾客满意度的因素,这里的关键是抽象出合适的影响因素。与物质产品相比,影响我国大型商场顾客满意的变量还是比较固定的。构建模型如下:

我国商业企业顾客满意度指数测评模型

4 计算基本步骤如下

4.1 确定分析序列

根据关联度大小,对各方案排序,根据排序结果,进行项目优先决策。

5 灰色关联分析

本文对哈尔滨市南岗区大润发超市、道外区家乐福超市、道里区沃尔玛超市、香坊区好又多超市四个大型超市进行了分析比较。通过发放问卷等形式进行比较。对调查的数据满意度进行分析和计算,得出如下数据。

6 结 论

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对大型超市顾客满意度进行了测评和比较,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效率高、所需分析和计算数据少、结果对比明显等特点,实践检验,易于推广。

灰色理论论文篇10

在系统管理的研究中,我们试图用灰色理论来把握,并在此基础上用灰色综合评判对其形成价值判断。首先分析灰色理论与系统管理研究之间的关系,然后探讨灰色理论在系统管理的研究中的作用。

一、人力资源管理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基础

“灰色系统理论的研究对象是‘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和‘贫信息''''不确定系统。它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去了解、认识现实世界,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和演化规律的正确把握和描述。”从理论上说,灰色理论它要求从已知的信息出发,先综合,后分析,最后又回到综合的思路。该思路使人们从系统化、整体化、综合化的角度对事物加以动态描述,它以全局、有机的综合观指导、分析、把握对象的全程;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实现对系统规律的揭示。系统科学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系统的不同层次、不同等级结构中存在着其组成部分在孤立状态中所没有的新的功能、新的规律等;从系统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反馈机制和自我调节功能上去考察事物的相互联系,突出的是对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的评估,即灰色理论指导下的系统管理模式。灰色理论不仅针对的是不完整的信息,而且还要把各种不完整因素直接纳入系统中加以考察,进而找到由不完整的信息向完整准确性转化的辩证途径。在实践中,研究对象是复杂的,并不容易把其解剖成孤立的元素,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很难操作,有时候在信息收集时,得到的是一大堆杂乱的、不完整的、含糊的、以不同“语言”状态呈现的灰色信息,必须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加以分析和把握。

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用静态的描述是不够的,也是不充分的,必须把系统管理放置到丰富、复杂、流动的现实情境中,对系统管理进行整体的、关联式的考察。为系统管理的研究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因为通常采用个案研究、参与观察、文件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信息,收集到的信息量大而丰富,在如此丰富的信息中,总可以找到系统运行的痕迹。灰色理论可以深刻描述系统管理中产生的交互的、动态的、个性化的影响,在互动过程中达成对管理系统意义的理解及合理性的主观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自下而上建构系统管理的个性化、多元化标准。

二、人力资源系统管理的灰色研究

灰色理论是人类把握对象本质和规律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可依据充分的灰色信息,运用灰色理论灰色进行灰色推理,然后做出各种灵活的反应和得出有足够近似程度的可靠结论。灰色理论对信息的处理不是按照呆板的、固定不变的程序,而是按照创造性程序进行的,从而表现出人类思维的灵活性。

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条件就是管理者获得的灰色信息。灰色信息可能具有对象类属边界不清晰和状态不完整的特征。第一,人力资源中人的发展是按照自身规律客观存在的,管理者却从自身的主观意识出发去界定与管理对象的关系。这种反映关系本身就是一种“灰色关系”。第二,人虽具有抽象、综合、概括、推理、运算等逻辑思维能力,但人的认识毕竟不能洞悉事物的全部复杂性。第三,人的能力水平、认识工具的局限使人类认识也不能达到精确、明晰的认识。第四,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对象的复杂性越高,人的精确认识能力越有可能降低。事实也表明:人类认识一旦进入层次复杂的客体,不仅观察者、观察仪器会产生新的不确定因素,而且人们为了达到认识确定而进行的简化和抽象,可能导致更为不确定的结果。

从人类认识的灰色和系统的辩证关系来看,灰色系统理论作为一个科学的研究方法,它对对象的研究可以达到精确表达的效果。人们对事物的把握,根本无法通过穷举来逐个加以研究,最有效的途径是按认识的需要和可能,把事物分类界线建立在“灰色边界”上,使其类属边界直接呈现灰色特征,把事物联系的中介环节通过灰色处理加以简略,即省去一些中介环节。当中介的省略不足以影响对对象的正确认识时,人们认识的本质和为精确而采取的灰色手段就被“精确明晰”的认识所掩盖。相反,对中介发达的事物,大量省略中介不仅不可能实现认识精确化,反而会影响对事物特性的正确把握。而在事物的纵向发展过程中,如果循序追踪对象发展的每一时刻,或者完全置身于事物的演变过程中,就很难把握“质”的明确差别。而越过一定时间间隔去观察事物,连续运动中积累的量变,或者融合在量变中的质变就明晰确定了。这表明,灰色系统理论可以“忽略”一些灰色关系,运用离散的分类模型等灰色思维手段来“精确”把握对象之间的横向联系或对象的纵向发展过程。

