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工艺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3 15:26:07

服装工艺论文

服装工艺论文篇1

动态化仿真教学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模拟现代服装企业产品单元式的生产过程,将相关服装专业课程整合起来,融入服装工艺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注重现代化服装产品生产应用能力的训练与拓展,主要表现在实训教学过程动态化、教学资源与教学条件的模拟化两方面。通过借助企业提供的资源与技术,将以往递进式的技能实训模式加以改进并动态拓展,对服装专业主干课程中所涉及的服装生产技能与基础理论进行归纳,将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与各环节关键技术进行模拟仿真,并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开发成若干个实训仿真项目或任务,与仿真实训平台配合,让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更加有针对性地掌握服装工艺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与其他专业课程紧密衔接,引导学生以点带面,在掌握某个实训技能技巧的基础上,进行灵活变化和动态拓展。对于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是线性的,而是一种神经网络状、以点带面的能力拓展模式。动态化仿真教学具有教学内容的适时更新、教学手段的与时俱进、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多重组合三方面的特征[1]。其一,在实训教学方面具备了灵活性和贯通性。通过综合服装工艺多门理论与实训课程的内容,形成连贯的服装工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项目模块的动态学习过程,学生可根据自身发展特点灵活选择项目模块进行学习,能对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操作融会贯通。其二,具有直观性和适时性特点的教学平台与教学资源。学生可通过企业岗位角色扮演的形式在仿真训练实验室进行真实的现场感知,在现场操作过程中参考以企业最新的生产技术和运作过程为蓝本开发的仿真教学资源,直观地掌握服装企业产品开发与生产实际应用技术,增强学生在企业应用技能方面的直接经验,并按照企业需求随时更新学生的专业技能,缩短学生在企业的适应期和磨合期[2]。其三,教学过程采用仿真与动态拓展相结合的方法。仿真内容以服装生产技术为蓝本,涵盖服装工艺设计课程实训教学过程的仿真、教学资源的仿真、实训平台硬件的仿真等内容;动态拓展体现了服装工艺设计课程实训教学过程中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多面性,包含教学知识点与实训内容的动态化与适时更新,并通过以点带面的拓展模式在实训平台中进行一体化仿真实训。服装工艺设计课程动态化仿真教学注重还原服装企业生产技术的关键环节,学习内容的动态拓展使得学生的专业训练具有一专多能、综合应用的特点,这使其应用能力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更有益于学生在企业岗位上的发展。

二、服装工艺设计动态化仿真教学模式实施的软硬件基础

动态化仿真教学的开展主要是依托服装工艺设计仿真实训平台来进行的,包含服装工艺设计一体化工作站和仿真教学资源库。仿真实训平台主要通过模拟服装企业产品开发中关键环节与多品种、少批量的单元式生产模式,实现学生在服装企业模拟生产现场环境下,将服装工艺与产品生产基本理论及企业单元式的生产流程结合起来进行仿真实训。服装工艺设计一体化工作站以学校现有的服装工艺实训室为基础进行改造,每个单元的硬件设施由电脑平缝机、工艺设计工作台、成衣熨烫台、交互式仿真教学移动终端等组成。工作站的设计根据服装工艺实训项目教学与动态化拓展训练需要,参考服装企业产品单元式生产线的组合形式来进行。其主要包含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仿真实训教学单元模块设计,硬件由电脑高速平缝机、多功能工艺设计操作台、12英寸平板电脑、抽风式烫台、吊瓶蒸汽熨斗组成,能够实现服装成品缝制、成品熨烫、服装款式设计、服装工2017年9月(下转第146页)业样板设计与制作、交互学习与教学即时演示、资料查询、生产资料制作等功能。第二阶段,服装工艺设计仿真实训室设计,模拟单元式生产流水线的形式,实训室规划为80~120平方米,主要由30个左右的仿真实训教学单元模块组合而成,同时,根据教学需要配备质量检测工作台、作品展示台、服装生产主要的特种设备等教学实训设备,完成服装工艺设计仿真实训各个动态拓展环节的教学任务。如图1、图2所示。图1动态化仿真教学单元图2动态化仿真教学一体化实训平台仿真教学资源库是以交互式仿真教学移动终端为载体,资源储存在云服务器上,学生通过仿真教学移动终端访问资源课件进行交互学习。其作用是为拓展式仿真实训教学项目提供参考案例与技能示范课件,主要包括服装生产技能操作演示视频与动画、服装生产现场交互全景演示课件、服装生产车间三维漫游交互动画课件三方面的内容,涉及全景图像拍摄与展示、虚拟现实建模与交互演示等技术,是动态化仿真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仿真教学资源可根据服装工艺设计仿真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所需的演示内容来进行系统规划,其开发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素材的采集,这是仿真课件开发的重要环节,该环节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主要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来开发,完成素材的采集与拍摄,要求在其服装企业生产车间进行产品生产现场实景拍摄,以求最真实地还原生产技术与生产环境,内容涵盖了男女衬衫、男女休闲裤等基础服装产品的工序缝制操作演示、工时测试、质量检测、自动裁剪演示、单元式生产流水线演示、生产车间布局与标识演示、特种机操作演示等文本数据、视频与图片。第二个阶段为素材整理与仿真课件开发,可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与具备服装专业软件开发能力的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在开发过程中,专业教师根据仿真教学需求进行课件制作方案的规划与课件脚本的设计,指导学生完成课件素材的整理,企业技术人员来教学、演示课件的制作。第三个阶段为仿真教学平台软件的开发,与具备服装专业软件开发能力的科技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以拓展式仿真教学流程为依据,进行教学平台的交互流程设计,将教学素材嵌入各个环节中,形成一个系统的服装工艺设计仿真教学动态资源库。服装工艺设计仿真教学平台的本质为云教学平台,包含了教学仿真演示模块、生产技术知识模拟训练模块、知识拓展模块、仿真实训评价模块等内容。教学客户端为移动端,通过平板电脑打开教学资源,配合服装工艺仿真实训室进行交互学习与训练。

三、服装工艺设计动态化仿真教学的实施过程

在传统服装工艺设计课程的实训教学中,学生完成的实训任务主要是掌握某件服装的缝制技术,这就造成学生对该课程侧重于个人单项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忽视了动态拓展应用与协同合作,导致完成的实训任务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实训的结果是,好的更好,差的更差,打击了部分学生实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部分学生在实际应用与需要应变时无所适从。动态化仿真教学的开展应包括学校制定的学生培养计划、在校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现有实训条件、师资结构等方面,整个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动态拓展与不断优化的过程。首先,可从工艺教学内容、学生实训流程、实训结果、学生个人发展倾向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其次,根据教学需要,学校可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到服装企业产品单元式生产车间有计划地进行实地观摩学习,针对现行的单元式生产方式进行详细了解,并注意与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进行深度交流,必要时需与生产技术人员协助进行教学实训。在教学开展前期,教师可先抽取部分学生进行实训教学优化的实验。实验分两个环节:其一为资料收集环节,将学生分批次选送到合作企业服装产品单元式流水线生产现场进行学习,搜集企业裁剪车间、缝制车间、后整理车间等部门生产现场的图片与视频拍摄及文本数据资料,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整理分析,根据实训内容进行删减归纳,整理一套系统的生产原始案例,为仿真实训提供教学参考。其二为模拟实训操作环节,以前期整理完成的生产案例为蓝本,针对设计完成的实训流程,学生模拟在企业学习的生产技能进行仿真实训,对于学生模拟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指导教师应及时做好记录,根据学校现实实训条件与大部分学生专业掌握情况对方案进行及时优化,不断完善实训教学过程与教学所需的内容,使拓展式仿真教学过程切实可行。实验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优化的尝试过程,通过前期的教学积累和仿真教学各个环节的研究与实验案例,为服装工艺设计动态化拓展仿真实训教学的开展提供实践基础。动态化拓展仿真实训教学大面积实施应根据学校服装工艺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实训条件,结合前期完成的教学实验过程,紧扣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围绕服装生产衔接的周边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合理规划动态拓展内容,并对服装工艺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再优化设计:其一,以原有的教学内容与流程为基础进行单元式生产过程实训设计[3],以企业实际生产的产品为原型拟定若干个生产项目,核心实训内容包括生产计划训练、产品缝制细分工序设计训练、产品缝制训练、单元式生产流水线路线设计训练、材料配伍训练、缝制过程质量检测与自检训练、工时测试训练、缝制环境与设备自查训练等;其二,生产技术拓展实训的设计,将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材料等专业课程中的技能内容与企业研发、板房、后整理等部门中的核心技术岗位所需的能力相结合,归纳出服装款式与工艺图示绘制训练、结构与生产纸样制作训练、服装成品整烫训练、材料测试训练等动态拓展内容,并根据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需要,将动态拓展内容选择性地纳入实训项目。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实训小组,每4~6名学生组成一个协作实训小组,自主选择学习模块,分工合作,按照实训项目中的各个实训任务模拟企业实际生产案例进行系统的协作实训,同时,针对自身发展特点动态选择拓展项目进行专业综合能力的训练[4]。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尽管整个仿真教学环节能够顺利进行,但还可能会碰到课时安排、实训室条件、学生整体接受能力的差异等实际问题,存在实训小组无法按时完成实训任务和达到企业要求的实训考核预期目标等现象。这些就需要在不断的教学实验中优化流程与内容,不断完善实训过程中的仿真模拟、实训中的协同合作、实训任务的动态选择等环节,以此来提高学生实训的积极性,进一步明确实训中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

四、结语

针对传统工艺教学侧重单项缝制技能训练的种种局限,服装工艺设计动态化拓展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单项教学内容的反复叠加,而是以原有的单项工艺实训项目为基础,分析产品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针对学生个人发展的意向与性格特征,将单项实训项目中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相融合,实施以点带面的专业技能与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能够做到融会贯通。整个实训教学拓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启发、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将高校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专业教学变成交叉的、动态的、开放的实践教学模式,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在系统学习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时更有针对性,从而增强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与协同能力。实训项目中的知识与技能不是简单的模仿与复制,而是根据教学现实条件与学生的能力现状,动态地对企业生产工艺技术与生产过程精选案例进行提炼,并运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将其模拟再现,使服装工艺知识点形象化、直观化,并通过交互操作,让学生在专业知识与技术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得到很强的体验感。

作者:陈鹏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雷莉.动态教学模式的适应性分析[J].科教导刊,2010(11):32-33.

