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实习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4 15:23:46

幼师实习论文

幼师实习论文篇1

本文作者:王淑宁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

当前高师学前专业教育实习的困境

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应灵活扮演各种角色,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这些能力养成的重要途径是幼儿教师职前教育的实践教学活动,而教育实习又是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在我国,教育实习一直是培养幼师生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近几年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对学前专业教育实习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从总体来看,目前学前专业教育实习还存在一些需解决的问题。1.教育实习的形式与内容单一。当前高师院校学前专业实习的形式基本都是见习和实习两种形式,有些院校连见习都没有,仅毕业前的实习。见实习的内容主要是听各个年级的课、设计各领域活动、亲自组织活动、实习日记及总结报告等。王长倩的研究发现“目前学生见实习的内容主要是幼儿园保育、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及幼儿园环境创设等”[4]。与张雪门的教育实习内容相比,我国目前学前教育专业见实习的内容比较单一,侧重于幼师生在活动设计、组织活动、班级管理、实结等方面内容,很少给幼师生尝试行政管理、招生、编班、婴儿保教及小学低年级教育等方面的工作。2.教育实习基地的不稳定,类型单一。当前缺乏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类型单一成为制约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习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的高师院校虽然也建立了一些实习基地,但对众多实习生来说,稳定的实习基地相对太少了。很多幼儿园怕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加上对幼儿安全的考虑,不太愿意接收实习。为了缓解实习基地紧张的局面,一些院校的采取让实习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进行自主实习。这样就会遇到如下问题,学生所选的幼儿园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就无法达到幼儿教育实习的目标,实习基地过于分散,使实习管理和检查难以保证。另外,我国目前大部分学前专业的实习基地也仅限于幼儿园,并没有像张雪门一样为实习生建立了多种类型的实习基地,如小学、婴儿保教所等,有意去扩充幼师生的知识面。3.实习时间短而集中,缺乏连续性。“我国现行的高师教育大纲规定,包括1周的教育见习在内,本科教育实习时间是6周,专科是4周。”[5]224虽然有一些院延长了教育实习的时间,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师院校学前专业实习时间为8-10周左右,有些院校没有见习、仅8周实习,有些院校是2周见习、8周实习。实习生要在短时间了解大、中、小班幼儿情况,熟悉各个领域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保育工作、管理工作等,往往是实习生小班情况还不太了解,就进入中班、大班,犹如在走过场,而且幼儿园好多方面还没机会尝试到,教育实习就结束了。与张雪门的实习时间相比,大多数师范院校学前专业实习时间显得很短。另外与张雪门的连续分散的、贯穿全程的教育实习时间相比,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时间安排过于集中,大多本科院校把教育实习安排在大四的第一学期,师范专科安排在最后一学期,而且多数院校没有参观、见习,只是一次集中实习。4.实习指导教师水平不高。除了实习基地与实习时间,实习导师的水平也是影响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习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很多师范院校,在选派实习指导老师时,都比较重视专业学术水平而忽视指导经验。随着近几年地方高校相继开设学前教育专业,以及本专业逐年扩招,实习生逐渐增多,使得一些刚工作不久的新青年教师也要担起教育实习指导的任务。这些新青年教师具备丰富的幼教理论,但是缺乏幼儿园保教、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所以他们在对幼师生实习进行指导时,就难以保证实习的成效。高师院校的指导教师在对实习生进行指导时,大多只是负责听实习生校内试讲和把实习生送到实习基地,并没有像张雪门教育实习中的导师那样进行全程指导,并会根据不同的实习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另外,多数院校学前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是由高师院校的指导教师和幼儿园教师两部分构成,而张雪门则强调应该由广泛的人来担任实习导师。

张雪门实习理论对高师学前专业教育实习的启示

1.丰富实习形式、扩充实习内容。由于近年来学前教育的新发展及学前教育就业市场的不断变化,教育实习应适当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如幼儿心理现象与行为的观察、亲子活动的设计、幼儿园双语教学的探索、特殊教育的尝试等。作为幼儿教师不仅要了解幼儿园保教内容,还应了解婴幼儿保教、小学低年级教育内容,因此,见实习的内容也应做适当的拓展。同时还应丰富教育实习的形式,将参观、见习、模拟实习、顶岗实习等贯穿到幼师生的全程培养中。2.建立稳定、多样的实习基地。为了不断提高实习质量,高师院校应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加强与实习基地的密切合作。在选择基地时,一方面应选取当地办学质量好、规范大、交通方便、师资优良的幼儿园、婴幼儿托幼机构、小学等作为学前专业的紧密合作型实践基地,来满足学前专业实习生的参观、见习、调研及各专业课程实践环节需求,其中幼儿园也要承担部分学前实习生的毕业实习工作。另一方面还应选取生源所在地办学实力较强的幼儿园作为学前实习生的毕业实习基地。因为部分学生想通过原籍举行的教师招考考试,获取国家正式的幼儿教师编制,这样把毕业实习放在原籍有利于学生了解地方幼儿园对人才的需求,为学生就业提供便利。在与实习基地进行合作时,高师院校应动员教师定期参加实习基地的教研活动,派优秀的年轻教师到实习基地挂职锻炼,或聘请一线名师来高师院校担任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同时高师院校还要为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平台。3.延长实习时间,实施全程教育实习。从张雪门对教育实习时间的安排可以看出,幼师生实习时间远远比目前大多数高师院校的充裕,且安排方式多样,把教育实习的时间分割为若干部分连续地分散在幼师生三年的学习过程之中。短而集中的实习时间安排不仅不利于实习生全面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情况,还不利于强化和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技能。这就要求我们改变集中的实习方式,延长教育实习时间,把教育实习纳入培养幼师生的全过程之中,实施全程教育实习。在大一、大二时,每周均安排半天或一天的时间由指定教师带队到幼儿园参观、见习。在三年级上半期,可以进行专题研讨,对幼儿园使用的各种教材、教学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深入幼儿园、婴幼儿托幼机构、小学等机构走访、调查,返校后提交访谈记录和教育调研报告。在三年级下半学期,在学前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为学生开设幼儿园各领域教学法课,并利用幼儿微格实验室进行模拟教学。在四年级上半学期,安排学生进行为期8周的集中实习。前2周让学生在校内实习,每组学生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2次说课、2次讲课,并撰写4份幼儿教学活动教案。后6周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以“影子教师”的方式进行实习,每位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跟随一位优秀幼儿教师,系统地参与并学习各领域教学、教研活动。四年级下半学期,让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中学生独当地开展教学,进一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4.精心选取实习指导教师,保证实习质量。实习指导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对实习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学前专业教育实习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以实习指导教师的选取非常重要。高师院校中称职、优秀实习指导教师,不仅要非常了解当前幼儿园的保教工作和一日生活常规,还要熟悉相关的幼教理论以及未来幼教发展的方向。实习基地合格的指导教师,应具备高尚的职业的道德,丰富的保教、管理和教研等经验。对于实习指导经验欠缺的青年教师,我们应让有实习指导经验、业务素质较强的优秀实习指导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实习指导业务培训。高师院校还应经常派一些青年教师到实习基地挂职锻炼,协助幼儿园开展工作,让其了解幼儿园保教及管理工作,使自身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的实习指导水平。另外,在进行各领域教法活动、各类游戏活动组织时,高师院校还可以邀请一线名师来做指导。只有由于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得到加强,才能有效地促进学前专业教育实习质量的提高。

幼师实习论文篇2

为促进农村幼儿园教育发展和教学水平提高,增强教师教学水平是关键。但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农村幼儿园的教师,没有通过专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学习就开始从事教学活动,或者没有参加实习直接走上教学岗位,或者只是经过短暂的职业培训,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水平不高,难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以来,为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提供指导。作为任课老师,应该重视该项工作,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农村幼儿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农村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

一、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研究设计

为掌握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基本情况,根据教学理论,组织调查和访谈活动。从而为改进教学存在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启示。

1.研究的理论基础

在调查和访谈研究过程中,为有效掌握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基本情况,运用相关理论进行透视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需要以这些理论为研究武器,对相关问题进行透视,并分析指出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存在的不足,然后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和完善建议,从而更好指导教学工作,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应用以下理论知识。

(1)学科教学论。学科教学论是教学研究中经常需要用到的理论,具体是指研究如何使有关课程与教学的一般理论跟学科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来指导学科教学实践。并且在学科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研究有关的一般理论,对一般理论进行整合、补充、发展和完善,其核心是以实践为目的的理性设计。它与教育科学、心理科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现代信息技术联系密切,对教师教学活动开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因此,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过程中,需要发挥学科教学论的指导作用,从而更为全面的分析指出存在的不足,然后根据该理论要求和教学目标提出完善对策,更好指导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工作。

(2)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法。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中,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法的应用。这样不仅能推动课程教学有效进行,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较为常用的方法为直接教学法、习惯教学法。任课老师通过学习后应该掌握这些教学方法,有效指导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在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中灵活应用。

(3)一般教育理论。一般教育理论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元认知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创新理论等。教学中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重师生间的课堂互动,更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技能,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中,离不开这些理论的应用。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中应该以这些理论为指导,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创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推动农村幼儿园课程设置完善和教学方法创新。

2.研究对象

选取农村幼儿园教师16名作为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结合调查研究工作需要,为提高研究分析水平,本文综合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纸质及电子邮件等方式,对农村幼儿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获取和收集第一手资料,了解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的基本情况。

(2)访谈法。对任课老师和部分学生进行采访和话,咨询和访谈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相关内容,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获取更为详尽的调查资料。

(3)文献研究法。查阅图书馆众多相关书籍文献和中外文期刊数据库的资料和文章,对这些文献梳理和分类,对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有初步了解,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借鉴。

(4)观察法。参与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活动课,并融入其中,观察课程设置和教学基本情况,真实、详细了解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的基本情况。

二、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基本情况

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文化传播者。他们的综合素质对有效开展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具有积极作用,也是调查分析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为了解教师基本情况,通过调查和访谈,获取任课老师的年龄和职称信息。

1.年龄情况

2016年9月至10月间,调查和访谈的两所农村幼儿园共有16名专任教师,年龄在20-45岁之间。其中,年龄在20-29岁的8人,30-39岁的6人,2人的年龄在40岁以上,教师队伍呈年轻化趋势。从教龄来看,2-5年的6人,占37.5%;6-10年的8人,占50.0%;10-20年的2人,占12.5%。整体上看,新旧教师搭配合理,教龄6-10年的任课老师占一半。新旧教师所占比例合理,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相互借鉴和学习,充分发挥各位教师的优势,推动相互间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不断提高。

