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4 15:24:22

生态课堂论文

生态课堂论文篇1

动态课堂的解释,往往从两方面依次展开.一方面,从构成课堂的各个要素来看,都是动态的.一般是学生在课堂上动手、脑、口,教师也和学生相互互动.同时在动态课堂中,教具也应该随着教师和学生而动.其共同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能力、构建学生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这些课堂要素构成一个动态体系.参与课程活动是维系生物课堂动态结构的主要形式,解决问题是这个动态体系的主要任务.在其动态互动中,需要实现多个要素的最适发展.

2.高中生物动态课堂的基本特征

(1)重视教学的创造性与变化性.

动态课堂重视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变化,将教学作为不断发展的过程.注重教学过程的创造性,不仅仅局限于预期的目标设计.而是要促进资源利用和生成,要求动态和开放的设计,将师生的思路进一步打开.教师要重视资源的生成,提倡生生、师生互动带来的课堂动态发展,反对过度精细的目标设计.同时,生物教师也要结合教材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引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并在资源积累的基础之上,排除并吸纳相关的信息,进而变换自身预定的设计,将偶然性、复杂性或不确定性的渗透到教学具体过程中.

(2)重视提倡多元化和个性.

重视师生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进一步发展动态教学.教学不仅有教学思维的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也有学生在学习意义理解程度上的个性及多元化.高中生物动态课堂的实践研究,从开放的设计开始,对具体的认识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其开端不一定从原则或公理的推理、局限于经验或者相关活动.教师所提供的帮助不一定非以讲解或自学作为主要的模式,教师仅以平等的角度提供相关建议.学习的程序和内容也不应是既定的,甚至教学发展的目标也不需要是既定的和统一的.

二、高中生物动态课堂基本方法

1.解决问题是动态课堂的主要目标

解决问题是动态课堂的主要目标,让课堂中的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生物现象,继而提出相关问题,并对问题展开一系列的预测或者假想性解释.同时,积极搜集相关有效的信息从生物知识或者方法这两方面,进行系统的探索性研究,继而获得研究结果,由此证实或者预测或者假想性解释,并再次提出新领域中的问题及科学研究的过程.

2.自主性参与是动态课堂的主要实施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系统学习.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思维和行为的参与),重视学生生物学习兴趣的引起及保持,并提供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空间和时间,合理安排学生的提问、讨论、质疑、反思、交流、总结的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发展、有效学习.而动态课堂能充分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使生生、师生充分交流,让学生开动大脑,继而能真正体现学生的生命价值,成为学生进步的源泉和动力.这种来自于学生本身的内部驱动力,需要在师生的交流中,尽可能放大学生的能力,把握住学生思维的特性,往文明、科学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3.反思是生物学动态课堂中实施的保障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刻反思,是生物学习过程中主要的环节.因此,需要重视生物课堂中的小结及讲评,并引导学生在课后积极进行领悟和反思.强调解题活动的总结和回顾性分析,并要学生重视解题思路的规范表达要求和探索过程,关注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积极鼓励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理论分析.

三、构建高中生物动态课堂的具体实践

现以人教版“植物细胞工程”的教学为例,并穿插高考相关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建立动态课堂.

1.生物学动态课程的目标

本次动态课堂的主要目标包括:①简单阐述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及植物组织培养;②分析相关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情况;③尝试进一步培养植物组织.

2.生物学动态课程的过程

(1)植物组织培养.

在研究细胞分化的实质性、细胞的全能性以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教学过程中,第一阶段,需要利用教材中的图,将其引入本节课的标题,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只提取植物的一片花瓣则能培育出完整的植株”,应用教师讲授的方法,提出问题“细胞的全能性及分化”,进行分析与讨论.第二阶段,关于细胞分化和细胞的全能性这部分内容,由于高三学生在必修课中学过,可采用提问的方法让其回顾性分析,再依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系统解析.再把“如何把植物的一片花瓣培育成完整的植株"作为本课的重难点问题(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第三阶段,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将这部分教材内容依据实验“胡萝卜的组织培养”进行相关讨论并总结,创造条件完成这个实验.

(2)简单阐述植物组织培养及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在研究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及植物繁殖的途径的教学过程中,第一阶段,可引入教材书当中的马铃薯-番茄的实例,让学生积极思考,同时一部分科学家也提出这样的设想:将番茄和马铃薯进行杂交,可能培育出地上结番茄的果实,地部结马铃薯状茎的植物.应用教师讲授的方法,倘若要实现这个设想,可采取哪些方法?由此,将学生吸引例转移到本节课本当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上).第二阶段,让学生逐次分析其杂交技术的具体概念,再依据学生对其的理解,结合学生所了解的原有的植物细胞结构特点、新学习领域中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和酶的特性等方面的知识来回答上课中的所遇到的问题.利用师生互动的方式,积极讨论.

(3)分析相关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情况.

第一阶段,需要依据生物学教材中的具体思路,介绍实践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以说明目前生产的实际需要,并进一步介绍相关科技人员如何采用这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应用教师讲授的方式,以在农作物脱毒过程中的应用为例,应该事先介绍长时间进行中的无性繁殖的农作物,极容易遭受感染的病毒侵害,直接导致品质变差、产量剧减,而且植物的分生区域一般不会感染病毒,并用分生区的细胞进行植物体组织培养,则能大量得到脱毒苗.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相关教学,不仅能让高三学生更好地理解技术的应用价值,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主要能力,加强合作交流.

生态课堂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2.184

生态课堂的建立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从根本上填补了传统课堂的漏洞,完善了教学过程,改善了旧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乐于接受,全情投入学习,对整个教学体制的革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1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征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程中,学生的阅读书籍一般都局限于课本上,由于课本中的文章、诗歌、古诗词过于枯燥,使小学生在学习中缺少积极性,对既定的阅读内容不感兴趣,就不愿意去进行阅读,或者阅读的效果较差,就算是读了,甚至能够背诵,也难以理解其中的意思,这对于小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讲是十分不利的。阅读是知识的积累,小学生处于汲取知识的启蒙阶段,在这个时候,如果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那么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作文写作能力,使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由于脑中的知识过于匮乏,出现空白状态。

