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教育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3 15:25:39

广东教育论文

广东教育论文篇1

1引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先导和旗帜,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区域文化是生长于此地的人类为适应其生存的环境和条件而创造的生活方式之总和,对于本区域的人来说,文化也是他们从祖辈的先人那里继承下来的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相应的行为方式[2]。文化是多样的,文化存在的三个基本样式为民族性、时代性和区域性。就民族性来看,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分子,是中原文化在岭南的延伸。以时代性来说,岭南文化可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现代等时段,是近代岭南文化最具瞩目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精神。以区域性来说,岭南文化是一种十分独特的南方山河海文化。

2广东高职教育深受岭南文化的影响

梁启超曾说过:“竞争者进化之母也,战事者文明之媒也。”他从西方理论和经验中吸取“竞争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的思想,代表了岭南知识界打破传统的勇气。从古至今,每个时期进入岭南的移民们,为了寻求新的活路,就必须抛弃依赖思想,自立自强,敢于拼搏,因此竞争意识空前强烈。广东地区的教育及文化氛围自古受岭南文化的深刻影响,各高校氛围也带有其独特的岭南气质,广东地区的高校数量历来居全国前列,其中的高职教育近年来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如广东省教育厅的《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5)》显示,截止到2016年底,广东省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已经有85所,在校生人数已超百万。其中,有11所高职院校被列入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5所高职院校被列入“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16年全日制专科毕业生人数达到26.1万人,其初次就业率为98.1%,明显高于本科和研究生的初次就业率。可以说广东的高职教育已从边缘教育逐渐进入了主流教育的行列,已经成为广东省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广东省教育厅又公布了《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强校工程”(2016-2020年)实施方案》,其中规划高职院校五年内要建设57个项目,到2020年,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愈加完善,计划培养一批在全国领先、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高职院校及品牌专业,形成独树一帜的“广东模式”人才培养方式。高校是文化、思想、教育的摇篮,广东地区的学生敢想、敢做、敢闯、务实,带有典型的岭南区域性格。广东高职院校招生对象中广东生源占大多数。因此在平时的教育中要激发学生的区域特质,发扬岭南文化的精神优势,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专业职业技能型人才,使广东高职教育在地方经济建设的基础上迅速发展。同时发挥岭南文化的开放包容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使之在广东教育史上留下色彩斑斓的一笔。

3岭南文化的包容务实精神促进广东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近代岭南人在抵抗西方殖民侵略的同时,理智地向对手学习先进科技和政治思想,对有益的东西不拘一格地兼收并蓄,是包容特质的典型体现。创造能力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创造力对振兴中华具有决定性意义。高职教育从类型上看是职业技术性质的高等教育,从层次上看又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作为职业教育,它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性。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职业教育是培养人学会生存技能的社会教育活动。广东省高职院校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彰显办学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办学体制。目前省内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由政府、企业和学校等多方合作的校企组织,共同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议事制度,形成多方参与、多元评价、共建共享的运行机制,由此增强办学活力。在这些特殊的“教室”里,企业中的技术工作者、专家是相关专业的兼职老师,专业教师和学生团队一起又共同承接着相关的企业项目,他们同时也是企业项目的重要技术者。在这个“教室”里,企业和学校不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学习的过程被授予了一种融入市场、融入社会的新意义。目前由广州市政府打造的广州教育城更是对职业教育的肯定,教育城坐标广州市增城区朱村和中新镇,规划总面积约20.20平方公里,目前主要包括二十四所职业学校及一处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规划显示,广州教育城的目标是要建设成为立足华南地区、辐射港澳,同时影响东南亚地区,集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实训、研发、职业指导、创业孵化于一体的大型国际一流教育服务集聚区。教育城的建设与发展将给广东的职业教育带来新的活力与机遇。正是由于岭南人民包容务实的创造能力,使高职教育在岭南这片土地上快速发展。如何有效融合“精神、能力、技术”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之中,以实现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增进个体幸福,推动社会发展。这将是我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一个新课题。从2000年开始,广东省教育厅就率先展开了与英国教育文化委员会的交流与合作,在向国内多所优秀高职类院校学习的同时还走出国门,向其他国家学习并引进先进的职业院校办学理念。先后与德国F+U、澳大利亚“TAFE”、美国半岛学院、加拿大圣力嘉学院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数十所教育机构以及院校合作学习,有力地推动了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如本人所在院校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于2017年4月~5月,选派了不同院系的13位学子前往泰国博仁大学(DhurakijPunditUniversity)进行为期8天的游学活动。中泰游学项目是我校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发展的重要举措,游学活动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为双方进一步发展合作打下坚实基础,为我校服务广东农垦“走出去”发展战略提供人才培养支持,彰显了我校一流院校建设的国际化办学特色。目前在广东85所高职院校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有四所,国家重点建设高职院校一所,在全国都是名列前茅。正是由于岭南文化的包容性特征,广东高职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4广东高职教育任重而道远

在提升核心知识能力的强烈需求下,《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也作出了具体的要求:①加强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强化专业基础教育,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②加快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通过联合培养、合作办学、国际交流等方式,为毕业生继续深造和提升层次提供更多的机会。建设一流高职,打造一流专业已经成为不少高职院校“十三五”时期的建设目标。此次实施方案也提出,广东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紧密结合区域产业发展,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互联网+”、“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广东自贸区建设,高职院校要成为技术技能人才配置、产业新技术创新积累、促进高质量就业的前沿主阵地。如本人所在院校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领导一行6人在2017年6月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开展国际教育合作交流,双方致力于通过加强教师、学生、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在教育、学术和文化领域内的交流活动,扩展和深化合作项目,搭建区域职业教育协同育人共享平台,取得了一系列具体成果,贯彻落实了“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总之,建设文化大省不仅需要物质形态的文化建设,更需要创造文化和建设文化的各类人才。因此,我们要齐心协力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提高办学水平,为建设广东文化大省奠定坚实的人才和智力基础,以此构建文化创新之源,让广东的高职教育走向更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广东教育论文篇2

〔6〕潘懋元.潘懋元文集・问题研究 卷三(上)〔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72,77,208,287,303,276,292.

〔7〕潘懋元,主编.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0.

〔8〕潘懋元,主编.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结构与体系〔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0.

〔9〕国家教委职成司调研组.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几个重要问题的认识〔J〕.教育研究,1995,(6):10.

〔10〕潘懋元.潘懋元文集・序文 卷五〔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62,360.

〔11〕高等教育学会组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559.

〔12〕潘懋元.现代高等教育思想的演变:从20世纪至21世纪初期〔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114-115,10.

〔1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B/OL〕.(19950515)〔20150401〕..

〔20〕苏敏.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成绩、问题与政策建议〔J〕.职教论坛,2003,(25):7.

〔21〕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EB/OL〕.(20141030)〔20150601〕..