2.职称情况

从职称来看,10位教师是初级,占63%;6位是中级,占37%。8位拥有本科学历,占50%;另外8位本科在读,占50%。有14位专职教师,占88%,全职负责教学活动。另外4名负责教学管理,为兼职教师。可以看出,教师队伍的职称和学历偏低,缺乏具有高级职称的任课老师,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任课老师太少,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对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基本情况有一定的把握和了解。但同时也发现教学活动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需要采取措施改进和完善。

1.注重知识讲解,但讲解不明确

调查和观察发现,农村幼儿园教师在在授课过程中,非常注重对知识讲解。教师也注重了解幼儿对知识的获取和掌握程度,教学活动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幼儿掌握知识。整个教学活动中,任课老师讲授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幼儿知识学习中,教师讲授的时间较长,提问也是为了增进师生互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此外,教师在概念讲解时不注重精讲,讲解内容不明确。例如,在美术活动“长方形”的概念讲解时,一些老师简单的将长方形概念解释为,“上边两条线比旁边两条线长,这就是长方形”。通过交流得知,任课老师缺乏这一概念的知识储备,难以将概念精确传授给学生,对幼儿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2.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较差

提问作为农村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互动的主要方式,在授课过程中占据较大比重。但观察也发现,教师提问存在以下问题:提问类型单一,问题重复,难以引发幼儿思考的兴趣;有时提问的难度较大,问题与幼儿经验不符,甚至将提问作为惩罚幼儿的一种手段。

3.忽视倾听幼儿的心声

观察发现,幼儿园教师倾听幼儿心声主要体现在应答环节。教师在提问和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幼儿会表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老师在课后忽视与幼儿交流,没有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此外,农村幼儿教师对幼儿学习缺乏引导,教学管理效果较差,影响教学效果提升,需要采取完善措施。

四、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存在问题的改善对策

为弥补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存在的不足,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有效的教学策略。

1.注重知R讲解,提高讲解的针对性

严把农村幼儿园教师入口关,确保任课老师具有幼儿教师资格证,做好面试和上岗前的培训工作,确保胜任教学工作,通过把握教师入口关来保证教学质量。同时,任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对知识进行细致讲解,提高授课技巧,综合应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方式,提高授课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让幼儿有效理解和掌握知识。任课老师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确保基本概念、理论的讲解真实、有效,将知识精准的传授给学生,提高课堂授课的实效性。

2.合理进行课堂提问,提高提问的实效性

提问是幼儿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也是推动师生互动的关键。为增强课堂提问的实效性,任课老师要做好备课工作,善于提出丰富多样的问题,注重提出开放式问题,让幼儿深入思考,从不同分析和思考,开发幼儿智力,发挥幼儿想象。同时还要确保提问的目的性和实效性,避免低效、重复提问。要善于结合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经验适当提问,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方面提问,注重在新旧知识衔接处和新课导入环节提问。不能将提问作为惩罚幼儿的手段,避免给幼儿带来心理压力,让课堂教学氛围变得紧张。

3.倾听学生心声,有效开展课堂互动

农村幼儿园教师要增进与幼儿的交流与互动,善于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水平,提高教学实效性。课堂上,任课老师应该注重与学生交流,善于倾听他们的回答,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课后还要耐心对学生进行辅导,增进相互了解,帮助幼儿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利于任课老师更好安排教学活动。

4.注重对幼儿学习的科学引导

农村幼儿任课老师应该注重对幼儿学习的引导,采用解释、帮助、建议的方式,妥善解答幼儿学习中遇到的疑惑,推动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要给予幼儿以细致的指导,善于启发学生思维,注重鼓励方式的应用,增强幼儿学习的自信,让他们有效融入学习活动之中。

5.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工作

重视课堂教学管理,制定并落实管理规章制度,耐心为幼儿讲解活动规则和课堂纪律,增强幼儿的纪律观念。从而让幼儿遵循纪律和规章制度,提高课堂教学和幼儿学习的实效性。

五、结束语

总之,为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质量,让幼儿园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任课老师教学技能是必要的。本文通过调查和访谈,指出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和完善对策,可为教学活动有效开展提供启示。此外,作为任课老师,还要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活动,增进与幼儿的交流,把握他们兴趣和爱好,创新教学策略,让幼儿有效融入学习活动当中。进而促进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效果提升,也为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郭亦勤.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专业化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依据[J].学前教育研究,2012(12),10-13,26

[2]杨莉君,胡洁琼.农村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质量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3(5),37-42

[3]王冬,高庆春.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保障体系的构建研究[J].理论观察,2016(9),155-156

[4]李晖,胡海建.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重建[J].学前教育研究,2014(2),33-37

[5]田景正,周芳芳.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的职业适应问题与发展策略[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3),117-120

[6]路晨,赖祥伟.幼儿园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困境与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3(1),54-59

[7]李振峰.欠发达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素质现状调查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4(2),6-12

幼师实习论文篇3

为促进农村幼儿园教育发展和教学水平提高,增强教师教学水平是关键。但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农村幼儿园的教师,没有通过专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学习就开始从事教学活动,或者没有参加实习直接走上教学岗位,或者只是经过短暂的职业培训,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水平不高,难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以来,为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提供指导。作为任课老师,应该重视该项工作,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农村幼儿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农村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

一、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研究设计

为掌握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基本情况,根据教学理论,组织调查和访谈活动。从而为改进教学存在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启示。

1.研究的理论基础

在调查和访谈研究过程中,为有效掌握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基本情况,运用相关理论进行透视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需要以这些理论为研究武器,对相关问题进行透视,并分析指出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存在的不足,然后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和完善建议,从而更好指导教学工作,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应用以下理论知识。

(1)学科教学论。学科教学论是教学研究中经常需要用到的理论,具体是指研究如何使有关课程与教学的一般理论跟学科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来指导学科教学实践。并且在学科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研究有关的一般理论,对一般理论进行整合、补充、发展和完善,其核心是以实践为目的的理性设计。它与教育科学、心理科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现代信息技术联系密切,对教师教学活动开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因此,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过程中,需要发挥学科教学论的指导作用,从而更为全面的分析指出存在的不足,然后根据该理论要求和教学目标提出完善对策,更好指导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工作。

(2)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法。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中,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法的应用。这样不仅能推动课程教学有效进行,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较为常用的方法为直接教学法、习惯教学法。任课老师通过学习后应该掌握这些教学方法,有效指导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在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中灵活应用。

(3)一般教育理论。一般教育理论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元认知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创新理论等。教学中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重师生间的课堂互动,更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技能,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中,离不开这些理论的应用。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中应该以这些理论为指导,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创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推动农村幼儿园课程设置完善和教学方法创新。

2.研究对象

选取农村幼儿园教师16名作为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结合调查研究工作需要,为提高研究分析水平,本文综合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纸质及电子邮件等方式,对农村幼儿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获取和收集第一手资料,了解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的基本情况。

(2)访谈法。对任课老师和部分学生进行采访和談话,咨询和访谈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相关内容,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获取更为详尽的调查资料。

(3)文献研究法。查阅图书馆众多相关书籍文献和中外文期刊数据库的资料和文章,对这些文献梳理和分类,对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有初步了解,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借鉴。

(4)观察法。参与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活动课,并融入其中,观察课程设置和教学基本情况,真实、详细了解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的基本情况。

二、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基本情况

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文化传播者。他们的综合素质对有效开展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具有积极作用,也是调查分析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为了解教师基本情况,通过调查和访谈,获取任课老师的年龄和职称信息。

1.年龄情况

2016年9月至10月间,调查和访谈的两所农村幼儿园共有16名专任教师,年龄在20-45岁之间。其中,年龄在20-29岁的8人,30-39岁的6人,2人的年龄在40岁以上,教师队伍呈年轻化趋势。从教龄来看,2-5年的6人,占37.5%;6-10年的8人,占50.0%;10-20年的2人,占12.5%。整体上看,新旧教师搭配合理,教龄6-10年的任课老师占一半。新旧教师所占比例合理,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相互借鉴和学习,充分发挥各位教师的优势,推动相互间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不断提高。

2.职称情况

从职称来看,10位教师是初级,占63%;6位是中级,占37%。8位拥有本科学历,占50%;另外8位本科在读,占50%。有14位专职教师,占88%,全职负责教学活动。另外4名负责教学管理,为兼职教师。可以看出,教师队伍的职称和学历偏低,缺乏具有高级职称的任课老师,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任课老师太少,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对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基本情况有一定的把握和了解。但同时也发现教学活动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需要采取措施改进和完善。

1.注重知识讲解,但讲解不明确

调查和观察发现,农村幼儿园教师在在授课过程中,非常注重对知识讲解。教师也注重了解幼儿对知识的获取和掌握程度,教学活动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幼儿掌握知识。整个教学活动中,任课老师讲授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幼儿知识学习中,教师讲授的时间较长,提问也是为了增进师生互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此外,教师在概念讲解时不注重精讲,讲解内容不明确。例如,在美术活动“长方形”的概念讲解时,一些老师简单的将长方形概念解释为,“上边两条线比旁边两条线长,这就是长方形”。通过交流得知,任课老师缺乏这一概念的知识储备,难以将概念精确传授给学生,对幼儿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2.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较差

提问作为农村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互动的主要方式,在授课过程中占据较大比重。但观察也发现,教师提问存在以下问题:提问类型单一,问题重复,难以引发幼儿思考的兴趣;有时提问的难度较大,问题与幼儿经验不符,甚至将提问作为惩罚幼儿的一种手段。

3.忽视倾听幼儿的心声

观察发现,幼儿园教师倾听幼儿心声主要体现在应答环节。教师在提问和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幼儿会表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老师在课后忽视与幼儿交流,没有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此外,农村幼儿教师对幼儿学习缺乏引导,教学管理效果较差,影响教学效果提升,需要采取完善措施。

四、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存在问题的改善对策

为弥补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存在的不足,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有效的教学策略。