2生态课堂应该如何构建

2.1改变传统观念

生态课堂的建立,首先要改变坐而论道的教学模式,规避填鸭式教学,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在教学环节中,为学生加入互动性的游戏环节,用来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在维持教学平衡的基础上,加入更多的个性化因素,让学生将阅读培养成为兴趣,养成爱读书、爱思考的习惯。还可以让同学们通过图片以及情景还原等方式感悟文章中的诗意美好,用角色扮演、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帮助学生走入文章内部,体验文章中的情怀。案例:某小学在进行《山行》的阅读赏析,整首诗传递出来的内容就是一幅极美的风景,老师让大家在阅读之后尽情想象诗歌中的意境,将自己投入到整个画卷中去,之后,由学生到黑板上接力作画,从蜿蜒的山路到山间的小屋,从火红的枫叶到停留的马车。学生们在画完板画之后,脑海中的形象也就逐渐立体,同时,在绘画过程中,自身的感受也会与原作者产生共鸣,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文章印象深刻。

2.2教育教学人文化

老师要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针对阅读的文章创建模拟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态教学最重要的就是体验,老师要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指导,为学生创造模拟情景,给予完整的信息资料,运用情感交流的手段给学生提供启发。课堂上的情感体验,是生态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关键点,在这个过程里,学生们在课堂中的身份已经产生了变化,他们成为了课堂的“老师”,将所学到的知识与自己的所思所想充分结合,这种新知识融合记忆的过程培养了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尤其重要。与此同时,老师还应该用积极的语言评价鼓励学生。在语文阅读的课堂上,学生由于思想的不同,会展现自身独具特色的优点,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些优点,给予学生肯定,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2.3学生学习自主化

生态课堂主要是学生学习态度的建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主自学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拥有无限的潜能等待开发。在阅读的教学中,主要注重的应该就是学生学的过程,将教育的根本归结到学生自身,同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出现偏差时,老师应该尽快给予技术上的指导。案例:某所小学在学习《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时,当地正处在秋季,老师便将学生分成小组,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去操场上采摘秋天的红叶,感受秋天的风景。当学生回到教室,再次阅读《北大荒的秋天》时,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中所描述的秋天和家乡秋天的区别,加深了对文章阅读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正是由学生为主导,通过对真实情境的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参与进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3生态课堂对阅读教育的影响

生态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它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它可以把传统的课堂生活化,让学生真正地去了解自己感兴趣以及想知道的知识,学生可以在课堂中畅所欲言,随意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个过程,对小学生起到了思维养成的作用。与此同时,当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学习时,阅读效率也会随之提升。生态课堂给予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当学生面对问题时,会习惯性地进行思考,而不是等待老师的固定答案,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与老师进行平等的互动,这进一步改善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拉近了师生间距离。

4结语

生态教学的意义在于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老师为学生创造自由、和谐、轻松惬意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感悟到学习的乐趣,让整个课堂洋溢着轻松愉快且充满生机的气息,使老师和学生都能共同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岳伟,刘贵华.走向生态课堂——论课堂的整体性变革[J].教育研究究,2014,(8).

[2]王世军.论生态课堂中的师生角色定位[J].天中学刊,2010,(1).

生态课堂论文篇3

20世纪7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可雷明提出了“教育生态”这一命题。这一命题在“生态课堂平衡”上体现出来了。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并使课堂环境得以优化,从而使师生之间以及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得以协调,使课堂本身所具有的生成新因素能力得以促使化,这样使师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最终能实现。

1、失衡的课堂。传统的课堂称作失衡的课堂。它得核心在于知识的传授,就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这样就显得教师有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学生被动的去接受,并把自己的观点抛弃了。这样的课堂,就谈不上“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了,这种课堂没有充满生命的活力。而现代的课堂是教师、学生、教学媒介以及教学环境所组成自己观点的一个有机系统。所以,我们要将课堂教学生态中的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得以转变,使课堂群体生态得以平衡,这样使生态空间环境能够和谐的建设起来。这样的课堂也能够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2、平等关系。对于师生问题来说,要建立一层平等的对话关系,使主客体之间能够协同成长。生态的课堂,对于师生来说,两者之间没有任何的鸿沟。其实,教师在伤害学生的同时也没有必要伤害到自己。真正地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活生生的人的关系,更应该是双向的互动。而教师更应该把自己地架子放下来,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这样能够成为平等的对话者。

3、大胆表达,勇于发言。语文教学既要求教育者搞一些让学生赋有生命价值的语文学习活动,又要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加以注重,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让学生自己说、自己总结,自己感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加以考虑,并对教学的各种活动要精心地设计好,使学生对时间和空间能够自主的支配好,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激活的状态。这样的生态课堂理念,使他们更加地认识到自己是一个自主学习知识的人;在自己地生命世界里不断地去完善、不断地去丰富,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成长需要得以满足。

二、对生态课堂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生态课堂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生态系统,它有着教育生态系统的共同特质。比如说,它在教育生态系统中,以教师作为主体因素与学生共生共存,并相互制约,共同发展。以下从生态学的角度对生态课堂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对语文教学中生态的一些基本特征展开说明。

1、自然情境性。曾在《语文教学情境论》中,韦志成先生对语文“情境教学”作了精深而系统的阐述,他在此书的序言中写道:“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是语文教学深化改革的必然,是语文教学最优化的基本途径。为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不可不用情境教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教学目的得以达成,语文教师以形象为主体,对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进行创设,这都是依据教材而实行的,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生态自然情境性的定义。直观形象性和情知对称性的基本特征是语文课堂教学生态自然情境性的两个体现。直观形象性是在语文课堂情境因素中构成的,它让学生主体从形象开始,并对有些对象进行感知。可以这样说,在情景教学中,形象占据统治地位,如果形象没有了,那么情境与教学也没有了。情知对称性,是教师向学生因理因情地去传授知识,而学生因情因境的去领悟教师传授知识的道理,这就是情知对称,这样使语文过程的最优化得到最大地实现。

2、审美愉悦性。审美愉悦性是由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质来决定的。(1)生态课堂的主体因素和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美的系统复合结构。而课堂教学的审美对象包括了一些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艺术美,这都是语文教材所具有的。

自然美、生活美的集中体现是艺术美,而语言艺术所具有的独具艺术魅力是语

生态课堂论文篇4

现代的学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七彩的经验世界,他们即多样化又很个性化。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平台,让语文课凸现个性化的色彩,让语文课折射个性的光芒,培养学生多层次地感悟语境,多角度解读文本的能力。

