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3 15:25:51

设计学论文

设计学论文篇1

二、平面设计实验课的教学策略分析

1.重视案例教学策略

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需求,利用多媒体双向教学工具,采用案例教学策略,能够将知识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出来,能够显著提高实验课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园林艺术》封面设计为例,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10幅精美的园林建筑风景画,并提出以下问题:如何利用图像处理工具绘制一个园林艺术品的封面,封面的整体布局该如何设计,画面的色彩该如何搭配等,让学生进行思考。其次,教师利用径向渐变工具绘制出由白色向绿色转变的环形底图,然后连接图层命令,把若干个园林艺术图像放在一个图层内,并利用扭曲命令,绘制出园林艺术图像的立方体魔方,并在魔方上输入渐变的文字:园林艺术。教师通过实例演示,帮助学生掌握以下教学要点:特效文字的制作、立方体以及阴影效果制作、渐变工具的使用、图层组的使用等。

设计学论文篇2

本设计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遵循和实现以下教学思想:

1、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指导者。

2、在实际情境中教学,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构建知识。

3、实现协作学习。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师生形成一个教学群体,共同批判性的探究各种理论、观点和假说。

4、合理整合和提供恰当的资源,让学生自主探索。

(二)本设计运用的教学理论

1、情境化教学理论。在本教学设计中,我将情境教学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灵活运用自主学习、现场教学、差异教学等策略,引导学生通过赏、议、演、唱、评学习本课内容。

2、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罗杰斯曾说过:“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教师的角色应当说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深入分析学情,根据教学改革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学习情境,做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强调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3、对课程标准的把握。

(1)《音乐欣赏》课程标准要求: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音乐作为音乐欣赏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2)所授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的地位和作用。《汉族民歌赏析》在整个教学模块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的学习能够将前两课声乐作品赏析模块中科学的发声方法等基础知识得以运用,并为下一模块民乐作品赏析打下基础。

(3)课程标准的运用。本设计的教学内容是指导学生如何欣赏汉族民歌,让学生在了解中国汉族民歌发展脉络的情况下,学会用音乐基础知识分析不同地区民歌的特点,并学唱有代表性的汉族民歌以此增强学生对中国民歌的认同感。

二、教学目标设计构思

(一)认知目标

要让学生掌握简谱的识谱方法,认知我国汉族各地音乐的特点,欣赏并学唱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主旋律。

(二)能力目标

能够听辨四川、陕西、江苏、湖北地区民歌的异同;提高学生利用手机、网络等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得到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美的享受,增进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逐渐提升人文素养和鉴赏能力。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设计的教学对象是五年制高职一年级会计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年龄大多在14-15岁之间,中学期间,学生的音乐课大多不被重视,为了深入了解这些学生的音乐知识现状,我对整班学生做了开放式问卷调查,并辅以访谈,以此深讨学生对音乐的态度、偏好。利用好音乐欣赏课的平台,引导学生学会聆听、学会鉴赏。

四、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设计

(一)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中共设计教学引入、音乐之旅、难点突破、激励评价等环节。教学引入环节:为了让学生对汉族民歌有一个感官的认识,我为学生演唱了民歌《茉莉花》,并借助冼星海的名言引入课题。通过教师的现场演唱,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并借助名人名言突出民歌的重要地位,切入本课主题。音乐之旅环节:设计民歌的起源与发展、民歌的一般特点和音乐之旅三个部分。运用自由辩论、情景表演、名曲欣赏、分组讨论等形式自主学习。汉族民歌音乐之旅是本设计的亮点,设计分站欣赏。将蒙太奇的手法与情境教学法有效融合,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要学习的民歌用江苏、湖北等四个地区串联,把对教学内容融入每一站点,带领学生搭乘幸福快车,踏上民歌音乐之旅。

(二)教学资源设计

在本设计的教学进程中,我运用课程课件、多媒体、民歌中国网络平台、手机音乐软件等多种教学资源,使情境教学法、欣赏法、自主学习、现场教学以及差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得到实现,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五、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依据课程标准,本设计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力求形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评价模式。结合重点评价要素,首先,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其次,在学习方式上,努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构建知识体系。第三,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以小组互评的形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四,通过评价,让学生准确认识到已经掌握了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对学习的期望等,便于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提升学生欣赏水平。