1.注重知識讲解,提高讲解的针对性

严把农村幼儿园教师入口关,确保任课老师具有幼儿教师资格证,做好面试和上岗前的培训工作,确保胜任教学工作,通过把握教师入口关来保证教学质量。同时,任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对知识进行细致讲解,提高授课技巧,综合应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方式,提高授课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让幼儿有效理解和掌握知识。任课老师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确保基本概念、理论的讲解真实、有效,将知识精准的传授给学生,提高课堂授课的实效性。

2.合理进行课堂提问,提高提问的实效性

提问是幼儿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也是推动师生互动的关键。为增强课堂提问的实效性,任课老师要做好备课工作,善于提出丰富多样的问题,注重提出开放式问题,让幼儿深入思考,从不同分析和思考,开发幼儿智力,发挥幼儿想象。同时还要确保提问的目的性和实效性,避免低效、重复提问。要善于结合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经验适当提问,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方面提问,注重在新旧知识衔接处和新课导入环节提问。不能将提问作为惩罚幼儿的手段,避免给幼儿带来心理压力,让课堂教学氛围变得紧张。

3.倾听学生心声,有效开展课堂互动

农村幼儿园教师要增进与幼儿的交流与互动,善于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水平,提高教学实效性。课堂上,任课老师应该注重与学生交流,善于倾听他们的回答,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课后还要耐心对学生进行辅导,增进相互了解,帮助幼儿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利于任课老师更好安排教学活动。

4.注重对幼儿学习的科学引导

农村幼儿任课老师应该注重对幼儿学习的引导,采用解释、帮助、建议的方式,妥善解答幼儿学习中遇到的疑惑,推动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要给予幼儿以细致的指导,善于启发学生思维,注重鼓励方式的应用,增强幼儿学习的自信,让他们有效融入学习活动之中。

5.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工作

重视课堂教学管理,制定并落实管理规章制度,耐心为幼儿讲解活动规则和课堂纪律,增强幼儿的纪律观念。从而让幼儿遵循纪律和规章制度,提高课堂教学和幼儿学习的实效性。

幼师实习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5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219-02

一、终身教育理论及其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一)终身教育理论概述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曾提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的观点,当前全世界已经形成了“人人是学习的主人、事事是学习的课题,时时是学习的机会、处处是学习的课堂”的终身学习理念。其实质就是不断造就人,不断拓展和发展人的知识和才能,不断培养人所应有的的文化判断能力和行为能力。

(二)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对于幼儿教师而言,终身教育就是幼儿教师的存在状态。幼儿教师承担着优秀文化继承与发展的使命。幼儿教师面对着新的教育理念的挑战,每时都面对新知识的困扰,每刻都面对新教学方法的冲击。这是幼儿教师职后教育现实的需要,也是幼儿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幼儿教师始终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要有一种提高自身学习的紧迫感,面对教学改革千变万化的危机感。

1.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终身性和阶段性

幼儿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成为主动的终身学习者,借助多种学习渠道、包括主体体验式等方法,并以相应的后续活动和实践环节进行辅助。专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幼儿教师主动学习、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实践能力、教育经验等不断成熟、不断提升的历程。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渗透,幼儿教师教育也应全面考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实施职前和职后一体化教育,让幼儿教师能受到连贯的、一致的终身教育,而同时也应考虑幼儿教师在职业发展不同阶段教育内容的差异性。

2.幼儿教师教育应形成开放的教育体系

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对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任职培训和在职进修的综合构想,是对我国幼儿教师培养由师范院校单独承担转向多元开放格局后确保幼儿教师质量的整体设计。

逐步形成一个开放交流的适合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体系,其应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为补充,各类社会机构参与。这就要求打破以往幼儿教师教育管理中的条块分割体制,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和领导模式,继续加大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财政投入,实现日常教学与幼儿教师的学习进修、学历教育与非学历静修、制定培训与自主学习之间的统一与平衡。

3.进一步完善幼儿教师教育的保障机制

现代教育体系的运行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终身教育也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保障机制。为保证幼儿教师的教育质量,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幼儿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主要涉及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准入认可制度、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以及幼儿教师培训者的培训制度等。进一步加强在制度、经费、评估监督方面的建设,加快终身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步伐,逐步形成对幼儿教师教育的行政监督体系。

二、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及其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一)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概述

职业生涯管理属于人力资源管理范畴,指个人和组织对职业历程的规划、职业发展的促进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它包括由个人主动进行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和组织主动实施的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其中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就是,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对所从事的职业及职业发展中的要达到目标等所作出规划,并且为了实现目标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过程。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从个体的职业发展需要出发,有意识地将其与人力资源规划联系协调起来,为成员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并且支持成员专业发展所需参加的活动,以最大限度和可能调动成员工作积极性,在实现成员的职业目标的同时实现组织可持续发展。

(二)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为深入研究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了一种新方向。幼儿教师的职业生涯管理就是指,幼儿教师、幼儿园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共同努力对其职业生涯进行一系列的规划、执行、评估、反馈和调整等综合性的动态活动。职业生涯管理的目标就是要极大可能地挖掘每一位幼儿教师的职业潜能,基于个体自由、全面的发展来促进幼儿园的发展目标,从而保证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和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双赢”。

1.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主动的自我发展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点是专业意识的觉醒,主体的内省、自主、自为,并主动“自我更新”,这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主体内部的建构过程。幼儿教师能基于自身,制定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和计划,选择需要的学习内容,并且有意愿、毅力付诸实施,在此过程中,其最基本的动力是幼儿教师应有的强烈自觉意识。但是,当前幼儿教师背负着重重压力,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对其工作、学习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幼儿教师应当主动保护专业发展这个“机体”。从专业沉睡、专业茫然到专业认同、专业理解、专业反思、专业自省,这是一个逐渐自觉的过程,它需要幼儿教师群体的不断追求、反思、超越,这正是《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内在功能价值导引所在。

2.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还需要得到组织和社会支持

除了有自主发展的意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还需要得到外界力量的支持。首先,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幼儿教师共同体的滋养。幼儿教师共同体是基于共同的理想、目标和愿望自愿组织的,通过合作对话、分享等活动来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团体。在专业发展共同体中,幼儿教师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交流,形成了共同的信念、规范,参与到组织的决策中,促进组织和个人的共赢。此外,幼儿园要引导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了有效地培养幼儿教师,应增强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职业幸福感,避免职业生涯中的“天花板效应”。幼儿园还可以通过完善职业生涯管理制度、幼儿教师培训体系、绩效管理制度等措施引导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的基本含义主要是指、关于知识的本质、知识的获取和学习的本质的一系列认识与解释的理论。建构主义强调个体主动建构,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个体加工信息的方式。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技能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运用才能获得社会价值,情境有其非常突出的地位。只有在社会交往中,在互相交流、对话和互动的过程中,个体才能实现个体价值。

(二)对学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加工方式即是个体的主动建构,所以认为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具有积极性、自主性和反思性,提倡自导式学习。幼儿教师只有让自己的新旧知识与已有的经验保持持续的相互作用,才能实现观念转变、知识结构的完善与重组,才能感受到探索和创新的无限魅力,才能体会到教育教学工作的乐趣。

1.自导式学习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幼儿教师在学习时应是自主、自觉的,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的自主性,从而促进自身更好地发展。同时,幼儿教师在学习中,也要时刻注意结合自身已有经验,要把“已有”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更新已有的知识,发展形成自身独特的知识结构。此外,幼儿教师教育的各个阶段中,教育机构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养成进行自导式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幼儿教师只要具备了自我学习能力,在离开了师范学习和教师培训之后,还是能够获得不断发展的机能。

2.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融入其工作持续努力的过程

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融入其工作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持续努力的过程。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学实践,幼儿教师必须把自己的专业发展和自己的工作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反思来积累和建构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从而获得和生成各种教育智慧。因此,幼儿教师只要把自己的每一次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每一次的阅读,每一次与同事的合作和交流等等都当作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就能逐渐积累自己的专业知识,逐渐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逐渐丰富自己的教育智慧,最终达成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

幼师实习论文篇5

幼儿文学课是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语文教学向专业教学的延伸。幼儿文学课程的设置,旨在提高学生的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素养,使学生具有儿童文学鉴赏、创编、讲演的能力,具有组织儿童文学教学活动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幼教工作、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特别是语言教育活动打好基础。以下是笔者对这门课程的几点教学思考。

一、幼儿文学课程的定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师范院校的幼儿文学课程都大同小异:从任教者角度来看,大多由中文专业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从课程内容来看,大多从文学的视野来构建文体论、创作论、鉴赏论等几个板块。虽然教材也结合一些审美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但总体而言仍在这些文学范畴之内;从教学形式上看,以知识的传授与鉴赏分析、创作改编能力的培养为主。由于幼儿文学课程主要由中文专业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这就使得这门课程基本上沿袭了中文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模式。这种模式对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者更对路一些,但对教育专业的学习者则不适合,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

近些年,课程改革昭示我们课程必须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来定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幼儿文学课程应该把“幼儿文学”与促进“幼儿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定位在这一点上,幼儿文学这门课程才能真正找准自己在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而精准定位的前提就是要突破囿于“文学”视野的局限,任教者和学习者要始终以“幼儿文学和幼儿发展”为主线,以幼儿文学的文本和幼儿发展的规律为情境脉络,从多样的幼儿文学作品中去吸取丰富的学习“给养”,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关系,构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从而把幼儿文学作品演化为实用的教师技能。

二、幼儿文学课程的实施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尚处于很幼稚的阶段,缺乏知识和生活经验,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自控能力较差,这些都决定了学前教育只是启蒙教育,它要求幼儿教师是通晓人文、自然知识,在音、体、美等方面具有一定特长的综合性、全能性人才。因此,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现在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任教者应改变自己在课堂中单纯的讲解者身份,变身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积极合作、主动探索、发现幼儿文学的文体规律,从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对作品的诵读、剖析,让学生领悟幼儿文学创作和鉴赏的范式;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种服务,使他们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再把实践结果反馈到理论中进行检测,从而更好地消化理论知识,同时创作出贴近生活、质量较高的好作品。这样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的过程,既让学生乐于接受,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转贴于

2.作品与技能相结合

现在很多幼儿文学的教材在编写时,都是以婴幼儿文学和婴幼儿心理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由基本理论学习到作品阅读欣赏,再到婴幼儿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改编。它们以理论基础为指导,以作品鉴赏为基础,以写作训练为提升,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这门专业基础课的特色。