听《蒲公英》一课中的片段:老师问:“你们想和这两颗蒲公英种子说些什么吗?”学生讨论后回答,有的说:“沙漠的金光闪闪、湖泊的银花朵朵是太阳光的缘故。你们被自己的眼睛骗了。”另一位学生急忙补充:“被表面看上去很美的东西所蒙骗了。” 老师肯定地点点头,继续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见解,学生一下子议论开了。教室里充满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声,他们个个兴趣盎然,说得头头是道。这种教学氛围是师生在平等对话的课堂上生成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教学情景和学生实际不断调整预设目标,深挖藏于学生本身的教学资料,允许、鼓励学生进行多元解读;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珍视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感受,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的所悟所得,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进行思想的碰撞,让清新自然的美在充满生气和乐趣的氛围中逐渐生成。

二、激发质疑,生成活力无限的美

语文课堂要抓住“质疑”点,积极创设平台,让学生明白如何质疑,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营造气氛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示范启发是帮助学生开启质疑之门的金钥匙;积极评价是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催化剂;定范围找问题是提高质疑效率的有效途径。精巧地质疑后还要组织学生探究释疑,让学生从疑团顿生到恍然大悟来个质的飞跃,才是更密切地与作者和文本对话,达到“物我回响”的境地,同时,也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指导读《劈山救母》的第二段时,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沉香,感受沉香一路的艰辛,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当读到“饿了就采几个野果,渴了就捧几口泉水喝喝”时,突然有学生质疑“这沉香真笨,他为什么不回家再多带些水和干粮?”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我马上想到这是一次深入探究文本的好机会,反问学生“沉香会不会回家?”让学生展开讨论,几分钟后一双双迫切的小手高高举起,有的说“第一小节中说沉香救母心切,所以不会回家。”有的说“沉香翻过了很多高山,跨过了很多深涧,再回家就太浪费时间了”…… 我们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他们与自己争论,肯定他们勇敢精神的前提下,与其一起讨论来加以引导,并纠正其错误的观点,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活力无限的美。

三、延伸时空,生成探究体验的美

优秀的教学设计不是对课堂要出现的情况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要给课堂中出现的许多不确定性留下足够的空间,供学生自己去揣摩,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

在教学《东方明珠》最后一段时,我问孩子们为什么把塔叫东方明珠呢,学生说 “因为明珠是闪闪发光的。东方明珠塔在晚上闪闪发光,就像是一颗夜明珠”。有的说“因为它在上海,上海是在中国的东边,中国是在世界的东方”。我问“你怎么知道的”,他说“爸爸是教地理的,上次去上海跟我说的。”有的说“东方明珠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人们看到它就会想到上海,看到它就会想到中国。”这时有孩子联想到《艾菲尔铁塔》(校本课程)里刚学到的知识,并马上提问,“老师,是不是像法国的艾菲尔铁塔……”我说“在世界上有许多的地方都有一些标志性建筑,它们不仅世界闻名,而且代表着一个地方,一个国家。想知道更多的吗?我们可以看看这方面的资料。”在布置学生回家查阅相关资料后,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这时的学习已不单单是对知识地理解和目标的达成,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严谨、科学的思维态度和方法。

四、开放教材,生成隽永细致的美

生态课堂论文篇5

1.2“双惟”实验班的“生态性”教育生态学把教育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研究教育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规律,研究重点就是对教育生态系统的各个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析。“生态课堂”是教育生态学的重要领域,关注影响教学过程的诸多方面所形成的网络,并对此进行剖析与理解,关注课堂内部的行为特征以及课堂外部社会因素对课堂教学的作用。这种课堂“以人为本”,关注师生共同成长、激发师生潜力、分享教学过程中的幸福快乐,营造富有生命力的“绿色”活力。“生态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在于以学生为主体,师生间、生生间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和谐发展。学生在“生态课堂”中学习不仅仅获得的是知识,还能体会到生命的动态平衡性、生成性和可持续性。课堂环境中不只是物质环境,还有人际关系环境、文化环境、制度环境、心理环境的共同和谐发展。生态课堂追求课堂整体的“平衡”发展,构建生态课堂,就是要形成开放多样的生态课程类型,确立民主平等的生态师生关系,建立动态发展的生态评价机制,创设和谐共生的生态课堂环境。故而,“生态课堂”就是以生态的眼光、态度与方法来观察、思考、分析课堂,用生态学的原理去审视课堂,以生态的眼光、态度和方法去思考、分析和解释复杂的课堂教学问题,并以生态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其根本目标是生态课堂主体学生学习生态的建立。“生态课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对课堂伦理的崭新认识以及对课堂生态系统中各种相关因素的认识。其核心是对个性化的教学目的、教学过程、课堂特征和课堂维度所组成的特定环境的重视,强调课堂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从“生态的”视角而言,课堂应该具备多维性(multidimensionality)、同时性(simultaneity)、即时性(immediacy)、不可预知性(unpredictability)、公开性(publicness)和历史性(history)等六方面的特征。所有这些要素结合在一起所建构的环境给参与课堂活动的每一个成员(学生和老师)带来了压力和动力。同时,“生态课堂”强调多种关系的辩证统一,认为课堂是整体相关与动态平衡的统一、多元共存与和谐共生的统一、开放性与交互性的统一、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差异性与标准性的统一。“双惟”实验班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特点,重视课堂内外环境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教学活动积极推广“主动式”教学方法,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将老师教与学生学有机地结合,突出主动特色。强调师生交流和同伴互助,共同进步;重视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习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从开学到放假,“双惟”实践班学生每天坚持晨练、晨读,从不间断,磨练出“双惟”学子坚韧的毅力。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展“书香之家”读书活动,围绕“充实文化素养、强化中医信念、夯实经典理论、提高中医技能”的思路,进一步强化、发展、延伸学生的专业技能。诸多“生态性”的努力唤醒了学生的力量,培养了其自我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2“双惟”实验班的素质教育目标

生态课堂论文篇6

一、生态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语文课堂状况

今天,“生态”已经成为了一个再时尚不过的词语了,原生态旅游、原生态食品……似乎原生态无所不入。面对这一系列的“原生态”,笔者在想:我们的新课程语文是不是也需要返璞归真创建原生态的课堂呢?如果是的话,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原生态”的呢?笔者以为,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来说,要实现“原生态”就要剔除一切急功近利的心理和行为倾向,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全作为教学的最终任务,而不是培养一个个的垃圾知识的容器和考试分数的奴隶;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来说,“原生态”就是抛弃刻板的“师道尊严”,唱响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主旋律;就教学方法来说,“原生态”就是要改变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目不转睛地听的局面,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之中掌握语文的基础与关键。