三、灰色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意义

1.以获取管理系统的信息

所谓获取管理系统的信息主要是指获取有关价值主体、价值客体与参照客体的信息。价值主体是指价值关系中的主体,是指对谁而言是有价值的。价值主体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以实体的形态存在,而是以价值主体需要的形式存在,即系统管理实际所把握的是价值主体的需要与价值客体的属性和功能的关系。价值主体的需要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它是衡量客体价值的尺度。所以,获取价值主体的信息实质上就是把握作为价值关系承担者的价值主体的需要。

任何贫信息系统管理的科学性都是相对的。为使系统管理研究少一点缺憾,我们应尽可能多地掌握参照客体的信息。在“技术研究”中,管理主体随时都可能获得一些偶然的参照客体的信息。在正式进入之前,必须进行研究设计,设计以简要方式集中提炼出研究的具体思路、步骤和实施方案,目的是为今后的研究实践提供一个纲领性的指南,在具体进入研究现场时,管理主体就可以有意识地根据系统管理目的、研究设计去搜集、查询参照客体的信息。2.自下而上建构系统管理标准

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全面搜集了大量的有关员工的需要以及参照客体的管理信息,这些信息是一些细密的描述性分析,处于经验事实或经验资料的阶段,且具有高度的个性化,欲拿这些经验的、个性化的描述直接作为系统管理的研究的标准,它不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度,也不具可行性,因而管理主体和员工在互动过程中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来共同建构系统管理的研究标准。

灰色识别是以事物间的相似性为依据,模拟、比较为手段,灰色集合论为逻辑方法的识别灰色。它不要求对被识别对象的归属、性态做出绝对的断定,而只要求指明被识别对象的“资格”。在认识活动中,由于某些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不完整,对其分类就必须引进灰色逻辑,从而产生灰色聚类分析。灰色聚类分析是一种“无灰色分类”,它是按照一定特征和规律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方法,所讨论的是一大堆样本,要求我们能客观依据它们各自的特性进行合理分类,而事先没有任何灰色可供参考或依据。

通过灰色识别和灰色聚类,可以把在对系统管理进行中收集到的管理主体所把握的管理信息上升为系统管理的标准,这一过程是自下而上的建构过程,而不仅仅是根据管理主体先有的标准来衡量系统管理的价值。

3.以灰色综合评判进行价值判断

人力资源管理是不能通过规约式来进行,也不能是一种机械式的活动。所以,系统管理理论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一种理论的研究。人力资源的灰色管理是一个连贯的过程,是从静态管理到动态生成的过程,它体现一种人与人互动的管理文化。关于系统管理的价值关系,一个纯粹的“质”的分析是不充分的,还需要各成分具有相当强度,用灰色综合评判对系统管理进行价值判断可以达到“质”和“量”的辩证统一。在系统管理的研究中管理主体首先收集到的是各系统管理指标的不同程度的灰色评语,一般来说要把这些灰色评语转换成支持结论的证据。这显然是一种难以精确表达、难以形式化的灰色转换关系,它要靠灰色综合评判来辨认。通过灰色综合评判对各级灰色评语得出一个综合的隶属函数值,然后以此做出相对确定、清晰的结论,这种以灰色逻辑为模型的分析结论是令人信服的,它总结了“意会”的体验经验,减少了盲目性,提高了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邓聚龙.灰色系统的基本方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2]刘思峰.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灰色理论论文篇11

Abstract: accurate load forecast for the operation of the power system optimization has profound implications. This paper by using the grey theory of long-term power load forecasting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to the two improved methods posterior poor inspection comparison, the final is proposed based on a smooth data processing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with the gray prediction model.