对教材中大量的幼儿文学作品,教师应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鉴赏和运用。在指导学生鉴赏作品时,教师不能单纯地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去分析情节、语言、写作技巧等,而应该从实用出发,让学生学会吟诵、讲述、编排、表演。比如幼儿童话和幼儿生活故事,要求用幼儿喜欢的、能接受的语气、语调,借助一些肢体语言,声情并茂地讲述5~10则;教师推荐一些经典的、受幼儿喜欢的绘本,让学生阅读并讲述出来,在学生已有的美术基础上创编绘本;让学生创作和改编幼儿戏剧,以小组、班级为单位,进行不同规模的表演。通过这样的技能训练,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幼儿文学的兴趣,在学会鉴赏、创编的同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加强了幼儿文学课程的实用性,锻炼了学生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方面的技能。

3.训练和实用相结合

首先,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必要的组织和指导,让学生带着明确的训练目的和要求完成训练,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要进行检查。

其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所学的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教学法、音乐、美术、舞蹈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另外,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把训练和实用结合起来。比如利用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周见习、月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观察幼儿的语言运用方法和习惯,进行作品的创作和改编,在幼儿园带班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请幼儿听、赏、观、看,然后再不断对作品进行修改,从而高质量地完成训练任务。

只有把训练和实用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感到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确实有用,才能真正体现出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社会实用性。

依据以上三个原则实施幼儿文学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枯燥的讲解变为活泼的表演,使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课堂,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文化素养;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主动探索与积极思考,学生不但可以了解幼儿文学的知识与理论,更主要的是学会相应的程序和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独立选择幼儿文学作品,创造性地改编、创作幼儿文学作品,或者将幼儿文学的构思表现方法迁移到其他教育活动的设计之中去。

幼师实习论文篇6

 

幼儿文学课是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语文教学向专业教学的延伸。幼儿文学课程的设置,旨在提高学生的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素养,使学生具有儿童文学鉴赏、创编、讲演的能力,具有组织儿童文学教学活动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幼教工作、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特别是语言教育活动打好基础。以下是笔者对这门课程的几点教学思考。 

一、幼儿文学课程的定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师范院校的幼儿文学课程都大同小异:从任教者角度来看,大多由中文专业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从课程内容来看,大多从文学的视野来构建文体论、创作论、鉴赏论等几个板块。虽然教材也结合一些审美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但总体而言仍在这些文学范畴之内;从教学形式上看,以知识的传授与鉴赏分析、创作改编能力的培养为主。由于幼儿文学课程主要由中文专业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这就使得这门课程基本上沿袭了中文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模式。这种模式对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者更对路一些,但对教育专业的学习者则不适合,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 

近些年,课程改革昭示我们课程必须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来定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幼儿文学课程应该把“幼儿文学”与促进“幼儿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定位在这一点上,幼儿文学这门课程才能真正找准自己在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而精准定位的前提就是要突破囿于“文学”视野的局限,任教者和学习者要始终以“幼儿文学和幼儿发展”为主线,以幼儿文学的文本和幼儿发展的规律为情境脉络,从多样的幼儿文学作品中去吸取丰富的学习“给养”,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关系,构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从而把幼儿文学作品演化为实用的教师技能。 

二、幼儿文学课程的实施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尚处于很幼稚的阶段,缺乏知识和生活经验,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自控能力较差,这些都决定了学前教育只是启蒙教育,它要求幼儿教师是通晓人文、自然知识,在音、体、美等方面具有一定特长的综合性、全能性人才。因此,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现在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任教者应改变自己在课堂中单纯的讲解者身份,变身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积极合作、主动探索、发现幼儿文学的文体规律,从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对作品的诵读、剖析,让学生领悟幼儿文学创作和鉴赏的范式;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种服务,使他们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再把实践结果反馈到理论中进行检测,从而更好地消化理论知识,同时创作出贴近生活、质量较高的好作品。这样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的过程,既让学生乐于接受,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2.作品与技能相结合 

现在很多幼儿文学的教材在编写时,都是以婴幼儿文学和婴幼儿心理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由基本理论学习到作品阅读欣赏,再到婴幼儿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改编。它们以理论基础为指导,以作品鉴赏为基础,以写作训练为提升,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这门专业基础课的特色。 

对教材中大量的幼儿文学作品,教师应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鉴赏和运用。在指导学生鉴赏作品时,教师不能单纯地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去分析情节、语言、写作技巧等,而应该从实用出发,让学生学会吟诵、讲述、编排、表演。比如幼儿童话和幼儿生活故事,要求用幼儿喜欢的、能接受的语气、语调,借助一些肢体语言,声情并茂地讲述5~10则;教师推荐一些经典的、受幼儿喜欢的绘本,让学生阅读并讲述出来,在学生已有的美术基础上创编绘本;让学生创作和改编幼儿戏剧,以小组、班级为单位,进行不同规模的表演。通过这样的技能训练,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幼儿文学的兴趣,在学会鉴赏、创编的同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加强了幼儿文学课程的实用性,锻炼了学生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方面的技能。 

3.训练和实用相结合 

首先,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必要的组织和指导,让学生带着明确的训练目的和要求完成训练,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要进行检查。 

其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所学的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教学法、音乐、美术、舞蹈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另外,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把训练和实用结合起来。比如利用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周见习、月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观察幼儿的语言运用方法和习惯,进行作品的创作和改编,在幼儿园带班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请幼儿听、赏、观、看,然后再不断对作品进行修改,从而高质量地完成训练任务。 

只有把训练和实用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感到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确实有用,才能真正体现出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社会实用性。 

依据以上三个原则实施幼儿文学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枯燥的讲解变为活泼的表演,使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课堂,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文化素养;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主动探索与积极思考,学生不但可以了解幼儿文学的知识与理论,更主要的是学会相应的程序和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独立选择幼儿文学作品,创造性地改编、创作幼儿文学作品,或者将幼儿文学的构思表现方法迁移到其他教育活动的设计之中去。 

 

幼师实习论文篇7

幼儿文学课是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语文教学向专业教学的延伸。幼儿文学课程的设置,旨在提高学生的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素养,使学生具有儿童文学鉴赏、创编、讲演的能力,具有组织儿童文学教学活动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幼教工作、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特别是语言教育活动打好基础。以下是笔者对这门课程的几点教学思考。

一、幼儿文学课程的定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师范院校的幼儿文学课程都大同小异:从任教者角度来看,大多由中文专业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从课程内容来看,大多从文学的视野来构建文体论、创作论、鉴赏论等几个板块。虽然教材也结合一些审美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但总体而言仍在这些文学范畴之内;从教学形式上看,以知识的传授与鉴赏分析、创作改编能力的培养为主。由于幼儿文学课程主要由中文专业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这就使得这门课程基本上沿袭了中文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模式。这种模式对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者更对路一些,但对教育专业的学习者则不适合,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

近些年,课程改革昭示我们课程必须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来定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幼儿文学课程应该把“幼儿文学”与促进“幼儿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定位在这一点上,幼儿文学这门课程才能真正找准自己在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而精准定位的前提就是要突破囿于“文学”视野的局限,任教者和学习者要始终以“幼儿文学和幼儿发展”为主线,以幼儿文学的文本和幼儿发展的规律为情境脉络,从多样的幼儿文学作品中去吸取丰富的学习“给养”,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关系,构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从而把幼儿文学作品演化为实用的教师技能。

二、幼儿文学课程的实施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尚处于很幼稚的阶段,缺乏知识和生活经验,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自控能力较差,这些都决定了学前教育只是启蒙教育,它要求幼儿教师是通晓人文、自然知识,在音、体、美等方面具有一定特长的综合性、全能性人才。因此,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现在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任教者应改变自己在课堂中单纯的讲解者身份,变身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积极合作、主动探索、发现幼儿文学的文体规律,从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对作品的诵读、剖析,让学生领悟幼儿文学创作和鉴赏的范式;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种服务,使他们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再把实践结果反馈到理论中进行检测,从而更好地消化理论知识,同时创作出贴近生活、质量较高的好作品。这样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的过程,既让学生乐于接受,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2.作品与技能相结合

现在很多幼儿文学的教材在编写时,都是以婴幼儿文学和婴幼儿心理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由基本理论学习到作品阅读欣赏,再到婴幼儿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改编。它们以理论基础为指导,以作品鉴赏为基础,以写作训练为提升,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这门专业基础课的特色。

对教材中大量的幼儿文学作品,教师应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鉴赏和运用。在指导学生鉴赏作品时,教师不能单纯地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去分析情节、语言、写作技巧等,而应该从实用出发,让学生学会吟诵、讲述、编排、表演。比如幼儿童话和幼儿生活故事,要求用幼儿喜欢的、能接受的语气、语调,借助一些肢体语言,声情并茂地讲述5~10则;教师推荐一些经典的、受幼儿喜欢的绘本,让学生阅读并讲述出来,在学生已有的美术基础上创编绘本;让学生创作和改编幼儿戏剧,以小组、班级为单位,进行不同规模的表演。通过这样的技能训练,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幼儿文学的兴趣,在学会鉴赏、创编的同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加强了幼儿文学课程的实用性,锻炼了学生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方面的技能。

3.训练和实用相结合

首先,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必要的组织和指导,让学生带着明确的训练目的和要求完成训练,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要进行检查。

其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所学的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教学法、音乐、美术、舞蹈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另外,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把训练和实用结合起来。比如利用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周见习、月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观察幼儿的语言运用方法和习惯,进行作品的创作和改编,在幼儿园带班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请幼儿听、赏、观、看,然后再不断对作品进行修改,从而高质量地完成训练任务。

只有把训练和实用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感到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确实有用,才能真正体现出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社会实用性。

依据以上三个原则实施幼儿文学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枯燥的讲解变为活泼的表演,使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课堂,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文化素养;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主动探索与积极思考,学生不但可以了解幼儿文学的知识与理论,更主要的是学会相应的程序和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独立选择幼儿文学作品,创造性地改编、创作幼儿文学作品,或者将幼儿文学的构思表现方法迁移到其他教育活动的设计之中去。

幼师实习论文篇8

一、民族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编制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强对民族地区幼儿园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加大对民族地区师资培养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由此可见,国家通过加强对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力度,进一步促进民族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而振兴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事业。但是,如何提高民族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实效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除了要加大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政策保障等途径之外,还需要合理的民族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特点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有共同点,但又有其特殊性。由于民族幼儿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稚嫩的幼儿,民族幼儿教师又处于民族地区,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笔者通过对民族幼儿教师的调查了解到,民族幼儿教师对于继续教育学习表现出积极态度,希望在接受院校集中的继续教育培训之后,教育教学能力有所提高。因此,民族幼儿教师课程设置对于促进民族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意义。