服装工艺论文篇2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服装与服饰设计

本科

74

服装设计与工程(理)

本科

27

表演

本科

40

舞蹈表演

本科

12

总计

 

153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科学素养、团队意识以及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艺术设计修养和较扎实的服装学科基础理论,具有传统造型与造物理念,有一定的文化传承创新能力,能独立进行服装创意设计和成品实现,从事纺织服装商品企划、服装产品设计、消费需求与流行现象分析、设计流程与管理、时尚文化研究及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服装概论、造型基础、构成基础、色彩与图案基础、服装设计表现技法、立体裁剪、服装材料学、服装纸样、服装工艺、服装结构设计、服装设计程序与方法、服装市场营销、时尚摄影、时装展示与陈列设计、传统服饰专题创新设计、礼服定制设计、专题设计、男女童装设计等。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与人文科学素养,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系统掌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学科前沿及服饰传统造型与造物相关理念,具有较完善的专业技能、工程素养、服装产业领域实践能力和人文科学素养的工程型应用人才。

    主要课程:造型基础、构成基础、服装CAD、服装立体裁剪、服装材料、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工艺、成衣设计、针织产品设计、服装产品企划、服装市场营销等。

    表演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为文化创意及时尚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修养和服装专业基础知识,经过服装表演系统训练和实践,能从事服装模特、服装编导与活动策划、模特经纪管理、模特专业教育、整体造型设计、服装市场营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服装表演概论、服装表演、服装表演编导、镜前展示、广告表演、服装摄影、舞蹈编导、形象设计、服装设计基础、服装工艺基础、服装买手、服装概论、服装市场营销与实践。

    舞蹈表演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掌握舞蹈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具备扎实的舞蹈表演基本素质和技术操作能力,较好的舞蹈创作和改编能力,较强的舞台表演实践能力,一定的舞蹈演出组织、排练与协调能力,具有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能够在社会文化部门、艺术团体、教育部门等单位从事舞蹈表演、编创排练与教学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基训、剧目排练、编舞技法、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身韵、现代舞等。

 

联系人:刘怡宏    联系电话:89626346   邮箱:412321260@qq.com

 

 

 

 

 

 

 

 

 

 

 

 

现代手工艺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宣传材料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工艺美术

本科

145

公共艺术(手工)

本科

18

总计

 

163

 

 

    工艺美术专业(共145人)

工艺美术专业是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山东省高水平课程群建设专业、山东省“省级特色专业”。

本专业秉承传统工艺美术与创新艺术设计融合教学理念,在传统工艺美术振兴、新旧动能转换、产教融合、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引领下,依托校内外教研平台和社会资源,通过实训实践、项目工作室、大师进课堂、企业实习基地实践等多种教学形式,培养能够掌握工艺美术专业理论知识,了解工艺美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艺术市场经济规律、艺术生活消费、时尚动态,具备设计实践和艺术创作能力,能够从事现代工艺品设计制作、为工艺美术产业服务的高水平创新应用型人才。

工艺美术专业下设纤维工艺、染织工艺、陶瓷工艺、玻璃工艺、漆器工艺、金属工艺、首饰工艺等专业方向。

纤维染织设计方向(共25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纤维染织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纤维染织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纤维染织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白描、归纳水粉、立体构成、中国画(工笔写意)、新民艺学、地毯设计、织绣设计、材料实验、丝网印、手工印染与设计、染织发展史、市场学、印花面料设计、纤维艺术—平面形态、彩印、纤维艺术—空间形态、家纺产品工艺与结构、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陶瓷艺术方向(共26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陶瓷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陶瓷艺术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陶瓷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陶瓷艺术史、陶瓷成型工艺(拉坯)、陶瓷成型工艺(泥条)、动物雕塑、新民艺学、浮雕、陶瓷釉彩、陶瓷装饰、陶瓷成型工艺(翻模、烧成)、陶瓷日用器皿设计与制作、服饰陶艺、陶瓷壁画、课题创作、现代陶艺创作、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琉璃艺术方向(共25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玻璃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玻璃艺术设计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玻璃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玻璃艺术史、玻璃设计表现技法、模具制作、烧成与综合材料实验、玻璃后期加工、传统工艺雕塑、计算机软件、浮雕、吹制玻璃基础、动物雕塑、窑制玻璃课题设计、吹制玻璃课题设计、灯工玻璃、玻璃产品设计、玻璃首饰设计、综合材料研究、玻璃环境设计、热熔玻璃、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漆艺艺术方向(共23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漆艺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漆艺艺术设计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漆艺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漆艺基础、立体构成、装饰基础、漆艺史、漆艺综合材料研究、写实漆画课题创作、漆立体脱胎成型工艺、建筑环境与漆壁画课题研究、漆器皿课题创作、装饰漆画、现代漆家具设计与制作、空间与漆塑课题创作、漆艺产品设计、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首饰艺术方向(共22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首饰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首饰艺术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首饰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材料与工艺基础、成型工艺、首饰制作工艺、皮雕工艺、镶嵌工艺、首饰综合材料、首饰加工、金属器皿簪花、金属焊接工艺、腐蚀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首饰展示设计、首饰文化、刻铜工艺、首饰起版工艺、首饰铸造、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金属工艺方向(共24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方向培养具备金属工艺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金属工艺艺术设计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金属工艺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色彩风景、素描人体、立体构成、泥塑浮雕、材料与工艺基础、表现技法、设计概论、动物雕塑、成型工艺、徽章设计、电铸工艺、铁艺设计、金属焊接工艺、锻铜浮雕、铸造工艺、金属器皿、人体雕塑、环境雕塑设计、产品设计、腐蚀工艺、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公共艺术(手工)专业(18人)

    公共艺术专业是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

    本专业培养学生从城镇化空间环境中,以艺术方式表现社会和生活公共性问题。本专业下设公共造型艺术、工艺装置艺术两个专业方向。开设课程注重拓展学生对材料综合利用的思维方式,使其在认识和了解空间环境的前提下,利用多种艺术形式,具备教学、研究以及在室内外公共空间进行艺术创作等方面的能力,成为能胜任城市文化艺术相关领域工作的实践型文化艺术人才,以满足相应的城市环境美化与人文关怀需求。

    主要课程:公共艺术概论、形态训练、色彩原理、中外建筑史、立体构成、写生、装饰基础、雕塑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综合材料1、环境心理学、雕塑形态、园林设计、公共艺术策划I、金属装置工艺、浮雕、数字雕刻、模型制作、城市色彩设计、陶瓷设计、综合材料2、纤维壁饰、公共艺术策划II、陶瓷陈设、玻璃环境设计、金属装置艺术、艺术实践

 

联系人:李遵   电话:89626366  邮箱:1361967895@qq.com

创新创业学院(淄博陶瓷学院)2021届毕业生宣传材料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艺术设计(雕刻艺术设计)

专科

51

总计

专科

51

 

    艺术设计(雕刻艺术设计)专业  专科(51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文化涵养和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培养具备雕刻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传统雕刻工艺与现代制作工艺相结合设计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够在产品设计公司、工艺美术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雕刻产品、雕刻工艺品的相关设计与管理工作,主要担任产品设计师、雕刻工艺技师等职业,也可以个人从事雕刻产品、雕刻工艺品的设计与制作。如下表所示:

职业类别

初级岗位

发展岗位

设计类别

助理雕刻设计师

雕刻设计师

助理产品设计师

产品设计师

设计绘图员

产品设计师、雕刻设计师

技术类别

初级技师

高级技师

工艺美术师

高级工艺美术师

主要课程:传统装饰文化与表现、传统绘画技法、雕塑、计算机辅助设计、玻璃内画技法、玻璃灯工工艺、陶瓷成型工艺、陶瓷釉色装饰、刻瓷工艺、品牌策略、文创产品设计。

 

联系人:杨友森   联系电话:0533-4126217   邮箱:2298033374@qq.com

 

 

 

应用设计学院分院2021届毕业生宣传材料

毕业生人数:

 

专业(方向)

学历

毕业生人数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

专科

33

环境艺术设计

专科

34

影视多媒体技术

专科

28

总计

 

95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  专科 (33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思想品质、职业道德、一定的文化素质、健康的体魄、较高的艺术涵养和审美水平,掌握视觉传播设计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独立完成广告、包装、品牌、界面等工作,并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复合型设计应用人才。毕业生能够到设计公司、企事业单位及其他有关机构从事美工制作、书刊编辑、广告策划与设计、包装整体开发与设计、品牌设计与推广、新媒体交互设计等职业。

主要课程 :图形创意、编排设计、样本设计、电脑辅助设计、字体设计、图形创意、书籍设计、摄影、容器造型与纸盒结构、包装设计、招贴设计、界面设计、企业形象视觉识别设计、广告策划与设计等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专科 (34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文化涵养和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掌握室内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室内设计与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复合型应用人才。毕业生能够在建筑表现公司、房地产公司、室内设计公司、家具设计公司、软装设计公司、照明工程及设计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居住空间设计、家具设计、照明设计、软装设计、装饰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主要担任图纸绘制员、三维建筑表现设计师、室内装潢设计师等职业。

主要课程 :人体工学、室内设计原理、计算机辅助设计、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建筑构造与测绘、建筑装饰预算、照明工程设计、家居设计与构造、室内设计专题、室内软装与陈设设计、景观设计、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  专科 (28人)

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文化涵养和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掌握数码图形图像和新兴数字媒体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艺术设计、计算机图形图像、数字影像技术、网页设计等高技能复合型应用人才。毕业生能够在电视台、报社、数字影视制作公司、移动多媒体公司、互动娱乐公司、广告公司、电视频道及栏目包装部门、网络媒体制作部门从事平面设计、网络动画、纪实摄影、商品摄影、视频采集与编辑、影视后期特效等职业。

主要课程 :计算机图形基础、图形创意、商业摄影、数码图像后期、版式设计、分镜头设计、网络动画制作、数字音频、影像风格化设计、摄像基础与剪辑基础、平面卡通设计、三维造型、纪录影像、叙事视频创作、UI设计、影视特效与合成、品牌与栏目包装。

 

服装工艺论文篇3

一、艺术设计以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现状

艺术设计以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目前在高校中有三种存在形式:艺术院校(如清华美院、中国美院等)、理工等综合院校(如北京服装学院、闽江学院等)、师范院校(如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存在于这三种不同的类型院校中的专业,其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要求、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均不尽相同。