设计学论文篇3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九十六研究性作文教学的设计实践(1)研究性作文教学的实施前提是整合。开展作文教学,首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然而,对于还没能进行课程改革试验的学校和老师来讲,研究性学习课程,并没有开设,大多数老师的教学,基本上还是在延续教材的设计安排,甚至不干越雷池一步。怎样促使老师讲研究性学习与作文切实结合在一起开展呢?我想到了搭桥、铺路。恰好,这一期间,《百家作文指导》杂志约了几个“作文引路”的稿子,我想,能不能写出一些“研究性作文教学”设计,来试着看一下反响?同时,也为实验教师设计活动、开展研究性作文教学搭一下桥,铺一铺路?于是,我开始认真研究了约稿的几个单元教材,针对教材作文教学的要求,按照自己“指导学生经历整个作文过程”的教学思想,来设计研究性作文教学活动。整个教学活动的思路是这样的:主题实践探究活动欲望的激发或者表达欲望的激发——实践探究活动,积累素材——口语交际展示研究成果——书面表达交际(发表)。在主题实践探究活动的内容确定上,我针对学生的实际,对教材的“习作教学要求”、“口与教及教学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要求”进行同伴考虑,进行“利用、选择、改编”,结合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按照“用游戏的方式来模仿成人生活”理念来设计出能够和作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题实践探究活动”。以第六册第一单元的作文教学为例。这一单元的习作要求如下:早晨,是一天的开始。你留意过早晨美丽的景色、晨雾中人们忙碌的身影吗?......走进校园,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候,你又想过什么呢?请你以“早晨”为范围,选择你印象深的人、景或事物写下来。题目自拟。要注意把内容写具体,写完后读一读,修改一下。要求分析:对三年级学生来讲,这个题目难了一点。难就难在:怎么样使学生真正对“早晨的景色、人物等内容有所了解”,并且真正产生想表达的愿望。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是“将本组教材中安排的口语交际与本次习作教学结合在一起,组织学生感兴趣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在活动中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活动之一:采访早晨好新闻为了使学生对观察早晨的景物、人物感兴趣,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人人作小记者,采访早晨好新闻”活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发生在早晨的一件新鲜事(也可以是一个让人感到新奇的人物、一处有特点的景物)。老师介绍以后,给学生介绍这则“新闻”是怎么样得来的。然后,为学生布置任务:班上要开展一次活动——“人人作小记者,采访早晨好新闻”。任务布置下去以后,给学生讲“新闻”的特点——“别人不知道,只有我自己知道,说出来别人都感到新鲜。”接下来请学生讨论:可以采访什么?都可以到哪里去采访?怎么采访?有哪些方法?采访的结果以什么方式出现?等。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自己的采访目标(人、景、物、事均可),同时也给学生解释清楚:“采访,可以问、听、看,还可以搞放弹劾相关的资料收集”。在学生“采访”的过程中,教师留意观察学生的采访结果,通过个别座谈,发现学生在观察了解生活中存在的“角度、方法、记录”等方面的问题,给予有针对性地指导。要求学生把“采访”过程中“新的发现”记录下来(也可以拍照片、录像、录音)。活动之二:早晨好新闻会。在班上每个学生都“采访”到了自己“独特的新闻”之后,布置学生认真进行准备(进行资料的整理、写成文稿)。学生准备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资料整理等书写方面的活动给与指导。指导主要面向有困难的学生。如果学生存在典型的共性问题,教师也可以集中指导。班上举办“早晨好新闻会”,学生自己主持。每个人一口头的方式是大家新闻,其他同学可以针对部分同学的“新闻”提出问题,请同学解答。活动之三:办一份“晨报”。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的采访结果写成小文章。教师对学生为“办报”而进行的写文章活动进行指导。指导以个别化的方式为主。如果学生采访的结果停留在“照片、录像、录音”上,教师可引导并指导其转换成文字形式。“发表”在自己小组办的“晨报”上。办报时,除了刊登自己的文稿,还要为“报纸”配上报头、花边、插图等。全班办完以后,将各小组的“晨报”张贴在教室合适的位置,组织学生参观。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安排了一次“游戏性质”的主题探究实践活动——“采访”,这本身是对早晨“感到新鲜的景人物事”的探究过程。在这样的感兴趣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完成了作文需要的“素材、情感体验”等,同时,活动本身又是一个能够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的情境。从理论上,这样的设计是符合“研究性作文教学思路”的——作文,跟主题探究实践、口语交际、课外阅读、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整合,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1]

设计学论文篇4

在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中,大部分教学设计依托教师长期的经验积累,没有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主体的定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安排等多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一些高等院校中,许多大学英语教师对课堂目标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也缺乏准确的定位,忽视了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选择的教学内容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原有知识结构。因此,从目前的情况而言,大学英语教师要综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二)英语教学所设定的目标不合理

教学目标是教学方案制订的核心,也是教学效果评定最终的目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整体编排、难点重点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等,都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在教学任务的设定中,要着重对三方面进行考量:第一,课程任务的设置;第二,设计单元性的任务;第三,设计章节任务。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很多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课堂结构和教学任务之间的关系。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全面清楚地了解学生情况、课程设教学内容等各方面的情况。

二、大学英语教学设计的措施

(一)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大学英语的教学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特征,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只是知识体系的完善,而且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完善。首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要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再次,要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注重师生交流;最后,通过课堂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结合学生固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相关完善,而且要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英语教学水平,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二)把教学语言和教学内容列为教学重点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许多高校由于各方面硬件设施的不完善,大学英语教学网络化还不能够完全实现,这样的硬件不足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重点,重视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和资源等,将课堂教学尽量设计得有趣、生动。同时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此外,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将语言和内容放到同样的位置,选取适当的内容进行教学,进行适当的语言情境设置,保证学生的语言学习时间、空间。语言情境的设置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固有知识体系和认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设计学论文篇5

宣言

关于宣言,查尔斯·詹克斯在《当代建筑的理论与宣言》一书的导言《火山和丰碑》中这样论述到,为什么政治家和建筑学家都写宣言?当卡尔·马克思写《共产党宣言》时,并非想创作一部文学作品——正如他所说,不是诠释这个世界,而是去改变它。于尔里克·康拉德在他的《20世纪建筑的纲领与宣言》(1964年)一书中指出,我们的世界将建筑学宣言变成了可预言的事情。一个建筑学家若不能或不愿做广告就必须要在除建筑之外的媒介中成名。矶崎新这样理解现代主义运动:我们需要从近代艺术是一项运动的角度来分析。因为是运动,所以要提出宣言来明确其方向,在朝这个方向迈进的过程中,前卫产生了。所谓前卫就是向外界发出宣言,表明自己是走在最前头的,即通过展示一个乌托邦来确定目标,没有宣言的运动几乎没有。即使自己没有宣言,也会有其他人跳出来代你做出宣言,比如印象派和立体派就属于这种情况,而从未来派开始都是为自己发起的运动做出宣言的。在建筑界,不论是勒·柯布西耶还是密斯都是通过宣言登场的,也就是说他们通过宣言将近代艺术运动的形态运用到建筑界中来。构成主义、风格派和表现派都有各自的宣言,一直到包豪斯的功能主义,都是宣言不断。因此把各种宣言收集起来编辑出版,那一定是一部近代建筑的运动史。

查尔斯·詹克斯运用火山与丰碑这样的比喻来概括宣言,火山寓意情绪的爆发,丰碑代表法规和理论。而火山与丰碑背后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即为什么要写宣言?查尔斯·詹克斯认为是危机。他以后现代主义为例,后现代主义揭示了现代主义或现代主义带来的环境中紧迫的危机感,而且接下来的每种传统也都显示出类似的倾向。危机,或者说是即将到来的灾难的预感,是“火山”成为如“丰碑”——纯理论——一样深奥比喻的原因之一,因为没有改变这个世界的动机就没有人写下宣言了。