二、民族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笔者通过对内蒙古锡林浩特市民族幼儿教师院校集中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以此来发现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存在一些问题,并且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2.1 民族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1.1 继续教育课程目标存在偏差。

课程目标体现了课程编制、课程组织、课程评价的总原则和具体要求,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课程改革的基础。继续教育的改革重点 在于课程问题,而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课程目标。课程目标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是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的准则和指南。锡林浩特市民族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目标制定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将继续教育的目标当作民族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目标;二是继续教育课程目标比较笼统,没有细化。在调查中,笔者得知73.6%的幼儿教师认为能够达到课程目标,但是新教师和学历较低的教师认为很难达到课程目标,也就是没有制定分层次的课程目标,过于笼统。

2.1.2 课程内容缺乏实践性和民族性。

课程内容作为课程的主体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并以课程目标为出发点,它的选择、组织和构成必须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在调查问卷和访谈中,笔者了解锡林浩特市民族幼儿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的满意程度,认为非常满意占14%,一般满意占32%,而不满意占54%,尤其是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内容和教材的选择缺乏一定的民族性和实践性。

2.1.3 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缺乏民族性。

民族幼儿教师处于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与其他民族杂居在一起,而且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也普遍使用民族语言,并具有独特的民族心理和生活方式。但民族幼儿教师的课程内容缺乏民族性,具体表现在:

(1)民族语言使用率低。

锡林浩特市蒙古族幼儿园教师基本上全部使用蒙语授课方式,但针对民族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授课语言全部都是汉语,一些老教师的汉语水平不是很高,在培训过程中,由于培训时间短、速度过快,很多教师就难以理解课程内容,因此学习效果不高。

(2)继续教育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缺乏民族特性。

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教材本来就少,那么针对民族地区的教材更是凤毛麟角了,这样极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锡林浩特市继续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分别是幼儿教师师德、教育理论知识、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上,没有将外来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教法进行本土化,也没有与蒙古族民俗文化进行融合与发展。一味的 “引进来”,认为外面引进的都是好的,但却忽视了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2.1.4 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对民族幼师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幼儿教师不愿意学习理论性强的课程内容,迫切需要学习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课程内容,特别是有关幼教技能技巧的课程。锡林浩特市教育局2011年对幼儿教师在职继续教育培训中,我们可以看到,理论知识过多,而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技能的课程却很少。幼儿教师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偏难,很难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经验当中。

2.1.5 继续教育课程组织形式单一。

课程的组织实施是整个课程编制的重要环节,即使课程目标制定准确,课程内容合理科学,那也需要付诸于行动才行。因此有效地组织实施课程是关键。锡林浩特市民族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形式基本上以讲授为主占到85%,其他形式很少,幼儿教师被动的去接受知识,也没有参与到学习中,培训教师与幼儿教师、幼儿教师之间的讨论交流更少,因而,62%的民族幼儿教师感到继续教育学习很枯燥乏味。

2.1.6 继续教育课程评价流于形式。

课程评价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起着导向和检验的作用,通过课程评价来调整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使得课程实施良性循环。锡林浩特市民族幼师继续教育缺少科学系统的课程评价体系。使用的考核方式包括颁发证书占42%,学时登记占27%,汇报表演占18%,自我评价占13%。以营利为目的的私人培训机构,(例如蒙台梭利、奥尔夫)幼儿教师培训在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之后直接给予证书,但没有考虑幼儿教师对于课程内容有哪些没有学会,而且只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和学习都给予证书,但民族幼儿教师接受继续教育之后的进步和不足,没有给予明确的反馈

2.2 课程编制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2.1 继续教育课程编制缺乏针对性。

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培训机构很少考虑受训教师的需求和水平。据调查,锡林浩特市的民族幼师只有30%的教师所学专业是学前教育或幼师专业,而70%的教师是其他专业。培训机构或教师进修学校并没有针对非学前专业的人员进行特别的培训。这些非学前专业的人员特别渴望学到有关幼教的技能技巧。

2.2.2 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缺乏正确的培训理念。

教师进修学校在培训过程中,重理论知识,而忽视幼儿教师技能技巧。锡林浩特市只有30%的民族幼儿教师的职前学历专业是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大部分幼儿教师所学专业不对口,他们在教学技能上亟待提高,希望能够学以致用。教师进修学校没有根据受训教师的需要,而是因师设课,不能够满足教师的需要。

2.2.3 商业培训机构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培训内容和形式缺乏科学性。

近年来,锡林浩特市幼儿园派幼儿教师学习先进的幼儿教育的理念和课程,比如,蒙台梭利教法、奥尔夫音乐教法、多元智能课程等等。许多私人培训机构出于营利为目的,忽略课程内容和形式的科学性,使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处于无序状态。

2.2.4 课程内容受主流文化影响。

“我国的少数民族生活在双重文化撞击的夹缝中,既享受双重文化的成果,同时也承受着双重文化的冲击”。锡林浩特市民族幼师继续教育课程也面临主流文化的冲击,培训机构及幼儿园对民族幼师进行蒙台梭利、奥尔夫等课程的培训,并邀请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的专家,让优秀教师向幼儿教师讲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这固然很好,但却忽视了民族地区的文化知识,蒙古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渗透到继续教育的课程中,因此,课程的文化缺乏多样性。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我们不是否定主流文化课程的学习,是希望将主流文化能够很好的融合,更有利于民族幼师的专业化成长。

三、提高民族幼师继续教育课程实效性的建议

3.1 继续教育课程目标定位要准确。

制定课程目标应依据两点:一是依据有关国家的教育法规、政策及规程。2010年制定的《规划纲要》当中也谈到了“严格执行幼儿教师的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我们在确定课程目标要与时俱进,与相关国家政策法规保持一致;二是要依据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已有知识经验和需要。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学历、教龄、文化素质和教学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制定继续教育课程目标时,一定要根据民族幼儿教师的实际情况并进行分层级培训。针对低学历的教师要鼓励幼儿教师利用假期提升自身的教育理论和文化素养。对新教师开展安排岗前培训使民族幼儿教师尽快熟悉幼儿园的教学工作,而老教师的培训目标应该是学习新的幼教理论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

3.2 课程内容要注重民族性、人文性和实践性

3.2.1 民族性。

锡林浩特市蒙古族幼儿园开设蒙古族民俗文化课并配有单独的民俗文化教师,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园本培训幼儿教师能够全面系统的学习蒙古族传统文化课程的内容。

3.2.2 人文性。

在以往的继续教育课程内容比较注重科学性知识。很多民族幼儿园园长对于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培训的局限于教育科学理论却很少关注提高幼儿教师的人文素养。笔者建议培训机构及培训者能够将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人文性进行融合。但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人文性却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首先,幼儿园园长要善于激励幼儿教师多阅读人文性的书籍,并且要求做读书笔记,在年终评比给予一定的奖励机制。其次,幼儿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3.3 课程组织形式应当多样化。

民族幼儿教师的学历基本达到大专水平,为了使民族幼儿教师提高专业化发展,可以采用多种培训方式,除了专家讲座,园本教研,教学观摩等传统形式以外,还建议小组讨论,案例教学,自我反思等方式,使幼儿教师积极的参与到继续教育学习,从而增强其实效性。

3.4 建立全面系统的继续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继续教育课程评价长期存在缺乏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现有的评价体系难以衡量效果如何。评价不仅仅是为了区分,更重要的是帮助民族幼儿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在培训学习过程中给予反馈幼儿教师也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和方法。评价的主体既要有他人也要有个人,自我评价可以使幼儿教师在反思中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注释:

张公瑾 丁石龙 文化语言学教程 251页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 金志远 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8年11月第1版

[2]拉尔夫•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施良方 译 瞿葆奎 校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4]黄文云 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策略探讨 教学改革 2010年第1期

幼师实习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7/08-0030-05

【作者简介】任建龙(1984-),男,陕西宝鸡人,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硕士;吴振东(1969-),男,福建惠安人,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主任、教授,硕士。

十九世纪末至今,中国台湾地区(下统称台湾)幼儿教师教育发展经历了萌芽期、过渡期、受挫期、停滞期、再生期、茁壮期六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向日本、欧美等学习,与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日臻完善。台湾“教育部”1985年颁布的《大学校院教育学课程师资及设立标准》和1984年颁布的《师资培训法》对教师教育课程(包括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做了统一要求,因而,台湾多数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方面表现出高度的共性。本文在综合考虑台湾的高校地理位置、高校所处地区经济水平、高校公私立性质的基础上,选取了台湾国立东华大学花师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台湾亚洲大学(私立)人文社会学院幼儿教育系、台湾首府大学(公立)人文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以及台湾新竹教育大学、台北市立教育大学的幼儿教育系课程规划进行分析,现将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的特点阐述如下。

一、职业性

“高等教育的职业性既是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更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实践问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育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过于强调学术性,而职业性总被有意无意地忽视,致使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出现缺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职业性的把握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1]在台湾这样高学历化的地区,就业难的问题显得更为严重。台湾劳委会统计长郑文渊指出,全球经济成长放缓、台湾薪资水平成长有限、物价上涨冲击消费意愿等造成台湾招聘岗位大幅度减少,这是台湾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人口仅2000多万的台湾高校林立,竟达到160余所,高校招生率过高(近几年都在95%左右),毕业生人数过多,这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另一重要原因。这种背景下,台湾高校幼儿教育专业职前培养课程设计试图通过加强职业性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力求使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一)课程开设以教育实践为导向