实际上,从民国初期的图案教育一直到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我国的设计教育主要源于工艺美术教育,长期从属于纯美术(绘画)。现代中国的设计教育萌芽于20世纪初期,探索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一个多世纪来,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经历了从“图案”—“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的发展阶段。虽然我们曾经在民国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引进学习了“包豪斯”及西方的设计教育模式和体系,但是并没有真正切入到制造产业和教育体系的深层,而仅仅是浮于形式模仿的表层形态,没有能够从理论上对艺术设计及其学科给予科学的认识与界定。

现代中国设计教育模式,在事实上已经造成了我国设计教育体系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新一轮落后,看看亚洲新兴工业国家韩国、新加坡、泰国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的设计教育和制造产业的同步发展的成功案例,足以证明当代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所在。对于正在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中国设计教育体系,唯有从理论上对艺术设计及其学科给予科学的认识与界定,才能够在实践上指导我们的设计教育。

二、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为艺术工学

“艺术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结合,集成性和跨学科是它的本质特征。”艺术设计是一张网,无论是传统文化、人文思想或哲学、美学等人文学科,还是物理、化学、机械等应用学科都与之相互渗透、互为所用。本文作者经过近年来对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较全面的深入研究后认为,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为艺术工学,艺术工学人才就是人文艺术素养高、懂得科学技术、了解经营管理、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艺术工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实施“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培养模式。

将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诠释为艺术工学,从理论上对指导国内艺术设计类(环艺设计、染织设计、陶瓷设计、装潢设计、装饰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人才培养具有纲领性指导意义。实际上,根据新市场需求和设计学科交叉特点,各国对设计教育都迅速做出了调整与改革。如日本近年来就成立独立的“艺术工科大学”,神户艺术工科大学从本科至博士课程都授予艺术工学学位,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的特色十分鲜明。作为国际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共同点是“艺工结合、文理渗透”,新体系、新方法、技术型的一体化特征十分明显。

三、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艺术工学特色本科专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有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1)人才培养目标。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要有超前意识,不仅要适应现代服装产业的发展,更要瞄准未来服装产业发展之需要。不仅要适应我国服装产业的特点,同时也要符合国服装产业发展之惯例。即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既非工程科学型,也非技术管理型,而是具有艺术工学特色的通才复合型。

(2)人才培养过程。坚持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三个“零距离”和三个“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即“以学生成才为中心”、“以课程建设为平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施“专业设置与产业经济零距离的配合,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零距离的贴近,实践教学与企业岗位零距离的接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艺术与工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3)人才培养管理。为了保证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我们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培养管理规章,能够保障人才培养按教学计划实施对教学活动的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能够保障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相互配合的教学过程的有机协调,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高效运转。

服装设计与工程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专业,第一次出现在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它是将原有的“服装设计”、“服装工程”等专业压缩合并新建而成的。作为地方性大学闽江学院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一方面具有文学艺术特征,属文学的艺术设计领域;另一方面,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又具有工学属性,属工学的纺织科学技术领域(或曰属于轻工纺织类)。显然,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文理交叉、艺工结合的专业,无怪乎在教育部的专业目录中都注明该专业可授文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作为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其学生为艺术和工程相结合的艺术工学复合型人才,其专业课程体系应以应用为目的,以服装设计、现场生产、管理与营销等技术、管理规范和相应的标准使用等应用为主的内容框架,沟通产业论、服装企业管理、商品策划、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之间的联系,属于应用性极强的专门知识体系,其课程具有“艺术技术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特点。

四、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综合体现,它决定着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运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等,无不依据培养目标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包括:(1)人才培养层次的定位要求。大学本科教育目前正在向“大众教育”转化,本科大学毕业生正已逐步成为一般的专业人才,而非精英人才。从目前我国的专业教育层次(即中专、高职、大本、硕研、博研)看,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以往,我国很多高校确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职业定位是能在企业、事业、机关等相关单位从事设计、生产、管理或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事实上,大学本科期间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还比较有限,再加上大学生实践经验比较匮乏,所以难以满足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要求。因此,作为大学本科阶段培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门人才,主要应从事较为复杂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一线实际工作,而不是直接从事高级专门人才所从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即,现阶段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是培养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专门人才,而非以往定位的服装设计与工程的高级专门人才。

(2)人才知识结构的定位要求。由于社会分工的客观存在,虽然现代高等教育也强调“通才”教育,但高等院校还是必须要设置相应的专业,以使所培养的人才既具有一定的专长,有具有较宽泛的基础,即“通才+专才”。

由于服装设计与工程是以服装为主体的设计、生产和营销,是一项技术性与技巧性都很强的专业活动。因此,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体现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在复杂的服装设计、生产和营销工作中从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具备的知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按照“服装设计与工程”来设置核心课程,即根据服装市场需求设置“服装设计”或“服装工程”等课程。

(3)人才素质能力的定位要求。面对服装产业的飞速发展,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已经显得十分重要。作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服装人才,还应具备以下素养:

①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指掌握人文知识程度和运用人文知识进行审美的能力,主要包括人文知识的学习掌握能力、人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曾有位学者说到,如果让他沉睡一百年,醒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一本最新的女性时装杂志,通过它就能够了解到一百年后的社会是个怎样的状况。可见,服装不仅仅是商品,它更是一种文化,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现着一定的文明水平。服装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我们所培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服装。

②科技素质。科技的迅速发展,在改变着我们的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在工业经济时代,为适应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形式的需要,人们崇尚简洁美简约主义,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使生产个性化的产品成为可能,人们又强调个性美。科技对于服装来说,不仅仅是技术,它正在影响到我们的思想、文化和美学等各个方面。

因此,理解科学精神和科技价值观念,掌握科技工作规范,正确运用科技思想方法,具备科技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技素质教育在方法上应有别于传统的科技知识教育,注重面向社会生活实际,培养掌握新技术并运用实施的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研究新技术的能力,体现时代性。

③职业道德与修养。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应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具有市场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创立名牌,我们的服装设计者就必须了解国外市场,了解那里的消费者的文化与消费观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国家间的文化正在发生着渗透与融合。今后的服装,一方面要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需要不断吸收世界各国文化之长。这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能设计生产出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世界性的服装。合作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员不仅要精通服装设计与工程的专业,而且还要能够很好地与团队成员、领导、职能部门以及客户等有关人员和部门进行交往,以便能主动地、高效地开展工作。

五、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1)21世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为本科专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其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确定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或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及表达技能,或掌握服装构成原理、服装推版技术、服装材料应用以及服装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对服装产业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在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服装开发设计、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等工作的艺术工学应用型专门人才。

(2)21世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21世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涵:

①从业务培养目标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由于服装设计与工程按专业方向分为服装设计专业方向和服装工程专业方向,所以业务培养目标可以有所区别。如服装设计专业方向应以培养服装设计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优先,服装工程方向则应该以培养服装技术为先。

②从业务培养要求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服装的设计、生产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服装设计、生产技术及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服装设计、服装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因此,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属于既懂设计又懂技术的艺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可在服装设计、服装加工、服装营销的企事业单位工作。艺工复合型背景的毕业生,既有理工科的缜密周全之思维,又有艺术文科的策划设计之能力,恰好满足了服装企事业单位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③从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来看,一是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及表达技能;二是掌握服装构成原理、服装推版技术、服装材料应用以及服装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三是了解服装消费心理与服饰消费文化、掌握服装营销基本技能;四是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协调、语言文字表达、信息获取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五是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六、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们从艺术工学人才以及艺术工学特色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内涵的研究,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人才培养过程、教学管理机制多样化等方面,以“艺工结合、文理渗透”为主要模式,持续不断地深化了“艺术工程化、工程艺术化”的学科专业改革实践,细化成了三种不同的特定复合型式,具有特定的适用范畴。

(1)工程+艺术模式。该模式以工程教育为主,并渗透艺术教育为特色,特别适用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装工程)、纺织工程专业(如针织服装设计、纺织品设计)等。

一定的艺术教育可以使这类专业的教学内容、研究成果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更接近生产实际。由于艺术教育拓宽了该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途径,使得教学、科研内容更具针对性,纺织服装产品的设计更具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性,研发出来的产品更合理,更市场化,更人性化。

因此,这类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纺织、服装工程知识、纺织品及服装贸易知识和纺织品与服装艺术设计理论,并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纺织品及服装设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作风严谨、适应性强、发展后劲足,具有扎实纺织及服装工程理论和较强艺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服用织物、装饰织物和服装的设计、家用纺织品设计,也能进行纺织品及服装的贸易和管理工作,同时还可在纺织、服装工程和艺术设计学科上进一步深造。

(2)艺术+工程模式。该模式以艺术教育为主,并渗透工程教育为特色,比较适用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装艺术设计)、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等。

一定的工程教育让学生提高设计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并特别关注工程技术进步为各类设计带来的全新思路和发展空间。因此要求学生掌握艺术设计知识、创新设计的理念,并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艺术创作,培养具有扎实的艺术设计理论基础、较强的艺术创新及工程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服装产品开发及创新设计、服装的贸易和管理工作;环境设计项目策划、制作,环艺衍生产品开发等工作;室内设计及景观环境设计、工程施工。

(3)艺工融合模式。该模式以艺术与工程技术结合、文科与理科渗透为特色,主要适用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不划分专业方向)、艺术设计专业(产品设计)等。该类专业本身同时面向艺术类和理工科招生,单从课程模块无法界定哪些属于艺术课程或工程课程,艺工结合和文理渗透的课程设置体现到了培养方案的每一个节点。

服装设计与工程,作为一门属于艺术工学学科的复合型专业,它的学科属性及专业特点决定了服装设计与工程教育是工程技术和艺术设计有机融合的完整统一体。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通过优化培养方案设计,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得到最大化的渗透融合,要求学生掌握服装产品设计基本理论与方法,良好的服装工程技术知识和产品研发的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的设计创新意识和技术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服装产品创新设计、产品研发及其组织管理工作等。

七、结束语

当艺术工学教育摆脱师傅带徒弟的原始形式后,就开始从经验走向科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经验越来越多地沉淀成科学,艺术工学教育的科学成分越来越多,艺术工学的学科建设也逐步地得到完善。

(1)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为艺术工学,艺术工学人才就是人文艺术素养高、懂得科学技术、了解经营管理、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艺术工学特色人才培养就是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实施“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培养模式。

(2)服装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艺术工学特色的应用型高级设计与工程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有工程+艺术、艺术+工程、艺工融合等三种模式。

(3)将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诠释为艺术工学必将促进我国学科设置与分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指导国内艺术设计类(环艺设计、染织设计、陶瓷设计、装潢设计、装饰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人才培养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

(4)艺术工学学科下的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等专业,如果从第一次进入到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算起,尚属年轻的学科专业,其学科的科学化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其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有更多的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葛田田.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分析[j].艺术探索,2007(3):76-77.