可见,生态的语文课堂就是以生态学理论和系统的观点作为指导,从生态学的角度来审视语文教学,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课堂教学的最理想的状态是实现课堂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和谐发展,使其发挥最大的教学效能;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如此说来,我们的教学过程应该加大对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开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课堂成为师生思想碰撞、情感互通、共同成长的最佳场所。可以说在这种课堂之上,处处洋溢的是生命的光辉与和谐的生态之美。

二、生态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语文课堂特点

与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相比,生态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语文课堂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从教学内容上看,生态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语文课堂不再仅仅将目光放在“双基”之上。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的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其基本技能,这无疑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但是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如果再像传统教学那样,将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让其学到终身受用的知识已经不再符合当前社会的需求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的,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而从理论上来说,对学生而言,只有对其今后的发展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才是真正有用的,这对我们的教学来说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因此,我们的生态课堂就应该在关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对其人格、态度的培养。在我们看来,一个个的学生个体不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一个整体,我们应该以完整的时空观为指导,为其提供完整的教学内容。

2.从课堂结构和学习方式上来看,自主、合作、探究成了我们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长期的传统教学之中,我们课堂教学的统一模式为“授-受”式,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则可概括为听讲-记忆-再现-接受。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之下,完全没有一点儿自主性。而在生态理论指导下的语文课堂之上,我们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来看,致力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亲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当中,合作、交流成了我们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课堂充满了欢快的气氛。对比看来,我们不再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不再对学生进行机械训练,而是让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获取知识。

3.从教学的构成要素上看,学生和文本被放在了与教师同等的主体地位上。按照生态理论,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包括三个方面:教师、学生和文本。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被学生当成是权威的标准答案,容不得学生有丝毫的怀疑,学生只能全盘接受教师的讲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会对学生学习的心灵健康和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伤害;而权威答案也会使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因为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多元的文化,不同人对同一文本的理解极有可能存在着差异。构建生态化的语文课堂,就是要力促教学的三个主体之间实现平等的对话,注重课堂教学之中生成性的学习内容。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如下三方面的挑战:(1)教师应该放弃自己是课堂教学主宰者的观念,而应该成为平等的首席;(2)应该放弃自己是知识传授者的观念,努力成为学生人格的培育者;(3)实现课堂教学由单方面传递向多方对话的转变。

三、生态化的高中语文课堂的构建策略

以生态理论为指导的高中语文课堂,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将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努力将课堂转变为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的舞台,将课堂所学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能力。那么,我们如何构建生态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呢?

1.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构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动起来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就要求教师从根本上抛弃刻板的“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敢于进行感情投资。正如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所说,只有教学方法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和精神需要之时才会变得高效。就学科性质来说,语文是人文性极强的学科,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强化人文意识,在教学上做有情之人,让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实行积极有效的教学评价策略,让学生乐于动起来

(1)注意对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做到让学生“心动”。所谓的“心动”就是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参与学习、主动探索的欲望。笔者以为,想使学生心动就必须注意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精选课堂教学导语,让导入敲开学生的心门,做到使学生“牵一发而动全身”。

(2)注意情景创设,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自发地对教学问题进行探究,主动地与其他人合作和交流,使学生做到“动脑”。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开始于问题和惊讶。”只有恰当地进行问题设计,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进入自己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而对求知的问题进行探究是人的一种本能,人天生就是一个探索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而学生在对问题不断地探究过程中,就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认知,不断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并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方法和技能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之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与此同时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会得到有效的保护。我们可以说,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之中,学生是通过探究主动地来完成知识的建构的,这就使得学生对这些知识做到了真正的理解和掌握,这样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而这样的教学效果也才是我们想要达到的。

(3)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手、脑并用。阅读与写作之间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与根本,而写作可以让阅读获得扩展与升华。如果我们将阅读与写作这两个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结合起来,必然会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

(4)加大对朗读和口语训练的重视程度,让学生的嘴动起来。由于高考不考学生的朗读能力,所以不少教师将本来用于安排学生朗读的时间用来进行课文讲解分析或作业答疑。但是实际上,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朗读是一种传统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语文学习“四能力”中的首要能力。古人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心理研究也表明,在人的学习过程中,参与的器官越多其学习效率越高。而朗读正是一种眼、手、脑并用的学习活动,不仅会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语感,促进其语言的积累,还会使学生的人格和精神受到感染与熏陶。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教学内容的文本意识被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之上,让学生亲历了对作品的感知、探索和积累的过程,这恰恰是符合新课程的理念的。

3.加强学法指导力度,让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动

生态课堂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工业化、城镇化在带来繁华的同时,也导致草原退化,湿地萎缩,河流污染、生态脆弱。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党的十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现在的高中生,将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对当今社会及未来社会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于高中政治教师而言,在政治课教学中就更应该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使学生成为美丽中国的自觉践行者,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能量,使其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经济生活》这本书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市场经济发展完善这一主线而展开。虽然市场经济承认人们有追求自身利益的权利,如消费者应寻求最便宜的商品,生产者应追求利润最大化。但《经济生活》自始至终要坚持鲜明的政治导向和道德价值导向,其中也包括要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使他们形成一定的环境责任感、道德感和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因此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既具有必要性,也有现实的可能性。为此,在“经济生活”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

一、挖掘教学内容,树立生态意识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高级文明状态,是一种新的文明观和发展观,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而经济活动所要建设的是物质文明。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不是对立而是紧密相连,没有生态文明,就没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同时作为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又是提升物质文明的载体,在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物质文明将有利于消除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生活方式。由此可见,生态文明的内容和要求内在地体现于人类的经济活动中。因而在“经济生活”教学中,教师应寻求生态文明教育与教材的结合点,善于分析和挖掘课本知识所蕴含的生态教育因素。通览《经济生活》全书,笔者从经济活动的主体角度来挖掘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