广东教育论文篇3

风雨六十载,辉煌一甲子,辉煌从创造中诞生。经过60年的耕耘、追求、拼博、发展,广东教育杂志社已成长为参天大树,在葳蕤的刊林中,根深叶茂,花繁果硕,四季飘香:

――《广东教育》由1952年创办的《广东教育与文化》更名创刊。刊物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三坚持、五转变”的办刊宗旨。“三坚持”即坚持办刊方向性:姓“社”(社会主义),导向性:姓“教”(教育)和地方特性:姓“广”(广东)。“五转变”即变教育刊物“众刊一面”为充分体现广东教育的“特、外、侨”的“广东特色”;变教育宣传“马后炮”为“马前卒”;变教育期刊板起脸孔的“教师爷”形象为“衣冠楚楚、秀外慧中”的良师益友;变教育内部关门办刊为面向社会办刊;变教育科研为宣传教育前沿理论。《广东教育》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办刊质量。1991年,刊物被国家定为中文核心期刊,连续几届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期刊,成为广大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交流教育改革经验的平台,推动广东教育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

――《广东第二课堂》于1985年创刊,是全国当时最早将办刊宗旨定位于素质教育的学生刊物。刊物顺应教育改革大潮,走素质教育的阳光大道,确立了“引导立志向上,指导课外活动,丰富课余生活,促进素质教育”的办刊宗旨,用高品质的精神食粮,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塑造孩子们的美好心灵,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刊物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形成了可读、可学、可亲的风格特色,深受中小学生读者的欢迎,拥趸万千。刊物的月发行量最高达到430万册,仅次于当时的《半月谈》,位居全国第二。刊物多次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期刊,荣获两届中国优秀少儿报刊金奖,多次被和新闻出版署作为全国优秀少儿报刊向青少年儿童推荐阅读。

――《师道》于1990年由《成人教育之友》更名创刊。刊物突破同质化,直面中国教育现实,关注教师生存发展,聚焦于师者的智慧和情感,形成情智丰富、品质独特、版式典雅的别样期刊,是教师优秀的精神食粮。

――《高教探索》创办于1985年,刊物及时宣传贯彻党和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追踪高等教育发展态势,传播高教前沿理念。刊物保持严谨的治学精神,不断提高刊物学术水平和质量,刊物影响因子逐年提升,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和“中国十佳学术期刊”,读者分布25个国家和地区,成为高等教育学术研究领域的优秀学术期刊,深受国内外高等教育读者的欢迎。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自1952年创办《广东教育与文化》开始,广东教育杂志社历经秦牧、陈飘、陈兆集、刘达中、李学明等社领导和一代代编辑人的共同努力下,艰苦创业,辛勤耕耘,创新求变,在教育期刊领域里开疆拓土,领先群伦,创造辉煌。从《广东教育》单一杂志发展创办了《广东第二课堂(小学、中学)》《高教探索》《广东教育・高中》《广东教育・职教》《师道・情智》《师道・教研》等覆盖大、中、小学师生的教育系列刊群。同时还编辑出版《广东教育年鉴》,填补了广东教育系统年鉴出版的空白。广东教育杂志社多次被广东省人民政府、省教育厅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60年的变迁与耕耘,广东教育杂志社与广东教育事业风雨同舟,宣传、服务教育,为谱写广东教育改革发展的华彩乐章作出突出的贡献。

辉煌靠奋斗实现。回顾来时路,广东教育杂志社事业的发展历经波折、困难、艰辛。60年的历程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铺就着通向辉煌的大道。伴随着新中国发展的脉博,广东教育杂志社时起时落。经历了创刊――更名――停刊――复办――合并――繁衍――改制――转型――跨越――腾飞的曲折;经历了经济上由财政拔款到自收自支,干部职工身份由公务员向企事业员工的转变;经历了期刊营销受到“一费制”、网络数字媒介、电子报刊的沉重冲击;经历了由单一的期刊经营向多种经营,购买政府服务的变革;经历了创业的艰苦、经济转型的阵痛、现代企业制度的创建和多元化发展的困惑。

广东教育论文篇4

回顾过去12年的历程,双方合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9到2002年初是合作的萌芽阶段,双方互访探讨合作模式。

第二阶段,从2002年初到2004年, 双方在广东职业院校中引进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并开展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培训项目。

第三阶段,从2005到至2009年,双方开展职业教育政策体制研讨,并确定了开展课程教学标准的改革。

第四个阶段,从2010年开始,双方成立“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协助广东构建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第一阶段 合作的萌芽

从1999年开始,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与广东省教育厅开始相互接触,酝酿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合作。从2000年开始,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邀请英国职业教育专家数次到访广东,深入调研广东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并了解国际合作需求,同时组织研讨会,介绍英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概况和教学方法。广东省教育厅和职业学院代表深入了解了英国相关职业院校和颁证机构的概况,分析了英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评估机制和资格证书体系在广东的适用性。在相互了解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双方决定在英国职业资格证书的引入和职业教师教学法培训上开展长期合作。

第二阶段 引进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和教学法培训

从2002年开始,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和广州白云职业技术学院等14所院校开展引进英国职业资格证书BTEC 和NVQ 课程的试验,共有400多名教师参与项目,受益学生近10万人。

英国的课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英国BTEC教学大纲是由行业专家和课程专家基于英国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共同开发的。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强调以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培养的目标和评价的标准。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科为中心,按照学科体系进行知识传递有很大的不同。BTEC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有机结合,以提高学习效果。这样的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在深刻理解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估上的创新。

为了帮助广东职业教育教师转变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和广东省教育厅联合举办了培训班,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培训。据统计,共有超过500名广东职业院校校长和骨干教师接受了培训。从2010年起,广东省教育厅继续依托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邀请英国专家进行教学法培训,共有2000多教师深入了解和掌握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英国BTEC 课程的引入和教学法的培训,大大推动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和职业课程的改革,为广东职业教育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专业水平的新型教师队伍。

第三阶段 课程教学标准改革

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入,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和广东省教育厅策划在更深入的层次进行合作。2004年,双方共同邀请中英两国职业教育专家组,对广东职业教育现状和校企合作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并就中英职业教育深入合作形成了新的思路。1年之后,双方举办了中英职业教育比较研讨会。200余名中英政、校、企代表聚集一堂,就双方职业教育现状、证书制度和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会议之后,2007年双方正式启动了中英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项目,选取了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和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为试点,开始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的课题。

项目组在了解英国职业技术教育宏观机制,如英国国家资格框架标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英国校企合作机制;课程标准及开发,如教学实施、教学评估、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开发、单元描述、单元设计、课业设计等)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广东职业教育的具体情况,形成了项目成果,进行了试点推广。整个项目历时三年,项目组出版专著两本,论文上百篇,取得了全国领先的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 构建广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进入2010年,结合广东省经济转型升级,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需求,双方合作进入全新阶段。