[2]刘媛媛.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刍议[j].艺术教育,2007(11):116.

[3]蒋宗礼.如何使专业办学从经验走向科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9-31.

[4]甘应进,陈东生.创新教育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j].中国西部周刊,2005(12):54-55.

[5]陈东生.艺术设计学院学科建设展望[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版),2002,23(增刊):55-56.

[6]潘鲁生.对当前设计艺术教育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5(2):6-7.

[7]李伟,唐朝晖.“质量工程”背景下地方高校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艺术教育,2008(6):64-65.

服装工艺论文篇4

一、艺术设计以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现状

艺术设计以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目前在高校中有三种存在形式:艺术院校(如清华美院、中国美院等)、理工等综合院校(如北京服装学院、闽江学院等)、师范院校(如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存在于这三种不同的类型院校中的专业,其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要求、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均不尽相同。

实际上,从民国初期的图案教育一直到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我国的设计教育主要源于工艺美术教育,长期从属于纯美术(绘画)。现代中国的设计教育萌芽于20世纪初期,探索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一个多世纪来,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经历了从“图案”—“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的发展阶段。虽然我们曾经在民国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引进学习了“包豪斯”及西方的设计教育模式和体系,但是并没有真正切入到制造产业和教育体系的深层,而仅仅是浮于形式模仿的表层形态,没有能够从理论上对艺术设计及其学科给予科学的认识与界定。

现代中国设计教育模式,在事实上已经造成了我国设计教育体系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新一轮落后,看看亚洲新兴工业国家韩国、新加坡、泰国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的设计教育和制造产业的同步发展的成功案例,足以证明当代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所在。对于正在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中国设计教育体系,唯有从理论上对艺术设计及其学科给予科学的认识与界定,才能够在实践上指导我们的设计教育。

二、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为艺术工学

“艺术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结合,集成性和跨学科是它的本质特征。”艺术设计是一张网,无论是传统文化、人文思想或哲学、美学等人文学科,还是物理、化学、机械等应用学科都与之相互渗透、互为所用。本文作者经过近年来对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较全面的深入研究后认为,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为艺术工学,艺术工学人才就是人文艺术素养高、懂得科学技术、了解经营管理、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艺术工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实施“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培养模式。

将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诠释为艺术工学,从理论上对指导国内艺术设计类(环艺设计、染织设计、陶瓷设计、装潢设计、装饰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人才培养具有纲领性指导意义。实际上,根据新市场需求和设计学科交叉特点,各国对设计教育都迅速做出了调整与改革。如日本近年来就成立独立的“艺术工科大学”,神户艺术工科大学从本科至博士课程都授予艺术工学学位,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的特色十分鲜明。作为国际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共同点是“艺工结合、文理渗透”,新体系、新方法、技术型的一体化特征十分明显。

三、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艺术工学特色本科专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有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1)人才培养目标。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要有超前意识,不仅要适应现代服装产业的发展,更要瞄准未来服装产业发展之需要。不仅要适应我国服装产业的特点,同时也要符合国服装产业发展之惯例。即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既非工程科学型,也非技术管理型,而是具有艺术工学特色的通才复合型。

(2)人才培养过程。坚持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三个“零距离”和三个“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即“以学生成才为中心”、“以课程建设为平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施“专业设置与产业经济零距离的配合,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零距离的贴近,实践教学与企业岗位零距离的接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艺术与工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3)人才培养管理。为了保证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我们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培养管理规章,能够保障人才培养按教学计划实施对教学活动的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能够保障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相互配合的教学过程的有机协调,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高效运转。

服装设计与工程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专业,第一次出现在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它是将原有的“服装设计”、“服装工程”等专业压缩合并新建而成的。作为地方性大学闽江学院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一方面具有文学艺术特征,属文学的艺术设计领域;另一方面,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又具有工学属性,属工学的纺织科学技术领域(或曰属于轻工纺织类)。显然,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文理交叉、艺工结合的专业,无怪乎在教育部的专业目录中都注明该专业可授文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作为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其学生为艺术和工程相结合的艺术工学复合型人才,其专业课程体系应以应用为目的,以服装设计、现场生产、管理与营销等技术、管理规范和相应的标准使用等应用为主的内容框架,沟通产业论、服装企业管理、商品策划、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之间的联系,属于应用性极强的专门知识体系,其课程具有“艺术技术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特点。

四、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综合体现,它决定着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运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等,无不依据培养目标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包括:(1)人才培养层次的定位要求。大学本科教育目前正在向“大众教育”转化,本科大学毕业生正已逐步成为一般的专业人才,而非精英人才。从目前我国的专业教育层次(即中专、高职、大本、硕研、博研)看,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以往,我国很多高校确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职业定位是能在企业、事业、机关等相关单位从事设计、生产、管理或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事实上,大学本科期间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还比较有限,再加上大学生实践经验比较匮乏,所以难以满足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要求。因此,作为大学本科阶段培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门人才,主要应从事较为复杂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一线实际工作,而不是直接从事高级专门人才所从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即,现阶段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是培养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专门人才,而非以往定位的服装设计与工程的高级专门人才。

(2)人才知识结构的定位要求。由于社会分工的客观存在,虽然现代高等教育也强调“通才”教育,但高等院校还是必须要设置相应的专业,以使所培养的人才既具有一定的专长,有具有较宽泛的基础,即“通才+专才”。

由于服装设计与工程是以服装为主体的设计、生产和营销,是一项技术性与技巧性都很强的专业活动。因此,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体现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在复杂的服装设计、生产和营销工作中从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具备的知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按照“服装设计与工程”来设置核心课程,即根据服装市场需求设置“服装设计”或“服装工程”等课程。

(3)人才素质能力的定位要求。面对服装产业的飞速发展,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已经显得十分重要。作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服装人才,还应具备以下素养:

①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指掌握人文知识程度和运用人文知识进行审美的能力,主要包括人文知识的学习掌握能力、人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曾有位学者说到,如果让他沉睡一百年,醒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一本最新的女性时装杂志,通过它就能够了解到一百年后的社会是个怎样的状况。可见,服装不仅仅是商品,它更是一种文化,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现着一定的文明水平。服装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我们所培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服装。

②科技素质。科技的迅速发展,在改变着我们的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在工业经济时代,为适应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形式的需要,人们崇尚简洁美简约主义,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使生产个性化的产品成为可能,人们又强调个性美。科技对于服装来说,不仅仅是技术,它正在影响到我们的思想、文化和美学等各个方面。

因此,理解科学精神和科技价值观念,掌握科技工作规范,正确运用科技思想方法,具备科技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技素质教育在方法上应有别于传统的科技知识教育,注重面向社会生活实际,培养掌握新技术并运用实施的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研究新技术的能力,体现时代性。

③职业道德与修养。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应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具有市场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创立名牌,我们的服装设计者就必须了解国外市场,了解那里的消费者的文化与消费观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国家间的文化正在发生着渗透与融合。今后的服装,一方面要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需要不断吸收世界各国文化之长。这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能设计生产出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世界性的服装。合作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员不仅要精通服装设计与工程的专业,而且还要能够很好地与团队成员、领导、职能部门以及客户等有关人员和部门进行交往,以便能主动地、高效地开展工作。

五、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1)21世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为本科专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其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确定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或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及表达技能,或掌握服装构成原理、服装推版技术、服装材料应用以及服装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对服装产业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在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服装开发设计、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等工作的艺术工学应用型专门人才。

(2)21世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21世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涵:

①从业务培养目标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由于服装设计与工程按专业方向分为服装设计专业方向和服装工程专业方向,所以业务培养目标可以有所区别。如服装设计专业方向应以培养服装设计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优先,服装工程方向则应该以培养服装技术为先。

②从业务培养要求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服装的设计、生产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服装设计、生产技术及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服装设计、服装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因此,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属于既懂设计又懂技术的艺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可在服装设计、服装加工、服装营销的企事业单位工作。艺工复合型背景的毕业生,既有理工科的缜密周全之思维,又有艺术文科的策划设计之能力,恰好满足了服装企事业单位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③从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来看,一是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及表达技能;二是掌握服装构成原理、服装推版技术、服装材料应用以及服装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三是了解服装消费心理与服饰消费文化、掌握服装营销基本技能;四是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协调、语言文字表达、信息获取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五是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六、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们从艺术工学人才以及艺术工学特色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内涵的研究,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人才培养过程、教学管理机制多样化等方面,以“艺工结合、文理渗透”为主要模式,持续不断地深化了“艺术工程化、工程艺术化”的学科专业改革实践,细化成了三种不同的特定复合型式,具有特定的适用范畴。

(1)工程+艺术模式。该模式以工程教育为主,并渗透艺术教育为特色,特别适用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装工程)、纺织工程专业(如针织服装设计、纺织品设计)等。

一定的艺术教育可以使这类专业的教学内容、研究成果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更接近生产实际。由于艺术教育拓宽了该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途径,使得教学、科研内容更具针对性,纺织服装产品的设计更具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性,研发出来的产品更合理,更市场化,更人性化。

因此,这类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纺织、服装工程知识、纺织品及服装贸易知识和纺织品与服装艺术设计理论,并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纺织品及服装设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作风严谨、适应性强、发展后劲足,具有扎实纺织及服装工程理论和较强艺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服用织物、装饰织物和服装的设计、家用纺织品设计,也能进行纺织品及服装的贸易和管理工作,同时还可在纺织、服装工程和艺术设计学科上进一步深造。

(2)艺术+工程模式。该模式以艺术教育为主,并渗透工程教育为特色,比较适用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装艺术设计)、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等。

一定的工程教育让学生提高设计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并特别关注工程技术进步为各类设计带来的全新思路和发展空间。因此要求学生掌握艺术设计知识、创新设计的理念,并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艺术创作,培养具有扎实的艺术设计理论基础、较强的艺术创新及工程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服装产品开发及创新设计、服装的贸易和管理工作;环境设计项目策划、制作,环艺衍生产品开发等工作;室内设计及景观环境设计、工程施工。