查尔斯·詹克斯进一步论述到,第一部建筑学宣言或者规范准则是上帝的《十戒》。柏拉图将上帝比喻成“万物的建筑师”,当建筑师们一时兴起做出某一决定,采纳某一理论时,他们就在扮演上帝的角色。尼采在他的宣言中宣扬:“燃尽你所爱,爱你所燃”,勒·柯布西耶在他的宣言中也引用了这一句。虽然人们发现罗伯特·文丘里的宣言透着文雅之气,但字里行间仍蕴含着血腥。最成功的宣言,如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1923年),经常称呼读者为“你”,并反复在连接处用到“我们”,知道在创造者和皈依者间建立起一种默契影响力。一部宣言必须亲自将它的思想传达给你。

关于宣言的形式,查尔斯·詹克斯认为宣言是一种奇特的艺术形式,似俳句一般,有着简洁、智慧和准确的用语。对于当代宣言,他这样阐述,与基督教派或现代主义时代相反,在我们的时代中,我们可以通过讽刺的方式反映这样一种情况,即在相互否认的宣言之间表现出多元性和辩证关系。这也是为什么不再可能有纯粹的现代派作品集(如于尔里克·康拉德)的原因。但詹克斯所阐述的这种方式还是被打破了,严肃和直面的宣言依然存在。对西方世界而言,美国的9.11事件后,产生了各种严肃的政治文化反思。无论是反讽还是正面陈述,只要危机存在,宣言便不会消失。

对景观设计学而言,20世纪50年代的丹·凯利的“设计就是生活”使景观设计摆脱了单纯的审美意义,后来又经历了以人为本的功能主义和应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程。可以说,当代景观设计学越来越成为一个应对危机的学科。从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对景观设计学学科的定义演变可以看到这种变化。从1909年到1920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称景观设计学是一种为人们装饰土地和娱乐的艺术;20世纪50年代,景观设计学被定义为安排土地,并以满足人们的使用和娱乐为目标;1975年称景观设计学是一门设计、规划和土地管理的艺术,通过文化与科学知识来安排自然与人工元素,并考虑资源的保护与管理:1983年称景观设计学是一门通过艺术和科学手段来研究、规划、设计和管理自然与人工的专业;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又申明,景观设计学其内容是灵活的设计,使文化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构建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平衡。

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对景观设计学的定位本身就是一部宣言变迁的历史。这类宣言内容被查尔斯·詹克斯描述为有别于建筑学的第二种类型的火山:我们现在正处于理论对变化的世界、全球经济、生态危机以及文化混淆做出响应的时代。因此第二种类型的火山出现了,它打破了正规的建筑学理论,激起了雷姆·库哈斯、伊恩·麦克哈格以及克里斯蒂安·诺伯洛——舒尔兹的回应。

其中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发表于1969年,那是个带给西方人环境噩梦的时代,同期重要的与环境主题有关的文章还有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巴里·康芒纳的《封闭的循环》。《设计结合自然》被认为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将源于生态学的有说服力的总原则与实际的设计方法结合起来的成功之作。在书中,麦克哈格写到:经济价值体系必须扩展成为一个相关的包含所有生物物理过程和人类雄心壮志的体系。在人类谋求生存、争取成功并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生态学的观点赋予了他们非凡的洞察力。他为人类——生物圈的催化剂兼管家——指明了道路,加强了人与环境之间极具创造力的适应性,实现了人类对自然的种种设计。

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学的叙事方式同样呈现出宣言的特点,比如俞孔坚近期发表的《生存的艺术:定位当代景观设计学》,文章带有强烈的宣言特征,将危机的阐述和理论准则融合在一起,并且叙事的话语带有感彩。这种宣言出现的原因及方式在查尔斯·詹克斯的《火山与丰碑》中有着印证。而查尔斯·詹克斯所论述的宣言产生的原因——“危机”似乎在中国的程度更深。

本体理论叙事

本体理论的传达也是一种叙事方式,什么是景观设计学不可缩减的内核?即景观设计学拥有多少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自足性,从而凭借这种自足性更有力地参与到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的现代化日程中?这在于景观设计学本体理论的探索。景观设计学的理论性问题一直处于持续的争论中。景观设计学存在一系列的理论类型,并且不同的人对什么是景观设计学需要的和适合的理论这一问题有不同的见解。作为一门应用学科,景观设计学的理论和批判必须把人文理念、美学法则、社会行为和生物物理与空间的场所现实、生态系统与区域联系起来,以创造能扩展人性的景观(Jellicoe,1986)。

对学科理论本质性的关注也存在大量的多样性。霍维特(Howett,1987)把她认为的景观设计学中心知识确定为三大区域:系统生态学、符号学和环境心理学。同时回顾最近英美文献的理论著作(斯瓦菲尔德Swaffield,2002),能够确定五个核心主题:设计过程、对于有含义的形式和过程的解释、景观表现、生态设计和美学以及位置、场所和区域的综合。这些范畴横跨很多知识领域,并且连接一系列不同的学科。

西蒙·R·斯瓦菲尔德将景观设计学的理论知识概括为:客观主义、构成主义和主观主义三个类别,这几乎囊括了景观设计的知识。

客观主义认为存在一个客观的物质世界,假如有一个随后提出的合适方案,人们可以从中获取知识(真理)。它符合传统自然科学的方法(斯瓦菲尔德Swaffield,2006)。对知识的效用而言,客观主义是带有工具性和预示性的,理论观点的实例是后实证主义的自然科学,景观设计学中的实例是心理物理学和认知模式、感知和景观生态学。其中景观生态学(Forman,1995)是景观知识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景观设计学本体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理解为景观设计学的基础学科。景观生态学决定了景观设计学的理论基础是客观性的。客观主义的典型的研究方法论包括试验法、准试验与调查。研究方法则是测量法、问卷调查、空间分析和后占有评价,最主要的表现模式为数学符号,并带有文字解释。