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对于职业性的强调首先体现在课程开设以能力本位为导向。台湾高校根据社会对于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和自身教育目标定位,明确细分了幼儿教师的核心能力,如理解幼儿专业知能、幼儿教育专业知能、幼儿教学创新及反思能力、儿童媒介识读能力等,并切实将这些职业核心能力渗透到课程设计与实施中去,通过能力本位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如,通过《幼儿园课程设计》使学生了解幼儿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理论,了解幼儿教育课程的目标和结构,分析幼儿园课程纲要,讨论幼儿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相关议题,练习设计统整性的幼儿园课程活动。通过为期1学年、4学分的《幼稚园教材教法》学习使学生掌握身心领域、语文领域、艺术领域、探索领域,以及各领域之教材教法。透过课堂讲述、讨论、坊间教具教材评析、教具教材设计与教学演示,培养学生的幼儿园教学实务知识与能力。通过《幼儿语言表达》培养学生了解幼儿语言的获得与学习,提高学生与幼儿之间的语言交流能力,并探讨常见的语言问题与母语之外的语言学习相关课题等。通过《幼儿行为观察》使学生重视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并掌握观察幼儿行为的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通过《幼儿学习环境设计》使学生了解学习环境与幼儿发展之间的关系,掌握学习环境设计的基本理论和理念,学会分析幼儿环境常遇见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幼儿评量与辅导》使学生掌握对幼儿进行人格、气质、身体动作、感觉、智力的评量、评分及解释。通过《幼儿教具设计与应用》使学生掌握搜集材料自制教具的能力,学会应用、保管、收纳和保管教具。其次,台湾高校幼儿教育专业课程实施注意将能力本位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实践。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模拟实践为主线,例如教师会给学生抛出一个论题请同学们运用相关知识讨论、作报告。二是在课堂之外,幼儿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有大量的幼稚园见实习及详实的相关记录,此外,还可以通过工作坊、幼教周、喜乐夏令营、幼儿辅导个案研讨会、健康儿童夏令营等途径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台湾高校对于幼儿教师的培养还广泛采用跨系学习方式,以便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为优质、更为专业的教育资源,如《键盘乐》在艺术系上,《英语教材教法》在外语系上。

(二)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紧密结合

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的职业性还体现在将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紧密相结合,将专业要修习的课程和获取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必须修习的师资培育类课程相结合上。在台湾,修习师资培育类课程获得《幼稚园教师教育学程学分证明书》是取得幼稚园教师资格证书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为了提升幼教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台湾高校普遍将幼儿教师师资培育类课程融于学生的学程之中。从台湾首府大学幼儿教育系师资培育课程表(表1)可以看出,这些课程是保证和提升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必要课程。

台湾“教育部”颁布的《大学校院教育学课程师资及设立标准》《幼稚园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科目及学分》都明确规定幼儿教师的学程中至少要修习26学分的师资培育课程(各校幼儿教育系规定的具体学分数不尽相同)。各校师资培育学程之具体科目、学分数、每学期修习学分数之上限及修业期程由各校拟定,报经“教育部”核定批准后方可实施。师资培育类课程大部分为必修课程,且和幼儿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重叠,剩余为限选,但是无论是必修还是限选,它们都和幼儿教师的基本素养、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密切相关。学生必须修满至少26学分才可能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书,才可能从事幼儿教师一职,这样一来,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就将平时学习和幼儿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取紧密结合起来,“硬性”地促使学生认真学习师资培训类相关课程。前页为台湾首府大学人文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规定未来的幼稚园教师职前培养过程中必须修习的师资培育课程(26学分,见表1):

此外,台湾高校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极为重视师德教育。虽然自古以来教师的师德被人们所重视,但是当下层出不穷的教育问题反映出师德问题仍旧是教师教育的软肋,师德教育迫在眉睫。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普遍重视师德的塑造,例如专门开设《幼教人员专业伦理》课程,用一学期时间来学习,旨在培养幼儿教师的专业伦理知能,并以议题讨论、幼教现场案例收集和邀请幼教工作者实务分享的方式,从不同的主体提出不同观点,探究幼教人员专业伦理相关议题,议题内容丰富、涵盖国内外,主要包括:幼儿教保育的内涵、幼儿教保专业伦理、伦理规范与伦理两难、幼教人员伦理守则、幼教人员的角色与言行举止、幼教人员与幼儿家长关系、幼教人员与园所主管同侪关系、实习老师的专业伦理、与幼教人员的生涯规划与专业成长等。最终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和相关议题的探讨,理解和内化幼儿教师职业伦理。

(三)开拓系统的课程结构

台湾高校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思考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并在向欧美、日本等国家学习的过程中,借以开拓系统的课程结构增强学生学习的系统性,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横向来看,《大学校院教育学课程师资及设立标准》规定国民小学和幼稚园教师教育学程必须包括教学基本学科课程、教育基础课程、教育方法学课程、及教育实习课程四类。从台湾国立东华大学花师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等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来看,其学程主要包括通识学程和系学士班主修学程两大类,通识学程类似于我国大陆的校级公共课程,系学士班主修课主要包含学院基础学程、幼儿教育系核心学程、本系学士班专业选修学程(一般为多选一)和一个副修学程。幼儿教育系非师培生毕业时不得少于128学分,师培生不得少于148学分,二者相差的学分主要集中于专业选修学程上。从具体内容可以将这些课程分为研究法类课程、儿童发展类课程、儿童教育学类课程、保育与家政学类课程、媒体类课程、创意类课程、管理类课程、社会学类课程、特殊教育类课程等模块,每一模块又包含具体的多门科目,如媒体类课程包括媒介传播、儿童刊物编辑与制作、儿童广电节目企划、儿童多媒体的设计与制作等。

纵向来看,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层次清晰、相互衔接、层层递进,例如在入学的前两年,课程主要以通识课程、学院基础课程为主,并逐年增加幼儿教育系核心课程和学士班的专业选修课程,通识课程和学院基础课程同步减少。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学生还必须参加为期至少8周的幼儿园实习,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该专业学生4年的学分(包括选修)的分配也较为适宜,大一42学分左右,大二51学分左右,大三63学分左右,大四只有31学分左右,选修科目比例大,课程弹性大,毕业时只要按规定修够要求的学分即可。除此之外,台湾高校幼儿教育专业课程设计以社会需求为重要依据,切实力行,从学生一入学就直接指明了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和就业方向。以下为东华大学花师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的纵向学程规划图:

二、基础性

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的基础性,体现在课程设计凸显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基础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包括技能和理论两块内容。台湾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紧密围绕其专业培养目标,狠抓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其重视综合素质教育和强化专业素养的特点直接反映着课程设计的基础性特征。

(一)重视综合素养教育

从选取的5所高校幼儿教育专业课程规划来看,通识教育在台湾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备受重视。

台湾高校普遍重视通识教育,在课程设计上凸显了内容的丰富性和必修选修安排的适宜性。一般来说,大部分台湾高校的通识课程主要包含文学(包括赏析与写作)、英语(包括阅读、听讲、写作和实用)、计算机、军事与国防、体育、生活应用、人文、社会、科学九大领域,这九项是台湾高校规定的要成为台湾合格公民必须要修习的领域,藉以形成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综合素养。针对学生兴趣和某些领域具体内容的多样性,在生活应用、人文、社会、科学四个领域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科目,例如人文艺术创意、伦理学议题、休闲与当代社会、人权与民主、全球化议题、环境变迁与永续发展等,学生可以在这四个领域进行选修,具有一定的自由度。从台湾亚洲大学幼儿教育系的学程来看,从大学4年期间,学生每年都要对这些领域中的某几个取得一定的学分,生活应用、人文、社会、科学四个领域学生只要每学期选取每个领域的一个科目即可。

(二)强化专业基本素养教育

在台湾,大部分的幼儿教育专业开办于师范院校,隶属于教育学院或人文教育学院。各院基础课程非常强调师范生的基本素养,普遍为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育行政、教育哲学、教育研究法、心理测量与统计、教育经典研读、教育社会学、教师职业道德、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等科目。台湾高校幼儿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包括认识幼儿和认识幼儿教育两项。在认识幼儿方面,开设了幼儿发展与保育、幼儿心理学、幼儿语表达、幼儿文学、特殊幼儿教育、儿童早期阅读与发展、幼儿自主游戏理论与实务、幼儿议题探讨等课程。在认识幼儿教育方面,主要开设了幼儿教育概论、亲职教育、幼教思潮、学前融合教育、幼教课程模式研究、幼教统整教学课程发展、各国幼儿教育比较研究、幼教专题研究、感觉统合研究等课程。我们从幼儿教育专业的学院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门类的多样性可以看出,台湾高校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素养的养成。除此之外,从台湾高校幼儿教育系师资力量来看,教授理论课的教师大部分为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博士,或职称高且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在打造学生专业能力方面,学校除了设置大量的专业必修课程,同时也围绕幼儿教师必须的核心能力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程,除了我国大陆大多数高校开设的领域教学法课程以外,还有大量的专门培养幼儿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课程,如幼儿行为观察、幼儿园学习环境设计、幼儿行为辅导、幼儿班级经营、幼儿评量与辅导、儿童节奏乐、儿童歌曲与创作、键盘乐等。

三、前瞻性

课程是教育走向实践的桥梁,只有具有前瞻性的课程设计才可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人才,才能使教育先行落到实处。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具有时代性特点。

(一)首先重视特殊教育

从台湾高校学前教育的课程设计来看,大部分学校不仅在学院基础课程中开设了《特殊儿童教育概论》,而且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开设了《特殊幼儿教育概论》《幼儿行为观察》《幼儿游戏治疗》《幼儿行为辅导》等科目。《特殊幼儿教育》的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实行学前阶段特殊幼儿教育之专业知能与素养;激发接纳有特殊需要之幼儿的教育爱,养成有爱无碍之精神;培养实行学前融合教育课程设计之专业知能与家长沟通之能力。《幼儿行为辅导》的课程纲要指出:要通过课程的学习认识、理解、辨别幼儿健康发展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及其成因、辅导策略。能和幼儿建立良好关系,应用教育家满足孩子需求的信念与策略教保幼儿,并经常反省思考自己的辅导信念与态度。”

(二)其次重视研究能力的培养

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他们在学院基础课程中开设了《教育研究法》《心理与教育统计》《幼儿行为观察》等多门课程专门培养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甚至个别高校还专门开设了《质的研究法》《量的研究法》等课程,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这些课程旨在建立学生对基本教育研究法的概念;彻底了解基础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所涵盖之理论与在研究中的应用、计算基础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所涵盖之各个统计数,培养应用SPSS pc+ 统计软件包分析教材中之统计问题、将分析结果做适当呈现与诠释等能力。除此之外,台湾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大量采用学生分组研究、做汇报,教师归纳、提升的形式,甚至大部分课程的期末考试,也采用独立研究、撰写论文、做汇报的形式进行,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将教育研究能力的基本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切实形成学生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四、开放性