(3)艺工融合模式。该模式以艺术与工程技术结合、文科与理科渗透为特色,主要适用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不划分专业方向)、艺术设计专业(产品设计)等。该类专业本身同时面向艺术类和理工科招生,单从课程模块无法界定哪些属于艺术课程或工程课程,艺工结合和文理渗透的课程设置体现到了培养方案的每一个节点。

服装设计与工程,作为一门属于艺术工学学科的复合型专业,它的学科属性及专业特点决定了服装设计与工程教育是工程技术和艺术设计有机融合的完整统一体。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通过优化培养方案设计,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得到最大化的渗透融合,要求学生掌握服装产品设计基本理论与方法,良好的服装工程技术知识和产品研发的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的设计创新意识和技术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服装产品创新设计、产品研发及其组织管理工作等。

七、结束语

当艺术工学教育摆脱师傅带徒弟的原始形式后,就开始从经验走向科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经验越来越多地沉淀成科学,艺术工学教育的科学成分越来越多,艺术工学的学科建设也逐步地得到完善。

(1)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为艺术工学,艺术工学人才就是人文艺术素养高、懂得科学技术、了解经营管理、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艺术工学特色人才培养就是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实施“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培养模式。

(2)服装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艺术工学特色的应用型高级设计与工程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有工程+艺术、艺术+工程、艺工融合等三种模式。

(3)将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诠释为艺术工学必将促进我国学科设置与分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指导国内艺术设计类(环艺设计、染织设计、陶瓷设计、装潢设计、装饰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人才培养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

(4)艺术工学学科下的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等专业,如果从第一次进入到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算起,尚属年轻的学科专业,其学科的科学化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其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有更多的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葛田田.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分析[J].艺术探索,2007(3):76-77.

[2]刘媛媛.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刍议[J].艺术教育,2007(11):116.

[3]蒋宗礼.如何使专业办学从经验走向科学[J].lwkoo.cn,中国大学教学,2008(1):29-31.

[4]甘应进,陈东生.创新教育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J].中国西部周刊,2005(12):54-55.

[5]陈东生.艺术设计学院学科建设展望[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版),2002,23(增刊):55-56.

[6]潘鲁生.对当前设计艺术教育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5(2):6-7.

[7]李伟,唐朝晖.“质量工程”背景下地方高校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艺术教育,2008(6):64-65.

服装工艺论文篇5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精神领域的追求也越来越多,更加希望通过物质体现其独特的品位,因此服装也被现代人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服装工艺不是简单的布料拼接,而是在艺术设计思想的指导下,通过科学的剪裁以及精细的加工,体现设计师独到的艺术思想的同时,也为服装艺术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1 服装结构与服装工艺

服装结构是一种复杂的设计理论,不同的服装具有不同的设计结构,无论是从面料还是从剪裁方面都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作为服装设计师,需要根据人们的需求对服装结构进行合理设计,在满足服装使用功能的同时,为服装设计赋予更多艺术性,增强服装的美观性。服装工艺通常是指服装的制作工艺,其中包括布料的质量检验、剪裁、缝制、熨烫、成衣检验等复杂的供需。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人们的审美观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在服装工艺方面也需要紧跟时展趋势,了解流行元素的变化,将其合理地运用到服装工艺中,形成多样化的服装形式,不断提高服装设计的质量。

服装结构与服装工艺都是完成服装设计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主要体现在:第一,服装结构对服装工艺的决定性作用。无论是机械化生产还是手工缝制,都需要根据服装结构来确定具体的服装工艺,不同的款式、面料都可以成为选择服装工艺的因素,如上衣与裤子、男装与女装,这些不同的服装结构决定了不同的服装工艺。同时,现代人对于服装的追求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在服装结构的选择方面有更大的空间,这些都说明了服装结构对服装工艺的决定性作用。第二,服装工艺是服装结构最直接的体现。服装的制作过程就是服装工艺的实践过程,而成功的服装作品可以将服装结构完美地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服装结构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充分了解服装工艺的流程和特点,结合服装工艺的要求进行服装结构的合理性与审美性设计,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服装结构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通过具体的服装工艺则可以将服装结构充分展示出来,增强人们对服装结构的理解。

总之,服装结构与服装工艺之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服装结构对于服装工艺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服装结构决定了服装造型以及其需要运用的服装工艺,只有准确地把握二者的关系,才能保证服装设计的科学性。

2 服装结构对服装工艺的影响

2.1 对服装制作工艺的影响

服装结构对于服装制作工艺的影响最直接的,因为不同的服装结构决定了不同的服装造型,进而决定了应当采用怎样的制造工艺才能满足服装造型的设计要求。例如,休闲服装的造型简约且面料舒适,所以在休闲服装的制作工艺方面应当以针织、流水线生产以及高温定型等工艺为主,这样的服装工艺可以保证休闲服装穿着舒适的基础上,避免由于服装面料过于柔软而造成的褶皱。同时,休闲服装注重的是简约、舒适,所以休闲服装中使用的装饰元素相对较少,这也是休闲服装结构的特殊性。

2.2 对服装面料工艺的影响

服装面料工艺受到服装结构的影响也很大,不同的服装结构需要选择不同的面料。例如,休闲服装的面料通常以舒适、柔软的纯棉面料为主;睡衣、家居服等服装则要求面料舒适的基础上具有较好的透气功能和吸水功能;西装带有严谨的工作作风,所以应该选择使用挺括、造型好的面料,才能体现其区别于生活的工作态度。根据不同的服装结构选择合适的服装面料工艺,可以增强服装工艺的多样化和科学化特征,满足不同领域对服装的使用需求。

2.3 对服装图案工艺的影响

服装图案工艺的选择也需要结合服装结构设计的要求,服装图案的运用是为了增强服装结构的立体感和生动感,所以在图案的运用方面需要结合服装结构,才能达到最佳的运用效果。例如,带有中国特色的旗袍,在图案的运用方面就十分考究,一般会选择团花、祥云、水墨画等传统图案,而最能够体现传统服装结构特色的制作工艺就是刺绣,因此运用刺球工艺完成图案的绘制,才能将旗袍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独特的东方风韵完全展示出来,所以服装结构对于图案工艺的选择有直接的影响。不同的是,运动型服装追求的是简约、舒适和律动,所以在图案的运用方面一般以简洁为主。所以选择服装工艺时也通常运用印制、胶黏等方式,减少对运动服装结构本身的影响,体现其舒适性和运动性。

2.4 对服装饰品工艺的影响

服装不是简单的面料拼接,而是要运用合适的面料和科学的剪裁,再加上画龙点睛的佩饰,增强服装的艺术性和审美性,而不同的服装结构决定了其使用的服装饰品也要体现其差异性。例如,不同的服装结构特点在服装配饰工艺方面也有所不同。传统的中式服装以围巾、腰带等饰品作为点缀,儿童服装则以青蛙等卡通形象作为配饰。同时,配饰的选择应当与服装的基调相一致。如花朵造型的儿童服装需要运用绿色装饰;女士长裙的装饰则可以运用花朵造型作为装饰;西装具有严谨的工作风格,所以通常运用衬衫、领带作为配饰。一方面,选择这些配饰体现了服装工艺的整体性;另一方面,则说明了服装结构的选择对于服装工艺产生的影响。根据不同的服装结构需要选择相应的装饰品形态和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将服装结构与服装工艺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彰显设计师的服装设计理念。

3 促进我国服装工艺健康发展的建议

首先,无论是服装结构还是服装工艺都应当以服装的实用性为出发点,无论怎样的服装结构变化,都要保证其实现服装基本的功能。例如,女性服装要满足女性消费者对于服装美观性和艺术性的追求,但是应当体现生活装与舞台装的区别,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对服装的需求。

其次,服装设计领域也需要不断创新,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将更多的流行因素引入服装结构和服装工艺中,通过不断地创新可以增加服装设计的亮点,形成独特的设计风格,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最后,服装设计需要重视品牌形象的建设,无论是设计师还是设计企业,都需要树立品牌意识,并且不断赋予品牌更多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满足现代人对服装文化的追求,获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

4 结语

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激发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服装从简单的防寒功能逐渐转变为富有多元文化的服装艺术,并且逐渐形成了以服装结构和服装工艺为核心的服装艺术领域。为了促进我国服装行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要正确认识服装结构对服装工艺产生的影响,并且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服装在现代社会的重要功能,提高服装设计的科学性和审美性。

参考文献:

[1] 汤瑞昌.论服装结构再解构运用[J].山东纺织经济,2013(04).

服装工艺论文篇6

二、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调查得到的人才需求方向、能力构成等,我们必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地方本科院校服装教育的实际现状,将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转变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突出“艺术工学”的办学特色,强调职业素养的培育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服装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及服装经营管理理论和实践能力,能在服装生产和销售企业、服装研究单位等从事服装产品的生产、设计、营销、管理、服务工作,也可以从事相关的商检、行业管理等工作,培养面向地方经济与文化,具有开放精神的艺工结合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服装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服装设计方法、成衣结构工艺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服装开发、设计、生产管理和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掌握服装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较扎实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以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较强的审美能力;掌握服装款式、结构、工艺设计方法和成衣化生产工艺技术,具有较强的艺工结合特色;具有独立完成服装设计构思、效果图、基础纸样和推板及确定加工工艺与成衣制作的基本技能,并能较熟练地应用计算机进行服装辅助设计;掌握主要服装材料的结构性能和特点,具有对服装材料的选择、鉴别和初步开发能力;具有服装生产管理、市场预测和市场营销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家和管理部门对服装行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服装学科和服装行业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课程体系开发

1.以专业能力要求为基础设置课程群

为了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根据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以及毕业生主要从事的职业岗位,将其专业能力培养分为三个方向:服装造型能力、服装工艺设计能力、服装生产管理与营销能力[1]。按照能力培养方向将专业课程设置成四个课程群,即服装造型设计课程群、服装工艺设计课程群、服装管理与营销课程群及特色课程群。