构成主义(常常伴随着前缀词“社会”)假设可能存在一个“真实的”物质和社会的世界,但这个世界将不可避免地由社会环境所塑造(建构),它支撑了一系列社会科学研究,并不断被交叉学科的研究者采用。景观过程的组织,和对景观特征以及场所精神的理解(Jakson,1997)是与构成主义范例结合更紧密的理解性范畴。社会构成主义是解释性的,所采用的理论观点包括实用主义。结构主义、实用理由、解释学、批评理论、象征的相互作用和现象学。在景观设计中用到的实例包括:设计过程、生态美学、模式语言和场所精神,这四个实例几乎涵盖了与实际设计行为有关的各个方面。其中,生态美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美学主体,有着自己的评价体系,美学受到生态伦理的影响带有了伦理性,从更宽泛的角度理解带有了社会责任。模式语言,也即适应于景观设计自身的语言体系,也是景观的本体语言,有别于其他的设计实践,如建筑设计。场所精神,一直是景观设计学所强调的概念,虽然其更多地受到现象学的影响,场所精神也较难解读,需要运用感知来描述,但场所精神还是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以上四个实例,同样是景观设计学的本体理论的组成部分。社会构成主义典型的研究方法论包括行为研究、讨论分析、历史地理、人种学。研究方法则包括观测、访谈、文献分析、案例研究、设计专家研讨会,研究方法是典型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最主要的表现模式为文字叙述,带有描绘性图表和照片。

主观主义主张所有的知识都以文化性和个性的方式界定,我们仅仅能够知道我们的文化和经历预先安排给我们知道的事情,关于真实世界和客观知识的想法是一个谬误。这一思想方法在高雅艺术和人文学科中广泛流行。关于“表达主义”理论(Thwaites,1995)和“批判性的视觉研究”(Dee,2002)的提议就是主观主义观点的例子。主观主义是批评的,理论观点的实例是:批评的质询、后结构和女权主义。景观设计学中的实例是“表现主义理论”“批评视觉研究”。典型的研究方法是修辞学和论证,研究方法是文学结构、图形试验、批判反思和创造性干涉,最主要的表现模式为各种媒介——文字、图像、听觉和表演。依赖于主观主义而产生的理论也是景观设计学重要的本体理论之一,从批判反思到理论的准则,都受到主观主义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学科的定位,发展还有历史和现状的批判性反思。

斯瓦菲尔德推崇的是构成主义方法,认为构成主义方法是将理论和批判联系起来的途径。社会构成主义既包含着客观主义的内容又包含着主观主义的内容。社会构成主义有可能占据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范例之间“桥梁”的位置。社会构成主义对一个学科的帮助之一是它能够适用调查理论、知识形式和表现方式的多样性。“社会构成主义”的分析框架强调集合知识,采用该框架把批评家当做对个性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以及学科积累的知识之间的协调人。

我们借用斯瓦菲尔德的框架将最观设计学的知识并置在一起,便可以发现,景观设计学的本体理论带有众多社会学的特点,并且在许多层面上依赖社会而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讲景观设计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便是人类与自然的矛盾问题,特别是其重要的学科基础理论之一——生态学,其本身就是人类发展与自然系统之间矛盾的产物。这便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出为什么景观设计学的众多理论很容易呈现出大叙事和宣言的特征,特别是在当下人类发展与自然关系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的时期。

社会性实践叙事

景观设计作为一种物质性、社会性的实践,其责任在于为人类营造生活环境和文化语境,并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与社会、人的生活世界的各个层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建筑学的社会责任,一些理论家如塔里夫认为在某些历史关头,当建筑语言探索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时,建筑师只有勇于挑战自身行业的传统限制,积极介入城市规划甚至经济规划和政策制定等层面的工作才有可能使建筑的智识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景观设计师的表达似乎更加干脆。景观设计师HideoSasaki在谈到景观设计学的发展时这样表述:“要么致力于人居环境改善这一重要领域,要么就做一些装点门面的皮毛性的工作”(1952年)。最具代表性的是伊恩·麦克哈格,他这样认识景观设计职业:”人们必须得听景观设计师的,因为他告诉你在什么地方可以居住,在什么地方不能居住,这正是景观设计学和区域规划的真正含义。不要问我你家花园的事情,也不要问我关于花草的事情以及你那棵将要死去的树木,关于这些问题你尽可以马虎对待,我们(景观设计师)是要告诉你关于生存的问题、是来告诉你世界存在之道的以及如何在自然面前明智地行动。”(Miller&PardaI,1992)。卡尔·斯坦尼兹这样阐释自己的工作:”我相信,随着我们对所规划的景观有着越来越深入的理解,其政治也越来越复杂,因而我们所做的规划也会越来越复杂,这就造成大多数人既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也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但如果存在潜在的危险,我们就很有必要让所有人知道这些情况,否则他们将不会做出改变以避免危险。”景观设计学被定位为应对人与自然危机的一门学科,其中设计实践中的众多不可见的因素,特别是生态学上的意义,使得实践本身需要具有完备的解释性,叙事从而随着作品一起出现。

中国当前具有现代意义的景观设计实践,除以物质的方式在现实中存在之外,在很多时候呈现出话语叙事的特征,作品的内容和意义成为设计表达的要诀,当然这并不削弱作品本身的品质。很多时候,作品带有宣言的意义,并且对社会现实和当前设计状态起着警醒的作用,而且还带有启蒙式的色彩,作品自身的形式也逐渐演化为带有隐喻的符号。

分析几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当代作品便可以看出这样的特征,这里以俞孔坚的几个作品为例。他较早的作品中山岐江公园从形式、空间到美学的演绎,都堪称经典,他赋予作品的概念“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同样具有修辞学上的意义,“野草之美”本身就是一个颠覆性的观念;在接下来的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景观案例,作品表达的理念是将“书声融于稻香”,而在不断的叙事与表达中,稻田成了一种独立的符号,一种将景观赋予生产功能的符号。同样的场所和构图,由于景观主体材料的改变,由需要维护的植物置换为具有生产功能的水稻,设计从而演变为一个可持续的宣言;浙江永宁公园被称为“漂浮的花园”,作为一个运用生态防洪理念建成的景观案例,漂浮意味着不定,人与自然在退与守的博弈中实现了一种平衡:最近的作品秦皇岛汤河公园,设计理念是“最少干预,绿阴中的红飘带”:首先,红飘带随机的形式实现了对场所中树木的合理的避让,从而实现了对自然的关照和对生态平衡的维持;其次,作品将符号和隐喻成功地结合在一起,红色在中国隐喻着活力和生机,在这里隐喻着城市,而这一色彩对于场所的使用者或者说主人,对城市充满美好期冀并渴望融入城市生活的当地居民,具有符合语境的审美意义,就如同罗伯特·文丘里的《向拉斯韦加斯学习》中所表达的民间的寻常的活力。