1.在个人生活消费层面,树立绿色消费观

人活着,就要消费,有消费就有物质消耗。而传统消费大多关注人的需求,忽视消费造成的环境影响。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也发生变化,生活方式对生态资源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众多资料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国民的生活水平整体大幅度提高,生活消费品的数量和种类迅速增加,消费品的使用周期逐渐缩短,生活污染物的排放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中的比例持续上升。如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持续增长,现在已经超过工业废水的排放量,成为中国的主要水污染源。另据测算,我国城市私家小汽车保有量已过亿而增速不减,由此产生的汽车尾气是近期接连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为了满足人类的长远需要,就要保护环境,提倡可持续性消费,每个消费者改变不合理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坚持5R原则: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生(Rescue)。同时必须反对攀比消费和炫耀的消费心理,提倡节约型消费,改变“一次性消费”和“类一次性消费”,反对自私的享乐观,拒绝铺张浪费,珍惜万物,做到尽量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在企业生产经营层面,树立生态生产观

不同的生产方式造就不同的生态环境,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是生产方式的直接实践者,企业的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目前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的出现与不少企业生产方式严重落后密切相关。有些企业的经济效益不错,然而他们用大管子把废水直接排到河里,用大烟囱把废气直接排到空中,毫无疑问,这些企业的利润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其实企业追求利润本无可厚非,但企业家身上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不能杀鸡取卵,将利润建立在环境污染的基础上。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还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充分考虑经济、社会、环境三重底线,为满足人们的需求而生产优质产品和提供优质服务;为了应对资源短缺和污染环境的严峻形势,企业应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为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做出自己的贡献。

为此,企业在发展时就应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下大决心舍得投入搞技术创新,培育和发展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新兴产业,依靠政策扶持,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和改造传统生产方式,发展循环经济。这样做既可以减少资源的占用和浪费,节省生产成本,又可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为建设美丽中国奠基。

3.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树立科学发展观

当今中国的GDP连续20年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然而我们多年的经济发展是以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资源浪费为代价换来的。一方面自然资源利用率低,我国GDP增长的能耗是日本的13倍。另一方面,环境污染严重。到今天,环境和生态的承受能力已达极限。譬如水资源问题,全国70%的河流污染严重,50%的城市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果将环境和资源成本计算进去,我们每年的经济增长入不敷出。这与我们要建设的鸟语花香、碧水蓝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中国显然有很大差距。

所以,政府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应发挥好主导作用:第一,政府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变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印5诙,充分发挥财政和税收的调节作用,调节生产和消费,从而达到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效果。如财政可以向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业倾斜,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国家可以通过征收资源税、消费税、排污税抑制生态的破坏等。第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抓手制定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政策,加强宏观调控,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进全社会进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轨道。第四,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注重课堂引导,坚定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现在的高中生处于网络时代信息社会,他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便捷多样,而且他们的自主意识、独立意识较强,教师的传统权威被打破。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转变教学方式,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结合教学内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使学生能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为了让学生感悟树立绿色消费的重要性,笔者采用情景再现法展示截然不同的两组图片:未被污染的美丽家园和受污染的生态环境,学生观后有很大触动。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消费行为不仅是个人的私事,还直接影响到生产行为和社会良好生态风气的形成。再如,学习《围绕主题抓住主线》一课时,笔者搜集一些视频和图片用多媒体展示,如长江特大洪涝灾害、北京沙尘暴。学生观看形象生动的视频材料后,仿佛身临其境,深刻体会到了人类破坏环境所导致的恶果,体会到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为了唤醒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深刻认识,我在课堂上以公害事件为焦点,对学生实施环境警示教育。实际上一些影响范围大、危害严重的重大污染公害事件是来自自然界的忠告,可在讲课过程中适时穿插如SARS、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事件,引导学生就此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这些事件的发生与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过度向自然扩张造成的生态破坏、环境恶化问题密不可分。我们要反省自己:不能过度向自然索取,随意践踏自然,否则会受到自然的惩罚。通过环境警示教育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产生了环境危机感,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也随之萌生。

我在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教学过程中就专门设计了一些生态焦点辩论题目,让学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分组展开辩论,这是生态焦点问题辩论法。如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让学生辩论“超前消费好还是滞后消费好”“高消费就是优质生活吗”“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否已过时”等;在学习财政和税收时,让学生辩论“是否应该征收消费税”“是否应该开征排污税”;在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让学生辩论“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谁更重要”;在学习“围绕主题抓住主线”时,让学生辩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否根本对立”等。

上述几种方法是笔者在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常见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把握好时机,做到适时、适度,这样才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结语

总之,在“经济生活”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任重道远。这需要高中政治教师长期不懈的辛勤努力,研究新情况,采用新方法,抓住课堂内外的最佳时机,用扎实有效的行动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主题案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4-35.

[2]何爱国.当代中国生态文明之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33-267.

[3]郭 耕.天人和谐――生态文明与绿色行动[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78.

[4]李太平.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30.

生态课堂论文篇8

生成性课堂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提出有参考价值、有创见的问题时,能够根据当前情境及时改变预设的教学计划,及时针对学生的问题展开教学而获得成功的教学。它要求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照原先设置好的教学思路,应该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成新的教学计划。构建生成性课堂是建设小学语文原生态课堂的策略之一。例如在讲到《锄禾》这篇古诗的时候,有的小学生提出:为什么要人亲自劳动呢?不是有机器么?这时教师应耐心地讲解当时机器没有发明出来,所有的耕种都是人们下地劳动,同时也渲染了农民伯伯的辛苦,鼓励大家珍惜粮食。

2.构建生命课堂

构建生命课堂是建设原生态课堂的又一大内容,它要求不仅要教育人珍爱生命,还要在潜意识里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并由此具备创造生命的价值,提升对生命反思的意识。“生态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突出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1.努力追求真实、扎实的课堂教学

语文原生态课堂,老师在课堂中着力引导学生扎实读书、认真思考、反复训练,依据课堂中即时生成的问题进行教学的环节很多,按部就班实施“满堂问”的课堂减少,教学呈现出一种朴实、自然之美,课堂上,教师以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创设出凸显学生主体性的自由、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真正建立起了相互帮助、相互交流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显得真实而且扎实。

2.尝试变革传统、低效的学习方式

传统教学中“师讲生听”“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更多地考虑了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满堂灌”是其主要的教学方式。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体现,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个性见解和真实感受。学生当堂动笔训练的时间在适当增加。“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课堂上得到有效运用。教师要能做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之中,尽量兼顾全体,传统的一对一的低效教学方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转变。

3.积极创设丰富、多元的教学情境

不少老师通过做游戏、演课本剧、情境对话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知,创设了丰富多元的教学情境,为更高效率地学习打下了基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生态课堂论文篇9