2.加强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联系

在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位任课教师的授课内容侧重点不同或基础课教师多出自纯美术专业,缺乏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从而使专业基础课没有发挥出“基础”的作用[2]。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以教学大纲的形式明确了各门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和要求。如“设计素描”课程要注重对学生的形体、结构、比例、空间的基本塑造能力培养,熟练掌握线形素描技法;“表现技法”课程主要讲授以各种面料材质、各种款式服装的人体表现技法为主。“服装材料学”课程,传统教学只注重服装材料的理论讲解,缺乏对服装材料的理性认识,进入设计应用及工艺操作环节时,学生不能恰当地把握服装材料的风格、性能、特点,选择及应用时无所适从。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了“服装材料实验”课程,在理论课程中增加了服装面料市场调研等环节,建立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

服装工艺论文篇7

一、“服装工艺”课程的定位与作用

《服装工艺》在服装专业领域是属于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就服装工艺的本质而言,它是选用一定的材料,依照预想的造型和结构分解,通过特定的工艺制作手段和工艺流程得以完成的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创造性活动。

《服装工艺》课程在服装专业教学中是与服装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并重的三门主干核心专业课程。三门专业课程呈纵向关联、横向交叉的服装专业知识体系。服装设计课程侧重于服装款式造型的构思与创作,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主体为服装款式造型进行内在的结构解剖,而服装工艺课程则是在“忠实于”服装款式造型原创的规则下,依据服装结构设计的平面分解图,运用符合款式造型和材料特性的制作手段及工艺方法将平面的原创转变为立体成衣的过程。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它的“忠实于原创”仅是一种理想的设定,更重要的是在成衣的实现过程中不断加入二度创作元素,使之最终的作品在“忠实”的前提下,更臻完美。换言之,《服装工艺》课程是在实现自身功能的环境中融进再创作,这样的再创作不是随意与被动的,而是其与服装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纵向关联、横向交叉的知识体系所必然的、内在的逻辑反映。

服装权威专家李当歧这样阐述服装艺术与技术相交融的关系:“服装设计离不开巧妙的裁剪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技术,而且确有很多情况是从服装制作中或制作的经验中获得设计灵感的,另外设计意图的实现,主要靠裁剪和制作工艺,设计灵感必须通过具体的制作工艺才能最终完善和完成。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裁剪和制作工艺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

因此我们说:《服装工艺》课程不只仅仅是“忠实于”服装平面效果图的立体化、成衣化,它更注重服装“生命”的表达与内涵的实现。简而言之,仅从服装上线迹明暗、缝线间距、是否锁边、滚边、折边宽度、口袋形状、拉链的配套、面料的厚薄、相异面料的拼接等服装上任何细节的处理与细微的变化都会演绎出不同的服装时尚与品牌风格。《服装工艺》课程的归结点是使学习服装专业的学生认识并熟练掌握其艺术和技术两者相统一的特征。这样的专业元认知对于每一个学习服装专业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或少的。

二、艺术与技术相融、创新思维与表达能力并重

高职教育无疑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服装工艺》课程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合,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课程特点的需要。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服装工艺》课程属于实用性的工艺美术范畴,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一种表达化,具有一般实用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共性,其内容与形式及表达方式又具自身的特性。“服装工艺”课程的根源就建立在艺术与技术完美的结合点上,其课程必须将创意思维与制衣技术合而为一才会充满生命力。高职教学是一项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实践活动,更具有培养专业人才途径和方法探索与创新的使命。《服装工艺》课程在专业教学实践中走出艺术与技术相融、创新思维与表达能力并重的特色。不仅是服装专业与《服装工艺》课程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而是更广泛地承担起高职教育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的职责。

对于艺术与技术相融、创新思维与表达能力并重在服装专业中的教学理念应是什么呢?服装教育专家王新元有着精辟的论述:“服装是一门十分特殊的学科,既强调艺术性,又强调实用性,不是纯理论研究,不是孤芳自赏式的艺术创造,而是想象力、实用性、市场化的综合。在性质上,它接近实用艺术,学生既要有‘天马行空’式的思维,又得有实实在在的’地面’行走能力。服装专业的教学要兼顾艺术和技术。没有想象力的教学培养的是工匠,没有动手能力的教学培养的是纸上谈兵的书生,工匠不能成为艺术家,书生不能成为市场上的强者。”

三、课程的教学适应性

1.课程教学设计的适应性。作为《服装专业》专业的主干与核心课程之一,《服装工艺》课程设计遵循高职教育的特性,课程体系规范、教学大纲齐备、知识结构完整、教学内容新颖、课程目标明确,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合一。教材编写、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兼艺术创造和技术实践的双重性。课程教学与课程考核评价既符合课程设计大纲的要求,又体现职业能力的艺术专业性、技术实用性,岗位应用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开“艺术与技术融一体”的服装专业教学先行之步。

2.学生学习的适应性。《服装工艺》课程注重为学习对象创造有效性学习的环境。以“够用、实用、迁移、发展”为理念,以领悟概念、归纳应用、培养技能为重点;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应用为路径;以彰显个性、灵活多样为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重在艺术与技术两者节拍的娴熟,特别是在成衣化与立体化的过程中二度再创作空间的把握;对材料、工艺、修饰三者的艺术处理;对平面纸样与立体效果转换;试样与成品的递进;款式造型与人体规格的关系等知识的累积中,成为具有成衣制作、工艺分析、服装样板设计、服装样衣的审视与修正、服装CAD技术等的综合应用能力。以适应现代服装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实现教育目标、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三结合。《服装工艺》课程的教学适应性培养与孕育的学生被行业广泛认可。驰骋于服装“广阔天地”的全国十佳设计师、中法合资浙江巴贝服装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胡继华;北京市十佳青年、北京“杰西卡”服装有限公司总设计师印柏林等都是得益于服装艺术与技术熏陶的学生。

服装工艺论文篇8

在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中,服装设计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服装设计课程具备艺术性及多元性的特点。从生源角度上来看,大部分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绘画能力及基础服装知识,但在文化课知识方面较为缺乏。然而对于服装设计这门课程来说,光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注重学生专业实践操作技术的培养,进而为服装设计课的优化及完善奠定有效基础。[1]从整体角度而言,为了使服装设计课实现有效优化及完善,本文对“服装工艺技术专业服装设计课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意义重大。

1 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严格意义上而言属于非艺术设计专业,注重学生服装专业知识及技巧的培养,确保学生能够学习到服装工艺技术专业领域当中的必要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学习到服装工艺设计、制作以及管理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就业前景。总结起来,在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主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包括:第一,培养学生在服装样板设计和制作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实际操作能力。[2]第二,培养学生使用服装CAD技术进行成衣打板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利用服装CAD技术完成工艺设计的能力。第三,培养学生在服装生产技术管理方面的能力。第四,培养学生鉴别服装材料的能力以及裁剪缝纫制作方面的能力。

结合上述提到的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可知,在实际培养过程中,需注重“理论+实践”的培养,注重学生服装设计技巧能力的提升,进而为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及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服装工艺技术专业服装设计课的几种常用教学方法分析

在服装工艺技术专业服装设计课教学过程中,其教学方法的应用通常会考虑到三大要素:其一为设计要素;其二为面料要素;其三为工艺要素。根据不同的要素,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使服装设计课教学得到有效优化。常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2.1 设计方面的教学方法

在服装设计中,涉及设计要素的教学方法需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即为色彩的实物搭配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让学生掌握色彩的三要素,也就是色相、纯度以及明度。在色彩搭配过程中,需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搭配。一般情况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采用大量的颜料调配,在认识色彩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手绘图案对色彩搭配的原理加以理解,进一步了解服装效果图的表达。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可以利用色板或多件服饰进行实际的搭配操作练习。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对服装色彩的搭配加以理解,进一步通过直观的感受了解服饰色彩配置的方法及技巧,进而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服饰色彩的搭配方法及技巧。[3]另一方面,在服装设计造型上,采取实物二重改造法。实物二重改造指的是对服装成品实物进行改造,实现二次深化设计。主张在成品服装造型上添加全新的原始设计,从而达到和谐统一的二次设计。例如,针对前衣片的造型,由一片剪裁分割成多片式,衣襟由原来的方形改成圆形,或者添加装饰线等。通过此类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在服装设计方面的创新思维,从而为服装设计学习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

2.2 面料方面的教学方法

在服装设计课教学中,针对面料方面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服装面料实物混搭法。在服装设计过程中,合理选取面料是最为关键的。为了深入了解面料的特性,便有必要实施实物法教学策略。学生收集到诸多面料之后,教师需指导学生了解面料的性能,如面料的硬度、悬垂感以及纱线等。与此同时,为了使学生充分掌握面料的特性,可采取燃烧、刀刮以及抽丝等方法。在进一步针对原本的服装面料进行改换及贴补设计的条件下,能够使设计效果得到有效优化及增强。例如,将已经穿旧了的牛仔裤的一些裤片剪掉,然后使用皮革面料代之,以此练习面料混搭,如此便能够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面料的设计美。[4]在多种材质的服饰上,可使用服装面料实物混搭法,从而使二次设计得到有效优化。

2.3 工艺方面的教学方法

基于服装设计过程,工艺方面采取的教学方法即实物体现法。于设计方案确立前期,需指导学生进行打板练习,并学会选取材料,直到实体工艺制作完成1∶1的服装成型实物为止。基于大作业课题过程中,需对服装类型、成本价格进行限制,将1个3套小系列完成之后,将正常1∶1的成本价格换算出来,如面料、敷料以及耗时等。[5]当学生完成实物设计之后,能够让学生掌握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整个制作程序,并对服装的成本、定价以及利润等均有一定的掌握。从整体角度而言,工艺实物体现法的应用能够使服装结构的打板设计及工艺设计更加优化,进一步使设计成衣化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

3 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在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中,服装设计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在以往的服装设计教学课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为了使服装设计课程设计显得更加合理、规范,有必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入“理论+实践”的教学思想。一方面,需明确服装工艺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需注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包括在设计方面的色彩实物搭配法、服装造型方面的二重改造法、服装面料方面的实物混搭法以及在工艺方面的实物体现法等。总而言之,在明确服装工艺技术专业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目标,规范科学地应用各类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能够为服装设计课的优化及完善奠定有效基础,进一步为促进服装工艺技术专业的进步及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 范滢,占必传.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研究[J].职教通讯,2011(24):60-64.

[2] 冯志梅.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08):157-160.