设计学论文篇6

12依据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在该阶段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开展具体实验。由实验室提供各研究小组所需的实验动物、器材以及药物等相关物品。要求小组成员分工明确,保证实验能够按照既定方案有条不紊的进行。研究成员需要预测可能发生的各种实验误差,并及时制定预防误差的解决方法。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需在关键步骤上严控把关,以保证实验能够顺利进行和完成。

1..3设计性实验论文的撰写与答辩实验结束后,学生需及时整理实验资料,统计实验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获得符合实际的研究结果并且撰写出论文。该阶段工作主要利用课后时间完成。设计实验论文的撰写需严格参照医学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来完成。主要包括:题目、摘要与关键词、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与结论、参考文献。论文力求简短,要用最少文字,最短篇幅,精确地表述研究成果。同时,文字要流畅,要使用学术或专业用语来规范。教学20周组织学生进行论文答辩,要求学生以PPT为辅助形式进行口头汇报并及时递交纸质材料。指导教师及其他学生进行相关提问。最后,指导教师根据课题设计情况、实施情况、报告者的陈述及对问题的回答情况等做出综合评定。

1.4设计性实验评价教师从设计质量、PPT答辩、论文等多方面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在学期末进行了关于生理实验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情况的调查问卷,得到了以下资料。

2开展设计性实验的经验总结

教学实践表明,由传统的验证性实验转变为设计性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能力,凸现设计性实验的优越性。这一点可以通过学生调查问卷的信息反馈结果进一步证实。参与调查的学生中,88.69%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开展设计性实验,87.68%的学生表示设计性实验教学明显提高了自身学习兴趣程度,91.86%的学生表示非常希望增加设计性实验学时,认为对动手能力的提高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助的学生分别占83.71%和70.59%。由此可见,学生普遍认可设计性实验,并且有较强的提高自身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愿望。设计性实验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理念设计性实验设计通常涉及到多门医学学科知识的综合交叉运用,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医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促进学生及早体会医学各学科的密切联系和意识到系统全面学习医学知识的重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也有利于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2.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有利于学生开展科研活动设计性实验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必须认真设计每一步,否则一个小小的疏忽就可能导致实验的失败而前功尽弃,因此每个学生都必须精心设计,规范操作。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了学生们的严谨的工作作风,为日后从事科研工作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通过设计性实验,学生能够基本掌握科学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设计性实验从科研活动的每个环节着手包括如何选题、设计、实施以及论文如何撰写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完整有效的科研训练,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整体科研素质,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实践表明,经过培训的学生在申请本校及本省各级各项相关科研项目时,通常具备比较清晰的科研思路,科研申请书质量、获得资助比率以及实施效果远远高于未受培训的学生,进一步证明了开放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优越性[4]。

2.3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设计性实验从最初选题、设计实验方案开展研究直至最后撰写递交论文过程中有大量的工作需要进行。如何保证实验能够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这就需要每个实验小组成员之间建立起合理的科学合作关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协商后安排相应的职责,分工明确,还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增强成员的责任心,充分调动每位成员积极性,互补互助以共同发挥最大效率的能力。所以通过设计性实验,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互相合作的意识,为以后踏入社会和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2.4教师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提高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对教师来说无疑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崭新的挑战。如前所述,设计性实验的设计通常涉及到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以及最新研究成果的整合,要求教师具有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熟练的实践操作技巧、丰富的知识贮备以及一定的知识扩展能力。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在注重知识积累的同时仍需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更新和充实学科体系,提高自身教学业务水平,及时转变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以适应探索性实验教学的需要。

3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设计学论文篇7

第三,对传统文化的培养还体现在对传统经典书籍的阅读。比如古代经典著作,中国民间美术,中国传统工艺等等。使学生在思想上有所提高。设计艺术经典论著是我们搞设计的同学必读的科目。对传统设计理论的学习和掌握是提高学生艺术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这本书中奚传绩先生列出了《考工记》、《天工开物》、《梦溪笔谈》、《长物志》、《闲情偶寄》等名篇。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有关设计观念、设计理论和设计美学等方面的重要文章。值得我们学习研读。

对传统传承的意义,不在于把传统僵化地保存,而在于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使传统具有新的生命力。在平面设计本土化观点来看,它所要求的既不是传统的重复,也不是欧美式的复造,而是以宽容的治学态度与宽泛的地域精神进行不同影响的组合,从而给予设计师面对传统艺术更为广泛的取材余地,更为自由的改良空间,融汇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不但要强调传统文化的内涵,还应利用地域特色来表现现代的设计理念,以鲜明、独特的个性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找到旧有造型元素与现代审美形式的契合点,既丰富了设计形式,又具有时代精神。

在改良中国地域特色旧有造型元素的基础上,使新的元素不仅传递了现代设计理念,更使旧有元素起到真正传递现代信息的目的,符合现代审美要求。对将来从事平面设计的在校学生来说,在博大精深的本土文化背景下,拥有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作为创作源泉,研究自成体系的平面设计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在平面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吸收不仅体现在对一些传统图形的简单拿来应用更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吸收。把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视为某种深层民族精神的表象,当做某种类型的视觉图像资源,也就意味着在观念层面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深入化感知与客观化看待,进而才能在也能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时充分把握,自由运用符号的组合规则。

综上所述,平面设计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主动并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引导他们自觉学习传统文化精神、传统文化符号等内容,有效利用传统文化结合现代设计思路创作出艺术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好作品。另一方面,在接受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也一定别忽略的现代设计的教学思路,这就对设计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更应该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教学相长,共同为中国的设计打造美好的未来。

设计学论文篇8

现代平面设计教育在我国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面对中国偌大的设计市场,国内的美院、综合性大学等纷纷开设设计系以应对这种局面。经过这么多年的设计教育,各高等院校也顺应时代需要做出一些相应的改革。其中,就过去美术院校的“工艺系”到今天的“艺术设计系”名称的改变可窥到设计教育中改革的印记。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我想当前平面设计教学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当前平面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平面设计本身是种对生活方式的创造。在人类历史上,设计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时也标志着