在课程设计的开放性方面,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培养目标的开放性

从培养目标来看,大部分高校重视学生未来生涯发展,强调学生兴趣的多样性和未来从事工种多种可能性,以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台湾高校将幼儿教育专业不仅要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专业实践能力的人才,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国际视野,不但要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托幼机构从业人员,而且要广泛涉及家庭教育专业人员、幼儿文化创意产业人员、幼儿文化产业行政人员、教育行政人员、幼儿园教育科研机构研究人员、课后照顾中心保姆(如安亲班保姆)、特幼照顾人员等。

(二)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从课程内容来看,除了设置常规课程,还善于向美国、日本、中国大陆等国家和地区学习,引进了多种学前教育课程模式和教学法,并以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例如:意大利的方案课程、德国华德福课程、美国的高瞻课程、中国大陆的行为课程和五指活动课程、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意大利的蒙台梭利教学法、匈牙利的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瑞士的达克罗斯音乐教学法等。除此之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的视野和大教育观,例如台湾高校开设了一定量的家庭教育、家政服务、社会教育科目,强调儿童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强调儿童是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良性的影响下健康成长的个体。

(三)培养方式的开放性

首先,培养方式灵活。台湾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逐渐向开放型转变主要体现在各种类型的大学或学院均可以开设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课程,培养学前教育师资。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在1994年颁布的《师资培育法》及《大学校院教育学课程师资及设立标准》中规定:任何一所大学或学院只要设有26个学分的幼儿教师师资培育课程,都能招收幼儿教师专业的学生。这就在政策上准许非师范类的大学和学院加入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行列,标志着台湾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制从最初的单一形式不断向多样化、开放型的模式转型。

其次,步出课堂的学生培养方式。台湾高校幼教专业的学生必须在毕业前参加至少30场的幼儿教育专题讲座,而且要对讲座的时间、地点、内容、启示等做详细的笔录,并得到系部相关部门盖章方可承认和存档;除了大一修习一年的《服务与学习》0学分之外,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参加至少8小时的志工服务,如义务清洁校园活动,有的学校甚至规定学生每周必须有30分钟的志工活动;除了三、四年级幼稚园教学实习的6学分和平时的参观幼稚园、见习、试教外,学生在三、四年级须自行见习或通过幼稚园教师的介绍,提交至少160小时的个人实习纪录,并要在得到认证之后存档。除此之外,还针对幼儿专业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参加儿童夏令营、幼儿教玩具制作比赛、幼儿辅导个案讨论会等。

【参考文献】

[1] 刘国磊.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发展规律[J].教育学术月刊,2012,(06).

[2] 黄新宪.台湾教育的重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黄新宪.台湾教育的历史转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 钟启泉.课程设计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5]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 陈琦,吕苹.台湾幼儿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与启示[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1):29-36.

[7] 张杰.台湾学前教育研究概况[J].教育科学研究,1992,(05):33-37.

[8] 毛曙阳.台湾幼教师资培养简述[J].学前教育研究,1995,(01):56-58.

[9] 黄富顺.台湾技职教育新近发展与特色[J].教育发展研究,2009,(06):45-49.

[10] 任建龙,吴振东.台湾高校关于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的研究综述[J].儿童发展研究,2011,(04):1-3.

幼师实习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7-0154-02

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草案中,强调了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各个培养幼师师资力量的院校要以此为依据培养幼儿教师。这些年,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学校对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培养给予了空前关注,与此同时,却弱化或忽视了理论课程的学习,使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成为幼专乃至所有高师学生学习的“瓶颈”。为此,笔者进行了“关于幼专生专业理论课程学习情况”的调查。

一、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

任选在校的2011级幼专生中双语、早教、管理、音舞方向的学生共100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和学习的看法及存在的问题,发现幼专生忽视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原因,探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体现其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开展幼专院校专业理论课程的有效教学、健全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体系提供参考,为这一序列的进一步的专业理论课程改革提供事实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1.调查目标

(1)教师和幼专生对专业理论课学习的态度和认识;

(2)专业理论课教学和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解决目前困境的策略。

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样本采用随机取样法,采用百分比进行对比分析。

三、调查结果和结论

1.幼专生对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意义认识及学习情况

(1)幼专生对专业理论课程的认识:有33%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6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有63%的学生认为对今后工作“非常有帮助”,33%的学生认为“有帮助”,2%的学生认为“没帮助”,2%的学生回答“不知道”。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意识到专业理论课程对将来从事幼教工作的价值,且大部分的学生认为,专业理论课程的开设和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2)幼专生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情况:从学生课堂来看,有31%的学生专心听课、认真记录;43%的学生学别的科目、做其它科作业;26%的学生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63%的学生从没有过旷课;33%的学生偶尔旷课;4%的学生经常旷课。从总体上看,尽管大部分学生认为专业理论课的学习很有必要,但课堂上能认真学习的学生却只有少部分,旷课的现象较严重,课余时间很少有人主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

2.幼专生对专业理论课程的满意度

(1)对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满意度:从数据统计看,认为教材偏重理论过于枯燥的占75%,对课程不感兴趣只为了考试的占70%。可见,学生对专业理论课授课内容满意度不高。

(2)对专业理论课的授课方法的满意度:调查显示:4%的学生对教师授课方式“非常满意”,70%的学生表示“较满意”,25%的学生“不满意”,1%的学生“非常不满意”。可见,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或持比较满意的态度,但不满意的比例也不小,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3.幼专生对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态度

据调查统计,上课专心听课、认真记录的学生占31%,学别的科目、做其它作业的占43%,做其它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的占26%;偶尔旷课的有33%,经常旷课的占4%;而在课堂上经常主动地发表自己看法的学生占25%,教师点到时才会站起来回答问题占40%,自己心里有想法、但不主动回答的占35%。可见,幼专生中虽然知道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很有意义,但学习态度并不积极和认真,忽视专业学习和厌学现象严重。从上述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幼专生对专业理论课的学习存在严重的厌学现象,相对于其它学科形成了严重的瓶颈。

四、分析

1.造成专业理论课学习瓶颈现象的原因

(1)教学时空封闭、形式和手段单一,无法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来刺激学生学习热情。学习资源的获得是学生学习的目标,而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基本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在时间上,理论课时间缩短为一学期。在空间上,目前在幼师院校中专业理论课的学习都是以合班的大型教学集体形式进行。据此,学生的思路难以打开,学习热情几乎为零。

(2)学生自身文化水平低,缺乏学习兴趣和职业追求。调查中发现,占58.4%的学生不是自己选择的专业。在毕业后是否会从事幼教工作的调查中,有28.9%的学生答“不”,36、6%的学生答“不知道”。可见,在学生对专业并不认可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有专业追求的。如果没有主观学习的意愿,甚至连将来做什么都不知道,努力学习专业理论有无意义对自己并不可知,更何况专业理论本身并不有趣,积极性就无从谈起了。

(3)大环境的负面影响,造成“学习不是最重要的、理论学习更不重要”的想法。许多学生受社会消极舆论的影响,认为学习成绩和未来工作并没有直接关系,学习过程和考试结果也并不成正比、和就业更非直接挂钩,这些都给学生传递了负面的信息,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及其对工作、学习的态度。

2.建议

(1)提高国家幼师院校招生标准,严格师资培养入门关和出门关。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幼师院校几乎是兜底招生。要想将一批素质不高的新生培养成优秀的学前教师,难度可想而知。教育毕竟不是万能的。所以,第一要务就是提高幼师乃至师范所有学校的招生标准,达不到标准不能入门。

(2)改变社会不良影响,让尊师重教从方针呼吁到现实落实。为了提高国家的竞争力,通过教育输送优秀人才,真正重视教育,选拔最优秀的、最有专业理想的人来从事教育工作,把教育看成很神圣的事业,本是题中应有之义。今天,国力增强了,从表面上看,人们更重视教育问题了,但从事教育的人的基本素质却在不断降低,尤其体现在学前基础教育上。现在,国家开始特别关注学前教育问题,作为抓教育的根本,可谓幸事。凡事不造假、不空谈,教育更容不得造假,否则将遗害子孙万代。

(3)利用多种渠道彰显专业理论课学习的重要价值。教育理论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书本上的文字,一种是实践中的技术。一旦打通文字与技术的通道,就打开了教育力量的大门。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多挖掘周围的教育因素,让学生认识到教育理论的价值所在。

(4)切实优化教学形式和手段,丰富课程资源,工学结合,从做中学。课程目标的达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开发和运用水平。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需要充满时代气息和生命活力的学习内容。其次,设置灵活多样的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因此,在幼儿教师职前培养阶段,增强学习内容的实用性;改变教材重体系、重逻辑、重理性分析的状况;突出课程与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联系、学生的从教水平和能力相适应的特点,为幼专生面临的角色转换提供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孟庆国.论高技能人才师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4,(31).

幼师实习论文篇11

引言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是黑龙江大学剑桥学院根据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需要,于2003年开始设置并正式招生的本科专业方向。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设置是我院教育系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了教育系的办学空间和办学层次,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为了提高办学质量,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合格成才,顺利就业,经过对省内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情况的调查分析,我们确立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办学理念和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并重的办学思路,在学生入学之初,在开始研究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加强英语口语基础的训练,强化幼儿园英语口语,现已形成了课堂教学、课下操练、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教育教学体系。

1 背景

经济社会发展对幼儿英语教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幼儿园英语师资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英语本科专业主要培养中等师范学校的英语师资,而幼儿园一线英语教师则主要来源于中等师范学校,也就是幼儿园教师英教化,还有一个来源就是过剩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来从事学前教育的英语教学工作。随着我国师范教育体制由三级师范向一级师范过渡,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开始承担起幼儿园一线教师的培养任务。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具有本科学历的毕业生也开始承担的幼儿园的英语教学工作,专业的幼儿英语师资与英语教育专业和幼儿师范培养的只有中专学历的英语教师应该有什么区别?如何培养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学生既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幼儿教育的理论基础,又具备全面发展的专业技能?这是我们创办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幼儿英语方向面临的一个非常实际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学生需要学习系统的国际音标与语音、幼儿园英语口语、幼儿英语教学法、教育学、心理学和学前教育教学技能类课程,如何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具有从事幼儿园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在毕业时能够迅速适应幼儿园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同时具有很好的专业技能迁移能力和教学策略生成能力,能够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经过对国内外英语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与省内外高校的同行交流办学经验,到幼儿园与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研究幼儿英语教师基本素质的内涵,组织全系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实际,对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认真分析和讨论,认识到必须实行教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学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和以教材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必须在加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突出技能训练,尽快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学生的技能培养过程尤其是特殊技能的形成过程。