经过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中国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和广东省教育厅三方的多次研讨,决定选取中高职课程衔接作为项目合作的重点。在课程教学标准改革的项目基础上,选取数控、汽车后市场、信息技术业、旅游管理等四个重点行业对应的中高职相关专业,从分析专业岗位能力入手,围绕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建立,开发相关专业的能力标准和课程标准,在全省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中推广应用。这个项目旨在通过借鉴英国经验,探求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方法指南,为解决广东乃至中国中高职课程重复、衔接不当的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此合作项目得到了中英两国职业教育相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的支持。共有超过100名来自7所广东职业院校和4所英国职业院校的教师直接参与了项目的研究;有超过60家中英行业和企业支持;围绕项目组织了4次大型专业论坛研讨;安排了30余名项目骨干教师赴英国深入调研和学习。

2010年12月,英国课程专家MikeCole教授和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刘育峰博士到广东实地调研,与项目组成员就研究内容、研究进度等方面初步达成了共识。2010年12月15日,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与广东省教育厅共同召开研讨会,双方签署了项目框架协议。2011年9月,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邀请了英国就业与技能委员会、英国汽车工业学会、英国院校等机构对英国如何从职业标准到课程标准的制定流程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交流的基础上,双方搭建了广东7所院校与4所英国优秀职业院校的合作平台,进行中英院校之间更广泛深入的合作。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在2012年12月北京举办的“中英职业教育政策对话”活动上,广东项目的案例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与实践――英国的经验与我国的借鉴》一书中,并呈给中国教育部作为决策参考。同时为了认可和肯定广东省教育厅和下属院校在中英职业教育合作上的贡献,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联合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向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和7所参与课题的职业院校授予“中英职业教育(广东)发展研究中心”和“中英职业教育合作院校”牌匾。

在未来,双方还将继续探讨在中英两国职业教育合作框架下,扩大课程标准开发的范围和以及探讨现代学徒制试点。此项目将能产生更多更好的成果,将中英项目研究和实践成果,推广到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职业院校,协助中国推进搭建中高职人才培养通道,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培养高技能人才,让技能培训不断适应经济的发展和行业的变化需求,是中英两国的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英国政府将技能培训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不断增大对技术、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如现代学徒制的投资,以推动经济发展和减少失业,特别是年轻人的失业。这使得英国开发了一个国际上公认的、高质量、以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培训体系。而作为中国职教的领先者,广东省努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结合、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国际合作等方面,不断探求突破,这给双方继续深入合作提供了非常可靠的基础,也让双方的合作具有更加美好的前景。

对于合作的双方来说,任何一个项目的开展都不是盲目的、被动的。在合作过程中,英国和广东职业教育都需要有合适的条件,思考为什么要合作。

广东教育论文篇5

6月27日,全省各市、县(市、区)教育局办公室主任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总结交流了2013年全省各市、县(市、区)教育局办公室工作,探讨我省教育事业在紧密围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履行好参谋协调服务职能、如何进一步提高办公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以及进一步加强教育宣传等办公室业务,并研究部署了2014年下半年办公室工作。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斌伟,省教育厅办公室副主任姚侃,中国教育报广东记者站站长、省教育厅办公室副调研员赖红英,广东教育杂志社社长陈湘年等,以及全省150多位各市、县(市、区)教育局办公室主任出席了会议,会议由省教育厅办公室副主任梅毅主持。

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斌伟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回顾了2013年我省教育发展的总体情况,阐述了我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思路: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改革资源配置方式,促进教育公平;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四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拓宽学生成才发展通道;五是加快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王斌伟强调,教育局办公室是教育行政部门的综合中枢机构,起着连接上下、协调四方的作用,各地要紧密围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主题展开工作,要在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当好排头兵:一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部署和论述,当好理论先行的排头兵;二要加强调研,出谋划策,将第一手资料在第一时间反馈到决策中枢,当好参谋辅助的排头兵;三要抓住重点、使督查督办制度化、规范化,当好贯彻落实的排头兵;四要创新管理,提升效能,当好转变职能的排头兵;五要加强宣传,主动引导,当好营造良好社会和舆论环境的排头兵,各教育部门办公室要加强教育宣传阵地建设,积极主动策划组织教育新闻宣传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新闻的公信力、感召力、影响力,充分运用各种主流媒体,进一步营造社会各方面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省教育厅办公室副主任姚侃在会上代省教育厅办公室主任王创作了发言。姚侃首先传达在中办座谈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并希望各地教育局办公室采取有效措施,把学习贯彻工作引向深入。他强调,办公室是教育局综合中枢机构,既是政策落实的前哨,又是服务保障的后院,位置特殊、责任重大,各地教育局办公室要立足本职岗位,将提升工作水平落到实处。一要发挥好统筹协调的作用,发挥统筹各方、综合协调的职能作用,增强主动服务、超前服务意识;二要发挥好参谋助手的作用,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 积极出谋划策;三要发挥好建章立制的作用,确保各项工作循有章、守有矩、为有依;四要发挥好督促检查的作用,真正做到敢督敢查、善督会查、真督实查;五要发挥好信息报送的作用,认真分析研判、综合整理、提炼观点,切实提高信息的“含金量”;六要发挥好新闻宣传的作用,抓住新推出的“广东教育”微信公众号这一契机,加强舆论引导,抢占新媒体阵地,积极开展教育宣传工作,希望各地继续配合与支持广东教育杂志社的教育宣传工作;七要发挥好规范管理的作用,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八要进一步做好语言文字工作,配合省语委办大力推动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积极开展语言文字工作“三下乡”活动。

广东教育杂志社社长陈湘年在会上作了发言,他对过去一段时期广东教育宣传工作作了总结与汇报:一是广东教育杂志社积极配合省教育厅的中心工作,创新形式,积极扩大教育宣传和信息覆盖面,增强教育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努力使教育新闻宣传和信息工作更好地适应时展的要求。各市县教育局办公室充分利用省教育厅主管主办的《广东教育》等教育主流刊物,开展宣传工作,为广东教育改革与发展鼓与呼。二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教师非常支持“创强市,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打造南方教育高地”专项工作,创强热情高涨。同时他对2014年教育宣传工作的重点进行了阐述,继续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全面深化改革之际,发挥好教育新闻宣传主流媒体的释疑解惑、凝聚共识和典型引路的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为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并指出教育宣传工作要心系基层、心系人民、改进作风文风,要创新传播宣传方式,拓展传播途径,把人民群众的声音反映好。广东教育杂志社编辑出版的教育期刊,要充分发挥教育舆论引导与宣传喉舌的权威作用,要成为我省大、中、小学广大师生的优秀精神食粮。他希望各地教育局办公室组织广大师生向《广东教育》《高教探索》《师道》《广东第二课堂》等教育期刊投稿,合力办好教育,创品牌,出精品,共同为我省“创强争先建高地”摇旗呐喊,为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多作贡献。

广东教育论文篇6

经过研讨,与会专家学者们认为:创新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动力,协调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人文情怀,开放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追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对破解教育发展难题、增强教育发展动力、优化教育发展路径、厚植教育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及由此衍生的教育改革发展及人才培养的新理论、新思维、新举措,要真正内化于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关键有赖于社会各界特别是全体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的执着追求、不懈行动和稳健步伐。峰会汇集优秀论文近百篇,发表主题演讲42人,14位专家学者和参会者与主题演讲嘉宾对话研讨。