人类文明进程的前进步伐。但客观地看,目前的平面设计教学自身还不很完善。

首先,在教学中重视造型基本功,这本无可厚非,但却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我们应该知道一个浅显的道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今天的学生正是在前人成功的基础上前进。因而,旧的平面设计教学体系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正如用安格尔的方法不会有凡高;用徐悲鸿的方法也不会有贝聿铭一样,纯美术(油、版、雕)的造型训练、色彩练习,对于平面设计而言,并不是完全适用的。

其次,在大学四年的课程安排中,过多的基础训练,导致了学生对理论研究的严重不足。平面设计是一个边缘学科,学科间的交叉明显。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多安排一些理论课是有必要的。

再次,前面提到了“包豪斯”的教学。本来,包豪斯重实践、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等等,都是平面教学应当学习的。但由于一开始对其理解的偏差,导致了今天各院系的平面设计专业明显地缺乏活力、创造力,对平面设计的理解也明显落后于时代。很多学生作品毫无新意,且忽略了自身的民族特点,放弃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没能很好地将平面设计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二、加强平面设计教学的几点建议

1.课程体系中应增设“设计管理”课程

过去我们搞平面设计教育,以工艺美术教育为主。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从日本和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引进企业形象策划(CI)潮以来,教学上就有了些改革。基础教学我们沿用的依然是包豪斯传下来的三大构成。这时候的平面设计专业(或者装潢专业)的课程设置以企业形象策划为主。而且在引进CI方案时,我们把它分为: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VI(视觉识别)三大块。设计专业的教学以视觉识别为主。而“设计管理”课程是在市场化的前提下、在设计专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的。从我国改革开放到今天总共不过23年,各领域都在经济大潮中摸索着前进。我们的现代设计教育时间更短,“设计管理”课程的缺失是有其原因和社会背景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内部科学的管理体系也逐渐完善。在此基础上,设计师面临的与创作对象(企业)之间的交流日益重要,“设计管理”课程也就提上日程。

在过去我们的平面设计教学中,仅以设计的基本创作为主线,没有注意到与创作对象(企业)之间的沟通,再加上技法滞后等造成:

(1)学生只顾埋头做手工设计的技法练习和相应的简单肤浅的设计思想的思考,对设计的深入思考缺少认识。

(2)理论体系不健全,对所学专业企业形象策划(CI)缺少认识的完整性、高度性。

(3)目前我国在法律、法规、市场运作等方面处于一种逐渐完善的阶段。因此对设计管理课程的设置应有所高度的认识。

2.平面设计教学应模糊学科间的边缘界限

在这样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设计学科的边缘性要求新的设计人才必须是综合性人才,而不是一味地“专”下去。平面设计在现代社会扮演的不仅是传达信息的角色,同时还担当了传达思想的、甚至是传承文化的重担。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养,如文学、哲学、艺术等。要让学生认识到平面设计专业自身就是艺术、技术、社会生产力等交叉而兴盛的一种新的学科,其自身的边缘性应在教学中得到体现。另外,还可在课程中尝试开设市场学、消费心理学等课题。当然,在强调学科“边缘性”时,并不是要求平面设计者个个成为多面手。模糊学科间的界限,不是模糊专业本身,只是学科间的交叉有利于平面设计自身健康、全面地发展下去。既然平面设计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那么,专业性是其立足点。

3.平面设计教学要注重个性化设计的培养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电脑的出现为我们的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速度和质量是其最突出的表现,它大大提高了平面设计者的工作效率和作品的制作工艺。在这种形势下,平面设计教学工作应主动适应不熟悉的领域,要在这个需求逐渐提高的新环境中不断提高平面设计教学的水平,跟上科技的进步的步伐。面对科技带来的种种压力和飞速发展的商业环境,设计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对设计者潜在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

设计学论文篇9

二.学术价值分析

1.选题依据

对设计计划方面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尤其在设计方法研究方面,设计先进国家。已取得比较成熟的结果,出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技术预测法,科学类比法,系统分析设计法,创造性设计法,逻辑设计法,信号分析法,相似设计法,模拟设计法,有限元法,优化设计法,可靠性设计法,动态分析设计法,模糊设计法等。这些方法侧重于不同的专业设计方向,而设计计划面临不同设计专业,更需要的一种整合的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计划方法。这就需要我针对计划自身的学科特点,从现有的成型的方法群中进行提炼,总结出一套适应现在情况的设计计划方法来。

大至国家事务,计划在今天已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小至个人日常生活,社会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划,各类大大小小的成功项目,很大程度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导入,实施了相应的计划活动。计划学的兴起是知识经济时代资源整合化的大势所趋。而反映到艺术设计学的领域,可以发现,计划同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如何设计,如何保证优良的设计,这都需要科学的调查研究,需要精准的分析定位,需要详实的设计依据,需要合理的组织安排,这些与我通常理解的形式,风格的赋予层面的设计”相异而相成的工作,就是设计计划的内容。而如何正确进行设计计划,存在着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成为当前学术主流的大环境下,设计计划应该可以打通各设计专业间的藩篱,为取得成功的设计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上的支持。

2.创新性及难度

国内相关资料匮乏且本方向的研究缺乏交流的气候,本文最大的难度在于资料的搜集上。而由于我院互联网情报系统的不完善和出于对技术保密的考虑,也很难从互联网上得到理想的资料。作者只能从书店,图书馆和其他专业的老师和同学手中求取所需要的信息。当然本研究方向的直接信息是很缺少的更多是从其它方向的研究成果中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方法的研究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课题,也需要从很多领域进行比较分,探索总结。而从一个学科到另一个学科的跳跃性研究,需要迅速转换思维及反复调整视点,这也对作者的思维技能,思考方式,学术视野及知识积累等方面的研究素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明确可行的跨专业设计计划的方法体系。本文将参考管理决策方法与相关设计方法研究的成果,试图寻找一套对于我国设计师来说。

为设计计划人员提供易于操控,本文致力于从简明实效的角度。而且便于和各个专业设计师进行沟通、交流的方法。要求该方法不仅对专业设计团队的计划环节有用,对个体设计人员的设计工作也应具有指导作用。这就需要针对我国设计现状,从国内外各学科领域名目众多的相关方法中进行精心挑选,合理安排,科学综合的处理,创造出一套高效的计划方法来。虽然国外的相关成果业已成熟,但如何在众多不同侧重角度的方法中总结出理想的计划方法,需要我对所有已知方法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同时明了设计各专业的工作规律,以期做到跨专业的有效性。