二、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生态角色”的定位

(一)教师是课堂生态关系的协调者

在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生态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而教师的身份与职责决定了教师必须努力协调课堂生态中各种生态关系之间的平衡。要想平衡好各种生态因子间的关系,教师就必须做到尊重、理解并爱护自己的学生,尽可能以平等、理性、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学生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帮助学生缓解彼此间的误解与矛盾,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学习氛围。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唯一来源。尤其是面对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种多样的现实,教师职能也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等。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大学英语的课堂生态中,教师所担当的角色不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包办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努力营造一种开放性学习的探究氛围,借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以提高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及行为习惯,进而实现对学生一切学习活动的引导性。此外英语教学中必须注重语言的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外语思维和表达的实际应用能力,这也是大学英语教师应当指引学生努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教师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

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求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必要的引导外还应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信息社会的发展使学生面临越来越多的诱惑,学生的注意力难以关注于学习上,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合适的手段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尤其让学生在新课题的认识和研究上以及对前沿知识领域各种资源的学习上产生一定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各种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方法和一定水平的互联网技术,借用多种手段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及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师是课堂中的旁观者

就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而言,学生往往扮演的是知识接受者的角色,教师则是知识的知晓者和传播者。这种情况下就树立了教师在课堂中的绝对权威和统领地位,使得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难以得到足够的锻炼和发展。长此以往,则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性,降低了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大学英语生态课堂中教师应更多地扮演旁观者而非统领者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应尽量不要介入到活动中,而应多鼓励学生进行交流活动,而教师只需做到组织并维持好交流活动的秩序,控制好时间和活动的大致方向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参与到活动中,把握学习的主动权,并得到更多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

(五)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的本质并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虽然教师扮演旁观者的角色可以很好地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受学生自身英语水平的限制,很可能在交流中出现语法上的错误而难以得到纠正。此外,教师旁观者的角色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师在课堂中的安全感和自信,进而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必须在组织教学和管理课堂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即教师还必须在课堂上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当然,这种合作不是教师与全班学生的合作,而是教师与各个学生小组间的合作。也就是说在学生彼此之间进行交流活动时可以有意识地加入到各小组的讨论中,并在学生阐述完后以建议的方式指出学生的错误,而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对话,以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三、大学英语课堂对教师“生态角色”的能力要求

(一)强化教师课堂教学的表达能力

教师课堂教学的表达能力主要包括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板书能力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尤其是对于英语老师而言,必须加强英语语言表达技能的训练,在掌握相关的语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更丰富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加强英语交流实践等,使教师自身所储备的知识能有效地转化为口头语言、板书或多媒体技术的表达,进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二)强化教师课堂教学的思维能力

强化教师课堂教学的思维能力的准确性、扩散性以及独创性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并充实自我,尤其是应该时刻关注科研、学术问题的最新动态,尽可能多参加一些相关的学术会议或研讨会,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之中,通过这种方式拓宽自身视野,强化自身思维扩散以及创新的能力。

(三)强化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

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就是指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课程安排以及教师自身形象的设计等方面的能力。这首先要求教师必须熟悉目前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并依据社会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理论,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转变教学模式。只有做好教学设计,教师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对英语感兴趣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在生态课堂中扮演好引导者以及激励者的角色。

(四)强化教师课堂评价与效果预计的能力

教师在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教学中同时充当着旁观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因此,如何对两种角色的职能加以区分,如何实现两种角色间的相互转化等就成了教师必须思考与关注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课堂评价以及教学效果预计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教师才能通过预测学生的反应,估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进而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并做出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宜的教学行为。

(五)加强教师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及判断能力

除了强化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外,加强教师对自己学生情况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教师对自身角色的定位及把握。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生态主体,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如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习方法、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具有准确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尤其是教师要学习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从而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帮助学生调节好学习的心态。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根据教学的实际效果以及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相应地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

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定位教师“生态角色”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普遍存在质量下滑的情况,而探析并明确定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生态角色也有利于明确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具备的能力。通过教师生态角色定位与实际教学案例的对照,分析目前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这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以及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有利于英语教学工作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认真分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生态角色的定位,可以促使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合理有据的反思,并通过自身行为与角色定位之间的对比,总结自身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明确下一步改进的方向,从而有助于提高英语教师观察力的敏锐度以及对课堂教学的领悟能力,进而使整体的英语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

(三)有利于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具体的英语课堂教学行为中的落实

通过对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生态角色的定位与教学行为的观察、分析、解读、研究等,有利于我们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具体的英语课堂教学行为相结合,通过先进的英语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行为乃至教学实践,进而提高其科学性与合理性。

生态课堂论文篇10

在四年级《我的家长在变化》这一课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同样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调查、资料查阅等方式观察我们家长在十年中变化最大的地方,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在这些活动中,灵活地使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让每一名学生都积极都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中。

二、小学品德生态课堂教学方案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要实现课堂教学生态化,就必须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生态课堂的核心理念是要实现学生之间的平等,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现学生的共同发展。不同的学生,在基础、智力、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也就导致学生在相同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下接受知识的程度和取得的成绩不同。此时,教师要做的就是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且努力实现学生个体的共同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多观察学生,给予学生真切的关爱,不歧视差生,也不优待优生。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该全面考虑学生的状况,要尽量照顾每个层次的学生。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应该对其进行课后辅导,给予其安慰,消除他们的挫败感,给予他们关爱,帮助其树立信心,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肯定的评价,鼓励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总之,要实现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生态化,教师就要尽量重视学生的个体,促进每一名学生健康发展。

三、贴近学生生活,开展实践活动

要实现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生态化,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够让他们感受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苏教版的小学品德教材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在教材中儿童的名字都是作者特意取的,而不是传统的“小明”“小红”,这样安排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到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更加真实。另外,教师应该多使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来进行举例,尽量拉近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减少他们的抵触心理,使课堂教学气氛更加活跃。教师还应该多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无疑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态化最有效的方式,因为实践教学能够保证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实践教学也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性,使课堂始终维持活跃的气氛,不仅能够达到教学目标,还能够极大地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以五年级《到外面走一走》这一课为例,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外面世界的不同,让他们感受到真实社会中的各种因素。