广东教育论文篇7

2013蓝皮书包括两卷:《理论战略政策研究卷(上、下册)》和《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卷(上、下册)》,已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理论战略政策研究卷》分为总体研究篇、专题研究篇、评估分析篇和区域研究篇,全面呈现我省教育改革发展2012年情况和2013年走势,全书约110万字。《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卷》分为总论篇、区域篇、学前篇、小学篇、初中篇和高中篇,全面呈现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教学改革发展2012年情况和2013年走势,全书约150万字。

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为深入贯彻国家、省教育规划纲要和省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战略决策,加强广东特色教育发展路子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和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决定每年组织力量编著出版《广东教育改革发展研究年度报告》(简称“蓝皮书”)。蓝皮书以打造南方先进教育思想理论形成与实践高地为目标,以服务教育决策、创新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引导教育舆论为任务,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省内外国内外比较研究、数据分析、理论探索、政策解读,每年梳理、归纳、提炼我省及各地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成就、经验、问题与对策,同时对我省及各地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门调研,预测教育改革发展走势。

各界高度评价蓝皮书积极意义

汤贞敏(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院长):为深入贯彻国家、省教育规划纲要和省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战略决策,加强广东特色教育发展路子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和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省教育研究院把“打造我国南方先进教育思想理论形成与实践高地”作为“十二五”重大教育研究工程。根据该工程设定的目标与任务,从今年起,我们每年组织力量编著出版广东教育蓝皮书——《广东教育改革发展研究年度报告》。

从2012年8月决定每年编著出版蓝皮书之日起,就确定了蓝皮书的研究与编著必须坚持六项原则:一是坚持针对性原则,立足广东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二是坚持科学性原则,遵循人的认知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三是坚持全局性原则,从全球、全国、全省高度审视教育改革发展问题;四是坚持重点性原则,围绕教育中心工作研究重大、关键问题;五是坚持前沿性原则,打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品牌;六是坚持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地盘点广东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探索广东教育改革发展的问题,预测广东教育改革发展的走势。我们强调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统计分析等方法开展研究和编著工作,期望能够为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办学水平提升提供先进指导,为社会各界以及海内外关心支持广东教育改革发展的人们提供权威报告。

温海峰(省委政策研究室社会发展处处长):蓝皮书选题到位,质量水平高,具有理论高度、战略思维和实践指导作用。对广东教育改革发展研究,建议进一步关注这几个问题:一是加快推进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步伐,加强教育强省建设,为我省经济社会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用实实在在的教育改革发展成果说话;二是促进教育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农村教育发展,以及粤东西北地区教育整体发展;三是注重推进教育公平,关心困难群体尤其是外来务工群体的教育需求;四是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入分析教育改革发展重点问题,关注教育热点、难点问题。

卢晓中(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蓝皮书非常厚重,是广东教育的鸿篇巨制。蓝皮书具有宏观和微观层面,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进行系统的深入探讨,这在国内并不多见。在我看来,蓝皮书特点鲜明:一是注重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和实践研究,三者紧密结合。二是注重研究与实践结合,发挥研究的先导作用,对实践有引领意义。三是具有时代感。首先体现在新理念的运用,比如高等教育的培养人才、创新科技、服务社会、传承创新文化四种功能得到很好体现;其次是运用最新的数据,2012年的数据非常丰富,而专题研究也是国家和省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问题,这都反映出研究的时代性非常强。四是具有宽广视野,运用国际国内比较分析,为我省的教育改革发展设立坐标。

广东教育论文篇8

一、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资本、土地和劳动之后,知识成为了又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和科学技术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之一。我国坚持实行“科教兴国”的战略,表明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对教育的投入多少是衡量对教育重视程度的重要指标,此外,教育的投入也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研究教育投入的经济效益、发挥教育的经济作用,则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

教育的经济效益是教育投入和产出的比值。了解教育的经济效益,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教育的经济贡献作用。本文就广东省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测算和研究,希望为“人才强省”战略提供参考。

二、理论基础

马克思指出,教育具有消费和生产的两重属性,首先教育必须以消费物质资料为基础,反过来生产又能受到教育的促进作用。因为教育的结果是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能力的劳动者,而劳动者素质水平的提高又会影响到物质水平的生产,所以教育具有潜在的生产性,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也就是所谓的教育具有经济效应。

舒尔茨第一次系统的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他认为在新经济时代,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重要的资本就是人力资本。通过对教育的投资,劳动者可以不断地学习进步以及掌握更高水平的劳动技能,并通过自身技能的提高促进生产力水平的进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三、教育投入量的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从理论分析得知,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的,下面用数据进行验证。

第一,广东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程度到底如何?

通过查阅广东省统计年鉴(2016),我们选取了2006-2015年广东省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与实际地区生产总值,来研究广东省高等教育水平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程度。从数据可以看到,广东省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2006年共100.86万人,到2009年增加至133.41万人,再到2015年已达185.64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7.01%。这段时间内,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也不断上升,从2006年末的2.66万亿元增长至2009年末的3.95万亿元,再到2015年末已增长至7.28万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1.82%。假定变量X代表高校在校人数,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建立回归模型,运用Eviews6.0得到回归结果,回归方程如下:GDP=C(1)*X+C(2)+u。结果显示X的系数为2.96,通过了在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968,表明广东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

第二,教育的贡献率―基于菲德模型。本文运用菲德模型,计算财政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把广东省2006~2015年共10年的财政教育投入作为衡量教育系统投入的指标,回归方程中用E表示;选取相应年份的地区生产总值(GDP)来表征经济系统的产出,用Y表示;国内投资则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来代替,用I表示;劳动力以广东各年度各年末劳动力总量表示,回归方程中为L。通过查阅广东省统计年鉴,我们得到广东省在2006年的GDP为26587.76亿元,2015年已经增加到72812.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从2006年的7937.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0031.2亿元;财政教育投入从2006年的392.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040.7亿元;就业人数从2006年的5250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6219万人。

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和可靠程度,在利用菲德模型之前,我们首先以2006年为基准对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教育投入、广东省固定资产投资这些变量进行不变价格处理,并得到dY/Y、I/Y、dL/L、dE/E、E/Y,具体结果如下:dY/Y=0.00337+0.3271(I/Y)+0.1453(dL/L)+3.9156(dE/E)(E/Y)

R2=0.7153说明模型的总体拟合水平较高,相关参数也通过了一定水平条件下的显著性检验。(I/Y)的系数为0.3271,表明广东省在这10年间的固定资产投资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每增加1%,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就会增加0.3271%;(dL/L)的系数为0.1453,意味着广东省在这些年间的就业人数每增加1%就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速度增加0.1453%;(dE/E)的系数为3.9156,说明财政教育投入每增加1%,GDP增长率就会增长3.91%。基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的投入对广东的经济增长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和财政教育投入相比,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就业人数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会更小。