需要树立对计划的正确理解与认识,本文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在对计划的理论性分析与研究中。进而廓清设计计划的概念。接着将在设计计划方法论层面的研究上,对设计计划及其方法论进一步阐述。鉴于国内现在并没有对设计计划有深入的系统的研究,该书内容基本上属此方面问题的首次讨论,面临着缺乏大量相关经验及理论借鉴的景况,所以需要作者在目前积累的实践性资料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中加以总结与深化。

3.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设计学论文篇10

(一)时效性高

利用电子教室进行文检课教学,可以利用屏幕广播功能将课件直接切换到学生机端,学生通过计算机同步观看课件及老师演示的内容。这样比用幻灯片投影仪方式的多媒体教学更加快速清晰的将课件送达到学生端。同时,教师可以在设计检索任务时,将学生进行分组,利用电子教室中的分组模块进行分组,进而各小组可以利用电子教室中“网络会话”模块,在组内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充分调动全组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完成小组任务。

(二)交互性强

文检课是门实践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文检课的授课效果。目前文检课再不是利用纸质检索工具进行检索,大量利用数字资源及搜索引擎进行检索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再将任务驱动法应用到文检课教学中,通过电子教室将任务布施到学生终端,学生可以随时在学生端举手,并且电子教室文档传递功能,快速将文件送达到每位学生端,还可以利用演示功能提问某位学生进行检索演示。这种方法可以增强授课的互动性,使学生在进行检索任务的过程中随时可以与老师进行交流互动。

二、利用电子教室进行文检课教学设计的具体实现

(一)授课流程

1.根据课程安排设计教学任务,保存在word文档中。2.利用极域电子教室软件中的文件分发功能将任务文档及说明文字及时传送给学生机的指定路径下。3.学生根据任务进行文献的检索,先将word文档以“学号+姓名”的形式命名,直接将答案输入到word文档中。4.在下课之前,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将文档传送给教师机端,以供老师成绩评定之用。

(二)课程考核及改革

目前,传统文检课教学的考核呈现多样考核方式,有综述考试法、协同合作完成期末考核的考核方法、多元化考核和网上考核。这几种考核方式可以概括说为综合报告和上机考试。综合报告可以较全面的考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但由于是开卷考试,难以避免剽窃的问题,而且综合报告对老师评卷的要求比较高。上机考试可减低教师评卷工作量,但随机性很强,抽题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很难考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我校在2008年申请了文检课题库建设教改课题,不过在实际教学中,此方法出现了上述问题,因此经过多年教学工作总结,目前我们利用电子教室进行授课,布施任务,并通过电子教室进行课上提问,演示,交流。

三、电子教室技术对文检课教学设计的改进

经过近几年的尝试,我们几位老师明显体验到了利用电子教室进行文检课教学的优势,这种方式既能克服传统文检课教学模式的枯燥,又能在网络环境下体验良好的人机交互,而且也为文检课重视实践的环节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

(一)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在电子教室环境下,教师和学生能更好地实现交互,突破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所讲授的内容能够立即被学生接受,并且在课堂上加以模仿和体会。通过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方式,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学生能通过现场演练获得最生动的印象,电子教室提供的及时演练功能最大程度地避免了知识的遗忘,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规律。

(二)提高授课效果

电子教室环境下离不开电脑和网络,通过网络教师能将电脑操作演示过程同步广播到每位学生机的显示器上,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与教师机一致的视听效果,传统教学模式多是在利用投影仪将课件显示出来,这样的模式使得坐在后面的同学已经无法清晰的获取授课内容,而利用电子教室软件授课,能够保证学生获得一致的授课效果,用电子教室软件形象、直观的技术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为学生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

(三)教师管理高效

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和组织者,同时兼有“教”和“管”的任务,也就是协调、控制课堂中各种教学因素及其关系,使之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电子教室软件可以帮助教师实现电子点名、分组教学、监控学生屏幕等操作,以提高课堂管理的效率。

(四)支持个性化教学

电子教室提供了分组教学和师生在线问答等功能,使得教师更容易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由单向变成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作为知识的学习者,其主体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学生利用学生机主动获取知识,并且能够与教师进行在线互动,每位同学都仿佛是单独与教师交流,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保证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个性化施教。

设计学论文篇11

1.1在建筑创新方面缺乏理论的指导方向,系统性较差、随机性也较大、智能化程度远远跟不上先进性的科学技术。

1.2对于创新的周期较长、效率低下、稳定性差,对于建筑的发展没有很好地起到促进作用。

1.3创新的时候大多数依赖于突来的灵感,对于其的可靠性较差。

1.4在进行创新的时候由于现实的环境和创新需要存在矛盾,大大阻碍了创新的发展,另外很多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创新的时候依赖于感性与灵感或者建筑设计经验,这些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如今社会创新的发展。

2理性之选。在我们进行理论创新的时候必须有合适的创新思路,要是想有合适的思路必须有核实后的方法去思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要是思路、方法正确才能事半功倍,达到想要的目标。如果没有合适的方法去思考,那就不能形成科学化、理论化、智能化的科学理论体系。在这种条件下可拓学必定成为我们的理想选择。

二、什么是可拓学与可拓建筑设计

可拓学是由广东工业大学蔡文先生创立的一门学科这个学科是将传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通过内部的结合来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体系。它能很好的描述各个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在于建筑设计创新结合之后形成了一种新的理论思维框架,这个框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可拓论。可拓论是整个可拓学体系的基本理论主要有可拓逻辑、可拓集合和基元理论等三个部分,三个部分相互结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2可拓方法。可拓方法是可拓学中解决问题矛盾的方法,也是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他可以对建筑中的各项因素进行可拓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可拓变化。可拓方法主要包括拓展分析法、可拓变换法、共轭分析法、优度评价法和可拓思维法等。经过这些分析方法在建筑设计创新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形成创新思维框架,更加理性的设计创新建筑。