2 内容

目标明确、切实实施、科学评价

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旨在探索英语语言知识和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培养,尤其是专业技能的形成过程,一方面要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一方面形成实施教学的运作体系,同时要具备完整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2.1目标体系的构建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现代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从事学前教育英语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的业务能力,能胜任幼儿园英语教学工作,能从事幼教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结合英语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侧重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可以将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学生的专业技能分为基本技能与综合技能,基本技能主要为英语语言的听、说、声乐、琴法、舞蹈、绘画、手工制作、口语等8个基本方面;综合技能主要为学习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等3个基本方面。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迁移能力,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达到本科幼儿英语师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具有幼儿园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

2.2实施教学的运作体系的形成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主要培养幼儿园英语教师,学龄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期,对于幼儿英语教师来说,发音是否准确、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至关重要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需要具备一般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外,还应具备弹琴、唱歌、跳舞、绘画等特殊职业技能,这些技能主要不是在课堂上学会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从操作层面上探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技能训练的方法和途径,其中包括课程教学、课外训练、幼儿园见习与实习、技能训练与竞赛以及科研训练等。

2.3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为了引导幼儿英语方向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制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标准》,规定考核项目、考核方法以及成绩评定办法。通过课程考核、技能展示、英语儿歌、故事竞赛活动以及论文评比等多种途径对学生技能进行科学的评价,既可以激发学生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使教师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情况,为因材施教创造条件。

3 途径和方式

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科学研究相结合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实践教学工作要突出课程渗透、空间拓展、时间贯穿、强化基础和注重规范等教学理念,主要通过课程教学、课外活动、幼儿园实践、技能训练与竞赛以及科研训练等途径进行。

3.1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课程教学包括专业课程、活动课程以及素质课程的教学,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应突出“课程渗透”的教学理念,即在各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都要注重突出学生英语语言运用技能和其他技能结合运用的培养。不仅重视学生的外语、计算机、普通话等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而且还要重视音乐、美术、舞蹈等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

握。音乐(声乐和琴法)课程从第一学期开始,连续开设不能少于六个学期。美术、舞蹈课程开设不应少于四个学期。所有理论课程教学都有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时间,所有教学法课程则以实践教学为主,英语语言的相关课程贯穿始终。教学的考核工作突出技能考核,以防止“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

3.2课外活动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应突出“空间拓展”的教学理念,即不仅注重课堂教学时间的技能训练,更要注重在课外的一切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参加外语角的活动、参加社团组织,经常进行与幼儿英语教学关系密切的舞蹈、绘画等技能训练活动,既可以进行集中的强化训练,如每周利用早晨和周一晚上集中训练。也可进行分散训练,组织志趣相同的学生互相帮助。每年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锻炼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技能素质。

3.3幼儿园教育见习与实习

幼儿园英语教育见习与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幼儿园英语教育见习与实习要突出“时间贯穿”的教学理念,即依托一定的实习基地,确定实习的内容,学生在校学习的四年时间里不间断地进行英语教育见习和实习。

首先,建立实习基地,选择办学条件较好的幼儿园或双语幼儿园作为幼儿英语方向学生的实习基地,与实习基地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其次,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将模拟实习、幼儿园教学实习、班级管理实习、卫生保健实习等不同实习重点结合起来,使各种实习内容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综合教育教学能力;将集中实习、分散实习、穿插实习、顶岗实习结合起来,使各种类型幼儿园的实习相互补充,以提高学生就业时的适应能力。

第三,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可以将幼儿园实习分为三个时间段:从一年级开始,每周安排半天去幼儿园见习,帮助学生及早认识幼儿、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特点以及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职责,在见习与实习中培养学生对幼儿、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情。以便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的英语教学。三年级开始随幼儿园各科教学法、尤其是英语教学法、幼儿园游戏理论等课程的开设进行短期实习锻炼,让学生承担幼儿园英语教学工作。到四年级再利用八周时间集中进行专业实习。

3.4技能训练与竞赛

为了提高幼儿英语方向学生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在完成扎实的英语语言教育的同时,应经常开展幼儿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技能训练与竞赛应突出“强化基础”的教学理念,即把最能够体现专业特色的基本技能作为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的主要内容,通过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促进学生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专业技能训练采用分散训练和集中训练两种形式,集中训练主要由有关技能课程专业教师进行课堂和课后集中辅导,分散训练则由团总支、学生会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学生社团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训练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根据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用英语描绘出相应场景,唱好英文歌、弹一曲好琴、画一手好画、写一笔好字、讲一口好故事、有较好的舞蹈表现力等,同时每学期都进行专业技能的竞赛活动,树立竞赛优胜者为技能标兵,发放证书,给予奖励,激励全体学生积极投身于专业技能的学习训练之中。

3.5科研训练

科研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学生技能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写作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形式,在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上应突出“注重规范”的教学理念,即通过严格的毕业论文写作训练,使学生掌握科研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不仅具有一定的科研写作规范,更重要的是具有科研道德规范。具体指导方面,可以成立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进行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训练,重点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课题关,要求学生选择角度小,贴近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的课题进行研究,最好是进行实证性的个案研究。二是写作关,明确专业水平较高,并发表过一定数量论文的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从论文选题到基本规范进行具体的指导。三是答辩关,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开题答辩,第二阶段是论文最终答辩。只有通过开题答辩的学生,才能参加最终的答辩,答辩以后,凡是需要修改的论文还必须进行认真的修改才能最终定稿。

4 意义与效果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实践教学体系在学院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目前,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完成,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过程中为培养合格的幼儿英语师资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也为省内外同类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幼儿英语师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例。

4.1理论意义

丰富了学前教育理论体系,确立了幼儿英语方向本科人才培养应面向幼儿园一线教师的指导思想,在重视学生做人教育、知识教学的基础上,突出幼儿英语技能训练,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现了学前教育幼儿英语方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在我国学前教育史上具有开拓创新意义。

4.2实践意义

幼师实习论文篇12

一、对旧时代的幼儿师范教育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改造旧教育的目的,教育部于1952年7月首次制订了独立幼师的教学计划。幼师学制三年,所设课程有:语言及语言教学法、数学(代数、几何、三角)及计算教学法、物理、化学、地理、历史、达尔文主义理论基础、政治、幼儿心理、幼儿教育、幼儿卫生及生活管理、认识环境教学法、体育及教学法、音乐及教学法、美工及教学法、参观实习。所有课程均为必修。这一计划最大的特点是各科教学法由各科教员担任,分别结合本学科及幼儿教育实际需要进行教学。1953年7月,教育部又对该计划进行了修订,减少了化学、三角、时事政策的课时,增加了几何、物理、人体解剖生理学、幼儿教育等课程及课时,总课时减少28节。1956年教育部正式颁发《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针对1953年的教学计划存的问题进行了调整,主要表现在:(1)将部分教法课与文化课分离。(2)增加“植物学”和“动物学”等科,取消“计算教学法”“生活管理”和“世界近代史”三科。(3)“认识环境教学法”改为“认识自然教学法”。其中认识社会部分通过语言教学来完成。(4)减少了数学、物理学科等科的教学时数,增加了幼儿教育学、语言教学法、教育实习等的教学时数。(5)增加钢琴选修科。至此,幼儿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有:语文(汉语、文学及儿童文学)、数学(代数、几何)、物理学、化学及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达尔文主义基础、地理(自然地理、中国地理、外国地理)、中国历史、政治(社会科学常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语言教学法、认识自然教学法、体育及体育教学法(体育、幼儿园活动性游戏体操及其教学法)、音乐及音乐教学法、绘画手工及绘画手工教学法、教育实习。教育部规定该教学计划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要求各幼儿师范学校必须努力贯彻执行。

从此,政府关于幼儿师范学校的课程计划的规定,与各幼儿师范学校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了。这与解放前官方幼师课程计划对幼教师训机构影响不大,到有很大的区别。这有利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中等幼儿师范教育的统一管理和指导。

二、幼儿师范的改革实践

1995年,原国家教委又根据新的形势对幼教及幼师改革发展的需要制订了新的三年制幼师教学方案。即《三年制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学方案(试行)》,该方案对培养规格首次做出了十分详细的规定。培养目标的表述改变为培养幼儿园教师。规格涉及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及基本能力,身心素质三大方面。这些规格体现了新时期对幼儿教师所具备素质的全面要求,有利于指导幼师的教育教学活动。

课程设置也比以前有很大调整。该方案规定课程设置由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和课外活动四部分组成有机的整体,各部分课程的比例分别为65%、15%、10%、10%。这一方案最突出的变化是:(1)确定选修课在课程中的地位,丰富了幼师课程的结构。方案规定选修课一般应开设文化知识、教育理论、艺术、体育、劳技、外语等类课程,各校可自行决定。(2)课外活动也成为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3)在必修课程中也有十分重要的变化:教育类课程过去的“三学六法”改为“幼儿卫生保育教程”、“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概论”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四门课程。其中“六法”综合为一门课,变化最大。这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幼儿园教育由过去的分科教学逐步过渡到综合教育;人们对幼儿园课程的概念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及90年代以来我国在幼儿课程理论方面的建设都要求幼师培养的人才能适应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要。

但是,笔者认为六法课整合为一门课的实践效果很差。“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这门课的设置是必要的,但学生在学习这门课前完全没有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基本知识,这门课程的内容被架空。这门课程应是原“六法课”基础之上的统整性课程。靠这一门课来完成原来六法课的内容是极其困难的。

三、幼儿教师培养探索

幼师到底设置哪些课程是由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幼儿教师决定的。长期以来,我们缺乏对幼师培养目标的深入研究,导致课程设置的变化总是比较盲目。研究这一问题就是为幼师课程设置的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培养目标将极大地影响幼儿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各类课程的比重。由于我们的目标不明确,培养学生缺乏针对性和重点,导致许多幼师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还需较长时间才能胜任工作。笔者以为专业化的幼儿教师应该是热爱儿童,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具有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修养,有很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善于学习和钻研,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机智的人。其中教师是否具有教育教学机智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集中体现。吸取历史的经验,幼师的课程设置应能突出培养幼师生教育能力的课程,这可以使幼师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幼儿教育改革的需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