四、基本结论

第一、广东省财政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积极的。相对于劳动力或者资本产出,教育产出的弹性更大,即财政教育投入比劳动力或者资本具有更高的回报率。所以通过增加财政教育投入所实现的经济效益,比通过增加劳动力的供给或资本的投入更为显著。

广东教育论文篇9

第二段的主题是学术支持与实验组织,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张南星主持。来自协同单位的广西财经学院总会计师宁旭初、上海财经大学学科办主任应望江、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张桥云、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教科文研究中心主任韩凤芹、东北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书记黎艳阳、北京师范大学财经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苏凇主要从财经素养教育的时代背景、财经素养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高校在财经素养教育中的作为等角度阐述了相关思考与学术探索;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院长汤贞敏、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解慧明则从实践角度分享了相关经验,其中汤贞敏首先用2015年底广东居民储蓄存款达5.5万多亿元、全省私募管理人在全国占25%两个案例介绍了广东财经素养教育的社会背景和民众基础,然后从参与“JA中国”项目、广州市开展金融理财专题教育试点、广东省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的相关设计三个层面介绍了广东在财经素养教育领域的有关探索,最后从财经素养教育课程标准研制、交流平台搭建、师资队伍培养三个方面提出意见建议,得到与会专家高度认可。

广东教育论文篇10

一、广东乡村师范建设之举措

1928年,梁漱溟应李济深、张难先等人之邀南下广东进行乡治试验。同年,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孙中山元帅府秘书长的黄节又应李济深之邀南下广东,担任教育厅长,同时兼任省政府委员、通志馆馆长。8月5日至13日,广东省教育厅在中山大学礼堂召开全省教育会议,讨论应兴应革事宜。在这次会议上始有筹设乡村师范学校,培植乡村师资之设想。12月21日,在广东省政府第四届委员会第119次会议上,黄节提交的关于筹设乡村师范学校一案获得通过。在该提案中,他提出筹设乡村师范学校的理由有三:(一)查本省现在就学儿童,连私塾至多不过70,2569名,若与人口相比,失学儿童至少有547,5882名,故欲推广义务教育,必须添设小学。但现在小学教师,仅有3,9403人,连各师范生合计,亦不敷分配,相差至少16,7647人。(二)乡村人民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国人莫不承认,故其关系国家,实非常重要,况其纳税之多,贡献之大乎。就本省而论,每年沙田田赋合计平均有二七七四元,农民纳税负担既重,受教育之机会似不应后于城市。(三)教育为专门事业,欲求效率之增进,必须专门研究。乡村教育之为一种专门事业,教育界未有不承认者,故当设专门研究之机关,训练专门之人才。基此三理由,乡村师范学校有设立之必要。[1](P95)

此次省政府会议以后,教育厅立即着手乡村师范学校筹备工作,定校名为省立第一师范,聘定何剑吴为校长,成立筹备委员会,选定邻近广州市之番禺县江村为校址。该筹备计划呈报省政府,经1929年2月5日省政府第四届委员会第130次会议讨论通过。这次会议还作出两项决定:一是考虑到教师和设备之充分利用,将原定招生一班扩大为两班,并于春季招生开学;二是允准派遣何剑吴和省督学陈良烈往赴乡村师范建设较发达的江、浙两省考察。[1](P149)2月17日何、陈二氏北上江、浙及上海市考察乡村师范建设,历时一个月,于3月16日返回广东。陈良烈著有长篇报告记述此次考察的前因后果及经过,在报告书的开篇《缘起》一节中说:

民国十七年度下学期,广东省教育厅,筹设广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于广州市附近之江村,委何剑吴为校长,并派赴江浙各地考察乡村师范教育,以资借镜。同时为提倡乡村教育,推广乡村师范起见,对于办理此类学校之宗旨、组织、学制、课程等,有制定颁行之必要。惟广东自兴学以来,一切计划与实施,多注意于城市,而未及乡村,此类学校之编制,尚无规定。而江浙人士,首倡乡村教育,创办乡村师范,两年以来,渐具成绩,楷模先树,举国从风,其教育理论与实施方法,常有可采者,故派良烈偕同一师校长何剑吴,前赴江浙,详加考察,并将考察所得,编述报告书,以供将来编制乡村师范各项规程之参考。[2]

该报告书不仅将所考察的乡村师范办学宗旨、组织架构、学制和课程等作了全面地介绍和比较,且在篇末《意见书》一节中,对广东师范教育存在的问题,今后参酌借镜南京晓庄乡村师范而应走的路径提出两点建议:

一、由省立第一师范实行原定计划,从速开办乡村师范师资科,由教育厅通令各县选派中等以上毕业程度学生,入校研习,所有膳宿各费,概由学校供给之。

二、由各县选取中等以上毕业程度学生,派赴南京晓庄学校修业,其经费由各县津贴,或由省库酌予补助之。[2]

陈良烈关于选派中等以上毕业程度学生到晓庄师范学校修业的建议是否为教育厅和各县当局采纳,今已难知其详。即便采纳,也因晓庄师范不久于1930年4月被国民政府强行解散而不能实现。但省教育厅采纳了陈氏建议,“由省立第一师范实行原定计划,从速开办乡村师范师资科”,而且聘请晓庄学生程本海、陈锦昌到广东龙川、鹤山等地,以晓庄模式指导、办理乡村师范。此项内容留待下文介绍。

1929年,李济深因政见与不合,被蒋氏软禁在南京汤山,梁漱溟、黄节因此相继离开广东。但是,广东继任者陈济棠,基于政治上的考量,做强广东,拥兵自重,把建设和发展广东作为工作要务,发展教育的政策没有任何改变。1929年11月省教育厅训令,通饬全省各县、市长负责筹集经费,限于1930年8月以前成立乡村师范学校各一所。但有部分县市因经费筹措困难,未能如期完成。1932年1月23日,省教育厅再次第二二0六号训令,一面重申前令,一面放宽要求,指示克服经费问题的解决办法:“如一时无力单独举办,得联合邻县共同设立。”[3]

广东乡村师范建设自1928年发动,迄止1933年,经过五年努力,各类乡村师范学校相继成立,计有公、私立独立办学者46所,附属于中学或省立师范学校的乡村师范科28所。[4]而教育部公布的同期全国乡村师范学校及附属乡村师范科数量,计有公立者94所,已立案和未立案的私立者31所。[5](P27)当然,限于当时条件,统计未必完整,但多少能够反映当时的基本情况。广东一省兴办乡村师范学校的数量占全国总数之一半有余,其力度之大,成绩之可观,实为全国所罕见。

广东一省创办的乡村师范学校数量,在短时间内远超江、浙两个首倡省份,成就之巨大,发展之迅猛,大体来说,不外两大原因:

(一)就全国乡村教育运动背景而言。清季废科举,兴学堂,旧式塾师已不能胜任新学,新式师范教育随之产生。但由于师范学校大都办在城里,学生毕业后不愿回到乡间;又由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农村经济濒临破产,中国乡村教育相伴着乡村社会一并走向凋敝。受到欧美发展乡村教育以发达乡村社会之启发,开展乡村教育运动的思潮在知识界酝酿。1919年余家菊撰文《乡村教育的危机》,把危机的乡村教育推到中国现代教育史的前台;次年又撰文《乡村教育运动的涵义和方向》,提出乡村教育运动首先要“向师范学校去运动”,呼吁为乡村学校培埴师资。与此同时,阎锡山在太原创办国民师范,为乡村培植师资,而江苏五所省立师范则于1922-1924年间先后在乡村设立分校,并成立师范学校乡村分校联合会,旨在加强联络和研究,共谋师范学校农村分校教育上之改进和乡村教育之发展。1926年陶行知撰文,肯定江苏乡村师范学校之建设,认为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但还必须迈出第二步,即如何充分运用乡村环境来培植乡村师资,发展乡村教育,改造乡村社会。不迈出第二步,就“绝不是真正的乡村师范学校”。[6](P242)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晓庄创办试验乡村师范(简称晓庄师范),迈开了乡村师范建设的“第二步”,并厘定办学旨趣为:“一、农夫的身手;二、科学的头脑;三、健康的体魄;四、艺术的兴趣;五、改造社会的精神。”创办未甫一年,名动全国。1928年5月全国教育会议在南京召开,27日全体与会代表到晓庄师范参观。[7]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乡村教育的相关议案。浙江教育厅蒋梦麟、刘大白率先请陶行知派出学生操震球、程本海、方与严等,按照晓庄模式,在浙江创办湘湖乡村师范。遗憾的是1930年4月南京晓庄师范被国民政府强行解散,波及江、浙两省的乡村师范,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江、浙两省乡村师范的发展。但是江浙两省乡村师范建设,为全国各省所借镜,并为1930年代乡村师范和乡村简易师范的大发展,做了理论上的准备,提供了具体的办学范式。

(二)就新广东建设而言。广东偏居岭南,远离政治中心南京。李济深主政广东,更多的考虑是军事、政令的统一。据梁漱溟回忆,1928年梁氏抵广州,与李济深有一段对话,李自称“我是军人,在我们军人而言,其责就是要军人都拥护政府……这所谓政府自是党的政府,非个人的。”[8](P73)尽管如此,李氏还是大力支持梁漱溟的乡治试验,还是支持黄节等人教育革新的设想。1929年初,陈济棠受命主政广东,他深知在和南京政府的周旋中,发展自己的势力,建设广东,稳固根基的重要,大力开拓李济深建设广东的路径,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厘定计划,于1932年颁布《广东三年施政计划》,在施行程序方面,强调建设之先,需要罗致人才,并通过教育训练需要之人才。陈济棠人才为先的发展方略,助推了广东教育的大发展。[9](P140)经过数年的经营,陈济棠割据广东,赢得了“南天王”、“南霸天”之称号。陈济棠之于李济深,在新广东建设方面的思路,在于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乃强省之本,发展乡村乃是富强广东必由之路。因此,在江、浙两省乡村师范的建设发展因晓庄事件而阻滞之际,广东趁势而上,获得发展的先机。

二、乡村师范建设之理论指导

广东乡村师范办理之成绩,已如上述。乡村师范在数量上的增长,固然可观,但最要者在于能否培养出真正的适合乡村需要的教师,能否培养出担当乡村社会改造的乡村教师,这往往取决于其办学的宗旨、理念、途径与方法。师范学校办在乡村,只是师范下乡的第一步,第二步是能否运用乡村环境,以及如何运用乡村环境,以培养真正之乡村教育人才,才是乡村师范建设之关键所在。而陶行知依据其所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办理南京晓庄师范,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学说,最为国内新教育论者所称许。1928年5月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即于5月27日参观晓庄。此后,晓庄之学生亦分赴多地创办乡村师范或乡村学校,传播生活教育理论,并发扬光大之。晓庄学生最早应聘赴广东创办乡村师范者,是程本海和陈锦昌。

程本海,安徽绩溪人,胡适同乡。早年任上海中华书局编译,主持安徽在沪同乡会主办的《徽音》杂志编辑工作,与陶行知多有交往。1927年,他放弃了中华书局编译之职,追随陶行知到晓庄师范做一师范生,从此走上了投身乡村教育的道路。1929年陶行知应浙江教育厅长蒋梦麟之请,委派晓庄师范学生操震球、王琳和程本海赴杭州,创办浙江第一所乡村师范──湘湖乡村师范。1930年夏,程本海应广东龙川县立第一中学之聘,前往主持办理乡村师范科。同年10月2日,程本海对龙川县立第一中学师生发表第一次讲演,引用陶行知《中国教育必须改造》一文,批评乡村教育是教乡下人向城里跑,教育与乡村生活分离,学校与乡村社会分离;他全面介绍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学说,同时提出“学校即龙川,龙川即学校。”其实施的方法便是教学做合一。[10](P5-7)11月15日,龙川全县教育工作者召开第二届年会,县立第一中学前任校长张镇江登台发表演说称:“我们过去所办的教育可以说是猪仔教育,我们做校长的好比叫猪仔头,学生们好像是猪仔一般,想起来真罪过。倘再这样办下去,不但不能把这猪仔生意做发达,简直非倒闭不可……但是现在我要恭喜大家,我们发现了一条生路,便应该把这多年的猪仔生意赶紧收歇重新换过新方法才对。就是本县新聘请来的一位程本海先生所主持的乡村师范学校,有正确的目标,有创造的精神,并且用的是教学做合一方法,提倡生利的教育,那才是真给我们一条生路了。”[10](P10)

程本海为龙川乡师制定了教育目标,在晓庄师范五大目标之外,加一“专业的修养”“,所谓专业的修养,就是当小学教员的,要始终负责,不可见异思迁,应认定教育为终身事业,知志靡他。”[10](P17)他把陶行知1928年在晓庄寅会上提出的要给农民烧心香,进一步明确化,具体化。他提出龙川乡师的使命是“:应该造成全县教育的中心,为全县教育产生许多生力军,以推动全县文化,并改进农民生活。”[10](P18)基于如上的目标和使命,龙川乡师必须加强社会教育、成人教育以指导毕业同学。在具体的实施中,移植晓庄师范和湘湖师范的办学模式,比如开辟农场、农友访问、朝会、民众茶园、识字运动、恳亲会、自治竞赛等等。1932年11月30日,广东教育厅督学黎钟到办学两年有余的龙川乡村师范视察,并发表演讲:“看了贵校的情形,实在是东江各县的乡村师范中最好的一个。”他批评有的乡村师范只是空挂招牌,同时肯定龙川乡师“虽经费不甚充足,但在课程、设备、活动以及教职员的管教,都很适当。我非常的满意……其次就是贵校设备的妥当,处处都可以看出程校长和各位教师用力的精神。各同学在程校长和各教员指导之下,是最好的机会,所以各同学要格外努力才好。”[10](P46)