Keywords: load forecasting; Grey theory; GM (l, 1) model, Smooth improvement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目前,国内外采用的预测方法有时间序列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灰色预测方法等,时间序列法对规律性的处理不足;回归分析法的预测精度较低;灰色预测方法则是当数据离散程度越大时,预测精度越差。本文通过改进灰色预测理论并进行分析,提出采用组合预测的方法进行负荷预测,提高预测精度。

2 电力负荷预测理论与灰色预测理论

2.1 电力负荷预测理论

一般来说,按时间长短,电力负荷预测主要分为以下四种:

(1)长期负荷预测。预测电力负荷十年以上的变化;

(2)中期负荷预测。预测电力负荷五年左右的发展变化;

(3)短期负荷预测。其主要预测电力负荷一年内的变化情况;

(4)超短期负荷预测。主要是预测未来一小时甚至更短时间的电力负荷变化情况。

本文重点研究中长期负荷预测。

2.2 灰色预测理论

GM(1,1)模型是电力负荷预测的一种有效模型,是GM(1,n)的特例模型。GM(1,1)模型的建模具体步骤如下:

1)对原始灰色数列进行生成处理,削弱其随机性,增强规律性;

2)建立GM(1,1)模型,用最小二乘法求出模型参数;

3)对辨识后的模型进行检验,如果模型可行,进入下一步,否则转到第一步;

4)根据建立的 GM(1,1)模型预测生成的未来值;

5)将预测结果作逆生成(累减生成)处理,得到真实的预测值。

3 实证分析

参考2002年到2008年某市年用电量数据,应用灰色预测模型进行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最大的相对误差是6.3%,最小的相对误差是0.3%, 预测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针对此灰色模型提出了两种改进方法。

(1)改变最小二乘法中的参数矩阵,并对相应模型的时间响应方程进行改变;

(2)针对原始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常值,对原始数据序列进行三点平滑处理;

从表3可以看出,运用三点平滑处理后的预测相对误差减小,说明这种改进方法是可行的。

4 结论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证明灰色预测模型预测精度较标准,提出的基于灰色理论与平滑处理相结合的预测模型取得较好的结果。关于对灰色预测模型进行改进的方法有很多,但并不存在一种通用的灰色改进模型,必须结合电力负荷预测的实际情况,针对负荷变化的特点做进一步完善。

5 参考文献

[1]牛东晓,曹树华等.电力负荷预测技术及其应用.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

[2]张大海,史开泉.灰色负荷预测的参数修正法.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1

[3]雷镇,阮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中长期负荷预测算法,微机发展.2006

灰色理论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3-555-02

Residuals Gray Model in Network Traffic Prediction

XU Hui, TAN Min-sheng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421001, China)

Abstract: The network traffic is the important parameter that measures the burden of network movement and network appearance. I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network layout, traffic management. In traffic management, traffic model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mechanism of join control and predict network performance. As Grey forecasting model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grey system theory, is widely used in many areas. This paper show a new method to deal with residual sequence which is not all positive, and use this method to build model of real network traffic, and the results are much better, an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results show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feasible and effective.

Key words: network traffic; grey forecasting model; residual sequence; prediction

随着网络应用和规模的不断增加,网络管理工作越来越繁重,网络故障也频频出现,这对网络性能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而对网络流量的监控和分析逐渐成为网络性能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对复杂网络中流量的测量、预侧和分析,可及时了解网络流量目前状况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最终为发现网络异常行为、网络资源分配和网络拥塞控制提供数据依据。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控制论专家邓聚龙教授提出灰色系统理论以来,GM(l,1)(grey model)模型在经济、科教、工农业生产、气象、军事等众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1-3]。灰理论[4]是研究少数据不确定的理论。灰理论中灰预测用于预测数据的变化。很多情况下,条件和诸多因素限制,导致无法取得大量数据的情况下,用概率论的大样本来进行数据分析是不得当的。这种少数据不确定的情况,用灰理论分析,从结果来看是有效可行的。

文献[3]提出了动态灰色模型,文献[5]提出了灰色系统理论和马尔柯夫链相结合的网络流量预测方法,本文在文献[4]和[5]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残差灰色预测模型对网络流量进行预测。

1 残差模型的建立及改进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6-8],考虑如下的原始数据:

X(0)(k)={x(0)(1),…,x(0)(n) }

对X(0)(k)做一次累加生成(1―AGO),得生成数列:

X(1)(k)={x(1)(1),…,x(1)(n) }

其中:

则生成数列X(1)(k)有如下白化微分方程:

■(1)

式(1)是一阶一元变量的微分方程,故记为GM(1,1)。响应函数为:

■(2)

对式(2)进行一次累加生成数列X(1)(k),则有:

■ (3)

这就是GM(1,1)模型,其中:

GM(l,l)模型是当原始数据X(0)(k)={x(0)(1),…,x(0)(n),x(0)(n+1)} 确定后,参数a和b的值就确定了,预测值x(0)(n+1),x(0) (n+2)也就确定了。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变化性和随机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数据的预测比重逐步下降,为了降低误差和提高精确度,我们在保持数据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采用加入一个新数据和减少一个原始数据的方法来改进模型,建立的动态灰色模型DGM(l,l)( dynamical grey model),如下:

新数据

X(0)(k)={x(0)(2),…,x(0)(n+1) }

新的1―AGO

X(1)(k)={x(1)(1),…,x(1)(n) }

然后由此新数据建立新的GM(1,1)模型

我们根据式3依次就出■(0)(k+1),最后可得模型的残差:

E={ε(0)(1),ε(0)(2), …,ε(0)(n)} (4)

其中ε(0)(i)=x(0)(i)-■(0)(i)。

根据残差序列E我们可以建立残差灰色模型如下:

■(5)

在结合文献[4]和[5]的基础上,建立如下改进的动态残差灰色模型:

■ (6)

灰色预测理论中,预测序列必须要为非负序列,然后在对网络流量进行灰色建模后产生的残差序列E不能满足非负这一条件。在文献[4]中通过马尔柯夫链来确定残差序列的预测值,本文将采用指数-对数函数变化对残差序列处理,得到预测残差值。具体流程如图1。

2 网络流量的模型建立

本文实验数据来源于某运营商IP城域网骨干网采集的流量数据样本,每隔5分钟取一条实时流量信息,共1556条网络总出口流量容量的记录,采取随机抽样,抽取10条连续流量数据作为实验数据,对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其有效性。本文DGM(1,1)模型的原始数据总量为5,使用Matlab进行仿真实验。

原始序列为:X={x(0)(1), x(0)(2)…,x(0)(20)},限于篇幅这里不给出具体数值。

利用X'={ x(0)(1), x(0)(2)…,x(0)(5) }建立GM(1,1)模型计算得:

a= -0.327, b= 12.947

■(1)(k+1)=(11.41-12.947)e0.327k+12.947

残差序列为:E={ε(0)(1),ε(0)(2), …,ε(0)(5)},残差序列的绝对值:

a'= -0.618,b'= -0.094

ε(1)(k+1)= (3.717+0.094)e0.618k-0.094

残差序列的符号函数L(k):经过数值验算,本文令c=0.95,即原残差序列转化为E'={Cε(0)(1),Cε(0)(2),…Cε(0)(5)},对数据E'先归一化后做BX数据处理建模计算得:

a''= -0.316,b''= -4.752

■ε(0)(k+1)= (0.95+4.752)e0.618k-4.752

将所得预测序列E''={■ε(0)(1),■ε(0)(2),…■ε(0)(5)…}进行对数化取其符号并赋值给相应的符号函数L(k)。

所以改进后的模型为:

DGM(1,1)就是将数据序列X'={ x(0)(1), x(0)(2)…,x(0)(5) }中最老的数据剔去,用新的数据去填充,变为X''={ x(0)(2), x(0)(3)…,x(0)(6)},然后按上列步骤重新建模。

由表1可知道,在几个参数中,改进的动态灰色残差模型的预测性能最好,图2为最后的模拟仿真图。仿真实验证明改进的残差灰色模型适合于中短期预测,而动态残差灰色模型可以提高其多步预测的精度。

3 结束语

本文结合灰色系统和动态系统的优势,通过指数-对数变化对残差序列进行处理,建立一种网络流量预测的改进的动态残差灰色模型。首先将处理后的流量时间序列建立灰色预测模型,得到流量的拟合值和残差,以流量的残差序列为基础,对其残差序列的绝对值为原始序列建立模型得到残差预测值的绝对数值,用指数-对数的方法建立GM模型,最后求得其相应项的符号函数。用实际网络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实验证明,该方法比前面所提到的灰色预测模型有了明显的提高。

如同灰理论本身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样,本人所谈论的动态残差灰色模型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仍存在许多有待于继续学习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Si-FengLiu,JeffreyForrest.Advances in Grey Systems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C].Proeeedingsof2007 IEEE Intemational Conferenceon Grey Systems and intelligent Services,Nanjin,2007:l-6.

[2] 思峰,郭天榜,党扭国.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汇[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 Liu Sifeng.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and forward trends of grey systems theory[C].Limeriek,Ireland:Proeeedings of the 3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2003:526-531.

[4] 曹建华,刘渊,戴悦.基础残差改进的灰色模型网络流量预测[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1(28):5133-5134.

[5] 姚奇富,李翠凤,马华林.灰色系统理论和马尔柯夫链相结合的网络流量预测方法[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报,2007,34(4):396-4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