3可拓工程。可拓工程是在可拓学中的实际运用,在建筑设计创新中可拓工程主要表现在可拓建筑策划、可拓建筑设计、可拓城市设计等方面。

三、创新与建筑设计创新

1创新。创新是对于一种事物的改进措施,通过改进可以形成一种在原来基础之上或者更新型的超越原先的事物的新事物。这种创新包括新方案新设计新技术等等。

2建筑设计创新。建筑设计创新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包括人文、社会、生态、艺术等等,他把这些因素融入在一起形成符合这些因素的新的多体系、多层次、多维度的一种建筑。

四、可拓建筑设计创新与方法的研究内容

对于在建筑学中的可拓建筑设计创新主要是研究其范围、方法。只有确定了在建筑设计中需要研究的方法才能更好的去寻找下手点,只有好好的研究其创新的方法,才能知道从哪一个点进行创新的研究工作。

在创新方法方面一般有四种创新方法

1基于原型借鉴的发散法。

2基于中介融通的传导法。

3基于属性变换的共轭法。

4基于要素充公的可拓法。

五、可拓建筑设计创新与方法的研究意义

在我们研究可拓学的时候发觉对于建筑设计的创新理论与方法与其存在着微妙的关系,可以成为建筑设计的创新理论与方法的理论基础,通过其辩证逻辑和数理逻辑相结合的方法来促进建筑设计创新与方法的探究工作。从独特的视角为建筑设计提供新的创新思路,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1促进三个交叉学科产生新的学科增长点。在我们进行建筑设计的创新的时候将可拓学引入其中,可以有效地丰富创新的理论体系,在进行理论创新的时候可以以可拓学为基础,充分发挥理性思维的成分,为建筑设计创新铺垫一条崭新的道路,能够大幅度提升我国建筑行业对于创新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在可拓学帮助建筑设计创新的同时也间接的开拓了可拓学和创新学研究的领域,促进了三个学科交叉增长。

2扩展建筑设计创新的思维框架。在进行建筑创新的时候关键是思维的扩展,可拓建筑设计就是为整体的建筑创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的一个学科。它能够让我们的创新思维更加趋向于理性,整合整个建筑设计中的各项因素,捕捉到思维灵感,构建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框架,实现建筑设计创新的理性思维,保证其稳定性和科学性。

3完善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论体系。可拓建筑设计创新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的,通过静态和动态相互结合的方法,将内部各种关系和需要考察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再一次相互结合起来,进行方法、体系的构建,从而形成稳定的方法理论。因此将可拓学有选择的放到建筑设计创新中去可以在其创新的过程之中给予指导作用。

4发展建筑设计创新的理性化方法。可拓学是在逻辑学和数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门理性学科。她能够用模型的方法将事、物间的关系联系起来,并能将要进行的事和物描述出来,形成形式化、定量化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样在与建筑设计创新等问题结合起来的时候就会用一种较为理性的方法去看待建筑设计创新。能够按照这种方法将环境、资源、对象和目标有序的联合起来形成一种非常实用的理性创新方法。

设计学论文篇12

2药学本科小学期制药理学实验设计实施环节

小学期制的实验设计不同于其他学科实验教学中的设计性实验,它属于探索性实验。在药学本科生学完重要的主干课程和一些方法学课程后,已经初步具备了进行实验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为开展小学期制药理学实验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笔者承担了小学期制药理学实验设计带教任务,在实际工作中,将小学期制实验设计分为基本知识介绍、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和实验考核4个环节进行,具体步骤如下。

2.1基本知识介绍

在正式实验前5天,笔者召集实验班级学生,对其讲解实验设计基本内容,详细介绍药理学实验设计的目的和基本原则,包括科学研究中实验设计的三要素(即研究因素、研究对象、研究效应)以及应遵循的统计学的三大原则(即重复、随机、对照原则)。根据药理学学科特点,具体讲解实验动物的特性、药理学实验动物的选择、动物模型的复制、给药剂量、给药途径和观察药效学指标的确定方法以及在实验分组中如何体现随机性和对照性原则。此外,还讲解了如何利用教材和网上资源查阅文献资料以及数据统计方法的选择及应用等。

2.2实验设计

在介绍完实验设计基本知识后,紧接着将本实验室所有的仪器、设备、动物情况告诉学生,让学生自由组合,每5~6人一组,并让其围绕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为避免个别学生存在依赖心理,要求每一位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设计。给学生5天时间查阅文献资料,制订实验设计方案。为使学生对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和内容有较完整的认识,给出实验设计报告内容,包括研究题目、理论依据及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仪器与药品、研究方法、实验对象、性别、规格、数量、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处理、观察指标、实验步骤、统计方法选择、预期实验结果、设计人、设计日期等。开始实验的前一天收集实验报告,教师仔细阅读批改,做到心中有数。实验第一天,首先让每一位学生上台讲解实验设计的目的和思路,汇报设计方案,预期实验结果,提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并回答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由教师就实验设计中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及思维的创新性及步骤的严谨性等做出评价。讨论实验设计并进一步修改完善后,由小组成员共同选择一个可行性较好的实验设计并实施。共同讨论形式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学生由一种实验方法认识到一类实验方法,从单个药物的研究方法引申出一类药物的研究方法。在实验设计中,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对文献检索和统计方法的运用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2.3实验实施

通过设计实验和讨论实验,学生基本掌握了实验目的、方法、步骤。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实验记录习惯,在实验进行前,首先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验记录报告的内容格式记录结果,包括实验组、实验日期、室温、实验题目、实验材料、药品和试剂的配置、实验步骤、实验结果(观察指标、动物号、时间)、初步结论、实验失败或出现意外结果的原因、实验改进的建议、实验人、记录人、日期。然后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药物配制、动物分组、编号、动物给药、实验操作、观察药效指标及记录结果的全过程。教师从旁指导实施,及时提醒学生注意事项,以免出现误差或实验失败,要求学生认真科学地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使学生对实验设计的可行性有进一步的认识。

2.4实验考核

小学期制实验设计考核既不同于理论教学考核,也不同于专业实验教学考核,它是对学生实验基本技能、学习主动性、思考分析问题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知识整合能力、写作能力的全面评价,是开展实验设计中不容忽视的环节。教师不能只看实验的成功与否,而应从实验的全过程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依据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际动手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客观分析能力、论文撰写水平进行综合评定。

3药学本科小学期制药理学实验设计的效果与不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