陈锦昌于1930年应鹤山县教育局长宋森之请,主持鹤山中学乡村师范科的筹创,其办学指导思想及具体做法也是从南京晓庄师范移植过来的。它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学边教的方针,把学生分为“前方”、“后方”两组,一半人到挂钩小学去当教师,一半人留校学习理论与文化,三个月轮换一次。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学相长;将学到的理论知识马上拿到实践中去检验运用,又带着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回校继续钻研。学校办了农场和手工工场,学生在学文化之外还要定期参加劳动。要求学生和农民交朋友,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改造社会的崇高理想、责任感、献身精神与艰苦朴素的作风。乡师办了四届(1933年后奉省教育厅指示单独开办简易师范),毕业生160多人。他们是鹤山县自身培养的第一批师范生,毕业后大多数加入教师队伍,充实了鹤山小学教师的数量,提高了质量,对发展鹤山的基础教育做出了贡献。[11](P100)

晓庄学生将晓庄师范的办学模式移植到广东,将晓庄生活教育理论传播绍介到广东,更重要的是为本地培养了一批用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办理新式乡村师范和乡村教育的人才,且影响了本地教育界的一些重要人士。省教育厅督学在考察各地乡村师范办学情形时,大多能自觉地运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办学实践。1931年底,省厅派督学赴各县市考察,其中对乡村师范尤为重视。督学陈良烈视察三水、顺德、番禺、南海和中山诸县后,在视察报告书中就番禺县立乡村师范建议说:

县立乡村师范学校校址设在广州,一切环境,均属城市化,名实不符,拟请饬令限制二十年度第二学期始以前,设法迁离广州市,另觅县内乡村适宜地点,切实办理以期养成真正之乡村教育人才,而适应地方需要。[12]

广东教育论文篇11

论文摘要: 通过分析10多份来自公开渠道的教学计划,对当前的教育技术学师范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一次比照研究。统计这些计划所列主要课程的构成,最后通过分析讨论,阐明在这些方面发现的问题,为以后制订新的教学计划提供参考。

1 引言

最近由于所在专业发展的需要,笔者从公开途径收集到十几份教育技术学师范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并对其加以分析、综合与概括,以备专业建设参考之需要。这些计划时间跨度在2005年到2008年之间(共14份)。

2 主要课程统计

大多数学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在种类和名称上面有比较大的差异,因此在统计时将大致属于同一课程内容的归为一类。统计现有培养计划中的专业课(包括基础课、主干课、必修课,不包括选修课和限选课),课程名称参照天津师大与南京师大的专业必修课,以及南师大的学科教育基础课。

按分布频率,依照“名称,开设院校,频次”的方式进行统计:高等数学,南京师大、天津师大、首都师大、山西师大、广州大学、韩山师院、三峡大学、长江大学、江西农大、佛山科技学院、安庆师院,11;线性代数,首都师大、三峡大学、长江大学、江西农大,4;概率统计,三峡大学、长江大学,2;大学物理/普通物理,南京师大、天津师大、首都师大、四川师大、韩山师院、三峡大学、长江大学、佛山科技学院、安庆师院,9;电工学/电子技术/电子线路,南京师大、天津师大、首都师大、山西师大、广州大学、韩山师院、三峡大学、长江大学、四川师大、东北师大、安庆师院,11;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接口技术,天津师大、首都师大、山西师大、长江大学、湖南文理学院,5;(C语言)程序设计,南京师大、天津师大、首都师大、山西师大、四川师大、东北师大、广州大学、韩山师院、长江大学、江西农大、佛山科技学院,11;VB.net/JAVA程序设计,天津师大、首都师大、佛山科技学院、安庆师院,4;数据结构,南京师大、天津师大、首都师大、山西师大、四川师大、三峡大学、长江大学、江西农大、佛山科技学院,9;数据库原理/数据库技术/数据库技术及网络应用,南京师大、天津师大、首都师大、山西师大、东北师大、韩山师院、三峡大学、江西农大、佛山科技学院、湖南文理学院,10;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开发/教育软件设计开发/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工程,天津师大、首都师大、山西师大、四川师大、广州大学、韩山师院、三峡大学、长江大学、江西农大、湖南文理学院、安庆师院,11;教育技术学导论/教育技术学原理/教育技术学,南京师大、天津师大、首都师大、山西师大、四川师大、东北师大、广州大学、韩山师院、三峡大学、长江大学、江西农大、佛山科技学院、湖南文理学院、安庆师院,14;教学(系统)设计,南京师大、天津师大、首都师大、山西师大、东北师大、广州大学、韩山师院、三峡大学、长江大学、江西农大、佛山科技学院、湖南文理学院、安庆师院,13;教与学的理论/教与学的心理学,山西师大、东北师大、广州大学、韩山师院,4;远程教育(基础)/网络教育(基础),天津师大、首都师大、山西师大、东北师大、三峡大学、长江大学、江西农大、佛山科技学院、安庆师院,9;教育电视制作技术/数字编辑与制作技术,天津师大、首都师大、四川师大、广州大学、三峡大学、江西农大、佛山科技学院、安庆师院,8;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山西师大、四川师大、广州大学、韩山师院、三峡大学、长江大学、湖南文理学院,7;教育电视系统/电视技术/视频信号基础/数字电视教育应用/数字视频技术,天津师大、首都师大、四川师大、东北师大、广州大学、三峡大学、佛山科技学院、安庆师院,8;(电视)摄像技术,广州大学、三峡大学、佛山科技学院,3;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与教育应用/局域网构建技术,南京师大、天津师大、首都师大、山西师大、东北师大、韩山师院、三峡大学、长江大学、江西农大、佛山科技学院、湖南文理学院、安庆师院,12;多媒体技术基础/多媒体基础及应用,天津师大、首都师大、三峡大学、湖南文理学院、安庆师院,5;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南京师大、天津师大、韩山师院,3;计算机平面图形图像设计,天津师大,1;美术基础,天津师大、四川师大、江西农大,3;音乐基础,天津师大,1;艺术基础,东北师大、安庆师院,2;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南京师大、天津师大、首都师大、山西师大、广州大学、韩山师院、三峡大学、长江大学、江西农大、湖南文理学院、安庆师院,11;学习科学与学习技术,首都师大、佛山科技学院、湖南文理学院,3;教育传播学/传播学原理,东北师大、广州大学、韩山师院、长江大学、江西农大、佛山科技学院、湖南文理学院、安庆师院,8;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东北师大、三峡大学、江西农大,3;摄影(技术)基础,四川师大、东北师大、广州大学、韩山师院、长江大学、江西农大、佛山科技学院、湖南文理学院、安庆师院,9;教育技术项目实践,南京师大、天津师大、韩山师院,3;(动态)网页制作技术,韩山师院、三峡大学、佛山科技学院、湖南文理学院、安庆师院,5;教学媒体应用/媒体理论与实践,首都师大、山西师大、三峡大学、江西农大、佛山科技学院,5。

出现频率在10次以上的课程:教育技术学导论(14),教学设计(13),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12),高等数学(11),电子技术(11),程序设计(11),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11),教育技术研究方法(11),数据库原理(10)。