服装工艺论文篇9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被忽略的传统民族艺术也逐渐成为艺术工作者表现形式的主流。对于服装设计教育来说,从上世纪末便提出的“民族的即是国际的’旧号,也从未像今天这般为我们所感同身受。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艺术,如何将传统民族艺术更好地融人服装设计的教学实践中去,也成为高等院校进行服装艺术设计教学所面临的课题之一。对于服装设计来说,将传统民族艺术与实际应用完美结合,积极吸收新的艺术元素并加以创新是服装设计从业者应认真对待的任务之一。

中国传统服饰的源流追溯起来是一部涣涣长河,其大背景就是中国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史,“衣冠中华”谱写了绚烂的服饰宝典。在经历了“西服东渐”的冲击之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其服饰的文化归属感在国人心目中也表现的愈来愈强烈。

在今天的服装艺术教学与创作中,民族化与时代化之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传承与创新之间,它们枝蔓缠绕的关系不禁使得一部分人困惑、矛盾。时代感,是文化最具生命力的品格,无论在哪种文化之中,时代感的强弱都是其文明程度最敏感的标志,服饰文化也不能例外。作为一名服装教育工作者,将传统民族艺术植人服装设计教学实践中,以民族传统为基础,面向时代,以现代服饰设计为目的,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一、注重传统艺术的发掘与借鉴,力求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它们共同构建成了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奇葩。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我们看到了本民族文化有着积极的成就,也有着不足之处。我们应该用批判的态度进行选择,有机把握传统艺术文化中的“利”与“弊”,以便于汲取并传承传统艺术中的精华。今天,许多传统艺术面临湮灭的尴尬,许多传统技艺后继无人,甚至失传。我们今天的学习与继承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民族艺术的挽救,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像我国古代的绎丝工艺,由于其工艺精繁、对工人素质要求高,时间花费多,见效慢,其有些技艺在建国后慢慢消失,不过,这种技艺在我们的邻国—日本,被很好地保留并传承了下来,现在的日本仍保留着从隋唐时期传人的“本绎丝”及“引金箔腰带”技艺。今天,这项在中国失传的技艺在两国的文化交流中辗转回到中国。这不由得我们不警醒—不要让老祖宗的好东西败在我们手中。

二、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入形式

我们要做到将传统艺术很好地植人服装设计教育中,首先我们要将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服饰有机结合,它们应成为互为包容、相互协调的统一体。他们之间既相互包容,又相互对立。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引导学生深人了解传统艺术的文化性、地域性,注重传统艺术符号在服装设计中的嫁接与借鉴。摒弃程式化的、流于形式的肤浅模仿,注重挖掘传统艺术精髓中认识传统艺术的文化土壤及历史属性,学会在服装设计的学习中把握和体现传统艺术的文化脉络。在当今的服装设计界,中坚设计力量对此有了很深的体会,并将传统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融人作为开启世界时尚大门的金匙。

其次要重视地域文化,促进服装创新。纵观服装的历史发展,也是一部时代变迁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文明发展的脚步,同时反映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水平、文化水准及人们的审美观念,由于自然条件(种族、地理、气候)、精神状态(风俗习惯、时代精神)、历史环境等因素,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域性服装文化。其服装以外的艺术形势也强烈的表现出这一特征。

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人形式很多,我们简单总结如下:

1.意境植人方式

我国传统民族艺术讲究意境,尤其以寓意吉祥美满的内容居多,往往通过图案及图案的形式来完成。这是我们祖先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完美的将吉祥与图案结合在了一起,代表着传统的民俗民情。

吉祥图案涉猎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学、历史、风俗、宗教等方面,赋予人们积极向上的内涵与意义,是中国人热爱生活、努力创造幸福、美满、乐观的心理反映。如“喜上眉梢”,“竹报平安”,“五福(蝠)临门”等等。“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代表奋进、勇敢、尊贵与威武。这些吉祥图案以其寓意被用于传统艺术的各个门类,不论是雕刻还是瓷器装饰,不论是剪纸还是染织,千百年来这些带有美好寓意的图案被赋予了生命与灵性,成为中国人重要的精神寄托。如今,这份宝贵的艺术遗产成为了设计师们表现的法宝之一,新锐设计师祁刚为影星高圆圆精心设计的“喜上眉梢”惊艳戛纳,以民族传统吉祥图案传递着特有的中国文化。

2.图案植人方式

中国传统图案的历史由来已久,中国文化从开始就认识并强调纹饰的作用。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从变幻无穷、风格各异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各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许多传统图案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经久不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在服装设计中,将具有传统艺术形式的图案与现代服装相结合,成为设计师们常用的设计手段,传统图案在服饰中的巧妙植人,成为时尚与古典的重要碰撞形式。

传统图案在植人服装设计中时,要注重图案与服装结合的形式美感,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形态与材料以及工艺的关系,这样才能将传统图案与服装完美结合在一起,更有效地完成对服装文化内涵的诊释。

在具体的图案植人时,首先要考虑到地域性、时代性,才能在选题、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的把握上做到严谨、准确,有特色;其次要考虑到传统图案的创新,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试验性创作,得到新的启发,获得创新灵感,给古老的艺术注人新的生命与活力。

3.色彩的植人形式

服装工艺论文篇10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被忽略的传统民族艺术也逐渐成为艺术工作者表现形式的主流。对于服装设计教育来说,从上世纪末便提出的“民族的即是国际的’旧号,也从未像今天这般为我们所感同身受。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艺术,如何将传统民族艺术更好地融人服装设计的教学实践中去,也成为高等院校进行服装艺术设计教学所面临的课题之一。对于服装设计来说,将传统民族艺术与实际应用完美结合,积极吸收新的艺术元素并加以创新是服装设计从业者应认真对待的任务之一。

中国传统服饰的源流追溯起来是一部涣涣长河,其大背景就是中国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史,“衣冠中华”谱写了绚烂的服饰宝典。在经历了“西服东渐”的冲击之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其服饰的文化归属感在国人心目中也表现的愈来愈强烈。

在今天的服装艺术教学与创作中,民族化与时代化之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传承与创新之间,它们枝蔓缠绕的关系不禁使得一部分人困惑、矛盾。时代感,是文化最具生命力的品格,无论在哪种文化之中,时代感的强弱都是其文明程度最敏感的标志,服饰文化也不能例外。作为一名服装教育工作者,将传统民族艺术植入服装设计教学实践中,以民族传统为基础,面向时代,以现代服饰设计为目的,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一、注重传统艺术的发掘与借鉴,力求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它们共同构建成了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奇葩。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我们看到了本民族文化有着积极的成就,也有着不足之处。我们应该用批判的态度进行选择,有机把握传统艺术文化中的“利”与“弊”,以便于汲取并传承传统艺术中的精华。今天,许多传统艺术面临湮灭的尴尬,许多传统技艺后继无人,甚至失传。我们今天的学习与继承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民族艺术的挽救,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像我国古代的绎丝工艺,由于其工艺精繁、对工人素质要求高,时间花费多,见效慢,其有些技艺在建国后慢慢消失,不过,这种技艺在我们的邻国—日本,被很好地保留并传承了下来,现在的日本仍保留着从隋唐时期传人的“本绎丝”及“引金箔腰带”技艺。今天,这项在中国失传的技艺在两国的文化交流中辗转回到中国。这不由得我们不警醒—不要让老祖宗的好东西败在我们手中。

二、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入形式

我们要做到将传统艺术很好地植入服装设计教育中,首先我们要将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服饰有机结合,它们应成为互为包容、相互协调的统一体。他们之间既相互包容,又相互对立。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引导学生深人了解传统艺术的文化性、地域性,注重传统艺术符号在服装设计中的嫁接与借鉴。摒弃程式化的、流于形式的肤浅模仿,注重挖掘传统艺术精髓中认识传统艺术的文化土壤及历史属性,学会在服装设计的学习中把握和体现传统艺术的文化脉络。在当今的服装设计界,中坚设计力量对此有了很深的体会,并将传统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融人作为开启世界时尚大门的金匙。

其次要重视地域文化,促进服装创新。纵观服装的历史发展,也是一部时代变迁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文明发展的脚步,同时反映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水平、文化水准及人们的审美观念,由于自然条件(种族、地理、气候)、精神状态(风俗习惯、时代精神)、历史环境等因素,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域性服装文化。其服装以外的艺术形势也强烈的表现出这一特征。

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入形式很多,我们简单总结如下:

1.意境植入方式

我国传统民族艺术讲究意境,尤其以寓意吉祥美满的内容居多,往往通过图案及图案的形式来完成。这是我们祖先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完美的将吉祥与图案结合在了一起,代表着传统的民俗民情。

吉祥图案涉猎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学、历史、风俗、宗教等方面,赋予人们积极向上的内涵与意义,是中国人热爱生活、努力创造幸福、美满、乐观的心理反映。如“喜上眉梢”,“竹报平安”,“五福(蝠)临门”等等。“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代表奋进、勇敢、尊贵与威武。这些吉祥图案以其寓意被用于传统艺术的各个门类,不论是雕刻还是瓷器装饰,不论是剪纸还是染织,千百年来这些带有美好寓意的图案被赋予了生命与灵性,成为中国人重要的精神寄托。如今,这份宝贵的艺术遗产成为了设计师们表现的法宝之一,新锐设计师祁刚为影星高圆圆精心设计的“喜上眉梢”惊艳戛纳,以民族传统吉祥图案传递着特有的中国文化。

2.图案植入方式

中国传统图案的历史由来已久,中国文化从开始就认识并强调纹饰的作用。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从变幻无穷、风格各异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各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许多传统图案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经久不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在服装设计中,将具有传统艺术形式的图案与现代服装相结合,成为设计师们常用的设计手段,传统图案在服饰中的巧妙植入,成为时尚与古典的重要碰撞形式。

传统图案在植入服装设计中时,要注重图案与服装结合的形式美感,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形态与材料以及工艺的关系,这样才能将传统图案与服装完美结合在一起,更有效地完成对服装文化内涵的诊释。

在具体的图案植入时,首先要考虑到地域性、时代性,才能在选题、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的把握上做到严谨、准确,有特色;其次要考虑到传统图案的创新,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试验性创作,得到新的启发,获得创新灵感,给古老的艺术注人新的生命与活力。