生态课堂论文篇11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深入开展,使原本沉闷呆板的课堂充满了新鲜与活力,对一成不变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改革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生命化教育,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重视学生的精神成长。教育的发展趋势让我们领悟:生命的意义在于精神的发育,在于心灵的成长。语文教学应当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成长体验,书写自己的人生轨迹。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应努力构建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这样的语文课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师生的生命在相互影响、相互激励中共同成长。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是生命的家园和思想的乐园,是让生命充满灵气、活力、智慧和激情的地方。在传统的封闭教学观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今天,随着生成性思维的建立,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越来越关注生成性教学的实施,它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生命活动的激励,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对生命意义的升华,对个性的解放与张扬。各国教育专家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和背景,对生成性教学做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探索,总结出了动态生成的教学涵义、基本特征、基本理念等,为构建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提供了理论支持和保证。但这些理论经验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实施与检验,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教师,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资源,应创设动态生成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让课堂成为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阵地。为此,研究构建动态生成课堂的条件,把握驾驭动态生成课堂的策略成为我教育实践研究的方向。

1 动态教学的理论依据

关于生成性教学,在国内外都有一些相关的论述,是形成生成教学的基本理论依据,从多个视角搭建了生成性教学的框架,为实现教学最优化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早在上世纪80年代,意大利的马拉古兹就通过幼儿教育展开了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认为生成性教学不是教育者预先设计好的,也不是儿童自发、随意的活动,而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过程。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的是美国的伊丽莎白·琼斯和约翰·尼莫教授,他们在《生成课程》一书中指出,生成课程不是“罐头式”的课程,不是“木乃伊式”的课程,不是偶然的、随意的、教师被孩子牵着鼻子走的课程,教学是一个教育环境中实际发生的事情,不是理性上计划了要发生的事,而是真正发生的事情。对生成性教学作系统深入理论研究的是后现代的课程研究者。

从我国的动态生成性教学研究来看,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讨论促进了传统教学观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国内的专家和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生成性教学。我国最早也最直接提出建立动态生成教学过程观的是叶澜教授。1997年以来,她先后发表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等文章,她主张“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指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拓展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按育人价值实现的需要,重组教学内容;综合设计弹性的教学内容。”无论从后现代的新视角,还是从国内对动态教学过程观的分析,都有着从实践到理论的探索,不断丰富着生成性教学的内涵,使生成性教学成为生成性思维视角下的教学发展形态,为生成性教学理论充实了内容,为教学实践提供了策略。

2 动态生成课堂的构建策略

2.1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有效的资源。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呈现在课堂中的喜怒哀乐、言行举止,都应该而且必将成为最宝贵的教学资源。尤其当学生在学习时的质疑,教师更应高度重视,敏锐捕捉,善于利用。这有赖于教师的应变能力,比较扎实的教学功底,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迅速的反应,并选择最佳的引导方式,否则现场生成的即时资源就会稍纵即逝。

2.2 把握应对动态生成课堂的策略。生成的课堂是精彩的课堂,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是个性飞扬的课堂。如何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美丽,生成精彩呢?教师需要把握住应对课堂动态生成的策略,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开放式的教学应当以框架设计为主,教师从学生的现状做出多种假设,拟定一个大致的框架、轮廓或是学习的最佳途径,供学生自由选择,并根据学生运用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使其具有生成新的、超出原先计划和目标的可能。要想使课堂产生有效的生成,教师应该从备课入手,从文本、生本、实效三方面来做充足的预设。教学设计时,设计出几个不同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

2.3 警惕动态生成中的误区。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开放的、民主的,是在教师、学生、文本的多元互动中展开的,在教师和学生以及文本彼此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教师要善于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保证敏锐的触觉通向孩子的心灵之门,利用课堂中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

3 结语

要构建具有动态生成特点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就要精心进行课前预设,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善于把握生成时机,全力营造教学氛围,懂得尊重学生体验。动态生成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无尽的潜力,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已是未来生命化教学的必然呼唤,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在这条路上不断探索和开拓,我们才能向着课程教学最优化的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1 张秀等.从现代到后现代课程观的演变[J].教学与管理,2007.01

生态课堂论文篇12

1.研究缘起

20世纪30年代,美国教育学者Waller提出了“课堂生态学”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国外学者Doyle和ponder从教育生态学的微观方面提出课堂学习是由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媒介因素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Ellison提出了“课堂文化生态”这一概念,体现了对课堂生态的理解的深入。20世纪末期至本世纪初,我国学者对课堂生态进行了系统研究,如吴鼎福《教育生态学》、范国睿《教育生态学》、任凯与白燕《教育生态学》等著作对课堂教学生态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这些学者在著作中都不同程度的对校园文化的作用进行了论述。

教学过程即教学系统要素相互博弈的过程,从课堂生态环境到校园文化与生态文化也不例外。高校校园文化是课堂文化的延伸,其中校园生态文化更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具有充满蓬勃旺盛、永恒不息的生命力与和谐性和可持续性两个显著特征。[1]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现行的教学观打上了赫尔巴特和凯洛夫思想的深深的烙印,以致今天仍未根本上从凯洛夫的体系中挣脱出来,[2]体育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而始于体育生态课堂的体育生态文化更是一所高校彰显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由于人类是社会进化的产物,在体育参与和体育文化的表现上具有复杂性,如何理顺体育与社会、体育与自然的复杂关系是体育生态管理的一个世界性课题。[3]

2.生态教学观概念的解析

文化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文化的惯性以一种强大的力量左右着人们的行为方式。[4]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化现象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现实,特别是生态社会特征的明彰和校园生态文化的逐步生成,是其核心内容。生态文化是探讨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复杂关系的文化,也是渗透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的文化。[5]在生态文化背景下,高校课堂教学的教学观是文化现象的一种反映。生态教学观的定义很多,本文倾向于学者阮利东的观点,“生态教学观是生态学和教育学二门类的交叉应用,指用生态学的视野、原则和方法来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环节,以期达到教和学二元的对立和统一”。[6]

3.存在的问题

3.1 课堂单极表演——影响校园文化的先进性

生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社会环境状态,文化是承载着人类思想和实践的现象。生态文化的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就是物种丰富且多样多元文化共生。从体育生态学的视角看,体育课堂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由教师生态主体、学生生态主体、教学内容、教学媒介等构成一个完整的、具有动态生成的系统。它是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双向流动的动态和开放的系统,具有平衡稳定性。传统的体育课堂中,由于教师是单极表演者,使课堂出现死气沉沉的现象,教师为了教而教,学生为了拿学分而痛苦、被动的学习。不仅如此,这种始于课堂的师生交流不畅课堂文化还对校园文化产生了负面影响。