出现频率在9~8次的课程:大学物理(9),数据结构(9),远程教育(基础)(9),摄影基础(9),教育电视制作技术(8),教育电视系统(8),教育传播学(8)。

以上16门课程显然是专业主干课程中开设频率最高的,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

3 问题探讨

3.1 课程之间的关联度通过考察这些课程之间的次序关系,有些问题非常值得思考。比如“高等数学”与“大学物理”,“C语言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某些计划的制订者在一定种程度上忽略了课程之间这种显而易见的“先导”与“后续”关系,也说明没有经过广泛和充分的讨论。

3.2 共同的专业基础课除了“教育技术学导论”外,其他没有一门课程是这些学校全部都开设的,而“音乐基础”则只有一家学校在开设。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该专业对自己的主干课程体系还未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这也说明教育技术专业作为一个较新的专业,还处在发展变化的阶段。当然,从国内外学者对教育技术学的定义来看,从新的技术对教和学的促进作用来看,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快速变化来看,都不大可能完全固定下来。

3.3 主干课程中的新面孔从培养计划的制订时间上看,2005年有3份,2006年有6份,2007年有3份;2008年有2份。在不同的年份,培养计划中会出现一些新课程,如在2005年的3份计划中都没有出现与JAVA或者.NET相关的主干课程。这是2项在信息技术领域影响很大的技术,而最早出现它们的是安庆师院2006年的计划。这一方面反映出各个学校自身为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逐渐调整计划,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这种“适应”是比较缓慢的。

参考文献

广东教育论文篇12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发展较快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德、美、日、英、澳等国家。此外像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家也极为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构建出完善、系统的“双元制”教学模式,促进了德国职业教育的高效发展,同时也为德国经济的崛起和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因此在现阶段职业教育中,多数研究工作都强化对政府、社会、院校之间的关系研究。在很多专家学者的研究中,很多内容都提及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主要的研究重心集中在培养方式的选择、师资力量的培养、课程内容的设计等内容,同时在美国的社区学院教学中,对于美国高等教学行业的大众化普及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现阶段的社区学院中,将其和高等职业教学进行对等处理,指出了其在基础上立足在社区服务之中,要求学校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结合市场和学生的需要,构建出灵活多变的培养和教育模式,这也是现阶段需要我国借鉴的方面。在部分学者的研究中,针对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管理模式,针对教学过程中的经费、师资、材料等方面的管理工作,结合政府在其中的作用,要求政府应该重视其在政府职能、市场化需求等多方面原则进行分析和探索,力求为我国的职业教育提供重要的补充和便捷。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完善,社会对于高等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取得高速的发展,因此对于高等孩子也教育的研究和探析工作呈现出逐步增多的趋势,主要的研究重心集中在对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的方法、理念以及模式的介绍和分析。而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关系,并没有多少研究内容,因此对于教育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并未过多涉及。随着近年来研究的逐步深入,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具有地区和行业特色,保证人才和布局培养和规划要适应地区和行业发展需求,构建出完善的教育市场,强化“双师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强化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

一主要研究过程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指导思想和思路

第一,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文献述评。首先要求两者的关系以时间为主导,在早期的西方经济学研究领域中,逐步关注教学在经济增长的关键。对于新经济增长理论、教学经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对于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其在在横向领域方面,对于高职教育对于广东省地区经济的高效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的机制进行分析和总结,从相关之间的机理模式、实证分析以及实现效果等层面入手,总结和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对广东省地区经济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第二,针对高等教育和广东省地区经济协调高效发展的理论基础分析。首先,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根据所具备的耗散结构特点,在分析其基础之上,总结和探究了高等职业教育与广东省地区经济高效协调发展的外在联系;其次,结合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的作用和特点,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在地区的不同发展决断的差异性作用等层面,分析和探究区域经济高效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需求;最后,从广东省地区经济的高效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反向推动作用,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在存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的演化机制作用。第三,广东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统计性分析。首先,对广东省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进行统计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职业教育现状和特征分析的前提下,主要从横向对比和纵向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分析广东省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其次,在构建模型的基础上,对目前广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测度分析,再次,在上述分析的前提之下,对广东省高职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进行统计性分析。

(二)本课题研究的预定目标和研究内容

广东省已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8,并超越香港和台湾,成为中国经济规模最大,经济综合竞争力、金融实力最强省份,并已达到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广东省高职教育起步早,目前高职院校遍及全省,为广东省经济发展和企业提供了各种技术人才,广东省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为高职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而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专业技术人才也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经济优化,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些不协调的问题,例如人才的技术水平和专业水平还有待提高,特殊人才的缺乏,企业为高职毕业生提供的薪资较低等问题,因此,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于分析这些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从理论上讲,同时满足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的需求很有吸引力,但在实践中很难实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究竟如何为每位专业教师设计可行的方案,使他们通过这样的方案让二者受益呢?如何不断完善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必须进一步探索。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归纳分析法:归纳分析方法是将所研究对象的特征以及变化形势进行总结分析的一种方法。在此次课题研究中的许多部分都用到了这种方法,具体的是在文献综述部分,通过对国内外职业教育和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关理论和发展方向进行总结分析。系统分析法:指的是对研究对象的具体构成要素进行系统分析,以研究对象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比较分析法:本文不仅对各区域高职教育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进而分析对比了广东省高职教育对经济协调发展所起到促进作用的大小。

(四)研究进程中的成功经验

本课题通过系统的理论和思想研究,从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与广东区域经济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出发,分析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实际的问题出发进行有效的研究,进而能够有效解决所存在的问题,促进两者至今的健康和谐发展。

二研究成果及其分析

首先,本课题是在严格按照高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将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的探讨研究,课题研究的结论可以成为主管教育的部门制定相关措施的参考依据。其次,本课题对高职教育和区域产业经济结构的转型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谈论,这些对于高职教育的教学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再次,利用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出掌握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且能够促进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之间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三研究结论

广东省的高职教育发展的时间比较早,目前高职院校遍及全省,为广东省经济发展和企业提供了各种技术人才,广东省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为高职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而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专业技术人才也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经济优化,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些不协调的问题,例如人才的技术水平和专业水平还有待提高,特殊人才的缺乏,企业为高职毕业生提供的薪资较低等问题,因此,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于分析这些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问题讨论

由于此次研究中研究组的知识水平受到限制,因而会存在一些不足。对于相关数据和指标的收集和选择方面有所欠缺,在分析方面也较为简单;受到字数篇幅的影响,对于诸多因素未进行全面的考虑,没能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分析,具体的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其它结构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高等教育的科研或社会服务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人才的使用问题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文的全面性、透彻性和说服力。为了确保此次研究的一致性和对比性,根据有关的数据等因素进行全面考虑。而在未来的研究中,可进一步扩大指标选择的宽度和数据来源的广度,以期从更大的研究视野分析探讨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高小泉.基于产业集群的高职院校专业布局规划[J].教育与职业,2014,32:15-17.

[2]石静,常秋菊,亓俊忠.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解决策略探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39-41.

[3]周红莉,谭辉平.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高职教育协同发展研究——长三角地区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06: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