3.色彩的植入形式

服装工艺论文篇11

为适应国际与国内办学趋势和社会需求,国内许多综合性大学与工科院校纷纷开办艺术设计专业,为社会培养大量具有综合素质较强的实用型人才,受到社会特别是一些工厂企业的欢迎,学生的就业率高。虽然综合性大学与工科院校办学历史不及一些专业艺术院校悠久,但在综合与工科院校创办艺术设计专业有其自身的优势。工科院校创办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思想应体现艺术与科学相结合。我校作为地方工科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加试中文理兼招,十分重视学生文化课成绩,由于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好,理性思维与理解能力较强。为了更好地体现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理念与学生特点,在教学内容与思维方法的培养上有别于专业艺术院校。

一、发挥工科院校艺术生科学的理性思维优势

科学的理性思维,是一种规律严谨的科学方法,是递进式的思维形式,它在艺术创作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理性方法,帮助创作者寻求艺术发展规律与本质,从而指导艺术创作与实践。如《服装造型设计》课程分为基础设计理论与实际服装设计两个部分。在基础设计理论内容上注重理论基础的深度,发挥工科院校艺术类学生的刻苦与探索精神,系统地讲解服装设计的形式美法则。教师从理性角度来讲解,侧重逻辑思维方法来分析,通过服装不同的色彩与款式的表面视觉效果,使学生掌握服装艺术设计发展的规律与本质,使学生的理论水平达到“融会贯通”,使服装设计理论形成规律化。在教学内容上重视艺术与科学结合,在第一学期的基础课中,要开设计算机基础与编程等课程。在课堂上学生把艺术创意通过计算机这一独特语言表现出来,发挥学生的优势提高了综合素质。我们还十分重视学生服装理论与外语的学习,为学生在今后的考研与将来的工作研究中打下良好扎实的基础。从教学反馈信息看,工科类艺术生学生易于接受与掌握,教学效果良好。

二、运用感性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强调发挥学生理性思维重要性的同时,不可否认感性发散思维的存在和意义。

由于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思想与方法上还继续沿用着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采用传统的、单一的传授知识型的教学格局,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造成学生知识面窄。本人在工科院校从事多年服装设计教学,确实感到工科类艺术生理性思维较强,相对来说在形象发散思维方面较弱,工科院校艺术类学生缺少感性的发散思维与丰富的想象力,在创作的激情等方面投入得不够。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优势与劣势,因材施教,做到学生缺什么补什么。

感性思维是艺术思维方式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类对事物的感知最初就是通过感觉器官进行的,通过感觉器官传递给人的大脑,形成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五种形式。主要特性是形象性、具体性和直观性。而发散思维的想象目的是引导学生跳出传统守旧的定势思维,从全新、时尚的角度去构想、去创造。它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设计者经历想象过程后,要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为了表现事物的本质必须运用想象与联想的方式。尤其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应以开放的、多维发散的角度去认识与表现社会,这样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可见,发散思维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可发挥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借助想象和联想甚至幻想虚构,来达到创造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具有浪漫色彩。

转贴于

又如《服装造型设计》的实际服装设计部分,在内容上讲授服装流行趋势、服装品牌设计等实际服装设计知识,注重其宽度与广博。这部分的特点是时尚与实用性强,注重学生的发散形象思维与想象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超前意识与前瞻性。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学科间相互渗透,从色彩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服装营销与品牌策划等方面来讲授,培养服装设计学科的通才。在《服装造型设计》课程中,我们开设大量的文学、艺术概论和设计发展史论等课程,开阔学生的眼界。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不受某些条条框框的束缚,让学生畅游在丰富的想象空间中,加强工科院校艺术生的想象力、造型能力、创造和鉴赏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创造性发散思维,吸收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把技能灌输转向开发学生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循其大道,勇于创新。

教师为开阔学生的视野与设计思路,可充分利用CAI教学课件这一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通过这一信息量大、迅速方便的教学手段,教师可将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的服装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把最前沿的服装设计信息与理念及时传递给学生。在观摩后组织学生加以讨论总结,研讨各时期服装设计师的创作风格与特点,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谈感受和见解;让学生真正领悟到服装大师的创新精神与创作热情,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创作灵感多源于对生活的点滴积累。在中外服装史上,服装大师根据生活的感受而创作的优秀作品比比皆是。如日本服装设计师森英惠,她虽身在法国但对东方文化的热爱与眷恋,时常激发她的创作灵感与热情,触发她的创作欲望,她运用富有东方特点的蝴蝶形象,经过打散与重构的艺术性创作,使具有强烈东方风格的服装备受法国人的喜爱。蝴蝶的形象也成为森英惠服装的标志。

在服装的历史长河中,教师可从早期的怀斯、简·帕度和盖柏瑞尔·夏耐尔那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服装,到中期克里斯羌·迪奥尔、巴伦夏加那风格典雅和富丽的礼服,到后期的三宅一生、山本耀司那极具独特艺术魅力的时装,从构思、手法、创作背景到款式与色彩逐一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去探求服装发展演变的脉络,使学生对浪漫随意的夏耐尔服装、简约高雅的圣洛郎的晚装等产生较深刻的认识,学生会将这些所有的好奇与感受转化为新的艺术尝试与探索。

在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内容上采用活泼新颖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创作思维空间,避免“一言堂”与“填鸭式”教学;在教学上结合课程内容可开设专题讨论、演讲、社会调查、讲座等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建立师生良好的互动教学机制,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发挥学生内在潜力。

服装工艺论文篇12

服装工艺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实践课,主要包括四部分实践内容:缝纫机认识实践、车缝线迹练习、缝型练习、服装零部件练习,为成衣工艺课程打下基础,其中服装零部件是学习的重点。学生刚接触缝纫机时通常会表现出很大的学习兴趣,但是新鲜感过后,很多人就会感到不耐烦,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增加理论教学的内容、调整教学节奏,让学生劳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实物演示教学方法

在服装工艺教学中,注意素材的收集和整理,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服装保留或者购买下来,在教学中给学生示范,还可以在学生穿着的服装中找到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元素。如,服装零部件的教学就可以通过对实物的演示和分析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素材的收集上还可以发动学生,如,讲到口袋的工艺练习时,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一些服装中的不同类型的口袋都找来。对照实物进行练习,学生就会目标明确,标准清晰。在成衣工艺中也可以采用这个方法,效果很明显,学生制作出来的零部件工艺水平有明显提高。

在实物演示教学时可以与市场相结合,选择较为流行的服装款式,分析其工艺,鼓励学生模仿制作。但要注意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要拘泥于现有款式,结合流行趋势自己设计制作。工艺上也可以大胆创新,在保证美观、实用的基础上简化工艺流程。

二、理论指导实践

在学生的实践类课程中,教师往往容易忽略理论的教学,而只是以示范为主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很容易出现不理解、做完就忘的现象。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实践类课程更需要理论的指导,否则学生就会降低对工艺的要求。理论指导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一)用服装标准指导服装工艺

在进行理论指导的时候可以将服装标准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料,在服装的产品标准中对服装的缝制有明确的要求和对各种缝制缺陷的判定,可以让学生对照标准对自己缝制的作品进行评判,不合格继续练习。通过对标准的学习,让学生首先做到“眼高”,然后再实践提高做到“手高”。

(二)运用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指导服装工艺

现在各高校都有很多多媒体教室,服装工艺教室有的也配备了电脑、投影仪、电视、DVD等多媒体设备。通过对服装制作过程录像,在教室反复播放,可以减少教师的示范次数也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看到教师的示范。避免了传统示范时学生围在一团,看不清操作的弊端。还可以利用Internet上的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构建网上课堂,将课件和录像上传,可以建立开放型课堂,让学生在理论上加深理解。

(三)“纸上谈兵”教学方法

有的服装零部件工艺非常复杂,学生在制作时经常需要反复多次才能理解和掌握,在缝纫机上操作费时、费力,浪费资源,而且学生在多次拆、缝后往往就兴趣全无,很不耐烦。针对这种现象,我自创了一种教学方法“纸上谈兵”:用纸代替布,用笔划线迹,用胶带粘贴。学生在纸上掌握了工艺要领后,然后再用布制作,感觉就很轻松,而且通过这种转换学生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放松和休息。这种教学方法主要运用在开线口袋、挖袋等工艺复杂的教学上,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松弛相间的课程节奏

服装工艺课程一般学时为3周,过去学生基本上每天要在缝纫机前坐上6小时左右,每天都会感到腰酸背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调整了课程的节奏。首先是把理论教学穿实践教学中,每2小时做半小时左右的理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理论的研究中,讲完传统的工艺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创新新的工艺方法,或者自己设计零部件的样式,然后完成工艺的设计。

在课程的内容安排上适当调整顺序,难易相间。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学生作业堆积,克服学生出现退缩情绪。把复杂的工艺分解成多个步骤,化整为零。如,衬衫领的制作工艺就可以分解为翻领制作、领座制作、绱领三部分,然后再各个突破。

在动手操作前先制定好工序流程。让学生减少反复劳动,尽量做到一次完成。在成绩考核时除了考核作业的质量还考核完成改作业所用的时间。每次完成一个作业,让学生做一次工艺记录。另外,每天课间组织体育活动、定时播放音乐和课后作业展示,都可以把持续的操作分解,减少疲劳。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和学习能得到更好的提高。

四、课程考核与总结

工艺课程结束时,教师和学生都要进行总结,还要给学生一个合理的成绩。以往教师往往会考核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综合给出一个分数。这样往往会出现一些争议,有很多作业水平相近,分数也很难评定。我的经验是把成绩分成若干部分,最后相加。如,车缝线迹10分、缝型20分、零部件50分、实践总结20分,其中零部件再分解成口袋工艺20分、门襟工艺10分、领工艺10分、袖工艺10分,然后再划分到每个作业中。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作业的质量和完成时间,在平时的课堂上就把每个作业的分数给定,最后只是给出总结的成绩把平时的成绩相加即可。考核变得非常细化,分数也就更加合理化。

为了使学生的总结更加深入,应当鼓励学生编写服装工艺手册,把实习的内容(如材料准备、缝制工艺流程、操作方法等)平时就及时记录,不仅局限于文字,应当配以图片,做到图文并茂。

教师更需要及时总结,把教学过程不同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使今后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注意各个教学环节的组织,使学生更快更好学到知识、掌握技能。

通过对服装工艺教学的研究,提高了学生对服装工艺的认识和学习兴趣,把工艺课程从过去的苦、累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得到快乐。通过对工艺的创新和市场的结合,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要继续摸索,让学生的工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为今后进行高级成衣设计和工艺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