3.2 理论与实践脱节——阻断生态文化的开放性

在传统体育课堂中,体育知识的学习只囿于一个教室或在运动场地中技术动作的学习,而不强调实际应用和产生的背景,不仅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泯灭了生态个体对创造性的渴望和对开拓进取精神的培养,还导致了因课堂文化理解偏向对学生生态主体的正确校园文化观产生了错误的指向。因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视生态个体的差异为洪水猛兽,对体育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就高不就低”,使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出现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从而也出现对始于课堂文化的校园文化开放性的阻断。

3.3 教学班级人数密度过大——超出了生态承载力

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核心和关键,其组成中含有生命成分,赋予生态系统以生命特征。在传统的体育课堂中,由于班级人数密度过大,人均锻炼空间过于狭小或者人均教学资源过少,出现了沉闷乏味的课堂教学气氛。从教学效果看,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并不仅仅是体育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技巧,而是在适度空间、资源下,师生关系的正确处理和情感态度的适度表现。所以,体育教师因教学空间资源的有限,导致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语言、态度等收到了限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解决的途径

4.1 互利共生,实现师生良性互动

互利共生是不同种两个体间一种互惠关系,可增加双方的适合度。[7]因人类是大自然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大自然的内在价值体现在生态课堂上,就有了教育生态环境和自然存在物的相互兼容。生态课堂就是在自然、和谐、民主的环境中让学生富有个性地、自主地实现教学内容、师生的多层次互动,使师生不断的开发潜能、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以取得教学效率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8]教育生态环境作为高校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对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教育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9]

学生不是孤立地存在于课堂,而是彼此相互交融构成的生态结构。[10]体育生态课堂上,要体现师生人格平等,教学过程要体现师生良性互动、经验共享。良性互动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各项活动,通过口、手、脑并用,与教师的多维互动中享受体育文化、提出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和策略。体育生态课堂上文化的共同参与是生态课堂上的一个民主化过程,师生生态主体在相互沟通、协商、理解、让步中,建立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生态关系。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中这种生态文化角色的转换,奠定了和谐校园文化师生生态关系的基础,并在这种生态良性循环之中取得更好的文化效果。

4.2 拓展外延,注重生态系统的开放性

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生态系统自组织进化的产物,人和人类社会产生以后又作为相对独立的主体,以自身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活动,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演化过程。[11]体育生态课堂是地域文化与时代文化的共融。不同的时代、不同地区对体育文化的体现有所不同,与之所需的能量也不同。课堂生态系统的能量就是以社会能量的形式存在的。[12]生态教学观下的体育课堂教学,要注重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强化体育课堂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注重结果也同样注重过程、注重实践也同样注重体验。课堂教学中的个体、群体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阶段上,对环境的各种因子都有自己适应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在此范围内主体能很好发展,否则将走向反面,和生态学的最适度原则产生了矛盾。

学校体育生态系统呈现出多结构、多序列、多层次和多功能及作用各异的生态因子。[13]注重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师生生态主体都要树立人类意识和社会意识,在和外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中不断获得负熵流。体育教学要走进社会大课堂,要鼓励学生生态主体带着理想去理解体育文化及其价值,提高欣赏体育文化的能力。例如通过体育比赛和文化交流,实现体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应用意识。

4.3 与时俱进,建立良好的体育课堂生态环境

从人与自然关系看,体育是以人类的“本体自然”为对象,改造“体外自然”的实践活动。[14]体育生态课堂系统不是一个孤立的生态系统,它在诸种对师生生态主体起到关键作用的环境因子相互作用下,形成一个与时俱进的整体。教育本身是向受教育者传授适应生活的能力,包括适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能力。[15]在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中,教师生态主体要根据学生生态主体的认识特点和心理成长规律,把他们的注意力有效集中于学习的内容,长久保持以形成与时俱进的文化。教师生态主体要充分把握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方向,实现体育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开展有效契合。

人类社会活动的生态化,其运动结果是不断谋求人类自体存在的平衡态及文化状态,而以人类的整体存在面对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关系,那么,这种系统整体性、关系性及过程性运演逻辑必然形成社会生态“合力”。[16]任何组织都始终和生态环境处于互动的状态,必然要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17]良好的教学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环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体育实践课堂的环境建设方面,要根据上课内容不断修正与之适应的环境,充分挖掘有利于学生生态主体身心全面发展器材,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兴趣和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在体育理论课堂上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等辅助手段教学,营造出一种“连墙壁都在说话”的体育教学环境,实现校园文化的自组织管理在生物耐性范围内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小结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是社会对高校提出的最强烈要求。高校教师具备生态教学观正是对这种要求的回应,它实质上是为传统教学观增加了一种教学动力。高校体育教师须有环境意识,因为环境意识可以成为极具感染力的激情,[18]可以为生态教学观指导下的校园生态文化的开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应该贯穿生态教育的每个方面,使学生成为具有生态思维的人。只有这样,校园文化的生态性才能回归教育的本质归属,才能符合体育文化发展的生态规律。

参考文献

[1]胡祖吉.生态文化教育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交融[J].教育探索,2008(4):12-113.

[2]郑确辉.论对我国主流教学观的完善[J].教育探索,2007 (1):10-11.

[3]刘海仁,等.体育生态系统复杂适应性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5):53-55.

[4]杨志宏,等.教师观念错位的现实表现与成因[J].当代教育论坛,2013(1):27-30.

[5]贾治邦.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大力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J].生态文化,2007(5):4-10.

[6]阮利东.生态教学观视阈下的大学英语学习困难者心理调适策略[J].大家,2011(18):165.

[7]牛翠娟,等.基础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46.

[8]焦君瑞.生态课堂中的高效率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1.

[9]肖洲.教育生态环境在促进高校学生精神生态良性发展中的作用[J].怀化学院学报,2007(5):135-136.

[10]陈茜.生态教学观下的英语视听说课堂环境[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10):126-128.

[11]韩德信,等.生态文化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34.

[12]李守可,等.生态学原理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10):35-40.

[13]成守允,等.论教育生态环境与体育教育生态系统[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3):12-15.

[14]岳君,等.以可持续发展观审视高校体育生态化[J].安徽体育科技,2008(4):77-78.

[15]郭俊华.高校生态文化教育的探索[J].前沿,2008(9):160-162.

[16]盖光.生态文化与社会生态结构[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7-51.

友情链接